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四¶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四¶ 第 694b 页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四¶ 第 734c 页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九

安慧菩萨糅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四

云何见道若总说。谓世第一法无间。无所得
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由无分别奢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四¶ 第 735a 页 T31-0735.png
摩他毗钵舍那等为体相故。

又所缘能缘平等平等智为其相。由此通达
所取能取无性真如故。

又遣各别有情假法假。遍遣二假所缘法智
为相。云何遣各别有情假所缘法智为相。由
此智于自相续中不分别我相故。不分别者。
是除遣义。云何遣各别法假所缘法智为相。
由此智于自相续中不分别色等法相故。云
何遍遣二假所缘法智为相。由此智于一切
处无有差别不分别我及法相故。

复次若别说见道差别。谓世第一法无间。苦
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集法智忍
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
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
忍道类智。如是十六种。于诸圣谛中法类智
忍及法类智。是见道差别相。苦者。谓苦谛。
苦法者。谓苦谛增上所起教法。法智者。谓于
方便道中观察谛增上法智。智忍者。谓先观
察增上力故。于各别苦谛中起现證无漏慧。
由此慧故永舍见苦所断一切烦恼。今于此
中所说义者。谓于方便道中观察依止苦谛
所起契经等法。如理作意所摄智增上力故。
于自相续苦谛中现證彼真如。出世间慧正
见体生。由此慧故永舍一切见苦所断三界
所系二十八随眠。是故名为苦法智忍。

苦法智者。谓忍无间。由此智故于前所断烦
恼解脱而得作證。所以者何。先由忍故永断
一切见苦所断烦恼。令所依转从此无间。由
如是智生證得转依。是名苦法智。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四¶ 第 735b 页 T31-0735.png

苦类智忍者。谓苦法智无间无漏慧生。于苦
法智忍及苦法智各别内證。言后诸圣法皆
是此种类。所以者何。由初二种若忍若智。是
后一切学与无学圣法种类。从此彼得生故。
是故无漏慧生各别内證缘此为境。言后诸
圣法皆是此种类。是故名为苦类智忍。

苦类智者。谓此无间无漏智生。审定印可苦
类智忍。所以者何。由苦类智忍无间无漏智
生。于苦类智忍内證印可。故名苦类智。

如是于馀谛中随其所应。诸忍诸智尽当知。
于此位中由法忍法智觉悟所取。由类忍类
智觉悟能取。所以者何。出世间道有二境
界。谓真如及正智。法智品道真如为境。类
智品道正智为境。由此诸忍智如实了知故。
又于此一切忍智位中。说名安住无相观者。
如薄伽梵说第六无相住补特伽罗者。即现
住此忍智位中者是也。于此位中一切相皆
不可得故。又无相住有六种。谓空无相无愿
灭定有顶见道。如是十六心刹那说名见道。
所以者何。由如是忍智所摄十六心刹那。于
曾所未见四圣谛境。各以四刹那见故。名为
见道。又心刹那者。谓于所知境智生究竟名
一刹那。非唯于本无今有生时名心刹那。何
以故。乃至于所知境能知智生所作究竟名
一刹那故。如说苦应遍知是一心刹那。如是
集应永断等亦尔。又如上说。见道差别皆假
建立非真实尔。何以故。出世位中各别内證
绝戏论故。

复次一切道谛由四种相应随觉了。谓安立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四¶ 第 735c 页 T31-0735.png
故思惟故證受故圆满故。安立者。谓声闻等
随自所證已得究竟。为欲令他亦了知故。由
后得智以无量种名句文身安立道谛。谓于
诸谛中有如是如是忍如是如是智。如是等。
思惟者。谓正修习现观方便。以世间智如所
安立思惟数习。證受者。谓如是数习已。自内
證受最初见道。正出世间无戏论位。圆满者。
谓此位后圆满转依乃至證得究竟。彼既證
得究竟位已。复由后得智以名句文身安立
道谛。如是四相真实道轮数数展转。相依而
转无有断绝。如经言远尘离垢于诸法中正
法眼生者。此依见道说。诸法忍能远尘。诸
法智能离垢。由彼最初于诸谛中妙圣慧眼
为自性故。法忍能远尘者。由诸法忍永断一
切烦恼尘故。法智能离垢者。由诸法智已断
障垢依得生故。又于此忍智两位如其次第。
遍智故永断故道得清净。依此而说远尘离
垢。又经言。见法得法极通达法究竟坚法。越
度一切希望疑惑。不假他缘。于大师教馀不
能引。于诸法中得无所畏者。此亦依见道说。
于所化有情圣谛现观无间说故。见法者。谓
诸法忍。由彼通达真实法故。得法者。谓诸法
智。彼于转依能作證故。极通达法者。谓诸
类忍。通达诸圣法。是此二类故。究竟坚法
者。谓诸类智。于诸所知已究竟故。越度一切
希望者。由诸忍智出世间道。證得长夜所希
圣果。于自所證无希虑故。越度一切疑惑者。
于此位中于他所證无有犹豫。谓馀亦能證
此胜位故。不假他缘者。于所修道中虽无他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四¶ 第 736a 页 T31-0736.png
导引自然善巧故。于大师教馀不能引者。于
佛圣教已得證净。虽转馀生不为邪道所化
引故。于诸法中得无所畏者。于依所證问记
法中。如恶欲增上慢者怯劣心永无有故。

云何修道。谓见道上所有世间道出世间道
软道中道上道方便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
等。皆名修道。所以者何。诸佛圣弟子已得
谛现观。从此已上为断馀结方便数习世间
道等。是名修道。

世间道者。谓世间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
虑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
非想非非想处。如是静虑无色。由四种相应
广分别。谓杂染故清白故建立故清净故。

杂染者。谓四无记根。一爱二见三慢四无明。
由此四惑染污其心。于诸染污静虑定门令
色无色界一切有覆无记。烦恼随烦恼生长
不绝。所以者何。由有爱故味上静虑杂染所
染。贪味净定轻安乐故。由有见故见上静虑
杂染所染。依止静虑发起计度先际等见故。
由有慢故慢上静虑杂染所染。依證胜定起
高慢故。由无明故疑上静虑杂染所染。求解
脱者由未通达真实道理。于胜品所證常生
疑惑。为解脱耶不解脱耶。如是烦恼恒染其
心。令色无色大小二惑相续流转。

清白者。谓净静虑无色。由性善故说名清白。
虽是世间离缠垢故亦名为净。

建立者。有四种建立。谓支分建立。等至建
立。品类建立。名想建立。于诸静虑具四建
立。诸无色中唯有。三种除支分。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四¶ 第 736b 页 T31-0736.png

支分建立者。谓初静虑有五支。何等为五。一
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第二静虑有
四支。何等为四。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心一
境性。第三静虑有五支。何等为五。一舍二念
三正智四乐五心一境性。第四静虑有四支。
何等为四。一舍清净二念清净三不苦不乐
受四心一境性。问法有无量。何故唯立寻等
为支。答对治支故。利益支故。彼二所依自性
支故。由此三种支分满足不待馀故。初静虑
中寻伺二种是对治支。能断欲界欲恚害等
寻伺故。喜乐二种是利益支。由寻伺支治所
治已得离生喜乐故。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
自性支。依止定力寻等转故。第二静虑中内
等净是对治支。由此能治寻伺故。喜乐是利
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义如前
说。第三静虑中舍念正知是对治支。由此三
能治喜故。乐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
依。自性支义如前说。第四静虑中舍清净念
清净是对治支。由此二能治乐故。不苦不乐
受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
诸无色中不立支分。以奢摩他一味性故。

云何等至建立者。谓由七种作意證入初静
虑。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何等名为七种
作意。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
乐作意。观察作意。方便究竟作意。方便究
竟。果作意。此广分别如声闻地后瑜伽处。云
何證入初静虑时由七作意。谓由定地作意
见欲界中过患等故。了达粗相。初静虑中此
相无故名为静相。是名了相作意。如是作意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四¶ 第 736c 页 T31-0736.png
犹为闻思之所间杂。从此已上超越闻思。一
向修相缘粗静相以为境界。修奢摩他毗钵
舍那。数数思惟如所寻思粗静性相。是名胜
解作意。由修习此故。最初断道生彼俱行作
意。名远离作意。由此能断上品烦恼故。及能
远离彼品粗重故。此观行者复欣乐上断见
上断功德。已触少分远离喜乐。为欲除去惛
沈睡眠。时时修习净妙作意以悦其心。是名
摄乐作意。如是正修行者方便善品所资持
故。令欲界系烦恼缠垢不复现行。因此为欲
审察烦恼断与未断。复更作意观察彼生随
顺净相。是名观察作意。如是行者数数观察
进修对治。为令欲界一切烦恼于暂时间得
离系故。此对治道相应作意。是初静虑最后
方便故。名方便究竟作意。从此无间證得根
本最初静虑俱行作意。是名方便究竟果作
意。又由了相作意发希愿心。为正了知所应
断所应得。为断故为得故。由胜解作意为所
求义发正方便。由远离作意舍上品惑。由摄
乐作意舍中品惑。由观察作意安心于所證
远离增上慢。由方便究竟。作意舍下品惑由
方便究竟果作意领彼所修作意修果。如为
證入初静虑定修七作意。如是乃至为證入
非想非非想处定。如应当知又粗相者。谓于
一切下地从欲界乃至无所有处。如是粗相
略有二种。一住于重苦。不寂静住故。二命行
微少。寿命短促故。静相者。谓于一切上地从
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与粗相相违故。

品类建立者。于初静虑定具三品熏修。谓软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四¶ 第 737a 页 T31-0737.png
中上。如初静虑馀静虑及无色三品熏修亦
尔。由软中上品熏修初静虑故。于初静虑中
还生三异熟。如初静虑于馀静虑中若熏修
若生果各三品亦尔。诸静虑中三品熏修生
三果者。谓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如是等广
说如前。于无色界中无别处所故。不立生果
差别。所以者何于无色界无有安堵宫殿等
处故。不建立生果差别。然由三品熏修无色
定故。彼异熟生时有高有下有劣有胜。彼异
熟生时有高有下者。由寿命等有差别故。有
劣胜者。染污不染污多分少分有差别故。

名想。建立者谓于四静虑中三摩地差别无
量名字不可算数不可思议。何以故。于初静
虑所摄定中诸佛世尊及得究竟大威德菩萨
摩诃萨所入三摩地。彼三摩地一切声闻及
独觉等尚不了其名。岂能知数。况复證入如
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说。三摩地其数过百。如
是于馀大乘经中说。三摩地其数无量。如于
初静虑所摄定。于馀静虑无色所摄定亦尔。
如是所说皆依静虑波罗蜜多。

清净者。谓初静虑中边际定。乃至非想非非
想处边际定。是名清净静虑无色边际定者。
为欲引发胜品功德得自在等。修堪任定到
究竟处故。

出世间道者。谓于修道中法智类智品所摄
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如是八智相于见道中
已广说。及彼相应三摩地等。或未至定所摄。
或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所摄。非想非非想
处唯是世间。不明了想恒现行故。由不明了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四¶ 第 737b 页 T31-0737.png
想恒现在前。非极明了现行圣道之所依止。
是故一向世间所摄。由此道理彼想羸劣不
能猛利。取所缘相故名无相。复云何知非想
非非想处无有圣道。由世尊说。乃至有想三
摩钵底。方能如实照了。通达灭尽三摩钵底。
是出世间。由圣道后所證得故。要于人趣方
能引发。言引发者是初起义。或于人趣或于
色界能现在前。先已生起后重现前故。或于
人趣者谓即于此生。或于色界者。谓后生彼。
云何圣弟子已得无色定已离色界。欲复生
色界耶。不必永离色界。欲方入无色定。是故
此中应作四句。若已离色界欲者。一切皆能
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耶。设能入无色界寂
静解脱定者。一切已离色界欲耶。答此初句
者。谓依未至定已离色界欲。而不能得入无
色界寂静解脱定。第二句者。谓诸圣者已得
第四静虑。不求生无色界而起厌背。第四静
虑行恒现在前。舍断结道依胜进道。渐次能
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第三句者。谓即此行
者勤求离欲依断结道。渐次能入无色界寂
静解脱定。第四句者。谓除上尔所相。问无色
界中何故灭定不起现前。答生无色界此灭
尽定多分不起现前。由住寂静解脱异熟者
于此灭定多不发起勤方便故。所以者何。诸
圣弟子为欲安住寂静住故。于人趣等引此
灭定令现在前。若已生无色界者。不由功用
自然安住第一寂静解脱异熟住不复发起方
便功用求此灭定令现在前。

软道者。谓软软软中软上品道。由此道故。能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四¶ 第 737c 页 T31-0737.png
舍三界所系地地中上上上中上下三品烦
恼。中道者。谓中软中中中上品道。由此道
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中上中中中软三
品烦恼。

上道者。谓上软上中上上三品道。由此道故。
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软上软中软软三品烦
恼。

如是软中上品道。复各别分为软等三建立
九品。为显修道所断烦恼渐次断故。复何因
缘软软品道。能断上上品烦恼。由此烦恼于
极猛利毁灭惭愧无羞耻者身中。粗重现行
易可觉了易可分别。是故此上品烦恼犹如
粗垢。微少对治即能除遣。若下下品烦恼在
与上相违者身中。微隐现行难可觉了难可
分别。如微隐垢大力对治方能除遣。由此道
理当知所馀能治所治相翻建立亦尔。

方便道者。谓由此道能舍烦恼所以者何。由
正修如是道时。能渐舍离各别上品等烦恼
所生品类粗重。一分渐得转依。是名修道中
方便道。

无间道者谓由此道无间。永断烦恼令无所
馀。所以者何。由此道无间。能永除遣此品
烦恼所生品类粗重令无有馀。又转粗重依
得无粗重。是名修道中无间道。

解脱道者。谓由此道證断烦恼所得解脱所
以者何。由此道能證烦恼永断所得转依故。
胜进道者。谓为断馀品烦恼所有方便无间
解脱道。是名胜进道。所以者何。为断此品
后馀烦恼所有方便无间解脱道。望此品是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四¶ 第 738a 页 T31-0738.png
胜进故名胜进道。又复弃舍断烦恼方便。或
勤方便思惟诸法。或勤方便安住诸法。或进
修馀三摩钵底诸所有道。名胜进道。又复者
为显馀义。舍断烦恼诸方便道。但正思惟契
经等法。或复于先所思所證法中安住观察。
或复进入馀胜品定。诸如是等名胜进道。又
为引发胜品功德。或复安住诸所有道。名胜
进道。所以者何。若为引发神通无量等诸胜
品功德。或彼生已现前安住。如是等道名胜
进道。如是已广说修道相差别。今乘义势更
辩诸道修之差别。

修云何。略说有四种。谓得修习修除去修对
治修。得修者。谓未生善法修习令生。习修
者。谓已生善法修令坚住不忘倍复增广。除
去修者。谓已生恶不善法修令永断。对治修
者。谓未生恶不善法修令不生。如是四种修
差别相。随其所应依四正断说。为得故修名
为得修。由此修力得所未得诸善法故。习即
是修名为习修。由此修力数习已得诸善法
故。为除故修名除去修。由此修力除去现行
位诸不善法故。修习对治名对治修。对治未
来诸不善法令成不生法故又道生时能安立
自习气。是名得修。从此种类展转增盛相续
生故。又即此道现前修习。是名习修。由即此
道现前行故。又即此道现在前时能舍自障。
是名除去修。由此能灭自所对治粗重障故。
又即此道既舍自障。又令彼未来住不生法
中。是名对治修。由已得转依于未来世安置
彼障令住不生法故。又由具四种对治故。名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四¶ 第 738b 页 T31-0738.png
对治修。谓厌坏对治。断对治。持对治。远分
对治。厌坏对治者。于有漏诸行见多过患。谓
以如病如痈等行厌坏五取蕴故。断对治者。
谓方便及无间道。由彼能断诸烦恼故。持对
治者。谓解脱道。由彼任持断得故远分对治
者。谓此后诸道。由彼令先所断烦恼转远离
故。如是四种对治差别。是前对治修差别义。

复次道差别有十一种。谓观察事道。勤功用
道。修治定道。现观方便道。亲近现观道。现
观道。清净出离道。依根差别道净修三学道。
发诸功德道。遍摄诸道道。当知此中由觉分
等差别故。建立十一种道如其次第谓三十
七。菩提分法四种正行四种法迹。奢摩他毗
钵舍那三无漏根。观察事道者。谓四念住。由
此最初以不净等行观察一切身受心法事
故。勤功用道者。谓四正断。由遍观察一切事
已为断诸障发勤精进故。修治定道者。谓四
神足。如是净除一切障已。复由欲勤心观门
修三摩地。令成调顺堪任性故。现观方便道
者。谓信等五根。如是修治三摩地已。为欲證
得无漏圣道。勤修增上缘煖顶方便故。亲近
现观道者。谓信等五力。如是已得增上缘者。
为欲无间通达谛理。修习摧伏不信等障。忍
第一法近方便故。现观道者。谓七觉支。由此
最初各别内證觉真理故。清净出离道者。谓
圣八支道。由从此后为令修道所断烦恼永
得清净修出离道故。由此道理菩提分法如
是次第。依根差别道者。谓四正行。由依近分
根本等地差别及利钝根差别故。苦正行者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四¶ 第 738c 页 T31-0738.png
依止未至及无色定。如其次第止观劣故。乐
正行者依止根本静虑双道转故。二迟通者。
谓钝根依苦乐。二速通者。谓利根依苦乐。净
修三学道者。谓四法迹。由此净修增上戒等
三学故。无贪无恚能净修治增上戒学。终不
于贪欲瞋恚门毁犯所学处故。正念能净修
治增上心学。由不忘所缘持心令定故。正定
能净修治增上慧学。由心得定能。證如实智
故。发诸功德道者。谓奢摩他毗钵舍那。由此
能成办一切功德故。摄诸道道者。谓三无漏
根。由此能摄初中究竟一切道故。未知欲知
根摄方便道及见道。已知根摄修道。具知根
摄究竟道。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