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度摄品第十七之二¶ 第 589b 页
度摄品第十七之二¶ 第 629b 页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八
无著菩萨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
** 度摄品第十七之二
释曰。已说修习六波罗蜜。次说六波罗蜜差
别。六波罗蜜差别各有六义。一者自性。二
者因。三者果。四者业。五者相应。六者品类。
偈曰。
「 施彼及共思
二成亦二摄
具住不悭故
法财无畏三」
释曰。此偈明檀波罗蜜六义。施彼者是施自
性。由以己物施诸受者故。共思者是施因。由
无贪善根与思俱生故。二成者是施果。由财
成就及身成就故。言身成就者。具摄命等五
事。如五事经中说。施食得五事。一者得命。
二者得色。三者得力。四者得乐五者得辩。二
摄者是施业。由自他二摄满足及大菩提满
足故。具住不悭故者。是施相应。由具足住不
悭人心中故。法财无畏三者。是施品类。品类
有三。一者法施。二者财施。三者无畏施故。如
是六义。智者应知应习。偈曰。
「 六支灭有边
善道及持等
福聚具足故
二得为二种」
释曰。此偈明尸波罗蜜六义。六支者是戒自
性。由住具戒乃至受学诸学足故。灭有边者
是戒因。灭是涅槃。为求涅槃度诸有边受行
戒故。善道者是戒果。善道及不悔等次第五
度摄品第十七之二¶ 第 629c 页 T31-0629.png
心住因戒得故。持等者是戒业。戒有三能。一
者能持。由能任持一切功德如大地故。二者
能静。由能止息一切烦恼火热故。三者无畏。
由能不起一切怖憎等诸罪缘起岂畏起诸罪
故。福聚具足故者。是戒相应。由一切时身口
意业皆行善行故。二得为二种者。是戒品类。
二得谓受得及法得。受得者。摄波罗提木叉
护。法得者。摄禅护及无流护故。偈曰。
「 不报耐智性
大悲及法依
五德并二利
具胜彼三种」
释曰。此偈明羼提波罗蜜六义。不报耐智性
者。是忍自性。一不报。二耐。三智。此三次第
是三忍自性。不报者是他毁忍自性。耐者是
安苦忍自性。智者是观法忍自性。大悲及法
依者是忍因。一大悲为因。二法依为因。法依
者。谓受戒及多闻故。五德者是忍果。如经
中说。忍得五种果。一得少憎嫉。二得不坏
他意。三得喜乐。四得临终不悔。五得身坏生
天。二利者是忍业。由三忍故能作自利利他
二种业。如经偈说。作彼二义。自利利他。若
知他瞋。于彼自息。具胜者。是忍相应忍难行
故名最胜。具足最胜名相应。如经中说。忍最
上难行故。彼三种者。是忍品类。彼人有三品。
一他毁忍。二安苦忍。三观法忍故。偈曰。
「 于善于正勇
有信有欲故
念增及对治
具德彼七种」
释曰。此偈明毗梨耶波罗蜜六义。于善于正
勇者。是精进自性。遮馀业中勇猛故言善。除
外道解脱中勇猛故言正。有信有欲故者。是
者能持。由能任持一切功德如大地故。二者
能静。由能止息一切烦恼火热故。三者无畏。
由能不起一切怖憎等诸罪缘起岂畏起诸罪
故。福聚具足故者。是戒相应。由一切时身口
意业皆行善行故。二得为二种者。是戒品类。
二得谓受得及法得。受得者。摄波罗提木叉
护。法得者。摄禅护及无流护故。偈曰。
「 不报耐智性
大悲及法依
五德并二利
具胜彼三种」
释曰。此偈明羼提波罗蜜六义。不报耐智性
者。是忍自性。一不报。二耐。三智。此三次第
是三忍自性。不报者是他毁忍自性。耐者是
安苦忍自性。智者是观法忍自性。大悲及法
依者是忍因。一大悲为因。二法依为因。法依
者。谓受戒及多闻故。五德者是忍果。如经
中说。忍得五种果。一得少憎嫉。二得不坏
他意。三得喜乐。四得临终不悔。五得身坏生
天。二利者是忍业。由三忍故能作自利利他
二种业。如经偈说。作彼二义。自利利他。若
知他瞋。于彼自息。具胜者。是忍相应忍难行
故名最胜。具足最胜名相应。如经中说。忍最
上难行故。彼三种者。是忍品类。彼人有三品。
一他毁忍。二安苦忍。三观法忍故。偈曰。
「 于善于正勇
有信有欲故
念增及对治
具德彼七种」
释曰。此偈明毗梨耶波罗蜜六义。于善于正
勇者。是精进自性。遮馀业中勇猛故言善。除
外道解脱中勇猛故言正。有信有欲故者。是
度摄品第十七之二¶ 第 630a 页 T31-0630.png
精进因。由信及求精进得起故。念增者。是精
进果。念定等功德复由精进起故。对治者。是
精进业。如经中说。起精进者能得乐住。不
杂诸恶不善法故。具德者。是精进相应。由具
无贪等功德故。彼七种者。是精进品类。彼人
有七品精进。一学戒精进。二学定精进。三学
慧精进四身精进。五心精进。六无间精进。七
尊重精进。偈曰。
「 心住及念进
乐生亦通住
诸法之上首
彼种三复三」
释曰。此偈明禅波罗蜜六义。心住者。是定自
性。由心住内故。念进者。是定因。有念故于缘
不忘。依进故禅定得起。乐生者是定果。离退
方便离果不虚故。通住者。是定业。通谓五
通。住谓三住。圣住天住梵住。禅定能令五通
及三住皆得自在住故。诸法之上首者。是定
相应。如经中说。三摩提者诸法上首故。彼种
三复三者。是定品类。彼人有二种三品。一者
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三品故。二者
喜俱乐俱舍俱三品故。偈曰。
「 正择与定持
善脱及命说
诸法之上首
彼亦有三种」
释曰。此偈明般若波罗蜜六义。正择者。是慧
自性。由离邪业及世间所识业。正择出世间
法故。定持者。是慧因。由定持慧如实解法
故。善脱者。是慧果。谓于染污得善解脱。何以
故。由世间出世间大出世间正择故。命说者。
是慧业。由慧命及善说慧命者以彼无上正
择为命故。善说者。正说正法故。诸法之上首
进果。念定等功德复由精进起故。对治者。是
精进业。如经中说。起精进者能得乐住。不
杂诸恶不善法故。具德者。是精进相应。由具
无贪等功德故。彼七种者。是精进品类。彼人
有七品精进。一学戒精进。二学定精进。三学
慧精进四身精进。五心精进。六无间精进。七
尊重精进。偈曰。
「 心住及念进
乐生亦通住
诸法之上首
彼种三复三」
释曰。此偈明禅波罗蜜六义。心住者。是定自
性。由心住内故。念进者。是定因。有念故于缘
不忘。依进故禅定得起。乐生者是定果。离退
方便离果不虚故。通住者。是定业。通谓五
通。住谓三住。圣住天住梵住。禅定能令五通
及三住皆得自在住故。诸法之上首者。是定
相应。如经中说。三摩提者诸法上首故。彼种
三复三者。是定品类。彼人有二种三品。一者
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三品故。二者
喜俱乐俱舍俱三品故。偈曰。
「 正择与定持
善脱及命说
诸法之上首
彼亦有三种」
释曰。此偈明般若波罗蜜六义。正择者。是慧
自性。由离邪业及世间所识业。正择出世间
法故。定持者。是慧因。由定持慧如实解法
故。善脱者。是慧果。谓于染污得善解脱。何以
故。由世间出世间大出世间正择故。命说者。
是慧业。由慧命及善说慧命者以彼无上正
择为命故。善说者。正说正法故。诸法之上首
度摄品第十七之二¶ 第 630b 页 T31-0630.png
者是慧相应。如经中说。般若者一切法中上
故。彼亦有三种者。是慧品类。彼人有世间出
世间大出世间三品正择故。已说六波罗蜜
差别。次说六波罗蜜摄行。偈曰。
「 一切白净法
应知乱定俱
六度总三双
是类皆悉摄」
释曰。一切白净法者。谓檀等诸行法。应知彼
行法总摄有三种。一者乱。二者定。三者俱。彼
乱者以前二波罗蜜摄施戒不定故。定者以
后二波罗蜜摄禅及实慧定故。俱者以中二
波罗蜜摄忍及精进定不定故。已说六波罗
蜜摄行。次说六波罗蜜治障。偈曰。
「 檀离七著故
不著说七种
应知馀五度
障治七皆然」
释曰。檀离七著故不著说七种者。彼檀著有
七种。一资财著。二慢缓著。三偏执著。四报恩
著。五果报著。六障碍著。七散乱著。此中障碍
著者。谓檀所对治贪。随眠不断故。散乱著者。
散乱有二种。一下意散乱求小乘故。二分别
散乱分别三轮故。由菩萨行檀时远离此七
著故说七不著。应知馀五度障治七皆然者。
应知戒等五波罗蜜亦各有七著。离七著故
亦各说七不著。此中有差别者。翻檀波罗蜜
离资财著。即是戒等五波罗蜜离第一著。所
谓戒离破戒著。忍离瞋恚著。精进离懈怠著。
禅定离乱心著。智慧离愚痴著。戒等离障碍
著者。彼障随眠皆断除故。戒等离分别著者。
随其三轮不分别故。已说六波罗蜜治障。次
说六波罗蜜功德。此中先说利他功德。偈曰。
故。彼亦有三种者。是慧品类。彼人有世间出
世间大出世间三品正择故。已说六波罗蜜
差别。次说六波罗蜜摄行。偈曰。
「 一切白净法
应知乱定俱
六度总三双
是类皆悉摄」
释曰。一切白净法者。谓檀等诸行法。应知彼
行法总摄有三种。一者乱。二者定。三者俱。彼
乱者以前二波罗蜜摄施戒不定故。定者以
后二波罗蜜摄禅及实慧定故。俱者以中二
波罗蜜摄忍及精进定不定故。已说六波罗
蜜摄行。次说六波罗蜜治障。偈曰。
「 檀离七著故
不著说七种
应知馀五度
障治七皆然」
释曰。檀离七著故不著说七种者。彼檀著有
七种。一资财著。二慢缓著。三偏执著。四报恩
著。五果报著。六障碍著。七散乱著。此中障碍
著者。谓檀所对治贪。随眠不断故。散乱著者。
散乱有二种。一下意散乱求小乘故。二分别
散乱分别三轮故。由菩萨行檀时远离此七
著故说七不著。应知馀五度障治七皆然者。
应知戒等五波罗蜜亦各有七著。离七著故
亦各说七不著。此中有差别者。翻檀波罗蜜
离资财著。即是戒等五波罗蜜离第一著。所
谓戒离破戒著。忍离瞋恚著。精进离懈怠著。
禅定离乱心著。智慧离愚痴著。戒等离障碍
著者。彼障随眠皆断除故。戒等离分别著者。
随其三轮不分别故。已说六波罗蜜治障。次
说六波罗蜜功德。此中先说利他功德。偈曰。
度摄品第十七之二¶ 第 630c 页 T31-0630.png
「 恒时舍身命
离求悯他故
因施建菩提
智摄施无尽」
释曰。此偈显示檀波罗蜜利他功德。恒时舍
身命者。谓诸菩萨一切时施自身命与一切
求者故。离求悯他故者。不求报恩及以爱果
由大悲为因故。因施建菩提者。因是施已建
立一切众生于三乘菩提故。智摄施无尽者。
此施由无分别智所摄乃至无馀涅槃其福无
尽无穷利益一切众生故。偈曰。
「 恒时守禁勤
离戒及善趣
因戒建菩提
智摄戒无尽」
释曰。此偈显示尸波罗蜜利他功德恒时守
禁勤者。菩萨有三聚戒。一律仪戒。二摄善法
戒。三摄众生戒。初戒以禁防为体。后二戒以
勤勇为体。诸菩萨一切时恒守护故。离戒及
善趣者。谓不著得戒及不求爱果故。偈曰。
「 恒时耐他毁
离求畏无能
因忍建菩提
智摄忍无尽」
释曰。此偈显示羼提波罗蜜利他功德。恒时
耐他毁者。诸菩萨于一切时若一切众生以
一切极恼事来毁菩萨。菩萨悉能忍受故。离
求畏无能者。不求报恩不求善趣不为怖畏
不为无能故。偈曰。
「 恒时誓勤作
杀贼为无上
因进建菩提
智摄进无尽」
释曰。此偈显示毗梨耶波罗蜜利他功德。恒
时誓勤作者。诸菩萨无比修精进有二自性。
一弘誓为自性。二勤方便为自性。杀贼为无
上者。菩萨修精进但为杀自他烦恼贼。为得
度摄品第十七之二¶ 第 631a 页 T31-0631.png
无上菩提故。偈曰。
「 恒时习诸定
舍禅下处生
因定建菩提
智摄定无尽」
释曰。此偈显示禅波罗蜜利他功德。恒时习
诸定者。诸菩萨摄无边三摩提而修习故。舍
禅下处生者。弃舍无上禅乐住来就下劣处
受生。何以故。由大悲故。偈曰。
「 恒了真馀境
佛断尚不著
因智建菩提
悲摄智无尽」
释曰。此偈显示般若波罗蜜利他功德。恒了
真馀境者。了真谓第一义谛平等相。人法二
无我智故。馀境谓无边。名相等差别故。佛断
尚不著者。佛断谓涅槃诸菩萨修般若尚不
著佛涅槃。何况求生死。此中前五波罗蜜。
以无分别智摄故。乃至无馀涅槃功德无尽。
般若波罗蜜。以大悲摄故。恒不舍众生功德
无尽。六偈别说利他功德已。次以一偈总说
前义。偈曰。
「 广大及无求
最胜与无尽
当知一一度
四德悉皆同」
释曰。四功德者。一广大功德。二无求功德。三
最胜功德。四无尽功德。前六偈第一句显广
大功德。利多众生故。第二句显无求功德。第
三句显最胜功德。第四句显无尽功德。复次
六波罗蜜复有清净功德。偈曰。
「 得见及遂愿
并求合三喜
菩萨喜相翻
彼退悲极故」
释曰。此偈显示檀波罗蜜清净功德。彼乞求
者于菩萨生三喜。一得见时生喜。二遂愿时
「 恒时习诸定
舍禅下处生
因定建菩提
智摄定无尽」
释曰。此偈显示禅波罗蜜利他功德。恒时习
诸定者。诸菩萨摄无边三摩提而修习故。舍
禅下处生者。弃舍无上禅乐住来就下劣处
受生。何以故。由大悲故。偈曰。
「 恒了真馀境
佛断尚不著
因智建菩提
悲摄智无尽」
释曰。此偈显示般若波罗蜜利他功德。恒了
真馀境者。了真谓第一义谛平等相。人法二
无我智故。馀境谓无边。名相等差别故。佛断
尚不著者。佛断谓涅槃诸菩萨修般若尚不
著佛涅槃。何况求生死。此中前五波罗蜜。
以无分别智摄故。乃至无馀涅槃功德无尽。
般若波罗蜜。以大悲摄故。恒不舍众生功德
无尽。六偈别说利他功德已。次以一偈总说
前义。偈曰。
「 广大及无求
最胜与无尽
当知一一度
四德悉皆同」
释曰。四功德者。一广大功德。二无求功德。三
最胜功德。四无尽功德。前六偈第一句显广
大功德。利多众生故。第二句显无求功德。第
三句显最胜功德。第四句显无尽功德。复次
六波罗蜜复有清净功德。偈曰。
「 得见及遂愿
并求合三喜
菩萨喜相翻
彼退悲极故」
释曰。此偈显示檀波罗蜜清净功德。彼乞求
者于菩萨生三喜。一得见时生喜。二遂愿时
度摄品第十七之二¶ 第 631b 页 T31-0631.png
生喜。三求见求遂时生喜。由不见不遂时不
生喜故。菩萨一切时于乞求者翻彼三喜亦
生三喜。一得见彼时生喜。二遂彼愿时生喜。
三求见求遂彼时生喜。此中应知。彼求者三
喜不如菩萨三喜。何以故。菩萨大悲具足故。
偈曰。
「 自身财眷属
由悲恒喜施
彼三远离行
何因不禁守」
释曰。此下显示尸波罗蜜清净功德。此偈明
远离身三恶行。菩萨于自身自财自眷属中。
由大悲故尚恒欢喜好施于他。况于他身他
财他眷属中。三种远离行而不禁守耶。偈
曰。
「 不顾及平等
无畏亦普施
悲极有何因
恼他而妄语」
释曰。此偈明远离妄语恶行。凡起妄语有四
因缘。一为自利。恋身命故。二为利他。利所
爱故。三为怖畏。惧王法故。四为求财。有所须
故。菩萨则不尔。一者不顾。不恋身命故。二
者平等。他身与自得等心故。三者无畏。离五
怖故。四者普施。以一切物施一切故。菩萨悲
悯恒深。复有何因而起妄语。偈曰。
「 平等利益作
大悲惧他苦
亦勤成熟生
极远三语过」
释曰。此偈明远离馀三语恶行。菩萨于一切
众生恒作平等利益。岂欲坏他眷属而作两
舌。菩萨大悲恒欲拔除一切众生之苦。于他
苦中极生怖惧。岂欲为苦于他而作恶口。菩
萨恒行正勤。恒欲成熟一切众生。岂欲不成
生喜故。菩萨一切时于乞求者翻彼三喜亦
生三喜。一得见彼时生喜。二遂彼愿时生喜。
三求见求遂彼时生喜。此中应知。彼求者三
喜不如菩萨三喜。何以故。菩萨大悲具足故。
偈曰。
「 自身财眷属
由悲恒喜施
彼三远离行
何因不禁守」
释曰。此下显示尸波罗蜜清净功德。此偈明
远离身三恶行。菩萨于自身自财自眷属中。
由大悲故尚恒欢喜好施于他。况于他身他
财他眷属中。三种远离行而不禁守耶。偈
曰。
「 不顾及平等
无畏亦普施
悲极有何因
恼他而妄语」
释曰。此偈明远离妄语恶行。凡起妄语有四
因缘。一为自利。恋身命故。二为利他。利所
爱故。三为怖畏。惧王法故。四为求财。有所须
故。菩萨则不尔。一者不顾。不恋身命故。二
者平等。他身与自得等心故。三者无畏。离五
怖故。四者普施。以一切物施一切故。菩萨悲
悯恒深。复有何因而起妄语。偈曰。
「 平等利益作
大悲惧他苦
亦勤成熟生
极远三语过」
释曰。此偈明远离馀三语恶行。菩萨于一切
众生恒作平等利益。岂欲坏他眷属而作两
舌。菩萨大悲恒欲拔除一切众生之苦。于他
苦中极生怖惧。岂欲为苦于他而作恶口。菩
萨恒行正勤。恒欲成熟一切众生。岂欲不成
度摄品第十七之二¶ 第 631c 页 T31-0631.png
熟他而作绮语。是故菩萨能极远离此三语
过。偈曰。
「 普施及有悲
极善缘起法
何因不能耐
意地三烦恼」
释曰。此偈明远离意三恶行。菩萨由普施一
切物故离贪烦恼。由大悲故离瞋烦恼。由极
善缘起法故离邪见烦恼。如是等破戒对治
差别。是菩萨戒清净功德。偈曰。
「 损者得益想
苦事喜想生
菩萨既如是
忍谁何所忍」
释曰。此偈显示羼提波罗蜜清净功德。损者
得益想者。菩萨于彼不饶益者得饶益想。应
须忍辱。何以故。为成忍辱因故。苦事喜想生
者。菩萨于受苦事中更生喜想。何以故。成就
利他因故。菩萨既无不饶益想起处及苦想
起处。于谁边起忍于何事起忍。偈曰。
「 菩萨他想断
爱他过自爱
于他难行事
精进即无难」
释曰。此偈显示毗梨耶波罗蜜清净功德。菩
萨为他难行精进而得不难。何以故。他想断
故。及一切时生于他爱。过自爱故。菩萨如是
为他精进。岂复难行。是故精进清净。偈曰。
「 少乐二自乐
著退尽痴故
是说三人禅
菩萨禅翻彼」
释曰。此偈显示禅波罗蜜清净功德。少乐者。
谓世间禅。二自乐者。谓声闻禅及缘觉禅。著
者。若世间禅著自见。若二乘禅著涅槃。退者。
谓世间禅。尽者。谓二乘禅。无馀涅槃时尽故。
痴者。彼三人禅如其所应。有染痴无染痴故。
过。偈曰。
「 普施及有悲
极善缘起法
何因不能耐
意地三烦恼」
释曰。此偈明远离意三恶行。菩萨由普施一
切物故离贪烦恼。由大悲故离瞋烦恼。由极
善缘起法故离邪见烦恼。如是等破戒对治
差别。是菩萨戒清净功德。偈曰。
「 损者得益想
苦事喜想生
菩萨既如是
忍谁何所忍」
释曰。此偈显示羼提波罗蜜清净功德。损者
得益想者。菩萨于彼不饶益者得饶益想。应
须忍辱。何以故。为成忍辱因故。苦事喜想生
者。菩萨于受苦事中更生喜想。何以故。成就
利他因故。菩萨既无不饶益想起处及苦想
起处。于谁边起忍于何事起忍。偈曰。
「 菩萨他想断
爱他过自爱
于他难行事
精进即无难」
释曰。此偈显示毗梨耶波罗蜜清净功德。菩
萨为他难行精进而得不难。何以故。他想断
故。及一切时生于他爱。过自爱故。菩萨如是
为他精进。岂复难行。是故精进清净。偈曰。
「 少乐二自乐
著退尽痴故
是说三人禅
菩萨禅翻彼」
释曰。此偈显示禅波罗蜜清净功德。少乐者。
谓世间禅。二自乐者。谓声闻禅及缘觉禅。著
者。若世间禅著自见。若二乘禅著涅槃。退者。
谓世间禅。尽者。谓二乘禅。无馀涅槃时尽故。
痴者。彼三人禅如其所应。有染痴无染痴故。
度摄品第十七之二¶ 第 632a 页 T31-0632.png
菩萨禅翻彼者。谓翻彼三人禅。何以故。多乐
自乐他乐故。不著不退无尽无痴故。是谓禅
定清净功德。偈曰。
「 暗触及二灯
如是三人智
譬如日光照
菩萨智无比」
释曰。此偈显示般若波罗蜜清净功德。譬如
暗中以手触物。凡夫人智亦如是。何以故。得
少境故。不明了故。不恒定故。譬如二灯室中
照物。声闻人智及缘觉智亦如是。何以故。得
少境故。渐明了故。未极净故。譬如日光照物。
菩萨智亦如是。何以故。得遍满故。以明了故。
极清净故。如是无比。是谓菩萨般若清净功
德。复次六波罗蜜后有八种无上功德。偈曰。
「 依类缘回向
因智田依止
如是八种胜
无上义应知」
释曰。八无上者。一依二类三缘四回向
五因六智七田八依止。问此八于六度
云何得无上。答檀依者。以依菩萨故。檀类者。
此有三种。一物施。以舍自身命故。二无畏施。
以救济恶道生死畏故。三法施。以说大乘法
故。檀缘者。以大悲为缘起故。檀回向者。以求
大菩提故。檀因者。以先世施业熏习种子为
因故。檀智者。以无分别智观察三轮。不分别
施者受者财物故。檀田者。田有五人。一求人。
二苦人。三无依人。四恶行人。五具德人。应知
此中以具德胜人为无上。檀依止者。由三种
依止故。一依止信向。二依止思惟。三依止三
昧。依止信向者。如分别修中信思惟所说。依
止思惟者。如分别修中味思惟随喜思惟希
自乐他乐故。不著不退无尽无痴故。是谓禅
定清净功德。偈曰。
「 暗触及二灯
如是三人智
譬如日光照
菩萨智无比」
释曰。此偈显示般若波罗蜜清净功德。譬如
暗中以手触物。凡夫人智亦如是。何以故。得
少境故。不明了故。不恒定故。譬如二灯室中
照物。声闻人智及缘觉智亦如是。何以故。得
少境故。渐明了故。未极净故。譬如日光照物。
菩萨智亦如是。何以故。得遍满故。以明了故。
极清净故。如是无比。是谓菩萨般若清净功
德。复次六波罗蜜后有八种无上功德。偈曰。
「 依类缘回向
因智田依止
如是八种胜
无上义应知」
释曰。八无上者。一依二类三缘四回向
五因六智七田八依止。问此八于六度
云何得无上。答檀依者。以依菩萨故。檀类者。
此有三种。一物施。以舍自身命故。二无畏施。
以救济恶道生死畏故。三法施。以说大乘法
故。檀缘者。以大悲为缘起故。檀回向者。以求
大菩提故。檀因者。以先世施业熏习种子为
因故。檀智者。以无分别智观察三轮。不分别
施者受者财物故。檀田者。田有五人。一求人。
二苦人。三无依人。四恶行人。五具德人。应知
此中以具德胜人为无上。檀依止者。由三种
依止故。一依止信向。二依止思惟。三依止三
昧。依止信向者。如分别修中信思惟所说。依
止思惟者。如分别修中味思惟随喜思惟希
度摄品第十七之二¶ 第 632b 页 T31-0632.png
望思惟所说。依止三昧者。谓依金刚藏等定。
如势力依止修中所说。如是依等无上故檀
得无上。如檀八无上。戒等五波罗蜜八无上。
应知亦尔。此中戒品类无上者。谓菩萨戒。忍
品类无上者。谓来杀菩萨者卑下劣弱。精进
品类无上者。谓修诸波罗蜜所对治断。禅品
类无上者。谓菩萨三摩提。智品类无上者。谓
缘如如境。戒等由胜田无上者。谓大乘法。馀
六无上如檀中说。复次檀及精进复有不共
差别功德。问檀差别云何。偈曰。
「 施一令得乐
多劫自受苦
尚舍为爱深
何况利翻彼」
释曰。若诸菩萨施一众生令其得乐。自身多
劫受贫穷苦尚施无吝。由爱深故。爱深者。
谓悲差别。何况施一众生令其得乐。自身多
劫获大福利也。偈曰。
「 乞者随所欲
菩萨一切舍
彼求为身故
利彼百种施」
释曰。此偈上半总说。谓随彼所求菩萨悉舍。
下半解释。谓彼乞者为自利故一切欲得。菩
萨为利他故百种悉舍。偈曰。
「 舍身尚不苦
何况馀财物
出世喜得故
起苦是无上」
释曰。菩萨舍身时。由心故不生苦。此心显示
菩萨出世间。何以故。得欢喜故。问此喜从何
得。答从起苦得。是故起苦是菩萨无上。是故
菩萨在出世间上。偈曰。
「 乞者一切得
得喜非大喜
菩萨一切舍
喜彼喜大故」
如势力依止修中所说。如是依等无上故檀
得无上。如檀八无上。戒等五波罗蜜八无上。
应知亦尔。此中戒品类无上者。谓菩萨戒。忍
品类无上者。谓来杀菩萨者卑下劣弱。精进
品类无上者。谓修诸波罗蜜所对治断。禅品
类无上者。谓菩萨三摩提。智品类无上者。谓
缘如如境。戒等由胜田无上者。谓大乘法。馀
六无上如檀中说。复次檀及精进复有不共
差别功德。问檀差别云何。偈曰。
「 施一令得乐
多劫自受苦
尚舍为爱深
何况利翻彼」
释曰。若诸菩萨施一众生令其得乐。自身多
劫受贫穷苦尚施无吝。由爱深故。爱深者。
谓悲差别。何况施一众生令其得乐。自身多
劫获大福利也。偈曰。
「 乞者随所欲
菩萨一切舍
彼求为身故
利彼百种施」
释曰。此偈上半总说。谓随彼所求菩萨悉舍。
下半解释。谓彼乞者为自利故一切欲得。菩
萨为利他故百种悉舍。偈曰。
「 舍身尚不苦
何况馀财物
出世喜得故
起苦是无上」
释曰。菩萨舍身时。由心故不生苦。此心显示
菩萨出世间。何以故。得欢喜故。问此喜从何
得。答从起苦得。是故起苦是菩萨无上。是故
菩萨在出世间上。偈曰。
「 乞者一切得
得喜非大喜
菩萨一切舍
喜彼喜大故」
度摄品第十七之二¶ 第 632c 页 T31-0632.png
释曰。乞者所须菩萨皆施。乞者得喜。此喜非
是大喜。问何故。答由菩萨一切皆舍喜彼得
财。此喜为大。夺彼喜故。偈曰。
「 乞者一切得
有财非见富
菩萨一切舍
无财见大富」
释曰。此偈显菩萨财无尽差别。偈曰。
「 乞者一切得
非大饶益想
菩萨一切舍
得大饶益想」
释曰。此显菩萨大悲差别。偈曰。
「 乞者自在取
如取路傍果
菩萨能大舍
馀人无是事」
释曰。此显菩萨无著差别。问说檀不共功德
差别已。精进不共功德差别复云何。偈曰。
「 胜因依业种
对治等异故
如是六种义
精进有差别」
释曰。精进有六种差别。一胜差别。二因差
别。三依止差别。四业差别。五种差别。六
对治差别。此偈总举。馀偈别释。偈曰。
「 白法进为上
进亦是胜因
及得诸善法
进则为依止」
释曰。此偈说精进胜差别因差别依止差别。
白法进为上者。说最胜差别。由于一切善法
中说精进为最胜故。进亦是胜因者。说因差
别。由说精进是无上因故。及得诸善法进则
为依止者。说依止差别。由依止精进得一切
善法故。偈曰。
「 现乐与世法
出世及资财
动静及解脱
菩提七为业」
释曰。此偈说精进业差别。此业差别有七种。
度摄品第十七之二¶ 第 633a 页 T31-0633.png
一得现法乐住。二得世间法。三得出世间法。
四得资财。五得动静。动静者。由是世间不究
竟故。六得解脱。解脱者。由断身见故。七得菩
提。菩提者。由大菩提故。偈曰。
「 增减及增上
舍障亦入真
转依与大利
六说精进种」
释曰。此偈说精进种差别种差别有六种。一
增减精进。谓四正勤。二恶法减二善法增故。
二增上精进。谓五根。由于解脱法为增上义
故。三舍障精进。谓五力。由彼障碍不能碍故。
四入真精进。谓七觉分。由见道建立故。五转
依精进。谓八圣道分。由修道是究竟转依因
故。六大利精进。谓六波罗蜜。由自利利他故。
偈曰。
「 种复有五异
弘誓将发行
无下及不动
第五说无厌」
释曰。五异者。一弘誓精进。谓欲发起行故。二
发行精进。谓现行诸善故。三无下精进。谓得
大果下体无故。四不动精进。谓寒热等苦不
能动故。五无厌精进。谓不以少得为足故。此
五种如经中所说。有弘誓精进。有现起精
进。有勇猛精进。有坚固精进。有不舍佛道精
进。于诸善法中。如其次第应知。偈曰。
「 三种下中上
由依三乘尔
亦二下上觉
利有小大故」
释曰。彼精进依人差别。复说三种及二种。三
种者。依三乘行人差别。如其次第。下中上精
进故。问何因复二种。答下上觉故。下觉者。依
二乘行人。上觉者。依大乘行人。如其次第。说
四得资财。五得动静。动静者。由是世间不究
竟故。六得解脱。解脱者。由断身见故。七得菩
提。菩提者。由大菩提故。偈曰。
「 增减及增上
舍障亦入真
转依与大利
六说精进种」
释曰。此偈说精进种差别种差别有六种。一
增减精进。谓四正勤。二恶法减二善法增故。
二增上精进。谓五根。由于解脱法为增上义
故。三舍障精进。谓五力。由彼障碍不能碍故。
四入真精进。谓七觉分。由见道建立故。五转
依精进。谓八圣道分。由修道是究竟转依因
故。六大利精进。谓六波罗蜜。由自利利他故。
偈曰。
「 种复有五异
弘誓将发行
无下及不动
第五说无厌」
释曰。五异者。一弘誓精进。谓欲发起行故。二
发行精进。谓现行诸善故。三无下精进。谓得
大果下体无故。四不动精进。谓寒热等苦不
能动故。五无厌精进。谓不以少得为足故。此
五种如经中所说。有弘誓精进。有现起精
进。有勇猛精进。有坚固精进。有不舍佛道精
进。于诸善法中。如其次第应知。偈曰。
「 三种下中上
由依三乘尔
亦二下上觉
利有小大故」
释曰。彼精进依人差别。复说三种及二种。三
种者。依三乘行人差别。如其次第。下中上精
进故。问何因复二种。答下上觉故。下觉者。依
二乘行人。上觉者。依大乘行人。如其次第。说
度摄品第十七之二¶ 第 633b 页 T31-0633.png
于小利及大利故。何以故。为自利故。为他利
故。偈曰。
「 财著烦恼著
厌著知足著
四著不能退
对治分四种」
释曰。此偈说精进对治差别。由对治四著有
四不退。说四种对治差别。问此云何。答檀等
诸行。由四著为碍故而不得行。一者财著。于
财极吝故。二者烦恼著。于财起染故。三者厌
著。于檀等行有退屈故。四者知足著。于少施
等喜满足故。行精进者对治如此四著。能得
不退故说四种对治差别。已说六波罗蜜功
德。次说六波罗蜜互显。偈曰。
「 相摄及差别
依法亦为因
六度互相成
一切种分别」
释曰。六波罗蜜相成自有四义。一相摄。二差
别。三依法。四为因。相摄者。无畏施摄戒忍二
度。由此二度能与无畏故。法施摄定智二度。
由此二度能与法故。俱施摄精进一度。由此
一度能行二施故。问戒摄几种。答摄善法戒
一切檀等皆摄。如是忍等互摄如其所应作。
差别者。檀等六种即为六施。谓施施戒施乃
至般若施。于他相续建立檀等故。依法者所
有诸经所有檀等诸义显示。所有檀等诸义
所有诸经显示。处处相摄应知。为因者。谓檀
为戒等因。何以故。不顾财者能行戒等故。戒
亦施等因。何以故。比丘受护者能舍一切所
有受故。住戒者。能具足忍等故。又受摄善法
戒为檀等故。如是忍等互为因。如其所应作。
如是说六波罗蜜义已。次说四摄行。偈曰。
故。偈曰。
「 财著烦恼著
厌著知足著
四著不能退
对治分四种」
释曰。此偈说精进对治差别。由对治四著有
四不退。说四种对治差别。问此云何。答檀等
诸行。由四著为碍故而不得行。一者财著。于
财极吝故。二者烦恼著。于财起染故。三者厌
著。于檀等行有退屈故。四者知足著。于少施
等喜满足故。行精进者对治如此四著。能得
不退故说四种对治差别。已说六波罗蜜功
德。次说六波罗蜜互显。偈曰。
「 相摄及差别
依法亦为因
六度互相成
一切种分别」
释曰。六波罗蜜相成自有四义。一相摄。二差
别。三依法。四为因。相摄者。无畏施摄戒忍二
度。由此二度能与无畏故。法施摄定智二度。
由此二度能与法故。俱施摄精进一度。由此
一度能行二施故。问戒摄几种。答摄善法戒
一切檀等皆摄。如是忍等互摄如其所应作。
差别者。檀等六种即为六施。谓施施戒施乃
至般若施。于他相续建立檀等故。依法者所
有诸经所有檀等诸义显示。所有檀等诸义
所有诸经显示。处处相摄应知。为因者。谓檀
为戒等因。何以故。不顾财者能行戒等故。戒
亦施等因。何以故。比丘受护者能舍一切所
有受故。住戒者。能具足忍等故。又受摄善法
戒为檀等故。如是忍等互为因。如其所应作。
如是说六波罗蜜义已。次说四摄行。偈曰。
度摄品第十七之二¶ 第 633c 页 T31-0633.png
「 布施将爱语
利行并同利
施平及彼说
建立亦自行」
释曰。四摄者。一布施摄。二爱语摄。三利行
摄。四同利摄。施平者。即布施摄。彼说者。谓
爱语摄。说彼波罗蜜义故。建立者谓利行摄。
建立众生于波罗蜜中故。自行者。谓同利摄。
建立他已自亦如是行故。问何故说此四摄
体。答此说摄他诸方便。偈曰。
「 摄他四方便
即是四摄性
随摄亦摄取
正转及随转」
释曰。布施者。是随摄方便。由财施随他身起
摄故。爱语者。是摄取方便。由无知疑惑者令
受义故。利行者。是正转方便。由此行诸善转
故。同利者。是随转方便。菩萨自如说行众生
知已先未行善亦随行故。问四摄业云何。偈
曰。
「 令器及令信
令行亦令解
如是作四事
次第四摄业」
释曰。布施者。能令于法成器。由随顺于财则
堪受法故。爱语者。能令于法起信。由教法义
彼疑断故。利行者。能令于法起行。由如法依
行故。同利者。能令彼得解脱。由行净长时得
饶益故。是为四摄业。问世尊亦说二摄。此云
何。偈曰。
「 四体说二摄
财摄及法摄
财一法有三
次第摄四摄」
释曰。此四摄体。世尊馀处说为二摄。谓财
摄法摄。即以二摄摄于四摄。财摄摄初一摄。
法摄摄后三摄。问云何摄后三。答法有三种。
度摄品第十七之二¶ 第 634a 页 T31-0634.png
一所缘法。二所行法。三所净法。如其次第摄
后三摄。应知偈曰。
「 下中上差别
如是四摄种
倍无及倍有
亦纯合三益」
释曰。四摄种差别有三。谓下中上。由诸菩萨
摄三乘人差别故。由此三种差别次第复有
三益。一倍无益二倍有益。三纯有益。倍无益
者。谓解行地菩萨摄。倍有益者。谓入大地菩
萨摄。纯有益者。谓八地已上菩萨摄。由彼决
定能令众生成就故。偈曰。
「 菩萨欲摄众
依此四方便
大利及易成
得赞三益故」
释曰。若诸菩萨欲摄徒众者。一切皆须依此
四摄以为方便。何以故。由一切大利得成就
故。由是乐易方便故。由得诸佛称扬故。偈
曰。
「 四摄于三世
恒时摄众生
成就众生道
非馀唯四摄」
释曰。此四摄于三世中已摄当摄现摄一切
众生。是故此四摄是成熟众生道。非馀诸道。
馀道无体故。别说六度四摄已。次以一偈总
结前义。偈曰。
「 不著及寂静
能耐将意勇
不动并离相
亦摄摄众生」
释曰。此偈上三句结六度义。下一句结四摄
义。偈义如前解。菩萨以此六行行此四摄。显
示六波罗蜜。成就自利利他。四摄成就亦尔。
是故如其次第。先说六度。后说四摄。度摄品
究竟。
后三摄。应知偈曰。
「 下中上差别
如是四摄种
倍无及倍有
亦纯合三益」
释曰。四摄种差别有三。谓下中上。由诸菩萨
摄三乘人差别故。由此三种差别次第复有
三益。一倍无益二倍有益。三纯有益。倍无益
者。谓解行地菩萨摄。倍有益者。谓入大地菩
萨摄。纯有益者。谓八地已上菩萨摄。由彼决
定能令众生成就故。偈曰。
「 菩萨欲摄众
依此四方便
大利及易成
得赞三益故」
释曰。若诸菩萨欲摄徒众者。一切皆须依此
四摄以为方便。何以故。由一切大利得成就
故。由是乐易方便故。由得诸佛称扬故。偈
曰。
「 四摄于三世
恒时摄众生
成就众生道
非馀唯四摄」
释曰。此四摄于三世中已摄当摄现摄一切
众生。是故此四摄是成熟众生道。非馀诸道。
馀道无体故。别说六度四摄已。次以一偈总
结前义。偈曰。
「 不著及寂静
能耐将意勇
不动并离相
亦摄摄众生」
释曰。此偈上三句结六度义。下一句结四摄
义。偈义如前解。菩萨以此六行行此四摄。显
示六波罗蜜。成就自利利他。四摄成就亦尔。
是故如其次第。先说六度。后说四摄。度摄品
究竟。
度摄品第十七之二¶ 第 634b 页 T31-0634.png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