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 第 760c 页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之上)(论本第七十四至七十五)
释遁伦集撰
论本第七十四
解三性中有其三颂。前卷已释初颂七门讫。
今此卷初解第二颂有九门。摄是第一。无性
第二。知等是第三。密意等第四。所行第五。
卷二十 第 761a 页 T42-0761.png

次第释解。初门中初正辨摄。二问答辨正智
是依他所以。景云。今此论云。初自性五法不
摄。第二自性摄于四法。第三自性唯摄真如。
旧行佛性论第二亦云。第一性五法并不摄。
以无体故。第二性摄四法。第三性唯摄如如。
又三无性论第一卷亦云。第一性无有体相。
非五藏所摄。若法是有不出五藏。问若尔何
故楞伽云。相名是第一性。分别是第二性。正
智如如是第三性。又中边论第一性摄名。第
二性摄相及分别。第三性摄真如及正智。如
此等文云何会释。解云。文虽有异义。不相违。
所以者何。楞伽经说第一性摄名相者。据执
定性名相毕竟无体。与第一性无体义同。故
得相摄。因缘名相从心而生。不离心故。总名
分别。故云分别摄依他性。中边论中相及分
别据因缘法摄依他性。名据横计无体义同。
摄第一性。正智一种依此论及佛性论等。即
依他。以是有为依因缘故。以体变异非圆成
实。楞伽及中边论如如正智俱摄第三性者。
同据不颠倒义。属圆成实。又依下摄择分。正
智亦属圆成实性。若解向来所辨通塞。世人
不应辄起难词。云瑜伽论正智一种唯属依
他。遍计所执无体为过。又复新译无性世亲
所解摄论皆言。如如正智属圆成实。彼邪见
者破云。新译经论说彼正智一向属依他者。
即有可坏虚妄过者。岂猛浪疏失者哉。又云。
依五法不摄第一性者。即五法摄法不尽。此
义不然。遍计所执但是倒情搆画毕竟无法。
卷二十 第 761b 页 T42-0761.png

不尽过耶。是故说云。如世美果多绳附。智
深妙义多招诽谤。泰云。此中问答辨正智是
依他所以中。西方二师别解。第一师云。此文
唯所执性所显相分境依他性。缘遍计所执
自性。第二师云。不尽理说。其有漏善心非是
遍计所执故也。第二解无性门中约彼三性
辨三无性。一由相无性故遍计所执说无自
性。二由生无性及胜义无性故依他性说无
自性。下释所以。言非自然有故者。辨无生
意。依他从因缘生即名有生。无自然生故名
无生。言非清净所显性故者。释无胜义性
意。外道执人天等身为胜义涅槃是常乐法。
今明依他苦集染法无胜义性。以非證智清
净所缘故。说依他名胜义无性。三唯由胜义
无性性故圆成实性说无自性。此有二义
一彼圆成离言说相。非是情取定性之法。而
初学者依教封执有是胜义圆成实性。今明
圆成无。彼所取执胜义之性名胜义无性。问
下有文。二者。圆成体是胜义。由无相等无性
所显名胜义无性。何以故下正释此义门。前
卷何故即言圆成非三无性耶。解云。据后门。
体是胜义。而非无性。为无相等。无性所显名
为无性。论体实非是三无性。以无分别智證
圆成时离有无故。前据此门故云圆成。非三
无性。第三解知等门。如摄论云。应知者三
性也。三种自性有无之理一切学者皆应遍
知。若尔何故下问遍计所执何智所行为凡
智耶。为圣智耶。答非智所行。以无相故。解
卷二十 第 761c 页 T42-0761.png

所执都非凡圣智之所行。体性离无。故是学
者所推求处。是故前说是所遍知。依他是染。
有不实体。故应永断。圆成应證。第四解密意
门有二。初总标举不了义经。皆由三性应随
决了之相。二略解二门。初举经说三种无生
忍。不了义经约三自而随决了。次举三解
脱不了义经。以三自性应随决了。备云。三忍
在初地已上。故言无退转。第五解所行门。泰
述戒贤言。此中意辨。有法是缘。缘体性能生
故。名智所行。遍计执性既是无法。四缘不摄
故。非智所行。以无相故。前约智体是无法
故。云一切应知。备师等云。如摄论说。分别
性凡夫境界。真实性圣人境界。依他起性凡
圣境界者。约遍计情故说所行。论及摄论又
说三性皆名应知者。智遍计无故名为知。依
他起性凡圣二智所行但非正智境。圆成实
唯正智所缘非后智境。如论真如相分是依
他性故。准此文。赖耶所缘诸识非缘缘。第六
解通达门。世智思惟所执空时。即有空相当
心而起。不能亲證真如。名行有相。出世间智
通达所执真如。名行无相。达馀二性当知亦
尔。第七解悟入门。悟入所执本来无有。即悟
入圆成。随入圆成除遣依他者。證断染故。第
八解差别门有三问答。初中景云。依他性是
因缘生法。通情非情。遍满十方过于数量。依
彼依他执有人法二异。数量同彼依他。问亦
于圆成起于所执。执有圆成实所执亦尔。解
云。圆成离彼执著不当执圆成实时即有相
卷二十 第 762a 页 T42-0762.png

明所执数量。但如依他不言如圆成实也。又
于依他有二遍计。随彼觉心现执情有。一者
随觉二者串习习气随眠者。遍计所执故熏
成种子。泰云。如有人等随言说觉知计有诸
法名随觉。遍计所执自性执。如牛羊等。过去
无始来曾为人等。串习名言。随觉分别熏习
种子。名串习习气。随眠力故。牛羊等虽不觉
知名言。然与觉知名言者执诸法不异。备云。
此辨由有二种执故有所执遍计性。西方一
解。以所执自性为遍计性。若能缘心一向依
他。是故此文中重举能计依他显所执性。此
中地前解名言有情所执。故云随觉。不能语
言众生所执起虽无现行缘名言心。而由随
眠解青等法。故名串习气。次辨依他差别中
景云。如相品类差别者。如五法中相品类差
别是依他起也。复有二种等者。一者由八分
别执者熏习而生三事。是染依他。二者从闻
熏习起。泰云。一杂染依他随遍计执起。此有
二义。一执心相分从执见分起。若非相分者。
如无明生三性行。二净分依他从无执所起。
亦有二义。类前可解。下辨圆成一味无多品
数。第九解依止门。遍计所执依三法。执有人
法定性。二真分别是能执。相名是所执。由
依能执所执虚妄搆画所执性成。摄论依此
处意取明。彼用何者能遍计何者所遍计遍
计所执性成。答意识是能遍计。依他相名是
所遍计。由此能所遍计所执性成。问此依止
中即言依止三法。何故前说缘门遍计所执
卷二十 第 762b 页 T42-0762.png

耶。解云。前说缘门。但取所缘。缘彼相名定相
属著。故成所执。不取能执。故除分别。今依
止门通取心境依能执分别之心。及取所执
相名二法。方成所执。故依止门通依三法。依
他当言即依遍计所执及自等流。前缘门中
即言依他缘遍计所执自性者。依止门中要
依执彼定性人法能执心故。此能执心复依
自类名言种子。及彼现行后依前起。故言及
自等流。前缘门中但言依他缘遍计所执自
性者。直据缘彼定性二尘熏成种子依他及
生现起依他。是故但言缘遍计所执自性。应
知圆成实性无为常住无所依詑。故无依止。
即是经说无住。即无义。前说缘门即言缘遍
计所执于依他中毕竟不实者。据加行智缘
彼遍计所执都无自性。但于依他因缘法中
虚妄搆画。由加行推求审察了知所执二尘。
非因此悟入圆成性。故言圆成缘彼遍计所
执。不实应知。下解第三颂有十一门。若无有
第一。作业第二。微细等第三。无体第四。生是
第五。执等第六。了知第七。染八。苦九。喻十。
分别十一。长行解释有其十故。染苦二门一
处释故。解初门中。若无遍计所执当有何过。
答于依他起性中应无名言执等者。从昔已
来皆于依他名言起执。由执搆画。起彼依他
生死染法。断染得净。若无此性无名言执。此
若无者。应不可知杂染清净。无后二性过可
知。第二解作业门。景云。初性有五业。一能
生依他由执二尘相见二分依他得起。此业
卷二十 第 762c 页 T42-0762.png

起言说。三生人执。四生法执。五能摄受彼二
种执习气粗重者。由执二尘熏成二执习气
粗重。馀二性各有五业。如文可知。泰云。初
性五业。一遍计执性虽非所缘缘生。能执心
而内妄谓有所执相有能执心故说能生。依
性实非四缘生。二由人法二我相能生二我
言说。由二我言说故复缘二我起。第三第四
随觉分别执。串习第三第四随觉执。熏成习
气。随眠粗重便起随眠二执。此随眠二执亦
因遍计所执生故。遍计所执能摄受彼二种
习气粗重执。依他五者。第一略明依他能生
杂染有二种生。类前可解。略不辨能生清净
也。第二依依他计有遍计所执性故。能为
遍计所执自性所依。又因俗入真故。及与圆
成实自性作所依。约世俗与胜义谛作依处。
故遍计所执性中不说也。第三第四人法二
执以依他性为所缘缘故。与彼二执作所依
处。第五赖耶识与彼二执种作所依。备云。初
性五者。一由人法二尘故能生依他能分别
心。二若论依他离言说性故不可说。而言说
者由遍计故。三四如论。五由遍计故起人法
执。由二执故摄彼二种。又解。由无种子故。
于诸有漏皆有粗重性。依他五业中其第五
者自有二门。若随转理门心王及五根等皆
能持种。若论能与粗重依者。通明一切有漏
诸法。若真实门但是赖耶能持种子。其圆成
实即五种业是。二五对治所缘缘故。第三解
微细等门。泰云。遍计所执难悟入。故微细依
卷二十 第 763a 页 T42-0763.png

方见故云极微细。备云。色心等诸法有体。故
言粗。遍计所执无体。故名细。第四解无体门。
一无体能转有体者。由执无体依他体起。问
无体法不成缘缘。云何得言缘彼无体有体
生耶。景师解云。此是总无体自属所执。能
转有体。自是相分依他有法能作缘缘生于
见分。如缘十八界。法执定有时。即有诸界
相分。当见分心起为所缘缘。执彼相分定有
义边自无体自属所执。能转有体。即据相分。
文中总说。故言一性无体能转有体。有释。依
他起法由妄情起。故说遍计执。能转依他非
亲因缘及缘缘等。一是有体能起有无者。依
他起性能生自类及起人法二尘也。一是有
体而非能转。即圆成实绝戏论故。第五解生
不生门。遍计所执本来无生故言不生。而能
生依他故云生生。依他起性是生法。能生依
他及遍计所执也。问若言遍计本来不生者。
何故言依他所生耶。解云。据无体义故名不
生。随计性故亦名为生。圆成实性以止息义
故不论能生。问与前门何异而须重来。景师
云。前据有体无体辨能相生。今据生不生法
辨能相生。景师云。转通生灭。迷时能生依他。
若悟所执即灭依他故。今解。转者转变之义。
生者生起之义也。第六解执无执门。先明遍
计所执性执无执相。景云。一觉悟有执无执。
即小年已去解名言人起觉悟执。若名了知
不起彼执。次解随眠有执无执。即是婴儿禽
畜等虽不解名言。以随眠力而有所执。若就
卷二十 第 763b 页 T42-0763.png

辨遍计性。执与无执分别我见由外道等言
教计有我。故名觉悟执。俱生我见不由言教。
以习气力任运起故名随眠执。于中有二。若
凡夫学人未拔彼俱生我执习气种子。当知
于彼有随眠执。若罗汉等乃至未舍习气粗
重。虽断染污俱生我执随眠种子尽。然善无
记种子上有我执习气粗重。由此习气粗重
力故。善无记心计有人我。皆名有执。唯佛一
人拔除习气故名无执。备云。于四种中。初二
约分别起辨执不执。后二约俱生辨执不执。
前中即地前有分别起执故名为有执。初地
已上无分别我故名不执。后二中即从地前
乃至十地已来有俱生二执故名有执。金刚
已后永断二执故名无执。大判如之。若随分
说。初地已上亦有无执。次明依他有执无执。
景云。此中亦二。初由遍计所执自性觉悟执
等者。举所执性辨能执依他。善了已下于人
法尘不起倒执。第二若于相缚至第二执者。
于诸境界有所得时名有相缚。次明无执。无
执有二。初明證智。无相界已拔相缚名为无
执。或于后时下明后得智。如有当知无执。
泰云。此中约法我辨依他性上有执无执。此
亦有二种。一若由随名言觉悟分别执有遍
计所执法我故。复由随名言觉悟分别遍计彼所成法执自性。如小乘言教执法有性等。
是名初执。但以文中举人执觉悟遍计。类释
法执觉悟遍计。非正辨人执觉悟。前已说故。
二若于相缚种子未拔者。由种子力故于诸
卷二十 第 763c 页 T42-0763.png

等寻文可解。备引三藏解。此亦四种。如遍计
中解。有差别者。依他性法离言说作用故。无
有执著依处故名为执。又此四中。初二约分
别无辨执不执。后二约相缚无辨执无执。三
藏又云。依他二执即是遍计二执。更无别体。
如五蕴上执有神我边名人执。不了蕴义边
名法执。此中亦尔。横计有分别性义边名遍
计执。不了依他性义边名依他执我。下明圆
成无执。此界非执安足处故。若于此界未得
触證中起得增上慢者。当知即是遍计所执
搆画依他性而起。虽缘真如而起执著。还执
心变。以如相分依他起执。第七解了知门有
三问答。初明了知遍计所执有十一相。一唯
有名执。二无相性。三无生灭。四无染净。五
本来涅槃。旧来大德解释此言。举能治显所
治分别性。今解不尔。即是毕竟无故。即是自
性无。非遣故无等如前文说。本来寂静等依
相无生说也。六非三世。七非三界系不系。八
非缚解。九非三受。十唯是一味。十一如虚
空。以虚空无体故举为喻。前九列相。后二通
相。次明了知依他名字所诠一切有为事摄。
此即总标。下别释之。初约法相有五十八。一
六善巧。二业无事。三趣生事。四生类事。泰
师云。通说诸法相生事名产生事。诸法流类
名色类事。非根尘等色也。今解。此是父母产
生种种色类事也。五二十八天。六入圣方便
事。七见修道事。八二乘圣果事。九灭定事。
十到彼岸事。景云。无也。有释。是六度也。十
卷二十 第 764a 页 T42-0764.png

十四无色定事。十五修十想事。十六修随念
事。泰云。念住事也。今解。六随念事。十七三
科功德事。十八力无畏等诸功德事。次举喻
相有其三类。一约梦等喻。如摄论等明有五
种。三如狂等七可引涅槃经等。释饮尿友者。
景备同云。有人被打。闷绝在地。有人恶心尿
其口中。其人遂活。活已告言。汝饮我尿。是
故得活。其人闻已即入恒河。经六月浸方得
入村。以西国人讳触屎尿。何况肯服。昔来相
传陈弃药者是粪。遂取厕清服之。大是非
理。言陈弃药者。谓取他人所弃药滓煎煮服
之名陈弃药。泰云。如二朋友。共度沙路无水
之处。一人得小水。即便饮尽。以自之尿将
与彼人。故名饮尿友。假子者。如世间养子非
亲生也。外现亲善。内怀謟曲。空费家财。更须
勘问。下当体辨相其六句。一空无自然生故。
二无愿以可厌故。三远离不应乐著故。四无
取无能所取故。五虚伪无实体故。六不坚速
磨灭故。第三明了知圆成实。初当体辨相。如
先所说真如实际等。后约所无。即十种等。第
八解染苦门。先辨其染。后类于苦。遍计所执
无体故非染。但令依他染。依他唯自染。圆成
白净。令他亦净。第九解喻门。所执如虚空无
体同故。依他如怨害违损善法命故。圆成如
无尽大伏宝藏。若證得时利益无穷故。然此
宝藏喻实性者。旧来诸师取解不同。若南道
诸师引楞伽等云。如来藏性具足一切恒沙
功德。本自有之非适今也。又即彼经云。三十
卷二十 第 764b 页 T42-0764.png

不显现。又涅槃经云。大般涅槃本自有之。具
足一切恒沙功德。又华严经云。佛子一切众
生皆有佛如来藏性具诸功德。又地持论云。
性种姓者六入殊胜展转相续无始法尔。如
是经论皆證本来具诸功德。若如北道说。无
有本来一切功德者。便同外道断见过失。北
道诸师云。立本有一切功德不从因生先来
自有者。全同僧伽自体之过。何以得知无本
有功德者。如楞伽经大慧白佛言。若如来藏
性具诸功德者。何故世尊复说一切诸法皆
悉空无生无灭。佛告大慧。我为断见众生故
说本来具诸功德。即将此文通释一切经意。
今时泰法师云。依此论證圆成实理成于万
德之本。故说伏藏。不言真如具足万德。如护
月等。虽立三乘无漏法尔种子。而是有为体
非真如。故不同南道解。然本有无漏种故不
同北道解。备法师述具足本诸德文云。本有
真如。即其恒生一切诸德性。言本有恒性也。
有解。于真如上无无明故名为智慧。无散乱
名为定者。此即不然。若如是者。无情诸法亦
无无明故应有智定。又解。不离有为修生功
德名具功德者。理亦不然。若如是者。不离无
应名无。第十解分别门。于中有二。初解三性
各有所由。二因言长辨无分别智。前中遍计
所执由依他者。依依他故而有遍计所执。依
他由因缘者。由依因缘果法得生故名依他。
圆成由一切烦恼众苦所不杂染故者。即以
无颠倒故名为真实。又由常故者。即由不变
卷二十 第 764c 页 T42-0764.png

智五相。文中先难后通。难中先以五义成定。
次设五难。一者。若由无作意故者。经说无分
别智与如理作意相应。而言无作意故不应
道理。又若无作意故名无分别智者。熟眠狂
醉成此智过。二者。若由超过彼寻伺分别故
名无分别智者。二禅已上诸心心法应是无
分别智。彼若是者。即违教说三界心法皆是
分别。三者。若由无所有故者。云何此慧不成
非心耶。四者。若由是彼愚钝性者。云何此慧
不成色性及非贯达相耶。五者。若由于境作
微细加行者。便谤此智离加行相。下会通中
景云。于所缘境离加行故者。此智正證离彼
寻求加行之心。即解智无分别。言此所缘境
至离分别者。此辨境无分别。举境明智是无
分别。言等持相应妙慧生时于所缘相能现
照取等者。即定妙慧能现照如离于五相名
无分别。备云。依中边论初文意。地前先除
相分。次除见分。入于初地。唯有自体。此论
亦尔。故论云此所缘境离有无相者。欲辨离
相分义。离诸分别者。欲辨离见分义。等持妙
慧能现照取者。欲辨于地前无见相慧所引
故。初地巳上唯有自体。由无见相二障故。得
證真如。准昔摄论。忍位作无相观。第一法作
无生观。由无相观故。离于相分。由离见分
故。作无生观。是故初地已上唯有自体分。是
故西国作况。而云犹如牛两角。先打脱一角。
后第二角。唯有其头。以打破故。然辨此智西
方两解。一云。正体智缘于真如。无有相分。
卷二十 第 765a 页 T42-0765.png

者。是故此智缘真如时亦作影像。今准唯识
论。前解为胜。上来决择初持瑜伽有十二段
中。前四段讫。自下第五决择威力品。巳说真
实义分者。结前也。由五因缘当知威德不可
思议者。举数生后也。与不定心一向不同。又
云。一向系属定地心者。八地已上亦有此事。
然多分据佛。佛无不定心故。下次第六决择
成就品。十法行者一。书持经法。二供养。三
慧施于他。四听闻。五玩读。六领受。七讽。八
为他广说。九独处思量。十随入修相。如是十
行皆有资义名福。第九是加行道是思。第十
是净障道者是修。寻此文相。第九方名加行。
故可谓前八唯生得善也。第七决择菩提品。
于中先举略标许今当释。后次第解释菩提
五相。第一解自性中。初标自性。谓胜转依。后
辨转依有四种相。先举数列名。后别解释。初
释生转所依相文有三节。初顺释意欲辨佛
身一切。一切有为无漏出世间道。初起名
生。生便相续流转故名转。真如与此有为功
德作所依止故名所依。又解。自受用身相续
是出世道生转之所依止也。二约果反释。若
出世道不以转依为所依者。佛果既不得此
转依。此佛果道应当不初生不后转。以无所
依故。三约因反难。若远离彼转依而有此佛
果出世间道生转事者。在于因位未转依时。
先应有此佛果道生转事。以因位得转依故。
二释不生转所依相文有二节。初顺释。金刚
所断修道正使一切烦恼及初地所断见惑习
卷二十 第 765b 页 T42-0765.png

择灭。解脱身所依真如名不生转所依。二反
释。若解脱身不以法身转依为所依者。谓佛
既不得此身转依故。一切烦恼及以习气后
有种子等众缘合故。烦恼及习气生转可得。
不生不转应不可得。二释善观察所知果相
亦有二节。初顺释。由究竟真智为因。得所
證真如果。故云善观察所知果相。二反难释。
论解云。应同取蕴有诸过患可观察。更有诸
漏。更诸漏外有所馀有漏法。备师云。若不说
真如择灭为转依者。应更观察佛自体。应更
观察有所断所灭。四释法界清净相中有二。
初略辨相。二别广分别不可思议。前中有其
三节。初顺释。论解以能拔除一切相种子故。
一切相不复现前。泰师云。遣相究竟名法界
清净。二反释。若言出缠真如不离众相者。应
非常住应可思议。有诸相故。第三顺结可知。
就广分别不思议中。初约无二辨不思议。后
约二因辨不思议。前中先总标举列其五种。
后次第别释。解住中云色类者。是法门色自
流类。故曰色类。非是障碍之色。乐住者。即
现法乐住也。馀文可解。第二解功能。即十自
在。如本地分及对法等。第三解方便。如文。
第四解转中有二种转。戒贤论师解。权时转
者。谓诸有情乃至十地未解脱已来。诸佛世
尊为地前众现化身。为地上菩萨现他受用。
青黄等光粗细等相似受用身。随机变化改
转起灭非恒时有。名权时转。毕竟转者。即自
受用身。如欲界人善业劣故但得八尺身。诸
卷二十 第 765c 页 T42-0765.png

六千由旬。佛果善极故。诸色根皆遍法界。出
过数量。备云。毕竟转名实受用身。究竟圆满
遍满法界。眼等诸根一一即遍法界。光明亦
遍。是故且据光明说。何故说名利他者。是由
此身等得成义。第五解还中亦有二种。一者
化相入灭。二者实行成觉。第八决力种姓品
中文分有八。初明赞叹如来生大福聚。于中
有三。初明能赞叹者能作饶益。言犹如造瓶
者。如世间瓶由人功成。如来不尔。不由他赞
而有所作。然便赞者得行自利。何以故如
来圆德更无所加。以隐己善极少欲故。闻赞
不喜。次明赞叹如来有二种奇法。一令赞者
生于自利。二既生自利称可佛心即名供养
摄受如来。下因言长辨佛有二事。若但布施
时不可佛意。若因施财断恶修善。便可佛意。
二明由六种相略摄佛德。先举数列名。后次
第释。言如来成就三界德者。谓量智变似三
界故也。馀文可解。三明由五因缘天非所归。
举教徵列。次第别解。初形相中分二。先举五
因辨天非归。后对显佛是真归依处。前中言
由形暴恶有怖畏者。如天神等形像可怖畏
故。就后文中。先翻前天相举佛五因后列举
五相辨佛是依。次辨自性。先天后佛。第三
作业亦尔。第四法尔者。意谓世间吉祥皆依
自功。若敬事天未名用功。如其敬佛即名
功。第五因果中三。开徵问对之。显非前二。可
解。第三约供显非。复以三门徵问对之难破。
若唯供养为因即天无用。若但天供养徒设。
卷二十 第 766a 页 T42-0766.png

应理。泰师云。外道法中说。由供养天有此七
种所思果。遂此事决定。论主破云。此事不
定。一以诸天为供养缘。然于所摄受诸信解
天者不决定。或有为天摄受拥护无灾。或不
摄受拥护。故摄受不决定。二于信解不决定。
诸天所作或令生信或不生信故。三于信解
事不决定。或有證验或无證验故。四由供养
故生天不定。五得富乐不决定。六坏灭怨敌
不决定。七于死没不决定。或有勉死及不
勉故。梵本说死为从从报故。备师云。一虽
求他人供养而缘不定成遂不遂。故云供养
缘。二于所摄信解不定。或天教或有不从
故。三于信解缘亦不决定。于天有信及不信
故。四于信解事不决定。众生愿事或与不与
故。五天有胜劣。求胜天身不能果遂故。六有
贫天。求胜富乐亦不能遂。七于非天怨不
能坏灭。亦不能令从没故。四明四清净。文相
可解。五明三性假实。云何当知至非实物有
者。问意云何当知随色等名所目之事遍计
所执非实物有。答中先略答后广答。前中谓
诸名言乃至非胜义有者。由执名义熏成种
子。复生名义色等诸法。后缘执彼计为实有。
但是搆画非实物有非胜义。是故下结所执
假有。若遣名言熏习之想所建立识者。约能
遍计识遣其所执。其色等想事至是实物有
是胜义有者。圆成实依他共相之法虽可言
说。自相之法即离名言。圆成自共皆离言说。
下次广答。此中道理言论成立如菩萨地应
卷二十 第 766b 页 T42-0766.png

之想所建立识者。能搆画识缘遍计所执自
性为境者是所执性。即说此性乃至自性涅
槃者。以所执性毕竟无法。但是无中执有故。
非当生及当灭等。若能体知所执二尘非起
灭法。即同真如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何以故
下重释有所执。但有假名非胜义有。由不了
知故随名言执有定性。言若离名言诸法自
性当知此性凡夫所生邪执为缘已生及已灭
等者。若离随名言性。所有诸法即是依他有
生有灭。言若未永断乃至乃成清净者。依他
染法即是苦集。若未永断集未遍知苦便成
生死。若知若断乃成灭道清净之法。六明四
法能令摄正多闻。有二四法后四以释前四
谓由菩提愿任持多闻。由事善友證多闻。即
得闻慧也。由得思慧思择力故名多闻果。由
住空闲故名多闻净。即是修慧也。七明菩萨
意乐等七法。景云。自下二章是决择意乐品。
今且不依。以越次第故。于七法中分之为二。
初三约信辨意乐。后四明慧智差别。前中意
谓地前菩萨有三种信。一信解有彼真如理
性可有修證。二信佛法有无穷功德所显。三
信有为无为功德皆可得义。摄论亦说此三。
次第小异。彼云。一信实有。二信可得。三者信
有无穷功德。次释悯等四句经文可知。八明
三种思惟过患。谓不究竟思惟者。思惟苦行
等为涅槃因。不能究竟得至涅槃。非处思惟
者。思惟于我有边无边等。不应思处而起思
惟名为非处。颠倒思惟者。于苦无常不净等
卷二十 第 766c 页 T42-0766.png

择施等六品有释下。明施戒二障。犹是决择
力种姓品。从复次先已广说施等已下乃是
决择施等六品。然今且依前判。分之为二。先
别决择施戒二品。后总决择施等六品。前中
先施后戒。施中初开七种。二依。次辨初施物
净有十相中。三应时施谓当彼所乐与彼。第
七随乐施谓随求者所爱乐施。此二何别。解
云。第三知有饥渴之者。当彼饥时施食。饥
时施浆。不言饥渴者来求方施。第七即言随
乐施者谓随求者所乐施与。是来求施。又第
七施不限其时。随其所乐后方施与亦名随
乐。六如法施谓无罪相应者。不离希求三时
俱净。第二戒净可知。第三见净十中。五不观
施全无有果而行慧施者。非邪见心中行施。
六不观施不相似果而行慧施者。道理舍好
色香等物行施。还招好色香等。名观相似果。
若见舍好色等感恶色等。名观不相似果。七
不观施有颠倒果者。若见由舍财物令他安
乐自招穷苦。名观颠倒。八不观杀害为伴侣
善而行慧施者。有为行施为求伴侣遂杀羊
等。会诸行伴而共行施。不见此益。九者不
观见现神足者所有奇变吉祥之相而方行
施。第四心净。第五语净。文相可解。第六智净
中徵列十相。次第别解。施体相者。即是三业
等起思及以五蕴也。言或由善根后谓于前
生或现法受等者。善根是总。下别分别。或由
前生善根感财行施。或现起善根感财行施
名现法受。或发神通者。由现神力雨宝行施。
卷二十 第 767a 页 T42-0767.png

施今感财行施亦名为法受。或他积集所有
财物而用慧施者。是标。下释。用他积集财物
所以如劝导他者。由劝他故教用施。或任彼
务者。如主藏臣王遣行施。言贫乏中财大财
者。即是三品。贫乏为下品也。二门生福者。
景云。一欲令彼于三宝田兴造善事。二舍财
与令其行施。由此二门生无量福。泰云。佛法
合为一门。及僧田等为第二门。有释。自行教
他名为二门。或领彼恩令行慧施者。他不旨
施。菩萨语言。我领汝恩后时报汝。如此善
事汝但用我语努行施。或由生故者。有释。
欲菩萨自生天故。能自在施。或可观他胜生
故行慧施。今解。由生刹利等胜生故令行慧
施。言五种过患六种七种八种者。基师等云。
须勘慧远法师地持记。有师云。或了六种。谓
此诸欲是怖增语等者。增语有二。一为喜乐
而起增语。二为忧怖而起增语。因忧喜事增
多言语名为增语。菩萨能知五欲恶法是怖
增语。由知过患以五欲财急行慧施。此五六
七八种须勘阿含。又更有解。此等并准思所
成地文数可知也。谓五种过患者。即色声香
味触过患也。六种患者。须勘馀处。或可即是
六种前欲过患。如第十八卷。七种者。所谓诸
欲无常(一)。虚伪(二)。空无有实(三)。败坏之法(四)。
犹如幻事诳惑愚夫(五)。甚少爱味(六)。多诸过患
(七)。八种者。谓诸欲如枯骨。亦如煖肉段。如
草炬相似。犹如大火坑。譬如蟒毒蛇。亦如
梦所见。如借庄严具。如树端熟果。十四垢业
卷二十 第 767b 页 T42-0767.png

如前第四十四卷记释。第七垢净中。耽湎者。
著财物也。观果者。观施所得果也。谓贫乏
者于自仆从等者。谓若菩萨贫者唯施自仆
从等。若中财者施仆从及前贫者。若大财者
施于仆从贫苦及馀来者。言远离灭小垢者。
泰师云。应是咸字也。施居处事者。施床座
等。又解。施园林等。一于因中无倒意乐者。
了行施因定能招乐。二于果中无著者。受施
果中心不耽著。观察田者有五。一于是处乞
求可得者。观彼乞者若行财施。他来从乞乞
求可得我今施之。二于是处已有乞求复加
贫匮者。观知乞者曾被乞求。今加贫匮故慧
施之。三者贫匮无怙。四者有无依怙为贫苦
逼复行恶行。是名为田者。并可行施。五于是
处虽无此等而有修行善行可得。亦复施与。
七相非田中。一乞求者极大暴恶曾为怨害
者。曾于施主已行怨害害心未除。归依怨害
而有所求者。虽先非怨而归依我。怨有所求
觅今来乞者亦不得施。此中方便乃至生及
神力者。景师云。此中方便者谓串习施。不顾
身命悲悯有情真实义故者。亦是方便。无上
菩提胜解教导强力逼迫者。由菩提胜解逼
迫自心令行慧施亦名方便。处任恩报生及
神力者。或处职住既有力势能行恩慧及以
报恩皆名具方便德。或生刹利婆罗门等胜
生之中。或因神力广现财宝而行慧施。亦是
具方便德而行慧施。今解。用具智悲无上菩
提胜解。教导他人令行慧施。或强力逼人。或
卷二十 第 767c 页 T42-0767.png

行施名具方便。
第七十五卷
上来辨施。下辨戒品。初总标。毗奈耶者。此
云调伏。调伏三业也。次别解有四。初正辨戒
相。次明护非护。第三明转舍因缘。第四略解
犯之相。初中分别三聚即为三段。初辨律仪
戒。景云。菩萨律仪戒即是声闻七众所受。如
出家菩萨即与声闻大僧所判多分是同。在
家菩萨即与五戒所判多同。故云是七众所
受。理实要期时节有异。即心非心戒体亦异。
备云。又解。声闻七众若受菩萨戒时。转前七
众戒令成菩萨戒。故言即七众。次辨摄善
戒。略解六心应善观察。辨相如文。于前三心
不应生起。设起应舍。忍受有罪。第四有罪无
罪不定。可解。第五病缠身心不得自在修于
善。此忍受无罪。第六障随行心。或愚世俗无
义谈说众中观有义利。忍受无罪。馀即有罪。
如是前三一向有罪。第五一向无罪。第四第
六已生忍受或有罪或无罪不定。下辨摄众
生戒。当观六处。一自。二他。三财衰。四财盛。
五法衰。六法盛。财盛如文可解。法衰者。谓越
所受者不得三学。于先未闻乃至不得听闻
于先未思不得思惟于未修證不得修證者。
失三慧也。是即失于三学。失于三慧名为法
衰。与此相违即名法盛。令他财盛不应为者。
菩萨为他经营财物给施众生自失三慧及失
三学。此不应为。如令财盛法盛亦尔者。菩
萨为他说法令他法盛。自失三学令自法衰。
卷二十 第 768a 页 T42-0768.png

盛此即应为者。不废三学营事财物自足与
人。亦即应为。如令财盛法盛亦尔者。菩萨自
令法盛令他法盛不失。作本此亦应为。又诸
菩萨作自法盛令他财盛。已下可解。第二明
护非护中。初业前所说令修学。次正辨护不
护相。于中先辨阙一不护。若护初戒能护馀
二。后辨假实防护。以三因故名假。谓为令他
知故非实防。随顺他故非实修。由他导故不
得胜利。又此名实。第三明转舍缘。若有不舍
如是律仪至非彼舍者。此戒一受乃至菩提。
又舍因缘略有四种乃至当知弃舍菩萨律仪
者。景述三藏言。问云。前本地分中明舍菩萨
戒但有二缘。一者退菩提心。二起增上品。今
此何故明舍有其四缘。解云。开合为异。此中
前二总是退菩提心。于中有其三品。若起上
品退菩提心。所谓佛果难祈。众生难度。长时
苦行无力能行。从今已往不复能行求菩提
道。起此心不待发言即便舍戒。即当此中第
一缘也。所谓决定发起受相违心。若起中下
品心。如前退屈。即复发言。我今舍所学处。
尔时便舍。即当此中第二缘也。谓于有识大
丈夫前发弃舍言。此中后二总是起增上烦
恼犯而舍于戒。于中有二。犯根本四重。二
犯随顺四重。前后方便。即当此中后二缘也。
言他胜者。由犯四重为破戒所胜名他胜法。
泰云。受戒之心名受心。发起相违本受戒心
名不同分心。即便舍戒。一心虽未决。于有
识别人前发言舍戒。此亦舍戒。三起轻徵烦恼
卷二十 第 768b 页 T42-0768.png

戒。有释。十重戒中后四名四种他胜法。前六
名随顺他胜法。言若有还得清净受心复应
还受者。不同声闻犯如析石不可还合。第四
略解持犯之相中。先解后结。前中有二。初施
物通塞。后摄众通塞。前中言若有叶纸已书
正法有婴儿慧众生来乞等者。愚痴众生来
乞经卷。或卖或著。施者有罪。欲诫彼人。施
者无罪。就摄众通塞中。初约亲怨中人以辨。
后约出家依止以辨。结文可知。上来别辨施
戒二品决择之义。自下总释六品。于中初牒
前广说。许今略说。后正辨之。于中有二。初
约五德通辨六度。后别约清净施即六度。前
中言无著者。除六弊故。无恋者。于三有因果
中无系著故。无罪者。远离六度九门随惑故。
无分别者。不观三轮故。回向者。回趣菩提
故。如是菩萨由此五德至乃至名艰难慧等
者。前本地分中明六度内。二皆有一颂颂于
九门。云自性一切门。一切门善士。一切种
逐求。二世乐清净。今此文言菩萨施等即自
性门。一切施等即第三门。广说一切嗢拖南
颂皆随决了者。辨摄馀六门。广随应决了。就
第二散释六度清净中。初释施中言由增一
次第者。如施门初自性施中唯一。第二一切
施中有二。第三难行施即有三。乃至第九
清净施中有十。四辨戒品已讫。十净者。即
第九门中清净戒有十。于中初一是意乐清
净。馀九是加行清净。本地四十二云。云何菩
卷二十 第 768c 页 T42-0768.png

戒。唯为沙门三菩提故非为命故。二者不太
沈戒。于违犯时远离微薄生悔愧故。及不应
举戒远离非处生悔愧故。三者离懈怠心戒。
于睡眠乐倚乐卧乐不耽著故。昼夜勤修诸
善品故。四者离诸放逸所摄受戒。修习如前
所说五支不放逸。五者正愿戒。远离利养恭
敬贪故。不愿生天而自要期修梵行故。六者
轨则具足所摄受戒。七者正命具足所摄受
戒。八者除于苦乐二边戒故。九者永出离戒。
远离一切外道见故。十者于先所受无损失
戒。于先所受无缺减故。当知初善受唯为沙
门三菩提非为命者是意乐清净。馀九是加
行清净。加行有五与九清净相摄者。即第二
不沈掉第三离懈怠是初无间缺加行。第四
远离放逸所摄受或是第二遍修治加行。第
五正愿戒是第三回向加行。第六轨则具足。
第七正命。第八远离二边。第九永出离。总是
第四助伴加行。第十于先所受无损无缺是
第五守护加行。第三辨忍。忍有十净中前九
名思择力清净其第十名修习力净者。如四
十二云。菩萨清净忍略有十种。一遇不饶益
事终不返报。二不意愤。三恒现前欲作饶益。
四先后无异非一益已舍而不益。五于有怨
自往悔谢。六终不令他生疲厌然受谢。七
成增上猛利惭愧。八于大师成上爱敬。九于
有情增上哀悯。十一切不忍并助伴法皆得
断故。故言前九思择力净。第十名修习力净。
言思择力净复有四种。如文。一种二种者。初
卷二十 第 769a 页 T42-0769.png

摄初第一遇不饶益终不返报。第二彼不现
行清净摄二清净故言二种。谓第二意不愤
第三恒作饶益。后二各摄三种故言三三种。
种谓第三无罪生清净摄彼第四先后无异。
第五于有怨自往悔谢。第六终不令他生疲
然后受谢。第四远离彼因清净摄于第七成
上惭愧第八于大师成上爱敬第九于有情增
上哀悯。以前九清净名思择力清净。思择力
清净中广即有九。略但有四。故得相摄。第十
清净名修习力故。与思择力中四种清净性
别不相摄受。不忍因缘有三者。此则所治
也。第四辨精进有十清净。一安处。本地分中
名相摄。二纯熟。彼名串习。三策发。彼名无
缓。四方便。彼名善摄。五不虚时住。彼名应时
修习。六艰辛住。彼名通达众相。七出离。彼名
不退弱。八摄受助伴。彼名不舍轭。九速疾神
通。彼名平等。十无尽性。彼名回向大菩提。
第五辨静虑有十清净。十清净。本地分名世
间清净。二无漏清净。彼名出世清净。三根本
方便。彼名加行。四證得根本净。与彼名同。
五自在方便。彼名由根本胜进净。六住自在
净。彼名入住出自在净。七引发神通自在。彼
名舍静虑已复證入自在净。八成就有情自
在净者。彼名神通变现自在净。九降伏外道
自在净。彼名达离一切见趣净。十无上离系
净。彼名离二障净。第六慧有五清净。依本地
分四十二云。云何菩萨清净慧略有十种。于
真实义有二种。谓由尽所有性及如有性。取
卷二十 第 769b 页 T42-0769.png

义有二种慧。谓取正因果故。此二与第二通
达缘起同。于执受义有二种慧。谓颠倒不颠
倒如实了故故。与第三通达教道同。于方
便义慧。谓一切所作所不应作如实了知故。
与第四通达士用同。于究竟义有二种慧。谓
杂染如实知杂染故。清净如实知清净故。与
第五通达證得同。有释。进定各十慧。五清净
是九门外更别立之。不及前解。自下第十决
择菩提分法品。于中分三。初辨三十七品能
治。次辨所治十四种缚。后辨依定修观解脱
想缚。初中有二。一随难别解。后辨次第。前
中初明四念住。初以如量智别观身受心法。
次以如理智通观身等真如。次明四正断。云
何菩萨为令未生恶不善法得不生故生欲乃
至生思生舍者。修四正勤一一有八断行。如
前广说。谓于真如境系心令住者。四四正勤
行还观真如。为令一切至乃至广说者。为令
二缚得不生故。生欲等八断行。如令已下类
后三正勤行也。下辨次第。景云。此中更不论
馀行相。于念住位者最初系心置所缘境者。
在十信位。次于所缘令心安住勤修正断者。
在十解。次得定者四意足。在十行十回向。五
根在煖顶。五力在忍及世第一。七觉在初地
见道。八正在二地已去修道位中。有释。四念
住在解脱分善位。四正断在煖法。四如意足
在顶。五根在忍五力在第一法。七觉在初地
见道。八正在二地已去修道位。今准唯识论
等。七觉在初地入心。八正在初地住心已去
卷二十 第 769c 页 T42-0769.png

缚者。有二处说。一瑜伽上文说末那为相缚。
由执取我相不解脱故。六识烦恼名粗重缚。
六识粗心起烦恼缚障解脱。二显扬说所执
相分名为相缚。以于彼相不厌舍故。能执见
分名粗重缚。以能执取缚过粗重。名粗重缚。
又粗重缚即是烦恼随眠馀势习气。如阿罗
汉断惑种尽。仍有习气不调柔性令身语意
于缘有失。名粗重缚。如此等义论皆有文。言
根缚者。因六根生烦恼缚故名根缚。亦可执
著诸根不能厌舍名为根缚。如此由根被系
缚时。即有烦恼粗重不调柔性遍在身心不
得安稳名粗重缚。二境缚者。于违顺境生彼
贪瞋。此有二义。一为境缚心不能舍离。二为
贪瞋系缚前境。皆名境缚。三有情展转受
相受缚者。仍是经说男为女色女为男色更
相爱缚。四建立缚至故名建立者。眼等五根
从业生时必取五尘。由五根起增上势力引
起五尘于中取执名建立缚。五于所知境无
智缚者。不了所知即名为缚。六于能知智无
智缚者。不悟能知之智亦名为缚。七后有爱
缚者。为贪后有爱之所缚。八无有爱缚者。为
执断爱之所系缚。九执著不平等因及无因
缚者。如执自在为因或执我等为因。违正因
理名不平等。或执诸法自然而有无有因缘。
由依邪教执著不平等因及执无因所缚不悟
正因。十證得增上慢缚者。于未證谓證增上
慢缚。十一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缚者。此缚义
总以一切执皆执遍计所执自性故。十二执
卷二十 第 770a 页 T42-0770.png

伽罗遍知增上慢缚者。实未遍知诸数取趣
而谓遍知为增上慢缚。十四法遍知增上慢
缚者。实未遍知诸法而谓遍知为增上慢缚。
有师判云。于十四中。前四约相辨缚。后十约
粗重辨缚。下辨依空修观解脱想缚。于中有
二。一辨解脱想缚。二辨解脱十一后后想缚。
前中景云。唯观自身身受心法取于内想名
初想缚。唯观他身身受心法取著外想。是第
二缚。总观自他身受心法起内外想。是第三
缚。见有众生可度愿令解脱。是第四缚。由愿
令他得解脱故执身等修观住者。是第五想
缚。见有修观住人。是第六想缚。备云。此中
辨离道品障所得胜利也。且约想数随境说
六。下辨解脱十一后后想缚。即于此中循环
观故复有十一后后想缚者。从始得念住后
转转修时所起想缚。故云后后。谓于身等至
是名初转者。于彼四谛染净法中起第一义
想。是名初缚。即于苦集杂染第一义中起造
作想。第二。即于灭道清净第一义中起无造
作想。第三。于灭谛起于常想。第四。于苦集
造作起流转想。第五。于灭谛道中起无变异
想。第六。于流转起苦想。第七。于苦中由生灭
住异自相起有变异想。第八。于前灭谛无变
苦集有变第一义中起能摄染污清净一切法
想。第九。即于前染净中起于无我无染净想
为第十。小乘即就染净非谛法辨于无我。无
我之法不离染净。以大乘辨二种无我是其
六法故非染净。故菩萨地云。有为无为名有。
卷二十 第 770b 页 T42-0770.png

名缚。解云。虽顺经教起如此想。然心带取执
故名为缚也。即于染净诸法起无自性相想。
是第十一。唯知诸法无决定性。亦由情带取
执说名为缚。由诸菩萨乃至皆得解脱者。正
明依空修习脱缚。自下第一一决择功德品。
若依景师释。此下乃至八殊胜来犹是决择是
菩提分法品。其深密经文全是决择功德品。
虽有此判。今还依前判。玄师亲承三藏有此
传也。于中分二。初随义难彼。后引深密经
以辨七义。前中有四。初破初学大乘恶取空
者。次成立大乘教起因缘。第三明自共相观
能證佛法。第四明由八殊胜诸地转。初中先
举邪执。二正徵破。景云。言于大乘中乃至一
切皆无者。彼初学者作如是言。依他圆成依
世俗门一切皆有。依胜义谛一切皆无。以依
他无生圆成无性故。次下论主重徵定之。应
告彼言乃至而起说故者。外人答言。依他圆
成皆无自性。是胜义谛。于无性法假名建立
为起言说更相教示。名为世俗。下论主徵。名
言世俗为从因有自性所得为唯名言世俗
说有者。且据依他色心等法世俗说有。为从
因生自性可得。为无因生唯名言中世俗说
有。此两问定。自下正破。若名言世俗从因
有者至不应理者。要是有法方从因生。若立
世俗从因而生即是有法。而言非有。不应道
理。若言佛说因缘所生我说即是空。虽从
因生何废空者。即应返问。为从因生空。为从
因生有。生空。龟毛兔角应从因生。以俱无故。
卷二十 第 770c 页 T42-0770.png

缘生法者。即是依他。依他法上无决定无自
然生性。故云我说即是空。若唯名言世俗有。
名言世俗无事而有不应道理者。若言世俗
不从因生。即无因果。无因果法无。就何施设
名言世俗。故云名言世俗无事而有。不应道
理。又应告言。长老何缘诸可得者此无自性
者。此重徵问现可得法何缘无性。彼若得
言颠倒事故者。外人答曰。虽现可得以颠倒
故皆无自性。复应告言此颠倒事为有为无
者。重二问定。若言有者说一切法由胜义故
皆无自性不应道理者。汝若许有彼颠倒事。
即有苦集因果法性。而言诸法由胜义故皆
无自性。不应道理。若言无者颠倒事故诸可
得者此无自性不应道理者。若颠倒事毕竟
无者。应不可得犹如兔角。今现可得而言无
者。不应道理。泰云。此是清辨等计。被慈氏
所破。牒释文义。如前第七十三卷记述。备师
复云。清辨论师作如是计。依他起性以世俗
故有。以胜义故无。遂违中道。解。放勒弁依
他圆成有无即义。又解。中百论等宗名恶取
空。前解为胜。以护法菩萨释百论等所辨中
道之义。护法宗承论伽。彼瑜若违瑜伽。何
用造释。次成立大乘教起因缘。景云。由彼西
国诸部小乘皆不信有大乘理教。见学大乘
者名为空华。汝立真如本来是有不生不灭。
与彼外道立我本有不生不灭有何异耶。又
汝所依大乘教门佛于何处而说。为何人请
谁请佛说有何略何广说。故汝所立大乘教
卷二十 第 771a 页 T42-0771.png

故立大乘教起。由五相故思择大乘经起因
缘说谓为于说者生恭敬故起第一说者。诸
经中说世尊住在某方某林说处之言。为摄
众生故起第二说者。即诸经中引同闻众与
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人
等言。为于正法生尊重故起第三说者。即
经中说解脱月等请说经人。不请而说闻法
之徒不生难遭之想。为生尊重待请而说。为
叙事故起第四说者。即诸经中佛为时众略
标章也。为欲宣说真实义故及多所说作故
起第五说者。即诸经中广说之言。达云。一者
如是我闻等是。二者列众。三者如梵王请故
等说发起序也。四者谓于正宗分中略说所
说事。五请为欲宣说真实故者广分别义也。
及多所作故者时众得益依教奉行也。第三
明十二处自共二观有十无颠倒道能證所有
不共佛法。六是自相观。四是共相观。一者了
知随眠等名遍计搆画唯有名言即显眼等
自性不可言说。二者了知于处遍计所执摄
受虚妄即显外处之自相。三者了知依他从
因转生。四者了知依他自然而灭名坏转相。
五了知清净转相乃至当知此依二业。一生
起清净是道。二寂灭清净是灭。六者了知有
为可为名言安足处此上自相下是共相。七
者了知无常空及无我。八者了知所證无分
别起所行之理。九者了知所證但是出世智
所行法。十者了知圣道为涅槃因。第四明由
八殊胜于诸住地后后转胜。此是通诸地之
卷二十 第 771b 页 T42-0771.png

段。初如理请问菩萨等问胜义。第二广慧菩
萨问心意识义。第三德本菩萨问三性之义。
第四胜义生菩萨请问三无性义。第五慈氏
菩萨请问奢摩他毗钵舍那义。第六观自在
菩萨问诸地义。第七曼殊室利菩萨请问三
身义。就初问胜义谛相中。先开五门。第二依
门解释有其四段。初解二离言二门。于中初
总牒指经。后别引其文。前中言解深密经者。
此经有四翻。一流支翻名深密解脱经。二求
那跋陀罗翻名相续解脱经。三真谛翻名解
节经。四玄奘翻名解深密经。梵本一音具含
三义。一两物相续义。二骨节相连义。三深密
义。历代三藏各取一义故译名不同。就别引
经文中。先长行广辨。后以颂叙。就长行中有
三问答。初问答中言最胜子者佛是最胜。明
彼菩萨是最胜之子名最胜子。旧云佛子。答
意佛为众生假说有为无为。而无随名。有为
无为真实法体。故言无二。答言一切法有二。
一者有为二者无为者。开二门也。是中有为
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此初
答也。第二问答言有为者乃是本师假施设
句者。诸法本离名言。佛为众生假说有为。名
假施设。又解。劫初梵王等立诸法名。名为本
师。问若如后说者。何故深密解说云如来名
字。解云。外道称自师名如来。故无有过。若
解说经云大师。言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
遍计所集言辞所说等者。但以众生随名起
执。于佛假施设句执有定法。故言是遍计所
卷二十 第 771c 页 T42-0771.png

言辞者。佛为众生假立无为。亦堕言辞假施
设句。堕名起执非无为也。设离有为无为小
有所说其相亦尔者。设如犊子部立第五法
藏名不可说。不可说是有为无为。亦是假立
言说施设。上来未就遍计所执以答前问。然
非无事而有所说等者。由有幻等依他因缘
之法缘之起说也。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施
设句乃至其相亦尔者。亦破犊子部说不可
言法藏亦但有名言。然非无事而有所说等
者。由證离言法性为他假说。谓之无为。第三
问答如何此事彼诸圣者證离名法为他假
说。或谓有为或谓无为。答中先喻后合。喻中
先举愚者执幻事为实。以未悟故。初后更思。
次明智者了幻事非实。后不复思。合中亦二。
初合凡愚。后合圣智。颂中彼或不定或邪定
者。即是不定聚及邪定聚人妄起执著。第二
解超寻思所行相中。初总牒指经。后别引其
文。法涌菩萨请问。次如来答。菩萨问中言
殑伽河沙者。即旧云恒河沙。种种意解者。深
浅粗细非一也。别异意解者。两人共诤不得
水乳也。变异意解者。取舍向背前后变异。如
来答中先长行后颂。长行中法喻合也。法中
先标后释。释中有五复次。喻中有五番如次
喻前五法。或通喻也。合但总合。言不能寻思
等者。一解。以现量不能思。比量不能度。圣
言量不能令信故也。又解。种种意解故言不
能寻思。别异意解故言不能比度。变异意解
故言不能信解也。颂中初有三句别颂五法。
卷二十 第 772a 页 T42-0772.png

相中。初牒指经说。次正引其文。先善清净慧
菩萨问。第二佛答。前中言有众菩萨等是胜
解行也。同一会坐等者。地前菩萨未正證如。
但作意言分别观行。故名胜行地菩萨。下佛
答中先长行中法喻合也。法中先述成总说。
后别释其义。于中有三复次。初言非于初行
如是行时名能通达等者。非观诸行与彼胜
义定一定异观行之时名能通达。何以故。若
胜义谛与诸行一。一切异生现见诸行应證
胜义。皆已见谛皆应已得无上方便安稳涅
槃乃至菩提。若胜义谛与行异者。已见真如
见谛之人于诸行相应不除遣。以彼诸行与
其胜义一向异故。所以者何。若即行辨胜义
谛者。由證胜义即遣诸行。今既体异。虽见胜
义不遣诸行。诸行不遣故不脱相缚。乃至不
得菩提。此返难。由于今时已下顺释。第二复
次若胜义与行十应同杂染。若与行异应非
诸行共相。第三复次若行与胜义一者应同
胜义。无有差别。若尔已见诸行即为最竟。
不后更求胜义。胜义与行而不异故。若一
向异者。不应就行明无我性是胜义也。又应
俱时别相成立谓杂染相及清净相者。胜义
与行超然有异。是即见胜义时应不除染。见
染行时应不障净。顺说可说。次辨喻中。举
十四喻教示。如文。下合喻中。先合后结归本
宗。言微细极微细等者。此有两解。一云。凡
夫不能见故云微细。二乘不能穷底故云甚
深极甚深。解了地无不能通达故云难通达
卷二十 第 772b 页 T42-0772.png

颂中言行界者。有为诸行性类差别故名行
界也。馀文可解。第四解其第五遍一切一味
相。于中初牒指经说。次正引其文。先长行
后颂。长行中文分有三。初佛问善现知几有
情有慢。二善现举其所见仰咨。二明总中
小大无量。三明中小大无量。三明齐何名
得。四明通达及得。初中景备同云。经说别法
止观复说缘总法止观者。于十二部经别缘
一一部经随顺真如等修于止观名缘别法。
若总十二部经思惟此法随顺真如等名缘总
法。今解。于一一部内但缘小分名缘别法。
若缘全部乃至具缘十二部名缘总法。言随
顺趣向修入者。如次配闻思修慧也。若约位
说。随顺是回向已下。趣向是煖顶忍。修入是
世第一法。修入初故也。次明小大无量。谓缘
一部教法入真如总观名缘小总法。若缘一
分齐中十二部经名缘大总法。以十二部有
众多义。即如法华经自说一种十二部法。涅
槃经中后说一种十二部界。华严经复说一
种十二部事。故云若缘无量如来法教等随
顺真如观名缘无量总法止观。第三明齐何
名得缘总法止观。问意齐何名得缘彼真如
总法止观。下答由五缘故当知名得者。即举
十地中五修所得五果以为五缘。由具此缘
名得缘总真如法也。无著菩萨取此处文。摄
论中说。何等五修。云何五果。一集总修。二无
相修。三无功用修。四修炽盛修。五无喜足
修。如此五修论体不异。于一念中随义说
卷二十 第 772c 页 T42-0772.png

即集总修为简骨琐事境总观世尊。三佛现
本宗。初云善现者。旧云善吉。即须菩提也。次
善现仰咨世尊中。景师云。言由得蕴故者。得
蕴观行也。此句是总。得蕴相观能得蕴因。即
集观。次二句观蕴起尽。即是生灭。即观行苦。
得蕴灭者。观数灭也。得蕴灭作證者。观蕴能
治道也。由得谛故者。得谛观行也。此句是
总。次有二句观苦。得谛永断是集。作谛是
灭。得谛修习是道。由得界故者。得界观行也。
此句是总。得界相者。观能得界因。即集观。次
二句即观界是苦。种种性者。界有十八等。非
一性者。于一一界中有众多差别。下二句即
灭道观也。由得念住者。总得念住。得念住相
者。观念住因。能治所治者。念住为能治。四
倒名所治也。景师云。由得蕴故者。存蕴简界
处等。得蕴相故者。积聚义分段义等是蕴义。
得蕴起者。苦谛从因起故。得蕴尽者。集谛
果法生时因即尽也。下二句即灭道可知。由
得谛者。简馀善巧。得谛相者。谓四谛十六行
相等也。下四句如次是四谛也。由得界者。存
界简蕴等。得界相者。种族义性别义是界义
等。得念住修者。初乘时。未生合生者。已习
行。生已坚住等者。超作意也。馀文可解。下
佛现本宗中法喻合也。法中先标后释。释中
有三复次。初复次中明胜义谛。即是蕴界处。
缘生谛食三十七品家一味真如相。无别异
相。第二复次中。通达一蕴真如胜义无我性
已。更不寻求别馀蕴。乃至八圣道支胜义无
卷二十 第 773a 页 T42-0773.png

异相一切法真胜义亦异相者。即胜义亦有
因缘从因所生等可知。下喻及合。如虚空遍
诸色类。喻彼真如遍诸法类。颂文可解。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之上终)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之下)(论本第七十六至七十七)
释遁伦集撰
论本第七十六
于七段中自下第二广慧菩萨请问心意识。
于中先问后答。初问意云。佛说于心意识秘
密善巧菩萨。能于心意识中善巧菩萨一问
也。如来齐何设彼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
萨。此第二问也。此二问中前约地前菩萨。后
约地上菩萨。心意识义自有通别。别名心意
识者。赖耶是心。以能集起三界生死色心法
故。末耶名意。以与六识为同时根生六识故。
六识名识。以对六境分别强故。二通名心意
识。谓八识中一一皆有集起名心。能生名意。
了别名识故。答中初长行。第二重颂。长行复
二。初释后结。前中先赞其问敕听许说。二正
解释。释中有四。初就赖耶解心意识。二解众
名。三明阿陀那识为依建立六识。四辨菩萨
于心意识有巧不巧。初中言于六趣生死乃
至最初一切种子识成熟等者。种子识成熟
牵生有起。𢤞羯罗蓝展转和合胎分增长。依
二执受下明彼赖耶有二执持。约界辨持可
卷二十 第 773b 页 T42-0773.png

不说。次辨众名。景云。此识亦名阿陀那。此
云执持。执持色根及诸种。亦名赖耶。此云爱
藏。执受于身。复于身隐藏同安危。故亦名为
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
者此有二义。一能集色等能集滋长。泰云。集
是心义。欲心能积集滋长色等六尘。六根六
识是通相。法尘摄。但举六尘。备云。从于六趣
至安危义故总有三名以释识义。亦为心已
下方始释心义。略不解意。三明建立六识。初
法次喻后合。法中泰云。此长行中虽通举三
名而宗辨阿陀那。故但标陀那为依止转识
而转。后颂中但颂陀那名意在于此。备色。
心义已竟。欲辨意义。故以所依义总显起识
义。此中有识乃至有分别意识转者。泰云。有
眼识同分眼根。故云眼及色等。有能受陀那
识。次云有识。喻中略引二喻。有何差别。有
古德说。镜面譬譬心真如门。水浪喻喻心生
灭门。今奘法师云。西方诸师释二喻所说同。
但欲令明了本义故须二喻。合喻如文。四辨
菩萨于心意识有巧不巧。由法住智者。若依
小论明法住智。知三界上中下果在因中住
智。今依大乘或依经教了知心意识义故云
由法住智。或依世俗因果道理知心意识名
法住智。虽有二解并依如量智知心意识。位
在地前。然诸如来不闻于此施设为善巧也。
下明地上菩萨立为善巧。若诸菩萨于内各
别如实不见阿陀那者不见用也。不见阿陀
那识者不见体也。馀句例然。即證真如时不
卷二十 第 773c 页 T42-0773.png

文。颂中俱生我见不依教起。说与不说皆能
现行。今欲简俱生故。便言分别。馀句如常。
无著论主引此颂释摄大乘论。世亲引长行
释此颂义。具广如彼。自下大段第三明德本
菩萨请问三性之义。故言于诸法相善巧。先
为二问准前。答中先长行后重颂。长行有二。
初释后结。前中先赞问许说。二正解释。释中
有六复次。初云诸法相者有三。一遍计二依
他三圆成。言遍计所执乃至为令随起言说
者明其说意。众生愚痴随名执实即是遍计
所。依他谓染生法。圆成即是诸法真如。诸
菩萨众精进为因乃能通达。于诸地中渐渐
證见。至佛方满。一番释竟。第二复次约眩翳
喻以明之。中景云。如眩翳过患所执亦尔者。
问。眩翳是因缘法。云何譬遍计所执耶。解
云。不取眩翳。意明由眩翳故妄见毛轮譬遍
计所执也。故云眩翳过患。言如眩翳人见毛
轮等依他亦尔者。毛轮等正是遍计所执。不
欲取此以譬依他。欲明因此执毛轮故熏识
成种生后时依他。如净眼人见法本性。譬根
本智證圆成实。泰云。眩翳过患者执为定实
发毛等名通患。喻遍计所执定有性法。若翳
眼识变为发毛等。从因缘生无有定性。喻依
他性。以此将證见第二月者亦从乱眼识现
相似月。是因缘法。能生眼识。然思尘论据
执有定性第二月无体。不能生识。故非缘缘。
又解彼论就小乘宗破彼邪计。小乘宗许第
二月无体。故眼识不得缘。备云。翳眩过患喻
卷二十 第 774a 页 T42-0774.png

等。即是依他性。是故对法论云。遍计所执色
者谓影像色。问。若许依他色何故亦为遍计
耶。答。必由遍计起故。随所缘名为遍计。据
实依他。如似依镜见面。面自有四。一本识相
分。二眼识变作。三同缘意识所起之面。四独
头意识所变面缘。此四面中初是本质。第二
第三似本质故名依他起。后之一种于镜中
现离本质处。但由遍计所起故云遍计。就实
言之其中有二。一依他相分。二遍计所执。有
师释云。眼识一见有二相分。谓本质月及第
二月。此释不然。不应名现量故。又智论云。
五识不可诳故。今解。依本月起眼识。但是意
识心中作二月解。第三复次中先举颇胝迦
喻次况法。前中言颇胝迦者。三藏云。此处无
名可翻。似水精白珠。无定色。与四色合。即似
四色影像惑乱有情。邪心执实。言帝青大青
末尼宝像者。梵云因陀罗。此云帝释也。此即
帝释青摩尼珠。西方有青珠。色似帝释青珠。
故遂以名也。此是青中残青色。梵云摩诃尼
罗此云青。即是绀青色。末尼者梵语。珠之通
名。末罗羯多者。景云。此间无名可翻。泰云。
是此方杀色宝。其色绿也。景云。此名车渠。况
法中言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绿染色相应
至习比亦尔者。意明能执执所执者是旧习
气。言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等
邪执依起相上所执相执亦尔者。此合能执。
举此执取所执。故此二句并合遍计所执。言
如彼清净颇胝迦宝依他起相常知亦尔者。
卷二十 第 774b 页 T42-0774.png

圆成定相亦尔者可知。问。颇胝迦宝譬依他
性此义可知。颇胝宝与四色合即有四色影
像而起譬依他。依他及圆成实上执实即有
遍计所执。遍计所执之境无性显圆成实。此
亦可知。论中何以不合四色影像因缘之法。
解云。道理颇胝迦宝譬赖耶相分本质依他。
四色影像因颇胝迦现。譬六识相分即是赖
耶相分影像。亦是依。若细分别。法喻不齐。
故略不说。第四复次言由执名相定相属著
为缘所执相可知。由执遍计熏种能生后起
依他。故言所执为缘依他可了。遍计所执相
无为缘。圆成可知。准显扬论自有五相。一所
取相。二能取相。三名相相属著相。四执著
相。五不执著相。初二通三性。第三即遍计
执。第四是依他相。第五即圆成实。今论主解。
由第三相所执相可了知等。第五复次明知
三性胜利。了知圆成即知一切清净者。以净
分依他属圆成故也。第六复次明断證胜利。
若能于依他上了知无相故。能断染及證于
净。如是德本已下牒后三复次。结答前二问。
略不牒前三复次也。两颂中末后二句难解。
三藏解云。懈怠者不修定之本。住法者是定。
动法中是散乱也。无有失坏不怜悯者由懈
怠故。无上住法名无。有上动法名有。由彼无
定有散乱故。于彼身中失于正法。名为失坏。
故可怜悯。泰云。住法是定。动法是乱。失坏有
二。一无住法故失坏。二有动法故失坏。失坏
之时皆由懈怠故尔也。为此故可怜悯。景云。
卷二十 第 774c 页 T42-0774.png

灭。故名动法。懈怠住法动法中者失无坏有。
故云无有失坏也。无即真实性空理。有乃依
他遍计所执妄有法也。此人失坏三性理。故
可怜悯。又解。此是长牵之言。谓懈怠住法动
法中无有失坏者可怜悯。大段第四胜义生
菩萨请问三无性义。文中有四。初问答辨三
无性之义。第二领解赞叹。第三辨教优劣持
经功德。第四请立经名时众得益。前中有二。
先菩萨发问。第二佛答。前中问意。世尊处处
经说蕴界处等种种诸法生灭染净知断證
修。后时复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
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前后二说岂不相违。自
下将答。先赞为问是善敕听许说。然后正答。
答中先长行后重颂。长行次有五段。一解诸
法皆无自性无生灭等。二解建立三种无性
因缘。三解观机说三无性。四就秘密说一乘
意。五明四种有情于佛密说有了不了。初中
有二。初辨无自性。后辨无生灭等。前中言我
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
性者总申说意。谓相无自性下列三无性名。
问答解释。于中先法说后喻况。法说中。遍计
所执。相无性性。依他具二可解。谓生无自性。
胜义无自性。泰云。以依他性无真如胜义性
故。故名胜义无自性。备作两解。一云于依
他上无圆成实义。故云胜义无性。即是互无
义。一云若将胜义道理释依他。但是缘假有
故有。非有实自性。故云胜义无性。非谓依他
中无胜圆成实义故名胜义无自性。虽作后
卷二十 第 775a 页 T42-0775.png

故一切诸法无我性名为胜义等者。景云。不
以无我即为圆成实体。圆成实体乃是真如。
然由无我门入故。从入门说云无我名为胜
义。真如是诸法胜义谛体由无相性门之所
显故。故说胜义名为无性。备云。欲辨真如之
体法无我性亦名胜义。由前所辨三种种种
无性之所显故。名无自性性。喻况可知。善男
子已下。结答前问也。次辨无生灭等。初约遍
计所执解。二就圆成实解。前中。景泰等云。
以其遍计都无有体故无有生。若无性即无
灭。由无生灭即本来寂静。寂静之义即与涅
槃相似名为涅槃。非灭谛涅槃。备云。昔德等
解。欲辨遍计对治真实涅槃。故云本性涅槃。
今解。即是遍计所执涅槃非真实涅槃。下就
圆成辨无生灭等。前据遍计体性无故名无
生灭。今据圆成体常故名无生灭。依他因缘
幻有生灭。是故不得就辨无生灭等。此约三
性类作此分别。前约三性辨无性者。道理唯
是遍计无相即收无性义尽。如次下文说。然
后更约彼所迷执处为言。故言后立依他生
无自性。胜义无自性。圆成实是胜义无自性
性。二明立三无性因缘。言非由有情界中乃
至我立三无性等者。景云。道理三无性并是
遍计所执相无自性。但为辨遍计所执计度
处故。约依他及圆成实辨生无性胜义无性。
若约所计处辨生无性胜义无性。亦摄无自
性尽。若应言一遍计所执相无自性。亦摄无
性尽。若约依他圆成实性辨生无自性胜义
卷二十 第 775b 页 T42-0775.png

性。故此文云非因别观三性我立三无性。然
由有情于依他性及圆成实随言执著我立三
无性。泰云。若于依他起上观无遍计所增益
性。即是遍计无相性。亦是依他无生性。亦于
圆成实性上观亦无遍计所执性亦尔。是遍
计所执无相性。亦是圆成实无性性。依此文
观依他性圆成实性上无遍计所执性。故三
无性遍计所执无自体。故说无性。依他圆成
无他遍计所执体。故说无性。言或由言说随
觉者。即是了别名言众生。起遍计执。或由言
说随眠故者。即是婴儿及牛羊等不了名言
众生。虽不了名言起于分别。然由言说种子
随眠力故。总相计度。三解观机说于三无性。
于中先约四十心辨三无性。次约四善根位
以辨。后约地上以辨。初云诸有情乃至由此
因缘多修胜解亦多积集二种资粮者。景云。
初为未种善根乃至未集资粮者说法从缘生
非自然起名生无性。彼闻说已随分解了诸
法无常乃至积集资粮。泰云。十信已前名种
善根。净障等四是四十心。备云。第一位即十
信已前闻有教种解脱分善根故第二位即十
信能净障故。第三位即十解能成熟故。第四
位即十行修胜解故。第五位即十回向亦多
积集资粮故。次约四善根位辨三无性。云彼
虽如是乃至于依他起中能不执著所执性
者。虽于此位已积善根乃至积集二种资粮
随分解了从缘生。然于生无自性中未能如
实了知相无自性及二种胜义无自性性。于
卷二十 第 775c 页 T42-0775.png

是无间道。未正解脱者是解脱道。未遍解脱
此三杂染者是胜进道。如来为彼更说法要。
彼闻法已能正信解。言简择思惟者是四寻
思。位在煖顶也。如实通达者是四如实智位。
在忍第一法。下约地上以辨三无性。云由言
说不熏习智故者。由不执著名言故无名言
熏习智也。由言说不随觉智故者。不随名起
分别觉智也。由言说离随眠智者。由断言说
随眠故。智不执著能灭依他相等。四就秘密
说一乘意。先说一乘意。后辨根性差别非无。
前中景备等云。此明三乘人同依无性之道
證得涅槃。二乘之人悟于人执遍计所执无
性。知有为法从因缘起无自然生。生无性性
亦知依他无彼胜义自性性也。亦可二乘即
由人空所显。真如无性门显。名达胜义无自
性性。菩萨即由遣于二执知相无性。乃至由
二空所显真如由无性门显胜义无自性性。
故云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
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下
辨根姓差别。泰云。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有
种种下中上根三乘差别。备云。非于有情无
五种差别。言若一向趣寂乃至终不能令当
坐道场證得无上菩提者。又同昔解节经。古
人文旨不许定性。吉藏师亦释此文。若声闻
人将入无馀时。蒙佛说法回向发大心。无有
是处。故云终不能得。与今三藏所说不同。于
此义中。由来多诤。引證辨义如常解释。言若
回向菩提声闻种姓补特伽罗我亦异门说为
卷二十 第 776a 页 T42-0776.png

密教可了义经有迷有悟。于中有三。一总标
二别释三释已结。前中言如是于我乃至善
教法中者。泰云。牒四谛教及以般若深密等。
备云。牒般若等无相之教。善男子乃至自性
涅槃者。景云。道理一切法中依他圆成是有。
唯遍计所执是无佛为初向大乘诸菩萨众破
其有执。密意总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
灭等。名不了义经。泰云。问此密教说三无性
不若言说者。般若教意亦说真实无性性耶。
解云。教显了但云无一切而不分别。若取教
下意。通显三无性性之道理。是故深密等显
其密意正显三无自性。备云。般若教意但显
遍计无相。何以得知。如上论云。一切诸法皆
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等教相
无自性密意说。故知但显相无性性。于此经
中已下别释有四种人。景云。前二不迷。第一
人者谓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闻如是法如
实解了乃至现等正觉。第二人者诸有情已
种上品善根乃至未能积集上品资粮其性质
直。虽无力思择而不安住自见取中。乃至唯
是微细详审明智所知。我何能解。自轻而住。
第三人者谓诸有情乃至未能积集上品资粮
非质直性。虽有力能思择废立而住见取中。
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说无
力解了。虽生信解随言执著。谓一切法决定
无性不生不灭。由此获得无见无相见。拨一
切相是无相。拨遍计所执依他圆成实相。依
彼二性施设遍计所执。既拨无二性故亦拨
卷二十 第 776b 页 T42-0776.png

名恶取空。虽于我法起于法想者。亦信无性
之教法也。而非义中起于义想者。俱遣遍计
所执不空馀之二性。而于馀之二性不空义
中起于空想。乃至虽于教生信故福德增长。
然于非义起执著故退失智慧。次明其人有
二弟子。初其一同师见。第二弟子过其师见。
于其教法亦拨不信。谓闻诸法皆无自性无
生灭等便生恐怖。言非佛语是魔所说。作此
解已。于诸姓典诽谤毁骂等。第四又若诸众
生未种善根乃至性非质直住自见取。彼闻
是法不生信解起非法想起非义想。乃至拨
为虚伪。备云。一辨信解人。二辨有信无解
人。三辨思择力人。四辨邪执人。有释初辨四
善根人。二辨四十心人。三辨拨无人。四辨诽
拨人。此后二人并是十信已前。景云。此中有
六种根性人。一五利三慧疾證究竟生净信
者。二四利阙慧其性质直不安见者。三四利
阙慧性非质直安见者。四从他闻法得法失
义同见退失善根者。五从他闻法不随其见
便生恐怖诽谤者。六无利阙慧轮转生死起
诽谤者。虽闻此释今还依景。下结如文。重颂
前义有其五颂。景云。初颂颂初复次诸法无
性无生灭等。第二颂颂三复次谓第二立无
性因缘。第三观机说三无性。第五于佛密教
有迷有悟。下有三颂。颂彼第四密说一乘。谁
有智言无密意者。谓是智人皆信佛说诸法
无生灭等等是其密意。虽说诸法无性。意明
遍计所执诸法无性。不辨依他圆成无性。微
卷二十 第 776c 页 T42-0776.png

之理非凡能了。名为难思无漏界也。三乘圣
人同悟此理。故云于中解脱等无差别。一切
义成离惑苦者。由證圆成实故名一切义成。
断彼依他名离惑苦。二种异说谓常乐者。此
圆成实即是有馀无馀二种涅槃之体。由离
惑故常。由离苦故乐。常乐二名名二异说。今
解初颂颂第一段。次有二句颂第二段。次有
二句颂第三段。次有两颂半颂第四段。后有
二句颂第五段。上来问答辨三无性义竟。自
下第二领解赞叹。先菩萨领解。后如来赞叹。
前中先赞世尊然后领解。领解中先法说后
喻况。法中但总领解世尊所说三无性义。于
中历法辨解。初举色蕴解三无性。类四蕴及
诸馀法。次举苦谛三无性。类馀三谛。乃至
八正道中。越就第八正定。辨解三种无性。
喻况中有四。初举毗湿缚药。一切散药仙药
方中皆应安处者。此药平隐。调和诸药一切
丸散皆安一味。如是世尊乃至皆应安处者。
前为初学大乘菩萨总说诸法皆无自性未辨
依他圆成是有。名不了义。今领解唯遍计所
执是无馀二性有。是真了义。将此有无了义
道理解释前说不了义经。即知佛说无自性
义。即非一切诸法皆无。故云遍于一切不了
义经皆应安处。毗湿缚者此间无当此名故
存梵语。又解梵言毗湿缚。唐云有功能。二举
书喻。如欲画时。先必粉地遍诸彩色。由此粉
地复能显发彩书事业相貌分明。以诸法中
空不空理了义言教。显不了义经说于诸法
卷二十 第 777a 页 T42-0777.png

四譬虚空者具说三性空不空义。带有说空
名了义。遍于一切不了义经唯明空处分别
解释。不障一切中道作业。如空遍满一切色
处。不障一切所作别业。下佛赞叹。第三辨教
优劣持经功德中。先定三时教体优劣。后明
持经福利。前中景云。初于一时在婆罗[序-予+尼]斯
仙人堕处等者。旧名仙人住处者非。以昔在
王将诸䌽女在园游。有五百仙空中欲度。见
已堕落。故名仙人堕处。为趣二乘偏说四谛
安立谛有。是诸教执诤安立处。此即隐密为
说依他圆成二性是有。恐增空见。而不为说
遍计所执性空。名不了义。第二时中。为初发
趣大乘诸菩萨众破其有执。说大般若诸法
空。即是隐密为说遍计所执自性本无。恐增
有见。未为说依他圆成二性是有。名未了义。
于今第三时中。为久学菩萨说解深密经。具
辨遍计所执无。馀二性有。有无义是说二性
有。即是义当为发趣二乘者说。说遍计所执
空。即是义当为初发趣大乘者说。具说三性
空有义。是即当彼为久学菩萨转正法轮了
义说也。故言普为发趣一切乘者说真了义。
泰云。初转声闻四谛法轮。第二时为发趣唯
一性空大乘者说诸法无自性性。然不约三
性三无性分别。故名隐密相转。但言一切皆
空。不说依他圆成为有。如大品等是其教也。
于今第三时为发趣一切大乘者。以普明了
说三性三无性转正法轮。更无有上。如华严
等是其教也。以说横计法无因缘及圆成法
卷二十 第 777b 页 T42-0777.png

乘。第三教中辨不定性三乘成佛。故名一切
大乘。下明持经福利。邬波尼杀昙分者是数
之最极处。第四请立经名。时众得益中。先请
立名。请后辨时益。三藏云。辨得利有三乘
利。遂引释论两家解。一解一音演说随类各
解如维摩经说。一解所见虽异所闻义同。此
明同闻一教说人异。故大小三乘各得其果。
如佛地持云。所见虽异所闻义同。此亦如是。
虽闻一教而声闻解人空理。菩萨解二空。故
经云三百千声闻远尘离垢等。意在于此。其
远尘等。如论当说。
第七十七卷
上来引经辨七义中前四段讫。自下第五慈
氏菩萨请问止观义。于中先标宗指经。次正
引其文。前中法谓教法。依彼教法施设假立
十二部经。分别解说止观相应之义。或复解
释止观得菩提果。即是因果相应之义。故言
分别解说瑜伽所摄奢摩他毗钵舍那道。就
正引经文中。先问答正辨止观之义。后请立
经名时得益。前中有二。一长行二重颂。长行
之中先问答广辨。后述赞劝学。前中又分为
二十六门。初辨止观依住门。问。以何为依。
住何等住。而修止观。下答以教为依。不舍大
菩提愿为住。第二所缘门。景云。一有分别影
像所缘境界者。是地前观智依教修时。即缘
自变似法似义影像相分以观心推求。名有
分别。有分别所变影像法义。名有分别影像
所缘。二是无分别所缘影像者。亦是地前止
卷二十 第 777c 页 T42-0777.png

心所现影像故。名无分别影像。三事边际所
缘境事者。即是十地中止观所缘真如。真如
遍满一切事法。故名事边际境。亦可法物事
有诸法。通名真如体。遍名事边际。四所作成
辨所缘境者。谓在佛地。佛地所作一切成辨。
是故佛地止观所缘名成辨境。泰云。第四以
转依有为无为功德为境故云成辨。景云。一
说于一切地具四所缘。止名无分别。观名有
分别。止观双运名事边际。地行满足名所作
成辨。言二是俱所缘境事谓事边际所作成
辨者。备云。观此文势后二所缘俱以无分别
有分别影像为缘。亦可后二所缘俱不以前
二种影像为所缘境。西国一徒作如此解。无
分别智缘真如相故。亦名无分别影像。引对
法證。虽有此解。今以分别智證真如时无相
为为善。第三求善止观门。景云。道理依此
四境求止亦求于观。文家换句。故云求止能
善于观。言为诸菩萨安立十二部经彼闻善
受等。是闻慧。即于如所思惟法独处空闲等
是思慧。此闻思慧缘彼教法时修方便时。即
缘自心所变相分。言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
心相续。见分以之为境。如是正行多安住故
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者。方便成
故得其定也。如是下结。彼由获得身心轻安
为所依故至舍离心相者。由获得彼内三摩
地观察自变影像相时。舍缘闻思相续见分。
故言舍离心相。言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
知义中者。牒前止心所知义也。能正思择等
卷二十 第 778a 页 T42-0778.png

舍那。今此文中以九义释。前四如声闻地说。
后之五种见之异名。泰云。入初地故舍离心
相影像境界。第四止观方便门。初问答辨求
止方便。缘闻思心相续见分。尔时非止是随
顺止相应作意。次问答辨求观方便。闻思二
慧思惟诸法影像相时。但随顺观而非观体。
以所辨求观方是修慧故。第五一异门。于中
分二。初明止观一异。后明见相一异。前中景
师云。此问答意。据缘本质境同。故言非异。以
止观恒俱同缘闻思相分见分本质为所缘
故。据缘随心影像。止观即异。以止但缘无分
别影像。观缘分别影。故止观体非无有异。泰
师云。以观即为止所缘故。约彼缘心同。故非
有异。观分别影像相分境。而非止境。境既
不同。故非无异。下明见相一异。中景师云。
离识量外无别影像。故言无异。心外无法故
不见馀。还犹自心现于影像见影像时名见
自心。如依净镜自面为缘。眼识还见自本质
面。意识计度别变影像。当自心现。谓在镜
中。镜喻定体。本质喻定相应心王。影像喻心
相分。由定润滑澄清。令心能现心之相分。即
将彼定相应心王为镜。定为本质。定所显境
是其影像。如是同时。馀数展转相望皆得为
境本质影像。散心云何。答曰。散心中皆有定
数。准前作法皆得可知。世尊若诸有情自性
而住下。明诸愚夫散心所取影像。亦无有异。
但颠倒解。执有别物。泰师云。此中无有少法
能观少法者。依大乘道理诸法无作用。心观
卷二十 第 778b 页 T42-0778.png

境生时。即有如是境之影像于心上显现。故
假说心能观境。理实当言无有多法能观多
法。经云少者举少破多。如依净镜面以本质
为缘。及谓离质别有所知影像在镜面得显
现。备基师云。摄论言无有馀法能取馀法。此
识如此及生显现。由此旧解能缘心外无馀
能取。及境外无馀所取。今此论意欲辨大乘
见相诸法既无作用我是能缘我是所缘但心
清净故。一切诸相于心显。故名取境。广如佛
地论。又此文意无有小法能有作用。何况诸
心及相得有作用。是故诸法生时但是唯识
无作用生。由此道理不同昔解。郭师云。理实
像色当镜而现。而此中云还见本质者。无有
实体所见像故作是解。第六单双门。景云。一
向修观者。若相续作意唯思惟心之相分是
也。一向修止者。若相续作意唯思惟前灭无
间心之见分是也。止观和合俱转者。若正思
惟心一境性者。止观俱时通达等时影像唯
是其识。或通此已复思惟如性。向下次第解
前三境可知。泰云。心相分众多。见分唯一。
毗钵舍那此云观察。故得思惟心相分。偏修
观也。偏修止。可知。双者若作唯识观时。相见
合缘。故定慧和合俱转。备云。定慧同行。思惟
心一境性。第七几种门。略有三种。一者有相。
谓纯思惟分别影像。二者寻求偏于彼彼未
善解了一切法中。为善了故作意思惟一切
诸法。三者伺察谓善解了诸法。为欲證得解
脱故作意思惟。如是三观渐增长故有胜劣
卷二十 第 778c 页 T42-0778.png

或八或四如文。第八随信法行门。如说依法
止观复说不依法止观。此义云何。佛答。自依
教法思量修于止观。名依法行利根。若不依
经法。直信禅师等教授修止观者名不依法。
是随信行钝根。此中若萨婆多云。声闻见道
十五心位。利名法行。钝名信行。菩萨一向法
行。独觉亦是法行。跋摩云。闻思位名信行。四
现忍位名法行。见道已去名无相行。今依大
乘。二乘信法行。义同后家。若准对法亦通。故
亦不违前家之说。菩萨位中回向以下名信
行。四善根名法行。初地已上名无相行。地前
亦有利钝差别。登地以上。根姓一等。第九缘
法总别门。于中有四。初明缘总别。说无相修
出离众相。真法界中遣界差别而修习故。无
相修中通有功用及无功用。今显此修是无
功用。无功用中胜劣不定。今欲明胜。说炽盛
修。惑虽炽盛于小所得便生喜足。故最后说
无喜足修。言五果者即是此中所辨五缘是。
五修果者于思惟时刹那刹那融消一切粗重
所依者。是总修果。由总修故念念断除除粗
重所依。粗重所依即是阿赖耶识。二者离种
种想得乐法乐者。是无相修果。离我离法佛
等相想證于法界。于中喜悦名为法乐。摄论
中说得法园乐。三者解了十方无差别相无
量光者。是无功用修果。由正證得无功用修
出观后智。如先照了十方世界无差别相。名
法光明。四者所作成满相应净分无分别相
恒现在前者。是炽盛修果。当来佛果名为成
卷二十 第 779a 页 T42-0779.png

恒现在前。五者为令法身得成满故摄受后
后转胜妙因者。是无喜足修果。第十地名成。
在佛名满。感此之因。名为胜妙。前前诸因所
招集故。名摄受后后转胜妙因。第四明通达。
及从初极喜地名为通达从第三发光地乃名
为得者。此缘总法所修止观。由證理尽故。言
从初地已去名为通达。约相而说三地得定
故。言从第三地已去乃名为得。初业菩萨至
不应懈怠者。地前菩萨亦学观真如学观唯
识三无性等。虽未可叹不应懈癈观勤修。第
十三地门二复次释。景初释止观。于如所取
寻伺法相行有粗细。为前二种。若即于彼一
切法相都无作意领受观察名无寻无伺者。
此学观真如无分别观。名无寻伺。此三并在
地前。就行分三。不约欲界初禅等地辨也。第
二解中以四寻思为初句。四如实知为第二
句。无分别智为第三。亦不约地辨也。但就行
论三。泰云。前之复次约行分别。故通三界。后
之复次约地分别。还同本地分中义。第十一
三相门。景云。言若心掉举至是名止相者。若
心掉举或对掉境起时。缘所厌法作意思惟。
及缘厌心自类相续作意思惟。是名止相。言
若心沈没至是名举相者。若心沈没或对沈
境恐沈没时。缘可欣法作意思惟。或缘彼心
自类相续。是名举相。言若于一向止道至是
名舍相者。若一向止一向观及双运道。二随
烦恼等并是舍障。今离彼障。而有无功用作
意。及心任运转中所有作意。名为舍相。泰
卷二十 第 779b 页 T42-0779.png

分境故得止掉举。第十二知法义门。先问后
答。答中先辨知法。后辨知义知。法中景云。名
诠自相。故上论云自性增言。句诠诸法无常
等差别之义。故上论云句者差别增言。字能
能恋和名之与句。名所依止。谓由各别所缘
作意者。即起名心。谓由总合所缘作意者。起
句之心。后之二种发教法心。文名为法。泰
云。所诠染净义。依名句故能诠义立。故云依
持建立。文即是俗语。今将俗字显彼教字。故
即彼名句二所依字。知义中初由十种相了
知于义。二知五种。三知四种。四知三种。知十
种中。一知尽所有性。即染净法品别边际。二
知如所有性。即诸法如。下辨七种真如。基师
等云。中边分别论亦明此七。旧人说云。中边
论中七真如者。正真如随其能诠说为苦说
苦谛等。今解此论意以苦谛等名为真如故。
名真如体非真如也。若依此论皆是真如。约
诠以辨有七种。有释。七种与法安立理趣属
当道理。即名真如。此复七种。一流转如谓一
切行无先后性者。诸行流转无始无终。故云
诸行无先后性。辨此道理即名真如。二相真
如。人法二种无我是相。相体真如名相真如。
故下云八者了知相真如义故。有补特伽罗
无我相等。由毕竟空等为治。三了别如谓一
切行唯是识性者。识体了别。了别识是诸法
体相。名了别真如。四安立如谓苦谛者实苦。
不可令乐即名真如。馀三谛亦尔。四谛并是
安立。苦最在初得安立名。后三更施别号可
卷二十 第 779c 页 T42-0779.png

众生等有。二无我如。唯识如。诸法等有。通诸
法故。清净如。三乘等有。以三乘断惑同證择
灭。择灭真如三乘同有。由正行真如。止观平
等。此即显示四种平等。五建立义者谓器世
界于中可得建立一切有情界等者。因器世
界成受众生名为建立。即众生界是所建立。
此中意取能建立器。故文说言谓一村田若
百村田等。馀文可知五义中遍知事者。知
诸法体。遍知义者即知差别之义。缘故者四
缘。世故者三世。言遍知因者。当知即是能取
前二菩提分法等者。泰云。四念住为一。四正
断及神足力觉道总作一。此二能取得菩提
故言二。又解。三十七品缘前二境故言二。景
云。前说无上菩提及二乘菩提。故云前二菩
提也。得遍知果者谓贪恚痴断毗奈耶者。贪
等永调伏义。又贪等永断诸沙门果者。择灭
断德。及声闻如来若共不共世出世德者。即
有为道谛中道品名共。十力等名不共。于此
觉了者。谓即于此灭道作證法中。诸解脱智
既自觉了。为他开示觉了于他。名为觉了。知
四义中。景云。一心执受义者。谓知自心于境
所执取。如下文说。二领纳义者。知彼三受领
纳之义。三知了别义者。知识了别义。泰云。即
四念住境。如次为四义。知三义中。一文义者
教。二义义者所诠。即有十种。一真实相者。
即诸法真如。次四即四谛。六即彼真实相等
品差别相者。即前五义一一各有品类差别。
七所依能依相属相者。义是所依名是能依
卷二十 第 780a 页 T42-0780.png

下惑。九即彼随顺法相者。即随顺彼四谛下
惑诸行之相。十不遍知等及遍知等德。三界
义者谓五种界。一器世界。即所住之处。二有
情界。即能住有情。法界即是所说法门。谓蕴
界处等。四调伏界。即灭谛涅槃。五调伏方便
界者。即是道谛。又调伏界是圣道。调伏方便
界是见道前方便。依此后释。涅槃即入法界
中收。第十三三慧门。中景云。闻所成慧依文
比度。但如其说。未善文下意趣。未现證知。即
非现量。但比量。但远随顺涅槃解脱。未现领
受解脱义利。思所成慧。亦依于文。不唯如说。
亦善意趣。未现證知。胜前闻慧。名为转顺。虽
胜闻慧。亦未现受解脱义利。修所成慧。亦依
于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说亦不如说。据有漏
修慧及后得智。缘理及事影像相起现前。故
云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
三慧中胜。名极顺解脱。又能领受解脱义利。
不同毗昙。闻慧依教。思慧或依教或离教。修
慧一向离教。如三人学浮。一者近岸。二者
或近或离。三者一向离岸。俱舍破云。思若依
教不异闻慧。思若离教不异修慧。应云闻慧
依教而不能思。思依教而能简择。备云。今此
文中三慧能缘于教。然修慧缘发。据远非近。
第十四智见差别门。若缘理总法妙慧名智。
若缘事别法妙慧名见。以随事推求故得见
名。第十五遣相方执门。于中有三。初明作意
除相。次明真如无相。故无所遣。后释通经
文。初云。修止观菩萨由何作意者。是第一
卷二十 第 780b 页 T42-0780.png

二问彼所除何等法耶。云何除遣者。第三问。
问能除遣作何观行。下答。由缘真如作意。是
答初问。由缘真如作意而修止观言除遣法
相及与义相者。第二问除遣何等。今答缘如
修止观时除遣法相及与义相。即除相分。此
文即说正證知时不变影像似真如相。言若
于其名等已下者。答第三问云何观行除遣
诸相。今答。先于地前。寻思如实种种推求。知
名等假。今入见道證真如时。境智平等无分
别行。不得名性不得名所依。唯识门中名依
于识识是所依。故曰若于其名及名自性无
所得时亦不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言如于
其名至亦尔者。此即就前五相知法谓知名
知句知文等及十相知义。故今类况如于其
名于句于文于一切义当知亦尔。言乃至于
界至如是除遣者。于上文中初以五相知法。
十种知义。复知五义。复知四义。复知三义。
三义者。一是文义二是义义三是界义。界义
即是器世界等五界故。地前菩萨作此五种
界观亦唯是识识为所依。故云乃至于界及
界自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依之相如是除
遣。次辨證如无相故无所遣。问意。无分别
智正證真如此真如相可除遣不。答意。若正
證时见有如相有所得者。即有所遣。而于所
了真如义中都无有相亦无所得。当何所遣。
此文即说證智无有相分。相分无故亦无见
分。又解。有见无相。言我说了知至非此了达
馀所能伏者。未證已前。取法义相。正證如时。
卷二十 第 780c 页 T42-0780.png

有诸相为馀能伏。故言非此了达馀所能伏。
下释通经文。世尊乃至此说何等能观察心
者。问能观体。依何真如而作是说者。问所观
如。下答。三慧是能观察。依了别真如作如是
说者。喻中既说清水净镜不挠泉池堪观面
像时。知合中若善修心堪观真如者知是唯
识了别真如。以唯识门一切境界皆是心影。
初观境唯识。后观识如。名了别如。故云依
了别真如作如是说。第十六依空遣相门。于
中有二。初明十相空观除遣后。辨总空性相。
前中有三。初明十七空除遣十相。次明空所
得果。后明空观除相道理。初中先问后答。问
中有几种相难可除遣。是第一问。谁能除遣。
是第二问。善男子有十种相者。答初问。空
能除遣。答第二问。须知十相并是遍计所执。
皆观空除遣。一者执诸行义决定是有。即观
一切法空除遣。以所执法义收一切法故。观
一切法空除遣。二者苦等四谛并是安立。苦
谛在初故标安立。此中举如取安立苦。此有
二执。一执苦有生灭住异性。此观相空除遣。
二执苦有相续随转。观无先后空能正除遣。
遍计所执本无。故无先后遣。三者由了知六
根能取。即有顾恋执著内身。观内空除遣。由
执我有故起我慢。观无所得空能正除遣。无
我可得。云何起慢。四者如文可知。六者执有
内安乐相。由内空遣。执外尘净。由外空遣。执
有男女承事资具相应。由本性空遣。亦可由
性空。通遣内乐外净等执。六者了知外器世
卷二十 第 781a 页 T42-0781.png

空遣。七者执彼四空以为解脱。以有为空遣。
八者若执二无我相。以毕竟空除。若执唯识
相。无性空治。若执依他为胜义相。由无性自
性因性空治。若执圆成实为异胜义。此由胜
义空治。执者如文。十者执有前九能治空性。
即观空空为治。谓观能除空性亦空。次明空
所得果。问意。除遣上说十种遍计所执相时。
更除何等。复从何相而得解脱。答意。观空除
遣遍计所执十种相时。空观心中仍有依他
似空影像随空心现。从此空观入于證智。即
除似空影像相分。相分既除。即从一切杂染
相缚种子解脱。执解脱心亦皆远离。故言被
亦除遣。下明空观除相道理。一一空观皆除
十相。而说初空治初相等者。就胜而说。此即
相当近对治说。非不一一观治一切相。喻况
可知。自下辨总空性相。先问后答。答中先赞
问许说。后上答问。景云。将迷依他圆成起
遍计执。若悟依他及圆成实非所执法。知所
执空。名总空性。泰云。别而言之。有十七空。
总而言之。唯于依他及圆成实性相中毕竟
远离遍计所执相。及此都无所得。摄大乘中
一切空尽。故名总空。若了此空已即有二利。
一无失正行。二离增上慢。十七摄几门。可
知。第十八因果门。学地止观。以净尸罗及闻
思正见以为其因。此是缘因。若止观种子。以
为正因。止观果者。即以佛地善净心慧以为
其果。又无学声闻及佛所有出世善法。皆是
学在止观之果。第十九作业门。谓能解脱相
卷二十 第 781b 页 T42-0781.png

相缚即是烦恼相分种子。又现起相见。亦是
二缚。第二十止观障门。先辨五系。后辨五
盖。前中顾恋身。顾恋财。是止障。于圣法不
得随欲。果观障。乐相杂住。及小欲喜足。不
乐多修。俱障止观。由第一故不能造修者。
乐相杂住。由第二故所修加行不到究竟者。
小欲喜足。盖障如文。第二十二圆满清净
门。前辨惛沈睡眠障观。今言除遣惛沈睡眠
心道满者。因止发观。止是因观是果。举离
果障显因圆满。乃至所有掉举恶作正善除
遣名观道满者。此亦举离因障显果道满。第
二十三散动门。止观现前。有五散动心法。
一作意散动。谓诸菩萨舍于大乘。随在二乘
作意。二外散动。于外五欲所有寻思随烦恼
中者取寻思为体。及于外境纵心流散取散
心王。三内心散动。谓已离欲人。由惛沈等乃
至于定起爱味等。名内散动。四相散动。谓于
内定中所现影像。作意思惟执内定外所取
色相。名相散动。五粗重散动。谓计定中喜乐
以为我所。计粗重身为我起慢。名粗重散动。
第二十三治障门。初地除恶趣烦恼业生杂
染障者。下七十八中辨二十三愚痴。一人法
执。二恶趣杂染者。通烦恼业生。此中但有第
二。地论云。凡夫我相障。但当初一。第二地治
微细误执现行障。下明二地有二愚痴。一微
细误执愚。二种种业趣愚痴者。此见三业三
行差别愚。此中但有初一。地论云。邪行于众
身等障。即当第二。三地治欲贪障。下说三地
卷二十 第 781c 页 T42-0781.png

愚痴。此中但有初一。地论云。闇相。当欲贪。
闻思修等法忌障。即当第二。四地治定爱及
法一爱障者。三地求法投火坑等。故有法
爱。总当下说二种。故下论云四地有二愚。一
等持爱。二者法爱。地论云。解法慢障。总不当
二。爱慢异故。又可由得胜定及解法故生慢。
定是行法及持教法生慢。总名解脱法慢障。
五地治生死涅槃一向背趣障。与下二同。此
中合一。下开背趣为二。地论云。身净我慢
障。以心道品净身持之生慢故。于生死背于
涅槃向。与此大同。六地治相多现行障。五地
中断背趣二愚。今六地断多厌背心。以观十
二缘相多现行。故断相多现行障。下云六地
有二愚。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痴者。五地不
能现观缘起名愚。二相多现行愚痴。五地虽
断背趣。而厌背相心多现行。此中当第二。地
论云。微烦恼习障者。总当二种。形前名微。
七地治细相现行障者。七地所断仍见微细
生灭。名细相现行障。下论七地有二愚者。一
微细相现行。即当此说。二无相作功用愚痴。
七地于无相虽有功用。而长入真观。六地不
能障于七地。故七地中断无相作功用愚。地
论云。细相习障。亦当初一。八地治于无相功
用及于有相不得自在障。下云八地有二愚
痴。八地于无相无功用。于俗相中利他有功
自利无功。七地不同障八地。八地中断一于
无相作功用。二于相自在愚。彼与此中开合
为异。地论云。于无相有行障。但当初一。九
卷二十 第 782a 页 T42-0782.png

九地有二愚痴。一于无量说法无量法句文字
后后慧辨陀罗尼自在愚。二辨才自在愚。彼
与此中开合为异。地论云。不能善利益众生
障。十地治不得圆满法身證得障。下论云。十
地有二愚痴。一大神通愚痴。二悟入微细秘
密愚痴。彼与此中亦开合为异。地论云。十于
诸法中不得自在障。亦与此同。于如来地对
治微细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者。此二并
是非想下下品断二障之法故。欲知著是烦
恼障。碍是所知障。此文明證。由能永害如是
障故究竟證得无著无碍一切知见等者。下
论云如来地有二愚痴。一于一切所知境极
微细著愚痴。亦是非想烦恼下品。二极微细
碍愚痴。亦是非想所知下品。故与彼同。开合
为异。地论虽不说有第十一障。然于第十于
诸法中不得自在障。即收佛微细著及微细
碍。以于第十障中就最细者义说障佛。论实
还是金刚心断。然于此义有其两解。一云依
旧摄论于断初地障入于初。馀地例尔。又若
本业经云。过第十地有等觉地住。于一万三
千劫中学此。即住等觉住断佛地障始入妙
觉。一云依此十一障文等说智亦断自障。第
二十四修證菩提门。言若诸菩萨已得止观
依七真如乃至内正思惟等者。地前加行位
中。随诠观察七种真如。善审善思安立七种
真如。如性中内正思惟。由思惟故。一切细相
皆能弃舍。谓随诸心影像相分。既息诸心亦
即弃舍随心诸相。泰云。此中七如。非圆成
卷二十 第 782b 页 T42-0782.png

如。而言苦谛真如。苦谛者从能诠得名。言心
所执受领纳了别染净相者。即四念住也。苦
有变异无变异相者。苦苦坏苦名领有变异。
行苦名无变异。又解变异是苦相。无变异是
苦。无实性也。有为异相者。色心等异故。同
相者苦无常等同故。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
一切相者。知一切法既是一切即有一切相
也。彼既多住如是行故。善修治心。于七真如
有七各别自内所證通达智生名为见道者。
由于七如各别自證为方便。故后入想观。观
诸如通达智生名为见道。即入初地也。由得
此故名入菩萨正性离生。是入位过。生如来
家者。此明家过。又能受用此地胜德。是馀六
过。彼于先无时由得止观故已得二种所缘
谓有分别影像所缘及无分别影像所缘者。
此文自判二种影像是彼地前止观所缘。彼
于今时得见道故更證得事边际所缘者。此
相明见修證第三所缘。今时且说见道所缘。
即说真如名事边。以彼真如遍诸谛法名谛
边际。此文即说證智缘如不变影像。若变似
彼真如影像。即是无分别影像所收。云何判
二影像所缘是地前耶。又见道所缘云何但
名事边际耶。复于后后一切地中进修修道
即于如是三种所缘作意思惟者。此明修道
智缘事边际。后智缘变二种影像。故言修道
于三所缘作意思惟。自下喻说。以其细楔出
于粗楔。以胜道舍于劣道。渐渐除遣相及粗
重。乃至證得阿耨菩提。此名證得无上等正
卷二十 第 782c 页 T42-0782.png

地。佛地所作皆悉成满智境故。名所作成满
所缘。所缘何法。不离前三。如来證理所有止
观缘谛边际境。如来缘谛所有止观是二影
像。此三为佛止观所缘。总名所作成满所缘。
第二十五引发威德门。菩萨善知六处。便能
引发广大威德。一善知心生者。谓如实知十
六种漏无漏心生起差别。一者不可觉知者。
赖耶行相难知。坚住相续。名坚住。器识生
生者。能变能缘外器世界。谓阿陀那识者。
此云执持。执持根大及诸法种子。二者种种
行相所缘识生谓顿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别意
识者。即是第六意识随作一种行解。顿取诸
法。故言种种行相。顿取色等及顿取内外境
界觉受者。自识顿取内外触境而生觉受。或
顿一念现入多定见多佛土见多如来分别意
识者。此据大地菩萨后智在定见多佛等。非
正證智故名分别。三四小大相所缘识生谓
欲色系识者。据缘二界内身。故有小大。次三
心缘四无色。八者无相识生谓出世识者。谓
无漏识无七种相。名无相识及缘灭识者。通
漏无漏心。缘无相境。名无相识。又解及缘灭
定识也。有本作减字。应是错书。次有五心
据三受俱行识。后有三心明染净无记识。馀
文可解。第二十六涅槃受门。如文说无馀依
中二受永灭。一者所依粗重受者。内六根生
受名所依。体是有漏。由有烦恼粗重不调柔
性之所随逐名粗重故。名所依粗重受。二者
彼果境界受者。谓外五粗由内五根势力引
卷二十 第 783a 页 T42-0783.png

生故名彼果境界受。道理此二受体未必有
别。但约根境以分二受。所依粗重受中有四。
一有色所依。即五识受。二无色所依。即意识
受。即是身心二受。三者果已成满粗重受。谓
现在受。四者果未成满受。谓未来因受。即是
业烦恼是未来受因。名为因受。彼果境界受
亦有四种。一者依持受。谓器世界是依持法。
缘之生受名依持受。二者资具受可知。三者
受用受。即二受受用器世界及以资具。名受
用受。四顾恋受。顾恋财物之受。下约有馀无
馀涅槃界中灭受多小。景云。谓于有馀依
涅槃界中果未成满受一切已灭者。业烦恼
体金刚心时已断除讫。方得有馀。领彼对治
明触生受者。领受尽无生智相应受。是明触
生受。领受共有者。领受共有器世界受。即依
持受。略不言领资具受用受。唯除顾恋。与贪
相应故。或复彼果已成满受者。由已成满受
中通有有粗重无粗重。今无学身中但有无
粗重受。故言或也。略不言领有色所依受无
色所依受。以无学犹起故。第二文解。又二种
受一切已灭。谓所依粗重受报。彼果境界受。
皆已除断。唯现领受明触生受。此据漏尽所
有诸受皆名明触所生之受。于无馀依涅槃
界中般涅槃时此亦未灭者。随前二说有馀
依中所有诸受。今入无馀多小皆灭如前应
知。泰云。于有馀依中。未来报不受。未来因
亦舍。如圣人生无色界已不成就眼根种子。
又如无学将命终时不成就十八界种子。唯
卷二十 第 783b 页 T42-0783.png

圣。故云共有。无学人亦领受馀六共有受。如
根恶业所受。或时唯无学人受。故云或。于此
文中西方二释。第一释。前灭定前。但灭一受。
馀七不灭。今据将入无馀时。于灭定中命终。
故在灭定时六识八受皆灭。第二释。前据粗
重所随故名共有。但灭其一。后据无学而无
漏。故唯有明受。八受灭。释名为无漏。前八
种受一向有漏。故云一切已灭。然癈未就本。
故云一种。一释入无馀灭时。灭馀八受。而言
有无漏受者。是入定近方便故。且不论灭。上
来二十六门问答广辨讫。自下世尊述赞劝
学。如文可知。颂中有五。初一颂。明有违顺即
招得失。第二颂中。教修无相自利之行。第三
颂中。教修无相利他之行。第四颂中。明染心
说法唐捐其功。第五颂中。劝舍戏论修学瑜
伽。下明请立经名。时众获益。就声闻益中释
论二解。或一音各得解。或闻此教中人无我
理故得解脱。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之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