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947c 页
卷四 第 947c 页


No. 2803 [cf. No. 1581]
地持义记卷第四


发下对释之。应先解释道品之义。然后释
文。义如别章。文中有二。一别明大。二种种下
明于诸乘皆悉具知。初言依四。所摄道分约
前明后。前四无碍是大乘慧。依彼前摄三十
七品。即是大乘三十七品。如实了知而不證
者。正显其相。于彼身等穷照其实不取有相
名如实知。不著无相名不取證。以知不證不
同小乘故得为大。下明菩萨诸乘悉知。种种
亦知总以标举。三乘不同名种种乘。三乘巧
行名为方便。菩萨于此亦如实知下别释之。
声闻方便大乘方便释种种乘。声闻缘觉同
名声闻。声闻方便如实知者。别明知小。如声
闻地指同小说。云何大乘如实知下别明知
大。先问后释。释中先明身念处观。后类馀念
卷四 第 948a 页 T85-0948.png
及馀道品。菩萨住身是其止也。言身观者是
其观也。不于身身而起妄想亦非非性广前
止也。身相非一故云身身。于彼身中不取有
故名不起妄。不取无故亦非非性。于彼身下
广前观也。于中有二。一观真谛。二观世谛。言
于彼身离言自性如实知者。真谛观也。是名
下结。是名第一义身身观者。穷身实性名第
一义身身观也。若观世下是世谛观。观世总
举。随无量知释显其相。世相众多名无量处。
随之巧观名方便知。观身非一名身身观。如
身念下以前身念类馀念处及馀道品。行门
虽异观义同也。非身等下第五谛观。于中有
二。初止后观。于四谛中止离妄想名之为止。
观察真俗说以为观。所辨四谛还就向前身
受心法四念处中辨其四谛。故今约之以明
观谛。非身等法妄观苦者。举身等取受心法
等。前道品中已离身相。知复就何而观身苦。
是故菩萨不于身等妄想观苦。苦既不有。对
何观集。故离集妄。苦集既无。知何所灭故离
灭妄。以灭无故亦无道因。故离道妄。此是止
也。下明其观。先观真谛。后观世谛。离言自
性苦集等法如实知者。是真谛观。离言自性
是苦等实。是故名为苦集等法。菩萨于此皆
如实知下牒结之。依此第一修道分者。是牒
前也。名为修谛是其结也。谛是真谛。修心观
谛名为修谛。若随世下是世谛观。世相差殊
名无量处。菩萨随世观此无量。观心善巧说
为方便。名缘谛修结别其相。世谛缘集故曰
缘谛。观此起修名缘谛修。自下第六次明止
卷四 第 948b 页 T85-0948.png
观。初略次广后总结之。就初略中先明其止。
于此法者。于前道品四谛法也。如是不起牒
前道品。谛观之中离妄想也。名止结也。下次
明观。及彼如实知第一义牒上道品。谛观之
中真谛观也。及无量处方便知法牒前道品。
谛观之中世谛观也。是名下结。次广分别。先
广明止。文别有四。初止有四总以标举。二
别显之。初一是解。后三行修。第一义者举理
以明能观解也。后三修中。初一事定。后二理
静。俗数智者。所谓世俗八禅等智。言前行
者。先修事定后得理静。故曰前行。就后二中。
一切虚伪妄想不行破相趣寂。离外相故虚
伪不行。离内取故妄想不行。于无言法不起
妄下契实离相。于无言法不起妄想明离妄
想。其心寂静一切诸法悉同一味明离妄相。
三如是下牒以总结。如是牒前。止起结之。具
上四行定成现前。故曰止起。四乃至下辨其
分齐。谓前四行菩萨始起穷满至佛故云乃
至。如来知见次广明观。句别有五。初有四行
总以标举。二谓此四下约止明观。谓前四止
所起智慧即是四观。三离一切下对缘辨观。
离有无慧真谛观也。随无量处世谛观也。四
于此四下牒总结。于此四行是牒前也。观起
结也。具前四行观成现前。故曰观起。五乃至
下辨其分齐。始起菩萨究竟至佛。前略次广。
是名止观。第三总结。

自下第七次明巧便。初问起发。次释后结。云
何问也。释中十二总以举数。内六外六别开
二门。内六自利。外六利他。下广释之。释内六
卷四 第 948c 页 T85-0948.png
中。云何起内牒问起发。次辨其相。六中前
三是其根本。后三对之以显方便。就前三中。
悲心顾念念众生心。此是利他。云何自成。菩
萨化即是自熟。是故利他亦名自利。一切诸
行如实知者厌有为心。求菩提者求佛智心。
就后三中。依念众生舍生死者。对上初句明
方便也。依念众生应在生死教化众生。何故
舍之。方便故尔。自我不出生死大苦。化摄莫
由。是故菩萨依念众生速舍生死。依如实知
以无染心轮生死者。对上第二明方便也。既
知生死应当舍之。何故轮转在生死中。方便
故尔。二乘之人虽知生死苦无常等。不知生
死虚伪无法。速求舍离。菩萨知之虚妄无实。
故是不染常能处之。依求佛智炽然精进。对
上第三明方便也。为求菩提菩提由因故修
彼因炽然不息。是名起内总以结之。释外六
中。云何外成牒问起发。次列其名。六中前
二随化众生起行善巧。后之四门摄人善巧。
以少善根起无量果摄果善巧。以少方便起
无量善修因善巧。就后四中。坏法除害化命
生信中住令入化令生解。已入令熟化之起
行。已熟令脱化令得果。下广释之。就初门
中。先问后释。释中初先明其少善。教下众生
施心下也。下品众生无胜上心故曰心下。以
少财物施物下也。施下福田施田下也。具此
三下故曰少善。乃至揣[麨]显前财下。施于畜
生显前田下。回向已下解释能起无量果也。
用斯少善回求菩提。一切果德一一德中皆
有生义名得大果。第二门中。初问起发。次释
卷四 第 949a 页 T85-0949.png
后结。云何问也。释中有二。一转邪入正令生
多善。二又说下转小入大令生多善。前中有
三。一化住正戒。二有众生求生天下化修正
定。三有众生诵外道典下化生正慧。前起戒
中。初教八戒在家所学。后授中道出家所习。
前八戒中。见有众生标其所化。修邪法斋而
求解脱须化所由。外道自饿名邪法斋。为说
八斋断苦方便不究竟法。正明摄化。为说八
斋教令住正。此八在家行出家法。能与贤圣
解脱作因名贤圣斋。八戒斋义广如别章。此
应具论断苦方便不究竟法化令舍邪。外道
自饿邪心所起。能与未来若报为因名其方
便。非出离道名不究竟。教令舍离故名为断。
授少已下结明化益。所授八斋日夜持之名
少方便。能到涅槃名得大果。次教出家令修
正道。邪见众生标其所化。苦身求度须化所
由。为说中道令离二边正明摄化。为说中道
令其住正。出家所修不同俗乐外道苦行故
名中道。为说中道令离二边化使舍邪。谓离
欲乐苦行二边。究竟解脱结明化益。所授能
得究竟果也。前明授戒。次教正定。或有众生
求生天者。标其所化。邪见方便投岩等苦须
化所由。为说正释正明摄化。现法乐下明其
化益。次教正慧。或有众生标其所化。诵外
求净须化所由。以佛法下正明摄化。略无化
益。自下第二化小入大句别有十。初八世间。
后二出世。世中初六是摄善行。次有一句是
拔苦行。后一是其悔过之行。摄善行中。初三
一分后三一分。就前三中。初摄法行。又说
卷四 第 949b 页 T85-0949.png
深经显示空法辨其化相。彼闻已下明其化
益。彼闻厌离离恶法也。专信已下生善法也。
次供养行。心想供养亦教他修。后随喜行于
他供养心生随喜。就后三中。初摄法行常修
六念。次供养行。后随喜行。与前相似。前六摄
善。次一拔苦。相显可知。悔过行中。过现前犯
所忏罪也。真实随顺求净戒者。忏悔心也。忏
心多种。或畏苦果。或怖恶名。或求乐报。或求
净戒。今明菩萨真心顺法求净戒意而为忏
也。向十方佛忏悔所对。至诚忏下正明忏悔。
亦教他者明悔所兼。如是悔下明忏之益。下
明出世。先起神通摄胜功德。后起无量摄取
众生。前神通中。作多变化摄德所依。一切
十方佛法僧处及众生处摄德处所。无量神
通他心自在正明摄德。无量神通供三宝也。
他心自在化众生也。摄取功德总以结之。馀
句皆明自作教他。今此何故不明教他。若有
通者自能如是不待我教。若无通者设教不
堪故不教他。下无量中自作教他。是名下结。
释后四中。初问后释。释中有三。一略开六门。
二广辨释。三总结之。前中初举次列六名。言
随顺者。巧随物心授心善法。言立要者。他有
所求要令修善。言异相者。他无欲菩萨为化。
先与同意劝令修善。彼若不从现乖异相令
修善法。故云异相。言逼迫者。菩萨为王或为
尊主。于己所摄逼令修善。故云逼迫。言报恩
者。菩萨先曾施恩于他。彼来求报。菩萨不
受。劝令修善。故曰报恩。言清净者。八相成道
道法化物故曰清净。下广释之。解随顺中。初
卷四 第 949c 页 T85-0949.png
牒前门。次释后结。释中有三。一就化法随
使令信。二以义益下就其行法随令起行。三
摄众生令行义下就其理法随令入證。前中
有三。一明菩萨为说法故方便将顺。先软身
口。次以财施。后舍恚恨。二除恚恨下明由将
顺物皆爱乐。三然后下正为说法。如应是总。
下别显之。言易入者易可信入。言易解者易
可解知。此应物根。言时说者应物心欲。此
前应人。下明应法。言次第者如教不乱。谛不
倒者如义不乖。下就行法明随顺中。初略后
广。从初乃至第一利益是其略也。以义饶益
而为说法略中之始。义谓义利。行能利人故
名为义。为以行义饶益众生故为说法。忍诸
问答略中之次。依前为说众生不解能忍问
答。调伏众生第一利益略中之终。调令离过
益令成善。哀悯成下是其广也。广中有四。一
悯物心成。二若以神力下神通现化令物生
信。初现自力。后请他作。三若有略下说法将
顺令其生解。于中略论为之开广。广论为略。
有不解者恣听问难。四彼受诵下正说行法
令其起行。彼受诵已广为说义是其总也。下
别显之。初以五度起行之缘随顺教授。后明
教灭。自下第三理法随顺令其入證。于中有
三。一略明随顺。二彼经中下广明随顺。三
不取舍下总以结之。略中初摄令生行义正
明随顺。真谛是义。化生證入故名为行。彼诸
生下明其化益。如来所说教出情外名为深
妙。言与理合名空相应。化令悟入名知旨趣。
第二广中文复有三。一明经旨趣。二众生不
卷四 第 950a 页 T85-0950.png
解而生诽谤。三菩萨随顺令得正知。前中六
句。初三法说。后三喻况。法中彼说离自性者。
远离妄情所取性也。及离事者。远离法相因
缘事也。不起灭者。性事俱离故无起灭。下以
喻显。言如空者喻前离事明理清净。言如幻
者喻前离性明法无定。言如梦者喻不起灭。
如梦所见生即无生。灭即无灭。诸法如是故
曰如梦。上来第一明经旨趣。不知义下是第
二段明上深经众生不解而生诽谤。故须随
顺。菩萨为下是第三段正明随顺令得正知。
先略后广。略中初总次别后结。为彼众生方
便随顺略中总举。于彼深下略中辨相。如是
随顺略中总结。彼为说下是其广也。依上六
句次第广释。就解第一离自性中。先彰缘有。
次辨性无。后总结之。彼经不说都无所有。明
其法相因缘有也。此门之中不空法相故说不
无。但言自性空无有者。明离妄情所取性也。
是名下结。解离事中先牒前有。次就说无。后
总结之。离言有事依言事转故说有性。牒前
法相因缘有也。为破辨无故今牒之。言离彰
有意为辨无言意两兼。是故言离于言分齐。
法相不无故曰有事幻化分齐。随言所说有事
应言。是故名为依言事转故说有性。就法相
中结明有事。事法之体名为自性。不同妄情
所立性也。非第一义有彼性者。就有说无。世
谛事体真中本无。是故亦非第一义中有彼
自性。是故下结。下解第三不起灭中。言说自
性本来无者。牒前离性及离事也。性事皆空
故曰都无。下言云何有生灭者。责情显理。性
卷四 第 950b 页 T85-0950.png
事既无知复就何说生说灭。是故下结。下解
喻文。解空喻中。文别有三。一辨喻相二牒喻
以合。三总结之。辨喻相中。文复有二。一依
真起喻妄。二又如除色及色业下除妄显真
喻。前中两句。初言如空有种种色及色业者。
是第一句明色依空喻妄依真。有种种色是
色体也。喻妄想心。及色业者是色用也。喻虚
伪事。色之动作名为色业。悉容受下是第二
句明空持色喻真持妄。悉容受者。容彼色体
及色业也。为作依者。为色体业作依处也。谓
虚空下显前容受作依处相略对色业以辨容
受作依处也。自下除妄显真喻中。又如除色
及色业已喻方便净无色性分。名净空者喻彼
性净。论空自体体性非色。是故名为无色性
分。名净虚空。上来解喻。次牒以合。先合依真
起妄之喻。如虚空处色业转者。牒上如空有
种种色及色业也。色业随空故名为转。离言
说下举法以合。离言说事合上如空。种种施
设言说妄想合种种色。妄想之心依于种种
因缘施设言语而生。是故名为种种施设言
说妄想。亦可妄想起种种言。是故名为种种
施设言说妄想。言虚伪者合前色业。妄想不
真故曰虚伪。言随转者。妄依真起故曰随转。
法同前喻称曰如是。又如虚空容受色业。牒
上喻中悉容受彼。离言说下举法以合。离言
说法容受妄想亦如是者。合上虚空容色体
也。容受色业略而不合。若具应言离言说法
容受虚伪亦复如是。若菩萨下合上除妄显
真之喻。喻有两句。今别合之。菩萨以慧除言
卷四 第 950c 页 T85-0950.png
所起。邪惑妄想诸虚伪者。合上除色及色业
已。此明菩萨观解方便破相趣寂。智慧如风
除言所起。邪惑妄想合前除色。诸虚伪合除
色业。然此文中言少不足。若准前文。应先牒
喻后以法合。若准下文。应先举法后将喻帖。
但今此中望直举法合前便罢更无馀文。以
第一下合前喻中无色性分名净虚空。此明
菩萨体證清净自性无染。于中有三。一合前
喻。二以喻帖。三释法同喻。以第一智离言说
事一切言说自性非性。是第一句正合前喻。
證真之慧是第一智。證实舍相名离言事。悟
法本如非先有性后时方离名一切言自性非
性。如空净下。是第二句举喻以帖。亦非展转
有馀性者。是第三句释法同喻。若据对治除
染得净名为展转有馀自性。据證返望本来
常净。非除前染后以为净。如彼虚空体性清
净。故非展转有馀性也。上来合竟。是故诸法
譬如虚空。第三总结。次解幻喻。于中有三。一
辨喻相。二合三结。前喻相中。譬如幻者总牒
前喻。不如事有亦非一切都无幻事。释显喻
相。幻化之有有非定有。非定有故说无为有。
无为有故不同其馀事实之有。幻化之无无非
定无。非定无故说有为无。有为无故不同兔
角一向无法。下次合之。如是一切总合前幻。
不如言说愚痴计有合前喻中不如事有。亦
非一切都无所有合前亦非都无幻事。自下结
之。先结所入。后结所说。言第一义离言自性
如是方便入非有无。结所入也。名前非有非
无之理为第一义离言自性。此第一义是所
卷四 第 951a 页 T85-0951.png
入法。藉彼幻喻方便入中故曰方便。入非有
无。是故已下结所说也。以是菩萨知法似幻
故说如幻。第三梦喻何故不释。释前两喻明
离性事。性事既无。生灭安在。是故不须释
梦显之。前略次广。自下第三总以结之。于中
先明菩萨自知。后结随顺为他显示。前自知
中如是菩萨于法不取不取有也。言不舍者
不舍于有取定无也。不增不减显前不取不
取有故。无净可增无染可减。亦无坏者显前
不舍。于此正解名如实知。此明自知。为人显
者正结随顺为他显也。上来第二广明菩萨
三种随顺。是名已下第三总结。解立要中文
别有四。一问。二释。三总结之。四众生不从一
切不与。初问可知。释中初随众生所求为其
立要。后明众生随要修善一切皆与。前中有
五。一明众生来求众具要令修善。二明众生
犯罪求救要令修善。三明众生横遭急难来
求免脱要令修善。四明众生求欲亲合怨憎
别离要令修善。五明众生有病求治要令修
善。就初段中。先略后广。略中初言求十资
生举其所求。下明立要。汝能供父广如上说
乃至受戒。是所要事。如上善知世间之中明
众生浊不识父母乃至不能修治斋戒。今此
立要悉令作之。故言如上乃至受戒。若能施
汝不能不与。正是要辞。所谓下广。先广十种
资生众具。田宅一。市肆二。官爵三。国土四。
钱财六畜五。工巧六。医方七。结婚八。若食不
食九。好食求食恶食求舍名食不食。所同事
十。下明立要。汝能供养乃至受戒。是所要事。
卷四 第 951b 页 T85-0951.png
施食同事要之所许。前十种中。略举后二。初
八不论。复次有生犯罪已下第二立要。复次
有生王贼已下第三立要。若有众生欲恩爱
下第四立要。复有众生疾病已下第五立要。
上来五门随求立要。菩萨如是立要已下明
物随要修善离恶得随所欲。是名下结。下明
众生不随所要。如上五事一切不与。与生要
已彼不随要。如上所许亦不施者。就上初门
明其不与。谓上所许十种资生皆不与也。为
度彼故非不欲与明不与意。诸难已下就馀
四门明其不与。言诸难者是前第二。恐怖第
三。病苦第五。爱念和合不爱别离是前第四。
此后两门前后不次。下明不与。次解异相。先
释后结。释中有三。一明众生无前五求菩萨
为化先与亲厚劝令修善。二若彼生下明物不
从示其异相。异相有三。一现瞋恚。为度彼下
明其化意。二所作乖异。为度彼下还明化意。
三加不益事。欲度彼下还明化意。此之三句
合为第二正现异相。三菩萨方便现此异下
总明化意。次解逼迫。先问次释。后总结之。释
中初明逼迫之相。彼诸生下彰其化益。是名
下结。次解报恩。先彰其恩。次明求报。后明方
便。劝修善法相显可知。解清净中。初问起
发。次释后结。释中可现有其五种。一生兜率
令物求见。二生上族舍离出家息物高慢。三
苦行六年断物邪信。四示成佛道生物正求。
五转法轮为益有三。一待请而说生物敬重。
二佛眼观察显已悲深息物邪谤。三转正法轮
断物邪受。是名已下总以结叹。从上随顺讫
卷四 第 951c 页 T85-0951.png
来至此广释六门。自下结叹。先结后叹。结有
总别。是名六种是总结也。下别结之。言略说
者。前就坏法除暴害等略开六门名略说也。
言广说者。上来广解名广说也。无馀无上叹
以显胜。是名巧便总结十二巧方便也。

自下第八明陀罗尼。陀罗尼者是外国语。比
幡名持。持法不妄故名为持。先问后释。云
何问也。释中有五。一数。二名。三广辨释。四
就位分别。五明得因。有四数也。细分无量。一
门说四名中应先广释其义。义如别章。然后
释文。此四犹是闻思修證。法谓闻慧。能持教
法。义谓思慧。能持诸义。言咒术者修慧用
也。以得禅定修慧自在能用咒术。咒术不妄
故名咒术陀罗尼也。忍谓證智。證心安法故
名为忍。下广释之。云何法者牒问初门。下释
其相。菩萨得是无量慧力辨出持体。于未曾
下对法辨持。于中有二。一明其法。二明能持。
法中三句。一明所持。昔所未闻未曾修习。从
师听受谓之为闻。读诵受持名为修习。曾闻
曾习持之则易。初闻始受持之则难。今言未
闻未曾修习以显菩萨持之胜也。二次第下
明所持法次第不乱。次第庄严言辞次也。言
辞巧胜故曰庄严。次第所应显理次也。乱持
则易。次第难记。今言次第亦显菩萨持之胜
也。三无量下明所持广。少法易忆。多法难
持。今言无量亦显菩萨持之胜也。经无量下
明其能持。经无量劫忆不忘者。时近易记。长
久善忘。今此说言经无量劫显持胜也。云何
义者。问第二门。释中类前应先明体。然后对
卷四 第 952a 页 T85-0952.png
义以辩能持。今此望直对义辩持。于中有二。
一明其义。二辩能持。义中两句。初于此法
无量义趣。所持义广。二未曾下明所持义。未
读未修寻文取义名为读诵。思量分别称曰
修习。举此亦为彰能持胜。经无量下辩明能
持。云何咒术问第三门。菩萨得是无量三昧
明其所依。以咒术下正明咒术。忍中初问次
释后结。云何得忍是初问也。释中有四。一修
忍方便。二于如来下正明修忍。三又知下明
修所成。四是菩萨下据修以结。前方便中差
别有四。一精勤不堕。二独静不乱。三少食不
杂。四思禅不睡。精勤修习因起知慧是初门
也。苦懒堕者尚不能成世间之事。何况出道。
故须精勤。勤学忍行称曰修习。此之勤修与
忍作。因故名为因。因生忍行名起智慧。慧
是忍体。是慧住法便名为忍。独一已下是第
二门。独一静处离外纷动。燕默已下身口寂
静。燕默口寂。不行身静。知是已下是第三门。
言知量者食不过限。言不杂者食无非法。常
一坐者食不频数。思惟禅下是第四门。言思
禅者息除乱想。少睡多觉离于惛沈。上来第
一修忍方便。自下第二正明修忍。于中初先
观察咒术。后类诸法。观咒术中。于如来说得
忍咒术略明修忍。如来所说咒术章句皆是
理诠。菩萨寻之穷悟实性故得忍也。所谓下
广。谓伊致等广明咒术。此外国语。今此不
幡。不知何言。尚应是其显实之语。故今观之
能成忍行。于此已下广明忍行。于中有三。一
观方便。第二正知。三总结之。于此咒术思量
卷四 第 952b 页 T85-0952.png
观察。是观方便。如是咒下是其正知。如是咒
术如是正思牒前起后。下显正知。句第有四。
一观咒术能诠教空。二观咒术所诠义空。三
牒结第一。四释结第二。言如此义尚不自闻
是第一句能诠空也。谓前所说咒术之义体
性空故无自可闻。何有所得是第二句所诠
义空。既无咒术自相可闻。何有所诠法义可
得。如咒术下是第三句牒结初门。如咒章句
不可得者牒前。此义不自闻也。是则无义结
以显之。盖乃是其空无之义故曰无义。亦可
无彼咒术之义故曰无义。如是诸义所谓无
下。是第四句释结第二。如是诸义所谓无义
重释向前何有所得。谓彼咒术所说诸义不
可得者。是空义故云诸义所谓无义。是故亦
无馀义可求结以显无。是向诸义谓无义故
亦无所诠馀义可求。对彼能诠故名所诠以
为馀矣。上来辩竟。如是善解咒术句者第三
结也。上来正观。咒术章句下以咒术类知诸
法。善咒义者牒前所观。以如是下类知诸法。
然此乃是解行地忍于一切法未得现见故曰
比知。解发自中故不从他。从于如来所说
至此。大段第二正明修忍。又知已下是第三
段明修所成。于中有三。一明所成。二结叹显
胜。三辩位分。前所成中先知咒术。后知馀法。
知咒术中言又知者。前明解行方便观知。今
此更明出世證知故曰又知。知一切言自性
叵得知能诠空。知一切法自性叵得知所诠
空。下知馀法。以此无言自性义者。牒前所知
咒术空也。则知一切诸法义者。因解咒术通
卷四 第 952c 页 T85-0952.png
知一切诸法空也。是名已下结叹显胜得上
欢喜辩其位分。欢喜地忍过前解行故曰最
上。是菩萨下是第四段结上所修解行地忍。
良以解行正修忍处故偏结之。于中有三。一
牒宜结。二辩行能。三就位指斥。菩萨得此
名得忍者。是牒结也。得此不久当得净心辩
行能也。增上解行就位指斥。从上精勤讫来
至此第二广释。是名得忍第三总结。上来广
释四陀罗尼。自下第四明其成处。言彼法义
度初僧祇净心所得定不动者。明前二种成
就处也。如法义下举彼法义类显咒术忍陀
罗尼。如前说者如上所明修在解行成在欢
喜。自下第五明其得因。如是一切具四功德。
总以标举。下别显之。不习爱者。陀罗尼德。
禅定出生。爱欲障定故须离之。不嫉胜者。修
陀罗尼持法授他。若嫉彼胜不肯修习。持法
授与故须除嫉。一切所求等无悔者。陀罗尼
门持法施他。若不等施已施有悔不能修习。
故说等施不悔为因。言乐法者。修陀罗尼为
持佛法令住不灭。若不乐法不肯修习住持
佛法。故说乐法以之为因。此四种中前二所
离。后二所摄。初摄功德。后摄智慧。

自下第九次明其愿。先问后释。释中初五是
世间愿。后十出世。通则义齐。就前五中。先举
次列。发心愿者是自行愿。后四利他。言生愿
者求利他身。境界愿者求利他智。五无量智
知五境界名境界愿。平等愿者求利他行。谓
四摄行等愿成就故云平等。言大愿者。求利
他心。心广无边故名为大。下释其相。初愿可
卷四 第 953a 页 T85-0953.png
知。第二愿中愿未来世善趣生者。善趣众生
堪能受化故愿生中。第三愿中观诸法者。愿
观五种无量法也。言无量等善根境者。释显
其相。五种无量差别非一名无量等。此无量
等是其利他善根境界故云善境。第四愿中
于未来世一切摄事名平等者。四摄齐求故
云平等。所言大愿即平等者。兴意旷周用前
四摄广利无边即名大也。就后十中又十总
举。下别显之。此与地经十六愿同。于中开合
少有差异。就彼第二护法愿中开分为二。始
以为一。终以为二。知世净土合以为一。馀皆
相似。

自下第十明三三昧义广如别章。此应异论
文别有三。一辩其相。二制立三数。三明此三
摄行周尽。就初段中。先彰空门。次辩无愿。后
显无相。盖乃依于本末次第观空离妄成德
之本故先明之。由證空故见生死寂无可贪
取故起无愿。依空离相便与涅槃无相相应
故起无相。就空门中。先问次释。离言自性正
解空义。观无言说自性心住解空三昧。是名
下结。就无愿中。先问次释。于无言说自性事
者。牒上空门以为所依。邪见妄想所起恼苦
常见过者。正明无愿。于未来世不愿心住解
释三昧过。现已竟来报畏受。故偏对之明不
愿住。是名下结。就无相中。先问次释。于无
言说自性事者。牒上空门以为所依。离一切
妄虚伪相灭正解无相。观寂心住解释三昧。
是名下结。以何等下制立三数。先问次释。后
总结之。以何立三是初问也。下释其相。先分
卷四 第 953b 页 T85-0953.png
其法。然后约法以定三昧。就前法中有二举
数。有及无有列其名字。世谛名有。真谛名无。
下辩其相。有为无为名为有。生死有为涅槃
无为。此二法相同名为有。无我我所名无有
者。无我之理说为无也。下约此法以定三别。
于有为有不愿不随立无愿者。于彼生死有
为法中不愿随故立无愿也。始心不求名为
不愿。不随受生故曰不随。言于涅槃愿乐摄
受立无相者。谓于涅槃无为有中愿乐心住
故立无相。于此非愿非不愿者。明空三昧不
同前二。不同向前无相三昧愿乐涅槃名为
非愿。不同向前无愿三昧不愿生死名非不
愿。下言于有不有见者。正明建立空三昧也。
于彼有为无为有中知其无我不起有见。以
是见下牒以结之。菩萨修此如是建立如实
知者。总以结之。上来第二制立三数。若有馀
下明此三昧摄行周尽。

下第十一明优陀那。是外国语。此蕃名印。法
相楷定故名为印。义如别章。此应具论文别
有二。一明其法。二云何观下明其观。解此二
相为明前法。举观显之为起后观。故先举法。
法中有四。一总标举。二明说所为。为令众生
清净故说。说前三种令离生死。说后一门令
入涅槃。故曰清净。三列其名。四中前三是生
死法。后一涅槃。有为迁流目之为行。行性非
恒故曰无常。行体迁逼故名为苦。法无自实
称曰无我。无常与苦居在有为。是故言行。无
我该通有为无为故不言行称云法耳。涅槃
恬泊说为寂灭。四释名义。释有三种。诸佛菩
卷四 第 953c 页 T85-0953.png
萨具足此法传授生者。就教释印。传说不改
故名印也。诸牟尼尊展转传者。就證解印。传
證不易故名印矣。此二就人。增上勇出乃至
出有。当法解印。非想是其三有中极名第一
有。三有之法随情流变不得名印。论法实相
楷定不易不同情变故得称印。以是印故出第
一有。举出诸有显异情变成其印义。问曰。涅
槃可言出有。前三既是三界之法。云何言出。
盖乃是其生死之实虽复住在阴入界中。而
实不同故名出耳。上来明法。下明观义。依上
四门次第观察。观无常中。先问后释。无常之
义汎释有三。一分段无常。二念无常。三自性
不成。广如别章。此应具论。今此但明自性无
常。于中初总。观过去下别以显之。总中初言
观一切行言说自性常不可得。正明观察自
性无常。有为诸行因缘虚集。言说所论皆无
自性。既无自性。知复说何以之为常。故观一
切有为行时。言说自性常不可得。以此观察
无常性故名观无常。若复已下举非显是。若
复不知真无言事有生有灭反举非也。良以
不知真实无常无彼言说自性常事故有生
灭。有生有灭即是有常。问曰。生灭云何是
常。释言。据相生灭无常。就实以论有生有灭
犹名为常。以有生故生性是常。以有灭故灭
性是常。若彼观下顺显是也。以无言性为无
常故。观无言性名行无常。此无常者犹是无
生无灭义也。上来总观。下别显之。别中有三。
一就性无常观察分段。以彼分段显性无常。
二从诸行相续转下。就性无常观察前后四
卷四 第 954a 页 T85-0954.png
相生灭。以前后相显性无常。三此四相略说
二下。就性无常观察同时同体四相。以同体
相显性无常。前中初别。后总结之。就三世中
皆初观其无常自性。次就彼义观无常相。后
总结之。观过去行无生无灭。是观过去无常
性也。彼亦无因亦无性者。是观过去无常相
也。举无常相显无常性。良以过云无常性故。
因可从缘谢灭过去。故今现在无彼过因。果
可随缘谢灭过去。故今现在无彼过去果之
自性。是故下结。是过去法无生灭故。现无彼
因亦复无彼果之自性。观现在行无生无灭。
是观现在无常之性。彼因不得而与果者。是
观现在无常之相。举无常相显无常性。良以
现法无常性故。因可从缘谢灭过去。是以现
在求因不得。果可随缘起在于今名为与果。
果从因得名之为与。是故下结。是现在法无
生灭故。现有果性而无其因。观未来行无生
无灭。是观未来无常之性。彼因可得不与果
者。是观未来无常之相。举无常相显无常性。
良以当法无常性故。因可从缘起在于今名
因可得。果报从缘现今未起名不与果。未与
果故今无果性。不与果义番上可知。是故下
结。是未来法无生灭故。现在时中有因可观
而无果性。上来别观。如是见下总以结之。自
下第二就性无常观察前后四相生灭。以前
后相显性无常。于中初明四相之法。后辩观
行。前明法中。先略后广。从初乃至于刹那后
有四相来是其略也。馀是广也。略中初言诸
行转时一一刹那有三有为有为相者。明前
卷四 第 954b 页 T85-0954.png
三相色心等法是其诸行。后起接前名为相
续。从前向后称曰转时。无常之理法别有之
名一一行。言刹那者明法时分。刹那胡语。此
名心念。心道骏速。借此念顿显法时分。有
为诸行一刹那顷具有四相。初生次住终异
后灭。然此四种有通有别。通则皆是有为之
相。若论小乘。法外四相。生能生法。乃至第四
灭能灭法。此等四种能有所为名曰有为。若
论法体。生住灭等当相集起。是故名为。色等
法中同有此为故名有为。有为体状谓之为
相。若别论之。前之三相未坏法体。彰有相显
偏名有为。第四灭相坏灭法体。彰有不显不
名有为。良以四相有此通别两种义故。前三
相中。将别有为名通有为。故曰有为。有为
相也。前一有为是别有为。后一有为是通有
为。于刹那后有四有为是其灭相。汎释后义
有其二种。一者过后。如物灭竟名之为后。二
者末后。今此所论一念之末故名为后。非是
过后。四有为者所谓有于第四灭相。良以灭
相彰有不显。单存通称。是故直名有为相矣。
上来略竟。下广显之。解生相中。彼前诸行
自性坏者。举前显后。谓前念中行性坏也。今
为辨生。何故乃说前念坏乎。夫言生者。先无
始起谓之为生。若不彰彼前念性坏何缘得
显。此生始起故明前坏。次未行相自性起者。
正显生相。现在生相邻于前灭故名为次。然
此生相由来未起称曰未曾。即此有行体起
名生。不同毗昙法外之生。起已未坏名为住
者。即此行体未坏名住。亦非法外别更有住。
卷四 第 954c 页 T85-0954.png
顾念前灭彼起异者。顾谓顾恋。念谓追念。顾
念是心寄之显法。现起之法将同过无追随
住灭义言顾念。顾前灭故渐同前灭故令现
法故变成异。异名为老是故生刹那后彼行
性坏名为灭者。是前三相即行自性非法外
故。今刹那后还即彼行自性尽坏名之为灭。
非是法外别有灭体。何故偏言生刹那后。就
始为论。若具应言生住异等刹那后也。上来
明法。下次辨观。先别后结。若观起行即彼
生者。观生即法。非法外也。言住老相无馀性
者。观住老相。亦即法体法外无别。住老自体
名无馀性。是故刹那后如是行相自性灭者。
观灭即法。是前三相即法体故。今刹那后还
即此行自性尽坏说为灭也。菩萨以观四相
即法显法无常。故观四相皆即法体。上来别
观。如是生等如实观者是总结也。自下第三
就性无常观察同时同体四相。以同体相显
性无常。还初明法。后辨观行。法中初略后广
显之。就前略中。此四有为略说有二。牒以举
数牒上前后异时四相。就之以辨同体四相。
同体相中要摄为二。前三为一。灭相为一。故
有二也。此二遍通前四相中。有性无性列其
名字。有为诸法犹如幻化。幻法相有名为有
性。幻体虚无名为无性。无犹灭也。非是别体。
异相有无。下广显之。但前有中备含三相。相
别未分故须广论。灭无单一不须重广。如来
以起立一相者。如来就前有性之中义分三
相。故今举之。虚法相现义说为起。非是住前
初生之起。如来就此立一生相。以自性故立
卷四 第 955a 页 T85-0955.png
第二者。幻化之法各守自性。名之为住。非是
生后经停之住。如来就此建立第二住有为
相。诸行住老立第三者。即前住法性是不坚
衰老之法故名为老。非是住后迁变之老。又
此老法异于世人所立性实故亦名异。非是
住后衰变之异。如来就此建立第三异有为
相。通前灭无即是同时同体四相。起信论中
亦同此说。又维摩中说言。汝今即时亦生亦
老亦灭。当知亦是同体四相。上来辩法。下次
明观。观中有三。一正观四相同时同体不异
诸法。二若可得下破邪显正。三彼善男子下
结得失。前中初举次释后结。菩萨观有非生
住等一切时别。略以标举。非生住等一切时
别。明非异时非生住等。别有事起明非异体。
何以故下问答辨释。何故问也。馀经论中皆
言是别。何故今言无别事起。下广释之。诸行
起时更无别生住老坏者。就法生时明四同
时不异法体。念无常中最初生相名行起时。
即此起行体具四相故无别生别住老坏。良
以起时无别四故。四相同时不异法体。诸行
分齐住异坏时亦无别生老坏者。就馀三相
明四同时不异法体。念无常中后之三相名
为诸行住老坏时。即此三中一一皆具同体
四相故无别生别住老坏。以无别故四相同
时不异法体。如实知者不别可得。总以结之。
上来正观。下次破邪以显正义。破毗昙中法
外四相。就四相中。生住及异未坏法体一处
破之。灭相坏法有异馀义。后别破之。就前
三中。先破生相。后类馀二。就破生中句别
卷四 第 955b 页 T85-0955.png
有四。初若可得者牒其所见。二离色等下纵
其所立。纵立有三。一者外人立色等外别有
生相。故今纵之。离色等外应别有生。二者
外人立色等外别有生故。色等行起生相亦
起。故今纵之。色等行起彼亦应起。三者外人
说行生起时相生亦起。便有二生。所谓行生
及与生生。故今纵立应有二生。行及生生色
等法生名为行生。生相始生名为生生。上来
三句纵其所立。三若有行生及生生者或一
或异。徵定所计。若有二生不过体一不过体
异。见出彼情未可专定。是故言或四。若一
已下破其所执。若一谓别彼空无义。就一以
破。若言相生与行体一。行外更无相生之体。
何劳立之。若别已下就别以破。若别有生是
义不然。总举直非。若异行生非相所为。释以
显非。如牛二角。两体别故不相因起。二生如
是两体各别。云何行生相生所生。行生相为
此事不然。牒以结非。上来破生。如生已下
类破住老。准上可知。下破坏相亦有四句。初
言若坏有自性者。牒其所见。外人建立色等
法外别有非色非心坏相能坏诸法。故今牒
之。二坏有性者彼应生灭。纵其所立。外人说
彼法外坏相体有生灭。故今纵之。应有生灭。
三若坏生下徵以破之。若坏生时一切行应
即灭者。就生徵破明有坏时无诸法也。以无
法故坏不即法。不即法故不应说言与法同
时能坏诸法。如入灭定。借喻类徵。若坏灭时
彼一切行应即生者。就灭徵破明有法时无
坏相也。以有法时无坏相故亦不应言与法
卷四 第 955c 页 T85-0955.png
同时能坏诸法。以坏无故释以显徵。以彼违
法坏相无故诸行应生四。坏有生灭此义不
然。牒以结非。上来第二破邪显正。自下第
三结得失。先结其失。彼男子等常有自性不
应厌离离欲解脱。牒以辨过。以有性故贪有
贪性不应可离。解脱有性不应可得。异者应
尔。结过属人。若说异法别有生住老坏性者。
有过应尔。以此事下结明得也。以立自性无
有离欲解脱事故。菩萨于彼一切诸行自性
无常如实知也。亦可以此法外无别生等事
故。菩萨于彼自性无常如实知也。次明观苦。
复次菩萨于一切无常转时观三苦者。总以
标举。无常故苦。故今说言无常转时观三苦
也。次别三名。言变易者犹是坏苦。三苦之
义解有四种。一约缘分别。缘别内外。内心涉
求名之为内。刀杖等缘说以为外。外有违顺。
刀杖等违。己身命财亲戚等顺。外中违缘能
生内总名之为苦。从斯苦缘生于心苦。从苦
生苦故名苦。苦从彼顺缘离坏生苦名为坏
苦。内心涉求名之为行。厌行生苦故名行苦。
第二就体约缘分别。心性是苦。于此苦上加
以事。总苦上加苦故名苦苦。加何等苦。如前
门中对缘三苦通名苦苦。有为之法念念迁
流无常灭坏。迁流不安名为行苦。无常灭坏
名为坏苦。三约三种无常分别。以彼三世分
段粗苦显法细苦名为苦苦。彼念无常迁流
灭坏名为坏苦。彼性无常同体四相因缘虚
集名之为行。虚集之行体无常性。行性无安
故名行苦。四诸过相显彼苦无常及与无我
卷四 第 956a 页 T85-0956.png
互相显示。于此三中以苦显苦名为苦苦。谓
以粗苦显于细苦。无常显苦名为坏苦。无
我显苦名为行苦。虚集之行性无安故。如是
下结。次观无我。菩萨于法有为无为无我我
所如实知者。总以标举。无常及苦唯在有为。
无我则通。故今说言有为无为。色法心法非
色心法是其有为。虚空数灭及非数灭是其
无为。言无我者人无我也。无我所者法无我
也。若通论之。二无我中皆悉无我及无我所。
人无我中无我人体名为无我。以无我故色
受想等非我所有名无我所。法无我中当法
体空名为无我。亦无馀法为我所对名无我
所。生法无我列其两名。义如别章。此应具
论。下辨其相。彼生无我牒举初门。有法非
生即阴无我。离有非生异阴无我。分别有二。
其一义者。色等非我名即阴无。如先既说。常
身之我遍一切处与阴别体。此亦无名之异
阴无。二就阴中迭互相望亦有即离。如说色
阴以之为义我名为即阴。馀为我所名为离
阴。诸阴相望即离齐。然此之即离皆无我也。
法无我者牒第二门。一切言说亦无性者。所
言说法皆无性也。如是下结。次观涅槃。涅槃
之义广如别章。此应具论。文中有二。一当相
分别。二未入下随人辨异。初言一切起因断
者。生死因尽有馀涅槃。诸馀灭者。生死果丧
无馀涅槃。对因名果以为诸馀。以断因故果
永不起名毕竟灭。名般涅槃总以结之。下复
重烦恼寂灭显前因断。苦息显前诸馀灭也。
随人别中就位分三。一约世间菩萨声闻以
卷四 第 956b 页 T85-0956.png
明涅槃。二如国王下约见道中菩萨声闻以
明涅槃。三如病人下约修道去菩萨声闻以
明涅槃。就初段中。未入净心地前菩萨未见
谛者世间声闻。言于涅槃意解想者。未得真
知。忆想分别名为意解。当知已下明得非真。
第二段中。先喻后合。喻别有三。一喻佛菩萨
为见道前菩萨声闻宣说世间随相涅槃。彼
闻爱乐。二其父知子渐长大下。喻佛菩萨为
见道前菩萨声闻宣说出世真实涅槃。彼闻
不解。三父于后时知子大下。喻佛菩萨为见
道前菩萨声闻宣说出世真实涅槃。彼闻悟
解。就初段中。如王长者臣富无量为诸子故
造作戏具牛鹿车等。喻佛菩萨为见道前菩
萨声闻说世涅槃。今此为明见道之中所得
涅槃。何故乃喻见道已前所说涅槃。出世涅
槃从世间来。是以明之。王喻如来。长者大臣
喻大菩萨心。具法财名富无量。其所摄化名
为诸子。说世涅槃称物情欲名造戏具。牛鹿
车等所说非真故云戏具。彼诸子下喻彼世
间菩萨声闻闻说爱乐。第二段中言父知子
渐已长大为说真实鹿马车等。喻佛菩萨知
所摄化根性渐增为说出世真实涅槃。诸子
谓父叹已象马。喻彼世间菩萨声闻始闻不
解。第三段中父于后时知子转大将出宅外
示真象马。喻佛菩萨知所摄化根性转熟化
入出世示真涅槃。彼见实下喻彼所化闻说
悟解。于中有三。一闻说悟解。二知昔所叹
是真非妄。三知昔所取是妄非真。下合有二。
一随事别合。见道已前有相诸行以为富宅。
卷四 第 956c 页 T85-0956.png
地前菩萨世间声闻如彼童子。二诸佛下随
文正合。喻中三分。合初合后中间不合。合初
段中。诸佛菩萨合王长者。明见涅槃合前臣
富。为彼菩萨及诸声闻叹说涅槃。合为诸
子造作戏具牛鹿车等。彼既闻已随说解者。
合前诸子欢喜爱乐作真鹿马象等想也。自
下超合第三喻文。若彼渐学道品具者。合父
后时知子转大。入净心地见谛声闻。合将宅
外示真象马。彼于涅槃生现知见。合前彼见
乃知其真。如是所叹非如我等愚痴意解。合
前文中定知其父常所叹说非是我等先所玩
好。我等所想相似非真。合先所好非真象马。
生惭愧下合中义安喻中无文生惭愧心愧昔
不解。依后知者依后真也。此是第二明见道
中所得涅槃。自下第三明修道去所得涅槃。
先喻后合。喻中有五。一喻众生起见谛病。佛
大菩萨为说对治。二喻众生闻说悟解。三喻
众生起修道病。佛菩萨为说对治。四喻众生
始闻不受。五喻佛菩萨方便教化令起修治。
就初段中譬如病人。喻见道前菩萨声闻有
见谛病。良医为治说随病药。喻佛菩萨为说
见治。今此为明修道所得。何故乃喻说见道
乎。修因见起。是故乘明。第二段中病者常
习缘是病差。喻见道前菩萨声闻信乐前治
除见谛病。第三段中更起馀病应服馀药。喻
见道中菩萨声闻起修道病。医教舍前更服
馀药。喻佛菩萨教舍见法起修对治。第四段
中病者信前不肯弃舍。喻见道中菩萨声闻
受守前治不学后法。第五段中良医方便令服
卷四 第 957a 页 T85-0957.png
后药。喻佛菩萨巧方便化令起修治。自下合
中但合第三第五段文。从初乃至上上胜法
合前第三。如是菩萨住净心地见谛声闻诸
烦恼病。合前喻中更起馀病。佛大菩萨为说
已下。合前良医教舍前药更服馀药。于中九
句。初三闻法。次三思法。后三修法。各有三
品故有九句。教是闻法。理是思法。行仪修
法。佛大菩萨为说法者。闻中下品。上法中品。
上上上品。为说深法。思中下品。思能入理故
名为深。中上可知。为说胜法。修中下品。行修
增上故名胜法。中上可知。亦可初三是教化
法。次三教授。后三教诫。教授已下合上第五
良医方便令服后药。于中初言教授教诫。正
合方便令服后药。入净心下明其所化信受
奉行。信受不疑始生信解。乘如来下明起行
修。如来所说法能运载名为法乘。乘法圆备
故云具足。依法巧修名善调御。起行顺理名
游等道。疾疾已下依行趣果。言无馀者。对彼
因中所得之灭果中所得通名无馀。望后更
无馀涅槃故。

功德品者。从上施品讫来至此大段第二造
缘进修。自下第三因修成德。广辨此德名功
德品。就此品中。得失通论二十六门。隐失
彰得有二十四。二十四中。初有八门自分功
德。后十六门胜进功德。前八门中。初一总明
自利利他。次有六门偏明利他。后之一门唯
明自利。就初门中。有五奇特未曾有者。总以
标举。所起异于凡夫二乘名未曾有。次别显
之。初三利他。后二自利。初言于生无有因缘
卷四 第 957b 页 T85-0957.png
而爱念者。始心爱念先非亲眷名无因缘。爱
之过子是以奇特。为受苦者。依前爱念代受
苦也。恼盛难化方便调者。依前受苦他离烦
恼。下自利中。初一入證。后一起用。如是下
结。次下六门明利他中。初一明其化行善巧。
第二明其化心平等。第三明其化益具足。第
四明其化德圆备。第五明其化愿不断。第六
明其化摄方便。就初门中。有五非奇能成奇
者。总以标举。所作似凡故曰非奇。能成菩
萨巧方便行名成奇特。下别显之。五中前四
化行方便。后一正化。就前四中。初句为生受
苦因者。为生舍善示为诸恶受苦因。故得受
乐者。为物造恶自无罪心。故虽为之而当受
彼涅槃之乐。次下三句为物舍乐知生死过
涅槃功德。为净生故受生死者。明为化生舍
涅槃乐受生死苦。修静默乐有净生念不自
受乐为生说者。明舍禅乐处乱说法。修六善
根有净生念不自受乐不舍一切亦不舍教。
明舍自己殊胜报乐随物劣受此前方便。第
五门中他事己事如是一切利益生者。正明
化益。四摄他事六度己事悉以摄取。名为一
切利益生也。就第二门化心等中有五心等。
总以标举。下别显之。于中初一化愿平等。次
有两句化心平等。先悲后慈。悲中初言修习
悲心拔苦心也。与哀悯俱哀伤心也。后慈心
中。作一子想亲厚心也。与爱念俱爱怜心也。
次一明其化智平等。观一众生诸行起者。皆
是五阴诸行集起。一众生法即是一切众生
法者。观一类馀彼此无别故言即是。后一明
卷四 第 957c 页 T85-0957.png
其化行平等。以一切行化一众生馀亦如是
故言即是。就第三门化益具中。有五益生总
以标举。下别显之。初三化人令有所离。后
二化人令有所住。就前三中。说正命者化离
邪命。不随顺者说随顺法。化离邪谤。此二口
业化令离恶。孤独贫乞为作依怙。明其身业。
救令离苦。就后二中。向善趣者说道饶益。化
之令住人天善道。为三乘人说三乘者。化之
令住三乘出道。就第四门化德备中。言有五
事报生恩者。总以标举。菩萨成德本由众生
故名众生为菩萨恩。菩萨今成一切功德彼
则有分。是故名为报众生恩。下别显之。五中
前三是自分德。后二胜进。就自分中。初成自
德。后二利他。劝他成者令彼住善。为作依
怙令其得乐。后胜进中。初供如来明摄功德。
后于佛说诵书持供明摄智慧。就第五门化
他愿中。常求五事总以标举。下别显之。前四
求因。后一求果。就前因中。愿佛出兴求近善
人。为欲依佛成利他德。是故求之。于佛听者
求闻正法。六波罗蜜是其行法。及菩萨藏是
其教法。次有两句求如说行。堪一切种成熟
众生者。凡夫二乘善法化也。堪能无上成熟
者。大乘化也。后一果中。得菩提者菩提自
体。阿惟已下菩提作业。作业有三。初言阿
惟三菩提者。示现摄取大菩提道化众生也。
是外国语。此名无比正觉道也。声闻菩提示
成小果化众生也。和合声闻示成缘觉化众
生也。缘觉所得道同声闻故言和合。就第六
门化方便中。有五方便总以标举。斯乃摄生
卷四 第 958a 页 T85-0958.png
前方便故名曰方便。益心不虚名为真实。下
别显之。但列前二。馀三指上。上习近中明
善知识有五种事开道无碍。一者先欲安乐
众生。二于安乐不颠倒觉。三若方便随顺说
法有堪能力。四不疲厌。五悲心平等。今悭
烦重指彼说也。上来六门唯明利他。自下一
门单明自利。于中先举次列后释。下总结之。
有五方便摄一切者。总以标举。次列其名。于
中初二种性行德。次一解行。次一初地乃至
七地。后一在于八九十地。言随护者。种性位
中集善行也。善有二种。一者智解随法防护。
二者行修随人防护。故云随护。言无罪者。种
性位中离过行也。行修离过故云无罪。言思
惟者。解行地中思惟出世无漏道品故曰思
惟。言净心者。初地已上乃至七地證离垢染
故名净心。言决定者。八地已上法流水中决
定趣果故云决定。次广释之。释初门中。随护
有五牒以举数。下别显之。前三就智随法说
护。后二就行随人说护。就前三中。初黠护者
俱生智也。久习今成根性聪利故名为黠。黠
能护法名为黠护。下释其相。得俱生智显前
黠也。能速受法显前护也。念智两门现起方
便。念护据始念心护法故云念护。念持于法
释显其相。智护终成于法决断名之为智。以
智护法故云智护。下释其相。得坚固智观法
义者自分善成。以黠念下能入胜进。就后二
中。自心护者护己善心。守根释也。他心护者
善护物心。随顺他心释显其相。上来五句合
为初门。无罪方便牒第二门。下释有五。一于
卷四 第 958b 页 T85-0958.png
善不倒离于邪过。二者炽燃离懈怠过。三者
无量离狭少过。四者常修离断绝过。五回向
菩提离求有过。后三可知。是名下结。

上来八门是其自分。下十六门是其胜进。于
中随义相从为五。初有三门自利利他离过
对治。次有四门自利利他所修善行。次有两
门自利利他所依之法。次有三门自利利他
所生智解。末后四门自利利他所成行益。前
中初二自行对治。后一是其利他对治。就自
行中。初门远离修心之过。后门远离行业中
过。离修过中。先过后治。就明过中。过分有五
总以标举。今为明进返明退矣。下别显之。五
中初一修方便过。不能敬法及说法人。次有
两句正修时过。放逸懈怠不能修善。习恼恶
行不能离恶。下有两门修成时过。称量同己
及馀菩萨。对人起慢。于法颠倒。对法起慢。于
增上法未得谓得。名增上慢。下次明治。胜分
有五总以标举。与上违下番过显治。离行过
中。初过后治。过中有五似功德过总以标举。
相似功德理实是过。是故名为似功德过。下
别显之。五中初一不善利他。后之四门不善
自利。凶恶犯戒非慈益者。见生造罪。以慈悯
心惶彼忧恼不加治罚。令舍不善名非法慈。
以此非慈饶润于彼。是故名为非慈饶益。就
后四中。现谄威仪无正功德。说外经论得生
智者无正智慧。此二一对。行于有罪施等善
根无正功德。演说建立似功德法明无正智。
此二一对。下次明治。有五实德总以标举。下
别显之。番上可知。上来两门自行对治。自下
卷四 第 958c 页 T85-0958.png
利他对治之中调生有十。名正调伏总以标
举。下别显之。云何问也离诸缠者调离八缠。
即以为八。八缠如上四摄品说。离烦恼者。谓
离十使重烦恼也。通前为九离恶戒者。谓离
外道邪心分别乌鸡戒等。通前为十。自下第
二次明自利利他善行。于中四门。初一明其
行修利益能摄佛记。次一明其行修坚固成
就决定。次一明其行修具足。后一明其行修
不断。就初门中。菩萨有六为如来记。总以标
举。下别显之。六中初二就位分别。初言种性
未发心者。未能发彼解行心也。言已发者。已
能发于解行心也。次二约就时处分别。如来
当时对面与记名为现前。馀时异处玄与记者
名不现前。如法华云。其不在此汝为宣说。此
之谓也。后之二种对果分别。记彼当来经若
干劫而得为佛名为时量。记彼成时劫国名
字称曰时定。无量不定番前可知。第二门中。
有三决定总以标举。位分不退称曰决定。下
别显之。种性名定列其名字。何以故下徵问
辨释。何故问也。良以种性邻于退分故须徵
问。堪能下释。堪能为缘正解决定。决定堪能
与佛为缘故曰决定。有障已下简定其相。云
言有障简别于后未出障故决定菩提。简别于
前前未定故决定发心解行地也。以能定发菩
提之心故名决定。不能已下对后辨异。不能
得彼初地已上不退行德故言不能乃至不退。
不能得彼大菩提果故曰不能乃至菩提。第三
门中。初先正辨。后明此位得佛授记。初地
已上自行成就名为得力。外化行成名利众
卷四 第 959a 页 T85-0959.png
生。此二自分。如所欲者所欲自利。如所作者
所作利他。随意能成故曰不虚。此是胜进。彼
决定如来记者。明此位中为佛记也。向前六
中未明此记故今明之。以此通前得记有七。第
三门中。不作五事不得菩提总以标举。下别
显之。初一起愿。后四起行。哀悯利他。馀三自
利。言炽燃者诸行顿起。言精进者诸行常起。
此二摄福。明处不厌摄智惠也。第四门中。五
事常修总以标举。下别显之。前四修因。后一
求果。就前四中。不逸自利。作依利他。此之两
门自他相对。后二摄善离恶相对。下一求果。
相显可知。自下第三辨明自他行所依法。于
中两门。初门胜法。后门正法。前言有十菩萨
等法第一胜者总以标举。此十同是菩萨所
学。是故说为菩萨十法。就所学中有是佛法
有菩萨法。是故说为菩萨等法。简精去劣称
曰最胜。下别可知。第二门中文别有五。一总
标举。二就人辨定。三别其名。四广分别。五
总结叹。有四施设是总举也。言说建立故曰
施设。圣说不邪故曰为正。如是施设是如来
说。就人定也。非馀闻者。举彼馀人不堪听闻。
以显唯是如来能说。彼人天等尚不能闻。焉
能宣说。下次列名。初二是其自利之法。次一
利他。后一总明自他利法。下广释之。法牒初
门。十二部经正举法体。下解施设。修多罗等
次第演说说时次也。次第建立释时次也。谛
牒第二。释中增数从一至十通有五十五种
谛也。初一次二相显可知。就明三中。言相
谛者法相实也。言说谛者教之实也。言作谛
卷四 第 959b 页 T85-0959.png
者行之实也。第四可知。第五门中。因是集谛。
果是苦谛。智及境界是共道谛。无上灭谛。第
六门中。实是真谛。虚妄俗谛。知者知苦。断者
断集。證者證灭。修者修道。第七门中。味是集
谛。患是苦谛。离是灭谛。馀四道谛。法是道
境。解是道体。解有二种。一者出世名为圣谛。
二者世间名非圣谛。第八门中。前五苦谛。行
坏苦苦苦事分别。生之与灭苦理分别。秽垢
是集。清净是灭。方便是道。第九门中。初四苦
谛。有爱集谛。无爱及与断方便谛是其道谛。
后二灭谛。第十种中。初五苦谛。爱恋坏苦。污
辱苦苦。业恼集谛。思惟正见是其道谛。果
是灭谛。四种方便名方便者释第三门。如前
说者。力性品中宣说四摄以为方便。今指彼
也。乘牒第四。声闻缘觉及与大乘。据要分
三。下广分七。一一七种通以辨数。下别显之。
就小乘中。初四谛慧是其乘体。第二依者。慧
依教生亦依禅起。第三缘者慧缘理也。第四
伴者知识为伴。亦可戒等诸行为伴。第五业
者起在意业。六众具者。十一定具为众具也。
十一定具广如成实。彼能生定名为定具。亦
能生慧说为慧具。第七果者所谓涅槃。此七
下结。缘觉乘者相同声闻。指同彼说。就大乘
中。离言境界一切法如离诸妄想平等慧者。
是其乘体。慧能离言證诸法如。名离言说法
如慧也。慧能离妄證法平等。名离妄想平等
慧也。馀义同前。过去已下第五结叹。自下第
四辨明自利利他之智。于中三门。初门利他。
后二自利。就初门中文别有五。一总举。二
卷四 第 959c 页 T85-0959.png
列名。三解释。四辨次第。第五总结。五总举。
利他之智无量境故曰无量。言生一切巧方便
行者。谓起利他巧便行也。次列其名。初众生
界知其所化。第二世界知生住处。第三法界
知化生法。调伏界者知生根性亦知不调。以
调为主但言调伏。调伏方便知度生法。次广
释之。六十一种名生界者。下调伏中有五十
五。加以六道为六十一。如意地身有无量者。
意谓心行。心行无边。地谓九地。始从欲界乃
至非想。身谓形类。形类无边。如地狱中凡有
一百三十六所形类各异。畜生之中形类无
量。饿鬼亦尔。人中具有四天下别。胡汉等类
亦有无量。天有二十八天之异。是故说言意
地身别则有无量。解世界中。无量界者正辨
其相。无量名者。以名无量显界无量。如娑
婆界即事指斥。名娑婆主显此娑婆立名所
以。娑婆名忍。如悲华释。此土众生堪能忍
受贪欲瞋痴诸烦恼过故名为忍。土从人目
称曰忍界。人是土主。从主立称名娑婆主。释
法界中。据要唯有善恶无记。随义分别则有
无量。解调伏中文别有三。一释。二结。三对生
界料简同异。释中增数从一至十有五十五。
初一可知。第二门中。外凡具缚。内凡已上名
为不具。三四五门相显可知。第六门中。在家
出家随形分别。熟未熟等随行分别。第七门
中三性分别。恶人不善。中人无记。馀五是
善。小智大智就解分别。现未随缘就行分别。
根熟现调。未熟当调。不定根者随缘而转现
未不定故曰随缘。得缘如是如是回向显前
卷四 第 960a 页 T85-0960.png
随缘。若得现缘向现调伏。若得后缘向未调
伏。故曰如是如是回向。第八门中。八众总
举。刹利乃至婆罗门者列其八名。婆罗门者
是外国语。此幡名梵。初禅已上乃至非想同
名为梵。今名彼梵为婆罗门。不名人中婆罗
门种为婆罗门。云何为八。如长阿含说。一刹
利众。二婆罗门众。三居士众。四沙门众。五四
天王众。方忉利天众。七者魔众。八者梵众。故
言刹利至婆罗门。第九门中。如来声闻菩萨
调伏藉缘不同。难调易调根性不同。软语呵
责受化不同。远调近调熟时不同。第十门中。
前五欲界。初四生阴。后一中阴。后五在于色
无色界。色与无色形相分别。四禅有色。四空
无色。想无想等就心分别。四禅地中除无想
天四空地中下三空处名为有想。第四禅中
无想天处名为无想。第四空处名为非想非
非想也。是五十下释已总结。下对生界以辨
不同。生界调伏有何差者。问以起发。上辨调
伏就生以说。相滥前生故为斯问。下释显异。
生界不分种性处者辨生异调。调伏性处辨
调异生。下言如是彼彼处转。辨明菩萨随性
异知根性不同名彼彼处。菩萨随知故名为
转。调伏方便如前说者。成熟品中具明二十
七种方便。今指彼也。又彼文中九品分别二
十七种。故今说言彼亦无量种分别也。上来
第三随名广释。自下第四明其次第。如是次
第说五无量何以故者。徵问起发。盖乃依于
外国人语。若顺此方应言何故如是次第说
五无量。下释可知。是故说五生一切者。第五
卷四 第 960b 页 T85-0960.png
总结。次下两门自利之智。列名指前。相显可
知。自下第五自利利他所成行益于中四门。
初一是其利他所成。后三是其自利所成。就
利他中。言有五事为生说法得大果者。总以
标举。此乃令生得五大果。非是自得。次别显
之。五中前四出世福利。后一世间。就出世中。
初二小乘。言法眼者。断除见惑得见解也。见
四谛法故云法眼。得漏尽者。断除修惑得无
学果。后二大乘。言发心者发解行心。言得
第一菩萨忍者。谓得出世真实忍也。忍中最
胜故云第一。是名下结。就自利中。初门明甚
所成高大。第二明其所成宽广。第三明其所
成具足。就初门中。云何大乘问以起发。下释
有三。一举七数。二列名辨相。前六是因。第
七是果。就因六中。初一是法。后五是行。行中
心大及与解大。此二地前。净心大者在于初
地。众具大者二地已上。言时大者八地已去。
三分因果。第二门中。初有八法摄摩诃衍。总
以标举。菩萨藏说就教已定。下别显之。八中
前三在于世间。后五出世。信以为一。在于种
性解行位中。信菩萨藏显示实义诸佛菩萨
不思力者。具作八事。今略举二以明信也。闻
慧为二。思慧思惟以为第三。此闻与思偏在
解行。依闻思慧得净心者。始入初地见谛
心也。通前为四。得净方便入修慧行者。初地
穷满修道心也。通前为五。依下住品二地已
上乃至七地名修慧广。今此略无。以此通前
合以为六。修慧果成在八地上。以此通前合
以为七。毕竟出离在如来地。通前为八。如是
卷四 第 960c 页 T85-0960.png
学无上菩提。总以结之。前七所学。后一所得。
第三门中文别有三。一明所成位分具足。二
此十下明此十种备摄周尽。三当知下举失
显得令人修学。就初段中。学得菩提略说十
种。总以标举。次列十名。下广辨释。初言种性
未得净心对后以别。得净有二。一者观得在
于解行。二者證得初地已上。种性位中未同
彼得故云未得。发心学修名为入者。解行位
中名为发心。初地已上名为修学。此等同能
趣入法性故通名入。解行观入。地上證入。下
就入中分净未净。未入净心名未净者。谓解
行也。入净心地名为净者。初地已上乃至十
地同名净心。證入彼地斯名为净。下就净中
分熟未熟。初至九地未入第十毕竟地故名
为未熟。十地名熟。下就熟中分定未定。初入
十地未善安住名为未定。安住已后说名为
定。下就定中分出一生后身之别。弥勒之流
名为一生成佛之身。未得道前名为后身。如
是下结。上来第一广辨所成。下明此十备摄
周尽。初言此十所学而学。总明此十备摄周
尽。下别显之。更无所学所学法尽。如学已下
而学行尽。如学而学更无菩萨学人尽也。如
学而学得一切名学行尽也。学行尽故德名
无边。举名以显行德尽也。得一切名总以标
举。下别显之。谓菩萨等实德之名。如是十方
无量因缘自想施设。化德名也。学行备故能
于十方随物现化。自想施设种种异名。当知
已下举失显得。相显可知。

次法方便处相品第一者。上来第一依法起
卷四 第 961a 页 T85-0961.png
学判为初持。自下明其修义差别判为次持。
故云次法。法为行本名方便处。亦可此是因
分行修简异果分名方便处。十法之中前十八
品广释持义。今此解相故云相品。此次持中
品别有四。此品建首故云第一。文中五相入
菩萨数。总举以叹。次列五名。初一是起化心。
第二爱语正授以法。第三勇猛是常化心。后
二能以财法饶益。下广辨释。释中一一五门
分别。此五各五。牒以举数。性等列名。言自性
者明前五种行体性也。言境界者明前五行
所依之法。果者明前五行所成之德。言次第
者明前五行因起次第。言摄受者以前五行
对上六度共相收摄。下广释之。先明自性哀
性。有二牒以举数。至心具足列其二名。下释
可知。爱语自性牒第二门。先语安慰如前说
者。前四摄品中一切爱语有其二种。一随世
间语。所谓慰问咒愿赞叹。二正说法语。谓说
一切德相应法。今指彼也。四摄品中明此造
缘修起之相。故名一切。今此取为爱语行体
故云自性。勇性可知。惠施性中。胜妙施者财
物胜也。无烦恼者离谄慢等烦恼心也。说义
自性相显可知。次明境界。哀境有五牒以举
数。次列五名。下广辨释。释初门中。乃至一切
苦受续者。谓人天中苦受相续。举初地狱越
于鬼畜故言乃至。是名下结。第二门中。虽
不受苦简别初门。而多作恶所谓十二恶律
仪者。正辨其相。十二律仪如杂心说。所谓屠
羊养猪养鸡捕鱼捕鸟猎师作贼魁会守狱咒
龙屠犬及与伺猎。是为十二。涅槃经中宣说
卷四 第 961b 页 T85-0961.png
十六。牛羊猪鸡为利故养肥已转卖。即以为
四。于此四种买已屠杀复以为四。通前为八。
捕鱼捕鸟猎师劫贼。通前十二。魁会两舌狱
卒咒龙通前十六。此等皆是无作之恶相续常
生故曰律仪。是名下结。第三门中虽不受苦
造诸恶行简别前二。而著五欲歌舞戏等正辨
其相。第四门中虽不受苦造诸恶行乐著五欲
简异前三。邪见求脱正辨其相。是名下结。第
五门中依法出家辨定其人。不受诸苦乃至
邪趣简异前四。而具已下正辨其相。而具烦
恼是外凡夫。或不具者内凡已上。谓正方便
真实凡夫者是内凡夫。能与出世为方便故
名正方便以对外凡虚妄凡故名内凡夫以为
真实。及诸学人谓须陀等。是名下结。于此境
下总以结之。爱语境中。有五举数。次列其名。
言正语者不妄语也。正喜语者不恶口也。正
饶益者不两舌也。正如法者不绮语也。方便
说者。以前四种与生说法。如前说者。前四摄
品自性语中以其可喜真实如法饶益语与众
生语。今指彼也。然上直明语之自体故说此
等以为自性。今此为起爱语行心故说此等
以为境界。于此下结。勇境有五牒以举数。如
前菩提分品说有五。一种种苦能速除灭。二
恶行众生为之受苦。三伏异论。四随顺说法。
五演说妙法能令众生受菩萨戒。故今指彼
以显此也。于此下结。施境有五牒以举数。下
别显之。不分别者于田平等。言欢喜者施心
无悔。所言顿者于财无阴。下有两句施行清
净。不染污者离谄慢等。言无依者不求名利
卷四 第 961c 页 T85-0961.png
果报等也。如施品说指前显此。于此下结。说
境有五牒以举数。下别显之。五中前三是法
无碍。第一善知修多罗藏。如来所说修多罗
者正举教体。深空相应明合真谛。缘起随顺
明快世谛。二知毗尼。三知毗昙。第四门中。于
深法义想分别者是义无碍。第五是辞乐说
无碍。于一切法种种言辞是辞无碍。种种分
别乐说无碍。于此下结。次明果报。哀悯果中
文别有三。初至不厌明习哀悯。菩萨哀悯于
生习慈始心怜悯。言利益者依前慈心欲与
利乐。言亲厚者与乐心深。方便不厌常益不
息。二多住下明行成就能益自他。多住无罪
现乐法者是其自益。摄取众生是其益他。三
如世尊下明由行成能摄报果。身常不被刀
杖害者。以慈他故物不害己。此应广者。如经
中说修慈福利有十一种。卧安觉安。天护人
爱。不毒不兵。水火不衰。眠无恶梦。死生梵
天。在所得利广说如是。是名下结。爱语果中
文亦有三。一修爱语。二已此下修己行成能
益自他。三未来下行成得果。是名下结勇猛
果中文亦有三。一修勇猛离怠心喜修善勇
猛受戒不犯离过勇猛。二以堪忍下修已行
成能益自他。三于未来下行成得果。是名下
结。惠施说法。此之二果指前力品。次第可知。
下次明摄菩萨五相六波罗蜜并举两门。此
六波罗蜜何相摄者牒前六度问五摄也。哀
摄禅者。哀悯即是慈悲无量。慈悲是禅。故禅
摄也。言爱语相摄尸罗者。离口四过戒分摄
故。摄般若者。爱语说法依慧起故。言勇猛相
卷四 第 962a 页 T85-0962.png
摄羼提者。由勇猛心能安忍也。摄精进者。由
勇猛心能修善也。摄般若者。由勇猛心入深
义也。惠施摄檀义在可知。说摄禅者依禅说
故。摄般若者依惠说故。是名五相五种分别。
总以结之。
地持义记卷第四

沙门善意抄写受持流通末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