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总料简章¶ 第 245a 页
No. 1861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一
基撰
* 总料简章
第一总辨诸教.业.宗.体.名。于中略以五
门分别。一教益有殊。二时利差别。三诠宗
各异。四体性不同。五得名悬隔。
第一教益有殊。复分为二。初明轮益。后辨
义益。明轮益中。复分为二。先明异计。后
明大乘。明异计者。其多闻部.萨婆多部.雪
转部.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
山部.化地部.经量部十部同说。非诸佛语皆
为利益。要逗物机。务心入道名利益故。
唯八圣道是正法轮。毂.辋.辐圆摧破烦恼
名为轮故。故世友说。非如来语皆为转法
轮。世尊所言亦有不如义。诠八道教八道
境故。亦名法轮。所馀功德及所馀教。虽名
圣教。不名法轮。如问庆喜天雨不耶。问诸
比丘汝等乞食易可得不。气力安不。此何利
益。转何法轮。故诸经中虽叙佛语。有非利
益而非法轮。如说逆害于父母等。此教所
言何必如义。故佛亦有不如义言。此等十部
总说。诸经有不如义而说虚言。有非法轮
而无利益。其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
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
法藏部.饮光部十部同说。佛一切语皆为利
益。如来所言无不如义。非唯八圣道是正
总料简章¶ 第 245b 页 T45-0245.png
法轮。一切功德能摧诸惑。并名法轮。故一
切教法轮因境。皆名法轮。宗轮论说。诸如
来语皆为转法轮。摧伏转动说名轮故。佛语
转动。在他身已摧伏他身无知惑等。故号
为轮。如问庆喜天雨不耶。为令阿难审谛
事故。佛无不知尚问天雨。况未圆智而不
审耶。亦除馀人增上慢故。佛知尚问。况不
知者。于馀未了而不审谛。由是多义故
问天雨。佛显慈悲令他入道。问比丘等乞
食易耶。令生喜心踊跃修道。彼贺悲问
加勤修学。亦令未来习于此事随顺世俗。
然以爱为母。以业为父。有取识为王。戒
见二取为二多闻。内六处为国人。外六境
为随行畜生。能诛断此名为清净。以世恶
言转显胜义。非害生母等。何必不如言。故
佛所说一切三藏。皆转法轮咸为利益。悉皆
如义无有虚言。此则是初明异计也。明
大乘者。虽无正文说佛所语皆如其义。咸
转法轮。然正法轮唯八圣道。馀虽非正是助
法轮。无垢称经三转法轮于大千等。法花
又云。即趣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又瑜伽论
九十五说。佛转三周十二行相甚深法轮。见.
修.无学三位之中。如其次第示相.劝修.作
證。观于四圣谛境生圣慧眼。各于去.来.今
世。如次生眼智明觉无漏真智。能断所应
永断烦恼。故八圣道是正法轮。无垢称经
第五卷说。佛告阿难陀。以要言之。诸佛
所有威仪.进止.受用.施为。皆令所化有情
调伏。是故一切皆名佛事。说毂.辋.辐有差
切教法轮因境。皆名法轮。宗轮论说。诸如
来语皆为转法轮。摧伏转动说名轮故。佛语
转动。在他身已摧伏他身无知惑等。故号
为轮。如问庆喜天雨不耶。为令阿难审谛
事故。佛无不知尚问天雨。况未圆智而不
审耶。亦除馀人增上慢故。佛知尚问。况不
知者。于馀未了而不审谛。由是多义故
问天雨。佛显慈悲令他入道。问比丘等乞
食易耶。令生喜心踊跃修道。彼贺悲问
加勤修学。亦令未来习于此事随顺世俗。
然以爱为母。以业为父。有取识为王。戒
见二取为二多闻。内六处为国人。外六境
为随行畜生。能诛断此名为清净。以世恶
言转显胜义。非害生母等。何必不如言。故
佛所说一切三藏。皆转法轮咸为利益。悉皆
如义无有虚言。此则是初明异计也。明
大乘者。虽无正文说佛所语皆如其义。咸
转法轮。然正法轮唯八圣道。馀虽非正是助
法轮。无垢称经三转法轮于大千等。法花
又云。即趣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又瑜伽论
九十五说。佛转三周十二行相甚深法轮。见.
修.无学三位之中。如其次第示相.劝修.作
證。观于四圣谛境生圣慧眼。各于去.来.今
世。如次生眼智明觉无漏真智。能断所应
永断烦恼。故八圣道是正法轮。无垢称经
第五卷说。佛告阿难陀。以要言之。诸佛
所有威仪.进止.受用.施为。皆令所化有情
调伏。是故一切皆名佛事。说毂.辋.辐有差
总料简章¶ 第 245c 页 T45-0245.png
别故。其正法轮唯八圣道诸馀功德是助
法轮。摧伏动转是轮义故。涅槃经中第十四
说。复次善男子诸佛世尊凡有所说。皆悉
名为转法轮也。善男子譬如圣王所有轮
宝。未降伏者能令降伏。已降伏者能令安
隐。诸佛世尊凡所说法亦复如是。无量烦恼。
未调伏者能令调伏。已调伏者令生善根。
乃至广说。故佛身语。凡所运动皆为利益。
故知佛语皆名法轮。以要言之。法轮有五。
一法轮体。谓八圣道。二法轮境。谓四谛理等。
三法轮眷属。谓馀五蕴功德等。四法轮因。
谓教及三慧等。五法轮果。谓菩提涅槃。如
法轮章自当广说。一切佛语皆为利益。令
他有情或近或远能生真智。摧伏怨敌所有
二障。故佛所语皆名法轮。摧伏移动是轮义
故。以佛所说称可道理不可立难。离四
失故。一无非处。二无非时。三无非器。四
无非法。处谓处所。应利益处。能化所化在
此可益。必于此中作利益故。时谓时分。
利益时节。此生此处此时应益。应时而说必
不失故。器谓机器。所逗之机。应机而说无
错谬故。法谓教法。戒.定.慧等应利益法。此
法可益必以逗机无疏乱故。由此道理准
知。佛语皆为有情或近或远生无漏智。是
故一切三藏教法。或曲.或直皆名法轮。悉
皆如义。咸为利益。无有虚言。问天雨等
如前所说皆利益故。粗言.细语归胜义故。
上来总是初明轮益。
辨义益者。于中又
二。先辨异计。后辨大乘。辨异计者。萨婆多
法轮。摧伏动转是轮义故。涅槃经中第十四
说。复次善男子诸佛世尊凡有所说。皆悉
名为转法轮也。善男子譬如圣王所有轮
宝。未降伏者能令降伏。已降伏者能令安
隐。诸佛世尊凡所说法亦复如是。无量烦恼。
未调伏者能令调伏。已调伏者令生善根。
乃至广说。故佛身语。凡所运动皆为利益。
故知佛语皆名法轮。以要言之。法轮有五。
一法轮体。谓八圣道。二法轮境。谓四谛理等。
三法轮眷属。谓馀五蕴功德等。四法轮因。
谓教及三慧等。五法轮果。谓菩提涅槃。如
法轮章自当广说。一切佛语皆为利益。令
他有情或近或远能生真智。摧伏怨敌所有
二障。故佛所语皆名法轮。摧伏移动是轮义
故。以佛所说称可道理不可立难。离四
失故。一无非处。二无非时。三无非器。四
无非法。处谓处所。应利益处。能化所化在
此可益。必于此中作利益故。时谓时分。
利益时节。此生此处此时应益。应时而说必
不失故。器谓机器。所逗之机。应机而说无
错谬故。法谓教法。戒.定.慧等应利益法。此
法可益必以逗机无疏乱故。由此道理准
知。佛语皆为有情或近或远生无漏智。是
故一切三藏教法。或曲.或直皆名法轮。悉
皆如义。咸为利益。无有虚言。问天雨等
如前所说皆利益故。粗言.细语归胜义故。
上来总是初明轮益。
辨义益者。于中又
二。先辨异计。后辨大乘。辨异计者。萨婆多
总料简章¶ 第 246a 页 T45-0246.png
等十部同说。佛所说经非皆了义。佛自说
有不了义经。如契经说。不信.不知恩。断密
无容处。恒食人所吐。是最上丈夫。此即名
为不了义也。故一切经有不了义。大众部
等十部同说。佛所说经皆是了义。契当道
理。皆法轮故。其密语经有何了义。自證谛
理不信他言。能知圆寂知非恩故名不
知恩。永弃后业名为断密。当果不生是无
容处。虽受资具犹如食吐。能如是者名
上丈夫。既契正理宁非了义。所馀经义准
此应知。既尔如何四依中。说劝诸弟子当
依了义。谓劝彼依世尊所说了义言教。不
令弟子依外道说不了义经。非是佛经有
不了义。此即是先辨异计也。
辨大乘者。
涅槃经中第六卷说。声闻乘法犹如初种未
得果实。是故不应依声闻乘。如是名为
不了义也。大乘之法即应依止。是名了义。
若依此理诸大乘经皆名了义。声闻乘等
名不了义。然瑜伽论四十五说。云何菩萨修
正四依。谓诸菩萨于如来所。深植正信。深
植清净。一向澄清。唯依如来了义经典。非
不了义。了义经典为所依故。于佛所说法
毗奈耶。不可引夺。广如彼说。故大乘中。应
言佛说三藏教法有不了义。以劝当依了
义经故。既尔如何涅槃经。说大乘经典名
为了义。此理不然。岂诸大乘皆为了义。如
契经说。淫欲即是道。觉不坚为坚。又说诸
法皆无生无灭密义趣经。又瑜伽说。不了义
教者谓契经.应颂.记别等经。岂大乘经中无
有不了义经。如契经说。不信.不知恩。断密
无容处。恒食人所吐。是最上丈夫。此即名
为不了义也。故一切经有不了义。大众部
等十部同说。佛所说经皆是了义。契当道
理。皆法轮故。其密语经有何了义。自證谛
理不信他言。能知圆寂知非恩故名不
知恩。永弃后业名为断密。当果不生是无
容处。虽受资具犹如食吐。能如是者名
上丈夫。既契正理宁非了义。所馀经义准
此应知。既尔如何四依中。说劝诸弟子当
依了义。谓劝彼依世尊所说了义言教。不
令弟子依外道说不了义经。非是佛经有
不了义。此即是先辨异计也。
辨大乘者。
涅槃经中第六卷说。声闻乘法犹如初种未
得果实。是故不应依声闻乘。如是名为
不了义也。大乘之法即应依止。是名了义。
若依此理诸大乘经皆名了义。声闻乘等
名不了义。然瑜伽论四十五说。云何菩萨修
正四依。谓诸菩萨于如来所。深植正信。深
植清净。一向澄清。唯依如来了义经典。非
不了义。了义经典为所依故。于佛所说法
毗奈耶。不可引夺。广如彼说。故大乘中。应
言佛说三藏教法有不了义。以劝当依了
义经故。既尔如何涅槃经。说大乘经典名
为了义。此理不然。岂诸大乘皆为了义。如
契经说。淫欲即是道。觉不坚为坚。又说诸
法皆无生无灭密义趣经。又瑜伽说。不了义
教者谓契经.应颂.记别等经。岂大乘经中无
总料简章¶ 第 246b 页 T45-0246.png
契经等。又说菩萨殟波陀悭具戎尼等。故大
乘经非皆了义。由如是理。虽无正文。今以
义释。了不了义略有四重。一法印非印门。
二诠常非常门。三显了隐密门。四言略语
广门。法印非印门者。法印有三。一诸行无
常。二涅槃寂静。三诸法无我。或说四邬拖
南加有漏皆苦。若一切教为此三种理印。
所印等名为了义。违三法印等非了义经。
由此道理。三藏.二乘.十二分教无非了义。
能舍烦恼业及苦故。诸外道教非了义经。
不能永舍惑.业.苦故。故瑜伽论六十四说。
归依有几。何缘但有尔所归依。归依有三。
谓佛法僧。四缘故有尔所归依。一由如来性
调善故。乃至广说。由佛如是。其佛所说法
毗奈耶。亦可归依。涅槃又云。一切外道所
可言说悉皆妄语。故唯佛教是了义经。顺
三法印等可归依故。诸外道教非了义言。
违三法印等不可归故。设有圣教唯说佛
教为了义言。外道所说名非了义。以此门
通非佛教中唯了义故。诠常非常门者。如
涅槃经第六卷说。又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
大乘乃名了义。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
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是名了义。此经
意言。若经中说佛是法身常住不变。名为了
义。与此相违名不了义。解深密经.瑜伽决
择七十六说。世尊往昔。唯为发趣声闻乘
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希奇。然是有
上是未了义。即显大乘是了义经。声闻乘教
名非了义。此中一往依乘所明名为了义。
乘经非皆了义。由如是理。虽无正文。今以
义释。了不了义略有四重。一法印非印门。
二诠常非常门。三显了隐密门。四言略语
广门。法印非印门者。法印有三。一诸行无
常。二涅槃寂静。三诸法无我。或说四邬拖
南加有漏皆苦。若一切教为此三种理印。
所印等名为了义。违三法印等非了义经。
由此道理。三藏.二乘.十二分教无非了义。
能舍烦恼业及苦故。诸外道教非了义经。
不能永舍惑.业.苦故。故瑜伽论六十四说。
归依有几。何缘但有尔所归依。归依有三。
谓佛法僧。四缘故有尔所归依。一由如来性
调善故。乃至广说。由佛如是。其佛所说法
毗奈耶。亦可归依。涅槃又云。一切外道所
可言说悉皆妄语。故唯佛教是了义经。顺
三法印等可归依故。诸外道教非了义言。
违三法印等不可归故。设有圣教唯说佛
教为了义言。外道所说名非了义。以此门
通非佛教中唯了义故。诠常非常门者。如
涅槃经第六卷说。又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
大乘乃名了义。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
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是名了义。此经
意言。若经中说佛是法身常住不变。名为了
义。与此相违名不了义。解深密经.瑜伽决
择七十六说。世尊往昔。唯为发趣声闻乘
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希奇。然是有
上是未了义。即显大乘是了义经。声闻乘教
名非了义。此中一往依乘所明名为了义。
总料简章¶ 第 246c 页 T45-0246.png
非诸大乘无不了义。声闻乘经都无了义。如
次当引如是證文。故依涅槃诠真常佛
名为了义。诠非常佛名非了义。显了显密
门者。瑜伽论中四十五说。又诸菩萨于如来
所。深植正信。深植清净。一向澄清。唯依如
来了义经典非不了义。了义经典为所依
故。于佛所说法毗奈耶不可引夺。以佛所
说不了义经。依种种门辨本性义犹未决
定。尚生疑惑非了义故。即依此文于大
乘中显了言教名为了义。隐密言教非了义
经。解深密经.及决择分亦作是说。世尊在昔
第二时中。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
皆无自性无生无灭。以隐密相转正法轮。
虽更希奇而亦有上。犹未了义。即说一切
性皆是空。三无性教名非了义。成唯识论第
九卷说。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
性全无。说密意言显非了义。故大乘经说
诸法相。言非显了所诠不究竟名不了义。
言若显了所诠究竟理名了义经。此据能诠
显了无异名了义故。言略语广门者。瑜伽
决择六十四说。不了义经者。谓契经.应颂.
记别等教世尊略说。其义未了应更当释。了
义教者与此相违。应知其相此中意说。虽
是大乘明显之教。初但略说谈理未尽。所
明未周名为不了。不是所诠非究竟理名
为不了。由此即显诸声闻乘亦有了义。除
契经等馀自说等。语具广故名了义经。大
乘之中明显之教契经等中说法。言略语未
广。故亦有不了。此依说义言有广略名
次当引如是證文。故依涅槃诠真常佛
名为了义。诠非常佛名非了义。显了显密
门者。瑜伽论中四十五说。又诸菩萨于如来
所。深植正信。深植清净。一向澄清。唯依如
来了义经典非不了义。了义经典为所依
故。于佛所说法毗奈耶不可引夺。以佛所
说不了义经。依种种门辨本性义犹未决
定。尚生疑惑非了义故。即依此文于大
乘中显了言教名为了义。隐密言教非了义
经。解深密经.及决择分亦作是说。世尊在昔
第二时中。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
皆无自性无生无灭。以隐密相转正法轮。
虽更希奇而亦有上。犹未了义。即说一切
性皆是空。三无性教名非了义。成唯识论第
九卷说。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
性全无。说密意言显非了义。故大乘经说
诸法相。言非显了所诠不究竟名不了义。
言若显了所诠究竟理名了义经。此据能诠
显了无异名了义故。言略语广门者。瑜伽
决择六十四说。不了义经者。谓契经.应颂.
记别等教世尊略说。其义未了应更当释。了
义教者与此相违。应知其相此中意说。虽
是大乘明显之教。初但略说谈理未尽。所
明未周名为不了。不是所诠非究竟理名
为不了。由此即显诸声闻乘亦有了义。除
契经等馀自说等。语具广故名了义经。大
乘之中明显之教契经等中说法。言略语未
广。故亦有不了。此依说义言有广略名
总料简章¶ 第 247a 页 T45-0247.png
了不了。非约所诠理是究竟非是究竟名
了不了。此中第一为令有情舍邪归正
名了不了。一切佛经皆名了义。外道所说名
为不了。第二为令舍小归大名了不了。一
切大乘皆名了义。诸小乘教名为不了。第
三为令舍隐归显名了不了。一切大乘显
了言教皆名为了。虽是大乘说法隐密名
为不了。第四为令知法广略名了不了。诸
重颂经言略不尽皆名不了。非重颂经言广
尽故说名为了。以此四门了不了义。释一
切教了不了言。故大乘经虽皆名了。而于
其中复应取舍。劝诸弟子依了义者。随其
所应当广思择。随所讲教当应配之。上
来总是教益有殊。
第二时利差别。复分为二。初叙古说。后述
今文。叙古说中。复分为二。初叙古说。后
叙其非。叙古说者。后魏有菩提流支法师。
此名觉爱。唯立一时教。佛得自在。都不起
心有说不说。但众生有感。于一切时。谓说
一切法。譬如天乐随众生念出种种声。亦
如末尼随意所求雨种种宝。花严经云。如
来一语中。演出无边契经海。维摩经云。佛
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或有恐
怖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故无一教定
顿定渐。又无量义经言。我得道来四十馀年。
常说诸法不生.不灭.不去.不来.无此.无
彼.无得.无失.一相.无相。但由众生悟解
不同得诸果异。法花亦言。一雨普润。三草
二木生长不同。优婆塞经言。三兽渡河浅深
了不了。此中第一为令有情舍邪归正
名了不了。一切佛经皆名了义。外道所说名
为不了。第二为令舍小归大名了不了。一
切大乘皆名了义。诸小乘教名为不了。第
三为令舍隐归显名了不了。一切大乘显
了言教皆名为了。虽是大乘说法隐密名
为不了。第四为令知法广略名了不了。诸
重颂经言略不尽皆名不了。非重颂经言广
尽故说名为了。以此四门了不了义。释一
切教了不了言。故大乘经虽皆名了。而于
其中复应取舍。劝诸弟子依了义者。随其
所应当广思择。随所讲教当应配之。上
来总是教益有殊。
第二时利差别。复分为二。初叙古说。后述
今文。叙古说中。复分为二。初叙古说。后
叙其非。叙古说者。后魏有菩提流支法师。
此名觉爱。唯立一时教。佛得自在。都不起
心有说不说。但众生有感。于一切时。谓说
一切法。譬如天乐随众生念出种种声。亦
如末尼随意所求雨种种宝。花严经云。如
来一语中。演出无边契经海。维摩经云。佛
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或有恐
怖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故无一教定
顿定渐。又无量义经言。我得道来四十馀年。
常说诸法不生.不灭.不去.不来.无此.无
彼.无得.无失.一相.无相。但由众生悟解
不同得诸果异。法花亦言。一雨普润。三草
二木生长不同。优婆塞经言。三兽渡河浅深
总料简章¶ 第 247b 页 T45-0247.png
成别。故知诸教但总一时无二三等。又古来
大德立有顿渐二教。为诸菩萨大根大茎。
说花严.楞伽.大云.法鼓.胜鬘等经。一会之
中说二谛理尽名之为顿。大不由小起故
名为顿。始从佛树终至双林。从浅至深渐
次说法。因果.三归.五戒.十善等法。三乘有
教阿含等经。维摩.思益.大品空教。法花一
乘.涅槃等说常住佛性。皆是渐教会通三
乘。大由小起名为渐也。又菩提流支法师。
亦立二时教。楞伽经说。渐顿者莫问声闻
菩萨。皆渐次修行从浅至深。名为渐也。顿
者如来能一时顿说一切法。名之为顿。又
有二教。一者半教。二者满教。涅槃经言云。
何解满字及与半字义。又云为声闻乘而说
半字。为菩萨乘而说满字。又胜鬘经言。有
作四圣谛.无作四圣谛。声闻知有作。佛知
无作。瑜伽等说。安立谛.非安立谛。唯说安
立名为半教。通说非安立名为满教。又有
二教。一生空教。二法空教。二十唯识论云。
依此教能入数取趣无我。所执法无我复
由馀教入。此以二空二障以明半满。又
有二教。一胜义谛。二世俗谛。晋时有隐士刘
虬立五时教。或有说云。真谛三藏立五时
教。然菩提流支法师。别作文疏破之。真谛
居梁。流支在魏。故知不是真谛等作。第一
时者。佛初成道为提谓波利等五百贾人。但
说三归.五戒.十善世间因果教。即提谓等五
戒本行经是。未有出世善根器故。第二时
者。佛成道竟三七日外十二年中。唯说三乘
大德立有顿渐二教。为诸菩萨大根大茎。
说花严.楞伽.大云.法鼓.胜鬘等经。一会之
中说二谛理尽名之为顿。大不由小起故
名为顿。始从佛树终至双林。从浅至深渐
次说法。因果.三归.五戒.十善等法。三乘有
教阿含等经。维摩.思益.大品空教。法花一
乘.涅槃等说常住佛性。皆是渐教会通三
乘。大由小起名为渐也。又菩提流支法师。
亦立二时教。楞伽经说。渐顿者莫问声闻
菩萨。皆渐次修行从浅至深。名为渐也。顿
者如来能一时顿说一切法。名之为顿。又
有二教。一者半教。二者满教。涅槃经言云。
何解满字及与半字义。又云为声闻乘而说
半字。为菩萨乘而说满字。又胜鬘经言。有
作四圣谛.无作四圣谛。声闻知有作。佛知
无作。瑜伽等说。安立谛.非安立谛。唯说安
立名为半教。通说非安立名为满教。又有
二教。一生空教。二法空教。二十唯识论云。
依此教能入数取趣无我。所执法无我复
由馀教入。此以二空二障以明半满。又
有二教。一胜义谛。二世俗谛。晋时有隐士刘
虬立五时教。或有说云。真谛三藏立五时
教。然菩提流支法师。别作文疏破之。真谛
居梁。流支在魏。故知不是真谛等作。第一
时者。佛初成道为提谓波利等五百贾人。但
说三归.五戒.十善世间因果教。即提谓等五
戒本行经是。未有出世善根器故。第二时
者。佛成道竟三七日外十二年中。唯说三乘
总料简章¶ 第 247c 页 T45-0247.png
有行之教未为说空。即阿含等小乘经是。
第三时者。佛成道竟三十年中。说彼三乘
同行空教。即维摩.思益.大品等经是。第四时
者。佛成道竟四十年中。说有一乘。犹未分
明演说佛性常住实有。尚说无常佛。显一
乘佛果以为真实。即法花经是。以前未明
一乘义故。此中犹未分明演说常住佛性
故。第五时者。谓双林中。说诸众生悉有佛
性常住佛教。即涅槃经.大悲经等是。此虽
可尔。既无经论诚文说之。未可依信。前
来总是叙古说也。叙其非者。只如第一菩
提流支法师唯立一时教者。若废事谈理。
及在一会有大小机。可如所说。若唯被大
如胜鬘经。或但被小如遗教经。或初有大
无小。如花严经至入法界品方有声闻。初
有小无大。虽未见文理必应尔。如斯等
教义类甚多。或有诸经全分多分大小教异。
言唯一时深为猛浪。岂无一会顿发三乘
之心。及无渐入大乘者也。第二古德说有
顿渐。理虽可然。定判诸经为顿.渐者。义
即难解。只如花严经中入法界品。五百声闻
在于会坐列名叹德。又舍利弗将六千弟
子从自房出。文殊师利为说十法。即发无
上正等觉心。楞伽经中亦列声闻在于会
坐。法鼓经中说穷子喻与法花经信解品
同。胜鬘经说三种意生身一乘之义。摄大乘
云。引摄一类不定性故。非为顿教。花严等
经未必从首至末皆是为被大根行说。并
名为顿。定说五时所说之经为渐教者。后
第三时者。佛成道竟三十年中。说彼三乘
同行空教。即维摩.思益.大品等经是。第四时
者。佛成道竟四十年中。说有一乘。犹未分
明演说佛性常住实有。尚说无常佛。显一
乘佛果以为真实。即法花经是。以前未明
一乘义故。此中犹未分明演说常住佛性
故。第五时者。谓双林中。说诸众生悉有佛
性常住佛教。即涅槃经.大悲经等是。此虽
可尔。既无经论诚文说之。未可依信。前
来总是叙古说也。叙其非者。只如第一菩
提流支法师唯立一时教者。若废事谈理。
及在一会有大小机。可如所说。若唯被大
如胜鬘经。或但被小如遗教经。或初有大
无小。如花严经至入法界品方有声闻。初
有小无大。虽未见文理必应尔。如斯等
教义类甚多。或有诸经全分多分大小教异。
言唯一时深为猛浪。岂无一会顿发三乘
之心。及无渐入大乘者也。第二古德说有
顿渐。理虽可然。定判诸经为顿.渐者。义
即难解。只如花严经中入法界品。五百声闻
在于会坐列名叹德。又舍利弗将六千弟
子从自房出。文殊师利为说十法。即发无
上正等觉心。楞伽经中亦列声闻在于会
坐。法鼓经中说穷子喻与法花经信解品
同。胜鬘经说三种意生身一乘之义。摄大乘
云。引摄一类不定性故。非为顿教。花严等
经未必从首至末皆是为被大根行说。并
名为顿。定说五时所说之经为渐教者。后
总料简章¶ 第 248a 页 T45-0248.png
当叙非。第三又菩提流支法师。依楞伽经
立顿.渐二教者。此亦不然。彼经以佛能顿
说法以说为顿。以三乘人渐次修学名之
为渐。以行为渐。非约教时。亦不可取。又
第四依涅槃经等立半满教者。彼皆据所
明理有尽不尽。以明半满。不定依逗机直
往迂会以明半满。第五刘虬立五时者。今
者且依菩提流支法师斥破。是义不然。提谓
经说。五百价人将受五戒。先忏悔彼五逆
十恶谤法等罪。得四大本净.五阴本净.六尘
本净.吾我本净。时提谓等得不起法忍。三百
价人得柔顺忍。二百价人得须陀洹果。四天
王等得柔顺忍三百龙王得信忍。自馀天等
发无上道意。十亿天人皆行菩萨十善。提谓
长者灭三界苦得不起法忍。即是初地。或
第八地。又普曜经第二七日。提谓等五百价人
施佛[麨]蜜。佛与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名曰齐成。云何但言第一时中世间教也。
虽作此破义亦难知。既有贾人得预流等。
何不此日名转法轮。至五比丘法轮方转。
由未分明说三乘者同所观谛故。未名转
法轮。次第二时十二年中唯说有教者。觉爱
破云。是亦不尔。成道五年说大般若正明
实相。又第七年为八菩萨说般舟三昧经。正
明众生五蕴本空。又第九年说抰掘摩罗经。
第十年中说如来藏经。皆明涅槃佛性深理。
又提谓.普曜等经皆明菩萨行。又与价人
授记成佛。明初成道已说大乘。又摩诃般若
大品经中说。佛在鹿野转四谛轮。无量众生
立顿.渐二教者。此亦不然。彼经以佛能顿
说法以说为顿。以三乘人渐次修学名之
为渐。以行为渐。非约教时。亦不可取。又
第四依涅槃经等立半满教者。彼皆据所
明理有尽不尽。以明半满。不定依逗机直
往迂会以明半满。第五刘虬立五时者。今
者且依菩提流支法师斥破。是义不然。提谓
经说。五百价人将受五戒。先忏悔彼五逆
十恶谤法等罪。得四大本净.五阴本净.六尘
本净.吾我本净。时提谓等得不起法忍。三百
价人得柔顺忍。二百价人得须陀洹果。四天
王等得柔顺忍三百龙王得信忍。自馀天等
发无上道意。十亿天人皆行菩萨十善。提谓
长者灭三界苦得不起法忍。即是初地。或
第八地。又普曜经第二七日。提谓等五百价人
施佛[麨]蜜。佛与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名曰齐成。云何但言第一时中世间教也。
虽作此破义亦难知。既有贾人得预流等。
何不此日名转法轮。至五比丘法轮方转。
由未分明说三乘者同所观谛故。未名转
法轮。次第二时十二年中唯说有教者。觉爱
破云。是亦不尔。成道五年说大般若正明
实相。又第七年为八菩萨说般舟三昧经。正
明众生五蕴本空。又第九年说抰掘摩罗经。
第十年中说如来藏经。皆明涅槃佛性深理。
又提谓.普曜等经皆明菩萨行。又与价人
授记成佛。明初成道已说大乘。又摩诃般若
大品经中说。佛在鹿野转四谛轮。无量众生
总料简章¶ 第 248b 页 T45-0248.png
发声闻心。无量众生发独觉心。无量众生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六波罗蜜。
无量菩萨得无生法忍。住于初地.二地.三
地.乃至十地。无量一生补处菩萨一时成佛。
又成道竟第二七日说十地经。云何乃言十
二年内唯说有教不说大乘。只如法花经
云。于三七日中常思惟是事。即成道竟三
七日中不说法也。弥沙塞律云。初成道竟三
昧七日。十地经云。七日不说法。显示自受
法乐故。为令众生于如来所增爱敬故。
然律及萨婆多传云。过六七日梵天来请。
方乃说法始度五人。即四十二日方说法
也。十二由经云。成道竟一年不说法经十
二年方度五人。智度论云。初成道竟五十
七日佛不说法。有人解云。即五十个七日。
与十二由经一年不说法同也。如此经传
说成佛道不说法日已各不同。何得以
已胸臆之心说十二年唯说有教。又若前后
唯度一机可如所说。机器千品。何得一
准。今依古说略破初二。自馀三时广如菩
提流支法师别传所破。此即别破立教不
同。然此所立虽理可然。既无教文未可
依据。并违解深密经所说时也。上来总是
叙其非也。并前并为叙古说也。
述今
文中又分为二。初述今文。后略示教。述今
文者。如解深密经第一卷瑜伽决择第七
十六。世尊广为胜义生菩萨。依遍计所执体
相无故。说相无自性性。依依他起上无遍
计所执自然生故。说生无自性性。及即依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六波罗蜜。
无量菩萨得无生法忍。住于初地.二地.三
地.乃至十地。无量一生补处菩萨一时成佛。
又成道竟第二七日说十地经。云何乃言十
二年内唯说有教不说大乘。只如法花经
云。于三七日中常思惟是事。即成道竟三
七日中不说法也。弥沙塞律云。初成道竟三
昧七日。十地经云。七日不说法。显示自受
法乐故。为令众生于如来所增爱敬故。
然律及萨婆多传云。过六七日梵天来请。
方乃说法始度五人。即四十二日方说法
也。十二由经云。成道竟一年不说法经十
二年方度五人。智度论云。初成道竟五十
七日佛不说法。有人解云。即五十个七日。
与十二由经一年不说法同也。如此经传
说成佛道不说法日已各不同。何得以
已胸臆之心说十二年唯说有教。又若前后
唯度一机可如所说。机器千品。何得一
准。今依古说略破初二。自馀三时广如菩
提流支法师别传所破。此即别破立教不
同。然此所立虽理可然。既无教文未可
依据。并违解深密经所说时也。上来总是
叙其非也。并前并为叙古说也。
述今
文中又分为二。初述今文。后略示教。述今
文者。如解深密经第一卷瑜伽决择第七
十六。世尊广为胜义生菩萨。依遍计所执体
相无故。说相无自性性。依依他起上无遍
计所执自然生故。说生无自性性。及即依
总料简章¶ 第 248c 页 T45-0248.png
此说无遍计所执一分胜义无自性性。依
圆成实上无遍计所执故。又说一分胜义无
自性性。说三种无性皆依遍计所执性已。
胜义生菩萨深生领解。广说世间毗湿缚
药.杂采画地.熟苏.虚空诸譬喻已。世尊赞
叹善解所说。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
于一时。在婆罗泥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唯
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
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
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
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唯为发趣修大乘者。
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
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
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
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
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
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
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
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尔
时世尊告胜义生菩萨曰。胜义生。若善男子
或善女人。于诸不了义经闻已。信解.书写.
护持.供养.流布.受诵.温习.如理思惟。以其
修相发起加行。比所说了义言教闻已信
解。乃至广说。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所集功
德。百分不及一。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
及一。此所生福难可喻知。吾今略说。如爪
上土比大地土。或如牛迹中水比四大海
圆成实上无遍计所执故。又说一分胜义无
自性性。说三种无性皆依遍计所执性已。
胜义生菩萨深生领解。广说世间毗湿缚
药.杂采画地.熟苏.虚空诸譬喻已。世尊赞
叹善解所说。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
于一时。在婆罗泥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唯
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
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
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
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唯为发趣修大乘者。
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
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
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
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
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
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
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
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尔
时世尊告胜义生菩萨曰。胜义生。若善男子
或善女人。于诸不了义经闻已。信解.书写.
护持.供养.流布.受诵.温习.如理思惟。以其
修相发起加行。比所说了义言教闻已信
解。乃至广说。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所集功
德。百分不及一。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
及一。此所生福难可喻知。吾今略说。如爪
上土比大地土。或如牛迹中水比四大海
总料简章¶ 第 249a 页 T45-0249.png
水。百分不及一。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
一。说此经时。六百千众生发菩提心。三百
千声闻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一百五十千声
闻。永尽诸漏心得解脱。七十五千菩萨。得
无生法忍。金光明经亦说三时。谓转.照.持
涅槃经说。初令皆服乳。次教总断乳。后教
有应服有不应服者。与解深密所说。义
同。瑜伽释中此三时少异。义意无别。由此
诚證。若以偏.圆机宜渐次。教但三时。非一
非五。上来总是述今文也。略示教者。四
阿笈摩等是初时教。诸说空经是第二时教。
以隐密言总说诸法无自性。故花严.深密.
唯识教等第三时也。以显了言说三无性非
空非有中道教故。由诸异生起自无始迷
执有我不了我无。沈没爱河轮回痴海。
故佛初说四谛法轮。令知我空唯有其法。
憍陈那等最初得道。彼闻法有證我皆空。
便执诸法为真实有。封著小果不求大
位。佛为方便复说法空破除有执故。次时
中说般若等。言一切法本性皆无。须菩提等
回心趣大。彼闻法空隐密言教。便拨诸法
性相都无。何所造修。何所断舍。佛为除此
复说唯识三性等教。胜义生等信解修学。遍
计所执无。知法我俱遣。依他圆成有。照真
俗双存。无无所无所以言无。有有所有所
以言有。言有而有亦可言无。遍计所执真
俗无故。言无而无亦可言有。当情我法二
种现故。令除所执我法成无。离执寄诠
真俗称有。妄诠我法非无非不无。当情
一。说此经时。六百千众生发菩提心。三百
千声闻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一百五十千声
闻。永尽诸漏心得解脱。七十五千菩萨。得
无生法忍。金光明经亦说三时。谓转.照.持
涅槃经说。初令皆服乳。次教总断乳。后教
有应服有不应服者。与解深密所说。义
同。瑜伽释中此三时少异。义意无别。由此
诚證。若以偏.圆机宜渐次。教但三时。非一
非五。上来总是述今文也。略示教者。四
阿笈摩等是初时教。诸说空经是第二时教。
以隐密言总说诸法无自性。故花严.深密.
唯识教等第三时也。以显了言说三无性非
空非有中道教故。由诸异生起自无始迷
执有我不了我无。沈没爱河轮回痴海。
故佛初说四谛法轮。令知我空唯有其法。
憍陈那等最初得道。彼闻法有證我皆空。
便执诸法为真实有。封著小果不求大
位。佛为方便复说法空破除有执故。次时
中说般若等。言一切法本性皆无。须菩提等
回心趣大。彼闻法空隐密言教。便拨诸法
性相都无。何所造修。何所断舍。佛为除此
复说唯识三性等教。胜义生等信解修学。遍
计所执无。知法我俱遣。依他圆成有。照真
俗双存。无无所无所以言无。有有所有所
以言有。言有而有亦可言无。遍计所执真
俗无故。言无而无亦可言有。当情我法二
种现故。令除所执我法成无。离执寄诠
真俗称有。妄诠我法非无非不无。当情
总料简章¶ 第 249b 页 T45-0249.png
似有。据体无故。妄诠真俗非有非不有。
非称妄情。体非无故。我法无故俱是执皆
遣。真俗有故诸离执皆存。由此应言。迷
情四句四句皆非。悟情四句四句皆是。说境
我法空破初执有。说心真俗有破次执空。
诸偏见者初闻说有。便即快心于空起谤。
后闻说空亦复协意便谤于有。今言非空
非有中道教者第三时也。约理及机渐入道
者大由小起。乃有三时诸教前后。解深
密经说唯识是也。若非渐次而入道者大
不由小。即无三时诸教前后。约其多分
即初成道花严等中说唯心是。多分顿渐无
别教门。随一会中所应益故。花严说有声
闻在会。深密亦有声闻发心。胜鬘经中亦
说一乘意生身等。摄大乘说。为不定人说
一乘故。法花经中分别功德品言。佛说如来
寿量品时。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发菩提
心。如是等文上下非一。故知法花亦被顿
悟。花严亦有渐悟之人。若依觉爱定唯一
时无渐次者。即违深密说有三时。若依刘
虬定有五时前后次第。复无文说。然违三
时。今总不依。若据众生机器及理。可有顿
渐之教。然不同于古说。若不约机.理
定判一经为顿为渐。时增减者顿渐不成。
故唯识云唯我于凡愚不开演。非遮不定
及定性故。此依證果。若谓人天即有四
时。其二乘者方便学法。是彼初学故略不说。
今依师授略叙古今时利差别。其诸有智
任情取舍。
非称妄情。体非无故。我法无故俱是执皆
遣。真俗有故诸离执皆存。由此应言。迷
情四句四句皆非。悟情四句四句皆是。说境
我法空破初执有。说心真俗有破次执空。
诸偏见者初闻说有。便即快心于空起谤。
后闻说空亦复协意便谤于有。今言非空
非有中道教者第三时也。约理及机渐入道
者大由小起。乃有三时诸教前后。解深
密经说唯识是也。若非渐次而入道者大
不由小。即无三时诸教前后。约其多分
即初成道花严等中说唯心是。多分顿渐无
别教门。随一会中所应益故。花严说有声
闻在会。深密亦有声闻发心。胜鬘经中亦
说一乘意生身等。摄大乘说。为不定人说
一乘故。法花经中分别功德品言。佛说如来
寿量品时。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发菩提
心。如是等文上下非一。故知法花亦被顿
悟。花严亦有渐悟之人。若依觉爱定唯一
时无渐次者。即违深密说有三时。若依刘
虬定有五时前后次第。复无文说。然违三
时。今总不依。若据众生机器及理。可有顿
渐之教。然不同于古说。若不约机.理
定判一经为顿为渐。时增减者顿渐不成。
故唯识云唯我于凡愚不开演。非遮不定
及定性故。此依證果。若谓人天即有四
时。其二乘者方便学法。是彼初学故略不说。
今依师授略叙古今时利差别。其诸有智
任情取舍。
总料简章¶ 第 249c 页 T45-0249.png
第三诠宗各异。夫论宗者。崇.尊.主义。圣教
所崇.所尊.所主。名为宗故。且如外道内
道.小乘.大乘崇.尊.主法。各各有异。说为宗
别。然古大德。总立四宗。一立性宗。杂心等
是。二破性宗。成实等是。三破相宗。中百等
是。四显实宗。涅槃等是。今即不尔。于中分
二。初陈异宗。后列自主。陈异宗中。复分
为二。初陈外道。后陈小乘。陈外道者。外
道虽有九十五种。大意莫过十六异论。广
如瑜伽第六.七卷.显扬第九.第十卷说。彼
论皆云。执因中有果。显了.有去来。我.常.宿
作因。自在等.害法。边无边.憍乱。见无因.断.
空。计胜.净.吉祥。名十六异论。一因中有果
宗。谓雨众外道执。诸法因中常有果性。如
禾以谷为因。欲求禾时唯种于谷。禾定从
谷生。不从麦生。故知谷因中先已有禾性。
不尔应一切从一切法生。二从缘显了宗。
谓即僧祛.及声论者。僧祛师计。一切法体自
性本有。从众缘显非缘所生。若非缘显果
先是有。复从因生不应道理。声论者言。声
体是常而相本有。无生无灭。然由数数宣
吐显了。三去来实有宗。谓胜论外道.及计时
外道等。亦作此计。有去来世。犹如现在实
有非假。虽通小乘今取外道。四计我实有
宗。谓兽主等一切外道。皆作此计。有我。有
萨埵。有命者.生者等。由起五觉知有我
也。谓见色时。萨埵觉等。五诸法皆常宗。谓
伊师迦计。我及世间皆是常住。即计全常.
一分常等。计极微常。亦是此摄。六诸因宿
总料简章¶ 第 250a 页 T45-0250.png
作宗。谓离系亲子。亦云无惭外道。谓现所
受苦。皆宿作为因。若现精进便吐旧业。由
不作因之所害故。如是于后不复有漏。七
自在等因宗。谓不平等因者计。随其所事。即
以为名。如莫醯伊湿伐罗等。或执诸法大自
在天变化。或丈夫变化。或大梵变化。或时方.
空.我等为因。八害为正法宗。谓诤.竞劫起。
诸波罗门。为欲食肉妄起此计。若为祀祠
咒术为先害诸生命。能祀所害若助伴者。皆
得生天。九边无边等宗。谓得世间静虑边
无边外道。住有无边想者。计彼世间有边.
无边.俱.不俱等。十不死矫乱宗。谓不死无乱
外道。十一诸法无因宗。谓无因外道计。我及
世间无因而起。十二七事断灭宗。谓断灭外
道计。七事断灭。十三因果皆空宗。诸邪见外
道计无爱养等。见行善者返生恶趣。见行
恶者返生善趣。便谓为空。或总诽拨一切
皆空。十四妄计最胜宗。谓斗诤劫。诸婆罗
门计。婆罗门是最胜种。梵王之子。腹口所
生。馀种是劣非梵王子。十五妄计清净宗。
谓现法涅槃外道.及水等清净外道。谓于诸
天微妙五欲坚著受用。是即名得现法涅
槃。乃至广说。持牛狗戒亦复如是。十六妄
计吉祥宗。谓历算外道。若日月薄蚀星宿失
度等若随日月所欲皆成。应勤供养日月
星等。乃至广如彼论所说。上来第一陈外
道也。陈小乘者。小乘虽有二十部计。总束
为宗莫过十一。古来相传十八部者。深为
错失。依古真谛法师所翻部成十九。大众
受苦。皆宿作为因。若现精进便吐旧业。由
不作因之所害故。如是于后不复有漏。七
自在等因宗。谓不平等因者计。随其所事。即
以为名。如莫醯伊湿伐罗等。或执诸法大自
在天变化。或丈夫变化。或大梵变化。或时方.
空.我等为因。八害为正法宗。谓诤.竞劫起。
诸波罗门。为欲食肉妄起此计。若为祀祠
咒术为先害诸生命。能祀所害若助伴者。皆
得生天。九边无边等宗。谓得世间静虑边
无边外道。住有无边想者。计彼世间有边.
无边.俱.不俱等。十不死矫乱宗。谓不死无乱
外道。十一诸法无因宗。谓无因外道计。我及
世间无因而起。十二七事断灭宗。谓断灭外
道计。七事断灭。十三因果皆空宗。诸邪见外
道计无爱养等。见行善者返生恶趣。见行
恶者返生善趣。便谓为空。或总诽拨一切
皆空。十四妄计最胜宗。谓斗诤劫。诸婆罗
门计。婆罗门是最胜种。梵王之子。腹口所
生。馀种是劣非梵王子。十五妄计清净宗。
谓现法涅槃外道.及水等清净外道。谓于诸
天微妙五欲坚著受用。是即名得现法涅
槃。乃至广说。持牛狗戒亦复如是。十六妄
计吉祥宗。谓历算外道。若日月薄蚀星宿失
度等若随日月所欲皆成。应勤供养日月
星等。乃至广如彼论所说。上来第一陈外
道也。陈小乘者。小乘虽有二十部计。总束
为宗莫过十一。古来相传十八部者。深为
错失。依古真谛法师所翻部成十九。大众
总料简章¶ 第 250b 页 T45-0250.png
分出七并本有八。大众并本应成九部。
遂脱西山住部。上坐部分十一。并本上坐
亦在其中。文殊问经下卷中说成二十部。
然少不同。彼经偈言。摩诃僧祇部。分别出有
七。体毗履十一。是谓二十部。十八及本二。
皆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
虽说二十稍同宗轮。而所分出增减有
异。宗轮论说。大众部中分出八部。并本有
九。一大众.二一说.三说出世.四鸡胤.五多
闻.六说假.七制多山.八西山住.九北山住
部。上坐部中分出十部。并本十一。一说一
切有.二雪转亦名上坐三犊子.四法上.五
贤胄.六正量.七密林山.八化地.九法藏.十
饮光.十一经量部。是故合成二十部。然文殊
问经大众部中并本有八。上坐并本乃有
十二。故知皆是翻译家误。今依新翻宗轮论
说。总束二十。为十一类。一者大众部.一说
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四部宗说。一切如来无
有漏法。佛身寿量悉无边际。眼等五识身有
染.有离染。色.无色界具六识身。五种色根
肉团为体。无为有九。去来世无。一刹那心
了一切法。道与烦恼容俱现前。大义如是。
二多闻部宗说。佛五音是出世教。馀即世间。
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我.五涅槃寂静。馀
义多同说一切有部。三说假部宗说。苦非
蕴。十二处非真实。由福故得圣道。道不可
修。馀义多同大众部计。四制多山部.西山
住部.北山住部三部宗说。一切菩萨不脱恶
趣。供养塔庙不得大果。馀义多同大众部
遂脱西山住部。上坐部分十一。并本上坐
亦在其中。文殊问经下卷中说成二十部。
然少不同。彼经偈言。摩诃僧祇部。分别出有
七。体毗履十一。是谓二十部。十八及本二。
皆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
虽说二十稍同宗轮。而所分出增减有
异。宗轮论说。大众部中分出八部。并本有
九。一大众.二一说.三说出世.四鸡胤.五多
闻.六说假.七制多山.八西山住.九北山住
部。上坐部中分出十部。并本十一。一说一
切有.二雪转亦名上坐三犊子.四法上.五
贤胄.六正量.七密林山.八化地.九法藏.十
饮光.十一经量部。是故合成二十部。然文殊
问经大众部中并本有八。上坐并本乃有
十二。故知皆是翻译家误。今依新翻宗轮论
说。总束二十。为十一类。一者大众部.一说
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四部宗说。一切如来无
有漏法。佛身寿量悉无边际。眼等五识身有
染.有离染。色.无色界具六识身。五种色根
肉团为体。无为有九。去来世无。一刹那心
了一切法。道与烦恼容俱现前。大义如是。
二多闻部宗说。佛五音是出世教。馀即世间。
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我.五涅槃寂静。馀
义多同说一切有部。三说假部宗说。苦非
蕴。十二处非真实。由福故得圣道。道不可
修。馀义多同大众部计。四制多山部.西山
住部.北山住部三部宗说。一切菩萨不脱恶
趣。供养塔庙不得大果。馀义多同大众部
总料简章¶ 第 250c 页 T45-0250.png
说。五说一切有部宗。谓一切有二。一法有。
二时有。谓心.心所.色.不相应.及三无为。是
法一切。去来今三。是时一切。诸是有者皆
二所摄。一名.二色。六雪山部宗说。谓诸菩萨
犹是异生。菩萨入胎不起贪爱。无外道得
五通。无天中住梵行。七犊子部.法上部.贤
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合五部宗说。补特伽
罗非即蕴离蕴。五识无染。亦非离染。入正
性离生十二心顷说名行向。第十三心名为
住果。八化地部宗说。去.来世无。现在.无为
有。四圣谛一时观。定无中有。亦有齐首补
特伽罗。有世间正见。无世间信根。无出世
静虑。无无漏寻。善非有因。预流有退。无为
有九。九法藏部宗说。佛在僧摄。佛与二乘
解脱虽一而圣道异。无外道得五通。阿罗
汉身皆是无漏。馀义多同大众部计。十饮
光部宗说。若法已断.已遍知即无。未断.未
遍知即有。业果已熟即无。未熟即有。诸有
学法有异熟果。馀义多同法藏部说。十一经
量部宗说。有胜义补特伽罗。异生位中亦有
圣法。有根边蕴。有一味蕴。一味蕴者。即细
意识等。馀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此中所陈
略标宗要。广陈宗者如宗轮论。上来总是
陈异宗也。
列自主中复分为二。初列边
主后列中主。列边主者。谓清辨等朋辅
龙猛。般若经意说诸法空。虽一切法皆不可
言。由性空无。故不可说为空为有。乃至有
为.无为二法。约胜义谛体虽是空。世俗可
有。故说颂言。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
二时有。谓心.心所.色.不相应.及三无为。是
法一切。去来今三。是时一切。诸是有者皆
二所摄。一名.二色。六雪山部宗说。谓诸菩萨
犹是异生。菩萨入胎不起贪爱。无外道得
五通。无天中住梵行。七犊子部.法上部.贤
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合五部宗说。补特伽
罗非即蕴离蕴。五识无染。亦非离染。入正
性离生十二心顷说名行向。第十三心名为
住果。八化地部宗说。去.来世无。现在.无为
有。四圣谛一时观。定无中有。亦有齐首补
特伽罗。有世间正见。无世间信根。无出世
静虑。无无漏寻。善非有因。预流有退。无为
有九。九法藏部宗说。佛在僧摄。佛与二乘
解脱虽一而圣道异。无外道得五通。阿罗
汉身皆是无漏。馀义多同大众部计。十饮
光部宗说。若法已断.已遍知即无。未断.未
遍知即有。业果已熟即无。未熟即有。诸有
学法有异熟果。馀义多同法藏部说。十一经
量部宗说。有胜义补特伽罗。异生位中亦有
圣法。有根边蕴。有一味蕴。一味蕴者。即细
意识等。馀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此中所陈
略标宗要。广陈宗者如宗轮论。上来总是
陈异宗也。
列自主中复分为二。初列边
主后列中主。列边主者。谓清辨等朋辅
龙猛。般若经意说诸法空。虽一切法皆不可
言。由性空无。故不可说为空为有。乃至有
为.无为二法。约胜义谛体虽是空。世俗可
有。故说颂言。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
总料简章¶ 第 251a 页 T45-0251.png
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花。乃至不立
三性唯识。此由所说胜义谛中皆唯空故。
名为边主列中主者。谓天亲等辅从慈氏。
深密等经。依真俗谛说一切法有空不空。
世俗谛理遍计所执情有理无。有为无为理有
情无。胜义谛中虽一切法体或有或无。由言
不及非空非有。非由体空名不可说。成
唯识说。胜义谛中心言绝故。非空非有。寄
言诠者故引慈氏所说颂言。虚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
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即
契中道。此即建立三性唯识。我法境空。真
俗识有。非空非有中道义立。即以所明说
一切法非空非有中道之义。以为宗也。如
别章说。此中略叙朋诤所宗。其以诸教自部
所明别别法相以为宗者。随其所应如别
处解。
第四体性不同。复分为二。初彰异计。后显
大乘。彰异计中。复分为二。初彰外道。后
彰小乘彰外道者。大类外道别有六计。一
数论.二胜论.三明论.四声显论.五声生论.
六顺世论。数论。教体说有二种。依本教法。
体即自性三德为体。依末教法。五唯量中声
为教体。本唯是常。末是无常。然是转变非
为灭坏灭坏之时即归本故。其胜论师。以
诸德中声为教体。无常无碍。其明论者。婆
罗门等执吠陀论声唯是常。不取声性。非
能诠故。其能诠声诠于明论所诠之义。此教
是常所诠定故。馀一切教皆无常声以为教
三性唯识。此由所说胜义谛中皆唯空故。
名为边主列中主者。谓天亲等辅从慈氏。
深密等经。依真俗谛说一切法有空不空。
世俗谛理遍计所执情有理无。有为无为理有
情无。胜义谛中虽一切法体或有或无。由言
不及非空非有。非由体空名不可说。成
唯识说。胜义谛中心言绝故。非空非有。寄
言诠者故引慈氏所说颂言。虚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
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即
契中道。此即建立三性唯识。我法境空。真
俗识有。非空非有中道义立。即以所明说
一切法非空非有中道之义。以为宗也。如
别章说。此中略叙朋诤所宗。其以诸教自部
所明别别法相以为宗者。随其所应如别
处解。
第四体性不同。复分为二。初彰异计。后显
大乘。彰异计中。复分为二。初彰外道。后
彰小乘彰外道者。大类外道别有六计。一
数论.二胜论.三明论.四声显论.五声生论.
六顺世论。数论。教体说有二种。依本教法。
体即自性三德为体。依末教法。五唯量中声
为教体。本唯是常。末是无常。然是转变非
为灭坏灭坏之时即归本故。其胜论师。以
诸德中声为教体。无常无碍。其明论者。婆
罗门等执吠陀论声唯是常。不取声性。非
能诠故。其能诠声诠于明论所诠之义。此教
是常所诠定故。馀一切教皆无常声以为教
总料简章¶ 第 251b 页 T45-0251.png
体。不说声论别有名等。以说名等即是声
故。声显论者。声体本有。待缘显之。体性常
住。此计有二。一者随一一物各各有一能
诠常声。犹如非择灭。以寻伺等所发音显。
音是无常。今用众多常声为体。二者一切
法上但共有一能诠常声。犹如真如。以寻
伺等所发音显。此音无常。今者唯取一常
声为体。其音响等但是显缘。非能诠体。此
二之中。各有二种。一计全分。内外诸声皆
是常住。二计一分。内声是常。外声无常。非
能诠故。犹如音响。故声显论总束为四。计
一计多各通内外。其声生论计。声本无待
缘生之。生已常住。由音响等所发生故。
此计有二。一计体多。犹如非择灭。二计体
一。犹若真如。音响生缘体无常法。今取新
生常声为体。以能诠故。响非能诠。此各有
二。一计全分。二计一分。准前应知。还束
为四。计一计多。各通内外。声显.声生各
有四种。顺世外道。一切皆四大故。以常四
大为体。合胜.数论.并明论声。总有十二外
道教体。彰小乘者。大类小乘教体有六。一
大众部等。二一说部。三多闻部。四说假部。
五说一切有部。六经量部。其大乘部.说出
世部.鸡胤部三部同说。佛一切法皆是无漏。
皆是出世。佛所出言无不如义。佛一切语皆
转法轮。佛一切时不说名等。常在定故。然
诸有情谓说名等。即是无思成自事义。以
其无漏体是实有声.名.句等为其教体。其
一说部。说一切法体非实有唯有假名。今
故。声显论者。声体本有。待缘显之。体性常
住。此计有二。一者随一一物各各有一能
诠常声。犹如非择灭。以寻伺等所发音显。
音是无常。今用众多常声为体。二者一切
法上但共有一能诠常声。犹如真如。以寻
伺等所发音显。此音无常。今者唯取一常
声为体。其音响等但是显缘。非能诠体。此
二之中。各有二种。一计全分。内外诸声皆
是常住。二计一分。内声是常。外声无常。非
能诠故。犹如音响。故声显论总束为四。计
一计多各通内外。其声生论计。声本无待
缘生之。生已常住。由音响等所发生故。
此计有二。一计体多。犹如非择灭。二计体
一。犹若真如。音响生缘体无常法。今取新
生常声为体。以能诠故。响非能诠。此各有
二。一计全分。二计一分。准前应知。还束
为四。计一计多。各通内外。声显.声生各
有四种。顺世外道。一切皆四大故。以常四
大为体。合胜.数论.并明论声。总有十二外
道教体。彰小乘者。大类小乘教体有六。一
大众部等。二一说部。三多闻部。四说假部。
五说一切有部。六经量部。其大乘部.说出
世部.鸡胤部三部同说。佛一切法皆是无漏。
皆是出世。佛所出言无不如义。佛一切语皆
转法轮。佛一切时不说名等。常在定故。然
诸有情谓说名等。即是无思成自事义。以
其无漏体是实有声.名.句等为其教体。其
一说部。说一切法体非实有唯有假名。今
总料简章¶ 第 251c 页 T45-0251.png
取无漏假声名等以为教体。多闻部说。如
来五音是出世教。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
我.五涅槃寂静。以此五种决定能引出离
道故。如来馀音是世间教。与五俱起亦是出
世。设引出离道。不与五相应。不决定故。
非出世教。论说言音。音即音声。故但取声。
不说名等。故佛诸教通以有漏无漏之声
而为其体。以佛五音是无漏故。其说假部。
声名句等。若在处等体非实有。以说依.缘
有积聚故。若在蕴等声等便实。虽有积
聚不说依.缘。以名蕴故。声.名.句等既通
蕴等。故通有漏无漏假实以为教体。说一
切有部说。教体者。有说。唯以名.句.文三而
为教体。有诠表故。有说但以善声为体。
三无数劫所勤求故。名等无记故不取之。
评家评取唯有漏善声以为教体。勤求起
故。其经量部说。名等假声体实有。虽彼不
立不相应行。仍不取声。无诠表故。取有
漏声上假屈曲能诠以为体性。然声处收。前
熏于后展转聚集无过未故。如是合说小
乘有六。总是第一彰异计也。
显大乘中。
复分为二。初显边体。后显中道。显边体
者。龙猛.清辨咸作是言。胜义谛中一切无相
诸法皆空。何教何为体。世俗谛中可亦说
有。句.言章.论声为教体。梵云钵陀此翻
为迹。当古之句。句有二种。一集法满足句。
二显义周圆句。如说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
去。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此一一句义虽
未圆。亦名为句。法满足故。此当中道所说
来五音是出世教。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
我.五涅槃寂静。以此五种决定能引出离
道故。如来馀音是世间教。与五俱起亦是出
世。设引出离道。不与五相应。不决定故。
非出世教。论说言音。音即音声。故但取声。
不说名等。故佛诸教通以有漏无漏之声
而为其体。以佛五音是无漏故。其说假部。
声名句等。若在处等体非实有。以说依.缘
有积聚故。若在蕴等声等便实。虽有积
聚不说依.缘。以名蕴故。声.名.句等既通
蕴等。故通有漏无漏假实以为教体。说一
切有部说。教体者。有说。唯以名.句.文三而
为教体。有诠表故。有说但以善声为体。
三无数劫所勤求故。名等无记故不取之。
评家评取唯有漏善声以为教体。勤求起
故。其经量部说。名等假声体实有。虽彼不
立不相应行。仍不取声。无诠表故。取有
漏声上假屈曲能诠以为体性。然声处收。前
熏于后展转聚集无过未故。如是合说小
乘有六。总是第一彰异计也。
显大乘中。
复分为二。初显边体。后显中道。显边体
者。龙猛.清辨咸作是言。胜义谛中一切无相
诸法皆空。何教何为体。世俗谛中可亦说
有。句.言章.论声为教体。梵云钵陀此翻
为迹。当古之句。句有二种。一集法满足句。
二显义周圆句。如说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
去。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此一一句义虽
未圆。亦名为句。法满足故。此当中道所说
总料简章¶ 第 252a 页 T45-0252.png
名也。梵云缚(去声)迦。此云言也。此当中道所
说句也。义周圆故。梵云钵剌迦罗。此云章
也。章即章段。一章一段以明诸义。此无所
当。梵云奢萨咀罗。此翻为论。总周一部立
以论名。此四能诠声为教体。此准般若灯
论所说。更应勘彼智度论文。
显中道者。
瑜伽论摄决择分八十一卷说。经体有二。
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即能依。由能诠文
义得显故。能诠文中复分为二。一者龙军论
师.无性菩萨.及佛地论一师所说。且无性云。
此中即是随堕八时。闻者识上直非直说。聚
集显现以为体性。此意即取随世俗说日夜
八时。说花严经八会之时。诠辨诸法八转
声时。闻法者识所变声等直非直说。以为教
体。佛地论云。谓佛慈悲本愿缘力。其可闻者
自意识上。文义相生似如来说。此意即是由
佛本愿为增上缘。令闻者识有文义相。此
文义相。虽自亲依善根力起。而就本缘名
为佛说。佛实无言。故无性云。若尔云何菩
萨能说。彼增上生故作是说。譬如天等增上
力故令于梦中得论咒等。若离识者佛云
何说。此就本缘佛不说法。乃无文义。唯有
无漏大定.智.悲。若依闻者自识所变。有漏
心现。即似无漏声名句文以为教体。无漏心
现。即真无漏文义为体。此即如来实不说
法。故大波若第四百二十五卷.文殊问经.涅
槃经等。皆作是言。我成道来不说一字。汝
亦不闻.十地亦言三界唯识。故知教体唯心
所变文义为性。善顺契经。不违唯识。问何
说句也。义周圆故。梵云钵剌迦罗。此云章
也。章即章段。一章一段以明诸义。此无所
当。梵云奢萨咀罗。此翻为论。总周一部立
以论名。此四能诠声为教体。此准般若灯
论所说。更应勘彼智度论文。
显中道者。
瑜伽论摄决择分八十一卷说。经体有二。
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即能依。由能诠文
义得显故。能诠文中复分为二。一者龙军论
师.无性菩萨.及佛地论一师所说。且无性云。
此中即是随堕八时。闻者识上直非直说。聚
集显现以为体性。此意即取随世俗说日夜
八时。说花严经八会之时。诠辨诸法八转
声时。闻法者识所变声等直非直说。以为教
体。佛地论云。谓佛慈悲本愿缘力。其可闻者
自意识上。文义相生似如来说。此意即是由
佛本愿为增上缘。令闻者识有文义相。此
文义相。虽自亲依善根力起。而就本缘名
为佛说。佛实无言。故无性云。若尔云何菩
萨能说。彼增上生故作是说。譬如天等增上
力故令于梦中得论咒等。若离识者佛云
何说。此就本缘佛不说法。乃无文义。唯有
无漏大定.智.悲。若依闻者自识所变。有漏
心现。即似无漏声名句文以为教体。无漏心
现。即真无漏文义为体。此即如来实不说
法。故大波若第四百二十五卷.文殊问经.涅
槃经等。皆作是言。我成道来不说一字。汝
亦不闻.十地亦言三界唯识。故知教体唯心
所变文义为性。善顺契经。不违唯识。问何
总料简章¶ 第 252b 页 T45-0252.png
故佛宝即有本佛。今说法宝即唯心变。答教
法戏论唯说自心。馀非戏论故取本质。理.
行.果法同佛宝故。无垢称经言。法非见闻
觉知。若行见闻觉知。即是见闻觉知。非求
法也。故唯心变。问若取佛说义即可然。若
闻者心所变为教。子细研究。于理实难。过
去.未来既非实有。非有为法生已便住。如
何识上聚集解生。答无性解云。随堕八时闻
者识上。直非直说聚集显现。以为体性。谓八
时中闻者识上。有直非直二种言说。聚集显
现故。瑜伽说心略有五种。一率尔.二寻求.
三决定.四染净.五等流。如五心章自当广
释。如圣教说诸行无常。有起尽法。如言
诸字率尔心已。必起寻求续初心起。虽多
刹那行解唯一。总名寻求。未决定知诸所
目故。如瑜伽论第三卷说。又一刹那五识
生已。从此无间必意生故。复言行时由先
熏习连带解生有三心现。谓率尔亦寻求及
后决定。决定知诸目一切行。故瑜伽说。寻
求无间若不散乱决定心生。若散乱时生即
不定。虽知自性然未知义。为令了知复
说无字。于此时中有先三心。于无字上
但有其二。谓率尔.寻求。未决定知无所无
故。即从决定后却起寻求。论但定说率尔
寻求定无间生。寻求已后许散乱故。复言
常时五心并具。其义可解。由前字力展转
熏习连后字生。于最后时始能解义。染净
等心方乃得转。故虽无过.未。而教体亦成。
若新新解并有率尔。四字之上皆定有二心。
法戏论唯说自心。馀非戏论故取本质。理.
行.果法同佛宝故。无垢称经言。法非见闻
觉知。若行见闻觉知。即是见闻觉知。非求
法也。故唯心变。问若取佛说义即可然。若
闻者心所变为教。子细研究。于理实难。过
去.未来既非实有。非有为法生已便住。如
何识上聚集解生。答无性解云。随堕八时闻
者识上。直非直说聚集显现。以为体性。谓八
时中闻者识上。有直非直二种言说。聚集显
现故。瑜伽说心略有五种。一率尔.二寻求.
三决定.四染净.五等流。如五心章自当广
释。如圣教说诸行无常。有起尽法。如言
诸字率尔心已。必起寻求续初心起。虽多
刹那行解唯一。总名寻求。未决定知诸所
目故。如瑜伽论第三卷说。又一刹那五识
生已。从此无间必意生故。复言行时由先
熏习连带解生有三心现。谓率尔亦寻求及
后决定。决定知诸目一切行。故瑜伽说。寻
求无间若不散乱决定心生。若散乱时生即
不定。虽知自性然未知义。为令了知复
说无字。于此时中有先三心。于无字上
但有其二。谓率尔.寻求。未决定知无所无
故。即从决定后却起寻求。论但定说率尔
寻求定无间生。寻求已后许散乱故。复言
常时五心并具。其义可解。由前字力展转
熏习连后字生。于最后时始能解义。染净
等心方乃得转。故虽无过.未。而教体亦成。
若新新解并有率尔。四字之上皆定有二心。
总料简章¶ 第 252c 页 T45-0252.png
谓率尔.寻求。即于末后有十二心一时聚
集。第一有二。第二有三。第三有二。第四有
五。故成十二。既于初字有率尔.寻求。于
第二字新生决定。并前为三。第三字中却
起寻求。并前为四。第四字时但新决定.染
净.等流三心而起。合有七心一时聚集。如
是方名五心具足。故唯识教其体理成。勘
对法第一疏应具广之。二者护法.胜子.亲
光等说。凡论出体总有四重。一摄相归性
体。即一切法皆性真如。故大波若经理趣分
说。一切有情皆如来藏。胜鬘经说。夫生死者
是如来藏。无垢称言。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
法亦如也。众贤圣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
也。诸经论说如是非一。一切有为诸无为等
有别体法是如之相。譬如海水随风等缘
击成波相。此波之体岂异水乎。一切诸法
随四缘会成其体相。然不离如。有漏种子
性皆本识亦复如是。故皆无记。二摄境从识
体。即一切法皆是唯识。花严等说三界唯心。
心所从王名唯识等。如是等文诚證非一。
三摄假随实体。即诸假法随何所依实法为
体。如说瓶等四尘为体。诸不相应色心分
位。即以所依分位为体。对法论说不相应.
行色心等中是假立。故是说不害等即无瞋
等。此类非一。四性用别论体。色心假实各别
处故。瑜伽等说。色蕴摄彼十处界等。此类众
多。又有四重。一真如。二无相。三唯识。四因
缘。此二四体摄法义周。随其所应释一切
法。今随义便略叙明之。庶后学徒详而易
集。第一有二。第二有三。第三有二。第四有
五。故成十二。既于初字有率尔.寻求。于
第二字新生决定。并前为三。第三字中却
起寻求。并前为四。第四字时但新决定.染
净.等流三心而起。合有七心一时聚集。如
是方名五心具足。故唯识教其体理成。勘
对法第一疏应具广之。二者护法.胜子.亲
光等说。凡论出体总有四重。一摄相归性
体。即一切法皆性真如。故大波若经理趣分
说。一切有情皆如来藏。胜鬘经说。夫生死者
是如来藏。无垢称言。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
法亦如也。众贤圣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
也。诸经论说如是非一。一切有为诸无为等
有别体法是如之相。譬如海水随风等缘
击成波相。此波之体岂异水乎。一切诸法
随四缘会成其体相。然不离如。有漏种子
性皆本识亦复如是。故皆无记。二摄境从识
体。即一切法皆是唯识。花严等说三界唯心。
心所从王名唯识等。如是等文诚證非一。
三摄假随实体。即诸假法随何所依实法为
体。如说瓶等四尘为体。诸不相应色心分
位。即以所依分位为体。对法论说不相应.
行色心等中是假立。故是说不害等即无瞋
等。此类非一。四性用别论体。色心假实各别
处故。瑜伽等说。色蕴摄彼十处界等。此类众
多。又有四重。一真如。二无相。三唯识。四因
缘。此二四体摄法义周。随其所应释一切
法。今随义便略叙明之。庶后学徒详而易
总料简章¶ 第 253a 页 T45-0253.png
入。护法等说。诸教体者。谓宜闻者本愿缘
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实能所诠文义为体。
此师意说。众生本愿愿闻佛说。如来识上
文义相生。听者识心即闻佛说。亦有如是
似文义相。故升摄波叶喻经说。佛取树叶以
问阿难。比其林叶所有多少。复告庆喜。我
未所说乃有尔所。故诸经首佛皆教置如
是我闻。二十唯识天亲说云。展转增上力。二
识成决定。谓馀相续识差别故。令馀相续差
别识生。展转互为增上缘故。是故世尊实亦
说法。言不说者是密意说。于真如性绝语
言故。实无诸事。故波若云。音声寻我不见
如来。推功归本。仍言应化非说法者。计所
执中无说法故。于依他起譬如幻人为幻
人说。唯有假说似能说者。都无实说。听者
心识文义之相。理有无疑。故诸教体取本无
漏世尊所说文义为体。若取能诠。唯声名
等而为体性。十地论说。说者听者俱以二
事而得究竟。一者声。二者善字。又解深密
经.及瑜伽论七十八说。于第九地断二种
愚。一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陀罗尼自
在愚。成唯识论第九卷言。无量名句字者。谓
法无碍解。所说法者所诠义也。名句字者
能诠文也。对法等云。成所引声者。谓诸圣
所说声。成唯识论第二复言。由此法.词二无
碍解。境有差别。法缘名等。词缘于声。金刚
波若天亲论说。又言无记者。此义不然。何
以故。汝法是无记。而我法是记。是故一法宝
胜无量珍宝。是故当知。诠表教体唯声名等
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实能所诠文义为体。
此师意说。众生本愿愿闻佛说。如来识上
文义相生。听者识心即闻佛说。亦有如是
似文义相。故升摄波叶喻经说。佛取树叶以
问阿难。比其林叶所有多少。复告庆喜。我
未所说乃有尔所。故诸经首佛皆教置如
是我闻。二十唯识天亲说云。展转增上力。二
识成决定。谓馀相续识差别故。令馀相续差
别识生。展转互为增上缘故。是故世尊实亦
说法。言不说者是密意说。于真如性绝语
言故。实无诸事。故波若云。音声寻我不见
如来。推功归本。仍言应化非说法者。计所
执中无说法故。于依他起譬如幻人为幻
人说。唯有假说似能说者。都无实说。听者
心识文义之相。理有无疑。故诸教体取本无
漏世尊所说文义为体。若取能诠。唯声名
等而为体性。十地论说。说者听者俱以二
事而得究竟。一者声。二者善字。又解深密
经.及瑜伽论七十八说。于第九地断二种
愚。一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陀罗尼自
在愚。成唯识论第九卷言。无量名句字者。谓
法无碍解。所说法者所诠义也。名句字者
能诠文也。对法等云。成所引声者。谓诸圣
所说声。成唯识论第二复言。由此法.词二无
碍解。境有差别。法缘名等。词缘于声。金刚
波若天亲论说。又言无记者。此义不然。何
以故。汝法是无记。而我法是记。是故一法宝
胜无量珍宝。是故当知。诠表教体唯声名等
总料简章¶ 第 253b 页 T45-0253.png
体唯无漏。亦唯是善。此通依他及圆成实。
从众缘起名曰依他。体是无漏可通成实。
佛地论说。依随转门及二乘者。说十五界唯
是有漏名.句.文身唯是无记。今依大乘。若
唯如来后得说法声.名.句.文。真善无漏。如
前所解诸教中说。故佛地论.成唯识。说十
八界皆通有漏及无漏。若十地菩萨二乘说
法声.名.句.文。唯是有漏。若听者识所变文
义。或通有漏及与无漏。一切异生.二乘菩
萨七地已前有漏后得。能听法者皆唯有漏。
若一切二乘.七地已前无漏后得.八地已去。
识上所变声.名.句.文。皆唯无漏。随其所应
说之为教。然同所敬既取本质无漏三宝
故。今教体亦取本质佛等所说任运而现。非
有漏戏论声等为体。摄大乘云。如末尼天
鼓无思成自事。声等为体。于能说者识上
现故不违唯识。若闻者识所变为教。教唯
有漏三性为体。同识性故。依前所说四出
体中。今出教体亦.应有四。依前第一摄相
归性。教即真如。般若论说。应化非真佛。亦
非说法者。说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故知
教体性即真如。无垢称语大善现言。文字性
离无有文字。是即解脱。解脱相者即诸法
也。又云一切法亦如也。又云法非见闻觉知。
若行见闻觉知。是即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故知教体性即真如。依前第二摄境从识。若
取根本能说法者识心为体。若取于末。能
闻法者识心为体。故天亲云。展转增上力。
二识成决定。依前第三摄假随实。一切内教
从众缘起名曰依他。体是无漏可通成实。
佛地论说。依随转门及二乘者。说十五界唯
是有漏名.句.文身唯是无记。今依大乘。若
唯如来后得说法声.名.句.文。真善无漏。如
前所解诸教中说。故佛地论.成唯识。说十
八界皆通有漏及无漏。若十地菩萨二乘说
法声.名.句.文。唯是有漏。若听者识所变文
义。或通有漏及与无漏。一切异生.二乘菩
萨七地已前有漏后得。能听法者皆唯有漏。
若一切二乘.七地已前无漏后得.八地已去。
识上所变声.名.句.文。皆唯无漏。随其所应
说之为教。然同所敬既取本质无漏三宝
故。今教体亦取本质佛等所说任运而现。非
有漏戏论声等为体。摄大乘云。如末尼天
鼓无思成自事。声等为体。于能说者识上
现故不违唯识。若闻者识所变为教。教唯
有漏三性为体。同识性故。依前所说四出
体中。今出教体亦.应有四。依前第一摄相
归性。教即真如。般若论说。应化非真佛。亦
非说法者。说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故知
教体性即真如。无垢称语大善现言。文字性
离无有文字。是即解脱。解脱相者即诸法
也。又云一切法亦如也。又云法非见闻觉知。
若行见闻觉知。是即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故知教体性即真如。依前第二摄境从识。若
取根本能说法者识心为体。若取于末。能
闻法者识心为体。故天亲云。展转增上力。
二识成决定。依前第三摄假随实。一切内教
总料简章¶ 第 253c 页 T45-0253.png
体唯是声。由名句文体是假有随实说故。
对法论说。成所引声不说名等名成所引。
依前第四相用别论。唯取根本能说法者识
上所现声名句文以为教体。假之与实义用
殊故。十地论云。一者声。二善字。如前教理
成此体讫。此中四体约义用分。不乖真俗
法相理故。虽说一体义不违三。即一一法
各各有此四种体。故说诸法体。准此应知。
虽显教体义有多途。而未解释唯识教性。
如何说者识上聚集。令听法者聚集解生。
显扬论中第十二说。有字非名谓一字。有
名非句。谓一字名。句必有名字。名亦必有
字。字不必有名。名不必有句。既大乘中
于声屈曲义说名等。故说名等。非小乘义。
今准此义。释说法者及听法者识心之上聚
集显现。如圣教说诸恶者莫作。诸善者奉
行。善调伏自心。是诸佛圣教。说诸字时。馀
恶等字并在未来。唯有一字及依一字所
成之名于心上现。此即一字成名之义。亦
有一字不成名者。非此所明。复言恶时。
馀者等字并在未来。其前诸字虽入过去
现无本质。由熏习力唯识变力。仍于此念
说恶字时心上显现。即有二个一字。一个
字身。两个一字所成名。一个一字所成名.名
身。一个二字所成名。又言者时有三个一
字。两个字身 一谓诸恶。二谓恶者。以二合
说。下应准知。不可隔越合。故无诸者合名
字身一个三字多字身。三个一字所成名。
二个一字所成名名身 如前字身二二合
对法论说。成所引声不说名等名成所引。
依前第四相用别论。唯取根本能说法者识
上所现声名句文以为教体。假之与实义用
殊故。十地论云。一者声。二善字。如前教理
成此体讫。此中四体约义用分。不乖真俗
法相理故。虽说一体义不违三。即一一法
各各有此四种体。故说诸法体。准此应知。
虽显教体义有多途。而未解释唯识教性。
如何说者识上聚集。令听法者聚集解生。
显扬论中第十二说。有字非名谓一字。有
名非句。谓一字名。句必有名字。名亦必有
字。字不必有名。名不必有句。既大乘中
于声屈曲义说名等。故说名等。非小乘义。
今准此义。释说法者及听法者识心之上聚
集显现。如圣教说诸恶者莫作。诸善者奉
行。善调伏自心。是诸佛圣教。说诸字时。馀
恶等字并在未来。唯有一字及依一字所
成之名于心上现。此即一字成名之义。亦
有一字不成名者。非此所明。复言恶时。
馀者等字并在未来。其前诸字虽入过去
现无本质。由熏习力唯识变力。仍于此念
说恶字时心上显现。即有二个一字。一个
字身。两个一字所成名。一个一字所成名.名
身。一个二字所成名。又言者时有三个一
字。两个字身 一谓诸恶。二谓恶者。以二合
说。下应准知。不可隔越合。故无诸者合名
字身一个三字多字身。三个一字所成名。
二个一字所成名名身 如前字身二二合
总料简章¶ 第 254a 页 T45-0254.png
说 一个一字所成名多名身 论虽二说
今取三字名名多名身。不取四字者下准
应知 两个二字所成名 亦二二合说
一个二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三字所成名
复言莫时有四个一字。三个字身 亦二二
合说准前应知 两个三字多字身 三三
合说。更互除初后一字 一个四字多字身。
四个一字所成名。三个一字所成名.名身
谓二二合说 二个一字所成名三名多名身
谓三三合。说更互除初后一字 一个一字
所成名四名多名身。三个二字所成名 谓
二二合说 二个二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二
字所成名多名身.二个三字所成名 更互
除初后一字如前准说 一个三字所成名
名身。一个四字所成名。又言作时有五个一
字。四个字身 谓二二合说 三个三字多
字身。二个四字多字身。一个五字多字身
至此总合字及字身并多字身有一十五
五个一字所成名。四个一字所成名名身
谓二二合说 三个一字所成名三名多名身
谓三三合说 二个一字所成名四名多名身
更互除初后一字 一个一字所成名五名
多名身。四个二字所成名谓二二。合说三个
二字所成名名身。二个二字所成名三名多
名身 一个二字所成名四名多名身。三个三
字所成名 谓三三合说 二个三字所成名
名身.一个三字所成名多名身。二个四字所
成名 更互除初后一字 一个四字所成
名名身。一个五字所成名 至此总合名及
今取三字名名多名身。不取四字者下准
应知 两个二字所成名 亦二二合说
一个二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三字所成名
复言莫时有四个一字。三个字身 亦二二
合说准前应知 两个三字多字身 三三
合说。更互除初后一字 一个四字多字身。
四个一字所成名。三个一字所成名.名身
谓二二合说 二个一字所成名三名多名身
谓三三合。说更互除初后一字 一个一字
所成名四名多名身。三个二字所成名 谓
二二合说 二个二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二
字所成名多名身.二个三字所成名 更互
除初后一字如前准说 一个三字所成名
名身。一个四字所成名。又言作时有五个一
字。四个字身 谓二二合说 三个三字多
字身。二个四字多字身。一个五字多字身
至此总合字及字身并多字身有一十五
五个一字所成名。四个一字所成名名身
谓二二合说 三个一字所成名三名多名身
谓三三合说 二个一字所成名四名多名身
更互除初后一字 一个一字所成名五名
多名身。四个二字所成名谓二二。合说三个
二字所成名名身。二个二字所成名三名多
名身 一个二字所成名四名多名身。三个三
字所成名 谓三三合说 二个三字所成名
名身.一个三字所成名多名身。二个四字所
成名 更互除初后一字 一个四字所成
名名身。一个五字所成名 至此总合名及
总料简章¶ 第 254b 页 T45-0254.png
名身并多名身有三十五 合有一句。义
究竟故。梵云阿耨瑟多掣陀。即八字成句。
不长不短。以圆满故。此中皆取无间相合
方成名等。不可隔越合成名等。所隔之字
即无用故。此中且依倍倍增长而作其法。
合有五刹那所依之声。于心上现。不可为
难。此依一句事究竟说。字.名.句.声。都合
尚有五十聚集。若约一颂.一段.一卷.一部
聚集字名句等。理即无边。若萨婆多等说恶
等字时。诸等字已灭。无聚集故。次第而生。
不俱时故。无熏习故。不可至后。前已所
说字。于后心上现。故彼教义决定不成。亦
非由前字等势力。末后字等能生显名。过
去无体。又无熏习。由何势力。末后之字能
生显名等。故我今时。其说法者若在因位。
及诸听者亦在因中。由初诸字等熏本识
已。连带缘后恶者等字。识上解生。乃至末后
作字之时。先皆聚集。由前熏习后识之上聚
集显现。诠所诠义差别圆满。名为说法。说
为闻教。若是佛说。虽无熏习亦聚集生。故
虽无过未唯识教成立。说者.听者义皆圆
满。俱以声.字二种。究竟于自心上聚集显
现。为教体故。于此四种出体之中。随其所
应。以圆成等及相名等三性五法各别出
之。唯大乘义。大乘义中。虽有蕴处.界等三
科之法。体性易故复滥小教。故不取之。三
性体性略而言之。遍计所执体唯我法。性相
都无。依他.圆成各有二体。一者有漏无漏
门。诸无漏法皆名圆成。故摄论说。若说四
究竟故。梵云阿耨瑟多掣陀。即八字成句。
不长不短。以圆满故。此中皆取无间相合
方成名等。不可隔越合成名等。所隔之字
即无用故。此中且依倍倍增长而作其法。
合有五刹那所依之声。于心上现。不可为
难。此依一句事究竟说。字.名.句.声。都合
尚有五十聚集。若约一颂.一段.一卷.一部
聚集字名句等。理即无边。若萨婆多等说恶
等字时。诸等字已灭。无聚集故。次第而生。
不俱时故。无熏习故。不可至后。前已所
说字。于后心上现。故彼教义决定不成。亦
非由前字等势力。末后字等能生显名。过
去无体。又无熏习。由何势力。末后之字能
生显名等。故我今时。其说法者若在因位。
及诸听者亦在因中。由初诸字等熏本识
已。连带缘后恶者等字。识上解生。乃至末后
作字之时。先皆聚集。由前熏习后识之上聚
集显现。诠所诠义差别圆满。名为说法。说
为闻教。若是佛说。虽无熏习亦聚集生。故
虽无过未唯识教成立。说者.听者义皆圆
满。俱以声.字二种。究竟于自心上聚集显
现。为教体故。于此四种出体之中。随其所
应。以圆成等及相名等三性五法各别出
之。唯大乘义。大乘义中。虽有蕴处.界等三
科之法。体性易故复滥小教。故不取之。三
性体性略而言之。遍计所执体唯我法。性相
都无。依他.圆成各有二体。一者有漏无漏
门。诸无漏法皆名圆成。故摄论说。若说四
总料简章¶ 第 254c 页 T45-0254.png
清净是即圆成实。诸有漏法皆依他起。二者
常无常门。诸常住者名圆成实。即唯真如圆
成实摄。瑜伽论说。五法之中唯说真如是圆
成。故一切有为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
起故。其前教体摄相归性唯圆成实。自馀三
体可通二说。无漏有为通二性故。五法体
性如五法章。义准应悉。馀一切章由此门
中。已略显示更不别显。准义知之此中所
说义理研寻。皆是大师别加训授。传者实
虽文拙。而此义或可观。冀诸有智委为详
审。其间引證纯用大乘。白日光晖不假众
星之助故也。如有谬错。希为箴规。上来合
是体性不同。自馀义门如馀章说。
第五得名悬隔。于中有二。初谈古说。后论
今释。谈古说者。古师解释诸法名义。但随
己情各为一解。既无依据难可准凭。义与
体乖遂成疏谬。或云当体以彰名。或云就
义以为目。或云从能依以受称。或云从所
依以立名。或云从数就义为名。或从相应
增强为号。或两体相违。如是种种解释不
同。并率己情未为典据。所以诸师纷乱互
起异端。令后学徒无可从受。皆由翻译之
主不善方言。语设将融玄旨犹隔。师既堕
矣。资亦负焉。
论今释者。西域相传。解诸
名义皆依别论。谓六合释。梵云杀三磨娑。
此云六合。杀者六也。三磨娑者合也。诸法但
有二义以上而为名者。即当此释。唯一义
名即非此释。一义为名理目自体。不从他
法而立自名。二义为名理有相滥。故六合
常无常门。诸常住者名圆成实。即唯真如圆
成实摄。瑜伽论说。五法之中唯说真如是圆
成。故一切有为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
起故。其前教体摄相归性唯圆成实。自馀三
体可通二说。无漏有为通二性故。五法体
性如五法章。义准应悉。馀一切章由此门
中。已略显示更不别显。准义知之此中所
说义理研寻。皆是大师别加训授。传者实
虽文拙。而此义或可观。冀诸有智委为详
审。其间引證纯用大乘。白日光晖不假众
星之助故也。如有谬错。希为箴规。上来合
是体性不同。自馀义门如馀章说。
第五得名悬隔。于中有二。初谈古说。后论
今释。谈古说者。古师解释诸法名义。但随
己情各为一解。既无依据难可准凭。义与
体乖遂成疏谬。或云当体以彰名。或云就
义以为目。或云从能依以受称。或云从所
依以立名。或云从数就义为名。或从相应
增强为号。或两体相违。如是种种解释不
同。并率己情未为典据。所以诸师纷乱互
起异端。令后学徒无可从受。皆由翻译之
主不善方言。语设将融玄旨犹隔。师既堕
矣。资亦负焉。
论今释者。西域相传。解诸
名义皆依别论。谓六合释。梵云杀三磨娑。
此云六合。杀者六也。三磨娑者合也。诸法但
有二义以上而为名者。即当此释。唯一义
名即非此释。一义为名理目自体。不从他
法而立自名。二义为名理有相滥。故六合
总料简章¶ 第 255a 页 T45-0255.png
释无一义名。初但别释二义差别。后乃合
之。如说佛陀名为觉者。者是主义。通于
五蕴。觉是察义。唯属于智。此别解已。有觉
之者名为觉者。此即合之故名为合。释
此合名有其六种。名六合释。虽如菩提
有其二字。二字但目一觉之义。义既是一理
目一体。既无相滥。何用六合。六合之释。解
诸名中相滥。可疑诸难者故。此六合释以
义释之。亦可名为六离合释。初各别释名
之为离。后总合解名之为合。此六者何。一
持业释。二依主释。三有财释。四相违释。五邻
近释。六带数释。初持业释。亦名同依。持谓
任持。业者业用。作用之义。体能持用名持
业释。名同依者。依谓所依。二义同依一所
依体。名同依释。如名大乘。无性释云。亦乘
亦大。大者具七义。形小教为名。乘者运载
义。济行者为目。若乘若大同依一体。名同
依释。其体大法。能有运功。故名持业。诸论
之中多名持业。少名同依。摄大乘论亦复如
是。许能摄教即是论故。故无性云。是故说
此名摄大乘。尽其所有大乘纲要。无别说
故。此以本经名大乘。末论名为摄。非以
本经摄大乘品。名摄大乘也。又如唯识.成
唯识论。识体即唯。能成之教亦即是论。故皆
持业。于识名中名为藏识。藏体即识。持业
亦尔。如是种类名义非一。不能烦述。宜应
准知。依主释者。亦名依士。依谓能依。主谓
法体。依他主法以立自名。名依主释。或主
是君主。一切法体名为主者。从喻为名。如
之。如说佛陀名为觉者。者是主义。通于
五蕴。觉是察义。唯属于智。此别解已。有觉
之者名为觉者。此即合之故名为合。释
此合名有其六种。名六合释。虽如菩提
有其二字。二字但目一觉之义。义既是一理
目一体。既无相滥。何用六合。六合之释。解
诸名中相滥。可疑诸难者故。此六合释以
义释之。亦可名为六离合释。初各别释名
之为离。后总合解名之为合。此六者何。一
持业释。二依主释。三有财释。四相违释。五邻
近释。六带数释。初持业释。亦名同依。持谓
任持。业者业用。作用之义。体能持用名持
业释。名同依者。依谓所依。二义同依一所
依体。名同依释。如名大乘。无性释云。亦乘
亦大。大者具七义。形小教为名。乘者运载
义。济行者为目。若乘若大同依一体。名同
依释。其体大法。能有运功。故名持业。诸论
之中多名持业。少名同依。摄大乘论亦复如
是。许能摄教即是论故。故无性云。是故说
此名摄大乘。尽其所有大乘纲要。无别说
故。此以本经名大乘。末论名为摄。非以
本经摄大乘品。名摄大乘也。又如唯识.成
唯识论。识体即唯。能成之教亦即是论。故皆
持业。于识名中名为藏识。藏体即识。持业
亦尔。如是种类名义非一。不能烦述。宜应
准知。依主释者。亦名依士。依谓能依。主谓
法体。依他主法以立自名。名依主释。或主
是君主。一切法体名为主者。从喻为名。如
总料简章¶ 第 255b 页 T45-0255.png
臣依王王之臣故名曰王臣。士谓士夫。二释
亦尔。于论名中。摄大乘论。以本经中摄大
乘品名摄大乘。此论解彼名摄大乘论。义
可应言摄大乘之论。依摄大乘品而为主
故。以立论名。故依主释。若许论亦名摄。摄
通于理。论者是教。摄大乘之论。类亦应知。
唯识之成名成唯识。以理为成。论者是教。
成唯识之论。亦是依主。于识名中如名
眼识。依眼之识。类此应知。有财释者。亦名
多财。不及有财。财谓财物。自从他财而立
己称。名为有财。如世有财。亦是从喻而为
名也。如论名中大乘阿毗达磨集者大乘阿
毗达磨。此乃根本佛经之名。集通能所。能
集即论。所集即经。今以彼大乘对法为集。
名大乘对法集。故有财释。此论以唯识为
所成。名成唯识论。亦有财释。以阿毗达磨
为藏。名对法藏。有财亦尔。如是一切义皆
类然。相违释者。名既有二义。所目自体各
殊。两体互乖而总立称。是相违义。如摄
决择分初立地名。云五识身相应地意地
者。此非五识身地即是意地。亦非五识身地
之意地。亦非以五识身地为意地。两地各
殊。共立一称。体各别故。名曰相违。今以义
准理有及言。应云五识身地及意地。但论
略之。诸教之中与.并.及言。皆是隔法令其
差别。并相违释。如因明说能立与能破。此
显能立义非能破。故说与言显二差别。
馀一切法类此应知。邻近释者俱时之法义
用增胜。自体从彼而立其名。名邻近释。如
亦尔。于论名中。摄大乘论。以本经中摄大
乘品名摄大乘。此论解彼名摄大乘论。义
可应言摄大乘之论。依摄大乘品而为主
故。以立论名。故依主释。若许论亦名摄。摄
通于理。论者是教。摄大乘之论。类亦应知。
唯识之成名成唯识。以理为成。论者是教。
成唯识之论。亦是依主。于识名中如名
眼识。依眼之识。类此应知。有财释者。亦名
多财。不及有财。财谓财物。自从他财而立
己称。名为有财。如世有财。亦是从喻而为
名也。如论名中大乘阿毗达磨集者大乘阿
毗达磨。此乃根本佛经之名。集通能所。能
集即论。所集即经。今以彼大乘对法为集。
名大乘对法集。故有财释。此论以唯识为
所成。名成唯识论。亦有财释。以阿毗达磨
为藏。名对法藏。有财亦尔。如是一切义皆
类然。相违释者。名既有二义。所目自体各
殊。两体互乖而总立称。是相违义。如摄
决择分初立地名。云五识身相应地意地
者。此非五识身地即是意地。亦非五识身地
之意地。亦非以五识身地为意地。两地各
殊。共立一称。体各别故。名曰相违。今以义
准理有及言。应云五识身地及意地。但论
略之。诸教之中与.并.及言。皆是隔法令其
差别。并相违释。如因明说能立与能破。此
显能立义非能破。故说与言显二差别。
馀一切法类此应知。邻近释者俱时之法义
用增胜。自体从彼而立其名。名邻近释。如
总料简章¶ 第 255c 页 T45-0255.png
说有寻及有伺等。诸相应法皆是此体。但寻
伺增名有寻等。亦如念住体唯是慧。但念
用增名为念住。意业亦尔。馀一切法类此应
知。带数释者。数谓一.十.百.千等数。带谓挟
带。法体挟带数法为名名带数释。如说二
十唯识论。言唯识者所明之法。其二十者是
颂数名。挟数为名。名带数释。广百论等准
此应知。此中六释且依共传略示体义。其
广辨相如馀处说。谓此六中初持业释。于
八转声何声中释。乃至带数为问亦尔。皆
如别处。更有释名。如宗轮疏。恐厌繁多
且指纲要。前总聊简义通诸教。所馀有学
宜应用之。若讲别部用此文义。于一一门
中。应结归自义。不尔便是太为疏略。此
中所有义理徵释。皆于大师亲加决了。但
传之疏谬非无承禀也。诸有智者幸留意
焉。
* 五心章
率尔等五心。略以十二门分别。一列名。二
辨相。三八识有无。四刹那多少。五乱不乱生。
六诸心对辨。七初后广略。八诸位阙具。九三
性所收。十缘生总别。十一何量所摄。十二问
答聊简。
第一列名者。一率尔心.二寻求心.三决定心.
四染净心.五等流心。瑜伽第一卷五识身地
云。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率尔
心.寻求心.决定心。初是眼识二是意识。决
定心后方有染净。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
不善转。如眼识生乃至身识亦尔。由初三
伺增名有寻等。亦如念住体唯是慧。但念
用增名为念住。意业亦尔。馀一切法类此应
知。带数释者。数谓一.十.百.千等数。带谓挟
带。法体挟带数法为名名带数释。如说二
十唯识论。言唯识者所明之法。其二十者是
颂数名。挟数为名。名带数释。广百论等准
此应知。此中六释且依共传略示体义。其
广辨相如馀处说。谓此六中初持业释。于
八转声何声中释。乃至带数为问亦尔。皆
如别处。更有释名。如宗轮疏。恐厌繁多
且指纲要。前总聊简义通诸教。所馀有学
宜应用之。若讲别部用此文义。于一一门
中。应结归自义。不尔便是太为疏略。此
中所有义理徵释。皆于大师亲加决了。但
传之疏谬非无承禀也。诸有智者幸留意
焉。
* 五心章
率尔等五心。略以十二门分别。一列名。二
辨相。三八识有无。四刹那多少。五乱不乱生。
六诸心对辨。七初后广略。八诸位阙具。九三
性所收。十缘生总别。十一何量所摄。十二问
答聊简。
第一列名者。一率尔心.二寻求心.三决定心.
四染净心.五等流心。瑜伽第一卷五识身地
云。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率尔
心.寻求心.决定心。初是眼识二是意识。决
定心后方有染净。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
不善转。如眼识生乃至身识亦尔。由初三
总料简章¶ 第 256a 页 T45-0256.png
心性类同故。但说三言实兼后二。
第二辨相者。且如眼识。初堕于境。名率尔
堕心。同时意识先未缘此。今初同起亦名
率尔。故瑜伽论第三卷云。意识任运散乱。缘
不串习境时。无欲等生。尔时意识名率尔
堕心。有欲等生寻求等摄故。又解深密经.
又决择七十六说。五识同时必定有一分别
意识俱时而转。故眼俱意名率尔心。初率堕
境故。此既初缘。未知何境为善为恶。为
了知故次起寻求。与欲俱转希望境故。既
寻求已识知先境。次起决定。印解境故。决
定已识境界差别。取正因等相。于怨住恶。
于亲住善。于中住舍。染净心生。由此染净
意识为先。引生眼识同性善染。顺前而起。
名等流心。如眼识生耳等识亦尔。
第三八识有无者。瑜伽第一但说六识有此
五心。不说七八。又间断识方具此五。非恒
续识。然第七识未转依位。缘境恒定任运微
细。唯有后三。一刹那中可说具故。第八
不尔。界初生位有率尔心。有色无色境宽狭
故。决定.染净.等流三心境有新旧。或前后
相望可具足故。唯无寻求。无欲俱故。因第
七识界虽初生。境恒一类。故无率尔寻求
二心。初转依位可名率尔。即是决定染净
之心。第二念后。即是等流。二念义合说有
四心。或第二时更起净识。初念即是此之四
心。是前所起心等流故。今创堕境有率尔
故。此中且依论说六识。七八道理所具诸
心。理而言之第六具五。前之五识。因果合
第二辨相者。且如眼识。初堕于境。名率尔
堕心。同时意识先未缘此。今初同起亦名
率尔。故瑜伽论第三卷云。意识任运散乱。缘
不串习境时。无欲等生。尔时意识名率尔
堕心。有欲等生寻求等摄故。又解深密经.
又决择七十六说。五识同时必定有一分别
意识俱时而转。故眼俱意名率尔心。初率堕
境故。此既初缘。未知何境为善为恶。为
了知故次起寻求。与欲俱转希望境故。既
寻求已识知先境。次起决定。印解境故。决
定已识境界差别。取正因等相。于怨住恶。
于亲住善。于中住舍。染净心生。由此染净
意识为先。引生眼识同性善染。顺前而起。
名等流心。如眼识生耳等识亦尔。
第三八识有无者。瑜伽第一但说六识有此
五心。不说七八。又间断识方具此五。非恒
续识。然第七识未转依位。缘境恒定任运微
细。唯有后三。一刹那中可说具故。第八
不尔。界初生位有率尔心。有色无色境宽狭
故。决定.染净.等流三心境有新旧。或前后
相望可具足故。唯无寻求。无欲俱故。因第
七识界虽初生。境恒一类。故无率尔寻求
二心。初转依位可名率尔。即是决定染净
之心。第二念后。即是等流。二念义合说有
四心。或第二时更起净识。初念即是此之四
心。是前所起心等流故。今创堕境有率尔
故。此中且依论说六识。七八道理所具诸
心。理而言之第六具五。前之五识。因果合
总料简章¶ 第 256b 页 T45-0256.png
说可有五心。因但有四。寻求见闻未了之
间。五随意转亦是寻求。有希望故。不尔此
心应非五摄。率尔一念。决定未生。若非寻
求便为大失。决定意识既许多时。染净未
生。五随意转。若非决定复是何心。因中五
无第四染净。因无势力可自引生故。果即
具有势力胜故。有义。八地以上五识自在。前
后相引亦成染净。许七八识前能引后为
染净心。五何不尔。故知五识因亦具五。总
结之者。前六具五心。七八各四。此中有义
五识唯二。但有率尔.及等流心。寻求等中五
随生者。即等流心许乱生故。今此且依显
胜法说。馀皆准知。瑜伽论言初三心中初是
五识。二是意识。又言染净是意识。等流方五
识者。且依于一中容无杂易识境说。何
因不许寻求不了数数寻求。成唯识云。得
自在位任运决定不假寻求。时五识身理必
相续。故知五识具有五心。不违瑜伽。于理
亦胜。
第四刹那多少者。五识率尔唯一刹那。瑜伽
第三云。又非五识身有二刹那相随俱生。
又一刹那五识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故
五识率尔唯一刹那。寻求未了复起五识。此
之五识但是寻求。故五识身无多率尔。说五
识身有寻伺者。有广寻求。无寻伺者与欲
俱故。亦有寻求。诸处所说五识无有决定
寻求。无深广行相说之为无。非无微细
者。若独生意。若五俱意。率尔心位亦一刹那。
瑜伽第一说前三心。初是五识。二是意识。第
间。五随意转亦是寻求。有希望故。不尔此
心应非五摄。率尔一念。决定未生。若非寻
求便为大失。决定意识既许多时。染净未
生。五随意转。若非决定复是何心。因中五
无第四染净。因无势力可自引生故。果即
具有势力胜故。有义。八地以上五识自在。前
后相引亦成染净。许七八识前能引后为
染净心。五何不尔。故知五识因亦具五。总
结之者。前六具五心。七八各四。此中有义
五识唯二。但有率尔.及等流心。寻求等中五
随生者。即等流心许乱生故。今此且依显
胜法说。馀皆准知。瑜伽论言初三心中初是
五识。二是意识。又言染净是意识。等流方五
识者。且依于一中容无杂易识境说。何
因不许寻求不了数数寻求。成唯识云。得
自在位任运决定不假寻求。时五识身理必
相续。故知五识具有五心。不违瑜伽。于理
亦胜。
第四刹那多少者。五识率尔唯一刹那。瑜伽
第三云。又非五识身有二刹那相随俱生。
又一刹那五识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故
五识率尔唯一刹那。寻求未了复起五识。此
之五识但是寻求。故五识身无多率尔。说五
识身有寻伺者。有广寻求。无寻伺者与欲
俱故。亦有寻求。诸处所说五识无有决定
寻求。无深广行相说之为无。非无微细
者。若独生意。若五俱意。率尔心位亦一刹那。
瑜伽第一说前三心。初是五识。二是意识。第
总料简章¶ 第 256c 页 T45-0256.png
三亦说意有率尔。虽复相违以次二心必
是意故。初一念中略不说意亦有率尔。既
无唯字理亦不遮。有说意识既许相续。说
率尔心通多念起亦无过失。前解为善。初
堕境故。后非率尔。决定多刹那。寻求未知
虽知未起染净心故。又定中闻声为寻求
知。便出定故许多刹那。已得自在任运决
定。故决定心亦多念起。染净之心亦复如是。
多念相续。以难生故。此依五识为等流心。
若意等流。染净唯一念。次第二念即等流故。
唯等流心略有二说。意识等流相续无妨。一
云五识唯一念生。说等流心亦不相续。如
前引说。二云五识许相续生。一刹那者说
率尔故。决择亦说六识相望成等无间。故
等流心许相续起。唯识亦言。如热地狱戏忘
天等理必相续。故今正义。率尔多唯一念。馀
四多相续。或并通多念。
第五乱不乱生者。先明不乱。后明乱生。不
乱生中复有三门。一自他俱不乱二他乱自
不乱。三自乱心不乱。自他俱不乱者。瑜伽
第三云。又一刹那五识生已。从此无间必
意识生。从此无间若不散乱。必定意识中第
二决定心生。由此寻求决定二识分别境
界及为因故。染净法生。此所引故从此无
间。眼等识中染净法生。然此不由自分别
力。无分别故唯由引生。故得染净。他乱自
不乱者。谓有他识中间间生自识五心仍前
后起。如眼观色起率尔心。必有寻求续初
心起。故瑜伽说。又一刹那五识生已。从此
是意故。初一念中略不说意亦有率尔。既
无唯字理亦不遮。有说意识既许相续。说
率尔心通多念起亦无过失。前解为善。初
堕境故。后非率尔。决定多刹那。寻求未知
虽知未起染净心故。又定中闻声为寻求
知。便出定故许多刹那。已得自在任运决
定。故决定心亦多念起。染净之心亦复如是。
多念相续。以难生故。此依五识为等流心。
若意等流。染净唯一念。次第二念即等流故。
唯等流心略有二说。意识等流相续无妨。一
云五识唯一念生。说等流心亦不相续。如
前引说。二云五识许相续生。一刹那者说
率尔故。决择亦说六识相望成等无间。故
等流心许相续起。唯识亦言。如热地狱戏忘
天等理必相续。故今正义。率尔多唯一念。馀
四多相续。或并通多念。
第五乱不乱生者。先明不乱。后明乱生。不
乱生中复有三门。一自他俱不乱二他乱自
不乱。三自乱心不乱。自他俱不乱者。瑜伽
第三云。又一刹那五识生已。从此无间必
意识生。从此无间若不散乱。必定意识中第
二决定心生。由此寻求决定二识分别境
界及为因故。染净法生。此所引故从此无
间。眼等识中染净法生。然此不由自分别
力。无分别故唯由引生。故得染净。他乱自
不乱者。谓有他识中间间生自识五心仍前
后起。如眼观色起率尔心。必有寻求续初
心起。故瑜伽说。又一刹那五识生已。从此
总料简章¶ 第 257a 页 T45-0257.png
无间必意识生故。瑜伽又云。定中闻声。若
有希望后时方出。希望即是寻求心故。故五
率尔后定起寻求心。有人说言有率尔后
不起寻求者。不然。违教理故。瑜伽又云。
寻求无间。或时散乱。或馀五识随一识生。故
寻求后或入馀心。或起决定。虽起馀心中
间隔乱他境非上胜。不能引脱他识久
不生故。复却入眼识决定。决定起时。或还
起寻求引。或即起决定。决定为因。若无异
缘。自染净起。有他识夺。自染净不生。他识
既灭。自心方能入染净位。染净位起。或还
入决定引或即起染净。下皆准知。更不别
说。许多念故。染净心后若无他缘自等流
起。他缘识起。自染净后等流不生。他识既灭
自等流起。眼意二识乃至未趣所馀境界。
经尔所时恒相续转。是名他乱自不乱。三
自乱心不乱者。如眼先观一大众色。率尔.
寻求定相续已未起决定。有一上好像色现
前。眼识遂于馀色而转。复起率尔.及寻求
心.或并决定.或染净心等。见像色已却观
众色。先已见故不起率尔。或却起寻求引
生决定。以许寻求多刹那故或即起决定。
下皆准知。或从初心至决定已复见火色。
火色之上起率尔等。随多少心既见火已。
却观众色始起染净。染净心后或观云色。
随其多少起率尔等已。却观众色而起等
流。皆准前说。是名自乱心不乱。
上来明
不乱。自下后明乱者。于中有二。一他乱自
亦乱二自乱心亦乱。他乱自亦乱者。如眼
有希望后时方出。希望即是寻求心故。故五
率尔后定起寻求心。有人说言有率尔后
不起寻求者。不然。违教理故。瑜伽又云。
寻求无间。或时散乱。或馀五识随一识生。故
寻求后或入馀心。或起决定。虽起馀心中
间隔乱他境非上胜。不能引脱他识久
不生故。复却入眼识决定。决定起时。或还
起寻求引。或即起决定。决定为因。若无异
缘。自染净起。有他识夺。自染净不生。他识
既灭。自心方能入染净位。染净位起。或还
入决定引或即起染净。下皆准知。更不别
说。许多念故。染净心后若无他缘自等流
起。他缘识起。自染净后等流不生。他识既灭
自等流起。眼意二识乃至未趣所馀境界。
经尔所时恒相续转。是名他乱自不乱。三
自乱心不乱者。如眼先观一大众色。率尔.
寻求定相续已未起决定。有一上好像色现
前。眼识遂于馀色而转。复起率尔.及寻求
心.或并决定.或染净心等。见像色已却观
众色。先已见故不起率尔。或却起寻求引
生决定。以许寻求多刹那故或即起决定。
下皆准知。或从初心至决定已复见火色。
火色之上起率尔等。随多少心既见火已。
却观众色始起染净。染净心后或观云色。
随其多少起率尔等已。却观众色而起等
流。皆准前说。是名自乱心不乱。
上来明
不乱。自下后明乱者。于中有二。一他乱自
亦乱二自乱心亦乱。他乱自亦乱者。如眼
总料简章¶ 第 257b 页 T45-0257.png
识生缘一像色起率尔.寻求已。别有声至
复起率尔寻求等心。像遂放光。像光既新。
起前寻求。后复起率尔.寻求.决定。复别有
香正现前嗅复起率尔等。像光变色。决定
心后。复起率尔至染净心。复值上味正现
前尝。遂起舌识多少心已。却观像光。光或
大小。从染净心后。复起率尔.寻求.决定。如
是乃至复触妙触。起率尔等已。却观像光。
光即离质变现异彩。复起率尔等。或二.或
三.或至四心。名之为乱。若连次起至等流
心。即名不乱。馀心例然。自乱心亦乱者。准
他乱说。如眼识生缘一像色。至寻求已像
色现前。却起率尔。像或放光。却起率尔.寻
求等心。如是乃至不至等流。唯以自他境
界差别。与前乱异。馀作法同。
第六诸心对辨者。如眼识率尔心。亦得与馀
识率尔心并。乃至等流亦复如是。瑜伽等
说。八识一时得俱起故。亦有眼识率尔得
与耳识寻求等四。俱眼识寻求。得与耳识
决定等三。染净等二。乃至等流一心俱起。亦
有眼识率尔。耳识寻求。鼻识决定。舌识染
净。身识等流一念俱起。理无遮故。如眼识
生。乃至身识等类此可知。有说不得。既非
正义。故不说之。
第七初后广略者。或有率尔寻求心多.等流
心少。初多境现有。后少境现故。或有率尔寻
求心少等流心多。由前前染净势力引生
故。率尔等境别别遇故。中间三心多说意识
不辨多少。若在果位随所有心皆得俱
复起率尔寻求等心。像遂放光。像光既新。
起前寻求。后复起率尔.寻求.决定。复别有
香正现前嗅复起率尔等。像光变色。决定
心后。复起率尔至染净心。复值上味正现
前尝。遂起舌识多少心已。却观像光。光或
大小。从染净心后。复起率尔.寻求.决定。如
是乃至复触妙触。起率尔等已。却观像光。
光即离质变现异彩。复起率尔等。或二.或
三.或至四心。名之为乱。若连次起至等流
心。即名不乱。馀心例然。自乱心亦乱者。准
他乱说。如眼识生缘一像色。至寻求已像
色现前。却起率尔。像或放光。却起率尔.寻
求等心。如是乃至不至等流。唯以自他境
界差别。与前乱异。馀作法同。
第六诸心对辨者。如眼识率尔心。亦得与馀
识率尔心并。乃至等流亦复如是。瑜伽等
说。八识一时得俱起故。亦有眼识率尔得
与耳识寻求等四。俱眼识寻求。得与耳识
决定等三。染净等二。乃至等流一心俱起。亦
有眼识率尔。耳识寻求。鼻识决定。舌识染
净。身识等流一念俱起。理无遮故。如眼识
生。乃至身识等类此可知。有说不得。既非
正义。故不说之。
第七初后广略者。或有率尔寻求心多.等流
心少。初多境现有。后少境现故。或有率尔寻
求心少等流心多。由前前染净势力引生
故。率尔等境别别遇故。中间三心多说意识
不辨多少。若在果位随所有心皆得俱
总料简章¶ 第 257c 页 T45-0257.png
起随应无失。既许因位五识有五心。随应
五心皆得并有。多少不定。
第八诸位阙具者。此说五心。唯依因位新
遇一境次第别生。有未知故。若遇旧境。但
有决定.染净.等流。或唯染净.等流二心。或
唯等流。或唯染净。或唯决定一念不续故。
无唯寻求不起率尔。若可寻求必先不了
故。定有率尔。五识之中无唯率尔无寻求
心。瑜伽说故。非所馀识故。成唯识说。八地
以去乃至成佛。任运决定不假寻求。故但
有四。三乘通论无漏具五。有寻求故。即诸
刹那义别说有。非前后起。初转依等如前
已说。
第九三性所收者。瑜伽论说。初三心是无记。
第四五通三性。此依因位中容无乱境。五
识中一与第六识连续生说。若在因位。境
界强胜。诸识杂生并生五心。皆通三性所
摄若无漏位及得自在。一切多善。
第十缘生总别者。既许一识得引六识为
无间生。亦许多识能引一识为无间生。故
多率尔引生一识寻求心起。乃至广说。一
染净心引生多识等流心生。其义决定。许
一识一心得多识引心一念生故。由斯义
准。诸识一念得具五心。境有新旧识引生
别。此理微细。智者应思。
第十一何量所摄者。因中五识或四.或二.或
许五心。皆唯现量缘现世境。果中五识所有
四心。亦唯现量。缘三世境。有义亦缘非世
之境。第七因位许有三心皆非量摄。本质
五心皆得并有。多少不定。
第八诸位阙具者。此说五心。唯依因位新
遇一境次第别生。有未知故。若遇旧境。但
有决定.染净.等流。或唯染净.等流二心。或
唯等流。或唯染净。或唯决定一念不续故。
无唯寻求不起率尔。若可寻求必先不了
故。定有率尔。五识之中无唯率尔无寻求
心。瑜伽说故。非所馀识故。成唯识说。八地
以去乃至成佛。任运决定不假寻求。故但
有四。三乘通论无漏具五。有寻求故。即诸
刹那义别说有。非前后起。初转依等如前
已说。
第九三性所收者。瑜伽论说。初三心是无记。
第四五通三性。此依因位中容无乱境。五
识中一与第六识连续生说。若在因位。境
界强胜。诸识杂生并生五心。皆通三性所
摄若无漏位及得自在。一切多善。
第十缘生总别者。既许一识得引六识为
无间生。亦许多识能引一识为无间生。故
多率尔引生一识寻求心起。乃至广说。一
染净心引生多识等流心生。其义决定。许
一识一心得多识引心一念生故。由斯义
准。诸识一念得具五心。境有新旧识引生
别。此理微细。智者应思。
第十一何量所摄者。因中五识或四.或二.或
许五心。皆唯现量缘现世境。果中五识所有
四心。亦唯现量。缘三世境。有义亦缘非世
之境。第七因位许有三心皆非量摄。本质
总料简章¶ 第 258a 页 T45-0258.png
境及影像唯现在。行相非世境转。果位有四
心皆唯现量。通缘三世及非世境。第八因
果俱唯现量。在因缘现在。果缘三世及非
世境。第六意识定位。五心皆唯现量。通缘三
世及非世境。若在散位独头五心通比非
量。通缘三世及非世境。行相亦作世非世
解。瑜伽论说。意识散乱率尔堕心缘过去
者。约五后意多分缘故。与五俱意所有五
心。有义唯现量作證解故。陈那菩萨集量
论。说五识俱意是现量故。设五俱时缘十
八界亦现量摄。随五现尘明了取故。有义不
定性尚不同。何况现量。集量不说五俱之意
唯是现量。何得定判。坚执.比度既许五俱。
定唯现量于理未可。故五俱意义通现比及
非量摄通缘三世及非世境。若缘一境与
五一俱率尔.等流。定唯现量。中间三心不
与五俱通比.非量。刹那论之。缘过去境。
瑜伽论言。五识无间所生意识寻求.决定。唯
应说缘现在境者。此依分位事绪究竟名
为现在。瑜伽自言若此即缘彼境生故。染
净亦尔。三心性同。故论偏说。
第十二问答聊简者。何故立五心非增非
减。答据极多分决定有五。极小有一非圆
满故。问此五心通无漏不。答五皆通。闻声
定心通无漏故。因无漏心有希望故。或说
寻伺通无漏故设不通无漏与欲俱故。此
寻求心亦通无漏。问通三界耶。答通。无理
遮故。一一心中亦缘三界。三界诸心别识
类者。随应可俱。问何故须辨如是五心。
心皆唯现量。通缘三世及非世境。第八因
果俱唯现量。在因缘现在。果缘三世及非
世境。第六意识定位。五心皆唯现量。通缘三
世及非世境。若在散位独头五心通比非
量。通缘三世及非世境。行相亦作世非世
解。瑜伽论说。意识散乱率尔堕心缘过去
者。约五后意多分缘故。与五俱意所有五
心。有义唯现量作證解故。陈那菩萨集量
论。说五识俱意是现量故。设五俱时缘十
八界亦现量摄。随五现尘明了取故。有义不
定性尚不同。何况现量。集量不说五俱之意
唯是现量。何得定判。坚执.比度既许五俱。
定唯现量于理未可。故五俱意义通现比及
非量摄通缘三世及非世境。若缘一境与
五一俱率尔.等流。定唯现量。中间三心不
与五俱通比.非量。刹那论之。缘过去境。
瑜伽论言。五识无间所生意识寻求.决定。唯
应说缘现在境者。此依分位事绪究竟名
为现在。瑜伽自言若此即缘彼境生故。染
净亦尔。三心性同。故论偏说。
第十二问答聊简者。何故立五心非增非
减。答据极多分决定有五。极小有一非圆
满故。问此五心通无漏不。答五皆通。闻声
定心通无漏故。因无漏心有希望故。或说
寻伺通无漏故设不通无漏与欲俱故。此
寻求心亦通无漏。问通三界耶。答通。无理
遮故。一一心中亦缘三界。三界诸心别识
类者。随应可俱。问何故须辨如是五心。
总料简章¶ 第 258b 页 T45-0258.png
答为令了知心之分位。入法无我唯识相
故。问此说五心闻缘教时几字即具。答且
依此方一字成名亦能诠表。但闻一字即
具五心。如闻佛言。二字具者如闻菩萨。三
字具者如闻慈氏佛。四字具者如闻能寂
如来。五字具者如闻诸恶者莫作。如是等
类乃至无量。闻缘解了即具五心。不须别
限闻几字时五心方具。若说理事未究竟
来五心不具。若闻了讫方具五心。即随所说
字之多少若名若句竟。但意解圆满即说
具五心。随尔所时意识所引五识随生。随
彼意识彼心所摄。亦不违理。故六具五。七
八唯四。深为允当。
* 唯识义林第三
唯识义章。略以十门辨释。一出体。二辨名。
三离合会释。四何识为观。五显类差别。六
修.證位次。七观法何性。八诸地.依起。九断
诸障染。十归摄二空。
第一出体者。此有二种。一所观体。二能观
体。所观唯识。以一切法而为自体。通观有
无为唯识故。略有五重。一遣虚存实识。观
遍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
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
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无著颂云。名事
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
唯假。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彼无故此
无。是即入三性。成唯识言。识言总显一切
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
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
故。问此说五心闻缘教时几字即具。答且
依此方一字成名亦能诠表。但闻一字即
具五心。如闻佛言。二字具者如闻菩萨。三
字具者如闻慈氏佛。四字具者如闻能寂
如来。五字具者如闻诸恶者莫作。如是等
类乃至无量。闻缘解了即具五心。不须别
限闻几字时五心方具。若说理事未究竟
来五心不具。若闻了讫方具五心。即随所说
字之多少若名若句竟。但意解圆满即说
具五心。随尔所时意识所引五识随生。随
彼意识彼心所摄。亦不违理。故六具五。七
八唯四。深为允当。
* 唯识义林第三
唯识义章。略以十门辨释。一出体。二辨名。
三离合会释。四何识为观。五显类差别。六
修.證位次。七观法何性。八诸地.依起。九断
诸障染。十归摄二空。
第一出体者。此有二种。一所观体。二能观
体。所观唯识。以一切法而为自体。通观有
无为唯识故。略有五重。一遣虚存实识。观
遍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
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
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无著颂云。名事
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
唯假。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彼无故此
无。是即入三性。成唯识言。识言总显一切
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
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
总料简章¶ 第 258c 页 T45-0258.png
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
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
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如是等文诚證非
一。由无始来执我法为有。拨事理为空。
故此观中。遣者空观。对破有执。存者有观。
对遣空执。今观空有而遣有空。有空若无。
亦无空有。以彼空有相待观成。纯有纯空
谁之空有。故欲證入离言法性。皆须依此
方便而入。非谓有空皆即决定。證真观位
非有非空。法无分别性离言故。说要观空
方證真者。谓要观彼遍计所执空为门故
入于真性。真体非空。此唯识言既遮所执。
若执实有诸识可唯。既是所执亦应除遣。
此最初门所观唯识。于一切位思量修證。二
舍滥留纯识。虽观事理皆不离识。然此
内识有境有心。心起必托内境生故。但识
言唯不言唯境。成唯识言。识唯内有。境亦
通外。恐滥外故但言唯识。又诸愚夫迷执
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沈沦。不解观心勤求
出离。哀悯彼故说唯识言。令自观心解脱
生死。非谓内境如外都无。由境有滥舍不
称唯。心体既纯留说唯识。厚严经云。心意
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
无馀花严等说三界唯心。遗教经言。是故
汝等当好制心。制之一处无事不辨等。皆
此门摄。三摄末归本识。心内所取境界显然。
内能取心作用亦尔。此见相分俱依识有。
离识自体本。末法必无故。三十颂言。由假
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
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
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如是等文诚證非
一。由无始来执我法为有。拨事理为空。
故此观中。遣者空观。对破有执。存者有观。
对遣空执。今观空有而遣有空。有空若无。
亦无空有。以彼空有相待观成。纯有纯空
谁之空有。故欲證入离言法性。皆须依此
方便而入。非谓有空皆即决定。證真观位
非有非空。法无分别性离言故。说要观空
方證真者。谓要观彼遍计所执空为门故
入于真性。真体非空。此唯识言既遮所执。
若执实有诸识可唯。既是所执亦应除遣。
此最初门所观唯识。于一切位思量修證。二
舍滥留纯识。虽观事理皆不离识。然此
内识有境有心。心起必托内境生故。但识
言唯不言唯境。成唯识言。识唯内有。境亦
通外。恐滥外故但言唯识。又诸愚夫迷执
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沈沦。不解观心勤求
出离。哀悯彼故说唯识言。令自观心解脱
生死。非谓内境如外都无。由境有滥舍不
称唯。心体既纯留说唯识。厚严经云。心意
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
无馀花严等说三界唯心。遗教经言。是故
汝等当好制心。制之一处无事不辨等。皆
此门摄。三摄末归本识。心内所取境界显然。
内能取心作用亦尔。此见相分俱依识有。
离识自体本。末法必无故。三十颂言。由假
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
总料简章¶ 第 259a 页 T45-0259.png
唯三。成唯识说。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
依自体起故。解深密说。诸识所缘唯识所
现。摄相见末归识本故。所说理事真俗观
等。皆此门摄。四隐劣显胜识。心及心所俱能
变现。但说唯心非唯心所。心王体殊胜。心
所劣依胜生。隐劣不彰唯显胜法。故慈尊
说。许心似二现。如是似贪等。或似于信
等。无别染善法。虽心自体能变似彼见.相
二现。而贪信等体亦各能变似自见.相现。
以心胜故说心似二。心所劣故隐而不说。
非不能似。无垢称言。心垢故有情垢。心净
故有情净等。皆此门摄。五遣相證性识。识
言所表具有理事。事为相用遣而不取。理
为性体应求作證。胜鬘经说自性清净心。
摄论颂言。于绳起蛇觉。见绳了义无。證见
彼分时。知如蛇智乱。此中所说起绳觉时
遣于蛇觉。喻观依他遣所执觉。见绳众
分遣于绳觉。喻见圆成遣依他觉。此意即
显。所遣二觉皆依他起。断此染故。所执实
蛇实绳我法。不复当情。非于依他以称
遣故皆互除遣。蛇由妄起体用俱无。绳藉
麻生非无假用。麻譬真理。绳喻依他。知
绳.麻之体.用。蛇情自灭。蛇情灭故蛇不
当情。名遣所执。非如依他须圣道断。故
渐入真达蛇空而悟绳分。證真观位。照
真理而俗事彰理事既彰我法便息。此即一
重所观体也。能观唯识以别境慧而为自
体。摄大乘第六说。为何义故入唯识性。由
缘总法出世止观智故。无性解云。由三摩
依自体起故。解深密说。诸识所缘唯识所
现。摄相见末归识本故。所说理事真俗观
等。皆此门摄。四隐劣显胜识。心及心所俱能
变现。但说唯心非唯心所。心王体殊胜。心
所劣依胜生。隐劣不彰唯显胜法。故慈尊
说。许心似二现。如是似贪等。或似于信
等。无别染善法。虽心自体能变似彼见.相
二现。而贪信等体亦各能变似自见.相现。
以心胜故说心似二。心所劣故隐而不说。
非不能似。无垢称言。心垢故有情垢。心净
故有情净等。皆此门摄。五遣相證性识。识
言所表具有理事。事为相用遣而不取。理
为性体应求作證。胜鬘经说自性清净心。
摄论颂言。于绳起蛇觉。见绳了义无。證见
彼分时。知如蛇智乱。此中所说起绳觉时
遣于蛇觉。喻观依他遣所执觉。见绳众
分遣于绳觉。喻见圆成遣依他觉。此意即
显。所遣二觉皆依他起。断此染故。所执实
蛇实绳我法。不复当情。非于依他以称
遣故皆互除遣。蛇由妄起体用俱无。绳藉
麻生非无假用。麻譬真理。绳喻依他。知
绳.麻之体.用。蛇情自灭。蛇情灭故蛇不
当情。名遣所执。非如依他须圣道断。故
渐入真达蛇空而悟绳分。證真观位。照
真理而俗事彰理事既彰我法便息。此即一
重所观体也。能观唯识以别境慧而为自
体。摄大乘第六说。为何义故入唯识性。由
缘总法出世止观智故。无性解云。由三摩
总料简章¶ 第 259b 页 T45-0259.png
呬多无颠倒智故。或有解言。能观唯识通以
止观而为自性。此亦不然。若取相应四蕴
为体。若兼眷属即通五蕴。今且依名观体
唯慧。无性又云。唯识现观智故。又云由三摩
呬多无颠倒智。但举定中所起之智以为
观体。作寻思等胜唯识观必居定故。不言
即以止为观体。摄论又云。由四寻思.四如
实智。如是皆同不可得故。以诸菩萨如是
如实。为入唯识勒修加行。即于似文似
义意言。推求文名唯是意言。乃至广说。瑜
伽.对法等。寻思如实智皆慧为体寻思唯有
漏。如实智通无漏。摄大乘云。入所知相者。谓
多闻熏习所依非阿赖耶识所摄者。此文唯
举无漏种子在彼位增。名为闻熏称非藏
识。非诸能观皆唯无漏。不尔四寻思应非
加行智。此虽总说。若别显者。略有二位。一
因。二果。因通三慧。唯有漏故。以闻思修所
成之慧而为观体。此唯明利简择之性。非
生得善。故摄论云。似法似义意言。大乘法
相等所生起。胜解行地见道.修道等。成唯识
云。此中唯识。资粮位中。听闻思惟能深信解。
在加行位。起寻思等引发真见。果唯无漏。
修所成慧而为观体。通以正智.后所得智
为自体故。摄大乘等云。如理通达故。治一
切障故。离一切障故见.修.无学道。如其
次第。證真理识唯正体智。證俗事识唯后
得智。文多义显。不引教成。上来虽复辨能
所观。总义说者若总言唯识通能所观。言
唯识观唯能非所。通有无漏。通散及定。
止观而为自性。此亦不然。若取相应四蕴
为体。若兼眷属即通五蕴。今且依名观体
唯慧。无性又云。唯识现观智故。又云由三摩
呬多无颠倒智。但举定中所起之智以为
观体。作寻思等胜唯识观必居定故。不言
即以止为观体。摄论又云。由四寻思.四如
实智。如是皆同不可得故。以诸菩萨如是
如实。为入唯识勒修加行。即于似文似
义意言。推求文名唯是意言。乃至广说。瑜
伽.对法等。寻思如实智皆慧为体寻思唯有
漏。如实智通无漏。摄大乘云。入所知相者。谓
多闻熏习所依非阿赖耶识所摄者。此文唯
举无漏种子在彼位增。名为闻熏称非藏
识。非诸能观皆唯无漏。不尔四寻思应非
加行智。此虽总说。若别显者。略有二位。一
因。二果。因通三慧。唯有漏故。以闻思修所
成之慧而为观体。此唯明利简择之性。非
生得善。故摄论云。似法似义意言。大乘法
相等所生起。胜解行地见道.修道等。成唯识
云。此中唯识。资粮位中。听闻思惟能深信解。
在加行位。起寻思等引发真见。果唯无漏。
修所成慧而为观体。通以正智.后所得智
为自体故。摄大乘等云。如理通达故。治一
切障故。离一切障故见.修.无学道。如其
次第。證真理识唯正体智。證俗事识唯后
得智。文多义显。不引教成。上来虽复辨能
所观。总义说者若总言唯识通能所观。言
唯识观唯能非所。通有无漏。通散及定。
总料简章¶ 第 259c 页 T45-0259.png
以闻.思.修。加行.根本.后得三智而为自
体。若言唯识三摩地。通有无漏。唯定非散。
唯修慧非闻.思。通三智。若言正證唯识。唯
无漏非有漏。唯定非散。唯修慧非闻思。唯
正智.后得。非加行。此非义说。不尔三摩地
等亦通闻思。十地论说故。至下当知。然总
遍详诸教所说一切唯识。不过五种。一境
唯识。阿毗达磨经云。鬼.傍生.人.天。各随其
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如是等文
但说唯识所观境者。皆境唯识。二教唯识。
由自心执著等颂。花严.深密等说唯识教
者。皆教唯识。三理唯识。三十颂言是诸识转
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如是成立唯识道理皆理唯识。四行唯识。
菩萨于定位等颂。四种寻思如实智等。皆行
唯识。五果唯识。佛地经言。大圆镜智。诸处.
境.识皆于中现。又如来功德庄严经言。如来
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
相应。唯识亦言。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
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如是诸说唯识得
果。皆果唯识。此中所说五种唯识。总摄一切
唯识皆尽。然诸教中就义随机。于境唯识
种种异说。或依所执以辨唯识。楞伽经说。
由自心执著。心似外境现。以彼境非有。是
故说唯心。但依执心虚妄现故。或依有漏
以明唯识。花严经说三界唯心。就于世间
说唯识故。或依所执及随有为以辨唯
识。三十颂言。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依识自体起见相分。二执
体。若言唯识三摩地。通有无漏。唯定非散。
唯修慧非闻.思。通三智。若言正證唯识。唯
无漏非有漏。唯定非散。唯修慧非闻思。唯
正智.后得。非加行。此非义说。不尔三摩地
等亦通闻思。十地论说故。至下当知。然总
遍详诸教所说一切唯识。不过五种。一境
唯识。阿毗达磨经云。鬼.傍生.人.天。各随其
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如是等文
但说唯识所观境者。皆境唯识。二教唯识。
由自心执著等颂。花严.深密等说唯识教
者。皆教唯识。三理唯识。三十颂言是诸识转
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如是成立唯识道理皆理唯识。四行唯识。
菩萨于定位等颂。四种寻思如实智等。皆行
唯识。五果唯识。佛地经言。大圆镜智。诸处.
境.识皆于中现。又如来功德庄严经言。如来
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
相应。唯识亦言。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
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如是诸说唯识得
果。皆果唯识。此中所说五种唯识。总摄一切
唯识皆尽。然诸教中就义随机。于境唯识
种种异说。或依所执以辨唯识。楞伽经说。
由自心执著。心似外境现。以彼境非有。是
故说唯心。但依执心虚妄现故。或依有漏
以明唯识。花严经说三界唯心。就于世间
说唯识故。或依所执及随有为以辨唯
识。三十颂言。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依识自体起见相分。二执
总料简章¶ 第 260a 页 T45-0260.png
生故。或依有情以辨唯识。无垢称经云。心
清净故有情清净。心杂染故有情杂染。或依
一切有无诸法以辨唯识。解深密说诸识所
缘唯识所现。或随指事以辨唯识。阿毗达磨
契经颂言。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随指
一事辨唯识故。如是等辈无量教门。举此
六门类摄诸教。理义尽者唯第五教。总说
一切为唯识故。或束为三。谓境.行.果。如
心经赞具广分别。
第二辨名者。梵云毗若底。此翻为识。识者
了别义。识自相.识相应.识所变.识分位.识
实性。五法事理皆不离识故名唯识。不尔
真如应非唯识。亦非唯一心更无馀物。摄
馀归识总立识名。非摄归真不名如也。
梵云摩咀刺多。此翻为唯。唯有三义。一
简持义。简去遍计所执生法二我。持取依
他.圆成识相识性。成唯识云。唯言为遮离
识我法。非不离识心.心所等。二决定义。故
旧中边颂云。此中定有空。于彼亦有此。谓
俗事中定有真理。真理中定有俗事。识表
之中此二决定。显无二取。三显胜义。瞿波
论师二十唯识释云。此说唯识但举主胜理
兼心所。如言王来非无臣佐。今此多取
简持解唯。识者心也。由心集起。䌽画为主
之根本故经曰唯心。分别了达之根本故。
论称唯识或经义通因果总言唯心。论说
唯在因但称唯识。识了别义。在因位中识
用强故。说识为唯。其义无二。二十论云。心.
意识.了。名之差别。识即是唯。持业释也。或
清净故有情清净。心杂染故有情杂染。或依
一切有无诸法以辨唯识。解深密说诸识所
缘唯识所现。或随指事以辨唯识。阿毗达磨
契经颂言。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随指
一事辨唯识故。如是等辈无量教门。举此
六门类摄诸教。理义尽者唯第五教。总说
一切为唯识故。或束为三。谓境.行.果。如
心经赞具广分别。
第二辨名者。梵云毗若底。此翻为识。识者
了别义。识自相.识相应.识所变.识分位.识
实性。五法事理皆不离识故名唯识。不尔
真如应非唯识。亦非唯一心更无馀物。摄
馀归识总立识名。非摄归真不名如也。
梵云摩咀刺多。此翻为唯。唯有三义。一
简持义。简去遍计所执生法二我。持取依
他.圆成识相识性。成唯识云。唯言为遮离
识我法。非不离识心.心所等。二决定义。故
旧中边颂云。此中定有空。于彼亦有此。谓
俗事中定有真理。真理中定有俗事。识表
之中此二决定。显无二取。三显胜义。瞿波
论师二十唯识释云。此说唯识但举主胜理
兼心所。如言王来非无臣佐。今此多取
简持解唯。识者心也。由心集起。䌽画为主
之根本故经曰唯心。分别了达之根本故。
论称唯识或经义通因果总言唯心。论说
唯在因但称唯识。识了别义。在因位中识
用强故。说识为唯。其义无二。二十论云。心.
意识.了。名之差别。识即是唯。持业释也。或
总料简章¶ 第 260b 页 T45-0260.png
顺世外道.及清辨等。成立境唯。为简于彼
言识之唯。依主无失。为令舍识而依于
智说唯识言。若能观中智强识劣。若以为
境皆不离心。今为所观故名唯识。又不离
依主称为唯识。决断从能故可依智。又从
欣为目经唯名皆般若。从厌为号论标并
唯毗若底。摄法归无为之主故。言一切法
皆如也。摄法归有为之主故。言诸法皆唯
识。摄法归简择之主故。言一切皆般若。是
名第二辨名号也。
第三离合会释者。离者别也。合者同也。谓诸
经论各各别说诸观等名。今合解之。但是唯
识之差别义。非体异也。一名有三十一类。
花严等中。遮境离识名为唯心。辨中边论。
遮边执路名为中道。般若经中。明简择性
名为般若波罗蜜多。法花经中。明究竟运
名曰一乘。此之四名通能所观真.俗境观。
正智唯真。加行.后得并通真.俗。若言證者
后得唯俗。法花有说唯依果智。但说三车
在门外故。宅中出者名衣裓.机案.及门。不
与乘名。理亦不然。声闻.缘觉.不退菩萨。
乘此宝车直至道场故通因位。胜鬘经中。
六法既为大乘故说。故通加行。至乘章中
当具显示。胜鬘经中。遮馀虚妄名一实谛。
显法根本亦名一依。由空为證。又是空性
亦名为空。彰异出缠。显摄佛德佛从中
出。名如来藏。明体不染真实法性。名自性
清净心。功德自体亦名法身。无垢称经。遮
理有差别。名不二法门。大慧经中。表无
言识之唯。依主无失。为令舍识而依于
智说唯识言。若能观中智强识劣。若以为
境皆不离心。今为所观故名唯识。又不离
依主称为唯识。决断从能故可依智。又从
欣为目经唯名皆般若。从厌为号论标并
唯毗若底。摄法归无为之主故。言一切法
皆如也。摄法归有为之主故。言诸法皆唯
识。摄法归简择之主故。言一切皆般若。是
名第二辨名号也。
第三离合会释者。离者别也。合者同也。谓诸
经论各各别说诸观等名。今合解之。但是唯
识之差别义。非体异也。一名有三十一类。
花严等中。遮境离识名为唯心。辨中边论。
遮边执路名为中道。般若经中。明简择性
名为般若波罗蜜多。法花经中。明究竟运
名曰一乘。此之四名通能所观真.俗境观。
正智唯真。加行.后得并通真.俗。若言證者
后得唯俗。法花有说唯依果智。但说三车
在门外故。宅中出者名衣裓.机案.及门。不
与乘名。理亦不然。声闻.缘觉.不退菩萨。
乘此宝车直至道场故通因位。胜鬘经中。
六法既为大乘故说。故通加行。至乘章中
当具显示。胜鬘经中。遮馀虚妄名一实谛。
显法根本亦名一依。由空为證。又是空性
亦名为空。彰异出缠。显摄佛德佛从中
出。名如来藏。明体不染真实法性。名自性
清净心。功德自体亦名法身。无垢称经。遮
理有差别。名不二法门。大慧经中。表无
总料简章¶ 第 260c 页 T45-0260.png
起.尽亦名不生不灭。涅槃经中。彰法身因
多名佛性。楞伽经中。表离言说名不思议。
瑜伽等中显不可施设名非安立。摄大乘
等。显此遍常等名圆成实。对法论等。明非
妄倒名曰真如。此十三类名。唯所观理唯真
智境。恐文繁广略举尔所。非更无也。谓法
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
性。法定。法住。法位。真际。虚空界。无我。胜义。
不思议界等十四名。如大般若广释。合前三
十一单名。二名有四。瑜伽论中。施设.非施
设。浅深异故。名为安立.非安立谛。即胜鬘
经。有作四圣谛。无作四圣谛。涅槃经中。亦
名胜义.世俗二谛。显扬论中。能诠所诠名
名事二法。此之三名通能所观。亦真.亦俗。
初.中.后智。摄大乘等。显所执无名生法二
无我。亦通能所观。唯真非俗。通初.中.后
智。三名有四。解深密等。显一切法有无事理
种类差别。名为三性。显三俱无遍计所执。
亦名三无性。此二唯所观。亦通三智真俗二
境。若言三性等观者。唯能观非所观。通三
智及真俗。瑜伽等中。明离系之方便亦名
三解脱门。表印深理名三无生忍。唯能
观非所观。唯本.后二智通真及俗。四名有
四。菩萨地中明义总集。名四嗢拖南。诸行
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大智
度论。显宗差别名四悉檀。一世界悉檀。
二第一义谛悉檀。三对治悉檀。四各各为
人悉檀。此上二门通能所观真俗三智。诸
多名佛性。楞伽经中。表离言说名不思议。
瑜伽等中显不可施设名非安立。摄大乘
等。显此遍常等名圆成实。对法论等。明非
妄倒名曰真如。此十三类名。唯所观理唯真
智境。恐文繁广略举尔所。非更无也。谓法
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
性。法定。法住。法位。真际。虚空界。无我。胜义。
不思议界等十四名。如大般若广释。合前三
十一单名。二名有四。瑜伽论中。施设.非施
设。浅深异故。名为安立.非安立谛。即胜鬘
经。有作四圣谛。无作四圣谛。涅槃经中。亦
名胜义.世俗二谛。显扬论中。能诠所诠名
名事二法。此之三名通能所观。亦真.亦俗。
初.中.后智。摄大乘等。显所执无名生法二
无我。亦通能所观。唯真非俗。通初.中.后
智。三名有四。解深密等。显一切法有无事理
种类差别。名为三性。显三俱无遍计所执。
亦名三无性。此二唯所观。亦通三智真俗二
境。若言三性等观者。唯能观非所观。通三
智及真俗。瑜伽等中。明离系之方便亦名
三解脱门。表印深理名三无生忍。唯能
观非所观。唯本.后二智通真及俗。四名有
四。菩萨地中明义总集。名四嗢拖南。诸行
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大智
度论。显宗差别名四悉檀。一世界悉檀。
二第一义谛悉檀。三对治悉檀。四各各为
人悉檀。此上二门通能所观真俗三智。诸
总料简章¶ 第 261a 页 T45-0261.png
论以初观粗亦名四寻思。唯能观非所观。
唯加行智非中.后智。通真俗二。诸论以后
观细。亦名四如实智。亦唯能观非所观。通
三智真俗所摄。五名有一。仁王经中。位别
印可亦名五忍。一伏忍。在地前伏印故。二
信忍。在初.二.三地。创得不坏信。相同世间
类故。三顺忍。在四.五.六地。顺为出世行
故。四无生忍。在七.八.九地。长时任运观无
相理故。五寂灭忍。在十地佛地因果位中
圆满寂故。唯能观非所观。初唯加行智。后可
通馀智。皆通真俗。或名六现观.七觉支.八
圣道.九奢摩佗.十无学法.四念住.四正断.
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等。非菩萨正观故不
别说。如是一切虽异名说。皆是此中唯识境
智差别名也。
第四何识为观者。大众部等说。六识有染。
皆能离染。犊子部等说。五识非染。亦非离
染。第六俱有。萨婆多等。六识有染。离染唯第
六。于大乘中。古德或说七识修道八识修道。
皆非正义不可依据。若能观识因唯第六。
瑜伽第一云。能离欲是第六意识不共业故。
通真俗三智。馀不能起行总缘观理趣入
真故。瑜伽又云。审虑所缘唯意识故。第七
由他引亦为此观。通中.后智。佛果通八
识能为唯识观。三智通真俗理事二门。成
事非真唯观俗识。此解依论理或有真。但
真如识定非能观。若论所观八识皆通因
果二位。真识亦尔。
第五显类差别者。其圆成真性识。若加行。
唯加行智非中.后智。通真俗二。诸论以后
观细。亦名四如实智。亦唯能观非所观。通
三智真俗所摄。五名有一。仁王经中。位别
印可亦名五忍。一伏忍。在地前伏印故。二
信忍。在初.二.三地。创得不坏信。相同世间
类故。三顺忍。在四.五.六地。顺为出世行
故。四无生忍。在七.八.九地。长时任运观无
相理故。五寂灭忍。在十地佛地因果位中
圆满寂故。唯能观非所观。初唯加行智。后可
通馀智。皆通真俗。或名六现观.七觉支.八
圣道.九奢摩佗.十无学法.四念住.四正断.
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等。非菩萨正观故不
别说。如是一切虽异名说。皆是此中唯识境
智差别名也。
第四何识为观者。大众部等说。六识有染。
皆能离染。犊子部等说。五识非染。亦非离
染。第六俱有。萨婆多等。六识有染。离染唯第
六。于大乘中。古德或说七识修道八识修道。
皆非正义不可依据。若能观识因唯第六。
瑜伽第一云。能离欲是第六意识不共业故。
通真俗三智。馀不能起行总缘观理趣入
真故。瑜伽又云。审虑所缘唯意识故。第七
由他引亦为此观。通中.后智。佛果通八
识能为唯识观。三智通真俗理事二门。成
事非真唯观俗识。此解依论理或有真。但
真如识定非能观。若论所观八识皆通因
果二位。真识亦尔。
第五显类差别者。其圆成真性识。若加行。
总料简章¶ 第 261b 页 T45-0261.png
后得观。是共相非别相。以总缘遍法故。根
本智观是别相非共相。诸法别知故。然体非
共相。万法不离此。理一无二故。亦可名共
相。诸经论云共相作意能断惑者。依此道理
及前加行并能诠说。然诸法上各自有理。内
各别證不可言共。其幻性依他识。或说。因
果体俱一识。作用成多。一类菩萨义。或因果
俱说二。决择分中有心地说。谓本识及转识。
或唯因说三。辨中边云。识生变似义.有情.
我.及了。三十唯识云。谓异熟.思量.及了别
境识。多异熟性。故偏说之。阿陀那名理通
果有。或因果俱说三。谓心意识。或唯果说
四。佛地经等说四智品。或因果俱说六。胜
鬘经中说六识。或因果俱说七。诸教说七
心界。或因果俱说八。谓八识。或因果合说
九。楞伽第九颂云。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
波。依无相论.同性经中。若取真如为第九
者。真俗合说故。今取净位第八本识以为
第九。染净本识各别说故。如来功德庄严
经云。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
切障。圆镜智相应。此中既言无垢识与圆
镜智俱。第九复名阿末罗识。故知第八识染
净别说以为九也。或因八果三识。佛地等云。
前十五界唯有漏故。或因八果七识。安慧
论师云末那唯染故。或因果俱八识。如护
法等正义所说。依他识中或说唯一自證分。
谓安慧师。或说唯二见.相分。难陀师。或说
有三。自證.见.相分。陈那师。或说四分。加
證自證分。护法师。如是所说诸识差别一往
本智观是别相非共相。诸法别知故。然体非
共相。万法不离此。理一无二故。亦可名共
相。诸经论云共相作意能断惑者。依此道理
及前加行并能诠说。然诸法上各自有理。内
各别證不可言共。其幻性依他识。或说。因
果体俱一识。作用成多。一类菩萨义。或因果
俱说二。决择分中有心地说。谓本识及转识。
或唯因说三。辨中边云。识生变似义.有情.
我.及了。三十唯识云。谓异熟.思量.及了别
境识。多异熟性。故偏说之。阿陀那名理通
果有。或因果俱说三。谓心意识。或唯果说
四。佛地经等说四智品。或因果俱说六。胜
鬘经中说六识。或因果俱说七。诸教说七
心界。或因果俱说八。谓八识。或因果合说
九。楞伽第九颂云。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
波。依无相论.同性经中。若取真如为第九
者。真俗合说故。今取净位第八本识以为
第九。染净本识各别说故。如来功德庄严
经云。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
切障。圆镜智相应。此中既言无垢识与圆
镜智俱。第九复名阿末罗识。故知第八识染
净别说以为九也。或因八果三识。佛地等云。
前十五界唯有漏故。或因八果七识。安慧
论师云末那唯染故。或因果俱八识。如护
法等正义所说。依他识中或说唯一自證分。
谓安慧师。或说唯二见.相分。难陀师。或说
有三。自證.见.相分。陈那师。或说四分。加
證自證分。护法师。如是所说诸识差别一往
总料简章¶ 第 261c 页 T45-0261.png
而论。依成唯识云八识自性不可言定异。
因果性故。无定性故。如水波故。亦非定
一。行相.所依.缘.相应异故。起灭异故。熏习
异故。楞伽经云。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
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如是一切识类
差别名为唯识。此幻性识。若加行观唯共
非自。若后得观通自相观。一一依他各各證
故。
第六修證位次者。摄大乘说。何处能入。谓即
于彼有见似法似义意言。大乘法相等所
生起。胜解行地.见道.修道.究竟道中。于一
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胜解故。如理通达故。
治一切障故。离一切障故。无性解云。在胜
解地于一切法唯有识性中。但随听闻生
胜解故。在见道中如理通达此意言故。
在修道中由此修习对治烦恼所知障故。
究竟道中最极清净离诸障故。成唯识说。
云何渐次悟入唯识。谓诸菩萨于识性相。
资粮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
取.能取引发真见。在通达位如实通达。
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馀障。
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
复令悟入唯识相性。五十九说。云何能断
烦恼。齐何当言已断烦恼。谓善法资粮已
积集故。已得證入方便地故。證得见地故。
积集修地故。能断烦恼得究竟地。当言
已断一切烦恼。正同唯识。摄大乘中。以资
粮道闻思位长。大劫修满方起加行。等持
位中作唯识观。从多为论但说四位。以
因果性故。无定性故。如水波故。亦非定
一。行相.所依.缘.相应异故。起灭异故。熏习
异故。楞伽经云。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
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如是一切识类
差别名为唯识。此幻性识。若加行观唯共
非自。若后得观通自相观。一一依他各各證
故。
第六修證位次者。摄大乘说。何处能入。谓即
于彼有见似法似义意言。大乘法相等所
生起。胜解行地.见道.修道.究竟道中。于一
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胜解故。如理通达故。
治一切障故。离一切障故。无性解云。在胜
解地于一切法唯有识性中。但随听闻生
胜解故。在见道中如理通达此意言故。
在修道中由此修习对治烦恼所知障故。
究竟道中最极清净离诸障故。成唯识说。
云何渐次悟入唯识。谓诸菩萨于识性相。
资粮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
取.能取引发真见。在通达位如实通达。
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馀障。
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
复令悟入唯识相性。五十九说。云何能断
烦恼。齐何当言已断烦恼。谓善法资粮已
积集故。已得證入方便地故。證得见地故。
积集修地故。能断烦恼得究竟地。当言
已断一切烦恼。正同唯识。摄大乘中。以资
粮道闻思位长。大劫修满方起加行。等持
位中作唯识观。从多为论但说四位。以
总料简章¶ 第 262a 页 T45-0262.png
观时少略隐不说。唯识等中据实为论。别
修行相。见道前位亦有伏除。摄论.唯识等。
各言煖等中作寻思等观故伏除。直往.迂
回地前皆同。迂回之人虽得无漏。游观心中
亦不能伏除。未證真识终不能了如幻
识故。上来明位下当辨修。辨修有三。一
證修。二相修。三地修。證修者。此见道前虽
作真俗二唯识观似而非真。入见道中。真
相见道俱了真识。后得俗智方了俗识。四地
以前真俗别观。第五地中真俗方合。然极用
功始能少起。至第六地无相虽多未能长
时。于第七地方得长时。犹有加行亦未任
运。八地以上无勉励修。任运空中起有胜
行。真俗二识恒俱合缘。至佛位已。三智俱
能缘真俗识。第六不定。随意乐故。成事唯
俗。行缘浅故。或亦通真。自在满故。相修者。
云何名为修唯识观。谓令有漏无漏观心种
子现行。展转增胜生长圆满。初修习位。随
所闻法托境思惟。令此观心纯熟自在。后
伏所取.能取二执。观心转明胜。境相像渐
微。忽心境乃冥。观转成无漏。如是展转下
转成中。中转成上。究竟圆满名之为修。于
初二位。有漏三慧皆现.种修。种修无漏。用渐
增故。通达位中唯有修慧纯是无漏。通现.
种修。种修有漏在修习位。七地以前有漏无
漏皆具三慧。通现.种修。八地以上无漏三
慧通现.种修。种修有漏。于究竟位有漏皆
舍。无漏满故。而更不修。然具现.种真俗二
门无漏之观。地修者。有得修.习修。对法九
修行相。见道前位亦有伏除。摄论.唯识等。
各言煖等中作寻思等观故伏除。直往.迂
回地前皆同。迂回之人虽得无漏。游观心中
亦不能伏除。未證真识终不能了如幻
识故。上来明位下当辨修。辨修有三。一
證修。二相修。三地修。證修者。此见道前虽
作真俗二唯识观似而非真。入见道中。真
相见道俱了真识。后得俗智方了俗识。四地
以前真俗别观。第五地中真俗方合。然极用
功始能少起。至第六地无相虽多未能长
时。于第七地方得长时。犹有加行亦未任
运。八地以上无勉励修。任运空中起有胜
行。真俗二识恒俱合缘。至佛位已。三智俱
能缘真俗识。第六不定。随意乐故。成事唯
俗。行缘浅故。或亦通真。自在满故。相修者。
云何名为修唯识观。谓令有漏无漏观心种
子现行。展转增胜生长圆满。初修习位。随
所闻法托境思惟。令此观心纯熟自在。后
伏所取.能取二执。观心转明胜。境相像渐
微。忽心境乃冥。观转成无漏。如是展转下
转成中。中转成上。究竟圆满名之为修。于
初二位。有漏三慧皆现.种修。种修无漏。用渐
增故。通达位中唯有修慧纯是无漏。通现.
种修。种修有漏在修习位。七地以前有漏无
漏皆具三慧。通现.种修。八地以上无漏三
慧通现.种修。种修有漏。于究竟位有漏皆
舍。无漏满故。而更不修。然具现.种真俗二
门无漏之观。地修者。有得修.习修。对法九
总料简章¶ 第 262b 页 T45-0262.png
云。又道生时能安立自习气是名得修。从
此种类展转增盛相续生故。又即此道现前
修习是名习修。由即此道现前行故。习谓现
行。得谓种子。有依下地起下地心。习修唯
下。得修通上。得缘上境令势增长。下体用
俱增。上唯用增故。成唯识云。前三无色有此
根者。有胜见道傍修得故。有依下地起上
地心。习修唯上。得修通下地。有依上地起
上地心。习修唯上。得修亦通下。有依上地
起下地心。习修唯下。得修通上。诸上修下
及自地修通一切品。下修上者必是曾得自
在者修。非馀品类。对法论云下地不能修
于上者。以诸初业及渐邻近习修者说。未
得自在未得上定不能上修。近未生果
故。非胜者可尔。
第七观法何性者。此有二种。一能观。二所
观。能观定非遍计所执。彼无体故。此据正
义。有漏观者定属依他。无漏观者二性所
摄。常无常门属依他起。有无漏门摄属圆
成。决定无唯属圆成者。非真理故。即显
地前唯是有漏依他能观。七地已前有漏无
漏二性能观。八地以上唯以无漏二性能观。
所观性者。摄大乘云。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
义相故。悟入遍计所执性。悟入唯识故。悟
入依他起性。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
唯识之相。乃至。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无分
别智已得生起。悟入圆成实性。又云。名事
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
唯假。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彼无故此
此种类展转增盛相续生故。又即此道现前
修习是名习修。由即此道现前行故。习谓现
行。得谓种子。有依下地起下地心。习修唯
下。得修通上。得缘上境令势增长。下体用
俱增。上唯用增故。成唯识云。前三无色有此
根者。有胜见道傍修得故。有依下地起上
地心。习修唯上。得修通下地。有依上地起
上地心。习修唯上。得修亦通下。有依上地
起下地心。习修唯下。得修通上。诸上修下
及自地修通一切品。下修上者必是曾得自
在者修。非馀品类。对法论云下地不能修
于上者。以诸初业及渐邻近习修者说。未
得自在未得上定不能上修。近未生果
故。非胜者可尔。
第七观法何性者。此有二种。一能观。二所
观。能观定非遍计所执。彼无体故。此据正
义。有漏观者定属依他。无漏观者二性所
摄。常无常门属依他起。有无漏门摄属圆
成。决定无唯属圆成者。非真理故。即显
地前唯是有漏依他能观。七地已前有漏无
漏二性能观。八地以上唯以无漏二性能观。
所观性者。摄大乘云。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
义相故。悟入遍计所执性。悟入唯识故。悟
入依他起性。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
唯识之相。乃至。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无分
别智已得生起。悟入圆成实性。又云。名事
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
唯假。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彼无故此
总料简章¶ 第 262c 页 T45-0262.png
无。是即入三性。初半颂悟入遍计所执。次
半颂悟入依他起性。后一颂悟入圆成实性。
成唯识云。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
幻事等。虽有而非真。如是上下三处不同。
摄论初文煖.顶二位悟入所执。忍.第一法悟
入依他。初地初心入圆成实。摄论第二文煖
顶寻思悟入二性。四如实智悟入圆成。成唯
识文要入初地方悟三性。虽有三文义理
唯二。一者实證。二者相似成唯识中据实亲
證。由无漏二智真俗。前后方可證得后二
性。故證二性时不见二取。即名證彼计所
执无。无法体无。智何所證。心所变无依他起
摄。真如理无圆成实摄。故计所执不说别
證。但于二性不见二取。可名悟入遍计
所执。然正体智达无證理。多说此智證计
所执。虽见道前亦已不见。未亲得二不名
證无。故于初地方名證得。摄论初文。悟
圆成者据实證得。与唯识同。悟前二性据
相似悟。长时多分意解思惟前二性故。短
时少分虽亦相似悟入圆成。非长时多分。
亦非亲證。故据实说。摄论次文悟入三性
总据相似意趣而说。创观名事不相属故
名悟入所执。次观唯有识量及假名等诸
法。虽未證实名悟依他。如实智位虽实有
相。而未證真。二取俱亡。与真智观相似
趣入。意解亦谓即是真如。故实智位名入
圆成。实未悟入。摄论据相似意解三性。别
明悟入。唯识据真实别證二性通證所
执。虽文有异而不相违。馀所有文皆准此
半颂悟入依他起性。后一颂悟入圆成实性。
成唯识云。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
幻事等。虽有而非真。如是上下三处不同。
摄论初文煖.顶二位悟入所执。忍.第一法悟
入依他。初地初心入圆成实。摄论第二文煖
顶寻思悟入二性。四如实智悟入圆成。成唯
识文要入初地方悟三性。虽有三文义理
唯二。一者实證。二者相似成唯识中据实亲
證。由无漏二智真俗。前后方可證得后二
性。故證二性时不见二取。即名證彼计所
执无。无法体无。智何所證。心所变无依他起
摄。真如理无圆成实摄。故计所执不说别
證。但于二性不见二取。可名悟入遍计
所执。然正体智达无證理。多说此智證计
所执。虽见道前亦已不见。未亲得二不名
證无。故于初地方名證得。摄论初文。悟
圆成者据实證得。与唯识同。悟前二性据
相似悟。长时多分意解思惟前二性故。短
时少分虽亦相似悟入圆成。非长时多分。
亦非亲證。故据实说。摄论次文悟入三性
总据相似意趣而说。创观名事不相属故
名悟入所执。次观唯有识量及假名等诸
法。虽未證实名悟依他。如实智位虽实有
相。而未證真。二取俱亡。与真智观相似
趣入。意解亦谓即是真如。故实智位名入
圆成。实未悟入。摄论据相似意解三性。别
明悟入。唯识据真实别證二性通證所
执。虽文有异而不相违。馀所有文皆准此
总料简章¶ 第 263a 页 T45-0263.png
释。
第八诸地依起者。此中有二。初辨依身。后
明地起。依身者。若顿悟者。初起依于欲界
身得。创发胜心唯欲界故。显扬等说。极戚
非恶趣。极欣非上二。唯欲界人天佛出世现
观。初地以前三界依身一切容得。许毗钵舍
那菩萨。生无色界。以无色心了一切故。非
此何人得有是事。七地以前得依欲.色二
界身起。菩萨不生无色界故。八地以上唯
定依于色界身起。托胜所依得菩提故。
其渐悟者。初二果人初起。必依欲界身得。
不经生者.七地以前。亦通色界依身而起。
虽未入地亦不生无色。悲愿自在随受生
故。亦不因修许转生故。不同顿悟。见道
已前自已得无漏。彼业力多故。或亦许生。
三界业缚彼犹有故。非此生上厌下染故。
若经生者必不上生。发心及后唯欲界故。
第三果人不经生者。欲界发心后通色界依
身而起。不生无色无利益故。若经生者.
及第四果。欲界发心。初后唯依欲界身起。
色界发心。亦唯依于色界身起。初證顿悟必
欲界身。由断生执慧厌深故。渐證初依亦
通色界。显扬等说唯欲界中入现观者。据
各初入非渐悟故。唯断法执非深厌故。上
明依身。下明地起。欲界自地观通闻思。唯
散非定。亦非无漏。此依正义。不取傍说。
色界观中通闻修慧。无色界观唯修无馀。色
界无思慧。无色又无闻。诸教同故。此唯加
行善。故非生得摄。然依瑜伽六十五说。若
第八诸地依起者。此中有二。初辨依身。后
明地起。依身者。若顿悟者。初起依于欲界
身得。创发胜心唯欲界故。显扬等说。极戚
非恶趣。极欣非上二。唯欲界人天佛出世现
观。初地以前三界依身一切容得。许毗钵舍
那菩萨。生无色界。以无色心了一切故。非
此何人得有是事。七地以前得依欲.色二
界身起。菩萨不生无色界故。八地以上唯
定依于色界身起。托胜所依得菩提故。
其渐悟者。初二果人初起。必依欲界身得。
不经生者.七地以前。亦通色界依身而起。
虽未入地亦不生无色。悲愿自在随受生
故。亦不因修许转生故。不同顿悟。见道
已前自已得无漏。彼业力多故。或亦许生。
三界业缚彼犹有故。非此生上厌下染故。
若经生者必不上生。发心及后唯欲界故。
第三果人不经生者。欲界发心后通色界依
身而起。不生无色无利益故。若经生者.
及第四果。欲界发心。初后唯依欲界身起。
色界发心。亦唯依于色界身起。初證顿悟必
欲界身。由断生执慧厌深故。渐證初依亦
通色界。显扬等说唯欲界中入现观者。据
各初入非渐悟故。唯断法执非深厌故。上
明依身。下明地起。欲界自地观通闻思。唯
散非定。亦非无漏。此依正义。不取傍说。
色界观中通闻修慧。无色界观唯修无馀。色
界无思慧。无色又无闻。诸教同故。此唯加
行善。故非生得摄。然依瑜伽六十五说。若
总料简章¶ 第 263b 页 T45-0263.png
定若生。毗钵舍那菩萨未得自在。及得广
慧声闻若诸有学.若阿罗汉。以无色界心。
了三界法及无漏法。故知无色亦有此观。菩
萨即是见道以前四十心位。地上不生处处
说故。广慧声闻者。随应说之。不愚于法
故。除此二外。不说馀人亦得无色心通缘
于一切。菩萨见道.及金刚定唯第四定。后通
诸地。色六.无色四.十地随应依起此观。断
惑九。游观十。随应别说。无漏闻思随依无
爽。上七未至唯有欣厌。行相犹局故不能
作。
第九断诸障染者。障有二种。一俱生。二分
别。此复有二。一烦恼障。二所知障。成唯识
论第十卷云。分别烦恼障现行。资粮道中渐
伏。加行道中能顿伏尽。种.习俱初地断。俱生
烦恼障现行。地前渐伏。初地以上能顿伏尽。
然故意力有时犹起而不为失。八地以上永
不现行。习地地除。种金刚断。其身见等及此
俱生。四地永伏。法执无故。此所生起五地不
行。以害伴故。所知障中分别现行。亦资粮
道中渐伏。加行道中能顿伏尽。种习初地
断。俱生现行地前渐伏。乃至十地方永伏
尽。若别说者。前之六识八地伏尽。种习
皆地地断。七识现行金刚喻定加行道伏。金
刚喻定起时种.习俱断。菩萨地说。烦恼.所
知障皆有三住所断。一极喜住。一切恶趣诸
烦恼品。及所知障在皮粗重。皆悉永断。能
令一切中上烦恼皆不现行。最初證得二空
真智。二无功用无相住。一切能障无生法
慧声闻若诸有学.若阿罗汉。以无色界心。
了三界法及无漏法。故知无色亦有此观。菩
萨即是见道以前四十心位。地上不生处处
说故。广慧声闻者。随应说之。不愚于法
故。除此二外。不说馀人亦得无色心通缘
于一切。菩萨见道.及金刚定唯第四定。后通
诸地。色六.无色四.十地随应依起此观。断
惑九。游观十。随应别说。无漏闻思随依无
爽。上七未至唯有欣厌。行相犹局故不能
作。
第九断诸障染者。障有二种。一俱生。二分
别。此复有二。一烦恼障。二所知障。成唯识
论第十卷云。分别烦恼障现行。资粮道中渐
伏。加行道中能顿伏尽。种.习俱初地断。俱生
烦恼障现行。地前渐伏。初地以上能顿伏尽。
然故意力有时犹起而不为失。八地以上永
不现行。习地地除。种金刚断。其身见等及此
俱生。四地永伏。法执无故。此所生起五地不
行。以害伴故。所知障中分别现行。亦资粮
道中渐伏。加行道中能顿伏尽。种习初地
断。俱生现行地前渐伏。乃至十地方永伏
尽。若别说者。前之六识八地伏尽。种习
皆地地断。七识现行金刚喻定加行道伏。金
刚喻定起时种.习俱断。菩萨地说。烦恼.所
知障皆有三住所断。一极喜住。一切恶趣诸
烦恼品。及所知障在皮粗重。皆悉永断。能
令一切中上烦恼皆不现行。最初證得二空
真智。二无功用无相住。一切能障无生法
总料简章¶ 第 263c 页 T45-0263.png
忍诸烦恼品。及所知障在肤粗重。皆悉永
断。一切烦恼皆不现前最初任运得无生
忍。三最上成满菩萨住。一切烦恼习气随
眠。及所知障在骨粗重。皆悉永断。入如来
住。解深密经说。有三随眠。一害伴随眠。谓
前五地诸不俱生烦恼。是俱生烦恼现行助
伴。彼于尔时永无复有。此意说言。第六识
俱身见等摄说名俱生。所馀烦恼名非俱生。
然体稍粗因彼而起。由彼断故此亦随无。
故名害伴。二羸劣随眠。谓第六七地微细
现行。若修所伏不现行故。非俱生身见断
此亦随灭。稍难断故。不违楞伽俱生身见
断故贪即不生。彼约二乘断烦恼说。不依
菩萨所知障无故烦恼不生说。或依二随眠
究竟断位。彼经.此论亦不相违。三微细随
眠。谓于第八地已上。从此已去一切烦恼
不复现行。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然由初
地已断皮粗重故。方可显得初二随眠位。
复由第八地在肤粗重断故。显微细随眠
位。若在骨粗重断者。我说永离一切随眠
住在佛地。实性论中或说四障。一阐提不信
障。二外道著我障。三声闻畏苦障。四缘觉
舍心障。十信第六心。伏初障信不退故。十
住第四住。伏第二障分别我见粗不生故。
此二种子入初地断。第三所知障五地断。
乐于下乘涅槃之障五地断故。缘觉舍心所
知障七地方断。六地犹观十二缘故。或初二
烦恼种见道断。后二烦恼种金刚断。胜鬘经
说五住地烦恼。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
断。一切烦恼皆不现前最初任运得无生
忍。三最上成满菩萨住。一切烦恼习气随
眠。及所知障在骨粗重。皆悉永断。入如来
住。解深密经说。有三随眠。一害伴随眠。谓
前五地诸不俱生烦恼。是俱生烦恼现行助
伴。彼于尔时永无复有。此意说言。第六识
俱身见等摄说名俱生。所馀烦恼名非俱生。
然体稍粗因彼而起。由彼断故此亦随无。
故名害伴。二羸劣随眠。谓第六七地微细
现行。若修所伏不现行故。非俱生身见断
此亦随灭。稍难断故。不违楞伽俱生身见
断故贪即不生。彼约二乘断烦恼说。不依
菩萨所知障无故烦恼不生说。或依二随眠
究竟断位。彼经.此论亦不相违。三微细随
眠。谓于第八地已上。从此已去一切烦恼
不复现行。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然由初
地已断皮粗重故。方可显得初二随眠位。
复由第八地在肤粗重断故。显微细随眠
位。若在骨粗重断者。我说永离一切随眠
住在佛地。实性论中或说四障。一阐提不信
障。二外道著我障。三声闻畏苦障。四缘觉
舍心障。十信第六心。伏初障信不退故。十
住第四住。伏第二障分别我见粗不生故。
此二种子入初地断。第三所知障五地断。
乐于下乘涅槃之障五地断故。缘觉舍心所
知障七地方断。六地犹观十二缘故。或初二
烦恼种见道断。后二烦恼种金刚断。胜鬘经
说五住地烦恼。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
总料简章¶ 第 264a 页 T45-0264.png
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见一处住地初
地断。次三金刚断.无明住地见.修二道如其
次第顿渐而断。若初四习随同所知障。见.
修道中顿渐而断。或说六烦恼。或说七随
眠.八缠.九结.十烦恼.十散动.十分别等。如
断障章广说。此说唯识观断。不说馀所
除。
第十归摄二空者。诸论说二空。一生空。二
法空。其唯识观通二空观。寻思实智通生.
法空。为生所依。但说观法。意求种智。观
法空故。为于二空生正解故。然且法观必
带生空。论诚说故。何故翻悟说迷。生执必
兼法执。返迷说悟。生空不带法空。若以
解有浅深。悟生未必悟法。亦应迷有深
浅。迷用不迷于体。今释未有解体而迷
用。所以生执必带法执。悟浅不达深。生空
未必带法。二十唯识云。所执法无我。复依
馀教入。此唯识教入于法空。此说法空必
依唯识。非唯识观唯是法空。独作生空亦唯
识故。但是法空观必定是唯识。生空不定。二
乘生空非唯识观。故唯识观宽通生法观。法
观义局唯是唯识。生观义宽通唯识非唯识
观。唯识观局有生空非。由此唯识观望生
空观。顺前句分别。无唯识观非生空。但法
空观必带生故。有生空观非唯识。谓二乘
生空观。法空对唯识。亦复如是。有唯识非
法空。谓唯生空唯识观。无是法观非唯识。
此二作句其义可知。总相而言。唯识通二
空观。论但说法观为唯识观者。据决定
地断。次三金刚断.无明住地见.修二道如其
次第顿渐而断。若初四习随同所知障。见.
修道中顿渐而断。或说六烦恼。或说七随
眠.八缠.九结.十烦恼.十散动.十分别等。如
断障章广说。此说唯识观断。不说馀所
除。
第十归摄二空者。诸论说二空。一生空。二
法空。其唯识观通二空观。寻思实智通生.
法空。为生所依。但说观法。意求种智。观
法空故。为于二空生正解故。然且法观必
带生空。论诚说故。何故翻悟说迷。生执必
兼法执。返迷说悟。生空不带法空。若以
解有浅深。悟生未必悟法。亦应迷有深
浅。迷用不迷于体。今释未有解体而迷
用。所以生执必带法执。悟浅不达深。生空
未必带法。二十唯识云。所执法无我。复依
馀教入。此唯识教入于法空。此说法空必
依唯识。非唯识观唯是法空。独作生空亦唯
识故。但是法空观必定是唯识。生空不定。二
乘生空非唯识观。故唯识观宽通生法观。法
观义局唯是唯识。生观义宽通唯识非唯识
观。唯识观局有生空非。由此唯识观望生
空观。顺前句分别。无唯识观非生空。但法
空观必带生故。有生空观非唯识。谓二乘
生空观。法空对唯识。亦复如是。有唯识非
法空。谓唯生空唯识观。无是法观非唯识。
此二作句其义可知。总相而言。唯识通二
空观。论但说法观为唯识观者。据决定
总料简章¶ 第 264b 页 T45-0264.png
故。复说诸空互相摄者。如空章说。
* 诸乘义林第四
乘义略以五门分别。一明增减。二辨体性。
三释名字。四彰废立。五问答料简。
第一明增减者。或说一乘。法花经云。十方
佛土中。唯有一乘法。胜鬘经云。摩诃衍者
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乃至
又云。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
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又言。若如来随彼所
欲而方便说即是大乘无有二乘。二乘者
入于一乘。一乘者即第一义乘等。辨中边论
第三卷无上乘品广说一乘差别有三。一正
行无上。二所缘无上。三修證无上。如彼广
说。显扬第二十。以六因故佛说一乘。不过
摄论所说十因。摄论第十以十因义佛说一
乘。如下当解。或说二乘。世亲摄论初云。上
乘下乘有差别故。涅槃又云。为声闻乘而
说半字。为菩萨乘而说满字。又云。一者大
乘。二声闻乘。唯识摄论。成立大乘真佛语
中皆有此文。亦名大乘小乘。或说三乘。涅
槃经云。譬如病人有其三种。一若遇良医。
及与不遇。决定可差。二者若遇即差。不遇
不差。三者遇与不遇。决定不差。即以大
乘。为初。二乘为次。无性为第三。又有三
乘。一菩萨乘。二独觉乘。三声闻乘。故契经
言。为求菩萨者。说应六波罗蜜法。乃至为
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此三乘文处处非
一。或说四乘。胜鬘经言。摄受正法善男子.
善女人。荷四重任。谓离善知识无闻非法
* 诸乘义林第四
乘义略以五门分别。一明增减。二辨体性。
三释名字。四彰废立。五问答料简。
第一明增减者。或说一乘。法花经云。十方
佛土中。唯有一乘法。胜鬘经云。摩诃衍者
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乃至
又云。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
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又言。若如来随彼所
欲而方便说即是大乘无有二乘。二乘者
入于一乘。一乘者即第一义乘等。辨中边论
第三卷无上乘品广说一乘差别有三。一正
行无上。二所缘无上。三修證无上。如彼广
说。显扬第二十。以六因故佛说一乘。不过
摄论所说十因。摄论第十以十因义佛说一
乘。如下当解。或说二乘。世亲摄论初云。上
乘下乘有差别故。涅槃又云。为声闻乘而
说半字。为菩萨乘而说满字。又云。一者大
乘。二声闻乘。唯识摄论。成立大乘真佛语
中皆有此文。亦名大乘小乘。或说三乘。涅
槃经云。譬如病人有其三种。一若遇良医。
及与不遇。决定可差。二者若遇即差。不遇
不差。三者遇与不遇。决定不差。即以大
乘。为初。二乘为次。无性为第三。又有三
乘。一菩萨乘。二独觉乘。三声闻乘。故契经
言。为求菩萨者。说应六波罗蜜法。乃至为
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此三乘文处处非
一。或说四乘。胜鬘经言。摄受正法善男子.
善女人。荷四重任。谓离善知识无闻非法
总料简章¶ 第 264c 页 T45-0264.png
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求声闻者授
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
以大乘。大般若经第十六会。善勇猛请言。
唯愿世尊哀悯我等。为具宣说如来镜智。
若有情类于声闻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
速能證得自无漏地。于独觉乘性决定者。
闻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离。于无上乘
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證无上正等菩提。
若有情类虽未證入正性离生。而于三乘
性不定者。闻此法已皆发无上正等觉心。
唯愿世尊为答所问。或说五乘前三如前。
第四人乘。第五天乘。善戒经等云。无种姓人
无种姓故。唯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又称
赞大乘功德经.十卷楞伽第八卷说五乘。三
乘如前。第四即是种种姓乘。第五方是人天
之乘。
第二辨体性者。总而言之。教.理.行.果总名
为乘。教一乘者。谓诠顺大乘三藏教法。故
摄论言。阿毗达磨大乘经等。此正本教大乘。
又法花云。我此九部法入大乘为本。又胜
鬘经言。正法住.正法灭.波罗提木叉.毗尼.
出家.受具足。为大乘故说此六处。此方便
教大乘。故知诠顺大乘所有言教。若方便。
若根本。皆教大乘。
理大乘者。谓真如理六度等行乘此真如理。
能有所往名为大乘。故无性言。或乘大性
故名大乘。此唯举根本。胜鬘经言。圣谛者。
非声闻独觉谛。亦非声闻独觉功德。法花
论云。念观者。声闻观人无我。菩萨观真如
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
以大乘。大般若经第十六会。善勇猛请言。
唯愿世尊哀悯我等。为具宣说如来镜智。
若有情类于声闻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
速能證得自无漏地。于独觉乘性决定者。
闻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离。于无上乘
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證无上正等菩提。
若有情类虽未證入正性离生。而于三乘
性不定者。闻此法已皆发无上正等觉心。
唯愿世尊为答所问。或说五乘前三如前。
第四人乘。第五天乘。善戒经等云。无种姓人
无种姓故。唯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又称
赞大乘功德经.十卷楞伽第八卷说五乘。三
乘如前。第四即是种种姓乘。第五方是人天
之乘。
第二辨体性者。总而言之。教.理.行.果总名
为乘。教一乘者。谓诠顺大乘三藏教法。故
摄论言。阿毗达磨大乘经等。此正本教大乘。
又法花云。我此九部法入大乘为本。又胜
鬘经言。正法住.正法灭.波罗提木叉.毗尼.
出家.受具足。为大乘故说此六处。此方便
教大乘。故知诠顺大乘所有言教。若方便。
若根本。皆教大乘。
理大乘者。谓真如理六度等行乘此真如理。
能有所往名为大乘。故无性言。或乘大性
故名大乘。此唯举根本。胜鬘经言。圣谛者。
非声闻独觉谛。亦非声闻独觉功德。法花
论云。念观者。声闻观人无我。菩萨观真如
总料简章¶ 第 265a 页 T45-0265.png
二无我等。涅槃亦言。声闻有苦有谛。而无
有实。菩萨具有。故大乘方便四谛理等皆理
大乘。行大乘者。谓六度等。故无性云。亦乘亦
大故名大乘。又胜鬘云。正法住等。既是行法
名曰大乘。法花论言。方便者声闻观蕴.界.
处厌苦离苦。菩萨修六度.四摄.二利。即顺
大乘。若根本行。若方便行。皆名行大乘。果
大乘者。谓佛菩提.涅槃果法。法花经言。说
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馀二
则非真。又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
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又胜鬘云。二乘者即
是一乘。法花又言。息处故说二。又寿量品
说成道已久报佛也。安乐行品说不如三
界见于三界是法身。即菩提.涅槃皆是果
大乘。胜鬘又云。二乘涅槃名向涅槃界。四
智究竟得苏息处。是佛有馀不了义说。故根
本果若随顺果。皆名大乘。有为法中通现及
种并诸随顺有漏善法。即善法欲已去闻思
等行。并无为法皆为乘体。二乘体者。大乘如
前。声闻乘体。即合二乘所有三归已去。随
顺出世有漏五蕴。及随所应教理行果。以
为体性。故瑜伽论六十四说。声闻乘證得
者。谓先受归依等以为因故有五證得。一
地證得。谓见.及修.究竟三地。二智證得。谓
九智即法类四谛。此后所得世俗智.尽智.无
生智。三净證得。谓四證净。四果證得。谓四沙
门果。五功德證得。谓无量.胜处。乃至神通
等。故知教.理.行.果并是乘体。此论證得。略
见道前。据实归依已后并是乘体。此唯根本
有实。菩萨具有。故大乘方便四谛理等皆理
大乘。行大乘者。谓六度等。故无性云。亦乘亦
大故名大乘。又胜鬘云。正法住等。既是行法
名曰大乘。法花论言。方便者声闻观蕴.界.
处厌苦离苦。菩萨修六度.四摄.二利。即顺
大乘。若根本行。若方便行。皆名行大乘。果
大乘者。谓佛菩提.涅槃果法。法花经言。说
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馀二
则非真。又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
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又胜鬘云。二乘者即
是一乘。法花又言。息处故说二。又寿量品
说成道已久报佛也。安乐行品说不如三
界见于三界是法身。即菩提.涅槃皆是果
大乘。胜鬘又云。二乘涅槃名向涅槃界。四
智究竟得苏息处。是佛有馀不了义说。故根
本果若随顺果。皆名大乘。有为法中通现及
种并诸随顺有漏善法。即善法欲已去闻思
等行。并无为法皆为乘体。二乘体者。大乘如
前。声闻乘体。即合二乘所有三归已去。随
顺出世有漏五蕴。及随所应教理行果。以
为体性。故瑜伽论六十四说。声闻乘證得
者。谓先受归依等以为因故有五證得。一
地證得。谓见.及修.究竟三地。二智證得。谓
九智即法类四谛。此后所得世俗智.尽智.无
生智。三净證得。谓四證净。四果證得。谓四沙
门果。五功德證得。谓无量.胜处。乃至神通
等。故知教.理.行.果并是乘体。此论證得。略
见道前。据实归依已后并是乘体。此唯根本
总料简章¶ 第 265b 页 T45-0265.png
无方便乘。最下乘故。设有不定性。称退故
非因。瑜伽复说独觉證得。谓略有三。一先
得顺决择分善證得。二先已得證得證得。
三先未得證得證得。前二證得名为独胜。
最后證得名麟角喻。故此根本及方便法。教.
理.行.果并为乘体。以合独觉.声闻总为
声闻乘故出二体。法花经中果为三乘。一
乘因称门。唯有一门复狭小故。二乘因称
衣裓机案。从舍出之随宜而出。非依门故。
三乘体性。若别说者。四谛教.理.行.果并声
闻乘。十二缘起教.理.行.果并独觉乘。大乘
如前。故成差别。然有说为菩萨乘。能自运
及运他故。法华但说为佛乘。三乘相望。佛
自乘此。唯广运他故。若名大乘即包因果。
若四乘者。胜鬘四乘。以人天善根福分有漏
闻思修现种.三归.五戒.八戒.十善等。教.理.
行.果。以为体性。由果是彼因眷属故。若运
载义其果即非。馀三如前说。若般若四乘种。
具多少有异。教等无差。唯根本为三乘。
并方便为第四。楞伽等五乘。合人天为
一。开不定三乘外为一。通别异故。种有异
故。乘体无别。合人天者。同有漏法根种齐
故。又一种五乘。以通从别。合不定性以
趣异故。开人天为二。乘体无差。
第三释名字中。一乘者带数释。大乘者如
下释。无上乘者乘即无上。持业释。二乘中下
乘.上乘。依主.持业二释皆得。以机以法并
上下故。又名大乘.及声闻乘。声闻之乘依主
释也。又法华经云。终不以小乘法济度
非因。瑜伽复说独觉證得。谓略有三。一先
得顺决择分善證得。二先已得證得證得。
三先未得證得證得。前二證得名为独胜。
最后證得名麟角喻。故此根本及方便法。教.
理.行.果并为乘体。以合独觉.声闻总为
声闻乘故出二体。法花经中果为三乘。一
乘因称门。唯有一门复狭小故。二乘因称
衣裓机案。从舍出之随宜而出。非依门故。
三乘体性。若别说者。四谛教.理.行.果并声
闻乘。十二缘起教.理.行.果并独觉乘。大乘
如前。故成差别。然有说为菩萨乘。能自运
及运他故。法华但说为佛乘。三乘相望。佛
自乘此。唯广运他故。若名大乘即包因果。
若四乘者。胜鬘四乘。以人天善根福分有漏
闻思修现种.三归.五戒.八戒.十善等。教.理.
行.果。以为体性。由果是彼因眷属故。若运
载义其果即非。馀三如前说。若般若四乘种。
具多少有异。教等无差。唯根本为三乘。
并方便为第四。楞伽等五乘。合人天为
一。开不定三乘外为一。通别异故。种有异
故。乘体无别。合人天者。同有漏法根种齐
故。又一种五乘。以通从别。合不定性以
趣异故。开人天为二。乘体无差。
第三释名字中。一乘者带数释。大乘者如
下释。无上乘者乘即无上。持业释。二乘中下
乘.上乘。依主.持业二释皆得。以机以法并
上下故。又名大乘.及声闻乘。声闻之乘依主
释也。又法华经云。终不以小乘法济度
总料简章¶ 第 265c 页 T45-0265.png
于众生。此翻译家说为小乘。梵本名声
闻。或亦依彼可得说小。即摄馀二相
形为名。亦通二释。如大乘名兼佛菩萨。
亦大亦乘并持业释。或乘大性亦有财释。
或依主释。如次当知。三乘名中。有说为佛
乘。有说为菩萨乘。自运运他能往所到名
菩萨乘。运他非自。已到所到体用弘广。
故名佛乘。欲令二乘趣极果故以此为
名。二皆依主。若名大乘即兼因果。法花经
中多约佛果以名大乘。化二极果趣佛位
故。胜鬘经等皆名大乘。初二皆依主。声闻.
独觉之乘故。大乘通持业及依士。亦乘亦大。
乘于大性是大之乘。无性说故。或不得有
财。以大非运故。或以大为所乘。亦有财释。
然前解胜。大非能运故。胜鬘经中说四乘
者。初名人天乘。人天之乘。亦依士释。大般
若中。第四种种姓乘者。种种姓之乘。亦依士
释。二经馀三乘名同前也。大乘若名无上
乘者。乘即无上。持业释也。
第四彰废立者。何故立一。有决定性为二
乘故。有无种姓为五乘故。此有十义。如
摄大乘第十卷云。为引摄一类。及任持所
馀。由不定种姓。诸佛说一乘。法.无我解脱
等故。姓不同。得二意乐。化。究竟说一乘。此
中十因。一为引摄一类不定种姓。令依大
乘般涅槃故。二为任持所馀不定种姓菩
萨。恐于大乘精进。且坏退依声闻般涅槃
故。法花经云。新发意菩萨闻是法已疑网
皆除。此中唯说第六住前。位可退故。三法
闻。或亦依彼可得说小。即摄馀二相
形为名。亦通二释。如大乘名兼佛菩萨。
亦大亦乘并持业释。或乘大性亦有财释。
或依主释。如次当知。三乘名中。有说为佛
乘。有说为菩萨乘。自运运他能往所到名
菩萨乘。运他非自。已到所到体用弘广。
故名佛乘。欲令二乘趣极果故以此为
名。二皆依主。若名大乘即兼因果。法花经
中多约佛果以名大乘。化二极果趣佛位
故。胜鬘经等皆名大乘。初二皆依主。声闻.
独觉之乘故。大乘通持业及依士。亦乘亦大。
乘于大性是大之乘。无性说故。或不得有
财。以大非运故。或以大为所乘。亦有财释。
然前解胜。大非能运故。胜鬘经中说四乘
者。初名人天乘。人天之乘。亦依士释。大般
若中。第四种种姓乘者。种种姓之乘。亦依士
释。二经馀三乘名同前也。大乘若名无上
乘者。乘即无上。持业释也。
第四彰废立者。何故立一。有决定性为二
乘故。有无种姓为五乘故。此有十义。如
摄大乘第十卷云。为引摄一类。及任持所
馀。由不定种姓。诸佛说一乘。法.无我解脱
等故。姓不同。得二意乐。化。究竟说一乘。此
中十因。一为引摄一类不定种姓。令依大
乘般涅槃故。二为任持所馀不定种姓菩
萨。恐于大乘精进。且坏退依声闻般涅槃
故。法花经云。新发意菩萨闻是法已疑网
皆除。此中唯说第六住前。位可退故。三法
总料简章¶ 第 266a 页 T45-0266.png
等故。乘虽有异。所趣真如无差别故。法花
论解亦与此同。四无我等故。若有实补特伽
罗。可有乘别。我既无异。故说一乘。五解脱
等故。三乘并于烦恼障中而得解脱。解脱
无差别故。六姓不同故。声闻之中不定种
姓有差别故。此声闻身具有声闻及佛种
姓。由有此姓故说一乘。第七.第八得二意
乐故。一者诸佛于诸有情。得同自体意乐。
言我即彼。彼即是我。此既成佛彼亦成佛。
二者世尊法华会上。与诸声闻。授佛记别。
为令摄得如是意乐。我等与佛平等无二。
又此会上有诸菩萨。与彼名同得授记别。
故佛一言含二种益。谓诸声闻得同佛自
体意乐。及诸菩萨得授记别。九化故。如世
尊言。汝等苾刍。我忆往昔无量百返依声
闻乘而般涅槃。云何已成佛。复依声闻而
般涅槃。即为调伏所化声闻。佛菩萨等自
化其身。为彼同类现般涅槃。经百千劫
耽寂灭酒。方从彼起现授佛记。令诸不定
种姓声闻尽作是心。往昔耆尊入涅槃者。
今皆复起现授佛记。况于我等。不希作佛
而入涅槃。亦为降伏彼。我亦得汝之涅槃
故。十究竟故。由过此外无别胜乘。依理究
竟最为胜故。法花论中。四种声闻但为不
定及应化者而授记别。不定种姓。即是十中
第一第二及第八小分。应化即第九。馀之六
种.小分。别义说于一乘。非皆不定及应化
者。亦非无性作佛名一。显扬二十六义解
释在十义中不须别说。然法花经开方便
论解亦与此同。四无我等故。若有实补特伽
罗。可有乘别。我既无异。故说一乘。五解脱
等故。三乘并于烦恼障中而得解脱。解脱
无差别故。六姓不同故。声闻之中不定种
姓有差别故。此声闻身具有声闻及佛种
姓。由有此姓故说一乘。第七.第八得二意
乐故。一者诸佛于诸有情。得同自体意乐。
言我即彼。彼即是我。此既成佛彼亦成佛。
二者世尊法华会上。与诸声闻。授佛记别。
为令摄得如是意乐。我等与佛平等无二。
又此会上有诸菩萨。与彼名同得授记别。
故佛一言含二种益。谓诸声闻得同佛自
体意乐。及诸菩萨得授记别。九化故。如世
尊言。汝等苾刍。我忆往昔无量百返依声
闻乘而般涅槃。云何已成佛。复依声闻而
般涅槃。即为调伏所化声闻。佛菩萨等自
化其身。为彼同类现般涅槃。经百千劫
耽寂灭酒。方从彼起现授佛记。令诸不定
种姓声闻尽作是心。往昔耆尊入涅槃者。
今皆复起现授佛记。况于我等。不希作佛
而入涅槃。亦为降伏彼。我亦得汝之涅槃
故。十究竟故。由过此外无别胜乘。依理究
竟最为胜故。法花论中。四种声闻但为不
定及应化者而授记别。不定种姓。即是十中
第一第二及第八小分。应化即第九。馀之六
种.小分。别义说于一乘。非皆不定及应化
者。亦非无性作佛名一。显扬二十六义解
释在十义中不须别说。然法花经开方便
总料简章¶ 第 266b 页 T45-0266.png
门显真实相。以二乘为方便。一乘为真
实。依胜鬘经。若如来随彼意欲。而方便说
唯有一乘无有二乘。此意即显摄二乘
入大。说一乘者。随他意语。彼宜闻故亦
是方便说有一乘。非为真实。决定种姓不
授记别。非唯一故。无姓有情不成佛故。
法花一会对不定机。以二为方便。一乘为
真实。胜鬘经中。以道理周备机有不定。四
乘为实。故说一乘是方便说随他意语。亦
不相违。又法花一乘唯依摄入。体用狭故为
方便说。胜鬘一乘。出生.摄入。二皆周备。故
是真实。又法花一乘唯谈有性为依。故是方
便。胜鬘一乘亦谈无姓为依。故是真实。又
法花唯谈不定性故是方便。胜鬘亦谈决定
种姓故是真实。一会之中可宜闻故。法花
分明以智慧为一乘。隐说真如。虽说化城
亦非真灭。说大涅槃俱为宝所。而未分明
说真涅槃。由二乘者所得涅槃俱名为化。
菩提全不得故。显以智慧为一乘。令彼欣
求。胜鬘乃以真理为一乘。不说智慧故。
摄入出生二种俱尽。虽佛果涅槃菩提俱是
一乘。胜鬘了义师子吼说。法花隐密说于一
乘。总谈声闻虽有四种。法华初时有三
声闻唯除趣寂。其增上慢后起已去方为二
记。由如是理虽说一乘不违馀教。说二
乘中不说独觉。但说上下。如十力中。根上
下力。不过二故。以机以教皆二类故。又声
闻.独觉皆有决定及不定者。此初发心皆依
声故究竟成果。亦有小分依于声故。不定
实。依胜鬘经。若如来随彼意欲。而方便说
唯有一乘无有二乘。此意即显摄二乘
入大。说一乘者。随他意语。彼宜闻故亦
是方便说有一乘。非为真实。决定种姓不
授记别。非唯一故。无姓有情不成佛故。
法花一会对不定机。以二为方便。一乘为
真实。胜鬘经中。以道理周备机有不定。四
乘为实。故说一乘是方便说随他意语。亦
不相违。又法花一乘唯依摄入。体用狭故为
方便说。胜鬘一乘。出生.摄入。二皆周备。故
是真实。又法花一乘唯谈有性为依。故是方
便。胜鬘一乘亦谈无姓为依。故是真实。又
法花唯谈不定性故是方便。胜鬘亦谈决定
种姓故是真实。一会之中可宜闻故。法花
分明以智慧为一乘。隐说真如。虽说化城
亦非真灭。说大涅槃俱为宝所。而未分明
说真涅槃。由二乘者所得涅槃俱名为化。
菩提全不得故。显以智慧为一乘。令彼欣
求。胜鬘乃以真理为一乘。不说智慧故。
摄入出生二种俱尽。虽佛果涅槃菩提俱是
一乘。胜鬘了义师子吼说。法花隐密说于一
乘。总谈声闻虽有四种。法华初时有三
声闻唯除趣寂。其增上慢后起已去方为二
记。由如是理虽说一乘不违馀教。说二
乘中不说独觉。但说上下。如十力中。根上
下力。不过二故。以机以教皆二类故。又声
闻.独觉皆有决定及不定者。此初发心皆依
声故究竟成果。亦有小分依于声故。不定
总料简章¶ 第 266c 页 T45-0266.png
姓者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并可名声闻故。
又彼独觉无多别教类名下乘及声闻乘故
不别说。又名大小二乘者。合彼二乘种类
同故。何因三中定不定姓合为三也。不定姓
中具二具三。种姓差别究竟得果不过三故。
人天浅近非究竟运故亦不说胜鬘四中不
说不定。究竟亦唯三乘摄尽故略不说。合
人天者。俱无性类同浅近故。般若经中不说
无姓。非究竟运故。开不定者。闻经胜德
修方便异。显示究竟得涅槃故。何故楞伽
称赞别说五乘。定不定姓有四别故。人天
同一浅近类故。馀处复说人天为五者。受
果有差趣类别故。合不定姓不越三故。
不开有姓为四。无姓为二以为六者。诸
教但说五种姓别。类唯五故。设立六者理
亦无违。然无文證。不说七等。类更无
故。
第五问答分别者。此中一乘理。应唯一无馀
二三。法花经言。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
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涅槃亦言。凡有
心者。悉皆当得无上菩提。何故乃言为引
不定。乃至五乘一切有情皆有佛性。究竟皆
至大乘极果。何故究竟有人天乘不归于
佛。答摄大乘论以十因故佛说一乘。显扬
二十以六因故佛说一乘。如前已辨。今释
意者。据实而言五乘各异。如前所引教理
成立。为引一类故说一乘。非乘唯一无二
三等。法花论言。声闻有四。一趣寂。二退菩
提心。亦名回向菩提心。三应化。四增上慢。
又彼独觉无多别教类名下乘及声闻乘故
不别说。又名大小二乘者。合彼二乘种类
同故。何因三中定不定姓合为三也。不定姓
中具二具三。种姓差别究竟得果不过三故。
人天浅近非究竟运故亦不说胜鬘四中不
说不定。究竟亦唯三乘摄尽故略不说。合
人天者。俱无性类同浅近故。般若经中不说
无姓。非究竟运故。开不定者。闻经胜德
修方便异。显示究竟得涅槃故。何故楞伽
称赞别说五乘。定不定姓有四别故。人天
同一浅近类故。馀处复说人天为五者。受
果有差趣类别故。合不定姓不越三故。
不开有姓为四。无姓为二以为六者。诸
教但说五种姓别。类唯五故。设立六者理
亦无违。然无文證。不说七等。类更无
故。
第五问答分别者。此中一乘理。应唯一无馀
二三。法花经言。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
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涅槃亦言。凡有
心者。悉皆当得无上菩提。何故乃言为引
不定。乃至五乘一切有情皆有佛性。究竟皆
至大乘极果。何故究竟有人天乘不归于
佛。答摄大乘论以十因故佛说一乘。显扬
二十以六因故佛说一乘。如前已辨。今释
意者。据实而言五乘各异。如前所引教理
成立。为引一类故说一乘。非乘唯一无二
三等。法花论言。声闻有四。一趣寂。二退菩
提心。亦名回向菩提心。三应化。四增上慢。
总料简章¶ 第 267a 页 T45-0267.png
经但为化退菩提心及应化故。世尊授记非
馀二种。应化声闻者。即经所说耽三昧酒。经
劫不觉。后从彼起方发大心。佛菩萨等作
此化形。作声闻类。先圣入灭经劫久时。今
尚发心。况于我等。故为应化。而说一乘受
记作佛。摄论十因第九化故。即是此也。舍利
弗等先发大心。因施眼故退求小果。今为
彼说一乘受记。故说亦为退菩提心说一
乘等。不尔便违楞伽庄严五种种姓。又涅
槃言。我于一时。说一乘一道一行一缘。说
须陀洹.乃至阿罗汉等皆得佛道。我诸弟子
不解我意。于大众中唱如是言。如来说
须陀洹.乃至阿罗汉皆得佛道。若皆作佛即
解佛意。何故称为不解佛意。故知但应如
此中说。问经自说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
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即是破二破
三而明一乘。何故乃言三五乘别。答依梵
本说经颂应言无第二第三。数三乘中独
觉为第二。声闻为第三。为引不定任持所
馀故。方便言无第二第三。非真破也。法花
自言。唯此一事实。馀二即非真。终不以小
乘。济度于众生。若破三者。何故乃言馀二
非真不以小济。亦应言不以大乘济度。
经既但言馀二非真不以小济。明知大乘
非所破也。彼经又言。尚无二乘何况有
三。二谓第二。三谓第三。非谓二乘三乘名
为二三。胜鬘经云。声闻.辟支佛乘者。即是
大乘。又言大乘即是一乘。故但会二不定姓
乘。亦非会彼定性二乘。何况大乘。又无三
馀二种。应化声闻者。即经所说耽三昧酒。经
劫不觉。后从彼起方发大心。佛菩萨等作
此化形。作声闻类。先圣入灭经劫久时。今
尚发心。况于我等。故为应化。而说一乘受
记作佛。摄论十因第九化故。即是此也。舍利
弗等先发大心。因施眼故退求小果。今为
彼说一乘受记。故说亦为退菩提心说一
乘等。不尔便违楞伽庄严五种种姓。又涅
槃言。我于一时。说一乘一道一行一缘。说
须陀洹.乃至阿罗汉等皆得佛道。我诸弟子
不解我意。于大众中唱如是言。如来说
须陀洹.乃至阿罗汉皆得佛道。若皆作佛即
解佛意。何故称为不解佛意。故知但应如
此中说。问经自说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
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即是破二破
三而明一乘。何故乃言三五乘别。答依梵
本说经颂应言无第二第三。数三乘中独
觉为第二。声闻为第三。为引不定任持所
馀故。方便言无第二第三。非真破也。法花
自言。唯此一事实。馀二即非真。终不以小
乘。济度于众生。若破三者。何故乃言馀二
非真不以小济。亦应言不以大乘济度。
经既但言馀二非真不以小济。明知大乘
非所破也。彼经又言。尚无二乘何况有
三。二谓第二。三谓第三。非谓二乘三乘名
为二三。胜鬘经云。声闻.辟支佛乘者。即是
大乘。又言大乘即是一乘。故但会二不定姓
乘。亦非会彼定性二乘。何况大乘。又无三
总料简章¶ 第 267b 页 T45-0267.png
乘显即一故。非破大乘唯有一乘。斯理
何爽。若会破三者。三中之大。即火宅内所
许牛车。出门等给皆亦牛乘。若破前牛后
别与牛。二牛何别。又三中之大即是顿悟。会
令入一。岂令顿悟成渐悟耶。又大乘一乘
解行何别。而言舍三而趣于一。新发意菩
萨疑网除者。即十义中任持所馀。未说一
乘。恐于精进且坏起疑将退。今闻一乘
除其疑意。此乃舍下位而趣上阶。非舍大
乘而入于一。不尔十地舍下趣上。皆应亦
名破三归一。又亦应言馀三非真。何独言
二。胜鬘又言。若如来随彼意欲。而方便说
即是大乘无有二乘。故会二乘入于一者。
是方便说。非真实理。经虽说言开方便门
显真实相。故说有不定姓二乘者。是方便
门。远令入真故。今说一乘令趣极果名
为真实。非谓都无二唯有一名真。故法花
言密遣二人眇目矬陋。不言三人。又言。息
处故说二不言三故。若言迂会入于大位
名为大乘。若直往者所入大位名为一乘经
论一乘实为不定。今此所释未为典据。未
见诚文。法花一乘岂由直往。今二行位有何
差别。故知方便隐无二乘而说一乘。化一
会中所宜闻故。有说执佛三劫满已犹是凡
夫。三十四念成菩提位。今破此执故说一
乘亦是破三者。不然。此乃佛灭已后小乘
曲见。岂是佛在有作此佛执以为真。而
今说破故但破二。问何故立一乘.五乘。不
说一藏五藏。说有六藏不说六乘。阿阇
何爽。若会破三者。三中之大。即火宅内所
许牛车。出门等给皆亦牛乘。若破前牛后
别与牛。二牛何别。又三中之大即是顿悟。会
令入一。岂令顿悟成渐悟耶。又大乘一乘
解行何别。而言舍三而趣于一。新发意菩
萨疑网除者。即十义中任持所馀。未说一
乘。恐于精进且坏起疑将退。今闻一乘
除其疑意。此乃舍下位而趣上阶。非舍大
乘而入于一。不尔十地舍下趣上。皆应亦
名破三归一。又亦应言馀三非真。何独言
二。胜鬘又言。若如来随彼意欲。而方便说
即是大乘无有二乘。故会二乘入于一者。
是方便说。非真实理。经虽说言开方便门
显真实相。故说有不定姓二乘者。是方便
门。远令入真故。今说一乘令趣极果名
为真实。非谓都无二唯有一名真。故法花
言密遣二人眇目矬陋。不言三人。又言。息
处故说二不言三故。若言迂会入于大位
名为大乘。若直往者所入大位名为一乘经
论一乘实为不定。今此所释未为典据。未
见诚文。法花一乘岂由直往。今二行位有何
差别。故知方便隐无二乘而说一乘。化一
会中所宜闻故。有说执佛三劫满已犹是凡
夫。三十四念成菩提位。今破此执故说一
乘亦是破三者。不然。此乃佛灭已后小乘
曲见。岂是佛在有作此佛执以为真。而
今说破故但破二。问何故立一乘.五乘。不
说一藏五藏。说有六藏不说六乘。阿阇
总料简章¶ 第 267c 页 T45-0267.png
世王经等所说二藏三藏。与二乘三乘同。
答乘是运载义。约机行以明乘。藏是含容
义。教对理而为藏。一五之与六种所以不
同。经中所说二.三藏二.三乘。以机行而彰
运。对机理而辨教。所以可同。未可即令
皆同皆异。随宜且分乘.藏。有此异同相对。
总有可同相于理未爽。然未见文。又准
菩萨藏第一卷说。十度.十弊相治数齐。四轮.
八难相治数别。不应齐责。问乘是运度义。
菩萨可有乘。如来既已度。应不立佛乘。
答自他皆可乘。菩萨具二度。度他非自度。
何妨立佛乘。问何故有处说佛乘。亦名菩
萨乘。但名声闻乘。不名独觉乘。答以果相
对但说佛乘。二运可修说菩萨乘。行等广
故名为大乘。遮馀二故亦名一乘。独觉无
别教门。初业亦由声起。故名声闻乘不名
独觉乘。二乘通论总名小乘。由机行等同狭
劣故。不相违也。问既以果对名为佛乘。亦
应果对名为佛藏。何故但名菩萨藏不名
佛藏。声闻.独觉俱得藏名。如藏章中自当
广释。问教.理.行.果俱为一乘体为同为
异。答一雨普润教同机异。三兽渡河理同證
异。六处大因行同修异三车诱引果同设异。
或异或同。未劳定准胜鬘会因会果。法花
乃会教.行.果三。一雨教也。九部行也。三车
果也。显唯教.行.果。密实有四。如涅槃经说
为同异。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一
福园院
答乘是运载义。约机行以明乘。藏是含容
义。教对理而为藏。一五之与六种所以不
同。经中所说二.三藏二.三乘。以机行而彰
运。对机理而辨教。所以可同。未可即令
皆同皆异。随宜且分乘.藏。有此异同相对。
总有可同相于理未爽。然未见文。又准
菩萨藏第一卷说。十度.十弊相治数齐。四轮.
八难相治数别。不应齐责。问乘是运度义。
菩萨可有乘。如来既已度。应不立佛乘。
答自他皆可乘。菩萨具二度。度他非自度。
何妨立佛乘。问何故有处说佛乘。亦名菩
萨乘。但名声闻乘。不名独觉乘。答以果相
对但说佛乘。二运可修说菩萨乘。行等广
故名为大乘。遮馀二故亦名一乘。独觉无
别教门。初业亦由声起。故名声闻乘不名
独觉乘。二乘通论总名小乘。由机行等同狭
劣故。不相违也。问既以果对名为佛乘。亦
应果对名为佛藏。何故但名菩萨藏不名
佛藏。声闻.独觉俱得藏名。如藏章中自当
广释。问教.理.行.果俱为一乘体为同为
异。答一雨普润教同机异。三兽渡河理同證
异。六处大因行同修异三车诱引果同设异。
或异或同。未劳定准胜鬘会因会果。法花
乃会教.行.果三。一雨教也。九部行也。三车
果也。显唯教.行.果。密实有四。如涅槃经说
为同异。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一
福园院
总料简章¶ 第 268a 页 T45-0268.png
宽文十二(壬子)年无神月日令修补了
法印权大僧都清兼六十七岁
法印权大僧都清兼六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