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a 页


*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 卷第一

*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一
* 卷第二

*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馀(行蕴何相巳下)
* 卷第三

*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馀(云何建立受蕴巳下)
* 卷第四

*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馀(问于不可记事巳下)
* 卷第五

*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二
* 卷第六

*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三
*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四
* 卷第七

*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五
*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一
* 卷第八

*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二
*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三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b 页 X48-0001.png
* 卷第九

*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四
*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五
* 决择分中法品第二之一
* 卷第十

* 决择分中法品第二之二
* 决择分中得品第三之一
* 决择分中得品第三之二(不完)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终)No. 796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第一
大慈恩寺沙门 基 撰

「 稽首圆明本性寂
 自在权方真法众
 集阐参综妙无遗
 甘露华雨依及起
 文光慧剑常持照
 义海慈舟运不穷
 无对超尘德称名
 闻见道永无厌者
 妙宝明珠才乐解
 舍我亲禀大慈尊
 微言咸绝杳无依
 随昔所闻今述记」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c 页 X48-0001.png

「诸会真净究竟理(至)自佗并利所依止。」

【述曰初发论端略以六门解释一教起所因二论
兴所为三彰体性四显宗旨五释题目六解本文
此论文义深而且博但叙自宗犹难披揽若具邪
师小义事事曲穷以源不唯卷轴徒烦学者复增
劳损今于五分宗要十支纲颐披括其美播扬其
要以编此记用述先闻宝大义以留珍鄙小宗而
去石冀诸智者幸无昧焉对宗分别如别章记。

教起所因者瑜伽释言诸有情等无始时来于法
实相无知僻执造二种业受三苦果如来随机为
说实相令知诸法如是非空诸法复由如是非有
既了诸法非有非空远离无知疑惑僻执随种姓
别起处中行永灭诸障證寂灭乐佛涅槃后魔事
糺纷部执竞兴多生有见龙猛菩萨采集大乘遣
相空教造中论等究畅真宗除彼有执圣提婆等
诸大论师造百论等弘阐大义由是众生复起空
见无著菩萨位登初地證法光定获大神通请大
慈尊说瑜伽论显扬中道破空有执理无不尽事
无不穷义无不诠文无不释执无不破疑无不遣
行无不修果无不證然有菩萨惧广文海未起闻
思预生怯退大圣无著具广慧悲集阿毗达磨经
所有宗要括瑜伽师地论一切法门叙此本文演
斯妙义觉师子禀承先训更为后释安慧闲其本
末参糅两文庶令惧文海者初依略教易可受持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2a 页 X48-0002.png
终耐多闻能达大义證菩提果利乐有情亦兼为
彼二乘种姓各依自乘證自利果。

论兴所为者依瑜伽释略有二缘为令正法久住
世故为欲利乐诸有情故复为二缘教巳隐没令
重开显若未隐没转兴盛故种姓有情各依自乘
速出生死无姓有情依人天乘绝恶趣故复为二
缘有于空教不了义经如言计著拨无一切于说
有教憎背诽毁为令随悟诸法有相解经深意舍
无见故有于有教不了义经如言计著执有一切
于说空教厌怖诽毁为令随悟诸法无相解经深
意舍有见故馀七复次如彼广说摄大乘云为利
自他法久住佛地论云为法久住济群生皆同此
处初复次释然律序云今演毗尼法令正法久住
唯为法住不为有情显扬序云显扬圣教慈悲故
文约义周而易晓但为有情不为正法瑜伽六义
明造论因皆是此中法久住也今此论序安慧说
云庶令学者无诸怖畏唯为有情非为正法有情
信学法久住故虽说造意种种不同究理推文皆
初二摄。

彰体性者略有二种一依清辩朋龙猛言胜义谛
中一切无相诸法皆空教无所教体亦非体世俗
谛中可亦说有句言章论声为教体梵云钵陀此
翻为迹当古之句句有二种一集法满足句二显
义周圆句如说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不一亦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2b 页 X48-0002.png
不异不常亦不断此一一句义虽不圆亦名为句
法满足故当瑜伽宗所说名也瑜伽不许非诠差
别名为句故梵云缚(去声)迦此云言也此当中道所
说句也义周圆故梵云钵剌迦罗此云章也章即
章段一章一段以明诸义中道无此梵云奢萨咀
罗此翻为论总周一部立以论名此四能诠声为
教体此准般若灯论所说二依瑜伽论说经体有
二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即能依由能诠文义得
显故略有二说一者龙军论师无性等云此中即
是随堕八时闻者识上直非直说聚集显现以为
体性此意即取闻法者识所变声等以为教体佛
地论云谓佛慈悲本愿缘力其可闻者自意识上
文义相生似如来说由佛本愿为增上缘令闻者
识有文义相此文义相虽自亲依善根力起而就
本缘名为佛说佛实无言故无性云彼增上生故
作是说譬如天等增上力故令于梦中得论咒等
若离识者佛云何说此就本缘佛不说法唯有无
漏大定智悲若依闻者自识所变有漏心现即似
无漏声等为体无漏心现即真无漏名等为体此
即如来实不说法诸处说言我成道来不说一字
汝亦不闻十地亦言三界唯识故知教体唯心所
变文义为体善顺契经不违唯识问若取佛说义
则可然若闻者心所变为教过去未来既非实有
非有为法生巳便住如何识上聚集解生答无性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2c 页 X48-0002.png
解云随堕八时乃至显现以为体性谓八时中闻
者识上有直非直言集现相故瑜伽说心略有五
种一率尔二寻求三决定四染净五等流五心章
中自广分别如圣教说诸行无常言诸字时率尔
心巳必起寻求续初心起虽多刹那行解唯一总
名寻求未决定知诸所目故瑜伽论说又一刹那
五识生巳从此无间必意生故复言行时由先熏
习连带解生有三心现谓率尔寻求及次决定决
定知诸目一切行故瑜伽说寻求无间若不散乱
决定心生若散乱时生即不定虽知自体然未知
义为令了知复说无字于此时中有先三心于无
字上但有其二谓率尔寻求未决定知无所无故
即从决定后却起寻求论但定说率尔寻求定无
间生寻求巳后许散乱故复言常时五心并具其
义可解由前字力展转熏习连后字生于最后时
始能解义染净等心方乃得转故虽无过未而教
体亦成若新新解并有率尔四字之上皆定有二
心谓率尔寻求即于末后有十二心一时聚集初
三各二第二有三第四有五故成十二既于初字
有率尔心于后后字有寻求决定末后有染净等
流五心方具名为聚集此中且依句义圆满以辨
五心非一切教皆定如是有唯说名如说佛言一
字五心生如说天授二字之内五心亦生如说慈
氏佛三字亦生如是乃至事绪究竟随字多少五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3a 页 X48-0003.png
心方具如应当知若尔瑜伽说初三心是无记后
二三性岂以无记为教体有义五心皆通三性三
无记者据多分说境若增强为不定故皆为教有
义要至染净心后始成教体解方圆故初三故非
有说彼少从多亦是教摄多是善故初解为善其
声名句既唯无记如何为教此依耳闻施设名等
说唯无记若意闻者亦通善性故为教体故唯识
教其体理成二者护法胜子亲光等说凡论出体
总有四重一摄相归性体即一切法皆性真如无
垢称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有无为
等有别体法是如之相譬如海水随风等击鼓起
涛波涛波之体岂异水乎一切诸法随四缘会成
其体相然不离如有漏种子性皆本识故名无记
如是类等二摄馀从识体即一切法皆是唯识故
心所等不离心等华严等说三界唯一心三摄假
随实体即诸假法随何所依实法为体如不相应
色心分位即以所依分位为体此论下说不相应
中假立门是四性用别论体色心假实各别处收
瑜伽等说此类众多此中且引少文为證如别章
说此四出体摄法义周随其所应释一切法护法
等说诸教体者谓宜闻者本愿缘力如来识上文
义相生实能所诠文义为体此师意说众生本愿
愿闻佛说如来识上文义相生听者识心既闻佛
说亦有如是似文义相叶喻经说佛取树叶以问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3b 页 X48-0003.png
阿难比其林叶所有多少复告庆喜我未所说乃
至有尔所二十唯识天亲又云展转增上力二识
成决定谓馀相续识差别故令馀相续差别识生
展转互为增上缘故是故世尊实亦说法言不说
者是密意说于真如性计所执中无说法故于依
他起唯假似说都无实说听者心识文义之相理
有无疑故诸教体取本无漏世尊所说文义为体
若取能诠唯声名等而为体性十地论说说者听
者俱以二事而得究竟一者声二善字又解深密
等说于第九地断二种愚一于无量所说法无量
名句字陀罗尼自在愚成唯识言无量名句字者
谓法无碍解此论等云成所引声者谓诸圣所说
声成唯识言由此法词二无碍解境有差别法缘
名等词缘于声般若论说汝是无记而我法是记
由是教体唯声名等体唯无漏亦唯是善佛地等
说依随转门及二乘者说十五界唯是有漏名句
文身唯是无记今依大乘若唯如来后得说法声
名句文真善无漏如前所引诸教中说若十地菩
萨二乘说法声名句文唯是有漏唯无记性其听
者识所变文义或通有漏及与无漏一切异生二
乘菩萨七地巳前有漏后得能听法者皆唯有漏
若一切二乘七地以前无漏后得八地以去识上
所变声名句文皆唯无漏随其所应说之为教然
同所敬既取本质三宝教体亦取本质声等能说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3c 页 X48-0003.png
者识上现不违唯识若闻者识所变为教教随有
漏三性为体同名等为体皆能诠故依前所说四
出体中今出教体亦应有四依前第一摄相归性
教即真如般若论说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说
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无垢称言文字性离无有
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又云一切法
亦如也故知教体性即真如依前第二摄馀从识
若取根本能说法者识心为体若取于末能闻法
者识心为体故天亲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
依前第三摄假随实一切内教体唯是声由名句
文体是假有随实说故此下论说成所引声不说
名等名成所引依前第四相用别论取说法者识
上所现声名句文以为教体假之与实义用殊故
十地论云一者声二善字此中四体约义用分不
乖真俗法相道理虽说一体义不违三诸法各有
此四体故虽显教体义有多途而未解释唯识教
性如何说者识上聚集令听法者聚集解生显扬
论说有字非名谓一字有名非句谓一字名句必
有名字名亦必有字字不必有名名不必有句大
乘于声义说名等故说名等非小乘义今准此释
说者听者识心之上皆聚集现如说诸恶者莫作
说诸字时馀恶等字并在未来唯有一字及依一
字而成之名于心上现此依一字成名义说后字
成名义说复言恶时馀者等字并在未来其前诸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4a 页 X48-0004.png
字虽入过去由前熏习唯识变力仍于此念说恶
字时心上显现即有二个一字一个字身两个一
字所成名一个一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二字所成
名又言者时有三个一字两个字身一谓诸恶二
谓恶者以二合说下应准知不可隔越合故无诸
者合名字身一个三字多字身三个一字所成名
二个一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一字所成名多名身
两个二字所成名一个二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三
字所成名复言莫时有四个一字三个字身两个
三字多字身一个四字多字身四个一字所成名
三个一字所成名名身二个一字所成名三名多
名身一个一字所成名四名多名身三个二字所
成名二个二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二字所成名多
名身二个三字所成名一个三字所成名名身一
个四字所成名又言作时有五个一字四个字身
三个三字多字身二个四字多字身一个五字多
字身至此总合字及字身并多字身有一十五五
个一字所成名四个一字所成名名身三个一字
所成名三名多名身二个一字所成名四名多名
身一个一字所成名五名多名身四个二字所成
名三个二字所成名名身二个二字所成名三名
多名身一个二字所成名四名多名身三个三字
所成名二个三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三字所成名
多名身二个四字所成名一个四字所成名名身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4b 页 X48-0004.png
一个五字所成名至此总合名及名身并多名身
有三十五合有一句义究竟故梵云阿耨瑟多制
陀即八字成句不长不短以圆满故此中皆取无
间相合方成名等不可隔越合成名等所隔之字
则无用故此依展转增长作法今举一句事究竟
时字名句声都合尚有五十聚集若约一颂一段
一卷一部聚集字名句等理即无边若萨婆多等
说恶等字时诸字等巳灭无聚集故次第而生不
俱时故无熏习故不可至后前巳所说字于后心
上现故彼教义决定不成亦非由前字等势力末
后字等能生显名过去无体又无熏习由何势力
末后之字能生名等故我今时其说法者及听法
者并在因中由初诸字等熏本识巳连带缘后恶
者等字识上解生乃至末后作字之时先皆聚集
由前熏习后识之上聚集显现诠义差别圆满名
为说法说为闻教若是佛说虽无熏习唯识变力
聚集生故虽无过未唯识教成立说者听者俱以
声字心上集现为教体故此四种体随其所应三
性五法各别出之大乘虽有三科等法体性易故
复滥小教故今不取三性体性略而言之遍计所
执体唯我法性相都无依佗圆成各有二种一者
有漏无漏门诸无漏法皆名圆成故摄论说若说
四清净是则圆成实诸有漏法皆依佗起二者常
无常门诸常住者名圆成实即唯真如圆成实摄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4c 页 X48-0004.png
论说五法唯一真如是圆成故一切有为皆依佗
起依佗众缘而得起故其前教体摄相归性唯圆
成实自馀三体可通三性无漏有为通二性故。

显宗旨者略有二说一依清辩朋辅龙猛般若经
意说诸法空虽一切法皆不可言由性空无故不
可说为空为有且如有为无为二法依世俗谛差
别体有依胜义谛性相皆空故说颂言真性有为
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此真性
言自胜义谛依胜义谛诸法空故彼宗世俗皆性
非空故龙猛等说世俗有经说唯识三性等者皆
依世俗非胜义门世俗谛中识心最胜故言唯识
非无境等如言王来非无臣佐此师宗意真俗空
有如眼有翳见有空华眼翳若除空华遂灭真空
俗有其理定然虽大乘宗然非此意二天亲等辅
大慈尊深密等经说宗意者依真俗谛说一切法
有空不空世俗谛理遍计所执空有为无为有故
论说言有为无为名为有我及我所名为无胜义
谛中虽一切法体或有无由言不及非空非有非
由体空名不可说成唯识言依胜义谛心言绝故
非空非有又引慈氏所说颂言虚妄分别有于此
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
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此中应说虽
依胜义一切法体性不可言而寄言诠说为空有
非胜义谛唯一真如真谛四重论所说故由斯唯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5a 页 X48-0005.png
识三性理成我法境空真俗识有非空非有中道
义立良以所明说一切法非空非有中道之义以
为宗也此说瑜伽十支论教通所宗趣若以自部
所重所尊以为宗者此论初明三科体事故以三
科为此论宗然依二分以释宗者初本事分明诸
法体后决择分明诸法义即前本事差别性相初
后两分摄法巳周体无不诠义无不释故以所说
一切体义以为宗也。

释题目者论首题云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本事
分中三法品第一初广散释后略合解。

广散释者十二门论六义解大乘一出二乘二佛
最大此乘能至三佛所乘四能灭大苦与大利事
五观音等大士所乘六能尽一切诸法边底大谓
弘广七义相应形小之辞乘谓运载教理行果津
运之义七义者下第十一云一境大性无量教法
为境界故二行大行二利故三智大了二空故四
精进大三劫修难行行故五善巧大不住生死涅
槃故六證得大證得百四十不共法故七业大穷
生死际作佛事故教大乘者谓诠大乘三藏教等
文义广名大有津运曰乘故摄论言阿毗达磨大
乘经等或共了故想为幖帜此持业释理大乘者
谓真如理众德所依能持诸法胜遍称大六度等
行乘此真理能有所往故名大乘故无性言或乘
大性故名大乘此有财释行大乘者谓六度等运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5b 页 X48-0005.png
载名乘体用弘广目之为大故无性云亦乘亦大
故名大乘亦持业释果大乘者谓佛所有菩提涅
槃体业胜遍名之为大自佗兼运目之为乘法华
经言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又言说佛智慧故诸佛
出于世唯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是法住法位世
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巳导师方便说此文说佛菩
提涅槃果名大乘亦持业释由此一切教理行果
俱名大乘佛自乘此能至究竟亦常乘此度脱有
情随其所应名乘名大问有为运动可得称乘无
为不动应无乘称此中引教且示方隅馀一切文
准此应释。

阿毗达磨者俱舍论可名为对法彼云此能对向
或能对观若法相法通四圣谛若胜义法唯是涅
槃婆沙第一十二大论师二十四复次又云复次
能于诸法以无量门数分别故名阿毗达磨亦名
数法分别法故复次能伏一切外道佗论故名阿
毗达磨阿毗达磨诸大论师邪徒异学无能敌故
亦名伏法故顺正理云谓诸契经名为达磨此能
通彼故名通法法密部云此法增上名阿毗达磨
化地部中名为照法譬喻部师名为次法涅槃最
上次涅槃故声论师云阿除弃义毗决择义此法
能除弃结缚随眠决择诸法性相故故名阿毗达
磨大众部名大法上法迦延造竟持以上佛佛言
上法故名上法若依摄论天亲释言达磨名法阿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5c 页 X48-0005.png
毗有四义一对二数三伏四通言对法者俱舍论
云此能对向或能对观名为对法能持自相名为
法若胜义法唯是涅槃若法相法通四圣谛初法
是果后是理法净慧随行诸慧及教法能向涅槃
对观谛理名为对法虽对及法二义皆通教理行
果然今俱舍教行名对理果名法文既不足义亦
未通何义得知皆名对法婆沙第一具有诚文此
非本宗故略不述摄大乘论天亲释言此法对向
无住涅槃能说诸谛菩提分等诸妙行故今依大
乘对法之体不唯慧论通教理行果故与俱舍所
说不同依此释法体即是教能说妙行对向果故
又言此法能说诸谛故亦可言以教对理又此能
说菩提分等而亦可言以教对行即以教法对理
行果名为对法次第隔越其义皆成又言诸谛能
向涅槃即以理法对果名对此意伹取所诠谛理
能向涅槃非能诠教又言妙行能向涅槃即以行
法对果名对上皆持业教理行法体即对故虽文
不言理法对行名为对法准义应有此中且依教
理行果次第释名诠辨依修因感果故然以义准
以教对理应成三释一依主理法之对故二有财
以理法为对故三持业教法即对故天亲释法唯
在于教故皆持业顺逆次越顺义应悉古说有五
一自性无漏慧二眷属行蕴三方便闻思等四文
字即诸教五境界谓谛理初三即行文字即教境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6a 页 X48-0006.png
界即理彼伹三摄不摄果故由此昔五名宽释体
狭今所说四名狭体宽然古文说至得对等非宗
无教故皆不叙言数法者于一一法数数宣说训
释言词自相等故若依此义以理为法以教为数
理法之数名为数法依主释也虽文不说教法即
数持业释名义亦应有言伏法者由此具足论处
所等能胜伏佗邪异论故今释此意伏体是理教
能诠辨诠伏之法名为伏法即依主释或教即伏
由此诸教具论处等能胜伏佗故持业释言通法
者此能释通契经义故经义称法此能通彼名为
通法法之通故依主释也准此非唯能通经义馀
教行果此亦能通又馀处说行果二法此理能通
名为通法以理通教义准亦然并依主释今依摄
论且叙四名若依诸文有四十一释恐厌文烦故
略应止虽种种释对法名等然观天亲说此名立
法但是教四皆是然法体即对数伏通故今此亦
尔根本佛经名阿毗达磨故多在教不在馀三由
义包含故存梵语不可但以对法为名无性解云
择法因故或共了故阿毗达磨总为幖帜即无漏
慧等亦名对法依此为问法与有法二义齐对何
故唯以对法为名曾不说名为对有法此义不同
因明所说能持自相称之为法有体无体有为无
为自性差别皆得法名轨生物解名为有法皆于
有体有为差别标有法相法义既通标名对法有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6b 页 X48-0006.png
法义局不立对名此依前解又此法者轨则仪式
刊定正邪体唯圣教此教能对理等刊定名为对
法有法之义乖刊定等故不对立由此一切经论
之首标对法名非对有法。

言杂集者无著释集有三义一等二遍三正所集
师子觉言證真现观诸大菩萨共结集故名等所
集此有二义一同作二同修谓此本论所有之义
虽名独标无著所造然登十地菩萨共集非唯显
巳依證而集亦显同修彰巳无谬故标集名等共
名集师子觉言由能遍摄大乘阿毗达磨经中诸
思择处名遍所集此有三义一略摄广二聚摄散
三唯依彼谓此本论虽文非广然括彼经义理皆
尽及显此论依自彼经又显彼经文义散广今遍
详略综摄明之天亲复说离举经名则不了知论
是圣教训释词者综遍名集师子觉言由无颠倒
结集方便乃至證得诸佛菩提故名正集此有二
义一巳无倒二令佗成谓此本论其结集者但求
菩提不希馀事亦由无倒方便结集令修学者终
得菩提故训释词真正名集安慧自解集综名杂
然杂有三一教诠杂二文义杂三参糅杂若诠事
杂名素呾缆诠行杂者即毗柰耶诠理杂者即阿
毗达磨今标参杂唯理非馀寻三藏者经求次第
律求因缘论求性相此文义杂故立杂名本释别
行难知性相文义颇广难可受持故综参和令其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6c 页 X48-0006.png
易入由斯论首标以杂名名参糅杂唯后一门论
师自释初之两杂其理定尔菩萨本论释者众多
详缉要最唯佛陀僧诃(云觉师子)最胜子等解论名云
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名为论此意释言假兴宾
主研究甚深诸法性相宣畅宗要立以论名俱舍
释言教诫学徒故称为论即以法义教授诫勖释
论名也初依法名后依人称广散释巳。

略合云何大乘之名义通三藏阿毗达磨名贯二
乘故天亲言为简声闻阿毗达磨复举大乘又云
为简大乘馀藏复言阿毗达磨此持业释阿毗达
磨即大乘故天亲又言为显通名故言大乘为显
别名故举阿毗达磨大乘是总阿毗达磨唯此别
名大乘之阿毗达磨依主释也依论下释遍所集
中此大乘等本佛经称彼是所集论是能集论以
大乘阿毗达磨为集名为彼集有财释也若说论
是大乘阿毗达磨之能集名为彼集依主释也此
依集经释瑜伽释言欲令證得瑜伽师地而说此
论故以为名如对法论故知此论亦名大乘阿毗
达磨故无性云择法因故或共了故此依总集瑜
伽等论此意若说所诠名大乘阿毗达磨教名为
集或教名大乘阿毗达磨所诠名集者皆依主释
亦有持业阿毗达磨即是集故集是无著本论之
名若集是理名为集论是依主释若集是教名为
集论是持业释此上即本论之名安慧参综加名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7a 页 X48-0007.png
为杂故知释名但是杂称通理教论唯教名依主
持业二释如上何故此论不但名集复标大乘阿
毗达磨欲令有情皆證彼故择法因也复由此说
彼经义故离举经名则不了知论是圣教或此依
彼方兴发故犹水陆华故以为称證真现观十地
菩萨集故等等名义所因下正宗中当广分别。

解本文者凡科文势准义立名不可义殊名仍修
旧此有三分一糅前归叙分二参述本文分三释
名彰意分不谬参故综摄尽故證满觉故此中初
分唯安慧造馀之二分本释两文诸教本宗决定
皆有初后或有或无显扬无后集论无初瑜伽俱
无摄论皆有作者意别何详所由就初分中复分
为二初有三颂赞礼所尊叙标参综后有二段彰
前归叹释颂标因先三颂中文有其二一初两颂
半赞礼所尊后半颂文叙标参综初明赞礼复有
二文初之两颂赞礼三宝后之半颂归叹二师赞
礼三宝文复有二初一颂半别赞六义后有半颂
总礼三宝别赞之中一颂别赞三身体用二句总
叙众德相应此赞述中初一句明法身次二句显
受用后一句解化身又初一句彰本有德證会方
显次二句彰修生德习行方起后一句彰利用德
果满兴化又初一句彰断德次二句显智德后一
句明恩德又初一句解本性常次二句显不断常
后一句明相续常又初一句归涅槃次二句归菩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7b 页 X48-0007.png
提后一句归三轮诸会真净究竟理者此句显示
法身本有德断德本性常涅槃法真性诸言所表
具六义尊昔解诸言唯局初句今详不尔通下馀
文总致诸言彰无朋党但具彼德今我皆归虽此
诸言亦通馀佛能證理者唯受用身契證真如故
名为会真谓非妄简二实我净谓无垢简有漏法
障尽道圆故名究竟简净有为理谓实际二空所
显显其自理或外道妄执邪理非真二乘證理垢
而非净菩萨虽證真空净理断道双残未名究竟
唯佛独满故立此名若同下释理法身者举诸能
会意显真如又释此中诸会有智真净者理并名
法身诸教亦说智法身故下文且言无生灭故三
身章中当广分别超圣行海升彼岸證得一切法
自在者二句显示受用修生德智德不断常菩提照
法巳度名超通真曰圣造修称行广深名海妙行
无边浅智难测能生圣宝标喻海名生死为此岸
圣行如海菩提为彼岸悲智如舟佛登菩提名升
彼岸能超者果所超者因举从大劫圣行海因显
升彼岸得无边果未发真心依生死为此岸起烦
恼之波浪舍般若之舟船背圆寂之彼岸今明发
趣故以悲智为舟圣行名海彼岸者何解脱道生
障习皆尽亲获自在故名證得一切法者谓于诸
境了达无碍不为物拘故名自在又一切者谓诸
功德由从十地圣行海中修證断除一切障习超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7c 页 X48-0007.png
升彼岸證得菩提于功德法得大自在了知圣地
一切皆能无边功德悉成就故或自在者即十自
在显皆具證故名一切此即是法谓由从彼圣行
海中升彼岸故于一切诸功德法十种自在皆能
證得故受用佛具德无边或于一切境中證得十
种自在善权化导不思议者此句显示化身利用
德恩德相续常三轮化物德圣用善巧方便名善
隐真现俗应物称权用奖初机善生曰化旧修令
长立以导名圣业广深證会方达寻思路息名言
道断非馀智境称不思议又释权者应物现通化
谓记心为说妙法导即教诫漏尽接引三皆妙巧
通标善名并不思议超诸语表此解顺下广演序
文又言化者摧邪入正劝小向大导谓引凡皆令
入圣应机而化立为权名总名赞述三身体用无
量希有胜功德者此句赞叙与德相应算数莫知
寻思不晓穷空尽际标无量名世所曾无称为希
有妙过一切复立胜名功者行也业也德者得也
德也由勤积行业方能得此无量希有殊胜功德
此贯三身文义通故佛地有说功德相应通无为
故唯识等说三身皆具无边德故受用相显故下
偏说又凡不测名无量二乘不知名希有菩萨不
了故名胜又异彼三随应例配此言但属佛受用
身下说无边行所生故佛地有说智眷属故虽法
及化皆具众德相用差别唯受用故又说法身与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8a 页 X48-0008.png
能證道功德相应故具法性无为功德此句亦通
三身妙义自佗并利所依止者此句赞叙三身利
别下文自属受用自利化身利佗法身二利所依
止者三佛身义馀论不同下当会释论初归礼诸
教皆同何故发端先彰六义今时参综显自所师
体业尊高超众圣表故先赞德方申敬礼此上别
赞三身六义次有半颂总礼三身及归三宝又上
别赞六义次下总礼三宝。】

「敬礼如是大觉尊无等妙法诸圣众。」

【述曰上二字能归相下馀字所归体俱舍虽言稽
首接足举重身业敬相未周虔恭曰敬轨仪称礼
谛发慇诚屈仪褒赞申虔恭之道标敬礼之名此
体是何即善三业故天亲云故我至诚身语思频
修无倒归命礼显扬亦云我今至诚先赞礼在馀
非佛身语唯有漏意礼通无漏或十地菩萨后得
智中亦起身语身语业体既能发思可通无漏心
表无表无漏者非二乘不能起故通有无漏指彰
前德故言如是如是者何大觉尊等德高曰大照
悟云觉独胜名尊万德虽成慧为道首唯称大觉
前法化身体即理业今称大觉应不通彼性相作
用一体义分俱不即离皆得名觉殊胜莫方故言
无等真善可轨复称妙法敬礼如是流至此中显
前六义即无等法味道餐和称为圣众即此德类
非一名诸敬礼如是亦通圣众胜鬘经言如来即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8b 页 X48-0008.png
是三归依故涅槃亦说三宝是常同真谛故法身
之中同体三宝者六义所成即是佛宝此则六义
即是法宝善权教理也行因也證得果也前说超
因一乘僧故有义化身堕僧数故下文又说当知
亦赞法僧功德从此佛法修学生故先赞方归故
知通下举胜显劣故定有僧又如是言不通下同
体别相一乘三乘皆归礼故若依下文明别相三
宝三宝之相各别明故此颂通归下文别显于理
无违准此如是唯在觉等妙法圣僧不须如是一
切三宝皆归礼故然下复言初二颂显佛六义明
知三宝即六义摄何故论初唯礼三宝五缘故尔
一最吉祥三宝最吉祥故我经初说为异外道初
置阿优及异世俗说悉昙故二真福田堪受世间
殊妙供养今法供养故先赞礼三有大力福慧庄
严神通无比冥冀资祐先礼所归四发希求为开
正念显真实德令闻法者发殷重心五极殊胜此
有四缘一性调善故二善方便故三具大悲故四
法供养时方欢喜故说外道等不可归依由此论
初唯礼三宝明归敬义如瑜伽第六十四七十四
卷显扬第六第十三卷涅槃胜鬘别章等说三宝
体义至下当知上来两颂赞礼三宝次下半颂归
叹二师。】

「敬礼开演本论师亲承圣旨分别者。」

【述曰初两字归二师下馀字叹二师或释此中唯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8c 页 X48-0008.png
礼无赞举开演等取其人故敬礼之言通归两句
无著菩萨称本论师开集论文演彼义故为导初
学创说称开为益久修更说名演或未曾说今说
名开先巳曾说广说名演或集论教自说名开此
为释经复称为演亲谓入室承谓禀训或即伏膺
圣即无著旨即宗趣智解研求目为分别分别在
无著或承圣旨而分别者因解成德标以者谓觉
师子无著门人函杖受益善达宗义妙释本文名
分别者师资有道故我皆归今此二师何须别礼
瑜伽论说恭敬法故礼论本师恭敬义故礼开阐
师故辩中边亦别归礼上两颂半赞礼所尊次半
颂文叙标参综。】

「由悟契经及解释爰发正勤乃参综。」

【述曰上一句彰糅所因下一句正明参综由者为
也悟者解也契经即是本师集论善集本经契当
经义故名契经非即本论名契经也能契经故非
契理之经是经之契故不许弟子造契经故解谓
解文释谓释义或翻此说或义无著文觉师子所
造释论及言意显本释有殊未糅各行置相违释
爰者于也发者兴也无倒曰正勇励名勤乃者遂
义始义参者和义综者集义自述我今为闲本释
或欲佗解论本释于是兴起无倒勇励遂参两文
糅成一部。】

「今此颂中(至)敬申顶礼。」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9a 页 X48-0009.png

【述曰上来三颂赞礼所尊叙标参综自下两段彰
前归叹释颂标因于中有二初文总彰前所归叹
后段别释颂所标因初中有二先总解能敬相后
别显所归叹是则初文此颂中者发端标举简持
指斥今于此颂以无倒心求菩提故称扬赞叹六
义三宝最胜功德亦无倒心敬申顶礼面扬曰称
背誉为赞第一名最上妙曰胜虔恭名敬陈设曰
申稽首接足名为顶礼是即颂中心无倒语称扬
身归礼三轮备或此伹说语赞身礼显二不邪故
皆无倒可表彰故不说意业意业亦归亦有倒赞
及倒归礼故说无倒。】

「以供养三宝(至)随其所应。」

【述曰下别显所归叹于中有二初别显后释因此
则初也将糅两文真法供养故先以行供养所尊
所归何者谓三宝及二师随有力德能为护念所
为赞礼皆赞礼之开演等言是赞词故或前颂中
于三宝所赞而亦礼于彼二师唯礼无赞德有分
满总言兼别名随所应。】

「所以者何。」

【述曰下释所因初徵后释此则徵词初解随应释
此徵者既有力德随皆赞礼有何所以唯尔非馀
后解随应释此徵者有何所以于三宝中赞而亦
礼于二师所唯礼无赞或总徵言礼三宝等之所
以者何谓也非谓别徵随所应义。】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9b 页 X48-0009.png

「此论所依及能起故。」

【述曰自下释也初略后广此则略文解初徵者赞
礼三宝论所依故赞礼二师能起论故由此赞礼
唯尔非馀解后徵者三宝论依赞而亦礼二师能
起但礼无赞或总释此所归礼因非为别释随所
应义。】

「佛薄伽梵(至)平等所依。」

【述曰下广释前依起二义先释所依佛陀觉者义
如常释薄伽梵者能破四魔具六种义魔谓烦恼
蕴死及天六义者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
五吉祥六尊贵此等广如佛地论说何故此中双
标两号不一非馀显悟诸法举佛陀名彰德可依
标薄伽梵二名俱胜不一非馀其契经等十二分
教无一不依世尊方有故佛与教为平等依或由
佛證大定正智后智大悲方能起说三身与法皆
为等依法是佛师佛应依法如何今说佛为法依。】

「无师自悟(至)所依处故。」

【述曰释依所由最后之身證由自悟名曰无师即
简所馀依佗悟道实性谓理由證此故后方说教
彼教既由佛方显说是故说佛与法为依此非师
资据显说故又此谈教理是师故契经等教既由
理有理则是果能證则行论皆依彼故说佛法俱
为论依。】

「从此无间(至)依法随学。」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9c 页 X48-0009.png

【述曰显次相依佛證法巳即为弟子方便显说名
为无间圣随修学名法为依诸圣弟子结集流布
由是展转论方得起故说僧宝为论所依。】

「法为依者法界所流故。」

【述曰释说僧宝依法所由谓教从彼清净法界次
第展转平等所流依教修行后成證果或由法界
流出正法本末俱胜故圣弟子皆说依法前随所
应若依初释三宝于论能为所依故唯赞礼非所
馀类若依后释三宝为依有力有德故礼亦赞或
上总释三宝为依皆可赞礼佛具四缘性调善等
如前巳说其所说法及圣弟子故皆可归以上总
明论所依义下述起论经释二师。】

「经释二师(至)随而造论。」

【述曰世尊所说正法甚多非唯馀圣闻能随学二
师亦解彼之一分亦言亦僧所馀圣等契者證也
一分显馀上位之法犹未證了未契解故或但解
此所释经故于所契解无倒听闻思惟修行满足
由此三慧为所依止随所闻等而造此论此意即
彰依释而说故知此论定契正理若依初释随其
所应此论既由二师方起故别赞礼不赞礼馀依
后释者二师但解起此论教非胜依止唯礼无赞
或此总说由彼二师契如来所说一分三慧无倒
为所依止而起此论故恭赞之非是别释随所应
义虽有三解初后顺文三慧门义如别章说此以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0a 页 X48-0010.png
总文彰前归叹而不指斥参糅所以次下别释颂
所标因。】

「初二颂(至)差别义。」

【述曰此中有二初别释前六义三宝后别解释序
起所因初中有二初总指前佛六义颂逐难释故
后别散牒随文指释随标释故此即初也别总赞
礼合有二颂此中并标故言初二四句为颂由此
定然下别释中但于六义别总赞礼不过六故显
示何别显说指示文义名体有差别故如来等者
举六义尊菩萨地说言无虚妄故名如来语如其
义巳来成佛为如来故涅槃经云如过去佛说契
经等从波罗蜜三十七品十一空等来至涅槃故
名为如来此意说言如诸佛等而说妙法从彼修
万行来至涅槃故言不虚是如来义又言不虚常
行谛语来至佛位故名如来成唯识言应巳害贼
应不受生应受供养是故名应涅槃亦言应害世
间应离烦恼应受天人种种供养此等并通三乘
应释佛应有异应害二障应无二死应受世间财
宝供养瑜伽论说巳受应得应为福田应为供养
是故名应瑜伽初一则此初二瑜伽后二则此后
一若说供言便无馀义瑜伽又言如其胜义觉诸
法故名正等觉此释但觉胜义为名涅槃经言正
者不颠倒遍知者于四颠倒无不通达此经亦但
说观谛理得遍知名如实义者于一切境外道邪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0b 页 X48-0010.png
知今知名正二乘分达今达二我名等等谓平等
菩萨知未满亦未名等知今总简持名正等觉馀
之七名如瑜伽论第三十八第八十三涅槃十七
及第十八大般若经成实论佛性论广说既有十
号何故举三此显断恩及智德故异门分说如来
总名包馀九号应是共德正等觉者是不共德此
举总别共不共德遍故非馀由此诸经但言多陀
阿伽度等胜德六义者佛本体名自性修学證相
名因巳證满相名果起作用相名业与功德俱名
相应性体用异名差别佛地论等皆俱分别。】

「诸会真净(至)为体性故。」

【述曰下别散牒随文指释于中有二初牒六义属
文散释当知以下属释法僧别亦通归赞初文有
六释六义故一一文中各各有二初牒颂文以六
义属后方总释颂义之意此中诸会至自性义此
即初牒颂以六义属谓诸佛下总释颂义下皆准
知更不复释一切种者谓诸有漏种类差别或即
一切二障种子转此有漏粗重所依得非粗重真
如所依此论下说转依有三一心二道三者粗重
心转依者谓法性心永离客尘故名为转粗重转
依谓本识内烦恼随眠皆永远离由因灭故果亦
随无又下自释自性身言以一切障转依真如为
法身体故此所言一切种者因诸有漏转此粗重
所得心依则是诸佛共有自体名自性义众德依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0c 页 X48-0010.png
止亦名法身故佛法身以此所得转依为性又一
切种者即诸有为能依止法类别多故名一切种
此所依止转依真如是自性体自性难知举能依
止以显所依令易解故又诸佛法身解诸会义种
转依解净义一切转依解究竟义真如显真义体
性显理义随其所应别释前颂其转依义后当广
释。】

「超圣行海(至)因所生故。」

【述曰菩提有二一智二断此智菩提从因生故一
切种者十地圣行一乘三乘自一乘中种类众多
由此名海此顺梵本故即如是依此文句应言从
极喜等十地一切种圣行劫谓时分若依大劫阿
僧企耶因位经三数日月等无量阿僧祇大劫方
满阿僧祇即无数或无量者即是无数无数即是
阿僧祇耶要三阿僧祇大劫修行因便方满谓佛
菩提经无数劫修于十地一切种圣行因圆满方
始得生此显时长所修行广圆满修习果方生故
若不圆修果必不生显果所从故名因义又佛菩
提解彼岸义一切种至无数劫解圣行海时长显
广行多彰深因所生言解超升义亦随所应别属
前颂又一切种者所经众位无位不经举十地者
别显胜位一切种通一切无量无数劫圣行解海
义劫有三无数非无量故大劫是时亦得同上解
十地名义下文自释。】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1a 页 X48-0011.png

「證得一切(至)显果义。」

【述曰此牒颂文以六义别属遂利于因故名为果。】

「谓永断(至)及彼馀习。」

【述曰总释颂义将释證得先显所因谓由断障方
證得故障涅槃惑名烦恼障覆所知境令智不生
名所知障体即种现习者即是因障所有无堪任
性故瑜伽论第五十说佛由断此名断习气菩萨
地说断此名三住断简异二乘故故别称习成唯
识中巳广分别二障体义如佛地论第七卷成唯
识第九卷别章等说。】

「證得无边(至)自在转故。」

【述曰正释颂文證得等义三菩提者所證得体无
边希有无上三言皆赞叹词无边者广多义希有
者难遇义无上者最胜义三菩提者正觉义由断
障习便證广多难遇功德最胜觉果此义即显證
得一切功德法自在起或由断除障习尽故證得
希有无上菩提于诸境中正后二智成十自在自
在而起此显于境得自在故如颂中释功德无量
但说菩提以智为主觉最胜故增减字义别配颂
文准释可解故不别属。】

「善权化导(至)显业义。」

【述曰此以六义属诸佛化用故称为业。】

「谓以超非(至)调伏方便。」

【述曰此释善权不思议义除佛以外一切皆名非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1b 页 X48-0011.png
一切智二乘等起此三轮等是彼所知名为彼境
佛三轮等化用广深非彼所知名非彼境由非彼
境称不思议非彼所知及言议故十轮经说佛三
胜轮不共一切故不思议佛能应物现三轮等巧
妙无方立善权称此神通变者谓神境神变记心
者谓记说神变教诫者谓教诫神变菩萨地言此
三神变即是三通谓神境智通知心差别通漏尽
智通六通之中具当分别三轮略以四门分别一
出体二释名三废立四辨相一出礼者依瑜伽论
六十九说前五神通异生有学起者有漏道势劣
故无学起者皆是无漏道势强故此中但说如来
所起唯是无漏漏尽智通即彼论说尽及无生二
智为性唯是无漏此言但说缘漏尽故或亦通说
漏尽身成佗心智等并无漏故前五神通漏尽相
续所成就故皆名无漏非无学身不成无漏由此
即显此中三轮唯是无漏三皆世间由漏尽轮教
诫佗故此三唯依诸静虑地意识相应后得智中
智慧为性即彼又说神通等一切静虑以为依止
皆能引故无色虽亦有漏尽智诸菩萨等随以彼
心了一切法亦能依彼变诸境等如佛边立等作
用狭故而不名通色界心广除未至地可有诸通
定慧均故瑜伽既说三轮即通故同于通非在馀
地二释名者智具威德修所成果作用难测名之
为神转易不定称之为变变者是境神者是智变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1c 页 X48-0011.png
之神能变也神之变所变也皆依主释神即变变
属能变持业释此中但取初及第三释轮者摧伏
义摧伏佗身邪见等故神变即轮持业释也心谓
佗心种种差别记者别也识也别识彼心名曰记
心虽亦能记佗之心所心是主故但说记心心之
记故亦依主释记心即轮亦持业释教谓教示令
其善生诫谓诫勖令其恶灭教即是诫教诫即轮
皆持业释三废立者声闻地说由现神变令佗于
巳生尊重心能属耳听由记说故记别其心行相
差别为说妙法由教诫故如其根行随所悟入能
正教诫或未发心为作神变不修正行记别其心
未有證获而为教诫又身意语如其次第三业化
故故此三轮非增非减四辨相者菩萨地说初神
变相略有二种一能变二能化能转所馀有自性
物令成馀物名为能变随欲化为曾未有事故名
能化能变者谓十八变一振动二炽然三流布四
示现五转变六往来七卷八舒九众像入身十同
类往趣十一显十二隐十三所作自在十四制佗
神通十五能施辩才十六能施忆念十七能施安
乐十八放大光明能化者此有三种谓化为身或
化为境或化为语化为身者化自佗身似佗自身
或一或多如是等类化为境者化似末尼饮食资
具诸如是等化为语者妙音粗音系属自佗如是
一切次记心相差别有五一记有缠有随眠离缠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2a 页 X48-0012.png
随眠心二记有染邪愿无染正愿心三记欲色无
色五趣等心四以一记一以一记多心五诸佛菩
萨记诸有情诸根胜劣种种胜解种种界行随应
安处菩萨行中教诫相者或说有五所谓遮止开
许谏诲呵摈庆慰或即此中示导等五此三轮义
广如十地论第四卷十论第六卷瑜伽第二十五
第二十七别章等说示导者旧经所说示教利喜
也或说五句谓令离欲示现教导赞励庆喜显扬
论第十二说诃毁诸行令离爱染名令离欲示现
四种真实道理名为示现巳得信解令正受行名
为教导若彼退屈策发令进名为赞励彼随法行
赞令忻悦名为庆喜彼论又说有令离欲而非示
现说恶令厌不教作善有唯示现不令离欲示德
令修不遮彼过俱句可知未学令学名教导未进
令进名赞励庆喜有五广如彼说五种皆是教诫
之相此中唯举修善四门不说令离欲或此但说
示导二种等彼馀三及佛地经十作业等一切皆
是此善权摄无量调伏方便者显扬第三及第八
说无量有五一有情界无量谓一足等或地狱等
六十四类二世界无量谓十方界三法界无量谓
善不善等四所调伏界无量谓三乘性等五十五
类前有情界通有无性此唯有性故二差别五调
伏方便界无量谓随所宜或现神变或现记说或
现教诫一切善巧调伏之法菩萨悲慧本为有情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2b 页 X48-0012.png
有情必依住处受化彼由诸法成其染净故观几
类堪至涅槃最后乃施方便善巧故五无量不减
不增此等义门广如别章及彼论说调谓和御伏
谓制摄方便即是善巧之义由此即以三种神变
调和控御制伏摄受名为善权即无量中调伏方
便界无量也三轮示导出善权体指此类等有无
数量调伏方便非调伏等别配三轮。】

「导引可化(至)清净故。」

【述曰释化导义可化有情简非无性五无量中所
调伏界之无量也以彼能调伏所调伏心界即是
法性真如界者性义心本性故或依佗心自体名
界以三轮等如是无量调伏方便导引于彼可化
有情令真心界离客障染断依佗心得清净故。】

「无量希有(至)法宝相应故。」

【述曰超寻思者非四寻思此四唯在见道前位彼
位修因非唯所超由此超者随应超但非彼智境
皆是此超义数量者以行无边过算数故超过此
二故曰无边因行非一称为种种舍头目等不易
名难此行逼迫故言苦行显因无量希有故所生
果更无量希有谓由因此无边胜行故生大悲力
无畏等亦复无边名有与如是等法宝相应言相
应者谓总假者与别实德俱或成就义总成别德
故或果顺正因性常俱有更相顺义此中伹说受
用相应如前巳解言所生故或此举所生由證法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2c 页 X48-0012.png
身能起化用三皆具足文唯举报此中且举二种
无边穷空尽际略而不说大悲十力四无畏等第
十四卷下文当释。】

「自佗并利(至)所依故。」

【述曰此中有二初总属颂下别解释此初文也次
配可知。】

「所依者(至)无差别也。」

【述曰下别解释文有其三初解所依次解三利后
结差别此解所依成唯识说体依聚义总说名身
故所依言体身无别。】

「自佗并利(至)就胜而说。」

【述曰此解三利初总释意后别释之此总释意所
说三利就胜而说非理定尔至下当知。】

「谓受用身(至)法圣财故。」

【述曰下别解释就胜所因会有二种自受用身居
自法会居佗会者佗受用身皆能领受最胜第一
广大甚深法圣财故唯自利摄瑜伽等说圣财有
七谓信戒惭愧闻舍慧彼据用胜且言七种今说
功德圣者资什皆名圣财处大会中并生乐故据
实此身亦实佗利受乐增胜不同化身多起通化
从自受用不说利佗佛地论说通二利故由此论
有就胜说言受法乐增名为受用又处大会谓自
广大法性之会故唯自利身。】

「变化身者(至)所应作故。」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3a 页 X48-0013.png

【述曰犹者譬如义工巧业者谓幻术事佛变化身
随形利物无而忽有幻术不殊幻事既由工巧智
起故举彼喻以显化身又工巧业能化众缘像化
身亦尔故举为喻等彼幻术论说等言佛地论说
身三化中为摧诸伎慠慢众生故如工巧此身顿
于一切世界能为无间相续现起没巳复生建立
应化无暂休息故唯佗利形随乐现名变化身。】

「自性身者(至)共有法身。」

【述曰菩萨地说上升最极永不退还故名善逝初
句是善后是逝义巳到名逝故不退还或上升者
亦是逝故唯识等说诸受用变化各别因感各别
自性实有差别但无别执同处相似利乐意乐事
业平等说无差别唯自性身诸佛共有故言善逝
共有法身。】

「最极微细(至)为体故。」

【述曰唯障佛果故极微细种习非一名一切障即
彼法身转舍一切二障种习粗重所依以所转得
无粗重依真如为体故馀十地所得真理不名法
身一切障习犹未尽故。】

「于自佗利(至)得馀身故。」

【述曰自体难知二利之相举由得此有馀二身二
利差别显通二利佛地论说此自性身寂灭安乐
正属自利为增上缘通益众生故属利佗又与二
身俱利依故二利所摄同彼复释约用显故复此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3b 页 X48-0013.png
中就胜说故。】

「此三佛身是差别义。」

【述曰子文第三曲结差别三身略以三门分别一
出体二释名三废立一出体者初自性身以诸如
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所依为体具足无边真常
功德佛地论说体常无变成唯识言诸法实性或
是诸佛共有自体名自性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亦名法身胜鬘经言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离烦
恼时名法身故虽亦有说镜智为体然非正义故
不叙之次受用有二类别一自受用三无数劫修
集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乃极圆净常遍色身
即四智品一切实德以为体性自受法乐名受用
身虽亦有说中二智品为此身体然非正义故此
不说二佗受用由平等智于纯净土为大菩萨所
示现身以为体性令佗受法乐亦名受用身据理
而说四智心品为大菩萨所现佛身为佗受用说
法断疑现自在者观察智故平等所依本质身者
镜智境故现大神通成事智故又佛四智境用遍
故然平等智于现此身作用最强击圆镜智现身
平等故论偏说其理定然不尔此身应无本质断
疑说法现通起化后变化身由成事智于净秽土
为未登地一切有情随彼所宜所现形类以为体
性为益有情示现种种变化事故名变化身理实
此身四智所现化境为体然此相粗顺成事智故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3c 页 X48-0013.png
论偏说此论报化不彰于智又理定然此解为胜
或复此身及佗受用各一智现足利有情不假所
馀故论不说二释名者法身一名唯依主释法之
身故其自性身或持业释自性即身故或有财释
以自性为身故其受用身唯持业释若变化身亦
有二种由能变化者谓成事智等以所变化为身
名变化身有财释名若所变化即身持业释也三
废立者所證能證真俗理事本有修生性相差别
立初二身自利利佗自体作用能变所变慧悲所
增大小差别别立化身二对义门各有无量不可
说一虽多义别种类唯尔不可说多又性相用如
世间身有体形能故立三身非增非减所馀义门
如胜鬘经楞伽经解深密经涅槃法华摄大乘瑜
伽论赞佛论般若论成唯识佛地论三身论别章
等说上牒六义属文散释下释法僧亦通归赞。】

「当知此中亦赞法僧功德。」

【述曰初总后别此总属文此中意说前以六义赞
佛之内通赞法僧显初三宝既通摄赞后归礼中
故总归礼何者法僧言亦通赞由斯于后三宝通
归。】

「法宝者(至)所摄故。」

【述曰此显所赞法宝之体自性即理因是行果如
自名业义通教相应差别即上可知故言等义法
宝所摄由此六义亦通赞法离此更无一乘法故。】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4a 页 X48-0014.png

「僧宝者随此修学所生故。」

【述曰显所赞中僧宝之相即是所超圣行海因故
不说佛入僧中所收又次前章说佛薄伽梵教法
所依俱依法学故依此法修生曰僧所学之法既
在赞中能学之僧亦巳通赞离此更无一乘僧故
虽前真理即同体僧恐赞不周故举别体或显一
乘法离佛体无学一乘道僧离佛体有故举赞此
随学之僧此赞非凡前言圣故一乘三宝既通赞
故归礼中并通归礼由此即显所礼所赞该同别
相不遍二乘又释前赞一乘理智可称非馀乘故
后于归礼总礼三乘有力等心皆可归故前后影
显故不相违由此返彰颂言如是贯通三宝指赞
归故三宝略以三门分别一出礼二释名三废立
一出体者初佛宝体即前三身真非真佛皆此摄
故法宝有四教法宝者谓善无漏声名句文如前
广说虽有漏声等亦教法宝性菩萨声等并有漏
故然非此中教法宝体此中但说真教法故理法
宝者谓因四谛二空所显真如为性行法宝者谓
通三乘诸无漏行虽有漏行亦行法宝此行非真
故今不说果法宝者谓有无馀二涅槃界及菩提
智无住涅槃以为自体此中通说三乘所有教理
行果为法宝性真法非真并通说故僧宝者谓圣
众一切无漏有为无为成众圣法由此麟角独觉
三根皆僧宝摄僧种类故许彼众多同时出故菩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4b 页 X48-0014.png
萨二根亦复如是有漏身器为无漏依供养及损
故生罪福然有漏身非僧宝体此中通说三乘圣
众真僧非真并皆说故胜鬘经说僧者即是三乘
众故就此复有一乘二乘一乘佛者即初二身法
宝亦四教谓诠辨一乘教法理谓二空所显真理
行谓有为无漏万行果谓佛位菩提涅槃僧宝者
谓十地菩萨等所有诸无漏法此皆通说有为无
为直往回心一乘无漏为三宝体二乘者佛即变
化身亦为二乘现化身故不为十地现此身故既
诠彼教名彼教法为彼现身故彼佛摄法亦有四
教谓诠彼二乘教法理谓四谛理等所显真如行
谓彼所修无漏智等果谓彼所證菩提涅槃僧谓
二乘住果住向诸无漏法于一乘中复有二种谓
同体别体同体者谓真如觉性故觉依故名佛宝
解深密说菩提及断皆名菩提故诸处说为自性
身故能持自相即名为法教行果三所依止故法
宝所摄理无乖诤复由證此成菩萨等亦僧宝收
此等證文如前巳说别相三宝亦如次前一乘二
乘三宝别故前来且说真实三宝住持三宝相易
可知恐厌烦文故略应止二释名者可贵可珍称
之为宝总名带数别名持业既易可知由此不述
三废立者何故三宝非减非增略有四义一僧祇
律云为翻外道邪三宝故二宝性论云依三义故
一调御师二彼师法三彼师资三宝性论又说为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4c 页 X48-0014.png
菩萨上根说有佛宝愿作佛故为独觉中根说有
法宝求自然智达缘起故为声闻下根说有僧宝
求从佗闻作弟子故四处处皆说佛如良医法如
妙药僧如看者故此三宝不减不增所馀义门如
别章说此中三宝种类有多颂中所明赞归何者
一乘非馀六义即法僧随学故馀无力故或通赞
礼三乘三宝彼离此等无赞礼故胜鬘经说波罗
提木叉毗尼出家受具足等为大乘故彼二乘者
入于一乘又彼所学菩萨皆修故彼法僧今皆赞
礼又无朋党等赞礼故此伹赞礼别相非馀说僧
随法修学生故或通赞礼同相别相同相易知故
论不说又唯礼赞真实三宝住持无力无救助故
或通赞礼真实住持住持相易故论不说并皆有
力能救助故三宝门义如前颂中归礼所指诸经
论说上别释前六义三宝下别解释叙起所因。】

「庶令学者(至)建兹体性。」

【述曰此文解释序起所因庶望也端序也建立也
兹此也此意说言我今冀望令诸学者于此论中
无诸怖畏方造论序赞礼所尊冯力请加立三宝
性又于论端归赞三宝显体尊高超诸圣众令后
学者心生欣慰无怖畏故建此论序上来安慧赞
扬三宝归礼所尊叙参糅意即是第一赞扬归叙
分下述两文正申参糅即是第二集述本文分。】

「本事与决择(至)谛法得论议。」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5a 页 X48-0015.png

【述曰第二分中大文有二初以一颂总标一部分
品后随前标分品次第别释此颂总标一部分品
颂文既少寄品以明非此颂文唯三法义此论总
有二分八品二分者何初本事分后决择分八品
者何是二分中各有四种本事四者一三法二摄
三相应四成就决择四者一谛二法三得四论议
此有何因总为二分本事分中略广分别诸法体
事决择分中略广决择深隐要义又一切法略有
二种一自性二差别初宗明自性后宗明差别又
陈法义不过二种一所成二能成前宗明所成后
宗明能成又教所明总有三种谓境行果初宗明
境后明行果果依行成行能生果二极相顺合一
明之又此虽释阿毗达磨经然依瑜伽集诸要义
谓初本事分集彼论中本地文义后决择分集彼
论中决择文义彼摄释分解经仪则彼异门分释
经名义彼摄事分摄三藏事彼初二分无义不释
集彼文义摄法巳周后三非要随二演之故不可
别集由如是等种种所因故说二分非增非减复
以何义各成四品菩萨藏经第十七卷辨中边论
说十善巧一蕴二界三处四缘起五处非处六根
七世八谛九乘十有为无为善巧此十皆是菩萨
所观依略广中辨释诸法三摄巳尽更不假馀又
是三乘方便通观所以偏说令彼观故又由此论
云欲令学者得二利益初说蕴等略故论建初辨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5b 页 X48-0015.png
三法品虽辨三法诸门体义然未知彼体义宽狭
须彰宽狭次明摄品宽狭之义虽巳了知性相顺
违仍未明达为知违顺次辨相应所不相应则是
违故虽复了知顺违体用诸法得失尚未解了为
知得失次明成就所不成就则是失故由是等义
本事分中分为四品此前四品并是所观依境起
修须观谛理故初决择即明谛品虽知所诠总观
谛行能诠及妙行犹未了知为知及起修次明法
品此前二品依境起行行必有果次明得品虽巳
證获未明慧解显正摧邪利佗无畏为成彼事故
次明论议品体品既四义品亦然不减不增唯定
成八此中诸品各从胜名彼诸品中有馀法故上
来一颂总标一部二分八品以下随前所标分品
次第别释初分四品分之为二三法体也馀三义
也又分既有二品各成四随标所明更不科释。】

「几何因取相(至)集总颂应知。」

【述曰此上二颂无著论本三法品中大文有四初
以九义辨释三科二以三性辨释三科三以相等
四门辨释三科四以外等六义辨释三科至下当
知不烦预指初九门义文复有三初以颂标次随
别释第五卷云由此所说差别道理馀无量门可
类观察后类指结此则初也颂上三句列九名别
下一句标集劝知九门义者一几举数列名门二
何因问答废立门三何取问答列名门四何相问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5c 页 X48-0015.png
答体性门五何建立问答差别门六何次第问答
前后门七何义问答释名门八何喻问答譬况门
九何广分别问答诸义门一何言贯通下八几即
是问故何不通何者问辞故或随所应喻中无问
问但通七今且略指随应当知。】

「问何故论端先辨蕴等。」

【述曰下释前标九种门义文势有二初觉师子假
兴问答论端先辨二科所由二随九门一一别显
就初有二先问后答此则问辞为何义故于论端
首先辨三科不彰馀法。】

「答欲令学者(至)得善巧故。」

【述曰下答有三初略次徵后广别释此初略答思
谓思量则止观品择谓择简则论议者此二皆是
能思择也处谓处所即所思择九门是也善谓胜
妙巧谓巧便即是方便意言论首先辨三科欲令
思择情勤修学者于几何因等前九门义所思择
中获得胜妙巧方便故以智慧生长。】

「所以者何。」

【述曰此徵所由令于此等得其善巧之所以者何
谓也未究了故。】

「由此善巧(至)称赞利益。」

【述曰下广别释文复有二初总后别此即总文称
谓称扬面谈其实赞谓赞叹背誉其美言作意者
即是止观相应作意各于彼境能持心住或能数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6a 页 X48-0016.png
数警觉彼心作用胜故止观二品立作意名论议
决择即是其佗议论诸法此总义言由此论初辨
三科法令止观者于思择处得胜方便断诸烦恼
自利满足既自欢喜称扬赞叹佗人亦复称赞其
美若利佗者谈论法义于思择处既得善巧自生
喜赞亦令佗人断诸烦恼赞扬美此故二增长现
后安乐名二利益或称赞者谈此二种顺理益物
可称可赞言其胜益之甚非说自佗面背称赞。】

「作意称赞(至)毗钵舍那故。」

【述曰自下别释上二利益先解自利文复有二此
即总牒别开二门正释利益奢摩佗者此翻为止
即等引位略有九种谓内摄心令等住等毗钵舍
那此翻为观谓简择法极简择等略有四种此等
如下第十卷说谓由九门辨三科法为境界故闻
思修起令彼止观圆满成就境胜顺心或因顺果
故名善顺增长止观止观皆是所增长法。】

「善顺增长(至)得无疑故。」

【述曰此释止增先彰断惑由于三科起闻思慧巳
得善巧令疑惑等障定烦恼皆不得生以疑为初
例包一切。】

「随其所乐(至)心易定故。」

【述曰正明止增由得闻思力便善巧无疑等故随
其行者所乐之法十善巧中于一境界起闻思慧
无倒观察起现在前定易生故。】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6b 页 X48-0016.png

「善顺增长(至)究竟满故。」

【述曰此释观增谓此论初总以九门别以无量门
观察一切所应知境境顺心故速令学者无倒三
慧究竟成满或闻思因顺修慧果观真现慧名正
慧故此二止观通有无漏世出世间唯定非散凡
圣皆得究竟能得一切智果自利满故速令正慧
究竟满者谓无漏慧。】

「论议决择(至)得无所畏。」

【述曰此解利佗谓由于彼九门体义得无漏慧善
通达故便能成就问答自在于馀一切异谈论中
或馀一切异论教中善能通达得无所畏由此三
科摄法尽故九门广释体义同故上来第一唯觉
狮子解论先辨三科所由下依九门本释别解。】

「问蕴界处各有几种。」

【述曰下以九段别释九门此即第一解颂几字举
数列名门初总问次别答此总问也。】

「答(至)法处。」

【述曰此答其数问答两字释师所增自馀本论界
约因果以辨次第根境为先能生识故处约内外
类别以显次第内外生门义类别故。】

「问何因蕴唯有五。」

【述曰此次第二解颂何因字问答废立门文有其
三初废立蕴次废立界后废立处废立蕴中初问
次答此初问也下皆准知。】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6c 页 X48-0016.png

「答(至)我自体事。」

【述曰此上总是本论问答为显二字贯通下四身
具者色我依产故受用者受我领纳故言说者想
我取像故造作者行我作行故我体者识能体别
故事者体义。】

「于此五中(至)即我相事。」

【述曰下文有二初释师总解前义所因我所有故
名为我所我自体故名即我相。】

「言身具者(至)色蕴所摄。」

【述曰下别释前义文有其三初解色蕴次指三蕴
后解识蕴此解色蕴内根色蕴我所依止说名为
身所境色蕴我之资什名之为具有计识蕴为所
依止如何五根依止名身依止有二一者造作二
者住处说识为我造作所依说根为身我依住处
二依既别故不相违或释根有积聚义故名之为
身境为色根所受用故称之为具虽义可尔准此
身具非我所义根能用境非我能故境为根受非
我所故显剔又说色蕴皆是所受用故五种色根
依执门故为所受用诸色境界所缘门故为所受
用由此如前所说为善。】

「受等诸蕴(至)相中当说。」

【述曰此指三蕴第四相门当广分别。】

「彼所依止(至)我相事义。」

【述曰解识蕴文有三初总释次徵因后显意此总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7a 页 X48-0017.png
释言谓识蕴是彼所依四蕴之我相身具及三蕴
我所我之用说识为所依识为我体相。】

「所以者何。」

【述曰此徵识蕴为我体因。】

「世间有情(至)计我执我所。」

【述曰以诸世间多分于识计执为我能了别故有
所知故于馀四蕴计为我所识所依故如舍宅等
诸计我中有二十句六十五等遍于五蕴计执
为我今宁但说识为我耶此说多分计识为我然
二十句等或是一一蕴差别之计非馀蕴计故此
不说非馀蕴中都无计我此意总说世间多计识
蕴为我色为我身具我能受用境我能起言说我
能造诸行受想行三皆我之用我是彼主今遮彼
执说蕴有五身为识所依或体有积聚具为根之
境非我之身具受能领纳想能起说思能造法皆
非我所识能了非我体故由斯蕴五不减不增显
扬第五说由此五种总摄一切流转事故不减不
增文义同此。】

「问何因界(至)受用性故。」

【述曰废立门中第二明界此本论文下释师解等
者等取六识能持自体故谓此文意应作此读谓
由身具能持过现六行其所等六行能持受用。】

「身者(至)色等六境。」

【述曰释文有二初显能持体后释能持义体有二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7b 页 X48-0017.png
种一者身具能持六行二者六行即能自持此言
身者识所依义非积聚义意非形碍可积聚故此
言具者资识生义或资什义法处亦有资产色故。】

「过现六行(至)谓六识。」

【述曰此显身具所持法体及显六识能持自性行
迁流义识念念灭作用速谢例识于馀又多间断
独立行名又有行相行境分别身具不尔此文意
显身具能持之所持法则是过去现在六行由彼
能持令受用故及显六识体能持用或自證分持
见分等或能自持体受用境故下第三卷显扬第
五皆说一切一分是未来义云何此界不说未来
十八界性实通未来体用未生能持义隐又未来
识无持用义此略不说过去现在体用巳生能持
义显又识用起可说能持故论偏说然说未来亦
有界者各持自体故不说持用亦不相违。】

「能持者(至)所缘故。」

【述曰下释持用此释根境能持六识身为所依具
为所缘是持义故。】

「过现六识(至)不舍自相故。」

【述曰此说六识非唯所持自亦能持不舍自相能
起用故即显本论六行之上说能持言非唯身具
能持六识六识自体亦即能持一能持言通上下
故及显本论身具之下说有等言非唯能等身具
能持过现六行亦显所等六识自体即能持故当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7c 页 X48-0017.png
世相持非异世也此依因持故说为持非不自持
不尔识无能持非界义或依能持非性持义亦不
相违今以此理释界废立义应契会本释两宗。】

「当知十八(至)故说名界。」

【述曰界义虽多今以因能持果释三乘通辨彼加
行境故根境识相对能持不可减增唯说十八故
二十唯识云依此教能入数取趣无我不说入法
空故唯说十八若唯自持宁唯十八各有三也故
有二义一自持二持佗。】

「问何因处(至)为生长门故。」

【述曰废立门第三明处论本文也生谓初生长谓
旧长门谓出生通法之所由彼过现身具为门生
未来识相用显故立以处名据实大乘因果同世
身具生识念念同时出生义隐故此不说未来果
显故说生彼非同经部宗说异时因果不尔意处
必不成不许过现生未来故又论皆说一切一分
名未来者理亦不成不许未来有身及具为处义
故由斯为显此文但据过现身具生未来识增上
义说非为尽理又释此显未来身具生未来识同
时因果名之为处不说过现能生未来当世相生
自宗义故虽过现世处义亦成当生名生唯未来
故非过现世都无体处此解论文当世为善不违
宗故持生识用立以界名未来持隐略不说界出
生名处要果当生过现巳生为门义隐未来义显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8a 页 X48-0018.png
不说过现理实界处并通三世下第三卷瑜伽第
九解识文中及五十五五十六六十九显扬第五
皆说界处通三世故上本论文下释师解。】

「谓如过现(至)亦尔。」

【述曰义者境也将释由身具能生未来识起受用
境立以处名却指如过现六识受用相为眼等持
成其界义方成未来识受用相根境为门而得生
长以显处义故言亦尔所持巳上却持前界未来
巳下正成处义。】

「所言唯者(至)受用相识。」

【述曰此释本论答中唯言是简持义唯依根境不
依六识立处义故界义是持持用皆名界出生为
处生用处应成自体自持不唯持用由斯六行亦
得界名出生为处自体不生故眼识等不立为处
又身具生识别说为门识体生用一体义别为门
义劣说非为处同世能生长识应得处名为因居
异世名意不名识出生得处名故意亦名处由斯
六识不立处名根境能生识同世得名处识能生
心所同时得处名于此义中应审思择其未来世
虽无次第但能生识即名为处故未来世意处亦
成。】

「问云何名取蕴(至)名为取蕴。」

【述曰此次第三解颂何取字问答别名门三科之
法通无漏等然圣说为取蕴界处唯染非净故释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8b 页 X48-0018.png
别名文势有二初辨取蕴后辨界处初中有三初
辨名因次辨取体后辨取相此即初也合是和义
顺义不相离义相资力义由蕴与取互相和顺递
不相离更令生长立以取名蕴从取生如草糠火
或能生取如华果树系属取如帝王臣此三皆唯
是依士释今论但言欲贪未现自体名取唯是蕴
从取生名取不说馀义然理无遮据胜说故然取
蕴必是蕴有是蕴非取蕴无漏诸蕴非取合故。】

「取者(至)所有欲贪。」

【述曰此显取体诸蕴中若发业若润生若所缘若
俱起递相增长与欲相应贪爱为性瑜伽六十五
亦唯说爱味名为取故十地言爱增名取诸论虽
说取支四取通诸烦恼然于集谛六遍行增润生
位中贪最胜故独名为取非如小乘通诸烦恼六
遍行者一事二位三世四界五求六种如此论下
第六卷说又瑜伽说若能取所取所为取皆名取
故。】

「何故欲贪(至)不舍故。」

【述曰此辨其相如契经说爱有四种于现在身起
爱于未来身起后有爱于现在境起贪喜俱行爱
于未来境起彼彼希乐爱故此总言爱于二世蕴
能引不舍虽贪亦缘过去世起此说希染须立取
名或依润生缘内自体过去相隐故略不说下文
说自体爱故。】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8c 页 X48-0018.png

「希求未来(至)欲贪名取。」

【述曰释前欲贪二世起相文易可知以上本论以
下释文。】

「欲者希求相贪者染著相。」

【述曰别以欲贪属希染相成义各别。】

「由欲希求(至)令起现前。」

【述曰若无贪欲为加行故润曾诸业当果不生由
彼为先当诸蕴起故说此欲是希求相虽有彼彼
乐爱自境体是主故但说希求欲虽非惑今贪增
长贪说欲名如念住等。】

「由贪染著(至)令不舍离。」

【述曰虽亦有贪喜俱行爱此但说我贪染著内自
体故执诸蕴令恒现前。】

「是故此二说名为取。」

【述曰曲结欲贪为取之相此言二者依世及境行
相别故说之为二或此欲者别境欲数说随烦恼
有邪欲故此义即以根本贪惑随惑邪欲二法为
取故此言二虽二恒俱相增别说蕴有十种虽无
一处具说十文总究诸论理应成立一无漏善蕴
有说唯有定所生色色蕴少分无五根故正义皆
具涅槃经言舍无常色获得常色等胜鬘经言如
来妙色身菩萨地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根依
处及舌根为体谓眼舌身男根依处佛地经言有
五种法摄大觉地唯识第十佛地论言来功德蕴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9a 页 X48-0019.png
处界摄如是等文诚證非一不能烦引下皆准知
由此五蕴皆通无漏法处除第三馀皆具有二加
行善蕴下第四言五蕴一分是善又言加行善者
谓依止善丈夫听闻正法修习善净法随法行摄
决择分五十四言威德定色亦通有漏此等总说
由闻等慧所发身语定境色等为色蕴性色声二
处法处五色实现五故通五蕴三生得善蕴下论
复说言生得善者即前所说发起善等身语业等
由先串习感得是报乃至广说与信等俱任运起
故此意即说宿习为因生得善心所发身语及法
处中第三第四为色蕴性此通五蕴四不善蕴下
第四言五蕴一分是不善义故通五蕴身语业等
法处摄四随义应知五有覆无记蕴解深密说第
二地断诸业趣愚唯识等说菩萨法执是有覆性
所发身语故有覆摄梵王謟诳执马胜手如是等
类法处三除第三五为色总性故通五蕴缘起上
云若法欲界有覆无记于发诸业无胜功能此据
烦恼非所知障故不相违又欲界有覆谓有漏多
分身边见此不复行何妨謟诳初禅发业六异熟
生蕴下第四言生得无记者谓有漏善不善异熟
五蕴一分是无记性即九处及法处计起声有二
说故通五蕴七威仪路蕴此论下言非染非净心
所发威仪路是无记性此意即显因威仪心所发
及缘色香味触为色蕴性故通五蕴此即不取声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9b 页 X48-0019.png
等者非威仪路故八工巧处蕴下文又言非染非
净心所发工巧处是无记性此显因彼心所发及
缘色声香味触为色蕴性故通五蕴然威仪路及
工巧处并通三性今说无记故论双非九变化蕴
下论复言诸变化心相应共有等法名变化无记
为戏起有是无记摄若为利乐当知是善瑜伽第
三说变化有二一善二无记五十四说定境界色
亦通有漏五十三说若依胜定于一切色皆得自
在诸定加行令现前故九十八说神通不能变化
四事谓根心等由此但有法处中一色声香味触
为色蕴性故通五蕴若是善者初二门摄瑜伽虽
说欲界亦有诸变化心此通三性生得变化非是
通果故非此门其无记者异熟生摄十自性无记
蕴摄决择分六十六说无记有五初四如前第五
说为自性无记谓诸色根是长养者外诸色处非
异熟等之所摄者皆自性无记除善染污色处声
处瑜伽第三说无记有四无此第五唯识等说法
执不能染二乘故异熟生摄此显色蕴通五无记
四蕴非第五非但无文说通自性许有自性应同
善等亦有自性相应等起等若依此义缘发威仪
心名威仪心工巧亦尔散无记心除此皆是异熟
生摄从异熟识恒时生故非唯业感萨婆多师异
熟心狭威仪心宽今者大乘异熟心宽威仪心狭
故第十蕴唯色非馀有义不然何故色蕴非异熟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19c 页 X48-0019.png
者第五所摄四蕴不尔若馀四蕴从异熟识恒时
生故不名自性色亦应然若由说法执是异熟生
故四蕴便无自性无记应由论说四无记故色蕴
亦非第五所摄又瑜伽说外诸色处非异熟等之
所摄者自性无记等言何用唯有异熟是正所非
长养等流皆是自性不等四蕴非异熟者亦是自
性岂彼等言无事虚设然异熟生略有二义一者
业果二者从生但说四者从生义门性宽通故色
法亦是异熟生摄若说五者是业果门非业果者
是第五故四蕴亦是自性无记论说法执异熟生
者依从生义说色等为自性无记依业果业由此
诸论一不相违此理虽齐瑜伽所言非异熟等者
等威仪工巧变化除三以外是自性故内色不尔
不可为难诸教无文说诸无记如善不善有自性
等四类各别故四为善若依后义无容偏说故应
五蕴皆可立有自性无记此由十种皆通五蕴若
依前义色蕴有十四蕴唯九其界系何位断等皆
如下说今言取蕴性是有漏故除初一通馀九种。】

「问何故(至)应如蕴说。」

【述曰此本论师辨界处二名取所以。】

「当知界处(至)名有取法。」

【述曰此释论师释同前义皆取合故无漏诸法虽
非取合合法为论亦不相违。】

「问色蕴何相(至)是色相。」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20a 页 X48-0020.png

【述曰此下第四解颂何相字问答体相门蕴界处
别文即为三蕴有五种文又为五此色相中初总
后别今此总以变现二义标色共相下随标释。】

「此有二种(至)二方所示现。」

【述曰此广前标变现之义触对变坏解前变义方
所示现解前现义触对变坏者显扬等说十有色
处名为有对虽声五根体是有对然不可触坏由
所依触坏体随坏故立触变名色无色界由业及
定随其所有根境等色虽是有对亦非此门瑜伽
说为非触坏故至下当知法处色中定境实色瑜
伽说为无见无对彼由定力所引方生体又殊胜
非馀根境名无见对然由他引亦有见对成唯识
说由定通力馀得见故不尔有情应无受用瑜伽
说彼手足等触不能损坏故无变异亦同此门极
略极迥是假极微受所引色假立无表遍计所起
意所搆𦘕皆非有对亦非触坏既随所依所防本
质假说为色随其所应亦可随彼名有触坏然据
实者唯在欲界十有色处名触变坏上二界色及
法处色并非此门有诚教故方所示现者瑜伽论
说谓一切色若据方所各别安立若可宣说方处
差别是初共相此门即说通三界中五根五境及
法处中若假若实定所生色依处遍计所起搆𦘕
依诸根境析至极微为极略极迥有诸色相方处
别名可说示现皆此门摄唯受所引都无色相随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20b 页 X48-0020.png
依防色可示现故亦此门收理既定然亦有诚證
瑜伽论说威德定色彼既生巳处所可得此下文
说如此如此谓骨锁等故定境色假实俱是此门
所收又种种搆𦘕谓如相想故遍计起亦此门摄
极略极迥或是定境或是搆𦘕受所引色随所依
防亦可示现瑜伽既说一切色共相名可示现故
知此门摄一切色然由欲界诸根境等为诸缘触
即便变坏义相增故别立初门实非初门摄一切
色十有对色如显扬第五等诸色共相如瑜伽第
六十五等然瑜伽中共相有三离此二外更立清
净清净所缘此但五根五根之境摄法不尽亦非
遍门唯彼示现一门宽遍别义胜故更立馀门非
一一门皆摄法尽又彼第二复摄法尽根境相对
门示现唯境无根门此相显彼此偏说巳说一摄
法尽不假说馀。】

「触对变坏者(至)即便变坏。」

【述曰上来别配变现二相犹未解释自下别解二
相差别此释变相本论说言谓由手足块石刀杖
寒热饥渴蚊䗈蛇蠍所触对时即便变坏瑜伽此
外更加风日总十六缘故下论云乃至蚊蛇以损
坏缘犹不尽故释论略之故言乃至瑜伽论言如
是共相非一切遍除欲界天遍馀一切欲界天色
有手足等六所触变坏无寒热等十触所变坏彼
饮食等随欲所生虽有饥渴不为损害色界诸色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20c 页 X48-0020.png
又无手足等六所触损坏馀触损坏一切皆无又
具威德定境界色手足等触亦不能坏故此初相
随其所应上界等无唯欲界有。】

「方所示现者(至)种种搆𦘕。」

【述曰此释方所于中有二方所可示是初总门馀
是别门别门有三一如此如此二如是如是三寻
思搆𦘕其定不定但显此三分位有殊非别门色
上论本文下释师解。】

「方所者谓现前处所。」

【述曰解上总门一切现前有处所色三界九地有
漏无漏若定若散若根若境若假若实所有众色
皆名方所有色相者皆此门收如前巳说。】

「如此如此(至)同类影像。」

【述曰此别门显前总门色分之为二一定心二不
定心瑜伽等说定境界色无见无对亦非方所今
显定境假骨锁等是本质所知之同类影像虽无
实用色相显故皆有方所故瑜伽言彼既生巳处
所可得假色既然实色亦尔。】

「如是如是色者谓形显差别。」

【述曰上明定境假实众色五尘为性下明散位所
有众色此分为二一有对色二法处色相类既殊
故分二种今此即是诸有对色但说形显以眼可
见体相显故略不说馀然实此门摄诸有对色不
尔色处有何别因作别门说所馀皆有如是义故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21a 页 X48-0021.png
显形之下应有等字文略故无义定应有。】

「种种搆𦘕者谓如相而想。」

【述曰上明有对此明法处类别唯三一极略二极
迥三遍计所起极略极迥定心境者是前如此如
此门摄散心境者是此门收独散意识随是何心
所变根尘水月镜像此等皆名遍计所起亦如色
相而想起故并此门摄定所行色既是初门如此
如此受所引色复无色相非此门摄或随依防假
说色者即前如是如是门摄以本定心及不定心
三之位故不牒释之此中文相虽易可知窍理穷
源义定应尔揽前师之意属诸论之文异此研寻
伤恐差舛。】

「问受蕴何相(至)诸果得异熟。」

【述曰此第二解受相领纳善恶二业所招自体及
境随其所应诸果异熟以为受相此文不了所以
者何说有漏受非无漏故唯说四受非忧根故唯
说果受非因受故唯说异熟受非非异熟故上本
论文下释师解。】

「若清净业(至)不乐异熟。」

【述曰此释前受领纳果相受宽相狭故总说三此
中净业受乐异熟即别报业所得果也瑜伽第九
说福业者谓感善趣异熟及顺五趣受善业即显
净业感通五趣至三静虑受别乐果然于欲界及
初静虑五识三识第三静虑意识乐果于欲界中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21b 页 X48-0021.png
下二静虑意识喜果通五趣者瑜伽有释此依六
趣除地狱趣别说非天由地狱中无乐果故有说
彼五即地狱趣瑜伽不说别有非天故地狱中有
别报乐彼第五又说地狱有情有微细段食谓即
微风令彼久住故五趣者亦包地狱天亲但说有
等流者以异熟乐少故不说虽有二说初解为善
无处说彼有乐果故不净业感五趣苦果唯在五
识非意识中忧二性故又非上界。】

「所以者何。」

【述曰下逐难释假小下问言舍受寂静善业可招
如何恶业亦招舍受招彼之所以者何也。】

「由净不净业(至)舍受相应。」

【述曰虽舍受果通六识中今据总果但说第八至
下当知此意答言既许善业能招舍受此亦应然
舍受不违苦乐品故如无记法善恶俱招如何此
识唯舍俱起如唯识论第三卷说。】

「唯此舍受(至)假名异熟。」

【述曰此简他宗苦乐亦是实总异熟显唯此舍受
是总是实异熟非馀苦乐两受业所招者从异熟
生假别异熟非是真实总异熟体异谓别异因果
性别故熟谓熟变体起酬因故言异之熟异属于
因若异即熟异属于果依主持业如次可知不可
说言变异而熟诸有为法皆变异故然瑜伽论第
六十三说此舍受名异熟生五十七说二十二根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21c 页 X48-0021.png
一切皆有异熟种子此中复说苦乐非真由是等
文今应义释若法异熟从异熟起无断遍者得名
异熟从自类起亦异熟生故此舍受二名俱得若
法异熟从异熟起有间不遍名异熟生不名异熟
故苦乐受异熟生摄今此中文别从总依假名异
熟广如唯识第二卷疏有义应言此舍受果通在
七识唯除末那第八俱者通二业招三界二趣善
业所感一界三趣恶业所招馀六识俱唯善业感
无文说彼通恶果故意识俱者理通三界五识三
识随其所应通一二地唯在四趣非地狱中彼无
善业果及无客受故馀处有说第四静虑巳上有
舍下地但说喜乐二受净业果者据多相续非尽
理门有义善业别报舍受唯在第四静虑巳上非
下馀地如瑜伽论第九等说顺不苦不乐受业者
谓能感一切处阿赖耶识异熟业及第四静虑以
上不动业不说下地有顺舍业故知下地无别报
舍善果尚无况恶业果今评是义亦总难知许第
八俱通二会感六识俱者何不许然前师乃说三
界四趣别报舍受唯善业果许上五地有善业招
别报舍果于下诸地何不许然而彼后师不许下
有前师若说别业报舍受以寂静故非恶业招第
八俱舍业应唯净后师若说下善业粗不能招彼
别报舍果第八俱舍下应不招善业粗故由此应
说别报舍受通三业招亦通三界五趣皆有善业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22a 页 X48-0022.png
招者非地狱中会违道理并如前说又所以者何
徵苦乐二名异熟所由诸论说为异熟生故论文
答言阿赖耶是实异熟馀假得名不相违也或此
总徵三受。】

「问想蕴何相(至)想相。」

【述曰此即总标想之状相搆谓搆𦘕唯在六七或
唯有相了谓解了通八识中亦通无相。】

「由此想故(至)起诸言说。」

【述曰广前搆了由想搆𦘕所见闻等诸法体像种
类为先随此见等起诸言说此显想为言说因义
搆𦘕者解了之异名者即通无相缘无为心非遍
计心名为搆𦘕不尔局故上本论文下释师解。】

「见闻觉知义者(至)是知义。」

【述曰先释所随见闻等四义者境也随彼四境起
言说故即以所受为所见等故言眼所受是见义
等此说眼根名为能见耳名能闻独生意识自然
思搆此应如是名之为觉鼻等诸识自内受境是
为知义此四略以二门分别一出体二废立初出
体者此论第二瑜伽第五十六皆作是说约胜义
谛见等非根亦非识等众缘生故刹那灭故无作
用故由有和合假名见等依世俗谛见等是根非
彼识等具五义故广如后说由此瑜伽第二卷说
见谓眼根现见外色闻谓从他闻起言说觉谓不
见及不曾闻伹自思惟称量观察知谓于内所受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22b 页 X48-0022.png
所證所触所得九十三说见知二种现量所摄觉
谓比量闻圣言量准此即说眼根名见意因耳生
缘教名闻通缘一切名句文三屈曲生故陈那说
彼圣言量者比量所摄故闻是意因耳闻声故耳
称闻耳实不能缘名等故非比量故缘非圣言亦
此闻摄论多依彼圣言说故觉者即是不依见等
独生意识及第七识瑜伽但说为比量者依意识
说末那亦能起搆𦘕故亦不曾嗅不曾掌触不曾
知證伹起思惟筹量观察亦是觉收论中但举不
曾见闻举胜说故随五识后所起意识比非量者
亦此觉收但举独头彰胜用故不尔便阙此之意
识知者即是耳鼻舌身五俱意识第八心品及诸
定心瑜伽别说自内所受所證等故又说此知现
量摄故即显见知唯现量摄闻觉二种通比非量
及显见知通有漏无漏闻觉唯有漏诸无漏心缘
教生者知所摄故非比量故或说此四摄识不尽
缘非教声有非比量闻不摄故末那搆𦘕非量所
摄觉不摄故或四但据六识作论七识不能分明
了境起言说故又显扬论第十八说在欲界中具
四言说色界无觉不推度故无色全无故知此四
摄法不尽此义不然圣非圣言通依四故依七起
言无处摄故色界意识染心等后所起言说无处
摄故然彼地心多无搆𦘕而起言说非彼全无觉
言说也说无色界无四言说岂彼界中知亦非有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22c 页 X48-0022.png
外道邪见觉亦无耶由此色界具四无色有觉知
而无言说故知如前所说为善二废立者以理而
论但应立二一知二觉一切现量皆知所摄一切
比量非量皆觉所摄或应立三现量比量非量别
故今为四者眼用远明知中离出独立为见意识
用广闻觉知摄分位开三外缘师教及自推寻内
證境故末那唯有染净二类搆𦘕證解二类境故
馀之五识用非别胜内虑义等总合名知又初相
遇眼先能见闻彼言说心搆𦘕之然后诸根领馀
境界次第既尔用有胜劣或合或开故非增非减
馀众义门如别章说。】

「诸言说者谓诠辨义。」

【述曰此释随前所起言说谓诠辨言是事如是非
不如等瑜伽第三说有八种圣非圣言各有四故
此言圣者与事相应契实名圣即是依实说诸事
义非證果圣非圣翻此圣言四者谓实见等而言
见等实不见等说不见等非圣四者谓实见等言
不见等实不见等而言见等此八各二成十六种
想语有乖复成十六合此言说有三十二故论言
诸。】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第一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目次¶ 第 23a 页 X48-002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