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三
卷二十三 第 829b 页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三(之上)(论本八十八至第九十)

释遁伦集撰

论本第八十八

大门第八解知事等。先颂列四句。即为四
门。长行释中。初解知事门邪正二智同缘一
境执无执异。正智起时。非坏于彼邪智之境。
但于此境舍于邪执。第二解乐等行转变。第
三解请无请说经。并如文可解也。第四解涅
槃有二种。初辨圆满涅槃。后明彼分涅槃。前
中。景师云随顺教授者。谓记说者即记心轮。
教诫者。即漏尽通口业教诫轮。神变者。即身
通轮。如来随欲说记彼心乃至若展转久远
灭心者。于过去世无量多劫已灭之心。若世
间灭心者。次前生中所有诸心。若于现在所
缘转心者。现在一生所起之心。从定起已乃
至不据刹那者。释前缘久远灭心无间灭心
若于现在所缘转心。并据种类不据刹那。已
如前说。如来无不定心。而言从定起已随念
分别者。同二乘相故作是说。是则他心智遍
知三世顿知多心并心数。不同二乘他心智
但缘现在如如心王不知数法等。备师云。此
文中他心智既知过去与宿命智何别。解云。
若知心法边名他心智知诸事边名宿命智。
又他心智方便时欲知心。宿命方便欲知诸
事。达师云。又依三法已下。重释前顺教授
等三门。下明彼分涅槃。达师云。相似涅槃故
云彼分涅槃。如饥渴时饮食。名小涅槃也。大
卷二十三 第 829c 页 T42-0829.png
门第九解诤等。先颂列七门。一诤。二芽。三见
大染。四一趣。五学。六四怖。下半颂是第七
门。长行释中初解诤门。谓阿死罗者。人别
名也。摩登祇者。栴茶罗女名摩登祇。栴茶罗
男名摩登伽。此二是通名也。此女但以扫巾
为活。世人假立大富大财。如来随彼亦说大
财。第二解芽门中。初总标。次略解。后广料
简。就略解中先辨一因。后明二缘。景师云。五
品行者。一诸行自性。二诸行因缘。三杂染因。
四清净因。五是清净。因是五清净。于此五
中杂染因缘即是烦恼种子。随逐赖耶为因。
以四识住为缘。又由喜贪润业令芽相续名
缘。达师等云。即五蕴名五品行也。料简中。言
此中有一乃至永不得生者。此人现造新业
及增长。后成罗汉令种腐败有芽不生。言又
复有一乃至其后有芽亦不得生者。据修解
脱分满。或据百劫六十劫等。则于现身堪八
上果故。令有芽不生。又复有一住于学地乃
至不复更生者。欲界生尽上地犹有。与此相
违当知一切有芽皆得增长者。与上三人相
违。则是外凡有芽增长。第三解见大染。景师
云。一见二馀烦恼。见杂染者。计我我所。便
有所馀此为根本诸外道具趣者。馀四见趣
六十二见等我见为本。其馀烦恼是第二杂
染。又见染脱时于馀亦脱非馀脱时诸见亦
脱。所以者何。由此中生者依世间道乃至离
无所有处贪欲解脱而未脱身见者。则是伏
修不伏见。又可断于见修惑亦断。由此见故
于下上地所有诸行和杂自体不观差别总计
卷二十三 第 830a 页 T42-0830.png
为我或计我。此文则说我见。总计九地诸行
为我所由。出世道先断身见后永断所馀烦
恼。是故唯见杂染是大杂。染达师。云见所断
一切惑名见杂染。修所断一切惑名馀烦恼。
除身见以外所馀四见。名诸外见趣。此文既
云未脱萨迦耶见。故知依世间道但伏修惑
不伏见惑。又云于下上地所有诸行和杂自
体不观差别。故知大乘义我见亦缘自他地。
然总缘非别缘。但身在下欲界地方缘上地。
故上文云由生此者。然不见有文身生上地
我见缘下地。自捡次下文。欲似生上地亦缘
下地法为我。故三总计为我或计我所由此
因缘虽升有顶而后退还。三藏云身生上地
者。身亦缘下地法为我。如决择文上地贪缘
下地。此亦如是。第四解一趣应知。由三种相
道名一趣。谓于异生地以五行相观察诸行。
则此诸行于二时中修治令净。谓于行向学
地及无学地。足前异生为三相也。云何名五
行下。别出五行。达师云。言五处者。五蕴处
也。言自性者。但是苦谛所摄有漏诸行自性。
言诸行因缘者。集谛所摄能感苦谛因缘也。
杂染因缘者。喜受也。清净因缘者。过患也。
清净者。所得灭谛也。第五解学。景师释云。言
何等五行谓观察诸行诸行因缘杂染因缘清
净因缘灭寂静故者。总合前五为一也。趣向
清净道出离故。即是前清净因。诸行种种众
多性故。则第一诸行自性。各自种子所生故
者。别解因也。各待馀缘所生起者。别解诸
行缘也。此后二合解诸行因缘也。达师云言
卷二十三 第 830b 页 T42-0830.png
五处者。如前。此中五种差别行相。总牒前五
行相以为初差别行相。二趣向清净道出离
故。是第二行相。助成初行相故。第一行相得
清净出离。三诸行种种众多性故是第三行
相。此行相重释成诸行自性。四各自种子所
生起故。是第四行相。重成诸行因缘。五各
待馀缘所生起故。是第五行相。总释前四行
相待缘而生也。有释。总夫五行略作四谛。
一苦谛。则初诸行。二集谛。则次二行境。三灭
谛。则第四行境。缘灭寂静得清净故。论云
灭寂静故。意在于此。道谛则第五行。道既自
清。能令净灭故。下三句重解。初之一句释
上诸行。后之二句释行因缘。第六解四怖。景
师释云。由四因缘于二处所发生恐怖能为
障碍者。一于有为诸行生怖。二于涅槃生怖。
由生怖畏于其圣教及以涅槃不生受乐。名
为障碍。由四者。一于位生怖。谓于非圣位中
生起恐怖。二者若依此法生起。谓于诸行计
我我所为依。闻说无我而生恐怖。三者如是
生起者。谓由二种诸行变坏生起恐怖。一由
异缘所变坏者违顺异缘故或老病缘而生恐
怖。二由自心起邪分别而变坏于一境中邪
心分别或有或无常无常等而生恐怖。四者
行相生起者。谓于所爱虑恐当变坏生怖行
相。于正变坏生烦恼行相等。上来总是第一
于有为行而生怖畏。又于涅槃分别自体永
变坏起怖畏行相。如是行相差别转时。于乐
圣教及爱乐涅槃不生爱乐。名障二处。又由
二门于所缘境自所行处我我所执差别而
卷二十三 第 830c 页 T42-0830.png
转。谓推求是见。领受是受。有释。此中则诸行
行因缘等五行所观名五处所也。第七解善
说恶说宿住随念差别。景师解云。此中先依
恶说计常无常。善说不尔。次依恶说不如实
知苦生爱味。于三世行如次生顾欣。及不能
修厌离离欲。善说法者与彼相违。第三恶说
法者。如是邪行四染所染能感复有四此
二种增上力已下。释其废立。偏说见慢及贪
所以。可知。于诸行中不校量他等名见校量
名慢如是邪执是无明品者。总说见慢以为
无明。由此为先发起贪著名爱品也。由此二
种根本烦恼于生死中流转不绝者。无明为
前缘起初。贪爱为后缘起初。故生死不断。善
说能断四种杂染也。达师云。虽有馀烦恼已
下。释通伏难。外人难云。有无量烦恼云何
但说见慢爱三种为烦恼杂染耶。今略释通
云。虽有馀惑而但取此三者。最胜强故偏说
也。尔所烦恼已下。别广通伏难。又于此中见
及我慢已下。散释经中诸名差别。大门第十
解无厌等者。颂列八门。一无厌患无欲。二无
乱问记。三相。四障。五希奇。六无因。七毁。八
纯染俱后。长行释中初解无欲。初正辨无厌
欲。复又有厌欲。第二解无乱问记。初总标
举二种者。后别解二种。前中。若有净信者好
心问者。或诸外道来请问者恶心问者。自别
解二种。先偏问生灭辨无乱记。后约问梵行
辨无乱记。前中谓依中道者。依中道答也。于
诸行中问生灭时不增有情不减实事者。不
增益有真实众生是真生灭。以众生假立无
卷二十三 第 831a 页 T42-0831.png
有法体。可辨生灭因缘之法。幻有有生有
灭。不得拨言因缘之法无生无灭成损减也。
唯于诸行安立生灭不乱而记。自下明离二
边。第二约问梵行辨无乱记中。景师云。或
后有言何因缘故乃于沙门乔答摩所修习
梵行等者。当瑜婆摩罗子。若得此问至名不
乱记者。或有问言何故乃于众多沙门中偏
标道踰婆摩罗子等名修梵行。不道馀人名
耶。若得此问。应如前说。若于众中全不标一
人之名则不知说何等众修习梵行。复成损
减。若广述馀沙门名则大繁广。便成增益。今
呼一名等馀一切。离于增减。若谓有情能修
染净名增。说都无修习名减。若为诸行厌离
欲灭而修习者是名中道也。更有一释。言乔
答摩者。则旧名瞿昙也。是佛种姓。有问何
缘乃于佛所修习梵行。若得此问依中道记。
谓不增益有实有情修习染净。亦不损减都
无修习也。第三解相。有为无为名有三相。言
异性异性者。未死已来同类生灭念念别故
名异性异性。转变异性者。如命终已从有根
生无根也。第四解障。初辨障无障。二明圣
者之相。于中先明二相。一诸根除障。二蒙佛
所记。次明三相。景师云。由二种相乃至我
已了知者。今遇圣人。由三种相记莂圣者
应言由二种即是向前二种圣者之相。一种
姓满故二但物类者记已命终等。下释经文。
法随法者。法谓正见前行圣道。随法者谓依
彼闻思作意等。又我未曾恼乱正法所依处
者。犹是世尊世尊是正法所依。直道应言
卷二十三 第 831b 页 T42-0831.png
我未曾恼乱世尊。达师云。但记物类者。如
馀经云佛为答婆摩罗子记命过次后所生之
处。言答婆摩罗子者。此云物类也。有释此中
三相者。一法。二随法。三不恼正法所依处。第
五解希奇法。略有二种。一者未信令信已信
令增长。二者速于圣教令得悟入。言初中
后善者。如前摄异门分中所明七善中初时
善门也。言现在过去二世别故名第二差别
者。现在名此世。过去名他。对前欲界此也。
上界他世。故云第二差别。第六解无因。言由
二种相者。一于生起因缘不了知故。二于灭
尽因缘不了知故。第七解毁中。先解毁。后解
灭二无智。前中。略有二种。一唯语言而自赞
毁他。二说法正行虽无赞毁而是真实自赞
毁他。第八解能染俱后门。景师云。十一相
者。此五蕴即为五。又由一向下是第六。又由
染净已下后有二相。足前为八。又由三相足
前为十一。亦可知前三世内外粗细好恶远
近等五门。有十一种。达师等但述后解。大
门第十一解少欲住等。先颂列十八门。一少
欲。二自性等中有三门。记三后有三门。是
则初句有八门。第九似正法。第十疑痴处所。
十一不记。十二变坏。十三大师记。十四三见
满。十五外愚相。末后等字复有三门。长行释
中初解少欲住三种相。如来心入少欲住中。
舍事现观理。名人少欲。一由作事究竟。二
由弟子厌行已成。三为化导多事业人令少
欲故。又如前说如来入于寂静天住等者。如
前第八十六卷说。由八因缘如来入于寂静
卷二十三 第 831c 页 T42-0831.png
天住乃至广说。第二解自性。景师云。诸所化
者略有四种所调伏性。总数有四。列中但三。
将知举数错也。草本亦错。应改为三。更有一
释。愚痴放逸离为二也。第三解于四处生恭
敬住速證无上。景师云。恭敬体性无文。依小
乘明爱敬。爱是信。敬是渐。今此中寻诠。似
取信欲为恭敬体。达师云。于四处中能生恭
敬之相。故有四相。言四处者。即下云于所得。第四解三无上。景师云。此中总说智断现
法乐住者。智是智无上。断是不动心解脱。乐
速通行是现法乐住。言当知一切阿罗汉行
皆得名为乐速通等者。依此后解。即知前正
行无上谓乐速通者。即据一切罗汉之行名
乐速通。非约于地辨四行门。达师又云。此无
学人身所有四行迹并名乐速通行。不名乐
迟乐速苦迟等故。下释所以。云一切粗重
永灭故一切所作已办也。第五解于二时中
如实知身见。景师云。于二时中者。第一门。
由四种相等。是第二门。即于二时无间證得
诸漏永尽。是第三门。下次第解。云何二时。一
在异生地。则见道前内凡夫人作无我观。遍
知身见是颠倒执。二在见道时。则见道中断
分别我见。言自性故者至或为我所者。但于
五蕴行自性计我我所。处所者谓所缘境者。
于无我中横计有我为所缘境。等起者谓
见所摄无明触生受为缘爱者。明从身见为
本。次起见所。明前身见非胜计胜。见取相
应。则有无明为缘后生。受缘生爱如是等
法。并由从身见之所等起。亦可从彼等起身
卷二十三 第 832a 页 T42-0832.png
见。谓由见取缘我非胜计胜。同无明及触为
缘生受。受领于我于我起爱。由此爱我故起
身见决定执我。此复有五缘起次第谓界种种
性为缘生触种种性等者。界则六界。犹是六
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等。由果故者
乃至一依无我谛察法忍时者。则见道前观察
法无人。二现观时。则在见道。三得罗汉时。此
则列三时。此中一时由彼随眠萨迦耶见力故
有惑有疑乃至谓我当断不乐趣入者。是障
见道前人也。彼于异时虽从此过净修其心
又于圣谛已得现谛等者。是四善根。已得相
似谛现观未得真见道。于中犹起分别我见
慢等障于见道。是第二位中障也。前两位中
由随眠力能作障碍于第三位由习气力能作
障碍者。一解。此随顺理相同小乘。不说修
道有俱生我见及慢。但有见断分别我见及
慢习气。前二位中有正使种子及起为障名
作随眠。第二更解依实理门。前二位有彼现
起分别我见慢等为障名作随眠是使义故。
第三位中俱生见慢现起名习气。依前分别
见慢起故名习气。又由三缘诸行生长者。释
由三缘异熟行生。或烦恼行生言于异生地
能遍智者。知分别见慢虚妄过失。于见地中
能得见道所断诸漏永尽。次断馀结得罗汉
等者。此解第三章。即于二时无间證得诸漏
永尽。泰师云。有人解修道位亦未断分别起
我慢證是也。三藏不许。达师云。此中一时
乃至不乐趣入来。释第一方便中伏断时。彼
于异时已下。释第二现观时。又于圣谛已下。
卷二十三 第 832b 页 T42-0832.png
释第三得阿罗汉时。更有一释乃至不乐趣
入来。释第一时。彼于异时已下释见修位。于
第三位由习气力能作障碍者。指第三位但
有习气障碍。第六解五相问起。此即颂中
记三门之初也。自性故者当知色等五种自
性者。即五蕴也。言还灭故者于诸行中唯欲
贪取得断灭故者。明断欲取。下释伏难。言彼
于现在不能引故者。彼于现在身上不能引
业行故。施设诸行唯有二种者。一生报中造
作后有业。二后报中造作后有业。故云二种
也。品类别者谓十一种等起者。是三世等五
门也。又流转方便者谓无明爱品随其所应
等者。重解流转也。以无明发生爱润故云随
应也。又由二缘已下。重解流转也。第七解三
处实记。此即记三门中第二问记也。景师云。
于三处唯圣实记非诸异生除从他闻谓诸行
中我我所见我非如实者。此从他闻我非如
实虽是异生亦能记也。若彼为依有我慢转
者。是一章门。即是分别我见与我慢为依我
慢得起。据异生也。彼虽已断而此我慢一切
未断者。分别我见虽息。此我见所生我慢在
修道者一切未断。是第二门。若无记依我慢
不断如故现行者。俱生身见所生之慢不依
分别身见圣人犹起故。故若无起依我慢不
断如故现行。当知此中二种我慢。一于诸行
执著现行圣者已断不复现行者。分别我慢。
二由失念率尔现行由随眠故乃至以于圣道
未善修故犹起现行者俱生我慢。虽断分别
我见。由自随眠及未善修圣道。所以得行。萨
卷二十三 第 832c 页 T42-0832.png
迦耶见唯有习气常所随逐于失念时与我慢
作所依止令暂行等者。习气二解。一随转门。
圣人犹有分别我见习气。故与修断慢为依
我慢得起。二说。俱生我见为习气。以依分别
我见生故名习气。又诸圣至况观共相者。圣
者若思诸行自相。谓地坚性。风是动性等。
尚不令我慢现行。况观苦无我等共相。而得
我慢行。言若于假法至暂得现行等者。又若
思瓶盆等假法住于正念亦令我慢不行。若
于假法不住正念计有实我等我慢现行。又
萨迦耶见圣相续中随眠与缠皆悉已断者。
分别见慢已断。言于学位中习气随逐未能
永断若诸我慢随眠与缠皆未永断者。俱生
见慢也。又计我欲者已下。汎释经文。备师又
云。萨迦耶见唯有习气等者。三藏两解。一云
此是俱生我见随眠。问。若尔何故前分别我
见种子名为随眠。此俱生我见种子名为习
气耶。答分别种强。故名随眠。此俱生种子劣。
故名习气。第二解。前言由随眠者。分别我见
种子。此云习气者。还是分别我见馀残习气。
以分别我见习气。故能与俱生我慢为依止。
达师云。言三处。一者我我所见处。二分别我
慢处。三俱生我慢处云云。第八解二种慰问。
即是记三中第三问记也。言当知此问在四
位中等者。问安乐中有四问。如次配于四位
可知也。第九解似正法。于中初引经略辨似
正法见。二后有二因已下。随义广辨能生
似正法见之因。前中。景师云。大意邪正二家
共解经中说。言阿罗汉不顺。亦有事中无知
卷二十三 第 833a 页 T42-0833.png
等故。名为不顺。谓于现法中于食物务蕴界
处等若顺不顺不如实知。次举邪义难于正
义。言阿罗汉不顺不顺是不如理虚妄分别
非阿罗汉现法不顺。彼自释云。所以者何。彼
于食物务等现可见故。不可说言于现法不
顺。而经中言不顺者有别密意。由此因缘诸
阿罗汉于其灭后不顺诸行不了执著者。自
说我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
后有。未来事等不善了达经说不顺。下正义
家分别是非。故云当知此是似正法。见由二
种义势力为缘诸同梵行或大声闻为欲断灭
似正法见极作功用勿令彼人或示于他等。
达师云。初正引经文释阿罗汉不顺句。二言
阿罗汉已下。论师释不顺义。经中不顺者乃
至罗汉于事中有无知故不辨了知食物蕴界
故云不顺也。无知或名为不顺。就论师释不
顺中初不正义家释不顺义。二当知此是但
正法已下。正义家释不顺义。就不正义家释
中。初会释经文。二由此因缘已下明了知事
法不执著。三是故世尊已下。引经證成不正
义。师云。阿罗汉人非不了知事法。现可见故
此是食此是衣服此是蕴界等。故不执著也。
正义家破云。阿罗汉人舍此身则入无馀依
涅槃。何处明于其灭后不执著及执著也。正
义家释文可解。由二种义者。一勿令彼人或
自陈说乃至堕极下趣。二或由爱敬佛法教。
勿因如是似正法见令教隐灭。由此二义故。
欲断似正法。第二随义广辨能生似正法见
之因。于中分三。初举二因能生似正法见。次
卷二十三 第 833b 页 T42-0833.png
明为断二因说二正法。后明未断身见有二
过患。就第二假中言为断二因故说二正法
者。一无常正法。二无我正法名治一因。或通
治二因。于四转中等者。景师云。如来灭后
有为无为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句。名为
四转。泰师云。约有为等四句转明。故云四转。
言声闻独觉佛世尊我说名如来当知此我二
种假立有馀依中假立有为无馀依中假立无
为者。三乘无学。就通皆名如来。乘如实道来
成正觉。但于有馀依中假立有为之我。无馀
依中假立无为之我。下就胜义遣之。言若依
胜义非有为非无为者。则当真性有为如幻
缘生故。言亦非无为亦非有为者。则当无为
无有实不起似空华。有为无为皆不可得。何
得就之以五假我。由说如是正法教故于六
种相觉悟生时当知永断似正法见。一于依
所摄觉悟无常。二于现法中觉悟此苦。三于
任运灭觉悟为灭。此则罗汉馀报任运灭也。
四于断界觉为寂灭。五于离界觉为清凉。六
于灭界觉为永没。若具如是至戏论执者。呵
彼所执计罗汉于其灭后不了未来我生尽
等。第十解疑处所。景师云。于内法律乃至
记一无生者佛常呵起有无见。而于命终弟
子见生不生。又说胜义常住之我乃至亦如
前说者。前云后有二因能生如是似正法见。
一者于内萨迦耶见未能永断。二者依此妄
讨流转还灭士夫。为断如是二种因故说二
正法以为对治。谓于诸行次第演说无常无
我。于四转中推求流转还灭士夫都不可得。
卷二十三 第 833c 页 T42-0833.png
谓依有为或依无为等。言由二因缘乃至不
相似故者。外道计自我在现见不能自在。故
无我性易可了知。然此无我诸行。后有见闻
觉知作业受报。各各不同。于此无我复难了
达。则此无我自性。体是甚深。其相微细。似甚
深现。达师云。言二种处所者。一谓佛已下。明
于佛生疑。二又说胜义已下。明于真谛生疑。
第一于佛生疑者。何故佛世尊诽毁有见及
无有见。而自记弟子死没。没后或记一人有
生或记一人无生耶。第二于胜义生疑中。外
道难云。若便胜义于现未中不可得者。何故
三论师说此有耶。言虽此相貌易可了知者。
佛法弟子易解无常无我相貌。故云易可了
知。然其相貌不相似者。外道不解无常无我。
故不与法相似也。当知此中已下。散释经中
异名。第十一解不记。第十二解变坏。并如文
可解。第十三解大师记。言知此中于一切行
断遍知论所谓如来。则是前一于此诸取断
遍知论。又此诸取若未断灭随观彼有三种
过患。若已断灭有三功德等。则是第二为此
诸取断遍知论。第十四解三见满。第十五解
外愚相。并如文可解。第十六解成六分。此则
颂中末后等字摄三门中之初。长行为第十
六门也。六分者。以又字间之。第十七解二种
论。是等取中第二门。第十八解学无学二种
差别。是等字中第三门也。言五相者。则三无
上为三。观佛法身为第四。奉事如来为第五
也。

第八十九卷
卷二十三 第 834a 页 T42-0834.png

上来契经有四释中。行释已讫。自下第二
明处释。有四卷文以广决择十二处。故云处
释也。就中。三结前生后。二举颂中释。颂有
二。初半总颂列其四门即以三别颂解释。后
有半总颂列其四门即以四别颂解释。前半
颂中四门者。一安立等。二智等。三同等。四
离欲等。别嗢拖喃解安立。颂中有八门。一
安立。二差别。三愚。四不愚。五教授。六解脱。
七烦恼。八业。皆广说者。解脱烦恼业三门中
皆广分别也。初解安立。如文可解。第二解差
别。言由三和合立前三别者。根尘识三和合
生受。言由三和合触果义立第五别者。景师
云。触是三和合果。受是触果。故总说言由三
和合触果。今解直由三和合触之果故立第
五受别。言由业烦恼二杂染义立第七八两
种别者。由业杂染义立第七思别。由烦恼杂
染义立第八爱别。以思与爱并与三受相应。
第三解愚。先解二种一切即是所愚之法。后
明愚之三相。愚自性者谓由缠故即是忘失
于现在世者。现起无明名缠。自体昏闇名为
忘失。由随眠故即是当失之法者。由有随
眠能生当来无明忘失法也。言五相受安立
者。谓自性等如上说。第四解不愚。如文。第五
解教授。一引导教授。则是神通轮。二随其所
应于所缘境安处教授。则是记心轮。三令所
化得自义教授。则是漏尽通教诫轮。第六广
分别解脱。于中有四。初明求解脱智。次举解
脱之位。第三明净待比丘有五种法多有所
作。第四问答辨解脱之体。初中。一如理闻思
卷二十三 第 834b 页 T42-0834.png
等。在见道前能成见修有学解脱。二者有学
慧能成无学解脱。次于解脱位有二。一有学。
谓金刚喻者。据终时语。三云复次心清净行
比丘有五种法多有所作者。即见道已前。一
正教授有三种正友。谓大师等。二者奢摩他
支。谓尸罗等。由持戒等故三昧现前。故说为
支。三毗钵舍那支。谓得三种随欲言教。发生
闻思等慧能生證智为支。一圣正言教。谓说
五分法分法身之教。二厌离言教谓说四圣。
谓依三种令增少欲喜足即前三圣种也。及
依乐断乐修等者。第四圣种。三离盖趣爱言
教者。远离诸盖亦离诸见趣及爱。言教有三
种。一者一切烦恼名盖。二唯五盖名盖。三无
明覆障中重亦名为盖。今宣说此三种盖趣
爱言教爱体。前二番解盖中已有亦与无明
盖俱。所以三番解盖中皆有趣爱之言。当知
此中依为證得断离灭界所有言说是初言教
者。如说五分法身。即显障尽得断界等是初
言教。依即于彼见胜功德及于所治盖盖处
诸行深见过患等者。即是圣种少欲知足功
德。及于所断盖等深见过患等。是第二言教。
随顺如是缘性缘起所有言说是第三言教
者。说彼离盖无明趣爱。即是缘起所有言说
是第三教。亦明三教门。即初第三教中三种
辨盖以明三教。初云依为證得断离灭界。即
此一切烦恼为盖等。是初教。次说五盖为盖。
第二言教。后说无明为盖等。第三教。又此言
教。以略言之后有三教等。即显前三宣说五
分法身等三教。重释于前三教可知。第四问
卷二十三 第 834c 页 T42-0834.png
答出解脱体。證得转依。即是无为解脱之体。
无漏之道。名毕竟断对治。第七广分别烦恼。
若依馀处或二十二门。或四门分别烦恼。今
此文中但明十六门烦恼。初明三漏。诸欲界
系一切烦恼除无明说名欲漏。色无色界一
切烦恼除无明说名有漏。此二与小论同。无
明漏则与昔异。谓诸有情或未离欲或已离
欲者。总举一切有情通离未离欲界惑者自
下简之。除诸外道乃至一分寻求者。直小称
推求广起诸见而不票离欲。一分离欲乃至
非想处者。依定离欲。除此二种外道身中无
明。以推求故不顺流注义故非无明漏。言于
彼三界至立无明漏者者。馀人身中三界无
明说无明漏。是则三漏摄烦恼不尽。除外道
所起无明。此则别入馀烦恼门摄也。第二明
九结制立所由。能和合故立九结者。释结义
也。爱恚二结通依情非情起。慢结唯依有情
处起。若四五六者。疑见取也。谓依闻不正法
故者。起于疑结。依不如理邪思惟故者。立三
见为见结也。依非方便所摄修故者。立二见
为取结也。如是差别即为三者。结上所立疑
等三。七于善说法律无胜解缠事者。立无明
结也。八依出家品智贫穷事者。嫉他胜己。不
施其法。来世愚暗。是智贫事。故立嫉结。九依
在家品财贫穷事者。立悭结也。下别料简智
贫穷事。言此中由嫉变坏心故于正法内发
起法悭。由此当来慧贫乏也。第三明三缚。
如文。第四明七随眠。即是七使种子也。第五
明随烦恼。景师云。此就通门。若本若随总
卷二十三 第 835a 页 T42-0835.png
名随惑。以展转相随逐起故。对法二说。一
说除根本使馀名随烦恼。复次一切烦恼皆
名随烦恼。以展转相随逐起。因此处文也。于
他下劣谓己为胜或复于等谓己为等名慢。
于等谓胜于胜谓等名为过慢者。此文具也。
婆沙俱舍。但云于等为胜不言于胜谓等。何
故又尔耶。又多解云。于等谓胜于胜谓等。
望境亦是过慢。然心作等解不顺过义。所以
不论。此文具足。故收过慢。泰师云。心法唯有
五十一。故愤发等摄入数也。达师云。小论不
说于胜谓等名为过慢。故论师作妨。何故不
说彼处师等。解。于等谓胜者。心境俱过。故说
过慢。于胜谓等者。心过境不过是故不说。剋
实亦有也。于所比境中。计不过故。言境不
过也。第六明八经此中明说现起名缠。然有
八种随惑。于四时中数数现行。故立为缠。忿
覆于四义不随顺故。不立为缠。第七明四暴
流。景师云。此解四流亦旧别。唯取三毒偏
增行者身中烦恼立四流。前二在非外道人。
后二在外道。泰师云。此辨漏轭取经。大异馀
论。第八明四轭。谓等分行人欲界中除见无
明。馀名欲轭。上二界烦恼除见无明。馀名
有轭。三界无明。名无明轭。薄尘行人烦恼非
流轭。第九明四取。言问何所取答欲见戒禁
我语是取者。欲是四见戒是鸡狗等戒身语
二业。我语则是我见及所计我。此所取以相
从故。亦名为取。能取则是四种欲贪。所为取
者为得诸欲及为受用故起初取者。起初取
中能取也。由贪利养乃至免脱他所徵难起
卷二十三 第 835b 页 T42-0835.png
第二取者。为贪利养等故贪求诸见。奢摩他
支为所依止等乃至起第三取者。为得八定
受持邪戒。为欲随说分别所作业受果等起
我语取。此中文具不同。对法但举所取名取。
瑜伽上文粗说能取名取说四种欲贪。言如
是四取依于二品谓受用欲诸在家品及恶说
诸法诸出家者。问曰。何以但云恶说法中诸
出家品而起诸取。不言正法诸出家品亦起
诸取耶。下释此疑。由佛世尊每自称言我为
诸取遍知永断。故于此法誓修行者。虽带烦
恼身坏命终。而不于彼建立诸取。以彼于诸
欲无所顾恋而出家故。故无欲取于见戒禁
及以我语。无执受故无馀三取。恶说法者有
二。一于见爱起诤论者。二能證入世间定者。
依于见爱诤论建立见取。依能證入世间定
者。立戒禁取。二品为依执著我语。故依俱
品立我语取。此中见者谓六十二见已下。出
所取体。邪分别见之所受持名戒。威仪行相
名禁。谛故住故论说有我名为我语。此文即
通取我见及所计之我为我语取境。又于此
中欲爱为缘立欲取者下。出能取爱体也。有
无有爱为缘立我语取者。于所计我或有或
无于中起爱名我语取。第十明四系。唯依外
道立者。犹是四缚。三界贪使为第一缚。欲界
瞋慧为第二。三界见取为第三。三界戒取为
第四缚。自下六门。文相可解。第八广分别业
门。文分有三。初明三恶行业。次举邪正二
论说业不同。第三广解十六种业。前二段文
在此卷。后之一段在第九十卷初也。就初三
卷二十三 第 835c 页 T42-0835.png
恶行业中。言一切不善身业名为恶行语意
亦尔者唯举业性。不同小乘通取贪瞋邪见
意三亦名恶行。于诸恶趣或已随得或当或
现等者。明三恶行感恶趣报或已得等。次明
邪正二论安立业染。于中分二。初语辨二论
安立业染。第二重广分别邪正二论。前中。言
邪论者乃至当知此为邪论者。邪论者说作
恶业时。前方便中数起故意欲行杀等名故
思造。如是之业定堕恶趣。正论非之。依汝
所判则谤修行梵行能證涅槃。何以故。诸有
情类于现在世造恶业时。无有不起故思造
者。况在馀生。是即故思造业定入恶趣。是即
应无得解脱时。如正论说。唯故思造多是不
定。故涅槃云。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
以是义故有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
不定之业非生后受。言若如是说已下。明其
正论。谓若说诸有故思造不善业此业亦作
亦增长者定受恶趣果若有虽作不增长者。
彼彼法受为依止故。诸所造作若无追悔不
修对治。若更增长若不增长。此业虽定顺现
报受亦转令成顺恶趣受。或生受或后受。于
现在中能解脱脱若生追悔等故。转恶趣业
令现轻受。即名不谤修习梵行。问曰。上辨业
杂染。云何复言成顺乐受。解云。是福分善。亦
名为染。自下第二重广分别邪正论有六复
次。略作五对。一明对治会不会对二明三业
护不护对。三明五相染不染对。四明施设业
行邪正对。五于圣教中未入已入对。就第二
对中。言于现法中不善防护身语意业而住
卷二十三 第 836a 页 T42-0836.png
者。彼先造作恶业亦令增长乃至令其杂染
者。别解脱戒善身语业是其所防。下问答辨
防不防义。谓如有一乃至犹故发起者。先造
恶业中间受戒誓能远离复起不正作意。还
染前善。名不能防。又于诸善身语意业已下。
明善无作业与恶并行无有差别。乃至于现
法中不證涅槃彼虽如是防护已下。明于现
在暂不作恶。以不断种子故。随眠所缚于后
身中还起杂染。若防护身语意业而住者有
此差别者。别相在下。寻文可知。第三对明邪
正二论各由五相成不成染。五相成杂染者。
达师云。一无因论。二恶因论。三身恶业。四语
恶业。五意恶业。是为五种。今谓之不然。即二
论三过名为五也。言现法中乃至是即有一
依于不善诸乐法受而有乐不善受生等者。
又言乐受酬于善业。此现在中不善乐受是
不善故。不得言酬宿善业生。若酬不善业生。
应是无记异熟之法。云何得是不善性耶。何
以故下。释非彼宿世不善业于现法中能感
乐果。若言此受用现法中恶业为因。复违汝
立宿作等宗。是名初过。又说言诸不善法皆
用宿世恶业为因是即决定所有善法亦用宿
世善法为当类自生修诸对治皆成无用。名
第二过。又若现在乃至应作不作者。若皆由
宿作不假现缘者。应无现在思量善应作不
善不应作等。又如实智应成无用。谓了知已
此恶我应转此善我应成。彼说现缘非有故
此我应转等。亦非有故如实智理不成就。智
不成故下展转出过。总是第三过失。解五相
卷二十三 第 836b 页 T42-0836.png
成不染中。景师云。假人为领受者则此假者
由六触处故能领受者。由依六根故能领受。
于母胎中四种差别乃至得入母胎者。此明
入胎方便。未辨胎中四种差别。四种差别下
自列。谓名色六入触受。如是次第而有领受
者。不同小论触受在于胎外。今明触受亦在
胎中。便有杂染所摄二谛者。即苦集也。与
此相违下乃至清净者。即灭道也。明触所生
受者。明通漏无漏故。论云明位有三。一在异
生位即见道已前七方便中。二是有学。三是
无学。今辨明触意说无漏。已下结云便有清
净灭道三谛也。达师云。若能领受者。五阴为
第一相。若由此领受者。由六触处故为第二。
若如是领受者。名色六入触受。如是次第为
第三。若领受时者。宿现二业受时为第四。如
是杂染如是清净。明迷悟二人为第五。当知
此中依五取蕴等者。释第一句。即此假者由
六触等者。释第二句。于母胎中四种差别等
者。释第三句。又即此受亦用现在等者。释第
四句。彼若听闻诸不正法等者。释第五句。更
有一解。一能领者。二由此领。三如是领。四如
是杂染。五如是清净。是为五相。第四对明施
设业行邪正过患胜利。先辨邪论。后明正论。
前中复次。当知施设邪业清净者。外道计苦
行能净过去诸不善业。言彼见宿世诸不善
业为二种因。谓现恶业皆是宿业串习所引
等。佛法亦有现法不善。由昔串习。后由现
缘方得引起。彼唯取一。故成邪论。大师去世
者。佛去世也。何缘应知如是施设令业清净
卷二十三 第 836c 页 T42-0836.png
不应道理乃至由所逼切三品苦受不得生故
等者。且如汝以火灸身。火灸在上。火次苦
中。火微苦下。是则三苦由现缘生。汝言由过
去者不应道理。除彼三火三苦。自已言由苦
行故能除苦者不应道理。要略义者。所谓诸
业自性决定。时分决定。品类决定者。景师云。
且横剋为言名决定也。达师云。此约随转理
门一相说。若约真实理门。未必如是并得转
故。下明正论。言分析六事者。四大空识也。以
此六界观分析有情事故。言及彼相违五种
差别他所称赞者。与前所说二种邪论三种
自苦恼行相违他所称赞也。第五对明三人
于圣教未入已入者。一未入圣教异生。由三
种相知一灭而不生。此人已得正见。次闻邪
教。邪见将生正见将灭。后闻正教。邪见将
生不生名断。正见先成不名为生。次有生而
不灭。此中庸人。先非邪正。后闻正法发生正
见。名生邪见失不行故不名为断。次有亦生
亦灭。此人先行邪见。由闻正法伏灭邪见而
生正见。第二已入圣教有学有三相。一生而
不灭。谓在修位于四不坏净现前名生。于佛
不言等类。入见道时先断。今时不名为灭。次
有灭而不生。谓断修断。馀品无明名灭。明体
不名为生起。成彼种类故。次有亦生亦灭。谓
无学道生。修断无明皆悉灭故。第三已入圣
教异生亦有三相。一灭而不生。谓闻无我灭
于我见。未直悟入无我正见。不名为生。二生
而不灭。此人如前所闻。于无我理渐能悟入
无我正见。得名为生。随眠未断。不名为灭。从
卷二十三 第 837a 页 T42-0837.png
此已后由修道力證谛现观。方断随眠发生
无漏。则名亦生亦灭。

第九十卷

上来广辨业门有三段中。前二段讫。自下第
三广解十六种业。就中。先列十六门业。后次
第辨之。前中复二。初以半颂标十六门。五二
者。则是五种二门。与十三者。则是十种三门。
今前为十五。四业为最后者。黑等四业为第
十六。长行依颂次第属当可知。下次第辨中。
初解五种二门。言由三因缘令业成重一由
意业者。即当作恶极猛缠。作善纯净心。二由
加行。谓于彼业数无间作。三由田故。谓于
有恩者父母等。若住正行者。即四向。及正行
果者。即四果及佛等。此于有恩及以敬田作
善恶业。言又于一切清净相续所有诸业名
不增进者。学人身中有善不善业不增进。所
思造业中。有错乱。期杀王人错杀张人。虽非
业道杀。是故思作业。不错乱者。即当所许。与
此相违名非故思所造。定受业者。故思所造
重业作亦增长。不定受业者。故思所造轻业
作不增长者是也。非故思造业是其不定易
了不论。异熟已熟业者已得报业也。未熟翻
前。若欲證得阿罗汉时已下。料简二乘能为
碍不。景师云。欲證罗汉时先所造作决定
受业由异熟果现在前故能为障碍等者。如
凡夫学人身中为障之业如海若山。谓感女
身业郁单越无想天黄门等业。此业要生果
现前方能为障不得罗汉。即名业障报障。若
未引果者不能为障。故云不由随逐身相续
卷二十三 第 837b 页 T42-0837.png
故。所以者何乃至不能为障者。若于前身造
生受业。此身受果不得罗汉。若于前身但造
后受。则于此身不能为障已得罗汉。虽不为
障。然彼非不是定受业。何以故。由即依彼
烦恼助伴等。泰师云。决定不善业名业障者。
能感不平等四大病身。报果现前故病。四大
身不能得果名为业障。不由业种子随逐本
识身故名业障。若此身不受障道业报。唯人
天身中有后报定业不善业种而不能障得无
学极果。以此将證无学身中犹有恶业。非不
能障得无学果。得无学果时不得非择灭。然
彼受恶业名定业。何者。由依有烦恼与业为
助伴。及依彼彼有烦恼相续身故。立定受业。
以无学身中无烦恼故。所有顺后等定受报
业皆转令不受。此论宗五逆等业将能断烦恼
者说。亦是可转。不同譬喻说一切皆可转。次
解十种三门。言如实遍知者。则是巧便。故名
为善也。顺乐受业者。前三静虑及欲界善业。
顺苦受业。谓能招感恶趣生业。下不尽业义
论自分明。于鬼傍生亦有感乐受业。略不明
欲界天人亦有感苦受业。顺不苦不乐业者。
第四静虑及上地等所有业者。问曰。三禅下
有舍受报以不。解云。赖耶舍五道尽有。六
识不定。西国二师不同。一说三禅以下意识
无舍受报。此受生命终唯在舍受。据阿赖耶
受命终受生尔时意识不得有。若依此释顺
此处文。唯四禅已上方有意识舍受之报。第
二师云。诸论诤三禅已下有无。是诤意识舍
报有无不诤赖耶。若为此义故。下地意识亦
卷二十三 第 837c 页 T42-0837.png
有舍报命终受生。与此文违。今和会之。但
约三受别地为言故说下地有其舍受。理实
善不善皆得舍报。乃至地狱命终受生亦有
舍受不善业感。顺现法受业者至所作诸业
者。三时报业除五逆业轮王业。馀业不可指
其业相行。如是业得现报生报。但可依希
总说。言事加行者。设置施给等也。若如是相
良由所作诸业于现法中异熟成熟者。如说
慈无诤灭。见道及无学从彼正受记。施者得则果。生后可知。有学业者至及此后得善有
漏业等者。此文唯据有学圣人身中无漏三
业及善有漏业名学。此据真实学说。馀处文
解脱分通达分善及以见修无漏之业并名为
学。此据相似通说为学。无学业者至随应诸
业者。无学身中无漏三业及有漏善三业尽
是无学业也。此馀诸业名非学非无业者。异
生身中三性之业。学人身中不善隐没业无
学身中不隐没业并俱非。若见所断烦恼相
应至名见所断业者。若具亦应云及以第八
有业女人身业郁单越业无想天业黄门等
业。并是见断。无断业者所谓一切有学无学
出世间业者。馀处有文说十界名为无断谓
七心界色声法界。此中唯取出世学无漏业
名为无断者。此中据性真实无断。彼据无学
身中所有法界已断缚尽。故名无断。问曰。若
尔无学身中若已断缚名无断者。是则无学
身中十八界皆已断尽名无断。解云。道理实
齐。但为十界是其善性得无断名。五根三尘
性是无记。不得无断之名。言现法断者至此
卷二十三 第 838a 页 T42-0838.png
是异生未得离欲住此命终者。未离欲凡夫。
先以故思造业而起厌离厌伏不行。既未离
欲命终还生当地。而未能令于次生位不造
彼业。不受异熟等者。虽于现法厌所造业。而
不能令此所厌业不牵生报。亦不能令次生
身中更不造业。亦不能令于其后位无造业
事也。言于现法中亦未一向能令不造者。现
身虽暂厌伏所造。亦未必能令一身之中更
不重造。生断故者至然未解脱后位作业及
受异熟者。离欲凡夫厌现造业。命终生上。则
无次生欲界之身于中造业。然是凡夫后还
退生。因先厌业受欲后报。后报身中还作业。
故云然未解脱后位作业及受异熟。后断故
者谓复有一虽是有学而于欲界未得离欲受
厌离已获得最初或复第二沙门果彼作是
念凡我所有由多粗重由多热恼所造恶业。
或复善业皆愿与彼俱时而受用。勿复令我
于生后位受彼报。发誓愿已复修四无量以
奢摩他品定正起加行者。伏惑得未来禅也。
及为进趣离欲爱故。知此中或瞋意乐者慈
断。害是悲断。嫉妒是寿断。可爱事等是舍
断也。诸所造业并是心之体胤乃至得不还
果若但于此暂生喜乐乃至或于后位者。若
但于此阿那含果暂生喜足不求上果。于现
法中尚不造业以更不于欲界受生。况于生
后位中而得造业。又正法外堕邪见者至皆
名曲业者。外道身中所起善恶之业从邪见
生。皆名三曲业。猛利贪瞋所起诸业皆名秽
业者。准决择文即曲业。加彼贪瞋所起之业
卷二十三 第 838b 页 T42-0838.png
总名秽业。猛利痴者。牒造浊业之人。上品
钝根忘失念者牒前曲业。极闇钝者牒前秽
业。痴所起业明从愚痴所造之业。皆是浊业
者曲秽二业及痴所造并浊业。记决择中文
于此对辨。与小论别。一切能往善趣妙行皆
名净业者。若依小论。一切妙行净通漏无漏
三业及无贪等行并名三妙三净之行。今此
文中唯有漏三业人天善趣受生者名为净
业。又唯是业性不通非业。一切能往涅槃妙
行名默然业者。即三满业也。小论云。无学
身口满及以无学心。今此文势既云一切能
往涅槃妙行皆名默然业。即知通学无学三
业并是默然业摄。下解黑等四业。能感各别
处所那。洛迦恶业。名黑黑业。馀处文说一切
不善业名黑黑业。能感各别处所天趣善业
名白白业者。下文说他化上有魔宫殿。宫已
上及上二界善业名白白业。馀处说三界善
业皆名白白。能感馀处所有诸业名黑白黑
白者。说六欲天四天下人及以鬼畜。所及善
不善业名黑白黑白。馀处文说欲界善恶业
名黑白黑白业。问曰。何故上下不同耶。解
云。名从一义馀处约其业性制立四业。故云
三界善名白白。一切不善业名黑黑。若造善
恶相间杂者即名黑白黑白或有故意黑方便
白。或有方便黑故意白。如是相杂之业名为
黑白。若纯善不杂恶名白白。纯恶不杂善名
为黑黑。今此文中约报说地狱唯受恶业之
果。魔宫已上唯受善报。中间杂受苦乐。故
依此义判别三业。问曰。魔宫欲界摄可无苦
卷二十三 第 838c 页 T42-0838.png
受耶。解云。设有苦受是化非报故。云由彼处
所眼所见色乃至意所知法一向可爱相续殊
胜增上义故意门引发意成义故。各别受苦
各别受乐故名各别。言六触处门恒领受者。
于六根门常领受也。就处释中。初半颂列四
门初安立等智同等最后当知离欲等。已解
安立等竟。次解智等有一颂。十门分别。一无
智。二智。三定。四殊胜。五障。六学等。七著。八
无我。九圣道。十二海不同分。长行释中。初解
无智。言依前所说三有情众无智为根者。一
谓邪见起曲业。二贪瞋秽业。三痴所起浊业。
并以无智为根故得生起。若能断此无我根
本一切众中能起一切杂染一法者。释根本
义也。是无明一法。此中第一所起杂染损减
实事者。初邪见也。第二增益虚事者。贪瞋也。
第三于其如实显了方便能作愚痴者。起浊
业人。于彼二因有愚痴故等者。愚与前二为
因故有增减。第二解智门有二种如实智。一
者如理作意所发者。闻思二慧也。二者三摩
地所发者。修慧也。当知此行与前差别者。修
慧行相与闻思别也。第三解定。言五转者。一
观诸行自性。二诸行因缘。三杂染因。四清净
因。五清净。第四解殊胜。言于二处所如来
證得胜安立智者。或生死涅槃或二谛为二
处所。文解邪难处正说处也。言由三种相应
正了知等者。过未各一。现在内外合为一也。
第五解障。景师云。一二门。二二时。三二地。
开此三门。复次第解。等所引发三种等持能
为障碍者。一于异生位所修无量俱行等持。
卷二十三 第 839a 页 T42-0839.png
二有学等持。三于无学等持。五种对治者。或
是诸行自性诸行因等五。亦可五停心观名
对治。当知此中先所受用过去诸欲等为初
门。复有现在居家所有利养等为第二门。次
云行时住时。解二时。次云异生地有学地。解
二地。此中第一于诸有情利益安乐意乐门
中俱行者。结次前云又于异生所修无量等。
第二领受有学解脱等者。结前次文亦于有
学能善通达。第三领受无学解脱等者。结前
亦于无学方便勤修四无放逸。谓于昼分若
行若坐等者。夜分亦二。故有四也。达师云。就
中初略开五门立宗。一二门。二二时。三二地。
四于所引发三种等持能为障碍。五为欲断
除勤修五治。前四所治后一是能治道。当知
此中已下。第二别释五门即为五段。初释二
门。一过去诸欲门。二现在居家诸欲门。此中
利养恭敬已下。第二释二时门。一行时。二住
时也。则此诸欲已下。第三释二地门。又于
异生所修无量已下。第四释于所引发三种
等持能为障碍。若欲速證沙门果等者。第五
释能治之道。此则第一对治二门由此修正
念知也。正念正智为所依故。下辨第二对治
三时门。言四无放逸者。一昼分。二若行。三若
坐。四于此三时净修其心。如是发起已下。辨
第三对治。治二地所有诸欲门。此中修奢摩
他为能治也。一向念住已下。辨第四对治。治
于所引发三种等持能为障碍。此中修毗钵
舍那为能治。已入止观已下。辨第五对治。此
中双修止观二分为第五对治也。虽有此释。
卷二十三 第 839b 页 T42-0839.png
而今还依前释也。第六解学等。言若诸无学
或失念故退现法乐然无堪能退失解脱者。
已断惑种故不退解脱。下下学外离。若有
修行不放逸者至复何所用者。已得解脱。解
脱不退更修不放逸何所用。下为释通。若为
證得法乐住至非不放逸者。景师云。若为證
得乐住勤作功用。如造工业非不放逸无由
能得。此亦如是。达师云。此文应云非是不
放逸耶。由二因缘应知彼于六处寂灭有慢
无慢。谓未灭谓灭未得谓得也。第七解著门。
言于二缘识者。景师云。即为二也。达师云。此
有三释。一云名色及识。故云二缘。又云。根境
二缘。故云二缘。更解。一利养恭敬缘。二离欲
缘。如文取解。第八解无我。言除识自性因
缘助伴其馀所有不可得故者。其馀我体不
可得也。第九解圣道。由五种相当知八圣道
最胜无罪。下文有六句。何故名五耶。三藏云。
后二合一。故有五相。何故须合。并简外故果
有五相。如摄异门者。谓是为婆罗门无犹预
等等有五句。如第八十四卷。第十解二海不
同分。言由彼于此未超度故于前二种境界大
海亦未超渡者。彼离欲异生于内各别六处
大海未能了知是苦名未超渡。故于向前所
说五可爱境及由意所识可爱诸境亦未超
渡。上来初半颂列四门中前二门讫自下第
三解同等一颂有十门。一道不同分。二师不
同分。三王国。四二世间。五有为。六遮身行。
七坚执三空性为三足前成十。长行释中。初
解道不同分。言若趣苦集行者。业与烦恼。
卷二十三 第 839c 页 T42-0839.png
若趣苦灭行者。无漏圣道。名性不同。即此趣
灭转行或有有为共相转者。观无常。或有有
为无为共相行转者。通观诸法为空无我。当
知若诸有为共相行相彼望道果名不同分
者。不观无为果故。若有为无为共相行彼望
道果亦名同分者。无我理通涅槃。亦常无我
故。第二解师不同分。略有五种师假立句。一
趣诸取行者。流转行也。二趣诸取尽行者。还
灭行也三若一切法遍知。四永断。五作苦边
际。若于五相建立处一一相中者。景师云。五
受也。亦可五取蕴也。达师云。前说五师是也。
不依四相萨迦邪见用彼为依能害四种行相
憍慢者。外道于一蕴中计色是我色我璎珞
色是僮仆色我[穴/漏]宅也。依此四义起四我慢。
既于一一相中不起四种我见。便害四种我
慢。言若随缘起增上力故于现法中后有种
子或增或减等者。顺观十二缘起为增。逆观
为减。由此顺逆当来后有或生不生。即是染
净二缘观也。第三解王国。第四解二世间。并
如文可知。第五解有为。于中有二。一有为空。
二无为空。有为空者。空无常恒。及无我我所。
无为空中。但无我所性。又此空性至为所依
趣者。则此无为空性通据遍计人法性空。依
他因缘约有之法无决定法尔道理为所依
趣。此或如是至法尔道理者。景师云。此或如
是大乘道理。即法辨空也。或异者。诸部计空
异法也。或非者。或有外道计空与法非异非
不异。下顺结之。明法空法而辨遍一切处无
不同归法尔道理。达师云。前有为无为等亦
卷二十三 第 840a 页 T42-0840.png
是无我故。言此或如是色相乃至法相各别
故或异。以色望色自类相生。故云非异也。第
六解遮身行。唯遮身行得世间边际。若以智
亦计得彼世间边也。此中当依胜义道理等
者。通说二谛名依胜义。一应知世间。二若得
世间边际方便。三及世边际。下次第解此三
门。谓于六处有世间想下。解应知世间。于
六触处由其五转下。解第二门。五转者。谓观
六触处自性因缘杂染因缘清净因缘及以清
净。未来诸行因永尽故名为能到世间边际
者。解第三及世边际。于世因果下。散释经文。
第七解坚执。初明外道出家之人起恶不舍。
此中不行已下。佛法之人所不应行。设行不
应坚执。以相续杂染能动梵行故。第八解二
种空住。则是颂中三空性之初也。有二种空
住。一者尊胜空住有二义。一以罗汉尊胜之
人所住之空名尊胜空。二则所住空诸住中
胜名尊胜住。二引彼空住者。则精勤修道除
惑證空名引空性。于内烦恼有知为有无知
为无修行断除。名善知空性。第九解邪正二
空。则是三空性中之第二也。复次正见圆满
乃至修习空性者。有说分别依他圆成实性
一切皆空。不称正理名为邪空。今观遍计所
执人法皆空。依他因缘及圆成实离有无法
实有不空。名越邪空。其义云何。谓于此处
彼非有故正观为空者。遍计执空也。若于此
处所馀有故如实知有者。依他等有也。次举
喻中有二。初喻前后有空不空。后喻同时有
空不空。合中复二可知。言若观诸法由自相
卷二十三 第 840b 页 T42-0840.png
故一类是有一类非有者。依他真实是有。遍
计执非有。此有非有毕竟远离。闻说依他等
有遍计是无则决定执定有定无。此定有无
还是遍计故。云此有非有毕竟远离。亦可依
他等有遍计非有。皆非分别心之所取。故云
毕竟远离。以世间道修空性者。下明诸圣人
初以世间道修于空性。自斯已后下明无漏
道观空。第十解證修二空。则是三空性中之
第三也。于中先广分别。后明略义。前中有四。
初明空性。第二约行明空所依。第三辨修空
位。则是凡位有学位。第四却辨修空方便。初
云有二种空。一者应所證空是理。二者应所
修空是智。若于此二不成辨故退四妙乐者。
谓一于一切摄受恶事等妙出离乐。二解脱
贪等得初禅中妙远离乐。三寻伺止息妙寂
静乐即二禅已上。四二解脱摄无所造作无
恐怖摄妙等觉乐。向下不解前三但解第四。
二解脱摄无所造作恐怖等。应所證空略有
二种一外二内外空者乃至正能作證者。五
种妙欲引发五种色想。今證外五欲空以无
有决定性故。能所取之想亦皆超渡。于离欲
贪正能作證也。内空者。谓于内诸行者五根
也。以向前辨外空中唯云五色。今解内空亦
唯云五根。应所修空亦有二种至修无常见
者。以见无常念念生灭不自在故明知无我。
无我故空。是故今举无常之见亦名修空。自
下第二明四种空所依。当知四行为所依止。
第一外空。以第二住内空心增上力故得初
禅定。离生喜乐滋润其身为所依止。及遍知
卷二十三 第 840c 页 T42-0840.png
我慢所恃所陵空故住于外空。第二内空。即
以第三于内外法修空无我见为所依止。第
三无我见。即以于彼修无常见为所依止。无
常见以闻正法如理作意为所依止。又于此
中若诸苾刍为离欲贪已下。第三明修空位。
修空位有三。一见道已前。二在有学。三在无
学。见道已前初修外空。由我慢门心不流散
等随观察者。由为我故励力修空心不流散。
以寂静相下。次观内空。遂于内外已下。第三
修无我见。乃于已下。第四修无常见。无常见
无我见。为因名不动界。界是因义故。由于是
处心无胜解已下。明有学位修空。或缘不净
等多种观察。乃至于一切处皆能證入也。由
是因缘于所證空能證圆满已下。明无学位
證空圆满。除上分下分结尽。为令已下。是其
第四却明修空方便。言四种杂染谓复有因
性故等者。即四故字为四染也。言说有二。一
者随逐音声解言说二者随逐法行言说者。
次前前行计。又能善知量离诸染而起言说。
由彼文势故云言说有二等也。当知此中总
略义者。已下明其略义。寻文可解。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三(之上终)
卷二十三 第 841a 页 T42-0841.png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三(之下)(论本第九十一至九十三)

释遁伦集撰

论本第九十一

处择中前有三颂总列四门。已有三颂解前
三门。今有一颂解第四离欲等门。于中复有
七门。一离欲未离欲。二问。三因缘四染路。五
保命。六著处等字。第七长行释中初解离未
离欲。言若有苾刍乃至究竟涅槃者。于此欲
界或已离欲。于定地三世由三种缠及三随
眠之所杂染。若未离欲则于五妙欲中意所
识法。亦于三世由缠及三随眠之所杂染。不
住趣入究竟涅槃。此中由过去依彼取识者。
过去世诸有漏识起诸缠也。由未来世属彼
取识者。未来世缠属彼相应助伴取识。现在
著识可知。随眠在相续常随逐故执彼取识
者。随眠不能缘。但有缚义名彼识。第二问答。
答虽有四意。明第四佛大师。问有二因缘。知
而故问也。第三解因缘。内六处为因为彼种
子所依附者。一解。虽内六处意取第六意根。
有赖耶识持于种子。二解。此据随转理门乃
至五色根中亦受禀习者。诸种子何以不言
外六处持种但明内六处耶。故下释云。又内
六处相续一类。如先所得乃至命终毕竟转
故。境界不尔无前二义。第四解染路。所谓根
尘是杂染行路。欲贪与杂染为根。故言自性。
第五解保命。于二处所者。一自保命忽然夭
丧。二不善心殒往诸恶趣。云何名为如理作
卷二十三 第 841b 页 T42-0841.png
意为所依止。复于何等二种杂染应脱其心。
则二问也。答初明如理作意。如文可解。答
二杂染若经行时等一也。远离住时等。二也
当知此中至相似果者。第二杂染从第一染
起。故云因果。然非正因果。故云相似。第六解
著处。第七解等字。所取有二复次。如文可解
也。上来于处择中有一颂半总颂。初半总颂
有四门。后一总颂亦有四门。一句为一门。则
于后四别颂中各抽一门入此总颂。初别颂
中有其九门。一因同分。二思。三缚解脱。四
相。五触遍。六胜解。七护根门。八教。九爱相。
长行释中初解因同分。景师云。同分识犹有
分也。言诸圣弟子因同分识随入无我为一
门。由三种相于诸识中正观而住为第二门。
下次第解初门。云由现五有色处者。则是五
尘也四大种身者。则五色根也。若增若减者。
五尘生起名增。谢灭名减。若取若舍者。五根
有识来诧取境名取。无识不取名舍。无常性
故于缘彼识随入无常等者。根尘无常。生识
亦尔。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是初门说。云何随
入无我性已至正观而住者。牒也。下解三相。
一以我见为邪见本必应先断。二观彼识随
一根尘差别无量。三观此识刹那无住何况
毕竟。达师云。同分者。根及境有功能故。能发
识故。根与识同取一境故曰同分。问若尔何
故五有色处亦名同分耶。答与根识家所起
同分故云因同分。言若增若减若取若舍者。
一一通释。五尘五根增胜。故曰若增。或有
时损减。故曰若减。根境增故能取。根境减故
卷二十三 第 841c 页 T42-0841.png
能舍。故曰若取若舍。又解。若增减者偏说外
五尘现著。故云若增。外尘微劣。故云若减。若
取舍者。偏约内根。以外境增故能取。外境减
故能舍也。第二解思。言于六处减乃至不应
思惟等者。明六处断择灭无为。不应思惟分
别诘问。唯依觉慧观察等。云何为四。谓或有
无或异不异。下反举六处生灭有四行相显
前无为四行相。以彼六处有生名有。有灭名
无。待他有异。待自种类前后无别故名不异。
六处永灭已下。顺结无为四行。观察不应道
理。下明戏论能引无我所发言论名为戏论。
于戏论事若勤行之。但损无益。第三解缚解
脱。颂中解脱义通上下。此中云缚解脱。下门
中云解脱相也。第四解相。景师云。善修梵行
断我见者。若为损身夺命色心无变。由善守
根四苦解脱得四种喜一由当来外缘生苦得
脱。二由当来内缘生苦得脱。三于现法涅槃
时外内二依众苦得脱。四命终已与草木相
似。有二种。一者六处无我草木相似。二者
六处为三毒火烧草木相似。诸圣弟子后苦
不生与佛明力少分相似者。解脱等也。非现
法缘苦不生故者。不同如来现法苦缘一切
不生。佛苦暂生已速疾断也。然诸如来二种
明力皆悉成等者。智断二明悉成也。泰师
云。无学命终后苦不续与草木相似。死更不
续。达师云。由二种依者。一烦恼依。二果报
依。二种明力者。无漏道名为明。又是无漏力
故名力也。第五解触遍。景师云。谓有一沙
门越胜现量世间愚夫尚不迷惑况诸智者。
卷二十三 第 842a 页 T42-0842.png
如彼五识现明五尘。愚夫尚行况诸有智。然
诸外道虚妄推度。或依前际起四邪论。或依
现法立四邪论。此开二门。下依二门次第解
释。大意明诸外道不了诸苦乐从触所生而
妄计度自他作等。今明正义三和合触方生
受。故云此中唯有诸根境识合生苦乐可得。
等有释此文胜现量境證知非宿作。世愚夫
尚不迷惑。然彼沙门等违越现量立宿作等。
故云越胜现量。第六解胜解。于中初明由四
种相速尽诸漏。第二别解。谓依三学及五种
人。于中先列六处三学名字。次举五种补特
伽罗行六胜解依于三学。第一在家异生唯
于境缚欣乐出离。第二异生既出虽已依戒
三业行无恼行胜解。第三异生离欲界欲则
是远离胜解。第四有学爱尽胜解。第五无学
依第五取尽第六心无忘失二胜解也。当知
第一第二胜解初学所依。第三胜解与心学
为依。后三胜解与慧学为依。若由此智能断
烦恼及烦恼断名无忘失者。解第六胜解。又
后有因尽名爱尽者。解第四。现境杂染断名
取尽者。解第五。又彼第一人乃至及与变异
者未堪弃舍境缚。第二未能舍恼乱行变恼
行第三未能弃舍欲或变异欲。或下重解
五人。第五人。第七解护根门。第八解法教。
第九解爱相。并寻文可解也。次有二颂有十
二门。一唯缘。二寻思。三愿。四一切种律仪。
五入圣教不护。六胜资粮善备。七舍所学。八
著处。九不善义。十随流。十一菩萨胜馀乘。十
二施设论。长行中。初解唯缘。景师云。谓业烦
卷二十三 第 842b 页 T42-0842.png
恼及自种子是所引受因缘。六触处望受唯
为所依增上缘。下举喻显。如心所起功用所
引诸取受业手唯能作助取受缘者如欲执取
草木。心为取因。手为助取缘。达师云。今大乘
法。由心发作生活正因。其中手能助作缘。亦
作生活。此中由心所发业者。喻本识中种子
因缘。言手者。喻触为受起之缘。则是现缘。第
二解寻思。如文。第三解愿。景师云。言若有苾
刍乃至倍更增长者。比丘若不愿求后有。极
多但应受于七有。由求后有。于第七有苦因
倍增过七至八。未起逃窜心则见自身为缚
所缚。缚脱时分故说名微细。非于铁木缚具
难识而说微细。发后有愿时分难识二俱微
细。达师云。天或非天者。囚狱人也。言非天
者。鬼神等也。言此若起至为得所缚有所禁
行者。若发逃窜之心时。自然被缚不由馀人
缚成。若先不发逃窜心自然安乐受五欲乐。
以时分故说名微细者。有时发恶心故被缚。
无人能缚。然自然被缚。故曰微细。第四解一
切种律仪。于中初开七章。后次第解释。律仪
非律仪。如文可解。次解软中上品世间律仪。
景师云。上品世间中获得四种作意者。摄七
作意为四。谓功用作意等。此得未至定及八
根本定中作意。九相心住者。谓令住安乐。复
观等至所依别故十种差别者。第一门也。时
分别故多百差别。第二门也。初门十种别者。
初有寻等三摄地法尽。第二三受俱行亦摄
地尽。第三退等四分亦摄定尽。以门别故来。
更无别法。当知此中前二律仪思择。力摄者
卷二十三 第 842c 页 T42-0842.png
下中二品。后一修习力摄者上品。达师云。软
中上世间者。根戒别解脱戒定共戒等有下
中上故。是有漏故曰世间也。此中约闻思慧
地中根戒及别解脱戒以辨初软中二品戒
也。约修慧地以辨上品戒即是禅律仪也。后既成熟已下。明有学无漏戒。彼即修习已下。
明无学无漏戒。第五解入圣教不护。初总标。
次别解第三。此中云何名非律仪已下。重料
简言。神力相应闻慧者。即说闻慧照境名为
神力。第六解胜资粮善备。言喜贪为依引现
法后法老死等者。现法之中由贪行非梵行
催令老死。即引现法老死贪引恶趣。名后法
老死。言如草木等者。正法闻慧如草木。法随
法行如筏。以正法慧起法随法行。如以草木
等能成于筏也。第七解舍所学。由七因缘等
者。一谓诸异生乃至五转。即如前说诸行自
性等五转也。二者或复异生已下是也后五
因缘并有又字可知。第八解著处。如文。第
九解不善义。景师云。复四种能生妙智见无
倒门者。今解一受义从四门转故。脱四种妙
智。观察苦者于生受因者。一解五蕴为因能
生三受。又解三触为因能生三受。又于依持
者内六处。及所依因者外六处。此十二处门
也。又于住因者。四食为五受住因。又于依缘
自性助伴随顺苦乐等行者。十八界门。依谓
六根。缘谓六尘。自性即六识。助伴即同时
诸数。随苦等触受依十八界生。又二缘故如
来除灭于义不善人所有犹预。一名亦种种
文句表于一义。二者开显圣教广义。下辨中
卷二十三 第 843a 页 T42-0843.png
不解初门但辨广义。谓从资粮地即解脱分。
二方便地则四善。根三见地。四修地。五无学
地。此中边际根成就住者。则解脱分满名为
边际。根成熟住如来所化乃至正见成就者。
即前解脱分满为佛所化闻慧成就。此为依止
乃至止观双行者。此菩萨方便地。于四识住
中先观识色是其不净贪识不生为身念处。
从是无间于圣谛中能入现观者。明见地。更复修习如所得道以渐进趣者。是其修地。能
得一切诸漏永尽者。是无学地。下例缘馀三
识住。为三念处故。言如能如实至亦尔者。缘
识住受是苦。缘识住想为心念住。为无常。缘
识住行为法念住。是无我。亦可观四念处皆
作苦无常等行。达师云。此中苾刍不解如来
于一义中种种异门宜说。故云于义不善也。
于生受因如实妙智者。一云喜乐故五蕴集。
此喜则是爱故能发润业。以能生五蕴中受
数。故云生受因也。又云触集故受集。若依此
义。触是受转因。此约现缘。又于依持者外六
尘。所依因者内五根也。第十解随流。言于
其相续安立所缘者。谓魔王等为欲媚惑有
情。故变作种种微妙境界也。第十一解菩
萨胜馀乘。初总标徵列八相。后次第解。前中。
后有菩萨者。实行后有菩萨住第十地于大
自在天中当成正觉。以难知故但说化身八
相成道。从睹史多下生人中名后有菩萨。诸
正行道及道果等者。景云。正道者智果也。及
以道果者断果谓断二障。所得断果亦胜声
闻为无有上。更有一解。正行道者圣道也。道
卷二十三 第 843b 页 T42-0843.png
果者涅槃也。解中。言三毒火鸡住于两岸
者。三藏云。于生死河两岸之上有三毒火鸡
在。有众生出头即便烧然。故此鸡喻三毒。景
师云。十二处法内六为此岸。外六为彼岸。三
毒之火如鸡。故名火鸡住根尘岸。遮诸有情
不得出岸。有释鸡是将晓之鸣。三毒亦尔。断
后成觉也。既见如是堕贪爱河乃至若触者
牒第一苦。若岸第二。若下中上后三住三界
也。又彼即出未出家位居瞻部影独坐思惟
等者。景师等云。西国多有瞻部之树阴原。比
丘多住彼树影中坐故。非是近须弥山阎浮
提树名瞻部树。新罗国法师云。以此文知菩
萨出未出家已前得初静虑。出家已后自然
得戒。乃至證非想定即先得定后得戒也。言
由得戒故成不还果者。一云以此文證菩萨
證后二果。菩萨既尔独觉亦同。又解。准十地
论文。独觉是一行一果。独觉既尔。菩萨亦
同。然此论文随转理门说。又此论文约其离
欲假名不还。非实證果也。是故说名获得净
者结第七相。次云离炽然离热恼者。消释经
文。为欲无馀永断有顶已下。解第八相无学
地中六种修法究竟圆满。于中。初六修圆满。
次偏解第二净修五根究竟圆满。彼由如是
能往六处修圆满因得为大王下。解由六处
修满获得六种最胜无上圆德。第十二解论
施设。略有四种寻求我论。一求我体。二寻求
我为常无常下名为转。三者寻求云何我常
我常者此求我常无常所以下名求因。四者
求我所往宅。下明依佛法理。依前四论之中。
卷二十三 第 843c 页 T42-0843.png
前三可得依诸行上施设假立。如于五蕴施
设假我。如此假我不离诸蕴体是无常。所以
得知此是无常由从缘生故。云又此施设可
非颠倒第四一种终不可得者。毕竟无真实
神我住在蕴中。当知施设我自性者乃至过
此馀我不可得者佛法之中但于十二处中生
起六识六受六想六思假设我。过此馀我不
可得也。又即此我体是无常。由有生老死故。
又此诸行以于诸取种种自体生起差别不
成实故下。释假我无常所以。如是由心如理
作意闻解了故。闻慧也。等了故。思慧也。修谛
了故。修慧也。即是闻慧欢喜。思慧等喜。修慧
遍喜。

第九十二卷

更有一颂。明彼第三上品贪等。有十二门。一
上贪。二教授。三苦住。四观察。五引发。六不
应供。七明解脱。八修。九无我论。十定。十一
法见。十二苦。长行中。初解上人贪中。先明三
因起贪。后后明三因治贪。一护根门。二于
食知量。三者最胜正念正知。于中两位。初
从内凡已上说至一来果为第一位。次从不
还果至阿罗汉为第二位。前中。知受生灭想
与寻思亦后生灭是其初位。复有最胜正念
正知下是其后位。谓已获得灭尽定者。或是
获得三解脱门无相定者。或已获得二禅已
上无寻伺者。依止圣位天住者。灭定无相定
皆名圣位。无寻伺等是其天住。或从灭定
起已而住至是名最胜正念知者。以入灭定
无能观心故。说入出前后二时观受生唯法
卷二十三 第 844a 页 T42-0844.png
无人名最胜念。如依灭定乃至当知亦尔者。
将入无相定方便中观想生灭出时亦尔。正
在无相定中。或观真如或空无我。为是义故
说定前后两时观想生灭。从寻伺地心将入
无寻伺时。或出无寻伺观入有寻伺心。观彼
寻伺生起而起厌逆。正在无寻伺心不观寻
伺生灭之事。故举前后二时观也。愚夫不知
唯受领纳。唯想取像。貌我能觉察等。此中
后说乃至至一来果者。论自判位。第二解教
授。言分别内外诸处者。分析色蕴识触。已下
分析四蕴种种不同。三性三世漏无漏别。唯
法无人。显示无我。第三解苦住。第四解观察。
并如文可解。第五解引发。言如前所说五寂
静相者。景师云。且如眼根自性。眼根因缘。眼
根杂染因缘。乃至眼根清净。有释。一善调。二
善覆。三善守。四善护。五善修。是名五寂静
相。言三苦者。即下有三句也。第六解不应供。
如文。第七解明解脱。先辨外道说法无利。后
明如来说法有其果利。于中复二。初略举说
法为得明及解脱。后广明四种修道。言此中
最初是修根所引者。最初戒学是修根所引。
言第二是第二所引者。第二心学是第二戒
学所引。以四修中戒为第二故。三学中戒为
第一故。第三是第三所引者。第三慧学是第
三修心所引。修戒修心修慧相望各有三种
所引者。一解修戒。三所引者。戒是心所引。心
是慧处引。慧是修根所引。心三种者。心是慧
所引。慧是我所引。戒是修根所引。慧三引
者。慧是戒所引。戒是心所引。心是修根所引。
卷二十三 第 844b 页 T42-0844.png
故云三相望各有三种。又解。初番修根是修
戒所引。修心是根所引。修慧是修心所引。第
二番修根。是修心所引。修戒是修根所引。修
慧是修戒所引。第三番修根是修慧所引。修
戒修根所引。修心是修戒所引。故云相望各
有三种所引。言又诸苾刍守护诸根者。即修
根也。修习妙行等者。修戒也。心得正定者。修
心也。见如实者。修慧也。第八解修。先辨不善
修。后明善修根。言观第一众生起悦意者。始
终行正行人也。观第二众生不悦意者。始终
邪行人也。观第三众生起悦意生不悦意者。
彼人始善终恶。观第四众生不悦意生起悦
意。彼人初恶后善故。观第五众生起悦意者。
一行正行故。生不悦意者。一行放逸故。亦
复生起悦不悦意者。一行一分或时放逸或
不放逸故。又于五转随应思惟三种对者。五
转虽异。略作三类。一者可意。即第一全及后
三少行。二不可意。即第二全及后三少分。
三者可意。即后三少分。以无常想故。于第一
人不起贪爱。以慈心故于第二人不起瞋恚。
以无相定故。于第三人不起爱恚也。言三转
境者。五品众略为三也。第九解无我论。第
十解定。第十一解法见。并寻文可解。第十二
解苦门。言于五种受发起五转如实妙智者。
即于五受起五种智。故名五转也。上来处择
后总颂中有其四门前三已讫。自下第四解
多住等有一颂半列十四门。初是一住。三远
涅槃。三略说。四内所證。五辨一切。六知相。
七舍所学。八业。九等。十空。十一随行。十二
卷二十三 第 844c 页 T42-0844.png
恒住。其最后句师弟圆满中。有二复次。次开
为二门。如前十二为十四门。长行中。初解
一住。前总颂云。后多住等。今言一住者何也。
景师云。似有相违而取义各别。若起贪爱发
业招生。则有多住。若断诸爱当生不起。唯现
一生。则名一住。达师云。名从一义以立章名。
谓与多住相违是一住故。此中云一住前云
多住者。此中所变多住以为名也。第二解远
涅槃。第三解略说。并如文可解。第四内所證
如前应知者。可引九十文。谓现法中至有变
非有者。谓于现法十二处增上所生杂染。如
实了知未永断有及已断非有。第五解辨一
切。第六解知相。并如文可解。第七解舍所学。
如文。第八解业。言又于此中乃至亦尔者。现
爱润先业。未来润现业等。理实业望六处并
是增上缘。论主欲别三时之因。故说因及缘
藉。第九解等字所取之门。景师云。问意后有
生起由二种缘。一业二爱。而但说言随业而
行。不言随爱。有何以故言何故下为释通。
初明曰爱发恶业故方生恶趣。次明爱发善
业故方生善趣。非直由爱得生诸趣。故但说
业。业是近因故。闻思相应之触通名明触。达
师云。明触者。一云无漏相应触数是也。又云
是有漏触非是无明。故言明触也。第十解空。
景师云。于外境中假名亦说有果及有受者
彼或时空世现可得者。如地无主名受者空。
如是名世谛空。言当知此中乃至已实有故
者。未有之法因生今有。未来已有。不应更
生。此正破萨婆多。若过去行有。不应名灭。又
卷二十三 第 845a 页 T42-0845.png
于刹那生灭行中唯有诸行暂时可得至名中
际空者。欲似亦无空.亦是常空。暂有不住
故。亦是我空。唯行无人故。又一切法都无作
用无少有法能生少法者。于法体中求其用
相了不可得。故名无用依世俗谛假立作用
宣说此法能生彼法也。达师云。就中有三。初
明空义。二当知此中已下破萨婆多义定有
三世法体。就中有二。初破三世实有执。二当
知亦是常空我已下。例破常空我空等。破三
世中有三段文。初破后际。就中。先以道理破。
若有是事已下。立量破。若言未来诸法实有
体性彼不应生。立宗。已实有故(因)。如无为(喻)
言又不应有无常可得者(立宗)。以常住故(因)。犹
如虚空(喻)。既有可得已下。顺结成正义也破前
际中际文相可知。第十一解随行景师云。一
于能顺喜所缘境界。二随顺而行深心喜乐。
三不如正理执取其相发生贪欲。四多起寻
求。五因此广行福非福等。泰师云。欲辨十八
意行不例名数。但有其义。达师又云。五种相
者。一于喜境随顺而行。二不如理取相发贪。
三多起寻思。四方便求觅。五因此广行福非
福行此中约十八意行门说。三谓六喜行。六
爱行。六舍行也。已说六喜行。如能已下例辨
六忧六舍。第十二解恒住。即六恒住也。问喜
之与欣。忧之与戚。有何差别。解云。喜忧名
狭。唯在受故。欣戚名宽。遍贪瞋及舍受故。泰
师又云。对治前十八意行故说十八清净。此
亦有义不列名数。第十三解次第圆满前番
也。景师云。欲令悟入诸所有受皆是苦故说
卷二十三 第 845b 页 T42-0845.png
受所依者。六根也。说彼因缘者。触也。说能杂
染者。与受同时诸烦恼法。所有随行说所对
治及能对治次句安立者。染行六忧六喜六
舍十八意行。大师说是所对治句。六离忧六
离喜出离舍。大师说是能对治行。即名师句。
又依自利行宣说不共三种念住等者。问曰。
三念即是佛。于勤行修道不贪。于诸谛不瞋。
于中容不痴。三念于三念境等心悲悯。应是
他利。云何名自。解云。理亦通二。自于三业离
过名自利。以三念住令他作即是利他。达师
云。此中诸师大师所说句。故师句也。又云。外
道大师所说。故云师句。然如前说者。为好也。
第十四解后番重释次第二圆满。如文可解。

第九十三卷

上来契经有四释中前二释讫自下第三明
缘起食谛界择。有四卷文。辨此四法而决择
之。就中初结前生后。二举颂释颂。中有二。初
一总颂列其六门以明缘起食谛。后半总颂
引其三门列明界择。前六门者。一立等。二二
谛等。三触为缘等。四有灭等。此之四门解缘
起。五明食等。六最后如理等即明四谛。复以
六颂别分别之。初别颂中有其十门。一立。二
苦聚。重解谛观即为第三第四。五摄圣教。六
微智。七思量际。八观察。九上慢。十甚深。长
行中初解立门。于中初开三章。次依章释。后
释已总结。一从前际中际得生者。从过去十
因生现二果。二从中际后际得生者。从现十
因生未来二果。三于中际生已随转及趣清
净者。于其现报或更造业未来流转。或除惑
卷二十三 第 845c 页 T42-0845.png
业趣于清净。此开门竟。就下释中。但作二门
解释。初解从前际中际得生及于中际生已
流转相续。二解从中际生后际或趣清净。前
中有四。一问。二答。三结。四辨差别。问文可
知。解从前际十因生今二果。景师云。言谓如
有一宿非聪慧至身语意业者。过去无明造
过去行也。由此为缘随业行识者。由行为缘
熏发识支名言种也。乃至命终至续生识因
者。于前生识被行熏发。乃至前身命终已来
随转不绝能为今世初续识因。此即前生报
识持于识支名言种子为今初报续生识因。
如是展转者。前身识种能引名色种。名色种
能引六处。六处种子能引于触。触种引受。故
云展转。从受生爱。爱复生取。爱取既生。润先
行种及识等种令成于有。故言内外爱识生
果时能为助伴现前而起。上来总辨前际十
因讫。次明中际得生。于中有三。一总序述。二
识与名色展转相依。第三释已总结。既命终
已乃至随转不绝者。正明前际命绝。由前际
十因中际二果生老死生。此序述也。次明相
依。任持所有乃至衰老者。此明识缘名色。又
即此识当续生时乃至六依转故者。此明识
从业生。复依名声。即是名色缘识。由是说言
名色缘识。下于名色。谓俱生五根说名为色
无间灭等说名为名者。现在能依心心数法
总名为识。同时五根为色。前念灭意为名。言
能与六识作所依止等者。赖耶摄入意识。是
故但名六识。亦可此据随转理门故言识。又
五色根根依大种根处大种所生诸色者。此
卷二十三 第 846a 页 T42-0846.png
第二番出名色体。前番唯取五根为色。今若
通五根造根四大扶根尘大总名为色。及诸
馀名者。现在唯心王为识。受想行蕴及前灭
心同时四蕴总说为名。故道及诸馀名。由彼
执持所有根等随在相续流转不绝者。此明
所持名色与识为依流转不绝。此二总名随
转依止者。此名色二总名作识随转依止。基
师云。此中解名色体性有二复次。中。初大小
共许。后唯在大乘。达师云。随业行识者。种子
识支也。若约此文顺对文识支亦摄业杂染
中。然是种子。识支是名言熏习种子。非有分
也。此种子识支。西国三师不同。护法本始
具。护月唯本。二师并云法尔种子。胜军云无
始时来所熏。名言熏习种子也。言根依大种
者。造根四大。根处大种者。造附根大种也。所
生诸色者。附根尘等。由是故言等随近结也。
如是名为前际中际缘起等。第三远结前门
义也。自下第四辨具差别。差别有四。初对
卵湿以辨差别。二对化生次辨差别。三对无
色次辨差别。四约三业以辨差别。寻文可知。
第二门中。先问。次解。云何名为从其中际缘
起诸行得生者。此为一问。云何不生由不生
故證得清净。此第二问。下次第答。答初问中。
景师云。谓彼如是于中际生者领受先业所
得二果。一领受内异熟果者。内六根也。二者
领受境界所出受增上果者。外境所生三受
果也。此牒中际二果从前际业生。彼由听闻
不正法故乃至后有生苦者。此迷于现果来果
故起愚痴。由此前际至增长诸行者。牒前迷
卷二十三 第 846b 页 T42-0846.png
现内异熟愚名际无明。牒前不能如实了知
当来后有生苦名后际无明。由此二愚发业
名增长行。言由此新业熏变识故于现法中
随业而行者。行起熏识引识支种。乃至当知
此识于现法中但是因性摄受当生诸识果
者。行支所引识种但因非果。约就一切相续
为名说六识身者。若初受生唯是意识故就
相续有六识身。又即此识乃至复为当来后
有诸受种子随逐者。五支种子前能引后后
随。于前当知是名乃至诸自体故者。重结所
明。如是由先异熟果愚引后有已者。结前七
支由无明引。复由第二至发生贪爱等者。明
爱取有三种生因。由外境界受发生贪爱。爱
增名取。爱取润前行支。乃识等种转名为
有。是当来生因所摄。上来所明是中际十因
下明由此中际十因牵后际二果。谓此有无
间既命终已至受为最胜后者。现在命终来
识初起名生名色等四。次为老死。如是五果
或渐或顿者。三生受生诸根渐起。化生受报
诸根顿具。如是应知乃至次第现前者。结由
三因来报续起。当知此中或有处所生处现
前或有处所种子随逐者。于中际身遍起九
地无明行等。前七种因于彼九地所造七因
不可顿受堕一地报故。言或有处所生起现
前。馀之八地七因未熟故。或有处所种子随
逐。后爱等三因不得诸地皆起。要据前七因
熟处方起此三。如是中际至缘起诸行者。结
中际中初由迷执无明发业。次由愚境界受
故生爱润业。因缘具故未来报果诸行得生。
卷二十三 第 846c 页 T42-0846.png
基师云。对三乘相续以辨识支。则六识身。
若取本识非二乘教。故论云一切相续意在于
此又可上就增胜故本识上种名为识支。若
处相续中所有诸识亦说六识名为识支。若
现法中从他闻法已下。答第二问。中。景师云。
此下明于中际身起厌逆故造清净行。故云
若于现法从他闻法等。由彼为因能于二种
根性如理思惟者。一解是中际后际二果性。
二解未来生及老死为二果性。三解只是一
生果。一由引因。二由生因。二因所剋名二果
性。此则观苦。次观集等三谛。如文。达师云。
言能无馀断无明及爱者。问何故偏说无明
及爱耶。答。有三解。一云前后二缘起故。二云
引因初故生因初故。三云由无明灭故得慧
解脱。由爱尽故得心解脱也。第二解苦聚。景
师云。安立九相者。释家云。十二支中际三
烦恼。馀九支二业为苦树根。馀七为树体。三
烦恼但为水润。于中初明现身造业。如小苦
树。如新种树名小。先世所造后有之业名为
大树。以种时久故。前中。先明凡造。后明圣除
灭。中先于有为法生灭起厌于断无欲。及次
灭界已下。于无为起欲。复更有一已下。明苦
大树。已生自体者。得现报也。诸先所有至为
其所系者。诸先所造顺后受业。种在识中随
逐名系。则彼自体至如大苦树者。欲似先业
感现身同为一树根及树体。若说未熟之业
及现报身总为一树。则别报别树不相当也。
言彼先造业如直下根。现起爱等如傍注道。
令树润泽者惑业二种望未来根树。是则相
卷二十三 第 847a 页 T42-0847.png
当。此中白品如前应知者。圣人除断如前所
明。泰师云。何等九相。一现在爱味。二过去顾
恋。三未来系著。四如是住已下。五此聪慧
已下。六令如是后有已下。七若有多闻已下。
八于断无欲已下。九损减彼业已下。自下谛
观二番解释。即为二门。前番似约七十七智
解。后番似约四十四智。前番长数是第三门。
言当知此中乃至非不定故者。一观细因。二
观粗因。此二推因观三观非不定故。此审因
观也。感生因缘亦名为生者。爱取有能生名
生也。则生自体亦名故为生者。即生支也。前
生是细者。业烦恼故。后生为粗者。报果粗也。
当来老死细生为因现法老死粗生为因者。
此一相别之。云何名为非不决定至馀定无
能与老死果者。此观老死因也。次例况之。如
观老死当知亦尔者。略类生等四支。从生至
爱各有粗细二种因。如是名为至缘起道理
者。小论唯观于集。今亦观苦。应知此中顺集
谛法犹如灯炷者。业是顺集。爱是正集。则
此集谛如膏油等爱也。苦谛类灯者。取光焰
灯从油炷生。类于苦谛从业惑生。生一唯
行自非利益行等者。直是愚人非外道也。二
复有下。是其外道自作教他燃大苦火。后番
重释谛观。则当四十四智长数。是第四门。景
师解云。言先缘后际至乃至其爱者。未来生
与老死总名苦谛。爱取有是集。言如是观察
乃至名色与识者。观未来集谓爱取有。爱取
有三。复依现在五支众苦。此中文势但作三
节粗逆观之。不同小论细观十支。一一支中
卷二十三 第 847b 页 T42-0847.png
作四谛观。问下结之。言当知此中观未来苦
是当苦谛者。即未来二支观彼集因。是当集
谛者。即观爱取有。观未来世苦之集谛由谁
而有者。推爱取有由谁而有。知由从先业所
生起识为边际现法苦有者。观受至识为后
边是前际集之所生。爱取有三依之而有。既
知从先集所生起不应复观此云何有者。此
释逆观至识不观过去行无明等所以。由前
已推爱等三支知由先集所生苦有先集即是
过去行与无明故。今不应复观识等五支云
何而有。是故逆观但至于识。若依止文明识
与名色展转相缘馀支不尔。先有展转相缘。
是故逆观齐识而上小论复云。观有即已观
行。观爱取时即已观无明。故不须观。是故世
尊已下。引说證成。又为渐次观彼后际集谛
依处者。即观识等五也。后际苦谛所依止处
当知即是后际集谛者。观后际苦所依处则
是爱等故。乃至识后还顺上者。观受至识是
后际集之所依处。复还顺上观爱取有三是
后际苦所依处。故不过识而观行等。如是顺
逆已下。顺观灭谛。始从老死逆入终至无明。
何以故下。释道入意由观现在云何得灭。谓
不造作无明发起新行。故现在苦识等即灭。
如是历观三圣谛下。次观道谛寻求此灭何
道能證。由如前说宿住随念乃至令现在前
者。依宿住念忆已昔时为求尽漏。我今先以
世间正见如圣教修。必当證得古昔诸仙所
游之道。如是但以世间作意历观四谛。次入
现观受无学道。达师云。当知此中已下。释
卷二十三 第 847c 页 T42-0847.png
通伏难。难意。何故菩萨至识支不通至行支
乃无明支耶。通中有二复次。初复次意菩萨
初修行时先观老病等苦。其次推寻其集因。
即云从过去有取爱而生。此三复从何而生。
后观从过去受乃至识支而生。曾所串习故。
但至识支而还上也。第二复次。又为渐次已
下。先观后际苦谛。其次推寻其因。即是中际
中有取爱后际苦家集谛。其集谛复从何而
生复从现在五果而生。此中已观苦谛及其
因。复已观集谛并其因。因果义周遍故更不
观行支及无明支。前本地及小乘。说同景师
引。如是顺逆已下。明灭道观十二支。问何
故前苦集观中唯至识支。此灭道观中并观
十二支耶。答前明起作分唯观十支。此明寂
灭分通观十一支。欲灭生死烦恼业报故。其
中无明行最是生死本故。寂灭分中通观十
二支也。又起作分中逆观十二支。寂灭分中
顺观十二支。由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生灭故
老死灭。故云顺逆观也。此中有二。初约有
漏正见以明四谛观。二又以正见已下约无
漏正见以明四谛观。为此义故已下。凡释经
中句义也。第五解摄圣教。初开三章门。次别
释之。第三又先积集已下。凡释经中诸句。
言从后际苦至识缘名色等者。前之七支是
前际苦集。识与名色展转相依。譬如束芦。言
约第一义都无所有者。据理遍计所执实有
作用毕竟无所有也。第六解微智。谓对外道
解展转圣弟子能知微细。名为微劣。外道观
身虽久住立。而有死生有舍取故。知是无常
卷二十三 第 848a 页 T42-0848.png
性厌离欲。不知念念微细生灭。执定起我。乃
至离无所有处欲而犹有我见随逐。仍名未
得解脱。以于缘生不善巧故。诸圣弟子已于
缘起得善巧故。但观四大细无常性。未则观
识是无常性。下释先观四大色身所以。以四
大身经久时住。如大山等。念念无常难可得
知。是故先观识无常相粗显可知。刹那易脱
故。识无常性虽复粗显。然复说名最极微细。
其性难识。唯慧眼见故。诸圣弟子复欲悟入
识无常性。先观五受前后位分。次便悟入识
无常性。第七解思量际于中先列二种三名。
一者三相。二者三际。复次第解。景师云。内身
苦依。是寒热等众苦依处。外为父母亲属朋
友等所摄受苦依处。是供侍执刀杖等防卫
等苦。何以故如前说故者。如前内身苦依中
何以故。由有此故于所依身彼得生故。如此
等文应此中说。二种依用摄受爱以为其因
者。此释第二苦因缘也。又即此爱依妙色境
以为依处等者。即是第三也。名为趣死者。趣
于生死此中际也。若见若知二种言说是依
现量者。眼识现见名现量。五识同时意识。在
定意识。鼻舌身识取境。名知现量。由此现
量见知境界后起言说。乃至说时还说共相
比量境界。若觉言说是依比量者。意地搆画
起于言说。名依比量。若闻言说依至教量者。
道理耳识闻声亦是现量。为差别故。名依至
教量也。泰师云。彼经中文多故。但举后文。供
侍父母等执持刀杖防卫之苦以为后边之
文。达师云。言彼得生者。苦得生也。言摄受依
卷二十三 第 848b 页 T42-0848.png
者。此父母摄我身故。云摄受苦依。然我所有
愁叹等所依处。即父母等也。言此二种依者。
一自身。二父母等。非起爱之所依处。言似集
爱者。爱是似集。业是正集也。又诸所有已下。
解三际门。言由第一义名为趣死者。此爱是
最第一趣死之本。故云第一义。又即依止已
下。凡明经中诸句义也。第八解脱观察缘起
由五种相。一生起者即观生起分。二观灭者
观灭分。三者了知趣灭之行。四者如法行。五
者于證离增上慢。自下释中。合解前四别解
第五。解前四中有二复次。言始从未来至修
习正行者。此初总释。下别解释。谓由二相观
察当来因有故果有者。此解初相。因无故果
无者。解第二相。既观察已通达因无由修正
行者。解第三相。既通达已随正修行法随法
行者。解第四相。第二复次解云。又正观察于
现法中乃至果识等有者。解第一相。彼非有
故此亦非有者。解第二相。既观察已如前通
达及正修行者。解第三相。正修行时不造无
明已下。解第四相。法说喻说。有二种喻文相。
约法辨喻。法喻合明。如有一瓮。先被盖热。
置凉处。此行者身先被烦恼所盖热。后离
烦恼得清凉地。所谓涅槃。常处恒住者。六恒
住也。云何于證离增上慢下。方解第五。于胜
义谛中无流转人及无得涅槃人。唯有因生
果生灭果灭。第九解上慢。初标列二慢。次别
释之。后总料简。如是二种已下是也。景师云。
言又依圣说而起说时乃至于如实觉发起狐
疑者。于具所说空性缘起不能觉了不随悟
卷二十三 第 848c 页 T42-0848.png
入为二因缘因缘语通如说从闻他音及正思
惟。由此二因正见得生此中亦尔。又于无学
增上慢者当知决定先于有学起增上慢乃至
速能远离者。不同小论。彼学人于上无学亦
起粗增上慢。言三相相应有为无为体性差
别者。此生住灭异有为三相。无生无灭及无
住异是无为三相。达师云。言如是二种者。一
于学上起慢。二于无学上起慢。言依缘起者。
我已通达缘起法也。言或依涅槃者。我已證
得涅槃果也。言由此二种因者。即前二二
慢。言及缘者。还是前二慢。第十解甚深门。若
依景师取文分齐。前一问答辨甚深门。谓从
云何如前圣说甚深已下是也。复次缘起本
性已下。重解甚深。馀师多判属前文。属第九
门。缘起本性已下。乃是第十门。今从多判。文
中先略。后广。广中初标列四相。次释。后结。
释中即有四段。解初相中。谓依观察圣谛道
理至有缘体性者。如观四谛。先苦后集类观
缘起。始从老死逆观至识识缘名色十支体
性。言谓于是中有因缘生未断故而有生生
者。一解。有支名有因缘生。未永断故而有未
来生支得生。二解。爱取有三能生生支总名
前生。未来生支名为后生。如说生支如是有
支取支安立等者。类释有支取支。前支为因
后支为果。无差别欲贪名取等者。贪体无四。
随境分四故也。如是爱支已下。解爱支。或求
欲门发业乃至当知归趣非爱者。一体为求。
外五欲故发业。求内有根故发业。举爱意取
同时无明发业。亦可说润名发。如此二业所
卷二十三 第 849a 页 T42-0849.png
有诸爱。当知归趣爱非爱受。谓因于三受而
起于爱故曰也。景师等作如是释也。更有一
解。或求欲门者。欲界也。有门者。色无色也。
又即此爱由六处门所起无明触所生爱为
缘故转者。明受有三。一依无明触所生受。此
受为缘生爱。若是明触非明无明触所生之
受不能生爱。又则此受皆用相似触为其缘
者。谓苦触生苦受等。有漏触生有漏受等。此
复云何至有对触者。景师云。明触唯在意地。
因此能增言说名增语。可知无明触及处中
触皆通六识。而从多分故。言无明触是增语
处中触名有对。理实处中触在意地者亦名
增语无明触在五识者亦名有对。达述三藏
云。此无明一向分别所起故云是增语触。增
语触一向与意识相应触故。何以故。意识能
缘名味句。非五色缘增语是名味句。增生语
言故。言与此相违是有对触。有对触一向在
五识问。与前明无明相违非明非无明中亦
有意识中所起无起触有漏善法等。何故一
向云有对触耶。三藏解云。对前明无明故。一
向云有对触。若约剋实。亦有增语触也。大意
同前师释。若正若邪闻思修智相应诸名以
为其缘者。缘教法起也。处中所摄有对触以
内根外尘为缘。如是总名名色缘触。又此名
色于现法中至令不散坏者。识缘名色。又则
此识续生已下。明名色缘识。应知先业所引
已下。结名色与识展转相依。当知识缘名色
以为后边至有缘体性者。现在五支是前际。
老死后受逆观。乃至识缘名色以为后边。如
卷二十三 第 849b 页 T42-0849.png
前观彼未来老死为其因。有为生因等观现
老死亦尔。触为受因。六处为触因。名色为
六处因。识与名色为因。或展转为缘。故云如
前所说随其所应有缘体性。解第二门无我
对难知中。云应知是路者。语言是味句所依
之路也。多闻是北方天王。持国是东方。增长
是南方。丑目是西方。梵云苏路陀罗。唐云极
贤善。云悉达多。唐云一切义成。太子名也。解
第三相中。云谓如外道乃至为受者性者计
受是我为能受者分别有我起见施设。二于
欲界已得离欲乃至谓即是有受法者我能领
受等。三于第三静虑已上不苦不乐微细诸
受不能通达分别有我也。如是一切所起我
见皆不应理者。总非前三。所以者何已下。别
破三执。以三种受下破初门。又于第四静虑
已上都无乐受亦无能受乐者。于乐计我我
受于乐不应道理。破第二门。又于第四静虑
已上无色定等彼所计我应无觉受者。破第
三门。次于四禅已上舍受渐细不能知故即
计我非受者故。今破言四禅已上我非受者。
若尔彼所计我应无觉受。若无觉受于寂静
应无我慢。谓我寂静由诸缘起甚深故生如
是妄计。内法多闻已下。明依正法弟子离前
我见。若有问言如来灭后若有若无皆不记
莂或有谓言是无知是无知者。若谓不记是
无记是无知者。是大无智。是等虽由俗道渐
离系缚乃至有顶随眠未断。又于诸见未断
未伏名离系有情而有系缚也。解第四相中。
景师云。云何名为有系有情而离系缚乃至
卷二十三 第 849c 页 T42-0849.png
复于其下续生识处者。外道由于七处计有
我住。坠堕七识住下三恶道生。今圣弟子不
于七识住中计我。不于恶道续七识处下受
生。又复于彼生起识处乃至成阿罗汉等者。
今言识处则是七识住。二处则是悲想乃以
恶趣。罗汉现身虽有老死。然名从彼而得离
系。虽现领受及有名色。然名于彼而得离系。
达师又云。后于其下续生识处者。在七识住
下底者。所谓三恶道。又复于彼生起识者。
第四禅及悲想天。此二处非识所乐住之处。
彼于识住者。七识住处也。及于二处者。一云
三恶道。二第四定及非想天。有系有情而离
系缚者。方便道资粮道位中。诸圣弟子已伏
我见。故云离系。然未离随眠系。故云有系。其
中有系无系不可了知。故言难了知也。大门
第二。解二谛等。先颂列七门。一果。二世俗
胜义。三法尔。四此作等。五大空。六分别。
七自作。长行释中。初解异门。愚与智殊。故名
异门。言二种根本烦恼者。无明及爱也。第二
解二谛。初总辨圣者了二谛故不起我执。次
别辨二谛善巧。言亦无不作有吉祥义者。谓
无不作善因而有果义也。第三又于识触受
等已下。凡释经中诸句。景师解云又于识触
受想思身历观为苦者。略不举名色六处。由
因集故如其所集者。苦亦集起。由因灭故如
其所灭者。苦亦灭也。由尽所有如所有故随
其次第者。前说谓由定地世间作意修习如
是作意因缘等。则是由尽所有。今于圣谛入
现观时等。则是如所有性。又有学慧名入
卷二十三 第 850a 页 T42-0850.png
世间出没妙慧者。出于生死之次没也。泰师
云。于诸缘起善巧多闻圣弟子如实了知世
俗胜义二谛道理说智别名。谓一善见乃至
十决择慧。第三解法尔。景师解云。由二因
缘乃至诸所流转故者。或缘生体唯一物体
性可起。待缘而起。故名缘起。藉缘而生。故名
缘生。又释因是缘起。果是缘生。谓无明是缘
起。行是缘生等。于缘起缘生法中建立二分。
谓如所流转故诸所流转故下。解二分。此中
有十二支如其所应称理因果次第流转者。
则解如所流转。又此称理因果次第。无始时
来展转安立名为法性。现名法住过名法定。
当名法如性等。此解诸所流转。达师云。此中
缘起道理有无佛性相常住故。曰法尔也。二
因缘者。一如所流转谓缘起也。二诸所流转
谓缘生也二差别者。一能生因谓缘起也。二
所生果谓缘生也。上来总释缘起。当知已下
别释差别。又此称理已下。释经中法尔之别
名。又此二种善巧者。一云因果二也。二云真
俗二谛善巧也。第四解此作等。一由因果相
属一故者。释非馀作馀受。诸行相续前后异
故者。释非自作受。二者所馀作者受者不可
得故者。作受主者不可得。第五解大空。景师
等云。补特迦罗无我者至不可得故者。谓离
缘生行外无有实我也。法无我者至无常故
者。欲者欲似此门则行非我名无我行。前就
行外无人。名为空行。然文中说法无我者。
谓则一切缘生诸行非真实有除其法义名法
无我。亦可后空则法无人名法无我前明行
卷二十三 第 850b 页 T42-0850.png
外无人名补特迦罗无我。后解顺文。可知
真如名如实性能知真如名无倒性者。则无
分别智。第六解分别。由二因缘当知施设所
有缘起。总标别释。一如所有性二尽所有性
者。如此二门或唯约真如义说。此唯就行。次
明此二。或理为如所有事为尽所有。今此文
中唯就事辨。无明行等因果相称。名如所有。
又此无明缘行等种种差别皆尽分别。名尽
所有。第七解自作。景师云。言受所得爱摄
受也。爱亦不应理者渴爱犹是希求。明受不
自希求。自生受体。亦是神我摄他受领。达师
述三藏依释论解。由喜集故受集如前。如前
者前诸法无实作用故。无有自作摄受他者。
无我神我摄受他受。若言他作者。不应道理。
无有神我故。故释论云。亦如前言。如前者无
有神我故。无作他世。前之三种恶因论边
者。一自作。二他作。三俱。并不当理。故云恶
因论也后之一种无因论边者。成四句无因
生也。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三(之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