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0b 页


大乘义章卷第二十(本)

远法师撰

净法聚果法中此卷有七门(五分法身义 五眼
义 六通义 十力义 十号义 十八不共法义 百四
十不共法义)。

***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三三学分别 四三聚分别)

第一释名。五分法身诸经多说。名字是何。谓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0c 页 T44-0850.png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其五也。此之五种
义通因果。经中多就无学说之。无学之中统
通大小。今论佛德。所言戒者。据行方便防禁
名戒。防禁诸过永令不起。就实以论。法身
体净无过可起。故名为戒。所言定者。据行方
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
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所言慧者。据行方便观
达名慧。就实以论。真心体明自性无闇。目之
为慧。言解脱者。据行方便免缚名脱。就实而
辨。自体无累故曰解脱。解脱知见者。据行
方便知己出累。名解脱知见。就实以论證穷
自实知本无染。名解脱知见。问曰。知见慧之
别称。举一便足。何劳并说。龙树释言。知之
与见亦有别义。或有是见而非是知。如彼小
乘八忍之心。推求名见而未决了。故不名
知。或有是知而不名见。如彼小乘尽无生智。
于境决了故得名知。无学息求故不名见。今
说异彼。知而是见。是故宣说解脱知见。于己
所得观求名见。觉了曰知。又龙树云。为牢
其义。知见并说。此之五种分别名分。又分是
因。此之五种成身之因。故名为分。法名自体。
此之五种无学自体。故名为法。又法是其轨
则之义。此之五种成身之轨。故名为法。身者
是体。此五佛体。故名为身。又德聚积亦名
为身。名义如是(此初门竟)

次辨其相。戒有三种。
一别解脱戒。如遗教说。戒是正顺解脱之本。
故名解脱。又复随分免绝业羁亦名解脱。散
心受得不与定道二种心俱。故名为别。二者
禅戒。亦名定共。禅定心边别有无作离恶法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1a 页 T44-0851.png
生。故名禅戒。此与定俱。有定则有。失定则
舍。故名定共。三者道戒。亦名道共。圣道心边
别有无作离过法生。故曰道戒。此与道俱。故
名道共。此义如前三律仪中具广分别。于此
三中。分果异因。偏取佛果俱生道戒以为戒
身。摄因成果。一切皆是。次辨定身。定有二
种。一者事定。谓世八禅。事中安心息除事乱。
故名事定。二者理定。三三昧等。理中安心息
除性乱。故名理定。取性违理。名为性乱。又住
实际。除灭一切妄想分别。亦名理定。相之
心名妄分别。此二定中。简果异因。唯取佛果
相应理定为佛定身。摄因成果。一切皆是。次
辨慧身。慧有二种。一者世智。了知世法。二第
一义智。知第一义。此之二种并通因果。简果
异因。果中之智是佛慧身。摄因成果。一切皆
是。次论解脱。解脱有二。一有为解脱。无为
圣道免绝羁缚。二无为解脱。灭谛涅槃灭
离众缚。此二解脱并通因果。简果异因。果中
解脱是佛如来解脱之身。因中则非。摄因成
果。一切皆是。又就有为无为之中。分相言之。
有为解脱是解脱身。无为则非。何故而然。解
脱身者。是慧中差别。故有为是。无为非慧。所
以不取。又复身者。是聚积义。有为功德有积
聚义。故名为身。无为之法无积聚义。故不成
身。摄相言之。一切皆是。问曰。无为无积聚
义。云何成身。释言。身者是其体义。无为解脱
亦是如来功德法体。故得名佛。故华严中说
佛十身。始从愿身乃至智身。十中第九是其
法身。论自释之。言法身者。谓无漏界。无漏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1b 页 T44-0851.png
界者。所谓涅槃。故无为法亦得成身。与华严
中涅槃佛同。就有为中复有二种。一心解脱。
断除四住。功德心净。二慧解脱。除灭无明。一
切智净。此二通名解脱身矣。次辨知见。知见
有二。一自知解脱。于己所得觉了分明。二
知他解脱。知三乘人一切所得。此二通名知
见身也。辨相如是(此二门竟)

次约三学而为分
别。戒定智慧是三学也。前五身中。初一是戒。
次一是定。后三是慧。问曰。何故慧行之中独
分为三。戒定各一。人亦释言。慧有多能。故独
分三。戒定不尔。故各为一。一相且然。未可专
定。云何不定。经中或时分戒为多。定慧各一。
如六度门。前四戒学。第五是定。第六是慧。以
戒行始。多法佐助方乃能成。故分为多。馀不
如是。故独为一。或时分定。戒慧各一。如彼四
种无罪乐门。戒行为一。名出家乐。定分为二。
谓远离乐及寂灭乐。初禅远离欲恶不善名
远离乐。二禅已上觉观止息名寂灭乐。慧行
为一。名菩提乐。禅定息苦乐相增强。故分为
多。戒慧不尔。故独为一。或时分慧。戒定各。
如七净门。慧中分五。所谓见净。度疑净。道非
道净。行净。行断智净。戒行为一。名为戒净。
定行为一。名为心净。除障离过慧有多能。故
分为五。戒定不尔。故独为一。或戒定慧三行
俱分。如八正门。戒分为三。正语正业及与正
命。定分为二。正念正定。慧分为二。正见正思
惟。良以诸行各有异相。所以并分。今说五
身。偏分慧行。戒定各一。义当向前七净之门。
良以法门离合非一。故不专定(此三门竟)

次约三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1c 页 T44-0851.png
聚分别五身。色法心法是其三也。依如毗
昙。五分法身要唯色心。初戒是色。馀四是心。
何故心中偏分为多。人多释言。心有多用。故
分为多。色法不尔。所以为一。盖亦是其一相
言之。未可专定。此义云何。经中或时广色略
心。如十二入。或时广心而略其色。如五阴门。
或时色心二事俱广。如十八界。或时色心二
事俱略。如名色门。今说五身义当五阴。以此
多门离合非一。故不专定。若依成实。初戒身
中。作戒是色。无作是其非色非心。后四是心。
如此说者。初一戒身非情为体。后四是情。问
曰。何故非情法中独立为一。情法为四。人多
释言。良以心法成人中强。故分为四。此非专
定。经中或时分戒为多。如六度门。或分心为
多如七净门。或戒与心并分为多。如八正
门。宁可一定。依如大乘。戒通三业。说十善道
以为戒故。于中作戒是色是心。身口作业名
之为色。意地作业说以为心。无作是其色心
之法。非色心事。色心止业从色心生。名色
名心。非是形碍。复非虑知。以是义故非色
心事。此义如前三聚戒中碍复非虑知以是义故非色心事如前三聚戒中具广分别。戒
身如是。馀四心法。若说无为解脱为身。解脱
身亦非色心。五身如是。

*** 五眼义八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三修
成次第 四约境分别 五就人分别 六所见分齐
 七明因 八约对上十眼共相收摄)

第一释名。五眼之义诸经多说。照瞩名眼。眼
别不同。一门说五。五名是何。一是肉眼。二是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2a 页 T44-0852.png
天眼。三是慧眼。四是法眼。五是佛眼。五中肉
眼及与慧眼就体彰名。用肉为眼名为肉眼。
用慧为眼名为慧眼。故云就体。法眼一种从
境立称。以能见法名为法眼。故云从境。天眼
佛眼得名不定。云何不定。天眼得名凡有三
种。一从人立称。人从义目。诸佛菩萨名为净
天。生在人中。报得眼根彻见三千大千世界。
从彼净天以立其名。故名天眼。二就趣彰名。
始从四王上至非想。通是天趣。生彼天中。报
得眼根能远照瞩。故名天眼。三从因受目。如
地持说。一切禅定于三住中名为天住。依此
天住修得净眼。从因以彰。故名天眼。良以天
眼有斯三别。是故得名各别不同。宜审起
知。佛眼得名凡有二种。一从人立称。人从义
目。诸佛如来有能觉达。故名为佛。佛人之眼
故名佛眼。二当体立称。佛名为觉。悟实之
智号之为觉。说此觉智以为眼。故名为佛眼。
良以佛眼有其二种。是故得名各异不同。何
等为二。一总相佛眼。因中四眼流至佛果总
名佛眼。故龙树云。譬如四河流至大海。通
名大海。如是四眼流至佛果通名佛眼。如此
佛眼就人彰名。二别相佛眼。照见真实如来
藏性名为佛眼。如此佛眼当体立称。佛眼之
中有斯两种。亦须深记。五眼得名有斯左右。
次须释之。言肉眼者。形肤曰肉。净肉之眼能
有照瞩。故名肉眼。言天眼者。解释不定。就趣
以论。所受自然。目之为天。如地持释。天趣之
眼故名天眼。若就人解。诸佛菩萨净故称天。
净天之眼故曰天眼。若依禅释。一切禅定离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2b 页 T44-0852.png
欲清净故名为天。依天得眼故曰天眼。言慧
眼者。观达名慧。慧能照瞩故名慧眼。言法眼
者。轨则名法。又成实云。法名自体。善恶等事
各有自体。故名为法。照法之眼故名法眼。言
佛眼者。就总以释。佛名觉者。觉人之眼故名
佛眼。就别而解。佛是觉智。是此觉智能有
照瞩故名佛眼。名义如是。

次第二门辨其
体相。此五眼中。肉眼一种色法为体。天眼一
种亦色亦心。后三心法智慧为体。肉眼中有
其二种。一者是报。二者长养。宿业所得是名
为报。或以饮食医药等力得胜眼根名为长
养。天眼有二。一照现色像。色根为体。二照
见未来。智慧为体。色中有二。一者方便。二者
是报。言方便者。依禅修得。是义云何。如毗昙
说。依于上禅修习天眼。得其上地清净四大。
与下肉眼同在一处。用之远见名为天眼。若
依成实。禅定之力转下肉眼令堪远见。即名
天眼。更无异生。大乘所说与毗昙同。得上四
大所造眼根。与下肉眼同在一处。用之远见。
方便如是。所言报者。报有二种。一佛菩萨宿
世行业因缘力故。随所生处报得天眼能见
远色。二诸天等生在天中。报得净眼能见远
色。就天报中复有二种。一散善业果。谓欲界
天。二定善业果。谓色界天。若复通论。无色亦
有。大乘宣说无色界中亦有色故。彼天眼中
慧为体者。小法中唯有方便。大乘法中有其
二种。一者方便。依禅修得。二者是报。诸佛菩
萨亦修力故报得净智生。便能见未来世事。
慧眼有二。一是方便。二是报生。言方便者。现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2c 页 T44-0852.png
在时中近友闻法思惟修习见诸法空。言报
生者。地论名为报生识智。以本修故。随所生
处自然照见一切法空。不待修习。法眼之中
亦有二种。一者方便。二者报生。与慧眼同。唯
有所见境界别异。佛眼之中亦有二种。一者
方便。学观实性。二者报成。以本修习任性成
就。以报成故经论之中说为报佛。体相如是。

次第三门明其修成次第之义。行者为欲
长养己身。先修肉眼。虽有肉眼。但能见粗。
不能见细。但能见近。不能见远。但能见明。不
能见闇。但能见前。不能见后。但见障内。不见
障外。有如是等众多障碍故修天眼。以天眼
故一切悉见。此前二眼次第是定。后之三眼
次第不定。于中具论。次第有二。义别有八。次
第二者。苦依观入。先法次慧后明佛眼。若论
从寂起用次第。先慧次法后明佛眼。义别八
者。前门之中义别有四。后门亦尔。前门四者。
其第一门修前天眼但见色事。未能照见一
切法相。故修法眼。法眼虽见一切法相。未能
照见破相空理。次修慧眼。慧眼虽见破相空
理。而未穷尽。以不尽故。次修佛眼。以佛眼
故。破相毕竟。见空穷极。于此门中佛眼慧眼
同见空理。尽不尽异。如龙树说。菩萨波若至
佛转名萨婆若智。义当于此。其第二门修前
天眼但见色事。而不能见一切法相。次修法
眼。法眼虽见一切法相。而未能见破相空理。
以不见故。次修慧眼。慧眼虽见破相空理。而
未能见如实真空。以不见故。须修佛眼。以佛
眼故。见如实空。如龙树说。菩萨修学生空法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3a 页 T44-0853.png
空。渐渐修得不可得空。不可得空是真空也。
如来藏性从本以来。不起不灭。自性常寂。不
待破法然后为空。故名为真。其第三门修前
天眼但见色事。法眼了见一切法相。慧眼了
见破相空理。及见真空。故彼无量寿经说
言。慧眼见实。此言见者。如涅槃说。无法可
见。故名见空。慧眼虽见一切空理。而不能见
佛性真有。以不见故。次修佛眼。故了达法
界如实真有。此前三门约对别相佛眼以论。
其第四门约对总相佛眼以说。前修天眼照
见色事。法眼了见一切法相。及见真实如来
藏中善有之法。而不穷尽。慧眼照见破相空
理亦见真实如来藏中如实空义。而不穷极。
以前四眼所见不穷。次修佛眼。以佛眼故。于
前四眼所不尽处。一切悉见。于此门中。向前
四眼究竟成满便名佛眼。观入次第四义如
是。起用次第四义如何。其第一门用前天眼
见于色事。而未能见破相空理。次修慧眼。慧
眼见空。而未能见一切众生根欲性心及一
切种化众生法。次修法眼。法眼虽见一切众
生根欲性心及化生法。而不穷尽。以不尽故。
次修佛眼。以佛眼故。见之穷极。于此门中。佛
眼与前法眼同见。尽不尽异。如龙树说。菩
萨法眼至佛之时。转名佛眼。义当此门。其第
二门用前天眼见于色事。次修慧眼见破相
空。次修法眼见诸众生根欲性心及化生法。
而未能见如来藏中法界真有。次修佛眼。以
佛眼故。于真有法。一切悉见。于此门中。佛眼
与前法眼见别。其第三门用前天眼见于色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3b 页 T44-0853.png
事。次修慧眼见破相空。次修法眼照见众生
根欲性心及化生法。并见真实如来藏中法
界真有。虽见此法。而未能见非有非无如实
真空。次修佛眼。以佛眼故。了达法性如实真
空。此前三门约对别相佛眼分别。其第四门
约对总相佛眼以论。前修天眼见于色事。次
修慧眼见破相空。及见佛性如实真空。而不
穷尽。次修法眼见法相有及见真有。而不究
竟。以前四眼不究竟故。须修佛眼。以佛眼故。
于前四眼不穷尽处。一切穷极。此则向前四
眼满足便名佛眼。更无异法。修成次第其相
如是。

次第四门约境分别。境别四重。一事
二法三理四实。阴界入等差别之事。是其事
也。苦无常等通相之法。是其法也。破相空义。
是其理也。如来藏中一切种义自性常尔。是
其实也。此之四重五眼所见。是义云何。今先
约就别相五眼而为分别。然后约就总别五
眼而为分别。别相五眼分别云何。肉眼天眼
唯见事中一色粗事。馀悉不见。如涅槃说。菩
萨天眼非直见色。亦见彼色生灭之相。若从
是义。亦分见法。少故不论。法眼见于阴界入
等一切种事。及见于法。慧眼见于破相空理。
佛眼见实。别相如是。总别五眼见境云何。前
之四眼是其别故别见四境。后一佛眼是其
总故总见四境。就前别中。肉眼天眼见一色
粗。而不穷尽。法眼见于阴界入等事相之法。
及见一切苦无常等生灭法数。并见真实如
来藏中善有之法。亦不穷尽。慧眼见于破相
空理。亦见真实如来藏中自体真空。而不究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3c 页 T44-0853.png
竟。佛眼见前四重之法。悉皆穷尽。故龙树云。
当知佛眼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知。以
其总故。问曰。佛眼正可言见。云何言闻。龙
树释云。从于耳识而生智慧故说为闻。又复
诸根佛眼眷属故说为闻。

次第五门就人分
别。人谓凡夫声闻缘觉菩萨及佛。约就此人
分别五眼。于中三门。一随相分。肉眼天眼见
于事相。是凡夫法。判属凡夫。假使圣有。性属
凡夫。法眼慧眼配人不定。若就观入次第以
论。法眼见于苦无常等生灭法数。判属二乘。
故二乘人入见道时。名法眼净。慧眼见于平
等空理。判属菩萨。若依从寂起用次第。慧
眼见于阴界入等空无我人。判属二乘。法眼
见于一切众生根欲性心。及见一切化众生
法。判属菩萨。佛眼在佛。义在可知。二简胜异
劣。上得兼下。下不及上。于此门中。凡夫唯有
肉眼天眼。无馀三种。声闻缘觉具义不定。
若依向前观入之门。彼有法眼肉眼天眼。无
馀二种。若依向前起用之门。彼具慧眼肉眼
天眼。无馀二种。菩萨之人具前四种。未得佛
眼。诸佛如来具足五眼。故经说言。具足五
眼成菩提矣。三简大异小。凡夫二乘是其小
也。诸佛菩萨是其大也。就彼小中。下不及上。
上得兼下。义如前解。就彼大中。诸佛菩萨齐
具五眼。满不满异。约人如是。

次第六门明
其五眼所见分齐。先论肉眼。如龙树说。凡
夫肉眼极远不能见百由旬。如转轮王。自斯
已还近远不定。问曰。日月去此四万二千由
旬。世人同见。云何不能满百由旬。论自释言。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4a 页 T44-0854.png
日月有光反照自体。故人见之。非是眼力。又
人虽见。不能称实。故不名见。云何不称。日月
方圆五百由旬。见如扇许。故云不称。声闻缘
觉肉眼同凡。菩萨肉眼远近不定。如大品说。
近则见于一百由旬。远极三千大千世界。问
曰。近处有何定准而言近见一百由旬。龙树
释言。为别凡夫转轮王等故言见百。其实不
定。问曰。远处以何义故不能多见。而言极远
见三千界。论释有三。一义释言。三千界外虚
空之中有大风轮。与肉眼违。以此障故。不
能远见。第二释言。若无天眼。强修胜福应能
远见。以有天眼。更不修习殊异胜福。故不远
见。第三释言。菩萨肉眼亦能远见。但佛不说。
后释应善。何以得知。如经中说。阿弥陀国报
得肉眼彻见无数三千界事。明知不局一三
千界。大品说言见三千界。据此言耳。问曰。肉
眼不能见于障外之色。云何能见三千界事。
论释有二。一义释言。虽见三千。障处不见。无
障处见。第二释云。菩萨虽复生在人中。以彼
宿世净业因缘。报得天眼与彼肉眼同在一
处。以此天眼开导力故。令彼肉眼得见障外
所有之色。问曰。若使天眼导故肉眼得见障
外色者。闇中之色天眼开导能得见不。释言。
不得。故论说言。夜闇之时天眼独用肉眼不
见。何故如是。释言。于彼障外色处有空有明。
生识缘具故。得天眼开导令见。闇中之色在
于闇中。色处无明。生识缘阙。天眼虽导而不
能见。此是一理。又障外色不在障中。彼处
显了牵心义强。故天眼导即便能见。闇中之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4b 页 T44-0854.png
色在于闇中。无牵心义。故设导之亦不能见。
菩萨如是。如来肉眼所见几何。论释有二。一
云。如来与菩萨同见三千界。第二释言。佛法
难思。所有肉眼亦能远见。虽能远见。佛多不
用。不以为实。此义如佛圣自在通中宣说。佛
于好色不生贪等乐。于彼恶色。不生厌恶。于
此二色或时行舍。以是义故。虽得肉眼胜过
馀人。而不爱乐。以不爱故不数用之。论释
如是。问曰若使如来肉眼能见远色。以何义
故不名天眼而名肉眼。释言。此从肉眼因得
故名肉眼。又为天眼开导能见。非独自力。故
名肉眼。肉眼如是。次论天眼所见分齐。如龙
树说。凡夫之人修得天眼极远能见一四天
下。凡夫之人报得天眼所见分齐经论不辨。
今宜准其住处论之。如经中说。初禅住处如
千四天下。二禅住处如二千四天下。三禅住
处如三千四天下。四禅住处宽广无量。虽云
无量不定多少。准前阶降。应如四千四天下
许。亦可不啻所见应尔。文无成判。未可专定。
声闻人中有大有小。其小声闻见小千界。与
彼初禅梵王相似。所言异者。如龙树说。梵
王身在千世界边。向内能见。向外不见。声
闻不尔。随身所在。向内向外恒见千界。其大
声闻见中千界。除阿那律。以阿那律专修力
故见三千界。是故说为天眼第一。缘觉人中
有大有小。小者能见中千世界。大者能见大
千世界。菩萨天眼有其二种。一者修起。二者
报得。其修起者。随人大小所见不定。论其极
者。见一切界。故地持云。菩萨以其一切世界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4c 页 T44-0854.png
为通境界。其报得者。大品宣说。极远能见一
三千界。如来天眼亦有二种。一者修得。见一
切界。二者报得。与菩萨同见三千界。亦可能
见无量世界。准前肉眼。其义应尔。后之三
眼不复可以方所论之。唯得约法浅深分别。
先论慧眼。声闻缘觉所得慧眼唯见生空。如
地持亦然。设得法空。少不足言。菩萨慧眼具
见二空。而不穷尽。如来慧眼见空毕竟。次论
法眼。声闻缘觉所得法眼但能见于阴界诸
入及四真谛十二缘等。虽见此法。总相粗观
不能微细。菩萨法眼了达众生根欲性心及
一切法。于一切法。若总若别粗细悉知。而不
穷尽。如来法眼了知众生根欲性心及一切
法。悉皆穷极。次论佛眼。二乘全无。菩萨人中
进退不定。一义分别。地前菩萨闻见佛性。以
闻见故名大声闻。地上菩萨眼见佛性。以眼
见故说之为證。若依涅槃。九地已还闻见佛
性。十地眼见而未明了。但见自身所有佛性。
不见众生。故名不了。又于自身十分见一。故
名不了。如来佛眼见性穷极。五眼所见分齐
如是。

次第七门辨定其因。五眼之因有通
有别。通而论之。一切诸行悉共得之。故大品
云。菩萨修学波若波罗蜜净于五眼。波若既
然。馀行皆尔。何故不言生于五眼乃云净乎。
龙树自释。菩萨之人先有肉眼。亦有四眼
分。结使覆故不得净。如镜性明。垢故不见。若
除其垢。照明如本。如彼天眼慧眼法眼及以
佛眼。非是新起。故不名生。本有今显故但言
净。以斯准验。佛德本有。义在不虚。盖一相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5a 页 T44-0855.png
言。于中分别。亦有生义。通相如是。若别论
之。布施灯明净物因缘得于肉眼。持戒禅定
因缘力故得于天眼。持戒因缘得于欲界有
报天眼。禅定因缘得色界上一切天眼。修习
无量净慧因缘得馀三眼。又论宣说。修习无
量功德智慧得馀三眼。

次第八门约对十眼
共相收摄。十眼如彼华严中说。一是肉眼。见
一切色。二是天眼。见诸众生死此生彼。三是
慧眼。见一切众生诸根差别。四是法眼。见
一切法真实之相。谓见诸法第一义相。五是
佛眼。见佛十力。六是智眼。分别了知一切种
法。七是明眼。谓见一切诸佛光明。八出生死
眼。见涅槃法。九无碍眼。见一切法无有障碍。
十是普眼。谓见法界平等法门。十中初一是
前肉眼。亦兼天眼。见细远色是天眼故。第二
天眼是前天眼。第三慧眼第五佛眼第六智
眼第七明眼第八出生死眼第九无碍眼。此
之六种是前法眼。第四法眼是前慧眼。见真
谛故。第十普眼是前佛眼。佛眼普见平等真
法故名普眼。五眼之义辨之略尔。

*** 六通义九门分别(一释名 二论体 三修
得之义 四大小不同 五三性分别 六三业分别
 七通明示现等分别 八修起次第 九依经辨相)

第一释名。作用无壅。名之为通。通别不同一
门说六。名字是何。一名身通。二名天眼。三名
天耳。四他心智。五宿命智。六漏尽通。是其名
也。于中解释曲有三门。一定其名。二释其义。
第三料简眼等诸根有其立通不立通义。定
之如何。六中天耳他心宿命。此之三通名义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5b 页 T44-0855.png
是定。天耳一通就根彰名。他心宿命从境立
称。知于他心名他心通。知于宿命名宿命通。
漏尽一通其名是定。其义不定。经论之中唯
名漏尽。故名是定。及论其义。别有二种。一无
学圣智能尽诸漏名漏尽通。此之一通就能
彰名。能尽漏故。亦得名为遣患立称。二知
漏尽名漏尽通。此之一义从境立目。身通天
眼。此之二种名之与义并皆不定。身通之中。
或名身通。或名神通。或曰神足。是名不定。寻
名解义。其义各异。是义不定。异相如何。其身
通者。或从所依以彰其名。或复从境。依于自
己假名色身运变自在名为身通。此则从其
所依彰名。于外色身转变自在名为身通。此
则从其境界立称。其神通者。就能彰名。所为
神异目之为神。作用无壅谓之为通。故曰就
能。其神足者。从能就喻以立其名。神者从能。
义如前解。足者就喻。游涉往来事同脚足故
名为足。天眼通中。或复说为生死智通。是名
不定。寻名解义。其义各异。是义不定。异相如
何。天眼通者就根彰名。生死智通从境立称。
以是义故。身通天眼名之与义并皆不定。定
之粗尔。次须解释。其身通者。色形聚积故名
为身。于此身中作用无壅故名身通。其神通
者。穷潜难测故名为神。又复神异亦名为
神。通义如前。言神足者。神同前释。所为自在
游涉如足故云神足。天眼通者。一切禅定名
为天住。依禅得眼故名天眼。照瞩无壅名天
眼通。生死智通者。未来起尽说为生死。于此
生死照见无壅名生死智通。然此天眼与生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5c 页 T44-0855.png
死智说有离合。如彼增一阿含之中。别分为
二。以别分故。彼经之中建立七通。此有何别。
照现色像名为天眼。因现所见寻知未来死
此生彼。名生死智。以有此别故分为二。又如
华严十明之中。亦分为二。照现色像。说之以
为天眼智明。能知未来死此生彼。说之以为
尽知未来际劫智明。其馀经论多合为一。所
以然者。由其天眼照现色像。寻知未来死此
生彼。有此相由故合为一。天耳通者。天同
前释。依禅得耳故名天耳。听闻无壅名天耳
通。他心通者。非己之虑名曰他心。于此他心。
照知无壅名他心通。问曰。此通非直知他心。
亦知想等。何故偏名他心通乎。以心是主故
名他心。又复想等诸心数法通名为心。故名
他心。宿命通者。事谢于往。目之为宿。往法相
续。名之为命。于此宿命。照知无壅名宿命通。
问曰。此通非直知命。亦知过去八种事六种
同行。以何义故偏名宿命。不言宿世名性等
乎。以命报主故偏言之。又命最后。据后以彰
故云宿命。漏尽通者。结患斯已称曰漏尽。于
此漏尽。照知无壅名漏尽通。又无学智能尽
诸漏。是故亦名漏尽智通。名义且然。次须料
简眼等六根有其立通不立通义。于六根中。
三根立通。谓眼耳意。天眼通者。依眼根说。天
耳通者。依耳根说。自馀四通依意根说。三根
不立。谓鼻舌身。何故而然。若唯就佛。诸佛如
来六根互用齐得立通。但六通义该及馀人。
今宜通约馀人释之。六根之中。眼耳二根离
中生知。有能远见远闻之义。故得立通。意根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6a 页 T44-0856.png
一种离合俱知。最得自在。故立多通。鼻舌身
根合中生知。尘来至根方始觉知。无远通义。
故不说通。问曰。六中有其身通。云何说言身
根之中不立通乎。释言。身通于彼假名色身
之中运变自在名为身通。非于身根觉知自
在名为身通。是以说言身根不立人问。若
使鼻舌身根尘合方知不立通者。华严经说。
菩萨鼻根闻于无色宫殿之香。又如十住断
结经中说有鼻通。过于眼耳。云何说言鼻不
立通。释言。六通三乘共法。二乘之人鼻舌身
根无有通义。为是不立。若于大乘不共法中。
诸佛菩萨六根互用。一一根中具一切用。说
通无过。又佛菩萨法身自在用无障碍。一切
诸根悉皆是通。不得取彼将难六通。名义如
是。

次第二门辨其体性。于中曲有五门分
别。一约色心非色心等三聚分别。第二约就
六识分别。第三约就十一智义而为分别。第
四约就十明分别。第五约就慧心二种解脱
分别。初约色心非色心等而分别者。有人释
言。眼耳二通色法为体。清净色根为通体故。
馀之四通心法为体。慧为体故。此义不然。须
有分别。天眼天耳体实是色。不以眼耳而
为通体。当知通体悉是智慧心法为体。何以
得知。依如毗昙。将其十智分别六通。六通
悉是十智所收。明知非色。又成实中辨六通
义创始标言六通智品。若使四通体性是智
二通非者。彼应标言四通智品。何故乃云六
通智品。又华严中开分六通以为十明。十明
是智。何得说言二通是色。又地论云。四通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6b 页 T44-0856.png
名智。天眼名见。四通智者。身通天耳他心宿
命。彼论既说天耳为智。明知天耳通体非色。
天耳既尔。天眼亦然。但彼论中以眼照瞩就
用名见。论体是智。故经名为生死智通。约就
色等分别如是(此一门竟)

次第二门约就六识分
别六通。论者不同。若依毗昙。眼耳二通以
其眼耳二识相应慧数为体。以此二通定外
用故。馀之四通意识相应慧数为体。良定用
故。彼宗之中诸心心法同时而有。故说相应
慧数为体。若依成实。六通皆以第六意识彼
行心中慧为体性。彼宗五识全无智慧。故不
宣说五识中慧以之为体。又彼宗中诸心心
法前后别起。故不宣说相应之慧而为通体。
大乘法中宣说凡夫二乘神通。多同毗昙。亦
说心法同时有故。说佛菩萨所得神通悉以
意识相应之慧。以之为体。以如实慧为通体
(此二门竟)

次第三门约十一智而为分别。十
一智者。所谓十智及如实智。是十一也。何者
十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即以为四。法智比
智通前为六。前四谛智在欲界名为法智。在
上二界说为比智。尽智无生智通前为八。向
前六智在无学果说为尽智无生智矣。此前
八智一向无漏。第九等智一向有漏。第十他
心通漏无漏。十智如是。此义如前十智章中
具广分别。如实智者。诸佛菩萨离增上慢。于
一切法悉知。如实知。非是不知妄称知。故名
如实智。若论其体。如地持说。谓清净智一切
智无碍智是。此如向前三智章中具广辨释。
今约此智分别六通。小乘六通十智所收。大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6c 页 T44-0856.png
乘六通如实智摄。小乘六通十智所收。其相
云何。如毗昙说。身通天眼天耳宿命。此之
四通一等智性。唯有漏故。他心一通具五智
性。若知他人有漏之心则等智性。若知他人
无漏之心则是道智法比智性。知于欲界无
漏他心则法智性。知于上界无漏他心则比
智性。知上知下通道知性。知于有漏及与
无漏通皆是其他心之智。是故他心具五智
性。问曰。知于无漏他心。以何义故则得名为
道智性乎。无漏他心体性是道。故知此心得
名道智。若尔所知有漏他心体是苦集。能知
之智何故不名苦集智乎。释言。应齐。但彼所
知无漏他心体性微细。与彼道谛浅深相似。
知彼心者则能知道。故知彼心则道智性。有
漏他心事相浮粗。苦集之理其义微细。夫智
粗者不及其细。是故知于有漏他心不得名
为苦集之智。此释粗似细穷犹非。更须微穷。
问曰。知他无漏心者为当知他无漏心事。为
当知他无漏心上道如迹乘四义通理。释言。
正论知他心事。若当知理。理相互通不分自
他。云何得名他心智乎。问曰。若此知他心事
不缘理者。论文自判。虽于十六行除闇非无
漏。云何得名为道智乎。释言。此义实难不易。
须有消息。正论此通知他心时非是无漏。亦
非道智。而彼论中名无漏者。近于无漏似无
漏故名为无漏。又近无漏。始末通说故名无
漏。又复说之为道智。亦以近道似于道观名
具道智。又复近道。始末通说名具道智。是义
云何。凡欲知他无漏心时要先观其道如迹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7a 页 T44-0857.png
乘通相之理。然后就上测知他心。是故始终
通相说之名为道智。名为无漏。简始论终此
非无漏。亦非道智。问曰。何故欲知他人无漏
心事要先观理。然后就上测知他心。不得望
直知他心事。释言。道如迹乘之理从暖等来
数观纯熟。拟心则见无漏他心本来未知。那
含已上方始学观。凡欲知难必须从易。是故
欲知无漏他心必先观理。理观是彼决定近
因。故通说之。云具道智。问曰。若知无漏他心
必先观理。从近方便名道智者。知有漏心亦
应如是。何以不得从近方便名苦集智。释言。
不类。彼无漏中理观在前。知心在后。先易后
难。故先观理然后知心。彼有漏中凡夫本来
数知他心。本数知时未观苦集。是故不从苦
集观入。不从入故不得说之具苦集智。又复
他人有漏之心本来数知。知之则易。苦集之
理本来未见暖等已来方始学观。知之则难。
易知之者不藉难知而为方便。苦集之观非
彼近因。不得通说为苦集智。意见且然。纵
有异释都谓是难。他心如是。漏尽通中摄
智不定。或六或八或具十智。若知漏尽名漏
尽智则六智性。所谓灭智法智比智尽无生
智及与等智。知欲界灭名为法智。知上界
灭名为比智。知上知下通名灭智。无学观灭
名尽无生。有漏心缘则是等智。除苦集道
及他心智。彼非尽故。若彼圣人无学圣慧
能尽诸漏名漏尽智则八智性。除彼等智及
他心智等智不能究竟尽结。故除等智无学
息求不推他心故。除他心馀八皆能究竟尽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7b 页 T44-0857.png
结。故具八智。问曰。法智云何能得究竟尽结
说具法智。释言。欲界灭道法智能断上结得
无学故。若当宣说漏尽人得名漏尽通则十
智性。小乘如是。大乘法中如实智摄。其相云
何。彼初五通皆一切智无碍智收。漏尽通中
知于漏尽名漏尽通。亦一切智无碍智摄。若
證尽漏名漏尽通清净智收。约就诸智分别
如是(此三门竟)

次第四门约对十明分别六通。十
明如彼花严经说。彼说六通以为十明。故须
约之分别六通。相状如何。他心通者。彼说。为
一他心智明。宿命通者。彼说。为一宿命智明。
馀之四通各分为二。身通为二。一名安住无
畏神力智明。转变自在于十方界往来无碍。
二名种种色身智明。能现种种诸身差别。天
眼分二。一天眼智明。于现色像照瞩分明。二
尽未来际劫智明。了达未来死此生彼。天耳
分二。一天耳智明。能闻远声。二无量种种音
声智明。解了一切众生语言音声差别。漏尽
分二。一如实智明。證法实性能尽诸漏。二灭
定智明。了知三乘灭尽之法。约对十明分别
如是(此四门竟)

次第五门约对二脱分别六通。言
二脱者。一慧解脱。二心解脱。经说二脱有其
两种。其一义者。断除爱结定心自在名心解
脱。断绝无明智慧无碍名慧解脱。故经说言。
断痴慧明。除爱心脱。维摩宣说。永灭痴爱起
于明脱。亦当此门。于此门中六通悉是慧解
脱收。智慧故。心脱乃是六通所依。六通之
因非正通体。第二义者。如涅槃说。断除一切
性结烦恼真心出障名心解脱。彼文说言。贪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7c 页 T44-0857.png
欲嗔痴永断灭。灭故名心解脱。故知断除性
结烦恼为心解脱。又彼文言。是心本性不共
贪欲嗔痴和合。譬如日月虽为烟云尘雾等
覆。而不与彼五翳和合。以不合故诸佛菩萨
永破贪欲名心解脱。故知真心出烦恼障名
心脱。断事无知于一切法照见无碍名慧解
脱。故彼文言。于一切法所知无碍名慧解
脱。于此门中六通是其二脱所摄。摄相云何。
前之五通慧解脱收。故涅槃云。因慧解脱昔
所不闻而今得闻。昔所不见而今得见。昔所
不到而今得到。亦应说言。昔所不知而今得
知。文略不辨。不闻得闻是天耳通。不见得见
是天眼通。不到得到是其身通。不知得知是
其他心宿命二通。漏尽通中义有两兼。一自
證漏尽名漏尽通心解脱收。二知他漏尽名
漏尽通慧解脱摄。体性如是。

次第三门明其六通修得之义。得有二种。一
离欲得。二方便得。断离下欲得上禅时即得
依禅所有神通名离欲得。从修方便而有所
得名方便得。依如毗昙彼六通中漏尽一通
唯离欲得。天眼天耳唯方便得。馀之三通亦
离欲得亦方便得。何故漏尽唯离欲得。结尽
之处无漏圣德。即是通故。此乃宣说。自證漏
尽为漏尽通唯离欲得。若知他人漏尽不尽
为漏尽通以他心通应须方便。今从一义。故
略不说。何故天眼天耳二通唯方便得。毗昙
宣说。眼耳二通体是无记。定外作用不与定
俱。断离下欲得上定时不得此通。以是义故
非离欲得。得定之后别修方便方始得之。以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8a 页 T44-0858.png
是义故唯方便得。何故馀三亦离欲得亦方
便得。彼性是善与定心俱。断离下欲得上定
时即便得之。故离欲得。离下欲时虽复得之。
但可成就而不现前。不得现用更作方便乃
得现用。故方便得。如财异处虽复属己不得
现用。方便往取始得现用。彼亦如是。若依成
实漏尽一通唯离欲得。与毗昙同。馀之五通
唯方便得。何故如是。彼宗宣说。一切功德
修得之后成就不失方名为得。无有未修未
现之法豫名为得。以是义故身通等五离下
欲时未名为得。修后乃得。故方便得。若依大
乘诸佛菩萨自證漏尽名漏尽通。唯离欲得。
知他漏尽及馀五通亦离欲得亦方便得。何
故如是。大乘六通用如实慧以之为体。彼体
即定。断离烦恼内證寂灭如实定时即得彼
定通。故离欲得。初修之时假想方便熏发真
心中作用随生。故方便得。云何得知大乘六
通皆与定俱。如维摩说。诸佛如来常在三昧
悉见佛国。不以二相。天眼既然。馀通亦尔。故
皆即定。以即定故悉离欲得。问曰。漏尽离欲
得者。离何地欲得漏尽通。释言。分别有三。一
简终异始。离非想欲得漏尽通。离下地欲非
漏尽故。二据终摄始。断离非想一地欲已。下
诸地中对治无漏悉皆增明通摄以为漏尽智
通。三随分通论。于诸地中随分离欲所得无
漏皆漏尽通。故地持中宣说菩萨有漏尽通。
问曰。漏尽离欲得者。为离下欲得上功德。为
离上欲得下功德。为当离于自地之欲得自
地德。释言。兼有是义。云何。如断欲结得初禅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8b 页 T44-0858.png
地无漏功德。如是一切名断下欲得上功德。
如断二禅至非想结得初禅地胜分无漏。如
是一切名断上欲得下功德。何者初禅胜分
无漏。依如毗昙初禅无漏能断初禅至非想
结。成实大乘初禅无漏能断三界一切烦恼。
于此治中能断二禅至非想惑名为初禅胜
分无漏。此之无漏要断上结方始得之。已前
不得。断初禅结还得初禅无漏功德。名为断
除自地烦恼得自地德。如是一切。问曰。一切
离欲得者。为当得于先所得法。为当得于先
所未得。若唯得于先所得法无漏功德本来
未得。离欲之时不应得之。若通得于先所未
得。是则凡夫离欲之时应得无漏。声闻缘觉
离欲之时应得初禅一切功德。若具得之应
同诸佛。馀地亦尔。释言。离欲所得不定。或有
但得先所得法。凡夫本来曾得诸禅乃得依
禅所生功德。有时退起下地烦恼失上功德。
后断下结还得本昔所失之法。不得无漏。良
以凡夫于无漏法无有趣向之方便故。或有
通得先所未得。圣人断离下地结时通得上
地无漏功德。先有趣向之方便。故虽复得之
各有分限。不得过量。为是小圣不得同佛。是
义云何。今且约就初禅释之。馀类可知。初
禅地中无漏功德品殊无量。于中具有声闻
缘觉菩萨佛德。随其分限未离欲前作方便
者。离欲已后则便得之。无方便者。离欲不得。
为是声闻离欲之时但得声闻无漏功德。不
得馀人无漏功德。如是一切。又初禅德障有
三种。一下地障。欲界烦恼障初禅德。二自地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8c 页 T44-0858.png
障。初禅烦恼障初禅德。三上地障。二禅已上
一切烦恼障初禅功德。就下障中粗细无量。
声闻断粗得初禅中粗品功德。缘觉之人所
断渐细所得渐胜。乃至诸佛断之方尽所得
穷极。自地障中品亦无量。声闻断粗得初禅
中粗品功德。缘觉转细所得渐胜。至佛乃穷。
所得方极。上地障中品亦无量。随分断除。所
得各别。初禅既然。馀禅亦尔。以是义故离欲
虽得先所未得不即同佛。问曰。若言初禅烦
恼还能障于初禅功德。二禅已上至非想结
亦能障于初禅德者。菩萨十地初地中障还
能障于初地德不。二地乃至佛地之障亦能
障于初地德不。释有同异。异而论之八禅是
其生得之处。初禅地中所生无漏能断三界
一切烦恼。所断烦恼望其能断齐有障义。馀
禅亦尔。十地断障分齐别处。初地之解不能
断二地处障乃至佛地障。以不断故。二地家
障乃至佛障不障初地。馀地亦尔。如见道解
与修道解不杂对治。又问。十地是断德得处
可断下过得上地德。八禅既非断得之处。离
下过时不应得于上禅功德。释言。净禅是断
得处与十地同。故离下欲得上禅德。净望无
漏是生得处。故依下禅所发无漏能断自地
及上地中一切烦恼。断彼结时得下地中无
漏功德。设用馀禅断上烦恼亦得下地无漏
功德。同治修故不同十地位位别断。异义如
是。同而论之十地位法一一位中。粗细尘算
障亦无量。且论初地。馀类可知。于初地中粗
品之障净心时断得初地中粗品功德。其微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9a 页 T44-0859.png
细者二地时断。得初地中渐胜功德。初地家
障至佛。乃至所得功德至佛乃穷。以初地障
诸地共断故诸地中所断之障同障初地。馀
地亦尔。华严宣说。菩萨一地普摄一切诸地
功德。义当此门。此望法位与禅地同。问曰。前
说。漏尽智通是离欲得。离相云何。如前断结
章中具辨。不可更论。问曰。毗昙说身通等
亦离欲得。所离之欲与障通壅为一为异。释
言不同。彼所离欲染污烦恼。障通之壅不染
无知。又所离欲断离之时得禅。得通障通之
壅断唯得通。又所离欲偏望身通他心宿命。
障通之壅遍障五通。又复彼欲断除得通名
离欲得。障通之壅断除得通名方便得。为是
全别问曰。此壅五住惑中何住所摄释有两
义。一分粗异细。是四住家眷属烦恼非无明
地。无明住地二乘不断。障通之壅凡夫二乘
能断故。二摄末从本。是无明中不染无知。若
是无明凡夫二乘安能断除。随学暂遮。不能
永离犹不名断。又问此壅于彼三界九地之
中系属何地。释言。此壅不同染惑。定属诸地。
而是诸地壅隔之心在于欲界至第四禅。在
此地中有壅障故。又随此地有粗细故。问曰。
向说身通等五皆方便得。方便云何。五通依
于心根根禅而修习之。故杂心云。五通在
四禅根本非馀定。且约初禅明修通相。馀类
可知。修习身通有三种通。一方便道。先入
初禅根本定心。此即是止。后作飞行往来之
想或为大小转变之想。此即是观。还入定中
复作飞行往来等想。如是多返。此是身通方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9b 页 T44-0859.png
便道矣。二无碍道。由前方便熏发之力入定
发慧。一无碍道断障通壅。三解脱道。无碍道
后一解脱道證除彼障。从是已后欲有所为
如前心想即能为之。身通如是。修他心通亦
三种道。一方便道。亦先入定。次观他心测其
心想。如是多返名方便道。二无碍道。由前
方便熏发之力入定发慧。一无碍道断障通
壅三解脱道。无碍道后一解脱道證除彼障。
后时欲知他人之心即能知之。修宿命通亦
三种道。一方便道。先入定中。次起心想。寻忆
过去所更之事。从近至远。次第寻之。还入定
中。如是多返。二无碍道。三解脱道。共前相
似。修天眼通依如毗昙但有二道。一方便
道。先入定心。次取日月灯明等相。作远见想
还入定中。如是多返极令纯熟。二无碍道。由
前方便熏发之力入定发慧。一无碍道断障
通壅。后时出定欲见即见。彼说天眼是无记。
故定中不得有解脱道。若依成实及与大乘
天眼是善与定心俱。如是修者有解脱道。与
前身通他心等同。修天耳通依如毗昙亦有
二道。一方便道。先入定心。次取诸声作远闻
想。还入定中。如是多返极令纯熟。二无碍道。
由前方便熏发之力入定发慧。一无碍道断
障通壅。后时出定欲闻即闻。无解脱道与天
眼同。成实大乘亦有解脱。似前天眼。问曰。
诸通有离欲得及方便得。此二所得有宽狭
不。义释有三。一义分别离欲得狭。方便得宽。
其离欲者。但得先来曾所得法。先所未得胜
妙神通皆由现在方便修起。第二义者。离欲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59c 页 T44-0859.png
得宽。方便得狭。其离欲者。无始已来曾所得
法。一切皆得。其方便者。于现在世能入者得。
不能入处则不得之。第三义者。离欲方便所
得齐等。佛大菩萨随其离欲所得之者皆能
现入。修得如是。

次第四门明其大小不同之义。不同有五。一
体性不同。六通皆用智慧为体。小乘六通用
事识中慧数为体。大乘法中始修之时用事
识中慧数为体。心外有法。于中自在说名为
通。次修用彼妄识中慧以之为体。见一切法
但从心起心外无法。自心法中无碍自在。究
竟终成用真识中实慧为体。见法唯真于其
自体真实法中无碍自在。二缘心不同。小乘
六通凡所为作攀缘分别不能无缘。大乘法
中始修有缘。次修息缘不能无缘。究竟终成
平等无缘如日普照而无分别。一切所作法
力而为都不作心。三常无常不同。小乘六通
无常生灭。大乘六通始则无常。究竟真常。物
见兴废体恒不变。四依定不同。小乘六通但
依事定。事中住心是事定也。大乘六通始依
事定。次依理定。破相住空是理定也。究竟
终成依于真实自体寂定。真心性寂是体定
也。住是定中其心不动。三昧法力自然现
用。又小乘中前之五通唯依四禅根本定起。
漏尽一通依于四禅未来中间及三无色。大
乘法中始修同小。究竟终成依一切禅悉能
起之。又声闻人随依何定。所发神通入馀定
中不能起用。诸佛菩萨则不如是。随依何定
所发神通入馀定中悉能起用。如龙树辨。作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0a 页 T44-0860.png
用不同。六通别说身通之中不同有十。一上
下不同。声闻缘觉依于初禅。所发神通但至
初禅。不能至上。以地度故馀定亦尔。但至自
地不能得过。诸佛菩萨则不如是。依于初禅
所发神通至一切地。馀定亦尔。二宽狭不同。
如地持说。声闻之人二千国土为通境界。缘
觉之人三千国土为通境界。又龙树云。小声
闻中不作意者一千国土为通境界。若作意
者二千国土为通境界。大声闻中不作意者
二千国土为通境界。若作意者三千国土为
通境界。缘觉人中有大有小。其小缘觉不作
意者二千国土为通境界。若作意者三千国
土为通境界。其大缘觉莫问作意及不作意。
皆以三千大千国土为通境界。此等名狭。诸
佛菩萨一切世界一切众生界为通境界。故
名为宽。三多小不同。声闻缘觉一心一作不
能众多。诸佛菩萨一时化现十方世界一切
色像。一时能现五趣之身。四大小不同。声
闻缘觉化现大身不能入小。化现小身不能
容大。诸佛菩萨化现大身满三千界。能以大
身入一尘中。化现小身犹如微尘。能以小身
容受一切。又佛菩萨于世色物大能入小。小
能容大。二乘不能。五迟速不同。声闻缘觉
欲至远处多时乃到。以其不得如意通故。诸
佛菩萨一念能至十方世界。以其所得如意
通故。六虚实不同。声闻缘觉凡所化现一切
境界相似而已不得实用。诸佛菩萨凡所化
现皆得实用。如地持说。七所作不同。诸佛
菩萨化无量人。各令有心。随作一事令人异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0b 页 T44-0860.png
辨。二乘不能。八所现不同。诸佛菩萨但现
一身令人异见。但出一声令人异闻。安住一
土十方俱现。二乘不能。九根用不同。如涅
槃说诸佛菩萨六根互用。二乘不能。十自在
不同。如涅槃说。诸佛菩萨凡所为作身心自
在不相随逐。其身现大心亦不大。其身现小
心亦不小。其身现喜心亦不喜。其身现忧心
亦不忧。如是一切。二乘不能。身通如是。天耳
通中不同有六。一上下不同。声闻缘觉依于
初禅所得天耳。但闻初禅已下音声。上则不
闻。馀禅亦尔。不过自地。诸佛菩萨随依何
禅所得天耳闻一切声。二宽狭不同。准前可
知。三顿别不同。声闻缘觉于诸音声别别听
闻不能一时。诸佛菩萨一时顿闻。四粗细不
同。如地持说。乃至耳语极微细声诸佛菩
萨一切悉闻。二乘不能。五迟速不同。诸佛菩
萨于诸音声发心则闻。二乘不能。多作方便
乃得闻知。六虚实不同。诸佛菩萨于诸音声
所闻不谬。二乘不尔。容有错谬。天耳如是。他
心通中不同有七。一上下不同。依如毗昙有
三种度不知其心。一者人度。下人不知上人
之心。二者根度。钝人不知利人之心。三者地
度。在下禅地不知上地禅定人心。成实法中
唯说人度及与根度不说地度。成实所说滥
同大乘。大乘所说诸佛菩萨依下发通。亦能
知于上地人心。二宽狭不同。声闻缘觉极
唯知于一三千界众生之心。诸佛菩萨能知
一切。三顿别不同。诸佛菩萨顿能了知一切
众生心心数法。二乘不能。四粗细不同。声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0c 页 T44-0860.png
闻缘觉但知凡夫小圣粗心不能及细。诸佛
菩萨所知微细。乃至佛心亦能知之。五迟速
不同。诸佛菩萨于一切心欲知即知。二乘不
能。多作方便方乃知之。六虚实不同。诸佛菩
萨所知不谬。二乘不尔。所知容谬。七时分不
同。声闻缘觉但知现在众生之心。诸佛菩萨
能知三世众生之心。他心如是。天眼通中不
同有十。一上下不同。声闻缘觉随依何禅所
得天眼齐见自地不能及上。诸佛菩萨一切
悉见。二宽狭不同。三顿别不同。准前可知。四
粗细不同。诸佛菩萨所见微细乃至邻空微
尘色等一切悉见。二乘不能。五迟速不同。六
虚实不同。与前相似。七时分不同。声闻缘觉
极远能见未来世中八万劫事。诸佛菩萨穷
见后际。八自他不同。如涅槃说。声闻缘觉但
见外色不见自眼。诸佛菩萨能见自眼。九见
法不同。如涅槃说。诸佛菩萨所有天眼能见
诸色念念生灭。及见自他不净骨人。二乘不
能。十知根不同。如涅槃说。诸佛菩萨见人形
色即知其根利钝大小。二乘不能。天眼不同
差别如是。宿命通中不同有八。一上下不同。
声闻缘觉随依何禅所得宿命唯知自地及下
众生宿命之事不能知上。诸佛菩萨一切悉
知。二宽狭不同。三顿别不同。准前可知。四粗
细不同。诸佛菩萨于过去事巨细悉知。二乘
不能。五逆迟速不同。诸佛菩萨于过去事
发心即知。二乘不能。六虚实不同。诸佛菩萨
所知不谬。不同二乘。七时分不同。二乘极远
能知过去八万劫事。诸佛菩萨所知无极。问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1a 页 T44-0861.png
曰。经说。迦毗罗仙能知过去八万劫事。未来
亦然。声闻缘觉既是圣人。所知应远。何故同
彼。释言。此用世俗智知。世俗齐中利根数
习所知则远。钝根少习所知即近。不简凡圣
人。八自在不同。如地持说。诸佛菩萨自知
宿命知他宿命。能令他人知已宿命。能令他
人自知宿命。能令他人知他宿命。乃至令彼
其馀众生展转相知。二乘不能。宿命不同差
别如是。漏尽通中有其种。一知他漏尽名
漏尽通。二自證漏尽名漏尽通。知他漏尽不
同有七。一上下不同。声闻缘觉但知自地及
下漏尽。不能知上。诸佛菩萨一切悉知。二宽
狭不同。声闻缘觉于一世界知他漏尽。诸佛
菩萨尽知一切。三顿别不同。声闻缘觉别缘
别知。诸佛菩萨一时顿知。四粗细不同。声闻
缘觉所知粗浅。诸佛菩萨所知深细。五迟速
不同。诸佛菩萨不假方便。发心即知。二乘
不能。六虚实不同。声闻缘觉所知虚谬。诸佛
菩萨所知真实。七时分不同。声闻缘觉知现
众生漏尽不尽不知过未。诸佛菩萨一切悉
知。知他漏尽不同如是。自證漏尽不同有三。
一證法不同。声闻缘觉證法粗浅。但得人空。
诸佛菩萨所證渊深。穷解二空。并證甚深如
来藏性。二除障不同。声闻缘觉但断四住。诸
佛菩萨五住斯灭。三取舍不同。声闻缘觉得
寂取證。诸佛菩萨得灭不住。得大涅槃不舍
世间。不舍世间而常涅槃。大小不同差别如
是。

次第五门三性分别。善恶无记是三性也。六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1b 页 T44-0861.png
通之中漏尽一通体性唯善。其馀五通汎论
有四。一是报通如上诸天报得五通。如是一
切。二者药通。如诸仙等以药力故飞行自
在。三者咒通。如波罗捺有婆罗门以咒持身
飞上帝宫。变身为释与舍支夫共行欲事。如
是等比是其咒通。四者修通。依禅修得。四中
前三是其无记。后一不定。依如毗昙他心宿
命一向是善。天眼天耳一向无记。身通一种
体性是善。所起化心是其无记。他心宿命意
识相应慧数为体。与禅定俱。故性是善。天眼
天耳眼耳二识相应慧数以通为体。不与定
俱。故性无记。身通之体亦是意识相应慧数
与定心俱。故性是善。所起化心定前作意欲
为诸事。然其所起或自地心。或他地心。不与
定俱。故性无记。若依成实五通皆用意识地
中慧行为体。悉为利益众生心起。故性皆善。
乃至化心亦为利益众生心起。故性亦善。大
乘宣说世俗五通。多同毗昙。故地持中宣
说无记化化禅矣。诸佛菩萨所成五通实慧
为体。乃至所起种种变化皆不离定。悉是三
昧法门力起。体性皆善。三性如是。

次第六门三业分别。身口意业是三业也。穷
其体性六通皆用智慧为体。慧在内心皆意
业性。随相论之三业所摄如地论说。初一身
通。身业清净。天耳他心口业清净。宿命天眼
意业清净。漏尽一通彼论不辨。身通一种变
化在形。是故说为身业清净。天耳他心依之
起说。是故说为口业清净。云何起说。以有
天耳从佛菩萨听受正法。及闻众生种种言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1c 页 T44-0861.png
音。依之起说。以他心通知物心欲。随之起说。
以此二通起说中强。故论说为口业清净。宿
命天眼了知过去未来之事。过去未来隔世
难知。非意不了。是故说为意业清净。漏尽通
中自證漏尽内心离染亦意业净。知他漏尽
名漏尽者。此乃知他众生心中惑尽不尽。依
之起说。似他心通亦口业清净。三业如是。

次第七门通明示现三种分别。如杂心说。六
皆是通。以无壅故。明与示现义有隐显。四句
辨之。一者示现而非是明。所谓身通及与他
心。此之二通化益众生。生信显了。故名示现。
不能除离三种愚。故不名为明。三愚如后。二
者是明而非示现。所谓天眼及宿命通宿命
除其先际之愚。天眼除其后际之愚。故说为
明。化物生信不极显了。故非示现。云何不显。
宿命知其过去世事。说过去事化益众生。隔
世难知。人多不信。故非示现。天眼知其未
来世事。说未来事化益众生。隔世难知。人亦
不信。故非示现。第三亦明亦是示现。谓漏
尽通。了达真谛證成漏尽。除真谛愚故名为
明。知他漏尽。说彼众生心中烦恼有尽不尽
而劝化之。彼则生信。生信显了故名示现。第
四非明亦非示现。谓天耳通。不能除前三种
愚。故不得名明。将此化他生信不显。故非示
现。云何不显。天耳虽能闻于远声以此语他。
他人不闻多不信受。故曰不显。又设导彼所
化之人屏远之言。而欲化之前人便谓从他
传闻非是自力。故多不信。明与示现隐显如
是。通而论之悉皆是明。故华严中开分六通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2a 页 T44-0862.png
以为十明。亦悉示现。诸佛菩萨显示此德化
众生故。问曰。宿命天眼漏尽经说为通。复说
为明。又云三达。有何差别。通释义齐。于中别
分非无差异。异相如何。如龙树说。直知过去
八种事等名宿命通。于中过去知业知果。因
缘道理名宿命明。知未来世死此生彼名天
眼通。知业知果因缘道理名天眼明。直知漏
尽名漏尽通。知更不生名漏尽明。又知从道
得灭不同亦名为明。于如是等知之穷尽说
为三达。尽有四重。一知事。尽无事不知。二知
因果法相义。尽无义不知。三知真谛空理同。
尽穷相皆空。四知性。尽知如是法悉从本性
如来藏起相即是实。穷达此名为三达。论通
共凡唯除漏尽。明共二乘。达唯如来。通明示
现分别如是。

次第八门明修六通次第之义。理实六通无
定次第。今且言之次第有三。一修成次第。据
佛论之佛将成道。魔王波旬恐佛道成故来
恼乱。如来于时须以神力而降伏之。以是义
故先修身通。魔既被降。隐形空中。如来于时
不知所在。须以天眼知其所在。故次第二修
起天眼。眼虽见形不解其言。须以天耳听其
所说。故次第三修起天耳。耳虽闻言不测其
心。不知内心为怯为勇。故次第四修他心通。
以此通故知其内心惶怖不安。虽知现心不
知过去福德多少。福若胜我或能障碍妨我
道成。为知往福次修宿命通。见魔过去作一
无遮大会因缘今受此报。吾于过去无量亿劫
为诸众生舍身手足头目髓脑受种种苦我福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2b 页 T44-0862.png
胜彼。既知胜彼不惧彼障。便能断结證成漏
尽。故次第六明漏尽通。又龙树说。佛于初
夜得一通一明。言一通者得一身通。言一
明者得宿命明。于中夜时得一通一明。言一
通者得天耳通。言一明者得天眼明。于后夜
时得一通一明。言一通者得他心通。言一明
者得漏尽明。以何义故先得其通后得其明。
论自释言。从六通中求三明。持用功力重故
先得通后得其明。问曰。何故如是次第。论
自释言。初夜魔来欲行恼乱。为降伏之先起
身通。既降魔已即自思念。我于一身何因缘
能得如是大力。便求宿因见己过去多修福
善得如是力。故起宿命。中夜魔去寂漠无声。
佛便慈念一切众生。欲闻其言故求耳。以得
天耳闻于十方五道众生苦乐等音欲见其
形。故求天眼。于后夜时欲知物心随为教化。
故求他心。知诸众生皆欲离苦而求其乐。自
我不得漏尽之乐无能与之。故求漏尽。此亦
是其修成次第。一义如是。二明修成次第。
亦约佛说。如律中辨。佛初夜时得宿命明。无
明。尽明生。闇尽光生。于中夜时得天眼明。无
明尽明生。闇尽光生。于后夜时得漏尽明。无
明尽明生。闇尽光生。此三是其修成次第。得
漏尽已欲化众生。不知何等众生须化。须以
天耳听诸众生苦乐等音。次起天耳。虽知众
生苦乐差别彼此隔别难往摄化。次起身通。
虽到其所不知所欲。无宜授法。次起他心。此
后三种起化次第。第三直明起化次第。亦约
佛说。欲化人不知所在先用天眼。既见所在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2c 页 T44-0862.png
须往摄化。次用身通。既到其所不解其言。次
用天耳。虽解其言不识其根。次用宿命。观其
过去根性大小虽识往根不知现欲。次用他
心。虽知其心不知心中烦恼有无。次用漏尽。
观其心中烦恼有无。为说对治。令證漏尽。次
第如是。

次第九门依经辨相。如地持说。身通有二。
一变。二化。改换旧质名之为变。无事不现说
以为化。是变多种要为十六。一者震动。谓
能震动一世界。二者炽然身上出火。身下出
水。如是等也。三者充满身放光明充满世界。
四者示现。为一切沙门众等。五转作异分。变
地为水。水为火等。六者来去充行往来无碍
自在。七者大小。变小为大。变大为小。八色像
入身。令一切界一切众生悉入己身。九所往
相似。随其所至现同彼众生。音声语言悉与
彼同。十者隐显。现出还没如是等也。十一
自在。能令众生若来若去若住若卧一切随
心。十二障他神通。除上及等悉能障弊。十三
与辨无辨众生能与辨才。十四与念失念众
生能与正念。十五与乐无乐众生能与其乐。
十六放光身能出光普照一切。变义如是。化
亦无量。要摄有三。一者化身。化为一切众生
形类。二者化语。化为种种音声语言。三化境
界。化为一切饮食等事。就化身中略有五种。
一化似自身。二不相似。三似他身。四不相似。
五自身他身相似不相似一切化现化。语有
七。一妙音说法其声微妙。二广音说法所出
音声一切普闻。三从自身起化作语言似从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3a 页 T44-0863.png
身起。四从他身起化作语言似从他起。五无
所从起。六说正法。七随事教责化语。如是
化境界中作事无量。身通如是。天眼有二。一
者见于现在色像。二见未来死此生彼。天耳
通中一切六趣众生音声。圣非圣声粗声细
声辨不辨声化非化声远声近声一切悉闻。
他心通中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悉如实知。问
曰。此通为直知心。亦知所缘。依如毗昙唯知
他心不知所缘。若知所缘则前人作意攀缘
我心。我缘彼心便有自心变照之过。故唯知
心不知所缘。若依成实正知他心兼知所缘。
大乘亦尔。设心自缘竟有何咎。宿命通中差
别有六。一自知宿命。知己过去八种事等。何
者八事。一如是名。二如是性。三如是生。四如
是饮食。五如是苦乐。六如是长寿。七如是久
住。八如是寿限。知己过去如是八事。名为自
知。二者知他。知他众生六种同行。何者六行。
一如是名。二如是性。三如是生。四如是饮食。
五如是善恶。六如是寿命。知他此事名为知
他。三令他众生知己宿命。四令他众生自知
宿命。五令他众生知他宿命。六令馀众生展
转相知。漏尽通中有其二种。一无学圣智能
尽诸漏名漏尽通。二知漏尽名漏尽通。知漏
尽中义别有四。如地持说。一自知漏尽。二
知他漏尽。三漏尽方便已起未起悉如实知。
圣道是其漏尽方便。四漏尽增上慢有起不
起悉如实知。未得谓得。名增上慢。六通之义
辨之略尔。
大乘义章卷第二十(本)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3b 页 T44-0863.png


大乘义章卷第二十(末)

远法师撰

*** 十号义

其十号者。是佛如来名称功德。名有通别。释
迦弥勒阿閦佛等是其别也。如来等十是其
通也。应相须分故立别名。实德须显故立通
称。实德无量。依德施名名亦无边。今据一数
且论十种。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
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十经中说之为号。或云名称。通释义齐。随
相分别。显体为名。标德云称。名称外彰。号令
天下。说之为号。十中前五是自利德。后五利
他。就自利中分为两对。初二一对。前明道圆。
后彰灭极。后三一对。前二因圆。后一果极。初
如来者。外国名为多陀阿伽度。亦云多陀阿
伽驮也。此云如来。斯乃就德以立其名。德中
不定。解有两义。一约佛解。如涅槃释。如三
世佛所说不变。故名为如。佛如而来故名如
来。若从此释。就义立名。二约理释。如者如理。
来者是德。故龙树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
曰如来。涅槃宣说。乘六波罗蜜十一空来。
故曰如来。当知。此亦约理释矣。若从是义。
如来之名境德合目。又就此等分为异释。道
言乘如来成正觉名如来者。就其證道解如
来义。非不如说名如来者。就其教道解释如
来。乘六波罗蜜十一空来名如来者。就不住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3c 页 T44-0863.png
道以解如来。分相且然。究寻此等共成一义。
佛依理成故。说乘如来成正觉。乘如犹行。行
谓六度。故复宣说。乘六波罗蜜十一空来。十
一空义。如上广辨。此犹如也。内證难彰。寄
言以显。是以复言非不如说。第二应供外国
名为阿罗呵也。此云应供。此亦就德以立其
名。德中不定。解有四义。一对障解。如涅槃
说。一切恶法佛应断故名之为应。二对法解。
寂灭涅槃如来应證故名为应。三对人解。一
切众生如来应化故名为应。故涅槃云。应名
为乐。诸佛过去为菩萨时。于无量劫。为众生
故受诸苦恼。终无不乐而常乐之。故名为应。
此前三义。直就内德以立其名。四对供解。于
中有二。一将佛对人。解释应供。如来诸过悉
已断尽。福田清净。应受物供故名应供。此之
一义。对供显德。二将人对佛。解释应供。如
涅槃释。一切人天。以种种香花等事而供养
佛。故名应供。此之一义。举缘显德。此初对
竟。第二对中。前二因圆后一果极。复前二中。
正遍知者。明其解圆。明行足者。彰其行圆。正
遍知者。经亦名为等正觉也。此亦就德以立
其名。然就德中境体合目正者是理。理无漏
助故名为正。此举境也。于理穷解。故曰遍知。
称理而知故等觉。等犹遍也。觉犹知也。此
举德体。如涅槃中。更有多义。不可具论。明
行足者。此亦就德以立其名。佛德众多随德
释名。义亦非一。略有五种。一唯就因解明行
足。明是證行證法显了无闇曰明。行是教行
六波罗蜜戒定慧等修起名行。是二圆备。称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4a 页 T44-0864.png
之为足。二唯就果解明行足。如涅槃说。明谓
解脱。以离无明之闇缚故。行谓菩提。道行满
故。足谓涅槃果穷极故。三据果寻因解明行
足。如涅槃说。明者所谓阿耨菩提。此举果也。
行谓戒慧。此脚足故。云何足。此出其因。四
从因趣果。解明行足。如涅槃说。明者所谓
不放逸心。离痴浊故说为明。行者所谓六波
罗蜜。足者所谓阿耨菩提。果极名足。五随义
汎论。明谓三明。如龙树说。宿命天眼及与
漏尽。是其三明。如涅槃说。一菩萨明。二诸
佛明。三无明明。是其三明。菩萨明者。所谓波
若波罗蜜也。诸佛明者。所谓佛眼。无明明者。
谓十一空。彼非智慧照明之性。故曰无明。是
智境界能生智明故复名明。所言行者。如龙
树说。戒定慧等。名之为行。涅槃宣说。为众
生故修诸善业。说之为行。足者如彼地持中
释。止观具足。故名为足。涅槃宣说。明见佛
性。所见穷极故名为足。问曰。此解明行足中
因果备有。何故前言遍知明行彰其因圆。此
从初义具为判矣。又经论中多就因解。从多
言耳。言善逝者。此从德义以立其名。善者名
好。逝者名去。如来好去。故名善逝。问曰。如
来果德穷极。更何处去而言好去。释言。此果
从因而去。据因望果故说为去。又佛如来虽
无去处。非不能去故名善逝。如劫尽火虽无
所烧非不能烧。彼亦如是。于中分别略有三
种。一修教行趣果以释。如涅槃说。善者所
谓初发道心。逝者由心得大涅槃。二修證行
趣果以释。如涅槃说。善者所谓见于佛性。逝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4b 页 T44-0864.png
者因见得大涅槃。三唯就果解释善逝。如涅
槃说。善者即是如来之心。佛心柔濡无有慢
高。故名为善。逝者名高。阿耨菩提位分高出。
故名为逝。前五自德。后五化德。于中前四德
能化物。后之一种为世钦敬。就前四中。初一
明其化他之智。解了世间。第二明其化他之
能。能调物心。第三明其化他之德。师德具足。
第四明其化他之行。觉行穷满。世间解者。就
德施名。然就德中境体合目。世间境也。解
是体也。依如花严。世间有三。一众生世间。二
器世间。国土住处。三智正世间。二谛诸法。于
此悉解。名世间解。依涅槃经。世间有五。一
众生世间。如来能知名世间解。二五阴世间。
如来能知名世间解。此二众生之差别也。三
国土世间。如来能知名世间解。四五欲世间。
如来能知于中不著。名世间解。五八法世间。
如来能知不为倾动。名世间解。此三器世之
差别也。通彼智觉。世间之解义别有六。无
上士调御丈夫。共成一号。就人立称。名无上
士。叹其胜也。调御丈夫。彰其能也。士者是其
人之别称。人中最胜。馀不能加。名无上士。分
别有七。如地持说。一身无上。具相好身。二
道无上。具足自利利他道。三正无上。具足四
正。所谓正见正戒正威仪及与正命。四智无
上。具四无碍。五神力无上。具六神通。六断无
上。烦恼障断及知障断。七住无上。具足三住。
所谓圣住梵住天住。空无相愿灭尽正受是
其圣住。四无量心是其梵住。八禅地定是其
天住。具此七种名无上士。涅槃经中但有五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4c 页 T44-0864.png
种。无道无上神力无上。调御丈夫者。佛是丈
夫。能调丈夫。是故号佛调御丈夫。天人师
者。就人立称。为师匠益。在于人故能教众生。
断恶修善。故名为师。如来实是六道之师。天
之与人能入圣道。受益最多。是故偏名天人
师矣。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觉知。就斯立
称。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
名觉。如人睡寤。觉察之觉对烦恼障。烦恼侵
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
故涅槃云。如人觉贼贼无能为。佛亦如是。
能觉无量诸烦恼已。令诸烦恼无所能为故
名为佛。觉悟之觉对其智障。无明昏寝事等
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
觉。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
道言自觉简异凡夫。云言觉他。明异二乘。觉
行穷满。彰异菩萨。是故独此偏名佛矣。言世
尊者。佛备众德为世钦重。故号世尊。经中或
复隐其世尊。彰婆伽婆。婆伽胡语。义翻有
七。如涅槃说。一婆伽名破。婆名烦恼。能破
烦恼名婆伽婆。二能成就诸善法故名婆伽
婆。三能善解诸法义。故名婆伽婆。四有大功
德无能胜人。故名婆伽婆。五有大名闻遍十
方故名婆伽婆。六能种种大惠施故名婆伽
婆。七于无量阿僧祇劫。吐女根故名婆伽婆。
诸恶烦恼是女根本。如来尽舍故名为吐。十
号如是。

*** 十力义八门分别(释名一 定体二 辨
相三 分齐差别四 作业不同五 次第义六 教
化教授分别七 大小所说不同八)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5a 页 T44-0865.png

第一释名。言十力者。一是如来是处非处智
力。二自业智力。三是定力。四是诸根利钝智
力。五是欲力。六是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
智力。九天眼智力。十漏尽智力佛乘边随化
二乘故说此十。故鸯掘魔罗云。说佛十种
力。是则声闻乘。斯非摩诃衍。大乘无量力。故
佛不思议。初言如来是处非处智力者。如地
持释。苦乐等报依差别因。名为是处。差别因
相违故曰非处。照此之解。名之为智。力有
两义。如地持说。一自行于一切魔舍离得胜。
故名为力。二就利他堪能一切种利益众生。
故名为力。理实此力知一切法是非之义。以
诸外道多迷因果。佛为化之。是故多就因果
以释。自业智力者。造作名业。能作果故。为简
外道所说无因颠倒因等业故。说为自明。善
是其乐家自业。不善是其苦家自业。照此之
解名业智力。问曰。此力非直知业。亦知烦恼
及四法受。以何义故偏名业力。释言。经有不
尽法门。即此是也。良以业是烦恼家果苦乐
家因。据中而举。故偏言之。寻果知因。故举其
业。即知烦恼。寻因知果。故举其业。亦知四
受。何者四受。有法现苦而后受乐。有法现乐
而后受苦。有法现苦后亦受苦。有法现乐后
亦受乐。此等名为四法受也。言定力者。心住
不乱。名之为定。于定自在名为定力。又能
知定亦名定力。此之定力。非直知定。亦知不
定。以定为主故名定力。如漏尽通非直知尽
亦不尽以尽为主名漏尽通。此亦如是。言根
力者。信进念等宿习今成能生于后。故名为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5b 页 T44-0865.png
根。知根大小利钝等别名为根力。此力非直
知于善根。亦知不善无记根等。知为授法。经
多说善。言欲力者。经中或复名悕望力。或名
解力。言解力者。就始为名。先生信解后起悕
欲。是故就始名为解力。自前信解后起悕
欲。是故就后名为欲力悕望力矣。此力非直
知于善欲。亦知不善无记欲等。知为授法。经
多说善。言性力者。地持论中名界智力。或
复名为使智力也。言性言界通知善恶。若言
使力偏知不善。习欲不改名之为性。界是界
别。三乘性别故复名界。照此之解名为性力
及界智力。智慧性成。随人不舍。又能系缚。
其犹公使。故名为使。照此之解名使智力。为
欲依此而授对治故说知使。至处道力者。苦
乐等报为所至处。善恶等因名至处道。照此
之解名至处道力。问曰。初力已知业果。何须
此力。成实释言。初力总知此力别知。知如
是因受如是果。知如是果酬如是因。又复初
力知是知非。此力知因能生果义。亦复知果
从因生义。有是不同故须别说。宿命力者。事
谢于往。名之为宿。往法相续。目之为命。照此
之解名宿命力。问曰。此力非直知命。亦知过
去八种事六种因行。何故偏名宿命力乎。此
如向前六通中释。命是报主故偏说命。又复
八中命分为多。故偏说命。又命最后据后说
命。天眼力者。经中亦名生死知力。未来起尽
名为生死。照此之解名生死智力。一切禅定
名为天住。依禅得眼名为天眼。依于天眼。照
见自在名天眼力。漏尽力者。结患斯已。称曰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5c 页 T44-0865.png
漏尽。照此之解名漏尽力。此非直知于漏尽。
亦知不尽及漏尽方便已起未起。并知漏尽
增上慢心有起不起。以尽为主。故偏言之。名
义如是。

第二定体。于中曲有五门分别。一总
定体。第二约就五眼分别。第三约就七通分
别。第四约就十一智分别。第五约就四念分
别。初总定体。人说不同。如地持辨。有人宣
说。信等五根为力体性。有人宣说。智慧为体。
地持所存智慧为体。故彼文言。经说处非处
智力。不说处非处信等力。如是一切。明知。十
力用智为体。非是信等。总定如是(此一门竟)

次第
二门五眼分别。其五眼者。如上所辨。一是肉
眼。二是天眼。三是慧眼。四是法眼。五是佛
眼。五中肉眼色法为体。天眼一种义有两兼。
一色法为体。照现色像。二智慧为体。言知未
来生死之事。馀之三种。唯智为体。五眼如是。
十力是其四眼白自性除其肉眼。就十力中。
初处非处知境宽广。通知一切诸法是非。具
四眼性。第七至处道力亦尔。了知未来所至
之处。即天眼故。知五度门为至处道。即是法
眼。知空无我为至处道。即是慧眼。了知佛性
如来之藏为至处道即是佛眼。业刀之中。具
二眼性。见性造作身口等业。即天眼性。见
起烦恼及意思等。即法眼性。定根欲性宿命
漏尽。此之六力。是法眼性。天眼力者。即天眼
性。五眼如是(此二门竟)

次第三门七通分别。前
六通上加法智通。是七通也。于诸法相了知
无碍。是法智通。十力之中宿命力者。即宿命
通。天眼力者。即天眼通。漏尽力者。即漏尽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6a 页 T44-0866.png
通。定根欲性此之四力是他心通以知心故。
处非处力业力及与至处道力。此之三种是
法相智通。粗判如是。于中细论。处非处中
即具四通。知其过去因果是非即宿命通。知
其未来因果是非即天眼通。知其漏尽是非
之义即漏尽通。知一切法是非之义即法智
通。业力之中。具有三通。知过去世业果差别
即宿命通。知未来世造业得果即天眼通。了
知一切因果道理即法智通。至处道中具有
四通。知过去世所行之道即宿命通。知未来
世所至之处即天眼通。知所至处漏尽之果
即漏尽通。了知二智谛用强盛。说之为力。
身通但能转变现事。不能于法穷知无碍。智
力不强故不名力。天耳但能听闻现声。不能
于法穷知无碍。智力不强故不名力。若尔天
眼照瞩现色。何故名力。若论天眼。直了现色。
实不名力。以其天眼见诸众生尽未来际死
此生彼。见一众生尽未来际死此生彼。尚用
为难。何况一切。以此难知而能知故。说之
为力。耳无此能所以不类(此三门竟)

次第四门。
约十一智而为分别十一智义。如上具辨。苦
智等十及如实智。是十一也。小乘法中。说佛
十力。十智所收。大乘法中。说佛十力。如实知
摄。相状如何。先论小乘。如毗昙说。初力宽通
具十智性。知一切法是非义故。第二业力具
八智性。除灭道智。灭谛非业。故除灭智。无漏
圣道。破坏生死不集后果。非业所收。故除道
智。问曰。业力知其业果分段粗事不能及理。
何缘得具苦集智乎。苦集两智义既难备。何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6b 页 T44-0866.png
缘得具法智比智尽无生智。释有三义。其一
义者。如来业力。非直知业。亦知业果。所知业
果。通事通理。所知六道差别因果。是事门收。
能知之解。是等智摄。于彼因上。知其因集
有缘之义。是通相理即是理集。于彼果上知
苦无常空无我等。是通相理。即是理苦。知此
通相因之与果。亦业力收。故得具于苦集智
等。第二义者。如来业力非直知于世别因果。
亦知念念相生因果。于彼六道因果之上。知
其念念相生因果。是苦集理。故能观智得说
以为苦集智等。第三义者。十力辨义。知法穷
极。达事穷理。本末俱知方名为力。若不穷本。
虽知非力。故业力中知其业相。亦知业性。知
其业相。即是等智知其业性苦集之理。即苦
集智法比智等。故具八智。定根欲性。此之四
力。各九智性。除其灭智。所知有漏。即是等智
及苦集智。所知无漏即是道智法比智等。此
等通说为他心智。灭非心法。故除灭智。问曰。
此等知其心事。何缘得具苦集智等。此如前
释。达事穷理方名为力。故得具之。至处道中
具十智性。所知宽故。宿命天眼一等智性。所
知世别非通理故。问曰。前说知事及理方名
为力。此既是力。何不知理。释言。圣力实能
知理。但以此二世别局法。乖于道理。理必
宽通。别则非理。是故不具苦集智等。漏尽力
中摄智不定。若知漏尽名漏尽力。则六智性。
除苦集道及他心智。彼非尽故。若證漏尽名
漏尽力。则八智性。除其等智及他心智。等智
有漏不能尽结。所以除之。无学息求无推他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6c 页 T44-0866.png
心故除他心。若漏尽人得名漏尽力。则十智
性。以漏尽人具十智故。小乘如是。大乘法中。
如实智摄。其义云何。如地持释。离增上慢
智名如实智。非是不知妄称知。故名为如实。
何者是乎。彼文自辨。谓清净智一切智无碍
智。是清净智者。是其證理第一义智。一切无
碍是世谛智。知法宽广名一切智。知法自在
名无碍智。如前三智章中具释。彼十力中初
力。是其三智所摄。业定根欲及与性力。是一
切智无碍智收。至处道力。亦三智摄。宿命天
眼。亦一切智无碍智收。漏尽智力亦三智摄。
自證漏尽是清净智。知他漏尽是一切智无
碍智收(此四门竟)

次第五门。约四念处分别十力。
四念处观体性是慧故约辨之。身受心法。是
四念也。义如上解。依毗婆沙。欲力及与宿
命智力唯法念处。馀通四念其言有馀。更须
分别。初力宽通具四念处。义在可知。第二业
力亦具四念。知善不善二种五阴能为业因。
是因四念。知苦乐阴是其业果。是果四念。第
三定力。即名以求唯一法念。定是行阴法念
摄故。随义通论。具四念处。知定共戒。亦定力
收。即身念处。又知依定起变化等。亦定力收。
当知。亦是身念处摄。知诸禅中喜乐等受。亦
定力收。即受念处。知于定心是心念处。知定
数等是法念处。根力之中。知信等根名为根
力。唯法念处。若论通知二十二根名为根力。
则具四念。知眼等根是身念处。知五受根是
受念处。所知意根是心念处。知信等根是法
念处。第五欲力。即名以求唯法念处。欲是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7a 页 T44-0867.png
行阴法念摄故。毗婆沙说。据此意耳。若依大
乘。通知所欲。则具四念。知欲色等。即身念
处。知欲诸受即受念处知彼乐欲相应之心。
即心念处。知欲及知所欲之法即法念处。性
力之中。知欲不改名为性力。唯法念处。汎知
一切诸法性别名为性力。则具四念。至处道
中所知法广。亦具四念。知不净等是身念处。
知所至处苦乐等报是受念处。著我多者。教
分别界。界中有心即心念处。知慈悲等是法
念处。宿命智力。即名以求唯一法念。命是法
故。毗婆沙说。据此为言。理实于中亦具四念。
具相云何。是宿命力。知过去世八种之事六
种同行。彼八事中。知如是色如是饮食。即
身念处。如是苦乐是受念处。知其名字及寿
命等。是法念处。知彼过去受报心别。即心念
处。又宿命力。知其过去一生二生至无数生。
知生阴身即具四念。天眼亦尔。见生未来所
受阴身具四念处。漏尽力中。知于漏尽名漏
尽力。唯法念处。若證漏尽名漏尽力。则具四
念。观一切法断烦恼故。体性如是。

次第三门。
分别其相。于中曲有三门分别。一总别分别。
二宽狭分别。三长短分别。言总别者。初之一
力亦总亦别。馀之九力一而是别。统摄九
皆是非收故初是总。于中别分。馀之九力。馀
九不摄。复初力在故初是别。如十二部经中
修多罗部亦总亦别馀者唯别。与此相似。彼
摄诸部莫不皆成一修多罗。故初是总。随义
别分。馀十一部。馀部不收。还复在于修多罗
中。说之为别。又亦如彼三聚之戒。初律仪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7b 页 T44-0867.png
戒亦总亦别馀二唯别。统摄三聚皆律仪收。
故初是总。别分馀二。馀所不摄。复在律仪。故
初是别。此亦如是(此一门竟)

次第二门宽狭分
别。于中初约因果分别。次约有为无为分别。
后约理事二门分别。初约因果而分别者。知
因及果名之为宽。因果别知说以为狭。就十
力中。处非处力至处道力。名体俱宽。名中
通彰因之与果。故名是宽。理实此力因果俱
知。故体是宽。业力宿命生死智力及漏尽力。
此之四种。名狭体宽。业力之中。唯举业因故
名是狭。理实此力知业烦恼及四法受。故体
是宽。其宿命力生死智力及漏尽力。名唯彰
果。故名是狭。理实此力通知因果。故体是宽。
宿命力中。知过去世如是名等。是其果也。六
同行中知善知恶。是其因也。天眼力中。见生
造作身口等行。是知因也。身坏命终生地狱
等。是知果也。漏尽力中。自知漏尽。知他漏
尽。是知果也。知漏尽方便已起未起。是知因
也。是故此曰名狭体宽。定根欲性。名体俱
狭。名唯举因。故名是狭。力亦知因。故体是
狭。理实此四亦通知果。经多说因从多判耳
(此一门竟)

次第二门。约就有为无为之法。以辨宽
狭通知为宽。别知为狭。色心及与非色非心。
是有为也。虚空数灭及非数灭。是无为也。就
十力中。处非处力至处道力。名体俱宽。初力
通约生死涅槃一切因果。以知是非。第七通
约生死涅槃二种至处。以论其道。名中具此。
故名是宽。力实知此。故体是宽。漏尽一力。名
狭体宽。名中唯彰知于漏尽无为之法。故名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7c 页 T44-0867.png
是狭。理实此力非直知尽。亦知漏尽方便之
道已起未起。及知漏尽增上慢心有起未起。
通知有为及知无为。故体是宽。馀之七力。名
体俱狭。名彰有为故名是狭。力知有为故体
是狭(此二门竟)

次第三门。约就理事。而事辨宽
狭。真谛名理。世谛名事。通知名宽。别知名
狭。就十力中。初处非处及至处道。名体俱宽。
初力之中。通就一切说是说非。故名是宽。力
实通知理事是非。故体是宽。至处道中五度
门等为至处道。是其事也。如地持说。空无
我理为至处道。是其理也。名中彰此。故名是
宽。力实知此。故体是宽。漏尽一力。名狭体
宽。名彰知尽。故名是狭。理实此力知尽是事。
證尽知理。若不知理。漏终不尽。体具斯义。故
体是宽。馀之七力。名体俱狭。名唯彰事。故名
是狭。体唯知事。故体是狭。宽狭如是(此二门竟)

次第三门长短分别。约时辨之。时谓三世。十
力之中宿命一力。前长后短。前知无穷。名
为前长。不知后世。故名后短。天眼一力。前短
后长。不知过去。名为前短。能知现在及未来
世。说为后长。馀八所知统通三世。前后俱长。
辨相如是。

次第四门。彰其十力分齐差别。如
地持说。知善得乐。知恶得苦。非颠倒受。名
处非处力。知善恶业得果不失不作不受。是
其业力。乃至知彼禅解脱等此业非彼。亦是
业力。知禅解脱三昧正受。三种示现。教授
众生。是其定力。身业现通。口言说法。意地与
念。名三示现。乃至知彼诸根相应禅定之心。
亦名定力。故地持云。乃至知彼净等俱生相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8a 页 T44-0868.png
应之心。名禅解脱三昧智力净是信也。等取
精进念定慧根。故云净等。与此相应俱生定
心名为净等俱生心矣。知如是义。属前定力。
正知众生软中上根是名根力。乃至知彼诸
根方便生于悕望。寻前知后。亦名根力。正
知众生种种悕望名为欲力。乃至知欲成种
种性知世种子各别不同。寻前知后。亦名欲
力。正知众生心性各异。知世种子各别不同。
名为性力。乃至知性起道至果各别不同。寻
前知后。亦名性力。故地持云。乃至知涅槃法
及顺界道迹。亦名种种界智力。知涅槃法是
依前性所至之处。顺界道迹亦是依前性所
起之道。界犹性也。随顺小性起于小道。随顺
大性起于大道。名顺界道迹。知如是义名为
界力。亦名性力。知一切道种种烦恼种种清
净各有所至。名至处力。乃至知其过去宿命
一切趣因。亦名至处道智力。正知过去八种
事六种同行名宿命力。八种事者。前六通中。
已列其名。今更辨之。论说不同。依如地持。
一如是名知其过去名字不同。二如是性知
其过去氏族有异。谓张王等。三如是生知其
过去生处有别。谓贵贱等。四如是饮食所食
不等。五如是苦乐受报有殊。六如是长寿命
极天算。七如是久住命至长年。八如是寿限
中年夭丧。若依地论。加如是色。谓好丑等。
命中为二。命极天算名为久住。馀之二种合
为寿命。当分别知。说为此八。彼此共同名
为同行。何者是乎。一如是名。二如是姓。三如
是生。四如是饮食。五如是善恶。六如是寿命。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8b 页 T44-0868.png
正知此等名宿命力。乃至知其过去生死。亦
名生死智力。知未来生死是生死智力。乃至
知其未来世中未得究竟漏尽自我所有生
死。亦名生死智力。知其究竟漏尽自我得涅
槃法名漏尽力。分齐如是。

次第五门。彰其十
力作业不同。如地持说。处非处力真实因
果。如实了知。伏因果诤论沙门婆罗门。沙门
婆罗门。是求理人。故偏举之。彼人或说行善
得苦行恶得乐。翻违正说名为诤论。初力正
知因果是非。故能伏之。自业智力自所作业。
此业受报。如实了知。伏施福诤论沙门婆罗
门。有人宣说。布施有福。有言无福。名施福
诤论。第二业力。知施有福。故能伏之。理伏一
切。布施行初且约言耳。第三定力有二种业。
一依禅定三种示现。教授众生。正化之业。二
能伏对治相违诤论沙门婆罗门。伏邪之业。
有人宣说。圣道能治。有人宣说。苦行能治。名
为对治相违诤论。依于定力。如法正教。故能
伏之。第四根力。知诸众生上中下根。而为说
法。第五欲力。知诸众生软中上根教修净解。
离不净解。第六性力。知诸众生心性各异。为
说对治。教授利益。第七至处道力。以五度门
教授众生。如声闻地。又授菩萨空无我义。如
地持说。宿命智力。观察宿命。知现由彼。伏断
常论沙门婆罗门。生死智力。说诸众生所往
生处。伏断灭论沙门婆罗门。漏尽智力。善知
漏尽。伏疑惑解脱沙门婆罗门。作业如是。


第六门明其次第。如地持说。佛得阿耨三菩
提时。顿得十力。后随化用次第现前。于中有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8c 页 T44-0868.png
三。一依世谛智起化。次第先以是处非处智
力。观察世谛因果部分。次以业力观欲界业。
而为说法。令离恶业修行善业。次以定力观
上二界禅定之业。教诸众生。依世俗道。断离
诸欲。后以根力至漏尽力。教诸众生。依出世
道。永断诸欲。于此分中。先以根力观察众
生诸根利钝。次以欲力观其悕望。次以性力
观其使性。次以至处道力。随患不同。以五度
门而为教授。摄令住心。次用宿命生死智力
教诸众生。令离断常安住中道。有诸众生。为
止所缚。不断烦恼。起增上慢。故后用其漏尽
智力教授众生。令断烦恼究竟漏尽(此一门竟)


依第一义智起化。次第于此门中。先以是处
非处智力观第一义。次以业力观在家人造
种种业。令修净业。次以定力观出家人。令修
定行。后以根力至漏尽力。令诸众生于苦解
脱以道度之。其中次第与初门同(此二门竟)

三依
缘起法界之智起化。次第何者。是缘起法界
法相之有。是其世谛。法相之空是第一义。有
无俱离。如来藏中过恒沙法。缘起相成名缘
起法界。于中先以处非处力。观缘起法界。次
以业力。观世众生作如是业受如是果。次以
定力。为苦众生三种示现。而教授之。令生信
解。后以根力至漏尽力。以道度脱。令出众苦。
于中次第与初门同。次第次如是。

次第七
门。教化教授二门分别。如地持说。初之二力。
是教化力。后之八力是教授力。汎宣因果。教
示众生。令生信解。名教化力。辨彰行仪。指心
曲授。令起行修。名教授力。前二力中。初处非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9a 页 T44-0869.png
处。教化众生。令其远离颠倒因果。第二业力。
教化众生。令其远离无因无果。后八力中初
之四力。知物心器。后四授法。就前四中。初心
求者知心求。何者是心。所谓禅定。何故名
心。以定住缘。息其外用。息用从体故名心
为心。心有趣法故名为求。馀求亦尔。何故
明心。如龙树说。散心中慧。不堪入法。如䌽无
胶不住涂物。要依定心方堪入法。故须明心。
以何义故先明定心。经说不定。依如花严。
一处之文。性力之后方始说定。一处经文。至
处后说。诸经多在根力前说。释有两义。一就
自释。诸佛如来自住禅定方起化用。故先明
定。二就所化众生以释。众生五根。以慧为
主。慧前说定。义之次第故先明心。二根求
者。知根求。何者是根。所谓信进念定慧等。何
故名根。此如前解。先习令成。能生于后。故名
为根。何故明根。欲授道法无根不入。故须明
根。以何义故次明其根。解有两义。一对前释。
五根之中。以慧为主。定后说慧。义之次第故
次明根。二对后解。根是先成。欲是现生。先成
在前故次明根。三悕望求者知悕望求。何者
悕望。谓乐欲心。何故名悕。欲心求法故名为
悕。何故明悕。欲授道法无欲不取。故须明悕。
以何义故次明悕望。解有两义。一对前释。根
是先成。欲是现生。根后说欲。义之次第故次
明悕。二对后解。于法始求。名之为欲。习欲不
改。方始成性。性前说欲。义之次第故次明悕。
四使求者知使求。何者是使。谓烦恼性。何故
名使。性成烦恼。随人系缚故名为使。何故明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9b 页 T44-0869.png
使。欲随其患授对治故。何故次辨。解有两义。
一对前释。习欲不改。方成使性故。于欲后
明其知使。二对后解。要先知病。然后授药。是
故于彼至处道前。明知使性。上来四力。知物
心器。下四授法。于中初一。授以事法。令诸众
生事中安心。宿命天眼。授以理法。令其事趣
入中道。后一漏尽。授以果法。令其究竟。初中
随人使患不同。以五度门而教授之。多贪众
生。教观不净。多瞋众生教修慈悲。问曰。贪嗔
欲界烦恼正与定违。得禅定者。必无此过。向
前定力。知他定心。有定心者。已离贪嗔。今何
以言多贪众生教观不净。多嗔众生教修慈
悲。释言。凡夫虽得禅定。但伏粗起。性使犹
在。故此教之。又前定力。以定为主。名为定
力。于中亦知无定心者有定心者。虽无贪嗔。
有者有之。故此教观不净门等。愚痴多者教
观因缘。问曰。声闻以钝根故教观四谛。不教
因缘。缘觉利根教观因缘。今何以言愚痴多
者教观因缘。释言。愚痴有其二种。一闇钝无
知。如牛羊等无所识别。名曰愚痴。二机性
聪利妄有建立。迷正因缘果名曰愚痴。今言
愚痴教观因缘义当后门。虽名愚痴性实聪
利。故教因缘。教观过去无明行等。令知往因
离无因见。教观未来生老死等。令知后果离
无果见。教观现在名色等。因果俱知。问曰。向
前处非处力及与业力已教因果。今教因缘
令知因果。与前何别。释言。向前处非处等。虽
教因果。随语生信。离粗邪见。心未见法性使
还生。今于此中。教观因缘。令自见法。使除使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69c 页 T44-0869.png
性。著我多者。教分别界。依如毗昙。教六界
观。名分别界。四大空识是六界也。涅槃云尔。又涅槃说十八界观名分别界。觉观多
者。教令数息。此等如前五度章中具广分别。
从事入理。次以宿命天眼教之。其宿命力。教
观过去。令知现法从过因生体性非常。其天
眼力。教观未来。令知现法生后不绝体性非
断。非常非断名为中道。问曰。向前至处道中。
愚痴众生教观因缘。观因缘时已知过因。何
须更以宿命智力教观过因。观因缘时亦知
后果。何须复以天眼智力教观当果。释言。宿
命天眼所教不异因缘。但心入法必有阶渐。
前教因缘直知过去未因果之事。未能将事
以测其理。今于是中将事验理。浅深不等。故
须重教。所教众生心。虽入理为止所缚。未
究竟处生究竟想。是故多起四种慢心。一不
作作增上慢。二不得得增上慢。三不触触增
上慢。四不證證增上慢。是故须以漏尽智力
教除四慢终證漏尽。四慢何别。行有二门。一
教二證。事中所行。依教修起名为教行。合理
之契如名證。此二种行。各有始终。教行之
始。造缘修起。名之为作。于此未作。自谓已
作。名不作作增上慢。教行终成。名之为得。于
此未得。自谓已得。名不得得增上慢。證行之
始。法来现心为心觉知。名之为触。于此未触。
自谓已触。名不触触增上慢。證行之终。泯情
会法。目之为證。于此未證。自谓已證。名不證
證增上慢。破除初慢。令其实作。破除第二。令
其实得。破除第三。令其实触。破除第四。令其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70a 页 T44-0870.png
实證。实德成就。名證漏尽。如地持说。此八
教授三处所摄。初五为一。未住心者。令系念
缘中。次二为一。已住心者。说得自义。正方便
道漏尽涅槃。义利自己名为自义。合理正观。
与彼为因。趣向彼义名为自义。正方便道后
一为一。未究竟者终令究竟。教化教授。辨之
略尔。

次第八门。明其大小所说不同。不同有
七。一体性不同。小乘所说妄心为体。彼说事
识为力体故。大乘所说真心为体。八识真心
为力体故。二智行不同。小乘法中。说佛十力
十智为体。大乘法中。说佛十力用如实智以
之为体。三心缘不同。小乘法中。说佛十力
于法攀缘分别而知。大乘法中。说佛十力于
法无缘而能普知。如镜照物都无缘念。诸德
齐尔。何故而然。小乘所说。心外有法。法外有
心。心法别体。以别体故。向外取境。智于缘
中。攀缘觉了。名之为力。故有缘念。大乘所
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同体。以同体
故。不须向外攀缘取法。一切诸缘悉智中现
名为力。如世万像镜中而现故无缘念。四知
法不同。小乘法中。说佛十力但能了知阴界
诸入十二因缘四真谛等。不论馀义。大乘法
中。说佛十力穷知一切乃至甚深如来藏性
悉能了知。五多少不同。小乘法中。宣说十力。
不多不少。大乘法中。随化众生。说佛十力。理
实佛力无量无边。故彼鸯掘魔罗经言。说佛
十种力。是则声闻乘。斯非摩诃衍。大乘无
量力故佛不思议。问曰。佛力实有无量。以何
义故随化众生但说十种。龙树释言。以此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70b 页 T44-0870.png
十种度生具足。云何具足。初之二种教化力
足后之八种教授力足。如前具辨。六常无常
异。小乘法中。说佛十力体性无常终归磨灭
趣入无馀。大乘法中。说佛十力用有兴癈体
真常住无为不变。七得度不同。小乘法中。说
佛十力菩提树下成佛时得。大乘法中。说佛
十力种性已上随分得之至佛乃满。故地持
中宣说。菩萨成就如来十力种性名力种性。
问曰。于彼三藏教中宣说十力是佛功德馀
人未得。何以说之。龙树释言。为增声闻菩
萨信故。又欲令彼生愿求故。复欲使彼起于
念佛三昧心故。并欲令彼外道伏故。如是非
一。问曰。于此十力之中何者最胜。人说种
种。如龙树辨。或有说言。初力最胜。摄十力
故。或有说言。漏尽力胜。至涅槃故。有言。十
力各于自事为最殊胜。知处非处。初力为胜。
乃至漏尽第十力胜。如是一切。有言。十力皆
以无碍解脱为本。并皆增上无有优劣。十力
如是。

*** 十八不共法义六门分别(列名辨相一
 辨定是非二 体性三 就处分别四 三业分别五
 四缘分别六)

就初门中先总释名。次别后解。十八不共。如
大品说。如来功德不与他同。名不共法。通
而论之。一切功德。悉名不共。故地持中说百
四十不共之法。今据一门且论十八。名字是
何。三分数之。初六一分。一身无失。二口无
失。三意无失。亦名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
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次六一分。欲无减。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70c 页 T44-0870.png
二精进无减。三念无减。四智慧无减。五解脱
无减。六解脱知见无减。后六一分。一身业随
慧行。二口业随慧行。三意业随慧行。四知过
去无碍。五知现在无碍。六知未来无碍。以此
通前合为十八。初身口意无失者。如来三业。
离过纯净。故无过失。何因缘故得此无失。有
四种义。一无习离过诸恶尽故。二常守念慧
对治坚故。三修戒定慧对治具故。四住第一
义对治染故得此无失。无异想者。佛住等
心。于诸众生。常行舍心。无怨亲想。名无异
想。何缘能尔。佛无量劫。于诸众生常修平等
一子想。故见无我人。离怨亲故。见法空寂。无
彼此故。见诸众生同一佛性法身故。无不定
心者。佛常一心无有散动。名无不定。问曰。定
者从未来禅乃至灭定。若佛常定。云何能得
为人说法具四威仪。龙树释云。欲界有定。
佛出诸禅入欲界定。故能起说现四威仪。又
佛住于实相定中。妄想永灭。故无不定。三昧
法力。无所不为。故能起说。现四威仪。无不知
已舍者。分别有二。一自行门。二化他门。自行
门中分别有二。第一约对三受分别。如龙树
说。馀人钝根多觉苦乐。知乐生贪。知苦生瞋。
心生厌离。于不苦乐。不能觉知。行于舍心。为
痴使使。佛于三受咸皆觉知。知已厌离。无有
不知偏行舍心为痴使使故。佛无有不知已
舍第二约就止举舍等三门分别。如来善修
七觉分故。心沈则举。心掉则止。离于二边方
始行舍。非是不知望直行舍。化他门中分别
亦二。一就四无量化心分别。如来善知无乐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71a 页 T44-0871.png
众生。慈悲应与之。有苦众生。悲应拔之。得
法众生。喜应庆之。知其究竟得解脱者。方始
行舍。非是不知望直行舍。二约身口化行分
别。如来有时身口息化。入于禅定。一月二月。
馀人生疑。如来出世。为化众生。岂可不知我
等须化而舍入定。佛言。我知种种因缘。故入
禅定。非是不知。而舍入定。知何因缘须舍入
定释有三种。一世人常见心生厌倦。不增渴
仰。欲令渴仰故舍入定。二欲令人依说修行
故舍入定。三欲以法付嘱弟子令其宣说故
舍入定。具此多义故。佛无有不知已舍。欲无
减者。佛德虽满。而于诸法常欲不息。名欲无
减。问曰。经说佛断一切善法中欲。云何而
言佛欲无减。论言。佛断善法欲者。欲有二种。
一未得欲。二者已得求增长欲。佛德满故断
此二欲。今不共中欲无减者。佛德虽满。以
久习故乐欲无减。又知善法有大利故。乐欲
不减。如转轮王所有马宝。虽到至处去心不
止至死不已。又亦如彼劫尽之火虽无所烧
火热不息。又如来白善虽满所化未尽。故
欲无减。问曰。所化众生未尽。如来何故舍入
涅槃。论言。众生有其二种。一现度佛已度竟。
二者后度佛当度之。由今未度故入涅槃。精
进无减者。龙树释言。如欲中说。欲与精进其
义相似。问曰。若欲与精进同。今不共中何须
别说。解有三异。一始终异欲为初行。是欲增
长说为精进。乐欲之始。如渴须水。精进之终。
如集灌绠方便求水。二满外异欲在内心。精
进在外。造修在缘名为外矣。三通局异欲唯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71b 页 T44-0871.png
在意。精进之行。遍通三业。有是不同。故须别
说。念无减者。于三世法。持念不共。名念无
减。问曰。向前意无失者。经中亦名为念无失。
与此何别。论自释言。前念无失离于错误。今
念无减。离于减少。又念无失。于彼威仪所作
事中。无错无失。念无减者。于诸禅定神通
忆念去来现在一切法中。通达无减。问曰。声
闻亦有四念牢固不失。何故偏说念无减失
为佛不共。龙树释言。二乘之人。虽有四念牢
固不失。而犹减失不能尽达三世之事。故于
过去极远能知八万劫事已外不知。未来亦
然。佛则尽知。又于见道十六心中。声闻不能
念念具。知佛于此等生住灭时。念念悉知。故
说不共。慧无减者。诸佛如来得一切智。于一
切法善分别知。故慧无减。问曰。何缘得此无
减。论自释言。以久习故。又从多佛广受持故。
复以无量功德助故智慧无减。解脱无减者。
佛具心慧二种解脱。亦具有为无为解脱。又
具法界无量无边诸解脱门。名解脱无减。解
脱知见无减者。佛于一切诸佛解脱中。知见
了了。无有闇障。名为解脱知见无减。问曰。直
尔说知。便是何劳说见。龙树释言。为明如
来于所知事深知牢固。故说知见。如两重绳
缚物则牢。此亦如是。又复如彼小乘法中。但
说其知。摄慧不尽。但说其见摄亦不尽。故
须并说。云何不尽。说慧有三。一知而非见。如
彼五识相应之慧及尽无生智。以五识中慧
心微劣。不能推求。所以非见。尽无生智。是息
求心。亦无推求。为是非见。二见而非知。谓五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71c 页 T44-0871.png
邪见及见道中八忍之慧。五见推求故得名
见。颠倒推求不知法理。故不名知。八忍推求
故得名见。与疑得俱于法不决。故不名知。三
亦见亦知馀一切慧以有此别。偏举不尽。故
须并说。又如从人闻法思量。可名为知。自身
得證。方名为见。又复耳闻得名为知。自睹无
疑。方名为见。故须并说。问曰。二乘于解脱中
亦知亦见。何故偏说解脱知见为佛不共。释
言。二乘于解脱中。虽知虽见。知见不尽。故有
减少。佛于解脱。知见穷尽无所减少。故名不
共。问曰。佛德无量无边。何故但说欲精进等
六事无减。龙树释言。佛于自利利他德中有
四种事。能有成辨。一者乐欲能为一切善法
根本。二者精进能作诸善。三者念心守护根
门。四者智慧观察得失有恶斯断。以此四事
得二果报。报所谓解脱及解脱知见。故但说
六。身口意业随慧行者。诸佛如来先用智慧
观察得失。然后造作身口意业。故无过失。诸
罗汉等身口意业。不随慧故多有过失。如憍
梵婆提。食已吐竟而更食之。摩头槃比丘。至
檀越家跳上栋阁。上树上壁。诸如是等身业
失也。毕陵伽婆蹉。骂恒水神等口业失也。舍
利习瞋难陀习贪。诸如是等意业失也。佛悉
无之。问曰。如来亦骂调达。云何悉无。释言。
此等为化故尔。不名过失。问曰。前说三业无
失其义已足。何须复说三业随慧。论言。前说
三业无失。未明何因得此无失故。今明其随
智慧行故得无失。知三世无碍者。佛于三世
一切事中知无碍也。问曰。过去已灭今无未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72a 页 T44-0872.png
来未有现在无住。云何言佛通三世事。释言。
过去虽复已灭。非不曾有。未来当有现在假
有。故佛知之。问曰。前说智慧无减无所不知。
何须复说知三世乎。释言。前说慧无减者。于
诸法相通达无减。此说于彼三世事中了知
无碍。故复说之。辨相如是。

次第二门。辨定是
非。十八不共有三种说。一说如前。二迦栴延
尼子所说。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即为十四。大
悲十五加三念处合为十八。此之一说。龙树
非之。由作此说。是故名为迦栴延子说。若释
子说则不如是。佛德如海。无量无边。云何
还说如来十力四无畏等为不共法。又论说
言。罗汉辟支及诸菩萨。亦能知于是处非处
乃至漏尽。云何宣说十力功德为不共法。问
曰。若言十力功德馀人分齐非不共者。身无
失等二乘之人亦有少分。云何说之为不共
法。论自释言。我不宣说身无失等为不共法。
我说身等常无过失为不共法。是故声闻缘
觉无之。三大智论中更有一说。一者如来具
一切智。所知宽广。二具无量功德。三具大悲
心。四智慧自在。所知无碍。五禅定自在。六变
化自在。七能授又无量记莂。八所记不虚。
九言无失。十慧无减。所知不退。十一常行舍
心。十二知时非时。谓知众生应受化时。及知
众生未可化时。十三念无失。十四无烦恼习。
十五无能如法出其过失。十六无能见其顶
者。十七足下柔濡。众生遇者即得受乐。十八
得神通力。转众生心令易化度。是为十八。此
之一说。龙树亦非言。此是非三藏中说。斯乃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72b 页 T44-0872.png
声闻诸论师等。撰录经中赞佛之言为此十
八。其言无失及念无失智慧无减常行舍心。
此于大乘不共法中取以为论。无见顶相足
下柔濡。是佛相好。若说此等为不共法。不共
众多。何止十八。此三说中。初说为是。后二为
非。是非如是。

次第三门辨其体性。于中曲有
四门分别。一善恶无记三性分别。如龙树说。
十八不共体性唯善。二就有漏无漏分别。如
龙树说。十八不共体唯无漏。三就功德智慧
分别。论说不定。从主为言。十八不共体唯智
慧。故龙树云。大乘中说十八不共。一切皆以
智慧为义。智慧为主。故说为慧。随相别分。十
八不共功德智慧二门所摄。故龙树云。宣说
如来智慧功德为不共法。不说自然相好等
报为不共法。于十八中。无知己于智慧无
减知见无减。了达三世。此六是慧。馀是功德。
亦可。前六及解脱中智慧解脱体性。是慧。馀
是功德。四约如来五阴分别。就十八中。身口
无失及与身口随智慧行。此四色阴。无异想
者。是其想阴。无不定心应是行阴。而论文中
说为识阴。良以定中息用从体故说为识。非
正论定。馀是行阴。略无受阴。体性如是。

次第
四门。就处分别。论有两说。一说十八在第四
禅。佛成道时在第四禅得菩提故。第二家说
身口无失。身口随慧。在欲色界五地所摄。欲
界四禅是五地也。馀不共法。遍通三界九地
所摄。欲界八禅是九地也。就处如是。

次第五
门三业分别。身业无失身随慧行是其身业。
口业无失口随慧行是其口业。馀不共法悉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72c 页 T44-0872.png
是意业。三业如是。

次第六门四缘分别。如论
中说。身口无失及与身口随智慧行是色法
故。唯二缘生。所谓因缘及增上缘。非心法故。
不从缘缘次第缘生。馀之十四心法功德。具
四缘生。从其过去善业熏起是因缘生。心法
相起次第缘生。缘境而起是缘缘生。万法不
障增上缘生。十八不共。略之云尔。

*** 百四十不共法义三门分别(辨相一 作
业二 对十八不共共相收摄三)

第一辨相。百四十不共法。出地持论。如来
功德。不与下同名不共法。分别有二。一对凡
夫二乘人等。有无不同名为不共。二对菩萨
满不满异。亦名不共。随德广论。不共无量。今
据一门说百四十。其名是何。所谓如来三十
二相八十种好。合为一百一十二法。四一切
种净合为一百一十六法。十力通前。百二十
六。加四无畏为百三十。大悲为一。不忘法二。
加三念处及三不护。通前为八。断除诸习九。
一切种妙智十。通前一百四十不共为百四
十不共法也。名数如是。今随门别次第释之。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色形功德一处辨之。福
状外彰名之为相。又表内德亦名为相。姿媚
可爱。惬悦人情。说之为好。辨此相好。略有三
门。一明其果。二辨其因。三明修所为。就明果
中曲有五门。一正辨列。二定多少。三论真应。
四明得处。五辨定优劣。初正辨列。何者是其
三十二相。如涅槃经及地持说。一足下安
平如奁底相。二足下千辐轮。三纤长指。四蹄
足跟。五手足网缦如白鹅王。六手足柔软。七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73a 页 T44-0873.png
𦟛膊踢如伊尼延鹿王。八踝骨不现。九平立
手摩膝。十马藏如马王。十一身圆满如尼拘
律树。十二身毛上靡。十三一一毛右旋。十四
身金色。十五圆光一寻。此论释迦。馀佛身光
远近不定。十六皮肤细软尘垢不着。十七两
手两足两肩及项七处满。十八上身如师子。
十九臂肘𦟛圆。二十缺骨备二十一身𦟛
直。二十二四十齿。二十三齿齐密。二十四齿
白净。二十五颊车方如师子。二十六次第得
上味。二十七顶肉髻及无见顶共成一相。二
十八广长舌。二十九梵音声。三十目绀色。三
十一眼上下瞬如牛王。三十二眉间白毫。三
十二相名字如是。何者是其八十种好。如地
持说。手足二十指悉皆妙好。即为二十。两手
两足表里八处平满。通前合为二十八种好。
两跟两膝两髀两肩两肘两腕两股两臀藏相
两圆两膊两胁两腋两乳腰背心齐及与咽
肠。悉皆妙好。为三十二。通前合为六十种
好。此咽已下六十好也。上下牙齿悉皆妙好。
即以为二。两唇两龂两颊两鬓两眼两耳两
眉鼻两孔额两角。悉皆妙好。复为十。通前
合为二十种好。此咽已上二十好也。是为八
十。相好如是(此一门竟)

次第二门辨定多少。问
曰。相好为止有此为更有乎。如花严经相海
品说。于前三十二相之处。一一各有无量无
边阿僧祇等相好功德。是诸相好名字各别。
于十方界。功德作业利益亦异。虽有是相。微
妙难见。如梵天王顶上宝珠名因陀罗。一切
诸天都无见者。又亦如彼如意珠王。是珠具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73b 页 T44-0873.png
有无量势力。珠形可见。是珠力用不可得见。
佛相如是。化身粗相。可以目睹。实德妙相。一
切人天无能见者。唯大菩萨。知见少分。佛乃
穷了。但为化度声闻凡夫故。但现说三十二
相八十种好。问曰。经说如来胸中有一金刚
万字之相。名曰无比。何故向前三十二中不
列其名。此乃众多相海所摄。故于三十二中
不列。多少如是(此二门竟)

次第三门辨定真应。问
曰。向说相好功德为真为应。分别有二。一对
离相微妙之身所可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
好。王宫现生悉名为应。以是应故终归尽灭。
二就所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随义分别亦
真亦应。自业所起名之为真。故地论中。名此
相好为实报身。即此相好。随诸众生精粗异
现。或生或灭即名为应。良以真应不相离故。
现生之身而常不生。现灭之身而亦不灭生
灭既然。大小精粗义亦同尔。真应如是(此三门竟)

次第四门。明其得处。对因不同得处亦异。若
对地前所修善业。净心地已去相好报生。若
对地上所修之因。随诸地中次第报生。此之
两义。如地持说。得处如是(此四门竟)

次第五门。
辨定优劣。如地持说。降佛已还一切众生
福德积聚。等于如来一毛之相。一切毛相福
德积聚。等彼如来一随形好。一切随形福德
积聚。增至百倍。乃得一相。除白毫相肉髻相
梵音声相。除此三相。得馀相矣。馀一切相功
德积聚。增至千倍得白毫相。白毫相功德增
至百千倍。乃得肉髻无见顶相。白毫相功德
增至亿百千倍。乃得如来法蠡音相。是故如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73c 页 T44-0873.png
来随意发声。清净梵音。乃至十方无量世界。
如是如来无量无边功德积聚不可思议。上
来一门明相好果。次第二门明相好因。经明
相因。好因不论。明相因中。四门分别。一正辨
因。二就位分别。三明此因具无量能生相好。
四明大小所说不同。正辨因中。义别三门。一
者别因。二者失因。三者通因。言别因者。三
十二相得因各异。如地持说。持戒忍辱惠施。
故得足下安平。如涅槃说。持戒不动。施心
不移。安住实语。得足下平。供养父母和上师
长。苦恼众生为作救护。故得足下千辐轮相。
不客众生。无劫盗想。于所尊重。先语问讯
合掌恭敬。以爱念财而为供养。破诸憍慢。得
纤长指。即上得三相。业得𦟛足跟。以四摄
事。摄取众生。故得手足网缦。为所尊重。涂身
洗浴捉持案摩故。得手足柔软相。修诸善法
转身无厌。得𦟛膊踢。涅槃经说。专心听法
演说正教。得鹿王[𨄔]。自受正法。广为人说。为
法走使。得踝骨不现相。次第修行三业清净。
瞻病施药。离诸我慢。修习知足。得手摩膝。见
分离者。以法和合。修习惭愧。施人衣服。得马
藏相。净修三业。亦教人修。饮食知量。病者施
药。摄受难业。集聚难财。四大增损能令调顺。
得身圆满相。即上得𦟛腨踢。业得身毛上靡。
修诸善法。智慧明达。思惟诸法微细之义。于
所尊重。乐修供养。于同住者。以善友摄。教令
入义。得一一毛右旋。以上衣食车舆璎珞严
身之具。施于一切。不起嗔恚。得身金色圆光
寻二相。即上得一一毛右旋。业彼皮肤柔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74a 页 T44-0874.png
软。广施众生供设大会。得七处满。已起未起
一切善法。为作导首。离于我慢。柔和其性。为
除不善。教以善法。得上身如师子。即上得
纤长指。业得臂肘𦟛圆缺骨满身𦟛直三相。
远离两舌。坏者和合。得四十齿齿齐密二相。
修欲界慈。思惟法义。得齿白净。随众生等欢
喜施与。得颊车方。施胜法味。坏诸味者。为净
其味。得次第得上味。受持五戒。转以授人。常
行悲心。回向大法。得肉髻无见顶相及广长
舌二相。常修实语爱语时语如法语。方便说
法。得梵音声。普于众生等行慈心。犹如父母。
得目绀色眼上下瞬二相。见实德者。称扬赞
彼。得眉间白毫相。别因如是。次明共因。众多
相好共一因生名为共因。于中两门如地持
说。第一约就四修分别。于诸善法决定修者。
得足下安平相。专心修者。得足下千辐轮𦟛
腨肠手足网缦手足柔软七处满缺骨满臂肘
𦟛圆身𦟛直广长舌九相。常修者。得纤长指
𦟛指𦟛足跟立手摩膝身圆满齿齐密五相。
无罪修者。得馀诸相。二约八种净业分别。于
诸众生。无忿恚心。得手足柔软皮肤细濡二
相。次第修时。得𦟛腨踢相。欢喜光明而为供
养。善心音声而为赞叹。得圆光一寻身金色
齿白净眉间白毫四相。闻誉不喜。覆藏功德。
得马藏相。所修善根。回向菩提。得身毛上
靡四十齿次第得上味肉髻四相。勤修精进。
得上身如师子颊车方二相。安众生心。如视
一子。得齿齐密眼绀[月*妾]眼上下瞬三相。修善
无厌。获得馀相。共因如是。次论通因。一切诸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74b 页 T44-0874.png
相因行无别。名为通因。于此门中。差别有三。
第一总说戒行为因。如地持说。三十二相无
差别因。皆是持戒。若不持戒。尚不能得下
贱人身。况大人相。第二宣说百福为因。如
涅槃说。三十二相一一皆为百福严之。其百
福者。五品心中。修行十善。谓下中上上中上
上即为五十。始修五十。终成五十。是为百福。
此百犹是戒行差别。三就一切诸行说因。理
实通论。一切诸行一一皆得相好之果。无有
差别。因体如是(此一门竟)

次第二门。就位分别。
理实通论。始从发心终尽法云。一一地中。无
不具修相好之因。随相具分。善趣地中。方始
修习。种性已上种子成就。解行地中。方便生
果。初地已上。得果现前。就位如是(此二门竟)


第三门。明相好因具三无量能生相好。如地
持说。一劫无量。亦得名为时无量也。种性已
上。三阿僧祇大劫修行。故生相好。二心无
量。安乐饶益一切众生。故生相好。三行无量。
一切善业。无不备修。故生相好(此三门竟)

次第四
门。明其大小所说不同有十一门。一就界分
别。大乘人说。相好之因。唯欲界修非上二界。
龙树宣说。欲色界修。非无色界。理亦通之。
一切善业皆悉能生相好因故。二就趣分别。
小乘人说。人中修习。龙树宣说。通于五趣。如
彼娑伽龙王等辈。皆是菩萨同修佛因。三就
处分别。小乘中说。阎浮提修不在馀方。龙树
宣说。三天下修除郁单越。理亦通之。菩萨遍
在一切处。修皆悉能为相好因故。四就身分
别。小乘中说。男女身修。龙树通不能男等。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74c 页 T44-0874.png
亦能修习。五就具分别。小乘中说。唯在意修
不通身口。此之一义。龙树不破理通三业。一
切礼拜赞叹等善。皆悉能为相好因故。六就
识分别。小乘宣说。意识中修。龙树说通。七
多小分别。小乘中说。彼一一相一思为因。多
思助成。龙树宣说。于一一相。以无量思而以
为因。八就时分别。小乘中说。佛出时修。馀时
不修。龙树宣说。一切时修。九约位分别。小乘
中说。菩萨度于三阿僧祇劫。别于百劫修相
好业。极少九十一劫修习。如释迦佛。龙树宣
说。从初发心至佛恒修。十约境分别。小乘中
说。缘佛身修。龙树说通。第十一门次第分别。
小乘法中。有人宣说。先修足下安平之相。要
先足立后能起馀。或有人说。先修如来绀青
眼相。以此眼相。慈视众生故先修之。龙树破
此。明修非次。上来第二明相好因。次第三门。
明修所为。理实齐通。随义且分。修习诸相。为
净身器摄受阿耨菩提净法。如欲请王先严
舍宅。欲盛妙食先严宝器。此亦如是。如涅槃
说。此为自利。修习诸好。为摄众生令生爱敬
乐受所说。又涅槃说。世间众生事八十神佛
为摄取。是故修习八十种好。其八十神。如
涅槃经十德中说。相好如是。四一切种净者。
所谓身净心净境界净智净。义如上解。其十
力者。从处非处乃至漏尽。义如上释。今更依
经略辨其相。经说初力有其九句。一者如来
树人别德。如地持释。言语所说不乖于如故
名如来。二是处非处举其力境。净不净果依
差别因故名是处。差别因违名为非处。三如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75a 页 T44-0875.png
实智出其力体。如地持释。离增上慢智非是
不知妄称智故。四者是力辨力名义。如地持
释。于一切魔舍离得胜名之为力。自行力也。
堪能一切利益众生名之为力。化他力也。五
者成就简果异因。如地持释。修习摄受随欲
自在。故名成就。修习摄受力体成也。随欲自
在力用成也。六者胜妙彰其果圆。无上涅槃
名为胜妙。七者安稳显其因熟。得八圣道。远
离一切恼乱恐怖故名安稳。八能转梵轮。九
能师子吼。此二力用化益善人。除恼得寂名
转梵轮。摧伏邪众令舍异见名师子吼。九中
前七。是自安道。后二安他。第二业力。经有七
句。一知三世业。二知身口意三种之业。三知
四法受。有法现苦后乐。有法现乐后苦。有
法现苦后苦。有法现乐后乐。如论广辨是四
法受。四知众生数为造业人。五知众生及非
众生造业境界。六知业因。七知业果。定力有
二。一明如来于定自在种种现化。二知众生
定心有无。随力教修。知他众生软中上根名
为根力。知他众生软中上欲名为欲力。知他
众生三乘性别及烦恼性种种不同。是名性
力。知诸度门教授众生。及知众生种种异见
各有所至名至处道。知过去世八种事六种
同行名宿命力。八种事六种同行。如前具辨。
天眼力者。如来天眼扶净过人。见诸众生好
色恶色。又见众生身口意等善不善行身坏
命终。或生善道或堕恶趣。漏尽力者。如来
自漏悉已断尽。具一切德。亦知众生有尽不
尽。随宜教授。十力如是。四无畏者。谓一切智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75b 页 T44-0875.png
乃至能说尽苦之道。义如上解。三念处者。如
来长念我法最胜。然于受者及不受者。不起
恼心。众有三种。一者正众。二者邪众。三非正
非邪。于此三众。以正念心。而无增减。名三念
处。三不护者。佛过永尽身口意业不须防护。
名三不护。言大悲者。四无量心总名大悲。不
忘法者。如来于彼身口意等。所可作事常念
不忘。名不忘法。断诸习者。如来动止观瞻言
说离于一切烦恼所起相似馀习。名断诸习。
一切种妙智者。佛知三法。一义饶益是其善
法。二非义饶益是不善法。三非义非非义是
无记法。不同前二故云非义非非义也。于此
三中。知恶无记名一切种智。知于善法名为
妙智。此二合说为一切种智矣。百四十法相
别如是。

次第二门明其作业。此不共法。于十
方界利益众生。有十种业。一欲令众生信心
清净受丈夫身起诸相好。二一切所作无碍
自在起四一切种净。三为益众生断一切疑
起佛十力。四为开如来一切知见答一切问。
伏诸邪论建立正义起四无畏。五如来智慧
调伏众生。随诸众生。于正法中。若住不住。不
起恼心。起三念处。六一切所作无有过失。起
三不护。七常以佛眼观察世间。起大悲心。八
于众生一切所作皆已作故起不忘法。九如
来所行随顺于如无有馀过。起断诸习。十不
善无记一切远离于诸善法分别显示。故起
一切种妙智。作业如是。

次第三门。对彼十八
不共之法共相收摄。十八不共。如上广辨。彼
十八中三业无失三业随慧。百四十中三不
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第 875c 页 T44-0875.png
护收。无异想者。于诸众生。住平等心无怨亲
想。百四十中三念处摄。无不定心。百四十中
定力所收。无不知已舍。百四十中不忘法摄。
智慧无减知见无减。了达三世。百四十中一
切种妙智摄。解脱无减。百四十中断诸习摄。
彼十八中欲念精进三种无减。百四十中略
而不论。百四十中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一
切种净十力四无畏大悲。于彼十八不共法
中隐而不彰。佛德无量隐显互举。不可具责。
一百四十不共佛法。辨之略尔。
大乘义章卷第二十(末终)

右二十六轴所雠校之原本者。古写三本
校合之善本也。曾延享二年欢喜庵。得东
都增上寺山内洞誉团海藏本。而令义镜
沙弥模写矣。近天明之初。明善寺补天。将
仁和寺及与东大寺两本更参校是非。较
量同异。法显所藏者是也。(景)宽政九年丁
巳春。起毫未尽三轴。应二三子需。讲无量
寿观经。序分讲了。复续于先笔。又夏六月。
于下总西念寺讲正信偈。秋于自坊续讲
定善十三观。今年戊午春。朝读散善九品。
夕讲净土和赞及毗婆沙易行品。以故不
得一事校雠。同年腊月上旬第九日。誊写
之功毕。愧多于三豕点读之谬矣。冀后见
者。善拣择为是正焉。

   东都前光圆寺五乘院释宝景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