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 第 112b 页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 第 125c 页
《摄大乘论》卷下
无著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
如此已说入因果胜相。云何应知入因果修
差别。由十种菩萨地。何者为十。一欢喜地。
二无垢地。三明焰地。四烧然地。五难胜地。六
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 第 126a 页 T31-012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n0059/buddhist/T31-0126.png)
治地障十种无明故。于十相所显法界有十
种无明犹在为障。何者能显法界十相。于初
地由一切遍满义。应知法界。于二地由最胜
义。于三地由胜流义。于四地由无摄义。于五
地由相续不异义。于六地由无染净义。于七
地由种种法无别义。于八地由不增减义。于
九地由定自在依止义。由土自在依止义。由
智自在依止义。于十地由业自在依止义。由
陀罗尼门三摩提门自在依止义。应知法界。
此中说偈。
「 遍满最胜义
胜流及无摄
无异无染净
种种法无别
不增减四种
自在依止义
业自在依止
总持三摩提」
如此二偈依中边分别论。应当了知。复次此
无明应知。于二乘非染污。于菩萨是染污。
云何初地名欢喜。由始得自他利益功能故。
云何二地名无垢。此地远离犯菩萨戒垢故。
云何三地名明焰。由无退三摩提及三摩跋
提依止故。大法光明依止故。云何四地名烧
然。由助菩提法能焚灭一切障故。云何五地
名难胜。真俗二智更互相违能合难合令相
应故。云何六地名现前。由十二缘生智依止
故。能令般若波罗蜜现前住故。云何七地名
远行。由至有功用行最后边故。云何八地
名不动。由一切相及作意功用不能动故。云
何九地名善慧。由最胜无碍辩智依止故。
云何十地名法云。由缘通境知一切法一切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 第 126b 页 T31-012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n0059/buddhist/T31-0126.png)
空粗障故。能圆满法身故。
云何应知得诸地相。由四种相。一由已得信
乐相。于一一地决定生信乐故。二由已得行
相。得与地相应十种法正行故。三由已得通
达相。先于初地通达真如法界时。皆能通
达一切地故。四由已得成就相。此十地皆已
至究竟修行故。云何应知修诸地相诸菩萨。
先于地地中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各有五
相修习得成。何者为五。一集总修。二无相修。
三无功用修。四炽盛修。五不知足修。应知于
诸地皆有此五修。此五修生五法为果。何者
为五。一刹那刹那能坏一切粗重依法。二能
得出离种种乱想法乐。三能见一切处无量
无分别相善法光明。四如所分别法相转得
清净分恒相续生。为圆满成就法身。五于上
品中转增为最上上品因缘聚集。于十地中
修十波罗蜜随次第成。于前六地有六波罗
蜜如次第说。于后四地有四波罗蜜。一沤和
拘舍罗波罗蜜。六波罗蜜所生长善根功德。
施与一切众生悉令平等。为一切众生回向
无上菩提。二波尼他那波罗蜜。此度能引摄
种种愿。于未来世感六度生缘故。三婆罗
波罗蜜。由思择修习力伏诸波罗蜜对治故。
能引六波罗蜜相续生无有间缺。四若那波
罗蜜。此度是能成立前六度智。能令菩萨于
大集中受法乐。及成熟众生。后四波罗蜜应
知是无分别后智。摄一切波罗蜜。于一切地
中不同时修习。从波罗蜜藏藏经。应知此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 第 126c 页 T31-012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n0059/buddhist/T31-0126.png)
圆满。有五种人。于三阿僧祇劫修行圆满。
或七阿僧祇劫。或三十三阿僧祇劫。何者为
五人。行愿行地人满一阿僧祇劫。行清净意
行人。行有相行人。行无相行人。于六地乃至
七地满第二阿僧祇劫。从此后无功用行人。
乃至十地满第三阿僧祇劫。复次云何七阿
僧祇劫。地前有三地。中有四地。前三者。一不
定阿僧祇。二定阿僧祇。三授记阿僧祇。地中
有四者。一依实谛阿僧祇。二依舍阿僧祇。三
依寂静阿僧祇。四依智慧阿僧祇。复次云何
三十三阿僧祇。方便地中有三阿僧祇。一信
行阿僧祇。二精进行阿僧祇。三趣向行阿僧
祇。于十地中地地各三阿僧祇。谓入住出。如
此阿僧祇修行十地正行圆满。
「 有善根愿力
心坚进增上
三种阿僧祇
说正行成就」
* 《摄大乘论》依戒学胜相第六
如此已说入因果修差别。云何应知依戒学
差别。应知如于菩萨地正受菩萨戒品中说。
若略说由四种差别。应知菩萨戒有差别。
何者为四。一品类差别。二共不共学处差别。
三广大差别。四甚深差别。品类差别者。有三
种。一摄正护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利益
戒。此中摄正护戒应知是二戒依止。摄善法
戒是得佛法生起依止。摄众生利益戒是成
熟众生依止。共学处戒者。是菩萨远离性罪
戒。不共学处戒者。是菩萨远离制罪所立
戒。此戒中或声闻是处有罪。菩萨于中无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 第 127a 页 T31-012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n0059/buddhist/T31-0127.png)
治身口意三品为戒。声闻但有治身口为戒。
是故菩萨有心地犯罪。声闻则无此事。若略
说所有身口意业事。能生众生利益无有过
失。此业菩萨皆应受学修行。如此应知共不
共戒差别。广大差别者。应知有四种。由四种
广大故。一种种无量学处广大。二能摄无量
福德广大。三摄一切众生利益安乐意广大。
四无上菩提依止广大。甚深差别者。若菩萨
由如此方便胜智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浊过
失。生无量福德速得无上菩提胜果。复次
有变化所作身口业。应知是菩萨甚深戒。由
此戒有时菩萨正居大王位。或现种种逼恼
众生。为安立众生于戒律中。或现种种本生。
由逼恼他及逼恼怨对。令他相爱利益安心。
生他信心为先。后于三乘圣道中令彼善根
成熟。是名菩萨甚深戒差别。由此四种差别。
应知是略说菩萨受持戒差别。复次由此四
种差别。更有差别不可数量菩萨戒差别。如
毗那耶瞿沙毗佛略经中说。
* 《摄大乘论》依心学胜相第七
如此已说依戒学差别。云何应知依心学差
别。略说由六种差别应知。何者为六。一境
差别二众类差别。三对治差别。四随用差别。
五随引差别。六由事差别。境差别者。由缘大
乘法为境起故。众类差别者。大乘光三摩提。
集福德王三摩提。贤护三摩提。首楞伽摩三
摩提等。摄种种三摩提品类故。对治差别者。
由缘一切法为通境智慧。如以楔出楔方便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 第 127b 页 T31-012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n0059/buddhist/T31-0127.png)
者。于现世久安住三摩提乐中。如意能于胜
处受生。随引差别者。能引无碍神通于一切
世界。由事差别者。令动放光遍满显示转变
往还。促远为近转粗为细变细为粗。令一切
色皆入身中。似彼同类入大集中。或显或隐。
具八自在伏障他神力。或施他辩才及忆念
喜乐。或放光明能引具相大神通。能引一切
难行正行。以能摄十种难修正行故。何者为
十。一自受难修。自受菩提善愿故。二不可
回难修。由生死众苦不令退转故。三不背难
修。由众生作恶一向对彼故。四现前难修。于
有怨众生现前为行一切利益事故。五无染
难修。菩萨生于世间不为世法之所染故。六
信乐难修。行于无底大乘。能信乐广大甚深
义故。七通达难修。能通达人法二无我故。
八随觉难修。诸佛如来甚深不了义经能如
理判故。九不离不染难修。不舍生死不为生
死染污故。十加行难修。诸佛如来于一切障
解脱中住不作功用。能行一切众生利益事。
乃至穷生死后际乐修如此加行故。于随觉
难修诸佛如来说不了义经。其义云何。菩萨
应随理觉察。如经言。云何菩萨不损一物不
施一人。若菩萨善能行施无量无数。于十方
世界修布施行相续生起。云何菩萨乐行布
施。若菩萨不乐行一切施。云何菩萨行信施
心。若菩萨不行诸佛如来信心。云何菩萨发
行布施。若菩萨于布施中不策自身。云何菩
萨恒游戏布施。若菩萨无布施时。云何菩萨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 第 127c 页 T31-012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n0059/buddhist/T31-0127.png)
于施清净。若菩萨郁波提贪吝。云何菩萨能
住于施。若菩萨不住究竟后际。云何菩萨于
施自在。若菩萨于施不得自在。云何菩萨
于施无尽。若菩萨不住无尽中如施经。于戒
乃至般若如理应知。复有经言。云何菩萨行
杀生。若菩萨有命众生断其相续。云何菩萨
夺非他所与。若菩萨自夺非他所与众生。云
何菩萨行邪淫。若菩萨于欲尘起邪意等。云
何菩萨能说妄语。若菩萨是妄能说为妄。云
何菩萨行两舌。若菩萨恒住最极空寂处。
云何菩萨能住波留师。若菩萨住所知彼岸。
云何菩萨能说不相应语。若菩萨能分破诸
法随类解释。云何菩萨行阿毗持诃娄。若
菩萨数数令自身得无上诸定。云何菩萨起
憎害心。若菩萨于自他心地能害诸惑。云何
菩萨起邪见。若菩萨一切处遍行邪性如理
观察。复有经言。佛法甚深。何者甚深。此
论中自广分别。一切佛法常住为性。由法
身常住故。一切佛法皆断为性。由一切障
皆断尽故。一切佛法生起为性。由化身恒生
起故。一切佛法能得为性。能得共对治众生
八万四千烦恼行故。一切佛法有欲为性。
有欲众生爱摄令成自体故。一切佛法有瞋
为性。一切佛法有痴为性。
一切佛法凡夫法为性。一切佛法无染著为
性。成就真如一切障不能染故。一切佛法不
可染著。诸佛出现于世。非世法所能染故。
是故说佛法甚深。为修行波罗蜜。为成熟众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 第 128a 页 T31-012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n0059/buddhist/T31-0128.png)
摩提业差别应知。
* 《摄大乘论》依慧学胜相第八
如此已说依定学差别。云何应知依慧学差
别。由无分别智自性依止缘起境界相貌立
救难摄持伴类。果报等流出离。究竟行善加
行无分别智后得智功德。无差别加行。无分
别后得智。譬威德无功用作事甚深义故。应
知依慧学差别。由依慧学差别。应知无分别
智差别。无分别智自性。应知离五种相。五相
者。一离非思惟故。二离非觉观地故。三离灭
想受定寂静故。四离色自性故。五于真实义
离异分别故。是五相所离智。此中应知是无
分别智。于此中如所说。无分别智性中故说
偈言。
「 诸菩萨自性
五种相所离
无分别智性
于真无分别
诸菩萨依止
非心非非心
是无分别智
非思疾类故
诸菩萨因缘
有言闻熏习
是无分别智
如理正思惟
诸菩萨境界
不可言法性
是无分别智
二无我真如
诸菩萨相貌
于真如境中
是无分别智
无相无差别
相应自性义
所分别非他
字字相续故
由相应义成
离言说智慧
于所知不起
于言不同故
一切不可言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 第 128b 页 T31-012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n0059/buddhist/T31-0128.png)
是无分别智
此后得行持
为生长究竟
诸菩萨伴类
说是二种道
是无分别智
五度之品类
诸菩萨果报
于佛二圆聚
是无分别智
由加行至得
菩萨等流果
于后后生中
是无分别智
由展转增胜
诸菩萨出离
得成相应故
是无分别智
应知于十地
诸菩萨究竟
由得净三身
是无分别智
至胜自在故
不染如虚空
此无分别智
种种重恶业
由唯信乐故
清净如虚空
此无分别智
解脱一切障
由得及成就
如虚空无染
是无分别智
若出现于世
非世法所染
如哑求受尘
如哑正受尘
如非哑受尘
三智譬如此
如愚求受尘
如愚正受尘
如非愚受尘
三智譬如此
如五求受尘
如五正受尘
如非五受尘
三智譬如此
如未识求解
如读正受法
如解受法义
次第譬三智
如人正闭目
无分别亦尔
如人正开目
后得智亦尔
如空无分别
无染碍异边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 第 128c 页 T31-012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n0059/buddhist/T31-0128.png)
后得智亦尔
譬摩尼天鼓
无思成自事
如此不分别
种种佛事成
非此非非此
非智非非智
与境无差别
智名无分别
佛说一切法
自性无分别
所分别无故
彼无无分别」
此中无分别有三种。一加行无分别。二无分
别智。三无分别后智。加行无分别有三种谓
因缘引通数习力生起差别故。无分别智亦
有三种。谓知足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别差别
故。无分别后智有五种。谓通达忆持成立相
杂如意。显示差别故。为成立无分别智。复说
别偈。
「 饿鬼畜生人
诸天等如应
一境心异故
许彼境界成
于过去未来
于梦二影中
智缘非有境
此无转为境
若尘成为境
无无分别智
若此无佛果
应得无是处
得自在菩萨
由愿乐力故
如意地等成
得定人亦尔
成就简择人
有智得定人
于内思诸法
如义显现故
无分别修时
诸义不显故
应知无有尘
由此故无识」
此无分别智即是般若波罗蜜。名异义同。如
经言。若菩萨住般若波罗蜜。由非处修行能
圆满修习所馀波罗蜜。何者非处修行能圆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 第 129a 页 T31-012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n0059/buddhist/T31-0129.png)
我执处。二离未见真实菩萨分别处。三离生
死涅槃二边处。四离唯灭惑障知足行处。
五离不观利益众生事住无馀涅槃处。声闻
智慧与菩萨智慧差别云何。应知由无分别
差别不分别阴等诸法门故。由非一分差别
通达二空真如。入一切所知相故。依止一切
众生利益事故。由无住差别住无住处涅槃
故。由恒差别于无馀涅槃不堕断尽边际故。
由无上差别实无异乘胜此故。此中说偈。
「 由智五胜异
依大悲修福
世出世富乐
说此不为远」
若菩萨于世间实有亦复可知。若菩萨如此
依戒定慧学功德聚相。应至十种自在。于一
切利他事得无等胜能。云何于世间中见有
众生遭重苦难。由菩萨见彼众生有业能感
苦报障胜乐果故。由菩萨见如此若施彼乐
具则障其生善。由菩萨见彼无乐具能现前
厌恶生死。由菩萨见若施彼乐具则是生长
一切恶法因缘。由菩萨见若施彼乐具则是
逼害馀无量众生因缘。是故菩萨不无如此
能。世间亦有如此众生显现。此中说偈。
「 见业障碍善
厌现及恶增
害他彼众生
不感菩萨施」
* 《摄大乘论》学果寂灭胜相第九
如此已说依慧学差别。云何应知寂灭差别。
诸菩萨惑灭即是无住处涅槃此相云何。舍
离惑与不舍离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
此中生死是依他性。不净品一分为体。涅槃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 第 129b 页 T31-012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n0059/buddhist/T31-0129.png)
净品二分依他性。转依者对治起时此依他
性。由不净品分永改本性。由净品分永成本
性。此转依若略说有六种转。一益力损能转。
由随信乐位住闻熏习力故。由烦恼有羞行
惭弱行。或永不行故。二通达转。谓已登地
诸菩萨。由真实虚妄显现为能故。此转从初
地至六地。三修习转。由未离障人是一切相
不显现真实显现依故。此转从七地至十地。
四果圆满转。由已离障人一切相不显现清
净真如显现至得一切相自在依故。五下劣
转。由声闻通达人无我故。由一向背生死为
永舍离生死故。六广大转。由菩萨通达法无
我故。于中观寂静功德故。为舍不舍故。若菩
萨在下劣转位有何过失。不观众生利益事
故。远离菩萨法。与下乘人同得解脱此为
过失。诸菩萨若在广大转位有何功德。于生
死法中由自转依为依故。得诸自在于一切
道中能现一切身。于世间富乐及于三乘。由
种种教化方便胜能能安立彼于正教。是广
大转功德。此中说偈。
「 于凡夫覆真
于彼显虚妄
于菩萨一向
舍虚显真实
不显现显现
虚妄及真实
是菩萨转依
解脱如意故
于生死涅槃
若智起等等
生死即涅槃
二无此彼故
是故于生死
非舍非非舍
于涅槃亦尔
无得无不得」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 第 129c 页 T31-012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n0059/buddhist/T31-0129.png)
* 《摄大乘论》智差别胜相第十
如此已说寂灭差别。云何应知智差别。由佛
三身。应知智差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
化身。此中自性身者。是诸如来法身。于一切
法自在依止故。受用身者。诸佛种种土。及大
人集轮依止所显现。此以法身为依止。诸佛
土清净。大乘法受乐受用因故。变化身者。以
法身为依止。从住兜率陀天及退。受生受学
受欲尘。出家往外道所修苦行。得无上菩提
转法轮。大般涅槃等事所显现故。诸佛如来
所有法身其相云何。若略说其相应知有五
种。此中说郁陀那偈。
「 相證得自在
依止及摄持
差别德甚深
念业明佛身」
五相者。一法身转依为相。一切障及不净品
分。依他性灭已解脱一切障。于一切法得自
在。为能清净性分依他性转依为相故。二
白净法为相。由六度圆满。于法身至得十种
自在胜能为相故。何者为十。一命自在。二心
自在。三财物自在。此三由施度圆满得成。四
业自在。五生自在。此二由戒度圆满得成。六
欲乐自在。由忍度圆满得成。七愿自在。由精
进度圆满得成。八通慧自在。此五通所摄。由
定度圆满得成。九智自在。十法自在。此二由
般若波罗蜜圆满得成。三无二为相。由无有
无二相故。一切法无所有空相不无为相故。
复次有为无为无二为相。非惑业集所生故。
由得自在能显有为相故。复次一异无二为
相。诸佛如来依止不异故。由无量依止能證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 第 130a 页 T31-013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n0059/buddhist/T31-0130.png)
「 我执不有故
于中无依别
如前多依證
假名说不一
性行异非虚
圆满无初故
不一无异故
不多依真如」
四常住为相。真如清净相故。昔愿引通最为
极故。应作正事未究竟故。五不可思议为相。
是真如清净自證智所知故。无譬喻故。非觉
观行处故。
复次此法身證得云何。是触从初所得。由缘
相杂大乘法为境。无分别智无分别后所得
智五相修成熟修习。于一切地善集资粮。能
破微细难破障故。金刚譬三摩提。即此三摩
提后灭离一切障故。是时由依止转成證得。
应知此法身有几自在于中得自在。若略说
有五自在于中得自在。一净土显示自身相
好无边音不可见顶自在。由转色阴依故。二
无失无量大安乐住自在。由转受阴依故。三
具足一切名字文句聚等中正说自在。由转
想阴执相差别依故。四变化改易引摄大集
牵白净品自在。由转行阴依故。五显了平等
回观作事智自在。由转识阴依故。
此法身应知为几法依止。若略说唯三。诸佛
如来种种住处依止故。此中说偈。
「 诸佛如来受五喜
皆因證得自界故
二乘无喜由不證
求喜要须證佛界
由能无量作事立
由法美味欲得成
得喜最胜无有失
诸佛恒见四无尽」
种种受用身依止。为成熟诸菩萨善根故。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 第 130b 页 T31-013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n0059/buddhist/T31-0130.png)
有几种佛法应知摄此法身。若略说有六种。
一清净类法。由转阿黎耶识依故。由證得法
身故。二果报类法。由转有色根依故。由證得
果报胜智故三住类法。由转受行欲尘依故。
由无量智慧住故。四自在类法。由转种种业
等摄自在依故。由于一切十方世界无阂六
通智自在故。五言说类法。由转一切见闻觉
知言说依故。由能饱满一切众生心正说智
自在故。六拔济类法。由转一切灾横过失拔
济意依故。由一切众生灾横过失拔济智自
在故。如此六种类法所摄诸佛如来法身。应
知诸佛法身为可说有差别。为无差别。由依
止意用业无异故。应知无差别。由无量正觉
等事故。应知有差别。如法身受用身亦尔。由
依止业不异故。应知无差别。不由依止差别
故无差别。无量依止转依故。变化身应知如
受用身。此法身应知与几种功德相应与最
清净四无量相应。与八解脱八制入十一切
入。无诤三摩提愿智四无阂解六通慧。三十
二大人相八十小相。四种一切相清净十力
四无畏。四无护三念处。拔除习气无忘失法
大悲十八不共法。一切相最胜智等诸法相
应。此中说偈。
「 于众生大悲
离诸结缚意
不离众生意
利乐意顶礼
解脱一切障
降伏世智者
应知智遍满
心解脱顶礼
诸众生无馀
能灭一切惑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 第 130c 页 T31-013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n0059/buddhist/T31-0130.png)
常怜悯顶礼
无功用无著
无碍恒寂静
一切众生难
能释我顶礼
于依及能依
应说言及智
于能说无碍
说者我顶礼
故随彼类音
行往还出离
證知诸众生
正教我顶礼
诸众生见尊
信敬调胜士
由他见能生
净心我顶礼
摄受住及舍
变化及改性
得定智自在
世尊我顶礼
方便归依净
于中障众生
于大乘出离
摧魔我顶礼
智灭及出离
障事能显说
于自他两利
降邪我顶礼
无制无过失
无染浊无住
于诸法无动
无戏论顶礼
于众伏他说
二惑所远离
无护无忘失
摄众我顶礼
于利益他事
尊不过待时
所作恒无虚
无迷我顶礼
于一切行住
无非圆智事
遍知一切世
实体我顶礼
日夜六时观
一切界众生
与大悲相应
利乐意我礼
由行及由得
由智及由事
于一切二乘
无等我顶礼
由三身尊至
具相无上觉
一切法他疑
能除我顶礼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 第 131a 页 T31-013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n0059/buddhist/T31-0131.png)
无粗浊无住
于诸法无动
无戏论顶礼」
诸佛法身不但恒与如此等功德相应。复与
馀功德相应。谓自性因果业相应。行事功德
相应。是故应知诸佛法身有无上功德。此中
说偈。
「 尊成就真如
修诸地出离
至他无等位
解脱诸众生
无尽等功德
相应现于世
于三轮易现
难见人天等」
复次如来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云何可
见此中说偈。
「 佛无生为生
以无住为住
作事无功用
第四食为食
不异亦无量
无数量一事
最坚不坚业
无上应三身
无一法能觉
一切无不觉
一一念无量
有不有所显
无欲无离欲
依欲得出离
已知欲无欲
故入欲法如
诸佛过五阴
于五阴中住
与阴非一异
不舍阴涅槃
诸佛事相杂
犹如大海水
我已正应作
他事无是思
由失尊不现
如月于破器
遍满诸世间
由法光如日
或现得正觉
或涅槃如火
此二实不有
诸佛常住故
如来于恶事
人道及恶道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 第 131b 页 T31-013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n0059/buddhist/T31-0131.png)
住第一住我
佛一切处行
亦不行一处
于一切生现
非六根境界
诸惑已灭伏
如毒咒所害
留惑至惑尽
佛證一切智
诸惑成觉分
生死为涅槃
得成大方便
故佛难思议」
由此义故十二种甚深应知。谓生不住业住
甚深。安立数业甚深正觉甚深。离欲甚深。阴
灭甚深。成熟甚深。显现甚深。菩提般涅槃显
现甚深。住甚深。显自体甚深。灭惑甚深。不可
思议甚深。
诸菩萨缘法身忆念佛。此念缘几相。若略说
诸菩萨依法身修习念佛有七种相。何等为
七。一诸佛于一切法至无等自在。如此修习
念佛。于一切世界至得无碍无边六通智。故
此中说偈。
「 被障因不具
一切众生界
住二种定中
诸佛无自在」
二如来身常住。由真如无间解脱一切垢故。
三如来最无失。一切惑障及智障永相离故。
四一切如来事无功用成。不由功用恒起正
事永不舍故。五如来大富乐位。一切佛土最
微妙清净为富乐故。六如来最无染著。出现
世间非一切世法所染。如尘不能染空故。
七如来于世间有大事用。由现成无上菩提
及大般涅槃。未成熟众生令成熟。已成熟众
生令解脱故。此中说偈。
「 随属如来心
圆德常无失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 第 131c 页 T31-013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n0059/buddhist/T31-0131.png)
众生大法乐
遍行无有碍
平等利多人
一切一切佛
智人缘此念」
复次诸佛如来净土清净其相云何应知。如
言百千经菩萨藏缘起中说。佛世尊在周遍
光明七宝庄严处。能放大光明普照无量世
界无量妙饰界处。各各成立大城。边际不
可度量。出过三界行处。出出世善法。功能
所生最清净自在唯识为相。如来所镇菩萨
安乐住处。无量天龙夜叉阿修罗迦楼罗紧
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所行。大法味喜乐
所持。一切众生一切利益事为用。一切烦恼
灾横所离。非一切魔所行处。胜一切庄严。如
来庄严所依处。大念慧行出离大奢摩他毗
钵舍那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门入处。无量
功德聚所庄严。大莲花王为依止。大宝重阁
如来于此中住。如此净土清净显色相圆净
形貌量处。因果主助眷属持业利益无怖畏
住处路乘门依止圆净。由前文句如此等圆
净皆得显现。复次受用如此净土清净。一向
净一向乐。一向无失一向自在。
复次诸佛法界恒时应见有五业。一救济灾
横为业。由唯现盲聋狂等疾恼灾横能灭除
故。二救济恶道为业。从恶处引拔安立于善
处故。三救济行非方便为业。诸外道等加行
非方便。降伏安立于佛正教故。四救济行身
见为业。为过度三界能显导圣道方便故。五
救济乘为业。诸菩萨欲偏行别乘。未定根
性声闻能安立彼为修行大乘故。于如此五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 第 132a 页 T31-013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n0059/buddhist/T31-0132.png)
「 因依事意及诸行
异故世间许业异
此五种异于佛无
是故世将同一业」
若尔声闻独觉非所共得如此众德相应诸佛
法身。诸佛以何意故。说彼俱趣一乘与佛乘
同。此中说偈。
「 未定性声闻
及诸馀菩萨
于大乘引摄
定性说一乘
法无我解脱
等故性不同
得二意涅槃
究竟说一乘」
三世诸佛若共一法身。云何世数于佛不同。
此中说偈。
「 于一界中无二故
同时因成不可量
次第成佛非理故
一时多佛此义成」
云何应知诸佛法身非一向涅槃。非非一向
涅槃。此中说偈。
「 由离一切障
应作未竟故
佛一向涅槃
不一向涅槃」
云何受用身不成自性身。由六种因故。一由
色身及行身显现故。二由无量大集处差别
显现故。三随彼欲乐见显现自性不同故。四
别异别异见自性变动显现故。五菩萨声闻
天等种种大集相杂和合时。相杂显现故。六
阿黎耶识及生起识见。转依非道理故。是故
受用身无道理成自性身。云何变化身不是
自性身。由八种因故。一诸菩萨从久远来。
得无退三摩提。于兜率陀天道及人道中受
生。不应道理。二诸菩萨从久远来恒忆宿
住。方书算计数量印相工巧等论。行欲尘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 第 132b 页 T31-013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n0059/buddhist/T31-0132.png)
萨从久远来。已识别邪正法教。往外道所事
彼为师。不应道理。四诸菩萨从久远来。已通
达三乘圣道正理。为求道故修虚苦行。不应
道理。五诸菩萨舍百拘胝阎浮提。于一处得
无上菩提及转法轮。不应道理。六若离显无
上菩提方便。但以化身于他方作佛事。若尔
则应于兜率陀天上成正觉。七若不尔。云
何佛不于一切阎浮提中平等出现。若不于
他方出现。无阿含及道理可證此义八二如
来于一世界俱现此不相违。若许化身成多。
由四天下摄一世界。如转轮王。于一世界或
一主或别主俱生。不应道理。诸佛亦尔。此中
说偈。
「 佛微细化身
多入胎平等
为显具相觉
于世间示现」
有六种因。诸佛世尊于化身中不得永住。一
正事究竟故。由已解脱成熟众生故。二若已
得解脱求般涅槃。为令彼舍般涅槃意。欲求
得常住佛身故。三为除彼于佛所有轻慢心
故。为令彼通达甚深真如法及正说法故。四
为令众生于佛身起渴仰心数见无厌足故。
五为令彼向自身起极精进。由知正说者不
可得故。六为令彼速得至成熟位向自身不
舍荷负极精进故。此中说偈。
「 由正事究竟
为除乐涅槃
令舍轻慢佛
发起渴仰心
令向身精进
及为速成熟
诸佛于化身
许非一向住」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 第 132c 页 T31-013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n0059/buddhist/T31-0132.png)
为度一切众生。由发愿及修行寻求无上菩
提。一向般涅槃。此事不应道理。本愿及修行
相违无果故。
复次受用身及变化身无常故。云何诸佛以
常住法为身。由应身及化身恒依止法身故。
由应身无舍离故。由化身数起现故。如恒受
乐。如恒施食。二身常住应如此知。若法身无
始时。无差别无数量。为得法身不应不作功
用。此中说偈。
「 诸佛證得等无量
是因众生若舍勤
證得恒时不成因
断除正因不应理」
阿毗达磨大乘藏经中名摄大乘。此正说究
竟。
《摄大乘论》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