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686b 页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八本(上)
西京福寿寺沙门 如理 撰

【疏】二俱依止第八识故者即是五识及意识名二俱
依止第八也。

【疏】此句总通六识至释俱转者意说此依止根本识
一句通下三句明六识俱转义也。

【疏】云二句者即取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等二句今
唯论颂合有三句加五识随缘现一句也。

【疏】及无心之言乃至意得起失者颂中无心二字通
下四位应言无心灭定无心无想定无心睡眠无心
闷绝若馀四位不言无心者即恐同有心眠等意亦
得起为简此失故置无心之言乱犹恐也。

【疏】通故者意说阿陀那通凡圣染净位有然阿赖耶
识局二乘无学八地菩萨全无故。

【疏】根本者生之由始者解云始者初也即是根本义
即第八识生诸识之因由也又约生此一身之中第
八只得为生之初始不得将无始以解此始也即八
卷八 第 686c 页 X49-0686.png
识是无始也但约生现身一期分限之中以立终始
也。

【疏】除第七至缘恒无碍者何故但说前六转识亲依
第八不说第七耶今亲依意以第七与第八为俱有
依故不说亲依也以第七缘恒无碍者意说八七二
识相依而住缘恒有无障碍也。

【疏】又于至除第七者意云依彼前第二能变巳明依
彼转缘彼意所以此中文除第七也。

【疏】又解第八识至断有漏分位乃至影显文也者第
七八识并明断有漏分位者即如前辨初能变颂云
阿罗汉位舍即明第八断有漏分位又如前明第七
识第二能变颂云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等是明第
七断有漏分位不明起灭分位今六转识明起灭分
位故颂云五识随缘现乃至睡眠与闷绝等故知六
转识唯明起灭不明断有漏分位也今解云第七八
识一切时常行即无间断所以第七八识但明断有
漏分位不明起灭分位亦影显六转识亦有断时故
六识但明起灭分位亦影取第七八识亦有起灭分
位此前后论文影显也今言起灭者灭即是五位无
心起即是有识常现起也。

【疏】识皆共故者转识皆共依第八现识也问如何七
八二识有起灭耶答但据二识名名有起灭非据体
说以灭定中有净第七故故七八二识十地之中在
观出观皆有漏无漏等分位转变故约此名起灭也。
卷八 第 687a 页 X49-0687.png

【疏】即此一句通二颂讫者即此依止根本识一句通
此二颂此二颂中明六转识六转识皆依根本识故。

【疏】二同缘色境者即五尘俱名色非是同缘之色境
也。

【疏】若小乘五识有三类即以五四三缘而生者三类
者一者眼识为一类具五缘生谓空明根境作意二
者耳识为一类具四缘生谓五缘中除明暗亦闻声
故三者鼻舌身三识为一类具三缘生谓根境作意。

【疏】并无根本依者若前六以疏依以第八为根本依
若七八更互相依即唯名俱有依以第八为根本依
若七八者第七具三缘生者是正义。

【论】谓五识身内依本识二处问今言内外依何义明
答有义二释一云约十二本识意处之所摄故名之
为内作意法处故名外也云唯第八识若种若现生
根本故独名为内所馀缘非根本故皆名为外论依
后说。

【疏】彼经唯有五识至例同彼说者意云深密经中唯
说五识如水涛波随缘多小或俱不俱此论云谓五
识身乃至如水涛波随缘多小即例同彼经说唯于
喻等广说如经若尔如喻中更有镜面喻可须喻下
致其等字即举水波更等镜面只如法中但有五识
既举五识更无法可等何须法喻致下等字由此通
说致总等言故云此等法喻广说如经等。

【疏】前七识至独说五者此是难词五俱定有第六第
卷八 第 687b 页 X49-0687.png
七恒生故者是答词五俱定有意识意识必依七生
故说识如浪波七识逢缘即起。

【疏】乃至佛果五识势与因同者解言若佛果五识具
缘多小与因中凡夫相似又佛果五识多间断小分
相续以所藉众缘时多不具佛果位中肉眼亦具九
缘生既名肉眼云具九缘故若佛天眼即具七缘除
空明。

【疏】彼微细沉审者彼行相微细名沉审非谓审察子
细名沉审也。

【疏】或厌于心者即是二无心位也或异缘碍者谓馀
无想天等三位也。

【疏】故与前别者意云前解染一分不行不妨有一分
无漏第七今解但令识体转反成染净非总不行故
不同前染一分灭净一分在与前别也有云故与前
别者不同前第六识也以第六缘碍总不行故。

【疏】名常现起者意云八识相望第六识不同前五者
以第六识虽间粗动而所藉缘无时不具所以不同
前五识异后二者谓第七八二识行相微细多恒相
续第六多间断故不同后二除五位外馀一切时有
以名常现起。

【疏】取次第二翻下文云由斯颂中不说第六乃至双
结故者即论中第二翻解末云由斯不说第六识此
随缘现文亦应在论中第一翻解末亦应结云由断
不说此随缘现也今论中第一翻解不著由斯等言
卷八 第 687c 页 X49-0687.png
于第二翻解下方著由斯等言者为欲双结上二解
也。

【疏】不内缘种根理等故者种子根谓六根理谓四谛
理五识并不缘有云五识唯缘外不缘内种者以五
根发识道理斋等也。

【疏】或阙等时者意云根有阙时五识亦不起如在母
胎羯逻蓝位五根未具识亦不生或有生盲或耳聋
鼻瓮身风烦痹口爽等五识皆不起纵有色根或以
缘阙所以不起时多也。

【疏】根境等法者意说总缘理事意云前师将六识对
八七说解内外门者不得约理说于内门何以故以
五七八识同故者同缘事境生不缘内理生故若如
后师并六识自相说即得有内外门前五识缘外门
生第六识通缘内外门也方第六故者意说缘内外
门方是第六识也问前师许有内外门否答若约缘
理事内外门前师即不得有内外若但约八识分别
亦得有内外门即如五识缘外七八识缘内第六通
内外极成第一翻解是前师第二翻解是后师故论
文五识巳下是后师解。

【疏】等言摄故者论中生无想等等言摄颂下二句。

【疏】以想为生死之因者谓诸外道亦不立受思等心
所唯有想能缘一切境而取男想女想等故因想而
造生死业受生死身由此想是生死因所以外道偏
厌。
卷八 第 688a 页 X49-0688.png

【疏】虽总言六远三近一者即眼耳身三识二禅上无
故名远三一者第六意识此地方灭名近一问初生
彼天亦有许此三起何不名近答约地远无故名远
不据初生许起名近远也。

【疏】问于一切生处至一切支现行可得所者此中问
意于一切生处等皆具十二支以不言此下脱文三
摩体底者此云等至等至如前疏中巳解。

【疏】此师解五十九云至不应徵诘者即此师会后师
所引瑜伽五十九文此师云五十九说异生以现行
烦恼润生者据多分说非谓一切即生无想天唯种
子润生如说入见道巳即用种子润生随眠种子也
然初二果人亦以种子及现行润唯第三果人自地
满心用随眠润生以断欲界九品烦恼尽又未得起
初禅现行烦恼故唯种润。

【疏】又解五十六云至言为便故者意云此解后师所
引瑜伽文也彼文说后想等生便从彼没者意说死
巳中有心生名想生等是故后想生时是死巳后便
从彼天没非未死时即言为便从彼没故知死后中
有想生便从彼没也。

【疏】异生润生至如此外道命终时等者凡论异生皆
唯种现润今此。

一师从在无想天既初后无心明
知此外道等从彼天命终唯举前种子势分力故即
生欲界异生名唯种润更不起转识等即除此一类
异生外道馀者通二润。
卷八 第 688b 页 X49-0688.png

【疏】九种润生心者意说三界九地异生命终皆起现
爱润。

【疏】生巳之时便从彼没者意说本有末后起心名想
正生及至中有位其想起名生巳想既生巳便从彼
没也故疏云其想生巳方从彼没是此中意也。

【疏】虽与无心定为瑜至故得为喻者观此文意外有
伏难难若无想天末后有想者云何得与无心定为
喻耶故有此文然与无心定为喻者中间长时无心
定与无想定相似故得为喻以无心定中间无心故。

【疏】若诤生有有心者此言生有谓本有名生非是结
生名为生有以大乘宗第八结生无意识故。

【疏】法尔受生至本有初位者意云夫论受生初必有
转识也此非生有且一身中总分三有所谓生有本
有死有生有者即初一念托胎时名生有本有者即
从第二念巳去终至百年总名本有死有者谓正死
也今言此非生有者意说此转识初生有时一念未
起至本有初念时方起故此者此转识即于生有一
念此转识未有名此非生有也故本有初必有转识
起也。

【疏】然非即转识文也意说云法尔受生初有六识者
不通初生有即起识意通生有巳去本有初位也非
即次生有后第二念时者虽言六识本有初位亦有
不言次生有后第二念有也言第二念者即是本有
之第一念心也为对生有故所以言生有后第二念
卷八 第 688c 页 X49-0688.png
若伹约本有位即是第一念故意说六识此本有初
念亦未起也。

【疏】谓一期本有至名初位者意云于一期本有位中
分三位也即从托胎巳后经五七日有六识具足乃
至十年以前总名生有即二十年以去名本有死有
可知今言法尔受生必初有六识者意在于此不言
前生有及本有第一念即有六识在也谓生彼天一
期五百劫分为三分谓初分合一百六十劫以来皆
有心起又哲法师云设一期中十分分之初五十大
劫以来皆有心起也设极促仍二百年或五百年以
来有心若据生有本有初第一二念则说有转识者
即卵生等初受生时在母胎中第一念第二念及多
念以来皆无意识以是闷绝位摄故意说不如我约
一期分为三分说唯据一二念即许识起故有此失
也言先巳入讫者意说若先无心即合入讫何假生
彼天中方名入耶。

【疏】又非有未可起报心者意云报心者即彼天中业
所感别报心心所等意说此报心于中有末位未起
至彼天本有位暂起即灭依此灭位立无想天故知
中有但起润生爱等而不起于报心心所也。

【疏】由此得第六至名彼无心报者意云由生得异熟
无记第六报心灭故引得后念第六异熟无记心分
位即于此无心分位之上立彼无心报名无心报者
即业所感报心灭名无心报从前定因之所感故如
卷八 第 689a 页 X49-0689.png
前第一卷云无想异熟者即从此者名异熟报义所
感故名无想异熟故是假者不是第八异熟以不灭
故。

【疏】彼处转至巳不行者意云此止前师宗计汝若言
彼天三性转识不行若初生时彼异熟生无记心等
亦巳不行即彼天初位名无心者此牒他宗如何下
正难。

【疏】如何可言唯生得灭者此正申难也汝若言彼天
初位三性心不行者如何瑜伽论说于彼天中唯生
得报心灭明知彼天初位转识暂起然后灭也意难
云若彼天初位转识等总不行名无心者即瑜伽不
可说唯生得报心灭名无心。

【疏】设非唯至有心故意云此第二返解云设使彼天
非无记心但有三性心名生得者仍初生位有心故
成我义问前师计不言彼生得生性心如何将生得
三性心难耶答前师云若初生彼天时转识不行者
明知至彼天转识方始不行故知初生时亦得有心
也若尔如何名无想异熟耶无想异熟是业所感必
无记故。

【疏】虽知尔起将为胜者意云虽有如上所难之道理
仍得起又如萨婆多亦许多时故者此引例有宗许
彼处所生多时有想不灭。

【疏】此虽许有心至无记性者此明报体名异熟即是
无记性故也非是现起心皆无记也。
卷八 第 689b 页 X49-0689.png

【疏】即彼凡夫第三天处者指广果天是受果处也下
诸夫处其想粗动至下二天亦然者意云第四静虑
次下三禅天喜乐受想等行相粗动有变异故不可
于中受无想果其第四禅下二天想亦粗动难可伏
灭不可于中受无想报何以故以下二天中想胜难
伏故非于无云福生而受报也。

【疏】非是凡夫至无心果者意说无云天名下品熏习
福生天名中品熏习广果天名上品熏习意说非是
凡夫下中品熏习而于二天受色身无想果何以故
下二天非殊胜故明知返显广果天受殊胜无心果
者必是上品熏习若也下三禅中各有三天皆有下
中上熏习如初禅中梵众天名下品梵辅天名中品
大梵天王名上品馀第二三禅中三天皆然。

【疏】不于五净居至唯圣者者五净居是圣人居处非
凡夫所生也无色生者意说无有于无色界生者以
彼处无有此无想异熟果处谓无想果是色彼处无
色身故故疏云巳上无受无想异熟果处故或可无
受无想异熟处者简五净居不简无色界以五净居
是圣者所居非异生外道安置处问无色无受想无
色即不受无想报无色既许有受想应厌受想受无
想故答下地受想障定强厌下受想求无想无色受
想行相极微不可更厌求无想又无想天果界系别
故不可于无色界中受无想果。

【疏】非外道所生彼不知故者意云准彼文异生外道
卷八 第 689c 页 X49-0689.png
身在广果天中纵得他心智天眼耳等亦不知五净
居天。

【疏】然今即是定前至五十六说者此疏有三解此即
第一解意说若定前微微心时所熏得种子此种子
既是有心位能有势力即感彼天总报第八又即此种
子至无心位巳者复能感彼天中别报第六识即一
思能招总别二果此解未正取下第二解以为正义。

【疏】又解即是能引定思乃至二因果别故者意说此
思明利时微微心薰所得种子此既强感有力能感
彼天第八识总报有心果也又微微心灭位时所薰
成种此种子在有心位及以后至无心位时皆能招
别报第六识果以劣弱故若在有心位时能招彼天
之乎报第六识初起也至无心位时能招以后别报
第六识无心异熟果即有心能招有心果至无心时
能招无心果也。

【疏】前说即许一思招二报乃至理不遮故者即说一
思能感总别报是前第一解也亦得有心无心报者
此释一思感总别报所由也有心即是总报第八识
无记无心即第六别报异熟心心所不行者是一业
尚得色非色报者观此疏意文外有问云何一思能
感总别二报耶答既言一业招色非色果此一思感
总别二报于理何违色者五色根身非色者谓第八
识等。

【疏】后解二业至感于总报者意云此显第三解与前
卷八 第 690a 页 X49-0690.png
第一解别前第一解伹一思通招总别二报此第三
解即二因招二果如别报之因即微微心也感别报
第六异熟等如前说总报极成故此不说欲显定因
者即临入定微微心有云后解二业等者通取第二
解即三解中明后二解与第一解别所以也。

【疏】此会前唯有有色支言者此会瑜伽十文彼文约
长时总报身说言唯有色支不说以前今此中说一
思能招总别二报所以初生彼天亦有别异熟无记
第六识等暂起起巳即灭唯有色支此谓据一业能
招总别故兼说有心瑜伽约彼果长时故故唯有色
支亦不相违。

【疏】设云一期此同小乘者设说无想天一期总无心
唯有色支者且同小乘说六无非谓总无本识等。

【疏】如生北洲者至后业者意云如此间人先于此造
天业后造郁单越业缘此业强且次生报即受受彼
果巳命终然后方生于天中受彼先造得天业报意
说此人先受北洲业果后报方受天果今此无想天
有情亦尔此设巳先生无想天死巳后报生于欲界
以于先时有欲界业故其后报业等如下四业可解。

【疏】此义意云至必生欲界者意云如俱舍说云谓此
外道从无想天没必生欲界何以故以前修定之时
必造欲界善不善业问善业可尔云何定前造不善
耶答谓此外道邪见深故当修定时便谤释种无涅
槃执巳所学以为常胜由有此善不善业彼天没巳
卷八 第 690b 页 X49-0690.png
即定生欲界于欲界中或生六欲天中或生人中或
当生地狱等中也。

【疏】今此不同彼唯生报可作者意云今此不同者即
显大乘不同小乘也谓小乘计无相心必次生报即
受何以故彼计云修定时必更不退所以死后即生
彼天故云唯生报后报必生欲界可得如是说今大
乘不尔以修定时有退不退不者可同前说退者生
不定其义如何谓修定时若有退者死后或生欲界
重引现前既得定巳后方生彼天受生想果故疏言
此通后报即隔生名后报也既言通后报受果不可
说于无想天没定生欲界欲界或可无后报业故知
生彼天既通生后不定明知与小乘别也生者即报
也即次生是也后者即后报也即从此生更隔一生
后生方受名后报也不定者即不定报也云何名不
定答谓此人虽先得定后时退先修定定虽是无想
天因以退失故一向而不受果故名不定以次生中
定不受无想果故故名不定业如下解不定业亦同
此也。

【疏】生彼定中下三天亦无失也者意说若从彼无想
天死巳后生下无云福生广果三天皆得唯不得重
生无想天故上亦不生未曾修故。

【疏】虽牒一句至逐文便故者意云释伏难云无心既
通四位何故先解二定答逐文便故也。

【疏】不言于无想天无心至故须简者意云若无想天
卷八 第 690c 页 X49-0690.png
唯在广果一处有无想天不通馀处所以不说无心
言简若馀四位无心滥有心谓有心二定及有心睡
眠闷绝也今言无心简去有心故言及无心二定无
心睡眠无心闷绝等也然欲界人中多分由吃粘食
故有无心睡眠然亦欲天中亦有少分无心睡眠若
等活地狱亦有小分无心睡眠若馀地狱中即无无
心睡眠也。

【疏】无想类法者意云馀四位通有无心缘有心滥故
所以致无心言简无想天唯一处有又无法相类故
于彼天不说无心言也类相类义也又类者滥也。

【疏】伏遍净贪未染者若得初禅有漏定即伏欲界贪
若得二禅未至定能伏初禅贪亦不能伏自地二禅
贪若得第二第四禅有漏定即能伏第三禅贪不能
伏自地贪也若得空处有漏定伏第四禅贪不能伏
自地也乃至有顶亦然今偏言伏遍净贪者约地满
心为论又又下地贪等粗恶法必鄣上细妙定法所
收总伏下法得上定今但举遍净一处即得何须具
陈。

【疏】依二十法灭上假立者解云此无想定能令第四
静虑二十二法灭假立无想定二十二法者谓五遍
行五别境善十一及心然此定虽非心取专注一境
然令身安和故且名定问无想异熟依几法上立答
唯依意识中十一法种子上立谓遍行别境并第六
心王唯亦有眼耳身三识中各有一法灭然此三法
卷八 第 691a 页 X49-0691.png
非是四禅中法是他初禅下地法故故不取之。

【疏】修厌背想作意于所生起种种想中乃至于无想
中持心而住者即修此无想定时于色界种种想中
作厌背想厌下为苦粗障厌背而住谓无想定寂静
之处作欣想持心而住。

【疏】显扬第一亦作此说则以六行伏惑之法者虽外
道伏惑三界九地皆有然初修无想定远加行六行
伏惑若近加行即非六行伏惑既欣得第四禅上品
定即唯厌不欣意说远加行伏惑具厌欣二法若加
行但厌无欣必不言此由厌想欣彼果入者并约远
加行为语问所言六行伏惑行想如何答如厌下地
为苦粗障初禅为静妙离乃至起四禅未至定即厌
三禅为苦粗障欣四禅为静妙离巳上皆作欣厌行
相以求胜定。

【疏】俱舍云或无想者定至名无想定者者即是人定
名此人故依主释或定无想名无想定者显是持业
释无想即定名无想定故。

【疏】即命者以论下云通后报故者意云有诸外道于
第一生中修得无想定后还退失即于现身中更不
再得即便命终至第二生方始修得先第一生中无
想定至第三生方始生无想天受果此即是后报也
问何以得知答论云通后报故。

【疏】或多分者是中品摄少分却者是此品摄者然彼
天五百岁三分分之一分合有一百六十七岁若受
卷八 第 691b 页 X49-0691.png
一分岁是下品若受两分是中品摄具受三分是上
品摄或受四百五岁是中品摄或受四百岁巳来是
此下品摄。

【疏】据形色量与前别至仍此品摄者此据形色以分
三品不约寿量以分三品形色量与前别者即虽甚
光净而不最极虽有中夭而不决定不同前定当中
夭定不甚光净等故与前别形者长短色者颜色量
者寿量据形色分三品者有虽寿多而形色卑劣如
不甚光净等即下品摄有虽寿量小而形色胜前下
下品故中品摄或有形色极殊胜即上品摄。

【疏】二云或多分寿者是此品摄者意解云此约寿量
多少即名分三品不约形色也有虽形色好而寿量
少即名下品有虽形色劣而寿量多即名中品有寿
量极长者名为上品哲法师又解云即双取之有形
色劣寿量又少名下品有形色福胜寿量又多名中
品有形色极好寿量极多此名上品。

【疏】然约修至无失者意云修因既有上中下品不同
所感当果亦三品有异如论自明此即因果相称以
辨三品此约多人说有三根不唯约一人说也或根
不定但修有三者又不约根以分三品约修行分三
品也或有上根修下品定即名下品也或有上根修
中品或有下根修上品名上品。

【疏】然此受果至因修尔故者此义即是百五十二十
四说三品因又百五四有三说毗婆沙中释也由因
卷八 第 691c 页 X49-0691.png
中修定之时立誓愿云愿我生无想天中常立坐卧
亦如是发愿后生彼天中随因受果果有立何故不
举耶坐卧者也哲法师取坐者为胜有云由因中卧
修定受果亦卧坐立亦然有难此云因中立修因生
彼天中即常立亦应因中立修道后生人中应常立
坐卧亦准难故知但由因中期愿不同受果立坐。

【疏】彼第四定方便引者意说无想定属第四静虑所
由此定是第四定加行所引故第四收。

【疏】说此果所以即说所由者意云如前说果唯属第
四禅即是说无想定唯属第四定之所由也谓无想
果在第四禅不在馀处者下想粗动难可断故上无
想异熟处故此无想定应云下想粗动难可断故上
无想定处故故前说果即是说定所由言依地之义
者明二定所依处也稍广。

【疏】善定引微微微等心皆是有心定不名散心此有
心善定能引无心定无心定亦是善即此能引有心
善定既是第四禅系明知所引无想定亦在第四禅
非在上下地何以故下想粗动难可断上无无想定
故此释属第四定所由也与前报义同。

【疏】显扬等第五业乃至报时定不定别出故者意云
第十九九显扬论于第四报定业中权出二业一者
报定时不定如人合受善报时即不定或今生受或
来生受等二者时定报不定如人重报定于今现世
受若遇缘即受轻般若经即转重报人间轻受若不
卷八 第 692a 页 X49-0692.png
遇缘即不受也五业者一现业二生报业三后报等
四报定时不定五时定报不定等。

【疏】通后报者色界后起方受此报乃至处则不然者
如人先生欲界中得无想定于现身中即便退定更
不得定即命终生于色界四禅十二天处中随何天
处更受一身一身中又能引起无想定死巳即生无
想天即名后报且不要于色界十二天中须回生伹
随何天更只受一生即却得前定死巳生无想天处
即不然者意说但生在无想天无想天更不修想定
故云处即不然不同馀天许更修故得十二天者谓
三禅共有九天第四禅中三天谓无云福生广果故
都有十二天然上五净居非凡所生故不说也问从
无想天没生于何处答先于馀天中且别修殊胜业
所以从无想天没得生馀天中死巳还生馀天天未
尽许生故。

【疏】前欲界定是何报耶者问意云若前欲界中退失
无想定及馀定等死即未审此定四业中是何业为
是生报业为是后报业不定报业耶。

【疏】既言通退与小乘别者然小乘从若人中修得无
想定必不退大乘许退小乘无想定业是生报次生
即受故若大乘即通生报后报不定报等与小乘别
故论云四业通三除顺现受业。

【疏】有义虽通后报至不如人故者此师说无想定通
后报者如人先于欲界生得定后退失更不还修即
卷八 第 692b 页 X49-0692.png
命终还生欲界却坐得前生无想定从此巳后生无
想天名为后报言明六天不起者意说六欲天慧解
不如人故所以不起无外缘故者意云欲界退定生
下三定亦不起无想定以无外道缘故慧内解不如
人故。

【疏】馀下一切地者即是四禅谓四禅是四地也或一
切处者谓初梵众梵众天梵补天乃至广果天处地
即总名处乃别号故双举也。

【疏】先于此起者意说先于此欲界起无想定也。

【疏】故二力齐者意云若据后师云先欲界生定退失
巳便命终即生色界重引现前后生无想天受果故
名后报前师云先欲界退失定还生欲界重引现前
后生彼天受果故名后报与后师力齐何劳生彼色
界重引现前耶故云二力齐即二师道理齐。

【疏】虽知离染诸地皆然至亦得此定者此又意说地
者四禅地虽知四禅各能离六地染如初禅离欲界
染乃至第四离第三禅染即合生无想天但由熏习
修时有下中上不同若生下三天且修得无想天定。

【疏】又解下处不得离染齐故者此意说者无想天离
下三禅染即不得起此无想定下三天且离遍净等
染如何生中起无想定耶以一种离染故若退起遍
净等染必不得生第四禅若离下染即得无想定后
生彼天如何更生下三天处耶故下天处无得定义
故退定者必染起也不尔如何说名为退虽有二说
卷八 第 692c 页 X49-0692.png
前说为胜许下三更得此定故。

【疏】五十三说至非圣所入者瑜伽意说前无想定非
学所入非无学所入何以故此中无有慧现行故此
上有胜寂静住及生故者巳下与秘全同如求灭定
起无漏慧无想不尔故云无慧现行以灭定在无想
上名此上有胜寂静住上有无色四处可生名为生
也或五净居是圣者生处且名为生不能證得所未
證得诸胜善法者如阿罗汉必依灭定證无馀依无
想不然故云未證得诸胜善法或入灭定前方便中
先入色无色诸有漏定名證善法无想不尔由此多
因故圣不入。

【疏】稽留诳幼处故者稽谓稽迟留谓留难诳幼处者
妄诳他无真闻佛法名为难处故无想定是狂奇切
夫夫更更。

【疏】曾得未曾得加行得离染得者意云无想定是曾
得唯加行得灭定未曾得通加行离染得如馀处说
有云曾得无想定未曾得无想定皆是加行得非是
离染得虽离下三禅染若欲入世想定必须殊胜加
行方得无想又伏下染非即离染得不同灭定即离
染而得云非离染得。

【疏】六十六云至不得入者意说俱解脱阿罗汉方得
灭定唯慧解脱者不得灭定何以故以唯断烦恼障
不断定障故所以不得俱解脱者兼断定障故得灭
定问定障是何障所摄答障即受想受想能障定故
卷八 第 693a 页 X49-0693.png
二障之中所知障摄即定慧俱解脱名俱解脱也。

【疏】唯以义者解云此意说不唯阿罗汉中有慧解脱
不得灭定者即独觉中且有不得灭定者如部行独
觉等即此类许多出故。

【疏】今准此文至灭定者意云今准此中谓有之文二
乘无学中有得不得者故论置谓有之文也谓有者
不定之词若二乘无学总得灭定何得致谓有之文。

【疏】部行中乃至亦有不得通者即部行中有根钝者
则不得灭定虽修五通得巳遇缘还退失故或出无
佛世界无佛为綩没修五通所以不得若得漏尽通
则一切皆得若麟角独觉若三明不还四句分别六
通有次第定一切皆得也。

【疏】唯身證不还一人者意云有学中得灭定者唯身
證不还者得然不还有四句分别一身證慧非證二
慧身非證三身慧俱證四身慧俱非證于四句中唯
第三句得灭定问何故名身證耶答身證者从喻为
名譬如诸根取境时身根得境最极明利如摩缚等
亲受得尘能领受苦乐事今此身證不还亦复如是
由断定障亲證之故名身證不还慧俱證得定可知
问何故慧證之人不得灭定答慧證之人虽断烦恼
障而且明利谓由不断受想等定障所以不得灭定
以慧證疏远不及證身故者慧俱非證即是有学中
异生也。

【疏】巳伏或离无所有贪上贪不定者云若欲證灭定
卷八 第 693b 页 X49-0693.png
必须伏即无所有贪犹离也然后方得此定其上非
想一地贪断不断皆得定何以故以彼地中想极闇
劣行相微细无胜作用能为障所以断与不断皆得
灭定不同下地惑以粗动障定强故又当地惑不障
当地法故不断也问何故不言下地惑偏说无所有
处惑耶答且据极处而言无有下地惑在而能證得
灭定者也若要须断下诸地惑方得灭定者未审诸
地为总断为不断亦有伏耶答如论自说有二师解
问设不断下惑于理何妨答不然以下地法必障上
地法故下粗上细所以断下地惑不断当地惑。

【疏】若上若下皆能伏断者意云上者悲想地下者自
馀八地世道能伏其非想一地且用圣道断之然世
道不能伏悲想一地惑若圣道亦能伏断非想地染
入灭定也若尔何故论云上贪不定耶知不伏非想
染亦能入灭定答若下八地则定须伏断若退起无
所有处染退灭定唯欲入灭定时亦伏非想贪等入
定也非但伏染亦伏馀善心心所后若出灭定虽起
非想地染亦不退灭定故云上贪不定。

【疏】以灭定唯依非想定起故者意云如要断无所有
处贪者意显灭定必依非想地若所在非想染不定
必须断无所有处贪问要须断惑得亦有不断惑否
答言要须断惑得者约二乘等初修定说若菩萨巳
得定者亦不断伏欲界修惑伹作止息想须入断人
不同二乘谓菩萨巳断三界分别烦恼所知障尽巳
卷八 第 693c 页 X49-0693.png
得我法二空智故。

【疏】或观无漏心粗动者若二乘人欲起无漏心时必
生劳虑圣者患而生厌故观无漏心且是粗动故今
厌之同诸菩萨也。

【疏】二乘即除人空之染菩萨亦除法空之染者意云
问既言依有顶游观无漏加行心入此定者如何乃
言除人空之染且不得除法空之染耶又人执等先
厌于无漏前早巳不行何须重说言除人空耶应但
今说除生空无漏后智等谓厌无漏心粗动入此定
故答不然由二乘等于有漏我执等先厌作劳虑想
所以入生观谓生空后得智现前时又于此智生粗
动想欣求入定也今言入空之染断是双结所厌之
言也然菩萨除法空之染准二乘说若厌加行无漏
心即别作功德想止息想入此定故问所伏染者是
何识中染答六七识皆通二乘第六识菩萨通六七
识皆得。

【疏】对法第二乃至即以文为證唯有漏者若说巳下
即是安慧菩萨解其等七识唯有人执无有法执唯
是有漏不通无漏恒行一分者即二乘人无学入灭
定即无人执第七识全不行以七八二识一处俱故
虽全无第七为对第八故故言恒行一分即以此文
證第七唯有漏也。

【疏】若说至非全无第七者此文即是护法菩萨释也
即许第七识中有法执及通无漏也恒行一分若二
卷八 第 694a 页 X49-0694.png
乘入灭定即第七识中人执不行若一分法执在故
名恒行一分若菩萨入灭定即第七识中我法二执
双不行即有一分净无漏第七在非第七体亦无也
此解不对第八。

【疏】恒行染污心等灭故者此文总标也意说但此灭
尽定无心定灭受想定中皆灭一分恒行心心所也。

【疏】义以此定者意云今以义说此定有多名如文自
说若约主为名名无心定若约心行为名名灭受想
定若约心心所总灭即名灭尽定皆以义说名无心
定准之前即通约心心所名至如此中说者即前通
约心心所名者即前论云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
所灭立灭尽名者是也若约增强如此中说者即是
此论云由偏厌受想亦名灭彼定是也。

【疏】以修禅无色各义胜故如别立蕴故偏厌之者问
何故偏厌受想耶答以修禅时受想障定强故故云
义各胜故也舍色界中下受障定强如初禅出忧二
禅出苦三禅出喜四禅出乐故知受能为障修禅偏
厌下粗想亦尔舍无色界中想障定强故修无色定
时偏厌于想故云修禅无色义各胜故又如立五蕴
即受想二种别立蕴名谓受想增强故偏厌也且有
胜本立名义胜故且有云各别胜故义虽总通从多
本为定。

【疏】又以受是根为首至馀非根者亦灭者又约根非
根说受是根者即约所灭二十二根中受即是二十
卷八 第 694b 页 X49-0694.png
二根中五受根数为首者受后为根首也意说受根
灭时即善十一中信根无贪等之根勤根亦灭别境
中念定慧根同时心即意根亦灭问受是何法中收
答受是遍行中受根故汎受根灭馀根亦灭或可说
有巳知根具知根以此二根依信进念定慧等诸根
立故言以想非根法中为首若想灭时馀所灭二十
二法中非根法亦灭谓触作意想善中谓惭愧轻安
等别境中胜解欲等故说遍行中想与非根本之首
也更灭馀者自殊想虽不是根于上地中想为首等
由此义故二灭之时馀者并灭所以得名灭受想定
有无量门者据其前义以立多故云有无量门。

【疏】又解二乘七地以地前至何劳偏厌者此即问也
问意若二乘人及七地巳前菩萨由有有漏第六识
修禅之时由受障色界禅胜由想障无色界定胜故
所以别观厌受别观厌想以受及想障修禅无色各
有偏胜须别厌之名灭受想定如八地巳上菩萨及
如来即第六识常无漏相续更无别观修禅无色偏
厌受想以为劳虑何须偏厌受想名灭受想定耶答
有二义如疏自说云自在菩萨及如来恒无偏厌受
想二法伹有二义故亦名灭受想定一由心行故云
即灭之名灭受想定二由如来等内止息故故入此
灭受想定即总名无心定。

【疏】唯有现不成等者意云修习此定既许有退即退
现法现法者即现修定法虽先时巳得合复却退名
卷八 第 694c 页 X49-0694.png
现法准无想定说。

【疏】答以修习时有上中下者即第一解即约修习以
分三品若修上品定即名上品若修中品定即名中
品若修下品定即名下品。

【疏】其此性类有可退不可退至有别者此第二解即
约种类以分三品。

【疏】又解即以三品根为三品至修品亦别者此第三
解若上根修上品定不修中下品定若中品修中不
修上下若下根性唯修下品定不肯修上中下上中
品定疏有三解第三解为胜。

【疏】若练根巳而修习者即转成胜品等者大乘中练
根通有漏无漏或有漏练根中若先是钝根即具修
法义而今根纯熟名练根也或有言语迟钝类即学
论义决择而练于根或听闻法义披寻经论或通无
漏练根类游诸等至等成胜品即念下中根转成上
品等若小乘练根有学者仿前见道所断烦恼重引
一无间一解脱道现前若无学根练时即仿学前断
烦恼九无间九解脱重引现前名练根也云第二僧
祗者梵云阿僧祇阿之言无僧祇言数故秦言无数
劫。

【疏】故知二乘等至无漏入故者意云谓未自在位得
无所有处心后起一地入故故二乘人等唯得一处
得一处能超一处即得无处有虑超有顶地心入灭
定也然未自在者依瑜伽论唯超一地故将入灭定
卷八 第 695a 页 X49-0695.png
而从初禅渐次超一地至无所有处心而超非想入
于灭定名超一地若尔如何言依非想而入灭定耶
答依非想者说依非想心为加行入其超者不尔疏
有两释一云谓前超初禅等心巳后一二念即超悲
想而入此定非从初定即入无心以此定随非想地
加行心建立故此说次第入者二云虽超馀地心邻
以即此定仍定仍许依非想地想微细故问何故尔
耶答由先贯习故今直至无心虽以非想地为依然
更不须起非想心为加行此据起一地说也若据此
解如论言以有顶地游观无漏为加行入者依次第
入者说亦不相违。

【疏】瑜伽第十三不游观无漏言简者意云瑜伽有二
缘入此定一谓依非想非非想相而入此定即是依
有顶游观无漏为加行入此定也即厌粗相作细相
二云依灭尽相而入此定者即依真如相入此定也
即厌前细相成业论又摩诃俱瑟耻罗经亦有二缘
能入此定略纂十六右释此文一云谓不思惟一切
相者即是止息无漏故入此定也二云及正思惟无
想界入此定者即作真如相入此定也与瑜伽同既
云正思惟无想界故入此定者与正体智何别答此
是游观无漏心不同正体智恐有此滥故以游观言
简如何须依无相界相入此定耶答为欲发生无漏
功德而此定摩诃瑟耻罗者此云大滕盖旧云摩诃
俱痴罗讹也。
卷八 第 695b 页 X49-0695.png

【疏】又此无心胜定以下品有心胜定为先等者意取
非想非非想定心引起无心胜灭尽定问如何非想
地心名为下品胜定耶答以下对上灭定名之为下
品即如有顶游观无漏为加行入是也望前无所有
处心得胜定名非无心胜定引起有心定者此依次
第入者说若得自在起诸等至无间胜劣皆能相引。

【疏】非中间间起以下定行相不至微微心故者意云
亦非起悲想悲悲想定巳即中间间起下无所有处
定心方始入灭尽定也以下无所有处定心不能至
微微心故唯非想非非想心能至微微心也。

【疏】非相应者意说灭定不与心相应名非相应也是
不相应中收以不与心心所相应故名无所缘有云
由与烦恼不相应故者此上二句是总标灭尽定与
烦恼不相应也非相应故者即别显灭定难相应缚
不同馀心心所等无所缘故者显灭尽难所缘缚不
同善心等被贪等缘灭定不尔故无所缘缚又显灭
定非从烦恼生故不同世间法。

【疏】馀下七地亦得现前者意说巳自在者于四禅三
世色此七地中亦得起也。

【疏】次第入出诸定名师子嚬呻定者即是是欠去时
先两脚向前以后两脚向后蹴亦如人睡觉巳先欠
去也博两脚向前者学菩萨顺次入定如入初禅定
不出初禅定即入二禅不出二禅便入禅乃至从非
想非非想便入灭定由如师子以两脚向上复将后
卷八 第 695c 页 X49-0695.png
两脚向后蹴者由如菩萨迷次向下入诸定故如从
灭定不出即入非想非非想从非想不出即入无所
有处定乃至从二禅定不出即入初禅定由如舒脚
向下相似故次第入出名师子嚬呻也。

【疏】若菩萨起禅至集散三摩地者意云一切地入一
切地出者亦尔是总语于中有别意说从初禅一入
心于一切地心后出又于一地心入于一地心后出
如依诸禅心入于初禅心出等故名集散三摩地云
何名集散若依一地一心入名集于一切地心出名
散如以灭定为头入灭定不出入即非想非非想从
非想非非想不出还却入灭定又从灭定不出即入
无所有处定从无所有处定不出还却入灭定如是
从初禅不出还却入灭定即灭定为集馀定名散又
非想定为集馀名散亦尔又从初禅不出还却入初
禅又从初禅不出即入灭定从灭定不出还却入初
禅亦尔即初禅名集馀定名散乃至二禅等为显亦
尔。

【疏】对法第五至起一切地者对法会违也显一间者
即起非想一地而入此定故。

【论】云巳伏或离无所有贪上贪不定等也此约未自
在者说若起一切等至者约巳自在者说。

【疏】显扬十八至九等至者意云此引證證有自在者
起一切等至皆能出入灭尽定也九等至者所谓八
定并灭尽定谓如来大菩萨至不尔便违者意云此
卷八 第 696a 页 X49-0696.png
会违有二意第一会欲界心得入灭定第二会声闻
等得定超诸等至如显扬云曾贯习者从欲界心后
入灭定者不然但为如来及大菩萨所缘境界似欲
界故名有欲界心不是如来大菩萨等实起欲界心
以欲界唯是有漏无漏心若许起者岂如来大菩萨
有有漏心耶问所言似者云何名似答所变相分同
世间或可示现有贪嗔等心如爱语便呵骂调达等
其实除欲界巳外馀虽在何地心皆能为加行入定
问如来大菩萨既无功用如何有加行心而入定耶
答加行有二第一任运加行二不任运加行如来等
等虽无不任运加行而有任运加行故云虽在何地
为加行入定言且从极自在纯无漏为语等者此意
会瑜伽文今言超一地皆能入灭定者且约极自在
佛及菩萨纯无漏为语据实十地菩萨及广慧声闻
独觉皆能超定如大目连定中闻声即从无所有处
定心超入欲界心等若不许者即须违定中闻声之
文。

【疏】问既尔此为即是加行心地法为但依非想心地
法者此中问意既言从初禅心等加行能超入灭定
未知灭定为依初禅地等立灭定为依非想地立灭
菩萨等依一切地心而入灭定随用何地心为加行
即于加行心种子上立灭定不要别依非想地心立
灭定也准此义即今初禅等地并有灭定。

【疏】今释不尔对法第十三等说乃至解脱等者若说
卷八 第 696b 页 X49-0696.png
灭定依馀初禅等加行心种上立者不然对法论中
明八解脱处说灭受想解脱依非想处解脱故知灭
定依非想地立又此论亦云属有顶地。

【疏】以极微细故者意说此定极微细故不可细定依
粗地故所以但依非想地立。

【疏】论云微微心种上立是乃至入此定故者论中言
微微心心种子上立灭定者且约初修灭定者及次
第从初禅等乃至次第入灭定多分为言若久修得
自在者即从何地心皆能超入灭定又诸论伹言超
入灭定不言超入非想定心方入灭定耶知从诸地
心后真超入灭定有云诸超禅者如从初禅心直超
入灭尽定虽不别起非想地心入灭定然灭定仍依
非相地者即依昔时先旧有厌心种子上立也以初
修时皆有厌心劳虑种子故此中不依馀地唯有依
非想非非想地。

【疏】言依加行心上建立者乃至种子上立者解云若
初修灭定者即依未入定前加行微微心所熏得种
子上而立灭定若得自在者欲入灭定时即不作前
微微加行心但作缘无相界心而入灭定大菩萨不
假熏习故又佛无熏习故言无漏主彼心细故者意
说依彼地超心即彼地系彼心细者临入灭定心也
问佛大菩萨既不熏习入此定者未审灭定依何而
立答若自在菩萨等言入定时即作无相界想由此
心故即远引起昔时未自在时灭定前微微心种令
卷八 第 696c 页 X49-0696.png
此种子还有势力却有厌心防心功能令心不起而
立灭定亦如延命之法旧业名尽更舍衣钵滋益故
业还得引年此亦如是以定前无漏心远引昔时厌
心旧种令有功能防心不起建立灭定意说初修者
依定前微微心新熏种子上立灭定若得自在菩萨
等以定前无漏心牵起未自在巳前入时厌心旧种
令有势力防心功能即于此上立灭定也。

【疏】佛不起灭定现诸威仪者若佛大菩萨等许明日
后日有人来拟言说法现威仪等即便先入神境智
通作期愿言我言巳后七日或一年入灭定若以后
有有情来时我虽在无心定亦能现威仪说法化诸
有情既发愿边期巳即入灭定乃至明日有人来此
菩萨等虽在灭定中亦似有心定遂能说法现威仪
等故云不起灭定而现诸疏无威仪也。

【疏】灭定实从现行至而是非学非无学摄意云灭定
厌心种子从前无漏现行令是前现行无泽随熏种
随能得入定有学无摄但为此灭定极寂静无有进
趣又上息行相乎似于涅槃故不是学亦非无学摄
但是非学非无学摄以此灭定是不相应中收故不
同善色心等。

【疏】虽属道谛至故是非二者释外难难云厌心无漏
种子既是道谛摄如何灭定非是有学无学摄耶答
巳下不通恐脱字有以此无学摄。

【疏】不同馀种子彼非止息故者若学人身中种子有
卷八 第 697a 页 X49-0697.png
增进趣向故有学摄若无学身中种子先以进趣今
至极果更无法可进所以唤无学亦名息求故无学
身中种子据先进趣是无学摄未同灭定而无进趣
故非二摄。

【疏】通有为无至非二摄故者此文意说其非二法即
通有为无为就有为中亦通有漏无漏然有为无漏
通非学非无学者谓灭定是也意无为无漏亦通非
学非无学者即一切有情身中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是也此亦无进趣故以有情非是学无学故犹如学
无学人身中烦恼无记法等是非学非无学摄故学
无学身中所有所有漏善法及无漏法等皆是学无
学摄然忧苦根通有漏无漏能引无漏故故通学无
学学人身中有即是有学无学人身中有即是无学。

【疏】俗弟子亦色界亦有者谓上界那含得罗汉者皆
作俗人形相。

【疏】六欲天中文亦不说义即无违者意说天中有身
證不还亦令初修得灭定将为尽理且说人中者为
近故胜故文由未尽者论中偏说人中得者文未尽
也若兼说人天得者将为尽理。

【疏】然无欲界后起等者意说如今生中身證不还欲
界中初修得灭定若后生中更得即于色界中重引
现前何以故以不还人生在色界更不还于欲界生
故故从欲界终生上界得起灭定故云后上二界亦
得现前。
卷八 第 697b 页 X49-0697.png

【疏】此据未有第八识义至建立故者此疏文会瑜伽
五十六彼论云后于色界重得现在前者据未有第
八识义且言色界后起灭定不言无色界得起灭定
今于此会论说后上二界亦得现前者即据巳建立
第八识真实义说也。

【疏】邬陀夷经是此成證乃至非遮无色得入此定者
如舍利弗在大众中说灭尽定云如有不还先欲界
得灭定巳后超段食天生摩如摩天随受一天处则
能入灭尽后起段食天生摩奴摩天随受一天处则
能入灭尽定是时现沙弥在大众中闻舍利弗说意
成天得灭定沙弥谓言舍利弗说意成天即是非想
非非想天得入灭定时沙弥便对众中诃舍利弗言
上座不然舍利弗又重说起段食天生意成天随受
一处得起灭定时沙弥又准前如是再三皆言上座
不然旧经论中云摩奴摩天摩奴天者此言意成天
若新经论云末那摩末那者意也摩者成也即是意
成天意成天者即是化生有情随意而成故即欲界
六天色无色界诸天皆是化生皆名意成天若胎卵
湿生皆不随意成故然欲界虽化生有情亦名意成
今不取之但取色无色界诸天以欲界人天皆段食
今既云超段食天明知超欲界生色界意成天中言
随一故者意说邬陀夷经既云随受一处明知即是
随其何地所受一身即起灭定故知兼取无色界也
谓小乘不解此经即道沙弥是舍利弗不不是以沙
卷八 第 697c 页 X49-0697.png
弥意说不还异先于欲中巳伏上界无所有处贪而
得灭定不退定从欲界命经即超欲界段食天生悲
想非非想意成天中虽生彼天不得灭定以无色身
恐成断灭以邬陀夷不立第八识故谓小乘亦不立
第所以邬陀夷云是舍利弗非非者如何以小乘等
谓将舍利弗说不还果先于欲界得灭定不退命终
巳超欲界段食天生意成天即是非想非非想天中
得入灭定若先退灭定者后生色界中随生一天处
亦得起灭定者然小乘既不立第八故无无色非想
天中恐断灭不得灭定由此故道舍利弗非若大乘
中说如舍利弗道理是也沙弥理非且舍利弗意如
有不还果先于欲界巳伏无所有处烦恼而得灭定
后退起色界染即退天灭定即便命终生色界中除
大梵天及无想天以圣人不生故于馀天中随生一
处还得重引现前又若不还果不退灭定从此命终
后生无色界非想天中得灭定谓舍利弗解大乘知
有第八识故非想天中亦得灭定小乘不许故道非
也大乘谓有第八故云舍利弗是沙弥非问岂舍利
弗说非想非非想天名意成天耶答但总说亦不别
摄非想非非想处为意成天然佛亦不遮非想天不
是意成天由此大小二乘遂致纷纭于今不息。

【论】于藏识乃至不断灭故者论文断说定性二乘无
色界信有第八生无色界亦起此定不信第八识即
不起灭定。
卷八 第 698a 页 X49-0698.png

【疏】旧诸法师至此与彼同者意云旧师约建立名大
不建立名大小建立名小今即不然云建立者是信
有义如前何得知答且如大乘亦说小乘中建立第
八谓受乐欣喜阿赖耶等虽知如是仍有不言有第
八者生欲色界且处阿那故约二乘说信有者名为
建立若不信者虽巳建立以不信有故不名建立且
如大乘虽信有小乘而不将为究竟故知但约小乘
说信不信不约大乘说以极成故故此论与彼瑜伽
同准旧师不许无色界得灭定。

【疏】问若尔诸得此定至如何信有等者圣者问意云
得灭定者必是不还果巳去又生无起圣者即是定
姓之人必非不定姓圣者以不定姓圣人必不生无
色界故故定性不还随一天巳生之处尚不重生何
况生下故定性不生下也非不定性人先根熟佛不
救故者此者文意说若不定性人大乘根熟时佛必
救之若定性人大乘根不熟佛且亦不救。

【疏】亦非不定性人大根必不熟入无馀至依地者此
文意说无不定性人大根不熟入无馀依意说不定
性人纵根不熟亦不入无馀依言与定性人有何别
者意云若不定性人根必不熟入无馀依者未审与
定性人何别耶如瑜伽说又此彼定性人如何信有
第八识耶又菩萨必不生无色界若定性人信大乘
者应非是定性人若是定性人者如何信有大乘第
八识。
卷八 第 698b 页 X49-0698.png

【疏】答即定性中有愚法者至信小乘教者如法华经
云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即
法华论中解云声闻有二种一者定性虽信法华经
即不肯修行二者不定姓闻法华经即深信决定修
行若佛在世设有定性中愚法者亲闻如来说大乘
教悉皆生信亦不修行大乘也亦如大乘虽信小乘
不将为究竟故不愚法中亦有于无色界得起灭定
若佛灭后不愚法者生信愚法者不生信此第一解
中即半生信半不生信。

【疏】或此大意与五十六别等者五十六意据建立第
八教故一切皆起此定此据未建立阿赖耶识教故
生无色界不起此定。

【疏】对法第十云至不入此定者准对法第十文但云
多安住寂静异熟不入此定而无不字故疏主引文
错对法文意说诸弟子不还果等生无色界中由住
无色界第一寂静解脱殊胜异熟则多分不肯起功
用而入灭定欲得安住寂静异熟故故下界等皆有
反异受相应不名寂静无色不尔得寂静名此则引
对法文成此第二解故云更为此第二解或可不字
又分字即多分安等故误为不字有云疏主无错对
法云谓无色界不安住至不入此定者谓灭定位中
转识粗动想等不行是故异熟得寂静名彼论说不
信第八教故言多不安住也故无色界圣者不入此定。

【疏】瑜伽为胜者约定性中不愚法者缘信有第八纵
卷八 第 698c 页 X49-0698.png
生无色互得此定。

【疏】随此定所依断道究竟处说故者意说一切非想
地是灭定之所依处又若断有顶感而成无学故云
断道究竟。

【疏】有言法空至然等者古师虽作此说不然违唯识
论故即以此唯识论文为正。

【论】疏有义下八地修所断惑中等者论中有二师解
初师据摄论第三说五人得灭定论云要全断欲馀
伏或断者以有不还果故全断欲界第二师即约对
法第九四句中等者此师即约此义准说要断下四
地烦恼变等然后得起灭定问准论文云下八地修
惑中要全断欲馀惑伏断等者既言下八地中全断
欲馀惑伏断等者既言下八地中全断欲馀上断有
七地巳除有顶地故今何乃说云有八地耶应言上
地惑或断若上七地惑即伏其有顶烦恼世道不能
伏故若无漏圣道亦能伏有顶地烦恼。

【疏】此俱障障定强故者意说定障是欲界下劣喜乐
异熟生受为体即此受与此二性烦恼俱起由此障
定力强故下劣受为正障烦恼等为助障。

【疏】又何不断六品等初二果人得者意云初二果人
既断六品及见道烦恼皆尽何故不许得灭定耶即
从初果至第二果故名初二果非是初果人能断欲
界修惑六品也或可文虽是总意问第二果也。

【疏】唯说不还等五人得故者谓不还无学独觉菩萨
卷八 第 699a 页 X49-0699.png
如来其不还中取定分解脱身證者无学中取俱分
解脱者不取唯慧分解脱者欲界初修故者意说初
修唯在欲界人中后上二界亦得现前。

若尔对法
第九四句中第二句乃至不言巳得初定等如何通
者此中问意即是第二师难初师云不断下三禅烦
恼得灭定者何故对法第九四句中云得第四静虑
方得灭定不言得下三禅定而得灭定耶其四句文
广如对法及别秘具出抄叙。

【疏】答彼不言唯依得第四定至故有何妨者初师解
云彼对法不言唯依第四禅得灭定亦不遮下三禅
于不断烦恼不得灭定故知虽不断下三禅染种俱
伏下三禅染现亦得灭定故有何妨。

【疏】馀上五地或伏断者谓上四地即用世道伏若上
第五地用圣道断也世道不能伏有顶惑故。

【疏】下三定等中定障苦乐等变异受俱者欲界中有
忧苦变异受下三禅中有苦乐变异受俱惑种能障
定也意说受俱烦恼及种皆能障定如不动无为不
依下地立者意说不动无为灭乐受得下地不然以
乐受多动勇身心所以灭乐受及想法应立不动无
为故不动无为不依下三禅立依上地立今灭尽定
亦尔下四地烦恼繁杂障定强故要须断方得此定
后起通上五地初起唯在于欲人中慧解极猛利故。

【疏】即以第十对法四句为證者即此前引对法第九
四句中云谓诸圣者以得第四静虑不求生无色界
卷八 第 699b 页 X49-0699.png
等得入灭定既言得第四禅即断下三禅中烦恼种
尽也据此文證即第二师胜亦有理者如不动无为
不依下地立者断其理也。

【疏】有人欲明初二果至證九定故者意云如有人欲
明初二果伏得灭定者有其三失且汝计初果断三
界分别惑尽用世道伏欲界修惑九品或初禅九品
乃至或无所有处九品伏尽得灭定者不然又第二
果人断欲界修惑六品尽又伏欲界下三品惑乃至
伏无所有处惑尽得灭定者然今难且申三失且如
初二果有欲界中不善及无记二性能障定者尚未
断尽如何能入灭定耶又下三禅中喜乐变异受等
亦能障定亦未能断云何初二果得灭定耶是为一
失又难云既言初二果人得灭定者亦应于二果上
建立身證那含二失又难云既初二果人得灭定者
亦应初二果人得證九次第定三失既有三失道理
难成故初二果不得灭定。

【疏】此意即是所巳伏种虽退不退乃至未无漏道断
处受生者意云如不还果人欲界惑全断就上八地
中除非想一地断与不断皆得此定馀七地烦恼要
须伏或断方得灭定意说不还果人伏初禅等烦恼
唯有种子在若退起初禅现行烦恼命终生初禅者
即以种子润生上地准义若退起烦恼应用现行种
子合润唯诸家解亦有此理既退灭定起烦恼何得
不用现润耶若不退起现行烦恼者即初禅有惑种
卷八 第 699c 页 X49-0699.png
在未被无漏道断即于一巳伏种之处即亦唯用种
子生于初禅就初禅中有三天若当于三天中生不
妨用现行润以自地死生自地故若生第二禅必须
起无漏道即断此初禅种子用当生地种子润生第
二禅馀地皆尔故无生上却断下失。

【疏】若尔异生应唯种子润者此中难云圣教说入见
谛者用随眠润生即初二果人亦以现行润者圣教
说异生用种润亦可异生应唯种润。

【疏】然异生现行润六行不伏爱等现有既得生者难
云圣人言种润虽有其种应生上界意云如异生身
在下地起六行伏惑道唯能伏下地修道中迷事烦
恼痴慢等然不能伏分别贪爱及细俱生身边见等
虽不能伏然为伏馀迷事惑故故起上地烦恼向上
地生故例云圣人不断下种应得生上界以异生润
藉伴乃至得上生者此文意说如正润生烦恼即是
修道中俱生迷事贪痴慢等异生身在下地以六行
道能伏虽有下地馀见道贪爱及俱生身边等不能
润生故得生上地无馀惑伴者无俱生迷事惑也。

【疏】圣润生不藉伴有种不上生者解云其人唯种子
润不藉现行为伴方始润生故唯种润即生巳伏烦
恼地即便受生若初师即初禅巳伏有种之处受生
不生上非想地若准第二师断生第四禅巳伏之地
有种之处受生不生上非想地故无生上却断下失。

【疏】以圣者善业胜必决定乃至应强异生者若在凡
卷八 第 700a 页 X49-0700.png
夫位所造善业后时所受得果一倍劣也又从凡入
圣即此业受果比前凡位一两倍胜也此亦如是然
圣者用种子润者以善业强又用无漏滋润有漏种
子故唯种润若异生善业劣又无无漏资故通现润
若不尔者圣者种子应强异生。

【疏】然不还者如处不还一地之中乃至必唯种润者
此中意说如不还果先修得灭定后时退灭定起初
禅等染命终从欲界死生他初禅地梵众天唯必种
润以断欲界惑尽起满心故故唯种润虽生梵众天
中且不断梵众天等烦恼从梵众天没生梵辅天即
唯现行润谓此治道未满故即从梵辅天中而断初
禅惑尽用二禅种子润生他二禅小光天中既是初
禅地漏心唯用种润生虽在小光天中亦不断烦恼
要生极光净天中方断二禅惑尽生第三禅小净天
乃至三禅四禅等亦然意说自地诸天即唯现润若
生他即唯种润若从第四禅生他空处亦现行润以
退起烦恼故巳上皆现行润瑜伽但约断欲界惑得
对治道圆满生色界唯种润为语今此论亦尔若不
还果若生自地三天及他地等得起灭定更不退不
起烦恼者皆唯种润。

【疏】馀二句可知者有在下地断下烦恼如第二果及
第二向并第三果人身在下地断下欲界烦恼證不
还果也有在上地断上烦恼如上流般中般生般有
行般无行般等皆自在上地断上烦恼證无学果。
卷八 第 700b 页 X49-0700.png

【疏】然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依断受建立择灭一分
者意说若伏染受等所得无为但是非择灭无为何
以故以不断种故若断受种等所得无为即名不动
无为及想受灭无为亦此无为是择灭一分以断种
故不可全是择灭所摄以择灭无为通断多或立多
品择灭无为今既约断受种等立无为显知不动等
是择灭一分此中意云若伏下二禅染得非择灭无
为若伏第三禅受等染法得非择灭不动无为意说
此不动无为是非择灭一分以一切法缘阙不生立
非择灭摄今受等一分不生故不动无为是非择灭
一分若断第三禅受等种子即得不动无为此无为
是择灭一分故不动无为择灭摄有之断第三禅乐
变种等建立不动无为及得一分择灭无为以断一
分受等得故若断第四禅染等唯得择灭无为不得
想受灭无为若断无所有处等唯得择灭无为不得
想受灭无为若断无所有处以来烦恼尽得二无为
谓想受灭无为及择灭无为一分或可想受灭无为
即择灭一分摄如前说。

【疏】若伏下八地或五地等者意说即前二师伏八地
五地惑也谓形于灭定并名为下若伏八地二种无
为皆非择灭摄以不断种故若伏五地唯想受灭无
为不得择灭然不动无为择灭所摄以下四地惑并
皆断故然疏文总语应如是说捡论文等二师义有
疏本云一字者错也合为八字正。
卷八 第 700c 页 X49-0700.png

【疏】非非身證慧解脱等者意云先得此定后回心即
得者但是身證不还及俱解脱等不是非身證人及
唯慧解脱者何以故先未得故。

【疏】或有一类七地等者意说非增上菩萨不怖烦恼
起惑利生至七地满心方能永伏一切烦恼而得此
定故言一类。

【疏】即摄论说菩萨后得智中起烦恼者问后得智既
是无漏如何起烦恼智并俱时也有云或是后得智
俱时五识相应烦恼若尔云何无漏引起不善烦恼
耶答以故意趣而无染想亦得俱名以不增漏故名
无染想。

【论】疏有从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烦恼如前第三卷引
者如前第三卷云有义初地巳上菩萨巳證二空所
显理故巳得二种殊胜智故乃至如阿罗汉巳断烦
恼等。

【疏】又解或虽悲智等者即一人身中悲智齐等意说
此菩萨虽有悲智齐等由怖不怖种性别故所以烦
恼有起不起若怖烦恼者伏不令起恐为过失故若
不怖者故令起为利生故故伏不伏有此差别故伏
者初地即得此灭定若不伏者至七地方伏而得灭
定。

【疏】有圣者者有凡夫者故意说二乘回心有是圣者
即从初果至无学以来是圣者回心有凡夫先是二
乘种姓修小乘行至小乘中善根位未證初果即便
卷八 第 701a 页 X49-0701.png
回心此是凡夫回心菩萨。

【疏】即成佛者先巳成就乃至圆满成者若佛先于十
地因中巳得灭定今初成佛时即名成就于成佛时
即舍却二乘位及十地中所有劣无漏及劣灭定巳
即初成佛时得未曾得最上殊胜灭定也。

【疏】若随二师三乘至皆如理思者此明定人数不同
若大乘有顿悟菩萨在欲界得通十地皆得若渐悟
菩萨通欲色二界得及通地前地上皆得先巳得故
中间有未得者先未得故若独觉中即麟角独觉唯
于南阎浮提出现出世中得灭定亦不向馀三洲及
上界得定也以不向彼出世故即唯一人得若部行
独觉亦不至于天上唯除北洲于馀三洲出现得灭
定若声闻乘约处分别即人中除北洲馀三洲得并
六欲天得全九处得于色界除初禅大梵王天及除
无想天馀合有十六天得若在彼得果者皆得即是
身證不还及俱解脱者及无色界四天亦得都计三
界合有二十九处得灭定也以此二十九处皆有不
还罗汉果等约地者即约九地分身即二十九处是
也根性者即圣者皆有上中下也九品者约断初禅
一品染伏馀八品染及上馀地染而得灭定为一人
如是乃至展转断初禅九品染伏上地染得灭定者
为第九人如是断二禅中九品染亦有九人乃至断
无所有处九品染皆然乃至断有顶地九品有九人
得定亦然故云九品此依初师说若依第二师说如
卷八 第 701b 页 X49-0701.png
不还人断下三禅染尽未断第四禅中一品染此人
即名第四禅具缚人乃至断第四禅九品染得灭定
为九人乃至非想地亦然故第一师约八地之中九
品地地皆有九人若第二师约五地之中九品地地
皆有九人得灭定若约上中下根性乃有多种也言
定不定者即显定得灭定也即身證不还俱解脱麟
角独觉及部行独觉十地菩萨皆得灭定不定者得
如二乘慧解脱及非身證者或不定者意说不定性
人得灭定也。

【疏】谓前六地中共声闻乃至能入此定者若前六地
菩萨依悲想地缘悲想四蕴有为行能入灭定即前
六地中菩萨共声闻同作有为行能入灭定。

【疏】于七地中能念念入此定乃至离诸法有无想故
者此第七地菩欲入灭定时缘无相界无为真如相
离有无相方入灭定不同声闻也声闻不能作无相
界故但作缘有为依悲想处相入灭定也故菩萨依
后得智中带相缘真如入此定也云何得智带相缘
如答以后得智中入灭定故。

【疏】若决定性至十地皆得者即总是一段义意说决
定得定人名决定性非是二乘定性名决定性也即
通顿渐决定故或唯说顿悟菩萨。

【疏】如楞伽说初地等乃至名缘有为行者此文意云
彼经中说初地等而得灭定亦会此论中有从初地
而得灭定文。
卷八 第 701c 页 X49-0701.png

【疏】即大论六十二据念念能入至无相违者此会经
论不同所由瑜伽约念念能入故说远行地菩萨方
能入灭定楞伽据定得而论故通十地亦不相违。

【疏】虽瑜伽八十说入无馀依缘无相界入此灭定至
无违者此会意云取彼菩萨真缘无相界入灭定者
不取其似故除定性声闻以变相故者八十义不相
违也菩萨二乘虽后得智变变有亲疏故分真似今
更一释七地巳上缘无相界反相缘不尔便非依后
得智而入灭定然二乘者不能念念入定故不取之
不同菩萨能念念入是故偏说亦不相违。

【疏】大论第十二说至何心皆出者此问意云入灭定
时无有分别既不云我当入定我当出定正在定时
心寂静故远离加行将出定时心先灭故亦无作意
云何能出答先于期心善修治故若有诸行诸状诸
相能入于定能出于定于彼修习极多修习由修习
故任运能入任运能出释曰由修习力虽无分别而
能任运出入此定先由修习有心定故有诸行相状
入出于定诸行相状者解云如欲入定加行心时于
诸心心所诸行相状而生厌离能入灭定若出定时
由有三种触三种境为缘能出于定故云皆同诸行
相状能出入灭念意说由多修习离心等加行力故
能任运入出或可此据自在者说若未自在亦由期
愿而方出定今观此文通诸久习大论言先期心是
初业者善修治故是久业者据胜但说久修习者初
卷八 第 702a 页 X49-0702.png
修者略而不论。

【疏】又说出定时触三种触谓不动触乃至三灭境等
者此中即约出灭定巳缘三种境触三种触触者即
是第六识相应触触对前境故名为触非是身识触
触尘境名触身识不能入灭定故唯是第六识能入
灭定故顺配云不动触即配有境有境者即五根能
有色境根得有境之名意说昔我见依此根境起执
今灭定既断我见依此根不为见之所动名不动出
定心缘此而出名不动触触不动境故无所有触即
配境境境境者是根境出定心缘此而出此境是出
定根境之境意说此说无有法执出定心触彼当出
名无所有触无相触配灭境无相者即是真如灭境
即是灭谛也出定心之所缘对此境名无相触或逆
配云不动触即配灭境无所有触即配境境无相触
即配有境也又依娑沙一百五十三问如是三触有
何差别彼有四说第二说云空是不动触无愿是无
所有触无相是无触依三解脱门以配三触馀烦不
录更有分别如枢要说有云有境者即五蕴名有境
此出定心缘有境立不动触不为我慢之取动故境
境者谓五尘五尘体总是一境又五识各各别取亦
名境故重名境境出定心缘立无所有触初入定巳
断贪等后出定无有贪等无所有但有心心所想应
触馀者同前如未自在菩萨依前二境出定若自在
菩萨依后境出定。
卷八 第 702b 页 X49-0702.png

【疏】问非有漏心别境五皆起如何唯二十二者此中
问意云如有漏五别境或于所乐境唯起欲或于所
执境有定无慧或有慧无定即五别境不并起如何
灭定灭二十二法为体耶答有漏不俱行相别故无
漏可然于无漏位缘境五常具足于一行中修一切
行故。

【疏】一曾得未曾得佛于何时得者意云佛得灭定亦
名未曾得如佛馀善法及染法旷劫巳来百回千回
得故则名曾得善恶等法自未来出生相时即起法
前得及依至现在即有法俱得此善等法即名曾得
以先法前得起时前巳得故今又重起法俱得故名
曾得若灭定旷劫巳来未得故名未曾得以于未来
无法前得故若灭定依至现在唯起法俱得只是一
重得但名未曾得新新得故为无法前得故名未曾
得若依至过去唯有法后得故佛灭定名未曾得也
今此文中剩一字巳下既无二字故知上文不合置
一字又此一字应是以字以曾得未曾得等又此曾
得未曾得义前说第七识二定證中解捡叙又佛灭
定有离染得不同馀圣唯加行得所以偏问答佛者
据圆满更为论虽在因位时巳得然未圆满至解脱
方始觉圆满。

【疏】出定由先期愿者若欲入定时要先邀期或经七
日十日乃至一日一劫等方出定谓由先邀期日满
即便出定。
卷八 第 702c 页 X49-0702.png

【疏】谓有极重睡眠等者自有二种谓轻及重若轻睡
眠是不定数如诸论说闷绝即是第六意识心心所
法故大论云闷绝是意后不共业故。

【疏】大论第一说闷绝是意不共业即由闷时唯有意
识者若约起闷绝之时即唯有意识巳后极重闷绝
时即无意识大论约初起闷绝时有意识即说闷是
意之不共业有十五种分别所缘审虑所缘醉狂闷
觉梦醒发业能离欲能离退断善续善死生。

【疏】以触末摩者末业者此云死穴亦云死节故顺正
论三十云末摩无别物身异支节触便致死故人身
上有一百二十八死节若触此死节即闷绝生也如
圣者善解脱死节伹触著死节闷绝也不假绝及扶
而得物也。

【疏】闷即触处闷也者此闷即是二十种触之中之闷
也二十种触如下广释。

【疏】或唯有意识名意不共业者此解有心闷也先有
五识当闷之时唯有意识名意不共业也亦不是心
所虽有心闷闷仍不是心所法也若至无心闷位即
名极重闷绝。

【疏】不如睡心所能引分位生者意云且如闷绝之法
要藉风热等故方有闷起无缘不起其睡眠设无风
热等故缘睡亦得生如因段食疲极惛沉等为能引
于所引身心分位亦得有眠眠是心所法不同于闷
者云不如睡心所能引分位生者意说此睡心所能
卷八 第 703a 页 X49-0703.png
引即于此能引为分位至极重睡眠无心位故假说
为眠眠其实无心不名睡眠也故说能引睡眠为心
所。

【疏】舍诸所作者如人正营作时无眠而以事毕方起
睡故意说此等十种皆能引眠。

【疏】实非眠者若有心眠可得名眠若无心时不名为
眠即假名眠。

【疏】谈者如人心穴门积淡饮非吐痢气拥致闷。

【疏】神力所引者如被鬼神力所加亦令心闷绝如方
等经云诸大力神等白佛言若有恼乱读经者我当
以打此人令死或至无心即是神力念其闷绝。

【疏】或此俱是触处少分者是第二复次解巳前是第
一解或二俱是十二处中触处少分睡为疲触闷即
闷绝即是二十种触中触处上触触尘上触者皆依
四大上假立然此论中说是触尘少分且约欲色二
界中闷绝说不约无色界说以无色界无四大上触
故问无色中有闷不答无色亦有死生等闷故意不
共十五种业中亦有闷也故知闷有是触尘者不是
触尘也问唯识后解睡闷皆用触处为体未审论中
初解睡闷以何为体耶答如下自解。

【疏】谓若有心之时至是触处少分者此明闷以触为
体所由也。

【疏】或有心之时至故名眠者解无心眠以触为体所
由也。
卷八 第 703b 页 X49-0703.png

【疏】又至至处少分者意说此疲闷二触唯是第八境
何以故微细不觉故意说极重睡闷既无心时即名
微细不觉即用疲为体故第八缘又测云然此触处
是第八相分七不缘彼六不行故有云第八不缘此
疲闷二触何以故以二十种触皆是假法但依四大
上假立今第八但缘触等所依四大种不缘于触胜
解引即总二言触处少分者指此论中或此俱是触
处之文。

【疏】前别解二即取无心至为此二体者论中前解无
心睡闷即依色身根尘分位上立此无心心既不行
即取色蕴为此无心睡闷体也不同后解以后解唯
取触尘为体故。

【疏】何以不尔者此问意者何以不说死生二位耶既
说无馀依亦合说死生二位故。

【疏】应说八位名无心故者此答前问若如前师说死
生二位者瑜伽应说八位无心也。

【疏】即一相违释者捡馀本无一字或论文意有二第
一显相违释第二明不说入无馀依所由今且释显
相违释故云一也。

【疏】粗浅法者意说睡眠闷二法是粗浅法故佛八地
皆无有也说有皆示现非实为方便教化示同众生
疏作财字者错也。

【疏】此中三乘学无学三界等分别皆如理思者馀圣
有后三佛八地唯有一灭定三界者睡眠在欲灭定
卷八 第 703c 页 X49-0703.png
在非想无想天及定在色闷绝遍三界三界有死生
故故死生皆无心无心即闷绝摄不尔五位无心摄
法不尽。

【疏】因辨六俱说八俱转者然颂文中本据明六俱谓
五识随缘现意识常现起等是今乘文势便故亦说
八识俱便此是故八识等文即是明八俱也。

【疏】即萨婆多等发智本师难者然本师者即是迦旃
延也难者即发智论中而有问答云何不现在多识
等皆是发智论中问答疏浅也乃至此论文等以来
并是发智论文故萨婆多等立一有情唯一识起不
俱起故今迦旃延时自宗义以难大乘小乘云若多
识转如何得说唯一有情故此论文即根本萨婆多
义问发智论是谁造有说是佛在世之日迦旃延造
有说佛灭度后有迦旃延造是萨婆多本宗之义。

【疏】若上他界分乃至无色界亦尔者如身在欲界圣
得上色界定若入他分上界定时如何说此人为自
分欲界有情乃至无色界准此难又如身在欲界入
无漏观无漏观现在前时如何说此人为有漏有情
应是无漏有情。

【疏】顺正理师义情者是识乃至有前后识故者顺正
理师解有情谓命根情谓情识即命根能有此情识
故名为有情设无心时虽无现在识应命根尚在能
有过去未来识也前即过去后即未来故云命根能
有前后识。
卷八 第 704a 页 X49-0704.png

【疏】此共小乘所许为论者今此论云依命根数立有
情者此共小乘所许依命根立有情为言也种子能
有第八识故是种子假立即是论文中云依命根故
命根是假依种子立也后是现行实法者即是论中
立有情或依异熟识异熟识是现行识即是实也。

【疏】二依多少立为有情者意云依此种子现行二法
寿命多少而立有情也问何故不依馀识立为有情
而但依第八者答彼以但恒时唯有一第八故馀识
并有转变间断故。

【论】一身唯一等无间缘如何俱时有多识转者意云
小乘依自宗难大乘自一身之中诸识不并生随六
识中起一识时即唯一个等无间缘如何大乘许有
多识俱转耶答如疏。

【疏】不尔一念多无间缘者小乘难云我宗唯有一识
起即一念中唯有一无间缘汝大乘既许一念有多
识俱起者即应一念有多无间缘小乘虽作此难据
大乘一念亦许有多无间缘以一念有多识俱起故。

【疏】非大乘中一引多识为无间缘者若大乘中正义
八识各各自相望为等无间缘即是前念一识取后
念一识为等无间缘。

【疏】或此是前六识相望为缘师义者即如前师云六
识相望为等无间缘故前文云若此一识为彼六识
等无间缘或彼六识亦为且此等识无间缘。

【疏】自各相望多缘能引多识果起义者即八识自各
卷八 第 704b 页 X49-0704.png
各相望有多等无间缘如前念一眼识为缘能引生
后念眼识果馀识亦尔所言多无间缘者刹那生灭
故。

【疏】是五十一等至生起證者此文是瑜伽五十一等
文如前赖耶八證中最初生起證也今引此文以理
难有宗且如有情一时欲取色等五境其诸根境等
缘皆巳和合势力齐等如何于中有灭定有识不生
无别所由有生不𤵂理由此故知诸识俱转。

【疏】大势六识缘合相似者若根不坏境界现前作意
正起生灭此之三缘六识皆具故云相似馀空明等
缘即多少有别。

【论】又心所性虽无差别至异类俱起者此举取所例
王答意云诸心所义同而受想等种类别者许多俱
生宁不许心王义同故而眼耳等异类识俱。

【疏】一念之中有四业故者按瑜伽五十一云诸识俱
转于一刹那有四种业一者了别器业二者了别依
业三者了别我业四者了别境业解云器业者谓第
八识缘器世间依业者谓第八了别五根扶尘及种
子以五根及种子各自与识为同缘依及增上缘依
故根种子名依第八了此得依业名我业者末那恒
计第八为我名了别我业馀之六识各了自境名了
别境业意云若诸识俱转即有四业诸识不俱四业
不立若不计有四业者违圣言故若有第四业必有
前三业若有前三业未必有第四业以无心位无六
卷八 第 704c 页 X49-0704.png
识故。

【疏】而今有人云八识不异至非尽理者如学楞伽者
云八识无别如依海水起浪与水即无别又如依镜
见面像离镜无别像也今虽不然经论之中说七识
依第八识所以举喻如海起浪等海浪起故彼论依
少分相似道理而说其实八识各别又哲法师云汝
难云如浪依于水水与浪无别即言八识无异者亦
如有为依无为无为依有为无为有为应无别。

【疏】今云缘过去者意云如散意识缘过去久灭事故。

【疏】此简宿命智至为不定过者量云第六意识是有
法取彼五识所缘之境应不明了是宗法不许意与
五识俱故因也如散意识缘过去久灭事故喻也若
喻中不置散意言因中便有不定之过故外人将宿
命智为不定过过云为如宿命智缘过去久灭事是
明了故此不与五俱意识缘五境得明了耶为如散
意识缘过去久灭事不得明了故即此有与五俱意
识缘五境不明了耶故置散意言简宿命智也以宿
命智是定心故比量无过又如西明量云汝宗五识
所引意识应非明了以非定心缘过去故如散意识
缘久灭故宿住通虽缘过去而是明了故说散心之
言非散意识缘久灭故彼是明了者及显散意缘境
不明了故得将宿住智为不定过若散意散故久灭
事明了即为不定过不成此文即八證中第三明了
證也。
卷八 第 705a 页 X49-0705.png

【论】如何五俱唯一意识至取一或多者此外人难意
者论主宗六识许俱生者如何五俱唯一意识于色
等中随五识数取一或多耶。

【疏】不许一念意识五识俱生乃至一心取多境者意
说萨婆多意不许六识并生何论不许五俱意识不
得分明取五境也然亦许一念独头意识亦缘十八
界等多境生故意云彼宗不许有一念五俱意识了
多境不妨一念独头意识了十八界如彼宗说无处
无容一念有二识得并生无处无容同时同处有二
轮王出现无处无容同时同处有二麟角独觉出世
无处无容同时同处有二如来出世故不许一念有
二识并生今大众解云无处无容不得同一同界有
二轮王出现亦许馀别世界有多轮王一时出现又
无处无容不得同一眼根有二眼识一念得并生。

【疏】又除大众部等乃至不许并生者说者意说此难
中无大众部若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部等许六识
并生若馀萨婆多部经部等即不许六识并生论主
今对经部有宗说取五境故有宗经部难论主取一
或多等之义五识后一念意识至独头者得者意说
有宗等不许五识次后一念意识而得明了缘五种
境可然彼宗中许随五识后生别独头起意识而得
五种境有明了用问有宗何故不许五识后意识缘
五种境得明了耶答有宗等说五识后一念意识不
同一时缘五种明了境也第一念眼识缘色境巳至
卷八 第 705b 页 X49-0705.png
第二念眼识灭巳即意识起缘前色境亦得明了意
识灭巳至第三念又耳识生缘声境巳耳识即灭至
第四念又意识生缘于声境即得明了意识若缘前
眼识不缘之境即不明了以隔念故意识灭巳至第
五念即鼻识生缘香境巳鼻识即灭又意识生缘前
香境即得明了意识若缘前眼耳二识不缘色声等
境即不明了以隔多念故舌身识等皆准此知只得
一境明了不得五境一时明了若馀独头意识缘五
境即得明了。

【疏】虽为此难令大乘至亦不明了者若大乘中第六
识与五识俱时起者意缘五境亦不得一时明了如
意识虽与五识俱时起若意识与眼识专注同观色
境即得明了意识不共耳等同缘声等境意识于声
等境即得明了馀者亦然虽为此难等者意说论主
虽难他云取彼五识境应不明了等今大乘中五俱
意识缘五境亦有不明了以五识俱意但任运缘无
深取分别故然详俱生与小宗别问如何前云五俱
意识取五境明了答但与五识同缘五境是现量故
得明了名不如他独头意识有极明了用故云不明
了也或虽为此难者小乘难大乘谓小乘作此难者
欲令大乘五俱意识取境亦不明了顺疏文稍亲。

【疏】如眼等识各于色等取一或二十种者今疏中言
眼识缘二十种色者或随彼有宗说彼部许二十种
色是实有皆是眼识所缘也又疏言眼识缘二十种
卷八 第 705c 页 X49-0705.png
色者即约前眼识许缘长等假色师义如前疏释讫
又云眼识缘二十种者约数而言二十种色理实而
言眼识不缘长短等假色长短等色皆是形色之差
别也若光影明闇等色眼识亦以光等皆是青黄等
显色之差别故二十种者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
下正不正烟云尘雾光影明闇。

【疏】境有为多识所取作用相故者即是相分彼见分
所取能缘见分既有种种行相故知所缘相分亦有
种种相也。

【疏】不同缘至三性等生故者意云若意识与眼同缘
即意能引五识中生若尔三性意识即与五识同性
若意言虽助五令起若不同缘者意识亦不能引眼
等识中三性生也如何五识得有三性既意与五俱
同三性者明知同缘由此意识有二义一助五令起
二明了取色等相相即虽俱现量异于眼等识者意
云眼识等虽俱现量然意能明了分别深取境之相
其眼识等不能明了深取所缘故云异也非无用者
意说意识助五令起亦能于境有明了深取所缘用
故故云非无用。

【疏】此中意起至复助五生者五俱意识而有二义一
明了取二能助五若二眼识虽有明了无助五引生
故不为例非一切明了意识皆能引五如定中意识
虽复明了不能助五故问一切定中皆无五识耶答
得自在者定中亦许起五识未得自在者定中意识
卷八 第 706a 页 X49-0706.png
不能引五识生问与五俱意皆现量耶答如第六识
比量亦得与五识同缘若定中起现量亦得意与五
俱起问若尔何故论云与五俱意识是现量耶答且
约意识任运缘境定与五俱云是现量若馀俱意时
量则不定论非同境者此说八中非同境者自有全
分不同境者亦不相应如五识身展转相望不相应
或五与七应知亦尔自有小分不同境者不相应如
五望六八六望七八。

【疏】谓六七八识有宽狭境不同故者此明因中八识
缘境有宽狭也即缘多法名宽缘小故名狭如第六
识能缘十八界最宽第八唯能缘十一界谓五色根
及五色尘及法处一分所摄实色故前论云然法处
所摄所变实色若种子即随现行处摄即次宽也若
第七识唯缘一法名为狭前之五计各缘色等一法
亦名狭也若佛果位一一通缘一切法皆有根本后
得智故若尔果位成事智既无根本智云何得缘真
如答有二说有云成事智亦有正体智有云唯有后
得智而无正体智评曰既了俗證真而称后得即佛
果后得亦缘真如纵无正体亦得缘真如有云佛果
五识有正体后得纵理为胜任情取。

【论】设同境至体数异故者此遣外疑谓外疑云若不
同境可如所说同有同境何不相应故作此通设同
境者亦不相应彼此所依随其所在体数异故此说
八中虽少分同亦不相应如五与六八第六于七八
卷八 第 706b 页 X49-0706.png
彼此所依体数异故。

【疏】设少分同者者眼识等彼此所依根体数异故谓
眼等五识具四所依根所谓同境分别染净根本若
第六识但依二根谓染净根根本根如疏中云意识
依三根者错不可言六依前念等无间灭意根以八
识皆有等无间灭意根故言相应者尽必具四义谓
时依所缘同体事等今以一义简之尽者一义者谓
所依根一义也于相在四义中以所依根一义简也
故所依根体数各有多少异故故不相应也言二数
异四三依别故者应云四二依别五依四根第六依
二根故。

【疏】相应异故者即各有别也然前说相应者即时同
所缘同事数等名为相应今八识相望不得相应一
行相别谓见分也二所依别谓眼识依眼根乃至身
识依身根第六依第七七依第八各别故三所缘别
谓眼识缘色乃至身识缘触第六缘一切第七缘第
八八缘三种境四相应异者谓八识或俱起或不俱
起多少不同不得相应故不可言定一又若一个心
王馀者是心所即得相应以是与他性相应非自性
故既八个俱是识不可王与王相应也又相应异者
即八识与八识心所相应多少各别故如前巳辨西
明有此解。

【疏】又七能熏至八是果者然彼经中亦明能熏所熏
义七是因者即是此中能熏八是果者即是此间所
卷八 第 706c 页 X49-0706.png
熏义。

【疏】此非一异依四胜义对四世俗皆得如理应思者
如初胜义对二世俗且初世俗之中执有一切法别
及第二世俗中有实有蕴处界等实有八识各别若
初胜义诸法如幻不实假有八识无俗如前若第三
世俗即实有世间因果谓苦集谛即实有出世因果
谓灭道谛即八识中种子为因生七现行等为果即
七识为能熏因第八识中种子为果即因果各别若
入第二胜义八识因果皆假有即前论云假立当果
对说现因假立曾因对说现果也即第八识中种子
为因前七识为果即因望果亦不异或七为能熏因
第八识中种子为果故因望果亦不异定异应非因
果性故若八识行相相望不可言不异现行各别故
也若第三胜义对四世俗前三世俗如前第四俗即
有实證二空之理若摄入第三胜义但依假诠云二
空一实真理若第三胜义第四俗即有依诠云二空
證理今第四胜义癈诠谈旨绝言虑也亦无八识定
实异也四世俗对四胜义皆非一异也。

【疏】第四真胜义谛胜义者答第四谓唯真非俗所以
第四名胜义胜义若初世俗唯俗非真故初俗名为
世俗世俗亦名世间世俗也世间者即是世俗穷八
识理理者即真如谓八识体即是真如故经云一切
法亦如也。

【疏】故非一非异离四句等者四句者一句异句亦一
卷八 第 707a 页 X49-0707.png
亦异句非一非异句。

【疏】前之心所望心至相对者意前引庄严论颂许心
似二现中明心所望心辨亦一异以第二俗谛对馀
真辨之云第二俗谛是亦一异摄末归本不离本识
故名亦一以心所摄其王故作用差别故故云亦异
王所作用不同故若对第二真谛即非一非异以诸
法相如幻事故不可论其一异乃至将第二俗谛对
第三真第四真作法亦尔问何故不将第二俗谛对
一真耶答第一真即第二俗也同将十八界等。

【疏】今以第二俗谛对第四真谛为论者意云今此间
论文将八识自相望辨不对心所也八识相望辨者
将第二俗谛对第四真谛辨者第二俗是亦一亦异
对第四真谛即不一不异以一切诸法如幻化故真
谛之中心言绝故不可论其一异故与前别云然前
言不可言一异至理讫者意云次前论一文八识自
性不可言定一乃至无定性故讫者毕也于第二真
谛中明因果讫今者但将八识约真俗相对明不一
不异更不约因果说所以但将第二俗唯对第四真
更不对第二真等明也。

【疏】此中义显至对第二真者意云望论本虽以八识
相望辨不一不异若以义准亦得此八识同前许心
似二现心心所等对第二真谛辨其因果亦无违也
如前心心所相似故云亦得等。

【疏】心所与心至第四真说者意说亦得将前心与心
卷八 第 707b 页 X49-0707.png
所同此八识以第二俗对第四真辨亦得但是互显
理无违也问疏中既言第三真何故不说耶答疏言
对第三真者衍文也今若兼说第三真者即与前许
心似二现等文不别又准论文但言第二第四不言
第三或更解云此间亦得将心王心所同前心所等
以第二俗对第二第三第四真等说。

【疏】理实俗真者生起于下第二俗等而对真等有四
三二重数差别如下说。

【疏】第二俗穷其至实乃至皆有至绝言故者今以歒
体相对故有四重如第二世俗蕴处界则有八识乃
至对第二世俗敌体相对对初胜义则有八识等如
也幻事故不可论其一异若对第二胜义因果性故
如云假立当果对说现因或假立曾因对说现果故
非一异对第三胜义并无我故对第四胜义废诠谈
旨即绝言故以第三俗对第二真因果不异若对第
三真并无我故对第四真心言绝故第四俗谛有二
重第四俗实有空门诠理故即粗也若歒体第三真
二空门證理即细故若对第四真心言俱绝若歒体
前三真即无心言绝也。

【疏】谓用为能相体为所相者如识上有了别用为能
相如受等如领纳等用为能相如识自体相性为所
相如非情法等以生住等为能相色等法体为所相。

【疏】以四真中计所执执有实能所相无故意云将第
一俗对于四真且如第一俗如执有实我用即为能
卷八 第 707c 页 X49-0707.png
相执有实我体为所相也乃至执法有实体用亦然
一皆是妄执故是无也。

【疏】若以第二俗事至所相无故者如第一俗谛妄执
体无若对四真皆无别也以遍计所执无体无别故
若第二俗当体有八识等差别若对三真亦无别也
以三真中无实依他等能相所相之作用故故无亦
别意说非初俗对四真是无即第二俗对后三真亦
尔以真中见分为能相相分为所相乃至一切应思
者约当识体见相辨也见为能相者为见分能取相
故相为所相者相彼见所取故问与前作用为能相
何别答前据却设后约别辨故一境上有能所相以
七识为能相者为能熏故第八为所相者是所熏故
又约本末辨能所相者第八为所相者为所依故七
识是能相者为能依故亦如水与波波依水起即波
为能相水为所相此亦应尔或第八为能相馀七为
所相由第八能变种子种子方生七识现行故约此
理辨能所相或见相分为能相自證为所相以见相
依自證分故故前论云相见俱依自證起故如牛头
角如前巳说或色法有质与用用为能相色体为所
相或生等四相为能相法体为所相。

【疏】对二真亦无者第三俗唯因果有别望二真中而
亦无别第三真并无我故第四真废诠谈旨故所以
真中亦无因果别第四俗对第四真亦尔第四俗有
二空门于第四真空门不立旨诠俱废故无别也。
卷八 第 708a 页 X49-0708.png

【疏】此长行中但对第四胜义至颂中理通者若长行
论文真胜义中心言绝故伹对第四胜义为言若颂
文云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若约颂中道理皆通
对四胜义作法。

【疏】心意及意识者即八七六三识也分别外相义者
即五识也八无分别相者无实分别之相假者不障
亦无实能见所见也又旧颂曰八无分别相者即当
新颂真故相无别旧颂云非能见可见者即当新颂
中相所相无故如旧颂中但明八识有无之相不明
八识真俗之相云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等旧颂
无此文哲法师云此旧颂翻义不同故新经文翻之
将旧四句一一皆不尽理如第一句中心意二字新
旧同及意识不尽理一滥第七二不通五识故新经
颂心意识八种胜也第一句云分别相义据八六通
缘内外七唯内五唯外故新颂云俗故相有别胜也
第三句八无分别相即言真中八识无有分别相此
语义虽不违然不如新经缘见分能相不论无所缘
相分所相等不如新颂相所相无故胜故疏主言此
颂无有别俗之所相唯说有无差别之相也此言极
妙无有别俗之相者意云无有遍计所执之别相唯
说有无差别相者意说八识识无差别之相依他据
俗即有胜义真谛故无也又总解旧颂云上二句是
俗有差别下二句是真无差别不说真俗相对亦不
说别俗之相但说有无差别能相亦得以下说唯识
卷八 第 708b 页 X49-0708.png
义疏有九门此卷内尽也。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八本(上)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八本(下)


【疏】彼言依何转变者意言彼者即彼颂也意说彼次
言有种种相转者未审依何转变耶谓依内识所变
生即答词即依所变见相上假立我法也故言彼依
识所变。

【疏】今解依识所变至为此问也问此是诸识转变一
行颂为重分别世间我法为重分别圣教我法答二
俱分别。

【疏】或转变者是变异义者问与初解何别答所变之
用是依他起故与前别此用实非见相二分依此二
用计能所取方名二分用是二分执所起处二分用
用名二分故此二解安慧所计。

【疏】或变是现义如初卷解者即第一卷变谓识体转
似二分相见俱依自證起故问安慧护法皆言变现
此二别耶答若安慧言变现者即自体分变现起遍
计所执见相二分即有体法变似无也若护法言变
现者即自体分变现起依他见相二分即有体法变
卷八 第 708c 页 X49-0708.png
似有也故有差别。

【疏】分别此是识体所变用能分别故名分别者此解
分别也然分别即是自体上所变见分作用也意说
自体分变起见相二分是依他起于中妄计分别为
实有者方是遍计所执也。

【疏】非谓我识自体能缘名为分别者即是依他起缘
见分等名相分非谓别有实识体能起分别也有言
我者护法自指为我谓对安慧故自称我。

【疏】言见似能取至无二分者意言见相二分但似依
他起能所取之相而实无见相二分是安慧师意即
以无似有护法不尔。

【疏】即依总无立别无也者安慧唯立自体分无相见
二分也总无者即是见相二分见相二分实无体也
名为总无别无者即实我法也以此二法共依见相
所次见相得立总名。

【疏】非一切体即是一识名为唯识者非唯识言唯显
有一分识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
自体性故得唯识名总有五种一者识自体故二者
识实性故三者识相应故四者识所变故五者识分
位故具此五义得唯识名。

【疏】非不离识至名唯识也者长连读义自显也。

【疏】此护法解第四句兼释外难讫者如论中是故一
切至皆不离识是释第四句如唯言为遮至心所法
等此是释外难外难言心是识体可名唯识真如色
卷八 第 709a 页 X49-0709.png
等不相应既非是识自證分是唯识。

【疏】安慧随应解假实等者安慧计识自證分是实有
也馀见分相分色等皆是假有。

【疏】变谓转至第一卷解者即安慧护法二师同解变
字变谓识体转似二分见相俱依自證起故虽同解
此论文义各有别护法言变通见相见相俱是有体
若安慧变通见相见相俱是遍计。

【疏】及安慧二师者即安慧护法二师也。

【疏】依所变见分除实能取至二取无也者若护法依
所变二分上有实能所取两是遍计所执故是无也
见相即实二取故二师义不同故置随应言也。

【疏】上文安慧说馀非佛者上言二分是安慧明馀异
生有见等不据佛说文佛无二分故下文明佛有二
分者护法通馀非安慧本意。

【疏】护法皆通者护法师说佛十地菩萨二乘异生等
皆通有见相二分及自證分。

【疏】或并有漏说分别故者今此论文唯说有漏见相
二分以说有分别故故颂言分别所分别等是约有
漏位说见相二分以无漏根本智等无分别故即约
安慧护法二师谓并也。

【论】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至外境相现者如颂中是诸
识言不异前解故不重说言谓诸内识者是能变体
即是见分也转似我法外境相分而得现前许即是
依他起性而似所执实我法性。
卷八 第 709b 页 X49-0709.png

【疏】外境通有能取所取者即能执心于相分上执有
能取相所取相也又如后念心变前念即前念相分
心亦是外境故说外境通能取亦如缘他心时即变
他心为相分于其相分上即变似能取故相分上有
能取也故能取所取即是能遍计所遍计皆于心所
变相分之上建立然不出能解见分上建立能所取
也以实能所取皆是计无法故也难陀二分皆是依
他有体性故。

【疏】设执见分为我为法亦于心所变上执故无非所
缘故者设执见分为我为法如犊子部执我为能知
者又如数论我是思等亦于心所变相分上执也如
执见分为我法时亦是有所缘法故无非所缘之过。

【疏】即是遍计所执性成者且如缘境之时若能遍计
心亦是依他所遍计境亦是依他若于境上执实我
实法实我实法体是无故即无中执有方是遍计所
执性成实我法既妄执为有故名无中执有也。

【论】由此分别变似外境假我法相者显是无如疏具
辨。

【疏】由能分别变似心外实我法境现起是有彼所分
别实我法相显遍计执是无如疏具辨者意说能分
别心变似假立我法也此假我法似实我法境然不
是实我法假是依他实我法即是遍计所以有别。

【疏】即由分别之心以下又正解疏中有二得文初即
由文但解有无未论依他第二即由解依他相分上
卷八 第 709c 页 X49-0709.png
计我法我法无也故二即由别有。

【疏】由能变心变似相现者意说能变心上假我法相
似实我法外境相现。

【疏】实境无义者是理也即是实境无之道理非境是
义上巳言境实无何须言境故知义是道理之义问
所言计实我法未审相见分中依何分计答护法依
二分计我法若难陀依相分上假我法安慧二分既
是遍计如何依无计无耶今解如眼翳于云中翳有
别自證分云无体喻相见二分亦计有花花以前见
相上我法我法是无也即虚空叠假也。

【疏】二十部等说体非无有极成故者意言二十部等
皆有能变虚妄心故问说出世部等既说世间法假
还亦有体但非实有不妨假有由如大我说诸法如
幻如化岂即无体耶彼亦应尔解真空等者即由以
空依门显真如也得真空名。

【疏】此文但说有漏位故立分别名者如论中说分别
言据有漏位说若无漏根本智即无分别。

【疏】二文三师者二文者即指论中有两复次释一颂
文三师者即指护法安慧难陀等三师三师皆有依
他而无遍计故皆遆离增减二过契中道也。

【疏】中道者正智也理顺正智名契中道者正智即是
根本后得智也若顺正智者即通取资粮加行位中
有漏闻思慧等皆能顺生无漏正智也亦解者起但
无错解说当道理即名正智非要唯无漏方名正智
卷八 第 710a 页 X49-0710.png
又契会中道者中道有二种一者约诠即以不空不
有名中道二约癈诠谈旨名中道则以理顺智名契
以智證理名曹故通二义也。

【疏】自下第二有九问答并结有十第一唯识所因难
第二世事乖宗难第三圣教相违难第四唯识成空
难第五色相非心难第六现量为宗难第七梦觉相
违难第八外取他心难第九异境非唯难。

【疏】谓于第一卷至第二卷乃至故言巳说者意言从
前第一卷至第二卷即破小乘外道皆无量道理破
小乘外道心外实有法成立唯识道理讫原严经二
颂初言如愚不分别等彼颂次言为对遣愚夫等。

【疏】三界唯心至华严所说者意说十地经第八卷有
此文华严经十地品明第六地中亦有此文言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疏】十地经名体者意说十地中若经名别经体皆如
无性第四卷广解。

【疏】心识是一者此一句释妨难也外人问言何故论
中则言唯识经中乃言三界唯心教名字有差别耶
答文虽有别心识一若在五蕴门即名为识若在十
二处门即名为意若在十八界门即名为心谓七心
界等也。

【疏】由彼无故能取亦无者意言但遣实所取无不遮
依他亦无也。

【疏】如说若无心所心未曾转者即无性论中指馀处
卷八 第 710b 页 X49-0710.png
说若无心所心王即不得起意言心王要与心所相
应方得转也即如作意警觉应起心种。

【疏】唯心之言即显三界唯识者问何故经中唯说三
界唯心不言无漏法唯心不言圆成实唯心耶答三
界是有情爱著处同起执我法等所以但言三界唯
心以无漏不执所以不言唯心故无性释(云云)为遮
三界横计所缘实我法等说唯识言无漏不尔。

【疏】即与欲等爱结至贪等结者意说三界皆有爱结
举欲界爱等色无色二界爱结故即与欲等爱结相
应所言堕者对无漏说无漏清升不名为堕有漏不
尔相浊为堕意说有情起欲界爱结即堕在欲界中
也馀二界准知谓身所起三界烦恼即摄属在于三
界中也意言有情起欲界爱结即属欲界贪等被他
贪等所摄属故馀界准说此即诸有情属能系烦恼
如牛属绳故论曰或为后地诸烦恼等之所系缚也。

【疏】不遣直如依他所缘者意言伹遮妄情执有实所
缘说唯心而不遣真如依他所缘说唯识也。

【疏】道谛摄者意说真如是灭谛摄是正智所缘能證
根本智是道谛摄亦后得智亦道谛摄所缘亦依他
摄或亦缘如言故不待说者以真如及无漏依他皆
不离心故其义自成故不待说也。

【疏】非无漏及无为法者意言不以说唯心之言即无
无漏及无为法也故知无漏无为亦有不说何以故
由彼不为爱所执故乃至非迷乱故。
卷八 第 710c 页 X49-0710.png

【疏】若尔欲色二界至有立巳成者观此疏文中有二
难一言汝奈说唯心者谓欲色界中而有色法即心
能变色色不离心可言二界唯心无色界中既无色
法何故复言无色唯心耶二言亦小乘多计无色唯
心由无色中无色法今大乘亦立有立巳成过无性
释论具有难意如演秘六说。

【疏】此不然也者意言此难不然也言非但色无亦无
贪等能取之心者意言无色界中虽无色法有贪信
等非心外人执离心外别有贪信等为能取之心今
为遣彼故说三界唯心故无色界中离心王外无别
贪信等以为能取心。

【疏】言识所取义者意说无色界虽有虚空无为等此
等无为亦不离心外别有是识之所取恐计离心别
有故说三界唯心又彼经部许虚空是无色相无体
无实然此空者由心破色观空虚空方显故心心所
是空所依恐彼执虚空离心心所别有名非心法为
遣彼故说三界唯心。

【疏】又经部执色心等至三界唯心者意言经部师计
无色界诸心心所法是无色相无体无实所取境义
显现所依可得故恐彼无色心王为非心今复遮彼
故言三界唯心此与前别前言唯心者遮无心外计
今言唯心者遮彼执心为非心故说三界唯心。

【疏】又前二师至应非唯识者第一师安慧护法二师
即是难陀此二师但约妄心以辨唯识且说三界若
卷八 第 711a 页 X49-0711.png
不尔者无漏非三界摄应非唯识所缘唯识所现者
诸识所缘即是相分即内识自證分上所现也。

【疏】复举识者即指识所现文意说显识所现言是识
所行所行者即是所缘义观疏文意解深密上言诸
识所缘即义须同何重举唯识所现之言答复举唯
识所现者意显所缘相分依他内识上现此相分是
内识之境界定者是决定义言无有少法能取少法
者意说无有少许实能取心缘少许实所取境何以
故无作用故有二影生者相见二分依自證故如影。

【疏】如质为缘等者意说如头实为缘还见自质犹如
镜头面质为缘还见自面影也问今引此文有何意
答据其次第今此举也。

【疏】能入唯识现在十地者此明正能入也十地是所
入之处若随性入者此解论中随字即地前非正入
也亦言或随经义入十地而第二解随字意说或随
经义修习而能得入十地等。

【疏】相违即者此明人亦相违言人境俱别者意言释
持业所以相违既是持业释故知人鬼等相违亦得
是持业释。

【疏】鱼等宅路者约水是鱼等处之所。

【疏】空定唯空者约观作业者而依空定观境空若馀
人等非观行者即于其境而计为实定故既互相违
明境随心种种见别非一实物互相违返者观行者
不见一实物与虚相违也。
卷八 第 711b 页 X49-0711.png

【疏】此虽非有至各反不同者观此文意释通外难谓
有难言境既实无是遍计所执如何鬼等见不同耶
应举此疏文答。

【疏】应言一处解成差者意言心外既无实境何得一
境应四心耶但一意所中有四相违境应四心也处
义宽故心外释境故不可言一境也但可言一处。

【疏】此唯有心者意说过未境等虽无能缘识皆得起
言菩萨缘此识无境得生者意说菩萨缘馀人无境
得识生过未境虽无不妨识得生故菩萨以智力如
是观察。

【疏】境非真虑起者意言过未境虽非真缘时亦得心
虑起。

【论】彼境既无馀亦应尔者意说既缘梦等假境唯识
义成缘馀五尘等境亦名唯识又例言但过未梦等
境无如眼等识缘现境时无实境者此约识虽无实
色等境说有故不相违。

【论】自应无倒智者即是能观菩萨智自应无倒即是
凡夫等缘境之时菩萨观此境若实有凡夫缘时应
得解脱證境。

【疏】难尘是实有者即是问难也今难言若凡夫得五
尘实境何故智不成故知凡夫不得实境也言證实
智不成者意言若凡夫缘得真境应智得成既凡夫
不缘得实境而智不成返成言凡夫若得实境而智
既不成故无观境是假而智得成。
卷八 第 711c 页 X49-0711.png

【论】随三智转智者意言随三智者境随三智转下言
智者即菩萨能观智也境若实有如何随三智转。

【疏】得心自在者若十地辨位次虽人人实十地王位
未必即实亦如初地菩萨作阎浮提王第二地菩萨
作金轮王大臣藏经言亦诸万亿国转轮圣王至等
若如有宗一三千世界有万亿世界而成至此明智
即是初地二二地菩萨作此轮王能往馀他方世界
若异生作轮王者唯得自处所王四天下而不能往
四天下也。

【疏】或意解思惟观虽境亦成乃至前解为是者此即
或有观行者以假相意解思惟多时观大地等作金
银想等以多时作此想等此观便成唯自见大地为
金银等谓馀人皆不见地等为金银故不得受用也
今不取此解以假想观大地为金无实用故此通即
小圣凡夫作也取前转换本质变大地等为实金银
馀人皆得受用之故前解为胜。

【疏】得十自在者一寿二心三众具四业五生六愿七
胜解脱八神通九智十法自在无性摄论亦言各据
胜说者馀圣教中说第三地菩萨方得定自在者据
胜而说如初地行檀二地持戒三地忍辱等皆据胜
说理实初地中亦得定自在故十地菩萨于地地中
皆能具行十波罗蜜也问菩萨所变大地为金等时
未审大地在不答然变略有二种一实变地为金等
时体业馀人得此实金等用二覆相又如天仙女变
卷八 第 712a 页 X49-0712.png
舍利弗身为女时但男相不现其实本男身还在然
馀二乘变等虽现其相多无实用然即质变者如变
出柱为金等皆即质变也若离质变者不化。

【疏】然一切异生能作此者至境随事慧转者意说异
生若以假想观地等为金等相是境随事慧转事慧
者缘事之慧名为事慧事慧即缘五尘境等意说异
生作此观时故境随事慧转也此后解意也以后解
通凡夫故如无量寿经佛教作十六观者乃至变严
地等闭目开目皆令明了凡夫作亦如异生习观者
亦能变境随心而转如作空观及折色作极微等观
心如是变时境如是生亦与境随事慧转相似故此
明言如观经说亦如九想观等。

【论】言谓得胜定者此文意说若得初果以去所有圣
人若在定中多不缘事若定中多作四谛观等谓观
苦无常等名九胜定若馀异生虽在定中但作欣厌
等观亦不能在定中而作谛观故异生得定不名为
胜。

【疏】修者谓修观人即二乘等疏取菩萨谓空境相应
者谓二乘修人空观观我及我所皆悉是空渐渐修
习除我我所断惑由境无实此空是实若不是实者
此空观应成虚妄不能断惑故知外境无空观是实
也此空即是苦谛下空或四圣谛所缘相应者空我
境是无空相现故谓观四谛下无常无我等十六行
相亦能断烦恼故知外境无实此空苦无常无我等
卷八 第 712b 页 X49-0712.png
观是实能断惑也若许境是实者此苦无常等观应
成颠倒意说作四谛观观苦下一色四心境作空等
时是虽无而有无常等众相现故。

【疏】法观者谓此后得乃至相皆显故者法者谓契经
正法观者谓声闻菩萨后得妙慧以此妙慧观契经
中无常等正法道理即依此经中道理随观一境境
上苦无常等虽无实境而有苦无常等众相显现乃
至观空无我等亦然如疏中言谓一极微观为无常
等者释前一境上有多相现所由然二乘人后得智
中不能缘契经等但由前加行智中缘契经无常等
今有后得智中但依前加行缘契经无常道理而观
苦无常等。

【疏】非一体上有众多义乃至体应非无常者明不一
不异也皆是观行者第六识上作苦无常等义若空
无常等义即是极微者一极微体应有众多以无常
等义有众多故若无常等异于极微体极微体不应
即是常等众境随理慧转者谓慧能观四谛理即缘
理之慧名为理慧也境者即所缘境即境随他缘理
之慧而转变也。

【论】无分别智转智者问此中说菩萨能观见他馀圣
者證真无分别智其能观他者为用后得智能见他
无分别智为用他心智及有漏世俗智能见答用无
漏后得智能见或通他心理皆无失。

【疏】境随真慧转者慧能缘真缘真之慧名为真慧即
卷八 第 712c 页 X49-0712.png
馀五境应随他真慧而不现也有谓境随真慧转者
境谓真如也以无分别智不取于相而真如亦无出
相也。

【疏】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者疏中解上二句有二
解一言心意识所缘所缘者即是八识上见相分皆
非离自性自性者即是八识自体分意说所缘见相
皆不离识自性分之自性也故疏文言即缘识之体
者意言缘识即见分体者即自證分缘见分故见分
是识体上用是自證分缘见分见分不离自体分也
言或事性者事之言境事即是相分相分不离识自
体性故言性也二言其真如理体即是义之所依本
事即是体事也义者即是有为法也故真如真实心
也故真如与识为体不离识自体若八识等总名意
或总名识即八识上见相分是所缘不离识之自体
也意说真如及所缘皆不离识自体也。

【疏】大乘他方佛眼乃至自他不极成者萨婆多唯许
娑婆世界有佛出世不许有他方佛也又唯许有八
方上下二方皆无也。

【疏】最后身菩萨者即是王宫所生身于此身上即得
成佛名最后身菩萨所起烦恼悉是实诃骂调达爱
怡罗睺皆是实烦恼此菩萨三大劫中但是凡夫亦
入地狱三大阿僧企劫巳满不生恶趣定善定趣不
生贫贱家定即豪家得男子身定不受女身等虽三
劫满巳又一百大成坏劫修相好若大乘中三大阿
卷八 第 713a 页 X49-0713.png
僧企劫满巳即百劫修相好千劫修威仪万劫学神
通亦学牛行象王等此等皆有自他不成并极成言
简也。

【疏】此亲缘言简他身中自心外色及第八等所变者
然他身所变色等及自第八识所变色等皆五识疏
所缘缘不是亲缘也故须简也若不简者有立巳成
过疏所缘缘先许有故准论疏合有不字不亲缘言
简疏所远也疏略无不字。

【疏】如是馀四识展转相望四量亦尔者量一言极成
耳识定不亲缘离自声等因言五识中随一摄故如
馀眼识等馀鼻舌身识等准此应知故极成言亦流
至此亦应简不极成不鼻舌身识等即大乘中他方
佛不鼻舌身识小乘佛非无漏不鼻舌身识最后身
菩萨不善不鼻舌身识等此等皆有自他不极成为
简于此极成言至于此。

【疏】今总为言至不别指者此说论中比量宗同喻略
所由。

【疏】谓极成言亦流至此者亦应简大乘他方佛意识
及小乘最后身菩萨不善意识佛意识界法界意界
是无漏小乘亦许故不简也。

【疏】若别言第六至为不定过者若有馀字中不摄七
八识即外人将七八二识为过言汝第六识为如五
识是即不亲缘离自诸法为如第七八识故亦得亲
缘离自诸法彼小乘虽不信有第八识然将此识亲
卷八 第 713b 页 X49-0713.png
缘心外法故为不定过据现实非不定既不信有七
八识何得更缘心外法耶又例七八识亦是极成前
引理教巳成立故亦成有法。

【疏】别有六量者即六识各别作比量即为六量也。

【疏】此第二唯识量者取前亲所缘量为第一此量为
第二若约大段次第合是第四量更勘馀本。

【疏】相应法体所缘性故者即此相应心心所法即彼
他心智缘故相应心心所亦是所缘性也。

【疏】不言即识者宗中不可言即识但可言决定不离
心及心所若言即识为宗者即宗有一分相符过以
他心境即是心故。

【疏】以有无为别故者若以所缘有为无为即是识者
且如所缘中有是无为法者此无为复与识别如何
言所缘法即识耶。

【疏】以是法故即有体法者意说论中所缘法者即是
因法故言以是法故既言所缘必以有体故所缘有
体法因意除彼空华不可为因故。

【疏】言以是法者即显他心是所缘明不离识非即我心。

【疏】又解除彼亦得者即立量言除他心智所缘他心
心所境巳外馀所缘诸法决定不离能缘心等因言
是所缘故如相应法又立量言除彼无体巳外馀所
缘有体法决定不离我能缘心是所缘法故如相应
法或因除亦得因中应言除彼空华所缘法故以言
简之故亦无有过也。
卷八 第 713c 页 X49-0713.png

【疏】非言与心相应至故通心者若非言与心相应即
唯心所蕴故故但总言相应通心王也故不言与心
相应问此文与前此亲所缘定非离此此等论文何
别皆成立所缘不离识故答有二解一言无□□别
但重成前量也有法用前二言有别前量偏约亲所
缘缘说不离心而有外救言如心心所法及亲所缘
不离心故可成唯识若疏所缘质色并不相应法及
与无为等既非亲缘应离识有故说此量然此量意
色等诸法以是法故皆非离心如心心所非谓此法
是亲所缘说不离言故与前论文有别明知此量有
法但言所缘色等诸法为有法与前论文有法不同
故说与前论文别或可前后二量因有别故前后论
别也。

【疏】初离有者意言实我法等体非有故不同彼真理
及俗八识事于是有故故言离有也。

【疏】后离无者意言后者即空理及识名后也空即是
如依空显故名空体性是有不同遍计体是无法故
言离无问此疏文缘空识者即取能缘真如之识何
故此次论文言慈尊依此说二颂言下文引中边论
虚妄分别有不取能缘真如之识答意显真如妄不
相离真俗相依故言说虚妄分别有也。

【疏】结前所言契会中道者结向向前一纸计文彼论
文言唯识义成契会中道故立理證以上所明法也。

【疏】辨中边论卷所说弥勒本颂者意说弥勒初造辨
卷八 第 714a 页 X49-0714.png
中边论说此二颂本是弥勒作释是世亲也。

【疏】处言与于大义相似者意说处字与于字大义相似。

【疏】以处于中字皆第七转有所依故者旧颂言彼处
无有二处者皆即第七转中境第七转然第七转声
中有所依有所于境今即是处于境声摄处与于相
似故论第一言谓二空于者是境第七摄然岂列中
字为第七转应言处者于中是第七转摄或可颂中
中字是第七转摄以第七转中有所依声故。

【疏】今言于此旧言彼处乃至但可言此者今新颂言
于此二都无但言于此若如旧颂言彼处无有二但
言于彼凡言此言即是近也谓此近法彼者即是远
也即彼处远法即此二句始明虚妄心有即明于此
妄心上无我法二种故疏主斥旧颂言颂中彼字者
若旧颂言彼者对谁此言彼耶如先有此后方有彼
未有此如何言彼故著此字为胜。

【疏】顺此方言者意说此中唯有空五字成句者顺此
方言也故不著性字为言此中唯有空性非但不顺
方言亦乃文词不便据理合性字。

【疏】唯与定有别者梵音言都乃至于理为胜者答唯
与定差别所望也若新颂言此中唯有空但言唯字
若旧颂言此中定有空是定义若于都字上更加阿
缚驮剌那是揩定义也故应言阿缚驮刺那都故唯
即是定义以依他中决定唯有空故疏主斥新颂中
唯字今解言唯者有二义一者决定义依他决定有
卷八 第 714b 页 X49-0714.png
空故二者简持义简持义者此中即无前句以言于
此二都无即巳简去我法二种今此下句又言唯字
更何所简不可以无法更须简也故旧颂中定字于
理为胜如前巳言无有二者即指颂也无有二者即
指颂中于此二都无一句也。

【疏】妄分别有空者即俗谛中有真谛者此文即有释
前此中唯有空下两字问何故则释前句下两字耶
答意一显真俗相依有故。

【疏】一无时亦与二故者意言有一时必有二别无一
时二亦无故即亦出一也意说非但一无二亦无故。

【疏】下成前义故说一切法者颂言故说一切法者即
是弥勒引證成前一行颂义。

【论】虚妄分别有至于彼亦有此弥勒菩萨言我此一
行颂中明虚妄心及真如空性是有我法二种空无
体是故此道理不违经说大般若中世尊说一切法
非空者即是虚妄心及真如空性是有也非不虚者
即是我法体无是故我说不违经义非无不妄心者
意说有真空心即妄中有真也亦有无漏智谓有为
无漏也依此二无名之为空即依此有为无为二法
上无能所取我法故名之为虚。

【疏】此颂上三句同此者意说此第二行颂上三句与
旧颂上三句同意言若新旧二颂同者不对明若新
旧二颂不同者即相对明故一颂相对明说。

【疏】有故者约妄分别无故者谓能取所取问能取所
卷八 第 714c 页 X49-0714.png
取与妄分别何别答能所取是遍计妄分别依他言
俗空互有者真中有俗俗中有真真俗相依而建立故。

【疏】梵言萨埵至或言无者此文意證合有三故字论
文中略但有一。

【疏】此会于中道非谓诠于彼义者如颂中言是则契
中道即是契会于中道道理名会但取智證于理边
名会不取诠于境义名契会中道也。

【疏】今此依三界虚妄生死乃至不说清净者意明弥
勒菩萨前二行颂明断三界虚妄生死而證于真空
理故颂不说无漏依他但说有漏妄心及于空理若
通明无漏者颂应言断有漏虚妄生死法得无漏依
他法而證涅槃。

【疏】即唯识二十外引为难者意言二十唯识中外人
亦引此为难意与此同。

【疏】据理而言四事皆通者意言四事中处时二即是
定身及作用二即是不决定今言四事皆通者处时
二亦通不定身作用亦通既定言处时通不定者谓
于是处同一时间有情心既有多所变亦应有别故
于一境变各不同即随自心名定不定故鬼人天等
同居异居相望有定不定言身作用亦通定者谓多
有情同一事业多时共集事同得了故亦定成或言
处时是定作用不定者亦就胜说理实皆有定不定
也又四事皆通者此文意说四事皆通有情如疏云
谓终南山处谓缘山时及作用等亦是无情水土有
卷八 第 715a 页 X49-0715.png
生长用等等者四乃皆通有情亦如南山村人人经
尔所常住南住南村定即有情处定有情即名有情
所定故说处通有情时通有情者或有缘此人或时
不缘人等故说时通有情疏中即约有时缘山等据
非情说与身作用通有情者作用属身故亦缘。


中销作通宗应是通宗应云据理而言四事皆有过
外人虽曰若一切法皆是唯识无心外实境者即处
时身用四皆有过者据此有理也亦如真谛旧颂云
若唯识先玄此一句通纪于处时身用约事应难云
若唯识无云即处定不定亦若唯识无玄者即时定
亦不成所成既定成故知识外有情境身用亦准此
难云若唯识无光身不定亦不成作用亦不成等又
新颂云若识无实境此了一句亦通于四处外人难
曰若唯识无心外境者即四事皆不成意说若唯有
识无外境者处亦不成身不成亦不成作用亦不成
既许成者通显识外境不无也。

【疏】旧真谛论云至若唯识无实者意冬此颂是也别
为难难云若唯识无直玄境等与许处时定者此应
不定何以故以唯有识无外境故故故处时悉无定
无相续不定者大乘计相续不定今难言相续应定
故言无相续不定无不定言意显于定作用若成者
今难言应不成以唯有识无外境故今一行颂下一
句结上三句意言既唯有识无心外境所作事等如
何得成耶又泰法师解此颂言此则应言处时决定
卷八 第 715b 页 X49-0715.png
取第二句中上一无字相属上处时也此文意说处
时悉无定无也意显有处时决定也即第二句中相
续不定者相续是身即身不定也作事即作用也即
第二句中下不定二字流至于此应言作用不定悉
不成悉不成者难上处时身用定不定事无等悉不
成也然第四句合是第一句应言若唯识无尘者处
时身用定不成者悉不成也。

【疏】菩提流支论言若但心无尘至人及所作事者此
颂意说但有内心无心外六尘也实无外境妄见离
心外有境故言若但心无尘离外境妄见处时定不
定者准上处时令定难难不定故言处时定不定人
所作事者人者即身也作事者作用也大乘言此二
法不定今难人言即上定字流至于此应言人所作
事应定文中虽复不别配准上相返理合如是难也
以唯有识无外境故又泰法师言若言处时定人所
作事不定者此四皆不成也今此一行颂将第一句
难下三句。

【疏】新翻论言至作用不应成者意言将下一句结上
三句总不成以唯有识无心外境故准前近难故彼
二十唯识长行言若离实有色等外法色等识生乃
至非一切处者此文意说外人难言若有心外实有
色法等即终南山处常定即能缘此识亦定若离心
外无有色等法一切皆唯者即此山处亦不定能缘
此识亦不定故测言此释处时决定不成难若无实
卷八 第 715c 页 X49-0715.png
境而能见者应一切处皆见村园男女等物既有所
得见无所不见故知心外有实境等。

【疏】此即第一经部师等难处定也者即经部为首等
馀十九部二十部小乘皆为此难言四若有心外境
即处时决定身作用不定既大乘言一切法皆是唯
识无心外境者今难言即应处时不定即身及作用
亦应定也。

【疏】缘此识应生者意言非此终南山处亦应缘此山
识生。

【疏】此言现识非谓比识者此难意言不缘终南山处
亦缘此终南山现量识识生不谓比量识生何以故
以比量识不缘南山处缘此终南山此识亦得故。

【疏】何故此处有时识起非一切时者意难言何故此
终南处有时识起有时不起若举心正缘时即缘若
欲不缘时即不缘或可开目即缘闭目即不缘既唯
有识无境何故不一切时常缘外立量可知。

【疏】彼论第三难言乃至非无眩翳有此识生者明解
言此释身不成不成难身与相续名之差别五蕴相
续说为身故此难意言如堂内同处同时有人住皆
见一柱若唯有识而无实境者应定一见馀不能见
亦如多相续同时间于一空华等有见不见既若唯
有识何故见柱则同见见空华则有见不见耶疏如
眩翳者解言有著物不正名眩眼睛上有病名翳若
眼中翳长即目前见长毛发若目翳圆即眼见片轮
卷八 第 716a 页 X49-0716.png
若目中翳如一行即目前见绳。

【疏】谓外量言乃至于一空华有见不见者此难相续
不决定谓大乘言相续不定如多人一处眩翳者见
发不眩者不见故知不决定今解难言乃至馀不能
见等岂相符耶答不尔乍观此文似相符据理不违
外人言汝大乘为言一见一不见如眩翳等即此相
续不决定者即应多人一处共观一树亦应一见馀
不见如眩翳等树既一见亦二见明知相续不决定
者不成即将共见色难相续不定也。

【疏】寻香城者梵音言健达缚旧言乾闼婆此言寻香
西方戏儿但作音乐造幻城等寻饭贪食彼所造城
名寻香城由此海中日轮云气相击势力似城相现
从喻为名亦辨健达缚城如泰法师抄更有广释恐
繁不录。

【疏】如上皆有返覆比量者返前处决定比量言汝正
缘于终南山缘此终南山识应不生执实山无此心
生故如馀不缘终南山处时定量言汝缘终南山识
应不起执实山无此心生故如不缘时次相续不定
量言如多人于一所处同一时间一人眩翳见发绳
等时馀人无眩翳者亦应见发蝇等物执唯识故如
众多人同一处时见实山等。

【疏】真谛论言定处等义成如梦如饿鬼乃至及共受
逼害者新颂释处等等者等取时也即取第二句中
上如梦二字配第一句应言处时定如梦义得成第
卷八 第 716b 页 X49-0716.png
三句中续者即身也即是不定即取第二句中下三
字如饿鬼配第三句应言身不定如饿鬼一切同见
脓河等即第四句简害作事作事者即是作用应言
如梦中损害有作用此以上五句以三种喻释四种。

复次如地狱一切见狱卒及共受逼害此以上三句
以一种地狱喻合释前四种故四事得成也旧颂与
新颂意相似。

【疏】菩提流支论曰处时等诸事乃至为彼所逼恼者
即第一句处时等诸事即取第三句中梦字配上第
一句应言处时定如梦无色等外法者即无心外色
等实法也人者身也遂虚妄见种种脓河等事故此
依业虚妄见一句皆释身不定中如饿鬼也如梦中
无女动身失不净者此巳上二句即是如梦须有用
此上六句以三种喻释尽前四种狱中种种主为彼
所逼恼此以上二句以一种喻合释四难事得成也。

【疏】馀不见处例所见处比量亦尔者量言馀梦中不
见村园等处应亦见是处定汝许梦境非实有故如
馀梦中所见村园。

【疏】虽有世间至置汝言故以简之者此释伏难难言
应非处定宗岂无世间自宗二相违过耶答以法有
因中置汝言简之故无过也。

【疏】以因言许无随一失者若因中不言许者因中即
他随一不成过彼小乘等不许境无实故是置许言
为简过也即大乘因中自置许言故无他随一失。
卷八 第 716c 页 X49-0716.png

【疏】言如是故无以真如亦不定过者意言言如是者
即指□许之境内处时等故简真如也若不言如是
但以是境故者即有以真如为不定之过以真如亦
是境故问梦境是非觉岂可将前境耶答今所成意
彼执处时定实即通遍计也故为以前后是现境此
违他准巳亦得为对。

【疏】彼论言即于是处乃至此答时定难立量准前者
量言汝于梦中见有村园等时亦应不见汝许梦境
非实有故如馀梦中不见村等时或返之或于梦不
见村园等时亦应见有村等许梦境非实境故如汝
馀梦中见村等时正量言其非梦中境虽无实所见
村园等更其时亦定许如是境皆无实故如梦所见
此因对经部经部许梦境非实故疏中言以经部为
首若萨婆多梦境许实故今不对问岂园皆有有情
非答纵无有情村中定有时故知亦通有情。

【疏】彼论谓如饿鬼乃至不令得食者谓诸饿鬼同业
者即所见境同前别业者即所见境异或有一处众
多饿鬼同业者皆共见馀粪等望此饿鬼有损害用
望有脓河鬼即无损害用或一处饿鬼同业者见有
脓河脓河望此鬼有损害用望彼见粪等鬼无损害
用或有一处众多饿鬼同业者皆共见众多狱卒有
情执持刀杖遮杆守护河水等不令得食即此狱卒
等于此处饿鬼有损害用即不见脓河脓河于此处
鬼无损害用故知相续不决定也问此所见狱卒为
卷八 第 717a 页 X49-0717.png
是有情为是无情答无情但饿鬼业力所感实非情
也然圣教中唯说地狱中狱卒与鸟等是有情故饿
鬼见者是无情也若阎罗王宜以文案狱卒伺命等
即是有情如经中说若人心常怀恶毒又见一切众
生有厄难凶恶之事心大欢喜由造此业死后作阎
罗王皇司命狱卒等非于此中定唯一见者意说非
众多饿鬼同见一境然各随自乘所见差别。

【疏】立量解言同于一时同于一处乃至犹如饿鬼见
脓河等者同于一时同于一处有多人若同有翳者
即见发绳等若无翳者唯见好发即不见发毛轮绳
空华等以前如饿鬼同业者唯见脓河不同业者即
不见脓等。

【疏】立量解乃至失精血等者有翳无翳等量如疏自
解又量言如梦中所见饭食乃伏等即无用馀非梦
时所有饮食刀杖等即有实用又寻香城无实用馀
城等有实用其理亦成因言许无实境故如梦中有
摄失精血等即有用馀不失精等即无用。

【疏】立量解言馀位处定等乃至如地狱人等者今此
一切皆是唯识虽无心外境而处时亦定身即不定
有用无用皆得成立因言许无实境此识生故如地
狱中虽无实有情狱卒狗鸟等而罪人或见城东处
有铁山来或见城南处有狱卒来或见有时逼害或
有时不逼害或业同者见狱卒自来逼害即有用于
见铁山等即无逼害用外许非有情故得以为喻者
卷八 第 717b 页 X49-0717.png
意言外人许狱卒等非有情摄但是罪人随业所惑
能为逼害事等皆成今者虽无心外实境而识生时
亦得有处时定身及作用有不定等皆成谓地狱非
是实狱卒非有情故得为喻。

【疏】今举一梦境等者意说论中举一梦境喻等馀二
喻论如饿鬼喻及如梦中失精血喻反得一切如地
狱一种喻更有傍义此泰法师广抄叙。

【疏】旧唯识言有阿含为至教故引经为难者即旧二
十唯识中引四阿含经中十二处为至教为难既无
心外法者何缘世尊说十二处耶今疏但言于契经
中等。

【疏】又解以未建立第八识故隐五色根乃至并识反
故者然彼二十唯识中言种子为五色根相分现行
为尘者即约未建立第八识以前即隐五色根但说
种子为根恐小乘执离识外别有五色根故说种为
根也今此唯识论中意依识所变非别实有者即申
正义依建立本识变起先行五色根为所依现行五
尘相分为所缘故不同二十唯识论说根尘并识变
也。

【疏】释密意说色等十处所有胜利者此释二十唯识
密意说色等十处所由故彼论曰此密意说有何胜
利遂举颂答依此教能入等。

【疏】谓若了知从六二法乃至智者者意说若有情能
知从六根境而生六识□□□假合名身无有实我
卷八 第 717c 页 X49-0717.png
见者无有实我知者如是有情能人我空故论曰人
我空说六二法等。

【疏】由破一合实我想故令入我空说色等十者意说
此身十处假合所成非是实有即破执身为实我一
合想执故知身有十二处各别故也。

【疏】依彼所化乃至化生有情者然二十唯识论说世
尊即依所教化二乘众是令二乘人入生空观故言
世尊密意趣为说十二处由如世尊遮断见外道故
密意说有化生有情中有转识也此即故知遮断见
说续有情等为以前成前说十二处义。

【疏】彼但依心相续至说化生有情者意言谓但依心
前后相续能往后世即名化生有情非是离心外实
有化生有情。

【疏】说无有情我但有法因故者此二句即是俱舍论
中别颂此颂意说无有实有情亦无实我但有诸法
因缘也因谓五因缘谓四缘意言谓有情执有实我
所以世尊言但有诸法因缘何处有情有实我耶。

【疏】说色等处契经亦尔者此法合也合言谓有实我
者所以破无实我有色等十二处也意说即所化有
情堪受无我境者便为说无实我但密意说有色等
十二处也。

【疏】说诸处其义亦尔者谓破我故说十二处也问既
言十二处岂实有耶答亦非实有何以故以法体离
言如幻化故非十二处言十二处者但假说也所以
卷八 第 718a 页 X49-0718.png
引化生有情为喻。

【疏】问众生执有我为破实我说法处者法处者即是
十处法。

【论】为入法空复说唯识令知外法亦非有故者解言
为遮我故说十二处彼二乘等执有实法为破彼故
复说唯识令知心外实法亦非有故。

【疏】此释外疑者疑言既无实我说十二处者何故更
说唯有漏识耶答为入法空复说唯识。

【疏】复依此馀说唯识教者意说唯识法空教名馀教
谓观三性等即十二处教之馀也言能入所执法无
我者意说二乘虽无于四谛法执为实有不了色等
诸法□□我故有情法我执在谓令悟入所执诸法
是无我故故说唯识法空教问何故诸法名为我耶
答我者自在义即诸法有自在义故得我名不得将
割断义以解于我。

【疏】以说唯识除其法见者法见者即法执也亦有本
诸见诸见法见意亦相似。

【疏】我及我所名为无者意说我及我所是此所执所
以是无有为无为非所执故是有也。

【疏】非无离遍计所执实乃至说为法空者意说非离
此遍计所执实言以外更无馀无漏正体后得智所
證唯识性故说为法空但空法执名为法空故问此
根本后得智證唯识为约依他答从前问且约依他
名唯识性兼取真理亦无妨。
卷八 第 718b 页 X49-0718.png

【论】非无离言正智所證唯识性故说为法空者意说
但说所执我法无故名为法空不说依他圆成无故
名法空也何以故以依他圆成法体不无又是离言
正智所證也不得名空长读论文。

【疏】设依他言法体亦离至故今总言者此说依他离
言所由意说依他唯识性虽有依他能诠言其法体
者亦离言也问何以知耶答谓后得智所缘故唯有
识无心外境不带言故此證其离言故依他圆成俱
离言也其正体智自体分證自依他见分时亦是正
智證离言依他唯识性故非无离言正智所證等也
今疏家据据正体后得分别其真如离言不说自成。

【疏】依识俗事有真识理者意言依识俗事者即说最
初俗谛谓瓶盆等但有名无实但可依识立故唯名
俗也有真识理者即识真理也即最后真谛唯真如
理故此真俗相待得名若据此唯说初俗后真不通
中间又解依识俗事者即俗中前三有真识理即真
中后三故俗真相待而立又解依识俗事者则四重
俗谛有真识理者即四重真谛有识者识体不无名
为有识。

【疏】四重俗谛至亦是相依者意说前三俗而依俗中
第四真即四俗谛中亦有俗谛而依真也。

【疏】四重真谛中至亦是相依者意说真中前三即真
中俗谛若第四真谛即名真谛即第四真谛亦依三
俗即说四真中真谛亦依俗谛故真谛真俗相依。
卷八 第 718c 页 X49-0718.png

【疏】若总四俗真至亦是相依者解言若四俗谛中初
俗谛唯是俗不通真若四真中第四真唯是真不通
俗俗中后三真中前三亦真亦俗故说真俗相依此
文即明四重俗四重真上有真俗相依也文有广分
别如泰法师抄或可将俗对第四真将真对初俗亦
得相依相对立故。

【疏】二十唯识义与此同者二十唯识中亦说真俗相
依问建立故乃至诸佛说为不可治者与此文同故。

【疏】此问色识坚住相续转□所以者外人问曰别一
切色法皆从识变以识为体即色等名为色识者何
故心心所即间断所缘色即得百年五十年相续住
也此文问色境何故不如心心所亦间断也言一类
者外人之问若一切色皆从心变言何故能变心心
所即通三性而非一类其所变色即唯一类无记不
通三性耶。

【疏】天亲言至而转者意言天亲论说多时住故此论
言相续而转以一类坚住即是相续转故也又解言
即此一类坚住说名相续也。

【论】名言熏习势力起故者即如有情识心之上缘此
五根时识心作百年五十年行解由此行解即熏成
种子后时从此种子生现行时所生五根五尘等亦
百年五十年相续而转也问别第六识缘根尘等时
即作百年五十年行解熏种种生现行即得住如五
识缘五尘时不能作百年等行解所熏五尘种子后
卷八 第 719a 页 X49-0719.png
时生现行色等五尘应不相续又第七识缘第八见
分熏种种子生现行亦应不续答唯就第六说名熏
习五识用劣第七非量故不相例而何故三熏习中
不说有支我执二熏习乃偏说名言熏习耶又名言
中为是表义为是显义名言正可知。

【论】与染净法为依处故乃至便无杂染亦无净法者
此论文意稍深远也此说五根五境与染净法依处
者即正约欲界中说少分亦约色界不据无色无色
界无五根尘故如何约欲界由欲界中具有根尘由
境故牵生能缘心由根故发生五识缘五尘五尘若
顺情即起贪色乃至贪触等好触等遂起烦恼造十
恶业等若遇违境即根发识起嗔等诸烦恼故若唯
有五尘而无五根者不能起烦恼造颠倒恶慧以无
能缘识是故即根尘为染法为依也又由人身在欲
界即少分厌五尘持五戒即生人中又能少分持十
善即生天中又上品厌离欲界五尘等不起贪心故
即作欣厌及作谛观而得上色界定若厌色界色即
得无色定如是知三界皆不实便作诸观渐次修行
得入圣位故说根尘为净法为依又若无五尘即不
能发染净净心故此无色尘等法即无染法若无染
法亦无生人天出世之法何以故若有所治染法体
有能治法所治染既无能治净不有又若色界中亦
爱自色身亦依色故而起贪等诸烦恼故又色界中
由起厌色故即起圣道故色界等亦与染净法为依
卷八 第 719b 页 X49-0719.png
故约欲色二界说也。

【疏】颠倒即诸识等乃至是业生者缘色境而起烦恼
色界少分上缘色境而起烦恼五尘不具故名少分
无色界全无缘色境而起烦恼以无色法故疏中有
二解初解言即有漏心心所缘色境等不證实故即
三界有漏虚妄心心所皆名颠倒从此巳后方生烦
恼杂染业则先起颠倒后起杂染业若于色境而起
四颠倒贪等烦恼名颠倒者即是先起烦恼杂染四
颠倒迷执即烦恼故如何以论言应无颠倒便无杂
染据此论文即合先起颠倒后起烦恼明知颠倒不
是烦恼中四颠倒即是有漏虚妄心心所名颠倒二
解言体即是烦恼业生颠倒即是烦恼中四颠也如
缘色法而执为常即此无常计常是边见摄若缘色
法而执为我即无我计我即是我见摄或缘色法而
执为乐此计苦为乐即是戒禁取摄或缘色法而执
为净此即不净计净即见取中摄。

【论】是故识似色现者结成根尘与染净法为依止等。

【疏】乱相者相者因也者乱相者即是相分即此相分
作所缘缘因能引起能缘心故故境即是心因也此
乱相乱体皆约欲色二界中说。

【疏】以色识为因者色从识变故说色名色也由此色
境妄心得起故名为因。

【疏】顺结颂法故文隔越者意言无著本颂越不次据
无性释即不顺结颂文而释外难即疏言以色识为
卷八 第 719c 页 X49-0719.png
因起妄心故乃至乱体即是诸识此是顺结颂法释
外难也遂有难曰何故准长行释与彼颂文何故不
次答彼言约顺结颂取义相属故文隔越亦不相违
颂文隔越者应许为色识示于乱相隔越乱体及与
非色识示于乱体隔越色识。

【疏】境因能生心果故者即境所缘缘因能引生能缘
之心果也。

【疏】诸法由量刊定有定者即是圣言量现量能刊定
诸法有无也。

【疏】论主依自宗答五识及同时意识现量得时者然
大乘自宗六识俱起。

【疏】顺他宗解乃至妄生心外境想者顺他宗解者以
彼经部萨婆多六识不许并生故今论顺宗解言前
五识缘境现量得时不执为外五识灭巳后意识起
时缘境妄生分别作外境解又大乘宗五识缘色等
境时不作青黄色等解亦不作外解但任运缘之若
小乘说五识缘色等时作外境解又大乘自宗中亦
许五识灭巳后意识起此即顺自他宗说也。

【疏】四分之中自相分故者意说但取各各自识四分
中自相分四分者相见自證證自證分。

【疏】五识中嗔等至故非遍计所执者观其疏意但似
通外难外难言五识中既有贪嗔等何非遍计答五
识俱时贪等虽不亲称本质而能亲称影像相分故
非遍计所执问如何亲重境不称本质耶且如于非
卷八 第 720a 页 X49-0720.png
情上起嗔等岂称本质耶又非情于巳既无怨恶又
非于巳不饶益何得起嗔故不称本质也若自所变
相分必相似也故名现量不得名遍计问五识俱贪
于相分亦有可爱非爱亦是不称相分何名现量答
设使不称以不坚执不作别解故不起计度分别故
言现量也又泰法师判言疏主说五识中贪嗔等缘
境不称本质但称相分非所执者且随粗相说然未
尽理解如五识中患迦末罗病摄坏根根今眼识见
青为黄而是不称青色本质但称黄相分故约粗相
说可有斯理若据尽理说者五识既现量缘境则俱
时称举质及相分如以手案眼见第二月即是第六
意识于眼根问中见第二月眼识实不见也但见本
月圆此亦如是由患迦末罗病故即意识于眼根门
中见青为黄眼识但见青不见黄也此缘称当又如
菩萨后得智缘他心及缘无俗境时既是现量则俱
称本质及相分五识既唯现量缘境俱称本质相分
也又现量心缘既离名言故称本质及相分也五识
亦尔若比量心缘境唯称相分不称本质如前论言
假智及诠等假智即是比量智也若比量心缘境即
不称本质相分然三性心皆通许有比量故也如缘
瓶衣等者皆是非量故若疏主言五识不称本质但
称相分者五识中亦应有比量何以故得不称本质
执既知五识缘境俱称本质相分问若言由患伽末
罗病损眼根故即第六识依眼根门见青为黄者不
卷八 第 720b 页 X49-0720.png
然若损第六意根许第六识见青为黄既损眼根不
损意根故知眼识见青为黄意识应见青为黄又难
假既说患病损眼根意识依眼根门见青为黄者亦
恐患病损耳根亦应意识依耳根门缘好声以为恶
声乃至损身根亦准此难此假疏主难泰公也观其
难意但成损眼等根发眼识时见青为黄等乃至身
根发识亦然。

【疏】现觉如梦等者解言觉者即心心所总名如梦中
缘境时则不言我在梦中所缘如现觉心缘境时亦
不我显解境等解彼彼现觉如梦等。

【疏】巳起现觉时见及境巳无宁许有现量者正量部
师及萨婆多同许诸识不并生先眼识起缘现量境
时不作外缘后意识起现觉色境时虽作外解言我
今现證如是色等然亦是现量故今破言若后第六
意识起现觉时前念现识见分及境既落谢过去宁
许第六识有现量正量部师许境相续诸识刹那者
即正量部许有长时四相如世界成却住等即许能
缘心刹那刹那灭也新生心亦缘旧境也故正量许
五识灭巳后意识亦起现觉分别境时亦得是现量。

【疏】五识现量能见者巳灭非有者今破正量部言设
论所缘境不灭则五识现量能见之心巳无后意识
生如何有现量唯约见分破然萨婆多计五识巳后
意识生亦得现量故破言五识见及境巳后意识生
宁许有现量即约见及境无破疏中文总意含二种
卷八 第 720c 页 X49-0720.png
者此中论文总相意合破正量萨婆多二部如颂言
现觉如梦等巳起现觉时见及境巳无正破萨婆多
破正量部也。

【疏】此二现量不分明执者二现量者即是五五俱意
识现量名言二现量也。

【疏】然今此中据有多分及就他宗者大众部及大乘
俱许五识及俱时意识是现量故言据自就他宗说
现量时不执为外问何名多分现量故故据自及就
他宗说现量时不执为外答自宗中五俱意识有是
执者有无执者今且说执者故言多分。

【疏】然实五俱亦有意识妄执者乃至后五识生何故
执断者意说五识俱时亦有执起也如何且如五识
相续正缘色等境时意识与五识亦同缘一色等忽
傍边有怨家语声即闻此语声相续两种意识于中
执为实有故五识俱时意识亦有执也若五俱意识
无执者闻怨声时应不知是怨不执为实有等既闻
声知是实怨明知耳识俱意识得有执也若彼救言
五识灭巳后时意识起执者难言意五俱意识有执
者未审与俱时五识行相何异答然但坚深可说有
异意说五识俱意识不坚深执者即与五识自是现
量若五俱意识有执著者即与五识有异以五识是
现量俱时意识不是现量故坚深是执不坚深者无
执又解外问言五俱意识若有执者未审与独头第
六识执何别答独头意识执坚深故是遍计五俱意
卷八 第 721a 页 X49-0721.png
识虽有执而不坚深故非是遍计亦是现量。

【疏】诸处但说五识俱意识是现量不言定尔故不相
违者会诸教不同所以论之中但说五识俱时意识
是现量则不定说但与五识俱时意识皆是现量故
知五识俱时意有执非现量亦不相违。

【疏】疏由此亦无有多过失者由此现量五识俱时意
识有执亦无多过也。

【疏】若小乘等难至不是破他者本虽破他有难此答
文即成显正义也问设他有难依五识说何了不破
五识耶答前既显执为外故不破之意说小乘依五
识是为外难今由正义言彼见外者是意识然五识
缘时不作内缘故但显正义不破他以前破五识是
缘外證故更不破也。

【疏】外人问曰乃至不离于识者此即牒定他宗者解
言此即大乘假设牒定小乘宗即是大乘牒他小乘
宗小乘宗等皆许心外有色等故此亦唯有喻而无
法合意同从梦觉时即梦境无者何故得梦觉时前
边境不无乃常有耶或可大乘对小乘亦得名他据
后解即小乘牒他大乘宗义次下方起难。

【疏】后释先难者如先难言何故觉时于自色境不知
唯识今此论文释先难有二初举喻如言如梦未觉
至方能追忆等是后释难了如言觉时境色应知亦
尔等文即是释先难也。

【疏】依教设难者疏文错是释难字勘馀本。
卷八 第 721b 页 X49-0721.png

【疏】无实作用诸法皆尔无有作用及作用故者解言
若总聚假者即名作用者若别手等即名作用若故
无实人作者用及无实手等作用也故心等无能取
外实境作用也然作用作者皆是我之异名。

【论】七非如手等至外境者非如手等亲执外物此二
句即破正量部正量部师言不立相分彼部说心心
所法亲取前境如钳物今破之言非如手等亲执外
物日等舒光亲照外境此二句即是破胜论师胜论
师说眼识起时舒光直照前境如日舒光亲照境也
今破之言其心等缘境之时非如日等舒光亲照外
境体外之物者即日月火等名体。

【疏】但如汝宗镜等照物似外境现者然大乘及经部
师不立有镜中像水中月故镜中实无像水中实无
月亦如人面南照镜时由镜面明净故令其眼识返
引见自面向北又看水时水明净故令其眼识返引
见天上月由如日中者一盆水及镜水及镜面明净
故令其日光引向屋里间现故大乘镜中无实影像
若萨婆多立有镜中实像及水中月等今大乘言但
由汝萨婆多宗实有镜中像向镜中像向镜中现今
此他心智亦尔即他心心影于我自心上现名了他
心此约影像相分亲所缘说非心亲能了他心者约
本质说。

【疏】无作用至不能取外境故者意说能缘识等犹约
无作无能取外实境作用故不能亲取得心外境也。
卷八 第 721c 页 X49-0721.png

【疏】缘他相分色自身别识所变色等亦尔者自识别
缘他人馀相分色以为本质亦自变相分为亲新缘
自身前六识等缘第八识变相分色以为本质即六
识等自变起相分为亲所缘。

【疏】无作用故至法不灭力故者此明缘起法法尔从
自生起未灭间势力势力者相续义故言无实作用
能取于境。

【疏】即体之上有影生者此说见相二分名为二影问
相分可名为影其见分如何名影耶答皆从自体起
故犹如月影从月起故。

【疏】如质为缘还见本质以心为缘还见自心者如人
照镜时以自本质面为缘还见自面本质由镜面明
净故即令眼识还见自本质面也如缘外色等时还
以自心为缘还见自心见自心者即自心上见分能
见自心上相分故相分不离心故名为自心非是自
见分还见自见分也。

【疏】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乃至不知如佛境等者
此文意说如二乘十地等他心智缘心时不能一一
如实称可知他人本质心不分别故故他心智云何
者问也意问二乘等他心智为称实知为不称实知
耶或可问曰他心智云何于境不如实知准此下二
句答也若据前问下三句答也如知自心智者意答
言如缘自心智即后念心缘前念时亦不能如实知
及如缘自内心心所时亦不能如实知也如心王等
卷八 第 722a 页 X49-0722.png
缘受之时亦变相缘不亲得故不知如佛境者意言
佛缘他心极明了故一一称可亲似他心名亲能了
二乘菩萨等缘他心不如他佛亲了他心名不知如
佛教即不如他亲似故不知又解言不知者即无知
也由烦恼覆弊所以缘他心时不能亲了知无无知
烦恼故缘他心极似本质名亲能了非谓亲得他心
本质也问他心智通凡圣者未审胜劣云何答如异
生得他心智不及声闻声闻不及缘觉缘觉不及菩
萨不及佛然馀人他心智即总相知委细不知若佛
他心智缘他心时一一委细知问他心智为唯缘他
心亦为缘他心所缘之境耶答如小乘说但缘他心
不缘心之境问缘境有何过答亦有过也且如前人
他心智缘菩萨心时即以菩萨心为所缘境若许他
心智亦缘境者即菩萨他心智缘他心时亦应缘自
心即应名缘自心智不名缘他心智若前人心缘色
时菩萨他心智能缘他心及境者应名缘色智不名
他心智馀一切皆准此难若大乘中说菩萨他心智
亦缘他心亦缘佗心所缘境假前人心缘菩萨心为
境时菩萨他心智缘前人心亦得缘自心是前人之
境故何以故大乘中同聚心心所受想等变起相分
更互尚得相缘故无过也又前人心设缘色等不相
应无为时其能缘他心智亦缘他心及不缘境等以
他心智本知前人心及不缘境故亦无过问若许缘
他心境者何故但名他心智答以从本为名名他心
卷八 第 722b 页 X49-0722.png
智不名缘色智也问未审有漏他心智得缘无漏心
不无漏他心智得缘有漏心不答据小乘宗说有漏
他心智远缘有漏心不相称故若大乘中说若有漏
还唯缘有漏心不能缘无漏心复七地巳前菩萨有
漏心亦不能知因果无漏心何以故有漏是粗劣无
漏是细胜不相称故若七地巳前无漏他心智方能
知因果无漏心异生有漏他心智不能知因果无漏
心又若异生有漏他心智亦能知因果生得善心无
记心也即不知加行善心以是胜故若约他心有漏
他心智亦能知无漏心故二乘亦能知佛菩萨心其
方云何如猕猴得蜜献佛佛不肯受猕猴即知佛心
为未作净故是以不受即取水洒蜜上佛即受之即
是异生有漏他心智知佛无漏他心也又如优婆鞠
多观化有情后魔王恼乱尊者心尊者心念言何故
佛在世时不降此魔今令恼我即入定即观佛心知
死肉著此魔我除也将三尸系头等又如佛须侍者
其声闻入定观见佛心观令阿难为侍者等是等皆
名二乘心知佛无漏他心若佛实心等觉等菩萨尚
不能知问所化心智未审缘得几程心名他心智耶
答唯小乘说他心智得缘十二种心必为他心智之
所缘境十二智何一者痴心二者离痴心三者贪心
四者离贪心五者嗔心六者离贪心七者心与惛沈
相应心八者前心谓与掉举相应心九者邪心谓在
定中心十者散心谓在乱中心十一者小心谓狭劣
卷八 第 722c 页 X49-0722.png
心十二者大心谓乘乐大法多生成佛度有情心也。

【疏】既有他心异自心之境何名唯识许有色故者此
外人之问意既实唯识即自心中唯有一识及自一
识不变色可名唯识既一身之中许有八识各各所
变相分色等又许他人八识及所变色等如何名唯
识。

【疏】且初返难等者如疏又责言迷情不息独更生疑
岂唯识教随依何人摄说有情总为一人识耶。

【疏】由此理故便显直如者由此理故道理非是真如
名为理也意说由二空无我之道理能显得真如理
也。

【疏】有识自体等者问何故百法论中说二所变者谓
十一色何故疏中言二所变者谓见相二分二论相
违若为会释答此文明唯识义即说二所变是见相
分彼论出法体即说二所变谓十一识彼论如言二
所变者即第八识心王能变起五根五尘同时心所
唯变起似根尘然第七识不缘色此中除之若五识
亦能变起实五尘若第六识能缘变十八界似根尘
等故彼论言二所变也此中即约唯识道理说五聚
法皆不离识总名唯识即自识相故名唯识乃至识
实性故名唯识等。

【疏】但遮一切愚夫通二乘等乃至颠倒故者为不实
故者色等离识不是实故由颠倒故妄执为实二乘
阿罗汉人有颠倒执者非是烦恼障中我执及烦恼
卷八 第 723a 页 X49-0723.png
障四倒也谓无常计常等即是所知障中法执四倒
也离识五法者即是示五聚法论中举色等取馀四
聚法言答理难讫者上来疏文有九重问答皆是外
人约理申难论主答讫故言答理难讫。

【疏】非清辨至得菩提者意讫非清辨恶取空者能成
就资粮得菩提也然清辨者是地前小菩萨极有我
执有中疑不肯向上上问弥勒决故遂言弥勒未成
佛有妻子与我相似不能决我所疑待当来下生成
佛方就决疑也遂欲留身久住于石观世音菩萨像
前七日七夜不食至心求见观音满七日巳即观音
菩萨于石中忽然现身语清辨言仁者作此慇勤至
心求见我者欲何所求清辨言人命危脆不得久住
今欲得留身久住见弥勒当来成佛决所疑今观音
菩萨有何方法令我身久住观音言汝若欲得见弥
勒当广发愿生弥勒天宫亲见弥勒请决疑可不善
也清辨白愿不可改志不可移愿留此身待见弥勒
佛观音言向阿修罗处中即窟令开开巳遂告诸人
曰若欲得留此身者可入此窟当时唯有六人同入
巳窟门还闭清辨既是恶趣空故不能善修有说清
辨当时岁二十八也。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八本(下)
卷八 第 723b 页 X49-0723.png
成唯识论述记义演卷之八末(上)
西京福寿寺沙门 如理 集

【疏】宜由字释一切种子识者意云此释颂中初句合
置由字应云由一切种子识谓本识中能生自果功
能差别。

【论】此生等流至名一切种者此别释一切字谓所生
果名为一切即种子从所生果名一切种是依主释
即一切之种名一切种。

【疏】于因缘中唯除现亲能薰之因缘此明一切种子
故者意云现行亲能薰种虽亦是因缘今不取颂意
本明一切种故所以不取现能薰种以现行非是种
故。

【疏】馀因缘种体皆生等流者意说唯除现行薰种若
现行外馀因缘种子望因缘所生现行皆是等流果
故种子与同类现行为等流果也。

【疏】问前第二卷未种生现起如俱有因得士用果何
故此中伹言得等流果耶者此中问意云何故前第
二卷中明种子生现行如俱有因得士用果今此处
明种子生现行即言是等流果耶。

【疏】答如前第二乃至非士用果者如前第二卷明因
能变果能变唯等流异熟二因习气摄一切种尽故
彼云等流习气是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名等
流果果似因故第八种子生现行唯是等流果不是
士用果故彼等流果即是此间等流果非是士用果
卷八 第 723c 页 X49-0723.png
也问若不得士用果者如何彼论下云如小乘俱有
因得士用果耶答不然但言如小乘俱有因得士用
果不言等流种即是俱有因意云纵许是俱有因者
拟旧因缘故谓萨婆多所说六因中除能作因外馀
异熟俱有等五因皆是因缘故颂言因缘五因性显
扬十八破萨婆多俱有因不定是因缘性又解此间
名为因缘据当法体说如第二卷云如俱有因得士
用果者就譬喻说不相违。

【疏】今但是因缘至流果者意说此因缘是十因中生
起因等摄得等流果问十因中几因是因缘答若六
因是因缘所谓牵引生起引发定异同事不相违因
是因缘性若尔何故偏举生起答虽六因是因缘然
生起因之果近故疏中偏举。

【疏】又违为果名俱有因种现即非者若现行心心所
更互为俱有因更互为士用果或心主为因心所是
果或心所为因心王是果即心王心所更互为因果
若种子生现行即不俱有因何以故种子生现行非
更互为因故如第八识中种子生现行即种子望现
行即旧种子名因缘现行为果若现生种子即现行
为因新薰种子名果故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唯
望所生为因即不得更互为俱有因不同心心所得
更互为因也。

【疏】与俱有法为因亦通无妨者若种子生现行时既
是同念生即种子与俱时现行法为因或现行生种
卷八 第 724a 页 X49-0724.png
子即现行与俱时种子为因但与俱有法为因非与
俱有法更互为因也。

【疏】如摄论说即义说为二因者即摄论中唯说种子
生现行亦名同类因亦名俱有因即于一切种子生
现行义说为二因也。

【疏】若前解至果中摄者意云前等流果中有二解初
解即种子生种后解即种生现行今准前解种生种
唯是等流若准后解种子生现行现行亦名士用果
或增上果摄者意说增上果宽亦摄得士用果也亦
有疏本作别字解亦得意说前总相解等流果即取
种子生种种生现是等流果今别解者唯取种生种
是等流果若种生现即名士用果或是增上果摄增
上宽故通取士用无妨。

【疏】即善恶种望诸现种异熟等者意说善恶种子望
诸果熟无记现行种子皆名异熟性不同故异熟生
无记法者即业所招总别报异熟生无记心心所并
名异熟望善恶并不同性故意说善恶种子与异熟
果为增上缘种。

【疏】前生等流果至增上缘种者此辨因缘增上缘别
也前生者即前等流中种生种种生现等也。

【疏】然约第一解等流即此二种乃至以俱有为果故
者若准前解等流果中即取种子生种子种子生现
行名等流果此种子生种子种子生现行此二种即
摄一切种子尽下士用果但于种子生现行上义说
卷八 第 724b 页 X49-0724.png
士用果然士用总有四种一者俱生士用果谓种子
生现行现行薰种子果二者无间士用谓种生种子
果三隔越士用果谓善恶业能惑后报异熟识现行
果四者不生士用果谓无漏圣道断烦恼證得择灭
无为离系果也今疏中但说俱生士用故云以俱有
为果故也即种子为俱有因现行取第二解。

【疏】增上果亦有二乃至不能繁述者然此文中有二
种增上果一者不杂增上果二者杂增上果且不杂
增上果此第八识现行若望他善恶业所惑其识现
行是名异熟果望作意种子作动心心所种生现行
即名士用果若从因名言种子而生识现行现行即
名等流果除此三果巳外馀所依根等及外山河等
皆名增上果此约前解此文约不杂增上界说二者
杂增上果者即五果中除增上果以外馀四果总名
增上果以增上果最宽故馀四果皆增上果也此据
后解等流种子现行等且名增上即除增上外馀四
果皆名增上果即约杂增上果说。

【疏】第七识种子至是亲增上因者意云第七识种子
与第八识现种为俱有依由第七识种子势能引起
第八识或第七识种子亦依第八识种子如眼根种
子与眼识种子为俱有依要由眼根能引起眼识种
子亦尔又如第六识种子依第七识种子相助与力
而能生现等即第七识种子望第八识现行种子故
第七识名亲增上因虽六因中无增上因由五果中
卷八 第 724c 页 X49-0724.png
有增上果今对彼果说有增上因也故第八识亦得
名异熟果亦得名等流果亦得名士用果第八识现
种望第七亦得名增上果故第八识得具四果故第
二卷论云此识果相虽多位多种果熟宽不共故偏
说果有多种者具四果也。

【疏】馀一切法准此应知者若第六识中异熟无记业
所惑者即此异熟生无记名言种望同类种及现行
名同类因善恶业望异熟生无记心现种名异熟因
作意种子位能惊觉异熟生无记令现起即名士用
因若第七识种子为俱有依由第七识势力能引第
六识中异熟无记令起即第七名亲增上因若第八
识名疏增上因即第六识中异熟生无记心望此能
生随其所应名等流果异熟果士用果增上果也若
眼等五识之中异熟生心亦准此知唯用五色根为
亲增上因第六识名疏增上因其第七识唯有三果
谓等流士用增上无异熟果故。

【论】云此生等流异熟士用增上果故名一切种者此
论文意以其所生四果显能生种子因名一切种也。

【论】除离系者非种生故者离系果唯是无为唯是灭
谛即断烦恼所缚得无为离系果离系果不通有为
无漏道谛也。

【疏】若尔增上果亦尔至亦应不明者意云据此问意
双亦问二种云若离系果非种生故即不明者增上
果有疏远非种生故亦应不明今见论文意但答不
卷八 第 725a 页 X49-0725.png
明谁系果所由不言增上增上何不说耶答增上果
如下广明所以此文唯说离系果是不说增上也问
何增上果非种所生答增上果宽一切皆增上。

【论】有展转义非此所说等者若从种生智智能断惑
方證离系据此展转说亦合说离系果然今但说分
别种染分依他故不说离系。

【疏】但染依他对心外法故者意云有情转倒坚执境
为实破此执故说唯有妄识更无心外境所以但说
染识不说无漏依他。

【疏】由此道理至此中说也者视此疏文二师解别且
扑扬解云此由说染依他道理所以复不取无漏有
为果也一切种子等者意说有漏一切种子于彼四
果隔果不尽以不摄无漏有为果故虽不隔无漏有
为果然亦有能生彼有漏四果义故云此颂中说之
又泰法师解云由此说染依他道理设且不取无漏
有为一切种子何以故以无漏种子生现行无漏时
但摄得三果如无漏有为一切种子何以故种子生
自无漏现行种子为同类因现行为等流果如无漏
作意种子位惊动无漏识种子令生无漏现行识即
作意种子名士用因无漏识名士用果又第七识无
漏种子为俱有依望第六无漏识为亲增上因无漏
识为增上果伹有三果而无异熟果故云摄果不尽
所以不说无漏种等有疏本云后亦不取无漏等者
意云此颂中不说无漏有为及下长行例中方说无
卷八 第 725b 页 X49-0725.png
漏有为例中亦不说无为故云后亦不取无漏等者
意意此颂中不说无漏有为及为下长行例中方说
无漏有为例中思不说无漏故并有能生彼果义故
此中说也者此说有漏种子此缘。

【疏】亦有展转相生之义者意云有漏分别心生种子
时亦有展转相生之义即从种子生现行之后薰成
种故有展转相生义也准疏此论文有两种展转也
一谓展转證得无为离系二谓展转相生之义即种
生现现生种者等。

【疏】若为相分亦识所变者意云内种子具二义故得
名种子一云谓第八识自證分持二亦是第八识所
变相分若外谷麦等种虽是识取变不是内识所持
故不名种子。

【疏】此中所显本识中种非谓持种名为识种者今识
中虽取第八识中种子名为种识而不取能持种现
行第八识也。

【疏】以第八识后展转力乃至摄非因缘故者若第八
识现行约能生他边即当第三句以展转力故处明
之且如第八现行识以展转力现助缘摄者由第八
识为缘变起五色根即五识依五根而得起变第八
识为缘变为五尘即令六识缘此五尘为本质变起
相分缘六识得起变为俱有依令前七识得起由第
八识现助缘力前七识得生然第八识不是能薰故
非因缘缘上约第八识现行能生他馀七识故第八
卷八 第 725c 页 X49-0725.png
识向第三句中摄若约第八现识从他生边其第八
识即是第四句彼彼分别生处摄故第八识现通二
处摄。

【疏】所明本识中种由馀三缘助故者前明种子即是
因缘證馀三缘者谓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也。

【疏】为爱水润等者说现爱如水能润因故举喻以明。

【疏】共不共等者即共中不共不共中不共等如第二
卷说。

【疏】皆互有相助力故者意说八现识皆有互相助力
令起转识薰种令第八见分起由第八识变现境等
令前转识起又八识各各自證分及自相见分相助
令起心所等亦尔问相分于自證有何力答若无相
分见分不起若见分不起即自證不既许得生故亦
有力故八识心所相见各相依令起名展转有力不
相应者即命根众同分得非得四相等又由无想定
亦能助识令起谓由无相定惑得无想天报初生时
异熟心心所也故不想应亦能助识令起。

【疏】谓由真如等故乃至分别等也者由真如为所缘
之境即生邪见心等或由真如故即起能诠真如之
名言诠真如故即心上变作真如行解也由有行解
故遂起随须言论分别等。

【疏】相应不相应皆名分别者即不相应行即依分别
上分位假立不离识故以识为性故总得分别名相
应心所等皆名分别理极成故问何故前展转力中
卷八 第 726a 页 X49-0726.png
即取五聚法何故彼彼分别中不取无为唯取不相
应等答此解有为分别故不取无为。

【疏】释本文意至兼此者明论释本颂文意亦兼释净
分也。

【疏】下后解讫略作数料与此不同者即下文中言本
识中种容作三缘生现分别除等无间巳下文是。

【疏】今且随文乃至寻之者如下解四缘中因缘即解
颂中一切种识馀三缘即解颂中现行分别心心所
如下解十因即解颂中一切种识解五果等即解颂
中分别现行心心所但随便宜作数段科读者知。

【疏】此总问缘乃缘生相者言总问缘者即上三句四
缘即第一二句由一切种识等二句是即因缘以展
转力等句即明馀三缘若缘生相者即是第四句彼
彼分别生也。

【疏】缘中有总别者总即四缘别即实分别多种如因
缘所缘缘中各分二种或增上缘亦有二种谓有力
增上无力增上等今答云缘且有四虽者势力望异
熟识名色等五果种子稍亲明不是隔越亦非因终
若隔越非因缘者如何牵引种子说为因缘解云据
实非正因缘菩萨说牵引为因缘者因缘类故假说
因缘。

【疏】及起同时自类现果乃至彼非自类故者此文意
说善种生善现行即是同时自类果若现行异熟果
能惑业种是异熟因缘即非自类但以异性相惑故
卷八 第 726b 页 X49-0726.png
现行受及现行报即是现行异熟果也异熟之因种
者即是能惑业种也彼非自类故皆非因缘也意说
能惑业种望异熟心心法并非因缘以现行受等亦
无记故性不同故或可受心所望异熟识及识种子
亦非因缘。

【疏】报非报乃至为能薰者此文意总说有强惑等即
为能薰如第八心品及六识中业所惑者即不能薰
言报者是业所惑心心所非报者非业惑心心所自
下引解言有馀三不摄无记者有字错今是即字。

【疏】有漏无漏名除一者有漏位中除极劣无记无漏
位中除佛果善并不薰故。

【疏】心品之言至供有法者即旧经论中名共有法若
新经论中名俱有法然共有俱有一体异名问所言
共有法未审共有何法答即共有得及生等四相亦
如定共戒道共戒等意说由如定道二戒亦名定共
戒亦名定俱戒亦名道共戒亦名道俱戒故说心所
名共有法亦名俱有法故宜品言兼摄心所故得等
四相皆名品也。

【疏】第八心品者意说心王心所并非能薰问何故所
薰中但言心王今能薰中即言心所耶答耶薰须主
但言心王非能薰力微故能薰之中亦兼心所。

【疏】无性之人第七末那亦有势力者如前巳说者前
说无性有情第七识亦能薰种。

【疏】前现望后非是因缘者意云亲因缘者从自本识
卷八 第 726c 页 X49-0726.png
中种子辨体而生故前现望后现非是因缘也显不
同小乘小乘许是因缘故故知外麦种等皆生现行
亦非是因缘。

【疏】何故至皆非因缘者意云总问异类而问同时异
时皆不得名因缘也应作四句问云何故同时异时
一切种子望现行异类非因缘耶何故现行望彼种
子异类非因缘耶何故种子自望种子异类非因缘
耶何故现行望彼现行异类非因缘耶疏文意总隔
越不次合作如是问。

【疏】既言异类至果故者意云种子异类相望不能亲
生俱异时果及类果故其相云何作法云如种子望
俱时异类种子非因缘如眼识种望耳识种子等或
种子望俱时异类现行如眼识种子望眼识现行或
现望俱时异类现如眼识现行望俱时异类耳识现
行或种子望异时异类种子如前念眼识种子望后
念耳识种子或种望异时异类现行等皆非因缘性
也或现望异时异类现如前念眼识望后念耳识亦
尔。

【疏】彼对法论因缘中说六因是因缘者即现望现等
皆是因缘也彼对法云当知此中以自性等六种因
相显因缘义具如彼辨故对法中即约六因以明诸
因缘故说六因是因缘等若唯识论中即约十因二
因作法以明因缘等何名六因答谓能作因异熟因
相应因遍行因同类同俱有因是六因问若唯小乘
卷八 第 727a 页 X49-0727.png
五因是因缘能作一因非因缘如何今言六因总名
因缘耶答能作因名因缘者应知假说即随他五因
假说能作为因缘也若五因名因缘者即是随转门
随萨婆多说也若据大乘五因亦非因缘故显扬论
第十八中广非破有宗五因不得为因缘云且同类
因为因缘者有三过失若言同类之因名同类因依
主释有立巳成过成过言同类者是善等果体因者
即先法等有宗许三性互得为同类因善等果先无
果可须因成立善等果先有何假更须因成耶故有
立巳成过若同类因持业释者有二过一者无果过
二者不决定失若言同类即因者更何有果耶以同
类等体即因故既若无果对谁说因耶故有无果失
不决定失若言同类法即是因者即有同类因体不
相似失何者夫论同类者是相似义且如亦有不相
似法亦得为因何者如种牛粪生青莲华岂是同类
因耶以不相似故知因不决定也若言非同类即因
亦非同类之因者是即同类因名有虚设过何以故
谓同类因言无有取立浪施设故故知以同类因为
因缘者有此三失馀之四因一一皆有三过准此微
诘问与摄论岂不相违彼许俱有因是因缘故答显
扬破彼现行相望俱有因有因缘义不同摄论摄论
云将种子望现行为俱有因者因缘义如前巳会说。

【疏】皆假说为因缘等者意云说六因等名实因缘者
皆假说也。
卷八 第 727b 页 X49-0727.png

【疏】谓常相续故者种子常相续现行有间断故胜于
现行。

【论】圣说转识至为因缘故者引论證成以现对种亦
成因缘非唯种子意云有处唯说种子望现行是因
缘者且据相显不是尽理何以得知非尽理耶答以
瑜伽中说现转识与阿赖耶互为缘故即现行薰种
亦成因缘明知唯种名因缘者非尽理也非彼自种
子至为因缘者意说非彼七识自种子生彼第八现
行识可言转识与本识互为因缘此中说六七识与
第八为因缘者以六七识为能薰薰生第八见分自
證分种此种后时能生第八识故證现行七识望第
八识互为因缘不说五识者五识薰种不能生第八
识等见分故亦不取本识名言种业业虽生本识本
识更不薰种即更互为因缘义不成言以略显广者
论说因缘之言显通种生现现生种二种皆是因缘
也。

【论】等无间缘者缘即有缘虑用也。

【疏】此即初也者曲分为二初约五法中唯取心所二
法馀色不相应无为三法非此缘性故瑜伽菩萨地
三十八云等无间缘唯心心所具辨如彼二约四义
重辨缘体四义者一前聚于后二者自类无间三等
而开通四者令彼定生具辨如疏。

【疏】多同类色者即如身中长养色等许有多种俱起
或如土草等有多同类色俱转故非此缘性然不相
卷八 第 727c 页 X49-0727.png
应是假法无缘虑用故及无为并非此缘性前念心
心所为开导能引招后念心心所故方具此二者谓
开导二义。

【疏】然非唯假义便简命根等乃至亦是此缘故者外
人问曰命根等是假即非等无间缘者不放逸等体
亦是假应非无间缘答然非唯是假便简命根等非
是等无间缘以无缘虑用简命根等非是等无间缘
即无过不放逸等虽假亦是等无间缘故故命根等
非但是假亦无缘虑故不成缘然不放逸等虽是假
然有缘虑故得成缘何得辄以不放逸例命根等耶。

【疏】故命根有等无间义无有缘义者若前念命根体
是一后念命根体亦是一但有前引于后是无间义
而无缘义也。

【疏】无间者显虽前无间为后缘乃至应非此缘者等
无间者不必刹那中等无间断等无间纵断经百年
十年但于中间无异类隔断亦是等无间缘若唯约
刹那中无间隔名等无间缘尔者即入无心定心望
出定心应非等无间缘故知虽经百年等断亦是名
等无间缘意说但前心望后心中间无异心间隔故
名等无间缘也无论刹那年月多少也。

【疏】故知唯望自类识为缘义乃至有七八识引宁非
此缘者若正义说唯望自类识为等无间缘虽入无
心定有七八识非与后出定六识为等无间缘若不
如前不正师义即七八异类互作等无间缘也。
卷八 第 728a 页 X49-0728.png

【疏】显前灭一心等者显前引后也问岂无心所唯有
心耶答无有心之时而无心所但以心胜故偏说于
心不言心所故心王开导心所亦开导故名等故一
一心心所望后念众多心心所皆得为缘又或前一
聚心心所灭引后一心生其实非无心所以心是主
故但说引一心不言心所。

【疏】此乃等属前后通因果者此释等字等者即斋等
义前一心亦能开导后一心前即为因后即为果故
一等言通前及后贯通因果故。

【疏】即简相似法沙门义至非望馀故者彼计心与心
所各自相引不许互相引如心引心受引受想引想
等馀一切准知今解不然一且如前一心望后心心
所能等而开导前一心所望后念一聚众多心心所
亦能等而开导望后等有力故而能开导故云等而
开导也。

【疏】又等者至故成等者意云等有二义一体等二者
用等体等者前念唯一心王五遍行后念亦唯有一心
王五遍行等即前后念心王心所头数相似名为体
等故疏云一心一所者解体等也用等者若前念一
个心王有势用力故能等与后念心心所开导等能
引后念心心所令起故又即前念一个心所有势用
力即能齐引后念众多心心所令起即是等能开导
也故疏云等而开导乃至名等开导文解用等也故
疏先明用等后明体等故前念心是无记法唯有遍
卷八 第 728b 页 X49-0728.png
行别境及心王能有势用引五遍行至成佛时能引
别境善等多心所令起皆是用等也若如相似沙门
义即唯有体等而无用等至成佛时第八识五遍行
引善十一此缘便阙也又相似沙门亦名著名沙门。

【疏】如色不相应有多类起者且如色有多类起者如
身中长养色扶尘等多同类色俱转如不相应中有
多类起者且如众同分中多同类起即如身中有界
同分地同分眼同分耳同分乃至沙弥同分等皆同
时起又如身中百千生住异灭四相俱时起。

【疏】且一身八识虽名多类乃至如草火等者视此文
意释文外伏难难云一身有八识应非是等答不然
如一身中唯有八识体用各各有别名为等其色等
即有百千同类俱起如一身中长养色等即有多类
同时俱起又如多草被烧巳即成少灰即多色引少
色又如烧草得而生无量烟即少色引多色故皆不
等故疏云如草火等喻应知意云同类色既不等明
知草火喻亦多少不等也。

【疏】令彼定生者即显后果虽经久远乃至当定生故
者如生悲想经八万劫全无眼识后从非想地命终
巳生中有中经一二念巳即起眼识此眼识即是八
万劫巳前欲界命终时眼识为开导依为等无间缘
引此中有中眼识令起若言等无间缘所依即唯是
前念心王若言等无间缘即通前念心王心所故前
念心心所望后念为等无间缘不可将后念心心所
卷八 第 728c 页 X49-0728.png
与前念为等无间缘也为因之法若俱或在前为果
之法若俱或在后也。

【疏】不相应假是我宗义者若我大乘及经部明皆许
不相应是假若萨婆多即许不相应是实。

【疏】种子非此缘相者无缘义故。

【疏】若唯一识至自唯一故者此自问自答既言一识
自作缘者明知不取多同类法等以自识唯一故。

【疏】若许八识俱互为缘乃至种子类应尔者若前不
正义许八识更互为等无间缘者如第八识为缘引
生馀七识者即许多识并生今难云种子亦应名等
无间缘以许多类种子俱时并生故。

【疏】故八现识体至乃有百千者此不正师故意说现
有差别得互为缘种无差别不得互为缘不可相例。

【疏】此中间别如前第五卷开导依中解者彼处解云
五识有四依谓同境根分别染净根本等第六有二
依谓染净根本第七第八各一互相依也。

【疏】第八十说入无心乃至更有别解者且如俱解脱
阿罗汉得灭定巳后欲入无馀依涅槃时即先以愿
力入九次第定谓须逆隔间超越等如是乃至先入
有心定巳次入灭定后始入无馀依涅槃即说灭尽
定名为定中间谓此灭定即在有心定后无馀依涅
槃前即有心定无馀依涅槃中间灭定名定中间也
若馀不得灭定阿罗汉入无馀时即不入灭定如前
第三卷说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者此文意
卷八 第 729a 页 X49-0729.png
说若在定心时不得命终要住散心方得命终即约
第六识说今此论文应云除有愿力阿罗汉入灭定
必得命终由愿力故也若尔阿罗汉无愿力者必住
散心非无心定方得馀终又云纵阿罗汉无愿力亦
得命终如即先入灭定方入无馀依涅槃若阿罗汉
住有心亦不得命终如舍利弗又云纵阿罗汉无愿
力亦得命终即如先入灭定方入入有心定当他鬼
道坐禅即彼他蓝婆大力鬼打舍利弗为入有心定
不得命终也故知于灭定命终者要由愿力无愿力
者不得灭定中命终也。

【疏】果法既许通一聚法缘亦应尔者既后念果中既
有心心所法故知前念等无间缘中亦有一聚心心
所法。

【疏】于中有四者谓八七六五此初释第八也。

【疏】阿陀那言显位通故者比显通局故阿陀那三界
九地皆通为缘死生位中有开导故此中唯说阿陀
那名言显此缘通诸位故诸位者谓五位也然赖耶
名局不通诸位所以不说问异熟名既通诸位何故
不说偏举阿陀那答异熟无记识于三界九地死生
位中开导即得若五位中通前四位不通究竟位故
不说若阿陀那识通究竟位最宽偏举。

【疏】总举二人者解曰即是顿悟渐悟菩萨二人若顿
悟色界后生无漏若渐悟即唯欲界后引生无漏第
八。
卷八 第 729b 页 X49-0729.png

【疏】一切异生即顿悟人者意说若顿悟人直入菩萨
初地等即名异生菩萨若不定性先得二乘有学圣
果或得无学圣果后回心入初地者即名圣者菩萨。

【疏】得成佛者至智处生故者此顿悟菩萨说也顿悟
菩萨八地巳上方受变易生死身之上而得成佛名
现报利益后报利益者此第十地菩萨生第四禅中
作第四禅中王此第四禅中王业即巳先地前四善
根位作此十王业入初地巳去更不造业即从地前
造得十王业巳遂经百生千生至第十地生第四禅
方受地前所造王业果名为后报即依此后报身上
得成佛名后报利益智所生故者即是菩萨得菩萨
一切智及一切种智之处名处菩萨往彼成佛名智
处生故也摩醯者大也首罗者是自在也或是智人
所生之处名智处也即彼宫名处即智之处十王位
者初地菩萨作阎浮提王位当铁轮王也二地菩萨
作四天王亦作金轮王问何故不作银轮王铜轮王
耶答今约大倍增胜前者说故铁轮王直越入金轮
王位而不得银铜轮等问若菩萨生四天王天者既
有四未作何天王耶答故知菩萨不作四天王者审
既依每一日是一回朝天帝释也问二地菩萨不作
四天王者未审作何王耶答作金轮王又纵作四天
王朝天帝释有何过以天帝释大无边福法故问有
学圣者身在四天王及身在第三禅中得无学果者
即后回心受变易后得入初地巳去此人亦得名四
卷八 第 729c 页 X49-0729.png
天王及第三禅王不答准仁王经云十地菩萨作四
天王亦作第三禅王言不作四天王及第三禅王者
据别义作非尽理说第三地菩萨作忉利天王即天
中王也第四地菩萨作夜摩天王第五地菩萨作都
史多天王第六地菩萨作化乐天王第七地菩萨作
他化自在天王第八地菩萨作初禅梵王故大菩萨
皆作梵天王若菩萨及二乘人等皆生大梵王等天
以是破执处故第九地菩萨作第二禅王第十地菩
萨作第四禅王问何故菩萨不作第三禅王答第三
禅以是极乐之处所以菩萨不作也又或有初地菩
萨作铁轮王或有异生作第四禅王此异生虽作第
四禅王所有功德亦不及地前四善根位菩萨何况
初地菩萨铁轮王道功德也又虽说十地菩萨功德
位次合当作十王未必要受十王位即一类初地顿
悟菩萨智增者不作铁轮王即生第四禅中下无云
福生广果三天詑宫为依而受变易生死乃顿悟菩
萨至第八地不作初禅王直生第四禅中无云福生
广果三天而受变易生死也故知十地菩萨不必受
十王位也若二乘有学无学回心向大至地前不能
造新十王业故论说云诸圣有学不共无明以永断
故不造新业亦不受十王位也。

【疏】八十云变易生死至即于此洲故也者解云即于
瞻部洲而受变易生死也。

【疏】必生自在宫唯异生色界后也者若生自在宫即
卷八 第 730a 页 X49-0730.png
是第十地顿悟菩萨即于色界后第八识引生无漏
即唤顿悟菩萨名异生问论答谓诸异生求佛道者
何故唤菩萨为异生且如初果少断烦恼尚得名圣
者岂菩萨不及初果耶答从因为名谓此菩萨不是
迂回直从异生发大乘心行菩萨行求大菩提唤顿
悟名异生菩萨也。

【疏】有学等回心至不往彼生故者意云若预流果人
回心巳更经七生业尽遂于第七生中向欲界留身
受变易生死若家家等随受二性定业尽巳即于欲
界中受变易身若一来果从人中天上受一往来定
业尽巳即于欲界中受变易若不还果者欲界中生
死尽即于欲界身受变易身故于欲界至第十地即
往色究竟天上自在宫成佛有学人必于欲界回心
受变易身必不生色界中回心受变易身也若如阿
罗汉延寿即要得第四禅边际定方始延得命长若
受变易身或初果一来不还虽未得根本得未至定
亦能受变易生死若得根本定亦得变易生死也问
后二果不别受生其义可知巳断欲界烦恼故不许
上界受变易初之二果发心巳后更受生不此答有
两释一云不受由发心力依边际定助感身业转受
变易经三大劫一云不定谓发心即受变易或有经
七生方受变易如亲光说故佛地论第二云若有学
位回心菩萨或随烦恼感生势力感彼生巳于最后
生伏诸烦恼起定愿力资现身因乃至成佛或回心
卷八 第 730b 页 X49-0730.png
巳即伏烦恼起定愿力资现身因乃至成佛问受七
生巳取三果不解云佛地但说伏感而不说断故不
取果义亦无失发心巳后不求二乘后胜果故。

【疏】其诸异生至方受殊胜变易身故者意说悲增菩
萨七地巳前即生欲界受分段身至第八地必生第
四禅中下三天中于三天中随受一身詑胜身故方
受殊胜变易故也或有初地菩萨智增者初地即生
第四禅下三天中得胜身巳方受变易身然今说顿
悟菩萨至第八地色界第四禅中下三天受变易身
者约决定说以一切顿悟菩萨至第八地决定生第
四禅故不妨亦有初地智增者初地即生第四禅受
变易身且如第八论说阿罗汉独觉巳得自在菩萨
得受变易身者亦据决定说不妨于中必有预流等
前三果有学人亦得受变易以有学中不决定故谓
有学中不回心者即不受变易身故第八论说无学
人得受变易此亦如是若言顿悟菩萨至第八地生
第四禅据决定说于中亦有初地智增即生第四禅
也若尔悲增者初地必不生第四禅也要至第八地
或有初地二三四五六七八地等巳来生第四禅下
三天受变易身者皆依智增菩萨说此诸菩萨受变
易巳更不向馀处实受生也。

【疏】大自在宫者乃至初于彼起證者此大自在宫即
在五净居天上故六门陀罗尼经说薄伽梵在净居
天上依宫而住众妙七宝庄严此净土即名他受用
卷八 第 730c 页 X49-0730.png
土然彼天处三藏两解一云正在净居上亦属色界
有别所处如大品经说一云即是菩萨净土住处不
定或在色界净居天上或东西方等如说西方极乐
世界等此即他受用土也以自受用土周遍法界菩
萨不见故若菩萨于中作佛而即成自受用佛土也
即十地菩萨于他受用土中即菩萨自身而成自受
用身佛若第十地菩萨不见诸佛自受用土唯有诸
佛乃能知之即此大自在宫若论于系此大自在宫
即是不系法若论处所即在色究竟天上别有处所
若论摄在者此大自在宫即是色究竟天摄若论第
十地菩萨身即是色究竟天摄若论第十地菩萨即
是无云等三天中身摄也若第十地菩萨未成佛即
在他受用土中若巳成佛即诸根遍于法界是自受
用身也。

【疏】此唯他受用土至同一地故者此大自在在宫即
是他受用土第十地菩萨报身往彼大自在宫非是
生彼也即第十地菩萨于受用土中成自受用身佛
此第十地菩萨先是第四禅中下三天中身后往大
自在天虽天有别同是第四禅中一地身故言报者
即是异熟果名报身非是三身中报身也。

【疏】据实受变易在下三天处未得生净土者若八地
巳上顿悟菩萨等于第四禅中下三天中受变易身
未得生大自在宫至第十地满方得生大自在宫今
言生者但往故名生。
卷八 第 731a 页 X49-0731.png

【疏】第十地极薰修故得生其中者若不还果即有漏
无漏杂修静虑生五净居天今第十地菩萨即不作
杂修但由愿力定力智力等极薰修往大自在宫也
若前九地菩萨但名薰脩不名为极。

【疏】然成佛时必要往自在宫成佛就胜处故者然渐
悟菩萨于欲界身第十地满即往色界第四禅中大
自在宫而成佛也。

【疏】后往色界及诸净土者即初地巳上菩萨即于他
受用净土中受生即第十地菩萨所住十重他受用
土今者二乘有学无学回心巳去既受变易身后时
入初地巳即自身作神通往初地中他受用土供养
诸佛既初地满即作神通往第二重他受用土中供
养诸佛乃至第十重他受用土中乃至第十重他受
用土亦然莲华化生其他受用土中无女人即云无
胎生也。

【疏】有说胜鬘经即许有多变易生者即古时大功德
说受变易身死巳更受变易生如是展转许有众多
变易生死者至第八卷二种生死中会。

【论】有义色界至亦得现前者此下第二护法正义宗
中有二初总释色界有回心者后别简色界有不发
心者此初文也谓渐悟菩萨欲界顿悟不异前师故
不重说而渐悟中或有色界初发心留彼界身者今
说。

【疏】许佛亦往菩萨生彼者许佛亦往色界菩萨亦生
卷八 第 731b 页 X49-0731.png
彼色界教化有情又云许佛亦往者然寻经文唯见
色界诸天下向佛边听法发心得果亦不见经文佛
往色界化有情然色界声闻有学无学亦向欲界佛
边发心而回心向大受变易身亦许生彼无过然作
佛总有三种一者随类六趣谓作鹿王身等二者即
有小乘作佛即一四天下唯有一个丈六化佛谓化
二乘异生及资粮位中菩萨称彼根宜现通说法令
各护得诸利乐事三者大化佛即是一三千世界唯
有一个化佛此大化佛唯化地前加行位中菩萨乃
至欲入见道亦见此化佛化入见道后出见道时不
见大化佛但见他受用佛化之此他受用报佛为地
上菩萨唯说一切法如幻如化此地菩萨虽见化佛
为地前二乘异生说法而不领受先以知故若第二
地菩萨唯领受第二地法于初地法亦不领受初地
法即先以知不称机宜故不领受乃至第十地菩萨
见佛说法即领受若见佛为九地说法亦不领受以
根法不相称故又若预流果受变易身有阿罗汉是
分段身以天眼力亦不能见以变易身是微细故又
若初果乃至阿罗汉皆受变易身虽彼此俱是肉眼
以同类故亦得相见虽有学无学不同皆受变易身
故也菩萨不然若有同是初地菩萨同受变易身虽
有肉眼亦得相见若初地变易身菩萨即不能见第
二地变易身菩萨以第二地是殊胜故若第二地菩
萨以神通力现身令初地菩萨亦得见之乃至入心
卷八 第 731c 页 X49-0731.png
不知住位菩萨住位菩萨不知满地心菩萨即十地
之中变易身菩萨前不能见后后能见前地前又预
流果受变易身巳即无妻子等又如初地菩萨中或
有受变易身者或有受分段身者或有顿悟者或有
有学无学回心者此等诸类菩萨若受变易身或受
分段身虽即不同所有功德智慧皆悉相似皆得见
百佛世界能化百类有情等亦同在他受用佛土不
可同是初地菩萨受变易者能见多佛受分段者便
见小佛必无是事故皆同见百佛世界所化菩萨欲
界分段身亦有父母妻子故若佛化受变易身菩萨
于净土中乃至女人名字尚不闻岂更有父母妻子
等耶以所化变易身菩萨无实父母妻子等故。

【疏】唯除初二果及独觉至无故者若色界中无初二
果及独觉发心则初二果唯欲界有若部行独觉唯
在人中有唯除北俱卢洲通馀三洲有也若麟角独
觉唯于南阎浮提有故色界中唯有不还阿罗汉发
心也。

【疏】不言唯欲界遮馀界无故者此护法会瑜伽文即
馀色界亦有声闻回心而受变易身也。

【疏】不言馀洲馀洲岂无至引生无漏者意云除北俱
卢洲馀洲皆许有变易身也故知亦有声闻于色界
中回心然后引生无漏也。

【疏】一切下色身得非择灭者若生色界中受身即于
欲界身得非择灭若无色界即于欲色界身皆得非
卷八 第 732a 页 X49-0732.png
择灭以此圣者断下烦恼得生上故。

【疏】非定所生色可成身留故者若无色界变起定果
色虽有色尘等亦无实五色根亦无实扶根尘故不
可以定果色而留身也。

【疏】中阴经中至非大乘义者然大众部师说色界无
界中有眼等六识及色界亦有六尘也即彼从知足
天没而受人中中有于中有中廿年化无色界有情。

【疏】唯约处为言唯立净居全无发者问声闻亦不生
大梵王天彼天即无回心所事何故经文唯除五净
居不除大梵王天耶答其大梵天中亦有馀异生而
未发心彼天处无声闻也或八地菩萨化大梵天等
也是故不除。

【疏】今第二会者意云若第二会即当旧大品经第十
五卷说若依今大唐三藏所译大般若六百卷第一
百二十九说十六会中当第一会也或可今字未详
未宜更勘馀本。

【疏】若前师解此文者至有何别因独无回心者意云
若前师释此文大般若经言色界初禅三天二禅三
天三禅三天乃至四禅下三天发菩提心者即据地
前异生凡夫者说非是二乘有学无学等于色界中
能发心也若约二乘有学无学发心不约异生等发
心尔者何故经中偏说有学无学发心不说五净居
天不还果发心耶有何所以净居独无回心者故知
唯约地前异生发心者说。
卷八 第 732b 页 X49-0732.png

【疏】第二师云一以经證等者即大般若经说色界中
发菩提心者也二亦由理即不还果生五净居更不
生无色果既生净居天趣涅槃近耽寂心坚化必难
得故无回心者然乐慧上流即生五净居受不生无
色界言乐慧者以色界中定慧均满故若乐定上流
即避五净居直生无色界此即理也。

【疏】二理既齐其文共会者即前后二师道理皆齐又
二师解共会经文。

【疏】虽初则发心要经多生乃至方受变易身者不者
解云此中问意佛地经及此论既许初二果人受变
易身然初二果人虽初即发菩提心巳或经一生经
或二生乃至七生身方受变易身亦应许有不还果
人先于欲界中发菩提心巳从欲界死巳故生色界
中身方受变易身何不然。

【疏】一云无也生色界者指不还果人今生色界名生
色界者非是巳生色界也必非经于欲界生者既得
不还更不经于欲界生以欲界业尽故意说不还不
同初二果人经于欲界受生此亦举不还不同二果
也疏云不还圣者巳下方说不还不生色界所由又
云生色界生必非经于欲界生者解云生色界者指
不还也虽合生色界然不肯向色界更经一生何况
多生又亦不肯生在色界却向欲界生发心以欲界
业尽故何作此说答以第一师许不还果人必于欲
界发心无上界发心者故作此解即前亦应许有欲
卷八 第 732c 页 X49-0732.png
界发心至上界生身方受变易者不难也故疏中答
问有二解第一解是前第一师也故前师说云必无
欲界发菩萨心巳从欲界命终生在色界方受变易
身也如有人于此现身上得初果巳更不经生即得
第三果更不经于欲界中生以欲界业尽故又有二
乘人或得初果二果巳于欲界或经一生二生乃至
多生巳此初二果更不生上界以经欲界生故即于
欲界中而取阿罗汉果也故俱舍云欲圣不经馀界
中生也或于欲界中有不还圣者发菩提心巳得根
本定得宿住通知欲界业尽而厌粗身即便急引变
易也或于欲界中有不还果虽发菩提心不得上根
本亦不得宿住通即不知欲界业尽但厌粗身即便
急引变易身也故于欲界中发心即于欲界身而受
变易生死也故不还巳不同初二果胜人初二果人
欲界业未尽故望初二果人亦有不得通者然由有
圣道力故小分亦有能知欲界业生多少者亦有初
二果人不能知欲界业生多少也此初二果业力所
牵或有即发心时即受变易生死或有发菩提心巳
或经欲界一两生乃至第七生身方受变易身此初
二果于未至定中而得变易生死也故不还果人发
菩提心时即受变易生死谓欲界业力尽故通力胜
故厌恶染故故不肯上界更经一生身受变易身也
何况多生总结答问意也如前初二三果有经生不
经生有得根本定通有不得者皆约根利钝以明故
卷八 第 733a 页 X49-0733.png
有差别。

【疏】二云既无文遮如七生者发心留身未必同时乃
至于理无违此第二解为解即是第二护法师也此
师意说既无论文遮即许欲界中发菩萨心巳生色
界中方受变易身也由如初果发菩提心巳或经一
生即受变易或经二生乃至七生方受变易身故发
心留身未必同时不还亦尔有欲界发心于色界生
身受变易生死何以故谓不还果人欲界业尽故又
未得第四禅边际定资故业可得留身所以欲得生
色界依殊胜身受变易身也由如是理先于欲界发
心或生梵众一天受一身即受变易或有生二天谓
梵众梵辅受二天身巳即受变易也或生三天处方
受变易乃至或生一地方受变易或生二地三地四
地乃至广果天身方受变易身皆不遮也然不还果
发心向大于上界受生地地地中不得重生随其天
处但受一生即得然疏中说未得边际定可资故业
故欲得依胜身方受变易者此文且据一生说非是
尽理疏云未得边际定约第四禅中边际定说故是
不尽理也今难曰亦有初二果人依未至定中而得
受变易身如何言不还果未得边际定不得受变易
身耶然小乘说六种法唯依边际起一者宿命二者
无定三者愿智四者法无碍解五义无碍解六者词
无碍解然边际有二种一者边际谓第四禅二者果
边际谓第四禅中上上品定故知疏中解不尽理应
卷八 第 733b 页 X49-0733.png
云不还人欲界发心向上界中说胜身受变易者而
将为胜也。

【疏】为三界处为不尔者问意云此实报土大自在宫
为是三界处隔为不是三界处摄耶。

【疏】佛地论说此他受用乃至即色究竟天摄者此他
受用佛居受用士为第十地菩萨说法若论处摄即
向色究竟天摄若论界系即是不系菩萨欲上大宝
华王座时节大长远千劫学佛威仪等即有十种相
现即大宝华王是一切也若菩萨座华王座巳即十
方一切世界佛第十地菩萨及他受用佛一时云集
摩菩萨顶其菩萨即入金刚喻定一刹那中顿断三
界二部种尽至第二念既成佛身是遍法界广如华
严经十地品说此诸佛色身而是无碍状似法处中
无对色也问大自在宫唯在净居天上亦为在诸处
有耶答今且答今且约在净居天上其实东西南北
上下十方皆有也如法华经说常在灵鹫山等故像
法决疑经普广菩萨问十方净土等故知不唯在一处。

【疏】有妙净土出过三界者意云此净土亦系亦不系
如佛变及第十地菩萨后得智所变即是无漏三界
不系若第十地菩萨有漏第八识所变者是有漏三
界系能变识是界系所变土亦尔意说如佛第八识
变及菩萨第六识后得智变即不摄故云有妙净土
出过三界也若据第十地菩萨第八识变即是色究
竟天摄也以净土极胜故然净居天不知有亦不往
卷八 第 733c 页 X49-0733.png
彼唯是他受用佛为第十地菩萨说法之处。

【疏】随是何系染不染识引生何地无漏识起者染者
即顿悟菩萨有人法执不染者谓二乘无学唯有法
执谓此二人身在欲界发其有漏第七识随第八识
亦是欲界系若入初禅平等性智时由第六识先依
初禅入法空观所以第七识与平等性智相应即是
欲界染不染第七识引生初禅平等性智乃至引起
二禅三禅乃至有顶平等性智皆准此知现疏无此
文疏主言有覆名染无覆名不染者即约总语何以
故此法执若望二乘名为无覆即名不染若望菩萨
即是有覆即名为染今言有覆引生无漏即望菩萨
不约二乘故知法执唯名为染应言谓从何界染第
七识引生何界无漏第七识也若兼无学回心说者
即法执望二乘回心亦是染有覆何得有不染第七
亦得有无漏第七且如顿悟菩萨第六识先入生空
观以伏第七识染我执即第七识唯有不染法执在
次彼第六识即起法空观引平等性智起时亦得名
第七不染法执引无漏第七也问今云不染对何说
不染耶答但对我执名不染以不染生空智故生空
智起时我执巳以伏故名不染虽有法执在亦名不
染对菩萨名不染也。

【疏】谓此师说有人法执故乃至皆互相生者谓即护
法师说第七识具有人法二执今言第七识中染者
人执不染者法执者通望二乘说也如第七识先有
卷八 第 734a 页 X49-0734.png
人执后入生空观等时即第七识是无覆即是有覆
染引无覆不染后出生空观时即是无覆即是无覆
引生有覆也又如预流人身在欲界入生空观时即
欲界有覆第七引生欲界无覆第七乃至一来果家
家等皆准此知又不还果身在色初禅地入生空观
及生空后得智及所引灭尽定时即是初禅有覆第
七引起初禅无覆无记第七识后出观时即初禅无
覆第七引生初禅有覆第七识也乃至身在非非想
初得无学金刚喻定时即唯是非想有覆第七引生
非想无覆第七识言与非无漏心时染皆互相生者
意说第六识起生空观时名与非无漏心时由第六
入观第七有覆染引无覆不染故云染皆互相生也
前虽巳说其义未彰今更再陈恐无惑也又云与非
无漏心时者意说彼无漏第七与染第七互相引生。

【疏】在下二界有漏第七乃至与第八识同地系故者
前初地以上菩萨皆不生无色界唯生欲色二界若
有漏第七识但与第八识同地系故且如顿悟菩萨
或无学渐悟菩萨身在欲界第六识入初禅定起法
空妙观察智时即是欲界中有覆第七识引生初禅
平等性智想应无漏第七识乃至第六识起非想
地妙观察智即是欲界有漏有覆染第七识引生非
想平等性智即能引第七唯是欲界系所引无漏平
等性智通色无色界也或菩萨身在欲界第六识起
色界妙观察智即是色界有覆染第七识引生色界
卷八 第 734b 页 X49-0734.png
平等性智后出观时即是色界平性色界有覆第七
乃至第六识起非想地妙观察智即是色界有覆染
第七引非想地平等智后出观时即是非想平等智
生色界有覆染第七也非无色界有覆七识能生以
地上菩萨不生无色故疏且总相云染不染第七识
应言唯染第七以法执我执望菩萨皆是有覆染故
虽望二乘法执第七亦名不染无覆而今且望菩萨
非馀。

【疏】菩萨灭离无色生故者地上菩萨灭无色生业故
云灭离无色生。

【疏】此言染识为缘及果者此有二意一染识为缘者
谓第七及果者即第八识总报果故与第七同地系
故在下二界二果者即是无覆不染第七识唯与法
执相应者由染第七引起故得果名此染不净第七
但在下二界系以地上菩萨不生无色。

【疏】所引无漏平等性智乃至不可言第七是下地等
者解云即能引有覆染第七是欲色界系所引平等
性智通色无色也又如因位十地地中其第七识即
随第六识也且如初地以上菩萨身在欲界第六识
起初禅法空观其第七识起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即
随第六识初禅同地法也若第六识起二禅法空观
时其第七识起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即随第六识二
禅同地法也乃至第六识起非想地灭尽定其第七
识起平等性智平等智即随第六非想同地法也若
卷八 第 734c 页 X49-0734.png
佛果第七识平等性智与第八识同地也不随于第
六也前说如来唯依第四禅故故疏云如因位者意
显异佛果。

【疏】三界九地有漏望无漏乃至各容故者此有四门
一三界相望为等无间缘二九地相望上下地为无
间缘三有漏无漏相望为等无间缘四善恶三性为
无间缘于四义各各互作等无间缘故论云各容也
此言善恶者约于欲界中三性相望为等无间缘不
约上界如上界无不善法故解云若欲界死还生欲
界即得以三性能引生欲界有覆润生爱又如初禅
死还生初禅其命终心即通有覆无记及善性心死
引起初禅有覆润生爱结乃至有顶死远生有顶亦
然若欲界死生色无色不得以不善心及有覆心死
故以要离下界染方能生上有故若未入顺解脱分
善即通欲界中皆思慧是也亦通四禅中皆思慧若
决释分善四善根唯是色界修慧也若次第修行者
初二果决择分善修慧唯在初禅未至定也若不还
果利根者先世间道六行伏断惑超前二根无超第
三果者即是决择分善即通在五地谓四根本定及
初未至定或通六地及中间禅也若菩提决择分善
初𤏙顶下忍等位即通下三禅中善上忍位即唯在
第四禅故下论云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禅
方得成满若麟角独觉四善根即唯第四禅中有也
以为互时促欲不容起下三禅中决择分善也其无
卷八 第 735a 页 X49-0735.png
色界即无三乘解脱分善及决择分善也问得初果
巳者更有顺决择分善以不答无也唯未得果前有
顺决择分顺凡见道真实决择智故若初地巳上菩
萨于修道位中唯有顺决择定无前四善根故俱舍
论云定有四种一顺退分谓从净定出巳即起烦恼
退故名顺退分二顺住分且如从初禅定亦出亦不
进亦不退中品而往名顺住分三顺胜进分如从初
禅出得入第二禅定即名顺胜进分二禅巳上亦然
四顺决择分如从定出即得无漏名顺决择分定即
初果巳去亦得顺决择定也义准大乘菩萨亦合有
此四种定也作法如前问加行位与加行道何别答
加行位唯地前菩萨有加行故进断后惑皆有加行
无间道等问三乘人初起无漏心唯用色界有漏善
心若巳后起无漏心亦用欲界无色界有漏善心引
以不思之。

【疏】五识中初三识上下言自类至不可言互唯一界
故者若眼耳身三识即欲界及初禅即上下界更互
为缘也若鼻舌二识唯在欲界有上界无色即不可
言上下界互为缘若鼻舌二识善等三性亦更互为
等无间缘。

【疏】此言善等亦随所应上下界地者即欲界善眼识
为缘引生初禅无记初禅眼识初起时既是率尔心
明知是无记也或初禅善眼识引生欲界眼识初起
时亦是无记也耳身二识准知。
卷八 第 735b 页 X49-0735.png

【论】有义五识有漏无漏自类互作等无间缘等者此
有二师说此师意说初地转五识得成事智乃至十
地中皆容与有漏互起后师不许为正此论第十及
佛地论皆有此两说。

【疏】第八所缘必同漏无漏故者五同识亦缘五境由
与根同境故所以有漏根发无漏识此有阿妨故作
此说。

【疏】此二于境明昧异故者不可无漏明识依有漏闇
根也。

【疏】此中譬喻如在馀位极成眼等根者意说馀因位
极成眼等根即是此中譬喻也。

【疏】如馀因位者意说如馀因位极成眼等根也。

【疏】若准前师十地乃至初起虽必在欲界后起亦通
色界者十地之中得无漏五识八地巳去既受变易
身明知初地巳上菩萨定得无漏五识同佛果后引
生无漏五识故。

【疏】云初起虽必在欲界后起亦通时色界者初师意说
准下第九论文诸顿悟菩萨初入见道得初地时唯
依欲界善趣身起即初入见道时即是欲界中五识
初引生无漏五识故云初起虽必在欲界若菩萨入
初地巳或生色界受变易身引起无漏五识故云后
起亦通色界也上言于理无违者此师许十地得起
无漏五识故无明等难许明识依闇根起于理无违。

【疏】异生成佛必是色界第八识后引生无漏者即唤
卷八 第 735c 页 X49-0735.png
顿悟菩萨名为异生据本名说以不是经圣回心故
云顿悟于色界后成佛时引无漏五识也。

【疏】八地巳去菩萨便无鼻舌识等者此中即约十地
菩萨身生色界者说以鼻舌二根于色界第四禅系
故无鼻舌二识以此二识唯欲界系故若渐悟菩萨
身在欲界乃至第十地巳来皆具五识以所留身唯
欲界故是以具五识也问顿悟身生色界即无鼻舌
识渐悟菩萨身在欲界即具五识应顿悟菩萨不及
渐悟菩萨耶答不然顿悟八地巳上身生上界受变
易身佛果难思诸根互用三识闻香于理何失地法
无故不应为难若无鼻舌二识即不及者亦应色界
天身不及欲界人也以无二识故彼既不尔此云何
然又如小乘说渐次行者从初果乃至极果次第断
八十一品烦恼得八十一品无为超果之者得无为
即又三十四心成佛见道十六心九无间九解脱得
无为小即应次第行者胜超果佛者故知不尔广如
大抄。

【疏】或二根处身根闻香等者意说鼻舌根处次有身
根即用身识闻香此有何意答以鼻舌身三识是合
中知故所以无二识用身识闻香尝味等又色界次
无段食设有鼻舌于彼何用何况第八地菩萨以舍
虫身非段食身。

【疏】虽有此解由如是义前师解好者虽有此后解者
欲界鼻舌识依色界中鼻舌根今不取此后解即取
卷八 第 736a 页 X49-0736.png
前解眼耳身三识亦用闻香等于理为胜。

【疏】善无记性多唯善性有通无记者此文意说若第
十地菩萨临欲成佛时用何性五识引生无漏五识
耶故今疏中云通善性无记性其五识于中即多唯
是善性少分亦通无记谓非临欲成佛时五识一切
时通善无记性今言善性者即是修所成摄由八地
巳去菩萨第六识中修慧引起五识中或二识或三
识是善性或一识或二识既是率尔心即是无记性
故五识中或是无记或是善性从此巳后即引生五
识亦由善性如目连第六识入无所有处中有漏无
漏定耳识闻欲界声率尔闻声是无记性非是修慧
所成巳后是善性即是修慧所成故三慧所成者唯
是善性今此亦尔第十地菩萨第六识中常无漏善
其五识若起卒尔心率尔心是无记故非是善性修
慧所有五识无不善性起善性多无记性少。

【疏】此合八识入十二心为无间缘者十二心者欲界
有四心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色界有三心
但除不善有馀三心无色界有三心准色界合三界
有十心于无漏中有二心谓有学无漏心无学无漏
心都计有十二心也为无间缘者大乘中欲界无覆
无记心能引生上二界无覆无记心为等无间缘即
是欲界第八识命终生上二界从上生下亦尔又下
界有覆无记能引生上二界有覆无记心为等无间
缘即是第七识欲界命终生上二界从上生下亦尔
卷八 第 736b 页 X49-0736.png
识准知若论引无漏即此七八二识普能引无漏如
前巳说不同小乘小乘中唯说善心能引无漏必无
有覆无覆心能引无漏也。

【论】心或相应者所言或者是三性不定义意说心王
与三性心所相应者多不定或时与信等善心所相
应而缘于境或时与不善贪等相应而缘于境或与
有覆心所相应或时与无覆无记等心所相应故云
或也。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八末(上)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八末(下)


【疏】此中有二师乃至或唯缘实者即是西方诸师中
有二解也如疏云前师后师者即指西方师也。

【疏】此则明非所执者意说眼识等不缘遍计所执以
所执无体故不能生识或恐眼字错应是曾字将顺
文义更捡馀本。

【疏】依他无为可有力用至名为缘者意云如依他有
为法及无为法并是有而有力用能发于识及正智
等故名为缘者是缘相假籍义非能缘也。

【疏】即简经部眼识缘和合色体是假法乃至而非是
卷八 第 736c 页 X49-0736.png
缘以无体故者意云经部境等色是和合假揽多极
微成故所以自计细实粗假然许五识所缘今须简
也大乘粗实细假许五识缘有宗粗细俱实问且大
乘中如前西方古一师许眼识缘长等假法与经部
眼识缘和合假有何别也思之可知。

【疏】带者是心似彼境相义乃至如前第二卷解者带
者凭杖义由如病人托杖方起心心所法托境而生
即心心所凭杖境方生心名带带者是心似彼境相
义即能缘之心有似所缘之相者即是亲相分也然
此相分小乘说为行相即能缘心摄即心外法是所
缘也若大乘有二重相若约亲所缘者即说相分是
所缘见分名行相即缩头相也若说依本质名所缘
即出头相也带有二义者即是西方古师释及唐三
藏释名二义也。

【疏】以此理故意云以能缘带境之相状生故般若鞠
多先于正量部中出家建此道理遂计出正智缘真
如应无相分以无相状故遂造谤大乘论云正智缘
如应无所缘缘以不带真如境相状故也。

【疏】谓正智等生时狭带真如之体相起者是即正智
托真如而为境而方起故唯识第九云缘真如智虽
无相分而可说此带如相起不离如故如自證分缘
见分时不变而缘此亦应尔。

【疏】不一不异者若约法相门中解即真如是所證以
正智为能證故有为无为二种别也今者约根本智
卷八 第 737a 页 X49-0737.png
上行解说者说正智證如时即约无分别智上作不
一不异行解也又作有相等行相等行相行解也故
云非非相也非相者无有有相也非非相者亦不不
无相也。

【疏】若相言体即有同时心心所乃至虽有所托然非
所虑者此文难意若有体法即名所缘缘者其心心
所同时起时即心所亦有体其心王亦杖托心所方
生其心所应是心王家所缘缘答心所望心王虽有
所托而无所虑即心心所同缘前境不能亲缘心所
故不同缘如智亲狭带如体起故心所非是心王家
所缘缘也问何故有此文来答意说云具所虑所托
方是所缘缘也。

【疏】前句是缘者即论中谓若有法是缘也此句是所
缘缘者即论中是带巳相是也故云心或相应所虑
所托是所缘也又前句是缘此句是所缘者即真如
法即是前有体法是缘义所托即是后句是所缘义。

【疏】或此相应法是所缘缘果者由有所缘之境故即
能缘心心所得生即所缘境为因能缘心心所是果。

【疏】谓能为缘生能照法者若五色根及识等皆名能
照法若言能缘法唯是说等其根等不能缘故何故
有此文来耶答将欲解其所虑所托故先起难也。

【疏】设为彼所诧彼得生者如五色根但与五识为所
依所托然非是五识所缘也。

【疏】虽无分别亦能虑故者意说无分别智离妄分别
卷八 第 737b 页 X49-0737.png
亦能缘虑也故得成所缘缘。

【疏】安慧等师既无见分如何解所缘者若安慧等师
既无见分即无能缘虑能托无色等相分故即无所
虑所托也汝云何解此所缘缘义耶。

【论】此体有二一亲二疏者此辨差别也亲者谓影像
相分是巳体分非相所摄名之为亲与能缘心不相
离名巳体分故论云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
内所虑托是亲所缘缘本质青等非巳体分相分所
摄名之为疏故论云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
内所虑托是疏所缘缘解云为质能起内所虑托者
谓本质境为质能起影像相分。

【疏】一是有为即识所变名内所虑者即是亲相分是
亲所缘缘疏中虽无托字准理合有略故无也或疏
文脱准下疏所缘缘中有托字。

【疏】即如自證缘见分等者即如自證分缘见分及自
證分缘證自證分自性分缘自證分无分别智缘真
如等并是亲所缘缘。

【疏】空等虽是无为所摄乃至若依本体即是真如者
虚空等者等取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此五无为
依真如上假立若正智缘真如时亦缘五无为体即
是真如也即依真如无为上假立如第二卷论云离
诸障碍故名虚空若依识变即有为摄即不实名假
即前第二卷中识变虚空识变虚空既有生灭即是
有为摄若从本质判性即是无为故识变无为唯是
卷八 第 737c 页 X49-0737.png
独影唯从见若论性即从能缘见以判三性若从法
摄以有生灭唯是法同分收若缘执离蕴法亦是从
能缘心判性亦是独影唯从见即人同分摄若心缘
过去想亦尔若缘色相分即是色摄若缘心相分即
是心摄言故无别说者意云故唯说真如不别说虚
空等。

【疏】然虽眼耳等至不杖为质故者意云此释通外难
外难云若托他所变或自八识中别识所变为自质
境方是疏所缘缘者且如眼耳等根望眼耳等识为
是亲缘为是疏缘耶故举疏答云然虽眼耳等根亦
第八识变望眼耳等识非是二缘何以得知非二缘
耶答不亲取故不是亲缘不杖为质故不是疏缘。

【疏】要为本质至之相分似本质相也由质为缘而得
起故。

【疏】谓杖为质至故名所缘者此释疏所缘缘也言杖
为质起故名缘者意说本质为缘起影像相分此相
分是内所虑托故论云为质能起内所虑托也即见
分变此内相分似本质法故名所缘即是疏所缘缘
意说本质起影像相分名缘缘由也见分变此内相
分似外本质法名所缘或可本质望见分即为所缘
意云本质能起影像相分名缘即此本质望见分是
所缘由如面质非但能起镜中面像即本面亦是镜
所照也此亦尔。

【疏】亲所缘者是带巳相以来释亲所缘缘可知。
卷八 第 738a 页 X49-0738.png

【疏】此即疏中即影像相分至名能起内所虑托者先
问云未审疏影像相分为是亲缘为是疏缘若是亲
缘者即不合约本质而说若是疏缘者即不合起于
内心未知此相是何缘摄即有此问应解云且如疏
中影像相分是带本质之相带由似也如云面热似
火此相亦尔似本质故不同亲中见分上相也见分
上相与见分不相离故此相摄属本质以离见分故
疏缘故缘此相时即缘本质故本质望见分名疏所
缘故知不是亲缘中摄故此影像相似本质之相名
为所缘由此故说本质能起内所虑托名所缘义不
言本质起内心也若言能起内心者即是缘义即亲
缘中相分是有体法为缘能起内心故是缘义本质
不能亲起心故今者意成此缘义所以本质能起
影像相分名缘即见分变此相分似本质法名所缘
也。

【疏】起相分是所缘义者意说本质能起影像相分相
分似质是所缘义也意说本质为缘能起相分此相
分极似本质若缘相时即本质望见分亦是所缘也
又解起是缘义起相分是所缘义者周云此亲所缘
缘也起是缘义者相分有体为缘能发生心故是缘
义起相分是所缘义者意说心上变起相分缘者是
所缘义故疏中本质但能起内所虑托相分不能亲
起内心故云不起内心问亲所缘缘与疏所缘缘二
缘行相云何差别答相分与见体不相离名亲所缘
卷八 第 738b 页 X49-0738.png
缘即如眼识上有青相相从缘生是有体法为缘能
起内心名缘缘者缘由假藉之义即此相分于识上
现是识所虑法故名所缘此即名为亲所缘缘唯约
自亲所变相分作法不约本质也若疏所缘缘不约
自所变为论唯藉他所变本质为缘自识于中变起
本质之相名所缘此即名疏所缘缘问如何得知疏
所缘缘杖他变本质为境耶答如论中言若与能缘
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故下论云能缘或有
者意说能缘心或有外本质能为缘发起内影像相
分故是疏所缘缘或取自一身中别识所变为质自
托彼变如眼识要杖他第八识所变色境眼识亦变
相缘问若无外质得成疏所缘缘不答无本质法不
成疏疏所缘缘。

【疏】但是能缘之心皆有者意说但是能缘心皆有亲
所缘相故离内所虑托相分心不生故所以大乘缘
无不生心心起必须有相分故心起时定有亲所缘
缘。

【疏】疏所缘至心亦生故者意云能缘之法者是能缘
心望疏所缘缘有无不定以疏所缘缘望心外本质
本质若有心起时定有疏为缘缘若无本质心起即
无疏所缘缘故有无不定也如缘实我法及缘通未
等虽无本质心亦得生故论云离外所虑托亦得生
故无疏所缘缘故但无本质而心生时皆无疏所缘
缘。
卷八 第 738c 页 X49-0738.png

【疏】然亦能变他依处者相似名变不杖他生者此第
一师云如张人身上扶尘馀他百千有情皆于张人
身上同处变作扶尘时馀人等各自于张人身上变
起扶尘馀人亦不杖张人身似为本质方变起也若
张人自于身上所变起扶根尘即有受执用若馀人
于张人身所得扶尘即无执受用故云相似馀人更
互相望亦尔自他宗皆不相杖质也。

【疏】即种子等亦扶他变乃至他即为影像者此第二
师意说自身第八识要杖他人身中五根种子器世
间等以为本质自身方变影像五根种子扶尘也故
他身中五根种等望他即为影像也其馀人第八识
亦扙我自身中种子等为本质他人方变起影像根
身种子扶尘等故故他望自身种等亦为本质。

【疏】谓前第二卷说若不变他应无死后尸骸等事者
若不杖托他身为质自变扶尘者前人死后或生上
界或般涅槃即无尸骸等事要须扙他为质而变起
扶尘前人虽死后还有死人被他吃血肉等今现在
尸骸皆是现在有情所变扶尘若自前人所变者虽
死后即灭故知杖他为质变他扶尘等得受用食等
故前第二卷云或生他地或般涅槃彼馀尸骸由见
相续等受用故故疏云即以他所变为巳第八之质
乃至以中边文变他为定者即以辨中边云变他身
扶根尘文为證也。

【疏】非诸有情种皆等故乃至彼人少者如何相杖者
卷八 第 739a 页 X49-0739.png
解云疏主意说三乘定性人种子名少谓三乘定性
人各各自有一人自乘种子无馀乘种子且如声闻
定性唯有一人声闻乘种子无馀乘种子馀二人亦
尔故名少也若三乘下定性人种子最多或有一不
定性人有二乘无漏种子无菩萨无漏种子或有一
不定性人有声闻菩萨无漏种无独觉种或一不定
性人有独觉乘种子无馀乘无漏种或有一不定性
人三乘无漏种子皆有故此等人无漏种子最多也
若疏主作此乘三乘无漏种子多少说者不然以有
漏第八不缘三乘无漏种子如何可言第八缘无漏
种子也今哲法师解云应言顺三乘无漏种子多少
谓三乘定性人顺无漏种子最少且如定性声闻人
唯有一具顺声闻人解脱分有漏种子一具顺决择
分种子无馀种子然定性独觉及菩萨亦准此知若
不定性人顺无漏种子最多或有一类不定性人有
声闻种性独觉种性即有两具顺解脱分有漏种子
两具顺决择分有漏善种子馀者亦然或有一人具
三乘种性即有三具顺解脱分有漏种子三具顺决
择分有漏善种子二乘不定性人展转作一一皆有
二具顺解脱分种子顺决择分准知故此等人种子
最多若种子少者如何托种多者得为本质耶又如
预流人一来不还烦恼种子渐少异生烦恼种子既
多如何托此预流果少种子为质耶五乘种子亦准
此知。
卷八 第 739b 页 X49-0739.png

【疏】若彼救言至不等者不缘者第二师释。

【疏】何故以下至不可用者不缘者论主难第二师也
汝言种子齐等缘不等不缘者今难云亦应第八识
他土及他扶根尘可受用故自第八识缘若种子及
他五根不可受用故自第八识不缘之。

【疏】此中且以种子为难五根亦无受用之义如何变
他者然此论中且以种子为难应将五根为难难云
他人五根既自身不能受用亦不托他五根为本质
也。

【疏】若因若果位至即因中不定者意云第八在因中
疏所缘缘有无不定若变他依处得有疏所缘缘若
望他根种子于自无受用义所以不变及死后根种
子无所以不变即无疏所缘缘故因中不定也在佛
果中有无亦不定者意云佛果第八缘无为三世等
法无本质故无疏所缘缘若缘馀有为法即有本质
有疏所缘缘。

【疏】因中五数唯托心王所变为质者不然哲法师解
云因中五数亦托自第八识心所变为质亦能托馀
人所变色等法为本质也若五数变种子及五根即
分别变以无实用故若变色等即有质碍等用即是
因缘变其触等五数亦能托馀人所变色等法自能
变之。

【疏】此中言品文虽总说心所不尔者论文总言心品
即心所总在其中若论杖质唯第八识心王能托他
卷八 第 739c 页 X49-0739.png
为本质方自变也若触等五数即不能托他质变也。

【疏】既非业果体力须藉本质起者疏主即取前论文
中解第八识中前第一师云随业因力任运变故既
第七识体非是业果故须杖质起若是业果体者即
不须杖质也若疏主作此解者非也今难云且第六
识执缘离蕴计我虽不是业果体亦不杖托质变应
云第七是俱生故须杖质也。

【疏】缘真如虚空去来无别质故乃至有外质故者问
若根本智缘真如虚空可无外质以亲缘故若后得
智缘真如虚空等如何无外质以变相而缘故答若
言缘现在法而有外质者如现在世中自證分缘见
分如何得有外质耶思之可知。

【疏】故一切种所杖本质有无不定者一切种者非是
种子也伹是一切境种类也。

【疏】或第六识所变外质方起者即是第六识中所变
定果实色五识亦缘之法处摄实色故前第二论云
及随法处所现实色此文意说即取十地位中无漏
妙观察智所变起实色定果色等为五识本质故前
四智疏中云言十地中所变金银等有实用故前论
云堕法处所摄实色等皆约妙观察智中所变定果
色又下第十论中说蕴等识相不必皆同等云菩萨
后得智所变起净土皆有实用故今有不取地前菩
萨及二乘等第六识中所变定果色此定果色虽似
十地菩萨所变定果色然体非实故。
卷八 第 740a 页 X49-0740.png

【疏】有说不得者即是唯识第十卷说佛五识无根本
智不能缘真如唯有后得智缘馀俗谛等事乃至宫
王生。

【疏】然今大乘至佛位巳一切皆所缘乃至唯除相应
自体亦是所缘缘故者此文意说若至佛位即同聚
心心所亦能相缘且今与眼识同聚有二十二法二
十二法皆得更互相缘心王缘受等受等亦缘心王
馀心所亦然乃至八识同聚心心所亦然若诸根互
用有二说有说初地即得有说八地方得二说共正
若菩萨得诸根互用即五识一一皆能缘十八界且
如眼识亦缘耳识乃至亦能缘第八识亦能返缘五
根及缘五尘等其与眼识同聚心心所不能自相缘
且眼识心王不缘同聚心所亦同聚心所不能缘同
聚心王乃至耳等四识亦然故除五识相应心所自
体等不能相缘自外馀一切法皆是此所缘缘也。

【疏】若有法亦是有体等者谓诸有为及无为法以有
体故名为有法即简遍计执是无体故非增上缘问
依假法得成缘不答成缘者有比量相违量云增上
缘体应非是假缘所摄故如馀三缘若不成缘杂集
所说如何会释彼云住持增上者说命根为众同分
得住故解云此有两释一云假亦成缘如杂集说如
前以增上缘宽故通假实一云要唯实法方得成缘
如因缘等而说命根众同分为增上者随他说谓命
根所依种子众同分所依诸法为增上缘亦如名相
卷八 第 740b 页 X49-0740.png
分别所有习气随所依说以是假法不薰种故此亦
如是。

【疏】能于馀法至不同前所缘缘故者意云此增上缘
但望馀法为增上不望自体故不不同前所缘缘所
缘缘望自体为所缘缘故如自證分缘见分时是所
缘缘故證自證分缘自證分亦尔。

【疏】与后生异法为缘非前灭法者霜雪能损害第稼
等今其巳前青色等皆灭以后有其枯丧黄色等即
此霜雹等但与后枯丧黄色等为顺缘即霜雹与前
青色等作违缘也问既与前青色等作违缘明知亦
与前作缘何故疏云与后生异法为缘非前灭法耶
答所言与顺违作缘者伹望与后顺违作缘不望前
巳灭法也。

【疏】所缘缘外更无增上乃至以此别体明四缘故者
虽但是增上缘即是所缘缘然正缘时即所缘缘摄
若不缘处即是增上缘摄故有外也如眼识正缘西
山色时馀东南山不缘之处即是增上缘摄言以此
别体明四缘者即据缘不缘别体以别四缘也故增
上缘宽所缘缘狭以缘不缘时皆增上缘所生住成
辨得法名为增上果谓据四处转。

【疏】自种为先馀法色无色为建立助伴所缘为和合
三界法生者且如眼识种子为先即是因也色非色
为建立者色谓五根扶尘非色谓意根也助伴所缘
为和合者助伴者即是作意想思及得等四相所缘
卷八 第 740c 页 X49-0740.png
者心心所生时必须有所缘境心法得生由所缘境
为因心得生故亦有解云建立即是种子果若尔与
生何别既言合三界法生生岂非果耶故云有重言
之失今不依人以准后成得中现有因建立和合得
果别何故生中至建立即是果后更云一果故不取也。

【疏】住者如对法第五谓风轮于水轮等者谓风轮依
虚空得住水轮依风轮而住金轮依水轮得住地轮
依金轮而住馀一切有情草木万物皆依地而住也
或由大种为依色法住即诸根为依诸识得住等具
如彼论。

【疏】谓所知胜解爱乐为先宗因譬喻为建立者所知
胜解即立论者如立声无常等由先解故所以决定
意乐成立声无常等宗因喻三为建立者即古师义
即宗因喻三为能立义为所立胜立义成者即是古
师义为所立得成也成办者谓工巧智为先至成办
等者此是大论第五文如疏广明彼说成立成辨即
此论中成者即摄得彼论中成立成辨二种也。

【疏】内分力为建立者内分力者谓如如理作意少欲
知足等内分善法也又得入身生在胜处诸根无缺
诸业障除于如来所具净信心如是等法是名为内
因力也。

【疏】言如理作意等等者等取法随法行也若旧经论
名如理作意即如其道理而作意故若新经论中即
名正念思惟正念者即是如理也思惟即是如理也
卷八 第 741a 页 X49-0741.png
思惟即是作意也虽新旧名有别意义相似法随法
行者旧经论中名如法修行即如理教法而修行者
若新经论中即名之为法随法行言法随法行者准
馀经论中有二解一云法者所谓所證涅槃随法者
谓能證圣道行谓行行由行圣道行故方證涅槃是
故名为法随法行二云法者谓圣道出世间法也随
法者谓有漏世间修慧也由行世间法故方得出世
间法名法随法行又解法者谓涅槃随法者谓教法
由随顺教法修行能證涅槃法也又云法者无漏圣
道随法者谓教法由随顺行教法能得无漏圣道也
由如论中解见道亦名正性者谓涅槃或是无漏见
道名正性由證得涅槃及證得涅槃及證得圣道即
能离生死恶法也或欲界一切恶法不善法皆名为
性能伏断烦恼恶不善等得生初禅即能离欲界恶
法生故名离性也。

【疏】外分力为和合至佛与出世等者谓诸佛出世宣
说妙法住正法者共为伴侣具悲信者为施主如是
等法名外分力故外分力和合證得涅槃等。

【疏】彼且约无为说实亦通有为二十七贤皆名得故
者意云彼瑜伽论等且约无为即名證得涅槃据实
亦通有为得今应言三乘无漏性为先内分力为建
立外分力为和合證得预流果乃至阿罗汉果二十
七贤圣果等果是无漏圣智故名有为也。

【疏】论说得法通三性故者得通不善性者如过去恶
卷八 第 741b 页 X49-0741.png
业种子为先不如理作意为建立外分恶知识等为
和合令恶等得成也然善法无记法准前说。

【疏】彼论又说何法作用者乃至彼但影略者此先引
文后解也后论云问词同前答自證为先即彼前生
为建立彼生缘为和合故自作业成办自作业者如
眼之见色等即是作用如是所馀诸根亦尔此即瑜
伽显扬之论文也解云此有二说一云此作用即是
生住成得四法上用离此更无别用故疏云今此中
意即此是四法乃至四体上用也即疏中第一解言
作用者唯是第三成上有作用第四得中无为无作
用此唯识论生住成得摄法得尽若对法中不说作
用瑜伽中不说住者二论中或是影略也。

【疏】今此所说是顺所生此缘之果若违之果一切皆
通者如瑜伽论说杂染随顺因即与清净法作违因
虽言随顺乃至一顺一违也若清净法随顺因亦顺
一违一也问如染净二随顺因起时即皆有违顺未
审无记因起时有违顺不答亦有也如霜雹起时与
青苗稼作相违因亦与后时黄枯丧等作随顺因由
前霜雹等为因方引起后时枯丧等故。

【疏】偈云取境续家族乃至依此量立根者解云取境
者即五色根乃至意根也又准对法第五释增上缘
有九种增上缘约风轮有情心心所法说即是任持
增上引发增上俱有增上此之三种约义别明如次
配前风轮等三如西明疏馀六增上约二十二根配
卷八 第 741c 页 X49-0741.png
释今当引文取境增上者谓眼等六根由此增上力
于色等境心心所法转故亦名境界增上即六根于
境有照取用故续家者即是男女二根也故对法名
种族不断增上谓男女根由此增上力子孙等胤流
伦不绝故如前说为舍执着增上我故观察根亦名
产生增上谓男女根由此增上力得入胎故活命者
即是命根对法名任持增上谓命根由此增上力众
同分得住故受业果者谓五受根若在地狱中忧苦
根受用恶业果而起忧苦受若在人天之中乐喜受
即受用过去善等果也舍受遍五趣故对法名受用
果增上谓苦乐忧喜舍根依此受爱非爱之异熟故
世间者即信等五根对法名世间清净离欲增上谓
信等五根由此制伏诸烦恼故出世净者即是三无
漏根对法名出世间清净离欲增上谓三无漏根由
此永害诸烦恼随眠故量者分量依此分量即立二
十二根。

【论】即以彼少分为性者即用身根少分以为男女二
根体性也。

【疏】或通八识或不尔故言随应者解云今解论中随
应二字也或通八识者即舍受通八识中皆有也或
不尔者若忧受喜受唯在意识中有若苦乐二受即
在前五识中故论言随应也然护法师即许第六识
有五受许有苦乐受故若馀师许第六识中有四受
除苦受。
卷八 第 742a 页 X49-0742.png

【疏】即以信等及善念等为体者问何故偏举信等念
等耶答谓信对三种唯善不通馀二性所以举信等
取精进谓念定慧等通三性故所以别举善念等取
定慧不取通馀性者略示方隅更相影显也。

【疏】或体各各随其五别者意说苦者即遍行中苦受
馀者皆然故名各各问与前何别答前即遍行中受
数别配五受此即遍行中受体即是五受也故不同
前也。

【疏】未知当知根乃至资生根本位故者此论文中未
知当知根乃至有三种者即约二乘人未知当知根
说也。

【疏】答后三九少分者后三者在二十二根中最居后
故九少分者即信等五根意喜乐舍根也但据无漏
说故名少分。

【疏】不取前位故者不取前资粮加行位也。

【疏】故见道中如对法第九有十六心此除末后心者
即见道除第十六心道类智惟取前十五心名未知
当知根也以有所未知可当知故。

【疏】问何故见道中通十六心此根唯在十五心时者
此中间意即约三乘人见道十六心问答也且问菩
萨曰何故见道通两重十六心两重十六心者皆名
见道何故第一重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时仍未名未
知当知根然至第二重十六心前十五心名未知根
第十六心方名巳知根又问二乘人一重十六心何
卷八 第 742b 页 X49-0742.png
故见道有十六心十六皆名见道其前十五心即名
未知当知根其第十六心不名未知当知根耶。

【疏】见道据现观谛行故即十六心皆是者此问意云
既一重此十六心见道何故通十六心说即前十五
心是未知根乃至据见观谛行论即十六种心皆名
未知根耶通前文总是一问谓对两重十六说所以
初十六心且名未知当知根也即通前文所言见道
者谓无漏圣慧能见四谛理故即十六心皆名见道
也谛行者即四谛下苦空无常无我等十六行相也。

【疏】有所未知而当知根乃至可当知故者此未知当
知有未知可当知故故唯前十五心名未知当知根
其第十六心一切圣道皆巳当知讫故第十六心即
名无所未知可当知故所以第十六心即名巳知根
也。

【疏】此中类忍皆缘前心其第十五心至唯取十五心
为此根也者意说至第十五心道类智忍时此智忍
则能遍缘一切三乘圣道讫虽前苦集灭三谛忍等
智等皆两重缘讫其第十五心道类智忍亦缘一切
三乘圣道即道类智忍唯是一重缘一切圣道非是
两重缘也此道类智忍虽能遍缘他馀三乘圣道然
不能自缘亦不能缘相应法故知前十五心名为未
知当知根至第十六道类智时又更缘一切三乘圣
道即前道类智忍以第一重遍缘三乘圣道说其第
十六心道类智又更第二重遍缘三乘圣道亦兼缘
卷八 第 742c 页 X49-0742.png
道类智忍即两重缘一切三乘圣道也所以第十六
心道类智则名为巳知根虽第十六心遍缘他三乘
圣道皆是两重缘圣道道类智忍但是一重缘以第
十五心遍能缘前圣道不自缘故今时道类智望第
十五心故是一重缘也今此中约谛说两重缘不约
刹那说也故道类智望第十五心虽是一重缘若望
以前皆是两重缘所以第十六心名巳知根也亦真
见道中以断二障说此中类忍皆名缘前心即如第
九卷论云有两重十六心若前第一重十六心八观
真如八观正智八观正智即是缘前心乃至法真见
道无间解脱道自證分乃至第二重十六心观现前
界不现前界苦等四谛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分观
谛也不用小宗若小乘宗不立真见道断烦恼唯有
此十六心见道断烦恼也小乘中苦法智忍是无间
道断欲界烦恼苦法智是解脱道證无为谓乃至道
类准知故俱舍颂云净道沙门性有为无为果此有
八十九解脱道及灭五因立四果舍曾得胜道集断
得八智顿修十六行即取两行颂拟彼亦释之与此
问义相当。

【疏】问此相见道在真见道后真见道中巳有无间乃
至岂预流果亦此根耶者解云今约大乘宗问不据
小乘宗也若据小乘宗前十五心名见道第十六心
则名修道若依大乘宗预流果亦以前真见道巳断
烦恼后苦法智等十六心皆是相见道也此问意者
卷八 第 743a 页 X49-0743.png
其相见道在真见道后前真见道中巳有无间解脱
道断烦恼讫即解脱道巳得初果何故于后相见道
中前十五心仍是未知当知根摄预流果乃至得有
初根义耶答云此难不然其预流果乃至相见道第
十六心见相谛圆方始建立预流果也且如九真无
间道中亦有解脱既名初果耶故知前十五心由是
未知根摄而非初果得有未知当知根也问如上疏
中为问答二乘为问答菩萨答但问答二乘不问答
菩萨何故知耶答既下文言义准菩萨从真见后故
知上来依大乘宗准问答二乘初根也言见谛相圆
者谓是相见道中观四谛十六行圆满方立初果第
二根摄。

【疏】义准菩萨从真见后亦不出观乃至第二根摄者
菩萨三心者有三解一云若真见道名第一心若第
一重十六心依观所取别立法类十六种心即名为
第二心也若第二重十六心谓依观十五谛境别立
法类十六种心则名第三心也此相见道中两重十
六心皆名后得智也即是菩萨入真见道从真见道
后亦不出观则入相见道其第一重十六心若至前
十五心道类智忍时仍是未知根摄乃至十六心道
类智时由是未知当知根摄相见道未满故此第一
重十六心对真见道名第二心也若菩萨入第二重
十六心位依观上下谛境境别立法类十六种心此
第二重十六心若至前十五心亦是未知根摄相见
卷八 第 743b 页 X49-0743.png
未圆故若至第十六心时相见既圆方极见满即非
是未知当知根摄即是第二巳知根摄此第二重十
六心若对巳前名第三心也其九心见道者但圣教
中依前十六心上广流布即依法中但义说耳其实
无别九心见道其观行心中亦不依九心行解所以
不立为第四心第二解云言三心者第一心谓真见
道也第二心者谓三心见道谓内遣有情假缘智此
师即说三心相见道前一心为真见道若馀法师说
此三心为真见道者即不立前一心见道也即将此
三心见道以替一心见道之处第三心者谓后两重
十六心也即第二重十六心中前十五心仍是未知
当知根摄至第十六心方是巳知根摄第三解云言
三心者谓除真见道唯取相见道中三心见道为第
一心第一重十六心为第二心第二重十六心为第
三心准前作法此三解皆好。

【疏】此中加行资粮之言至亦摄根本者此中加行资
粮之言不唯取资粮加行二位故资粮加行之言亦
摄得根本见道问若亦摄根本位者何故今偏举加
行耶答今显此未知根虽是见道亦兼取加行之位
故此文中但举加行也。

【疏】如五十七云一色界系及不系一切系不系为义
者色界系者即是顺决择分善此决择分善唯是有
漏修慧唯是色界系不系者即无漏法也一切系不
系为义者义之言境即是此位菩萨所缘之境系者
卷八 第 743c 页 X49-0743.png
苦集谛不系者即是灭道谛故知加行位菩萨缘一
切系不系苦集灭道等为境也然五十七文略具足
应言一欲界系及不系一切系不系为义若欲界系
者即是顺解脱分是也即是欲界中皆思慧是顺解
脱善摄也及色界中修慧皆亦是顺解脱分即此欲
界中及色界中顺解脱分善亦缘苦集谛为境亦缘
灭道谛为境故五十七云色界系乃至不系等论近
能发起根本位故等者此显得无漏根名所以或释
外难云三根无漏资粮加行何得名未知当知根故
引生远资等释。

【疏】此谓大乘者入劫巳去小乘亦尔于谛现观发起
决定胜善法欲者若大乘中即是菩萨入初阿僧祇
劫巳去菩提涅槃等法发起决定胜善法欲心即不
收巳前劣善法欲游之心也故第九云从发深固大
菩提心等是也若小乘即是入顺解脱分资粮位巳
去亦发胜善法欲也或可初入劫巳去配菩萨于谛
现观发起决定胜善法欲即配小乘亦得然信等六
现观义如下自解。

【疏】五十七说问未知根何义者此中问意此未知根
未审何意义耶。

【疏】答修谛现观者从是修善法欲巳去乃至解脱分
位者谓修谛现观人从善法欲巳去于一切方便道
中所起信等五根即是未知当知根义故知未知当
知根亦通得顺解脱分位有也若自馀异生凡夫等
卷八 第 744a 页 X49-0744.png
未入善法欲巳前及未发菩提心者虽起信进念定
慧五根然不得名未知当知根也方便道者然所修
行行即是趣菩提涅槃之方便也资粮加行二位皆
得名方便道也问加行位加行道加行智此三宽狭
云何答加行位唯在见道前也加行智通七地巳前
八地巳上无加行故加行道亦尔或加行道通十地
有加行无间解脱胜进前后相资皆容具有也如下
作法。

【疏】此不望涅槃为名至下当知者此未知根唯望修
道之中巳知根名未知根然此根未得真解脱是故
不望涅槃为名涅槃者是真解脱若顺解脱分即远
望涅槃为名即远顺涅槃故名顺解脱分若顺决择
分唯望见道中择法觉支等为名也故论云于此三
位信等五根乃至为此根性也问上来论文中唯明
二乘人初无漏根其二乘人依初未至定入见道应
有七根信等五根意喜根若尔如何此文说有九根
答九根者谓信等五根意喜乐舍然菩萨若在加行
位中前后皆得起四禅定即得起九根即色界六处
有初无漏根六处者谓四禅未至中间禅也若菩萨
唯依第四禅入见道时唯得起七根谓信等五根舍
意也若二乘人在加行位亦容起九根此意说约别
别人入见道时相通而说得有九根非独一人有九
根也若约一人即唯得起七根其事云何如有一人
依初未至定中入见道得有七根谓信等五根意喜
卷八 第 744b 页 X49-0744.png
也若有一人依初二禅根本定中入见道亦起七根
谓信等五根意喜若有一人依第三禅入见道亦得
起七根谓信等五根意乐若有一人依第四禅入见
道亦得有七根谓信等五根意舍根也故通有非一
人独具九也何故入见道有此不同答皆约根性有
利钝故须尔也问舍受通四禅及未至定如初果人
依初未定入见道合有八根信等五意喜舍乃至有
依第三禅入见道亦合有八根信等五意乐舍何故
说依初未至定及依第三禅入见道时唯说有七根
耶思之可解以舍根通故所以不说。

【论】于此三位至为此根性者问菩萨要托第四静处
若据二乘三受不俱如何此位得有九根答通三乘
得有九根不言九根而俱起也。

【疏】即以十根为性乃至多顺同彼者若加忧根即以
十根为性谓信等五意喜乐舍及以忧根若安慧菩
萨集糅对法论中亦说有忧根十根为性以安慧菩
萨多顺同彼集论无着菩萨造集论之中亦说有忧
根为性也又云安慧顺小乘说有忧根今亦顺异说
同彼安慧问加行善根是色界法离欲方得云何此
位犹有忧根答决择分善通依色界本地近分然近
分起者既未离欲得有忧根故无有失。

【疏】瑜伽等中故多不说者以根本位见道之中无有
忧故故瑜伽论中多不说忧根但说信等五意喜乐
舍九根也疏然此无漏根巳下生下论文五十七说
卷八 第 744c 页 X49-0744.png
七根入无色者谓信等五根意舍二根。

【疏】后三有一能入有一不能入者意云后三无漏根
有二解一云有一能入者谓巳知根有一不能入者
谓未知根若具知根一切能入也二云有一能入者
有一人能入彼彼界有三根有一不能入者有一人
不能入彼界彼界无三根但约人说一人能入一人
不能入不据三根说一能入一不能入也有云一能
入者谓菩萨一不能入者谓二乘问所言能入人能
入何法答能入者谓能入无色界定总解意云谓未
知根在见道前十五心且如二乘人能入未至定断
惑故未知根无色界无巳知根彼界有者谓初果巳
后有得入无色界定许起也具知根阿罗汉得于无
色界得起故约人准知。

【疏】空处等十一根可得者谓信等五根意舍命三及
三无漏根总成十一根若非想地除三无漏前三无
色有也馀二根可知者亦前三无色有也。

【疏】此相难故所以别说者然瑜伽论下三无色有未
知根故所以论中两重会即约下三无色有世俗种
子今入见道以傍修彼种子今渐长第二论文会云
或二乘位回趣大者为證法空乃至此根所摄者此
文意说或是无学先得生空无漏具知根今回心向
大为證菩萨法空于地前起九地生空无漏具知根
望菩萨是未知根故下三无色有未知根也又不还
果人先得无漏生空巳知根后回心向大得證菩萨
卷八 第 745a 页 X49-0745.png
法空其不还果人至地前巳起九地生空无漏巳知
根彼不还人所起下三无色生空无漏巳知根即是
菩萨未知当知根摄故故下三无色有初无漏根也。

【疏】谓有菩萨见道时曾异生位乃至既非见道起亦
无失者谓菩萨先曾于异生位修习得四禅八定今
有二解一云即是菩萨从无始以来数数修习彼四
禅八定也即得彼下三无色定也今不取此解二云
即在资粮加行位亦数数修习得四禅八定也即是
资粮加行虽起四禅八定即得彼下三无色定然此
定顺无漏故准俱舍说定有四种一顺退分定谓如
定巳节从初禅定出入第二禅定等四顺决择分即
出定巳此定能顺无漏定今取顺决择分定也即是
资粮加行位间杂所起八定能顺无漏定故取第二
解胜此菩萨后入见道时傍修彼巳前所起世俗智
种子然此种子被他无漏傍资间起起有漏世俗智
种子得名未知当知根即说彼下三无色定世俗智
种子得名未知当知根也后于修道位亦得世俗智
此智种子今生现行即于修道位中入出诸定游诸
等至故于修道位起世俗智种子令生现行非见道
中得起世俗智现行也意云修道但起八定智不起
二位中善也。

【疏】对法第十三解真现观乃至此世俗智方起现在
前者然对法论中解亦与此疏文中解相似也若言
现观谛现观即是真见道非安立谛既言现观边智
卷八 第 745b 页 X49-0745.png
现观即是相见道十六心时缘安立谛方资世俗智
种增上世俗智种子由出世智增上缘力长养彼世
俗智种子故故名即得此世俗智此世俗智于见道
位中不生现行以见道十六心刹那无有间断不容
现起世俗智故若于修道位中即得现起此世俗智
现行也以于修道位中入出诸定游诸等至也问今
用何法以为世俗智答即取欲界中闻慧思慧作欣
厌观相故欲界闻思慧即名世俗智即由此闻慧思
慧作欣厌观故即能别起色界中修慧也又取色界
之中闻慧修慧慧亦能作欣厌观故即色界中闻慧
修慧亦名世俗智色界无思慧故也又取无色界修
慧亦能作欣厌观也故无色界修慧亦名世俗智也
然诸圣者等入资粮加行位依欲界中闻思慧及色
界闻慧修慧及无色界修慧此等类有三种作意一
自相作意如观色观受观想等五蕴即观蕴处界等
三科法门各别观也二共相作意谓观一切法为苦
空无常无我等四谛十六行相三胜解作意谓作不
净观骨髁观观等此三种作意即诸圣者入资粮加
行位作此三种作意观察也此作意等虽是有漏皆
能顺无漏圣道也此三作意虽各观察然即观蕴处
界等三科法门各别观也二共相作意谓不同外道
作欣厌等六行伏惑唯是世间道不顺无漏故即欲
界闻思慧色界闻修慧及无色界修慧此等皆能发
此三种作意与作意相应观察诸法但观法自相假
卷八 第 745c 页 X49-0745.png
不可得不同外道六行欣厌等观。

【疏】此根非加行及无漏根现行于彼有以彼地无四
善根故者意说下三无色傍修世俗智种子名未知
根然此种子非是加行善摄何以故以下三无色无
加行四善根故谓加行四善根唯在色界中故此下
三无色种子既是有漏不能于彼地起无漏现行意
及非无漏根现行于彼地得有也非字流至于此问
在见道中既许傍修无色世俗智种子令增长者未
知见道亦傍修巳前资粮加行位善种子令增长以
不入见道巳后资粮加行善种更生现行以不答见
道中唯傍修此资粮加行中间杂所起四禅八定世
俗智种子令增长其见道位中亦不傍修四粮加行
位善种子令增长何以故得果不修向道故更舍曾
得胜道故故资粮加行有漏善种皆向道所以不修
又见道巳去所有资粮加行善种不生现行当修时
俱资粮加行位中无漏种子令增长既发菩萨心入
资粮加行位中所行布施持戒等功德皆能傍资无
漏种子令增长生见道现行若有人未发菩萨心未
入资粮加行等位虽亦行布施持戒功德不能资无
漏种子令其增长也。

【疏】又解二乘人亦有先修习者乃至以功德法故须
修者即前解约菩萨今解约二乘也或有二乘人在
资粮加行等亦间杂兼修得四禅八定世俗智后入
见道时亦傍修彼下三无色世俗智种子令其增长
卷八 第 746a 页 X49-0746.png
若修道位此所傍修世俗智种子亦生现行也以世
俗智是功德法故须傍修也非如小乘所说三类智
边所修等智毕竟不起者此以有宗等智为譬三类
智谓苦集灭三谛类智起此类智现观巳后而能兼
修有漏知苦断集證灭所有俗智即此俗智因三类
智现观后边而修习故亦名现观故俱舍二十六云
唯苦集灭三类智时能兼修未来现观边之俗智于
一一谛现观后边方能兼修故立斯号问道类智时
何不兼修智答以世俗智无始时来数曾知苦断集
證灭三类亦尔事同故所以兼修又苦等三遍知断
證故得兼修道知不尔道类现观而唯无漏无始未
起亦未遍修故除道智故俱舍云曾于道无事现观
故又必无于道遍智事现观故谓于苦集灭可遍知
遍断證问修道烦恼及所显灭犹未断證云何得言
遍知断證答当自谛下照智等遍故俱舍云虽苦集
灭边未遍断證而于当位断證巳周问道何不尔答
以道无此遍事观故又修不遍如六种性入见道时
修当自性不能修馀故俱舍云道则不然种性多故
问所修俗智后起不耶答准有宗义毕竟不起正起
见道无容而起得胜舍劣后亦不起故俱舍云此世
俗智是不生法于一切时无容起故问此所修智巳
前起不若言起者云何论云兼修未来现观边俗智
若未曾起彼如何云与三类智断證周故兼修耶答
未曾起据彼同类巳起者名为周也问彼曾起者此
卷八 第 746b 页 X49-0746.png
时修不答据实亦修以非稀奇故论不说问三类知
边等智与世俗智何别答准旧经论此名三类智边
等智等智者即世俗智即一切凡夫异生平等有此
智也故新经论中名世智小乘见道前许有缘苦集
灭三谛后许六行伏惑得择灭仍是有漏位三有漏
智未得无漏故即三智在见道边修后入见道更不
起故故非如小乘三类智边等智也。

【疏】此不应尔以助与力乃至法尔有故者此世俗智
至修道中还得起非如小乘所修世俗智永不得起
助彼世俗智种子体渐殊胜也问何故见道傍修彼
世俗智种子与力令其殊胜耶答谓真见道正能断
烦恼若相见道十六心亦能损害烦恼如欲界闻思
慧世俗智能作欣厌观亦能损伏欲界烦恼由此观
故引生色界初禅闻修慧世俗智亦能厌下欣上亦
能损害折伏烦恼渐引生无色界修慧世俗智亦能
欣上厌下亦能损伏烦恼此三界三慧世俗智既能
损伏烦恼即是真见道之流类所以见道傍修世俗
智种子令其殊胜也意说傍修世俗智种子令其殊
胜发生现行能作欣厌观损伏烦恼故须傍修也然
见道不能傍修欲界生得慧也何以故生得慧闇昧
不能作欣厌观故所以不傍修也言彼地此种法尔
故者即明下三无色地法尔有此世俗智种子法尔
者即是本有种子也故下三无色地有世俗智本有
种子。
卷八 第 746c 页 X49-0746.png

【疏】此中说修唯得修修非行修修必不起故者此中
说见道修世俗智修者唯是得修修者谓所得修谓
重修由现无漏道力令所得法种子增明故所得法
名之为修行谓现行修谓习学亦名习学亦名习修
故无漏见道中有漏世俗智必不得起故故非行修
修也。

【疏】唯相见道修以差别谛观乃至不相顺故者即唯
是相见道十六心中傍修彼世俗智种子以相见道
有差别相顺世俗智故非是真见道中能顺世俗智
以真见道是无相故无差别故不相顺故所以不修
此第一解胜。

【疏】又解真见道亦修以时促等者其实真见道中亦
能傍修世俗智种谓真见无差别及时促故所以不
说真见道修但言相见道中傍修也此第二解不及
前解。

【疏】此中说下亦得修上先离色界欲乃至渐离欲说
非实道理者然此唯识论中说依第四禅入见道傍
修下三无色世俗智种子即是下地能修上地者此
皆是上品也何者即如诸菩萨于资粮加行位中间
杂起八地定先离色界中欲得彼四无色定故能修
下三无色世俗智种子也有胜见道非一切见道皆
尔者若曾得彼下三无色定及得定自在者后入见
通即能傍修彼下三无色世俗智种子若二乘人或
有先不得下三无色定者则见道中不能傍修下三
卷八 第 747a 页 X49-0747.png
无色世俗智种也故云非一切见道皆尔也故唯识
说依下地能修上地者皆是上品得自在者说也自
在菩萨依第四禅入见道时亦能傍修下三无色修
慧世俗智种子增长亦傍修下欲界中闻思慧世俗
智种子亦能傍修下三禅中闻修慧世俗智种子增
长也此即是下修上也若对法论中说上修下即约
今时渐离下界欲说而得上地定能修下地世俗智
善法种子增上即依中品者未自在说上修下也若
上地修下地善法种子者凡圣一切皆能也如诸异
生凡夫及圣者等若入未至定时则能傍修自地中
一切善种子及世俗智种子皆令增也亦傍修下欲
界闻思慧善法种子能作欣厌观者皆令增长如入
初禅根本定亦能修自地善法闻思慧种子及傍修
下初未至定中善法世俗智种子乃至欲界善法闻
思慧世俗智种子皆得增上馀上地皆然也乃至一
切圣者及一切异生凡夫等俱有得入非想地定时
皆能傍修非想地善法种子增长亦能傍修下三无
色及四禅乃至欲界闻思善法种子亦能增长若上
修下即约中下品者说此通凡圣不唯见道但入定
傍也若能修上亦能修下此是上品人也或有异生
凡夫巳得四无色定后入第四禅定时亦能傍修四
无色中善法种子皆令增长亦能傍修下三禅乃至
欲界闻思慧种子皆令增长皆约渐次说也如疏中
云先离色界欲者即是疏中第二解说二乘傍修也
卷八 第 747b 页 X49-0747.png
及菩萨得故者即是疏中前第一解傍修谓有菩萨
等文是。

【疏】又解菩萨三无色地亦有无漏见道乃至依唯于
定非慧地故者此中意说下三无色地亦有菩萨无
漏见道种子今依第四禅入见道亦傍修下三无色
见道种子令增长然毕竟不起如下三禅中亦有无
漏见道种子入见道时但修令增亦毕竟不起虽作
此解自于疏中弹斥云既言见道即是慧增若无色
即是定增慧劣故下三无色不得有是道也以无漏
不依定增慧劣地有也。

【疏】或说既许善法欲巳去名此根者乃至亦生于彼
故作此说者此根者未知当知根也即菩萨在资粮
位以解脱分中时既长远亦得生下三无色地菩萨
在资粮位经一大僧祇故既生无色即新薰成世俗
智种子名未知当知根故下三无色有此根也即如
瑜伽波罗蜜多菩萨等若定若生者依彼地能了一
切法若定者即身在下界修得彼定若生者即菩萨
而生无色界也故下三无色亦许有菩萨解脱分善
若欲色二界顺解脱分善名助解脱分非是正也前
疏中彼地此种法尔有故者约下三无色有世俗智
本有种子今此疏中解先许在顺解脱分生无色界
新薰成世俗智种子即约薰种子故说彼菩萨下三
无色有未知当知根后入见道傍修令增也。

【疏】二乘人劫数近故不可说有彼解脱分者若二乘
卷八 第 747c 页 X49-0747.png
人在顺解脱分位或经三生极迟六十劫等即得圣
道时即既促即二乘人在顺解脱分位无容得生无
色界也先二乘人在资粮顺解脱分时极不生无色
故于无色二乘人顺解脱分未知根也但有欲界闻
思及色界闻修慧是二乘人顺解脱分也二乘人顺
解脱分善唯在欲色二界。

【疏】然二乘人至此中不说者意云此说二乘人不回
心者虽起无漏不名未知当知根何以故以不求法
空观故又解虽为法空观地前引起无漏犹未證法
空此中不说为未知根以未知根于见道證法空观
时立故如十六心在见道前十五心为未知根也此
亦尔约證时立未證时不立根。

【疏】前言位皆二乘根者前此论文说资粮位加行位
见道位此之三位皆有未知根者约二乘人未知根
说也。

【疏】虽二乘亦尔以见道前促于菩萨至不可为倒者
意云虽二乘人亦见道中时节促然二乘人见道巳
前资粮加行位时节皆促所以瑜伽说二乘人资粮
加行见道三位中皆有未知根若菩萨地前资粮加
行二位劫数长远故瑜伽论说菩萨胜解行地有未
知当知根不说菩萨见道中有未知当知根也不相
例又回心二乘等即须陀洹人经八万劫始至菩萨
十信初心乃至经六万劫四万二万十千劫方至菩
萨十信初心此等二乘先得二乘果巳不怖畏恶道
卷八 第 748a 页 X49-0748.png
游游不决意修道所以经时节长久若菩萨或三生
六十劫修道即至十信初心此等巳上劫皆约成坏
劫为数虽七火灾劫方有一水灾劫七水灾劫方有
一风灾劫差别然火水风三劫皆是约八十增减劫
一个成坏劫火水风三劫皆相似也。

【疏】九根十根皆如前解者九根者即信等五根意喜
乐舍十根者即九根亦加忧根也解云若七地巳前
未离欲而亦有忧根十根为性若八地巳上即无忧
根九根为性若约二果人未离欲者亦有忧根即修
道中十根为巳知根性若第三果巳上离欲界故即
唯有九根言初二根亦通有漏者即忧根等亦名未
知当知根若初二果身中忧根及有根信等五根皆
名巳知根若二乘无学身中苦根及有漏信等五根
皆是具知根故三无漏根亦通有漏也。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八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