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479b 页
No. 815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之一本
西京福寿寺沙门 如理 集
【疏】机有三品不同者意说不定性人归佛法僧智解
浅深三时悟异名曰三机非定别有三人名三机也
何以故以唯对不定性立三时故即如憍陈如等从
如等从始至终具三根也故云机有三品不同教亦
三时有异。
【疏】无明所盲至迷执有我意云无明是能盲异生是
所盲无明者即通取一切无明不唯取发业者起造
恶业者起即起惑造即造业也。
【疏】仙人鹿苑者上古有仙多于此处修仙道故念佛
三昧经第四云于古仙住处又大集经第二云于仙
人住处而转法轮又彼经云彼处常饶寂静仙人故。
【疏】阿笈摩者若大小乘经皆得名阿笈摩阿笈摩是
梵语此云传皆是上代诸佛展传来故云传也然小
乘人结集时即取佛一代所设言教言阿笈摩即四
阿含经是也若四阿含经所不摄者即名零落经亦
名解脱经如下云解脱经中亦密意说有阿赖耶识
即指此零落经也问若一切经得名阿笈摩者何故
小乘人结集即取佛一代所设教名阿笈摩大乘中
结集一切经中即不名阿笈摩答大乘中亦说所以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之一本
西京福寿寺沙门 如理 集
【疏】机有三品不同者意说不定性人归佛法僧智解
浅深三时悟异名曰三机非定别有三人名三机也
何以故以唯对不定性立三时故即如憍陈如等从
如等从始至终具三根也故云机有三品不同教亦
三时有异。
【疏】无明所盲至迷执有我意云无明是能盲异生是
所盲无明者即通取一切无明不唯取发业者起造
恶业者起即起惑造即造业也。
【疏】仙人鹿苑者上古有仙多于此处修仙道故念佛
三昧经第四云于古仙住处又大集经第二云于仙
人住处而转法轮又彼经云彼处常饶寂静仙人故。
【疏】阿笈摩者若大小乘经皆得名阿笈摩阿笈摩是
梵语此云传皆是上代诸佛展传来故云传也然小
乘人结集时即取佛一代所设言教言阿笈摩即四
阿含经是也若四阿含经所不摄者即名零落经亦
名解脱经如下云解脱经中亦密意说有阿赖耶识
即指此零落经也问若一切经得名阿笈摩者何故
小乘人结集即取佛一代所设教名阿笈摩大乘中
结集一切经中即不名阿笈摩答大乘中亦说所以
卷一 第 479c 页 X49-0479.png
法华中有阿含甚深是今者且据佛初成道说四谛
教约所增胜故小乘教偏得名传。
【疏】令小根等至解深密等者意云谓有情根有三品
不同所以说教亦初中后三时有异问且如说教三
时易知根性三差别如何辨释答闻阿笈摩即名小
根既闻小教亦證小果故云渐登圣位也后时如来
观此小乘根有堪闻皆空教所以于鹫岭说般若等
经闻经巳即名中根若如是者云何言闻般若等令
中根皆舍小趣大耶答如来说经意欲令此中根舍
小果而趣大乘所以彼闻经巳弃有心计空为是何
以故以如来密意说一切法空故名舍小归大答未
闻般若名小根巳般若名中根即中根对小名大也
为闻般若教故即从小至中名舍小归大。
【疏】便拨二谛性相皆空者二谛即真俗二谛也性相
者有两解一三性者唯胜义谛相者即依他起拨此
二种总无名为空也二云性相通于二谛且真胜义
中性相者一真法界即是性分为六种无为九种无
为等即名相有多无为相状故若依俗谛性相者如
依他法体即名性如意识以了别为性色以质碍为
性馀者准知诸法各各有如是相貌。
【疏】由斯二圣互执有者问唯望不定性立有三时何
有二圣互执空有答岂言不定唯一人人既有多悟
亦前后名以所證为是互执何失又纵一人执前后
别对执不同亦得称互。
教约所增胜故小乘教偏得名传。
【疏】令小根等至解深密等者意云谓有情根有三品
不同所以说教亦初中后三时有异问且如说教三
时易知根性三差别如何辨释答闻阿笈摩即名小
根既闻小教亦證小果故云渐登圣位也后时如来
观此小乘根有堪闻皆空教所以于鹫岭说般若等
经闻经巳即名中根若如是者云何言闻般若等令
中根皆舍小趣大耶答如来说经意欲令此中根舍
小果而趣大乘所以彼闻经巳弃有心计空为是何
以故以如来密意说一切法空故名舍小归大答未
闻般若名小根巳般若名中根即中根对小名大也
为闻般若教故即从小至中名舍小归大。
【疏】便拨二谛性相皆空者二谛即真俗二谛也性相
者有两解一三性者唯胜义谛相者即依他起拨此
二种总无名为空也二云性相通于二谛且真胜义
中性相者一真法界即是性分为六种无为九种无
为等即名相有多无为相状故若依俗谛性相者如
依他法体即名性如意识以了别为性色以质碍为
性馀者准知诸法各各有如是相貌。
【疏】由斯二圣互执有者问唯望不定性立有三时何
有二圣互执空有答岂言不定唯一人人既有多悟
亦前后名以所證为是互执何失又纵一人执前后
别对执不同亦得称互。
卷一 第 480a 页 X49-0480.png
【疏】迷谬竞兴者问何言迷谬者答有二解一云小根
执法实有不了法空名迷也于其法空全不解故谬
者此中根人既闻般若经总拨为空以为上理名谬
也以邪解故二云执有执空皆有迷谬且如执有有
迷谬者以迷于有不了法空名迷全不解法空故妄
执法实有名谬以邪解故然执空亦有迷谬者迷法
空故于中道理全不解故名迷暗计此空为是名谬
以邪解故通二种义亦无违。
【疏】如来为除此空有执者问说唯除空执何故兼说
有耶答如来所说群圣既多执空类应非一说除空
有于义何妨又云约一人先起有执后起空执今通
前说故云除空有执义亦无违意就中道第三时教
说除空有之言也故知第三时教名了义大乘。
【疏】解深密经说唯识者按彼经第一云广八慧应知
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随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四生
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就广慧此识
名阿陀那亦名阿赖耶亦名为心为依止故六识身
转如依瀑水而有浪生依净明镜有影像起。
【疏】遣执皆空者意云心外法无破初有执非无内识
破后空执既闻唯识之言迷其空执皆尽故云遣执
皆空遣者尽也。
【疏】悟證有方者意云方者方法也既离二执处于中
道即是悟證真如之法也。
【疏】于俗谛中妙能留舍者意云依四重世俗谛说一
卷一 第 480b 页 X49-0480.png
一谛中皆为留舍第一有名无实谛谓瓶衣等既无
实体但可言舍有作用故须留第二随事差别谛约
蕴处界辨然蕴处界通有漏无漏有漏法舍无漏法
留第三约方便安立谛辨苦集是有漏法舍灭道是
无漏法留第四约假名非安立谛辨执二空门者法
舍二空门之理法留故云妙能留舍又解云不谓约
四重俗谛说但总约俗谛中说依佗法留遍计法能
舍于依他中染者能舍净法者能留。
【疏】又今此论至中道之教也者意云此论既免明唯
识唯识是第三时教者以何为證答如此引教即为
證也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者即如所引颂云如来
无垢识等是至文当说问曰如何名分别瑜伽论答
瑜伽是梵语此云相应即是相应观照之义分别者
解释也即解释观照相应之义故名分别瑜伽论也
又如亦品难杂更引起尽多界解脱经等但为證傍
义引成非正證唯识道理故此不说言了相大乘者
即显现说故名为了相若密意说名不了相。
【疏】此约机理渐教法门以辨三时者问约机可尔如
何约理以辨三时答据实理无三时今约證有浅深
故理分三时异。
【疏】年月前后者但约三时说教前后名年月前后也
更无别义。
【疏】解深密经说唯识是也意云此即是第三时教然
深密经中亦广有三时教如胜义生菩萨问曰如世
实体但可言舍有作用故须留第二随事差别谛约
蕴处界辨然蕴处界通有漏无漏有漏法舍无漏法
留第三约方便安立谛辨苦集是有漏法舍灭道是
无漏法留第四约假名非安立谛辨执二空门者法
舍二空门之理法留故云妙能留舍又解云不谓约
四重俗谛说但总约俗谛中说依佗法留遍计法能
舍于依他中染者能舍净法者能留。
【疏】又今此论至中道之教也者意云此论既免明唯
识唯识是第三时教者以何为證答如此引教即为
證也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者即如所引颂云如来
无垢识等是至文当说问曰如何名分别瑜伽论答
瑜伽是梵语此云相应即是相应观照之义分别者
解释也即解释观照相应之义故名分别瑜伽论也
又如亦品难杂更引起尽多界解脱经等但为證傍
义引成非正證唯识道理故此不说言了相大乘者
即显现说故名为了相若密意说名不了相。
【疏】此约机理渐教法门以辨三时者问约机可尔如
何约理以辨三时答据实理无三时今约證有浅深
故理分三时异。
【疏】年月前后者但约三时说教前后名年月前后也
更无别义。
【疏】解深密经说唯识是也意云此即是第三时教然
深密经中亦广有三时教如胜义生菩萨问曰如世
卷一 第 480c 页 X49-0480.png
尊先说有教是为希有第二说有法空教亦方世尊
重今此时中说不空不有教更方奇特等广如彼说。
【疏】即华严中说唯心至最第一说者佛初成道第二
七日即说华严经一心之教按彼经第十九颂云譬
如工𦘕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𦘕诸法性如是若
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若
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起(文)
又大般若四百六十七云谓诸菩萨作是思惟诸行
如幻唯是虚妄分别所起一切皆是自心所变准斯
般若第二时中亦说唯识然疏依多分言第三时问
深密华严俱说唯识如何一时三时不同答若望顿
教法门大乘不由小起即华严是第一时说若望大
由小起深密教即第三时教亦不相违。
【疏】此约多分者意云说华严是顿教者约多分说如
入法界品五百声闻亦在会座明知亦通渐教今据
唯被菩萨大不由小起约此道理说是顿教也问佛
初成道总未度人即说华严如何得有舍利弗等六
千人耶答华严法门有七处八会不可一时说尽此
经不妨中间更化群品说有教等故华严法界品既
在于后得有声闻而有何爽问既云说华严经而有
间断如何总得名华严经耶答虽复间断流类是同
总名华严犹如大术经佛向忉利天安居为母说法
后时下来说涅槃经巳入涅槃摩耶夫人知巳下来
如来复从金棺起为母说法虽复说法而有前后以
重今此时中说不空不有教更方奇特等广如彼说。
【疏】即华严中说唯心至最第一说者佛初成道第二
七日即说华严经一心之教按彼经第十九颂云譬
如工𦘕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𦘕诸法性如是若
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若
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起(文)
又大般若四百六十七云谓诸菩萨作是思惟诸行
如幻唯是虚妄分别所起一切皆是自心所变准斯
般若第二时中亦说唯识然疏依多分言第三时问
深密华严俱说唯识如何一时三时不同答若望顿
教法门大乘不由小起即华严是第一时说若望大
由小起深密教即第三时教亦不相违。
【疏】此约多分者意云说华严是顿教者约多分说如
入法界品五百声闻亦在会座明知亦通渐教今据
唯被菩萨大不由小起约此道理说是顿教也问佛
初成道总未度人即说华严如何得有舍利弗等六
千人耶答华严法门有七处八会不可一时说尽此
经不妨中间更化群品说有教等故华严法界品既
在于后得有声闻而有何爽问既云说华严经而有
间断如何总得名华严经耶答虽复间断流类是同
总名华严犹如大术经佛向忉利天安居为母说法
后时下来说涅槃经巳入涅槃摩耶夫人知巳下来
如来复从金棺起为母说法虽复说法而有前后以
卷一 第 481a 页 X49-0481.png
是为母说故总名为大术经如此类例非一也问云
既云有声闻未审是化是实答亦有断云是化佛初
成道未度人故亦有断云是实据此中间度人不妨
实也问云此声闻华严经生领解不答初闻说经如
聋如盲后文殊菩萨发起之后方能领解十种法门
故此教门通被渐也。
【疏】如枢要说者不越此解也。
【疏】二种皆是者意云今此论所明唯识教者顿渐二
教皆是也故云二种皆是如疏云若不定姓至无别
定教者即解通顿渐所由也。
【疏】此显顿渐无别定教者意说无有教唯被顿唯被
渐凡所说教皆通被顿渐也。
【疏】依瑜伽等有五种姓者以瑜伽五种姓此论不被
无姓如何楞伽经即被无姓耶答经论说无姓别瑜
伽无性无种姓名无姓楞伽无姓无有果姓故名无
姓大悲菩萨不成佛故问楞伽无姓此论被不答被
以菩萨机摄故言證阿赖耶者但證解名證也。
【疏】无性有情不能穷底者意云此论唯被二种姓人
若趣寂种姓及无姓人而不被也何以故以无姓不
能穷底故问曰若證小法不全通达可云不能穷底
既总不解如何云不能穷底答无失也如人虽善其
文而不解义又有一人文义俱不解虽二人有异一
种总名不解其义今此无姓有情亦如是虽总不解
亦得名不能穷底也。
既云有声闻未审是化是实答亦有断云是化佛初
成道未度人故亦有断云是实据此中间度人不妨
实也问云此声闻华严经生领解不答初闻说经如
聋如盲后文殊菩萨发起之后方能领解十种法门
故此教门通被渐也。
【疏】如枢要说者不越此解也。
【疏】二种皆是者意云今此论所明唯识教者顿渐二
教皆是也故云二种皆是如疏云若不定姓至无别
定教者即解通顿渐所由也。
【疏】此显顿渐无别定教者意说无有教唯被顿唯被
渐凡所说教皆通被顿渐也。
【疏】依瑜伽等有五种姓者以瑜伽五种姓此论不被
无姓如何楞伽经即被无姓耶答经论说无姓别瑜
伽无性无种姓名无姓楞伽无姓无有果姓故名无
姓大悲菩萨不成佛故问楞伽无姓此论被不答被
以菩萨机摄故言證阿赖耶者但證解名證也。
【疏】无性有情不能穷底者意云此论唯被二种姓人
若趣寂种姓及无姓人而不被也何以故以无姓不
能穷底故问曰若證小法不全通达可云不能穷底
既总不解如何云不能穷底答无失也如人虽善其
文而不解义又有一人文义俱不解虽二人有异一
种总名不解其义今此无姓有情亦如是虽总不解
亦得名不能穷底也。
卷一 第 481b 页 X49-0481.png
【疏】及不定姓趣菩萨者然其二类如有一人有声闻
菩萨种姓有一人有独觉菩萨种姓更有一人具三
乘姓更有一人但菩萨不独觉姓今唯识论被有菩
萨姓者如有二乘姓者虽名不定姓此教不被疏简
于此故云趣菩萨者。
【疏】浩汗包括难可详矣者海浪波涛之貌也今此论
亦复浩汗包括大小顿渐兼被也亦难可详也。
【疏】执离心外至能取所取者问执所取可言心外执
能取云何言心外耶答执实能取是遍计所执非依
他心故称为外又执他心实有亦是自心外也。
【疏】甘露法者略有两解一云拔苦既闻受此法能出
离生死二云济命意云既得甘露二种无我观法常
脩习时速出生死得快乐果岂非济命终此即上古
诸师解。
【疏】依如上教等制三十颂离广略者即指上六经十
一论等唯识三十至离广略者有云瑜伽等广二十
唯识略异前二论今三十颂即名离广略也又云三
十颂明唯识但表得中云离广略何得别指论耶。
【疏】识有非空者非但能变之识名为唯识其所变之
识亦唯识今有此二种唯识故云识有非空境无非
有者但无心外遍计所执之境又若执能缘唯识真
实有者亦是心外境收故今显此二种心外境无故
云境无非有也。
【疏】虽具明诸法皆不离识者此释伏难谓有难云此
卷一 第 481c 页 X49-0481.png
论中既具明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等诸法何故唯
以唯识为宗答虽具明诸法而皆不离识故所以伹
用唯识为宗。
【疏】谓佛慈悲本愿缘力等者即是如来因中行菩萨
行时发愿云众生见我者于自识上文义相生佛虽
不说法由本愿缘力故又由众生有善根力故即众
生自识上有文义相生也。
【疏】唯有无漏大定智悲者问曰言唯定等即證无文
义者既但有三法应亦无色身答有二解一云无也
无有所见者亦唯是能见识之变矣如文义等二云
佛离戏论名等故无色身若依本愿大悲变现色身
令物睹益故非戏论也身故有今按佛地及此论第
十前义为本至文自悉又此龙军论师说如来有十
七界而无声界为不说法故然法处名等皆是戏论
法故佛无戏论法故唯有十七界若佛身中亦成就
声界若约身中论即有十八界也又此师许十地菩
萨有漏无漏心中皆得说法故此不许化佛他受用
佛说法也即五位中菩萨皆是其可闻者自意识上
文义相生故。
【疏】若依自识者谓听法者识名为自识问佛无文义
有漏识变云何言似无所似故答有二释一云名等
佛识虽无然听法者谓佛实说故自心上有似文义
虽无本质所似名等似自内心故亦无爽如言似我
向内似故二云似佛无漏非似文义也无所似故文
以唯识为宗答虽具明诸法而皆不离识故所以伹
用唯识为宗。
【疏】谓佛慈悲本愿缘力等者即是如来因中行菩萨
行时发愿云众生见我者于自识上文义相生佛虽
不说法由本愿缘力故又由众生有善根力故即众
生自识上有文义相生也。
【疏】唯有无漏大定智悲者问曰言唯定等即證无文
义者既但有三法应亦无色身答有二解一云无也
无有所见者亦唯是能见识之变矣如文义等二云
佛离戏论名等故无色身若依本愿大悲变现色身
令物睹益故非戏论也身故有今按佛地及此论第
十前义为本至文自悉又此龙军论师说如来有十
七界而无声界为不说法故然法处名等皆是戏论
法故佛无戏论法故唯有十七界若佛身中亦成就
声界若约身中论即有十八界也又此师许十地菩
萨有漏无漏心中皆得说法故此不许化佛他受用
佛说法也即五位中菩萨皆是其可闻者自意识上
文义相生故。
【疏】若依自识者谓听法者识名为自识问佛无文义
有漏识变云何言似无所似故答有二释一云名等
佛识虽无然听法者谓佛实说故自心上有似文义
虽无本质所似名等似自内心故亦无爽如言似我
向内似故二云似佛无漏非似文义也无所似故文
卷一 第 482a 页 X49-0482.png
义之言相从来矣祥曰后义难依本明教体不欲唯
辨漏无漏故有云七地巳前有漏心位而过少故名
似无漏非约影质名相似也详曰疏意通言诸有漏
心所变文义不唯七地岂地前等不听佛说若许听
者自识所变岂不得名似无漏耶既得名似故前释
善问佛若无言说林叶等喻而何以通答据为其缘
令诸有情识上变法解名我巳说如手中叶未为作
缘众生自心未起法解名我未说如林中叶约为增
上缘名说不说也。
【疏】无漏心现即真无漏文义为体者即是菩萨后得
智上有真无漏文义相现也。
【疏】我成佛来不说一字汝亦不闻者龙军论师云此
言是众生语非如来说也以佛无言说故。
【疏】论说聚集显现为体者此即引论證佛不说法也
但是众生自识心上文义聚集为体佛实不说法此
即是无性摄论文无性菩萨作此计佛地一师者即
龙军论师与无性同计故。
【疏】摄波叶者即是摄林名名尸召林西国有此方无
亦不翻。
【疏】展转增上力者即是佛众生展转互为增上缘力
也由佛大悲增上力遂应众生机为之说教由众生
善根力故遂感如来出现说教二识成决定者即佛
识及众生识名二识成决定者佛识定说法众生定
闻法故名决定。
辨漏无漏故有云七地巳前有漏心位而过少故名
似无漏非约影质名相似也详曰疏意通言诸有漏
心所变文义不唯七地岂地前等不听佛说若许听
者自识所变岂不得名似无漏耶既得名似故前释
善问佛若无言说林叶等喻而何以通答据为其缘
令诸有情识上变法解名我巳说如手中叶未为作
缘众生自心未起法解名我未说如林中叶约为增
上缘名说不说也。
【疏】无漏心现即真无漏文义为体者即是菩萨后得
智上有真无漏文义相现也。
【疏】我成佛来不说一字汝亦不闻者龙军论师云此
言是众生语非如来说也以佛无言说故。
【疏】论说聚集显现为体者此即引论證佛不说法也
但是众生自识心上文义聚集为体佛实不说法此
即是无性摄论文无性菩萨作此计佛地一师者即
龙军论师与无性同计故。
【疏】摄波叶者即是摄林名名尸召林西国有此方无
亦不翻。
【疏】展转增上力者即是佛众生展转互为增上缘力
也由佛大悲增上力遂应众生机为之说教由众生
善根力故遂感如来出现说教二识成决定者即佛
识及众生识名二识成决定者佛识定说法众生定
闻法故名决定。
卷一 第 482b 页 X49-0482.png
【疏】是密意说者护法谓破文字执且总言不说法也
又诸法体性离言故云不说问四途出不闻等问四
途出体□皆以文义为体为取说者文义为体为取
听者识上文义为体答有三解一云若据无性龙军
师云唯取听者识上文义为体以佛不说法无文义
故二云若护法师唯取能说法者文义为教体即取
佛本质声名等以为教体不取听者识上声名等为
体何以故以影像声名通漏无漏三性等故三云亦
通取说听二人识上文义为体以生解故故得为教
体也。
【疏】三摄假随实者意说摄假随实以声为体谓名句
文是不相应假色心分位不离于声要由于声演名
句故故假依实实色为体也。
【疏】四性用别论至彼十处全等者意云此约百法出
体言色心假实各别处收者色蕴摄彼十处谓根境
等等者等取法处实色也名句文是假即法处摄意
识缘故是不相应行蕴摄故声即是性故色处收名
句文等即是用故法处摄心即是性意处摄四相等
是用法处收四相等是用法处收摄此意證佛实说
法何以故依佛声上有名句文故。
【疏】自识所变等者此约佛不说法所有即是第二摄
境从心名句文伹于自心上现不依佛闻若并言佛
说法者即名句与声各别处收即是第四性用别论
故也故云上来第二第四体讫。
卷一 第 482c 页 X49-0482.png
【疏】闻者似法说者真教者意云真教即佛说真无漏
法似者众生闻法名似无漏法此證佛说法又云以
义准设佛不说法亦得名似问曰佛既无言说如何
名似答佛虽无言说然众生见佛谓佛实说法遂生
说法之解所以名似也前解为胜然俱从法界所流
即以真如为体有难云有漏心实可名为似无漏心
实如何称似此亦不然但不亲得境影而名缘名为
似也言真教者即真无漏本质之教名为真教诸佛
所说法皆从真如流出故名真教。
【疏】今此论体至通二性故者意云此约相名等五法
三性出此论体也。
【疏】此所诠体至即声名等者意云此约教理行果以
出教体此名等所诠谓唯识境境即真如理也以是
正智所缘之境故唤理名境正行者即有为正行是
无漏智道谛也果者谓菩提涅槃通有为无为二种
果也能證者即声名等故所诠能诠俱为论体也。
【疏】经体虽二至正教体故者二者谓一文二义观此
疏意通解伏难伏难云经体既说文义二种何故不
以义为教体唯用声名等为教体耶答据实通取无
妨但谓声名等是能诠由能诠名等义得显故所以
偏取声名不说义也故声名等为正教体。
【疏】声名句文真善无漏者约佛后得智说问未审菩
萨后得智所变声为有漏为无漏耶答菩萨后得智
起声说法是有漏何以故以此声是第八识相分第
卷一 第 483a 页 X49-0483.png
八见分既有漏明知相分亦是有漏若所变声境相
分即是无漏以是第六无漏识变此声故更有广解
如第九卷说。
【疏】能断金刚般若论说者能断是智金刚喻烦恼令
缠缚有情不得解脱犹如金刚。
【疏】此论第二至辞缘于声者意云此證声名等为教
体所由也言境有差别者即名等是法无碍解智境
声即是词无碍解智境问菩萨既得四无碍解智纯
是无漏如何声有漏以是词无碍解之所缘境故答
如词无碍解智虽是无漏声唯是境谓是第八识相
分故是有漏问菩萨四无碍解为有漏耶答菩萨四
无碍解唯是无漏以是后得无漏智所起问八九地
菩萨可许全得七地巳前为亦得不答七地巳前亦
分得问菩萨有漏心中得不答虽亦有说法等力然
似无漏而亦不得名真无漏□□问有漏□□□□
说法时前所说法声为是有漏耶答此自变影像声
是无漏以是第六无漏意识所变声故问如何此声
亦通漏无漏耶答若约前本质声他所变者亦有漏
是他第八相分故若约自无漏第六所变声即是无
漏问亦如初地巳上菩萨妙观察智所起化身所有
声为有漏为无漏耶若云有漏者如何说言化若云
无漏者如何色根有漏声是无漏耶答有二解一云
化有二种一者即质化二者离质化若即质化声等
是有漏为即以本质身而转变故若离质化者声是
分即是无漏以是第六无漏识变此声故更有广解
如第九卷说。
【疏】能断金刚般若论说者能断是智金刚喻烦恼令
缠缚有情不得解脱犹如金刚。
【疏】此论第二至辞缘于声者意云此證声名等为教
体所由也言境有差别者即名等是法无碍解智境
声即是词无碍解智境问菩萨既得四无碍解智纯
是无漏如何声有漏以是词无碍解之所缘境故答
如词无碍解智虽是无漏声唯是境谓是第八识相
分故是有漏问菩萨四无碍解为有漏耶答菩萨四
无碍解唯是无漏以是后得无漏智所起问八九地
菩萨可许全得七地巳前为亦得不答七地巳前亦
分得问菩萨有漏心中得不答虽亦有说法等力然
似无漏而亦不得名真无漏□□问有漏□□□□
说法时前所说法声为是有漏耶答此自变影像声
是无漏以是第六无漏意识所变声故问如何此声
亦通漏无漏耶答若约前本质声他所变者亦有漏
是他第八相分故若约自无漏第六所变声即是无
漏问亦如初地巳上菩萨妙观察智所起化身所有
声为有漏为无漏耶若云有漏者如何说言化若云
无漏者如何色根有漏声是无漏耶答有二解一云
化有二种一者即质化二者离质化若即质化声等
是有漏为即以本质身而转变故若离质化者声是
卷一 第 483b 页 X49-0483.png
无漏虽无文證以理而论通无漏为胜第二解云离
质化身亦是有漏如何得知由观察智击发第八识
而方变故虽有此解以何为證答如佛地论云要由
平等智击发大圆镜智镜智变起他受用身巳平等
智托彼为质而更变智影像他受用身亦犹如声要
须第八所变者为质亦识自所变者为影像境此亦
如是虽有二解任情取舍。
【疏】若明教体一切唯识如何乃言佛菩萨说者意云
若一切唯识如何言佛菩萨说耶今此问意为问说
法为问不说法家答据其疏意质问二家。
【疏】无性释云至故作是说者此是不说法家答增上
者佛也生者众生也意云佛与众生但为增上缘众
生识上有文义相实不说法故作是说者唤此增上
缘名佛说法故云故作是说又解云增上生者总是
佛也故作是说者佛自云我成道巳不说一字汝亦
不闻即佛自作是说故云故作是说总是无性答也。
【疏】世亲解云至互为增土缘故者二识者即说者听
者二识也谓馀相续识差别者谓馀者众生之馀即
佛也相续者身也差别者佛识不一名差别识此无
性释若□世亲云□□一法名差别识令馀相续差
别识者由佛说法令馀有情解常无常等差别识生。
【疏】直非直说者直者长行非直者即偈颂也更有别
解如法苑说。
【疏】瑜伽论第三说至必意识生者意云五识一刹那
质化身亦是有漏如何得知由观察智击发第八识
而方变故虽有此解以何为證答如佛地论云要由
平等智击发大圆镜智镜智变起他受用身巳平等
智托彼为质而更变智影像他受用身亦犹如声要
须第八所变者为质亦识自所变者为影像境此亦
如是虽有二解任情取舍。
【疏】若明教体一切唯识如何乃言佛菩萨说者意云
若一切唯识如何言佛菩萨说耶今此问意为问说
法为问不说法家答据其疏意质问二家。
【疏】无性释云至故作是说者此是不说法家答增上
者佛也生者众生也意云佛与众生但为增上缘众
生识上有文义相实不说法故作是说者唤此增上
缘名佛说法故云故作是说又解云增上生者总是
佛也故作是说者佛自云我成道巳不说一字汝亦
不闻即佛自作是说故云故作是说总是无性答也。
【疏】世亲解云至互为增土缘故者二识者即说者听
者二识也谓馀相续识差别者谓馀者众生之馀即
佛也相续者身也差别者佛识不一名差别识此无
性释若□世亲云□□一法名差别识令馀相续差
别识者由佛说法令馀有情解常无常等差别识生。
【疏】直非直说者直者长行非直者即偈颂也更有别
解如法苑说。
【疏】瑜伽论第三说至必意识生者意云五识一刹那
卷一 第 483c 页 X49-0483.png
唯卒尔必起寻求意识生也意识如是虽言五识意
说一一识别起。
【疏】有三心现者意云三心现问何故无卒尔寻求答
谓由前闻诸字但有二心谓卒尔寻求言常字时有
染净等流二心所以添前总有七心若许聚起无前
后不定若不聚起即如上作法是。
【疏】即从决定后却起寻求者意云若许聚起即从前
行字上决定心后起寻求前法等而无卒尔心问若
如是者如前瑜伽论云卒尔心后必起寻求如何今
言决定心后起寻求耶答瑜伽论据不乱决定次第
起说今者据许乱起说二义亦不相违问曰若云从
决定心后却起寻求者如何前言前无字上但有二
心谓卒尔寻求耶答不然彼约乱起无于行字上却
起寻求而无卒尔故知乱起寻求非七心摄但唯寻
求前行法也今约无间次第生故闻无字时有二心
也。
【疏】寻求以后许乱起故者即引论起寻求所以也此
文指前散乱时生即不定文也上来总约七心解也。
【疏】云若新新解巳下约十二心作法云第一有等是
也问如何七心十二心不同答若诸行等四字通说
即有七心若四字等二别说即有十二心何以故新
新解故。
【疏】既于初字有卒尔心等者问何故初字说有卒尔
后后字说有寻求决定不说有卒尔耶答伹在举闻
说一一识别起。
【疏】有三心现者意云三心现问何故无卒尔寻求答
谓由前闻诸字但有二心谓卒尔寻求言常字时有
染净等流二心所以添前总有七心若许聚起无前
后不定若不聚起即如上作法是。
【疏】即从决定后却起寻求者意云若许聚起即从前
行字上决定心后起寻求前法等而无卒尔心问若
如是者如前瑜伽论云卒尔心后必起寻求如何今
言决定心后起寻求耶答瑜伽论据不乱决定次第
起说今者据许乱起说二义亦不相违问曰若云从
决定心后却起寻求者如何前言前无字上但有二
心谓卒尔寻求耶答不然彼约乱起无于行字上却
起寻求而无卒尔故知乱起寻求非七心摄但唯寻
求前行法也今约无间次第生故闻无字时有二心
也。
【疏】寻求以后许乱起故者即引论起寻求所以也此
文指前散乱时生即不定文也上来总约七心解也。
【疏】云若新新解巳下约十二心作法云第一有等是
也问如何七心十二心不同答若诸行等四字通说
即有七心若四字等二别说即有十二心何以故新
新解故。
【疏】既于初字有卒尔心等者问何故初字说有卒尔
后后字说有寻求决定不说有卒尔耶答伹在举闻
卷一 第 484a 页 X49-0484.png
岂前字上而无寻求决定耶故在举也有云此文重
结七心文者此义未详。
【疏】慧恺法师俱舍序云至千一百年者意云恺法师
造古俱舍论之序云千一百年天亲菩萨生问天亲
世亲□□□□答约义不同言天亲者天所尊重故
名天亲世亲者□□□□故名世亲今取世亲号稍
好。
【疏】达罗毗茶国者此云总持国。
【疏】建至城者谓此城中建兴佛事至在逾又美又解
云亦云通除礼乐等事浚者深也浚渤也朗者明也
胜者也。
【疏】日月之丽天者丽者严丽由天有日月而得严由
有护法内教皆严丽也溟渤者大海也又云溟者深
也渤者大也海有深大用纪地者大海与大地为纪
表护法与道俗为纲纪也日月者昼夜也冠者笼招
也亦云王也意说德慧德业笼招前英也犹以冠笼
故也问何故名英答主千人曰英越百人称彦德慧
为百千人之主也。
【疏】芳声流于四主者东方曰人主以人为主故即此
方也南方曰象主以出好象故西方曰宝主以多出
珍宝处故北方曰马主有好马故然德慧美声流四
主四主咸闻流骧者腾也即无翼而腾空者曰骧如
龙等五印者即竺国也德慧菩萨声举腾于五天。
【疏】扇徽猷者扇者动也徽者明也猷者道也小运者
结七心文者此义未详。
【疏】慧恺法师俱舍序云至千一百年者意云恺法师
造古俱舍论之序云千一百年天亲菩萨生问天亲
世亲□□□□答约义不同言天亲者天所尊重故
名天亲世亲者□□□□故名世亲今取世亲号稍
好。
【疏】达罗毗茶国者此云总持国。
【疏】建至城者谓此城中建兴佛事至在逾又美又解
云亦云通除礼乐等事浚者深也浚渤也朗者明也
胜者也。
【疏】日月之丽天者丽者严丽由天有日月而得严由
有护法内教皆严丽也溟渤者大海也又云溟者深
也渤者大也海有深大用纪地者大海与大地为纪
表护法与道俗为纲纪也日月者昼夜也冠者笼招
也亦云王也意说德慧德业笼招前英也犹以冠笼
故也问何故名英答主千人曰英越百人称彦德慧
为百千人之主也。
【疏】芳声流于四主者东方曰人主以人为主故即此
方也南方曰象主以出好象故西方曰宝主以多出
珍宝处故北方曰马主有好马故然德慧美声流四
主四主咸闻流骧者腾也即无翼而腾空者曰骧如
龙等五印者即竺国也德慧菩萨声举腾于五天。
【疏】扇徽猷者扇者动也徽者明也猷者道也小运者
卷一 第 484b 页 X49-0484.png
小乘也兰蕙者即香草之美名也即诸花草中最胜
香草之气远闻表此菩萨起慧名闻亦尔也。
【疏】造胜义七十释者意云金七十论是外道与如意
论师论义因论苦集谛外道云苦集如意师云集苦
然集苦之言以是犯声据义不违因先得故于是国
王意用外道谓僧不如外道遂造论申其自家当时
国王赐金七十行颂未及得释遂便灭度后净月菩
萨出世遂广释胜义七十颂也云何名胜义答意明
此论胜于金七十论更广释如第四卷疏。
【疏】唯有正说至具有三分者意云世亲菩萨年时八
十命终时造三十行颂所以但有依教广成分而无
初后二分问何故世亲命终造论答此有二解一云
显因缘尽不知灭故二云显他胜往复更说故故无
初后二分也。
【疏】又显敬礼三轮因故者以身业敬者得神通轮飞
腾虚空故以语业敬者得记心轮他心中诸所有事
为他说故以意业敬者得教诫轮即漏尽通可责有
情勿令造恶增长善故又总法师云为众生不信故
得神通轮飞腾虚空而令信故既信法巳未知众生
心中为犹影不波并者则得记心轮为说法故得记
心轮欲化众生谓教诫轮令断恶故丘法师云神通
轮用神境通为体记心轮用天耳他心二通为体远
闻他语得天耳故既听语巳了知彼心故同二通为
体教诫轮者用漏尽通为体教诫令他断染趣圣非
香草之气远闻表此菩萨起慧名闻亦尔也。
【疏】造胜义七十释者意云金七十论是外道与如意
论师论义因论苦集谛外道云苦集如意师云集苦
然集苦之言以是犯声据义不违因先得故于是国
王意用外道谓僧不如外道遂造论申其自家当时
国王赐金七十行颂未及得释遂便灭度后净月菩
萨出世遂广释胜义七十颂也云何名胜义答意明
此论胜于金七十论更广释如第四卷疏。
【疏】唯有正说至具有三分者意云世亲菩萨年时八
十命终时造三十行颂所以但有依教广成分而无
初后二分问何故世亲命终造论答此有二解一云
显因缘尽不知灭故二云显他胜往复更说故故无
初后二分也。
【疏】又显敬礼三轮因故者以身业敬者得神通轮飞
腾虚空故以语业敬者得记心轮他心中诸所有事
为他说故以意业敬者得教诫轮即漏尽通可责有
情勿令造恶增长善故又总法师云为众生不信故
得神通轮飞腾虚空而令信故既信法巳未知众生
心中为犹影不波并者则得记心轮为说法故得记
心轮欲化众生谓教诫轮令断恶故丘法师云神通
轮用神境通为体记心轮用天耳他心二通为体远
闻他语得天耳故既听语巳了知彼心故同二通为
体教诫轮者用漏尽通为体教诫令他断染趣圣非
卷一 第 484c 页 X49-0484.png
漏尽通不得。
【疏】故我至诚身语思者意云身语二业是假业思是
动发思为实业又思能发动身语二业也又思是意
业故思通三业脩无倒归命礼者总结也至诚通三
业也。
【疏】一者虚妄即遍计所执者意云释唯识性也问云
何故遍计所执性名唯识性耶答遍计所执体虽是
无然不离唯识性性者体性非真如性性又真如体
一约义分三遍计依他名唯识性者依至释圆成实
名唯识性者持业释。
【疏】于后所得清净者此有二意一云證圆成实性故
名所得二云断染依他得无漏依他如第九卷云无
漏依他亦圆成实此解好。
【疏】唯内證净者意云此圆成性唯是内證净故依主
释。
【疏】为简依他故说唯识性者意云释通伏难云何故
论□说唯识性答为简依他说唯识性也。
【疏】略不敬也者无漏依他既在满分之中所以法中
不说也。
【疏】净者同前者意云同前持业依主若取后释但是
依主释也。
【疏】一切所敬皆第四啭故者意云但说佛菩萨等而
非法□□□□□□故言一切者约小分说未必兼
法也。
【疏】故我至诚身语思者意云身语二业是假业思是
动发思为实业又思能发动身语二业也又思是意
业故思通三业脩无倒归命礼者总结也至诚通三
业也。
【疏】一者虚妄即遍计所执者意云释唯识性也问云
何故遍计所执性名唯识性耶答遍计所执体虽是
无然不离唯识性性者体性非真如性性又真如体
一约义分三遍计依他名唯识性者依至释圆成实
名唯识性者持业释。
【疏】于后所得清净者此有二意一云證圆成实性故
名所得二云断染依他得无漏依他如第九卷云无
漏依他亦圆成实此解好。
【疏】唯内證净者意云此圆成性唯是内證净故依主
释。
【疏】为简依他故说唯识性者意云释通伏难云何故
论□说唯识性答为简依他说唯识性也。
【疏】略不敬也者无漏依他既在满分之中所以法中
不说也。
【疏】净者同前者意云同前持业依主若取后释但是
依主释也。
【疏】一切所敬皆第四啭故者意云但说佛菩萨等而
非法□□□□□□故言一切者约小分说未必兼
法也。
卷一 第 485a 页 X49-0485.png
【疏】佛圣弟子至而造论故者意云佛为教法所依弟
子依法脩学无倒而能造论此即佛之圣弟子也。
【疏】分有所得者世亲虽是地前十信菩萨然伏烦恼
修有漏唯识观故言分有所得。
【疏】理教行果至但说理法者意云此有难有释也理
教行果四法不同者是难辞难云法既有四何故论
初唯说理法不说馀三耶答有多义一是轨则义生
證解故二者四法之中真如为本如何为本答要證
真如馀方有故三者是教行果三真实性故四者三
乘圣者之根本故五者或说彼本即兼末故故真如
是本馀是末疏总分为三释。
【疏】一问何故论初至具大悲故者总有六重问答未
审问答何答论初三三宝不次或问云何故论初法
宝三宝三宝既有多种归敬何者三宝故申六重问
答。
【疏】最吉祥故者吉犹善也祥者瑞也。
【疏】说唯识性满分净故者意云一乘三宝以宽故故
论初说先法后佛次僧故论说唯识性满分净故也
今言僧者是菩萨僧非声闻僧何故不取三乘三宝
答二乘不修唯识观故言一乘三宝者是大非小又
计化身即特佛故法既不同所以不取。
【疏】善说妙三身至先赞礼者意云此归命一乘三宝
也三身即佛宝教法即法宝牟尼子即僧宝牟尼佛
也子者僧及通一切贤圣。
卷一 第 485b 页 X49-0485.png
【疏】二谛者真俗二谛问真谛法宝俗谛如何亦敬耶
答无漏依他亦俗谛故一乘众者即一乘三宝也。
【疏】四问此中所敬三宝如何者意云问云此中论敬
三宝如何答以释迦佛虽小乘计是特身佛然大乘
不许□此中佛法通摄三身言分者即许佛馀圣故
知此论亦敬三乘别相三宝然法宝通摄一切法也
如前。
【疏】许彼种类有多独觉等者大乘许麟角独觉有多
种类同时出故所谓腾空独□□□□□□类既多
明是僧宝摄演秘不许僧宝摄者据□□□□□。
【疏】唯识性中义兼说故者有轨持名法名法有觉性
故名佛有和合义名僧。
【疏】若能见三宝常住同真谛者意说同相三宝。
【疏】二所调能调善方便故者意云于所化有情而能
调修有善方便也。
【疏】四财供养时至方欢喜故者意说若财供养如来
不喜正行六度行时如来方喜□□□者但种如来
本佛名喜非是舍勤名喜也。
【疏】及二体性者意谓能敬所敬二体也能敬即护法
等所敬即三宝又云二体性者即同相三宝别相三
宝也诸门义者谓十二分教也。
【疏】此中第四至非法故者意云虽前第四言敬佛法
僧今更重解于前第三亦第四云敬非人非法非法
即佛非人即法也。
卷一 第 485c 页 X49-0485.png
【疏】于境第七至满净故者意云第四约所敬第七境
声不可敬故。
【疏】一由智德者即是自利生起解也二由恩德者菩
萨造论意既利他即表菩萨有恩德也为自利生大
智为利他生大悲总是令法久住济诸含识也或为
求当成智德恩德报化二身为生大智是故造论有
云彼法既是贤劫□佛而释彼说表有智德既释彼
说生他大智也既利乐有情表有恩德有情既得利
展转令他亦得利乐故言生大悲也。
【疏】其谓义者即沉恒之义。
【疏】此言有情至无别能有者意云此第一解即众生
类是情故名有情无别能有所有也。
【疏】假者能有者此第二解以五蕴假者为能有别八
识为所有。
【疏】又情者性也有此性故者此第三解意说此总假
者有别法性也法性即十二入等。
【疏】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者意云此第四解即总
假者有第八识情故□□□□□□能生爱等如下
云爱阿赖耶乐阿赖耶等故第三云若无本识复依
何法建立有情故知情体即第八识萨婆多唤六识
名情不同大乘。
【疏】有情不同有六十二复自然□名□依枢要有情
颂曰五四三三四三二及三七十九四四一名六十
二有情五者谓五趣地狱傍生鬼人天四者即四姓
卷一 第 486a 页 X49-0486.png
一婆罗门二刹帝利三毗舍四首陀三者一男二女
三非男非女即二形又三者劣中妙即上中下三品
也又云欲界为劣色界名中无色界名妙此解稍好
四者一谓在家二谓出家三苦行四非苦行然在家
有二一者邪见在家二者正见在家谓信佛法等就
出家亦二一者邪见出家谓外道等二者正见出家
谓信向正法三者一者律仪(善)二者不律仪(不善)三者
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记)二者一云离欲二云未离欲凡
夫以六行伏惑生上即名离欲不以六行伏惑名未
离欲总亦就欲界人中有妻室名未离欲从小不犯
欲名离欲三者一者邪定二者正定三者不定言邪
定者邪决定故造五逆罪正定者正决定故谓十信
第六心必不退故不定者谓异生等于邪定正定中
但不修故未至十信第六心故复不作无间业故得
不定名定者决定义非定慧中定也七者一者比丘
二者比丘尼三者式叉摩那尼四者沙弥五者沙弥
尼六近事男七近事女十九者一者习断习断有三
一者习善法烦恼不起习断二伏烦恼不起名习断
即六行伏惑等三断习气名习断约圣说也二者习
诵习诵圣教通在家出家等三者净施四句一云施
者净受者不净二云受者净施者不净三云施受俱
净四云施受俱不净四者耆年亦通在家出家出家
二十夏巳上名耆年在家五十巳上名耆年五者中年
在家三十巳上名中年出家十夏巳上者名中年六者
三非男非女即二形又三者劣中妙即上中下三品
也又云欲界为劣色界名中无色界名妙此解稍好
四者一谓在家二谓出家三苦行四非苦行然在家
有二一者邪见在家二者正见在家谓信佛法等就
出家亦二一者邪见出家谓外道等二者正见出家
谓信向正法三者一者律仪(善)二者不律仪(不善)三者
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记)二者一云离欲二云未离欲凡
夫以六行伏惑生上即名离欲不以六行伏惑名未
离欲总亦就欲界人中有妻室名未离欲从小不犯
欲名离欲三者一者邪定二者正定三者不定言邪
定者邪决定故造五逆罪正定者正决定故谓十信
第六心必不退故不定者谓异生等于邪定正定中
但不修故未至十信第六心故复不作无间业故得
不定名定者决定义非定慧中定也七者一者比丘
二者比丘尼三者式叉摩那尼四者沙弥五者沙弥
尼六近事男七近事女十九者一者习断习断有三
一者习善法烦恼不起习断二伏烦恼不起名习断
即六行伏惑等三断习气名习断约圣说也二者习
诵习诵圣教通在家出家等三者净施四句一云施
者净受者不净二云受者净施者不净三云施受俱
净四云施受俱不净四者耆年亦通在家出家出家
二十夏巳上名耆年在家五十巳上名耆年五者中年
在家三十巳上名中年出家十夏巳上者名中年六者
卷一 第 486b 页 X49-0486.png
少年在家幼年出家九夏巳上名少年七者轨范师
谓阿阇利八者亲教师即和上九者共住弟子及近
住弟子各有二种一云同说戒名共住二者同亲近
和上名近住弟子第二云与和上一处住名共住与
和上毗傍住名近住十者宾容二种在家出家十一
者营僧事亦有二一云未乐营僧□□□□□越十
二者贪利养者亦通僧俗十三者厌舍亦通凡圣恭
敬有漏欣上故十四者多闻即通正及邪并非邪非
正谓即闻慧十五者大福智起思慧亦有二一者世
间有漏智二者无漏智圣者十六者法随法行即修
慧法随者师谛法行者□□十七者持经者十八者
持律十九者持论者通凡圣也四者一者异生二者
见道三者修道四者究竟道四者一独觉二声闻三
菩萨四如来一者轮王虽有金银铜铁四种轮王不
同总合为一以名同故故所利有情有六十二种问
此有情中有无姓人答但被有姓不被无姓如下云
胜者我开演故又云亦被无姓既闻教法各于自乘
与得果故前云胜者据入见道者说。
【疏】或利与乐一体异名者意说利乐但是一体约所
益分利乐二名问如前十利中亦云约所益分利乐
别与今何别答但约世利益分利乐不辨于体今辨
于体故有差别。
【疏】上之十种解利乐者有颂如疏然依次配十利五
乐者世者即是后济现济并现益后益第一第二是
谓阿阇利八者亲教师即和上九者共住弟子及近
住弟子各有二种一云同说戒名共住二者同亲近
和上名近住弟子第二云与和上一处住名共住与
和上毗傍住名近住十者宾容二种在家出家十一
者营僧事亦有二一云未乐营僧□□□□□越十
二者贪利养者亦通僧俗十三者厌舍亦通凡圣恭
敬有漏欣上故十四者多闻即通正及邪并非邪非
正谓即闻慧十五者大福智起思慧亦有二一者世
间有漏智二者无漏智圣者十六者法随法行即修
慧法随者师谛法行者□□十七者持经者十八者
持律十九者持论者通凡圣也四者一者异生二者
见道三者修道四者究竟道四者一独觉二声闻三
菩萨四如来一者轮王虽有金银铜铁四种轮王不
同总合为一以名同故故所利有情有六十二种问
此有情中有无姓人答但被有姓不被无姓如下云
胜者我开演故又云亦被无姓既闻教法各于自乘
与得果故前云胜者据入见道者说。
【疏】或利与乐一体异名者意说利乐但是一体约所
益分利乐二名问如前十利中亦云约所益分利乐
别与今何别答但约世利益分利乐不辨于体今辨
于体故有差别。
【疏】上之十种解利乐者有颂如疏然依次配十利五
乐者世者即是后济现济并现益后益第一第二是
卷一 第 486c 页 X49-0486.png
性者即是摄善离恶并翻此者第三第四是苦乐者
即出苦与乐第五是智福者即第六是出世世者即
第七是小大者即第八是与名异者即第九是十利
五乐者总结也即向第十利中摄也。
【疏】或此颂中至本利他故者意云释造论之意今释
彼说者但为有情欲令信学所以造论即一缘造论
问前具二缘造论何故今说一缘造论答菩萨本利
他故有情信学法便住故一缘亦无违二缘。
【疏】依所具缘前解为本者意说□□□□造论所由
故前解约缘具后解约大悲并无妨□□□□□令
法久住济诸含识其义将胜即护法安慧等释彼说
也。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之一(论牒以前)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之一
西京福寿寺沙门 如理 集
【疏】虽三义别者即三师义也二意造论者即令法久
住济诸含识之故云并为人法。
【疏】此上即是发端标举等者创造此论名为发端指
陈偏说名为标举简去馀部持取此论名为简持指
自所述破斥邪执名为指斥。
即出苦与乐第五是智福者即第六是出世世者即
第七是小大者即第八是与名异者即第九是十利
五乐者总结也即向第十利中摄也。
【疏】或此颂中至本利他故者意云释造论之意今释
彼说者但为有情欲令信学所以造论即一缘造论
问前具二缘造论何故今说一缘造论答菩萨本利
他故有情信学法便住故一缘亦无违二缘。
【疏】依所具缘前解为本者意说□□□□造论所由
故前解约缘具后解约大悲并无妨□□□□□令
法久住济诸含识其义将胜即护法安慧等释彼说
也。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之一(论牒以前)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之一
西京福寿寺沙门 如理 集
【疏】虽三义别者即三师义也二意造论者即令法久
住济诸含识之故云并为人法。
【疏】此上即是发端标举等者创造此论名为发端指
陈偏说名为标举简去馀部持取此论名为简持指
自所述破斥邪执名为指斥。
卷一 第 487a 页 X49-0487.png
【疏】邪解空理者即清辨也说遍计是空虽称空性乃
拨依圆总无故不称空理名为邪解胜义谛中真如
不故。
【疏】无明名迷者由无明故不解诸法即唤不解者名
邪见即邪见体是谬问与前解迷谬何别答亦有别
前约异生外道人等当体即名迷者人即迷故声闻
独觉亦尔当体即名谬者人即谬也今后解但约法
说无明既为迷体明知约法说邪见亦尔故两解有
别下言痴邪见人名迷谬者结上也有人有痴邪见
也。
【疏】不迷谬者意解论中生解文。
【疏】先云人我者即人空我空也。
【疏】智缘空起者问众生执有即说为空由此空门彰
于真理亦应众生执空亦可说有由此有门彰其真
理答不尔众生执有多执空少从多分说为破于有
故说为空也。
【疏】犹如金刚难可断故者意正解障执名重所由总
有五解前四约二障第五唯约二执解重前四解重
障分为三释一云犹如金刚难可断故者即二障种
子随逐有情未至圣时种不断故担此难越生死流
者即二障现行发业感生难出离故押弱有情处四
生故者即二障感果在四生摄问变易身何生摄答
本身既是分段同分段胎生摄或通化生易粗令细
无定限故随逐有情没三界故者漂流三界无休息
卷一 第 487b 页 X49-0487.png
故第二解云犹如金刚难可断故者即所知障要至
成佛方断尽故担此难越生死流故者即烦恼感生
功用胜故押弱有情处四生故者配分段生死随逐
有情没三界故者变易生死处三界故第三解云重
者约喻以明犹如金刚难可断故者如名起义解担
此难越生死流故者如人负重随坑不可出故押弱
有情处四生故者如身由担重不可起故堕坠有情
没三界故者如是系名遽沉没故。
【疏】前四通取断诸二障者意云前四义解重者约通
二障难断名重今二执名重者即根本沉下名重要
由二执障得生故。
【疏】何故障理但说二空至即兼除法者此难前四解
重障义也难云既前□□唯二空者若断巳时应唯
断二执何故生解乃言断二重障兼馀贪等耶空唯
二执者意说二执能障也唯约由断二执二空理显。
【疏】重唯二执等者此难第五解重义也难云欲说二
障体通贪等者后断重障贪等亦除故知障理不应
唯取我法二执又解贪等既亦断者何故唯说我法
二空不言贪等亦空耶。
【疏】且烦恼障至故于真理伹说二空者此即解二障
答初问也此依见道至断烦恼说者意云此约究竟
断种位说即我法二执种断时馀一切烦恼所知障
等皆尽也馀位不然者意说既离烦恼后断我执如
二乘等前断八品烦恼第九品方断我见以其我见
成佛方断尽故担此难越生死流故者即烦恼感生
功用胜故押弱有情处四生故者配分段生死随逐
有情没三界故者变易生死处三界故第三解云重
者约喻以明犹如金刚难可断故者如名起义解担
此难越生死流故者如人负重随坑不可出故押弱
有情处四生故者如身由担重不可起故堕坠有情
没三界故者如是系名遽沉没故。
【疏】前四通取断诸二障者意云前四义解重者约通
二障难断名重今二执名重者即根本沉下名重要
由二执障得生故。
【疏】何故障理但说二空至即兼除法者此难前四解
重障义也难云既前□□唯二空者若断巳时应唯
断二执何故生解乃言断二重障兼馀贪等耶空唯
二执者意说二执能障也唯约由断二执二空理显。
【疏】重唯二执等者此难第五解重义也难云欲说二
障体通贪等者后断重障贪等亦除故知障理不应
唯取我法二执又解贪等既亦断者何故唯说我法
二空不言贪等亦空耶。
【疏】且烦恼障至故于真理伹说二空者此即解二障
答初问也此依见道至断烦恼说者意云此约究竟
断种位说即我法二执种断时馀一切烦恼所知障
等皆尽也馀位不然者意说既离烦恼后断我执如
二乘等前断八品烦恼第九品方断我见以其我见
卷一 第 487c 页 X49-0487.png
极微细故既后断故第四地中我见亦尔者意云第
四地菩萨等学二乘作菩提分法观之身不净等而
我见不生虽我见不生不如除害伴贪等随眠在故
由此故知亦不名顿断尽故云除位不然又云害伴
随眠贪等由在者意云我见是主贪等是伴我见被
害名害也即贪等随眠是害我之伴第五地中断问
今言害伴随眠与我见相应起否答今言贪等随眠
者但是独头贪恚等由我见为远因能引起也问如
何得知不是相应(云云)答夫论相应贪等与我见同
断既云不同故知害伴贪等随眠非相应也法执亦
尔问何故菩萨于障断中学二乘菩提分法观(云云)
答菩萨为欲摄化二乘其二遍学不学不名遍知问
大乘小乘菩提分法观何别二乘若断一种行解方
便不同菩萨以二智为方便又先巳学故小乘但重
障空智为方便今创学故。
【疏】又总解之至答上二问所微者此即总解二执二
障合为一段一处说而不别分烦恼所知障也随义
答上二问者即从又总解之至未随灭故先答第二
问从若證二空至證空不断都答第一问言执通取
心心所法者释执名体也。
【疏】今此总四句答第二问者意云直总将四句论文
答前第二所问更无别说。
【疏】若初二句至答第一问者即别举四句论文两句
别总答前第一问初二句答执空问不显后二句明
四地菩萨等学二乘作菩提分法观之身不净等而
我见不生虽我见不生不如除害伴贪等随眠在故
由此故知亦不名顿断尽故云除位不然又云害伴
随眠贪等由在者意云我见是主贪等是伴我见被
害名害也即贪等随眠是害我之伴第五地中断问
今言害伴随眠与我见相应起否答今言贪等随眠
者但是独头贪恚等由我见为远因能引起也问如
何得知不是相应(云云)答夫论相应贪等与我见同
断既云不同故知害伴贪等随眠非相应也法执亦
尔问何故菩萨于障断中学二乘菩提分法观(云云)
答菩萨为欲摄化二乘其二遍学不学不名遍知问
大乘小乘菩提分法观何别二乘若断一种行解方
便不同菩萨以二智为方便又先巳学故小乘但重
障空智为方便今创学故。
【疏】又总解之至答上二问所微者此即总解二执二
障合为一段一处说而不别分烦恼所知障也随义
答上二问者即从又总解之至未随灭故先答第二
问从若證二空至證空不断都答第一问言执通取
心心所法者释执名体也。
【疏】今此总四句答第二问者意云直总将四句论文
答前第二所问更无别说。
【疏】若初二句至答第一问者即别举四句论文两句
别总答前第一问初二句答执空问不显后二句明
卷一 第 488a 页 X49-0488.png
断重障所由是故别说问□□□□□一段如何别
答二问以总别不同有斯言也又解从且烦恼障至
伹说二空答第一问又总解之至證空不断者答第
二问如疏云今此总四句答第二问者此即属前答
第二问文也若初二句至答第一问者即属前答第
一问文也据疏此解稍胜。
【疏】六识执外者意说第六识法执也解即五识也五
识等中者意说五识中法爱恚等五识等者等取第
六识中法爱恚慢也今此慢等但是障而不是执以
劣无记故或善心心所法汎尔缘境皆非执故故知
第六识中执障亦尔。
【疏】异熟生摄定下劣者意云异熟生受者体性是劣
无强盛用但是异熟生摄定下劣性者意说此受决
定是下劣性故所知障摄问如何此受是定障(云云)
答受五欲境令心沉荡而不得定乃至上地随处贪
著不修诸定皆由于受故说受为定障同时虽有想
等诸法约障定强故偏说受。
【疏】得无为至下二障者意说想受不行得想受灭无
为乐受不行得不动无为不为乐受之所动故得不
动名今说灭此受得无为者据不与烦恼相应受说
若与烦恼相应者与烦恼同断不言得无为此受望
大乘是染污望二乘即无覆无记。
【疏】修禅定者问禅之与定有何别(云云)答禅为四禅
定为无想定并四无色定定者此云等至如下解禅
答二问以总别不同有斯言也又解从且烦恼障至
伹说二空答第一问又总解之至證空不断者答第
二问如疏云今此总四句答第二问者此即属前答
第二问文也若初二句至答第一问者即属前答第
一问文也据疏此解稍胜。
【疏】六识执外者意说第六识法执也解即五识也五
识等中者意说五识中法爱恚等五识等者等取第
六识中法爱恚慢也今此慢等但是障而不是执以
劣无记故或善心心所法汎尔缘境皆非执故故知
第六识中执障亦尔。
【疏】异熟生摄定下劣者意云异熟生受者体性是劣
无强盛用但是异熟生摄定下劣性者意说此受决
定是下劣性故所知障摄问如何此受是定障(云云)
答受五欲境令心沉荡而不得定乃至上地随处贪
著不修诸定皆由于受故说受为定障同时虽有想
等诸法约障定强故偏说受。
【疏】得无为至下二障者意说想受不行得想受灭无
为乐受不行得不动无为不为乐受之所动故得不
动名今说灭此受得无为者据不与烦恼相应受说
若与烦恼相应者与烦恼同断不言得无为此受望
大乘是染污望二乘即无覆无记。
【疏】修禅定者问禅之与定有何别(云云)答禅为四禅
定为无想定并四无色定定者此云等至如下解禅
卷一 第 488b 页 X49-0488.png
那者此云静虑静者即定虑者即慧意说色界以定
慧均等得静虑名又解云静者□静即静都散慧而
在定故问无色岂无慧(云云)答虽有慧以慧劣定强
所以但得定名而不得静虑之号。
【疏】二乘至立胜果名者意云此对等觉菩萨及无学
二乘四句分别如文可解二果者二乘菩提涅槃也。
【疏】今此论中并皆名续者意云言一切烦恼皆能续
生者通名故今应作四句分别自有续生非烦恼谓
所知障为缘成变易生死亦名续生虽非发业但转
粗令细有续生义自有非续生是烦恼者为烦恼种
子自有亦续生亦是烦恼即爱恚慢等现发业者自
有非烦恼非续生者即心法等。
【疏】凡夫所修诸行暂灭者意云凡夫六行欣上厌下
计上定为涅槃所以迷事俱生烦恼暂伏不行所显
之理即名涅槃即唤寂静之理名真如非是大乘真
如也又释真解脱应作四句分别寻文可知。
【疏】解脱非真以是假故者意说二乘有无馀依二种
涅槃但离缚故得解脱名非解脱故名假也故法华
经云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斯人
未得无上道故言真非解脱者意云菩萨烦恼未尽
习气未除不名解脱。
【疏】假体择灭者意云择者智也灭者烦恼也由智灭
却烦恼名为择灭所以有无除择灭等名并是假也
以随所断建立多依小乘断八十一品烦恼得八十
慧均等得静虑名又解云静者□静即静都散慧而
在定故问无色岂无慧(云云)答虽有慧以慧劣定强
所以但得定名而不得静虑之号。
【疏】二乘至立胜果名者意云此对等觉菩萨及无学
二乘四句分别如文可解二果者二乘菩提涅槃也。
【疏】今此论中并皆名续者意云言一切烦恼皆能续
生者通名故今应作四句分别自有续生非烦恼谓
所知障为缘成变易生死亦名续生虽非发业但转
粗令细有续生义自有非续生是烦恼者为烦恼种
子自有亦续生亦是烦恼即爱恚慢等现发业者自
有非烦恼非续生者即心法等。
【疏】凡夫所修诸行暂灭者意云凡夫六行欣上厌下
计上定为涅槃所以迷事俱生烦恼暂伏不行所显
之理即名涅槃即唤寂静之理名真如非是大乘真
如也又释真解脱应作四句分别寻文可知。
【疏】解脱非真以是假故者意说二乘有无馀依二种
涅槃但离缚故得解脱名非解脱故名假也故法华
经云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斯人
未得无上道故言真非解脱者意云菩萨烦恼未尽
习气未除不名解脱。
【疏】假体择灭者意云择者智也灭者烦恼也由智灭
却烦恼名为择灭所以有无除择灭等名并是假也
以随所断建立多依小乘断八十一品烦恼得八十
卷一 第 488c 页 X49-0488.png
一品无为故知约能诠名目说是假也实即真如也
若望真如之理即是实若据能诠择灭等名即是假
问何故有此文来答意欲辨二乘有无馀涅槃对于
大乘明其假实意说二乘涅槃是假以约能诠立二
种名故然真如体非多种故是实也又二乘人乐住
二灭中故是假也二灭所显之理即是实如也又解
云二乘涅槃假者谓二乘證无我理时以苦空无我
等为方便门而證于理正證理时不见有能所取相
心行处灭一切皆眠及出观巳以后得智重观前理
观既不著遂见无我观前苦空无常无我等方便道
理既见此巳作證涅槃之理便作师子吼云我生巳
尽梵行巳立所作巳办不受后有既计观前方便为
涅槃明知此涅槃是假非实故法华经中说化城喻
化城非实喻二涅槃故二乘涅槃而非是实故云假
即择灭实乃真如。
【疏】又总别至非不住故者意云如前解真解脱对凡
夫外道小乘作四句分别讫今更对外道二乘明其
假实故与前别言总者大乘别者即外道二乘即将
总对别以明假实也又非不住故者亦得云不是无
住处也何以故以总别相对说故。
【疏】言所知者至自当广释者意云欲明能障须辨所
障障所知故名所知障然出所知法体不同总有两
重先约有无一切法出即言所知障巳后是第二唯
约有法出体即二障巳下至广释是又解云从所知
若望真如之理即是实若据能诠择灭等名即是假
问何故有此文来答意欲辨二乘有无馀涅槃对于
大乘明其假实意说二乘涅槃是假以约能诠立二
种名故然真如体非多种故是实也又二乘人乐住
二灭中故是假也二灭所显之理即是实如也又解
云二乘涅槃假者谓二乘證无我理时以苦空无我
等为方便门而證于理正證理时不见有能所取相
心行处灭一切皆眠及出观巳以后得智重观前理
观既不著遂见无我观前苦空无常无我等方便道
理既见此巳作證涅槃之理便作师子吼云我生巳
尽梵行巳立所作巳办不受后有既计观前方便为
涅槃明知此涅槃是假非实故法华经中说化城喻
化城非实喻二涅槃故二乘涅槃而非是实故云假
即择灭实乃真如。
【疏】又总别至非不住故者意云如前解真解脱对凡
夫外道小乘作四句分别讫今更对外道二乘明其
假实故与前别言总者大乘别者即外道二乘即将
总对别以明假实也又非不住故者亦得云不是无
住处也何以故以总别相对说故。
【疏】言所知者至自当广释者意云欲明能障须辨所
障障所知故名所知障然出所知法体不同总有两
重先约有无一切法出即言所知障巳后是第二唯
约有法出体即二障巳下至广释是又解云从所知
卷一 第 489a 页 X49-0489.png
巳后明能障体若尔何故说所知障法(云云)答举所
知障法显能障体不尔因何得能障名第二明所障
法即四智等此释好。
【疏】异生虽作二种无我至俱非二种故者意云此一
段疏文总作三种四句分别第一将地前菩萨及二
乘相对以分四句问若尔既是菩萨如何言异生(云
云)答瑜伽论云异生有二种一者内法异生二者外
法异生今地前菩萨未登圣位但名内法异生第二
约异生外道及二乘相对以分四句第三约二乘菩
萨相对以分四句若三重一一四句分别即有十二
句若依文作法但有八句言大非菩提者地前菩萨
对二乘称大未得无漏智不名菩提。
【疏】又解巳下约其五位更重配论文释断障得果造
论所由也若尔何故疏言四位答五位中前二合为
一位故说四位。
【疏】胜解行地等者意说地前虽有二位随所闻法皆
生胜解所以地前两位总名胜解地。
【疏】前文本解者意云论文从为于二空至得大菩提
及疏文至下当知文并是唐三藏广安慧师义又解
巳下是疏主将论文依五位配释前解为本。
【疏】先叙所为者为解有情执实我法为令生解断障
所以造论。
【疏】并根本经部等者问犊子经部等既执是罗汉云
何有我执(云云)答测云谈未得果时计此即测叙三
知障法显能障体不尔因何得能障名第二明所障
法即四智等此释好。
【疏】异生虽作二种无我至俱非二种故者意云此一
段疏文总作三种四句分别第一将地前菩萨及二
乘相对以分四句问若尔既是菩萨如何言异生(云
云)答瑜伽论云异生有二种一者内法异生二者外
法异生今地前菩萨未登圣位但名内法异生第二
约异生外道及二乘相对以分四句第三约二乘菩
萨相对以分四句若三重一一四句分别即有十二
句若依文作法但有八句言大非菩提者地前菩萨
对二乘称大未得无漏智不名菩提。
【疏】又解巳下约其五位更重配论文释断障得果造
论所由也若尔何故疏言四位答五位中前二合为
一位故说四位。
【疏】胜解行地等者意说地前虽有二位随所闻法皆
生胜解所以地前两位总名胜解地。
【疏】前文本解者意云论文从为于二空至得大菩提
及疏文至下当知文并是唐三藏广安慧师义又解
巳下是疏主将论文依五位配释前解为本。
【疏】先叙所为者为解有情执实我法为令生解断障
所以造论。
【疏】并根本经部等者问犊子经部等既执是罗汉云
何有我执(云云)答测云谈未得果时计此即测叙三
卷一 第 489b 页 X49-0489.png
藏解也。
【疏】唯识真理者意说唯识配世俗谛真理配胜义谛
即由无明所盲故外执我法名迷唯识由不正解故
谬执我法于二空门而不解了又西明云令达二空
是胜义唯识智于唯识道理如实了知是世俗唯识
智。
【疏】为外道等至故与前殊者意云此前殊者此一段
文总有三释即三意各别造论所以也言与第一所
说有殊者即与第一释有殊言故与前殊者即与第
二释殊又云解一一与前第一安慧师义殊细详可
知举前论文对辨开显此文者即开此唯识教文令
生信故演示此义者示唯识义即此一段疏文是火
辨师叙世亲菩萨三意造论也。
【疏】经中所言唯心等者清辨会云于俗谛中心境俱
有然经者就胜且说一心非无境也。
【疏】十二处密意言教者意云如来为破空执故说十
二处教不分根尘而有内外别虽勤不分意在心内
依他起性不离识故小乘不解如来密意言教遂计
十二处离识实有也说密意言意在于此。
【疏】今就中道无自违失者意云今言如汝心外境者
就大乘中道义故云如汝离心之境中道大乘心外
无境故若望清辨自宗即违自宗失以有境故此二
计与论主作比量相违难。
【疏】一类菩萨至恐违至教说有一识者意云此菩萨
【疏】唯识真理者意说唯识配世俗谛真理配胜义谛
即由无明所盲故外执我法名迷唯识由不正解故
谬执我法于二空门而不解了又西明云令达二空
是胜义唯识智于唯识道理如实了知是世俗唯识
智。
【疏】为外道等至故与前殊者意云此前殊者此一段
文总有三释即三意各别造论所以也言与第一所
说有殊者即与第一释有殊言故与前殊者即与第
二释殊又云解一一与前第一安慧师义殊细详可
知举前论文对辨开显此文者即开此唯识教文令
生信故演示此义者示唯识义即此一段疏文是火
辨师叙世亲菩萨三意造论也。
【疏】经中所言唯心等者清辨会云于俗谛中心境俱
有然经者就胜且说一心非无境也。
【疏】十二处密意言教者意云如来为破空执故说十
二处教不分根尘而有内外别虽勤不分意在心内
依他起性不离识故小乘不解如来密意言教遂计
十二处离识实有也说密意言意在于此。
【疏】今就中道无自违失者意云今言如汝心外境者
就大乘中道义故云如汝离心之境中道大乘心外
无境故若望清辨自宗即违自宗失以有境故此二
计与论主作比量相违难。
【疏】一类菩萨至恐违至教说有一识者意云此菩萨
卷一 第 489c 页 X49-0489.png
依五种相似教文说有一识也言相似者如远行虽
复教说有诸识此菩萨不可耶将说远行言即唯有
一识犹如说一相似故名依相似教也远行教即法
足经也言意各能受教者是说意识于五根门转谓
将唯有意识更无馀五识等言如依一境上有多影
像教者瑜伽言如一镜上有多影像犹如于识有多
相分也言如依一水中有多波喻教者意喻第八识
能生七识浪然此菩萨不了世尊密意言教遂掬无
文而立一意识以乖本旨故是所非言独行者且如
意识正起之时更无同时意识故云无第二也言有
云一意识但说前六者测法师解也理必不然疏主
斥也。
【疏】觉天所执亦依经故者即觉天论师是经部中一
师也梵云佛陀提婆此云觉天今所立义亦依经立
宗故故云亦依经故彼计云经既说有三法和合名
触故知證唯有识而无心所此引證也若无心所者
何故云三和名触触岂非心所(云云)答虽有其触亦
得名无如河小水亦名无水又触离根境识三无体
言士夫六界者意云色所依故立四大动所依故云
空心所依立识故说六界成身言彼说唯有受及想
行思等者亦叙觉天师计信等入道之初阶故须立
也亦行蕴收更无除所随心功用立心所名者意除
信等以外除贪瞋等但是心之功能差别立心所名
不得名实也问未审信为假为实答馀信是假而佛
复教说有诸识此菩萨不可耶将说远行言即唯有
一识犹如说一相似故名依相似教也远行教即法
足经也言意各能受教者是说意识于五根门转谓
将唯有意识更无馀五识等言如依一境上有多影
像教者瑜伽言如一镜上有多影像犹如于识有多
相分也言如依一水中有多波喻教者意喻第八识
能生七识浪然此菩萨不了世尊密意言教遂掬无
文而立一意识以乖本旨故是所非言独行者且如
意识正起之时更无同时意识故云无第二也言有
云一意识但说前六者测法师解也理必不然疏主
斥也。
【疏】觉天所执亦依经故者即觉天论师是经部中一
师也梵云佛陀提婆此云觉天今所立义亦依经立
宗故故云亦依经故彼计云经既说有三法和合名
触故知證唯有识而无心所此引證也若无心所者
何故云三和名触触岂非心所(云云)答虽有其触亦
得名无如河小水亦名无水又触离根境识三无体
言士夫六界者意云色所依故立四大动所依故云
空心所依立识故说六界成身言彼说唯有受及想
行思等者亦叙觉天师计信等入道之初阶故须立
也亦行蕴收更无除所随心功用立心所名者意除
信等以外除贪瞋等但是心之功能差别立心所名
不得名实也问未审信为假为实答馀信是假而佛
卷一 第 490a 页 X49-0490.png
法相应信是实问受想行思等为假实否答是蕴者
是实不是蕴者即假。
【疏】然清辨计至有何心也者意云清辨胜义中心境
俱空世俗中心境俱有如何今者偏计识无不言境
耶答依世谛中心境俱有今因违汝说有说无心。
【疏】若依此义四句分别者且文中有两重四句分别
又枢要中四法相从有九句分别第一明同初生(小大
大小)第二安立法弥势(大小小大)第三庄严宝塔势(大小大小)第
四重累莲华势(小大小大)第五如王引驾势(小小大大)第六龙
曳尾势(大大小小)第七万大宝绳势(大大大大)第八千寻王带
势(小小小小)第九百节吕[廿/补]势(大小大小)问总有四计何故说
有多大小之言答计虽四种人数乃多合作法约人
故大小乘各有多计。
【疏】邪见一说都无心境者意说清辨于胜义中心境
俱无与一说部同此上二部与论主作圣教相违难。
【疏】法藏部计心缘相应法者即缘俱时心所也。
【疏】化地部执缘俱有法者此有三解云返缘俱时想
等二云缘俱时扶根尘等三云俱时多心亦得相缘
又云俱有法者即慧俱五蕴也虽有三解意取第一
解。
【疏】法救说心所体即思者此是萨婆多部中一师也
其法藏部化地部皆如下破。
【疏】如其境实者于唯识深妙道理称如实解故唯识
理是智所證境。
是实不是蕴者即假。
【疏】然清辨计至有何心也者意云清辨胜义中心境
俱空世俗中心境俱有如何今者偏计识无不言境
耶答依世谛中心境俱有今因违汝说有说无心。
【疏】若依此义四句分别者且文中有两重四句分别
又枢要中四法相从有九句分别第一明同初生(小大
大小)第二安立法弥势(大小小大)第三庄严宝塔势(大小大小)第
四重累莲华势(小大小大)第五如王引驾势(小小大大)第六龙
曳尾势(大大小小)第七万大宝绳势(大大大大)第八千寻王带
势(小小小小)第九百节吕[廿/补]势(大小大小)问总有四计何故说
有多大小之言答计虽四种人数乃多合作法约人
故大小乘各有多计。
【疏】邪见一说都无心境者意说清辨于胜义中心境
俱无与一说部同此上二部与论主作圣教相违难。
【疏】法藏部计心缘相应法者即缘俱时心所也。
【疏】化地部执缘俱有法者此有三解云返缘俱时想
等二云缘俱时扶根尘等三云俱时多心亦得相缘
又云俱有法者即慧俱五蕴也虽有三解意取第一
解。
【疏】法救说心所体即思者此是萨婆多部中一师也
其法藏部化地部皆如下破。
【疏】如其境实者于唯识深妙道理称如实解故唯识
理是智所證境。
卷一 第 490b 页 X49-0490.png
【疏】然初境中至唯此二故者意云就境中有其真俗
二谛虽别以真俗相依故总为境问胜义世俗各有
四重此中何故但说二谛答一切所知唯此二故又
问何故境中但说二谛不言馀法答一切所知唯此
二故。
【疏】同初性相者意云今境中有二谛判文同第一之
中相性文也。
【疏】将发论端寄问徵起者凡问者略有五问一者不
解故问二者疑惑故问三者试验故问四者轻触故
问五者为欲利乐有情故问今于此中依第五问为
利乐他故意难云若唯有识无心外境者云何世间
圣教说有我法即外道异生名为世间可破摧故圣
人所说名为圣教不可摧故。
【疏】又契理通神目之为圣者意云心契理智通神俱
缘如境所以名神者灵妙同神。
【疏】心与境冥等者本智及心望境名与境冥心所望
境名智与神会又晰云心与境冥者心冥实境智与
神会者有胜神用故。
【疏】释问起因者意云如前问答若唯有识无我法者
云何世间圣教说有我法释此问起因由如枢要说。
【疏】虽无如彼至故说为假者意云此释外难外难云
所言我法无实体者如何说有假我法(云云)答如疏
文。
【疏】虽有法体至故说为假者意云此释难也难云既
卷一 第 490c 页 X49-0490.png
有法体云何称假答如疏言者即因前二种假我法
而起说云言因二起言者此即释上二句颂文来意
及解二句之文。
【疏】但由二种假名言者意云但由前二种假而起名
言说有我法名二种假名言也。
【疏】应释颂言至顺下长行论文者意云前文先说相
次说转后说种子今先解我法然后说有种种相转
即顺下我种种相法种种相也。
【疏】此但说识义兼心所者此释外难难云识体有变
相依上说我法心所有二分应亦说我法何故说识
实不言心所(云云)答此但说识义兼心所。
【疏】若尔真如应非唯识者意此外难难云我法是不
实名唯识真如非不实应当非唯识言不离识名唯
识等者答也。
【疏】圣者至假说我法名者此配圣教所说我法问何
故圣教须说我法答为断谬取净所以须说我法云
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又下文云不执
菩提有情实有无由发起猛利悲愿又维摩经云起
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菩提是此文意故世
间圣教二种我法皆是假说。
【疏】又第二解至说为我法者此第二更解我法假所
由即依妄情见分上说有我法即是世间我法名以
无依有假然妄情见分是自證分所变故云亦妄情
为缘而能起于执。
而起说云言因二起言者此即释上二句颂文来意
及解二句之文。
【疏】但由二种假名言者意云但由前二种假而起名
言说有我法名二种假名言也。
【疏】应释颂言至顺下长行论文者意云前文先说相
次说转后说种子今先解我法然后说有种种相转
即顺下我种种相法种种相也。
【疏】此但说识义兼心所者此释外难难云识体有变
相依上说我法心所有二分应亦说我法何故说识
实不言心所(云云)答此但说识义兼心所。
【疏】若尔真如应非唯识者意此外难难云我法是不
实名唯识真如非不实应当非唯识言不离识名唯
识等者答也。
【疏】圣者至假说我法名者此配圣教所说我法问何
故圣教须说我法答为断谬取净所以须说我法云
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又下文云不执
菩提有情实有无由发起猛利悲愿又维摩经云起
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菩提是此文意故世
间圣教二种我法皆是假说。
【疏】又第二解至说为我法者此第二更解我法假所
由即依妄情见分上说有我法即是世间我法名以
无依有假然妄情见分是自證分所变故云亦妄情
为缘而能起于执。
卷一 第 491a 页 X49-0491.png
【疏】圣教所说至义依于体者即圣教中我法即依识
自證分体上说有我法义即义依于体假故西明疏
云不依自證分说我法(云云)答随相易知且说相见
随实依义亦无伤。
【疏】别依于总者我法名别自證分名总即总一自證
分上说有我法二别也。
【疏】即说所执至以为我法者意云所执者我法也能
计之情即见分也所诠之法即相分也如是所执我
法及见相分皆识变故。
【疏】此上二解皆护法释者意云此分别上来四种我
法差别所由四种者第一解中有二种我法第二解
中亦有二种我法也问我法若无差别不合立四种
所由我法既有四种四重相貌何别答且第一解二
种我法者然此我法但据能證言说为名不据法体
及与内识假立说为我法也然第二解二种我法者
但约能缘见分及所变相分并自證分上有我法义
说为我法即此我法摄属于本不离于识等法体所
以法体上而有我法也故与前第二解殊前但依言
说后但据法体义用不同故二种有别也。
【疏】别无依总无者我法二种是别无即于总无之上
此有别无我法也此即通说见相二分名总无也或
可见相二分名得总无之名故相分总无之上此为
我法见分亦尔为安慧师此见相二分亦是假无如
蜗牛头有二角角无其体伹起头故。
卷一 第 491b 页 X49-0491.png
【疏】与护法解别者难陀但依相分上此为我法护法
通达见相分上此为我法故有别也。
【疏】名有多义者即异熟识名有多义也如下解。
【疏】者大乘至许同世故者意云异时者约初造业望
当受果为异不约种望现果说何以故大乘许种现
同世故。
【疏】异熟即识至属种子者意说上约异熟之名以辨
依主持业二释今将异熟与识相望亦得有二释且
如异熟属于种子转变而生于识故名异熟之识若
异熟属于识即识异熟于果而方得熟名异熟即识
以果即熟故。
【疏】又恒审思量至当悉者问何故有此文来答前言
思量或通第六为简于彼故云恒审。
【疏】二十论至说六识者意云此举教为难难云若言
前六名识者何二十唯识论说云心意识了名之差
别了通名者意说八识俱得名心意识等何故今者
偏说前六名识答偏说前六名识者有其二义一则
了别别境二则了粗显境如下论言了境相粗故故
前六不同七八也。
【疏】对此六尘至然滥第七者意云为对六尘此识一
一别了别者即各别义为别别了六境名了别境识
者然滥第七何以故第七六能解别境故即第八识
是第七识之境故知第七亦应名了别境识何故唯
言六转识第七约不得名了别境识明知不约了别
卷一 第 491c 页 X49-0491.png
别境说但依了别境识说即无过也别为记别。
【疏】此依胜义至可言八别者意问云今此八识为定
别为不尔耶且依四种胜义中说不可依第四心言
俱绝故若依第二第三不可云一多真故相无别四
谛因果故不可一伹可云依俗中第二真中第一明
何以故但是十八界故。
【疏】今以类同故有三种者意难云若有八识如何颂
言此能变唯三(云云)答以类同故伹言有三也。
【疏】一类菩萨至文异者此明对三是减又复彼执识
唯有六者对八是减楞伽经说对此是增谓离增减
故唯三。
【疏】楞伽经至九识者意云楞伽说九识有二解第一
兼说识性第二染净别开兼说识性者故彼经云如
来藏识和合等既言如来藏识和合明知兼识性说
也。
【疏】不知至三体别者意说小乘等不了三种体别妄
执三法体一名异。
【疏】然依根境至别位起故者此释外难难云若如大
乘说有八识者如何唯说有十二处等答但依根境
相对体别说有十二处十八界等实有八识也如经
部虽细意识至第六别位起故者彼师计云细意识
离粗意识外别有体仍别位起如在灭定或无心时
有细意识虽无粗第六意识得有此细意识故是有
情摄非无情也亦如大乘在灭定时虽无馀识依第
【疏】此依胜义至可言八别者意问云今此八识为定
别为不尔耶且依四种胜义中说不可依第四心言
俱绝故若依第二第三不可云一多真故相无别四
谛因果故不可一伹可云依俗中第二真中第一明
何以故但是十八界故。
【疏】今以类同故有三种者意难云若有八识如何颂
言此能变唯三(云云)答以类同故伹言有三也。
【疏】一类菩萨至文异者此明对三是减又复彼执识
唯有六者对八是减楞伽经说对此是增谓离增减
故唯三。
【疏】楞伽经至九识者意云楞伽说九识有二解第一
兼说识性第二染净别开兼说识性者故彼经云如
来藏识和合等既言如来藏识和合明知兼识性说
也。
【疏】不知至三体别者意说小乘等不了三种体别妄
执三法体一名异。
【疏】然依根境至别位起故者此释外难难云若如大
乘说有八识者如何唯说有十二处等答但依根境
相对体别说有十二处十八界等实有八识也如经
部虽细意识至第六别位起故者彼师计云细意识
离粗意识外别有体仍别位起如在灭定或无心时
有细意识虽无粗第六意识得有此细意识故是有
情摄非无情也亦如大乘在灭定时虽无馀识依第
卷一 第 492a 页 X49-0492.png
八识在不名无情此亦应尔虽作此计亦无可两意
识并起七有细无粗有粗无细故。
【疏】恐言以彼异熟至了别境故者意云此滥有财释
即异熟是思量了别有财犹如刀藏他心智等所以
思量等得异孰名故云以彼异熟而为思量了别境
识等又西明疏并辨六释云西方释名乃有六种离
合释也一依主二持业三有财四相违五邻近六带
数如是六种皆有二言离合说者名离合释若单一
名即非六释无离合故依主释者亦名依士假彼主
名以表其号名依主释如说眼识王臣等即名合说
即眼之识之故名为眼识即举眼主名而表于识称
为依主若别从者照见故名眼了别故名识名为离
说馀之五释离合之法准此应知持业释者意亦云
同依以用显体如说藏识藏是其喻识标其体藏即
是识故名藏识由此理故八识之内眼等六识是依
主释七八二识是持业释有财释者亦名多财释从
所有物以标其号此有二义一全取彼名以得其号
如俱舍论名对法藏所以者何依彼本藏造此一部
此即用彼本论阿毗达磨藏为藏是故彼论名对法
藏如顺正理第一说二分取他名以为其号如他心
智智有他心用彼为境是有财释亦如正理第一说
相违释者如一句中所有诸言各别所诠如说眼耳
鼻舌身等非如依主及持业释虽有多言同诠一义
此各为主不相随顺各别不同所诠故名相违非如
识并起七有细无粗有粗无细故。
【疏】恐言以彼异熟至了别境故者意云此滥有财释
即异熟是思量了别有财犹如刀藏他心智等所以
思量等得异孰名故云以彼异熟而为思量了别境
识等又西明疏并辨六释云西方释名乃有六种离
合释也一依主二持业三有财四相违五邻近六带
数如是六种皆有二言离合说者名离合释若单一
名即非六释无离合故依主释者亦名依士假彼主
名以表其号名依主释如说眼识王臣等即名合说
即眼之识之故名为眼识即举眼主名而表于识称
为依主若别从者照见故名眼了别故名识名为离
说馀之五释离合之法准此应知持业释者意亦云
同依以用显体如说藏识藏是其喻识标其体藏即
是识故名藏识由此理故八识之内眼等六识是依
主释七八二识是持业释有财释者亦名多财释从
所有物以标其号此有二义一全取彼名以得其号
如俱舍论名对法藏所以者何依彼本藏造此一部
此即用彼本论阿毗达磨藏为藏是故彼论名对法
藏如顺正理第一说二分取他名以为其号如他心
智智有他心用彼为境是有财释亦如正理第一说
相违释者如一句中所有诸言各别所诠如说眼耳
鼻舌身等非如依主及持业释虽有多言同诠一义
此各为主不相随顺各别不同所诠故名相违非如
卷一 第 492b 页 X49-0492.png
贪瞋及水火等性乖返故名相违也故与并反言显
相违释带数释者以数显义如说二谛三性等类邻
近释者如说四念处观以慧为体而言念处者与念
相近故此说及言于六释中是相违释显三能反不
杂乱故。
【疏】皆通异熟等者意云诸识皆从异熟中种子而生
亦得名异熟识何故独乎又解诸识种子各自转反
能生现识是故诸识名异熟识。
【疏】此举本颂答难标宗者初之两句答难次彼依识
所反一句标论宗此二段文如次中说。
【疏】如论易详者意说论中一一别解世间我法圣教
我法此二种我法皆由假说今谓略者颂文故双举
也此六释义对如法苑大好一枢上之法苑第一有
文。
【疏】一体有无对者有即是轨无即是持自性差别对
者自性即持差别即轨配持不依论文但约义配有
为无为对者先轨后持前陈后说对者即前持后轨
故下疏云前唱者名持后唱者名轨但约义配不依
论文问前陈后说何别答但总申名陈广分别名说。
【疏】今者相分必有似无名无者释外难难云夫论缘
法必有相分如何名无答虽必有相分以似无本质
故当时缘无作无相解后时影像似无本质也前是
共相后是自相者约论文配轨持二也故疏云前唯
有体至合有四对者重释前四对也。
相违释带数释者以数显义如说二谛三性等类邻
近释者如说四念处观以慧为体而言念处者与念
相近故此说及言于六释中是相违释显三能反不
杂乱故。
【疏】皆通异熟等者意云诸识皆从异熟中种子而生
亦得名异熟识何故独乎又解诸识种子各自转反
能生现识是故诸识名异熟识。
【疏】此举本颂答难标宗者初之两句答难次彼依识
所反一句标论宗此二段文如次中说。
【疏】如论易详者意说论中一一别解世间我法圣教
我法此二种我法皆由假说今谓略者颂文故双举
也此六释义对如法苑大好一枢上之法苑第一有
文。
【疏】一体有无对者有即是轨无即是持自性差别对
者自性即持差别即轨配持不依论文但约义配有
为无为对者先轨后持前陈后说对者即前持后轨
故下疏云前唱者名持后唱者名轨但约义配不依
论文问前陈后说何别答但总申名陈广分别名说。
【疏】今者相分必有似无名无者释外难难云夫论缘
法必有相分如何名无答虽必有相分以似无本质
故当时缘无作无相解后时影像似无本质也前是
共相后是自相者约论文配轨持二也故疏云前唯
有体至合有四对者重释前四对也。
卷一 第 492c 页 X49-0492.png
【疏】我亦名有情至合有八种者意云论家但举三个
谓我者有情命等者更等取意生等五谓意生养育
者数取趣生者及摩纳缚迦者此云高下即是愿凌
之义若并般若中士夫等五种合有十三也。
【疏】养育者谓能增长后有业故能作一切士夫用故
数取趣者即补特伽罗也谓能所往取诸趣故无有
厌故意生者生者是我我有思量犹如于意是意我
之流类故名意生。
【疏】三世总别者意云过去计众生为我未来计受者
为我现在计命者为我故三世各别计名别若总计
三种而为一我名总也故三世别合有四种。
【疏】我种种相者意说我者于五取蕴我我所现前故。
【疏】或复于彼有爱著故者意云即于情上起爱著故
名为有情言谓具出现起等者意云此未逢缘即不
出现今时缘具诸法出现起等生出义同所谓胎作
等多生不约非情说。
【疏】此依瑜伽释者如上解疏多名字并是瑜伽论八
十三等文意说今此我亦名有情亦名意生乃至名
见者即我有多名名我种种相也。
【疏】总者别命者意说五蕴假者有别第八现行命故。
【疏】有寿和者即现行第八与自种子和合名命者言
或命至名为命者即假者有六识命故名为命者。
【疏】今取世间不取正义者有两解一云取世间解不
取圣教解二云取六识名命者不取现行第八识名
卷一 第 493a 页 X49-0493.png
命者也以彼小乘不共许故。
【疏】二十七贤圣者如二十七贤圣章说。
【疏】十三住圣者第一种姓住谓本性住姓此有二种
一谓本有无漏种子二谓有漏闻熏习种子何名为
住有三解一云本无漏种子名所住有漏六度所熏
成种是能住二云本无漏种子及有漏六度种子皆
是所住谓菩萨未发心位所有施等巳发心位六度
行等即此巳发心位所有施等名为能住三云一切
有漏无漏六度种子是所住诸有情等名为能住二
胜解行住所谓发顺解脱分善根及起顺决择分善
即别境中胜解故是印持义有三种胜解一菩提涅
槃所有因果决定印持故二或甚深妙理所有境界
一切诸佛最上境界决定印持三于圣教法有闻思
修亦决定印持故是故总名胜解行住三者极喜住
谓即见道證得百法明门依华严经得千百法明门
谓断三界二分别障證二空之理生大喜故有三种
喜一日喻明照喜断分别二障證得二空犹如日出
明照世间破无明闇得百法明门故言喜也二舍难
證易喜谓见道前所修行法是难若入见道所修法
易即舍前难法證见道易三顿證明门喜谓入见道
十百法明门皆顿證故由此三喜名极喜住四者增
上戒住谓第二地持清净戒此戒住有三种一意乐
微细戒谓菩萨不起犯戒想所有气心动总皆胜戒
故故菩萨离此微细犯戒二住色支戒谓菩萨防非
【疏】二十七贤圣者如二十七贤圣章说。
【疏】十三住圣者第一种姓住谓本性住姓此有二种
一谓本有无漏种子二谓有漏闻熏习种子何名为
住有三解一云本无漏种子名所住有漏六度所熏
成种是能住二云本无漏种子及有漏六度种子皆
是所住谓菩萨未发心位所有施等巳发心位六度
行等即此巳发心位所有施等名为能住三云一切
有漏无漏六度种子是所住诸有情等名为能住二
胜解行住所谓发顺解脱分善根及起顺决择分善
即别境中胜解故是印持义有三种胜解一菩提涅
槃所有因果决定印持故二或甚深妙理所有境界
一切诸佛最上境界决定印持三于圣教法有闻思
修亦决定印持故是故总名胜解行住三者极喜住
谓即见道證得百法明门依华严经得千百法明门
谓断三界二分别障證二空之理生大喜故有三种
喜一日喻明照喜断分别二障證得二空犹如日出
明照世间破无明闇得百法明门故言喜也二舍难
證易喜谓见道前所修行法是难若入见道所修法
易即舍前难法證见道易三顿證明门喜谓入见道
十百法明门皆顿證故由此三喜名极喜住四者增
上戒住谓第二地持清净戒此戒住有三种一意乐
微细戒谓菩萨不起犯戒想所有气心动总皆胜戒
故故菩萨离此微细犯戒二住色支戒谓菩萨防非
卷一 第 493b 页 X49-0493.png
止恶得无表戒即是无表色戒名住色支戒三轨则
戒谓菩萨不犯轨则若破轨则即犯戒故由此三种
能持戒故故名增上戒住五者增上心住即第三地
能住定故亦有三种一者位成住八相故八相义如
馀处说二能离退进分定谓一一定更不退故三能
变三慧故谓得其定能发于慧即闻思修等是定所
变六者觉分相应增上慧住谓第四地菩萨作菩提
分法观七者谛理相应增上慧住谓第五地菩萨作
真俗合观八者缘起相应增上慧住谓第六地菩萨
作十二缘生观九者无相有功用住谓第七地菩萨
十者无功用住即是第八地菩萨十一者无碍解住
谓第九地菩萨得四无碍解十二者最上圆满住谓
第十地菩萨得十地圆满十三者最上如来住谓佛
地穷真如性达法界海体妙殊胜希遍无边。
【疏】三乘十地至我种种相者意云通三乘论共有十
地第一净观地净观有三一者意乐净观谓在资粮
位依其意乐修诸胜行观分别惑拟[(合-一+土)*月]断除顿诸见
道意欲證故名意乐净二伏治净伏治分别惑令不
现行名状治净三种因净谓本无漏种子无本净名
种因净既有种因净即能趣菩提修诸胜行亦名乾
慧地或可亦名涅慧地于此位中小修定定既润身
即名涅慧地或可不名涅慧地何以故此资粮位多
有散闻思慧无定润身又名乾慧地伏烦恼水故第
二种姓地谓加行位所有观行皆是见道修行之种
戒谓菩萨不犯轨则若破轨则即犯戒故由此三种
能持戒故故名增上戒住五者增上心住即第三地
能住定故亦有三种一者位成住八相故八相义如
馀处说二能离退进分定谓一一定更不退故三能
变三慧故谓得其定能发于慧即闻思修等是定所
变六者觉分相应增上慧住谓第四地菩萨作菩提
分法观七者谛理相应增上慧住谓第五地菩萨作
真俗合观八者缘起相应增上慧住谓第六地菩萨
作十二缘生观九者无相有功用住谓第七地菩萨
十者无功用住即是第八地菩萨十一者无碍解住
谓第九地菩萨得四无碍解十二者最上圆满住谓
第十地菩萨得十地圆满十三者最上如来住谓佛
地穷真如性达法界海体妙殊胜希遍无边。
【疏】三乘十地至我种种相者意云通三乘论共有十
地第一净观地净观有三一者意乐净观谓在资粮
位依其意乐修诸胜行观分别惑拟[(合-一+土)*月]断除顿诸见
道意欲證故名意乐净二伏治净伏治分别惑令不
现行名状治净三种因净谓本无漏种子无本净名
种因净既有种因净即能趣菩提修诸胜行亦名乾
慧地或可亦名涅慧地于此位中小修定定既润身
即名涅慧地或可不名涅慧地何以故此资粮位多
有散闻思慧无定润身又名乾慧地伏烦恼水故第
二种姓地谓加行位所有观行皆是见道修行之种
卷一 第 493c 页 X49-0493.png
类方便故故即当种类方便谓此加行位所修诸行
似见道中修行之种类第三八人地谓从阿罗汉果
向前至须陀洹向即名八人地亦名第八地谓十五
心向犹在见道前故说此向名八人地第四具见地
即是见道十六心巳修道见谓见道巳者即是修道
位第五薄尘地谓一来果断俱生六品惑讫后三品
未断颂云渐薄名薄尘地亦如微尘尘中薄也第六
离言地谓不还果离欲界故名离欲地第七巳办地
谓阿罗汉所作巳办故名巳办地第八独觉地即独
觉果第九菩萨谓十地菩萨第十如来地阿罗汉并
自地前有六地七地独觉具前地并自地有八地菩
萨具前八地并自地有九地如来具十地约渐悟者
说不约超果及顿悟者说。
【疏】一于人天至名为一来者意云此人断修道六品
惑讫更于人天一往来生后便得极果问比人人天
一往来巳方生上界證不还果如何乃云便得极果
(云云)答意说此人生上界更不下生便得极果然非
巳得或说利根者超第三果得第四果故云于人天
一往来便得极果也。
【疏】决定巳断至立须流果者意云如渐得果者断分
别惑尽立初果是钝根者今者说利根者如何谓此
人在见道前以六行共道伏分别惑兼伏修道惑五
六说入见道时一时总断建立初果不同渐次人也
利钝有殊不可齐责。
似见道中修行之种类第三八人地谓从阿罗汉果
向前至须陀洹向即名八人地亦名第八地谓十五
心向犹在见道前故说此向名八人地第四具见地
即是见道十六心巳修道见谓见道巳者即是修道
位第五薄尘地谓一来果断俱生六品惑讫后三品
未断颂云渐薄名薄尘地亦如微尘尘中薄也第六
离言地谓不还果离欲界故名离欲地第七巳办地
谓阿罗汉所作巳办故名巳办地第八独觉地即独
觉果第九菩萨谓十地菩萨第十如来地阿罗汉并
自地前有六地七地独觉具前地并自地有八地菩
萨具前八地并自地有九地如来具十地约渐悟者
说不约超果及顿悟者说。
【疏】一于人天至名为一来者意云此人断修道六品
惑讫更于人天一往来生后便得极果问比人人天
一往来巳方生上界證不还果如何乃云便得极果
(云云)答意说此人生上界更不下生便得极果然非
巳得或说利根者超第三果得第四果故云于人天
一往来便得极果也。
【疏】决定巳断至立须流果者意云如渐得果者断分
别惑尽立初果是钝根者今者说利根者如何谓此
人在见道前以六行共道伏分别惑兼伏修道惑五
六说入见道时一时总断建立初果不同渐次人也
利钝有殊不可齐责。
卷一 第 494a 页 X49-0494.png
【疏】决定巳断至立一来者意云此说利根超越者此
人利根修四谛法以六行伏分别惑及修道六七品
入见道时断前所伏之惑立第二果若渐次者如演
秘说钝根者得初果巳至断修第六品立第二果。
【疏】二向不定者此测法师解从初果以去断修道五
品是一来向摄亦是初果摄所望前后不同故名不
定然不还向者断七八品是不还向亦得是第二果
摄亦所望前后不同名为不定又敬宗法师解云如
须陀洹向超越者十五心时即前世间道以伏见道
惑及修道五六入见道时一时同断据实亦合是一
来向摄以与见道惑同断所以还是初果摄故名不
定第二向名不定者谓第二果人断七八品合不还
向摄亦得是第二果摄何以故以彼七八品与第二
果中第六品颂云同断故所以但第二果摄不得名
不还向名为不定虽断感唯果摄非是向摄故名不
定。
【疏】不依有性等者意云德业但依实句不依大有句
何以故实德业三句不无成大有句是故得知德业
不依有句也。
【疏】缘起根谛并处非处者缘起即十二缘根者即二
十二根谛谓真俗二谛或四谛处者谓人即处非处
者谓三途在果总名一善巧。
【疏】馀三善巧者一者名向善巧简外道名向也二者
义善巧印外道义也三者悟證善巧谓證真智印外
卷一 第 494b 页 X49-0494.png
道智。
【疏】根世谛乘者根即二十二根世谓三世谛谓四谛
乘谓三乘。
【疏】證得种种无为等缘者由依多法修习證得多无
为等如萨婆多师断八十一品烦恼證得八十一种
无为又真如是能差别令诸圣者有多种不同故般
若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疏】言说易故以小摄多如言我法摄多法等故我法
二种说一切我及法等所以不言馀者但言我法者
以言说易故。
【疏】顺世间故者缘世间执有我法所以圣教随顺世
间亦说有我法也。
【疏】除无我怖故者恐其我断不求涅槃故只云今者
我我何处有之谓除此怖假说有我法。
【疏】四有自他至事实业等者意说圣教说我法为净
世间执我法染既知染巳既断染取净信决定言自
他者说我法时令凡夫等知有自他等差别。
【疏】若计所执若依他者先说世间我法后是圣教我
法。
【疏】虽无于真方可假说者意云此有两解一云长读
言我法相虽无能于真识方可假说一云别读言我
法虽无真我法等亦方可假说然依内识巳下明假
说所由。
【疏】谓种子识至为我法相者种子识者即第八识变
【疏】根世谛乘者根即二十二根世谓三世谛谓四谛
乘谓三乘。
【疏】證得种种无为等缘者由依多法修习證得多无
为等如萨婆多师断八十一品烦恼證得八十一种
无为又真如是能差别令诸圣者有多种不同故般
若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疏】言说易故以小摄多如言我法摄多法等故我法
二种说一切我及法等所以不言馀者但言我法者
以言说易故。
【疏】顺世间故者缘世间执有我法所以圣教随顺世
间亦说有我法也。
【疏】除无我怖故者恐其我断不求涅槃故只云今者
我我何处有之谓除此怖假说有我法。
【疏】四有自他至事实业等者意说圣教说我法为净
世间执我法染既知染巳既断染取净信决定言自
他者说我法时令凡夫等知有自他等差别。
【疏】若计所执若依他者先说世间我法后是圣教我
法。
【疏】虽无于真方可假说者意云此有两解一云长读
言我法相虽无能于真识方可假说一云别读言我
法虽无真我法等亦方可假说然依内识巳下明假
说所由。
【疏】谓种子识至为我法相者种子识者即第八识变
卷一 第 494c 页 X49-0494.png
为现行者即变七识现行自證分七识自證分复变
为见相二分依二分上假施设我法变为种子者意
说七识熏成种子也。
【疏】心变真如亦名为法者释通外难难云依他是所
变所变名为法真如不得名依他应当不名法答真
如若心所变亦得名为法此约后得智变似真如相
说不约正智證真如说也故非彼依者故识非彼真
如依也。
【疏】故此但说近依他依者释难难云自證分亦依他
如何不立我法耶答相见是依他近故立我法自證
分虽亦是依他缘隔相见分故非我法意说不于自
證分上立我法也又有难云相见识所反依上立我
法真如亦六识反亦应立我法答相见识所反有漏
立我法真如后得变无漏非我法难云无漏后得变
真相非我法有漏心等寻名变是有漏故立我法答
识体变相见亲故立我法寻名变如是疏远所以不
立于我法。
【疏】问我法所依内能反相者问意可知问如前言彼
我法相依识所变所变即相见如何今者乃言我法
依能变耶答有二解一云我法依见相见相即能变
也二云自證是能变见相是相分今说我法依能变
之相故言依能变之相也。
【疏】谓所与心至义兼于心者意云释外难难云识与
心所定相应说识变言兼心所亦可识与心所定相
为见相二分依二分上假施设我法变为种子者意
说七识熏成种子也。
【疏】心变真如亦名为法者释通外难难云依他是所
变所变名为法真如不得名依他应当不名法答真
如若心所变亦得名为法此约后得智变似真如相
说不约正智證真如说也故非彼依者故识非彼真
如依也。
【疏】故此但说近依他依者释难难云自證分亦依他
如何不立我法耶答相见是依他近故立我法自證
分虽亦是依他缘隔相见分故非我法意说不于自
證分上立我法也又有难云相见识所反依上立我
法真如亦六识反亦应立我法答相见识所反有漏
立我法真如后得变无漏非我法难云无漏后得变
真相非我法有漏心等寻名变是有漏故立我法答
识体变相见亲故立我法寻名变如是疏远所以不
立于我法。
【疏】问我法所依内能反相者问意可知问如前言彼
我法相依识所变所变即相见如何今者乃言我法
依能变耶答有二解一云我法依见相见相即能变
也二云自證是能变见相是相分今说我法依能变
之相故言依能变之相也。
【疏】谓所与心至义兼于心者意云释外难难云识与
心所定相应说识变言兼心所亦可识与心所定相
卷一 第 495a 页 X49-0495.png
应说心所时兼说识答俱不俱臣主异故但说于识
义兼心所也。
【疏】能生彼故者意云生者起也即相引起虽复同时
而依主伴故先主后臣如世间臣虽复同时亦有前
后也此亦尔。
【疏】问真如至亦不说有者意云心所是臣识是主举
胜摄心所真如与识许俱时何不说识及真如体。
【疏】此论一宗者即彼依识所变一句为唯识宗一切
法皆识所变故故论即以唯识为宗也。
【疏】此二广释者意说此二智如下广明。
【疏】非有似有者不同真如是实有也似有似遍计所
执二分故云似也意说伹缘缘生似妄心所计实二
分故摄似也实非二分者实非是遍计二分也。
【疏】如自證分相貌亦有者意云此是安慧许相见二
分虽是此计所执不同龟毛全无故有似自證之用
问自證既是离言如何得有用耶答安慧云自證体
虽离言而亦有缘用见相体虽是无何妨似自證之
用问如言反似二分护法安慧如何别耶答护法云
相见二分似妄情所计实二分也安慧云此二分虽
无似自證亦有缘用故二师有别。
【疏】即三性心中皆有法执者意云有漏自證既不證
明知三性心中皆有执也。
【疏】无明支许通三性者意云法执为地无明得生无
明既通三性明知三性心中皆有执也引教證意如
义兼心所也。
【疏】能生彼故者意云生者起也即相引起虽复同时
而依主伴故先主后臣如世间臣虽复同时亦有前
后也此亦尔。
【疏】问真如至亦不说有者意云心所是臣识是主举
胜摄心所真如与识许俱时何不说识及真如体。
【疏】此论一宗者即彼依识所变一句为唯识宗一切
法皆识所变故故论即以唯识为宗也。
【疏】此二广释者意说此二智如下广明。
【疏】非有似有者不同真如是实有也似有似遍计所
执二分故云似也意说伹缘缘生似妄心所计实二
分故摄似也实非二分者实非是遍计二分也。
【疏】如自證分相貌亦有者意云此是安慧许相见二
分虽是此计所执不同龟毛全无故有似自證之用
问自證既是离言如何得有用耶答安慧云自證体
虽离言而亦有缘用见相体虽是无何妨似自證之
用问如言反似二分护法安慧如何别耶答护法云
相见二分似妄情所计实二分也安慧云此二分虽
无似自證亦有缘用故二师有别。
【疏】即三性心中皆有法执者意云有漏自證既不證
明知三性心中皆有执也。
【疏】无明支许通三性者意云法执为地无明得生无
明既通三性明知三性心中皆有执也引教證意如
卷一 第 495b 页 X49-0495.png
是三性心中既有法执明知二分皆是遍计。
【疏】世尊至非谓实有者意云此外有难难云世间不
了是虚幻所以妄情计我法世尊了法皆离言如何
圣教说我法答意易详。
【疏】二共许遍者共许有见相二分不共许有自證分
也。
【疏】故伹说二者但说二分于见分中即摄自證分也。
【疏】不异见分者若执自證为我法者自證应同见分
是无故故云不异见分也故不说自證为我法依。
【疏】种所变故者意云自證分虽非他所变但由种子
转变自證方生亦得名唯识也。
【疏】又即识体何故非唯者见分是所变而得名唯识
自證即识体何故非唯识又种所变故亦名唯识。
【疏】今合为文者意问云二师所计三分各殊何故论
云变谓识体至无所依故合作二段文明耶。
【疏】又如因明至非能立者意云古师计宗因喻三总
为能立陈那计宗为所立因一喻二为能立今言宗
等多言名为能立者义虽有别意不违古故总言宗
等多言名为能立今此文意亦尔义虽假实不同文
定是同故合为一文疏文词遣同闻者陈那遣同于
古师。
【疏】问真如至之所依止者此有二问初问云见相是
识变可许名唯识真如非识变何得名唯识第二问
云依于识体执我法即说识体为染依亦依真如执
【疏】世尊至非谓实有者意云此外有难难云世间不
了是虚幻所以妄情计我法世尊了法皆离言如何
圣教说我法答意易详。
【疏】二共许遍者共许有见相二分不共许有自證分
也。
【疏】故伹说二者但说二分于见分中即摄自證分也。
【疏】不异见分者若执自證为我法者自證应同见分
是无故故云不异见分也故不说自證为我法依。
【疏】种所变故者意云自證分虽非他所变但由种子
转变自證方生亦得名唯识也。
【疏】又即识体何故非唯者见分是所变而得名唯识
自證即识体何故非唯识又种所变故亦名唯识。
【疏】今合为文者意问云二师所计三分各殊何故论
云变谓识体至无所依故合作二段文明耶。
【疏】又如因明至非能立者意云古师计宗因喻三总
为能立陈那计宗为所立因一喻二为能立今言宗
等多言名为能立者义虽有别意不违古故总言宗
等多言名为能立今此文意亦尔义虽假实不同文
定是同故合为一文疏文词遣同闻者陈那遣同于
古师。
【疏】问真如至之所依止者此有二问初问云见相是
识变可许名唯识真如非识变何得名唯识第二问
云依于识体执我法即说识体为染依亦依真如执
卷一 第 495c 页 X49-0495.png
于法真如何非是染依。
【疏】答虽非至亦名唯识者此答第一问兼释外难如
文易详。
【疏】真如离言至此中不说者此答第二问色等与识
异可依此起执真如与识非一异不可依真如而起
执故故此中不说。
【疏】又解深密至亦不相违者此言解深密说依真起
执所由如文易详。
【疏】真如既非至应非唯识者此问云种子识转变即
得名唯识真如非识所转变应非唯识谓是识之实
性不离识故亦得唯识前约现行以问此约种子以
问故有别也。
【疏】见变似能取亦相分摄者意云释外难难云如前
论言依斯二分施说我法何故唯依相分说我法(云
云)答见变能取亦相分摄由后念见分计前念见分
为我能取时即此所变见分亦相分摄问见分变见
分皆前后念(云云)答不定别识同时当识即前后。
【疏】文虽有二义即有三者即总结前文也文二者论
变谓识体至彼二离此共一文三义者即护法难陀
安慧三师解释不同名为三义。
【疏】或实说一分至所以不说者问何故有此文来答
上来释识所变相见二分能所变不同有多所计遂
因与叙之。
【疏】或有一师至此中破斥者意云然护法菩萨叙前
【疏】答虽非至亦名唯识者此答第一问兼释外难如
文易详。
【疏】真如离言至此中不说者此答第二问色等与识
异可依此起执真如与识非一异不可依真如而起
执故故此中不说。
【疏】又解深密至亦不相违者此言解深密说依真起
执所由如文易详。
【疏】真如既非至应非唯识者此问云种子识转变即
得名唯识真如非识所转变应非唯识谓是识之实
性不离识故亦得唯识前约现行以问此约种子以
问故有别也。
【疏】见变似能取亦相分摄者意云释外难难云如前
论言依斯二分施说我法何故唯依相分说我法(云
云)答见变能取亦相分摄由后念见分计前念见分
为我能取时即此所变见分亦相分摄问见分变见
分皆前后念(云云)答不定别识同时当识即前后。
【疏】文虽有二义即有三者即总结前文也文二者论
变谓识体至彼二离此共一文三义者即护法难陀
安慧三师解释不同名为三义。
【疏】或实说一分至所以不说者问何故有此文来答
上来释识所变相见二分能所变不同有多所计遂
因与叙之。
【疏】或有一师至此中破斥者意云然护法菩萨叙前
卷一 第 496a 页 X49-0496.png
代古师异执然以种种研寻即于其最后方申了义
于假说中咸言有义者伹叙一师多计置多有义非
多有义便谓多师。
【疏】或复诸师至为例非一者意云如下论有多义者
即是多师各说异理云多有义非是一师假说研究
置多有义故与护法不同。
【疏】或彼初后至任情取舍者意云与前文不同前文
约胜劣此文约理教齐均故有别也。
【疏】此大文例至皆准此知者意云但新翻论体势皆
然不独此论。
【疏】或前理广至皆为胜者即配前或初无有义文。
【疏】或前理略至而后胜者意云配前或于初后皆言
有义文也。
【疏】或初后有义至无漏胜者意云配前或彼初后皆
言有义文也问何故设作如是配属(云云)答前以文
科后以理遂文理相属须作此配。
【疏】依第二释三文科者意云如前初文颂答外所徵
总有二种科文初答合作二文科第二总作三文科
且合作二文科中初别解三句第二总解三句就别
解三句中即分为三从论曰至轨持巳来解第一句
从彼二俱有种种相转至施设有异巳来解第二句
从如是诸相若由假说至缘此执为实有外境巳来
解第三句虽是别解三句总合为一文又从愚夫所
计至亦胜义有者即虽总解三句亦合为一文故云
于假说中咸言有义者伹叙一师多计置多有义非
多有义便谓多师。
【疏】或复诸师至为例非一者意云如下论有多义者
即是多师各说异理云多有义非是一师假说研究
置多有义故与护法不同。
【疏】或彼初后至任情取舍者意云与前文不同前文
约胜劣此文约理教齐均故有别也。
【疏】此大文例至皆准此知者意云但新翻论体势皆
然不独此论。
【疏】或前理广至皆为胜者即配前或初无有义文。
【疏】或前理略至而后胜者意云配前或于初后皆言
有义文也。
【疏】或初后有义至无漏胜者意云配前或彼初后皆
言有义文也问何故设作如是配属(云云)答前以文
科后以理遂文理相属须作此配。
【疏】依第二释三文科者意云如前初文颂答外所徵
总有二种科文初答合作二文科第二总作三文科
且合作二文科中初别解三句第二总解三句就别
解三句中即分为三从论曰至轨持巳来解第一句
从彼二俱有种种相转至施设有异巳来解第二句
从如是诸相若由假说至缘此执为实有外境巳来
解第三句虽是别解三句总合为一文又从愚夫所
计至亦胜义有者即虽总解三句亦合为一文故云
卷一 第 496b 页 X49-0496.png
合作二文科第二总作三文科者即别解三句为三
文也从论曰至法谓轨持解第一句从彼二俱者至
施设有异别解第二句从如是诸相至亦胜义有巳
来总解第三句即别解三句故云总作三文科今此
文者即当合作二文科中第一别解三句中第三句
也据总作三文科中即当解第三句于中有二初略
解变字后广分别也如是配属文句甚定若有讲者
因焉叙之。
【疏】难陀等言至似我法言者意云于相分上圣教说
我法者为悯凡类凡类不可便起坚实执今为破执
故说似我法言。
【疏】以下约喻依他性有者问何故安慧于自證分上
立似我法(云云)答如下引喻喻依他似我法今时若
不立似我法者喻即不成谓与法喻相成故说似我
法也。
【疏】然护法至皆有执故者问如说似我似法前以具
明今更再谈与前何别答前难陀等但说识上变似
我法之所由然不约能所熏今约能所熏辨故有差
别。
【疏】而由六七者即护义或总八识者即安慧义。
【疏】巳下论文者意云此患梦等文喻论中次上文我
法分分别乃至似外境现等文。
【疏】此对经部等者问何故不对除部偏对经部(云云)
答有二义故一者经部许有熏习义二者许患梦是
文也从论曰至法谓轨持解第一句从彼二俱者至
施设有异别解第二句从如是诸相至亦胜义有巳
来总解第三句即别解三句故云总作三文科今此
文者即当合作二文科中第一别解三句中第三句
也据总作三文科中即当解第三句于中有二初略
解变字后广分别也如是配属文句甚定若有讲者
因焉叙之。
【疏】难陀等言至似我法言者意云于相分上圣教说
我法者为悯凡类凡类不可便起坚实执今为破执
故说似我法言。
【疏】以下约喻依他性有者问何故安慧于自證分上
立似我法(云云)答如下引喻喻依他似我法今时若
不立似我法者喻即不成谓与法喻相成故说似我
法也。
【疏】然护法至皆有执故者问如说似我似法前以具
明今更再谈与前何别答前难陀等但说识上变似
我法之所由然不约能所熏今约能所熏辨故有差
别。
【疏】而由六七者即护义或总八识者即安慧义。
【疏】巳下论文者意云此患梦等文喻论中次上文我
法分分别乃至似外境现等文。
【疏】此对经部等者问何故不对除部偏对经部(云云)
答有二义故一者经部许有熏习义二者许患梦是
卷一 第 496c 页 X49-0496.png
假非实与大乘同故偏对之。
【疏】若对萨婆多此喻不成者意云彼许梦等所见皆
真实故今者意说患梦等是假凡夫不了妄执为实
故引为證證我法是假若准西明疏依萨婆多宗此
喻亦成如于梦中而非父母妄执为父母诚得实父
母(云云)故知亦不实也。
【疏】此上总显道理二性者意说依前道理释依他遍
计二性。
【疏】觉爱等者梵云菩提流支此云觉爱译唯识论一
卷今时所指即是彼颂。
【疏】如大迦多行那者意云即大迦旃延端正无比然
婆刺拿王亦复端正谓诸臣曰朕今端正更谁有端
正者朕相似臣曰有大迦旃延端正第一有不及也
王闻巳遂遣使者将军就迎迎得巳群臣等咸睹迦
多那子不看于王王问何以是臣答云大王不及迦
多衍子王遂白师曰大师宿植何善得端正(云云)迦
多衍子报王曰我于前生出家持戒忍辱所以今生
得端生第一我昔在僧伽蓝所扫佛僧地大王前生
为乞人从我乞钱我欲令王得大福力遂报曰若能
除粪当与济钱除粪然后施钱缘我扫佛僧地故得
端正第一有为除粪得以次端正时王信知因果不
虚遂舍国位就师出家居山修道后阿般地国王入
山游猎诸官人等咸睹彼剌拿王徘徊不去阿般地
国王既见闻子汝得阿罗汉果不答云未得得初果
【疏】若对萨婆多此喻不成者意云彼许梦等所见皆
真实故今者意说患梦等是假凡夫不了妄执为实
故引为證證我法是假若准西明疏依萨婆多宗此
喻亦成如于梦中而非父母妄执为父母诚得实父
母(云云)故知亦不实也。
【疏】此上总显道理二性者意说依前道理释依他遍
计二性。
【疏】觉爱等者梵云菩提流支此云觉爱译唯识论一
卷今时所指即是彼颂。
【疏】如大迦多行那者意云即大迦旃延端正无比然
婆刺拿王亦复端正谓诸臣曰朕今端正更谁有端
正者朕相似臣曰有大迦旃延端正第一有不及也
王闻巳遂遣使者将军就迎迎得巳群臣等咸睹迦
多那子不看于王王问何以是臣答云大王不及迦
多衍子王遂白师曰大师宿植何善得端正(云云)迦
多衍子报王曰我于前生出家持戒忍辱所以今生
得端生第一我昔在僧伽蓝所扫佛僧地大王前生
为乞人从我乞钱我欲令王得大福力遂报曰若能
除粪当与济钱除粪然后施钱缘我扫佛僧地故得
端正第一有为除粪得以次端正时王信知因果不
虚遂舍国位就师出家居山修道后阿般地国王入
山游猎诸官人等咸睹彼剌拿王徘徊不去阿般地
国王既见闻子汝得阿罗汉果不答云未得得初果
卷一 第 497a 页 X49-0497.png
不亦云未得阿般地国王遂生怒曰汝既未得圣果
何故此间为我彩女说法遂打与去时婆剌拿王寻
诣大师具陈上事言得归俗诛彼国王后来出家大
师知巳且暂留宿令婆刺拿王梦里与彼国王斗不
得胜王遂作梦他军得胜□□白师师曰若欲斗时
他军得胜王遂舍前心依为出家亦彼梦中所见与
有实事生(云云)。
【论】缘此执为实有外境者意云此喻喻上诸有情类
至实我实法巳下一文论文意说由患梦等不了真
虚妄情妄执为实亦如妄情不了似我法妄执为实
也。
【疏】二谛摄故假者谓真俗二谛。
【疏】先叙法体非有者意云就解世间假法中有其两
故先叙法体非有二云显其假然圣教假我法亦有
二如下世间约遍计圣教约依他。
【疏】以无内识所变我法故者意说安慧内识所变似
我似法一切皆是遍计。
【疏】二假皆得者意云无体随情假以无依有假并是
世间假此二种假皆得假说故云皆得今但随妄情
说之为假然不说我法以无体故。
【疏】先叙心境有无者意云就第二遮增减执中有三
先叙心境有无第二遮增减执初中有二先叙境次
叙心此初也。
【疏】世俗有说为非无亦胜义有者内识等作伹世俗
何故此间为我彩女说法遂打与去时婆剌拿王寻
诣大师具陈上事言得归俗诛彼国王后来出家大
师知巳且暂留宿令婆刺拿王梦里与彼国王斗不
得胜王遂作梦他军得胜□□白师师曰若欲斗时
他军得胜王遂舍前心依为出家亦彼梦中所见与
有实事生(云云)。
【论】缘此执为实有外境者意云此喻喻上诸有情类
至实我实法巳下一文论文意说由患梦等不了真
虚妄情妄执为实亦如妄情不了似我法妄执为实
也。
【疏】二谛摄故假者谓真俗二谛。
【疏】先叙法体非有者意云就解世间假法中有其两
故先叙法体非有二云显其假然圣教假我法亦有
二如下世间约遍计圣教约依他。
【疏】以无内识所变我法故者意说安慧内识所变似
我似法一切皆是遍计。
【疏】二假皆得者意云无体随情假以无依有假并是
世间假此二种假皆得假说故云皆得今但随妄情
说之为假然不说我法以无体故。
【疏】先叙心境有无者意云就第二遮增减执中有三
先叙心境有无第二遮增减执初中有二先叙境次
叙心此初也。
【疏】世俗有说为非无亦胜义有者内识等作伹世俗
卷一 第 497b 页 X49-0497.png
有亦胜义有意云对圆成是世俗对遍计亦胜义。
【疏】此中色等至三分俱实者意云释外难难云我法
妄情变依识是假摄根尘亦识变应当是假摄答我
法是遍计无种是假摄根尘说种生如识是有非假
收故下第十云自證相见三分俱实。
【疏】或缘过未至唯世俗有者意云释外难难云根尘
内识变依识许实有龟毛瓶衣亦识变应当是实有
答影像虚疏不熏种唯世俗有。
【疏】非如内识至亦胜义有者意云此相分不如内识
体小实而是内义有也是假法故故如下言非如识
性依他中实有意云此相分虽依识变不如依他性
是实有体虚疏故问如是有何故是相分收答夫论
相分假实并兼不以道识变一切皆实且有龟毛等
相分有何胜义。
【疏】此即说有三分之义者即结上护法师解三分之
义。
【疏】若第二师至大意亦同者意云小别者护法立三
分难陀唯立二分故言小别共以释此文名大意同
难陀唯依相分上计我法护法通依见相二分上计
我法故有别也第二师即难陀师。
【疏】上通三师者即愚夫以前又通安慧等三师释也。
【疏】此第二释者意云此三分义如下第二卷论文当
知又解云如疏中或过未等第二释相分义或如下
广明相分有无熏不熏等至下当悉又此第二释者
【疏】此中色等至三分俱实者意云释外难难云我法
妄情变依识是假摄根尘亦识变应当是假摄答我
法是遍计无种是假摄根尘说种生如识是有非假
收故下第十云自證相见三分俱实。
【疏】或缘过未至唯世俗有者意云释外难难云根尘
内识变依识许实有龟毛瓶衣亦识变应当是实有
答影像虚疏不熏种唯世俗有。
【疏】非如内识至亦胜义有者意云此相分不如内识
体小实而是内义有也是假法故故如下言非如识
性依他中实有意云此相分虽依识变不如依他性
是实有体虚疏故问如是有何故是相分收答夫论
相分假实并兼不以道识变一切皆实且有龟毛等
相分有何胜义。
【疏】此即说有三分之义者即结上护法师解三分之
义。
【疏】若第二师至大意亦同者意云小别者护法立三
分难陀唯立二分故言小别共以释此文名大意同
难陀唯依相分上计我法护法通依见相二分上计
我法故有别也第二师即难陀师。
【疏】上通三师者即愚夫以前又通安慧等三师释也。
【疏】此第二释者意云此三分义如下第二卷论文当
知又解云如疏中或过未等第二释相分义或如下
广明相分有无熏不熏等至下当悉又此第二释者
卷一 第 497c 页 X49-0497.png
意说此难陀师释二分义如下当知。
【疏】胜义三种者一者义胜义二者證得胜义三者显
了胜义此三种下第八说。
【疏】一假名至名为谛者虽但名无体非从能诠名故
云谛也谛者理也称如是无道理故亦如瓶盆虽无
实体可有受用理故称谛亦约所诠体说以称于无
实无体故。
【疏】随彼彼事者意云如积集名蕴所依名处因义名
界或约自体名界。
【疏】由證得理而安立故者意云由诸圣者證得理故
遂安立云如是者此是集等欲令凡知知断證修故
经云说苦谛实苦不可令断集真是因果异因故若
灭者即是因因灭灭故果灭灭在之道实是真是更
无除道。
【疏】依假空门说为真性者唤二空门以为真性圣證
此空理时不可分别名二空如。
【疏】有亦真亦俗者真前三望后名俗望前名真俗后
三望前名真望后名俗。
【疏】外境随情至不定义者问如何有此文来答谓释
论中唯亦二字故有此文来。
【疏】真不自真至亦名为真者意云问曰真俗既有四
种为相形立为体各别(云云)答但相形立以前三真
望第四亦俗收即后三俗望初亦真收。
【疏】即前三真亦说为俗者意云若望前四俗即后四
【疏】胜义三种者一者义胜义二者證得胜义三者显
了胜义此三种下第八说。
【疏】一假名至名为谛者虽但名无体非从能诠名故
云谛也谛者理也称如是无道理故亦如瓶盆虽无
实体可有受用理故称谛亦约所诠体说以称于无
实无体故。
【疏】随彼彼事者意云如积集名蕴所依名处因义名
界或约自体名界。
【疏】由證得理而安立故者意云由诸圣者證得理故
遂安立云如是者此是集等欲令凡知知断證修故
经云说苦谛实苦不可令断集真是因果异因故若
灭者即是因因灭灭故果灭灭在之道实是真是更
无除道。
【疏】依假空门说为真性者唤二空门以为真性圣證
此空理时不可分别名二空如。
【疏】有亦真亦俗者真前三望后名俗望前名真俗后
三望前名真望后名俗。
【疏】外境随情至不定义者问如何有此文来答谓释
论中唯亦二字故有此文来。
【疏】真不自真至亦名为真者意云问曰真俗既有四
种为相形立为体各别(云云)答但相形立以前三真
望第四亦俗收即后三俗望初亦真收。
【疏】即前三真亦说为俗者意云若望前四俗即后四
卷一 第 498a 页 X49-0498.png
皆真若望第四等以前三真亦俗收四重俗亦准此
知何所以者今依两个四重辨真俗故与前解稍别。
【疏】以上略明至但难陀释者意云此通结上我法分
别巳下文非此文唯难陀师释虽立二分非于相分
上计我法也以立二分是实有相护法亦兼明也故
云二师释。
【疏】唯释世间不非为法故意云圣教说我皆依有体
法上说然世间我唯是妄情所计此体是无所以不
说圣教伹说世间我更有别解如除抄非为法故者
不说于法也谈难陀师本意难陀本论说也。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一本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一末
西京福寿寺沙门 如理 集
【疏】重净此三者意云外人起难更为割推文义分明
故名重净。
【疏】法体实无至何法摄耶者小乘问云汝言法体实
无不妨而立五蕴我体既言非实未审何法摄耶下
答可知。
【疏】复叙三类计兼破小乘者如论云又执我复有三
种即是兼破外道小乘也。
【疏】别叙两三破者如论云一者执我体常周遍等是
知何所以者今依两个四重辨真俗故与前解稍别。
【疏】以上略明至但难陀释者意云此通结上我法分
别巳下文非此文唯难陀师释虽立二分非于相分
上计我法也以立二分是实有相护法亦兼明也故
云二师释。
【疏】唯释世间不非为法故意云圣教说我皆依有体
法上说然世间我唯是妄情所计此体是无所以不
说圣教伹说世间我更有别解如除抄非为法故者
不说于法也谈难陀师本意难陀本论说也。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一本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一末
西京福寿寺沙门 如理 集
【疏】重净此三者意云外人起难更为割推文义分明
故名重净。
【疏】法体实无至何法摄耶者小乘问云汝言法体实
无不妨而立五蕴我体既言非实未审何法摄耶下
答可知。
【疏】复叙三类计兼破小乘者如论云又执我复有三
种即是兼破外道小乘也。
【疏】别叙两三破者如论云一者执我体常周遍等是
卷一 第 498b 页 X49-0498.png
初三如言又所执我复有三种即是后三故云两三。
【疏】初中有三者即分三段中初破外我中有三即前
五段科中初三文也。
【疏】何以同空至遍十方界者此释第三量同虚空义
也何以同空者自徵也随处即能造业受苦乐者释
同空义也。
【疏】欲破作受至遂不开显者意云为欲破我作受今
时但说我造业受苦乐言然不说常遍二义故云常
遍义遂不开显或云既破我作受巳而同空义不成
即常遍之义不立故云常遍义遂不开显。
【疏】下破法中一一别叙者数胜外道至下破法执中
一一别叙六句义。
【疏】胒揵陀弗咀罗此云离系有疏云尼者非也。
【疏】显不定因者即因由所以义也。
【疏】如一瞿声者意云如瞿声亦目于牛目于兽若目
牛者即兽中之别号今言兽者即一切之通名。
【疏】法与有法互相差别不相离性和合为宗者意云
互相差别者是互相简别义且法差别有法者如言
声是有法无常是法然声者有其二种一者常声二
者无常声今言无常者简去常声意说此声是无常
家声不是常家声也故名为法差别有法有法差别
法者如言声是有法无常是法此文言无常通多法
香味等法皆有无常今言声定是无常意说此无常
是声家无常非是香味家无常也说声之言意取声
【疏】初中有三者即分三段中初破外我中有三即前
五段科中初三文也。
【疏】何以同空至遍十方界者此释第三量同虚空义
也何以同空者自徵也随处即能造业受苦乐者释
同空义也。
【疏】欲破作受至遂不开显者意云为欲破我作受今
时但说我造业受苦乐言然不说常遍二义故云常
遍义遂不开显或云既破我作受巳而同空义不成
即常遍之义不立故云常遍义遂不开显。
【疏】下破法中一一别叙者数胜外道至下破法执中
一一别叙六句义。
【疏】胒揵陀弗咀罗此云离系有疏云尼者非也。
【疏】显不定因者即因由所以义也。
【疏】如一瞿声者意云如瞿声亦目于牛目于兽若目
牛者即兽中之别号今言兽者即一切之通名。
【疏】法与有法互相差别不相离性和合为宗者意云
互相差别者是互相简别义且法差别有法者如言
声是有法无常是法然声者有其二种一者常声二
者无常声今言无常者简去常声意说此声是无常
家声不是常家声也故名为法差别有法有法差别
法者如言声是有法无常是法此文言无常通多法
香味等法皆有无常今言声定是无常意说此无常
是声家无常非是香味家无常也说声之言意取声
卷一 第 498c 页 X49-0498.png
上无常简去香味上无常也故名有法差别□□法
也不相离性者是有无常之法而离于声等有故有
为法皆有苦空无常无我也声既有为法故知与无
常不相离。
【疏】执言通故者意云执言与许言而是一义纵无许
言伹有执字亦得故通因喻皆有执言。
【疏】若不尔者至非自极成者意云若不言汝执但云
执我者即犯自所别不极成过大乘下许有我故常
遍之因亦犯随一大乘既不许有我如何得有常遍
之因耶故因中须置许言。
【疏】或若大乘至不成者此文意云若量中不置汝执
许言大乘自宗即犯如前过失因中亦有取依不成
者意云既有法中不许有我者即因无依之过要依
于我方立其因也。
【疏】大乘虚空虽无实体者此通外难难云大乘虚空
若有体者体为喻量得成大大乘虚空假名无体云
何得成喻答大乘虚空虽无体喻言汝执且得成伹
就他宗因无过也。
【疏】故无喻中俱不成过者意云若将大乘假空为喻
即于喻中有俱不成以所立宗能立因是实喻是假
故故实宗因于假喻上不转故云俱不成过喻若汝
言即无过失。
【疏】又因喻自许等者意云若妙前因喻自许者所立
比量即不成以大乘不许实我故。
也不相离性者是有无常之法而离于声等有故有
为法皆有苦空无常无我也声既有为法故知与无
常不相离。
【疏】执言通故者意云执言与许言而是一义纵无许
言伹有执字亦得故通因喻皆有执言。
【疏】若不尔者至非自极成者意云若不言汝执但云
执我者即犯自所别不极成过大乘下许有我故常
遍之因亦犯随一大乘既不许有我如何得有常遍
之因耶故因中须置许言。
【疏】或若大乘至不成者此文意云若量中不置汝执
许言大乘自宗即犯如前过失因中亦有取依不成
者意云既有法中不许有我者即因无依之过要依
于我方立其因也。
【疏】大乘虚空虽无实体者此通外难难云大乘虚空
若有体者体为喻量得成大大乘虚空假名无体云
何得成喻答大乘虚空虽无体喻言汝执且得成伹
就他宗因无过也。
【疏】故无喻中俱不成过者意云若将大乘假空为喻
即于喻中有俱不成以所立宗能立因是实喻是假
故故实宗因于假喻上不转故云俱不成过喻若汝
言即无过失。
【疏】又因喻自许等者意云若妙前因喻自许者所立
比量即不成以大乘不许实我故。
卷一 第 499a 页 X49-0499.png
【疏】不尔前文兼破亦得者意云若不对僧法尔者即
前文兼破受者我亦得意说前文破数论受者我亦
得兼破胜论受者我故知此文但破作者我未必受
对故此师唯破作者我。
【疏】不尔便与十句论违者意云若言有动转即与十
句论相违彼论说我无动转故。
【疏】今随文便于因之上置其应字者意云所作比量
皆于宗法上置其应字何故论中乃于因上置应字
耶答但随文便于其因上有其应字不尔应字不遍
于宗此中有三比量因一常二遍三无动转。
【疏】同是设遮者应云外道计有情我一一皆异今云
为同者是设遮也。
【疏】且如除祠授至如天授等者意云有外道计我别
朝而相有异彼自说喻云犹如大海之澧性虽同不
妨自有于波浪相也我亦如是即别有外道作如此
计不是数胜二师以此二师计我异故梵云提婆达
多此云天授即从梵王帝释边乞得名天授即天授
与故从所乞处以立其名梵云衍(或处云邪)若达多此云
祠授即杀生祭自在天所得名祠授故西方所生男
女从所乞处以立其名今言天授者意标宗法不说
天授即是有法。
【疏】然内真如至过失者此释外难难云若尔论主比
量有不定过过云为如天授或是一故一作业时一
切应作为如真如体是一故一證之时不一切證答
卷一 第 499b 页 X49-0499.png
我真如无三义故不同汝我三义如疏自列。
【疏】此三若尔者意云若一作业时一切应等尔者即
违世间圣教之过。
【疏】不尔至无同喻者意说更无别法体是相杂可为
喻也由此道理所以改更字为常遍亦相杂为一物
即无无同喻失。
【疏】外返难言至斯有何失者准西明疏此外人出不
定过为如天授等或体更相遍即相杂耶为如同处
不相离色更相遍故体不相杂耶。
【疏】又同类业招者意云如眼根等七物同是总根一
业所招非是各别业招也故云同类。
【疏】一切有情共果亦尔者此文通外伏难难云若言
我处无别即令一作一切作者汝山河等共果既处
无别亦应一受一切皆受也如演秘说。
【疏】有情共果至我处无别者此此释外难意云且如
山河等共果虽亦处无别然虚幻法不同汝我处无
别也何以故非是我故所以一受非一切受汝执我
执常体是实复处无别如何一作除不作耶意说山
等处无别作一受一切受者缘山等非是一切我处
无别故长续自显也。
【论】业果及身者业谓三业果谓四蕴身谓色身又云
身者即自他别身也。
【疏】此业果身与彼我合者意说提婆达多业果身与
彼耶若达多我合也。
【疏】此三若尔者意云若一作业时一切应等尔者即
违世间圣教之过。
【疏】不尔至无同喻者意说更无别法体是相杂可为
喻也由此道理所以改更字为常遍亦相杂为一物
即无无同喻失。
【疏】外返难言至斯有何失者准西明疏此外人出不
定过为如天授等或体更相遍即相杂耶为如同处
不相离色更相遍故体不相杂耶。
【疏】又同类业招者意云如眼根等七物同是总根一
业所招非是各别业招也故云同类。
【疏】一切有情共果亦尔者此文通外伏难难云若言
我处无别即令一作一切作者汝山河等共果既处
无别亦应一受一切皆受也如演秘说。
【疏】有情共果至我处无别者此此释外难意云且如
山河等共果虽亦处无别然虚幻法不同汝我处无
别也何以故非是我故所以一受非一切受汝执我
执常体是实复处无别如何一作除不作耶意说山
等处无别作一受一切受者缘山等非是一切我处
无别故长续自显也。
【论】业果及身者业谓三业果谓四蕴身谓色身又云
身者即自他别身也。
【疏】此业果身与彼我合者意说提婆达多业果身与
彼耶若达多我合也。
卷一 第 499c 页 X49-0499.png
【疏】并各别身者意说业果及天授等自他别身与诸
我会如何一解脱馀不解脱。
【疏】今以随身显事为难者意云随身者即是卷舒之
义若尔论何故不言有卷舒故应可分折乃言随身
可分折答论今说随身者据显事而为难也。
【疏】为非一同者意说随身与我体非一或为因若将
何为同喻答以前影为同喻又随身是卷舒我既云
许卷舒故如牛皮等即是以随身为非一因也。
【疏】非常一者意云汝执我应非常一犹如火轮火轮
彼此二宗皆许无常问如何火轮非一答此旋火轮
在上非下东西亦尔故有上下四方差别如何成一
汝计我与身犹如火轮而非一也。
【疏】不尔摄计便为不尽者若不得异解于离者即有
摄计不尽何以故且如离字但摄得蕴外之我然不
隔得蕴内之我以蕴内收计我虽非是蕴然住蕴中
故言不尽若言异者即摄尽也五蕴中我与蕴异故。
【疏】瑜伽四计至亦非蕴外者意云此间三计中第二
离蕴计我摄得瑜伽四计中后之三计瑜伽四计者
一者即蕴二者异蕴或住蕴中三者异蕴或住蕴外
四者异蕴或不住蕴亦非蕴外此四计中后三计皆
是离蕴计我也。
【疏】然广百论至三种者即是前执我体常周遍同虚
空等三计是也。
【疏】经部本计等者问如上云犊子外道计我何故兼
卷一 第 500a 页 X49-0500.png
说经部答如前云第二别叙三计兼破小乘所以外
道小乘一处叙也。
【疏】然萨婆多至如瑜伽等说者小乘教云无离蕴计
我者大乘教中计有离蕴计我即离者虽殊皆是妄
执各缘□□□故不相违言我见等中唯即蕴故者
意说二十句中五个句是我见馀十五个句是我所
是如执色是我即蕴计乃至执识是我亦然意说即
蕴计我无离蕴计。
【疏】然亦释经者意云此显会违如萨婆多论云无离
蕴计我遂□□诸所执我一切皆缘五取蕴起即如
瑜伽说有离蕴计我即彼论中然亦释前所引经至
下当知。
【疏】此据影像至非据本质者此释外问云离蕴外更
无本质如何计离蕴有我耶答此据影像非据本质
问既无本质如何计我有影像答大乘缘无许得生
心所反相分必须有体成所缘缘。
【疏】非据本质至或复无故者意云此皆一向约影像
计我不据本质若据质计者且如五蕴而□□□为
离蕴外何有法为本质而依计我□故前不可约本
质而计我也如疏言本质诸蕴或复无故释不计本
质为我所由若尔如何大乘许有离蕴计为我者答
如下解又疏云此据影像至不要于有者此更解云
此会大小乘计我不同小乘据影像说即蕴计我大
乘据本质说离蕴计我故不相违故本质无计缘影
道小乘一处叙也。
【疏】然萨婆多至如瑜伽等说者小乘教云无离蕴计
我者大乘教中计有离蕴计我即离者虽殊皆是妄
执各缘□□□故不相违言我见等中唯即蕴故者
意说二十句中五个句是我见馀十五个句是我所
是如执色是我即蕴计乃至执识是我亦然意说即
蕴计我无离蕴计。
【疏】然亦释经者意云此显会违如萨婆多论云无离
蕴计我遂□□诸所执我一切皆缘五取蕴起即如
瑜伽说有离蕴计我即彼论中然亦释前所引经至
下当知。
【疏】此据影像至非据本质者此释外问云离蕴外更
无本质如何计离蕴有我耶答此据影像非据本质
问既无本质如何计我有影像答大乘缘无许得生
心所反相分必须有体成所缘缘。
【疏】非据本质至或复无故者意云此皆一向约影像
计我不据本质若据质计者且如五蕴而□□□为
离蕴外何有法为本质而依计我□故前不可约本
质而计我也如疏言本质诸蕴或复无故释不计本
质为我所由若尔如何大乘许有离蕴计为我者答
如下解又疏云此据影像至不要于有者此更解云
此会大小乘计我不同小乘据影像说即蕴计我大
乘据本质说离蕴计我故不相违故本质无计缘影
卷一 第 500b 页 X49-0500.png
像无不缘此解据□□□□□然今大乘至要于有
者意云因前说计影像为我□□说大小乘缘境分
齐所由。
【疏】五别计我者约蕴说五蕴一一别计我有四句今
且破色蕴。
【疏】根及属色者即扶根尘□□。
【疏】并如色蕴者色虽有多种总合为一量破今心心
所亦尔故云并如色蕴别破亦得者五蕴中色蕴既
别破馀四蕴亦如色蕴一一别破亦得。
【疏】前破至别破之者生起下文如破四蕴于行蕴中
破少分心所然不相应行虽行蕴收而是心所之类
故今别破。
【疏】外据者即外五尘如前破色蕴但约内色今破不
相应行兼破外色及无表色即法处所摄色也。
【疏】因明之法遮他为论者释外难难云若言不相应
行及外色等以非觉性故即非我者心心所既是觉
性应皆是我故答言因明之法但遮他为论不是返
谈。
【疏】此兼遮计至合七比量者意云破初即蕴计我中
有正有遮遮正相应合有七比量破正者是执遮者
不必是执也。
【疏】因明如所标者论云中离蕴我即是据因合计我
离蕴即蕴不摄义。
【疏】恐繁不述者然解依义如俱舍论今恐繁云不述。
者意云因前说计影像为我□□说大小乘缘境分
齐所由。
【疏】五别计我者约蕴说五蕴一一别计我有四句今
且破色蕴。
【疏】根及属色者即扶根尘□□。
【疏】并如色蕴者色虽有多种总合为一量破今心心
所亦尔故云并如色蕴别破亦得者五蕴中色蕴既
别破馀四蕴亦如色蕴一一别破亦得。
【疏】前破至别破之者生起下文如破四蕴于行蕴中
破少分心所然不相应行虽行蕴收而是心所之类
故今别破。
【疏】外据者即外五尘如前破色蕴但约内色今破不
相应行兼破外色及无表色即法处所摄色也。
【疏】因明之法遮他为论者释外难难云若言不相应
行及外色等以非觉性故即非我者心心所既是觉
性应皆是我故答言因明之法但遮他为论不是返
谈。
【疏】此兼遮计至合七比量者意云破初即蕴计我中
有正有遮遮正相应合有七比量破正者是执遮者
不必是执也。
【疏】因明如所标者论云中离蕴我即是据因合计我
离蕴即蕴不摄义。
【疏】恐繁不述者然解依义如俱舍论今恐繁云不述。
卷一 第 500c 页 X49-0500.png
【疏】简别真如者意云若法言实有有不定过今言非
实我故无滥也。
【疏】无随一过者若不言许因有随一过何者大乘既
不立我云何我是依蕴立置许之言明表他许。
【论】云又既不可说至是我非我者此即牒救重破如
云不可说有为无为者是牒救亦应不可说是我非
我正破也。
【疏】彼立五法藏至有为无为者即犊子部宗立五法
藏所谓三世为三无为第四不可说第五然不可说
者即是真我谓彼真我不可说是有为无为也。
【疏】彼计此我非常无常者意说云不可说是有为不
是无常不可说是无为复非是常。
【疏】若破俱句至又无同喻者意云若立量破他俱句
云汝执我有法应不可说是我非我法也故犯相符
过彼宗亦许我不可说是我非我又同喻云龟毛者
此喻不成阙一分所立不成过他宗亦许龟毛不可
说是我然可说为非我既有此过故无同喻也。
【疏】应定说是蕴不应非蕴者意云此直相例云汝宗
计我但可说是我不可说是非我者亦应定说即蕴
计我不应说离蕴计我也非蕴者离蕴义又三藏解
云我者是我非我者即此自我非是他我故云不可
说是我非我。
【疏】今者文意至俱句者意云汝执我于我非我聚义
不可说即得即不令我相入俱句中若不言不可说
卷一 第 501a 页 X49-0501.png
是我非我即不得入俱句故。
【疏】上二差别执我者即上二种三计我也初三即数
论等后三即犊子部等也。
【疏】若直难用至犯相符过者意云若直难用云汝所
执用应是转变无常故犯相符意云若以彼思虑用
有时不起因成用无常宗犯相符过以彼许用是转
变无常故。
【疏】虽自性体至非共许故者此释难难云若作用不
起如大等是无常者即犯不定过过云为如大等作
用不起是无常为如自性作用不起是常耶答虽自
性体常以非共许故无不定长读疏文。
【疏】诸师作受计各不同者僧祛计我有受者之用非
作者之用胜论计我有作者用受者用也作受虽复
不同而皆有用故合破焉。
【疏】我有动转至馀是后门者意说如前言我有动转
是前门即前三类计中第二计也今言我无作用即
是后门如是从即蕴计我巳后总是后门望前总名
后故。
【疏】又诸所计等者此第二约果位解诸外道说果位
我并无作用也。
【疏】或绮互破作受之用者数论计无作者用胜论计
我有作受用无唯受者用故今互破亦得言我无作
受用。
【疏】此中遮无至便为实我者意云此但是遮他为论
【疏】上二差别执我者即上二种三计我也初三即数
论等后三即犊子部等也。
【疏】若直难用至犯相符过者意云若直难用云汝所
执用应是转变无常故犯相符意云若以彼思虑用
有时不起因成用无常宗犯相符过以彼许用是转
变无常故。
【疏】虽自性体至非共许故者此释难难云若作用不
起如大等是无常者即犯不定过过云为如大等作
用不起是无常为如自性作用不起是常耶答虽自
性体常以非共许故无不定长读疏文。
【疏】诸师作受计各不同者僧祛计我有受者之用非
作者之用胜论计我有作者用受者用也作受虽复
不同而皆有用故合破焉。
【疏】我有动转至馀是后门者意说如前言我有动转
是前门即前三类计中第二计也今言我无作用即
是后门如是从即蕴计我巳后总是后门望前总名
后故。
【疏】又诸所计等者此第二约果位解诸外道说果位
我并无作用也。
【疏】或绮互破作受之用者数论计无作者用胜论计
我有作受用无唯受者用故今互破亦得言我无作
受用。
【疏】此中遮无至便为实我者意云此但是遮他为论
卷一 第 501b 页 X49-0501.png
不是返显唯有受者用即是实我若返显者即第八
识及僧佛法我应是实我以计有唯受者用故。
【疏】文虽无救以理为之者意云如前破我既非我见
境应非是我文外或设救救云其我虽非我见缘然
是馀心心所缘故有我也故今破云汝能缘我心心
所等如缘馀心者意说真如仍名缘真心缘。
【疏】故为此解者意云本许我非我见缘今解云如缘
真如(乃至)其我应名我见缘者故云故为此解若许
缘我不作我见解云故前量破云如缘馀心是也故
言助破彼失也。
【疏】不顺所缘故者释邪所以能顺境故者释正所以
意说我见顺我境名正无我见不顺我境名邪。
【疏】此下第四总破等者即四门中是第四我非我见
境我见不缘破也。
【疏】不须别说染净之慧者意云慧者即见之异名然
彼计我见有二种一者染二者净染者缘我之时有
执净者虽缘于我不作缘我相解故不起执所以名
无我见今若染净二见各别分别不缘于我即有相
符之过何以故为净我见不作我相解故亦云不缘
我所以总说不分二见也问既不分别总破者岂非
亦有一分相符过答不然如疏自言但汝所说缘我
之见今皆破之明知净分净见虽无我相解仍得名
缘我生故亦是所破。
【疏】然彼计至不缘我生者即外道自彼此宗互相许
识及僧佛法我应是实我以计有唯受者用故。
【疏】文虽无救以理为之者意云如前破我既非我见
境应非是我文外或设救救云其我虽非我见缘然
是馀心心所缘故有我也故今破云汝能缘我心心
所等如缘馀心者意说真如仍名缘真心缘。
【疏】故为此解者意云本许我非我见缘今解云如缘
真如(乃至)其我应名我见缘者故云故为此解若许
缘我不作我见解云故前量破云如缘馀心是也故
言助破彼失也。
【疏】不顺所缘故者释邪所以能顺境故者释正所以
意说我见顺我境名正无我见不顺我境名邪。
【疏】此下第四总破等者即四门中是第四我非我见
境我见不缘破也。
【疏】不须别说染净之慧者意云慧者即见之异名然
彼计我见有二种一者染二者净染者缘我之时有
执净者虽缘于我不作缘我相解故不起执所以名
无我见今若染净二见各别分别不缘于我即有相
符之过何以故为净我见不作我相解故亦云不缘
我所以总说不分二见也问既不分别总破者岂非
亦有一分相符过答不然如疏自言但汝所说缘我
之见今皆破之明知净分净见虽无我相解仍得名
缘我生故亦是所破。
【疏】然彼计至不缘我生者即外道自彼此宗互相许
卷一 第 501c 页 X49-0501.png
我见缘我生若其生者皆是横计也望各各自宗破
也。
【疏】今此宗应有分别者意云计既不同宗中有法须
有简别故前立量云汝等各别至方成有法者既改
前量有法无过也。
【疏】不须分别者意云不改宗中有法比量亦成大乘
欲显缘我之见皆不缘我生故。
【疏】宗中如前亦应分别者如能缘我见既有缘不缘
者明知我体亦有是所缘非所缘者应须分别故立
量云汝等各我见所缘之我有法应非实我宗即无
过。
【疏】彼等各计至非实我故者叙彼计意也。
【疏】此曲结也者即从故彼所执实我不成巳来有四
段破我既破讫故曲结也。
【疏】与小乘所说有异者意云大乘依蕴实我即蕴我
皆不离识小乘说依蕴计我者执离识实有蕴等也
故小乘大乘所说有异也。
【疏】若作三科此即第二也者即初者出五种科或四
三科此第二故。
【疏】然说法界等者意说约法界多有情计亦得有二
十句等。
【论】云无始时来者显时长也虚妄熏习者明不实知
也内因力故者藉自种生也。
【疏】非如第六意识中执者五位无心而不起故第七
也。
【疏】今此宗应有分别者意云计既不同宗中有法须
有简别故前立量云汝等各别至方成有法者既改
前量有法无过也。
【疏】不须分别者意云不改宗中有法比量亦成大乘
欲显缘我之见皆不缘我生故。
【疏】宗中如前亦应分别者如能缘我见既有缘不缘
者明知我体亦有是所缘非所缘者应须分别故立
量云汝等各我见所缘之我有法应非实我宗即无
过。
【疏】彼等各计至非实我故者叙彼计意也。
【疏】此曲结也者即从故彼所执实我不成巳来有四
段破我既破讫故曲结也。
【疏】与小乘所说有异者意云大乘依蕴实我即蕴我
皆不离识小乘说依蕴计我者执离识实有蕴等也
故小乘大乘所说有异也。
【疏】若作三科此即第二也者即初者出五种科或四
三科此第二故。
【疏】然说法界等者意说约法界多有情计亦得有二
十句等。
【论】云无始时来者显时长也虚妄熏习者明不实知
也内因力故者藉自种生也。
【疏】非如第六意识中执者五位无心而不起故第七
卷一 第 502a 页 X49-0502.png
不尔故名恒具唯阿罗汉等三位不行余一切时恒
起也。
【疏】一缘少故至即更增之者意说诸识之中第七具
缘最少故恒行谓眼耳具九八缘鼻舌身三具七缘
故言鼻等等舌身也意识具五缘八七识各具四缘
生问何故此中说第七识具三缘答据实同第八具
四缘今将第八根本依即是所缘境所以合说但言
三缘三缘者谓种子作意所缘境如论第七广明言
等无间俱有增上者意说若望诸识随缘更加之若
据第七识以第八识为俱有增上第七八识犹如束
芦互相依住必同时也如下自解。
【疏】影像相中亦无实我者意云第七狭第八为质时
变起影像相分在第七识上但似第八识相现然非
是实我何以故是依他起相故若于于此相分上不
了妄执作我解者是遍计所执相故二相有别如后
言相亦二者准此解。
【疏】以许染净故杂种所生者如演秘二解又北川有
法师解云第七缘第八质变起相分而熏种时即此
种子通其二性所谓染无记净无记性然此种子有
时发染第七现行有一时起净第八识何以故此种
子当熏之时通二性故虽通二性然此种子不约一
时有二功能但约此种子前后生现行为论故现行
通二性也问所熏种子势力齐等如何染净之识前
后生答不然种子若唯有一可须责其前后种子本
起也。
【疏】一缘少故至即更增之者意说诸识之中第七具
缘最少故恒行谓眼耳具九八缘鼻舌身三具七缘
故言鼻等等舌身也意识具五缘八七识各具四缘
生问何故此中说第七识具三缘答据实同第八具
四缘今将第八根本依即是所缘境所以合说但言
三缘三缘者谓种子作意所缘境如论第七广明言
等无间俱有增上者意说若望诸识随缘更加之若
据第七识以第八识为俱有增上第七八识犹如束
芦互相依住必同时也如下自解。
【疏】影像相中亦无实我者意云第七狭第八为质时
变起影像相分在第七识上但似第八识相现然非
是实我何以故是依他起相故若于于此相分上不
了妄执作我解者是遍计所执相故二相有别如后
言相亦二者准此解。
【疏】以许染净故杂种所生者如演秘二解又北川有
法师解云第七缘第八质变起相分而熏种时即此
种子通其二性所谓染无记净无记性然此种子有
时发染第七现行有一时起净第八识何以故此种
子当熏之时通二性故虽通二性然此种子不约一
时有二功能但约此种子前后生现行为论故现行
通二性也问所熏种子势力齐等如何染净之识前
后生答不然种子若唯有一可须责其前后种子本
卷一 第 502b 页 X49-0502.png
有新熏既有无量但逢缘即生何得责其前后又解
云夫论第七欲成染净亦由第六为增上缘第七方
成于净净等今时亦复如是作法云且如第六造善
之时资第七所以第七识中我执轻微第八所熏此
种时随质名净无记若第六造不善业时由资第七
第七识中我执尤重缘第八所缘薰成种此种随第
七见分名染无记且作此解至下当知。
【疏】不称本质名为执者意云释外难难云若言第七
不称第八本质名有执者即五识七不约不称本质
说有执也然约影像说若于影像妄执当情现者即
是遍计所执相也即非但依他名相即遍计虽无体
亦得名相也如下言相分二重者即指此文故知不
称相分名为有执而不要不称质名有执也。
【论】云缘识所变五取蕴相者问是何识反答是第六
识变即第六识中我执缘之妄执为我也问馀七识
得变不答亦得变且如五八识能变色蕴馀七识之
自證分变起见分并名识蕴然受想思三蕴即各自
證分变起见分或同时心王变皆得今说馀七识共
变五取蕴非是一一识而能变五取蕴也第六可尔
通缘十八界故又准演秘除第六馀七识变为正。
【疏】第七识中唯缘别识蕴者此中文外合有问问曰
第六有本质即言总别者第七既有质应有总别。
【疏】显缘不着者即不称境名不着由不称影像妄生
我解。
云夫论第七欲成染净亦由第六为增上缘第七方
成于净净等今时亦复如是作法云且如第六造善
之时资第七所以第七识中我执轻微第八所熏此
种时随质名净无记若第六造不善业时由资第七
第七识中我执尤重缘第八所缘薰成种此种随第
七见分名染无记且作此解至下当知。
【疏】不称本质名为执者意云释外难难云若言第七
不称第八本质名有执者即五识七不约不称本质
说有执也然约影像说若于影像妄执当情现者即
是遍计所执相也即非但依他名相即遍计虽无体
亦得名相也如下言相分二重者即指此文故知不
称相分名为有执而不要不称质名有执也。
【论】云缘识所变五取蕴相者问是何识反答是第六
识变即第六识中我执缘之妄执为我也问馀七识
得变不答亦得变且如五八识能变色蕴馀七识之
自證分变起见分并名识蕴然受想思三蕴即各自
證分变起见分或同时心王变皆得今说馀七识共
变五取蕴非是一一识而能变五取蕴也第六可尔
通缘十八界故又准演秘除第六馀七识变为正。
【疏】第七识中唯缘别识蕴者此中文外合有问问曰
第六有本质即言总别者第七既有质应有总别。
【疏】显缘不着者即不称境名不着由不称影像妄生
我解。
卷一 第 502c 页 X49-0502.png
【疏】故不别言者意云此通外难难云何故第七缘第
八今时第六不言别缘第八答以第六所缘本质非
定是一法通其总别所以不别言缘第八也其意亦
有缘第八识也。
【疏】故此所言五取蕴皆起影像者意说五取蕴由识
所变是影像又诧以为本质起自心相复是影像故
云皆是影像也执为实我者显不称境也。
【疏】影执细微者释论中细故难断。
【疏】断之所在者彰论中修道方除问何故名细答由
无始串习体相微细故名为细虽有此言以何为證
答如疏云十地云远随现行故不作意缘故如何名
远随现行答有二解一云此但生我执无始时来随
遂有情任运现行不由邪师等之所引起故名远随
现行二云此二我执声闻初二果人皆不能断故菩
萨十地之中皆不断故名远随现行此显俱义不作
意缘者显生义然不由横思计度而起故名为缘总
结也问我执言细如上所明论说难断如何解释答
如疏所明具有三义引之如后。
【疏】一非世道伏至故言难断者意云此总举三义答
问也列数可知简别如后问此三义中初二易知第
三义云非地未满至方断者未审其义如何答意云
且如欲界有九品烦恼第九品是其我见若九品总
断尽方名地满若断前六七八品巳来总名未满虽
有修道起不能断我见要至欲界第九品时方断我
卷一 第 503a 页 X49-0503.png
见欲界地既然馀上八地皆准知(云云)。
【疏】初简修道至故唯修断者此即简前三义且言初
简修道不相应惑者且如欲界修惑有二种一者与
我见等相应二者不与我见相应且如不相应惑即
世道能伏若与我见相应惑世道不能伏即简第一
义第二简见道一切所有分别惑见道能断今此俱
生我见不尔故须简见道烦恼也第三显行相者即
如上引十地二义解问此论言于修道中数数修习
方能除断如何除断答有三义。
【疏】一识分别者意云此显数数修断有三义解且如
第一识分别者识有多种一即第七六二识执且如
二乘人第六识中执即数断第七识中非数断何以
故若第七识执总有一品其体微细要与第九品烦
恼一时顿断障无学果未障前三果所以不断二约
乘分别者且如第六识中执二乘人数断然菩萨人
不数断故言非菩萨于六识中意显菩萨不断第六
识中执也何以故不障地故菩萨求菩提非求涅槃
我见等障涅槃所以菩萨不断三约习种分别且如
菩萨断习非种二乘断种非习此总都标上三义略
释也下自作法云。
【疏】不数断者意云菩萨二乘互有不断且如菩萨人
道数数修断不数数何者谓种子也若二乘人道数
数修断不数数何者即习气也以二乘不断习故。
【疏】若数断者断道俱数意云此菩萨修断俱数答二
【疏】初简修道至故唯修断者此即简前三义且言初
简修道不相应惑者且如欲界修惑有二种一者与
我见等相应二者不与我见相应且如不相应惑即
世道能伏若与我见相应惑世道不能伏即简第一
义第二简见道一切所有分别惑见道能断今此俱
生我见不尔故须简见道烦恼也第三显行相者即
如上引十地二义解问此论言于修道中数数修习
方能除断如何除断答有三义。
【疏】一识分别者意云此显数数修断有三义解且如
第一识分别者识有多种一即第七六二识执且如
二乘人第六识中执即数断第七识中非数断何以
故若第七识执总有一品其体微细要与第九品烦
恼一时顿断障无学果未障前三果所以不断二约
乘分别者且如第六识中执二乘人数断然菩萨人
不数断故言非菩萨于六识中意显菩萨不断第六
识中执也何以故不障地故菩萨求菩提非求涅槃
我见等障涅槃所以菩萨不断三约习种分别且如
菩萨断习非种二乘断种非习此总都标上三义略
释也下自作法云。
【疏】不数断者意云菩萨二乘互有不断且如菩萨人
道数数修断不数数何者谓种子也若二乘人道数
数修断不数数何者即习气也以二乘不断习故。
【疏】若数断者断道俱数意云此菩萨修断俱数答二
卷一 第 503b 页 X49-0503.png
乘人道数数修种数数断若菩萨人道数数修习气
数数断问我执唯是修断亦通见断答云言唯修道
断者据二乘中渐次行者故唯修若顿悟者亦通见
道断断义如何疏若顿悟者至伴巳伏故者答上问
也如何见道能断俱生我见答且如超初二果直證
第三果者能断也谓此人前于世道六行伏此我见
之相应惑或伴既满伏巳入见道时与见道惑于一
观一时能断證第三果何以故欲界烦恼皆断尽故
或伴者即前八品我见之伴也问云既言伏其惑伴
不言伏其我见如何与惑伴同断伏与不伏有差别
故答有三解一云今伴既伏我见独自无有势力所
以于见道中与伴一时同断理有何失二云入初见
道即断分别烦恼及惑伴巳至后念方便别入观断
此我见證第三果问夫见道唯一刹那如何言后念
别入观断答不然如论云虽多刹那事方究竟总说
一心名见道无失三云言世道不能伏我见者约渐
悟者说今约顿悟人语力既强不妨世道亦能伏我
见也。
【疏】然初二果至第九品故者意说初二果人根钝智
微不能世道伏入见道不断要至欲界第九品胜道
方断第六识中我见然是有覆无记性问论云除断
未审断有几种又云为一种断亦通二道断答如疏
云又总而论至皆不断故者意云如上于第六七二
识各别分别先说第六后说第七今时此间六七二
数数断问我执唯是修断亦通见断答云言唯修道
断者据二乘中渐次行者故唯修若顿悟者亦通见
道断断义如何疏若顿悟者至伴巳伏故者答上问
也如何见道能断俱生我见答且如超初二果直證
第三果者能断也谓此人前于世道六行伏此我见
之相应惑或伴既满伏巳入见道时与见道惑于一
观一时能断證第三果何以故欲界烦恼皆断尽故
或伴者即前八品我见之伴也问云既言伏其惑伴
不言伏其我见如何与惑伴同断伏与不伏有差别
故答有三解一云今伴既伏我见独自无有势力所
以于见道中与伴一时同断理有何失二云入初见
道即断分别烦恼及惑伴巳至后念方便别入观断
此我见證第三果问夫见道唯一刹那如何言后念
别入观断答不然如论云虽多刹那事方究竟总说
一心名见道无失三云言世道不能伏我见者约渐
悟者说今约顿悟人语力既强不妨世道亦能伏我
见也。
【疏】然初二果至第九品故者意说初二果人根钝智
微不能世道伏入见道不断要至欲界第九品胜道
方断第六识中我见然是有覆无记性问论云除断
未审断有几种又云为一种断亦通二道断答如疏
云又总而论至皆不断故者意云如上于第六七二
识各别分别先说第六后说第七今时此间六七二
卷一 第 503c 页 X49-0503.png
识一处说不别分别故与前别然道总须故修所断
惑等有故如二乘种子数数断非习气菩萨习数数
断非种子以十地中皆不断故。
【疏】第七识执至非数数断者此约三乘互道数数修
断不数数要至第九金刚心方顿断除成无学果菩
萨要至佛果顿断成佛。
【疏】此中二执至初断名细者此会违也若言第九品
断即名细者何故三心初断名细既有此妨如何通
释。
【疏】若言品类至亦不相违者即是会也且如品类言
即第九品名细余八品名粗若约难易而言即如三
心中初断名为细后二名粗各据一义亦不相违。
【疏】以界言之至理不相违者意云此第二更会界即
三界等地即九地九地之中皆是第九品即如疏品
类细故巳下作四句分别可解又能治所治以分粗
细者即更一重会九品而论约第九品名细约三心
而论约初能治而名细起由微故。
【疏】有游观无漏者意云但不断惑无漏智总名游观
无漏智也即正体智断迷理惑时不得名游观智若
后重入观不断惑时即名游观无漏智谓游适属故
若后得智即断迷事惑不得名游观若重入观不断
惑时亦得名游观如次入灭定等前无断心名游观
无断智也。
【疏】文亦有三者准俱生我见说一者说分别义二者
惑等有故如二乘种子数数断非习气菩萨习数数
断非种子以十地中皆不断故。
【疏】第七识执至非数数断者此约三乘互道数数修
断不数数要至第九金刚心方顿断除成无学果菩
萨要至佛果顿断成佛。
【疏】此中二执至初断名细者此会违也若言第九品
断即名细者何故三心初断名细既有此妨如何通
释。
【疏】若言品类至亦不相违者即是会也且如品类言
即第九品名细余八品名粗若约难易而言即如三
心中初断名为细后二名粗各据一义亦不相违。
【疏】以界言之至理不相违者意云此第二更会界即
三界等地即九地九地之中皆是第九品即如疏品
类细故巳下作四句分别可解又能治所治以分粗
细者即更一重会九品而论约第九品名细约三心
而论约初能治而名细起由微故。
【疏】有游观无漏者意云但不断惑无漏智总名游观
无漏智也即正体智断迷理惑时不得名游观智若
后重入观不断惑时即名游观无漏智谓游适属故
若后得智即断迷事惑不得名游观若重入观不断
惑时亦得名游观如次入灭定等前无断心名游观
无断智也。
【疏】文亦有三者准俱生我见说一者说分别义二者
卷一 第 504a 页 X49-0504.png
此有二种是辨其差别三者即方能除伏者即明断
位次。
【疏】馀识浅细及相续故者意云五识浅第七细第八
相续七二俱无者即不简不浅据初地巳来说也。
【疏】第一即是即蕴者意云如论云此亦二种者即第
二辨其差别于中有二第一辨即蕴计我论云二缘
邪教等者即是第二明离蕴计我。
【疏】自心相等如前二解者相有二种谓依他及遍计
相如前巳指二重相也。
【疏】同分隔者意云离蕴计我所变相分皆是法同分
隔以心上相分是法同分故如前巳解。
【疏】不说二境者所谓本质及影像境也又解云分别
我执有二种今者不说二执境总别。
【疏】亦名为初者解脱道望无间道虽得名后望修道
亦得名初。
【疏】若三心者准法执说者意云无间道断种子解脱
道断习气总名为初者不据三心但约修道说三心
准法执说者若准下法执文说三心亦名初余修道
等名后如下说又云三心准法执说者法执中三心
即第二三心无间道望后解脱道亦名为初彼既然
此亦可尔言三品断者即三心见道作三品断所谓
内遣有情假缘智等如下自释。
【疏】此下第二者即前第四解释彼执分别俱生于中
有二初别解第二如是所说下总解二执此即前文
位次。
【疏】馀识浅细及相续故者意云五识浅第七细第八
相续七二俱无者即不简不浅据初地巳来说也。
【疏】第一即是即蕴者意云如论云此亦二种者即第
二辨其差别于中有二第一辨即蕴计我论云二缘
邪教等者即是第二明离蕴计我。
【疏】自心相等如前二解者相有二种谓依他及遍计
相如前巳指二重相也。
【疏】同分隔者意云离蕴计我所变相分皆是法同分
隔以心上相分是法同分故如前巳解。
【疏】不说二境者所谓本质及影像境也又解云分别
我执有二种今者不说二执境总别。
【疏】亦名为初者解脱道望无间道虽得名后望修道
亦得名初。
【疏】若三心者准法执说者意云无间道断种子解脱
道断习气总名为初者不据三心但约修道说三心
准法执说者若准下法执文说三心亦名初余修道
等名后如下说又云三心准法执说者法执中三心
即第二三心无间道望后解脱道亦名为初彼既然
此亦可尔言三品断者即三心见道作三品断所谓
内遣有情假缘智等如下自释。
【疏】此下第二者即前第四解释彼执分别俱生于中
有二初别解第二如是所说下总解二执此即前文
卷一 第 504b 页 X49-0504.png
中第二文也。
【疏】合说本质之有无者即合说前俱生分别二执所
缘本质境之有无也。
【疏】解蕴我有无者蕴即有我即无如下自解。
【论】自心外蕴或有或无者意说计他身自身为我我
有所依蕴若如胜论师计我即心外无所依蕴名心
外无蕴今者不是将无法计我但说我无所依蕴名
无蕴。
【疏】随义应说者如下疏云第七计等即解此义。
【疏】第七计我至是无者配前三解如文可知俱生者
即修惑分别者即见惑配第二修见文。
【疏】无有少法等者意说无有少许实心能取心外少
许实法此引證也。
【疏】有三问答者如论云实我若无至然诸有情等第
一问答又从所执实我至于理无违第二问答又从
我若实无至然有情类巳下第三问答。
【疏】如体者量云许体不离用体即许是常住故不离
体用亦应常住以用例体返用此因。
【疏】今设遮计亦得者意说我常皆无变易所以前二
因破无失纵释他计我常而不名无变易者今遮计
亦得即许无变易因但是遮彼故论中无常无变言
是设遮也若将用转变例令体亦转变无常者此破
僧法若将用有变易令我体无常者此破胜论师。
【疏】名为变易者意云卷舒即是变易义故以变易为
【疏】合说本质之有无者即合说前俱生分别二执所
缘本质境之有无也。
【疏】解蕴我有无者蕴即有我即无如下自解。
【论】自心外蕴或有或无者意说计他身自身为我我
有所依蕴若如胜论师计我即心外无所依蕴名心
外无蕴今者不是将无法计我但说我无所依蕴名
无蕴。
【疏】随义应说者如下疏云第七计等即解此义。
【疏】第七计我至是无者配前三解如文可知俱生者
即修惑分别者即见惑配第二修见文。
【疏】无有少法等者意说无有少许实心能取心外少
许实法此引證也。
【疏】有三问答者如论云实我若无至然诸有情等第
一问答又从所执实我至于理无违第二问答又从
我若实无至然有情类巳下第三问答。
【疏】如体者量云许体不离用体即许是常住故不离
体用亦应常住以用例体返用此因。
【疏】今设遮计亦得者意说我常皆无变易所以前二
因破无失纵释他计我常而不名无变易者今遮计
亦得即许无变易因但是遮彼故论中无常无变言
是设遮也若将用转变例令体亦转变无常者此破
僧法若将用有变易令我体无常者此破胜论师。
【疏】名为变易者意云卷舒即是变易义故以变易为
卷一 第 504c 页 X49-0504.png
因破遍出等我执也又云依论文破是正量馀者并
是设遮也。
【疏】此并第八至亦能受果者此者此六识也并者即
并第八也意说六识及八识能受果也问六识既非
总执如何能受果答虽非总报亦受别报苦乐果。
【疏】生于诸趣相续无断者意云即第八于诸趣中一
期相续也。
【疏】其现行识相续者即第八现在中刹那刹那相续
也。
【疏】诸趣五蕴相续无断者谓五蕴身随诸趣中无断
故文中三解分别巨细寻之。
【疏】便为大失者既无厌舍端然自然。
【疏】根本立名即梵云僧法此云数也此外道名数论
者即从本名也。
【疏】从数起论至亦名数论者意云从数起论者者即
五蕴假者即数论文者名数论者依士立名。
【疏】因净世界初有后无者意云谓有外道名曰僧法
可金耳国王求僧论议因净世界初有后无僧先立
量云今时世界(有法)应还无常(宗法)以念念灭故(因)
如灯焰等外道量云今时世界定是常以现见故如
山河等然彼国王欲得世界常逐用彼外道取僧不
如于是僧法得胜遂造七十行颂申数论宗王遂赐
金因以新名曰金七十论长行是世亲释更有别解
如第四卷叙。
是设遮也。
【疏】此并第八至亦能受果者此者此六识也并者即
并第八也意说六识及八识能受果也问六识既非
总执如何能受果答虽非总报亦受别报苦乐果。
【疏】生于诸趣相续无断者意云即第八于诸趣中一
期相续也。
【疏】其现行识相续者即第八现在中刹那刹那相续
也。
【疏】诸趣五蕴相续无断者谓五蕴身随诸趣中无断
故文中三解分别巨细寻之。
【疏】便为大失者既无厌舍端然自然。
【疏】根本立名即梵云僧法此云数也此外道名数论
者即从本名也。
【疏】从数起论至亦名数论者意云从数起论者者即
五蕴假者即数论文者名数论者依士立名。
【疏】因净世界初有后无者意云谓有外道名曰僧法
可金耳国王求僧论议因净世界初有后无僧先立
量云今时世界(有法)应还无常(宗法)以念念灭故(因)
如灯焰等外道量云今时世界定是常以现见故如
山河等然彼国王欲得世界常逐用彼外道取僧不
如于是僧法得胜遂造七十行颂申数论宗王遂赐
金因以新名曰金七十论长行是世亲释更有别解
如第四卷叙。
卷一 第 505a 页 X49-0505.png
【疏】谓变易者即易脱也即本无令有及改旧令新名
易。
【疏】冥性者谓自性者谓自性未生大等时与大等冥
合一处故唤自性亦名冥性。
【疏】中为四者意云疏中虽有三句无第四句今以义
推之有第四句然神我不能生他非本不从他生非
变易亦得说名非本非变易故知神我非能所摄不
从他生非所不能生他非能。
【疏】答三德合故者意云此萨埵等三是自性上德然
我本有不从他生其我若须境界受用自性与三德
合故转生二十三谛令我受用云何自性与三德合
生二十三谛耶答如疏言次第生者即是相生次第
也德者是功德之义彼计三德为生死根本亦如佛
法中贪瞋痴为生死本也。
【疏】三德应名勇尘闇者意云一切有情所有勇悦染
污贪瞋痴忧喜闇钝等事者皆由三德与自性合转
变而成能令有情有如是事问如何三德有此多名
答由三德有多功能所以依功能而立多名。
【疏】心平等根者亦得名意根也。
【疏】由我起思者问如前言执我是思明无二体何故
此云由我起思明我与思而有别体答我者是体思
者是用我起用欲受境故前文约体用合说云我是
思此间据体用别论故云由我起思义无违也。
【疏】名为大者亦犹如种子得水浸渐长大也。
卷一 第 505b 页 X49-0505.png
【疏】我执者执即观察之义观察于我知我须境便生
五大等又云即此我执执事于我以转于我而生憍
慢故名我慢。
【疏】有说五唯总成五大者不同前一一相射别成今
唯除声一个别成于空馀并相从总成五大。
【疏】为受用五唯者意云为我欲受用五尘境界须十
一根所以五大成十一根也。
【疏】前取总皮今取支故者意云五知根中皮根全取
名身根今五唯量根即是皮根少分谓手足等不离
身根故与前有别。
【疏】自性隐迹不生诸谛者意云自性上三德用不起
即诸谛不生我便解脱。
【疏】今破彼法至前巳破故者意云若对于我即说菩
提三是能成二十三谛是所成何以故为我欲受用
境时即有所成二十三谛今时破法不假别说能成
所成何以故除我巳外一切皆是诸谛总是所破隔
故论文破中不言能所。
【疏】若尔五唯至故无违教者此释难难云如自宗五
尘亦多事成以一一皆用四大造故即不许同军林
等假何故难他大等多法成即同军林是假岂不自
违教答亦无违然五尘即三假中相续假收故无违
教问若尔何故有处说之是积聚收答如演秘会三
假者一相续假二聚集假三分位假。
【疏】以皆生故者意说四大五尘皆是生灭无常不同
卷一 第 505c 页 X49-0505.png
数论许大等一一法皆多事共成故有别也。
【疏】又彼宗计至非现量得者意云将欲破其现量得
先须叙计后方正破此叙计也。
【疏】即简自宗至现量所得者意说自宗四大五尘非
是识外实有境现量所得故色等是依他法不离识
故。
【疏】然非彼宗至所得故者此答外问问云前既云大
等非实有境之现量所得者既非大等应是现量所
得故疏答云然非彼宗等文答此问意。
【疏】今伹遮者意云但遮大等非现得不是显军林现
量所得。
【疏】文有其八量有其十者次下第二总破本事能成
自性合有十量破第一难本三成破第二难本非常
破第三以体例用破第四第五不变例变破第六以
相例体破第七二位相例破第八体相相成破第九
第十相体相即破。
【疏】能别不极成过等者意云若宗但云无常即宗法
中犯能别不极成过何以故数论宗中不立灭坏无
常又无同喻以彼大等非灭坏故今加以转变之言
并无前过以数论师许有转变无常故。
【疏】此中遮总合成一相者意云但遮三德总合成一
大等相不破大等彼许三体相各别故今就彼宗故
为此破。
【疏】相实有三者即萨埵等也变合成一者即大等也。
【疏】又彼宗计至非现量得者意云将欲破其现量得
先须叙计后方正破此叙计也。
【疏】即简自宗至现量所得者意说自宗四大五尘非
是识外实有境现量所得故色等是依他法不离识
故。
【疏】然非彼宗至所得故者此答外问问云前既云大
等非实有境之现量所得者既非大等应是现量所
得故疏答云然非彼宗等文答此问意。
【疏】今伹遮者意云但遮大等非现得不是显军林现
量所得。
【疏】文有其八量有其十者次下第二总破本事能成
自性合有十量破第一难本三成破第二难本非常
破第三以体例用破第四第五不变例变破第六以
相例体破第七二位相例破第八体相相成破第九
第十相体相即破。
【疏】能别不极成过等者意云若宗但云无常即宗法
中犯能别不极成过何以故数论宗中不立灭坏无
常又无同喻以彼大等非灭坏故今加以转变之言
并无前过以数论师许有转变无常故。
【疏】此中遮总合成一相者意云但遮三德总合成一
大等相不破大等彼许三体相各别故今就彼宗故
为此破。
【疏】相实有三者即萨埵等也变合成一者即大等也。
卷一 第 506a 页 X49-0506.png
【疏】即救前难者前计云三体各别后合时方成一相
既被难巳更救前难云三体虽别而相但是可不由
和合成一相故与前别既被前难遂矫为此计今第
八更难。
【疏】以体与相同异量云者难体与相同一难相体应
三。
【疏】第三合难二十四谛者意说于中随救随难申其
五难第一总别相从难第二相色见三难第三相体
随无难第四二相互乖难第五应见九三难。
【疏】其大遂异者意说非谓三德成大即有三可大等
虽三德成但有一大乃至一心平等故知一一义同
所以立多一法为一总相故下救云谁言诸法各是
一耶说总相言意在于此。
【疏】少即乘前一相为难者意云由前计体有三所成
大等是一今难云汝言体有别三相总一者□□大
等总法应成三体三体别法应成总法所以名总别
相从难也。
【疏】彼若转计至各是一耶者问如何破总相不言有
多总相如何今救云谁言大等诸法各是一相耶答
不然如前总相者即是三德所成大等二十三法即
二十三法各各体一一义是同故名总相以言总相
即唯有一相若言大等是总即唯一相者彼宗□□
根心等事故前不然又解云彼宗所计萨埵等三各
有二相一总二相明知所成大等既不一然总相亦
卷一 第 506b 页 X49-0506.png
合多故今转救不许有多。
【疏】其中诸相实各各别者今转救云萨埵等上皆有
大等相各各别但合故似一相不由变时而成一相。
【疏】即大等法体亦有三者即有三大乃至心平等根
亦有三也难云既一一法各有三者如何见一色等
不见三个色耶余难准此。
【疏】此难三体成三相义者意云汝计萨埵等三成三
相者即此三相同于本事应亦见三。
【疏】次下至失本三相者指后论文似同此难者此难
亦是后论文此即说前后难相不同所以前即难相
成二三成失后乃难成一相成失三故云体亦应随
失也前第一翻难相应三者即指五难中第一难或
应非一者说大等总相应非是一以总别一故犹如
三体。
【疏】汝根本三相共成一相时者意云此三相非是萨
埵等三体名三相但是萨埵于三体上各有一大等
相名三相即三个大相名根本三相即此三相和合
见一色等如大既尔乃至心平等根亦然。
【疏】有一自相者即萨埵自相也。
【疏】应见九三难者于中初牒重破而有五难第一应
见九三难第二三事无别难第三总事能成难第四
体同相三难第五诸谛无差难。
【疏】如前见色者意云如前文云如何现见是一色等
应于此中一一为难。
【疏】其中诸相实各各别者今转救云萨埵等上皆有
大等相各各别但合故似一相不由变时而成一相。
【疏】即大等法体亦有三者即有三大乃至心平等根
亦有三也难云既一一法各有三者如何见一色等
不见三个色耶余难准此。
【疏】此难三体成三相义者意云汝计萨埵等三成三
相者即此三相同于本事应亦见三。
【疏】次下至失本三相者指后论文似同此难者此难
亦是后论文此即说前后难相不同所以前即难相
成二三成失后乃难成一相成失三故云体亦应随
失也前第一翻难相应三者即指五难中第一难或
应非一者说大等总相应非是一以总别一故犹如
三体。
【疏】汝根本三相共成一相时者意云此三相非是萨
埵等三体名三相但是萨埵于三体上各有一大等
相名三相即三个大相名根本三相即此三相和合
见一色等如大既尔乃至心平等根亦然。
【疏】有一自相者即萨埵自相也。
【疏】应见九三难者于中初牒重破而有五难第一应
见九三难第二三事无别难第三总事能成难第四
体同相三难第五诸谛无差难。
【疏】如前见色者意云如前文云如何现见是一色等
应于此中一一为难。
卷一 第 506c 页 X49-0506.png
【疏】成劫之末人寿无量者然劫有四种所谓成住坏
空等各二十劫今言成劫之末即第二十劫人寿无
量八万岁等乃至住劫人寿渐减所以外道得经多
千岁数犹在也有云成二十劫者一劫成器世界十
九劫成有情世间今言成劫之末即十九劫等。
【疏】依九实故者问如异句不依德业偏依实耶答如
德业二句并是实我之德业也故今异句唯依于实也。
【疏】或总实异或别实异者此解异句也一个实句有
九种不同名总实异就九实中一一有多细分名别
实异下自解问四大有多极微即得有细分且如时
方空意我既唯是一法如何言有细分耶答亦有细
分且如时者即有春秋等四时方者即四方等空者
亦有细分如随所有总无处皆影得空如屋中亦有
空外边亦有空乃至色等诸法随一无处皆影得空
故空亦有多分意者即约多人说亦有多意我者亦
约多人说故得有细分我细分者影是不一义。
【疏】实德业三至或共不共者意云□□实德业三有
功用能共得果时名有能句若实德业三无功用不
能得果名无能句即多法不共不能得果故无能句
亦依多法立又解云有能有多法能合多法共得果
无能亦有多无能能合多法不共得果为无功能不
相助故故不共得果如下自解。
【疏】若有色味触至名水者问如何水无香耶答不然
约本水体无香不约余将水等以和合真水味也。
卷一 第 507a 页 X49-0507.png
【疏】若是彼此至能缘之因者意云此时与能诠名句
为因及与能缘心为因如世人言尔许时不成等耶
即因此迟速等时而起说及因此时起能缘之心且
世人言彼时未来心有缘虑意总说云于彼此之时
俱不俱迟速等时上能起言说及起能缘之心名时
也方亦准此解云因不起言说及缘虑等。
【疏】若是觉乐至名意者意云此意虽能起智相不能
令九德和合故名为意何以故此意无功能故不同
于我有胜功能故问此意为总不能令九德和合亦
有和合耶答亦能和合虽不得九德具足然随分多
少不障又疏为缘不如于我而能亲和合故云不和
合也。
【疏】眼所取一依名色者意云色者眼家所取一依者
即色依一实上有也且如地上有色是岂不依一实
地耶地上既然明知香味准知。
【疏】一实非一实者有二解一云一实者即唯一实句
非一实者即实句九种各各不同名非一实二云一
实者即一父母极微非一实者谓□□□有多数故
名非一实问父母极微体既有二如何总名一实答
父母极微体虽有二同一实常能生诸法总名一实。
【疏】量有五种至五圆性者意云彼外道计长短微圆
大等五者但此极微本自有如是长等性不由横竖
别等方有此相也。
【疏】唯二微果上有者意云即第三微由父母极微为
卷一 第 507b 页 X49-0507.png
因引生一个子微即三体各别义又解云由父母二
极微和合一处即当子微离子微外无别父母极微
即是三微同一体义虽有两解皆有道理。
【疏】三微果上有者即第七微即如前父母二微并子
微总三微为一父又更有三微和合为一父母(合前为六)
所生得一果微故(是为第七)云第七微即圆徵也。
【疏】一非一实等至各别性者意云别性者即差别也
由一实非一实不同名别性也意说由有别性故方
得有一实非一实等差别也由此为因所以起言诠
及起心缘等。
【疏】先不至物者意云如两今总先时未至今时至故
名合也。
【疏】先二至物者如两今总先来一处今时创离名离
即先来合后离也。
【疏】前造实果至名为离生者意说如先造得禾稼等
果后被霜雪摧坏既被坏巳与空等离故云离生离
生者即生得离。
【疏】依一二等数至名为彼性者意云依实句中一二
等时数依一二等方数此时等能发□智之心此时
等间是远觉所得之境意云一数等能生近觉名此
性二三巳上数能生远觉名彼性亦犹如此处如彼
处能生远近二心后解此性者翻彼性应知又解云
三法等数名此性他外法为彼性以他外法皆是远
觉所得故名彼性三法等数是近觉所得名此性言
极微和合一处即当子微离子微外无别父母极微
即是三微同一体义虽有两解皆有道理。
【疏】三微果上有者即第七微即如前父母二微并子
微总三微为一父又更有三微和合为一父母(合前为六)
所生得一果微故(是为第七)云第七微即圆徵也。
【疏】一非一实等至各别性者意云别性者即差别也
由一实非一实不同名别性也意说由有别性故方
得有一实非一实等差别也由此为因所以起言诠
及起心缘等。
【疏】先不至物者意云如两今总先时未至今时至故
名合也。
【疏】先二至物者如两今总先来一处今时创离名离
即先来合后离也。
【疏】前造实果至名为离生者意说如先造得禾稼等
果后被霜雪摧坏既被坏巳与空等离故云离生离
生者即生得离。
【疏】依一二等数至名为彼性者意云依实句中一二
等时数依一二等方数此时等能发□智之心此时
等间是远觉所得之境意云一数等能生近觉名此
性二三巳上数能生远觉名彼性亦犹如此处如彼
处能生远近二心后解此性者翻彼性应知又解云
三法等数名此性他外法为彼性以他外法皆是远
觉所得故名彼性三法等数是近觉所得名此性言
卷一 第 507c 页 X49-0507.png
翻彼应知者即翻彼性知此性。
【疏】远见打钟等者胜论宗计五尘中色一离中知馀
四尘是合中知境至于根方生了相如见打钟即其
义有与内宗不同不可为难也。
【疏】根与至境者意云境欲至于根根与至境合方生
了相。
【疏】见不相违法者即烟火不相违也。
【疏】流注之因名为液性者问水火二法可有流注之
义得名液性如何此地有流注答如顺正理云且如
金银铁等融注时亦有流注之义问何名地耶答地
者具其坚德然金等亦有坚德故得名地又如冬缘
之时地有液性也又如谁判等。
【疏】地等隔因名阔者意云然地以有湿为因方能隔
植生长诸总胜。
【疏】现比智行至即智种子者意云此现智及比智相
生巳由能数习差别故知念因也心之因也即唤此
数习差别名为念因故说此因亦得名念因也问既
无熏习之义如何得名种子答虽无熏习之义然与
熏习义相似亦名种子或可义当大乘中熏习义故
名种子也。
【疏】所生势用至念因名行者意云此攒掷等业所生
势用势用者即名作因由有作因势用名等方失若
无作因执用名等不失问本言行者名作因何故今
言势用名作因答疏云行是势用也行既是势用说
【疏】远见打钟等者胜论宗计五尘中色一离中知馀
四尘是合中知境至于根方生了相如见打钟即其
义有与内宗不同不可为难也。
【疏】根与至境者意云境欲至于根根与至境合方生
了相。
【疏】见不相违法者即烟火不相违也。
【疏】流注之因名为液性者问水火二法可有流注之
义得名液性如何此地有流注答如顺正理云且如
金银铁等融注时亦有流注之义问何名地耶答地
者具其坚德然金等亦有坚德故得名地又如冬缘
之时地有液性也又如谁判等。
【疏】地等隔因名阔者意云然地以有湿为因方能隔
植生长诸总胜。
【疏】现比智行至即智种子者意云此现智及比智相
生巳由能数习差别故知念因也心之因也即唤此
数习差别名为念因故说此因亦得名念因也问既
无熏习之义如何得名种子答虽无熏习之义然与
熏习义相似亦名种子或可义当大乘中熏习义故
名种子也。
【疏】所生势用至念因名行者意云此攒掷等业所生
势用势用者即名作因由有作因势用名等方失若
无作因执用名等不失问本言行者名作因何故今
言势用名作因答疏云行是势用也行既是势用说
卷一 第 508a 页 X49-0508.png
势用是作因于义何失下引十句论證云多说作因
即是势用即智种子念因名行行者迁流发动名行
胜行是势用者意说行亦是作用非但念名行作用
亦行。
【疏】十句多说作因名势用者意说此胜宗将念因作
因俱名为行十句说作因唯名势用念因唯名为行。
【疏】能转至之因者意云由此义得为因转得人天果
报身也二能还等者意说又由有胜善法为离染缘
离染缘者即出世之因也由此为因故得正智生也
故说离染缘是正智之因转者转易还者向也即背
生死向涅槃义。
【疏】能得生死至非法者意云非法者亦有二种一与
生死苦身为因苦身谓三途苦果第二与邪智为因
缘非法故起妄邪心。
【疏】耳所取一依名声者声依一实故准知释。
【疏】先合后离之因名为取业者意云如有果等先与
空合后时将来名取由其取故令先合后离也故说
取是后离之因。
【疏】舍业翻此者即是先离后合之因名舍如有物先
于此处离后于彼处合名舍由舍此□□□时与合
故。
【疏】远处先离等者意云此解屈申二业如人门臂屈
申等是。
【疏】有质碍实至名行业者色身质碍是实句收先合
即是势用即智种子念因名行行者迁流发动名行
胜行是势用者意说行亦是作用非但念名行作用
亦行。
【疏】十句多说作因名势用者意说此胜宗将念因作
因俱名为行十句说作因唯名势用念因唯名为行。
【疏】能转至之因者意云由此义得为因转得人天果
报身也二能还等者意说又由有胜善法为离染缘
离染缘者即出世之因也由此为因故得正智生也
故说离染缘是正智之因转者转易还者向也即背
生死向涅槃义。
【疏】能得生死至非法者意云非法者亦有二种一与
生死苦身为因苦身谓三途苦果第二与邪智为因
缘非法故起妄邪心。
【疏】耳所取一依名声者声依一实故准知释。
【疏】先合后离之因名为取业者意云如有果等先与
空合后时将来名取由其取故令先合后离也故说
取是后离之因。
【疏】舍业翻此者即是先离后合之因名舍如有物先
于此处离后于彼处合名舍由舍此□□□时与合
故。
【疏】远处先离等者意云此解屈申二业如人门臂屈
申等是。
【疏】有质碍实至名行业者色身质碍是实句收先合
卷一 第 508b 页 X49-0508.png
后离者如人行时要须先脚与地合巳方移后脚名
行业。
【疏】此诠缘之因等者意说由大有句与能缘为因后
方起言说及缘虑等。
【疏】云总同句义者谓实德业三同是于馀句上转答
实句是至馀句用此为依故偏于实上转故如前有
总实异别实异也。
【疏】异实之物至名为异者意云异实之物由有实故
令实与馀句异故云异也实由有此者此者异也意
云实句由有此异句所以与德等异。
【疏】各自果因者即配或时各别造文即是各各自果
因者此释各别得果。
【疏】定所须因者配或时共一文即是实德业三无得
一果也此释无得果义故有能句名定所须因也。
【疏】决定所须因者由此无能句所以实德业三无不
造果也不造馀果者意说但造自果不能造馀果无
功能故共无不能造馀果或各别不能造馀果捡下
第五生果不生果门。
【疏】于彼不转一切根所取者意云由异故色等五种
互不转即自各各根所取名一切根所取又此三之
上等者意云三句虽□□□有多法总得名实名总
俱分性即是同也德业亦尔□□□二物各别句收
名别俱分性即是异也何以故以互于彼不转故一
切根所取者由异句在于色等五尘令五根名取自
行业。
【疏】此诠缘之因等者意说由大有句与能缘为因后
方起言说及缘虑等。
【疏】云总同句义者谓实德业三同是于馀句上转答
实句是至馀句用此为依故偏于实上转故如前有
总实异别实异也。
【疏】异实之物至名为异者意云异实之物由有实故
令实与馀句异故云异也实由有此者此者异也意
云实句由有此异句所以与德等异。
【疏】各自果因者即配或时各别造文即是各各自果
因者此释各别得果。
【疏】定所须因者配或时共一文即是实德业三无得
一果也此释无得果义故有能句名定所须因也。
【疏】决定所须因者由此无能句所以实德业三无不
造果也不造馀果者意说但造自果不能造馀果无
功能故共无不能造馀果或各别不能造馀果捡下
第五生果不生果门。
【疏】于彼不转一切根所取者意云由异故色等五种
互不转即自各各根所取名一切根所取又此三之
上等者意云三句虽□□□有多法总得名实名总
俱分性即是同也德业亦尔□□□二物各别句收
名别俱分性即是异也何以故以互于彼不转故一
切根所取者由异句在于色等五尘令五根名取自
卷一 第 508c 页 X49-0508.png
境□□□故云一切根所取。
【疏】三时不生者即三世不生。
【疏】诸门辨释于中有五第一十句相望一多分别第
二十句相望常无常分别第三十句相望有质碍无
质碍分别第四十句相望现量境分别第五十句相
望常无常中生果不生果分别门。
【疏】数中二性等数者意说一数是常二数巳上皆无
常也。
【疏】别性中二别性等者即如一法上有一个别性是
常二个别性是无常问如法中许有一二别性者何
者是耶答如风□□一触是一别性如大上有色触
者即二别性是无常馀者是常。
【疏】量中至唯是常者意云前四个但约多极微说□
□□故是无常圆性唯一极微上立唯是常若大空
上有一圆性亦是常。
【疏】若常无常此等亦尔者意云若所依实句通常无
常能依德等亦尔故云此等亦尔意说父母极微是
常于此所有色香味触等德亦常子微等巳去是无
常于此所有色香等德皆是无常馀并准此。
【疏】所作非所作亦尔者即所作者是无常非所作者
是常故云亦尔馀即句及德等句是也。
【疏】德业等者问德是道德可无质碍业是□□□无
质碍答业者即实我也业用亦尔于德是实我上德
故俱无碍不尔者岂色等体是无碍□故知约道德
【疏】三时不生者即三世不生。
【疏】诸门辨释于中有五第一十句相望一多分别第
二十句相望常无常分别第三十句相望有质碍无
质碍分别第四十句相望现量境分别第五十句相
望常无常中生果不生果分别门。
【疏】数中二性等数者意说一数是常二数巳上皆无
常也。
【疏】别性中二别性等者即如一法上有一个别性是
常二个别性是无常问如法中许有一二别性者何
者是耶答如风□□一触是一别性如大上有色触
者即二别性是无常馀者是常。
【疏】量中至唯是常者意云前四个但约多极微说□
□□故是无常圆性唯一极微上立唯是常若大空
上有一圆性亦是常。
【疏】若常无常此等亦尔者意云若所依实句通常无
常能依德等亦尔故云此等亦尔意说父母极微是
常于此所有色香味触等德亦常子微等巳去是无
常于此所有色香等德皆是无常馀并准此。
【疏】所作非所作亦尔者即所作者是无常非所作者
是常故云亦尔馀即句及德等句是也。
【疏】德业等者问德是道德可无质碍业是□□□无
质碍答业者即实我也业用亦尔于德是实我上德
故俱无碍不尔者岂色等体是无碍□故知约道德
卷一 第 509a 页 X49-0509.png
等也。
【疏】重具德中水火德故者意云重性既不说是现境
未审何句收答即随实而中收亦是现境如前说云
实句具几德中分别能重性即是实句中水火实我
德故故言重具德中水火德故。
【疏】二德半者二德者法非法全行中但取念因亦为
半也。
【疏】色味香触至并通二种者意云于一二极微所有
是非现境若子微巳上有者即是现境又云一数等
是非现境二数巳上是现境别及此性亦尔。
【疏】因之所须者即实等因之所须也意说由有能故
实与德等合即能生果由无能故实不与德合不能
生果故是因之所须也。
【疏】总言至馀二通二者即是重终简十句几是现境
几非现境可知馀二通二者即实德二句通现非现
二种如前巳并。
【疏】虽有六句至无常者意说虽言义兼得失论中唯
难常能生果者所以合更重举云十句之中虽六句
是常亦有不能生果者必常皆能生果故重举也此
即总举实中巳下即终简实中生果不生果也六句
常者同句俱分有能无能异句和合业一句唯无常
实德无说三句通常无常。
【疏】馀五句全至论自诚说者意云此辨十句生果不
生果就十句中馀五句全并实中时方我意空而不
【疏】重具德中水火德故者意云重性既不说是现境
未审何句收答即随实而中收亦是现境如前说云
实句具几德中分别能重性即是实句中水火实我
德故故言重具德中水火德故。
【疏】二德半者二德者法非法全行中但取念因亦为
半也。
【疏】色味香触至并通二种者意云于一二极微所有
是非现境若子微巳上有者即是现境又云一数等
是非现境二数巳上是现境别及此性亦尔。
【疏】因之所须者即实等因之所须也意说由有能故
实与德等合即能生果由无能故实不与德合不能
生果故是因之所须也。
【疏】总言至馀二通二者即是重终简十句几是现境
几非现境可知馀二通二者即实德二句通现非现
二种如前巳并。
【疏】虽有六句至无常者意说虽言义兼得失论中唯
难常能生果者所以合更重举云十句之中虽六句
是常亦有不能生果者必常皆能生果故重举也此
即总举实中巳下即终简实中生果不生果也六句
常者同句俱分有能无能异句和合业一句唯无常
实德无说三句通常无常。
【疏】馀五句全至论自诚说者意云此辨十句生果不
生果就十句中馀五句全并实中时方我意空而不
卷一 第 509b 页 X49-0509.png
生果即同句俱分无能和合异句虽常不能生果也
馀四句有生不生除无说句即实德二句通生不生
有能业此二句能生然业是无常非此所说此论所
破常生果者也问如何德句通生不生答德中与实
中父母四大极微合者而生果唯与馀空实等相应
者不生果。
【疏】十通常德亦能生果者十德者色味触一数一别
性液性润重性合量十种常皆许极微上有故名常
也。
【疏】不可以无作用难等者意云只可将不离识为宗
以常住不生果为因而难不可将不离识为宗以无
作用为因而难者以无作用为因者外出不定过作
法云为如兔角无作用故非实有为如真如无作用
故是实有而一然大乘不许真如离识有也。
【疏】因不言常有不定失者若但言不生果者有不定
过即德句中以合离等名无常不生果者他许离识
别有得为不定也今曰言常故无不定又大乘不许
离识有体。
【疏】子实等不然者子微等体彼许是无常而不可折
故今破也问军者谓象马车步四种成军。
【疏】意虽有碍至无不定失者意云然意若是有方分
常住者此第二量有不定过谓许为无方分常住故
无不定过也。
【疏】然以理观至断成多分者意云量如故作今更以
馀四句有生不生除无说句即实德二句通生不生
有能业此二句能生然业是无常非此所说此论所
破常生果者也问如何德句通生不生答德中与实
中父母四大极微合者而生果唯与馀空实等相应
者不生果。
【疏】十通常德亦能生果者十德者色味触一数一别
性液性润重性合量十种常皆许极微上有故名常
也。
【疏】不可以无作用难等者意云只可将不离识为宗
以常住不生果为因而难不可将不离识为宗以无
作用为因而难者以无作用为因者外出不定过作
法云为如兔角无作用故非实有为如真如无作用
故是实有而一然大乘不许真如离识有也。
【疏】因不言常有不定失者若但言不生果者有不定
过即德句中以合离等名无常不生果者他许离识
别有得为不定也今曰言常故无不定又大乘不许
离识有体。
【疏】子实等不然者子微等体彼许是无常而不可折
故今破也问军者谓象马车步四种成军。
【疏】意虽有碍至无不定失者意云然意若是有方分
常住者此第二量有不定过谓许为无方分常住故
无不定过也。
【疏】然以理观至断成多分者意云量如故作今更以
卷一 第 509c 页 X49-0509.png
道理观之将非实为宗然有方分及可分折为前二
量之别因也问有方分可得为因如子微等既不可
分折何以可分折为因答被难□□□不许若据理
论彼宗亦许分折如色树等以斧断之成多分故。
【疏】设若是心至能立不成者意云如实中意是有碍
法今若许意是心将为同喻者其喻有能立不成过
无碍因于有碍喻上不转故喻犯能立不成也故因
明论中因喻为能立宗为所立今为因于喻无故是
喻过也。
【疏】同品亦非定是有性者意云即无碍因于有碍喻
上不转故阙同品定有性意说同喻上非定有因性
问因既喻上无如何名同品答准因明品有二一者
宗同品二者因同品今言同品者意显宗同品如何
得知以宗言不离识今谓将意是心亦不离识得为
宗同品故同品上非定有因性名非定有性无碍不
于有碍喻转故问何故须同品定有之言答准因明
夫为正因须具三相若阙一者是非正因三相者何
一者遍是宗法性因须遍宗上有二者同品定有性
因须遍于同喻上有三者异品遍无性即因于异喻
上遍无然三相具方得成正因意说因若于喻不转
者非但喻犯能立不成亦是因无第二相过。
【疏】若但言至为无碍实故者意云若宗中伹言非有
碍不言是实句摄者即有违宗失岂自宗不许地水
火风而有碍故知宗云非有碍实句摄即无失以德
量之别因也问有方分可得为因如子微等既不可
分折何以可分折为因答被难□□□不许若据理
论彼宗亦许分折如色树等以斧断之成多分故。
【疏】设若是心至能立不成者意云如实中意是有碍
法今若许意是心将为同喻者其喻有能立不成过
无碍因于有碍喻上不转故喻犯能立不成也故因
明论中因喻为能立宗为所立今为因于喻无故是
喻过也。
【疏】同品亦非定是有性者意云即无碍因于有碍喻
上不转故阙同品定有性意说同喻上非定有因性
问因既喻上无如何名同品答准因明品有二一者
宗同品二者因同品今言同品者意显宗同品如何
得知以宗言不离识今谓将意是心亦不离识得为
宗同品故同品上非定有因性名非定有性无碍不
于有碍喻转故问何故须同品定有之言答准因明
夫为正因须具三相若阙一者是非正因三相者何
一者遍是宗法性因须遍宗上有二者同品定有性
因须遍于同喻上有三者异品遍无性即因于异喻
上遍无然三相具方得成正因意说因若于喻不转
者非但喻犯能立不成亦是因无第二相过。
【疏】若但言至为无碍实故者意云若宗中伹言非有
碍不言是实句摄者即有违宗失岂自宗不许地水
火风而有碍故知宗云非有碍实句摄即无失以德
卷一 第 510a 页 X49-0510.png
实相例故又有碍言简他实句中无碍实等者即我
空时方等四也言彼不说为无碍实者即彼宗不说
地等为无碍实摄故返显地等是有碍实隔也又云
若但言至无碍实故者意云汝若救言大有等体无
碍然是实句隔者即汝有违宗失何以故彼不说大
有等是无碍实隔如胜云不言无碍实隔者意返显
是实句隔有碍简无碍并同前此牒初解。
【疏】此以坚等例于地等者即是第二以实例德破地
等虽色等非是身根自境所以于地等但得触不得
色等故下云身根所得皆有触故。
【疏】色德但在至风中无色者文外问云身根既得地
等四法何故但有触而无色答色德但在地等三有
以风中无色所以无色问风中有触若尔者地等三
上既有于色身得对地等何不得色答根境相对地
等所有触皆得意说触四大总有所以说身根得色
不遍于风所以不得色也。
【疏】彼以假宗至眼所见者此生下文外有问云夫论
地者以坚为性应但身根得如何然眼所见答彼宗
眼所见色名之为地故地眼所见言色是假地坚性
是实地者是佛法自谈望彼宗地等与色但名地而
不分别假实也。
【疏】非如所执至实句所隔者是第二宗法为量可知
者眼见十一种德然一一对地水火等为量可知以
俱眼见故为因。
空时方等四也言彼不说为无碍实者即彼宗不说
地等为无碍实摄故返显地等是有碍实隔也又云
若但言至无碍实故者意云汝若救言大有等体无
碍然是实句隔者即汝有违宗失何以故彼不说大
有等是无碍实隔如胜云不言无碍实隔者意返显
是实句隔有碍简无碍并同前此牒初解。
【疏】此以坚等例于地等者即是第二以实例德破地
等虽色等非是身根自境所以于地等但得触不得
色等故下云身根所得皆有触故。
【疏】色德但在至风中无色者文外问云身根既得地
等四法何故但有触而无色答色德但在地等三有
以风中无色所以无色问风中有触若尔者地等三
上既有于色身得对地等何不得色答根境相对地
等所有触皆得意说触四大总有所以说身根得色
不遍于风所以不得色也。
【疏】彼以假宗至眼所见者此生下文外有问云夫论
地者以坚为性应但身根得如何然眼所见答彼宗
眼所见色名之为地故地眼所见言色是假地坚性
是实地者是佛法自谈望彼宗地等与色但名地而
不分别假实也。
【疏】非如所执至实句所隔者是第二宗法为量可知
者眼见十一种德然一一对地水火等为量可知以
俱眼见故为因。
卷一 第 510b 页 X49-0510.png
【论】云亦非眼见实地水火等者准西明疏云此□□
□后对责色等俱眼所见比量之文若准此疏意亦
非眼见实地水火等者即更破云地等应非眼所见
以实句隔故犹如风等如疏云又应言至是此意也
者是破意也。
【疏】然不可言色即是地者意云伹可将实句德相例
非实非德所以俱身根得故如德实等又地等非眼
见实句摄坚等非无碍德句摄以俱身根得故比量
相例可知此释彼此相例所以也然不可难他言色
应即地等。
【疏】又言地等至地等非见者此第二解有两意第一
云地等应不别坚等第二云地等非眼见因喻同前。
【疏】不可说色离地等无者意云但可如前以彼此相
例云色德地非实以俱眼所见故如地色等不可难
他云色离地无外宗亦许色离地有故又云如疏前
前然不可言色即是地今此总说又云不可说色离
地等无据此二文合一处说谓以中间显立意而别
遂隔文说谈者知之。
【疏】又应言至如风等者此立量破可破此即成前地
等非见之文。
【疏】文言虽总意显别也者释通外问问云若言此文
会申正义及结前者如何总为一段明答文言虽总
为一段意显别也如前。
【疏】彼不说至但破见触者问何故伹约色触破不约
卷一 第 510c 页 X49-0510.png
香味声等破答彼许地等非三根得故。
【疏】后论说根至耳根即空者意云此引十句论色等
五根取境文即以地成鼻根而能取香□□。
【疏】此于诸句何法搆耶者意云若言耳根即空者未
审□□诸句中是何句搆答即是实句中空摄此空
若起作用之时要依身根起作用而取声等身即实
句唤此空名空耳根空即是耳根也。
【疏】且十一德至一一简略者意云彼宗唤鼻根等五
即是地水火风空然此地等五根有十一德今将此
十一德对其自根简略为量等且为一量云德中色
等应非无碍德句摄许色根所取故如地等乃至耳
根对于声亦然可知言十一德者地上有四谓色香
味触水上有三谓色味触火上有二谓色触风但有
一谓触又如声是空耳根所取总共合有十一德对
五根作量应知问色等十一德各对自根如文可解
言故量□□德何根所得答唯身根得。
【疏】此中文总者论文总说也文简略者不广分别名
为简略。
【疏】为简所别不极成过者意云佛法宗中不立实德
今中若不言汝执故犯所别不极成过就宗中先陈
为所别后陈为能别今内宗既无实德云何先陈□
□实德等若置汝执非实德等即无前过。
【疏】又因虽有至故无此过者意云若依大乘此量犯
自随一过亦有违宗之失□□以大乘许火不异触
【疏】后论说根至耳根即空者意云此引十句论色等
五根取境文即以地成鼻根而能取香□□。
【疏】此于诸句何法搆耶者意云若言耳根即空者未
审□□诸句中是何句搆答即是实句中空摄此空
若起作用之时要依身根起作用而取声等身即实
句唤此空名空耳根空即是耳根也。
【疏】且十一德至一一简略者意云彼宗唤鼻根等五
即是地水火风空然此地等五根有十一德今将此
十一德对其自根简略为量等且为一量云德中色
等应非无碍德句摄许色根所取故如地等乃至耳
根对于声亦然可知言十一德者地上有四谓色香
味触水上有三谓色味触火上有二谓色触风但有
一谓触又如声是空耳根所取总共合有十一德对
五根作量应知问色等十一德各对自根如文可解
言故量□□德何根所得答唯身根得。
【疏】此中文总者论文总说也文简略者不广分别名
为简略。
【疏】为简所别不极成过者意云佛法宗中不立实德
今中若不言汝执故犯所别不极成过就宗中先陈
为所别后陈为能别今内宗既无实德云何先陈□
□实德等若置汝执非实德等即无前过。
【疏】又因虽有至故无此过者意云若依大乘此量犯
自随一过亦有违宗之失□□以大乘许火不异触
卷一 第 511a 页 X49-0511.png
德即是一体故今言德非实摄无故□□犯若就他
宗者约彼宗许实中火异德中触故为此难问何故
十句中但破八句答实一句为因无说句为喻故但
破中间之八句也。
【疏】令知多法至不离于识者意云多法中举实一法
中说有者□□欲令学者知多法一法不离识也。
【疏】此但除一有八比量者意说一一除八有八比量
言初中有四者第一离法非有难第二法外非有难
第三以有例法难第四将无例有难。
【疏】不言八句有不定过者意说若但言实等三句不
言八句□□他将异句为不定也今言八句是故无
过又纵言实等三句然无不定以异句等非共许故
言又遂令离等者指下论文。
【疏】彼非极成者显不共许故言又总取所难之中者
意说同异性总入所难之中。
【疏】此责恒齐者外人救云有此虽非无不自有故须
有有论主责云亦应无法不自无无法之外别立无
故云此责恒齐。
【疏】大有同异至六句之外者即大有同异和合有能
无能无说等六句。
【论】又彼所执不难同异性申其五难第一异法非性
难第二异性非法难第三法性互徵难第四以性例
实难第五以非实例实等难。
【疏】非我许有至故无此过者意云我若实等性而今
宗者约彼宗许实中火异德中触故为此难问何故
十句中但破八句答实一句为因无说句为喻故但
破中间之八句也。
【疏】令知多法至不离于识者意云多法中举实一法
中说有者□□欲令学者知多法一法不离识也。
【疏】此但除一有八比量者意说一一除八有八比量
言初中有四者第一离法非有难第二法外非有难
第三以有例法难第四将无例有难。
【疏】不言八句有不定过者意说若但言实等三句不
言八句□□他将异句为不定也今言八句是故无
过又纵言实等三句然无不定以异句等非共许故
言又遂令离等者指下论文。
【疏】彼非极成者显不共许故言又总取所难之中者
意说同异性总入所难之中。
【疏】此责恒齐者外人救云有此虽非无不自有故须
有有论主责云亦应无法不自无无法之外别立无
故云此责恒齐。
【疏】大有同异至六句之外者即大有同异和合有能
无能无说等六句。
【论】又彼所执不难同异性申其五难第一异法非性
难第二异性非法难第三法性互徵难第四以性例
实难第五以非实例实等难。
【疏】非我许有至故无此过者意云我若实等性而今
卷一 第 511b 页 X49-0511.png
复言非实等性即犯自语相违过我既不许有实等
性而今复言非实等性而有过今言违此同遮性故
故云汝执无此过也。
【疏】三合有一者问二合作量即有三等文互为宗喻
如三合为一量以何为喻答如前以和合为喻也。
【疏】便破实等者意云据论本意但破同异性不破实
等今时□□乘便破无妨。
【疏】文中宗等言皆简略者意云论中伹言实等不言
业者但是文中简略也据实合亦说德业。
【疏】返覆者即□与异地性相望为量名之返覆。
【疏】第二准量者意云此比量是论中第二文也。
【论】言地等诸性至更相徵结者第一文也准此应知
者第二文也问何名准量答即准空实非实等文作
量又解实非实等是第一文准此应知者是第二文
又云以地性对体为第一文以地等对非地等为第
二文。
【论】准此应知者此者即实性也本破实性不破实等
前文既破实性巳来文便破实性等应非实等今此
亦尔第一破地性巳第二遂准前破地非地等。
【疏】彼计火等至无不定过者意云他若许火是实句
中地摄即得为不定过若如水等异地性故地非地
为如火等异地性故地是地问何故须出此过答谓
彼计四大俱实句摄恐他计火为地故今亦辨也彼
既不许为地故无此过。
性而今复言非实等性而有过今言违此同遮性故
故云汝执无此过也。
【疏】三合有一者问二合作量即有三等文互为宗喻
如三合为一量以何为喻答如前以和合为喻也。
【疏】便破实等者意云据论本意但破同异性不破实
等今时□□乘便破无妨。
【疏】文中宗等言皆简略者意云论中伹言实等不言
业者但是文中简略也据实合亦说德业。
【疏】返覆者即□与异地性相望为量名之返覆。
【疏】第二准量者意云此比量是论中第二文也。
【论】言地等诸性至更相徵结者第一文也准此应知
者第二文也问何名准量答即准空实非实等文作
量又解实非实等是第一文准此应知者是第二文
又云以地性对体为第一文以地等对非地等为第
二文。
【论】准此应知者此者即实性也本破实性不破实等
前文既破实性巳来文便破实性等应非实等今此
亦尔第一破地性巳第二遂准前破地非地等。
【疏】彼计火等至无不定过者意云他若许火是实句
中地摄即得为不定过若如水等异地性故地非地
为如火等异地性故地是地问何故须出此过答谓
彼计四大俱实句摄恐他计火为地故今亦辨也彼
既不许为地故无此过。
卷一 第 511c 页 X49-0511.png
【疏】前量应简别者意说言论中地等诸性者应言汝
执地等诸性应非地性也论文中不说汝执者文略
也又有解云此不定过今向前地等诸性量文中出
过不出者文简略也此扑阳解(未详)。
【疏】以性同实例等者意云同异外不立同异性明知
实等外无同异性以俱非一故意合实等外不立同
异性。
【疏】遮令同异有同异性者次下难是但是疏家遮破
非是正破。
【疏】然实等至简不相似者意云实名等异者即九实
显各异也相似者即九实体虽一一不同同是一实
句摄故名为相似似者同义所以于此实句上立同
异性德业然尔然望论文于实等三句共立一同异
性为胜以三句一一有同有异故。
【疏】此中但有总者伹约诸句共有一同异性说。
【疏】然文唯有以性同实例者解云同异性外应立性
非一法故犹如实等今观论意法师应错本意例云
同异性既不别立性实等然不合别立性立性难意
如是若云以性同实例云令同异性外应更立同异
性犹如实等者此例乃例故疏定误也如疏云无以
实同性例者此应正许却无字应云以实同性例例
云性上不立性实等上应不立性。
【疏】若破十句有不定共者意云十句中同即是六句
中同异性也若难他同异性更别立性者外人出过
卷一 第 512a 页 X49-0512.png
云我实性为如实等更别立性为如异及有能句无
别有能性耶以俱非一法亦有相似义故即同有同
异等功德名相似也若摄在所立之中故无过也摄
在所立中者如疏云其实等性者即等取异句及有
能句等令别有性也。
【疏】且如除实德业至及无法是者意云除实等三馀
之七句并不是实德业应立非实非德非业性问本
难除实句外令于馀九句之上立非实性即德业亦
在其中何故今者除其三句于馀七句上立非实性
答他宗计于实等三句共立一同异性若尔除实馀
之三句上同异性亦名非实性今所馀者意将为同
喻故德业相望然尔者即云馀之七句应别有非德
性以异德性故犹如实等又馀之七句应立非业性
以异业性故如德等故云德业相望亦尔。
【疏】又虽知至即是非实性摄者意云此释通外难难
云若难令立非实性者即德业然在其中何故除其
德业难馀七句令立非实性耶答虽知德等总名非
实其性即是非实性摄者意说德业上同异性即是
非实性摄故须除也。
【疏】然合八句至故为量也者今约总说除实句外望
有体法即八句及无说一句即无相兼总于九句上
立一大非实性。
【疏】便违自宗者意云自宗既无实性何故今更立非
实性。
别有能性耶以俱非一法亦有相似义故即同有同
异等功德名相似也若摄在所立之中故无过也摄
在所立中者如疏云其实等性者即等取异句及有
能句等令别有性也。
【疏】且如除实德业至及无法是者意云除实等三馀
之七句并不是实德业应立非实非德非业性问本
难除实句外令于馀九句之上立非实性即德业亦
在其中何故今者除其三句于馀七句上立非实性
答他宗计于实等三句共立一同异性若尔除实馀
之三句上同异性亦名非实性今所馀者意将为同
喻故德业相望然尔者即云馀之七句应别有非德
性以异德性故犹如实等又馀之七句应立非业性
以异业性故如德等故云德业相望亦尔。
【疏】又虽知至即是非实性摄者意云此释通外难难
云若难令立非实性者即德业然在其中何故除其
德业难馀七句令立非实性耶答虽知德等总名非
实其性即是非实性摄者意说德业上同异性即是
非实性摄故须除也。
【疏】然合八句至故为量也者今约总说除实句外望
有体法即八句及无说一句即无相兼总于九句上
立一大非实性。
【疏】便违自宗者意云自宗既无实性何故今更立非
实性。
卷一 第 512b 页 X49-0512.png
【疏】若不尔者意云若直例者即有相扶之失以难他
九句令立非实性故即如德等上他然立有非实性
故即同异性故犯相符。
【疏】不离相属者由和合句能令实等三句相属不相
离也即实为根本德本二法不离实故。
【疏】体是一法至为因者若十句中体是一法即举非
有为因大有和合俱是一法说非有为因即不是大
有摄故故云非有若十句中多法者即举非实为因
即如前论云非实德等至非实摄故如石女儿等是
以实句是多法故因言许非是有性及非实等者意
说和合句不是实句等名非实摄故举二因破和合
句意说一法及多法总不摄如兔角故因中总言非
有实等诸法摄等。
【疏】又性体别故者即第二解实等即是法体性即是
实家之大有性以体别故分为二因然无违也。
【疏】其此和合非现量得者次下约非现量难和合句
故下论文彼许实等乃至况彼自许和合非现量得
而可实有龟毛比量。
【疏】非是缘识等者缘者即是能缘也意云此实等不
是能缘识外实有自体之现量智所得。
【疏】此中遮非是缘离识等者意云他宗许实等离识
实有而是能缘现量智所得今者遮不是离识有现
量所得也故言非也。
【疏】非是缘不离识境至现量所得者意云但破他宗
卷一 第 512c 页 X49-0512.png
非是返显实等缘不离识假境自体皆现量所得义
虽是缘至非必现量所得故者意云今既破他离识
之境不是现量准义非是缘不离识假境现量所得
然此假境有非必皆是现量所得据此道现但是破
他而不返显缘不离识境等。
【疏】复言缘者至即是现量者意云若不置缘字即滥
持业释释云然彼实等离识实有自体即是现量即
显实等属能缘现量心若尔者即彼此二宗俱犯违
实过何以故彼此二宗许心心所皆不离识今若将
实等即是能缘现量现量即是离识有岂不犯违宗
过谓简此过故著缘字。
【疏】非离识有体至现量得者意云实等句义非离识
有之现量得。
【疏】又若不言缘至量得故者意云若不言缘但言实
等非离识有缘自体等者即觉乐等入有法中即有
一分相符之失。
【疏】唯缘者意云他宗复言唯缘实等心是现量实等
亦是现量所得故著唯字今破云然彼实等非是唯
缘离识外实有自体是现量所得。
【疏】恐犯违宗至说唯字者意云然违宗及相符过如
前巳出讫著唯字者意显别缘实等法也。
【疏】通二缘者即简不尽者意云著唯字即简名别缘
之心得尽其通缘二种之心即简不得尽若唯简去
缘实等心者即觉等亦从实等离识有偏简缘觉心
虽是缘至非必现量所得故者意云今既破他离识
之境不是现量准义非是缘不离识假境现量所得
然此假境有非必皆是现量所得据此道现但是破
他而不返显缘不离识境等。
【疏】复言缘者至即是现量者意云若不置缘字即滥
持业释释云然彼实等离识实有自体即是现量即
显实等属能缘现量心若尔者即彼此二宗俱犯违
实过何以故彼此二宗许心心所皆不离识今若将
实等即是能缘现量现量即是离识有岂不犯违宗
过谓简此过故著缘字。
【疏】非离识有体至现量得者意云实等句义非离识
有之现量得。
【疏】又若不言缘至量得故者意云若不言缘但言实
等非离识有缘自体等者即觉乐等入有法中即有
一分相符之失。
【疏】唯缘者意云他宗复言唯缘实等心是现量实等
亦是现量所得故著唯字今破云然彼实等非是唯
缘离识外实有自体是现量所得。
【疏】恐犯违宗至说唯字者意云然违宗及相符过如
前巳出讫著唯字者意显别缘实等法也。
【疏】通二缘者即简不尽者意云著唯字即简名别缘
之心得尽其通缘二种之心即简不得尽若唯简去
缘实等心者即觉等亦从实等离识有偏简缘觉心
卷一 第 513a 页 X49-0513.png
者即实等亦从觉等不离识有以合二境为一境缘
故犹如一人亦能尽多人亦能尽如问言谁上隔言
能尽人尽谁尽即云能尽人尽一人无有两即互相
从简不可得今此通缘实等觉等心心所亦尔既有
两用然互相属简亦不得今欲简尽但依论文总为
正亦不须置唯字但随所应简离识者不简不尽。
【疏】谓缘九实至现量之智者意云此缘实现量智就
破中有二初破约境假合能生现智二者破能缘智
藉多缘亦名假合□□即第一破境假合也若言九
实大有者即实等不无名大有也及异者九实各别
名为异随所有德者缘九实时于一一实上随有几
德而皆缘之同异等实性者即同异性即九实及德
有同有异故缘实时亦缘同异性故说智缘假合境
生也故立量云缘实之智应非缘实现量智摄以从
假合境生故如缘德智一种皆假合生故。
【疏】若作此解至可以为喻者此有二解一云如上所
许智皆缘多法生无有一个智独缘德等一法生若
缘德等时亦缘多法故故云无独缘德等智可以为
同喻必合缘故释无于独缘所由二云若约实等假
合能生智即用缘德智为喻□且如大有和合体是
一法缘彼之智不从假合境生若欲破时以何智为
同喻以德等智依假合境生故即不可以德等智为
喻也故言无独缘德等智为喻即无唯缘一个德之
智可以为喻以德有多故此解稍胜。
故犹如一人亦能尽多人亦能尽如问言谁上隔言
能尽人尽谁尽即云能尽人尽一人无有两即互相
从简不可得今此通缘实等觉等心心所亦尔既有
两用然互相属简亦不得今欲简尽但依论文总为
正亦不须置唯字但随所应简离识者不简不尽。
【疏】谓缘九实至现量之智者意云此缘实现量智就
破中有二初破约境假合能生现智二者破能缘智
藉多缘亦名假合□□即第一破境假合也若言九
实大有者即实等不无名大有也及异者九实各别
名为异随所有德者缘九实时于一一实上随有几
德而皆缘之同异等实性者即同异性即九实及德
有同有异故缘实时亦缘同异性故说智缘假合境
生也故立量云缘实之智应非缘实现量智摄以从
假合境生故如缘德智一种皆假合生故。
【疏】若作此解至可以为喻者此有二解一云如上所
许智皆缘多法生无有一个智独缘德等一法生若
缘德等时亦缘多法故故云无独缘德等智可以为
同喻必合缘故释无于独缘所由二云若约实等假
合能生智即用缘德智为喻□且如大有和合体是
一法缘彼之智不从假合境生若欲破时以何智为
同喻以德等智依假合境生故即不可以德等智为
喻也故言无独缘德等智为喻即无唯缘一个德之
智可以为喻以德有多故此解稍胜。
卷一 第 513b 页 X49-0513.png
【疏】有及和合至非假合生者意说大有和合。
是假
合大有必有能有所有和合必有能和。
所和合境
然多也缘此之智然得名缘假合境生。
【疏】今更解者第二解意说有及和合是一一法然□
必藉多缘生然假合生即智体藉多因缘生由多境
也言其德智然尔者意说德智及缘和合大有智亦
藉多缘生亦假合生。
【疏】许有别缘至无过失也者意云有及和合虽是一
法然智□□亦不假须与德实等合缘名为别缘其
然得名假合生何以故智体藉多因缘生故。
【疏】其眼识等至无不定共者意云此通合□前文中
破缘实之智非是缘实现量智摄彼出过过云为如
德智假合生故非是缘实现量智摄为如眼识假合
生故而是缘实现量智摄□眼识既非缘实之智故
无不定之失。
【疏】今遮现量至故不相违者意云本和合句不是现
量今言缘和合智智非是现量者但是遮破而不相
违又恐有计是现量者今时遮破亦不相违故疏云
今遮现量者但遮智非是现量准此者即准论文设
遮道理智及境六皆现量也。
【疏】不平等因者他家大自在也与一切物为平等因
今佛法毁之名不平等因既唯一果有染净上下贫
贱富贵不同明知因有阶降置决□□差别故不平
等也。
卷一 第 513c 页 X49-0513.png
【疏】从下向上因者即先举能生为因破其常住与叙
不同。
【疏】真如等不尔者意说真如不能生一切物故□□
□。
【疏】准上应知者意云同上破自在天亦分为二初即
叙计□□□破。
【疏】此破能生至故不同也者意云此间七计能生前
胜论计一□□□有设计能生即是父母极微非时
方等故不同也。
【疏】吠陀论者有四种一者寿谓养生缮性二者祠谓
享祭祈祷三者平谓礼识占卜兵法军陈四者术谓
治异技能咒术医方等。
【疏】以彼声性至故无不定者意云若许声性是能诠
即有不定过过云为如馀声是能诠故而是无常为
如声性许能诠故而是常耶谓彼自许声性虽常而
不能诠表故无不定过又外道计声性不能诠彼若
成立常声时亦不得转声性为同喻然不得为不定
也。
【疏】声声皆是常至方乃显计别答如声生师计云声
体虽本有要由寻伺舌等所击发生生巳更不灭其
声显师云声体本有不灭但由缘显显而方得闻故
有别也问声与声性何别答声者所发之音响声性
者本来有如木中有火所发音者即音声也然声性
非是所发但与所发音声为体也。
卷一 第 514a 页 X49-0514.png
【疏】由寻伺等所发音显者意云音响是寻伺所发常
声是音之所发故云由寻伺等所发音显。
【疏】全分一分等者全分者内外一切声皆是常也一
分者即计内声是常外声无常□□□今破计一切
者即计一切内外声常者皆此中破也言少分亦自
破者一切既破少分云何得立以少分者即一切之
少分故。
【疏】或少分一切摄诸计尽者意云计少分计一切法
之二此摄一切诸计总尽虽有多计亦不过此二计
也。
【疏】前计少分者即前计内声是全计者即计内外声
俱常故论云有执一切声皆是常今馀者即少分之
馀也。
【疏】然此胜论更许有馀物者馀父母极微以外更有
德业等亦能生诸法也。
【疏】不越因量者意云子微体不过于父母量何以故
以揽父母极微而为体故故第三微如一父母许大乃
至大地与所依一本父母许大者意云纵然大地亦
只与所依父母许大有云大地所依父母亦是极微
若尔云何粗色依细极微答父母极微唯只有一空
可多粗色不依一细微父母极微既许众多各能生
果故说粗果依父母极微何理不得此文但总据合
引故此义未详且如孙微果依子微即第七微摄展
转相依渐粗渐大岂容大地却依极微更详又云若
卷一 第 514b 页 X49-0514.png
将大地量父母极微即不得若依父母极微亦得彼
计极微实常生粗色故胜论言粗色者但据自宗破
他计唯胜论师实句中极微也色是德句收也。
【疏】初有三量者第一有方非实难第二无分不生难
第三能生非常难。
【疏】次下第一难所生之果者意云就所生中有二第
一难果不粗于因第二难果难实有。
【疏】子微今以量至显父母亦得者意云此返成也且
如亦将量无别为因难子微如父母死粗德合今时
返成云父母极微亦粗德合以量无别故犹如子微
故疏云以量无别为因显父母极微亦得。
【疏】父母以处无别为因显子微亦得者意云此亦返
成且如前量云或应本父母极微亦无粗德合以处
无别故如子微等今返成云子微亦无粗合因云以
处无别故犹如父母极微故言亦得亦得者亦无粗
德合也。
【疏】此但应言如二极微量者意说论中量因合云如
二极微量处名别故为因今论云如处在因处各别
故为因而不言如二极微量者如子微与极微为因
时子微不名极微故故但言如所在因处各别故言
伹可以极微相即者如因量所在各别故知果色体
应非一又文中少此意者释因无如二极微量之言
欲显以下文释因据各别故所由。
【疏】如一沙受水等者意云水入沙沙既不增药入铜
计极微实常生粗色故胜论言粗色者但据自宗破
他计唯胜论师实句中极微也色是德句收也。
【疏】初有三量者第一有方非实难第二无分不生难
第三能生非常难。
【疏】次下第一难所生之果者意云就所生中有二第
一难果不粗于因第二难果难实有。
【疏】子微今以量至显父母亦得者意云此返成也且
如亦将量无别为因难子微如父母死粗德合今时
返成云父母极微亦粗德合以量无别故犹如子微
故疏云以量无别为因显父母极微亦得。
【疏】父母以处无别为因显子微亦得者意云此亦返
成且如前量云或应本父母极微亦无粗德合以处
无别故如子微等今返成云子微亦无粗合因云以
处无别故犹如父母极微故言亦得亦得者亦无粗
德合也。
【疏】此但应言如二极微量者意说论中量因合云如
二极微量处名别故为因今论云如处在因处各别
故为因而不言如二极微量者如子微与极微为因
时子微不名极微故故但言如所在因处各别故言
伹可以极微相即者如因量所在各别故知果色体
应非一又文中少此意者释因无如二极微量之言
欲显以下文释因据各别故所由。
【疏】如一沙受水等者意云水入沙沙既不增药入铜
卷一 第 514c 页 X49-0514.png
铜亦不长今果入因微犹如水入沙相似也。
【疏】又二极微至遂即离散者意说沙水二微相触即
离散如粗物相系。
【疏】退随他不得违理不成者意云若退随大乘者即
违道理果体是如何得一不得馀又依宗正破名进
不成破彼转救名退不成。
【疏】故别破之者意问云僧法宗计如以前破如何今
者更重破答彼计此二是诸法性故所以重破。
【疏】色性一切色是一者意云但言色性即一切色皆
无差别故色是一何以故皆色性故。
【疏】今佛法岂至大有等耶者意云此外问云如我宗
中说一切法即是有性即不许者汝佛法宗应离法
外而别立大有等性问意如是。
【疏】自所依三大者谓地水火三以风不可见故不取也。
【疏】又更互作法至故复言等者即色声更互相对破
色声各自为宗法馀者准此故今言色等者即遍等
一切法也。
【疏】同一同异者意云即是亦一亦异义也同一者即
同初计同异者即同第二计故论破云一异同前一
异道故(毕)。义演卷第一末
【疏】又二极微至遂即离散者意说沙水二微相触即
离散如粗物相系。
【疏】退随他不得违理不成者意云若退随大乘者即
违道理果体是如何得一不得馀又依宗正破名进
不成破彼转救名退不成。
【疏】故别破之者意问云僧法宗计如以前破如何今
者更重破答彼计此二是诸法性故所以重破。
【疏】色性一切色是一者意云但言色性即一切色皆
无差别故色是一何以故皆色性故。
【疏】今佛法岂至大有等耶者意云此外问云如我宗
中说一切法即是有性即不许者汝佛法宗应离法
外而别立大有等性问意如是。
【疏】自所依三大者谓地水火三以风不可见故不取也。
【疏】又更互作法至故复言等者即色声更互相对破
色声各自为宗法馀者准此故今言色等者即遍等
一切法也。
【疏】同一同异者意云即是亦一亦异义也同一者即
同初计同异者即同第二计故论破云一异同前一
异道故(毕)。义演卷第一末
卷一 第 515a 页 X49-051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