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对治修住品第四¶
对治修住品第四¶ 第 458a 页

《中边分别论》卷下

天亲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 对治修住品第四

修习对治者。三十七道品修习今当说。此论
中初说(心者我执种类又云根尘识也)

「 粗行贪因故
 种故不迷故
 为入四谛故
 修四念处观」


由身故粗行得显现。思择粗行故得入苦谛。
此身者粗大诸行为相故。粗大者名行苦。因
此行苦一切有漏诸法。于中圣人观苦谛。受
者贪爱依处。思择诸受故得入集谛。心者我
执依处。为思择此心得入灭谛。离我断怖畏
故。法者不净净二品。为思择此法离不净净
品无明故得入道谛。是故初行为令入四谛
中。修习四念处所安立。次修习正勤。

「 已知非助道
 一切种对治
对治修住品第四¶ 第 458b 页 T31-0458.png
 为上二种故
 修习四正勤」


为修习四念处究竟故。非助道黑法及助道
品白法。一切种已明了所见故。为灭离非助
道法。为生起助道法。四种正勤得起。第一为
灭已生非善恶法。如经中广说(为灭为塞为生为长)

「 随事住于彼
 为成就所须
 舍离五失故
 修习八资粮」


为离为得黑白二种法。修习正勤已。心者无
障有助故。得住此心。住有四能。四能者。一
随教得成就。随教得成就者。说名四如意足。
一切所求义成就因缘故。此中住者。心住名
三摩提应知。是故四正勤后次第说四如意
足。随事随教住者。为灭五种过失。为修习八
种资粮故应知。何者名失耶。

「 懈怠忘尊教
 及下劣掉起
 不作意作意
 此五失应知」


懈怠者。没懒恶处。忘尊教者。如师所立法名
句味等。不忆不持故。下劣掉起者。两障合为
一忧喜为体故。沈浮是其事。此位中沈时。
不作意是第四过失。若无此二而作意。是第
五过失。为灭此五失安立八种禅定资粮。为
灭懈怠。何者为四。一欲二正勤三信四猗。复
有四法次第应知。

「 依处及能依
 此因缘及果」


欲者正勤依处。能依者正勤。此依处名欲。有
何因是名信。若有信即生欲。此能依者名正
勤果。此果名猗。若作正勤得所求禅定故。
馀四种资粮。一念二智三作竟四舍灭。馀四
种失如次第对治。此念等四法次第应知。
对治修住品第四¶ 第 458c 页 T31-0458.png

「 缘境界不迷
 高下能觉知
 灭彼心功用
 寂静时放舍」


念者不忘失境界。智者不忘失境界时。觉知
沈浮两事。觉知已为灭此作功用意。是名作
意。此沈浮二法寂灭已。起放舍心放流相续
名舍灭。四如意足后次第说修习五根。此五
根云何得立。

「 已下解脱种
 欲事增上故
 境界不迷没
 不散及思择」


此中增上次第五处流为修四勤故。心已随
教得住。因此心已下解脱分善根种子。一欲
增上故。二勤修增上故。三不忘境界增上
故。四不散动增上故。五思择法增上故。如次
第信等五根应知。

「 说力损惑故
 前因后是果」


信等五法如前所说。为有胜力故说名力。胜
力者何义。能损离非助惑故。若五法非信等
诸对治惑不相障故。故说根力有次第。云何
信等五法前后次第说。五种法如前后为因
果故。云何如此。若人信因信果。为求得此果
故决勤行。因此勤行已守境不移。若念止住
心得三昧(平等住不高不下一三受故二一境故又有五种住未说)。若心得定
观知如实境因此义是故五法立次第。若人
已下种解脱分善根已。说五根是其位。若人
已下通达分善根者。为在五根位中。为当在
方位中。

「 二二通达分
 五根及五力」


煖位及顶位立行五根。忍位及世第一法立
行五力。若人下解脱善根种。此二二位决定
对治修住品第四¶ 第 459a 页 T31-0459.png
通达分。若未不如此力次说觉分。此云何安
立。

「 依分自体分
 第三出离分
 第四功德分
 三种灭惑分」


见道位中显立觉分。觉者何义。无分别如如
智是名觉。分者何义。同事法朋是名分义。此
七法中觉依止分者是名念觉。自性分者是
名择法觉。出离分者名正勤觉。功德分者名
喜觉。无染无障分。三法谓猗定舍。云何说三
法为无染障分。

「 因缘依处故
 自性故言说」


无障无染因者。猗惑障。为重行作因故。此猗
与粗重因对治故。依止者是禅定。自性者不
舍觉分。次说道分。此法云何安立。

「 分决及令至
 令他信三种
 对治不助法
 说道有八分」


修习道位中显立道分。见道分决分是正见。
此见世间正见。出世正见后得。因此智自所
得道及果决定分别。令他至分者。正思惟及
正言。因有发起语言。能令他知及得。令他信
分者有三种。正言正业正命。此三法次第。

「 见戒及知足
 应知令他信」


令他信分者。三处依正言说言语。共相难正
义共思择义时他得信。是人有智。是故令他
信。智依正业他得信。持戒不作不如法事故。
依正命者他得信。轻财知足如法如量行。见
衣服等四命缘故。是故令他信知足轻财知
足。烦恼对治分者三种。正勤正念正定。此三
法如次第。
对治修住品第四¶ 第 459b 页 T31-0459.png

「 大惑及小惑
 自在障对治」


非助道烦恼有三。一修习道所断烦恼。是名
大惑。二心沈没掉起烦恼。是名小惑。三自在
障者。能障碍显出胜品功德。第一烦恼者正
勤是其对治。云何如此。因正勤修道得成故。
若道得成思惟烦恼灭。第二烦恼者正念是
其对治。寂静相处。若正念正寂静相处。沈没
及掉起灭故。第三烦恼者正定是其对治。依
止禅定故。能显出六神通功德故。此修习对
治。若略说有三种应知。

「 随不倒有倒
 随颠倒不倒
 无倒无随倒
 修对治三种」


修习对治有三。何者三。一者随应无倒法与
倒相杂。二者颠倒所随逐无见倒。三者无颠
倒无倒法随逐。如次第凡夫位中。有学圣位
中。无学圣位中。菩萨修对治者有别异。何者
别。

「 境界及思惟
 至得有差别」


声闻及辟支自相续身等念处诸法。是其境
界。若菩萨自他相续身等念处诸法。是其境
界。声闻及辟支由无常等诸相。思惟身等诸
法。若诸菩萨无生得道理故思惟观察。若声
闻及缘觉修习四念处等诸法。为灭离身等
诸法。若菩萨修习此等法。不为灭离故修习
诸法。非不为灭离故修习诸法。但为至得无
住处涅槃。修习对治已说。修住者何者。

* 修住品第五

「 修住有四种
 因入行至得
 有作不作意
 有上亦无上
对治修住品第四¶ 第 459c 页 T31-0459.png
 愿乐位入位
 出位受记位
 说者位灌位
 至位功德位
 作事位已说」


修住位有十八。何者十八。一因位修住。若人
已住自性中。二入位修住。已发心。三行位修
住。从发心后未至果。四果位修住。已得时。五
有功用位修住。有学圣人。六无功用位修住。
无学圣人。七胜德位修住。求行得六神通人。
八有上位修住。过声闻等位未入初地菩萨
人。九无上位修住。诸佛如来。此位后无别位
故。十愿乐位修住。诸菩萨人。一切愿乐行位
中。十一入位修住者。初菩萨地。十二出离位
修住。初地后六地。十三受记位修住。第八地。
十四能说师位修住。第九地。十五灌顶位修
住。第十地。十六至得位修住。诸佛法身。十七
功德位修住。诸佛应身。十八作事位修住。诸
佛化身。一切诸住无量应知。今但略说。

「 法界复有三
 不净不净净
 清净如次第」


若略说此位有三。一不净位住者。从因位乃
至行住。二不净净位住者。有学圣人。三清净
位住。无学圣人。

「 此中安立人
 应知如道理」


因此住别异故。如道理应知。诸凡圣别异安
立。此人者自性中住。此人已入位。如是等修
住已说。何者得果。

* 得果品第六

「 器果及报果
 此是增上果
 爱乐及增长
 清净果次第」

对治修住品第四¶ 第 460a 页 T31-0460.png

器果者。果报与善根相应。报果者。器果增上
故。善根最上品。爱乐果者。宿世数习故爱乐
善法。增长果者。现世数习功德善根故善根
圆满。清净果者。灭离诸障。此位果有五种次
第应知。一者报果。二者增上果。三者随流
果。四功用果。五相离果。

「 上上及初果
 数习究竟果
 随顺及对治
 相离及胜位
 有上无上故
 略说果如是」


若略说果有十种。一者上上果。从自性发心
乃至修行。应知后后次第。二初果者。初得出
世诸法。数习果者。从初果后有学位中。究竟
果者。无学诸法。随顺果者。为因缘故应知。上
上果对治果者。是灭道因此得初果。此中初
道名对治果相离果数习果圆满果。为远离
惑障故。如次第有学无学诸圣人果。胜位果
者。神通等诸功德。有上果者。菩萨地为胜馀
乘故。无上果者诸如来地。如是四种果为分
别圆满果故。为略说如是多。若广说则无
量。此中修习对治合集众义觉悟修习。令薄
修习。熟治修习。上事修习。密合修习。智到
境一家故。上品修。胜品得修初发修。中行修。
最后修。有上修无上修者。境界无胜思量无
集。至得无胜故修住。合集众义应成修住。住
者此人住自性中。作事修住者。从发心乃至
修行位。名最净住最净位住有庄严位住。遍
满十地故。无上位住果合集众义。一摄持果。
二最胜果。三宿习果。四上上引出果。五略果。
六广果。此中摄持果者五种果。馀果是五种
对治修住品第四¶ 第 460b 页 T31-0460.png
果别异。宿世所集故名果报果。上上引出故。
有四种馀果。若略说上上果有四种。若广说
随顺果有六。是四种果分别广说故。中边分
别论中此处有四三品。一对治品。二修住品。
三得果品。已广说究竟(一器果二果报果三爱乐果四增长果五清净果摄一切
果尽)。

* 无上乘品第七

无上乘今当说。

「 无上乘三处
 修行及境界
 亦说聚集起」


无上有三种。大乘中因此三义乘成无上。何
者三义。一修行无上。二境界无上。三集起得
无上。此中何者名修行无上。十波罗蜜修行
中应知。

「 修行复六种」


此十波罗蜜中随一有六种。何者六。

「 无比及思择
 随法与离边
 别及通六修」


如是六修。一无比修。二思择修。三随法修。四
离边修。五别修。六通修。此中无比十二种。何
者为十二。

「 广大及长时
 增上体无尽
 无间及无难
 自在及摄治
 极作至得流
 究竟无比知
 此处无比义
 知十波罗蜜」


如是十二种无比修行。一广大无比。二长时
无比。三增上。四无尽。五无间。六无难。七自
在。八摄治。九极作。十至得。十一胜流。十二
究竟。何者广大无比。不欲乐一切世间及出
对治修住品第四¶ 第 460c 页 T31-0460.png
世富乐故。是故广大无比应知。何者长时无
比。一一处三阿僧祇劫修习得成故。何者增
上无比。一切众生遍满利益事故。何者无尽
无比。由回向无上菩提故。最极无穷无尽
故。何者无间修无比。由得自他平等乐修故。
因一切众生施等功德能圆满。成就十波罗
蜜故。何者无难无比。随喜他所行诸波罗蜜。
自波罗蜜得圆满故。何者自在无比。由破虚
空等诸禅定力故。施等波罗蜜得满足成就。
何者摄治无比。由一切波罗蜜无分别智所
摄治护故。何者极作无比。地前方便愿乐行
地中。最上法忍及道品随一所成故。何者至
得无比。于初地中得未曾见出世法故。何者
胜流无比。离初地应知馀八种上地中。何者
究竟无比。第十地及佛地中应知何以故。菩
萨道及佛果圆满故。此处无比义。知十波罗
蜜者。如是十二无比义。于十法中皆悉具有。
是故十法通得名波罗蜜多。何者名十波罗
蜜。为显此十法别名故。说偈言。

「 施戒忍精进
 定般若方便
 愿力及阇那
 此十无比度」


此十波罗蜜别事云何。

「 财利不损害
 安受增功德
 除恶及令入
 解脱与无尽
 常起及决定
 乐法成熟事」


如是十波罗蜜次第事应知。由施故菩萨能
利益众生。由持戒故不损害众生寿命财物
及眷属等。由忍辱故若他起损恼等事安心
忍受。由精进故生长他功德。损灭他罪障等。
对治修住品第四¶ 第 461a 页 T31-0461.png
由禅定故因神通等诸功德。令他众生背恶
归善得入正位。由般若故显说正教令他解
脱。由方便故回向善根趣大菩提。施等功德
令流无尽。由愿力故能受住舍随乐生处。于
彼生中能事诸佛及闻正法。于施等中恒行
不息利益众生。由思择修习力故。伏灭对治。
决定能行施等诸度利益众生。由智故灭离
如言法无明。施等诸行及施等增上缘法得
共受用。此二菩萨能成熟众生。无比修行已
说。何者思量修行。

「 如言说正法
 思量大乘义
 是菩萨常事
 依三种般若」


依十种施等波罗蜜。如诸佛所安立所说修
多罗等。诸法大乘中如理思惟数数听闻思
量修习故。闻思修慧恒思惟行若因三慧修
行思惟生何功德。

「 为长养界入
 为得事究竟」


若人因闻慧修行思惟者。一切善根界性
得增长。若因思慧修行思惟者。如所闻名句
义。此理得入意得生显现故。若因修慧修行
思惟者。如所求正事得成就。为入地为治净
故。此修行思惟有伴应知。

「 十种正行法
 共相应应知」


此思惟修行者。十种正法行所摄持应知。何
者十种法行。

「 书写供养施
 听读及受持
 广说及读诵
 思惟及修习」


大乘法修行有十。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与他
四若他读诵一心听闻。五自读。六自如理取
对治修住品第四¶ 第 461b 页 T31-0461.png
名句味及义。七如道理及名句味显说。八正
心闻诵。九空处如理思量。十已入意为不退
失故修习。

「 无量功德聚
 是十种正行」


此十种正行有三种功德。一无量功德道。二
行方便功德道。三清净功德道。云何大乘中
佛说最极大果报。声闻乘等法不如是说。云
何如此有二种因。

「 最胜无尽故
 利他不息故」


最胜者小乘经。但为自利故。大乘自利利他
平等。是故最胜。第一为自利故。第二为利他
故。是故有下有上。是故说胜。大菩提者至无
馀涅槃。他利益事如因地中无息故。故说无
尽。无尽故胜小乘。思惟修行已说。何者随
法修行。

「 随法有二种
 不散动颠倒」


随法修行者如是二种。一无散动修行。二无
颠倒变异修行。此中散动有六种。灭除此六
种散动故说无散动。何者六种散动。一自性
散动。二外缘散动。三内散动。四相散动。五粗
惑散动。六思惟散动。此六散动何者为相。应
知故说。

「 起观行六尘
 贪味下掉起
 无决意于定
 思量处我慢
 下劣心散乱
 智者应当知」


如是为相。六种散动菩萨应知应离。何者六
相。一从禅定起散动。由五识故。是名性散动。
六尘中若心行动是名外散动。是禅定贪味
忧悔掉起。是名内散动。下地意未决未息。
对治修住品第四¶ 第 461c 页 T31-0461.png
是名相散动。因此相入定故。有我执思惟定
中所起。名粗散动。因此粗思惟生我慢起行
故。下劣品思惟。名思惟散动。下乘思惟起行
故。前两散动未得令不得。次两已得令退。第
五令不得解脱。第六令不得无上菩提应知。
此中无倒十种处应知。何者十。

「 言辞义思惟
 不动二相处
 不净及净客
 无畏及无高」


此中何法名无倒。无倒者。如理如量知见。此
无倒十种处。一者名句味无倒。如偈说。

「 聚集数习故
 有义及无义
 是言辞无倒」


若名句味若有相应。名言无间不相离说故。
此物是其名。数数习故。名句等有义。若翻此
三无义。若有如此知见名。名句味无倒。何者
义无倒。

「 显现似二种
 如显不实有
 是名义无倒
 远离有无边」


诸义显现有二。一显所执。二显能执。由二相
生故。如是无所有。如所显现义中。若生如此
知见。是名义无倒。云何如此义者远离有相。
能执所执无有故。远离无相似能似所散乱
有故。何者思惟无倒。

「 此言熏言思
 彼依思无倒
 为显二种因」


所执能执言。所熏习言语思惟。是能执所执
虚妄分别依处。若起如此知见一切处。是名思
惟无倒。何者思惟为能执。所执虚妄作显现。
因此思惟言语名句味两法所生故。为二法作
对治修住品第四¶ 第 462a 页 T31-0462.png
依处。离此思惟无倒境故。何者不动无倒。

「 如幻等不有
 亦有义应知
 是不动无倒
 有无不散故」


是义亦有亦无。如前已说。此有无譬如幻化。
幻化者为象马等实体故。无有非无唯似象
等。散乱有故义亦如是不有。如所显现能执
所执故非不有。唯相似散乱相有故。等者如
野马梦幻水月等譬。如是道理应知。已见幻
等譬义故心不僻行。是名不动无倒。因此无
倒心。有无执中心不散动故。何者二相无倒。

「 一切唯有名
 为分别不起
 是别相无倒」


一切诸法唯有名言。何者名。一切眼及色乃
至心及法。如此知见。

一切虚妄分别。为对治故说名别相无倒。何
者名别相。为虚妄为真实。

此相名真实真实别相中是无倒。云何如此。
若为俗谛故。一切诸法不但有名。如是执故。
何者通相无倒。

「 出离于法界
 更无有一法
 故法界通相
 此智是无倒」


无有别法离无我真实有体。是故法界一切
通相。体平等故。如是知见是名通相无倒。何
者净不净无倒。

「 颠倒邪思惟
 未灭及已灭
 此不净及净
 是彼不颠倒」


颠倒不正思惟在及未尽。是名法界不清净。
若不在及尽。是名法界清净。若有此知见。是
名不净及净无倒。如次第。何者客无倒。
对治修住品第四¶ 第 462b 页 T31-0462.png

「 法界性净故
 譬之如虚空
 此二种是客
 是彼不颠倒」


复有法界如真虚空自性净故。是二种法非
旧法故名客。先不净后及净。若有此知见。
是名客相无倒。何者无怖及无高无倒。

「 染污及清净
 法人二俱无
 无故无怖慢
 是二处无倒」


人者无染污无清净法。亦如是。先无染污后
无清净。云何如此人及法非实有故。是故二
中无有一物。是净品及不净品。不净品时无
有一法被损减。清净品时无有一物被增益。
为此二法生怖畏生高慢。若有如此知见。是
名无怖畏无高慢无倒。如是十种无倒。十种
金刚足中。如次第应安立。何者名十种金刚
足。一有无无倒。二依处无倒。三幻化譬无倒。
四无分别无倒。五自性清净无倒。六不净无
倒。七净无倒。八如真空譬无倒。九不减无倒。
十不增无倒。已说随法修行。何者远离二边
修行。如宝顶经中佛为迦叶等说无相中道。
何者二边为远离此故。此中道应知。

「 别异边一边
 外道及声闻
 增益与损减
 二种人及法
 非助对治边
 断常名有边
 能取及所取
 染净有二三
 分别二种边
 应知有七种
 有无及应止
 能止可畏畏
 能取所取边
 正邪事无事
 不生及俱时
 有无分别边」


色等诸阴立我别异。一边立我与色一。一边
对治修住品第四¶ 第 462c 页 T31-0462.png
为离此二边。佛说中道。不见我。不见人不见
众生。及不见寿者。云何如此。若人执我见者
不离此二边。寿者别异身亦别异。若不取执。
异即是寿。名即是身。此二见决定有为。此
中道此二执不得起。色等常住是外道边。无
常是声闻边。为离此二边故佛说中道。色等
诸法不观常及无常故。是名中道。有我者增
益边毁谤。无我者损减边毁谤。有假名人故。
为离此二边故佛说中道。有我无我二。彼中
间非二。所触无分别故。心实有是增益法边。
不实有损减法边。为离此二边故佛说中道。
此处无意无心无识无作意。一切不善法名
不净品名非助道。一切善法等是净品名对
治边。为离此二边故佛说中道。佛说此二种
边不去不来无譬无言。有者名常边人及法。
无者名断边人及法。离此二边故佛说中道。
是二种中间名中道如前说。无明者。所取一
边能取第二边。如无明明亦如是。一切有为
法所取一边能取一边。无为法亦如是。如无
明乃至老死所取能取。老死灭所取一边。能
取第二边。是灭道者所取能取。如是所取能
取二边。由黑分白分别异故。为离此二边故
佛说中道。佛说无明及明此二无二无。如经
广说。云何如此。无明及明等所取能取体无
故。染污有三种。一烦恼。二业。三生染污。烦
恼染污复有三。一者诸见。二者欲瞋痴起相。
三更有生愿。为对治此三佛说。知空解脱门。
知无相解脱门。知无愿解脱门。业染污者。善
恶造作。为对治此业佛说。智慧无造作。生染
对治修住品第四¶ 第 463a 页 T31-0463.png
污者。更有中生已生意心及心法念念生有
生相续不断。为对治此佛说。智慧无生。智慧
无起。智慧无自性。如是三种染污灭除名清
净。知空等者。及染污空等。是名境界清净。智
及一切对治。名行清净因此行烦恼除不更
起。名果清净。此三种清净染污空等。如三种
清净所作空等。诸法自性无故。法界自性无
别异故复有智慧空等诸法非染污所造及非
智所造作。云何如是空等诸法自性有故。法
界自性无染污故。若人思惟分别法界有时
染污有时清净。是边自性无染污。法自体无
染净故。此执成边。为远离此边故。佛说此中
道非二空作空。令诸法空诸法自体空。如是
等如宝顶经广说。复有七种分别二边。何者
七。一有中分别一边。二无中分别一边。有真
实人为灭此人。是故立空。有真实无我。为灭
此法。是故立不空。因此二分别起有执无执。
为离此二边故佛说中道。空者不灭人等。何
所为无所为。一切诸法自然性故。如经广说。
一切无明等诸惑应止令灭。明等诸法道应
生。能令止灭如此分别。应止及能止故。空中
生怖畏。为离此二种分别边。佛说空譬。可
怖畏分别一边。因此可畏起怖畏。复是一边
分别所作色等诸尘。起怖畏及起苦怖畏。为
离此二种怖畏分别边。佛说画师譬。前譬者
依小乘人说。今譬依菩萨说。所取分别一边。
能取分别一边。为离此二边佛说幻师譬。云
何如此。唯识智所作无尘智。无尘智者灭除
唯识智。尘无体故识亦不生。此中是相似正
对治修住品第四¶ 第 463b 页 T31-0463.png
位分别一边。邪位分别一边。分别真实见为
正位分别邪位。为离此二边佛说两木截火
譬。譬如两木无火相从此起火。火起成还烧
两木。如是不正位相及正位相。真实见正通
达为相。圣智根起成已。是真实见相正位。复
有了灭此中譬与其相似真实见。邪位相无
有邪位相。邪位亦无随顺真实位故。分别有
事一边。分别无事一边。有事者。智慧先分别
作意。复有分别无功用。为离此二种功德边
佛说灯光譬。分别无生一边。分别等时一边。
若分别对治道无生。分别烦恼长时。为离此
二边佛说第二灯光譬。离十四二边修行已
说。云何胜有等修行。

「 胜有等修行
 应知于十地」


何者胜有等修行。十地中随一此中波罗蜜
最胜无比。此波罗蜜名胜修行。若一切处同
无差别。是名有等修行。修行无上已说。何者
境界无上。

「 安立及性界
 所成能成就
 持决定依止
 通达及广大
 品行及生界
 最胜等应知」


如是境界有十二。何者十二。一安立法名境
界。二法性境界。三所成就境界。四能成境界。
五持境界。六决持境界。七定依止境界。八通
达境界。九相续境界。十胜得境界。十一生
境界。十二最胜境界。此中第一者。波罗蜜等
诸法。如佛所安立。第二法如如。第三第四此
二如前次第。通达法界故。得行波罗蜜等诸
法故。第五闻慧境界。第六思慧境界。云何名
对治修住品第四¶ 第 463c 页 T31-0463.png
决持。已知此法能持故。第七修慧境界。依内
依体得持故。第八初地中见境界。第九修道
境界乃至七地中。第十是七种地中世及出
世道。如品类诸法得成故。第十一八地中。第
十二九地等三处是。第一第二境界如前说。
处处位中平等境界。所馀境界者。前二所显
差别。境界已说何者习起。

「 具足及不毁
 避离令圆满
 生起及坚固
 随事无住处
 无障及不舍
 十习起应知」


如是习起有十种。此中因缘具足名性习起。
不毁谤大乘法是名愿乐习起。避下乘法是
名发心习起。修行圆满波罗蜜名修行习起。
生起圣道名入正位习起。坚固善根长时数
习故。名成熟众生习起。心随事得成名净土
习起。不住生死涅槃中。得不退位授记。不
退堕生死涅槃故。灭尽诸障名佛地习起。不
舍此等事名显菩萨习起。如是此论名中边
分别了中道故。复有分别中道及二边故。是
中两边能现故。离初后此中两处不著。如理
分别显现故。故名中边分别论。

「 此论分别中
 甚深真实义
 大义一切义
 除诸不吉祥」


此中边分别论名义如前说。甚深秘密义。非
觉观等境界故。真实坚义诸说不可破故。无
上菩提果故。大义自他利益事为义故。一切
义因此论三乘义得显现故。能除一切不吉
祥。不吉祥者。三品烦恼及三品生死。能离灭
此生死及烦恼不吉祥故。能灭四德障故。能
对治修住品第四¶ 第 464a 页 T31-0464.png
摄持四德故。故说除不吉祥。无上众义者。略
说无上有三种。一正行。二正依持。三正行果。
此修行如品类无比。如方便。如佛所立诸法
大乘中思惟等。如前说。如道理无散动无倒
若修奢摩他无散动。若修毗婆舍那无颠倒
变异。如所为为出离随中道故。如处十地中。
如胜有等行。无倒众义者。名句无倒故。通达
禅定相义无倒故。通达智慧相思惟无倒故。
得远离颠倒因缘故。无不散动颠倒故。是中
道相分明所得。令成就别相无倒故。依此起
对治得生死分别道通相无倒故。得通达净
品自性不净及净无倒故。惑障未灭及灭。得
智各无倒故。不净及净如实见。无怖畏无高
慢无倒故。灭除诸障得出离故。

「 空涅槃一路
 佛日言光照
 圣众行纯熟
 盲者不能见
 已知佛正教
 寿命在喉边
 诸惑力盛时
 求道莫放逸」


此中边分别论。无上乘品究竟。婆薮槃豆释
迦道人大乘学所造。

「 我今造此论
 为世福慧行
 普令一切众
 如愿得菩提」

《中边分别论》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