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645c 页

成唯识论俗诠卷第十
天亲菩萨造颂
护法等菩萨造论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明西蜀沙门 明昱 俗诠

【修习位中。解释颂意分四。一广明转依。二修断證
义分三。一问答标数。二依数别释分四。一明十圣
地。二修十胜行。三断十重障分二。一正释十种。九
卷竟。此中第二二障所摄。】

「此十一障二障所摄(至)八地以上毕竟不行。」

【总举烦恼所知二障。摄前诸障。前标十障。今举十
一者。为前十地断障之后。复有著碍二愚。名有馀
障。故有十一。深密经云。善男子。此诸地中。有二十
二种愚痴。十一种粗重。瑜伽云。永断最极微细烦
恼。及所知障。无著无碍。于一切种。所知境界。现正
等觉。故第十一。说名佛地。烦恼障中。分别起者。是
见所断。以真见道。能顿断故。彼现起时。从无始来。
直至地前。加行渐伏现行。初地巳断种子。若俱生
者。是修所断。直至等觉。金刚喻定现前顿断。彼现
起时。亦从无始乃至地前。起四加行。唯得渐伏。初
地以上。至第八地。能顿伏尽。如阿罗汉者。喻此烦
卷十 第 646a 页 X50-0646.png
恼永不行义。问云。既如罗汉。令永不行。何前七地。
犹起贪等。答云。前七地中。虽亦暂起贪等烦恼。为
度众生。故意而起。起不为失。八地以上。毕竟不行
者。以八地中。无功用故。于九地中。心自在故。若登
十地。法自在故。故后三地。化利有情。巳得任运及
二自在。不由故意起贪瞋等。故说烦恼。毕竟不行。】

「所知障中见所断种(至)而三位显是故偏说。」

【释所知障。分别起者。是见所断。以真见道。能顿断
故。彼现起时。从无始来。直至地前。加行渐伏现行。
初地巳断种子。若俱生者。是修所断。彼十无明。名
不染污。故于十地。渐次断灭。乃至等觉。金刚喻定
现前顿断。彼现起时。亦从无始。至于地前。加行渐
伏。登初地来。渐伏渐断。乃至十地。方永伏尽。八地
下。释所知障。于后三地。随识有无。谓第六俱所知
障种。于后三地。不起现行。无漏观心智。及无漏真
如果。相续无间。能违彼故。第七识俱细所知障。犹
可现行。于第十地。得法自在。法空智起。彼障方伏。
前五转识。相应心品。虽未转依成所作智。于后三
地。是无漏位。障伏不起。问云。二障体同。何不同断。
答云。虽修道中。不断烦恼。而彼种子。亦渐断灭。三
位断二障者。一见道位。顿断分别二障种子。二修
道位。渐次伏断俱生烦恼所知种现。三金刚定。能
永断尽二障种子。问。前说十地。各断一障二愚。及
彼粗重。何唯三位断耶。答云。虽于十地渐伏渐断。
卷十 第 646b 页 X50-0646.png
然三断道。名相显胜。故偏说之。】

「断二障种渐顿云何(至)一刹那中三界顿断。」

【问答以明断障渐顿。先释第七识俱二障。俱是顿
断。无渐断义。无学果者。二乘出三界。菩萨第八地。
以不动地。名无学故。故说三乘无学果时。顿断三
界烦恼障种。又第七俱。所知障种。唯菩萨断。故成
佛时。一切顿断。任运内起。无粗细者。谓第七识。烦
恼所知。俱无分别。无见所断。纯是俱生。唯修所断。
任运内起。是俱生义。无分别起。故名无粗。对粗说
细。既无粗名。细亦不说。故云。无粗细故。馀六下。次
释前六识俱烦恼障种。顿渐断义。若见所断。唯是
顿断。故云三乘见位。真见道中。一切顿断。若修所
断。随其所应。二乘有利钝。菩萨一刹那。故随所应
有顿渐故。二乘见道。同在欲界。于欲界中。即證初
果。菩萨见道。加行无间。即登初地。故于初地得證
人空。初一类下。释钝根渐出离者。于三界中。共有
九地。欲界唯有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名为四
地。无色四空。亦名四地。地各九品。分软中上。预流
果人。断欲界修所断惑。至第五品。即中中品。名一
来向。至第六品。即中软品。證一来果。以有馀惑。必
一来生。名一来果。断至第八。即软中品。名不还向。
至第九品。即软软品。證不还果。欲界惑尽。必不来
生。故名不还。此第三果。居色净居。断上八地各九
品思。至七十一。即第九地软中品惑。名罗汉向。断
卷十 第 646c 页 X50-0646.png
最后品。名软软品。證罗汉果。以尽烦恼。名阿罗汉。
次一类下。释利根顿出离者。谓于三界九地烦恼
合为一聚。共作九品。从上中软九品别断。杂集十
三卷云。复次如说预流补特伽罗。此有二种。一渐
出离。二顿出离。渐出离者。如前广说。顿出离者。谓
入现观巳。依止未至定。发出世间道。顿断三界一
切烦恼。品品别断。唯立二果。谓预流果。阿罗汉果。
品品别断者。谓先顿断欲色无色界修所断上上
品随眠。如是乃至软软品。顿断三界者。谓如见道
所断。非如世间道界地品品别断。此义以何为證。
如指端经说。诸所有色。乃至识。若过去。若未来。若
现在。广说乃至若远若近。总此一切。略为一分。一
团。一积。一聚。如是略巳。应观一切。皆是无常。一切
皆苦。乃至广说。依如是义。但可建立初后二果。不
立第二第三。名顿出离。菩萨下。释菩萨乘。于馀六
识相应烦恼。亦唯顿断。无渐断义。谓彼烦恼。初地
顿伏。至金刚定。顿断彼种。又馀六识相应烦恼。二
乘见修二位随断。无金刚位。菩萨见道。及金刚断。
无修道断。以永伏故。】

「所知障种初地初心(至)前后相望皆容具有。」

【释馀六识俱所知障。唯菩萨断。见所断者。缘外境
粗是分别起。见道顿断。修所断者。缘内境细。是俱
生故。修道方断。通缘下。总结前顿渐断有多种。二
乘下。别释钝根渐断障时。必各别起无间解脱。因
卷十 第 647a 页 X50-0647.png
时望果名无间道。以近果故。果时望因名解脱道。
以离因故。为由此道。證断烦恼所得解脱。加行胜
进。或总起。或别起。所有顺决择分善根。名加行道。
所有前前。望后后进。名胜进道。菩萨下。释彼根利。
渐断障位。智起惑除。分證真理。非要别起无间解
脱。以加行等四种断道。刹那前后皆容具故。故不
别起。
△二二障所摄竟。通上三断十重障竟。下四
證十真如。】

「十真如者一遍行真如(至)非如眼等类有异故。」

【总牒前科。文中别释。遍是周遍。行是行相。谓此真
如。遍一切处。而显行相。故于初地。顿断分别二障
所显真如。极喜證故。最胜真如。二地所證。以二地
中。具净尸罗。名道共戒。戒为德本。故云具无边德。
于一切法。最为胜故。胜流真如。三地所證。以三地
中。胜定总持。流出无边妙慧。故于馀法。极为胜故。
梁摄论云。从真如流出正体智。正体智流出后得
智。后得智流出大悲。大悲流出十二部经。名为胜
流法界。无摄受者。无执取义。以四地中分證菩提。
名出世道。无界系属。远离身见。故无我执所依取
故。世亲菩萨云。于此如中。无计我所。无摄我所。如
北州人。无系属故。应知此如。非是我执我慢。我爱
无明。边执见等所依取故。无别真如。五地所證。以
五地中。真俗两智。合令相应。故名无别。】

「六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至)总持定门皆自在故。」
卷十 第 647b 页 X50-0647.png

【无染净者。根本智也。以六地中。深观缘起。引无分
别本智现前。故云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
无性菩萨云。由缘起智。令无分别智得现前。悟一
切法无染无净。法无别者。七地所證。妙无相道。即
相无相。名妙无相。故云种种安立。而无异故。慈恩
大师云。虽诸教法。依如建立。如无异故。又于教中
立种种名。法界实相等。而如无异。不增减真如。即
八地所證。以八地中。不随净增。不随染减。亦名相
土所依者。亦八地中无功用道。任运现身。及现土
相。俱得自在。亦是此中不增减义。无性菩萨云。法
外无用。所以不增。法体不坏。所以不减。世亲菩萨
云。于诸相中。而得自在。随其所欲。即能现故。如欲
令土成金宝等。随意成故。相约现身。土约器界。智
自在者。即心自在。故九地中。證此真如。得心自在。
成就四种无碍解故。业自在等。等诸法业。即十地
中證此真如。得法自在。故于神通作业。总持定门。
皆得自在。】

「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至)为令圆满后后建立。」

【设有问云。真如一体。何有十耶。故此答云。虽真如
等。又问云。既是假立。一达一切。何后建立馀九种
耶。故又答云。虽初地中等。古德引慈恩疏有展转
多难。文繁不录。
△四證十真如竟。通上二依数别
释竟。下三总结修證。】

「如是菩萨于十地中(至)于二转依便能證得。」
卷十 第 647c 页 X50-0647.png

【总结广辩十地十行。及断十障。證十真如。四科之
义。显二转依。由此證得。
△三总结修證竟。通上二
修断證义竟。下三转依六位。】

「转依位别略有六种(至)多令非真不显现故。」

【总标六种。文中别释。力即势力。能谓功能。谓于资
粮加行二位。巳悟唯识相性。名为胜解。巳发大菩
提心。名为惭愧。学修现观渐伏粗惑。名损染种势
力。勤修六度。发三勇猛。名益净种功能。问。地前三
贤未登圣位。何名转依。答。虽未断障等。以真见道
得根本智。亲缘真如。故名通达。断分别起二障种
尽。得證二空。俱生犹存。故云一分。修谓修持。初心
不退。习谓习学。净行随增。故于十地。数修施等十
种胜行。渐断俱生烦恼所知。分證十地十种真如。
名真实转。引摄大乘。释二转依通十地义。彼以前
六有无相通。释通达转。后四地中。无相修习。释修
习转。多令非真不显现者。不无有少。所以前云。第
七所知。于八地中。犹可现行。】

「四果圆满转谓究竟位(至)舍二粗重而證得故。」

【前所转依。但名分證。此中究竟。故名圆满。由三大
下。牒前因行。金刚下。释断惑證果。等觉位中。普光
明等十大三昧。名金刚定。俱生二障。极微细种。名
本来粗重。修因历多劫。證果一刹那。故名顿證。来
际可穷。果终不退。恒化有情。利乐无尽。怖大乐小。
故名下劣。以彼二乘。乐独善寂。唯證人空。于利生
卷十 第 648a 页 X50-0648.png
事。心不喜乐。速断烦恼。證真择灭。名下劣转。堪绍
佛位。任度有情。故名广大。谓菩萨乘。欣大悲心。利
生为事。故于生死。无出离心。又于涅槃。不欣静想。
二空俱證。二障顿除。菩提涅槃。不求自得。名广大
转。此中下。释此颂中说转依意。唯取第六广大转
依。不同二乘。独断烦恼。故云舍二粗重。而證得故。

△三转依六位竟。下四转依四义分四。一能转道。】

「转依义别略有四种(至)所證所引未成办故。」

【总标四种。文中别释。能转。即智。智能转妄复真。故
名能转。先伏后断。故又分二。一能伏者。谓二障种。
有生现行势力。以修六度。及加行等智伏之。故云
令不引起二障现行。此通下。释通有漏无漏。及顿
渐伏惑义。谓六行渐伏。唯通有漏。加行后得。亦唯
渐伏。通漏无漏。根本顿伏。唯通无漏。故云随其所
应。渐顿伏彼。能断道者。谓起根本无分别智。方能
永断二障随眠。故说此道。定非有漏。及加行智。有
漏下。释成。谓第七识。念念执我。令第六识。所行施
等。不能忘相。故名曾习相执。虽有漏道常起现行。
而不为损。亦无所益。故能断道。唯取无漏。又加行
智。即勤勇乐欲求所證果。所引发故。但能伏惑。及
至断时。唯本后智。故能断道。不用加行。】

「有义根本无分别智(至)根本后得俱能正断。」

【初义谓后得智不断随眠。理犹未尽。次义正理。谓
根本智。迷理迷事二种随眠。俱能正断。后得但断
卷十 第 648b 页 X50-0648.png
迷事随眠。相观分明。无倒證故。分别迷心。名迷理。
任运迷境。名迷事。是二别义。故瑜伽下。引證上义。
出世断道。即根本智。世出世断道。即后得智。纯世
间道。即前所除有漏加行。以有漏道。是曾习故。相
执引故。又加行智。地前伏除分别二执。未能永断。
亦是世间。故云无纯世间道。能永害随眠。杂集云。
从初静虑。乃至非想。唯是世间。不明了想。恒现前
故。由斯下。总结二智俱能断惑。义有别故。迷理随
眠。通见修者。六卷云。分别起惑。及细俱生。皆迷理
也。
△一能转道竟。下二所转依。】

「二所转依此复有二(至)而非根本故此不说。」

【所转即是漏无漏种。种必有依。名所转依。依有真
妄。复分为二。一持种依者。谓有虚妄分别本识。能
持一切染净法种。故为所依。修圣道时。转令舍染
得净法故。问。依他起性。岂非染净依耶。答。馀依他
等。迷悟依者。谓有真实真如性故。能作迷悟生起
根本。故染净法依之得生。修圣道时。转令舍染得
净法故。问。馀依他起。岂非迷悟依耶。答馀虽亦作
等。
△二所转依竟。下三所转舍。】

「三所转舍此复有二(至)第八净识非彼依故。」

【所转同前漏无漏种。二非真实。可断可弃。名所转
舍。前断后弃。复分为二。一所断舍者。真智除惑名
断。永不成就名舍。彼种下。谓断二障种子。不起我
法现行。无现行故。不对妄情。由此便舍遍计所执。
卷十 第 648c 页 X50-0648.png
所弃舍者。胜法圆明。劣法自远。所依纯净。染不能
依。名所弃舍。馀有漏法。即异熟果。劣无漏者。即变
易死。二种舍巳。彼二现行毕竟不生。亦说为舍。既
舍种子。亦舍现行。由此下。明变易生死为劣。分段
生死为胜。初义未正。谓有漏种。及劣无漏。金刚喻
定现前舍故。次义正理。谓金刚定时。伹断二障极
微细种。犹未舍彼漏无漏法。与无间道不相违者。
无间在因。不违因种。意显果位。方与因违。菩萨应
无生死法者。谓变易生死。从有漏与劣无漏种生。
此种若断。无变易故。此位应无所熏识者。以无间
道。犹有持种异熟识故。住无间道应名佛者。谓无
间道。既无诸种。何不名佛。后解脱道应无用者。前
既成佛。后起解脱。复何所用。由此下。结成正义。

三所转舍竟。下四所转得分二。一所显得分五。一
总标涅槃。】

「四所转得此复有二(至)故体即是清净法界。」

【所转即前所断二障。障尽得果。名所转得。得由生
显。复分为二。一所显得者。谓大涅槃。问。涅槃自性。
本来清净。何名所显。答。此虽本来等。问。既有障染。
何名本来自性清净。答。此依等。
△一总标涅槃竟。
下二别释四种。】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至)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谓此涅槃。是圆寂理。一切法中。同一实相。由圣凡
位有差别故。分为四种。文中别释。本来自性者。不
卷十 第 649a 页 X50-0649.png
简凡望及色心等。皆具圆寂真如性故。故云一切
法相真如理。虽有下。释本来清净平等共有义。与
一切法下。释名涅槃义。梵语涅槃。此云圆寂。寂则
不与诸法一。以诸法相各显现故。圆则不与诸法
异。异诸法者。不圆满故。离一切相一切分别者。释
体清净。寻思路绝名言道断者。释离分别。唯真见
道入圣位者。自内所證。其性本寂。非使能寂。故云
本来自性涅槃。有馀依者。谓有分段生死苦所依
也。以诸圣者。最后苦身未曾灭故。唯烦恼障。种现
永寂。即名涅槃。瑜伽云。住有馀依。堕在众数。犹有
众苦。所得转依。犹与六处而共相应。言众数者。即
五蕴身。身为苦聚。故名众苦。有微苦者。彼虽出障。
未离最后分段生死。故有微苦。无馀依者。无最后
身苦所依也。故云真如出生死苦。障尽苦灭。显真
如体圆满寂灭。故名涅槃。瑜伽云。住无馀依。不堕
众数。永无众苦。而于六处。永不相应。无住处者。不
住生死。及涅槃故。若住涅槃。无度生用。若住生死。
无断障用。又能断障。及能度生。故名无住。虽有无
涯利生大用。其体本寂。名为涅槃。不同二乘。住涅
槃义。
△二别释四种竟。下三凡圣有无。】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至)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此简凡圣涅槃有无。一切有情无后三者。未断障
故。二乘唯三无后一者。住涅槃故。唯我世尊具四
种者。圆满證故。
△三凡圣有无竟。下四问答广辩
卷十 第 649b 页 X50-0649.png
分三。一如来涅槃。】

「如何善逝有有馀依(至)是故世尊可言具四。」

【善逝者。如来十号之一也。善入尘劳。故曰善逝。此
问世尊远离二种生死。何有馀苦所依。答云。世尊
虽无实苦所依。而现比丘。同断烦恼。似有苦依。故
说有馀。或苦依尽。可说二乘。入无馀依。非苦依在。
方说如来有有馀依。以现似苦。亦可说为有馀依
也。是故世尊。于四涅槃。圆满具足。
△一如来涅槃
竟。下二声闻涅槃。】

「若声闻等有无馀依(至)非如一类入无馀依。」

【若声闻下。问也。谓于馀处有二说异。一说声闻唯
有馀依。无无馀依。以无馀依。是佛果故。二说声闻
都无涅槃。岂有下。答上问中第二说义。谓尽烦恼
者。岂彼无涅槃。有馀涅槃。亦定有故。然声下。释有
有馀依涅槃。身即最后身。智即能断智。烦恼虽断。
身智犹存。故令无馀圆寂义隐。说彼无有无馀涅
槃。非彼都无有馀义故。尔时下。答上问中第一说
无无馀依义。尔时者。即烦恼障尽。證有馀涅槃时
也。此时未證无馀圆寂。说无无馀。非彼后时身智
俱灭。众苦永尽。无有无馀涅槃义故。或说下。又作
一意。解释问中第二说义。谓依佛果。故说都无。不
依前三而言无也。又说下。亦别一意。释上问中第
一说义。不定性者。不是定要断苦入圆寂之种性
也。故说刚才證得有馀涅槃。决定回心求證菩提。
卷十 第 649c 页 X50-0649.png
入菩萨道。由彼决定愿乐力故。留身久住随愿度
生。非如定性一类声闻。定要断苦入于圆寂。依此
种故。故说声闻无无馀依。问。有馀无馀二种涅槃
如何證得。下文答释。】

「谓有二乘深乐圆寂(至)故复说彼与佛有异。」

【此是释词。谓有下。释證有馀涅槃。深乐圆寂者。显
是定性声闻也。彼能下。释證无馀涅槃。现苦者。现
在生死苦也。有为者。色心等有作用法也。身智俱
舍。名无馀依。是涅槃义问。既无身智。谁證涅槃。答
云。尔时虽是无有最后身智。显依圆寂。入无馀依
由彼身智證。可说有身智。八卷云。依变化身。證无
上觉。非业报身。故不违理。问。无馀涅槃。与佛无差。
何故二乘。与佛有异。答云。依真如体。说无差。依真
如用。说有异。故知声闻。有体无用。以彼无有利生
用故。唯佛世尊。体用圆具。
△二声闻涅槃竟。下三
二障涅槃。】

「诸所知障既不感生(至)初后即真如中二择灭摄。」

【诸所知下。问所知障。是无记性。不能正感生死。如
何断彼亦得涅槃。彼能下。答。谓所知障。障法空智。
不生悲愿。利乐有情。故断障时。显法空理。即无住
处。生死涅槃。俱不住故。若所知下。复问云。既断所
知得无住处。是所知障。亦障涅槃。何断所知。不得
择灭。彼说择灭。是涅槃义。择灭离缚。彼非缚故者。
答也。谓择灭无为。离烦恼缚。而證得故。彼所知障。
卷十 第 650a 页 X50-0650.png
性非有缚。故断彼时。不得择灭。既尔断彼宁得涅
槃者。外人又问。非诸下。论主答。谓诸涅槃。有择灭
摄。有非择灭摄。故云非诸涅槃。皆择灭摄。不尔下。
谓若不许非择灭摄者。本性清净。应非涅槃。能缚
下。释择灭义。诸所知下。释断所知不得择灭义。然
断彼下。释无住涅槃非择灭为性。故四下。释四涅
槃。于六无为。有摄不摄。初即自性清净涅槃。后即
无住处涅槃。唯真如无为摄。中二者。即有馀涅槃
无馀涅槃。唯择灭无为摄。】

「若唯断缚得择灭者(至)理实俱能通障二果。」

【问六无为中。不动灭无为。受想灭无为。于四圆寂
中。是谁所摄。答中非择灭者。不同中二涅槃究竟
永灭。不动等二。说暂离故。问。择灭法中。有非择灭
否。答。择灭无为。唯究竟灭。有非择灭。非永灭故。或
无下。又作一意解无住处。亦择灭摄。问。既后涅槃
亦择灭摄。岂不滥同中二耶。答中谓虽名择灭。有
二义别。有馀无馀。是灭缚得。断感生死烦恼得故。
无住涅槃。是灭障得。断尽馀障而證得故。故四下。
释四涅槃。于六无为。摄不摄义。不动等二无为。非
择灭摄。例显后三涅槃。是择灭摄。既所知下。外人
难。说烦恼下。论主答。引烦恼障。例明所知。圣教依
胜。名说障一。理实二障。通障二果。
△三二障涅槃
竟。通上四问答广辩竟。下五通结所显。】

「如是所说四涅槃中唯后三种名所显得。」
卷十 第 650b 页 X50-0650.png

【总结四涅槃中。唯后三种。所显得摄。非第一者。以
彼自性。本清净故。
△五通结所显竟。通上一所显
得竟。下二所生得分二。一总标菩提。】

「二所生得谓大菩提(至)此即四智相应心品。」

【二所生得。谓大菩提者。牒科标举。问。菩提自性既
是本有。何名所生。答。此大觉体。虽是本来有能生
种。而所知障。碍故不生。由诸圣者。以修道力。断彼
障故。令从种起。名得菩提。相续无尽。又所知障。是
心心所分别而生。菩提智种。亦心心所无分别起。
今转所知證菩提者。以智为体。故云此即四智相
应心品。
△一总标菩提竟。下二别释智品分六。一
四种智体。】

「云何四智相应心品(至)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云何下。标问。言镜智者。从喻得名。佛地经云。复次
妙生。大圆镜智者。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
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唯以圆镜为譬喻
者。当知圆镜。如来智镜。平等平等。是故智镜。名图
镜智。谓此心品。离诸分别者。显此智体一切烦恼
所知障垢。永出离故。所缘行相。微细难知者。非愚
昧等智可知故。不妄不愚一切境相者。庄严论云。
大圆镜智。普于一切所知障境。不愚迷故。性相清
净离诸杂染者。智体光明。鉴净无垢故。纯净圆德
现种依持者。唯无漏德。所依止故。能现能生身土
智影者。一切身土。此智能现。馀三种智。是此智影。
卷十 第 650c 页 X50-0650.png
故云能生。无间无断。穷未来际者。显寂常义。如大
圆镜。现众色像者。显光明义。】

「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至)一味相续穷未来际。」

【言平等者。从所證得名。佛地经云。复次妙生。平等
性智者。由十种相圆满成就。所谓證得诸相增上
喜爱平等。一切领受缘起平等。远离异相非相平
等。弘济大慈平等。无待大悲平等。随诸众生所乐
示现平等。一切众生敬爱所说平等。世间寂静皆
同一味平等。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平等。修植无量
功德究竟平等。證此十相。故名平等。故论云。谓此
心品等。妙观察智不共所依者。所依即根。以智各
有所依之根。名不共依。妙观智。以平等智为不共
依。平等亦以圆镜为依。故云无住涅槃之所建立
一味相续穷未来际者。显常住义。】

「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至)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妙观察者。从摄持所观境立名。佛地经云。如是如
来妙观察智。住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碍
辩说诸佛妙法。又云。能为顿起一切所知无碍妙
智。种种无量相识因缘。又云。种种可玩波罗蜜多。
菩提分法。十力无畏。不共佛法之所庄严。甚可爱
乐。言摄观者。摄者藏也。观即观察。以此智品。于总
持门。善能观察。亦能摄藏。不忘失故。言功德珍宝
者。即六度道品等。作用差别者。即神通妙用等。】

「四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至)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卷十 第 651a 页 X50-0651.png

【成所作者。从作三业得名。佛地经云。由是如来勤
身化业。示现种种工巧等处。摧伏诸技傲慢众生。
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
脱。由是如来庆语化业。宣扬种种随所乐法。文义
巧妙。小智众生。初闻尚信。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
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由是如来决意化业。
决择众生八万四千心行差别。以是善巧方便力
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馀身语意。文繁
不引。
△一四种智体竟。下二心品名智。】

「如是四智相应心品(至)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总结四智转心品得。二十二者。谓此四智。能转心
品。各二十二。即遍行五。别境亦五。善位十一。寻伺
位中随取一法。为二十二。故此下。通明八识相应
心品。即此四智。以前五识共转一智。即成四种。故
此意云。若不以二十二法为体者。则于佛地有为
功德摄不能尽。而总摄尽佛功德者。是转八识相
应心品。如次而得四种智故。问。他处言转八识成
四智。何云相应心品耶。答云。智虽非识。漏无漏位。
强劣相反。欲令有情依智舍识。说识转得。
△二心
品名智竟。下三转智位次。】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至)持无漏种令不失故。」

【通释四智心品转依位次。初有义下。未正。谓圆镜
智。金刚定时。即初现起。以异熟种。及所知种。同时
舍故。相应心品亦转镜智。若谓尔时镜智不起。异
卷十 第 651b 页 X50-0651.png
熟识种亦未转依。染障既尽。净种渐增。尔时何识
能持净种。次有义下。正理。谓此心品直至后时解
脱道起。种识俱空。镜智方起。即成佛道。故云此品
解脱道时。初成佛故。乃得现起。异熟识种金刚道
时。种未顿舍者。以异熟种。与无间道。不相违故。又
无间道。金刚喻定。非障有漏异熟识种。及劣无漏
诸法种故。此有漏种。及劣无漏。但与佛果。定相违
故。金刚下。难破前执。谓金刚定。若断识种。应无所
熏。若无所熏。无漏净法。应不得增。法不增减。应成
佛果。岂无间道。即成佛耶。故说此品。从解脱道。初
成佛故。尽未来际。相续不断。】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至)相依相续尽未来际。」

【此智因中相应第七。恒执我故。名不平等。于转依
位。恒无我故。得平等名。见道现前。违二执者。是第
六识。彼真见道。断分别种。显二空智。名下品转。以
第七识。恒内执我。无分别惑。唯是俱生。由第六识。
初转依时。带起第七。转一分智。以是第六所依根
故。后十地中。执未断者。谓第七识。俱生二执。犹未
永灭。智有间断。至十地后。得究竟转。尽未来际。相
续不断。】

「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至)或无心时皆容现起。」

【妙观察智相应第六意识。因中分别我法二执。入
诸生死。故见道时。断二种障。得證二空。转二种智。
生空观品。二乘见位。得初起者。谓彼唯断分别我
卷十 第 651c 页 X50-0651.png
执。入真见道。即證一分无分别智。名生空观。此后
展转至无学者。谓见道后。于九地中。断俱生时。渐
断渐證。断尽惑种。无所断故。名无学位。以二乘人。
不断所知。无法空智。或至下。明菩萨乘。解行地者。
资粮加行。共名解行。解行地终。即入见道。或至上
位。即是地上。若非有漏。即无漏时。或无心时。即无
分别。巳上诸处。皆容现起生空观智。法空观品。菩
萨见位。得初起者。谓所知障。唯菩萨断。故于见道
亦断法执分别一分。转一分智。此后下。释法空智
现起分位。上位等名。释义同前。】

「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至)而数间断作意起故。」

【成所作智。因中相应前五转识。能作诸业。转依后
得。能起化用。得所作名。初义未正。谓由第六识之
后得智引。故前五识因中初转。次义正理。谓成佛
时。方得初起。以十地中。异熟有漏。所变眼等根。亦
是有漏。与眼等识为不共所依。俱起同境。有漏五
根。发无漏识。理不相应。何以故。有漏于境昧。无漏
于境明。故成佛时。异熟与眼根。俱转成无漏。成所
作智。方容现起。不同前三相续长时。此数间断。作
意方起。设问云。此四种性。为是本有。为是熏生。若
是本有。应一切时。皆有四智。若是熏生。应四智体。
亦有增减。下文答释。】

「此四种性虽皆本有(至)勿前佛德胜后佛故。」

【此是答词。谓此四智。虽本有种。由二障故。成染分
卷十 第 652a 页 X50-0652.png
别。若悟唯识。于解行位。加行熏习。入真见道。方起
现行。渐至圆满。尽未来际。但从种生。不熏成种者。
谓但熏长现行。不熏生起种子。故无增减。若四智。
种。复熏成种。则后佛智。现熏前佛。前佛智德。应胜
后佛。
△三转智位次竟。下四四智所缘。】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至)馀一分二准此应知。」

【释镜智所缘。初义未正。谓圆镜智。但缘真如。以无
后得智。故不缘一切。唯是根本。说不可知。次义正
理。谓此智品。缘一切法。以圆镜智。照一切故。庄严
下。證缘一切境。佛地下。證现一切影。又此下。释成
此品缘一切法。行缘下。破前执义。释通二智。谓彼
行相所缘微细。说不可知。非独缘真如。名不可知。
故如阿赖耶。缘一切境。此圆镜智。亦缘一切世俗
境故。缘真如境。是无分别。若缘馀境。后得智摄。问。
原是一体。何得有二。答。其体是一。随用分二。问。何
名后得。答。了俗由證真。故说为后得。谓由證真。而
后起者。名后得智。馀分二者。平妙二智。各分为二。
准此应知。】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至)二智所摄于理无违。」

【释平等智所缘之境。前二义俱偏。一唯缘净识。一
但缘真如。谓真如体。是一切法平等实性。故缘真
如。名平等智。第三义正理。谓平等智。遍缘真俗二
谛为境。佛地下。引證能缘真俗境义。十种平等。前
四智章中巳释。庄严下。證能遍缘。及能现身。由斯
卷十 第 652b 页 X50-0652.png
下。结通二智。】

「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至)皆无障碍二智所摄。」

【释妙观智。通缘一切自相共相者。色心等法。名为
一切。各别有体。名为自相。同是无常。苦空等义。名
为共相。一切通缘。故无障碍。缘真俗谛。二智所摄。】

「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至)起化业故后得智摄。」

【释成事智所缘之境。初义未正。谓但缘于现在五
境。不缘过去未来境故。庄严下。引證但缘现境。次
义正理。谓成事智。遍缘三世。佛地经下。引證遍缘
三世义。若不遍缘。无佛地经所说功能。然此下。释
前所引庄严论义。谓成事智。缘一缘多。及缘一切。
故庄严论。且说五根于五境转。不言此智。唯缘五
境。故不相违。随作下。结成此智。唯是后得。谓前三
智。皆依心根。二智俱通。此依色根。唯后得智。奘大
师云。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四四
智所缘竟。下五四智用别。】

「此四心品虽皆遍能(至)如是等门差别多种。」

【此四下。结前所缘。起后用别。谓镜下。释此四智用
各别义。颂曰。镜平二智现身土。自受用兮他受用。
成事智现变化身。妙观说法开疑众。
△五四智用
别竟。下六通结前科。】

「此四心品名所生得(至)非巳證得因位摄故。」

【此四心品。名所生得者。谓所转得中。分为二科。一
所显得。二所生得。此所生得。总名菩提者。谓此一
卷十 第 652c 页 X50-0652.png
科。摄四种智。合此四智。总名菩提。故前章云。二所
生得。谓大菩提。乃至此即四智相应心品。及前涅
槃。名所转得者。前所显得。显涅槃。今所生得。生菩
提。虽有菩提涅槃之别。唯是所转得中所摄。虽转
依义。总有四种者。谓转依位中。科为四分。一能转
道。二所转依。三所转舍。四所转得。而今但取二所
转得者。唯取所显所生。二是所转得也。何以故。颂
说證得转依言故。此修下。明巳證未證。以修习位。
非巳證故。
△六通结前科竟。通上四修习位竟。下
五究竟位分三。一牒科标问。】

「后究竟位其相云何。」

【杂集云。何等究竟道。谓依金刚喻定。一切粗重永
巳息故。一切戏论永巳断故。永證一切离系果故。
从此次第无间转依。證得尽智。及无生智。十无学
法等。
△一牒科标问竟。下二举颂总答。】

「颂曰此即无漏界(至)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颂初此字。即前二转依果。无漏界。及后三句。皆显
二果多种名故。多名之义。论中自释。
△二举颂总
答竟。下三解释颂意分二。一释第一句分二。一正
释颂意。】

「论曰前修习位所得转依(至)世出世间利乐事故。」

【释初句中。此即无漏四字。论曰下。谓前位中转依。
即此位中行相。此谓下。释颂言此字。是牒前位二
转依果。故云即是究竟无漏界摄。诸漏下。释转名
卷十 第 653a 页 X50-0653.png
无漏。言非漏者。即是无漏。界是下。释颂中界字有
二义别。含容众德。即是藏义。出生五乘。即是因义。
人乘。天乘。声闻。缘觉。及菩萨乘。名为五乘。
△一正
释颂意竟。下二问答广明。】

「清净法界可唯无漏摄(至)而实无漏道谛所摄。」

【清净下。问涅槃真如。是清净界。可唯无漏。菩提智
品。原是色心。何无漏耶。道谛摄故。唯无漏摄者。总
答四智心品是无漏义。谓佛下。释成。以四智品摄
尽佛地一切功德。有漏法种巳永舍故者。显四智
品皆是无漏。虽有下。释利有情事。亦是无漏道谛
所摄。此下三师。及四问答。皆不应理。】

「集论等说十五界等(至)论说五识性散乱故。」

【第一师引集论难。谓如来同是有漏十五界摄。故
云如来岂无五根五识五外界等。第二师。谓佛身
土。非有非无。非十五界。故与集论。理不相违。第三
师。谓如来十五界。妙定生故。粗细异故。不同有漏
十五界摄。非佛五识者。谓集论说有漏五识。定非
佛有。虽依下。释上五境虽依有漏五境变现。从妙
定生。故说为细。非同有漏粗五境摄。如来五识。非
同有漏五识界摄。故引经證。佛心在定。显集论说
五识散乱。】

「成所作智何识相应(至)是故于此不应为难。」

【成所作智。何识相应者。论主问。第六相应。起化用
者。外人答。与观察智性有何别者。论主又问。彼观
卷十 第 653b 页 X50-0653.png
下。外人答。谓观察智。观自共相。成所作智。唯起化
用。故有差别。此二下。论主难。谓二智品。若是一类。
同依一识。起一品时。无第二用。若依二识。识体各
别。起不同时。故于二义。皆不并生。外人释云。许不
并起。于理无违。同体用分。俱亦非失。或与下。外人
复谓成事智。不伹与第六相应。亦与第七净识相
应。虽依眼等缘色等境。是平等智作用差别。谓净
下。释差别用。论主质云。成事智品。岂不摄得前五
识耶。非转彼得等。外人释义如文。此中论主当有
破词。今试补云。生死涅槃。虽与识智转依彷佛。而
义有别。识智转依。各别有体。心所转智。识转净识。
能依所依。染净俱有。生死涅槃。原为一体。轮生死
时。定无涅槃。證涅槃时。必无生死。何有生死同涅
槃摄。故知此释。亦不应理。】

「有义如来功德身土(至)皆悉具足而纯无漏。」

【此义正理。谓佛身土。如其所应。摄在世间五蕴十
二处十八界中。而此三科。生佛共有。如来所得。名
为无漏。众生所得。名为有漏。集论下。释第一师引
集论中意。谓彼论说。眼等五根五识。色等五尘。是
十五界。唯有漏者。彼论唯依二乘粗浅境说。不依
如来。故云非说一切。谓馀下。谓诸有所得十八界
中。唯后意根。意识及法尘界。通无漏摄。故馀十五
名为有漏。佛成就下。谓佛所得十八界中。虽皆无
漏。非二乘知。故集论说。十五界等。唯是有漏。然馀
卷十 第 653c 页 X50-0653.png
下。牒第二师执词。理必应尔者。纵也。所以者何。徵
起上非同界等之义。引圣言难破。谓圣言说。佛有
为法。皆五蕴故。说佛一切法。是十八界十二处摄
故。十九界等。圣所遮故。以一切法。不出蕴处界等。
若离此三。是十八界外。有十九界。十二处外。有十
三处。五蕴之外。有第六蕴。故十九界等。圣贤所遮。
若绝下。复牒执词。彼谓蕴处界等。不离名言。皆是
戏论。难云。若绝戏论便非界等。颂不应说。此即无
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应知无漏菩提涅
槃。皆是名言戏论种摄。但不执著。戏论远离。又处
处下。释第三师意。彼说如来十五界。妙定生故。粗
细异故。不同有漏十五界摄。故此破之。界处亦然
者。谓转无常界。得常界。转无常处。得常处。既许蕴
处界法皆常。宁说如来非蕴处界。故言非佛根尘
识者。是密意说。及馀所成。故佛下。结成正义。
△二
问答广明竟。通上一释第一句竟。下二释后三句
分二。一正释颂意。】

「此转依果又不思议(至)穷未来际无断无尽。」

【此段。释不思议善常。此转下。释不思议三字。谓转
依果。不但名无漏菩提涅槃。又名不思议。超过下。
释成。此又下。释善字。清净下。释涅槃。四智下。释菩
提。二种下。总释二果。皆名善义。论说下。外人难。处
等。即十二处十八界也。论说不唯无记。应通三性。
则知如来五根三境。亦通三性。何说清净法界。四
卷十 第 654a 页 X50-0654.png
智心品。唯是善性。此中下。论主释。谓此善中。三种
释义。广说如前者。前正义云。如来功德身土。如应
摄在蕴处界中。彼三皆通有漏无漏。又云。故佛身
中。十八界等。皆悉具足。而纯无漏。即此中云。一切
如来下。是第一释。说佛土等。非苦集故。是第二释。
佛识所变等。是第三释。此又下。释常字。清净下。释
涅槃性常。四智下。释菩提性常。所依者。八识体也。
非自下。外人难。谓菩提果。既从因生。非如涅槃。自
性常义。四智心品。既属色心。未有色心。不无常者。
然四智下。论主答。谓虽色心。皆是无常。然四智品
由愿力故。利生无尽。故说为常。】

「此又安乐无逼恼故(至)二转依果。皆此摄故。」

【此段释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清净下。释涅槃
安乐。四智下。释菩提安乐。永离体害者。离体自无
逼恼。离害安乐有情。此二下。总释二果。俱名安乐
解脱身。二乘所得。断尽烦恼。而解脱故。以无利生
事业。故云无殊胜法。梵语牟尼。此云寂默。得寂默
法。名大牟尼。此牟尼下。释法身。体依下。释身义。言
五法者。佛地经云。清净真如。及四智品。名为五法。
清净法界。涅槃也。四智心品。菩提也。菩提涅槃。通
为法身。故云。非涅槃界。独名法身。二转依果。法身
摄故。
△一正释颂意竟。下二别明三身分八。一正
明三身。】

「如是法身有三相别(至)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卷十 第 654b 页 X50-0654.png

【此明法身摄二身义。佛地经颂云。自性法受用。变
化差别转。彼经论云。虽诸如来所依清净法界。体
性无有差别。而有三种种相异故。转变不同。故名
差别。佛地论云。颂言自性法者。即是如来初自性
身。体常不变。故名自性。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
止故。亦名法身。故今论中。谓诸如来下。释自性身。
是受用变化二身所依。具无边下。释成亦名法身
义。】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至)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佛地论云。颂言受用。即是次受用身。能令自他受
用种种大法乐故。故今论中。分为二种。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者。从久
远来。修习此身故。所起无边真实功德者。庄严此
身故。及极圆净常遍色身者。得證此身故。相续湛
然尽未来际者。显此身常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者。释唯自利故。二他受用。谓诸如来。乃至居纯净
土者。显此身土唯变化故。为住十地。乃至决众疑
网者。释转法轮。唯为菩萨故。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者。释唯利他故。合此二种名受用身者。总上自他
俱。名受用身故。】

「三变化身谓诸如来(至)令各获得诸利乐事。」

【佛地论云。颂言变化。即是后变化身。为欲利益安
乐众生。示现种种变化事故。故今论云。谓诸如来。
乃至居净秽土者。谓随众生种类若干。现若干身。
卷十 第 654c 页 X50-0654.png
及若干土。故所居土。净秽不等。为未登地乃至现
通说法者。显变化身。三乘普被。六趣均沾。故云。称
彼机宜。随类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者。释唯利
他。前受用身。自他俱利。此变化身。唯是利他。
△一
正明三身竟。下二五法三身。】

「以五法性摄三身者(至)故知三身皆有实智。」

【佛地经云。有五种法摄大觉地。何等为五。所谓清
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有义下未正。谓初二法。即清净真如。大圆镜智。摄
自性身。复引经论證此二法。摄自性身。妙观平等。
为中二智。摄受用身。平等下。释现身自在。妙观下。
释说法自在。说转诸转下。显得受用身。后一智品。
成所作智。摄变化身。成事下。释变化义。又智下。引
證三身。皆證实智。】

「有义初一摄自性身(至)四智品中真实功德。」

【此义正理。正释五法摄三身义。初一即真如。摄自
性身。经说自性身。本性真常故。又说佛法身。无生
无灭故。说證因得。非生因故者。因中本具。故名證
因。从缘起者。说名生因。以自性身。一切众生。平等
共有。不同报化。从因缘生。又说法身。诸佛共有者。
影显众生。亦共有故。遍一切下。点破镜智色心。不
与法身相应。然说下。释前师引證义。谓彼经说转
灭第八识中二障种子。所显法身。不说法身即圆
镜智。智殊胜下。说四智品。依止法身。不说三身。皆
卷十 第 655a 页 X50-0655.png
有实智。自性法身下。重破前师以圆镜智。摄法身
义。】

「镜智所起常遍色身(至)实有色心皆受用摄。」

【此明智摄自他变化三身。非法身义。从智所起者。
显实智为体。依智所现者。显体非智。问云。何知镜
智摄自受用。答。说圆镜智。是受用佛。转诸转识。得
受用故。外人又问。既云镜智是受用佛。何不云转
藏识。而说转诸转识得受用耶。答云。虽转藏识等。
又说下。论主推明法身相违镜智。显此智品。属受
用身。故云。若非受用。属何身摄。又受用下。明唯一
身摄四智品。以佛功德。通摄四智自受用故。】

「又他受用及变化身(至)而有化现心心所法。」

【释他受用。及变化身。似智所起。假说智名。体非实
智。故彼经中。但说二智。能现二身。不说二身。即是
二智。由此二智。自受用摄问。若此二身似智所起。
名无实心实智。云何说法利生。答云。然变化等。谓
此二身。唯用化现心心所法。说法利生。设又问云。
心事无形。何得化现。下文答。】

「无上觉者神力难思(至)无根等用故不说有。」

【此是释词。谓證无上菩提者。神力难思。能化无形
心心所法。若不化现。云何如来现贪嗔等。如来贪
嗔。久巳断故。又诸声闻。及傍生等。知如来心。或慈
或威。生敬生畏。皆是化现。何以故。如来实心。等觉
菩萨尚不知故。况诸声闻。及傍生等。由此下。引證
卷十 第 655b 页 X50-0655.png
化现心心所义。化无量类。令有心者。證能化心故。
化作三业者。亦證有心故。化依他心者。依他实心
托为本质。自变为所缘故。问。既能化心。如何论说
化身。无心心所法。答云。虽论中说变现化身。无根
心等。依馀劣智所起者说。不依如来实智所起。佛
地经论七卷云。如论说言。心无形故。不可变化。又
说化身。无心心法。此就二乘。及诸异生。定力而说。
彼定力劣。不能化现无形质法。诸佛菩萨。不思议
定。皆能化现心心所故。又化下。释成劣智所起。谓
彼劣智所化根心。无根心用。故论不说有所化心。
佛地论云。但诸化色。同实色用。化根及心。但有相
现。不同实用。彼就下类。故作是说。应知彼说。无根
心用。亦依馀说。不依如来。
△二五法三身竟。下三
身德同异。】

「如是三身虽皆具足(至)利乐他用化相功德。」

【谓佛功德。一一无边。然于三身。德各有异。谓自性
身。唯有真实常乐我净者。体具四德故。离诸杂染
者。性本清净故。众善所依无为功德者。以具功德
无所为故。无色心等差别相用者。体纯一故。自受
用者。二障永断。二死永亡。二智圆明。二果亲證。唯
自受用。名受用身。真实功德。有作为故。若他下。释
他受用。及变化身。随意愿力。现身现土。及现心等。
利乐他故。故名化相功德。
△三身德同异竟。下四
三身二利。】
卷十 第 655c 页 X50-0655.png

「又自性身正自利摄(至)唯属利他为他现故。」

【自性法身。二利兼具。自利为正。寂静安乐。无动作
故。利他为兼。为增上缘。摄有情故。以报化身。利乐
有情。为正因缘。法身唯是所依法故。为增上缘。故
说法身。自他俱利。馀利自他。如文次第。
△四三身
二利竟。下五身土相依。】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至)亦可说言遍一切处。」

【法身所依。依法性土。问。唯一法性。宁分身土。答。能
依义边。名之为身。所依义边。名之为土。又此法性。
与身为性。名法性身。与土为性。名法性土。即三土
三身之真性耳。自性法性。佛与众生。平等本具。众
生虽具。未得證因。佛既转依。巳能亲證。故云。虽此
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佛地论云。就
能證因。有差别故。又此身土。俱属真如。故云俱非
色摄。虽无小大。以真如性。遍一切法。故云。然随事
相。其量无边。净土有三。谓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
受用分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还依自土者。即自
受用土。谓圆镜下。释变土因缘。周圆下。释庄严住
持。如净下。释身土量等。功德下。释身及土。遍一切
处。】

「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至)能依身量亦无定限。」

【亦依自土者。即依他受用土也。谓平等下。释变土
因缘。由随所宜。土有胜劣。身无定限。随意愿力。现
起身土。故名变化。谓成事下。释变土因缘。以变化
卷十 第 656a 页 X50-0656.png
身。及变化土。普利有情。均沾法界。故土有净秽。身
亦无定限。
△五身土相依竟。下六身土同异。】

「自性身土一切如来(至)一佛能益一切生故。」

【自性身土。俱属真如。是诸如来。同所證故。佛地论
云。法身实性。一切如来皆共有故。无有差别。自受
用下。谓诸如来。各别因缘。各别身土。虽变不同。而
诸佛土。各各无边。不相妨碍。馀二身土。即他受用。
及变化身。随化有情。共不共者。义不定故。是故如
来。底沙佛时。曾与慈氏。同为弟子。佛观释迦。所化
有情。善根先熟。慈氏所化。善根后熟。又观慈氏。因
行先满。释迦后满。遂于一处。入火光定。令释迦见。
七曰七夜。不下一足。一颂赞叹。令超慈氏。在前成
佛。又佛将欲入涅槃时。作如是言。我所应度。皆巳
度讫。又契经说。佛涅槃时。观一所化。现在非想非
非想处。当生此间。应受佛化。留一化身。潜住此界。
先所受身。现入涅槃。彼从非想非非想没。来生此
间。佛所留化。为说妙法。成阿罗汉。尔时化身。方没
不现。又诸经中。处处宣说。能化所化。相属决定。是
故诸佛。所化不共。如实义者。有共不共。所化共者
下。释共变义。令所化生。自识变现者。谓所当化生。
各第八识。有共相种。故与诸佛。互相变现。虽于诸
佛各变身土。而于有情。谓于一土。有一佛身。为现
神通说法饶益。于不共者唯一佛变。谓不共者。唯
是一佛。令所化生。自识变现。诸有情下。总结二变。
卷十 第 656b 页 X50-0656.png
或多属一者。谓多众生属一佛化。或一属多者。反
上。故所化生有共不共者。结成上义。不尔者。谓若
一向共。一向不共之意。故难云。多佛久住世间。各
事劬劳。实为无益。何以故。一佛能益一切生故。佛
地论七卷有释。文繁不引。
△六身土同异竟。下七
身土净秽。】

「此诸身土若净若秽(至)一性因缘杂引生故(无漏章中原是
不必今改亦必者据佛地论无漏五蕴亦必同无漏识也)。」

【佛地论云。十地菩萨。自心所变净土有二。若第八
识所变净土。是有漏识。相分摄故。是有漏身。所依
处故。虽无漏善。力所资熏。其相净好。而是有漏苦
谛所摄。随加行等所现亦尔。若随后得无漏心变
净土影像。是无漏识相分摄故。从无漏善种子生
故。体是无漏道谛所摄。言蕴等者。即无漏五蕴。一
无漏净戒。名为戒蕴。二无漏定。名为定蕴。三无漏
慧。名为慧蕴。四无漏胜解。名解脱蕴。五无漏正见。
名解脱智见蕴。前三是因。后二是果。五蕴法界。一
切三乘功德所依。通学无学。无学圆满。戒定慧三
法因缘杂引生故。学位分得。戒定慧三。随用一性
所引生故。据佛地论一性杂引当作所引。】

「蕴等同异类此应知(至)不尔真如亦应非实。」

【例前所说变身变土能所同异。义类于此。第八有
漏所变。身土亦是有漏。后得无漏所变。身土亦是
无漏。故言同也。第八所变。不同后得。后得所变。不
卷十 第 656c 页 X50-0656.png
同第八。故言异也。不尔者。牒前一往所谈身土。皆
是随机变现。若不变现。应无五蕴。及十二处。等者。
等馀十八界故。然相下。重释假有。谓前化种身土
相分依识变现。非如识性依他中实。依他。即蕴等
言化身土。不如蕴等是实。不尔者。谓若不以蕴等
为实有。唯识理应不成。何以故。许识内境。俱实有
故。谓识与内境。俱是实有。故立唯识。或识下。重释
依他起义。前说内境。唯依相分释依他起。今兼见
分。故云相见。等从缘生。俱依他起。虚实如识者。见
分是虚妄分别。相分是实有之境。二皆如识。故立
唯识。唯言遣外者。谓遣外执离心有境者。立唯识
言。不遮内境者。不遣内色实有之境。不尔者。谓若
不是不遮内境。真如亦应非实。何以故。以真如是
根本智所缘。名内境故。
△七身土净秽竟。下八问
答总结。】

「内境与识既并非虚(至)心与心所定相应故。」

【内境下。是问词。谓心境俱实。何不言唯境识。而言
唯识耶。识唯下境亦通外者。不离于心。名为内境。
执离心有。名为外境。境通内外。故立唯识。不立唯
境。或诸下。谓执境迷心。沉沦生死。观心解脱。能證
涅槃。令自观心。故立唯识。非言唯识。内境都无。或
相分下。明相分真如。皆不离识。谓内相分。必以识
为体性。由熏习力。似外所执。多分生故。真如亦是
识之实性者。谓第八识。依真如起。含藏杂染。故名
卷十 第 657a 页 X50-0657.png
为识。故知若内若外。有为无为。皆不离识。除识性
外。无别有法。此中下。复明见分心所法等。皆不离
识。以全内外一切色心。成唯识义。】

「此论三分成立唯识(至)乃得圆满非增减故。」

【释论题名成唯识者。是以相分见分及自證分。合
成唯识。故云三分合成。名成唯识。此依事立。事外
无理。故说为成。亦说下。谓复有名净唯识者。显唯
识理。最极明净。名净唯识。此依理立。理外无事。故
名为净。谓此本论。原为天亲菩萨撮取瑜伽要义。
成三十颂。今此论文。由三十颂。显示唯识道理。于
相于性。若因若果。是真是妄。或假或实。有为无为。
内外等法。究竟成就。故云乃得圆满。虽三十颂。约
此妙理。理不为减。十卷论文。演斯妙义。义不为增。
故云非增减故。
△八问答总结竟。通上第二依教
广成分竟。下第三释结施愿分。】

「巳依圣教及正理(至)愿共速登无上觉。」

【巳依圣教及正理者。此是护法等菩萨。依前所引
圣教。及比量正理也。分别唯识性相义者。谓依圣
教正理。分别解释唯识理中。若性若相之义。所获
功德施群生者。谓此解释唯识大义。令诸有情悟
入唯识性相妙理。所获功德实非浅浅。以此深大
功德尽施群生。愿共速登无上觉者。愿诸有情。或
悟唯识妙理。或沾唯识功勋。速疾共證无上菩提
耳。】
卷十 第 657b 页 X50-0657.png

成唯识论俗诠卷第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