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第 876a 页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十三本
【疏】体性宽狭更无别异者意说二障最宽但言二障
即摄一切分别俱生二障故二障宽也若言十障即
狭据唯识中十障但摄得障十地中入地心所知障
不摄障住地满地心中所知障也其异生性亦唯取
所知障故唯识中障狭也若摄论中说十障唯摄得
俱生十障不摄一分别异生性二障也以异生性障
体即是分别烦恼所知二障故今不摄此故名狭也
即摄论除初地入心外即摄得初地中住地中障并
卷十三 第 876b 页 X49-0876.png
摄得后九地中障住满心中障然摄论及此论俱不
摄第十一障佛地障故唯识摄论并狭。
【疏】十地所断虽但所知俱品不行者意说虽十地中
正断所知障然与所知障俱起烦恼亦伏不行也故
知十地亦通断二障观此文意令释伏难伏难云若
正断所知不言烦恼者烦恼应不断答如疏。
【疏】五十八等说世间道至二乘性等说者意云世间
有漏六行道但能伏俱生贪瞋及随贪瞋我见后起
邻近憍慢等然不伏分别烦恼何以故分别惑强有
漏道弱所以弱道不能伏强惑如第八卷巳说此约
二乘异生性说又云若二乘人欲得灭尽定时亦作
欣厌观六行伏惑道然后方入。
【疏】若资粮位此粗现行亦能伏灭至无此能也者若
菩萨在地前资粮加行位能正知胜解或作此谛观
能伏分别烦恼现行或作真如无相观能伏分别烦
恼现行也并至加行位即能顿伏尽分别烦恼若二
乘人于资粮位能伏分别粗者至加行位亦能伏分
别细者虽伏而不能总伏尽故云不能伏意云与观
相违即伏不与观相违者不伏不同菩萨世间道力
者非是六行道但是有漏名世间道。
【疏】内法异生若放逸者无不共无明者菩萨若至十
信第七心名不退力方得名内法异生内法异生若
放逸者即无不共无明有馀三无明为缘发行若内
法异生不放逸者亦无现行无明唯有种子无明为
摄第十一障佛地障故唯识摄论并狭。
【疏】十地所断虽但所知俱品不行者意说虽十地中
正断所知障然与所知障俱起烦恼亦伏不行也故
知十地亦通断二障观此文意令释伏难伏难云若
正断所知不言烦恼者烦恼应不断答如疏。
【疏】五十八等说世间道至二乘性等说者意云世间
有漏六行道但能伏俱生贪瞋及随贪瞋我见后起
邻近憍慢等然不伏分别烦恼何以故分别惑强有
漏道弱所以弱道不能伏强惑如第八卷巳说此约
二乘异生性说又云若二乘人欲得灭尽定时亦作
欣厌观六行伏惑道然后方入。
【疏】若资粮位此粗现行亦能伏灭至无此能也者若
菩萨在地前资粮加行位能正知胜解或作此谛观
能伏分别烦恼现行或作真如无相观能伏分别烦
恼现行也并至加行位即能顿伏尽分别烦恼若二
乘人于资粮位能伏分别粗者至加行位亦能伏分
别细者虽伏而不能总伏尽故云不能伏意云与观
相违即伏不与观相违者不伏不同菩萨世间道力
者非是六行道但是有漏名世间道。
【疏】内法异生若放逸者无不共无明者菩萨若至十
信第七心名不退力方得名内法异生内法异生若
放逸者即无不共无明有馀三无明为缘发行若内
法异生不放逸者亦无现行无明唯有种子无明为
卷十三 第 876c 页 X49-0876.png
缘发行问二乘人亦得名内法异生不答二乘虽无
菩提心然据自位二乘资粮位欲满后亦得名内法
异生也。
【疏】唯分别贪等二位不起者意明伏通前位又解云
此分别贪等言二位者至第二加行位方不起也以
前由起若据后解此细约分别贪等说。
【疏】三贤菩萨者即地前三十心谓十住十行十回向
名三贤也然十信但初发心住中摄故于发心住中
离出故新经论约此云地前有三十心也。
【疏】七地巳前尚起贪瞋等故者意说七地巳前菩萨
为利有情起贪瞋时由故意力须起即非是不知任
运起也。
【疏】问其在地前所未伏者至与此何别者此问意云
地前菩萨未伏我贪失念者相貌可知今不论即下
文少分自行等是其地前巳伏俱生烦恼与地上所
伏烦恼何别答如疏云道力犹微至地前伏之者此
说地前伏与地上所伏不同此明地前也为烦恼制
少分自行者意云道力犹微被我贪等制故我贪等
少分自行故说由我贪等有失念起馀者不起说地
前巳能少伏全未能伏与地上所伏惑别入地巳去
至不然者此说地上所伏烦恼与地前不同所由。
【疏】此中所说见所断者至二种俱无者意说见所断
者唯顿悟菩萨断分别烦恼所知二障者修所断者
通渐有学者前三有学皆有修道烦恼所知所以于
菩提心然据自位二乘资粮位欲满后亦得名内法
异生也。
【疏】唯分别贪等二位不起者意明伏通前位又解云
此分别贪等言二位者至第二加行位方不起也以
前由起若据后解此细约分别贪等说。
【疏】三贤菩萨者即地前三十心谓十住十行十回向
名三贤也然十信但初发心住中摄故于发心住中
离出故新经论约此云地前有三十心也。
【疏】七地巳前尚起贪瞋等故者意说七地巳前菩萨
为利有情起贪瞋时由故意力须起即非是不知任
运起也。
【疏】问其在地前所未伏者至与此何别者此问意云
地前菩萨未伏我贪失念者相貌可知今不论即下
文少分自行等是其地前巳伏俱生烦恼与地上所
伏烦恼何别答如疏云道力犹微至地前伏之者此
说地前伏与地上所伏不同此明地前也为烦恼制
少分自行者意云道力犹微被我贪等制故我贪等
少分自行故说由我贪等有失念起馀者不起说地
前巳能少伏全未能伏与地上所伏惑别入地巳去
至不然者此说地上所伏烦恼与地前不同所由。
【疏】此中所说见所断者至二种俱无者意说见所断
者唯顿悟菩萨断分别烦恼所知二障者修所断者
通渐有学者前三有学皆有修道烦恼所知所以于
卷十三 第 877a 页 X49-0877.png
十地中渐断伏若渐无学者二种俱无者若先得二
乘无学未回心者即无分别烦恼俱生烦恼故云二
障俱无。
【疏】所知障品多分亦尔者此约十地断所知障烦恼
随伏故云亦尔说同体起者故云多分。
【疏】非此俱者地之可起者意云非与此所知障俱不
于此伏者后后于馀地由得现起或退解云非此俱
者此地不起伏许馀他起。
【疏】由前道力折伏后地所知障现令其不行名之为
伏者且如后九地中所知障现行等入初地无漏心
时亦能折伏后九地所知障现不起名之为伏但折
伏现行不能折伏种子也又如入第二地无漏心时
亦能折伏现行后八地中所知障现行不起以后皆
然亦如先地前资粮加行位何者犹行入初地断种
相似。
【疏】此犹未了至何者独行者意云先且总说后约识
分别就总说中先且粗说故云此犹未了故须第二
约识分别。
【疏】第七生空智及果至不相违故者意说若八地巳
上入生空观及果相续时第七识中法执所知障犹
行不相违故若第六识入法空观及果相续时第七
障执不行能违彼故。
【论】前五转识至障不现起者此即逐难重释前虽总
说八地巳上六识俱者不复现行犹未尽理未尽理
乘无学未回心者即无分别烦恼俱生烦恼故云二
障俱无。
【疏】所知障品多分亦尔者此约十地断所知障烦恼
随伏故云亦尔说同体起者故云多分。
【疏】非此俱者地之可起者意云非与此所知障俱不
于此伏者后后于馀地由得现起或退解云非此俱
者此地不起伏许馀他起。
【疏】由前道力折伏后地所知障现令其不行名之为
伏者且如后九地中所知障现行等入初地无漏心
时亦能折伏后九地所知障现不起名之为伏但折
伏现行不能折伏种子也又如入第二地无漏心时
亦能折伏现行后八地中所知障现行不起以后皆
然亦如先地前资粮加行位何者犹行入初地断种
相似。
【疏】此犹未了至何者独行者意云先且总说后约识
分别就总说中先且粗说故云此犹未了故须第二
约识分别。
【疏】第七生空智及果至不相违故者意说若八地巳
上入生空观及果相续时第七识中法执所知障犹
行不相违故若第六识入法空观及果相续时第七
障执不行能违彼故。
【论】前五转识至障不现起者此即逐难重释前虽总
说八地巳上六识俱者不复现行犹未尽理未尽理
卷十三 第 877b 页 X49-0877.png
何第六意识起无漏智可不起执而障不行五识异
类不违无漏如何障不起所以今时逐难重解云前
五转识设未转依等。
【疏】于十地中有伏有起者此唯据十地中第七识说
不约馀识意云第七识中所知障虽至金刚心断不
妨于十地中有伏有起且八地以去纯无漏观第六
偏入生空无漏第七识中犹起法执所知障以微细
故与生空智果不相违故第六入法空观即执障不
起八地以前有伏有起义准可知。
【疏】五识俱者至犹能现起者此约五识俱所知障说
有伏有起意云如五识中所知障能障后地者于前
地中能伏也何以故以现行粗于种子故故名有伏
又八地以去五识俱所知障虽自未得对法圣道由
第六恒入无漏观伏故令不现起若七地以前五识
俱者犹能现起第六俱所知障有起伏者准五识中
所知障说。
【疏】于极喜住一切恶趣至亦是成满住摄故者文即
准明烦恼障三重过也此言粗重或是种子或是烦
恼上无堪任性意说菩萨于极喜住中能断一切分
别烦恼种子及粗重菩萨八难三恶趣等又正起见
道时即伏一切修道烦恼上中下品皆不现行答至
第二无相无功用住中能伏一切贪慢无明我见等
诸烦恼不起亦能断烦恼上无堪任性粗重以障无
生忍故然不断烦恼种子若于第三最上成满住中
类不违无漏如何障不起所以今时逐难重解云前
五转识设未转依等。
【疏】于十地中有伏有起者此唯据十地中第七识说
不约馀识意云第七识中所知障虽至金刚心断不
妨于十地中有伏有起且八地以去纯无漏观第六
偏入生空无漏第七识中犹起法执所知障以微细
故与生空智果不相违故第六入法空观即执障不
起八地以前有伏有起义准可知。
【疏】五识俱者至犹能现起者此约五识俱所知障说
有伏有起意云如五识中所知障能障后地者于前
地中能伏也何以故以现行粗于种子故故名有伏
又八地以去五识俱所知障虽自未得对法圣道由
第六恒入无漏观伏故令不现起若七地以前五识
俱者犹能现起第六俱所知障有起伏者准五识中
所知障说。
【疏】于极喜住一切恶趣至亦是成满住摄故者文即
准明烦恼障三重过也此言粗重或是种子或是烦
恼上无堪任性意说菩萨于极喜住中能断一切分
别烦恼种子及粗重菩萨八难三恶趣等又正起见
道时即伏一切修道烦恼上中下品皆不现行答至
第二无相无功用住中能伏一切贪慢无明我见等
诸烦恼不起亦能断烦恼上无堪任性粗重以障无
生忍故然不断烦恼种子若于第三最上成满住中
卷十三 第 877c 页 X49-0877.png
能断烦恼种子及粗重此中意说由超过第一阿僧
祗劫巳得入第二僧祇劫初至极喜地住中所有分
别二障及三恶趣八难五趣半择迦女人身卵生湿
生及异生性等皆悉永断名第一住正在见道时一
切俱生上中下烦恼皆不现行从此从行渐渐超过
第二阿僧祗劫巳得入第三阿僧祇劫初至无相无
功用住时所有一切前七识中烦恼皆永不现行及
分段身亦皆永舍名第二住从此超过第三阿僧祇
劫至最上成满住中所有变易身及一切有漏及微
细者愚并二障种子皆悉永断入如来住中名第三
住。
【疏】此中意说亦是最上成满菩萨住摄者意云但第
十地菩萨是最上成满住即此金刚心亦名最上成
满菩萨住收亦犹如四善根虽初劫满修亦是初劫
摄此亦尔虽是第十地满心亦是第十地摄也。
【疏】所知障粗重有三至皆永断者意云此明所知障
粗重分三者据其行相浅深以分三种即浅者先断
深者后除旧经论云皮肤亲骨经论云皮肤肉。
【疏】此中意说巳断处故者问若约已断者烦恼亦应
言如来住断若依正断所知亦合在金刚心何故不
同答大论二障据影略说说彼二障一在金刚心一
在如来地亦不相违意云若约正断即言在金刚心
中断若约巳断即云如来地方除。
【疏】三劫分齐成满位故乃至未得有相无相满故者
祗劫巳得入第二僧祇劫初至极喜地住中所有分
别二障及三恶趣八难五趣半择迦女人身卵生湿
生及异生性等皆悉永断名第一住正在见道时一
切俱生上中下烦恼皆不现行从此从行渐渐超过
第二阿僧祗劫巳得入第三阿僧祇劫初至无相无
功用住时所有一切前七识中烦恼皆永不现行及
分段身亦皆永舍名第二住从此超过第三阿僧祇
劫至最上成满住中所有变易身及一切有漏及微
细者愚并二障种子皆悉永断入如来住中名第三
住。
【疏】此中意说亦是最上成满菩萨住摄者意云但第
十地菩萨是最上成满住即此金刚心亦名最上成
满菩萨住收亦犹如四善根虽初劫满修亦是初劫
摄此亦尔虽是第十地满心亦是第十地摄也。
【疏】所知障粗重有三至皆永断者意云此明所知障
粗重分三者据其行相浅深以分三种即浅者先断
深者后除旧经论云皮肤亲骨经论云皮肤肉。
【疏】此中意说巳断处故者问若约已断者烦恼亦应
言如来住断若依正断所知亦合在金刚心何故不
同答大论二障据影略说说彼二障一在金刚心一
在如来地亦不相违意云若约正断即言在金刚心
中断若约巳断即云如来地方除。
【疏】三劫分齐成满位故乃至未得有相无相满故者
卷十三 第 878a 页 X49-0878.png
此一段疏文有其七义一约三劫二约无漏心初起
等四约一切烦恼分别俱生不行毕竟离故五约无
生忍等六约舍异生分段变易七约无漏心虽得有
相未得无相虽得无相未得圆满至第三住无相圆
满约此七义三住义显故偏说烦恼粗重有三住断
义解云三劫分齐成满位故者谓过初劫得至极喜
住谓第二劫满即得第二无功用住谓第三劫满巳
即得第三成满住由约三劫满而立三住过无漏观
心初起者是初地见道无间者是八地无漏相续故
圆满者佛地此解即约烦恼障说现起二障多分少
分全分无故者此解即约二障说也多分者即约初
住中能永断一切分别二障现种俱尽名为多分少
分者谓至第二住中唯能伏烦恼现行不起名少分
全分者谓在第三住能断尽俱生二障名全分一切
烦恼分别俱生永害不行毕竟离故者一切烦恼分
别即见道永害也俱生不行者即是八地毕竟离者
是佛地无生法忍少净多净极净别故者于见道俱
断分别二障名少净俱生烦恼八地不行无漏相续
名多净于第三住一切有漏断尽极净却舍异生性
是极喜住舍分段是无相无功用住舍变易生死是
佛地于无漏心未得有相无相满故者若至初住巳
来即名于无漏未得若至第二住以来即名有相满
于此位中有相绝故若至第三住以来即名无相满
也满字通有相有相用。
等四约一切烦恼分别俱生不行毕竟离故五约无
生忍等六约舍异生分段变易七约无漏心虽得有
相未得无相虽得无相未得圆满至第三住无相圆
满约此七义三住义显故偏说烦恼粗重有三住断
义解云三劫分齐成满位故者谓过初劫得至极喜
住谓第二劫满即得第二无功用住谓第三劫满巳
即得第三成满住由约三劫满而立三住过无漏观
心初起者是初地见道无间者是八地无漏相续故
圆满者佛地此解即约烦恼障说现起二障多分少
分全分无故者此解即约二障说也多分者即约初
住中能永断一切分别二障现种俱尽名为多分少
分者谓至第二住中唯能伏烦恼现行不起名少分
全分者谓在第三住能断尽俱生二障名全分一切
烦恼分别俱生永害不行毕竟离故者一切烦恼分
别即见道永害也俱生不行者即是八地毕竟离者
是佛地无生法忍少净多净极净别故者于见道俱
断分别二障名少净俱生烦恼八地不行无漏相续
名多净于第三住一切有漏断尽极净却舍异生性
是极喜住舍分段是无相无功用住舍变易生死是
佛地于无漏心未得有相无相满故者若至初住巳
来即名于无漏未得若至第二住以来即名有相满
于此位中有相绝故若至第三住以来即名无相满
也满字通有相有相用。
卷十三 第 878b 页 X49-0878.png
【疏】所障有异断亦有殊者所障有异者六识中烦恼
障障于二乘有学无学位若第七识中烦恼障即障
佛果及无学果若所知障唯障佛果断亦有殊者若
二乘人随所障所断其第七识中二障要至佛果无
学果顿断。
【疏】此第七识中障种无粗细至故成能熏者此第一
解即约第七识中烦恼地地有九品即成八十一品
此八十一品然与悲想地第六识中第九品烦恼一
类相似故云无粗细其实亦有粗细犹如邪见虽云
是一非无九品此亦应尔故成能熏又解所障既同
至巳广解讫者此第二解即约九地相望总成为九
品此约三界中都有九品也又唯缘内境巳下是第
二解其文易详。
【疏】又虽三心九地总合以为二品不同修道九品别
断名之为顿者解云如前三心见道中总合三界九
地中分别烦恼障以为二品一由内遣有情假缘智
即是上品烦恼障若第三遍遣一切有情假缘智即
是下品烦恼障又内遣诸法假缘智即是上品所知
障若第三遍遣一切诸法假缘智即是下品所知障
今者且取上下二品烦恼障名顿断不同修道烦恼
修道烦恼有九品九地之中地地九品断也问心既
有三烦恼亦合有三品如何但云有二品烦恼耶答
初心但断暖品暖犹下也今言即是上品者据行相
粗浅名上品第三心亦能断上品今言即是下品者
卷十三 第 878c 页 X49-0878.png
以行相微细名下第二心断中品所知障今言上品
者据行相粗说以理论合是下品所知障论对其暖
品随眠故得中名其第三心所断应是上品今言下
品所知障者据行相微细名为下品所以烦恼所知
亦有上下二品入见道断名为顿也。
【疏】五十九等有此诚说者意说彼三心见道亦名顿
断也按彼论云见断烦恼顿断非渐所以者何由现
观智谛现观故能断见道所断烦恼然此现观与坏
缘谛作意相应坏由契也是故三心顿断一切迷苦
谛等见断烦恼由此义故故此论云真见道中一切
顿断疏修断有二者意云约根利钝不同故分为二
然此唯识论文中一者但约次第渐次得四果者第
二即约从预流果超中间二果得阿罗汉果若实说
者应先起世间道伏欲界中六品修惑后入见道时
超初果得第二果若用先世间道伏欲界九品修惑
后入见道时即超前二果得第三果也今且据论中
不说先起世间道伏修惑后入见道得起果疏云不
说超得第二三果也。
【疏】然此文中无先伏修至方起修故者然此唯识文
中不说先用世间道伏修惑故入见道超前二果故
此论明得入见道巳后方起修道智断修惑故。
【疏】不说超得第二三果者然此论文中即不说超初
果而得第二果亦不说超初二果而得第三果此论
中但说超中二果得无学果也故此论云三界九地
者据行相粗说以理论合是下品所知障论对其暖
品随眠故得中名其第三心所断应是上品今言下
品所知障者据行相微细名为下品所以烦恼所知
亦有上下二品入见道断名为顿也。
【疏】五十九等有此诚说者意说彼三心见道亦名顿
断也按彼论云见断烦恼顿断非渐所以者何由现
观智谛现观故能断见道所断烦恼然此现观与坏
缘谛作意相应坏由契也是故三心顿断一切迷苦
谛等见断烦恼由此义故故此论云真见道中一切
顿断疏修断有二者意云约根利钝不同故分为二
然此唯识论文中一者但约次第渐次得四果者第
二即约从预流果超中间二果得阿罗汉果若实说
者应先起世间道伏欲界中六品修惑后入见道时
超初果得第二果若用先世间道伏欲界九品修惑
后入见道时即超前二果得第三果也今且据论中
不说先起世间道伏修惑后入见道得起果疏云不
说超得第二三果也。
【疏】然此文中无先伏修至方起修故者然此唯识文
中不说先用世间道伏修惑故入见道超前二果故
此论明得入见道巳后方起修道智断修惑故。
【疏】不说超得第二三果者然此论文中即不说超初
果而得第二果亦不说超初二果而得第三果此论
中但说超中二果得无学果也故此论云三界九地
卷十三 第 879a 页 X49-0879.png
合为一聚九品别断。
【疏】二乘别者至如彼抄者然对法论中唯明二种二
乘一即明渐次得果者二明超中二果者彼论即不
明超前二果者若馀论中即明超前二果而不明超
中二果也有此差别者如对法十三抄说。
【疏】必依未至者意说如次第得果者必依未至定起
无间道断惑得果以身在此间故不还亦尔者意云
次第不还二依未至起对治道断惑方得言然必起
无漏对治道者此上所明断惑得果者必无漏道断
惑不同有宗有宗许世间道断惑得中二果也。
【疏】问有入静虑无色至亦有何失者此中问意云颇
有依四禅根本定及下三无色定中起对治道断欲
界烦恼而初得第三果耶。
【疏】此亦不然至非次第者此答意者必无依下三无
色定得入见道断欲界惑而得第三果然有超越不
还先用六行世间道巳伏无所有处以来烦恼其人
后时即依四禅根本定或初未至定中五地中而入
见道即以一无间道断却无所有处以来及欲界中
修道烦恼及三界分别烦恼而得第三果故依上四
禅根本定或未至定得入见道者唯是超越人非是
次第人能有此事。
【疏】第二三界九地合为九品断者至缺烦恼故者此
第二明利根超中二果也意云此预流果人利根能
超中二果直得无学果缺烦恼者缺有顶地烦恼也
【疏】二乘别者至如彼抄者然对法论中唯明二种二
乘一即明渐次得果者二明超中二果者彼论即不
明超前二果者若馀论中即明超前二果而不明超
中二果也有此差别者如对法十三抄说。
【疏】必依未至者意说如次第得果者必依未至定起
无间道断惑得果以身在此间故不还亦尔者意云
次第不还二依未至起对治道断惑方得言然必起
无漏对治道者此上所明断惑得果者必无漏道断
惑不同有宗有宗许世间道断惑得中二果也。
【疏】问有入静虑无色至亦有何失者此中问意云颇
有依四禅根本定及下三无色定中起对治道断欲
界烦恼而初得第三果耶。
【疏】此亦不然至非次第者此答意者必无依下三无
色定得入见道断欲界惑而得第三果然有超越不
还先用六行世间道巳伏无所有处以来烦恼其人
后时即依四禅根本定或初未至定中五地中而入
见道即以一无间道断却无所有处以来及欲界中
修道烦恼及三界分别烦恼而得第三果故依上四
禅根本定或未至定得入见道者唯是超越人非是
次第人能有此事。
【疏】第二三界九地合为九品断者至缺烦恼故者此
第二明利根超中二果也意云此预流果人利根能
超中二果直得无学果缺烦恼者缺有顶地烦恼也
卷十三 第 879b 页 X49-0879.png
即将有顶地中上上品烦恼与下八地中上上品烦
恼同时顿断欲界六品修惑令立一来果为兼断上
八地六品所以不立一来果断欲界九地不立不还
果者其意亦尔为兼断上八地九地尽直得无学果
不名不还果故知唯初果人有胜意乐能超中二果
得无学果也若依此义但有二果谓预流阿罗汉果
亦如人欲远游虽未出门意有所趣不于馀住此初
果亦尔虽未断修惑趣无学又此初果人未断一品
修惑具有不善法故又生数多故所以初果人发心
超中二果若得第二果等时时唯拟趣第三果如人
出门唯望近宿不趣于远又又人巳断欲界六品修
惑倍离欲又生数少故第二果人不能超也若不还
果巳离欲界修惑染故又无不善法故亦不能超也
问此利根初果既超中二果于中或断一品二品修
惑巳即许命终不答此人若辨圣旨即舍现身之上
超中二果得无学果即成罗汉果若不辨圣旨误断
一二品修惑有命终者不得生上界其人即以愿力
还生欲界至第二身中更断馀惑而得成部行辟支
佛果无出佛世。
【疏】指端经者彼经因指头示月说名指端端者头也
应云指头经也分别经者分别诸相等名分别经。
【疏】问准超越不还许依五地此亦依三无色斯有何
过者问既许超越不还依四禅根本定及初未至定
五地中得不还果此预流果既超中二果亦应依四
恼同时顿断欲界六品修惑令立一来果为兼断上
八地六品所以不立一来果断欲界九地不立不还
果者其意亦尔为兼断上八地九地尽直得无学果
不名不还果故知唯初果人有胜意乐能超中二果
得无学果也若依此义但有二果谓预流阿罗汉果
亦如人欲远游虽未出门意有所趣不于馀住此初
果亦尔虽未断修惑趣无学又此初果人未断一品
修惑具有不善法故又生数多故所以初果人发心
超中二果若得第二果等时时唯拟趣第三果如人
出门唯望近宿不趣于远又又人巳断欲界六品修
惑倍离欲又生数少故第二果人不能超也若不还
果巳离欲界修惑染故又无不善法故亦不能超也
问此利根初果既超中二果于中或断一品二品修
惑巳即许命终不答此人若辨圣旨即舍现身之上
超中二果得无学果即成罗汉果若不辨圣旨误断
一二品修惑有命终者不得生上界其人即以愿力
还生欲界至第二身中更断馀惑而得成部行辟支
佛果无出佛世。
【疏】指端经者彼经因指头示月说名指端端者头也
应云指头经也分别经者分别诸相等名分别经。
【疏】问准超越不还许依五地此亦依三无色斯有何
过者问既许超越不还依四禅根本定及初未至定
五地中得不还果此预流果既超中二果亦应依四
卷十三 第 879c 页 X49-0879.png
禅根本定及依下三无色定即依七处中能断三界
俱生烦恼超中二果得无学果斯有何失。
【疏】然加行是色界总缘三界至理不违也者此第一
解意云既说超越不还许依色界五地中入见道能
断欲界烦恼而得第三界今此亦然即超中二果人
以利根故即依四禅根本定及下三无色依此七处
断欲界加行道以色界心能总缘三界为境既色界
中加行心巳后起下三无色地中无间道能断欲界
俱生烦恼及上二界烦恼而得第四果故云无色界
中断欲界烦恼之能治道也哲公云此解不正。
【疏】但非巳下道能断上惑者疏文意说其超中二果
人依初未至中不能断二禅巳上烦恼故依四禅根
本及下三无色地中能断上地烦恼故此疏文亦不
尽理若如下地有漏定可不能断上地惑若无漏定
亦能断上惑以无漏自在故故即初未至无漏定能
断上二界一切烦恼乃至依初禅根本无漏定亦能
断上一切烦恼更以上品准此由此疏文言下不断
上者未是尽理。
【疏】由意乐力别故者意云虽下道不断上惑然集论
中许依未至下道能断上烦恼者由意乐别故有堪
能故下四句中第一句是不尔四句不成。
【疏】应作四句分别者有依下地能断上惑如依初禅
未至无漏定能断色无色界惑也而得预流及第四
果等有依上地能断下地惑即此中文是依下三无
俱生烦恼超中二果得无学果斯有何失。
【疏】然加行是色界总缘三界至理不违也者此第一
解意云既说超越不还许依色界五地中入见道能
断欲界烦恼而得第三界今此亦然即超中二果人
以利根故即依四禅根本定及下三无色依此七处
断欲界加行道以色界心能总缘三界为境既色界
中加行心巳后起下三无色地中无间道能断欲界
俱生烦恼及上二界烦恼而得第四果故云无色界
中断欲界烦恼之能治道也哲公云此解不正。
【疏】但非巳下道能断上惑者疏文意说其超中二果
人依初未至中不能断二禅巳上烦恼故依四禅根
本及下三无色地中能断上地烦恼故此疏文亦不
尽理若如下地有漏定可不能断上地惑若无漏定
亦能断上惑以无漏自在故故即初未至无漏定能
断上二界一切烦恼乃至依初禅根本无漏定亦能
断上一切烦恼更以上品准此由此疏文言下不断
上者未是尽理。
【疏】由意乐力别故者意云虽下道不断上惑然集论
中许依未至下道能断上烦恼者由意乐别故有堪
能故下四句中第一句是不尔四句不成。
【疏】应作四句分别者有依下地能断上惑如依初禅
未至无漏定能断色无色界惑也而得预流及第四
果等有依上地能断下地惑即此中文是依下三无
卷十三 第 880a 页 X49-0880.png
色能断欲界烦恼也有依上能断上惑如次第不还
依无所有处无漏道断无所有处惑也有依下地能
断下惑如初二果第三果即依初未至定能断欲界
六品惑或九品惑等證第二三果然哲法师弹此疏
中第一解云若言起色界中加行道以后起无色中
无间道者若起第四禅中加行道次引起空处无间
道容有是理不可起第四禅中加行道次起识处无
所有处无间道如何得言依四禅起加行引下三无
色无间道耶故知非也又若初果巳离色界染可得
下三无色定其人既未离欲界色界染如何得下三
无色定若言其人巳离色界染得上无色定者其人
既断色界染应是不还果如何此人说是初果又此
人说不起世道伏下界烦恼尽如何此人有下界烦
恼而得上无色定耶又凡夫巳起世间道巳伏下地
染可得色无色界定若菩萨有殊胜堪能不退静虑
定还生欲界设未离下地染而亦得上界定若凡夫
二乘人若有下地染不得上地定若得上地定必离
下地染故知超中二果人不得依四禅根本定及下
三无定中而得第四果由此疏中第二解胜。
【疏】不尔但以五地至次第得二三果者此是第二解
即是正义意说若超中二果依上七处得无学果者
其义不尔超前二果人以世间道伏无所处烦恼可
得依色界五地中入见道能断欲界烦恼等而得第
三果故四禅根本定有欲界对治道若下三无色中
依无所有处无漏道断无所有处惑也有依下地能
断下惑如初二果第三果即依初未至定能断欲界
六品惑或九品惑等證第二三果然哲法师弹此疏
中第一解云若言起色界中加行道以后起无色中
无间道者若起第四禅中加行道次引起空处无间
道容有是理不可起第四禅中加行道次起识处无
所有处无间道如何得言依四禅起加行引下三无
色无间道耶故知非也又若初果巳离色界染可得
下三无色定其人既未离欲界色界染如何得下三
无色定若言其人巳离色界染得上无色定者其人
既断色界染应是不还果如何此人说是初果又此
人说不起世道伏下界烦恼尽如何此人有下界烦
恼而得上无色定耶又凡夫巳起世间道巳伏下地
染可得色无色界定若菩萨有殊胜堪能不退静虑
定还生欲界设未离下地染而亦得上界定若凡夫
二乘人若有下地染不得上地定若得上地定必离
下地染故知超中二果人不得依四禅根本定及下
三无定中而得第四果由此疏中第二解胜。
【疏】不尔但以五地至次第得二三果者此是第二解
即是正义意说若超中二果依上七处得无学果者
其义不尔超前二果人以世间道伏无所处烦恼可
得依色界五地中入见道能断欲界烦恼等而得第
三果故四禅根本定有欲界对治道若下三无色中
卷十三 第 880b 页 X49-0880.png
即不断欲界烦恼故下三无色中即无欲界对治道。
【疏】尚不许第九无间道入根本定者如次第那含断
欲九品无间道皆依未至定起无间道既依未至起
第九解脱道亦依未至起而證第三果何况预流者
而得四禅根本定下三无色定中而得超中二果耶
又此预流果于修道中未起一品修道断惑对治道
断下一品俱生惑等故知此人不能起上四禅根本
定及下三无色定断惑道也意云且如欲界之中有
九品修道惑若依初未至定起无漏道断却第九品
欲修惑巳方得根本定中无漏道若未离欲思修惑
第九品者必不得初禅根本定无漏道乃至上地亦
准知预流果人既未离欲界俱生惑即未得四禅根
本无漏道如何能起下三无色无漏道耶游观可尔
者此中意说预流果虽不得起四禅三无色等断惑
道然此人起此七处游观无漏心此心不能断惑名
为游观有人弹云前二果人亦不得起根本定中游
观无漏唯有身證不还能起上八地游观无漏何以
故巳伏无所有处以来烦恼依游观无漏为加行而
得入灭尽定若第三果人非是身證者亦不能起上
地无漏心故知预流果不得上根本定游观无漏也
问初二果人既得初未至定对治道未审起未至中
游观无漏不答得起如极七返者第七生中方能起
圣道断惑而得无学果其人若前六生中虽有无漏
道而不断惑此等者不断惑无漏道皆名游观无漏
【疏】尚不许第九无间道入根本定者如次第那含断
欲九品无间道皆依未至定起无间道既依未至起
第九解脱道亦依未至起而證第三果何况预流者
而得四禅根本定下三无色定中而得超中二果耶
又此预流果于修道中未起一品修道断惑对治道
断下一品俱生惑等故知此人不能起上四禅根本
定及下三无色定断惑道也意云且如欲界之中有
九品修道惑若依初未至定起无漏道断却第九品
欲修惑巳方得根本定中无漏道若未离欲思修惑
第九品者必不得初禅根本定无漏道乃至上地亦
准知预流果人既未离欲界俱生惑即未得四禅根
本无漏道如何能起下三无色无漏道耶游观可尔
者此中意说预流果虽不得起四禅三无色等断惑
道然此人起此七处游观无漏心此心不能断惑名
为游观有人弹云前二果人亦不得起根本定中游
观无漏唯有身證不还能起上八地游观无漏何以
故巳伏无所有处以来烦恼依游观无漏为加行而
得入灭尽定若第三果人非是身證者亦不能起上
地无漏心故知预流果不得上根本定游观无漏也
问初二果人既得初未至定对治道未审起未至中
游观无漏不答得起如极七返者第七生中方能起
圣道断惑而得无学果其人若前六生中虽有无漏
道而不断惑此等者不断惑无漏道皆名游观无漏
卷十三 第 880c 页 X49-0880.png
也且据此理名起游观无漏今依集论至顿出离者
此是超中二果人能顿超中二果而得无学果入谛
现观巳者即是超中二果人巳得无漏道故其人即
唯依未至定能发出世间道断三界烦恼而得无学
果唯立二果者初唯得预流果后得无漏果不取二
果也故知此第二解中说超中二果人唯依初未至
定中能超中二果不依四禅下三无色而能超也亦
不依四禅及下三色而得次第第二第三果也故此
第二解为正。
【疏】又取前解至意乐别故者然有人欲得取前第一
解说超中二果依四禅三无色定中而得第四果然
会对法文云彼论中说超中二果不得四禅根本等
得无学果者依多分说不超中二果人少分亦能依
上四禅根本定而得无学果又彼论中不说超二果
人唯依未至定既无唯字明知超二果人亦得依上
四禅根本定而得无学果若不许超中二果人不得
依四禅根本无漏定资助受变易身故知初果回心
巳去即得四禅根本定而受变易身其超中二果人
亦能依上四根本定中起无漏道断巳上惑于义何
违然集论以下道断上惑者据意乐力别故应不相
违有人弹云其初果回心即名菩萨势力大故可得
依四禅根本定受变易身若超中二果即是小果岂
可比于菩萨宁以营火比于日光故知不可。
【疏】以通缘内外境至各通粗细者若内五根名内境
此是超中二果人能顿超中二果而得无学果入谛
现观巳者即是超中二果人巳得无漏道故其人即
唯依未至定能发出世间道断三界烦恼而得无学
果唯立二果者初唯得预流果后得无漏果不取二
果也故知此第二解中说超中二果人唯依初未至
定中能超中二果不依四禅下三无色而能超也亦
不依四禅及下三色而得次第第二第三果也故此
第二解为正。
【疏】又取前解至意乐别故者然有人欲得取前第一
解说超中二果依四禅三无色定中而得第四果然
会对法文云彼论中说超中二果不得四禅根本等
得无学果者依多分说不超中二果人少分亦能依
上四禅根本定而得无学果又彼论中不说超二果
人唯依未至定既无唯字明知超二果人亦得依上
四禅根本定而得无学果若不许超中二果人不得
依四禅根本无漏定资助受变易身故知初果回心
巳去即得四禅根本定而受变易身其超中二果人
亦能依上四根本定中起无漏道断巳上惑于义何
违然集论以下道断上惑者据意乐力别故应不相
违有人弹云其初果回心即名菩萨势力大故可得
依四禅根本定受变易身若超中二果即是小果岂
可比于菩萨宁以营火比于日光故知不可。
【疏】以通缘内外境至各通粗细者若内五根名内境
卷十三 第 881a 页 X49-0881.png
若外五尘名外境就内外境中若总相缘五根等即
名粗若缘一一细极微等即名细境也准疏唯释所
知障有义弹云此亦不然兼释烦恼障故即自释之
今说通释烦恼所知六识俱者渐断所以如前第七
识双释二障顿断所由故知此文今解二障渐断所
以不尔烦恼如何不释详曰且第七二障顿断无差
邻次双明顿断所以六识二障前后别明就烦恼中
小大有异小渐大顿次明所知唯大唯渐后方释彼
渐断所以文势既隔何得通释烦恼渐由又烦恼障
菩萨顿断文巳自彰缘内外言如何显顿及明渐耶
由斯且辨所知渐由示方隅尔。
【疏】辨三乘四道同异者若别别起四道名异若前后
相望起四道名同如望前为胜进望后为加行等。
【疏】二乘加行胜进至加行及胜进者此明加行胜进
必各别起如起一品加行巳即起无间断一品惑断
惑巳即起解脱及起一胜进即出离出观经少时又
更入起加行次起无间断一品惑巳次起解脱次起
胜进馀品准知断地地九品惑明即起九加行九无
间九解脱九胜进也。
【疏】或但一加行至不尔便违对法第九说者此即约
加行胜进或总也如一入出观断五品惑时即先起
一加行道次起无间道断一品惑次起解脱證灭又
次起一无间断第二品惑次起解脱道證灭如是乃
至断五品惑巳来后唯起一胜进道即起五无间五
名粗若缘一一细极微等即名细境也准疏唯释所
知障有义弹云此亦不然兼释烦恼障故即自释之
今说通释烦恼所知六识俱者渐断所以如前第七
识双释二障顿断所由故知此文今解二障渐断所
以不尔烦恼如何不释详曰且第七二障顿断无差
邻次双明顿断所以六识二障前后别明就烦恼中
小大有异小渐大顿次明所知唯大唯渐后方释彼
渐断所以文势既隔何得通释烦恼渐由又烦恼障
菩萨顿断文巳自彰缘内外言如何显顿及明渐耶
由斯且辨所知渐由示方隅尔。
【疏】辨三乘四道同异者若别别起四道名异若前后
相望起四道名同如望前为胜进望后为加行等。
【疏】二乘加行胜进至加行及胜进者此明加行胜进
必各别起如起一品加行巳即起无间断一品惑断
惑巳即起解脱及起一胜进即出离出观经少时又
更入起加行次起无间断一品惑巳次起解脱次起
胜进馀品准知断地地九品惑明即起九加行九无
间九解脱九胜进也。
【疏】或但一加行至不尔便违对法第九说者此即约
加行胜进或总也如一入出观断五品惑时即先起
一加行道次起无间道断一品惑次起解脱證灭又
次起一无间断第二品惑次起解脱道證灭如是乃
至断五品惑巳来后唯起一胜进道即起五无间五
卷十三 第 881b 页 X49-0881.png
解脱一加行一胜进馀断四品或三品等准知故加
行胜进总别不决定也然此论中即依容预胜进道
说或断五品巳来后总起一胜进道或时别起五个
胜进道故与对法别也意云容预者加行等三道外
别起一胜进道若速疾非容预者即将后品加行无
间解脱三道即是前品胜进道更不容别起胜进道
也然对法论即约速疾胜进道说然彼论说如断九
品惑时起一加行次起一无间道断第一品惑巳次
起一解脱道證灭又不出观又起一加行次起一无
间断第二品惑巳次起一解脱證灭然断第二品惑
三道望前第一品时总与前断第二品惑而作胜进
道为此三道即胜前进后故乃至断第九品惑中所
有三道总皆与断前前品惑而作胜进故二论义别
若不尔者此论即违对法文也问曰道义云何答按
对法论第九说云加行道者谓由此道能舍烦恼解
云由正修如是道时能渐舍离各别上品等烦恼所
生品类粗重一分渐得转依无间道者谓由此道无
间永断烦恼令无所馀解云由此道无间能永除遣
此品烦恼所生品类粗重令无有馀又转粗重依得
无粗重解脱道者谓由此道说断烦恼所得解脱解
云由此道能證烦恼永断所得转依故胜进道者谓
为断馀品烦恼所有加行无间解脱是名胜进解云
为断此品后馀烦恼所有加行无间解脱望此品名
胜进道然所言断粗重即烦恼种子或无堪任性所
行胜进总别不决定也然此论中即依容预胜进道
说或断五品巳来后总起一胜进道或时别起五个
胜进道故与对法别也意云容预者加行等三道外
别起一胜进道若速疾非容预者即将后品加行无
间解脱三道即是前品胜进道更不容别起胜进道
也然对法论即约速疾胜进道说然彼论说如断九
品惑时起一加行次起一无间道断第一品惑巳次
起一解脱道證灭又不出观又起一加行次起一无
间断第二品惑巳次起一解脱證灭然断第二品惑
三道望前第一品时总与前断第二品惑而作胜进
道为此三道即胜前进后故乃至断第九品惑中所
有三道总皆与断前前品惑而作胜进故二论义别
若不尔者此论即违对法文也问曰道义云何答按
对法论第九说云加行道者谓由此道能舍烦恼解
云由正修如是道时能渐舍离各别上品等烦恼所
生品类粗重一分渐得转依无间道者谓由此道无
间永断烦恼令无所馀解云由此道无间能永除遣
此品烦恼所生品类粗重令无有馀又转粗重依得
无粗重解脱道者谓由此道说断烦恼所得解脱解
云由此道能證烦恼永断所得转依故胜进道者谓
为断馀品烦恼所有加行无间解脱是名胜进解云
为断此品后馀烦恼所有加行无间解脱望此品名
胜进道然所言断粗重即烦恼种子或无堪任性所
卷十三 第 881c 页 X49-0881.png
言转依即第八识能离识上一分粗重名之为得或
成就性亦为转依又俱舍云无间道者约断惑得无
能隔碍故释曰由断惑得令不至生无有力能障碍
圣道令不證灭名无间道由解脱道巳至生相决定
现起能證灭故。
【疏】次第超越并然者然次第行者断地地俱生九品
惑时即起九无间九解脱若加行胜进惑总或别如
前作法超越者即是超中二果人意说此人既总以
九地中惑总合为九品断时亦须九无间九解脱若
加行胜进或总或别亦如前如疏云然由有九品至
各别别起者此说加行胜进别别起行由如疏云一
入观中至后一胜进者此说加行胜进总起所由故
云加行胜进或总或别者此总结也。
【疏】即證无为时不容断惑者意云解脱道證理时不
容更断馀惑明知前解脱道不得与后品为无间道
以根钝故菩萨不尔。
【疏】设先世道伏至不为别道者意说极利根人先于
世间道伏见惑及欲界修道九品后入见道时是修
一时同断不證初果直取第三不还果故云不为别
道。
【疏】此初品无间望第二念即为加行者意说初品无
间道望第二品即为加行疏云望第二念者意说是
第二品问与前第二念何别答前是初品第二念此
是据第二品名第二念又云第二无间望初品为解
成就性亦为转依又俱舍云无间道者约断惑得无
能隔碍故释曰由断惑得令不至生无有力能障碍
圣道令不證灭名无间道由解脱道巳至生相决定
现起能證灭故。
【疏】次第超越并然者然次第行者断地地俱生九品
惑时即起九无间九解脱若加行胜进惑总或别如
前作法超越者即是超中二果人意说此人既总以
九地中惑总合为九品断时亦须九无间九解脱若
加行胜进或总或别亦如前如疏云然由有九品至
各别别起者此说加行胜进别别起行由如疏云一
入观中至后一胜进者此说加行胜进总起所由故
云加行胜进或总或别者此总结也。
【疏】即證无为时不容断惑者意云解脱道證理时不
容更断馀惑明知前解脱道不得与后品为无间道
以根钝故菩萨不尔。
【疏】设先世道伏至不为别道者意说极利根人先于
世间道伏见惑及欲界修道九品后入见道时是修
一时同断不證初果直取第三不还果故云不为别
道。
【疏】此初品无间望第二念即为加行者意说初品无
间道望第二品即为加行疏云望第二念者意说是
第二品问与前第二念何别答前是初品第二念此
是据第二品名第二念又云第二无间望初品为解
卷十三 第 882a 页 X49-0882.png
脱故云至第二念即为解脱若依此说与前第二念
无别。
【疏】第二无间至但是解脱者意云第二无间望初品
伹是解脱不胜进若夫胜进道皆依解脱道后起望
前方是得名胜进今第二无间望前伹是解脱未名
胜进以未曾胜进故如断第四品惑时即第四无间
道望前第二品是胜进道与第三品作解脱道望自
第四品为无间与后第五品为加行乃至断第五品
无间道望前第三品即为胜进与第四品为解脱望
自第五品为无间与第六品为加行乃至巳后准知。
【疏】此是第十地位中至排次断法者意说十地皆有
障障入住出心菩萨一入观不出排次断之故约刹
那前后相望皆容具有四道问何故断初品惑不取
初品中加行道为四类耶答此约菩萨入观不出前
后相望得有四道如初品加行犹是有漏所以不取
又云初品巳前未能断惑初品加行望前不无间道
所以不取又论云刹那刹那前后相望皆容具有必
断一一品时皆具四道不尔断佛地障时应有胜进
道若许有者前后佛德应有胜劣既无明知非要皆
具四道。
【疏】若别别断一一别起乃至四义具足者皆此文约
菩萨在十地位中一入观时唯断一品障即便别起
四道由能印證是解脱道及能断惑即无间后容预
是胜进道故品品皆具四道智但是一据义不同分
无别。
【疏】第二无间至但是解脱者意云第二无间望初品
伹是解脱不胜进若夫胜进道皆依解脱道后起望
前方是得名胜进今第二无间望前伹是解脱未名
胜进以未曾胜进故如断第四品惑时即第四无间
道望前第二品是胜进道与第三品作解脱道望自
第四品为无间与后第五品为加行乃至断第五品
无间道望前第三品即为胜进与第四品为解脱望
自第五品为无间与第六品为加行乃至巳后准知。
【疏】此是第十地位中至排次断法者意说十地皆有
障障入住出心菩萨一入观不出排次断之故约刹
那前后相望皆容具有四道问何故断初品惑不取
初品中加行道为四类耶答此约菩萨入观不出前
后相望得有四道如初品加行犹是有漏所以不取
又云初品巳前未能断惑初品加行望前不无间道
所以不取又论云刹那刹那前后相望皆容具有必
断一一品时皆具四道不尔断佛地障时应有胜进
道若许有者前后佛德应有胜劣既无明知非要皆
具四道。
【疏】若别别断一一别起乃至四义具足者皆此文约
菩萨在十地位中一入观时唯断一品障即便别起
四道由能印證是解脱道及能断惑即无间后容预
是胜进道故品品皆具四道智但是一据义不同分
卷十三 第 882b 页 X49-0882.png
为四道若非别别起者即阙四道如初品无加行道
最后无胜进等。
【疏】对法第九说至别别望前有也者此显彼论据于
菩萨别起道说即一一品中皆有四道故每品中后
三道皆望前是胜进与此论别。
【疏】又云或辨舍断烦恼至即二乘也者此后会对法
论后明胜进依二乘说按彼论云又复辨舍断烦恼
加行或勤方便思惟诸法或勤加行安住诸法或进
修馀三摩钵底诸所有道名胜进道释论云又复者
为显馀义舍断烦恼诸加行道但正思惟契经等法
或复于先所思所證法中安住观察或复进入馀胜
品诸定如是等名胜进道释云明非断惑诸胜进道
简彼断惑胜进道故云辨舍断惑烦恼加行等馀文
易知。
【疏】或总通三乘者重明对法两段文皆通三乘说故
菩萨断所知障时或后四道是望前品四道是胜进
道亦得或别起胜进道亦得。
【疏】今此既论至是前胜进者显此论说二乘胜进惑
总者同彼对法后品三道皆总与前所有四道而作
胜进与断第二品惑而作加行加行唯是趣求若无
间伹断惑若解脱唯證灭既非趣求故非加行。
【疏】又今此约别起行相乃至彼抄解者今此论中即
约别起胜进行相或别或总如断九品惑时末后唯
起一个胜进道或别起九胜进道故云总别若后品
最后无胜进等。
【疏】对法第九说至别别望前有也者此显彼论据于
菩萨别起道说即一一品中皆有四道故每品中后
三道皆望前是胜进与此论别。
【疏】又云或辨舍断烦恼至即二乘也者此后会对法
论后明胜进依二乘说按彼论云又复辨舍断烦恼
加行或勤方便思惟诸法或勤加行安住诸法或进
修馀三摩钵底诸所有道名胜进道释论云又复者
为显馀义舍断烦恼诸加行道但正思惟契经等法
或复于先所思所證法中安住观察或复进入馀胜
品诸定如是等名胜进道释云明非断惑诸胜进道
简彼断惑胜进道故云辨舍断惑烦恼加行等馀文
易知。
【疏】或总通三乘者重明对法两段文皆通三乘说故
菩萨断所知障时或后四道是望前品四道是胜进
道亦得或别起胜进道亦得。
【疏】今此既论至是前胜进者显此论说二乘胜进惑
总者同彼对法后品三道皆总与前所有四道而作
胜进与断第二品惑而作加行加行唯是趣求若无
间伹断惑若解脱唯證灭既非趣求故非加行。
【疏】又今此约别起行相乃至彼抄解者今此论中即
约别起胜进行相或别或总如断九品惑时末后唯
起一个胜进道或别起九胜进道故云总别若后品
卷十三 第 882c 页 X49-0882.png
四道望前品是胜进者此论中不说。
【疏】若不尔至胜进者故者又显此论惑总别言不同
对法望后品说者解云且如对法说胜进道望后品
说胜于前故今此论中或总别言不望后品不同对
法若不尔者初品巳后所有四道皆为胜于此即无
有不起若别若总二胜进道既不如是明不同彼或
总言显是不定也义如疏辨对法不言或总别故容
有不起胜进道时。
【疏】此四道至佛应有胜劣者此文即约三乘二乘学
无学漏无漏等以明四道然此四道即通三乘二乘
学无学等若前二果人即有断惑四道亦有练根四
道若第三果人即有断惑四道亦有练根四道亦有
除定障四道亦有修六通四道若部行无学声闻无
学即有除定障四道亦有修通四道以根钝故亦有
练根四道为先断烦恼尽无断惑四道若麟角独觉
先得六通故无修通四道巳除定障故无四道为是
利根故无练根四道但有解脱胜进道此巳上所明
四道皆通有漏无漏唯断惑四道是无漏馀通有漏
无漏若地前四道即是有漏及练根修通除障所有
四道并是有漏也若初地至七地以来唯断惑四道
是无漏馀练根修道除定障所有四道皆通有漏无
漏此巳上二乘及七地巳前菩萨者若加行道胜进
道即通散闻思慧也若八地巳去其断惑四道修通
四道练根四道除定障四道此等皆是无漏佛唯有
【疏】若不尔至胜进者故者又显此论惑总别言不同
对法望后品说者解云且如对法说胜进道望后品
说胜于前故今此论中或总别言不望后品不同对
法若不尔者初品巳后所有四道皆为胜于此即无
有不起若别若总二胜进道既不如是明不同彼或
总言显是不定也义如疏辨对法不言或总别故容
有不起胜进道时。
【疏】此四道至佛应有胜劣者此文即约三乘二乘学
无学漏无漏等以明四道然此四道即通三乘二乘
学无学等若前二果人即有断惑四道亦有练根四
道若第三果人即有断惑四道亦有练根四道亦有
除定障四道亦有修六通四道若部行无学声闻无
学即有除定障四道亦有修通四道以根钝故亦有
练根四道为先断烦恼尽无断惑四道若麟角独觉
先得六通故无修通四道巳除定障故无四道为是
利根故无练根四道但有解脱胜进道此巳上所明
四道皆通有漏无漏唯断惑四道是无漏馀通有漏
无漏若地前四道即是有漏及练根修通除障所有
四道并是有漏也若初地至七地以来唯断惑四道
是无漏馀练根修道除定障所有四道皆通有漏无
漏此巳上二乘及七地巳前菩萨者若加行道胜进
道即通散闻思慧也若八地巳去其断惑四道修通
四道练根四道除定障四道此等皆是无漏佛唯有
卷十三 第 883a 页 X49-0883.png
解脱胜进精进望前金刚心无间道名胜进若自望
即无胜进但有解脱道若许佛有胜进道者即应佛
有胜劣也若小乘练根四道唯无漏若有学人练根
即访前断见道惑法用而起一无间一解脱若无学
练根即访前断修道惑法用起九无间九解脱也若
大乘说三乘练根即通有漏无漏定及散即总有三
种练根一论义决择即是散有漏二思惟诸法亦通
散有漏三游观诸等至此通有漏无漏问何名练根
答此人本性根钝数数熏修无漏智转钝成利名发
练根问如何四道通有漏耶答若据断惑说有漏道
即不能若约伏惑论有漏道亦能伏所以四道通有
漏也如下自释言遮加行智通有漏不遮加行道者
此释伏难谓有难云若许四道通有漏者金刚心菩
萨岂有有漏加行智耶故释云但遮金刚心菩萨加
行智通有漏不遮金刚心菩萨有任运加行道故金
刚心菩萨亦有四道但无趣求加行智也。
【疏】有漏四道通上二界至加行胜进者此辨四道通
有漏所由上二界十地皆有者即欲界中间四禅四
空名十地也意云此十地中容有四道非一一地中
皆具四道然八未至中皆具有有漏四道以八未至
中作欣厌观能伏下地染故若馀异生等除八未至
定外取馀中间禅及四禅四定根本地中伹有有漏
加行胜进解脱而无无间道以根本地中不能离下
地染故然此色界唯用有漏闻修慧为解脱胜进道
即无胜进但有解脱道若许佛有胜进道者即应佛
有胜劣也若小乘练根四道唯无漏若有学人练根
即访前断见道惑法用而起一无间一解脱若无学
练根即访前断修道惑法用起九无间九解脱也若
大乘说三乘练根即通有漏无漏定及散即总有三
种练根一论义决择即是散有漏二思惟诸法亦通
散有漏三游观诸等至此通有漏无漏问何名练根
答此人本性根钝数数熏修无漏智转钝成利名发
练根问如何四道通有漏耶答若据断惑说有漏道
即不能若约伏惑论有漏道亦能伏所以四道通有
漏也如下自释言遮加行智通有漏不遮加行道者
此释伏难谓有难云若许四道通有漏者金刚心菩
萨岂有有漏加行智耶故释云但遮金刚心菩萨加
行智通有漏不遮金刚心菩萨有任运加行道故金
刚心菩萨亦有四道但无趣求加行智也。
【疏】有漏四道通上二界至加行胜进者此辨四道通
有漏所由上二界十地皆有者即欲界中间四禅四
空名十地也意云此十地中容有四道非一一地中
皆具四道然八未至中皆具有有漏四道以八未至
中作欣厌观能伏下地染故若馀异生等除八未至
定外取馀中间禅及四禅四定根本地中伹有有漏
加行胜进解脱而无无间道以根本地中不能离下
地染故然此色界唯用有漏闻修慧为解脱胜进道
卷十三 第 883b 页 X49-0883.png
若欲界即用闻思慧心为加行胜进道也故欲界但
有希求心进后之心而无无间解脱二道又云趣求
及容预欲界许有若伏惑及印證欲界即无以欲界
散心不能伏烦恼及證理故故欲界但有加行胜进。
【疏】无漏四道至加行等不成者然据实而言依未至
定中间禅四禅根本地及下三无色此之九处即具
有漏四道亦依中间禅无漏道断惑而得无学果如
何疏言中间禅唯有加行解脱胜进等三道而无四
道耶然说有顶中得有解脱胜进道者即约不还身
在有顶起下无所有处圣道而断有顶地惑若准此
疏中说有顶地中即有解脱解脱道类名解脱非是
无间道后邻次所起解脱道也即如不还果人身在
有顶起下无所有处圣道中无间道断上有顶惑巳
即无所有处无间道后引起无所有处解脱道从无
所有处解脱道后方引起有顶地中无漏解脱道即
以非次无间后之解脱故云解脱道类名解脱道等
后方引起有顶地中无漏胜进道也有解云有顶地
中亦有次无间道后之解脱道为胜不还果人既起
无所有处无间道断有顶惑次即合引起非想地中
解脱胜进道于理无违疏云下起者据显而说无所
有处无间道引无所有处解脱道胜偏说也故不言
非想地有以无间道后解脱道也。
【疏】对法第十四说至不复现前故者如得初果时即
舍初果向如得第二果时即舍前一来向乃至得阿
有希求心进后之心而无无间解脱二道又云趣求
及容预欲界许有若伏惑及印證欲界即无以欲界
散心不能伏烦恼及證理故故欲界但有加行胜进。
【疏】无漏四道至加行等不成者然据实而言依未至
定中间禅四禅根本地及下三无色此之九处即具
有漏四道亦依中间禅无漏道断惑而得无学果如
何疏言中间禅唯有加行解脱胜进等三道而无四
道耶然说有顶中得有解脱胜进道者即约不还身
在有顶起下无所有处圣道而断有顶地惑若准此
疏中说有顶地中即有解脱解脱道类名解脱非是
无间道后邻次所起解脱道也即如不还果人身在
有顶起下无所有处圣道中无间道断上有顶惑巳
即无所有处无间道后引起无所有处解脱道从无
所有处解脱道后方引起有顶地中无漏解脱道即
以非次无间后之解脱故云解脱道类名解脱道等
后方引起有顶地中无漏胜进道也有解云有顶地
中亦有次无间道后之解脱道为胜不还果人既起
无所有处无间道断有顶惑次即合引起非想地中
解脱胜进道于理无违疏云下起者据显而说无所
有处无间道引无所有处解脱道胜偏说也故不言
非想地有以无间道后解脱道也。
【疏】对法第十四说至不复现前故者如得初果时即
舍初果向如得第二果时即舍前一来向乃至得阿
卷十三 第 883c 页 X49-0883.png
罗汉果即舍阿罗汉向及第三果等故云如證此果
所摄道时即舍此向所摄道以不复现前故名舍即
得胜舍劣也乃至断九品惑时皆得胜舍劣。
【疏】如菩萨虽不言向果亦得胜舍劣至如得果故者
意云菩萨虽不同小乘得果舍向然亦有得胜舍劣
也如十地中地地皆有入住满心如得住地心即舍
入地心如得满地心即舍住地心如得第二地即舍
第一地等现观位者即无漏生法二空观也。
【疏】今约此文即转齐义至中上品也者意云转齐者
即有上中下三品无漏种子如从见道出巳至初地
住心此见道无漏种子即与住地无漏心种子力齐
乃至第十地住心所有巳前九地无漏种子亦与第
十地无漏种子力齐等乃至佛果住持所有巳前见
修十地之中无漏种子即与佛果位中无漏种子气
力齐等此中有难难云若巳前无漏种子皆与巳后
无漏种子力齐等者如何果位得有巳前未知当知
根巳知根耶答巳前未知当知及巳知根至于佛果
皆悉殊胜故巳前诸根至佛果位总名具知根摄不
名未知当知根也。
【疏】若约转灭义一种子转为中上至名舍劣也者意
云若转灭者即唯一品种子即转见道种为修道种
转修道种为无学道种若十地所修皆转前地种子
为后地种子等此如佛地论中及瑜伽释中广解如
转下品作中品转中品作上品转作上品之时前下
所摄道时即舍此向所摄道以不复现前故名舍即
得胜舍劣也乃至断九品惑时皆得胜舍劣。
【疏】如菩萨虽不言向果亦得胜舍劣至如得果故者
意云菩萨虽不同小乘得果舍向然亦有得胜舍劣
也如十地中地地皆有入住满心如得住地心即舍
入地心如得满地心即舍住地心如得第二地即舍
第一地等现观位者即无漏生法二空观也。
【疏】今约此文即转齐义至中上品也者意云转齐者
即有上中下三品无漏种子如从见道出巳至初地
住心此见道无漏种子即与住地无漏心种子力齐
乃至第十地住心所有巳前九地无漏种子亦与第
十地无漏种子力齐等乃至佛果住持所有巳前见
修十地之中无漏种子即与佛果位中无漏种子气
力齐等此中有难难云若巳前无漏种子皆与巳后
无漏种子力齐等者如何果位得有巳前未知当知
根巳知根耶答巳前未知当知及巳知根至于佛果
皆悉殊胜故巳前诸根至佛果位总名具知根摄不
名未知当知根也。
【疏】若约转灭义一种子转为中上至名舍劣也者意
云若转灭者即唯一品种子即转见道种为修道种
转修道种为无学道种若十地所修皆转前地种子
为后地种子等此如佛地论中及瑜伽释中广解如
转下品作中品转中品作上品转作上品之时前下
卷十三 第 884a 页 X49-0884.png
中品不复现前名之为灭故云转灭。
【论】一遍行真如至而不在故者此即别释遍行真如
者行谓有为诸行即我法二空所显真如于一切行
无不遍故故名遍行理实二空通馀九地今约初證
位故说初地真如名为遍行有云行者在也即真如
遍在一切法中故名遍行真如。
【疏】解能證得有四等者问十真如及十重障如何得
名能證得耶答由具十地十行断十重障證十真如
方能證得果上菩提涅槃故此四种皆名能證得意
说佛果菩提涅槃皆由因中修此四种而證得故故
唤四种名能證得。
【疏】此中真如约诠辨体至若不约诠说遍何法者二
无我名證今此二无我既遍一切法上即二无我之
理亦遍一切法即约诠辨真如体也亦非真如可说
遍者意云若不约诠说遍者真如离言亦不可说遍
也。
【疏】若不约诠说遍何法者意云若不约诠说者真如
离言亦不可言遮与不遍等十地菩萨證此真如时
皆约所生功德以立真如名故十地真如皆约诠辨
体此遍行即真如持业释。
【疏】遍行如者至无有一法非二空故者世亲解云此
法界遍一切行释曰一切世一切有为法中故一切
行既是无我故无我之真理亦遍一切法偏约人无
我也无性云此真如即是法空理即一切法皆名法
【论】一遍行真如至而不在故者此即别释遍行真如
者行谓有为诸行即我法二空所显真如于一切行
无不遍故故名遍行理实二空通馀九地今约初證
位故说初地真如名为遍行有云行者在也即真如
遍在一切法中故名遍行真如。
【疏】解能證得有四等者问十真如及十重障如何得
名能證得耶答由具十地十行断十重障證十真如
方能證得果上菩提涅槃故此四种皆名能證得意
说佛果菩提涅槃皆由因中修此四种而證得故故
唤四种名能證得。
【疏】此中真如约诠辨体至若不约诠说遍何法者二
无我名證今此二无我既遍一切法上即二无我之
理亦遍一切法即约诠辨真如体也亦非真如可说
遍者意云若不约诠说遍者真如离言亦不可说遍
也。
【疏】若不约诠说遍何法者意云若不约诠说者真如
离言亦不可言遮与不遍等十地菩萨證此真如时
皆约所生功德以立真如名故十地真如皆约诠辨
体此遍行即真如持业释。
【疏】遍行如者至无有一法非二空故者世亲解云此
法界遍一切行释曰一切世一切有为法中故一切
行既是无我故无我之真理亦遍一切法偏约人无
我也无性云此真如即是法空理即一切法皆名法
卷十三 第 884b 页 X49-0884.png
空法空之理亦遍一切然世亲无性各举一义然义
不足以体用别故体者谓法法即是体故无性云此
即法空约法体说用谓我我即主宰作用故世亲云
以无少法非无我故即约用说故体用各别今此论
中两义皆尽。
【疏】由通达此證得自他平等法性者解云有三种平
等一者佛平等若地前菩萨及异生等虽有念佛未
能普念有归依西方等不念弥勒等名不平等若至
地上證真如巳念一切佛普归依故于一念中供养
百亿诸佛等二者法平等若地前菩萨虽有所行未
能普修名不平等若至地上證法性巳于一切法发
心普修故一行中修一切行一切行中修一切行等
三者有情平等地前菩萨虽度众生皆初有缘未能
普度名不平等既至初地證同体大悲见一切有情
同于巳体不见身外别有众生凡所度生誓度一切
故于自他普皆平等。
【疏】因论生论乃至二行何别者此中问意如何名二
空又二空智下所对人法二种如何有别。
【疏】答执法有体执法有用二所治别也解云若执法
体即是法执法执即用法空智以除之若执法有作
用受即名我执菩萨即修我空智以断之虽亦有于
法上执有用者如执有了别等用今约多分执我有
用在主宰者即是我执任持者即是法执既所治二
执不同其能治二空智亦别。
不足以体用别故体者谓法法即是体故无性云此
即法空约法体说用谓我我即主宰作用故世亲云
以无少法非无我故即约用说故体用各别今此论
中两义皆尽。
【疏】由通达此證得自他平等法性者解云有三种平
等一者佛平等若地前菩萨及异生等虽有念佛未
能普念有归依西方等不念弥勒等名不平等若至
地上證真如巳念一切佛普归依故于一念中供养
百亿诸佛等二者法平等若地前菩萨虽有所行未
能普修名不平等若至地上證法性巳于一切法发
心普修故一行中修一切行一切行中修一切行等
三者有情平等地前菩萨虽度众生皆初有缘未能
普度名不平等既至初地證同体大悲见一切有情
同于巳体不见身外别有众生凡所度生誓度一切
故于自他普皆平等。
【疏】因论生论乃至二行何别者此中问意如何名二
空又二空智下所对人法二种如何有别。
【疏】答执法有体执法有用二所治别也解云若执法
体即是法执法执即用法空智以除之若执法有作
用受即名我执菩萨即修我空智以断之虽亦有于
法上执有用者如执有了别等用今约多分执我有
用在主宰者即是我执任持者即是法执既所治二
执不同其能治二空智亦别。
卷十三 第 884c 页 X49-0884.png
【疏】今出胜因者因者所以义意云第二地中菩萨能
离犯戒垢故显此真如具无边德。
【疏】新中边云由通达此作是思惟是故我今于同出
离一切行相应遍修治是为勤修相应出离者解云
中边意说由无分别智證无边德最胜理巳彼得智
中作是思惟我巳證得具含德性真如理故我今于
同出离涅槃性中修治诸行故云相应出离此亦最
胜即真如是持业释于同出离者即涅槃真如是诸
有情同出离处故云于同出离修相应行等。
【论】胜流真如者此第三地以三慧光照大乘法是故
此地名发光此显胜流教法所依真如故胜教法从
真如流出即真如是能流教法是所流即胜流法之
真如也是依主释。
【论】曰无摄受真如者此释第四地真如谓此地中得
菩提分法观离我我所执故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
执等所依止处亦非我执取故名无系属也。
【疏】世亲云于此中无许我所无摄我所至无有系属
者解云若总属我即当我所故作此言无计我所等
如北洲人无妻子等想不计我家妻子名无系属。
【疏】无性云至非自他摄者解云第三地中所有缘契
经等法爱愚与彼我执同对治断谓断爱故不计我
所观此法真如非自他我所摄受故名无系属也。
【疏】但言我所至不依如取之者意云如无性世亲但
言于此真如不计我所业者即性狭也何以故亦法
卷十三 第 885a 页 X49-0885.png
爱等无故而我见等不依如取之据此道理岂唯不
计真如为我所耶法爱我见慢等亦不缘故然始不
计如为我所故。
【疏】谓此真如伹为境故名为我所者此会前无性世
亲我所之文其实亦无我见慢爱等说无我所者谓
此真如但与我为境故所以但说真如为我所。
【疏】馀论说之至亦取如故者馀论中说真如为我所
者谓我境聚中不别离出真如真如亦在我境聚中
我执起时亦缘于如所以唤此真如名为我所也即
馀论与世亲所说不同。
【疏】今不于彼起我等执者意云若不于彼说我执言
而但说云我见等者即不摄我所见等谓摄我所见
等故说我执之言故论云非我执等所依取故亦无
摄受即真如持业释释。
【论】五类无别真如至类有异故者此释为第五如谓
此地中修得生死涅槃无差别道由此了知真如类
无差别不同眼等类有别故此亦类无别即真如故
持业释。
【疏】中边云此名相续无差别义者意云真如无差别
不同相续身有自他等差别故中边云由通达此得
十意乐平等此十平等即是十地论中十种净心十
净心者谨按十地论第七云一过去佛平等深净心
二未来佛三现在佛四戒净五心净六除见疑悔净
七道非道智净八行断智净九思量一切 提分法
计真如为我所耶法爱我见慢等亦不缘故然始不
计如为我所故。
【疏】谓此真如伹为境故名为我所者此会前无性世
亲我所之文其实亦无我见慢爱等说无我所者谓
此真如但与我为境故所以但说真如为我所。
【疏】馀论说之至亦取如故者馀论中说真如为我所
者谓我境聚中不别离出真如真如亦在我境聚中
我执起时亦缘于如所以唤此真如名为我所也即
馀论与世亲所说不同。
【疏】今不于彼起我等执者意云若不于彼说我执言
而但说云我见等者即不摄我所见等谓摄我所见
等故说我执之言故论云非我执等所依取故亦无
摄受即真如持业释释。
【论】五类无别真如至类有异故者此释为第五如谓
此地中修得生死涅槃无差别道由此了知真如类
无差别不同眼等类有别故此亦类无别即真如故
持业释。
【疏】中边云此名相续无差别义者意云真如无差别
不同相续身有自他等差别故中边云由通达此得
十意乐平等此十平等即是十地论中十种净心十
净心者谨按十地论第七云一过去佛平等深净心
二未来佛三现在佛四戒净五心净六除见疑悔净
七道非道智净八行断智净九思量一切 提分法
卷十三 第 885b 页 X49-0885.png
得上上净十化度一切众生净彼论解云于平等中
得清净是诸佛法及随顺诸佛法谓初三世佛十力
等是即诸佛法馀七随顺诸佛法也佛法因此戒定
慧化众生成戒即第四定是第五六七八九总智净
摄释曰于三宝所离疑惑心知佛所说通能出离外
道非道不能出离又谓我今断中下行而为发起上
妙圣行如次是彼六七八九。
师答云设然何失故论牒云若无彼相名缘彼等难
色等智展转成立真见有相论不言者以巧略。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十三本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十三末
【论】妙观察智至皆容现起者自下第三释妙观察智
于中有二初辨生空观品后明法空观品释生空中
有二初初起后明后起言生空观品二乘见位亦得
初起者此明初起二乘见位最初得故故三初起对
其菩萨故云亦得意说非但菩萨见道得二乘见道
亦得此智言此后展转至或至上位者此明后起有
其三位者从见道后展转至无学位此说定性二乘
起生空观品二者从四果回心向大乃至菩萨解行
得清净是诸佛法及随顺诸佛法谓初三世佛十力
等是即诸佛法馀七随顺诸佛法也佛法因此戒定
慧化众生成戒即第四定是第五六七八九总智净
摄释曰于三宝所离疑惑心知佛所说通能出离外
道非道不能出离又谓我今断中下行而为发起上
妙圣行如次是彼六七八九。
师答云设然何失故论牒云若无彼相名缘彼等难
色等智展转成立真见有相论不言者以巧略。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十三本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十三末
【论】妙观察智至皆容现起者自下第三释妙观察智
于中有二初辨生空观品后明法空观品释生空中
有二初初起后明后起言生空观品二乘见位亦得
初起者此明初起二乘见位最初得故故三初起对
其菩萨故云亦得意说非但菩萨见道得二乘见道
亦得此智言此后展转至或至上位者此明后起有
其三位者从见道后展转至无学位此说定性二乘
起生空观品二者从四果回心向大乃至菩萨解行
卷十三 第 885c 页 X49-0885.png
地终皆得起观察智即于地前一大阿僧祇劫满位
遣皆起故。
【疏】云渐悟入者至解行地终此所起者但是二乘位
所得生空智是菩萨妙观察智人者以未得菩萨见
道故巳智上位始从初地乃至佛果速起此智品此
通回心及以顿悟。
【疏】云顿悟至无学位谓至菩萨十地等故无学位者
意说佛果无学非是二乘无学于上三位中唯除有
漏及无心时馀一切中渐顿菩萨皆得起此智故疏
云渐顿皆尔问且如法空观起三时不起谓有漏及
生空菩萨无心时五位此中但说法空观耶答三藏
解云即唯此文护法正实入法空观必带生空观有
生空未必有法空亦人执起必带法执有法执时我
执不定故此智品义意亦同故。
【疏】既不障法空时明法空观必带生观疏加行入心
义亦违其说由前加心拟作细法空观故独入法空
观时必人法空为加行人空观以法空观微细亦违
其第七之中法执不行故第七识得平等性智。
【疏】此非有漏及无心时通上诸位者意说于上诸位
中若非是有漏及无心时一切皆得起。
【论】法空观品至皆容现起者此释法空观有二初明
初起后明后起菩萨见位方得初起者此明初起准
护法正意初见道时双證二空非前后起言此后展
转至皆容现起者此明后起即除有漏位生空观及
遣皆起故。
【疏】云渐悟入者至解行地终此所起者但是二乘位
所得生空智是菩萨妙观察智人者以未得菩萨见
道故巳智上位始从初地乃至佛果速起此智品此
通回心及以顿悟。
【疏】云顿悟至无学位谓至菩萨十地等故无学位者
意说佛果无学非是二乘无学于上三位中唯除有
漏及无心时馀一切中渐顿菩萨皆得起此智故疏
云渐顿皆尔问且如法空观起三时不起谓有漏及
生空菩萨无心时五位此中但说法空观耶答三藏
解云即唯此文护法正实入法空观必带生空观有
生空未必有法空亦人执起必带法执有法执时我
执不定故此智品义意亦同故。
【疏】既不障法空时明法空观必带生观疏加行入心
义亦违其说由前加心拟作细法空观故独入法空
观时必人法空为加行人空观以法空观微细亦违
其第七之中法执不行故第七识得平等性智。
【疏】此非有漏及无心时通上诸位者意说于上诸位
中若非是有漏及无心时一切皆得起。
【论】法空观品至皆容现起者此释法空观有二初明
初起后明后起菩萨见位方得初起者此明初起准
护法正意初见道时双證二空非前后起言此后展
转至皆容现起者此明后起即除有漏位生空观及
卷十三 第 886a 页 X49-0886.png
无心时三位馀一切位皆得起。
【疏】唯生观乃至或二俱观者此文意说成佛巳去唯
第六识起生空妙观察智智或观理非事或观事非
理或二种俱观皆得自在其第六识中亦得起法空
观智若大圆镜智平等性智此二智中唯有法空必
无性空智在因位中若第六识起生空智唯伏第七
识中我执亦不能引起第七识中法空智若第六识
起法空智方能引起第七识中平等性智故佛果中
第七八识唯起法空智其佛果中五识虽有二说一
云引起生空后得智由意议引起故言有说唯法空
后得智由解脱道后第六法空智外生故。
【疏】虽言初地即亦得起至起粗识者此释成所作智
有二师解此即初师佛地论中虽说初地得起意说
菩萨初地修道位中得起在初见道位中不起佛以
真相二见道中时起不容发起五识存外粗境故故
初地住心以后即修道摄问若见道中不得起五识
者如佛见道中菩萨顿悟百法明门见百佛世界励
思之。
【论】有义成佛方得初起是第二师护法正义言以十
地中义作意起故者此下三因成立言以十地中依
异熟议非无漏故此是第一因解云谓金刚心上来
异熟所及眼等五根定是有漏由斯十地不发无漏
眼等五识者有漏不共义不相应故者是第二因即
重成前因有外难云如末那识虽是有漏能发妙观
【疏】唯生观乃至或二俱观者此文意说成佛巳去唯
第六识起生空妙观察智智或观理非事或观事非
理或二种俱观皆得自在其第六识中亦得起法空
观智若大圆镜智平等性智此二智中唯有法空必
无性空智在因位中若第六识起生空智唯伏第七
识中我执亦不能引起第七识中法空智若第六识
起法空智方能引起第七识中平等性智故佛果中
第七八识唯起法空智其佛果中五识虽有二说一
云引起生空后得智由意议引起故言有说唯法空
后得智由解脱道后第六法空智外生故。
【疏】虽言初地即亦得起至起粗识者此释成所作智
有二师解此即初师佛地论中虽说初地得起意说
菩萨初地修道位中得起在初见道位中不起佛以
真相二见道中时起不容发起五识存外粗境故故
初地住心以后即修道摄问若见道中不得起五识
者如佛见道中菩萨顿悟百法明门见百佛世界励
思之。
【论】有义成佛方得初起是第二师护法正义言以十
地中义作意起故者此下三因成立言以十地中依
异熟议非无漏故此是第一因解云谓金刚心上来
异熟所及眼等五根定是有漏由斯十地不发无漏
眼等五识者有漏不共义不相应故者是第二因即
重成前因有外难云如末那识虽是有漏能发妙观
卷十三 第 886b 页 X49-0886.png
察智佛妨有漏根发无漏识故作此离云有漏不共
等解云末那是彼不同境根若眼等根具其四义一
者有漏即简佛果二者不共简现第八现第八与馀
为共依故三者必俱简无间灭根四者同境简第七
识第七识与五不同境故有漏五根具上四义发无
漏识不应理故言此二于境明昧异故是第三因解
云谓有漏根于境闇昧无漏五识于境明故此中立
比量简过等并如前四缘中解言而数间断作意起
故者此释妨难离云既佛果中根境常有应常恒起
成所作智故作此通云而数间断作意起故佛地中
亦作此说问前师云若许圆镜智金刚心起者即成
所作智亦应金刚无间道中智如佛佛地之佛果位
起言前师答佛有二种一者等觉佛二者妙觉佛彼
佛地论依等觉佛说故云佛果起成所作智故不相
违据护法意唯解脱道佛果得起圆镜成事二智。
【疏】地前种增入地二增意言之四智种子虽皆本有
要由薰萱发方得增长且地前由闻薰习故所以无
漏种子增长入地即生无漏现行故入地种现二皆
增长。
【疏】地前用增入地体增至唯护法义解云若地前由
有漏多闻熏习令无漏种功用增长入地巳去无漏
现行起巳更熏成无漏种子即是无漏种子体多各
增也现起别故者无漏现行起巳更别熏种不同地
前无漏现行未起今此疏文先双所本有新熏故唯
等解云末那是彼不同境根若眼等根具其四义一
者有漏即简佛果二者不共简现第八现第八与馀
为共依故三者必俱简无间灭根四者同境简第七
识第七识与五不同境故有漏五根具上四义发无
漏识不应理故言此二于境明昧异故是第三因解
云谓有漏根于境闇昧无漏五识于境明故此中立
比量简过等并如前四缘中解言而数间断作意起
故者此释妨难离云既佛果中根境常有应常恒起
成所作智故作此通云而数间断作意起故佛地中
亦作此说问前师云若许圆镜智金刚心起者即成
所作智亦应金刚无间道中智如佛佛地之佛果位
起言前师答佛有二种一者等觉佛二者妙觉佛彼
佛地论依等觉佛说故云佛果起成所作智故不相
违据护法意唯解脱道佛果得起圆镜成事二智。
【疏】地前种增入地二增意言之四智种子虽皆本有
要由薰萱发方得增长且地前由闻薰习故所以无
漏种子增长入地即生无漏现行故入地种现二皆
增长。
【疏】地前用增入地体增至唯护法义解云若地前由
有漏多闻熏习令无漏种功用增长入地巳去无漏
现行起巳更熏成无漏种子即是无漏种子体多各
增也现起别故者无漏现行起巳更别熏种不同地
前无漏现行未起今此疏文先双所本有新熏故唯
卷十三 第 886c 页 X49-0886.png
是护法师义问所言无漏虽体用增长四智之中是
佛智种子者答伹是妙观察平等性二智种子不言
大圆镜成所作佛故准正义十地之中不得圆镜成
事二智故十地中但熏发大圆镜成所智本种子增
故故此圆镜等亦智在十地中即各种增巳亦名用
增有能生当果功用先不能熏二智种子即无体增
若成佛巳去此二智种生二智现行现行即是现增
以不起更熏种子故无体增。
【论】大圆镜智至不可知故者第七缘佛境界门释四
智即分为四就释境智中有二智说此即初师伹缘
真如为境是无分别佛以行相所缘不可知故。
【疏】庄严论说于一切境皆不愚迷故者意说大圆镜
智缘一切境不愚不迷以无妄执故名不愚分明显
了故名不迷前缘俱时行相虽亦不可知能非不愚
故即缘境不了名愚也或十二处者但说根境即亦
识向根处摄即六根六识俱名识故所以但说十二
处更不言十八界。
【疏】行相所缘者解云行相者言见分所缘者境也护
法正义故佛地经云复次妙生大圆镜智者如依圆
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
现唯以圆镜为譬喻者当知圆镜如来智镜平等平
等是故智镜名圆镜智故佛地论云此中以喻显示
大圆镜智是能生现诸法影像平等因缘谓诸如来
第八净识能现能生智等影像如大圆镜能现世间
佛智种子者答伹是妙观察平等性二智种子不言
大圆镜成所作佛故准正义十地之中不得圆镜成
事二智故十地中但熏发大圆镜成所智本种子增
故故此圆镜等亦智在十地中即各种增巳亦名用
增有能生当果功用先不能熏二智种子即无体增
若成佛巳去此二智种生二智现行现行即是现增
以不起更熏种子故无体增。
【论】大圆镜智至不可知故者第七缘佛境界门释四
智即分为四就释境智中有二智说此即初师伹缘
真如为境是无分别佛以行相所缘不可知故。
【疏】庄严论说于一切境皆不愚迷故者意说大圆镜
智缘一切境不愚不迷以无妄执故名不愚分明显
了故名不迷前缘俱时行相虽亦不可知能非不愚
故即缘境不了名愚也或十二处者但说根境即亦
识向根处摄即六根六识俱名识故所以但说十二
处更不言十八界。
【疏】行相所缘者解云行相者言见分所缘者境也护
法正义故佛地经云复次妙生大圆镜智者如依圆
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
现唯以圆镜为譬喻者当知圆镜如来智镜平等平
等是故智镜名圆镜智故佛地论云此中以喻显示
大圆镜智是能生现诸法影像平等因缘谓诸如来
第八净识能现能生智等影像如大圆镜能现世间
卷十三 第 887a 页 X49-0887.png
一切影像又佛地经云如大圆镜有乐福人悬高胜
处无所动摇诸有去来无量众生于此观察自身得
失为欲存得舍诸失故如是如来悬圆镜智处净法
界无间断故无所动摇欲令无量无数众生观于染
净为欲取净舍诸染故佛地论云高胜处者所谓高
幢或馀胜处净法界者无垢真如处谓安处或依或
缘无间断故无动摇者由此镜智依缘法界穷生死
际恒常随遂相续无断故无动摇此义意云大圆镜
智永离一切分别动摇一得巳后尽未来际相续无
断其馀三智虽无妄计而有无执作意分别證得巳
后或行不行非不动摇不行者约十地说有不行时
佛果常行也又佛地经云如圆镜极善磨莹鉴净无
垢光明遍照如是如来大圆镜智于佛智上一切烦
恼所知障垢永出离故极善磨莹为依止定所摄持
故鉴净无垢作诸众生利乐事故光明遍照佛地论
云鉴者谓自性极清净故净谓离客尘故言无垢者
由鉴净故离烦恼所知二种障也故名无垢光明者
由鉴故曰光由净故曰明为依止定所摄持故此所
依止定是金刚喻定即首楞严定也由彼定力最极
清净离分别故镜智生时鉴净无垢遍照无定说圆
镜鉴净无垢令他见面得失之相为饶益事是故说
名光明遍照大圆镜智自性清净鉴净无垢虽不可
见而起受用及变化身能生诸智成辨众生诸饶益
事是故说名光明遍照又佛地经云又如圆镜依缘
处无所动摇诸有去来无量众生于此观察自身得
失为欲存得舍诸失故如是如来悬圆镜智处净法
界无间断故无所动摇欲令无量无数众生观于染
净为欲取净舍诸染故佛地论云高胜处者所谓高
幢或馀胜处净法界者无垢真如处谓安处或依或
缘无间断故无动摇者由此镜智依缘法界穷生死
际恒常随遂相续无断故无动摇此义意云大圆镜
智永离一切分别动摇一得巳后尽未来际相续无
断其馀三智虽无妄计而有无执作意分别證得巳
后或行不行非不动摇不行者约十地说有不行时
佛果常行也又佛地经云如圆镜极善磨莹鉴净无
垢光明遍照如是如来大圆镜智于佛智上一切烦
恼所知障垢永出离故极善磨莹为依止定所摄持
故鉴净无垢作诸众生利乐事故光明遍照佛地论
云鉴者谓自性极清净故净谓离客尘故言无垢者
由鉴净故离烦恼所知二种障也故名无垢光明者
由鉴故曰光由净故曰明为依止定所摄持故此所
依止定是金刚喻定即首楞严定也由彼定力最极
清净离分别故镜智生时鉴净无垢遍照无定说圆
镜鉴净无垢令他见面得失之相为饶益事是故说
名光明遍照大圆镜智自性清净鉴净无垢虽不可
见而起受用及变化身能生诸智成辨众生诸饶益
事是故说名光明遍照又佛地经云又如圆镜依缘
卷十三 第 887b 页 X49-0887.png
本质种种影像相貌生起如是如来大圆镜智于一
切智依诸缘故种种智影相貌生起此中意说大圆
镜智相应净识有二种用一因缘用谓净识中具有
一切能现能生身土境智净法种子若遇外缘即便
变现身土境界种种影像二增上缘用谓佛净识善
根愿力所生起故若诸众生善根成熟尔时净识为
增上缘现身土言诸众生善根成满又佛地经云又
如圆镜与众影像非合非离不聚集故名非合现彼
缘故名非离如是如来大圆镜智与众智影非合非
离佛地论云如世圆镜虽能为因起众影像而不与
彼影像和合彼未生前由未有体故圆镜与影像亦
非别离现彼缘故由能为缘现彼影像也大圆镜智
亦复如是虽能为因生智等影而与智等非合非离
非合彼未生前由未有体不聚集故言非离者要有
镜智智等影生无则不生不散失故是此为略说圆
镜智相。
【疏】或似后得至真观后生故者此明后得智有二解
且第一解云佛地论说若馀三智由有根本引起后
得智有本后二智名引若此成事智先无根本引起
成事智中有后得智今第一解云或似后得名后得
智意云其佛果成事智即似因中平等妙观后得以
菩萨因十地中平等妙观后得智不證真故今成事
智亦不證真故名后得即似后得故名后得其体不
是后得第二解云或如后得因中缘俗真观后生故
切智依诸缘故种种智影相貌生起此中意说大圆
镜智相应净识有二种用一因缘用谓净识中具有
一切能现能生身土境智净法种子若遇外缘即便
变现身土境界种种影像二增上缘用谓佛净识善
根愿力所生起故若诸众生善根成熟尔时净识为
增上缘现身土言诸众生善根成满又佛地经云又
如圆镜与众影像非合非离不聚集故名非合现彼
缘故名非离如是如来大圆镜智与众智影非合非
离佛地论云如世圆镜虽能为因起众影像而不与
彼影像和合彼未生前由未有体故圆镜与影像亦
非别离现彼缘故由能为缘现彼影像也大圆镜智
亦复如是虽能为因生智等影而与智等非合非离
非合彼未生前由未有体不聚集故言非离者要有
镜智智等影生无则不生不散失故是此为略说圆
镜智相。
【疏】或似后得至真观后生故者此明后得智有二解
且第一解云佛地论说若馀三智由有根本引起后
得智有本后二智名引若此成事智先无根本引起
成事智中有后得智今第一解云或似后得名后得
智意云其佛果成事智即似因中平等妙观后得以
菩萨因十地中平等妙观后得智不證真故今成事
智亦不證真故名后得即似后得故名后得其体不
是后得第二解云或如后得因中缘俗真观后生故
卷十三 第 887c 页 X49-0887.png
意云因中平等妙观后得智唯缘俗故今此佛果成
事智亦似因中后得智唯缘俗所以果上成事智名
后得也。
【疏】馀所引文勘佛地论者馀智所引文勘佛地论文。
【疏】因有二类种果恒唯一种生二用现行未获述之
解云因十地中根本后得各别有种生故云二类种
以后得现行受熏故若至佛果唯有一类种所生现
行而有二用缘真名正体缘俗名后得以后得不熏
种也有说从初地至五地即根本后得二智各别种
生若从五地巳后乃至佛果即唯一缘生二智现行
以五地中真俗行相互违合令相应即真俗合缘故
唯种一又佛果后得智起更不熏种种但有一更无
二种如此之义广辨在馀处此中未获具明且略指
耳亦如五受各别种生其身云佛且欲界中在五识
者知其名更在意地者名喜名忧等故欲界中五受
各别种生若初二近分定有喜有舍亦各别种生若
第三禅中近根本喜乐亦各别种生若第四禅以上
舍各别种生此等即同五地以前本后二智各别种
生唯初二根本地中喜乐同种生即一今现行々々
而有二用能悦心名喜乐能遍身故为乐又勤勇故
即名为喜安静故名为乐故论云尤重悦微有差别
即同五地巳上一种生二现行佛果亦尔。
【论】佛地经说至平等性故者此第三护法师引文有
二因成立此即初因故佛地经云复次妙生平等性
事智亦似因中后得智唯缘俗所以果上成事智名
后得也。
【疏】馀所引文勘佛地论者馀智所引文勘佛地论文。
【疏】因有二类种果恒唯一种生二用现行未获述之
解云因十地中根本后得各别有种生故云二类种
以后得现行受熏故若至佛果唯有一类种所生现
行而有二用缘真名正体缘俗名后得以后得不熏
种也有说从初地至五地即根本后得二智各别种
生若从五地巳后乃至佛果即唯一缘生二智现行
以五地中真俗行相互违合令相应即真俗合缘故
唯种一又佛果后得智起更不熏种种但有一更无
二种如此之义广辨在馀处此中未获具明且略指
耳亦如五受各别种生其身云佛且欲界中在五识
者知其名更在意地者名喜名忧等故欲界中五受
各别种生若初二近分定有喜有舍亦各别种生若
第三禅中近根本喜乐亦各别种生若第四禅以上
舍各别种生此等即同五地以前本后二智各别种
生唯初二根本地中喜乐同种生即一今现行々々
而有二用能悦心名喜乐能遍身故为乐又勤勇故
即名为喜安静故名为乐故论云尤重悦微有差别
即同五地巳上一种生二现行佛果亦尔。
【论】佛地经说至平等性故者此第三护法师引文有
二因成立此即初因故佛地经云复次妙生平等性
卷十三 第 888a 页 X49-0888.png
智者由十种相圆满成就一證得诸相增上喜爱平
等法性圆满成故二一切领受缘起平等三异相非
相平等四弘济大慈平等五无待大悲平等六随诸
众生所乐示现平等七一切众生敬受所说平等八
世间寂静皆同一味平等九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平
等十修植无量功德究竟平等解云依佛地经论以
释此文第一證得诸相者论云诸大士相及诸随好
相差别故皆名为相如是诸相远离遍计所执自性
说名平等故契经言诸大士相如来即说以为非相
遍计所执实相是故说名诸大士相增上者谓富贵
自在等如是一切富贵自在远离遍计所执自性说
名平等故契经言世尊我今解了一切以无我故无
贪无富喜爱者谓所有喜爱由遍计力于顺彼法发
生欢喜于违彼法发生忧戚遍计所执诸法无故于
彼一切遍计所执喜爱亦无说名平等菩萨證得智
时达解如是所说诸相增上喜爱平等法性故名證
得平等性智初地菩萨最初證得后后地中修令增
长至佛地圆满成就从此巳后更无增长二一切领
受缘起平等者解云缘起有二谓内及外内缘起者
谓无明等十二有支也外缘起者谓种芽等一切外
物如是缘起自相是所领受故名领受或假有情是
能领受故名为领受缘起诸法是所领受缘起无作
用故空无我故无补特伽罗故远离遍计所执自性
说名平等菩萨證此智时达解如是所说一切领受
等法性圆满成故二一切领受缘起平等三异相非
相平等四弘济大慈平等五无待大悲平等六随诸
众生所乐示现平等七一切众生敬受所说平等八
世间寂静皆同一味平等九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平
等十修植无量功德究竟平等解云依佛地经论以
释此文第一證得诸相者论云诸大士相及诸随好
相差别故皆名为相如是诸相远离遍计所执自性
说名平等故契经言诸大士相如来即说以为非相
遍计所执实相是故说名诸大士相增上者谓富贵
自在等如是一切富贵自在远离遍计所执自性说
名平等故契经言世尊我今解了一切以无我故无
贪无富喜爱者谓所有喜爱由遍计力于顺彼法发
生欢喜于违彼法发生忧戚遍计所执诸法无故于
彼一切遍计所执喜爱亦无说名平等菩萨證得智
时达解如是所说诸相增上喜爱平等法性故名證
得平等性智初地菩萨最初證得后后地中修令增
长至佛地圆满成就从此巳后更无增长二一切领
受缘起平等者解云缘起有二谓内及外内缘起者
谓无明等十二有支也外缘起者谓种芽等一切外
物如是缘起自相是所领受故名领受或假有情是
能领受故名为领受缘起诸法是所领受缘起无作
用故空无我故无补特伽罗故远离遍计所执自性
说名平等菩萨證此智时达解如是所说一切领受
卷十三 第 888b 页 X49-0888.png
缘起平等法性故名證得故经说云梵志一切法性
即是缘生缘起法性悟解此故名为菩提乃至广说
不见少法离缘起性此中缘起平等法性为缘起性
三远离异相非相者解云色等诸法变坏等相不相
似故名为异相远离如是各别异相即是共相谓无
常等或如青等如是共相以何为相以非相为相如
契经言一切法性唯有一相所谓非相非相即是平
等法性达解如是遍计所执一切法性毕竟永无平
等法性故名證得复有说者远离异相者离有相远
离非相者离无相即离有相离无名平等性即智證
此性平等性智四弘济大慈平等法性者解云菩萨
平等性智如实义者缘法界亦缘有情但无分别平
等等行相了知一切假立有情性平等故缘生等法
性平等故无我真如性平等故名平等性智即平等
救济一切有情及于一切有情此六字可释或普于
一切有情诸法无我真如平等性转恒常现行故名
平等五无待大悲平等法性者解云声闻等悲不能
拔济一切有情唯缘欲界少分行相暂时而转如来
大悲普能拔济一切有情通缘三界遍满行相恒时
而转言无待者无所观待恒救不舍故名无所待无
待得名大悲于一切有情平等而转以有情界无边
际故成熟有情时无暂癈故大慈大悲以无瞋不害
无痴善根为自性与乐拔苦行相有异慈是无瞋悲
是不害无待大悲无差别转故名平等此即法性或
即是缘生缘起法性悟解此故名为菩提乃至广说
不见少法离缘起性此中缘起平等法性为缘起性
三远离异相非相者解云色等诸法变坏等相不相
似故名为异相远离如是各别异相即是共相谓无
常等或如青等如是共相以何为相以非相为相如
契经言一切法性唯有一相所谓非相非相即是平
等法性达解如是遍计所执一切法性毕竟永无平
等法性故名證得复有说者远离异相者离有相远
离非相者离无相即离有相离无名平等性即智證
此性平等性智四弘济大慈平等法性者解云菩萨
平等性智如实义者缘法界亦缘有情但无分别平
等等行相了知一切假立有情性平等故缘生等法
性平等故无我真如性平等故名平等性智即平等
救济一切有情及于一切有情此六字可释或普于
一切有情诸法无我真如平等性转恒常现行故名
平等五无待大悲平等法性者解云声闻等悲不能
拔济一切有情唯缘欲界少分行相暂时而转如来
大悲普能拔济一切有情通缘三界遍满行相恒时
而转言无待者无所观待恒救不舍故名无所待无
待得名大悲于一切有情平等而转以有情界无边
际故成熟有情时无暂癈故大慈大悲以无瞋不害
无痴善根为自性与乐拔苦行相有异慈是无瞋悲
是不害无待大悲无差别转故名平等此即法性或
卷十三 第 888c 页 X49-0888.png
缘平等法性为境故名平等性智六随诸众生所乐
示现平等法性者解云随诸有情乐见如来色身差
别如来示现如是色身如来虽居无戏论位由平等
智增上力故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现琉璃等微妙色
身令诸有情善根成熟自心变似如是身相谓自心
外见如来身如契经言由诸如来慈善根力示现无
量随类化身令天人等自心变异见如来身如金色
等如是示现一切如来形相平等如是平等即是法
性是故说名平等法性七一切众生敬受所说平等
法性者解云若有如是种类语业能令有情善根成
熟闻生欢喜得净信乐如来便现如是语业令彼得
闻如来虽无戏论分别由悲愿力如是示现所化有
情自胜解力如是变异谓自心外闻佛音声如来所
出一切语言称机宜故诸天人等皆无违逆故名敬
受所说如是语言诸佛同现故名平等如是平等即
名法性是故说名平等法性此平等智由前修习佛
果圆满成故八世间寂静皆同一味平等法性者解
云有漏五蕴说名世间念念对治二种坏故即彼息
灭名为寂静由此于此而寂静故即是圣道及以涅
槃依他起性世间寂静同归真如圆成实性故名一
味又世间者遍计所执此本性无说名寂静如是寂
静所显真如无差别故名为一味此即名为平等法
性由此一味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
就九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平等法性者解云世间诸
示现平等法性者解云随诸有情乐见如来色身差
别如来示现如是色身如来虽居无戏论位由平等
智增上力故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现琉璃等微妙色
身令诸有情善根成熟自心变似如是身相谓自心
外见如来身如契经言由诸如来慈善根力示现无
量随类化身令天人等自心变异见如来身如金色
等如是示现一切如来形相平等如是平等即是法
性是故说名平等法性七一切众生敬受所说平等
法性者解云若有如是种类语业能令有情善根成
熟闻生欢喜得净信乐如来便现如是语业令彼得
闻如来虽无戏论分别由悲愿力如是示现所化有
情自胜解力如是变异谓自心外闻佛音声如来所
出一切语言称机宜故诸天人等皆无违逆故名敬
受所说如是语言诸佛同现故名平等如是平等即
名法性是故说名平等法性此平等智由前修习佛
果圆满成故八世间寂静皆同一味平等法性者解
云有漏五蕴说名世间念念对治二种坏故即彼息
灭名为寂静由此于此而寂静故即是圣道及以涅
槃依他起性世间寂静同归真如圆成实性故名一
味又世间者遍计所执此本性无说名寂静如是寂
静所显真如无差别故名为一味此即名为平等法
性由此一味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
就九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平等法性者解云世间诸
卷十三 第 889a 页 X49-0889.png
法略有八种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
乐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现诽拨名毁不
现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
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如是八种总有二品四违名
苦四顺名乐生欣戚故或复此中略说最后苦乐一
对圣者居中恒常一味得利不高遇衰不下如是乃
至乐而无爱苦而无恚如契经言圣处世间平等一
味犹如虚空凡愚在世计有差别由彼远离遍计所
执世间八法于一切处皆同一味即此说名平等法
性由此一味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
就十种植无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者解云功德即
是菩提分等诸功德法熏种长养成熟解脱说名修
植平等性智虽无分别由佛菩萨智增上力如如意
珠令异身中功德生长成熟解脱名平等智言究竟
者能得三乘般涅槃故如是智名平等法性远离遍
计所执性故即此名为平等法性由此功德如前修
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如是所说平等性
智于十地中菩萨分得如来果佛圆满成就。
【论】庄严论说缘诸有情自佗平等至佛影像故者解
云缘诸有情者即平等智缘十地位中菩萨也自佗
平等者即由如来平等性智他十地菩萨摄他闻巳
即身外无别众生众生外无别自身故名平等随他
胜解者即随十地菩萨心中所乐欲闻佛法欲见佛
身如来即随所乐说法现身等示现无边佛影像故
乐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现诽拨名毁不
现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
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如是八种总有二品四违名
苦四顺名乐生欣戚故或复此中略说最后苦乐一
对圣者居中恒常一味得利不高遇衰不下如是乃
至乐而无爱苦而无恚如契经言圣处世间平等一
味犹如虚空凡愚在世计有差别由彼远离遍计所
执世间八法于一切处皆同一味即此说名平等法
性由此一味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
就十种植无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者解云功德即
是菩提分等诸功德法熏种长养成熟解脱说名修
植平等性智虽无分别由佛菩萨智增上力如如意
珠令异身中功德生长成熟解脱名平等智言究竟
者能得三乘般涅槃故如是智名平等法性远离遍
计所执性故即此名为平等法性由此功德如前修
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如是所说平等性
智于十地中菩萨分得如来果佛圆满成就。
【论】庄严论说缘诸有情自佗平等至佛影像故者解
云缘诸有情者即平等智缘十地位中菩萨也自佗
平等者即由如来平等性智他十地菩萨摄他闻巳
即身外无别众生众生外无别自身故名平等随他
胜解者即随十地菩萨心中所乐欲闻佛法欲见佛
身如来即随所乐说法现身等示现无边佛影像故
卷十三 第 889b 页 X49-0889.png
者即为十地菩萨现十变他受用身等随所见分别
每地中皆为现身。
【论】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至二智所摄者故佛地论云
依十种因应知分别妙观察智十种因者一建立因
二生起因三欢喜因四分别因五受用因六趣差别
因七界差别因八雨大法雨因九降伏怨敌因十断
一切疑因第一建立因者解云譬如世界持众生界
如是如来妙观察智任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
无碍辨说诸佛妙法故论云此中显示建立因相譬
如世界持众生界者如诸有情自心所变下风轮等
诸世界相持自心所变眼等诸有情界如是如来妙
观察智能持一切陀罗尼门广说乃至诸佛妙法故
此智相应第六意识普与一切功德相应及能引发
诸功德故说能任持是名建立因建立如上诸佛法
故第二生起因相者释曰佛地经云又如世界是诸
众生顿起一切种种无量相识因缘如是如来妙观
察智能为顿起一切所知无碍妙智种种无量相识
因缘论云此中显示生起因相意说诸器世间能为
众生种种地上无量空中相识生因如是如来妙观
察智一时顿于一切境界譬如虚空能了无碍能为
一切种种世间无量出世所缘境界相识生因意说
起能现彼一切境相令相识得生故说为因即缘因
非亲因也即取相之识由智所起说智为生因第三
欢喜因相者释曰佛地经云又如世界种种可玩园
每地中皆为现身。
【论】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至二智所摄者故佛地论云
依十种因应知分别妙观察智十种因者一建立因
二生起因三欢喜因四分别因五受用因六趣差别
因七界差别因八雨大法雨因九降伏怨敌因十断
一切疑因第一建立因者解云譬如世界持众生界
如是如来妙观察智任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
无碍辨说诸佛妙法故论云此中显示建立因相譬
如世界持众生界者如诸有情自心所变下风轮等
诸世界相持自心所变眼等诸有情界如是如来妙
观察智能持一切陀罗尼门广说乃至诸佛妙法故
此智相应第六意识普与一切功德相应及能引发
诸功德故说能任持是名建立因建立如上诸佛法
故第二生起因相者释曰佛地经云又如世界是诸
众生顿起一切种种无量相识因缘如是如来妙观
察智能为顿起一切所知无碍妙智种种无量相识
因缘论云此中显示生起因相意说诸器世间能为
众生种种地上无量空中相识生因如是如来妙观
察智一时顿于一切境界譬如虚空能了无碍能为
一切种种世间无量出世所缘境界相识生因意说
起能现彼一切境相令相识得生故说为因即缘因
非亲因也即取相之识由智所起说智为生因第三
欢喜因相者释曰佛地经云又如世界种种可玩园
卷十三 第 889c 页 X49-0889.png
林池等之所庄严甚可爱乐如是如来妙观察智种
种可玩波罗蜜多菩提分法十力无畏不共佛法之
所庄严甚可爱乐论此中显示欢喜因相如器世间
种种可玩园林池等绮饰间列威光炽盛令诸有情
欢喜爱乐如是如来妙观察智种种可玩波罗蜜多
菩提分法等绮饰间列威光炽盛令诸菩萨欢喜爱
乐故知即是菩萨欢喜之因名欢喜因相第四分别
因相者释曰佛地经云又如世界洲渚日月六欲天
等梵身天等妙饰间列如是如来妙观察智世及出
世衰盛因果声闻独觉菩萨圆證无馀观察妙饰间
列论云此中显示分别因相如器世间无量洲渚六
欲天等梵身天等者解云离欲寂静名之为梵身者
众也等者等取此上诸天如是洲渚及渚天等妙饰
间列不相杂乱洲瞻部等四洲渚谓八小渚等如是
妙观察智普能观察世及出世间衰盛因果三乘圆
證妙饰间列不相杂乱解云恶趣因果名世间衰善
趣因果名世间盛又二乘因果名出世衰大乘因果
名出世盛言圆證者即是果位言三乘者显其因位
又圆證者唯说佛果妙观察智观此诸法法相异故
智如其境行相不离分明显现是故说名妙饰间列
由智分别众相不杂故名分别因相第五受用因相
者释曰佛地经云又如世界为诸众生广大受用如
是如来妙观察智示现一切诸佛众会雨大法雨为
令众生受大法乐论云此中显示受用因相如器世
种可玩波罗蜜多菩提分法十力无畏不共佛法之
所庄严甚可爱乐论此中显示欢喜因相如器世间
种种可玩园林池等绮饰间列威光炽盛令诸有情
欢喜爱乐如是如来妙观察智种种可玩波罗蜜多
菩提分法等绮饰间列威光炽盛令诸菩萨欢喜爱
乐故知即是菩萨欢喜之因名欢喜因相第四分别
因相者释曰佛地经云又如世界洲渚日月六欲天
等梵身天等妙饰间列如是如来妙观察智世及出
世衰盛因果声闻独觉菩萨圆證无馀观察妙饰间
列论云此中显示分别因相如器世间无量洲渚六
欲天等梵身天等者解云离欲寂静名之为梵身者
众也等者等取此上诸天如是洲渚及渚天等妙饰
间列不相杂乱洲瞻部等四洲渚谓八小渚等如是
妙观察智普能观察世及出世间衰盛因果三乘圆
證妙饰间列不相杂乱解云恶趣因果名世间衰善
趣因果名世间盛又二乘因果名出世衰大乘因果
名出世盛言圆證者即是果位言三乘者显其因位
又圆證者唯说佛果妙观察智观此诸法法相异故
智如其境行相不离分明显现是故说名妙饰间列
由智分别众相不杂故名分别因相第五受用因相
者释曰佛地经云又如世界为诸众生广大受用如
是如来妙观察智示现一切诸佛众会雨大法雨为
令众生受大法乐论云此中显示受用因相如器世
卷十三 第 890a 页 X49-0890.png
间随有情业增上力故阿赖耶识共相种子变生种
种共相资具为令有情广大受用如是如来妙观察
智助平等智为增上缘击发镜智相应净识现受用
身种种众会威德炽盛雨大法雨为令地上诸大菩
萨受大法乐亦助如来成所作智为增上缘击发镜
智相应净识现变化身种种众会威德炽盛雨正法
雨为令地前所化有情受用法乐第六趣差别因相
者释曰佛地经云如世界中五趣可得所谓地狱饿
鬼畜生人趣天趣如是如来观察智上无边因果五
趣差别具足显现论云此中显示趣差别因相如世
界中随诸有情业增上力故阿赖耶识不共相种变
生种种五趣因果差别可得如是如来妙观察智五
趣因果为境界故似其五趣因果二相差别显现非
亲生五趣诸阿素洛种类不定或天或鬼或复傍生
故不别说也第七界差别因相者释云佛地经云如
世界中欲色无色诸界可得如是如来观察智上无
边因果三界差别具足显现论云此中显示界差别
因相如世界中随有情业增上力故阿赖耶识共不
共相种子变生三界因果差别可得此中世界通情
非情谓有情世界及器世界以器世界持有情及非
情界若有情世界唯能任持有情界故如来妙观察
智三界因果为境界故似其三界因果二相差别显
现非亲能生三界因果也此中意说妙观察智普能
观察一切境故遍似一切诸界趣生因果相现如净
种共相资具为令有情广大受用如是如来妙观察
智助平等智为增上缘击发镜智相应净识现受用
身种种众会威德炽盛雨大法雨为令地上诸大菩
萨受大法乐亦助如来成所作智为增上缘击发镜
智相应净识现变化身种种众会威德炽盛雨正法
雨为令地前所化有情受用法乐第六趣差别因相
者释曰佛地经云如世界中五趣可得所谓地狱饿
鬼畜生人趣天趣如是如来观察智上无边因果五
趣差别具足显现论云此中显示趣差别因相如世
界中随诸有情业增上力故阿赖耶识不共相种变
生种种五趣因果差别可得如是如来妙观察智五
趣因果为境界故似其五趣因果二相差别显现非
亲生五趣诸阿素洛种类不定或天或鬼或复傍生
故不别说也第七界差别因相者释云佛地经云如
世界中欲色无色诸界可得如是如来观察智上无
边因果三界差别具足显现论云此中显示界差别
因相如世界中随有情业增上力故阿赖耶识共不
共相种子变生三界因果差别可得此中世界通情
非情谓有情世界及器世界以器世界持有情及非
情界若有情世界唯能任持有情界故如来妙观察
智三界因果为境界故似其三界因果二相差别显
现非亲能生三界因果也此中意说妙观察智普能
观察一切境故遍似一切诸界趣生因果相现如净
卷十三 第 890b 页 X49-0890.png
圆镜现众影像一切镜相皆现其中问未审与大圆
镜智何别答大圆镜智以一切皆不愚故虽能显现
一切影像任运转故而无分别此观察智能现一切
境相亦有分别若无分别则不能观因果等事及为
众会说法断疑此文定證无漏心等亦有相分以如
来智上五趣三界无边因果具足现故第八雨大法
雨因相者释曰佛地经云如世界中苏迷卢等大宝
山王显现可得如是如来观察智上诸佛菩萨威神
所引广大甚深教法可得论云此中显示雨大法雨
因相如器世间由诸众生业增上力起诸宝山如是
如来妙观察智由诸有情感正法业增上力故起佛
菩萨威神所引深大教法此教开示诸佛菩萨自在
威神亦能引发彼威神力是故说名诸佛菩萨威神
所引此说如来妙观察智能发镜智相应识上教法
影像或自能现教法影像由此为缘善根成熟所化
有情自心变现第九降伏怨敌因相者释曰佛地经
云如世界中广大甚深不可倾动大海可得如是如
来观察智上一切天魔外道异论所不倾动甚深法
海教法可得论云此中显示降伏怨敌因相如器世
间由诸众生业增上力起诸大海不可倾动如是如
来妙观察智由诸有情感正法业增上力故起法界
教不可倾动法界即是空无相理说法界理名法界
教诸外道等皆依诸见法界空理对治诸见离诸见
趣是故空教彼不能测不能倾动前威神教威神高
镜智何别答大圆镜智以一切皆不愚故虽能显现
一切影像任运转故而无分别此观察智能现一切
境相亦有分别若无分别则不能观因果等事及为
众会说法断疑此文定證无漏心等亦有相分以如
来智上五趣三界无边因果具足现故第八雨大法
雨因相者释曰佛地经云如世界中苏迷卢等大宝
山王显现可得如是如来观察智上诸佛菩萨威神
所引广大甚深教法可得论云此中显示雨大法雨
因相如器世间由诸众生业增上力起诸宝山如是
如来妙观察智由诸有情感正法业增上力故起佛
菩萨威神所引深大教法此教开示诸佛菩萨自在
威神亦能引发彼威神力是故说名诸佛菩萨威神
所引此说如来妙观察智能发镜智相应识上教法
影像或自能现教法影像由此为缘善根成熟所化
有情自心变现第九降伏怨敌因相者释曰佛地经
云如世界中广大甚深不可倾动大海可得如是如
来观察智上一切天魔外道异论所不倾动甚深法
海教法可得论云此中显示降伏怨敌因相如器世
间由诸众生业增上力起诸大海不可倾动如是如
来妙观察智由诸有情感正法业增上力故起法界
教不可倾动法界即是空无相理说法界理名法界
教诸外道等皆依诸见法界空理对治诸见离诸见
趣是故空教彼不能测不能倾动前威神教威神高
卷十三 第 890c 页 X49-0890.png
广故喻宝山此法界教法界甚深故喻大海妙观察
智是能显照一切境因故能起说一切法教略说胜
者是故契经说佛世尊名大智日普能照了一切法
故第十断一切疑因相者释曰佛地经云又如世界
大小轮山之所围绕如是如来妙观察智不愚一切
自相共相之所围绕论云此中显示断一切疑因相
如器世界一妙高山七大金山八大海水四大洲等
总于其外有小轮山周匝围绕如是为一积数至千
复总于外有次轮山周匝围绕名小千界如是为一
复数至千更总于外有次轮山周匝围绕名中千界
如是为一复数至千总于其外有大轮山周匝围绕
有大风轮总持其下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名为
大小轮山之所围绕如是如来妙观察智遍知一切
自相共相能断世间一切疑惑自共相愚是疑惑因
知自共相无此愚故自无疑惑能断他疑大圆镜智
永离二障不愚一切自相共相能生此智摄护此智
故名围绕镜智虽能知一切法自相共相无分别故
不能为他说法断疑此智能知有分别故能为一切
说法断疑名断疑因相此观察智镜智能持如风持
下风持世界世界有大小轮山之所围绕又此智体
能知诸法自相共相二种行相之所围绕自相行相
如小轮山共相行相如大轮山问如来净智现量所
摄云何能知诸法共相夫缘共相之智皆比量故答
此约散心不依如来智如来共相智亦唯现量故在
智是能显照一切境因故能起说一切法教略说胜
者是故契经说佛世尊名大智日普能照了一切法
故第十断一切疑因相者释曰佛地经云又如世界
大小轮山之所围绕如是如来妙观察智不愚一切
自相共相之所围绕论云此中显示断一切疑因相
如器世界一妙高山七大金山八大海水四大洲等
总于其外有小轮山周匝围绕如是为一积数至千
复总于外有次轮山周匝围绕名小千界如是为一
复数至千更总于外有次轮山周匝围绕名中千界
如是为一复数至千总于其外有大轮山周匝围绕
有大风轮总持其下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名为
大小轮山之所围绕如是如来妙观察智遍知一切
自相共相能断世间一切疑惑自共相愚是疑惑因
知自共相无此愚故自无疑惑能断他疑大圆镜智
永离二障不愚一切自相共相能生此智摄护此智
故名围绕镜智虽能知一切法自相共相无分别故
不能为他说法断疑此智能知有分别故能为一切
说法断疑名断疑因相此观察智镜智能持如风持
下风持世界世界有大小轮山之所围绕又此智体
能知诸法自相共相二种行相之所围绕自相行相
如小轮山共相行相如大轮山问如来净智现量所
摄云何能知诸法共相夫缘共相之智皆比量故答
此约散心不依如来智如来共相智亦唯现量故在
卷十三 第 891a 页 X49-0891.png
定心中缘一切法皆现量摄虽缘诸法苦无常等亦
一一法各别有故名为自相真如虽是共相所显以
是诸法自实性故自有相故非共相若散心中分别
无常等贯通馀法上有即是共相缘此智名为比量
智此即略说第十因相。
【论】皆无障碍二智所摄者解云二智者即是根本后
得二智也。
【论】佛地经说成所作智起作三业诸变化事等者此
第二护法师引文證成所作智通缘一切法故佛地
经云复次妙生菩萨成所作智者论云成所作智应
知成立如来化身此复三种一者身化二者语化三
者意化第一身化复有三种一现神通化二现受生
化三现业果化第二语化亦有三种一庆慰语化二
方便语化三辨扬语化第三意化复有四种一决择
意化二造作意化三发起意化四领受意化神通化
者示现种种工巧等处摧伏诸伎慠慢众生以是善
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论云此
中显示现神通化化身业相示现种种陶师等处又
现神通度迦叶等令其调顺有所堪能故名成熟令
彼善根为说正法令脱三界放光息苦安立善趣故
光现神通初令生信后以悲慧导引令速趣入大乘
教法受生化者由是如来往诸众生种种生处示同
类生而居尊位摄伏一切异类众生谓现化身于天
人中一切生处或居刹帝利婆罗门种伏诸下类令
一一法各别有故名为自相真如虽是共相所显以
是诸法自实性故自有相故非共相若散心中分别
无常等贯通馀法上有即是共相缘此智名为比量
智此即略说第十因相。
【论】皆无障碍二智所摄者解云二智者即是根本后
得二智也。
【论】佛地经说成所作智起作三业诸变化事等者此
第二护法师引文證成所作智通缘一切法故佛地
经云复次妙生菩萨成所作智者论云成所作智应
知成立如来化身此复三种一者身化二者语化三
者意化第一身化复有三种一现神通化二现受生
化三现业果化第二语化亦有三种一庆慰语化二
方便语化三辨扬语化第三意化复有四种一决择
意化二造作意化三发起意化四领受意化神通化
者示现种种工巧等处摧伏诸伎慠慢众生以是善
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论云此
中显示现神通化化身业相示现种种陶师等处又
现神通度迦叶等令其调顺有所堪能故名成熟令
彼善根为说正法令脱三界放光息苦安立善趣故
光现神通初令生信后以悲慧导引令速趣入大乘
教法受生化者由是如来往诸众生种种生处示同
类生而居尊位摄伏一切异类众生谓现化身于天
人中一切生处或居刹帝利婆罗门种伏诸下类令
卷十三 第 891b 页 X49-0891.png
得利乐此亦智上身业相现或击镜智现或自显现
馀智亦尔业果化者又如众生领受身业由是众生
领受所作善恶业果如是如来成所作智领身化业
由是如来示现领受本事本生难修诸行谓于今世
依变化身先修苦行后舍彼行修处中行方得菩提
名难修行有契经说如来先世迦叶佛时作是骂言
何处沙门剃须发者有大菩提无上菩提极难得故
由彼恶业今受如是难行苦果此言亦是为止恶行
现化所作若不尔何有一生补处菩萨巳曾亲事无
量如来殖诸善本性忆宿命更起如是粗语恶行当
知此言为欲化度宜闻此言而得度者故作是说即
此名为现业果化庆慰语化者又如众生庆慰语业
由是众生展转谈论递相庆慰如是如来成所作智
庆语化业由是如来宣扬种种随所乐法文义巧妙
小智众生初闻尚信生喜悦心悟能生被故名庆慰
闻此语言展转发生大欢喜故即由成所作智自现
妙音令佗心变谓闻佛语生欢善故方便语化者如
来由大悲故为诸有情安立学处令伏诸恶修世间
善安立圣道分位差别令入正道出离三界成所作
智能发化语成办斯事谓息诸恶发起诸善是此语
用辨扬语化者如来成所作智随诸众生意乐差别
现化语业说种种义断诸疑惑谓发一音表一切义
令诸有情随类获益如契经言佛以一音演说诸法
众生随类各得开解或有怖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
馀智亦尔业果化者又如众生领受身业由是众生
领受所作善恶业果如是如来成所作智领身化业
由是如来示现领受本事本生难修诸行谓于今世
依变化身先修苦行后舍彼行修处中行方得菩提
名难修行有契经说如来先世迦叶佛时作是骂言
何处沙门剃须发者有大菩提无上菩提极难得故
由彼恶业今受如是难行苦果此言亦是为止恶行
现化所作若不尔何有一生补处菩萨巳曾亲事无
量如来殖诸善本性忆宿命更起如是粗语恶行当
知此言为欲化度宜闻此言而得度者故作是说即
此名为现业果化庆慰语化者又如众生庆慰语业
由是众生展转谈论递相庆慰如是如来成所作智
庆语化业由是如来宣扬种种随所乐法文义巧妙
小智众生初闻尚信生喜悦心悟能生被故名庆慰
闻此语言展转发生大欢喜故即由成所作智自现
妙音令佗心变谓闻佛语生欢善故方便语化者如
来由大悲故为诸有情安立学处令伏诸恶修世间
善安立圣道分位差别令入正道出离三界成所作
智能发化语成办斯事谓息诸恶发起诸善是此语
用辨扬语化者如来成所作智随诸众生意乐差别
现化语业说种种义断诸疑惑谓发一音表一切义
令诸有情随类获益如契经言佛以一音演说诸法
众生随类各得开解或有怖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
卷十三 第 891c 页 X49-0891.png
复断疑此是如来本愿所引不思议力所发化语若
作化身亦令众生一质异见利乐事成决择意化者
如众生决择意业此事可作此事不可作由是如来
成所作智相应意业能起化故名化意业此能决择
所化众生八万四千心行差别或复此智相分中现
变化意业似能决择众生八万四千心行令彼了知
得胜义利八万四千者广如佛地论第六卷不能繁
引读者知之造作意化者由是如来随所观察一切
有情所行之行若诸恶行不行有得行即有失若诸
善行行即有得不行有失如是观察为欲令彼取得
舍失于得造作任持对治于失造作远离对治成所
作智相应意业能起化故名化意业虽诸如来于一
切事无有功用而令众生心等变现似有造作故名
造作或复此智相分中现变化意业似能观察一切
有情诸行得失令彼了知得胜义利发起意化业者
成所作智相应意业能发身语二种业故就用说名
发起意业或此意业由智发起是故说名发起意业
能起化故或智相分中现变化意业发名身等宣说
有情诸行对治由此力故令诸有情自心变似佛所
说法深生爱乐发起对治是故说名发起意业化领
受意化者成所作智受相应思能起化故名化意业
或相分中现化意业名化意业于四记问为记别故
随其所应如实了知一切问巳领三世等无量法义
如实了知一一自体如实知巳随其所应一一记别
作化身亦令众生一质异见利乐事成决择意化者
如众生决择意业此事可作此事不可作由是如来
成所作智相应意业能起化故名化意业此能决择
所化众生八万四千心行差别或复此智相分中现
变化意业似能决择众生八万四千心行令彼了知
得胜义利八万四千者广如佛地论第六卷不能繁
引读者知之造作意化者由是如来随所观察一切
有情所行之行若诸恶行不行有得行即有失若诸
善行行即有得不行有失如是观察为欲令彼取得
舍失于得造作任持对治于失造作远离对治成所
作智相应意业能起化故名化意业虽诸如来于一
切事无有功用而令众生心等变现似有造作故名
造作或复此智相分中现变化意业似能观察一切
有情诸行得失令彼了知得胜义利发起意化业者
成所作智相应意业能发身语二种业故就用说名
发起意业或此意业由智发起是故说名发起意业
能起化故或智相分中现变化意业发名身等宣说
有情诸行对治由此力故令诸有情自心变似佛所
说法深生爱乐发起对治是故说名发起意业化领
受意化者成所作智受相应思能起化故名化意业
或相分中现化意业名化意业于四记问为记别故
随其所应如实了知一切问巳领三世等无量法义
如实了知一一自体如实知巳随其所应一一记别
卷十三 第 892a 页 X49-0892.png
无有颠倒言四起者一一向记二分别记三反问记
四嘿置记一向记者如有问言一切生者决定灭耶
佛法僧宝良福田耶如是等问应一向记此义决定
分别记者如有问言一切灭者定更生耶佛法僧宝
唯有一耶如是等问应分别记此义不定反问记者
如有问言菩萨十地为上为下佛法僧宝为胜为劣
如是等问应反问记汝望何问嘿置记者如有问言
实有性我为善为恶石女儿色为黑为白如是等问
应嘿置记不应记故长戏论故此是如来成所作智
能起如是三业化用此化三业即是化身应知此中以
用显体非此三业即是智体但是智上所现相分成
所作智增上缘力击发镜智相应净识令现如是三
业化用自亦能现当知四智一一能起一切作用就
强多分说平等智起受用身成所作智起变化身妙
观察智观察一切自相共相陀罗尼门三摩地等大
圆镜智能现一切诸法影像如一一根取一切境非
无强用此亦如是此中经文定證三业心心法等皆
有变化如来智上现此粗相心心法等一切功德令
诸众生能现了知若不尔者二乘异生云何能知如
来所有心心法等功德差别云何如来久巳成佛复
能现作其贪瞋等种种化身馀经亦说化无量类皆
令有心乃至广说此则略明成事智相故此论云决
择有情心行差别者即是决择意化领受去来现在
等义者即是领受意化也。
四嘿置记一向记者如有问言一切生者决定灭耶
佛法僧宝良福田耶如是等问应一向记此义决定
分别记者如有问言一切灭者定更生耶佛法僧宝
唯有一耶如是等问应分别记此义不定反问记者
如有问言菩萨十地为上为下佛法僧宝为胜为劣
如是等问应反问记汝望何问嘿置记者如有问言
实有性我为善为恶石女儿色为黑为白如是等问
应嘿置记不应记故长戏论故此是如来成所作智
能起如是三业化用此化三业即是化身应知此中以
用显体非此三业即是智体但是智上所现相分成
所作智增上缘力击发镜智相应净识令现如是三
业化用自亦能现当知四智一一能起一切作用就
强多分说平等智起受用身成所作智起变化身妙
观察智观察一切自相共相陀罗尼门三摩地等大
圆镜智能现一切诸法影像如一一根取一切境非
无强用此亦如是此中经文定證三业心心法等皆
有变化如来智上现此粗相心心法等一切功德令
诸众生能现了知若不尔者二乘异生云何能知如
来所有心心法等功德差别云何如来久巳成佛复
能现作其贪瞋等种种化身馀经亦说化无量类皆
令有心乃至广说此则略明成事智相故此论云决
择有情心行差别者即是决择意化领受去来现在
等义者即是领受意化也。
卷十三 第 892b 页 X49-0892.png
【论】然此心品随意乐力乃至故不相违者此文即会
前庄严论违也然佛成事智随佛自意乐力或云成
事智随第六识意乐力也或缘一色境或缘色声二
境乃至或缘色声香等三境所以彼论中且约同类
境说故云五根于五境转不言佛成事智唯缘五尘
不得缘馀故不相违然成事智但由他第六识根本
智引生所以唯是后得智摄随作意生者即是佛自
随无功用任运而生也谓缘事相起其化业似作意
别生其实任运生佛无作意故八地尚无功用岂如
来地有作意耶。
【论】谓镜智品现自受用身净土相至利乐有情者此
师意说第八识是前七识根本故第八能现自受用
身净土相第七识是前六识之依故能现他受用身
净土相若成事智是末故现变化事也此则依本末
以辨。
【疏】诸智相见分别门者如前第八第九卷中解。
【疏】善无漏门如随识中辨者解云若解善无善漏门
即随前三能变中解。
【疏】假实分别门者此文意说明诸心所几实等如前
应知。
【疏】总有四种至故不说之者意云虽转依义总有四
种先前颂言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转依即是所證得
佛果上所生所显得也今此中唯取佛果菩提涅槃
是转依果故不取馀三转依其馀三中虽有迷悟依
卷十三 第 892c 页 X49-0892.png
真如然是因中摄若在十地中即是悟依在生死中
是迷依故迷悟依因位摄前能断道亦是因位于十
地中修行故断十障證十如时皆是因位能證中摄
非是果上所生所显故不取之。
【论】前修习位至究竟位相者意云前修习位中所说
转依果应知即是此中究竟位体相也。
【疏】如判颂意者即指此明疏云解本颂中初总判次
出体后别释。
【疏】此即离彼相应缚义者意云若除心心所即有相
应缚能證菩提所證涅槃既是无漏故离相应缚也
即离相应贪等烦恼说离相应缚义。
【疏】非漏随增者即是显非所缘缚义者菩提涅槃性
净明馀不被所缘缚也不同有漏心心所等缘境不
自在彼所缘境相所拘碍名之为缚。
【疏】初性唯染者即是相应缚唯是染心心所后通一
切有漏者意说所缘缚即通一切有漏性若善无记
法被烦恼缘时即烦恼毒气入善无记法中令善无
记法而成有漏由如眼者同益其眼根烦恼漏增善
无记法亦复如是若烦恼缘无漏法无漏法即损能
缘烦恼由如以眼观日却损其眼根烦恼缘无漏法
亦复如是又解初性唯染者意说诸漏永尽是自性
断唯是染性后通一切有漏者意说非漏随增是离
缚通一切有漏不唯是染性又云诸漏永尽者即是
涅槃非漏随增者是即菩萨性净圆明如次重显涅
是迷依故迷悟依因位摄前能断道亦是因位于十
地中修行故断十障證十如时皆是因位能證中摄
非是果上所生所显故不取之。
【论】前修习位至究竟位相者意云前修习位中所说
转依果应知即是此中究竟位体相也。
【疏】如判颂意者即指此明疏云解本颂中初总判次
出体后别释。
【疏】此即离彼相应缚义者意云若除心心所即有相
应缚能證菩提所證涅槃既是无漏故离相应缚也
即离相应贪等烦恼说离相应缚义。
【疏】非漏随增者即是显非所缘缚义者菩提涅槃性
净明馀不被所缘缚也不同有漏心心所等缘境不
自在彼所缘境相所拘碍名之为缚。
【疏】初性唯染者即是相应缚唯是染心心所后通一
切有漏者意说所缘缚即通一切有漏性若善无记
法被烦恼缘时即烦恼毒气入善无记法中令善无
记法而成有漏由如眼者同益其眼根烦恼漏增善
无记法亦复如是若烦恼缘无漏法无漏法即损能
缘烦恼由如以眼观日却损其眼根烦恼缘无漏法
亦复如是又解初性唯染者意说诸漏永尽是自性
断唯是染性后通一切有漏者意说非漏随增是离
缚通一切有漏不唯是染性又云诸漏永尽者即是
涅槃非漏随增者是即菩萨性净圆明如次重显涅
卷十三 第 893a 页 X49-0893.png
槃菩提漏永尽故其性即净非漏随增故妙觉圆明。
【疏】有第七所知障漏俱者此中意说据实而言唯第
七识我执烦恼名漏所知障不漏今约所知障与他
漏法为所依故所知障亦得名遍故前文言又所知
障为有漏依也。
【疏】圆简二乘者即简二乘无学二乘无学得生空智
得前三涅槃不得法空智及无住处涅槃及馀功德
故二乘无学不名为圆故无漏具五义性名无漏界
五义者如论言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
无漏也。
【疏】长读尚字意乃为远者意说此中菩提涅槃即是
无漏界此菩提涅槃即是不思议此菩提涅槃即是
善此菩提涅槃即是常乃至安乐解脱身等亦然即
上一个此字流至于下。
【疏】无为功德至菩提所含者此释界义有二初约含
藏以解于界第二约因义以解于界约含藏义者即
涅槃是能藏说无为功德名所藏菩提是能含诸有
为功德是所含意云但言菩提涅槃时即摄一切有
为无为功德故说菩提涅槃是含藏义非如阿赖耶
识能含藏诸法种子名含藏也。
【疏】或是因缘义或者所缘乃至或为缘生他利乐事
者此约因以解于果也意说佛果上界涅槃为因能
生五乘者以菩提涅槃能生五乘利乐事故名因即
由菩提涅槃为因众生乐求发心修行今世出世善
【疏】有第七所知障漏俱者此中意说据实而言唯第
七识我执烦恼名漏所知障不漏今约所知障与他
漏法为所依故所知障亦得名遍故前文言又所知
障为有漏依也。
【疏】圆简二乘者即简二乘无学二乘无学得生空智
得前三涅槃不得法空智及无住处涅槃及馀功德
故二乘无学不名为圆故无漏具五义性名无漏界
五义者如论言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
无漏也。
【疏】长读尚字意乃为远者意说此中菩提涅槃即是
无漏界此菩提涅槃即是不思议此菩提涅槃即是
善此菩提涅槃即是常乃至安乐解脱身等亦然即
上一个此字流至于下。
【疏】无为功德至菩提所含者此释界义有二初约含
藏以解于界第二约因义以解于界约含藏义者即
涅槃是能藏说无为功德名所藏菩提是能含诸有
为功德是所含意云但言菩提涅槃时即摄一切有
为无为功德故说菩提涅槃是含藏义非如阿赖耶
识能含藏诸法种子名含藏也。
【疏】或是因缘义或者所缘乃至或为缘生他利乐事
者此约因以解于果也意说佛果上界涅槃为因能
生五乘者以菩提涅槃能生五乘利乐事故名因即
由菩提涅槃为因众生乐求发心修行今世出世善
卷十三 第 893b 页 X49-0893.png
根而得增长据此义边说为因也或为所缘者即约
佛果菩提涅槃为所缘境即生欣乐善根增长或为
增上缘者由佛果菩提涅槃为增上力故令五王乘
众生长善恶灭展转传说者由佛根本智亲證法乐
生后法智后得生大悲心大悲能现化身化身说十
二分教具明菩提涅槃令诸有情闻此教巳善根成
熟恶业自除作利乐事故说菩提涅槃与五乘人作
利乐事故名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或为缘
生作他利乐事者意云前文约体能生五乘世出世
间五乘事业是因义今说菩提涅槃为远缘作他利
乐事即是缘义。
【疏】彼约于位此约于体者此第一解云然胜鬘经无
上依经说在缠名如来藏者即约真如在生死位中
被二障所覆不得彰故说在缠名如来藏此中即约
佛果上二果体能摄藏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故说出
缠名如来藏或彼约有障无障至故不相违者此第
二解云彼经说在缠名如来藏者据有二障说若无
障故即说出缠名法身此中约本末说谓菩提涅槃
是本即能摄馀末有为功德末无为功德等故与彼
不同即利乐事等皆是末也。
【疏】此除大众部者若大众部说一切如来无有漏法。
【疏】佛智通等者智谓四智通谓六通前引大乘圣教
巳成立故以圣教为定量。
【疏】叱呵身语现起入灭现有背通似苦集谛者若叱
佛果菩提涅槃为所缘境即生欣乐善根增长或为
增上缘者由佛果菩提涅槃为增上力故令五王乘
众生长善恶灭展转传说者由佛根本智亲證法乐
生后法智后得生大悲心大悲能现化身化身说十
二分教具明菩提涅槃令诸有情闻此教巳善根成
熟恶业自除作利乐事故说菩提涅槃与五乘人作
利乐事故名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或为缘
生作他利乐事者意云前文约体能生五乘世出世
间五乘事业是因义今说菩提涅槃为远缘作他利
乐事即是缘义。
【疏】彼约于位此约于体者此第一解云然胜鬘经无
上依经说在缠名如来藏者即约真如在生死位中
被二障所覆不得彰故说在缠名如来藏此中即约
佛果上二果体能摄藏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故说出
缠名如来藏或彼约有障无障至故不相违者此第
二解云彼经说在缠名如来藏者据有二障说若无
障故即说出缠名法身此中约本末说谓菩提涅槃
是本即能摄馀末有为功德末无为功德等故与彼
不同即利乐事等皆是末也。
【疏】此除大众部者若大众部说一切如来无有漏法。
【疏】佛智通等者智谓四智通谓六通前引大乘圣教
巳成立故以圣教为定量。
【疏】叱呵身语现起入灭现有背通似苦集谛者若叱
卷十三 第 893c 页 X49-0893.png
呵调达面上变眼瞋色即是身业骂调达云汝是痴
人含睡之人即是语业此即似集谛现背痛似苦谛
现起即是王宫生入灭即般涅槃即似有生死业烦
恼等苦集身也此等同众生故现此起相实是无漏。
【疏】等言等取十有色处者是五根五尘法处小分等
者谓法处有今根同分是有漏故等取也问外人故
举十五界为难更何须言等十有色处耶答凡解等
字有二解一者向外等二者向内等言等者是向内
等此依集论说以集论有十色处等文故论非有非
无者非有者不同有情蕴处等摄非无者随机宜所
现故名非无离诸分别者离缚所有无分别或离三
分别七分别等绝诸戏论者绝名言种种戏论。
【疏】非蕴处界有情等所摄者此第一师说如来随有
十八界以绝名言戏论分别故所以非十八界摄也
故佛地论第一云如实义者如来身土甚深微妙非
有非无非是有漏亦非无漏非善非恶亦非无记非
蕴界等法门所摄但随所宜种种示现。
【疏】如来根境智以意识妙定为先至以相粗故可受
用故者此第一说如来十八界中唯有三界谓意界
意识界法界佛无五根五尘五识十五界也即说如
来根境皆是法界摄非是十五界中摄故如来根境
由第六意识入定力为先变五根五尘其第八识亦
随他第六识后变起五根尘等五根尘等随是第八
变然由第六识中定力为先变故此第八所变根尘
人含睡之人即是语业此即似集谛现背痛似苦谛
现起即是王宫生入灭即般涅槃即似有生死业烦
恼等苦集身也此等同众生故现此起相实是无漏。
【疏】等言等取十有色处者是五根五尘法处小分等
者谓法处有今根同分是有漏故等取也问外人故
举十五界为难更何须言等十有色处耶答凡解等
字有二解一者向外等二者向内等言等者是向内
等此依集论说以集论有十色处等文故论非有非
无者非有者不同有情蕴处等摄非无者随机宜所
现故名非无离诸分别者离缚所有无分别或离三
分别七分别等绝诸戏论者绝名言种种戏论。
【疏】非蕴处界有情等所摄者此第一师说如来随有
十八界以绝名言戏论分别故所以非十八界摄也
故佛地论第一云如实义者如来身土甚深微妙非
有非无非是有漏亦非无漏非善非恶亦非无记非
蕴界等法门所摄但随所宜种种示现。
【疏】如来根境智以意识妙定为先至以相粗故可受
用故者此第一说如来十八界中唯有三界谓意界
意识界法界佛无五根五尘五识十五界也即说如
来根境皆是法界摄非是十五界中摄故如来根境
由第六意识入定力为先变五根五尘其第八识亦
随他第六识后变起五根尘等五根尘等随是第八
变然由第六识中定力为先变故此第八所变根尘
卷十三 第 894a 页 X49-0894.png
皆是法界中摄设第八识独变根尘等亦是法界所
摄佛所变亦是妙定所引生故非佛以外自馀菩萨
及异生等五识即依此佛所变身上似扶根尘及外
五尘等说为本质菩萨异生等变起五尘影像相分
然佛所变五尘细既是定果色即是法界所摄非是
佛外五境摄菩萨异生詑此所变相分五境摄以相
可得故可受用故故论云然粗细异非五境摄者何
所变者非五境摄然菩萨等所变者但是自五境摄
亦是非佛五境摄其五根望佛变似相然他菩萨等
不变变根于巳无所用故佛所变根既是定果色明
知不是实五根既无所依五根所缘五境五识等亦
不得生故佛无十五界也。
【疏】无垢称经等者以下證佛无五识既言佛心恒在
定定中无五识明知佛无五识又说五识性散乱岂
佛有散乱五识耶此第二师意唯许佛有十五界也。
【疏】十八不共法经者经中明十八不共法处名十八
不共法经非别有经名不共法经也。
【疏】前后刹那别异起故然行迅速似二用俱者解云
或前念起妙观察智说法后念起成事智现起化身
或前念起成事智现化身后念起妙观察智说法然
前后二智行用迅速状似二智作用并起也。
【疏】依根缘境是平等智差别用故者意说与第七净
识相应依眼等根缘色等故名成事智此智即是平
等智之差别用也。
摄佛所变亦是妙定所引生故非佛以外自馀菩萨
及异生等五识即依此佛所变身上似扶根尘及外
五尘等说为本质菩萨异生等变起五尘影像相分
然佛所变五尘细既是定果色即是法界所摄非是
佛外五境摄菩萨异生詑此所变相分五境摄以相
可得故可受用故故论云然粗细异非五境摄者何
所变者非五境摄然菩萨等所变者但是自五境摄
亦是非佛五境摄其五根望佛变似相然他菩萨等
不变变根于巳无所用故佛所变根既是定果色明
知不是实五根既无所依五根所缘五境五识等亦
不得生故佛无十五界也。
【疏】无垢称经等者以下證佛无五识既言佛心恒在
定定中无五识明知佛无五识又说五识性散乱岂
佛有散乱五识耶此第二师意唯许佛有十五界也。
【疏】十八不共法经者经中明十八不共法处名十八
不共法经非别有经名不共法经也。
【疏】前后刹那别异起故然行迅速似二用俱者解云
或前念起妙观察智说法后念起成事智现起化身
或前念起成事智现化身后念起妙观察智说法然
前后二智行用迅速状似二智作用并起也。
【疏】依根缘境是平等智差别用故者意说与第七净
识相应依眼等根缘色等故名成事智此智即是平
等智之差别用也。
卷十三 第 894b 页 X49-0894.png
【疏】此平等智既能变起受用变化二身即为根境而
依之故至名平等智者此师意说平等性智既能变
起他受用身及变化身即此他受用身化身等根境
为所依故即依他受用身五根缘色等五尘化地上
菩萨即名平等性智故云依此化他根境之识唯平
等用意云依此化他受用身根境之识即是平等智
用也若依他身上五根缘五色境化地前二乘果等
此智即名成所作智据实而言唯是一个平等性智
有二种用故唤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也由如一意
识菩萨之意识虽是一种若依眼根缘境即名眼识
馀耳识等准智知。
【疏】此缘粗事至成事智转五识得者此师意说若平
等智品缘粗事境时即说此转缘粗事之境平等智
名为成事智也故说成事智转五识得据成事智是
他平等智上作用也。
【疏】即是第二师解至十五界者此师意说唯有意界
法界意识界实馀十五界皆虚名也即五根境等是
法界摄若佛五识非是五识界摄以五识界性是散
故经说佛心恒在定故第二师以此文为正下第三
护法正义。
【疏】谓馀成就等至粗浅境者即论文意且谓馀三乘
十地菩萨成就十八界中后三界通无漏馀十五界
是有漏十五界是有漏者即出二乘菩萨粗恶之境
体也。
卷十三 第 894c 页 X49-0894.png
【疏】佛成就者等显前一切者后于受中意说佛成就
十八界即是无漏即影前论云非说一切即约佛十
八界皆无漏也。
【疏】但言佛即显菩萨至浅是识用者意说论中但言
佛所成十八界皆是无漏即返显菩萨三乘所成十
五界皆是有漏粗恶之境体又解粗浅者粗者是所
知境浅者是能知识用。
【疏】非说一切凡圣十五界等皆唯有漏者准此文佛
亦是有情摄若据有漏名有情者佛非是有情摄论
十九界所圣所遮故者问引此文有何意答说十九
界是成立佛有十八界意云既不许有十九界等明
知佛身上无漏功德皆十八界中收等言等取第六
蕴第十三处等论言非无是密意说者意云涅槃经
等说如来具有蕴界处等即如金光明经无量义经
花严大般若等皆说如来非蕴界处者是密意说颂
如来根境等非二乘等粗浅智境界故云非蕴等摄
谓是诸佛如来上智所知故十八界摄。
【疏】三师中此义为正问佛地论第一云如实义者佛
地功德非蕴等摄如何护法破彼正义解云此有三
解一云彼论就所执性蕴处界等故佛蕴等非彼蕴
等所摄此就依他圆成而说彼此论互不相违一云
亲光明约法自相离言道理故非蕴等此就安立诸
行道理故蕴等摄亦不相违一云作论者意异亲光
立义据佛果功德甚深微妙非实蕴等护法菩萨以
卷十三 第 895a 页 X49-0895.png
理依经破彼所说如论应知虽有三解三藏法师意
取后解。
【疏】智之与境皆具此义者智者谓四智菩萨境者谓
净法界此二界俱超过寻思及意义通二种义故。
【疏】又智微妙性相甚深者智者谓四智性相者是清
净法界性也。
【疏】如摄论中以三义解不思议者一者心言绝故二
者唯佛内證故三非世间喻定令他知故。
【疏】并违不善以下合其四义者论文云一者此又是
善白法性故二者清净法界乃至极巧便故三者二
种有顺益相故二不善之法有生灭不安稳故三不
善之法不巧便四不善之法违损相故今无漏之法
违此四不善故名为善论云说处等八唯无记如来
岂无五根三境无解之此文意说此云四句难他外
难云有外难四既说如来四智皆是善者佛故对法
论说十二处中五根三境是无记性如来岂无五根
三境问既说四智心心所法是善佛故转五根等八
难心法答前论云四心品总摄一切有为功德其五
根三境二在四智品中摄故说四智是善即转五根
等无记以难之又前说四智是无漏界外人也即将
十五界是有漏以漏为难外化既说如来四智是无
漏者如来岂无十五界中五根三境无记法。
【论】此中三释广说如前者此中答意如前有漏三解
第一师云义功德身土乃至第三师云有云如来功
取后解。
【疏】智之与境皆具此义者智者谓四智菩萨境者谓
净法界此二界俱超过寻思及意义通二种义故。
【疏】又智微妙性相甚深者智者谓四智性相者是清
净法界性也。
【疏】如摄论中以三义解不思议者一者心言绝故二
者唯佛内證故三非世间喻定令他知故。
【疏】并违不善以下合其四义者论文云一者此又是
善白法性故二者清净法界乃至极巧便故三者二
种有顺益相故二不善之法有生灭不安稳故三不
善之法不巧便四不善之法违损相故今无漏之法
违此四不善故名为善论云说处等八唯无记如来
岂无五根三境无解之此文意说此云四句难他外
难云有外难四既说如来四智皆是善者佛故对法
论说十二处中五根三境是无记性如来岂无五根
三境问既说四智心心所法是善佛故转五根等八
难心法答前论云四心品总摄一切有为功德其五
根三境二在四智品中摄故说四智是善即转五根
等无记以难之又前说四智是无漏界外人也即将
十五界是有漏以漏为难外化既说如来四智是无
漏者如来岂无十五界中五根三境无记法。
【论】此中三释广说如前者此中答意如前有漏三解
第一师云义功德身土乃至第三师云有云如来功
卷十三 第 895b 页 X49-0895.png
德身土乃至而非二乘所知境摄等若通此难二师
解释即无妨难。
【论】一切如来身土等法皆灭道摄者问如佛身土是
有为即灭谛摄之答若佛性法身及法性是无为故
即是灭谛摄若自受用身及土他受用身土及变化
身土等皆是有为善种所生道谛所摄身土相等是
智所变见相同性故能无漏道谛摄也。
【疏】次正解真如五法者谓清净法界四智菩提名为
五法。
【疏】此二解并前四合则六解者此二解者如论云一
切如来身土至唯善性以来是一解说佛土等非苦
集故是二解亦有说云是灭谛是一解是道谛摄是
第二解并前四者前云此又是善白法性故等四义
是故解菩提涅槃是合有六解。
【疏】既尔即佛所有眼等至非实然也者此释外难外难
云若佛所变眼等是无漏善者变不善无记应似不
善无记答佛识所变似有漏不善无记等性似有漏
并是善皆从无漏善种所生故无漏善摄无漏见相
必同无漏亦如有情有漏心等所变似有无漏相虽
似无漏据实有漏此亦如是佛所变有漏虽似有漏
贪瞋苦集等据实是无漏无漏心变故故论中佛识
所变等以下文是释外难意也论此又是常等者有
义释云所依常者谓所缘境以境常故仍说智常故
涅槃经云诸佛所师谓法也佛法常故说佛亦常无
解释即无妨难。
【论】一切如来身土等法皆灭道摄者问如佛身土是
有为即灭谛摄之答若佛性法身及法性是无为故
即是灭谛摄若自受用身及土他受用身土及变化
身土等皆是有为善种所生道谛所摄身土相等是
智所变见相同性故能无漏道谛摄也。
【疏】次正解真如五法者谓清净法界四智菩提名为
五法。
【疏】此二解并前四合则六解者此二解者如论云一
切如来身土至唯善性以来是一解说佛土等非苦
集故是二解亦有说云是灭谛是一解是道谛摄是
第二解并前四者前云此又是善白法性故等四义
是故解菩提涅槃是合有六解。
【疏】既尔即佛所有眼等至非实然也者此释外难外难
云若佛所变眼等是无漏善者变不善无记应似不
善无记答佛识所变似有漏不善无记等性似有漏
并是善皆从无漏善种所生故无漏善摄无漏见相
必同无漏亦如有情有漏心等所变似有无漏相虽
似无漏据实有漏此亦如是佛所变有漏虽似有漏
贪瞋苦集等据实是无漏无漏心变故故论中佛识
所变等以下文是释外难意也论此又是常等者有
义释云所依常者谓所缘境以境常故仍说智常故
涅槃经云诸佛所师谓法也佛法常故说佛亦常无
卷十三 第 895c 页 X49-0895.png
漏尽言总释四智为常之义相续无间故名无漏后
除无故云名无尽不须引起三身说也评曰虽此论
中正明四智说无漏尽然三身离四智无漏尽遂起
于身理亦应善庄严论有此成就说故。
【疏】无断常者至相续常义者今此文中云总说报应
二自受用身即是不断常即约成佛巳去始终相续
不断绝也若他受用及变化身时时化缘转毕即有
断绝收时馀处后智身故云相续常如法花经云我
于馀国作佛文有异名是此意也。
【疏】庄严论说三种常故如常施食至便违佛说一向
记言生者皆灭故者谓法身名凝然常报身不断常
他受及变化身相续常今说报化二身是常者据多
分说不妨还有生灭如世言此是人常施食不妨于
中有不施时从多分说故云常施也亦如世言此人
形势富贵常受快乐亦从多分不妨于中少受忧苦
等报化二身不言常者亦复如是。
【疏】又若色心是自性常者至违比量故者量云佛色
心等是有法定有生灭法因云从因生故如馀有情
色心或馀有情色心亦应是常从因生故如佛色心
若言常者即违此比量道理论以三因立證非自性
常一从因生故二生者归灭一向记故三不见色心
非无常故所言常者有无二因一由本愿力二所化
有情无尽期故佛亦常。
【论】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者疏相寂静者真
除无故云名无尽不须引起三身说也评曰虽此论
中正明四智说无漏尽然三身离四智无漏尽遂起
于身理亦应善庄严论有此成就说故。
【疏】无断常者至相续常义者今此文中云总说报应
二自受用身即是不断常即约成佛巳去始终相续
不断绝也若他受用及变化身时时化缘转毕即有
断绝收时馀处后智身故云相续常如法花经云我
于馀国作佛文有异名是此意也。
【疏】庄严论说三种常故如常施食至便违佛说一向
记言生者皆灭故者谓法身名凝然常报身不断常
他受及变化身相续常今说报化二身是常者据多
分说不妨还有生灭如世言此是人常施食不妨于
中有不施时从多分说故云常施也亦如世言此人
形势富贵常受快乐亦从多分不妨于中少受忧苦
等报化二身不言常者亦复如是。
【疏】又若色心是自性常者至违比量故者量云佛色
心等是有法定有生灭法因云从因生故如馀有情
色心或馀有情色心亦应是常从因生故如佛色心
若言常者即违此比量道理论以三因立證非自性
常一从因生故二生者归灭一向记故三不见色心
非无常故所言常者有无二因一由本愿力二所化
有情无尽期故佛亦常。
【论】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者疏相寂静者真
卷十三 第 896a 页 X49-0896.png
如离十相故名众相寂静十相如前说名安乐者即
五乐中寂静乐也。
【论】四智心品永离恼害故名安乐者解云四智心品
永害随眠非漏随增名无恼害安乐者即五乐中觉
法乐也五乐如前一抄解安谓五安者亦如第一疏
说当疏叙也。
【疏】二乘所得此二转依果但名解脱身者解云言解
脱者即是依生空真如上所得假择灭离缚义边名
为解脱言身者即是生空智所證真如名身也身者
体义即真如与假择灭为依故得身名。
【疏】无限量功德依故者意云佛身有三十六种功德
与馀无量功德为依故无限量功德依故说十力等
名为殊胜法三十六种功德者谓前四无所畏十八
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故楞伽经云佛德三十
六故彼名真如是二乘解脱身者意云彼生空真如
名解脱身彼菩提果义不名法身者意云二乘菩提
果即五分法身解脱知见故解脱知见不名法身故
解脱见即是尽智无生智也故五分法身唯是无漏
不通有漏一戒蕴者即取道共戒二定蕴者即或取
八定中无漏定或取九次第中无漏定也慧蕴者即
无漏慧能缘有为法解脱蕴者即与无漏尽同时无
漏胜解数能望四谛理此是苦我巳知不复更知等
解脱知见蕴者即无漏慧能證无为若二乘无学身
中慧先解脱知见蕴即是尽智无生智以能缘有为
五乐中寂静乐也。
【论】四智心品永离恼害故名安乐者解云四智心品
永害随眠非漏随增名无恼害安乐者即五乐中觉
法乐也五乐如前一抄解安谓五安者亦如第一疏
说当疏叙也。
【疏】二乘所得此二转依果但名解脱身者解云言解
脱者即是依生空真如上所得假择灭离缚义边名
为解脱言身者即是生空智所證真如名身也身者
体义即真如与假择灭为依故得身名。
【疏】无限量功德依故者意云佛身有三十六种功德
与馀无量功德为依故无限量功德依故说十力等
名为殊胜法三十六种功德者谓前四无所畏十八
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故楞伽经云佛德三十
六故彼名真如是二乘解脱身者意云彼生空真如
名解脱身彼菩提果义不名法身者意云二乘菩提
果即五分法身解脱知见故解脱知见不名法身故
解脱见即是尽智无生智也故五分法身唯是无漏
不通有漏一戒蕴者即取道共戒二定蕴者即或取
八定中无漏定或取九次第中无漏定也慧蕴者即
无漏慧能缘有为法解脱蕴者即与无漏尽同时无
漏胜解数能望四谛理此是苦我巳知不复更知等
解脱知见蕴者即无漏慧能證无为若二乘无学身
中慧先解脱知见蕴即是尽智无生智以能缘有为
卷十三 第 896b 页 X49-0896.png
无依等然此五分法身少分亦通前三果其中慧蕴
解脱蕴但取缘无为有为等无漏慧也不名尽智无
生智等若佛身中尽智者烦恼无馀名尽智其烦恼
毕竟不生名无生智不自求以解尽智无生智以如
来利乐化有情无休息故若二乘人即缘自心求以
解尽无生智一切苦乘知等即名智一切乘巳知不
复更知等名无生智也寂默者不戏论戏论者不寂
默故。
【疏】非三身中之法身者如三身中法身唯取真如与
功德法为依故名法身此通四智等总名法故别也。
【疏】此中意说至名法身故者意云有为四智无为法
界各与自身中功德法为依故得名法身。
【疏】体性义者意说三身皆有体性义依止义者解云
若法身与报应二身为依止若自受用身即有为法
更互相依止若他受用变化身亦然故三身皆有依
止义故得名为身众德聚义者若法身即是所集处
即法身亦名聚也若报化身亦有多法聚集易知故
通三身皆有聚义即一身皆具三分也若总若别者
意云三身总名法身是总也若清净法界独名法身
馀报化二身不名法身伹名报化名别如下论文是
三身别所以。
【论】如是法身有三相别者问如是三身佛云同体常
无常答自性身同馀身义亦得同虽俱名常常有差
别也故庄严论云彼三种身一切诸佛皆悉平等由
解脱蕴但取缘无为有为等无漏慧也不名尽智无
生智等若佛身中尽智者烦恼无馀名尽智其烦恼
毕竟不生名无生智不自求以解尽智无生智以如
来利乐化有情无休息故若二乘人即缘自心求以
解尽无生智一切苦乘知等即名智一切乘巳知不
复更知等名无生智也寂默者不戏论戏论者不寂
默故。
【疏】非三身中之法身者如三身中法身唯取真如与
功德法为依故名法身此通四智等总名法故别也。
【疏】此中意说至名法身故者意云有为四智无为法
界各与自身中功德法为依故得名法身。
【疏】体性义者意说三身皆有体性义依止义者解云
若法身与报应二身为依止若自受用身即有为法
更互相依止若他受用变化身亦然故三身皆有依
止义故得名为身众德聚义者若法身即是所集处
即法身亦名聚也若报化身亦有多法聚集易知故
通三身皆有聚义即一身皆具三分也若总若别者
意云三身总名法身是总也若清净法界独名法身
馀报化二身不名法身伹名报化名别如下论文是
三身别所以。
【论】如是法身有三相别者问如是三身佛云同体常
无常答自性身同馀身义亦得同虽俱名常常有差
别也故庄严论云彼三种身一切诸佛皆悉平等由
卷十三 第 896c 页 X49-0896.png
依故一切诸佛自性身平等以法界无别故由心故
一切诸佛色身平等佛心无别故由业故一切诸佛
化身平等同一所化故一切诸佛悉同常住由自性
常故一切诸佛自性身常毕竟无漏故由无间断常
故一切诸佛色身常住诸法无断绝故由相续常故
一切诸佛化身常住虽于此灭复彼现故。
【疏】复胜义有别三立身即依前法身中据别胜义以
分三身言胜义即如论文云自性身具足真谛功德
等若自受身即具诸如来乃至广大法乐等乃至他
受用变化身亦准知。
【疏】离十相者谓男女二相青黄赤白生住异灭是名
十相真如之中无此相故有云无十相者谓五尘男
女二生异灭相也。
【疏】寻思路绝者非是不定中寻思但约三界虚妄心
心所名为寻思也。
【疏】积集有碍之体者解云佛受用色身亦名变易义
是色义虽十方一切诸佛自受用身更互相遍仍名
十八界摄故变易以解之如世间灯光是色法更互
尚不相障碍佛光如来而相障碍耶。
【论】二他受用至由平等智示现等者传有三释一云
观察击发平等故示现之二云平等击发圆镜智而
令示现从彼能击说平等现三云平等自能示现不
假他击不击他评曰后释为正既自在智非唯根本
现身土相何理不能第二理通镜智本故初释非也
一切诸佛色身平等佛心无别故由业故一切诸佛
化身平等同一所化故一切诸佛悉同常住由自性
常故一切诸佛自性身常毕竟无漏故由无间断常
故一切诸佛色身常住诸法无断绝故由相续常故
一切诸佛化身常住虽于此灭复彼现故。
【疏】复胜义有别三立身即依前法身中据别胜义以
分三身言胜义即如论文云自性身具足真谛功德
等若自受身即具诸如来乃至广大法乐等乃至他
受用变化身亦准知。
【疏】离十相者谓男女二相青黄赤白生住异灭是名
十相真如之中无此相故有云无十相者谓五尘男
女二生异灭相也。
【疏】寻思路绝者非是不定中寻思但约三界虚妄心
心所名为寻思也。
【疏】积集有碍之体者解云佛受用色身亦名变易义
是色义虽十方一切诸佛自受用身更互相遍仍名
十八界摄故变易以解之如世间灯光是色法更互
尚不相障碍佛光如来而相障碍耶。
【论】二他受用至由平等智示现等者传有三释一云
观察击发平等故示现之二云平等击发圆镜智而
令示现从彼能击说平等现三云平等自能示现不
假他击不击他评曰后释为正既自在智非唯根本
现身土相何理不能第二理通镜智本故初释非也
卷十三 第 897a 页 X49-0897.png
准为地上菩萨所现化相功德之身亦是化身为对
第三变化身但名他受用身。
【论】三变化身至诸利乐事等者问瑜伽论七十九云
地前菩萨不生净土摄论知之生净土者是别如何
今变化居净土为未登地菩萨等耶答传有两释一
云二乘异生亦生故观经等皆成脱故瑜伽摄论言
不生者据自受用土不遮他土二云不生瑜伽摄论
以自会故又大乘同性经云净土成佛皆是受用身
秽土中者皆是化身故知化身所居之土者不得名
净此言净土据暂变说即如法花经三变净方维摩
等同评曰今同前说多经论中说生净故同性经中
为对受用故化称为土秽灭亦不相违。
【论】云说转去阿赖耶识得自性者摄论本云应知法
身由几佛法之所摄持略由六种一由清净谓转阿
赖耶识得法身故故知镜智自性身摄。
【论】圆镜智品至而證得故摄论第九无性释云当知
此中转阿赖耶识故得大圆镜智。
【论】说平等智等者无性摄论第九云转染污末那故
得平等性智由此安住无住涅槃大慈大悲恒与相
应能随所乐示现佛影像又云妙观察智具足一切
自在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如宝藏于大会中能现
一切自在作用能断诸疑能雨法雨又云成所作智
普于十方一切世界能现变化从睹史多天宫而没
乃至涅槃能现住持一切有情利乐事故又摄论云
第三变化身但名他受用身。
【论】三变化身至诸利乐事等者问瑜伽论七十九云
地前菩萨不生净土摄论知之生净土者是别如何
今变化居净土为未登地菩萨等耶答传有两释一
云二乘异生亦生故观经等皆成脱故瑜伽摄论言
不生者据自受用土不遮他土二云不生瑜伽摄论
以自会故又大乘同性经云净土成佛皆是受用身
秽土中者皆是化身故知化身所居之土者不得名
净此言净土据暂变说即如法花经三变净方维摩
等同评曰今同前说多经论中说生净故同性经中
为对受用故化称为土秽灭亦不相违。
【论】云说转去阿赖耶识得自性者摄论本云应知法
身由几佛法之所摄持略由六种一由清净谓转阿
赖耶识得法身故故知镜智自性身摄。
【论】圆镜智品至而證得故摄论第九无性释云当知
此中转阿赖耶识故得大圆镜智。
【论】说平等智等者无性摄论第九云转染污末那故
得平等性智由此安住无住涅槃大慈大悲恒与相
应能随所乐示现佛影像又云妙观察智具足一切
自在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如宝藏于大会中能现
一切自在作用能断诸疑能雨法雨又云成所作智
普于十方一切世界能现变化从睹史多天宫而没
乃至涅槃能现住持一切有情利乐事故又摄论云
卷十三 第 897b 页 X49-0897.png
智殊胜具摄三身者此引摄论通證四智摄于三界
身故知三身皆实相此第一师义。
【论】有义初一摄自性身等者此第二护法正义唯净
法界摄自性身于中有四如文谓从有义至摄自性
身是标举从说自性身至非色心故是引證然说转
去藏识得者至彼实性故者会违自性法身巳下立
理如论文。
然彼转去藏识至彼实性故者按无性摄论第九
说云以其法身体清净故净谁转谁而得清净为答
此问说如是言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由阿赖耶识
执持一切杂染种子对治起时转灭如是一切染种
转得随顺一切无罪圆满功德譬如世间阿揭陀药
能变有毒令成无毒故说名为转。
【疏】庄严论说三种常者解云谓凝然常不断常相续
常等。
【疏】佛地云赞佛论说者如佛地第七引赞佛论證佛
法身无生无过其赞佛论是无着所造。
【疏】世亲菩萨金刚般若论说者亦佛地论及能断金
刚般若论说受持演说彼经功德于佛法身为證得
因于馀二身为生因故。
【疏】又说法身诸佛共有至亦有此说者故佛地经云
清净法界遍一切法犹如虚空乃至非色心等庄严
等说法身平等法界无别故摄论云诸佛依止无别
即是法身对法亦有此说。
身故知三身皆实相此第一师义。
【论】有义初一摄自性身等者此第二护法正义唯净
法界摄自性身于中有四如文谓从有义至摄自性
身是标举从说自性身至非色心故是引證然说转
去藏识得者至彼实性故者会违自性法身巳下立
理如论文。
然彼转去藏识至彼实性故者按无性摄论第九
说云以其法身体清净故净谁转谁而得清净为答
此问说如是言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由阿赖耶识
执持一切杂染种子对治起时转灭如是一切染种
转得随顺一切无罪圆满功德譬如世间阿揭陀药
能变有毒令成无毒故说名为转。
【疏】庄严论说三种常者解云谓凝然常不断常相续
常等。
【疏】佛地云赞佛论说者如佛地第七引赞佛论證佛
法身无生无过其赞佛论是无着所造。
【疏】世亲菩萨金刚般若论说者亦佛地论及能断金
刚般若论说受持演说彼经功德于佛法身为證得
因于馀二身为生因故。
【疏】又说法身诸佛共有至亦有此说者故佛地经云
清净法界遍一切法犹如虚空乃至非色心等庄严
等说法身平等法界无别故摄论云诸佛依止无别
即是法身对法亦有此说。
卷十三 第 897c 页 X49-0897.png
【疏】然说转去藏识得者至显真如故者此会违意云
谓前引摄大乘云转去藏识法身者藏识中二障种
子显法身故说转藏识得法身非即第八转成自性
身也。
【疏】智殊胜文至实性故者此会摄大乘说智殊胜彼
说法身摄实性者是智依心智实性故。
【疏】初标智摄者如论云四智品中真实功德至种种
身相摄变化身文是即标四智以摄三身自受用中
有三一引證二解违三说相一引證者说圆镜智至
得受用故者佛地第七引庄严说大圆镜智是受用
佛又摄大乘云转诸转识得受用身故知四智摄自
受用二解违如论云虽转藏识至略不说之者此会
违意云据实转八得受用身而彼但言转识得受用
非第八者彼说转识八二障种子显法身故于转八
得受用略不说之三说相者此论云又说法身无生
无灭至皆受用摄者此第三说相于中有二说难后
说自受用身相又说法身等即是难词也又受用身
以下是说相。
【疏】平等智品至随类化身者释平等智所现他相色
等功德摄受用以为證得妙理自他平等者意云由
平等智證得平等性故所以此智得自他平等能化
上地菩萨成事智品所现者释成事智现化相色等
功德是变化身。
【疏】妙观察智于中说法等者问按佛地经说观察智
卷十三 第 898a 页 X49-0898.png
于大众中雨大法雨说法断及所现色等化相功德
等佛身摄答依受用身为圣菩萨说法等者他受用
摄依于化身摄亦如此故随所击发即互彼摄问大
圆镜智缘馀二身所变之他相馀之三智缘自受用
所变之相各摄何身答圆镜智变馀二身土所有相
者而有两释一云亦是自受用摄以极微细非彼境
故由斯二智自变二身非击第八而令现也二云所
变随质二身土摄若馀三智缘自受用身土所变之
相自身土摄非为他故。
【疏】据实二身四智俱现至后智用者意说四智能现
他受用及变化二身若大圆镜智不能现受用变化
身者岂可镜智不能亲缘着他受用变化身耶故知
现智亦能现馀二身前不言现者今伹约相中他受
用身似后得平等智作用其变化身即似后得成事
智作用所以说他受用变化二身是平等智成事智
现亦不相违。
【疏】说圆镜智是受用佛等者问此既庄严论中所说
前师如何解此文意耶答今为通云由圆镜智方得
受用据所因说亦不相违论又他受用至实智为体
者此即出现也然他受用身及变化身皆为化他方
便示现故非实。
【论】虽说化身智殊胜摄至此二智自受用摄者此是
会违于中有二初会摄论二会庄严佛地经等且会
摄论文云虽说化身智殊胜摄者然说化身智殊胜
等佛身摄答依受用身为圣菩萨说法等者他受用
摄依于化身摄亦如此故随所击发即互彼摄问大
圆镜智缘馀二身所变之他相馀之三智缘自受用
所变之相各摄何身答圆镜智变馀二身土所有相
者而有两释一云亦是自受用摄以极微细非彼境
故由斯二智自变二身非击第八而令现也二云所
变随质二身土摄若馀三智缘自受用身土所变之
相自身土摄非为他故。
【疏】据实二身四智俱现至后智用者意说四智能现
他受用及变化二身若大圆镜智不能现受用变化
身者岂可镜智不能亲缘着他受用变化身耶故知
现智亦能现馀二身前不言现者今伹约相中他受
用身似后得平等智作用其变化身即似后得成事
智作用所以说他受用变化二身是平等智成事智
现亦不相违。
【疏】说圆镜智是受用佛等者问此既庄严论中所说
前师如何解此文意耶答今为通云由圆镜智方得
受用据所因说亦不相违论又他受用至实智为体
者此即出现也然他受用身及变化身皆为化他方
便示现故非实。
【论】虽说化身智殊胜摄至此二智自受用摄者此是
会违于中有二初会摄论二会庄严佛地经等且会
摄论文云虽说化身智殊胜摄者然说化身智殊胜
卷十三 第 898b 页 X49-0898.png
摄者谓似智现及智所起假说智名体实非智。
【疏】但说平等至体非二身也者此意庄严论等然说
平等智能现受用佛地经说成事智起三业化者不
说二身体即二智但明二智现二身智体非二身也
故实二智是自受用由此前说二智实智自受用摄。
【疏】第三化他受用相中有四等者即是第三说相摄
下然变化身文于中四一标举等如文论然变化身
及他受用至无形质法者此即标举等也。
【疏】是化现心心所至不能烦引者谨按佛地经云身
语及心化善巧方便业论第七云此显成所作智起
三业化生此智能善巧方便能起身语心三化业如
是显示前五法中成所作智身化三种一者自身相
应谓化自身为轮王等种种形类及现种种诸本性
事二他身相应谓化魔王为佛身等变舍利子为天
女等寄他身上亦现种种变化形类三非身相应谓
现大地为七宝等或现无量佛化身等或放光明照
无边界如是等类离自他身别现化作情非情色种
种形类动地放光风香等力皆为利乐诸有情故一
切皆名佛化身业语化亦三一自身相应谓佛自身
化现梵音遍告无边诸世界等种种语业二他身相
应谓令声闻大弟子等以佛梵音宣说大乘甚深法
等是故声闻诸菩萨等说非巳分甚深妙法皆是如
来变化所作非彼自力三非身相应谓化山海草木
等类乃至虚空亦出音声说大法等水树林弦歌彼
【疏】但说平等至体非二身也者此意庄严论等然说
平等智能现受用佛地经说成事智起三业化者不
说二身体即二智但明二智现二身智体非二身也
故实二智是自受用由此前说二智实智自受用摄。
【疏】第三化他受用相中有四等者即是第三说相摄
下然变化身文于中四一标举等如文论然变化身
及他受用至无形质法者此即标举等也。
【疏】是化现心心所至不能烦引者谨按佛地经云身
语及心化善巧方便业论第七云此显成所作智起
三业化生此智能善巧方便能起身语心三化业如
是显示前五法中成所作智身化三种一者自身相
应谓化自身为轮王等种种形类及现种种诸本性
事二他身相应谓化魔王为佛身等变舍利子为天
女等寄他身上亦现种种变化形类三非身相应谓
现大地为七宝等或现无量佛化身等或放光明照
无边界如是等类离自他身别现化作情非情色种
种形类动地放光风香等力皆为利乐诸有情故一
切皆名佛化身业语化亦三一自身相应谓佛自身
化现梵音遍告无边诸世界等种种语业二他身相
应谓令声闻大弟子等以佛梵音宣说大乘甚深法
等是故声闻诸菩萨等说非巳分甚深妙法皆是如
来变化所作非彼自力三非身相应谓化山海草木
等类乃至虚空亦出音声说大法等水树林弦歌彼
卷十三 第 898c 页 X49-0898.png
等皆说法等如是皆名变化语业心化唯二一自身
相应谓自心上化现种种心及心法影像差别二他
身相应谓令他心亦现种种心及心法影像差别此
并相分似见分现问云何不化非情令心相现答非
情巳是心等相分云何复令有心相现若心相现即
名有情即非非情摄是故化心但有二种问既许化
作非情色相如化佛等于此现心说非身化斯有何
失答色有离质化通非身心法不然无非身化彼论
复有异师说云心不可化但由定力能令自心解非
分法名化自心若加被他令愚昧者解甚细法令失
念者得正忆念名化他心前为正义故许化心故。
【论】云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能化现无形质法者但
不许有非身相应化身自他身相应有化心不遮依
法正义问佛地第七菩萨亦能化如何此中唯说如
来不是菩萨耶解云论师意异护法但许诸能化不
是菩萨亦能化心又解此论之中就胜者说摄异八
地巳上只能化心。
【论】若不尔者至当不知故者此立理也意云若不化
者云何化身现贪嗔等贪嗔等久巳断故又如来实
心等觉菩萨尚不能知故二乘及傍生等知佛心者
是化心也。
【论】由此经说化无量类至相分现故者此引證于中
有三初引涅槃经次引佛地经后深密经前二教易
知故解深密经第五云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
相应谓自心上化现种种心及心法影像差别二他
身相应谓令他心亦现种种心及心法影像差别此
并相分似见分现问云何不化非情令心相现答非
情巳是心等相分云何复令有心相现若心相现即
名有情即非非情摄是故化心但有二种问既许化
作非情色相如化佛等于此现心说非身化斯有何
失答色有离质化通非身心法不然无非身化彼论
复有异师说云心不可化但由定力能令自心解非
分法名化自心若加被他令愚昧者解甚细法令失
念者得正忆念名化他心前为正义故许化心故。
【论】云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能化现无形质法者但
不许有非身相应化身自他身相应有化心不遮依
法正义问佛地第七菩萨亦能化如何此中唯说如
来不是菩萨耶解云论师意异护法但许诸能化不
是菩萨亦能化心又解此论之中就胜者说摄异八
地巳上只能化心。
【论】若不尔者至当不知故者此立理也意云若不化
者云何化身现贪嗔等贪嗔等久巳断故又如来实
心等觉菩萨尚不能知故二乘及傍生等知佛心者
是化心也。
【论】由此经说化无量类至相分现故者此引證于中
有三初引涅槃经次引佛地经后深密经前二教易
知故解深密经第五云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
卷十三 第 899a 页 X49-0899.png
尊如来化身当言有心为无心耶佛言告善男子非
是有心亦非无心何以故无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
瑜伽论第七十八亦同彼说今论主释经云有依心
者于依他实见分上相分心心法现故云依他实心
相分现故。
【疏】化无量化人之类皆令有心为引他故者若佛彰
化实众生等时即化作化人方便摄引如须达长者
最初见佛不辨礼佛在佛边坐是时如来还作净居
天光明实成威仪庠序动止可观即礼佛以百偈而
彰佛德须达见巳遂起学彼天威仪而作礼佛故知
化人亦有心也。
【疏】此涅槃经下佛地经者论中先引涅槃下引佛地
经佛地经又说如来成所作智化作三业等又说变
化有依他心等者是解深密文瑜伽同。
【疏】虽说至四业果者瑜伽九十八说又诸圣者变化
神道于其四事不能变化一者根二者心王三者心
所有法四者业及业异熟今论主会云言四事不化
者而依馀圣不依如来等言等心所业果也。
【疏】又无根等用至化为何法等者论主重会之实二
化色根心等而言不化心等依实用说所化根等无
发识实用心心所无实缘边用若化业果异熟色等
者能受苦乐用故言不化故佛地云但诸化色同实
色同化根及心伹有相现不同实用若化佛色身及
化声说法界即相欲色二界皆有实用馀化香味触
是有心亦非无心何以故无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
瑜伽论第七十八亦同彼说今论主释经云有依心
者于依他实见分上相分心心法现故云依他实心
相分现故。
【疏】化无量化人之类皆令有心为引他故者若佛彰
化实众生等时即化作化人方便摄引如须达长者
最初见佛不辨礼佛在佛边坐是时如来还作净居
天光明实成威仪庠序动止可观即礼佛以百偈而
彰佛德须达见巳遂起学彼天威仪而作礼佛故知
化人亦有心也。
【疏】此涅槃经下佛地经者论中先引涅槃下引佛地
经佛地经又说如来成所作智化作三业等又说变
化有依他心等者是解深密文瑜伽同。
【疏】虽说至四业果者瑜伽九十八说又诸圣者变化
神道于其四事不能变化一者根二者心王三者心
所有法四者业及业异熟今论主会云言四事不化
者而依馀圣不依如来等言等心所业果也。
【疏】又无根等用至化为何法等者论主重会之实二
化色根心等而言不化心等依实用说所化根等无
发识实用心心所无实缘边用若化业果异熟色等
者能受苦乐用故言不化故佛地云但诸化色同实
色同化根及心伹有相现不同实用若化佛色身及
化声说法界即相欲色二界皆有实用馀化香味触
卷十三 第 899b 页 X49-0899.png
三即无实用故。
【疏】云香等亦应然者意云若化根等有实用所化香
等三法有实用其事云何如佛菩萨于色界中虽化
香味触三共谓色界无段食所化香等三尘皆无实
用若于欲界中化香等者亦有实用以欲界中有段
食故如前第二内便明化中化其何法等彼处巳明。
【论】谓自性身至离诸杂染者意云离杂染者显不能
起贪恚等也故疏主依此不起贪等云应木石以之
为难难云若不言离杂染等即不起贪恚等是自性
身者木石亦不起贪等应名自性身具诸功德此但
以不起贪等为难不离木石中之实性实性亦是真
如体故答此亦不然此自性身能顺生善法木石不
也为例不须生善法故有义云然其疏说法身转依
真如顺生无漏四智功德有情身中当能顺生故亦
得说具恒沙功德木石之性非现不顺当亦无有顺
生义故又应正说木石之性即佛法身法身真如体
周遍故评曰虽作时释非众本意本意如前。
【疏】常乐我净等应分别等者次下即是分别也无为
功德显无生灭者无为功德无色心等差别相用故
无生灭也。
【论】自受用身至真实功德者此彰受用身具足心等
有为实德。
【论】若他受用至化功德者释他受用及变化身唯有
化相有为功德佛地第七亦同。
【疏】云香等亦应然者意云若化根等有实用所化香
等三法有实用其事云何如佛菩萨于色界中虽化
香味触三共谓色界无段食所化香等三尘皆无实
用若于欲界中化香等者亦有实用以欲界中有段
食故如前第二内便明化中化其何法等彼处巳明。
【论】谓自性身至离诸杂染者意云离杂染者显不能
起贪恚等也故疏主依此不起贪等云应木石以之
为难难云若不言离杂染等即不起贪恚等是自性
身者木石亦不起贪等应名自性身具诸功德此但
以不起贪等为难不离木石中之实性实性亦是真
如体故答此亦不然此自性身能顺生善法木石不
也为例不须生善法故有义云然其疏说法身转依
真如顺生无漏四智功德有情身中当能顺生故亦
得说具恒沙功德木石之性非现不顺当亦无有顺
生义故又应正说木石之性即佛法身法身真如体
周遍故评曰虽作时释非众本意本意如前。
【疏】常乐我净等应分别等者次下即是分别也无为
功德显无生灭者无为功德无色心等差别相用故
无生灭也。
【论】自受用身至真实功德者此彰受用身具足心等
有为实德。
【论】若他受用至化功德者释他受用及变化身唯有
化相有为功德佛地第七亦同。
卷十三 第 899c 页 X49-0899.png
【论】兼利他为增上缘乃至俱利摄者此一段文意明
法身亦通二利其法身若与自受用身为依故云法
身即是自利摄其法身亦为利他为增上缘令诸有
情得利乐故又与他受用及变化身为依令他受用
身变化身利有情故其法身即是利他。
【论】自受用身唯嘱自利者问因自受用方有化他复
与有情不为障碍为依增上二义既具何唯自利答
其自性身非唯二义复是众圣所證之境自受用身
非馀所知故不为例然实非无利他之义望增胜义
故无有失。
【论】而嘱佛法相性异故者谓身土体虽是一向而相
属佛即是能依理性嘱故成所依由斯同体能所有
异又云若真如与四智觉为性即名为相故真如名
为身若与说法为性能持自持故真如为性即名为
土故身土有别。
【论】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者意说法身是性馀色等有
为是相相既众多无量遍一切处性随于相亦遍一
切处犹如虚空遍一切处故。
【论】自受用身还依自土至亦可说言遍一切处者此
明自受用身依受用土此受用土即是诸经中十八
圆满所成净土也其十八圆满具如无性世亲摄论
圆镜智相应净识者此于能变体如诸秽土第八变
净土是镜智相应净识所变即十八中果圆满摄言
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等者即十
卷十三 第 900a 页 X49-0900.png
八中因圆满也故佛地经云胜出世间善根所起周
圆满无际者其量难测即十八圆满中分量圆满也。
【疏】众宝庄严者大宝华王众所建立无量功德所庄
严故如净土量身量亦尔乃至无限善根所引生故
者此明身量且如欲色界色身由因势力其量渐大
乃至色究竟天所得色身一万六千踰缮那量此如
来身量无边无边善根所引生故功德智慧义亦可
说言遍一切处者此释外难外难若如色法可言无
边如智等功德既无形量如何言无边其故作此说
云依所證真如及所依身无有边故说能依智慧等
亦无有边。
【疏】随住十地菩萨宜至广如彼说者意说他受用身
居十地中随十地菩萨所宜现土或大或小或胜或
劣前后改转皆随菩萨根性所宜有斯差别故初地
菩萨见百叶莲华佛二地菩萨见千叶莲华佛三地
菩萨见百千佛其土亦尔皆初小劣后皆胜大故。
【论】或小或大或劣等者意说初地菩萨所现他受用
佛名小名劣二地菩萨所见名大名胜乃至巳后准
知前后改转者即改劣作后胜妙初地菩萨入第二
地即初地身土或时灭或时不灭更为第二地菩萨
所现他受用身土以后准知故名前后改转。
【疏】唯见百佛至三千大千世界者意说见初地一个
他受用佛见一百大化佛见一百个百亿一四天下
小化佛见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
圆满无际者其量难测即十八圆满中分量圆满也。
【疏】众宝庄严者大宝华王众所建立无量功德所庄
严故如净土量身量亦尔乃至无限善根所引生故
者此明身量且如欲色界色身由因势力其量渐大
乃至色究竟天所得色身一万六千踰缮那量此如
来身量无边无边善根所引生故功德智慧义亦可
说言遍一切处者此释外难外难若如色法可言无
边如智等功德既无形量如何言无边其故作此说
云依所證真如及所依身无有边故说能依智慧等
亦无有边。
【疏】随住十地菩萨宜至广如彼说者意说他受用身
居十地中随十地菩萨所宜现土或大或小或胜或
劣前后改转皆随菩萨根性所宜有斯差别故初地
菩萨见百叶莲华佛二地菩萨见千叶莲华佛三地
菩萨见百千佛其土亦尔皆初小劣后皆胜大故。
【论】或小或大或劣等者意说初地菩萨所现他受用
佛名小名劣二地菩萨所见名大名胜乃至巳后准
知前后改转者即改劣作后胜妙初地菩萨入第二
地即初地身土或时灭或时不灭更为第二地菩萨
所现他受用身土以后准知故名前后改转。
【疏】唯见百佛至三千大千世界者意说见初地一个
他受用佛见一百大化佛见一百个百亿一四天下
小化佛见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
卷十三 第 900b 页 X49-0900.png
【疏】他受用法乐增同自受用俱名受用者意云疏说
他受用身法乐增故与自受用身同者恐错随云他
受用佛既是相分心不是实心如何受法乐增众中
应言自受用身即受法乐增若他受用令他菩萨受
用法乐增然受用身齐故二身俱名受用若尔化佛
说法亦令他受用法乐化亦应名他受用佛答不尔
以他受用佛说法增故但名他受用化佛神通增故
唯名化佛不名受用。
【论】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小或大
者或净或大者即是一大三千界中有一大化佛所
变立名净名大若一四天下小化佛所变立名小名
秽又此四天下化佛若人寿八万岁海水渐减处处
皆明珠妙辨弥勒佛下生时名净名大若人寿百岁
海水渐增有荆蕀砂砾即名小名秽。
【论】自性身土一切如来同所證故体无差别等者此
明身土诸佛同异门诸圣教中约义不同互有同有
异皆不相违且庄严论偈云由依心业故三身俱平
等释曰彼三种身由三义故如其次第一切诸佛悉
皆平等由依故一切诸佛自性身平等法界无别故
由心故一切诸佛生身平等佛心无别故生身即自
受用身由业故一切诸佛化身平等同一所作故若
依佛地第七所明三身诸佛各有同异故彼论云法
身实性一切如来皆共有故无有差别就能證因有
差别故假说差别其馀二身各别因感各别自性实
卷十三 第 900c 页 X49-0900.png
有差别但无别执同处相似利乐意乐事业平等说
无差别又按摄论亦有同异彼第九云诸佛法身当
言有异当言无异依止意乐业无别故当言无异释
曰同庄严论又无量佛身现等觉故当言有异此显
法身约能證说同佛地论又云无量依身差别转故
当言有异身亦尔即今此论中约色身明据有异说。
【论】馀二身土至有共不共等者佛地第七有三师说
此同第三师正义所说彼论甚广今者略云一切如
来所化有情为共不共有义皆共以一一佛皆能化
度一切有情福德智慧一切平等三无数劫勤修行
愿同为拔济一切有情求菩提故如说一佛所化有
情即一切佛有义不共以佛所化诸有情类本相嘱
故是故如来底沙佛时曾与慈氏同为弟子佛观释
迦所化有情善根先熟慈氏所化善根后熟又观慈
氏因行先满释迦后满遂于一处入火光定令释迦
见七日七夜不下一足一偈赞叹令超慈氏在前成
佛又佛将欲入涅槃时作如是言我所应度皆巳度
讫又契经说佛涅槃时观一切所化有情现在非想
非非想处当生此间应受佛化遂留一化身潜住此
界先所受身现入涅槃彼从非想非非想没来生此
间佛所留化为说妙法成阿罗汉尔时化身方没不
现又诸经中处处宣说能化所化相属决定是故诸
佛所化不共如实义者有共不共无始时来种性法
尔更相系嘱或多嘱一或一嘱多菩萨因时成熟有
无差别又按摄论亦有同异彼第九云诸佛法身当
言有异当言无异依止意乐业无别故当言无异释
曰同庄严论又无量佛身现等觉故当言有异此显
法身约能證说同佛地论又云无量依身差别转故
当言有异身亦尔即今此论中约色身明据有异说。
【论】馀二身土至有共不共等者佛地第七有三师说
此同第三师正义所说彼论甚广今者略云一切如
来所化有情为共不共有义皆共以一一佛皆能化
度一切有情福德智慧一切平等三无数劫勤修行
愿同为拔济一切有情求菩提故如说一佛所化有
情即一切佛有义不共以佛所化诸有情类本相嘱
故是故如来底沙佛时曾与慈氏同为弟子佛观释
迦所化有情善根先熟慈氏所化善根后熟又观慈
氏因行先满释迦后满遂于一处入火光定令释迦
见七日七夜不下一足一偈赞叹令超慈氏在前成
佛又佛将欲入涅槃时作如是言我所应度皆巳度
讫又契经说佛涅槃时观一切所化有情现在非想
非非想处当生此间应受佛化遂留一化身潜住此
界先所受身现入涅槃彼从非想非非想没来生此
间佛所留化为说妙法成阿罗汉尔时化身方没不
现又诸经中处处宣说能化所化相属决定是故诸
佛所化不共如实义者有共不共无始时来种性法
尔更相系嘱或多嘱一或一嘱多菩萨因时成熟有
卷十三 第 901a 页 X49-0901.png
情亦不决定或共不共故成佛巳或共化度或别化
度若所化生一向共者何须多佛一佛能化一切生
故乃至若所化生一向不共菩萨不应发弘誓愿历
事诸佛修学大乘又诸佛不应以巳所化付嘱后佛。
【论】所化共者至展转相杂为增上缘等者意说共化
谓诸佛后得智上同处同时各现一化互其状相似
不相障碍更相和杂通说正法等犹如大海水百流
皆至虽见一海水其实有众多水和杂今亦尔虽见
一佛其外其中亦有众多佛土和杂令见一佛等是
增上缘也如是等事不可思议非唯识理不可解了
自受用者唯净无漏等者意云诸身土中自受用心
互唯净非秽是佛能知变非馀所知故云唯净无漏。
【疏】能变之者无烦恼秽故者问七地以前烦恼犹起
云何乃言烦恼秽答虽有烦恼皆为利益具无量德
故不为过为秽也。
【疏】此据相似者意说虽能变者识通有漏无漏然所
变土亦通有漏无漏而所变净土相状相似以有漏
无漏土一种皆名为净土意云虽所变土有漏无漏
不同然一种皆是净土故云相似。
【疏】本质通净秽者佛所变质似染名秽谓荆蕀砂砾
等名秽。
【疏】然彼无此事彼无漏狭不能缘身土等者此有二
解一谓若二乘第六识中无漏后得智所变者唯无
漏净秽然二乘人无漏后得智缘土狭少不能多时
度若所化生一向共者何须多佛一佛能化一切生
故乃至若所化生一向不共菩萨不应发弘誓愿历
事诸佛修学大乘又诸佛不应以巳所化付嘱后佛。
【论】所化共者至展转相杂为增上缘等者意说共化
谓诸佛后得智上同处同时各现一化互其状相似
不相障碍更相和杂通说正法等犹如大海水百流
皆至虽见一海水其实有众多水和杂今亦尔虽见
一佛其外其中亦有众多佛土和杂令见一佛等是
增上缘也如是等事不可思议非唯识理不可解了
自受用者唯净无漏等者意云诸身土中自受用心
互唯净非秽是佛能知变非馀所知故云唯净无漏。
【疏】能变之者无烦恼秽故者问七地以前烦恼犹起
云何乃言烦恼秽答虽有烦恼皆为利益具无量德
故不为过为秽也。
【疏】此据相似者意说虽能变者识通有漏无漏然所
变土亦通有漏无漏而所变净土相状相似以有漏
无漏土一种皆名为净土意云虽所变土有漏无漏
不同然一种皆是净土故云相似。
【疏】本质通净秽者佛所变质似染名秽谓荆蕀砂砾
等名秽。
【疏】然彼无此事彼无漏狭不能缘身土等者此有二
解一谓若二乘第六识中无漏后得智所变者唯无
漏净秽然二乘人无漏后得智缘土狭少不能多时
卷十三 第 901b 页 X49-0901.png
缘土二乘人无漏心中多分缘四谛理彼缘土者即
与四谛理合缘之无唯独缘土后得智二云二乘人
全无缘土无漏后得智即二乘有漏心中所变即唯
有漏通净秽此梵王见净舍利弗见秽或佛以足指
按地令三千界清净其馀异生二乘等随佛所变土
皆净梵王即是八地巳上菩萨第四禅梵王也。
【疏】今此文中总约三法者谓蕴处界三法也周云一
佛变自土二十地菩萨变化土三地前菩萨二乘异
生等变化土故云总约三法一切有情为论。
【论】纯善无漏因缘所生等者具二义故名无漏一云
纯善无漏因缘所生二是道谛摄非苦集故此中意
说无漏识变相必无漏性悬隔故。
【疏】净与不净理必须同等者净者即是净土相分不
净者即是秽土相分此文意说若无漏心变起净秽
土相分净秽虽不同此相分从能变心判性俱是善
无漏性以无漏心是顺益义胜故言非如有漏心相
见性有别者且如有漏鼻舌身三识三识通三性其
所缘香味触境即唯无记故能缘心与所缘境性各
别也有为同性即如无漏识变起香味触三境三境
即唯善无漏若馀异生等鼻舌身识是善性相分佛
所变香味触三以为本质变起相分即此相分从本
质判性亦是善性故亲相分亦是云有漏善性。
【疏】蕴等识相不必皆同以蕴处界三法因缘杂引生
故等者疏虽具释续者犹迷今外申难举此文答难
与四谛理合缘之无唯独缘土后得智二云二乘人
全无缘土无漏后得智即二乘有漏心中所变即唯
有漏通净秽此梵王见净舍利弗见秽或佛以足指
按地令三千界清净其馀异生二乘等随佛所变土
皆净梵王即是八地巳上菩萨第四禅梵王也。
【疏】今此文中总约三法者谓蕴处界三法也周云一
佛变自土二十地菩萨变化土三地前菩萨二乘异
生等变化土故云总约三法一切有情为论。
【论】纯善无漏因缘所生等者具二义故名无漏一云
纯善无漏因缘所生二是道谛摄非苦集故此中意
说无漏识变相必无漏性悬隔故。
【疏】净与不净理必须同等者净者即是净土相分不
净者即是秽土相分此文意说若无漏心变起净秽
土相分净秽虽不同此相分从能变心判性俱是善
无漏性以无漏心是顺益义胜故言非如有漏心相
见性有别者且如有漏鼻舌身三识三识通三性其
所缘香味触境即唯无记故能缘心与所缘境性各
别也有为同性即如无漏识变起香味触三境三境
即唯善无漏若馀异生等鼻舌身识是善性相分佛
所变香味触三以为本质变起相分即此相分从本
质判性亦是善性故亲相分亦是云有漏善性。
【疏】蕴等识相不必皆同以蕴处界三法因缘杂引生
故等者疏虽具释续者犹迷今外申难举此文答难
卷十三 第 901c 页 X49-0901.png
令读者易知晓文外难云无漏识所变相分同识摄
无漏亦不无漏识蕴变相同于识俱识蕴摄答不然
蕴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法因缘杂引生故识相者识
谓见分相相分此文意说若心缘蕴处界等时其所
缘亲相分蕴处等不可随能缘心即识蕴摄即所缘
蕴等还成色心等十八界别且如第八识亲相分中
变起五根尘即所缘十处及法处中定果实色并五
识所缘五尘及第六识等缘十八界时此等所缘十
八界等还是十八界摄不随能缘心判是识蕴摄及
法界摄也以见分及十八界非是一类种生故名云
从自色心等种子生也故所缘相分不从能缘心是
识蕴摄然见分相分既纯无漏善种子生故见相二
分同是善性同无漏也与见杂种色心等亦各有异
十八界种子各各别生名为杂种与见分种不同故
色心蕴处界各有异也。
【疏】乃至相应法相分亦然等者上来唯心王见分此
下明心所见相分如心所中且如受缘蕴等十八界
时此蕴界等即不随于受而是受蕴摄以色心别故
乃至想等皆准此可知心王不系心所亦同不系法
纯种唯无漏者心所见相分种虽不同而俱是善无
漏故云纯种唯无漏作用法不同杂种生色心者作
用不同者谓心心所缘边作用色是质碍作用受是
领纳作用想是取像境义广相作用作用受不同杂
种生色心引也即是各各外种生义不可有漏同无
无漏亦不无漏识蕴变相同于识俱识蕴摄答不然
蕴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法因缘杂引生故识相者识
谓见分相相分此文意说若心缘蕴处界等时其所
缘亲相分蕴处等不可随能缘心即识蕴摄即所缘
蕴等还成色心等十八界别且如第八识亲相分中
变起五根尘即所缘十处及法处中定果实色并五
识所缘五尘及第六识等缘十八界时此等所缘十
八界等还是十八界摄不随能缘心判是识蕴摄及
法界摄也以见分及十八界非是一类种生故名云
从自色心等种子生也故所缘相分不从能缘心是
识蕴摄然见分相分既纯无漏善种子生故见相二
分同是善性同无漏也与见杂种色心等亦各有异
十八界种子各各别生名为杂种与见分种不同故
色心蕴处界各有异也。
【疏】乃至相应法相分亦然等者上来唯心王见分此
下明心所见相分如心所中且如受缘蕴等十八界
时此蕴界等即不随于受而是受蕴摄以色心别故
乃至想等皆准此可知心王不系心所亦同不系法
纯种唯无漏者心所见相分种虽不同而俱是善无
漏故云纯种唯无漏作用法不同杂种生色心者作
用不同者谓心心所缘边作用色是质碍作用受是
领纳作用想是取像境义广相作用作用受不同杂
种生色心引也即是各各外种生义不可有漏同无
卷十三 第 902a 页 X49-0902.png
漏难者不可难言见相俱是无漏所变相分同能缘
识皆识蕴摄又不可难云有摄见相同有漏即能缘
心或通三性所缘唯无记亦可无漏中见相同种无
漏能缘与所缘性各别不可作此难又叙难云无漏
见相外善等种同性有漏二分殊胜种何不等答系
殊不可为难虽叙三难总皆有理任情取舍。
【疏】何故界系见相至有漏无漏必同耶者此中问意
云见相更许别界系何必同是有漏无漏耶答虽见
相有界系不同者然有漏无漏各须同仍相顺故同
摄无漏可名相顺若一有漏一无漏即相顺义失何
者且如身在欲界由得通力引得色界天眼耳根即
许欲界第八识见分缘上界天眼耳根相分所缘相
分与见分虽界系别然同是有漏无漏以相顺故。
【疏】善等三性识之相分不必皆同至性不可同者此
释论中蕴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法因缘杂引生故文
也疏虽具释读者犹迷冀令易晓先须问起问云有
漏识所变相分同识是有漏善等识能变相分同识
是善性不善无记性为难准知故举论答善等识相
不必皆同三性因缘杂引生故意说能变识通三性
相分唯无记者谓各各从自名言三性种子杂引生
故由斯香味触三唯无记不妨鼻舌身三识通于三
性其第六识并眼耳二识亦准知许境通无记故又
末那识相分种子与第八识得成因缘与所生果必
同无覆无记若不尔者第七相分唯是有覆无记所
识皆识蕴摄又不可难云有摄见相同有漏即能缘
心或通三性所缘唯无记亦可无漏中见相同种无
漏能缘与所缘性各别不可作此难又叙难云无漏
见相外善等种同性有漏二分殊胜种何不等答系
殊不可为难虽叙三难总皆有理任情取舍。
【疏】何故界系见相至有漏无漏必同耶者此中问意
云见相更许别界系何必同是有漏无漏耶答虽见
相有界系不同者然有漏无漏各须同仍相顺故同
摄无漏可名相顺若一有漏一无漏即相顺义失何
者且如身在欲界由得通力引得色界天眼耳根即
许欲界第八识见分缘上界天眼耳根相分所缘相
分与见分虽界系别然同是有漏无漏以相顺故。
【疏】善等三性识之相分不必皆同至性不可同者此
释论中蕴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法因缘杂引生故文
也疏虽具释读者犹迷冀令易晓先须问起问云有
漏识所变相分同识是有漏善等识能变相分同识
是善性不善无记性为难准知故举论答善等识相
不必皆同三性因缘杂引生故意说能变识通三性
相分唯无记者谓各各从自名言三性种子杂引生
故由斯香味触三唯无记不妨鼻舌身三识通于三
性其第六识并眼耳二识亦准知许境通无记故又
末那识相分种子与第八识得成因缘与所生果必
同无覆无记若不尔者第七相分唯是有覆无记所
卷十三 第 902b 页 X49-0902.png
摄如何与八得成因缘故知相不必同性故疏云性
相别故者性谓三性识体相谓识所变相性即嘱心
相是境心别境故不得同性故云善等识相不必皆
同等也。
【疏】如无漏缘使等相分唯有漏者如菩萨以后得智
缘有情身中烦恼时不妨见分是无漏相分是有漏
使即烦恼也。
【疏】虚空等能缘心通三性相分唯无记者解云此约
化运心缘虚空故能缘心通无记等所缘相分唯无
记然大乘中说虚空非择灭即是胜义无记其能缘
心通三性等此意明见相二分不同性所以。
【疏】若皆纯种唯一性者此外难外难云见相同一种
生故见相皆同一性难云若尔即诸经论中说三境
唯无记之言应不成失故知能缘三识通三性所缘
香等三境唯无记。
【疏】不可说约第八所变至故应言通三性者此牒外
救外救云第八所变香等唯无记以见分是无记故
其鼻等三识所变香等三境通三性以能缘识通三
性故又或三境通善无记二性佛所变香等唯是善
性异所变是无记故云三境通二性也诸论无文说
香等通不善性故又鼻等三识所变香等是三处摄
故云应言通三性故今牒云不可说约第八所变唯
说无记等难云此亦不然诸论无文故论中无文说
之第八变唯无记馀三识所变随能变识通三性二
相别故者性谓三性识体相谓识所变相性即嘱心
相是境心别境故不得同性故云善等识相不必皆
同等也。
【疏】如无漏缘使等相分唯有漏者如菩萨以后得智
缘有情身中烦恼时不妨见分是无漏相分是有漏
使即烦恼也。
【疏】虚空等能缘心通三性相分唯无记者解云此约
化运心缘虚空故能缘心通无记等所缘相分唯无
记然大乘中说虚空非择灭即是胜义无记其能缘
心通三性等此意明见相二分不同性所以。
【疏】若皆纯种唯一性者此外难外难云见相同一种
生故见相皆同一性难云若尔即诸经论中说三境
唯无记之言应不成失故知能缘三识通三性所缘
香等三境唯无记。
【疏】不可说约第八所变至故应言通三性者此牒外
救外救云第八所变香等唯无记以见分是无记故
其鼻等三识所变香等三境通三性以能缘识通三
性故又或三境通善无记二性佛所变香等唯是善
性异所变是无记故云三境通二性也诸论无文说
香等通不善性故又鼻等三识所变香等是三处摄
故云应言通三性故今牒云不可说约第八所变唯
说无记等难云此亦不然诸论无文故论中无文说
之第八变唯无记馀三识所变随能变识通三性二
卷十三 第 902c 页 X49-0902.png
性等故知不分或三识所变至诸论无文故者总是
难也三识所变香等三境是本质三处摄故唯无记
应言通三性诸论无文故虚空非择灭例亦应然故
者此约经例之具大乘中说虚空非择灭是无记其
能缘虚空等心通三性汝若言鼻等三识通三性故
所变香等亦通三性者亦应缘虚空等心通三性所
缘虚空非择灭应通三性既能缘虚空等心通三性
所缘虚空等是无记明知鼻等识通三性所缘香等
是无记。
【疏】蕴等识相至类此应知者意云若蕴等识相见分
同者便无蕴处界三科以同是识蕴故既有三科别
明知相见分不必皆同一也若相见分有异二性不
同故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如前蕴等识相不必
皆同三法因缘杂引生故文中解说。
【疏】佛地论说三身生灭门者法身常住受用变化是
无常故佛地论云如是法身虽离一切分别戏论而
无生灭故说名常二身虽有念念生灭而依常身无
间断故恒相续故说名为常经说如来色受等法一
切常住者依此道理非无生灭无漏种子修习增长
所生起故生者皆灭一向说故色心皆见是无常故
常住色心曾不见故。
【疏】化身他身色俱非等化心亦尔者此有三句第一
句化自身为他如天女自变其身如舍利第二句化
他为自即如天女变他舍利令见天女故疏云化自
难也三识所变香等三境是本质三处摄故唯无记
应言通三性诸论无文故虚空非择灭例亦应然故
者此约经例之具大乘中说虚空非择灭是无记其
能缘虚空等心通三性汝若言鼻等三识通三性故
所变香等亦通三性者亦应缘虚空等心通三性所
缘虚空非择灭应通三性既能缘虚空等心通三性
所缘虚空等是无记明知鼻等识通三性所缘香等
是无记。
【疏】蕴等识相至类此应知者意云若蕴等识相见分
同者便无蕴处界三科以同是识蕴故既有三科别
明知相见分不必皆同一也若相见分有异二性不
同故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如前蕴等识相不必
皆同三法因缘杂引生故文中解说。
【疏】佛地论说三身生灭门者法身常住受用变化是
无常故佛地论云如是法身虽离一切分别戏论而
无生灭故说名常二身虽有念念生灭而依常身无
间断故恒相续故说名为常经说如来色受等法一
切常住者依此道理非无生灭无漏种子修习增长
所生起故生者皆灭一向说故色心皆见是无常故
常住色心曾不见故。
【疏】化身他身色俱非等化心亦尔者此有三句第一
句化自身为他如天女自变其身如舍利第二句化
他为自即如天女变他舍利令见天女故疏云化自
卷十三 第 903a 页 X49-0903.png
他身色俱非等是第三句化非自非他自如变外山
河等不利自他身名俱非句也化色文尔化心亦尔
化心但有二句无他非句于非情不化心故。
【疏】受用变化门者于三身中自他二受用身为地前
所现名变化身谨按佛地论云受用身者有色非色
色非色者谓心心所诸法无形质故亦不可说形量
大小然就所依身及所知境亦得说言遍一切处其
色有二种一者实色二者化色言实色者三无数劫
修感色身相好等业转五根等有漏色身得佛无漏
五根等色无量相好庄严其身周遍法界称实净土
大圆镜智相应净识所变身土无限量故诸佛识变
同处同时其相相似不相障碍尽未来际无间无断
依此能令诸佛受用广大喜乐是故说名受用身土
如是身土唯佛乃知非诸菩萨五根所證也此即名
为自受身化色者由悲愿力为入大地诸菩萨众现
种种身种种相好种种言音依种种土形量不定令
诸菩萨得大法乐他受用身变化身者亦由悲愿力
为化他前诸有情故现变化身通色非色非色者即
是变化意业力无畏等诸功德相无形质故无有形
量色者是变化身语业等随时随处随众所宜所现
身形其量不定名变化身者诸佛共有如前广解此
中略而不言。
【疏】三身相对四句门者按彼论云如是三身有四分
故得为四句一受用非变化谓自利分实受用身二
河等不利自他身名俱非句也化色文尔化心亦尔
化心但有二句无他非句于非情不化心故。
【疏】受用变化门者于三身中自他二受用身为地前
所现名变化身谨按佛地论云受用身者有色非色
色非色者谓心心所诸法无形质故亦不可说形量
大小然就所依身及所知境亦得说言遍一切处其
色有二种一者实色二者化色言实色者三无数劫
修感色身相好等业转五根等有漏色身得佛无漏
五根等色无量相好庄严其身周遍法界称实净土
大圆镜智相应净识所变身土无限量故诸佛识变
同处同时其相相似不相障碍尽未来际无间无断
依此能令诸佛受用广大喜乐是故说名受用身土
如是身土唯佛乃知非诸菩萨五根所證也此即名
为自受身化色者由悲愿力为入大地诸菩萨众现
种种身种种相好种种言音依种种土形量不定令
诸菩萨得大法乐他受用身变化身者亦由悲愿力
为化他前诸有情故现变化身通色非色非色者即
是变化意业力无畏等诸功德相无形质故无有形
量色者是变化身语业等随时随处随众所宜所现
身形其量不定名变化身者诸佛共有如前广解此
中略而不言。
【疏】三身相对四句门者按彼论云如是三身有四分
故得为四句一受用非变化谓自利分实受用身二
卷十三 第 903b 页 X49-0903.png
变化非受用谓变化身为化地前杂类生故或粗或
妙或令欢喜或令畏怖改转不定但名变化不名受
用不必令受现法乐故三亦受用亦变化谓为地上
菩萨所现种种化身令诸菩萨受法乐故名他受用
随时改转不决定故名变化故云亦受用亦变化也
非受用非变化谓法身真如。
【疏】生法二身摄三身门者按彼论云或处说佛有二
种身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若自性身若实用身俱名
法身诸功德法所依止故诸功德法所集成故解云
自性身名法身是功德法所依止故若自受用身名
法身诸功德法所集成故此等名法身也生身者若
变化身若他受用俱名生身随众所宜数现生故故
云此二身摄三身也。
【疏】十佛摄三身门者言十佛者一现等觉佛二弘誓
愿佛三业异熟佛四住持佛五变化佛六法界佛七
心佛八定佛九本性佛十随乐佛前五世俗佛后五
胜义佛随其所应三身所摄释曰起身现于树下成
道名现等觉佛以愿乘通化一切生名弘誓愿佛百
劫修相好业感王宫生相好之身名业异熟佛绩素
等像名为住持佛法身自体名法界佛第八识无漏
名为心佛大定之身名定佛自受用身说等种姓三
劫修成为本性佛随彼地上所乐不同现身有异名
随乐佛前五是化佛名世俗佛后五实身而殊胜故
名为胜义佛摄三身者前五是变化佛虽第四住持
妙或令欢喜或令畏怖改转不定但名变化不名受
用不必令受现法乐故三亦受用亦变化谓为地上
菩萨所现种种化身令诸菩萨受法乐故名他受用
随时改转不决定故名变化故云亦受用亦变化也
非受用非变化谓法身真如。
【疏】生法二身摄三身门者按彼论云或处说佛有二
种身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若自性身若实用身俱名
法身诸功德法所依止故诸功德法所集成故解云
自性身名法身是功德法所依止故若自受用身名
法身诸功德法所集成故此等名法身也生身者若
变化身若他受用俱名生身随众所宜数现生故故
云此二身摄三身也。
【疏】十佛摄三身门者言十佛者一现等觉佛二弘誓
愿佛三业异熟佛四住持佛五变化佛六法界佛七
心佛八定佛九本性佛十随乐佛前五世俗佛后五
胜义佛随其所应三身所摄释曰起身现于树下成
道名现等觉佛以愿乘通化一切生名弘誓愿佛百
劫修相好业感王宫生相好之身名业异熟佛绩素
等像名为住持佛法身自体名法界佛第八识无漏
名为心佛大定之身名定佛自受用身说等种姓三
劫修成为本性佛随彼地上所乐不同现身有异名
随乐佛前五是化佛名世俗佛后五实身而殊胜故
名为胜义佛摄三身者前五是变化佛虽第四住持
卷十三 第 903c 页 X49-0903.png
是化像以是化佛之形像总名化佛摄第六是法身
摄后四是受用摄随佛是他受用身七八九三佛是
自受用身总名受用身广如佛地第七说。
【疏】上来巳依略广及位等明能变识等讫者略者即
前由假说我法等一行半颂也广者即二十三行半
颂也位者即末后五颂明唯识位次也如上依此三
段及广明能变识讫。
【疏】所变现所变名为行相者此师意说立有二分即
说本质境是所缘亲相分名行相能缘之心名之为
事。
【疏】唯似难陀二分义少分有异者然难陀师二分俱
实此师立二分虽似难陀师然二分是虚不实故与
难陀有异。
【疏】亲疏所缘二皆不实者即相分中本质影像亲疏
二缘皆不实也。
【疏】以疏所缘等取亲相不为行相者如论云然相分
等者举疏所缘本质境等取亲相分影像皆不实也
何故不实以不为行相用故所以不实意说本质影
像不同见分有分别行相用故不实。
【疏】此所现土如识变故者此师更说相分虚疏其他
受用土中珍宝国土相分即是虚假不实意云此所
现土如识所变相分皆是不实。
【疏】此相见分至末是用故者此师说三分中相见分
虽是依地而识所变故是虚非实非如识自体分是
摄后四是受用摄随佛是他受用身七八九三佛是
自受用身总名受用身广如佛地第七说。
【疏】上来巳依略广及位等明能变识等讫者略者即
前由假说我法等一行半颂也广者即二十三行半
颂也位者即末后五颂明唯识位次也如上依此三
段及广明能变识讫。
【疏】所变现所变名为行相者此师意说立有二分即
说本质境是所缘亲相分名行相能缘之心名之为
事。
【疏】唯似难陀二分义少分有异者然难陀师二分俱
实此师立二分虽似难陀师然二分是虚不实故与
难陀有异。
【疏】亲疏所缘二皆不实者即相分中本质影像亲疏
二缘皆不实也。
【疏】以疏所缘等取亲相不为行相者如论云然相分
等者举疏所缘本质境等取亲相分影像皆不实也
何故不实以不为行相用故所以不实意说本质影
像不同见分有分别行相用故不实。
【疏】此所现土如识变故者此师更说相分虚疏其他
受用土中珍宝国土相分即是虚假不实意云此所
现土如识所变相分皆是不实。
【疏】此相见分至末是用故者此师说三分中相见分
虽是依地而识所变故是虚非实非如识自体分是
卷十三 第 904a 页 X49-0904.png
依地中实识自体是根本故实见相是用末故不实
以相见同是识自体变起故。
【疏】如日及轮如灯及光虚实其故者意说此喻三分
如日及灯自證分轮及光喻见分轮所照之处喻相
分光是灯光轮是日轮亦是日光也如日出空粄光
普照一切故日灯是体实有然光及轮依日等所发
及所照处皆是不实喻三分自證实有见相是假。
【疏】应言唯境唯见分等者意云说三分中自證分是
实馀二是假可言唯识若如馀师说见相分亦是实
者即不应言唯识应言唯境唯见分等以许相见与
识自證俱实故即释所以也。
【疏】设缘色等至不及于识者意说见分缘现在五尘
所变相分相分亦不是实不及于识是实也。
【疏】如缘过未乃至故见不及识自体分者此师意说
非但过未相分是不实即能缘过未之心二不实故
缘虚境行相是不实心故相见不及识自体分是实
有故此师计外境是所缘相分名行相见分名事。
【疏】彼内證故此所不论如缘自体者意云若真如是
内證故无分别智缘真如性如自證分被见分是内
證故又此中唯明有为见相是虚后缘外境故不论
真如真如与自證分皆实故不用也不尔唯识理应
不成至俱实有故者此即初师破后师说若不如我
说相见是假识体是实许见相分俱实有者如何圣
教但言唯识不言境许识内境俱实有故云此师所
以相见同是识自体变起故。
【疏】如日及轮如灯及光虚实其故者意说此喻三分
如日及灯自證分轮及光喻见分轮所照之处喻相
分光是灯光轮是日轮亦是日光也如日出空粄光
普照一切故日灯是体实有然光及轮依日等所发
及所照处皆是不实喻三分自證实有见相是假。
【疏】应言唯境唯见分等者意云说三分中自證分是
实馀二是假可言唯识若如馀师说见相分亦是实
者即不应言唯识应言唯境唯见分等以许相见与
识自證俱实故即释所以也。
【疏】设缘色等至不及于识者意说见分缘现在五尘
所变相分相分亦不是实不及于识是实也。
【疏】如缘过未乃至故见不及识自体分者此师意说
非但过未相分是不实即能缘过未之心二不实故
缘虚境行相是不实心故相见不及识自体分是实
有故此师计外境是所缘相分名行相见分名事。
【疏】彼内證故此所不论如缘自体者意云若真如是
内證故无分别智缘真如性如自證分被见分是内
證故又此中唯明有为见相是虚后缘外境故不论
真如真如与自證分皆实故不用也不尔唯识理应
不成至俱实有故者此即初师破后师说若不如我
说相见是假识体是实许见相分俱实有者如何圣
教但言唯识不言境许识内境俱实有故云此师所
卷十三 第 904b 页 X49-0904.png
说见相同种生而有能变所变故虚实不同。
【论】或识相见等从缘生至虚实如识者此即第二护
法之正义于中有四一标定二释难三返解四问答
释疑此初也。
【疏】不遮缘过未伹得假法者此护法说虽缘现在五
尘相见但实亦不遮过未时相分是假然此相分无
质是独影境名假法也此师相分与见分别种若见
分与识自体同一种生问何故前师相见与识同种
生即说相见是虚自證是实后师相与识别种生乃
言三分俱实答前师所说初独影境故假后通性境
及带质故实有别也。
【论】唯言遣外不遮内境者第二释难难云若尔应言
唯境何言唯识故举此论文答。
【论】不尔真如亦应非实者第三返解故。
【疏】云若不作此解真如应非实有。
【疏】若非假者意云云若智许非假者见分便缘实故
非心境一向非实意结故于实中有实非实也心一
向见质若前师说心境非实者不缘以前师识见相
二分是假故作此说故非心境一向非实然疏云以
境是虚言唯识者却成此义既言境虚名唯识明知
境许非实心是实有。
【论】内境与识既并非虚如何但言唯识非境者此第
四问答释疑也此即问也可知以下论主答有二。
【疏】内是依地外是遍计所执者此有两重内外一者
【论】或识相见等从缘生至虚实如识者此即第二护
法之正义于中有四一标定二释难三返解四问答
释疑此初也。
【疏】不遮缘过未伹得假法者此护法说虽缘现在五
尘相见但实亦不遮过未时相分是假然此相分无
质是独影境名假法也此师相分与见分别种若见
分与识自体同一种生问何故前师相见与识同种
生即说相见是虚自證是实后师相与识别种生乃
言三分俱实答前师所说初独影境故假后通性境
及带质故实有别也。
【论】唯言遣外不遮内境者第二释难难云若尔应言
唯境何言唯识故举此论文答。
【论】不尔真如亦应非实者第三返解故。
【疏】云若不作此解真如应非实有。
【疏】若非假者意云云若智许非假者见分便缘实故
非心境一向非实意结故于实中有实非实也心一
向见质若前师说心境非实者不缘以前师识见相
二分是假故作此说故非心境一向非实然疏云以
境是虚言唯识者却成此义既言境虚名唯识明知
境许非实心是实有。
【论】内境与识既并非虚如何但言唯识非境者此第
四问答释疑也此即问也可知以下论主答有二。
【疏】内是依地外是遍计所执者此有两重内外一者
卷十三 第 904c 页 X49-0904.png
依他是内遍计所执是外二亲相分名内本质名外
故疏云又疏所缘缘亦是外等。
【疏】所执之心亦是心外法故者意云执他心实有者
亦是心外有法意说非伹境是外若执他心实有亦
是外谓恐滥故但言唯识不言唯境也。
【论】或诸愚夫逆执于境至如外都无者此护法第二
解唯识谓愚夫执境沉轮不解观心出离道理令彼
勤观心出离由此伹说唯识非境。
【疏】佛地所无者意云佛地论中无性第二义此论有
者为破执故所以叙也。
【疏】为破执故虽为愚夫非心之理岂佛非有者此文
意说然论文中伹言或谓愚夫迷执于境乃至解脱
生死者意说为破愚夫执故所以论中唯识言为愚
夫也非心之理者即愚夫有心外之道理名之非心
理为此遮执故说唯识问愚夫执有相遮外相故为
说唯识如来不执外不为说故佛应无唯识何得遍
为愚夫说唯识耶答愚夫执外相偏说唯识如来不
执相不为说唯识虽不为佛岂非有情唯识问若遮
外境说唯识应唯有识而无相分答外境是遍计说
识无外境相分是内境识所变故是唯识故虽有二
分皆名唯识即前二师皆许有相见分义。
【疏】即前二师许有相见分义者就护法解第四问答
释疑中答问中有三四解前二解许有二分故云前
师许有相见分义也。
故疏云又疏所缘缘亦是外等。
【疏】所执之心亦是心外法故者意云执他心实有者
亦是心外有法意说非伹境是外若执他心实有亦
是外谓恐滥故但言唯识不言唯境也。
【论】或诸愚夫逆执于境至如外都无者此护法第二
解唯识谓愚夫执境沉轮不解观心出离道理令彼
勤观心出离由此伹说唯识非境。
【疏】佛地所无者意云佛地论中无性第二义此论有
者为破执故所以叙也。
【疏】为破执故虽为愚夫非心之理岂佛非有者此文
意说然论文中伹言或谓愚夫迷执于境乃至解脱
生死者意说为破愚夫执故所以论中唯识言为愚
夫也非心之理者即愚夫有心外之道理名之非心
理为此遮执故说唯识问愚夫执有相遮外相故为
说唯识如来不执外不为说故佛应无唯识何得遍
为愚夫说唯识耶答愚夫执外相偏说唯识如来不
执相不为说唯识虽不为佛岂非有情唯识问若遮
外境说唯识应唯有识而无相分答外境是遍计说
识无外境相分是内境识所变故是唯识故虽有二
分皆名唯识即前二师皆许有相见分义。
【疏】即前二师许有相见分义者就护法解第四问答
释疑中答问中有三四解前二解许有二分故云前
师许有相见分义也。
卷十三 第 905a 页 X49-0905.png
【论】相分等至多分生者此师意云谓相见分皆识为
性而由名言妄熏习力故似多分生论其性故伹言
唯识不言唯境。
【疏】即佛后得智无别相见分至馀作二解故是所执
者此第三师中有二解此即第一解云佛后得智无
见相分若馀有漏善心及因中后得智中有见相分
者即是法执又佛似有见相故即现有净秽者相分
由佛不作二分解故非所执谓馀有情作见相二分
解故即是所执此等皆不正义又佛自在了妄执故
至或佛不现馀人自见者此第二解云即许佛有见
分以佛證不可言性故有见相分馀人不證不可言
性故故见相皆执故此论文中言无见相者依馀有
情说不依佛说也或可说虽不现净秽等土相然馀
人即自见佛有净土等相分此亦是不正义。
【疏】由往因中熏习力故今果亦尔者由因中无妄熏
习果中见相亦无妄执也今此依馀说故言无别者
此师云今依馀有情说无见相不依佛说无见相也。
【疏】若尔真如至无别有法者意问云见相由妄习无
故摄唯识真如非妄习应当非唯识答见相是妄习
唯有一识名唯识真如是识性识性摄唯识真如即
识性离识性以外无别相见故云除识性无别有法
也。
【疏】第三结释施愿分者如论云此论三分至非增减
故者此文意说三十颂但名唯识不得名成唯识故
卷十三 第 905b 页 X49-0905.png
本论云此本论名唯识三十也从初至末以长行广
成立即名成唯识即由长行而成立得三十颂唯识
也故论云此论三分成立唯识长行论文名成唯识
论由此故世亲造三十颂但名三十唯识然疏中云
结释施愿分者此文应倒合云释结施愿分即从次
前论云然相分等依识变现以来即释唯识所以也
此论三分成立唯识等即是结也后之二颂回施发
愿也或从初论文至此心与心所定相应故以来是
释此论三分成立唯识下是结释施愿可知或结释
施愿分者意说此论三分以下文至非增减故以来
即释结文也施愿如前。
【疏】以佛说法初中后善等者即初一颂半名初次二
十三行半颂名中后五行颂名后纯一名初意云初
一行半颂略明唯识能变之相而无杂乱得纯一名
圆满名中意云二十三行半颂广引圣教成唯识道
理极圆满故清白梵行名后意说后五行颂明唯识
行位辨菩萨略行十种胜行名清白梵行今此论同
彼佛所说教故云三分也。
【疏】此中言成至理实俱通者以教成教者即广引圣
教成三十颂唯识也以教成理者以圣教成唯识道
理亦可以理成理即以比量道理成唯识道理俱得
疏次就依行果三解亦得名三分成立唯识故三十
颂中前二十五颂唯识世俗胜义境次四行颂明行
后有一颂明唯识果理体分明唯识相义者意说据
成立即名成唯识即由长行而成立得三十颂唯识
也故论云此论三分成立唯识长行论文名成唯识
论由此故世亲造三十颂但名三十唯识然疏中云
结释施愿分者此文应倒合云释结施愿分即从次
前论云然相分等依识变现以来即释唯识所以也
此论三分成立唯识等即是结也后之二颂回施发
愿也或从初论文至此心与心所定相应故以来是
释此论三分成立唯识下是结释施愿可知或结释
施愿分者意说此论三分以下文至非增减故以来
即释结文也施愿如前。
【疏】以佛说法初中后善等者即初一颂半名初次二
十三行半颂名中后五行颂名后纯一名初意云初
一行半颂略明唯识能变之相而无杂乱得纯一名
圆满名中意云二十三行半颂广引圣教成唯识道
理极圆满故清白梵行名后意说后五行颂明唯识
行位辨菩萨略行十种胜行名清白梵行今此论同
彼佛所说教故云三分也。
【疏】此中言成至理实俱通者以教成教者即广引圣
教成三十颂唯识也以教成理者以圣教成唯识道
理亦可以理成理即以比量道理成唯识道理俱得
疏次就依行果三解亦得名三分成立唯识故三十
颂中前二十五颂唯识世俗胜义境次四行颂明行
后有一颂明唯识果理体分明唯识相义者意说据
卷十三 第 905c 页 X49-0905.png
理性相位以分三分即初二十四颂广明唯识相第
二十五颂唯识性后五颂明唯识行位此即第三科
也。
【论】显唯识理极明净者立正破邪显唯识教理极明
净故意说非但真如得明净即唯教理亦极明即由
教成教所成之教得明净由理成理所成之理得明
净也。
【论】巳依圣教及正理至速登无上觉者此即回施发
愿分于中二初之两句牒结上一部谓依圣教及比
量正回施发愿由斯造论所获功德拔济群生愿共
速證无上菩提。
【疏】由三十颂至依三义配释皆有非增减义者如前
第一约初中后科第二依境行果三科第三依性相
行位科三十颂故依二十三家科三十颂即一一科
三义中皆无增减义也。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十三末(终)
二十五颂唯识性后五颂明唯识行位此即第三科
也。
【论】显唯识理极明净者立正破邪显唯识教理极明
净故意说非但真如得明净即唯教理亦极明即由
教成教所成之教得明净由理成理所成之理得明
净也。
【论】巳依圣教及正理至速登无上觉者此即回施发
愿分于中二初之两句牒结上一部谓依圣教及比
量正回施发愿由斯造论所获功德拔济群生愿共
速證无上菩提。
【疏】由三十颂至依三义配释皆有非增减义者如前
第一约初中后科第二依境行果三科第三依性相
行位科三十颂故依二十三家科三十颂即一一科
三义中皆无增减义也。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十三末(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