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815b 页

成唯识论卷第十
护法等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金庭长寿寺沙门通润集解

「此十一障二障所摄(至)而三位显是故偏说。」

【此十一障。二障所摄者。总以二障收束十一障也。
问烦恼种现何位伏断。答。若是分别烦恼种子。在
初地真见道时刹那顿断。若是分别烦恼现行。资
粮加行渐渐降伏。若是俱生烦恼种子。等觉位中
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切顿断。若是俱生烦恼现
行亦从加行位中渐渐降伏。自登初地。以至八地
伏尽不行。如阿罗汉。问。若初地时巳顿伏尽。何故
七地犹起贪等。答。为度生故。以故意力暂时现起
不作过失。若八地巳上毕竟不行。以八地得相土
自在。九地得心自在。十地得法自在故。问。所知种
现。何位伏断。答。若是分别所知种子。亦在初地真
见道时。与烦恼种刹那顿断。若是分别所知现行
卷十 第 815c 页 X50-0815.png
亦在资粮加行位中渐渐降伏若是俱生所知种
子。于十地中渐次断灭。直至等觉位中金刚喻定
现在前时一刹那中方永断尽。若是俱生所知现
行。亦在资粮加行位中渐渐降伏。直至十地方永
断尽。问。六七二识皆有所知。何地断何。答。若所知
与六识俱者。八地巳上不复现行。无漏观心及生
空智果。相续无间。故能与彼相违。若所知障与七
识俱者。第八巳上犹可现行。直至十地法空智果
现在前时。得法自在。彼障方伏。问。前五转识烦恼
所知。何地伏断。答。前五转识俱生烦恼。虽在因中
未转依位。由彼第六无漏观心降伏之力。彼障不
起。若是法执。五识中无。不须伏断。问。何故十地。修
道位中。但断所知障种。不断烦恼。答。虽于修道位
中皆不断烦恼种。断所知时而彼烦恼粗重。亦渐
断灭由斯故说三位。皆有断二障义。谓通达位顿
断分别二障种子。修道位中渐断俱生二障种现。
至等觉位断尽俱生二障种子。问。若尔。资粮加行
不断粗重耶。答。虽诸位中皆断粗重。而三位最显。
是故偏说。】

「断二障种渐顿云何(至)前后相望皆容具有。」

【问。二障种子。大小两乘。云何顿断。云何渐断。答。第
七识中俱生烦恼障种。彼七不能入生空观故无
渐断。于三乘将證无学果时。一刹那中三界顿断。若
第七识中俱生所知障种。菩萨将成佛时。一刹那
卷十 第 816a 页 X50-0816.png
中一切顿断。以第七俱生所知。任运内执。无分别
故。境唯一类。无粗细故。故唯顿断若六识中俱烦
恼种。有顿渐断。分别烦恼障种。见所断者。三乘见
道位中。一切顿断。俱生烦恼障种。修所断者。随根
利钝。有顿有渐。一类钝根二乘。约七生断。将三界
分九地。每地分九品。预流果人。断欲界思惑。至第
五品。名不还向断第六品。名一来果。以有三品馀
惑。还来人间故。若断至八品。名不还向。断尽九品。
名不还果。以欲界惑尽。不生人间故不还果。寄生
净居。复断上八地各九品惑。至七十一品。名阿罗
汉向断尽后品。證罗汉果。复有一类利根二乘。将
三界九地。九九八十一品思惑。合为一聚分为九
品。虽有九品。一生别断。不待七生故。杂集云。复次
预流补特迦罗。此有二种。一渐出离。一顿出离。渐
者如前。顿者谓入现观。依止未至定。发出世间道。
顿断三界一切烦恼。品品别断。唯立二果。谓预流。
罗汉言顿断者。谓如见所断。言别断者。谓先顿断
三界修所断上上品随眠。次第乃至下下品也。又
指端经云。诸所有色。乃至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
在。乃至若远若近。总此一切略为一分一团。一积
一聚。如是略巳。应观一切皆是无常苦空依如是
义。但可建立初后二果。若菩萨要至金刚喻定现
在前时。一刹那中三界顿断。若是第六识中所知
障种。二乘无分。唯菩萨断。若分别起见所断者。菩
卷十 第 816b 页 X50-0816.png
萨于初地初心一时顿断。若俱生起修所断者。从
初地脩道。以至十地渐次而断。至金刚喻定现在
前时。与前烦恼种子。刹那断尽。入究竟位。问。何故
第七所知障种。一时顿断。六识所知障种。有顿渐
断。答。以第七识任运内缘。境无粗细。类无差别。故
得顿断。此第六识。通缘内外。境有粗细。类有差别。
故粗者顿断。细者渐除。缘外者顿断。缘内者渐除
也。下明两乘断障用功差别。若是钝根二乘。渐断
障时。必各别起无间解脱加行胜进。或总或别。言
无间者。因时望果。名无间道。以近果故。言解脱者。
果时望因。名解脱道。以离因故。以无间断惑。解脱
證真。故各别起。所有顺决择分善根。名加行道。所
有前前以望后后。名胜进道。此之二道。或总起或
别起。若是利根菩萨。渐断障位。虽分断无明。分證
真理。以智起惑除。非要别起无间断惑。解脱證真。
以加行等四种断道。刹那前后。皆具有故。】

「十真如者一遍行真如(至)于二转依便能證得。」

【此明十真如也。遍行真如者。由断异生障故。證此
真如。谓此真如。顿断二种随眠。二空所显无法不
在。故曰遍行。梁摄论中。名为遍满。遍满一切有为
行故。无有一法非二空故。此地最初遍證遍满。言
最胜真如者。二地断邪行障。具净尸罗故。戒为德
本故。戒为最胜故。智论云。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
怖畏中。戒为守护。死愚暗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
卷十 第 816c 页 X50-0816.png
戒为猛将。死海水中。戒为大船。故名最胜言胜流
真如者。三地断暗钝障。具有胜定总持。流出无边
妙慧故。梁摄论云。从真如流出正体智。从正体智
流出后得智。从后得智流出大悲。从大悲流出十
二部经。故曰胜流。释曰。此如流教。最为胜故。又云
若證此如说法胜故。言无摄受真如者。由四地断
微细烦恼现行障。分證菩提。名出世间。远离身见。
无所系属故。世亲云。于此如中。无取我所如北洲
人无系属故。应说此如。非我执我慢我爱无明边
见我所见等。所依取故。言类无别真如者。五地断
下乘涅槃障故。真俗二谛。合为一故。生死涅槃皆
平等故。摄论名相续无差别法界。谓于此中体无
有异。非如眼等随诸有情相续各各有异。梁摄论
云。由此真如。能令三世诸佛相续不异。众生迷此。
万类差别。诸佛證此。居然不变故。言无染净真如
者。六地深观缘起。染净平等。断粗相现行障。引起
无染净真如。亦得自他相续无染净果故。谓此真
如本性无染。非是染而后净故。言法无别真如者。
由七地断细相现行障。入妙无相观證法无差别。
以了种种教法。皆同真如。无二相故。谓诸教法。依
如建立。如如无异故。又于教法立种种法界实相。
等名。而如无异。言不增减真如者。由八地断加行
障故。得无增减。谓虽染污减时。而无有减。清净增
时。而无有增。无性云。法外无用。所以不增。诸法不
卷十 第 817a 页 X50-0817.png
坏。所以不减。大经云。此诸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
世。常住不异故。言相土。自在者。世亲云。于诸相中
而得自在。名相自在。随其所欲即能现前故。能十
身相作故。于所现土。而得自在。名土自在。如欲令
土成金宝等。随意成故。言智自在。真如者。第九断
不欲行障。得心自在故。所證真如名智自在。无性
云。谓此地中。四无碍智所依止故。分證智波罗密。
于一切法不随其言。善能了知诸法义趣。如实成
就一切有情。受胜法乐。中边论云。自在有四。一无
分别自在。即相自在。二净土自在。三智自在。四业
自在。为此四种取依止故。八地唯能通达初二自
在。后二自在。如次在后二地故。言业自在真如者。
十地断未得自在障。證得法自在。由得法自在故。
所作业用无不自在。问。既名真如。体无有异何故。
复有种种差别。答。虽真如体无有差别。而随真如
胜德。假立十种差别等名。非真如体实有差别也。
问。初地既名遍行真如。巳通一切。何必更立九种
耶。答。虽初地真如巳遍一切。而能證功用尚未满
足。为令圆满故立后九种也。如是下。近结前文远
结初卷若證二空彼障随断也。】

「转依位别略有六种(至)多令非真不显现故。」

【下释转依。先依位释。分为六种。一损力益能转者。
损。谓减损。力。谓势力。益。谓增益。能。谓功能。谓资粮
位具四种力修六种行。发三种心。信解唯识。相性
卷十 第 817b 页 X50-0817.png
具有胜解。谓加行位。起四寻思。发四实智。观二取
空。具有惭愧由此二位修习胜解惭愧之力。便能
灭损本识染种势力。复能增益本识净种功能。以
转染依净名为转依。问。三贤未断分别障种。未登
圣位。何名转依。答。虽未断分别障种实證转依。而
能渐伏分别现行亦得名为證转依也。二通达转
者。谓于初地真见道时。顿断分别我法二障种子。
得根本智。證遍行真如。实證一分真实转依名转
依位。言修习转者。修。谓修葺。不使荒芜。习。谓温习。
不使忘失。谓从初地以至十地数数修习十种胜
行渐渐断除十种粗重。分分證得十种真如。名转
依位。下引论以證通达修习二转义谓前六地。皆
名通达转。以通真达俗故。若以无相观通真。则真
现而俗不现。若以有相观达俗。则俗现而真不现。
以真俗相间。有无相杂。故名通达。谓后四地名修
习转。以长时修习纯无相观。断馀粗重不令有相
间杂故。然言多令非真不现者。反显非真犹有少
时现也。】

「四果圆满转谓究竟位(至)穷未来际利乐无尽。」

【前名分證此名满證。自资粮至等觉无间道。普光
明等十大三昧现在前时。永断俱生二障极微细
种。至解脱道顿證佛果圆满转依。名究竟位从此
自利毕功唯是度生尽未来际。】

「五下劣转谓二乘位(至)舍二粗重而證得故。」
卷十 第 817c 页 X50-0817.png

【专求自利。不念利他。厌苦欣寂。不能等观。唯證生
空。法空未證。断烦恼种。不断所知。證真择灭。不證
菩提。耽寂灭乐。无胜堪能。具此六义。名下劣转。反
上六义。即名广大。此中所说转依。取此广大舍二
粗重而證得故。问。何以不取果圆满转。答。对菩萨
说。是以不取。巳上约位不出大小两乘。今拣去小
乘。独取大乘转依。】

「转依义别略有四种(至)根本后得俱能正断。」

【前以六位明转依。此以四义明转依也。一能转道。
转有二义。谓能伏能断。言能伏者。谓二障种子。有
能生现行势力故修六行及加行等智以伏之。令
不现起。此通漏无漏道。谓以六行渐伏。唯通有漏。
若以加行后得二智渐伏。通漏无漏。若以根本智。
顿伏。唯通无漏故。言能断者。谓起根本无分别智。
方能永断二障随眠。此能断道。不通有漏。及加行
智。谓二道中除有漏道。三智中除加行智也。除有
漏者。以有漏道是曾习相执所引。未泯相故。谓第
七识念念执我。令第六识所行施等不能亡相。虽
有漏道常起现行。而不为损。亦无所益。故能断道。
唯取无漏也。除加行者以加行智但能勤勇乐欲
趋求胜果。及所引因。皆未成办。故加行智。但能伏
惑。若实断惑。唯是根本及后得故。此以伏断二义
释转字义也。一师言。根本无分别智。亲證真理。能
断迷理随眠。是能断道。后得不能断迷理随眠。非
卷十 第 818a 页 X50-0818.png
能断道。一师出正义云。根本无分别智能断迷理
随眠。是能断道。后得无分别智。虽不能断迷理随
眠。亦能永断迷事随眠。亦能断道。言迷理迷事者。
迷巳为物。名为迷理。认物为巳。名为迷事。故瑜伽
云。修道位有出世能断道。有世出世能断道。出世
能断道者。根本智也。世出世能断道者。后得智也。
唯此二道。能断随眠。未有纯世间道而能永害随
眠者。纯世间道者。即加行智也。以加行智。唯在地
前伏除分别二障现行。名纯世间智。未登地故。是
有漏故。是曾习故。有分别故。是相执所引发故。未
忘相故。由斯理趣。见修所断迷理随眠。唯是根本。
亲證理故。迷事随眠。根本后得。二俱正断。】

「二所转依此复有二(至)而非根本故此不说。」

【二所转依。依有二义。谓持种。迷悟。言持种依者。谓
根本识能持染净诸法种子。种必有依故。修圣道
时。转令第八舍染种。而得净种。故名转依。问。依他
起性。亦染净依。何故不说。答。依他起性虽亦染净
依。不能持种。故不说之。言迷悟依者。即是真如。以
真如性是迷悟之根本故。与染净法为所依故。修
圣道时。转令真如舍染成净。故亦名转依。馀虽下。
释难同前初一依是相宗义。第二依是性宗义。】

「三所转舍此三有二(至)第八净识非彼依故。」

【三所转舍。舍有二义。谓所断所弃。言所断者。谓俱
生我法二障种子。障种非实。故可断舍。谓等觉位
卷十 第 818b 页 X50-0818.png
中。真无间道现在前时。无漏智起。对治彼障。智起
惑亡。名之为断永不成就。名之为舍。彼种既断。永
不妄执实我实法。名舍遍计。所执我法不对妄情。
名舍所执。由此义故。名舍遍计所执。诸有说言。断
遍计者。义在乎此。言所弃者。谓馀有漏劣无漏种。
馀有漏者。除前二障种外所馀有漏善种并劣无
记所熏无漏种子。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引起最极
圆满光明纯。一清净无垢本识时。非彼所依。皆永
弃舍。问。何故必欲舍。此二种。答。无漏善生。漏善自
灭胜法圆明。劣法自违。法尔如然非勉强故。彼种
既舍。彼二现行永不复生。亦说为舍由此舍义。名
舍变易劣生死法。到此境界。所谓善恶两亡。有无
齐遣也。言劣生死者。以分段为胜。故以变易为劣
也。一师言。二障所馀有漏善种。及劣无漏法种。亦
在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与二障种俱时同舍。一师
出正义云。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但舍二障种子。所
馀有漏善。及劣无漏种。犹未断舍。以无间道。不违
彼故。若无间道弃舍馀种。等觉菩萨应无生死故。
应无异熟故。住无间道。应名佛故。后解脱道。成无
用故。由斯义趣。故知无间道中。金刚喻定现在前
时障种虽断馀种犹存。直至金刚后心。解脱道起。
方断馀种。尔时异熟转成无垢。非彼馀种所依止
故。】

「四所转得此复有二(至)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卷十 第 818c 页 X50-0818.png

【得者。对舍而言。由转舍故转得也。此得有二。一显
得。二生得。言显得者。谓大涅槃。涅槃者。义翻圆寂。
道充法界。德被尘沙曰圆。体究真性。妙绝相累曰
寂。问。涅槃自性本来清净。何故名所显得。答。此虽
本净。而由客尘障覆。不能显露。至真圣道断彼障
巳。其相乃显。此涅槃相是依真如离二障巳。而得
施设。其体即是清净法界。然此涅槃。理无不统。而
依凡圣之位。义类差别。略分四种一本来自性清
净涅槃。不拣凡圣蠢动蜎飞。一一圆具。此即一切法。
中所具真如实理。问。既是法相如如不动之真理。
何故亦为客尘所覆。答。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足
无量微妙功德不动不转。无生灭相。无去来相。无
高下相。湛若虚空。一切众生平等共有。此涅槃体。
与一切法。不即不离。不一不异。离有无相离断常
相。离心缘相。离名字相。心思路绝。言语道断。故名
如如。然此如如。虽平等有。亦唯真圣道中。圣者所
證自受用境界。楞伽所谓自性涅槃。空事境界也。
二有馀依。涅槃者。谓即真如出烦恼障。尚有分段
生死苦所依故。以诸圣者最后苦身未曾灭故。瑜
伽云。住有馀依。堕在众数。犹有众苦。所得转依犹
与六处而共相应。言众数者。谓五蕴身。以有此身。
有众苦故。问。既有众苦。何名涅槃。答。虽有微苦相
应。而障永灭。亦名涅槃。以果缚虽存子缚巳尽故。
三无馀依涅槃者。是无最后分段生死苦。故名涅
卷十 第 819a 页 X50-0819.png
槃。瑜伽云。住无馀依。不堕众数。永无众苦而六处
永不相应。四无住处涅槃者。上二是断烦恼障所
显涅槃。此是断所知障所显涅槃也。言不住者。不
住二边故。以有大智辅翼故。不住生死。以有大悲
辅翼故。不住涅槃。若住生死。便同凡夫。若住涅槃。
便同小乘。由不住生死涅槃。故常在生死。而又常
在涅槃也。此四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而无后
三。住生死故。二乘无学容有前三。无后一种。住涅
槃故。唯我世尊。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可言具四。此
无住涅槃。即是诸佛菩萨所住处也。】

「如何善逝有有馀依(至)非如一类入无馀依。」

【问。善逝五住究尽。二死永亡。如何亦有有馀涅槃。
答。虽无实有苦依。而现身三界。示同众生似有微
苦相应故。或如来身苦依尽故。说无馀依。有馀乐
依。名有馀依。非若二乘有苦依在。名有馀依。问。何
知如来无苦依。而有乐依。答。舍无常色获得常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故知无有苦依。有馀乐依。是
故世尊可说具四。问。若声闻等有无馀依。何故有
处说彼无无馀依。有处复说都无涅槃。岂有馀依。
彼亦无有。答。二乘实有有馀涅槃。而说都无者。以
声闻等烦恼虽断。身智犹存。所知犹在。生死苦依。
尚未曾尽。圆寂之义不得显露。约此义故。说无涅
槃。其实巳断烦恼。巳證有馀。非谓都无涅槃也。复
有处言无无馀依者。以二乘尔时身智尚在。未證
卷十 第 819b 页 X50-0819.png
无苦依尽无馀圆寂。故说彼言无无馀依。非谓彼
后时灭身智巳。无无馀依又说二乘都无涅槃者。
是无第四无住涅槃。以此是诸佛所證极果故。不
无前三。以前三是二乘有分故又说二乘无无馀
依者。是依不定二乘说。以彼不定性二乘。根性猛
利。才證有馀。即便回心求大菩提。不断烦恼。不耽
寂灭。由彼有定愿二力。资现身因。留身久住。修菩
萨行。随愿度生。非如一类定性声闻。决定断烦恼
种。入无馀依。由此义故。说彼声闻无无馀依也。】

「谓有二乘深乐圆寂(至)故复说彼与佛有异。」

【问。有馀无馀如何證入。答。谓有定性二乘。身唯善
寂。意玩清虚。得生空观。断烦恼巳亲證真如。永灭
感生。便證有馀。若彼感生烦恼既尽。不受后有。现
在生死苦依。及俱生任运烦恼。皆巳灭尽。其馀色
心。有作用法。既无所依与彼苦依。同时顿舍。便證
无馀。问。證无馀时。二乘身智既灭。谁證涅槃。答。證
无馀时虽无身智。然由彼身智而證。故可说彼身
智为有。问。既證无馀。便与佛等。何故二乘与佛有
异。答。此位既断烦恼。證得清净真如。离分别相。得
寂灭乐。依斯义故。与佛无差。然上不求菩提。下不
度众生。因乖万行。果缺圆常。故复说彼有异于佛。】

「诸所知障既不感生(至)唯后三种名所显得。」

【问。烦恼。是不善性。正感生死。诸所知障是无记性。
不能正感生死。如何断彼得證无住涅槃。答。彼所
卷十 第 819c 页 X50-0819.png
知是理障。非正感生。然能隐覆法空真如。令彼不
得智悲双运。畏生死苦。住定涅槃。故以法空智断
彼所知。法空理显。此理即是无住涅槃。于此生死
涅槃。俱不住故。问。既烦恼障能障涅槃。断烦恼巳
得證择灭。若所知障亦障涅槃。断彼障巳。应證择
灭。如何断彼不得择灭。答。择灭无为。离烦恼缚方
能證得。彼所知障。性非烦恼。故断彼时不得择灭。
问。彼所知障。既非是缚。若断彼巳。宁證涅槃。答。谓
诸涅槃。各各不同。有择灭摄者。非择灭摄者。非诸
涅槃皆择灭摄。汝若不许无住非择灭摄。则前自
性清净。应非涅槃。以彼亦非择灭摄故。然断烦恼
得择灭者。以烦恼障。能缚有情住生死故。故断烦
恼。即得择灭。断所知障。不得择灭者。以所知障不
感生死。故断彼时不得择灭。问。既断所知。不得择
灭。何名涅槃。答。然由断彼所知。得显法空真理。此
涅槃相本来寂灭。故说涅槃。非此涅槃以择灭为
性也。故四圆寂。于六无为中。有相摄者。有不摄者。
若初自性涅槃。与后无住涅槃。即真如无为摄。若
中二有馀无馀。是择灭无为摄。问。若唯断烦恼缚
得择灭者。即如不动无为。受想灭无为亦能断缚。
此二在虚空。择灭。非择灭。真如。四无为中是谁所
摄。答。此二在四无为中非择灭无为摄。以此二种
缘𨷂不生。说暂离故。非真择灭。以真择灭是究竟
灭非暂离故。有非择灭。是暂离故。非永灭者。故二
卷十 第 820a 页 X50-0820.png
无为。非择灭摄。或以第四涅槃亦是择灭摄者。由
真智决择之力。灭彼所知得證涅槃故。问。若第四
涅槃是择灭摄者。岂不滥同中二有馀无馀耶。答。
择灭有二。一灭缚得谓有馀无馀涅槃。是断感生
烦恼缚而證得者。二灭障得。谓第四涅槃。是断俱
生微细所知障种而證得者。故四圆寂。对六无为。
初一涅槃是真如摄。后三皆择灭无为摄。不动等
二。暂伏烦恼非永断故。非择灭摄。言择灭者。是究
竟灭。非暂灭故。问。既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但说
是菩提障。答。如说烦恼是涅槃障。岂彼烦恼但障
涅槃。不障菩提。应知圣教说烦恼障涅槃。所知障
菩提者。皆依胜用说。理实烦恼亦障菩提。所知亦
障涅槃也。如上四种涅槃。唯后三是断烦恼所知
而显得者。名所显得。真如自性清净涅槃。凝然不
动。湛若虚空。平等共有。非所显得。】

「二所生得谓大菩提(至)此即四智相应心品。」

【此释所转得中第二所生得也。谓大菩提。本来具
有能生。无漏种子。而由所知障碍。种不发生。由圣
道力断彼所知。令彼菩提从无漏种子生起。起巳
穷未来际。相续无间。利益众生。无有断时。故名所
生得也。此所生得。即是四智相应心品。上文四种
涅槃。真如一种。即是真如门。本来自有。不从显得。
不从生得。次三涅槃。与此菩提。皆是所显所生。是
生灭门摄。初卷云。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證真解脱。
卷十 第 820b 页 X50-0820.png
由断解碍所知障故。得大菩提。义见乎此。】

「云何四智相应心品(至)一味相续穷未来际。」

【此下明四智也。一大圆镜智者。第八识未转依时。
犹如明镜现众色像。至转依位名圆镜智。谓此心
品离诸分别者。因中无计度。果上亦离分别故。所
缘行相微细难知者。因中行相最极微细。内执受
境亦难测故。果上亦尔。不妄不愚一切境界者。因
中能缘三类性境。不缘妄故。不差谬故。果上亦尔。
性相清净者。因中相染而性净。今智光发明。性相
俱净故。离诸杂染纯净圆德者。因中是所熏性。染
熏成染。净熏成净。果上转成无垢。唯与白净善法
相应。故离杂染。由离杂故纯。离染故净。离染离杂。
清净德相。圆满具足故。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
智影者。因中能持种子。能生现行。能现根身器界
果上亦为清净现行所依。亦能持彼清净种子。亦
能现无量身。现无量土。乃至一切智境。皆悉影现。
故庄严论云。大圆镜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智体
光明鉴净无垢故。唯无漏德所依止故。一切身土
此智能现故。馀三智是此影故佛地经云。复次妙
生大圆镜智者。从喻得名。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
是依止如来镜智。诸处境识。众像影现。唯以圆镜
为喻者。当知如来智镜平等平等。是故智镜名圆
镜也。二平等性智者。由昔第七因中执为内我故。
于一切法分自分他。立疆立界。种种差别不得平
卷十 第 820c 页 X50-0820.png
等。而与贪痴慢见恒共相应。今既转成智体。我法
既除。悉皆平等。恒与慈悲喜舍相应。为十地菩萨
现他受用身。说法开导。佛地经云。复次妙生平等
性智者。由十种相。圆满成就。所谓證得诸相增上
喜受平等。一切领受缘起平等。远离异相非相平
等。弘济大慈平等。无待大悲平等。随诸众生所乐
示现平等。一切众生敬爱所说平等。世间寂静皆
同一味平等。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平等。修植无量
功德究竟平等。證此十相故名平等性智。言妙观
察不共所依者。言因中第六以第七为不共依。果
上与妙观察为不共依也。无住涅槃之所建立者。
因中由彼所知。执为内我。障此涅槃。故转智时。无
住涅槃。由兹发现。问。镜智平等皆无分别。依何等
义而有差别。答。镜智无分别。若明镜之无心。平等
无分别。如日合空。空无异相故。】

「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至)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三妙观察智者。谓因中第六遍缘诸法。果上亦尔。
言妙观察者。神用无方。称之曰妙。自共皆缘。名为
观察。自。即心色等。共。即无常等。摄论云。圆成实性
为自相。依他起性为共相。言摄观者。摄即藏义。观
即观察。以此智品。于总持门。善能观察。亦能摄藏。
不忘失故。六度道品为功德宝。神通妙用为作用
差别。既能观察自相共相。又能摄观无量总持。又
能发生功德珍宝。又能现无边差别作用利乐有
卷十 第 821a 页 X50-0821.png
情。正显无不遍知也。佛地经云。如是如来妙观察
智。住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碍辩说诸佛
法。又云。能为顿起所知无碍妙智。种种无量相识
因缘。又云。种种可玩波罗蜜多菩提分法。十力无
畏不共佛法之所庄严。甚可爱玩等。四成所作智
者。谓成就如来应作事业故。佛地经云。由是如来
勤身化业示现种种工巧等处。摧伏诸技傲慢众
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
解脱。由是如来庆语化业。宣扬种种随所乐法。文
义巧妙。小智众生初闻尚信。以是善巧方便力故。
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由是如来决意化
业。决择众生八万四千心行差别。以是善巧方便
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如是三业成
所作事。曲成万物。无所遗漏。】

「如是四智相应心品(至)故说八识而得四智。」

【此下总结四智转相应得。问。若所生得。唯有四智
相应心品。则一切能变所变种子现行。及相应心
所。悉无有耶。答。言转相应心品者。但转烦恼二十
六。不定有二。其馀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法。能变
所。变种现相生。悉如因中无异。问。若尔。何故独言
四智相应心品。而不及馀。答。虽各定有二十三法。
及能变所变种子现行。伹转依位。智用最增。故偏
说之。故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功德。问。此四智者。
转何识得何智。答。转有漏第八相应心品。为大圆
卷十 第 821b 页 X50-0821.png
镜智。转此智时。成等正觉。尘刹刹尘。一一皆照。故
曰。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转有漏第
七相应心品。为平等性智。现十种他受用身。为十
地菩萨说法。故曰。如来现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
机。转有漏第六相应心品。为妙观察智。普照大千
世界。故曰。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转
有漏前五相应心品。为成所作智。现三类身。利生
接物。故曰。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言
三类者。三类化身也。大化千丈身。被大乘四加行
菩萨。小化丈六身。被大乘三资粮位菩萨。与二乘
凡夫。随类化。则三乘普被。六趣均沾。问。此中言转
八识相应心品而成智。馀处又言转识成智者。岂
识体即是智体耶。答。智虽非识。然智实依识转。识
为主故。故言转识。不言心品。问。有漏位中。名识不
名智。岂有漏位。遂无智耶。无漏位中。名智不名识。
岂无漏位遂无识耶。答。有漏位中识强智劣。故言
识而不言智。然非无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故言
智而不言识。然非无识。然欲劝诸有情舍识。故说
转八识而成四智耳。】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至)相依相续尽未来际。」

【此下通明四智现起分位。问。大圆镜智相应心品。
至何位次。方得现起。一师言。此智在等觉菩萨无
间道中。方得现起。以异熟识中。有漏善种。及劣无
漏种。与极微细所知障种。俱时舍故。若舍异熟。镜
卷十 第 821c 页 X50-0821.png
智不起。尔时无有持净种者。故无间道。决定现起。
一师言。此智相应心品。在等觉解脱道中。成正觉
时。方得生起。无间道中。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但断
二障微细种。犹未尽舍异熟种子。以异熟识种。无
间道中。金刚喻定不能违故。以无间道不能遮碍
有漏善种。及劣无漏种。以此二种。至解脱道。成正
觉时。定相违故。若谓金刚喻定现在前时。能空异
熟。无所熏识。尔时本有无漏种子。应皆现前。便成
佛果。何必更待第二刹那解脱道耶。由斯义故。定
知此品从解脱道初成佛时。方得现前。尽未来际。
持无漏种。相续不断。非无间道得有斯义。问。平等
性智。何位现起。答。菩萨见道位时。违分别执。方得
现起。问。第七唯内执我。唯是俱生。无力断惑。云何
初见道时。断分别惑。答。由第六识入双空观。得此
第七我法二执不起。故第六识真见道中。顿断分
别二障种子。初转依时。带起第七亦转一分无分
别智。故论云。双执末那归种位。平等性智方现前。
正谓第七无力断惑。全仗第六识也。故颂云。分别
二障极喜无。六七俱生地地除。第七修道除种现。
金刚道后等皆无。故第七得成无漏者。第六之力
也。后十地中。执未断等者。谓第七识虽断分别。后
十地中俱生未灭。有漏位中。智有间断。至法云后
断二障种得究竟转。与净第八。互为所依。相续而
转。尽未来际。】
卷十 第 822a 页 X50-0822.png

「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至)勿前佛德胜后佛故。」

【问。妙观察智。何位现起。答。由第六因中分别我执。
续诸生死。故见道时。断分别障种。生空智果。方得
现起。自见道后。即用此智断尽俱生。名无学位。以
二乘人不断所知。无法空智故。若菩萨于加行位
终。初见道时。此智亦起。或从二地巳上。入无漏观。
及入灭尽定。此智皆起。若法空观智。菩萨见道时。
断尽分别法执种。及断俱生一分法执。现起一分
无分别智。从后二地。展转而上。除有漏观生空智
果。及入灭定。此智皆容现起。此上六七二智。因中
皆转。非如镜智。与成所作智。必解脱道方得转故。
故曰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问。成所作智。何位现
起。一师言。此智在菩萨修道位中。第六意识后得
智引。亦得初起。一师出正义云。此智必究竟位。方
得初起。以十地修道位中。尚依有漏异熟所变眼
等五根。此五色根。非无漏故。有漏五根。唯与有漏
五识为不共依。为俱有依。为同境依。所依眼等既
是有漏。不能发生无漏净识。以无漏根识。取境必
明。有漏根识。取境必昧。由斯义故。此智要得成佛
时转有漏异熟眼根等。成无漏时。此无漏智方容
现起。然有间断。犹作意力。方得起故。非若前三长
时相续也。问。若此四智。本来具有。何故必由五位。
方得圆满。答。此四智种性虽皆本有。良由二障所
缠。未能发起。要藉资粮位中闻大乘法。资熏系起。
卷十 第 822b 页 X50-0822.png
加行位中。上下寻思。入初地时。方得现行。在修道
位。渐渐增长。至究竟位。方得圆满。不增不减。尽未
来际。问。此四不减可尔。何故不增。答。此四但从本
有无漏种生。不复更熏无漏种子。若许熏种。则应
后佛四智。劣于前佛。前佛四智。胜于后佛。以前佛
先熏。后佛后熏故。】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至)馀一分二准此应知。」

【此下明四智。所缘也。问。大圆镜智以何为所缘。一
师言。此智伹缘真如为境。以是无分别故。非后得
故。不缘一切。唯无分别。故行相所缘。俱不可知。一
师言此智遍缘一切法。以圆镜智。无不照故。下引
论證缘一切实法。引经證缘一切影像法。又此下。
例明。谓因中缘三类境。果上亦尔。因中行相所缘。
俱微细故。说不可知。果上亦尔。非谓无分别故。说
不可知。此智亦缘一切世俗境故。亦如因中阿赖
耶识。能缘俗故。缘真如境。是无分别智摄。缘俗谛
境。是后得智摄。问。根本后得。是一是二。答。其体是
一。随用分二。用此而缘真如。即名根本。用此而缘
俗谛。即名后得。问。二智既是一体。起无前后。何名
后得。答。由證真故有根本。由了俗故有后得。了俗
必由證真。故假立前后。非谓先根本而后得也。其
馀平妙二智。亦分为二。准此应知。】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至)起化业故后得智摄。」

【问。平等性智以何为所缘。一师言。伹缘前八净识
卷十 第 822c 页 X50-0822.png
为境。如染七缘八。一师言。但缘真如为境。以十平
等性。即真如故。一师出正义云。此智遍缘真俗为
境。下引经證缘真如。引论證缘俗谛。问。如何是妙
观察智所缘之境。答。此智通缘真俗。一切色心等
法。自相共相皆无障碍。问。云何成所作智。所缘之
境。一师言。此智唯缘现在五境。不缘过未。庄严下
引證。一师出正义云。此智通缘三世境。佛地下引
證。然此下。通前论义。谓此智品随意乐力。或以一
识缘一境。或以一识缘多境。非有定也。然论且说
五根。但缘五境。不言一根唯缘一境。亦不言唯缘
现在。故与论说不违此智必假作意之力。方得生
起。由度生故。缘俗谛境。方起变化三业故。此智唯
后得摄。不通根本。以前三依心根故。二智俱通。此
智但依色根。故唯后得。故曰变相观空唯后得。果
中犹自不诠真。】

「此四心品虽皆遍能(至)非巳證得因位摄故。」

【问。此四智品。既皆能遍缘一切法。何故各分为四。
答。虽皆遍缘。而用各异。故分为四。谓圆镜智。现自
受用身。自受用土。持无漏种。与因中第八缘境同。
平等智品。为十地菩萨现他受用身。他受用土。成
所作智。能现化身化土。观察智品。观察自他功能。
自他过失。随根大小。施大法雨。决断众疑。利益有
情。如是等门。差别多种。故分为四。此四下。总结。谓
此四智。皆是菩提所生得摄。此所生得。总名菩提。
卷十 第 823a 页 X50-0823.png
及前四种涅槃。名所显得。虽有菩提涅槃。所生所
显之别。然皆摄在前科所转得中。问。转依位中。总
有四种。何故此中但取二所转得。不取前三。答。以
颂中说證得转依。故但取所转得中二种得也。以
此二得。皆證得故。问。此修习位。说能證得。是因證
位。是果證位。答。是约因中将證位说。非是果上巳
證位摄。】

「后究竟位其相云何(至)是故于此不应为难。」

【先问。次举颂答。论曰下。释。言前修习位中。所转得
者。即是此中究竟位相也。此究竟位。从金刚后心
解脱道中。尽未来际。皆此位摄。颂言此者。是牒前
二转依果。此果即是究竟位中无漏界摄。言无漏
界者。谓五住究尽。二死永亡。无量净德。一时圆足。
无有漏失。故名无漏。所谓富有万德。荡无纤尘也。
言界者。是藏义。以能含藏智慧光明。总持禅定。及
神通等大功德故。或界是因义。以能出生五乘利
乐事故。问。自性真如清净法界。是无漏摄可尔。四
智心品。还属色心。如何亦是无漏所摄。答。四智心
品。虽属色心。非苦集摄。道谛摄故。唯无漏摄。谓佛
地中所有一切功德身土。总持智慧。神通等事。皆
是四智无漏种生。以永舍尽有漏种故。问。法报二
身。固是无漏道谛所摄。诸变化身。定有生死。岂亦
道谛摄耶。答。虽变化身。示有生死。亦有烦恼业等。
现似有漏苦集。其实无漏道谛所摄。一师引论问
卷十 第 823b 页 X50-0823.png
云。论说十五界。唯是有漏。若如来三身四智。皆是
无漏摄者。岂如来无五根五识五尘耶。一师言。如
来功德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无。非心所测。非口
所宣。是无漏界摄。非界处法摄。一师云。如来根境
妙定所生。是无漏法界色摄。以佛非是有漏五识
界摄故。集论所说有漏五识。定非佛有。问。五根五
境。定依识变。何故根境。非五识摄。答。虽根境定依
识变。然粗细有异。谓如来无漏细五境。不同有漏
粗五境故。无漏五识。不同有漏五识界故。以经说
无漏者。佛心在定故。论说有漏者。五识散乱故。问。
如来根境既非五识摄。成所作智。亦不应与五识
相应。是与何识相应耶。答。成所作智。与第六相应。
仗彼引起。变化三业故。问。若尔。与妙观察有何差
别。答。彼观察智。观察色心诸法。自共相等。此成所
作。缘事相境。起三业化。故不同也。问。此二既有差
别。应不并生。以一类二识。不俱起故。如何说言。与
彼相应而得引起。答。许不并起。亦不违理。若谓体
同而用有异。俱起亦无过失。或言成所作智。不与
第六净识相应。而与第七净识相应。以成所作智。
依五色根。缘五尘境。是平等智中差别作用故。何
谓差别。谓净第七。起他受用身。他受用土。是平等
智摄。若净七起变化身土。是成所作智摄。问。若成
所作智。既与五七净识相应。岂不此品亦得摄五
识耶。答。非是转彼五识得成智体。而彼智体。即是
卷十 第 823c 页 X50-0823.png
彼识所摄。以彼识智。转未转位。各有体故。即如转
生死而为涅槃。不可谓彼涅槃。即是生死。以生死
涅槃。转未转位。各有体故。是故于此。不应为难。】

「有义如来功德身土(至)皆悉具足而纯无漏。」

【一师申正义云。如来功德身土。皆是五蕴十二处
十八界摄。以彼三科。皆通有漏无漏故。众生身分。
即是有漏。如来身分即无漏故。然前集论说十五
界。唯有漏摄。不通无漏者。彼论依二乘所證粗浅。
境说。以二乘于十八界中。唯成就意根界。意识界。
法尘界。通无漏摄。馀十五界。皆有漏故。故云粗浅。
非谓如来亦是有漏。然如来十八界。虽皆无漏。而
非二乘所知之境。有处又说如来功德身土。纯是
无漏。非界处等有漏所摄者。此义亦谓如来界处
等。纯是无漏。非是二乘劣智所知界处等相。故言
非也。此理决定如是。所以者何。以五蕴法。摄尽有
为故。以界处法。摄尽世出世间一切法故。以世出
世法。不出三科故。若离三科之外。别有法者。是十
八界外。有十九界。十二处外。有十三处。五蕴之法
有六蕴。然十九界十三处六蕴。是佛所遮。不许有
故。故知佛亦不离蕴处界等也。若谓绝诸戏论。便
非界处等摄者。即此所说无漏界安乐善常等。岂
非戏论乎。亦不应说。又处处说转无常蕴。而得常
蕴。转无常界而得常界等。此岂非如来蕴界处摄
耶。故知言如来非蕴界摄者。谓非二乘劣智所知
卷十 第 824a 页 X50-0824.png
蕴处界相。故密意说为非尔。非了义之说也。又说
五识性散乱者亦说馀乘成就有漏五识。非谓如
来无漏五识。故知如来蕴处界等。皆悉具足。纯无
漏摄。故曰此即无漏界也。】

「此转依果又不思议(至)穷未来际无断无尽。」

【此转依果。不但名无漏界。又名不思议。超过思量
分别故。超过语言文字故。以微妙故不可思。以甚
深故不可议。以此如来自證之法。自受用法。如鱼
饮水。冷暖自知。向人吐露不得故。非诸世间譬喻
所能喻故。以比不及。类难齐故。此又名善。唯是清
白善法相应性故。下以涅槃释善。自性清净法界。
远离生死染污法故。最寂静故。极安隐故。一切魔
境不能动故。下以菩提释善。四智心品妙用无方
故。最极善巧方便故。下双释。以此菩提涅槃种子。
皆有顺益相故。皆与不善相违故。问。论说蕴处界
等。不唯无记。亦通三性。如来既有五根。及三类性
境。亦通三性。何故唯善。答。有三义。一谓一切如来
功德身土等法。皆是灭道所摄故。二说佛土等非
苦集摄故。三谓如来无漏识中。所变有漏无记不
善。皆是无漏种生故。故三类境。唯是善性。此。又是
常。穷未来际。相续不断。无有尽故。清净下。以涅槃
释常。四智下。约菩提释常。问。菩提既是从所生得。
非如自性涅槃本来是常。从因生故。既从因生。必
从因灭。既有生灭。岂得言常。且四智心品。皆属色
卷十 第 824b 页 X50-0824.png
心。不见色心。非无常者。而言无断无尽者。何耶。答。
然四智心品。虽从因生。由本愿力度生无尽。故说
为常。如虚空不可尽。我愿亦不可尽故。】

「此又安乐无逼恼故(至)二转依果皆此摄故。」

【此又名安乐。以无苦恼逼迫故。清净下。约涅槃释。
四智下。约菩提释。此二下。双释。二乘所得果。唯断
烦恼。未断所知。故无利生最殊胜法。但脱自巳分
段生死。故所得身。但名解脱。若大觉世尊。五住尽
而二死亡。四智成而八识转。于一切法成等正觉。
默證无言寂灭之理。故名大牟尼。此牟尼所證涅
槃菩提二转依果。永离二障。非解脱身。名为法身。
以有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由
此菩提智体。圆具无量大功德聚。故总名为身。此
之法身。总以五法而为自性。佛地经云。清净真如。
及四智品。名为五法。以清净法界。名为涅槃。四智
心品。名为菩提。合此二种。名为法身。不独一种清
净法界名法身也。以二转依。摄此五法。五法皆是
法身摄故。】

「如是法身三相别(至)令各获得诸利乐事。」

【此将一法身。就体相用分为三身。自性身是体。受
用身是相。变化身是用。言自性身者。即是如来自
性清净法体。是报化二身所依止故。由彼离名离
相。绝言绝思。具足无边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
真实之性。故起信云。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
卷十 第 824c 页 X50-0824.png
等不增减故。又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
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又云。离念相者。等虚
空界。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故曰即此自
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所依止故者。起信云。具足无
量性功德故。谓自体具足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
法界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故古德云。若剩一法。不
名法身。若有一法。不名法身。若无一法。不名法身。
若欠一法。不名法身。二受用身。能令自他受用种
种大法乐故。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者。谓人所不知。
唯佛自知。唯佛自證故。即是三大阿僧祇脩习无
量福慧资粮。庄严法性。所生无量真实功德。以得
大圆镜智。證得圆满报身。充遍华藏世界海中。湛
然常住。恒自受用。广大法乐故。二他受用。即是如
来以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为十地菩萨现
通说法。决择群疑。令彼菩萨受用大乘法乐故。合
此二种。名受用身。言变化者。形量不定。故曰变化。
即是如来以成所作智。所变无量随类化身。为地
前菩萨。及彼二乘异生。随机说法。令彼各各皆得
利乐。前受用身。自他俱利。此变化身。纯是利他。如
上三身。总是牟尼所證五法为性之法身也。】

「以五法性摄三身者(至)种种身相摄变化身。」

【此明五法摄三身也。一师言。清净真如与大圆镜
智摄自性身。下引经引论證。平等法智。妙观察智。
摄受用身。成所作智。摄变化身。又云。智为殊胜。故
卷十 第 825a 页 X50-0825.png
三身中皆有实智。一师出正义云。清净真如摄自
性身。圆镜不摄以清净真如是本有之常法。非生
因得。不假修习故。菩提是生因得。必假修习而證。
名所生得故。又说自性法身。生佛共有。遍一切法。
犹如虚空。不属形相。不属有为。非色心法故。镜智
是色心法故。问。若尔。何故前论说转去藏识得自
性身。答。由转去第八识中二障种子。显露法身。不
说法身即圆镜智。又说智殊胜中具法身者。是说
四智依止法身。以法身即彼实性故。不谓三身皆
有实智。自性法身虽具真实无边功德。非有为故。
不可说为色心等物。故非镜智所摄。应说镜智所
起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摄自受用。平等
所起微妙净功德身。摄他受用。成事智品。所现随
类种种身相摄变化身。】

「说圆镜智是受用佛(至)故此二智自受用摄。」

【问。云何而知镜智摄自受用耶。答。经说圆智是受
用佛故。以彼转前七识。得真实受用故。问。镜智得
称受用佛者。亦是转舍藏识而得受用。何故却言
转转识耶。答。虽转藏识亦得受用。然论正说转去
藏识得显自性法身。故于得受用处。略而不说。又
说自性法身。无生无灭。性无转易。犹如虚空。唯證
因得。非生因得。无相无为。非色心故。故非圆镜所
摄。圆镜既与自性法身相违。若非受用。属何身摄
况受用身。摄如来三阿僧祗修集无量不共有为
卷十 第 825b 页 X50-0825.png
真实功德。及證极净常遍色身故。四智品中。实有
色心者。皆受用摄。问。他受用身。与变化身。亦有色
心。何故圆镜不摄。答。他受用身与变化身。皆为利
益有情。方便示现。而非真实四智为体虽有说言
智殊胜故。具摄三身。而似智现。非是实智。或依根
本实智。方便现起。假说智名。而体非实。故言智殊
胜故。具摄三身。非谓三身皆有实智。故经但说二
智能现二身。不说二身。即是二智。故知二智皆是
自受用摄。】

「然变化身及他受用(至)无根等用故不说有。」

【问。既四智品实有色心。皆是自受用摄。若他受用
与变化身。既无真实色心。依何为体。答。然此二身。
虽无真实心心所法。而有化现心心所法。问。心心
所法本无形质。何能化现。答。无上大觉能以不思
议神力。化现无形质法若不能化现无形质法。云
何如来示现贪瞋等。以如来久断三毒故。云何声
闻及异生等。皆能知如来心。以如来实心。即等觉
菩萨尚不能知其少分。况降斯以下者。而能知耶。
故知声闻及异生等所知者。皆是如来化心耳。由
斯义故。经说如来化无量类众生身。即能现无量
类众生心也。又说如来成事智。能化身口意三业
等。又说变化有依他心。谓依他实心以为本质。复
自变现心心所假相。分而为众生所缘之境。故知
众生所知所见者。皆是如来似相分法。非真如来。
卷十 第 825c 页 X50-0825.png
以真如来非心可知。非相可见故。起信云。依分别
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
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问。既变化
身有根有心。云何他处说无根心。答。虽说变化无
根心等。此依二乘劣定所起虚妄根心。不依如来
实智所起根心也。又彼劣定所化根心。无真实受
用故论不说有化根心。佛地论云。如论说言。心无
形故。不可变化。又说化身无心心法。此就二乘。及
诸异生定力而说。彼定力劣不能化现无形质法。
诸佛菩萨不思议力。皆能化现。又云但诸化色同
实色用。化粮及心。但有相现。而无实用。故知此说。
无根心用。亦依馀处。不依如来。】

「如是三身虽皆具足(至)唯属利他为他现故。」

【此明三身同体异用也。谓自性身。具有真常。真乐
真我真净四种功德常者不生灭故。乐者无苦集
故。我者极自在故。净者无垢染故。离诸杂染者。从
本巳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众善所依者。具足无
量性功德故。由其自性如如平等。故无色心等相
用差别。以相用差别。生灭门显故。起信云。自心真
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
诃衍自体相用故。若自受用身。四智所摄。故能具
足无量圆净常遍妙色心等真实功德。唯是自巳
受用故。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随菩萨声闻异生
等意乐变现。似色心等。化相功德。令彼得大利乐。
卷十 第 826a 页 X50-0826.png
得大受用故。下约二利以摄三身。又自性身。正唯
自利。无摄利他。以自性身。与诸有情作增上缘。令
诸有情得利乐故。由自性身。生佛共有。故与众生
为增上缘。助令起发。所谓众生于三昧。乃得平等
见诸佛故。又与二身为所依止。故俱利摄。若自受
用。唯属自利。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属利他。】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至)能依身量亦无定限。」

【问。有身有土。此三身者。属何土耶。答。法性身。依法
性土。问。此身此土。为异不异。答。虽土即是身。身即
是土。无有差别。然各有所属。故亦有异。谓法性属
佛为法性身。法性属法为法性土。性随相异故。宗
镜云。此即于自心性相分身土之名。以自心相义
名身。自心性义名土。故清凉疏问云。法性身。法性
士。为别。不别。别则不名法性。性无二故。不别则无
能所依。答。佛地论云。唯以清净法界而为法身。亦
以法性而为其土。性虽一味。随身土相而分二别。
智论云。在有情数中。名为佛性。在非情数中。名为
法性。假说能所。而实无差。此佛身土。皆属真如。俱
非色摄。问。身土固知无差。亦有形量可说否。答。虽
不可说形量大小然随事相而现小大形量。亦无
边际。譬如虚空随器各现方圆。大经云。譬如虚空
遍至一切色非色处。又云。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
而住非国土。又云色无边故。当知般若亦复无边
故。问。自受用属何土。答。自受用即依报土。问。此报
卷十 第 826b 页 X50-0826.png
土者。属何识现。答。谓圆镜智相应无垢净识之所
变现。由昔三阿僧祇劫。修十胜行为净土缘。故初
成佛时。以彼净识变现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
庄严。尽未来际。相续无穷。自受用身。依止此土。此
土。即华藏庄严世界也。此净土无量。身量亦尔。故
起信云。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
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有无边。
不可穷尽。所以者何。皆是无量劫来无量善根所
引生故。问。身土既无边际。功德智慧。亦有大小边
际否。答意如文。问。他受用身。何土所摄。答。他受用
身。亦依他受用土。问。此土依何识现。答。谓平等智
相应净识。大慈悲力之所变现。由昔因中修利他
行。为净土缘。故成佛时。不舍利他。随彼十地菩萨
所宜。以平等智大慈悲力。变为净土。大小胜劣。形
量不定。他受用身。依止此土。所依之土。既无定量。
能依身量。亦复乃尔。问。变化身。依何土住。答。若变
化身。即依变化土。问。此土是何智现。答。谓成所作
智。大慈悲力之所变现。亦由往昔修利他行为净
秽土缘。故成佛时。随地前菩萨。及声闻异生等。所
宜。以大慈悲力化为佛土。净秽大小。形量不定。此
变化身。依此土住。土既无定。身量亦尔。故肇公云。
佛土净岂待变而后饰。盖是变众人所见耳。是以
众生见为土石。皆是自业所起。菩萨纯是妙慧。即
是真智所为。离凡圣心。无真俗境。大经云。或现童
卷十 第 826c 页 X50-0826.png
男童女身。天龙及与阿修罗。乃至摩睺罗伽等。随
其所乐悉令现。】

「自性身土一切如来(至)一佛能益一切生故。」

【此明四身四土。有共不共。问。此四佛土。一切如来
皆共耶。有不共耶。答。自性身土。一切诸佛共證。体
无差别。故可言共。报身报土。虽是诸佛各随自巳
净识所变遍一切处不相障碍。亦可言共。馀二身
土。随诸如来所化有情。有共不共。若共化者。其土
必共。若独化者。其土不共。云何共化。谓诸如来同
在一处。同此一时。各各变身变土。而身土形状。各
各无异。不相障碍。互相错杂。为增上缘。令彼所化
众生。各各于自识上变现诸佛共化身土相分。而
为所缘。而诸众生。各各自谓于此一土。有一佛身。
现通说法。饶益我等。此名诸佛共化身土。言不共
者。唯一佛身。变一佛土。问。一身一土。足以利生。何
用诸佛共化身土。答。诸有情类从无始来。同具佛
种。共有佛性。法尔与诸佛互相系属。或多类众生
因缘。唯属一佛化者。故唯一佛。随所化众生。变一
身一土而引导之。不用多佛共化。或一类众生因
缘属多佛共化者。故诸佛随所化众生。同时同处。
各各变身变土而化导之。由此义故。诸佛随所化
有情。有共不共。若不尔者。多佛久住世间各各现
身现土。空事勤劬劳苦。实为无益。何以故。以一佛
即能利益。一切众生故。】
卷十 第 827a 页 X50-0827.png

「此诸身土若净若秽(至)不尔应无五十二等。」

【前以所变分共不共。此以能变分共不共也。问。诸
佛所变净秽身土。有共不共。能变之识。亦有共不
共否。答。此诸身土。净秽既有共不共义而能变识。
亦应乃尔。若从无漏识上所变净土。此土是地上
菩萨纯善无漏共业所感。如来即从地上菩萨能
变之识。亦是纯善无漏因缘所生。此土即是道谛
所摄。变土之识。是名为共。若如来变五蕴十二处
十八界。则能变识相不必皆同。以随地上菩萨所
得圆满戒定及慧三法因缘杂引生故。此变身之
识。名为不共。若从有漏识上所变秽土。此土是有
学异生有漏共业所感。如来即随有学异生能变
之识。亦是有漏因缘所生。此土即是苦集谛摄。此
变土识。名之为共。若如来变善性恶性无记性。则
能变识相。不必皆同。以随有学异生三性随用一
性因缘。所引生故此变心之识。名为不共。化心既
尔。则蕴处界等。亦与能变之识相类。故曰蕴等同。
异。类此应知。问。能变之识。是实有体。所变蕴等身
心。如来假化。云何类识。答。若不类识。如来应无五
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故知变身变土。纯是利他。如
释迦出世国土狭小。海水增盈。弥勒下生。世界宽
洪。大海水减。菩萨在会。无诸丘坑。声闻众中。秽恶
充满。故知宽狭净秽。总是有情心量所感。与佛无
预。】
卷十 第 827b 页 X50-0827.png

「然相分等依识变现(至)心与心所定相应故。」

【问。蕴既是实。云何前说假说我法。答。然相见二分。
依识所变。名依他起。非如真如。为依他之实性。故
说为假。问。相见二分。既是依他。即名为假云何复
名为实。答。不尔。唯识之理。应不得成。以许自识所
变内境皆实有故。或是自识与相见二分皆从无
明业爱等缘所生。皆名依他起性。故二分虚实。皆
如自识。问。内境既是实有。何故但言唯识。答。唯之
一言。是遣离心外境。不遮内识所变。若遮内境。则
真如亦应非是实有。以真如亦是智所缘境故。问。
内境与识。两皆实有。如何不言唯境但言唯识。答。
识唯内有。不通心外。境通内外故。今恐滥同心外
之境。故不言唯境但言唯识。或是愚夫迷执外境。
起惑造业。受诸苦报。不解观心勤求出离。哀悯彼
故。欲令反观自心。不逐前尘。脱粘内伏。发本明耀。
说唯识言。非谓内境如外都无言唯识也。或是相
见二分。及真如等。皆以识为自性。由无始来内因
外缘熏习力故。展转现起。似多分生。总此三分。故
言唯识。问。真如是无为法。识等是有为法。何故真
如亦有为识摄。答。真如虽是无为。亦是识之实性。
谓依真如。不觉心起。而有其念。遂名为识。识无自
性。不离真如。故知真如。亦是识性。所以云。三界内
外法。唯是一心作。除识之外。无别有法。故伹言唯
识。则无法不具。故古德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
卷十 第 827c 页 X50-0827.png
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
万法成办。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山河大地。谁坚谁
变。又云。目前无法。意在目前。又云。尽十方世界皎
皎地。若有一丝头。即是一丝头。又云。尽十方世界
是沙门一只眼。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全身。尽十方
世界是自巳光明。尽十方世界在自巳光明里。尽
十方世界无一人不是自巳。故知心心相印。祖祖
相传。唯此一门更无二法。但办肯心。决不相赚。】

「此论三分成立唯识(至)显唯识理极明净故。」

【此总结论名。言三分者。谓经有三分。而论亦有三
分故。如初稽首一颂。名宗前敬叙分。次三十颂。及
论首末。名依教广成分。后巳依一颂。名施愿分。此
当经之三分也。或宗因喻为三分。或是相见无为。
为三分。无不可者。谓由三分成立唯识一宗。是名
成唯识论。亦名净唯识者。正显此中圆成实性。是
唯识中极净圆明无垢识故。】

「此本论名唯识三十(至)乃得圆满非增减故。」

【此末论师出造论之所自。归功本论主也。言此本
论三十颂。是天亲菩萨总撮瑜伽论中要义。勒成
三十颂。依此颂故。然后成立教理。因果性相真妄
假实有为无为一切诸法皆是唯识。如是阐明。唯
识之理。乃得圆满。然非离此本论之外。别立一义
增损于其间也。】

「 巳依圣教及正理
 分别唯识性相义
卷十 第 828a 页 X50-0828.png
 所获功德施群生
 愿共速登无上觉」


【初句是依教立理。次句是造论始末。谓前八卷显
唯识相。末后二卷。显唯识性故。第三句回向众生。
第四句是发愿證果。】

成唯识论卷第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