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569a 页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卷第三〔龙躬〕
清武林莲居 绍觉大师 音义
新伊大师 音响
法嗣智素 补遗

【△三相应门(三)初问答总明。】

「此识与几心所相应(至)以是遍行心所摄故。」

【音义 初句问。次句举颂答。阿赖下释。始自异生
乃至十地金刚道前。均名未转依位。圣凡生死流
转还灭升沉定散世出世间。名一切位。于此等位。
恒与触等相应。

合响 宗镜第四十七卷云。以此五种。体是遍行。
心所摄故。决定相应。虽复不增。亦不可减。定俱生
灭。名遍行故。

△次别释触等(五)初释触(二)初明正义(二)初正明。】

「触谓三和分别变异(至)受想思等所依为业。」

【合响 宗镜第五十七卷云。三和是因。触是其果。
触若不生时。馀受一心所。亦不能生。和合一切心
及心所。令同触前境。是触自性。即诸心所缘境时。
皆是触功能自性也。即此触似彼三和。与受等为
所依。是触之业用。

△次转释(二)初释性(三)初释三和。】
卷三 第 569b 页 X51-0569.png

「谓根境识更相随顺(至)故说为彼三和合位。」

【音义 宗镜第四十七卷云。即根境识体异名三。
不相乖反。更相交涉。名为随顺(文)。触依彼生为彼
位者。谓触依三法而生。三法由触。得合位者。安其
所也。以触能令彼三法和合。是安其生位之者。故
说触为彼位。

△次释分别变异(二)初正释。】

「皆有顺生心所功能说名变异触似彼起故名分别。」

【音义 宗镜云。根可为依境。可为取识。二所生可
依于根。而取于境。此三之上。皆有顺生。一切心所
功能作用。名为变异。分别之用。是触功能。谓触之
上。有似前三。顺生心所变异功能。说名分别。分别
即是领似异名。如子似父。名分别父。

△次通妨。】

「根变异力引触起时(至)伹说分别根之变异。」

【音义 问触既分别二之变异。云何集论等。但说
分别根。不言境识耶。答根引触胜。识境则劣。举胜
该劣。故但说根。宗镜。问何故三和唯根独胜。答一
由主故。有殊胜能。名之为主。一由近故。能近生心
及心所故。三由遍故。不唯生心所。亦能生心故。四
由续故常。相续有识。境不尔故。境体虽能生心心
所。以非主故。又非近故。偏阙二义。不名为胜。心虽
是主。近生心所。不能生心。不自在故。非遍也。偏阙
一义故。非胜境识。皆不相续识。有境生故。俱缺续
卷三 第 569c 页 X51-0569.png
义。非得胜名唯根独胜。

△三释令心触境。】

「和合一切心及心所令同触境是触自性。」

【音义 一切心及心所者。此总明也。若分别之。如
眼识相应触。能和眼识心心所。同触色境。乃至第
八心心所触根身等境。

△次释业(三)初正释。】

「既似顺起心所功能故以受等所依为业。」

【音义 谓触既有顺生一切心所功能故。与受想
等为所依也。

△次引證。】

「起尽经说受想行蕴(至)因二三四和合而生。」

【补遗 此證触为受等生缘。心所法有五十一。除
受想二。馀四十九。皆行蕴摄。又于行蕴中除触。是
能生故。更除作意。非触所生故。馀四十七并受想。
皆由触起。故云一切皆以触为缘故。由此之义。故
说识因根尘二和而生触。因根尘识三和而生受。
等者。等馀心所。皆因根尘识触四和而生。问何故
诸心所法中。受想二法别立为蕴。答受著诸欲。想
著诸见。生死轮回。以受及想为最胜因。是故别立。

△三通妨。】

「瑜伽但说与受想思(至)极相邻近引发胜故。」

【音义 难曰。经说受想行蕴。皆以触为缘。云何瑜
伽但说触为受想思所依耶。思于下。通云。瑜伽但
卷三 第 570a 页 X51-0570.png
说思者。思于行蕴为主胜故。举思一法摄馀心所。
集论下。复问集论说但为受依何也。以触下。通云。
近而胜故。触所取境。受所取极相邻近。引发受起。
比馀胜故。可意等者。等不可意及俱非相。顺益等
者。等违损及俱非相。

△次斥异解。】

「然触自性是实非假(至)如受等性非即三和。」

【音义 此由经部师计三和生触体。即三和非实
有性。今立量以證别有体性。量云。触自性是有法。
是实非假宗。六六法中下因。如受等性非即三和
喻。六六法者。谓识触受想思爱。此六种一一皆有
六故。谓触于六六法中是心所性。又于四食中。是
触食摄。于十二有支中。能为受缘。喻如受思各有
自性。非即三和

合响 身足论云。六六者。谓六识。六触。六受。六想。
六思。六爱也。如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眼
识所生爱。乃至意触所生爱。

△次释作意(二)初明正义。】

「作意谓能警心为性(至)心是主故但说引心。」

【合响 宗镜第五十七卷云。作意警心。有二功力。
一者令心未起而起。二者令心起巳趣境。故言警
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初是体性。后是业用。问作
意为在种位能警心。为在现行能警心。答在种位
能警心。以作意自性明利。虽在种位。若有境至。而
卷三 第 570b 页 X51-0570.png
能警心。心所种令生现行。喻如多人同一室宿。外
边有贼来。时众中有一人。为性少睡。便能警觉馀
人。此人虽自身未起。而能警觉馀人令起。亦如内
心相分。离与见分同起。法尔有能牵心功能。今作
意亦尔。其作意种子。既警彼诸心心所种。生现行
巳。作意现行。又能引心现行。令趣前境。

补遗 瑜伽第一卷云。虽眼不坏。色现在前。能生
作意。若不正起。所生眼识。必不得生。要眼不坏。色
现在前。能生作意。正复现起。所生眼识。方乃得生。
如是眼识。乃至身识应知亦尔。

△次斥异解。】

「有说令心回趣异境(至)应非遍行不异定故。」

【音义 先叙回趣异境者。正缘此境时。引转向馀
故。持心令住者。专注一境故。彼俱下次斥。回趣异
境。应非遍行。持心一境。何异于定。故俱非理。

△二释受(二)初明正义。】

「受谓领纳顺违俱非(至)能起合离非二欲故。」

【音义 合离非二欲者。于顺希合。于违望离。于非
顺非违。虽不欲合。亦不欲离。故于三境皆有爱起。

△次斥异解(二)初叙执。】

「有作是说受有二种(至)以境界受共馀相故。」

【音义 所缘谓顺等三境。自性受领。俱触者。谓受
从触生。即反领俱生触为所缘境。名自性受。于二
受中。唯自性受。是受之自相。以境界受。通馀心所。
卷三 第 570c 页 X51-0570.png
共缘之相。故非自性受。

△次斥破(二)初破领俱触(三)初正破。】

「彼说非理受定不缘俱生触故。」

【音义 受于所缘自有其境。决不以俱生触。而为
所缘也。

△次遮救(三)初破受似触生。】

「若似触生名领触者(至)应名因受何名自性。」

【音义 先牒救词。似因下破。谓触生受。触是受因。
受即触果。因果相似。名为领触者。则诸世间。凡是
似因之果。亦应领因。领故名受。应皆受性。又触是
受因。受既领因。应名因受。何名自性受。

△次破受领受体。】

「若谓如王食诸国邑(至)违自所执不自證故。」

【音义 先牒计。王喻于受。国邑喻触。意谓。受从触
生。而领触所生受。义同王自国邑生。而食国邑物。
是则受领受自体。名自性受。非谓领因。名自性受。
理亦下破违。自所执者。前云领俱生触。今受领受
体。则违自所执。不自證者。凡为證者。必须他法。如
人指不自触。刀不自割。今言受领受。即是自證于
自矣。

△三破不舍自性。】

「若不舍自性名自性受应一切法皆是自性受。」

【音义 若言受不舍自性。名自性受者。应一切法
皆受自性。何者。以一切法。皆不舍自性故。
卷三 第 571a 页 X51-0571.png

△三结责。】

「故彼所说但诱婴儿。」

【△次破共馀相。】

「然境界受非共馀相(至)名境界受不共馀故。」

【补遗 受领顺等三境。随受一相。定属于巳。名境
界受。如领顺境时。不领违舍。若领违舍。不领顺境。
夫触唯触对。作意唯警心。想唯取像。思唯造作。受
唯领纳。故不共馀相也。

△四释想。】

「想谓于境取像为性(至)方能随起种种名言。」

【合响 宗镜第四十七卷云。此中安立取像异名。
谓此是青非青等。作分齐而取其相。名为安立。由
此取像。便起名言。此是青等。性类众多。故言种种。
瑜伽第五十五卷云。想云何。谓三和合故。施设所
缘假合而取。此复二种。一随觉想。二言说随眠想。
随觉想者。谓善言说人天等想。言说随眠想者。谓
不善言说。婴儿等类。乃至禽兽等想(文)。此想心所
遍于诸识。故于名言有起不起。今总言能起者。且
对诸识释耳。若唯属第八识想。于二种名言。皆不
能起。应准瑜伽第二种想。思之。又前受中起爱为
业。及后思中役心等言皆例知。

补遗 显扬论云。想者谓名句文身熏习为缘。从
阿赖识种子所生。依心所起与心俱转相应取相
为体。发言议为业(文)。分齐相者。谓高下方圆等像。
卷三 第 571b 页 X51-0571.png
依此像状方起种种名言。此瓶此依等。

△五释思。】

「思谓令心造作为性(至)驱役自心令造善等。」

【音义 善品等者。谓善品不善品俱非品。正因等
者。谓正因邪因俱非因。正因相即有义事。邪因相
即无义事。俱非可知。令造善等者。行有义等事也。

补遗 作意思惟二种别相。转识论云。心恒动作。
名为作意。筹量可行不可行。令心成正成邪。名为
思惟。作意如马行。思惟如骑者。马但直行。不能避
就是非。由骑者故。令其离非就是。思惟亦尔。令作
意离漫行也。

△三结相应义。】

「此五既是遍行所摄(至)所缘事等故名相应。」

【音义 遍行相广释者。文在第五卷末。此触下。释
相应义。行相异者。问识以了别为行相。受等以领
纳等为行相。行相既异。云何相应。而时下答。正明
相应义。时同者。谓王所同一刹那故。依同者。谓所
依根王所。皆以末那为俱有依故。所缘等者。影像
相分为所缘。谓王所俱作青等解故。自体名事等
者。相似义。体虽各一。境相相似故。所缘及事。皆名
为等。由二同二等。故名相应。如单巳一人。与谁为
同。无相应义。

△四受俱门(二)初明唯舍受相应(二)初正释(三)
约识行相明。】
卷三 第 571c 页 X51-0571.png

「此识行相极不明了(至)是故唯与舍受相应。」

【音义 宗镜释云。此有五义。一极不明了。是舍受
相。若苦乐受。必明了故。二不能分别顺违境相。取
中容境。是舍受相。若是馀受。取违顺境故。三由微
细。若是馀受。行相必粗。四由一类。若是馀受。必是
易脱。此行相定。故成一类。五相续而转。若是馀受。
必有间断。此恒相续。故惟舍受。由此五义。必其有
故。便能受熏持种相续。

△次约俱生受明。】

「又此相应受唯是异熟(至)待现缘故非此相应。」

【音义 谓此识相应受。唯真异熟。伹随先引业力
转。不待现缘。是俱生受故。是此识相应。若苦乐受。
是异熟生。属前六识。要待现缘方转故。非此识相应。

补遗 瑜伽第六十三卷云。阿赖耶识相应受。于
一切时。唯是不苦不乐。唯是真异熟。此于一切识
流转时。或乐俱行。或苦俱行。或非苦非乐俱行位
中。恒相续流。乃至命终无有断绝。所馀三受(即馀一切
识相应三受也)。当知思惟之所引发。非是俱生时时作意。
引发现前。彼俱生受极微细故。难可分别。

△三约执藏义明。】

「又由此识常无转变(至)故此但与舍受相应。」

【△次释妨(二)初难。】

「若尔如何此识亦是恶业异熟。」

【音义 难意云。既唯舍受相应。如何此识亦是恶
卷三 第 572a 页 X51-0572.png
业异熟。恶业所招宁无苦受。

△次释。】

「既许善业能招舍受(至)如无记法善恶俱招。」

【合响 先例明善可招。舍恶亦应然。舍受下立量
明。舍受是有法。善恶俱招宗。不违苦乐品故因。如
无记法喻。宗镜第四十七卷云。无记既寂静。何为
恶业果。舍虽寂静。不违二故。得为恶果。不同禅定
寂静。此无所能为。故通恶业感。馀七转识。设起苦
乐。此识皆俱。以舍不违苦乐品故。若或苦乐不俱。
于人天中。应不受苦果。以相违故。三恶趣中。应不
受乐果。亦相违故。此中苦乐皆是别招。故舍不违
(文)

△次简非馀所相应(二)初徵答。】

「如何此识非别境等心所相应互相违故。」

【△次释明(二)初明非别境俱。】

「谓欲希望所乐事转(至)故此不与别境相应。」

【音义 谓欲下。文并易了。定能令心专注一境。此
识任运刹那别缘者。宗镜释云。定虽影像相分。刹
那新起。至加行时。所观本质前后相总。但耑注境。
此识任运不作加行。专注本质。恒缘现在。影像所
缘。但新新起。且定行相。一一刹那。深取专注。趣向
所缘。此识浮疏。行相不尔。故非定俱。言任运者。是
随业转(文)。馀可意得。末句结答。

△次明非善等俱。】
卷三 第 572b 页 X51-0572.png

「此识唯是异熟性故(至)有间断故定非异熟。」

【音义 善谓信等善心所。染污谓贪等忿等烦恼。
此识是异熟无记故。不与善染二位俱。恶作下释。
非四不定俱。恶作等四。虽通无记。是异熟生。非真
异熟。非一切时恒相续故。非此相应。

△五三性门(三)初问。】

「法有四种谓善不善(至)阿赖耶识何法摄耶。」

【△次答。】

「此识唯是无覆无记异熟性故。」

【△三释(二)初释无覆无记义。】

「异熟若是善染污者(至)故此唯是无覆无记。」

【补遗 宗镜第四十九卷释云。异熟若是善染性
者。流转还灭。应不得成。善趣既是善。应不生不善。
恒生善故。即无流转恶趣之义。由业故生死流。由
苦故生死转。恶趣翻亦然。既恒生恶。应无还灭。由
道故还。由灭故灭。又此识是善染依故者。此识既
是果报之主。既恒是善。应不为恶依。恒是恶。应不
为善依。互相违故。又若善染者。如极香臭。应不受
熏。此识唯无记性。可受熏习。既无熏习。即无种子。
种子若无。即是无因。因既无故。其果亦无(文)。初约
异熟性显无记。次约善染依显无记。三约所熏性
显无记。故此下结。

△次释无覆无记名。】

「覆谓染法障圣道故(至)此非善恶故名无记。」
卷三 第 572c 页 X51-0572.png

【音义 先以覆释无覆。染法谓贪等。圣道谓无漏
智。净心谓清净理。贪等烦恼能障蔽之。故名为覆。
此识非染。故名无覆。记谓下。以记释无记。善恶谓
能感业因。爱非爱谓所招趣果。因果皆有胜体。可
记别故。是名记法。此非善恶。故名无记。

△六心所例王门(二)初正释(二)初例三性门。】

「触等亦如是者(至)诸相应法必同性故。」

【合响 初句牒颂文。谓如下例。

△次例馀诸门。】

「又触等五如阿赖耶(至)故说触等亦如是言。」

【合响 谓阿赖耶。既是异熟。所缘行相。俱不可知。
缘三种境。此触等五。亦是异熟不可知。缘三种境。
赖耶相应受。一向是舍。无记性摄。此五法相应。亦
是舍受。无记性摄。如是五门。皆可例同。故说触等
亦如是言。瑜伽第五十一卷云。云何建立相应转
相。谓阿赖耶识。与五遍行心相应法。恒共相应。谓
作意触受想思。如是五法。亦唯异熟所摄。是极微
细。世聪慧者。亦难了故。亦常一类缘境而转。又阿
赖耶识相应受。一向不苦不乐。无记性摄。当知馀
心所行相亦尔。

△次斥谬(二)初叙执。】

「有义触等如阿赖耶(至)亦如是言无简别故。」

【音义 此师意谓。触等五法。例同赖耶。亦是异熟。
及一切种。乃至无覆无记。何者。亦如是言。无简别
卷三 第 573a 页 X51-0573.png
故。

△次斥破(二)初破一切种(二)初正破(二)初约不能
受熏持种破。】

「彼说非理所以者何(至)如何同识能持种子。」

【音义 谓触等依识而有。故不自在。不能受熏。何
能持种。故不可例同于识。如贪信等。量云。触等是
有法。何能持种宗。因云依识不自在故。不能受熏
故。喻如贪信等。

△次纵受熏以种多难破。】

「又若触等亦能受熏(至)六眼识等俱时生故。」

【音义 谓若触等设能受熏。于一有情。随熏□法。
应有六种。一王五所。合有六故。种既有六。果从何
生。不应一果从六种起。多种一芽。曾未有故。若说
下。遮计从一种生。亦不下。遮计次第生。又不下。遮
计顿生。

△次破救(二)初叙执。】

「谁言触等亦能受熏(至)亦如似火无能烧用。」

【音义 初外人申救。不尔下。论主复诘。谓若不言
触等受熏持种。如何前云触等同识。名一切种。谓
触等下。重申救意。谓触等五。缘境之时。要托第八
所缘。三境为质。方乃自变相分影像。而为所缘。即
以所变似种。名一切种。非谓受熏持种。名一切种
也。触等下。复以三因。成立似种。初谓触等。与识所
缘相等。识既缘种。触等亦有似种。为所缘故。又谓
卷三 第 573b 页 X51-0573.png
触等但缘似根身等。不缘种子。生无色界有情。既
无色托。应无所缘。然必有所缘。即似种也。且亲所
缘缘。定应有故。谓心王据种。触等虽亦缘种。然伹
是疏缘。若亲所缘缘者。必以内所虑托。即触等自
證体上。变起似种相分。为亲所缘缘也。由此三义。
故知定应有似相种。此似下。释无前过。此似种相。
秖成所缘缘。不为因缘。生现行法。故无受熏持种
之义。如触等所变似根。非眼等识所依。亦如所变
似火无能烧用。那言从种生果。或一或多。若顿若
渐耶。

△次破斥。】

「彼救非理触等所缘(至)不尔本颂有重言失。」

【音义 谓触等所缘。似种等相应。于次后执受及
处。方与本识例同。何得于前一切种中。即言似种
相耶。由此故。颂说一切种言。定目受熏持种义。不
说所缘种相。若不尔者。则本颂有重言之失。以前
说所缘种。后执受中。复说所缘种故。

△次破无简别。】

「又彼所说亦如是言(至)随所应说非谓一切。」

【音义 初牒前所执。定不下破。若谓无简别。咸可
相例。勿触等如识。亦应了别如识。亦与触等相应。
若不尔者。非无简别。由此故知。亦如是言。随其所
应。例而例之。非谓一切也。故前六句颂。唯一切种。
及了与触等相应。三义有殊。馀可例同。故云随应。
卷三 第 573c 页 X51-0573.png

△七因果譬喻门(二)初明正义(二)初正释颂文(三)
初徵答总标。】

「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

【合响 初问。非断下答。宗镜。问阿赖耶识若常。则
无转变。若断则不相续。如何会通。得合正理。答不
一不异。非断非常。方契因缘唯识正理。

△次法喻别释(二)初释恒转义。】

「恒谓此识无始时来(至)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补遗 先释恒义。宗镜第四十九卷释云。一类者。
常无记义。相续者。未曾断义。界趣生本者。即是依
此识故。施设三界五趣四生。是引果故。识是界趣
生之本(文)。体性坚住。持诸种子。令不失故。转谓下
释转义。宗镜云。因果性故。简一非我也。有生灭故。
简常非自性也。常一之法无因果。若无因果。即是
断常。以是常故。如虚空等。应不受熏。若不受熏。即
无生死涅槃差别(文)。是知由恒故能持种。由转故
能受熏。恒以遮断灭之见。转以表法体非常。犹如
瀑流。因果法尔相续。量云。阿赖耶识是有法。非断
非常宗。恒随转故因。同喻如瀑流。

△次释如瀑流。】

「如瀑流水非断非常(至)外触等法恒相随转。」

【音义 初明非断常故。漂溺有情。令不出离。由有
此识有诸趣故。华严经云。一切众生。为大瀑水波
浪所没。又如下。明虽遇众缘起眼等识。而恒相续。
卷三 第 574a 页 X51-0574.png
如楞伽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
跃而转生。次又如下。明与习气触等恒转。谓内持
习气。如水下鱼。外与触等相应。如水上草。意明此
识随业流转诸趣。此内外法。恒相随转而不舍也。

△三结示缘起。】

「如是法喻意显此识(至)故说此识恒转如流。」

【补遗 初标。谓此下释。玄谈钞第五卷云。若因不
灭。迁至于果。则名为常。若果不续。因无所生。则随
断灭。今常相续。故无断常。又云。非断非常。因灭果
生者。于二谛门中。曲开此义。此则于俗谛中。明非
断常。不同法性宗二谛互融。明非断常。以法相宗。
真俗二谛。超然不同。不同法性宗二谛相即故(文)
缘起者。广百论第三卷云。诸法展转。从无始来。依
同类因。生等流果。起后后果。续前前因。于中无间。
所以不断。若前因灭。后果不生。于中有间。可名为
断。由对治生。前因力灭。后果不续。所以非常。若法
凝然。不舍前相。其体无变。可名为常。又前因灭。所
以非常。后果续生。所以非断。又念念灭。所以非常。
相似相续。所以非断。又法非有。所以非常。亦复非
无。所以非断。有即为常。无便断故。如是佛子。远离
二边。悟入缘起处中妙理。

△次通妨显理(二)初释过未既假不成非断难(二)
初外难。】

「过去未来既非实有(至)断岂得成缘起正理。」
卷三 第 574b 页 X51-0574.png

【合响 此即玄谈所明。法有我无宗中。一切有部
来难。彼意谓。过去未来。并皆实有故。得成缘起正
理。汝大乘宗。既云过未非实。非常可尔。非断之义。
如何可成。既唯断灭。岂成缘起。

△次答释(二)初对斥。】

「过去未来若是实有(至)常亦不成缘起正理。」

【音义 若谓过未定是实有。可许非断。既曰非断。
便为定常。岂是非常。既唯常法。亦不成缘起正理。

△次显理。】

「岂斥他过已义便成(至)何假去来方成非断。」

【音义 将申正理。先示意云。岂谓斥他之过。便成
巳所立义。若不摧破邪宗。难以显其正理。前之辩
析。意在于斯。前因下。正申缘起。两头喻因果。低昂
喻生灭。非异刹那。故云时等。因果体殊。生灭事异。
同在一时。更非前后。如是因果。刹那生灭。相续不
断。何假去来二世实有。方成非断。

△次释无因无果谁离断常难(二)初外难。】

「因现有位后果未生(至)既无因果谁离断常。」

【音义 谓大乘既云。前因灭位。后果方生。则因现
有时。后果犹未生。后果既未生。此因是谁因。如不
生子。未可名父。此难无因也。后果现有时。前因既
巳灭。既无有因。果是谁果。如无有父。宁得有子。此
难无果也。既无下结难。

△次答释(二)初对破。】
卷三 第 574c 页 X51-0574.png

「若有因时巳有后果(至)无因无果岂离断常。」

【音义 若谓因现有时。巳有后果。是则本有果矣。
果既本有。何待前因。然因本为办果。果为酬因。因
义既无。果义宁有。有因有果。离断离常。既无因果。
岂离断常。

△次显理(二)初略明。】

「因果义成依法作用(至)应信大乘缘起正理。」

【音义 前既对破外难巳靖。故此中略示缘起正
理。以劝其信。谓大乘言因果者。依前灭后生。法体
作用。非同情执。故前所诘难。于汝有失。非预我宗。
何者。若谓果体本有。用亦应然。所待因缘。亦本有
故。若此则体用。皆本来有。何待前因。故云由斯汝
义。因果定无。应信大乘缘起正理。

△次广显(三)初标义。】

「谓此正理深妙离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设。」

【音义 谓此正理假智。及诠所不能到。故云深妙
离言。今言因果离断常等义。皆依增益似相假施
设耳。

补遗 宗镜第四十九卷。问此阿赖耶识。既为一
切法因。又称引果。只如因果之法。为真实有。为假
施设。答皆从识变。是假施设。

△次释成。】

「观现在法有引后用(至)假谓现识似彼相现。」

【音义 宗镜第四十九卷释云。今明诸法自相离
卷三 第 575a 页 X51-0575.png
言。谓观三世唯有现法。观此现法。有能引生当果
之用。当果虽无。而现在法。有引彼用。用者功能。行
者寻见。现法之上。有此功用。观此法果。遂心变作
未来之此。相似未来。实是现在。即假说此所变未
来。名为当果。对此假当有之果。而说现在法为因。
此未来果。即观现在法功能。而假变也。其因亦尔。
观此现法。有酬前之相。即异熟变相等。观此所从
生处。而能变为过去。实非过去而是现在。假说所
变为现法。即对此假。曾有过去因。而说现在为果。
而实所观。非因非不因。非果非不果。且如于因性
离言故。非实是因。有功能故。非定不因。果亦如是
(文)。所言假者。谓现在识。似彼当果。曾因相现。此是
增益非真实有。

△三结劝。】

「如是因果理趣显然(至)诸有智者应顺脩学。」

【补遗 开蒙。问因果二字如何能离断常二边。答
有因故非常。有果故非断(文)。此即缘起中道。如是
妙理。非智莫契。应顺修学。

△次斥异说(二)初正斥(二)初斥馀部(二)初叙计(三)
初标。】

「有馀部说虽无去来而有因果恒相续义。」

【合响 此即玄谈所明。法无去来宗中。大众说转
等。八部所执也。彼计实有现在法。及无为法。其过
未法。体用俱无。故云无去来。意谓不假设设曾因
卷三 第 575b 页 X51-0575.png
当果。唯依现法而立因果。恒相续义。

△次释。】

「谓现在法极迅速者(至)体相虽殊而俱是有。」

【音义 先明因果义。谓现在法。如击石火。极速一
念。犹有初生后灭二时。况稍缓者。即此一念法初
生时。酬能引因。即名为果。奚必曾因对说现果。后
变灭时。引所生果。即名为因。何藉当果。对说现因。
虽有初后生灭二时。此之因果。法体唯一。前因下。
显相续义。谓前引果之因正灭。此后酬因之果正
生。此之因果。体相虽殊。即灭即生。而俱是有前后
相续。成缘起理。

△三结。】

「如是因果非假施设(至)谁有智者舍此信馀。」

【△次斥非(三)初总斥。】

「彼有虚言都无实义。」

【△次别破(三)初破一念二时。】

「何容一念而有二时(至)生既现有灭应现无。」

【音义 谓极迅速者。唯在一念。岂有刹那一念。而
容生灭二时。况生灭二相。义极乖反。宁得同居一
现在法。灭若下。明三世不同义。谓灭本过去。生是
现在。若言灭居现在。生应合是未来。宁执同世。若
谓生是现有。灭是过去。设谓有故名生。既是现在。
无故名灭。宁非过去。何俱执同现在耶。又谓灭若
非无。而居现在。生应非有。必在未来。生既是有。而
卷三 第 575c 页 X51-0575.png
居现在。灭应现无。宁非过去。由斯理趣。生灭定非
同世。故前所执。于此唐捐。

△次破生灭体一。】

「又二相违如何体一非苦乐等见有是事。」

【音义 生灭二法。决定相违。犹如苦乐。如何体一。
故斥云非苦乐等。见有是事。

△三时体互破。】

「生灭若一时应无二生灭若异宁说体同。」

【音义 若执生灭体一。则不应言时虽有二。若执
生灭时异。宁说生灭体同。则汝所执。自语相违。

△三结非。】

「故生灭时俱现在有同依一体理必不成。」

【合响 问大乘言。前因灭位。后果即生。馀部亦言。
前因正灭。后果正生。二说是同。何故大乘斥之。彼
有虚言无实义耶。答言虽似同。义实迥别。大乘因
果。是假施设。如称两头低昂时等。馀部因果。计为
实有。虽约现在。犹有生灭初后二时。有此之异。是
故斥之。

△次斥经部。】

「经部师等因果相续(至)阿赖耶识能持种故。」

【音义 广百论释第九卷出彼执云。我经部等。因
缘和合。无间果生。果起酬因。复能生后。如是展转。
无始时来。因果连绵。相续不绝。无有生灭断常等
过。今破斥之。意谓由有赖耶。受熏持种。得有因果
卷三 第 576a 页 X51-0576.png
相续。若不许有。斯义不成。

△次结劝。】

「由此应信大乘所说因果相续缘起正理。」

【△八伏断位次门(二)初徵答总标。】

「此识无始恒转如流(至)阿罗汉位方究竟舍。」

【△次广释颂义(二)初正明舍阿赖耶(二)初总明。】

「谓诸圣者断烦恼障(至)永远离故说之为舍。」

【音义 谓三乘无学。圣人于烦恼障中分别。皆断
俱生。或永断或永伏。皆名阿罗汉。尔时第八识中
烦恼障摄现起等。粗重究竟远离故。说为舍。

合响 大钞云。言粗重者。违细轻故。粗重有三。一
现起粗重贪等。令心无堪任故。二种子粗重。烦恼
种子障诸智。故三粗。重粗重实非烦恼。似烦恼故。
如身子嗔习。毕陵慢习等(文)。今论文粗重。即初二
两重也。

△次别释(二)初明能舍诸位(二)初明正义(二)初正
(二)初释义。】

「此中所说阿罗汉者(至)永不复受分段生故。」

【音义 颂中所说阿罗汉者。非局声闻之第。四果
通指三乘无学果位。何者阿罗汉义。含杀贼应供
无生。以三乘无学果人。皆具此三义故。得阿罗汉
名清凉云。大乘第八地菩萨。同于罗汉。以舍分段。
出三界故。

△次引證。】
卷三 第 576b 页 X51-0576.png

「云何知然决择分说(至)成阿罗汉及如来故。」

【音义 初徵辞意。谓三乘无学永舍赖耶。皆名阿
罗汉者。由何教理。而知其然耶。决择下答。先引瑜
伽决择分。證三乘无学。舍赖耶名。诸阿罗汉者。有
时解脱。慧解脱。俱解脱等不同。次引集论。證成诸
菩萨名阿罗汉。

△次释妨(二)初难。】

「若尔菩萨烦恼种子(至)亦不成就阿赖耶识。」

【音义 此蹑前意难问。谓汝引决择分说诸阿罗
汉独觉如来。皆不成就阿赖耶。以彼皆永远离烦
恼粗重故。若尔菩萨未尽烦恼障种。皆应成就赖
耶。何故即彼决择分说。不退菩萨。亦不成就阿赖
耶识耶。

△次答(二)初约回心向大释。】

「彼说二乘无学果位(至)故彼论文不违此义。」

【补遗 谓彼决择所言。不退者是。二乘无学回心
向大之人。彼巳永断烦恼障。惑即回小向大之时。
不复退位。起惑故名不退。因其趣大菩提。复名菩
萨。彼自无学来巳不成就阿赖耶识。即摄入此诸
阿罗汉中故。论前云。阿罗汉。此云不退菩萨。名异
义同。故不相违。

△次约直修大乘释。】

「又不动地以上菩萨(至)此亦说彼名阿罗汉。」

【音义 不动地巳上。谓八九十之三地菩萨。一切
卷三 第 576c 页 X51-0576.png
烦恼。即修道所断。俱生障永不行者。巳永远离诸
现缠故。法驶流即所知。法执漂溺有情。受变易死。
如瀑流水。任运转者。能于驶流。得自在故。能诸行
中。起诸行者。如于布施一行。能起诸波罗蜜。刹那
刹那转增进者。念念流入萨婆若海。以此诸义。證
成不动等地。名为不退。然此下。释成舍赖耶名我
见爱等。即末那相应四惑。即俱生我执。八地巳上。
生空智果。相续现前。不复执藏为我。舍赖耶名故。
此颂中。亦说彼名阿罗汉。

△次斥异解(二)初正破(二)初叙。】

「有义初地以上菩萨(至)故亦说彼名阿罗汉。」

【音义 此师意明不。唯八地巳上。名为不退。七地
巳前菩萨。亦名不退。巳證生法二空真如。巳得生
法二智。巳断分别烦恼所知二障。随修一行。诸行
庄严。虽为利益众生。现起俱生烦恼。终不为失。有
此诸义故。初地等亦名不退然此下。释舍赖耶名。
谓初地等。虽不断尽俱生惑障。此识分别我见爱
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由此义故。亦舍赖耶名。亦
说彼名阿罗汉。故集下。引證不起烦恼过失。烦恼
如诸毒。正智如咒药。烦恼虽起。以正智调伏故。不
为过。虽伏未断。犹如巳断。亦名阿罗汉。

△次破。】

「彼说非理七地巳前(至)许便违害诸论所说。」

【音义 谓七地巳前。第七识中俱生我执。犹未永
卷三 第 577a 页 X51-0577.png
断故。不应舍阿赖耶名。若彼下举例。破若言唯断
分别我见爱等。名舍赖耶。则预流等亦应名舍许。
则违于诸论所说。以诸论中。曾不见说预流等。舍
赖耶故。

△次破救(二)初叙。】

「地上菩萨所起烦恼(至)宁可以彼例此菩萨。」

【音义 救云。地上菩萨。为利生故。示起烦恼。由正
知故不为过失。预流不尔。宁可例同。

△次破。】

「彼六识中所起烦恼(至)由此故知彼说非理。」

【音义 谓俱生烦恼。通前七识。前六识中有间俱
生。可如上说。而第七识中。无间俱生于有漏心位。
任运执藏。宁不同彼。有漏位者。谓诸菩萨于见道
位巳永远离分别二障。俱生二障。犹未伏灭故。于
地上漏与无漏。相间而起。无漏心时。则第七识我
见爱等不。复执藏若。出无漏任运恒尔故未舍藏。
由此下结斥。

△次简所舍唯名。】

「然阿罗汉断此识中(至)尔时便入无馀涅槃。」

【补遗 宗镜第五十卷云。八地巳上无阿赖耶名。
唯有异熟识。第七恒执异熟识为法。又第八识本
无阿赖耶名由第七。执第八见。分为我。令第八得
阿赖耶名。苦不执时。但名异熟识(文)。故阿罗汉。但
舍赖耶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以彼异熟。未空尚
卷三 第 577b 页 X51-0577.png
持俱生法。执种子故。第八名多故云。一切若舍识
体。诸阿罗汉才證无学。应便入无馀依涅槃。何者
以无异熟。识体持种。最后身智。无能任持故。反显
未有不断尽异熟种子。而能舍异熟识者。故云勿也。

△次通明第八异名(二)初广释诸名(二)初释名义
(二)初总标。】

「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

【音义 第八识。通圣凡一切位故。虽诸异生有学
无学皆悉成就。然随积集执持等义。立七种名。

补遗 义别立名者。小钞云。于有情有成就此名
者。有不成就此名故也。

△次别释(四)初释心等四名。】

「谓或名心由种种法(至)此等诸名通一切位。」

【音义 宗镜释云。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
以能集生多种子故。或能熏种于此识中。既能积
集。复起诸法故。说此识名为心义。阿陀那。此云执
持执。持诸种有色根故。所知依者。依谓第八。所知
即杂染清净三性。种现与彼为依。名所知依无性
摄论云。所应可知故。名所知。依谓所依。此所依言
简取能依。杂染清净诸有为法。不取无为。由彼无
有所依义故。所依即阿赖耶识。或名种子识。能持
世间出世间种者。持有漏种。名为世间。持无漏种。
名为出世间。问种子识。与心义何别。答即取第八
识现行。亦名种子故。但是种能生现行故。名种子
卷三 第 577c 页 X51-0577.png
识此识现行。能生法种。功能义边。第八识。名种子
识。前言心者。但是积集集起义名心。此等下结上
四名。通圣凡位。

△次释阿赖耶名。】

「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至)有杂染法执藏义故。」

【音义 此名通二。非无学下正显阿赖耶名。唯在
异生与有学二类也。

△三释异熟识名。】

「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至)犹有异熟无记法故。」

【音义 此异熟识名。通异生二乘无学。十地菩萨。
唯除如来。以如来纯是无漏善性。而无有漏异熟。
无记法故。

△四释无垢识名。】

「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至)圆镜智相应。」

【音义 非烦恼依故。名无垢。最极清净无漏法者。
谓佛地所有诸功德也。此无垢识。名唯如来。有三
乘异生。皆未得善净第八故。如契经下。引如来功
德庄严经證成。

补遗 宗镜第五十卷云。异熟识至金刚心末。一
刹那间永舍。解脱道中。即成无垢识。名阿摩罗即
果中第八识。纯一无漏。不摄一切染法种子故。不
与杂染种。现为所依故。唯镜智相应。名无垢识。

△次简所舍。】

「阿赖耶名过失重故(至)心等通故随义应说。」
卷三 第 578a 页 X51-0578.png

【音义 问第八识。既有诸名。通凡圣位。云何本颂。
唯说阿赖耶。释云过失重故。谓与杂染法。互相摄
藏。亦为有情执藏为我。是有漏生死根本。馀名不
尔。故云过重。又最初舍故。谓不动地。前才舍藏。未
舍馀名。先舍此故。有斯二义。故颂偏说。将得菩提
时。指金刚道后心也。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入。无
馀依涅槃时舍者。谓二乘灰身泯智时也。无垢无
舍。以能出生力无畏等。无漏善法穷未来际。利乐
有情心等四名。通一切位。依染净义随应说之。

补遗 声闻独觉。入无馀依涅槃时。舍异熟识体
者。是就小乘当教论也。若以大乘望之。实未曾舍。
必要断尽。异熟种子。在菩萨金刚道后。方空其体。
今就小乘。灰身泯智边。权云舍体实。则亦是舍名
而巳。阿赖耶曰舍名异熟。识曰舍体。良由赖耶因
三藏义得名。于三藏中。执藏过重第七。不执即舍
藏。名异熟识。以异熟果得名。兼有劣无漏法。说不
全空其体。不名菩提。故曰舍体。

△次结归二位。】

「然第八识总有二位(至)镜智遍缘一切法故。」

【音义 初句总标。一有下。别明有漏位中。唯是无
覆无记性摄。相应心所唯触等五所缘。唯执受处
三境。无漏位中。唯善性摄。与二下明相应。先标列。
次与一下释成。初句释遍行五所。常乐下五句。如
次释别境五所。极净一句。释性等善十一。无染下
卷三 第 578b 页 X51-0578.png
简不相应无染污故。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无散动
故。不与不定四法相应。此亦下释相应受名。同有
漏此唯属善。以一下明所缘。若不遍缘非圆镜智
故。巳上释颂竟。

△次證有本识(三)。初徵答总标。】

「云何应知此第八识(至)圣教正理为定量故。」

【音义 小乘向来唯知有眼等识。今闻论主广明。
第八缘起作用。乃至立种种名。虽知如是然。云何
知离眼等识。别有自性。圣教下答。宗镜释云。此第
八非是世间。现量所见之境。唯凭圣言量及真正
道理。而知有之。

△次教理别明(二)初引教(二)初引大乘(二)初引契
经證有第八(二)初三经四颂(四)初引阿毗达摩颂
(二)初引颂。】

「谓有大乘阿毗达摩(至)有诸趣及涅槃證得。」

【音义 阿毗达摩。此云无比法。摄论释云。无始时
者初际无故。界者因义。即种子是谁因种。谓一切
法。一切法等依者(第八识自證分)。能任持故。非因性故。能
任持义是所依义。非因性义。所依(无覆无记)能依(三性)。性
各异故。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證得者。谓生杂染等
那落迦等。若离阿赖耶识。皆不可有生等。杂染毕
竟止息。名为涅槃。若离阿赖耶识。不应證得。

△次释义(二)初正释(三)初约二用释(二)初略判颂
文。】
卷三 第 578c 页 X51-0578.png

「此第八识自性微细(至)流转还灭作依持用。」

【音义 初二句总彰颂意。颂中下。别判初后作用
不同。

△次广释颂义(二)初因缘用(二)初释(二)初正释因
缘。】

「果是因义即种子识(至)一切法等为依止故名为缘。」

【音义 宗镜第四十七卷释云。言界者是因义。谓
第八识。从无始至今能持一切漏无漏。色心等诸
法种子。又能与漏无漏种子。力令生现行。即第八
与一切种子为依持。生起二因依是缘义者。谓第
八识能变为身器作。有情依与一切漏无漏现行
法。而为所依。以能执受五色根身。与前七识现行。
为俱有依故。即第八识。能以一切现行色心等法。
为增此缘依也。

△次转释缘用。】

「谓能执持诸种子故(至)亦以第七为俱有依。」

【音义 谓第八能持种故。与现法为所依故。即变
为彼器。界根身及为彼。七转识所依以能下别释
所依。初明为前五识依止。又与下。为六七二识依
止。瑜伽云。由有阿赖耶识。得有末那。由此末那为
依止故。意识得转。譬如依止眼等。五根五识身转。
非无五根。意识亦尔。非无意根(文)。末那下。复立比
量明六七有俱有依。末那意识。是有法。依俱有根。
宗。转识摄故。因如眼等识。喻第八复依。第七第八
卷三 第 579a 页 X51-0579.png
是有法。亦以第七为俱有依宗。是识性故因。如第
七识喻。

△次结。】

「是谓此识为因缘用。」

【△次依持用(二)初明流转依持(三)初标。】

「由此有者由有此识有诸趣者有善恶趣。」

【△次释。】

「谓由有此第八识故(至)诸趣资具亦得趣名。」

【音义 顺流转法。谓惑业苦种。流转生死。谓五趣
现。果惑业种望生死。为增上缘。苦种与生死。能作
因缘。第八能持三种习气故。令有情生死相续。虽
惑下释疑。有疑云。惑业苦三。皆流转法。何故颂中。
唯言诸趣生。即是苦。释有二义。初约果胜释。次通
因果释。能趣谓惑业。所趣谓苦。生资具即是惑业。
能作诸趣资粮具度故。

△三结。】

「诸惑业生皆依此识是与流转作依持用。」

【△次明还灭依持(三)初标。】

「及涅槃證得者由有此识故有涅槃證得。」

【△次释。】

「谓由有此第八识故(至)究竟尽位證得涅槃。」

【音义 顺还灭法。谓本有无漏种子。由此识持。于
见道前后。展转熏生。乃至究竟。證得涅槃。故云令
修行者證得。宗镜云。谓第八识。不唯独与有漏流
卷三 第 579b 页 X51-0579.png
转。法为依持用。兼能与一切无漏。顺还灭法。为依
持用(文)。此中下简释。谓此颂中。言證得涅槃者。唯
说能證道。不言涅槃以涅槃。是清净法界了因。所
了不依此识有故。此唯约能證释也。或此下。约所
證释。或此但说所證涅槃。以发心修行正所求者。
唯涅槃故。谓證得言目所證得。或双说灭道。道即
能还灭。灭即所还灭故。二皆是还灭品摄。谓涅槃
下。出双说之义。能得即解脱道。能断即无间道。

△三结。】

「能所證断皆依此识是与还灭作依持用。」

【音义 能所断。谓能断道。所断惑也。能所證。谓能
證道。所證灭也。

△次约染净释。】

「又此颂中初句显示(至)依转识等理不成故。」

【音义 初句言无始时来界者。界是性义。即识自
性无始。恒有次句一切法等。依者显与染净法为
依止故。由此有诸趣即染依止。及涅槃證得。即净
依止杂染下转释。集谛即是能趣。惑业苦谛是所
趣生。此二世间因果也。道谛能證得道灭谛。所證
涅槃此二出世因果也。彼二下结意。明此第八识。
唯无记性故。与染净法为所依止。前七转识通善
染性。不能与。二俱作所依也。

△三约三性释。】

「或复初句显此识体(至)圆成实性如次应知。」
卷三 第 579c 页 X51-0579.png

【补遗 三自性义如后。第八卷中释后。三显与三
种自性为所依止者。第二句与依他起性。为所依
止。诸法皆依缘所生故。第三句与遍计性为所止
依。由遍计执有诸趣。趣生体是第八故。第四句与
圆成实。为所依止。二种圆成皆依第八而證得故。

△次结證。】

「今此颂中诸所说义离第八识皆不得有。」

【△次重引前经中颂(二)初引颂。】

「即彼经中复作是说(至)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次释义(二)初正释(二)初释前三句(二)初约含藏
义释。】

「由此本识具诸种子(至)能依所依俱生灭故。」

【音义 颂中文倒故。长行回文解释。谓第八识自
證分持诸种子故。能摄藏诸杂染法。依此能含藏
义。立阿赖耶名。非如下。简异数论。谓胜性转为大
等。因果虽殊。而体是一。果虽生灭而因是常。今则
不尔故云。非如何者能生种子。与现行果体非一
故。能依诸法与所依。识俱生灭故。是故异于邪执
能显正理。

△次约三藏义释。】

「与杂染法互相摄藏(至)故说此识名阿赖耶。」

【△次释第四句(二)初约地上释。】

「巳入见道诸菩萨众(至)故我世尊正为开示。」

【音义 现观有六。后第九卷中。释真者。谓地前相
卷三 第 580a 页 X51-0580.png
似现观犹未断惑。不名为真證解者。地上菩萨。巳
得二种殊胜智故。如实了知。此微细识。虽未穷源。
巳能分觉。是故世尊正为开示。

△次通地前释。】

「或诸菩萨皆名胜者(至)求彼转依故亦为说。」

【音义 信解者未能證悟。凭教而生信解转依者。
谓此识能持染净法。种与染净法俱为所依。圣道
转令舍染得净。谓资粮位等诸菩萨。虽未实證此
识而能依教信解。于唯识义发大勇猛。求彼转依
之果故。我世尊亦为彼说。

△次结證。】

「非诸转识有如是义。」

【△三引解深密经颂(二)初引颂。】

「解深密经亦作是说(至)恐彼分别执为我。」

【音义 摄论释云。甚深者。世聪睿者所有觉慧。难
穷底故。甚细者诸声闻等。难了知故。是故不为声
闻等。开示此识彼不求微细。一切智智故。一切种
子如瀑流者。刹那展转相续不断。如水瀑流。我于
凡愚不开演者。怀我见者。不为开示。恐彼分别计
为我故。

△次释义(二)初正释(三)初释第一句。】

「以能执持诸法种子(至)不能通达故名甚细。」

【合响 阿陀那此云执持。宗镜第五十卷云执持
有三。一执持根身令不烂坏。二执持种子令不散
卷三 第 580b 页 X51-0580.png
失。三执取结生相续者。即有情于中有身临末位。
第八识初一念。受生时。有执取结生相续义。结者
系也属也。于父母腹中。一念受生。便系属彼。亦如
磁毛石吸铁。铁如父母精血二点。第八识如磁毛
石。一刹那间。便揽而住。同时根尘等种。从自识中。
亦生现行。名为执取结生(文)。如世尊言。阿陀那识
若不入母胎者。不应和合。成羯逻蓝等。无性者。谓
一阐提。不信第八识。为诸法自性。若无第八。即无
佛性故。名无性阐提。外道由不信此识。为诸法本。
或执冥性。或执大有性。执断执常。为此漂溺。令不
出离。故不能穷底趣寂者。谓诸声闻亦不信有第
八。唯知六识三毒。为染净根本。沉空滞寂。而不觉
知故。不能通达。

△次释第二句。】

「是一切法真实种子(至)恒无间断犹如瀑流。」

【音义 真实种子者。亲生现行法故。如瀑流者。第
八识中。一切种子。虽遇众缘。鼓击起眼等识。而此
识体恒无间断。犹如瀑流。或种子生住异灭。不停
似瀑流故。

△三释后二句。】

「凡即无性愚即趣寂(至)故我世尊不为开演。」

【音义 闻甚深妙理。不能證解。更起邪执。妄计为
我。由昔未闻圣教。恒起俱生。今听法音。复增分别。
此分别执是恶趣因。障碍圣道。令不得生。故我世
卷三 第 580c 页 X51-0580.png
尊不为开演。

△次结證。】

「唯第八识有如是相。」

【△四引入楞伽经颂(二)初引颂。】

「入楞伽经亦作是说(至)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

【音义 此八句颂。前四句唯喻。后四句法喻合说。
藏识如海。境界缘如风。恒字合上无有间断。起诸
识如波浪。波浪即海之作用。诸识即藏识之作用。

△次释义。】

「眼等诸识无如大海(至)故知别有第八识性。」

【音义 意明眼等诸识。转间易脱。无如大海。恒相
续转起识浪。义反显第八有如是义。故知下结證。

△次指广證有。】

「此等无量大乘经中皆别说有比第八识。」

【△次显大乘是至教量(二)初立比量證。】

「诸大乘经皆顺无我(至)如增壹等至教量摄。」

【音义 谓声闻等一向信小乘。增一阿含等经。是
至教量。不信诸大乘经。若不以彼所信。小乘经为
同喻。證成大乘经。是至教量。直饶广引千经。彼若
不信。徒施无益。所以欲扶大乘先须證有。然后令
彼无疑。而深信也。文中先明大乘所證之义皆顺
无我等二句。明人空弃背等二句。明四谛。赞佛法
等二句。明赞内毁外表蕴等二句。明表正遮邪。乐
大乘下。结上所诠理。非颠倒乐。大乘者。许为开示。
卷三 第 581a 页 X51-0581.png
立量云。诸大乘经是有法。至教量摄宗。皆顺无我。
乃至契经摄故。因同喻如增一等。

△次引七因證(二)初引圣慈氏七因(二)初总标。】

「又圣慈氏以七种因證大乘经真是佛说。」

【补遗 如上既引现在释迦。今又引未来弥勒。以
證大乘是佛所说。

△次别明(七)一先不记。】

「一先不记故若大乘经(至)诸可怖事先预记别。」

【音义 若未来当起坏正法。可怖畏事。如来在时。
皆预记别。如佛说。末法世时。有诸魔王。入我法中。
著我袈裟。破我正法。法必灭尽。诸如是等佛先授
记。若大乘经。非佛所说。佛何故不同灭后为坏正
法者。诸可怖畏事。先预记别。量云。大乘经是有法。
真是佛说宗。因云先不记故。喻如小乘经。下六因
比量准知。

△一本俱行。】

「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至)宁知大乘独非佛说。」

【△三非馀境。】

「三非馀境故大乘所说(至)故大乘经非非佛说。」

【音义 大乘经所说甚深难思。具大根者。方堪领
受。非彼邪外思量境界故。彼教中曾所未说。说亦
不信。况是彼说。故知大乘。真是佛说。非是非佛所
说。

△四应极成。】
卷三 第 581b 页 X51-0581.png

「四应极成故若谓大乘(至)是佛所说其理极成。」

【音义 今佛馀佛。同是佛故。若谓大乘是他佛说。
非今释迦佛说。既佛佛道同。应信大乘经。是佛所
说。其理极成。无容异议。

△五有无有。】

「五有无有故若有大乘(至)非大乘教不应正理。」

【音义 若许有大乘。应信此大乘教。是佛所说离
此教外别求大乘不可得故。若无大乘声闻乘教。
亦应非有何者。以离大乘无成佛义。谁出于世说
声闻乘故。许声闻乘。是佛所说。而非毁大乘。不是
佛说。不应正理。

△六能对治。】

「六能对治故依大乘经(至)故应信此是佛所说。」

【音义 谓小乘修行。能引真智。对治烦恼。信是佛
说。若依大乘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别智。能正
对治一切烦恼故。应信此是佛所说。

△七义异文。】

「七义异文故大乘所说(至)是故大乘真是佛说。」

【音义 大乘所说理趣甚深。闻者宜应默识心通。
忘言契理。不可但取文。而略其义。谤非佛语。如此
甚深之教。非至圣莫能宣示故。知大乘真是佛说。

△次引庄严论颂义。】

「如庄严论颂此义言(至)极成有无有对治异文故。」

【△次引馀部(二)初总标。】
卷三 第 581c 页 X51-0581.png

「馀部经中亦密意说阿赖耶识有别自性。」

【补遗 此引小乘四部密意说者。恐彼分别起执
故。暗指而不显言。今论主。于下文中。标出皆指此
第八识。

△次别引(四)初大众部。】

「谓大众部阿笈摩中(至)非眼等识有如是义。」

【音义 梵音摩诃僧伽。此云大众。即老少同会共
集律部也。并下之上座部。会玄十三。引南山戒疏
云。根本二部如四分中。初结集时。选五百人。即是
窟内迦叶上座部。馀不在数名。大众即窟外部。阿
笈摩。此云契经。即律部中经。谓彼经中。密意说此
第八。名根本识。是眼等识所依止故。譬如树根茎
等。所依是茎根本。非眼等识有如是义者。反显唯
第八识。有此根本义故。

△次上座部。】

「上座部经分别论者(至)唯此恒遍为三有因。」

【音义 梵音体毗履。此云老宿。秦言上座。唯迦叶
等。老宿同会。共出律部经。即是此部中经。分别论
者。即造论释经之人。谓彼经及论皆密意说。此第
八名有分识。唯此下。显唯此第八识。常无间断。周
遍三界。方能为三有之因。

△三化地部。】

「化地部说此名穷生死蕴(至)唯此识名穷生死蕴。」

【音义 准宗轮论此部。即一切有部分出。会玄云。
卷三 第 582a 页 X51-0582.png
言化地部者。部主昔作国王。化治地上庶人。后舍
位出家修道从本为名。曰化地部无性。释云。于彼
部中。有三种蕴。一者一念顷蕴。谓一刹那有生灭
法。二者一期生蕴。谓乃至死恒随转法。三者穷生
死蕴。谓乃得金刚定。恒随转法。说此名穷生死者。
宗镜释云。缘此第八遍三界九地。恒常有故。但有
生死处。即常遍为依。直至大乘金刚心。末烦恼尽
时方舍故。名穷生死蕴。离第八下。明彼穷生死蕴。
即是第八。若离此识。彼穷生死蕴。不可得故。谓无
下。简馀蕴。非穷生死蕴。谓无色界诸色间断。此简
色蕴无想天等馀心等。灭此简受想行。并识蕴中
前七识。不相应行。无别自体。此简不相应行故。唯
此第八识。名穷生死蕴。

△四说一切有部(二)初引文。】

「说一切有部增一经中(至)欣阿赖耶喜阿赖耶。」

【音义 此即上座部分出。初总标。谓爱下别立四
名。

△次论释(二)初释义(三)初明正义。】

「谓阿赖耶识是贪总别(至)不应执馀五取蕴等。」

【音义 初略示立四名。所以谓第七末那贪。彼第
八总别缘。彼三世为境。立此四名。宗镜释云。爱是
总句。总缘三世为境。馀三是别句。别缘三世。乐是
现世。欣是过去。喜是未来。有情下。明贪爱义。即此
第八是诸有情。第七时时执此第八识见分。为自
卷三 第 582b 页 X51-0582.png
内我故。唯赖耶是真爱著处。馀法不尔。故不应执。
馀五取蕴等。为爱著处。

补遗 言不应执馀等者。会玄第九卷云。此中五
取蕴说。名阿赖耶。有馀复谓贪俱乐受。名阿赖耶。
有馀复谓萨迦耶见。名阿赖耶。此等诸师。由教反
證愚于阿赖耶识故。作此执如是安立阿赖耶名。
随声闻乘。安立道理。亦不相应(文)。故下文一一简
释。

△次别简释(七)初简馀蕴。】

「谓生一向若受处者(至)令我自在受快乐故。」

【音义 一向苦受处者。谓三恶趣。馀取蕴者。对此
赖耶故云馀。即前七识。并馀四蕴。俱是第八识之
馀。谓诸苦趣有情。彼恒厌逆。馀五取蕴。苦受身心。
唯求内我。得自在乐。是则所厌在蕴。所爱在我故
唯赖耶是真爱著处。

△次简五欲。】

「五欲亦非真爱著处(至)虽不贪著而爱我故。」

【音义 离欲者。谓不还果人。巳断欲界烦恼。即于
色界妙五欲。虽不生著。而俱生我执。犹未断尽故。
于赖耶犹生我爱。

△三简乐受。】

「乐受亦非真爱著处(至)虽厌乐受而爱我故。」

【音义 离第三静虑染者。谓第四静虑巳上。由彼
苦乐二心。俱时顿舍。虽厌乐受。而恒爱我。
卷三 第 582c 页 X51-0582.png

补遗 会玄第九卷云。若贪俱乐受。名阿赖耶。生
第四静虑以上。无有具彼有情。常有厌逆。于中执
藏亦不应理。

△四简身见。】

「身见亦非真爱著处(至)而于内我犹生爱我。」

【音义 依身执我。名为身见。非无学者。谓有学圣
人。即初二三果。能于正法信解无我。虽于外身不
执为我。而于内我。犹生爱故。

△五简转识。】

「转识等亦非真爱著处(至)虽厌转识等而爱我故。」

【音义 谓有学圣人。求灭尽定。虽厌转识。而于内
我。犹生爱著故。转识等非爱著处。

△六简色身。】

「色身亦非真爱著处离色染者虽厌色身而爱我故。」

【音义 离色染者。谓生无色界。人厌离有色求生
无色。虽厌色身。而爱我故。

△七简不相应行。】

「不相应行离色心等无别自体是故亦非真爱著处。」

【△三总结示。】

「异生有学起我爱时(至)故唯此是真爱著处。」

【音义 意明一切异生。及诸有学起我爱时。于前
所简馀蕴法中。虽有爱与非爱。而于此识我爱定
生故。唯第八是真爱著处。

补遗 异生有学所起我爱。此是第六识中。分别
卷三 第 583a 页 X51-0583.png
我。而于此识。我爱定生。是第七识中。俱生我。

△次结證。】

「由是彼说阿赖耶名定唯显此阿赖耶识。」

【补遗 由是彼增一经中所说。阿赖耶名定。唯显
此阿赖耶识义。巳上引教竟。

△次显理(三)初结前起后。】

「巳引圣教当显正理。」

【△次依经广显(十)初持种心(三)初引经證有。】

「谓契经说杂染清净(至)彼持种心不应有故。」

【合响 此引理證有。即引经中明著道理。而为凭
据。论主推显非离经外别有道理。宗镜第五十卷
云。集起名心。唯属第八。集诸种子起现行故。集诸
种子者。即色心人天。三界有漏无漏。一切诸法种
子。皆是第八识能集。犹如世间库藏。起现行者。谓
三界五趣。有漏无漏。一切色心等现行。皆从第八
识生起。第八识是能集起。一切色心等种子。是所
集起。今取能集起名心。正取第八心王自證分。名
集起心。相分是色。见分是用。證自證分。落后边故。
为自證分。能集诸法种子。令不散失。复能起诸种
现行功能。从无始来。更不间断故。独有集起义。即
知第八自證分。与识中种子。为二因。便是此中集
起二义。一为依持因。即是集义。二与力令生起因。
即是起义(文)。若无下。据理證有第八。

△次依义广释(二)初明正义(二)初正释(二)初简转
卷三 第 583b 页 X51-0583.png
识非持种心。】

「谓诸转识在灭定等(至)非染净种所集起心。」

【补遗 宗镜第五十卷云。前七名转识。转谓改转。
是不定义。即三性三量三境。易脱不定(文)。灭定等
者。等取五位无心。此诸转识。有间断故。在有心位
中。以根境作意等。生识之缘各别。又善恶等三性
类别。更易转脱。犹如电光。性不坚住。非可受熏。不
能持种。故诸转识非彼经所说染净种所集起心
也。量云。诸转识是有法。不能持种。非染净种所集
起心宗。因云在灭定等。有间断故。根境作意善等
类别。易脱起故。不坚住故。喻如电光等。此中前后
十科。虽引经为證。耑在显理。既欲显理。若非比量。
则不能定是非。覈邪正。故比量申。而外人结舌。不
容其不生信矣。故破简文中。每用三支。比度楷定。
使无混淆。则大乘正理自显也。

△次明第八是持种心(二)初正释(二)初顺明。】

「此识一类恒无间断(至)契当彼当所说心义。」

【补遗 对上转识简别。一类者。唯是无记。简三性
类别。恒简易脱。无间断简有间断。坚住简不坚住。
此识具此等义。故能持种。是故第八。方契彼经所
说。集起心义。量云。此第八识是有法。坚住可熏宗。
一类恒无间断故因。喻如苣蕂等。

△次反显。】

「若不许有能持种心(至)应同外道执自然生。」
卷三 第 583c 页 X51-0583.png

【音义 初略示。谓若不许有持种心者。非伹违于
集起等经。亦违熏习正理。谓诸下。转释有两种违
理。初明现行不熏成种失。谓若无第八。则所起染
净转识。虽是能熏。无受熏之识。不熏成种。则所起
能熏现识。虚丧其功。染净下。显无因应同外道失。
谓前七现行之功虚弃。不熏成种。则后时染净法
起。是无因种。应同外道自然生矣。既尔受熏持种
二义俱无。宁不违理。是以许有第八能持种心。则
无是过。

△次简非(二)初简色不相应。】

「色不相应非心性故(至)宁可执为内种依止。」

【补遗 非心性者。第八自證分。体是心性。能持种
色。及不相应。非心性故。不是所熏。岂能持种。如声
光等。声是实法。喻色。光乃虚假。喻不相应。又彼二
法。色是识所变。不相应依色心分位假立。无实自
体。非内种依。岂能持种。量云。色不相应是有法。理
非所熏。岂能持种宗。因云非心性故。喻如声光等。

△次简转识心所。】

「转识相应诸心所法(至)不能持种亦不受熏。」

【补遗 转识间断易脱起故。巳如前简。相应心所
如王亦尔。且更阙自在之义。又非心之体性。岂能
受熏持种。量云。转识相应心所是有法。不能受熏
持种宗。间断易脱起故因。喻如识。即以心王为同
喻。秪可分取间断易脱起之因。以王自在。是心性
卷三 第 584a 页 X51-0584.png
故。

△次结示。】

「故持种心理应别有。」

【△次斥异解(五)初破识类受熏持种(二)初叙。】

「有说六识无始时来(至)何要执有第八识性。」

【补遗 此是小乘所执。彼宗止许唯一心王。其用
有六。名为六识。依根境等前后分位者。谓唯一心
王。随六根六境作意。及与善等三性。前后分位转
变。成于六识。事虽转变而类无别者。事即识体。类
者似也。是识之类。意谓前念识体。带起后念识类。
如谷声之响。声虽巳灭。馀响犹存。是声之类。识之
事类亦尔。谓识体虽依根境等。前后分位。改转变
换。而类无善恶等殊。唯是一味无别。即前念转变
之事。熏后念一味。无别之类。是所熏习。能持种子。
因果义成。何要执有第八自證体性。能受薰持种
耶。

△次破(六)初约假实破。】

「彼言无义所以者何(至)应不能持内法实种。」

【音义 若执识类是实。即同数论执冥性是实非
假。许类是假。便无胜用。岂能持实种子。

△次约三性破。】

「又执识类何性所摄(至)别类必同别事性故。」

【音义 初句总徵。若是下别破。先破善恶。量云。类
若是善恶。应不受熏。许有记故。犹如择灭。以择灭
卷三 第 584b 页 X51-0584.png
是慧性。是有记善法。故以为喻。若是下。次破无记。
谓类若是无记。六识起善恶心时。无记心断。类亦
应尔。如何受熏。又事若善恶。类亦必同。勿使事是
善恶。类是无记。何者。事既有三性之别。类亦应然。
别类必同别事性故。

△三约无心位破。】

「又无心位此类定无(至)如何可执持种受熏。」

【音义 无心位中。既无六识。此类定无。无则间断
非坚。何能受熏持种。

△四约凡圣类同破。】

「又阿罗汉或异生心(至)无漏法熏许便有失。」

【音义 圣凡之别。由藏识有舍不舍之殊。故熏习
亦有差别。若不许有第八识。唯执圣凡识类。同是
无记。是所熏性。则圣者识类。应为染法所熏。异生
识类。应为无漏法熏。若许异生受无漏熏。则异生
应名圣者。罗汉受染法熏。则圣者应名异生。故云
许便有失。量云。阿罗汉是有法。应为诸染法熏宗。
因云识类同故。喻如异生。异生准知。

△五约根法类同破。】

「又眼等根或所馀法(至)故不应执识类受熏。」

【合响 所馀法即色声等。谓识既有类。即根与法
亦应有类。识类既许受熏。即根类法类亦应受熏。
然汝不许。故不应执识类受熏。

△六约事类不俱破。】
卷三 第 584c 页 X51-0584.png

「又六识身若事若类(至)能熏所熏必俱时故。」

【合响 汝执六识事类。前后二念。既不俱有。则非
互熏。以前后二念故。何故前后二念。便不相熏。能
熏所熏。必同时故。量云。六识事类是有法。非互相
熏宗。前后二念不俱故因。喻如隔念者。

△次破六识俱转受熏持种。】

「执唯六识俱时转者(至)故彼亦无能持种义。」

【音义 由上破前后二念不俱时故。非互相熏。复
有馀部说。眼等六识俱时而转。前五是能熏。第六
是所熏。俱时而有熏习义成。能持种子。由前下破。
由前理趣者。谓第六识无心位无。既有间断。性非
坚住。无所熏义。岂能持种。

△三破色心自类前为后种(二)初叙。】

「有执色心自类无间(至)故先所说为證不成。」

【音义 经部师执言。从前刹那色。后刹那色无间
而生。从前刹那心。后刹那心及相应法。无间而生。
此中因果道理成就。何用复计阿赖耶识。是诸法
因。故先所说第八持种。为證不成。

△次破(二)初正破(二)初约无熏习义破。】

「彼执非理无熏习故(至)如何可执前为后种。」

【音义 谓种必由熏习生长。色心自类。既无熏习。
如何可执前为后种。

△次约间断不生破。】

「又间断者应不更生(至)死位色心为后种故。」
卷三 第 585a 页 X51-0585.png

【音义 若无种子。则间断者。应不更生。梁摄论破
云。谓从无色界退没。或从无想天退没。及从灭尽
定起。此色心等久灭。云何得为后色心生因。二乘
无学无后蕴者。谓既间断不生。则二乘无学。身智
俱泯。入为馀依。无色心故。应无后蕴。由彼不以第
八识为后种。而以死后色心。为后种故。既二乘入
无馀依。则死位巳无色心。复以何种生后蕴耶。故
摄论破竟结云。色心前后相生。但应容有等无间
缘。及所缘缘。无因缘义。

△次遮救。】

「亦不应执色心展转(至)非所熏习前巳说故。」

【音义 经部师救云。无色虽无有身。以有心在。无
想灭定。虽无有心。非无身存。即以色心互为种生。
是故退没定起。非无色心。故遮云。亦不应执互为
种生。以转识与色。非所熏习。前巳说故。

△四破三世实有能成因果(二)初叙。】

「有说三世诸法皆有(至)起染净法势用强故。」

【音义 准宗轮论。此一切有部所执。谓三世法皆
是实有。以过去为因。现在为果。现在为因。未来为
果。因果感赴。无不皆成。何劳执有第八持种。若尔
云何经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
心。然经说心为种子者。能起染净现法。心之势用
强故。

△次破。】
卷三 第 585b 页 X51-0585.png

「彼说非理过去未来(至)一切因果皆不得成。」

【音义 初立量破过未非实。又无下。次明过未无
作用。故非因缘。若无下。显有第八持种。因果方成。

△五破执遣相空拨无本识(二)初叙执斥违经。】

「有执大乘遣相空理(至)彼特遣害前所引经。」

【合响 宗镜第五十卷云。不达真异熟。證唯识人。
多执俗有真无。强生异见。不知诸佛密意。执遣相
空理。以为究竟。此乃破遍计情执。是护过遮诠。便
拨依他圆成。悉作空华之相。若无依圆。本识及一
切法。皆应无体。既非实有。成大邪见。

△次约法斥违理(二)初斥成邪见。】

「智断證修染净因果(至)亦不谓全无但执非实故。」

【音义 谓起智断惑。修因證果。染净诸法。皆执非
实。成大邪见。何者。外道亦不谓染净等皆无。但执
非实。谓染因不招恶果。净因不感善果。如空华等。
因果皆虚。

△次斥反正智。】

「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至)求石女儿用为军旅。」

【音义 若染净等一切诸法。皆非实有。菩萨不应
为舍不实生死。精修不实菩提资粮。谁有智者(云
云)。幻敌喻不实生死。石女儿军旅。喻不实资粮。

△三总结證成。】

「故应信有能持种心(至)彼心即是此第八识。」

【△二异熟心(三)初引经證有。】
卷三 第 585c 页 X51-0585.png

「又契经说有异熟心(至)彼异熟心不应有故。」

【合响 宗镜第四十七卷云。谓前世中。以善不善
业为因。招感得今生第八异熟心是果。若无下證
成。

△次依义广释(二)初简转识非真异熟。】

「谓眼等识有间断故(至)是异熟生非真异熟。」

【音义 非一切时是业果者。谓眼等识通三性。于
中唯无记性。是满业所感之果。若起善恶时。则非
业果。故云非一切时是业果故。异熟下。转释间断
非异熟心。谓彼命根。依第八识立。由先业所引。住
时决定。无有断巳更续之义。言等者。等众同分。眼
等下。简六识中满业果。非真异熟。量云。眼等识是
有法。非异熟心宗。因云。有间断故。非一切时是业
果故。喻如电光等。

△次明第八是真异熟(三)初约有情身器显有真
异熟。】

「定应许有真异熟心(至)复依何法恒立有情。」

【音义 初依理顺明。由上理故。决定应许有真异
熟。是酬引业果。能变身器。为有情依。次身器下。反
显。简非根身器界。离心理非有故。不相应法。指命
根及众同分。转识等非恒有故。若无此心。身器谁
变。又依何法。恒立有情。

△次约身受怡劳显有真异熟。】

「又在定中或不在定(至)彼位如何有此身受。」
卷三 第 586a 页 X51-0586.png

【音义 谓在定时无思虑。不在定时有思虑。无思
虑。则后时身有怡适。乐受生起。有思虑。则后时身
有劳损。苦受生起。此等身受现行。皆由真异熟有。
此若无者。无如是事。

△三约非佛有情显有真异熟。】

「非佛起馀善心等位(至)如许起彼时非佛有情故。」

【补遗 非佛者。谓十界中除佛。显馀之九界有情
位中。起馀善等心时。必应现起真异熟心。对佛果
极善。故称馀善。等者。等于不善无记。即等觉位菩
萨。犹有一分俱生法执未尽。而异熟尚在。究竟空
时。必在菩萨金刚道后故。唯佛无异熟。如许起彼。
馀善心等。则定有异熟。非佛是有情故。量云。非佛
起馀善心等位是有法。必应现起真异熟心宗。因
云。非佛有情故。同喻如许起彼时。

△三总结證成。】

「由是恒有真异熟心彼心即是此第八识。」

【△三界趣生体(三)初引经證有。】

「又契经说有情流转(至)彼趣生体不应有故。」

【合响 初引经。若无下證成。宗镜第四十七卷云。
须信有第八识。为三界九地五趣四生之体。若无
此识。即一切有情。不应得有。

△次依义广释(二)初标义。】

「谓要实有恒遍无杂彼法可立正实趣生。」

【补遗 具足四义。方是趣生之体。
卷三 第 586b 页 X51-0586.png

△次释成(二)初简转识等非趣生体。】

「非异熟法趣生杂乱(至)皆不可立正实趣生。」

【音义 谓前六识善染二性。待现缘起。非业所感
故。非异熟法。若以此为趣生体。则趣生杂乱。何者
住此趣生中。起馀趣生法故。如于人中。若起上品
善心。则属诸天。若起上品恶心。则属地狱。中下善
恶准知。是善染心。既杂乱故。非正实趣生之体。诸
异熟色者。谓五色根。与香味触。及色声中一分五
识业所感者。即前五识异熟生无记。此等诸无记
法。虽不杂乱。不遍无色界故。非趣生体。生得善者。
善有修得报得。此即报得善心。谓先修习为因缘
故。后于此中。生便即得。名俱生善。意识中业所感
者。即第六识异熟生无记。此二虽遍三界。起不杂
乱。然于无心位中。间断不生。不恒有故。非趣生体。
不相应行。指命根众同分。此二虽遍。恒有无杂。然
依此识假立。无实体故。亦非趣生。故总简皆不可
也。

△次明第八心品是趣生体(三)初约实等四义顺
明。】

「唯异熟心及彼心所实恒遍无杂是真实趣生。」

【音义 唯第八现行心品。反上所简。是四义故。是
趣生体。

△次约无色第六反释。】

「此心若无生无色界(至)故唯异熟法是正实趣生。」
卷三 第 586c 页 X51-0586.png

【音义 谓若不许有异熟心。生无色界有情。既无
有色与前五识。唯有意识。起善等心时。应非趣生。
以无异熟趣生体故。设许下。彼谓无色有情。未断
惑故。所起善等。是有漏摄。犹名趣生故。纵云设许
趣生摄诸有漏。那含圣者。生无色界。巳断惑故。所
起善等。或是无漏。应非趣生。许便违理。何者。理应
有界。必是趣生。如四果圣人。未入无馀。犹是趣生
摄故。勿有下结示。勿有前起善等。非趣生过。及后
无漏。非趣生摄失。故应许有唯异熟法。是正实趣
生。

补遗 摄论云。生无色界。若离异熟。染污善心。应
无种子。染污善心。应无依持(染污善心者。谓无色界天。起爱味著。名为
染污。有等至故。名为善心)。又即于彼(无色界)。若出世心(谓无漏心)。正现在
前。馀世间心(有漏心)。皆灭尽故。尔时便应灭离彼趣(尔时
便应灭离彼趣者。彼趣所摄。异熟无故。不由功用自然应得无馀涅槃。能治现前一切所治。皆永断故)。

△三约佛非趣生反證。】

「由是如来非趣生摄(至)诸戏论种巳永断故。」

【音义 由上理故。佛非趣生。异熟巳空故。亦非三
界摄。诸漏永尽故。苦集二谛。是三界因果。如来巳
舍故。界是因义。即有漏种。诸戏论种。巳永断故。

△三总结證成。】

「正实趣生既唯异熟(至)故知别有此第八识。」

【△四有执受(三)初引经證有。】

「又契经说有色根身(至)彼能执受不应有故。」
卷三 第 587a 页 X51-0587.png

【合响 初引经。若无下證有。宗镜第四十七卷云。
有色界中有情。有五色根。及内五尘。是第八亲相
分。唯第八识能执受。若是馀识。即无此能。

△次依义广释(二)初明第八是能执受(二)初显有
能执受心。】

「谓五色根及彼依处(至)彼定由有能执受心。」

【音义 眼等五根(胜义根)。及彼依处(浮尘根)。过去巳灭。
未来未生。唯现在世。是有执受故。决定应有能执
受心。

△次立第八是能执受(二)初正立。】

「唯异熟心先业所引(至)眼等转识无如是义。」

【△次简别。】

「此言意显眼等转识(至)唯异熟心故作是说。」

【音义 此眼等转识无如是义之言。非显能执受。
唯异熟心。何者。若谓唯以异熟为能执受。则诸佛
异熟巳空。应无执受耶。然无垢识。亦能执受诸佛
色身。是故此言非显能执受。唯异熟心。若尔何故
前云唯异熟心能执受。然能执受有漏色身。唯异
熟心。故作是说。

△次简转识等非能执受(三)初简诸转识。】

「谓诸转识现缘起故(至)不能执受有漏色身。」

【音义 此中有三比量。皆以末句不能执受有漏
色身为宗。初量总明转识。次二量。别约三性现缘
起。简非引业。非引业者。简非一类。谓善染二性。是
卷三 第 587b 页 X51-0587.png
自力招。非业所引。正如非择灭无为。是自性清净。
非由智力断惑所显。非遍依简非能遍。不相续简
非相续。是故转识。不能执受有漏色身。

补遗 现缘起者。假现在缘。而得生起。谓眼识九
缘生等。瑜伽第五十一卷云。谓阿赖耶识。先世所
造业行为因。眼等转识。于现在世众缘为因。如说
眼及境界作意力故。诸转识生。

△次简诸心所。】

「诸心识言亦摄心所定相应故如唯识言。」

【补遗 量云。转识心所是有法。不能执受宗。与诸
转识定相应故。喻如唯识。言恐有谓转识不能执
受。或彼心所可能执受。故又简之。

△三简色根命根。】

「非诸色根不相应行(至)无所缘故如虚空等。」

【合响 五色根。是所执受。无能执受义。不相应行
中。命根等。无实自体。根虽有照境之用。而无能缘
之义故。同不相应行。并无所缘。量云。诸色根不相
应行是有法。非可能执受有色根身宗。无所缘故
因。如虚空等喻。

△三总结證成。】

「故应别有能执受心彼心即是此第八识。」

【△五持寿煖识(三)初引经證有。】

「又契经说寿煖识三(至)令久住识不应有故。」

【合响 初引经。若无下證有。
卷三 第 587c 页 X51-0587.png

△次依义广释(二)。初简转识非持寿煖识。】

「谓诸转识有间有转(至)不可立为持寿煖识。」

【音义 诸转识是有法。不可立为持寿煖识宗。因
云有间有转无恒持用故。喻如声风等。

△次明第八是持寿煖识(二)初正立。】

「唯异熟识无间无转(至)故可立为持寿煖识。」

【音义 异熟识。反上诸义故。可立为持寿煖识。寿
煖如初卷中释。此二住时。决定亦无间转。故为同
喻。立量可知。

△次释成(二)初正释。】

「经说三法更互依持(至)唯识不然岂符正理。」

【音义 恐有谓曰。经说识言。或诠转识。何理定知
是第八识耶。故释云。经说三法更互依持。而寿与
煖。一类无间。识独不然。如何同彼。有恒持用故。有
间转识。与无间寿煖。更互依持。岂符正理。

△次通妨(二)初难。】

「虽说三法更互依持(至)何不许识独有间转。」

【音义 大乘宗。许煖不遍三界。以无色无身故。无
煖相故。小乘引煖为例。难云。三法相依。既许煖法
不遍三界。何不许识亦有间转耶。

△次释(二)初约三法具处释。】

「此于前理非为过难(至)故前所说其理极成。」

【音义 谓难之不得其当。故云非为过难也。前准
经立第八。是持寿煖识者。正约是处具有三法。俱
卷三 第 588a 页 X51-0588.png
无间转。可恒相持。若无色不具煖法。此煖法更无
恒相持用。前以此三法俱无间转之理。显示经说
识言。非诠转识。正明异熟识有恒持用。今援煖法
不遍为难。岂坏前所立理。何者。以舍煖时。馀二不
舍故。我以前所说持寿煖者。为无间异熟。其理极
成。

△次约煖不遍处释。】

「又三法中寿煖二种(至)尔时何识能持彼寿。」

【音义 煖是第八相分色法。寿是命根。即依亲生
第八现行种子。假立自异生。乃至未空异熟。此二
恒属有漏。故知彼识定非无漏。此则立理。显示三
法定俱有漏。生无下。正约煖不遍义折难。谓那含
圣者。生无色界。第六起无漏心时。此识若无。尔时
何识能持彼寿。勿无漏心。持有漏种。

△三总结證成。】

「由此故知有异熟识(至)彼识即是此第八识。」

【△六生死时心(三)初引经證有。】

「又契经说诸有情类(至)生死时心不应有故。」

【音义 初引经。谓有情类。于受生时。及命终时。眼
等转识。定不现起。必住散心。有心非无心。亦非定
心。若无下。反显證有。

△次依义广释(二)初正明生死时心(二)初明正义
(二)初简转识非生死时心。】

「谓生死时身心惛昧(至)有必可知如馀时故。」
卷三 第 588b 页 X51-0588.png

【音义 初约身心惛昧。显无转识。量云。谓生死时。
明了转识。必不现起。身心惛昧故。如睡无梦极闷
绝时。又此下。约行相所缘不可知。显无转识。量云。
此位中。六种转识。必不现行。行相所缘不可知故。
如无心位。六种下反显。有必可知。如寻常非生死
时故。

△次明第八是生死时心。】

「真异熟识极微细故(至)名生死心不违正理。」

【合响 问生死位。六识行相所缘。既不可了。名为
无者。生死位异熟。行相所缘。亦不可了。云何非无。
答真异熟识。极微细故。行相所缘。俱不可了。非谓
无心。名不可了。以此异熟。是酬引业。为总报主。一
期相续不断。恒无转变。即此是散心有心。非无心
定心。以此名为生死时心。

△次斥异说(二)初异说(二)初叙。】

「有说五识此位定无(至)故受生位意识亦无。」

【音义 初谓受生位中。定无五识。意识下。谓无第
六因五识者。谓因与五识。同缘现五尘境。此即同
时意识。因他教者。谓因他人之教。起邪正思惟。此
即散位。独头意识定为因者。谓即诸禅三昧中定
位。独头意识。谓第六意识生起。由此三因。今生位
三因。既不可得。故受生位。意识亦无。云何说言受
生命终必住散心。

补遗 受生位无意识。原同正论。但妄谓由三因
卷三 第 588c 页 X51-0588.png
之不可得。故无意识。则成异说。以其不信有第八
识中种子为因。而别以五识等三因为因。故被大
乘破斥。

△次破(二)初正破。】

「若尔有情生无色界(至)必无引定散心无由起故。」

【音义 若尔牒前所执。谓若受生位中。诸因无故。
意识不起。有情若生无色界中。后时意识。应永不
生。何者。定心必由散意加行。引起散意。必由五识
他教。引起五识他教。彼界必无。引定散心。无由而
起。既无三因。故永不生。

△次遮救。】

「若谓彼定由串习力(至)此即前因何劳别说。」

【音义 先牒救词。彼救云。彼界虽无引定散心。然
由宿昔串习力故。后时彼定率尔现前。彼初下破。
若由串习。彼初生时。宁不现起。何待后时。又欲下
例破。谓无色界。既许定心。由串习力率尔现起。于
欲色界初受生时。串习意识。亦应现起。何独不然。
若谓初受生时。由惛昧故。意识未即现前。此即前
云身心惛昧。转识不现。何劳别说。

△次馀部。】

「有馀部执生死等位(至)极成意识不如是故。」

【音义 先叙。应知下通。

△次别明将死时心(二)初立义。】

「又将死时由善恶业(至)转识不能执受身故。」
卷三 第 589a 页 X51-0589.png

【音义 瑜伽论云。又将终时作恶业者。识于所依。
从上分舍。即从上分冷触随起。于是渐舍。乃至心
处造善业者。识于所依。从下分舍。即从下分冷触
渐起。如是渐舍。乃至心处。当知后识唯心处舍。从
此冷触。遍满所依。

补遗 瑜伽第五十一卷云。何故若无阿赖耶识。
命终时识。不应道理。谓临终时。或从上身分。识渐
舍离。冷触渐起。或从下身分。识渐舍离。冷触渐起。
非彼意识有时不转。故知唯有阿赖耶识。能执受
身。此若舍离。即于身分冷触便生。身无觉受。意识
不尔。是故若无阿赖耶识。不应道理。

△次释成(二)初简转识不生冷触。】

「眼等五识各别依故(至)不应冷触由彼渐生。」

【音义 各别依者。简非遍依。谓眼识依眼根。乃至
身识依身根故。或不行者。或时缘缺。不现起故。不
住身者。谓第六识。不依五色根。唯依心根故。境不
定者。或色或心。或过现未来等境。遍缘一切故。遍
寄身中恒相续者。如经云。其心在在常处诸根。随
逐诸尘。无有暂舍。以眼等六识。有此诸义。不应冷
触由彼渐生。

△次明第八能生冷触。】

「唯异熟心由先业力(至)虽变亦缘而不执受。」

【音义 唯异熟心。是能执受。舍执受处。冷触便生。
何者。寿煖识三。不相离故。无识之处。便无煖故。冷
卷三 第 589b 页 X51-0589.png
触起处。如外器界。即是非情。此识虽变。亦缘为境。
而不执受。

△三总结證成。】

「故知定有此第八识。」

【△七缘起依(三)初引经證有。】

「又契经说识缘名色(至)彼识自体不应有故。」

【音义 先引经。瑜伽论。问何故建立名色与识。互
为缘耶。答识于现法中。用名色为缘。名色复于后
法中。用识为缘。所以者何。以于母腹中。有相续时。
说互为缘故。由识为缘。于母腹中诸精血等。名色
所摄受。和合共成羯逻蓝性。此即名色为缘。复令
彼识。于此得住。斯即二法相依。俱时转义。若无下
證成。

△次依义广释(二)初引经释。】

「谓彼经中自作是释(至)恒俱时转不相舍离。」

【音义 非色四蕴。谓受想行识。羯逻蓝。此云杂秽。
父母赤白不净。为杂秽。此即初位。等馀四位。俱舍
颂云。最初羯逻蓝。此云薄酪。次生额部昙。此云胞。
从此生闭尸。此云软肉。闭尸生健南。此云坚肉。五
钵罗奢祛。此云肢节。此之五位。皆名色支。此第五
位。亦六处摄。下有三位。皆六处支。六发毛爪位。七
根位。八形位。若取一生。皆名色摄。则六处触受。皆
属名色。故云等也。如束芦者。如立二束芦。两头相
依。方得安住。去东西倒。去西东倒。名色与识相依
卷三 第 589c 页 X51-0589.png
亦然。

△次明论释(二)初明第八是名色缘(二)初正明。】

「眼等转识摄在名中此识若无说谁为识。」

【音义 宗镜第四十七卷中。引小乘云。我将六识
为名色依。何要第八。论主云。眼等六识。巳摄在名
中。为识蕴故。须得第八为名。外识支。与名色为依。
第八若无。说谁为识。

合响 华严钞云。若言四蕴曰名。羯逻蓝等为色。
则所依现行之识。亦唯赖耶。又云。以非色四蕴为
名。则名支之中。巳有识竟。故以第八为识支也。

△次遮救。】

「亦不可说名中识蕴(至)第六羯逻蓝时无五识故。」

【音义 清凉曰。恐复救云。名中识蕴。是眼等五。所
谓识支。即是第六。故遮破云。亦不可说等。意显初
七日内羯逻蓝时。根未具足。境未现前。大小乘教。
共许无前五识故。大乘以第六。为名中识蕴也。

△次简转识非名色缘。】

「又诸转识有间转故(至)宁说恒与名色为缘。」

【△三总结證成。】

「故彼识言显第八识。」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卷第三


音释
卷三 第 590a 页 X51-0590.png


(音英)

(音酬算也)

(音蒙。目不明也)

(音使。马行疾也)

(沈平声。水聚而𨗉。浅之对
也)。

(音锐。深明通达也)

(呼昆切。音昏。心不明也)

(枢绢切。音钏。穿也贯也)


(郎佐切。罗去声。巡也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