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自动笺注)
成唯識論音響補遺卷第二〔龍省〕
武林蓮居紹覺大師音義
新伊大師合響
法嗣智素補遺
【△五破三有為相(二)初破他非(二)初徵答實有(二)
論主問。】
「復如何諸有相異色心等有實自性。」
補遺諸有為相。
即生住異滅色心等。
有為法
由生住異滅。
色心等法之相。
本不可離
外人
為離。
色心外。
有生等相。
自性可得故。
論主徵問。
性論云。
一切有為法
前際生相相應
後際
滅相相應
中際與住異相相應(文)。
法全
三世遷流
經說為有為之相。
諸有情。
生厭
故。
△次外人答。】
契經說故如契經說有三有為之有為乃至廣說。」
補遺此外人。
引經為證。
三有相者
一生相。
異相
滅相
此三是色法心法之相。
因有此相。
名色心。
有為法
經說
四相不說者。
何。
所謂
住相
謂住於彼行攝受
安立常樂
與彼不相捨離
故。
不立有為相中
百論云。
色心等。
有為
法。
具生住滅。
三有為相(文)。
有為法
具足四相
住異合為一相
住相轉變
即名為異。
瑜伽云。
異相
住相
外有別體可得。
是故二種總攝
一施一相(文)。
外人因所引契經中。
三有為之
有為之字執意
謂生等之相。
定在色心外也。
△次正破實有(二)初依經總非。】
「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自性為證不成。」
【△次就義別破(五)初破能相所相體異。】
「非第六聲便表異體(至)無為相體應異所。」
補遺先約屬聲破開蒙云。
聲有八轉
體業
為從
屬依呼釋。
第六屬聲。
繫屬者。
皆屬聲攝。
人因所引經之字
第六聲。
便執生等之相。
色心之法。
故生等相定異色心等法也。
俱舍論
外人計云。
生相若無應無生覺。
第六轉言。
不得成。
謂色之生受之生(文)。
今破意謂經中之字
既是屬聲。
正見生等三相
繫屬色心之法故。
色心外。
無別有生等之體。
得非第六聲。
便表
異體
而言生住滅相
色心之外
如云色心之體。
豈因之字
色心之體。
便異於色心耶。
色心故。
非能下次舉例破。
如堅濕煖動之能相。
不異於地
水火風。
所相之外
而有豈生等能相。
定異於色心
所相耶。
若生住滅。
有為能相。
異色心等所相。
此則無為相體(無生無滅)。
亦應異於無為所相耶(虗空
非擇滅等)。
△次破生等相體俱有。】
「又生等相若體俱有(至)又住異滅用不應俱。」
合響小乘俱舍論云。
四相雖許。
有用時別故。
生作用。
在於未來
現在巳生。
不更生故
法生
巳正現在時。
住等三相作用方起
用時。
有餘
用故
雖俱有。
而不相違(文)。
文中先以用破體
生等相體是俱。
有。
一切時。
興作用。
一法
時。
有生住滅。
寧有是理。
百論云。
法體生時住滅。
未有至住滅位。
生相巳無。
而言體同極迷謬(文)。
相違下破轉計
謂若生等體。
雖俱有。
其用相違
不頓興者。
體亦應然
那計俱有。
又既相違
則生住
滅用。
不應俱。
云何執同現在
△三破能所相本有。】
「能相所相體俱本有(至)又執生等便為無用。」
合響初以用破體
彼執能相所相體
俱本有故
破云
體既本有。
用亦應然
以用與體。
無別性故。
謂下破轉計
若謂體雖本有。
須待緣。
方得興起
則所待因緣
應非本有。
所待既爾
能待亦然
是則
能所之相。
因緣生。
何云本有。
又必待餘緣用。
得起。
執生等。
便為無用
四破相合所相。】
「所相恒有而生等合(至)彼此異因不可得故。」
【音義廣百論
敘彼計云彼作是言。
我宗中說
四相
展轉相依
三世往來
不相捨離
由生等合
故。
無常法性不壞。
故說恒有。
是故恒有不廢
常等(文)。
今立量例破有為法
所相恒有。
而生等合
故。
無為法
無為法
所相恒有。
亦生等合故
如有
為法
兩宗共生等合因。
故云彼此異因。
不可得
故。
無為所相。
不與生等。
合有為所相。
又寧得與
生等合。
此中但破。
而生等合故
其所相恒有宗
准破。
五破生等三世相違。】
「又去來世非現非常(至)故彼所執進退非理。」
音義先立比量
明過未非實。
名下明對世相
違。
順明生滅違世
若以生名為有。
應屬現在
未來
若以滅名為無。
應屬過去
非是現在
滅若
下反難。
彼救云。
是非無。
故屬現在
若以滅為非
無應以生為非有。
又滅下謂住滅不應同時生住。
何容異世
故彼下結退生未來
進滅於現在
應理
△次申正義(二)初剎那四相(三)初標立相意。】
「然有為法因緣力故(至)表異為假四相。」
合響會玄第十卷
唯識疏云。
相謂相狀
標印
名相
由此標法。
是有為。
俱於現行法上。
立此四
相。
△次釋成四相(四)初別說四相。】
本無今有有位名生(至)暫有還無無時名滅。」
合響會玄問。
一剎那中。
何得四相名義
如是
別。
時既極促
理亦難知。
古人有錐插紙喻。
如百
疊紙。
用利錐一插
插則同時
百層皆透。
然錐必
次第而過。
應有百重生住異滅。
同於一時
必見一
剎那中。
有四前後
亦然也。
△次約世揀小。】
前三有故同在現在後一無故過去。」
合響玄談第五卷云
同時四相滅表。
後無揀異
小乘
生在未來
餘三現在
會玄問滅表。
後無應屬
未來
云過去耶。
答以滅位是無。
云過去。
以現
在落謝故也。
若望次一剎那中生相等
郤在未來
正當生時
還屬現在
故異小乘
思之。
補遺大乘四相
若約世論生住異。
現在滅屬
過去
若約表論。
俱於現行法上說
△三釋通外難。】
如何無法有為相表此後無為相何失。」
合響會玄引古疏云。
此外人問。
若是如何
現在有體法為相。
表此下論主
不表現法。
但表法後。
無因明者
無得無因
故亦無過。
爾即龜毛等。
應立為相。
答此不同彼。
非後無故
無今無。
非是相。
△四迷相所表。】
「生表有法先非有滅(至)然住表此法暫有用。」
音義初別。
釋表義。
有法
先時非有於今
有。
有法
後時當無。
今猶未無。
異表此法非凝
然。
遷變改易
此法。
暫時有用
久遠用。
疏云。
文正述說相所由。
相所
三結成是假。】
故此四相有為法(至)此依剎那假立四相。」
【△次一期四相。】
一期分位亦得假立(至)是故四相皆是假立。」
補遺初標。
初有下釋。
瑜伽云。
謂於彼彼有情
分中
初生名生。
終歿名滅。
二中間。
嬰孩位等
立住異性乃至壽位
說名為住。
諸位後後轉變
別。
名住異性
開蒙云。
人物等。
從生至滅。
長短
節。
一期之間。
說此四相
一期也(文)。
是故下結
六破名句文身(二)初破他非(二)初徵答實有(二)
論主問。】
「復如何異色心等有實詮表名句文身。」
補遺說文云。
詮者具也。
具說事理故。
身者體
聚義
單謂之名。
二名巳上。
方名名身
一句非身
多句成身
即是字為名句
多文
五蘊
論曰。
云何
於諸自性
增語為性
如說眼
云何句身
於諸差別增語為性
如說諸行
無常云何文身
謂即諸字。
此能表了。
前二
故(文)。
名句文
上屈
詮表非色非心
但約色
分位假立。
是假非實
不相應行所攝。
外人
名句文身
實有離聲之外
別有自體論主
將欲
破斥其非。
故先徵問。
△次外人答。】
契經說故如契經說佛得希有名句文身。」
補遺正理論第十四卷云。
由此教證。
故知別有
能詮諸義名句文身
猶如語聲
實而非假。
△次正破實有(二)初依經總非。】
「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名等為不成。」
【△次就義別破(二)初正破二師(二)初單破正理
師(二)初破名等異聲實有。】
「若名句文異聲實有應如色等非實能詮。」
合響俱舍論中。
經部師言
名句文身
用聲
體。
自性攝。
所以者何。
由教及理。
知別有故。
教謂
言語身文身。
若文語別說。
何為
又說應持正
法文句。
由此等教證知。
別有能詮諸義名句文身
猶如語聲實而非假。
理謂現見。
有時得聲。
不得
字。
有時得字。
不得聲。
故知體別。
有時得聲。
不得
字者
謂雖聞聲
不又義。
現見有人
麤聞他語。
復審問。
何所言此聞語聲了義者。
都由不達
發文故。
如何乃執文不異聲。
有時得字。
不得聲者。
謂不聞聲
而得了義
現見有人
不聞他語覩唇等。
動知其所說。
此不聞聲
了義者。
都由巳達所發
文故。
由斯理證文。
必異聲等(文)。
廣如彼說。
論主
比量破。
名句文。
聲實有。
名句文。
應同色
香味等。
非實能詮。
離聲無別能詮故。
量云
名句
文身
非實能詮。
聲實有。
應如色等。
△次破聲能生名句文(二)初正破。】
「謂聲能名句文者(至)此足能詮何用名等。」
合響玄談引古疏云。
薩婆多宗。
雖有名等。
由聲
顯生二義
論主取生破顯類破之。
會玄卷第
釋云
由聲顯生二義者。
謂彼立名句文。
未來
藏中。
雖皆有體。
須藉因緣
得生起。
喉吻等為緣。
為因
由此因緣
名等生起。
論主取由聲生之
義破之。
其由聲顯之義。
類例破之。
以皆離聲
別有
名等實體
故俱破也(文)。
聲能名句文者。
牒辭
此聲下破。
汝宗既執聲。
能生名句文。
此之聲上
必有音韻屈曲
即此音韻屈曲
足能詮表
何用
生名等。
為能詮耶。
△次遮救(二)初遮音韻即名等異聲實有。】
「若謂聲上音韻屈曲(至)應異色處別實體。」
音義前以聲上。
即有音韻屈曲
破其別生名等。
外人巳許。
音韻屈曲
名句文。
然猶計異聲。
實有
自體。
正理師救云。
上屈曲。
名句文。
體異於聲。
定實有。
所見下例破。
上形量。
長短等。
但是
假有。
異色處。
別有實體
聲亦應然
△次遮音韻非能詮須生名等。】
「若謂聲上音韻屈曲(至)又誰說彼定不能詮。」
音義先牒救辭。
正理師救云。
聲上音韻屈曲
絃管聲。
非實能詮。
要須別生名等。
量云
音韻
曲。
別生名等。
非能詮故。
如絃管聲
此應下須例破。
彼以絃管聲。
喻聲上音韻屈曲
非是能詮故。
須別
生名等。
論主以此音韻屈曲之聲。
還同絃管聲。
不別生名等。
量云
音韻屈曲聲。
不別生名等。
非能詮故。
如絃管聲
玄云
又誰說彼定不能詮。
以上正理師聲。
若能詮以下
兼破經部
△次雙破經部正理(二)初正破。】
「聲若能詮風鈴聲等(至)如何不許唯語能詮。」
合響此中併破經部者。
以彼計名等即聲故。
談謂正理破彼師(相經部)云。
不應立名文身
聲為體。
經部義參大乘
亦說名等假聲體實
云即聲今伹破其即。
謂汝經部執聲。
若能詮。
則風
鈴聲等。
應有詮表用意
以應字反顯唯聲。
不能
詮表
此應下兼破正理
由上既破經部之。
正理
意謂彼計聲即能詮。
故有是難。
我宗之聲。
正如風
鈴聲等。
非即能詮故。
須別生名等。
破云
風鈴
等。
不能詮表
不別生名等。
此聲既如風鈴聲等。
應不別生實名文身
若唯下正理救云。
風鈴
聲等。
不能生。
今唯語聲能生名等。
破云
若唯語
聲能生名等。
如何不許
唯語能詮。
必欲別生名
等耶。
正理亦破經部計即故。
此中且順經部
即。
而破正理離實
則即亦未甞許也。
玄云
不即以破經部
不離
以破正理(文)。
大乘具不
不離二義故。
雙破二宗也。
△次結責。】
「何理定知能詮即語寧知異語別有能詮。」
音義初句責經部
次句責正理
古疏破竟結云
故知但有無始慣習前語之聲。
分位力故。
後生
時。
聞名等。
其實耳等。
但能取得聲之自性
剎那
便謝意識。
於中詮解究竟
目為名等。
非別實有。
故汝等寧知異語
別有能詮。
△次結成愚智。】
「語不異能詮人天共了執能詮異語天愛非餘。」
合響玄云
語即能詮。
若人若天皆共了達(以經
部與大乘皆能了故)共知聲。
即能詮固執能詮之。
名體異於
語。
唯汝天愛(唯汝正理師也)。
非餘智者
天愛者。
以其愚
無可錄念。
唯天所愛。
方得自存
如言此人。
天憐
汝爾
名天愛
有本云。
天受稟受其義也。
樞要
云。
世間之勝。
莫過於天。
世間之劣。
莫過於愚。
喚愚
為天調戲之也。
△次申正義(四)初顯假差別。】
「然依語聲分位差別而假建立名句文身。」
音義准古疏釋。
假外問云。
既聲體。
即能詮。
如何
有名三種差別故。
云然語聲分位差別等。
論主依聲立名文身
梵音斫芻若二字
分呼。
未有所目。
說為字分位
二字連合
詮於眼
體。
說為名分位。
未有句位。
更添言。
阿薩利縛。
為眼有漏
說為句位。
故依分位
立名等。
△次顯三用殊。】
「名詮自性句詮差別即是字為二所依。」
補遺筆削記云。
能詮諸法自性者名也。
名是能
詮諸法。
自性所詮
言色言心
水火等。
各各
詮表自性故。
詮法差別者句也。
句是能詮諸法。
差別所詮
如言形色
顯色真心妄心等。
法例
然。
一一法中
揀令別故。
二所依者文也。
二即名句
文。
即是字。
以此通為二法依止故。
由是名則次
第行列。
句則次第安布。
文則次第連合
三明不即不離。】
「此三離聲雖無別體而假實異亦不即聲。」
音義論主答難
謂先有問曰。
上來雖言名等即
聲。
若名等。
不相應行者。
上屈曲。
非是相應
行聲。
何故故此
答曰此三離聲。
雖無別體名等。
假聲
是實有。
假實異故
故名等三非。
即是聲非
聲處攝。
但是差別之聲。
義說名等
詮義故。
是不
相應
無別種子生。
故言即聲。
四會相違(二)初正會相違。】
由此法詞二無礙解(至)蘊處界攝亦各有異。」
補遺玄談卷第七云
外人問言。
若名等即聲。
辭二無礙解境有何別(會玄云
外人問者。
顯其違也。
小乘意云。
若我離聲
等是實有。
二境可別。
今既名等。
即聲二境何別。
故此會通)。
答曰即此緣故
境有異。
無礙解。
緣假名等(小鈔云。
法謂諸法。
如說地水火風等。
名字
是法。
古人假為立名以名諸法。
故法無礙解。
所緣假名等)。
無礙解緣實聲
等(謂以言品說地等詞。
王以言詞分別莊嚴
名字及義能令人解。
言詞聲是實法。
故詞無礙解緣
實聲)。
故說境差別非。
二俱緣實。
雖二自性(名等與聲)。
互不
相離法。
所詮故。
取名詞。
多對機故。
但說聲。
聞聲巳。
了義故。
以所對不同
二有異。
體有
異也。
又此二境及名等。
三與聲別者。
蘊處界攝。
異故
色蘊行蘊。
處法處。
聲界法界
如其次第
聲名等(色蘊聲處聲界。
屬於聲行蘊。
處法界。
屬名句文)。
△次躡蹟會違(如對法說。
缽陀是跡。
如尋象跡
以覓象理。
應名跡義之跡。
故尋此知
義也。
所謂或有佛土
瞬視顯法。
復揚眉。
乃至或示微笑云云
如是等。
而顯於法則瞬視揚眉等之
顯有異。
是跡。
而所顯之義。
是同本也。
如下補遺所引玄談備悉)。】
「且依此土說名句文(至)玅香味等假立三故。」
【音義問曰。
上屈曲。
假即言不相應
上屈曲。
假應非色處攝。
答聲上有教名等不相應
色上無
教故。
是色處攝。
問聲上有屈曲。
以為教。
色上有
屈曲
應得為教故。
論曰。
以此土等(云云)。
所引
淨名經。
而言等者。
等取觸思數等。
上(光明是色香味如名。
等。
獨思二塵顯餘五塵皆得立教也。
思即法塵)。
皆得假立名三種
亦是
相應
攝此三法故。
眾生機。
對待故假。
補遺玄談云。
但能顯義理。
一切諸法。
皆為教體。
聲能義聲名為教
六塵顯義
六塵皆教。
楞伽
經云。
大慧如汝所說
有言說故。
有諸法者。
此論則
非一佛土
皆有言說
言說者。
安立耳。
或有
佛土
瞬視顯法。
復揚眉。
動目睛。
或示微笑
謦欬憶念動搖
如是等。
而顯於法。
香積
界䬸香飯
而顯三昧
極樂國土。
風柯
正念成。
絲竹
可以傳心
目擊以之存道故
非定由言說。
有諸法也。
△三傍破執隨眠等(二)初正破(二)初敘執。】
「有執隨眠異心心所不相應行蘊所攝。」
【音義宗輪論云。
謂化地部
說隨眠非心
非心
所。
亦無所緣
與現纏異(纏即。
煩惱
現行名現纏
瑜伽云。
一切煩惱
皆有其
纏。
現行者。
悉名纏故)。
隨眠自性心。
相應
現纏自性心相
應故。
即是此執。
補遺隨者俱生義。
眠者種子義。
煩惱種子
有情眠。
伏藏識。
或隨增過
名隨眠
即彼第八
識相分。
且即為第八執持
而餘乘以為不與六現
識相應故。
執為亦是不相應行攝。
△次破斥。】
「彼亦非理名貪等故如現貪等非不相應。」
補遺貪等種子
名貪等故即如貪等現行定
心相應。
豈得名為不相應行耶。
瑜伽第八十九
卷云
煩惱所有麤重
附依身。
說名隨眠。
能為
種子生起一切煩惱纏故。
當知此復建立七種
離欲差別故。
貪嗔恚隨眠。
由巳離欲品差
別。
建立有貪隨眠。
由二俱品差別故。
建立無明
見疑隨眠。
如是總攝一切煩惱(文)。
量云
所執隨眠
是有法。
非不相應宗。
名貪等故因。
如現貪等喻。
△次例餘。】
執別有餘不相應行准前理趣皆應遮止。」
補遺例破。
餘之十種
流轉異相應勢速次
時方數。
和合性。
不和合性(義如開蒙中釋)。
前所破十
四法理趣
遮止異色心等。
有實自性
上破不相
應行法竟。
△三破無為法(二)初正破實有(二)初依理總非。】
「諸無為法色心決定有理不可得。」
合響無為
虗空
擇滅。
非擇滅三種
餘乘執
此離色心等。
有自性。
論主
據理總非。
△次約義別破(二)初正破(二)初例有為總破(二)初
例破離色心等定有無為。】
「且定有法略有三種(至)故不可無為定有。」
合響將破無為
先舉有為作能例。
宗鏡第五
八卷釋云
色心等者。
即是五識他心智境(知他
心法
他心智)。
謂色等五塵
心心所。
此約總聚別分
別。
此何識境現量所知
非境所知
如瓶衣等者。
雖現見受用
而非現量所緣是假法故。
但是現世
受用物。
問此中緣瓶衣等心。
是何量收。
非量
收。
不親得法自體故。
比度故。
是非量所收。
眼耳等者。
五色根。
現量得。
亦非現世所知
有此眼耳等。
各由彼彼有發識用比。
是有證知
者。
成道理也。
以現見果。
有因故。
果謂所生
心所法。
比量知有諸淨色根。
此非現量他心智知。
大乘第八識境。
現量得。
除佛巳外。
共許為論非
世共悉。
是故但言比知是有(文)。
無為下正例可知
△次立量顯無為色心實性。】
「然諸無為所知性故(至)離色心實無為性。」
音義無為聖智所知之境。
亦是色心等。
二空
顯性故。
應知即是色心真性
量云
無為是有
法。
不應下宗。
所知性故。
色心等所顯性故。
喻如色心等。
△次約一多別破(二)初總徵。】
「又虗空等一為多。」
【△次別釋(二)初破體一(二)初破虗空。】
「若體是一徧一切處(至)有應相雜無應不徧。」
合響初句牒所計。
一切下約徧容破體一。
虗空若是一。
彼徧一切處。
虗空體。
能容受色等
法故。
則所合虗空。
應隨能合諸法。
而成多體。
何以
故。
一所合處
餘不合故
如一方器所合。
空處餘圓
器等。
不能合此方器中空
則餘圓器等。
各自有空
合。
不成多。
不爾非一合。
不合者。
則此諸法。
互相徧。
如空與方器合。
餘圓等器。
應皆徧在。
中圓等器。
合其義亦然
既云非一
合餘不合
理應
爾故。
若謂下破轉救。
若謂虗空不與法合。
應非容
受。
如擇滅等。
尚非虗空
說何體一。
量云
虗空應非
容受
不與合故
如餘無為
又色等下。
有無
義詰破。
若謂有則色空混而相雜
無則色空離而
不徧
云何體一。
△次破餘二。】
一部一品結法斷時(至)執彼體一理應爾故。」
音義部謂部分
即見部修部等。
品謂品類
即上
中下等。
由智簡擇滅諸結使。
名曰擇滅。
若執體一
故。
得一一品
擇滅應得餘部餘品。
擇滅不由
擇。
緣闕所顯。
名非擇滅。
若執體一。
一法緣。
闕得
生時
應於一切
得非擇滅。
△次破體多。】
「若體是多便有品類(至)無為虗空又應多徧容受。」
音義初總破三種
虗空下別破虗空無為
△次例餘(二)初准前例破。】
「餘部所執離心心所實有無為准前應破。」
合響華嚴鈔二十一之一云小乘多說三種者。
即俱舍等論云。
無漏謂道諦。
三種無為
虗空
二滅(此即前所破)。
而言多者。
分別有四
一虗空。
二非
擇滅。
三想受滅。
四真如。
大眾部說九無為
謂三及
四空緣起支性。
聖道支性。
地部
亦九三外。
加不
三性道支緣起(即此中所破)。
△次立此量破。】
「又諸無為無因故應兔角異心等有。」
【△次顯示正義(三)初總標。】
「然契經說有虗空等諸無為法略有二種。」
補遺瑜伽云。
無生滅。
不繫因緣
是名無為
玄第十卷云。
略有四釋。
不生不滅
四相故。
無去無來
三世故。
無彼無此。
皆離自他故。
無得無失
增減故。
即顯無為
離此四種
造作
故。
名曰無為
或簡有為
名曰無為
△次別釋(二)初依識變施設有。】
一依識變施設有(至)無有變易假說為常。」
合響初標。
謂曾下釋。
曾聞說等者。
謂於佛菩薩
處。
聞得虗空六種無為之名。
隨聞分別
虗空
等相。
從始發心乃至地前
有漏心數熏習
故。
心等生時
變現虗空無為相
地上菩薩
根本智
真如巳。
後得智。
變現虗空故。
有漏無漏
皆依識變
此所下釋是假有。
宗鏡第五
十八卷云。
無本質。
唯心所變。
極微等。
變似空
等相。
現出體者。
大乘但約心變相分。
假說虗空
故。
離心外有空也。
問若說識變相分
說是無為
者。
相狀之相。
隨識而為何無為耶。
答此說是
識變
假說無為
其實非是無為
無為常住
故。
今此依無為體者。
但取隨識。
獨影相分為體。
前後相似
無有變易
唯有一類空等相故。
假說
為此六無為地前菩薩識變
即是有漏
地上
智變
即是無漏
△次依法性施設有(二)初示法性名。】
「二依法性施設有(至)是法真理名法性。」
音義初標。
謂空下釋。
法性者。
法謂差別色心
法。
性謂彼法所依體性
二空所顯真如
遠離
一異等執。
法真理。
名為法性
△次出無為體。】
「離諸障礙名虗空(至)有實常法名曰真如。」
音義一虗無為
一切色心諸法障礙
所顯
真理
二擇滅無為
無漏智。
簡擇滅諸障染
真理
三非擇滅無為
有法不由擇力。
無漏
簡擇本性淨。
自性清淨
是或有為法緣闕。
得不生時
即清淨理
顯此二義
名非擇滅無為
四不動無為
第四淨慮。
三災八難(憂苦喜樂
尋伺出息入息)。
苦樂頓捨所顯真理
五想受滅無為
從第四禪
上。
至無所有處巳來。
捨受不行
并麤想亦無。
顯得
真。
如此下出體。
五種無為
皆是真如真如
外更無別。
六種
無為
各皆依真如實德。
如下
真如無為
此五無為
依真如上
假立虗空等。
真如體。
非如非不如。
真如名亦是假立。
譬如有
蟲。
名曰食油
假名食油
不稱體故。
真如亦爾。
遮撥
下約釋名
涼云
真如亦是假者。
不得體故。
空見者。
說如為有遮。
小乘中化地部等。
執定實有。
故說為空(空其情執)。
非言無為體即空也(不空真如體也)。
勿謂
虗幻者。
虗簡徧計幻揀依他。
即顯真如
圓成實。
以無虗妄顛倒法故名真如也。
不同下。
結異餘宗。
合響不由擇力等者。
華嚴釋云
論存二義
義異小緣闕者。
俱舍論
畢究當生
得非
滅。
當生者。
當來生法
緣會則生。
緣闕不生。
於不生
時。
得非擇滅。
此非擇滅。
當生法。
令永不起名畢
竟。
礙別得者。
謂非擇滅。
實體性。
闕位中。
起別
得故。
非擇滅得不因擇滅。
由緣闕。
名非擇滅。
指事明云。
如眼與意專一色時。
餘色聲香味觸等。
謝緣彼境界
五識身等。
未來世。
畢竟不生。
由彼
不能緣。
過去境。
不具故。
得非擇滅。
觸等者。
等取
法中與能緣。
同時所緣境者。
他心智。
所緣
是也
三結示。】
「故諸無為定實有。」
【△次立量以顯唯識(二)初雙顯二取是相見分。】
「外道餘乘所執諸法(至)是能取故如緣此覺。」
合響前文破外道餘乘所執。
實我巳竟。
總立二
量。
顯實我與我見。
相見分。
今巳廣破所執實法
竟。
亦總立二量。
顯二取是唯識
初量明所執實法。
離心無體
但是內心所取相分
次量明能取彼
之覺。
秪是內心能取見分。
亦不緣所執實法。
以能
取見分。
自有相分
所緣故。
如緣內境之見分也。
量如文。
△次結示唯識亦是假說。】
「諸心心所依他起故(至)如執外境亦是法執。」
合響宗鏡第八十四卷
唯識鈔問云。
內心
識者
為是真實有。
為非真實有耶。
答論云。
心心
所(前陳也)依他起故(因也)。
亦如幻事(喻也)。
真實有(法也)。
若爾心境
都無差別
何故乃說唯有識耶。
答為遣
外道等。
心心外執實有境故。
假說唯有識。
非唯
識言。
便有實識(文)。
開蒙外難云。
破我說色色等即
空。
破色說識。
識性亦空。
識性不空
問何偏不空
非所執故。
問若執識實。
復說何破。
答執識實有。
即是法執
至如唯識
亦是法故。
何以故。
若執依圓。
是有還同徧計之無(文)。
三結法執俱分(三)初標列。】
「然諸法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
補遺此例前我執分科
釋意同前
我執與法
執有異耳。
△次別釋(二)初俱生法執(三)初釋總名。】
「俱生法無始時來(至)任運而轉故名俱生。」
【△次釋別相。】
「此復二種一常相續(至)起自心相為實法。」
【△三明斷位。】
「此二法細故難斷(至)勝法空觀方能除滅。」
【△次分別法執(三)初釋總名。】
分別法執亦由現在(至)然後方起名分別。」
【△次釋別相。】
「唯在第六意識中有(至)分別計度為實法。」
【△三明斷位。】
「此二法麤故易斷(至)法空真如即能除滅。」
【△三結判(二)初正判(二)初判相質有無(二)初判定
有無。】
如是所說一切法執(至)自心內法一切皆有。」
【△次結成前義。】
是故法執皆緣自心所現似法執為實有。」
【△次判依徧有無。】
「然似法相緣生故(至)妄計度決定非有。」
【△次引證。】
故世尊說慈氏當知(至)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次結示心外境非所緣(二)初明離識我法非所
緣緣。】
如是道餘乘所執(至)緣用必依實有體故。」
補遺此下別立比量
總収我法二執。
不離識。
緣用所依。
唯識變起。
必有實體
以通二變三境故。
離識我法隨情徧計。
龜毛等。
無有實體
非所
緣。
次明自心外蘊非所緣緣(二)初簡異聚王所。】
現在彼聚心心所法(至)如非所緣他聚攝故。」
合響現在觸緣。
有同一聚心心所法。
相應
現起。
名為聚
彼此聚者。
若有漏位中
唯指第六
為此
七識聚為彼。
第六能通緣餘七。
餘七
不能通緣。
第六故。
若無漏位中
八識互為彼
此。
以有互緣義故
所以如此
簡者以顯依他起。
王所
尚須自聚識上。
托質變相
為親所緣緣
徧計無體法。
而可得為所緣緣耶。
非所緣者。
非耳所緣
聲非眼所緣也。
量如文。
△次簡同聚心所。】
「同聚心所亦非親所緣自體異故如餘非所取。」
合響不但彼聚王所
非此聚識親所緣
即一
識同聚心所
亦非同聚心王所緣
以王與所。
異故
必各仗心王本質
變相分。
為親所緣
如受決不親緣想也。
量如文。
補遺簡去外色等。
簡去異聚心心所。
三簡
去同心所皆非親所緣
以見心心所法。
定有親
所緣
唯識所現。
△三總結證成。】
由此應知實無外境(至)擾濁心故似彼而轉。」
補遺初結示。
是故下引密嚴經偈
初二句。
證無
實我法。
二句
有似外境
外境實無
何由
識似外境生。
答由彼無始習氣
擾濁其心故。
內識
變似彼境而轉。
次釋假應依實難(二)初難。】
「有作是難若無離識(至)如何說心似外境轉。」
合響先法
由前廣破實我實法是無。
聖教
似我似法是有故。
外人難云。
若實我法既無。
假說我法。
亦應不可得
所以者何。
謂假必依真
事似事共法而立
以有真似
真似共相
方可假
說故。
真事指實我法。
事指似我法。
共法指二種
我法上。
軌持主宰二義
意顯假說
依實似。
何得
全言。
實我法是無。
似我法是有耶。
如有下次喻明
真火似火。
喻實法似法。
猛赤法。
二法共有
持義。
假說牛等者。
上應真牛似牛。
愚勇法。
真牛似牛。
喻實我似我。
愚勇法。
二我上共有主
宰義。
謂依此三事
然後假說
人為火為牛等
也。
我法下。
合法結成難意。
謂如上法喻。
明知假必
依真
今既不許有實我實法。
從何而說假我假法。
假說既無。
似亦不成
如何說言心似外境轉耶。
開蒙外家問云。
外境既無。
何有所似。
不可牛毛
龜毛也。
次釋(二)初正釋外難(二)初總破法喻。】
「彼難非理離識我法(至)假說火等俱不成故。」
合響初句總非。
離識。
下直真事
以彼真事
所執實我法故。
開蒙云。
汝之真火巳破成非。
何勞
再舉
依類下略破假依類實。
前難文云
真似此言
類實者何也。
葢由外人所說真似名。
雖與大乘同。
義意逈別大乘所謂似者。
開蒙云。
以內似外
有似無。
外人不達
謂有兩法並立以此似彼說
名為似者此秪可云類。
不得稱似。
論主
就彼之
意。
以類字代之。
又彼言真者。
大乘意。
俗諦中。
無可言真。
即欲說之。
但可指諸法自相
如下文云
真謂自相
外人不達
以實為真
本非是真。
可言
實。
論主就彼之意。
實字代之。
此中破意。
謂不
但實我實法巳破成非。
不應復舉。
即汝所說
依類
依實
假說火等。
義亦不成
△次別破法喻(二)初破喻(二)初破依類假說(三)初
正破。】
依類假說理且不成(至)應亦於水等假說火等名。」
補遺此約火德
非類有破猛。
以火性言赤。
以火
轉生
成熟有為無是火之德。
意謂火之
赤色
火人有之。
火之轉生
成熟有為無之
德。
非類火人有。
是故猛赤類有德則不共若無共
德。
而可假說彼人為火。
則應於水。
亦可假說為火
耶。
△次遮救。】
「若謂猛等雖非類德(至)現見亦有互相離故。」
音義先牒救云。
猛赤之德。
雖非類有。
然人之色
赤者性必猛。
性猛者色必赤。
有似乎火故。
可於人
假說如火。
此亦下破人之猛赤。
亦有互離。
現見有
人猛而不赤者。
亦有赤而不猛者。
三結破。】
「類既無德互相離(至)故知假說不依類成。」
音義無德互離。
而可假說
故知假說
不依於類。
△次破依實假說(三)初正破。】
依實假說理亦不成(至)無共假說有過同前。」
合響此約火德共有破。
以猛赤之德。
人之與
火。
而不共有
謂猛赤在火在人。
其體不同
其所
無情有情各別異故
若無共德
假說火人者。
則應於水。
可以假說火等。
問類實俱約無共德破。
有何差別
前約無火德。
依類明似火。
但有
相似猛赤。
然不能似火。
有能燒之用。
故云非類有。
今約無共德
依實明似火。
人雖有猛赤。
不同
一體
有能燒之用。
故非共有
約法雖同。
其義各
別。
△次遮救。】
「若謂人火相似故(至)說火在人非在德故。」
音義先牒救。
理亦下破假說火。
人應依體立。
在於德。
那依似德。
假說耶。
三結破。】
由此假說不依實成。」
【△次破法(二)初正破假說依真。】
又假依真事立者(至)故知假說不依真事。」
補遺此約大乘宗中自共相
破彼假必依真
標斥。
真謂下釋。
真謂自相者。
即諸法自體相
如地
之堅相。
水之濕相。
火之煖相。
風之動相等
身識
現量證知。
非名所得故。
智及詮。
俱非其境。
智者
即作行解
有分別心。
詮者。
心上解心名句
文。
及聲上解名句文。
不得自相等者。
正顯假不
依真
唯依共相而轉。
共相者。
此以名下所詮
義。
名共相
玄云
共相是法自體上義。
更無別體
如言火遮非火等。
此義即通一火上
故言共相
得其義也。
法體性。
言說所及
假智所緣
是為共
言說
若著自相者。
火之時。
火應燒口。
火以燒
物。
自相故。
緣亦如是
火之時。
火應燒心
今不
燒心及燒口者。
明緣及說。
俱得共相
此是第六
識。
五識後起
緣此智故
發言語等。
但是所緣
說法共相
非彼自相
亦非下遮轉救。
恐彼救云。
我宗離大乘所謂自相之外
別有自相名真。
為假
所依故。
遮云。
亦非離此有別方便
施設自相
為假
所依。
然假下釋明不依真之義結成
然假智詮。
必依意言聲相而起。
不及處。
此假智詮。
便不
也(筆削云。
意言分別者。
意言分別也。
形口曰言。
在意分別
以所分別與所言同。
云意言。
夫人
言。
意中之事。
不及處。
即是自相義)。
能詮謂言及智。
所詮謂境與
義。
此二俱非法自相
故知假說不依真立。
△次結申假正義。】
由此但依似事而轉(至)故不可說假必依真。」
音義似事即共相也。
似謂增益者。
現量智了
自相巳。
於後剎那
分別意識
有此分別
變現
像。
此是增益
非實有相
如人照鏡
形之與影。
宛然
二人
增益義。
聲依此似相而轉。
不依自相
故不
可說假必依真
補遺開蒙
共相何境。
比量之境。
何以故。
作情解等。
不稱本法故。
問緣共相心。
不稱本法
應是法執
答此稱影像
法執不稱影像
不稱
影像
是非量否。
答隨所度境。
謬解故。
非量謬解
(文)。
似謂增益者。
此稱影像比量共相境也。
非實
有相者。
不稱本法
現量自相境也。
三結非理。】
是故彼難不應正理。」
【△次示假說意。】
「然依識變對遣妄執(至)於識所變假說法名。」
合響問既依識變
何不直言唯識
而乃說似
我法耶。
答然依識變
秪是唯識
只為對遣外道餘
妄執
外實有我法故。
假說法言
豈可謂之
依真立假乎。
近結當文。
遠則通結前文
假說
法所變三句頌也。
引證可知
次釋後三句能變(二)初結前標數。】
「識所變相雖無量種而能變識類則有三。」
音義初結前。
而能下標類數。
謂能變識。
雖則
八。
約類而言。
唯有三種
次釋別名(二)初釋三類別名。】
「一謂異熟即第八識(至)及言顯六合一種。」
合響梵音毗播迦。
此云異熟。
開蒙
問異熟何義
答有三義
變異而熟。
異時而熟。
異類而熟。
具此
三義
名異熟
變異而熟。
答種變異時。
果方熟
故。
異時而熟。
造因果熟。
異時故。
異類
熟。
答因通善惡
果唯無記
因果性異。
異類熟(文)。
言多異熟性者。
第八識。
先業轉。
不待現緣。
異熟性。
不同第七全無。
前六唯有一分
名為多
審思量者。
謂前五不恒不審
第六審而不恒
八恒而不審
唯此第七。
於巳轉依轉依位。
恒審
思量無我相故。
了境相麤者。
諸識雖俱了境
而七八相見
微細故。
慈恩云。
了別別境及麤顯
境。
唯前六故。
宗鏡云。
四義名麤。
一易了知
兒童亦知。
二共許有。
三乘共許。
三行相麤。
了別行相顯故
四所緣麤。
五塵是麤境。
及即兼
統之義。
顯前六種
總合一了別境識也。
次釋變通名(二)初總標。】
「此三皆名能名能變識者能變有二種。」
【△次別釋(二)初釋因能變。】
一因能變謂第八識(至)有漏善惡熏令生長。」
合響先標。
第八識中。
因習氣。
是因能變。
能感異熟果。
業習氣。
及等流果。
二取習氣也。
嚴鈔釋云
種子現行
名因習氣
等流下釋等流
習氣
七識三性種子
生自現。
唯除第八
不能
熏故。
熏令生長者。
謂未生時
由前七識三性現行
熏故令生。
巳生者。
復由熏令增長成熟
熟習氣。
唯除第七及無記者。
非異熟因故。
謂由前六識中。
有漏善惡業。
熏令生長
名異熟習氣。
前是因緣
此增上緣。
開蒙
問因能變義。
答謂二因種子
轉變
生果
名因能變。
△次釋果能變(二)初總明。】
「二能變謂前二習氣故有八識生現種種相。」
合響華嚴釋云
前二因。
所生
有緣
法。
變現者名
變種相者
八識相應
相見分等。
補遺因能變。
轉變言。
種子現行
名因習氣
果能變。
變現言。
唯現心等。
起見相。
故云有八
識生現種種相。
開蒙云。
前二所生果。
其自證
分。
變現生相二分
名果能變。
△次別釋(二)初等流果。】
等流習氣為因緣故(至)名等流果果似因故。」
合響體謂內二分
相謂二分
差別者。
八識
現行體相
從自種子生。
不亂故。
宗鏡第七十
一卷云。
等流果者。
等謂平等
流謂流類
第八
三性種子
生三現行果。
果與因性同故
種子生心現行
種子生色現行
有漏種生
現行
無漏種生無漏現行(文)。
此是一切法親因
緣也。
△次異熟果(二)初正釋。】
「異熟習氣為增上緣(至)名異熟果果異因故。」
音義業者
謂業有力
能引總報第八識者
滿
業者
謂業無力
唯感前六識中。
一分無記
於業
者。
如持五戒得人身。
是總報引
由於因中。
嗔忍等。
於人總報。
而有妍媸
名別報滿業
第八
者。
是總報主
前引
又恒相續
是真異熟。
前六
轉識。
無記性者。
乃是別報。
滿業者。
有間斷故。
名異熟
從真異熟起。
名異熟生。
此二總得名異熟
果。
善惡招。
體是無記
果異因故。
名為異熟。
此即
異性而熟。
名為異熟也。
合響異熟增上緣等者。
會玄第十卷
引古疏云。
勝業名引。
引餘果生故
亦名引
引餘果故。
成滿
果事名滿。
因果皆有滿義。
引業能招第八識。
名真
異熟。
相續名真
因通善惡
果唯無記
名異
熟。
滿業能招前六識中。
極劣無記
名異熟生。
有間
斷故。
問明品鈔云。
能招第八
引異熟果。
名引業
能招前六。
滿異熟果。
名為滿業
然其引業能造之
思。
要是第六意識所起。
若其滿業
能造之思。
從五
識起。
故此引業亦名總報業
滿業亦名別業
又引
如畵師作模。
滿業如弟子填彩(文)。
又宗鏡第五
十卷云。
熟識者。
此是善惡業果位。
善惡業為
因。
即招感得此引果故。
前世為因
因是善惡
世感第八識。
無記異熟。
即果異於因。
名異熟
第八真異熟識
如何名引果。
答謂善惡業為能
引。
第八為所引。
是能引家之果。
名引果
故是
報主
前六識名為滿果。
一分善惡別報來滿故。
滿業所招。
名異熟生。
非真異熟也(文)。
△次簡異。】
「此中且說我愛執藏(至)名為異熟非謂一切。」
合響釋中。
雖有異熟及異熟生。
名異熟果。
然頌
且說
我愛執藏。
第八能變果識。
非通前六異熟
生。
故云非謂一切
初一頌半。
略答外難標識
相竟。
△次二十三頌半廣明識相顯前頌意(二)初十四
行半頌明三能變相(二)初廣釋三能變相(三)初初
變相(三)初末設問。】
「雖巳略說能變三名(至)且初能變其相云何。」
【△次舉本頌答。】
「頌曰初阿賴耶識(至)恒轉如暴流阿羅漢位捨。」
開蒙
問初能變識。
有幾門解。
答有十二門
自相
門(初阿賴耶識)。
二果相門(異熟)。
三因相門(一切種)四不可知
門(不可知)。
五所緣門(執受處)。
六行相門(了)。
七相應門(常與
相應)。
八受俱門(唯捨受)。
九三性門(是無覆無記)。
心所
王門(觸等亦如是)十一因果法喻門(恒轉如暴流)。
十二伏斷
位次門(阿羅漢位捨)。
△三末論釋成(二)初正釋頌文(八)初自相三門
(二)初正釋三門(二)初別釋(三)初自相門。】
「論曰初能變識大小乘教(至)藏初過重是故偏說。」
補遺大乘教。
謂阿毗達摩等。
小乘教。
謂增一阿
含等。
阿賴耶
云藏
三藏義故
謂與下轉釋。
小鈔四下釋云
與雜染互為緣者。
此解能所
藏義。
諸有漏法。
皆名雜染。
能持染種。
種名所藏。
此識為能藏。
是雜染法所熏所依處故。
染法
能藏。
此識為所藏。
有情執為自內我者。
此解執藏
義。
有情謂染第七識
即有能愛之心。
為有情。
此唯
煩惱障義。
所知障
不爾無學應有此名。
此不別
為我所。
及與他我。
名為自內我
此即正解阿賴
耶義。
義雖具三。
正以執藏為名。
此即下結自相
即此三藏是識自相
自相者。
體相也。
問與雜
染互為緣者。
說為能藏。
即是因義。
亦為所藏。
即是
果義
因果之外
豈更有自體相耶。
故答云。
攝持
果。
自相故。
自相是總。
因果是別。
攝持別相。
為自
體故。
攝是包含義。
是依持義。
若爾自相應是
假有。
不然
若條然因果兩相。
合之為自相
自相
可成假。
既離自相
無別因果相。
因果相即自體之
別說
故非假也。
此識下釋妨。
問此識有三位(一我
愛執藏位。
二善惡因果位
三相執持位)。
何故三能中舉異熟。
於此
釋中反舉藏之名耶。
故云此識自相分位雖多。
中先安阿賴耶名者。
以是最初捨故。
又執藏之義。
過失最重。
偏說之(藏初者。
初捨故。
小乘四果大乘第八地。
先捨阿賴耶名)。
此識自相分位雖多者。
瑜伽論云。
第八自相
八。
一依止執受相。
最初生起相。
三有明了性相
有種性相
五業差別
六身差別
無心定相
八命時分
△二果相門。】
「此是能引諸界趣生(至)異熟實不共偏說之。」
合響此是能引等者。
善不善業是能引。
能引
三界五趣四生之異熟果故。
即此第八熟識
所引。
離此下正顯。
唯此為界趣生。
真異熟果。
故云
離此(云云)。
此即下結示果相。
此識下簡異多位種。
小鈔云。
熟是善惡業果位。
無始來。
至於等覺。
因位最寬。
多種者。
宗鏡第五十一卷云。
望自種子
等流果。
作意心所
是士用果。
望第七識
上果
善惡因。
即異熟果。
第八雖具四果
然前
三果。
諸識皆有。
唯此真異熟果。
餘識所無。
故云不
偏說也。
三因相門。】
「此能執持諸法種子(至)持種不共是故偏說。」
合響染淨諸法種子
第八能持不失
名為一
切種識。
餘法者。
謂餘色心等法。
或有間轉。
無實
體。
故離第八
能持不可得故。
此識下簡異。
相多種者。
宗鏡第五十一卷云。
能持種子義邊。
種因
若因望種子
時而有。
即俱有因
若自類
種子
前後相引
同類因。
若望同時心所等。
即相
應因(文)。
第八雖具四因
餘之三因諸識共有
唯持
種因
局在此識。
故云不共偏說
△次總結。】
「初能變識體相雖多略說唯有如是三相。」
【△次重明因相(三)初標。】
一切相應分別。」
補遺三相門中
種子相。
在於因位。
相難
故。
特標種相。
分別之。
次釋(四)初明種子相(二)初正釋(二)初正示種相。】
「此中何法名為種子(至)體用因果理應爾故。」
補遺此中者。
即本識中也。
初句徵。
謂本下。
正出
種相。
親生自果者。
以見條然不紊亂之義。
眼識
親生眼識現。
耳識種。
識種
親生耳識鼻識現
等。
功能者。
有生作用功能
差別者。
顯此種
子非止一種
色心等種。
生色心等現。
差別故。
識論云。
所餘七識種子
竝能生自無量諸法。
與本識下。
宗鏡第四十七卷釋云
本識是體。
種子
是用
種子是因。
所生是果。
此之二法
理應如是
不異
本識望種。
於出體中。
攝相歸性(攝種子之相。
歸於
識體性。
以本識是無記故。
攝相歸性。
亦屬無記)。
故皆無記
種從現行
望於
本識。
相(種子)用(現行)別論
通三性。
即是一。
可說
為有因果法
有體用法
一向異。
應糓等能生
荳等。
以許因果一向異故
不爾應方有用
體用一向異故
體用相似
氣勢必同。
因果相似
功能狀貌
相隨順。
非一向異。
宗鏡第四十八卷
種子阿賴耶識
為一為異。
非一非異。
攝論
云。
不淨品法種子
阿賴識中。
為有別體故異。
無別體故不異
二俱有失。
須明不一不異
此阿
賴識與種子共生
雖有能依所依。
不由別體故異。
乃至能是假無體
所是依是實有體
假實和合
相難分別
無二體故。
是故非不一。
此識先未
有功能。
熏習生後有功能。
故勝於前。
譬如種。
生於自芽有功能。
故說是芽種子
陳久
火所損。
則失功能
不異
功能壞故。
不名
種子
此識亦爾。
若有生一切法功能
由與功能
應。
說名一切種子
功能若謝無餘。
但說名果報
識。
非一種子
是故非不異(文)。
次明種實有(二)初正釋。】
「雖非一異而是實有假法如無非因緣故。」
合響斷定實有。
謂此之種子
雖與本識及所
生果
非一非異。
是有體實法。
以是因緣故。
次釋妨(二)初難。】
「此與諸法既非一異應如瓶等是非實。」
補遺外人難。
謂此種子與諸法。
非一異。
應如
瓶等。
泥團與瓶非一異故則此種子同瓶是假。
云。
種子是有法。
是假非實宗。
與諸法既非一
故因。
如瓶等喻。
次釋(二)初正釋。】
若爾真如應是假有許則便無真勝義諦。」
音義若爾者。
牒上難辭。
若謂此與諸法。
非一
異。
是假非實者。
真如應是非實
真如亦與
諸法非一異故
若許真如是假。
便無真勝義諦
不許者。
此亦應然
△次簡別。】
「然諸種子唯世俗為實不同真如。」
音義子實有。
理世俗。
不同真如勝義實有。
實有義齊。
故可為喻。
世俗勝義二諦不同
復須簡
別。
△次結判(二)初判屬相分。】
種子雖依第八識體(至)非餘見分恒取此為境故。」
音義種子乃是識相分。
非餘三分
見分恒緣
此為境故。
△次判屬三性(二)初正判。】
諸有漏種與異熟識(至)善性攝故唯名為善。」
【音義宗鏡第四十八卷云。
有漏種。
與本第八
識。
無別故。
性類是同。
唯是無記
能所生法
通善等三性
謂此種子本能現行之因。
及後所
現行之果。
通三性。
故言因果俱善等性。
此依
功能差別門說。
非依體門性唯無記
此約有漏
說。
若無漏種。
非異熟識性所攝。
非無記。
體性
順本識體故。
體既不同
不可相即。
性類別。
能治
所治漏無漏殊。
不可相即。
無漏不從識。
名無
記性
何為性。
因果俱是善性攝故。
唯名為善
法爾一切無漏之法。
順理違生。
無惡無記也。
次釋妨(二)初難。】
若爾何故決擇分說(至)皆有異熟種子皆異熟生。」
補遺瑜伽五十七卷
決擇分中
問二十二
根。
幾有種子異熟。
一切皆有。
又問幾是異熟生。
答亦一切
種子所攝。
異熟所生
今難意云。
若無漏
種。
非是熟識性所攝。
何故瑜伽決擇分說二十
二根
一切皆有異熟種子
皆異熟生耶。
未知
知等。
後三根唯無漏故。
二十二根。
見後第七卷末。
次釋。】
「雖名異熟而非無記(至)非無記性所攝異熟。」
音義先直答。
謂名雖同。
而性是別。
依異下轉釋。
初約所依得名。
異性相依等者。
謂能依無漏種是
善。
所依異熟是無記
例如眼識等。
依眼等根。
識通
三性
根唯無記
善眼識等。
不許其依無記根耶。
無下
次約轉變得名
無漏種。
聞思熏習
轉變
成熟位。
名異熟
非無記性所攝異熟也。
△次明本新義(三)初淨月等師唯立本有(三)初釋
義。】
「此中有義一切種子(至)由熏習但可增長。」
音義有義者。
有師立義
謂染淨等種。
本來
不由熏生。
但由熏習力故。
令本種子
增長成熟
而巳。
△次引證(二)初引教。】
「如契經一切有情(至)如是文誠非一。」
補遺引經證。
染淨種子
本性有。
惡叉聚毒
樹果
一苞三子
此喻差別種。
一處業生。
法爾而有
者。
正顯本有種子。
非由功力
界即種子差別異名
者。
瑜伽卷第十二。
諸種子乃有多種差別之名。
所謂名界。
名種性
名因名薩迦耶。
名戲論
至如
等類差別
次引論證。
由熏長此。
瑜伽二卷
中文
諸有情等者。
顯種本有。
不從熏生。
般此云入。
有情類。
堪入涅槃法者。
無漏種。
一切悉具。
堪入者。
闕如來緣聲聞三種菩提種子
後二
句結
△次引理。】
「又諸有情既說本有(至)由熏增長不別熏生。」
音義初證無漏種。
五種者。
一聲聞。
緣覺
三如
來。
不定
闡提
聖教說本五種性別。
應定有法爾無漏種子
不由熏生。
依此建立種性
差別
三無漏根者。
未知當知根。
巳知根。
具知根。
有漏下例同。
漏種亦爾。
補遺法爾有種等。
瑜伽卷第二卷
種子隨所
生處
自體之中。
餘體種子
皆悉隨逐
是故欲界
體中。
有色無色界一切種子
如是色界自體中。
亦有欲界無色界一切種子
無色界自體中。
亦有
色界一切種子
又云。
若於一處有染欲。
即說一
處有染欲。
若於一處離欲
即說一切處得離
欲。
是故一一自體中。
皆有一切自體種子
三結示。】
如是建立因果不亂。」
合響本識中。
有種子。
由諸轉識。
熏令增長
漏仍熏漏。
無漏仍熏無漏
現熏種時。
現因種果。
起現時。
種因現果。
無漏別。
如是建立因果不亂
若許熏生。
漏與無漏
互相熏。
因果亂矣。
△次難陀等師唯立新熏(三)初釋義。】
「有義種子皆熏故生(至)如麻香氣華熏故生。」
音義初一句。
明新熏。
所熏下通妨。
問種若新
熏。
何故經云無始時來
有種種界
釋云
能熏所
俱無始有。
乃從無始熏習成就
種子下。
義明
熏。
種子既是習氣異名
諸種子。
必由熏習而生。
胡麻香氣
必假華熏。
方得香也。
量云
種子
熏故生。
習氣必由熏習有故
如麻香氣
△次引證(二)初引教。】
「如契經諸有情心(至)外種熏習或有或無。」
補遺內種。
謂本識中種。
外種。
謂糓等種。
外種
熏習或有或無者。
外種是假。
以是第八識中。
共中
不共種子所生現行之法。
故云或有熏習
以糓
等。
自有根種
展轉相傳
故云或無熏習
△次引理(二)初證有漏。】
又名言等三種熏習(至)故有漏種必藉熏生。」
音義三種習氣
一名言
二有支。
我執
解見後
八卷
△次證無漏。】
無漏種生亦由熏習(至)是出世種子性故。」
合響法界者。
清淨法界
真如妙理
等流
法者。
即諸佛菩薩
如清妙理所說教法
謂此教
法。
即詮此清淨法界正法
非別有所說
云平
等流類。
此句釋成種子由熏生。
下句釋成無漏
三會違(二)初會本有五種性別(三)初標。】
有情本來種性差別(至)但依有障無障建立。」
合響此由初家意。
無漏種子有無
五性別。
證成定有法爾種子
通云
五性別者。
但依有障
無障建立
何關無漏種子有無耶。
次釋。】
「如瑜伽說於真如境(至)即立彼為如來種性。」
音義畢竟者。
謂永不可害也。
般涅槃法性者。
一闡提
三結。】
故知本來種性差別依障建立非無漏種。」
【△次會地獄成就三根。】
所說成就無漏種言依當可生非巳有體。」
補遺此結顯上義
通上瑜伽論。
謂彼論意。
依地
有情
當來可生無漏種義。
名為成就
非謂
有情
有無漏種體也。
三護法正義新本合論(三)初二類(二)初標。】
「有義種子各有二類。」
合響宗鏡第四十八卷云。
若取正義
本有新熏。
合生現行
非有前後
古德解熏種義。
諸法雖有新
二種
當生現時
從新生。
從舊生。
名為二種
非為二種一念同生一現。
若爾即有多種共
生一芽之過。
以此准知。
色心相分種。
竝同於此(文)。
次釋(二)初本有。】
一者有謂無始來(至)此即名為本性住種。」
合響宗鏡第四十八卷云。
一切種子
第八
一時而有。
從此生前現行
古德問。
此總未熏
時。
此本有從何而生。
答謂從無始時來
此身與種
子俱時而有。
如外草木等種(文)。
△次始起。】
「二者始起謂無始來(至)此即名為習所成種。」
音義現行者。
現有三義
顯現
非種子。
二現
在。
簡非過未。
現有
非無法。
補遺瑜伽卷第二云
種子體。
無始時來
不絕
性雖無始有之。
然由淨不淨業
差別熏發。
數數取異熟果。
說彼為新。
△次斥前互闕(二)初破淨月唯本有(二)初正破(二)
初明違理(二)初約因緣義破不從熏生(三)初標。】
「若唯本有轉識不應阿賴耶為因緣性。」
音義由有新熏。
前七與第八為因緣性。
若唯本
有。
則前七雖是能熏。
不應第八
為因緣性。
合響開蒙云若唯本有無新熏者。
七王所。
能熏義。
何緣不熏。
舉例難云。
如水既濕。
何不潤物
若不潤者。
恁麼則火應不燒。
地應不載。
風應不動。
此例無邊
大失也。
次釋(二)初引經。】
「如契經說諸法於識(至)展轉相生互為因果。」
音義先引文。
宗鏡古師釋云
諸法於識藏能攝
藏也。
謂與諸識
作二緣性。
一為彼種子
二為彼所
依。
識於法亦爾。
所攝藏也。
謂諸轉識。
阿賴耶
為二緣。
一於現法長養彼種。
二於後法轉攝植彼
互相生故
此頌下。
華嚴鈔云。
七熏八種
七是八
因。
八含七種
八是七因
故云互為因果
合響顯揚卷第十七。
問互為因相。
建立云何
阿賴耶識
與彼轉識。
二種因。
一為種子生因。
二為依止因。
種子生因者。
謂諸所有善不善無
記。
轉識生時
一切皆因阿賴耶識種子而生。
所依
止因者。
謂由阿賴耶識
執色根。
依止故。
五識
身轉。
無執受。
又由有此識故。
有意根。
由此意
根為依止故。
意識得生
復次轉識。
阿賴耶識
二種因。
一於現法中
長養種子故。
二於後法中。
彼得生攝植彼種子故。
於現法中長養種子
者。
謂隨依止阿賴耶識
如是如是善不善無記。
生時
一依止。
同生同滅。
如是如是熏習此識
(即彼三性轉識熏此賴耶)。
由是因緣故。
後彼轉識。
善不善無
性。
轉識復增上。
轉復熾然
復明了。
得生起。
後法中攝植彼種子者。
謂彼熏習種類
能引攝未
來(顯識論云。
分別識名為攝識。
譬如誦經
初一徧未得。
第二徧誦攝前第一
如是乃至十徧通利
時。
通攝前九。
此即引攝未來攝植彼種之義)。
即此異熟阿賴耶識
如是
種子因故。
依止因故。
長養種子植種子故。
是名
建立阿賴耶識
為因相。
△次引論。】
「攝大乘阿賴耶識(至)又如束蘆互相依住。」
【音義宗鏡云。
燈炷束蘆者。
舉增上緣。
因緣
義。
燈炷與𦦨。
展轉生𦦨。
內炷生𦦨。
種生現。
𦦨燒炷。
如現熏種。
又如束蘆相依
為俱有因
類顯
二法為喻。
因緣義。
三結。】
「唯依此二建立因緣(至)與阿賴耶有因緣義。」
音義唯依種現互相生義。
建立因緣
除此餘法。
非因緣義。
若謂種子不由熏生。
如何前七與第八
有因緣義。
△次約因緣義破由熏增長。】
「非熏令長可名因緣勿善惡業與異熟果為因緣故。」
音義由前本有家云。
熏習力。
令本有種
但可
增長
即熏增長
可名因緣。
故轉識與阿賴耶
有因
緣義。
破云
非熏令長
可名因緣。
應知熏長。
是增上
緣。
善惡業。
感異熟果。
非因緣故
次明違教。】
「又諸聖教說有種子熏習生皆違彼義。」
【△次結責。】
「故唯本有理相違。」
【△次破難陀唯新熏(二)初正破(二)初明違理(二)初
正明違理(二)初斥非(二)初約有為無漏無因破。】
「若唯始起有為無漏(至)善等應為不善等種。」
音義有為無漏者。
四智菩提清淨法界
乃是
了因所了。
非種生。
四智菩提
生因所生
生必有
種。
若無本有無種子
為因緣故
則不得生應一
有情
永不成佛
有漏下破救。
前始起家救云。
法界等流正法
所起聞熏習
即此聞熏。
無漏
種。
破云初聞熏習
是有漏心。
不應無漏種。
若有
漏種。
無漏法。
應無漏種。
得生有漏法。
是以
無漏種生有漏故。
若許則應諸佛復生有漏
善等應為不善等種。
合響開蒙云。
若唯新熏無本有者。
上品無漏
第八
此上二類無新熏理。
無本有。
何種生。
唯新熏者。
不盡此理。
補遺登地以前
資糧加行位中
所有聞思
慧。
俱屬有漏善。
但可為增上緣。
助彼無漏種子
增長
可作因緣也。
如下文云
後勝進位
熏令
增長無漏法起。
以此為因
△次遮性淨為無漏生因(三)初出彼所憑。】
分別論者雖作是說(至)故無漏非無因生。」
合響分別論者。
指造中邊分別論之人。
天親
菩薩
彼論上卷云。
云何不染非不染。
本心自性
淨故。
云何不淨非不淨。
煩惱客塵故。
此中但義出
彼引由。
前以無漏無因
破唯始起。
彼救云。
分別
者說。
心性本淨
乃至轉成無漏
無前過。
即此
彼清性。
是有無漏之因。
要本有無種子
護法破云
分別論者。
雖作是說。
心性本淨(云云)。
未可據此
遂謂便無前過。
何者
以彼說無為(涅槃)。
說有為(菩提)無漏故耳。
△次破彼謬解(二)初徵。】
「而心性言彼說何義。」
合響此徵其所解。
謂汝引分別論所說心性
本淨等語。
以救前過
今且問汝。
彼心性言
為說何
義。
△次破(三)初破以空理為無漏因。】
「若說空理空非心因(至)以體前後轉變故。」
音義說空理為心性
此空理是無為
非有為
無漏菩提心因。
且空理常住
非諸法種。
以體前後
轉變故。
種子必須剎那滅故。
△次破以即心為無漏因。】
「若即說心應同數論(至)勿善惡等互為因故。」
音義若即說現在心。
其體本淨
有煩惱時。
其相
則染。
煩惱時。
轉成無漏
體常如。
是則應同數
論師所執自性
相雖轉變
體常一。
心通三性
若說心即本淨者。
無記心。
應是善心
若許是善。
應與信等心所相應
不許是善。
惡與無應記非善
心體
既爾無記心。
不可名善。
何況是有為無
漏耶。
有漏善心
非無漏因。
有漏善心雖異。
不善
雜染是同故
惡心等性非無漏。
善惡等。
皆非
無漏
不應無漏為因
何以故。
勿便善惡等。
為因故。
△三破有漏性是無漏(二)初以有漏無漏。】
「若有漏心性無漏(至)差別因緣不可得故。」
音義漫言心雖有漏。
性是無漏
本淨者。
是而言。
無漏心性應有漏。
何者
心法是同。
差別
因緣不可得故。
△次以異生例聖者(二)初正例。】
「又異生心若是無漏則異生位無漏現行應名聖者。」
【△次破救。】
「若異生心性雖無漏(至)種子現行性相同故。」
音義先牒轉救。
若謂異生心性雖無漏。
有染
故。
不得名為無漏現行
故異生位
無有名聖之
失。
心下破。
現行非無漏。
則心種子
非無
漏。
何故汝論。
說有異生唯得成就無漏種子
何者
種子現行
性相同故
三申正義。】
「然契經心性淨者(至)性是無漏名本淨。」
合響經說心性淨者
二空所顯真如
真如
心實性故。
宗鏡卷第四十八云。
心性真如也。
真如無為
非心之因。
亦非種子
能有果法
虗空
等(文)。
或說第一義
不相應心體。
名性本淨
心體
煩惱法故。
具斯二義
名性本淨
故非有漏。
心性
無漏
本性也。
△次顯正。】
由此信是諸有情(至)有漏種類此應知。」
合響宗鏡卷第四十八云。
法爾本有無種子
雖有生果之能。
須假資加二位。
有漏善資
熏擊
發。
方能生現(文)。
見道無漏現起。
用此清淨
種子為因
無漏起時
復熏成種。
展轉增勝
乃至
圓滿菩提
無漏種。
定有本新二類
有漏例知。
△次通前所引(四)初通內種定有熏習。】
「諸聖教雖說內種(至)故說內種定有熏習。」
補遺由前難陀立義
唯新無本
故云種子皆熏
故生。
且引教證成內種定有熏習故。
法通之。
教中雖如此說。
然不定說一切種子皆熏故生。
撥全無本有種子。
熏習之義。
通於生長
勿得漫
言皆熏故生。
故本有種子。
亦由熏習
令其增盛。
得果
是故聖教
說內種定有熏習也。
△次通無漏由聞熏習(二)初明亦熏本無漏種。】
「其聞熏習非唯有漏(至)故亦說此名聞熏習。」
音義有漏善心
正法時。
新所熏種。
是有漏性。
熏習有無種子
令其增盛。
無漏性。
彼執新
熏。
即無漏種。
殊不知有無種子
止得熏令增
長。
乃至生出世心
又復不知此新熏種。
是有漏性。
故此釋云
其聞熏習
非是唯熏新有漏種。
亦熏本
有無種子
令漸增盛。
乃至生出世心
以從真如
展轉熏生。
是故聖教亦說。
名聞熏習
出世心者。
見道無漏心也。
△次判二性為緣亦異。】
「聞熏習中有漏性者(至)方便說為出世心種。」
音義熏習中有漏性者。
三斷中。
是修所斷。
五果中。
感異熟果。
四緣中。
見道心勝增上
緣。
熏習無漏性者。
是非所斷。
見道心。
正為
因緣
等流果。
此正下釋疑
疑云
既別有無漏
性。
出世為因緣。
何故中有處。
不簡有漏
說聞熏習
出世心種。
釋云
正因緣()。
無性攝論
此聞熏習
雖是世間有漏心。
而是出
世間種子故。
三通依障建立種性(二)初正釋。】
「依障建立種性別者(至)障有可斷不可斷義。」
補遺此中通意
由前難陀
瑜伽論文
會釋淨
月家。
有情本性差別
不由無漏種子有無
但依有
無障建立
護法通云
謂依障建立種性別者。
顯正無漏種子有無()。
乃至結示
故由
無漏種子有無
障有可斷不可斷義。
文中初標意。
若下釋。
非涅槃法者。
闡提
故由下結
△次通妨。】
「然無漏微隱難知(至)而說依障立種性別。」
音義新熏家復難云。
既由無漏種子有無
立種
性別
云何瑜伽中說依障建立
釋曰。
斷障可否
有無
論不說者。
無漏隱微難知。
故約彼障
顯性差別
若不爾者
彼障有何別因。
害有可不可
者。
若謂法爾種亦應然
若本全無無漏法種。
聖道
不生。
誰斷二障
言約此立種性別。
四通三根依當可生。】
「既彼聖道無生義說可生亦定非理。」
音義此承上文
無無漏種。
則諸聖道永無生義。
而新熏家。
地獄成就無漏三根
依當可生
亦非
理也。
次明違教。】
「然諸聖教處處說有有種子皆違彼義。」
【△次結責。】
「故唯始起理教相違。」
【△三結正義。】
由此應知諸法種子各有本有始起二類。」
合響宗鏡出護法意云。
有漏無漏種子
皆有新
熏本有。
合生現行
亦不雜亂
若新熏遇緣
從新
熏生。
若本有遇緣
即從本有生
偏執從新熏。
偏執唯從本有。
二俱違教
二義俱取。
符教
理。
補遺一往如上
更須細簡。
無漏佛果善。
及因
中上無漏
從舊種生
若見道本有無漏種。
發現行。
從初地巳去。
十地位中
則有新熏本有二
類。
若有漏中。
宗鏡第四十八卷云。
正解者。
第八
識聚。
及此變異五根相分
并異熟浮根等。
異熟前六識等。
竝無新熏。
以其極劣。
非能熏故。
有舊所生
長養五根
及此浮根(異熟五根長養五根
者。
過去業。
得眼等。
名異熟五根
於今世時。
飲食等。
小令大。
養瘦令肥。
長養五根)。
等流五塵相分
前六識所變者。
皆可各有新本
二種(文)。
善惡覆前七識聚。
一一皆有新本二
類。
三明種子義(三)初明內種(三)初總標。】
「然種子略有六種。」
補遺攝論頌曰。
勝義諸種子。
當知有六種
剎那
滅俱有。
恒隨轉應知。
決定待眾緣。
唯能引自果。
△次別釋(六)初剎那滅。】
一剎那滅謂體纔生(至)不可說有能生用故。」
合響釋義
此遮下明簡。
竝如文。
開蒙
剎那
滅者何也。
答顯是有為有轉變義。
轉變位。
能取
與果。
方成種子
剎那義簡去何法。
不得名種
無為法
及長時四相。
外道常我。
△二果俱有。】
「二果俱有謂所生(至)故伹應說與果俱有。」
合響開蒙難。
剎那滅為種子者。
前念種望
後念現。
或應一念
自他相望
皆與為種。
第二
簡要果俱有。
宗鏡釋云
謂此種子
要望所生現行
果法
俱時現有現者。
顯現
現在
現有
三義
名現
由此無性人。
七識不名種子
不顯現故。
顯現言。
簡彼第七。
現在前後
現有簡假法。
是實有。
方成種子故。
顯現唯在果。
現有唯在因。
在通因果
和合簡相離(文)。
現種下轉釋。
簡去
義。
現相望。
非是現。
名異類
然現與種雖是
類別
互不相違
一處一時
有能生用。
種子義。
如種引生種。
其類雖同。
體相違。
因果前後必不
俱有。
雖因下。
意明因果雖有俱不俱殊。
要須因果
同時
現在可有生果因用。
未來未生。
過去巳滅。
無自體故。
依生下。
結示立名
△三恒隨轉。】
「三恒隨轉謂要長時(至)此顯種子自類相生。」
合響開蒙
種因生現。
要與現果俱時而有。
得名種。
現因熏種。
亦與種果俱時而有。
亦名種
答有第三義。
要恒隨轉。
問恒是何義
答要長時相
續。
其性一類
方名種子(文)。
種子轉至成熟位。
將生
現時
究竟位。
此遮下。
開蒙云。
遮彼轉識現熏種
時。
一念與種果俱有。
非恒隨轉。
問其能熏現與
所熏種。
何非恒隨。
間斷之識。
三性互起。
長相
續。
一類而轉。
故能熏現不得名種
難曰。
若爾第七
不間。
應得名種
答漏無漏間。
不得名種
難若云一
類。
如何說有有壽盡相。
答約生果有限
名有壽盡
相。
種體非斷。
四性決定。】
四性決定謂隨因力(至)生異性有因緣義。」
音義釋義
性謂三性
定者
謂此種子
各別
決定
從此物種
還生物故
因力謂前能生善等。
即隨前因力。
生後現果。
前後善等。
一定不移
此遮
下明遮。
謂此決定義。
遮餘部所執。
等因生惡等
果。
合響開蒙問。
若恒隨轉得名種子
應善等種生
染等現。
四性決定
遮彼異性
為自類因。
問性決
何義
能遮彼也。
答謂隨能熏善惡無記
決定無雜。
生各性果。
名性決定
難若異性不名種子
如何
說有因通善惡
果唯無記也。
答彼增上緣。
此說因
緣。
△五待眾緣。】
「五待眾緣謂此要待(至)故種於果非恒頓生。」
合響釋義
此遮下明遮。
初以眾緣。
自然生。
次以待緣遮緣恒有(開蒙)。
問若自性生自性果。
性因一時頓生。
此性多果。
答五待眾緣。
遮彼頓
生多此性果。
問待緣何意。
答須等待眾緣和合
起現行。
始成種子
問眾緣者何。
答親因緣
增上緣。
等無間緣
所緣緣
問誰說一因
頓生多果。
外道
自然等頓生多果。
六引自果。】
六引自果謂於別別(至)執色心等互為因緣。」
合響釋義
此遮下明遮。
初遮外道
次遮餘部。
俱如文。
開蒙問。
同性待緣。
生一性果。
善色
生善心果
餘性準難。
六引自果。
謂要別色及別
心等。
各自生自色心果。
方成種子
色心互生
是誰所執。
有外道計一因生一切諸果。
是故
遮之。
三結示。】
「唯本識中功差別具斯六義成種非餘。」
【△次明外種。】
「外穀等識所變故(至)令不頓絕即名引因。」
音義攝論云。
種子有二。
一外種。
但是假名
以一
切法。
唯有識故。
二內種。
則是真實
一切法
以識
本故
故穀等。
第八識變
相分所攝。
無性
論云。
若外種子
親望於芽。
為能生因。
傳望莖等為
能引因。
准攝論釋。
內種亦有生引二因。
阿賴耶
識中內種子
親望名色
為能生因。
傳望六處乃至
老死
為能引因。
後反釋云
二種子。
唯作生因非
引因者。
收置倉中種子
不應久時相似相續
喪後屍骸
如青瘀等分位隨轉。
亦不應有
何者
死即應滅壞故。
△三簡熏習。】
「內種必由熏習生長(至)是共相所生果故。」
合響無性攝論釋云
種子
即是阿賴耶識中。
一切法熏習
如是種子
應知定由熏習故有
何以
故。
若無所持聞等熏習
多聞等果。
不見有故
外種
熏習或有或無者。
以外是依報。
眾生共相
所感。
故云熏習或有
以彼自有根種
展轉相傳
熏習或無。
宗鏡云。
云何種子
如穀等。
無熏
習。
得成種子
內外得成。
是故內有熏者。
外若成
種子
不由自能。
必由內熏習感外。
故成種子
何以
故。
一切外法。
內則不成
是故於外不成熏習
由內有熏習
得成種子(文)。
為增上緣等者。
謂外種
子。
辦自所生果。
是增上緣。
以內為因緣。
何者
是本識中共相種
所生果故。
補遺百論卷第三云
如外種等。
依自因緣
差別
得生起(此內種為因緣)。
復待餘緣。
發功力。
生自類芽等諸果(外餘緣為增上緣)。
四明熏習義(三)初總標(二)初問。】
「依何等義立熏習名。」
【△次答。】
「所熏能熏各具四義種生長故名熏習。」
合響習氣種子異義同。
習氣熏習時說
子對現行立名
宗鏡。
熏習何為義。
答熏者發
也。
或猶致也。
習者生也。
近也。
數也。
即發致果
於本
識內。
種子生近生長也。
△次別釋(二)初行熏(三)初徵。】
何等名為所熏四義。」
【△次釋(四)初堅住性。】
「一堅住性若法始終(至)性不堅住故非所熏。」
合響釋義
此遮下次明遮。
下皆倣此。
宗鏡第
四十八卷云。
夫為所熏者。
且須一類住相續不
斷。
能持習氣
乃是所熏。
今前六轉識。
五位無心
時。
間斷故。
既非堅住。
非是所熏。
此亦遮經部師。
色心更互持種。
論主云。
且如無色界入滅
時。
色心間斷
此時將何法能持種。
又如五根
塵。
不通三界
亦非堅住。
如何堪為所熏性。
又第
七識
有漏位。
雖不間斷
十地位中
亦有解脫
間斷
得無漏時。
不能持有漏種。
有漏無漏
相違故。
第八識。
雖是有漏
以在因中。
無解脫。
唯無覆性。
不妨能持無漏種。
得名所熏。
量云
轉識是有法。
非所熏宗。
不堅住故因。
聲風
喻。
△二無記性。】
「二無記性若法平等(至)唯帶舊種非新受熏。」
合響宗鏡。
若言有堅住性。
即是所熏者。
只如
佛果第八
亦是堅住性。
應名所熏。
答將第二義簡
夫為所熏者。
須唯是一類無記
不違善惡性。
受彼熏。
今佛第八
既是善性
不容不善
及無
記性
非是所熏。
佛果圓滿故。
沉麝不受臭穢
物熏。
若不善性者。
即是煩惱
不容信等心所熏。
互不相容納故。
其所熏性。
寬心捨行之人。
能容
得一善惡事。
惡心性人。
不中第八識。
寬心捨行之人。
能容一切習氣
有此義故
方名
熏。
若如第八無漏淨識。
所持一切無漏之種。
無始以來
展轉相傳舊種而巳。
此唯在因中。
曾所
熏習
帶此舊種。
非新受熏。
以唯善故。
違於不善等。
又云。
善染如沉麝等。
不受熏。
無記素帛
故能受熏。
善不容於惡。
猶白不受於黑。
若惡不
於善
如臭不納於香。
唯本識之含藏
太虗
廣納
△三可熏性。】
「三可熏性若法自在(至)依他堅密非所熏。」
合響宗鏡問。
若言堅住性。
無記性。
二義便名
所熏者。
且如第八心所同心
具此二義
應是
所熏。
又如無為
亦有堅住性義
為所熏何失
答將
第三義簡
自在者。
正簡難陀
第八心所受熏。
論主云。
心所不自在故。
他生起。
非所熏性。
性非
堅密者簡馬鳴菩薩
真如受熏。
論主云。
無為體堅
密。
金石等。
不受熏。
夫可熏者。
體性虗疎
種子方得。
第八心王
體性虗疎
方可受熏。
衣服虗疎
方能受香等熏。
△四與能和合。】
「四與能共和合性(至)無和合義故非所熏。」
合響宗鏡。
若言有堅住性。
無記性。
及可熏性
三義
即是所熏者。
應可此人第八識。
他人前七
識熏。
以此第八
是可熏性故。
答將第四義簡。
將此人第八
他人前七。
同時處和合義
非是所熏。
亦遮經部師。
前念識體
後念識相
同時
亦非所熏。
三結。】
「唯異熟識具此四義可是所熏非心所等。」
合響華嚴鈔云。
非心所等者。
第八同時心所
等取所餘。
如上所簡。
△次能熏(三)初徵。】
何等名為能熏四義。」
【△次釋(四)初有生滅。】
一有生滅若法非常(至)無生用故非能熏。」
合響宗鏡云。
外人問。
無為法得名能熏否。
答將
第一義簡。
七識有生滅。
有生長作用。
乃是能熏
(文)。
二有勝用。】
二有勝用若有生滅(至)勢力羸劣故非能熏。」
合響宗鏡。
若爾者。
如業感異熟生心心所
色法不相行等
皆有生滅
亦有作用
應是能熏。
答將第二義簡
其業感異熟生心心所
劣弱
強盛作用
能熏色法。
雖有強盛
無緣慮勝用。
相應行。
二用俱闕。
此非能熏。
又勢用有二。
一能
用。
即簡諸色
相分熏。
非能緣熏。
二強盛用。
謂不
任運起。
即異熟心等。
有緣慮用。
無強盛用。
相分
熏。
非能緣熏。
內色等有強盛用。
無能緣用。
異熟心
等。
有能緣用。
無強盛用。
不相應法。
二用俱無
皆非
能熏。
即緣勢用。
可致熏習
強徤人。
致功効。
三有增減。】
三有增減若有勝用(至)前後佛果應有勝劣。」
合響宗鏡。
問若有生滅
及有勝用。
即名能熏者。
佛果七識
亦具此二義
應是能熏。
答將第三
義簡
開蒙
問有增減者。
何等義也。
損益之義。
無損益。
故非能熏(文)。
若有損益
則應前佛後佛
勝劣之不同矣。
△四與所熏和合。】
「四與所熏和合而轉(至)無和合義故非能熏。」
合響宗鏡。
若言具有生滅
有勝用。
增減
義。
即名能熏者。
他人七識
亦有上三義。
應與
此人第八
熏得種否。
答將第四義簡(文)。
要與所熏
和合而轉。
自他前後不得互熏。
三結。】
「唯七轉識及彼心所(至)具此四義可是能熏。」
合響開蒙
問能熏前七。
皆有王所
莫同第八
非所麼。
王所皆能。
問前七心所
何故王。
能熏也。
四義具故。
第八心所
何不王亦所
熏耶。
適來巳簡。
自在義。
所以非所
難曰。
心所
不自在
心所非所熏。
心所不自在
心所非能熏。
巳具義不具義故
何煩再問。
我問前義。
豈可重繁
為因據有力。
心所亦能熏。
心所有力故。
受熏須
報主
心所非所熏。
所非報主故。
難曰。
為因有力
心所便能熏。
為果應有力。
心所亦所熏。
答為果無
力。
又過失多。
所以心所非是所熏問何知。
無力
有過失。
既有過失
知是無力
過失者何。
答頓
生六果。
是為過失
宗鏡。
問七能熏中熏第八
四分
之中。
約熏何分。
答前五轉識。
能熏阿賴耶相分
子。
第六意識
能熏第八相見種子
第七末那。
第八見分種子
問前七識四分何分能熏。
答見
二分能熏種。
以此二分
作用故。
相分是色。
何能熏種。
但是分與力。
相分熏種。
如梟附
塊而成卵㲉。
又是分是自證分與力。
問前五識
第八
相分種者。
第八相分三境
今熏何相
分種。
答但熏內身及外器。
五塵相分種。
餘即不
熏。
以不緣故
五識一切時。
為皆熏三種
不爾
答皆熏三種
異界相緣時。
五識須託自
第八相。
而熏本質種。
又如二禪已上。
初禪三識。
上地三境時。
亦各熏三種
相質種。
二禪已上。
收見分種。
即屬初禪繫。
越界地法無。
故言借。
若得諸根互用
自他五塵境。
皆熏三種子。
以是
性境收本質。
同是第八相分故。
第六第八
分時
熏得見質二種
皆是心種。
即與第八熏得見
分種。
又自熏得第六見分種。
中間相分即不熏。
第六第八相分時。
或熏三種子。
為自熏得能
見分種。
現量時。
亦自熏得相分五塵種。
又與第
八。
得五根塵本質種。
多分只熏見質二種
問第
六緣第八三境相分時。
皆與熏得三境種否。
答只
熏根身器界種。
種子境。
即不熏種。
恐犯無窮
故。
第六五根種子境時。
皆是獨影境。
有說
是性境者。
即須相分是實。
便有兩重五根現行
有情增過
故知不可
第六能緣第八四分。
言唯熏見相分種。
以內二分
與見分同。
是心種
故。
於見分中攝。
第六緣一百法時
皆熏本質
否。
答若緣無為
不相應行
心所中一分假者。
皆不熏本質種。
實者即熏。
緣假法時
但是獨影
境故。
亦不熏相分種。
其能緣見分種即熏。
若第七
識。
第八見分熏種者。
但熏見質二種
定不熏相
分種。
其中相分
但從兩頭合起。
仍通二性。
一半
本質上起者。
是無覆性。
一半從能緣見分上
者。
是有覆性。
三結判(二)初結熏習。】
如是能熏與所熏識(至)如熏苣蕂名熏習。」
音義先法次喻。
苣蕂者。
攝論云。
苣蕂本來
炭。
多時在地中。
便變為苣蕂
苣蕂與華俱生
俱滅
由於熏習生香氣。
種子習氣異名
習氣必由熏習而有。
舉喻。
如麻香氣花熏故生。
胡麻所有香氣
必假花熏。
方得香也。
西方若欲
作塗身香油
先以花香
取於苣蕂子。
聚為一處
令極爛。
後取苣蕂壓油。
油遂香氣芬馥故。
麻中
香氣
因華熏故生。
熏習義者。
要俱生俱滅
熏習
成。
非如種生異時故。
不同生滅
故以為喻。
△次判因果(二)初約種現判因果同時。】
「能熏識等從種生時(至)因果俱時理不傾動。」
音義能熏現識。
種生時。
能為因。
復熏成種。
種生現時
種因現果。
現生種時。
則現因種果。
法者。
前後種子
二法
中間現識。
一法
此三展
轉能生所生
因果同時
如下同時之義。
前後
炷。
前後種。
中間光𦦨。
現行識。
此喻展轉相生
之義。
蘆束相依
而不相離
此喻互相依住之義。
因果同時
道理一定
而不傾動
量云
種現是有
法。
因果同時宗。
展轉相生故。
同喻。
如炷𦦨等。
△次約三類因果橫豎(二)初正判三類。】
「能熏生種種起現行(至)如同類因引等流果。」
音義有同類。
是六因中二。
用等流。
五果
中二。
五果如下釋。
六因如宗鏡第七十一卷中釋。
俱有者。
謂此與果俱時而有。
果與因俱。
名俱有因
士用果。
士夫作用
所成辦果。
能熏勝用。
所生
子。
種隨因力生善等法。
義同有因
得士用果。
類者。
即因似果。
如先善心後善心作因等。
等流
果者。
即果似因。
後善心與善心為果等。
謂前
種子
生後自類。
所生自類果。
前因義。
如同類因。
引生等流果。
合響開蒙
問種引種
現引現。
同時
種生現。
熏種。
同時
請細敷演有異之理。
答種引種
現引
現。
剎那四相
前後相引
橫說
不同也。
種生
現。
現熏種。
頭上脚下
生莖結子
乃豎說故。
却同
時也。
是故不同
△次結屬因緣。】
「此二於果是因緣性(至)設名因緣應知假說。」
合響此二者。
上種生現。
現熏種。
因果同時故。
合為一。
引種
因果前後
別自為一。
餘法即現引
現等。
開蒙
種生現。
現生種。
如父生子
復生孫。
是親因緣
無疑滯。
其種引種
理說為親因緣
也。
前念既滅。
後念巳生。
前念體。
親引後念
是親因緣
譬如輥彈
前彈至後。
後彈即是前彈
體。
豈不親也。
其種現相生別辦體者。
尚說為親。
引種
前念後念
即是一體
豈不至親也。
問其現
引現。
亦是前念
親引後念
應是因緣
何故却說
等流也。
答疏出巳有種生故
問疏意如何
前念種子起頭上前現行
其種輥至第二
時。
還生頭上第二念現。
故知後念現行
不是前念
現行親生
如戴花人。
向前行時
其花不曾向前
行。
隨人向前也。
思之思之。
三類因緣
四類
等流
請以喻釋不同之理。
種生現。
如焦炷生𦦨。
現熏種。
如𦦨生焦炷。
引種
如炷前後自相引生。
現引現。
如𦦨前後家相引。
其義稍難。
又復問云。
何故前三名親因緣
四只等流也。
答炷親生
𦦨。
𦦨親生焦。
此之易見。
炷引炷者。
其炷脚下
更無
有物能生炷者。
即知前炷。
親引後炷。
亦名親
𦦨引𦦨脚下
巳有前後燈炷
而生𦦨故。
即知後𦦨
非前親引。
故非因緣。
只是等流
止是相似
名真流
不是親生
故非因緣。
云若前後𦦨。
自親引生。
故炷盡。
𦦨便隨滅。
固是前𦦨。
不能親生也。
三結。】
「是謂略說一切種相。」
【△二不可知三門(二)初徵答總標。】
「此識行相所緣云何不可知執受處了。」
合響先徵。
不下
不可知
即第四不可知門。
執受處。
第五所緣門。
了即第六行相門。
△次別釋三門(二)初釋行相所緣(二)初略釋(二)初
行相。】
「了謂了別即是相識了別為行相故。」
合響了謂了別者。
第八識。
能緣見分。
分取
境。
有了別用。
名行相(行猶緣也作平聲)。
開蒙云。
能緣用
謂之見分。
次明所緣(二)初別明執受處(二)初釋明處。】
「處謂處所器世間諸有情所依處故。」
合響開蒙云。
有情所依世界如器。
器世間
第八所緣相分
次釋執受。】
「執受有二謂諸種子(至)攝為自體同安危故。」
音義先標。
開蒙云。
第八自證分上
一分生現功
能。
謂之種子
有根之身。
名為根身。
諸下釋。
相名
分別習氣者。
釋種子也。
即有支名言我執三種
氣。
亦即五法之三。
色根及根依處者。
釋根身也。
根即勝義根。
根依處。
即色根所依之處。
浮塵根。
此二下結
謂此種子根身二種
皆是第八識所執
受。
攝為自體。
同安危故。
宗鏡第四十九卷云。
執受
各具二義
且執二義者。
一攝義。
攝為自體二持義。
持令不散。
二義者。
一領義。
以為境。
覺義
生覺受。
安危共同
根身具執受四義
一攝為自體。
同是無記性故。
二持令不散。
第八任持此身。
爛壞
三領以為境。
根身是第八相分
四令
覺受。
安危共同
第八五根危。
第八五根安。
器世間量。
伹緣非執受。
即受二義中。
以為
一義。
補遺宗鏡。
問此第八識。
有幾執受。
答有二種
論云。
一切種子心識成熟
展轉和合
增長廣大
二執受。
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
二者相名分
言說戲論習氣執受(文)。
身器界。
如上解。
開蒙
云。
八緣種時。
具執二義
攝為自體。
持令不散。
具受
一義。
以為境(文)。
又宗鏡。
問識中無漏種子
具此
三義否。
一切有漏種子
即具三義
若是無漏
子。
不隨第八無記
唯是善性
第八不領為境。
相違故。
不妨持而不緣。
三義中但具一義。
△次總結所緣。】
「執受及處俱是所緣(至)行相之而得起故。」
音義初總明。
阿賴耶下明所變。
以下所緣
△次廣釋(二)初釋行相(三)初略指是異熟見分。】
「此中了者謂異熟識(至)用此了別見分所攝。」
【△次通明心心分量
補遺王所分量
總有四義
一相分。
二見分。
三自
證分。
四證自證分。
有四立義不同
今先於科下。
略敘四家
標宗立義差別來源
學者預識涇渭
庶使臨文或破。
消釋文義
不致淆訛
宗鏡第
六十卷云。
第一安慧
一自證分。
識論云。
此自證
分。
從緣所生
是依他起。
故說為有。
見相二分
不從
緣生
因徧計性妄執而有。
如是二分
有理無。
自證分。
依他起性
有種子生。
是實有故
見相二
分是無。
更變起我法二執。
又是無。
無似無。
故知
八識見相二分
皆徧計妄執有故
唯有自證一分
是依他起。
性是實有(云云)。
第二難陀二分
成唯
識。
初標宗者。
一切心生。
皆有見相二分
見相二分
能所二緣。
若無相分牽。
心心無由得生
若無
能緣見分。
誰知所緣相分
謂有境有心
方成唯識
見分是能變。
相分是所變。
能所得成。
須具二分
分相分是依他起性
有時緣獨影境。
同種生。
時緣帶質境。
別種生。
種生故。
非徧計性。
若不
許者。
諸佛不應現身土等。
種種影像也(云云)。
第三
陳那三分
安慧一分
但有體而無用
難陀
立見相二分
但有用而無體
皆互不足
立理者。
立量果義
相分為所量。
分為能量
要自證分
為證者。
是量果也。
今見分緣相分不錯
由自
分為作果故(云云)。
第四護法四分
立宗者。
心心
所若細分別
應有四分
立理者。
若無第四分
將何
法與第三為量果耶。
陳那三分者。
謂見分有
能量
了境用故
即將自證分為量果。
汝自證分。
能量照境故。
即將何法與能量。
自證分為量果
耶。
須將四證自證分。
第三分量果也(云云)。
略敘如上
廣如宗鏡。
欲詳往討。
就中分三。
△初難
陀立二分(二)初正明立二分(二)初正釋(二)初釋(二)
初明心心所各有二分。】
「然有漏識自體生時(至)似能緣相說名見分。」
音義涼云
謂依他二分
似徧計所執二分
小乘相分名行相。
能取所緣故。
見分名事。
心心
所自體相故。
似心外中境
名似所緣
是心外法。
無故
變相分。
所緣耳。
若明相分
未是顛倒
向心外取
方為倒耳。
又見者。
是能緣境義。
心心
所。
推求義。
推求義者。
慧能故。
△次破安慧唯立自證分(二)初破無所緣。】
「若心心無所緣相(至)自境如餘餘如自故。」
音義清涼釋云
不能緣自境者。
謂緣色之心。
不能緣色。
或應下。
謂隨一識等。
能緣一切境。
以眼
無所緣。
而能緣色。
餘識無色緣。
亦應能緣色。
不能一切
明知無所緣者。
是義不然
中正
義緣自境時。
心上必有帶境之相。
如鏡上面
似面
相生
△次破無能緣。】
「若心心無能緣相(至)或虗空等亦是能緣。」
音義涼清釋曰。
若心等無能緣。
虗空
不能
故。
虗下
此反難也。
心心無能緣。
而能緣所
緣。
虗空無能緣。
應緣所緣(文)。
量云
心心
是有法。
應不能緣宗。
無能緣相故。
喻如虗空
△次結。】
故心心所必有二相。」
【△次引證。】
「如契經一切唯有(至)能覺所覺分各自然而轉。」
補遺此即密嚴經
半明無外境。
後半有見
二分
宗鏡釋云
一切唯有覺者。
唯識也。
所覺
義皆無者。
即心外妄執實境是。
無能覺所覺者。
是依實見分。
所覺是依實相分。
各自然而
轉者。
見分從心種子生。
相分從色種子生。
故須立
二分
唯識道理方成。
△次大小乘辯異(二)初明小乘偏義(二)初明行相
所緣。】
「執有離識所緣境者(至)是心心所自體相故。」
【△次明王同異。】
心與心所同所依緣(至)識受想等相各別故。」
音義彼謂王所同所依根。
所緣境。
由彼執離
識境。
故所緣同。
相分為行相故。
得行相似
雖數等者。
數即心數
等者相似義。
彼說王所
皆以
分為事。
故云等。
若爾王所何分。
故曰事雖數
等而相各異。
謂識之相。
非受等相故。
△次申大乘正說(二)初明行相所緣。】
「達無離所緣境者(至)如不曾更境必不能憶故。」
音義清涼釋曰。
此中雖是二分家。
義巳有三。
內境所緣
能緣名行相。
自證分名事。
相見
二分
所依自體故。
此若下。
有自證分。
意云。
相離
於見。
無別自體。
二功能故。
應別有一所依體。
無自證。
應不自憶心心所法。
不曾更境。
不能
憶。
謂如見分不更相分之境。
則不能憶。
要曾更之。
方能憶之。
若無自證。
巳滅心所
則不能憶。
曾不
為自證緣故
則如見分不曾更境。
今能憶之。
明先
有自證。
巳曾緣故
如於見分。
憶曾更境故。
合響唯識疏云。
不曾更境。
不能憶。
現行
色曾被見分緣者。
後必能憶。
若不曾為見分緣者。
後時不能記憶也。
以能緣見分。
過去時。
及現
在世
但緣相分不曾自緣
前巳滅心既過去巳。
時見分。
有何所以
能自憶持。
以於昔時
不曾
自見分故。
既許今時心心所法。
能自記憶
明由昔
時。
有自證分。
緣於見分。
證彼緣境。
作量果故。
故今
能憶(文)。
△次明王同異。】
心與心所同所依根(至)識受等體有差別故。」
音義大乘正義
相分境為所緣
王所相分
各自變起。
故但相似
以見分為行相
心王了別
用。
心所領納等為用故
行相各別
王所等。
以自證
分為事故
言事雖數等。
識體與受等體。
定有差
別。
故相各異。
△次陳那三分(二)初正釋。】
「然心心所一一生時(至)相見必有所依體故。」
音義初標宗。
各有三分者。
顯非王所三分故。
所量下立理。
涼云
所量是相分
能量是見分。
果是自證分。
自證分與相見分為所依故。
補遺宗鏡云。
分緣相分不錯
由自證分。
為作
果故。
眼識分緣青時。
定不緣黃也。
如見分緣
曾見境。
忽然緣黃境時。
定不緣青。
若無自證分。
見分不能記憶
故知須立三分
若無自證分。
相見亦無。
若有二分者。
即須定有自證分。
自證分
牛頭
二角相見二分
△次引證。】
「如集量論伽他中說(至)即能量及果彼三體無別。」
音義似境相即相分
外境現故。
能取即是
分。
能取相分故。
自證即自體也。
涼云
果是何義
成滿因
無別體者。
同一識故。
離心無境。
三護法立四分(二)初正明應有四分(二)初正釋。】
「又心心所若細分別(至)證自體者必現量故。」
音義初標宗。
此若下立理。
清涼釋云
見分是心
分。
有自證分。
自證分是心分。
應有四證
諸能
量必有果者。
見分是能量
有自證果。
自證量見
分。
應有四果
不應下遮救。
恐彼救云。
却用見分。
第三果。
故遮云。
不應見分是第三果。
見分或時
非量攝故。
意謂見分。
通於三量
三量者。
現量
非量
明見相時
或是非量
不可非量法為
現量果。
自證是心體
得與比量非量而為果。
見分
非心體。
不得與自證。
而為其量果故。
不得見分。
第三證自體者。
現量故。
第三四分。
既是現量
故得相證。
無無窮失。
意云。
若以見分為能量
伹用
三分足矣
若以見分為所量。
必須第四為其量
果。
若通作喻者。
量如絹。
能量如尺。
智為量果。
自證分。
若尺為所使
智為能使。
何物用智
即是
人如證自證分。
人能用智
智能使人
故能更證。
明鏡
鏡像為相。
鏡明為見。
鏡面如自證。
鏡背如
證自證。
依於背。
背復依面。
故得互證。
亦可以銅
為證自證。
依於銅。
依於鏡。
合響宗鏡第六十卷云。
前二師皆非全不正
三師陳那三分
似有體用
若成量者。
中道理猶
未足
更立四分
相分為所量。
分為能量
將自證分為量果。
若將見分為所量。
自證分為
量。
更將何法為量果。
故知將證自證分為量果方
足也。
分外虗疎
通比非二量故。
不取見分。
自證量果內二分
現量故。
互為果無失
夫為量
果者。
須是現量
方為量果。
比非定非量果。
喻如作
保證人。
須是敦直者。
方可為證。
若略虗人則不堪。
又前五識第八見分。
雖是現量
以外緣即非量
果。
夫量果者。
須內緣方為量果。
又第七識
雖是
緣。
是非量。
不可為量果。
夫為量果者。
二義
現量
二內緣。
又果中後得見分。
雖是現量
內緣時
變影緣。
非量果。
須具三義
又果中根本智見分。
雖親證真如
不變影故。
心用非量果。
即須心
體。
須具四義
現量
二內緣。
不變影。
四是心體
方為量果。
△次結判(二)初正判。】
「此四分中前二是外(至)非即非離唯識理成。」
音義初判內外
前二相見二分
是用是外。
二即自證證自證二分
是體是內。
初唯下。
能所
緣。
相分所緣
後三分。
俱通能所緣。
第二下轉
釋。
分緣相。
即是能緣。
自證緣見。
見即所緣
第三
緣第四。
三是能緣。
四是所緣
四緣第三
四是能
緣。
三是所緣
第四不緣第二者。
第二既為第三
證。
四設緣。
亦無所益。
見分通三量。
三四皆現量
故心下結
無無窮過者。
第三四既皆現量
故得
互證。
無無窮過。
若不然者。
更須第五證第四。
如是
展轉
有無窮過。
開為四分故非即。
合為一心故非
離。
△次引證。】
是故契經伽他中說(至)此中見者是見分故。」
音義所引即密嚴經
心二性者。
二分一性
相見二分
第二性。
心境內外二性。
一切分者。
內外二分也。
能取纏者。
即能緣麤動。
是能緣見
分。
所取纏者。
即是相縛所緣縛也。
種種差別者。
見分通三量故。
此頌下論釋。
釋初句。
若內下釋
二三句。
見有下釋第四句
△次攝歸唯是一心(二)初明攝。】
如是四分或攝為三(至)或攝為一體無別故。」
補遺此言見者。
是能緣義。
明有所簡別也。
宗鏡
六十卷云。
此見分有五類
一證名見
三根
本智見分是。
照燭名見。
此通根心
俱有照燭
故。
三能緣名見。
即通內三分
俱能緣故
四念解名
見。
以念解所詮義故
五推度名見。
比量心。
推度
一切境故(文)。
今謂後三
俱是能緣性故。
皆見分攝
者。
乃是五類中。
第三能緣名見之見。
通見分自
證分證自證分。
三俱能緣性。
義簡非餘四類也。
△次引證。】
「如入楞伽伽他中說(至)此一心言亦攝心所。」
音義先引經。
如是釋義
宗鏡第六十卷云。
是處處說唯一心者。
外境無故
唯有一心
執著
故似外境轉。
無外境。
有自心。
不離心故總名
一識。
心所心相應。
色法心之所變。
真如識之實
性。
不離識。
竝名唯識
合響宗鏡第六十一卷
只如安慧一分
立相見等。
護法攝四歸一分時
亦不別立相見
等。
義勢既同
何故言非安慧等諸師知見耶。
答乍
看似同。
詳理別。
且如安慧一自證分。
全不說
證自證分。
雖說見相二分
一向判為徧計所執性
此乃四分中一分。
全無二分
有名無體
故亦是無。
唯立一依他自證分。
護法雖攝四歸一
不名
自證分。
總名一心分。
然不失自證等四分義。
以與心無決定相離義。
總名一分
與彼別立自證
分義別。
乃至攝四歸三時
內之二分
互相緣。
各別
其所緣。
不失自體故。
伹名自證。
總名
自證。
互相緣。
二分之義不失
不同陳那自證。
有證見分之自證。
即無證自證之自證。
由此義故
非諸師之知見
三結歸是異熟見分。】
故識行相即是了別了別即是識之見分。」
【△次釋所緣(二)初正明所變(二)初明唯變處等(二)
初正釋(二)初明業力所變決定(三)初器界(二)初正
明共中共變(二)初釋義(二)初正釋。】
「所言處者謂異熟識(至)即外大種及所造色。」
音義異熟謂能變心
共相種即器界種。
宗鏡第
四十九卷云。
何為共相
多人所感故。
知人人所
各別
名為唯識
有相似共受用義。
說名共相
實非自變。
他能用之。
若能用者。
此即名緣。
心外法
故。
變似色等。
等者。
由自種子
為因緣故
識變
器世間相。
唯外非情。
此即能造。
及所造色。
在外
處故。
言外大種
非心外法也。
次釋疑。】
「雖諸有情所變各別(至)如眾燈明各徧似一。」
音義疑云
器界既是諸有情識所變。
自應各別
如何現見。
一器世間相耶。
釋云
諸有情等。
燈喻諸有情。
明喻所變器世間相。
各徧喻所變各
別。
一喻相似處所無異
合響宗鏡云。
如眾燈明
各徧似一者
此釋共果。
同在一處
不相障礙
謂外器界相。
如眾燈明
共在
一室
各各徧室。
一一自別。
而相相似處所無異
如何各各徧也。
一燈去時
其光常徧。
若共為一。
是則應將一燈去巳。
餘明不徧
相涉入不相隔
礙。
故見似一。
置多燈巳。
人影亦多(文)。
會玄十二。
百法鈔。
如一人心上所變現
木之與石。
互相
礙。
欲界一切有情
同變山河大地木石等。
所變
之相。
隨心各異。
更相涉入
如眾燈光
不相障礙
謂從諸有共相種生業力相似
處所無異
而互
相攝入也。
問多人共變。
不相障礙
一人第八所變
木石
却有礙耶。
答由昔造業熏種。
有同異。
故使
然也。
第六識。
山河大地時。
不作彼此分別
熏其種故。
後生果時。
互相攝入。
若木石等互相
者。
第六識緣時。
定作木石等。
差別之解。
而熏成
種。
後生果時。
亦各有異(文)。
△次料簡(二)初徵。】
「誰異熟識為此相。」
【△次釋(三)初月藏明一切有情共變。】
「有義一切所以者何(至)業增上力共所起故。」
【△二次師明現居當生者變(二)初斥前非。】
「有義若爾諸佛菩薩(至)變為此土復何所用。」
音義若爾者。
牒前釋。
謂若一切有情識共變起。
則不簡聖凡之別。
佛等淨識。
應變穢土
異生垢心。
應現淨土
佛度下劣權現可然。
生承佛力
乍見
有。
若言實變。
無有是處
又那含聖者
銷礙入空。
下生
變此下土
復何所用
合響開蒙
問共中共相。
各自變。
月藏何說
切共變。
難月藏云。
若如
應凡與聖。
互相變也。
難聖變穢。
假變不遮。
若實變者。
穢種巳亡。
如何
穢。
難凡變淨。
如何凡夫靈鷲山
仍是丘陵
即知
凡夫
不變淨境
△次申自義。】
是故現居及當生者(至)諸業同者皆共變故。」
音義謂現居此土有情
熟識變。
無生佛淨
穢雜亂之失。
未來當生有情
熟識變。
無無
聖者變下之過。
經依下。
前師引經義。
一切
二種
一者名字一切
二者實一切
少分一切
名字一切
簡所同也。
若實一切
法苑云。
一以普及
為言
切以盡際為語。
經依業同少分有情共變而
說。
非謂一切也。
三護法明於身有用即變(二)初斥前非。】
「有義若爾器將壞時(至)此變為彼亦何所益。」
音義若言器界定屬現居當生者變。
器界將壞
時。
必無現居當生者。
則此將壞器界
是誰識變耶。
諸下
復約當生難破。
無色異生。
後雖當生現無
色身
預變何用
無色界劫數長遠
下土數經三
災。
變斯何益。
設有下。
恐彼救云。
無色無身
不變
爾。
色界有身
豈不變耶。
釋曰。
色界異生。
有色身。
細身
麤器不相依持。
上下懸隔
所變何益。
△次申正義。】
「然所變土本為色身(至)雖無有情而亦現有。」
音義謂所變器界
本為有情正報依持受用
於身有益
便變為彼。
由斯義故
若此雜居地人。
設生他方雜居地。
彼識亦得變此雜居地。
餘地例
然。
故器界將壞時。
及初成時。
雖無有情
而亦現有
他方彼識。
變此器界
相去懸遠
云何於身有依
持用耶。
答喻如北方人
南方產業
雖非現居。
亦得有受用義故
合響開蒙
月藏質云。
若不互變。
劫初將壞。
無有
情時。
誰人變器。
正義答云。
劫初如受胎
將壞如殘
果。
正義家。
既不互變。
成壞胎殘。
有情未生。
是誰
變也。
成壞之劫。
受胎殘果。
皆有情業。
何須生巳。
方能變也(文)。
他方則異。
次解現居義。
自地則異月
藏互變義。
△次結顯共中不共。】
「此說一切受用者(至)鬼人天等所見異故。」
音義句結前共中共變。
次句例明共中不共
鬼人下釋成
如一恒河
鬼見猛火
人見為水。
天見
琉璃
魚龍窟宅
各隨自業力。
熟識變故
宗鏡
云。
共中不共變者。
如巳田宅妻子
多人第八共變。
得名為共。
受用時。
唯自前六受用。
不通他人
名不共
△次種子。】
諸種子者謂異熟識(至)如真如不違唯識。」
音義有漏法種。
與異熟識無記性。
第八見分。
恒取所緣
無漏法種。
非此性攝。
非所緣。
雖非下
通妨。
難曰。
無漏法種。
非所緣。
心相離。
豈不
唯識理耶。
通意可知
合響宗鏡第四十九卷
無漏種子
不離識。
中有如何不緣。
答具三義故。
所以不緣。
一能對治
故。
即無漏能對有染汙法。
亦能破壞有漏法。
二體
異故
第八無記
無漏種子善性
不相
順故。
無漏種子
不順有漏第八識故。
無漏善性
不順無記性故。
所以不緣。
三根身(二)初明不共不共變自根身。】
有根身者謂異熟識(至)即內大種及所造色。」
合響不共相種者。
謂異熟識不共不共種子
即根身種也。
似色根者。
即眼等五根
如經所謂
四大根。
依處者。
即眼等所依浮塵根。
經中所謂
葡萄朵新卷葉等。
此根身。
即內四大種
及所造
四微所成。
宗鏡云。
不共不共
如眼等根。
自識
依用。
非他用故
不共不共變。
如眼等五根
第八
中有末心。
第一念託父母遺體時。
變名
不共
唯自第八變故
又唯自受用
復名不共
如眼
識唯依眼根眼識
乃至身識身根等。
補遺大種地水火風
大種是能造。
香味
四微是所造。
五蘊論云。
云何為四大種
謂地
水界火界風界
此復云何
地堅性。
水濕性。
煖性。
風動性。
界者能持自相所造色故。
云何四大
所造色。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此即內大種及所造色)。
聲香味。
所觸一分(身根所取。
謂滑澁輕重等)。
無表色(法處所攝色)。
即外大種
及所造色。
造者因義。
謂以四大種為生
依立。
持養因義即依五因
說名為造。
瑜伽三卷
一切法生。
從自種而起。
何說大種
能生
所造耶。
答由一切內外大種
及所造色種子
皆悉
依附內相續心。
乃至大種子。
未生諸大以來
種子
終不能生造色。
要由彼生造色。
從自
子生。
是故說彼能生造色。
由彼生為前導故。
由此
道理
說諸大種
為彼生因(亦即起因
謂離大種不起故)。
云何
依於彼耶。
由造色生巳。
不離大種處而轉故(亦即
轉因。
謂捨大種諸所造色。
無有功能
別處故)。
云何彼所建立
大種
益彼。
同安危故(謂由大種變異
能依造色隨變異故)。
云何彼所任持
由隨大種量不壞故(謂由大種諸所造色。
相似相續生。
持令不絕故)。
云何
所長養。
飲食睡眠
修習梵行三摩地等。
依彼
造色倍復增長
故說大種為彼長養因(此指身根大種
色而言)。
如是大種望所造色。
五種作用
應知(文)。
廣如彼論。
又會玄記云。
雖色等各從自種辦體而
生。
即親因緣
依彼大種
為增上緣。
名為造
次明不共中共種變他依處(二)初正釋。】
「有共相成熟力故(至)不爾應無受用他義。」
合響雖此根身。
不共種所成。
然於不共種中。
復有一分共相種子
成熟之力。
能依他人身處。
變似彼他人浮塵根。
為巳受用
不爾應無受用
人之義。
宗鏡云。
不共中共變。
即自浮塵根。
初唯自
第八變。
不共變。
生巳後他人亦有受用義。
復名
為共。
若許受用他人浮塵根者。
外取法。
何名
唯識
受用他人浮塵時。
自識先變一重相分
他人身上
受用時。
還受自相分。
心外無法
唯識
若言受用自相分。
因何他人
得地
罪。
以殺自相分故。
自相分。
與他相分
同在他身
處。
自相分。
亦能令他五根相分斷滅
得罪也。
△次料簡(二)初師亦變似根。】
「此中有義亦變似根辨中邊說似自他五根現故。」
音義不唯變他依處。
亦變似自他五根
中邊論證釋。
△次師唯變依處。】
「有義唯能變似依處(至)彼餘尸骸猶見相續。」
音義次師申正義云。
此本識唯能變。
他人
塵根
為我受用
決不能變他人勝義根。
為我受用
以自巳不能受用他人勝義根故。
自下
通所
論義
故生下結示。
意明由識能變他依處故。
是以
或生他地。
或入涅槃。
彼餘尸骸
現前有情識之
所變。
猶見相續
而不壞也。
合響宗鏡第四十九卷云。
此唯變他根依處。
根於巳都無用故
若無用亦變。
何不七識
無緣
慮用。
而得緣故
若爾自他根。
現文如何通
所說
自他阿賴耶識
各自變為根。
非自變他根。
一則
不變他根。
二由不定自身識變他根故。
可為證。
次明定等所變不定。】
前來且說業力所變(至)隨現緣力擊發起故。」
音義先結前。
定下正釋。
謂佛菩薩及諸聖者
以定通力所變器之界地
身之自他
則不決定
界地定者
或遇剛強難化眾生
則現穢土而折
伏之。
設遇根性易調者。
則現淨土攝受之。
自他
定者
普門三十二應身等。
身之與器。
一期
利物
為他受用
故多相續
聲之與光。
乃是一時
擊發變現
不恒也。
△次結示。】
略說此識所變境者(至)及墮法處所現實色。」
音義有色處者。
五根五塵
即通器界根身。
墮法處所現實色者。
意識緣境。
有實有假。
此唯實
定果色也。
次明不變心等(二)初問。】
何故此識不能變似心心等為所緣耶。」
【△次答(二)初通諸識二種變。】
有漏識變略有二種(至)初必有用後但為境。」
【音義宗釋云
因緣變者。
謂由先業
名言
種。
即要有力
任運心。
非由作意
其心乃生。
即五
八識
隨其增上異因為緣。
名言為因
故變於
境。
分別變者。
作意生心
是籌度心
即六七識。
自分別。
作意生故
由此六七緣時。
影像相分
無有
實體
未必有用
初隨因緣變。
必有實體用。
即五八
等所變之境。
隨分別變
能為境。
非必有用
六七識等。
又解。
初唯第八異熟心故。
所熏處故。
持種故。
變必有用
後餘七識變色觸等。
無實
用。
本質用。
如鏡中光
三境中。
性境不隨心
緣變攝。
影帶質。
分別變。
四句分別者。
一因
非分別變
五識心心所。
及第八識心王
為所
相分
從自種生
二唯分別變非因緣變。
有漏
七識
及第八五心所是。
為所變相分。
唯從分別
生故
三俱句。
有漏第六
無漏八識
以能通
緣假實法故。
四俱非。
不相應行是。
無實體故。
不與能緣同種生故
△次別顯異熟唯因緣變(二)初有漏位唯變色等。】
「異熟識變但隨因緣(至)故異熟識不緣心等。」
音義變色等有實用者。
宗鏡云。
變色等從
種生
故所變法有體用。
相分心心所。
如化
心等。
故不緣之。
緣便無用
須彼實用
從此生者。
謂若彼心等。
須有實用
從此第八所持心種
子生。
若從種生
則非異熟現行識能變故
熟識
不變心等。
無為等亦無實用者。
無為是理。
果智
所證。
第六觀心變起。
無實用。
故異熟識緣心
等。
結答前問。
意顯此異熟識
變色等。
實用法。
即以所變而為所緣
不變似心等。
無實用法
故異
熟識不緣心及無為
明因不能緣也。
△次無漏位亦現心影。】
至無漏位勝慧相應(至)不爾諸佛應非徧智。」
音義第八識至佛果位。
圓鏡相應
雖無
分別
由體澄淨
亦現彼影。
無實用。
亦能現彼心
影像
若謂圓智不緣心等。
諸佛亦非徧智。
此明
果位能變緣也。
△次總結所緣。】
故有漏位此異熟識(至)彼識亦緣此色為境。」
音義欲色二界
三所緣。
身器有漏種。
無色界
厭離色故。
無業果色故。
伹緣有漏種子
無業果。
有定中所現實果。
彼識亦得緣此為境。
具緣三。
不違理。
宗鏡。
問色從識變者。
無色界
色。
何說變。
下界眾生所見
業果色。
無色界
現境
即定果色。
俱不離心
次明不可知門(二)初明不可知。】
不可知者謂此行相(至)量難測故名不可知。」
音義初明能緣行相不可知
或此下。
次明所緣
三境不可知
合響瑜伽五十一卷云。
阿賴耶識
當言於欲
界中緣狹小執受境。
色界中緣廣大執受境。
無色界空無邊處。
無邊處。
無量執受境。
於無
所有處。
微細執受境。
非想非非想處
極微
細執受境。
阿賴耶識緣境微細
聰慧者。
亦難了
故。
△次徵答勸信(二)初徵。】
云何識取所緣行相難知。」
【△次答。】
「如滅定中不離身識(至)無想等位當知亦爾。」
音義謂此識行相微細
滅盡定。
不離身識
動想等。
悉皆不行
唯有一類相續微細異熟心在。
幽隱難知。
應信為有。
然必下。
立量顯有。
量云
滅定
是有法。
有識宗。
有情攝故因。
同喻如有心時。
無想
下例知。】
成唯識論音響補遺第二
音釋
(測合切攙入聲)。
(職略切音酌)。
嚬呻
(嚬。
皮賓切。
音貧。
呻。
升人切。
音身。
微笑吟詠之狀
也)。
妍媸
(妍。
五堅切。
音研。
媸。
赤之切。
音嗤。
研媸美好醜惡也)。
苣蕂
(上臼許切。
上聲
正切
音聖。
苣蕂胡麻也)。
(上舉有切。
音九。
葷菜名。
下蘇貫切。
音筭。
葷菜)。
(乞約切。
却。
鳥卵空也)。
(各額切。
音格
障也)。
(呈延切音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