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决择分中论品第四之二¶ 第 694b 页
决择分中论品第四之二¶ 第 769b 页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十六
安慧菩萨糅释上集论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决择分中论品第四之二
实自性者。谓诸法实有性。假自性者。谓诸法
假有性。世俗自性者。谓诸法世俗有性。胜义
自性者。谓诸法胜义有性。生因者。谓因等四
缘。成因者。谓三量。一现量二比量三声量。
转因者。谓顺缘起。还因者。谓逆缘起。有相
境者。谓眼等五识所缘色等五境。由缘此所
生唯有无分别相故。有分别境者。谓意识所
缘境。由缘此境有分别生故。对治境者。谓缘
决择分中论品第四之二¶ 第 769c 页 T31-0769.png
此境弃舍杂染。由能对治故。安住境者。谓缘
此境能生圣天梵住。由众圣所住故。增益境
者。谓缘此境能转胜进。是增胜因故。损减境
者。谓缘此境能入无想定灭尽定。是损减心
心法因故。自在境者。谓缘此境发神通等胜
品功德。是自在因故。分析行相者。谓种种
品类分析诸法。如有色无色有见无见。如是
等。差别行相者。谓诸法差别义。如一信相或
名心净。或名憙乐。或名忍可。如是等。正解
行相者。谓以种种行相正解所缘境。如了别
行相名识。取像行相名想。领纳行相名受。如
是等。观察行相者。谓十六行。即无常等四因
等四灭等四道等四。或世俗六行。谓粗行障
行苦行静行妙行离行。作随作行相者。谓作
所作已复更随作。如由此行善守护已。复更
起馀随守护行。自类等无间者。谓贪无间还
复生贪。瞋等亦尔。各别种类等无间生故。异
类等无间者。谓贪无间瞋等生。欲界无间色
界生。色界无间无色界生。如是等。三摩钵
底等无间者。谓三摩钵底无间相生。如欲界
善无间入初静虑。初静虑无间还生欲界。如
是于第二静虑等及无色定如理应知。退等
无间者。谓从静虑等退时无间所生起。生等
无间者。谓受生时无间所生。如从欲界无间
生色界等。邻次等无间者。谓诸心心法无间
次第生。于其中间心无断绝故。隔越等无间
者。谓起灭定等时。前生心心法望后生心心
法。中间隔越故。起等无间者。谓若此法无
间彼法次第生。灭等无间者。谓此法无间彼
此境能生圣天梵住。由众圣所住故。增益境
者。谓缘此境能转胜进。是增胜因故。损减境
者。谓缘此境能入无想定灭尽定。是损减心
心法因故。自在境者。谓缘此境发神通等胜
品功德。是自在因故。分析行相者。谓种种
品类分析诸法。如有色无色有见无见。如是
等。差别行相者。谓诸法差别义。如一信相或
名心净。或名憙乐。或名忍可。如是等。正解
行相者。谓以种种行相正解所缘境。如了别
行相名识。取像行相名想。领纳行相名受。如
是等。观察行相者。谓十六行。即无常等四因
等四灭等四道等四。或世俗六行。谓粗行障
行苦行静行妙行离行。作随作行相者。谓作
所作已复更随作。如由此行善守护已。复更
起馀随守护行。自类等无间者。谓贪无间还
复生贪。瞋等亦尔。各别种类等无间生故。异
类等无间者。谓贪无间瞋等生。欲界无间色
界生。色界无间无色界生。如是等。三摩钵
底等无间者。谓三摩钵底无间相生。如欲界
善无间入初静虑。初静虑无间还生欲界。如
是于第二静虑等及无色定如理应知。退等
无间者。谓从静虑等退时无间所生起。生等
无间者。谓受生时无间所生。如从欲界无间
生色界等。邻次等无间者。谓诸心心法无间
次第生。于其中间心无断绝故。隔越等无间
者。谓起灭定等时。前生心心法望后生心心
法。中间隔越故。起等无间者。谓若此法无
间彼法次第生。灭等无间者。谓此法无间彼
决择分中论品第四之二¶ 第 770a 页 T31-0770.png
法次第灭。如心心法无间灭已。或入灭尽定。
或入无想定等。或入无馀涅槃界。取增上者。
谓眼等根望能取境界。有增上力故。生增上
者。谓男女根望生胎孕。有增上力故。住增上
者。谓命根望身等住。有增上力故。受用杂染
增上者。谓五受根望所受用。有增上力故。又
为贪等所随眠故。谓乐贪所随眠。苦瞋所随
眠。不苦不乐痴所随眠。清净增上者。谓信等
五根未知欲知等三根望世出世清净法。有
增上力故。田增上者。谓共业望器世间生。
有增上力故。执受增上者。谓四大种望所造
色。
界所依者。谓欲界等所摄身。趣所依者。谓五
趣所摄身。洲渚所依者。谓赡部洲等。村田
所依者。谓若依此村田而有即用此为所依。
补特伽罗所依者。谓若依此补特伽罗而有
即用此为所依。无病所依者。谓若依无病而
有即用此为所依。尸罗所依者。谓若依尸罗
而有即用此为所依。庄严所依者。谓若依彼
彼沙门庄严诸功德生。即用彼为所依。众具
依者。谓四依即衣服等。善友依者。谓若依
此善等生起。法依者。谓契经等十二分教。作
意依者。谓七种作意即了相作意等。三摩钵
底依者。谓七依定如经言。我说依初静虑能
尽诸漏。乃至依无所有处亦尔。界摄者。谓诸
界种子。由此能摄种所生法。相摄者。谓诸法
自相还能自摄。种类摄者。谓约色种类有十
色处色蕴所摄。如是等。分位摄者。谓顺乐受
等分位所摄。助伴摄者。谓色五蕴所摄。彼眷
或入无想定等。或入无馀涅槃界。取增上者。
谓眼等根望能取境界。有增上力故。生增上
者。谓男女根望生胎孕。有增上力故。住增上
者。谓命根望身等住。有增上力故。受用杂染
增上者。谓五受根望所受用。有增上力故。又
为贪等所随眠故。谓乐贪所随眠。苦瞋所随
眠。不苦不乐痴所随眠。清净增上者。谓信等
五根未知欲知等三根望世出世清净法。有
增上力故。田增上者。谓共业望器世间生。
有增上力故。执受增上者。谓四大种望所造
色。
界所依者。谓欲界等所摄身。趣所依者。谓五
趣所摄身。洲渚所依者。谓赡部洲等。村田
所依者。谓若依此村田而有即用此为所依。
补特伽罗所依者。谓若依此补特伽罗而有
即用此为所依。无病所依者。谓若依无病而
有即用此为所依。尸罗所依者。谓若依尸罗
而有即用此为所依。庄严所依者。谓若依彼
彼沙门庄严诸功德生。即用彼为所依。众具
依者。谓四依即衣服等。善友依者。谓若依
此善等生起。法依者。谓契经等十二分教。作
意依者。谓七种作意即了相作意等。三摩钵
底依者。谓七依定如经言。我说依初静虑能
尽诸漏。乃至依无所有处亦尔。界摄者。谓诸
界种子。由此能摄种所生法。相摄者。谓诸法
自相还能自摄。种类摄者。谓约色种类有十
色处色蕴所摄。如是等。分位摄者。谓顺乐受
等分位所摄。助伴摄者。谓色五蕴所摄。彼眷
决择分中论品第四之二¶ 第 770b 页 T31-0770.png
属故。如是等。时摄者。谓过去等摄过去等。
方摄者。谓于此方所有蕴等即此方摄。具分
摄者。谓欲色无色无漏诸色摄一切色。一分
摄者。谓眼根摄色蕴。如是等。更互摄者。谓
蕴界处更互相摄。胜义摄者。谓诸法无常苦
不净空无我真如所摄。他性相应者。谓与他
性相应非己性。不相违相应者。谓虽与他性
相应然不相违非相违。如贪与瞋乐与苦。如
是等。遍行相应者。谓触受想思作意于一切
心。无明我慢我爱萨迦耶见。此四烦恼于染
污意。不遍行相应者。谓除遍行所馀贪等
信等。所治相应者。谓诸烦恼更互相应。能治
相应者。谓对治道所摄善法更互相应。曾习
相应者。谓除出世间及出世后所得法。馀相
应法。未曾习相应者。谓前所除诸相应法。下
劣相应者。谓声闻独觉乘所摄诸相应法。广
大相应者。谓诸佛菩萨所有相应法。成就杂
染识等乃至七种清净。已说其相。不复重释。
八何词者。谓何谁信。何所信。用何信。为何
信。由何信。何之信。于何信。几何信。八若词
者。谓若能信。若所信。若用信。若为信。若由
信。若彼信。若于信。若尔所信。如是等无量
法门皆有八种。不毕竟出离者。谓由世间道。
毕竟出离者。谓由出世间道。前四易解故不
重释。相甚深者。谓三自性。杂染甚深者。谓
真如云何染而不染。清净甚深者。谓即真如
云何净而不净。缘起甚深者。谓无有法于所
生起有实作用。然彼诸法种种生起。如是等
又实无我似我显现。业甚深者。谓有业有果
方摄者。谓于此方所有蕴等即此方摄。具分
摄者。谓欲色无色无漏诸色摄一切色。一分
摄者。谓眼根摄色蕴。如是等。更互摄者。谓
蕴界处更互相摄。胜义摄者。谓诸法无常苦
不净空无我真如所摄。他性相应者。谓与他
性相应非己性。不相违相应者。谓虽与他性
相应然不相违非相违。如贪与瞋乐与苦。如
是等。遍行相应者。谓触受想思作意于一切
心。无明我慢我爱萨迦耶见。此四烦恼于染
污意。不遍行相应者。谓除遍行所馀贪等
信等。所治相应者。谓诸烦恼更互相应。能治
相应者。谓对治道所摄善法更互相应。曾习
相应者。谓除出世间及出世后所得法。馀相
应法。未曾习相应者。谓前所除诸相应法。下
劣相应者。谓声闻独觉乘所摄诸相应法。广
大相应者。谓诸佛菩萨所有相应法。成就杂
染识等乃至七种清净。已说其相。不复重释。
八何词者。谓何谁信。何所信。用何信。为何
信。由何信。何之信。于何信。几何信。八若词
者。谓若能信。若所信。若用信。若为信。若由
信。若彼信。若于信。若尔所信。如是等无量
法门皆有八种。不毕竟出离者。谓由世间道。
毕竟出离者。谓由出世间道。前四易解故不
重释。相甚深者。谓三自性。杂染甚深者。谓
真如云何染而不染。清净甚深者。谓即真如
云何净而不净。缘起甚深者。谓无有法于所
生起有实作用。然彼诸法种种生起。如是等
又实无我似我显现。业甚深者。谓有业有果
决择分中论品第四之二¶ 第 770c 页 T31-0770.png
报而作者不可得。智甚深者。谓无分别智。云
何此智无有分别。而能分明观真如性。生甚
深者。谓诸菩萨不由业烦恼力而示现受生。
菩提甚深者。谓于无漏界中诸佛菩提不可
建立。一性无量相续所證故。不可建立种种
性。所依无差别故。诸佛甚深者。谓于一大
集会中。有无量无边诸佛世尊种种身种种
意乐。然不谓有自他差别。又化身佛不住佛
相。而能造作种种佛事。教甚深者。谓于大乘
教中有种种秘密意乐差别三解脱门及一切
法。欲为根本等。已说其相。不复重释。
任持方便者。谓于资粮所有方便。瑜伽方便
者。谓奢摩他毗钵舍那。相方便者。谓于止举
舍相中所有方便。决择方便者。谓于顺决择
分中所有方便。隔越方便者。谓即任持方便。
邻次方便者谓即决择方便。邻次隔越方便
者。谓即瑜伽及相二种方便。于顺决择分中
名邻次于任持方便中名隔越。去圣道远故。
通达修圆證。馀处已说故不重释。智究竟者。
谓尽无生智。断究竟者。谓一切烦恼无馀永
断。毕竟究竟者。谓由出世间道。不毕竟究竟
者。谓由世间道。下劣究竟者。谓声闻独觉。
广大究竟者。谓诸佛菩萨。菩萨究竟者。谓于
最后位。诸佛究竟者。谓无障智生时。犹如百
千俱胝等日一时出现。二十种引发前已广
说。摄决择者。谓由十处摄诸决择。何等十处。
谓成所作决择。趣入决择。胜解决择。道理
决择。论决择。通达决择。清净决择。引发决
择。句差别决择。不由功用暂作意时一切义
何此智无有分别。而能分明观真如性。生甚
深者。谓诸菩萨不由业烦恼力而示现受生。
菩提甚深者。谓于无漏界中诸佛菩提不可
建立。一性无量相续所證故。不可建立种种
性。所依无差别故。诸佛甚深者。谓于一大
集会中。有无量无边诸佛世尊种种身种种
意乐。然不谓有自他差别。又化身佛不住佛
相。而能造作种种佛事。教甚深者。谓于大乘
教中有种种秘密意乐差别三解脱门及一切
法。欲为根本等。已说其相。不复重释。
任持方便者。谓于资粮所有方便。瑜伽方便
者。谓奢摩他毗钵舍那。相方便者。谓于止举
舍相中所有方便。决择方便者。谓于顺决择
分中所有方便。隔越方便者。谓即任持方便。
邻次方便者谓即决择方便。邻次隔越方便
者。谓即瑜伽及相二种方便。于顺决择分中
名邻次于任持方便中名隔越。去圣道远故。
通达修圆證。馀处已说故不重释。智究竟者。
谓尽无生智。断究竟者。谓一切烦恼无馀永
断。毕竟究竟者。谓由出世间道。不毕竟究竟
者。谓由世间道。下劣究竟者。谓声闻独觉。
广大究竟者。谓诸佛菩萨。菩萨究竟者。谓于
最后位。诸佛究竟者。谓无障智生时。犹如百
千俱胝等日一时出现。二十种引发前已广
说。摄决择者。谓由十处摄诸决择。何等十处。
谓成所作决择。趣入决择。胜解决择。道理
决择。论决择。通达决择。清净决择。引发决
择。句差别决择。不由功用暂作意时一切义
决择分中论品第四之二¶ 第 771a 页 T31-0771.png
成决择。成所作决择者。谓能决择成办世间
种种养命方便等。趣入决择者。谓能观察我
于三乘当入何乘。云何令他亦得趣入。胜解
决择者。谓由闻慧如所闻教起胜信解。道理
决择者。谓由思慧称量前后所说意趣。论决
择者。谓如所闻思建立问论道理。为令展转
受用法乐。通达决择者。谓见道能通达谛理
故。清净决择者。谓修道以能无馀净诸烦恼
故。引发决择者。谓胜进道以能引发胜功德
故。句差别决择者。谓以二三四句等差别引
发门。演说无边法义差别故。不由功用暂作
意时一切义成决择者。谓如来智离先功用。
于一切义暂作意时。无著无碍智见转故。
论轨决择者略有七种。一论体。二论处。三论
依。四论庄严。五论负。六论出离。七论多所
作法。于此七门方便善巧名论轨决择。
论体者复有六种。一言论。二尚论。三诤论。
四毁论。五顺论。六教论。言论者。谓一切世
间语言。尚论者。谓诸世间所随闻论。世智所
尚故。诤论者。谓互相违反所立言论。毁论
者。谓更相愤怒发粗恶言。顺论者。谓随顺清
净智见所有决择言论。教论者。谓教导有情
心未定者令其心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脱。所
有言论。论处者。或于王家。或于执理家。或
对淳质堪为量者。或对善伴。或对善解法义
沙门婆罗门等而起论端。于王家者。谓若于
是处王自降临。执理家者。谓若是处处断王
事。淳质堪为量者。谓商人等。善伴者。谓于
伴侣中立论者。敌论者不越其言。善解法义
种种养命方便等。趣入决择者。谓能观察我
于三乘当入何乘。云何令他亦得趣入。胜解
决择者。谓由闻慧如所闻教起胜信解。道理
决择者。谓由思慧称量前后所说意趣。论决
择者。谓如所闻思建立问论道理。为令展转
受用法乐。通达决择者。谓见道能通达谛理
故。清净决择者。谓修道以能无馀净诸烦恼
故。引发决择者。谓胜进道以能引发胜功德
故。句差别决择者。谓以二三四句等差别引
发门。演说无边法义差别故。不由功用暂作
意时一切义成决择者。谓如来智离先功用。
于一切义暂作意时。无著无碍智见转故。
论轨决择者略有七种。一论体。二论处。三论
依。四论庄严。五论负。六论出离。七论多所
作法。于此七门方便善巧名论轨决择。
论体者复有六种。一言论。二尚论。三诤论。
四毁论。五顺论。六教论。言论者。谓一切世
间语言。尚论者。谓诸世间所随闻论。世智所
尚故。诤论者。谓互相违反所立言论。毁论
者。谓更相愤怒发粗恶言。顺论者。谓随顺清
净智见所有决择言论。教论者。谓教导有情
心未定者令其心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脱。所
有言论。论处者。或于王家。或于执理家。或
对淳质堪为量者。或对善伴。或对善解法义
沙门婆罗门等而起论端。于王家者。谓若于
是处王自降临。执理家者。谓若是处处断王
事。淳质堪为量者。谓商人等。善伴者。谓于
伴侣中立论者。敌论者不越其言。善解法义
决择分中论品第四之二¶ 第 771b 页 T31-0771.png
沙门婆罗门等者。谓于彼彼论中善通达文
义。论依者。谓依此立论略有二种。一所成立
二能成立。所成立有二。一自性二差别。能成
立有八种。一立宗二立因三立喻四合五结
六现量七比量八圣教量所成立。自性者。谓
我自性法自性。若有若无所成立。
差别者。谓我差别法差别。若一切遍若非一
切遍。若常若无常。若有色若无色。如是等无
量差别。
立宗者。谓以所应成自所许义。宣示于他令
彼解了。所以者何。若不言以所应成者自宗
已成而说示他应名立宗。若不言自所许义
者。说示他宗所应成义应名立宗。若不言他
者。独唱此言应名立宗。若不言宣示者。以
身表示此义应名立宗。若不言令他解了者。
听者未解此义应名立宗。若如所安立无一
切过量故。建立我法自性若有若无。我法差
别遍不遍等具足前相。是名立宗。
立因者。谓即于所成未显了义。正说现量可
得不可得等信解之相。信解相者。是信解因
义。所以者何。由正宣说现量可得不可得等
相故。于所应成未显了义信解得生。是故正
说彼相名立因。现量可得不可得者。谓依自
体及相貌说。
立喻者。谓以所见边与未所见边和会正说。
所见边者。谓已显了分。未所见边者。谓未显
了分。以显了分显未了分令义平等。所有正
说名立喻。
合者。为引所馀此种类义。令就此法正说理
义。论依者。谓依此立论略有二种。一所成立
二能成立。所成立有二。一自性二差别。能成
立有八种。一立宗二立因三立喻四合五结
六现量七比量八圣教量所成立。自性者。谓
我自性法自性。若有若无所成立。
差别者。谓我差别法差别。若一切遍若非一
切遍。若常若无常。若有色若无色。如是等无
量差别。
立宗者。谓以所应成自所许义。宣示于他令
彼解了。所以者何。若不言以所应成者自宗
已成而说示他应名立宗。若不言自所许义
者。说示他宗所应成义应名立宗。若不言他
者。独唱此言应名立宗。若不言宣示者。以
身表示此义应名立宗。若不言令他解了者。
听者未解此义应名立宗。若如所安立无一
切过量故。建立我法自性若有若无。我法差
别遍不遍等具足前相。是名立宗。
立因者。谓即于所成未显了义。正说现量可
得不可得等信解之相。信解相者。是信解因
义。所以者何。由正宣说现量可得不可得等
相故。于所应成未显了义信解得生。是故正
说彼相名立因。现量可得不可得者。谓依自
体及相貌说。
立喻者。谓以所见边与未所见边和会正说。
所见边者。谓已显了分。未所见边者。谓未显
了分。以显了分显未了分令义平等。所有正
说名立喻。
合者。为引所馀此种类义。令就此法正说理
决择分中论品第四之二¶ 第 771c 页 T31-0771.png
趣。谓由三分成立如前所成义已。复为成立
馀此种类所成义故。遂引彼义令就此法。正
说道理是名合。
结者。谓到究竟趣所有正说。由此道理极善
成就。是故此事决定无异。结会究竟。是名
结。已说立宗等相。今当就事略显。如无我论
者。即于此事对我论者先说诸法无我。此言
是立宗。次说若于蕴施设四过可得故。此言
是立因。所以者何。若于诸蕴施设实我者。此
所计我为即蕴相。为于蕴中。为于馀处。为不
属蕴而施设耶。若即蕴相而施设者。蕴不自
在从众缘生是生灭法。若即彼相我不成就
是名初过。若于蕴中而施设者所依诸蕴既
是无常。能依之我亦应无常是第二过。若离
蕴于馀处施设者。我无所因我亦无用。是第
三过。若不属蕴而施设者。我应独存自性解
脱。更求解脱唐捐其功。是第四过。次说如于
现在施设过去。此言是立喻所以者何。若同
现在相施设实有过去者。此所计过去为即
现在相。为于现在中。为于馀处。为不待现在
而施设耶。若即现在相而施设者。已生未灭
是现在相。过去法体亦应已生未灭为相。是
初过。若于现在中施设者。于未灭中施设灭
体不相应故不应道理。是第二过。若离现在
于馀处施设者。除现在外馀实有为事少分
亦不可得。云何于彼施设。是第三过。若不待
现在而施设者。亦应施设无为为过去世。是
第四过。然过去世相灭坏故。无相义成。若同
现在施设即成四过。是故过去相不成就诸
馀此种类所成义故。遂引彼义令就此法。正
说道理是名合。
结者。谓到究竟趣所有正说。由此道理极善
成就。是故此事决定无异。结会究竟。是名
结。已说立宗等相。今当就事略显。如无我论
者。即于此事对我论者先说诸法无我。此言
是立宗。次说若于蕴施设四过可得故。此言
是立因。所以者何。若于诸蕴施设实我者。此
所计我为即蕴相。为于蕴中。为于馀处。为不
属蕴而施设耶。若即蕴相而施设者。蕴不自
在从众缘生是生灭法。若即彼相我不成就
是名初过。若于蕴中而施设者所依诸蕴既
是无常。能依之我亦应无常是第二过。若离
蕴于馀处施设者。我无所因我亦无用。是第
三过。若不属蕴而施设者。我应独存自性解
脱。更求解脱唐捐其功。是第四过。次说如于
现在施设过去。此言是立喻所以者何。若同
现在相施设实有过去者。此所计过去为即
现在相。为于现在中。为于馀处。为不待现在
而施设耶。若即现在相而施设者。已生未灭
是现在相。过去法体亦应已生未灭为相。是
初过。若于现在中施设者。于未灭中施设灭
体不相应故不应道理。是第二过。若离现在
于馀处施设者。除现在外馀实有为事少分
亦不可得。云何于彼施设。是第三过。若不待
现在而施设者。亦应施设无为为过去世。是
第四过。然过去世相灭坏故。无相义成。若同
现在施设即成四过。是故过去相不成就诸
决择分中论品第四之二¶ 第 772a 页 T31-0772.png
法。无我亦尔。若于蕴施设即四过可得故无
我义成。次说如是遮破我颠倒已。即由此道
理常等亦无。此言是合。后说由此道理是故
五蕴皆是无常乃至无我。此言是结。
现量者。谓自正明了无迷乱义。自正义言显
自正取义。如由眼正取色等。此言为简世间
现所得瓶等事共许为现量所得性。由彼是
假故非现量所得。明了言为简由有障等不
可得因故。不现前境。无迷乱言为简旋火为
轮幻阳焰等。
比量者。谓现馀信解。此云何。谓除现量所得
馀不现事决定俱转。先见成就今现见彼一
分时。于所馀分正信解生。谓彼于此决定当
有由俱转故。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现量
为先比量。
圣教量者。谓不违二量之教。此云何。谓所有
教现量比量皆不相违决无移转定可信受。
故名圣教量。
论庄严者。谓依论正理而发论端深为善美。
名论庄严。此复六种。一善自他宗。二言音
圆满。三无畏。四辩才。五敦肃。六应供。善自
他宗者。谓于自宗他宗若文若义前后无间
淳熟明解。言音圆满者。谓善解声论方起论
端。离当所说言音过失。所发言音无杂乱等。
无畏者。谓处大众虽为无量僻执英俊结谋
围绕。所发言词坦然无畏。辩才者谓言词无
滞。敦肃者。谓言无卒暴。观敌论者。言词究
竟方乃发言。应供者。谓立性贤和发言温善
方便随顺。敌论者心。
我义成。次说如是遮破我颠倒已。即由此道
理常等亦无。此言是合。后说由此道理是故
五蕴皆是无常乃至无我。此言是结。
现量者。谓自正明了无迷乱义。自正义言显
自正取义。如由眼正取色等。此言为简世间
现所得瓶等事共许为现量所得性。由彼是
假故非现量所得。明了言为简由有障等不
可得因故。不现前境。无迷乱言为简旋火为
轮幻阳焰等。
比量者。谓现馀信解。此云何。谓除现量所得
馀不现事决定俱转。先见成就今现见彼一
分时。于所馀分正信解生。谓彼于此决定当
有由俱转故。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现量
为先比量。
圣教量者。谓不违二量之教。此云何。谓所有
教现量比量皆不相违决无移转定可信受。
故名圣教量。
论庄严者。谓依论正理而发论端深为善美。
名论庄严。此复六种。一善自他宗。二言音
圆满。三无畏。四辩才。五敦肃。六应供。善自
他宗者。谓于自宗他宗若文若义前后无间
淳熟明解。言音圆满者。谓善解声论方起论
端。离当所说言音过失。所发言音无杂乱等。
无畏者。谓处大众虽为无量僻执英俊结谋
围绕。所发言词坦然无畏。辩才者谓言词无
滞。敦肃者。谓言无卒暴。观敌论者。言词究
竟方乃发言。应供者。谓立性贤和发言温善
方便随顺。敌论者心。
决择分中论品第四之二¶ 第 772b 页 T31-0772.png
论负者。谓舍言言屈言过。由此三种诸立论
者堕在负处受他屈伏。舍言者。谓自发言称
己论失。称他论德。谓我不善汝为善等。言屈
者。谓假托馀事方便而退。或说外事而舍本
宗。或现忿怒憍慢覆藏等。如经广说假托馀
事方便退者。谓托馀事乱所说义。如经说。
长老阐铎迦与诸外道共论。或毁已立宗。或
立宗已毁。言过者略有九种。一杂乱。二粗
犷。三不辩了。四无限量。五非义相应。六不
应时。七不决定。八不显了。九不相续。杂乱
者。谓舍所论事广说异言。粗犷者。谓愤发卒
暴言词躁急。不辩了者。谓所说法义众及敌
论所不领悟。无限量者。谓言词重叠所说义
理。或增或减。非义相应者。略有五种。一无
义。二违义。三损理。四与所成等。五招集过
难义。不可得故。义不相应故不决定故。能成
道理。复须成故。一切言论非理非谛所随逐
故。不应时者。谓所应说前后不次。不决定
者。谓立已复毁。毁而复立。速疾转换难可
了知。不显了者。谓越阐陀论相不领而答。或
典或俗言词杂乱。不相续者谓于中间言词
断绝。
论出离者。谓观察德失令论出离。或复不作。
恐堕负处故不兴论。设复兴起能善究竟。又
若知敌论非法器。时众无德自无善巧不应兴
论。若知敌论是法器。时众有德自有善巧方
可兴论。敌论非法器者。谓彼不能出不善处
安置善处。时众无德者。谓不淳质乐僻执有
偏党等。自无善巧者。谓于论体乃至论庄严
决择分中论品第四之二¶ 第 772c 页 T31-0772.png
中不善通达。与此相违名敌论者是法器等。
论多所作法者。谓略有三种。将兴论端定所
须法。何等为三。一善达自他宗。由此堪能
遍兴谈论遍于言事而兴论故。二无畏。由此
堪能处一切众而兴论端。三辩才。由此堪能
于诸问难皆善辩答。
复次若欲自求利益安乐。于诸论轨应善通
达。不应与他而兴诤论。如薄伽梵于大乘阿
毗达磨经中说如是言。若诸菩萨欲勤精进
修诸善品。欲行贞实法随法行。欲善摄益一
切有情。欲得速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当正观察十二处法。不应与他共兴诤论。何
等十二。一者宣说證无上义微妙法时。其信
解者甚为难得。二者作受教心而请问者甚
为难得。三者时众贤善观察德失甚为难得。
四者凡所兴论能离六失甚为难得。何等为
六。谓执著邪宗失。矫乱语失。所作语言不应
时失。言退屈失。粗恶语失。心恚怒失。五者
凡兴论时不怀犷毒甚为难得。六者凡兴论
时善护他心甚为难得。七者凡兴论时善护
定心甚为难得。八者凡兴论时欲令己劣他
得胜心甚为难得。九者己劣他胜心不烦恼
甚为难得。十者心已烦恼得安隐住甚为难
得。十一者既不安住常修善法甚为难得。十
二者于诸善法既不恒修。心未得定能速得
定。心已得定能速解脱。甚为难得。于此经中
已说欲勤精进修诸善品。何故复言欲行贞
实法随法行。为显意乐清净故。所以者何。不
为利养恭敬等事修闻思等诸善品故。欲善
论多所作法者。谓略有三种。将兴论端定所
须法。何等为三。一善达自他宗。由此堪能
遍兴谈论遍于言事而兴论故。二无畏。由此
堪能处一切众而兴论端。三辩才。由此堪能
于诸问难皆善辩答。
复次若欲自求利益安乐。于诸论轨应善通
达。不应与他而兴诤论。如薄伽梵于大乘阿
毗达磨经中说如是言。若诸菩萨欲勤精进
修诸善品。欲行贞实法随法行。欲善摄益一
切有情。欲得速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当正观察十二处法。不应与他共兴诤论。何
等十二。一者宣说證无上义微妙法时。其信
解者甚为难得。二者作受教心而请问者甚
为难得。三者时众贤善观察德失甚为难得。
四者凡所兴论能离六失甚为难得。何等为
六。谓执著邪宗失。矫乱语失。所作语言不应
时失。言退屈失。粗恶语失。心恚怒失。五者
凡兴论时不怀犷毒甚为难得。六者凡兴论
时善护他心甚为难得。七者凡兴论时善护
定心甚为难得。八者凡兴论时欲令己劣他
得胜心甚为难得。九者己劣他胜心不烦恼
甚为难得。十者心已烦恼得安隐住甚为难
得。十一者既不安住常修善法甚为难得。十
二者于诸善法既不恒修。心未得定能速得
定。心已得定能速解脱。甚为难得。于此经中
已说欲勤精进修诸善品。何故复言欲行贞
实法随法行。为显意乐清净故。所以者何。不
为利养恭敬等事修闻思等诸善品故。欲善
决择分中论品第四之二¶ 第 773a 页 T31-0773.png
摄益有情者。为别声闻等行。由诸菩萨以利
他行为胜故。如是菩萨自利利他行具足已。
速證无上正等菩提。又此经中诸句义意。谓
兴论时大乘法性无上甚深。若无诤心解尚
为难。况为诤竞。凡兴诤论虽起请问。无心求
解但求过失。又傍證者心不贤直。不善宗门
乐著僻执。凡所言论多具六失所以者何。凡
兴论时或有私心执著邪宗。或矫方便求他
误失。或不待言竟便兴乱语。或敌论者言称
正理反相诽拨。或作粗言。恼敌论者及时众
心。或复于彼自怀恚怒。多具如是六种过失。
又兴论时身心寂静甚为难得。不寂静故二
事难成。谓善护他心善护自心。由此令他心
得净信。于解脱处正勤方便令自心定。又兴
论时多起此心。云何令我得胜。他堕负处。若
不遂心。即怀热恼。由有此故。不安乐住。由
此不能无间修善。是故于彼增上證法有未
得退。秘密决择者。谓说馀义名句文身。隐密
转变更显馀义。如经言。
「 逆害于父母
王及二多闻
诛国及随行
是人说清净」
今此颂中诠表世间共可极重罪恶文字。转
变密显馀清净义。何等世间共可极重罪恶。
谓逆害尊人及大众。尊人有二。一别二共。共
又二种。一护世间。二应供养。别亦二种。谓
父及母。护世间者。谓王应供养者。谓多闻梵
志世间共许最清净故。若总杀害名逆尊人。
若诛国人及随行畜生名害大众。显此义者
名诠表世间共可极重罪恶文字。云何转此
他行为胜故。如是菩萨自利利他行具足已。
速證无上正等菩提。又此经中诸句义意。谓
兴论时大乘法性无上甚深。若无诤心解尚
为难。况为诤竞。凡兴诤论虽起请问。无心求
解但求过失。又傍證者心不贤直。不善宗门
乐著僻执。凡所言论多具六失所以者何。凡
兴论时或有私心执著邪宗。或矫方便求他
误失。或不待言竟便兴乱语。或敌论者言称
正理反相诽拨。或作粗言。恼敌论者及时众
心。或复于彼自怀恚怒。多具如是六种过失。
又兴论时身心寂静甚为难得。不寂静故二
事难成。谓善护他心善护自心。由此令他心
得净信。于解脱处正勤方便令自心定。又兴
论时多起此心。云何令我得胜。他堕负处。若
不遂心。即怀热恼。由有此故。不安乐住。由
此不能无间修善。是故于彼增上證法有未
得退。秘密决择者。谓说馀义名句文身。隐密
转变更显馀义。如经言。
「 逆害于父母
王及二多闻
诛国及随行
是人说清净」
今此颂中诠表世间共可极重罪恶文字。转
变密显馀清净义。何等世间共可极重罪恶。
谓逆害尊人及大众。尊人有二。一别二共。共
又二种。一护世间。二应供养。别亦二种。谓
父及母。护世间者。谓王应供养者。谓多闻梵
志世间共许最清净故。若总杀害名逆尊人。
若诛国人及随行畜生名害大众。显此义者
名诠表世间共可极重罪恶文字。云何转此
决择分中论品第四之二¶ 第 773b 页 T31-0773.png
文字密显净义。谓逆害父母等言。转变密显
永断爱等馀义故。所以者何。若爱若业。若有
取识。戒见二取。眼等六处。及所行境。如其
次第名母父等。法相似故。爱为发因。业为
生因。由此能殖习气种子类世间父。由此
二因令有取识流转不绝。于流转时虽求解
脱。然由二种非方便法障解脱得。谓妄计度
清净最胜。戒见二取犹如世间多闻梵志。恒
妄计著最胜清净。此有取识所依所缘六处
境界。犹如世间国及随行。若能永断如是等
法。当知是人最为清净。又如经说。
「 不信不知恩
断密无容处
恒食人所吐
是最上丈夫」
今此颂中宣说世间极下劣义。所有文字转
变密显馀最上义。世间下劣凡有四种。谓意
业下劣身业下劣语业下劣受用下劣。意业
下劣复有二种。一者不信善生相违。不信有
后世等。不行施等故。二不知恩顺生不善。不
顾往恩违越世理。起害母等所有恶行故。身
业下劣者。谓行窃盗攻墙密处最可轻贱。活
命业故。语业下劣者。谓妄语等最可轻贱。于
善众中所不容故。受用下劣者。谓鬼犬鸟等
好食所吐故。显此义者名说世间极下劣义
文字。云何转此文字显无上义。谓不信等言
转变密显馀胜义故。不信者。谓解脱智见。
自现證故。不知恩者。谓涅槃智。有为名恩。
无为非恩。知非恩故。名不知恩。断密者。谓
永断后有续因烦恼故。无容处者。谓于当来
诸趣苦处不复生故。食吐者。谓于现法中虽
永断爱等馀义故。所以者何。若爱若业。若有
取识。戒见二取。眼等六处。及所行境。如其
次第名母父等。法相似故。爱为发因。业为
生因。由此能殖习气种子类世间父。由此
二因令有取识流转不绝。于流转时虽求解
脱。然由二种非方便法障解脱得。谓妄计度
清净最胜。戒见二取犹如世间多闻梵志。恒
妄计著最胜清净。此有取识所依所缘六处
境界。犹如世间国及随行。若能永断如是等
法。当知是人最为清净。又如经说。
「 不信不知恩
断密无容处
恒食人所吐
是最上丈夫」
今此颂中宣说世间极下劣义。所有文字转
变密显馀最上义。世间下劣凡有四种。谓意
业下劣身业下劣语业下劣受用下劣。意业
下劣复有二种。一者不信善生相违。不信有
后世等。不行施等故。二不知恩顺生不善。不
顾往恩违越世理。起害母等所有恶行故。身
业下劣者。谓行窃盗攻墙密处最可轻贱。活
命业故。语业下劣者。谓妄语等最可轻贱。于
善众中所不容故。受用下劣者。谓鬼犬鸟等
好食所吐故。显此义者名说世间极下劣义
文字。云何转此文字显无上义。谓不信等言
转变密显馀胜义故。不信者。谓解脱智见。
自现證故。不知恩者。谓涅槃智。有为名恩。
无为非恩。知非恩故。名不知恩。断密者。谓
永断后有续因烦恼故。无容处者。谓于当来
诸趣苦处不复生故。食吐者。谓于现法中虽
决择分中论品第四之二¶ 第 773c 页 T31-0773.png
假资具力暂持身。而于命财不生欣乐故。若
能如是。是最上丈夫。又如经说。
「 觉不坚为坚
善住于颠倒
极烦恼所恼
得最上菩提」
此如前说。然其体性。谓诸菩萨依三摩地。由
见修二道證大菩提。
又馀经说。菩萨摩诃萨成就五法施波罗蜜
多速得圆满。何等为五。一者增益悭吝法性。
二者于施有倦。三者憎恶乞求。四者无暂少
施。五者远离于施。增益悭吝法性者。谓由永
断悭吝随眠并彼习气。證得彼法性真如转
依故。于施有倦者。谓为修施誓受长时难行
苦行故。憎恶乞求者。谓欲其自取。厌彼乞
求故。无暂少施者。谓一切时一切物施故。远
离于施者。谓常远离期报施等故。
又馀经说。菩萨摩诃萨成就五法名梵行者。
成就第一清净梵行。何等为五。一者常求以
欲离欲。二者舍断欲法。三者欲贪已生即便
坚执。四者怖治欲法。五者二二数会。成就第
一清净梵行者。谓出世间道。常求以欲离欲
者。谓即以此如实遍智永断彼故。此如实遍
智者。谓能通达此真如智。舍断欲法者。谓恒
观察舍断非梵行方便。欲贪已生。即便坚执
者。谓于内欲贪已生。即便坚执摈出于外。
怖治欲法者。谓说欲过患怖诸有情。立对治
道拔济一切。二二数会者。谓于染净因果差
别四真谛中。以世出世二道及奢摩他毗钵
舍那二道。数数證会故。
何故此论名为大乘阿毗达磨集。略有三义。
能如是。是最上丈夫。又如经说。
「 觉不坚为坚
善住于颠倒
极烦恼所恼
得最上菩提」
此如前说。然其体性。谓诸菩萨依三摩地。由
见修二道證大菩提。
又馀经说。菩萨摩诃萨成就五法施波罗蜜
多速得圆满。何等为五。一者增益悭吝法性。
二者于施有倦。三者憎恶乞求。四者无暂少
施。五者远离于施。增益悭吝法性者。谓由永
断悭吝随眠并彼习气。證得彼法性真如转
依故。于施有倦者。谓为修施誓受长时难行
苦行故。憎恶乞求者。谓欲其自取。厌彼乞
求故。无暂少施者。谓一切时一切物施故。远
离于施者。谓常远离期报施等故。
又馀经说。菩萨摩诃萨成就五法名梵行者。
成就第一清净梵行。何等为五。一者常求以
欲离欲。二者舍断欲法。三者欲贪已生即便
坚执。四者怖治欲法。五者二二数会。成就第
一清净梵行者。谓出世间道。常求以欲离欲
者。谓即以此如实遍智永断彼故。此如实遍
智者。谓能通达此真如智。舍断欲法者。谓恒
观察舍断非梵行方便。欲贪已生。即便坚执
者。谓于内欲贪已生。即便坚执摈出于外。
怖治欲法者。谓说欲过患怖诸有情。立对治
道拔济一切。二二数会者。谓于染净因果差
别四真谛中。以世出世二道及奢摩他毗钵
舍那二道。数数證会故。
何故此论名为大乘阿毗达磨集。略有三义。
决择分中论品第四之二¶ 第 774a 页 T31-0774.png
谓等所集故。遍所集故。正所集故。由释词理
以显得名故为此问。等所集者。谓證真现观
诸大菩萨共结集故。遍所集者。谓遍摄一切
大乘阿毗达磨经中诸思择处故。正所集者。
谓由无倒结集方便。乃至證得佛菩提故。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十六
以显得名故为此问。等所集者。谓證真现观
诸大菩萨共结集故。遍所集者。谓遍摄一切
大乘阿毗达磨经中诸思择处故。正所集者。
谓由无倒结集方便。乃至證得佛菩提故。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