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963a 页
No. 2804 [cf. Nos. 1585, 1586]
唯识三十论要释
同。或执离心无别心所。为遮此等种种异
执。令于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故造斯论。
言所缘者复有二种。初明造论。后显传译。佛
薄伽梵悲导有情法门虽多。其要有四因缘。
唯识无相真如随对根宜诸经各说。馀三理
门已有广论。唯识深旨未有辨明。佛涅槃
后九百年中。无著菩萨事大慈尊请说瑜伽
中边等论。自造显扬对法等论显唯识理。犹
未圆明。故我世亲明增菩萨遂造二论开阐
一乘。初一部名唯识二十颂。显唯识理度
破外计略申自宗。后一部名唯识三十。以三
十颂显唯识理略破外计广申自宗。未及造
释上生知足。后护法等十大论师妙极内宗
善穷外论。知见弥广利乐弘多。时美其德
遂称菩萨。各造一释宣畅颂文。虽其真宗并
行于世。道蕴西域未布东华。我唐贞观有
大三藏遍觉大师。厥名玄奘。幼小出家志高
世表。师无远近业该内外。中夏法理既遍研
精。他方教迹愿就寻究。遂拂衣东夏杖锡西
天。周游道邦博访经诘。穷先贤之谬见通
古德之未闻。名立义成来归本土。我唐先
帝请为国师。虽大译真经广翻正论。于唯
识深义秘同髻珠。传非其人未即翻授。唯
为慈恩独训斯旨。初于贞观二十二年在慈
恩寺译斯本颂。后显庆末年于坊州玉华宫
卷一 第 963b 页 T85-0963.png
寺乃翻释论。初翻之际十释别行。后因咨请
糅成一本。包含名相该罗邪正。今取正义
而释颂文。论所缘竟。
言所宗者有总有别。总相分别。唯识为宗。由
依唯识非有非无。无所得理造正论故。若
执有空非住唯识。有所得心是戏论故。若别
说者。谓依唯识教理行果为正所宗。为令有
情依唯识教悟唯识理行唯识行得唯识果而
造论故。教即楞伽诸大乘等。理谓八识三
性等法。行谓无相六度观智。果谓智断菩提
涅槃。此等宗义至文当辨。显所宗竟。
言所归者。准诸经论略有三种。所谓归藏归
乘归时。藏谓二藏。菩萨声闻。此二各三。即
经律论随应相增诠解定惠。乘谓五乘。所谓
无上独觉声闻及人天乘。时谓三时。即初中
后。初唯说有。次唯说空。后时双说非空非有。
此论即归菩萨藏中阿毗达磨。显示菩萨理
行果义诠惠学故。五乘之内归无上乘。显能
所乘无胜上故。三时之内归第三时。显说有
空终圆理故。明所归竟。
次释所立。于中有二。初释题目。后释颂文。释
题目者如论释云。此本论名唯识三十。由三
十颂显唯识理乃得圆满非增减故。犹如经
百广百论等约其颂数而立名故。唯遮外境
显其非有。识表内心显其非无。非有非无故
名唯识。诠辨决择故称为论。诠辨唯识性相
之义决择真实邪谬义故。解题目竟。
释论文者。然准诸论或具三分。归敬述意。正
陈论体。结说回向。初后有无随作者意。今此
糅成一本。包含名相该罗邪正。今取正义
而释颂文。论所缘竟。
言所宗者有总有别。总相分别。唯识为宗。由
依唯识非有非无。无所得理造正论故。若
执有空非住唯识。有所得心是戏论故。若别
说者。谓依唯识教理行果为正所宗。为令有
情依唯识教悟唯识理行唯识行得唯识果而
造论故。教即楞伽诸大乘等。理谓八识三
性等法。行谓无相六度观智。果谓智断菩提
涅槃。此等宗义至文当辨。显所宗竟。
言所归者。准诸经论略有三种。所谓归藏归
乘归时。藏谓二藏。菩萨声闻。此二各三。即
经律论随应相增诠解定惠。乘谓五乘。所谓
无上独觉声闻及人天乘。时谓三时。即初中
后。初唯说有。次唯说空。后时双说非空非有。
此论即归菩萨藏中阿毗达磨。显示菩萨理
行果义诠惠学故。五乘之内归无上乘。显能
所乘无胜上故。三时之内归第三时。显说有
空终圆理故。明所归竟。
次释所立。于中有二。初释题目。后释颂文。释
题目者如论释云。此本论名唯识三十。由三
十颂显唯识理乃得圆满非增减故。犹如经
百广百论等约其颂数而立名故。唯遮外境
显其非有。识表内心显其非无。非有非无故
名唯识。诠辨决择故称为论。诠辨唯识性相
之义决择真实邪谬义故。解题目竟。
释论文者。然准诸论或具三分。归敬述意。正
陈论体。结说回向。初后有无随作者意。今此
卷一 第 963c 页 T85-0963.png
论者唯有正宗。于中大分以为三段。初一
颂半略辨唯识。次有二十三颂半广辨唯识。
后有五颂显修行位。其初略辨论生起云。若
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颂曰。
「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释曰。颂有六句分为二义。前之三句释难标
宗。后之三句出能变名。前中又二。初之二句
释通外难。其中三句标宗正释。世间圣教说
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实有性。我谓主宰。法谓
轨持。此二皆有种种相转。我种种相。谓有
情命者等预流一来等。法种种相。谓实德业
等蕴处界等。转谓随缘施设有异。如是诸
相若由假立依何得成。彼相皆依识所转变
而假施设。识谓了别。此中识者亦摄心所。定
相应故。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皆依自證
起故。依斯二分施设我法。彼二离此无所依
故。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
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执为实我实法。如
患梦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
此执为实有外境。愚夫所执实我实法都无
所有。但随妄情而施设故说之为假。内识
所变似我似法虽有而非实我法性。然彼似
现故说为假。外境随情而施设故非有如识。
内识必依因缘生故非无如境。由此便遮增
减二执。境依内识而假立故唯世俗有。识是
假境所依事故亦胜义有。其下三句出能变
名。即初句标。馀二句烈。识所变相虽无量种。
颂半略辨唯识。次有二十三颂半广辨唯识。
后有五颂显修行位。其初略辨论生起云。若
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颂曰。
「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释曰。颂有六句分为二义。前之三句释难标
宗。后之三句出能变名。前中又二。初之二句
释通外难。其中三句标宗正释。世间圣教说
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实有性。我谓主宰。法谓
轨持。此二皆有种种相转。我种种相。谓有
情命者等预流一来等。法种种相。谓实德业
等蕴处界等。转谓随缘施设有异。如是诸
相若由假立依何得成。彼相皆依识所转变
而假施设。识谓了别。此中识者亦摄心所。定
相应故。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皆依自證
起故。依斯二分施设我法。彼二离此无所依
故。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
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执为实我实法。如
患梦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
此执为实有外境。愚夫所执实我实法都无
所有。但随妄情而施设故说之为假。内识
所变似我似法虽有而非实我法性。然彼似
现故说为假。外境随情而施设故非有如识。
内识必依因缘生故非无如境。由此便遮增
减二执。境依内识而假立故唯世俗有。识是
假境所依事故亦胜义有。其下三句出能变
名。即初句标。馀二句烈。识所变相虽无量种。
卷一 第 964a 页 T85-0964.png
而能变识类别唯三。一谓异熟。即第八识多
异熟性故。二谓思量。即第七识恒审思量故。
三谓了境。即前六识了境相粗故。及言显
六合为一种。此三皆名能变识者。能变有二。
一因能变。谓第八识中等流异熟二因习气。
等流习气由七识中善恶无记熏令生长。异
熟习气由六识中有漏善恶熏令生长。二果
能变。谓前二种习气力故。有八识生现种
种相。等流习气为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
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异熟习气为增长缘
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感
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
异熟。有间断故。即前异熟及异熟生名异熟
果。果异因故。此中且说我爱执藏持杂染种
能变果识名为异熟。非谓一切。初略辨竟。
次下广辨。于中有三。初十四颂半辨三能
变。次有一颂显唯识义。后有八颂释通外难。
辨三能变即分为三。且初能变其相云何。颂
曰。
「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暴流
阿罗汉位舍」
释曰。此两颂半以十义门释初能变 初阿赖
耶识者是自相门。此初能变大小乘教名阿
赖耶。此识具有能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
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此即显示所有
自相。摄持因果为自相故。此识自相分位虽
异熟性故。二谓思量。即第七识恒审思量故。
三谓了境。即前六识了境相粗故。及言显
六合为一种。此三皆名能变识者。能变有二。
一因能变。谓第八识中等流异熟二因习气。
等流习气由七识中善恶无记熏令生长。异
熟习气由六识中有漏善恶熏令生长。二果
能变。谓前二种习气力故。有八识生现种
种相。等流习气为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
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异熟习气为增长缘
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感
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
异熟。有间断故。即前异熟及异熟生名异熟
果。果异因故。此中且说我爱执藏持杂染种
能变果识名为异熟。非谓一切。初略辨竟。
次下广辨。于中有三。初十四颂半辨三能
变。次有一颂显唯识义。后有八颂释通外难。
辨三能变即分为三。且初能变其相云何。颂
曰。
「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暴流
阿罗汉位舍」
释曰。此两颂半以十义门释初能变 初阿赖
耶识者是自相门。此初能变大小乘教名阿
赖耶。此识具有能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
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此即显示所有
自相。摄持因果为自相故。此识自相分位虽
卷一 第 964b 页 T85-0964.png
多。藏初过重。是故偏说 言异熟者是果相
门。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
说名异熟。离此馀法能遍执持胜异熟果不
可得故。此识果相虽多位多种。异熟宽不共
故遍说之 一切种者是因相门。此能执持
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离此馀法能
遍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此中何法名为
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此与
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
故。种子虽依第八识体。而是此识相分非馀。
见分恒取此为境故。诸有漏种与异熟识体
无别故无记性摄。因果俱是善等性故亦名
善等。诸无漏种非异熟识性所摄故。因果俱
是善性摄故唯名善等。由能执持此种子故
名一切种。是为自相。此识因相虽有多种持
种不共。是故偏说 不可知执受处了者所
缘行相门。此中了者。谓异熟识于自所缘有
了别用。了别即是识之行相。识以了别为行
相故。此了别用见分所摄。所言处者。即器世
间。是诸有情所依处故。谓异熟识由共相
种成熟力故。变似色等器世间相。即外大
种及所造色。虽诸有情所变各别。而相相似
处所无异。如众灯明各遍似一。执受有二。谓
诸种子及有根身。诸种子者。谓诸相名分
别习气。即异熟识所持一切有漏法种。此识
性摄故是所缘。无漏法种虽依附此识。而非
此性摄故非此所缘。虽非所缘而不相离。如
真如性不违唯识。有根身者。谓诸色根及根
依处。由异熟识不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
门。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
说名异熟。离此馀法能遍执持胜异熟果不
可得故。此识果相虽多位多种。异熟宽不共
故遍说之 一切种者是因相门。此能执持
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离此馀法能
遍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此中何法名为
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此与
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
故。种子虽依第八识体。而是此识相分非馀。
见分恒取此为境故。诸有漏种与异熟识体
无别故无记性摄。因果俱是善等性故亦名
善等。诸无漏种非异熟识性所摄故。因果俱
是善性摄故唯名善等。由能执持此种子故
名一切种。是为自相。此识因相虽有多种持
种不共。是故偏说 不可知执受处了者所
缘行相门。此中了者。谓异熟识于自所缘有
了别用。了别即是识之行相。识以了别为行
相故。此了别用见分所摄。所言处者。即器世
间。是诸有情所依处故。谓异熟识由共相
种成熟力故。变似色等器世间相。即外大
种及所造色。虽诸有情所变各别。而相相似
处所无异。如众灯明各遍似一。执受有二。谓
诸种子及有根身。诸种子者。谓诸相名分
别习气。即异熟识所持一切有漏法种。此识
性摄故是所缘。无漏法种虽依附此识。而非
此性摄故非此所缘。虽非所缘而不相离。如
真如性不违唯识。有根身者。谓诸色根及根
依处。由异熟识不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
卷一 第 964c 页 T85-0964.png
根及根依处。即内大种及所造色。有共相种
成熟力故。于他身处亦变似彼。不尔应无受
用他义。此诸种子及有根身俱是所缘。阿赖
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
身。外变为器。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行相杖之
而得起故 不可知者。谓此行相极微细故难
可了知。或此所缘内执受境亦微细故。外器
世间难测故。名不可知 常与触作意受想
思相应者心所相应门。阿赖耶识无始时来
乃至未转。于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相应。以
是遍行心所摄故。其遍行相后当广释。此
触等五与异熟识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
事等故名相应。而别境五不相应者。谓欲
希望所乐事。转此识任运无希望故。胜解印
持决定事。转此识瞢昧无印持故。念唯明记
曾习事。转此识昧劣不能明记。定能令心
专注一境。此识任运刹那别缘。慧唯简择德
等事。转此识微昧不能简择故。此不与别境
相应。此识唯是异熟性故。善染污等皆不
相应。恶作等四无记性者。有间断故定非异
熟 唯舍受者与受相应门。其相应字两处
言故。此识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违顺境
相。是故唯与舍受相应。又此相应受唯是异
熟。随先引业转不待现缘。任善恶业势力
转故。唯是舍受。苦乐二受是异熟生。非真异
熟。待现缘故。非此相应。又由此识常不转变。
有情恒执为自内我。若与苦乐二受相应便
有转变。宁执为我。故此恒与舍受相应 是
无覆无记者三性分别门。法有四种。谓善不
成熟力故。于他身处亦变似彼。不尔应无受
用他义。此诸种子及有根身俱是所缘。阿赖
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
身。外变为器。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行相杖之
而得起故 不可知者。谓此行相极微细故难
可了知。或此所缘内执受境亦微细故。外器
世间难测故。名不可知 常与触作意受想
思相应者心所相应门。阿赖耶识无始时来
乃至未转。于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相应。以
是遍行心所摄故。其遍行相后当广释。此
触等五与异熟识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
事等故名相应。而别境五不相应者。谓欲
希望所乐事。转此识任运无希望故。胜解印
持决定事。转此识瞢昧无印持故。念唯明记
曾习事。转此识昧劣不能明记。定能令心
专注一境。此识任运刹那别缘。慧唯简择德
等事。转此识微昧不能简择故。此不与别境
相应。此识唯是异熟性故。善染污等皆不
相应。恶作等四无记性者。有间断故定非异
熟 唯舍受者与受相应门。其相应字两处
言故。此识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违顺境
相。是故唯与舍受相应。又此相应受唯是异
熟。随先引业转不待现缘。任善恶业势力
转故。唯是舍受。苦乐二受是异熟生。非真异
熟。待现缘故。非此相应。又由此识常不转变。
有情恒执为自内我。若与苦乐二受相应便
有转变。宁执为我。故此恒与舍受相应 是
无覆无记者三性分别门。法有四种。谓善不
卷一 第 965a 页 T85-0965.png
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此识唯是无覆无记
异熟性故。异熟若是善染污者。流转还灭
应不得成。又此识是善染依故。若善染者
互相违故。应不与二俱作所依。又此识是
所熏性故。若善染者如极香嗅应不受熏。无
所熏习故染净因果俱不成立。故此唯是无
覆无记。覆谓染法。障圣道故。又能蔽心令不
净故。此识非染故名无覆。记谓善恶。有爱
非爱果及殊胜自然可记别故。此非善恶故
名无记 触等亦如是者心所例王门。谓触
作意如何赖耶亦是异熟所缘行相俱不可
知。缘三种境五法相应无覆无记。故说触等
亦如是言。随所应说。非谓一切。不尔如识名
一切种。是则触等受熏持种。应一有情有六
种体 恒转如暴流者缘起法喻门。恒谓此
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
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 转谓此识无
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
一故。可谓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
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如暴流水非断非常
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
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又
如暴流虽风等击起诸波浪而流不断。此识
亦尔。虽遇众缘起眼等识而恒相续。又如暴
流漂水上下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尔。
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续转。如是法喻意
显此识无始因果非断常义。谓此识性无始
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
故非常。非断非常是胜起理故。说此识恒转
异熟性故。异熟若是善染污者。流转还灭
应不得成。又此识是善染依故。若善染者
互相违故。应不与二俱作所依。又此识是
所熏性故。若善染者如极香嗅应不受熏。无
所熏习故染净因果俱不成立。故此唯是无
覆无记。覆谓染法。障圣道故。又能蔽心令不
净故。此识非染故名无覆。记谓善恶。有爱
非爱果及殊胜自然可记别故。此非善恶故
名无记 触等亦如是者心所例王门。谓触
作意如何赖耶亦是异熟所缘行相俱不可
知。缘三种境五法相应无覆无记。故说触等
亦如是言。随所应说。非谓一切。不尔如识名
一切种。是则触等受熏持种。应一有情有六
种体 恒转如暴流者缘起法喻门。恒谓此
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
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 转谓此识无
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
一故。可谓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
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如暴流水非断非常
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
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又
如暴流虽风等击起诸波浪而流不断。此识
亦尔。虽遇众缘起眼等识而恒相续。又如暴
流漂水上下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尔。
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续转。如是法喻意
显此识无始因果非断常义。谓此识性无始
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
故非常。非断非常是胜起理故。说此识恒转
卷一 第 965b 页 T85-0965.png
如流 阿罗汉位舍者转舍位地门。谓诸圣
者断烦恼障究竟尽时。名阿罗汉。尔时此
识烦恼粗重永远离故。说之为舍。此中所说
阿罗汉者通摄三乘无学果位。皆永害烦恼
贼故。应受世间妙供养故。永不复受分段生
故。又不动地已上菩萨一切烦恼永不行故。
法驶流中任运转故。能诸行中起诸行故。刹
那刹那转增益故。此位方名不退菩提。而缘
此识我见爱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此位亦
得名阿罗汉。由斯永失阿赖耶名。然阿罗
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
为自内我。永失此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
八识体。勿阿罗汉无识持种。尔时便入无馀
涅槃。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
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
子所积集故。或名阿罗汉。执持种子及诸色
根令不舍故。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
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
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
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
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
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
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
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位。由有
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
无漏法所依正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
萨二乘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
故。阿赖耶名过失重故。最初舍故。此中偏说
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声闻独觉入
者断烦恼障究竟尽时。名阿罗汉。尔时此
识烦恼粗重永远离故。说之为舍。此中所说
阿罗汉者通摄三乘无学果位。皆永害烦恼
贼故。应受世间妙供养故。永不复受分段生
故。又不动地已上菩萨一切烦恼永不行故。
法驶流中任运转故。能诸行中起诸行故。刹
那刹那转增益故。此位方名不退菩提。而缘
此识我见爱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此位亦
得名阿罗汉。由斯永失阿赖耶名。然阿罗
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
为自内我。永失此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
八识体。勿阿罗汉无识持种。尔时便入无馀
涅槃。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
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
子所积集故。或名阿罗汉。执持种子及诸色
根令不舍故。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
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
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
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
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
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
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
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位。由有
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
无漏法所依正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
萨二乘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
故。阿赖耶名过失重故。最初舍故。此中偏说
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声闻独觉入
卷一 第 965c 页 T85-0965.png
无馀依涅槃时舍。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利乐
有情无尽时故。然第八识总有二位。一有漏
位。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但缘前说
执受处境。二无漏位。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
所相应。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与一切
心恒相应故。常乐證知所观境故。于所观
境恒印持故。于曾习境恒明记故。世尊无有
不定心故。于一切法常决择故。极净信等
常相应故。无染污故。无散动故。此亦唯与
舍受相应。任运恒时平等转故。以一切法为
所缘境。镜智遍缘一切法故。如是已说初能
变相。第二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爱我慢
及馀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释曰。此三行颂总分为二。初显次第。后释识
相 次第二能变者显其次第。故论释云。次
初异熟能变识。后应辨思量能变识相。下显
识相十门分别 是识名末那者第一释名。是
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馀识故。此
名何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
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名。识异意故。然诸
圣教恐此滥彼故。于第七但立意名。又标
意名为简心识。积集了别劣馀识故。或欲显
此与彼意识为近所依故但名意 依彼转者
第二所依。彼谓即前初能变识。圣说此识
有情无尽时故。然第八识总有二位。一有漏
位。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但缘前说
执受处境。二无漏位。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
所相应。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与一切
心恒相应故。常乐證知所观境故。于所观
境恒印持故。于曾习境恒明记故。世尊无有
不定心故。于一切法常决择故。极净信等
常相应故。无染污故。无散动故。此亦唯与
舍受相应。任运恒时平等转故。以一切法为
所缘境。镜智遍缘一切法故。如是已说初能
变相。第二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爱我慢
及馀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释曰。此三行颂总分为二。初显次第。后释识
相 次第二能变者显其次第。故论释云。次
初异熟能变识。后应辨思量能变识相。下显
识相十门分别 是识名末那者第一释名。是
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馀识故。此
名何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
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名。识异意故。然诸
圣教恐此滥彼故。于第七但立意名。又标
意名为简心识。积集了别劣馀识故。或欲显
此与彼意识为近所依故但名意 依彼转者
第二所依。彼谓即前初能变识。圣说此识
卷一 第 966a 页 T85-0966.png
依藏识故。则以识种及彼现识为俱有依方
得生故。虽无间断而有转易。必有所依方得
起故。转谓流转。显示此识恒依彼识取所
缘故。此中应明三所依义。恐繁不录。百法疏
明 言缘彼者第三所缘。彼谓即前此所依
识。圣说此识缘藏识故。但缘藏识见分为我。
不缘相分识中种子及相应法执为我所。我
我所执不俱起故。以此识从萨迦耶见任运
一类恒相续生。无容别起我所见故。无一心
中有常等二境别执俱转义故。亦不应说二
执前后。此无始来一类转故。说我我执恒相
应者。谓此执彼是我之我故。于一见义说二
言。未转依位唯缘藏识。若已转依遍缘诸
法。平等性智缘真俗故 思量为性相者第
四自性第五行相。意次思量而为自性。即复
用彼为行相故。由斯兼释所立别名。能审
思量名末那故。未转依位恒审思量所执我
相。已转依位亦审思量无我相故 四烦恼
常俱等者第六四惑相应。此中俱者显相应
义。谓从无始至未转依。此意任运恒缘藏识。
与四根本烦恼相应。谓我痴我见并我爱我
慢我痴者谓无明。愚于我相迷无我故。我见
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我故。我慢者谓踞
傲。恃所执我生高举故。我爱者谓我贪于所
执我生耽著故。并表慢爱有见慢俱。遮馀
部执无相应义。此四常起扰浊内心令外转
识恒成杂染。有情由此生死轮回不能出离。
故名烦恼。彼有十种。此何唯四。有我见故馀
见不生。无一心中有二慧故。如何此识要有
得生故。虽无间断而有转易。必有所依方得
起故。转谓流转。显示此识恒依彼识取所
缘故。此中应明三所依义。恐繁不录。百法疏
明 言缘彼者第三所缘。彼谓即前此所依
识。圣说此识缘藏识故。但缘藏识见分为我。
不缘相分识中种子及相应法执为我所。我
我所执不俱起故。以此识从萨迦耶见任运
一类恒相续生。无容别起我所见故。无一心
中有常等二境别执俱转义故。亦不应说二
执前后。此无始来一类转故。说我我执恒相
应者。谓此执彼是我之我故。于一见义说二
言。未转依位唯缘藏识。若已转依遍缘诸
法。平等性智缘真俗故 思量为性相者第
四自性第五行相。意次思量而为自性。即复
用彼为行相故。由斯兼释所立别名。能审
思量名末那故。未转依位恒审思量所执我
相。已转依位亦审思量无我相故 四烦恼
常俱等者第六四惑相应。此中俱者显相应
义。谓从无始至未转依。此意任运恒缘藏识。
与四根本烦恼相应。谓我痴我见并我爱我
慢我痴者谓无明。愚于我相迷无我故。我见
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我故。我慢者谓踞
傲。恃所执我生高举故。我爱者谓我贪于所
执我生耽著故。并表慢爱有见慢俱。遮馀
部执无相应义。此四常起扰浊内心令外转
识恒成杂染。有情由此生死轮回不能出离。
故名烦恼。彼有十种。此何唯四。有我见故馀
见不生。无一心中有二慧故。如何此识要有
卷一 第 966b 页 T85-0966.png
我见。二取邪见但分别生唯见所断。此俱烦
恼唯是俱生修所断故。我所边见依我见生。
此相应见不依彼故。恒内执有我故要有我
见。由见审决疑无容起。爱著我故嗔不得生。
故此识俱唯四烦恼 及馀触等俱者第七触
等相应。此中及者是合集义。所言馀者显随
烦恼。谓显末那非但与前四惑相应。及亦与
彼馀随烦恼触等俱起故。此意俱心所十八。
谓前四惑。触等五法。八大随惑。并别境慧。
有四烦恼义如前说。言触等者即五遍行定
相应故。八大随惑遍染心故。有覆末那是染
心故。我见虽是别境惠摄。义有差别故开为
二。何缘此意无馀心所。谓忿等十行相粗动。
此识审细故非彼俱。无惭无愧虽是不善。此
无记故非彼相应。谓欲希望未遂合事。此识
任运缘遂合境。胜解印持曾未定境。此识
无始恒缘定事。念唯明记曾习事转。此识恒
缘现所变事。定唯系心专注一趣。此识任
运刹那别缘。故此不与四别境俱。善唯是净。
此识染污。故此不与信等相应。恶作追悔先
所造业。此缘现境。睡眠唯依外众缘力。此识
内起。寻伺缘外粗细事转。此唯一类。故四不
定非四惑俱。既无始来任运一类缘内执我
恒无转易。与变异受不相应故。故此唯与
舍受相应。未转依位与前所说心不相应。已
转依位唯二十一心所俱起。如第八识。已转
依位唯舍受俱。任运起故。恒于所缘平等转
故 有覆无记摄者第八三性分别。此意相
应四烦恼等是染污故。障碍圣道隐蔽自心。
恼唯是俱生修所断故。我所边见依我见生。
此相应见不依彼故。恒内执有我故要有我
见。由见审决疑无容起。爱著我故嗔不得生。
故此识俱唯四烦恼 及馀触等俱者第七触
等相应。此中及者是合集义。所言馀者显随
烦恼。谓显末那非但与前四惑相应。及亦与
彼馀随烦恼触等俱起故。此意俱心所十八。
谓前四惑。触等五法。八大随惑。并别境慧。
有四烦恼义如前说。言触等者即五遍行定
相应故。八大随惑遍染心故。有覆末那是染
心故。我见虽是别境惠摄。义有差别故开为
二。何缘此意无馀心所。谓忿等十行相粗动。
此识审细故非彼俱。无惭无愧虽是不善。此
无记故非彼相应。谓欲希望未遂合事。此识
任运缘遂合境。胜解印持曾未定境。此识
无始恒缘定事。念唯明记曾习事转。此识恒
缘现所变事。定唯系心专注一趣。此识任
运刹那别缘。故此不与四别境俱。善唯是净。
此识染污。故此不与信等相应。恶作追悔先
所造业。此缘现境。睡眠唯依外众缘力。此识
内起。寻伺缘外粗细事转。此唯一类。故四不
定非四惑俱。既无始来任运一类缘内执我
恒无转易。与变异受不相应故。故此唯与
舍受相应。未转依位与前所说心不相应。已
转依位唯二十一心所俱起。如第八识。已转
依位唯舍受俱。任运起故。恒于所缘平等转
故 有覆无记摄者第八三性分别。此意相
应四烦恼等是染污故。障碍圣道隐蔽自心。
卷一 第 966c 页 T85-0966.png
说名有覆。非善不善故名无记。如上二界所
有烦恼定力摄持是无记故。此俱染法所依
细故任运转故亦无记摄。若已转依唯是善
性 随所生所系者第九系地。谓末那识随藏
识生。随彼所生彼地所系。若生欲界现行末
那相应心所即欲界系。乃至有顶应知亦然。
任运恒缘自地藏识执为内我非他地故。若
起彼地异熟藏识现在前者名生彼地。染污
末那缘彼执我。即系属彼名彼所系。或谓彼
地诸烦恼等之所系缚名彼所系。若已转依
即非所系 阿罗汉灭定等者第十断伏。阿
罗汉者总显三乘无学果位。此位染意种及
现行俱永断灭故说无有。学位灭定出世道
中俱暂伏灭故说无有。谓染污意无始时来
微细一类任运而转。诸有漏道不能伏灭。三
乘圣道有伏灭义。真无我解违我执故。后得
无漏现在前时。是彼等流亦违此意。真无
我解及后所得俱无漏故名出世道。灭定既
是圣道等流。极寂静故此亦非有。由未永断
此种子故。从灭尽定圣道起已。此复现行
乃至未灭。然此染意相应烦恼是俱生故非
见所断。是染污故非非所断。极微细故所有
种子与有顶地下下烦恼一时顿断。势力等
故。金刚喻定现在前时。顿断此种成阿罗
汉。故无学位永不复起。二乘无学回趣大乘。
从初发心至未成佛。虽实是菩萨亦名阿罗
汉。应义等故不别说之。所说三位无末那
者。依染分说。非无净分。如说四位无阿赖
耶非无第八。此亦应尔。此意差别略有三种。
有烦恼定力摄持是无记故。此俱染法所依
细故任运转故亦无记摄。若已转依唯是善
性 随所生所系者第九系地。谓末那识随藏
识生。随彼所生彼地所系。若生欲界现行末
那相应心所即欲界系。乃至有顶应知亦然。
任运恒缘自地藏识执为内我非他地故。若
起彼地异熟藏识现在前者名生彼地。染污
末那缘彼执我。即系属彼名彼所系。或谓彼
地诸烦恼等之所系缚名彼所系。若已转依
即非所系 阿罗汉灭定等者第十断伏。阿
罗汉者总显三乘无学果位。此位染意种及
现行俱永断灭故说无有。学位灭定出世道
中俱暂伏灭故说无有。谓染污意无始时来
微细一类任运而转。诸有漏道不能伏灭。三
乘圣道有伏灭义。真无我解违我执故。后得
无漏现在前时。是彼等流亦违此意。真无
我解及后所得俱无漏故名出世道。灭定既
是圣道等流。极寂静故此亦非有。由未永断
此种子故。从灭尽定圣道起已。此复现行
乃至未灭。然此染意相应烦恼是俱生故非
见所断。是染污故非非所断。极微细故所有
种子与有顶地下下烦恼一时顿断。势力等
故。金刚喻定现在前时。顿断此种成阿罗
汉。故无学位永不复起。二乘无学回趣大乘。
从初发心至未成佛。虽实是菩萨亦名阿罗
汉。应义等故不别说之。所说三位无末那
者。依染分说。非无净分。如说四位无阿赖
耶非无第八。此亦应尔。此意差别略有三种。
卷一 第 967a 页 T85-0967.png
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
平等性智相应。初通一切异生相续二乘有
学七地已前一类菩萨有漏心位。彼缘阿赖
耶识起补特伽罗见。次通一切异生声闻独
觉相续一切菩萨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
异熟识起法我见。后通一切如来相续菩萨
见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无
垢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补特伽罗我见起
位。彼法我见亦现行。我执亦依法执而起。如
要迷杌方谓人等故。我法二见用虽有别。而
不相违。同依一惠。如眼识等体虽是一。而
有了别青等多用不相违故。此亦应然。二
乘有学圣道灭定现在前时。顿悟菩萨于修
道位。有学渐悟生空智果现在前时。皆起法
执。我执已伏故。二乘无学及此渐悟法空智
果不现前时。亦唯起法执。我执已断故。八地
已上一切菩萨所有我执皆永不行。或已永
断或永伏故。法空智果不现前时。犹起法
执。不相违故。法执俱意于二乘等虽名不染。
于诸菩萨亦名为染。障彼智故。故此亦名有
覆无记。于二乘等说名无覆。不障彼智故。是
异熟生。从异熟识恒时生故。非异熟果。此名
通故。如增上缘馀不摄者皆入此摄。如是已
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 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
善不善俱非」
释。自下九颂显第三能变。于中总以八门分
别。一显次第。二显名种。三明自性。四辨行
相。五约三性。六解心所。七释诸受。八明起
平等性智相应。初通一切异生相续二乘有
学七地已前一类菩萨有漏心位。彼缘阿赖
耶识起补特伽罗见。次通一切异生声闻独
觉相续一切菩萨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
异熟识起法我见。后通一切如来相续菩萨
见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无
垢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补特伽罗我见起
位。彼法我见亦现行。我执亦依法执而起。如
要迷杌方谓人等故。我法二见用虽有别。而
不相违。同依一惠。如眼识等体虽是一。而
有了别青等多用不相违故。此亦应然。二
乘有学圣道灭定现在前时。顿悟菩萨于修
道位。有学渐悟生空智果现在前时。皆起法
执。我执已伏故。二乘无学及此渐悟法空智
果不现前时。亦唯起法执。我执已断故。八地
已上一切菩萨所有我执皆永不行。或已永
断或永伏故。法空智果不现前时。犹起法
执。不相违故。法执俱意于二乘等虽名不染。
于诸菩萨亦名为染。障彼智故。故此亦名有
覆无记。于二乘等说名无覆。不障彼智故。是
异熟生。从异熟识恒时生故。非异熟果。此名
通故。如增上缘馀不摄者皆入此摄。如是已
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 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
善不善俱非」
释。自下九颂显第三能变。于中总以八门分
别。一显次第。二显名种。三明自性。四辨行
相。五约三性。六解心所。七释诸受。八明起
卷一 第 967b 页 T85-0967.png
位。虽有八门摄为三段。初有一颂显前五门。
次有六颂显诸心所。后两颂显现起分位。此
初颂也 次第三能变者此显次第。故论释
云。次中思量能变识后。应辨了境能变识相
差别有六种者此辨名种。此识差别总有
六种。随六根境种类异故。谓名眼识乃至意
识。随根立名。具五义故。五谓依发属助如
根。虽六识身皆依意转。然随不共立意识
名。如五识身无相滥过。或唯依意故名意识。
辨识得名。心意非例。成名色识乃至法识。随
境立名。顺识义故。谓于六境了别名识。色等
五识唯了色等。法识遍能了一切法。或能
了别法。独得法识名。故六识名无相滥失。此
后随境立六识名。依五色根未自在说。若得
自在诸根互用。一根发识缘一切境。但可随
根无相滥失。然六转识所缘所依粗显极成。
故此不说 了境为性相者双显六识自性行
相。识以了别为自性故。即复用彼为行相
故。由斯兼释所立别名。能了别境名为识故
善不善俱非者此显三性。能为此世他世
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顺
益。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于此世他世违
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
非于他世。故非不善。于善不善损益事中不
可记别。故名无记。俱非者谓无记。非善不善
故名俱非。此六转识若与信等十一相应。是
善性摄与无渐等十法相应。不善性摄。俱不
相应无记性摄。虽一一识三性不俱。六识
聚中有容俱义。卒尔等流眼等五识或少或
次有六颂显诸心所。后两颂显现起分位。此
初颂也 次第三能变者此显次第。故论释
云。次中思量能变识后。应辨了境能变识相
差别有六种者此辨名种。此识差别总有
六种。随六根境种类异故。谓名眼识乃至意
识。随根立名。具五义故。五谓依发属助如
根。虽六识身皆依意转。然随不共立意识
名。如五识身无相滥过。或唯依意故名意识。
辨识得名。心意非例。成名色识乃至法识。随
境立名。顺识义故。谓于六境了别名识。色等
五识唯了色等。法识遍能了一切法。或能
了别法。独得法识名。故六识名无相滥失。此
后随境立六识名。依五色根未自在说。若得
自在诸根互用。一根发识缘一切境。但可随
根无相滥失。然六转识所缘所依粗显极成。
故此不说 了境为性相者双显六识自性行
相。识以了别为自性故。即复用彼为行相
故。由斯兼释所立别名。能了别境名为识故
善不善俱非者此显三性。能为此世他世
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顺
益。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于此世他世违
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
非于他世。故非不善。于善不善损益事中不
可记别。故名无记。俱非者谓无记。非善不善
故名俱非。此六转识若与信等十一相应。是
善性摄与无渐等十法相应。不善性摄。俱不
相应无记性摄。虽一一识三性不俱。六识
聚中有容俱义。卒尔等流眼等五识或少或
卷一 第 967c 页 T85-0967.png
多容俱起故。若五识中三性俱转。意随偏注
与彼性同。无偏注者便无记性。次下第六释
心所相。应论生起云。六识与几心所相应。颂
曰。
「 此心所遍行
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
皆三受容俱」
释曰。于心所中总分为二。初有一颂总标六
位。后有五颂广释差别。此总标也。颂言此者
此六转识。言心所者总举六位。遍行等者烈
六位名。显此六识总与六位心所相应。谓遍
行等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故名心
所。如属我物立我所名。心于所缘唯取总相。
心所于彼亦取别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
画师资作模填彩。其相应义如前已说。虽
诸心所名义无量。而有六位种类差别。谓
遍行五。别境亦五。善有十一。烦恼有六。随
烦恼有二十。不定有四。如是六位合五十一。
一切心中定可得故。缘别别境而得生故。唯
善心中可得生故。性是根本烦恼摄故。唯是
根本等流性故。于善染等皆不定故。故有如
是六位差别 皆三受相应者此即第七受相
应门。此六转识易脱不定。非但与此心所相
应。亦与三受而得俱起。皆领顺违非二相故。
领顺境相遍悦身心说名乐受。领违境相逼
迫身心说名苦受。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
逼非悦名不苦乐受。如是三受或各分二。五
识相应说名身受。别依身故。意识相应说名
心受。唯依心故。又通有漏无漏二相。苦受亦
由无漏起故。或各分三。谓见所断修所断非
与彼性同。无偏注者便无记性。次下第六释
心所相。应论生起云。六识与几心所相应。颂
曰。
「 此心所遍行
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
皆三受容俱」
释曰。于心所中总分为二。初有一颂总标六
位。后有五颂广释差别。此总标也。颂言此者
此六转识。言心所者总举六位。遍行等者烈
六位名。显此六识总与六位心所相应。谓遍
行等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故名心
所。如属我物立我所名。心于所缘唯取总相。
心所于彼亦取别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
画师资作模填彩。其相应义如前已说。虽
诸心所名义无量。而有六位种类差别。谓
遍行五。别境亦五。善有十一。烦恼有六。随
烦恼有二十。不定有四。如是六位合五十一。
一切心中定可得故。缘别别境而得生故。唯
善心中可得生故。性是根本烦恼摄故。唯是
根本等流性故。于善染等皆不定故。故有如
是六位差别 皆三受相应者此即第七受相
应门。此六转识易脱不定。非但与此心所相
应。亦与三受而得俱起。皆领顺违非二相故。
领顺境相遍悦身心说名乐受。领违境相逼
迫身心说名苦受。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
逼非悦名不苦乐受。如是三受或各分二。五
识相应说名身受。别依身故。意识相应说名
心受。唯依心故。又通有漏无漏二相。苦受亦
由无漏起故。或各分三。谓见所断修所断非
卷一 第 968a 页 T85-0968.png
所断。又学无学非二为三。或总分四。谓善不
善有覆无覆二无记受。或总分五。谓苦乐忧
喜舍。三中苦乐各分为二。逼悦身心相各异
故。由无分别有分别故。尤重轻微有差别故。
不苦不乐不分二者。非逼非悦相无异故。无
分别故。平等转故。然此三受五识容俱。顺
违中境容俱受故。意不定与五识同故。于偏
注境起一受故。无偏注者唯起舍故。未自在
位三受容俱。得自在位唯喜乐舍。诸佛已
断苦忧事故。次下广辨六位心所。有五行颂
分为五节。初有一颂显前二相。次有一颂释
善心所。次有半颂释根本惑。次有两颂释随
烦恼。后有半颂显四不定。论中生起初二相
云。且初二位其相云何。颂曰。
「 初遍行触等
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
所缘事不同」
释曰。颂初一句显遍行相。六位中初遍行心
所即触作意受想思五。颂中举触等馀四故
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
受想思等所依为业。谓根境识更相随顺故
名三和。触依彼生令彼和合故说为依。三
和合位皆有顺生心所功能说名变异。触似
彼起故名分别。和合一切心及心所令同触
境。是触自性。既似顺起心所功能故。以受等
所依为业。此若无者应不和合触一境故
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谓
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作意。此若
无者心必不应了别境故。虽此亦能引起心
所。心是主故但说引心 受谓领纳顺违俱
善有覆无覆二无记受。或总分五。谓苦乐忧
喜舍。三中苦乐各分为二。逼悦身心相各异
故。由无分别有分别故。尤重轻微有差别故。
不苦不乐不分二者。非逼非悦相无异故。无
分别故。平等转故。然此三受五识容俱。顺
违中境容俱受故。意不定与五识同故。于偏
注境起一受故。无偏注者唯起舍故。未自在
位三受容俱。得自在位唯喜乐舍。诸佛已
断苦忧事故。次下广辨六位心所。有五行颂
分为五节。初有一颂显前二相。次有一颂释
善心所。次有半颂释根本惑。次有两颂释随
烦恼。后有半颂显四不定。论中生起初二相
云。且初二位其相云何。颂曰。
「 初遍行触等
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
所缘事不同」
释曰。颂初一句显遍行相。六位中初遍行心
所即触作意受想思五。颂中举触等馀四故
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
受想思等所依为业。谓根境识更相随顺故
名三和。触依彼生令彼和合故说为依。三
和合位皆有顺生心所功能说名变异。触似
彼起故名分别。和合一切心及心所令同触
境。是触自性。既似顺起心所功能故。以受等
所依为业。此若无者应不和合触一境故
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谓
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作意。此若
无者心必不应了别境故。虽此亦能引起心
所。心是主故但说引心 受谓领纳顺违俱
卷一 第 968b 页 T85-0968.png
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非二欲故。
此若无者心不应起欢戚舍相 想谓于境取
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
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心若无此如何能
取境分齐相 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恶
等役心为业。谓能取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
令造善等。此若无者心必不能造善恶故。由
此證知触等五法心起必有。故名遍行。次别
境者。谓欲至慧所缘境事多分不同。于六位
中次初说故 云何为欲。于所乐境希望为
性。勤依为业。所乐境者。谓欲观境。于一切
事欲观察者有希望故方有欲生。若不欲观
随因势力任运缘者全无欲起。由斯故说欲
非遍行。若善法欲能发正勤。由彼助成一切
善事。故论说此勤依为业 云何胜解。于决
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以为其业。谓邪正
等教理證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由此异缘
不可引转。故犹豫境胜解全无。非审决心亦
无胜解。由斯胜解亦非遍行 云何为念。于
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妄为性。定依为业。谓数
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妄失能引定故。于曾未
受体类境中全不起念。设曾受境不能明记。
念亦不生。故念必非遍行所摄 云何为定。
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谓
观德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专注不散。依斯
便有决择智生。心专注言显所欲住即便能
住。非唯一境。不尔见道历观诸谛。前后境别。
应无等持。若不系心专注境位便无定起。故
非遍行 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
此若无者心不应起欢戚舍相 想谓于境取
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
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心若无此如何能
取境分齐相 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恶
等役心为业。谓能取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
令造善等。此若无者心必不能造善恶故。由
此證知触等五法心起必有。故名遍行。次别
境者。谓欲至慧所缘境事多分不同。于六位
中次初说故 云何为欲。于所乐境希望为
性。勤依为业。所乐境者。谓欲观境。于一切
事欲观察者有希望故方有欲生。若不欲观
随因势力任运缘者全无欲起。由斯故说欲
非遍行。若善法欲能发正勤。由彼助成一切
善事。故论说此勤依为业 云何胜解。于决
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以为其业。谓邪正
等教理證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由此异缘
不可引转。故犹豫境胜解全无。非审决心亦
无胜解。由斯胜解亦非遍行 云何为念。于
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妄为性。定依为业。谓数
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妄失能引定故。于曾未
受体类境中全不起念。设曾受境不能明记。
念亦不生。故念必非遍行所摄 云何为定。
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谓
观德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专注不散。依斯
便有决择智生。心专注言显所欲住即便能
住。非唯一境。不尔见道历观诸谛。前后境别。
应无等持。若不系心专注境位便无定起。故
非遍行 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
卷一 第 968c 页 T85-0968.png
疑为业。谓观德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
定故。于非观察愚昧心中无简择。故非遍行
摄。此别境五。第七八识随位有无如前己说。
第六意识诸位容俱。依转未转皆不遮故。眼
等五识容有此五。虽无增上希望等相。而
有微劣乐境等义。遮等引故说性散动。非遮
等持故容有定。由有智故说眼耳通是眼耳
识相应智性。馀三准此有慧无失。未自在
位此五或无。得自在时此五定有。如七八识
已转依位。一切皆与五受相应。论说忧根于
无上法思慕愁戚求欲證故。纯受苦受希求
解脱。意有苦根前已说故。论说贪爱忧苦
相应。此贪爱俱必有欲故。由斯欲等五受相
应。此五复依性界地等诸门分别。如理应思。
已说遍行别境二位。善位心所其相云何。颂
曰。
「 善谓信惭愧
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
行舍及不害」
释曰。此显第三善位心所。然此颂文有其三
节。初言善者摽位名义。次言信等出位自性。
后说及言显别心所。唯善心俱名善心所故。
信惭等定有十一 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
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忍
谓胜解。即是信因。乐欲谓欲即是信果。此性
澄清能净心等。以心胜故立心净名。如净水
清珠能清浊水。由斯对治不信心爱乐證修
世出世善。三信差别百法疏明 云何为惭。
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
行为业。谓依自法尊贵增上。崇重贤善羞耻
定故。于非观察愚昧心中无简择。故非遍行
摄。此别境五。第七八识随位有无如前己说。
第六意识诸位容俱。依转未转皆不遮故。眼
等五识容有此五。虽无增上希望等相。而
有微劣乐境等义。遮等引故说性散动。非遮
等持故容有定。由有智故说眼耳通是眼耳
识相应智性。馀三准此有慧无失。未自在
位此五或无。得自在时此五定有。如七八识
已转依位。一切皆与五受相应。论说忧根于
无上法思慕愁戚求欲證故。纯受苦受希求
解脱。意有苦根前已说故。论说贪爱忧苦
相应。此贪爱俱必有欲故。由斯欲等五受相
应。此五复依性界地等诸门分别。如理应思。
已说遍行别境二位。善位心所其相云何。颂
曰。
「 善谓信惭愧
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
行舍及不害」
释曰。此显第三善位心所。然此颂文有其三
节。初言善者摽位名义。次言信等出位自性。
后说及言显别心所。唯善心俱名善心所故。
信惭等定有十一 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
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忍
谓胜解。即是信因。乐欲谓欲即是信果。此性
澄清能净心等。以心胜故立心净名。如净水
清珠能清浊水。由斯对治不信心爱乐證修
世出世善。三信差别百法疏明 云何为惭。
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
行为业。谓依自法尊贵增上。崇重贤善羞耻
卷一 第 969a 页 T85-0969.png
过恶。对治无惭息诸恶行 云何为愧。依世
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
业。谓依世间诃厌增上。轻拒暴恶羞耻过
罪。对治无愧止息恶行。善心起时。随缘何
境皆有崇重善及轻拒恶义。故惭与愧俱遍
善心。无贪等者等无嗔痴。此三名根生善
胜故。三不善根近对治故 云何无贪。于有
有具无著为性。对治贪著作善为业 云何
无嗔。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嗔恚作善为
业。善心起时。随缘何境皆于有等无著无恚。
观有等立非要缘彼。如前惭愧观善恶立。故
此二种俱遍善心 云何无痴。于诸理事明
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以此三种为
善根本。是故皆言作善为业 勤谓精进。于
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
为业。勇表胜进简诸染法。捍表精淳简净无
记。即显精进唯善性摄。五相差别百法疏
明 安谓轻安。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
性。对治悯沈转依为业。谓此伏除能障定法。
令所依止转安适故。故此轻安唯在定地调
畅身心。馀位无故。由定滋养有调畅故。故
唯此一不遍善心。除此馀十遍善心起 不
放逸者精进三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治
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为业。谓于四
法于修断事皆防修名不放逸。非别有体。无
异相故。于防恶事修善事中。离四功能无别
用故 云何行舍。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
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谓于四
法令心远离掉举等障静住名舍。平等正直
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
业。谓依世间诃厌增上。轻拒暴恶羞耻过
罪。对治无愧止息恶行。善心起时。随缘何
境皆有崇重善及轻拒恶义。故惭与愧俱遍
善心。无贪等者等无嗔痴。此三名根生善
胜故。三不善根近对治故 云何无贪。于有
有具无著为性。对治贪著作善为业 云何
无嗔。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嗔恚作善为
业。善心起时。随缘何境皆于有等无著无恚。
观有等立非要缘彼。如前惭愧观善恶立。故
此二种俱遍善心 云何无痴。于诸理事明
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以此三种为
善根本。是故皆言作善为业 勤谓精进。于
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
为业。勇表胜进简诸染法。捍表精淳简净无
记。即显精进唯善性摄。五相差别百法疏
明 安谓轻安。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
性。对治悯沈转依为业。谓此伏除能障定法。
令所依止转安适故。故此轻安唯在定地调
畅身心。馀位无故。由定滋养有调畅故。故
唯此一不遍善心。除此馀十遍善心起 不
放逸者精进三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治
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为业。谓于四
法于修断事皆防修名不放逸。非别有体。无
异相故。于防恶事修善事中。离四功能无别
用故 云何行舍。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
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谓于四
法令心远离掉举等障静住名舍。平等正直
卷一 第 969b 页 T85-0969.png
无功用住。初中后位辨舍差别。由不放逸
先除杂染。舍复令心寂静而住。此无别体如
不放逸。离彼四法无相用故。能令寂静即
四法故。所令寂静即心等故 云何不害。于
诸有情不为损恼无嗔为性。能对治害悲悯
为业。谓即无嗔于有情所不为损恼假名不
害无嗔翻对断物命嗔。不害正违损恼物害。
无嗔与乐不害拔苦。是谓此二粗相差别。理
实无嗔实有自性。不害依彼一分假立。为显
慈悲二相别故。利乐有情彼二胜故。及显
十一义别心所。谓欣厌等善心所法虽义有
别说种种名。而体无异故不别立。欣谓欲
俱无嗔一分。于所欣境不憎恚故。不忿恨
恼嫉等亦然。随应正翻嗔一分故。厌谓慧俱
无贪一分。于所厌境不染著故。不悭憍等当
知亦然。随应正翻贪一分故。不覆谄诳无贪
痴一分。随应正翻贪痴一分故。不慢即是惭
一分摄。若崇重彼不慢彼故。不疑即是正直
所摄。以正见者无犹豫故。不散乱体即正
定摄。不妄念者即是正念。悔眠寻伺通染不
染。如触欲等无别翻对。何缘诸染所翻善
中有别翻对有不尔者。相用别者便别立之。
馀善不然。不应为例。又诸染法遍六识者。
胜故翻之别立善法。慢等忿等唯意识俱。害
虽亦然。而数现起损恼他故。障无上乘胜因
悲故。为了知彼增上过失。翻立不害。失念散
乱及不正知翻入别境。善中不说。染净相
翻净令少染。净胜染劣少敌多故。又解理通
说多同体。迷情事局随相分多。故于染净不
先除杂染。舍复令心寂静而住。此无别体如
不放逸。离彼四法无相用故。能令寂静即
四法故。所令寂静即心等故 云何不害。于
诸有情不为损恼无嗔为性。能对治害悲悯
为业。谓即无嗔于有情所不为损恼假名不
害无嗔翻对断物命嗔。不害正违损恼物害。
无嗔与乐不害拔苦。是谓此二粗相差别。理
实无嗔实有自性。不害依彼一分假立。为显
慈悲二相别故。利乐有情彼二胜故。及显
十一义别心所。谓欣厌等善心所法虽义有
别说种种名。而体无异故不别立。欣谓欲
俱无嗔一分。于所欣境不憎恚故。不忿恨
恼嫉等亦然。随应正翻嗔一分故。厌谓慧俱
无贪一分。于所厌境不染著故。不悭憍等当
知亦然。随应正翻贪一分故。不覆谄诳无贪
痴一分。随应正翻贪痴一分故。不慢即是惭
一分摄。若崇重彼不慢彼故。不疑即是正直
所摄。以正见者无犹豫故。不散乱体即正
定摄。不妄念者即是正念。悔眠寻伺通染不
染。如触欲等无别翻对。何缘诸染所翻善
中有别翻对有不尔者。相用别者便别立之。
馀善不然。不应为例。又诸染法遍六识者。
胜故翻之别立善法。慢等忿等唯意识俱。害
虽亦然。而数现起损恼他故。障无上乘胜因
悲故。为了知彼增上过失。翻立不害。失念散
乱及不正知翻入别境。善中不说。染净相
翻净令少染。净胜染劣少敌多故。又解理通
说多同体。迷情事局随相分多。故于染净不
卷一 第 969c 页 T85-0969.png
应齐责。第七八识随位有无。若前六识定位
皆有。若非定位唯阙轻安。由其五识亦有定
故。定所善引者亦有调畅故。成所作智俱必
有轻安故。诸馀门义百法疏明。乐博闻者
应学广论。如是已说善位心所。烦恼心所其
相云何。颂曰。
「 烦恼谓贪嗔
痴慢疑恶见」
释曰。此显六种根本烦恼。此贪等六性是根
本烦恼摄故得烦恼名 云何为贪。于有有
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谓由爱
力取蕴生故 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
性。能障无嗔不安恶行所依为业。谓嗔必令
身心热恼起诸恶业。不善性故 云何为痴。
于诸理事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
依为业。谓由无明起疑邪定贪等烦恼随烦
恼业。能招后生杂染法故 云何为慢。持己
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谓若
有慢于德有德心不谦下。由此生死轮转无
穷受诸苦故 云何为疑。于诸谛理犹豫为
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谓由疑故令慧不
决。怀犹豫心善不生故 云何恶见。于诸
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
业。谓恶见者多受苦故。此见行相差别有五。
一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一切
见趣所依为业。二边执见。谓即于彼随执断
常。障处中行出离为业。三邪见。谓谤因果作
用实事。及非四见诸馀邪执。如增上缘名
义遍故。四见取。谓招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
胜能得清净。一切斗诤所依为业。五戒禁取。
皆有。若非定位唯阙轻安。由其五识亦有定
故。定所善引者亦有调畅故。成所作智俱必
有轻安故。诸馀门义百法疏明。乐博闻者
应学广论。如是已说善位心所。烦恼心所其
相云何。颂曰。
「 烦恼谓贪嗔
痴慢疑恶见」
释曰。此显六种根本烦恼。此贪等六性是根
本烦恼摄故得烦恼名 云何为贪。于有有
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谓由爱
力取蕴生故 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
性。能障无嗔不安恶行所依为业。谓嗔必令
身心热恼起诸恶业。不善性故 云何为痴。
于诸理事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
依为业。谓由无明起疑邪定贪等烦恼随烦
恼业。能招后生杂染法故 云何为慢。持己
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谓若
有慢于德有德心不谦下。由此生死轮转无
穷受诸苦故 云何为疑。于诸谛理犹豫为
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谓由疑故令慧不
决。怀犹豫心善不生故 云何恶见。于诸
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
业。谓恶见者多受苦故。此见行相差别有五。
一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一切
见趣所依为业。二边执见。谓即于彼随执断
常。障处中行出离为业。三邪见。谓谤因果作
用实事。及非四见诸馀邪执。如增上缘名
义遍故。四见取。谓招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
胜能得清净。一切斗诤所依为业。五戒禁取。
卷一 第 970a 页 T85-0970.png
谓于随顺诸见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
清净。无利苦勤所依为业。此十烦恼何识相
应。藏识全无。末那有四。意识具十。五识唯
三。谓贪嗔痴。无分别故。由称量等起慢等故。
既与诸识而得相应。皆有相分。其所杖质或
有或无。名缘有事无事烦恼。彼亲所缘虽
皆有漏。而所杖质亦通无漏。名缘有漏无漏
烦恼。缘自地者相分似质。名缘分别所起事
境。缘灭道谛及他地者相分与质不相似故。
名缘分别所起名境。此十复依性系地等诸
门分别如百法疏。已略辨说此无繁举。已
说根本六烦恼相。诸随烦恼其相云何。颂
曰。
「 随烦恼谓忿
恨覆恼嫉悭
诳谄与害憍
无惭及无愧
棹举与惛沈
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
散乱不正知」
释曰。此显二十随烦恼也。唯是烦恼分位差
别。等流性故名随烦恼。此二十种类别有三。
谓忿等十各别起故名小随烦恼。无惭等二
遍不善故名中随烦恼。棹举等八遍染心故
名大随烦恼 云何为忿。依对现前不饶益
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杖为业。谓怀忿者
多发暴恶身表业故 云何为恨。由忿为先
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谓
结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 云何为覆。于
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
为业。谓覆罪者后必悔恼。在因在果不安隐
故 云何为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很戾为
清净。无利苦勤所依为业。此十烦恼何识相
应。藏识全无。末那有四。意识具十。五识唯
三。谓贪嗔痴。无分别故。由称量等起慢等故。
既与诸识而得相应。皆有相分。其所杖质或
有或无。名缘有事无事烦恼。彼亲所缘虽
皆有漏。而所杖质亦通无漏。名缘有漏无漏
烦恼。缘自地者相分似质。名缘分别所起事
境。缘灭道谛及他地者相分与质不相似故。
名缘分别所起名境。此十复依性系地等诸
门分别如百法疏。已略辨说此无繁举。已
说根本六烦恼相。诸随烦恼其相云何。颂
曰。
「 随烦恼谓忿
恨覆恼嫉悭
诳谄与害憍
无惭及无愧
棹举与惛沈
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
散乱不正知」
释曰。此显二十随烦恼也。唯是烦恼分位差
别。等流性故名随烦恼。此二十种类别有三。
谓忿等十各别起故名小随烦恼。无惭等二
遍不善故名中随烦恼。棹举等八遍染心故
名大随烦恼 云何为忿。依对现前不饶益
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杖为业。谓怀忿者
多发暴恶身表业故 云何为恨。由忿为先
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谓
结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 云何为覆。于
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
为业。谓覆罪者后必悔恼。在因在果不安隐
故 云何为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很戾为
卷一 第 970b 页 T85-0970.png
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谓追往恶触现违缘
心便很戾。多发嚣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
云何为嫉。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
障不嫉忧戚为业。谓嫉妒者闻见他荣深怀
忧戚不安隐故 云何为悭。耽著财法不能
惠舍。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谓悭吝
者心多鄙。涩畜积财法不能舍故 云何为
诳。为获利誉矫现有位诡诈为性。能障不
诳邪命为业。谓矫诳者心怀异谋多现不实
邪命事故 云何为谄。为罔他故曲须时宜
矫设方便。为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师友正
教诲故 云何为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悯损
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谓有害者逼
恼他故。云何为憍。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
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谓憍醉者生长
一切杂染法故 云何无惭。不顾自法轻拒
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谓于自
法无所顾者轻拒贤善不耻过恶。障惭生长
诸恶行故 云何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
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谓于世间
无所顾者崇重暴恶不耻过罪。障愧生长诸
恶行故。通别等相百法疏明 云何掉举。令
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谓由掉举自性嚣动。令俱生法不寂静故
云何惛沈。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
安毗钵舍那为业。谓由惛沈自性瞢重。令俱
生法无堪任故 云何不信。于实德能不忍
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惰依为业。谓不信
者多懈怠故。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及于馀
心便很戾。多发嚣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
云何为嫉。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
障不嫉忧戚为业。谓嫉妒者闻见他荣深怀
忧戚不安隐故 云何为悭。耽著财法不能
惠舍。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谓悭吝
者心多鄙。涩畜积财法不能舍故 云何为
诳。为获利誉矫现有位诡诈为性。能障不
诳邪命为业。谓矫诳者心怀异谋多现不实
邪命事故 云何为谄。为罔他故曲须时宜
矫设方便。为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师友正
教诲故 云何为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悯损
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谓有害者逼
恼他故。云何为憍。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
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谓憍醉者生长
一切杂染法故 云何无惭。不顾自法轻拒
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谓于自
法无所顾者轻拒贤善不耻过恶。障惭生长
诸恶行故 云何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
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谓于世间
无所顾者崇重暴恶不耻过罪。障愧生长诸
恶行故。通别等相百法疏明 云何掉举。令
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谓由掉举自性嚣动。令俱生法不寂静故
云何惛沈。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
安毗钵舍那为业。谓由惛沈自性瞢重。令俱
生法无堪任故 云何不信。于实德能不忍
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惰依为业。谓不信
者多懈怠故。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及于馀
卷一 第 970c 页 T85-0970.png
事邪忍乐欲。是此因果。非此自性 云何懈
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
增染为业。谓懈怠者滋长染故。于诸染事
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于无记事而
策勤者于诸善恶无进退故。是欲胜解。非
别自性 云何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
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谓由
懈怠及贪嗔痴于染净品不能防修。总名放
逸。无别自性 云何失念。谓于所缘不能明
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谓失念
者心散乱故。痴令念失故名失念。故以痴念
而为自性 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
为性。能障正念恶慧所依为业。谓由散乱自
性躁动令俱生法皆流荡故。掉举易解。散
乱易缘。差别之义如百法疏 云何不正知。
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谓
不正知者多所毁犯故。知即是慧。谓由痴故
令知不正名不正知。故以痴慧合为自性。与
并及言显随烦恼非唯二十。杂事等说贪等
多种随烦恼故。随烦恼名亦摄烦恼。是前
烦恼等流性故。烦恼同类馀染污法但名随
烦恼。非烦恼摄故。唯说二十随烦恼者。谓非
烦恼。唯染粗故。此馀染法或此分位或此等
流。皆此所摄。随其类别如理应知。此唯染故
非第八俱。第七识中唯有大八。第六意识
容有一切。小十粗猛五识中无。中大相通五
识容有。诸门分别百法疏明。更有馀义。非要
不述。己说二十随烦恼相。不定有四其相云
何。颂曰。
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
增染为业。谓懈怠者滋长染故。于诸染事
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于无记事而
策勤者于诸善恶无进退故。是欲胜解。非
别自性 云何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
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谓由
懈怠及贪嗔痴于染净品不能防修。总名放
逸。无别自性 云何失念。谓于所缘不能明
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谓失念
者心散乱故。痴令念失故名失念。故以痴念
而为自性 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
为性。能障正念恶慧所依为业。谓由散乱自
性躁动令俱生法皆流荡故。掉举易解。散
乱易缘。差别之义如百法疏 云何不正知。
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谓
不正知者多所毁犯故。知即是慧。谓由痴故
令知不正名不正知。故以痴慧合为自性。与
并及言显随烦恼非唯二十。杂事等说贪等
多种随烦恼故。随烦恼名亦摄烦恼。是前
烦恼等流性故。烦恼同类馀染污法但名随
烦恼。非烦恼摄故。唯说二十随烦恼者。谓非
烦恼。唯染粗故。此馀染法或此分位或此等
流。皆此所摄。随其类别如理应知。此唯染故
非第八俱。第七识中唯有大八。第六意识
容有一切。小十粗猛五识中无。中大相通五
识容有。诸门分别百法疏明。更有馀义。非要
不述。己说二十随烦恼相。不定有四其相云
何。颂曰。
卷一 第 971a 页 T85-0971.png
「 不定谓悔眠
寻伺二各二」
释曰。此显第六不定位相。文中三节。言不定
者举不定名。谓悔眠等举不定相。二各二者
显不定义。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
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
定故 悔谓恶作。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
止为业。此即于果假立因名。先恶所作业后
方追悔故。悔先不作亦恶作摄。如追悔言。我
先不作如是事业。是我恶作 眠谓睡眠。令
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谓睡眠者身不
自在心极闇劣。一门转故。昧简在定。略别寤
时。令显睡眠非无体用。有无心位假立此名。
如馀盖缠。心相应故 寻谓寻求。令心匆
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 伺谓伺察。令心匆
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此二俱以安不安住
身心分位所依为性。并用思慧一分为体。于
意言境不深推度。及深推度义类别故。若
离思慧寻伺二种体类差别不可得故 二各
二者显二种二。一谓悔眠。二谓寻伺。此二
二种种类各别故。一二言显二二种。此二各
二。谓染不染。非如善染各唯一故。或唯简染
故说此言。有亦说为随烦恼故。为显不定
义说二各二言。故置此言。深为有用。四皆
不与第七第八俱。与第六识可容俱起。非是
五识相应法故。馀门分别如广论明。取要
而言如百法疏。如是六位诸心所法。为离
心体有别自性。为即是心分位差别。若离
心体有别自性。如何圣教说唯有识。庄严论
颂复云何通 许心似二现。如是似贪等。或
卷一 第 971b 页 T85-0971.png
似于信等。无别染善法 若即是心分位差
别。如何圣教说心相应。他性相应非自性故。
又如何说心与心所俱时而起。如日与光。瑜
伽论颂复云何通 五种性不成。分位差过
失。因缘无别故。与圣教相违 应说离心有
别心所。以心胜故说唯识等。心所依心。势
力主故。说似彼现。非即彼心。又识心言亦摄
心所。恒相应故。唯识等言及现似彼皆无有
失。此依世俗。若依胜义。心与心所非即非
离。诸识相望应知亦然。是谓大乘真俗妙理。
第三能变九颂七门摄为三段。前求已辨六
门二义。次下第三现起分位。论生起云。已说
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颂曰。
「 依止根本识
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
如涛波依水
意识常现起
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
睡眠与闷绝」
释曰。颂有两节。初句总标六依本识。七句别
显六识现起。根本识者阿陀那识。染净诸识
生根本故。言依止者谓前六识。以根本识
为共亲依。言五识者谓前五识。种类相似故
总说之 随缘现言显非常起。缘谓作意根
境等缘。谓五识身内依本识。外随作意五
根境等众缘和合方得现前。由此或俱或不
俱起。外缘合者有顿渐故。如水涛波随缘
多少。此等法喻广说如经。由五转识行相
粗动。所藉众缘时多不具。故起时少不起时
多。第六意识虽亦粗动。而所藉缘无时不具。
由违缘故有时不起。第七八识行相微细。所
别。如何圣教说心相应。他性相应非自性故。
又如何说心与心所俱时而起。如日与光。瑜
伽论颂复云何通 五种性不成。分位差过
失。因缘无别故。与圣教相违 应说离心有
别心所。以心胜故说唯识等。心所依心。势
力主故。说似彼现。非即彼心。又识心言亦摄
心所。恒相应故。唯识等言及现似彼皆无有
失。此依世俗。若依胜义。心与心所非即非
离。诸识相望应知亦然。是谓大乘真俗妙理。
第三能变九颂七门摄为三段。前求已辨六
门二义。次下第三现起分位。论生起云。已说
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颂曰。
「 依止根本识
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
如涛波依水
意识常现起
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
睡眠与闷绝」
释曰。颂有两节。初句总标六依本识。七句别
显六识现起。根本识者阿陀那识。染净诸识
生根本故。言依止者谓前六识。以根本识
为共亲依。言五识者谓前五识。种类相似故
总说之 随缘现言显非常起。缘谓作意根
境等缘。谓五识身内依本识。外随作意五
根境等众缘和合方得现前。由此或俱或不
俱起。外缘合者有顿渐故。如水涛波随缘
多少。此等法喻广说如经。由五转识行相
粗动。所藉众缘时多不具。故起时少不起时
多。第六意识虽亦粗动。而所藉缘无时不具。
由违缘故有时不起。第七八识行相微细。所
卷一 第 971c 页 T85-0971.png
藉众缘一切时有。故无缘碍令总不行。又
五识身不能思虑。唯外门转起藉多缘故断
时多现行时少。第六意识自能思量。内外门
转不藉多缘。唯除五位常能现起。故断时
少现起时多。由斯不说此随缘现。五位者何。
生无想等。无想天者。谓修彼定厌粗想力。生
彼天中违不恒行心及心所。想灭为简名无
想天。故六转识除其初生及命终位中间皆
断。彼天唯在第四静虑。下想粗动难可断故。
上无无想异熟处故。即能引发无想定思能
感彼天异熟果故。及无心二定者。谓无想
灭尽定。俱无六识故名无心。无想定者。谓有
异生伏遍净贪未伏上染。由出离想作意为
先。令不恒行心心所灭。想灭为简立无想名。
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此定唯属第四静虑。又
唯是善彼所引故。要于欲界先修习已。后
生色界能引现前。此由厌想欣彼果入故唯
有漏。非圣所起。灭尽定者。谓有无学。或有
学圣。已伏惑离无所有贪上贪不定。由止息
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
立灭尽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由偏厌受想。
亦名灭彼定。此定初修必有顶游观无漏为
加行入。次第定中最居后故。虽属有顶而
是无漏。若谓此定已得自在。馀地心后亦得
现前。虽属道谛而是非学非无学摄。似涅槃
故。此定初起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说力起故。
人中慧解极猛利故。后上二界亦得现前。于
意成天起此定故。要断三界见所断惑方起
此定。异生不能伏灭有顶心心所故。此定微
五识身不能思虑。唯外门转起藉多缘故断
时多现行时少。第六意识自能思量。内外门
转不藉多缘。唯除五位常能现起。故断时
少现起时多。由斯不说此随缘现。五位者何。
生无想等。无想天者。谓修彼定厌粗想力。生
彼天中违不恒行心及心所。想灭为简名无
想天。故六转识除其初生及命终位中间皆
断。彼天唯在第四静虑。下想粗动难可断故。
上无无想异熟处故。即能引发无想定思能
感彼天异熟果故。及无心二定者。谓无想
灭尽定。俱无六识故名无心。无想定者。谓有
异生伏遍净贪未伏上染。由出离想作意为
先。令不恒行心心所灭。想灭为简立无想名。
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此定唯属第四静虑。又
唯是善彼所引故。要于欲界先修习已。后
生色界能引现前。此由厌想欣彼果入故唯
有漏。非圣所起。灭尽定者。谓有无学。或有
学圣。已伏惑离无所有贪上贪不定。由止息
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
立灭尽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由偏厌受想。
亦名灭彼定。此定初修必有顶游观无漏为
加行入。次第定中最居后故。虽属有顶而
是无漏。若谓此定已得自在。馀地心后亦得
现前。虽属道谛而是非学非无学摄。似涅槃
故。此定初起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说力起故。
人中慧解极猛利故。后上二界亦得现前。于
意成天起此定故。要断三界见所断惑方起
此定。异生不能伏灭有顶心心所故。此定微
卷一 第 972a 页 T85-0972.png
妙要證二空。随应后得所引起故。若修所断
烦恼之中。断下四地馀伏惑断。然后方能
初起此定。变异受俱烦恼种子障定强故。彼
随所应生上五地皆得后起。若谓菩萨先二
乘位已得灭定后回心者。一切位中能起此
定。或有乃至七地满心。方能永断一切烦恼。
或从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烦恼。如阿罗汉。彼
十地中皆起此定。无心睡眠与闷绝者。谓有
极重睡眠闷绝。令前六识皆不现行。其无心
字流至此。故简彼有心睡眠闷绝。以轻睡等
亦有心故。疲极等缘所引身位违前六识故
名极重睡眠。此睡眠时虽无彼体。而由彼
似彼故假说彼名。风热等缘所引身位亦违
六识。故名极重闷绝。除斯五位意识恒起。正
死生时亦无六识。何故但说五位不行。应说
死生即闷绝摄。彼是最极闷绝位故。说及与
言显五无杂。此显识断已后时依本识中自
种还起。由此不说入无馀依。此五位中异生
有四。除在灭定。圣说后三。于中如来自在菩
萨唯得有一。无睡眠故。是故八识一切有情
心与末那二恒俱转。若起第六则三俱转。馀
随缘合起一至五。则四俱转乃至八俱。诸
根境等和合力齐。识前后生不应理故。是谓
说此识俱转义。虽多识俱转。唯立一有情。所
依异熟识唯有一体故。多识俱转何不相应。
非同境故。设同境者。彼此所依体数异故。如
五根识互不相应。八识自性不可言定一。行
相所依缘相应异故。又一灭时馀不灭故。亦
非定异。经说八识如水波等无差别故。定
烦恼之中。断下四地馀伏惑断。然后方能
初起此定。变异受俱烦恼种子障定强故。彼
随所应生上五地皆得后起。若谓菩萨先二
乘位已得灭定后回心者。一切位中能起此
定。或有乃至七地满心。方能永断一切烦恼。
或从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烦恼。如阿罗汉。彼
十地中皆起此定。无心睡眠与闷绝者。谓有
极重睡眠闷绝。令前六识皆不现行。其无心
字流至此。故简彼有心睡眠闷绝。以轻睡等
亦有心故。疲极等缘所引身位违前六识故
名极重睡眠。此睡眠时虽无彼体。而由彼
似彼故假说彼名。风热等缘所引身位亦违
六识。故名极重闷绝。除斯五位意识恒起。正
死生时亦无六识。何故但说五位不行。应说
死生即闷绝摄。彼是最极闷绝位故。说及与
言显五无杂。此显识断已后时依本识中自
种还起。由此不说入无馀依。此五位中异生
有四。除在灭定。圣说后三。于中如来自在菩
萨唯得有一。无睡眠故。是故八识一切有情
心与末那二恒俱转。若起第六则三俱转。馀
随缘合起一至五。则四俱转乃至八俱。诸
根境等和合力齐。识前后生不应理故。是谓
说此识俱转义。虽多识俱转。唯立一有情。所
依异熟识唯有一体故。多识俱转何不相应。
非同境故。设同境者。彼此所依体数异故。如
五根识互不相应。八识自性不可言定一。行
相所依缘相应异故。又一灭时馀不灭故。亦
非定异。经说八识如水波等无差别故。定
卷一 第 972b 页 T85-0972.png
异应非因果性故。如是所说识差别相。依理
世俗。非真胜义。真胜义中心言绝故。前十四
颂已广分别三能变义。释前略标。此能变唯
三。谓异熟思量了别境识意。次有一颂显
唯识义。即释略中彼依识所变义。论中生起
此一颂云。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
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
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
「 是诸识转变
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释曰。此答前问显唯识义。是诸识者。谓前所
说三能变识及彼心所。皆能变似见相二分。
立转变名。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所
变相分名所分别。见所取故。由此正理。彼实
我法离识所变皆定非有。离能所取无别物
故。非有实物离二取故。是故一切有为无为
若实若假皆不离识。唯言谓遮离识实物。非
不离识心所法等。由何教理唯识义成。如契
经说。三界唯心。又说。所缘唯识所现。又说。
诸法皆不离心。又说。有情随心垢净。又说。成
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一相违识
相智。谓于一处鬼人天等随业差别所见各
异。境若实有。此云何成。二无所缘识智。谓缘
过未梦镜像等非实有境。识现可得彼境既
无。馀亦应尔。三自应无倒智。谓愚夫智若得
实境。彼应自然成无颠倒。不由功用而得
解脱。四随三智转智。一谓自在者智转智。谓
已證得心自在者。随欲转变地等皆成。境若
实有。如何可成。二随观察者智转智。谓得胜
世俗。非真胜义。真胜义中心言绝故。前十四
颂已广分别三能变义。释前略标。此能变唯
三。谓异熟思量了别境识意。次有一颂显
唯识义。即释略中彼依识所变义。论中生起
此一颂云。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
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
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
「 是诸识转变
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释曰。此答前问显唯识义。是诸识者。谓前所
说三能变识及彼心所。皆能变似见相二分。
立转变名。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所
变相分名所分别。见所取故。由此正理。彼实
我法离识所变皆定非有。离能所取无别物
故。非有实物离二取故。是故一切有为无为
若实若假皆不离识。唯言谓遮离识实物。非
不离识心所法等。由何教理唯识义成。如契
经说。三界唯心。又说。所缘唯识所现。又说。
诸法皆不离心。又说。有情随心垢净。又说。成
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一相违识
相智。谓于一处鬼人天等随业差别所见各
异。境若实有。此云何成。二无所缘识智。谓缘
过未梦镜像等非实有境。识现可得彼境既
无。馀亦应尔。三自应无倒智。谓愚夫智若得
实境。彼应自然成无颠倒。不由功用而得
解脱。四随三智转智。一谓自在者智转智。谓
已證得心自在者。随欲转变地等皆成。境若
实有。如何可成。二随观察者智转智。谓得胜
卷一 第 972c 页 T85-0972.png
定修诸观者。随观一境众相现前。境若是实。
宁随心转。三随无分别智转智。谓起證实无
分别智。一切境相皆不现前。境若是实。何容
不现。菩萨成就此四智者。于唯识理决定悟
入。此等圣教诚證非一。极成眼等识五随一
故如馀不亲缘离自色等。馀识识故如眼识
等亦不亲缘离自诸法。此亲所缘定非离此。
二随一故如彼能缘。所缘法故如相应法。决
定不离心及心所。此等正理诚證非一。故于
唯识应深信受。若唯内识似外境起。宁见
世间情非情物。处时身用定不定转。如梦境
等。应释此疑。如梦未觉不能自知。要至觉时
方能追觉。觉时境色应知亦然。未真觉位不
能自知。至真觉时方能追觉。未得真觉恒处
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由斯未了色境
唯识。若唯内识实无外境。如何世尊说十二
处。依识所变非别实有。为入我空说六二法。
如遮断见说续有情。为入法空复说唯识。令
知外境亦非有故。若尔唯识。岂非是空。不尔。
如何。非所执故。谓依识变妄执实法理不可
得。说为法空。非无离言正智所證唯识性故
说为法空。此识若无。便无俗谛。俗谛无故真
谛亦无。真俗相依而建立故。拨无二谛是
恶取空。诸佛说为不可治者。应知诸法有空
不空。故唯识言显斯造色等外境分明现證
现量所得。宁拨为无。现量證时不执为外。后
意分别妄生外想。故现量境是自相分。识
所变故亦说为有。意识所执外实色等。妄计
有故说彼为无。外境实无。可非内识境。他心
宁随心转。三随无分别智转智。谓起證实无
分别智。一切境相皆不现前。境若是实。何容
不现。菩萨成就此四智者。于唯识理决定悟
入。此等圣教诚證非一。极成眼等识五随一
故如馀不亲缘离自色等。馀识识故如眼识
等亦不亲缘离自诸法。此亲所缘定非离此。
二随一故如彼能缘。所缘法故如相应法。决
定不离心及心所。此等正理诚證非一。故于
唯识应深信受。若唯内识似外境起。宁见
世间情非情物。处时身用定不定转。如梦境
等。应释此疑。如梦未觉不能自知。要至觉时
方能追觉。觉时境色应知亦然。未真觉位不
能自知。至真觉时方能追觉。未得真觉恒处
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由斯未了色境
唯识。若唯内识实无外境。如何世尊说十二
处。依识所变非别实有。为入我空说六二法。
如遮断见说续有情。为入法空复说唯识。令
知外境亦非有故。若尔唯识。岂非是空。不尔。
如何。非所执故。谓依识变妄执实法理不可
得。说为法空。非无离言正智所證唯识性故
说为法空。此识若无。便无俗谛。俗谛无故真
谛亦无。真俗相依而建立故。拨无二谛是
恶取空。诸佛说为不可治者。应知诸法有空
不空。故唯识言显斯造色等外境分明现證
现量所得。宁拨为无。现量證时不执为外。后
意分别妄生外想。故现量境是自相分。识
所变故亦说为有。意识所执外实色等。妄计
有故说彼为无。外境实无。可非内识境。他心
卷一 第 973a 页 T85-0973.png
实有。宁非自所缘。谁说他心非自识境。但不
说彼是亲所缘。谓识生时无实作用。非如
手等亲执外物。日等舒光亲照外境。但如镜
等似外境现名了他心。非亲能了。亲所了者
谓自所变。故契经说。无有少法能取少法。但
识生时似彼相现。名取彼物。如缘他心。色
等亦尔。若唯有识。宁有十方凡圣尊卑因果
等别。谁为谁说。何法何求。谁言唯识但有一
识。不尔如何。汝应谛听。识言总显一切有
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
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
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
识。总立识名。故唯识言有深意趣。唯言但遮
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若如实知唯
识教意。便无颠倒善备资粮。达入法空證无
上觉。救拔含识生死轮回。非全拨无恶取
空者违背圣教能成是事。故定应信一切唯
识。自下第三有八行颂释通外难。于中有二。
初有二颂释违理难。后有六颂释违教难。前
中有二。初有一颂释种种分别不成难。后之
一颂释生死相续不成难。论中生起初难云。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颂
曰。
「 由一切种识
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
释曰。颂中三节。前之两句释种子缘。第三句
释现行缘。第四一句所生分别。一切种识谓
本识中能生自果功能差别。此生等流异熟
士用增上果。故名一切种。除离系者非种生
说彼是亲所缘。谓识生时无实作用。非如
手等亲执外物。日等舒光亲照外境。但如镜
等似外境现名了他心。非亲能了。亲所了者
谓自所变。故契经说。无有少法能取少法。但
识生时似彼相现。名取彼物。如缘他心。色
等亦尔。若唯有识。宁有十方凡圣尊卑因果
等别。谁为谁说。何法何求。谁言唯识但有一
识。不尔如何。汝应谛听。识言总显一切有
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
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
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
识。总立识名。故唯识言有深意趣。唯言但遮
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若如实知唯
识教意。便无颠倒善备资粮。达入法空證无
上觉。救拔含识生死轮回。非全拨无恶取
空者违背圣教能成是事。故定应信一切唯
识。自下第三有八行颂释通外难。于中有二。
初有二颂释违理难。后有六颂释违教难。前
中有二。初有一颂释种种分别不成难。后之
一颂释生死相续不成难。论中生起初难云。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颂
曰。
「 由一切种识
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
释曰。颂中三节。前之两句释种子缘。第三句
释现行缘。第四一句所生分别。一切种识谓
本识中能生自果功能差别。此生等流异熟
士用增上果。故名一切种。除离系者非种生
卷一 第 973b 页 T85-0973.png
故。彼虽可證而非种果。要亲起道断结得故。
有展转义非此所说。此说能生分别种故。此
识为体故立识名。种离本识无别性故。种识
二言简非种识。有识非种种非识故。又种识
言显识中种。非持种识。后当说故。此识中种
馀缘助故。即便如是如是转变。谓从生位转
至熟时。显变种多重言如是如是。谓一切
种摄三熏习共不共等种识尽故。展转力者。
谓八现识及彼相应相见分等。彼皆互有相
助力故。即现识等总名分别。虚妄分别为
自性故。分别类多故言彼彼。此颂意说。虽
无外缘。由本识中有一切种转变差别。及以
现行八种识等展转力故。彼彼分别而亦得
生。何假外缘方起分别。清净法起应知亦然。
净种现行为缘生故。虽分别言总显三界心
及心所。而随胜者诸圣教中多门显示。或说
为二三四五等。如馀论中具广分别。此中应
明四缘之义。恐繁不述。百法疏明。次通生死
不成难。论生起云。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
何有情生死相续。颂曰。
「 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馀异熟」
释曰。颂之四句总分为二。上半通前所藉缘
种。下半正明生死相续。诸业谓福非福不动。
即有漏善不善思业。业之眷属亦立业名。同
招引满异熟果故。此虽才起无间即灭无义
能招当异熟果。而熏本识起自功能。即此功
能说为习气。是业气分熏习所成简曾现业
故名习气。如是习气展转相续至成熟时招
有展转义非此所说。此说能生分别种故。此
识为体故立识名。种离本识无别性故。种识
二言简非种识。有识非种种非识故。又种识
言显识中种。非持种识。后当说故。此识中种
馀缘助故。即便如是如是转变。谓从生位转
至熟时。显变种多重言如是如是。谓一切
种摄三熏习共不共等种识尽故。展转力者。
谓八现识及彼相应相见分等。彼皆互有相
助力故。即现识等总名分别。虚妄分别为
自性故。分别类多故言彼彼。此颂意说。虽
无外缘。由本识中有一切种转变差别。及以
现行八种识等展转力故。彼彼分别而亦得
生。何假外缘方起分别。清净法起应知亦然。
净种现行为缘生故。虽分别言总显三界心
及心所。而随胜者诸圣教中多门显示。或说
为二三四五等。如馀论中具广分别。此中应
明四缘之义。恐繁不述。百法疏明。次通生死
不成难。论生起云。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
何有情生死相续。颂曰。
「 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馀异熟」
释曰。颂之四句总分为二。上半通前所藉缘
种。下半正明生死相续。诸业谓福非福不动。
即有漏善不善思业。业之眷属亦立业名。同
招引满异熟果故。此虽才起无间即灭无义
能招当异熟果。而熏本识起自功能。即此功
能说为习气。是业气分熏习所成简曾现业
故名习气。如是习气展转相续至成熟时招
卷一 第 973c 页 T85-0973.png
异熟果。此显当果胜增上缘。相见名色心及
心所本末。彼取皆二取摄。彼所熏发亲能
生彼本识上功能名二取习气。此显来世异
熟果心及彼相应诸因缘种。俱谓业种二取
种俱。是疏亲缘互相助义。业招生显故论
先说。前异熟者。谓前前生业异熟果。馀异
熟者。谓后后生业异熟果。虽二取种受果
无穷。而业异熟受果有尽。由异熟果性别
难招等流增上性同易感。由感馀生业等种
熟。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复别能生馀异熟
果。由斯生死轮转无穷。何假馀缘方得相
续。此颂意说。由业二取生死轮回皆不离
识。心心所法为彼性故。此中所说业习气等。
应知即是三种习气。一名言习气。彼有为法
各别亲种。名言有二。一表义名言。即能诠表
音声差别。二显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
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二
我执习气谓虚妄执我我所种。我执有二。一
俱生我执。即修所断我我所执。二分别我执。
即见所断我我所执。随二我执所熏成种。令
有情等自他差别。三有支习气。谓招三界
异熟果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
爱果业。二诸不善。即是能招非爱果业。随二
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应知我
执有支习气于差别果是增上缘。此中所言
业习气者。应知即是有支习气。二取习气
应知即是我执名言二种习气。取我我所及
取名言而熏成故皆说名取。既由习气生死
轮回所感生死有粗细异故。诸经论说有二
心所本末。彼取皆二取摄。彼所熏发亲能
生彼本识上功能名二取习气。此显来世异
熟果心及彼相应诸因缘种。俱谓业种二取
种俱。是疏亲缘互相助义。业招生显故论
先说。前异熟者。谓前前生业异熟果。馀异
熟者。谓后后生业异熟果。虽二取种受果
无穷。而业异熟受果有尽。由异熟果性别
难招等流增上性同易感。由感馀生业等种
熟。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复别能生馀异熟
果。由斯生死轮转无穷。何假馀缘方得相
续。此颂意说。由业二取生死轮回皆不离
识。心心所法为彼性故。此中所说业习气等。
应知即是三种习气。一名言习气。彼有为法
各别亲种。名言有二。一表义名言。即能诠表
音声差别。二显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
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二
我执习气谓虚妄执我我所种。我执有二。一
俱生我执。即修所断我我所执。二分别我执。
即见所断我我所执。随二我执所熏成种。令
有情等自他差别。三有支习气。谓招三界
异熟果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
爱果业。二诸不善。即是能招非爱果业。随二
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应知我
执有支习气于差别果是增上缘。此中所言
业习气者。应知即是有支习气。二取习气
应知即是我执名言二种习气。取我我所及
取名言而熏成故皆说名取。既由习气生死
轮回所感生死有粗细异故。诸经论说有二
卷一 第 974a 页 T85-0974.png
种。一分段生死。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
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粗异熟果。身命短长
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议变
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
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
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
妙用难恻名不思议。或名意成身。随意愿成
故。何用资感生死果。为自證菩提利乐他故。
以不定姓独觉声闻及得自在大愿菩萨已永
断伏烦恼障故。无容复受当分段身。恐废
长时修菩萨行。遂以无漏胜定愿力。如延
寿法资现身因。令彼长时感果不绝。数数如
是定愿资助乃至證得无上菩提。彼复何须
所知障助。以所知障障大菩提。为欲断除留
身久住。又所知障为有漏依。此障若无。彼定
非有。故于身住有大助力。由此应知变易
生死性是有漏异熟果摄。于无漏业是增上
果 前后中际生死轮回不待外缘既由内识。
净法相续应知亦然。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有
无漏种由转识等数数重发渐渐增胜。乃至
究竟得成佛时。转舍本来杂染识种转。得始
起清净种识。任持一切功德种子。由本愿力。
尽未来际起诸妙用相续无穷。由此应知唯
有内识。上来释违理难竟。次下六颂释违教
难。前三颂释违三性难。后三颂释违无性难。
其释初难论生起云。若唯有识。何故世尊
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
以者何。颂曰。
「 由彼彼遍计
遍计种种物
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粗异熟果。身命短长
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议变
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
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
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
妙用难恻名不思议。或名意成身。随意愿成
故。何用资感生死果。为自證菩提利乐他故。
以不定姓独觉声闻及得自在大愿菩萨已永
断伏烦恼障故。无容复受当分段身。恐废
长时修菩萨行。遂以无漏胜定愿力。如延
寿法资现身因。令彼长时感果不绝。数数如
是定愿资助乃至證得无上菩提。彼复何须
所知障助。以所知障障大菩提。为欲断除留
身久住。又所知障为有漏依。此障若无。彼定
非有。故于身住有大助力。由此应知变易
生死性是有漏异熟果摄。于无漏业是增上
果 前后中际生死轮回不待外缘既由内识。
净法相续应知亦然。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有
无漏种由转识等数数重发渐渐增胜。乃至
究竟得成佛时。转舍本来杂染识种转。得始
起清净种识。任持一切功德种子。由本愿力。
尽未来际起诸妙用相续无穷。由此应知唯
有内识。上来释违理难竟。次下六颂释违教
难。前三颂释违三性难。后三颂释违无性难。
其释初难论生起云。若唯有识。何故世尊
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
以者何。颂曰。
「 由彼彼遍计
遍计种种物
卷一 第 974b 页 T85-0974.png
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于彼
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他依
非不异非异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释曰。此三行颂释三性难。初一颂明遍计
所执。于中初句显能遍计。第二示所遍计境。
后半方申遍计所执。能遍计者。谓六七识周
遍计度故名遍计。品类众多故言彼彼。计度
分别为能遍计。以五八识无计度故。执我法
者必由有慧。第八不与慧相应故。五识虽与
微慧相应。但任运缘无计度故。末那虽不
遍缘诸境。亦名意识。能执类故。所遍计者是
依他起。遍计心等所缘缘故。圆成实性非是
彼境。真非妄执所缘境故。依展转说亦所遍
计。遍计所执虽是彼境。而非所缘缘故非所
遍计。遍计所执其相云何。与依他起复有
何别。谓有一切心及心所由熏习力所变二
分从缘生故皆依他起。遍计依斯妄执定实
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此二方名遍计所执。此
所执性都无所有。教理推微不可得故。其次
半颂显依他起。所言分别缘所生者。以诸染
净心心所法皆名分别。别缘遍故。是则一切
染净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摄。后一颂半显
圆成实。即前二句正显其性。其次三句显与
依他非一非异。其第四句显由證此了依他
幻。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
显此遍常体非虚谬。简自共相虚空我等。无
漏有为离倒究竟胜用周遍亦得此名。然今
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于彼
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他依
非不异非异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释曰。此三行颂释三性难。初一颂明遍计
所执。于中初句显能遍计。第二示所遍计境。
后半方申遍计所执。能遍计者。谓六七识周
遍计度故名遍计。品类众多故言彼彼。计度
分别为能遍计。以五八识无计度故。执我法
者必由有慧。第八不与慧相应故。五识虽与
微慧相应。但任运缘无计度故。末那虽不
遍缘诸境。亦名意识。能执类故。所遍计者是
依他起。遍计心等所缘缘故。圆成实性非是
彼境。真非妄执所缘境故。依展转说亦所遍
计。遍计所执虽是彼境。而非所缘缘故非所
遍计。遍计所执其相云何。与依他起复有
何别。谓有一切心及心所由熏习力所变二
分从缘生故皆依他起。遍计依斯妄执定实
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此二方名遍计所执。此
所执性都无所有。教理推微不可得故。其次
半颂显依他起。所言分别缘所生者。以诸染
净心心所法皆名分别。别缘遍故。是则一切
染净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摄。后一颂半显
圆成实。即前二句正显其性。其次三句显与
依他非一非异。其第四句显由證此了依他
幻。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
显此遍常体非虚谬。简自共相虚空我等。无
漏有为离倒究竟胜用周遍亦得此名。然今
卷一 第 974c 页 T85-0974.png
颂中说初非后。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远离
前遍计所执。二空所显真如为性。说于彼言
显圆成实与依他起不即不离。常远离言显
妄所执能所二取理恒非有。前言义显不空
依他。性显二空非圆成实。真如离有离无性
故。由前理故。此圆成实与彼依他起非异非
不异。异应真如非彼实性。不异此性应是无
常。彼此应净非净境。则本后智用应无别。如
彼无常无我等性与行等法非一非异。异应
彼法非无常等。不异此应非彼共相。由斯喻
显此圆成实与依他起非一非异。法与法性
理必应然。胜义世俗相待立故。非不證见此
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未达遍计所执
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无分别智證真
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
等。此中意说。三种自性皆不远离心心所法。
谓心心所及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
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
于此横执我法有无一异俱不俱等。如空花
等性相都无。一切皆名遍计所执。依他起
上彼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等真性
名圆成实。是故此三不离心等。虚空择灭
非择灭等何性所摄。三性容摄。心等变似虚
空等相随心生故依他起摄。愚夫于此妄执
实有。此即遍计所执性摄。若于真如假施设
有虚空等义圆成实摄。有漏心等定属依他。
无漏心等容二性摄。众缘生故摄属依他。无
颠倒故圆成实摄。三性五事相摄云何。诸
圣教说相摄不定。依不杂乱义相说者说。依
前遍计所执。二空所显真如为性。说于彼言
显圆成实与依他起不即不离。常远离言显
妄所执能所二取理恒非有。前言义显不空
依他。性显二空非圆成实。真如离有离无性
故。由前理故。此圆成实与彼依他起非异非
不异。异应真如非彼实性。不异此性应是无
常。彼此应净非净境。则本后智用应无别。如
彼无常无我等性与行等法非一非异。异应
彼法非无常等。不异此应非彼共相。由斯喻
显此圆成实与依他起非一非异。法与法性
理必应然。胜义世俗相待立故。非不證见此
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未达遍计所执
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无分别智證真
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
等。此中意说。三种自性皆不远离心心所法。
谓心心所及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
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
于此横执我法有无一异俱不俱等。如空花
等性相都无。一切皆名遍计所执。依他起
上彼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等真性
名圆成实。是故此三不离心等。虚空择灭
非择灭等何性所摄。三性容摄。心等变似虚
空等相随心生故依他起摄。愚夫于此妄执
实有。此即遍计所执性摄。若于真如假施设
有虚空等义圆成实摄。有漏心等定属依他。
无漏心等容二性摄。众缘生故摄属依他。无
颠倒故圆成实摄。三性五事相摄云何。诸
圣教说相摄不定。依不杂乱义相说者说。依
卷一 第 975a 页 T85-0975.png
他起摄彼相名分别正智。圆成实性摄彼真
如。遍计所执不摄五事。彼说有漏心心所法
变似所诠说名为相。似能诠现施设为名。能
变心等立为分别。无漏心等离戏论故。但
总名正智。不说能所诠。四从缘生皆依他起。
三解脱门所行境界与此三性相摄云何。理
实皆通随相各一。空无相愿如次应知。缘此
复生三无生忍。一本性无生忍。二自然无生
忍。三惑苦无生忍。如次此三是此境故。此
三云何摄彼二谛。应知世俗具此三种。胜义
唯是圆成实性。世俗有三。一假世俗。二行世
俗。三显了世俗。如次应知即此三性。胜义有
三。一义胜义。谓即真如胜之义故。二得胜义。
谓即涅槃胜即义故。三行胜义。谓即圣道胜
为义故。无变无倒随其所应故。皆摄在圆
成实性。如是三性何智所行。遍计所执都非
智所行。以无自体非所缘缘故。愚夫执有。圣
者达无。亦得说为凡圣智境。依他起性二智
所行。圆成实性唯圣智境。此三性中几假几
实。遍计所执妄安立故可说为假。无体相故
非假非实。依他起性有实有假。众集相续分
位性故说为假有。心心所色从缘生故说为
实有。若无实法。假法亦无。假依实因而施
设故。圆成实性唯是实有。不依他缘而施设
故。此三为异为不异耶。应说俱非。无别体故。
妄执缘起真义别故。如是三性义类无边。恐
文增广略示纲要。自下通释三无性难。论
生起云。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
自性。颂曰。
如。遍计所执不摄五事。彼说有漏心心所法
变似所诠说名为相。似能诠现施设为名。能
变心等立为分别。无漏心等离戏论故。但
总名正智。不说能所诠。四从缘生皆依他起。
三解脱门所行境界与此三性相摄云何。理
实皆通随相各一。空无相愿如次应知。缘此
复生三无生忍。一本性无生忍。二自然无生
忍。三惑苦无生忍。如次此三是此境故。此
三云何摄彼二谛。应知世俗具此三种。胜义
唯是圆成实性。世俗有三。一假世俗。二行世
俗。三显了世俗。如次应知即此三性。胜义有
三。一义胜义。谓即真如胜之义故。二得胜义。
谓即涅槃胜即义故。三行胜义。谓即圣道胜
为义故。无变无倒随其所应故。皆摄在圆
成实性。如是三性何智所行。遍计所执都非
智所行。以无自体非所缘缘故。愚夫执有。圣
者达无。亦得说为凡圣智境。依他起性二智
所行。圆成实性唯圣智境。此三性中几假几
实。遍计所执妄安立故可说为假。无体相故
非假非实。依他起性有实有假。众集相续分
位性故说为假有。心心所色从缘生故说为
实有。若无实法。假法亦无。假依实因而施
设故。圆成实性唯是实有。不依他缘而施设
故。此三为异为不异耶。应说俱非。无别体故。
妄执缘起真义别故。如是三性义类无边。恐
文增广略示纲要。自下通释三无性难。论
生起云。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
自性。颂曰。
卷一 第 975b 页 T85-0975.png
「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
所执我法性
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识实性」
释曰。此即释通三无性难。文中三节。初颂总
明即依三性立三无性。次颂正显依三性立
三无性义。后颂重明圆成实性。即依此前
所说三性立彼后说三种无性。谓即相生胜
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
全无。说密意言显非了义。谓后二性虽体
非无。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执实有我法自
性。此即名为遍计所执。为除此执故。佛世
尊于有及无总说无性。云何依此而立彼三。
谓依此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
竟非有如空花故。依次依他立生无性。此
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
无性。非性全无。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
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二性故假说
无性。非性全无。如太虚空虽遍诸色而是众
色无性所显。虽依他起非胜义故亦得说为
胜义无性。而滥第二故此不说。此性即是诸
法胜义。是一切法胜义谛故。然胜义谛略有
四种。一世间胜义。谓蕴处界等。二道理胜
义。谓苦等四谛。三證得胜义。谓二空真如。四
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此中胜义依最后说。
是最后说是最胜道所行义故。为简前三故
作是说。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真谓真
卷一 第 975c 页 T85-0975.png
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
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
虚妄义。亦言显此复有多名。谓名法界及实
际等。如馀论中随义广释。此性即是唯识实
性。谓唯识性略有二种。一者虚妄。谓遍计
所执。二者真实。谓圆成实性。为简虚妄说实
性言。复有二性。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二者
胜义。谓圆成实。为简世俗故说实性。三颂总
显诸契经中说无性言非极了义。诸有智者
不应依之总拨诸法都无自性。已广分别唯
识性相。次下第三有五行颂释其唯识所修
行位。论中发起五位文云。如是所成唯识性
相。谁于几位如何悟入。谓具大乘二种姓者。
略于五位渐次悟入。何谓大乘二种种姓。一
本性住种姓。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
无漏法因。二习所成种姓。谓闻法界等流法
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要具大乘此二种姓。
方能渐次悟入唯识。何谓悟入唯识五位。一
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
修大乘顺决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
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
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云何渐次悟入唯
识。谓诸菩萨于识性相资粮位中能深信解。
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在
通达位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如所證理数数
修习伏断馀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
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初资粮位
其相云何。颂曰。
「 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
虚妄义。亦言显此复有多名。谓名法界及实
际等。如馀论中随义广释。此性即是唯识实
性。谓唯识性略有二种。一者虚妄。谓遍计
所执。二者真实。谓圆成实性。为简虚妄说实
性言。复有二性。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二者
胜义。谓圆成实。为简世俗故说实性。三颂总
显诸契经中说无性言非极了义。诸有智者
不应依之总拨诸法都无自性。已广分别唯
识性相。次下第三有五行颂释其唯识所修
行位。论中发起五位文云。如是所成唯识性
相。谁于几位如何悟入。谓具大乘二种姓者。
略于五位渐次悟入。何谓大乘二种种姓。一
本性住种姓。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
无漏法因。二习所成种姓。谓闻法界等流法
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要具大乘此二种姓。
方能渐次悟入唯识。何谓悟入唯识五位。一
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
修大乘顺决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
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
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云何渐次悟入唯
识。谓诸菩萨于识性相资粮位中能深信解。
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在
通达位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如所證理数数
修习伏断馀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
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初资粮位
其相云何。颂曰。
「 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卷一 第 976a 页 T85-0976.png
于二取随眠
犹未能伏灭」
释曰 此显第一资粮位也。从发深固大菩提
心。乃至未起顺决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
齐此皆是资粮位摄。于中即摄十住十行十
回向位。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集种种胜
资粮故。为有情故勤求解脱。由此亦名顺解
脱分。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力
故。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
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
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此二
取言显二取取。执取能取所取性故。二取习
集名彼随眠。随逐有情眠伏藏识。或随增
过故名随眠。即是所知烦恼障种。烦恼障者。
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
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
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所知障
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
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
障菩提。名所知障。此所知障决定不与异熟
识俱。彼微劣故。不与无明慧相应故。法空
智果与俱起故。七转识内随其所应。或少或
多如烦恼说。眼等五识无分别故。诸见疑
等定不相应。馀由意力皆容引起。此障但与
不善无记二心相应。论说无相唯通不善无
记性故。痴无痴等不相应故。烦恼障中此
障必有。彼定用此为所依故。体虽无异而用
有别故。二随眠随圣道用有胜劣故断惑前
后。此于无覆无记性中是异熟生。非馀三种。
彼威仪等势用薄弱。非覆所知障菩提故。此
犹未能伏灭」
释曰 此显第一资粮位也。从发深固大菩提
心。乃至未起顺决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
齐此皆是资粮位摄。于中即摄十住十行十
回向位。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集种种胜
资粮故。为有情故勤求解脱。由此亦名顺解
脱分。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力
故。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
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
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此二
取言显二取取。执取能取所取性故。二取习
集名彼随眠。随逐有情眠伏藏识。或随增
过故名随眠。即是所知烦恼障种。烦恼障者。
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
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
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所知障
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
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
障菩提。名所知障。此所知障决定不与异熟
识俱。彼微劣故。不与无明慧相应故。法空
智果与俱起故。七转识内随其所应。或少或
多如烦恼说。眼等五识无分别故。诸见疑
等定不相应。馀由意力皆容引起。此障但与
不善无记二心相应。论说无相唯通不善无
记性故。痴无痴等不相应故。烦恼障中此
障必有。彼定用此为所依故。体虽无异而用
有别故。二随眠随圣道用有胜劣故断惑前
后。此于无覆无记性中是异熟生。非馀三种。
彼威仪等势用薄弱。非覆所知障菩提故。此
卷一 第 976b 页 T85-0976.png
名无覆。望二乘说。若望菩萨。亦是有覆。若所
知障有见疑等。如何此种契经说为无明住
地。无明增故总名无明。非无见等。如烦恼种
立见一处欲色有爱四住地名。岂彼更无慢
无明等。如是二障分别起者见所断摄。任运
起者修所断摄。二乘但能断烦恼障。菩萨俱
断。永断二种唯圣道。能伏二现行通有漏道。
菩萨住此资粮位中。二粗现行虽有伏者。而
于细者及二随眠止观力微未能伏灭。此位
未證唯识真如。依胜解力修诸胜行。应知亦
是解行地摄。所修胜行其相云何。略有二种。
谓福及智。诸胜行中慧为性者皆名为智。馀
名为福。且依六种波罗蜜多通相皆二。别
相前五说为福德。第六智慧或复前三唯福
德摄。后一唯智。馀通二种。复有二种。谓利
自他。所修胜行随意乐力一切皆通自他利
行。依别相说。六到彼岸菩提分等自利行摄。
四种摄事四无量等一切皆是利他行摄。如
是等行差别无边。皆是此中所修胜行。此位
二障虽未伏除修胜行时有三退屈。而能三
事练磨其心。于所證修勇猛不退。一闻无
上正等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引他已證
大菩提者练磨自心勇猛不退。二闻施等波
罗蜜多甚难可修心便退屈。省己意乐能修
旋等练磨自心勇猛不退。三闻诸佛圆满转
依极难可證心便退屈。引他粗善况己妙因
练磨自心勇猛不退。由斯三事练磨其心。坚
固炽然修诸胜行。次加行位。论主起云。次加
行位其相云何。颂曰。
知障有见疑等。如何此种契经说为无明住
地。无明增故总名无明。非无见等。如烦恼种
立见一处欲色有爱四住地名。岂彼更无慢
无明等。如是二障分别起者见所断摄。任运
起者修所断摄。二乘但能断烦恼障。菩萨俱
断。永断二种唯圣道。能伏二现行通有漏道。
菩萨住此资粮位中。二粗现行虽有伏者。而
于细者及二随眠止观力微未能伏灭。此位
未證唯识真如。依胜解力修诸胜行。应知亦
是解行地摄。所修胜行其相云何。略有二种。
谓福及智。诸胜行中慧为性者皆名为智。馀
名为福。且依六种波罗蜜多通相皆二。别
相前五说为福德。第六智慧或复前三唯福
德摄。后一唯智。馀通二种。复有二种。谓利
自他。所修胜行随意乐力一切皆通自他利
行。依别相说。六到彼岸菩提分等自利行摄。
四种摄事四无量等一切皆是利他行摄。如
是等行差别无边。皆是此中所修胜行。此位
二障虽未伏除修胜行时有三退屈。而能三
事练磨其心。于所證修勇猛不退。一闻无
上正等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引他已證
大菩提者练磨自心勇猛不退。二闻施等波
罗蜜多甚难可修心便退屈。省己意乐能修
旋等练磨自心勇猛不退。三闻诸佛圆满转
依极难可證心便退屈。引他粗善况己妙因
练磨自心勇猛不退。由斯三事练磨其心。坚
固炽然修诸胜行。次加行位。论主起云。次加
行位其相云何。颂曰。
卷一 第 976c 页 T85-0976.png
「 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
释曰。此显第二加行位也。菩萨先于初无数
劫。善备福德智慧资粮。顺解脱分既圆满已。
为入见道住唯识性。复修加行伏除二取。谓
煖顶忍世第一法。此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
真实决择分故。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
资粮无加行义。煖等四法依四寻思四如实
智初后位立。四寻思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别
假有实无。如实遍知此四离识及识非有名
如实智。名义相异故别寻求。二二相同故合
思察。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煖
位。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
假施设有实不可得。初获惠日前行相故五
明得名。即此所获道皆前相故名为煖。依明
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谓此位
中重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
不可得。明相转成故名明增。寻思位极故复
名顶。依印顺定发下如是智。于所取无决定
即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既无实境离能取
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五故。
印顺忍时总名为忍。印前顺后立印顺名。忍
境识空故名为忍。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印二
取空立世第一法。谓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
世第一法二空双印。从此无间必入见道故
立无间名。毕生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
如是煖顶依能取识观所取空。下忍起时印
境空相。中忍转位于能取识如境是空顺乐
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双印空
卷一 第 977a 页 T85-0977.png
相。皆带相故未能證实。故说菩萨此四位中
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
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
安住真唯识性。彼相灭已方实安住。依如是
义故有颂云 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
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
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 此加行位
未遣相缚。于粗重传亦未能断。唯能伏除分
别二取。违见道故。于俱生者及二随眠有漏
观心有所得故。有分别故。未全伏除。全未能
灭。此位菩萨于安立谛非安立谛俱学观察。
为引当来二种见道。及伏分别二种障故。非
安立谛是正所观。非如二乘唯观安立。菩萨
起此煖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
第四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唯依欲
界善趣身起馀惠厌心。非殊胜故。此位亦是
解行地摄。未證唯识真胜义故。次通达位其
相云何。颂曰。
「 若时于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释曰。此显第三通达位也。若时菩萨于所缘
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
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證真如智
与真如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
相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故无相分
而有见分。说无相取不取相故。虽有见分而
不分别。说非能取。非取全无。虽无相分而可
说此带如相起。不离如故。如自證分缘见分
时不变而缘。此亦应尔。变而缘者便非亲證。
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
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
安住真唯识性。彼相灭已方实安住。依如是
义故有颂云 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
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
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 此加行位
未遣相缚。于粗重传亦未能断。唯能伏除分
别二取。违见道故。于俱生者及二随眠有漏
观心有所得故。有分别故。未全伏除。全未能
灭。此位菩萨于安立谛非安立谛俱学观察。
为引当来二种见道。及伏分别二种障故。非
安立谛是正所观。非如二乘唯观安立。菩萨
起此煖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
第四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唯依欲
界善趣身起馀惠厌心。非殊胜故。此位亦是
解行地摄。未證唯识真胜义故。次通达位其
相云何。颂曰。
「 若时于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释曰。此显第三通达位也。若时菩萨于所缘
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
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證真如智
与真如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
相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故无相分
而有见分。说无相取不取相故。虽有见分而
不分别。说非能取。非取全无。虽无相分而可
说此带如相起。不离如故。如自證分缘见分
时不变而缘。此亦应尔。变而缘者便非亲證。
卷一 第 977b 页 T85-0977.png
如后得智有分别故。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
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然此
见道略说有二。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
智。实證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
二空二障顿證顿断。由意乐力有堪能故。虽
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二
相见道。此复有二。一观非安立谛有三品心。
一内遣有情假法缘智。能除耎品分别随眠。
二内遣诸法假法缘智。能除中品分别随眠。
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能除一切分
别随眠。前二名法智。各别缘故。第三名类智。
总合缘故。法真见道二空见分自所断障无
间解脱。别总建立名相见道。二缘安立谛有
十六心。此复有二。一者依观所取能取别立
法类十六种心。谓于苦谛有四种心。一苦法
智忍。谓观三界苦谛真如。正断三界见苦
所断二十八种分别随眠。二苦法智。谓忍无
间观前真如。證前所显烦恼解脱。三苦类智
忍。谓智无间无漏慧生。于法忍智各别内證。
言后圣法皆是此类。四苦类智。谓此无间无
漏智生。审定印可苦类智忍。如于苦谛有
四种心。集灭道谛应知亦尔。此十六心。八观
真如八观正智。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自證
分。差别建立名相见道。二者依观上下谛
境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观现前不现前界
苦等四谛各有二心。一现观忍。二现观智。如
其所应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分谛观。断见
所断百一十二分别随眠。名相见道。诸相见
道依真假说。世第一法无间而生及断随眠。
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然此
见道略说有二。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
智。实證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
二空二障顿證顿断。由意乐力有堪能故。虽
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二
相见道。此复有二。一观非安立谛有三品心。
一内遣有情假法缘智。能除耎品分别随眠。
二内遣诸法假法缘智。能除中品分别随眠。
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能除一切分
别随眠。前二名法智。各别缘故。第三名类智。
总合缘故。法真见道二空见分自所断障无
间解脱。别总建立名相见道。二缘安立谛有
十六心。此复有二。一者依观所取能取别立
法类十六种心。谓于苦谛有四种心。一苦法
智忍。谓观三界苦谛真如。正断三界见苦
所断二十八种分别随眠。二苦法智。谓忍无
间观前真如。證前所显烦恼解脱。三苦类智
忍。谓智无间无漏慧生。于法忍智各别内證。
言后圣法皆是此类。四苦类智。谓此无间无
漏智生。审定印可苦类智忍。如于苦谛有
四种心。集灭道谛应知亦尔。此十六心。八观
真如八观正智。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自證
分。差别建立名相见道。二者依观上下谛
境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观现前不现前界
苦等四谛各有二心。一现观忍。二现观智。如
其所应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分谛观。断见
所断百一十二分别随眠。名相见道。诸相见
道依真假说。世第一法无间而生及断随眠。
卷一 第 977c 页 T85-0977.png
非实如是。真见道后方得生故。非安立后起
安立故。分别随眠真已断故。前真见道證唯
识性。后相见道證唯识相。前真见道根本智
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二中初胜故颂偏说。
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
达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
多百门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證大菩提能尽
未来利乐一切。次修习位其相云何。颂曰。
「 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
便證得转依」
释曰。此显第四修习位也。菩萨从前见道起
已。为断馀障證得转依。复数修习无分别智。
此智远离所取能取。故说无得及不思议。或
离戏论说为无得。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是出
世间无分别智。断世间故名出世间。二取随
眠是世间本。唯此能断独得出名。或出世
名依二义立。谓体无漏及證真如。此智具斯
二种义故独名出世。馀智不然。即十地中
无分别智数修此故舍二粗重。二障种子立
粗重名。性无堪任违细轻故。令彼永灭故说
为舍。此能舍彼二粗重故。便能證得二种转
依。依谓所依。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
染谓虚妄遍计所执。净谓真实圆成实性。转
谓二分转舍转得。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
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
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
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證无上觉。成立唯识意。
为有情證得如斯二转依果。或依即是唯识
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愚夫颠倒迷此
安立故。分别随眠真已断故。前真见道證唯
识性。后相见道證唯识相。前真见道根本智
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二中初胜故颂偏说。
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
达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
多百门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證大菩提能尽
未来利乐一切。次修习位其相云何。颂曰。
「 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
便證得转依」
释曰。此显第四修习位也。菩萨从前见道起
已。为断馀障證得转依。复数修习无分别智。
此智远离所取能取。故说无得及不思议。或
离戏论说为无得。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是出
世间无分别智。断世间故名出世间。二取随
眠是世间本。唯此能断独得出名。或出世
名依二义立。谓体无漏及證真如。此智具斯
二种义故独名出世。馀智不然。即十地中
无分别智数修此故舍二粗重。二障种子立
粗重名。性无堪任违细轻故。令彼永灭故说
为舍。此能舍彼二粗重故。便能證得二种转
依。依谓所依。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
染谓虚妄遍计所执。净谓真实圆成实性。转
谓二分转舍转得。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
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
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
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證无上觉。成立唯识意。
为有情證得如斯二转依果。或依即是唯识
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愚夫颠倒迷此
卷一 第 978a 页 T85-0978.png
真如。故无始来受生死苦。圣者离倒悟此真
如。便得涅槃毕竟安乐。由数修习无分别智
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得依如生死。及
能转得依如涅槃。此即真如离杂染性。如虽
性净而性杂染。故离染时假说新净。即此新
净说为转依。修习位中断障證得。虽于此位
亦得菩提。而非此中颂意所显。颂意但显
转唯识性。二乘满位名解脱身。在大牟尼名
法身故。云何證得二种转依。谓十地中修十
胜行。断十重障證十真如。二种转依由斯證
得。言十地者。一极喜地。初获圣性具證二空。
能益自他生大喜故。二离垢地。具净尸罗。远
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三发光地。成就
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四焰慧
地。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
五极难胜地。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
极难胜故。六现前地。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
胜般若令现前故。七远行地。至无相住功用
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八不动地。无分
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九善慧
地。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
十法云地。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蔽如空粗重
充满法身故。如是十地总摄有为无为功德。
以为自性。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
名地。十胜行者。即是十种波罗蜜多。施有
三种。谓财施无畏施法施。戒有三种。谓律仪
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忍有三种。谓耐怨
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精进有三种。谓被
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静虑有三种。谓
如。便得涅槃毕竟安乐。由数修习无分别智
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得依如生死。及
能转得依如涅槃。此即真如离杂染性。如虽
性净而性杂染。故离染时假说新净。即此新
净说为转依。修习位中断障證得。虽于此位
亦得菩提。而非此中颂意所显。颂意但显
转唯识性。二乘满位名解脱身。在大牟尼名
法身故。云何證得二种转依。谓十地中修十
胜行。断十重障證十真如。二种转依由斯證
得。言十地者。一极喜地。初获圣性具證二空。
能益自他生大喜故。二离垢地。具净尸罗。远
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三发光地。成就
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四焰慧
地。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
五极难胜地。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
极难胜故。六现前地。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
胜般若令现前故。七远行地。至无相住功用
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八不动地。无分
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九善慧
地。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
十法云地。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蔽如空粗重
充满法身故。如是十地总摄有为无为功德。
以为自性。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
名地。十胜行者。即是十种波罗蜜多。施有
三种。谓财施无畏施法施。戒有三种。谓律仪
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忍有三种。谓耐怨
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精进有三种。谓被
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静虑有三种。谓
卷一 第 978b 页 T85-0978.png
安住静虑引发静虑辨事静虑。般若有三种。
谓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
慧。方便善巧有二种。谓回向方便善巧拔济
方便善巧。愿有二种。谓求菩提愿利乐他愿。
力有二种。谓思择力修习力。智有二种。谓
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此十性者。施以无
贪及彼所起三业为性。戒以受学菩萨戒时
三业为性。忍以无嗔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
业为性。精进以勤及彼所起三业为性。静虑
但以等持为性。后五皆以择法为性。说是根
本后得智故。于中第八以欲胜解及信为性。
愿以此三为自性故。此说自性。并眷属一一
皆以一切俱行功德为性。此十相者。要七最
胜之所摄受方可建立波罗蜜多。一安住最
胜。谓要安住菩萨种性。二依止最胜。谓要依
止大菩提心。三意乐最胜。谓要悲悯一切有
情。四事业最胜。谓要具行一切事业。五巧便
最胜。谓要无相智所摄受。六回向最胜。谓
要回向无上菩提。七清净最胜。谓要不为
二障间杂。若非此七所摄受者。所行施等非
到彼岸。由斯施等十波罗蜜多一一皆应四
句分别。此但有十不增减者。谓十地中对治
十障證十真如无增减故。其前六种不增减
者。谓施等三增上生道。感大财体及眷属故。
精进等三决定胜道。能伏烦恼成熟有情及
佛法故。诸菩萨道唯有此二。后唯四者为助
前六令修满足不增减故。方便善巧助施等
三。愿助精进。力助静虑。智助般若令修满故。
十次第者。谓由前前引发后后。及由后后持
谓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
慧。方便善巧有二种。谓回向方便善巧拔济
方便善巧。愿有二种。谓求菩提愿利乐他愿。
力有二种。谓思择力修习力。智有二种。谓
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此十性者。施以无
贪及彼所起三业为性。戒以受学菩萨戒时
三业为性。忍以无嗔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
业为性。精进以勤及彼所起三业为性。静虑
但以等持为性。后五皆以择法为性。说是根
本后得智故。于中第八以欲胜解及信为性。
愿以此三为自性故。此说自性。并眷属一一
皆以一切俱行功德为性。此十相者。要七最
胜之所摄受方可建立波罗蜜多。一安住最
胜。谓要安住菩萨种性。二依止最胜。谓要依
止大菩提心。三意乐最胜。谓要悲悯一切有
情。四事业最胜。谓要具行一切事业。五巧便
最胜。谓要无相智所摄受。六回向最胜。谓
要回向无上菩提。七清净最胜。谓要不为
二障间杂。若非此七所摄受者。所行施等非
到彼岸。由斯施等十波罗蜜多一一皆应四
句分别。此但有十不增减者。谓十地中对治
十障證十真如无增减故。其前六种不增减
者。谓施等三增上生道。感大财体及眷属故。
精进等三决定胜道。能伏烦恼成熟有情及
佛法故。诸菩萨道唯有此二。后唯四者为助
前六令修满足不增减故。方便善巧助施等
三。愿助精进。力助静虑。智助般若令修满故。
十次第者。谓由前前引发后后。及由后后持
卷一 第 978c 页 T85-0978.png
净前前。又前前粗后后细故。易难修习次第
如是。此十修者有五种修。一依止任持修。二
依止作意修。三依止意乐修。四依止方便修。
五依止自在修。依此五修修习十种波罗蜜
多皆得圆满。此十摄者。谓一一皆摄一切波
罗蜜多互相顺故。依修前行而引后者。前摄
于后必待前故。后不摄前不待后故。依修后
行持净前者。后摄于前持净前故。前不摄后
非持净故。若依能杂而修习者。展转相望应
作四句。此实有十而说六者。应知后四第六
所摄。开为十者。第六唯摄无分别智。后四皆
是后得智摄。缘世俗故。此十果者。有漏有四。
除离系果。无漏有四。除异熟果。而有处说具
五果者。或五相资或二合说。此十学者。若自
性摄戒唯摄戒。定摄静虑。慧摄后五。若并助
伴皆具相摄。若随用摄戒摄前三。资粮自体
眷属性故。定摄静虑。慧摄后五。精进三摄。
遍策三故。若随显摄戒摄前四。前三如前及
守护故。定摄静虑。慧摄后五。此十因位有三
种名。一名波罗蜜多。谓初无数劫。尔时施
等势力尚微。被烦恼伏未能伏彼。由斯烦恼
不觉现行。二名近波罗蜜多。谓第二无数劫。
尔时施等势力微增。非烦恼伏而能伏彼。由
斯烦恼故意方行。三名大波罗蜜多。谓第三
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转增。能毕竟伏一切
烦恼。由斯烦恼永不现行。十于十地虽实皆
修。而随相增地地修一。虽十地行有无量门。
而皆摄在十到彼岸。十重障者。一异生性障。
谓二障中分别起者依彼种立异生性故。二
如是。此十修者有五种修。一依止任持修。二
依止作意修。三依止意乐修。四依止方便修。
五依止自在修。依此五修修习十种波罗蜜
多皆得圆满。此十摄者。谓一一皆摄一切波
罗蜜多互相顺故。依修前行而引后者。前摄
于后必待前故。后不摄前不待后故。依修后
行持净前者。后摄于前持净前故。前不摄后
非持净故。若依能杂而修习者。展转相望应
作四句。此实有十而说六者。应知后四第六
所摄。开为十者。第六唯摄无分别智。后四皆
是后得智摄。缘世俗故。此十果者。有漏有四。
除离系果。无漏有四。除异熟果。而有处说具
五果者。或五相资或二合说。此十学者。若自
性摄戒唯摄戒。定摄静虑。慧摄后五。若并助
伴皆具相摄。若随用摄戒摄前三。资粮自体
眷属性故。定摄静虑。慧摄后五。精进三摄。
遍策三故。若随显摄戒摄前四。前三如前及
守护故。定摄静虑。慧摄后五。此十因位有三
种名。一名波罗蜜多。谓初无数劫。尔时施
等势力尚微。被烦恼伏未能伏彼。由斯烦恼
不觉现行。二名近波罗蜜多。谓第二无数劫。
尔时施等势力微增。非烦恼伏而能伏彼。由
斯烦恼故意方行。三名大波罗蜜多。谓第三
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转增。能毕竟伏一切
烦恼。由斯烦恼永不现行。十于十地虽实皆
修。而随相增地地修一。虽十地行有无量门。
而皆摄在十到彼岸。十重障者。一异生性障。
谓二障中分别起者依彼种立异生性故。二
卷一 第 979a 页 T85-0979.png
乘见道现在前时唯断一种名得圣性。菩萨
见道现在前时具断二种名得圣性。二真见
道现在前时。彼二种障必不成就。犹明与闇
定不俱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诸相违法理
必应然。是故二性无俱成失。然断二障必由
二道。一谓无间。二谓解脱。断惑證灭期心
别故。为舍彼名粗重性故。无间道时虽无惑
种。而未舍彼无堪任性。为舍此故起解脱道。
及證此名择灭无为。虽初地所断实通二障。
而异生性障意取所知。说十无明非染污故。
理实初地修道位中亦断俱生所知一分。然
今且说最初断者。后九地断准此应知。住
满位中时既淹久。理应进断所应断障。不尔
三时道应无别。故说菩萨得现观已。复于十
地修道位中。唯修永灭所知障道。留烦恼障
助愿受生。非如二乘速趣圆寂。故修道位
不断烦恼。将成佛时方顿断故。二邪行障。谓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误犯三业。彼
障二地极净尸罗。入二地时便能永断。三闇
钝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闻思修法
忘失。彼障三地胜定总持及彼所起殊胜三
惠。入三地时便能永断。四微细烦恼现行障。
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第六识俱身见等摄。
最下品故。不作意缘故。远随现行故。说名
微细。彼昔多与此身见等同体起故说烦恼
名。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时便能永断。
五于下乘般涅槃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令厌生死乐趣涅槃同下二乘厌苦欣灭。彼
障五地无差别道。入五地时便能永断。六粗
见道现在前时具断二种名得圣性。二真见
道现在前时。彼二种障必不成就。犹明与闇
定不俱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诸相违法理
必应然。是故二性无俱成失。然断二障必由
二道。一谓无间。二谓解脱。断惑證灭期心
别故。为舍彼名粗重性故。无间道时虽无惑
种。而未舍彼无堪任性。为舍此故起解脱道。
及證此名择灭无为。虽初地所断实通二障。
而异生性障意取所知。说十无明非染污故。
理实初地修道位中亦断俱生所知一分。然
今且说最初断者。后九地断准此应知。住
满位中时既淹久。理应进断所应断障。不尔
三时道应无别。故说菩萨得现观已。复于十
地修道位中。唯修永灭所知障道。留烦恼障
助愿受生。非如二乘速趣圆寂。故修道位
不断烦恼。将成佛时方顿断故。二邪行障。谓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误犯三业。彼
障二地极净尸罗。入二地时便能永断。三闇
钝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闻思修法
忘失。彼障三地胜定总持及彼所起殊胜三
惠。入三地时便能永断。四微细烦恼现行障。
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第六识俱身见等摄。
最下品故。不作意缘故。远随现行故。说名
微细。彼昔多与此身见等同体起故说烦恼
名。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时便能永断。
五于下乘般涅槃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令厌生死乐趣涅槃同下二乘厌苦欣灭。彼
障五地无差别道。入五地时便能永断。六粗
卷一 第 979b 页 T85-0979.png
相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染净
粗相现行。彼障六地无染净道。入六地时便
能永断。七细相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
一分执有生灭细相现行。彼障七地妙无相
道。入七地时便能永断。八无相中作加行障。
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
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于第六地有
相观少无相观多。第七地中纯无相观。虽恒
相续而有加行。由无相中有加行故。未能
任运现相及土。此障八地无功用道。入八地
时便能永断。九利他中不欲行障。谓所知障
中俱生一分令于利乐有情事中不欲勤行乐
修己利。彼障九地四无碍解。入九地时便
能永断。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谓所知障
中俱生一分令于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
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起事业。入十地时便
能永断。此地于法虽得自在。而有馀障未名
最极。谓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运烦恼障
种。金刚喻定现在前。彼皆顿断入如来地 故
通佛地有十一障。十真如者。一遍行真如。谓
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遍故。二
最胜真如。谓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
为胜故。三胜流真如。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
馀教法极为胜故。四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
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五类无别真
如。谓此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类有异故。
六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此本性无染。亦不
可说后方净故。七法无别真如。谓此真如虽
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八不增减真如。
粗相现行。彼障六地无染净道。入六地时便
能永断。七细相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
一分执有生灭细相现行。彼障七地妙无相
道。入七地时便能永断。八无相中作加行障。
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
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于第六地有
相观少无相观多。第七地中纯无相观。虽恒
相续而有加行。由无相中有加行故。未能
任运现相及土。此障八地无功用道。入八地
时便能永断。九利他中不欲行障。谓所知障
中俱生一分令于利乐有情事中不欲勤行乐
修己利。彼障九地四无碍解。入九地时便
能永断。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谓所知障
中俱生一分令于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
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起事业。入十地时便
能永断。此地于法虽得自在。而有馀障未名
最极。谓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运烦恼障
种。金刚喻定现在前。彼皆顿断入如来地 故
通佛地有十一障。十真如者。一遍行真如。谓
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遍故。二
最胜真如。谓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
为胜故。三胜流真如。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
馀教法极为胜故。四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
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五类无别真
如。谓此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类有异故。
六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此本性无染。亦不
可说后方净故。七法无别真如。谓此真如虽
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八不增减真如。
卷一 第 979c 页 T85-0979.png
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染净有增减故。即
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證得此真
如已。现相现土俱自在故。九智自在所依
真如。谓若證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
故。十业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證得此真如已。
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虽
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虽初
地中已达一切。而能證行犹未圆满。为令圆
满后后建立。如是菩萨于十地中勇猛修行
十种胜行。断十重障證十真如。于二转依便
能證得。转依位别略有六种。一损力益能转。
谓初二位。由习胜解及惭愧故。损本识中染
种势力。益本识中净种功能。虽未断障种
实證转依。而渐伏现行亦名为转。二通达转。
在通达位。由见道力通达真如。断分别生二
障粗重。證得一分真实转依。三修习转。谓修
习位。由数修习十地行故。惭断俱生二障
粗重。渐次證得真实转依。四果圆满转。谓究
竟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习无边难行胜
行。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永断本来一切粗重。
顿證佛果圆满转依。穷未来际利乐无尽。五
下劣转。谓二乘位。专求自利厌苦欣寂。唯
能通达生空真如。断烦恼种證真如择灭。无
胜堪能名下劣转。六广大转。谓大乘位。为利
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槃俱无欣厌。具能通
达二空真如。双断所知烦恼障种。顿證无
上菩提涅槃。有胜堪能名广大转。此中意说
广大转依。舍二粗重而證得故。转依义别
略有四种一能转道。此复有二。一能伏道谓
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證得此真
如已。现相现土俱自在故。九智自在所依
真如。谓若證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
故。十业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證得此真如已。
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虽
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虽初
地中已达一切。而能證行犹未圆满。为令圆
满后后建立。如是菩萨于十地中勇猛修行
十种胜行。断十重障證十真如。于二转依便
能證得。转依位别略有六种。一损力益能转。
谓初二位。由习胜解及惭愧故。损本识中染
种势力。益本识中净种功能。虽未断障种
实證转依。而渐伏现行亦名为转。二通达转。
在通达位。由见道力通达真如。断分别生二
障粗重。證得一分真实转依。三修习转。谓修
习位。由数修习十地行故。惭断俱生二障
粗重。渐次證得真实转依。四果圆满转。谓究
竟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习无边难行胜
行。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永断本来一切粗重。
顿證佛果圆满转依。穷未来际利乐无尽。五
下劣转。谓二乘位。专求自利厌苦欣寂。唯
能通达生空真如。断烦恼种證真如择灭。无
胜堪能名下劣转。六广大转。谓大乘位。为利
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槃俱无欣厌。具能通
达二空真如。双断所知烦恼障种。顿證无
上菩提涅槃。有胜堪能名广大转。此中意说
广大转依。舍二粗重而證得故。转依义别
略有四种一能转道。此复有二。一能伏道谓
卷一 第 980a 页 T85-0980.png
伏二障随眠势力。令不引起二障现行。此通
有漏无漏二道加行根本后得三智。随其所
应渐顿伏彼。二能断道。谓能永断二障随眠。
此道定非有漏加行。有漏曾习相续所引未
泯相故。加行趣求所證所引未成辩故。故见
所断及修所断迷理随眠。唯根本智亲證理
故能正断彼。馀修所断迷事随眠。根本后
得皆能正断。二所转依。此复有二。一持种依。
谓本识。由此能持染净法种。与染净法俱
为所依。圣道转令舍染得净。馀依地起性虽
亦是依。而不能持种故此不说。二迷悟依。谓
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诸染净法依之得
生。圣道转令舍染得净。馀虽互作迷悟法依。
而非根本故此不说。三所转舍。此复有二。一
所断舍。谓二障种。真无间道现在前时。障
治相违彼便断灭永不成就。说之为舍。彼种
断故不复现行妄执我法。所执我法不对妄
情。亦说为舍。由此名舍遍计所执。二所弃舍。
谓馀有漏劣无漏种。金刚喻定解脱道起。引
极圆明能净本识。非彼依故皆欲舍弃。彼种
舍已。现有漏法及劣无漏毕竟不生。既永
不生亦说为舍。由此名舍生死劣法。四所转
得。此复有二。一所显得。谓大涅槃。此虽本
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真圣道生
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槃。此依真如
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法界。涅槃义别略
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
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
功德。无生无灭堪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
有漏无漏二道加行根本后得三智。随其所
应渐顿伏彼。二能断道。谓能永断二障随眠。
此道定非有漏加行。有漏曾习相续所引未
泯相故。加行趣求所證所引未成辩故。故见
所断及修所断迷理随眠。唯根本智亲證理
故能正断彼。馀修所断迷事随眠。根本后
得皆能正断。二所转依。此复有二。一持种依。
谓本识。由此能持染净法种。与染净法俱
为所依。圣道转令舍染得净。馀依地起性虽
亦是依。而不能持种故此不说。二迷悟依。谓
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诸染净法依之得
生。圣道转令舍染得净。馀虽互作迷悟法依。
而非根本故此不说。三所转舍。此复有二。一
所断舍。谓二障种。真无间道现在前时。障
治相违彼便断灭永不成就。说之为舍。彼种
断故不复现行妄执我法。所执我法不对妄
情。亦说为舍。由此名舍遍计所执。二所弃舍。
谓馀有漏劣无漏种。金刚喻定解脱道起。引
极圆明能净本识。非彼依故皆欲舍弃。彼种
舍已。现有漏法及劣无漏毕竟不生。既永
不生亦说为舍。由此名舍生死劣法。四所转
得。此复有二。一所显得。谓大涅槃。此虽本
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真圣道生
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槃。此依真如
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法界。涅槃义别略
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
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
功德。无生无灭堪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
卷一 第 980b 页 T85-0980.png
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
寻思路绝言名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證。其
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馀依涅槃。谓即真如
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
故名涅槃。三无馀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
苦。烦恼既尽馀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
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
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
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
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前三。唯我世尊具四
圆寂。如何善逝有有馀依。虽无实依而有
现似。或苦依尽说无馀依。非苦依在说有馀
依。是故世尊可言具四。二乘无馀虽无身智。
而由彼證不说彼有。彼位唯有清净真如。离
相堪然寂灭安乐。依斯说彼与佛无差。但无
菩提利乐他业。故复说此与佛有异。既所
知障亦障涅槃。如何但说是菩提障。应知圣
教依胜用说。理实俱能通障二果。如是所说
四涅槃中。唯后三种名所显得。二所生得。谓
大菩提。此虽本来有能生种。而所知障碍故
不生。由圣道力伏彼障故。令从种起名得菩
提。起已相续穷未来际。此即四智相应心品。
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离诸分别。所
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
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
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转穷未来际。如大圆
镜现众色像。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
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
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
寻思路绝言名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證。其
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馀依涅槃。谓即真如
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
故名涅槃。三无馀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
苦。烦恼既尽馀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
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
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
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
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前三。唯我世尊具四
圆寂。如何善逝有有馀依。虽无实依而有
现似。或苦依尽说无馀依。非苦依在说有馀
依。是故世尊可言具四。二乘无馀虽无身智。
而由彼證不说彼有。彼位唯有清净真如。离
相堪然寂灭安乐。依斯说彼与佛无差。但无
菩提利乐他业。故复说此与佛有异。既所
知障亦障涅槃。如何但说是菩提障。应知圣
教依胜用说。理实俱能通障二果。如是所说
四涅槃中。唯后三种名所显得。二所生得。谓
大菩提。此虽本来有能生种。而所知障碍故
不生。由圣道力伏彼障故。令从种起名得菩
提。起已相续穷未来际。此即四智相应心品。
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离诸分别。所
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
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
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转穷未来际。如大圆
镜现众色像。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
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
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
卷一 第 980c 页 T85-0980.png
像差别。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涅槃之所
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三妙观察智相应
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
转。摄观无量总持定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
于大众会能现无量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
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四
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
有情故。遍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
本愿力所应作事。如是四智相应心品虽
各定有二十二法能变所变种现俱生。而智
用增以智名显。故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
为功德皆尽。此转有漏八七六五识相应心
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
故说转识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
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
识而得此四智。大圆镜智解脱道时初成佛
故乃得现起。异熟识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
犹未顿舍。与无间道不相违故。由斯此品从
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不断。持无漏种令不
失故。平等性智菩萨见道违二执故方得初
起。后十地中执未断故。有漏等位或有间断。
法云地后与净第八相依相续尽未来际。妙
观察智生空观品二乘见位亦得初起。此后
展转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观品或无心
时皆容现起。成所作智成佛初起。以十地中
依异熟识所变眼等。非无漏故。有漏不共必
俱同境根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此二于
境明昧异故。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无漏根
方能现起。而数间断。作意起故。此四种性虽
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三妙观察智相应
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
转。摄观无量总持定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
于大众会能现无量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
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四
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
有情故。遍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
本愿力所应作事。如是四智相应心品虽
各定有二十二法能变所变种现俱生。而智
用增以智名显。故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
为功德皆尽。此转有漏八七六五识相应心
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
故说转识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
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
识而得此四智。大圆镜智解脱道时初成佛
故乃得现起。异熟识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
犹未顿舍。与无间道不相违故。由斯此品从
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不断。持无漏种令不
失故。平等性智菩萨见道违二执故方得初
起。后十地中执未断故。有漏等位或有间断。
法云地后与净第八相依相续尽未来际。妙
观察智生空观品二乘见位亦得初起。此后
展转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观品或无心
时皆容现起。成所作智成佛初起。以十地中
依异熟识所变眼等。非无漏故。有漏不共必
俱同境根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此二于
境明昧异故。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无漏根
方能现起。而数间断。作意起故。此四种性虽
卷一 第 981a 页 T85-0981.png
皆本有。而要熏发方得现行。因位渐增。佛果
圆满不增不减尽未来际。但从种生不熏成
种。勿前佛复胜后佛故。前三智品通缘真俗
一切境界二智所摄。缘真如故。是无分别缘
馀境故后得智摄。其体是一。随用分二。了
俗由證真故说为后得。第四智品遍缘三世
色等诸境。不违正理。随作意生缘事相境起
化业故后得智摄。此四智品名所生得。此所
生得。总名菩提。及前涅槃名所转得。虽转
依义总有四种。而令但取二所转得。颂说證
得转依言故。此修习位说能證得。非已證得。
因位摄故。后究竟位其相云何。颂曰。
「 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释曰。此显第五究竟位也。前修习位所得转
依。应知即是究竟位相。此谓此前二转依果。
即是究竟无漏界摄。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
净圆明故名无漏。界是藏义。此中含容无边
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义。能生五乘世出世
间利乐事故。虽有示现作生死身业烦恼等
似苦集谛。而实无漏。道谛所摄。说十五界
唯是有漏者。彼依二乘粗浅境说。非说一切。
谓馀成就十八界中。唯有后三通无漏摄。佛
成就者虽皆无漏。而非二乘所知境界。此
转依果又不思议。超过寻思言语道故。微妙
甚深自内證故。非诸世间喻所喻故。此又是
善白法性故。清净法界远离生灭极安稳故。
四智心品妙用无方极巧便故。二种皆是顺
益相故。圣说灭道唯是善性。一切如来身土
圆满不增不减尽未来际。但从种生不熏成
种。勿前佛复胜后佛故。前三智品通缘真俗
一切境界二智所摄。缘真如故。是无分别缘
馀境故后得智摄。其体是一。随用分二。了
俗由證真故说为后得。第四智品遍缘三世
色等诸境。不违正理。随作意生缘事相境起
化业故后得智摄。此四智品名所生得。此所
生得。总名菩提。及前涅槃名所转得。虽转
依义总有四种。而令但取二所转得。颂说證
得转依言故。此修习位说能證得。非已證得。
因位摄故。后究竟位其相云何。颂曰。
「 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释曰。此显第五究竟位也。前修习位所得转
依。应知即是究竟位相。此谓此前二转依果。
即是究竟无漏界摄。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
净圆明故名无漏。界是藏义。此中含容无边
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义。能生五乘世出世
间利乐事故。虽有示现作生死身业烦恼等
似苦集谛。而实无漏。道谛所摄。说十五界
唯是有漏者。彼依二乘粗浅境说。非说一切。
谓馀成就十八界中。唯有后三通无漏摄。佛
成就者虽皆无漏。而非二乘所知境界。此
转依果又不思议。超过寻思言语道故。微妙
甚深自内證故。非诸世间喻所喻故。此又是
善白法性故。清净法界远离生灭极安稳故。
四智心品妙用无方极巧便故。二种皆是顺
益相故。圣说灭道唯是善性。一切如来身土
卷一 第 981b 页 T85-0981.png
等法皆灭道摄。非苦集故。佛识所变有漏不
善无记相等。皆从无漏善种所生。无漏善摄。
此又是常无尽期故。清净法界无生无灭。性
无变易故说为常。四智心品所依常故。无断
尽故。亦说为常。非自性常。从因生故。生者
归灭。一向记故。不见色心非无常故。由所化
生无尽期故。穷未来际无断无尽。此又安乐
无逼恼故。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
智心品永离烦恼。故名安乐。此二自性皆无
逼恼。及能安乐一切有情。故二转依俱名安
乐。二乘所得二转依果。唯永远离烦恼障缚
无殊胜法故。但名解脱身。大觉世尊成就无
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
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
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
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二转
依果皆此摄故。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
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
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
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
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
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惠资粮
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寂常遍色身。相
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
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
身居能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等。现大神
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
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
善无记相等。皆从无漏善种所生。无漏善摄。
此又是常无尽期故。清净法界无生无灭。性
无变易故说为常。四智心品所依常故。无断
尽故。亦说为常。非自性常。从因生故。生者
归灭。一向记故。不见色心非无常故。由所化
生无尽期故。穷未来际无断无尽。此又安乐
无逼恼故。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
智心品永离烦恼。故名安乐。此二自性皆无
逼恼。及能安乐一切有情。故二转依俱名安
乐。二乘所得二转依果。唯永远离烦恼障缚
无殊胜法故。但名解脱身。大觉世尊成就无
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
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
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
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二转
依果皆此摄故。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
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
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
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
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
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惠资粮
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寂常遍色身。相
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
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
身居能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等。现大神
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
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
卷一 第 981c 页 T85-0981.png
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
令各获得诸利乐事。以五法性摄三身者。于
中初一摄自性身。说自性身是本性常。證因
所得非生因故。遍一切法由若虚空。无相无
为非色心故。四智心品中。真实功德镜智所
起常遍色身摄自受用。平等智品所现佛身
摄他受用。成事智品所现随类种种身相摄
变化身。既受用身摄佛不共有为实德故。四
智品实有色心皆受用摄。又他受用及变化
身皆为化他方便示现。故不可说实智为体。
然变化身及他受用虽无真实心及心所。而
有化现心心所法。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能
化现无形质法。若不尔者。云何如来现贪嗔
等。久已断故。云何声闻及傍生等知如来心。
如来实心等觉菩萨尚不知故。由此经说。化
无量类皆令有心。化现三业。如是三身虽
皆具有无边功德。而各有异。谓自性身唯有
真实常乐我净。离诸杂染众善所依。无为功
德。无色心等差别相用。自受用身具无量
种妙色心等真实功德。若他受用及变化身。
唯无边似色心等利乐他用化相功德 又自
性身正自利摄。寂静安乐无动作故。亦兼利
他。为增上缘令诸有情得利乐故。又与受用
及变化身为所依止。故俱利摄。自受用身唯
属自利。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属利他。为他
现故。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
别。而属佛法。性相异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摄。
虽不可说形量小大。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
如虚空遍一切处。自受用身还依自土。谓圆
令各获得诸利乐事。以五法性摄三身者。于
中初一摄自性身。说自性身是本性常。證因
所得非生因故。遍一切法由若虚空。无相无
为非色心故。四智心品中。真实功德镜智所
起常遍色身摄自受用。平等智品所现佛身
摄他受用。成事智品所现随类种种身相摄
变化身。既受用身摄佛不共有为实德故。四
智品实有色心皆受用摄。又他受用及变化
身皆为化他方便示现。故不可说实智为体。
然变化身及他受用虽无真实心及心所。而
有化现心心所法。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能
化现无形质法。若不尔者。云何如来现贪嗔
等。久已断故。云何声闻及傍生等知如来心。
如来实心等觉菩萨尚不知故。由此经说。化
无量类皆令有心。化现三业。如是三身虽
皆具有无边功德。而各有异。谓自性身唯有
真实常乐我净。离诸杂染众善所依。无为功
德。无色心等差别相用。自受用身具无量
种妙色心等真实功德。若他受用及变化身。
唯无边似色心等利乐他用化相功德 又自
性身正自利摄。寂静安乐无动作故。亦兼利
他。为增上缘令诸有情得利乐故。又与受用
及变化身为所依止。故俱利摄。自受用身唯
属自利。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属利他。为他
现故。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
别。而属佛法。性相异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摄。
虽不可说形量小大。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
如虚空遍一切处。自受用身还依自土。谓圆
卷一 第 982a 页 T85-0982.png
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
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
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
常依而住。如净土量身量亦尔。诸根相好一
一无边。无限善根所引生故。功德智慧既非
色法。虽不可说形量大小。而依所證及所
依身亦可说言遍一切处。他受用身亦依自
土。谓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
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
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他受
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若变
化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
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未登地
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小或大前
后改转。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
定限。自性身土一切如来同所證故。体无
差别。自受用身及所依土虽一切佛各变不
同。而皆无边不相障碍。馀二身土随诸如来
所化有情有共不共。所化共者同处同时。诸
佛各变为身为土。形状相似不相障碍。展转
相杂为增上缘。令所化生自识变现。谓于一
土有一佛身。为现神通说法饶益。于不共
者唯一佛变。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姓法尔
更相系属。或多属一。或一属多。故所化生有
共不共。不尔多佛久住世间各事劬劳。实为
无益。一佛能益一切众生。此诸身土若净若
秽无漏识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俱善无漏。
纯善无漏因缘所生。是道谛摄。非苦集故。蕴
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法因缘杂引故。有漏识
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
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
常依而住。如净土量身量亦尔。诸根相好一
一无边。无限善根所引生故。功德智慧既非
色法。虽不可说形量大小。而依所證及所
依身亦可说言遍一切处。他受用身亦依自
土。谓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
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
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他受
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若变
化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
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未登地
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小或大前
后改转。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
定限。自性身土一切如来同所證故。体无
差别。自受用身及所依土虽一切佛各变不
同。而皆无边不相障碍。馀二身土随诸如来
所化有情有共不共。所化共者同处同时。诸
佛各变为身为土。形状相似不相障碍。展转
相杂为增上缘。令所化生自识变现。谓于一
土有一佛身。为现神通说法饶益。于不共
者唯一佛变。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姓法尔
更相系属。或多属一。或一属多。故所化生有
共不共。不尔多佛久住世间各事劬劳。实为
无益。一佛能益一切众生。此诸身土若净若
秽无漏识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俱善无漏。
纯善无漏因缘所生。是道谛摄。非苦集故。蕴
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法因缘杂引故。有漏识
卷一 第 982b 页 T85-0982.png
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皆是有漏。纯从有漏
因缘生是苦集摄。非灭道故。善等识相不必
皆同。三性因缘杂引生故。蕴等同异类此应
知。然所变现是识相分。从缘生故。虚实如识。
唯言遣外不遮内境。不尔真如亦应非实。内
境与识蕴既非虚。如何但言唯识非境。识
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外境但言唯识。又
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沈沦。不解
观心勤求出离。哀悯彼故说唯识言。令自观
心解脱生死。非谓内识如外都无。
唯识三十论要释
因缘生是苦集摄。非灭道故。善等识相不必
皆同。三性因缘杂引生故。蕴等同异类此应
知。然所变现是识相分。从缘生故。虚实如识。
唯言遣外不遮内境。不尔真如亦应非实。内
境与识蕴既非虚。如何但言唯识非境。识
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外境但言唯识。又
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沈沦。不解
观心勤求出离。哀悯彼故说唯识言。令自观
心解脱生死。非谓内识如外都无。
唯识三十论要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