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
卷二十 第 760c 页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之上)(论本第七十四至七十五)

释遁伦集撰

论本第七十四

解三性中有其三颂。前卷已释初颂七门讫。
今此卷初解第二颂有九门。摄是第一。无性
第二。知等是第三。密意等第四。所行第五。
卷二十 第 761a 页 T42-0761.png
通达第六。随入第七。差别第八。依止第九义。
次第释解。初门中初正辨摄。二问答辨正智
是依他所以。景云。今此论云。初自性五法不
摄。第二自性摄于四法。第三自性唯摄真如。
旧行佛性论第二亦云。第一性五法并不摄。
以无体故。第二性摄四法。第三性唯摄如如。
又三无性论第一卷亦云。第一性无有体相。
非五藏所摄。若法是有不出五藏。问若尔何
故楞伽云。相名是第一性。分别是第二性。正
智如如是第三性。又中边论第一性摄名。第
二性摄相及分别。第三性摄真如及正智。如
此等文云何会释。解云。文虽有异义。不相违。
所以者何。楞伽经说第一性摄名相者。据执
定性名相毕竟无体。与第一性无体义同。故
得相摄。因缘名相从心而生。不离心故。总名
分别。故云分别摄依他性。中边论中相及分
别据因缘法摄依他性。名据横计无体义同。
摄第一性。正智一种依此论及佛性论等。即
依他。以是有为依因缘故。以体变异非圆成
实。楞伽及中边论如如正智俱摄第三性者。
同据不颠倒义。属圆成实。又依下摄择分。正
智亦属圆成实性。若解向来所辨通塞。世人
不应辄起难词。云瑜伽论正智一种唯属依
他。遍计所执无体为过。又复新译无性世亲
所解摄论皆言。如如正智属圆成实。彼邪见
者破云。新译经论说彼正智一向属依他者。
即有可坏虚妄过者。岂猛浪疏失者哉。又云。
依五法不摄第一性者。即五法摄法不尽。此
义不然。遍计所执但是倒情搆画毕竟无法。
卷二十 第 761b 页 T42-0761.png
为此说五法不摄。云何得言如此五法摄法
不尽过耶。是故说云。如世美果多绳附。智
深妙义多招诽谤。泰云。此中问答辨正智是
依他所以中。西方二师别解。第一师云。此文
唯所执性所显相分境依他性。缘遍计所执
自性。第二师云。不尽理说。其有漏善心非是
遍计所执故也。第二解无性门中约彼三性
辨三无性。一由相无性故遍计所执说无自
性。二由生无性及胜义无性故依他性说无
自性。下释所以。言非自然有故者。辨无生
意。依他从因缘生即名有生。无自然生故名
无生。言非清净所显性故者。释无胜义性
意。外道执人天等身为胜义涅槃是常乐法。
今明依他苦集染法无胜义性。以非證智清
净所缘故。说依他名胜义无性。三唯由胜义
无性性故圆成实性说无自性。此有二义
一彼圆成离言说相。非是情取定性之法。而
初学者依教封执有是胜义圆成实性。今明
圆成无。彼所取执胜义之性名胜义无性。问
下有文。二者。圆成体是胜义。由无相等无性
所显名胜义无性。何以故下正释此义门。前
卷何故即言圆成非三无性耶。解云。据后门。
体是胜义。而非无性。为无相等。无性所显名
为无性。论体实非是三无性。以无分别智證
圆成时离有无故。前据此门故云圆成。非三
无性。第三解知等门。如摄论云。应知者三
性也。三种自性有无之理一切学者皆应遍
知。若尔何故下问遍计所执何智所行为凡
智耶。为圣智耶。答非智所行。以无相故。解
卷二十 第 761c 页 T42-0761.png
云。彼据遍计所执无有体相不成缘缘故。言
所执都非凡圣智之所行。体性离无。故是学
者所推求处。是故前说是所遍知。依他是染。
有不实体。故应永断。圆成应證。第四解密意
门有二。初总标举不了义经。皆由三性应随
决了之相。二略解二门。初举经说三种无生
忍。不了义经约三自而随决了。次举三解
脱不了义经。以三自性应随决了。备云。三忍
在初地已上。故言无退转。第五解所行门。泰
述戒贤言。此中意辨。有法是缘。缘体性能生
故。名智所行。遍计执性既是无法。四缘不摄
故。非智所行。以无相故。前约智体是无法
故。云一切应知。备师等云。如摄论说。分别
性凡夫境界。真实性圣人境界。依他起性凡
圣境界者。约遍计情故说所行。论及摄论又
说三性皆名应知者。智遍计无故名为知。依
他起性凡圣二智所行但非正智境。圆成实
唯正智所缘非后智境。如论真如相分是依
他性故。准此文。赖耶所缘诸识非缘缘。第六
解通达门。世智思惟所执空时。即有空相当
心而起。不能亲證真如。名行有相。出世间智
通达所执真如。名行无相。达馀二性当知亦
尔。第七解悟入门。悟入所执本来无有。即悟
入圆成。随入圆成除遣依他者。證断染故。第
八解差别门有三问答。初中景云。依他性是
因缘生法。通情非情。遍满十方过于数量。依
彼依他执有人法二异。数量同彼依他。问亦
于圆成起于所执。执有圆成实所执亦尔。解
云。圆成离彼执著不当执圆成实时即有相
卷二十 第 762a 页 T42-0762.png
不似圆成实。依他相起于上所执。为此论家
明所执数量。但如依他不言如圆成实也。又
于依他有二遍计。随彼觉心现执情有。一者
随觉二者串习习气随眠者。遍计所执故熏
成种子。泰云。如有人等随言说觉知计有诸
法名随觉。遍计所执自性执。如牛羊等。过去
无始来曾为人等。串习名言。随觉分别熏习
种子。名串习习气。随眠力故。牛羊等虽不觉
知名言。然与觉知名言者执诸法不异。备云。
此辨由有二种执故有所执遍计性。西方一
解。以所执自性为遍计性。若能缘心一向依
他。是故此文中重举能计依他显所执性。此
中地前解名言有情所执。故云随觉。不能语
言众生所执起虽无现行缘名言心。而由随
眠解青等法。故名串习气。次辨依他差别中
景云。如相品类差别者。如五法中相品类差
别是依他起也。复有二种等者。一者由八分
别执者熏习而生三事。是染依他。二者从闻
熏习起。泰云。一杂染依他随遍计执起。此有
二义。一执心相分从执见分起。若非相分者。
如无明生三性行。二净分依他从无执所起。
亦有二义。类前可解。下辨圆成一味无多品
数。第九解依止门。遍计所执依三法。执有人
法定性。二真分别是能执。相名是所执。由
依能执所执虚妄搆画所执性成。摄论依此
处意取明。彼用何者能遍计何者所遍计遍
计所执性成。答意识是能遍计。依他相名是
所遍计。由此能所遍计所执性成。问此依止
中即言依止三法。何故前说缘门遍计所执
卷二十 第 762b 页 T42-0762.png
缘何应知。答中即言缘彼相名相属除分别
耶。解云。前说缘门。但取所缘。缘彼相名定相
属著。故成所执。不取能执。故除分别。今依
止门通取心境依能执分别之心。及取所执
相名二法。方成所执。故依止门通依三法。依
他当言即依遍计所执及自等流。前缘门中
即言依他缘遍计所执自性者。依止门中要
依执彼定性人法能执心故。此能执心复依
自类名言种子。及彼现行后依前起。故言及
自等流。前缘门中但言依他缘遍计所执自
性者。直据缘彼定性二尘熏成种子依他及
生现起依他。是故但言缘遍计所执自性。应
知圆成实性无为常住无所依詑。故无依止。
即是经说无住。即无义。前说缘门即言缘遍
计所执于依他中毕竟不实者。据加行智缘
彼遍计所执都无自性。但于依他因缘法中
虚妄搆画。由加行推求审察了知所执二尘。
非因此悟入圆成性。故言圆成缘彼遍计所
执。不实应知。下解第三颂有十一门。若无有
第一。作业第二。微细等第三。无体第四。生是
第五。执等第六。了知第七。染八。苦九。喻十。
分别十一。长行解释有其十故。染苦二门一
处释故。解初门中。若无遍计所执当有何过。
答于依他起性中应无名言执等者。从昔已
来皆于依他名言起执。由执搆画。起彼依他
生死染法。断染得净。若无此性无名言执。此
若无者。应不可知杂染清净。无后二性过可
知。第二解作业门。景云。初性有五业。一能
生依他由执二尘相见二分依他得起。此业
卷二十 第 762c 页 T42-0762.png
是总后四别明。总望生彼依他以明五业。二
起言说。三生人执。四生法执。五能摄受彼二
种执习气粗重者。由执二尘熏成二执习气
粗重。馀二性各有五业。如文可知。泰云。初
性五业。一遍计执性虽非所缘缘生。能执心
而内妄谓有所执相有能执心故说能生。依
性实非四缘生。二由人法二我相能生二我
言说。由二我言说故复缘二我起。第三第四
随觉分别执。串习第三第四随觉执。熏成习
气。随眠粗重便起随眠二执。此随眠二执亦
因遍计所执生故。遍计所执能摄受彼二种
习气粗重执。依他五者。第一略明依他能生
杂染有二种生。类前可解。略不辨能生清净
也。第二依依他计有遍计所执性故。能为
遍计所执自性所依。又因俗入真故。及与圆
成实自性作所依。约世俗与胜义谛作依处。
故遍计所执性中不说也。第三第四人法二
执以依他性为所缘缘故。与彼二执作所依
处。第五赖耶识与彼二执种作所依。备云。初
性五者。一由人法二尘故能生依他能分别
心。二若论依他离言说性故不可说。而言说
者由遍计故。三四如论。五由遍计故起人法
执。由二执故摄彼二种。又解。由无种子故。
于诸有漏皆有粗重性。依他五业中其第五
者自有二门。若随转理门心王及五根等皆
能持种。若论能与粗重依者。通明一切有漏
诸法。若真实门但是赖耶能持种子。其圆成
实即五种业是。二五对治所缘缘故。第三解
微细等门。泰云。遍计所执难悟入。故微细依
卷二十 第 763a 页 T42-0763.png
他八识所缘。依他境常现前。故名粗。圆成圣
方见故云极微细。备云。色心等诸法有体。故
言粗。遍计所执无体。故名细。第四解无体门。
一无体能转有体者。由执无体依他体起。问
无体法不成缘缘。云何得言缘彼无体有体
生耶。景师解云。此是总无体自属所执。能
转有体。自是相分依他有法能作缘缘生于
见分。如缘十八界。法执定有时。即有诸界
相分。当见分心起为所缘缘。执彼相分定有
义边自无体自属所执。能转有体。即据相分。
文中总说。故言一性无体能转有体。有释。依
他起法由妄情起。故说遍计执。能转依他非
亲因缘及缘缘等。一是有体能起有无者。依
他起性能生自类及起人法二尘也。一是有
体而非能转。即圆成实绝戏论故。第五解生
不生门。遍计所执本来无生故言不生。而能
生依他故云生生。依他起性是生法。能生依
他及遍计所执也。问若言遍计本来不生者。
何故言依他所生耶。解云。据无体义故名不
生。随计性故亦名为生。圆成实性以止息义
故不论能生。问与前门何异而须重来。景师
云。前据有体无体辨能相生。今据生不生法
辨能相生。景师云。转通生灭。迷时能生依他。
若悟所执即灭依他故。今解。转者转变之义。
生者生起之义也。第六解执无执门。先明遍
计所执性执无执相。景云。一觉悟有执无执。
即小年已去解名言人起觉悟执。若名了知
不起彼执。次解随眠有执无执。即是婴儿禽
畜等虽不解名言。以随眠力而有所执。若就
卷二十 第 763b 页 T42-0763.png
大人拔随眠者。当知无执。泰云。此中约我执
辨遍计性。执与无执分别我见由外道等言
教计有我。故名觉悟执。俱生我见不由言教。
以习气力任运起故名随眠执。于中有二。若
凡夫学人未拔彼俱生我执习气种子。当知
于彼有随眠执。若罗汉等乃至未舍习气粗
重。虽断染污俱生我执随眠种子尽。然善无
记种子上有我执习气粗重。由此习气粗重
力故。善无记心计有人我。皆名有执。唯佛一
人拔除习气故名无执。备云。于四种中。初二
约分别起辨执不执。后二约俱生辨执不执。
前中即地前有分别起执故名为有执。初地
已上无分别我故名不执。后二中即从地前
乃至十地已来有俱生二执故名有执。金刚
已后永断二执故名无执。大判如之。若随分
说。初地已上亦有无执。次明依他有执无执。
景云。此中亦二。初由遍计所执自性觉悟执
等者。举所执性辨能执依他。善了已下于人
法尘不起倒执。第二若于相缚至第二执者。
于诸境界有所得时名有相缚。次明无执。无
执有二。初明證智。无相界已拔相缚名为无
执。或于后时下明后得智。如有当知无执。
泰云。此中约法我辨依他性上有执无执。此
亦有二种。一若由随名言觉悟分别执有遍
计所执法我故。复由随名言觉悟分别遍计彼所成法执自性。如小乘言教执法有性等。
是名初执。但以文中举人执觉悟遍计。类释
法执觉悟遍计。非正辨人执觉悟。前已说故。
二若于相缚种子未拔者。由种子力故于诸
卷二十 第 763c 页 T42-0763.png
相中有所得时。名第二随眠。法执二种无执
等寻文可解。备引三藏解。此亦四种。如遍计
中解。有差别者。依他性法离言说作用故。无
有执著依处故名为执。又此四中。初二约分
别无辨执不执。后二约相缚无辨执无执。三
藏又云。依他二执即是遍计二执。更无别体。
如五蕴上执有神我边名人执。不了蕴义边
名法执。此中亦尔。横计有分别性义边名遍
计执。不了依他性义边名依他执我。下明圆
成无执。此界非执安足处故。若于此界未得
触證中起得增上慢者。当知即是遍计所执
搆画依他性而起。虽缘真如而起执著。还执
心变。以如相分依他起执。第七解了知门有
三问答。初明了知遍计所执有十一相。一唯
有名执。二无相性。三无生灭。四无染净。五
本来涅槃。旧来大德解释此言。举能治显所
治分别性。今解不尔。即是毕竟无故。即是自
性无。非遣故无等如前文说。本来寂静等依
相无生说也。六非三世。七非三界系不系。八
非缚解。九非三受。十唯是一味。十一如虚
空。以虚空无体故举为喻。前九列相。后二通
相。次明了知依他名字所诠一切有为事摄。
此即总标。下别释之。初约法相有五十八。一
六善巧。二业无事。三趣生事。四生类事。泰
师云。通说诸法相生事名产生事。诸法流类
名色类事。非根尘等色也。今解。此是父母产
生种种色类事也。五二十八天。六入圣方便
事。七见修道事。八二乘圣果事。九灭定事。
十到彼岸事。景云。无也。有释。是六度也。十
卷二十 第 764a 页 T42-0764.png
一三十七品事。十二静虑事。十三四无量事。
十四无色定事。十五修十想事。十六修随念
事。泰云。念住事也。今解。六随念事。十七三
科功德事。十八力无畏等诸功德事。次举喻
相有其三类。一约梦等喻。如摄论等明有五
种。三如狂等七可引涅槃经等。释饮尿友者。
景备同云。有人被打。闷绝在地。有人恶心尿
其口中。其人遂活。活已告言。汝饮我尿。是
故得活。其人闻已即入恒河。经六月浸方得
入村。以西国人讳触屎尿。何况肯服。昔来相
传陈弃药者是粪。遂取厕清服之。大是非
理。言陈弃药者。谓取他人所弃药滓煎煮服
之名陈弃药。泰云。如二朋友。共度沙路无水
之处。一人得小水。即便饮尽。以自之尿将
与彼人。故名饮尿友。假子者。如世间养子非
亲生也。外现亲善。内怀謟曲。空费家财。更须
勘问。下当体辨相其六句。一空无自然生故。
二无愿以可厌故。三远离不应乐著故。四无
取无能所取故。五虚伪无实体故。六不坚速
磨灭故。第三明了知圆成实。初当体辨相。如
先所说真如实际等。后约所无。即十种等。第
八解染苦门。先辨其染。后类于苦。遍计所执
无体故非染。但令依他染。依他唯自染。圆成
白净。令他亦净。第九解喻门。所执如虚空无
体同故。依他如怨害违损善法命故。圆成如
无尽大伏宝藏。若證得时利益无穷故。然此
宝藏喻实性者。旧来诸师取解不同。若南道
诸师引楞伽等云。如来藏性具足一切恒沙
功德。本自有之非适今也。又即彼经云。三十
卷二十 第 764b 页 T42-0764.png
二相八十种好结伽趺坐而为无量无覆隐而
不显现。又涅槃经云。大般涅槃本自有之。具
足一切恒沙功德。又华严经云。佛子一切众
生皆有佛如来藏性具诸功德。又地持论云。
性种姓者六入殊胜展转相续无始法尔。如
是经论皆證本来具诸功德。若如北道说。无
有本来一切功德者。便同外道断见过失。北
道诸师云。立本有一切功德不从因生先来
自有者。全同僧伽自体之过。何以得知无本
有功德者。如楞伽经大慧白佛言。若如来藏
性具诸功德者。何故世尊复说一切诸法皆
悉空无生无灭。佛告大慧。我为断见众生故
说本来具诸功德。即将此文通释一切经意。
今时泰法师云。依此论證圆成实理成于万
德之本。故说伏藏。不言真如具足万德。如护
月等。虽立三乘无漏法尔种子。而是有为体
非真如。故不同南道解。然本有无漏种故不
同北道解。备法师述具足本诸德文云。本有
真如。即其恒生一切诸德性。言本有恒性也。
有解。于真如上无无明故名为智慧。无散乱
名为定者。此即不然。若如是者。无情诸法亦
无无明故应有智定。又解。不离有为修生功
德名具功德者。理亦不然。若如是者。不离无
应名无。第十解分别门。于中有二。初解三性
各有所由。二因言长辨无分别智。前中遍计
所执由依他者。依依他故而有遍计所执。依
他由因缘者。由依因缘果法得生故名依他。
圆成由一切烦恼众苦所不杂染故者。即以
无颠倒故名为真实。又由常故者。即由不变
卷二十 第 764c 页 T42-0764.png
异名为真实。就后段中义当摄论中无分别
智五相。文中先难后通。难中先以五义成定。
次设五难。一者。若由无作意故者。经说无分
别智与如理作意相应。而言无作意故不应
道理。又若无作意故名无分别智者。熟眠狂
醉成此智过。二者。若由超过彼寻伺分别故
名无分别智者。二禅已上诸心心法应是无
分别智。彼若是者。即违教说三界心法皆是
分别。三者。若由无所有故者。云何此慧不成
非心耶。四者。若由是彼愚钝性者。云何此慧
不成色性及非贯达相耶。五者。若由于境作
微细加行者。便谤此智离加行相。下会通中
景云。于所缘境离加行故者。此智正證离彼
寻求加行之心。即解智无分别。言此所缘境
至离分别者。此辨境无分别。举境明智是无
分别。言等持相应妙慧生时于所缘相能现
照取等者。即定妙慧能现照如离于五相名
无分别。备云。依中边论初文意。地前先除
相分。次除见分。入于初地。唯有自体。此论
亦尔。故论云此所缘境离有无相者。欲辨离
相分义。离诸分别者。欲辨离见分义。等持妙
慧能现照取者。欲辨于地前无见相慧所引
故。初地巳上唯有自体。由无见相二障故。得
證真如。准昔摄论。忍位作无相观。第一法作
无生观。由无相观故。离于相分。由离见分
故。作无生观。是故初地已上唯有自体分。是
故西国作况。而云犹如牛两角。先打脱一角。
后第二角。唯有其头。以打破故。然辨此智西
方两解。一云。正体智缘于真如。无有相分。
卷二十 第 765a 页 T42-0765.png
自内證故。二云。无有诸心缘境而不分别
者。是故此智缘真如时亦作影像。今准唯识
论。前解为胜。上来决择初持瑜伽有十二段
中。前四段讫。自下第五决择威力品。巳说真
实义分者。结前也。由五因缘当知威德不可
思议者。举数生后也。与不定心一向不同。又
云。一向系属定地心者。八地已上亦有此事。
然多分据佛。佛无不定心故。下次第六决择
成就品。十法行者一。书持经法。二供养。三
慧施于他。四听闻。五玩读。六领受。七讽。八
为他广说。九独处思量。十随入修相。如是十
行皆有资义名福。第九是加行道是思。第十
是净障道者是修。寻此文相。第九方名加行。
故可谓前八唯生得善也。第七决择菩提品。
于中先举略标许今当释。后次第解释菩提
五相。第一解自性中。初标自性。谓胜转依。后
辨转依有四种相。先举数列名。后别解释。初
释生转所依相文有三节。初顺释意欲辨佛
身一切。一切有为无漏出世间道。初起名
生。生便相续流转故名转。真如与此有为功
德作所依止故名所依。又解。自受用身相续
是出世道生转之所依止也。二约果反释。若
出世道不以转依为所依者。佛果既不得此
转依。此佛果道应当不初生不后转。以无所
依故。三约因反难。若远离彼转依而有此佛
果出世间道生转事者。在于因位未转依时。
先应有此佛果道生转事。以因位得转依故。
二释不生转所依相文有二节。初顺释。金刚
所断修道正使一切烦恼及初地所断见惑习
卷二十 第 765b 页 T42-0765.png
气初起名生。后相续名转。断彼得择灭。故说
择灭。解脱身所依真如名不生转所依。二反
释。若解脱身不以法身转依为所依者。谓佛
既不得此身转依故。一切烦恼及以习气后
有种子等众缘合故。烦恼及习气生转可得。
不生不转应不可得。二释善观察所知果相
亦有二节。初顺释。由究竟真智为因。得所
證真如果。故云善观察所知果相。二反难释。
论解云。应同取蕴有诸过患可观察。更有诸
漏。更诸漏外有所馀有漏法。备师云。若不说
真如择灭为转依者。应更观察佛自体。应更
观察有所断所灭。四释法界清净相中有二。
初略辨相。二别广分别不可思议。前中有其
三节。初顺释。论解以能拔除一切相种子故。
一切相不复现前。泰师云。遣相究竟名法界
清净。二反释。若言出缠真如不离众相者。应
非常住应可思议。有诸相故。第三顺结可知。
就广分别不思议中。初约无二辨不思议。后
约二因辨不思议。前中先总标举列其五种。
后次第别释。解住中云色类者。是法门色自
流类。故曰色类。非是障碍之色。乐住者。即
现法乐住也。馀文可解。第二解功能。即十自
在。如本地分及对法等。第三解方便。如文。
第四解转中有二种转。戒贤论师解。权时转
者。谓诸有情乃至十地未解脱已来。诸佛世
尊为地前众现化身。为地上菩萨现他受用。
青黄等光粗细等相似受用身。随机变化改
转起灭非恒时有。名权时转。毕竟转者。即自
受用身。如欲界人善业劣故但得八尺身。诸
卷二十 第 765c 页 T42-0765.png
天业渐胜故次第增长。乃至色究竟身长万
六千由旬。佛果善极故。诸色根皆遍法界。出
过数量。备云。毕竟转名实受用身。究竟圆满
遍满法界。眼等诸根一一即遍法界。光明亦
遍。是故且据光明说。何故说名利他者。是由
此身等得成义。第五解还中亦有二种。一者
化相入灭。二者实行成觉。第八决力种姓品
中文分有八。初明赞叹如来生大福聚。于中
有三。初明能赞叹者能作饶益。言犹如造瓶
者。如世间瓶由人功成。如来不尔。不由他赞
而有所作。然便赞者得行自利。何以故如
来圆德更无所加。以隐己善极少欲故。闻赞
不喜。次明赞叹如来有二种奇法。一令赞者
生于自利。二既生自利称可佛心即名供养
摄受如来。下因言长辨佛有二事。若但布施
时不可佛意。若因施财断恶修善。便可佛意。
二明由六种相略摄佛德。先举数列名。后次
第释。言如来成就三界德者。谓量智变似三
界故也。馀文可解。三明由五因缘天非所归。
举教徵列。次第别解。初形相中分二。先举五
因辨天非归。后对显佛是真归依处。前中言
由形暴恶有怖畏者。如天神等形像可怖畏
故。就后文中。先翻前天相举佛五因后列举
五相辨佛是依。次辨自性。先天后佛。第三
作业亦尔。第四法尔者。意谓世间吉祥皆依
自功。若敬事天未名用功。如其敬佛即名
功。第五因果中三。开徵问对之。显非前二。可
解。第三约供显非。复以三门徵问对之难破。
若唯供养为因即天无用。若但天供养徒设。
卷二十 第 766a 页 T42-0766.png
若言俱由汝等所说七种果遂不决定。故不
应理。泰师云。外道法中说。由供养天有此七
种所思果。遂此事决定。论主破云。此事不
定。一以诸天为供养缘。然于所摄受诸信解
天者不决定。或有为天摄受拥护无灾。或不
摄受拥护。故摄受不决定。二于信解不决定。
诸天所作或令生信或不生信故。三于信解
事不决定。或有證验或无證验故。四由供养
故生天不定。五得富乐不决定。六坏灭怨敌
不决定。七于死没不决定。或有勉死及不
勉故。梵本说死为从从报故。备师云。一虽
求他人供养而缘不定成遂不遂。故云供养
缘。二于所摄信解不定。或天教或有不从
故。三于信解缘亦不决定。于天有信及不信
故。四于信解事不决定。众生愿事或与不与
故。五天有胜劣。求胜天身不能果遂故。六有
贫天。求胜富乐亦不能遂。七于非天怨不
能坏灭。亦不能令从没故。四明四清净。文相
可解。五明三性假实。云何当知至非实物有
者。问意云何当知随色等名所目之事遍计
所执非实物有。答中先略答后广答。前中谓
诸名言乃至非胜义有者。由执名义熏成种
子。复生名义色等诸法。后缘执彼计为实有。
但是搆画非实物有非胜义。是故下结所执
假有。若遣名言熏习之想所建立识者。约能
遍计识遣其所执。其色等想事至是实物有
是胜义有者。圆成实依他共相之法虽可言
说。自相之法即离名言。圆成自共皆离言说。
下次广答。此中道理言论成立如菩萨地应
卷二十 第 766b 页 T42-0766.png
知者。总举言论指本地分。言若诸名言熏习
之想所建立识者。能搆画识缘遍计所执自
性为境者是所执性。即说此性乃至自性涅
槃者。以所执性毕竟无法。但是无中执有故。
非当生及当灭等。若能体知所执二尘非起
灭法。即同真如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何以故
下重释有所执。但有假名非胜义有。由不了
知故随名言执有定性。言若离名言诸法自
性当知此性凡夫所生邪执为缘已生及已灭
等者。若离随名言性。所有诸法即是依他有
生有灭。言若未永断乃至乃成清净者。依他
染法即是苦集。若未永断集未遍知苦便成
生死。若知若断乃成灭道清净之法。六明四
法能令摄正多闻。有二四法后四以释前四
谓由菩提愿任持多闻。由事善友證多闻。即
得闻慧也。由得思慧思择力故名多闻果。由
住空闲故名多闻净。即是修慧也。七明菩萨
意乐等七法。景云。自下二章是决择意乐品。
今且不依。以越次第故。于七法中分之为二。
初三约信辨意乐。后四明慧智差别。前中意
谓地前菩萨有三种信。一信解有彼真如理
性可有修證。二信佛法有无穷功德所显。三
信有为无为功德皆可得义。摄论亦说此三。
次第小异。彼云。一信实有。二信可得。三者信
有无穷功德。次释悯等四句经文可知。八明
三种思惟过患。谓不究竟思惟者。思惟苦行
等为涅槃因。不能究竟得至涅槃。非处思惟
者。思惟于我有边无边等。不应思处而起思
惟名为非处。颠倒思惟者。于苦无常不净等
卷二十 第 766c 页 T42-0766.png
中思惟常乐净等名颠倒思惟。自下第九决
择施等六品有释下。明施戒二障。犹是决择
力种姓品。从复次先已广说施等已下乃是
决择施等六品。然今且依前判。分之为二。先
别决择施戒二品。后总决择施等六品。前中
先施后戒。施中初开七种。二依。次辨初施物
净有十相中。三应时施谓当彼所乐与彼。第
七随乐施谓随求者所爱乐施。此二何别。解
云。第三知有饥渴之者。当彼饥时施食。饥
时施浆。不言饥渴者来求方施。第七即言随
乐施者谓随求者所乐施与。是来求施。又第
七施不限其时。随其所乐后方施与亦名随
乐。六如法施谓无罪相应者。不离希求三时
俱净。第二戒净可知。第三见净十中。五不观
施全无有果而行慧施者。非邪见心中行施。
六不观施不相似果而行慧施者。道理舍好
色香等物行施。还招好色香等。名观相似果。
若见舍好色等感恶色等。名观不相似果。七
不观施有颠倒果者。若见由舍财物令他安
乐自招穷苦。名观颠倒。八不观杀害为伴侣
善而行慧施者。有为行施为求伴侣遂杀羊
等。会诸行伴而共行施。不见此益。九者不
观见现神足者所有奇变吉祥之相而方行
施。第四心净。第五语净。文相可解。第六智净
中徵列十相。次第别解。施体相者。即是三业
等起思及以五蕴也。言或由善根后谓于前
生或现法受等者。善根是总。下别分别。或由
前生善根感财行施。或现起善根感财行施
名现法受。或发神通者。由现神力雨宝行施。
卷二十 第 767a 页 T42-0767.png
或由法受所致财物而用慧施者。或前生行
施今感财行施亦名为法受。或他积集所有
财物而用慧施者。是标。下释。用他积集财物
所以如劝导他者。由劝他故教用施。或任彼
务者。如主藏臣王遣行施。言贫乏中财大财
者。即是三品。贫乏为下品也。二门生福者。
景云。一欲令彼于三宝田兴造善事。二舍财
与令其行施。由此二门生无量福。泰云。佛法
合为一门。及僧田等为第二门。有释。自行教
他名为二门。或领彼恩令行慧施者。他不旨
施。菩萨语言。我领汝恩后时报汝。如此善
事汝但用我语努行施。或由生故者。有释。
欲菩萨自生天故。能自在施。或可观他胜生
故行慧施。今解。由生刹利等胜生故令行慧
施。言五种过患六种七种八种者。基师等云。
须勘慧远法师地持记。有师云。或了六种。谓
此诸欲是怖增语等者。增语有二。一为喜乐
而起增语。二为忧怖而起增语。因忧喜事增
多言语名为增语。菩萨能知五欲恶法是怖
增语。由知过患以五欲财急行慧施。此五六
七八种须勘阿含。又更有解。此等并准思所
成地文数可知也。谓五种过患者。即色声香
味触过患也。六种患者。须勘馀处。或可即是
六种前欲过患。如第十八卷。七种者。所谓诸
欲无常(一)。虚伪(二)。空无有实(三)。败坏之法(四)
犹如幻事诳惑愚夫(五)。甚少爱味(六)。多诸过患
(七)。八种者。谓诸欲如枯骨。亦如煖肉段。如
草炬相似。犹如大火坑。譬如蟒毒蛇。亦如
梦所见。如借庄严具。如树端熟果。十四垢业
卷二十 第 767b 页 T42-0767.png
善恶四友隐覆六方者。并出阿含善生经中。
如前第四十四卷记释。第七垢净中。耽湎者。
著财物也。观果者。观施所得果也。谓贫乏
者于自仆从等者。谓若菩萨贫者唯施自仆
从等。若中财者施仆从及前贫者。若大财者
施于仆从贫苦及馀来者。言远离灭小垢者。
泰师云。应是咸字也。施居处事者。施床座
等。又解。施园林等。一于因中无倒意乐者。
了行施因定能招乐。二于果中无著者。受施
果中心不耽著。观察田者有五。一于是处乞
求可得者。观彼乞者若行财施。他来从乞乞
求可得我今施之。二于是处已有乞求复加
贫匮者。观知乞者曾被乞求。今加贫匮故慧
施之。三者贫匮无怙。四者有无依怙为贫苦
逼复行恶行。是名为田者。并可行施。五于是
处虽无此等而有修行善行可得。亦复施与。
七相非田中。一乞求者极大暴恶曾为怨害
者。曾于施主已行怨害害心未除。归依怨害
而有所求者。虽先非怨而归依我。怨有所求
觅今来乞者亦不得施。此中方便乃至生及
神力者。景师云。此中方便者谓串习施。不顾
身命悲悯有情真实义故者。亦是方便。无上
菩提胜解教导强力逼迫者。由菩提胜解逼
迫自心令行慧施亦名方便。处任恩报生及
神力者。或处职住既有力势能行恩慧及以
报恩皆名具方便德。或生刹利婆罗门等胜
生之中。或因神力广现财宝而行慧施。亦是
具方便德而行慧施。今解。用具智悲无上菩
提胜解。教导他人令行慧施。或强力逼人。或
卷二十 第 767c 页 T42-0767.png
领他恩处任恩报。或生贵家。或由神力令他
行施名具方便。

第七十五卷

上来辨施。下辨戒品。初总标。毗奈耶者。此
云调伏。调伏三业也。次别解有四。初正辨戒
相。次明护非护。第三明转舍因缘。第四略解
犯之相。初中分别三聚即为三段。初辨律仪
戒。景云。菩萨律仪戒即是声闻七众所受。如
出家菩萨即与声闻大僧所判多分是同。在
家菩萨即与五戒所判多同。故云是七众所
受。理实要期时节有异。即心非心戒体亦异。
备云。又解。声闻七众若受菩萨戒时。转前七
众戒令成菩萨戒。故言即七众。次辨摄善
戒。略解六心应善观察。辨相如文。于前三心
不应生起。设起应舍。忍受有罪。第四有罪无
罪不定。可解。第五病缠身心不得自在修于
善。此忍受无罪。第六障随行心。或愚世俗无
义谈说众中观有义利。忍受无罪。馀即有罪。
如是前三一向有罪。第五一向无罪。第四第
六已生忍受或有罪或无罪不定。下辨摄众
生戒。当观六处。一自。二他。三财衰。四财盛。
五法衰。六法盛。财盛如文可解。法衰者。谓越
所受者不得三学。于先未闻乃至不得听闻
于先未思不得思惟于未修證不得修證者。
失三慧也。是即失于三学。失于三慧名为法
衰。与此相违即名法盛。令他财盛不应为者。
菩萨为他经营财物给施众生自失三慧及失
三学。此不应为。如令财盛法盛亦尔者。菩
萨为他说法令他法盛。自失三学令自法衰。
卷二十 第 768a 页 T42-0768.png
此不应为。乃至又诸菩萨作自财盛令他财
盛此即应为者。不废三学营事财物自足与
人。亦即应为。如令财盛法盛亦尔者。菩萨自
令法盛令他法盛不失。作本此亦应为。又诸
菩萨作自法盛令他财盛。已下可解。第二明
护非护中。初业前所说令修学。次正辨护不
护相。于中先辨阙一不护。若护初戒能护馀
二。后辨假实防护。以三因故名假。谓为令他
知故非实防。随顺他故非实修。由他导故不
得胜利。又此名实。第三明转舍缘。若有不舍
如是律仪至非彼舍者。此戒一受乃至菩提。
又舍因缘略有四种乃至当知弃舍菩萨律仪
者。景述三藏言。问云。前本地分中明舍菩萨
戒但有二缘。一者退菩提心。二起增上品。今
此何故明舍有其四缘。解云。开合为异。此中
前二总是退菩提心。于中有其三品。若起上
品退菩提心。所谓佛果难祈。众生难度。长时
苦行无力能行。从今已往不复能行求菩提
道。起此心不待发言即便舍戒。即当此中第
一缘也。所谓决定发起受相违心。若起中下
品心。如前退屈。即复发言。我今舍所学处。
尔时便舍。即当此中第二缘也。谓于有识大
丈夫前发弃舍言。此中后二总是起增上烦
恼犯而舍于戒。于中有二。犯根本四重。二
犯随顺四重。前后方便。即当此中后二缘也。
言他胜者。由犯四重为破戒所胜名他胜法。
泰云。受戒之心名受心。发起相违本受戒心
名不同分心。即便舍戒。一心虽未决。于有
识别人前发言舍戒。此亦舍戒。三起轻徵烦恼
卷二十 第 768b 页 T42-0768.png
增上总别犯四重烦恼虽未犯四重。而已舍
戒。有释。十重戒中后四名四种他胜法。前六
名随顺他胜法。言若有还得清净受心复应
还受者。不同声闻犯如析石不可还合。第四
略解持犯之相中。先解后结。前中有二。初施
物通塞。后摄众通塞。前中言若有叶纸已书
正法有婴儿慧众生来乞等者。愚痴众生来
乞经卷。或卖或著。施者有罪。欲诫彼人。施
者无罪。就摄众通塞中。初约亲怨中人以辨。
后约出家依止以辨。结文可知。上来别辨施
戒二品决择之义。自下总释六品。于中初牒
前广说。许今略说。后正辨之。于中有二。初
约五德通辨六度。后别约清净施即六度。前
中言无著者。除六弊故。无恋者。于三有因果
中无系著故。无罪者。远离六度九门随惑故。
无分别者。不观三轮故。回向者。回趣菩提
故。如是菩萨由此五德至乃至名艰难慧等
者。前本地分中明六度内。二皆有一颂颂于
九门。云自性一切门。一切门善士。一切种
逐求。二世乐清净。今此文言菩萨施等即自
性门。一切施等即第三门。广说一切嗢拖南
颂皆随决了者。辨摄馀六门。广随应决了。就
第二散释六度清净中。初释施中言由增一
次第者。如施门初自性施中唯一。第二一切
施中有二。第三难行施即有三。乃至第九
清净施中有十。四辨戒品已讫。十净者。即
第九门中清净戒有十。于中初一是意乐清
净。馀九是加行清净。本地四十二云。云何菩
卷二十 第 768c 页 T42-0768.png
萨清净戒。当知此戒略有十种。一者初善受
戒。唯为沙门三菩提故非为命故。二者不太
沈戒。于违犯时远离微薄生悔愧故。及不应
举戒远离非处生悔愧故。三者离懈怠心戒。
于睡眠乐倚乐卧乐不耽著故。昼夜勤修诸
善品故。四者离诸放逸所摄受戒。修习如前
所说五支不放逸。五者正愿戒。远离利养恭
敬贪故。不愿生天而自要期修梵行故。六者
轨则具足所摄受戒。七者正命具足所摄受
戒。八者除于苦乐二边戒故。九者永出离戒。
远离一切外道见故。十者于先所受无损失
戒。于先所受无缺减故。当知初善受唯为沙
门三菩提非为命者是意乐清净。馀九是加
行清净。加行有五与九清净相摄者。即第二
不沈掉第三离懈怠是初无间缺加行。第四
远离放逸所摄受或是第二遍修治加行。第
五正愿戒是第三回向加行。第六轨则具足。
第七正命。第八远离二边。第九永出离。总是
第四助伴加行。第十于先所受无损无缺是
第五守护加行。第三辨忍。忍有十净中前九
名思择力清净其第十名修习力净者。如四
十二云。菩萨清净忍略有十种。一遇不饶益
事终不返报。二不意愤。三恒现前欲作饶益。
四先后无异非一益已舍而不益。五于有怨
自往悔谢。六终不令他生疲厌然受谢。七
成增上猛利惭愧。八于大师成上爱敬。九于
有情增上哀悯。十一切不忍并助伴法皆得
断故。故言前九思择力净。第十名修习力净。
言思择力净复有四种。如文。一种二种者。初
卷二十 第 769a 页 T42-0769.png
一摄一清净。故言一种。谓初远离罪生清净
摄初第一遇不饶益终不返报。第二彼不现
行清净摄二清净故言二种。谓第二意不愤
第三恒作饶益。后二各摄三种故言三三种。
种谓第三无罪生清净摄彼第四先后无异。
第五于有怨自往悔谢。第六终不令他生疲
然后受谢。第四远离彼因清净摄于第七成
上惭愧第八于大师成上爱敬第九于有情增
上哀悯。以前九清净名思择力清净。思择力
清净中广即有九。略但有四。故得相摄。第十
清净名修习力故。与思择力中四种清净性
别不相摄受。不忍因缘有三者。此则所治
也。第四辨精进有十清净。一安处。本地分中
名相摄。二纯熟。彼名串习。三策发。彼名无
缓。四方便。彼名善摄。五不虚时住。彼名应时
修习。六艰辛住。彼名通达众相。七出离。彼名
不退弱。八摄受助伴。彼名不舍轭。九速疾神
通。彼名平等。十无尽性。彼名回向大菩提。
第五辨静虑有十清净。十清净。本地分名世
间清净。二无漏清净。彼名出世清净。三根本
方便。彼名加行。四證得根本净。与彼名同。
五自在方便。彼名由根本胜进净。六住自在
净。彼名入住出自在净。七引发神通自在。彼
名舍静虑已复證入自在净。八成就有情自
在净者。彼名神通变现自在净。九降伏外道
自在净。彼名达离一切见趣净。十无上离系
净。彼名离二障净。第六慧有五清净。依本地
分四十二云。云何菩萨清净慧略有十种。于
真实义有二种。谓由尽所有性及如有性。取
卷二十 第 769b 页 T42-0769.png
真实义故。此二与第一通达诸相同。于流转
义有二种慧。谓取正因果故。此二与第二通
达缘起同。于执受义有二种慧。谓颠倒不颠
倒如实了故故。与第三通达教道同。于方
便义慧。谓一切所作所不应作如实了知故。
与第四通达士用同。于究竟义有二种慧。谓
杂染如实知杂染故。清净如实知清净故。与
第五通达證得同。有释。进定各十慧。五清净
是九门外更别立之。不及前解。自下第十决
择菩提分法品。于中分三。初辨三十七品能
治。次辨所治十四种缚。后辨依定修观解脱
想缚。初中有二。一随难别解。后辨次第。前
中初明四念住。初以如量智别观身受心法。
次以如理智通观身等真如。次明四正断。云
何菩萨为令未生恶不善法得不生故生欲乃
至生思生舍者。修四正勤一一有八断行。如
前广说。谓于真如境系心令住者。四四正勤
行还观真如。为令一切至乃至广说者。为令
二缚得不生故。生欲等八断行。如令已下类
后三正勤行也。下辨次第。景云。此中更不论
馀行相。于念住位者最初系心置所缘境者。
在十信位。次于所缘令心安住勤修正断者。
在十解。次得定者四意足。在十行十回向。五
根在煖顶。五力在忍及世第一。七觉在初地
见道。八正在二地已去修道位中。有释。四念
住在解脱分善位。四正断在煖法。四如意足
在顶。五根在忍五力在第一法。七觉在初地
见道。八正在二地已去修道位。今准唯识论
等。七觉在初地入心。八正在初地住心已去
卷二十 第 769c 页 T42-0769.png
诸地。次辨所治十四种缚。景云。言相缚粗重
缚者。有二处说。一瑜伽上文说末那为相缚。
由执取我相不解脱故。六识烦恼名粗重缚。
六识粗心起烦恼缚障解脱。二显扬说所执
相分名为相缚。以于彼相不厌舍故。能执见
分名粗重缚。以能执取缚过粗重。名粗重缚。
又粗重缚即是烦恼随眠馀势习气。如阿罗
汉断惑种尽。仍有习气不调柔性令身语意
于缘有失。名粗重缚。如此等义论皆有文。言
根缚者。因六根生烦恼缚故名根缚。亦可执
著诸根不能厌舍名为根缚。如此由根被系
缚时。即有烦恼粗重不调柔性遍在身心不
得安稳名粗重缚。二境缚者。于违顺境生彼
贪瞋。此有二义。一为境缚心不能舍离。二为
贪瞋系缚前境。皆名境缚。三有情展转受
相受缚者。仍是经说男为女色女为男色更
相爱缚。四建立缚至故名建立者。眼等五根
从业生时必取五尘。由五根起增上势力引
起五尘于中取执名建立缚。五于所知境无
智缚者。不了所知即名为缚。六于能知智无
智缚者。不悟能知之智亦名为缚。七后有爱
缚者。为贪后有爱之所缚。八无有爱缚者。为
执断爱之所系缚。九执著不平等因及无因
缚者。如执自在为因或执我等为因。违正因
理名不平等。或执诸法自然而有无有因缘。
由依邪教执著不平等因及执无因所缚不悟
正因。十證得增上慢缚者。于未證谓證增上
慢缚。十一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缚者。此缚义
总以一切执皆执遍计所执自性故。十二执
卷二十 第 770a 页 T42-0770.png
著数取趣自性缚。即取执心为缚。十三补特
伽罗遍知增上慢缚者。实未遍知诸数取趣
而谓遍知为增上慢缚。十四法遍知增上慢
缚者。实未遍知诸法而谓遍知为增上慢缚。
有师判云。于十四中。前四约相辨缚。后十约
粗重辨缚。下辨依空修观解脱想缚。于中有
二。一辨解脱想缚。二辨解脱十一后后想缚。
前中景云。唯观自身身受心法取于内想名
初想缚。唯观他身身受心法取著外想。是第
二缚。总观自他身受心法起内外想。是第三
缚。见有众生可度愿令解脱。是第四缚。由愿
令他得解脱故执身等修观住者。是第五想
缚。见有修观住人。是第六想缚。备云。此中
辨离道品障所得胜利也。且约想数随境说
六。下辨解脱十一后后想缚。即于此中循环
观故复有十一后后想缚者。从始得念住后
转转修时所起想缚。故云后后。谓于身等至
是名初转者。于彼四谛染净法中起第一义
想。是名初缚。即于苦集杂染第一义中起造
作想。第二。即于灭道清净第一义中起无造
作想。第三。于灭谛起于常想。第四。于苦集
造作起流转想。第五。于灭谛道中起无变异
想。第六。于流转起苦想。第七。于苦中由生灭
住异自相起有变异想。第八。于前灭谛无变
苦集有变第一义中起能摄染污清净一切法
想。第九。即于前染净中起于无我无染净想
为第十。小乘即就染净非谛法辨于无我。无
我之法不离染净。以大乘辨二种无我是其
六法故非染净。故菩萨地云。有为无为名有。
卷二十 第 770b 页 T42-0770.png
无我我所名非有。若起此想便称法想。云何
名缚。解云。虽顺经教起如此想。然心带取执
故名为缚也。即于染净诸法起无自性相想。
是第十一。唯知诸法无决定性。亦由情带取
执说名为缚。由诸菩萨乃至皆得解脱者。正
明依空修习脱缚。自下第一一决择功德品。
若依景师释。此下乃至八殊胜来犹是决择是
菩提分法品。其深密经文全是决择功德品。
虽有此判。今还依前判。玄师亲承三藏有此
传也。于中分二。初随义难彼。后引深密经
以辨七义。前中有四。初破初学大乘恶取空
者。次成立大乘教起因缘。第三明自共相观
能證佛法。第四明由八殊胜诸地转。初中先
举邪执。二正徵破。景云。言于大乘中乃至一
切皆无者。彼初学者作如是言。依他圆成依
世俗门一切皆有。依胜义谛一切皆无。以依
他无生圆成无性故。次下论主重徵定之。应
告彼言乃至而起说故者。外人答言。依他圆
成皆无自性。是胜义谛。于无性法假名建立
为起言说更相教示。名为世俗。下论主徵。名
言世俗为从因有自性所得为唯名言世俗
说有者。且据依他色心等法世俗说有。为从
因生自性可得。为无因生唯名言中世俗说
有。此两问定。自下正破。若名言世俗从因
有者至不应理者。要是有法方从因生。若立
世俗从因而生即是有法。而言非有。不应道
理。若言佛说因缘所生我说即是空。虽从
因生何废空者。即应返问。为从因生空。为从
因生有。生空。龟毛兔角应从因生。以俱无故。
卷二十 第 770c 页 T42-0770.png
若生有者。即是有法。云何名空。应知经意因
缘生法者。即是依他。依他法上无决定无自
然生性。故云我说即是空。若唯名言世俗有。
名言世俗无事而有不应道理者。若言世俗
不从因生。即无因果。无因果法无。就何施设
名言世俗。故云名言世俗无事而有。不应道
理。又应告言。长老何缘诸可得者此无自性
者。此重徵问现可得法何缘无性。彼若得
言颠倒事故者。外人答曰。虽现可得以颠倒
故皆无自性。复应告言此颠倒事为有为无
者。重二问定。若言有者说一切法由胜义故
皆无自性不应道理者。汝若许有彼颠倒事。
即有苦集因果法性。而言诸法由胜义故皆
无自性。不应道理。若言无者颠倒事故诸可
得者此无自性不应道理者。若颠倒事毕竟
无者。应不可得犹如兔角。今现可得而言无
者。不应道理。泰云。此是清辨等计。被慈氏
所破。牒释文义。如前第七十三卷记述。备师
复云。清辨论师作如是计。依他起性以世俗
故有。以胜义故无。遂违中道。解。放勒弁依
他圆成有无即义。又解。中百论等宗名恶取
空。前解为胜。以护法菩萨释百论等所辨中
道之义。护法宗承论伽。彼瑜若违瑜伽。何
用造释。次成立大乘教起因缘。景云。由彼西
国诸部小乘皆不信有大乘理教。见学大乘
者名为空华。汝立真如本来是有不生不灭。
与彼外道立我本有不生不灭有何异耶。又
汝所依大乘教门佛于何处而说。为何人请
谁请佛说有何略何广说。故汝所立大乘教
卷二十 第 771a 页 T42-0771.png
门不可依信。我宁依彼涂灰外道。由如此事
故立大乘教起。由五相故思择大乘经起因
缘说谓为于说者生恭敬故起第一说者。诸
经中说世尊住在某方某林说处之言。为摄
众生故起第二说者。即诸经中引同闻众与
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人
等言。为于正法生尊重故起第三说者。即
经中说解脱月等请说经人。不请而说闻法
之徒不生难遭之想。为生尊重待请而说。为
叙事故起第四说者。即诸经中佛为时众略
标章也。为欲宣说真实义故及多所说作故
起第五说者。即诸经中广说之言。达云。一者
如是我闻等是。二者列众。三者如梵王请故
等说发起序也。四者谓于正宗分中略说所
说事。五请为欲宣说真实故者广分别义也。
及多所作故者时众得益依教奉行也。第三
明十二处自共二观有十无颠倒道能證所有
不共佛法。六是自相观。四是共相观。一者了
知随眠等名遍计搆画唯有名言即显眼等
自性不可言说。二者了知于处遍计所执摄
受虚妄即显外处之自相。三者了知依他从
因转生。四者了知依他自然而灭名坏转相。
五了知清净转相乃至当知此依二业。一生
起清净是道。二寂灭清净是灭。六者了知有
为可为名言安足处此上自相下是共相。七
者了知无常空及无我。八者了知所證无分
别起所行之理。九者了知所證但是出世智
所行法。十者了知圣道为涅槃因。第四明由
八殊胜于诸住地后后转胜。此是通诸地之
卷二十 第 771b 页 T42-0771.png
德也。自下第二引深密经以辨七义即为七
段。初如理请问菩萨等问胜义。第二广慧菩
萨问心意识义。第三德本菩萨问三性之义。
第四胜义生菩萨请问三无性义。第五慈氏
菩萨请问奢摩他毗钵舍那义。第六观自在
菩萨问诸地义。第七曼殊室利菩萨请问三
身义。就初问胜义谛相中。先开五门。第二依
门解释有其四段。初解二离言二门。于中初
总牒指经。后别引其文。前中言解深密经者。
此经有四翻。一流支翻名深密解脱经。二求
那跋陀罗翻名相续解脱经。三真谛翻名解
节经。四玄奘翻名解深密经。梵本一音具含
三义。一两物相续义。二骨节相连义。三深密
义。历代三藏各取一义故译名不同。就别引
经文中。先长行广辨。后以颂叙。就长行中有
三问答。初问答中言最胜子者佛是最胜。明
彼菩萨是最胜之子名最胜子。旧云佛子。答
意佛为众生假说有为无为。而无随名。有为
无为真实法体。故言无二。答言一切法有二。
一者有为二者无为者。开二门也。是中有为
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此初
答也。第二问答言有为者乃是本师假施设
句者。诸法本离名言。佛为众生假说有为。名
假施设。又解。劫初梵王等立诸法名。名为本
师。问若如后说者。何故深密解说云如来名
字。解云。外道称自师名如来。故无有过。若
解说经云大师。言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
遍计所集言辞所说等者。但以众生随名起
执。于佛假施设句执有定法。故言是遍计所
卷二十 第 771c 页 T42-0771.png
集乃至不成实故。非是有为。言无为者亦堕
言辞者。佛为众生假立无为。亦堕言辞假施
设句。堕名起执非无为也。设离有为无为小
有所说其相亦尔者。设如犊子部立第五法
藏名不可说。不可说是有为无为。亦是假立
言说施设。上来未就遍计所执以答前问。然
非无事而有所说等者。由有幻等依他因缘
之法缘之起说也。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施
设句乃至其相亦尔者。亦破犊子部说不可
言法藏亦但有名言。然非无事而有所说等
者。由證离言法性为他假说。谓之无为。第三
问答如何此事彼诸圣者證离名法为他假
说。或谓有为或谓无为。答中先喻后合。喻中
先举愚者执幻事为实。以未悟故。初后更思。
次明智者了幻事非实。后不复思。合中亦二。
初合凡愚。后合圣智。颂中彼或不定或邪定
者。即是不定聚及邪定聚人妄起执著。第二
解超寻思所行相中。初总牒指经。后别引其
文。法涌菩萨请问。次如来答。菩萨问中言
殑伽河沙者。即旧云恒河沙。种种意解者。深
浅粗细非一也。别异意解者。两人共诤不得
水乳也。变异意解者。取舍向背前后变异。如
来答中先长行后颂。长行中法喻合也。法中
先标后释。释中有五复次。喻中有五番如次
喻前五法。或通喻也。合但总合。言不能寻思
等者。一解。以现量不能思。比量不能度。圣
言量不能令信故也。又解。种种意解故言不
能寻思。别异意解故言不能比度。变异意解
故言不能信解也。颂中初有三句别颂五法。
卷二十 第 772a 页 T42-0772.png
后一句结其义名。第三解超过诸法一异性
相中。初牒指经说。次正引其文。先善清净慧
菩萨问。第二佛答。前中言有众菩萨等是胜
解行也。同一会坐等者。地前菩萨未正證如。
但作意言分别观行。故名胜行地菩萨。下佛
答中先长行中法喻合也。法中先述成总说。
后别释其义。于中有三复次。初言非于初行
如是行时名能通达等者。非观诸行与彼胜
义定一定异观行之时名能通达。何以故。若
胜义谛与诸行一。一切异生现见诸行应證
胜义。皆已见谛皆应已得无上方便安稳涅
槃乃至菩提。若胜义谛与行异者。已见真如
见谛之人于诸行相应不除遣。以彼诸行与
其胜义一向异故。所以者何。若即行辨胜义
谛者。由證胜义即遣诸行。今既体异。虽见胜
义不遣诸行。诸行不遣故不脱相缚。乃至不
得菩提。此返难。由于今时已下顺释。第二复
次若胜义与行十应同杂染。若与行异应非
诸行共相。第三复次若行与胜义一者应同
胜义。无有差别。若尔已见诸行即为最竟。
不后更求胜义。胜义与行而不异故。若一
向异者。不应就行明无我性是胜义也。又应
俱时别相成立谓杂染相及清净相者。胜义
与行超然有异。是即见胜义时应不除染。见
染行时应不障净。顺说可说。次辨喻中。举
十四喻教示。如文。下合喻中。先合后结归本
宗。言微细极微细等者。此有两解。一云。凡
夫不能见故云微细。二乘不能穷底故云甚
深极甚深。解了地无不能通达故云难通达
卷二十 第 772b 页 T42-0772.png
极通达。二云。世间闻思修慧如次配释也。
颂中言行界者。有为诸行性类差别故名行
界也。馀文可解。第四解其第五遍一切一味
相。于中初牒指经说。次正引其文。先长行
后颂。长行中文分有三。初佛问善现知几有
情有慢。二善现举其所见仰咨。二明总中
小大无量。三明中小大无量。三明齐何名
得。四明通达及得。初中景备同云。经说别法
止观复说缘总法止观者。于十二部经别缘
一一部经随顺真如等修于止观名缘别法。
若总十二部经思惟此法随顺真如等名缘总
法。今解。于一一部内但缘小分名缘别法。
若缘全部乃至具缘十二部名缘总法。言随
顺趣向修入者。如次配闻思修慧也。若约位
说。随顺是回向已下。趣向是煖顶忍。修入是
世第一法。修入初故也。次明小大无量。谓缘
一部教法入真如总观名缘小总法。若缘一
分齐中十二部经名缘大总法。以十二部有
众多义。即如法华经自说一种十二部法。涅
槃经中后说一种十二部界。华严经复说一
种十二部事。故云若缘无量如来法教等随
顺真如观名缘无量总法止观。第三明齐何
名得缘总法止观。问意齐何名得缘彼真如
总法止观。下答由五缘故当知名得者。即举
十地中五修所得五果以为五缘。由具此缘
名得缘总真如法也。无著菩萨取此处文。摄
论中说。何等五修。云何五果。一集总修。二无
相修。三无功用修。四修炽盛修。五无喜足
修。如此五修论体不异。于一念中随义说
卷二十 第 772c 页 T42-0772.png
五。谓集一切总为一聚简要修习唯观真如。
即集总修为简骨琐事境总观世尊。三佛现
本宗。初云善现者。旧云善吉。即须菩提也。次
善现仰咨世尊中。景师云。言由得蕴故者。得
蕴观行也。此句是总。得蕴相观能得蕴因。即
集观。次二句观蕴起尽。即是生灭。即观行苦。
得蕴灭者。观数灭也。得蕴灭作證者。观蕴能
治道也。由得谛故者。得谛观行也。此句是
总。次有二句观苦。得谛永断是集。作谛是
灭。得谛修习是道。由得界故者。得界观行也。
此句是总。得界相者。观能得界因。即集观。次
二句即观界是苦。种种性者。界有十八等。非
一性者。于一一界中有众多差别。下二句即
灭道观也。由得念住者。总得念住。得念住相
者。观念住因。能治所治者。念住为能治。四
倒名所治也。景师云。由得蕴故者。存蕴简界
处等。得蕴相故者。积聚义分段义等是蕴义。
得蕴起者。苦谛从因起故。得蕴尽者。集谛
果法生时因即尽也。下二句即灭道可知。由
得谛者。简馀善巧。得谛相者。谓四谛十六行
相等也。下四句如次是四谛也。由得界者。存
界简蕴等。得界相者。种族义性别义是界义
等。得念住修者。初乘时。未生合生者。已习
行。生已坚住等者。超作意也。馀文可解。下
佛现本宗中法喻合也。法中先标后释。释中
有三复次。初复次中明胜义谛。即是蕴界处。
缘生谛食三十七品家一味真如相。无别异
相。第二复次中。通达一蕴真如胜义无我性
已。更不寻求别馀蕴。乃至八圣道支胜义无
卷二十 第 773a 页 T42-0773.png
我性也。第三复次明蕴界处。乃至道支展转
异相一切法真胜义亦异相者。即胜义亦有
因缘从因所生等可知。下喻及合。如虚空遍
诸色类。喻彼真如遍诸法类。颂文可解。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之上终)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之下)(论本第七十六至七十七)

释遁伦集撰

论本第七十六

于七段中自下第二广慧菩萨请问心意识。
于中先问后答。初问意云。佛说于心意识秘
密善巧菩萨。能于心意识中善巧菩萨一问
也。如来齐何设彼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
萨。此第二问也。此二问中前约地前菩萨。后
约地上菩萨。心意识义自有通别。别名心意
识者。赖耶是心。以能集起三界生死色心法
故。末耶名意。以与六识为同时根生六识故。
六识名识。以对六境分别强故。二通名心意
识。谓八识中一一皆有集起名心。能生名意。
了别名识故。答中初长行。第二重颂。长行复
二。初释后结。前中先赞其问敕听许说。二正
解释。释中有四。初就赖耶解心意识。二解众
名。三明阿陀那识为依建立六识。四辨菩萨
于心意识有巧不巧。初中言于六趣生死乃
至最初一切种子识成熟等者。种子识成熟
牵生有起。𢤞羯罗蓝展转和合胎分增长。依
二执受下明彼赖耶有二执持。约界辨持可
卷二十 第 773b 页 T42-0773.png
解。赖耶虽缘外器而不摄彼为内执受故今
不说。次辨众名。景云。此识亦名阿陀那。此
云执持。执持色根及诸种。亦名赖耶。此云爱
藏。执受于身。复于身隐藏同安危。故亦名为
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
者此有二义。一能集色等能集滋长。泰云。集
是心义。欲心能积集滋长色等六尘。六根六
识是通相。法尘摄。但举六尘。备云。从于六趣
至安危义故总有三名以释识义。亦为心已
下方始释心义。略不解意。三明建立六识。初
法次喻后合。法中泰云。此长行中虽通举三
名而宗辨阿陀那。故但标陀那为依止转识
而转。后颂中但颂陀那名意在于此。备色。
心义已竟。欲辨意义。故以所依义总显起识
义。此中有识乃至有分别意识转者。泰云。有
眼识同分眼根。故云眼及色等。有能受陀那
识。次云有识。喻中略引二喻。有何差别。有
古德说。镜面譬譬心真如门。水浪喻喻心生
灭门。今奘法师云。西方诸师释二喻所说同。
但欲令明了本义故须二喻。合喻如文。四辨
菩萨于心意识有巧不巧。由法住智者。若依
小论明法住智。知三界上中下果在因中住
智。今依大乘或依经教了知心意识义故云
由法住智。或依世俗因果道理知心意识名
法住智。虽有二解并依如量智知心意识。位
在地前。然诸如来不闻于此施设为善巧也。
下明地上菩萨立为善巧。若诸菩萨于内各
别如实不见阿陀那者不见用也。不见阿陀
那识者不见体也。馀句例然。即證真如时不
卷二十 第 773c 页 T42-0773.png
见诸法是名胜义巧菩萨。如来建立结之如
文。颂中俱生我见不依教起。说与不说皆能
现行。今欲简俱生故。便言分别。馀句如常。
无著论主引此颂释摄大乘论。世亲引长行
释此颂义。具广如彼。自下大段第三明德本
菩萨请问三性之义。故言于诸法相善巧。先
为二问准前。答中先长行后重颂。长行有二。
初释后结。前中先赞问许说。二正解释。释中
有六复次。初云诸法相者有三。一遍计二依
他三圆成。言遍计所执乃至为令随起言说
者明其说意。众生愚痴随名执实即是遍计
所。依他谓染生法。圆成即是诸法真如。诸
菩萨众精进为因乃能通达。于诸地中渐渐
證见。至佛方满。一番释竟。第二复次约眩翳
喻以明之。中景云。如眩翳过患所执亦尔者。
问。眩翳是因缘法。云何譬遍计所执耶。解
云。不取眩翳。意明由眩翳故妄见毛轮譬遍
计所执也。故云眩翳过患。言如眩翳人见毛
轮等依他亦尔者。毛轮等正是遍计所执。不
欲取此以譬依他。欲明因此执毛轮故熏识
成种生后时依他。如净眼人见法本性。譬根
本智證圆成实。泰云。眩翳过患者执为定实
发毛等名通患。喻遍计所执定有性法。若翳
眼识变为发毛等。从因缘生无有定性。喻依
他性。以此将證见第二月者亦从乱眼识现
相似月。是因缘法。能生眼识。然思尘论据
执有定性第二月无体。不能生识。故非缘缘。
又解彼论就小乘宗破彼邪计。小乘宗许第
二月无体。故眼识不得缘。备云。翳眩过患喻
卷二十 第 774a 页 T42-0774.png
人法二执。遍计之尘发毛轮等。等取第二月
等。即是依他性。是故对法论云。遍计所执色
者谓影像色。问。若许依他色何故亦为遍计
耶。答。必由遍计起故。随所缘名为遍计。据
实依他。如似依镜见面。面自有四。一本识相
分。二眼识变作。三同缘意识所起之面。四独
头意识所变面缘。此四面中初是本质。第二
第三似本质故名依他起。后之一种于镜中
现离本质处。但由遍计所起故云遍计。就实
言之其中有二。一依他相分。二遍计所执。有
师释云。眼识一见有二相分。谓本质月及第
二月。此释不然。不应名现量故。又智论云。
五识不可诳故。今解。依本月起眼识。但是意
识心中作二月解。第三复次中先举颇胝迦
喻次况法。前中言颇胝迦者。三藏云。此处无
名可翻。似水精白珠。无定色。与四色合。即似
四色影像惑乱有情。邪心执实。言帝青大青
末尼宝像者。梵云因陀罗。此云帝释也。此即
帝释青摩尼珠。西方有青珠。色似帝释青珠。
故遂以名也。此是青中残青色。梵云摩诃尼
罗此云青。即是绀青色。末尼者梵语。珠之通
名。末罗羯多者。景云。此间无名可翻。泰云。
是此方杀色宝。其色绿也。景云。此名车渠。况
法中言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绿染色相应
至习比亦尔者。意明能执执所执者是旧习
气。言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等
邪执依起相上所执相执亦尔者。此合能执。
举此执取所执。故此二句并合遍计所执。言
如彼清净颇胝迦宝依他起相常知亦尔者。
卷二十 第 774b 页 T42-0774.png
颇胝迦宝本身合依他性。言如彼清净乃至
圆成定相亦尔者可知。问。颇胝迦宝譬依他
性此义可知。颇胝宝与四色合即有四色影
像而起譬依他。依他及圆成实上执实即有
遍计所执。遍计所执之境无性显圆成实。此
亦可知。论中何以不合四色影像因缘之法。
解云。道理颇胝迦宝譬赖耶相分本质依他。
四色影像因颇胝迦现。譬六识相分即是赖
耶相分影像。亦是依。若细分别。法喻不齐。
故略不说。第四复次言由执名相定相属著
为缘所执相可知。由执遍计熏种能生后起
依他。故言所执为缘依他可了。遍计所执相
无为缘。圆成可知。准显扬论自有五相。一所
取相。二能取相。三名相相属著相。四执著
相。五不执著相。初二通三性。第三即遍计
执。第四是依他相。第五即圆成实。今论主解。
由第三相所执相可了知等。第五复次明知
三性胜利。了知圆成即知一切清净者。以净
分依他属圆成故也。第六复次明断證胜利。
若能于依他上了知无相故。能断染及證于
净。如是德本已下牒后三复次。结答前二问。
略不牒前三复次也。两颂中末后二句难解。
三藏解云。懈怠者不修定之本。住法者是定。
动法中是散乱也。无有失坏不怜悯者由懈
怠故。无上住法名无。有上动法名有。由彼无
定有散乱故。于彼身中失于正法。名为失坏。
故可怜悯。泰云。住法是定。动法是乱。失坏有
二。一无住法故失坏。二有动法故失坏。失坏
之时皆由懈怠故尔也。为此故可怜悯。景云。
卷二十 第 774c 页 T42-0774.png
真实性不生不灭。故名住法。遍计依他有生
灭。故名动法。懈怠住法动法中者失无坏有。
故云无有失坏也。无即真实性空理。有乃依
他遍计所执妄有法也。此人失坏三性理。故
可怜悯。又解。此是长牵之言。谓懈怠住法动
法中无有失坏者可怜悯。大段第四胜义生
菩萨请问三无性义。文中有四。初问答辨三
无性之义。第二领解赞叹。第三辨教优劣持
经功德。第四请立经名时众得益。前中有二。
先菩萨发问。第二佛答。前中问意。世尊处处
经说蕴界处等种种诸法生灭染净知断證
修。后时复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
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前后二说岂不相违。自
下将答。先赞为问是善敕听许说。然后正答。
答中先长行后重颂。长行次有五段。一解诸
法皆无自性无生灭等。二解建立三种无性
因缘。三解观机说三无性。四就秘密说一乘
意。五明四种有情于佛密说有了不了。初中
有二。初辨无自性。后辨无生灭等。前中言我
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
性者总申说意。谓相无自性下列三无性名。
问答解释。于中先法说后喻况。法说中。遍计
所执。相无性性。依他具二可解。谓生无自性。
胜义无自性。泰云。以依他性无真如胜义性
故。故名胜义无自性。备作两解。一云于依
他上无圆成实义。故云胜义无性。即是互无
义。一云若将胜义道理释依他。但是缘假有
故有。非有实自性。故云胜义无性。非谓依他
中无胜圆成实义故名胜义无自性。虽作后
卷二十 第 775a 页 T42-0775.png
解。不及前解。圆成但由胜义无自性性何以
故一切诸法无我性名为胜义等者。景云。不
以无我即为圆成实体。圆成实体乃是真如。
然由无我门入故。从入门说云无我名为胜
义。真如是诸法胜义谛体由无相性门之所
显故。故说胜义名为无性。备云。欲辨真如之
体法无我性亦名胜义。由前所辨三种种种
无性之所显故。名无自性性。喻况可知。善男
子已下。结答前问也。次辨无生灭等。初约遍
计所执解。二就圆成实解。前中。景泰等云。
以其遍计都无有体故无有生。若无性即无
灭。由无生灭即本来寂静。寂静之义即与涅
槃相似名为涅槃。非灭谛涅槃。备云。昔德等
解。欲辨遍计对治真实涅槃。故云本性涅槃。
今解。即是遍计所执涅槃非真实涅槃。下就
圆成辨无生灭等。前据遍计体性无故名无
生灭。今据圆成体常故名无生灭。依他因缘
幻有生灭。是故不得就辨无生灭等。此约三
性类作此分别。前约三性辨无性者。道理唯
是遍计无相即收无性义尽。如次下文说。然
后更约彼所迷执处为言。故言后立依他生
无自性。胜义无自性。圆成实是胜义无自性
性。二明立三无性因缘。言非由有情界中乃
至我立三无性等者。景云。道理三无性并是
遍计所执相无自性。但为辨遍计所执计度
处故。约依他及圆成实辨生无性胜义无性。
若约所计处辨生无性胜义无性。亦摄无自
性尽。若应言一遍计所执相无自性。亦摄无
性尽。若约依他圆成实性辨生无自性胜义
卷二十 第 775b 页 T42-0775.png
无自性。亦摄无自性尽。一二合数。即有三无
性。故此文云非因别观三性我立三无性。然
由有情于依他性及圆成实随言执著我立三
无性。泰云。若于依他起上观无遍计所增益
性。即是遍计无相性。亦是依他无生性。亦于
圆成实性上观亦无遍计所执性亦尔。是遍
计所执无相性。亦是圆成实无性性。依此文
观依他性圆成实性上无遍计所执性。故三
无性遍计所执无自体。故说无性。依他圆成
无他遍计所执体。故说无性。言或由言说随
觉者。即是了别名言众生。起遍计执。或由言
说随眠故者。即是婴儿及牛羊等不了名言
众生。虽不了名言起于分别。然由言说种子
随眠力故。总相计度。三解观机说于三无性。
于中先约四十心辨三无性。次约四善根位
以辨。后约地上以辨。初云诸有情乃至由此
因缘多修胜解亦多积集二种资粮者。景云。
初为未种善根乃至未集资粮者说法从缘生
非自然起名生无性。彼闻说已随分解了诸
法无常乃至积集资粮。泰云。十信已前名种
善根。净障等四是四十心。备云。第一位即十
信已前闻有教种解脱分善根故第二位即十
信能净障故。第三位即十解能成熟故。第四
位即十行修胜解故。第五位即十回向亦多
积集资粮故。次约四善根位辨三无性。云彼
虽如是乃至于依他起中能不执著所执性
者。虽于此位已积善根乃至积集二种资粮
随分解了从缘生。然于生无自性中未能如
实了知相无自性及二种胜义无自性性。于
卷二十 第 775c 页 T42-0775.png
一切行未能正厌者是加行道。未正离欲者
是无间道。未正解脱者是解脱道。未遍解脱
此三杂染者是胜进道。如来为彼更说法要。
彼闻法已能正信解。言简择思惟者是四寻
思。位在煖顶也。如实通达者是四如实智位。
在忍第一法。下约地上以辨三无性。云由言
说不熏习智故者。由不执著名言故无名言
熏习智也。由言说不随觉智故者。不随名起
分别觉智也。由言说离随眠智者。由断言说
随眠故。智不执著能灭依他相等。四就秘密
说一乘意。先说一乘意。后辨根性差别非无。
前中景备等云。此明三乘人同依无性之道
證得涅槃。二乘之人悟于人执遍计所执无
性。知有为法从因缘起无自然生。生无性性
亦知依他无彼胜义自性性也。亦可二乘即
由人空所显。真如无性门显。名达胜义无自
性性。菩萨即由遣于二执知相无性。乃至由
二空所显真如由无性门显胜义无自性性。
故云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
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下
辨根姓差别。泰云。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有
种种下中上根三乘差别。备云。非于有情无
五种差别。言若一向趣寂乃至终不能令当
坐道场證得无上菩提者。又同昔解节经。古
人文旨不许定性。吉藏师亦释此文。若声闻
人将入无馀时。蒙佛说法回向发大心。无有
是处。故云终不能得。与今三藏所说不同。于
此义中。由来多诤。引證辨义如常解释。言若
回向菩提声闻种姓补特伽罗我亦异门说为
卷二十 第 776a 页 T42-0776.png
菩萨等者如舍利弗等。五明四种有情于佛
密教可了义经有迷有悟。于中有三。一总标
二别释三释已结。前中言如是于我乃至善
教法中者。泰云。牒四谛教及以般若深密等。
备云。牒般若等无相之教。善男子乃至自性
涅槃者。景云。道理一切法中依他圆成是有。
唯遍计所执是无佛为初向大乘诸菩萨众破
其有执。密意总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
灭等。名不了义经。泰云。问此密教说三无性
不若言说者。般若教意亦说真实无性性耶。
解云。教显了但云无一切而不分别。若取教
下意。通显三无性性之道理。是故深密等显
其密意正显三无自性。备云。般若教意但显
遍计无相。何以得知。如上论云。一切诸法皆
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等教相
无自性密意说。故知但显相无性性。于此经
中已下别释有四种人。景云。前二不迷。第一
人者谓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闻如是法如
实解了乃至现等正觉。第二人者诸有情已
种上品善根乃至未能积集上品资粮其性质
直。虽无力思择而不安住自见取中。乃至唯
是微细详审明智所知。我何能解。自轻而住。
第三人者谓诸有情乃至未能积集上品资粮
非质直性。虽有力能思择废立而住见取中。
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说无
力解了。虽生信解随言执著。谓一切法决定
无性不生不灭。由此获得无见无相见。拨一
切相是无相。拨遍计所执依他圆成实相。依
彼二性施设遍计所执。既拨无二性故亦拨
卷二十 第 776b 页 T42-0776.png
无遍计所执等者。此如三论学者著于空见
名恶取空。虽于我法起于法想者。亦信无性
之教法也。而非义中起于义想者。俱遣遍计
所执不空馀之二性。而于馀之二性不空义
中起于空想。乃至虽于教生信故福德增长。
然于非义起执著故退失智慧。次明其人有
二弟子。初其一同师见。第二弟子过其师见。
于其教法亦拨不信。谓闻诸法皆无自性无
生灭等便生恐怖。言非佛语是魔所说。作此
解已。于诸姓典诽谤毁骂等。第四又若诸众
生未种善根乃至性非质直住自见取。彼闻
是法不生信解起非法想起非义想。乃至拨
为虚伪。备云。一辨信解人。二辨有信无解
人。三辨思择力人。四辨邪执人。有释初辨四
善根人。二辨四十心人。三辨拨无人。四辨诽
拨人。此后二人并是十信已前。景云。此中有
六种根性人。一五利三慧疾證究竟生净信
者。二四利阙慧其性质直不安见者。三四利
阙慧性非质直安见者。四从他闻法得法失
义同见退失善根者。五从他闻法不随其见
便生恐怖诽谤者。六无利阙慧轮转生死起
诽谤者。虽闻此释今还依景。下结如文。重颂
前义有其五颂。景云。初颂颂初复次诸法无
性无生灭等。第二颂颂三复次谓第二立无
性因缘。第三观机说三无性。第五于佛密教
有迷有悟。下有三颂。颂彼第四密说一乘。谁
有智言无密意者。谓是智人皆信佛说诸法
无生灭等等是其密意。虽说诸法无性。意明
遍计所执诸法无性。不辨依他圆成无性。微
卷二十 第 776c 页 T42-0776.png
妙难思无漏界于中解脱等等无差者。无相
之理非凡能了。名为难思无漏界也。三乘圣
人同悟此理。故云于中解脱等无差别。一切
义成离惑苦者。由證圆成实故名一切义成。
断彼依他名离惑苦。二种异说谓常乐者。此
圆成实即是有馀无馀二种涅槃之体。由离
惑故常。由离苦故乐。常乐二名名二异说。今
解初颂颂第一段。次有二句颂第二段。次有
二句颂第三段。次有两颂半颂第四段。后有
二句颂第五段。上来问答辨三无性义竟。自
下第二领解赞叹。先菩萨领解。后如来赞叹。
前中先赞世尊然后领解。领解中先法说后
喻况。法中但总领解世尊所说三无性义。于
中历法辨解。初举色蕴解三无性。类四蕴及
诸馀法。次举苦谛三无性。类馀三谛。乃至
八正道中。越就第八正定。辨解三种无性。
喻况中有四。初举毗湿缚药。一切散药仙药
方中皆应安处者。此药平隐。调和诸药一切
丸散皆安一味。如是世尊乃至皆应安处者。
前为初学大乘菩萨总说诸法皆无自性未辨
依他圆成是有。名不了义。今领解唯遍计所
执是无馀二性有。是真了义。将此有无了义
道理解释前说不了义经。即知佛说无自性
义。即非一切诸法皆无。故云遍于一切不了
义经皆应安处。毗湿缚者此间无当此名故
存梵语。又解梵言毗湿缚。唐云有功能。二举
书喻。如欲画时。先必粉地遍诸彩色。由此粉
地复能显发彩书事业相貌分明。以诸法中
空不空理了义言教。显不了义经说于诸法
卷二十 第 777a 页 T42-0777.png
皆无性者唯据遍计所执。三举熟苏喻。可解。
四譬虚空者具说三性空不空义。带有说空
名了义。遍于一切不了义经唯明空处分别
解释。不障一切中道作业。如空遍满一切色
处。不障一切所作别业。下佛赞叹。第三辨教
优劣持经功德中。先定三时教体优劣。后明
持经福利。前中景云。初于一时在婆罗[序-予+尼]斯
仙人堕处等者。旧名仙人住处者非。以昔在
王将诸䌽女在园游。有五百仙空中欲度。见
已堕落。故名仙人堕处。为趣二乘偏说四谛
安立谛有。是诸教执诤安立处。此即隐密为
说依他圆成二性是有。恐增空见。而不为说
遍计所执性空。名不了义。第二时中。为初发
趣大乘诸菩萨众破其有执。说大般若诸法
空。即是隐密为说遍计所执自性本无。恐增
有见。未为说依他圆成二性是有。名未了义。
于今第三时中。为久学菩萨说解深密经。具
辨遍计所执无。馀二性有。有无义是说二性
有。即是义当为发趣二乘者说。说遍计所执
空。即是义当为初发趣大乘者说。具说三性
空有义。是即当彼为久学菩萨转正法轮了
义说也。故言普为发趣一切乘者说真了义。
泰云。初转声闻四谛法轮。第二时为发趣唯
一性空大乘者说诸法无自性性。然不约三
性三无性分别。故名隐密相转。但言一切皆
空。不说依他圆成为有。如大品等是其教也。
于今第三时为发趣一切大乘者。以普明了
说三性三无性转正法轮。更无有上。如华严
等是其教也。以说横计法无因缘及圆成法
卷二十 第 777b 页 T42-0777.png
为有故。第二教中不明三乘成佛。故但说大
乘。第三教中辨不定性三乘成佛。故名一切
大乘。下明持经福利。邬波尼杀昙分者是数
之最极处。第四请立经名。时众得益中。先请
立名。请后辨时益。三藏云。辨得利有三乘
利。遂引释论两家解。一解一音演说随类各
解如维摩经说。一解所见虽异所闻义同。此
明同闻一教说人异。故大小三乘各得其果。
如佛地持云。所见虽异所闻义同。此亦如是。
虽闻一教而声闻解人空理。菩萨解二空。故
经云三百千声闻远尘离垢等。意在于此。其
远尘等。如论当说。

第七十七卷

上来引经辨七义中前四段讫。自下第五慈
氏菩萨请问止观义。于中先标宗指经。次正
引其文。前中法谓教法。依彼教法施设假立
十二部经。分别解说止观相应之义。或复解
释止观得菩提果。即是因果相应之义。故言
分别解说瑜伽所摄奢摩他毗钵舍那道。就
正引经文中。先问答正辨止观之义。后请立
经名时得益。前中有二。一长行二重颂。长行
之中先问答广辨。后述赞劝学。前中又分为
二十六门。初辨止观依住门。问。以何为依。
住何等住。而修止观。下答以教为依。不舍大
菩提愿为住。第二所缘门。景云。一有分别影
像所缘境界者。是地前观智依教修时。即缘
自变似法似义影像相分以观心推求。名有
分别。有分别所变影像法义。名有分别影像
所缘。二是无分别所缘影像者。亦是地前止
卷二十 第 777c 页 T42-0777.png
心所变似法义境。止心名无分别心。无分别
心所现影像故。名无分别影像。三事边际所
缘境事者。即是十地中止观所缘真如。真如
遍满一切事法。故名事边际境。亦可法物事
有诸法。通名真如体。遍名事边际。四所作成
辨所缘境者。谓在佛地。佛地所作一切成辨。
是故佛地止观所缘名成辨境。泰云。第四以
转依有为无为功德为境故云成辨。景云。一
说于一切地具四所缘。止名无分别。观名有
分别。止观双运名事边际。地行满足名所作
成辨。言二是俱所缘境事谓事边际所作成
辨者。备云。观此文势后二所缘俱以无分别
有分别影像为缘。亦可后二所缘俱不以前
二种影像为所缘境。西国一徒作如此解。无
分别智缘真如相故。亦名无分别影像。引对
法證。虽有此解。今以分别智證真如时无相
为为善。第三求善止观门。景云。道理依此
四境求止亦求于观。文家换句。故云求止能
善于观。言为诸菩萨安立十二部经彼闻善
受等。是闻慧。即于如所思惟法独处空闲等
是思慧。此闻思慧缘彼教法时修方便时。即
缘自心所变相分。言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
心相续。见分以之为境。如是正行多安住故
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者。方便成
故得其定也。如是下结。彼由获得身心轻安
为所依故至舍离心相者。由获得彼内三摩
地观察自变影像相时。舍缘闻思相续见分。
故言舍离心相。言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
知义中者。牒前止心所知义也。能正思择等
卷二十 第 778a 页 T42-0778.png
者正释能善毗钵舍那。馀处以四义释毗钵
舍那。今此文中以九义释。前四如声闻地说。
后之五种见之异名。泰云。入初地故舍离心
相影像境界。第四止观方便门。初问答辨求
止方便。缘闻思心相续见分。尔时非止是随
顺止相应作意。次问答辨求观方便。闻思二
慧思惟诸法影像相时。但随顺观而非观体。
以所辨求观方是修慧故。第五一异门。于中
分二。初明止观一异。后明见相一异。前中景
师云。此问答意。据缘本质境同。故言非异。以
止观恒俱同缘闻思相分见分本质为所缘
故。据缘随心影像。止观即异。以止但缘无分
别影像。观缘分别影。故止观体非无有异。泰
师云。以观即为止所缘故。约彼缘心同。故非
有异。观分别影像相分境。而非止境。境既
不同。故非无异。下明见相一异。中景师云。
离识量外无别影像。故言无异。心外无法故
不见馀。还犹自心现于影像见影像时名见
自心。如依净镜自面为缘。眼识还见自本质
面。意识计度别变影像。当自心现。谓在镜
中。镜喻定体。本质喻定相应心王。影像喻心
相分。由定润滑澄清。令心能现心之相分。即
将彼定相应心王为镜。定为本质。定所显境
是其影像。如是同时。馀数展转相望皆得为
境本质影像。散心云何。答曰。散心中皆有定
数。准前作法皆得可知。世尊若诸有情自性
而住下。明诸愚夫散心所取影像。亦无有异。
但颠倒解。执有别物。泰师云。此中无有少法
能观少法者。依大乘道理诸法无作用。心观
卷二十 第 778b 页 T42-0778.png
境时。不知钳取物。故无法取少法。即此心依
境生时。即有如是境之影像于心上显现。故
假说心能观境。理实当言无有多法能观多
法。经云少者举少破多。如依净镜面以本质
为缘。及谓离质别有所知影像在镜面得显
现。备基师云。摄论言无有馀法能取馀法。此
识如此及生显现。由此旧解能缘心外无馀
能取。及境外无馀所取。今此论意欲辨大乘
见相诸法既无作用我是能缘我是所缘但心
清净故。一切诸相于心显。故名取境。广如佛
地论。又此文意无有小法能有作用。何况诸
心及相得有作用。是故诸法生时但是唯识
无作用生。由此道理不同昔解。郭师云。理实
像色当镜而现。而此中云还见本质者。无有
实体所见像故作是解。第六单双门。景云。一
向修观者。若相续作意唯思惟心之相分是
也。一向修止者。若相续作意唯思惟前灭无
间心之见分是也。止观和合俱转者。若正思
惟心一境性者。止观俱时通达等时影像唯
是其识。或通此已复思惟如性。向下次第解
前三境可知。泰云。心相分众多。见分唯一。
毗钵舍那此云观察。故得思惟心相分。偏修
观也。偏修止。可知。双者若作唯识观时。相见
合缘。故定慧和合俱转。备云。定慧同行。思惟
心一境性。第七几种门。略有三种。一者有相。
谓纯思惟分别影像。二者寻求偏于彼彼未
善解了一切法中。为善了故作意思惟一切
诸法。三者伺察谓善解了诸法。为欲證得解
脱故作意思惟。如是三观渐增长故有胜劣
卷二十 第 778c 页 T42-0778.png
辨。止中即由随前无间三观心故如次有三也。
或八或四如文。第八随信法行门。如说依法
止观复说不依法止观。此义云何。佛答。自依
教法思量修于止观。名依法行利根。若不依
经法。直信禅师等教授修止观者名不依法。
是随信行钝根。此中若萨婆多云。声闻见道
十五心位。利名法行。钝名信行。菩萨一向法
行。独觉亦是法行。跋摩云。闻思位名信行。四
现忍位名法行。见道已去名无相行。今依大
乘。二乘信法行。义同后家。若准对法亦通。故
亦不违前家之说。菩萨位中回向以下名信
行。四善根名法行。初地已上名无相行。地前
亦有利钝差别。登地以上。根姓一等。第九缘
法总别门。于中有四。初明缘总别。说无相修
出离众相。真法界中遣界差别而修习故。无
相修中通有功用及无功用。今显此修是无
功用。无功用中胜劣不定。今欲明胜。说炽盛
修。惑虽炽盛于小所得便生喜足。故最后说
无喜足修。言五果者即是此中所辨五缘是。
五修果者于思惟时刹那刹那融消一切粗重
所依者。是总修果。由总修故念念断除除粗
重所依。粗重所依即是阿赖耶识。二者离种
种想得乐法乐者。是无相修果。离我离法佛
等相想證于法界。于中喜悦名为法乐。摄论
中说得法园乐。三者解了十方无差别相无
量光者。是无功用修果。由正證得无功用修
出观后智。如先照了十方世界无差别相。名
法光明。四者所作成满相应净分无分别相
恒现在前者。是炽盛修果。当来佛果名为成
卷二十 第 779a 页 T42-0779.png
满相应净分。此炽盛修为引彼故。无分别相
恒现在前。五者为令法身得成满故摄受后
后转胜妙因者。是无喜足修果。第十地名成。
在佛名满。感此之因。名为胜妙。前前诸因所
招集故。名摄受后后转胜妙因。第四明通达。
及从初极喜地名为通达从第三发光地乃名
为得者。此缘总法所修止观。由證理尽故。言
从初地已去名为通达。约相而说三地得定
故。言从第三地已去乃名为得。初业菩萨至
不应懈怠者。地前菩萨亦学观真如学观唯
识三无性等。虽未可叹不应懈癈观勤修。第
十三地门二复次释。景初释止观。于如所取
寻伺法相行有粗细。为前二种。若即于彼一
切法相都无作意领受观察名无寻无伺者。
此学观真如无分别观。名无寻伺。此三并在
地前。就行分三。不约欲界初禅等地辨也。第
二解中以四寻思为初句。四如实知为第二
句。无分别智为第三。亦不约地辨也。但就行
论三。泰云。前之复次约行分别。故通三界。后
之复次约地分别。还同本地分中义。第十一
三相门。景云。言若心掉举至是名止相者。若
心掉举或对掉境起时。缘所厌法作意思惟。
及缘厌心自类相续作意思惟。是名止相。言
若心沈没至是名举相者。若心沈没或对沈
境恐沈没时。缘可欣法作意思惟。或缘彼心
自类相续。是名举相。言若于一向止道至是
名舍相者。若一向止一向观及双运道。二随
烦恼等并是舍障。今离彼障。而有无功用作
意。及心任运转中所有作意。名为舍相。泰
卷二十 第 779b 页 T42-0779.png
云。定名止相。缘彼前灭及无间。无不乐观相
分境故得止掉举。第十二知法义门。先问后
答。答中先辨知法。后辨知义知。法中景云。名
诠自相。故上论云自性增言。句诠诸法无常
等差别之义。故上论云句者差别增言。字能
能恋和名之与句。名所依止。谓由各别所缘
作意者。即起名心。谓由总合所缘作意者。起
句之心。后之二种发教法心。文名为法。泰
云。所诠染净义。依名句故能诠义立。故云依
持建立。文即是俗语。今将俗字显彼教字。故
即彼名句二所依字。知义中初由十种相了
知于义。二知五种。三知四种。四知三种。知十
种中。一知尽所有性。即染净法品别边际。二
知如所有性。即诸法如。下辨七种真如。基师
等云。中边分别论亦明此七。旧人说云。中边
论中七真如者。正真如随其能诠说为苦说
苦谛等。今解此论意以苦谛等名为真如故。
名真如体非真如也。若依此论皆是真如。约
诠以辨有七种。有释。七种与法安立理趣属
当道理。即名真如。此复七种。一流转如谓一
切行无先后性者。诸行流转无始无终。故云
诸行无先后性。辨此道理即名真如。二相真
如。人法二种无我是相。相体真如名相真如。
故下云八者了知相真如义故。有补特伽罗
无我相等。由毕竟空等为治。三了别如谓一
切行唯是识性者。识体了别。了别识是诸法
体相。名了别真如。四安立如谓苦谛者实苦。
不可令乐即名真如。馀三谛亦尔。四谛并是
安立。苦最在初得安立名。后三更施别号可
卷二十 第 779c 页 T42-0779.png
知。下辨通局。于此七中流转安立邪行三如。
众生等有。二无我如。唯识如。诸法等有。通诸
法故。清净如。三乘等有。以三乘断惑同證择
灭。择灭真如三乘同有。由正行真如。止观平
等。此即显示四种平等。五建立义者谓器世
界于中可得建立一切有情界等者。因器世
界成受众生名为建立。即众生界是所建立。
此中意取能建立器。故文说言谓一村田若
百村田等。馀文可知五义中遍知事者。知
诸法体。遍知义者即知差别之义。缘故者四
缘。世故者三世。言遍知因者。当知即是能取
前二菩提分法等者。泰云。四念住为一。四正
断及神足力觉道总作一。此二能取得菩提
故言二。又解。三十七品缘前二境故言二。景
云。前说无上菩提及二乘菩提。故云前二菩
提也。得遍知果者谓贪恚痴断毗奈耶者。贪
等永调伏义。又贪等永断诸沙门果者。择灭
断德。及声闻如来若共不共世出世德者。即
有为道谛中道品名共。十力等名不共。于此
觉了者。谓即于此灭道作證法中。诸解脱智
既自觉了。为他开示觉了于他。名为觉了。知
四义中。景云。一心执受义者。谓知自心于境
所执取。如下文说。二领纳义者。知彼三受领
纳之义。三知了别义者。知识了别义。泰云。即
四念住境。如次为四义。知三义中。一文义者
教。二义义者所诠。即有十种。一真实相者。
即诸法真如。次四即四谛。六即彼真实相等
品差别相者。即前五义一一各有品类差别。
七所依能依相属相者。义是所依名是能依
卷二十 第 780a 页 T42-0780.png
相属相。八者即遍知等障碍法相者。即四谛
下惑。九即彼随顺法相者。即随顺彼四谛下
惑诸行之相。十不遍知等及遍知等德。三界
义者谓五种界。一器世界。即所住之处。二有
情界。即能住有情。法界即是所说法门。谓蕴
界处等。四调伏界。即灭谛涅槃。五调伏方便
界者。即是道谛。又调伏界是圣道。调伏方便
界是见道前方便。依此后释。涅槃即入法界
中收。第十三三慧门。中景云。闻所成慧依文
比度。但如其说。未善文下意趣。未现證知。即
非现量。但比量。但远随顺涅槃解脱。未现领
受解脱义利。思所成慧。亦依于文。不唯如说。
亦善意趣。未现證知。胜前闻慧。名为转顺。虽
胜闻慧。亦未现受解脱义利。修所成慧。亦依
于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说亦不如说。据有漏
修慧及后得智。缘理及事影像相起现前。故
云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
三慧中胜。名极顺解脱。又能领受解脱义利。
不同毗昙。闻慧依教。思慧或依教或离教。修
慧一向离教。如三人学浮。一者近岸。二者
或近或离。三者一向离岸。俱舍破云。思若依
教不异闻慧。思若离教不异修慧。应云闻慧
依教而不能思。思依教而能简择。备云。今此
文中三慧能缘于教。然修慧缘发。据远非近。
第十四智见差别门。若缘理总法妙慧名智。
若缘事别法妙慧名见。以随事推求故得见
名。第十五遣相方执门。于中有三。初明作意
除相。次明真如无相。故无所遣。后释通经
文。初云。修止观菩萨由何作意者。是第一
卷二十 第 780b 页 T42-0780.png
问。由何作意而修止观。言何等者。是第二问。
二问彼所除何等法耶。云何除遣者。第三问。
问能除遣作何观行。下答。由缘真如作意。是
答初问。由缘真如作意而修止观言除遣法
相及与义相者。第二问除遣何等。今答缘如
修止观时除遣法相及与义相。即除相分。此
文即说正證知时不变影像似真如相。言若
于其名等已下者。答第三问云何观行除遣
诸相。今答。先于地前。寻思如实种种推求。知
名等假。今入见道證真如时。境智平等无分
别行。不得名性不得名所依。唯识门中名依
于识识是所依。故曰若于其名及名自性无
所得时亦不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言如于
其名至亦尔者。此即就前五相知法谓知名
知句知文等及十相知义。故今类况如于其
名于句于文于一切义当知亦尔。言乃至于
界至如是除遣者。于上文中初以五相知法。
十种知义。复知五义。复知四义。复知三义。
三义者。一是文义二是义义三是界义。界义
即是器世界等五界故。地前菩萨作此五种
界观亦唯是识识为所依。故云乃至于界及
界自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依之相如是除
遣。次辨證如无相故无所遣。问意。无分别
智正證真如此真如相可除遣不。答意。若正
證时见有如相有所得者。即有所遣。而于所
了真如义中都无有相亦无所得。当何所遣。
此文即说證智无有相分。相分无故亦无见
分。又解。有见无相。言我说了知至非此了达
馀所能伏者。未證已前。取法义相。正證如时。
卷二十 第 780c 页 T42-0780.png
伏前所取法义之相。非此正證了达如时。更
有诸相为馀能伏。故言非此了达馀所能伏。
下释通经文。世尊乃至此说何等能观察心
者。问能观体。依何真如而作是说者。问所观
如。下答。三慧是能观察。依了别真如作如是
说者。喻中既说清水净镜不挠泉池堪观面
像时。知合中若善修心堪观真如者知是唯
识了别真如。以唯识门一切境界皆是心影。
初观境唯识。后观识如。名了别如。故云依
了别真如作如是说。第十六依空遣相门。于
中有二。初明十相空观除遣后。辨总空性相。
前中有三。初明十七空除遣十相。次明空所
得果。后明空观除相道理。初中先问后答。问
中有几种相难可除遣。是第一问。谁能除遣。
是第二问。善男子有十种相者。答初问。空
能除遣。答第二问。须知十相并是遍计所执。
皆观空除遣。一者执诸行义决定是有。即观
一切法空除遣。以所执法义收一切法故。观
一切法空除遣。二者苦等四谛并是安立。苦
谛在初故标安立。此中举如取安立苦。此有
二执。一执苦有生灭住异性。此观相空除遣。
二执苦有相续随转。观无先后空能正除遣。
遍计所执本无。故无先后遣。三者由了知六
根能取。即有顾恋执著内身。观内空除遣。由
执我有故起我慢。观无所得空能正除遣。无
我可得。云何起慢。四者如文可知。六者执有
内安乐相。由内空遣。执外尘净。由外空遣。执
有男女承事资具相应。由本性空遣。亦可由
性空。通遣内乐外净等执。六者了知外器世
卷二十 第 781a 页 T42-0781.png
界建立有情。即便执有十方无量之相。由大
空遣。七者执彼四空以为解脱。以有为空遣。
八者若执二无我相。以毕竟空除。若执唯识
相。无性空治。若执依他为胜义相。由无性自
性因性空治。若执圆成实为异胜义。此由胜
义空治。执者如文。十者执有前九能治空性。
即观空空为治。谓观能除空性亦空。次明空
所得果。问意。除遣上说十种遍计所执相时。
更除何等。复从何相而得解脱。答意。观空除
遣遍计所执十种相时。空观心中仍有依他
似空影像随空心现。从此空观入于證智。即
除似空影像相分。相分既除。即从一切杂染
相缚种子解脱。执解脱心亦皆远离。故言被
亦除遣。下明空观除相道理。一一空观皆除
十相。而说初空治初相等者。就胜而说。此即
相当近对治说。非不一一观治一切相。喻况
可知。自下辨总空性相。先问后答。答中先赞
问许说。后上答问。景云。将迷依他圆成起
遍计执。若悟依他及圆成实非所执法。知所
执空。名总空性。泰云。别而言之。有十七空。
总而言之。唯于依他及圆成实性相中毕竟
远离遍计所执相。及此都无所得。摄大乘中
一切空尽。故名总空。若了此空已即有二利。
一无失正行。二离增上慢。十七摄几门。可
知。第十八因果门。学地止观。以净尸罗及闻
思正见以为其因。此是缘因。若止观种子。以
为正因。止观果者。即以佛地善净心慧以为
其果。又无学声闻及佛所有出世善法。皆是
学在止观之果。第十九作业门。谓能解脱相
卷二十 第 781b 页 T42-0781.png
缚及粗重缚。粗重缚者。是诸烦恼见分种子。
相缚即是烦恼相分种子。又现起相见。亦是
二缚。第二十止观障门。先辨五系。后辨五
盖。前中顾恋身。顾恋财。是止障。于圣法不
得随欲。果观障。乐相杂住。及小欲喜足。不
乐多修。俱障止观。由第一故不能造修者。
乐相杂住。由第二故所修加行不到究竟者。
小欲喜足。盖障如文。第二十二圆满清净
门。前辨惛沈睡眠障观。今言除遣惛沈睡眠
心道满者。因止发观。止是因观是果。举离
果障显因圆满。乃至所有掉举恶作正善除
遣名观道满者。此亦举离因障显果道满。第
二十三散动门。止观现前。有五散动心法。
一作意散动。谓诸菩萨舍于大乘。随在二乘
作意。二外散动。于外五欲所有寻思随烦恼
中者取寻思为体。及于外境纵心流散取散
心王。三内心散动。谓已离欲人。由惛沈等乃
至于定起爱味等。名内散动。四相散动。谓于
内定中所现影像。作意思惟执内定外所取
色相。名相散动。五粗重散动。谓计定中喜乐
以为我所。计粗重身为我起慢。名粗重散动。
第二十三治障门。初地除恶趣烦恼业生杂
染障者。下七十八中辨二十三愚痴。一人法
执。二恶趣杂染者。通烦恼业生。此中但有第
二。地论云。凡夫我相障。但当初一。第二地治
微细误执现行障。下明二地有二愚痴。一微
细误执愚。二种种业趣愚痴者。此见三业三
行差别愚。此中但有初一。地论云。邪行于众
身等障。即当第二。三地治欲贪障。下说三地
卷二十 第 781c 页 T42-0781.png
有二愚痴。一欲贪障定。二圆满闻持陀罗尼
愚痴。此中但有初一。地论云。闇相。当欲贪。
闻思修等法忌障。即当第二。四地治定爱及
法一爱障者。三地求法投火坑等。故有法
爱。总当下说二种。故下论云四地有二愚。一
等持爱。二者法爱。地论云。解法慢障。总不当
二。爱慢异故。又可由得胜定及解法故生慢。
定是行法及持教法生慢。总名解脱法慢障。
五地治生死涅槃一向背趣障。与下二同。此
中合一。下开背趣为二。地论云。身净我慢
障。以心道品净身持之生慢故。于生死背于
涅槃向。与此大同。六地治相多现行障。五地
中断背趣二愚。今六地断多厌背心。以观十
二缘相多现行。故断相多现行障。下云六地
有二愚。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痴者。五地不
能现观缘起名愚。二相多现行愚痴。五地虽
断背趣。而厌背相心多现行。此中当第二。地
论云。微烦恼习障者。总当二种。形前名微。
七地治细相现行障者。七地所断仍见微细
生灭。名细相现行障。下论七地有二愚者。一
微细相现行。即当此说。二无相作功用愚痴。
七地于无相虽有功用。而长入真观。六地不
能障于七地。故七地中断无相作功用愚。地
论云。细相习障。亦当初一。八地治于无相功
用及于有相不得自在障。下云八地有二愚
痴。八地于无相无功用。于俗相中利他有功
自利无功。七地不同障八地。八地中断一于
无相作功用。二于相自在愚。彼与此中开合
为异。地论云。于无相有行障。但当初一。九
卷二十 第 782a 页 T42-0782.png
地治于一切种善巧言词不得自在障。下云
九地有二愚痴。一于无量说法无量法句文字
后后慧辨陀罗尼自在愚。二辨才自在愚。彼
与此中开合为异。地论云。不能善利益众生
障。十地治不得圆满法身證得障。下论云。十
地有二愚痴。一大神通愚痴。二悟入微细秘
密愚痴。彼与此中亦开合为异。地论云。十于
诸法中不得自在障。亦与此同。于如来地对
治微细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者。此二并
是非想下下品断二障之法故。欲知著是烦
恼障。碍是所知障。此文明證。由能永害如是
障故究竟證得无著无碍一切知见等者。下
论云如来地有二愚痴。一于一切所知境极
微细著愚痴。亦是非想烦恼下品。二极微细
碍愚痴。亦是非想所知下品。故与彼同。开合
为异。地论虽不说有第十一障。然于第十于
诸法中不得自在障。即收佛微细著及微细
碍。以于第十障中就最细者义说障佛。论实
还是金刚心断。然于此义有其两解。一云依
旧摄论于断初地障入于初。馀地例尔。又若
本业经云。过第十地有等觉地住。于一万三
千劫中学此。即住等觉住断佛地障始入妙
觉。一云依此十一障文等说智亦断自障。第
二十四修證菩提门。言若诸菩萨已得止观
依七真如乃至内正思惟等者。地前加行位
中。随诠观察七种真如。善审善思安立七种
真如。如性中内正思惟。由思惟故。一切细相
皆能弃舍。谓随诸心影像相分。既息诸心亦
即弃舍随心诸相。泰云。此中七如。非圆成
卷二十 第 782b 页 T42-0782.png
实。又解。旧人依中边论云。七种真如皆是真
如。而言苦谛真如。苦谛者从能诠得名。言心
所执受领纳了别染净相者。即四念住也。苦
有变异无变异相者。苦苦坏苦名领有变异。
行苦名无变异。又解变异是苦相。无变异是
苦。无实性也。有为异相者。色心等异故。同
相者苦无常等同故。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
一切相者。知一切法既是一切即有一切相
也。彼既多住如是行故。善修治心。于七真如
有七各别自内所證通达智生名为见道者。
由于七如各别自證为方便。故后入想观。观
诸如通达智生名为见道。即入初地也。由得
此故名入菩萨正性离生。是入位过。生如来
家者。此明家过。又能受用此地胜德。是馀六
过。彼于先无时由得止观故已得二种所缘
谓有分别影像所缘及无分别影像所缘者。
此文自判二种影像是彼地前止观所缘。彼
于今时得见道故更證得事边际所缘者。此
相明见修證第三所缘。今时且说见道所缘。
即说真如名事边。以彼真如遍诸谛法名谛
边际。此文即说證智缘如不变影像。若变似
彼真如影像。即是无分别影像所收。云何判
二影像所缘是地前耶。又见道所缘云何但
名事边际耶。复于后后一切地中进修修道
即于如是三种所缘作意思惟者。此明修道
智缘事边际。后智缘变二种影像。故言修道
于三所缘作意思惟。自下喻说。以其细楔出
于粗楔。以胜道舍于劣道。渐渐除遣相及粗
重。乃至證得阿耨菩提。此名證得无上等正
卷二十 第 782c 页 T42-0782.png
觉。又得所作成满所缘者。即判此境在于佛
地。佛地所作皆悉成满智境故。名所作成满
所缘。所缘何法。不离前三。如来證理所有止
观缘谛边际境。如来缘谛所有止观是二影
像。此三为佛止观所缘。总名所作成满所缘。
第二十五引发威德门。菩萨善知六处。便能
引发广大威德。一善知心生者。谓如实知十
六种漏无漏心生起差别。一者不可觉知者。
赖耶行相难知。坚住相续。名坚住。器识生
生者。能变能缘外器世界。谓阿陀那识者。
此云执持。执持根大及诸法种子。二者种种
行相所缘识生谓顿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别意
识者。即是第六意识随作一种行解。顿取诸
法。故言种种行相。顿取色等及顿取内外境
界觉受者。自识顿取内外触境而生觉受。或
顿一念现入多定见多佛土见多如来分别意
识者。此据大地菩萨后智在定见多佛等。非
正證智故名分别。三四小大相所缘识生谓
欲色系识者。据缘二界内身。故有小大。次三
心缘四无色。八者无相识生谓出世识者。谓
无漏识无七种相。名无相识及缘灭识者。通
漏无漏心。缘无相境。名无相识。又解及缘灭
定识也。有本作减字。应是错书。次有五心
据三受俱行识。后有三心明染净无记识。馀
文可解。第二十六涅槃受门。如文说无馀依
中二受永灭。一者所依粗重受者。内六根生
受名所依。体是有漏。由有烦恼粗重不调柔
性之所随逐名粗重故。名所依粗重受。二者
彼果境界受者。谓外五粗由内五根势力引
卷二十 第 783a 页 T42-0783.png
生即是内根之果。是故说名彼境界受。依彼
生故名彼果境界受。道理此二受体未必有
别。但约根境以分二受。所依粗重受中有四。
一有色所依。即五识受。二无色所依。即意识
受。即是身心二受。三者果已成满粗重受。谓
现在受。四者果未成满受。谓未来因受。即是
业烦恼是未来受因。名为因受。彼果境界受
亦有四种。一者依持受。谓器世界是依持法。
缘之生受名依持受。二者资具受可知。三者
受用受。即二受受用器世界及以资具。名受
用受。四顾恋受。顾恋财物之受。下约有馀无
馀涅槃界中灭受多小。景云。谓于有馀依
涅槃界中果未成满受一切已灭者。业烦恼
体金刚心时已断除讫。方得有馀。领彼对治
明触生受者。领受尽无生智相应受。是明触
生受。领受共有者。领受共有器世界受。即依
持受。略不言领资具受用受。唯除顾恋。与贪
相应故。或复彼果已成满受者。由已成满受
中通有有粗重无粗重。今无学身中但有无
粗重受。故言或也。略不言领有色所依受无
色所依受。以无学犹起故。第二文解。又二种
受一切已灭。谓所依粗重受报。彼果境界受。
皆已除断。唯现领受明触生受。此据漏尽所
有诸受皆名明触所生之受。于无馀依涅槃
界中般涅槃时此亦未灭者。随前二说有馀
依中所有诸受。今入无馀多小皆灭如前应
知。泰云。于有馀依中。未来报不受。未来因
亦舍。如圣人生无色界已不成就眼根种子。
又如无学将命终时不成就十八界种子。唯
卷二十 第 783b 页 T42-0783.png
彼人领彼能治无漏明触。自馀六受通凡及
圣。故云共有。无学人亦领受馀六共有受。如
根恶业所受。或时唯无学人受。故云或。于此
文中西方二释。第一释。前灭定前。但灭一受。
馀七不灭。今据将入无馀时。于灭定中命终。
故在灭定时六识八受皆灭。第二释。前据粗
重所随故名共有。但灭其一。后据无学而无
漏。故唯有明受。八受灭。释名为无漏。前八
种受一向有漏。故云一切已灭。然癈未就本。
故云一种。一释入无馀灭时。灭馀八受。而言
有无漏受者。是入定近方便故。且不论灭。上
来二十六门问答广辨讫。自下世尊述赞劝
学。如文可知。颂中有五。初一颂。明有违顺即
招得失。第二颂中。教修无相自利之行。第三
颂中。教修无相利他之行。第四颂中。明染心
说法唐捐其功。第五颂中。劝舍戏论修学瑜
伽。下明请立经名。时众获益。就声闻益中释
论二解。或一音各得解。或闻此教中人无我
理故得解脱。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之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