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第 433b 页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四(本)
密州开元寺 道邑 撰
佛欲除彼无义苦行者谓自饿等无果利故名为无
义问外道不信不能除彼无义苦行何劳为说答初
虽不信后亦信故设少不信多获利故。
六十六云摄食由诸句等者彼论问云若有段物亦
彼是食耶设是食者亦彼段物耶答如其所应当作
四句或有段物而非是食谓段食不能长养诸根大
种或有食而非段物谓若有触意思及识能令诸根
大种长养或有食亦段食谓诸段物能令诸根大种
长养或非段物亦非是食谓诸有触意思识不能长
养诸根大种如是诸馀触乃至识随其所应当作四
句。
六十六说名为触食者此约触数为触食非触尘也
谓初食巳未变坏时意身二识得食触境能生触数
有喜乐受虽未段食是触食也。
卷四 第 433c 页 X49-0433.png
望一食者准此下界香味等所生触数故言望一食
也若触馀境为触食者可通三界又云初食未坏有
生喜等有不尔者今望生喜乐者说故云望一食也
此解为正应捡彼论更详此义。
如俱舍第二卷中问答等者彼论云色界所系唯十
四种除香味境及鼻舌识除香味者段食性故离段
食方得生彼除鼻舌识者无所缘故若尔触界如彼
应无如香味境故食性故彼所有触非段食性触有
别用持根衣等。
由。此色处至色无用故者问五境之中声亦无用何
独简色答声非饮啖无滥不简色可分段有滥须明
问可分段者唯在于色香味触三何名段食答分段
色时香味触三亦随分段由三与根密合资养义增
故偏名食色虽可段眼根离取非养自根故不为例
然对法等至现在无欲等者若据对法唯未来欲过
现无者即十八不共法中不应言欲无减过现无欲
便有减故彼论唯言缘未来不言缘过现者据增胜
说。
遮过去至遮未来用者彼宗过去之食有体有用未
来有体而无食用今言过去未来非食体用者过去
全遮体用若未来世正遮食体设遮食用若不尔者
一分相符之过。
非现在因得成正因者宗言非食性即现在色声等
亦非食性即是同品今非现在因于虚空等有于现
卷四 第 434a 页 X49-0434.png
色等无故是同品定有性也异品无滥得成正因问
虚空既是现识所变如何得有非现之因答现识变
者实是有为非是空故虚空无为非三世摄故得为
喻又此虚空取依法性者非取识变也。
第四定上气即绝行者入息者是风气故第四定中
风灾不至由此故无出入息也问何故风灾不至彼
耶答风者动也三禅巳下有变异受可有动义彼唯
舍受安静不动故无风也故下一师要断下之四地
修所断惑方起灭定也。
然欲出经至兼诵馀文者今引经文意与小乘正诤
识不离身不诤身语心行寿煖根等为破小乘取为
同喻故兼举之。
此就彼宗至起必劳虑者小乘入灭定为厌转识劳
虑大乘不然佛入灭定不厌彼故问小乘岂不许佛
入灭定耶答彼小乘计灭定有漏佛身虽有灭定必
不入也除佛以下皆为止息粗动识也。
彼答有二心者一诸法集起心二种种缘虑言无心
者第二心。
摄论云至灭定生故者意云不为治此第八识而有
灭定生。
诸定皆至五识身故者问下论自许定中闻声何故
今言无五识耶答下第五中许闻声者大乘正义今
说定中无五识随小乘说彼说出定始闻声故。
彼亦自说至识行相等者此应长读下行相所缘等
虚空既是现识所变如何得有非现之因答现识变
者实是有为非是空故虚空无为非三世摄故得为
喻又此虚空取依法性者非取识变也。
第四定上气即绝行者入息者是风气故第四定中
风灾不至由此故无出入息也问何故风灾不至彼
耶答风者动也三禅巳下有变异受可有动义彼唯
舍受安静不动故无风也故下一师要断下之四地
修所断惑方起灭定也。
然欲出经至兼诵馀文者今引经文意与小乘正诤
识不离身不诤身语心行寿煖根等为破小乘取为
同喻故兼举之。
此就彼宗至起必劳虑者小乘入灭定为厌转识劳
虑大乘不然佛入灭定不厌彼故问小乘岂不许佛
入灭定耶答彼小乘计灭定有漏佛身虽有灭定必
不入也除佛以下皆为止息粗动识也。
彼答有二心者一诸法集起心二种种缘虑言无心
者第二心。
摄论云至灭定生故者意云不为治此第八识而有
灭定生。
诸定皆至五识身故者问下论自许定中闻声何故
今言无五识耶答下第五中许闻声者大乘正义今
说定中无五识随小乘说彼说出定始闻声故。
彼亦自说至识行相等者此应长读下行相所缘等
卷四 第 434b 页 X49-0434.png
字为句也。
受想能至修行胜者有云修静虑受功用胜修无色
想功用胜此未必然今云胜者为障胜也受障静虑
想障无色此二增劳各偏胜故问行相如何答下劣
受障胜定故不修静虑故厌受要相微细方入无色
由此粗想障修无色故偏厌想。
第四禅至令身不坏者大乘以定力及第八故小乘
萨婆多者由得彼定引得坚密四大闭身隙故不要
入出息也此下界身得彼定者亦无出入息非要生
故。
此难则与前别者谓前论云既许思等此位非无受
想应然大地法故者彼以大地法同例有受想今以
有思理齐令有受想故与前少别。
若。无心所识亦应无等者此难灭定意识。
如闷绝等为同喻然准成业论诸无心位经部皆许
有细意识今以闷绝等为喻而有所立不成准下遮
无想定等疏意以二无心定无想异熟由加行心厌
心所故彼许唯心所灭而心犹在眠闷两位犹不厌
心所故而心亦灭故此得以闷绝等为喻虽明此理
然未得又违成业然疏主以经部救云定前厌患心
所故唯所灭而心不灭遂致令闷绝等既不厌心所
故心俱灭故此且以为喻亦不相违然准此中正应
以死尸等为喻睡眠闷绝便入宗中。
等言等取此非能缘者此定中既无心所应无所缘
受想能至修行胜者有云修静虑受功用胜修无色
想功用胜此未必然今云胜者为障胜也受障静虑
想障无色此二增劳各偏胜故问行相如何答下劣
受障胜定故不修静虑故厌受要相微细方入无色
由此粗想障修无色故偏厌想。
第四禅至令身不坏者大乘以定力及第八故小乘
萨婆多者由得彼定引得坚密四大闭身隙故不要
入出息也此下界身得彼定者亦无出入息非要生
故。
此难则与前别者谓前论云既许思等此位非无受
想应然大地法故者彼以大地法同例有受想今以
有思理齐令有受想故与前少别。
若。无心所识亦应无等者此难灭定意识。
如闷绝等为同喻然准成业论诸无心位经部皆许
有细意识今以闷绝等为喻而有所立不成准下遮
无想定等疏意以二无心定无想异熟由加行心厌
心所故彼许唯心所灭而心犹在眠闷两位犹不厌
心所故而心亦灭故此得以闷绝等为喻虽明此理
然未得又违成业然疏主以经部救云定前厌患心
所故唯所灭而心不灭遂致令闷绝等既不厌心所
故心俱灭故此且以为喻亦不相违然准此中正应
以死尸等为喻睡眠闷绝便入宗中。
等言等取此非能缘者此定中既无心所应无所缘
卷四 第 434c 页 X49-0434.png
境亦应非是能缘心论中唯难无所依缘不难非能
缘者以等言等取也。
此是定心等俱者论云馀时有力即定前有力故心
与触俱也。
即八净定为例亦是者四禅四无色名八净定今论
中云诸善定者即以此八定为例也。
然除眠闷至所厌故者由无想定与灭定加行心中
有所厌心所故在定位有心王眠闷等不厌心所故
此二位心王亦无不同灭定故不等也又言有所厌
心所故便不灭者此即灭定及无想定无想天也言
非不厌故心王犹在者此即睡眠闷绝也非此二位
不厌心所而亦令同灭定心王在也。
维摩经等至亦有此文者今此意引阿含为證不取
维摩以大乘经他不许故此之十證皆是共许教也
如瑜伽论至识住中解者彼论云云何安住谓习欲
者欲界诸识执外色尘名色安住若清净天色界诸
识执内名色名俱安住无色界识唯执内名名名安
住是名识安住差别又下云谓四识住如经言有四
依取以为所缘令识安住此四识住论指如经不解
其义准理即识住色受想行四蕴之中名四识住此
中初文以欲界多执外尘名为色安住色界之中缘
色故名云色安住无色界中不执色故伹名安住彼
明杂染清净识文广不能引之。
言有为等法总句无为法等别句者此中总五句论
缘者以等言等取也。
此是定心等俱者论云馀时有力即定前有力故心
与触俱也。
即八净定为例亦是者四禅四无色名八净定今论
中云诸善定者即以此八定为例也。
然除眠闷至所厌故者由无想定与灭定加行心中
有所厌心所故在定位有心王眠闷等不厌心所故
此二位心王亦无不同灭定故不等也又言有所厌
心所故便不灭者此即灭定及无想定无想天也言
非不厌故心王犹在者此即睡眠闷绝也非此二位
不厌心所而亦令同灭定心王在也。
维摩经等至亦有此文者今此意引阿含为證不取
维摩以大乘经他不许故此之十證皆是共许教也
如瑜伽论至识住中解者彼论云云何安住谓习欲
者欲界诸识执外色尘名色安住若清净天色界诸
识执内名色名俱安住无色界识唯执内名名名安
住是名识安住差别又下云谓四识住如经言有四
依取以为所缘令识安住此四识住论指如经不解
其义准理即识住色受想行四蕴之中名四识住此
中初文以欲界多执外尘名为色安住色界之中缘
色故名云色安住无色界中不执色故伹名安住彼
明杂染清净识文广不能引之。
言有为等法总句无为法等别句者此中总五句论
卷四 第 435a 页 X49-0435.png
文初之一句通有无为下之四句唯是有为以无为
法唯初句有故是别句有为之法诸句皆有此即总
句。
即以所生能依之法(至)为有情者现行五蕴既因心
生亦依心住即是所生及能依也五蕴和合名有情
故(文)。
因心而生(至)以相顺故遂别各生者问云何相顺答
谓第八心及所生法俱是有漏故言相顺问云何得
知唯约有漏第八识耶答既言心受彼薰故唯有漏
若无漏者不受薰故。
虽心相违者以无漏现行种子与有漏本识不相顺
故。
尔时烦恼及随烦恼所染初识者经萨两宗初结生
识必与烦恼随烦恼俱故初生识名所染也。
即二时后者即界地往还及无染心后名二时也。
乃至有二意识于母胎等者彼破末经部故云二意
识此中意说彼论既言结生相续于母胎等故知但
释其果不解于业不同此论。
经部师言我虽无有去来时分行缘识生等者此下
并是生起下论谓萨婆多有时分缘生若在无明时
分即十二支皆名无明若识时分即十二支总名为
识经部无此义也。
可生名色位识者经萨两宗初结生识名为识支既
是染污非行所感故转救言行能感当生名色位识
法唯初句有故是别句有为之法诸句皆有此即总
句。
即以所生能依之法(至)为有情者现行五蕴既因心
生亦依心住即是所生及能依也五蕴和合名有情
故(文)。
因心而生(至)以相顺故遂别各生者问云何相顺答
谓第八心及所生法俱是有漏故言相顺问云何得
知唯约有漏第八识耶答既言心受彼薰故唯有漏
若无漏者不受薰故。
虽心相违者以无漏现行种子与有漏本识不相顺
故。
尔时烦恼及随烦恼所染初识者经萨两宗初结生
识必与烦恼随烦恼俱故初生识名所染也。
即二时后者即界地往还及无染心后名二时也。
乃至有二意识于母胎等者彼破末经部故云二意
识此中意说彼论既言结生相续于母胎等故知但
释其果不解于业不同此论。
经部师言我虽无有去来时分行缘识生等者此下
并是生起下论谓萨婆多有时分缘生若在无明时
分即十二支皆名无明若识时分即十二支总名为
识经部无此义也。
可生名色位识者经萨两宗初结生识名为识支既
是染污非行所感故转救言行能感当生名色位识
卷四 第 435b 页 X49-0435.png
且行在现在色果在未来至经八万等者谓如在一
身之上造得天中生报业复造人中后报业即以地
行隔天报八万劫等望后报人中识位中色名悬隔
也。
如外法等非异熟因者如外尘等无缘义故非异熟
因行望于果时既悬隔亦无缘义故以为例。
三文合者一者悬二者隔三者无果识此三俱无缘
义故论合言时分悬隔无缘义也。
又取缘有亦不得成者问初不成故后后诸支皆不
成缘何故此中偏言取有答取润于业转名为有初
行缘识无所熏处便无业种取无所润故不成缘萨
婆多师业入过去现无种子故取缘有亦不得成摄
论意明业杂染故偏言行有为缘不成略不说馀理
实馀支并无缘义。
此欲缠心与色缠心至不应道理者以欲界心六行
伏惑名欲缠心得色界定者名色缠心此二界心既
是前后不俱生灭故欲界心非色界心所熏若以欲
界心为色界心种者不应道理。
前染业果至准此为难者前难入无馀巳三界业果
还复应生彼云由无惑故业果不生即便难云烦恼
亦应无因而生彼若救云无所依故烦恼不生即难
云所依亦应无因生也。
以唯新熏而为不正者以新熏师是不正义故此言
法尔种也。
身之上造得天中生报业复造人中后报业即以地
行隔天报八万劫等望后报人中识位中色名悬隔
也。
如外法等非异熟因者如外尘等无缘义故非异熟
因行望于果时既悬隔亦无缘义故以为例。
三文合者一者悬二者隔三者无果识此三俱无缘
义故论合言时分悬隔无缘义也。
又取缘有亦不得成者问初不成故后后诸支皆不
成缘何故此中偏言取有答取润于业转名为有初
行缘识无所熏处便无业种取无所润故不成缘萨
婆多师业入过去现无种子故取缘有亦不得成摄
论意明业杂染故偏言行有为缘不成略不说馀理
实馀支并无缘义。
此欲缠心与色缠心至不应道理者以欲界心六行
伏惑名欲缠心得色界定者名色缠心此二界心既
是前后不俱生灭故欲界心非色界心所熏若以欲
界心为色界心种者不应道理。
前染业果至准此为难者前难入无馀巳三界业果
还复应生彼云由无惑故业果不生即便难云烦恼
亦应无因而生彼若救云无所依故烦恼不生即难
云所依亦应无因生也。
以唯新熏而为不正者以新熏师是不正义故此言
法尔种也。
卷四 第 435c 页 X49-0435.png
萨婆多计惑俱得故者此师无间道中巳无烦恼而
有惑得至解脱道惑得亦断今言俱者惑得与无间
道俱时有也。
恒转即是依义者问第八不断恒转如流如何说此
即为依义答前论解云又如暴流虽风等击起诸波
浪而流不断此识亦尔虽遇众缘起眼识等而恒相
续又解一切种子如暴流中亦云流击便生转识波
浪故知恒转如流即是与他为依义也。
但说与他至体所缘者颂云如暴流即是与他为依
颂云执受处即是出自所缘也。
或言异熟即是界系者问何知异熟即是界系答非
异熟法趣生杂乱此真异熟不可起馀故随生处即
彼界系。
故此亦应然至随彼系者此难意云如下论说随何
处生即为彼地诸烦恼等之所系缚今颂中说四惑
相应即是随何处生彼四惑系何次复云随所生系
此不为例至故今说之者此答意云如前六识虽有
烦恼系缚而与本识不必同地今显第七虽四惑俱
除无漏位必与第八同界显异前六故云随所生所
系。
摄论第一至无有义等者义者境也谓第七识执我
都无实体故云意名无有义或解云谓小乘等既无
第七阙恒审思而名意者但有处名无其实义前解
为正言心体第三者以六七八为次第故心第三。
卷四 第 436a 页 X49-0436.png
总别合论即名意识者此第七识通名识别名意合
名意识与第六何别。
七有漏时六非无漏者此约第七毕竟无漏六亦无
漏若不尔七有漏时不妨六无漏故。
问后师曰至仍说依故者问意云此第七识得无漏
时由第六引不由现八如何说此为第七依若言转
易之时虽不由八引而八恒在故为依者如定中闻
声七八二识亦恒现在不与耳识力应为耳识依。
前师答曰至依眼根种者问前难陀师准下文说眼
等五根即五识种无别眼等为俱有依今言识种依
根种者岂不误耶答其实对法许有五根即护法义
今难陀就彼宗说借以为例證第六识由导生于理
未尽。
其第六至种子导生者此意说八为七依七为六依
者要八根种导七识种七方得生由七根种导六识
种六方得生故瑜伽说由有藏识得有末那末那为
依意识转也由根种现助识种现故展转说虽第六
识亦依八种而第八种不导六种故不为例。
若说依现如何说依等者前师难后若尔如何说六
依七等者后师质前眼与识同境眼可为识依七六
境不同七应非六依答曰两人依别等者前师解质
问曰若尔如何等者后难前意云七八二识亦如两
人亦有势分故知说为第七依馀可解。
即如定中至彼必同取者问何故前问中云耳意不
卷四 第 436b 页 X49-0436.png
同取今云同取耶答前师不许同取故为此问后师
许同取亦以自义答此师许定中耳识依第六不依
七八也。
或应有识至名转识故者问此量应有决定相违过
量云第七识应非识为俱有依七五识中名转识故
如五识此有解云若出过量中无过可成相违若犯
自过彼量仍成今决定相违量中有法差别相违过
宗中非识为依非识之中有种子及色为差别前师
意许以种子非识为依不许以色为依今违彼意许
非相违量云第七识应以色为俱有依七五识中名
转识故犹如五识虽作此释理未可依且难陀师眼
等五识但以第六识为俱有依不以色为依今五识
为喻若对彼师所立不成故知前师亦不以五识为
相违过由此本量为正量也。
八例七等亦尔者八无五不有第八非五依八无七
不有故八非七依义与前同故云亦尔或此师云七
无八不有我许七非八依故八无七不有八亦非七
依以难陀师七八二识既恒相续不用他识为俱有
依今取前解对他宗不可以自义为例耳。
下正文即傍乘义者下论既云傍论巳了应辨正论
此能变识虽具三所依而依彼转言但显前二准此
即正文故知诸心心所下并名傍论也。
此中所言至有三种者彼(瑜伽)言由一种类者如诸识
中一眼识等心王心所名一种类具三依故名众所
许同取亦以自义答此师许定中耳识依第六不依
七八也。
或应有识至名转识故者问此量应有决定相违过
量云第七识应非识为俱有依七五识中名转识故
如五识此有解云若出过量中无过可成相违若犯
自过彼量仍成今决定相违量中有法差别相违过
宗中非识为依非识之中有种子及色为差别前师
意许以种子非识为依不许以色为依今违彼意许
非相违量云第七识应以色为俱有依七五识中名
转识故犹如五识虽作此释理未可依且难陀师眼
等五识但以第六识为俱有依不以色为依今五识
为喻若对彼师所立不成故知前师亦不以五识为
相违过由此本量为正量也。
八例七等亦尔者八无五不有第八非五依八无七
不有故八非七依义与前同故云亦尔或此师云七
无八不有我许七非八依故八无七不有八亦非七
依以难陀师七八二识既恒相续不用他识为俱有
依今取前解对他宗不可以自义为例耳。
下正文即傍乘义者下论既云傍论巳了应辨正论
此能变识虽具三所依而依彼转言但显前二准此
即正文故知诸心心所下并名傍论也。
此中所言至有三种者彼(瑜伽)言由一种类者如诸识
中一眼识等心王心所名一种类具三依故名众所
卷四 第 436c 页 X49-0436.png
依依与所依俱名所依如下诸论会言唯恒所依者
此三所依唯恒定故约正义说。
恒不恒至说为所依者三依之中种子依无间依是
恒定也俱有依中五识四俱依第六依七八七八互
相依并亦恒亦定也第六依前五七八依第六第八
依色根此并不恒不定也兼不正义故言合说。
彼论以理至以缘为目者理谓道理谓诸现行必有
种故名种子依根识必俱时故名俱有依前心开导
后故名开导依由斯道理瑜伽立此名也今言因缘
增上无间者缘四缘中名因也问心心所法互托境
生何故不说所缘缘为所依耶答此三唯内境亦通
外疏故不说。
若言俱有依至名俱有依者若尔心所与心亦是俱
时如何说言唯种相似若心所非依不同种子故不
相似言如下当辨者即下云有境为主等四义具者
名俱有依非有境故不取也。
唯种相似等者唯种果俱时与俱有依义相似故。
时人谓未入大乘时作者世亲先于经部宗出家造
胜义七十论故救经部因果异时之义何以得知未
入大乘时造此论耶答后废忘故知尔也若入大方
作年月既近如何废忘。
今释家取以为證者此二释一云无种巳生者本集
论文师子觉云此据无学最后蕴也即是彼论释家
取本论无种巳生文證无学末后心唯现无种也二
此三所依唯恒定故约正义说。
恒不恒至说为所依者三依之中种子依无间依是
恒定也俱有依中五识四俱依第六依七八七八互
相依并亦恒亦定也第六依前五七八依第六第八
依色根此并不恒不定也兼不正义故言合说。
彼论以理至以缘为目者理谓道理谓诸现行必有
种故名种子依根识必俱时故名俱有依前心开导
后故名开导依由斯道理瑜伽立此名也今言因缘
增上无间者缘四缘中名因也问心心所法互托境
生何故不说所缘缘为所依耶答此三唯内境亦通
外疏故不说。
若言俱有依至名俱有依者若尔心所与心亦是俱
时如何说言唯种相似若心所非依不同种子故不
相似言如下当辨者即下云有境为主等四义具者
名俱有依非有境故不取也。
唯种相似等者唯种果俱时与俱有依义相似故。
时人谓未入大乘时作者世亲先于经部宗出家造
胜义七十论故救经部因果异时之义何以得知未
入大乘时造此论耶答后废忘故知尔也若入大方
作年月既近如何废忘。
今释家取以为證者此二释一云无种巳生者本集
论文师子觉云此据无学最后蕴也即是彼论释家
取本论无种巳生文證无学末后心唯现无种也二
卷四 第 437a 页 X49-0437.png
云难陀师释此论家取集论文證此因果不俱时义
后释为正。
瑜伽第五十六云或有眼非眼界者彼论问若有眼
亦眼界耶设有眼界亦眼耶答应作四句或有眼非
眼界谓阿罗汉最后眼是名初句义有眼界非眼谓
生有色界若眼未生或生巳失或不得眼无间灭若
谓异生性无色界是第二句或有眼界谓除尔所相
是第三句或有无眼亦无眼界谓阿罗汉眼巳失坏
或不生眼若生无色界或无馀涅槃界巳是第四句。
两法并非即此念者谓他性现行及自性种子皆非
即此刹那也。
集论中至后种说者谓无学末心更不能生后念种
子名为无种现在名为巳生非是现在种现不俱时
故。
此下比量至义准应知者量云内种生现应非胜义
许种与现不同时故如麦与芽此就他宗故得为喻
若以因果异时为因即种生种为不定过他若救云
外种生芽非非胜义者今为量云外种与芽定非胜
义非因缘故如风声等。
灯炷生焰至为彼不定者谓前师立量云内种生现
定异时因果法故如外芽种或如自类种今为不定
为如自类种因果异时为如炷焰因果同时。
此大法师至名因类者此意云六七望本识是异类
者转识根本异计度任运异能熏所熏异染与不染
后释为正。
瑜伽第五十六云或有眼非眼界者彼论问若有眼
亦眼界耶设有眼界亦眼耶答应作四句或有眼非
眼界谓阿罗汉最后眼是名初句义有眼界非眼谓
生有色界若眼未生或生巳失或不得眼无间灭若
谓异生性无色界是第二句或有眼界谓除尔所相
是第三句或有无眼亦无眼界谓阿罗汉眼巳失坏
或不生眼若生无色界或无馀涅槃界巳是第四句。
两法并非即此念者谓他性现行及自性种子皆非
即此刹那也。
集论中至后种说者谓无学末心更不能生后念种
子名为无种现在名为巳生非是现在种现不俱时
故。
此下比量至义准应知者量云内种生现应非胜义
许种与现不同时故如麦与芽此就他宗故得为喻
若以因果异时为因即种生种为不定过他若救云
外种生芽非非胜义者今为量云外种与芽定非胜
义非因缘故如风声等。
灯炷生焰至为彼不定者谓前师立量云内种生现
定异时因果法故如外芽种或如自类种今为不定
为如自类种因果异时为如炷焰因果同时。
此大法师至名因类者此意云六七望本识是异类
者转识根本异计度任运异能熏所熏异染与不染
卷四 第 437b 页 X49-0437.png
异言五根名同类者俱色根故或前念故念同类也
至下断惑转依中叙者明第八转依种现同时异时
疏有二解。
彼论护法为释者护法别作唯识道论释彼世亲颂
及长行也。
佛说此二者内外为二。
境不离识可许彼有等者境是相分不离识有故非
识种根离识故不为说有故说为种。
故说前相至为今所缘者此有二解一云但用前相
为境不用见为所缘二云但以前相为疏境既非后
相非今所缘后解为正。
前相亦然至亦为所缘者此释前相成所缘缘义前
相有体是缘义生后相分名所缘。
从前念说至如长行说者此中意云颂中言境色者
约前念相分为今识境也长行云色识者约现在识
缘现在色不相违也。
二念相似种是一故二念现种俱相似故后相与种
即前所熏故种是一前念熏时现行为因后念相分
以前种子为因亦是能薰与前相同也。
境须根用至有种子根等者有说境谓前念相分名
为色识根即后念见分之种若前念境须后根用合
生现识即前境为缘能牵后识故有种根若后念种
根须前境用即以后根为缘发生现识缘于前相故
得说言种与色识常互因为即互为因因由所以者
至下断惑转依中叙者明第八转依种现同时异时
疏有二解。
彼论护法为释者护法别作唯识道论释彼世亲颂
及长行也。
佛说此二者内外为二。
境不离识可许彼有等者境是相分不离识有故非
识种根离识故不为说有故说为种。
故说前相至为今所缘者此有二解一云但用前相
为境不用见为所缘二云但以前相为疏境既非后
相非今所缘后解为正。
前相亦然至亦为所缘者此释前相成所缘缘义前
相有体是缘义生后相分名所缘。
从前念说至如长行说者此中意云颂中言境色者
约前念相分为今识境也长行云色识者约现在识
缘现在色不相违也。
二念相似种是一故二念现种俱相似故后相与种
即前所熏故种是一前念熏时现行为因后念相分
以前种子为因亦是能薰与前相同也。
境须根用至有种子根等者有说境谓前念相分名
为色识根即后念见分之种若前念境须后根用合
生现识即前境为缘能牵后识故有种根若后念种
根须前境用即以后根为缘发生现识缘于前相故
得说言种与色识常互因为即互为因因由所以者
卷四 第 437c 页 X49-0437.png
理未必然此意说若境须根即相分为缘而见熏种
若根须境即种为缘生见而变于色名互为因。
虽实无色等者谓安慧师根及种等皆并第八相遍
计无体以似色等难前师也西明云此非安慧义彼
不许有实根故今云似色亦是彼师。
五十六次至眼识等难者彼论问生第二静虑或生
上地若有寻有伺眼识现在前云何此地无寻无伺
若不现前云何于彼有色诸根而能领受彼地境界
答由有寻伺诸识种子随逐无寻无伺三摩地故从
起巳此得现前又此起巳识现行时后为无寻无伺
三摩地种子之所随逐是故此地非一向无寻无伺
以性离欲而离欲故彼地虽名无寻无伺此复现行
亦无过失。
不尔便违种名执受等者(文脱与义演全同)。
五是执受至非执受故者前是五根后是五尘尘通
内外外分非执。
又。瑜伽说至依伹应二者彼论三依谓种子俱有无
间难陀救云岂不前说眼等五识意识为依此现起
时必有彼故既有俱依如何难言依但应二则难曰
瑜伽第一云眼识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
依谓阿赖耶识设许五识与意识俱三依不摄既无
眼等三依不全故如论责。
六无根唯种失者问说以业种为根如何不是唯种
此师答曰如若难陀以识种为根即违对法曾现之
若根须境即种为缘生见而变于色名互为因。
虽实无色等者谓安慧师根及种等皆并第八相遍
计无体以似色等难前师也西明云此非安慧义彼
不许有实根故今云似色亦是彼师。
五十六次至眼识等难者彼论问生第二静虑或生
上地若有寻有伺眼识现在前云何此地无寻无伺
若不现前云何于彼有色诸根而能领受彼地境界
答由有寻伺诸识种子随逐无寻无伺三摩地故从
起巳此得现前又此起巳识现行时后为无寻无伺
三摩地种子之所随逐是故此地非一向无寻无伺
以性离欲而离欲故彼地虽名无寻无伺此复现行
亦无过失。
不尔便违种名执受等者(文脱与义演全同)。
五是执受至非执受故者前是五根后是五尘尘通
内外外分非执。
又。瑜伽说至依伹应二者彼论三依谓种子俱有无
间难陀救云岂不前说眼等五识意识为依此现起
时必有彼故既有俱依如何难言依但应二则难曰
瑜伽第一云眼识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
依谓阿赖耶识设许五识与意识俱三依不摄既无
眼等三依不全故如论责。
六无根唯种失者问说以业种为根如何不是唯种
此师答曰如若难陀以识种为根即违对法曾现之
卷四 第 438a 页 X49-0438.png
文我今说业约能熏现行名曾现见及所熏种名五
现无唯种失问若尔通现业何故论中唯言业增上
种答种子常有现非常故为根义隐故不说现若尔
现业巳灭何非唯种答远望能熏说现无失。
第三由业至二蕴失者身语色蕴意业行蕴也问身
语二业既是色蕴意业应是色蕴何名行耶答身语
有云动假即是业意业取相应意体非名业持业邻
近得名既别不可为例馀皆准释。
此业未熟等者此意救云若业种巳熟之时所生五
识现行可是无记若业种未熟之时五识但从自种
而生即通三性也。
又。第七识至有转易者问此安慧师三位无第七如
何无间断而言转易耶答有二解云一此难前师且
随他说二云此中兼有馀师非唯安慧无违理失。
不尔五根五识为例应然者此意难云若以第六识
随逐七种故瑜伽论展转说者五识种子亦随根种
方乃得生彼亦应言有藏识故得有五根五根为依
五识得转差别因缘不可得故问前师若许有色根
可以为例彼师既以种子为根如何难云亦随根种
答由此疏云别有根等即以对法为證又种子根前
以难破有色根故今为例亦无过也。
及用第六同时意依者第六即是同时意也。
有所述可者前师述义有堪可者下指如前。
若不言他即自依不定者此但有不定之义非六不
现无唯种失问若尔通现业何故论中唯言业增上
种答种子常有现非常故为根义隐故不说现若尔
现业巳灭何非唯种答远望能熏说现无失。
第三由业至二蕴失者身语色蕴意业行蕴也问身
语二业既是色蕴意业应是色蕴何名行耶答身语
有云动假即是业意业取相应意体非名业持业邻
近得名既别不可为例馀皆准释。
此业未熟等者此意救云若业种巳熟之时所生五
识现行可是无记若业种未熟之时五识但从自种
而生即通三性也。
又。第七识至有转易者问此安慧师三位无第七如
何无间断而言转易耶答有二解云一此难前师且
随他说二云此中兼有馀师非唯安慧无违理失。
不尔五根五识为例应然者此意难云若以第六识
随逐七种故瑜伽论展转说者五识种子亦随根种
方乃得生彼亦应言有藏识故得有五根五根为依
五识得转差别因缘不可得故问前师若许有色根
可以为例彼师既以种子为根如何难云亦随根种
答由此疏云别有根等即以对法为證又种子根前
以难破有色根故今为例亦无过也。
及用第六同时意依者第六即是同时意也。
有所述可者前师述义有堪可者下指如前。
若不言他即自依不定者此但有不定之义非六不
卷四 第 438b 页 X49-0438.png
定中过也言即依不定过者宗不言他应云如第七
以恒起故依于第八为恒转识既尔第八以恒起故
亦应自依第八为恒转识故疏云不能自依故者今
准疏量宗不言他即有法差别相违过宗法之中伹
言依恒转恒转识中有七八二识为差别意许依七
不自依八今违意许而作相违量云第八应不依第
七识以恒起故如第七识故宗言他简此过耳。
若不言恒转至无同喻过者宗若不言依恒转直言
依第七识者此应以第六识为同喻而言无同喻者
阙因同喻也以第六义非恒起故若改此因言识性
者出过如疏。
今助解云至俱有依义者此意说能熏现行望所熏
种能生种子望所生现是因缘依然现行望种既非
种子依应名俱有依以俱时故。
又现行望种至皆能熏故者此说前六识异熟及第
八识异熟(无记)现行既非能熏望彼能生之种名为俱
有依馀善染心既是能熏可名因缘依故。
又诸识现行至望现是依者此说六识异熟心等各
有二俱有依如前文说此等现行不能能熏故即非
因缘应同此中第八识说以不能为依于种无力此
中略而不取文言识种亦应许依现行识者但说第
八现行与彼种子为俱有依也此前三解取义各别
始末为论至俱有依为例者此即许现起识以种为
依下文乃至不生长住故名始末也总意相例云既
以恒起故依于第八为恒转识既尔第八以恒起故
亦应自依第八为恒转识故疏云不能自依故者今
准疏量宗不言他即有法差别相违过宗法之中伹
言依恒转恒转识中有七八二识为差别意许依七
不自依八今违意许而作相违量云第八应不依第
七识以恒起故如第七识故宗言他简此过耳。
若不言恒转至无同喻过者宗若不言依恒转直言
依第七识者此应以第六识为同喻而言无同喻者
阙因同喻也以第六义非恒起故若改此因言识性
者出过如疏。
今助解云至俱有依义者此意说能熏现行望所熏
种能生种子望所生现是因缘依然现行望种既非
种子依应名俱有依以俱时故。
又现行望种至皆能熏故者此说前六识异熟及第
八识异熟(无记)现行既非能熏望彼能生之种名为俱
有依馀善染心既是能熏可名因缘依故。
又诸识现行至望现是依者此说六识异熟心等各
有二俱有依如前文说此等现行不能能熏故即非
因缘应同此中第八识说以不能为依于种无力此
中略而不取文言识种亦应许依现行识者但说第
八现行与彼种子为俱有依也此前三解取义各别
始末为论至俱有依为例者此即许现起识以种为
依下文乃至不生长住故名始末也总意相例云既
卷四 第 438c 页 X49-0438.png
许现起第八识以种子为因缘依故知种子第八识
以现行为俱有依也。
不尔即少分相望者谓五非六依六非七八依等彼
虽有境而无决定故此除之。
此简至行蕴少分者此并心所应合在前为主中简
不阙第四义如作意等亦能令心心所可取所缘故
于此中简心所者疏文颠倒也或此心所既是所依
之果岂可自令取所缘耶由此心所亦阙第四义故
此中简理亦无违。
他为自不决定者问如摄论说展转增上力二识成
决定即自他识有决定义如何此云不决定耶答此
决暂时非究竟故又彼决定与此义差彼说立为增
上力如来决定说众生决定闻此中意说决定有彼
法此心等方生故不同彼论决定之义。
唯恒所依此量等者恒所依者即当此中决定义言
为量者即以决定为所依义之楷定也。
即前有境至所缘境故者此心心所虽亦同眼根等
名为有境然与眼等异彼眼等色(根)无所缘故心心
所等有境有缘名有所依眼等有境而无所缘故伹
所缘非有所依。
此解所有能依等者此中论云唯心心所即是能依
意欲明此心心所等而能有彼所依之内六处也。
此是依外别简之法者此意云心王心所互相杖托
并得名依今心王与心所为依即是通依之外别简
以现行为俱有依也。
不尔即少分相望者谓五非六依六非七八依等彼
虽有境而无决定故此除之。
此简至行蕴少分者此并心所应合在前为主中简
不阙第四义如作意等亦能令心心所可取所缘故
于此中简心所者疏文颠倒也或此心所既是所依
之果岂可自令取所缘耶由此心所亦阙第四义故
此中简理亦无违。
他为自不决定者问如摄论说展转增上力二识成
决定即自他识有决定义如何此云不决定耶答此
决暂时非究竟故又彼决定与此义差彼说立为增
上力如来决定说众生决定闻此中意说决定有彼
法此心等方生故不同彼论决定之义。
唯恒所依此量等者恒所依者即当此中决定义言
为量者即以决定为所依义之楷定也。
即前有境至所缘境故者此心心所虽亦同眼根等
名为有境然与眼等异彼眼等色(根)无所缘故心心
所等有境有缘名有所依眼等有境而无所缘故伹
所缘非有所依。
此解所有能依等者此中论云唯心心所即是能依
意欲明此心心所等而能有彼所依之内六处也。
此是依外别简之法者此意云心王心所互相杖托
并得名依今心王与心所为依即是通依之外别简
卷四 第 439a 页 X49-0439.png
所依故重说之又前来虽说心心所法依内六处不
说心所通依之外别心为所依今此重说故云依外
二解随情。
然诸诸识相望至略而不论者五六望七八阙决定
义前言馀非有境定为主故即其标三义次上二文
但重明有境为主不说决定故云略也由次下正出
所依即以简之故此不简诸识之中阙决定者。
由有第七至不成无漏等者问因中第七既得无漏
眼等五识应成无漏答一由第七未究竟无漏故二
由先时有漏种生故彼五识不成无漏。
摄论第一乃至不能烦引者彼论以五识为同法喻
第六识有俱有依中云五识既有五根及第八为俱
有依此第六识亦应如是亦以染污意及赖耶为俱
有依。
无性五同法至共依故者既言共依明知五识亦依
第八。
由三因故者一极明了取即五意二识互为明了因
也二于彼作意故即意于五境系心缘也三依资养
故由意引发五识生也。
有不同缘如定中闻声等者问前解同境定中同缘今
何不许又要起希望方始出定若意不同闻何得希
望答不障定中许得同缘然非决定如卒尔等不必
同缘故瑜伽说又一刹那五识生巳从此无间必意
识生问既不同缘便非决定此第六识应非五依答
说心所通依之外别心为所依今此重说故云依外
二解随情。
然诸诸识相望至略而不论者五六望七八阙决定
义前言馀非有境定为主故即其标三义次上二文
但重明有境为主不说决定故云略也由次下正出
所依即以简之故此不简诸识之中阙决定者。
由有第七至不成无漏等者问因中第七既得无漏
眼等五识应成无漏答一由第七未究竟无漏故二
由先时有漏种生故彼五识不成无漏。
摄论第一乃至不能烦引者彼论以五识为同法喻
第六识有俱有依中云五识既有五根及第八为俱
有依此第六识亦应如是亦以染污意及赖耶为俱
有依。
无性五同法至共依故者既言共依明知五识亦依
第八。
由三因故者一极明了取即五意二识互为明了因
也二于彼作意故即意于五境系心缘也三依资养
故由意引发五识生也。
有不同缘如定中闻声等者问前解同境定中同缘今
何不许又要起希望方始出定若意不同闻何得希
望答不障定中许得同缘然非决定如卒尔等不必
同缘故瑜伽说又一刹那五识生巳从此无间必意
识生问既不同缘便非决定此第六识应非五依答
卷四 第 439b 页 X49-0439.png
此约五识决定以六为分别依若阙此依不明了故
非要同缘境故方名决定第七与五虽不同缘亦名
决定故此五识四种所依各有决定有境为主等义
如枢要说问如耳识等卒尔心时定有意识不答虽
不同缘必须有意识唯除五位常现起故若尔何故
瑜伽说五识生巳从此无间必意识生答五识生时
虽有意识未缘此境一刹那巳方于此境而起寻求
言无间非五俱时无意识也故集量论云五识俱时
必有意识即此意识能引第二寻求意识生。
因中第六至五识等者因中五识若起善时必善第
六俱时而起善第六既不能漏彼五识故由第七也
又此相顺馀境别故者五识与根有漏无漏定相顺也。
即是三位至作此义者亦同第二师作此第八无依
义有本云即三位无第七家文者谓前第二师说第
八无所依者即三位无第七家文作此义也文字无
好。
问六七为依至应设功力者疏中不解且初难云八
以七为依非七转时六不转八以七为依七既转时
八应转者答云第六能引七依转六亦转第八以不
导七依转八不转又染七染于六依转六亦转七染
不违八七转八不转又复难云八为七依依转七亦
转七为八依依转八应转者答第八诸识本本转七
亦转第七转识收七转八不转。
此中二解至非现所依者文言识种不能现取自境
非要同缘境故方名决定第七与五虽不同缘亦名
决定故此五识四种所依各有决定有境为主等义
如枢要说问如耳识等卒尔心时定有意识不答虽
不同缘必须有意识唯除五位常现起故若尔何故
瑜伽说五识生巳从此无间必意识生答五识生时
虽有意识未缘此境一刹那巳方于此境而起寻求
言无间非五俱时无意识也故集量论云五识俱时
必有意识即此意识能引第二寻求意识生。
因中第六至五识等者因中五识若起善时必善第
六俱时而起善第六既不能漏彼五识故由第七也
又此相顺馀境别故者五识与根有漏无漏定相顺也。
即是三位至作此义者亦同第二师作此第八无依
义有本云即三位无第七家文者谓前第二师说第
八无所依者即三位无第七家文作此义也文字无
好。
问六七为依至应设功力者疏中不解且初难云八
以七为依非七转时六不转八以七为依七既转时
八应转者答云第六能引七依转六亦转第八以不
导七依转八不转又染七染于六依转六亦转七染
不违八七转八不转又复难云八为七依依转七亦
转七为八依依转八应转者答第八诸识本本转七
亦转第七转识收七转八不转。
此中二解至非现所依者文言识种不能现取自境
卷四 第 439c 页 X49-0439.png
者意并兼二义一简现为种所依阙第四义二简种
为现所依阙有境义诸师纷乱道理难详前三通第
四妙穷玄趣耳。
瑜伽等至六业者如彼论说一谓唯了别自境所缘
是名初业二唯了自相三唯了现在四唯一刹那了
别五谓随意识转随善染转随发业转六又复能取
爱非爱果是为六业。
即明了心后生意识者问如何五识名明了耶答由
与意俱令五明了若尔五俱之意足为开导何假五
识为开导耶答既与五俱意开导时五亦开导是此
师意。
问曰至何非此依者问意云如平等智见道等初起
之时亦由世第一法第六引起何不说彼为开导依
答意可知此亦兼问镜智。
即诸佛卒尔至然但有三者境初至故名卒尔心无
疑虑故名决定心是无漏故名染净心相续不断名
等流心故一念心具四义也初一是假故但有三问
若许佛有决定心者前三心是无记复云何通答约
馀有漏心说故不违彼有云此说但有三心者除决
定心何以然者先来有疑今时创决名决定心佛先
无疑故无决定境至故有假卒尔者理定不然诸佛
应无胜解非有决故。
以事望理难者佛菩萨等名事于境自在不假寻求
等理也由此理故五识相续。
为现所依阙有境义诸师纷乱道理难详前三通第
四妙穷玄趣耳。
瑜伽等至六业者如彼论说一谓唯了别自境所缘
是名初业二唯了自相三唯了现在四唯一刹那了
别五谓随意识转随善染转随发业转六又复能取
爱非爱果是为六业。
即明了心后生意识者问如何五识名明了耶答由
与意俱令五明了若尔五俱之意足为开导何假五
识为开导耶答既与五俱意开导时五亦开导是此
师意。
问曰至何非此依者问意云如平等智见道等初起
之时亦由世第一法第六引起何不说彼为开导依
答意可知此亦兼问镜智。
即诸佛卒尔至然但有三者境初至故名卒尔心无
疑虑故名决定心是无漏故名染净心相续不断名
等流心故一念心具四义也初一是假故但有三问
若许佛有决定心者前三心是无记复云何通答约
馀有漏心说故不违彼有云此说但有三心者除决
定心何以然者先来有疑今时创决名决定心佛先
无疑故无决定境至故有假卒尔者理定不然诸佛
应无胜解非有决故。
以事望理难者佛菩萨等名事于境自在不假寻求
等理也由此理故五识相续。
卷四 第 440a 页 X49-0440.png
五识生时三心可得者除寻求决定此二唯意非五
识故既言可得非必此三五识皆有但有即五识有
等流心(瑜伽第一之八左云复次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卒尔寻求决定等伽抄第一
之十八纸云初说三心诸心生时多起三故后二心不定第三心后方有染净染净后有等流等流五识有由
自力生由意识引生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恒相续转文由此观之今抄似误解)。
彼若解言至可言相续者此即设许前师递相续救
生下论文非谓前师意识间断也。
如在定中至此耳间生者此意说定中先有意识后
耳识生既得以意为五识缘何故五位出心不以第
七为第六依耶问安慧灭定既无第七如何说七为
第六依答就前师说或此第二义非唯安慧故不相
违下准此释问前说定识与耳同缘如何今说不同
缘耶答此据安慧自许非是正义也护法耳意虽许
同时不必同取故问定中意识既许与耳同缘何名
为定因中五识唯是散故答耳识虽是散意识何妨
定许定意识缘五境故缘境虽同定散别也。
例同五识用意为依者问难陀云既间断五识以意
为依五位无心间断意识何不许用七八为依答五
意必同取意与五为依六七境不同意依唯自类问
境虽同别间断不殊如何五识非依自类答五由寻
伺起要共六引方生意识自力强不须依七八。
异熟心依染污意者问世亲无性染意何以各殊答
无性据发润异熟依六生世亲说俱依第八依于七
既有三證者二摄论一对法。
卷四 第 440b 页 X49-0440.png
或虽是心至心所依者此说心王不与同时心所为
开导依。
一者体等二者用等者心王心所各唯有一名为体
等同所依缘名为用等或俱能变见相二分名用等
自證一故名体等。
摄论第三云等者彼世亲摄论第三云若有执前刹
那色能为种子后刹那色因彼而生前识后识相望
亦尔若如是者诸阿罗汉终不应得无馀涅槃色心
两因永无尽故前刹那色望于后色前刹那识望于
后识应知容有等无间缘无有因缘也如义灯具。
此设纵言有二种义等者初意云彼经部自计色有
因缘及等无间缘今纵许等无间缘夺因缘也即以
第三卷之文为證言若尔何故摄论第一云非经部
师唯色等法名等无间缘者此徵词难初师也言第
三卷中等者正会违也意云第三约色中有诸种子
心中亦有种子心生于心既有因缘及等无间缘色
生于色可知亦尔故许色有无间缘也第一尽据阿
罗汉入无馀巳无识及种唯有色在故不说色有无
间缘。
二者至论文为正者彼部不许色有等无间缘但许
因缘今夺因缘设许有等无间缘也言此义为正者
今疏断以经部先不许色有等无间缘是正义也。
何故至沙门义者西方有此师心王心所各唯自类
为等无间缘今难何不同彼而许心王所与馀心所
卷四 第 440c 页 X49-0440.png
为无间缘耶。
第七八至初转依等者第七决定见道位转第八识
金刚无间解脱两师不故言随何位也。
总聚而言至是正义者此护法义第七但缘现行第
八不缘种子若尔所依既通种现如何缘彼不缘种
耶故今解云不须分别种不离识即兼缘种故二所
依俱得名缘。
二云至此便非有者此安慧义许缘种子今言缘
彼即二依俱缘若唯缘现非种子者即应此识唯俱
有依无因缘依既许有因缘依而论说言依彼缘彼
故知此识缘种子也问护法安慧如疏巳明难陀火
辨依缘不同如何会释且难陀师而有二义一云我
虽不以第八心王心所为第七识俱有所依第八持
种于第七识有增上力疏相杖托亦得名依今许缘
八故不违也二云缘自所依非我宗义虽许依种而
不缘之如八依七虽许缘现而非所依如眼缘色此
亦何妨前释为正后解违颂火辨师还为二解一云
相分色等虽缘不依种及见分为依亦缘依狭缘宽
无违理教二云相见俱以识为体故相不离依缘亦
同后释虽通前解为本。
又应我所有时断故者如见道分别种除应无我不
还果等断欲修惑为难亦然。
等疏境故者内境既是外尘等流五识亦应名内色
又五识缘尘应互名缘内。
第七八至初转依等者第七决定见道位转第八识
金刚无间解脱两师不故言随何位也。
总聚而言至是正义者此护法义第七但缘现行第
八不缘种子若尔所依既通种现如何缘彼不缘种
耶故今解云不须分别种不离识即兼缘种故二所
依俱得名缘。
二云至此便非有者此安慧义许缘种子今言缘
彼即二依俱缘若唯缘现非种子者即应此识唯俱
有依无因缘依既许有因缘依而论说言依彼缘彼
故知此识缘种子也问护法安慧如疏巳明难陀火
辨依缘不同如何会释且难陀师而有二义一云我
虽不以第八心王心所为第七识俱有所依第八持
种于第七识有增上力疏相杖托亦得名依今许缘
八故不违也二云缘自所依非我宗义虽许依种而
不缘之如八依七虽许缘现而非所依如眼缘色此
亦何妨前释为正后解违颂火辨师还为二解一云
相分色等虽缘不依种及见分为依亦缘依狭缘宽
无违理教二云相见俱以识为体故相不离依缘亦
同后释虽通前解为本。
又应我所有时断故者如见道分别种除应无我不
还果等断欲修惑为难亦然。
等疏境故者内境既是外尘等流五识亦应名内色
又五识缘尘应互名缘内。
卷四 第 441a 页 X49-0441.png
不可简别至非彼种故者若许种子随五蕴摄不可
简别唯缘识蕴种不缘馀蕴种故是假法不随现收
问若尔此师种子何蕴摄答既是意根所得可行蕴
收或识上假功能还随第八摄问种能生现既是因
缘如何不随现五蕴摄质答曰现行能熏种不许随
种收种子能生现何须随彼摄俱因缘故问何假种
子生实现行答假非因缘非我所说既有胜力假亦
能生如命根等虽是假法能持色心令不断故。
若言识体能生故者识能变色故云能生。
或即一念者谓前我即第七自指后我即所执第八
能缘所缘必同念故。
未起对治至除四人者此第七识七地巳前虽起无
漏未断我执名未转依三乘无学不退菩萨此四人
或断种子或断现行毕竟不执此第七识方名转依
若约位论除四人外唯缘藏识阿赖耶名未永舍故
若分别解初地巳上入无漏时亦缘馀法问此中初
言未断我执名未转依即八地巳上方名转依何故
后言初地方名巳转依答初地转依约暂转说未断
执故或约第六分别二障巳永断故不尔此文前后
自违。
佛地经说等者五蕴假者名能领受世间诸法略有
八种一利得可爱事故二衰失可爱事故三毁不现
前诽拨故四誉不现前赞义故五称现前赞义故六
讥现前诽拨故七苦逼恼身心故八乐遍悦身心故
卷四 第 441b 页 X49-0441.png
如是八种四违名苦四顺名乐(脱文与演秘同)。
此中亦至隐故局故者小乘不知故名为隐唯一识
故不同意故故名为局问此虽隐局与八相例何不
引以为證答第七依于八行相难知不可更以隐局
为證故举共许明显之法以为喻也。
其实思量但是行相者思量我无我境唯见分故与
了别同。
其体即是识蕴摄者即显不是心所中思也彼体即
是行蕴摄故。
能审思量各自所取者自證见分境各别故或漏无
漏位所缘异故言各自。
又前二见通缘内外者二谓我所边见也问边见既
唯于内身执常断如何此说通缘外耶答执他梵王
身等为断常者是外故亦边见摄。
又未必至强分别者如禽鬼亦有猛利贪慢虽是俱
生亦名分别。
五十五至有欲生者问第七爱我应有欲耶答若先
未合而希爱者方名有欲七虽爱八先巳合故故非
有欲。
又欲但观至所简乃同者此第二解脱云欲观所乐
事转即与简希望未遂解别与前第三卷简第八不
与欲俱乃同彼说谓欲希望所乐事转也。
不作别缘至亦非常解者下之一句释妨难也若缘
一法不作别缘前后念解即名定者如执虚空我等
此中亦至隐故局故者小乘不知故名为隐唯一识
故不同意故故名为局问此虽隐局与八相例何不
引以为證答第七依于八行相难知不可更以隐局
为證故举共许明显之法以为喻也。
其实思量但是行相者思量我无我境唯见分故与
了别同。
其体即是识蕴摄者即显不是心所中思也彼体即
是行蕴摄故。
能审思量各自所取者自證见分境各别故或漏无
漏位所缘异故言各自。
又前二见通缘内外者二谓我所边见也问边见既
唯于内身执常断如何此说通缘外耶答执他梵王
身等为断常者是外故亦边见摄。
又未必至强分别者如禽鬼亦有猛利贪慢虽是俱
生亦名分别。
五十五至有欲生者问第七爱我应有欲耶答若先
未合而希爱者方名有欲七虽爱八先巳合故故非
有欲。
又欲但观至所简乃同者此第二解脱云欲观所乐
事转即与简希望未遂解别与前第三卷简第八不
与欲俱乃同彼说谓欲希望所乐事转也。
不作别缘至亦非常解者下之一句释妨难也若缘
一法不作别缘前后念解即名定者如执虚空我等
卷四 第 441c 页 X49-0441.png
应必有定故云亦非常解方名为定执虚空等作常
解故亦非定也。
合能缘其必有定者此中合字应为令字佛果之识
设令能缘任运之境亦必有定因定类故问此中论
云此识任运刹那别缘次上即云此识无始恒缘定
事次下复云前后一类分位无别文势既不违何乃
乖角如斯答前约所缘境定下约能缘行相分位不
殊此据能缘所缘刹那生新新别起故无有定不相
违也问若以能缘所缘刹那灭故无定者即除无分
别智馀后得智等皆应无定答彼即专注深取此乃
任运散缘生灭虽同定散别异。
自不能与至根本后起者谓无惭等虽说实有体即
根本故不更与根本惑俱亦可随他根本后起约分
位也。
又且如瞋至如长等色者此中但取瞋等轻重相对
犹如长等意说轻重不得俱生如长短相待名假不
尔即应瞋忿俱假许得并生长等故。
言馀染心说俱义者谓对法五随瑜伽或六或十言
遍染者约前六识说也唯此师既不许随惑与根本
俱起即是约六识有分位故通不善有覆故此随惑
言遍染也非遍第七。
如对法论至非相续义者彼说睡眠间断故非七俱
恶作虽亦间断彼约追悔先业故不以间断简之言
此第七识所藉缘少者意说由缘少故相续不断故
解故亦非定也。
合能缘其必有定者此中合字应为令字佛果之识
设令能缘任运之境亦必有定因定类故问此中论
云此识任运刹那别缘次上即云此识无始恒缘定
事次下复云前后一类分位无别文势既不违何乃
乖角如斯答前约所缘境定下约能缘行相分位不
殊此据能缘所缘刹那生新新别起故无有定不相
违也问若以能缘所缘刹那灭故无定者即除无分
别智馀后得智等皆应无定答彼即专注深取此乃
任运散缘生灭虽同定散别异。
自不能与至根本后起者谓无惭等虽说实有体即
根本故不更与根本惑俱亦可随他根本后起约分
位也。
又且如瞋至如长等色者此中但取瞋等轻重相对
犹如长等意说轻重不得俱生如长短相待名假不
尔即应瞋忿俱假许得并生长等故。
言馀染心说俱义者谓对法五随瑜伽或六或十言
遍染者约前六识说也唯此师既不许随惑与根本
俱起即是约六识有分位故通不善有覆故此随惑
言遍染也非遍第七。
如对法论至非相续义者彼说睡眠间断故非七俱
恶作虽亦间断彼约追悔先业故不以间断简之言
此第七识所藉缘少者意说由缘少故相续不断故
卷四 第 442a 页 X49-0442.png
无眠也。
且如五遍至馀一切染者此师意云瑜伽说六随言
遍染即除五中惛沉掉举二亦得言遍我今尔集论
虽说五遍染心即除第七及六识根本惑外遍馀随
惑等亦名为遍染于理何失。
若言馀字至明自体者前师救云颂中馀字简异前
性唯在五数复言有覆者即明第七识之自体故馀
字外更说有覆意各别也。
由第七有至无堪任者问如有漏定得轻安时即无
硬涩岂可第七无惛沉耶若无惛沉应非遍染若许
有者应无调畅性相违故答由定力故令第七中惛
沉微劣故无硬涩得有轻安说无堪任通三性者不
言在定亦无过失又有漏定虽有轻安若望胜定仍
名硬涩即由第七无堪任故若起无漏即无此事。
此中所辨至或文外意者本意欲明遍染心义今论
有体无体故云文外意也或此掉举诸论皆说贪分
今云有别体者即诸论文外意也。
对法论至相相翻障等者惛沉暗钝慧性明利掉举
嚣动定心寂静故相翻瑜伽说相顺者惛沉障定定
虽不惛亦沉隐故掉举障慧慧虽不掉性明举故故
相顺也。
通后二义言通者谓初言二十二及随烦恼虽有所
简不释遍义唯取粗细及二性释遍言。
忿等十四如文说无者谓忿等十并无惭无愧散乱
且如五遍至馀一切染者此师意云瑜伽说六随言
遍染即除五中惛沉掉举二亦得言遍我今尔集论
虽说五遍染心即除第七及六识根本惑外遍馀随
惑等亦名为遍染于理何失。
若言馀字至明自体者前师救云颂中馀字简异前
性唯在五数复言有覆者即明第七识之自体故馀
字外更说有覆意各别也。
由第七有至无堪任者问如有漏定得轻安时即无
硬涩岂可第七无惛沉耶若无惛沉应非遍染若许
有者应无调畅性相违故答由定力故令第七中惛
沉微劣故无硬涩得有轻安说无堪任通三性者不
言在定亦无过失又有漏定虽有轻安若望胜定仍
名硬涩即由第七无堪任故若起无漏即无此事。
此中所辨至或文外意者本意欲明遍染心义今论
有体无体故云文外意也或此掉举诸论皆说贪分
今云有别体者即诸论文外意也。
对法论至相相翻障等者惛沉暗钝慧性明利掉举
嚣动定心寂静故相翻瑜伽说相顺者惛沉障定定
虽不惛亦沉隐故掉举障慧慧虽不掉性明举故故
相顺也。
通后二义言通者谓初言二十二及随烦恼虽有所
简不释遍义唯取粗细及二性释遍言。
忿等十四如文说无者谓忿等十并无惭无愧散乱
卷四 第 442b 页 X49-0442.png
不正知论中自释无所以忘念及邪欲胜解是别境
分故此不说若尔散乱不正知亦别境分何故说之
答散乱约别体不正知据痴分故论简也。
不说有至慧行相别者谓散乱别体者与定行相别
不正知痴分者与慧行相别。
如他界缘惑者如下界贪求上界生爱彼界法此亦
先曾闻说起爱心亦名曾受境之种类也。
如于忘念至故有定者问忘念行相与定不同何以
为例答念能缘过去缘曾境类有忘念定名心一境
此识境一故有定问缘新现前师不许定俱我境唯
一后师许之有定从何为正答准正义师非定俱也
问既专一境何非定俱答能深取所缘此境虽一散
缘定不俱也若以缘一境故即令有定如缘一色卒
尔寻求等心应必有定境是一故。
不爱不憎至处中欲者此非染欲如善法欲非爱憎
故或亦是染如痴慢等相应之欲虽非爱憎岂非是
欲先解为正问此师意说欲遍染心如何说为善法
等耶答此说邪欲遍诸染心何妨处中通于善染问
若求善法而是合欲何名处中答如欲利物济生于
境有何离合故名处中欲也。
戒见取等即是合欲者谓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
胜不乐离故是合欲也亦有本云于见取也。
论其体至亦解生者此解意云若疑决两增不可俱
起若据一境有理有事同时取者故疑与决亦可并
分故此不说若尔散乱不正知亦别境分何故说之
答散乱约别体不正知据痴分故论简也。
不说有至慧行相别者谓散乱别体者与定行相别
不正知痴分者与慧行相别。
如他界缘惑者如下界贪求上界生爱彼界法此亦
先曾闻说起爱心亦名曾受境之种类也。
如于忘念至故有定者问忘念行相与定不同何以
为例答念能缘过去缘曾境类有忘念定名心一境
此识境一故有定问缘新现前师不许定俱我境唯
一后师许之有定从何为正答准正义师非定俱也
问既专一境何非定俱答能深取所缘此境虽一散
缘定不俱也若以缘一境故即令有定如缘一色卒
尔寻求等心应必有定境是一故。
不爱不憎至处中欲者此非染欲如善法欲非爱憎
故或亦是染如痴慢等相应之欲虽非爱憎岂非是
欲先解为正问此师意说欲遍染心如何说为善法
等耶答此说邪欲遍诸染心何妨处中通于善染问
若求善法而是合欲何名处中答如欲利物济生于
境有何离合故名处中欲也。
戒见取等即是合欲者谓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
胜不乐离故是合欲也亦有本云于见取也。
论其体至亦解生者此解意云若疑决两增不可俱
起若据一境有理有事同时取者故疑与决亦可并
卷四 第 442c 页 X49-0442.png
生问此师意如何理事二法说名同一境耶答起执
心不可双缘二法如多有青等何妨同一所缘以心
王心所同所缘境名同一境非谓一法名同境也若
要一法名同境者即第六识缘十八界等应非同一
所缘问非执心中可如说或起执著如何理事同一
所缘答执要慧俱疑即不并今既理疑事决心非慧
俱以有疑故问疑非慧俱胜解可并如何说此定无
执耶答疑强解劣故执不生不相违也。
瑜伽五十至非伹迷世等者此师会云彼言疑他世
等是烦恼者疑他世时非但疑他世事心兼他世道
理由他世中兼理事故名烦恼事于现世事不妨起
决故疑与解亦得俱时。
若谓彼至亦有胜解者此并牒救也言未来世中而
生希望为无或有者此说于未来有欲及疑也言于
现在世为罪为福者此释现在有胜解也意云若疑
未来无苦起希求者即于现世决定为罪若疑未来
有乐起希求者即于现世决定为福如是二疑必得
欲胜解二法俱也。
难云疑至应有我见等者此意难云疑与胜解相违
汝许疑未来时现起胜解亦应疑与我见相违疑未
来时于现在世应起我见。
然于未来至于何生印者此难意云若缘他世亦缘
现在可如所说若唯缘未来不缘现在于何生印亦
不可说缘未来时要缘现也。
心不可双缘二法如多有青等何妨同一所缘以心
王心所同所缘境名同一境非谓一法名同境也若
要一法名同境者即第六识缘十八界等应非同一
所缘问非执心中可如说或起执著如何理事同一
所缘答执要慧俱疑即不并今既理疑事决心非慧
俱以有疑故问疑非慧俱胜解可并如何说此定无
执耶答疑强解劣故执不生不相违也。
瑜伽五十至非伹迷世等者此师会云彼言疑他世
等是烦恼者疑他世时非但疑他世事心兼他世道
理由他世中兼理事故名烦恼事于现世事不妨起
决故疑与解亦得俱时。
若谓彼至亦有胜解者此并牒救也言未来世中而
生希望为无或有者此说于未来有欲及疑也言于
现在世为罪为福者此释现在有胜解也意云若疑
未来无苦起希求者即于现世决定为罪若疑未来
有乐起希求者即于现世决定为福如是二疑必得
欲胜解二法俱也。
难云疑至应有我见等者此意难云疑与胜解相违
汝许疑未来时现起胜解亦应疑与我见相违疑未
来时于现在世应起我见。
然于未来至于何生印者此难意云若缘他世亦缘
现在可如所说若唯缘未来不缘现在于何生印亦
不可说缘未来时要缘现也。
卷四 第 443a 页 X49-0443.png
前解但至亦见道断者此释他伏难谓前师难云若如
我说疑他世等必兼于理可唯见断汝以瑜伽说五
事故不迷理者应非见断如疑杭等唯迷事故此师
解云疑五事等必由疑理之所引生虽唯疑事行相
深取能迷理故亦见道断如见取等虽不亲迷谛理
由迷理惑所引生故亦唯见断如迷杭等行相浅近
非疑理引不可为例。
必失正念至而起烦恼者此释二法遍染所以必失
正念方起烦恼必由不正知不能知是或非故烦恼
起也。
有不正知至无明义别说者谓由无明令知不正故
说为二。
二相应者谓无明与慧相应故于此二共立不正知
耳问今既于慧无明二法之上立一不正知如疑心
时有不正知不若言有者疑非慧俱如何言有若言
无者此不正知应非遍染如何共立一不正知答疑
心起时痴分俱起既尔于二法上各立一不正知互
有无以之为正。
于无相中出舍等者此等即彼论标词彼下释云又
无相者经中说为无相心定于此定中舍根永灭但
害随眠彼品粗重无馀断故彼复释云烦恼断故说
以为断彼品粗重说名随眠彼论意无分别智相应
定名无相心定(伽文)此智定之中舍根永灭者非谓舍
根现种永灭以能永断烦恼种子粗重名为永灭此
卷四 第 443b 页 X49-0443.png
约无学位能永断缘杂随眠故问既约烦恼永断名
为出离喜乐二根于无相中亦应永灭何独言舍答
喜乐二受巳约静虑明其出离故此不论其实于无
相中亦皆出离无学位中既有喜乐与舍同故然有
疏本云于无想中者想字误。
此第七识至为境界故者此师意说如生恶趣第八
识果能引之业即第六识此以忧根名增上受今第
七识既缘此业所招之果故相应受与彼类同亦忧
俱也如是乃至第四静虑能招之业即以舍受为增
上也问引恶趣业亦喜舍俱如何此中但言忧受乃
至上界为问准知答如三恶果不善业招故唯忧受
又名为增上设馀受俱不名增上因胜果劣非相顺
故第四静虑果舍受相顺故。
又地所有增上之受等者此解意云如初二定并人
欲天于此地中喜受增上第七我见缘此地果亦与
此地增上受同喜相应也此即不约能引果业故与
前别喜受既尔馀地准知。
又此若至非顿断过者第六识通四受俱相应修惑
从下向上渐次而断若第七识亦四受俱即应同彼
先断喜俱之惑乃至渐次断乐舍俱应非顿也问若
七俱惑非四受俱故顿断者超果人第六俱惑既四
受俱如何顿断答此不同七以超果者九无间道断
三界惑非顿断故问如断一品通三界岂非顿而答
以超果者意乐力故虽四受俱而能顿断第七不然
为出离喜乐二根于无相中亦应永灭何独言舍答
喜乐二受巳约静虑明其出离故此不论其实于无
相中亦皆出离无学位中既有喜乐与舍同故然有
疏本云于无想中者想字误。
此第七识至为境界故者此师意说如生恶趣第八
识果能引之业即第六识此以忧根名增上受今第
七识既缘此业所招之果故相应受与彼类同亦忧
俱也如是乃至第四静虑能招之业即以舍受为增
上也问引恶趣业亦喜舍俱如何此中但言忧受乃
至上界为问准知答如三恶果不善业招故唯忧受
又名为增上设馀受俱不名增上因胜果劣非相顺
故第四静虑果舍受相顺故。
又地所有增上之受等者此解意云如初二定并人
欲天于此地中喜受增上第七我见缘此地果亦与
此地增上受同喜相应也此即不约能引果业故与
前别喜受既尔馀地准知。
又此若至非顿断过者第六识通四受俱相应修惑
从下向上渐次而断若第七识亦四受俱即应同彼
先断喜俱之惑乃至渐次断乐舍俱应非顿也问若
七俱惑非四受俱故顿断者超果人第六俱惑既四
受俱如何顿断答此不同七以超果者九无间道断
三界惑非顿断故问如断一品通三界岂非顿而答
以超果者意乐力故虽四受俱而能顿断第七不然
卷四 第 443c 页 X49-0443.png
不可为例独觉并金刚断为难亦然今应正解但取
前六识中得有非顿断义即成相例何得要以超果
等难。
问若尔至与此何别者前师难云如欲界第六识中
俱生我见相应之惑见道巳前亦不断伏许四受俱
今第七识与彼何别而无四受答云有异六俱修惑
地地渐断如不还等先断欲故其第七惑三界九地
合一时断不同彼。
六识可然者前之六识至无漏位有易脱故有分别
可通馀受七则不尔疏虽初地以去有行不行等者
此说平等性智既成佛巳无不行时亦是恒时平等
转故无动摇故同前无漏第八故唯舍俱。
不可定至为有顶依等者谓在下地若起有顶地生
空观时不能引起平等性智即以下地第七为有顶
地第六所依若起法空智即能引起平等性智此平
等性智随能引六亦有顶系即非下七为有顶依问
未入灭定可随能引有顶地系若入定巳六识不行
既无能引此平等智属何地系耶答彼由定前法空
智引虽入定巳无能引识亦有顶系问有顶第六设
依下地平等性智理有何失如生空智依下七故答
有漏第七随第八系故生空智以下为依平等性智
与定相应非欲界法随引上界所系故法空智不以
下为依也问有项平等性智以何为依答以下界第
八为依如生空智依下七故论云随所生所系者约
前六识中得有非顿断义即成相例何得要以超果
等难。
问若尔至与此何别者前师难云如欲界第六识中
俱生我见相应之惑见道巳前亦不断伏许四受俱
今第七识与彼何别而无四受答云有异六俱修惑
地地渐断如不还等先断欲故其第七惑三界九地
合一时断不同彼。
六识可然者前之六识至无漏位有易脱故有分别
可通馀受七则不尔疏虽初地以去有行不行等者
此说平等性智既成佛巳无不行时亦是恒时平等
转故无动摇故同前无漏第八故唯舍俱。
不可定至为有顶依等者谓在下地若起有顶地生
空观时不能引起平等性智即以下地第七为有顶
地第六所依若起法空智即能引起平等性智此平
等性智随能引六亦有顶系即非下七为有顶依问
未入灭定可随能引有顶地系若入定巳六识不行
既无能引此平等智属何地系耶答彼由定前法空
智引虽入定巳无能引识亦有顶系问有顶第六设
依下地平等性智理有何失如生空智依下七故答
有漏第七随第八系故生空智以下为依平等性智
与定相应非欲界法随引上界所系故法空智不以
下为依也问有项平等性智以何为依答以下界第
八为依如生空智依下七故论云随所生所系者约
卷四 第 444a 页 X49-0444.png
有漏说。
不可以因数难彼心所法者不可以因果俱舍受遂
难相应心所令因果数同也。
以俱染法至恐是不善者谓不共无明中独行不共
唯是不善今此相应恒行不共非是不善恐滥于彼
故唯问心所何性摄耶答云有覆心王不监故不问
之。
由此故知至本识种子者此第七法尔既不能别缘
他地法为我我所故知不缘种子若许缘种子应缘
他地法种通三界故此破安慧师言亦不缘色等者
第八相分有定果色天眼等亦他地故故知第七不
能缘色此破火辨师义问第八任运缘即许通他地
第七既任运非唯自地缘如疏自解其意可知。
若尔命终至以为我等者此意例云第六识命终心
必有我执既缘当生地即是别缘他地为我此第七
识何不许然如疏解云非他地也。
不可难至二缚名系者此第七识虽系属第八不与
第八相应亦非第八所缘之境故不可二缚难今言
系者但是属义非是缚义。
下方正解者第二释中其次论文解属所缘地义也
言若起彼地至染污末那即显所由也缘彼执我即
系属彼等者解属义也。
又彼说至言出世道者谓六十三中正明染污第七
世道之中为不伏乘文便故明出世道出世道即摄
不可以因数难彼心所法者不可以因果俱舍受遂
难相应心所令因果数同也。
以俱染法至恐是不善者谓不共无明中独行不共
唯是不善今此相应恒行不共非是不善恐滥于彼
故唯问心所何性摄耶答云有覆心王不监故不问
之。
由此故知至本识种子者此第七法尔既不能别缘
他地法为我我所故知不缘种子若许缘种子应缘
他地法种通三界故此破安慧师言亦不缘色等者
第八相分有定果色天眼等亦他地故故知第七不
能缘色此破火辨师义问第八任运缘即许通他地
第七既任运非唯自地缘如疏自解其意可知。
若尔命终至以为我等者此意例云第六识命终心
必有我执既缘当生地即是别缘他地为我此第七
识何不许然如疏解云非他地也。
不可难至二缚名系者此第七识虽系属第八不与
第八相应亦非第八所缘之境故不可二缚难今言
系者但是属义非是缚义。
下方正解者第二释中其次论文解属所缘地义也
言若起彼地至染污末那即显所由也缘彼执我即
系属彼等者解属义也。
又彼说至言出世道者谓六十三中正明染污第七
世道之中为不伏乘文便故明出世道出世道即摄
卷四 第 444b 页 X49-0444.png
学无学人彼约能治道故不论灭定位也。
又彼唯依人者即学无学人也此依人及法者人谓
阿罗汉法即灭定出世道。
第八识至引对法等者彼云集论复说若诸菩萨得
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如来故即
證罗汉通三乘。
非所对治及能对治等者谓世间道非能对治染第
七识非所对治何以然者迷理之惑与缘事观境界
缘力俱差别故理事有殊胜劣异也。
八十八云至六识中语等者彼论云由此见故于上
下地所有诸行和杂自体不观差别总计为我或计
为所彼既言于上下地所有诸行和杂自体即是总
缘三界种等为我我所又不说金刚心断故知彼据
六识语也若第七识不缘三界法要至金刚心方能
断之今以俱是世道不伏故引为例。
随人法观至一分或全者谓入生观后得名为一分
唯除我执故法空后得名之为全人法二执俱全无
故。
若有难言至无九品义者此中两难也初难意云若
许此我见有九品应如六识中惑九地别断渐得果
者地地之中九品断故第七识亦应地地之中粗细
非一第二难意云若许此识上下一类同时断者即
应唯有一品何故乃言上下九地有九品耶下答之
中虽有多解通答前问更不别解。
又彼唯依人者即学无学人也此依人及法者人谓
阿罗汉法即灭定出世道。
第八识至引对法等者彼云集论复说若诸菩萨得
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如来故即
證罗汉通三乘。
非所对治及能对治等者谓世间道非能对治染第
七识非所对治何以然者迷理之惑与缘事观境界
缘力俱差别故理事有殊胜劣异也。
八十八云至六识中语等者彼论云由此见故于上
下地所有诸行和杂自体不观差别总计为我或计
为所彼既言于上下地所有诸行和杂自体即是总
缘三界种等为我我所又不说金刚心断故知彼据
六识语也若第七识不缘三界法要至金刚心方能
断之今以俱是世道不伏故引为例。
随人法观至一分或全者谓入生观后得名为一分
唯除我执故法空后得名之为全人法二执俱全无
故。
若有难言至无九品义者此中两难也初难意云若
许此我见有九品应如六识中惑九地别断渐得果
者地地之中九品断故第七识亦应地地之中粗细
非一第二难意云若许此识上下一类同时断者即
应唯有一品何故乃言上下九地有九品耶下答之
中虽有多解通答前问更不别解。
卷四 第 444c 页 X49-0444.png
如断善邪见等者此随小乘说此断善邪见地地之
中在第九品以所断善根有九品故此能断邪见类
一品中义分为九三界九地见道顿断第七亦然虽
上下粗细一类九地既别何妨亦有九品同时顿断
问邪见由所断善有九品故可一品之中分为九品
此第七识所执之我既无差别如何亦得分九品耶
答所执第八九地不同故能执见分九品别此即上
下共为九品不同邪见约所断善地地之中更分九
也有云第七亦同邪见地地分九义乃非也少分为
喻不可一一相似。
若以不行名为断等者恶趣第八之果入见毕竟得
非择灭名为不行据种子体入见不断所缘第八既
尔能缘染七亦然恶趣第七不行故。
何故不说至初师舍等者此问今舍第七亦有无学
回心何故不同彼会决择亦摄在阿罗汉中耶。
然今此论至摄论为證者彼二论中说有净第七识
故安慧师不依彼中本佛地经及无著本摄论中不
言有净可以为證即其次段疏所言是也。
次第逆简第八及无间等者不共简第八俱生简无
间从下为次故言逆简此言种子亦俱生简今说俱
生即是增上简因缘也。
所引识起至无藏识故者此重简前文也论中俱举
灭定出世道难准理应更难阿罗汉位云若阿罗汉
无第七识顿起五识尔时藏识应六识俱(瑜伽)如何可
卷四 第 445a 页 X49-0445.png
言顿起五识则七俱转然论中不作此难者以瑜伽
说有藏识言故阿罗汉位巳舍藏识故不说也问何
要依无学难起五识耶答以出世道必在观中不可
顿起五识灭定六识所不行故但应以无学位难疏
云似有为藏识者为字误来或是语倒应云为有。
又间断名不行者问此与前解转易何别答转易约
六识中喜乐舍等不恒一故今言间断据灭定等有
不行故。
是识性故如馀七识者问安慧既不许有净第七即
是第六亦无依此净意识即是异喻何故此言如馀
七识答有二解一云彼许第六以五为依设无五识
亦许第八为六共依宗既不言不共故净第六亦入
同喻二云喻中既言如馀七识即简三位六识也又
净六无依此不许故第二解正。
若以六识至决定相违过者此中法自相相违过者
量云除圣道无学馀第六意识应无俱依六识摄故
如净意识此是比量法自相相违也决定相违过量
云意识应无俱生不共等依是意识故如净意识因
喻俱故成此过然成别宗意识即为异品六识摄因
既于彼有亦是共不定过疏不说者与前总宗不定
无别故不言之。
此为初无者补特伽罗我见最初断故舍此我执名
也。
不可说彼得互舍者不为第八同于第七有漏无漏
说有藏识言故阿罗汉位巳舍藏识故不说也问何
要依无学难起五识耶答以出世道必在观中不可
顿起五识灭定六识所不行故但应以无学位难疏
云似有为藏识者为字误来或是语倒应云为有。
又间断名不行者问此与前解转易何别答转易约
六识中喜乐舍等不恒一故今言间断据灭定等有
不行故。
是识性故如馀七识者问安慧既不许有净第七即
是第六亦无依此净意识即是异喻何故此言如馀
七识答有二解一云彼许第六以五为依设无五识
亦许第八为六共依宗既不言不共故净第六亦入
同喻二云喻中既言如馀七识即简三位六识也又
净六无依此不许故第二解正。
若以六识至决定相违过者此中法自相相违过者
量云除圣道无学馀第六意识应无俱依六识摄故
如净意识此是比量法自相相违也决定相违过量
云意识应无俱生不共等依是意识故如净意识因
喻俱故成此过然成别宗意识即为异品六识摄因
既于彼有亦是共不定过疏不说者与前总宗不定
无别故不言之。
此为初无者补特伽罗我见最初断故舍此我执名
也。
不可说彼得互舍者不为第八同于第七有漏无漏
卷四 第 445b 页 X49-0445.png
位中更互舍也染七约自体染无即名舍藏识由他
缚永离方名舍。
此非三心真见道义者三心真见道不是正义以第
一心内遣有情假缘智既唯生空不遣法执故此不
取。
若定尔者八地巳去等者此意云若定以法观后起
皆名法观果者即八地巳去无非法观果以法观后
起生空观等俱是无漏是等流故亦法观果此故立
近果远果法观后起得灭定皆名近果起生观等名
为远果问若尔即先起生观后起法观法观今应为
生观远果答不然今说起平等智要法观故法观是
主得以生观为远果生观是劣不可法观为此远果
或八地巳去至然无妨者此法空无分别智后更不
起后得即自入人观即以人观根本后得为法观果
亦无妨也准此生观即法观近果。
然此中据至即果全论者然此论中云法空智果现
在前位者约初解近果说若约法空无分别智便入
人观者即约全而论不分近远只言法空智果起平
等智不说此果皆能起也是总语故。
至五地中方此难者馀处未见文说第七识于五地
中得真俗为缘然第六引之得亦无妨。
难浅喻等者此难意云若言执杭执人为喻法执人
执亦言迷杭迷人如何况法执答意云迷谓不了执
亦不了要由不了方起执故不了杭时似执于法故
缚永离方名舍。
此非三心真见道义者三心真见道不是正义以第
一心内遣有情假缘智既唯生空不遣法执故此不
取。
若定尔者八地巳去等者此意云若定以法观后起
皆名法观果者即八地巳去无非法观果以法观后
起生空观等俱是无漏是等流故亦法观果此故立
近果远果法观后起得灭定皆名近果起生观等名
为远果问若尔即先起生观后起法观法观今应为
生观远果答不然今说起平等智要法观故法观是
主得以生观为远果生观是劣不可法观为此远果
或八地巳去至然无妨者此法空无分别智后更不
起后得即自入人观即以人观根本后得为法观果
亦无妨也准此生观即法观近果。
然此中据至即果全论者然此论中云法空智果现
在前位者约初解近果说若约法空无分别智便入
人观者即约全而论不分近远只言法空智果起平
等智不说此果皆能起也是总语故。
至五地中方此难者馀处未见文说第七识于五地
中得真俗为缘然第六引之得亦无妨。
难浅喻等者此难意云若言执杭执人为喻法执人
执亦言迷杭迷人如何况法执答意云迷谓不了执
亦不了要由不了方起执故不了杭时似执于法故
卷四 第 445c 页 X49-0445.png
以为喻有迷不必执有执必是迷以宽喻狭于理无
失。
然今所执至二行执故者问喻中青等许有多境法
中二执境唯是一此即法喻不同何得为例答喻取
少分不可全同但取舍一心中行相非一不为境也
今言行相非见相分当情行解相貌非一种故。
若不然者至有漏心隔者此意说若不八地以上起
法执者即应八地巳上恒起法观第七识中无漏相
续更无有漏以安慧师不许第七有法执故作是说
也问若对安慧彼师不许有净第七何得难云无漏
相续答前来巳成三位有第七识讫恐彼不许七有
法执故作是说论云八地巳上犹起法执此说第七
非第六识若许第六有有漏心应起人执。
设未永断彼人执种等者此释伏难谓有难云若许
第六有有漏心即令起人执者二乘无学应起人执
许有漏故由此释云八地以上彼未永断人执种故
无学不然不可为例。
二障三处过者见道八地金刚心名三处也见道过
分别二障八地过俱生二障现行金刚心过二障种
子也问八地巳上第七法执犹许现行如何说过答
约六识说故不相违。
谓彼说至中法执种者此设许安慧如是救非彼许
七有执种又此所破非安慧师由彼不许第七识中
有现法执以安慧义为此难也。
失。
然今所执至二行执故者问喻中青等许有多境法
中二执境唯是一此即法喻不同何得为例答喻取
少分不可全同但取舍一心中行相非一不为境也
今言行相非见相分当情行解相貌非一种故。
若不然者至有漏心隔者此意说若不八地以上起
法执者即应八地巳上恒起法观第七识中无漏相
续更无有漏以安慧师不许第七有法执故作是说
也问若对安慧彼师不许有净第七何得难云无漏
相续答前来巳成三位有第七识讫恐彼不许七有
法执故作是说论云八地巳上犹起法执此说第七
非第六识若许第六有有漏心应起人执。
设未永断彼人执种等者此释伏难谓有难云若许
第六有有漏心即令起人执者二乘无学应起人执
许有漏故由此释云八地以上彼未永断人执种故
无学不然不可为例。
二障三处过者见道八地金刚心名三处也见道过
分别二障八地过俱生二障现行金刚心过二障种
子也问八地巳上第七法执犹许现行如何说过答
约六识说故不相违。
谓彼说至中法执种者此设许安慧如是救非彼许
七有执种又此所破非安慧师由彼不许第七识中
有现法执以安慧义为此难也。
卷四 第 446a 页 X49-0446.png
何法为障等者若第六识起生空无漏能碍人执令
不现行今既有漏不碍生执如何不执。
然彼错翻者第二句云意能念境界第七因中非念
俱故第四句云故我说唯心者此应为心故错翻也
次下显證第八是无记等者即彼旧经次下颂也既
云證第八无记等即兼證第七有覆前六善等也颂
中虽不明说第七有覆既言意二边取境即是俱生
边见定有覆也问护法第七既无我所如何疏云有
我我所答是我之我相从说故或约馀师理亦无失
摄论至无容得有等者彼意释云由五识中无能治
道无有所治无明言非不染意识中有者彼意难云
非不染意中有此不共无明若许有者便成染污何
名不染言亦非染意识中有意彼意难云既称染意
必与染感相应若许有此无明何名不共言若谓意
识由彼烦恼成染等者外若救云由此无明意成染
污即应毕竟成染污性诸施等心应不名善不共无
明恒相应故言若许有善心俱转者谓若云我许不
共无明善心俱转者彼难云是既一向与彼相应既
无馀善心等此染污意引生对治不应道理言若有
诸染污意俱有别心能引对治应正道理等者此外
牒正义也下有难词不能具引略述意耳。
即诸烦恼分位差别等者今准此师见慢爱三唯无
明分此识之中除无明外更无根本惑故问若唯无
明分如何言即诸烦恼分位差别答有二解一云既云
卷四 第 446b 页 X49-0446.png
诸烦恼分即一一烦恼皆得立之非要诸惑之上共
立此也二云无明为诸惑本故亦得云诸惑差别也
六识中至名不共贪者问此贪为与无明俱不若与
无明俱者应如第七俱贪不名不共别有主故若云
不与无明俱者痴为惑本何得不俱若爱在无明若
尔应非不共答痴劣贪增故名不共亦如第六无明
胜故立不共名。
唯此俱贪至不为主故者此意释难谓有难云六才
中贪若不与慢等俱故名为不共今七俱贪等既名
相应应与六俱慢等俱起方名相应今解意云非要
与彼慢等俱起但此贪等不为主故即名相应(此文难解
应更详之)今更以义解唯此六识俱贪不与彼慢等俱故
名独行贪俱者名相应贪以不为主故此中俱字之
下脱一俱字应为即不与六识慢等俱巳上结前独
行贪俱者方名相应巳下释相应贪有本唯此之下
傍注七字者误。
不言至唯一法者十八不共法如瑜伽等说一无误
失二无暴音三无种种相四无不定心五无妄失念
六无不择舍七欲无退八精进无退九念无退十定
无退十一慧无退十二胜解无退十三身业智为前
导随智而转十四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五意
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四知过去世无著无碍十
七知未来世无著无碍十八知现在世无著无碍若
萨婆多与此不同准俱舍第二十七云十力四无所
立此也二云无明为诸惑本故亦得云诸惑差别也
六识中至名不共贪者问此贪为与无明俱不若与
无明俱者应如第七俱贪不名不共别有主故若云
不与无明俱者痴为惑本何得不俱若爱在无明若
尔应非不共答痴劣贪增故名不共亦如第六无明
胜故立不共名。
唯此俱贪至不为主故者此意释难谓有难云六才
中贪若不与慢等俱故名为不共今七俱贪等既名
相应应与六俱慢等俱起方名相应今解意云非要
与彼慢等俱起但此贪等不为主故即名相应(此文难解
应更详之)今更以义解唯此六识俱贪不与彼慢等俱故
名独行贪俱者名相应贪以不为主故此中俱字之
下脱一俱字应为即不与六识慢等俱巳上结前独
行贪俱者方名相应巳下释相应贪有本唯此之下
傍注七字者误。
不言至唯一法者十八不共法如瑜伽等说一无误
失二无暴音三无种种相四无不定心五无妄失念
六无不择舍七欲无退八精进无退九念无退十定
无退十一慧无退十二胜解无退十三身业智为前
导随智而转十四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五意
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四知过去世无著无碍十
七知未来世无著无碍十八知现在世无著无碍若
萨婆多与此不同准俱舍第二十七云十力四无所
卷四 第 446c 页 X49-0446.png
众三念住及大悲名为十八不共法也。
其第二独行不共者此中意含二种与忿等相应即
是非主独迷谛理者是主独行也此言或不与馀俱
起者不与贪等忿等俱非不馀大八随惑俱彼遍染
故。
若在欲界至七随俱转者今唯言欲界者无惭等二
不通上故此据集论且说五随即是大随之前五谓
惛沉等何故此说后五随耶答大随在小中之后此
是大随五故言后五又论立名前后不定或有馀论
此五居后理亦无违又妄念等三即别境摄故五名
后此释虽通初解为正。
以忿等十至非主独行者谓此无明与彼十中随一
俱名为非主问无明既不得主名彼俱忿等为名主
不答由忿等十各增猛必别头起行相增故而立主
名非是对无明故而名主忿与无明各增猛故。
此随小乘名不共者若望大乘忿等俱者但名相应
以忿等体即根本故从轻忿等且名不共问忿等粗
猛何得云轻答忿别起望彼中大行相名粗今对断
物命瞋忿等可名轻相馀皆准释。
似难大乘异师者即安慧师彼师不立净第七难(净)
一分。
二云三种至随彼语者大乘自许五识三皆无上座
许五有自性分别今云应无随念计度不言自性者
且随上座部语。
其第二独行不共者此中意含二种与忿等相应即
是非主独迷谛理者是主独行也此言或不与馀俱
起者不与贪等忿等俱非不馀大八随惑俱彼遍染
故。
若在欲界至七随俱转者今唯言欲界者无惭等二
不通上故此据集论且说五随即是大随之前五谓
惛沉等何故此说后五随耶答大随在小中之后此
是大随五故言后五又论立名前后不定或有馀论
此五居后理亦无违又妄念等三即别境摄故五名
后此释虽通初解为正。
以忿等十至非主独行者谓此无明与彼十中随一
俱名为非主问无明既不得主名彼俱忿等为名主
不答由忿等十各增猛必别头起行相增故而立主
名非是对无明故而名主忿与无明各增猛故。
此随小乘名不共者若望大乘忿等俱者但名相应
以忿等体即根本故从轻忿等且名不共问忿等粗
猛何得云轻答忿别起望彼中大行相名粗今对断
物命瞋忿等可名轻相馀皆准释。
似难大乘异师者即安慧师彼师不立净第七难(净)
一分。
二云三种至随彼语者大乘自许五识三皆无上座
许五有自性分别今云应无随念计度不言自性者
且随上座部语。
卷四 第 447a 页 X49-0447.png
然彼爱等至前后起等者谓经部师信贪等即是心
之分位差别前后立名说为王所今应难云爱等与
心定俱时起同取于境相应法故如思受等此量成
巳然后准论为量云五根与识决定俱时许同境故
如心心所问他许爱等与心不俱即是正异喻离宗
离因故诸非俱时者必不同境故如何疏云不尔有
不定过耶答今难经部虽爱与心前后念起同取一
境亦名同境故不违因于异转即有他中共不定之
过有云本量以能所依故为因若不成立爱等与心
同时即有不定者此理不然若尔即设成爱等同时
仍有不定五识前念亦所依故又违论文故为不可
若不简至能立不成过者若成第六定有共依小乘
不许别有共依即是他能别不成过今云能立不成
者应疏本错又能立不成乃是喻过今出宗过何言
能立道理必然更勘馀本。
彼非所立违自宗故者若不言显自名处但言有所
依即胸中色物亦入宗中非本所立故违宗也。
生所依至简八五者问第六与八俱以第七为俱有
依何故第七非八生依答七望于六名相近故体相
顺故同计度故俱起执故同转识故可为生依第八
不然不应为例。
五尘体至亦实有耶者此难法中一分不相应等一
分假法令实有也若总难者便犯相符问如五尘中
涩滑等触亦是假有何以为例答涩滑等触增约说
卷四 第 447b 页 X49-0447.png
假即实四大不同生等。
经部宗言等者问彼宗既许有正思量何得难云无
正思量假依何立答经部现在虽有思量是识之用
不名为意故今难云若无正思量意假依何立。
小乘唯二十一等者善中除痴无故唯有十大地亦
十一心王二十一也。
无想灭至灭二识者问此二定中五识既灭云何但
言灭一二耶答有二解一云无想定必以第四静虑
为加行入灭定必以有顶地更为加行入眼等五识
既非彼法故不言之二云眼等五识先时巳灭不由
二定而能灭故但言灭一二识也前解为胜若言五
识先时巳灭非入定时灭故不说者即应灭定亦唯
灭一第六识以染污末那根本智初巳灭非有此灭
尽定随应后得之所引故。
并第七识二定等者无想定唯灭二十二法若灭尽
定并灭染污第七准前正义师第七识心所有十八
并一染心王有十九即总依四十一法之一灭定也
问既尔此定应通染净如何下第七卷释以种善故
定亦善又应无想定胜灭尽定劣以无想定唯依善
种立故答此说灭数多少合有尔所若得定名唯依
善种何以然者善心心所是能厌故与定俱故染污
心等唯所厌故不可依彼以立定名由染灭故而得
此定故说依彼不说染种为定体也九次第定皆名
善故。
经部宗言等者问彼宗既许有正思量何得难云无
正思量假依何立答经部现在虽有思量是识之用
不名为意故今难云若无正思量意假依何立。
小乘唯二十一等者善中除痴无故唯有十大地亦
十一心王二十一也。
无想灭至灭二识者问此二定中五识既灭云何但
言灭一二耶答有二解一云无想定必以第四静虑
为加行入灭定必以有顶地更为加行入眼等五识
既非彼法故不言之二云眼等五识先时巳灭不由
二定而能灭故但言灭一二识也前解为胜若言五
识先时巳灭非入定时灭故不说者即应灭定亦唯
灭一第六识以染污末那根本智初巳灭非有此灭
尽定随应后得之所引故。
并第七识二定等者无想定唯灭二十二法若灭尽
定并灭染污第七准前正义师第七识心所有十八
并一染心王有十九即总依四十一法之一灭定也
问既尔此定应通染净如何下第七卷释以种善故
定亦善又应无想定胜灭尽定劣以无想定唯依善
种立故答此说灭数多少合有尔所若得定名唯依
善种何以然者善心心所是能厌故与定俱故染污
心等唯所厌故不可依彼以立定名由染灭故而得
此定故说依彼不说染种为定体也九次第定皆名
善故。
卷四 第 447c 页 X49-0447.png
二得二名至四蕴等者二得谓方便得离染得灭定
具二得无想唯方便二名者无想唯厌想灭定通厌
心心所故得名各别无想唯五蕴果灭定通四蕴果
一期无至二说如后者准下第七卷有三师说一一
期都无心二从彼没要有想生三彼初生时有心方
入今言二义者合二有心为一说也。
摄论云至今有二解者问初解既取第七我执岂第
七识作能施等三轮相耶问等二曰若取第六我执
云能行施者今此论意由第七我全令六识中所起
执等不能亡相何故今说第六我耶答初问曰第七
我执实不作三轮之相以此我见恒内缘故令外相
缚义同于彼能行施也亦如第七虽不特巳陵他而
内恒执我名为我慢故约第七理亦无违答后难云
第六识作我行施等相由第七识我执为本举本显
末亦不违论疏断后胜相行显故摄论意也问施等
善心宁有我执答间杂生故。
或由因类至亦有相缚者因中漏俱所薰之种至无
学位引起五识现行是彼漏俱之类故有相缚若由
法执有相缚者生空无漏与法俱应有相缚。
问如对法云漏所缚等者谓有漏善业由无明等惑
能招后有不得自在名漏所缚言漏所随谓馀地法
者如他界善无记等种在此界身中此界烦恼种现
之所随逐或此界善等他界漏之所随逐言漏随顺
谓决择分善等此决择善虽能违背于有不灭生死
卷四 第 448a 页 X49-0448.png
然与漏种及第七惑性相随顺故非无漏问此中问
意正生下文若与第七漏随顺者即是漏俱如何起
下答且引漏所缚义正起下文馀者同故来。
互相增益者问七可增六如何说六增第七耶答有
解云由七染污令六成漏由六无漏令七无漏即是
互相增益者理不应然今言互相增益方成有漏何
得以无漏为互又前五识名增第七无漏复云何通
又云由六识之中烦恼体增盛故令第七识不得无
漏名增益者理亦不然无增义故设前六识不起烦
恼第七无漏亦不得故应正解云由前六识烦恼业
力招第八能与第七为根为境令七得生名增益也
及由有眼识得有故者此第二义谓由具声由有眼
根为资具得有眼识。
同无色至所依中者谓六七识同以非色为所依今
第六识依第七者在彼无色所依中故亦说为意中
之识。
不由有色识定生者问根无识不转境无心不生何
独由根而不由色答二和生识阙一不生且据粗相
根力胜故但说由根如盲瞑者显粗相也。
眼变异至见青黄者问眼识变异见青为黄便成非
量云何而说五识现量得自相耶答由眼坏令第六
识见青为黄非眼识也问本说由眼识有变异而言
意识岂不乖宗答有二释一云意说由眼识有变异
既由根坏意识错乱此义亦成二云由眼根损眼识
意正生下文若与第七漏随顺者即是漏俱如何起
下答且引漏所缚义正起下文馀者同故来。
互相增益者问七可增六如何说六增第七耶答有
解云由七染污令六成漏由六无漏令七无漏即是
互相增益者理不应然今言互相增益方成有漏何
得以无漏为互又前五识名增第七无漏复云何通
又云由六识之中烦恼体增盛故令第七识不得无
漏名增益者理亦不然无增义故设前六识不起烦
恼第七无漏亦不得故应正解云由前六识烦恼业
力招第八能与第七为根为境令七得生名增益也
及由有眼识得有故者此第二义谓由具声由有眼
根为资具得有眼识。
同无色至所依中者谓六七识同以非色为所依今
第六识依第七者在彼无色所依中故亦说为意中
之识。
不由有色识定生者问根无识不转境无心不生何
独由根而不由色答二和生识阙一不生且据粗相
根力胜故但说由根如盲瞑者显粗相也。
眼变异至见青黄者问眼识变异见青为黄便成非
量云何而说五识现量得自相耶答由眼坏令第六
识见青为黄非眼识也问本说由眼识有变异而言
意识岂不乖宗答有二释一云意说由眼识有变异
既由根坏意识错乱此义亦成二云由眼根损眼识
卷四 第 448b 页 X49-0448.png
不明遂令意识有此错乱亦是由根变识令暗义无
乖也。
由根合识至令根损益者如观炎令眼损力观钵罗
华令根益明是其类耳。
离识之色至如为他损色者离识之色即本质也如
禾稼等为他霜雹等损坏青为黄此不由识令彼损
也。
意识不然眼等可尔者不然字误应作可然意识既
可依意立名眼等识亦应可尔俱依意根无异因故
生下文也。
蛇眼闻声是正量部者问按宗轮等论佛灭后第三
百年中于犊子部宗流出正量部如何正法念处经
是正量义耶答如文殊问经明二十部皆是如来先
记今正法念悬记此事理亦何妨问蛇眼为实闻声
不若实闻者大乘何不许之若言实不闻圣教便为
虚妄答今以义准眼耳二种实眼同依一眼依处正
量不知执眼闻如来悬记亦随依处而说故云蛇眼
闻声大乘约彼实根便无互用之妨如眼依处觉痛
等眼虽云眼痛岂得名为眼身互用诸如此例皆准
此释。
若得自在诸根互用者此除意根设未自在绿一切
故问五根互用其义云何答有多义一云根境定识
不定如一眼根随发何识唯绿色故二云境识定根
不定谓如眼识随依何根但绿色故三云根识定境
乖也。
由根合识至令根损益者如观炎令眼损力观钵罗
华令根益明是其类耳。
离识之色至如为他损色者离识之色即本质也如
禾稼等为他霜雹等损坏青为黄此不由识令彼损
也。
意识不然眼等可尔者不然字误应作可然意识既
可依意立名眼等识亦应可尔俱依意根无异因故
生下文也。
蛇眼闻声是正量部者问按宗轮等论佛灭后第三
百年中于犊子部宗流出正量部如何正法念处经
是正量义耶答如文殊问经明二十部皆是如来先
记今正法念悬记此事理亦何妨问蛇眼为实闻声
不若实闻者大乘何不许之若言实不闻圣教便为
虚妄答今以义准眼耳二种实眼同依一眼依处正
量不知执眼闻如来悬记亦随依处而说故云蛇眼
闻声大乘约彼实根便无互用之妨如眼依处觉痛
等眼虽云眼痛岂得名为眼身互用诸如此例皆准
此释。
若得自在诸根互用者此除意根设未自在绿一切
故问五根互用其义云何答有多义一云根境定识
不定如一眼根随发何识唯绿色故二云境识定根
不定谓如眼识随依何根但绿色故三云根识定境
卷四 第 448c 页 X49-0448.png
不定谓如眼根唯发眼识绿诸境故四云根定识境
不定谓如眼根随发何识随缘何境但名眼识后二
解正虽有根境离合杂乱如疏自会然前二义与论
相违且初解云根境定者便违论说一根发识缘一
切境又云眼根发耳识等识既称耳宁说随根第二
解云境识定根不定者若尔即自在位仍名随境如
何论说依未自在问设第三解根识既定何名互用
答自取他境他取自境名为互用非发他识得互用
也更有异义如枢要灯释。
佛地经说身化有三者(此下与秘全同故今略去)。
六无义者义谓境也即六尘境有情于此起遍计执
境非实故名为无义若尔四大应然何不言四无义
答彼约能造若据为境即触尘摄皆能生过故除之
也。
又解至行相是用故者问此与前解何别答前解约
缘见缘相二了各别后解了体是一义分为二用即
体故。
因见各至等分别者释所了谓十八界在因位中各
几见分之所了耶以义不定故言随应言五三者谓
五尘有三识缘即五六八也言六有二者谓六根各
二识缘若五色根六八所缘意根一种六七所缘以
第八识意根摄故言六一者谓六识界唯第六一识
缘也言一不定者谓法界或五识缘或六八缘如无
为法唯第六缘故云不定问因中平等性智亦缘十
不定谓如眼根随发何识随缘何境但名眼识后二
解正虽有根境离合杂乱如疏自会然前二义与论
相违且初解云根境定者便违论说一根发识缘一
切境又云眼根发耳识等识既称耳宁说随根第二
解云境识定根不定者若尔即自在位仍名随境如
何论说依未自在问设第三解根识既定何名互用
答自取他境他取自境名为互用非发他识得互用
也更有异义如枢要灯释。
佛地经说身化有三者(此下与秘全同故今略去)。
六无义者义谓境也即六尘境有情于此起遍计执
境非实故名为无义若尔四大应然何不言四无义
答彼约能造若据为境即触尘摄皆能生过故除之
也。
又解至行相是用故者问此与前解何别答前解约
缘见缘相二了各别后解了体是一义分为二用即
体故。
因见各至等分别者释所了谓十八界在因位中各
几见分之所了耶以义不定故言随应言五三者谓
五尘有三识缘即五六八也言六有二者谓六根各
二识缘若五色根六八所缘意根一种六七所缘以
第八识意根摄故言六一者谓六识界唯第六一识
缘也言一不定者谓法界或五识缘或六八缘如无
为法唯第六缘故云不定问因中平等性智亦缘十
卷四 第 449a 页 X49-0449.png
八界何故此中言五三等答平等不定有故不说第
七言自在等分别者若至佛果八识皆能缘十八界
故言等分别也问成所作智岂缘无为答设不缘无
为亦能缘法界。
所依之颂者如前说云五四六有二七八一俱依及
开导因缘一一皆增二。
如杂集论等(此下善十三门不善十二门无记十四门与秘所引全同故今略去不举)。
五识至随转心发业者谓第六意识或善或染名为
转心能有造作名为发业眼等五识随他第六意识
而生故云随转心发业。
定中闻声由二因故者一了别定所缘境意识二种
种所缘境意识今此定中闻声与耳俱生即是种种
所缘境意识当第二因也此师意说意耳同缘即必
不同性故五三性决定不许俱意识应尔。
或三四等多一二等少者前解约五识之中等流卒
尔或多或少此解约等流卒尔之中五识或多或少
是二解之大意也。
若一向至此前师意者此述前师五不俱意与后三
性俱二对明之更无别立。
耳识卒尔等者问定中意识起寻求心脱非前记何
妨卒尔通善性即答意定耳取散不可为例问瑜伽
说三心是无记在定寻求善性收耳识既是定引生
应随能引非无记答能引意识在定位耳识不随定
所取能引之意虽是善何妨卒尔称无记。
七言自在等分别者若至佛果八识皆能缘十八界
故言等分别也问成所作智岂缘无为答设不缘无
为亦能缘法界。
所依之颂者如前说云五四六有二七八一俱依及
开导因缘一一皆增二。
如杂集论等(此下善十三门不善十二门无记十四门与秘所引全同故今略去不举)。
五识至随转心发业者谓第六意识或善或染名为
转心能有造作名为发业眼等五识随他第六意识
而生故云随转心发业。
定中闻声由二因故者一了别定所缘境意识二种
种所缘境意识今此定中闻声与耳俱生即是种种
所缘境意识当第二因也此师意说意耳同缘即必
不同性故五三性决定不许俱意识应尔。
或三四等多一二等少者前解约五识之中等流卒
尔或多或少此解约等流卒尔之中五识或多或少
是二解之大意也。
若一向至此前师意者此述前师五不俱意与后三
性俱二对明之更无别立。
耳识卒尔等者问定中意识起寻求心脱非前记何
妨卒尔通善性即答意定耳取散不可为例问瑜伽
说三心是无记在定寻求善性收耳识既是定引生
应随能引非无记答能引意识在定位耳识不随定
所取能引之意虽是善何妨卒尔称无记。
卷四 第 449b 页 X49-0449.png
彼虽非證然为会之者前师不引此文故云非證。
谓二乘至非馀四者有解云萨婆多等不许二识并
生故唯起耳者此理不然彼亦不许耳意俱起应无
意识故知今论彼二乘定劣五识之中唯起耳识菩
萨定胜俱起五识也。
若散五至通善者问初三心在定既是善性应是染
净心如何言卒尔等耶质曰若尔佛卒尔等心应非
是善此亦不为例佛卒尔等许假立定位三心岂是
假耶由此应解若决定心后于境了别知染知净是
染净心此定中心境虽未决以定中心先是善故设
起寻求亦名为善又定中心先是等流义说卒尔寻
求理亦无失。
又五识至后无寻伺故者初定巳下可有寻伺八定
之中后之七定无寻伺也此如第七卷者彼云显多
由彼起非说彼相应故知定中耳识未必由寻伺也
又欲界至为能引耶者此问意云如欲界耳识许无
所有处无寻伺心引二定巳上起三识时应即以二
定以上无寻伺心引何要借下地寻伺耶。
答至后位巳去非寻伺引者二定巳上初起三识可
借下寻伺后位不借三识亦起问在定既是初起耳
识何无寻伺答定散别故如第七卷解。
此性能至不相违者问五识善恶少由善恶识方能
引之如何无记意识与五善恶而不相违答意识初
引善恶五识与五善恶必须偏注能引之意与五性
卷四 第 449c 页 X49-0449.png
同等流巳后于五无偏意可无记与五性别不相违
也。
八地巳去至无记五识者问八地巳上既纯无漏所
起五识必与六俱如何无记答此约卒尔心五识可
是无记非等流心如定中闻声等。
成所作智即是修故等者成所作智由意识中修慧
所成也又成事智既有定俱体即修慧或通闻思于
一修慧分三用故今说所成所成之言义宽遍故问
今此意證五识之中有加行善如来之智既无加行
引此何为答此智非是不由功用生便即得亦由思
惟修习之所引生故名加行若尔何故说佛无加行
耶答更不进趣说无加行不说如来无加行善。
缘起经说至亦有覆者润生之爱虽是有覆缘当生
处必非五俱除此馀时既有有覆意识故能引所有
覆五识。
或是生得至异熟心摄者谓如欲界天龙鬼等所有
变化但是生得心心所摄非实变化若实变化即加
行摄。
色界无工巧者彼界一切皆是自变不须工巧问工
巧通身语身巧彼可无如何不有语答初定之中有
寻伺故虽亦起语少故不说又说无者无身工巧非
无语也。
四识缘威仪五识缘工巧者威仪四尘故无耳识工
巧通语亦得有声今言缘者缘此威仪路及工巧处
也。
八地巳去至无记五识者问八地巳上既纯无漏所
起五识必与六俱如何无记答此约卒尔心五识可
是无记非等流心如定中闻声等。
成所作智即是修故等者成所作智由意识中修慧
所成也又成事智既有定俱体即修慧或通闻思于
一修慧分三用故今说所成所成之言义宽遍故问
今此意證五识之中有加行善如来之智既无加行
引此何为答此智非是不由功用生便即得亦由思
惟修习之所引生故名加行若尔何故说佛无加行
耶答更不进趣说无加行不说如来无加行善。
缘起经说至亦有覆者润生之爱虽是有覆缘当生
处必非五俱除此馀时既有有覆意识故能引所有
覆五识。
或是生得至异熟心摄者谓如欲界天龙鬼等所有
变化但是生得心心所摄非实变化若实变化即加
行摄。
色界无工巧者彼界一切皆是自变不须工巧问工
巧通身语身巧彼可无如何不有语答初定之中有
寻伺故虽亦起语少故不说又说无者无身工巧非
无语也。
四识缘威仪五识缘工巧者威仪四尘故无耳识工
巧通语亦得有声今言缘者缘此威仪路及工巧处
卷四 第 450a 页 X49-0450.png
据实一种皆名路处然威仪谁成故游履义显且偏
言路。
是青非非青者除青之外并名非非青非非青多种
故云非非青。
此中开张至不同者谓大论等增邪欲解即五十三
若开五见除邪解即五十五此论除欲解合五见故
五十一。
复说等言至取馀二门者第七卷初释不定名说有
三义一于善染等皆不定故二非如触等定遍心故
三非如欲等定遍地故今举初一等馀二也。
集色所依集无色所依者五根是色五识集生意根
无色意识集生身心所依故名为集或集者积集五
根色蕴意根识蕴多法集成此所依故。
一云若忧根苦根至受宽根狭者此初解者忧苦二
根俱通能引所引故忧苦二皆通无漏论中虽明三
受以忧属苦故兼明之受宽根狭者领纳境界名受
增上发生名根为根必能领纳为受未必发生故有
宽狭论从宽说故云苦受亦由无漏引故。
二云至假名无漏等者此解复有二意初云苦根由
无漏引故通无漏等忧即不然故非无漏二云苦根
得与无漏智俱故通无漏如舍头目等忧定不俱故
若互相显随所应者七色命根既约不生通于见断
影显信等亦通见断无想天等入见巳上必不生故
信等五根施约缘缚名为修断影显色命亦通缘缚
言路。
是青非非青者除青之外并名非非青非非青多种
故云非非青。
此中开张至不同者谓大论等增邪欲解即五十三
若开五见除邪解即五十五此论除欲解合五见故
五十一。
复说等言至取馀二门者第七卷初释不定名说有
三义一于善染等皆不定故二非如触等定遍心故
三非如欲等定遍地故今举初一等馀二也。
集色所依集无色所依者五根是色五识集生意根
无色意识集生身心所依故名为集或集者积集五
根色蕴意根识蕴多法集成此所依故。
一云若忧根苦根至受宽根狭者此初解者忧苦二
根俱通能引所引故忧苦二皆通无漏论中虽明三
受以忧属苦故兼明之受宽根狭者领纳境界名受
增上发生名根为根必能领纳为受未必发生故有
宽狭论从宽说故云苦受亦由无漏引故。
二云至假名无漏等者此解复有二意初云苦根由
无漏引故通无漏等忧即不然故非无漏二云苦根
得与无漏智俱故通无漏如舍头目等忧定不俱故
若互相显随所应者七色命根既约不生通于见断
影显信等亦通见断无想天等入见巳上必不生故
信等五根施约缘缚名为修断影显色命亦通缘缚
卷四 第 450b 页 X49-0450.png
五受及意准例应知。
十二一分通不断等者前六者即十四见断中除七
色命后六即馀八中除二无漏根。
随顺趣向不断法故者随顺趣向皆通忧苦或随顺
约苦顺能引趣向约爱受能引无漏故。
以此义准至论不说之者此意难忧根既能趣向不
断名非断者亦应能引无漏名为无漏何故忧根非
无漏摄故次解云非无漏引不同于苦故非无漏也
不可说六中是命根者无学命根未得无漏不名非
断受通无漏故入前六总而言之二十二中七色命
根唯通见修不通非断二无漏根唯通非断不通见
修信等六根唯通修非不通见断五受及意通见修
非问如来既有色命根何故不通非断答今言非断
通三乘说色命根等在佛虽名不断二乘所有乃是
有漏可断法故云色及命等不名非断。
若贪瞋痴至慢亦可然者此从先师汝若不许意有
苦受贪瞋等三任运起者通五识故得与苦俱设在
意识通不善故与忧俱慢亦可然者亦通不善得与
忧俱此等可说三受可得其身边任运起者不与五
俱又非不善既云三受可得故知意识得与苦俱即
是意根一切也。
不可等流至不善等者此约散位所引五识与能引
意必俱同性如定中闻声意与耳识不同性故问若
散位中能所引必同性者何故前说五识中三性俱
十二一分通不断等者前六者即十四见断中除七
色命后六即馀八中除二无漏根。
随顺趣向不断法故者随顺趣向皆通忧苦或随顺
约苦顺能引趣向约爱受能引无漏故。
以此义准至论不说之者此意难忧根既能趣向不
断名非断者亦应能引无漏名为无漏何故忧根非
无漏摄故次解云非无漏引不同于苦故非无漏也
不可说六中是命根者无学命根未得无漏不名非
断受通无漏故入前六总而言之二十二中七色命
根唯通见修不通非断二无漏根唯通非断不通见
修信等六根唯通修非不通见断五受及意通见修
非问如来既有色命根何故不通非断答今言非断
通三乘说色命根等在佛虽名不断二乘所有乃是
有漏可断法故云色及命等不名非断。
若贪瞋痴至慢亦可然者此从先师汝若不许意有
苦受贪瞋等三任运起者通五识故得与苦俱设在
意识通不善故与忧俱慢亦可然者亦通不善得与
忧俱此等可说三受可得其身边任运起者不与五
俱又非不善既云三受可得故知意识得与苦俱即
是意根一切也。
不可等流至不善等者此约散位所引五识与能引
意必俱同性如定中闻声意与耳识不同性故问若
散位中能所引必同性者何故前说五识中三性俱
卷四 第 450c 页 X49-0450.png
转意随偏注与彼性同无偏注者便无记性既尔即
五识中有不偏注及无记如何与意同性耶答初引
眼等其性必同多念巳后意随偏注或无记性故眼
等识与能引意必同性也。
五十七至亦有喜乐等者问若未至地有喜根者何
故不如初静虑地建立喜耶答由于彼定喜可动故
问喜于彼有何教为證答如世尊言如是苾刍离生
喜乐滋润其身周遍滋润遍流适悦无有少分不充
不满如是为离生喜乐此中初门说未至位后门说
根本位问初静虑地几根可得答有十八彼除男女
苦忧也然彼引经通證根本近分有喜乐言周遍滋
润者即唯根本。
苦忧相续次第此后生者从第八初生巳后次生六
识便有忧相续也问既云苦忧相续如何彼意唯有
忧耶答此师意说苦是馀根忧唯在意亦不相违问
论云有异熟生苦忧相续忧非无记如何得有异熟
生耶答论说忧根非无记者约有覆不遮异熟生也
何以知者恶作忧俱不通有覆故知尔也又有解云
理未必然论言异熟生者约从第八真异熟生故名
异熟非无记也虽有两释前解为胜疏云彼意唯苦
何故言忧者即难后师也。
然不同总报等者若云以苦忧故第六无舍亦应第
八不与舍俱极苦处故非轻业故由此解云第八趣
体又是报主不可苦俱若与苦俱违善趣故六识不
五识中有不偏注及无记如何与意同性耶答初引
眼等其性必同多念巳后意随偏注或无记性故眼
等识与能引意必同性也。
五十七至亦有喜乐等者问若未至地有喜根者何
故不如初静虑地建立喜耶答由于彼定喜可动故
问喜于彼有何教为證答如世尊言如是苾刍离生
喜乐滋润其身周遍滋润遍流适悦无有少分不充
不满如是为离生喜乐此中初门说未至位后门说
根本位问初静虑地几根可得答有十八彼除男女
苦忧也然彼引经通證根本近分有喜乐言周遍滋
润者即唯根本。
苦忧相续次第此后生者从第八初生巳后次生六
识便有忧相续也问既云苦忧相续如何彼意唯有
忧耶答此师意说苦是馀根忧唯在意亦不相违问
论云有异熟生苦忧相续忧非无记如何得有异熟
生耶答论说忧根非无记者约有覆不遮异熟生也
何以知者恶作忧俱不通有覆故知尔也又有解云
理未必然论言异熟生者约从第八真异熟生故名
异熟非无记也虽有两释前解为胜疏云彼意唯苦
何故言忧者即难后师也。
然不同总报等者若云以苦忧故第六无舍亦应第
八不与舍俱极苦处故非轻业故由此解云第八趣
体又是报主不可苦俱若与苦俱违善趣故六识不
卷四 第 451a 页 X49-0451.png
然不可为例。
瑜伽广说如前者此意證云彼既云意地一切根相
应故知意有苦受前师救云意地三根是忧非俱约
三受明即苦根摄据实唯忧故次论云俱生身见唯
无记性非忧根摄。
论说忧根非无记者瑜伽五十七八根唯善善不善
无记为义此即信等五及三无漏根也复云五根善
不善无记善不善无记为义此即乐苦喜舍及意根
也复云一根名善不善善不善无记为义即忧根也
复云五根无记无记为义谓鼻舌身及男女也复云
二根无记善不善无记为义谓眼耳根也色声约表
故通三性彼不言命根者命根约种无境义故非此
所说然所引八种现种皆成即以现八为命种子为
根合名命根故成现种此唯约根故不说境不相违
也。
其信等五至断不断善者问若言断善彼现不成何
故经云因力断善根地狱生时续缘力断善根地狱
死时续答彼言不成约长时说地狱初生时未全苦
故狱将死时苦巳息故虽善现行略不言也。
彼若救至无苦定成等者彼意救曰若五识相续彼
俱苦受可为第八忧不入成五识既断苦即不定故
取忧根为第八也。
又若尔者至相续故者难云苦既定成忧何须断若
彼救言五识相续故有苦意识间断故无忧者次难
瑜伽广说如前者此意證云彼既云意地一切根相
应故知意有苦受前师救云意地三根是忧非俱约
三受明即苦根摄据实唯忧故次论云俱生身见唯
无记性非忧根摄。
论说忧根非无记者瑜伽五十七八根唯善善不善
无记为义此即信等五及三无漏根也复云五根善
不善无记善不善无记为义此即乐苦喜舍及意根
也复云一根名善不善善不善无记为义即忧根也
复云五根无记无记为义谓鼻舌身及男女也复云
二根无记善不善无记为义谓眼耳根也色声约表
故通三性彼不言命根者命根约种无境义故非此
所说然所引八种现种皆成即以现八为命种子为
根合名命根故成现种此唯约根故不说境不相违
也。
其信等五至断不断善者问若言断善彼现不成何
故经云因力断善根地狱生时续缘力断善根地狱
死时续答彼言不成约长时说地狱初生时未全苦
故狱将死时苦巳息故虽善现行略不言也。
彼若救至无苦定成等者彼意救曰若五识相续彼
俱苦受可为第八忧不入成五识既断苦即不定故
取忧根为第八也。
又若尔者至相续故者难云苦既定成忧何须断若
彼救言五识相续故有苦意识间断故无忧者次难
卷四 第 451b 页 X49-0451.png
云更无别义能令所引五识相续而能引意识翻令
间断也。
又意至易起受故者此说彼师救云意识之中以有
舍受故忧间断非是意识体有间断故不可难云能
引意断所引五续也由此更难地狱之中意无舍受
以极苦处不可转易忧受而起异舍也若非极苦处
如初出定昧劣心中上下生死等可许转易起舍受
也问前师容舍地狱不成如何今以意舍为难答设
许前师忧之末位得起舍受故为此难非实尔也。
若彼救言至后必相续者前难云死生闷绝宁有忧
根故今约起意识巳未断绝来忧定相续。
答有亦至无亦无妨者此中二解后解为胜前解若
以瞋之末位得起舍受即合地狱苦受末位亦有舍
者既尔忧受应彼非无中容之舍尚不无忧受逼迫
何非有苦受暂时亦应起故又嗔过顺境尚喜乐俱
何但舍受故不可以嗔末为例或可前解亦得若尔
既许有舍何不有忧答前位地狱极苦无分别故只
可有舍不得有忧犹如五识苦后起舍非忧受故又
如第三静虑尤重无分别意业之末可有舍受必无
喜故难后解云极苦之末可不同极乐之末亦起舍
耶若后即答曰极苦之处意苦若断必入闷绝便是
无心即无舍受故不可以第三定难彼乐受末非闷
绝二解均。
或彼通说馀三趣杂受处者除地狱极苦处取馀轻
间断也。
又意至易起受故者此说彼师救云意识之中以有
舍受故忧间断非是意识体有间断故不可难云能
引意断所引五续也由此更难地狱之中意无舍受
以极苦处不可转易忧受而起异舍也若非极苦处
如初出定昧劣心中上下生死等可许转易起舍受
也问前师容舍地狱不成如何今以意舍为难答设
许前师忧之末位得起舍受故为此难非实尔也。
若彼救言至后必相续者前难云死生闷绝宁有忧
根故今约起意识巳未断绝来忧定相续。
答有亦至无亦无妨者此中二解后解为胜前解若
以瞋之末位得起舍受即合地狱苦受末位亦有舍
者既尔忧受应彼非无中容之舍尚不无忧受逼迫
何非有苦受暂时亦应起故又嗔过顺境尚喜乐俱
何但舍受故不可以嗔末为例或可前解亦得若尔
既许有舍何不有忧答前位地狱极苦无分别故只
可有舍不得有忧犹如五识苦后起舍非忧受故又
如第三静虑尤重无分别意业之末可有舍受必无
喜故难后解云极苦之末可不同极乐之末亦起舍
耶若后即答曰极苦之处意苦若断必入闷绝便是
无心即无舍受故不可以第三定难彼乐受末非闷
绝二解均。
或彼通说馀三趣杂受处者除地狱极苦处取馀轻
卷四 第 451c 页 X49-0451.png
处并鬼畜为三趣也后第二师解意说地狱纯苦二
乐俱无鬼畜可有等流乐也二解之中后释为正何
以然者那落迦中唯名为苦如何说彼得有等流乐
耶等流者相似乐故说轻苦名等流乐前解亦得若
尔何不名忧答无别故不可名忧岂可名乐。
若尔至彼处无乐者此意难云意识既有喜俱明知
悦根有乐或三受门喜即名乐如何不许彼有乐耶
此之问答合在前段疏下明之。
谓大众部至苦乐相续者彼部诸识既有俱起故意
忧与五苦相续也上座九心者彼有分识与大乘第
八同故云异熟无间等言或弥沙塞者此通会两。
文。
问彼至不随他语者彼论说生地狱诸有情类苦忧
相续此即会云随转理门彼论亦说馀趣苦忧相续
何故不随他语下答意云馀趣意戚可实名爱地狱
虽苦俱是意迫故假说为忧。
离生喜乐者离欲染名离欲界之生类离初禅等生
亦尔。
馀二遍注者谓舍受之馀即苦乐二也。
色界至以此为例者三定无五识无漏许不无无色
五根无无漏何妨有应更例难云三定色根具五识
可依生无色色种无根等由何起答定根能发五识
许依住无色定为因何妨五根有更有相例如灯广
说。
乐俱无鬼畜可有等流乐也二解之中后释为正何
以然者那落迦中唯名为苦如何说彼得有等流乐
耶等流者相似乐故说轻苦名等流乐前解亦得若
尔何不名忧答无别故不可名忧岂可名乐。
若尔至彼处无乐者此意难云意识既有喜俱明知
悦根有乐或三受门喜即名乐如何不许彼有乐耶
此之问答合在前段疏下明之。
谓大众部至苦乐相续者彼部诸识既有俱起故意
忧与五苦相续也上座九心者彼有分识与大乘第
八同故云异熟无间等言或弥沙塞者此通会两。
文。
问彼至不随他语者彼论说生地狱诸有情类苦忧
相续此即会云随转理门彼论亦说馀趣苦忧相续
何故不随他语下答意云馀趣意戚可实名爱地狱
虽苦俱是意迫故假说为忧。
离生喜乐者离欲染名离欲界之生类离初禅等生
亦尔。
馀二遍注者谓舍受之馀即苦乐二也。
色界至以此为例者三定无五识无漏许不无无色
五根无无漏何妨有应更例难云三定色根具五识
可依生无色色种无根等由何起答定根能发五识
许依住无色定为因何妨五根有更有相例如灯广
说。
卷四 第 452a 页 X49-0452.png
以彼边除功德胜故者四静虑中第四静虑功德最
胜名为边际或一一定中最殊胜者名为边际言七
八二识功德依故者大圆镜智纯净圆德现种依持
平等性智大慈悲等恒相应故又此二智能现自他
受用功德身土名功德依疏言大悲天住者如来大
悲唯依第四禅住也。
此中三解者解五识中第一唯初禅第二通四定第
三唯第四言如七八识者唯第三解也准答无漏八
识八地皆有即五识有四释七八有二释前云无漏
五识依色界四地者彼总释不入此中今以义准或
彼界更为一释亦得然彼只云依色界四地不言多
起第四定又不说通八地故与下别耳。
初标所说总劝教兴者论云前所略标六位心所即
是初标所说也今应广显彼差别相者即是总显下
六位劝教之兴也有本云总显者全无义理。
初萨婆多等问但五遍者谓萨婆多有十大地故今
问云大乘说五云何应知又经部师触作意假故今
问云五皆实者云何应知。
谓如取至所缘及处者除青之外黄等非一故言非
非青也言所缘及处者所缘即境复言处者谓总境
之别处境宽而处狭也。
其可欣境者即漏无漏三性境也恶无记事实非可
欣以据情故皆名可欣故通三性故非唯善法名为
可欣不善无记约情而说亦名可欣。
卷四 第 452b 页 X49-0452.png
若欲外境此位等者如枷锁事等亦此有二位也准
可知之外境者如禾稼等未雹欲不下巳下欲早息
亦不于可厌之雹而生欲也。
四法迹者无贪嗔二为戒迹念为定迹定为慧迹应
捡。
初起一念名缘彼类者与前加行影像真如相似故
为类也问设第二念是初念类亦应名类答且约初
说问前云或未得体但受类何故今者巳得如体仍
名缘类答据实是体且约初得假名为类。
正理论至有说言等者此是彼论叙异师义也言以
于后时有忆念故等者即正理师叙正义难前异师
也。
有无漏智生者且约无漏胜故名为决择如顺决择
分正以见道名为决择非有漏也然非尽理如下论
云报教證智决择为体岂生得闻思等慧通无漏耶
故此论言决择智生通有无漏理将为胜。
若尔如自證等者他难意云汝大乘今时能忆用前
自證为今欲因我能忆用前念因言不然下答意云
前心有体用彼此两俱成前念以为因我宗无不许
我得为例。
缘虑之事心先自成者心心所法性能缘虑复此先
许何故今说刹那不易名为定耶问正理师许一刹
那顷心不易缘故必有定何故今难定等无时心不
缘虑耶答若此一刹那无定不许心住于境即是不
卷四 第 452c 页 X49-0452.png
缘之义。
有说至是心等者此经部中自有两计一云贪等一
切心所皆体即心一云唯受想思三所实有受兼触
馀信贪等体即是思唯定心所经说心也今论所明
即当后解如念慧等既思为体非即是心故下为喻
若破前计喻中所立不成。
或时起五等者问心心所法同一所缘如何此五缘
四境别许俱起耶答境体虽一望能缘别义分四也
如缘一色希求之时即名所乐对于印解即名决定
馀皆准知如缘苦空等于一境上其有四也。
如是于至三十一句者此有多释一云多起名总单
起名别一云五起名总馀智名别一云起一至五皆
名为别总此五别名为总前二解正。
或有心至皆不起者此义乘通初师若不尔者应同
有部此欲等五亦是遍行。
乃至等流亦有此事者问决定心后方起等流宁无
胜解答虽起决定不必印持如见俱时不必皆有胜
解故此等流或无五也又等流心中许疑俱起故虽
决定后起不妨无胜解也问如何无胜解而有决定
心答如于此境色非色等虽生决定而于善恶邪正
未能审决印持故决定心与胜解别。
此师以至意识相应慧者有云此师五识因果俱无
慧有云因无果有准下一师十五界唯有漏佛无五
识亦前解为正若言佛果五有慧者如何后师难言
有说至是心等者此经部中自有两计一云贪等一
切心所皆体即心一云唯受想思三所实有受兼触
馀信贪等体即是思唯定心所经说心也今论所明
即当后解如念慧等既思为体非即是心故下为喻
若破前计喻中所立不成。
或时起五等者问心心所法同一所缘如何此五缘
四境别许俱起耶答境体虽一望能缘别义分四也
如缘一色希求之时即名所乐对于印解即名决定
馀皆准知如缘苦空等于一境上其有四也。
如是于至三十一句者此有多释一云多起名总单
起名别一云五起名总馀智名别一云起一至五皆
名为别总此五别名为总前二解正。
或有心至皆不起者此义乘通初师若不尔者应同
有部此欲等五亦是遍行。
乃至等流亦有此事者问决定心后方起等流宁无
胜解答虽起决定不必印持如见俱时不必皆有胜
解故此等流或无五也又等流心中许疑俱起故虽
决定后起不妨无胜解也问如何无胜解而有决定
心答如于此境色非色等虽生决定而于善恶邪正
未能审决印持故决定心与胜解别。
此师以至意识相应慧者有云此师五识因果俱无
慧有云因无果有准下一师十五界唯有漏佛无五
识亦前解为正若言佛果五有慧者如何后师难言
卷四 第 453a 页 X49-0453.png
五识皆有作事智耶犯相符故。
一引等故名等引者此意由定心所引起平等故云
引等问若定在前安和在后可名引等此定心所与
等引俱何名引等答虽非前后平等安和必由定数
故名引又约加行由前定心引后平等于理无违后
解至等准此应知。
馀三准此有慧无失者闻眼耳有通可许有慧馀三
不尔何得例同答耳离取远见闻故且说二通馀三
合境不可言通何妨有慧。
闻思至即彼类故者此释五识有加行慧由彼闻思
之所成故即是意识闻思之类故亦名加行也。
佛地论说至不间断故者彼论意说神境智通运于
身多缘外境故成事智摄其漏尽通或四智摄或镜
智平等二智所摄以漏尽身中具三十四智故漏尽
通四智摄也若约漏尽缘涅槃法相续不断即镜智
平等二智所摄除三十二通馀皆妙观察智即眼耳
通是意俱慧今疏会云眼耳及意俱有二通彼据长
时故唯言妙观察也。
非以至欣戚行别者或人解云烦恼等中贪欣瞋戚
善十一中加行等别此别境五无此行相故此中诸
门分别不说与烦恼善等相应者此解不然今此疏
意但由下明烦恼善中自与别境相对分别故此不
论非由欣戚加行等别也。
(巳下至疏卷第六末之终今抄世流布亡失焉粪后
一引等故名等引者此意由定心所引起平等故云
引等问若定在前安和在后可名引等此定心所与
等引俱何名引等答虽非前后平等安和必由定数
故名引又约加行由前定心引后平等于理无违后
解至等准此应知。
馀三准此有慧无失者闻眼耳有通可许有慧馀三
不尔何得例同答耳离取远见闻故且说二通馀三
合境不可言通何妨有慧。
闻思至即彼类故者此释五识有加行慧由彼闻思
之所成故即是意识闻思之类故亦名加行也。
佛地论说至不间断故者彼论意说神境智通运于
身多缘外境故成事智摄其漏尽通或四智摄或镜
智平等二智所摄以漏尽身中具三十四智故漏尽
通四智摄也若约漏尽缘涅槃法相续不断即镜智
平等二智所摄除三十二通馀皆妙观察智即眼耳
通是意俱慧今疏会云眼耳及意俱有二通彼据长
时故唯言妙观察也。
非以至欣戚行别者或人解云烦恼等中贪欣瞋戚
善十一中加行等别此别境五无此行相故此中诸
门分别不说与烦恼善等相应者此解不然今此疏
意但由下明烦恼善中自与别境相对分别故此不
论非由欣戚加行等别也。
(巳下至疏卷第六末之终今抄世流布亡失焉粪后
卷四 第 453b 页 X49-0453.png
贤若有得之则宜补缀于法宝之阙典矣)。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四(本)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四(末)
密州开元寺 道邑 撰
上二界全多分无故者不定四中悔眠上二界全无
寻伺二界多分无唯初禅少分有又二界中无色界
全无色界多分无也。
有欣上至恶法亦是瞋者此中不以善为上染为下
但从所欣所厌为上下也故说贪是欣上之恶法嗔
是厌下之恶法所欣之中亦通于善爱佛贪灭亦贪
故所厌之中亦通于染缘他见等生嗔忿故。
然说恶至从果为言者问恶作即厌前说大乘厌通
三性说无贪等既尔恶作即通三性今何故说从果
为言答此既于果假立因名故因从果说通三性若
不从果而从厌者乃至无贪及嗔欲等通于三性无
贪嗔等虽体即厌不名恶作本欲明悔恶从于果立
此名故。
是我恶边作者先不作时名为恶边起嫌恶心名之
为作故云是我恶边作也或应云是我边恶作文言
倒也。
俗云措作一体异名者措音仓各反是失错错乱之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四(本)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四(末)
密州开元寺 道邑 撰
上二界全多分无故者不定四中悔眠上二界全无
寻伺二界多分无唯初禅少分有又二界中无色界
全无色界多分无也。
有欣上至恶法亦是瞋者此中不以善为上染为下
但从所欣所厌为上下也故说贪是欣上之恶法嗔
是厌下之恶法所欣之中亦通于善爱佛贪灭亦贪
故所厌之中亦通于染缘他见等生嗔忿故。
然说恶至从果为言者问恶作即厌前说大乘厌通
三性说无贪等既尔恶作即通三性今何故说从果
为言答此既于果假立因名故因从果说通三性若
不从果而从厌者乃至无贪及嗔欲等通于三性无
贪嗔等虽体即厌不名恶作本欲明悔恶从于果立
此名故。
是我恶边作者先不作时名为恶边起嫌恶心名之
为作故云是我恶边作也或应云是我边恶作文言
倒也。
俗云措作一体异名者措音仓各反是失错错乱之
卷四 第 453c 页 X49-0453.png
字与作全别俗无此言实是措字应为尊放反也。
或复有义至聚上假立者总聚谓总五蕴身别聚即
心心所。
惛沉障止引沉没故等者惛沉睡眠二俱沉昧故合为
盖言障止者止谓静虑之义厌诸染法由惛沉等生
诸烦恼故障于止掉悔粗动故合为盖举者行相高
明谓诸善法由心掉动善法不生故障举舍者任运
平等平等静住之义心犹豫时舍必不生故疑障也
随彼聚至所为体故者此说善无记悔眠即以善无
记心心所为体随彼多少总聚立也善中必无轻安
可有馀善及触欲等无记准可知。
不言无记彼是通言者但言染不染追变为体互摄
染净二种无记故是通言。
三从果至名意言境者问此云意所取境名意言境
为能诠言即是意之所境取为言所诠境名意言境
答今取彼言是意所发意之境故名意言境若言所
诠境即通诸法此不由意之所发故无因果义非此
所取问若言即意境名意言境与第二解复有何别
答宽狭虽同此据因果彼约心境望义别也。
亦通一切至故偏说者此文通会前三解皆有此义
今此境者通一切法者此亦结前三解然唯初解从
喻为名其境可通一切法若后二解唯取名言为境
即不通一切据言所诠理亦无妨然前三解初释为
胜。
或复有义至聚上假立者总聚谓总五蕴身别聚即
心心所。
惛沉障止引沉没故等者惛沉睡眠二俱沉昧故合为
盖言障止者止谓静虑之义厌诸染法由惛沉等生
诸烦恼故障于止掉悔粗动故合为盖举者行相高
明谓诸善法由心掉动善法不生故障举舍者任运
平等平等静住之义心犹豫时舍必不生故疑障也
随彼聚至所为体故者此说善无记悔眠即以善无
记心心所为体随彼多少总聚立也善中必无轻安
可有馀善及触欲等无记准可知。
不言无记彼是通言者但言染不染追变为体互摄
染净二种无记故是通言。
三从果至名意言境者问此云意所取境名意言境
为能诠言即是意之所境取为言所诠境名意言境
答今取彼言是意所发意之境故名意言境若言所
诠境即通诸法此不由意之所发故无因果义非此
所取问若言即意境名意言境与第二解复有何别
答宽狭虽同此据因果彼约心境望义别也。
亦通一切至故偏说者此文通会前三解皆有此义
今此境者通一切法者此亦结前三解然唯初解从
喻为名其境可通一切法若后二解唯取名言为境
即不通一切据言所诠理亦无妨然前三解初释为
胜。
卷四 第 454a 页 X49-0454.png
名不自及如涅槃者此亦据无为之法与名言都不
相摄论实即一切法皆言不及也。
身心若至俱通思慧者此说寻伺皆通安不安住论
中且据不安故二皆言匆据也问寻伺皆通思慧俱
安不安此二何别答粗细异故自云寻粗不安伺细
故安者此义不然论说俱以安不安为业故。
或思名安徐等者此解别配思慧理稍难详何者且
论云寻伺并用思慧一分为体今安不安住必不俱
时岂思与慧不许俱耶下别配浅深推度亦有此妨
故取前解为正又此疏云思细慧粗论中粗转细转
别配寻伺岂可思慧亦别配耶然以简择相粗别配
于慧不以思慧别配寻伺不违论也。
不深至推度是伺者问寻伺并用思慧为体岂此思
慧为寻之体则二俱不深为伺之体则俱深推度答
思浅慧深行相定尔伹起寻之时思增慧劣故云不
深推度寻起伺之时思劣慧增故说深推度是伺问
若尔何故对法寻伺二中俱言推度不推度耶答彼
约思慧行相故云推与不推此据寻伺相显故说浅
深为异说以慧为寻体望伺仍是不深也若以慧对
思可言推不推度故无违也。
然对法至颠倒逆次者彼论第一云寻依思依慧者
于推度不推度位如其次第追求行相意言分别伺
依思依慧者于推度不推度位如其次第伺察行相
意言分别如是二种安不安住所依为业此论以不
卷四 第 454b 页 X49-0454.png
深推度深配思慧即顺次第也彼中以推度不推度
配思慧非如此论故云逆也。
问至所对别故者悔眠既假何不同寻伺而言世俗
答云所对别故者寻伺据假实门悔眠据世俗胜义
门又寻伺约相待故言假悔眠约他分故世俗又寻
伺二合成悔眠痴少分虽俱是假对望不同。
初定中间至方得彼定者且初禅之中通于二地言
伏寻染者初禅九品惑中非要全离一品乃至多品
方能离染但能伏尽染寻之惑名离寻染方入中间
不妨伺染犹未离故若全离一品乃至九品即并伺
染亦离如何分二地别问同在初禅寻伺二染有何
差别答粗细异故。
其无漏定至摄法不尽者若依寻伺有染离染立三
地别即无漏定及巳离初禅染等诸心心所应无三
地差别故疏释云是有染之类故亦名有寻等三地
故瑜伽第四云若无漏界有为定所摄初静虑亦名
有寻有伺地依寻伺处法缘真如为境入此定故彼
论既言依寻伺处法故知亦取有染类故立三地也
五十六下至彼地境界者此但引问词彼复答云由
有寻有伺诸识种子随逐无寻无伺三摩地故从彼
起巳此得现前此师意云彼论既言有寻有伺诸识
种子随逐故知五识有寻有伺若唯意识何得言诸
大论第一说至意不共业者一分别所缘二审虑所
缘三醉四狂五梦六觉七闷八醒九能发身语业十
配思慧非如此论故云逆也。
问至所对别故者悔眠既假何不同寻伺而言世俗
答云所对别故者寻伺据假实门悔眠据世俗胜义
门又寻伺约相待故言假悔眠约他分故世俗又寻
伺二合成悔眠痴少分虽俱是假对望不同。
初定中间至方得彼定者且初禅之中通于二地言
伏寻染者初禅九品惑中非要全离一品乃至多品
方能离染但能伏尽染寻之惑名离寻染方入中间
不妨伺染犹未离故若全离一品乃至九品即并伺
染亦离如何分二地别问同在初禅寻伺二染有何
差别答粗细异故。
其无漏定至摄法不尽者若依寻伺有染离染立三
地别即无漏定及巳离初禅染等诸心心所应无三
地差别故疏释云是有染之类故亦名有寻等三地
故瑜伽第四云若无漏界有为定所摄初静虑亦名
有寻有伺地依寻伺处法缘真如为境入此定故彼
论既言依寻伺处法故知亦取有染类故立三地也
五十六下至彼地境界者此但引问词彼复答云由
有寻有伺诸识种子随逐无寻无伺三摩地故从彼
起巳此得现前此师意云彼论既言有寻有伺诸识
种子随逐故知五识有寻有伺若唯意识何得言诸
大论第一说至意不共业者一分别所缘二审虑所
缘三醉四狂五梦六觉七闷八醒九能发身语业十
卷四 第 454c 页 X49-0454.png
离欲十一离欲退十二断善十三续善十四生十五
死今言寻求伺察等七分别即当第一分别所缘。
意地至有分别故者问前第五卷云由无分别有分
别故即苦受无分别何故今说苦有分别与忧相似
答前论意说通身为苦迫心名忧故说苦无分别忧
有分别此中苦忧俱说意识故苦分别似忧名忧。
欲界至必由意引者非无意识导引可许五识得生
此说不必要由寻伺意引。
何故五识至方名任运等者此问意云若杂集所言
任运即是五识自体非寻伺俱得名任运何故瑜伽
所言任运即说意俱寻伺方名任运耶答意云五识
无分别筹度但以因修缘境名为任所瑜伽所言七
分别中任运故说寻伺任运强思分别名任运也问
若以五识无分别筹度名任运者即应第八亦名任
运何故杂集唯言五识答通三乘说不言第八亦不
相违也。
自性等亦然者若心心所法性能缘虑名自性分别
五亦有若自性强思名自性分别即唯意识。
此违定中闻声若前说无所有处定意无寻伺故今
解不违明了思择名分别意非要寻伺故广慧声闻
以无色界心遍缘三界法也又彼言五俱有分别意
者约散意说。
极苦之处亦有眠者以地狱苦逼迫时心渐惛昧假
说为眠又鬼趣傍生许眠无失。
死今言寻求伺察等七分别即当第一分别所缘。
意地至有分别故者问前第五卷云由无分别有分
别故即苦受无分别何故今说苦有分别与忧相似
答前论意说通身为苦迫心名忧故说苦无分别忧
有分别此中苦忧俱说意识故苦分别似忧名忧。
欲界至必由意引者非无意识导引可许五识得生
此说不必要由寻伺意引。
何故五识至方名任运等者此问意云若杂集所言
任运即是五识自体非寻伺俱得名任运何故瑜伽
所言任运即说意俱寻伺方名任运耶答意云五识
无分别筹度但以因修缘境名为任所瑜伽所言七
分别中任运故说寻伺任运强思分别名任运也问
若以五识无分别筹度名任运者即应第八亦名任
运何故杂集唯言五识答通三乘说不言第八亦不
相违也。
自性等亦然者若心心所法性能缘虑名自性分别
五亦有若自性强思名自性分别即唯意识。
此违定中闻声若前说无所有处定意无寻伺故今
解不违明了思择名分别意非要寻伺故广慧声闻
以无色界心遍缘三界法也又彼言五俱有分别意
者约散意说。
极苦之处亦有眠者以地狱苦逼迫时心渐惛昧假
说为眠又鬼趣傍生许眠无失。
卷四 第 455a 页 X49-0455.png
皆。容与五别境俱者问前言悔障止眠障观此即悔
眠与定慧不得俱起如何论说行相无违答前据等
引及殊胜慧故说为障此约等持闻思劣慧悔眠可
与俱也问寻伺依慧如何慧俱答依思分者可慧俱
故问前言思慧合成心既必有慧何得更与慧俱答
覆诳贪痴分得与贪痴俱此说思分慧俱亦尔又约
别引俱亦无失前解为胜。
闻。思位中有悔眠故者问眠无耳识因何有闻答因
先所闻睡眠位中有慧生故亦名闻慧故瑜伽说闻
谓比量睡眠时既无说者实不闻教但第六识思惟
听教似耳识闻故亦名闻也疏解眠位说有思据决
定者故不言闻或疏为正论言闻思义兼于悔不说
眠故。
此异熟生心非实异熟者此说眠与异熟生俱非第
八也故此与前第三卷明第八识中无散动故文不
相违也此言寻伺亦然者后解寻伺非异熟俱亦非
真异熟俱也。
又解彼时至据本有位者问此何本有答有多释一
云无闻比丘欲界本有由先得定有天眼通见上中
有即便起悔者此理不然中有之身亦具五蕴若有
中有即是生彼如何上界更有悔耶又天眼通力上
界系彼俱之悔云何得是下地系耶若悔是上界系
者即是上缘于上云何此说下缘于上亦不见恶作
通上界文若退天眼巳方起此悔者既无天眼如何
卷四 第 455b 页 X49-0455.png
见彼中有故为不可又一解云中有满心谤灭便生
地狱地狱本有起此悔者理亦不然此说邪见悔俱
地狱既无分别烦恼如何得有邪见又一云第四禅
本有者亦为不可中有起谤便生地狱必不生上故
皆不当今应释云疏言此据本有邪见悔俱者此约
馀时欲界本有悔修上定说非增上慢故不违理。
六十六说至皆巳断故者彼文意说二乘无学烦恼
之缚尽故彼身中有有漏诸法皆名巳断约巳断故
名非所断即此有漏诸法皆名非断故此睡眠亦通
非断问悔眠二法俱欲界系何故悔离欲断而眠乃
通非所断耶答悔唯戚行多与忧俱故离欲舍眠行
通欣由段食起无学段食故眠不断。
后解虽非至如忧者谓此寻伺虽不与根本后得智
俱然与加行心俱未趣真无漏道而能引彼真无漏
智与忧相似故说寻伺通无漏也。
显扬第二至极趣入等者谓八道支中正思惟支能
令心寻求极寻求趣入极趣入此说寻伺各有浅深
故言极也寻伺二种俱是正思惟支故皆无漏。
问既引至语言因故者彼经解脱月菩萨等三请金
刚藏菩萨释十地义彼第一请颂云何故净觉人念
智功德具说诸上妙地有力不解释论牒颂解云觉
者观是即寻口言行即是语言因既言净觉此即无
漏寻为语言因今论何不引之而引正思惟为證耶
答若依梵本等者此答意云若说觉观理合是寻准
地狱地狱本有起此悔者理亦不然此说邪见悔俱
地狱既无分别烦恼如何得有邪见又一云第四禅
本有者亦为不可中有起谤便生地狱必不生上故
皆不当今应释云疏言此据本有邪见悔俱者此约
馀时欲界本有悔修上定说非增上慢故不违理。
六十六说至皆巳断故者彼文意说二乘无学烦恼
之缚尽故彼身中有有漏诸法皆名巳断约巳断故
名非所断即此有漏诸法皆名非断故此睡眠亦通
非断问悔眠二法俱欲界系何故悔离欲断而眠乃
通非所断耶答悔唯戚行多与忧俱故离欲舍眠行
通欣由段食起无学段食故眠不断。
后解虽非至如忧者谓此寻伺虽不与根本后得智
俱然与加行心俱未趣真无漏道而能引彼真无漏
智与忧相似故说寻伺通无漏也。
显扬第二至极趣入等者谓八道支中正思惟支能
令心寻求极寻求趣入极趣入此说寻伺各有浅深
故言极也寻伺二种俱是正思惟支故皆无漏。
问既引至语言因故者彼经解脱月菩萨等三请金
刚藏菩萨释十地义彼第一请颂云何故净觉人念
智功德具说诸上妙地有力不解释论牒颂解云觉
者观是即寻口言行即是语言因既言净觉此即无
漏寻为语言因今论何不引之而引正思惟为證耶
答若依梵本等者此答意云若说觉观理合是寻准
卷四 第 455c 页 X49-0455.png
梵本既云僧羯臈波即是思惟元非觉观翻译失错
实不是寻今此论引与梵本同与此方十地论别也
问据此方别若准梵本即彼此二论不违返问设僧
羯臈波是思惟更加净字与此所引少别何得言同
答净思惟即八道中正思惟支俱语言因故不违也
以七十三至四句为證者彼云有思惟真如非观真
如谓以分别所摄如理作意思惟真如等此句通有
漏及无漏有分别智有观真如非思惟真如谓通达
真如时者此句唯无漏分别智有思惟真如亦观真
如谓通达后相续思惟非安立真如者此句通加行
后得无分别智有不思惟真如亦不观真如谓离如
理作意思惟诸相者此句通一切缘色等心。
若准至初静虑五支者初禅五支一寻二伺三喜四
乐五心一境性支佛既无寻伺故阙初二支疏解即
慧思者佛虽无寻伺有思慧故得为初禅能治支亦
如佛虽无寻伺得有正思惟支也。
摄论第四远行等者远行谓从无始来缘历诸境独
行者此说一意无第二故无身者心非色法无积聚
故𥧌于窟者在身中故。
初以经證后以理成者经谓前楞伽十地等理谓广
引庄严颂也。
无色无转变可如乳等者无色谓心法不可转变如
乳。
彼论引至言贪瞋等者彼破经部云既言贪瞋等染
实不是寻今此论引与梵本同与此方十地论别也
问据此方别若准梵本即彼此二论不违返问设僧
羯臈波是思惟更加净字与此所引少别何得言同
答净思惟即八道中正思惟支俱语言因故不违也
以七十三至四句为證者彼云有思惟真如非观真
如谓以分别所摄如理作意思惟真如等此句通有
漏及无漏有分别智有观真如非思惟真如谓通达
真如时者此句唯无漏分别智有思惟真如亦观真
如谓通达后相续思惟非安立真如者此句通加行
后得无分别智有不思惟真如亦不观真如谓离如
理作意思惟诸相者此句通一切缘色等心。
若准至初静虑五支者初禅五支一寻二伺三喜四
乐五心一境性支佛既无寻伺故阙初二支疏解即
慧思者佛虽无寻伺有思慧故得为初禅能治支亦
如佛虽无寻伺得有正思惟支也。
摄论第四远行等者远行谓从无始来缘历诸境独
行者此说一意无第二故无身者心非色法无积聚
故𥧌于窟者在身中故。
初以经證后以理成者经谓前楞伽十地等理谓广
引庄严颂也。
无色无转变可如乳等者无色谓心法不可转变如
乳。
彼论引至言贪瞋等者彼破经部云既言贪瞋等染
卷四 第 456a 页 X49-0456.png
恼其心即是异心别有嗔等心所若体即心岂可心
染恼心耶。
谓空界色此在内界者此非虚空无为在内身中骨
肉门隙有此空色名空界色简外空界色故言内也
次前引至应为返质者六界唯言识不许心所俱乳
喻唯言色欲界无心等色无色界意相准知。
若尔至心聚之中者此意说许心之言若摄心所即
贪信亦入初句能似聚中复言似贪信等更以谁为
能似。
总心聚至贪信等现者此说其总许心似二现中亦
说贪信等各自似贪信等二分现故第二三句别举
云如是似贪等或似于信等。
又解心所不应心故等者前解约总别聚异总中别
出染净心所为二别句此解初句独明心王自体似
二现第二三句染净心所自体似二分现以心所不
离心故故说如是似贪等言。
即此一句通二颂讫者以一句共为亲依即解初颂
五识第二颂中意识皆依本识故。
外。道作意五根境等问者作意心所何名外缘内依
本识为现为种答一云种子亲生故说为内作意等
疏名为外一云恒续不阙者名内或时不续者名外
由此七八现行并诸识种并内缘摄六识作意及境
等有时不续故是外缘以眼根等亦暂阙故二解俱
得疏约前释。
染恼心耶。
谓空界色此在内界者此非虚空无为在内身中骨
肉门隙有此空色名空界色简外空界色故言内也
次前引至应为返质者六界唯言识不许心所俱乳
喻唯言色欲界无心等色无色界意相准知。
若尔至心聚之中者此意说许心之言若摄心所即
贪信亦入初句能似聚中复言似贪信等更以谁为
能似。
总心聚至贪信等现者此说其总许心似二现中亦
说贪信等各自似贪信等二分现故第二三句别举
云如是似贪等或似于信等。
又解心所不应心故等者前解约总别聚异总中别
出染净心所为二别句此解初句独明心王自体似
二现第二三句染净心所自体似二分现以心所不
离心故故说如是似贪等言。
即此一句通二颂讫者以一句共为亲依即解初颂
五识第二颂中意识皆依本识故。
外。道作意五根境等问者作意心所何名外缘内依
本识为现为种答一云种子亲生故说为内作意等
疏名为外一云恒续不阙者名内或时不续者名外
由此七八现行并诸识种并内缘摄六识作意及境
等有时不续故是外缘以眼根等亦暂阙故二解俱
得疏约前释。
卷四 第 456b 页 X49-0456.png
或厌于心或异缘者谓无想等三由厌心故意识不
起眠闷二法由疲极等名为异缘又无想等三大乘
但由厌心小乘别有实法缘碍前解为正。
虽总言六远三近一者眼耳身三初禅系与无想远
意识当地言近一鼻舌唯欲界略不说之又解三识
先无意识后灭故言远三近一问若尔应言远五何
说三答此于当界分近远也今取前解。
异生润生至如此外道等者问此师中有既许想生
中有末心对法说染即是从天没生欲界等亦有现
行润生何故此言唯种子润答据本有说故言唯种
或此师不许中有染心故作是说。
然上座至亦无有心者此说无想中有不许有心非
馀中有也今言恐此前师亦作此计者此乃疏主设
遮岂可前师不信对法中有末心亦是染耶或前师
说对法言中有染心约馀趣说非无想天故为难也
不尔卵生至必有意识者卵生生在母胎未有意识
若以三分分之即名本有初摄论云如馀本有初既
入喻中便无所立故今料简应除彼也问如卵生者
初出卵时必大惛昧转识不行若三分分亦名初分
何无过耶答疏中因喻皆言天趣即巳简讫设取论
中因喻应言许除闷绝本有初故如馀本有初即无
过失彼出胎时闷绝摄故。
非中有末可起报心者谓无想异熟必依报心种立
前师彼天本有初位既无转识无想异熟便无立处
卷四 第 456c 页 X49-0456.png
故说中有末位起此报心依此种子立彼果故。
即彼凡夫第三天处者其实下三天亦兼圣者以上
五天唯圣所居故说下三为凡夫处也。
即。能引发无想定思等者疏有三解初解以一现思
能感总别二果第二解虽是一思约分位别有心无
心感二果故第三解二现思感二果问此中三释何
者为优答初释最善无想异熟果体因说感总别报
为行支故第三释理亦可通前后现思感总别报前
是正行后是兼支无违理失其第二解以无心位感
彼别报理稍难详岂有无心思种能感彼天经五百
劫令心心所都不行耶又以思种独能感果未见断
文由定力能感彼者亦应感总许有力故又无心假
定伹有遮心不起之义何能有力感彼果耶又此论
言即能引发无想定思能感彼天异熟果故此即现
思不言所引然想定种能感彼果故知不可疏主且
约假果以假定为因然未必取此为正问今言感彼
别报为说感彼有心之位异熟识为说感彼假实异
熟耶若唯感现识不应说感无心若言伹感无心云
何实思而感于假若感彼假异熟所依之种种由现
有云何不感于现而但感彼种耶答今以义准唯感
彼天异熟意识不感无心之位何以然者彼天初位
必有异熟生得之心此心若非修定时感更是何时
能感问若不感无心如何说招无想异熟耶答此假
异熟依生得种种随现识说感无心理亦无失。
即彼凡夫第三天处者其实下三天亦兼圣者以上
五天唯圣所居故说下三为凡夫处也。
即。能引发无想定思等者疏有三解初解以一现思
能感总别二果第二解虽是一思约分位别有心无
心感二果故第三解二现思感二果问此中三释何
者为优答初释最善无想异熟果体因说感总别报
为行支故第三释理亦可通前后现思感总别报前
是正行后是兼支无违理失其第二解以无心位感
彼别报理稍难详岂有无心思种能感彼天经五百
劫令心心所都不行耶又以思种独能感果未见断
文由定力能感彼者亦应感总许有力故又无心假
定伹有遮心不起之义何能有力感彼果耶又此论
言即能引发无想定思能感彼天异熟果故此即现
思不言所引然想定种能感彼果故知不可疏主且
约假果以假定为因然未必取此为正问今言感彼
别报为说感彼有心之位异熟识为说感彼假实异
熟耶若唯感现识不应说感无心若言伹感无心云
何实思而感于假若感彼假异熟所依之种种由现
有云何不感于现而但感彼种耶答今以义准唯感
彼天异熟意识不感无心之位何以然者彼天初位
必有异熟生得之心此心若非修定时感更是何时
能感问若不感无心如何说招无想异熟耶答此假
异熟依生得种种随现识说感无心理亦无失。
卷四 第 457a 页 X49-0457.png
于不定中至别出故者显扬十九云如是业有五种
决定一现受决定二生受决定三后差别受决定四
受报决定五作业决定问此五业皆言决定如何疏
解通不定耶答三时虽决定报不必定转重轻第四
报决定受时未必定第五作业决定而报与时不言
定故由此故五业虽皆言决定而报时等互有不定
也问显扬既言业有五种何故第五独言作业答前
四从所招果说能招业第五不望所招亦有决定问
如何作业不正约果说名决定耶答如宿习持戒令
生决定还修善根恶习亦尔。
地地重生者先于欲界巳得此定得后生色界地地
之中重起此定故言重生有本云地地容生于理为
胜非一一地必要须生容可生故。
此师至亦成后报等者于欲界身退失此定后欲界
身还得不退即生彼天此望前定得成后报问前定
既巳退即不感果何成后报答前定虽退由后定力
资彼功能令感果故成后报。
有。义至能引现前者此约退遍净巳下染者于下三
禅能起此定有惑润故若唯退第三禅染非下二者
唯于第三静虑能引现前若不退下三禅染而于此
定未极熏习修而暂退者即于无云等三天处重起
此定若极熏修而不退者必生彼天。
虽知离染至亦得此定者无想与下三天同离第三
静虑染然以熏习修有上中无想定力未殊胜者未
卷四 第 457b 页 X49-0457.png
生彼天故生下三天更修习巳方受彼果若云离染
齐故要生彼天下三静虑为例亦尔离染齐故下二
天处应当不生。
以无想定为患现行等者非如灭定无漏慧引言此
上有胜住生者净居为胜住圣者为胜生或以灭定
为胜住生。
修禅无色义各胜者四禅受胜无色想胜今入灭定
彼为胜障故偏厌之。
准得至后超一地者此有二解一云从识处心即取
有顶心入此超无所有一地也一云取无所有处心
入彼定不以有顶心入名超一地也此解为正前解
若以识处心入有顶名超者如何可言得无所有处
心后超耶问若巳以无所有心超入此定者如何论
云必以有顶游观无漏为加行入如下疏中自有两
释。
瑜伽至而入此定者此约加行所缘之境有断二种
初以厌非想非非想心心所相为加行入后以缘真
如相为加行入前约初修后约久习经中二因准此
应悉依非想至微微时名不思惟一切相也。
又此无心至有心胜定者此以非想非非想定名下
品有心胜定谓有心八定中此最居后故名下品最
微细故名为胜定由此二义能引无心胜定第四禅
心虽引无想定彼由不具二义但引无心之劣定也
六十二说至当言无漏等者此中文意展转释也云
齐故要生彼天下三静虑为例亦尔离染齐故下二
天处应当不生。
以无想定为患现行等者非如灭定无漏慧引言此
上有胜住生者净居为胜住圣者为胜生或以灭定
为胜住生。
修禅无色义各胜者四禅受胜无色想胜今入灭定
彼为胜障故偏厌之。
准得至后超一地者此有二解一云从识处心即取
有顶心入此超无所有一地也一云取无所有处心
入彼定不以有顶心入名超一地也此解为正前解
若以识处心入有顶名超者如何可言得无所有处
心后超耶问若巳以无所有心超入此定者如何论
云必以有顶游观无漏为加行入如下疏中自有两
释。
瑜伽至而入此定者此约加行所缘之境有断二种
初以厌非想非非想心心所相为加行入后以缘真
如相为加行入前约初修后约久习经中二因准此
应悉依非想至微微时名不思惟一切相也。
又此无心至有心胜定者此以非想非非想定名下
品有心胜定谓有心八定中此最居后故名下品最
微细故名为胜定由此二义能引无心胜定第四禅
心虽引无想定彼由不具二义但引无心之劣定也
六十二说至当言无漏等者此中文意展转释也云
卷四 第 457c 页 X49-0457.png
何此定而言无漏故次由与烦恼不相应故云何此
定不与烦恼相应故次释云非是相应法故云何非
相应法以无所缘故由无所缘故非烦恼生由斯此
定是出世间故无漏摄。
对法第五至唯超一间者此与瑜伽十二同谓从初
禅超入第三静虑从此第三超入空处从此空处超
入无所有处从无所有处超入灭尽定由未自在唯
超一间不能从初超第三定而入第四以其隔远力
未能故此超一间亦名师子频申上下超各依次故
若尔至此有二解者问初解说随加行心立即此定
亦初禅等有对法此论依非想处复云何通答彼依
初习唯依非想此依八地及如来等通诸定也问既
不依悲想种立末后一二念何须起彼心答以彼想
细易息灭故。
第二解至想地为依等者问此依非想何种子立答
此既自在不要依初灭定微微心种立此定也但依
彼地串习游观心种即立之以极微细故疏自解云
从微微心种上立是初起非超也问不更熏彼地心
种如何依彼立灭定耶若元巳熏习故说立者应恒
在灭定以旧种恒有故答由初禅等定加行功力令
彼地种有防心不起功能故依彼立若无加行彼种
无力即引灭定故无恒在灭定之失问彼地既无能
厌岂有防心功能答初定等心亦能厌故不必要依
能厌种也。
定不与烦恼相应故次释云非是相应法故云何非
相应法以无所缘故由无所缘故非烦恼生由斯此
定是出世间故无漏摄。
对法第五至唯超一间者此与瑜伽十二同谓从初
禅超入第三静虑从此第三超入空处从此空处超
入无所有处从无所有处超入灭尽定由未自在唯
超一间不能从初超第三定而入第四以其隔远力
未能故此超一间亦名师子频申上下超各依次故
若尔至此有二解者问初解说随加行心立即此定
亦初禅等有对法此论依非想处复云何通答彼依
初习唯依非想此依八地及如来等通诸定也问既
不依悲想种立末后一二念何须起彼心答以彼想
细易息灭故。
第二解至想地为依等者问此依非想何种子立答
此既自在不要依初灭定微微心种立此定也但依
彼地串习游观心种即立之以极微细故疏自解云
从微微心种上立是初起非超也问不更熏彼地心
种如何依彼立灭定耶若元巳熏习故说立者应恒
在灭定以旧种恒有故答由初禅等定加行功力令
彼地种有防心不起功能故依彼立若无加行彼种
无力即引灭定故无恒在灭定之失问彼地既无能
厌岂有防心功能答初定等心亦能厌故不必要依
能厌种也。
卷四 第 458a 页 X49-0458.png
通有为无为等者此诸法中通有为无为然有为中
通漏无漏今此灭定是有为是无漏从所依种故也
言意成天至色界不尔者谓经说超段食意成天身
能入出此定由小乘未信第八识故说意成天是色
界今大乘非之故云不尔云不尔理如次疏辨。
释此经等者经中但言意成天身能复起此定由舍
利子不信第八识本意唯说色界后起出现不了谓
是无色由未信第八识故今意引此为證者经言超
过段食名意成天即明色无色界俱是又出现谓是
非想亦明非想是意成天经既云随受一处意成天
身能入此定理通无色但由彼等不知第八偏言色
界不遮无色得入灭定故以为證。
出现不了至谓是非想者问色无色界俱意成天身
子出现俱未信第八识何故舍利意说欲界退者色
界后起出现谓是非想天耶答身子说有不还退起
色界染者得生色界重起此定出现约不退染者从
欲界后必命终生非想天唯后一地许未伏故由此
谓是彼地后起故诃舍利以彼两人俱不许有种润
生故。
然旧诸师至即小乘说等者此释瑜伽五十六文彼
论云先于此起后于色界重现在前托色所依方现
前故此据未建立阿赖耶识教若巳建立于一切处
皆得现前古师解此文言未建立阿赖耶识教即小
乘经是巳建立即大乘经是故疏非之。
卷四 第 458b 页 X49-0458.png
或此文意与五十六别者彼论通约诸圣故言未建
第八教者色界后起巳建立者于一切处皆得现前
此文但据一分信第八者故言巳信生无色界亦得
现前不言未信无色界后起又说巳建立教于一切
处皆得现前即通二界皆得后起此可唯说无色故
言一分圣也又瑜伽说巳建立教一切处起此便太
宽亦有巳信第八于无色起此定故如菩萨等此论
据一分小圣不愚法者亦后起故言一分此解为胜
对法第十至此第二解者前言对法第十正与此同
即许无色得入灭定今复说无色不安静异熟故不
入此定者即彼对法中更为此第二解也言不安静
者彼无静虑故不如色界。
约实亦得者对法虽言无色不入此定若约异义即
信第八者无色亦得入灭定也又此言异者误应为
实字宜更详之。
摄论第三至五人得者三乘无学不退菩萨及不还
果。
若尔至四句中等者彼问云若巳离色界欲者一切
皆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耶设入无色界寂静解
脱定者一切巳离色界欲耶彼论答有四句初句谓
依未至定巳离色界欲而不能得入无色界寂静解
脱定第二句谓诸圣者巳得第四静虑不求生无色
界而起厌背第四静虑行恒现在前舍断结道依胜
进道渐次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第三句谓即此
卷四 第 458c 页 X49-0458.png
行者勤求离欲依断结道渐次能入无色界寂静解
脱定第四句谓除上诸相彼第二句意说不还果要
得第四根本静虑依六行道渐次能入无色解脱方
起灭尽定此师既唯断欲界一切修惑即得灭定何
必恶第四静虑方得灭定与彼相违故今为问。
五十九至唯第三果此约先伏欲界俱生见谛便證
第三果超前二果也。
若尔异生应唯种润者若不还伏惑唯种子润异生
亦有伏得无所有处巳下惑者应唯种润若许尔者
即应异生毕竟不生色界以欲界种能润生故。
然异生至应生上界者谓如异生有离欲者亦不伏
欲界我见俱爱等既不以爱等润欲界生而许生上
故例不还虽有色界等种亦应不以色界种润而生
非想。
不尔圣种应强异生者若不还种子不由无漏资力
而能润者即强于异生种子圣不藉现即能润故。
馀二句可知者谓在下断下在上断上也。
若伏下一地或五地等者此中一字误也应为八字
伏八地即初师伏五地即后师问此伏上地何得言
下答此中言下非据九地之上下也但以先断名上
后伏名下又下字亦误盖当为上字耳问设伏八五
地惑得此灭定云何疏说不得二无为耶答不动想
受通择非择灭今言不得二无为者由不断惑不得
择灭二种无为非非择者亦不得之若据前师二皆
脱定第四句谓除上诸相彼第二句意说不还果要
得第四根本静虑依六行道渐次能入无色解脱方
起灭尽定此师既唯断欲界一切修惑即得灭定何
必恶第四静虑方得灭定与彼相违故今为问。
五十九至唯第三果此约先伏欲界俱生见谛便證
第三果超前二果也。
若尔异生应唯种润者若不还伏惑唯种子润异生
亦有伏得无所有处巳下惑者应唯种润若许尔者
即应异生毕竟不生色界以欲界种能润生故。
然异生至应生上界者谓如异生有离欲者亦不伏
欲界我见俱爱等既不以爱等润欲界生而许生上
故例不还虽有色界等种亦应不以色界种润而生
非想。
不尔圣种应强异生者若不还种子不由无漏资力
而能润者即强于异生种子圣不藉现即能润故。
馀二句可知者谓在下断下在上断上也。
若伏下一地或五地等者此中一字误也应为八字
伏八地即初师伏五地即后师问此伏上地何得言
下答此中言下非据九地之上下也但以先断名上
后伏名下又下字亦误盖当为上字耳问设伏八五
地惑得此灭定云何疏说不得二无为耶答不动想
受通择非择灭今言不得二无为者由不断惑不得
择灭二种无为非非择者亦不得之若据前师二皆
卷四 第 459a 页 X49-0459.png
非择后师不动亦择灭摄疏言总也。
摄论说至起烦恼等者谓菩萨后得智中思欲利生
至有漏心方起烦恼若约未现起惑可与后得智俱
皆不为失。
有从初地至第三卷引者谓前舍阿赖耶中第三师
引集论说十地菩萨虽未永断一切烦恼如咒药等
准彼文不言得灭定然以此论既言巳伏惑离无所
有贪而得此定故知彼说十地能伏一切烦恼即明
入地菩萨皆得此定故以为證不尔引之何用。
又说至触三种触等者瑜伽第十二云出灭定时触
三种触一不动触二无所有触三无相触谓出定时多
由三境而出于定一由有境二由境境三由灭境于
出定时由此三境如其次第触三种触此言触者心
所触也言有境者谓五蕴内身也缘此境故出定之
时触不动触者不为我见慢等之所动故言境境者
谓六尘境非一也缘此境故出定之时触无所有触
无有贪瞋痴等诸烦恼故言灭境者谓无为也缘此
出定触无相触无男女等十种相故又依空无愿相
如次配三。
以末摩有闷生故者末摩触者此云死触也一身之
上别有节穴触之便死故云死触问死即非情如何
有闷答将死之闷由触引生故不违也又似死名死
不是非情实为闷耳。
或。此俱是触处少分问前别解眠闷既说疲极风热
摄论说至起烦恼等者谓菩萨后得智中思欲利生
至有漏心方起烦恼若约未现起惑可与后得智俱
皆不为失。
有从初地至第三卷引者谓前舍阿赖耶中第三师
引集论说十地菩萨虽未永断一切烦恼如咒药等
准彼文不言得灭定然以此论既言巳伏惑离无所
有贪而得此定故知彼说十地能伏一切烦恼即明
入地菩萨皆得此定故以为證不尔引之何用。
又说至触三种触等者瑜伽第十二云出灭定时触
三种触一不动触二无所有触三无相触谓出定时多
由三境而出于定一由有境二由境境三由灭境于
出定时由此三境如其次第触三种触此言触者心
所触也言有境者谓五蕴内身也缘此境故出定之
时触不动触者不为我见慢等之所动故言境境者
谓六尘境非一也缘此境故出定之时触无所有触
无有贪瞋痴等诸烦恼故言灭境者谓无为也缘此
出定触无相触无男女等十种相故又依空无愿相
如次配三。
以末摩有闷生故者末摩触者此云死触也一身之
上别有节穴触之便死故云死触问死即非情如何
有闷答将死之闷由触引生故不违也又似死名死
不是非情实为闷耳。
或。此俱是触处少分问前别解眠闷既说疲极风热
卷四 第 459b 页 X49-0459.png
等缘既是触处因何此总解中复言触处少分答前
据所引身位即通十有色处此就能引之缘故唯触
处少分。
三界皆有死生闷绝者问无色无触处如何此闷耶
答唯无风热末摩等缘死生位中由惛昧故意识不
起亦名闷绝。
今即则然至所许为论者问既言第八如何共许答
此约能有命根彼宗亦立不言所有第八情也。
一念之中有四业者瑜伽五十一云谓若略说有四
种业一了别器业二了别依业三了别我业四了别
境业今解彼论第二了别依者谓根身种子识所依
故初二第八境次一第七境后一六识境彼说一刹
那得四业俱转故知第八识俱也。
似四真中至所相无故者此以初俗妄情计执能相
所相有别今推八四真谛中并无遍计体用故能所
相皆无别也。
非谓我至名为分别者此言相分是见分所取名所
分别非谓我自證分能缘相分为能所分也此即自
證分假称我也。
安慧随应解假实者自證实二分假我识变佛我是
他依实有依他实有依斯执实能所取等方是假法
二释如第一疏。
或并有漏證分别故者此解两师并除佛及馀无漏
心以颂言分别即五法中唯有漏故准安慧释菩萨
据所引身位即通十有色处此就能引之缘故唯触
处少分。
三界皆有死生闷绝者问无色无触处如何此闷耶
答唯无风热末摩等缘死生位中由惛昧故意识不
起亦名闷绝。
今即则然至所许为论者问既言第八如何共许答
此约能有命根彼宗亦立不言所有第八情也。
一念之中有四业者瑜伽五十一云谓若略说有四
种业一了别器业二了别依业三了别我业四了别
境业今解彼论第二了别依者谓根身种子识所依
故初二第八境次一第七境后一六识境彼说一刹
那得四业俱转故知第八识俱也。
似四真中至所相无故者此以初俗妄情计执能相
所相有别今推八四真谛中并无遍计体用故能所
相皆无别也。
非谓我至名为分别者此言相分是见分所取名所
分别非谓我自證分能缘相分为能所分也此即自
證分假称我也。
安慧随应解假实者自證实二分假我识变佛我是
他依实有依他实有依斯执实能所取等方是假法
二释如第一疏。
或并有漏證分别故者此解两师并除佛及馀无漏
心以颂言分别即五法中唯有漏故准安慧释菩萨
卷四 第 459c 页 X49-0459.png
后得亦有二取此实皆无非唯有漏据增处说且言
有漏。
外境通能所取等者谓妄执实能所取皆名外境如
执他心虽是外境亦名能故。
即与欲等爱结相应等者谓此三界皆有欲等爱结
谓心心所堕在三界与此爱结相应系属三界贪等
故言三界唯心或此言欲等者即以欲界等馀二界
谓心心所属此处爱结也。
又经部执至显现所依等者谓经部计无色界心心
所法唯观虚空此所观空是无色相亦无实体所取
境义离诸障碍名为显现彼心心所唯与此显现虚
空为所依故既无境义便同命根故恐经部执为非
心法也。
又前二师至但言三界者前二番解颂分别之言并
说虚妄有漏心等故此但言三界唯心等也。
空定唯空非一实物等者观空之定所观之境一切
皆空非是实人非有实物所观为空若实为空即成
乖反又非人鬼等所见实互乖返也又多本作非一
实物于理为胜。
或意解思惟观等者谓实非金宝意解思惟谓为金
宝此转质无金用故非此所说也。
即缘识之体者此以识体为自性性有二种一事二
理事谓识之体事理谓义理即我法等之义所依也
此二皆以识为自体心等所缘皆不离此识自性也
有漏。
外境通能所取等者谓妄执实能所取皆名外境如
执他心虽是外境亦名能故。
即与欲等爱结相应等者谓此三界皆有欲等爱结
谓心心所堕在三界与此爱结相应系属三界贪等
故言三界唯心或此言欲等者即以欲界等馀二界
谓心心所属此处爱结也。
又经部执至显现所依等者谓经部计无色界心心
所法唯观虚空此所观空是无色相亦无实体所取
境义离诸障碍名为显现彼心心所唯与此显现虚
空为所依故既无境义便同命根故恐经部执为非
心法也。
又前二师至但言三界者前二番解颂分别之言并
说虚妄有漏心等故此但言三界唯心等也。
空定唯空非一实物等者观空之定所观之境一切
皆空非是实人非有实物所观为空若实为空即成
乖反又非人鬼等所见实互乖返也又多本作非一
实物于理为胜。
或意解思惟观等者谓实非金宝意解思惟谓为金
宝此转质无金用故非此所说也。
即缘识之体者此以识体为自性性有二种一事二
理事谓识之体事理谓义理即我法等之义所依也
此二皆以识为自体心等所缘皆不离此识自性也
卷四 第 460a 页 X49-0460.png
恐他以至为不定过者此实非不定恐他以为亲缘
离自法故此遮之问他许五识亲缘外尘尘即是法
今以为喻应有所立不成答有二解一云约别法尘
五境非法如成眼识以耳为喻二云设五皆法前量
巳成不离识讫不阙所立。
此亲所缘至如彼能缘者此文意兼自證缘见亦不
离能缘能所缘中二随一故如自證。
以是法故至不可为因者谓论言所缘法故者是因
法也夫成有体宗必用有体因故今此因即有体法
空华无法不入因中非所缘故。
但总言相应故通心者若论中言如心相应法即唯
心所若但言相应法故即兼有心王故论也。
初离有后离无者勿以真理俗事为初后谓论中初
言我法为初故离有后言空识言后离无。
处于中字皆七转声者此有二释一云处于中三字
皆第七转于唯境声处中依声如言眼中之识故中
亦是依声二云中字误应为等字彼论言处此颂言
于意会二文何以解其中字后释为正。
据理而言四事皆通者准理身不可通非情今言皆
通有情也以处时二亦通有情如言王处自在时等
或言通者通定思之可准。
旧真谛论处时悉无定等者处时据定彼论难令无
定相续不定今难云无不定也馀可准释。
谓外量云至馀不能见者此量相符如鬼人天同一
离自法故此遮之问他许五识亲缘外尘尘即是法
今以为喻应有所立不成答有二解一云约别法尘
五境非法如成眼识以耳为喻二云设五皆法前量
巳成不离识讫不阙所立。
此亲所缘至如彼能缘者此文意兼自證缘见亦不
离能缘能所缘中二随一故如自證。
以是法故至不可为因者谓论言所缘法故者是因
法也夫成有体宗必用有体因故今此因即有体法
空华无法不入因中非所缘故。
但总言相应故通心者若论中言如心相应法即唯
心所若但言相应法故即兼有心王故论也。
初离有后离无者勿以真理俗事为初后谓论中初
言我法为初故离有后言空识言后离无。
处于中字皆七转声者此有二释一云处于中三字
皆第七转于唯境声处中依声如言眼中之识故中
亦是依声二云中字误应为等字彼论言处此颂言
于意会二文何以解其中字后释为正。
据理而言四事皆通者准理身不可通非情今言皆
通有情也以处时二亦通有情如言王处自在时等
或言通者通定思之可准。
旧真谛论处时悉无定等者处时据定彼论难令无
定相续不定今难云无不定也馀可准释。
谓外量云至馀不能见者此量相符如鬼人天同一
卷四 第 460b 页 X49-0460.png
所时唯一见水馀不见故此量应云有多相续同一
时间于终南山处应定一见馀不能见此为宗也因
喻如疏。
但应说有意法处者谓心心所彼此共许不离心故
二者以至五色根等者谓五根第八相分小乘未信
故且隐之但说识种若尔种亦小乘不立如何说之
答彼虽不许第八中种小部经中亦有种子故说为
根此中言二即会二十唯识中第二义也非是前科
释外疑中第二文不解释密意等为第二故。
不说实有化生有情者问中有之身既是业感具五
蕴成云何非实答以中有身顿起顿灭非如本有相
续长时恐彼执为实有情我故非实理实与彼本有
相似亦密说故。
其正体智至證依他者谓前本问依他识性今论答
云非无离言正智所證正智證者即是真如便乖问
意故此解云其正体智自證缘见亦是依他唯识性
也。
现觉如梦等者此法喻不全相似然以梦中不分明
执实心外现觉亦尔故以为喻也起现觉时等者谓
从现量起执心时现量见境俱无正量部等境许长
时唯心间断不可言见及境巳无唯能见心灭故合
二师故总举也。
然实五至识妄执者此释特异于常又违论亦五识
起俱生烦恼同时意识不可起分别宁容五俱之意
时间于终南山处应定一见馀不能见此为宗也因
喻如疏。
但应说有意法处者谓心心所彼此共许不离心故
二者以至五色根等者谓五根第八相分小乘未信
故且隐之但说识种若尔种亦小乘不立如何说之
答彼虽不许第八中种小部经中亦有种子故说为
根此中言二即会二十唯识中第二义也非是前科
释外疑中第二文不解释密意等为第二故。
不说实有化生有情者问中有之身既是业感具五
蕴成云何非实答以中有身顿起顿灭非如本有相
续长时恐彼执为实有情我故非实理实与彼本有
相似亦密说故。
其正体智至證依他者谓前本问依他识性今论答
云非无离言正智所證正智證者即是真如便乖问
意故此解云其正体智自證缘见亦是依他唯识性
也。
现觉如梦等者此法喻不全相似然以梦中不分明
执实心外现觉亦尔故以为喻也起现觉时等者谓
从现量起执心时现量见境俱无正量部等境许长
时唯心间断不可言见及境巳无唯能见心灭故合
二师故总举也。
然实五至识妄执者此释特异于常又违论亦五识
起俱生烦恼同时意识不可起分别宁容五俱之意
卷四 第 460c 页 X49-0460.png
有妄执耶前论自云后意分别妄生外想不说俱时
一何乖反然准前寻伺中后正义师五无寻伺五俱
分别意识即许有之故五俱意妄执何失。
但显正义不是破他者前巳师他讫今既小乘难云
但是五识现量取外不说意识执外故今解云五识
所缘之境似意所执之外实不取外但如梦中之境
非实外也此即会申正义不破小乘。
如质为缘至还见自心者问如以佗心为缘但见自
心之相可言还见自心如面质为缘镜之所现但是
影像如何此言还见本质答镜无实像伹由镜故令
自识上有面像现似本质而名见质也问眼识亦能
缘镜像不答眼识现量不缘妄境伹由意识以眼为
门缘影像故亦有许五识缘假如前两说。
彼间等流等者有本作简字者误也指前因能变中
故云彼间。
然约第一解等流等者解等流中初以种生种及种
生现俱名等流总为第一解也后若别解者下唯前
后种为等流种生现即士用增上此为后解此中据
第一解等流宽并此异熟即摄一切种子尽正与前
第二卷解等流异熟二因习气同下言前后准此应
悉。
若约后解至心等生故者今准后解既唯前后种为
等流即种生现可名士用前巳说讫故不重云但说
作意望心为士用也以稍疏故与力胜故此约法士
一何乖反然准前寻伺中后正义师五无寻伺五俱
分别意识即许有之故五俱意妄执何失。
但显正义不是破他者前巳师他讫今既小乘难云
但是五识现量取外不说意识执外故今解云五识
所缘之境似意所执之外实不取外但如梦中之境
非实外也此即会申正义不破小乘。
如质为缘至还见自心者问如以佗心为缘但见自
心之相可言还见自心如面质为缘镜之所现但是
影像如何此言还见本质答镜无实像伹由镜故令
自识上有面像现似本质而名见质也问眼识亦能
缘镜像不答眼识现量不缘妄境伹由意识以眼为
门缘影像故亦有许五识缘假如前两说。
彼间等流等者有本作简字者误也指前因能变中
故云彼间。
然约第一解等流等者解等流中初以种生种及种
生现俱名等流总为第一解也后若别解者下唯前
后种为等流种生现即士用增上此为后解此中据
第一解等流宽并此异熟即摄一切种子尽正与前
第二卷解等流异熟二因习气同下言前后准此应
悉。
若约后解至心等生故者今准后解既唯前后种为
等流即种生现可名士用前巳说讫故不重云但说
作意望心为士用也以稍疏故与力胜故此约法士
卷四 第 461a 页 X49-0461.png
用。
若前解至名生士用果者前解既以种生现为等流
故远望士夫所作为士用果此人士用也。
若后解至名增上果者后解既种自望为等流故以
种生现为增上此言亦者亦士用也前巳说故。
下文自例净法亦尔者此證前解分别唯有漏也。
由此道理后亦不取者由此既说能生之种故知后
例净中亦不取离系果也。
无漏有为至摄果不尽者无漏果中除异熟故有四
果下说无漏有为一切种子于彼四果之中不摄离
系故言不尽何以得知后净法中互不摄离系以前
后文并有能生义故故知净中亦不摄离系果也下
论自言净种现行为缘生故故此中说除离系果准
此有漏四果无漏唯三。
通三缘者除因缘。
如现行因及异熟果等者谓现行能熏七转识因望
异熟现果非因缘摄以不次故现业望果亦非因缘
非自类故。
佛果上至不熏成种者此中应言佛果八识不熏成
种唯言第八疏文略也。
萨婆多至因为因缘者彼有六因一能作因二俱有
因三同类因四遍行因五异熟因六相应因唯初能
作不说因缘显扬十八广破五因恐繁不引。
前灭一心与后心心所缘等者问多少不均如何言
若前解至名生士用果者前解既以种生现为等流
故远望士夫所作为士用果此人士用也。
若后解至名增上果者后解既种自望为等流故以
种生现为增上此言亦者亦士用也前巳说故。
下文自例净法亦尔者此證前解分别唯有漏也。
由此道理后亦不取者由此既说能生之种故知后
例净中亦不取离系果也。
无漏有为至摄果不尽者无漏果中除异熟故有四
果下说无漏有为一切种子于彼四果之中不摄离
系故言不尽何以得知后净法中互不摄离系以前
后文并有能生义故故知净中亦不摄离系果也下
论自言净种现行为缘生故故此中说除离系果准
此有漏四果无漏唯三。
通三缘者除因缘。
如现行因及异熟果等者谓现行能熏七转识因望
异熟现果非因缘摄以不次故现业望果亦非因缘
非自类故。
佛果上至不熏成种者此中应言佛果八识不熏成
种唯言第八疏文略也。
萨婆多至因为因缘者彼有六因一能作因二俱有
因三同类因四遍行因五异熟因六相应因唯初能
作不说因缘显扬十八广破五因恐繁不引。
前灭一心与后心心所缘等者问多少不均如何言
卷四 第 461b 页 X49-0461.png
等答心与心所和合似一虽多少异亦名齐等也。
又等者至唯一所等者问此与著名沙门义有何别
答彼但受与受为缘想与想为缘不望馀法此虽一
心一所可望馀法缘缘故与彼别但非多法故成等
也。
入无馀非巳至无记心命终者此据俱解脱罗汉由
愿力故得灭定命终馀非俱解脱及无愿力者即不
能尔问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巳引何故此
说灭定命终答罗汉灭定七八二识既唯有漏非定
俱即散心也言命终非无心定者约凡夫及无愿力
说故不相违也门既有别解如第三。
后报利益至智处生故者此十地论文言后报利益
者谓最后心身获利益也言智处生者谓大自在宫
也大智有情所居之处十地菩萨往彼名生彼论云
现报利益受佛位故者现身成佛名现报利益。
然由异熟同一地故者谓顿语菩萨至八地时受变
易必于第四静虑下三处生今言智处生者往故名
生以下三天与自在宫同一地故名生也。
据容受至三天处者有本作据实于理为胜。
瑜伽至自在住处者问净居之外更有住处色界应
为十九天答有解云虽言超过仍是色究竟摄故唯
十八也有云无想广果天摄故开自在方十八此解
为正。
许佛亦往者如梵网经说从菩提树金刚座说十世
又等者至唯一所等者问此与著名沙门义有何别
答彼但受与受为缘想与想为缘不望馀法此虽一
心一所可望馀法缘缘故与彼别但非多法故成等
也。
入无馀非巳至无记心命终者此据俱解脱罗汉由
愿力故得灭定命终馀非俱解脱及无愿力者即不
能尔问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巳引何故此
说灭定命终答罗汉灭定七八二识既唯有漏非定
俱即散心也言命终非无心定者约凡夫及无愿力
说故不相违也门既有别解如第三。
后报利益至智处生故者此十地论文言后报利益
者谓最后心身获利益也言智处生者谓大自在宫
也大智有情所居之处十地菩萨往彼名生彼论云
现报利益受佛位故者现身成佛名现报利益。
然由异熟同一地故者谓顿语菩萨至八地时受变
易必于第四静虑下三处生今言智处生者往故名
生以下三天与自在宫同一地故名生也。
据容受至三天处者有本作据实于理为胜。
瑜伽至自在住处者问净居之外更有住处色界应
为十九天答有解云虽言超过仍是色究竟摄故唯
十八也有云无想广果天摄故开自在方十八此解
为正。
许佛亦往者如梵网经说从菩提树金刚座说十世
卷四 第 461c 页 X49-0461.png
界海复至帝释宫乃至一禅二禅等皆说法也。
生色界至于欲界生者此说不还欲界发心于欲界
受变易身若生色界必非欲界发心经生者无润惑
故业力尽故问前问初二果何故此说不还果耶答
前问可于上界生者不还亦是既言初二果等不还
亦是等中。
不同初二果者此初二果发心巳后可于欲界更受
一生多生然必于欲界身受变易也。
未得边际定者以第四静虑为边际也。
此言染识为缘及果者为缘者谓有漏为缘能引无
漏及果者谓从无漏所引有漏也此前后有漏第七
但在欲色二界所引无漏可通无色问此中论说有
漏引无漏何故此说无漏所引有漏果耶答疏意说
下界有漏第七所引无漏得通无色后生无漏还后
引下界有漏第七故说果也。
然非一得相引者下界无无漏上界无不善此不可
上下相引也又生得善异熟心虽上下俱有亦不相
引起无难故第八异熟上下相引非此所说。
云此言容故者论中但言各容互作等无间缘非是
三界漏无漏善不善一一皆能互相引也有疏作三
各者误耳。
有义五至容互起故者问此师如何无漏识许依有
漏根答此不依有漏根准前第四卷一师眼等五根
即五识种识既无漏种亦无漏又此五识以无漏意
生色界至于欲界生者此说不还欲界发心于欲界
受变易身若生色界必非欲界发心经生者无润惑
故业力尽故问前问初二果何故此说不还果耶答
前问可于上界生者不还亦是既言初二果等不还
亦是等中。
不同初二果者此初二果发心巳后可于欲界更受
一生多生然必于欲界身受变易也。
未得边际定者以第四静虑为边际也。
此言染识为缘及果者为缘者谓有漏为缘能引无
漏及果者谓从无漏所引有漏也此前后有漏第七
但在欲色二界所引无漏可通无色问此中论说有
漏引无漏何故此说无漏所引有漏果耶答疏意说
下界有漏第七所引无漏得通无色后生无漏还后
引下界有漏第七故说果也。
然非一得相引者下界无无漏上界无不善此不可
上下相引也又生得善异熟心虽上下俱有亦不相
引起无难故第八异熟上下相引非此所说。
云此言容故者论中但言各容互作等无间缘非是
三界漏无漏善不善一一皆能互相引也有疏作三
各者误耳。
有义五至容互起故者问此师如何无漏识许依有
漏根答此不依有漏根准前第四卷一师眼等五根
即五识种识既无漏种亦无漏又此五识以无漏意
卷四 第 462a 页 X49-0462.png
识为俱有依故不违理问此解虽通然违下论此师
既不许依有漏根云何成立有漏五根不发无漏识
应犯相符答此师约本计立宗后师据先巳成立有
五色根故得为量无相符失。
应立量至无漏识等者此量有相违决定量云有漏
五根应发无漏识有漏不共根故如(第六)生空观第七
识问既有此过本量如何得成答出过量中既自犯
过本量仍成其过者何答宗犯违教违宗因有不定
为如生空第七是有漏故彼五根能发无漏识为如
有漏位第七是有漏故有漏五根不能发无漏识耶
又本量立宗应云有漏五根不发无漏五识也法中
既加五字即无相违之过。
若准前师至于理无违等者前师变易身具有五识
故无违理许无漏故后师变易无鼻舌识也此约顿
悟以说八地得变易故言随其所应从何界后引生
无漏五识等者此有二说一云约身谓前师初起无
漏五识必欲界身唯欲界身入见道故彼第八等即
于色界身起也一云约识谓初起无漏五识必于欲
界有漏五识后起以欲界中具五识故后起无漏亦
通色界以彼自有无漏五识为能引故此二说中后
解为正前明三识不约身故此言随其所应者鼻舌
二识非上界故又三界中非无色故故言随应。
此合八识至为无间缘者欲界有四心谓善不善并
二无记色无色界除不善更添有学无学二无漏心
既不许依有漏根云何成立有漏五根不发无漏识
应犯相符答此师约本计立宗后师据先巳成立有
五色根故得为量无相符失。
应立量至无漏识等者此量有相违决定量云有漏
五根应发无漏识有漏不共根故如(第六)生空观第七
识问既有此过本量如何得成答出过量中既自犯
过本量仍成其过者何答宗犯违教违宗因有不定
为如生空第七是有漏故彼五根能发无漏识为如
有漏位第七是有漏故有漏五根不能发无漏识耶
又本量立宗应云有漏五根不发无漏五识也法中
既加五字即无相违之过。
若准前师至于理无违等者前师变易身具有五识
故无违理许无漏故后师变易无鼻舌识也此约顿
悟以说八地得变易故言随其所应从何界后引生
无漏五识等者此有二说一云约身谓前师初起无
漏五识必欲界身唯欲界身入见道故彼第八等即
于色界身起也一云约识谓初起无漏五识必于欲
界有漏五识后起以欲界中具五识故后起无漏亦
通色界以彼自有无漏五识为能引故此二说中后
解为正前明三识不约身故此言随其所应者鼻舌
二识非上界故又三界中非无色故故言随应。
此合八识至为无间缘者欲界有四心谓善不善并
二无记色无色界除不善更添有学无学二无漏心
卷四 第 462b 页 X49-0462.png
故成十二若善中开加行生得无覆中开四无记即
欲界有八心色界有六心除不善及工巧无色界有
四心更除威仪及变化更取学无学二不系心总有
二十心为无间缘然欲界无变化似非心故实唯十
九或以上二界无漏心替学无学其数同前广如灯
说。
见分亦至故名所缘者问此疏所缘亦变内相与亲
何别答亲所缘缘约见分相体不相离相即是见内
所虑托故说为亲今言疏者由质为缘能起影像虽
亦变相相似于质从质而说故名为疏。
非诸有情种皆等故者疏释云三乘五姓各别多少
不等如何相杖者问有漏第八不缘无漏种何得以
五性为难耶答此约凡圣通言故无有失问如佛第
八缘有漏时质与影像漏有漏殊尚得相杖今自他
种多少虽异以他为质于理何违答谓前师说必杖
他质质与相分理必杖齐故作是难佛杖有漏他亦
许之其数仍齐于理无失问自他种不均不许他为
质自他根既等应许杖他生答护法虽许自他根等
本欲破他不欲翻显不可为难又显前师说理亦违
也应难前师曰自他根数等可许互为缘自他种不
均如何许相杖。
佛果五数至自无力故等者此义难详且无漏智亲
證真如岂托心王所变为质又圆镜智能现一切身
五智影岂不能自变去来之影何要托心王耶又无
欲界有八心色界有六心除不善及工巧无色界有
四心更除威仪及变化更取学无学二不系心总有
二十心为无间缘然欲界无变化似非心故实唯十
九或以上二界无漏心替学无学其数同前广如灯
说。
见分亦至故名所缘者问此疏所缘亦变内相与亲
何别答亲所缘缘约见分相体不相离相即是见内
所虑托故说为亲今言疏者由质为缘能起影像虽
亦变相相似于质从质而说故名为疏。
非诸有情种皆等故者疏释云三乘五姓各别多少
不等如何相杖者问有漏第八不缘无漏种何得以
五性为难耶答此约凡圣通言故无有失问如佛第
八缘有漏时质与影像漏有漏殊尚得相杖今自他
种多少虽异以他为质于理何违答谓前师说必杖
他质质与相分理必杖齐故作是难佛杖有漏他亦
许之其数仍齐于理无失问自他种不均不许他为
质自他根既等应许杖他生答护法虽许自他根等
本欲破他不欲翻显不可为难又显前师说理亦违
也应难前师曰自他根数等可许互为缘自他种不
均如何许相杖。
佛果五数至自无力故等者此义难详且无漏智亲
證真如岂托心王所变为质又圆镜智能现一切身
五智影岂不能自变去来之影何要托心王耶又无
卷四 第 462c 页 X49-0462.png
漏位智强识劣如何心所自无力耶由此与因定不
相似疏言与因相似者且约缘种等托心王所变为
质非谓一切。
既非业至须藉质起者此意说如第八识是业果故
自体力胜不必须质第七俱生无力故要杖质力起
问如意识中我见及善心缘过未亦非业果岂有质
耶答彼亦自有胜力不同第七任运俱生故此不说
前(五)心品至必有本质者易了名粗不深名钝自无
力起他引名劣此言未转依位必杖本质者且据业
力所引第八为质故然若据定通非必有质如上天
眼见下三灾等此例非一或云此亦有质以下界第
八所变三灾为质也。
因中五识至所缘缘故者此言自体谓即能缘其所
缘相许互为质。
能于馀至前所缘缘者前所缘缘唯望心法以为杖
故此望一切非顺即违非无缘故。
与后生至非前灭法者灭相过去以无体故不可为
缘但与异住等有法为缘也。
或唯第三至无作用故者第三成也如成办工巧等
业必有作者作具其因最显故偏说第三有作用非
馀无也又有疏本云或唯前三者于理为胜第字误
也。
取境续家族者眼等六根及男女也馀准可知。
三者至不取前位者未知当知根不取资粮加行位
相似疏言与因相似者且约缘种等托心王所变为
质非谓一切。
既非业至须藉质起者此意说如第八识是业果故
自体力胜不必须质第七俱生无力故要杖质力起
问如意识中我见及善心缘过未亦非业果岂有质
耶答彼亦自有胜力不同第七任运俱生故此不说
前(五)心品至必有本质者易了名粗不深名钝自无
力起他引名劣此言未转依位必杖本质者且据业
力所引第八为质故然若据定通非必有质如上天
眼见下三灾等此例非一或云此亦有质以下界第
八所变三灾为质也。
因中五识至所缘缘故者此言自体谓即能缘其所
缘相许互为质。
能于馀至前所缘缘者前所缘缘唯望心法以为杖
故此望一切非顺即违非无缘故。
与后生至非前灭法者灭相过去以无体故不可为
缘但与异住等有法为缘也。
或唯第三至无作用故者第三成也如成办工巧等
业必有作者作具其因最显故偏说第三有作用非
馀无也又有疏本云或唯前三者于理为胜第字误
也。
取境续家族者眼等六根及男女也馀准可知。
三者至不取前位者未知当知根不取资粮加行位
卷四 第 463a 页 X49-0463.png
此唯有漏瑜伽唯问不系故不取之。
如五十七至及不系者此初无漏根言色界系者以
四善根唯彼系故然资位中亦修彼定亦色界系疏
中唯取决择善者以资粮位多住外门故略不说问
五十七前文说三根俱不系何故后文乃说此根通
色界系答彼论前问几根通不系故答三根以未知
根通无漏故后据此根通三位故故说一色界系及
不系也。
五十七说七根入无色者信等五根并意舍言后三
有一能入有一不能入者谓超初二果及俱解脱并
菩萨等此一类能以三根入无色馀次第得果及慧
解脱等此一类不能以三根入无色也。
空所等十一根可得者等识处无所有处言十一根
可得者信等五根意舍命根并三无漏问五十七后
文只言七根入无色不说命根何故彼前文十一可
得即兼命根答若身下界得彼定即无命根故七根
入无色若身生彼即有命根故言十一根可得可得
之义与此不同故二文别。
非想地唯八者问如入灭定必以有顶为加行入既
有无漏即入后二根何故非想不说之耶答据论相
摄彼地无漏亦有二根然以根者殊胜发生之义彼
唯游观极微劣故由此彼论但说八也。
又解至名胜见道者谓一类二乘先得无色定伏欲
色界惑入见道时超前二果此名胜见胜邻次故亦
如五十七至及不系者此初无漏根言色界系者以
四善根唯彼系故然资位中亦修彼定亦色界系疏
中唯取决择善者以资粮位多住外门故略不说问
五十七前文说三根俱不系何故后文乃说此根通
色界系答彼论前问几根通不系故答三根以未知
根通无漏故后据此根通三位故故说一色界系及
不系也。
五十七说七根入无色者信等五根并意舍言后三
有一能入有一不能入者谓超初二果及俱解脱并
菩萨等此一类能以三根入无色馀次第得果及慧
解脱等此一类不能以三根入无色也。
空所等十一根可得者等识处无所有处言十一根
可得者信等五根意舍命根并三无漏问五十七后
文只言七根入无色不说命根何故彼前文十一可
得即兼命根答若身下界得彼定即无命根故七根
入无色若身生彼即有命根故言十一根可得可得
之义与此不同故二文别。
非想地唯八者问如入灭定必以有顶为加行入既
有无漏即入后二根何故非想不说之耶答据论相
摄彼地无漏亦有二根然以根者殊胜发生之义彼
唯游观极微劣故由此彼论但说八也。
又解至名胜见道者谓一类二乘先得无色定伏欲
色界惑入见道时超前二果此名胜见胜邻次故亦
卷四 第 463b 页 X49-0463.png
傍修也。
非如小乘至所修等智者萨婆多计见道前六行伏
惑作四谛观至见道中若集灭类此三智边亦能修
彼(未来)有漏三智功能增长毕竟不行今此(大乘)傍修有
漏智种后许现行故不同彼问小乘何不修彼道谛
智耶答彼说六行能断惑故道智力增不须修习故
但三也。
唯得修修非行修修者得者应为德字伹令种子之
上功德资长名为德修若现行增长名曰行修今有
漏智种于见道中言傍修者但德增长故唯德修后
至修道亦名行修。
若依对法至非实道理者如依第四定入见道时修
下三禅有漏无漏其理决定渐次者亦能故彼偏说
其修上者要超果及菩萨得此不决定故彼不论。
此或是至三果巳去者问何知不是前二果耶答初
二果人多起初未至定必不能起九地生空无漏智
也若起彼生空智应断色界惑何名初二果故取第
三果巳去也。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四(末)
非如小乘至所修等智者萨婆多计见道前六行伏
惑作四谛观至见道中若集灭类此三智边亦能修
彼(未来)有漏三智功能增长毕竟不行今此(大乘)傍修有
漏智种后许现行故不同彼问小乘何不修彼道谛
智耶答彼说六行能断惑故道智力增不须修习故
但三也。
唯得修修非行修修者得者应为德字伹令种子之
上功德资长名为德修若现行增长名曰行修今有
漏智种于见道中言傍修者但德增长故唯德修后
至修道亦名行修。
若依对法至非实道理者如依第四定入见道时修
下三禅有漏无漏其理决定渐次者亦能故彼偏说
其修上者要超果及菩萨得此不决定故彼不论。
此或是至三果巳去者问何知不是前二果耶答初
二果人多起初未至定必不能起九地生空无漏智
也若起彼生空智应断色界惑何名初二果故取第
三果巳去也。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四(末)
卷四 第 463c 页 X49-046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