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748a 页

成唯识论述记义演卷十本
西京福寿寺沙门 如理 集

【论】然诸习气总有三种者无性摄论有三习气义不
具故此不录也。

【疏】解颂答问者谓前问云唯有内种而无外缘由何
卷十 第 748b 页 X49-0748.png
有情生死相续下有四复次答此即第二复次答上
问故云答问也。

【论】一名言熏习谓有为法各别亲种者名言熏习即
摄得三熏习也。

【疏】彼论但有言说熏习者言说熏习即是表义名言
也故摄论中唯有表义名言熏习而无显境名言熏
习今此论中名言熏习即摄得表义显境二种名言
若但言言说熏习唯摄得表义名言不摄显境名言。

【疏】能发其名者意云第六识能显发其名问名依声
立何故由意发耶答要由于意思惟观察胜后发声
方能诠也故五识不能缘发名等。

【疏】即唯诠义音声之差别者意说名是能诠义声上
之差别由名差别胜声有屈曲也问如何名有差别
答如一字以成名两字以成名字既成名等故说名
是声上差别。

【疏】简非诠表声彼非名故者即简却外风铃声等及
简却语声中不能诠表者皆非是名故。

【疏】瑜伽七十二五法中说乃至名为三性体唯无记
者萨婆多辨声通三性也五法者谓相名分别正智
如如说声明有三性若佛无漏声是善及一切有漏
声是无记性然声有表示又声是业性以声能表内
思故所以说声得名为三性如人出粗恶语时即表
内心是不善性若出好语时即表其人内心是善性
故以声能表声通三性又应作四句分别有唯能诠
卷十 第 748c 页 X49-0748.png
非表谓名句文名句文唯能诠诸法不表示也有唯
表非能诠谓身业色及声此等皆有表示内心不能
诠合说为能诠表有非诠非表如外色声等。

【疏】然名是声上屈曲差别者意说声即是第八识相
分摄声既是第八识相分故声及名即不能熏成色
心等种以是本识相分不能熏种故也。

【疏】然因名故心随其名变似五蕴三性法等而熏成
种因名起种名名言种者此疏文中即正解表义名
言熏习也即此由能诠名为因故方能诠五蕴三性
之法即第六意识随能诠名言下处诠五蕴三性之
法即第六意识随能诠名言下所诠五蕴等义正而
返似五蕴三性等法于相分中熏成五蕴三性等种
子即意识因缘名下五蕴等义而熏成种即因名起
种名名言种也。

【疏】心心处熏种有因外缘乃至然名自体不能熏种
者意云一切熏种皆由心心处或见分缘相分中熏
种或见分熏成种不依外缘者即五识等不缘于名
名不依外即五识但缘色等五境而熏成种名显境
名言熏习也及第六识即缘他外名下处诠五蕴等
义变似五蕴等义相熏成五蕴等种即名表义名言
熏习然能诠名自体不能熏种以名依声上立然声
是第八识相分即此相分不熏种或可此一解疏文
是释伏难伏难云为言熏种皆由心心处者何故名
言熏习中表义显境二别耶为答此难故分依外等
卷十 第 749a 页 X49-0749.png
二名言别问若依外名名表义者五识亦依外境应
名表义名言答由他名自能熏习以自他相等立别
名不约根尘以明内外不可以五识为难。

【疏】问曰如缘五境而熏种等乃至因义熏习者由能
诠名句诠一切所诠义如心心处亦缘所诠义色等
五境而熏成种亦依外缘何故由因能诠名名言熏
习何故不别因所诠义名为所诠义熏习今者义与
境体相相似也若云境即对显境名言说也即心境
相对心是能取境是所取若云义者即对表义名言
说对能诠名有所诠义所诠义中若色等五尘一切
法等皆是所诠义。

【疏】答境非胜缘至显境所摄者为心心所法缘外所
诠义而熏成种者即是显境所摄。

【疏】有能诠之法令因起执至言熏习者二意云然众
生多由名言熏习少由显境熏习由有能诠名说自
身方尊等位等力随此能诠名下因即起执而生慠
慢遂轻世人造不善业流转生死又如有人闻有恶
名因即起执遂生傩容起不善业或能既悔脩诸善
业三界流转入地狱等或生人天生死相续此即多
由表义名言熏习故尔知名言熏习有此胜用。

【疏】又一切法名为先故想名在于内发者意云前随
说因即是此中表义名言熏习也意说由名在于内
说法名胜所以但说依名问前言名在于外今何言
内答以名由内发故内。
卷十 第 749b 页 X49-0749.png

【疏】若依无漏名熏种此唯无漏善者为十地菩萨无
漏意识中缘能诠名等亦相分中熏成无漏种子若
第七识平等性智缘能诠名言亦相分中熏成无漏
种子故亦为名言熏习又十地位中许有漏五识诸
根互用其识亦能缘名言熏种故十地位中前七识
中皆有表义名言熏习。

【疏】内名为缘熏五蕴种等者意云名由内发故云内
名为缘即第六识缘能诠名而熏成种问此第六识
亦依句文熏习何故唯说依名言熏习不言依句文
熏习耶。

【疏】虽亦依句等至进退等者总答此问虽第六识亦
缘句等熏种然摄名句等三总名名言熏习。

【疏】进退摄句字故者意云句诠差别胜字作所依胜
名能诠法胜故但说名言熏习又解句是名家果是
名字因名为进即摄句果也名若退摄文因故依名
进退即摄句文今说名言熏习亦摄句字然但依名
建立。

【疏】此见分等实非名言乃至体即是名能显义故者
意云今此名言熏习有其四解疏中但有二释也一
见分等实非是名言见分如名言故且如名言即能
显所诠法义此心心所能显于境即心心所如彼能
诠名故说心心所名名言熏习心心所体实非名也
若心心所是彼能诠名摄者此心心所体应向不相
应行中摄既是相应法明知心心所体非是名也二
卷十 第 749c 页 X49-0749.png
者心心所体即如四蕴名名即心心所体即是名能
显境故故说心心所名为名言熏习三者同是法处
摄故若能诠名亦是法处摄为馀心所等法亦是法
处摄今心所与能诠名同是法处摄故说心心所名
为名言熏四者随事转变故若心心所缘青色境时
其心心所即作青解为缘黄色境时即作黄解故心
心所随所缘色等境而有转变也为能诠名诠黄色
境时其能诠名即随黄色境转变若能诠名诠青色
时即能诠名随青色等转变故心心所与能诠名同
随事转变所以说心心所名名言熏习也。

【疏】瑜伽论中第五十六说顺趣种种所缘境义依言
说名分别种种所缘境义者意说顺趣种种所缘境
者即如此论中显境名言于依言说名分别种种所
缘境者即如同表义名言摄之。

【疏】境从见说亦名名也者问若心心所见分别能显
于境而熏种可许见分名为显境各言若相分境不
能显境其相分中亦能熏种如何说相分名为显境
名言答相分境从见分说所以相分总得名为显境
名言也。

【疏】即通三界有漏无漏即摄一切有为法尽者即明
显境名言熏习得通三界若表义名言熏习即不通
三界即下文自明也。

【疏】摄论唯据言说名唯有漏也若摄论中唯说有漏
表义名言即约生死善恶等所感有漏表义名言说
卷十 第 750a 页 X49-0750.png
不约无漏说也无漏名言非是业感故若唯识论说
二种名言即通有漏无漏也据实而言立名言等三
种熏习意唯生死位中说此三熏习常相随故亦不
约无漏法中名言说若无漏法中有名言熏习者亦
应有我执有支二熏习等无漏后得既无二熏习故
知无漏中立无名言熏习今此论傍约义说许通无
漏非正所明故摄论文约有漏位立名言熏习文尽
理也。

【论】随二名言至各别因缘者问表义声界显境名言
即七心界法界一分合但九界云何能为诸法别因
答因二名言随应相见熏诸法种为诸法因理无爽
矣疏具斯意寻之可知故世亲摄论三十三云名言
熏习差别者谓眼名言熏习在异熟识中为眼生因
异熟生眼从彼生时用彼为因还说名眼如是耳等
一切名言差别亦尔。

【疏】随二为缘相分等中熏五蕴种者虽显境名言见
分中亦能熏种子今不尽以见分唯熏成四蕴三性
种故唯表义显境二种名言相分中熏成无记五蕴
种子也相分即宽后时生第六识作亲因缘种。

【疏】通六七识非如摄论唯说第七者今唯识论中若
我执熏习即通第六第七识中有也若摄论中说我
执熏习唯在第七识彼论意说若第七识中我执熏
习一切时常相续第六识中我执熏习即有间断所
以不说第六识也。
卷十 第 750b 页 X49-0750.png

【疏】即名言熏习者即通显境表义二种名言也。

【论】随二我执至自他差别者问凡夫有学有我执者
得有自他差别且如无学等圣者自他二执亡自他
十信成一体答由有横计彼此情生起自他执执见
既断物我心亡得同体悲自他对恩依著不著由我
我执无非我无我体成同别故无学圣体得成异意
说各别故。

【疏】支者因义分义者即十二支分不同故言分也。

【疏】然不善中处言诸者显恶多于善者若善业果即
狭异界宽恶趣便于六趣中唯人天是善趣故云狭
界宽者即上界及欲界人天少分皆是善也若恶业
又即趣宽界狭者唯在欲界中有恶业果趣宽者即
六趣中四趣是恶谓修罗鬼畜地狱也。

【论】应知我执至是增上缘者问此三熏习为定同别
答其义不定后二熏习定是名言名言自有非后二
者即诸无记而非执者及无漏熏种皆非后后二熏
习故若以我见对有支言应作四句分别有我熏习
而非有支谓无记执处熏之种有有支熏习而非我
见谓善恶心不起执者有具二熏谓不善执有非二
熏者谓无覆无记无漏种子有具三熏习如欲界中
分别我见诸相应法。

【疏】此后二种望异熟果乃至令彼自他差别故成增
上缘者为异熟果名言种子唯是无覆无记性及我
执即是不善性或有覆无记性若有支习气通三性
卷十 第 750c 页 X49-0750.png
若我执相分中熏种子即是前名言种子摄有支相
分中熏种亦尔即与异熟果亲作因缘亲生第八识
故若我执见分种子令彼自他别故成增上者即是
我执见分中熏种令有情等自他差别也故是增上
即如第七识中我执见分熏成种子即生自第七识
见分为我执相分中熏种即亲生第八见分也问何
故次立我执熏习答由诸有情有我执熏习即令有
情万类别又如人面身形各各不相似又彼此身在
有质与不得同在一处由是如来无我执熏习若佛
位身一切诸佛平等共同若自受用身即一切诸佛
受相互遍不障碍若他受用变化身或万佛共作一
身或二佛共作一万身皆不相障碍今有支我执熏
习者唯在见分所熏种名有支我执熏习文意如此
也。

【疏】第一言说至位次者今辨三熏习义总有五门分
别第一三界分别第二三性分别第三八识分别第
四漏无漏分别第五五位分别是义下自具细。

【疏】此熏习至第四定皆得依名乃至佛处听故者乃
能诠之名唯在欲界及初禅中有也以有寻伺故为
言若表义名言熏习即至第四禅以还皆有表义名
言熏习以第四禅以来第六意识皆能缘能诠名而
熏成种故也又无表义名言熏习亦通无色界无色
界中即约有波罗蜜多声闻广慧声闻以无色心能
缘一切法佛边听法第六识缘名言而熏成表义名
卷十 第 751a 页 X49-0751.png
言种即说是地前菩萨生无色界也即约无学故故
无色诸天佛边听法然不约异生说以无色界异生
无表义名言熏习又彼界生不能起心缘下界色法
故今约圣者为言若为异生六行无色界定于欲界
身上亦能听法亦有表义名言熏习。

【疏】有支至皆通三界者意云此言总且约因位说及
十地中前七地皆能缘名言熏习等如前摄论说。

【疏】有支通前六识者然感总执果名有支熏习唯第
六识能造总报业若五识中唯能造别报业今者应
言有支唯在第六识。

【疏】第四说后二熏唯有漏者即我执有支二熏习唯
是有漏也。

【疏】第五位次名言熏习唯除佛位乃至无漏通十地
者若至佛果即无名言熏习若第六识有漏名言熏
习即第七地终身有也若八地以上唯是无漏第六
识名言熏习故八地巳上菩萨无漏意识听法缘名
等熏无漏种子也馀六识者即是第七识及前五识
也故无漏第七平等性智缘名言熏习及有漏第七
识我执熏等知通十地也然法执熏习即是前名言
熏习摄不是后名言熏习也若十地中有漏五识熏
习者皆是名言熏也。

【疏】有支非圣者乃至亦有支摄者意说有支熏习唯
在凡夫位中生死相续说所以不通圣者以圣者不
造总报业故即是前名言熏习摄或虽是别报业今
卷十 第 751b 页 X49-0751.png
以义类相从且有支摄总报别报但是业故也。

【疏】分别我执唯异生资粮位起至亦无故者意云若
未至十住第七住心巳前即名外法异生亦许造作
二业生外道等故名外法异生也若至十住第七心
以去即为内法异生更不退作小乘外道等故第七
住名不退位入第七住巳亦伏分别我执。

【疏】俱生我执馀二乘无学八地巳去菩萨等者为第
六识中俱生我执菩萨至第四地伏尽若第七识中
俱生我执菩萨至第七地终心伏尽于中泰二广有
问答恐繁不述。

【疏】非此二种至可名取也者意云由能取所取二熏
习名二取熏习非我执等而能自熏可名取也问且
如我执名言二种既是心心所等也如何我等而不
能熏云云答据其道理我执等亦能熏习今者但约
别能取所取二种名二取也其实不妨我执等亦是
能熏也。

【疏】如前师解者即第一复次解是。

【疏】然此熏习十一识等相摄分齐者问上三习气与
十一识相摄云何答按无性摄论第四本论中云此
中若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
数识处识言说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生为自他差
别识此由我见熏习种子善恶趣死生识此由有支
熏习种子生然十一识名如下自解故不须述。

【疏】此应第二方解其惑至故此非倒者此辨惑业苦
卷十 第 751c 页 X49-0751.png
三次第不同据论本次及诸经论皆先言业次方明
惑并苦故本颂云由诸业习气等何故长行非依论
及本颂文有何意耶答今据发业次第而说要由有
惑方有造业等能感苦故诸圣教非此例也。

【疏】除无记业及无漏业者意云此二虽名为业即不
能招异熟果除此二以外业者皆名为业能招异熟
果故。

【疏】感异熟生者意云无记业及无漏业唯感异熟生
不同前总别报业问别报业是不感异熟生耶答虽
感异熟生不同无记业及无漏业思可知也即无漏
现行从异熟识中种子生而勿名异熟生也。

【疏】运能发恶行者亦是不善乃至亦是不发业者意
说为欲界一切分别烦恼唯是不善性摄能发恶行
故又若欲界中俱生烦恼能发恶行者亦是不善性
摄虽有俱生烦恼不发业者即是有覆无记性摄今
欲界中俱生烦恼不发业者乃有多类且略述五种
一者即如欲界中俱生贪慢无明而俱生身边二见
俱起者即是有覆无记摄二者亦有独头烦恼俱生
贪慢等虽不与俱生身边二见俱起以不能发恶行
故亦是有覆无记性摄据何教说答如缘起经中说
持戒比丘所起贪慢痴彼信惭等拆伏此贪慢痴故
苦贪等亦是有覆无记性摄解云其持戒比丘虽是
凡夫为持戒故得但得厌生死造福业所起信等希
求出离故其贪等成无记性又其比丘或时举目观
卷十 第 752a 页 X49-0752.png
五欲境及女人珍财而生邪行及偷盗杀生等十恶
业道虽犯是戒唯除生惭愧此所起贪等即成有覆
无记性故俱生独头贪慢痴等由信惭拆伏成有覆
无记性故又若自馀人非出家见有好食则帛叠位
而起贪痴慢心因起此心遂即邪行偷盗杀生等十
恶业造即说此所起贪盗名正发业即是不善性也
三者欲界中俱生贪痴慢等不与身边二见俱起然
其独头贪等亦是有覆无记性摄其由何者如有人
于现在身起心缘未来世人天善趣后有身而生贪
爱等多分是有覆无记性摄少分是不善性若缘未
来三恶趣后有身而起人虽见好境钱物等而起俱
生独头贪慢痴等其人心亦不拟退求色境钱物等
不造恶业以不发恶业故其贪等故成有覆无记性
乃发者即是不善性五者亦有独头贪痴慢等亦是
有覆无记性即如九种命终心俱生爱俱故除此五
种巳外馀者能发业是不善性也。

【疏】若由欲爱造诸福行彼信为依乃至我施设为有
覆无记者爱及取者说一切烦恼皆名取或蕴名取
非施设为有覆者唯是外道起故非佛弟子起也问
此持戒比丘所起贪等为先是不善性后时由起信
惭等令贪等成有覆无记性为先是有覆无记性者
如何乃言由起信等伏令成有覆性耶答由信惭等
伏不善贪等令成有覆无记性也为先无记更何须
伏为不回为胜。
卷十 第 752b 页 X49-0752.png

【疏】及除上界无明等发业者乃至发业感摄者意说
上界无明发不动业亦是无记故今除也外馀一切
不发业惑者意云即欲界不善能发业惑外馀者皆
是有覆无记性以不发业故也即前五种也馀者皆
是此中等之即指前一切能发业惑也或可解者意
说除上界发业无明外馀者即取欲界馀一切不发
业惑以而上界无明并是有覆无记性故。

【疏】馀随起有覆等是润生摄者此文意说云即是九
种命终心俱生爱俱故故此爱但润生不发业故是
有覆性。

【疏】若助发润即通一切者疏远助发业即通前欲界
与俱生身边二见俱起惑及持戒比丘所起独头贪
慢痴等乃至九种润生惑等皆能疏远助发业也若
正发业者如见好境楼帛等而起邪教生等业名正
助通一切烦恼故令其烦恼皆能结生故也。

【疏】前说现行此种即现之习气者前说惑业苦现行
者即前三界发业润生烦恼名惑乃至业取引生众
苦名苦此等皆是惑业苦现行现行所熏习种子种
子即名现行之习气。

【疏】若苦种子至亲生苦故者即是识等五支之种子
即此种子能亲生当来异熟果身故。

【疏】世间有情不多于业起执著故如有执我而为作
者我物等故者意云业名能著非然世间有情亦不
于业上而起执著其外田宅等实是业家所行增上
卷十 第 752c 页 X49-0752.png
果虽是业果而亦不执著世间之有情既不于业上
而起执著所以便执我以为作者我能造作故又执
外田宅等物我我所物也若执我为作者即起我见
为执外物为我所有即是我所见意说只计我为能
作我有物然不于业上有执著也。

【疏】中以为三总者此中惑摄一切惑此中业摄一切
业此中苦摄一切苦此三总摄于别十二支故也。

【疏】问何以知十二支至不尽耶者意云若总惑业苦
三即摄十二支尽若将别十二支即摄惑业苦三不
尽有何所以此即问也。

【疏】答若除此中至非十二支故者意云若无明爱取
三种即是十二支中无明支爱取支摄若馀一切烦
恼即不是十二支中摄但是总三中惑摄也若能正
感后世总报业即是十二支中行支有支摄若馀业
能感现报如造恶行招白癞等如于父母起逆害心
作不善业感非命死礛磁死等馀别报业有学身中
别报有漏业如上等业直非十二支中行支摄但是
前总三中业收若尔佛行内有情身是十二支中老
死支等摄若外山河等非是支摄但是三中苦摄并
以除别报体者如人现世行恶毁佛感得白癞等别
报非十二支中收又如来者指鬘别报果谓狱火热
身等及馀连身中解苦等皆非十二中摄即是总三
中苦摄乃至勤苦修道苦皆准此知。

【疏】总五事中至一分为体者意云出体如下自别别
卷十 第 753a 页 X49-0753.png
总出十二支体也问曰总十二支以何为体答具如
五事中但以相及分别二法为体问何故不用名体
耶答准下五法中名属遍计所执是无体法所以不
取名此十二支依佗起法若依三性出体者即用依
他起性为体以遍计无体故不取圆成实性非此所
论若就三科出体者如蕴处界中但取有漏故三分
不取无漏何以故答非蕴性故问为有漏即为体者
但如十二处中外六处十八界中外六界是为支耶
答不然但约有漏有漏者得为支体无漏者不为支
体不约内外辨也何以故以外境法非支体故文须
辨又解云或摄境从心总得为支体又解云一分者
即十二处中用内六根为体不取外六尘故云一分
界亦准此问分别既是心心处于分别中摄得几支
又于相中摄得几支答相通摄得十二支分别唯摄
心心处准可知也。

【疏】初无明有十一殊胜者如下自解无劳欲述疏引
大论第九以七无智等亦次下释。

【疏】由假说彼为行因缘者意云约无明俱行相似同
愚于世所以假说总为无明支云与行为因缘立非
因缘也。

【疏】大论第十及此论下说为一事故不取馀法者即
取无明一法为无明支即名一事若更取馀及成多
法非一事故故不取馀法也。

【疏】正发业唯是无明馀者是助者若发非福行时贪
卷十 第 753b 页 X49-0753.png
瞋二亦名正发若发福不动行时唯无明正发即贪
等者名助发业亦不取之。

【疏】非如小乘约分位辨者意云分位者是相从义如
小乘中分者无明支行支同时虽有五蕴即总名无
明支行支也若身在于母胎中初受生位一刹那中
名为识支识支同时虽具五蕴即总身识也从此巳
后乃至四七日巳来名名色支摄同时虽具五蕴总
名名色支摄巳后准知然在母胎中谓阙空明二缘
故眼识不起馀四色虽在母胎而名能闻声闻香尝
味觉触苦乐等名生眼等六根名六处若在母胎五
七日后乃至从母胎出乃至三岁巳来未能别识善
恶虽逢阳火无惧手触觉知苦乐亦皆名触位若四
岁后乃至十岁巳来虽能别识苦乐等未起贪爱神
行以业总名受位若十岁后乃至老死能起邪行贪
爱因邪行等造杀生等业当尔之位虽有无明等总
名爱支虽有行支即总名有支此现在生起无明行
等若望过去此现在无明行即名为爱取有支为望
现在识等五果即名无明支也。

【疏】此有十九七五六种诸无知等如大论第九说者
十九无知者一于前际无知云何谓于过去诸行起
不如理分别谓我于过去为曾有耶为曾无耶曾何
体性曾何种类所有无知此文意说体性者诸法体
性也种类者谓五趣种类也痴即与疑俱疑于过去
诸行立即是自然疑过去世时多分疑因少分疑果
卷十 第 753c 页 X49-0753.png
以过去为因能生现在果故二于后际无知者云何
谓于未来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我于未来为当有
耶为当无耶当何体性当何种类所有无知文意说
此痴与疑俱疑未来身也诸行者即是果也此疑未
来世时多分疑果少分疑因未来多分故三于前后
际无知云何谓于内起不如理犹豫谓何等是我我
为何等今此有情从何处来于此没巳当往何所所
有无知此文意说前后际者即是现在现在世即是
未来之前过去之后故云前后际内起者即身也疑
现在内身谓何等是我我为何等身是我耶爱是我
耶为何等者为我身能作何等业也今此有情从何
所来者即此现在身即显是未来之前因能感果故
故说现在名为前后际也此上三世愚即约疑与无
明俱说疑疑于三世故以无明行相微细难知故约
与无明俱时烦恼行相以显无明行相下皆准知四
于内无知云何谓于各别诸行起不如理作意谓之
为我所有无知此文意说内无知者即是内身此文
即显无明与我见俱与执内身为我执色是我少句
等是五于外无知云何谓于外有情数诸行起不如
理作意谓为我所所有无知此文意说即显无明与
我所见俱起与执外田宅衣服等有情摄总似我所
六于内外无知云何谓于他相续诸行起不如理分
别谓怨亲中所有无知此文即不约自身为内但于
他有情怨亲上以为内外以他有情身是有情数故
卷十 第 754a 页 X49-0754.png
名为内是他身故名外其无明与贪瞋俱起于怨亲
中生嗔生爱七于业无知云何谓于诸业起不如理
分别谓有作者所有无知此文即显无明与我见俱
我以作业作者即是我之异名八于异熟无知云何
谓于异熟果所摄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有受者所
有无知者即无明与我见俱起执异熟果为受者九
于异熟无知云何谓于业及果起不如理分别所有
无知此无明与我见俱起执业异熟果为作者受者
十于佛无知云何谓于佛菩提或不思惟或邪思惟
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毁谤所有无知此文意说
即显无明与放逸疑邪见俱起或不思惟者即不思
惟佛也或邪思惟者即将真佛以为非佛即将馀自
在天等非佛以为真佛或于佛生谤或由于佛而行
放逸者即如无比女人见佛而生爱染或由疑疑佛
有无也或由毁谤即于佛起邪见等也下皆准知十
一于法无知云何谓于正法善说性或不思惟等如
佛应知法者谓教理行果善说性者或是佛菩萨二
乘凡夫等皆名为善说性也□□□此法中亦有五
种谓不思惟邪思惟即错解也或由法而生放逸或
于法疑惑或于法毁谤即显无明与疑放逸邪见等
俱于法不多故名无知十二于僧无知云何谓于僧
正行或不思惟等准佛应知此文意说若有正行执
即名为僧若无正行不名为僧言邪思惟放逸等者
如经中说有女人来巳后见一年少罗汉而生染爱
卷十 第 754b 页 X49-0754.png
发宅福猥起邪行心十三于苦无知云何谓于苦是
苦性或不思惟等亦准佛应知十四于集无知十五
于灭无知十六于道无知亦尔十七于因无知云何
谓起不如理分别或计无因或计自在天为因所有
无知此显无明与邪见俱而执非因计因十八于从
因所生诸行无知如于因无知准知者此文即显执
诸果从自在天生或从冥性生等此亦无明与邪见
俱十九于六触处如实不通达无知云何谓增上慢
者于所證中颠倒思惟所有无知此文意说六触者
非是与六识相应名六触即疏唯与第六识中触名
六触也此增上慢人由第六意触等證得初禅定云
我得初果乃至證得第四禅定云何得阿罗汉果證
此定时不能如实通达也下明十九无知与七无知
相摄者言七无知者一世愚谓前三无知是也愚三
世故二事愚谓次三无知是三移转愚谓前次三无
知谓业能得果令果移转变四最胜愚谓次三宝是
五真实愚谓次四谛是六染净愚谓次二是七增上
慢愚谓后一是彼有五种愚与前十九无知摄者一
义愚义者道理也谓此义愚即摄得前十九皆尽二
见愚即前十九中摄得前六及第十八三故逸愚即
摄得次三四真实义愚摄得三宝四谛七也五增上
慢愚即唯摄第十九也问何故五愚中真实义愚即
摄三宝四谛前七愚中真实愚即唯摄四谛答七愚
中即摄得三宝是福田故即最胜中摄次位四谛者
卷十 第 754c 页 X49-0754.png
真实义故是真实义愚中摄若五愚中真实三宝四
谛皆实不虚故真实义中摄七也六无智者一无智
二无见三无有现观四黑闇五愚痴六无明闇次无
相摄者论中但以六七相摄不言十九义准知故论
云如是六种无明差别随前所说七无知事次第应
知于后二无知事总合为一起此最后无明黑闇也。

【疏】大论第十至皆言实故者彼第十云九实三假同
此论明五十六云当知有支生及老死支是假有法
诸馀所有支是实有法言缘起善巧者问云何名缘
起善巧答善巧者知也即知缘之起而辨说故云名
缘起善巧又五十五中明诸烦恼假实中言五见是
假若无明等皆言实有。

【疏】俱舍第十文势同也者然俱舍论中亦说无明是
实也。

【疏】十地经云无明有二谓子时果时者子时者即是
种子果时即是种子果时即是现行此依旧经论辨
若新经论中即说种子现行也意说无明支中有种
子现行二种也。

【疏】无明有四谓随眠等者意说无明四者谓随眠缠
缚相应不共今引此文證无明通种现也。

【疏】发福非福不动三无明别等者意云所发福等而
有三种能发无明但有二也按对法云由异熟愚发
非福行由彼一向是染污性无明合时必不容受信
解异熟行相正见故解云由无明与业合时必不容
卷十 第 755a 页 X49-0755.png
行者异熟上而生正法及正见也由真实义愚发福
不动行解云真实义者即四圣谛于彼愚痴名真实
义愚为有未见谛者虽起善心由彼随眠所缚故亦
名愚痴由彼势力于三界苦不如实知便能发起后
有因性福不动行问曰依对法据二无明发三种行
云何不言三无明别答此中三品无明能发业谓上
品无明以烦恼重故顺恶业故即能发非福行若中
品无明稍微故能发福行若下品无明极轻微故能
发不动行所以此无明若顺恶业即名上品若顺善
业即名中下品今对法既说二愚能发三行应云异
熟上品愚能发非福行真实义中下品愚能发福不
动行又瑜伽云若世俗愚即能发非福行以粗浅易
了故若胜义愚即能发福不动行以圣者方能知有
苦故今但约真俗相对以明不约四重胜义世俗说
也此明瑜伽论意。

【疏】二行支至三行为体者意云三行者即身语意三
相应思名三行以为体或取意相应思及身语假业
即取色声为三行也此约尅性或有疏本云心心所
法为体者取思俱时心心所总名行支此约眷属出
体故论云业之眷属亦立业名。

【疏】三识支至恒随转故者乍观所引九十三等似说
识支唯取种子不取馀识理实恒续助为支简馀转
识非说种子为支义自成故。

【疏】于母胎中因识为缘等者意说过去行支所熏识
卷十 第 755b 页 X49-0755.png
种名为因识识能生于母胎中初结生识结生识者
即是果识果识续而能任持羯罗蓝位诸名色等乃
至命终持令不绝。

【疏】又即此识当来等者言此识者中际识也后际名
色曰当来由中际识能引后际名色支故云名色种
随逐彼识也问随逐者明可引也即彼论云名色种
子复为当来六处种子之所随逐乃至爱支作法亦
尔如何能證是第八识答识若第八之能持诸种第
八能持诸种故后际种子可为随逐中际之种若非
赖耶何有种子言相随逐前引后耶。

【疏】若尔何故大论第九卷末云以六识为识支乃至
六种色界唯四无色唯一者此中问意若唯取第八
识名言种子名识支者何故瑜伽第九以六识名为
识支若欲界具是眼等六识名为识支若色界初禅
中除鼻舌二识即以眼耳身意四识名为识支然二
禅以上亦借初禅眼耳身三识并意四识为识支若
无色界无前五识唯有第六识即一识名为识支也。

【疏】行为缘故令识转变此识现法但是因性者因性
本即唯取第八识种子名为识支乃至诸识果故以
中际第八为识支也以下并六识为识支乃至诸识
果故以中际第八为识支也以下并六识为识支。

【疏】约就一切相续为名至报生故者此并六识为识
支有其三解一云彼论说六识为识支者约就一切
有情身为名论相续身也然一切有情身始终而言
卷十 第 755c 页 X49-0755.png
若在欲界具六识在色具四无色唯一第二解云彼
论六识为识支者即就小乘宗说为论彼未有第八
识故也第三解云六识为识支者或可约一个有情
身中一切识始终为言欲六色四无色一也复有释
云若初受生唯是意识故就相续容有六识身为识
支也此亦不然大乘初生唯第八识今云意识有违
自宗过今助释者理实结生是第八识据后相续容
有六识故说六识为识支也。

【疏】说与名色互为缘者故即初入母胎第八识皆能
与名色得互为缘即显互相依义馀七之识皆不能
与名色互为缘故唯第八为识支乃至命终恒随转
故者唯第八识常相续随转不绝前六识五位不行
故非识支。

【疏】大论第十至胎藏苦者按彼论云几能生苦谓五
几苦胎藏谓五几唯是苦谓二解云谓无明行爱取
有五能生当来苦名能生苦其识名色六处触受五
是种子是彼当来生死之因名苦胎藏生及老死之
二唯是苦既云识等名苦胎藏明非是现问既云苦
胎明能生苦何不同有能生苦收答因未周别者果
遂近得名不同生老死二正名为苦是彼苦因名苦
胎藏依主名也。

【疏】本多作胎藏苦者写传谬也问设云胎藏苦持业
为名复何有爽答虽有漏体皆是苦所引之文意明
生等二果名苦故无明支名能生苦生死二唯是苦
卷十 第 756a 页 X49-0756.png
故知胎藏是苦之因依主为胜。

【疏】问若尔何故大论第九云乃至于生老死亦然者
此中问意若识名色六处触受等五支唯是种子无
现行者何故大论第九云福非福不动三行所熏种
子六识及种子所生果时六识名为识支耶言种子
六识者即说此前六识种子能生六识果也又处处
圣教说行支熏于识即识与名色得互为缘故知现
识得为缘种子不能为缘故又说识入母胎故知现
行第八识支入母胎结生种子不尔又准十地论云
无明有子时果时乃至于生老死亦然故知识支皆
有种子现行名为识支以圣教说通种现故。

【疏】约当生果位中说故有前后者意说有现识者缘
当来生老死起中说有现识。

【疏】或于现在至唯种者意云十支因是过去生等二
支果是现在即此现在生等果是过去十因也生老
死位于此位中说现行识以为识支其实唯取种子
为识支是正义。

【疏】不尔便违至胎藏苦故者此显违第十及违五十
六文今唯言违五十六文者言总也若胎藏者即第
十文也如前引然大论五十五云现法中说识为福
非福及不动业之所熏习后后种子之所随逐能引
当来馀身识等生老死苦又云识名色六处触受支
种子性随所依时曾得众苦引因之名今既与果名
生老死复得苦名准此等文明识等五支唯取种子
卷十 第 756b 页 X49-0756.png
解云五支先世种子也随所依时者此种子随前所
依身也于前所依身曾有众苦时此种子早得引因
之名今既与生老死果即生老死亦复得名苦准此
等文明知识支复有种子。

【疏】乃至说受亦有二种者谓种现二也。

【疏】谓境界受至皆准此知者意说受通现行所由谓
境界受为缘爱等行生此亦约当生现行受说为据
尅体而说即种子故故说受等支通种现二也。

【疏】一者一切有漏五蕴乃至通取异熟及馀性故者
此中意说名色支有二出体一者杂乱出馀二者独
约名色出体此即杂乱出体也此文即取一切色蕴
名名色一切心心所法名为名此支体根依大种者
根依者即是根所依扶根扶根四尘四尘家能造四
大与四尘同时四大为能造四尘为所造即扶尘能
扶五色根也故扶根四尘即与五色根而作依处意
说四大种非但能造四尘亦能与五色根而作依处
故云根依大种根依大种者者说五色根亦有能造
四大能造四大造所造五根也然五色根处能造四
大种有二解一云此四大唯能造五色根不与五根
而作依处二云此四大能造根亦能与根正作依处
所造诸色者此一句通上二处谓根及依处四尘此
根及尘皆能造大种所造也又四大亦能造脓血等
色皆名为色法处色者即是法处中五种色皆是色
中摄此即杂乱解名色支也问是有法处色等色等
卷十 第 756c 页 X49-0756.png
亦名色支耶答其实除色尘根外非名色支谓是色
同类故亦为名色支。

【疏】名种总摄五因于中随胜立馀四种者意云名色
支既摄行识等五支即具五蕴于中随胜立识等四
支也通三性为体者意名色支既摄五蕴五蕴得通
三性故名色支体亦通三性更有外难问答如演秘
说。

【疏】约名色不乃相杂乱说此支等者答疏主解云即
色蕴中唯取扶根微尘即除五根五根即是六处支
中摄若识蕴中唯取现在世六识名名色识即除第
八识八识是前识支体摄又除第七识第七识非是
业感不通十二支摄故又除前念六识等无间意根
前念六识等无间意根六处意根摄又行蕴中除触
触即触支也又除受蕴全即是受支中摄即取想蕴
全色行识三蕴少分名名色支也行蕴中除触取馀
异熟心心处法也为哲法师解云为识蕴中取第八
识名言种子是识支摄为现在第六识名言种子是
六处中意根摄为五识中名言种子即在名色中摄
也此解亦有道理任情取舍馀者同前疏主解。

【疏】此二体宽狭不同乃至五体即是一名色故者二
体者如前杂乱出体也为疏中前解名色支即取一
切色蕴等及馀一切三性心心所法四蕴为名色蕴
名为色即汎尔释太宽何为即名色支亦摄得识六
处触受支等即体相滥为第二体即取想蕴全三蕴
卷十 第 757a 页 X49-0757.png
少分名名色支即为识等五果种各别为不作第二
体名色支尔者名色一支即摄识等五支如何知识
等五种各有别耶。

【疏】第八识相应中至异熟触受者意云此中今除第
七识相应心心所第七识相应心心所以是有覆性
故非业果故非名色支摄疏中第八相应触受及六
识中触受者谓是触受支摄亦非名色支也。

【疏】及过去世所馀异熟心所法种皆是此体者解云
若约熏异熟心心所种子时即是过去为但约异熟
心心所法种子即唯现在世无过去世体故今即取
过去世时所云恶行异熟无记法种为此文体也。

【疏】九十三云俱生五根名之为色乃至非谓尽理者
此六处又解名色支也言俱生者五识同所依五根
也意云即九十三说俱生眼等五色根名之为色前
念等无间灭意名之为名据此文解名色即与六处
非名别也然彼文说六识名识支即六识支与名识
支互为缘故由名色为缘发生六识六识依前六根
共发生故故说识支名色支互为缘也然据九十三
文俱缘一义说六根为名色支然此六根更非名色
体唯取前解想蕴全三蕴少分为名色支于理为胜。

【疏】一义解释者意云六根与名色体是一也然约义
分为二支。

【疏】即五色根及前六识乃至亦名中摄未名六处故
者意云疏主说即是现在六识种子上义为六处之
卷十 第 757b 页 X49-0757.png
中意根及名色支中识蕴即义说此现在六识种子
于当来世生六识现行时为现在世现行六识异熟
生心有境依义故及能作义边即说现在六识即是
名色中识蕴为现行六识异熟心生落入过去有开
导依用即据有所依义边即说过去世六识名六处
支中意根摄也此约一意者即一意根也意说即约
一意根上义分现在世过去世即义说现在六识名
名色支中识蕴过去世六识名六处支中意根若不
作此上来解尔者若说识摄入六处之中为意根者
即名色支中阙无识蕴若尔时六识摄入名色支中
为识蕴者即六处支中阙无意根也故于现在六识
种子上义说二也此约一时俱有五种而为论也者
意云此约一时俱有识等五支种子为论也问六处
意者云何俱有答俱时识种子对世名意故五种俱
有为约当来生时分位说者即名色具足五蕴即如
当来世初入母胎之时为初一念但名为识支从第
二念后至四七日来名名色位中识在过去虽名为
意亦名中摄未名六处支故从第二念后乃至四七
日以来名色位中亦有过去六识等无间意名为意
根此等无间意及馀心心所法皆是名色支摄故名
色支具足五蕴未名六处者无六处用不名六处。

【疏】有处亦说为现行至皆准此知者意云有处云六
处支是现行非种子者依前名色支会云亦约当生
分位说故也其实唯取种非取现。
卷十 第 757c 页 X49-0757.png

【疏】为论若分位为言六处位后所有触数方是者然
约生老位中即六处为先方便生后触也此中触支
不取第七识相应触非是业感异熟果故。

【疏】大论第九说六触者即与六识相应触为六触身
此约当生分位说现行触支理实唯取种子也。

【疏】然论说受为爱缘乃至然即彼体是生支摄者然
馀论中说受爱为缘者即约现在生老位及当来生
老位中说也故此受支向生支中摄当来生老位即
是现在十支家果所谓现在十支因未来二支果此
中且约生起位说谓现在身上起无明行感得五果
种子于欲死时起爱取有润即生当来生老死又现
在生老死即是过去十因家果即过去十支因现在
二支果此即一重因果也非如小乘两重因果。

【疏】大论第十初云爱谓三界爱者此中爱支唯是第
六识中爱以此爱能缘后有身而起因生爱故即是
欲爱色爱无色界爱也。

【疏】论下文至得为因缘者意说爱憎名取所以说爱
种与子取为因缘无有以现望皆现行为难因缘也
又贪即是取所以说爱种子生取为因缘无妨也。

【疏】又下文说正唯修断等者意说此据长时通取支
说以行相微细而不同故也。

【疏】欲取云何乃至而兴诤故者然大论中说欲界贪
唯在欲界后云三见通出三界谓三界中身见是名
我语取三界中见取戒取名见戒取也然瑜伽中在
卷十 第 758a 页 X49-0758.png
家出家起四取者唯约欲界人中说若天上虽无出
家外道亦得起后三取然欲贪取我语取即通见修
断为见戒二取唯是见断欲取者即是欲界贪见戒
取者即是五见之中见取戒也我语取者即是五见
之中身见也如诸外道执受我时但有空语无实我
体名为我语取取者耽著为取识由执我为先耽著
不舍故立取名又取有二种业一由此四取兴诤为
根故诸家俗人以欲贪取为先诤时色等而兴诤也
为出家外道以执自见为是拨他见为非而起见我
二取及身见等而兴诤也二者四取即与后有为根
以此中四取通能发业亦能润生由诸俗人起欲贪
故即能资长欲界色身中五根尘也由诸外道起后
三取后身行向三界中受身也。

【疏】取为取者即于自见生贪于他见生嗔及生慢等
烦恼皆名所为取今此合取所说义别者意云唯瑜
伽文有三文不同明四取此中合为一取以明所说
义别。

【疏】如爱引證者然者爱中既引大论第十云爱谓三
界爱亦通现种此亦应云取谓三界取亦通现种也。

【疏】十有支即至生起因所摄故者意云此有支者总
用前行及识等五种种子为体以被爱取二法润故
转名为有也若未被润时识等六种但住自分无有
能生当果之用忽被润巳有能生当果之用故得有
支名也即是能有当来果故故名有支此唯种子不
卷十 第 758b 页 X49-0758.png
通现行问爱取二支既通种现如现行爱等润识等
种其义易知如爱等种子亦能润识等种耶答通二
义也若约凡夫异生润即唯现润取为有支若圣人
第三果亦通现种润意圣人用爱种二种子润识等
六种转名为有支见有二论不二偏取也所以有支
是能生因摄非是引因以未润时名引因故问爱先
取后如何言和合润先法耶答不据前后以解和合
但以润义同故名和合也。

【疏】即前五蕴变灭者即老变化名为灭也然生老死
二名是于五蕴假立者意说此生老死二支名即是
不相应中生异灭三相也唯于五蕴上皆有生老死
名若于五蕴中即偏行蕴摄也。

【疏】今取实体亦前五蕴者意说若据生老死名即假
立是不相应中收若据法体说此二支亦即是五蕴。

【疏】若约分位至有果起等者意说有果即有支体也
由爱取二法润前识等种转名为有故有支当体即
名为有果若有果亦起巳即名生老等即说生等亦
通种子无妨问如何得知如缘起经说生引同时者
识等五五种未润名引因引远果故若被润巳去名
生因近能生果故虽同未润前一种俱因也种子故
生引同时也又云生引同时者生者果也能生因即
有支也引正所引生老死果至生老位中有支种不
亡故名同时又若将有支即为生老等因生等亦通
种子无妨以有支体即是前识等种故。
卷十 第 758c 页 X49-0758.png

【疏】生果之识等仍名引故者意云说有支生果识时
仍唤此有支名为引因何以故以有支体是前识等
六种种子故问既彼润巳如何仍名引因耶答谓引
果取识等以名引因种仍名为能引因由生唯取现
行故有光引因者即识等五果种子也虽被润巳转
名为有至生位时此生果也识等五者意说若约分
位说若至生老死位中即前引因识等种子也巳不
总名生支等故说生支等通种子也问如何至生老
死位犹有识等种耶答后必带前前不必带后也亦
如种子时未有果果生时必有种也亦如彼三十七
道品时在资粮位中修四念处时即未有四正断若
复修四正断必带前四念处如是乃至修八正道时
正带前七觉支也故今生支位必带前种故说生支
通于种子也。

【疏】萨婆多师一一皆以五蕴为性者即如十二支中
无明支同时虽有五蕴即总名无明乃至老死支亦
然此约分位缘生以明缘起名义得名者意云约名
得缘起名约义得缘起名也此据总得名不据别得
名也。

【疏】无有生主宰作者受者无自作用不得自在者意
云此十二支但依托众缘生无有实我作者受者等
不同外道妄计有受我作者等用此如幻化故不同
彼疏唯法所显者意说缘生唯是有为法所显也以
有为法生灭相续故云缘生能润者谓爱取二支所
卷十 第 759a 页 X49-0759.png
润者谓识等五种堕相续者堕者灭也相续身也即
由能所润摄得有情身起故名缘生或由能所润有
情堕在生死之中也又解或通外法如谷麦等种被
水土润以方生芽等故生灭相续也。

【疏】大论第十释云由烦恼系缚至得此名矣者此文
意说即解缘字起字也由烦恼系缚即释缘字往趣
中数数生死此解起字也此约一身死巳于一趣中
更受一多故名缘起故依字释缘起之名又解即依
缘字起字解此名至名矣等者此不是利释但是疏
主且解瑜伽第十文准疏文不合善又解之言但合
且解云彼瑜伽文即依缘字起字解此名等。

【疏】又依托众缘至通一切法者此引大论第十文疏
引文略今具引云复次依托众缘速谢灭巳续和合
生故名缘起此依刹那义释解云有为之法必依托
众缘而生生巳即灭灭巳逢缘还生即数数生数数
灭故依刹那释即通一切有为有漏无漏诸法皆然
也。

【疏】又众缘过去而不舍等者此引大论第十文疏引
文略今具引云复次众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
得生起故名缘起如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
馀依此义故释名应知者解云此文意说由于过去
世身中起无明支能发行支行支即能感五果种子
巳其身即死身虽过去巳无然前世所感五果种子
与今生身遂不相舍离即过去无明行识等五果种
卷十 第 759b 页 X49-0759.png
子今生生老死也即过去无明行识等五果种子名
缘今生行今现在身生老死名起也非馀者非馀自
在天冥性等为因能生生老死也此有故彼有者犹
无明有故能发于行此疏无作缘生作者即是外道
神我自在天等也今此法是从缘生法非是外道神
我等作生也此生故彼生者犹无明是生灭故所发
行亦是生灭此显无常缘生也常者即是冥性自在
天自然等此冥性等所生法是无常然冥性等因是
常今者佛法因果俱无常。

【疏】又乃至于过去世至故名缘起者此亦是大论第
十文疏引文略今具引云复次于过去世学缘生巳
等相续起故名缘起如世尊言我巳觉悟正起宣说
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缘起者此文意说谓住于
过去世修菩萨道时遂于佛边闻说十二缘起由此
支故能令众生生死流转输回不绝既闻是巳厌怖
修学證无漏道断有漏十二支而證缘记法真实之
性而得成佛故故于过去世觉法性巳等也相续起
者自既觉十二缘起法性亦令众生觉缘起法性勒
之汝等众生应亦知十二缘起精勤修觉起无漏道
断有漏支而成正觉證缘起法性巳故故相续起如
世尊言我巳觉悟正起宣说即由此十二缘起名展
转故名缘起即是相续也又云相续起者即十二支
相续也为行续无明识于行乃至老死续于生支既
觉法性遂起十二缘起相续不绝流转回又云相续
卷十 第 759c 页 X49-0759.png
起者相续者身也谓十二支感得一身又由十二支
后续一身即由十二有支令身相续等也故世尊能
觉十二缘起法性若能觉若所觉时名为缘今时谓
为众生所说法义皆名为起故云缘起即此法由宣
说起故名缘起如疏中相续等者等字本论中无疏
家安置即向内等。

【疏】合有五释不能烦引者然瑜伽第十却合有五解
今疏中唯引四解释即同四释彼论第四解云复次
数数谢灭复相续起故名缘起此依数坏数灭义释
解云此文即约无明灭巳即行生行灭巳识等生即
约一支灭一支生以解缘起也大论第十有五解今
但引四故云不能烦引返对法论中更有五解。

【疏】五十六说因名缘起果名缘生乃至老死亦尔者
外问曰何故十二支亦名缘起亦名缘生耶答因名
缘起果名缘生因名缘起者即种子为因能起果故
故十二支皆名缘起果名缘生即现行果皆从因种
生所以十二支皆名缘生如疏作法之由无明随眠
不断有故者随眠即种子也即由无明种子不断有
故彼无明缠有此缠者现行也意说由无明种子有
故即无明现行生此缠生故者即无明现行生也以
缠生故诸行等得生乃至老死亦尔意说由无明现
行有故即行支得起即无明支因名缘起行支果名
缘生又由行种子不断有故即行现得起即行种子
因名缘起行现行果名缘生乃至生支种子不断有
卷十 第 760a 页 X49-0760.png
故即生支现行得起即因名缘起果名缘生又由生
支现行有故即老死支现行得生即前因名缘起老
死支果名缘生又无明缘行行缘识等此显势用缘
生即由无明有势力能发行行有势力能感识等五
果如弓射箭由有势力令箭高远无明缘行行缘识
等亦尔故通知总有三种缘生一无作缘生二无常
缘生三势用缘生。

【疏】然五种果以前后相望乃至为果时非因者此文
同下五种因果中等起因果也若识望名声名色望
六处等但名十二支中因缘非是四缘中既因缘也
故前后相望得为因缘为因时非果者即如识支为
因名色为果为果时非因者即识支望前行支由行
引故乃至爱望受支亦尔又解为因时非果者即识
等五果种子望生老死果即识等种子唯名为因非
生等果也为果时非因者即识等五果种子望无明
行无明行为因识等唯名为果也此泰法师解或恐
连当不顺诸文据义别故者与前后四缘因果不同
前约自种子生自现行为因果此约识等五种前后
相望为因果故不得成亲因缘也问何故唯约识等
五果种辨因果不约馀支辨通答馀支非真异熟果
故所以不说或可依泰法师解亦通馀支以望生老
死果说故。

【疏】世亲俱舍自意同此亦得别名者俱舍论中亦约
因果为果时非因以时故云同此。
卷十 第 760b 页 X49-0760.png

【疏】缘起经至名缘起者诸分者即十二支分别故名
诸分自缘和合者即是各自种子与因缘和合生现
行等得缘起名也此即證前自种子现行为因果义
如前云因名缘起果名缘生即其事也。

【疏】言无明者乃至持业释者此第一解云明者择法
慧也无者非有也然所无即明能无是痴无他故故
曰无明然所无即是无体法也今难曰既云无漏慧
名所无者即无漏慧应是非有也若更云无明无名
明明体是有若尔者且如人父母巳无即名无父母
亦应别有所无父母体犹有此妨哲法师解云无者
非也明者慧通也此愚痴体非是化慧故故论名无
明。

【疏】旧云无他受称者无漏慧明也无明者即无他无
漏明故名曰无明意说无明无他明漏故以受无明
称也。

【疏】杀三磨婆曰此云六离合者然六释中一一皆有
离合释也且如持业释中离者为体与业各别之如
言藏识藏者能含藏识者即分别也此名离也若言
藏即是识名为藏即是合释也其依主释中如言眼
识与识别名离眼根照瞩义识了别义故别也若云
依眼之识名为眼识即是合也其有财释中如言瑜
伽师瑜伽者是相应义师者即是假人此为离也即
师身中有相应法名瑜伽师此合释也亦如言富皃
亦尔儿者即假者富谓财物等其相违释中如言能
卷十 第 760c 页 X49-0760.png
立与能破能立有宗因喻等能破者谓破他义即离
也若言能立与能破名相违释此合也其带数释中
如言五蕴五者是数蕴者积聚义此离释也若言五
蕴即合释之其邻近释者如言四念处观慧能巡身
念能持性即离也如言四念处观者即合释也。

【疏】谓如无明明者释法乃至故名无明者此第二解
明是持业释。

【疏】或非六释至六释故者此说无明不通持业无别
体故虽有无明两字共诠一痴亦如斫刍同目一法
故知无明非六释摄于理为胜。

【疏】无与明别解至六释者是者意说此汎说六释也
凡六释者皆说有离合二义也故旧经论以离合为
六释也以十二支中无明支为首所以先解无明支
初离无与明别解者即先离无字与明字则别解名
之为离无者非有也明者无漏慧也后解合之总释
者即后合无字明字一处解之名为合释也无明者
即是痴无之他无漏智慧明故故云离合释其名色
支亦尔先离名与色别解名之为离名即非色四蕴
色谓诸法变得碍义后解合之总释者即说名色互
为缘等其六处支亦然六者是数处者是生长心心
处处也此离也后解合之总释者谓之六处也数持
业释亦二法即体用为体用二法各别名持业释也
无明支既能诠一法无离合二义故非六释问若无
明支非六释者何故前说无明是业耶答据自佗相
卷十 第 761a 页 X49-0761.png
对对有即无无他无漏慧故若据当体即无离合不
同藏识当有离合非对自佗故成持业释也又解云
即前持业释名无与明别解或非六释下即是后解
合之总释。

【疏】谓此六释依二法简别等者二法者即离合二法
也方可为解者意云若有法带离合二法方可作六
释解无明既非离合故六释诸法不过。

【疏】有别释皆同于行不能别引者彼处文中释馀名
皆同行支也谓行者当体彰名造作是行义亦功能
受称有感果之功能也识者当体彰名了别是识亦
功能受称有了别境界之功能也触者当体彰名触
至境故亦三和是触义有生受之功能乃至蕴起名
生亦尔。

【疏】答顺趣种种至所缘境义故者故者即显境名言
也或依言说名分别种种所缘境义故说为名者即
表义名言也彼论云如名能诠境故说四蕴为名又
解云蕴中摄名句等故说四蕴为名也。

【疏】彼彼方处种植增长义及变碍义者如色法即有
四方上下六方差别心法不尔种植增长者亦不唯
外谷麦等内身亦尔由饮食资持能造根尘四大种
遂得增长既增长巳方造所造根尘色等令其增长
及变碍义者如人身色面色嗔时悦时恐怖时或被
损时色皆变碍外色如被风霜等损皆有变碍碍即
质碍也。
卷十 第 761b 页 X49-0761.png

【疏】变碍有二种者一手等所触便变坏义二方所差
别种种相义。

【疏】非名体即色至名所有色故者意云显此名色支
如次非是持业依主有财释也唯是相违释。

【疏】六处者至生长门义者意云此六根名处者是三
义也一云是生识之处二云是长识之处三云六处
名门者是识游履之处名之为门。

【疏】大论第十有三复次解初云乃至为因次第者解
云要先愚所知境即是无明支也起邪行者即是行
支问行通善恶何故总云邪行耶答有二解一唯约
不善行说二云无明发于福等三行皆招苦果违于
还灭故总称邪行心颠倒者即是识支也问难识支
唯是第八云何名颠倒答有二解一云行有二种一
种二现行是行支种子名为识种因行现行所熏故
唤识支名为颠倒为因可悉二云结生之时于父母
等即起爱瞋相应之心名为颠倒由有漏善行违于
还灭尚得名邪有漏无记生死根本名倒何失故诸
论云三界虚妄心心所等虚妄即是颠倒异名或因
倒发亦名为倒有云心颠倒名识支者准识支今是
第八识今且约前六识名为识支既结生时于其父
母互起爱恚名为颠倒在此颠倒是前六识相貌非
第八识有如是义虽有两释任意取舍结生相续者
即是名色支即于胎中五七日以来皆名色支也诸
根圆满者即是六处支云受用境者即触受二支皆
卷十 第 761c 页 X49-0761.png
能受用境故意云由违情触即生忧苦受由顺情触
即生喜乐受心行相相似同一处明也此义识等五
据当起位说次第也。

【疏】此约当生五果为因者意云此识等五望无明行
即为果望后当生位即为因故云五果为因耽著希
求者即是爱支烦恼滋长者即是取支发后有业者
即是有支五种果生即是生支生巳变坏即是老死
之此约当生位次第说。

【疏】前六支内身缘立者然大论第十云内身缘胜者
前六支所摄即先于内身起我执由执内身为我故
即起无明支由此无明不了诸业引于苦果发起行
支发福等三行既发行巳即起寻思即是识支此约
六识为识支由业与识为助伴故能感当来三种苦
果一者根初起所摄苦果者谓名色支二根圆满所
摄苦果谓六处支三受用境界所摄苦果谓触支故
云前六支内身圆立也。

【疏】后六支境界圆立者大论第十云又于现法中依
触缘受者是受支缘受发爱即是爱支由受用境界
广起追求是取支由取支为先即有支由有支故即
令五趣生死果生果生巳即老死随遂此等皆约生
老死现行位说也故云后六支境界缘立受用境界
故。

【疏】第三约由有三有情聚立乃至如彼广解者此引
瑜伽第十文如彼云复有次第差别谓由三种有情
卷十 第 762a 页 X49-0762.png
聚一乐出世清净有情聚者种类义也谓此有情乐
非出离深厌缘起断异杂染增白法故问云何断缘
起亦增于白法答由一乘人顺逆观十二缘起巳遂
作是念我生巳尽梵行巳立所作巳辨不受后有由
异十二缘起即名增白法也今且顺观十二缘起者
如云无明异故即行异乃至生异故即老死灭逆遂
观十二者如云由谁无故老死由谁异故老死灭应
云由生死故老死无由生灭故老死灭乃至由谁无
故行无由谁灭故行灭应云由无明无故行无由无
明灭故行灭今且作清净缘起顺逆观染缘起顺逆
观如别抄说意云谓令有情观察缘起得白法故所
以立十二支二乐世间清净有情聚者不如实知诸
谛道理不知诸谛道理者即是无明支若住正念或
作福业或作有漏定修所引不动业若不住正念便
作非福业此等行支由行所门心相续为者即是识
支又如先三业如次于三品次第能感当生苦果为
下品非福业感得恶趣中三种苦果所谓名色六处
触支由中品福业即感得人天中三种苦果谓名色
六处触支又由上品不动业故即感得上二界三种
苦果谓名色六处触支三乐著境界有情聚者即于
现受用境界所生受者即是受支由受起爱即是爱
支于此境界广起追求即是取支由取为先即起有
支由有支故即五趣生死果既生巳即老死随遂此
二亦约当生果位说因次第解云此二者一谓前六
卷十 第 762b 页 X49-0762.png
支内身缘立后六支境界缘立二谓乐世间有情立
前六支乐著境界有情立后六支故二种皆约当生
分位说也。

【疏】问若尔何故至逆观缘起者此解问意云若如前
云一时而起次第宣说者如何净缘起中先观老死
次观生等耶。

【疏】答依谛先后道理立故者意云此约四谛安立道
理说也即先说苦谛谓即老死等是故依安立四谛
作十二缘生观即于十一支中观一一支皆具四智
故总有四十四智如老死有四智乃至行支亦尔以
无明无因故所以不观故无四十八智即先于苦谛
老死支作法云谓观老死集老死灭老死趣灭行解
云老死者即是苦谛老死集者即是集谛集谛即是
生支即由生支为因故能生老死支故说生支即是
老死集谛也后准此知老死灭者即是灭谛若观老
死灭时必有所證之理即灭也老死趣行者即是道
谛證灭之智也问如何断此老死支答要二乘无学
圣道方能断之故断老死苦而得灭谛又观生生集
生趣灭行生者即是苦谛生集者即是集谛集谛者
即有支有支为因能生生支生灭者即是灭谛生趣
灭行者即是道谛断义同前老支说如是乃至观行
支者谓观行行集行灭行趣灭行准前说苦集灭道
也断道同前为无明支上更无集谛无明无因故所
以无明阙四谛故除无明支馀十一支中皆具四智
卷十 第 762c 页 X49-0762.png
故都有四十四智也即二乘人于四善根以前作此
四十四智观十二缘起此即是杂染逆缘观此观唯
以闻慧为体或可于四善根位中亦作此观问苦集
是杂染灭道是清净何得总名杂染顺逆观耶答灭
道虽清净以苦集是杂染故所以总名杂染也若言
顺杂染观者即如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
支等是即于资粮加行二位皆得作此杂同然准前
疏问中即问净缘起今疏明逆观染缘起依谛先后
道理答与问违殊不相当读者知之准对法论中唯
逆观染缘起有四十四智不言于净如何今者疏主
说净缘起亦有依谛先后道理耶故疏违对法文又
准逆观染缘记中四十四智前更作七十七智即观
十一支除无明以无因故但有七十七智也如法衣
抄释具明恐烦不录。

【疏】此中染者依邻次第二世因果乃至思惟可知者
二世者即过去与现在为一现在与未来为二也今
且约生报邻次说过去十二支因现在十二支果又
现在十二支因现十二支果或现在十二支因未来
十二支果若约后报隔越多身说共即不定谓第一
生起前七支第二生起爱取有三支第三生起生老
死二支又或隔三生五生或隔百千生等十二支为
缘即不定不定者为不依次第也。

【疏】令有情于有愚痴至起过未疑等者意说于有愚
痴者于三界有果而起愚痴也明令有情而起有而
卷十 第 763a 页 X49-0763.png
起愚痴既由无明能覆彰故即不了三世中三有身
而起疑疑三世等此即无明而俱也即同十九无
知中前三无知也有者三有谓欲有色有无色有
也。

【疏】一缘中痴令众生惑即前于有所知境等不了疑
也者解云缘中痴者也缘境界而起痴也有于三有
所知三世境由痴不了而生疑也十地经中与对法
语虽少别义意同也故缘起经云是中无明有二种
一者缘中痴令众生惑二者与行作因。

【疏】馀乃至老死等者准疏中说无明业用了更不说
行等直说老死业用恐学者不知行等业用今谨按
十地经附文录出果令披读者有取易暖吸后经云
行有二种业位一生未来世果报二与识作生起因
识有二位一者能令诸有情相续二与名色作因名
色有二位一者互相助成二与六入作因六入有二
位一者能缘六尘二与触作因触有二位一者能触
所缘二与受作因受有二位一者觉增爱等二与爱
作因爱有二位一于可染中生贪心二与取作因取
有二位一增长烦恼染缚二与有作因有有二位一
能于馀道中生二与生作因生有二位一增长五阴
二与老死作因老有二位一令诸根熟根熟一一老
死也二与死作因死有二位一坏五阴身二以不见
知故而令相续不绝彼论云坏五阴能作后生因以
不见知故能作后生因释曰缘者所缘于彼一切所
卷十 第 763b 页 X49-0763.png
缘境中而不悟故名缘中痴诸惑因起名令众生惑
由有能引馀道得生名馀道生非巳生讫名为生也
故对法第四云令诸有情后有现前义意同矣馀文
可悉对法大同故不引令坏少盛故者即是老谓老
能坏色身也坏寿命故者即是死死能坏命故故二
以不见知故而令相续不断者今附疏文解死支不
见知者然寿死时即不能见坏有不能知诸境也从
此死也而令后有身相续不断圣人不尔以见知生
死法而厌怖断灭故不相续故无学我生既尽不受
后有也。

【疏】对法合作法十地开之等者意云然对法中老死
合说所以伹说老不说老有二种又对法论中约老
死无果所以不说死有二种乃至不见知相续不断
等为十地经中曰约死后有果故有不见知故后身
相续不断亦不相违。

【疏】又无知故于非对治至造不动行者意说世间道
六行伏惑欣上厌下不既退还疏说生死圣者不造
不动行等若诸外道以世间六行伏惑厌下界为苦
粗障欣上界为静妙离即时上界作出离生死想作
涅槃究竟想遂对治欲界烦恼而造上界福不动行
故是胜义愚也愚于胜义人天苦果发起福不动行
问福不动何别答散善名福定善名不动也。

【疏】世俗胜义苦至名胜义者意说如对法中或立一
苦何以故总有为法皆是逼迫性故或立二苦所谓
卷十 第 763c 页 X49-0763.png
世俗苦胜义苦若与八苦相摄者即苦苦坏苦摄前
七苦名世俗苦若行苦摄第八苦即是胜义苦意云
由不了胜义苦造福不动行非谓不了苦苦造福等
行也。

【疏】苦尔即色无色无坏苦至非福世者此中难云若
说苦苦坏苦是世俗苦由迷彼故造非福行尔者色
无色界既有坏苦应当迷彼造非福行邪问如何知
上二界有坏苦答即色界下三禅有乐受依受立坏
即是坏苦坏者失也如身死下界生第三禅定后时
退失故有坏苦或可见先得彼定临终时位生下地
时退失彼地乐受亦名坏苦其无色界实无坏苦今
疏言色无色有坏苦文虽总举意难色界故云有坏
苦故应亦迷发非福行也。

【疏】但可总言至体皆是苦者意云亦不须约三苦以
合二谛但可总言三途地狱之苦易了知故名世俗
苦若人天善趣以难知故名胜义苦。

【疏】世俗难了谓为善胜等者意云如人天善趣名胜
义苦者只为世俗难了唤为胜义实非胜义也亦是
坏苦名胜义苦者意云既唤人天善趣名胜义苦者
人天中既有坏苦明知坏苦亦是胜义如何前对法
判坏苦名世俗苦耶问向所明苦亦审此论与对法
何别答此论据地处中有三受以明三苦其事云何
且三途中地狱全鬼畜一分纯受苦处依苦受有苦
苦若鬼畜一分杂受处亦有等流乐及舍受依之而
卷十 第 764a 页 X49-0764.png
有坏苦行苦此中坏者变坏义也故世俗愚中有三
苦由迷彼起非福行若人天趣中名胜义苦亦有三
苦如六欲天中被他折首截腰等苦及意愤恚天等
苦此谓苦苦坏苦行苦故天趣中有三苦也如人趣
中有三苦易了不述由迷彼故发于福行如上二界
就色界下三禅有坏苦行苦由退失定乐受落谢有
坏苦生既有舍受趣行苦无失于无色地但有行苦
依舍立行无馀受故不立馀苦由迷彼造不动行故
胜义愚福行中亦有三苦若对法论中明苦不定随
或立一苦谓逼迫性故即苦苦也或立二苦于八苦
中前七名世俗苦第八名胜义苦或立三苦于八世
苦中前生老病死此云四苦是苦苦若爱别离苦怨
憎会求不得此之三苦名坏苦若五盛阴名行苦故
与唯识不同皆由无明迷彼不了造福等三行。

【疏】破苦品者解云若五阴众缘和合方假名为苦无
实苦也所以彼论破无实苦但有众缘和合假名为
苦。

【疏】贪嗔痴缘唯生非福者意云无明支通发福不动
二行若贪嗔助无明唯发非福行。

【疏】问身语二业思所发起至及依生善染污思缘说
故者此问意如起身语二业时即第六意识中思为
发起因方发身语二业准此即有无明及思二缘于
行何故唯说无明缘于行耶答今依一切行说故所
以说无明为缘且如起身语业可以意业中思为缘
卷十 第 764b 页 X49-0764.png
若起意思业时还以无明为缘也又如意中思是善
性所发身语业亦名善性不善性亦尔意相应思与
所起身语业名同性故今者无明即不然且如一斤
不染无明为缘能发福等三行即发无明与所发行
不同性故无明宽故所以但说无明缘行也。

【疏】依生善染思缘说者善思者谓福不动行染思者
谓非福行也意说善染思者即是福等三行嗔无明
为缘故云依生善染思为缘说也。

【疏】乃至老死问答皆尔者无明行支如疏所引馀文
今略引之按彼论第十云问识亦以名色为缘何故
此中但说行为缘耶答行为识杂染缘张引能生后
有果故非如名色但为所依所缘生起缘故问名色
亦由大种所造及由触生何故但说识为缘耶答识
能为彼亲生因故彼既生巳或正生时大种及触唯
能与彼为建立因问如经中说六界为缘得入母胎
何故此中何唯说识耶答若有识界决定于母胎中
精血大种腹穴无阙故意明有六界胎穴无阙即是
空界精血四大种亦有识界故总有六尘也又识胜
故又依一切生一切有生时而说故问六处亦以饮
食为缘何故此中但说名色为缘耶答此说名色是
彼生因彼既生巳亦以饮食为任持因问触以三和
为缘何故此何伹说六处为缘答若有六处定有馀
二而无阙故又六处胜摄二种故问若自他所逼迫
若时候变异若先业所引皆得生受此何但显触为
卷十 第 764c 页 X49-0764.png
彼缘答触是近因故由触所引故馀缘所生受亦从
触生故必不离触是故偏说问经中亦说无明为缘
生爱顺爱境界亦得为缘何故此何但说受为缘耶
答以受力故于相似境或求和合或求乖离由愚痴
力但于诸受起尽等相不如实知由此不能制御其
心解云虽离受亦由馀缘得生然受生爱胜者由无
明力于受起尽等相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所以于
舍心等不能制伏故说受生爱稍胜不说馀缘也问
由随眠未断顺彼诸法取皆得生何但说爱答由希
望生故于追求时能发随眠及能发彼随顺法故问
前巳说无明为缘发起业有何故今者说取缘有答
由取力故即令彼业于彼彼生处能引识名色等果
问生亦以精血等为缘何唯说有答由有有故定有
馀缘无阙有胜故唯说彼为缘问亦由远行不避不
平等他所逼迫为缘起老死此何但说生为缘老死
耶答虽由彼所缘必以生为根本故纵阙诸缘但生
为缘定有老死故解云夫老死者亦由远行痴极因
重死亦由不避苦苦乐通应招于死其云不定苦乐
由如于舍即是平等若有苦乐即不平等也今时由
不避故能招死由他打逼迫等亦招死果如是多缘
皆能招死何故唯说生为死缘耶。

【疏】苦隔越为缘至亦尔者即据隔多生等意云无明
等既得望多生为缘明知老死亦得望多生为缘也
言隔越者不次之义如十更解又云准瑜伽等十缘
卷十 第 765a 页 X49-0765.png
隔越者意说无明亦与老死为缘今说邻近亦云无
明缘行意说无明隔越诸支行与老死为缘馀支展
转亦尔此解为正疏然后支非前支缘者意云如行
支必用无明为缘断行支不与无明为缘故云后支
非前缘也。

【疏】非为断前支修后支但为断后修前支生故者意
云释后支不与前支为缘所由也断支所以修前无
明支何得知以行支必用无明支发也若欲随行支
必须修无明支修者制伏不起之义或断灭义前无
明支既无行支即灭谓故法华经云从无明灭即行
灭等乃至老死作法亦然者即谓断死支修前生死
等问所言断后修前是何义答修者是修治能治道
义以修治道令无明不起无明既无行亦不起故名
为修瑜伽第十云如为断后支故勤作功用断于前
支由前断故后亦随断非为断前故勤作功用断于
后支是故当知唯此为彼缘又泰法师云但为断后
修前支生故者意唤无明支为后行支为前支即为
断后无明令前行不起修者不起义也亦如二人行
向前名前在后名后今行向无明支前即无明在行
支后故云为断后支修前支也语虽稍异愚意大同
即向前名行乃至断后老死修前生支亦尔修前生
支既不起即老死支修断也言修前支生故者意说
欲断后支修前支能治道令生故云修善支生也。

【疏】第四因果差别此有五种一等起因果至五正熟
卷十 第 765b 页 X49-0765.png
非正熟因果者然此诸论中辨十二支诸文多分相
违故今疏主会诸违文皆与作名字谓等起本来末
乃至正熟非正熟等故疏中先立道理巳下方引文
證诚言等起因果者等谓齐等谓十二支前前支皆
能为因后后支皆能为果即能等为因亦等为果名
等起因果也言无明无所从者意说无明不从因生
也老死无所起者不更起果也言此约十二支内分
别者意云此等起因果亦约具十二支作法故云初
无明为因后老死唯果馀通因果故知无明无因老
死无果而唯约十二支分别分别者解释也若不约
十二支作法者即于现在老死位中亦能起未来无
明老死有果也又无明既从老死起故无明非无因
生此约三世为论不唯约十二支说也或可老死位
中起忧悲苦恼即忧悲苦恼能起无明也言业苦本
故者意云无明是业本爱取为苦本或可总说亦不
须别解但总云无明等三是业所招苦果之本。

【疏】或业之果五种之果者此文意说生老死亦是惑
业之果此是增上果性不同五果从他五果种子生
故亦是五种之果此是等流果以同性故一种是无
覆无记故故生老死望义不同通二种果也馀亦因
亦果者识等五支是无明烦恼之果亦能生生老死
果故是生老死之因行支通因果可解有支从他爱
取生又能生生老死果故云馀通因果也。

【疏】受通因果通本末等者意云受支彼他业生故名
卷十 第 765c 页 X49-0765.png
为末亦名为果受能生爱即受为本亦名为因故说
受支通因果本末也。

【疏】受通二种此有二等者按彼论云前六爱取有三
说为因分后二为果分所馀支说为杂引所以者何
有二种受名为杂分一谓后法以触为缘因受二谓
现法与爱为缘果受此二杂说释曰谓受种子以触
为缘即是后际现受果之因故故名因受现起报受
为缘生受是前际之果故名果受问识等五支皆通
因果何偏说受答识等五支唯取种子从受起爱多
因现起果受而生故于受中通说因果识等四支不
要起现方生后支故不为例。

【疏】三异熟非异熟者意云此约三性立名若异熟者
是无记性若非异熟者是善恶性。

【疏】识等五种望生老死虽是苦因者若识等五果种
子望生老死既能为因何故今说识等为果耶答识
等五种虽为苦因今据现在生老死位中亦说识等
五果亦是现行何者谓法生时因识相显次根对满
名色相增次根满时六处明盛等又于生老死现行
位中而说有识等五果种子识等五种子亦名为果
也此据相从说。

【疏】馀五是因非异熟故者意说除七支外馀五非异
熟因无明业爱取四法非是异熟谓即不相违如何
有支亦非异熟今言异熟者是反熟现行之义有支
唯苦种位可以不说有支是异熟也其实有支一分
卷十 第 766a 页 X49-0766.png
亦是异熟又云谓有支非能杂于业有而此相位总
名为业也。

【疏】中边上卷云有因杂染乃至谓所馀分者意云如
中边论中明三种杂染谓烦恼业生也烦恼杂染者
谓无明爱取业杂染即是行支有支即烦恼及业杂
染总名因杂染时也馀识等五果种子及生老死二
支即总名生杂染唯名为果杂染也。

【疏】谓无明熟成于爱取者意说前七支是因后五支
是果问若尔无明既是因未熟如何乃言无明熟成
于爱取耶答言熟成者但是爱取支今无明名熟成
者说所熟爱取为名也即无明为能熟成者爱取为
所熟成故无明有力能熟成爱等非说无明巳熟也
又解云无明支通现种即望当生果云未熟以有力
能增长爱取边名异熟成约现种名熟未熟今现行
增爱名熟何失。

【疏】于果时有能生所生者意證后五支是果前七支
是因也。

【疏】前解为胜者即取前熟未熟以解因果于理为胜。

【疏】二因果故者意云二因者一者是引因二者是生
因意说生老死非但是引因果亦是能生因果故云
二因果也。

【疏】苦约至时分者意难云如前约当生位说识等五
种亦名果又于生老死位中识等五果亦是现行何
故唯定是因答约过去未来二世时分定故以明无
卷十 第 766b 页 X49-0766.png
过也。

【疏】问若法无明缘彼是行耶乃至第四句可知者此
问意若法以无明为缘彼皆是行支耶设有是行皆
以无明为缘耶答应作四句分别第一句有是行而
不以无明为缘谓无漏是无漏思也及无覆无记行
即是无记思皆不为无明缘也此无漏思皆名行然
不是十二支中行支无明唯与有漏业善恶行为缘
第二句者有无明为缘而不是行谓除行支以外所
馀识等乃至生老死支无明皆支作疏远缘也第三
句者有亦无明为缘亦是行支谓行支也第四句者
非无明为缘非是行支谓无漏识等问行为缘彼是
识支耶设是识行为缘耶以后皆然应作四句有是
识非行为缘谓无漏识等有是行为缘而不是识谓
除识支以外所馀名色支乃至生老死支行支皆与
作疏远缘有亦行为缘亦是识等支即十二支中识
支第四句可知又识望名色作四句者有名色不以
识为缘谓佛身中无漏名色有识为缘而不是名色
谓除名色外所馀支谓六处乃至老死支识皆与作
疏远缘故有亦识为缘亦是名色即谓名色支第四
句谓除前相以名色望六处作四句者有六处非以
名色为缘谓无漏六处有名色为缘而非六处即除
六处馀触支等或亦六处亦名色为缘谓十二支中
六处支第四句除前相六处望触作四句者有触非
六处为缘谓无漏触及有漏善触恶触等然此等触
卷十 第 766c 页 X49-0766.png
唯皆依六处生非用六处为缘六处为缘生触支者
唯取无记触是触支有六处为缘而非是触支即除
触支外所馀受支等第三第四句准前可解触望受
为四句者有受非以触为缘谓无漏受及善恶受然
一切受虽依触生今者唯取无记受支以触为缘有
以触为缘而非是受谓除受支外馀爱支等第三第
四句准前作法受望于爱为四句者有爱非以受为
缘谓希求解脱有漏善爱及无漏爱此无漏善爱彼
坏有故故非爱支所以此爱非是烦恼等中爱也据
实而言唯以无漏中欲为体此无漏善欲与善爱名
义同即假说欲名之为爱故佛身有欲无减也有受
为缘而非是爱谓除爱支以外所馀取支等谓无明
触所生之受皆与取支乃至老死作疏远缘也第三
四句亦准前知。

【疏】爱望取作顺后句答乃至谓疾病怨憎会苦者顺
后句者第二句名后句皆顺第二句答故问云若爱
为缘皆是取耶设是取者皆爱为缘耶答谓取皆以
爱为缘有爱为缘非取谓除取支以外所馀支等此
有两句取望有支作法云问若取为缘彼皆是有支
耶设是有支皆取为缘耶答谓有有支皆以取为缘
此顺后句答谓有取为缘而非有支谓除有支外所
馀生老死支皆与生老死支作疏远缘有望生支为
缘作法云问有有支为缘彼皆是生支耶设是生支
皆有支为缘耶答诸所有生皆以有为缘或有为缘
卷十 第 767a 页 X49-0767.png
而非是生谓除生支所馀老死支生望老死作法云
问若生为缘皆老死耶设是老皆生死为缘耶答所
有老死皆生为缘或生为缘而非老死所谓怨憎会
爱别离所求不遂及彼所起愁叹爱苦种种愁恼。

【疏】此论虽有初体性门至别束出体者意云此释外
难难言如论辨能所引生等四义中自出十二支体
性何须出上六门中第一门十二支体性耶答论中
虽有出体之处而文势广学者难晓故于六门中第
一别束出体性门。

【疏】论所明处名能引等者意云论中所明十二支体
性于能所引等四义中明至彼料简。

【疏】虽此二支至是因故者意云释通外难难云此无
明行二支得与生等为因何故此因偏对识等五种
为引因耶答虽此二支亦得远望生老死为引因今
不说者以前十支俱是因故所以且近对识等为因
亦无违也。

【疏】五住地至无明住地者一见一处住地二欲爱住
地三色爱住地四有爱住地五无明住地然。

【疏】云无色有爱者准经中无色有爱名但云有爱住
地今疏标无色之名以显有爱之号故云无色有爱
住地也问何名见一处住地答所谓三界见道烦恼
总共名为见一处住地云何名欲爱住地谓欲界一
切修道烦恼云何名色爱住地谓色界修道烦恼云
何名有爱住地谓无色界修道烦恼云何名无明住
卷十 第 767b 页 X49-0767.png
地谓一切修道无明所知障即前四种住地唯是烦
恼障而能发业唯第五无明住地是所知障不能发
业以迷事生行相微细无发业用无明者取前四不
取第五。

【疏】若汎言发身语至即所知障亦能发者意云此所
知障不如他烦恼障发业能招当果用然于事境不
了无记身语业即所知障亦能发也次佛地第七巳
下至亦能发业以上是引别义證意云如起烦恼必
定有处知障同体而起若烦恼发业之时所知障亦
能发业故下论云烦恼障以萨加耶见而为上首百
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所知障亦以
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慢及随惑又下论
云第二地断犯戒愚愚者即是所知障也犯戒者名
为业即由所知障能发犯戒业也然所知障虽能发
业今不取之以不能缚有情住生死故及所得果者
此果谓缚之现果约断所知障前后相望是等流果
若同时心心所是士用果亦同增上果增上宽故一
切皆增上也。

【疏】望馀不染非善不善者问嗔唯不善性既所知障
中有嗔恚等是无记性者所知障中嗔恚是无记性
者亦应二界中有嗔恚答烦恼障中嗔体是缚法缚
有情在生死故故是不善性然所知障中嗔恚与烦
恼俱起者合是不善性若断烦恼障巳此嗔恚以无
伴故又嗔恚不能缚有情在生死故所知障中嗔不
卷十 第 767c 页 X49-0767.png
通不善性故望二乘是无覆无记性望菩萨说即是
有覆也。

【疏】有能发业至修道一分者意云准前烦恼障有四
种今取发业者谓见道全不善性者修道一分亦是
不善性如此不善性者方能发业问见道烦恼能发
业者可是不善修道烦恼如何亦是不善答论言修
道烦恼任运起发恶行者亦是不善摄馀一分无记
者非此所论。

【疏】于发业中有能通发至不取唯别者意云经曰烦
恼能发业中有一无明通发总别报业有一无明中
唯发总报业有一无明唯发别报业问既言有一无
明通发总别报业等者未审作何行相答此无明支
亦无别行相但与心相应行相猛利能发善恶行即
是故说无明支通发总别报业及唯发上品业也若
行相微细作用劣者唯发别报今无明支但取能发
总别报业及唯发总报业者唯发别报业非此所论。

【疏】于中复有助正发业为简助等皆非此支者意云
且如见道无明及修道者一分不善性者名正发业
若贪慢贪慢等修道一分无记者与前无明或前后
起其贪慢等种即势力疏远亦能助无明发业也亦
如故杀贼前者为正杀后者为助故由后军助前军
令前军势力勇猛正能杀贼此发业正助其义相似
问无明发业时为更有馀贪嗔慢慢等不答虽无明
同时有贪嗔慢等今者据发福非福不动一切业说
卷十 第 768a 页 X49-0768.png
所以伹说无明不说馀贪嗔慢等发三行时无明重
有馀贪等有无不定故不说贪等为支。

【疏】乃至何谛相应至皆应准说者意云乃至何谛下
无明能发业又不共等四种无明何无明发业如是
分别至下自明无劳烦述。

【疏】即彼所发感总三业者解云三业者谓福非福不
动业也或身语意名三业也傍引俱舍颂云心常怀
忿好集诸恶业见他苦欣悦死作阎魔卒此颂意说
造此等恶业即作阎罗王边狱卒。

【疏】由此道理一切现报业至皆非行支摄者问且现
报中业有转身作虎狼蛇等又如诵持大悲神咒有
复转女成男等又如现世中供养佛及圣人转昔贫
穷而得富贵等又如求念观者得名利怨慧等未审
此等现业得成行支不解云即非行支但感别报业
故如人犹现身供养佛故即由此现报业得作转轮
王又经中说有一长者名为现报先是贫穷由现身
中供养佛故于现报中得大富贵上来所说唯感别
报果不能感引果故顺现受业皆非行支意云若生
后后报感恶报果业即能令有情生死相续可得名
行支若现报业及别报业但感现身中别报果即此
现别报业不能令有情生死相续故非行支摄又于
现生中勤苦积行现世中得名闻利养果解上事皆
准上释别助当业者此有一业者同感果但助感当
果之业且如正作杀生时亦能发语意二业若正杀
卷十 第 768b 页 X49-0768.png
生即是身业能感当来总报果同时语意二业得为
助也故非行支又感当业中等者意云除现业别助
当业外馀业亦是行支就行支中复有三类如有一
业唯感总报复有一业唯感别报又有一业通感总
别报问且如唯感总报及通感总别报业皆是强或
行相猛利感果易知且如唯感别报异熟心心所等
之业行相云何答当作业时有猛利心中作任运心
中作若任运作者唯感别报又如于戒律误犯三业
如是业者能招别报心心所果故唯识疏第二云明
利思能感总报微微心时能感别报又如有别报满
业果彼身相具足诸根圆满者皆由愿助强业招也
不同别报心心所果业既有多唯感总报通总别报
是行支摄馀业非行支。

【疏】缘起经至不造后有业者二师此引缘起是證别
报业非是行支既云不造后有业明知圣人所造别
报业非是行支也若凡夫所造感后有业令生死不
绝名为行支圣人虽造业更不招生死故不名行支
但是别报问未审别报业亦得名行支不答但感同
别报果亦名行支不同总报之业对法第七云圣不
造业无真实义愚者解云由圣人无真实义愚所以
于此人天道理不愚迷故不造后有业。

【疏】又瑜伽第十说有支非学摄者按彼论云问几支
是有学答无问几支是无学答亦无问几支是非学
非无学答一切意说十二有支非是有学摄何以故
卷十 第 768c 页 X49-0768.png
以所造业违背皆流转故云非学摄也十二有支既
非学摄明知圣者所造伹是别报非是行支也异生
别报业准有学说。

【疏】此中有云学是解脱分等为体故初发心巳去皆
不造后有引业者解云此师解意者取未知当知根
为有学体故此论云未知当知根体位有三种一见
道二加行三资粮此云三位者未知根当知根故此
三位皆名有学体也故知初心入资粮位巳后既名
有学故知不造后有总报业皆不是行支摄此师曰
见瑜伽第十有支非学摄文遂作此解云解脱分巳
去既是未知当知根摄明解脱分即是有学位摄而
不造新引业也。

【疏】此亦不然所以者何缘起下说内法异生乃至内
法异生不造新业者解云此以下疏文皆是疏主破
前师异解应言内法异生不造新业故准缘起经说
内法异生不放逸者即不造福不动新业不用无明
为缘者今云即不用现行相应无明引发也但用无
明种子发行得成行支能感总报若外法异生放逸
者即用三无明发三无明者如何即四无明中除不
共无明不共无明馀道起故伹取相应无明缠缚无
明即现行也随眠无明即种子无明也故放逸者用
此三无明发福不动行等能感总报得成行支问无
明实有四耶答据实无明唯有二种一谓相应二谓
不共此二无明各有种现故分为四种问何名外法
卷十 第 769a 页 X49-0769.png
内法何名放逸不放逸耶答十住第七位巳后即名
内法更不退作外道二乘等第七住巳前即名外法
此约先是退法种性第七住巳前亦皆有退即名外
法要第七住必定不退名内法异性又若先是不退
种性者即入十住初四皆名不退名为内法以前名
外法异生若渐悟不作修道业即名放逸非谓造恶
业名放逸逸量勤尅进名不放逸者为简于此等者
意云为简却彼现行无明故说彼福不动行非无明
发不妨种子无明发彼行如疏得感总报下引对法
證诚此义初异熟愚发非福行业后真实义愚发福
不动行明知内法异生亦有发此行未断愚故若不
尔者经何不说内法异生不造新业伹言诸圣有学
不造新业耶。

【疏】由此当知顺解脱分顺决择分至感总报者此第
一解此文意说方便性者是方便善也亦云加行善
即此位中加行善能违背三界生死恶法能趣向菩
提涅槃故此位中烦恼能造总报业是无明行支言
生得善者非是闇性善欲名生得善即是资粮加行
位中所生得善根名生得善即此生得善根体名行
支能感总报问此二位中生得善得必行支不答此
位生得善理合必是行支非此所说此中意说加行
善是行支能感总报今第一解亦是正发意云加行
善尚能感总报况生得善耶或欲界生得善感总报
行相猛利故色无色界生得善唯感别报以行相疲
卷十 第 769b 页 X49-0769.png
劳故或顺解脱分善多如仁漫故能感总报若顺决
择分善专住谛观唯识感别报。

【疏】或说彼至伹别报因乃至有相例失者意云此第
二解不造新业二方便善者即是资粮加行二位中
善不感总报者即此二位中善不感总报也言咸报
者但是别报之因由此道理二位中善不得是十二
支中行支也此中所说感总报业方成行故者意说
二位中生得善法为行支摄也缘起复云内法不放
逸行非无明因故者意云此说二方便善不名行支
所以既所有业皆非行支者即感后有别报之业非
行支也。

【疏】现所有业亦非行体者意说现受业亦非行支不
尔别报有相例失者相例意云招现别业得是行支
者感后别业亦应行体俱是别业故故知现报后别
业皆非行支故无相例之失。

【疏】非非行摄者意说别业感别报果亦是行摄以感
生死非殊胜故非是正行支但是助行支摄。

【疏】若不尔者至应名行支者意云此解别报业亦得
名行支所由也言若不尔者意云若不如我义说别
报业亦名行支尔者即知如诸有情于一生中唯有
一总报业及有兼别总报业受之馀业者即所馀能
感别报异熟心心处及别报名色等应非行感意说
此别报业应非行感何以故以能感别报之业不名
行故由此故知至别报因体等者意云所感别报心
卷十 第 769c 页 X49-0769.png
心所及名色等既得名别报果者明知别报因体亦
得名行支也但名助行支非是正行支故论云别助
当业皆非行支即其證也问所言有一总报业唯感
总报果未审行相如何学者难明达者分别答如下
一一举疏便释莫令披者自知勿疑繁矣。

【疏】若正异熟至想报者即于五支中行支全及名色
中与第八识相应想思作意及触受支一分此是总
报果以前一业能感也。

【疏】或兼总别者意云此释有一业随感总别果谓此
业力强盛能感总别二果谓于五支中感第八识心
心处即触受等各一分是总报果收又由此业有势
力故兼能感得别报果谓名色中五识及意识并六
识相应作意想思触受五别境并六处体即五根四
尘等意处中取少分此等直名别报果是前总业通
感别果也意说此业但招得识等五支即五支中摄
总别报果。

【疏】若兼名色支唯满果亦是行支亦尔正行如报者
此文即明唯别报业感得名色六处受名备果也意
云别报业所感非伹是名色亦是满果也故准别报
非是总报正行如报既是总报行亦是行支故云正
行如报。

【疏】或唯至诸行亦是者意说若唯感总报又有一业
通感总别报如是业者唯名行支若兼行支唯感总
报者意说若兼行支即别报业故论云别助当业皆
卷十 第 770a 页 X49-0770.png
非行支但得名兼行支不得名正行支若望自果亦
名行支故云诸行亦是者意说亦是行支也。

【疏】圣不造业至亦不相违者意云圣者不作后有总
报业若造别报业此业所招名色六处触受是别报
名声等果但是兼名色支摄不是总报果摄以非总
报业感故云亦不相违也。

【疏】此论但取正行乃至然体是行者然此论唯取唯
感总报业或兼总别报业名正行支不取唯别报业
名正行支何以故以别报业独自无力不能牵后有
总报果故然体是行者意说别报业体亦是助行支
摄别当业故不尔即有如前理妨者即如前别报名
色相例也相例云若别报业非是行者即别报名色
应非别报果若名色是别报果者业应是行即如疏
中云由此故知至应名行支者是此中例意也。

【疏】所以除也者但非感总报不是正行故论除云别
除当业皆非行支非行除之体便非行言有分熏习
者意云若发感总报行或发感总别报行此无明即
是十二支中无明支若无明唯发感别报行此无明
但是有分熏习非是缘起中正无明支也。

【疏】是前二支异熟果摄者泰云此疏文具约总相说
非是尽理所以者何且如欲界无明支是不善性发
非福业感恶趣苦果此因果相称可受识等五种是
前二支异熟理即不违若无明不善发福行感人天
乐果人天乐果只可与福行异熟果何得与不善性
卷十 第 770b 页 X49-0770.png
无明作异熟果耶因果不相称故所以苦果由不善
业感乐果由善业感正相当果无明不尔又上二界
有覆无记性无明发不动行能感上界乐异熟果可
与不动行相称名异熟果言与有覆性无明为异趣
人无摄于苦乐据其异熟果一种皆是无记性以体
善不善业俱招无记果何妨不善无明为缘发行招
苦乐异熟无记果耶所言识等五种是所引体者意
云此识等之种与五识等五是亲因缘种发二支此
种即是异熟识等之种子也何以故以识等五种望
前二支性不同故是异熟识也即此种子是异熟识
种子所以名所引体。

【疏】通总别报至馀皆别报者意云此辨所引体通总
别报也总报者取识支全及名色者取名中想思作
意等与本识相应馀者意处触受此三法中各取少
分除第八识相应者是总报馀者别报意云但除第
八识相应心所外馀者一切皆是别报此约不杂出
体也。

【疏】此五种子虽是当果亲因缘至为所引者意云此
释伏难伏难云种子亲能引识等合是能引因何故
乃名所引耶答如疏何名所引发耶答谓识等五果
种子未被行支熏时即不能引生现行若后此种由
近行支熏发性种者能引现行名果为发总如水润
种子种子引生果等。

【疏】及萨婆多业为因缘者解云然萨婆多说除能作
卷十 第 770c 页 X49-0770.png
因外馀五因皆因缘性也。

【疏】所引发者有三义至二合用者解云然所引识等
五果种子中或唯取新熏种子亦得即随新熏师义
或唯取本有种子亦得此随本有师义若新熏本有
二种子合取亦得即顺护法师义。

【疏】馀色四蕴之因缘种皆是名色种子者此于五支
体有二一离二杂离出体者即是尅性出体杂出体
者即是相从出体尅性体者识支唯第八识亲名言
种子为识支体后三种亦取六处触受亲因缘种子
为体馀色四蕴者解云四蕴者即是想蕴全馀色蕴
识蕴行蕴少分各目之名言种子为名色支体馀色
即是扶根也立行蕴少分即除触也受支即受蕴全
别为一蕴此中不论故但云馀色四蕴也。

【疏】诸论皆说五种蕴性故者如云名为总摄色乃至
准此亦然者然前即约名色为总总摄五支今者六
处与识相望为总别由六处能生识义故即六处中
意处摄得六识界第八识是总报主故有持种胜故
即于总六处中别离出第八识即十八界中是别意
界摄故第八识是识支也故云总中离别准之亦然
亦由义胜总中离别者意云此六处亦由如总名色
中约义胜离出识等四支。

【疏】名识能引三四有异乃至亦前二支为第三故者
解云三四有异者谓集论中说无明行识支三种名
能引名色六处触受四种名所引亦前二支者谓前
卷十 第 771a 页 X49-0771.png
无明行名能引为第三者即识支为第三能引支。

【疏】种子识中通有行者意云即现行第八识中有行
种子识种子以二种子相近故集论中业种为识支
故说识支名为能引也。

【疏】各别义说非定相违者意说集论与经各别义说
非定相违。

【疏】何故缘起上卷云一分名色六处触受亦名所生
乃至即名所生者解云何故缘起经云一分名色六
处触受名为所生答缘起经中一分是所生者依当
来现行位说非触名色等种位即名所生故在种时
但名所引又说名色入母胎故但说识支是种子摄
者此第二说意说当来所生之支位中现行名色六
处触受在于胎中故说一分名色等亦名所生非说
名色等种位有如是事故但识等是种子摄不说识
支是所生也。

【疏】一内异熟受至名为能生摄者问设据当生云何
即名能生摄耶答由当起受而领于境由境起愚造
作诸行愚由受起受名能生又受为缘能生于爱爱
名能生受从于爱亦名能生故瑜伽九十三云受有
二种一领受内果由迷内果造作诸行者由迷内异
熟果有愚痴故不能如实了知当来后有生苦如前
造作增长诸行二境界受能生爱等因受于境爱支
得起润先引因名能生也受支相从名能生摄。

【疏】虽有前后杂乱不定者意云若第七识一切时熏
卷十 第 771b 页 X49-0771.png
第八识见分种子若前六识虽熏相见名言种子有
时熏成有时不熏非如第七一切时熏也故云不定
也。

【疏】业力种成者意云由业力故识等种子而得成熟
后于生等位中能生自果有云由业力种子成熟故
令识等种子一时转反至于生位生现行等。

【疏】或依当来现起分位至前后不同者意云于当来
及现在现起分位说因种子有前后谓法将生时先
有识等次有名色乃至生位有触受支具故由依果
起有次第即说因种有前后不同。

【疏】及实生果有前后者意云若总报实无前后若别
报非无前后。

【疏】识名色中互为缘等亦说现行者解云此中问意
识等五果唯是种子者何故诸圣教中说识支与名
色互为缘即说现识与现行名色互得为缘也。

【疏】世尊告曰至正与此同者意云识等五种实无前
后假说有前后者此有二义一云于现在生老位中
义说识等有前后二云于当来生支现起分位说有
前后次第故下论云谓续生时因识相显次根未满
名色相增次根满时六处明盛因斯发触因触起受
等故约此次第假说有先后。

【疏】后由此理经说生引皆是同时者意云诸经中说
或依当来现起分位有次第故所以经说生引皆是
同时。
卷十 第 771c 页 X49-0771.png

【疏】何以得知至未能现起者此问意云如何得知约
当起位而说生引同时答如疏云润未润时必不俱
故至便有爱等以来是此中答意也上润字是爱取
体下润字是资润义此文意说若爱取未资润时润
行支五果种即引与生不得同时故云润未润时必
不俱故也。

【疏】虽八万劫终不生果者意云疏主引郁头罗摩子
退上八定当修定时彼禽兽所恼初在林中坐禅即
被藏乌恼遂愿作雁食之又于空地生禅被鼠恼愿
作猫狸食之又于水边坐禅被鱼戏恼之愿作水獭
而食之有或作水业而食之发三恶愿熏恶业种巳
后三生非想经八万劫以后生欲界有经经作者翅
飞种有一于云作著翅横鼠意说此种虽经八万未
被爱润终不生现也。

【疏】若尔如何造润时异者意问云若初一念熏时起
爱润能生现尔者如何造润时异耶由润未润必不
俱故此释初熏时未起爱润所由故知造时与润时
别即却未前熏纵经八万劫未被爱润必不现行。

【疏】于当起位方说生引许有同时其体是一位别说
故有引生别者解云此文意说于当来生起位中假
说能引所引与所生同时也若于当来生老位其体
唯是一所生支摄即于现行生老位中有所引识等
五果种子生现行故云于生死位假说有能所引与
所生支同时若据实道理能引所引不得与所生支
卷十 第 772a 页 X49-0772.png
同时以未润时名引巳润时名生故故能引所引能
生所生时即既别故不得同时也又解云此文意说
若行支及识等五果种子若被润巳即名能生能生
即爱取有三即能引因与能生因同时其实行与五
果种子体唯是一约总别故即得引生二义别名此
解与疏意同。

【疏】其润缘令至总名为有者观其文势明能生引二
同时也被润业种体即是前能引因故由被润巳名
为能生引生据体无异名为同时若尔云何论云复
由此说复由此说言明据现起说果时起时名为现
起或初润时虽果未起后正生果亦有有支据此有
支名能引所引能生同时若不尔者论何须说润未
润言又下疏会经云或望所生果近远故明知疏意
约能生因名同时也又解复疏意唯即所引所生二
同时也如论言润等者意明由润果方得生即软润
未润不得俱起故能引能生不同时也哲法师亦作
此判如何知所引所生同时耶由论会经据当现说
也论云或依当来现起分位有次第故说有前后等
以能引能生现未起故虽有两解前解为胜以彼经
云此能摄聚分及此能转出分一时而生次第宣说
释云彼经说云能摄聚分者谓无明等能转出分者
谓爱取等故顺经文前义为胜。

【疏】经亦不说定同时故者意云今经中亦不说能引
所引与能生所生一切时定同时也经中但言若行
卷十 第 772b 页 X49-0772.png
识等五果种子未被润及未生现行时即引生不同
时若被润及当来生老现行时即说能引所引与能
生所生得同时也。

【疏】若尔何故先说其引至生居后者此有问答初问
若言引生同时者如何先说引因后说生因耶答润
巳生时虽无前后者意说被润巳生果时虽不可辨
其前后何以故种被润巳势力齐故生识等时不可
分其前后一时感故今言生引先后者伹据润与未
润辨前后也故先说引后说生生即有支也。

【疏】或望此所生果远近说故者意云若能引所引去
果即远若能生因即去所生果近也意云谓去果远
先说引去果近后说生也。

【疏】虽爱取至但说能生者此释伏难文相可知问且
能生支为唯取有支亦兼爱取耶答尅体唯取有支
相兼亦通爱取何以知者若由爱取润前六支时名
为有有正能生当生死现行故有支望生死为能生
因也然有支不能自生要由爱取润故方生故知爱
取相从亦名能生或近能生有支故亦名能生也。

【疏】是牒前也者即是牒前起后文问此论说能生支
即今唯说论迷外增上故何重举前文中谓缘迷内
异熟愚乃至五果种巳说论文能所引等七支耶答
前行支五果种是所润支故此文中举所润六支以
解能润爱取若此中但明爱取能润讫不举所润何
者未知能润润何法耶今为明能润支所以先举所
卷十 第 772c 页 X49-0772.png
润六支故云牒前起后文。

【疏】不知二苦者解云二苦者一谓世俗苦二谓胜义
苦。

【疏】此六俱能近有生等者解云俱能近有即有无之
有也后有果者即生等身名有也。

【疏】受内异熟时至名世俗苦者总说意云由受得内
五蕴身时由无明迷故不知假者五蕴是苦妄生贪
等起造种种杀生等不善业当来还招如是苦果此
苦世共了知名俗苦故苦为缘引发名言识等五种。

【疏】后受境界时由不能了所知境故起染受时爱等
增长者问既缘五尘起润生爱如无色界即无五尘
如何乃说缘迷外增上果愚起境界受答如从空处
欲命终心拟生识处亦缘当生识处我身为爱果耶
苦耶故故空处亦有外境界受不可定缘五尘而起
爱取若不尔爱取润生有不遍失。

【疏】不尔异熟此名言种未能生果者解云由先造业
感此识等五果名言种子即能堪生现行若异熟名
言种不被业感尔者此异熟名言种虽熏于本识必
不能生现行也然此业即藉前无明引也可以缘者
是藉义故又解不尔者意云不唯业感即能生果要
待后起爱润方生果也。

【疏】虽别身造业别身起爱者解云此文约后报业说
也即随人天等业力胜者由烦恼力润果即近生果
道理令然更无别义如今身中造天人趣业命终巳
卷十 第 773a 页 X49-0773.png
即受果报报既尽而方起爱受先人报是也。

【疏】此中二愚随增义说乃至随增分二者解云此中
说迷内异熟果愚唯能发业迷外境界唯能润生者
皆约随增而说据实而言迷内异熟果愚非但能发
业亦能润生故论云全界一切烦恼皆能结生故若
迷外境尘愚非但能润生亦能助发业如缘外色五
尘境界起染爱发非福业然迷内异熟愚即是见道
烦恼迷理惑迷苦果理故又迷未来生死苦果理故
见道断问此惑唯迷于理亦迷于事答多迷于理少
迷于事必缘自他见修应起贪恚时即是见道烦恼
缘自他见事而起贪恚时亦是见道断若迷外境界
愚即是修道俱生烦恼迷事而起故修道断问此修
道惑唯迷于事亦迷于理答多迷于事少分迷理其
义云何即如起俱生身边二见及邻近贪时无明等
名迷理也谓迷苦理计我常等俱时贪将行相皆同
云迷理也故知谓迷内异熟愚迷理惑能发业者随
增义说迷外境界愚是迷事惑能润生者亦随增相
说今准前说见道非但断迷理亦能断迷事修道非
但断迷事亦能断迷理义如上说此据大乘非是小
乘若据有宗见唯断理修唯断事。

【疏】故下二惑皆通发润者此引论结也故下论云若
见道烦恼即能发业助能润生若修道烦恼即正能
润生助能发业也。

【疏】瑜伽第十说此十二支无因缘者依增上所摄生
卷十 第 773b 页 X49-0773.png
起因故者意云生起因种宽故瑜伽等论说十二支
无因缘者即依增上所摄生起因中增上缘业种说
不依生起因缘种说故但说业种名有支不说识等
五果种名有支也生起者即是十因中生起去果近
故此中偏说。

【疏】彼下文云取所摄业名胜分有等者按瑜伽第十
云复次建立有支有二种一就胜分建立谓依取所
摄受业二约全分建立谓业及识等五种解云取所
摄业名胜分有者即由爱取二支润前行等支行等
支被润转名为有有支近生当果故名胜分有也业
种被爱取所润发名取所摄业其实有支即是被润
业种子名有也。

【疏】五种虽能为正因至不名有故者意云识等五果
名言种子虽望当来生老现行是正因缘若不得业
感必无力能生自果故说业种名有支不说等五果
名言种子名有支也。

【疏】本地第五三十八等至不说业支者意云彼瑜伽
等约生起因中能生因是亲因缘性故唯说识等五
种名有支以亲生生老死等即不依生起因中增上
业种说故不说业种名有支也。

【疏】亲生当来识等五法种子故者意说识等五种名
有支者以是亲生当来识等五果种子故故此有种
为因生当五果现行也。

【疏】此言有处者于经论中有多处说有支或用业种
卷十 第 773c 页 X49-0773.png
为有或用识等五种为有或复合用而为有。

【疏】衰变位随多少时心色俱衰总名为老者此中意
说若无色界即但心变衰若欲色二界心色俱衰言
多少时者欲界人中而老中半如人寿百才五十岁
巳前名生支若五十巳去至百年来皆是老死如欲
天生多少分是老支于欲死巳前位百日二百日巳
去名老死若色无色界中欲生巳前位十念五念名
老后方命终也。

【疏】亦云有下种生至成长生者释云下种生者谓父
母赤白和合下种母胎渐增生者从入胎巳乃至未
生之巳来渐渐增至出胎巳前出胎者谓出母胎渐
长生者谓从一岁乃至二十巳来总名渐长成长生
者二十巳去乃至未衰巳来皆名成长生亦然若依
之尔者说五生五老六死皆约人中指生者说就傍
生中畜生饥饿鬼亦有五生如上二界及欲天并地
狱唯有第五生无前四生以是化生诸根顿起故卵
生亦具五生若湿生化生者唯具二生谓渐长成长
生等若劫初人唯有成长生虽欲天有渐增生以时
促故故不说也。

【疏】须发衰至命根衰者释曰须发衰皎然故身相衰
面皱身曲故作业衰以心怠多忘受用衰不能馀食
于资产妙乐不与心故命根衰渐渐近死故问五趣
云何答人中具五衰北州人亦头白也若上二界唯
有根衰若六欲天有身相命根二衰有大小五衰相
卷十 第 774a 页 X49-0774.png
故即如法数列若畜生有四衰除鬓发衰鬼趣亦然
若地狱中有四衰无命根衰若见死时心则生异念
我何时当舍此命等。

【疏】有六种死至时非时死者释曰究竟死者谓阿罗
汉入无馀灭即死后边处无后方名为究竟死二者
不究竟死谓诸异生死离于此方死处有未来生乃
至流转不绝名不究竟死三者自相死者谓将死及
正死时后识离于身名自相死四者不究竟分位差
别相者谓异生等死时即有将死正死前后分位差
别五者究竟死分位差别相者谓无学人死时亦有
将死正死巳死前后分位差别六者时非时死者如
人寿百年若寿尽百年名时死若中夭者名非时死
或刀杖非命死名非时死即死不得时故名非时然
此六种于三界云何答此欲界中具有六死于六欲
中亦斩首斩丙者等又恚愤天亦有非时死用眼相
视即命终故如上二界即五死兼有第六中时死虽
有中夭谓无刀杖刑不名非时死若地狱中有时死
无非时死故三恶道中有四种死谓除第一第五若
取天前三果人准之若无学人有四死除第二第四
阿罗汉有非时死者亦被他杀生小经自相及时非
时死亦招得馀死而据义别故分六种今但取自相
为死支是死家自相故。

【疏】为爱润巳有果起故者意说由爱取润巳生等果
起名有果起非是有支名有果也何以故约当生分
卷十 第 774b 页 X49-0774.png
位说故故疏此中中有生支摄者此依分位说也。

【疏】若说识现行当亦识所摄者意云此中中有身非
但是生支摄亦是识所摄也此例说也据实而言识
等所引五果唯是种子不果现行故前说所引论云
谓本识内亲生当来异熟果摄识等五种故知五果
唯是种子若据实言之中有是生支摄论有诚文今
约当来现行位说即假说识等为五果支故论云谓
续生时因识相显次根未满名色相增次根满时六
处明盛依斯发触因触起受支也今约当来现行位
假说识等为五果支者即中有身及初受生一念时
巳来皆有第八识即说现行识位为识支故说中有
身是识支所摄故论不答说识现行当亦识所摄即
于生支位现行识上假说为识支也入母胎中四七
日巳来说为识支以后是名色摄六根未满故。

【疏】五十六至于此无违者按彼论云复由五相建立
缘起差别何等为五一众苦引因依处二众苦生因
依处三众苦引因四众苦生因五众苦生起解云现
身六处是前际界由迷此果起无明行乃至于受无
明等七能引所引但名引因现在六处是无明等所
缘起处名引因依处又由染贪现受起爱取有故说
现受为生因依苦处因体即前能依无明七是生因
亦前爱取有三也未来生老名苦生死问疏引文即
有名色六处约受苦今抄家但为六处贪爱何为不
同答抄据胜所引疏据具说理亦无失。
卷十 第 774c 页 X49-0774.png

【疏】以不如理作意为因者然不称可道理名不如理
作意也体即遍行中作意也其实一切烦恼起皆由
不如理作意今且说与无明为因者以无明遍故所
以偏说。

【疏】彼唯不断因至说税支故者意云疏中有三重立
理也不断因者不如理作意为因爱无明缘起相续
不绝由无明不断故能发于业业能感生生死不断
故说不如理作意为不断因也然非是染不说为支
以无明是染故说为支也。

【疏】彼无明自性是染等者意说无明染故为支不如
理作意非染故不说为支以不同无明性是染故也。

【疏】又生杂染等者意说识等五支及生老死此等七
支皆由无明业烦恼杂染法之所熏发名生杂染其
实识等七支是异熟性不名杂染。

【疏】佛言无明亦缘非理作意与行为缘至为缘生爱
者意说亦能引非理作意及与行为缘又由无明为
缘所生触受为缘生爱由是理故故说无明缘义等
不说无明亦缘非理作意也。

【疏】有者应无穷者意难云若老死有果者显亦立多
支何故唯立十二支(云云)

【疏】五根相对名苦者正与死离别心热恼对于五根
故说即对五根名苦又眼看前境对境苦生故云相
对名苦此言是总真疏五识了别为苦境逼迫识与
苦受相应名苦谓识受等五根但言五根相对名苦
卷十 第 775a 页 X49-0775.png
不言于识意根亦尔。

【疏】问何故不说者难云何故不说老死有忧悲苦恼
果答言趣诸趣义者意云此缘起法趣于人天等五
趣也故云缘起是趣义言忧悲离散者意云由离散
方起忧悲也。

【疏】此为旧说与小乘同者即说忧悲苦恼是老死之
果然不说忧悲苦恼是十二支也即是旧经论中说。

【疏】此愁叹苦爱恼不遍亦不定者不遍者界亦不定
者谁人天中许有然或有或亦不定非一切时定有
故不立为支。

【疏】由惑生惑业至后无明亦由前无明生者此意明
影显也由影显故十二有支轮还不绝更不立馀支
此引俱舍第九文按彼论云从惑生惑者谓爱支生
取也从惑生业者谓从取支生有支无明支生行支
也从业生事者谓从识支生于名色从名色生六处
乃至从触生于受支及从生支生于老死支从事生
惑者谓从受支生爱支也由立有支其理唯此者即
如所所从惑生业又是受既生爱取爱取生于有之
道理违故云唯此问向来辨支相生未明影显之义
其相云何答如从受支生爱支即显从前死事而生
无明支又如从爱生取支即显前无明生后无明故
后无明支从前无明生故十二支相续不断然此中
意者唯取从事生惑即显老死位中能生无明不取
从惑生也此总意云老死位中而起无明无明发行
卷十 第 775b 页 X49-0775.png
行能感果故但立十二支为生死体更不立非理作
意等为支也。

【疏】答由无明自体杂染至不损减故不说为因者意
云若说无明唯与无明为因更无馀业爱取生识支
缘者无明即不能增长若无馀圣道对后此无明支
亦可不损减何故以住自染分无增减故其犹何住
自染分若无违顺缘妙亦无增损无明亦尔又云若
但无明为因生后无明前业爱业缘助者即不能令
十二支生死相续增长也若无善支互道缘即十二
支不损减虽有二解为本。

【疏】由此亦显至如受生爱者此意云唯解显老死为
因无明为果亦如受生爱等。

【疏】虽知发润至故以为喻者此释伏难伏难意云且
如无明发业爱以润体既不同如何引爱为喻云老
死生无明耶今答云无明与爱发润即不同然是等
流故以为喻等流者相似义为无明从事生爱亦从
事生即老与受俱是事故无明及爱并烦恼体事相
似引爱为喻故无妨难。

【疏】非如小乘至感等相例者此说小乘义小乘意说
如无明支同时五蕴皆名无明支能发行故故无明
以五蕴为缘起支爱等亦尔者即举受等取行支识
等五及生老死支之体非是义皆同无明以五蕴为
体其爱取支亦准无明皆以五蕴为体一种谓是惑
故故云惑等相例皆约分位以辨生也此依小乘非
卷十 第 775c 页 X49-0775.png
大乘义若大乘义者十二支一一各别为体不同小
乘。

【疏】又显破彼常断至未来二者意云说十二因缘者
谓破断常二愚谓有愚于前世无因故所以无前十
支为因愚现无后果者怖于现在身曾愚无未来果
谓破此说未来二为果也。

【疏】即知现受生爱等至因果不断者意云虽更有前
世之因今不说者以即知现在受为缘生爱准知前
无明亦由老死所生非但前无明由老死所生非但
前无明由老死生即未来老死亦能生无明由无此
所以因果不说无明因及老死果者意云谓十二支
因果不断所以更不说无明有因老死有果但为因
果是故所以不说彼二法无因果也即老死以无明
为果无明用老死为因也。

【疏】自下叙立依文自有者意说前因果废立是论文
外所加自下叙立依文自有者故论文云老非定有
附死立支于是。

【疏】问生老死支是三相不至体通无法者此总是前
难若谁若许是相者即说住相何不为支灭相是无
如何成缘起支。

【疏】若非相者至此是何生等者此是后难云若生老
死若不是三相者未审离生老死三相外更是何等。

【疏】后难善释者如疏答云是三相摄此答后难故云
善释。
卷十 第 776a 页 X49-0776.png

【疏】前难如何者意云先释后难未解前难故云前难
如何言以缘起支至所以不说者此解前住难不说
为支所由言缘起者有为相故至故不为例此解前
难中灭相不为缘起支死得为缘起支所由故云不
为例以下转难释死得为缘起支灭相为支所由。

【疏】若尔诸论说至死灭何殊者意问云若死相依一
期相续身立为缘起支者且如是相非但依刹那立
亦得依一期相续身立何故不得名支死及灭何殊。

【疏】答一期刹那至乃同者意云一期刹那时分虽异
若据刹那三世亦依过去法上立灭相若据一期三
世亦于过去法上立灭相时虽有异依世立相乃同
何以故各表此法后时无故死蕴上随立约世不同
不可为例即显死支将死正死末后之位俱名死支
及顺死之位亦死支摄释曰正死者煖未离身其第
八识欲离不离身时即名正死将死者即初得病时
渐渐至死言顺死之位者若病人欲死者或经十日
五种相现必死无疑一眼途陷二鼻棵岸三唇口色
四皮舒不缩五闇形缩如张藏若诸天五衰相现此
等皆名顺死之位。

【疏】然依灭相至立三支者意云此释文外问问云灭
相体既无如何要依灭相立生死支举答云依灭相
立死支者谓令生厌故所以依三相立三支问且生
死二相可得立支如老云何立支而言依三相立三
支耶答如论下云老非定有附死立支意说老当体
卷十 第 776b 页 X49-0776.png
立支不得若附死立支无妨。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十本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十末


【疏】问若生老等即生等相此后二支应行蕴摄至体
实有殊者意问云生老死三支即三相者此十二支
中后二支应行蕴摄以生等三相行蕴摄故不然三
相是不相应法所以是行蕴摄今生老死二支体即
现行五蕴故生老死通五蕴摄名依相立者意云此
生老死三支名虽依生异灭三相立体实有殊支体
即五蕴三相唯行蕴问既对三相立三支应有十三
支何故乃言十二支耶答不然若别对三相即云立
三支以相显故老亦得名支附死支故若据缘起说
但有十二支不言十三支也。

【疏】如触处死非即灭至彼三相所摄者此引例證三
支非是三相也触处死者谓将正死时风刀解体支
节楚痛当尔之时名为死触虽名为死体非相此亦
尔。

【疏】杂集论云至得有死故者此文意说二法合立一
支所由问何故老死二法合立一支答谓显离老得
卷十 第 776c 页 X49-0776.png
有死故即如中夭及胎内死者虽有死支而无其老
故死支定有而老不定所以将老附死立支。

【疏】非于胎生身中至各别立支者此文返显令立支
所由意云非于胎生身中离名色外别有六处意显
离名色得有六处即将名色作六处若在名色作但
名名色支若名色后六处明盛方名六处支即是一
法前后分位各别立支故论云根未满名色相增次
根满时六处明盛依斯发触因触起受等意说名色
六处是一法约前后各别立支老死二法别所以合
立支无如化生诸根顿具所以不说依名色得有六
处支。

【疏】谓此论法至不患小疾者意云上二界全无病也
六欲天中亦无有病以福德故虽有五衰相然是死
相而非是病若地狱中亦无病以极在逼迫故随所
应有者即欲界人鬼畜三恶趣中有病虽有然亦不
定且人趣中尊者薄拘罗过八十曾不患小疾此亦
皆据经教故此病法非定直不遍三界纵有亦不定
也。

【疏】非中夭者临终等者意说老人临终时根识异前
故名衰摄。

【疏】瑜伽等第十至与此同意说上二界有情将欲终
位身心所受用境界而行相衰弱不及于前故名朽
坏腐败言彼彼诸行者谓诸根心名为行迁流造作
名为行故此行渐弱故名衰朽与此同故。
卷十 第 777a 页 X49-0777.png

【疏】第九等云湿卵二生至故是定也者意云湿卵二
生除在母胎馀时如胎生次第皆有名色支也意云
且湿生之类而无于母但于湿同处初受生时身分
如胎生有次第故故有名色支除生在母胎者谓卵
生在母胎时未成名色若出母胎巳其母附之得煖
气巳方成名色如是次第渐渐增长有六处根等若
胎生要在母腹中名色方得增长言与馀差别者即
与馀三生差别。

【疏】不遍者化生无名色支故云不遍即初时诸根皆
化生也。

【疏】问何故至身分顿起者此引瑜伽文准会若湿生
次第有名色支者何故瑜伽云湿化二生身分顿起
耶故彼论云出现云何谓于湿化二生身分顿起等
者重问答出现者生也谓初受生身分顿起故名出
现前第十九等文即云湿生名色渐渐增长此第十
文乃至言顿岂相违耶以下答意可知前第九文据
身分手足虽有然诸根未明盛所以云湿生名色次
第增长今第十初生身分手足顿起故论别但言身
分手足顿起非谓诸根皆顿起也故不相违也。

【论】初受生位虽具五根等者问何故不言具六处而
言五根耶答若五根圆满即名六处若五根未满虽
有意根亦不名六处支谓受生时即具意根及身根
也若无身根者应如非情木石既不然者故初受生
时有身根意根谓未具眼等四根但名名色未名六
卷十 第 777b 页 X49-0777.png
处支四七日以后馀眼等根具方名六处支也。

【疏】若尔至初生根满者此是问辞于有色界化生巳
下是答辞言九十三等以下是并瑜伽文故论中第
二更作此释。

【疏】识依于名及色种子者说第八识也意根即第七
识。

【论】由斯论说至上二界有者按瑜伽云在无色界诸
有情类识依于名及色种子名及色种依识而转由
彼识中有色种故色虽间断后当更生释曰准其文
意唯依报种不取定种于文理顺问意界名色云何
相依答如下无明发上地行此亦同彼言一切一分
上二界有者一切者谓十二支也一分者如欲界中
十二支非是上二界十二支故云一分如色界十二
支非是上二界十二支故云一分如色十二支非是
无色界十二支故云一分也无色界亦尔。

【疏】缘起上乃至理亦无失者准彼经问云若有一生
之中唯有其名都无其色斯有何过佛答云一生中
唯有四蕴名都无其色斯不应理意说名色相依而
住也疏主会彼经文自有三释一云彼中说名依色住者
据欲色二界有色身现起色作是语也二云或色种
子等者此解意云无色界中有色种子即无色第八
识名色同时触等五数名名或兼六七识亦名名无
色界中第八识及五数心所并色种子相依而住故
说名与色种为识所依也言名与色种子为识所依
卷十 第 777c 页 X49-0777.png
者其种子是第八识相分依自体分持为见分缘亦
识见分疏依色种然相分亦依触等五数心所与心
互相依故故云无色界名色种子为识所依又可说
无色支依彼第七以第七非业感故非是十二支摄
即上界名及识依下界色种也逝法师云此色种子
不是无色界十二支摄三云取无色界定果色种子
名支问圣者可尔凡夫云何答异生亦有本有定果
色种子故彼界具十二支。

【疏】亦世尊若唯说爱与有为缘不缘于取斯有何过
者释曰意云若说爱缘于取或有爱不缘于取不由
爱生此有何过。

【疏】世尊告曰至此二果生亦不缘爱者此答上问准
问爱取今时取答意明于爱有起證爱不遍此有二
种人不生于爱一造恶业之人欲死之时而不爱恶
趣求生善趣虽求善趣然由先所依非福业故恶趣
还生名相违果故爱不生此非福业当果名所依故
云由所作非福业故也二云又如所说以下明第二
人界起于爱此意说云如经中说二乘人等在资粮
加行位中是异生位修不净观厌生死身不求后有
心身欲得求无后有身故疏云希求无后有身也虽
希求无后有身由先所造福不动业后果还生此果
与本心相违名相违果故于此果不生于爱乃至前
三果人为求无学皆名求无有以无学人无有后果
故此二果生亦不爱二果者即前二人所修果也言
卷十 第 778a 页 X49-0778.png
不动行相违果者如多闻比丘生无间也。

【疏】问若尔不还至不相违者此前既伏爱而得灭灭
定者不起爱故兼前合有三人一谓生恶趣者二是
求无有者三得灭定不还果即此三人不起现爱也。

【疏】其不还果生至定有种故此释通前问虽无现爱
约种说定犹如于取所以者何果生用现润约现以
说定不还以种润据种论其定言如于彼自身者即
指彼地生处自身也问不还生时唯用种润亦通现
润答如初禅三天若当地生用现润若地满心生第
二禅即用种润问爱憎名取体类是同如何举取以
喻答准缘起经说爱有无不定取必在成由此道理
取不还润生定有取种故举为喻。

【疏】虽彼不爱当生处至亦起爱者意此人虽不爱当
生处身然于自我亦起爱也及于现境亦生爱故故
舍去欲时而于自身皆生爱心又我境者以我为境
也。

【疏】虽种现殊而体无别者意云虽五支种子与生等
现行别然种子现行同时是识等五支果是异熟故
相对同也。

【疏】即四七日以前者此中名色位既存前四七日位
中如初生羯罗蓝至健南位总有四位每位一七日
凡经四七日名为名色位。

【疏】此中五支至文影通下者解云今者且举识识谓
续生时因识相显今因字通下四位即应云谓续生
卷十 第 778b 页 X49-0778.png
时因识相显依斯发触因触相显因触起受因受相
显馀如疏说意云若生五果现行时令五果种子因
相显也钵罗奢祛位此云具根位。

【疏】世尊若生老死至老死名者意问云世尊若修生
老死位中既用义名色六处触受为相即令于生老
死位具说五支何故于此生身中但说生老死二支
名不说识等五支耶答如疏自解问何故引文中不
说识支耶答识支种子通能引所引今唯说所引现
行名色六处触受而入母胎故偏说四位不识支据
实而言无有识支后有名色等问如何知识支种子
通能引所引耶答如所释能引支中会集论文识亦
是能引由前现故此不说识支。

【疏】生显行苦至三相者问对法中说生老病死皆名
苦苦纵苦胎中亦有令势等苦触生也何故此论于
生老死位但显三苦二论岂非相违耶答对法据其
实理四种皆名苦苦此论据其相增所以但显三苦
迁流法至现世即名行苦由老失业名为坏苦由死
灭身名为苦苦即欲界具三苦色界有坏行二苦无
色有行苦言上二界显三相者谓相增苦微就相而
说亦不相违。

【疏】问若尔果位至说识等五者意问云何为显三苦
意二支又复于果起时如何更说识等五支耶答如
论。

【疏】以今显后说五不遮者此明影显也若准现在五
卷十 第 778c 页 X49-0778.png
位即于未来生老死二位中亦得说有识等五果分
位差别即是谓续生时因识相显等五位即以今显
后也即是以现在显未来故若准后未来生老死二
位即于相现世识等五果位中亦得说生老死二支
即以后显今即以后未来显今现在也故疏云以后
显今说二无妨。

【疏】由此前说至不尔相违者意云由前互相显道理
皆许异通今说有差别前后者由前说云或依当来
说后生老死二又依现起分位说前识等五不尔相
违者意云若不言或依当来现起分位说有差别前
后者即有相违失先许互显何得更有差别前后耶
故云不尔相违。

【论】何缘发业至别立爱取者准下答文问合有四谓
文约义繁故今展之一问全界烦恼皆能发业此何
唯说一种无明二问润通诸惑何但说一爱三问润
惑非一分爱取二支发惑亦多支应不一四问取摄
众惑云何但说爱憎名取准下答文如次答也寻可
知也。

【疏】何故支内不同爱取者支内即无明支内也意云
何故无明支内不同爱取三两种无明唯立一无明
耶。

【疏】如缘起经说十一殊胜者一处缘殊胜谓此明通
缘四谛净故二行相胜谓此无明能隐真显妄生死
法故三因缘胜即此无明能与一切烦恼为根本亦
卷十 第 779a 页 X49-0779.png
能与业及生死为根本故四等起胜谓此无明亲能
发起能引行支亦疏能发起所引能生所生支也此
言等者即因等起因果五转异胜谓此无明即能转
反作四种无明谓相应随眠缠缚不共也六邪行邪
胜谓此无明于其四谛起增益损减二行故执有即
增拨无即损皆由无明七相状胜谓此无明自相微
细通其共相转故解云无明自相体性难知无始时
来任运且真如法海自性清净由无明风鼓之成妄
如此行相非佛馀无知者故经云十地菩萨尚不能
知唯有如来方能解了故名微细亦与贪爱心相应
亦与嗔慢等俱起故云遍爱非爱此无明住地与一
切烦恼为依故云共相同缘前境故行相同是染故
名为共八作业胜谓此无明能与苦集流转法而作
所依能与真如禅定作障故故真如名寂定名为止
九障碍胜谓此无明能障菩提及障广法即四智菩
提是胜法真如名广法真如通一切得广法名菩萨
胜二乘菩提故名为胜十随转胜十一对治胜者要
二种妙智所对治故二种妙智者谓妙观察及平等
性有云二妙智者谓正体后得智不及前解岂生空
正体智后得能断无明所知障耶所以二乘离得我
岂不断所知障故知前解胜或有解云二种妙智即
是生空法空法空智二乘入见道时亦能断烦恼障
无明故问亦妙观察等四智几是断或无漏几是游
观无漏答成所作智大圆镜智唯是游观无漏道此
卷十 第 779b 页 X49-0779.png
二智要佛果有故若妙观是断惑无明道若平等性
智据实而言不能断惑若言能断者二乘无平等性
智应不断惑能断惑明知不由平等性智今说平等
性智能断惑者相从而说谓第七与第六而作所依
即疏助妙观亦有断惑之义又平等妙观二智俱起
妙观既断惑故平等相从亦能断惑。

【疏】说四爱为集谛者桉瑜伽五十五云爱云何谓于
自体亲眤藏护故即总说爱之自体也后有爱云何
谓求当来自体差别即修道之人爱于身求生乐处
修菩提等喜贫俱行爱云何谓于现前惑于巳得可
爱五欲失受用生爱著也彼彼希乐爱云何谓于所
缘色等起希望爱即总四爱说为集谛者据胜而说。

【论】要数溉灌方生有牙者如世麦种数洗溉方有麦
芽由爱数润善恶业种令生三有之芽馀或非如是
水望日微故偏说爱。

【疏】若生有芽者意说从有支生生支芽也。

【疏】其实有多现行爱惑者即有前四种爱及九种命
终心俱生爱亦有分别俱生爱等故云多爱。

【疏】若能取若所取若所为取皆名取者解云若能取
者即是缘四取取能缘贪等也若所取者即是所缘
四取也若所为取者即是馀无明嗔慢等烦恼也即
为如是如是事起如是贪等烦恼名所为取如为名
闻利益起贪痴等故一切烦恼皆为取。

【疏】问诸缘起支至亦有他地者意云今此问意即生
卷十 第 779c 页 X49-0779.png
下论文意问云若身生此欲界地时唯用自地诸缘
起支为缘与他地缘起支为缘耶。

【疏】设尔何失者意云设用自他缘起支为缘或与他
地缘起支为缘有何失耶如下双难。

【疏】若唯此地至即异界无明异界行等者释曰此中
难云若生此地诸缘起支皆唯是自地者即缘起经
上文当云何通故彼经中难云世尊无明爱取三支
皆是烦恼即说无明支与异地行为缘何故不说爱
取二支与上地行为缘离意如是爱取即是能生缘
起也世尊告曰爱取二支望行支不许异地必须同
地故云有分齐故若欲界爱取与彼上二界不动行
为缘者不应道理非境界故若无明望行即许异地
为缘也若许唯此故即违此文又云无明与离欲界
至作等起缘者与离欲界者即初禅未至定能离欲
界染也意说欲界无明与未至定俱时思行支作等
起缘即等能起故或色界类者即说二禅未至定九
至有顶未至定行支展转能作等起缘故如初禅无
明能发二禅未至定行支作等起因乃至无所有处
无明能发非想地未至定行支作等起因言或色界
类即以后未至定是前未至定之流类故又言如是
无明至异界行等者解云此文意说即许异地无明
能发异地行支且如欲界中由起不如理作意为因
即生无明无明即是果即因果二种名为伴又即同
时相应心心所名为伴也所以欲界无明能发初禅
卷十 第 780a 页 X49-0780.png
未至定中行支然此无明必不能发初禅根本定中
行支也亦不能发二禅未至及根本定行支也巳上
地皆然意说得邻次不得隔越发也乃至由无所有
处无明支能发非想地未至定行支故八地有漏未
至定中行支皆由下地无明发皆邻次发非隔越发
也问何故八地未至定不得起自地无明发行耶答
如太子未得正位不得起恶行问既许未至定中有
染意何故不同自地无明发自地未至定行支耶答
不然要断欲界九品惑尽方得起未至定无明能发
自地行支若上八地根本定行支唯是自地无明发
若得根本定皆得起自地烦恼由如太子已得王位
能发恶行然必无上地无明发下地行若退起下即
有自地无明发自地行支故知异地无明发异地行
支。

【疏】若得异界支至即此所摄者意云此难异地无明
发异地行离云若许异地无明发行者五十八文复
云何通彼论云随生何地何界当知十二有支即随
生何地界所摄。

【论】如下无明发上地行者问为取修道无明发为用
见道无明发又伏前八品愚馀之一品能发上行不
如下自说。

【疏】缘起支皆依自地至同取缘起者意云若缘起支
皆依自地地者即同取五十六文随何界何地法缘
起支皆同地摄者约多分说即十二支中十一支今
卷十 第 780b 页 X49-0780.png
一支少分皆是自地摄馀无明少分能发上地行支
故所发行依无明即同取缘起经文唯有下地无明
发上地行支故经论文各据一义亦不相违。

【疏】此如何等应显其事至发上地行者此问意者既
许异地缘起支得与异地缘起支为缘者即应其事
为当异地十二支皆能与异地十二支为缘当十二
支中唯有一支异地缘起支为缘耶故云为一为多
如下答云此十二支中唯一个支与异支为缘论云
如下无明发上地行。

【疏】离九品欲尽等者如疏有云若许未至定有染者
亦要离欲异九品尽方起未至定中染而发业也问
得根本定所起所行未起彼地烦恼何无明发答亦
用欲界无明发随得彼定从未起上地无明故问巳
得根本定初起未至定此何无明发用上地无明发
义亦无失。

【疏】即显五十六至多分支说者此会瑜伽论文瑜伽
云即此所摄据多分说十一支今无明少分不发业
者唯自地摄无明一支少分与他地行为缘。

【疏】经意通论至亦无违者此会经也如缘起经论说
异地无明而异地行为缘者据自他界故云通论即
爱取等约自界无明约他界故云通论言有依他地
者意依十二支中馀更支依自地有无明支依他地
与异地行为缘故。

【疏】此文可显至竟不起故者此意即显上八地有漏
卷十 第 780c 页 X49-0780.png
未至定中皆无烦恼由不得根本定故不得起上八
地烦恼也。

【疏】但是未至定下地皆如此发者意云如身在欲界
初起初禅未至定行支即是欲界无明能发又如初
起第二禅中未至定行支即由初禅中无明发乃至
初起非想地未至定行支即用无所有处无明发故
云但是未至下地但如此发。

【疏】为当生地为现居地者问意云此能润之爱为用
当生地受支为缘生爱为用现居地受支为缘生爱
耶缘者籍义即假藉于受而生爱支何意有此问至
许异地成为此问者意云既许无明得与异地行支
为缘亦应异地受支得与异地爱支为缘故为此问
也。

【疏】随其所应至前时种子受者解云与现行爱同时
相应染受染受亦能为生爱此与爱相应受即是境
界受境界受即是此无明触为缘所生染受此染受
方能为缘生爱或前时种子文前爱种子者即是识
等五果中异熟受支受支种子为境界受种子亦能
为缘生爱也此文意明自地死生自地爱定依同地
受。

【疏】从异地生异地亦定依同地者此解意云若自地
死生自地亦依自地受为缘生爱即是爱支定依同
地受也若欲界死生初禅即依当生初禅地中受而
生爱也即爱亦定依同地受也此同地受是支摄也
卷十 第 781a 页 X49-0781.png
此上总是第一解。

【疏】又现居处受至有疏缘义此第二解云如从欲界
死生初禅中即欲界中受亦与初禅中爱为缘也由
如无明发异地行此异地受缘异地爱此受不是与
支此解不及初解次异地爱取不得润异地有支故。

【疏】发业是等起因者谓无明有胜功力等能发起福
等三行或福等三行等从无明所发起故即等起之
因名等起因。

【疏】受缘于爱疏通异地者此中即我前第二解异地
受疏与异地爱为缘故为此问也问何故识等生等
开合不同而行及有俱合为一者解云此意问云何
故所引即开识等五果种子所生支中即合总为生
老死即所引生支中开合不同若能引行支能生有
支俱合为一耶。

【疏】非唯如行无非等性故不开之者此说不开即支
所由也意云且如行支中无非是业性意说总是业
性所以总名为行更不别开。

【疏】问何故业有三总合名行有者意问云何故业有
三种总合名行业三种者谓福非福不动等及其润
巳何总名有支何故润位别分爱取耶。

【疏】萨婆多等二因五果等者意云有宗说有一刹那
中具十二支如造杀生时有同时无明名无明支若
同时思即行支同时有识即名识支若同时作意想
根尘四尘即名名色支同时五根及前念等无间作
卷十 第 781b 页 X49-0781.png
意根名六处同时有触支同时有受名受支同时贪
名爱支同时馀烦恼名取支同时身语业名有支生
相即生支异相即老支灭相名死支。

【疏】此部中者即是出下论文意说今此大乘部宗说
即过去十支因现世二支果等。

【疏】亦非现业得果者意云如顺现受业得果是前报
果名现业得果今此十二是总既异熟果故不同名
现业果故云亦非现业果。

【疏】约身死生为世至不同者意云今生生造十支因
来世方言二支果故世不同也。

【疏】若约时分乃至生爱取与生老死同在未来故约
大小时分以说三世义即不定问若如疏言过去造
七支以后身未熟即今身不起爱等以后身者即今
身是也更以后身起爱取有故后后生爱果若尔应
但二世无三世也以过去造七支爱取及生老死同
是未来故故应如后报业者过去造七支因现世起
爱取有三支因即未来生老死二支果此乃三世具
足故约大时分以立三世若据此解疏文应错无三
世故又解疏文错虽不言现世起爱取有三虽爱取
有与生老死因在未来亦有三世以世不同故即过
去世造七支第三生起爱取第四生受果但据世不
同以立三世未必要须现世起爱取等三世也故云
约大时分以说三世疏应无错。

【疏】因中前七支与爱取有或异世或同世者若顺生
卷十 第 781c 页 X49-0781.png
爱果即同世若后后生等受果十支即不同世如疏
云若顺生受业至方起爱取以来是释同所以易知。

【疏】萨婆多师至起惑造业故者意说今大乘十二支不
同小乘何以故谓小乘立两重因果故即三世共立
两重作法云思如过去生老死位中由起无明造福
等三行即此业等既能招现在五支果又由现在三
支因同有势力故能招未来生等二支果问如过去
起惑造业时亦有爱取有三支不又如现在三支因
感未来二果时亦有无明业不若许有者即不可言
过去唯二支因现在唯三支因等以支有法故若言
无者岂有过去业等招生不起爱等润耶现世三支
因时而无业等感耶答解云一向言有不得云无若
言有者无过去何答此亦不然小乘宗计解分位以
辨缘生如过去业等招现世果时虽有爱取有三然
爱取二即向无明等中收有支即向行支中收所以
但说过去二支因不说馀者现在三支因因中随有
业无明等然无明即爱取支中收业向有支中收所
以但说三更不说馀也。

【疏】由痴发业熏发报种等者意说今身中起惑造业
熏发识等五果种子故得七支同世。

【疏】非起能润至方成所润者意云非于现世起能润
爱取二支至未来方起所润有支无如是事即及显
爱取有三支必定同世。

【疏】因在过去果或现在或在未来因在现在果未来
卷十 第 782a 页 X49-0782.png
世者解若据顺生报业若受身时即十因在过去二
果在现在或十支因现世二支果在未来皆是顺生
受业若据顺后报业即过去七支因现世三支因未
来二支果。

【疏】一往而论二世缘起者解云即过去十支因现在
二支果现在十支因未来二支果随过去七支现在
起爱取有三支未来起生等二支虽前七后三有别
世今十支既皆通因性亦可十支因同世也望未来
生等果因是过去世故故云二世。

【疏】道理而言亦三世者解云即约过去七支因现世
三支因未来二支果亦可有三世也故如下言不定
故可三世等以上文即依道理三世作法乃至即十
二支通三世有以来总是依道理作法文易可知。

【疏】过去十因至二世十二缘起者意云此依二世十
二支为因果久易知问若尔与前一往论二世缘起
文何别答前文俱辨因果二世不同今此后文约世
辨因果大意相似或可前文总说二世因果未明支
数今重明支数是重释上二世因果。

【疏】亦可言三世者即是道理三世以一生二世不定
故可言三世也如疏云若前七在过去等者即释道
理三可知。

【疏】或二世三世者总疏上可知言别身造业别身润
业故者此释通三世所由也。

【疏】持分缘起决定如是者意说大乘十二支通二世
卷十 第 782b 页 X49-0782.png
三世也。

【疏】十地论第八卷十二缘乃至翻译谬者释云然旧
十地论云即十二支经三世作法二世作法即同小
乘故牒经云谓过去无明行二支因是过去世事现
在五支果现在事爱取有三支因未来二支果俱在
未翻或亦与小乘别然三世名同于小乘也即类馀
乘人谬也实无如此义故。

【疏】但言三际至后际缘起者初际者过去中际者现
在后际者谓未来谓从初际中际缘起者即是过去
十支因现在二支果从中际后际者即现在一支因
未来二支果言非谓三世至未来等者意说瑜伽论
但言三际缘起不言二在过去二未来等三世缘起
也长读文意自显。

【疏】今三世者是翻译人意者意说十地论依世作法
者意同于小乘说法合与瑜伽同名际以十地论梵
本与瑜伽同故。

【疏】说法自然常我等生者意云外道说自然虚空我
等体实通常能生一切破于彼说十二支。

【疏】非自然起故后有因生故者意云五果者非是自
然起故后有因生者即现在三因也与识二支与因
支为因故。

【疏】破法后断非即解脱者彼计断为解脱故破也。

【疏】非自然等至离断常者连长读文自显如下云说
十支因至及离断常者显大乘自义故有二果起性
卷十 第 782c 页 X49-0782.png
非解脱然不同外道故离断常也现果有因起者谓
现在生老死果从过去十因生现因必招者谓现在
十因必招未来生老死二支也。

【疏】若言愚前际至或应过此者意云谓小乘立两重
因果所以难之问小乘曰何故须立两重因果耶小
乘答曰谓遮愚于前后二际故所以立两重因果遮
断常等难意曰若尔者若更有性愚于前前际故二
因便少更须立因如有更愚于后后际者二果便少
应更立果汝若许者即或应过之便致无穷小乘问
大乘今大乘亦为遮断常等立一重因果者如有性
愚前前际及后一际此因果便若亦应更立二失既
遍何及偏责大乘答曰此亦不然我本只立一重因
果设有更愚于前后际者亦例准遮重断常如小乘
先为遮断常立两重于亦更前前后后际愚因果量
非少耶故论云施设两重实为无用。

【疏】于中总有十七门释者第一假实门第二一事非
一门第三染不染门第四独杂分别门第五边非边
门第六有漏无漏门亦是第七有为无为门第八三
性分别门第九三界分别门第十能治所治第十一
学等分别门第十二三断分别门第十三受俱门第
十四三苦分别门第十五四谛分别门第十六四缘
分别门第十七惑业苦相摄门故有生老死三是假
也者问有等多法成即说名为假六处体非一应当
非是实答有等多法集馀支成故说假六处虽非一
卷十 第 783a 页 X49-0783.png
不合馀支故实有问名色摄诸文何故不说假答有
等揽他成虽馀无别体名色言虽总开皆馀支体常
存问有等是假假义云何答有二义一云以有支体
多法成故说之为假二云或有支体不异前故云说
为假然生老死自有三释一云识等五种在三相位
多法成故说之为假二云识等五法随云出体不相
应故说之为假三云令别二说故名为假增上之爱
体异名取更有馀惑为取支体故非是假者意解取
支非假所由故问有支多法成有支即是假爱憎既
名取支取应是假答有二义取支不是假一云增上
之爱体异名取者意说爱有三品下中品爱支增上
品爱名取支非约中下品爱为上品故非是假即上
品爱与中下品体异故云增上之爱体异名取即上
品爱名取与中下品爱支体异也二云更有馀烦恼
为取支体故取支非假若准第二解除爱以外用我
语等四取总为取支故非是假也。

【论】五是一事等者二即说无明识触受爱是事馀者
非一事若尔如触受爱支皆取即六识相应触受爱
为支是非多法耶答不尔识支既唯取第八明知触
受亦即第八相应触受为支故非多法其爱支即第
六相应爱为支。

【疏】行通色心者色即身语心即是思思心相应故。

【疏】取通馀惑者意云通即取馀惑名取支不据爱增
名取。
卷十 第 783b 页 X49-0783.png

【疏】此中别显者意云瑜伽第十云五是一事不列名
此论别即无明识等云别显。

【疏】违圣教者太法师释五一事者除识支即取支据
爱增名取今解不尔违此唯识论也重为太法师未
见唯识论所以作此说应依此论不违教故若尔岂
不违瑜伽耶答不违瑜伽但言五是一事亦不列名
除识支者是太法师意。

【疏】若言染净净唯善故亦通无记者解云不可染净
分别但依染不染分别若言净净唯是善即不通无
记今言不染即通善性及通无覆无记性其染即通
不善及有覆无记性也。

【论】七分位中客起染故假说通二者解分位者或熏
识等五果种子在于本识之中即前现行六识与得
起善染也或约当生位谓识等五种结生时因识相
显位次根未满名色相位乃至约受位及皆胎未起
欲爱巳来虽或在母胎名色等位亦能起烦恼染也
俱不能起发业烦恼故。

【疏】取中虽爱增上非转爱为增上贪故者且外问曰
如转识等五果种子成有支有支转化生等即说馀
有支名为杂相若转爱支名取支取支应是杂相答
若转下品爱成增上品爱名取支可说取支名杂相
今但以下品爱支名爱支上品爱名取支故取支非
是杂相故非转下品爱为增上贪作取支故又取支
通摄馀烦恼名取支故也问且爱取起时必有无明
卷十 第 783c 页 X49-0783.png
无明通染心无明应名杂相答无明遍染心不以无
明而为爱取故无明非杂相。

【疏】六处二蕴者五根是色蕴意更是色蕴。

【疏】不尔此门便为无用者问既言缘起支明知即是
有漏有为何故今说有为无为门有漏无漏门耶答
今说此门者谓对大众化地二部故契经中说佛言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其缘起法性相常住解此经文
诸宗各异若大乘及萨婆多云若佛出世其缘起支
亦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若佛不出世其缘起亦
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又若佛说缘起时其缘起
法亦无明缘行支若佛不说时亦无明缘行等所以
经言缘起法性相常住若大众化地部解此经云缘
起法性常住者故知别有缘起支无为其无明依无
为故无为与此无明为性所以无为能发行支其行
支亦依无明能感识等五果乃至生缘老死亦然所
以别立缘起支无为故缘起支亦通无为无漏法也
今大乘为对此二部故云缘起支唯有为有漏等故
此二门非为无用对法云有为者有因缘等云所为
故无为者非惑业等之所为故亦有为亦无为者谓
无漏圣道从因缘生名有为非惑业等之所为名无
为也此解准大乘与小乘别。

【疏】润生有覆者取三界中俱生身边二见贪痴慢是
润生惑是有覆无记性唯除俱生嗔损自他故。

【疏】欲界四取说是不善成證非一者解云据大乘中
卷十 第 784a 页 X49-0784.png
说若欲界烦恼名为欲取若三界中烦恼名为见取
若三界中戒取总为戒取若三界中我语取名为我
语取故欲界中具四取而分别起唯是不善若上二
界但有三取无欲取问何故上界无欲取答欲取者
谓欲贪取也有宗解云欲取生唯于欲界在以欲界
烦恼多贪外色境所以于欲界中有若上二界中我
语取者谓上二界是定地故此地中烦恼多缘内身
起贪执我我所名我语取问何名我语答此执实我
时我体实无唯有空语名我语取欲界中分别烦恼
皆是不善即欲界中不善无明支能发初禅未至定
不动行支也。

【疏】上界此三皆唯无记者意云见取戒取我语取此
三在上二界皆唯无记爱取无明上界亦尔。

【疏】若尔取中既通四取如何乃言修道惑正润见惑
助岂有取支名助润耶解云此中问意若取支中既
有四取然此四取是分别烦恼即令见道烦恼是正
润修惑是助润如何乃言修惑是正见惑助耶又岂
有取支名助润耶。

【疏】答彼是助润合名取支者解云答意者取支中若
上品爱名取支即唯正润若四取为取即是助润今
合二名取支故取支中通其正助润也。

【疏】问何妨亦应助发惑者合名无明意难云取支中
既有正润助润合名取支亦应发业之中有无明唯
能发助当业此别助当业之无明应合无明支。
卷十 第 784b 页 X49-0784.png

【疏】答齐解亦得至以前准后者解云今此唯识论中
且据正发总别业之无明名无明支若发别助当业
之无明非是无明支今将前无明支准后取支合名
无明支亦无妨也以取支中正助润合名取支故。

【疏】五果支约当生处说分位故者然于当生处位中
假说五果有前后谓在母胎中续生位初因识相显
次根未满名色相增次根满时六处明显依斯发触
因触起爱尔时乃名受果究竟故于此位中亦起善
染故说五果约当生处分位亦起善染也问在母胎
中若可得起三性心者未知异生得起何性心亦菩
萨独觉轮王及前二果得起何善心答异生于母胎
中得起生得善心非加行善得起俱生烦恼非分别
者唯得起意业未能发身语故四无记中唯得起异
熟生无记未发能威仪工巧故若菩萨七地以前受
分段者在母胎中亦能起加行善心全生者此不得
起然异生胎中能忆前生事若出胎取即妄心失也
老死由二义乃至多起忧悲故皆并瑜伽说四杂染
文。

【疏】欲界中摄十二全乃至及无三受等者解云若欲
界摄十二支全者谓无明支中即通有世俗愚胜义
愚然世俗愚发非福行胜义愚发欲中福行若行支
中通福非福然欲界中无不动行行中通三业欲界
识支中亦若具五趣四生也名色支亦具有五尘等
六处皆具有也若触支中有可意触不可意触俱相
卷十 第 784c 页 X49-0784.png
违触等受支中即具苦乐喜舍除忧忧受唯通善恶
不通无记不得名异熟故非是受支摄问前之受三
中性唯取无覆无记今如何云取喜乐等四受耶答
六识中异熟无记受是无覆无记总名受支若爱支
即通不善有覆无记性若取支亦通不善有覆无记
性又取支通馀烦恼及四取等皆名取支若有支即
今前六支作也生老死支唯有支说若色界十二支
唯有一分且无明支唯有胜义愚无世俗愚唯无记
性若行支唯有不动行唯善性无福非福行若若识
支唯有天趣唯是化生名色支中色中无香味二尘
名中即无鼻舌二识二禅以上五识皆无又唯是天
趣唯意名名亦处支若于色界初受生时诸根顿起
皆得具说若界不尔先说生时有身根后经四七日
来方有馀四根若舍寿时先舍四根后舍身意二根
触支若色界中唯有可意触俱相违触无不可意触
解云言可意触能生乐喜受不可意触能生苦忧俱
相违触能生舍若据此释四禅以上皆有俱相违触
能生舍受而无馀触也若爱取支唯是有覆无记性
有支生老死准巳前作法色界分厌前求后若无色
界中十二支更少且无明支唯有胜义愚有覆无记
性行支中唯有不动行唯意业也若识支唯是无趣
化生若名色支中唯有名无色六处支中唯有意处
也触支中唯有俱相违触受支中唯是舍受若爱支
唯有有覆无记性若取支中既通一切烦恼唯除中
卷十 第 785a 页 X49-0785.png
间不善性者馀者通上界故云上二界摄取支一分
若有支生老死既用前六支来故上二界有一分故
论云虽皆通三界而有分有全今疏中言色无色染
一向无者意说染不善性者一向无不妨有染无记
也欲界通染净者即是有支行支通染净名色具五
蕴者意出名色体也六处具诸诸识等者然六处中
意处即有前念等无间六识也据识而言欲有八初
禅有六二禅巳上有三。

【疏】以爱受非报者以爱受行相浅近唯善不善不通
无记故非报此间不论。

【疏】和合等起故者解云和合相顺义等起者即齐等
生起也又云和合者是一切义论上地行支能伏下
至而起彼故者意云此粗共障静妙离等六种行相
通上二界有何以故八求上地生计上地法胜为静
妙离厌下地法为粗苦障所以起上行支乃至展转
欣厌通上二界乃至求生无色即以无色法为静妙
离色界法为粗苦障故有欣厌六种行相如初未至
定所六行能伏欲界与修慧同是不动行故能伏欲
界中二支也。

【疏】此通色无色有求上生而起彼行支故者意云若
初禅未至定行支即能令离欲染若空处未至定行
支即能令离色界染也虽第二禅未至定行支能离
初禅染等今约离染说不得一分说故无有失问若
言第二禅行支能伏初禅十二支者岂有上地不动
卷十 第 785b 页 X49-0785.png
行支能伏初禅不动行耶答虽同是不动行以其展
转有粗细故故伏无失。

【疏】谓观下界至为粗苦障观上界一切为静妙离者
解云谓来至定六行伏惑道谓观下界为苦即是无
间道观上界为妙是解脱道谓观下界为障是无间
道观上界作出离即是解脱道观下界法为粗观上
界法为寂静亦尔此言苦者非是苦受以上界无苦
受故所以上地苦喜一乐受等总名苦也俱是有为
迁流败坏不安之法皆名苦也所以上界法总得苦
名若尔既总名苦何谓厌下欣上答据其粗细有斯
欣厌故无有失。

【疏】即上地行支下无明所发至以下一切为境界故
者解云且如欲界中不善性无明支能发起初禅未
至行支未至行支既得起也即能却伏欲界中俱生
迷事贪痴等问如何此行由无明发彼能伏下无明
支耶答无明发行行力渐施下地无明无容得起故
说上行伏下无明问未知未至定中有多分行支答
且初禅未至定中有九加行无间解脱道以伏下地
九品修惑一一品皆有加行无间解脱故三九成二
十七个行支能感初禅中异熟果也至胜进道有无
不定如对法论等广说以下一切为境界故知即是
缘下界一切支为苦粗障虽缘上界一切者即缘上
一切支为静妙离静妙离亦名正妙出故说依上行
断下界支也观此文意云释通外难难云若缘上一
卷十 第 785c 页 X49-0785.png
切为静妙离者何故但说行能伏下而不说馀支伏
下耶答行支是能治道馀支非能治道故不说也问
下行伏惑道体既是慧即慧能伏下界烦恼何乃论
中云上地行支能伏下地无明耶答据实而言慧体
能伏今言行支能伏者约慧同时思思能伏下地烦
恼非唯慧能故云上地行支能伏下地其同时心心
所总亦能伏以思是业体偏说行伏故不相违又解
假是慧伏亦名行支伏下地惑以业之眷属亦名行
故所以思相应心心所总名行支也亦由如说意能
转心发业然转心发业异是无明但从主为名此亦
应尔论云思于行蕴为主胜故故取十二法能伏上
地谓遍行等。

【疏】答行相谓见分如先巳说乃至如十六行相者此
中答意然心心所皆独有一行相如识见分有一了
别之行相受有一领纳之行相想唯有取像之行相
等若慧即有六个行相谓若粗障静妙离六种之行
相故慧独得六行之名此六唯是有漏又如十六行
相亦即是慧谓苦无常等皆是一慧作十六观等故
慧独得十六行之名此通有漏无漏加行位中方能
伏下地惑故与同时行支俱能伏也不同心心所法
见分行相。

【疏】瑜伽论第十说颇有依支得离支乃至非究竟者
此是论文以下疏是释词也彼论问意云颇有依缘
起支得离染缘起支耶答谓依上地行支能离下地
卷十 第 786a 页 X49-0786.png
染也即下地十二支唯暂时得离下地染支非究竟
能离也以行支唯有漏故意云无漏能究竟离有漏
行支但暂时离。

【疏】非十二支各少分能者意云非是十二支少分各
能但取一行支功能故云一分故云但一行支能故
言一少分解云即于一行支中唯取有漏行支故云
一少分也问何故唯说行支为能离不说馀十二支
耶答上地无明爱取是惑性非是能治道不能伏下
地无明上地有支是所因业性是业种非现行业性
亦非治道识等五种及生老死是无覆无记亦非治
道无尔故知唯取一行支说是能离支唯有漏唯暂
时非无漏非究竟也问名色支中既生慧何故不说
伏下烦恼答不相例且如行支是善性能伏下烦恼
若名色中色慧是无记性故不能伏下惑也故说识
等五果是无覆无记也。

【疏】彼论问言彼所有善有漏支何故非学乃至非支
摄者此中问意若非学非无学身中有漏善法何故
不名学无学耶答意云非学非无学人身中所有有
漏善业以堕流转故非学摄故名为支若有学人身
中有漏善以明为缘违有支故故非支摄故有学人
身中有漏善相从名学摄若对体说唯取无漏法名
学无学摄。

【疏】有人解云今大乘既取善法欲巳去名学者即是
何等太法师及璟法师造瑜伽抄中说资粮加行见
卷十 第 786b 页 X49-0786.png
道此之三位皆名未当知根皆名为学故知发心以
去内法异生皆不造总报业非无明支皆非行支也
疏非云不然不然道理如下自说。

【疏】内法异生至为缘生行者意云此是资粮位虽发
心巳去名内法异生强为放逸用三无明为缘福等
三行然三无明是现行非种子与此位不放逸者别。

【疏】内法异生若不放逸及圣有学至我不说为无明
缘行者意云此在资粮位中除不共无明用馀三无
明种子为缘发总报福不动行若现行支则别报非
福行又初二果圣有学亦馀三种无明支别报非福
行即是人天别报恶业此行不能感三恶趣总报故
世尊言我不说为无明缘行不放逸者准圣有学说
问云何不放逸及圣有学支非福行耶答初地菩萨
于其戒品当有误犯三恶业岂既内法异生及圣有
学无非福业耶所以内法异生不放逸者及圣有学
若造福不动行唯用三无明种子支若别报非福业
亦用三种无明现支又云若前三果及七地巳前菩
萨或亦得起相应无明现行支则意云若在资粮位
中未得自在故所以不多起相应无明现行若得无
漏定圣起巳去既得自在所以得起相应无明现行
也。

【疏】又不放逸内法异生若造福行乃至而非无明起
增上缘者意说此文唯在加行位中起正法为缘造
别报福不动业以如理作意心引生无漏见道故故
卷十 第 786c 页 X49-0786.png
不说用无明为缘虽于善趣感殊胜生者皆解别报
善说也解脱为依者即心中摄求涅槃以为依正法
者善法也问下乃至不缘无明更造诸行巳来然是
别引缘起经文既唯言圣乃至犹造行支以来是明
善法欲以去造行支所由。

【疏】如决择分善虽无别文至非正引故者意说加行
位中虽造福等行但是别报业而非总报业何以故
谓三乘人在加行位时节既促唯二三生即入见道
所以不造总报业不感总报果唯感别报于理为胜
若三乘人在资粮位中时节长久能造总别报行亦
能感别报果。

【疏】虽言不放逸造福行等至应不名行者意云此并
前缘起经不放逸文故经云不放逸福等非无明支
者但据不能起现行不共及现行相应无明支名非
无明发不妨而有无明种子不共相应发亦失故经
唯言圣者不共无明种子不共相应发亦失故种子
以学子也断以断故不造新业不言不放逸者亦不
造业。

【疏】亦不可唯言圣不造业故者此牒救故意云经中
但云圣不造业何得以此證内法异生亦造业耶故
牒总非云亦不可等下引对法文證故对法第七云
未见谛者乃至福不动行者然对法文中亦明在资
粮位中不放逸者不起现行无明唯用种子无明而
造总报福不动行随眠者即是无明种子亦名愚痴
卷十 第 787a 页 X49-0787.png
者意说无明种子亦是无明支也无真实义愚者意
云巳见谛者无真实义愚故内法异生用真实义愚
发福不动行。

【论】由此应知至不迷求故者若准有宗有两师说故
婆沙五十三云问圣为造欲界引同分身业不有说
不造欲界多过多灾横故但造福业有说亦造前说
为正故顺正理六十四云非诸圣者更能新作牵引
后业以背生死向涅槃故故经说圣唯受旧业。

【论】杂修静虑资下故业生净居等者释曰然资修道
有四种一者依有漏资如阿罗汉命故将以死生知
观未来世今知得三二年治又观现在时中若于众
生或于佛法无其利益心便作是念我生巳尽梵行
巳立所作巳辨不受后有即不肯延命遂欲命终将
命终时心无贪爱不惜其身正死之时大观喜舍自
身时由如重病得差入无馀依涅槃也若阿罗汉观
自身于现在世或于佛法或于众生有大利益即留
此身恐畏命终遂将馀身所有衣钵资财等舍与现
前大众大众念论回此福行资粮现在身因令彼长
时与果不绝实布施巳即于静室内结跏跌坐即发
欲界中身语意心念口言愿回此福行以延故业令
欲长时既发愿巳即入第四禅有漏边际定令彼定
力资布施福业以延命行皆彼定出巳遂发愿此定
力愿力资布施福业资现身因今得长时感果不绝
既发愿巳后入第四禅有漏边际定资其福业愿力
卷十 第 787b 页 X49-0787.png
等以遂延命行从定出巳命根得长或得百年千年
一劫二劫乃至多劫此唯有漏定资欲界身也二依
无漏资谓不定性声闻独觉大力菩萨纯入无漏定
转分段身而入变易或由无漏定资此身或先粗恶
资令殊妙或先六尺身资令身得长百尺千等或延
其命得一劫二劫乃至百千劫等问如法华经中与
耶输陀罗憍昙弥等女人如大阿罗汉受记得成佛
未审何时舍此女人身答欲受反易时舍欲受反易
当舍分段岂女人身而不舍耶即转舍名舍也三受
生资唯是凡夫也如诸异生修初禅下上品定修习
多修习故得生梵众天如修初禅中品定修习多修
习故生梵补天如修初禅中品定修习多修习故即
生大梵天二禅巳上准释如四无色定空处等虽无
三天即四无色天之中皆有三品修四有漏无漏杂
修资谓诸不还以有漏无漏定杂修资上无云福生
广果三天中故业有其五品生五净居天若初杂修
时未得自在初十念修无漏定以十念入有漏定又
十念入无漏定以初修故不能入一念有漏定即入
一念无漏定从此展转串习力故后渐渐能入一念
无漏定即名杂修成熟也五品者谓下品中品上品
上胜品上极品初下品者谓三念心初一念无漏第
二念有漏第三念无漏修此三心即生无烦天也二
者中品修有六心第一念无漏第二念有漏第三念
无漏第四念无漏第五念有漏第六念无漏即生无
卷十 第 787c 页 X49-0787.png
热天三者上品谓有九心即有六心无漏三心有漏
准前作法即生善现天四者上胜品谓有十二心即
生善见天十二心者谓有八心无漏四心有漏准前
作法五者上极品谓有十五心即生色究竟天十五
心者谓有十个无漏心五个有漏心准前作法又准
俱舍二十四云应知此中无漏势力熏修有漏令感
净居释曰初后无漏中间有漏名为成就由前后心
修中有漏令招彼果既云令感明造引业不尔如何
感义得成故有宗杂修静虑新造引业招净居果名
为杂修不据熏故业也又婆沙亦云异熟因杂修静
虑引五净居众同分果问此中有漏无漏定心皆作
何行相耶答有漏心行有三种作意一者自相作意
谓作蕴处界观识观音等自相也二者共相作意谓
观苦无常空无我等共相也三者胜解作意谓作白
骨骨锁等观故不作厌下欣上六行相也若无漏定
心唯作苦无常空无我行相也问第十地菩萨生大
自在宫未知杂修上不答若不还果即杂修静虑资
下故业即是分段身生五净居天而受生也若顿悟
菩萨定生于第四禅中无云等三天随生何天中受
变易身若十地满心菩萨即以悲愿资下无云等于
三天中故业而作神通往大自在宫也若二乘回心
渐悟菩萨既留生身是于欲界中受反易身若准论
中第二师说色界亦有二乘回心即此渐悟于四禅
中随生何天中受变易身后第十地满即起悲愿资
卷十 第 788a 页 X49-0788.png
随所生色界天中故业以神通力往大自在宫故前
论云或由第六识悲愿引八识成无满未故知第十
地菩萨不杂修静虑也若不还果是分段身即杂修
静虑生于五净居天即生故名生非往故名生也若
菩萨既受反易身巳即更不受生作往故生若预流
果乃至阿罗汉随受反易身巳唯见一四天下等化
佛与顿悟地前菩萨所见同也若至四善根即见一
三千界大化佛也随二乘人受反易身顿悟菩萨是
分段身所见诸佛皆是悉同也皆名地前菩萨若初
地巳去所见他受用佛亦皆同也。

【疏】此总报业及名言种凡夫时巳造者然旧业及旧
种凡时先造望果能相招感以相互著故资下故业
及名言种而生五净居天若得四果及七地巳前有
漏心位及八地巳上有漏五识等此等位中虽亦熏
成名言识等五果种子然更不造新业虽新熏得名
言种子以先业相感故名言种子便为无用以不能
生现行故。

【疏】前解唯定地名不动即通一切者故前解云以定
住境界乃至皆无此事者此解约定能令心专注一
境名为不动若作此解者即上八地定皆名不动行
最宽也。

【疏】若不异处受名不动从多分说乃至此亦应尔者
意说馀小圣凡夫虽修不动业即随业当处受不能
改转异处受得不动名不妨不还及生自在宫者资
卷十 第 788b 页 X49-0788.png
下三天生净居等亦如地狱业不可改转不妨亦许
转重令轻故般若经云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
人轻贼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菩提又如鸯掘
摩罗虽得阿罗汉果犹杀千人即狱火焚身受地狱
苦报即得重业人同轻受准经文即是得阿罗汉果
而受地狱火也今以理云是初二果人犹未离欲身
中仍有恶业所以容受地狱苦报若后二果既得离
欲界恶业皆以断尽即不令受地狱果也又大乘中
说阿罗汉恶业种子既断又无过未世恶业如何阿
罗汉得受地狱苦耶此解将胜既尔鸯掘摩罗云何
答在初二果位受狱火报又亦有独更说罗汉被杀
独咬等虽有此苦非地狱苦报但是别报恶业非总
报业故不相违。

【疏】云第十地菩萨当生其处者但往故名生非生云
也。

【论】有义等者此初师是火辨难陀菩萨。

【疏】十二三断门者如论言自性断离缚断不生断故
约十二支明此三断。

【疏】有人解云者是璟太二公解意云异熟愚修道断
者见未断故真实义愚见道断者巳得圣故且作此
解下疏主非引经为难。

【疏】缘起经下云至非无明为缘者意云引经难别也
为前人言异熟愚道断者不然缘起经下云外法异
生由四无明发非福等三行明知亦用见道发非福
卷十 第 788c 页 X49-0788.png
等行招异熟果也以四无明通见修断故又前令若
言真实愚唯见道断理亦不然如缘起下云内法异
生放逸者除不共无明馀三无明发明知亦通修道
无明发福行以相应等无明通修道故又云不放逸
者行非无明为缘者意说不以现行无明为缘不妨
同种子发福等行种子亦通修道断故若如前人云
真实义愚而见道断者不然何以故违此经故疏家
引文虽不作如是分别以义准云合如是一一别配
经前人不尔此文引将何用。

【疏】且对法至非福耶者意云此文何用答以前人更
有救故引此文为难外救云虽缘起经云外法异性
四无明发内法异生放逸不放逸等三无明发等共
不别配互四种无明既通见修明知见道者是真实
义愚发福不动修道无明名异熟愚发非福有何乖
耶故今引对法又难云若如是分别无明既是不善
摄岂有内法异性以不善无明发福不动行耶又修
道无明既通无记摄是外法异生有以有覆无记无
明发非福行耶夫发非福者皆是迷理行相猛利也
此即引对法文难也五十九说等者此引瑜伽论證
也此释者现文成意稍以分明。

【疏】岂是见道分别之惑至非福耶意云是欲界见道
烦恼唯是善性即能发福不动行修不善性及有覆
无记性能发非福行耶。

【疏】若言发别报业者便非行支者意云初句牒救后
卷十 第 789a 页 X49-0789.png
句正破彼救意云大福重发三恶趣业是分别者据
发别报也如疏云即发恶报总报以下文是正难难
意可知。

【疏】又此中二说至唯见道断故者外因有此论中有
二师说皆言正发业无明唯见道断助者不定。

【疏】彼人复云乃至馀见断者意云此人即前璟太二
德更救前义疏主先曾赞揽据法义不宗其名但叙
其义破之彼意显异熟愚修断所以所以者何瑜伽
既云迷俗真二谛发非福等行对法复以真俗二苦
摄于八苦前七苦既事异熟愚迷发非福行故异熟
愚唯修所断以迷事故又对法第七云由真实义愚
发福不动行真实义者即四圣谛于彼愚痴名真实
义愚故知瑜伽世胜二愚迷事理别故修见断二有
不同问准对法等迷异熟愚既是迷事斯愚修断理
契通途疏何见责答按对法论释异熟愚云由彼一
向是染污性无明合时是必不容受信解异熟行相
正见准此论文岂唯迷事俱生惑耶由斯疏斥不违
教理也。

【疏】不然岂以世俗苦言同至是一世俗者难前人云
汝若将对法瑜伽说世俗胜义二苦即令同前所说
异熟胜义愚即染二愚见修别法断者不然是以今
世俗文与前瑜伽世俗文同即将一切处文是一世
俗文耶故云不然前人复云若不令同者如何分别
世俗胜义苦别耶。
卷十 第 789b 页 X49-0789.png

【疏】以易可知故至非福行之世俗意云然此论瑜伽
中说迷世俗非福行迷胜义造福不动行者即约造
业门说由迷三途苦名世苦而造非福行迷人天等
果胜义愚而造福不动行但对胜义苦立世俗也若
对法福中前七苦名世俗第八苦名胜义苦者即约
八苦粗细难知易知法门以辨世俗胜义亦不约造
非福等名世俗等也虽是名同其义各别也非福行
之世俗者意说前七苦不岂无明发非福行之所招
世俗苦也八苦者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求不得
五盛阴苦等也此苦名胜义苦者五阴有为自相是
苦与苦受相应名五盛阴圣者易知文难了得胜义
名馀七易了总名世俗。

【疏】若不尔者前七苦至何故不造非福者意难云若
不作如是前解者其下三禅无有乐受即有诸苦故
八苦中第六七是坏苦按对法第六说云三苦八苦
展转相摄所谓生苦乃至怨憎会苦能显苦苦顺苦
受法苦自相义故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能显坏苦巳
得未得顺乐受法坏自相义故略摄一切五取蕴苦
能显行苦不解脱三无常所随不安隐义故释曰二
无常者一生位苦谓苦苦二灭位苦谓坏苦生灭二
位皆无常摄名二无常既说前七苦是世俗能造非
福者其下三禅中应无坏苦不造非福行故若有坏
苦者何故下三禅而不造非福业耶故下三禅中亦
有求不得苦如退苦第四禅以上定下二三禅心求
卷十 第 789c 页 X49-0789.png
不得等未遂遂生逼迫故亦名苦。

【疏】又恶趣岂无第八胜义至故知文同者意难云恶
趣既第八胜义苦明知胜义苦不唯福不动业招不
以文同一义而对法论九种命终心与自体爱相应
于三界中各令欲色无色界生相续谓从欲界没还
生欲界者即以欲界自体爱相应命终心结生相续
若生色无色界者即以色无色界自体爱相应命终
心结生相续如是从色无色界没若即生自界若生
馀处有六种心然欲界生自地及生自馀有三心如
其所应有九心又此自体爱但是俱生不了所缘境
有覆无记性摄问对法但云三界性有九种心未审
约五趣四生九地作法得不答亦得天趣死还生天
趣有从天趣死生人趣乃至地狱道馀趣准之二十
五心四生中有十六心九地中一一地有九心九九
成八十一心皆准三界配之。

【疏】彼言俱生爱俱无明唯修断者前师云若起俱生
爱同时有俱生无明于润生位中有故唯所修断问
润生位中亦有俱生慢身边见等何故不说但言爱
俱无明耶答虽有有支不定然无明通染心是故偏说。

【疏】论说巳下申两难者今依论文有中二难难前师
也从论说一切支一分者是第一难从又全界一切
烦恼至皆见所断发者是第二难疏意易知故第二
师是护法正义以难于前又准疏若无明支为一难
爱取支为第二难据疏此解论中又说全界等文但
卷十 第 790a 页 X49-0790.png
彼转救非是正义。

【疏】彼若救言大论第十但据通言从多分说者前师
救意云除三外馀九支通见修断今瑜伽以小从多
说无明爱取三支亦通见修二断也。

【论】结生者和令共也由爱取润五果种巳令续后生
不绝故名结生。

【疏】五十九等复说至不唯发往恶趣行故者意云此
难前师云若言但是发业无明唯见道断者瑜伽应
言往五趣行唯见道烦恼能发不可唯说往恶趣行
分别烦恼能发既言往恶趣行分别烦恼明知往人
天趣行亦用修惑能发然以见断烦恼不唯发往恶
趣行故者以前师许发一切行无明唯见断不唯说
往恶趣行分别发也。

【疏】若言人天感别报业修惑能发至人天者前师救
言然修道惑能发人天别报业今但说分别烦恼发
往恶趣行也恶趣即通三恶趣也。

【疏】即恶趣别报业至但论总报者此即难前师云若
如汝前言者应修道烦恼唯发人天别业报应不发
三恶趣别报业修惑既许发恶趣别报业故知大论
但说五趣总报业也故知助发恶趣总报业亦唯是
分别无明故彼但言恶趣业唯分别烦恼发若修道
烦恼亦能助发人天总报业。

【疏】正发业者唯见所断至不相违者此文会对法瑜
伽二论文也先会对法云正发人天总报业之无明
卷十 第 790b 页 X49-0790.png
皆唯是见断故对法约是义说世俗胜义二愚即是
见所断也。

【论】云助者不定者此文会瑜伽论也会云若助发人
天总报业也若助发恶趣总报业之无明唯见所断
以分别烦恼行相猛利故能助发恶趣总报业若助
发恶趣别报业之烦恼通见修断瑜伽但言往恶趣
行唯分别烦恼能发不言馀者其实助发者亦通见
修烦恼也问助发者何名为助答此无明望此发业
无明前后与力故名为助问当支业时亦有贪嗔等
或何故但说无明耶答以无明通能支福非福不动
等馀者不定有故不说之。

【疏】助者不定者意云若正润生唯修所断若助者不
定故瑜伽约此乃云全界一切烦恼皆能结生既是
全界之言故通见修惑能润生也。

【疏】四取皆名为取支等者意者證取既通见修惑以
四见取戒取唯见断其欲取我语取通见取断故说
取支亦通二断。

【疏】然发业惑唯种子至未临命终时起现等者意云
此亦会违文也有圣教中说发业烦恼唯是种子者
即约内法异生不放逸者以无明种子而发福不动
业也又有圣教中说润生惑唯是种子者即约不还
果无明种子从自他生他地用种子润。

【疏】有说及无想没者即是第七卷中解无想天处无
心师义此师意说无想天有情初生后没并皆无心
卷十 第 790c 页 X49-0790.png
由此命终唯用种润然此中说内法异生不放逸用
种发业者即约见道相应不共无明种子说也若据
内法异生助支者即前有相应无明亦起现也即是
从生相应无明现行能发助发业故云远因等起亦
有现故意说临终时用种发业若未用种支时先亦
起现行故说现行为远因等起也即种现等能起故
也又解云不还果及无想天没等用种子为正支润
若助支润未命终巳前亦得起现行烦恼助支润生
也。

【疏】色性非染污者意云诸烦恼及彼相应诸心心处
不善有覆无记染污性者自性应断见修二种对治
生时种永断故然色性非染污但是离缚断不是自
性断即如根等被缘烦恼断彼烦恼眼根得离故说
色根等名缘缚断馀皆准此问为缘烦恼亲相分名
为缘缚为本质名为缘缚答约缘亲相分名为缘缚
是唯识故若尔亦自第八于他身上及扶根尘即是
本质也应非缘缚此亦不然但望前七识与烦恼相
应缘彼相分名缘缚如第八不与烦恼相应与不可
说有缚与不缚论谓断缘彼烦恼者缘彼者缘者即
缘虑之缘杂彼名缘者即是缘藉之缘也。

【疏】随彼七识所缘有漏至名得断者此中意云若烦
恼心中缘善境及无覆无记境即能缘缚处缘也以
所缘善及无记体不是缚法被他能缘缚也是即所
缘缘摄若烦恼心中缘烦恼及有覆无记法有覆无
卷十 第 791a 页 X49-0791.png
记法即是不自性断于相应缚摄以前缘烦恼自性
是缚法不藉能缘烦恼缚故然不善有覆法即是相
应缚即是不自性断门中摄然大乘中五尘既是无
记性即五识中烦恼唯缘无记五尘境若第六识中
烦恼能缘三性若第七识中烦恼即缘无记境此等
七识烦恼心中缘善等者皆是所缘缚摄又此中总
七识缘自身上五尘善无记等法而成缚义亦不善
自七识他身五尘善无记法而成所缘缚故论破云
非由他缚成有漏故勿由他解成无漏故问断第七
识中烦恼𣆅其第八识亦得名断缘缚断不答亦得
名缘缚断也。

【疏】杂彼烦恼乃至名为得断者意云此疏中第一解
但立漏俱名杂彼烦恼名亦有过失至下疏主自徵
难也如疏下文云若说七识名杂烦恼等文即是难
前第一解。

【疏】又相间起者名之为杂乃至然顺名杂者意云此
第二解杂彼烦恼者谓前六识中善及无记等法与
烦恼前后间杂而起名之为杂由烦恼习气力故一
一前后所起善无记法皆成有漏性等名杂彼烦恼
即外难曰若相间起名之为杂者即有学回向大至
初地及顿悟菩萨至初地起平等性智及妙观察智
与第六七识烦恼前后间起即平等性智等亦应名
杂答疏中自然相顺者名之为杂其无漏第六第七
识不顺烦恼与烦恼正相违故所以不名为杂言此
卷十 第 791b 页 X49-0791.png
非因等起诸无记业非因等起故者意说今名杂彼
者但于间生而有杂义不由等起因而成杂也以无
记业非无明为因起也故云非因等起问何名等起
因答如有漏福不动善业由无明支发即此善行无
明所发名因等起故可然有漏善业名之为杂若无
漏第六七识及无记法不由烦恼无明为因所等起
故故说无漏无记不名为杂故知非因等起外难者
彼即挍也摄义不尽若有漏善由无明为因发故名
之为杂即无明不废无记业无记法应不名为杂故
是不尽也又解除第七识中但有有覆无记四惑一
类相续不与馀法相间而生不名为杂若无漏第七
平等性智与有漏第七识前后相间违漏故亦非是
杂但凡第六识中善及无记支烦恼前后相间而生
名之为杂以性顺漏故名为杂也或亦通前五识前
五识通三性故。

【疏】又杂者至善亦名断者此第三解意说有漏善业
名之为杂以福不动行由无明为缘起故得经名同
无记无记不由无明支故故疏云不同无记后断彼
无明其善业即名杂缚断也然疏中第二解杂彼烦
恼即通有漏善业及无记法总名杂也宽若第三解
杂唯取有漏善业不取无记名杂稍狭今者取第二
解会第三解少分名杂彼烦恼理将胜也。

【疏】相应缚心及遍行等至见道岂无相应缚者此第
四解意说心遍行等心所法与贪等烦恼俱起名相
卷十 第 791c 页 X49-0791.png
缚若贪等断时心遍行别境等亦名得断此非正断
收以心王遍行等性非是染若据断相应贪等得断
名者此断即苦是断杂彼烦恼一收是第四解本意
若尔者即下杂彼烦恼唯修道断文唯下解云杂彼
烦恼唯修道断故今解云若相应缚通见修二道若
断杂彼烦恼唯修道断若言断相应缚亦名断杂彼
烦恼是修道断者是岂无明相应烦恼断耶由此应
知前二说善不取第四解但取次前第三解少分第
二解也故云前二说善不取第一解以有过故如下
自说哲云难第一解云若言心王遍行等虽与贪等
俱起而贪等断时心王遍行等犹在非是自性断者
难云心王遍行支与贪俱时心王等为岂染为是无
记若言贪等是染者亦合言贪等烦恼是自性断若
非染者应是无记答设是无记其义何妨若尔者心
王遍行别境等唯应无记不通三性若与贪瞋等俱
应不通不善与信等相应应不通善无记摄三性故
知心等随贪嗔等是染自性断收。

【疏】若说七识名杂烦恼至但能缘尽说之为断非杂
烦恼者意云若说第七识中烦恼与第六识中善等
三性俱故以与满俱故名杂彼烦恼者如不还果人
身在欲界以离欲界九品修惑尽其第七识中烦恼
与有顶地下下烦恼一时顿断以势力等故即应不
还果身中善法不名断杂彼烦恼以欲界第七识中
烦恼在故由此但断第六识中能缘彼烦恼尽故说
卷十 第 792a 页 X49-0792.png
善等名断不约断杂烦恼名断也以第七识中烦恼
犹在故必至无学方始断故。

【疏】既尔至自然无者既由前理诸生上圣者下地善
等虽未断彼杂烦恼然彼善等亦名得断自然无者
意显善等不由杂烦恼无故而得断也但断欲能缘
九品惑尽善法自然得断也有解云不还果人虽不
断第七识中杂彼烦恼种子若生上界即不得起欲
界第七识中现行烦恼以此现行烦恼不起名自然
无也现行不善名断。

【疏】见道至亦名为断者此见道惑自性是强入见道
时自然而不由修道缘缚无故见道惑无故见道惑
得断名也例彼善等亦名为断善等是劣缘缚是强
以强无故所以善等得断名也是故善等亦名缘缚
断。

【疏】缘彼烦恼强故至亦名为断者意说缘彼烦恼强
故入见道𣆅障治相违缘彼善等烦恼自断所以善
等亦名缘缚断不待杂彼烦恼无故善等名断也。

【疏】既尔如何至应思者若此难意云断既不由杂烦
恼无者即善等得成有漏应亦不由杂烦恼答有二
解一云既有斯妨即约六识解杂彼烦恼由欲当地
六识烦恼杂无欲当地善等名得离缚断二者成漏
由漏俱故即善等与我见俱故成于有漏或从先时
有漏杂起名有漏也若尔应不由第七识中烦恼而
成有漏答成漏由漏俱善等由七识漏断缚据缘杂
卷十 第 792b 页 X49-0792.png
在善等断若尔何故云善断𣆅由断缘彼杂彼烦恼
耶答善等断有二义一少分断二全分断言离欲界
缚欲善名断据少分断言由断杂彼烦恼名为断者
依全分断以无学满位缘杂二惑皆悉无故。

【疏】问如五见是慧分至不应断者意问云五体即是
慧者即此慧为不断耶。

【疏】应断者至皆可断者难云若言自性应断者即应
通行欲等心心所法体总应名断何以故知无离相
应法外名断故以相应慧体皆可断故又难云若是
自性断者即与烦恼相应慧体又亦无所缘缚法又
慧体既自性断者亦无离相应缚也意云若慧不是
自性断即慧此所缘缚亦有与烦恼相应义亦有离
相应缚义若言慧是自性断即同烦恼所以无所缘
缚等云当体是缚法等故若言慧体不应断者五见
便无见断所摄故烦恼中五见是慧分皆通见修断
故若言不断便无是义与圣教相违。

【疏】如是乃至不正知等亦准此问者应问云不正知
以慧分为体此慧分是应断是不然若言是自性断
者无缚相应法以慧体即是缚别差言非是缚者此
慧便非烦恼体摄。

【疏】是见体者是缚非见者意说慧不是见者非是缚
也以见能执故意云与五见为体者应断非是五见
体者非自性断。

【疏】由此此十等者即遍行别境合而言也意云除慧
卷十 第 792c 页 X49-0792.png
馀九通三性是染分者入随惑中然体非漏反名为
漏是所缚法故其作意等若是烦恼者即无相应缚
等皆有大妨也示准说。

【疏】依无故因亦不生者以所缘总报无故别报业因
亦不得起。

【疏】依前离缚断者意云能缚见修道烦恼所缚是善
无覆等此缚惑修道位中渐断故说善无覆等唯修
道断又解云亦通二断若约烦恼无名离缚断若据
自体不违圣道至极果方断名修道断。

【疏】信等六根至不断者意信等五根及未知当知根
此之六法有漏是修道断以趣无漏故亦名不断。

【疏】而缘此缚者意云缘此信等起缚于修道位中起
者皆修道断也。

【疏】然未尽故者意云虽见道惑亦缘今但据修道惑
若说见道惑以修道未尽故今就尽处而论修道断
故不说见道惑也。

【疏】彼入善无记门至即唯见断者意云如无想定等
亦得通二断若据无想定业入无记门中即是修道
断何以故以善无记法不障见道故性非染故若摄
入所依门中即无想定善业等随不依果说亦名不
生断以入见道时无想天果不生故故无想善业等
望善无覆无记及望依果门通见修二断如下五根
亦准此释。

【疏】彼等唯是分别至外道等起故者若分别烦恼之
卷十 第 793a 页 X49-0793.png
体发三恶趣业等如邪见等分别烦恼即能发无想
定业也准是外道所起入见道断若坚持五戒不起
爱恚慢等烦恼以此戒业感男身若持五戒时前后
前后故起贪等烦恼由此杂业力故感女人身亦由
分别烦恼发业感也如五种不男卵生胎生三途八
难女人身等入见道时分别烦恼同断故如上法果
毕竟不取此是因亡果丧断又如上法果唯除地狱
之别报善馀皆有别法善业入见道时身既不受故
故别报业因亦后不起即名果丧因亡断以别报业
因随果亡故也又云八难长寿天者即无想天是也
不可说四无色非想非非想等以忧八万劫长寿天
以上流不还果人亦生彼天故。

【疏】半择二形者梵云扇𢮎迦此云毕竟毕竟无势故
梵云半择迦此云横势亦云绝世云本无或云损害
或自无势用名绝世此是五种半择迦亦名五种不
男之人即此五种皆是黄门若二形人即恒衰起如
烦恼亦可名人中畜生。

【疏】断是舍义非得对治义若尔恶趣恶业果亦无记
性例亦应现本无然者意云今者善及无记法是不
生断者但是舍义非得无漏治道断也但现行不起
名之为断其三恶趣恶业无记果至见道现行更不
起亦名为断断亦是舍义故云例亦应然然此善无
记法种子至于修道位中即是离缚断说无想天三
途异熟无记果及别报善业入见道时现行不起名
卷十 第 793b 页 X49-0793.png
不生断若此等种子皆悉不断至修道身始离缚名
为离缚断。

【疏】与因合说者意云说恶报果见道断者与因合说
以分别烦恼为因发业见道烦恼既断果亦不起果
与因合说名为断其实种子未断。

【疏】五根见断亦如此释者意云三恶报八难女人半
择迦二形等所有五色根名见断者亦是与因合说
名断其色根种子未断其修道位方离缚断有云信
等五根外道出无想定时亦有后至见道位准前亦
断即不生断也若约离缚边亦名修断。

【疏】有四种者一自性断二离缚断三因亡果丧断四
果丧因亡。

【疏】令永不起者与因合说也。

【疏】二果尽因随断谓三恶趣别报善业者疏文且总
名断其实地狱极苦处无别报善业别报善业者如
鬼趣中有福德鬼皆是别报果是别报善业所招如
少地狱中有等流乐事如畜生中有王家马象生等
形貌死说等皆别报业所招各别报业。

【疏】无想定等引发烦恼至随见修者问由无想定为
因无想天为果云何得无想定为亦果耶答由分别
邪见等为因外道等方修无想定后至见道邪见自
除无想定等亦不修习无想天果亦不得生故说无
想定随因亦见道断。

【疏】若无明爱取至非胜后不说者意说此三支是自
卷十 第 793c 页 X49-0793.png
性断及通见修二断不通缘缚不生断以此二断非
殊胜故然自性断据种体以三支自性断故入见道
时自然而断问何谓不通缘缚不生断耶答然缘缚
断者约能缘烦恼无记所缚善等法名之为断实不
断善法等体故非是胜其不生断但断于因其果不
生非断体也故缘缚不生不通三支。

【疏】行有少分至即不通生断者解云行支中不善思
业及有支中不善思业无是染行即是自性断自性
断之中通见修断然有支阙行支者以因行支转成
有支也故知同时心王自性染者亦同行有是自性
断若行中善思及有支中善业及有支中五无记种
子则通离缚断不生断不生断则是见道断离缚则
是修道断以无想等既是善业则是见道因亡果丧
断善行有中别报善业即是见道中果丧因亡断故
说行有通见修二断也。

【疏】识等七支至如应知者意说识等五果种子及生
老死支既是无记法通不生断即见所断也既如三
途八难女人卵湿半择迦等七支及身中别报善业
入见道时现行并既不生名不生断然别报善业及
无记法种子仍在现故后离缚时即是修道离缚断
也若馀人天身中善业及无记法若现行若种子并
是修道离缚断也以不违见见故不通不生故疏云
恶趣人天如应知。

【疏】虽有七生至皆不更受者此问意云得预流果欲
卷十 第 794a 页 X49-0794.png
界人天极受七生即證无学更不生上界后无欲界
第八有此即全离上界有支云何得言无全断者。

【疏】然者预流作不还巳后等者意云预流而得不还
得生上界由此不得云全断也瑜伽据此通论故云
无全断者此答上问。

【疏】不还欲界一切至不定者意不还离欲界一切有
支其上界不定或于欲界證无学或有从不还次第
生上二界得无学者或利根超果不生上有钝根次
第得果故生上云不定此通前后并答前问若阿罗
汉即断一切有支瑜伽正与此文同。

【疏】此门兼解果断分济者意云此中兼明初果一来
不还无学断十二支分齐如初二果断欲界一切一
分有支不还果断欲界一切有支罗汉断三界一切
有支尽无漏四果断十二支分齐也或约无想天果
名不生断等如前说。

【论】十乐舍俱乃至实义如是诸圣教中随彼相增所
说不定者此亦虽说十二支与三受相应意也据此
论中说十支与乐受舍受俱十二支与苦受俱十一
少分坏苦所摄十二少分苦苦所摄十二全分行苦
所摄者此等皆是假说即约当来生老位中假说与
乐舍受等俱也今者若据当实义言之十二支中若
无明行支取生老死此等六处中既有现行心心所
故六处支中得与乐受舍受若受相应此六支中亦
得有苦苦坏苦行苦行也馀识等五支并有支此六
卷十 第 794b 页 X49-0794.png
支皆是种子未起现行心心处如何得与三受三苦
相应问虽无三受是无三苦耶有为皆是苦故若依
三受立三苦现受既无苦缘何立故此六支无三受
三苦也所言有者皆是假说若言一切有漏法皆是
行苦者即十二支无同种现一切皆是行苦所摄答
言依舍受与行苦者唯无明等六支中得有行苦以
此位中得起现行舍故又缘起说生显行苦老显坏
苦死显苦苦又十地经云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名行
苦触受名苦苦受苦苦受即有生老死名坏苦者如
上圣教皆相假说也。

【疏】此约一识至得俱起故者意云若据一识作法即
不得三受并起故云受不与受相应若约多识而论
并得三受俱起如意识有乐受眼识中有苦鼻中有
舍受其义稍宽也。

【疏】此中处辨相应名俱至受不与受俱者意云此说
三受与现行心心所相应名俱如说一识与何受相
应皆名俱也不可一识中一念二受并起名俱故云
受不与受俱也言非谓世并名为俱者非谓一时二
受并生也世者时分义又约当来十二支中唯除于
受支馀十一皆与苦受相应以老死位中有苦受故
故老死位中支馀十一支皆与苦受相应以老死位
中有苦恼故故云老死位中多起忧悲等苦故。

【疏】大论第至所除中一者意云此引證也瑜伽云乐
舍除二者但与十二支相应除受及老死二支若苦
卷十 第 794c 页 X49-0794.png
受及所除中一者即苦受与前所除二支中老死支
相应不与受支相应故说云三受门中乐舍二支得
与十支俱苦受得与十二支俱故大论与此论同。

【疏】此中别解至同苦乐说者意云向说三受相应若
约五受别解忧喜如苦乐说更无异义。

【疏】生支位宽故有乐舍受者生支宽者谓从中有至
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中间不妨起乐舍等。

【疏】十一少分至亦为坏苦者意云今说三苦与十二
支分别门故得与受俱也然坏苦者即前十一支上
立坏苦唯除老死支谓坏苦依乐受上立以老死位
无乐受所以老死上不立坏苦故于十一支上立问
如无明爱取行支位中容有乐受可立坏苦如识等
五支及有支既不与乐受相应如何亦立坏苦耶答
不然若不识等与乐受相应即识等支上不得立坏
苦以无乐受故今既言尚起识等位中许有乐受即
识等与乐受俱故亦得于识等上立坏苦也但约与
受俱说不约当识身相应说故无违妨且如第六识
或五识中起乐受时第八识等恒有故言与乐受俱
即并故名俱约此道理与而得立坏苦者如下苦苦
亦准此通问何故要须依乐受上立坏苦耶答谓此
乐受是诸有情所乐着处名合生状故识诸有情如
是乐受不摄坏汝等有情云何执著为是识故故依
乐受而立坏苦言十一少分者此偏对坏苦明十一
支不对馀苦故言少分。
卷十 第 795a 页 X49-0795.png

【疏】大论等十云谓乐受俱行及非受俱行支一分是
坏苦者解云然大论即约依三受以立三苦谓乐受
立坏苦依苦受立苦苦依舍受立行苦也言受俱行
支者即是前说乐受与十支但行即除受支及老死
支也非受俱行支者即是受支此受支即不与受相
应受不与受共相应故故说受名非受俱支也今者
即取与乐俱行十支及受支总此十一支名坏苦其
受支亦名有乐故即依等故立坏苦故取受支也即
此唯识同。

【疏】言一分者即十二支通苦苦行苦坏苦今除苦苦
行苦唯取坏苦故言一分以下十二支通三苦除行
苦坏苦苦疏言一分亦准此说。

【疏】故彼第十云苦受俱行支至一分是苦苦者苦受
俱行支者即前说苦受与十一支相应唯除受支也
及非受俱行支者即是受支也受不与受相应故故
故说受名非受俱行支今取十一支名苦苦又苦受
支中亦有苦故即依苦受立苦苦故言十二少分苦
苦所摄言一分者准坏苦说。

【疏】又依三受别门者此依三受以立三苦舍受与十
支俱如前云十乐舍俱今者苦即依十一支立准除
老死老死位中无乐无舍今依舍受立行苦故除老
死支言如坏苦说者老死位中无乐受依乐立坏故
老死位中无坏今依舍立行故老死位中无舍故老
死位无行苦故云如坏苦说言前舍受俱行与乐受
卷十 第 795b 页 X49-0795.png
同故者前受俱门中十乐舍相老死位中无有乐受
等容舍故故云与受乐同故。

【疏】大论第十说所有二苦支者苦苦坏苦也意说苦
苦坏苦皆是行苦俱是有漏法故故此论云十二全
分行苦所摄有行苦支非是二苦支收者意说有是
行苦不是苦苦坏苦二义也谓不苦乐受俱支者不
苦乐受俱支即是舍受也意说舍受并取非受俱行
支总十一支少分立行苦非是苦苦坏苦所摄故。

【疏】及非受俱行支者意取受支受支不与受俱名非
受俱行支也故除老死老死位中无容舍以依舍云
行苦故除老死也大论与此文同亦云老死位中无
乐及容舍故言一分者对苦乐二受故名一分。

【疏】约相显时舍受位显者即依舍受立行苦相显也。

【疏】与二受时二苦相显者意乐受立坏苦苦受立苦
苦相最显也意说与三受相应立三苦相显故置与
字。

【疏】此约实体相显二位说支者何名二位一者实体
二者相显下自解之言实义摄苦如是者即相结上
所说苦义也。

【疏】且此论等中有二至多分者此释二位也一全体
多分摄三苦者此解实体位也意云若据全体论即
多分摄得三苦故论云十二全分行苦所摄诸有漏
法皆行苦故此约多分不妨于中亦有馀苦故论云
十一少分坏苦所摄十二少分苦苦所摄二相显多
卷十 第 795c 页 X49-0795.png
分摄三苦者此解相显位也意说即与舍受俱时支
名行苦故依舍受立行相状显故疏云即舍受俱支
等名行苦即取十支及非受俱行支即是受亦名苦
即十一支名行苦也馀二受俱苦者意说与苦乐二
受俱支名苦苦坏苦故依二受以至二苦其相最显
此据多分不妨于二苦中亦通行苦也且就二受据
相显别立苦故疏云馀二受俱苦名多分者如乐受
即十一支俱行及非受俱行支即是乐受支今亦取
也即十一支少分名坏苦除老死支若苦受俱行支
有十一支及非受俱行支即是受支取十一支少分
名苦苦也故相显位中依三受立三苦者皆依多分
而说。

【疏】十地第八云经曰者即十地论第八自引经明十
二支故云经曰。

【疏】彼论无解者意说彼论但言馀因缘分名为坏者
彼论更亦不解云爱取有生老死名坏苦。

【疏】瑜伽等说据遍法体正称道理者上来此论中所
说十一少分是坏苦十二少分是苦苦十二全分是
行苦者皆依瑜伽论第十说也故知瑜伽所说正称
道理。

【疏】因多种子隐而不论者疏中二解此是第一解也
据因中识等五及有支唯是种子无明与行并爱取
此四支半是种子半是现行故言因多种子隐不而
说十二因中有三苦也。
卷十 第 796a 页 X49-0796.png

【疏】或说果时即显因故者此第二解意云此十二支
因中亦有三苦亦有为法皆是行苦既与苦乐受俱
得有二苦故论云十俱等广如前说故前十支亦有
三苦。

【疏】谓有为法造作名行乃至随相增说者此文意解
云老死与三苦谓起之意。

【疏】造作义增当果本故者意说由无明而共于行感
招五果种子后时生老死果故说前七支为当来本
也。

【疏】谓受支体多起苦受至唯受支增者意说受支体
多约身受名受支不唯约第八相应受说所以受支
中得起苦受即苦乐受总名受支故说受多起于苦
者欲显诸受体中是苦诸支苦苦唯受增者意说诸
支苦皆由受支受取变坏故依触受支以立苦苦故
前后受以立苦也。

【疏】于熟变时此苦方起者意云于熟变时者谓有支
也以润六支合名有故此苦方起者即是生支也。

【疏】变坏名坏苦此说老死皆名坏苦者结能所支也
言坏苦亦尔者意云由熟变故名果于此位中受此
变坏名为坏苦皆随相增说此三苦者此总结上文
可知。

【疏】皆果法故者意说今时现在无明等是过去生死
果法也。

【疏】非为因义者意说但于招感即名为集非是观因
卷十 第 796b 页 X49-0796.png
义也。

【疏】苦集体是一物因果故说二者意云萨婆多云苦
集二谛但是一物为因边说集为果边说苦。

【疏】苦谛宽至皆集者意云苦谛宽一切皆苦故集谛
有有漏亦得名苦若据招后有报义苦非是集也。

【疏】集是有报义者大论五十五云问苦谛义云何答
烦恼所生行义问集谛义云何答能生苦谛义问有
漏不善业及欲界无明不善性可许能得异熟果集
谛摄若上二界无明唯是有覆无记并及三界正润
生爱取既是有覆无记性如何能得果熟果乃至集
谛摄耶答上界无明支其爱取亦能业故是集谛。

【疏】无漏二道种是道谛摄非缘起支者有二解一云
无漏见道修道名二无漏道二云或说有学无学二
道名二无漏道又云不然有无学是无无漏现行何
须置无漏种言既云无漏二道种明知是资粮加行
二道本有无漏种子今据此义受资粮加行二道名
无漏是道谛摄若大论第十至与此文同者疏所引
文乍读难解今具引之问几支苦谛摄及现法为苦
答二谓生及老死问几支苦谛摄当来为苦答识支
乃至受种子性问几支集谛摄答所馀支故五支是
集。

【疏】不尔识望名色至得为因缘者意云若不如前邻
次说尔者即识望名色乃至展转亦尔得为因缘也
谓约当生生老死果说为因缘也意说此识等虽不
卷十 第 796c 页 X49-0796.png
同前邻次说今据隔越说识等五支望当生老死亦
得因缘也即隔有支等名隔越也。

【疏】缘起经说生引同时者意云若巳被润识等即所
引识等种子能生支同时也。

【疏】今约种望种相邻支体者意说此中约识种望种
不得成因缘也如识种子望名色种皆非因缘也又
名色望六支种子亦非因缘乃至触种望受种亦非
因缘意云有支巳被润望生为因缘识等五支在种
位未润故所以望生等非因缘也若邻次说种望现
行得为因缘也。

【疏】此即缘起十地瑜伽不说业为识支因缘准此者
意云既不说业为识支故业种望识无因缘故准此
何故尔耶以性不同故。

【疏】现行行望行种识支故者意说云由现行行熏行
之种即唤此行种子为识支也故行望于识亦作因
缘前约性不同行望识非因缘今现于招感故说行
种名为识支有因缘也如下会违文。

【疏】此依别体非分位故者意云此唯识论中取无明
名无明支即不取馀法名无明支故所以无明望行
行望于识皆无因缘乃至行支亦准取业名行支亦
不取馀法名行支也馀者皆然对法论中即约分位
以明谓师无明俱时不有五蕴名无明支约此分位
故说无明望行得因缘又萨婆多亦约分位以明望
行得因缘明十二支也今即不尔故非因缘。
卷十 第 797a 页 X49-0797.png

【疏】彼论且以无明为首例馀亦尔者意云且以无明
望行有因缘例望于识亦作因缘乃至老生望老死
亦准此有因缘义且示其无明了。

【疏】彼论但言无明望色行至为三缘者意说无明望
色行但为增上缘以现之无明支望身语色行身语
色行既是色法不能缘前念无明即无所缘身语二
业既是色法不从等无间缘生故无等无间缘但有
一增上也。

【疏】望无色行为三缘者意说现行无明支望现行意
思业行支有三缘也谓前念现行无明引起后念现
行意思行支所以有等无间缘后念意思现行能缘
前念无明故得有所缘缘增上最宽其义定有问何
故不约无明能缘行乃至说行缘无明耶答今约相
生次第而说然心心处果必从境生今现行缘无明
即是无明能生行若说无明能缘行者即是行为境
无明却从行生无明缘行义即不成若许尔者岂有
者死与生为缘耶故知不尔。

【疏】谓有色望有色支为一增上者即是生支位中现
行色望老死支中现色蕴唯有一增上缘老死支中
色蕴既是色法不能缘前生支位中色蕴故无所缘
缘又色法不从等无间缘生即无等无间缘。

【疏】望无色支为二缘谓所缘增上者意云谓有色支
望无色支为二缘也即是生支位中现行心心所法
能缘于生支中现行色法即有所缘缘及增上缘也。
卷十 第 797b 页 X49-0797.png

【疏】无色望有色一增上者即无等无间缘色法不从
无间缘生故或无明望身语业亦是无色望有色也。

【疏】望无色为三缘至增上者意云说无色望无色为
三缘也即是生支位中心心所法望老死位中心心
处法老死位中心心处法能缘前生支位中现行心
心处法故有所缘缘老死位中心心处法从前生支
位中心心处所引生即有等无间缘又现行无明望
现行意思业并爱现行望取现行亦是无色望无色
也其现行意思业及取现由前无明及爱引生故皆
有等无间缘也亦有所缘增上义准可知此据实约
行心心所法及现行色法而作法也不约种子作法
即识等五种并有支皆是种子故也。

【疏】答依增上缘所摄乃至唯说增上缘者意说前七
支即是牵引因摄故对法云能引所引俱是引因若
后五支即是生起摄故对法云能生所生俱是生因
故生起牵引唯是增上缘者即是二支牵引生起因
也亦不是十因十因中牵引因生起因今通因缘增
上缘也。

【疏】无明望行爱望于取至有馀二缘者意云无明望
行有二缘谓等无间及所缘缘以前念无明为缘引
起后念意思业行支所以有等无间缘又后念意思
业行支能缘前念无明即有所缘缘爱望于取亦有
上缘谓前念爱支为缘引起后念取支有等无间及
后念取支能缘前念爱支有所缘缘生望老死亦有
卷十 第 797c 页 X49-0797.png
二缘前念生位中心心所为缘引起后念老死支中
心心所有等无间即后老死位心心所缘前生支中
心心所故有所缘缘秘八云问云无明望行既非同
类如何得有等无间缘答有二意一云理实但与行
俱无明为无间缘然行俱者业眷属故亦名为业故
说与行为无间缘二云同聚异体展转得作无间缘
故若如前解福不动行非无明俱如何成缘故后说
胜问如非福行既与无明俱如何乃云望行为等无
间耶答总依诸行说有此缘今此不唯望三种行皆
成无间望福不动成无间故非福应思详曰观后问
意其非福行既无明俱即是无明无明为缘答意可
悉今助一解前聚心品望后聚心品总为无间故无
明望行为无间缘不约别对后无明说由斯但说无
明望行为无间缘故无有失。

【疏】现行心能缘虑故者解云此中若现行心心处方
是能缘即果也所缘境即因也今行望识文即是能
缘心心所果其识等五支及有支并是种子既非能
缘故无无间及所缘也。

【疏】其果皆非现行心心处者即识有六种子也以无
间所缘缘共是现行心心所故论有望于生支爱望
于爱无等无间有所缘缘者意云生支位中现行心
心处能缘前有支故有所缘爱支故有所缘缘无等
无间者以有受二支是种子故。

【疏】如前巳说者即前说行望识等五支无二缘也。
卷十 第 798a 页 X49-0798.png

【疏】依因果前后者谓无明为因行为果乃至生为因
老死为果。

【疏】不如对法至非实缘起说者意说据相杂修缘起
说者按彼对法第四云如无明望行前生习气故得
为因缘由彼熏习相续所生诸业能造后有故当于
尔时现行无明能引发故为等无间缘由彼引发差
别诸行流转相续生故思惟彼故为所缘缘以此计
最胜等不如理思惟缘愚痴位为境界故彼俱有故
为增上缘由彼增上力令相应思颠倒缘境而造作
故如是一切随其所应尽当知。

【疏】异邻次若越次异顺次若逆次异不相杂乱实缘
起者意云今唯识中说十二支生邻次非超次超次
即无明望识行望名色等若邻次不尔唯是顺次非
逆次唯不相杂乱实缘起说不依相杂明也故异邻
即越异顺即逆异不相杂说言相杂故者即如上来
尅实出体以辨四缘又若实是支体即在十二支摄
若非者不在十二支收又于十二支中若是种即言
种子若是现行即言是现行此名不杂也若相杂者
虽不是支亦在十二支中摄实不是现行亦言现行
其十二中虽无因缘即说是因缘故对法说一一支
相望皆有四缘等此皆约分位支中相杂说也故对
法云无明望行为因缘者约杂乱以明之且如越起
者且无明乃至一切准可知者且无明望识唯有一
增上缘以是种子故乃至无明望受有亦然若无明
卷十 第 798b 页 X49-0798.png
望爱现行具二缘谓爱能超缘无明支即具所缘缘
增上可知乃至无明望取支亦然若无明望生老死
位中心心所即具二缘谓所缘增上以心心所超缘
无明故若望生老死位中色法唯一增上以色蕴不
能缘又以后作法皆准此可知也又行支望名色亦
虽一增上乃至望六处触受有生老死位中色亦然
若行望爱取及生老死位中心心所唯具二缘作法
如前又识望名色六处触受有支及生老死位中色
蕴亦唯增上若识望爱取及生老死位中心心所即
具二缘有支望生老死支位中色蕴有一增上若望
心心所即具二缘谓所缘缘增上此顺次中能约前
支与后支而作实缘也。

【疏】若逆次者亦有邻次隔越乃至馀但增上者今逆
次中有邻次超越且邻次者即将后支前支而作实
缘但除因无间唯约所缘增上辨者将生老死位中
色心与生支位中色蕴性一增上为生支位十色法
不能缘老死故无所缘若将老死位中色心望生支
位中心心所即有二缘生支位心等能缘老死故有
所缘若生支位中色心与有支但一增上以有支种
子不能缘生死故若有支望取而作一缘取能缘有
支故取与爱亦作二缘爱能缘取故爱与受受望六
处名色六处名色望识皆唯一增上若识与行支中
心心处得有所缘若行中身语色法即唯增上若行
与无明亦俱所缘增上此即逆邻次以辨缘义若逆
卷十 第 798c 页 X49-0798.png
次隔越者若者死支与有支唯一增上乃至将老死
与识等亦然以是种子不能缘故若老死支望取爱
行无明等皆具具二缘以取爱行无明位中有心心
所能缘老死故有所缘增上二缘。

【疏】邻次如对法者意云即对法云前支与后支一一
皆有四缘谓无明与行作四缘乃望老亦有四缘如
前作法皆约一一支分位相杂以明也。

【疏】超越与前实缘不殊乃至若约当生随其应者此
中超越若约实义识等五果唯是种子而说者即与
前不相杂乱实缘起支说即此中同前不相杂乱言
隔越者且如无明与识等五种但有一增上无明与
爱取生老死其二缘谓所缘增上如此等义皆前说
故云与前实缘不殊约识等五种子而说也若约当
生随其所应者此中意说即约杂缘起支说即约当
来生支位中有现行识等五果及有支故十二支皆
是现行即无明与识等五果及有支皆具二缘谓所
缘增上以识等及有皆能起缘无明故又无明与爱
取生老死亦具所缘增上二缘。

【疏】逆次之中有邻有间皆应思准者今逆次中亦除
因缘无间二缘俱约所缘增上作法问与前逆次邻
超越何别答前约不相杂今据诸支相杂以明故说
识等五及其支约当生位皆说为现行故前文云由
斯识等亦说现行故十二支皆假说为现行故十二
支逆邻次皆具二缘若老死支中色心望生支位中
卷十 第 799a 页 X49-0799.png
色唯增上若望心心所亦有所缘以生支中心心所
能缘老死位中色心故若生支与有支亦有二缘谓
有支能缘他生支位中色心故乃至行与无明亦具
二缘准前作法若逆中隔越者亦约相杂故十二支
皆具二缘谓老死与有支亦具二缘准前作法乃至
老死与识亦有二缘谓所缘增上作法同前。

【疏】缘起经下说此约增上说者然缘起下卷说十二
支唯有增上无馀三缘者据显相定有而论不相违
也。

【疏】然有远近等者意云缘起经中说据顺超中有远
近如超一二等名近若超四五等名远近者如无明
望触受等辨缘名远或超七八等名近或十十一十
二等名远准前作法顺中既然逆中超间亦有远近
准顺中作法。

【疏】然此中识等五依当起位诸支隔越乃至一一支
广作者然识等五及有依当生位生老死支说顺中
邻次即十二支具四缘等皆准前作法若逆中有邻
次隔越等亦准前说。

【疏】巳润识等五种是苦所摄者意云生等苦果是异
熟法即资识等五法所成故言润巳识等五种即巳
由自也。

【疏】行有是业道等者意云是道理义如云业道理烦
恼道理苦道理也不是游履义。

【疏】谓烦恼难业难苦难者今言难者即障难或是留
卷十 第 799b 页 X49-0799.png
难由业为留难故能缚有情不出三界也旧云烦恼
障业障报障障与难其义相似今据聊经论中名三
杂染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

【疏】乃言有一分者意谓有支中含识等五种及业支
今有支中明取于业故者言有一分不尔彼论应分
别者即应如此论中今别业有一分业瑜伽云业全
摄有者据业有说故不分别。

【疏】非如感业亦集谛者意云此惑业亦通苦谛亦通
集谛摄。

【疏】又为生厌不越惑业者意云若于三界不厌即起
惑造业若于三界生厌即不起惑业也。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十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