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
《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 第 112b 页
《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 第 119b 页


《摄大乘论》卷中

无著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应知胜相第二之二

若唯识似尘显现依止。说名依他性。云何成
依他。何因缘说名依他。从自熏习种子生故。
系属因缘不得自在。若生无有功能过一刹那
得自住故。说名依他。若分别性依他实无所
有似尘显现。云何成分别。何因缘说名分别。
无量相貌意识分别。颠倒生因故成分别。无
有自相唯见分别故。说名分别。若真实性分
别性永无所有为相。云何成真实。何因缘说
名真实。由如无不如故成真实。由成就清净
《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 第 119c 页 T31-0119.png
境界由一切善法中最胜。于胜义成就故说
名真实。复次若有分别及所分别。分别性成。
此中何法名分别。何法所分别。何法名分别
性。意识是分别。具三种分别故。何以故。此识
自言熏习为种子。及一切识言熏习为种子。
是故此生。由无边分别。一切处分别但名分
别。说名分别。此依他但是所分别。是因能成
依他性为所分别。此中名分别性。云何分别
能计度。此依他性。但如万物相。缘何境界。
执何相貌。云何观见。云何缘起。云何言说。云
何增益。由名等境界于依他性中。由执著
相。由决判起见。由觉观言说缘起。由见等四
种言说实无有尘计实有为增益。由此因故
能分别。此三种性云何。与他为异为不异。非
异非不异。应如此说。有别义依他性名依他。
有别义此成分别。有别义此成真实。何者别
义说此名依他。从熏习种子系属他故。复
有何义此成分别。此依他性为分别因。是所
分别故成分别。复有何义此成真实。此依他
性或成真实。如所分别实不如是有故。复有
何义由此一识成一切种种识相貌。本识识
所馀生起识种种相貌故。复因此相貌生故。
依他性有几种。若略说有二种。一系属熏习
种子。二系属净品不净品性不成就。是故
由此二种系属说名依他。分别性亦有二种。
一由分别自性。二由分别差别真实性。亦有
二种一自性成就。二清净成就。复有分别
更成四种。一分别自性。二分别差别。三有觉。
四无觉。有觉者。能了别名言众生分别。无
《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 第 120a 页 T31-0120.png
觉者。不能了别名言众生分别。复次分别有
五种。一依名分别义自性。譬如此名目此义。
二依义分别名自性。譬如此义属此名。三依
名分别名自性。譬如分别未识义名。四依义
分别义自性。譬如分别未识名义。五依二分
别二自性。譬如此名此义。何义何名若摄一
切分别。复有十种。一根本分别。谓本识。二相
分别。谓色等识。三依显示分别。谓有依止眼
等识识。四相变异分别。谓老等变异。苦乐
等受。欲等惑及枉。时节等变异。地狱等欲
界等变异。五依显示变异分别。谓如前所说
变异起变异分别。六他引分别。谓闻非正法
类闻正法类分别。七不如理分别。谓正法外
人非正法类分别。八如理分别。谓正法内人
闻正法类分别。九决判执分别。谓不如理思
惟种类身见为根本。与六十二见相应分别。
十散动分别。谓菩萨十种分别。无有相散动。
有相散动。增益散动。损减散动。一执散动。
异执散动。通散动。别散动。如名起义散动。如
义起名散动。为对治此十种散动分别故。于
一切般若波罗蜜教中佛世尊说。无分别智
能对治此十种散动。应知具足般若波罗蜜
经义。如般若波罗蜜经言。云何菩萨行于般
若波罗蜜。舍利弗。是菩萨实有菩萨。不见
有菩萨。不见菩萨名。不见般若波罗蜜。不
见行。不见不行。不见色。不见受想行识。何以故。〔色〕-【三】〔色〕-【宋】【元】【明】色由色由自性空。不由空空见色空。非色
无色异空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
舍利弗。此但有名。所谓色是自性。无生无灭
《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 第 120b 页 T31-0120.png
无染无净。对假立名分别诸法。由假立客名
随说诸法如如。随说如是如是生起执著。
如此一切名菩萨不见。若不见不生执著。如
观色乃至识亦应作如此观。由此般若波罗
蜜经文句。应随顺思惟十种分别义。若由此
别意依他性成有三性。是三性云何。性有三
异。不成相杂无相杂义。由此道理此性成依
他。不由此成分别及真实。由此道理此性成
分别。不由此成依他及真实由此道理此性
成真实。不由此成依他及分别。云何得知此
依他性。由分别性显现似法。不与分别性同
体。未得名前于义不应生智故。法体与名一
则此义相违。由名多故。若名与义一。名既多
义应成多。此义体相违。由名不定体相杂此
义相违。此中说偈。

「 于名前无智
 多名及不定
 义成由同体
 多杂体相违
 法无显似有
 无染而有净
 是故譬幻事
 亦以譬虚空」


云何如此显现而实非有。依他性一切种非
不有。若无依他性真实性亦无。一切无不成。
若无依他性及真实性。则有无染污及清净
品过失。此二品可知非无是故非一切皆无。
此中说偈。

「 若无依他性
 真实性亦无
 则恒无二品
 谓染污清净」


诸佛世尊于大乘中说鞞佛略经。此经中说。
云何应知分别性。由说无有品类此性应知。
云何应知依他性。由说幻事鹿渴梦相影光
《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 第 120c 页 T31-0120.png
谷向水月变化如此等譬应知其性。云何应
知真实性。由说四种清净法应知。此性四种
清净法者。一此法本来自性清净。谓如如空
实际无相真实法界。二无垢清净。谓此法出
离一切客尘障垢。三至得道清净。谓一切助
道法及诸波罗蜜等。四道生境界清净。谓正
说大乘法。何以故。此说是清净因故非分别。
清净法界流故非依他。由此四种清净法。摄
一切清净法皆尽。此中说偈。

「 幻等显依他
 说无显分别
 若说四清净
 此说属真实
 清净由本性
 无垢道缘缘
 一切清净法
 四皆摄品类」


何因何缘是依他性。如经所说。幻事等譬所
显。于依他性中为除他虚妄疑惑。云何他于
依他性中生虚妄疑惑。诸说。于依他性中
有如此虚妄疑心。若实无有物。云何成境
界。为决此疑故说幻事譬。若无境界。心及
心法云何得生。为决此疑故说鹿渴譬。若实
无尘。爱非爱受用云何得成。为决此疑故说
梦相譬。若实无法。善恶二业爱非爱果报云
何得生。为决此疑故说影譬。若实无法。云
何种种智生。为决此疑故说光影譬。若实无
法。云何种种言说起。为决此疑故说谷响譬。
若实无法。云何成缘真实法定心境界。为决
此疑故说水月譬。若实无法。云何诸菩萨故
作心无颠倒心。为他作利益事于六道受生。
为决此疑故说变化譬。婆罗门问经中言。世
尊。依何义说如此言。如来不见生死不见涅
《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 第 121a 页 T31-0121.png
槃。于依他性中依分别性及依真实性。生死
为涅槃依无差别义。何以故。此依他性由分
别一分成生死。由真实一分成涅槃。阿毗达
磨修多罗中佛世尊说法有三种。一染污分。
二清净分。三染污清净分。依何义说此三分。
于依他性中分别性为染污分。真实性为清
净分。依他性为染污清净分。依如此义故说
三分。于此义中以何为譬。以金藏土为譬。譬
如于金藏土中。见有三法。一地界二金三土。
于地界中土非有。而显现金实有不显现此
土。若以火烧鍊土则不现金相自现。此地界
土显现时由虚妄相显现。金显现时由真实相
显现。是故地界有二分。如此本识未为无分
别智火所烧鍊时。此识由虚妄分别性显现。
不由真实性显现。若为无分别智火所烧鍊
时。此识由成就真实性显现。不由虚妄分别
性显现。是故虚妄分别性识即依他性有二
分。譬如金藏土中所有地界。复次有处世尊
说一切法常住。有处说一切法无常。有处说
非常非无常。依何义说常。此依他性由真实
性分常住。由分别性分无常。由二性分非常
非无常。如依此义说常无常无二。如此说苦
乐无二。善恶无二。空不空无二。有我无我无
二。静不静无二。有性无性无二。有生无生无
二。有灭无灭无二。本来寂静不寂静无二。本
来涅槃非涅槃无二。生死涅槃无二。由如此
等差别。诸佛如来依义密语。由此三性应随
决了。常无常等正说如前解释。此中说偈。

「 如法实不有
 如彼种种现
《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 第 121b 页 T31-0121.png
 由此法非法
 故说无二义
 依一分说言
 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说言
 非有非非有
 如显现不有
 是故说永无
 如显现实有
 是故说非无
 由自体非有
 自体不住故
 如取不有故
 三性成无性
 由无性故成
 前为后依止
 无生灭本静
 及自性涅槃」


复次有四意四依。一切佛世尊教应随决了。
一平等意。譬如有说。昔是时中我名毗婆尸
久已成佛。二别时意。譬如有说。若人诵持多
宝佛名。决定于无上菩提不更退堕。复有
说言。由唯发愿于安乐佛土得往彼受生。
三别义意。譬如有说。事如是等恒伽所有沙
数诸佛。于大乘法义得生觉了。四众生乐
欲意譬如如来先为一人赞叹布施后还毁
呰。如施戒及馀修亦尔。是名四种意。四依者。
一令入依。譬如于大小乘中佛世尊说人法
二种通别二相所摄俗谛。二相依。譬如随所
说法相中必有三性。三对治依。此中八万四
千众生烦恼行对治显现。四翻依。此中由说
别义言词以显别义譬。如偈言。

「 阿娑离娑罗摩多耶
 毗跋耶斯者修絺多
 离施那者僧柯履多
 罗槃底菩提物多摩」


若人欲广解释大乘法。略说由三相。应当如
此解释。一广解缘生体相。二广解依因缘已
生诸法实相。三广解成立所说诸义。广解缘
生体相者。如偈说言。熏习所生诸法。此从彼
《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 第 121c 页 T31-0121.png
如此果报识及生起识。由更互因生。广解释
依因缘已生诸法实相者。诸法者。谓生起识
为相。有相及见识为自性。复次诸法依止为
相。分别为相。法尔为相由此言说于三性中
诸法体相则得显现。如偈言。

「 从有相有见
 应知法三相」


云何得解说此法相。分别性。于依他性实无
所有。真实性于中实有。由此二不有有故。
非得及得未见已见。真如一时自然成。于依
他性中分别性无故。真实性有故。若见彼不
见此。若不见彼即见此。如偈言。

「 依他中分别
 无但真实有
 故不得及得
 于中二平等」


广解成立所说诸义者。譬如初所说文句。由
所馀诸句显示分别。或由功德依止。或因
事义依止。功德依止者。广说佛世尊功德。
最清净慧无二行。无相法为胜依。意行住于
佛住。至得诸佛平等行无碍行。不可破无对
转法。不可变异境不可思惟。所成立法。至
三世平等。于一切世界现身。于一切法智慧
无碍。一切行与智慧相应。于法智无疑。不
可分别身。一切菩萨所受智慧。至无二佛住
波罗蜜。至无差别如来解脱。智究竟已得无
边佛地。平等法界为胜虚空界。为后边最清
净慧。如此初句由所馀句。次第应知分别解
释。若如此正说法义得成最清净慧者。诸佛
如来智慧。于一切法清净无不了别。如此
本义应知由二十一佛功德所摄。于所知一
切无障行起功德。于有无无二相真如最清
《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 第 122a 页 T31-0122.png
净令入功德。不由功用不舍如来事佛住功
德。于法身依止及意事无差别功德。修习一
切障对治功德。降伏一切外道功德。生于世
间非世间法所染污功德。安立正法功德。四
种善巧答他问功德。于一切世界中显现应化
身功德。能决他疑功德。由种种行能令他入
功德。于未来世法生智功德。随众生乐显现
功德。能行无量依止众生正教化事功德。平
等法身波罗蜜成就功德。随众生意显现纯
净佛土功德。是三种佛身无离无别处功德。
穷生死际能生一切众生利益安乐功德。由
无尽功德。因事义依止者。如经言。若菩萨
与三十二法相应说名菩萨。于一切众生与
利益安乐意相应。令入一切智智意。我今
于何处中当相应如此智。舍高慢心坚固善
意。非假作怜悯。意不贪报恩。于亲非亲所
平等意永作善友意。乃至无馀涅槃称量谈
说欢笑先言于诸众生慈悲无异于所作事无
退弱心无厌倦心闻义无足。于自作罪能显
其过。于他作罪不怪诃责。于一切威仪中恒
持菩提心。不求果报而行布施。不著一切
怖畏及道生受持禁戒。于一切众生忍辱无
碍。为引摄一切善法行于精进。修三摩提
灭离无色定。与方便相应智。四摄相应方
便于持戒破戒中。善友无二。事善知识恭敬
心。听法恭敬心乐住阿兰若处。于世间希有
不生安乐心。于下品乘不生喜乐心。于大乘
教观实功德。远离恶友敬事善友。恒治四
种梵住。治无量心清净。恒游戏五神通。恒
《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 第 122b 页 T31-0122.png
依智慧行。于住正行不住正行众生。无舍离
心引摄大众。一向决定言说恭敬实事先恭
敬行。菩萨心与如此等法相应说名菩萨。由
如此文句前说初句应知。解说初句者。谓
于一切众生利益安乐意。此利益安乐意文
句别有十六文句所显业应知。解说十六业
者。一傅傅行业。二无倒业。三不由他事自
行业。四不可坏业。五无求欲业。有三句解释
应知。不贪报恩。有恩无恩众生不生爱憎心。
随顺行乃至馀生随处相应言说业。有二句
解释应知。有苦有乐无二众生平等业。无
下劣业。不可令退转业。摄方便业。厌恶所
对治业。有二句解释应知。无间思量业。行
进胜位业。有七句解释应知。正修加行六
波罗蜜。恭敬行四摄成就方便业。有六句
解释应知。事善知识听闻正法。住阿兰若处。
远离邪觉观。正思惟功德。有二句。显事善
友功德。有二句。显成就业。有三句解释应知。
治无量心清净得威德。證得功德安立他业。
有四句解释应知。引摄大众无有疑心。立正
教学处。法财二摄无染污心。如此等句。应知
解释初说文句。此中说偈。

「 取如前说句
 随德句差别
 取如前说句
 由义别句别」


* 《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

如此已说应知胜相。云何应知应知入胜相。
多闻所熏习依止。非阿黎耶识所摄。如阿黎
耶识成种子。正思惟所摄。似法及义显相所
生。似所取种类有见意言分别。何人能入应
《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 第 122c 页 T31-0122.png
知相。大乘多闻熏习相续已得承事。无量出
世诸佛。已入决定信乐正位。由善成熟修
习增长善根。是故善得福德智慧二种资粮。
诸菩萨于何处入唯识观。有见似法义显相
意言分别。大乘法相所生。于愿乐行地入。谓
随闻信乐故。见道谓如理通达故。修道谓能
对治一切障故。究竟道中。谓出离障垢最清净故。一切法实唯有识。如说随闻信乐故。
如理通达故。能对治一切障故。出离障垢最
清净故。云何得入。由善根力持故。由有三相
练磨心故。由灭除四处障故。缘法义为境。
无间修。恭敬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无放逸
故。十方世界无数量故。不可数量在人道众
生。刹那刹那證得无上菩提。是名第一练
磨心。由此正意施等诸波罗蜜必得生长。是
我信乐已得坚住。由此正意我修习施等波
罗蜜。进得圆满则为不难。是名第二练磨心。
若人与众善法相应。后舍命时于一切受生
中。可爱富乐自然而成。是人得有碍善此义
尚应成。云何我得圆满善及无碍善。一切如
意可爱富乐而当不成。是名第三练磨心。此
中说偈。

「 人道中众生
 念念證菩提
 处所过数量
 故无下劣心
 善心人信乐
 能生施等度
 胜人得此意
 故能修施等
 若善人死时
 即得胜富乐
 灭位圆净善
 此义云何无」


由灭除四处〔障〕-【三】〔障〕-【宋】【元】【明】障故障故。由舍离声闻独觉思惟
《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 第 123a 页 T31-0123.png
故。邪思惟灭于大乘中生信心及决了心故。
灭一切邪意及疑。是所闻思诸法中。舍离我
及我所邪执故。是故灭除法执。安立现前住
一切相思惟悉不分别。是故能灭除分别。此
中说偈。

「 现住及安立
 一切相思惟
 智人不分别
 故得无上觉」


缘法及义为境。何因何方便得入。由闻熏习
种类正思惟所摄。显现似法及义。有见意言
分别故。由四种寻思。谓名义自性差别假立
寻思。

由四种如实智。谓名义自性差别。如实智四
种不可得故。若菩萨已入已解如此等义。则
修加行为入唯识观。于此观中意言分别似
字言及义显现。此中是字言相。但意言分别
得如此通达。此义依名言唯意言分别。亦如
此通达此名义自性差别。唯假说为量。亦如
此通达。次于此位中但證得唯意言分别。是
观行人不见名及义。不见自性差别假说。由
实相不得有自性差别义。已由四种寻思及
四种如实智。于意言分别显现似名及义。得
入唯识观。于唯识观中入何法。如何法得入。
但入唯量相见二法。种种相貌名义。自性差
别假说自性差别义。六种相无义故。由此能
取所取非有为义故。一时显现似种种相貌
及生故。譬如闇中藤显现似蛇。犹如于藤中
蛇即是虚实不有故。若人已了别此藤义。先
时蛇乱智不缘境起。即便谢灭唯藤智在。此
藤智由微细分析虚空无实境。何以故。但是
《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 第 123b 页 T31-0123.png
色香味触相故。若心缘此境。藤智亦应可灭。
若如此见已伏灭。六相显现。似名及义。意言
分别尘智不生。譬如蛇智。于伏灭六相义中。
是唯识智亦应可伏灭。譬如藤智。由依真如
智故。如此菩萨由入似义显现意言分别相
故。得入分别性由入唯识义故。得入依他性。
及云何得入真实性。若舍唯识想已。是时意
言分别。先所闻法熏习种类。菩萨已了别伏
灭尘想。似一切义显现。无复生缘故不得
生。是故似唯识意言分别亦不得生。由此义
故。菩萨唯住无分别。一切义名中由无分别
智。得證得住真如法界。是时菩萨平等平等
能缘所缘无分别智生。由此义故菩萨得入
真实性。此中说偈。

「 法人及法义
 性略及广名
 不净净究竟
 十名差别境」


如此菩萨由入唯识观故。得入应知胜相。由
入此相得入初欢喜地。善通达法界。得生十
方诸佛如来家。得一切众生心平等。得一切
菩萨心平等。得一切诸佛如来心平等。此观
名菩萨见道。

复次何故菩萨入唯识观。由缘极通法为境
出世奢摩他毗钵舍那智故。由无分别智后
所得种种相识为相智故。为灭除共本阿黎
耶识中一切有因诸法种子。为生长能触法
身诸法种子。为转依。为得一切如来正法。
为得一切智智故。入唯识观。无分别智后所
得智者。于本识及所生一切识识及相识相
中由观似幻化等譬自性无颠倒。由此义故。
《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 第 123c 页 T31-0123.png
菩萨如幻师于一切幻事自了无倒。于一切
相因缘及果中。若正说时常无偏倒。

是时正入唯识观位中。有四种三摩提。是四
种通达分善根依止菩萨云何应见。由四种
寻思。于下品无尘观忍光得三摩提。是暖行
通达分善根。依止于最上品无尘观忍光增
三摩提。是顶行通达分善根。依止于四种如
实智。菩萨已入唯识观了别无尘故。正入真
义一分通行三摩提。是随非安立谛忍。依止
此三摩提最后刹那。了伏唯识想。转名无间
三摩提。应知是世第一法依止四种三摩提。
是菩萨入非安立谛观前方便。若菩萨如此入
初地已得见道。得通达入唯识。云何菩萨修
习观行入于修道。如佛广说。所安立法相。于
菩萨十地。由摄一切如来所说大乘十二部经
故得现前。由治所说通别二境。由生起缘极
通境出世无分别智。及无分别智后所得奢
摩他毗钵舍那智。由无量无数百千俱胝大
劫中依数数修习。由昔及今所得转依。为
得三种佛身更修加行。是声闻见道。是菩萨
见道。此二见道差别云何。声闻菩萨见道应
知有十一种差别。何者为十一。一由境界差
别。谓缘大乘法为境。二由依止差别。谓依大
福德智慧资粮为依止。三由通达差别。谓通
达人法二无我。四由涅槃差别。谓摄无住处
涅槃以为住处。五由地差别。谓依十地为出
离。六七由清净差别。谓灭烦恼习气。及
治净土为清净。八由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
差别。谓为成熟众生不舍加行功德善根。
《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 第 124a 页 T31-0124.png
九由受生差别。谓生如来家为生故。十由显
现差别。谓于佛子大集论中常能显现为摄
受正法。十一由果差别。谓十力无畏不共如
来法。及无量功德生为果故。此中说两偈。

「 名义互为客
 菩萨应寻思
 应观二唯量
 及彼二假说
 从此生实智
 离尘分别三
 若见其非有
 得入三无性」


又正教两偈。如分别观论说。

「 菩萨在静位
 观心唯是影
 舍离外尘相
 唯定观自想
 菩萨住于内
 入所取非有
 次观能取空
 后触二无得」


复有大乘庄严经论所说五偈。为显此道。

「 菩萨生长福及慧
 二种资粮无量际
 于法思惟心决故
 能了义类分别因
 已知义类但分别
 得住似义唯识中
 故观行人證法界
 能离二相及无二
 若离于心知无馀
 由此即见心非有
 智人见此二不有
 得住无二真法界
 由无分别智慧人
 恒平等行遍一切
 染衣稠密过聚性
 遣灭如药能除毒
 佛说正法善成立
 安心有根于法界
 已知忆念唯分别
 功德海岸智人至」


* 《摄大乘论》入因果胜相第四

如此已说入应知胜相。云何应知入因果胜
相。由六波罗蜜。谓陀那尸罗羼提毗梨耶持
诃那般罗若波罗蜜。云何由六波罗蜜得入
唯识。复云何六波罗蜜成入唯识果。此正
《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 第 124b 页 T31-0124.png
法内有诸菩萨。不著富乐心。于戒无犯过心。
于苦无坏心。于善修无懒堕心。于此散乱因
中不住著故。常行一心如理简择诸法得入
唯识观。由依止六波罗蜜。菩萨已入唯识地。
次得清净信乐意所摄六波罗蜜。是故于此
中间设离六波罗蜜。加行功用。由信乐正说
爱重随喜愿得思惟故。恒无休息行。故修习
六波罗蜜究竟圆满。此中说偈。

「 修习圆白法
 能得利疾忍
 菩萨于自乘
 甚深广大说
 觉唯分别故
 得无著智故
 是乐信清净
 名清净意地
 菩萨在法流
 前后见诸佛
 已知菩提近
 无难易得故」


何故波罗蜜唯有六数为安立。能对治六种
惑障故。为一切佛法生起依处故。为随顺成
熟一切众生依止故。为对治不发行心因故。
立施戒二波罗蜜。不发行心因者。贪著财物
及以室家。若已发修行心。为对治退弱心因
故。立忍精进二波罗蜜。退弱心因者。谓生死
众生违逆。若事长时助善法加行疲怠。若
已起发行及不退弱心。为对治坏失心因故。
立定慧二波罗蜜。坏失心因者。谓散乱邪
智。是故为对治六种惑障。立波罗蜜有六数。
为一切佛法生起依处故者。前四波罗蜜是
不散乱因。次一波罗蜜是不散乱体。由依
止此不散乱故。能如实觉了诸法真理。一切
如来正法皆得生起。是故为一切佛法生起
依处。立波罗蜜有六数。为随顺成熟一切众
《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 第 124c 页 T31-0124.png
生依止故者。由施波罗蜜利益众生。由戒波
罗蜜不损恼众生。由忍波罗蜜能安受彼毁
辱不起报怨心。由精进波罗蜜生彼善根灭
彼恶根。由此利益因一切众生皆得调伏。
次彼心未得寂静为令寂静。已得寂静为令
解脱。故立定慧二波罗蜜。由此六度菩萨
善教众生。故得成熟。是故为随顺成熟一
切众生依止。立波罗蜜有六数。由如此义。是
故应知成立波罗蜜有六数。

此六波罗蜜相云何可见。由六种最胜六波
罗蜜。通相有六。一由依止无等。谓依止无上
菩提心起。二由品类无等。谓一一波罗蜜略
说皆有三品。菩萨皆具修行。三由行事无等。
谓安乐利益一切众生事。菩萨所行诸度皆
为成此二事故。四由方便无等。谓无分别智
菩萨所行诸度。皆是无分别智所摄故。五由
回向无等。谓回向无上菩提菩萨所行诸度。
决定转趣一切智果故。六由清净无等。谓惑
智二障永灭无馀。菩萨所行诸度分分除二
障。乃至皆尽故。施即是波罗蜜。波罗蜜即
是施耶。有是施非波罗蜜。有是波罗蜜非施。
有是施是波罗蜜。有非施非波罗蜜。如施中
四句应知馀度亦有四句。

云何说六波罗蜜如此次第。前前波罗蜜随
顺次生后后波罗蜜故。复次前前波罗蜜。
由后后波罗蜜所清净故。

依何义立六度名。此义云何可见。于一切世
间声闻独觉施等善根中。最胜无等故。以能
到彼岸故。是故通称波罗蜜。能破灭吝惜嫉
《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 第 125a 页 T31-0125.png
妒及贫穷下贱苦故称陀。复得为大富主。及
能引福德资粮故称那。能寂静邪戒及恶道
故名尸。复能令得善道及三摩提故称罗。能
灭除瞋恚及忿恨心故名羼。复能生自他平
和事故称提。能灭除懒惰及诸恶法名毗梨。
复行不放逸生长无量善法故称耶。能灭除
散乱故名持诃。及能引心令住内境故称那。
能灭一切见行。能除邪智故名般罗。能缘真
相随其品类知一切法故称若。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修习。若略说应知修习
有五种。一修加行方法。二修信乐。三修思惟。
四修方便胜智。五修利益他事。此中前四修
应知如前。利益他事修者。诸佛无功用心。不
舍如来事修习诸波罗蜜。至圆满位中。更修
诸波罗蜜。

复次思惟修习者。爱重随喜愿得思惟六意
摄所修六意者。一广大意。二长时意。三欢喜
意。四有恩德意。五大志意。六善好意广大意
者。若菩萨若干阿僧祇劫能得无上菩提。以
如此时为一刹那刹那。菩萨于此时中刹那
刹那常舍身命。及等恒伽沙数世界满中七
宝奉施供养如来。从初发心乃至入住究竟
清凉菩提。是菩萨施意犹不满足。如此多
时刹那刹那满三千大千世界炽火。菩萨于
中行住坐卧。为四威仪离一切生生之具。戒
忍精进三摩提般若心菩萨恒现前修。乃至
入住究竟清凉菩提。菩萨戒忍等意亦不满
足。是无厌足心。是名菩萨广大意。若菩萨从
初发心乃至成佛。不舍无厌足心。是名菩萨
《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 第 125b 页 T31-0125.png
长时意。若菩萨由六波罗蜜所作利益他事。
常生无等欢喜。众生得益其心欢喜所不能
及。是名菩萨欢喜意。若菩萨行六波罗蜜
利益众生已。见众生于我有大恩德。不见自
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有恩德意。若菩萨从
六波罗蜜所生功德善根。施与一切众生以
无著心回向。为令彼得可爱重果报。是名菩
萨大志意。若菩萨所行六波罗蜜功德善根。
令一切众生平等皆得为彼回向无上菩提。
是名菩萨善好意。由此六意所摄爱重思惟
菩萨修习。若菩萨随喜无量菩萨修加行六
意所生功德善根。是名菩萨六意所摄随喜
思惟。若菩萨愿一切众生修行六意所摄六
波罗蜜。及愿自身修行六意所摄六波罗蜜。
修习加行乃至成佛。是名菩萨六意所摄愿
得思惟。若人得闻六意所摄菩萨思惟修习。
生一念信心。是人则得无量无边福德之聚。
诸恶业障坏灭无馀。若人但闻尚得无量无
边福德。何况菩萨尽能修行。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差别。由各有三品知其
差别。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
戒三品者。一守护戒。二摄善法戒。三摄利众
生戒。忍三品者。一他毁辱忍。二安受苦忍。三
观察法忍。精进三品者。一勤勇精进。二加行
精进。三不下难坏无足精进。定三品者。一安
乐住定。二引神通定。三随利他定。般若三品
者。一无分别加行般若。二无分别般若。三无
分别后得般若。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摄义。一切善法皆入六
《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 第 125c 页 T31-0125.png
波罗蜜摄以为彼性故。彼是六波罗蜜所流
果故。一切善法所随成故。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所对治。摄一切惑以为
彼性故。为彼生因故。为彼所流果故。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功德。若菩萨轮转生死。
大富位自在所摄。大生所摄。大眷属徒众所
摄。大资生业事成就所摄。无疾恼少欲等所
摄。一切工巧明处聪慧所摄。如意无失富乐
利益众生为正事故。菩萨修行六度功德。乃
至入住究竟清凉菩提。恒在不异故。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更互相显。世尊或以施
名说诸波罗蜜。或以戒名。或以忍名。或以精
进名。或以定名。或以般若名说诸波罗蜜。如
来以何意作如此说。于波罗蜜修行方便中。
一切馀波罗蜜皆聚集助成故。此即如来说
意。此中说郁陀那偈。

「 位数相次第
 名修差别摄
 对治及功德
 互显诸度义」

《摄大乘论》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