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
卷九 第 790c 页

成唯识论卷第九
护法等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金庭长寿寺沙门通润集解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至)是一切法胜义谛故。」

【先问。次举颂答。论曰下释。谓佛说无自性者。非离
此三有性而别有三无性。是即此三有性而密意
说。三无性也。初依虚妄遍计说相无性。以彼体相
毕竟无有。如蝇上蛇故。次依依他说生无性。谓假
众缘而生故。非如遍计所执自然为生因故。三依
圆成说胜义无性。谓一真法界无性性故。此佛约
密意说一切法都无自性。非是显了说一切法全
卷九 第 791a 页 X50-0791.png
无性也。彼意正显遍计是空。依圆是有耳。问。依圆
既有自性。何故世尊密说为无答。谓依圆二性。体
虽是有。而有愚法之人。于彼依他体上头上安头。
虚妄执为实我实法。世尊为除此执。故于一切有
体无体诸法总说为无。云何下问。谓依下。立量答。
遍计所执是有法。立相无性宗。因云。由此体相毕
竟非有故。喻如空华等。次量云。依他是有法。假说
无性。非性全无宗。因云。托众缘生故。无如妄执自
然性故。喻如幻事等。三量云。圆成胜义是有法。假
说无性。非性全无宗。因云。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
法性故。喻如虚空遍色。谓虚空虽遍众色。要由众
色无性。方显虚空无性。圆成虽遍依他。要由依他
无性。方显圆成无性故。此义正显圆成与彼依他
非异不异。俱是假说无性。问。依圆既是非异不异。
何故圆成名胜义无性。依他不尔。答。虽依他起非
是真胜义性。若随转门。亦得说名胜义无性。恐滥
第三真实胜义。故不说之。然此圆成。是诸法中最
极殊胜第一义谛。非依他所起得为例。】

「然胜义谛略有四种(至)总拨诸法都无自性。」

【胜义者。对世俗言。世俗有四。一世间世俗。即假名
无实谛。谓军林等。二道理世俗。即随事差别谛。谓
蕴处界等。三證得世俗。即方便安立谛。谓预流等。
四安立世俗。即假名非安立谛。即二空真如。胜义
有四。一世间胜义。即体用显现谛。谓蕴处界等。有
卷九 第 791b 页 X50-0791.png
实体用。过于世俗。说名胜义。随事差别。说名蕴等。
故名显现。二道理胜义。即因果差别谛。谓苦等四
谛。知断證脩。因果别故。三證得胜义。即依空显实
谛。谓二空真如。依彼二空。显此真如故。四胜义胜
义。即癈诠明旨谛。谓一真法界。不落言诠。所谓胜
义中真胜义性。以彼世俗。对此胜义。便成八谛。初
一世谛。但是我法虚妄。末后胜义。但是一真。中间
三法。配初军林。名俗四谛。配后一真。名真四谛。此
中胜义。是依最后胜义胜义说。为欲简前三种胜
义。故说胜义即是真如。真者。非如遍计之虚妄。如
者。非如依他之变易。谓此真如。虽在一切虚妄变
易法中。而未尝动著一丝毫故。言亦者。显此真如
尚有多名。如法界及涅槃实际等。此真如性。即是
唯识真如实自性。虽是实性。而有二种简别。一简
虚妄遍计。故说实性。二简世俗胜义。故说实性。下
戒勉云。三颂总显三无性是秘密说。非极了义。不
应总拨诸法一切皆无。此三性三无性。是流转还
灭之关键。若于依他起执。即是流转。若了依他无
性。便是还灭。自此而下。于十地中舍一分遍计。證
一分真如。故分五位。俱约大乘悟入之渐次。非小
乘得预斯门。以彼执心外有法故。】

「如是所成唯识相性(至)方能渐次悟入唯识。」

【此下明行位唯识分也。问。上文虽广陈唯识相性
二门。成就唯识之义。然不知如何用心。方入此门。
卷九 第 791c 页 X50-0791.png
欲入此门。几何阶级。言相者。即前文能变三相。言
性者。即是圆成实也。答。要具二种大乘种子。于五
位中渐次悟入。复问云。何谓大乘二种。答。一本性
住种。谓从无始依附根本识性。法尔具足无漏道
种。不从外得者是。二习所成种。虽具本因。若无外
缘新熏资发之力。不得悟入。故必假法界等流之
法。透入耳门。而继之以闻思闻脩。时时熏习所成
者是。闻所成等者。等取思所成脩所成也。闻谓听
闻。即是耳根。发生耳识。闻言教故。思谓思虑。即是
思数。发生智慧。思择法故。脩谓脩习。即是胜定。发
生智慧。脩对治故。具二种性。方能渐入真唯识门。】

「何谓悟入唯识五位(至)复令悟入唯识相性。」

【问。五位云何。答。一资粮位。谓此菩萨。巳具二种性
巳。始发大心。勤脩福智。为入圣道之资粮。故名资
粮位。涅槃名为解脱行。言顺分者。行行不违。故名
为顺。言分者。是因义支义。是解脱因之一分一支
故。此位虽未得解脱。而能顺解脱之道。故名顺解
脱分。二加行位。顺解脱道既圆满巳。为入见道。复
脩加行。亦名顺决择分。以近见道。伏除二取。故名
加行。真见道后。决择所知障种名决择分。此位虽
未得真见道。而加行时。亦能随顺决择二障。故名
顺决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入初地时。得真见
道。能所平等。通达一切佛法。名通达位。四脩习位。
谓初地断分别惑。得无分别智巳。即以无分别智
卷九 第 792a 页 X50-0792.png
渐断所知障种。渐入唯识实性。从初地第二住心。
以至金刚无间心位。总名脩习位。五究竟位。障尽
智圆。于一切法成等正觉。名究竟位。此从金刚后
心解脱道中。以至尽未来际。皆此位摄。问。五位巳
明。云何悟入。答文易了。】

「初资粮位其相云何(至)即是所知烦恼障种。」

【此下广明悟入五位之相。先资粮位。先问。次举颂
答。论曰下。释。谓从初发心。乃至未起加行顺决择
识。求住真唯识性。皆是资粮位摄。此有二义。为上
求佛果。辨胜资粮。名资粮位。为下度众生。勤求解
脱。故又名顺解脱分。资粮是自利之名。解脱是利
他之号。此位菩萨因依等者。摄论云。此位菩萨。巳
能悟入大乘。多闻熏习相续故。名依因力。巳得奉
事无量诸佛故。名善友力。巳得一向决定胜解。非
诸恶友所能摇动故。名作意力。巳得积集诸善根
故。名资粮力。此位菩萨得此四种殊胜之力。于唯
识义能深信解。虽能伏除二取粗烦现行。而未能
了能所取空。以彼虽能脩菩萨行。止观力微。取著
外相。未能忘舍。故于二取所引种子。及彼二取微
细现行。未能伏灭。颂中所言二取者。显二取之执
取。以执取二取性故。颂言随眠者。即是二取习气。
由此习气。随逐有情。眠伏藏识。故名随眠。或是随
此种子。增长过恶。故名随眠。如人睡眠。眠更滋多。
故过恶增。是随眠义。此随眠者。即是分别。我法二
卷九 第 792b 页 X50-0792.png
障种子。随眠转相略有十八。一随逐自境随眠。谓
三界中自地所摄随眠。二随逐他境随眠。谓生下
上地下上烦恼所逐随眠。三被损随眠。谓世间离
欲。下地随眠。四不被损随眠。谓巳离欲或未离欲
自地随眠。五随增随眠。谓自地随眠。六不随增随
眠。谓他地随眠。七具分随眠。谓诸异生所有随眠。
八不具分随眠。谓诸有学。非异生者所有随眠。九
可害随眠。谓般涅槃法所有随眠。十不可害随眠。
谓不般涅槃法所有随眠。十一增上随眠。谓贪等
所有随眠。十二平等随眠。谓等分行所有随眠。十
三下劣随眠。谓薄尘行所有随眠。十四觉悟随眠。
谓诸缠裹与缠俱转随眠。十五不觉悟随眠。谓离
诸缠而恒随逐随眠。十六能生多苦随眠。谓欲界
随眠。十七能生少苦随眠。谓色无色界随眠。十八
不能生苦随眠。谓得自在菩萨所有随眠等。】

「烦恼障者谓执遍计(至)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先释烦恼障。言一百二十八根本烦恼者。演义云。
欲界四谛。各有根本十惑为四十。上二界四谛之
下各除瞋有七十二。三界合为一百一十二。并是
见道所断根本惑。然疑及三见。唯是见所断。脩道
位中。欲界唯六。上二界除嗔。唯十。合为十六。是脩。
所断。见脩合说。故有一百二十八也。见所断中。是
分别惑。别迷四谛。故于四谛各别取数。故有一百
一十二。脩所断中是俱生惑。总迷四谛。唯取三界
卷九 第 792c 页 X50-0792.png
总数。故但十六。如是见脩位中。断烦恼时。亦断随
烦恼惑。故曰及彼等流等。此等根随皆能扰乱身
心。长处生死。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次释所知障。言
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者。演义云。是出名目。正与烦
恼相同。烦恼障粗。有多品类。二乘所断。唯是不善
有覆性摄。故以数显。所知障细。无多品类。唯菩萨
断。亦是异熟无记所摄。故不显数。又显烦恼。是四
地摄。故以数显法执无明。唯是一地。故不显数。言
等者。亦等随惑。所知境者。即有为无为也。无颠倒
性者。谓真如理。由此根随。皆能覆所知境。令智不
生。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此所知障决定不与(至)岂彼更无慢无明等。」

【论八识相应。问。何故此障不与异熟识相应。答。以
异熟识微细极劣。唯与触等五所相应。不与烦恼
别境相应故。异熟空时。法空智与慧等方俱起故。
第七所知。唯是俱生。根随染惑但有十二。根本有
四而随惑八。故名为少。第六所知。根随烦恼有二
十六。故名为多。当知我法二障。皆由根随烦恼执
我执法而生差别。故七六二识所知。皆如烦恼障
说。眼等五识无计度故。无所知障。故法执中根随
等惑定不相应。馀烦恼障。虽有不起。若仗同时意
识引发之力。皆容生起。此障下。论三性相应。此障
唯与二性相应。不通善性。无明是痴。善性非痴故。
烦恼下。论自类相应。烦恼障中必具所知。烦恼依
卷九 第 793a 页 X50-0793.png
此而得起故。烦恼之体。虽与所知无异。而执我执
法用有差别。是故二障种子随道力断。道力胜者。
先断所知。后断烦恼。道力劣者。先断烦恼。后断所
知。此于下。论四无记相应。此在四无记中。唯与异
熟生无记相应。是染性故。不与威仪工巧变化相
应。以彼三种势用薄劣。不覆所知。不障菩提故。此
四无记。耎中上品。谓异熟生及威仪路不猛利故。
俱是耎品。诸工巧处性猛利故。说名中品。变化性
极猛利。故是上品。又四种各有差别。谓无色界色
界欲界异熟是耎中上品。若坐卧是耎威仪。住是
中威仪。行是上威仪。初习业者。是下工巧。巳串习
者。是中工巧。堪为师者。是上工巧。下品脩三摩地
所得。是耎变化。中品脩三摩地所得。是中变化。上
品脩三摩地所得。是上变化。问。前说此障是覆所
知。是障菩提。何故此说不覆不障。答。此名无覆。对
二乘说。以二乘但断烦恼。不障彼智。故名无覆。若
对菩萨。是障彼智。亦是有覆。问。若所知障中。既有
见疑爱恚等惑。云何契经但说此障名无明住地。
而不及馀。答。以此障无明最增。故偏说之。非无见
等。即如烦恼障中立四住地。谓见一切住地。欲爱
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岂彼但有贪见。而无无
明慢等。亦由烦恼中贪见最增。故偏说也。】

「如是二障分别起者(至)伏二现行通有漏道。」

【论伏断。问。如是二障何处得断。答。菩萨道力增胜。
卷九 第 793b 页 X50-0793.png
若是分别我法二障。初地见道时断。若是俱生我
法二障。菩萨从初地住心。以至金刚无间心断。二
乘道力微劣。于菩萨所断者。但断一种。不能双断。
菩萨道力增胜。故能双断。若是双断二障种子。唯
在等觉后心刹那顿断。入究竟位。此唯无漏道摄。
若是伏此二障现行亦通有漏道。分别我法二执。
在加行位伏。俱生我法二执。若六识俱者。在四地
伏。若七识俱者。在八地伏。】

「菩萨住此资粮位中(至)应知亦是解行地摄。」

【问。此位菩萨二种现行伏耶灭耶。答。此位分别我
法二粗现行虽有伏者。然此二种微细现行及彼
种子。由彼止观力微。多住外门脩菩萨行。未能伏
灭。故颂云。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此位下。论位
摄。问。解行證三。此位何摄。答。以此位未證真如。尚
在解位。若以殊胜解力。脩六种殊胜行。应知总是
解行地摄。以此是信解位。加行是行位。前解后行。
分二位故。若约摄大乘论。以三僧祇分四位。前一
僧祇。总名解行地。无加行位。故云亦是解行地摄。】

「所脩胜行其相云何(至)皆是此中所脩胜行。」

【问。此位以胜解力脩诸胜行。其相云何。答。谓福及
智。若论通相。则度度皆有福智。若论别相。前五为
福。后一为智。或以施戒忍三为福。后一为智。进禅
通二。又约通相论。六种皆通二利。若别相论。六度
与三十七品菩提分法。自利行摄。布施爱语利行
卷九 第 793c 页 X50-0793.png
同事。及慈悲喜舍。皆是利他行摄。如是下。结。】

「此位二障虽未伏除(至)坚固炽然脩诸胜行。」

【三事练磨者。一闻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深远便生
退屈。于退屈时。引他巳證者。练磨自心。勇猛不退。
言广者无边。大者无上。深者难测。远者时长。此名
第一菩提屈。引他况巳鍊。摄论颂云。十方世界诸
有情。念念速證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
轻而退屈。二闻施等难脩。便生退屈。即便省察。我
巳获得如是意乐。离诸弊恶。谓此意乐。远离悭贪
恚等。我由此故。少加功用。脩习施等。当得圆满。此
名万行难脩屈。省巳增脩练。颂云。汝昔恶道经多
劫。无益勤苦尚能起。今行少善得菩提。大利不应
生退屈。三闻诸佛圆满转依。极难可證。便生退屈。
于退屈时。引他人天粗浅小善。以况六度殊胜妙。
因。练磨其心。勇猛不退。此名转依难證屈。引粗况
妙练。颂曰。博地一切诸凡夫。尚拟远證菩提果。汝
巳勤苦经多劫。不应退屈却沉沦。由斯三事练磨。
脩诸胜行。断四处障。一由离声闻独觉作意。断作
意故。二由于大乘诸疑离疑。以能永断异慧疑故。
三由离所闻所思法中我我所执。断法执故。四由
于现前现住安立一切相中。无所作意。无所分别。
断分别故。】

「次加行位其相云何(至)二二相同故合思察。」

【言加行者。如人远行。将及巳舍。更鞭策故。以由此
卷九 第 794a 页 X50-0794.png
道。能舍烦恼故。先问。次举颂答。言少物者。凡夫迷
心逐物。见物而不见心。不可谓少。圣人了物即心。
见心而不见物。无容其少。唯处将圣尚凡之地。不
可言物。又不可言无物。故曰立少物也。此是古人
泥团将破未破时也。于此加功用行。进而至乎道
矣。论曰下。释。谓菩萨于一阿僧祗。积集福德资粮
顺解脱分亦巳圆满。为欲入见道位。故复施鞭策。
加功用行。伏除二取种现。何等名为四加行位。谓
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此之四位。总名顺决择
分。以能随顺趣入真实唯识性故。言决择者。决谓
决断。择谓简择。即见道智。即择法觉支也。决简疑
品。择简见品。疑品择而不决。以犹豫故。见品决而
不择。非正见故。以诸圣道。能断疑故。分。谓分断。此
言意显所顺唯是见道一分决择之分。故得决择
分名。顺决择分今生起者。必前生起顺解脱分。诸
有创植顺解脱分。方得解脱。谓初起顺解脱分。次
起顺决择分。第三入圣。方得解脱。此位邻近真见
道故。立加行名。然有资粮。故有加行。若无前位。此
位不成。问。暖等四位。依何建立。答。依四寻思。建立
初二。依四如实建立后二。四寻思者。谓名寻思。义
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四如实智者。
谓名寻思所引如实智。事寻思所引如实智。自性
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
智。方便因相。名为寻思。方便果相。名如实智。言名
卷九 第 794b 页 X50-0794.png
者。谓色受想等。菩萨于名中寻思。但见名言。不见
名体。故知唯意言境。是假非实。义者。即名所诠表。
谓蕴处界等。谓菩萨寻思义类。但见其类。不见馀
义。故知亦是意言。是假非实。名言既唯意之分别。
名下之义亦无别体。故离名言分别。无别有义可
缘。复寻思名义二种之自性。是假非实。谓色受想
等名义自性。菩萨寻思自性。唯见是假。不见馀物。
故知实无所有。假立自性。譬如假立补特迦罗等。
复寻思名义二种之差别。是假非实。谓无常苦等名
义差别共相。谓菩萨寻思差别。但见是假。不见馀
物。故知实无所有。假名差别。如是寻思。了达四种。
皆是遍计执性。悉不可得。如是而知。名等四法。依
识现起。若离识时。决定非有。又且不独四法为无。
即能现识亦不可得。如此遍知。名如实智。譬如绳
上观蛇。蛇非真实。以无有故。若巳了知彼义无者。
蛇觉虽灭。绳觉犹存。若更微细品类分析此亦虚
妄。色香味触为其相故。此觉为依。绳觉当灭。若灭
绳觉。即能悟入真唯识性。问。何故此位寻思名义
自性差别。答。名义二种。即名相也。即见相二分也。
即依他起也。由此二种为迷悟要关。故楞伽释五
法云。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若彼
有如是相。名为瓶等。施设众名。显示诸相。是名妄
想。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是名如如。真实决定究
竟自性不可得。是名正智。前明迷此名相而起妄
卷九 第 794c 页 X50-0794.png
想。遂成流转。此明了此名相。本无自性。当体如如。
即是圆成。故迷悟皆由此。问。何故名义。各别寻思。
名义之自性差别。合而思察。答。名义二法。能所相
异。故别寻求。名义之自性差别相同。故合思察。若
知名之自性差别不可得。即知义之自性差别不
可得故。显扬论云。名寻思者。谓诸菩萨于名唯见
名。事寻思者。谓诸菩萨于事唯见事。自性假立寻
思者。谓诸菩萨于假立自性。唯见假立自性。差别
假立寻思者。谓诸菩萨于差别假立。唯见差别假
立。此诸菩萨于名事二种。或离相观。或合相观。依
名事合观。故通达自性假立。差别假立。名寻思所
引如实智者。由诸菩萨于名寻思唯有名巳。于名
如实了知。谓此名。为此义故。于此事中建立。为令
世间起想见言说故。若于色等所想事中不为建
立色等名者。一切世间无有能想此事是色等。若
无想者。无有能起增益执著。若不执著。则无言说。
若如是如实了知。是名第一名寻思所引如实智。
事寻思所引如实智者。由诸菩萨于事寻思唯有
事巳。如实了知色等所想事性。离一切言说。不可
言说。是名第二事寻思所引如实智。自性假立寻
思所引如实智者。由诸菩萨于色等所想事假立
自性中。寻思唯假立故。如实通达假立自性。非实
彼事自性。而似彼事自性显现。又能了知彼事自
性。犹如变化影像水月梦幻。似有体性。是名第三
卷九 第 795a 页 X50-0795.png
自性假立寻思所引甚深义所行境如实智。差别
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者。由诸菩萨于差别假立
寻思唯假立性。故于色等所想事差别假立中。善
能通达不二之义。谓彼诸事非有性。非无性。由可
言说。自性不成就。故非有性。由不可言说。自性成
就。故非无性。如是非有色非无色。由胜义谛故非
有色。由胜义谛故非无色。由世俗谛中假立色故。
如有性无性有色无色。如是有见无见等诸差别
假立法门。彼一切。由是理趣尽应知。若能如是了
知差别假立如是不二之义。是名第四差别假立
寻思所引如实智。】

「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至)寻思位极故复名顶。」

【明得定者。摄论云。明。谓能照无义智明。得。谓创得
无义智明。故名明得三摩提。发下寻思者。明得是
定。寻思是慧。以初获方便智。故云发也。以此寻思。
观察所取之法了不可得。名为暖位。谓此暖位。创
观所取名义自性差别四法。皆自心变实不可得
故。问。明得与暖。名位何别。答。言明得者。以初得智
慧日之前相。立明得名。即由此明得定力所获道
火前相。名为暖位。摄论云。譬如钻火。暖为前相。此
亦如是。智为前相。故古德云。学道如钻火。逢烟且
莫休。明增定者。慧力更胜。明相转增故。登峰造极。
故立顶位。恐初不实。所以重观。】

「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至)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
卷九 第 795b 页 X50-0795.png

【印顺定者。印前顺后故。发下如实智者。以初获智
果。故曰下也。以此智果。印前二位。所取境空。故曰
于无所取决定印持。复以此智顺后能取之识亦
空。故曰无能取中亦顺乐忍。所以印前复顺后者。
既无所取。能取必无故。位名忍者。忍即是智。忍境
识空。解见下文。无间定者。谓由此定无间。永断烦
恼。令无所馀故。发上如实智者。智力增盛。故名为
上。双印能取所取皆空。故位名第一。馀文易了。】

「如是暖顶依能取识(至)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

【此总结四位也。谓暖顶二位。依能取识。但观境空。
不能印境。以无智故。忍位起时。有三品智。下品名
印忍。印所取空故。中品名顺乐忍。乐空能取。顺脩
彼故。上品名印顺忍。印能取空。顺观彼故。世第一
法。双印境识俱空。然虽如是加功用行。皆带相故。
未能證实。以境识虽空。空相犹在。故说四位菩萨
犹于现前安立少物。少物者何。谓唯识性。以彼空
有二相不除故。遍计空而识相有故。演义云。心上
变如。名为少物。此非无相。故曰带相。由有此相。未
證真如。有所得故。灭空有相。方證真如。依如下。二
颂结四加行。谓初二句结暖位。摄论云。谓观所有
似法似义。定所行影。唯是内心。义想二句。结顶位。
摄论云。谓审观察如是似法似义。唯我定心之所
变现。如是下三句结忍位。二句下中忍。一句上忍。
合上三句。即世第一位。摄论云。谓先巳了所取是
卷九 第 795c 页 X50-0795.png
无。既知所取之境是无。即知能取之心亦无故。末
后一句。即见道位。摄论云。谓从此后。證无二取所
得真如。触。犹證也。】

「此加行位未遣相縳(至)未證唯识真胜义故。」

【此论伏断。此位现前犹立少物。故相缚未遣。即分
别粗重种子。亦未能除。但能伏除分别二取现行。
故与见道相违。于俱生我法二执。全未能伏。俱生
我法二种。全未能灭。以有漏观心。所得未忘。分别
未断故。次论二谛。此位菩萨。双观真俗。为欲引发
将来真见道。及相见道故。及伏分别我法二障故。
虽真俗双观。而真谛是彼正观。非如小乘唯观安
立四谛故。故大论问云。若安立谛建立为谛。何因缘
故更复显示非安立谛。答。若离非安立谛。二种解
脱。不应道理。谓于相缚。及粗重缚。所以者何。若有
行于诸安立谛。彼一切行皆行有相。行有相故。于
诸相缚不得解脱。于诸相缚不解脱故。于粗重缚
亦不解脱。若有行于非安立谛。不行于相。不行相
故。于诸相缚便得解脱。于诸相缚得解脱故。于粗
重缚亦得解脱。问。若唯由彼非安立谛。于一切缚
解脱清净。何缘显示安立谛耶。答。为令资粮及方
便道。得清净故。次论善根。此菩萨起此四种定慧
善根。虽七方便时通四静虑。而独依第四静虑。方
得善根成就满足。以托彼天为最胜依止。从此便
入真见道故。问。此善根从何界起。答。唯依欲界善
卷九 第 796a 页 X50-0796.png
趣身起。欲界馀趣是彼所厌。亦非殊胜。故不起也。
次论位摄。此位亦在解行地摄。非證地摄。以未證
真实唯识故。摄论合资粮加行为解行地故。】

「次通达位其相云何(至)初照理时亦名见道。」

【此明證入位也。先问。次举颂答。论曰下。释。此菩萨
證唯识性。善达法界。生如来家。得一切有情平等
性。得一切菩萨平等性。得一切佛平等性。此即名
为菩萨见道住唯识性也。俱离能取所取相者。谓
能證智与所證真如。俱无能所二取之相。以此二
相是分别故。是有得心所现起故。今断分别。證无
分别智。现前少物。俱无所得。故能缘智与所缘如。
悉皆平等。一师言。此无分别智。相见俱无。一师言。
此无分别智。相见俱有。以无分别智。变带真如之
相为所缘故。先破无相云。若如如智上无真如相
名缘如智者。则应色等智上无声等相。亦名缘声
智。次破无见云。若无见分而能缘者。真如性亦名
能缘。勿有真如名能缘者。一师出正义云。此智见
有相无。说无所取故。虽有见分而无分别故。说无
能取。非谓全无能取也。虽无相分下。即瑜伽七十
三文。问云。既无相分。何名缘彼。答云云。释云。谓此
缘如智。虽无相分。而能亲挟真如相而起。名为所
缘。非变带影像相分名缘于如。以如智不离如故。
次例明云。正如自證缘见分时。亦是亲缘。不变影
缘。此智缘如。亦复如是。若谓本智说变影缘如者。
卷九 第 796b 页 X50-0796.png
则应本智不能亲證真如。便同后得有分别智。安
得名根本智为无分别也。以后得智必托本智变
影缘。故定应许此有见无相。问。此位何故名为通
达。答。加行无间道中。此智生时。体会真如故。言此
智者。即无分别智也。体者通也。会者达也。理绝妄
情。名之为真。诸法体同。目之为如。问。何故又名见
道。答。初照理故。照理明见。见即是道。问。若言照理。
二地巳上岂不照理。何故言初。答。此最初故。以此
受名。馀随别义。】

「然此见道略说有二(至)有意乐力有堪能故。」

【此明一心真见道也。真见道者。谓双空智起。于前
无间道中。双断分别我法二障种子。解脱道中。双
證分别我法二空所显真如。问。加行。无间。解脱。胜
进。有多刹那。何故但说一心名真见道。答。虽多刹
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言多刹那者。谓
加行道一刹那脩。于无间道一刹那断。解脱道中
一刹那證。胜进道中一刹那入。虽说有多刹那事
方究竟。而真如相。始终平等。无有二相。故总说一
心。一师言。此位渐断渐證。我执粗浅。法执深细。必
先断我执證人空巳。次断法执而證法空。故知渐
断渐證。一师言。此位顿断顿證。由加行时意乐殊
胜。必欲一斩齐断故。此义为正。】

「二相见道此复有二(至)以真见不别缘故。」

【此明三心相见道也。相见道者。谓别缘有情诸法
卷九 第 796c 页 X50-0796.png
之相而得见道。名相见道。此复有二。一观非安立
谛有三品心者。非安立谛。即真如也。谓以三品智
心。观察真如。得见道故。三品者何。一内遣有情假
缘智者。内谓内身。无体名假。谓以能遣之智。返观
内身所执主宰。皆非实有。伹以内心。似有情现。此
仿无间道见分断我执也。二内遣诸法假缘智者。
诸法者。谓五蕴实法。亦以能遣之智。观察内身所
执五蕴实法亦不可得。此仿无间道见分断法执
也。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者。总观一切有
情诸法也。此仿解脱道中见分双断我法二执。双
證我法二空也。以此三智。别断总證故。然此中人
法二障。各分上下。粗者为上。细者为下。若二粗者。
各别除之。以智犹弱。未双断故。若上品智。方能双
断。此则随智说软中上。软者。下也。初智者断名软。
次智断者名中。胜前劣后故。后智断者名上。能断
见惑。此智最上故。若约烦恼耎中上品。最后所断。
名耎品。中间所断名中品。最初所断名上品。然初
二智。未能殊胜。别缘内身诸法。除我法假。至第三
心。其智上品。广缘内外一切有情诸法。除我法假。
前二名法智者。以有情诸法各别缘故。第三名类
智者。与前二智相类。总合缘故。问。何故名为相见
道。答。法真见道二空见分自所断障无间解脱别
总建立故。言法者。仿效义。真见道中。虽有二空自
證分。而二空见分亲證真如。所以法之。然见分中。
卷九 第 797a 页 X50-0797.png
有无间解脱道。随断随證。有四见分。无间道中断
惑别故。人法二空见分各别法之。立初二心。解脱
道中證理同故。人法二空见分总合法之。立第三
心。故曰别总建立。名相见道也。一师言。此三心是
真见道。不缘四谛故。一师出正义云。此三心是相
见道。各别缘故。】

「二缘安立谛有十六心(至)差别建立名相见道。」

【此总以十六心明相见道也。安立谛者。即俗谛也。
此复有二。一者依观所取能取。别立法类十六种
心。言所取者。即真如。言能取者。即正智。法即现法。
类即种类。谓法智法忍缘于真如。其真如者。是智
所取。类忍类智缘智见分。其见分者是能取智。故
名能取所取十六心也。一苦法智忍者。苦。谓苦谛。
法。谓苦谛增上所起教法。智。谓于加行道中缘苦
法之智。忍者。谓先观察增上力故。于苦谛中起现
證无漏慧。由此慧故。永舍见苦所断一切烦恼。此
即智之因也。此苦法智忍。即忍无间智。能观苦谛
下真如。能断三界见苦所断二十八种随眠。谓欲
苦有十。上二界苦各九。以除瞋故。三界合有二十
八也。二苦法智者。即能缘苦如之智名苦法智。智
者。即忍之果。由前忍故。此智现前。智现前时。观察
真如。證前解脱。三苦类智忍者。谓苦法智无间。即
有无漏慧生。此第三心。于一刹那各别内證法忍
法智。谓以类忍證法忍。以类智證法智也。言后圣
卷九 第 797b 页 X50-0797.png
法皆是此类者。谓后圣法。依止前法也。显扬论云。
前为后后之所依止故。谓二心后。乃至无学一切
圣法。依此二心。彼得生故。四苦类智者。谓此第三
无间忍。有无漏智生。此智但缘第三苦类智忍。故
曰审定印可苦类智忍也。如于苦谛有二智二谛。
于馀谛中应知亦尔。故总合有十六智。皆断二十
八分别随眠。此十六心。前二观如。后二观智。谓法
忍法智观如。觉悟所取故。类忍类智观智。觉悟能
取故。一谛既尔。馀谛皆然。此苦法智忍缘如。仿真
见道中无间道见分断苦谛惑。苦法智缘如。仿真
见道中解脱道见分證苦谛下理。苦类智忍缘前
见分。仿第一心无间道自證缘见分。苦类智缘前
见分。仿第二心解脱道自證缘见分。即前智故差
别建立。名相见道。】

「二者依观下上谛境(至)分别随眠名相见道。」

【此别以十六心明相见道。依观下上谛境。别立法
类十六心者。谓以法忍法智缘下界如。类忍类智
缘上界如。以下界入见。现前名法。上界名类。故名
下上谛境十六心也。欲界是现前界。上二界是不
现前界。俱以四谛为境。而起二心。谓观欲界四谛。
别立法忍法智八种心。合观上界四谛。总立类忍
类智八种心。以下上界诸四谛中。各有忍智二心。
故成十六。瑜伽云。十二谛中有十六智生。谓现观
忍及智。然但观欲界以为法。谓观欲界苦。名法忍
卷九 第 797c 页 X50-0797.png
法智。次观上二界苦。名类忍类智。类同欲故。如其
所应等者。谓苦法智忍缘欲界如。仿真见道中无
间道见分断欲界惑。苦法智缘欲界如。仿真见道
中解脱道见分證欲界理。苦类智忍缘上界如。仿
无间道见分断上界惑。若苦类智缘上界如。仿解
脱见分證上界理。上下合十六心。总断一百一十
二分别随眠。皆是见道所断惑也。】

「若依广布圣教道理(至)由此九心名相见道。」

【此名九心相见道也。九种心者。即依前安立谛两
重十六止观心别立。谓法类品忍智合说等者。谓
法忍法智。类忍类智。每谛有四心。四四十六心。今
合法忍类忍为一忍。法智类智为一智。于四谛中
各各唯有一忍一智。故说忍智各有四观。即为八
心。八相应止。总合一心。故有九心。问。见道位中止
观双行。何故观开为八。止合为一。答。虽见道中止
观双运。而于见道。见义为要。观顺见义。而止非见。
故开观为八。合止为一。是以不同。由此九心。名相
见道。】

「诸相见道依真假说(至)后相见道后得智摄。」

【此明二种见道依真假立前后。非谓实有前后也。
如上三种相见道。俱依真见道而假说前后。其实
相见道。亦从世第一法。无间道中生起。谓相见道。
于非安立谛起三种心。能伏分别烦恼随眠。即于
安立谛中起十六种心。谛审观察。令烦恼更不复
卷九 第 798a 页 X50-0798.png
起。于见道位根本智起。能断分别随眠。非谓真见
道后方得生起相见道也。若谓真见道后方得生
起相见道者。岂非断随眠后方伏随眠也。以分别
随眠。真见道时巳尽断故。问。既二见道并行不悖。
何故颂中但说都无所得。而不及之。答。前真见道。
證唯识性。后相见道。證唯识相。二道之中。于初为
胜。故颂偏说。谓真见道是根本智。正破迷理无明。
相见道是后得智。无力能破迷理无明。而亦能破
迷事无明。故二见道。二智所摄。】

「诸后得智有二分耶(至)由斯后智二分俱有。」

【问。诸后得智有相见二分耶。一师言。相见俱无。离
二取故。一师言。见有相无。以有分别故见有。以亲
照境故相无。一师出正义云。相见俱有。说此思惟。
似真如相。不能亲缘真如故。思惟即见分变相
而缘。即相分故。分别诸法自共相等者。观诸众生
根性差别。逗机而说方便法故。又说现身士者。为
智纯根熟说实相法故。若无见相二分。宁有现身
现土说法度人等事。问。转依位中色蕴巳转。不应
复现身土等色。答。若转依位转色蕴依不现色者。
转依位中亦转四蕴。应无受等。又无受等。应如土
木。何名大觉。又若此智不依自本质体。变似声色
而为所缘。则缘色时应缘声等。以离自体法为所
缘故。又若此智缘龟毛兔角无体法时。若不变影。
应无所缘。彼体非实。无缘用故。宗镜问云。如第六
卷九 第 798b 页 X50-0798.png
缘龟毛兔角时。此所缘境为有为无。若缘有者。圣
教不应以喻遍计执。若言无者。无法无体。非所缘
缘。若言此心无所缘缘。云何论说亲所缘缘。能缘
皆有。答。若约所缘。龟本无毛。兔本无角。则此本无
喻遍计执。若约能缘。其能缘心。将缘此等无法之
时。由无始来熏习力故。从识自證变起龟毛兔角
相分。及缘此龟毛等见分。此二分与识自證同一
种生。是依他起。非体全无。不同本来无体龟毛等。
故得成亲所缘缘。由斯理趣。故知此智二分俱有。】

「此二见道与六现观(至)能尽未来利乐一切。」

【此明现观相摄。先问。次出名。言现观者。现谓现前。
观谓观察。谓真理常现在前。妙智恒能观察。不令
间断任运相应。故曰现观。成现观品云。现观者。谓
现观察欲色无色三界所系下中上品所知事故。
有漏者。谓此苦集谛摄。无漏者。谓此增上灭道谛
摄。问。以何现观。颂曰。出世间胜智能除见所断无
分别證得。唯依止静虑。此现观智。是出世间。非世
间智。为断见所断惑。唯是见道。非脩道故。问。彼复
何行。答。无分别證得。谓现前證得无分别行。非未
现證。问。彼何所依。答。唯依静虑。不依无色。问。何处
现观。答。于恶趣中不起现观。苦受恒随极忧戚故。
不能證得三摩地故。色无色界亦无现观。欣掉重
故。厌羸劣故。是故二界三趣不起现观。唯一欲界
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起现观。问。谁能现观。答。有
卷九 第 798c 页 X50-0798.png
五种补特伽罗能入现观。或无入者。以无我故。何
等为五。一未离欲者。二倍离欲者。三巳离欲者。四
独觉。五菩萨。问。齐何当言正入现观。答。从前所脩
如理作意。故于见道位。出世间正见得生。由正见
故。三结永断。谓萨迦耶见。戒禁取。及疑。齐如是位。
当知巳入现观。问。此位一切恶趣杂染之法。皆悉
遣除。云何但言三结永断。答。由萨迦耶见。于境迷
失。由戒禁取。于见迷失。由彼疑故。于佛导师所说
正法。及正行僧。而生迷惑。是故随强。唯说永断三
结。此现观差别有六种。一思现观者。思有三品。唯
此最上思所成慧为体。是欢喜地喜受相应。此慧
能观察五蕴法。及无常等法。以从思而起脩。故引
生暖等。在加行位。虽未證理。观察诸法。胜于暖等。
用最猛故。偏立现观。问。暖等四法。何非现观。答。暖
等近见。境界微略。不能广缘。又未證理。故非现观。
二信现观者。以上品净信为体。通漏无漏。现观是
慧。由信助力。令不退转。三戒现观者。以圣所爱身
语等业为体。即道共戒。由戒助力。令观增明。若无
戒助。便成狂慧。四现观智谛现观者。即缘非安立
谛三品心。及安立谛苦等十六忍智为体。以但缘
非安立。即通二智故。故言一切种。大论说三心见
道是此现观。故知亦是后得智摄。又云即由此心
势力。故于苦等安立谛中有第二现观位。清净无
碍苦等智生。当知依此智故。苦集灭道智得成立。
卷九 第 799a 页 X50-0799.png
即前三心并止观品。能證见断。烦恼寂灭。能得永
灭一切烦恼及所依事出世间道。名现观智谛现
观。五现观边智谛现观者。谓缘安立八谛等后所
得智为体。然通有漏无漏一切见脩道缘安立智
谛。大论说安立谛境慧。是此自性。又云。从前现观
起巳。于上下诸智谛中二二智生。是名现观边智
谛现观。六究现观者。即无学道后尽智无生智等
为体。大论云。谓由永断脩所断故。所有尽智无生
智生。或一向出世。或通世出世。于现法中一切烦
恼永断决定。于未来世一切依事永断决定。名究
竟现观。言尽智者。谓由因尽所得智。言无生智者。
谓由果断所得智。问。现思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
思现观者。能正了知诸行无常苦空无我。涅槃寂
静。虽住异生位。一切天魔不能引夺。信现观有何
相。答。若有成就信现观者。或住异生位。或住非异
生位。终不宣说别有大师。别有善说法。别有正行
僧。戒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戒现观者。乃至傍
生。终不故害其命。及不与取行邪佚行。不知而妄
语。饮放逸处酒。现观智谛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
就现观智谛现观者。终不依止异见起所作业。及
于自所證起疑起惑。及染著一切生处。计行善相
而得清净。诽谤三乘。造恶趣业。况复能起害父母
等诸无间业。现观边智谛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
就现观边智谛现观者。于自所證。若他问难。终不
卷九 第 799b 页 X50-0799.png
怯怖。究竟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究竟现观者。
终不堕于五种犯处。终不故害众生之命。及不与
取。习近淫佚非梵行法。故说妄语。贮集财物。受用
诸欲。又终不怖畏不可记论事。终不计执自作苦
乐他作苦乐。自他作苦乐。非自非他作无因生苦
乐。诸如是等。名现观相。此中第四现观。有根本智。
有后得智。此真见道。唯通非安立谛根本少分。第
五现观。通见脩断。此相见道。唯见所断。于曰少分。
亦通第四后得少分。问。六现观既与二见道相应。
何故但摄三现观。其馀不摄。答。第二第三。虽与此
见道俱起。但能助令不退。令观增明。而非自性。故
此不摄(前不摄者以曾习故。后不摄者尚未起故)。菩萨得此二见道时。
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法界者。楞严云。觉通如
来尽佛境界故。得诸平等者。摄论云。得三平等。谓
一切众生平等。一切诸佛平等。一切菩萨平等。于
多百门巳得自在者。大经云。入此地巳。得百三昧。
见百诸佛。震动百世界。化百土众生。入于百法门。
知百劫事。示现百身。及见百菩萨以为眷属。决定
自知成佛不谬。决能利乐一切众生。】

「次脩习位其相云何(至)在大牟尼名法身故。」

【先问。次举颂答。言脩习位者。从初地住心巳去。至
金刚后心。通名脩习位。论曰下。释。先释初句。为断
馀障證得转依者。言见道断分别我法障巳。此位
断俱生我法。故曰馀也。言俱生者。任运而起。不由
卷九 第 799c 页 X50-0799.png
分别故。此明立脩习位正断俱生惑也。复数下。出
所脩法体。此智下。辨脩之德。远离所取。名为无得。
远离能取。名不思议。是出下。释第二旬。此智者。根
本智也。馀智者。后得智也。数脩下。释后二句。言粗
重者。谓二惑种子。释曰。于理及事。心无堪能。故称
粗重。一切未来惑及业等。皆从此生。故称种子。言
细轻者。谓一切有流善法种子。释曰。于理及事心
有堪能。故称细轻。一切未来信等五根善法。皆从
此生。故称种子。又云。无所堪能不调柔相。是粗重
相。此无堪能不调柔相。复有五种。一现在相。二刚
强相。三障碍相。四怯劣相。五不自在转无堪能相。
由有此相。顺杂染品。违清净品。相续而住。是故说
为无所堪能不调柔相。瑜伽又云。于诸自体所有
种子。若烦恼品所摄。名为粗重。亦名随眠。若异熟
品所摄。及馀无记品所摄。唯名粗重。不名随眠。若
信等善法品所摄种子。不名粗重。亦非随眠。何以
故。由此法生时。所依自体。唯有堪能。非不堪能故。
又云。粗重有二种。一漏粗重。二有漏粗重。漏粗重
者。阿罗汉等脩道所断。烦恼断时。皆悉永离。此谓
有随眠者。有识身中不安隐性无堪能性。有漏粗
重者。随眠断时。从漏所生。漏所熏发本所得性。不
安隐性。苦依附性。与彼相似无堪能性。皆得微薄。
又此有漏粗重。名烦恼习。阿罗汉独觉所未能断。
唯有如来能究竟断。是故说彼名永断习气不共
卷九 第 800a 页 X50-0800.png
佛法。言舍者。总言于地地中永断一障二愚。故曰
舍也。由舍二粗重。便證广大转依也。言依者。谓依
他起。与染净法而为所依。此性本无染净。由遍计
执。名染依他。遍计不执。名净依他故。言转者。谓转
舍依他起上一分俱生遍计。转得依他起上一分
圆成。即转烦恼而依涅槃。转所知而依菩提。此解
以依他为主。是相宗纲要。或依下。即以真如为生
死涅槃之所依。所谓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
息也。此解以圆成实为主。是性宗之纲要。问。真如
自性本来清净。何有生死杂染。答。真如性虽本净。
而真如之相有杂染。故离相染。假说新净。即此新
净真如。便是脩习位中断俱生障而證得者。问。既
脩习位巳转所知而依菩提。何故后立究竟位耶。
答。虽于此位亦得分證菩提。而非颂意所显。颂中
但显转唯识相。依唯识性故。问。转相依性。得何等
身。答。二乘满位。转唯识相。名解脱身。在大牟尼。转
唯识相。名法身故。】

「云何證得二种转依(至)二种转依由斯證得。」

【问。二种转依。由何證得。答。谓十地中因脩行而断
障。因断障而證真。二种转依。由斯而證。由此而得。】

「言十地者一极喜地(至)能益自他生大喜故。」

【下别释。先转来意。十地之中。最初断障證理得圣
性故。次释名有三义。一得位。二證理。三成行。由此
三义。名极喜地。言得位者。既断异生之性。便获圣
卷九 第 800b 页 X50-0800.png
人之性故。言具證者。拣小乘唯證生空故。益自他
者。拣小乘唯能自利故。十住毗婆沙云。始得法味。
生大欢喜故。深密经云。成就大义。得未曾有出世
间心。生大欢喜故。瑜伽云。巳入初地菩萨。超过诸
异生地。巳入菩萨正性。离生由巳入故。不名异生。
超过一切所有怖畏。得未曾得无上法故。常能安
住极喜住。】

「二离垢地者具净尸罗(至)微细毁犯烦恼垢故。」

【先辨所来。论云。如是巳證正位。依出世道因清净
戒说第二地。言正位者。即初地见道。是出世间依。
由见道而脩三学。戒最在初。故先来也。次释名。具
足尸罗者。具足别解脱定共道共戒。虽第三地始
发定增。能离过时。此地巳满。故有定共。慈氏云。由
极远离犯戒垢故。谓性戒成就。非如初地思择护
戒。彼离垢者。增上戒住。深密经云。远离一切微细
犯戒者。名离垢地。瑜伽云。巳入二地菩萨。于毗柰
耶中。法尔获得止息一切声闻所学自性。能于身
语意业清净现行。故能远离诸犯戒垢。】

「三发光地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

【先辨所来。前戒次定。义次第故。深密云。前位能持
微细戒品。未得圆满世间等持等至。及圆满闻法
总持。为令得此。因说此地。令勤脩学。次释名。由得
胜定。发智慧光。由得总持教法。发闻思光。言无边
慧。即是三慧。深密云。由彼所得三摩地。及闻持陀
卷九 第 800c 页 X50-0800.png
罗尼。能为无量智光依止。摄论云。由无退转等持
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无性释云。谓
此地中證希有定。能发智光。明了诸法。故名发光。
得巳不退。名无退转。诸静虑定。名为等持。诸无色
定。名为等至。言等持者。平等持心趣一境故。言等
至者。正受现前。由离沉掉。至一境故。局在定地。通
无色定。于诸大乘契经得智光明。此地是彼所因
依地。名为发光。瑜伽云。巳入三地菩萨。于内获得
强盛奢摩他。由此證得尔𦦨光明。】

「四𦦨慧地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𦦨增故。」

【先辨所来。深密明四种清净。能摄诸地。前三即意
乐戒定增上三清净。此第四地讫于佛地。名慧增
上。故次来也。然慧有多种。此地正明觉分相应增
上慧住。故次来也。又前地虽得世定总持。而未能
得菩提分法。舍于定爱及与法爱。今修證彼行。故
次来也。释云。前有八定。故有定爱。有闻持。故有法
爱。今脩證彼者。證彼菩提分法也。次释名。世亲云。
由此地中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由住此故。能烧一
切根本烦恼及随烦恼。皆为灰烬。然以菩提分而
为慧者。非皆是慧。慧之𦦨故。庄严论云。以菩提分
慧为𦦨自在。以惑知二障为薪自性。此地菩萨能
起慧𦦨。烧二障薪。名𦦨慧地。瑜伽云。巳入四地菩
萨。于内获得强盛毗婆舍那道。故建立能烧烦恼。
智𦦨。由此能于如其所證一切所有菩提分法。安
卷九 第 801a 页 X50-0801.png
立善巧。】

「五极难胜地真俗两智(至)合令相应极难胜故。」

【先辨所来。一约寄位。四五六地寄出世间。前寄初
果。此寄罗汉。义次第故。虽有四果。举始终以摄中
间。以后六地既观缘起。寄同缘觉。故但前二寄于
声闻。瑜伽摄论皆云。初二三地相同世间。四五六
地。寄同声闻。正明配位也。二约三学前。明觉分相
应慧。此明诸谛相应慧。三约出世间。前得出世。未
能顺世。今能五明摄化故。四约所得法。前得三十
七品菩提分法。今辨方便所摄菩提。故次来也。次
释名。摄大乘论云。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
合此难合。今相应故。世亲释云。由此地中真谛智
是无分别智。世间工巧等智是有分别智。此二相
违。应脩令合能合难合令相应故。名极难胜。解深
密经云。即由于彼菩提分法。方便脩习。最极艰难。
名极难胜。问。上虽多举难胜之法。未知何等无能
胜耶。十住论云。功德成故。一切诸魔不能坏故。故
曰难胜。瑜伽云。巳入五地菩萨。超过一切世间智
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智故。能升悟入不思议谛
极难胜道。】

「六现前地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

【先辨所来。巳说诸谛相应慧。次说缘起流转止息
相应慧。故次来也。又四地出世而不能随世。五地
能随世而不能破染净见。此地观察无染净法界。
卷九 第 801b 页 X50-0801.png
破彼见故。瑜伽云。前地虽能于生死涅槃弃舍一
向背趣作意。而未能于生死流转如实观察。又由
于彼多生厌故。未能多住无相作意。为令此分得
圆满故。精勤脩习令得圆满。故次来也。次释名。深
密经云。现前观察诸行流转。又于无相多脩作意。
方得现前。摄论云。由缘起智。能令般若波罗蜜多
现在前故。无性释云。谓此地中住缘起智。由此智
力。令无分别智而得现前。悟一切法无染无净。庄
严论云。不住生死涅槃观慧现前故。十住论云。降
魔事巳。菩萨道法皆现在前。释云。生死涅槃。是菩
萨魔事。生死是凡夫行。涅槃是二乘行故。智论云
除诸法实相。皆菩萨魔事。今證般若能契实相。故
过魔事也。瑜伽云。巳入六地菩萨。悟入甚深缘起
道理。故于一切行住生厌背想。于无相界多住趣
向作是思惟。】

「七远行地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过故。」

【先辨所来。巳与缘起相应慧住寄于缘起。次说有
加行有功用无相住。寄菩萨地。故次来也。瑜伽云。
前地虽能多住无相作意。而未能令无相作意无
间无缺。多修习住。为令满故。所以次来。次释名。此
有三义。一善脩无相。到无相边际故。二功用至极
故。三望前超过故。深密经云。能远證入无缺无间
无相作意。与清净地共相邻接。名远行地。此有二
义。初义即三中无相。拣异前地。故云无间无缺。后
卷九 第 801c 页 X50-0801.png
义由邻后地。即能远去。故杂华经云。二界中间。此
能过故。亦是前行后远。摄大乘论云。至功用行最
后边者。但是一义。世亲释云。虽一切相不能摇动。
而于无相犹名有行者。谓起功用住无相故。然通
有二义。一从前远来至功用边。二此功用行边。能
远至后位故。十住论云。去三界远。近法王位。故名
远地。仁王经名玄达地。亦通二义。然其能远去行。
正是无相。瑜伽云。巳入七地菩萨。于有加行。无间
缺无相界作意。能极远入。于加行道。巳到究竟。】

「八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

【先辨所来。瑜伽云。虽于无相作意无间无缺多脩
习位。而未能于无相中舍离功用。又未能得于相
自在脩习得满。故次来也。又约寄位。初之三地。寄
同世间。次有四地。寄三乘法。第八巳去。寄显一乘。
庄严论说近一乘故。次释名。谓任运故。功用不能
动。相续故。相不能动。总由上二烦恼不能动故。名
不动地。本分论云。报行纯熟。无相无间。故名不动。
释云。报行。即是不动地前所脩功用。今此位成。名
为纯熟。不起分别。名为无相。空有常行。名为世间。
不为有间空故。常在无相观故。摄论云。由一切相
有功用行不能动故。此则略无烦恼。无性释云。谓
一切相及一切行。不能动彼心故。第七地中。虽一
切相所不能动。相不现前。然不自在任运而转。有
加行故。八地任运而转。不作加行故。是名七八二
卷九 第 802a 页 X50-0802.png
地差别。深密经云。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法中。
不为现前烦恼所动。此但约烦恼不动。十住论云。
若天魔梵沙门婆罗门无能动其愿故。此约人不
能动。人亦是相。此不动名。诸论虽异。不出前三。】

「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

【先辨所来。瑜伽云。前虽于无相性中舍离功用。亦
能于相自在。而未能于异名众相训诘差别一切
品类宣说法中得大自在。为令此分得圆满故。所
以次来。次释名。摄大乘云。由得最胜无碍智故。无
性释云。谓得最胜四无碍解。无碍解智。于诸智中
最为殊胜。故名善慧。四无碍者。一法无碍。了知一
切法句。二义无碍。通达一切义理。三辞无碍。分别
一切言辞。四辨才无碍。遍于十方随其所宜。故庄
严论云。于九地中。四无碍慧最为殊胜。云何胜耶
谓此菩萨于一刹那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天异。
类异音异义问此菩萨。菩萨能以一音普答众问。
遍断疑故。】

「十法云地大法智云(至)如空粗重充满法身故。」

【先辨所来。瑜伽云。虽于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
自在。而未能得圆满法身。现前證受。今精勤修习。
巳得圆满。所以次来。次释名。摄大乘云。由得总缘
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此即喻含水义。总
缘一切法契经等智。不离真如。如云含空。总持三
昧。即是水也。又云。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
卷九 第 802b 页 X50-0802.png
此喻覆空义。即以法智能覆惑智二障。瑜伽云。粗
重之身。广如虚空。法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
问。无性释以智覆空。此以法身遍覆者何。智满。则
法身圆满故。起信云。显现法身智纯净故。庄严论
云。于十地中。由三昧门。及陀罗尼门。摄一切闻熏
习因。遍满阿梨耶识中。譬如浮云。遍满虚空。能以
闻熏因。于一一刹那。一一相。一一好。一一毛端。雨
无量无边法雨。充足一切所化众生。谓能如云雨
法雨故。瑜伽又云。言大云雨者。未现等觉。若现等
觉。能雨大雨作利益故。此则密云不雨。含德而巳。
然诸释虽异。不出三义。谓以智含德。遍断诸障。遍
證法身。所覆粗重。即所离障也。】

「如是十地总摄有为(至)令得生长故名为地。」

【如是下。总结。与所下。总释地名。本业云。地名为持。
能持百万阿僧祇功德故。亦名生成。生成一切因
果故。故名为地。本论云。生成佛智住持故。此言与
所脩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但语其因。而阙果义。
亦名十住。住是十地中一义。仁王兼入理般若为
住。住功德为地。】

「十胜行者即是十种(至)谓财施无畏施法施。」

【波罗蜜者。此云到彼岸。略有十种。谓布施等。十地
菩萨起此十种胜行。对治十种障故。一布施胜行
即欢喜行。无性云。言财施者。谓无染心施资生具。
无畏施者。谓心无损害。救拔惊怖。言法施者。谓无
卷九 第 802c 页 X50-0802.png
染心。如实宣说契经等法。又云。财施者。为欲资益
他身。无畏施者。为欲资益他心。法施者。为欲资益
善根。摄论云。财施利益他身。法施利益他心。无畏
施利他身心。】

「戒有三种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二持戒胜行。即饶益行也。言律仪者。诸恶不作也。
言摄善法者。众善奉行也。饶益有情者。无生不度
也。】

「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三忍辱胜行。即无违逆行。无性论云。耐冤忍者。是
诸有情成熟转因。谓能忍他人所作怨害。勤脩饶
益有情事时。由此忍力。化生虽苦。而不退转。安受
苦忍者。是成佛因。寒暑饥渴。皆能忍受。无退转故。
言谛察法忍者。是前二忍所依止处。堪忍甚深广
大法故。以能除人法二执故。由见谛理。三忍皆成。
智论云。罗睺罗被外道打。悲泣。人问其故。答曰。我
苦少时。柰渠长苦何。又如提婆菩萨为外道开腹。
弟子欲追。菩萨广说法诫诸弟子。所谓耐冤忍也。
故思益经云。诸法念念灭。其性常不住。于中无骂
辱。亦无有恭敬。若节节解身。其心常不动。】

「精进有三种谓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

【四精进胜行。即无屈挠行。谓牢强精进也。被甲精
进者。谓最初时。自励言。我当作如是事。如终不为
恼一众生故而行精进。但为断一切烦恼而行精
卷九 第 803a 页 X50-0803.png
进。但为拔一切惑本而行精进。但为除一切习气
故而行精进。复有三义。谓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
谓随事意乐所作善事。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决不
放舍。故于自疲苦。心无退怯。名无怯弱于他逼恼。
心不动移。名无退转。乃至菩提。于其中间。进脩善
品。常无懈癈。名无喜足。摄善精进者。勤脩善事。利
乐精进者。勤度众生也。本业云。一起大誓愿。二方
便进脩。三勤化众生。】

「静虑有三种谓安住静虑引发静虑办事静虑。」

【五禅定胜行。即离痴乱行。无性释云。安住静虑者。
谓得现法乐住。离慢见爱。得清净故。引发静虑者。
谓能引发六神通等殊胜功德故。办事静虑者。谓
欲饶益诸有情类。以能止息饥俭疾疫诸怖畏等
苦恼等事故。摄论云。谓现世得安乐住。能离一切
染污法故。复依此定而生自利。谓能引起六通故。
复因自利而生利他。即是三轮。一神通轮。谓身通。
天耳通。天眼通。此轮为引邪道者令归正道。二记
心轮。谓他心通。天耳通。天眼通。此轮为引巳归正
者。若未信受。令其信受。三教诫轮。谓宿住通。漏尽
通。由宿住通识其根性。由漏尽通。如自所得为说
正法令得下种。成种解脱。】

「般若有三种谓生空无分别慧(至)俱空无分别慧。」

【六智慧胜行。即善现行。体即般若。生空者。断我执
而證者。法执者。断法执而證者。俱空者。双断二执
卷九 第 803b 页 X50-0803.png
而證者。】

「方便善巧有二种谓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

【七方便胜行。即无著行。体即方便。生死涅槃俱无
住故。方便善巧者。不舍生死而入涅槃故。若以前
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不舍
有情。当知即是不舍生死。此举总中不舍生死。即
是拔济方便。若以此善根回向求證正等菩提。当
知即是希求涅槃。此举总中求涅槃。即是回向方
便。】

「愿有二种谓求菩提愿(至)谓思择力脩习力。」

【八愿度胜行。即难得行。体即是愿。一上求。二下化。
九力度胜行。即善法行。体即力度。摄论云。由思择
力。能伏一切正行等。所对治障。令不起故。由脩习
力。能令一切善行决定故。释云。思择力者。谓正思
诸法过失及功德。若得增胜。自他二惑所不能动。
体性坚强。故名为力。脩习力者。心缘此法作观行
时。令心与法和合成一。犹如水乳。犹如熏衣。由此
二力善说法故。思择力是资粮所摄。脩习力是离
欲地摄。】

「智有二种谓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

【十智力胜行。即真实行。体即是智。无性云。由施等
六成立此智。复以此智成立六种。谓教相等种种
品类。是名受用法乐智。由此妙智。能正了知此施
戒等如所闻法。饶益一切有情。是名成熟有情智。
卷九 第 803c 页 X50-0803.png
此皆如说能行。如行而说。故名真实。】

「此十性者施以无贪(至)一切俱行功德为性。」

【此下明十行之性。辍巳惠人。名之为施。无贪。即十
一善法之一也。要由无贪相。于自身财方能惠舍。
故以无贪三业为性。此有三种。谓财。法。无畏也。防
非止恶。名之为戒。由身语意积集诸善而为其性。
堪受诸法。未能忘怀。名之为忍。此约无生忍。又忍
即忍可。忍即是慧。双忍事理故。无瞋精进。即十一
善中之二。审慧。即别境五中之一。有此三者何故。
大论云。自无愤悖。不报他怨。亦不随眠流注相续。
是名菩萨耐怨害忍。即以无瞋二业为性。若安受
苦忍。即精进三业为性。若谛察法忍。即审慧三业
为性。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目之为进。勤
即善十一之一。通三精进故。静拣散心。虑拣无慧。
止观均故。等持。即三摩地别境之一。今约定说。不
通散心。故不通三业。推求谛理。名之曰慧。皆以择
法为性者。以根本智为第六。后之四体皆后得故。
此依胜说。若约瑜伽。皆以世出世间加行正智为
体。以十度皆通漏无漏故。方便者。即善巧。方谓方
法。便谓便宜。谓由大智故。回前六度向大菩提。由
大悲故。回前六度拔济有情也。愿者。希求要誓以
欲胜解及信为性。谓愿是希求。希求是欲。要于前
境正信印持。方希求故。欲及胜解。别境之二也。力
者。不可屈伏故。随思随脩。任运成就。决断名智。谓
卷九 第 804a 页 X50-0804.png
如实觉了。瑜伽云。于一切法如实安立清净妙智。
名智波罗蜜。当知能取胜义名慧。能取安立名智。
如上皆约尅实性体。若兼助伴。一一皆以一切俱
行功德而为自性。】

「此十相者要七最胜(至)一一皆应四句分别。」

【此论十行之相。到彼岸。是其相也。要由七种最胜
摄受故。言安住菩萨种性者。若依五性。则简四性。
今约习以性成。非约本有。以本有平等故。摄论但
有六种最胜。无初安住。大菩提心。上求也。悲悯有
情。下化也。事业最胜者。脩万行也。巧便最胜者。善
巧方便也。若无善巧。不达三轮体空。便住相故。回
向最胜者。问。何异依止。答。彼有道心。未必一切回
向菩提。此正回向。又依止者。即行前心。此回向者。
乃行后愿。不为二障间杂者。为离二障。行六度故。
若七随缺一种。非到彼岸。故此十度。应各四句分
别。一是施非度。不与七胜相应故。二是度非施。随
喜他施。具七胜故。三亦度亦施。具七胜而行施等
故。四非度非施。随喜他施。不与七胜相应故。盖施
等十种。是有为有漏性摄。十波罗蜜。是有为无漏
性摄故。】

「此但有十不增减(至)如解深密广说应知。」

【次论无增减。问。何故此行但有十种。不增不减。答
谓十地中。对治十障。證十真如。故无增减。先约违
障以显前六不增减。除六种相违障者。谓布施违
卷九 第 804b 页 X50-0804.png
悭贪。持戒违毁禁。忍辱违瞋恚。精进违懈怠。禅定
违散乱智慧违愚痴。摄论云。前之四度。不散动因。
第五一度。不散动成熟。第六是如实觉知。渐脩佛
法者。谓十力等。渐熟有情者。摄论云。由施能摄受。
由戒能不害。由忍能遭苦能受。由勤助彼所作。由
定令心未定者定。由慧令巳定者得解脱故。次约
二道显六不增减。施感大财者。谓多饶财宝。戒感
大体者。谓尊贵之身。忍感眷属者。谓有情归附。由
富与胜身及多眷属。趣中增上。名增上道。精进能
伏烦恼者。谓脩善方便故。定熟有情者。依定发通
故。慧成佛法者。佛法由慧故。有此三德。名决定胜。
诸菩萨道。唯有此二。若阙一种。道不成故。三约二
利显六不增减。施财摄彼。戒不恼彼。忍受彼恼。此
三皆通饶益有情。后三言勤脩加行者。瑜伽云。由
精进故。虽未永断烦恼。永害随眠。而能勇猛加行。
脩诸善品。彼诸烦恼不能倾动。由静虑故。永伏烦
恼。由般若故。永灭随眠。又由前三假观利生。故不
住涅槃。及由后三能断烦恼。故不住生死。由此二
义。故能为无住涅槃之资粮。是故前六不增不减。
问。六度既尔。后四云何。答。后四为助前六令满。方
便助前施等三者。大论云。由前三种所摄有情。以
诸摄事。方便善巧而摄受故。谓善巧用施等以摄
物也。愿助精进者。大论云。由正愿故。能破羸劣意
乐。烦恼微薄。起精进脩。力助静虑者。深密云。若诸
卷九 第 804c 页 X50-0804.png
菩萨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为因缘故。转
劣意乐。成胜意乐。亦得上果胜解。名力波罗蜜。由
此力故。于内心住。有所堪能。故说力度助于定也。
智助般若者。深密云。若诸菩萨。巳能闻法为缘。善
脩习故。能发静虑。如是名智。由此智故。复能引发
出世间慧。故说智助般若。故知后四。能助前六脩
习圆满。】

「十次第者谓由前前(至)释总别名如馀处说。」

【先以引发论次第。深密云。能为后后引发依故。谓
诸菩萨。若于身财无所顾惜。便能受持清净禁戒。
为护禁戒。便脩忍辱。脩忍辱巳。能发精进。发精进
巳。能办静虑。办静虑巳。便能获得出世间慧。是故
六波罗蜜多。如是次第。次以摄持论次第。及由后
后持净前前者。如布施本欲益彼。持戒不恼于彼。
忍辱彼恼能受等。弥令施净故。次以粗细论次第。
布施则粗。持戒则细。戒望于忍。戒则为粗。忍则为
细等。次以易难论次第。布施为易。持戒为难。戒望
于忍。戒则为易。忍则为难等。】

「此十脩者有五种脩(至)如集论等广说其相。」

【论脩习。依止任持脩有四种。一依止因脩。谓由种
性力。于波罗蜜多脩习正行。二依止报脩。谓由胜
自体力。于波罗蜜多脩习正行。三依止愿脩。谓由
本愿力。于波罗蜜多脩习正行。四依止简择力脩。
谓由慧力。于波罗蜜多脩习正行。依止作意脩亦
卷九 第 805a 页 X50-0805.png
有四种。一依止胜解作意脩。谓于一切波罗蜜多
相应经教。起增上胜解。二依止爱味作意脩。谓于
巳得波罗蜜多。见胜功德。起深味爱。三依止随喜
作意脩。谓于一切世界。一切有情。所行施等。深生
随喜。四依止喜乐作意脩。谓于自他当来胜品波
罗蜜多。深生愿乐。依止意乐复脩有六种。谓由无
厌意乐。广大意乐。欢喜意乐。恩德意乐。无染意乐。
善好意乐故。脩诸波罗蜜多。依止方便脩复有三
种。谓由无分别智观察三轮。皆清净故。所以者何。
由此方便。一切作意所脩诸行悉圆满故。依止自
在脩亦有三种。谓身自在。行自在。说自在故。身自
在者。谓诸如来自性受用二身。行自在者。谓诸如
来变化身。由此能示现一切有情一切种同法行
故。说自在者。谓能宣说六波罗蜜多一切种差别。
无有滞碍故。】

「此十摄者谓十(至)皆是后得智摄缘世俗故。」

【论相摄。谓此十种。一皆摄十。互相顺故。如施方便
中一切可得。如舍内外身财。是施方便。此方便中。
若舍一切。是施波罗蜜。即于此中。若慈悲心。防遮
一切损害逼迫恼乱他性。是戒波罗蜜。即于此中。
忍受遮碍损害疲倦。是忍波罗蜜。即于此中。数数
发起勇励施心。是精进波罗蜜。即于此中。其心纯
善。系心一境。不外流散。是静波罗蜜。即于此中。善
取施行。如实因果。不取异见。是慧波罗蜜。如是乃
卷九 第 805b 页 X50-0805.png
至方便波罗蜜多皆随其所应。当善建立。若依前
后相引说。则前必摄后。后不摄前。若依前后相持
说。则后必摄前。前不摄后。若依纯杂。应作四句。言
纯者。谓以无分别智脩。杂者。谓以后得加行智脩。
谓纯而不杂。杂而不纯等。若约六度摄十。第六摄
后四。通二智故。若约十度摄十。第六但摄无分别
智。后四是后得智摄。】

「此十果者有漏有四(至)或互相资或二合说。」

【论證果。有漏有四果。谓异熟。等流。增上。士用。唯除
离系者。有漏法中。无无漏故。无漏有四果。谓离系。
等流。增上。士用。除异熟者。无漏法中。无有漏故。谓
能永断自所对治。是诸波罗蜜多离系果于现法
中。由此施等摄受自他。是士用果。于当来世后后
增胜。展转生起。是等流果。大菩萨是增上果。感大
财富。往生善趣。无怨无坏。多诸喜乐。有情中尊。身
无损害。广大宗族。是施等波罗蜜多异熟果。问。何
故有漏无漏各除一果。答。以此二果各属一位故。
馀三皆通漏无漏故。问。若尔。何故有说皆通五果。
答。或是约有漏无漏互相资助说。或是有漏无漏
合说。】

「十与三学互相摄者(至)所缘行等如馀处说。」

【论三学。先戒有三。一摄律仪戒。无性释云。谓于不
善生放逸法。防护受持。由防护诸恶不善身语等
业。故曰律仪。摄善法者。能令證得力无畏等一切
卷九 第 805c 页 X50-0805.png
佛法。饶益戒者。谓能助有情。如法所作平等分布
无罪作业成熟有情。有说后二依初建立。由自防
护。能脩供养佛等善根。及益诸有情故。故世亲云
住律仪者。便能建立摄善法戒。由此脩集一切佛
法。證大菩提。复能建立饶益戒。由此故能成熟有
情。有说前二为成后一果。摄论云。若能住前二种
净戒。则能引摄利众生戒故。此三品戒。即四无畏
因。何以故。初是断德。二是智德。三是恩德。四无所
畏不共佛法等。不出三德故。由此故说戒有三品。
此与二乘有共不共甚深广大者。摄论云。共不共
学处殊胜者。谓诸菩萨。一切罪性不现行故。与声
闻共相。以遮罪有现行故。与彼不共。于此学处。有
声闻犯。菩萨不犯。有菩萨犯。声闻不犯。菩萨具有
身语心戒。声闻唯有身语二戒。是故菩萨心亦有
犯。非诸声闻。以要言之。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
意业。菩萨一切皆应现行。皆应脩学。如是应知说
名为共不共殊胜。甚深殊胜者。谓诸菩萨。由是品
类方便善巧。行杀生等十种作业。而无有罪。生无
量福。速證菩提。由此因缘。或作国王示行种种恼
有情事。安立有情毗柰耶中。又现种种诸本生事。
示行逼迫诸馀有情。真实摄受诸馀有情。先令他
心深生净信。后转成熟。是名菩萨所学尸罗甚深
殊胜。广大殊胜者。有四种。一由种种无量学处广
大。二由摄受无量福德广大。三由摄受一切有情
卷九 第 806a 页 X50-0806.png
利益安乐意乐广大。四由建立无上菩提广大。由
此殊胜。应知菩萨尸罗律仪。最为殊胜。定学有四。
有三释。英法师云。初定除不善障。二除着禅障。三
除烦恼障。四除所知障。贤首云。初能除流散杂染
业障。二能除味定著静障。三能除根本无明障。四
能除净成果智障。与前说大同。清凉云。谓以即事
而真智。治于地前。成初地令得贤守定。以此三昧。
能守世间出世间贤善法故。前三地为世。第四地
为出世。以既了即事而真。能即散而定故。二以即
体之用智。对治四地未能起用。令得五地入俗。成
集福王定。三以平等无相智。对治五地虽能随俗。
未得平等。令得六七二地般若大光功用。成大乘
光明定。四以平等无功用智。对治七地功用。令入
八地。乃至佛果。得首楞严定。所作究竟。以果既具
四。因亦通脩故。此解为正。此四所缘对治堪能引
发作业者。摄论云。所缘差别者。谓大乘法为所缘
故。对治差别者。谓一切法总相缘智。以楔出楔道
理。遣阿赖耶识中一切障粗重故。堪能差别者。谓
住静虑乐。随其所欲。即受生故。引发差别者。谓能
引发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故。作业差别者。谓能振
动炽然。遍满。示现转变。往来卷舒。一切色像。皆入
身中。所往同类或隐或显。所作自在。伏他神通。施
辩念乐。放大光明。引发如是大神通故。又能引发
诸难行事。一自誓难行。誓受无上菩提愿故。二不
卷九 第 806b 页 X50-0806.png
退难行。生死众苦不能退故。三不背难行。一切有
情。虽行邪行而不弃故。四现前难行。怨有情所。现
作一切饶益行故。五不染杂行。生在世间不为世
法所染污故。六胜解难行。于大乘中。虽未能了。然
于一切广大甚深。生信解故。七通达难行。具能通
达补特迦罗法无我故。八随觉难行。于诸如来所
说甚深秘密言词。能随觉故。九不离不染难行。不
舍生死而不染故。十加行难行。能脩诸佛安住解
脱。一切障碍。穷生死际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
一切义利行故。慧学有三者。一加行无分别慧。谓
真如观前胜方便智。二无分别根本慧。谓真如观
智。三无分别后得慧。谓观世俗智。能起种种事。梁
摄论云。三慧者。谓从无相大乘教。得闻思脩入。分
别相空。通名无分别加行般若。若入三无性故。得
无分别。智名无分别根本般。若若得根本无分别
智。后得入观。如其所證。或自思惟。或为他说。名无
分别后得般若。由具此义。故说般若有其三品。此
三若自性。若所依。若因缘。若所缘。若行缘。若任持。
若助伴。若异熟。若等流。若出离。若至究竟。若加行
及根本后得胜利。若根本后得加行譬喻差别。若
无功用作事。若甚深。应知无分别智。名增上慧殊
胜。此中无分别智。离五种相以为自性。一离无作
意故。二离过有寻有伺地故。三离想受灭寂静故。
四离色自性故。五离于真义。异计度故。离此五相。
卷九 第 806c 页 X50-0806.png
应知是名无分别智。】

「如是三慧初二位中(至)定摄静虑慧摄后五。」

【论三慧与五位相摄。如上三慧。若约种子。资粮。加
行。三慧具有。若约现行。唯有加行慧。以此二位。未
得见道。故无根本及后得慧。若在通达位。此三种
慧。现行有二。种子具三。以见道位。现證根本。后得。
无加行慧故。于脩习位三慧。种现皆通。以七地前
有漏无漏二智俱起。断惑證真。亦起加行慧故。八
地以至等觉。现二种三。无功用道。违加行慧故。所
有进趣。皆用后得。以无漏观中。不作加行。任运趣
故。至究竟位。现行种子俱有二种。唯以根本缘如。
后得利物。任运而起。不作加行。加行种现俱巳舍
故。次论三慧与十度摄。若以三学自性相摄。无相
杂乱。即戒摄戒。定摄定。慧摄后五。不摄施忍进。若
以一为主而馀为伴。则此三学。一一皆与六度相
摄。若以三学随用相摄。戒学摄前三。以施为资粮。
戒为自体。忍为眷属故。定学唯摄静虑。静学摄般
若。方便。愿。力。智。精进一法。三学共摄。遍策三故。若
随显现相摄。戒摄前三。亦摄精进。以能守护净戒
故。馀皆如前。】

「此十位者五位皆具(至)若现若种俱唯无漏。」

【论位摄。此十度者。虽五位中十种皆具。而于脩习
位。其相尤为显著。如初地施。二地戒等。然资粮加
行二位。若顿悟菩萨。种通有漏无漏。而现唯有漏。
卷九 第 807a 页 X50-0807.png
由彼根性猛利。不伏分别。故于无漏。现行不起。唯
是有漏。若惭悟菩萨。巳伏烦恼。巳得生空四如实
智。是故种现皆通有漏无漏。若通达位。种通有漏
无漏。而现行唯是无漏。以得真见道。證根本智。故
于有漏不起现行。若在脩习位。七地巳前。有漏无
漏。种现俱通。相间起故。八地巳去。种通有漏无漏。
而现行唯是无漏。以彼有漏惑。永伏不起故。究竟
位中。种现俱是无漏。】

「此十因位有三种名(至)而皆摄在十到彼岸。」

【论因位三名。自资粮加行二位历一僧祇劫。复从
初地以至七地历一僧祇。复从八地至等觉历一
僧祗。初一僧祗。尔时施等势力尚微。为烦恼伏。与
果尚远。但名波罗蜜多。以一行中脩一行故。第二
僧祇。尔时施等势力渐僧。能伏烦恼。去果不远。故
名近。以一行中脩一切行故。第三僧祇。势力转增。
于诸烦恼能毕竟伏。故名大。以一切行脩一切行
故。问。既至等觉烦恼不起。事巳究竟。何故复立后
究竟位。答。虽于此位烦恼永伏。而有所知微细现
种。及彼烦恼极微细种。犹未了当。直至等觉后心。
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刹那中断尽无馀。方名究
竟故。此十下。结。问。十行于何地脩何行。答。十行于
十地虽实皆脩。若随增相。地地脩一。如初地施。二。
地戒等。问。十地行门有无量类。何故此中唯明十
种。答。虽有无量。此十种摄尽故。】
卷九 第 807b 页 X50-0807.png

「十重障者一异生性障(至)将成佛时方顿断故。」

【此下明十种障也。先标障名。一异生性障。梁摄论
中名凡夫性。又名凡夫我相障。以此我执。故能障
初地。入初地时。此障便断故。大经云。若有众生深
种善根。善脩诸行。善集助道法。善供养诸佛。善集
白净法。为善知识善摄善清净深心。立广大志。生
广大解。慈悲现前。为求佛智故。为得十力故。为得
大无畏故。为得佛平等法故。为求一切众生故。为
求一切世间故。为净大慈悲故。为得十力无馀智
故。为净一切佛刹无障碍智故。为一念知一切三
世故。为转大法轮无所畏故。菩萨始发如是心。即
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无能说其种族
过失。离世间趣。入出世道。得菩提法。住菩萨处。入
三世平等。于如来种中。决定当得无上菩提。菩萨
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所谓念诸佛故欢喜。
念诸佛法故生欢喜。念诸菩萨故生欢喜。念诸菩
萨行故生欢喜。念清净波罗蜜故生欢喜等。问。此
异生名依何而立。答。依彼分别我法二种障立。分
别简俱生。种简现行。问。此障谁断。在何时断。答。二
乘见道。但断分别我种。名得圣性。菩萨见道时。分
别我法二种俱断。名得圣性。问。亦有二种不断。得
见道否。答。若二种见道现在前时。彼我法二种必
不成就。智起惑亡故。如明与暗。两不并立。如秤两
头。一低一昂。未有智起惑不亡者。是故二性无俱
卷九 第 807c 页 X50-0807.png
成过。若智起而惑在。便犯二性俱成之失。问。若尔。
无间道时巳断惑种。何故复起解脱道为。答。无间
道时。以后得断惑。解脱道时。以根本證真。期限既
别。用心亦别故。又无间道中。虽断惑种。尚有无堪
任性。起解脱道。正欲舍彼无堪任性。及證一分择
灭无为故。问。惑业二种俱名习气。何故此中伹说
断惑种。不断业种。答。虽见道时亦断业种。而此伹
说能起业之烦恼者。以烦恼是业种根本故。由斯
初地说断二愚。及彼二种无堪任性。何谓二愚一
执著我法愚。此愚即是异生性障。即分别我法二
执习气。二恶趣杂染愚。是恶趣业果。即业习气。问。
无明即我痴痴。即是愚。业果非是无明。何得言愚。
答。不但无明独可名愚。应知愚之品类。总说为愚。
业果虽非是愚。亦是愚之品类故。后之诸愚准此
应知。或说愚者。是十使中之五利五钝。皆与无明
俱起。故说二愚。彼粗重言。即是显彼利钝。二惑种
子。或是利钝二惑无堪任性。问。无堪任性。既非现
行。又非种子。是何相状。答。正如入无心二定者。说
彼断意地苦根。此苦根者。虽非现种。而名粗重。无
堪任性。例此应知。问。既初地所断亦通二障。何故
但说凡夫我相障。而不言所知。答。虽初地所断。实
通烦恼所知。而此异生性障。正取所知。以此十地
说断十种无明。不说断染污故。以烦恼障心。故名
染污。所知障理。不名染污。此十无明。即是十障品
卷九 第 808a 页 X50-0808.png
中一分愚痴也。问。二乘亦能断烦恼障。何故此中
不说。答。彼二乘断者。菩萨亦断。菩萨断者。二乘不
断。今显无明是菩萨断。二乘无分。故不说之。又此
十无明。是十地菩萨脩所断故。非是菩萨见道所
断。是故不说。问。初地见道所断。既通烦恼所知。何
故但说断所知。不说断烦恼。答。虽此位中亦顿伏
俱生烦恼现行。亦顿断彼分别种子。其正意不在
伏烦恼现行。断烦恼粗重。故此不说。问。初地但断
分别我法。不断但生耶。答。据理而论。初地见道断
分别巳。初地脩道亦断俱生所知一分。然今且说
初地所断俱生。后九地断。准此应知。问。若十地断
时。唯断所知。烦恼种子何时方断。答。住满地中。时
既淹久。理尔断所应断。不尔。三时道应无别。言满
地者。正指等觉位言。言三时者。三阿僧祇也。资粮
加行历一僧祇。名渐伏顿断道。渐伏俱生。顿断分
别故。通达脩习二位。前七地中历一僧祇。名顿伏
渐断道。顿伏烦恼。渐断所知故。脩道后三至究竟
位历一僧祇。名永伏永断道。烦恼所知究竟断故。
是名三时道别。故说初地菩萨灭分别二障。得现
量观。亲證真如。复于脩道位中断所知障。不断俱
生烦恼种子。以留烦恼种子助愿受生。利益有情。
非如二乘速断烦恼。急趣寂灭。是故菩萨。于脩道
位。急于断所知。缓于断烦恼。等觉位中。无间道时
方顿断故。】
卷九 第 808b 页 X50-0808.png

「二邪行障谓所知障中(至)或唯起业不了业愚。」

【摄论云。谓于身等邪行障。由前地生大欢喜。故有
误犯三业。名为邪行。瑜伽云。云何邪行障。当知略
说。后后引发有八种相。一者能退智邪行。退故妄
念邪行。妄念故坏百法邪行。坏故恶意现邪行。恶
故难调伏邪行。难调故行非道邪行。行非故不贤
良邪行。不贤故不如义邪行。此障极净尸罗。二地
菩萨发十种心。脩十善法。即能永断一障二愚。愚
即现行。粗重是种。或唯起业不了业愚者。谓前一
是起业愚。不知误犯。能起业故。后一是不了业愚。
既犯业巳又不了故。问。所知不能发润。如何此中
能发三业。答。续生烦恼。发犯戒业。通所知障。此约
误犯。故不相违。】

「三闇钝障谓所知障中(至)能障总持闻思慧者。」

【忘失三慧。故名闇钝。以二地中纯脩戒品。无定慧
故。此障三地胜定总持。及彼胜定所发脩慧总持
所发闻慧思慧。大经云。此地菩萨。倍于正法。勤求
脩习。日夜唯愿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解法。顺
法。到法。住法。行法。释云。好心好法名喜法。终时爱
味名乐法。依法者。依大乘教。自见正取不忘失故。
随法者。随自读诵故。解法者。为他解说故。顺法者。
顺所闻法。静处思义故。到法者。依定脩行到究竟
故。住法者。住出世间智故。行法者。顺佛解脱行故。
此十即是三慧。初三唯闻。四五六通闻思。第七唯
卷九 第 808c 页 X50-0808.png
思。后三唯脩。菩萨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宝。皆无
吝惜。无有恭敬而不能行。无有憍慢而不能舍。无
有承事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若闻一句
未曾闻法。生大欢喜。胜得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
宝等。菩萨如是发勤精进。求于佛法。如其所闻观
察脩行。此菩萨得闻法巳。摄心安住。于空閒处作
是思惟。如说脩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净。
是菩萨住发光地时。即离俗。恶不善法。有觉有观。
离生喜乐。住初禅。释曰。离五欲故名离欲。断十恶
故名离恶。除五盖故名离不善法。此明离障。言有
觉有观者。正明脩行对治。即寻伺也。谓以寻求伺
察不净慈悲治欲界欲恚害障。言离生喜乐地者。
是脩行利益。离欲恶等。是故生喜。身心猗息。及得
解脱之乐。故名为乐也。灭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
观。定生喜乐。住第二禅。释云。灭觉观。是所离障。觉
观粗动。发生三识。乱于二禅故。言内净一心无觉
无观者。是脩行对治。内净以舍念正知为体。言一
心者。唯缘内尘。不同初禅有三识故。言定生喜乐
者。是脩行利益。初禅庆背欲恶。故名离生。今庆觉
观心息。故名定生。如净鉴止水。故身心适悦。又初
禅离欲恶。无定。名离生。二禅离觉观。有定。名定生
也。离喜。住舍有念正知。身受乐。诸圣所说能舍有
念受乐。住第三禅。释云。言离喜者。是所离障。二禅
喜心分别。想心动乱。三禅转寂。故须除遣。言住舍
卷九 第 809a 页 X50-0809.png
有念正知。是脩行对治。言住舍者。即是舍数。拣非
舍受。即行舍也。有念者。于喜不行中。不忘明记故。
正知者。或时失念喜行。于此分别而住。谓住于舍。
言身受乐等。是脩行利益。身受乐。正对二禅喜心
浮动。故言身受于乐。设心受乐。亦名身受。故瑜伽
云。由舍念正知数脩习故。令心踊跃。俱行喜受。便
得除灭。离喜寂静。与喜相违。心受生起。彼于尔时
色身意身。领纳受乐及轻安乐。故说有身受乐。言
诸圣所说能舍有念受乐者。释成胜义。谓下诸地。
无如是乐及无间舍。上地有舍而无乐。故诸佛及
弟子。说第三禅具有能舍及念正知。而复受乐。故
诸乐中。三禅乐胜也。断乐。先除苦喜忧灭。不苦不乐。
舍念清净。住第四禅。释曰。言断乐者。即是离。障。三
禅胜乐。于此为害。故须除之。言先除苦喜爱。灭者。
谓二禅先除苦受。三禅先灭喜受。初禅先灭忧受。
并今灭乐受。则巳灭四受。言舍念清净者。三禅舍
念与乐爱俱。此断乐爱。故曰清净。瑜伽云。一切下
地灾患巳断。谓寻伺苦乐忧喜出息入息。是故此
中舍念。清净鲜白。由是此禅心住无动。超一切色
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虚空。住空无边
处。释云。谓观虚空。作无边行相。能灭色想。心安空
定。名空无边处。言离障者。谓离三有对色。超一切
色想者。过眼识相。此明超可见有对。灭有对想者。
耳鼻舌身识和合想灭故。此灭不可见有对。不念
卷九 第 809b 页 X50-0809.png
种种想者。不念意识和合想故。意识分别一切法
故。说名种种。此灭不可见无对。意识虽缘非色之
境。今伹取缘色。自有种种。皆云想者。小乘在色欲
界脩起此定。未舍色形。故不言灭色。但言灭想。想
取色相。故偏灭之。若是大乘。纵生无色。决唯灭想。
云何对治。前三不念。含于对治。谓不分别色等境
故。何以不念。知无我故。此约菩萨实治。故云无我。
若约有漏。但厌苦粗以为加行。言入无边虚空者。
是脩行利益。谓三色想绝。则入空理。廓尔无边故。
超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住识无边处。释云。
心缘内识。作无边行相。故以为名。初超空无边处。
是离障。彼何所障。外念为粗故。云何对治。见彼外
念粗分别过患故。入无边识。是脩行利益。正理云。
谓于纯净六识身能了知中善取相巳。安住胜解。
由假想力。思惟观察无边识相。由此加行为先。得
入根本。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住无所有
处。释云。无所有处者。内外皆无也。超无边识者。是
明离障。何故须超。事念粗故。云何对治。见粗念事
分别过患故。入无少所有。是明脩行利益。前以舍
外缘内。故为粗念。既无所取。能取亦无故。内外俱
无。斯为利益。正理云。见前无边行相粗动。起此加
行。是故此处名最胜舍。以于此中不复乐行无边
行相。心于所缘舍诸所有寂然而住。超一切无所
有处。住非有想非无想处。释云。超一切无所有处。
卷九 第 809c 页 X50-0809.png
是所离障。云何对治。无彼无所有。以见粗念分别
过患。故为能治。既寂无所有。云何名粗。犹有无所
有想故。瑜伽云。先入无所有处定。超过一切有所
有想。今复超过无所有想。故言非想。又言非无想
者。非如无想及灭尽定。一切诸想皆悉灭尽。唯有
微细想缘无想境转故。即于此处起胜解。即超近
分而入根本。此中所以不出三界者。由缘无想境。
即是细想。外道不了。谓为涅槃。未能无缘。岂离心
境。况计此为我。复生爱味。若知此患更求上进。求
上进时。求上所缘。竟无所得。无所得故。灭而不转。
则得灭受想定也。若未得此定。厌想为先。后想不
行。即入无想定。今更约第一义略示四空。谓色即
空。心安于空。是空处定。次知空色不出于心。是识
处定。次心境两亡。为无所有。次亦亡无所有想。缘
无想住。名非想非非想。若不缘此无想。则诸漏永
寂矣此地菩萨。但随顺法故行。而无所乐著。言伹
顺化。众生法。不同凡小有爱味也。由斯三地说断
二愚。一欲贪愚。即欲界贪也。由此贪故。多住散乱。
障上定慧。今断欲贪。上界定慧方得现前。问。上言
断所知。何得与贪欲俱。答。谓彼所知。往昔多与欲
贪俱时转故。名欲贪愚。今得定慧。则彼所知既巳
永断。而欲贪者亦巳随伏。以此欲贪。依彼所知而
得转故。二圆满闻持愚者。此持通四。一法持。二义
持。三咒持。四能得忍持。以闻思与彼闻持。极相近
卷九 第 810a 页 X50-0810.png
故。所以偏说。】

「四微细烦恼现行障(至)烦恼二爱亦永不行。」

【微细烦恼现行障者。由前地贪爱定慧。故即成障。
即定爱法爱。所谓执药成病。此障是第六识中俱
生身见等摄。言第六者。简非第七。第七俱生。八地
方伏故。言微细者。望前地说。立微细名。一第六识
中分别身见。名为上品。唯不善故。独头贪等。名为
中品。此俱生见。名为下品。通善不善无记性故。二
不作意缘。任运生故。三远随现行。从无始来随逐
于身。与身俱生故。具此三义。说名微细。彼障四地
菩提分法。入四地时。便能永断。言菩提分法者。即
三十七品助道法也。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
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大经云。菩萨住第四
地时。观内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观外
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观内外身循身
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如是观内受外受内外
受循受观。观内心外心内外心循心观。观内法外
法循法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释云。此明四念
处也。身受心法为所缘境。念慧为其自体。先观身。
自有内等三观。瑜伽云。内自有情色为内身。外非
情色为外身。他有情数为内外身。初即自身。我爱
爱故。次即资具等。我所爱故。后即眷属妻子。彼我
我爱我所爱故。以此三者。破三邪行。有著内情多。
舍妻财以全身。有著外情多。贪财丧躯。为妻舍命
卷九 第 810b 页 X50-0810.png
故。此约三事对治。若约一身起观始终。谓先观自
身求净等不可得。或当外有。次便观外复不可得。
次内外俱观。亦不可得。初一是别。后一是总。但合
前二为内外身。言循身观者。总显脩相。智论云。循
随观察知其不净等。集论云。谓以分别影像身。与
本质身。平等随观。前内身即是本质。今云循身。即
是影像。言勤勇念知者。显脩之仪。以贪等世事无
始恶习。离之甚难。故须精进。方能除遣。集论云。谓
欲。勤。策。励。勇猛。不息。正念。正知。及不放逸。脩习
差别故。欲脩习者。为对治不作意随烦恼。勤脩习
者。为对治懈怠随烦恼。策脩习者。为对治昏沉掉
举随烦恼。励脩习者。为对治心下劣性随烦恼。勇
猛脩习者。为对治疏漏疲倦随烦恼。不息脩习者。
为对治得少善法生知足喜随烦恼。正念脩习者。
为对治忘失尊教随烦恼。正知脩习者。为对治毁
犯追悔随烦恼。不放逸脩习者。为对治舍诸善轭
随烦恼也。言除世间贪忧者。即观之果。有所离故。
观身不净。本为治贪行者。故遍遣之。忧于五受中。
偏能障定。如灭恶贼。先除巨害。故偏说之。初观内
身既尔。外身内外身亦然。后三念处内等三观。瑜
伽云。如观内身。以自身五根为境。对之生触。触故
生受。领不净等。是名内受观。内受既尔。外受内外
受亦然。心法亦然。此断四颠倒趣。入四谛身等离
系故。断四颠倒者。随其次等。能断净乐常我四种
卷九 第 810c 页 X50-0810.png
颠倒。脩不净观故。了知诸受皆是苦故。通达诸识
依缘差别。念念变异故。观察染净。唯有诸法。无作
用者故。趣入四谛者。由身念住。趣入苦谛。所有色
身。皆行苦相。粗重所显故。由受念住。趣入集谛。以
乐等诸受。是和合爱等所依处故。由心念住。趣入
灭谛。观离我识。当无所有。惧我断巳。生涅槃怖。永
远离故。由法念处。趣入道谛。为断所治法。脩能治
法故。此菩萨未生诸恶不善法。为不生故。欲生勤
精进发心。正断。巳生诸恶不善法。为断故。欲生勤
精进发心正断。未生诸善法。为生故。欲生勤精进
发心正行。巳生诸善法。为住不失故。脩令增广故。
欲生勤精进发心正行。释云。此明四正勤也。四念
智火。若得勤风。则无所不烧。故次明之。此四正勤。
精进为其自体。正断脩习者。如经说欲生策励。发
起正勤。策心持心。此中诸句。显脩正勤。及所依止。
所依止者。谓欲。乐欲为先。发精进故。正勤者。谓策
励等。于止举舍相作意等中。若由止等相作意。不
顾恋所缘境。纯脩习对治。尔时名策励。为欲减损
沉没掉举。发起正勤。所以者何。若沉没随烦恼生
时。为减损彼。故以净妙等作意策练其心。若掉举
随烦恼生时。即以内诸略摄门制持其心。尔时名
为发起正勤。即为显此损减沉掉善巧方便。故次
说言策心持心。正断脩果者。谓尽弃舍一切所治。
于能对治若得若增。是名脩果。此菩萨脩行欲定
卷九 第 811a 页 X50-0811.png
断行。成就神足。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脩行精进定心。定观。定断行。成就神足。依止厌。依
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释云。此明四神足也。神即
神通。足即是定。瑜伽云。如有足者。能往能还。以腾
跃勇健。能得能證世间胜法。出世殊胜法。说名为
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此举喻也。由出世法最胜
自在。是最胜神。欲等四定能證此故。名为神足。亦
名如意足。所欲如心故。神足所缘。即种种神变事。
神足自体。即三摩地。欲勤心观。皆是助伴。欲。谓猛
利乐欲。勤。谓精进无间。心即是定。谓专心守境。观
即是慧。由闻教法。内自拣择故。皆从加行受名。瑜
伽云。欲。谓能生乐欲。于诸不善自性因缘。过患对
治。审正思察。起心一境性念。于诸善法自性因缘。
功能出离。审正思察。住心一境念。即由如是多脩
习故。触心一境性。能害现行。故名欲定。勤谓精进
者。谓自策自励。发勤精进。以断二恶。脩二善故。心
即是定者。谓心专守护。即名为心。此是加行得心
一境性。故名为定。杂集云。心三摩地者。谓由先脩
定力触心一境性。所以者何。由于前生数习定力。
令彼种子功能增长。由种子力。令心任运于三摩
地随顺转变。由此速證心一境性。观三摩地者。谓
由闻他教法。内自拣择。起心一境性。此四加行。为
显发生神足因故。引发正断中生欲策励等诸句
持心策心。是此次第。以发心中。持心能生心定。持
卷九 第 811b 页 X50-0811.png
太举故。策心能生观定。策太沉故。是以随一念处。
有四正勤。随一正勤。有四神足。经言脩习欲定者。
标举所脩助伴自体。断行二字。总显脩相。云何脩
相。此有二种。一脩习欲定。能断现行诸惑缠故。二
为欲永害所有随眠。脩八断行。谓欲。勤。信。安。念。正
知。思。及舍。一欲者。希望乐欲我于何时脩定圆满。
灭恶随眠。二策励。不舍加行。三于上所證。深生信
解。四心生欢喜。渐除粗重故。五安立其心于奢摩
他。六住毗钵舍那慧品。七心思所作能顺止观。八
三世之中悉无染污。由二因缘。于随眠断分别了
知。谓由境界不现见思。及由境界现见舍故。言依
止厌等者。复显脩相。谓缘苦脩。必依厌苦。若缘集
脩。必依离欲。若缘灭脩。必求證灭。若缘道脩。必趣
灭苦之行。能舍于苦。缘此境时。必求脩习。必欲弃
舍。故云回向。彼脩果者。谓巳善脩三摩地故。随所
欲證。所通达法。即能随心通达变现。又于别别处
所法中。證得堪能自在作用。如所愿乐。能办种种
神通等事。又能引发胜品功德。此菩萨脩行信根。
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脩行精进根。念
根。定根。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释云。此
明五根也。此五根观方便道。虽属忍位。忍可谛理。
脩印顺定。故为方便。亦即所缘。五根脩习者。谓信
根。于诸根起忍可行脩习。精进根。于诸地生忍可
巳。为觉悟故。起精进行脩习。念根。于诸谛发精进
卷九 第 811c 页 X50-0811.png
巳。起不忘失行脩习。定根。于诸谛既系念巳。起心
一境性行脩习。慧根。于诸谛心既得定巳。起拣择
行脩习。五根脩果者。谓能速发谛现观。由此增上
力。不久能生见道故。故集论云。五根所缘境者。谓
四圣谛。由谛现观。方便所摄。作此行故。五根自体。
即信等五所。此五。通能生起出世间法而为增上。
前四复能起后。得增上名。而信为上首。能起馀四。
谓信起后四。进起后三。念起后二。定起后一。其最
后慧根。唯望出世而有增上。今此所脩。即于谛实
深忍乐欲。馀四。即于前所信策勤而行。明记不忘。
缘系一境。拣择是非。馀如前说。若依位者。在见道
之前。则以速发现观为果。今在四地。以发后地为
果。此菩萨脩行信力。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
于舍。脩行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依止厌。依止离。
依止灭。回向于舍。释云。此明五力也。五力者。即前
五根增长。魔梵惑等不能屈伏。故名为力。又能损
灭不信等障。故复名力。智论云。能破烦恼得无生
忍。故名为力。菩萨脩行念觉分。依止厌。依止离。依
止灭。回向于舍。脩行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
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
向于舍。释云。此正明七觉支也。觉。谓觉了。若依位
说。即现观自性如是觉慧觉法自性。瑜伽云。诸巳
證入正性离生补特迦罗如实觉慧。用此为支。故
名觉支。亦即所缘。杂集云。七觉所缘。谓四圣谛如
卷九 第 812a 页 X50-0812.png
实性。如实性者。即是胜义。清净所缘故。觉支自体。
即念等七心所。然七觉分。七皆自体。而差别者。择
法为自体。馀六皆觉之分。谓念是所依支。由系念
故。令诸善法皆不忘失。择法是自体支。觉自相故。
精进是出离支。由此势力。能到所到故。喜是利益
支。由此势力。身调适故。猗定舍三。是不染污支。猗
即轻安。谓由安故不染污。能除粗重过故。依定故
不染污。谓依止定。得转依故。依舍故不染污。体是
不染污故。谓行舍平等。永除贪忧。不染污位为自
性故。故杂集云。觉支脩习者。谓依止远离。依止无
欲。依止寂灭。回向弃舍。脩念觉支。如念觉支。乃至
舍觉支亦尔。如是四句。随其次第显示缘四谛境。
脩习觉支。所以者何。若缘苦谛。为恼苦时。于苦境
界必求远离。若缘爱相苦集。为苦集时。于此境界
必求离欲。若缘苦灭。为苦灭时。于此境界必求作
證。言弃舍者。谓趣苦灭行。由此势力。弃舍苦故。是
故若缘此境时。于此境界必求脩习。故名回向弃
舍。脩果者。谓见道所断烦恼永断。由七觉支。是见
道自体故。总收七觉。不出三品。念通定慧。次三是
慧。后三定摄。依位所明。能断见惑以为其果。虽一
刹那七法俱行。而随行相。各说功能。念除妄念。择
除不正知。馀除懈怠昏沉粗重散乱掉举。上约通
说。若大乘七觉。不念诸法故。决择不可得故。离进
怠故。绝忧喜故。馀安心缘皆叵得故。性定之中无
卷九 第 812b 页 X50-0812.png
定乱故。亦不见于能所舍故。此菩萨脩行正见。正
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依止厌。依
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释云。此明八正道也。若依
位说。即现观后起道。为断脩道诸烦恼故。离八邪
故。名为八正。开通涅槃。故名为道。亦云八圣道。圣
者道故。言正见者。是分别支。依前所證真实拣择
故。正思惟者。是诲示他支。如其所證方便安立。思
惟名义。发语言故。次三是令他信支。正语者。善依
所證问答决择。令他信有见清净故。正业者。身业
进止。正行具足。令他信有戒清净故。正命者。如依
乞求依圣种性离五邪命。令他信有命清净故。正
精进者。是净烦恼障支。由此永断一切结故。正念
者。是净随烦恼支。由不忘失正止举相。永不容受
沈掉等随烦恼故。正定者。是能净最胜功德障支。
由此引发神通等无量胜功德故。若能如上分别
诲示等。即是道支之果。上之七类。总以喻显。法性
如大地。念处如种子。正勤如种植。神足如抽芽。五
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增长。开七觉华。结八正果。
菩萨住此地时。所有身见为首。我人众生寿命蕴
界处。所有执著出没。思惟。观察治故。我所故。财物
故。著处故。于如是等。一切皆离。释云。此明离障成
德。今初离惑。先举所离。就所离中。所起执著出没。
是此总相。馀皆是别。总中执著。即前地中解法慢
也。论云。我知大知者。我知。谓执我能知。大知。谓执
卷九 第 812c 页 X50-0812.png
所知大法。出没者。是前地中正受慢也。出者。三昧
起义故。谓脩起彼定。没者。三味灭义故。谓定所除。
今计我能脩此定。此定即我所脩故。别有五种。一
本。二起。三行。四护。五过。一本者。即所有身见至蕴
处界。于中身见为总。我等为别。别中我人等四为
人我慢。蕴界处为法我慢。二起者。思惟明起。谓不
正思惟而起慢故。三行者。观察明行。谓心缘中多
观所得。若法若定。求觅胜相令他知故。四护者。治
故。三句明护。治者。数数观察脩治所见故。我所者。
起于我想。取彼胜相属我巳故。财物者。如畜财者。
受用护持故。以上三事。防护自巳所得。五过者。著
处明过。谓心坚固安处法定二事故。此中身见。若
约位释。即断第六识中俱生身见。故云入四地时
便能永断。问。既言断所知俱生一分。何故亦断烦
恼。答。此所知障。昔时多与烦恼任运同体而起。故
障立烦恼名。今四地中既得无漏菩提分法。正断
所知。彼之身见亦不行故。问。前之三地何故不断。
答。前三相同世间。故不能断。今同出世。方能永害
二身见等。问。何知此我执见唯与第六识俱。而非
第七。答。第七身见。在第七地犹得现起。八地巳去。
方永不起。与无漏道性相违故。以五地时有相观
多。无相观少。在第六地。无相观多。有相观少。至第
七地。纯是无相。然有功用。故至八地名无漏道。无
漏道时。第七识中俱生现行。永伏不行。故七地巳
卷九 第 813a 页 X50-0813.png
前皆得现起。以馀俱生烦恼为依止故。且此六七
身见有粗有细。故伏断时亦有前后。由斯义趣。故
知此地所断身见。但与六识相应。非第七识。身见
等下。皆如前释。】

「五于下乘般涅槃障(至)即是此中乐涅槃者。」

【求證涅槃。必厌生死。以有厌求。名之为障。即前四
地求出世心。有同二乘。此障五地无差别道。故入
五地。便能永断。以五地菩萨。发十种平等清净心。
如实知此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
圣谛。善知俗谛。善知第一义谛。善知相谛。善知差
别谛。善知成立谛。事谛。生谛。无生谛。善知入道智
谛。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善知如来智成
就谛。乃至为利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所谓
文字算数。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
达。又善方药。疗治诸病。文笔赞咏。歌舞技乐。戏笑
谈说。悉善其事等。释云。四圣谛如前解。妄情之法。
情有理无。名俗谛。真实之法。相寂体有。名第一谛。
为疑惑众生故知相谛。谓有闻第一义谛。犹豫不
决。是空耶。有耶。今名即俗自相是空。共相无违。故
名相谛。为谬解迷惑深法众生故知差别。谓前缘
二境。便谓是异。故生疑。今闻俱处。便谓是一。名谬
解。今明体虽不异。性相分位历然差别。为离正念
众生故知成立谛。既闻差别。谓皆有体。名离正念
今明差别。但是缘成。无有自性。故云成立。随言显
卷九 第 813b 页 X50-0813.png
示。故又名说成谛。为正见众生。知事谛。生谛。尽无
生谛。道智谛。事。即苦谛。生。即集因。无生是灭因。因
亡曰尽。即尽智也。后果不起。名为无生。即无生智
前列实法四谛。明其所观。此中四谛。明当如是观。
为大乘可化众生故。知菩萨地。乃至如来智谛。地
水火风种种诸论者。诤论中摄。谓诸邪见计不同
故。顺世外道。唯地为因。一切皆以微尘成故。水风
二仙外道。以风水以因。世界水成故。风轮持故。事
火外道以火为因。火成熟故。此菩萨复以布施爱
语利行同事教化众生。故不厌生死。不趣涅槃。便
断一障二愚也。】

「六粗相现行障(至)未能多时住无相观。」

【前观四谛。苦集名染。灭道为净。又十平等。随顺如
道。但约净说。染相未亡。对染有净。亦名取净。有染
有净。皆名粗相。此地菩萨。以十平等法。而为对治。
所谓一切法无相故平等。无体故平等。无生故平
等。无灭故平等。本来清净故平等。无戏论故平等。
无取舍故平等。寂静故平等。如梦。如幻。如影。如响。
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𦦨。如化。故平等。有无不二
故平等。释云。无相者。自性无相故。谓一切法缘成
之相。本来即无。非推之使无。故云无自性。次明九
种相皆无自性。下九是所治。无之一字是能治。一
无体故平等。论云。十二入自相想。谓外六根取外
六尘之相。总名为想。即十二入之体。谓想取像以
卷九 第 813c 页 X50-0813.png
为体故。亦名自性。下皆准此。上违分别心。二生者。
念展转行。谓诸入苦果。虚妄分别为本故。三灭者。
生展转行相。谓生即苦果。从果起因故。上二遣染
分依他。但举缘成。巳显无生无灭。四遣净相。谓本
来自净。非灭惑方净。五遣分别相。谓道能分别拣
择灭惑。若有分别。即有戏论。今本无戏论。故无分
别。上二遣净分依他。六遣出没。谓真如之性。在妄
为没。离垢为出。今妄体即真。故无可舍。真体即空。
故无可取。七遣染相。即由上义。染本寂静。即是真
如。无别有真。上二遣圆成。八遣我非有相。故云如
幻等事。九遣成坏相。成即是有。坏即是无。缘起为
成。无性为坏。缘成即无性。故有无不二。此地菩萨。
广推十二因缘流转生灭。皆无自性。无自性故平
等。故断此一障二愚。】

「七细相现行障(至)未能空中起有胜行。」

【前地乐著般若观空。即细相现行障。此地随有不
著。为能对治。谓向虽能治前地乐空之心。以其有
量。有功用。即复是障。此地脩无量无功用行以为
对治。谓前乐无作。不名方便。不能起增上行。非殊
胜道。此地以十种不舍众生法无我智以为对治。
故大经云。菩萨具足六地行巳。欲入第七远行地。
当脩十种方便慧。起殊胜道。何等为十。所谓虽善
脩空无相无愿三昧。而慈悲不舍众生。虽得诸佛
平等法而乐常供养佛。虽入观空智门而勤集福
卷九 第 814a 页 X50-0814.png
德。虽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虽毕竟寂灭诸烦恼
𦦨。而能为一切众生起灭贪瞋痴烦恼𦦨。虽知诸
法如幻梦影响等自性无二。而随心作业无量差
别。虽知一切国土犹如虚空。而能以清净妙行庄
严佛土。虽知诸佛法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严
其身。虽知诸佛音声性空寂灭不可言说。而能随
一切众生出种种差别清净音声。虽随诸佛了三
世唯是一念。而随众生意解分别。以种种相种种
时种种劫数而脩诸行。菩萨以如是十种方便慧
起殊胜行。从第六地入第七地。此菩萨于十波罗
蜜。于念念中皆得具足。如是乃至一切菩提分法。
于念念皆悉圆满。言妙无相观者。即念念入正受
也。纯于无相作意勤求者。但念空无相无作也。未
能空中起有胜行者。于诸菩萨净佛国土游戏神
通。尚未具足也。】

「八无相中作加行障(至)生空智果不违彼故。」

【无相中作加行障者。即前第七空中所起胜行。虽
起胜行有加行心。未能任运。五地真俗并观故。无
相观少。六地染净平等。故无相观多。七地虽念念
入无相观。犹有功用。以七地菩萨。以深智慧如是
观察。常勤脩习方便。无有一念休息癈舍。虽能现
身现土。入无量众生界。入无量诸佛清净佛土等。
未能任运。故以为障。至第八地。入一切法。本来无
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无尽。无转。无性为性。初中
卷九 第 814b 页 X50-0814.png
后际。皆悉平等。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处。离一切
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著。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
虚空性。是名得无生法忍。即舍一切功用。得无功
用法身口意业。念务皆息。住于报行。故便断此障。
由斯说断一障二愚。一无相作用愚。即念念加行
入无相观故。二相中不自在愚。现身现土不能任
运故。八地巳上。纯无漏道方得任运故。此地方能
舍赖耶名。三界烦恼永不现起。离分段生。出三界
故。唯第七识微细俱生犹可现起。以但證生空。法
空未證。犹存法执故。问。何故生空智起。法执犹存。
答。以生空智。不违第七法我执故。】

「九利他中不欲行障(至)皆是此中第九障摄。」

【利他不欲行者。谓八地菩萨。一切功用。靡不皆息。
又一切心意识行。皆不现前。乃至菩萨心。佛心。菩
提心。涅槃心。尚不现起。况复起于世间之心。此地
菩萨本愿力故。诸佛世尊亲现其前。与如来智。令
其得入法流门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
忍第一。顺诸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无畏
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应勤加精进。勿
复放舍。又善男子。汝虽得是寂灭解脱。然诸凡夫
未能證得。种种烦恼皆悉现前。种种觉观常相侵
害。汝当悯念如是众生。又善男子。汝当忆念本所
誓愿。普大饶益一切众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议智
慧之门等。以诸佛与如是等无量无边起智门故
卷九 第 814c 页 X50-0814.png
于一念顷所生智业。从初发心乃至七地所脩诸
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分亦不及一。
何以故。是菩萨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无量
身。无量智慧。无量受生。无量净国。教化无量众生。
供养无量诸佛。入无量法门。具无量神通等。菩萨
住此第八地。以大方便善巧智所起无功用觉慧。
观一切智智所行境。所谓观世界成坏等。然后得
入善慧地。此菩萨如实知善不善无记法行。有漏
无漏法行等。得心自法。以四无碍化利众生。言法
者。谓法自体。有轨持故。即二空所摄即真之俗境。
二义者。法界境体。谓于法体上差别境义。词者。谓
得彼方言。与他说故。论云。于彼如实智境中。随他
所喜言说。正知而与故。四乐说者。即词中别义。细
辨剖析。论云。于彼随他所喜言语正知。无量种种
语。随知而与故。】

「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至)大法智云及所含藏者。」

【前第八地无功用道。一切不行。正障九地心自在
故。九地虽得心自在。而于诸法犹不自在。故亦成
障。今至十地。方断此障二愚。由断大神通愚故。此
菩萨智慧明达。神通自在。随其心念。能以狭世界
作广世界。广世界作狭世界。垢世界作净世界。净
世界。作垢世界。乱住。次住。倒住。正住。如是无量一
切世界。皆能互作。或随心念。于一尘中置一世界
须弥卢等一切山川。尘相如故。世界不减。乃至置
卷九 第 815a 页 X50-0815.png
不可说世界须弥卢等一切山川。而彼微尘体相
如故。或随心念。于一毛孔现一切佛境界庄严之
事等。此菩萨能现如是。及馀无量百千亿那由他
自在神力。由断悟秘密微细愚故。此菩萨即如实
知诸佛如来入微细智。所谓脩行微细智。命终微
细智。受生微细智。出家现神通。成正觉。转法轮。住
寿命。般涅槃。教法住微细智。如是等皆如实知。又
入如来秘密处。所谓身秘密。语秘密。心秘密。时非
时思量秘密。授菩萨记秘密。摄众生秘密。种种乘
秘密。一切众生根行差别秘密。业所作秘密。得菩
提行秘密。如是等皆如实知。一切诸佛所有智慧。
广大无量。此地菩萨皆能得入。诸佛所有无量大
法照。大法雨。三世法藏。于一念顷。皆能安。能受。能
摄。能持。是故此地名法云地。授灌顶位。入佛境界。
具足十力。堕在佛数。】

「此地于法虽得自在(至)證大涅槃大菩提故。」

【此显等觉位。言此十地。于法虽得自在。尚有微细
二障种子未能断尽。未名最极。至此地菩萨金刚
喻定现在前时。二障种子刹那顿断。入如来地。方
名至极。问。等觉妙觉二智。有何差别。答。如明眼人。
隔于轻罗。睹众色像。菩萨妙智。于一切境。亦复如
是。如明眼人无所障隔。睹众色像。如来妙智于一
切境。亦复如是。又云。此菩萨虽巳脩行功德海满。
由未能舍三种法故。不名妙觉。一由未舍劣无漏
卷九 第 815b 页 X50-0815.png
法。二由未舍白净无记。三由未舍有漏善法。至妙
觉位。方舍此三故。】

成唯识论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