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692a 页
No. 787
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卷上
光严无际大师 普观 述

吾祖康居贤首国师在昔有唐垂拱之世躬被徵召
与于阗国三藏法师提云般若同译此论笔授功毕
继而制疏盖欲启迪三权显扬一实俾夫马鸣坚慧
之道大播于当时永传于不朽其亦深益于化源也
虽然阐教立言之士代不乏之而兹疏也久秘辽海
蔑闻流行迄我圣宋为之一统高丽王子祐世来朝
以是斯文复归中国既其词旨高远前修未见赞述
其或有钻仰者手足无所措矣观不佞握椠含毫弥
缝其阙辄为钞释凡二卷因领以要榜其名题庶乎
来者领略一乘要妙之义以资驾说者焉且不以狂
简而罪我也。

释疏分二初标题目二述疏文前中二初标立疏题
具有九字存去合离两重能所初并存中疏为能解
上皆所解即疏论对去其能解就所解中论即能诠
馀皆所诠即诠旨对能解之疏从所解论以彰其名
能诠之论从所诠义以标其称二皆依主疏者疏通
卷一 第 692b 页 X46-0692.png
决择义也疏决文义使无壅滞其犹决江河之滞塞
使川泽以疏通奥义深文由兹流畅故以为名所解
论题下疏自释。

二纪旌作者上二字彰国朝之号下四字标疏主之
名沙门梵音此云勤息即释子之通称谓勤修戒定
慧息灭惑业苦生善灭恶之名也上法下藏即疏主
名讳生而有名死而讳之此方之礼即华严第三祖
兹所谓符弥陀因地之名莲生当处赞毗卢称性之
典如日照高山准唐秘监阎公碑铭俗姓康氏累代
相承为康居国相祖自康居来朝父谧皇朝赠左侍
中疏主年甫十六炼一指于阿育王舍利塔前以伸
供养尔后更游太白雅挹重玄闻云华寺俨法师讲
华严经投为上足泻水置瓶之受纳以乳投水之因
缘名播招提誉流震极累奉诏旨与于阗国三藏实
叉难陀提云般若等备翻诸部经律论藏此论亦疏
主笔授也尝讲华严至贤首品感五云凝空六种震
地赐号贤首国师判教准观独得其奥制疏通经风
行天下以为贤首宗教者焉馀如别传述者显人作
用唯识疏曰造者制作之义述理名述先来有故创
论制名云作今新起故此乃创制以充法施而云述
者示其谦也。

二述疏二初序论大旨后开章正释前中文三初标
举所诠宗体次辨示能诠由致后略释名题纲要前
中文二初明性缘无碍后显体量冲漠初文又二初
卷一 第 692c 页 X46-0692.png
约性总明亦二初约体绝名言详夫者入文之始发
语之端详谓审实夫谓语词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必
先详审而后言之性海虚凝标指法体谓即此论所
宗法界性即诸法实性名为法性亦名法界或名真
如及实际等以具德故举海为况法喻合说故言性
海虚谓体非质碍凝即性无变异略显法体德也名
则诠表诸法自性言即语言谓语音语路语业语表
法本无言名言之所不逮今言迥架则杳绝筌蹄如
周易略例云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得意忘象
得象忘言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
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
筌也存言者非得象存象者非得意象生于意而存
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
所存者乃非其言也〔文〕彼曰筌蹄即此名言斯亦可
取而为类也。

二寂门下理该相用上标法体此显名义亦如起信
论中所明一法二义法即一心义即三大初言寂者
卷一 第 693a 页 X46-0693.png
谓即体大论云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
减故此则双具二所入法二能入门言二法者一者
无量无边诸法差别不增不减摩诃衍二者寂静无
杂一味平等不增不减摩诃衍今但言寂文句窄故
显明后一影示初一门即义用谓能入也圣智通游
故称曰门此有二门所谓如本法名门亦尔故但易
法中摩诃衍字而为门焉无方之应说名圆应由三
大义即三而一即一而三举一全收故云潜该相用
相即相大论曰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
德故亦则双具二法二门言二法者一者如来藏功
德摩诃衍二者具足性功德摩诃衍二门亦尔准前
可知用即用大论云三者用大谓能生一切世间出
世间善因果故亦则双具二法门言二法者一者能
生一切世间因果摩诃衍二者能生一切出世间善
因果摩诃衍此中二门亦类前也。

二故由下约缘别显二初承前起后二出入下正明
无碍故由二字即承前也不是故则不然由前所明
甚深性海湛然常住不可思议不思议因召为妙因
亦即名为正因佛性虽则湛然常住不变而能随缘
成诸事法犹如大海而为涛浪之渊府也楞伽经云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缘生等者一切诸法悉从缘生能感业因所招识果
皆不实故说言幻果犹如幻师作诸幻事如是一切
卷一 第 693b 页 X46-0693.png
种种业幻因果等法皆依涅槃得有起灭故下颂云
如一切世间依虚空起尽诸根亦如是依无为生灭。

二出入下正明无碍二初总标文有二句初句二释
一谓从真起妄说名为出返妄归真说名为入如释
摩诃衍论引楞伽王经尔时世尊告大众言诸佛子
我念往昔于出时中我来依佗于入时中佗来依我
彼论引成二转门义于出时中我来依佗者即下转
门于入时中佗来依我者即上转门我谓即是真如
本觉如来藏佛来谓受熏之义背自本体依无明佗
出则随染名为下转入则还净名为上转二出谓出
假化物入谓入解證理然此二义皆悉出则是事入
则是理以依理成事故事与理冥事法即理故与事
会故此说言出入冥会其次句中动亦事也静亦理
也互融无碍故曰相和。

二理不下别释二初正明后复释前中二初以性从
缘理不乖事等者谓不变即随缘故理不乖事谓由
不变得有随缘故不转性而成物也此则成上依理
成事之义也二事不下以缘从性事不乖理等者谓
随缘即不变故事不乖理谓由缘生必无自性故不
坏物而归性也此则成上事法即理之义也后是则
下复释性非自性等即复释上理不乖事等文以性
从缘之义物非佗物等即复释上事不乖理等文以
缘从性之义。

二乃知下显体量冲漠二初指牒中含孕太虚谓大
卷一 第 693c 页 X46-0693.png
包乎无外隐秘纤芥谓细入于无间者即牒词后寔
唯下结属成上性缘无碍义也。

二将以下辨示能诠由致二初伤迷造论后依诠叹
旨初中三初叙谬乖宗次标人叹德后起论所由前
中二初封情罔测谓由上明性缘无碍真实旨趣幽
微绝胜妙因力而非情智分别之所能及也二如来
下执权失旨谓此一乘甚深教理佛灭度后陵迟隳
癈脱生末学或有保执权宣之教返不听受称实之
谈是为守权乖实之者担麻弃金信有之矣二标人
叹德初句标人馀句叹德杰者诗云邦之杰今谓此
菩萨生中天竺当时彼土独步一人故云杰出下疏
引三藏云西域相传是地上菩萨故此说言位登證
实德业声誉播于五天最高上故所谓英杰特立者
也三思欲下起论所由具如下疏第八门也。

二其为下依诠叹旨二初总标示造论大略故云其
为论也谓由此论乃是一乘无诤法轮诠旨理致而
非意言分别之境杜绝纷纭群异之论故超情谓所
执之迹也二以菩提下别叹二初所诠殊胜后能立
卷一 第 694a 页 X46-0694.png
功能约修显性亦二初正明二善苗下复释菩提心
者能成因也涅槃界者所得果也谓由此论最初显
示菩提心果故说以为因果之胜地地者通以理智
为体依持生长故名为地唯识论云谓十地中修十
胜行断十重障證十真如二种转依由斯證得结云
如是十地总摄有为无为功德以为自性与所修行
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名为地〔文〕今复言胜通诸因
果最极殊胜故言胜地清净相者谓即此论自性门
中所明离染清净相也谓即此心自性不染又出客
尘烦恼障得清净功德山者亦此门中所明白法所
成相也谓如是自性清净心为一切白法所依即以
一切白净法而成其性如说须弥山众宝所依即以
众宝而合成故依此二相是故说为缘性平辙谓由
自性二种净相可轨众生是为平正轨辙也。

二善苗下复释善苗等者谓即此论作义利门颂云
一切诸善苗因此而生长今云擢叶即生长义白法
开华亦即此章颂云如莲大开敷此二既乃作其义
利故得返流还源契本造极也。

二会妄即真二初法后喻宜烦恼海即无染门云此
复云何于不净位中现有无量诸烦恼而不为染谓
即心性在缠与烦恼俱而无染污论次喻云譬如日
轮为云所䨱而性常清净此心亦尔彼杂烦恼但为
客故不思议者染而不染难可了知谓由烦恼染相
即空故言不思议言一味者一性门云涅槃界者名
卷一 第 694b 页 X46-0694.png
为一味所谓平等味解脱味也满众生界者即分位
门颂云不净众生界等释云复次此菩提心无差别
相故不净位中名众生界等岂断常等者即无差别
门颂云法身众生中本无差别相无作无初尽乃至
常断皆悉离释云此菩提心在于一切众生身中有
十种无差别相所谓无作以无为故等今云断常万
殊即是差别序中岂言即显无差别也。

二喻明二初虚空在云喻后摩尼处垢喻皆是自性
门离染清净相中而有四喻论云譬如火摩尼宝虚
空水等为灰垢云土所覆翳等今序意云虚空本自
寥廓喻性自解脱义不为云之所蔽摩尼体自晶明
喻本性功德义岂为垢之所染四喻之中略举其二
二文略下能立功能三初总明上句文唯六纸故言
略也义极幽微故云玄也下句以可见边即喻近也
况不可见边即意远也。

二开夷下别显谓由此论开显一乘一性坦夷至道
以明生佛平等朗然无有变异勇悍猛利胜进之者
则心有契證离诸邪曲其亦直心而为道也又由辨
明一相无相真实妙理虽乃不碍缘起纷然而此性
无为作羸劣迟钝屈退之者则知其迷谬率皆从化
其亦无思而不服也。

三岂烦下结意文二初拣非岂烦二字遮止之词众
异妄见谓如权宗十师异论皆是意言分别舛駮相
乖舛也性本唯一而复形诸异见乃心得不为之重
卷一 第 694c 页 X46-0694.png
扰娆乎二显益中作者有二一约所依论本大师即
如来也二约能起开阐义师即坚慧也致即由致孔
子弟子颜渊亚圣故曰度几论语曰回也其庶乎屡
空言回庶几圣道孔子以圣人之善道教数子之庶
几唯颜每虚中怀道染远易系辞云颜氏之子其殆
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故今序文
取意用也。

三略释名题纲要中对拣释名文有二重初约大小
二约权实指陈馀义在下文也。

二开章正释二初标章然此十门生起有绪圣人设
教必不徒然将命微言先彰由致故受之以教起所
因此论发兴巳知所以二藏三藏当何摄属故受之
以明藏所摄藏摄既审未悉此论所诠法义分齐云
何故受之以显教分齐论所诠义巳知至极何等机
宜是所为故受之以教所被机所诠所被良以昭然
其于能诠何为体性故受之以能诠教体教体既知
寻诠会旨其所宗极归趣于何故受之以所诠宗趣
巳明宗趣将申解释标立题名要知纲领故受之以
卷一 第 695a 页 X46-0695.png
释论题目虽晓名题然犹未悉论主造论缘起在何
故受之以造论缘起缘起既明复当辨示翻传至此
在何时代故受之以传译由致上之九门悬谈大略
次当入论申通文义故受之以随文解释。

二随释十初中二初牒章总标二通者下随标别释
二初通有六因初一后四皆为护法第二利生智悲
可悉又此六因并通二种二别有十因一为助化报
恩二欲令物开解三为导外生信四欲回小入大五
令舍权归实六为以略摄广七使知本趣求八为令
信自心九显一乘究竟十彰因果一味巳上十种初
一上酬佛恩是智次四下济群品属悲后五重显上
酬下化悲智之相六七八是悲之相九与十是智之
相又以后五通对初一别对次四七九对前第四八
则对前二三六十对前第五谓由菩萨凡所修为不
出上酬下化自利利佗悲智行故。

二明藏摄二初牒示藏有三藏二藏等殊三藏约法
二藏约人或约法中说有六藏大小乘中各有三故
或说四藏于三藏中加一杂藏或说八藏大小乘中
各有四故或约人中就上乘内说有因果五十一藏
又或增数从一至十说有十藏今疏且约三藏二藏
以明摄属馀可思准然此二三通名藏者庄严论问
云彼三及二云何名藏答由摄故谓摄一切所应知
义故名为藏。

二先约下随释二初三藏二初标列一切教法皆不
卷一 第 695b 页 X46-0695.png
离此根本三藏一梵云欲底修多罗或云素怛囕等
此云契经契谓契理契机经即能贯能摄二梵云毗
奈耶或云毗尼等此云调伏调谓调练三业伏谓制
伏过非三梵云阿毗达磨或云阿毗昙等此云对法
阿毗是能对智达磨是所对法则以正智妙尽法源
简择法相分明指掌如对面见而此三藏初诠定学
二诠戒学三诠慧学就增胜说二于此下判摄今此
属论诠慧增胜拣非馀二故对法藏摄。

二二藏亦二如前初标列上明三藏约所诠故教则
为三今约所为教则为二谓根有利钝法有浅深故
合三藏分为二种庄严论云此藏由上下乘差别故
复说为声闻藏及菩萨藏解云是故为彼声闻钝根
下乘依法执分别施设三藏诠示声闻理行果等名
声闻藏为彼菩萨利根上乘依三无性二无我智施
设三藏诠示菩萨理行位果名菩萨藏问约人明藏
合有三乘今此何不立缘觉藏答以缘觉人出无佛
世多不藉教或出佛世摄属声闻以其所證理果同
故此依庄严论及摄大乘论约上下乘但立二藏若
据声闻缘觉自乘教行有别亦可开之以成三藏普
超三昧经及入大乘论约彼别义亦开为三然开之
与合各随一意也。

二于此下判摄中初正判次以所下释成。

三教分齐二初牒示二一叙下随释二初叙诸说
戒贤智光即西域那烂陀寺同时有二大德各立三
卷一 第 695c 页 X46-0695.png
时教及等此方诸德所立或一或二三四五等此但
略标故指如彼华严疏说二述现宗此明诸宗诠旨
分齐则知此论教限浅深文中有四初总标中宗者
尊崇主尚义也如来灭后贤圣弟子随其宗习所立
不同然有开合今疏从略总合为四华严疏等广开
为十开合义旨会释准之二别列有四四皆具二初
标宗名后指经论一中随相宗于事相计法定实故
言法执二中真空即色即空离一切相故言无相三
中唯识遮表为名唯遮外境识表内心以一切法唯
识现故说有百法决择分明四中依如来藏随缘成
阿赖耶等。

三解释三初标举次列释四一约乘中智光三教准妙
智经谓佛初鹿苑说小乘心境俱有次说法相大乘
境空心有后为上根说无相大乘心境俱空平等一
味方为了义此三次第与梁论第八中佛说正法善
成立释曰有三种初立小乘次立三乘后立一乘一
乘最居后故云善成立即此意也二约识中初说八
识唯生灭者以于真理未能融通伹说凝然不作诸
法故就缘起生灭事中建立赖耶从业等种辨体而
生异熟报识为诸法依后说八识等者于此赖耶得
理事融通二分义故而论但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
合非一非异名阿梨耶识以许真如随熏和合成此
本识三约法中初牒释后此四下结示四约人中可
知三馀随宗下例指谓前四义且是略举馀可例显
卷一 第 696a 页 X46-0696.png
故云准知。

三此论下摄属谓由此论约乘则一乘一性约识则
八识通如来藏约法则理事融通约人则马鸣坚慧
故当第四宗尔此则随教以辨宗也以此四宗对彼
大小权实言之初一唯小后三皆大前三是权后一
唯实故前标言通大小乘及诸权实。

四被机中二初牒示二随释三初小乘宗彼宗总不
说诸众生有成佛义故非此论所被机也次二宗中
初总标立谓彼三乘就有为无常法中立种姓故即
不能遍一切有情故深密第二第三时教同许定性
二乘无性阐提悉不成佛以彼说有五性差别既其
三无二有故半为半不为二谓五下别释成五种性
者一声闻性二辟支佛性三如来性四不定性五无
种性二以各下出所以谓馀三定性由彼各无大乘
因性故非此所为。

后第四宗二初正明后一切下总结前中二初明无
无性三初标举一切等者此宗即就真如性中立种
性故则遍一切众生皆悉有性故智论云白石有银
性黄石有金性水是湿性火是热性一切众生有涅
槃性以一切妄识无不可归自真性故如经说言众
生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菩提以
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二涅槃下引成有四初涅槃经二佛性论论中既言
一分无性为不了义则显皆有佛性方为了义三宝
卷一 第 696b 页 X46-0696.png
性论彼论第三卷云向说一阐提常不入涅槃无涅
槃性者此义云何为欲示现谤大乘因故此明何义
为欲回转诽谤大乘心不求大乘心故依无量时故
如是说以彼实有不清净性故不得说言彼常毕竟
无清净性四楞伽文显矣可知。

三如此下指广如别。

二定性下明无定性二初标举既要当得发菩提心
是则何有定性二乘二法华下引成三初明入寂二
乘三初引法华彼经第三云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
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
想当入涅槃我于馀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
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此经唯
以佛乘而得灭度等释曰言馀国者天台依智论所
立四种土中方便有馀土也故智论第九十三曰问
云阿罗汉先世因缘所受身必应当灭住在何处而
具足佛道答曰得阿罗汉时三界诸漏因尽更不复
生三界有净佛土出于三界乃无烦恼之名于是国
土佛所闻法华经具足佛道如法华经说有阿罗汉
若不闻法华经自谓得灭度我于馀国为说是事汝
皆当作佛释曰智论之文昭然与疏符合即知声闻
虽出三界自有国土于彼决定回心成佛非永寂灭
也次下引论即天亲所造矣菩萨授记者即常不轻
菩萨于衢路中普礼四众语云我不轻汝等汝等皆
行菩萨道皆当作佛是时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士女
卷一 第 696c 页 X46-0696.png
打骂云我不受此虚妄授记彼论释曰此诸增上慢
声闻根未熟故如来不自与记菩萨与授菩提记者
方便令发心故据此即无定性今疏撮略其义引之
又云彼以诸禅等者解云二乘无馀体虽灭定亦通
方便故云诸禅也。

二入楞伽十卷经中第二第四第七皆同说二乘无
实涅槃但是三昧力故后必当得无上菩提既言无
实二乘涅槃即唯同一大乘性矣。

三密严颂二初引文二解云下释义二初正释颂文
后唯识下引论例显。

二又胜下明受变易身二初引胜鬘等两经二论皆
是实教胜鬘经云变易生死者谓阿罗汉及辟支佛
大力菩萨意生身二引智论非但證成实有变易抑
亦明彼二乘之人本无涅槃。

三胜鬘下明无二乘涅槃后引本论明无二涅槃初
引文成立中初引胜鬘后引本论明无二涅槃。

二以此下结示义意。

五教体二初牒章总标二依标别释五一随事门二
卷一 第 697a 页 X46-0697.png
初句数后拣辨前中二初标举二一或下列示有四
初唯名句文二初标立名句文三次第行列次第安
布次第连合能诠诸法自性差别二所依故声是所
依非正教体伹展转因故谓语起名等名等方能显
义此三离声虽无别体而假实异亦不即声以体从
用故取名等二唯识下引成法无碍解缘假名等词
无碍解缘实声等故说境差别非二俱缘实虽二自
性互不相离法对所诠故但取名词多对机故但说
声耳闻声巳意了义故以所对不同故说二有异非
体有异也又此二境及名等三与声别者蕴处界摄
亦有异故色蕴行蕴声处法处声界法界如其次第
摄声名等二或唯音声文二如前下并准之音声谓
佛唱词评论语音(宫商等)语路(语所行处)语业(语用)语表(令他生解)
是谓佛教其名句文但显佛教作用非佛教体以声
是实名等假立离声无别名等摄假从实故所引论
皆證以声为佛教体三或具二为性谓由前二说皆
有理教为定量故耳缘声处意缘法处由此二境方
得闻解故俱舍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语
或名此色行蕴摄即双存也四或俱非声名以从缘
无性故二事即空亦由互夺故成双非句也引成论
文亦可證成俱存具二今取俱无所有显于即空故
下结云即是不说说也。

二此四下拣辨二初别明小大以小乘宗自有三家
所立各异故云别取后又此下总合融通以无等下
卷一 第 697b 页 X46-0697.png
出融通所以。

二遍通门二初标立后引成前中谓遍六尘一切所
知境界总有生解之义悉为教体后中如净名默住
及以光明而作佛事等楞伽直视不瞬口无言说名
为说法乃至或有佛土动身名说法等此之一门圆
觉大疏合在初一随相门中。

三归识门二如前即总收前说并不离识唯识等云
一切所有唯心现故谓说者下此文犹略然有本质
影像相对成四句等具如华严疏圆觉大疏引摄论
中十一识等检而叙之。

四同性门二如前此则摄前心境等相同入一实故
说前门能变识等无不皆真以诸圣教从真流故不
异于真故摄论中名为真如所流十二分教又唯释
胜流真如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馀教法最为胜等
故诸圣教皆出真如引论中云离言说等即性真如
离三假相满三实德谓以一切言说无实一切假名
无寔一切心识但随妄念不可得故。

五无碍门二初蹑前以明无碍心境等者心即唯识
境及事者遍通随事理即同性混融等下即显前四
本末无碍方是圆了识于教体后以前下结释无碍
之所由也。

六宗趣二初牒章总标当部所崇曰宗宗之所归曰
趣若云心之所尚则就人言之若言语之所尚即就
宾主谈论言之今约典教所诠故是当部所崇也趣
卷一 第 697c 页 X46-0697.png
谓意趣趣向乃心意所归所向之处也。

二宗中下随标别释二初宗中二初总标寻名以下
所诠义旨二别释二初分门二释相二初定其义二
初分门二随释三初染净门二初约染差别中初正
明后引證即分位门中明法身随流作众生界成差
别义空如来藏者约因隐时说谓一切诸空覆藏如
来故所谓一切染法幻化差别体相无寔作用非真
故名为空而能隐覆法身如来实德真体是故名为
如来之藏从能藏染立其名故今疏说言显成惑染
差别法界二显净无差中初明反流顺真故无差别
次引论中善法顺真契同一味即下论云所谓平等
味解脱味彼论又说始觉同本无复始本之异故名
无差别也后示宗言正辨此义。

二权实门二初正明又二初约权差别三乘谓即临
门三车诱引诸子是皆权设故成差别后显实无差
中二初正明露地白牛无二无三唯是一实故无差
别后此论下示宗二依此下引證亦二初證成二义
后是故下指归今论。
卷一 第 698a 页 X46-0698.png

三理事门二初约事差别二约理无差亦二如文。

二辨开合二初标章二随释二初开法界中文二初
标示后法亦下释成二合无差中文亦有二初标示
次一约下列释四义之中前二约界约法单论各初
正示义后出所由第三法界合说中初正示义后以
法身下别释成中先正明果位后例成因位四圆融
中总前法之与界各有二义故成四义合其因位及
与果位成二法界无碍下二句正显圆融为自在下
即结成宗本。

二趣中信解行證次第相由称真等下显其作用无
思大用离诸分别横竖遍该故无断绝。

七释题二初总释大乘简别其宗者依涅槃经以小
乘为半字教以大乘为满字教今论所宗唯大乘也
问此论题目何不直标一乘通拣权小而言大乘岂
不滥彼权教宗耶答此虽通标大乘次云法界等即
显所宗一实义也故次文言法界辨定其义前宗趣
门所释法界各有二义通因通果今论正显一乘一
性是则因果二位法界平等一味无差别故斯乃正
显其意趣也剖析所诠者析理精微目之为论谓释
等下结成所立名为大乘法界等也。

二又大下别释二初释别目三初大乘三初合释大
乘大者当体为目者不同权宗拣小名大大外有小
可拣岂成至大今言当体则不因待小故涅槃云不
因小空名为大空涅槃亦尔不因小相名大涅槃谓
卷一 第 698b 页 X46-0698.png
此法体无有边涯绝诸分量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
以名之强称曰大然有二义一是常义谓竖穷三际
无始无终无有一法先之唯此先于诸法故名大也
涅槃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二者遍义谓横该十方
十方穷之无有涯畔涅槃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
如虚空既此法体竖穷横遍无所不包无所不遍伹
言包含影显遍义体若不遍宁曰包含若不包含岂
名为大由是包含是大之义也乘就喻者如世舟车
有运重致远之功用故名之为乘即喻行人乘此大
法越生死野度烦恼河到菩提乡登涅槃岸故起信
云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
地故大即是体乘即是用故云体用合举也。

二大有下离释二字二初释文前直就法体今此就
义故有三也吾宗诸祖解释华严并圆觉等皆依起
信三种大义然则三大之名是同随宗释义有异唯
华严相大具十玄门属别教一乘今论乃是宗教一
乘斯亦同别区以别矣又有七义者一上大谓于二
乘为上二故能至大处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三大
人所乘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四能办大事能灭众生
大苦与大利益事故五大士所乘观音等大菩萨之
所乘故六尽法边底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七摄法
周备如般若中佛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
故名为大又如杂集论约行有七义十二门论约人
亦有七义。
卷一 第 698c 页 X46-0698.png

二释乘中三义初约理智分能所乘二约境行三约
人法皆以佛果为乘所至处。

三摄论下准论作释乘大性故名大乘者真性该周
故名为大即所乘也妙智乘之故说云乘即能乘也
作依主释亦大亦乘名大乘者真常智体能运转故
名乘其性广博故名大此持业释。

二释法界二初释法有三义二释界二初正明亦三
义中初因义谓依生圣法依谓依持生谓生长摄论
中边皆说是净法因故二前二下作释法之界者作
依主释法即界者作持业释三释无差别亦三义中
初约人分位虽有差别其法界性本无差别次约法
有十即下论第五门无作等也后约行中因果二位
无二性故。

二论者下释通名起信疏云论者建立决了可轨文
言判说甚深法相道理依决判义名之为论然有华
文摄义之异华文谓华饰经文令生爱乐故摄义谓
蕴集妙义令生胜解故初即释经次即摄义或二俱
释经二俱摄义今是摄义亦即释经故疏说言释佛
卷一 第 699a 页 X46-0699.png
经等是集义论谓论者是假立宾主往复析徵论量
正理故以为名。

八造论缘起二初牒章二梵音下正辨二初标人叹
德二初释论主名二初释别名二释通名二此论下
彰论主德二以巳下明论起由。

九翻译由致可知矣。

十随文解释三初分文示略中先分文后示略凡所
解释多分三分如弥天高判谓序正流通今此略论
但有二分谓由制作广略体势多端固难一准故也。

二就初下依门释相二初标宗致敬分中文二初总
显文意中初标示次初中下正释二初归敬三宝意
中从狭之宽有三义故后二标宗解释意举因标果
为论宗故解释此心十二种义是故论初即便致敬。

三于中下别释颂文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一句总
标致敬中初释上二字能敬仪也礼法有三一口礼
二屈膝三稽首三品礼中稽首至重若依俗释稽者
至也首者头也以头至地故名稽首相唯身业敬相
未周今但举身义显意语二业亦敬若依理释起殷
净心策殊胜业申诚归仰敬礼异名通三业也敬相
乃圆故天亲摄论归敬颂云故我至诚身语思频修
无倒归命礼论云稽首虽则身业影兼馀二实亦通
三二释下三字所敬德也文初别释此有二义一从
境目心释属主为名二又释下菩提即心释持业标
号后此上下总结二下三句别显胜能论二初一句
卷一 第 699b 页 X46-0699.png
能成胜因中初标示次一能下作释一依主二持业
后唯此下结成二下二句显所得果中初正释后于
中初三等下指配。

二开宗演释分二初总标二初中下别释有四一开
数总标二初分章二初中下释论三初略标举数以
此十二收彼多门故为要也二结成论体谓菩提心
十二种义是此论中所宗体故三劝物应知诸聪慧
者牒所为机应如所示次第而知。

二依数列名文有十二段。

三生起次第二初标章示意二此中下正释论文二
初依名列次中初释标举即此中二字后何故下释
列示亦有十二段三中初牒释次同金下例成准什
师所译但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菩提法皆从此
经出案大般若能断金刚分及天亲论无著论所释
经云一切诸佛阿耨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一切诸佛
如来皆从此经生恐今疏中传录者差误矣今亦不
敢擅为改易也后以得下出所由以望心性为出是
了因之所了以望心相为生即生因之所生也馀皆
可知二言应知下结前标后。

四依章解释二初明分段谓于一菩提心如其次第
有十二义故言分也今所解释为十二段二就初下
随文释中初释果门二初总示中先指配二果后谓
以下释出所由以此觉心能为了因故辨初果能为
生因故辨后果二就前下别释二初平等果二初总
卷一 第 699c 页 X46-0699.png
分二初中下别释论三初显所得果二初标章论初
标徵前辨次中十二章内最初果门云何者等。

二释义二初分门二前中下随释二初总释论二初
总举显胜又二初所證最寂疏三初拣二乘中三馀
谓即变易报等未亡泯故二又地下拣别菩萨三唯
佛下显示佛果此中有涅槃义如别说者谓唯识论
第十云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
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
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
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馀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
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无馀依涅槃谓即真如
出生死苦烦恼既尽馀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
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
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
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
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二能證至极既云唯佛故
卷一 第 700a 页 X46-0700.png
云标果简馀因位故云非馀。

二释所由中二初徵后释微细烦恼者谓无明住地
最极微细能尽此者方名最寂。

二别释二初释通别后又此下约摄障前中论二初
通句二别句有六初无生中初正释后引成楞伽中
者彼经凡有三译不同按四卷楞伽第三佛告大慧
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修行
者了知初地止止增进相得三种身大慧云何三昧
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
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
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大慧云何觉
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
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馀三昧门无量相
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
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
严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
性性意生身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所
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是名种类俱生无作行
意生身又依唯识述记谓十卷楞伽第五并上所引
四卷第三云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一者得三昧乐三
摩跋提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中二者如实觉
知诸法相意生身谓菩萨摩诃萨于八地中三者种
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谓自身内證一切法如实乐
卷一 第 700b 页 X46-0700.png
相法相乐故即七地前皆證变易也彼会释云初二
三四五地皆应名得三昧乐等意生身但以初二地
中未得定自在故略而不说得定自在于此生死有
胜能故故彼经云自心寂静行种种行大海心波转
识之相三摩跋提乐名意识生以见自心境界故如
实知有无相故名初意生身相三四五地中于定自
在皆平等故第六七地亦得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
身六地无相观多七地虽得此无相观然未能无加
行故不如第八地今从胜处语但言第八地是第二
意生身故彼经言谓观察觉了得诸法无相如幻等
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馀无量三摩
跋提乐门无量相力自在神通乃至是名第二意生
身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谓第九十地唯行无相
亦无功用于事及理皆唯内證故彼经云谓自心内
證一切诸法如实乐相法相乐故此中三名虽诸地
巳得然据增胜地语非于馀地分不得此〔文〕疏亦名
意成者唯识论云或名意成身随意愿成故意明但
转变成非新生故故论又云亦名变化身无漏定力
转令异本如变化故二无老中文二如初三无死中
或说三种如胜鬘者彼经云如是世尊无明住地其
力最大世尊又如取缘有漏业因而生三有如是无
明住地为缘无漏业因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
三种意生身疏言等者即无上依等收矣梁论四种
未及捡之四无病中文亦有二五无苦依中初正释
卷一 第 700c 页 X46-0700.png
义后问此中通妨难六无过失中十八不共者如对
法论谓一无误失法谓身无失如阿罗汉游行城邑
逢恶象马齐足越坑如来永无二无卒暴音谓语无
失如阿罗汉游行林野或迷道路扬声叫唤或由习
气辄露唇齿而现大笑如来永无三无种种想谓竟
无失离怨等相故四无不定心常在定故五无忘失
念唯正念故六无不择舍善观机故七欲无减八念
无减九精进无减十定无减十一慧无减十二解脱
无减谓胜解数此之六法于善境转胜用无减唯佛
有也十三身业随智慧行十四语业随智慧行十五
意业随智慧行常以智慧为先导故不随贪等行也
十六知过去世无著无碍十七知未来世无著无碍
十八知现在世无著无碍云华孔目列次与此有少
不同彼第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
知巳舍七欲无减八精进九念十慧十一解脱十二
解脱知见无减其馀名次皆同此也此之十八唯佛
有故不与因同故名不共。

二结果由因二初分科二初中下正释论三初为因
卷一 第 701a 页 X46-0701.png
不失中初释最上方便后释不退失因二得果究竟
三辨定果法二初简非菩提果二拣非小涅槃六种
转依者如唯识论云转依位别略有六种一损力益
能转谓初二位由习胜解及惭愧故损本识中染种
势力益本识内净种功能虽未断障种实證转依而
渐伏现行亦名为转二通达转谓通达位由见道力
通达真如断分别生二障粗重證得一分真实转依
三修习转谓修习位由数修习十地行故渐断俱生
二障粗重渐次證得真实转依摄大乘中说通达转
在前六地有无相观通达真俗间杂现前令真非真
现不现故说修习转在后四地纯无相观长时现前
勇猛修习断馀粗重多令非真不显现故四果圆满
转谓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习无边难行胜
行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永断本来一切粗重顿證佛
果圆满转依穷未来际利乐无尽五下劣转谓二乘
位专求自利厌苦欣寂唯能通达生空真如断烦恼
种證真择灭无胜堪能名下劣转六广大转谓大乘
位为利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槃俱无欣厌具能通
达二空真如双断所知烦恼障种顿證无上菩提涅
槃有胜堪能名广大转〔文〕此中有转依等亦即彼论
第十说转依义别略有四种一能转道此复有二一
能伏道谓伏二障随眠势力令不引起二障现行此
通有漏无漏二道加行根本后得三智随其所应渐
顿伏彼二能断道谓能永断二障随眠此道定非有
卷一 第 701b 页 X46-0701.png
漏加行有漏曾习相执所引未泯相故加行趣求所
證所引未成办故二所转依此复有二一持种依谓
本识由此能持染净法种与染净法俱为所依圣道
转令舍染得净馀依他起性虽亦是依而不能持种
故此不说二迷悟依谓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诸
染净法依之得生圣道转令舍染得净馀虽亦作迷
悟法依而非根本故此不说三所转舍此复有二一
所断舍谓二障种真无间道现在前时障治相违彼
便断灭永不成就说之为舍彼种断故不复现行妄
执我法所执我法不对妄情亦说为舍由此名舍遍
计所执二所弃舍谓馀有漏劣无漏种金刚喻定现
在前时引极圆明纯净本识非彼依故皆永弃舍彼
种舍巳现有漏法及劣无漏金则喻毕竟不生既永
不生亦说为舍由此名舍生死劣法(同诸教说解脱道中弃舍四事
生死有漏摄于三事一有漏善二二障习气三诸无记法并劣无漏共成四事金刚道品亦弃舍故)四
所转得此复有二一所显得谓大涅槃此虽本来自
性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
其相显名得涅槃此依真如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
净法界二所生得谓大菩提此虽本来有能生种而
所知障碍故不生由圣道力断彼障故令从种起名
得菩提起巳相续穷未来际此即四智相应心品三
致敬彼因中初正释次如华下指例华严经云尔时
弥伽告善财言善男子汝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耶善财言唯我巳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卷一 第 701c 页 X46-0701.png
心弥伽遽即下师子座于善财所五体投地乃至然
后起立称叹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然则弥伽所以礼善财者以菩提心
是佛因故能广出生诸功德故〔文〕后又胜下引證。

二差别果二初分章二颂中下正释二初颂后释三
初能益世间疏二初辨义中初标后列中三义前二
约不退他利益后一约退失自成益前中初约至果
展转益后约在因常利益后文中下释文中约宗因
喻令义显现二生长圣法二初约二乘后又释下亦
通三乘三亲生佛果疏二初正释后此为下料简二
初拣缘因后又不下拣了因。

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卷上
卷一 第 702a 页 X46-070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