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卷十一 第 799b 页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十一本
西京福寿寺沙门 如理 集

【疏】得名所由即解因缘二字之所由也因者正惑缘
者助惑也。

【疏】无漏业中除无分别乃至缘事生故者问加行根
本后得皆名无分别不答皆名无分别问若皆无分
别者未审有何差别答虽无分别义各不同如加行
智无颠倒分别正体智无推求分别后得智无邪思
卷十一 第 799c 页 X49-0799.png
惟分别故此三种皆名无分别今唯取缘事生后得
无分别智不取缘安立四谛无分别智以缘四谛理
故。

【疏】引满业是者意云此中有二种业苦引业唯能引
第八总报主满业唯能惑满果谓别报异熟故引满
二业名行支问何故前十二支中唯业引业是不言
满业今此文乃言业通引满二业耶答前十二支中
凡令生死相续故唯说引今此文中通庄严故且兼
满业各据一义亦不相违也。

【疏】言正感等者意显由此无满业及有漏业故此二
种业令生死得相续也。

【疏】无满者如异熟因故言正感者意云且如有漏善
恶异熟因即能感异熟果得相续其无满有分别业
犹如善恶业亦能令身得相续以资故业身得相续
住故云如异熟因也。

【疏】非正有力由此生故者意说二障助二业感生死
非正有力即生非由此生连续。

【疏】烦恼障者至取润生者意云此中不取发业烦恼
虽取先发业感识等五果种子竟即须烦恼润生故
唯取一切润生烦恼名烦恼障问何故唯取润生不
取发业惑耶答若取发业惑即与无满业不齐若取
润生惑即齐故同所知障不发业。

【疏】所知障者至或取一切如烦恼润者意云然所知
障品类虽多但取唯缘佛缘有情者为所知障故曰
卷十一 第 800a 页 X49-0800.png
不执菩提有情实有无由发起猛利悲愿又云或取
一切所知障皆能作变易生死缘也犹如一切全界
烦恼皆能结生即一切所知障能助变易生死又所
知障为有漏依此障若无彼定非有故通取一切。

【疏】易可见故者约眼见五蕴有定限者即定齐限上
至八万下至十岁易可知者即约第六识智。

【疏】一分一段等名分段者即今身死后身生也。

【疏】非彼世间及非回心至诸天等尚不现疏无能见
者意云说有预流果入变易身分段罗汉等皆不能
见但是分段身无问凡圣皆不见变易身说得天眼
亦不能见若四果菩萨等一种归变易身但各各同
类自相见然上得见下下不得见上如初果受变易
身不见上三果人变易唯自类相见若上果人受变
易非但自类相见亦得见下三果变易身乃至回心
及顿悟苦萨虽有同受变易身然下位身相见而不
见上上位自相见亦得见下位变易身又此变易身
随是肉眼亦能相见纵有分段得天眼者亦不能见
问初地菩萨受变易二地分段菩萨得见下不答亦
得见以二地菩萨根劣慧强亦见下地变易细身不
同二乘无学等以根钝故又虽是同初地然有分段
有变易但同类自相见分段亦不见变易身且初地
菩萨若分段若变易皆不能见二地菩萨分段身既
不见二地菩萨所住之土岂得见身耶亦如六欲天
展转下不见上天身土以福有强劣故使然也。
卷十一 第 800b 页 X49-0800.png

【疏】如第七巳有二解者即彼卷中有二师说第一师
说顿悟菩萨唯欲界后留身若二乘回心等于欲界
后留身第二师说有许色界中有声闻回心唯除五
净居天也广如前说。

【注】由悲愿力至名变易者问按摄论云菩萨留惑證
一切智今云悲愿能招于生得至佛果岂不相违又
生但由悲愿而致何用烦恼不退菩萨而不断耶答
七地巳前用受分段八地巳去不障道故所以不断
若尔应非是染污法染污法者何不断耶答如末那
惑虽最后除亦得名染此亦无失又能助所知令变
易续故不断之若尔二乘无学回心应无变易烦恼
无故答有惑习气能为助缘亦受变易且依初解。

【疏】谓此业此洲至齐限不定者意说分段中业明界
地悉定也谓此业者即有漏善恶业等此洲此界者
即是受分段果之处当云谓由如此业故为生人天
中及言地等随力住变定名定齐限。

【疏】今此业此洲此界此地等者此业是无漏业也此
洲界地是受变易果之处也此无漏无定限故名变
易皆以四禅无漏资此身因令身短长不定故名变
易。

【疏】如资色界广果天身至欲界人天亦尔者意云此
即指事也有二解一云如菩萨若受变易生死者以
无漏定愿资此旧身令得广大过于色究竟天身然
此天身长一万六千由旬今资此身过彼天身故云
卷十一 第 800c 页 X49-0800.png
过一万六千由旬令过一万六千劫者由菩萨得变
易必无漏法资延寿令长彼天故过一万六千劫或
减于彼者随一种由无满法资或可身不得过一万
六千由旬命亦不得过一万六千劫则所资身长短
命劫数多少异于彼天身命故云或减于彼也何以
如是由其菩萨愿力须长即长须短则短而无定限
故云无定齐限欲界亦尔者意说于欲界人天中受
变易生死者亦以无漏定愿资旧身今或长于旧业
所感或短于旧业所感者亦无定限故云无定限今
即增减者谓诸菩萨意欲尔故若菩萨上生究竟
天者不得变易身也第二解云若生色究竟天者必
得变易即资本身更长于一万六千由旬今更过于
一万六千劫也或减于彼用无漏资故或可身感旧
身尔减旧今何以如是谓如由菩萨意欲尔故欲界
亦尔问如色究竟天如何得有回心耶答虽有声闻
生彼不回心直往菩萨生彼亦得变易问如圣教云
大地菩萨不生于彼云何于色究竟天而受变易耶
答前卷解亦有许得生者故受变易义亦无妨且依
前解言色身五百由旬今过五百劫者意说第四禅
中广果天身身长五百由旬寿命五百劫若菩萨受
变易身以无漏定愿资故身因故令自身命或过彼
天或彼天义如前说亦疏无资广果天身过五百由
旬命过五百劫或减于彼此疏本虽不载广果之文
意义亦同彼此皆得。
卷十一 第 801a 页 X49-0801.png

【疏】声闻辟支佛乃至不思议界无漏法身者意云此
文约三乘无学相对明所以不论菩萨得变易身此
文意责二乘无学回心虽未得初地未證法无我然
地前至得变易身故云未證法无我未得离变易身
问若尔菩萨以得法无我应离变易身答不尔菩萨
虽得无漏法无我未满足故何以不离变易身不同
如来如来令满足法无我故故不受变易身而證得
不思议界无漏法身也变易死者楞伽曰变易生死
与此论文同。

【疏】生者诸受根起死者诸受根灭者意云受者即受
用五尘或执受名受根者五色根起灭者生死义也。

【疏】摩利迦此云髣者者此有二义鬘者在额为髣世
所贵故夫人亦尔为王所重故称为髣又云末利夫
人本是采华婢犹供养佛现身将作波斯匿王妃此
夫人有女女貌端正胜其母故号胜髣即胜髣夫人
也故琉璃太子即是胜髣夫人弟。

【疏】如似者举分段况变易故云如似也。

【疏】生此三种意成身解曰三种意成身者即是声闻
意成身独觉意成身巳得自在菩萨意成身也。

【疏】佛性论云于三界外至然非界外者释曰人虽即
此者彼论说三种人即此阿罗汉独觉自在菩萨也
言界外者约助因说属无漏业非界系故云三界外
其变易身既是有漏即非三界外故疏曰此之三种
皆转旧粗身等者此释非界外所以。
卷十一 第 801b 页 X49-0801.png

【疏】无明住地乃至而起者此五应名五习地习地者
即种子五住地亦是种然为依者有二种依第一所
知障为所住所依其烦恼障为能住能依第二曰即
二障种子为所住所依若二障现行为能住能依。

【疏】由数习故有此无明等五住地者意云谓有情迷
倒妄起分别令诸烦恼渐次增长所以如来立有五
住地无明问无明先时未有熏习新起无明无明今
先时巳有云何更起无明答无明先时巳有用弱故
不说有无明熏习烦恼渐增所以更立无明如是徵
逐道理应悉言住地者即现行依种子而住也且如
草木依于地而住。

【疏】是第八地者意说第八地于相及土二种之中巳
得自在不为境相净土等之所拘碍故约自在也又
自在者随所转变地等皆成金苏等故曰自在。

【疏】无上依经大地菩萨等者此名虽多义意相似若
胜髣经说第八地菩萨名大力菩萨据唯识论名巳
得自在菩萨故无上依经名大地菩萨者非相违也
以十地菩萨皆名大地故。

【疏】伹转易故者意说但转易旧分段成今新变易身
也如言造衣裳成不可言造衣裳生以转旧物成新
故。

【疏】此非尽理但随经文者意云胜髣唯识说二乘无
学回心自在菩萨受变易者非是尽理且随经文作
如是说如下且许前三果人七地巳前菩萨得变易
卷十一 第 801c 页 X49-0801.png
也。

【疏】佛地第二卷说至无有过失者意云佛地论许
前三果人亦得变易且如须陀洹人在于欲界唯有
七生分段定业在要受于七生分段身巳令證无学
果今不取无学果便回心即受变易且据极至七生
而论不妨于中有预流果受于二三四五六生分段
定业而得变易者或除一生者如第二果人于欲界
人无往来总一生受毕令證无学令不取第四果遂
回心方受变易或除上界处处一生者如第三果从
于色界生得定随生何处但经一生巳不證无学回
心即受变易故前三果亦得受变易此说利根者是
故烦恼所润分段生死之身于而得非择灭也。

【疏】毕竟不生非永不生者意说得变易身也分段身
毕竟不生由无漏业资助变易身得生故云非永不
生也。

【疏】第八十至得受变易者按彼论曰复次回向菩提
声闻或于学位即能弃舍求声闻愿或无学位方能
弃舍由彼根性有差别故所待众缘有差别故故知
受变易通有学无学验知此胜髣唯识说二乘无学
八地巳去受变易者非究尽理。

【疏】七地巳前决定性至故不说之者问何者名决定
性何者不决定答若七地前智增菩萨名决定性入
初地巳去即受变易故此论曰有从初地即得灭定
若悲增菩萨名不决定性至七地满心方受变易故
卷十一 第 802a 页 X49-0802.png
前论云或有乃至七地满心方能得灭尽定若准此
文悲增菩萨巳七地满心方受变易生死故云如灭
定说灭定既通初地满心得受变易身亦尔。

【疏】此句者意说此是俱句摄故云此句也由自在故
烦恼未尽故者释亦分段亦变易俱句也言自在者
但得无漏智名自在非八地名云自在也。

【疏】若依烦恼至细难知故者此释受分段变易意也。

【疏】七地巳前代诸有情受三途等者意说菩萨是欲
界中人天实身此菩萨代有情受苦时菩萨身亦有
苦受相应以分段身粗火所烧也菩萨若生厌离即
除苦受若菩萨在地狱中或施饮食或为说法务在
利益问若菩萨是色界分段身代有情受苦时如何
得有苦受耶答大悲菩萨常生欲界不生色界故无
有失又解云菩萨设生色界纵入地狱火烧不痛以
色界身细自业所感欲界火粗粗细既殊火烧不痛
若巳得变易身往三途者化身往受苦等。

【疏】舍虫身者分段生身名为虫身身有虫故大般若
三百二十六四百四十八云善现不退菩萨身心清
净非如常人身中恒为八万户虫之所侵食所以者
何是诸菩萨善根增上出过世间所受身形内外清
净故无虫类侵食其身如如善根渐渐增益如是如
是身心转净由此因缘是诸菩萨身心坚固犹若金
刚不为违缘之所侵恼。

【疏】若作此释至亦得受义者解云若作此八地舍分
卷十一 第 802b 页 X49-0802.png
段虫身释者且约八地巳上菩萨定受变易身说据
实而言上亦有七地以前菩萨及前三果人亦得受
变易身也。

【疏】初地等既得者必更无决定至如阿罗汉者解曰
若有初地智增菩萨得受变易身者即无决定分段
身业如阿罗汉等以智增菩萨怖烦恼故。

【疏】大慧说寂静法乃至然未一句故此中不说者意
云说寂静法者指佛说我空理教也即是远行地菩
萨得證此无我之相故七地菩萨而得自在如意生
身故知此地菩萨而得变易身然未一向皆得变易
故知七地巳前菩萨有得未得所以此论中不说七
地巳前菩萨得变易身也。

【疏】一者得三昧乐三摩跋提意生身者此举身因由
入三昧能现意生身也旧经中云三昧讹也今新经
论云三昧地此云等持旧经云三摩拔提新经论云
三摩钵底此云等至意说由无分别智證法真理之
时有相应寂灭之意与经安乐受俱故云得三昧乐
即等持等至相应乐也即依此定而现其身故得三
昧乐三摩跋提意生身。

【疏】二者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者即能称可觉知
诸法真理之相由性也即真理性也疏引经不尽故
经云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中月镜中像
非四大生似四大相具足身分一切修行得如意自
在随入诸佛国土大众释曰以无性慧即无我慧悟
卷十一 第 802c 页 X49-0802.png
此理故得如幻三昧能觉诸法悉如幻等菩萨所起
意生之身相好端妙如花庄严有为缘生故如像等
言如实觉知诸法相亦为起身因由得此如幻定能
现身故。

【疏】三者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至法相乐故者释
曰应物现形形非一故名为种类随感齐发名曰俱
生起不加功称无作行无作行等即为起身之因身
名种类俱生等也意云如实乐相法相乐者即是法
相寂静之乐亦非乐受之乐。

【疏】此文不及四卷经至非于馀地分不得此者解云
如十卷楞伽第五卷及四卷楞伽第一卷此二本经
皆云此三种意生身十地皆得且初身即第三第四
五地得第二身即第八地得第三身即第九十地得
问二本经文既同说如何疏云此文不及四卷经耶
答虽二本经文同说然安置次第文势巧妙十卷文
不及四卷文问经既说同何须和会答准彼经文初
二地亦得以今疏文但引三四五地文不说初二地
得所以须会据初二地亦得初身以未得定自在所
以伹说三四五地得其初身馀二身会寻文准知如
疏说彼经云自心寂静等文即是引四卷经文證不
说初二地偏说三四五地得初身所由乃至第九十
地亦尔自心寂静行种种行者意说初地巳上菩萨
證禅定等法种种悲愿利生行自心寂静者即禅定
法也大海心波转识之相乃至如实知有无相者意
卷十一 第 803a 页 X49-0803.png
说初地巳上菩萨作唯识观也第八心由如大海观
前七转识相由如波浪名意识生者此解意生身名
即随意识而生名意生身也以见自心境界故者菩
萨作唯识观时见一切境界皆是自心了知唯识也
如实知有无相者如实知遍计相无依他圆成相是
有也得诸法无相如幻等法乃至自在神通者此释
第二意生身也得诸法无相者即圆成实性如幻等
法者即知依他起法如幻不实悉无所有者即知依
他起法无真实体与知遍计所执自体是无身心转
变者既受变易身身渐殊胜名身转变心渐明利名
心转变乃得馀无量定心也无量相力者相谓境相
意说菩萨于无量境相得大自在神通也力随欲转
变地等皆成金银等物法相乐故者相性也即菩萨
證法性时得大乐故此中三名虽诸地皆得者意说
此三种意生身诸地随分皆得故初地菩萨亦能如
实觉知诸法相亦能化百种类一时俱生亦得百三
摩地门。

【疏】然胜髣及此中至增胜者语者此释楞伽与此论
等不同之意也胜髣此论据三乘无学决定受变易
身说若楞伽据顿悟直往菩萨说通定不定故有得
不得智增悲增有差别故故怖烦恼者得不怖烦恼
者受分段故生。

【疏】又解直往菩萨乃至且说胜者此解意者即将楞
伽经文约此论说彼楞伽经文约此论说彼楞伽说
卷十一 第 803b 页 X49-0803.png
第三意生身同此论取约意巳得自在直往八地巳
上菩萨说也楞伽经中前二意生身即约渐悟迂回
者说虽地前巳得者此释外难难云若前二身约迂
回者说即此渐悟地前巳得变易生死何故乃云三
四五地得耶答虽地前巳得三昧意生身等然彼经
中且举胜者故说渐悟三四五地得初意生身第八
地得第二意生身疏有二解前解为胜又云若直往
者八地方得变易若迂回者初地巳得受变易。

【疏】故彼二种三种至亦不相违者意云此意生身有
两个三种故云二种三种也即如胜髣此论说二乘
无学巳得自在菩萨得三种意生身即第一三种也
又楞伽经说三种意生身即第二三种意生身故知
据胜髣楞伽唯识菩萨三种意生身仍不胜有学回
心今时并取佛地论或除七生满受变易或除一生
满或除上界处处受一生及瑜伽八十或于学位方
能弃舍即前三果人受变易或无学位方能弃舍故
通取诸教义方周悉如上诸教所说变易名位有异
义意亦不相违。

【疏】引教成名者即引显扬论成前变易身名变化身
言此即释名辨得人讫是二乘有学无学地上回心
顿悟一切皆得。

【疏】彼部此障不助感生者意说小乘不立所知障但
立不染无知不染解知即义同大乘所知障也。

【疏】若作此解有四问答至但三文者解云若将如诸
卷十一 第 803c 页 X49-0803.png
异生拘碍烦恼文答前文即有四问答若将此文总
作难词即但有三问答故前疏云或分为三。

【疏】由种性别故不能趣如者此文意说由无种性人
与有种性人别故无种性人不能趣真如也。

【疏】返显既知有趣寂者意云虽有无漏及所知障亦
断入无馀涅槃故疏云不皆回心明有趣寂之者。

【疏】有二难意者如下疏曰总问即第一难意又云第
二问也即是第二难意也。

【疏】先答此第二问者如论云谁言实感至非独能感
巳来总是答第二问然所知障等论文是答第一问
有疏中错作答第二问读者知之。

【疏】初解同瑜伽佛地者此瑜伽佛地论中亦有此问
答故彼论云若所知障助无漏业乃至答云如诸异
生拘碍烦恼故故同二论等。

【疏】第三解下准有答者此准第三解有先答第二问
答云谁言实感。

【疏】第二外人问者此依有四问答以辨。

【疏】解脱者谓二涅槃者二涅槃者谓有馀依无馀涅
槃也问二乘无学合得前三涅槃何故但得云二涅
槃耶答以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与一切有情共有所
以不说。

【疏】佛地论说乃至是为大过者意说彼论问意云二
乘无学断烦恼障尽此一身巳必永入无馀涅槃即
与佛无异谓佛无学但于生死證真如性故云无异
卷十一 第 804a 页 X49-0804.png
然二乘人但无菩萨利乐他愿故说二乘与佛有别
其二乘无学何用引彼变易生死趣大菩提经三大
劫长时受苦答变易身中无有苦朦朦但有行苦是
有漏法故。

【疏】彼文难意大与此同者解云彼经难意与此论中
如何道谛实能感苦文大意同也。

【疏】虽诸菩萨愿力受生至定不能生者意云观此文
意是释通外难谓外难云菩萨既用愿力受生如何
乃言巳永伏烦恼障故无容复受当分段身答虽诸
菩萨由愿力受生无由现行烦恼也若伏烦恼种时
分段之果必不能生所以将无漏定愿资分段之时
往因受变易生死。

【疏】虽藉烦恼生死受生不同凡夫二乘说现及种润
生者变解云若伏烦恼现行不起虽有烦恼种子亦
不能润生受生若凡夫不还人亦将烦恼现行种子
润生问若不还果伏现惑种润者八地巳上菩萨既
伏现亦应用种润生答八地巳上虽有种子即不润
生不同不还故无有失又菩萨藉烦恼润生皆为利
益有情起贪嗔等故与凡夫二乘差别。

【疏】故须法执助智受生者解云智者即是无漏有分
别业故须法执无知障助无漏有分别业受变易也。

【疏】既有二利之益者即是自證菩萨利益化缘此资
生受变易生死。

【疏】即非择者复更生义者意云身及业巳得非择既
卷十一 第 804b 页 X49-0804.png
无重起之义由此但资感身之故业令身不断准此
疏文更字之下脱一无字亦得其意云何亦未延巳
前令得百年百年外命得非择灭由后延故百年外
命而得相续故云非择复更生也然非择许生者如
后疏自辨且依后释。

【疏】不同小乘熏禅等法者此唯无漏彼小乘通有漏
无漏故有差别也或小乘熏禅而更造业今伹资业
故云不同也。

【疏】经三大劫者问如顿悟菩萨如初地得变易者但
经二大劫云何乃言三大劫耶答有二解一云通地
前说云三大劫前修因因果满所以知因准于果云
经三大劫二云但约迂回者说故云三大劫也。

【疏】胜定者旧云边际第四静虑者即诸定之中此最
上胜故云胜定此定地地中最后边故名边是胜极
故名际地地中上品定也故四定俱名胜定或唯第
四静虑亦得之殊胜故准疏通其二解。

【疏】今虽无文至理不违者望能得人得彼四定自所
得中最殊胜者即名边际若望彼他自下不知上下
人云何名得边际边际不得何得变易由斯不可望
自他说。

【疏】虽经行苦至乃至广说者意说菩萨及回心二乘
受变易生死经三大劫行菩萨行虽有行苦今得如
来三身功德必不得艰苦既得称心生大喜乐然非
是四无量中喜乐也广如彼说。
卷十一 第 804c 页 X49-0804.png

【论】既未圆證至猛利悲愿者问执彼菩提可是法执
执有情何非我执答若执有情一常主宰可是我非
法但执有体不舍自性故但法收。

【疏】既未成佛圆證无相大悲一味平等之解者无相
者谓真如也大悲者谓利他之解者谓行解也即佛
之真智意说佛智能圆證真如得利他之大悲皆悉
平等而无法执故诸菩萨虽證真如未能圆證不能
平等而起大悲一味之解所以起所知障由此障故
有情菩提执有可求可度为先后方发起无漏业。

【疏】说业为因以是胜故者意说无漏业力能延今身
而得长时故说无漏业为因唯所知障稍近也。

【疏】无明为缘以疏远故者所知障望身之故业不能
资但执有情菩提实有故是疏也但名为缘。

【疏】非如烦恼资有漏业至少分相似者意说烦恼爱
取为缘亲润识等五支转名为有若所知障虽然为
缘望有漏业非如烦恼亲润识等缘义虽同亲疏有
差别但执实有不同烦恼但说为缘少分相似。

【疏】由有此障诸俱行法不成无漏者意云俱行法者
谓所知障所起身语业及所起不相应行蕴等皆是
有漏由定发通而能变作种种之事随所作皆成也
又欲勤心观名四神足此四能发神通名四神足神
之足故。

【论】若所留身有漏定愿等者正解如疏有义二乘故
意以无漏定资何理不得然但无大悲大愿力故无
卷十一 第 805a 页 X49-0805.png
漏力弱故所资身但名分段不尔熏禅应唯有漏详
曰论既明言岂以人情抑而不从又彼熏禅与留身
事而义不同谓黑禅者资异地因生异地果难故可
容无漏定熏延寿但延此报旧因何得相例又复所
延之果而非永固与变易生而不齐等故可依论。

【疏】不许得见上身非其境故者意说二乘虽有天眼
若不回心不得见上变易身以变易身非天眼之境
上得见下其义极成若是回心同类之者上下皆得
相见。

【疏】小乘至定唯有漏者意说小乘宗说延寿福资通
有漏无漏福若大乘宗说舍于福资身因定唯有漏
故所延之身是分段摄。

【疏】此文为證至亦得别者解云有漏资分段无漏资
变易变易即妙分段即粗细粗有殊随身所见各别。

【疏】界外生死至无漏生死者解云准经文应云界外
生死界内生死界内即有漏果外即无漏无漏即变
易有漏即分段但约助缘故云界外体非实尔。

【疏】有妙净土出过三界十地菩萨当生其中者解云
此说他受用土引此文者意證变易生死是界外生
死即是大自在宫处。

【疏】瑜伽八十至无馀界尔耶者此解问意者为依有
馀涅槃受变易身依无馀涅槃受变易耶问意如是
答如疏。

【疏】问至尚无一生者此问意云阿罗汉果疾者当自
卷十一 第 805b 页 X49-0805.png
经三生得无有一生得者如何成佛一生即得者耶
一生者即一回受变易生死便得佛果故此难。

【疏】答由增寿行方能成佛者由入变易身增寿令其
经三大劫方得成佛。

【疏】善修神足能住一劫者意说定是神通足神通依
定而起如人有足能往诸方随有所依神通亦尔。

【疏】此是发趣极成迟钝者解云如世尊言善修神足
能住一劫者即是发趣极极钝耳于出现界事佛者
佛欲令此声闻出现土中十方世界承事诸佛欲令
遣起有情故此人名极迟钝不如初修菩萨者若无
学回心二万劫或十千劫方至菩萨信心若初修顿
悟菩萨经六十劫即至信心亦有疏本无出现界事
佛变化有情文义然无违。

【疏】四种生死者一方便生死谓所知障是变易生前
加行也二者因缘生死唯是无漏业因三者有有生
死即是以定愿力初变易渐渐四者无有生死谓此
变易身渐渐衰劣也。

【疏】有身等三故者意说有漏业名身等三种。

【疏】但得二十劫等者此意说以定愿资至二十劫势
待欲尽而便以定愿力资后至二十劫如是不绝名
前尽后生。

【疏】今难意云若离内识至不应说三者此中难意若
有识无心外法者应但有一个依他起性以此依他
是识心故应无馀二性以遍计所执其体是无法非
卷十一 第 805c 页 X49-0805.png
缘虑故又圆成实性体即真如既非色心不能缘虑
故此二性非是色心即心外法无言应唯识应但有
一性无遍计圆成二性故难云经既说三不应唯识。

【疏】今依正义至四句分别者即依护法宗辨四句如
疏第三句亦遍亦计谓第六识等者取二执起时心
心所遍缘五蕴为我遍缘十八界为法不取缘一个
法以非是遍故若依不正义安慧宗辨四句八识皆
有执如云有计非遍谓第八第七及前五识有遍非
计谓无漏等有亦遍亦计谓第六识若作此解无第
四句。

【论】谓所妄执至自性差别者问法中自性差别可知
我中云何有自性差别答但总名为我即是自性计
作遍常等异名为差别即离蕴等计皆悉准知亦即
因明于我为自性差别等也。

【疏】体非种种者意遍计故所知障为依一切有漏依
之而有问言成有漏者由与漏俱而成有漏云何复
云由所知障成有漏耶答若成有漏必与漏俱与漏
为依必藉斯障成漏成依二义既别故前后义亦无
违也。

【疏】又所计无法亦可名物等者此第二解即约遍计
所执性名为物为种种也体虽是无以妄执时相当
情现故。

【疏】所依执处与前师异者前师第二句是遍计行相
第二说第二句所遍计境即依他圆成是所执之依
卷十一 第 806a 页 X49-0806.png
处也。

【疏】然摄大乘等但说依他安足处故者意说依他与
遍计妄心为安足定之处由如好地是安足之处此
然尔也问何故但说依他为安足处不说圆成为安
足处耶答遍计依他二性稍相近故相称可故然此
二性是凡夫境易可了知所以唯说依他为安足处
不言圆成若以理通圆成亦安足之处岂不执真如
是实有耶。

【疏】然如摄论至此中下半颂者摄论说与此论中第
二师解同也。

【疏】上但重解初颂所执者意说从论初句显能遍计
识至此巳来即重解前遍计所执颂也起今说者即
初颂中第三句云此遍计所执文寻下解第三句处
也。

【论】皆似所取能取现故者问何以得知似能所取皆
名为执答无性摄论第四云依他起相者谓依业烦
恼所取能取遍计随念得起故又云如前所说身等
诸识所取能取虚妄分别安立为性又云譬如鹿爱
自相续力安立似水所取能取邪遍计意说如渴鹿
由于自起爱力于其阳焰安立水想便有所取能取
相生由此故知于依他起有二取者皆名为执问所
执二相为俱不俱答此论文是总理实随心执能取
时有能取相所取等尔然非一切时执二取故。

【疏】非有取心不名取故者取者执也应云非有取心
卷十一 第 806b 页 X49-0806.png
不名执也。

【疏】非无执心似二取故者此返显明知有能所取皆
是执也问无漏有二取应皆是有执耶答唯安慧师
无漏后得智见相二分亦是执护法不许如下广说。

【论】说阿赖耶以遍计所执自性妄执种为所缘故者
意云遍计所执自性者直是所执境妄执者即能遍
计心即此能执心熏得种名遍计所执自性妄执种
也问引此论文欲證何义答有二解一云證能熏有
漏七识皆有其执二云通證八说能生因皆有执故
问此师第六许有二执二执俱不答有义有二解一
云同护法二云不俱如第七有我无法执故问安慧
意二分是遍计取执体既由如㝹角等如何乃而能
熏种耶答今言能熏种者但自證分熏见相不熏是
此师意然自證是依他起所熏种子乃是假亦说是
遍计所执问假种子如何生实自證分耶答是此师
意计未可和会问若唯自證熏者何故下疏云能生
种者有二能二能者即见相分二种子也何故相违
答自證缘见相时亦熏种子后二分从此种生问如
何自證分而缘相分耶答彼意许自證分隔见分缘
根尘等相分相分是假。

【疏】相名分别习气者此师引此文意者偏取分别习
气分别即是虚妄分别能计之心也即八识中有虚
妄分别故故八识皆有遍计所执。

【疏】贪等三法是道非业者贪嗔痴是道意中之业今
卷十一 第 806c 页 X49-0806.png
尅性于业障思是正业体贪等法是思所游履故名
道也若合说即名业道也身语名业道者作动以解
业即身语二名业思游履故亦名为道四句分别寻
文可知。

【疏】馀之七识虽亦能计不能遍计故安慧四句分别
云有计非遍者谓五八第七识也遍而非计谓无漏
识亦计谓第六识。

【疏】摄论不说者意说安慧解云摄论约不能遍计故
不说五八第七非总不计即五八第七是计而非遍
也故云非馀不计本释二论者本即无着释即世亲
无性等。

【疏】体顺彼名者第六识体顺彼遍计所执名是故偏
说馀者不然故不说也不以不说即无计也。

【疏】是故意识无边行相者即缘十八界等种种行相
也。

【疏】若尔第七不能普计应非此收者此是安慧难云
第六识能普缘第七不尔应非遍计。

【疏】此言不尔三分别中计度分别乃至五八不尔者
护法解云即将三分别中计度分别而摄得七分别
七分别者皆是此计度分别也然前第七说若准瑜
伽第一说七分别皆是第六意识不共业又七分别
是寻伺差别即唯在第六识中不遍馀识若准对法
论七分别非是寻伺差别七分者所谓有相无相深
污不染污寻求伺察任运如第七识中与四义相应
卷十一 第 807a 页 X49-0807.png
故是染污分别若第七识与平等性智相应分别名
不染污分别故知第七亦遍计收。

【疏】无性云意识有分别乃至此为正解者意云此论
云言计度分别能遍计故与无着本摄论同故故无
性释云当知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故者由有显示
随念分别所杂糅故释曰杂糅即是相应俱起义也
意识由与随念计度二分别俱故能分别显示者即
是计度异名亦名思择论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者
无始生死所有意识戏论名言熏习种子为此生因
释云显自见分所熏种子是自现行亲生因体论及
用他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者谓用无边色等影
识名言熏习种子为因似彼生故是故一切无边行
相分别而转释曰以境界多故名曰无边即缘他识
及与色等影像名言熏习名为影像亦说缘十八界
及他识等相分之中熏成种者总名他用由斯意识
似一切生故有无边行相而转非五八识得有斯事。

【疏】又一切八识至第六七识者意云又一切八识皆
是虚妄分别无性云意识能有分别者意欲简无染
心故云意识有分别是遍计不通馀识无分别也又
世亲摄论但言由此品类能遍计度不简定何识唯
无性偏解本论曰意识由有显示随念分别者以简
无漏心亦有何妨耶故知八识总有分别岂能遍计。

【论】执我法者必是慧故者问护法五识得与慧俱今
者难他岂不自筮答有二解一云五识无胜慧故劣
卷十一 第 807b 页 X49-0807.png
不能执二云此因唯难第八详曰夫有执者必有慧
俱不言有慧皆是其执由彼前师许有漏心皆有执
故护法以无慧而难也故二解者未为善释。

【疏】彼前师言至寻伺俱起者意云安慧说且如小乘
寻伺粗细别寻伺是俱生善与无明正相违何妨然
俱起。

【疏】寻伺性顺可许俱起善心无明性便返者护法通
云寻伺性相顺寻伺许俱生善与无明性相违善与
无明不可俱起。

【疏】若言一切有漏三性心至行相轻故者安慧云一
切有漏三性心皆名不善说有漏心名善者即不善
行相轻故名为善也问云何一切有漏心皆名不善
答不善有四一自性不善谓无惭等二者相应不善
谓贪等相应烦恼三者等起不善谓所发业身语业
等四胜义不善谓一切有漏善等三性皆名为胜义
不善故一切有漏三性心皆是不善明知三性心中
皆悉有执。

【疏】若言有漏皆是不善至名无痴者安慧云无痴善
根与痴不善根不得相应然有漏心若痴相轻即
名无痴善根若痴相重即名痴不善根既有漏心中
有轻重之痴即有漏心中皆有执故此然岂不正理。

【疏】若无漏心即是二空观至如何能导空智现前者
若二乘人生空无漏若菩萨是生法二空无漏若许
善心中有法执者即资粮加行通有执心如何能引
卷十一 第 807c 页 X49-0807.png
见道二空智耶问若不许善心中有执者岂不违胜
义不善之文答然不违也如何说一切有漏善等三
性名胜义不善者即密意说也以有漏法对无漏法
毁责为名但言胜义不善其实善无记心不名不善
也如言依乐立坏苦正坏时无坏苦约以后可坏时
说此然尔也又如一切诸行者岂乐受亦逼迫耶但
毁名尔此然准例。

【论】执有达无不俱起故者问二乘入见道时岂依能
所取空观耶答虽不作能所空然依四谛观时而伏
我执亦得名空岂虚无。

【疏】应异熟生心亦是能熏者意难云应除第七识外
馀六识中业所感者及第八识皆是能熏此难无记
心也。

【疏】应第八识至比量相违者故立量云第八识有法
应亦能熏(宗法)许有执故(因)如前七识(喻)汝若言第
八识虽有执而不熏者即与比量相违。

【疏】虽前位等作二空观而是假相者意云若加行位
虽昔作生法二空观然带空相不證实故名假相不
如无漏能證于实故总名虚妄分别故三界八识皆
虚妄分别也。

【疏】彼中边论唯据六七二识为论者意说中边说二
取名遍计所执者唯据六七二识中二取为论不约
五八及无漏识说若言五八识有然二取名有执者
其无漏后得亦有二取亦有执彼既不然此云何尔。
卷十一 第 808a 页 X49-0808.png

【疏】若似二取至应皆有执者此护法难安慧词也。

【疏】佛地第七至无漏有执者解云如佛地中说二乘
后得智有执者即安慧亲光义同故今引之又二十
唯识释云菩萨后得智亦有法执唯不是安慧初有
义当安慧师故彼论明他心智通漏无漏释彼无漏
他心智者而有三义有一师解云彼菩萨无漏他心
智体亦有法执故二十唯识云他心智云何乃至不
知如佛智者明知有执不知即是无知之义由彼无
知犹未断故而蔽于心故不如佛。

【疏】此但言佛无显馀亦有者解云如下破云但言佛
无其执明知显馀二乘后得皆有法执故以佛例难
菩萨前安慧师云佛应有执有二取相故如诸菩萨
现似二相故今详疏文皆是护法假难前师先难二
乘菩萨后得有执以有二取相故后将佛后得智难
前安慧师以如来后得智有二取者而无执故护法
正义云有漏善心无记心及二乘菩萨无漏后得皆
无其执故为难也问佛地及二十唯识释菩萨二乘
后得无漏皆许有执今护法不许岂不违教耶答义
不正破之无失谓佛地论是亲光师释二十唯识有
三师义中间一师此释故护法不许破作此破者意
毁安慧义不成问护法若许无漏后得无执者如何
解不知如佛智之文答护法云馀菩萨二乘无漏后
得知他心时不如而佛委细而知行相粗浅于佛习
气未除故云不知如佛智非是有执而言不知。
卷十一 第 808b 页 X49-0808.png

【疏】第八俗智名大圆镜也乃至此證无漏有相分也
者解云大圆镜智名俗智者以缘俗事故即名俗谓
大圆镜智能现身现土亦能变化作天龙八部化声闻
等庄严道场故此智偏名大圆镜智如大圆镜现众
像故馀三智虽能现身土等俱可名如大圆镜智即
巧不巧名大圆镜智故大圆镜智是后得智非根本
智根本證真不现相故若第七识平等性智随诸有
情所乐示现身土等为他受用此后得智能现十种
平等性故若成所作智亦能现身土等此智唯有后
得智无根本智若妙观察智亦能现自相共相说法
事此亦后得智能观察有情根性差别而能现诸法
自共相等故知四智皆有见相分也所现身土等皆
相分摄故四智中大圆镜智从喻为名馀三智约义
别立名得名不同故。

【疏】云勿谓馀智皆此譬喻意说四现相虽同得名不
同也问馀三智名俗智不答四智虽是无漏伹證真
名真缘俗名俗。

【疏】翻向上成者意云既成如来有见相分此量成巳
翻向前成凡夫二乘有二分也疏自證之可悟。

【疏】本业璎珞经下卷至安陀偈师义者安慧问曰若
不许有漏三性心中有执者何故璎珞经中说明暗
一相善恶一心故知善心中而有法执今解云璎珞
经说明暗一相相者体善恶一心者即是䓑沙王国
中安陀偈师义䓑沙王者即是频婆娑罗王国承事
卷十一 第 808c 页 X49-0808.png
外道名安陀偈外道说明暗一相善恶一心此义是
外道说非佛中义却不可依若据理说彼非此所论
如演秘中具经文繁恐不录。

【疏】五八名识入意识摄未见文故者意云第七名意
第六名意识者即摄论有文若言第七名意第六名
意识五八但名识识字向第六识中摄即总合名意
识者未见有文。

【论】识品虽二至故言彼彼者此等分别如疏所指论
等广明不可具录今随所要而略引之问何故论中
不言一遍计乃至言二三四等耶答六七二识虽即
不同总名遍计以是一今故所以论中更不说一遍
计也但说二三四等。

【疏】七十三说一无差别二有差别者此说二遍计按
彼论云无差别者谓遍计一切法所有名有差别者
谓遍计此名为色等诸法各各所有别名释曰总计
诸名为实有故名无差别有差别谓色心等名各各
有别故云差别复有二种一名加行二名施说显扬
十六说一文字二非文文者一名加行者谓不善识
名言如有人曾不见此物等唯见此物体而不得此
名或有唯闻其名而不识名下所诠之体义故但有
名加行又七十三说一加行执者复有五种贪瞋合
会别离及舍释曰以此加行而起执也意云以贪瞋
等五法为缘于上起加行心而妄执贪嗔如次及合
会别离二为加行也问何故舍上起加行心答由欲
卷十一 第 809a 页 X49-0809.png
布施为缘遂起加行心执我能布施如是等总名加
行执二名施说执复有二种一文字所作二非文字
所作非文字所作者七十三云谓执此为何物云何
此物此物是何此物云何文字所作者谓执此为此
物此物如是谓五蕴三性为无为等显扬十六文同
又有二一分别自体二分别所依缘事者分别自体
者谓分别眼识耳识等识之自体又分别所依缘事
者谓所依六根所缘六境之事也摄八分别者是者
其八分别中当明相摄七十四说一随觉二随眠者
释云如次现种现是能遍计心种是所遍计之境又
云随眠者如无智人不能强分别任运随种子势力
起心心所迟纯分别虽有两解后解为胜疏意明分
别不拟明种子也三者谓一我二法三用者第三用
字通在我法之上我上用者如计总无为我然我有
作者用若计色心等为法但有作用而无作者法有
用者如色心等有障碍了别等用水火天地有湿烂
烧燃覆载等用四者七十三说一计自相二计差别
三计所取四计能取者故彼论云谓计三科诸法自
性名计自相谓计色等一切诸法有见无见有漏无
漏一切差别种种道理名计差别谓计诸色等一切
诸法是彼各各三界三性漏无漏等是心心所取名
计所取谓计色等能取色等及计心心所能取诸法
名计能取如计我为能智者五者摄论说一依名计
义至依二计二者按无性摄论第五本云一依名遍
卷十一 第 809b 页 X49-0809.png
计义自性者谓如是名有如是义二依义遍计名自
性谓了如是义有如是名三依名遍计名自性谓遍
计度未了义名释曰谓了其名未了彼事执名为实
故瑜伽云谓不了色事分别色名四依义遍计义自
性谓遍计度未了名义五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
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又按瑜伽七十三计义自性
有五种差别亦繁不引二差别计谓计度色等者谓
计有色无色无常色有对色无对等计色有多故名
差别四随眠计谓不善言者执者意云既非觉悟任
运随虚妄种子势力彼发心等而起执者五加行计
此有五谓贪嗔等者即是前五加行谓贪嗔合会别
离舍准同前释六随名计至所起者意说随名计有
二谓文字非文字也然同前二施说中解七分别者
有相分别谓缘色等诸法无相分别谓缘过未及虚
空等寻求分别于理事粗计度伺察分别于理事细
推穷深污与贪等相应不染污与信等相应任运无
强分别八分别者按瑜伽三十六云分别色等种种
自性名自性分别分别色等有见无见三性三界三
世对等一切道理名差别分别总执一切有情与非
情假实诸法因起分别名总执分别依五蕴等而执
为我名我执分别执五蕴为我所名我所分别如执
二十句六十五等皆于五蕴计我及所名我我所缘
诸净妙可意之境而生分别名爱分别谓缘不净不
可意境所起分别名非爱分别缘净不净可意不可
卷十一 第 809c 页 X49-0809.png
意俱离事境所生分别名俱相违分别意曰于净可
爱事境于不净不可爱事境于此二境俱离不起分
别于中容境上别生分别名俱相违分别于其二境
不顺名俱相违然八分别生三事者初三分别生第
一戏论事谓所依蕴戏论者次二分别能生第二我
见慢事后三分别生第三贪嗔痴事广如瑜伽三十
六显扬十六说九结俱品执亦是者意说九品烦恼
俱时有我我执执亦有九也取九结及五业执名九
分别也十分别者摄论具有文释曰十分别者唯是
能分别心若对法十分别中即能所分别并名分别
今据无性摄论云根本分别者谓阿赖耶复是馀分
别根本自性亦是分别故名根本分别缘相分别者
谓分别色等有如是缘相显相分别者谓眼识等并
所依识显现似彼所缘相故释曰眼等识者等取意
识并所依识者谓即末那末那与六为所依故云所
依即六转识能现似彼所缘之相名显相色缘相变
异分别者谓似色等影识变异所起分别释曰即所
缘相而有变异能缘分别从彼立名谓老病三受贪
嗔痴等为变易缘令其身色而有变异意说云由老
病三受三受者即苦忧喜受及贪嗔痴为变易之缘
所以今身有如是衰损等变易或可云受即苦乐舍
由贪故起乐受由嗔故起苦受由痴故起舍受故说
三受为变异之缘也如言乐故面端严等如见人面
若端严必知前人心地适悦故有乐受苦受返此显
卷十一 第 810a 页 X49-0810.png
相变异分别者谓由眼等所依根故令似色等影像
显现眼识等识种种变异即于此中起诸分别即如
前说老病等变异释曰由所依根身等变异令能依
识亦有变异举彼显现五尘境色意取能缘分别之
识然老病等者显变异之缘亦同于前缘相变异分
别中馀如疏引文相可知十散动分别即十散动为
十也故摄论云一无相二有相三增益四损减五一
性六异性七自性八差别九如名取义十如义取名
散动释曰无相者即于无相上起分别有相上起分
别或计诸法为一或诸法为异故言一性异性等为
对治此十种散动散动即分别异名也故一切般若
波罗蜜多中说无分别智此能遍计分别之体者然
此十种皆约能分别心名为遍计又对法第十二说
于见无见见等十者意说见无见等亦有十种分别
即于二十八见中收二十八见如下抄解又十相十
八空所除遣者意云此十相是十八空所除遣故瑜
伽七十七说论文甚广今略引之有十种相空能除
遣一了知法义故有文字相一切法空正能除遣二
了知安立真如义故有生灭等相续随转相此由相
空及前后空正能除去三了能取故有顾恋身及我
慢相此由内空及无所得空正能除去四了所取故
有顾恋射相由外空除遣五了受用男女承事资具
相应故有内安乐外净妙相由内外空本性空除遣
六了建立故有无量相大空能除遣解云由心中作
卷十一 第 810b 页 X49-0810.png
多安立有种种无量相若能了知一切诸法是空故
名大空即能除前无量相也七了无色故有内寂静
解脱相有为空除遣解云不观于色但求寂静解脱
相即有为空能除遣一切诸法皆是有为空也八了
相真如故有人法二无我相唯识胜义相即毕竟无
性及胜义空能正除遣意云但了真如有为无为相
故如上作人法二无我相善缘真如时作唯识胜义
相以上总成一切故毕竟等三空而能除遣九了清
净真如有无为相无变异相即无为无变异二空除
遣十即于彼对治空性作意思惟故有空性相此由
空空能正除遣。

【疏】十一者即十一识等如下自说十二者十卷楞伽
第四说一者言语分别谓乐着种种言语美妙音声
名言语分别二可知分别谓作是思惟应有前法实
事之相圣人修行知依彼法生于语言名可知分别
三相分别谓即彼可知境界中热湿动坚种种相中
执以为实名相分别四义分别乐金银等种种实境
界名义分别义内境也五实体分别亦名自性分别
专念有法自体形相此法如是不异非正见见分别
名自性分别六因分别谓何等何等因何等何等缘
有无了别因相生了别想名因分别七见分别谓有
无一异俱不俱等邪见外道执着分别名见分别八
建立分别谓取我我所相说虚妄法名建立分别九
生分别谓依众缘有无法中生执着心名生分别十
卷十一 第 810c 页 X49-0810.png
不生分别谓一切法本来不生以本无故依因缘有
而无实因果名无生分别十一和合分别谓何等何
等法和合如金缕共何等何等法和合名和合分别
十二缚不缚分别谓缚因执着如所缚如人方便结
绳作结结巳还解名缚不缚分别大慧名是虚妄分
别法体差别相又解若烦恼名有缚若善法无记法
名不缚亦名能分别十六者十六空所除者空既能
除明所除法数亦如之所除者即是分别法也下云
所除皆准之知或三空所除者谓空无相无愿三解
脱门也故三空所除法即是分别法显扬十五云一
根缚二者有情缚等根缚者意根五受根五相应缚
然名有情缚此缚是空所除故云空所除故十六空
所除即是分别广如显扬自解十七者意说十七分
别广如对法十二说十八者意说十八分别即是十
八空所除乃至二十句我我所见即是二十空所除
二十五句者于五蕴上名有四句如执色是我我有
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色蕴既尔馀蕴准作故有二
十句二十五句即二十五分别广如对法第十二说
二十八见者对法论具明今略言者一相见谓闻大
乘蜜意空教执着如是无性等相是名相见二损减
施设见因兹便谤佛所说三性遂起名损减施说见
三损减分别见谓谤如来所说三性遂于三性法门
不能决了故名损减分别见四损减真实见于真实
义中遂生退没不复进修名损减真实见复欲成立
卷十一 第 811a 页 X49-0811.png
此邪见故摄受少分道理依了义经说方便转变令
顺巳见所以复起第五摄受见第六转变见因复起
执若依此见行善不善皆无有罪一切障垢皆得出
离由此复起七无罪见八出离见执自见巳于声闻
藏及声闻人轻毁憎嫉复起第九轻毁见十愤发见
又顺自恶见颠倒建立空无相愿又思惟自悟及令
他悟所立法性一切皆生无量功德复起十一颠倒
见十二出生见因此他以理责所立不立自宗及以
机弄妄理责他复起十三不立宗见十四矫乱见又
起慢心谓如是修是真供养恭敬诸佛此即十五名
敬事见又达观者为令舍恶见以实道理方便开悟
坚守无舍心谓唯此真馀并邪妄是名十六坚因愚
痴见上所说见习气粗重是名十七根本见十八于
见无见见即前相见此实坚执无性等相而起不执
一切相想十九舍方便见即前损减施设分别真实
三见慢诸法性施勤精进起无用想故二十不出离
见即前摄受转变二见非方便修学不能证果故二
十一障增益见即前无罪出离二见所行邪僻无容
尽障故意说邪僻不能取尽障二十二生非福见即
前轻毁愤发二见由于正法同梵行所起邪行门便
引发大乘愿故二十三无功果见即前颠倒出生二
见所立非正法性授者受者俱不能證胜进果故二
十四受辱见即不立宗矫乱二见非理与论无宜得
胜故二十五诽谤见即前敬事见所不应说强增益
卷十一 第 811b 页 X49-0811.png
故二十六不可与言见即前坚固愚痴见邪执空者
不应与言与言终无益故二十七广大见即前根本
见由此当来恶见增广故二十八增上慢见前二十
七见皆名增上并能发起虚妄无实增上慢故上来
所说皆名妄分别分别多摄为彼彼。

【论】摄大乘说是依他起者按彼论云若遍计所执自
性依依他起实无所有似义显现又云又依他起自
性名所遍计。

【疏】七十六说胜义无性无如所执胜义相也者意说
无分别智證如时有真如胜义相若遍计心缘如时
即无真如胜义相以妄心与如不相似故也。

【疏】不相似故者有漏心缘真如时相分与真如不相
似也真如是无为无漏若有漏心缘真如时所变相
分同能变心是有为有漏又生灭不生灭别故不相
似。

【论】依展转说亦所遍计者谓真如是依他起之性依
他起既是所遍计依展转说真如亦是所遍计有曰
圆成亦遍计境彼遍计执虽不亲缘圆成实性而由
彼故影像起执彼影像以为实有由此理趣亦所遍
计问一种有影像未审而依他何异应一种是亲所
缘缘答不尔虽皆有影像相分相分与质相似者名
亲相与质不相似故名疏。

【疏】境义同通无法名境者释通升难难意可知。

【疏】何故七十四又说遍计所执非凡圣智境者此文
卷十一 第 811c 页 X49-0811.png
即是问也意问云既遍计所执是境摄者何故七十
四中说遍计所执非凡圣智境答以无相故言俱非
境也意说遍计所执体相是无故俱非凡圣智境也
夫论相分非是无故。

【疏】彼性可言所缘之境者解云彼遍计所执性但可
言是所缘之境而非是缘以无体故说为非境。

【疏】故彼言境者故彼瑜伽说遍计所执性是能遍计
心之境也。

【疏】非不对心至说为应知者解云然说非境者不是
不对心说为非境以无性故所以对心说为非境说
亦应知者遍计所执既是以对心云何无体所执可
说所缘以无体故若非对心云何可知问何教中说
可知耶答瑜伽七十四曰问三种自性几应遍知答
一切故知遍计亦所知法又瑜伽说初性唯是凡夫
之境虚妄分别取所执故。

【疏】此义应思者夫遍知者无所不俱了方名遍知有
不知无云何名为遍是故佛心亦知无法无法虽不
成缘有所缘义。

【疏】显二差别者遍计依他二性有别。

【论】诸圣教说至遍计所执者按新中边论颂无二有
无故非有亦非无非异亦非一是说为空相长行释
云无二者谓无所取能取有无谓有此二取之无此
即显空无性为性释曰二取空性名为无性此性不
无故名有无论云何非有无二有故者释曰妄执能
卷十一 第 812a 页 X49-0812.png
所二取为有无彼二有名无二有论云何非无有二
无故者释云二无我理体不无故名有二无论此空
与彼虚妄分别非异非一若异应成法性异法便违
正理如苦等性若一则应非净智境亦非共相释曰
异不应言二空性者是诸法性与法异故若一不应
言二空理是无分别净智之境与事一故又若异空
理应不与诸法为共相故般若云诸法共同一相所
谓无相若言异者便违此经。

【疏】虚妄总类者意说三界心心所总是虚妄分别心
心所之种类也。

【疏】依此二分妄执定实至为俱不俱等者若妄执相
见二分定有或执二分无或执二分亦有亦无即俱
句若执二分非有非无即俱非句又执二分为一为
异等四句准前可解然俱不俱等即通有无一异等
二所作法如前有无等为句又等者等取即离如执
二分是即定离亦即亦离非即非离也亦准前作法。

【疏】唯量者量自体也即心心等体但有内识识外无
境。

【疏】种种行相而生起故者如见缘相分时而有了别
青等多用了别领纳等有境差别故。

【疏】由有相见得成二种者二种者即唯量唯二也即
是二种唯识。

【疏】见分相分各有种种行相者按摄论第四无性释
云于一识中一分变异似所取相一分变异似能取
卷十一 第 812b 页 X49-0812.png
见此之二分各有种种差别行相俱时而起若有不
许一识一时有种种相应无一时觉种种境。

【论】十一识等者具如疏列今遂难释身者识者即阿
赖耶是五识身所依之者名为身者若尔第六亦依
第八何但言五既有此妨故更释云八执五根五识
方起五根名身执身者识名身者识第六不例若依
天亲论以染末那为身者识受者识者谓染末那由
是第六不共依故五识不例受者之识名受者识问
何不取六无间灭意为二三识耶答离六能受识无
别故故不取也问染末那如何名受者答者谓主即
第七识第七识与第六识为所依主故受谓第六识
能受用六尘境界又第六识受用境界名为受者第
七识是第六不共依识即受者之识名受者识也准
疏此解正。

【疏】色等六尘名彼所受识者意说六尘是所受六识
为能受故色等六尘是彼六识所受用法。

【疏】言说相现者即是声声者是色色即相分故先见
闻觉知名因后起言说名果。

【疏】此中既言至亦依他起者意云此十一中身识等
五种是相分亦依他起者既云合五识名依他起故
相分亦依他起又彼说十一皆依他起故知相分非
计所执问世数二种何非相收彼论说三时算数影
现故答若论影像诚如所责疏据其本亦唯境相故
但言五如五根等皆第八相善恶趣体实唯报识通
卷十一 第 812c 页 X49-0812.png
能所取资具等论故趣亦相世数不例或云身者识
受者识彼能受识自他差别识四识是见分馀六识
皆是相分收。

【疏】论言等者相识等色等处等者解云相识者是识
相分相从识变故名相识相识非一故名等也又相
者即五法中相识者即分别等者举相识等名正智
以摄论中先明十一识次明五法故论言十一识等
等取五法中相等四法此解稍胜色等者谓色等五
蕴处等谓十二处。

【疏】若许无漏至如有漏心者解云此是护法难前师
云汝若许诸后得无漏心如二乘后得无漏智皆有
执者即应此无漏后得智不缘依他相分生若许缘
然是遍计所执同有漏心者如疏自难云非道谛等
问如安慧不许有漏依他相分如何难他云不缘依
他相分生耶答今言不缘依他相分生者不是三性
中依他相分言依他者是托扙义应难云若无漏二
分是执者无漏智应不扙托自相分生汝若许依计
所执自相分生者应同有漏非道谛摄以相皆是所
执收意云若无漏智所见二句是所执者即应圣智
不缘彼相分生何以故论说遍计所执非圣智境故
解云自依他相分即三性中依他相分意难云若无
漏二分如二乘等有执者即佛后得智应不自变相
分缘彼师亦许佛二分是依他起故虽有异解皆据
一理故具存正不。
卷十一 第 813a 页 X49-0813.png

【疏】彼计二分至就他为论者解云即安救云彼遍计
二分非所缘缘者不是彼我陈那菩萨观所缘论中
就他等小乘难云汝许二分既非实有应不成所缘
缘以彼许有法方成缘无法不成缘所以陈那就他
为难非是破我之义既一切唯识何籍缘生纵是无
法亦得成缘以一切皆唯识故。

【疏】不尔此文是遂他义非谓极成者若难于他二分
无体应不熏种此难不尔安慧熏种不要有体护法
今以自义逼他非是两宗极成之义。

【疏】有漏习气至令说自宗言相分摄者此文意说若
护法师说种子即是相分是第八识见分所缘若自
證分唯缘见分而不缘种子种子是实有相分所摄
若安慧云相分即是遍计所执无实体性种子非是
相分摄然依自證分住自證虽缘种子种子仍假有
见分是遍计所执故不缘种今难安慧云种子是相
分者即约护法自宗义难如疏中上下言相分者以
护法义即从他也。

【疏】若心外二分至可非依他起者解云即言此设难
他他必不许心外有别二分今设难云若心外有二
分可非因缘生亦可非依他起汝许二分能既不离
识依种子生如何不名依他起(云云)

【疏】然彼师计能生之种至及许所执者解云彼安慧
计能生之种有二能生即是相二分种子名二能生
所生见相二分即是遍计所执有解云二能生者若
卷十一 第 813b 页 X49-0813.png
种子生自證自證即有体是依他起若种子生见相
见相无体是遍计所执难云既同是种生应同自證
亦依他起。

【疏】又唯自證分如何缘證自證至得自缘故者解云
此难安慧师云汝执唯有一个自證分者如何缘證
自證分复如何缘种子耶若计缘种者岂一心中亦
量非量耶如缘證自證时此即是现量若缘种子及
相分时此自證心即是非量彼计种子相分是计所
执故问安慧不立證自證分如何难他缘證自證分
耶答护法将自宗义以难于他故云得自證故前以
教證成有第四分故为此难。

【疏】许有见分即无此失者即无自證量非量失以见
分缘种故若自證缘證自證时唯现量也。

【疏】若更立分至亦见分摄者解曰安慧若言自證分
但缘种子不自内缘更别立一分缘證自證分者即
缘种自證名初自證亦应是见分摄以不自内缘但
缘种故缘种之者如见分收自證唯缘證自證故。

【疏】解二句为二者即上来解遍计依他名为二句或
颂依他但有两句如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等
为二句如前初解科文中而有二义一以三性别明
为三二以三性总分为二即遍计依他合为一也何
须为一耶答以此二性须相对辨故合为一。

【疏】若为初性及依他起合为一门乃至解依他者即
前问云遍计所执自性云何与依他起复有何别一
卷十一 第 813c 页 X49-0813.png
处合明以答前问若依二分科此即最初难陀师结
问明所返计护法文中而有其四第四结正即是此
文如何今说是初师结答以难陀师二分依他结文
顺彼不言自證及證自證少同护法隐巳从他云初
师结前显自义云四结正故不相违或初字误应为
后字显此结文非安慧故既通二义应从多本。

【疏】答问其相至宽狭不同者如论云遍计所执其相
云何此问也答此问中有二师解如安慧说自證有
体见相无体此狭也若护法云四分总依他有体故
宽也。

【疏】辨二性别答第二问者第二问曰与依他起复有
何别今辨遍计依他差别不同即正答第二问。

【疏】或从此下方解第二句者即从颂言分别巳下文是。

【疏】或染依他起为分别缘之所生等者此第二解即
说染分依他起法从虚妄分别心之所生由分别心
之所熏成种子等杂染依他故云分别缘所生也前
解染分依他名分别者约种子生现行见分等此第
二解即约现行熏成依他杂染种子等故二解有别。

【疏】显能缘心遍诸染净皆名分别者意说染净法皆
有能缘染净分别之心。

【疏】唯有观心无共相体者意云如于如行位中作苦
空无常无我观时伹有观心苦等行解而无共相之
体。

【疏】既尔至常法故者此立理也意云既唯有观心无
卷十一 第 814a 页 X49-0814.png
苦相体明知共相体非是常。

【疏】等妄执故者意云非虚谬言通简虚空我等而不
别简者以空我等俱妄执故故一处简。

【疏】又言等者至故复言等者文意易知问何不等实
德业等耶答实等向遍义中简了唯不别举类例简
之以实等自性而不遍故。

【疏】普缘诸境者境有二种一者十八界二者远近今
言普缘诸境者约十八界说佛菩萨无漏智皆能通
缘十八界等若远近境者虽佛近远不等非此所说。

【疏】一切有为皆道所摄者意说一切无漏圣道皆是
道谛所摄。

【疏】无颠倒成就故境界品类中者意说菩萨后得智
能缘一切有为境界品类故然有为差别境界多种
故云品类。

【疏】无颠倒故得入真实性者此文意说菩萨无漏根
本智能證真如也。

【疏】净分依他但有体遍至无究竟义者意说无漏正
体智能遍證真如无漏后得智能遍缘真俗故论云
了俗由證真故说为后得即是体遍义净分离倒即
无颠倒义故于此三义中但有初后二义此中三义
者谓实究竟遍也问何为无究竟义答无变易常名
究竟义为此净分体是有为无漏之法故无究竟义
也若尔前云能断诸染名为究竟何故乃云无究竟
义耶答中边据体云是无常前据其用云能断惑故
卷十一 第 814b 页 X49-0814.png
名究竟体无常故非究竟据义各别然不相违。

【疏】新翻中边第二卷至初二之义者彼论云真如涅
槃无变异故无变异者即是此论明无为圆成实三
义中第二常义又彼论说一切圣道于境无倒无倒
者即是此论明有为圆成实三义中第一离倒义今
合此无为有为之二种名圆成实即但有此中初二
之义初即有为三义中初义二即无为三义中第二
义也。

【疏】摄论第四说至此中通摄义皆同者疏主意说摄
论之中但明真如名圆成实不说净分依他名圆成
实即摄论中义不具也然此中论说即通摄真如及
净分依他皆名圆成实。

【疏】非后净分至三义胜故者长续之取解。

【疏】圆成实于前所说至遍计所执者问此圆成实常
远离前遍计性之义巳讫何须圆成于彼依他上远
离初性耶答显圆成依他非即离故如下所说。

【疏】是空所显此即约表诠显圆成实者表彰义即依
空门而表显故诠者二空为诠也即由二空门诠得
如也。

【疏】即约遮诠者意说圆成实体与依他不即离者但
是遮诠即遮其定即离也。

【疏】非不于彼不可言离者意云此意重成前义意说
非不于彼依他起上而有真如故不可言离但言不
离也。
卷十一 第 814c 页 X49-0814.png

【疏】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也者意说此依他中亦
有空性于彼真如中亦有依他起是不即离义也。

【疏】病多起有至亦立为有者即前论云遮拨为无故
说为有遮执为有故说为空故空病生亦立真如是
为有性也。

【疏】故遮表门皆有所以者遮者即遮定即离表者即
表真如法性二空所显性不无故故云遮表门皆有
所以也。

【疏】中边第一云无二有无故非有亦非无非异亦非
一是说为空相者长行释云无二者无能所取二有
无者有二取之无性即显空无性为性释曰二取空
性名为无性此性不无故名有无非有者二取名有
以无二取故名非有非无者有二无我理故名非无
若异者不应不言二空性是诸法性既是法性明知
非异若一者不应言二空理是无分别智境与事一
故既空理是净智境馀非境者故知亦非一是说为
空相者即是二空所显真如相也正与此同者此论
亦明非异非不异。

【疏】此约见分以为妨难者若约见分即根本智见分
唯缘真如无缘依他若约正智自證分亦缘自依他
见分即根本智亦缘依他法今不缘依他者约见分
说中以为妨难故二无别者意云若约见分难即正
体后得二见分应无别以二智皆缘真俗故二无别
也。
卷十一 第 815a 页 X49-0815.png

【疏】摄论云由依他种生成依他至非异非不异者解
云此一段文即是摄论等是无著菩萨所造摄论本
也如下疏言天亲菩萨无性即是释论皆释此一段
文也由依他起因缘种子生故即成依他起能遍计
心缘此依他起故即依他起成所遍计是遍计心所
缘相故遍计取遍计故遍遍计者是能遍计心也所
遍计者即是所遍计境也由能遍计心缘此依他起
上执实我法即成遍计所执性既依他起上而起计
所执故知依他与遍计所执而不异也有无别故不
即依他有遍计无有无既殊名为不即即此自性成
圆成实者意说依他遍计自性即成圆成实性真如
普与一切法为自性故如所遍计不如是有故解云
此引文略也具是应云如所遍计事既不如是有故
释曰意说遍计是无依圆是有故知三性非异非不
异。

【疏】世亲曰谓意识至解本论是一义也者意云此文
即是世亲论师释前无著本论文无著本论文从前
由依他种子生乃至非异非不异文是也天亲释曰
由意识起能遍计心此依他起法是能计心之所缘
为境能生遍计心故即于前所缘境上而执我法故
所缘之境名为遍计所执性故所计依他起与遍计
所执性不异也即释遍计所缘相故也言是所遍计
故至亦名计所执者此文即约能遍计心说也由意
识名能遍计缘彼所遍计依他相为所取境即于能
卷十一 第 815b 页 X49-0815.png
缘心执我法名遍计取执性故云能计心与所计依
他法而不异无别故不即前即为境能生计心等即
释前所执所缘相故巳上文后为计心之所缘等即
释是所遍计故者以下文。

【疏】无性云至假说依他为计所执者此是无性菩萨
释无著本论文而有三解此第一解明三性非异非
不异也细详可解于中遂难重解云依他不净圆成
净故者上来明依他与遍计不一异此明圆成与遍
计依他不一异依他遍计俱非净境故与圆成不一
即真如是诸法实性故不异又由依他是我色等至
名计所执也者此是无性第二解即说所遍计依他
起法是遍计所执性之所依止也我者即是执我也
色者即是执法也即执所遍计境为实我实法故说
也依他为遍计所执实我实法之所依处言此与前
世亲别者前显能生能遍计心名为遍计此与遍计
所执为依名为遍计。

【疏】又依他起至名遍计所执者此是无性第三解此
解与世亲后解同我色等者意说意识能遍计心执
依他法为实我实法故前论云彼依识所变者即同
此义即我法二种依识所变见相二分上执也。

【疏】彼云至为计所执者彼无性也问准二菩萨以依
依他假名遍计而云不异以释本论若不假说但以
二性相望解无著论有不离不答理亦可成而不异
以释本论若不假说但以二性相望解本论论由是
卷十一 第 815c 页 X49-0815.png
遍计所缘相故者释曰由依他起能起第六能遍计
心方执离识实我法等若不有此依他之境能计不
起能计不起何有所执遍计性耶由斯二性不异也
亦犹于绳方起蛇解馀准可知。

【疏】云何二性非异非一者意欲问喻不辨三性之一
异前巳辨讫。

【疏】故无我亦复言等者解云如颂中言无常等等取
无我长行云无我等取空等故互影显也。

【疏】若定异者意说若无常与有为行法异者有为行
等应非无常如青与黄异者不是黄色而无常全异
者意云若行与无常不全异是一者即此无常应非
诸行之共相犹如色心等共相不异色心故意说如
色上共相而色一者即但色上有共相不通心等上
有如心性共相即但心上有不通色等上有以共相
无常而心体一故馀一切有为法无常共相展转难。

【疏】故前三真如亦名为俗至俗家真故者此约四重
胜义四重世俗以辨相待也四重胜义者一体用显
现谛(十八界等)二因果差别谛(四谛)三依门显实谛(二空理)
废诠谈旨谛(一真法界)世俗四者一有名无实谛(遍计所执)
随事差别谛(十八界等)三方便安立谛(苦等四谛)四假名非安
立谛(二空理)真中第四唯真俗中第一唯俗中间前三
真后三俗相望亦真亦俗。

【疏】宁说依他至凡夫亦得者意说此论中云先證真
如巳于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据
卷十一 第 816a 页 X49-0816.png
此道理论说依他是圣智境若论了达唯圣非凡若
相于心现虽不了达是亲所取故说依他亦凡夫得
故彼大论及此唯识亦不相违亦如阿罗汉虽见赤
盐而且不了疑全非盐耶岂以不识赤盐即不见盐
耶凡夫亦尔虽见依他而不了达岂不了达而不见
耶以此理證取境无失。

【疏】今从所无门说至此却解者意说證圆成了依他
者要须除彼遍计所执方證圆成后了依他如幻事
等有故名却解即上文意说地前菩萨观遍计性空
后得入见道證圆成于彼后得智中了依他如幻有
等。

【疏】第五地后及佛者意解第五地巳后及佛方能双
观。

【论】虽无始来至虚妄变现者此释伏难谓外难云诸
异生等无始时来巳能缘其自相见等何要證如方
始了达依他起耶故作此通云虽无始来心心所法
巳能解自相见分等乃至不知虚妄变现等意云虽
亲得缘谓与执俱不知依他是虚妄变现如幻事等
非有似有。

【论】犹如幻事至非有似有者释曰八喻义其大异哉
论引诚文亦是为除凡夫等执实境生圣者达空知
境非有今为破彼凡执说境非真境从缘生故犹如
幻化故八喻以破凡心令识色心缘生非真就此文
中分为两段先依所引摄论以解论文二依疏文粗
卷十一 第 816b 页 X49-0816.png
释八喻且第一依无性摄论释八喻者且幻事喻者
如实无象马有幻象所缘境界依他起性亦复如是
虽无色等所缘六处遍计度时似有所缘六处显现
释曰外以尘等八为实有内以八喻反彼为虚解云
以尘等八者即八个比量所破者是其类者何答即
是色等六尘及外器世间并善恶业果即此八喻所
破故云八尘有八比量且初量云色等六尘非真实
有分明显现为计度境犹如幻象真如非彼计度显
现所行之境故为异品非能遍计所遍计故故无不
定又如阳𦦨于飘动时实无有水而有水觉外器世
间然复如是第二量云外器世间虚非实有能生执
实心心所故犹如阳𦦨真如非亲为执生依故无不
定不定量云外器世间为如阳𦦨能生执实心心所
故虚而非实为如真如能生执实心心所故是实有
耶答我真如非能生执实心心所故故无不定又如
梦中睡眠所起心心所法聚极成昧略虽无女等种
种境义有爱非爱境界受用觉时亦尔第三量云非
梦爱非爱境虚而非实有为爱憎心之所爱故犹如
所梦之境又如影像于镜等中还见本质而谓我今
别见影像而此影像实无所有者解云镜中影像皆
因面而生若见影时还见自质世人不了见影像时
而为本质外别见影像如此影像实无所有也又云
非等引地善恶思业本质为缘影像果生亦复如是
者解云非等引地者即是散地意说散地善恶业等
卷十一 第 816c 页 X49-0816.png
为本质故所以感得当来影像果生此影像果犹如
镜中影像从缘生故而非是实有谓此果即镜中影
像而无用也第四量云善恶业果虚非实有依他缘
现故犹如影像又如光影由弄影者映蔽其光起种
种影定等地中种种诸识于无实义差别而转释曰
如光中舞动身多状其影亦然定意分别起诸身业
障无分别如质蔽光身业亦而依识起故目身业名
种种识或上二界定心非一名种种识此识既诧非
实境转明心是虚第五量云定地起身业虚非实有
种种转故犹如光影又依实地更立量云定地诸识
虚非实有依种种识起故如光影等又如谷响实无
有声而令听者似闻多种言说境界种种言说语业
亦尔第六量云语业非实听所闻故犹如谷响又如
水月由水润滑澄清性故虽无有月而月可取缘实
议境之所熏修润清为性诸三摩地相应之意亦复
如是虽无所缘实义境界而似有转此与影像有何
差别定不定地而有差别释曰定境能令善品相续
名为实义或简遍计此所执之境名之为实第七量
云定所现境虚非实有依清缘现故犹如水月又如
变化依此变化说名变化虽无有实而能化者无有
颠倒于所化事勤作功用菩萨亦尔虽无遍计所执
有情于依他起诸有情类由哀悯故而往彼彼诸所
生处摄受自体释曰谓即依此能变化心起变化事
或依所化起能化心无业生境名虽无实合以量破
卷十一 第 817a 页 X49-0817.png
第八量云菩萨受生虚非真实无颠倒心起故犹如
变化问中边颂云于不动无倒谓知义非有非无如
幻等有无不动故不动者解云有二义一云知境非
有于本识性而不散动也二云了境非真故于定不
动故以幻喻等喻计所执二论既异名何意答中边
据彼幻事等体及能执心所执水通喻二性摄论据
事缘生伹类依他故不相违上来释本论八喻之竟
以下正解疏所引八喻之文。

【疏】云何无义至说幻事喻者义者境也下准此问意
若无心外实五尘等境皆有识者云何现有世间得
有五尘所缘之境为除此疑说幻事喻意云虽无实
象马兔等境界而见有幻象马等心亦缘之何妨虽
无心外实境心然得缘之。

【疏】云何无义至说阳焰者此离能缘心心所起也外
人问云说无心外所缘实五尘者如何得有能缘心
起为除此疑说阳焰喻答虽无心外所缘境等亦得
有能缘心心所起由如阳炎阳炎者即春气上腾似
于火𦦨故名阳𦦨阳𦦨虽无渴鹿见生水解乃至奔
起无水可得妄心缘类亦应然。

【疏】云何无义至说梦境者外人问曰既唯有识无心
外实境者如现见爱非爱境爱者所受妻奴等非爱
者所谓怨对等答曰虽无心外实境亦得有爱非爱
境由如梦境梦境虽无不妨见有爱非爱等觉时心
起类亦应然。
卷十一 第 817b 页 X49-0817.png

【疏】云何无义至说镜像者外人问曰既唯有识无心
外境者如何得有善恶业等爱非爱果差别而生答
曰虽无心外境亦得有善恶等果生由如镜像虽无
实境自照面时于像好恶生爱非爱妄心缘境类亦
应然。

【疏】云何无义至光影者外人问曰若无心外实境者
如何有眼等种种识生缘青黄等解答由如光影光
影者即光中有影故名光影光虽是一而影有多光
影非真识缘青时类亦应然即识虽是一若缘境时
而有了别青等多行。

【疏】云何无义至说谷响者外人问曰若无外境者如
何世间有种种言论又如何世尊说十二分教等答
由如谷响谷中实无声响谓谷虚静随声出响虽无
心外实境而由咽喉舌等出种种言论同于谷响声
出是非真。

【疏】云何义无至说水月者外人问曰若唯有识无心
外境者如何诸观行者作骨锁不净白骨等相定心
中现耶答为除此疑说水月喻如水澄清天月自现
定心澄静白骨等相生水中实无月定心中无实白
骨等相然大乘水中实无月镜中实无像就他有作
如是说也。

【疏】云何无义至说变化者外人问曰若唯有识无心
外境者何故菩萨无颠倒心为诸众生或自修苦行
功用何为答为除此疑说变化喻且如世尊变化作
卷十一 第 817c 页 X49-0817.png
修鹿王等虽非是实为化有情且变起种种化身今
者亦尔虽无心外实有情等菩萨虽知自身不实为
利有情受生舍身修苦行等变化既非实此亦应尔。

【疏】与长行同者与此论中长行同也故此论云无分
别智證真如巳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
事等。

【疏】于此依他横执至如是等者意云于依他上或执
为有无等或执有者外道执我法为有小乘亦执法
有执无者如有邪见人据无因果实事无父无母无
爱欲无祀祠等执亦有亦无者如有外道执无佛法
名且执自宗有二十五谛六句义等名有无执一者
有执异者横计种种不同等。

【疏】此中但言依他至故不说也者若以道理言之依
圆成而起于执此中但言依依他上起上执者据实
真如相分是依他起依此相分执真如为实相约此
道理故说依依他起执而不于圆成起执也又依他
起亦是执我法之安足处也且如有道人得所性故
说道證是安足处也此亦尔也又拟宜者相摄可故
依依他上执我法等是相摄可圆成离言不相称可
又漏无漏为无为灭不灭等不相似故不于圆成执
也。

【疏】实亦依执至净等者意云如二乘人先作苦无常
无我观得入圣道入圣道巳遂总观佛三身执佛法
身同于自身是无常无我无乐无净等所以无故二
卷十一 第 818a 页 X49-0818.png
乘执若言如来是无常云何此人若不堕落故亦得
依真如上起执。

【疏】有言无漏或苦谛等收者如下自解故不繁云。

【疏】即显诸论言无漏至此唯定者解云此释六无为
三性相摄所由云此六无为三性摄者但随心所变
皆依他起若于上妄执实者是遍计所执性然圆成
实摄者略须分别且如释通真如想受通不动无为
等唯是圆成实摄即真如故虚空无为者若于真如
上虚空等义即虚空无为亦圆成实摄故前第二论
解六无为中云离诸障碍故名虚空然非择灭无为
亦圆成实摄故论云不由择力本性清净名非择灭
又如入见道于地狱身等事既不受此一分之理亦
圆成摄及邪理不正等亦准此知又初依他中无漏
心变相等是圆成摄有漏心变即苦谛收。

【疏】不多执空至故苦谛收者解云此释通外人难谓
外难云何故但言有漏心变是苦谛而不言集谛耶
答如世有情不多造执空业而感生死所以不说是
集谛也理亦集摄者如以不善心空之时亦是集谛
摄如胜论外道执九实中空故能执心亦是集谛唯
胜论执空为实馀者不多执空所以不说故云从多
分故苦谛收问胜论空与小乘大乘空无为何别答
小乘计别有一空能容受色等法名虚空无为非是
苦谛下苦空之空大乘说真如上无色之处名虚空
无为若胜论计执别有一空是九实中空也若尔不
卷十一 第 818b 页 X49-0818.png
应说胜论不善心缘空无为是集谛摄又胜论计此
空非是空无为亦非是空界色等由此应说如有人
说空无为时先共馀人有恶后时闻说空无为遂嗔
前人兼法亦嗔即此嗔无为心是不善集谛所摄此
亦有理宜可详之或可胜论见佛弟子说空无为闻
之生嗔是集谛收问不善心等又既集谛收未审何
心是其苦谛收耶答有二解一云若有漏无漏相对
无漏心变皆是圆成但是有漏皆苦谛摄二云善不
善心是集谛收无记心缘无为时是苦谛收问四无
记中何无记心能缘无为耶答异熟生无记心心所
与法执相应者能缘无为若是业果劣无记以不缘
无为就威仪工巧中若发威仪工巧心能缘无为若
缘威仪工巧心不能缘无为以发心强缘威仪等心
劣就通果中若为利乐有情所起者亦能缘无为若
任运游戏所起通果者不能缘之。

【疏】义亦不定者意云此依他起不唯属第二性虽从
缘生无漏心变者亦是圆成实摄即生下文也。

【疏】容二性摄以有缘起无倒理故者意云无漏心变
是缘起故名依他起无倒理故是圆成实言以有缘
起无倒理者显通二性所以故有漏心变六无为等
是苦谛无漏心变无为等是道谛摄。

【疏】即由二重三性体异故摄不同者二重三性者准
前有二解一云若有为有漏名依他起若有为无漏
净分依他亦圆成实摄遍计所执二性实是遍计性
卷十一 第 818c 页 X49-0818.png
二一切有为苦有缘若无缘皆是依他起即无为真
如是圆成实故颂取真如名圆成实若妄执此二性
为实即是遍计执性故云二重三性依此三性所以
摄法不同或是依他或是圆成故云不同。

【疏】若说空等为无漏者至体不定故者意云无漏心
变虚空等无为时即通二性摄以缘生故是依他起
以无倒是圆成实故云体不定故也。

【疏】此但分别有体假空等非计所执者意云今取变
空与遍计所执空虽一种是空然空有别若心所变
空相从缘生名有体假空若遍计所执空空体是无
如空华等故云彼无体故即是无体空。

【疏】名分破真实者虽真如体唯是一约能诠说有多
真如名为分破真实即以一真如分破作七真如也
新中边名差别差别与分破名异义同。

【疏】显扬等解唯缘起法如至亦不相违者彼显扬说
名缘起真如者即约内法根本十二因缘以此因缘
是生死根本能续生死故此真如与此十二支为性
故名缘起如也今唯识论说名流转真如即约通一
切有为法说一切有为皆流转故据义各别而不相
违然有为有二种一者四相所迁即四相因等所为
二烦恼所为今言有为者今疏据一切有为说为流
转有解云瑜伽约后有为说为流转如。

【疏】中边名相真实者谓依二空门显得真如实相也
又唯识真如者三藏解云即是染净唯识观智之真
卷十一 第 819a 页 X49-0819.png
如也此如是唯识性亦名唯识。

【论】曰安立真如者问四谛皆名安立何故但说苦谛
下真如名为安立答虽标总称意目别法意云安立
者虽四谛总名安立谓苦谛是四谛中初所以苦谛
偏名安立馀谛各得别名亦如言色等虽总名色不
妨色有十一种差别。

【疏】旧中边云依处者即此中安立真如也即唤苦谛
名为依处是诸有情所依处故邪行真实者谓业烦
恼即集谛也对正行无漏道谛得邪行名。

【疏】又流转如至故佛言无者此文是疏主自解虽前
三解通漏无漏名为流转今疏主正以有漏法名流
转为胜。

【疏】由清净真如故至旧名智处者解云即约三乘同
得灭谛有馀无馀说三乘同坐一解脱床故问既云
清净真如即是灭谛即应言由清净真如三乘菩提
平等如何乃言三乘菩提平等平等耶答第一解云
今举能證菩提智显所證涅槃平等故云三乘菩提
平等平等等以三乘智满方得所證涅槃也第二解
云或菩提性境亦名菩提性者真如也即是菩提所
依之体性亦名菩提今疏家举智显所依真如性平
等也第三解云性境者即真如也是菩提之所證亦
名菩提故新中边云菩提菩提断即俱名为菩提菩
提者是能證智菩提断者即是真如真如名菩提断
由智断惑所显得故旧中边云说智及智处俱名般
卷十一 第 819b 页 X49-0819.png
若说者即是文字般若者能證智也智者即观照般
若处者实相般若以彼旧论释般若经故云皆名为
般若。

【疏】由正行真如至能听闻正法等故者解云此文意
说由有正行真如故今三乘人在资粮加行位中能
听闻正法也缘总境界即总缘三界生死为苦集谛
境总缘出世法为道谛境或总厌三界生死法总领
三乘菩提胜止观所摄受者简下中品故云胜也止
观者即定慧也虽万行且以止观为先即所修止观
听正法名所摄受渐渐修学得入见道发得无漏果
皆由正行真如也若不尔者阐提人亦有清净真如
何故不能听闻正法明知发心修学由正行真如也
由此真如故令修止观等平等也。

【疏】此中复约二乘行位證时分齐等者意明二乘亦
依生空门證四谛如不依前三真如也。

【疏】七皆圆成摄者意说此七真如是圆成实摄二智
亦是圆成实摄。

【疏】谓实相至此约增上者问何意七真如中三是根
本智境馀四后得境耶答实相真如二空所显以依
空门證真如故唯识真如是识性故既入见道證唯
识性即断惑證真根本智故清净真如正是灭谛苦
灭證如是根本智境馀之四皆是后得变相而缘了
俗證真是后得智故故三种真如及安立等四真如
是二智之别境故云三四境别若约诠说四后得智
卷十一 第 819c 页 X49-0819.png
境若据显体论实相等三是正智境。

【疏】遍计执心至非圆成实者意说遍计执心与法执
相应名之为染从种子生故名为依他三如之相染
依他故者意说流转与苦集皆是染依他法体相者
依但是约诠染法体相非是离言之体相故非圆成
实。

【疏】多不执唯识者解云以世妄情多不执唯识是实
有故不通遍计所执性亦有少分执者少故不说故
前论云若执唯识是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今
从多分故不相违。

言依他起性少能知唯识故者
意云有證知依他起是唯识者令少故所以不说是
依他起故非通前二摄正行约离过者意说正行约
离倒义故但是圆成非依他摄无漏依他离倒究竟
是圆成故。

【疏】有展转义者由识心上变作虚空等无为相而现
是依他起遂便执云此是实有方名所执性故云有
展转义也故下疏云无为亦心缘变故云是依他
起。

【疏】辨中边云色家所执性至各通三性者且举色法
坚执色故即是色遍计所执性色从缘生故即是色
依他起性色之实性故即是色圆成实性或约无漏
心上变色故亦圆成实摄若妄执受故即是受家所
执性受从缘生故即是受依他起性受实性故即是
受圆成实性想行亦尔乃至无为亦准若妄执无为
卷十一 第 820a 页 X49-0820.png
故即是无为所执性识变无为从缘生故即是无为
依他性依真如假立无为故真如即无为是圆成实
性故。

【疏】此除假无为者今说无为据无为说故唯是圆成
摄何以故无生灭故若识变假无为如前说通三性
第二更解或假无为亦唯圆成实摄以是真如上假
立故从本唯是圆成实摄。

【疏】此辨有法非计所执者意说若别谈者六法并不
通遍计所执何以故此辨有体法相摄不摄无法以
遍计所执是无法故所以不通遍计。

【论】有处至不摄五事者按瑜伽七十四云问初自性
五法中几所摄答都非所摄问第二自性几所摄答
四所摄问第三自性几所摄答一所摄。

【疏】初是瑜伽等者意云三性五事相摄有四说不同
此最初文故云初也。

【疏】所变分二者谓能诠名所诠相二也能变为一者
谓能变心总名一分别故不分能所实无漏正智亦
不分能所故云无漏不尔无戏论故不分二也。

【疏】问若依他起至应知者此中问意若瑜伽中说依
他起性摄得正智者何故前说依他起而缘遍计所
执耶应知者即遍计所执无体故但可应知依他起
名应断即圆成名应證答彼唯说染分依他非净分
依他若净分依他亦缘无执无执者即缘二空也故
有漏染分缘遍计性无漏净分缘二空如故无漏依
卷十一 第 820b 页 X49-0820.png
他通圆成摄。

【疏】或复有处至圆成实摄者按旧中边颂云名遍计
所执相分别依他真如及正智圆成实所摄。

【疏】前约诠门今依见相设至名分别者解云如前瑜
伽约诠门说所以名入能诠故论云似能诠现施设
为名依他起摄今中边论约见相行说故能诠名亦
相分摄是见分相故与前不同馀自證见分等名分
别故见相二种是依他摄。

【疏】所执都无至无实体故者解云为遍计所执无体
于五法中但向名中摄意显所执但有其名都无实
体故问准疏云设能诠名亦相中摄若尔即今有四
法而无五法何以故以名即相故又何故说遍计所
执而摄彼名答不尔今意说名虽复是名亦说为相
是见缘故不以说名是相即五法中无名前意说此
不唯是名亦通于相故瑜伽五事中云有名皆是相
有相非是名为色等自体故知相名别故五法中有
其名说遍计名中摄显彼性非有问五法中名是遍
计摄所执既无体未审名为有体不答意显遍计但
有其名而无实体不通名亦无体名亦相是从缘生
故。

【疏】真如正智至不相违者中边据能缘智所缘如俱
断漏故俱离倒故圆成实摄瑜伽约缘生义是依他
亦无违也问且正智可能断漏真如云何能断漏答
正智是能證体即是无漏真如是所證体然是无漏
卷十一 第 820c 页 X49-0820.png
又正智能断惑所以摄无漏真如体离染亦得名无
漏又能證所證别俱不得摄无漏能所證不殊是俱
无漏故中边云菩提菩提断皆名为菩提说智及智
处俱名为般若。

【疏】十卷者乱者十卷楞伽明五法不依次故云乱于
此论应知。

【疏】由多依名相至释实非名相者意云依他之心假
立所执摄名相者释所以云为遍计所执多于名上
妄计于义后于义上妄计于名所以初性但向名相
二事中摄以世有情多著名相故分别是依他正智
如云圆成实摄同前文说故论中不说。

【疏】若体相摄即成相违者若以摄论名义二体摄此
五法中名义体者便成相违何以故五法中义即是
相分别体即依他彼论以义为初性即以无摄有岂
不相违。

【疏】此中安立至所执者犹此引论文明摄论所说与
此论异。

【疏】此意名者至名之馀故意说此论中意说名是五
法中名义即分别及相此明与摄论不同故彼此二
论明五法不同相摄亦有异也今不合引来但引对
举之非欲正明五法相摄。

【疏】由名能诠势分力故至故依他起者意说心等依
他起法由名为能诠故可得名起执之所依名即是
依他名依他名上然复起执故说名是依他起法下
卷十一 第 821a 页 X49-0821.png
引世亲为證故唤依他起法为名也细寻论文意义
如此。

【疏】极疏远故者圆成是依他之性今依他起执不依
圆成为摄依他故云疏远纵依依他起执展转说其
圆成实本离名言故。

【疏】无随依他之名故也者意说但有所执之义无有
随依他名之义也。

【疏】显圆成实至俱非二摄者解云此圆成实绝言诠
离名离义离名故圆成不可为名之依成所遍计说
之为名也离义故亦不可随此圆成妄计实有假立
为义也故知圆成离于名义二种故云俱非二摄。

【疏】楞伽中边至假亦通有者解云依二教五法有二
解第一云或通有无者遍计执者无以遍计所执体
非实有纵缘生者体即是有二云或体实有者即五
法体总实有然计所执尅体虽无随其妄情假说亦
通于有如毛轮空华妄情为有执实不然又所执境
之所依是依他有法遍计所执虽无相从而说故假
说所执亦通有也此第二解意明五法总是于有。

【疏】诸经相杂乱者如理应知者上来明五法三性相
摄引其四教唯初引瑜伽文不相杂乱馀之三教释
三性五法相摄文义相杂不次读者知之。

【疏】中边以三性与十真实等者彼论第二广明相摄
今但举名略辨名意一根本真实依此建立馀真实
故依三性立者解云于三性中有真实义名为真实
卷十一 第 821b 页 X49-0821.png
初性中真实者中边文遍计所执相常非有唯常非
有故于此性中计为真实无颠倒故依他起相有而
不真唯有非真于依他起许为真实于圆成实有二
空性故许为真实二相真实此于根本真实相中无
颠倒故三无颠倒真实者谓无常苦空无我性由此
性能治彼常等四倒四因果真实谓四圣谛染净因
果有差别故五粗细真实谓世俗胜义二有别故六
极成真实谓世间道理二极成故七净智所行真实
谓烦恼所知二障净智所行有异八摄受真实谓即
三性五事相摄九差别真实谓七真如三性相摄十
善巧真实谓为对治十种我见以修蕴等十种善巧
然此十真实一一皆与三性相摄初一与三性相摄
具引馀者恐文繁不引。

【疏】然有蕴等者即中边说蕴等十种善巧所谓蕴善
巧界善巧等如下当知此不预述。

【疏】若妄所计至计所执性者此明所诠能诠有计所
执性谓相名等五法皆有所诠能诠如依名计名是
能诠上有计所执性依义计义是所诠上有计所执
性如是执能所诠为有者总属于初性也亦可云一
一性中皆有能所诠此即辨初性中有能所诠说。

【疏】前五事中相名至依他起故者此释第二性具能
所诠义亦可曰所诠能诠中有依他起性言五事中
分别全相名少分是所诠相者问分别意是心心所
总名云何乃唯言全是所诠乎答心心所法必有其
卷十一 第 821c 页 X49-0821.png
名名者是能诠收即此名下分别义即是所诠收如
言识是了别了别者是所诠也由能诠名此得显故
也其相名少分是所诠者问名合是能诠相合是所
诠云何乃言名少分是所诠相少分且能诠耶答以
名诠名名通所诠如世间云某甲等极有名利故疏
云由名亦所诠故然相少分是能诠者意说名亦即
是相能诠名对相见分亦是相收故名即是相相是
能诠也故疏云由名亦相故如是所诠能诠属依他
起从缘生故此即第二性具能所诠义故云今此三
法随其所应所诠能诠属依他起三法者即相名分
别也。

【疏】真如全正智少分至圆成实者问真如是所诠也
其义易了如何正智亦是所诠答正智證如体不相
离智与真如平等故正智少分亦是所诠又法华经
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门即是
教故是能诠智慧是理智即所诠故正智少分同真
如是所诠摄正智少分是能诠者以后得智变似无
量名句字故云后得智亦是能诠论云后得变似能
诠相故如是所诠能诠属圆成实无颠倒故此即第
三性具能所诠义问正智心等通能所诠何故前说
分别唯所诠乎答有漏别开相名分别分别所以唯
是所诠无漏位中正智一所以复具能所诠。

【疏】前言离过无漏无能诠者即前中边云无漏心等
离戏论故但总名正智不说能所诠今谈法体实无
卷十一 第 822a 页 X49-0822.png
漏亦能诠者此据法体说无漏后得亦有能诠名句
字等故善慧地菩萨于后得智中变起无量名句字
故不同前。

【疏】无漏二智及俱行品相见分等至是此性摄者无
漏二智者谓根本后得智也俱行品者谓智起时有
遍行别境各五善有十一及相应心王各有见相分
等名净分依他皆无倒故圆成实摄。

【疏】依三自相者意说遍计依他圆成各有所诠能诠
二相也后后三相如次配三性。

【疏】据实而言第三亦有后之二性至唯计所执者意
云然论文中说二相属相唯是计所执者是据增胜
说据实亦有后之二性若执名与义二空相系属者
即是计所执性计所执是无体然所执性所依二相
属相即是能诠名所诠义此二法与所执性为所依
故能执心及此所依法皆是依他起故前所说于彼
依他法上执实有者方是遍计所执故二相属相是
依他起意说但有漏不起执之心所有能诠名所诠
义二相属者是依他起且如能诠名诠眼之时自有
所诠眼义属于眼名自然摄岂有执乎若谈火时望
于水义是不相属此相既法尔相属何故执唯所执
性云何此相亦通圆成答二相属者即是能诠所诠
能诠所诠既通无漏无漏能所诠以无倒故即是圆
成实摄故知此相亦通三性也。

【疏】彼执著相至唯依他者意说据所执著相亦通圆
卷十一 第 822b 页 X49-0822.png
成实真如亦是所执著故如小乘以法执心执生空
理为实有等故前云真如依展转说亦所遍计此据
疏缘也。

【疏】不执著相即体是无至唯圆成者此文此意说不
执著相亦通三性也问云何此相通于初性耶答疏
云不执著相即体是无不可执著亦计所执即如外
道执有实我及实有真性等此实我等若是有体法
即是所遍计可是执著相收此实我无性既体是无
无体之法不可执著故实我真性等然名不执著相
故通初性实我真性即遍计所执故不执著相通依
他圆成如文可解如无漏心等虽不执著从缘生故
亦是依他以无倒故亦圆成实又无漏五识第八识
及有漏闻思慧及无记心虽不执著亦依他起论说
此相唯圆成实者据非能执著语故不通馀二性。

【疏】然第八十一摄释分至正分别者此引瑜伽显扬
重释五相差别此总引文于中逐难重释二相属相
谓遍计所执自性执所依止者意说此相中有遍计
所执自性此计所执自性此计所执性与能执心为
所依止即所执境与能计执心为所依也如下疏主
广解至文当知。

【疏】执著相至及此随眠者即能执等心等及此心等
随眠总名执著随眠即种子也。

【疏】不执著相至解脱正分别者意说由有计所执及
彼种子不得名不执著相今所执性及彼随眠断得
卷十一 第 822c 页 X49-0822.png
解脱正分别生故名不执著解脱者真如也正分别
者无漏正智能遣遍计断烦恼随眠名不执著。

【疏】解云以下乃至是不执著相者从此以下是疏主
解五相会诸论也。

彼所诠相至非所诠摄者彼论
意说所诠相便是有体法即五事中前四是依他第
五是圆成故三性中依他圆成是有法故是所诠遍
计所执是无法故非所诠问无法是非所诠答虽无
法今是所诠谓无法无法体差别不如眼等有多差
别故云非所诠彼二论文各自释言等者即是瑜伽
显扬二论释能诠唯是遍计所执性。

亦不相违者
桉瑜伽显扬十二释所执云亦名遍计所执亦名和
合所成亦名所增益相亦名虚妄所执亦名言说所
显亦名文字加行亦名唯有音声亦名无有体相由
此道理彼八十一显扬十二云论说能诠名唯所执
性与显扬十六亦不相违显扬十六据能诠所诠依
三性立二相属相唯计所执各据一义亦不相违。

此二相属相至起计心故者此释第三相意说二相
属相中遍计所执性与能计心而所依即由有所执
性方起能计心故计所执性是所依能计心是能依
明知执所依者是遍计所执心是依他起故此二相
属相唯是遍计所执性只道此相能起遍计心不言
此相是依他起。

【疏】故第四言遍计所执自性等者即解五事中第四
执著相也次言第四可知即指此文第四可知者此
卷十一 第 823a 页 X49-0823.png
解第四执著相中有能遍计心及遍计心中重断种
子故执著相依他起第五不执著相至是不执著相
者意说染依他即是遍计性与能执心而作所依故
起观心如实了知所执性空又如实了知能执心及
重断习气竟知所执我法是无唯有染分依他及彼
种子遂起圣道断染分依他及种子巳即得解脱解
脱即是真如意说所执性无有漏染依他得解脱无
皆由正智名不执著相。

【疏】此中五相前二诸论不同各据一义后三诸论皆
同理不违也者意云五相中所诠能诠二相诸论不
同若唯识及显扬第十六同说所诠能诠一一皆具
三性然八十一显扬十二同说所诠相是相名等五
事若能诠相唯是计所执性故五事中前二相诸论
各据名义说不同也其以三事四谛中皆同且如唯
识显扬十六说二相属唯是遍计所执性若执著相
唯是依他起若不执著相即是圆成实性若八十一
显扬十二说后三相云二相属相是遍计所执性执
著谓能计心及此种子是依他虚妄分别为自性故
不执等相是圆成实于不执著相中。

言即计所执
相及彼随眠解脱等者意说由知遍计所执无有漏
染依他而得圆成解脱也故后三诸论皆同也问显
扬十二说能诠及二相属相中皆言唯有遍计所执
未审而有何差别答能诠中言遍计所执者即据遍
计所执性当体是无若二相属相中言遍计所执者
卷十一 第 823b 页 X49-0823.png
显此所执性与依他为所缘即执著相中依他计心
是能依据义各别不可各责。

【疏】谓此是此地等至是名世间所成真实者此释显
扬论意说此世间真实如地水等自从无始巳来皆
共传说名水名地等名言决定自他共分别为水火
等所以名真实亦不如外邪思择观察方名地等但
由世间共所呼召名言决定立真实名。

【疏】随观察者至非此真实者此释显扬论意说智及
异生位随观察前何事乐欲成立皆以现量比量至
教量等道理如是成立如音声是无常所作性故犹
如瓶等如是极能思择决定智生所行所知事者即
是所成得真实也此真实共證成道理巳所建立證
成道理者即四道理中第三道理也即以三量證成
所应立成如下说然此真实在何行位位在三分人
散心巳去未入见道以前三十心七方便皆名处异
生位亦名智者若入圣位非此真实。

【疏】谓一切声闻至名此真实者此明烦恼障净智所
行真实于中遂随难重释言无漏方便智者此有二
解一云取前七地中无漏加行望后无间加行故故
加行无间解脱胜进四道前后相望所以加行智亦
通无漏二无漏方便智者即是有漏方便智为能引
无漏正体智亦假名无漏加行由如忧根能引无漏
即假说忧根亦名无漏言无漏后得世间智者谓无
漏后得能缘安立四谛等故名世间智或由前无漏
卷十一 第 823c 页 X49-0823.png
智所起有漏世间缘事智亦假名无漏后得智如说
苦根从他无漏引故亦名无漏或二乘人亦有三念
五念无漏后得缘事等。

言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者意云如四果人随断烦恼烦恼障亦名烦恼障净
此是所治之障智者即是能治之智若作此解净属
于障又解云即净智能断烦恼障故名烦恼障净智
以二乘人未断所知障故偏言烦恼障净智也所行
者谓二乘人所修行处如生空无漏道及四谛理等
皆是二乘所修行处也真实者唯四圣谛理所行即
真实名所行真实也。

言由缘此故于烦恼障智得
清净者缘字有二解一云缘者藉也谓二乘人藉此
生空智及生空理缘安立谛能断烦恼障而智得清
净二云缘者即缘虑也由缘安立谛为境断烦恼障
得智清净如作四谛十六心观等。

言及后證得无
障碍故等者由断烦恼故即證得有馀无馀二涅槃
既得涅槃更不被烦恼系故云无障碍说此为彼真
实也。

言由简择如是乃至名此真实者意说由在
二乘资粮加行位中以慧观察简择者即观察也故
由观察四谛在无常等名得现观既得现观巳后真
实智生即四谛理如行等三智所行故说谛理名为
真实问何故现观谓显现现前也观谓观察即由加
行智现前观察四谛道理名为观察从此现观后无
漏无间道生断惑成圣故云于现观位后真实智生
问言真实者唯取四谛不真如名智所行真实何故
卷十一 第 824a 页 X49-0824.png
乃言三智所行四圣谛总名真实即是加行后得二
智亦能观察真如耶答不尔智既有三真实不一若
四圣谛真如是正智所行故名真实若四谛下苦无
常等道理是加行后得二智所行亦名真实故总四
谛唯是三智所行实实也问既言四谛道理亦名真
实者如无漏智属于道谛未审无漏智亦得名真实
不答无漏智若彼他心缘亦得名真实是他心之境
故。

【疏】谓于所知障中能障碍智故至名此真实者言所
知障者即举所治之障显。能治之智所知障净智者
如菩萨入初地时断分别二障总名净乃至十地佛
地随障尽处皆名为净智者即法空智或可净属于
智智清净故云净智所行者即菩萨所修行十度四
摄我法二空理十真如等此等皆是菩萨所修行处
断惑證如如名真如即智之境界此真如离言佛以
名言假安立为众生说令有情闻巳而后修习故说
真如名为真实问菩萨既缘安立非安立未审取何
法名真实菩萨證非安立断迷理随眠缘安立四谛
十六心亦断迷事随眠而今但缘非安立下真如名
为真实以非安立谛是菩萨正所观故若于安立谛
兼观察故问菩萨既双断二障何故但名所知障净
智所行真实耶答虽于二空二障顿證顿断为对二
乘伹言所知障净智等。

【疏】即世间至唯大乘位者此即属当四真实位次有
卷十一 第 824b 页 X49-0824.png
两重属当细寻可知宽狭有异四道理者按对法第
十一云一观待道理谓诸行生时要待水土等缘二
作用道理如眼等为眼识等所依作用三證成道理
谓为證成所应成义宣说诸量不相违语如以比量
立声无常等宗义成立四法尔道理谓无始来法相
法尔成就火能烧水能润风能动地能持等。

【疏】亦取无漏智至不尔便减者意云今此四圣谛真
实亦取无漏智为真实若不取无漏智为真实者即
四圣谛真实便减以不摄无漏智故意说无漏智亦
被他观谛下后得无漏世间智缘也故唤后得无漏
智名世间智心亦缘俗故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亦
准此释。

【论】世间道理至二事摄故者问准瑜伽三十六说后
二真实以四谛理真如为体七十三中兼取正智何
意不同答有三解一解如疏二云传三藏释云当證
二障净所行时亦證智慧犹如见分缘真如时即自
證分亦缘见分所以正智亦是真如更有异解恐繁
不录。

【疏】多依异生说道理等者解云此显不同中边中边
论说道理真实据通凡圣说所以通三性摄此论据
异生道理说唯有漏不通无漏所以但是依他起收。

【疏】即通有法无法为四真实体者此言总意别以无
法不通后三真实故意云若约所执我法名真实者
即无法亦名真实尔者是有法为三真实故云通有
卷十一 第 824c 页 X49-0824.png
无法为四真实。

【疏】中边论至依一圆成实者四句之中初显初实依
遍计一二显第二依计等三第三第四显三四实共
依一圆成实。

【疏】一无性无常至假名为谛者无性实而谛假以性
常无名性实也即唤此假名苦谛下无常故谛名假
以性常无非是苦故云谛名假也。

【疏】二起尽无常至为无常者此即性谛俱实其有漏
实是生灭亦复是苦故性谛俱实。

【疏】三垢净无常至有无垢为义者此即性实而谛假
意说真如实无垢净若在生死位中即名有垢真如
若断烦恼断生死时即无垢真如真如约分位假名
无常实是常法即名性实然不是苦谛下无常名为
谛假以真性非是苦故。

【疏】此约诠分位为垢净者解云以有垢净隐显二位
据所诠显似彼苦下能缘之心无常行也假名无常
以初垢后净故体实常也。

【疏】无常行实不缘之者无常行相但缘三谛有为为
义不缘灭谛无为为境。

【疏】又依一切无常为语等者意说此无常行缘初后
性此能缘行非是十六行中无常是十六外缘无常
心何以故以十六行中无常但缘三谛为境初性非
谛后性无为非无常显故也。

【疏】六无常者一无性无常二无失坏无常三转异无
卷十一 第 825a 页 X49-0825.png
常四离别无常五得无常六当有无常如识中种子
前灭后生念念相续而不散失故名无失坏无常馀
者易解。

【疏】八种者一刹那者即是刹那四相中无常二相续
者即是一相四相中无常也次三在内色者谓内身
上四大不调名病诸根衰损名老身坏命终名死故
病老死唯在内身心唯在名名者即非色四蕴总名
为名器受用在外色者器者即是外器世间是诸有
情所依处故受用者即五尘是所受用境。

【疏】约三界分别等者如无色界中唯有五种无常谓
无病器受用三种也若色界中有七除病若欲界具
八种有解云六欲天中及北洲并地狱全极苦处鬼
畜一分此等处皆无病也伹有馀七无常若东南西
三洲一分鬼畜随受处等具有八种此约多分说非
尽理也。

【疏】又此中垢净至不同者此更会也意此论中据约
诠谈旨所以转变无常在圆成实彼显扬论据能诠
之体所以转变无常依他摄以名句文是无常故。

【疏】十五种无常者按彼论云六无常中后五无常并
名变异变异不同有十五种一分位变异谓婴儿等
二显变异谓从妙色变为恶等三形变异谓饥瘦等
四兴盛变异五支节变异六寒热变异七他损变异
八瘦倦变异九威仪变异十触对变异由苦等触十
一染污变异十二病等变异十三死变异十四青瘀
卷十一 第 825b 页 X49-0825.png
等变异十五一切种不现尽变异者谓骨锁等烧坏
离散一切种都无所见。

【疏】一所取苦为我及法至性实而谛假者然疏中为
字应去声呼之此言所取者即呼凡遍计所执实我
实法性名所取是二种能执心之所取故此性实而
谛假意云能执心是苦为有体法故今此性虽无假
名为苦所取亦名苦即谛假也然性实者即实我法
是无常即遍计性故性实也。

【疏】二事相苦者此文即性谛俱实实是依他起性有
为有漏实是苦谛亦是苦行所行。

【疏】性实而谛假者真如与一切有漏苦相合故故亦
名苦非实苦也故云谛假真如实是圆成实性云是
实也。

【疏】无无性故说之为空者意说观依他上无计所执
性说之为空。

【疏】缘之为空空无所执者意说缘依他为空者为依
他上无所执故名空体非空也。

【疏】异相无我者即依他上无妄所执我故名无我。

【疏】苦谛诸行义通诸谛者意说诸谛下皆有相应烦
恼即此烦恼皆有无常苦无我等行解故云苦谛诸
行义通诸谛若不约此说者岂有灭道行谛亦无常
苦等乎。

【疏】又四除四倒苦行各分三者意云然苦谛下有四
行相各分三者谓除四倒故须分也四倒者谓非常
卷十一 第 825c 页 X49-0825.png
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即无常苦无我
各说一倒空除净倒妄执为体此体为空。

【疏】一习气集等者准疏有两释初释意云由能执心
执于我法而熏成种种虽有体由因遍计所执我法
能计心等熏成于种种名初性非是别熏所执之种
或能遍计假名所执所熏之种从能熏心假名初性
第二意云为能执心执彼习气为所遍计习气是彼
所执所依从彼能依假名所执此亦谛实而性假习
气是依他起实是集故名言谛实假名初性性是假
也。

【疏】三未离系集等者唯取业烦恼是集谛体其真如
在缠之位假说真如名为集谛谛假也真如是圆成
实故性实也。

【疏】一自性灭至定非谛摄者意云自性灭是计所执
性不是灭谛摄以灭谛是有法也今说自性灭是灭
谛摄者即性实而谛假也。

【疏】二二取灭能所取灭能所取无故者意云择灭力
令依他起所取能取二不生故名二取灭此即谛实
性假所以者何二取不生即是择灭实是灭谛而性
非依他起但从所灭二取依他故性名依他起故性
假也以择灭无为非依他起故护法安慧各有别解
者若护法说见相是依他起若于见相分即是能所
取遍计所执性故故二师有别。

【疏】从所无得灭者从所灭二取名二取灭。
卷十一 第 826a 页 X49-0826.png

【疏】依他假名者此二取灭是非依他起但假名依他
起也或二取依他名依他起故此性是假名也。

【疏】中边至相违者此论本性灭即是真如中边释本
性灭即是择灭及真如有此相违如中边抄会问择
灭与真如何别答择灭据断惑所得真如约体以假
故择灭义于真如上假立。

【疏】三作證道者真如即是圆成实摄非是依他道谛
摄今说真如为道谛者性实而谛假第二解云若从
能證道名作證道者即无漏实是道谛复是圆成即
性谛俱实。

【疏】遍知名宽者意说遍计无体而得一名唯应遍知
更无馀义故遍知名别得总名即别遍计而得总遍
知之名也亦由如身根别得总名问此三种道是为
根本然通后得答后二是正体前一是后得后得智
中能遍知故又先遍断遍證于后得智中于药病等
方能遍知而为说故若据此解前一唯后得摄故七
十四说于三性等皆能遍知是后得用。

【疏】皆通三性者意说三解脱门所行境一一皆通三
性。

【疏】谓缘依他上至即为空境者此明三性俱为空解
脱门所行境之所以也遍计所执及我我所以体空
故说为空境。

谓缘依他上无计所执者此显依他
起是空境所由意说依他起上无我我所执即说依
他名为空境。

因显成实至即为空境者此显圆成
卷十一 第 826b 页 X49-0826.png
是空境所由意说圆成要由我法二空所显即说圆
成名为空境准疏但显依他圆成为空境所以不说
遍计以遍计体空空境易故不说。

【疏】俱不于此起愿求故为无愿境者此明三性为无
愿境之所由即前三空之境为此无愿内境也意云
前三空境皆约遍计故于此空三皆愿名俱不愿且
如遍计所执无实体故不可愿求如依他起上无实
我法故名为空不可愿求即依他为无愿境又依他
是生灭法不可愿求也如遍计心中执实圆成此性
既是遍计所执之真如故此真如不可愿求即是圆
成为无愿境问圆成既非不善云何不可愿求答如
疏言非缘遍计所执真如起愿求者即释圆成为无
愿境之所由也然七十二据实真如不名无愿境亦
不相违。

【疏】如空缘此三至无相境者意云此即说三性得为
无相内缘境即前空境为无相内境也且遍计所执
但有妄情实无体相即初性为无相境依他起上无
计所执我我所等亦名空无二执相此依他即为无
相境遍计所执真如而无实体体相既无即成无相
故说圆成为无相境故疏举空境以成无相三性为
空皆约遍计无相境亦然以彼体无何有其相。

【疏】相通三种者意说五事中相通三解脱门何以得
知以相通能所知所知俱三解脱门故解云能知者
即三解脱门智也所知者即三解脱门境也其相通
卷十一 第 826c 页 X49-0826.png
所知多是所知境故通能知少分少分通能知故此
瑜伽文与此论稍异。

【疏】相亦三种境者解云相亦摄所知所知即是三解
脱门之境也问何意作此说答欲明依他圆成亦三
解脱意云相既是三解脱之境依他圆成既有有漏
无漏相真如以寂静为相明知亦是三解脱之境也
故先引文后方成立所以断之既尔等者正成立也。

【疏】此中既言至以證故说者意云此论说三解脱门
是无漏智无漏智中是修所生慧既證真如名得三
解脱门也此与七十二显扬第二文同皆云解脱门
唯是出世修慧也与前所引七十二文不同彼云相
通三解脱门亦为三境。

【疏】既尔至亦为无相者此立理也成前引文相为三
种境也相者即五事中相通漏无漏复说相为三解
脱境又漏无漏殊分依他圆成二别有断即依他无
漏即圆成故知依圆二性立名三境问无漏相属圆
成如何得名无相言是无相解脱境耶答显扬第二
云相缘智无相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无相行释
曰智缘无相亦名无相意说道谛下四种行无漏智
以缘无相故总名无相故无相解脱门缘之亦为无
相也。

【疏】道四行至通三解脱门者意说无漏智是三解脱
门之境也。

【疏】瑜伽第十二说至为三解脱门者前既明依圆为
卷十一 第 827a 页 X49-0827.png
三解脱境今说遍计所执亦为三解脱门之境。

【疏】缘此三性等者此缘者是缘藉义藉此三性生三
无生忍故此三性与忍为境。

【疏】證圆成实时惑苦不起者有义弹云證圆成时无
异忍故无生忍者意显證彼无生境故名无生忍證
圆成时惑苦无生岂藉观耶故应说云观圆成实非
惑苦故无惑苦生名为惑苦无生忍也详曰了知證
彼圆成实时惑苦不起名无生忍不言正證成实之
时别起斯忍惑苦不生亦即境也故疏无违有义所
明理亦通矣任随所好。

【疏】八十六至即缘此圆成者此引大智度论明三性
与解脱门为境但文便引来是正明此文如前三解
脱中明。

【疏】第二体有为行至故名为行者解云言行世俗者
唯是有漏迁流名行即简四胜义中前三胜义前三
胜义对第四癈诠谈旨谛虽名俗谛然不同此行世
俗何以故是无漏故亦简也无漏行是有为行不同
有漏行世俗也又云简胜义者唯简第三胜义第三
胜义对第四胜义虽亦名俗体不同行世俗谛所以
须简。

【疏】三显了世俗至第四世俗者意说此显了世俗是
圆成实者即由断染分依他上遍计所执无二空为
门显圆成实即四世俗中第四世俗也然此世俗有
其两解一云此显了世俗即是第四世俗摄二云此
卷十一 第 827b 页 X49-0827.png
显了世俗亦是四胜义中第三胜义以是无漏故。

【疏】云或此世俗至无漏故等是第二解亦有解云此
显了世俗取四中第三者即是第三俗谛远是前三
真望第四真亦名俗第三俗者亦是二空所显是无
漏故答唯取俗谛中第三俗者心反四谛相之有漏
故非是圆成实不得名为显了世俗也故知唯是真
如中第三也。

【论】二得胜义等者此谓涅槃体是胜果立以胜名义
者是顺益义又是义理故名为义亦胜亦义持业释
也因显所得名得胜义。

【疏】真如旧成至故立得名者此即疏辨得名所由兼
释难其文易解。

【疏】胜义至有财释者此第三行胜义以无漏智为体
此无漏智行用真如胜法为境名行胜义是有财也
即真如胜名财智缘胜义得胜义名名有财释也如
食笼等又若随体事别论亦得是初胜义即无漏智
体用显现故云四胜义中第一名体用显现谛。

【疏】此应遍知者意云若佛不缘初性者云何诸论中
说遍计无体应遍知依他应断圆成应證故难云若
不知无者云何复言此应遍知。

【疏】即不缘彼者不缘初性也彼非有法故者意说初
性是无体也。

【疏】以为本无质至缘无者意说遍计所执本成无质
非凡圣智境然缘此无时即变起似无之相即本质
卷十一 第 827c 页 X49-0827.png
是无相分是有今从本质而说故名缘无虽有相分
以本缘无故故说知无。

【疏】如缘他心不尔即违圣教道理者意云且如缘他
人心时虽不亲得他人定心然反心影像相分而缘
据此相分但自心变合属自心今从本而说名他心
智此义然然缘遍计时遍计无体不亲缘无别变无
相而缘此相分虽自心变是有而据本质而说故名
缘无智若不许尔者便违圣教如此道理。

【疏】如缘他心二十唯识说至不可思议境者意说缘
他心等时虽一种变相缘然菩萨等变不及佛佛智
證时极相似故故云不知如佛境佛境佛境不思议
故意说佛缘实知佛亲證相故名现量极明净故然
二乘菩萨虽缘他心不如佛缘实知故云不知如佛
境也。

【疏】虽尔不言亲缘者解云虽尔者意说虽遍计无法
及他心等一种许缘不言亲缘有漏本质何以故上
来二十论意且不许亲缘故巳下至二乘故者解二
十唯识文。

【疏】乃至缘过未天眼宿命至非亲證也者此解佛智
缘过未时然尔以下释不思议也。

【疏】非谓亲證彼心心外取故者意说若亲得彼心者
即是心外取境唯识不成。

【疏】圣者以此违为无者以心外无无故意说心外无
有无法。
卷十一 第 828a 页 X49-0828.png

【疏】但见自心之上至唯识抄二解者此说菩萨观知
遍计无也但菩萨观馀有情妄计心上实我法不可
得时菩萨心上亦反无相分缘故菩萨观遍计性应
知护法等师皆作是说如二十唯识有二解。

【疏】七十四至然说应知者初性无体相故但可说应
知不可说是所缘缘以无体故故此初性非凡圣智
境。

【疏】此依他至非凡智亲缘者意说依他是世间凡夫
智无漏后得智境非是出世智境何以故是有为法
故以正体智缘无相故后一性唯圣境非凡智境中
间依他性是二智境馀文易解。

【疏】若尔至便非圣智者此难七十四文意云若圣智
不知无者即应圣智不知一切也若彼既是无智何
所知又若圣智知无者此应是有以心所反无相是
依他起摄即初性不成无也。

【疏】真如理无等者意说若于真如理无我法者即是
圆实摄也又云真如理无相是圆成实摄此意释逐
圣者不缘初性所由意云若圣智缘初性有者即是
颠倒若作无解者心所反相分是依他起摄若于真
如理上作无实我法者即是圆成是故以下至与前
说同者此意总结圣智不缘初性也与前说遍计所
执非凡圣智境文同。

【疏】非不證无非圣智者意云此反影缘非不證无亦
成圣智勿心外法亦能缘故者此自难自成意云若
卷十一 第 828b 页 X49-0828.png
不證无即不是成圣智者心外法以不證无故应是
能缘若心外法不證无不能缘者故知圣智虽不證
无以能缘故故成圣智。

【疏】凡难缘如至说非彼境者此释通伏难难云前说
真如依展转说亦所遍计如何今说非彼境耶答如
疏不得实故云非彼境。

【疏】总别法上立为假实故者意说于总上立假于别
法上立实如五蕴假者等。

【疏】二相续假至至今由在故者相续者即是身也今
约一个有情从始至终虽经历五趣多身皆是一人
据此一个有情而说如佛言昔过去鹿王今我身是
明知但约一人相续身说身虽有多人是一故即据
一假有情身说名相续假或可一人展转相续至今
佛身身者是假者有情相续者显时长也说假有情
相今乃成佛名相续假过去既尔未来然尔如法华
经说佛与舍利子受记未来世过无量劫当得作佛
方曰华光又云彼即是汝身宜应自欣庆声闻身与
佛身虽异莫不人是一人从今身受记未来作佛方
名相续假未来佛身即是今时舍利弗之身也。

【疏】应有多体者意云若漏无漏等是实有者即所依
色等应有多体有云许漏无漏等不是色上分位假
此但是色上义非分位假收故取忿等为分位假。

【疏】清辨至假者此牒清辨宗计以下正是难词清辨
说胜义谛中诸法皆空假者空也。
卷十一 第 828c 页 X49-0828.png

【疏】依他之中至而施设故者此难清辨若可胜义依
他等皆假者即依他中自无实法实法既无假依何
立故云自无实法假法无。

一种类中等者护法云
夫立假者皆依一色心等种类法中假依实立此即
立理兼难清辨实依他无假依何立假法必依实法
而施设故。

【疏】若异此者若清辨师异我此解者即无实物假亦
应无。

【疏】又云依他不如施设决定是有者意说此依他起
性不如假法施设方始有也。

亦非一切决定是无
者意云此依他起亦非一切时决定是无何以故以
无后缘生故故一切种非有非无非有者不同假法
有非无者从缘生故又云非有者言诠不得非无者
离言之法不无。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十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