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供养亲近无量品¶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48c 页


瑜伽论记卷第十一(之上)(论本第四十四至四十五)

释遁伦集撰

论本第四十四

**** 供养亲近无量品

上来七品明自利利他自分行讫。自下二品
明其胜进。于中初供养品总明自利利他随
缘造修之行。后菩提分品明其内證之行。今
此品中广明供养三宝亲近善友修四无量故
以题名。文中先问后答。答中初举颂开三章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49a 页 T42-0549.png
门。后依门辩释即为三段。初解供养文分为
二。初明十种供养。后明六种增上意乐。前中
复二。初明供佛。后类供法僧。前中有三。初问
次答后结。答中先列十门。后依门辨。十门之
内初二一对谓供佛身及以制多。景云。设利
罗者此翻名体。谓供养佛体。迦耶名身。舍利
是稻谷。又佛弟子名舍利子者。应言奢利弗
多。奢利是能言之鸟。母名奢利似其鸟故。弗
多名子。今此奢字难道。还云舍利子。言制多
者。三藏云积聚。积聚塼石乃至金银为佛塔
故。由营造此佛塔故。能令自他积聚福业亦
名积聚。于中或安舍利或不安舍利处俱是
佛塔俱名制多。窣堵波者是高显义。犹当此
处浮图义也。泰云。设利罗此云身。谓亲供养
如来色身。舍利者音讹也。窣堵波者此云供
养处。旧云浮图者音讹也。梵本云名勃陀。制
多者此云高胜。谓胜上之处也。基云。设利罗
是体即佛体。下文虽言供养色身。意供养真
佛法身故言体。测云。依西方法多是安置佛
舍利处曰制多。若僧祇律云有舍利处名之
为塔。无舍利者名曰支提。次二现前不现前
一对。次二自作教他一即前六种以财敬供
养以为第七。即前七种。于多财事运广大心
名广大供养。即前八种。净心供养名为无染。
上来九种是财供。第十正行是行供养。依门
辨中即分为二。初明前九财供养。后明第十
行供养。前中初明有财行九供养。第二若无
力下次明无财运心供养。前中复二。初别明
九种。第二总明。前中初二可解。就解现不现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49b 页 T42-0549.png
前中文分为二。初明现不现供养。后明供养
得果差别。前中有三。一现对佛及现对制多
供养。第二通现不现。第三不现供养。言若一
如来法性即是三世如来法性一制多性即是
一切十方制多法性者。真如理同法身体一。
今时菩萨对一如来及一制多缘其法性兴供
养意。即是运心普遍十方如来及制多真如
咸兴供养。第三于不现前一切如来一切制
多总对三世佛及制多施设供养者。当运心
时不见佛及制多。总对馀方现在之佛及与
制多。并想过未佛及制多不现供养。下明得
果。得果有二。一成因德。二成果德。因德有
三。一摄梵福广多功德。二明离过不堕恶道。
三能成胜菩提资粮。文中略明不现前供以
成因德。成果德中。先明现供唯对一佛及一
制多心境少狭唯得大果。次缘不现佛及制
多心境渐宽得大大果。三供现不现前境普
心遍行得最上果。次明自作教他中。初明三
种供养。后明得果不同。言不依懈惰诸逸
处者。旧论无处字。云处者。今谓常所倚卧及
过非之处也。不得依此处而设供养。解财敬
中。若旧论云无尽财胜财。然勘梵本无胜财
语。今云无量财者。已得定自在菩萨所现财
物以用供养养无尽故。三藏云。远法师无尽
者多也。广大中景云。初牒前起后。谓上所陈
财敬供养以牒前也。下辩广相。若多妙者。此
二明物广。若现不现若自作教他作者。此四
明事广。若淳净心下明其心广。下以向前七
供养善迥求菩提。释广大义。基云。七种名上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49c 页 T42-0549.png
是多所供养。即奉施无尽财是所妙供养。第
三又即如上所陈财敬供养是总。总言如上
陈若多供养第一妙供养第二。乃至淳净心
猛利胜解为七。远师云。若诸菩萨于如来所
为一。制多所二。乃至财供养多妙等三。现
前四。不现前五。自作六。他作七。若淳净心下
释上支心。义意有妨。又文意有违。何以为
七者。此中明广大。意在菩养以及物自求菩
提。而取如来制多者。不然。所供养境故。法
师同此。今大师依第二释以多财为第一。财
妙为第二。乃至纯净心第七。测同远师。无染
供养有六者。景云。一不坏轻慢。二不住放
逸懈怠。三不轻弃掷不散漫心无杂染心。四
不诈设供养。五不得雌黄涂于经像以其臭
故。不得苏灌洗像。六不以局崛罗香者。烧时
大臭故。似此间烧胶臭。遏迦华等臭华香等
而为供养者。此华大如人手。色赤似肉。则是
盘立时缚迦华。泰云。西方人供养诸天及鬼
神形庙。或以雌黄涂酥灌洗。皆是臭物故名
染污供养。菩萨不尔。局崛罗此言安悉香。遏
迦华是赤色华。皆是供养神鬼香华。故不应
供养佛也。基云。言无染有六者。谓有五供养
字为五。于第三供养字中分二。不轻弃掷者。
谓不掷物供养即为一。不散漫不杂染为一。
故有六种。远师此中全别。测云。一自手供养。
二离轻慢。三离放逸等过。四离轻蔑等。五离
謟诈贪。六离财物染过。上来别明九种供养。
自下总明。于中初明以三种财为前九种供
养。二明自在菩萨化事供养。三种财者。一自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0a 页 T42-0550.png
力得。二从他得。三得众具自在财宝。第二文
中即有四句。初明化众多身恭敬礼拜。二明
一一化身化出多手持华供养。三明一切化
身出妙音声歌赞于佛。四明化出诸庄严具
供养如来。下云由此菩萨已得證入不退转
地等者。测云。谓由已入第八地已上。故常在
净土恒见诸佛他受用身而作供养。又解。不
退有二。一八地已上證得无相无功用故任
运恒有进无退。二初地已上證见真如无分
别等诸见烦恼及诸苦触所不能动。今于此
中通据一种不动也。上来广明有财供养。自
下明无财力运心缘彼大千界中所有三品供
具供养如来。上来总是前九财供养讫。下明
第十行之供养。初正明行。二挍量显胜行。中
景判为六。一修四无量。二修四法。三修习随
念。嗢拖南此云略义总义。三宝及波罗蜜修
习随念。四信解离言真如。五修三学。六修六
度四摄。基云。言修无常想苦想无我想者。此
为三法印也。不言空者即无我同。故不说。又
言其涅槃修胜利想者。谓此为诵言常诵也。
伽他为颂。嗢拖南为撮施。此言于其涅槃
修胜利想则常诵也。测云。初明资粮道。二少
时下明方便道。三离言法性下明见道。四何
况下明修道。前中初明四无量。次明四法印。
后明四念。则佛法僧波罗蜜多。如是菩萨于
三宝所下第二明兴供养时发起六种增上意
乐。邬昙妙华者。此间无名可翻。西方大有。此
树无华。但在叶间有子而出。轮王出时方生
华也。如青莲华有华无子。与邬昙钵树有子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0b 页 T42-0550.png
无华正相违也。自下第二解亲近善友。先为
七问。于中前四问善友体相。后三问求法者
相。前中初问成几功德能为善友。二问几德
相应能为善友所化不虚。三问成就几相令
他远闻极生净信。四问由几种相于所化生
为善友事。后三问文可知。下依七问次第解
释。言胜妙威仪等者。测云。于初句内有四句。
初句久习今成。第二被服祥审。第三三千
威仪都备。第四举身齐整望之俨然。言四于
善友若正依止于如法义若合若离随自在转
等者。基云。谓所依止师说法。若与旧同名合
若别名离。或依经论等名合。若别出见经
不依等名离。并如法之见也。随师自在而不
倾动。又自性名合差别名离。又合者即令此
义相符。如因明中合等。若离者令此义别。如
因明中离等。一作宝想难得义故者。教法难
得。二作眼想者。由法开导得广大慧因。如眼
导引能有所得。亦可教法开导能生慧眼。是
眼因故名作眼想。因受果名。三作明想。已得
广大俱生慧眼者。牒前义也。于一切所知等
照义故者。教所生慧等照名明。因受果名说
教为明。第三解修四无量中文三。初约三缘
修四无量。二对百一十苦偏明修慧。第三结
叹胜利之相。前中复三。初举数列名。第二解
释。第三义门分别。前中将解先释名体。体者
景云。谓四无量慈悲喜舍。若众生缘者。依小
乘说唯假想观。慈悲即用无恚为体。喜是喜
根。舍是无贪。依大乘解通有假实。若初学菩
萨为调心故假想修习。出体如前。若久学自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0c 页 T42-0550.png
在与乐拔苦能有实益。即用智慧为体。法缘
无量。即用诸佛菩萨人空观智以之为体。唯
观五蕴因缘假有毕竟无人。由此观智说示
有情令其同得。名为法缘四无量心。故维摩
经说。云何观众生。答如燋谷芽。如须陀洹身
见。如阿那含人胎。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
萨贪恚毁禁。若尔云何名慈。答曰。得此法已
为众生说。是即真实慈也。无缘四无量者。即
是无分别智。远离一切分别戏论。由得此智
见平等理利他事成。是故此时名證极爱一
子之地。故无缘慈无分别智以为体性。涅槃
亦云。无缘者。缘于如来无缘法身。如来离分
别故名作无缘。问曰。證智缘理既无分别无
利物相。云何名慈。答曰。如诸菩萨为利有
情求如意宝。得此宝时虽无分别。能随众生
福力上下起云雨宝利益事成。此亦如是。本
为利他于多劫中修习此智。得此智时虽无
分别。而随众生福力上下起后智云施法施
财雨种种宝。一切成办。虽无分别而是大慈。
若尔云何论中皆判此智名为自利。答曰。差
别二智故作此说。今据后智利他事成皆由
智故说證智是真慈体。基云。慈无痴善根为
性。悲无瞋善根性。喜无贪善根性。舍如舍数。
若依小乘。为除与上相违惑故假以明观。而
今大乘以所缘三境故实起无量救之。释其
名。哀怜名慈。恻怆名悲。庆物名喜。亡怀名
舍。并从义得名。此就众生缘中释名。若然法
缘无缘慈悲喜舍云何得名。法缘无量是人
空智。无缘无量是其證智。二智起时实无哀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1a 页 T42-0551.png
怜恻怆等四行差别。由此智故能起有情缘
中慈悲喜舍别相行解。从果受称。是故亦立
四种之名。解释中有二。初举四无量境。二对
境辨修。初云若诸菩萨于其三聚一切有情安
立以为无苦无乐等者。一邪定聚。谓作五逆
定入地狱故。二正定聚。得忍已去定得涅槃
故。三不定聚。除前二外馀众生是也。大小共
许此义。今瑜伽约三乘定性众生名正定。无
三乘性人名为邪定。三乘不定性人名为不
定。菩萨初学于此三聚假想安立以为三种。
一无苦无乐即慈境。慈能与乐。慈不缘苦。缘
苦悲故。慈境无苦。为无乐者。而与之乐故。
无苦乐是慈境。有苦者是悲境。有乐者是喜
境。喜彼乐故。则前三境通是舍境。测云。若粗
分别。四禅已上名无苦无乐。三恶趣名为有
苦。三禅已下乃至欲界人天名为有乐。巨细
分别。于无色界具有三种。故智论云。摩诃衍
义说四无量通缘三界通漏无漏。对境辨修
中。初对初境修三种慈。二如有情缘下类明
对三境修三无量。前中虽不牒无苦乐境。如
有苦等境而言与乐即已解竟。安住无倒者。
测云。但于蕴中假立有情无真实我。故名无
倒有情等。第二类明。言远离痴瞋贪惑者。景
述两释。一者云。舍所缘生无苦乐者多生于
痴。由舍无量令彼舍痴。有苦有情多生于瞋。
由舍力故令其舍瞋。有乐有情多生于贪。由
舍力故令其舍贪。故道如其次第离痴瞋贪
修舍俱心。二云。一切有情或有一分于菩萨
身不生苦乐。如是之人多生菩萨痴心。或有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1b 页 T42-0551.png
一分于菩萨身是怨生苦能生菩萨瞋心。今
时修舍于能生苦有情不起瞋心。一分是亲
生菩萨乐。菩萨于彼应起贪心。今时修舍不
起贪心。故云随其次第离之。基解亦同之。又
云。又令生离惑至圣果位而放舍之名舍。又
怨亲平等故名为舍。此亦且约令离三惑。前
三现乐非利益。舍一令离三惑。当来出苦名
利益。此中已下第三义门分别。初辩三缘有
共不共。有情缘者与外道共。道理亦与二乘
共也。法缘共二乘者。二乘亦观唯法无人。此
法缘者不共外道。以诸外道皆有我执故无
法缘。无缘唯大乘有。次就利乐分别。景云。前
三唯名安乐意以与现在及世间益故。舍名
利益意以与后世及出世益故。泰云。前三无
量正能拔苦与乐名安乐意乐所摄。舍无量
除其违顺平等利物名利益意乐所摄。三辨
异名。自下第二对百一十苦偏明修悲。于中
有三。初明对苦修悲。第二因解大悲之义。第
三结叹修悲胜利。前中复三。初总明对苦修
悲。第二问答广辩一百十苦。第三释已总结。
就辩百一十苦中。初就增一门中明五十五
苦。第二别就九苦门中辩五十五苦。如是两
番如戒经说。前五十五观众生苦。后五十五
自观己苦。前中云无差别流转苦者。即是苦
谛。复有二苦等者。泰云。言欲为根本苦者。因
欲故贪著内外可爱事。可爱事若变坏时便
生诸苦也。言痴异熟者。由受痴报无黠慧故。
若为增上猛利苦受体所触之时。即于自身
执我我所。愚痴迷闷极自怨嗟。为身心苦箭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1c 页 T42-0551.png
所射不能自明解。若黠慧人虽遭苦触自开
解无二箭也。景云。凡受苦触计我怨嗟。必在
盛年已去。故言猛利体受所触计我我所等。
现所受苦乃是前业所感。遇此报苦不知何
从。故名痴异熟生苦。自逼恼苦谓无系外道
者。则尼犍子悬头刺股拔发类等。一类威仪
多时位者。坐卧立等随一多住也。后五十五
苦不取根本九苦。但取馀随生苦。第二门中
有四种苦故。故得成五十五。复有二苦等者。
远师云。即前二门中苦。谓宿因所生苦即前
痴异熟生苦。现缘所生苦即是前欲为根本
苦。但以义别故来。增九中景云。坏法尽法者。
此据依外依果坏尽所以生苦。泰云。坏法坏
时苦者。可坏时生苦也。尽法尽时苦者。可尽
之法若至尽时便生大苦。前但坏不尽也。八
法中不言苦但言利等三者。即此内明苦故
不言苦也。谓如前说五乐所治有五种苦者。
如前自他利品所说。一因乐。今翻云因苦。所
谓恶业翻善业。根境顺苦受触翻顺乐受因
苦。二受乐。今翻云受苦。即苦受也。三苦对治
乐谓饥得食等。今翻不得苦。四受断乐谓入
灭定。今翻之在有心位故苦。五出离乐即出
家乐。故下言家即在家苦也。远离即得色界
初定远离欲界结。今不得色初定故有欲界
结苦。寂静即第二定离初禅寻乐。今不离初
禅故有寻苦。菩提乐即三菩提。今在异生位
故苦。故家欲界法寻异生苦。如次配之。后五
苦中前三苦苦。次一坏苦。后一行苦。又诸菩
萨下第二因解大悲。于中有二。初明大悲所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2a 页 T42-0552.png
缘。二解大义。旧论开新论第六自作逼恼苦
为二。谓自作苦及逼恼苦。乘有一苦谓他作
苦。少第十四一切流转苦及第十七随逐苦。
故唯十八。今十九中前之八种前五十五苦
中末。后十一苦后五十五苦中来。问曰。何
以尔许苦来馀不来耶。义曰。取一一门中增
上者来以为大悲境故。所谓愚痴苦者即前
二门中愚痴苦。行苦即前三门中行苦。毕竟
苦即前四中毕竟苦。因苦即前六中因苦。生
苦即七门中生苦。自作逼恼苦者前八门中
自逼恼苦。或衰损苦即前九门中或衰损
苦。宿因苦者是后五十五苦二门中宿因所生
苦。广大苦者即是四门中总名。那落迦苦即
四门中那落迦苦。善趣所摄苦还是四门中
善趣苦。一切邪行所生苦即是五门中总苦
名。一切流转苦者即是六中总苦名。无智苦
者七门中无智现行苦。增长苦者八门中诸
出家者贪等烦恼增益生苦。随逐苦即九门
中第八苦名也。受苦即十门中受苦。粗重苦
者即十门中三界烦恼粗重苦。显扬中广解
五十馀苦。然与此稍异。次解大义。由四缘故
悲名大悲等者。若悲在四无量名悲不名大
悲。尚与声闻共。初地以去菩萨亦有。若悲名
大悲唯在佛地及第十地。问曰。何故初地至
九地不名大悲。义曰。由四缘方名大悲。九地
以前菩萨虽有缘甚深行苦及猛利作意二因
缘。无长时习及极清净因缘故。由长时习等
三缘故。极清净要第十地等故。故九地已还
菩萨不名大悲。自下第三结叹胜利。于中初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2b 页 T42-0552.png
先结叹。次明胜利。后引说證成。胜利有二。初
明地前修悲胜利。二明地上修悲胜利。地前
有二。初明地前由修悲故速入初地得六种
心。二过小乘见道无学厌离之心。悲前行心
者。地前修悲。乃是初地悲前行心正观有情
堕在百一十种极大苦蕴。自下第二明地上
修悲所得胜利。谓能满六度。自下第三引说
證成。与旧论全异。彼云若有人问何等名为
菩萨。应正答言住大悲者是。上来解修四无
量大文有三。中前二段讫。自下第三总结叹
四等胜利之相。初总结叹。二明得四胜利。何
等为四。得现法乐住一。得福资粮二。于菩提
意乐坚固三。为生忍苦四。

**** 菩提分品

上来胜进行中前供养品明随缘造修行说。今
此所明菩提分品即是内證行。如颂所列有
十五法皆趣菩提。总名菩提分法。亦可十五
法中第九明菩提分。从此标品名菩提分品。
文中先问后答。答中初有二颂列十五门。后
长行中次第别释。二颂之内初颂列九。后颂
列六。若依十地经论明通行菩提分法有其
十种。一信二舍三慈四悲五惭六愧七坚力
持八无厌九论十世智。彼经惭等六法与此
处同。信等四法略而不说。所以然者。测师解
云。前种姓品明八种。施戒品等中广明舍等。
供养品内广明慈悲。所以此处不论。长行别
释中即为十五段。初解惭愧。云于自所生恶
作有依随逐不舍而生羞耻者。景云。恶作是
悔。悔已还作故名有依随逐。泰云。谓为悔所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2c 页 T42-0552.png
依处。然不能舍。依此悔所依处而生惭耻。当
知是名第四依处。基云。谓由第三作恶已悔。
悔已复作。后作依前作故名有依。测云。于已
作善恶及疑起故而生惭愧。恶作是悔有依
是疑。故旧论云。若是疑悔自能除灭续起羞
耻。是名第四依处。次解坚力持姓。景云。言
能禁染心者。即念慧为性。堪忍苦性者。安忍
是智。于多猛利怖畏无倾动性者。难坏精进
为性。乃至能正思择。还是智也。寻文采拾。即
用念慧精进为坚力持性。测云。性勇相应下
出持体也。言性勇者是精进。言相应者是定。
能思择者是慧。故庄严论中问无畏体相云
何。偈曰。进定慧三起也。第三心无厌倦者。景
云。即用无足精进慧悲三法为体。五因缘内。
一自性有力。二数贯习。由此二缘故无厌倦。
下三出体。第三精进。第四妙慧。第五悲心。故
知三法为体。测云。旧论云不动。今此云心无
厌倦。若依庄严论名为不退。四门分别。一品
类者有三。一闻法无厌不退。二恒大精进不
退。三生死苦恒不退。二依止者有二。一惭二
勇。有惭者不退退者可羞耻故。勇者不退退
非猛健故。三自性者。谓欲乐大菩提。欲乐若
回即退故。四差别者有三。一未成谓信行地
菩萨不退。二成谓初地至七地菩萨不退。三
极成不退谓八地已上菩萨不退。故知以欲数
为无厌倦体。第四善知论者。景云。此即有四。
初一闻慧。第二则于已下次辩思慧。第三如
是知法知义已下温故不忘即用念与精进为
体。第四又为了知已下知新亦通闻思。测云。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3a 页 T42-0553.png
若依庄严名为知法。六门分别。一知法者。谓
知五明论。二知业法者。谓知自利利他以此
为业。知内论者。为自修及为他说。知因论者。
为申己义及屈他义。知声论者。为自善音令
他信受。知医论者。为除他疾。知巧论者。为令
他解。三知论相。谓知此五论得有五因。是菩
萨知论相。一闻得。二持得。三诵得。四思得。
五通得。菩萨先论有闻。闻已受持。持已习诵。
诵已止思。思已通达。通达者。知是功能知是
过失。此是善语此是恶语。四无尽相者。谓如
此智乃至无馀烦恼亦无尽故。五得果者。自
知得一切种智故。六二门者。一三昧门。二知
陀罗尼。知论菩萨以三昧门成熟众生随彼
化摄故。以陀罗尼门成熟佛法随所得法皆
能持故。今此文中有三。初明闻慧。即当庄严
论知相中闻持诵三相。二即于如是下明思
慧。则当庄严思得相。三又为了知下明修慧。
即当庄严通得相。于中有二。初明有漏修慧。
后于此下明无漏修慧。能知体即慧数也。第
五善知世间中初问次释后结。释中初知世
间。后随顺世间。庄严论说菩萨有三种知世
间。一身知世间。谓舒颜熙怡欢笑。二口知者。
谓即先语慰问赞美。三谛知者。一知世生。即
此知苦集。二知世灭。即此知灭道。广说如彼。
就初知世间中有五。一知众生世间。二知器
世间。三作八观。四作胜义人无我观。第五牒
结。前中有二。初知世间于厌生死上升出离
不如实知。泰云。无漏道能断生死名上升出
离。而诸有情于生死出离道不如实知也。测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3b 页 T42-0553.png
云。人天异生出下三趣名为上升。三乘菩萨
解脱三界名为出离。二知世间秽浊增减。五
浊体性者。一寿浊。大乘以阿赖耶识连持不
死假立命根。即以此命根为寿浊体。二有情
浊。谓下解中云。不识父母沙门以不信为性。若婆罗门以憍慢为体。不畏今后世罪
以无明为体。不修善等以懈怠为体。即以五
法为有情浊体。若同时五蕴者。通五为体。三
烦恼总浊。谓除见及前五馀烦恼为此浊体。
见浊谓五见者。下表异取内道妄见为体。即
不正智也。劫浊谓饥馑疫病以触中二数为
体。刀兵以四尘或五蕴为劫体。若约界分别。
唯欲界唯南阎浮提。所以知者。文中自说。如
于今时人寿短促等。乃至如于今时渐入饥馑
劫等。若论对治。由行杀故得于短命。今修不
杀离于命浊。由不恭敬痴悭懈怠故有情浊
起。若修恭敬离痴悭等离有情浊。若得圣道
离烦恼浊及离见浊。劫浊者。若于今世一日
一夜持不杀戒。终不生彼刀兵劫中。若以一
食施僧福田。终不生彼饥馑劫中。以一诃梨
勒果施于病人。终不生彼疫病劫中。言习非
法贪者。不避母女及以姊妹等。不平等贪者。
贪取他物。渐次入饥馑中劫等者。当知今时
已入三灾之内。然未究竟。究竟饥灾至三十
岁时。病至二十岁时。刀兵要十岁时。又诸菩
萨于其世间下第三作八观。旧论略无第四
于能往趣世间集行有馀七句也。景云。言于
世间者。即观苦也。于世间集于世间灭者。即
观集灭也。于能往趣世间集行者。此观受也。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3c 页 T42-0553.png
因受生爱。爱是集体受为往趣。集之行也。馀
处但作七观不观于受。于能往趣世间灭行
者。此观道也。爱味者重观于集。过患者重观
于苦。及出离者重观于灭。略不重观于道。以
能观心即是道故。以集是生死之本所以三
度观之。泰云。于世间集者受因也。基云。问
曰。何以集谛三重观空谛灭谛二重观耶。义
曰。苦集深可厌故二三观之。灭甚可忻故亦
重观也。又前五观四谛唯重观集。趣集之行
谓受者。以深可厌故故重观之。前别观四
谛下重观四谛。爱味谓集谛或是苦谛。过患
谓苦谛或是集谛。出离谓无漏二谛为一观
也。测云。相传解言八种观者。以七处善为七。
无我为第八。此说不然。三藏勘梵释论而释
之。义同景师。上之八观名安立谛观。下第四
明人无我胜义之观。谓此长老有如是名等
者。旧论但有前七略无第八尽具寿量边际。
自下第五牒结前四。可知。上辩知世间竟下
明随顺世间。于中有四。一明化顺物情爱语
行转。二若识不识下明化称物机利行转。三
或为现法利益事义下明化遂物心施行转。
四于所应作彼彼事中下明化合时宜同事行
转。十四垢业者。此出阿含善生问经。彼解十
业云。离四结业。谓杀盗邪淫及以妄语。离四
非处所起之业。谓贪瞋痴怖。离六损财。所谓
一耽酒。二博戏。三放荡。四耽著伎乐。五恶友
相损。六懈怠懒堕。藏隐六方者。彼问佛言。
如我事于六方鬼神未知佛法亦同我否。佛
言。我佛法中亦说众生事于六方。但不同汝。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4a 页 T42-0554.png
所谓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子为西方。
亲友为北方。奴仆为下方。高德沙门为上方。
供事六方名为藏隐。远四恶友者。一畏伏友
以畏故伏非是好心。二美言友心不真实。三敬
顺友善恶俱顺。四事恶友恶事皆作。摄
四善友者。一止非友。二慈悯友。三利人友。四
同事友。依彼阿含经一一别解。但旧地持云。
离十四垢业。谓隐覆六方。难四恶友。摄四善
友。地持应是错也。尸祛终迦者。此应指彼阿
含中说。从彼诸经人以为名。此名顶髻持。下
第三总结。云如其世间正所应知者。结其第
一知世间也。如其世间正所应所转者。其第
二随顺世间也。

第四十五卷

十五门中前五已讫。自下第六明修四依。分
之为三。初明修正四依。二明略现四量。三明
修功能。前中景云。四依次第经论不同。略有
五种。一观入次第。如成论说。第一依法不依
人。第二依了义不依不了经。第三依义不依
语。第四依智不依识。此就闻思修等观入次
第。初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简非
取是习成闻慧。第三依义不依语。简非取是
习成思慧。第四依诸贤圣智行之法习成修
慧。第二从本起末作用次第。如涅槃说。第一
依法不依人者。法是真如理体。第二依义不
依语者。义是佛果。所谓般若解脱法身。依理
成德故次辩之。第三依智不依识。智是佛智
即是用。闻依德起用故次辨之。第四依了义
经不依不了者。依智起说故后辨之。第三举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4b 页 T42-0554.png
果寻因以明次第。亦如涅槃经说。第一依义。
义即般若解脱法身。此是佛德是以先论。第
二依法不依人者。法是真如之理。果依理成
故次辨之。第三依智不依识。智是了因。由智
显如故次辨之。第四依了义经不依不了者。
由依了义经教渐修习故方成證理之智。故
次辨之。第四举深寻浅次第。如维摩经法供
养品说。第一依义。义是二空所显真如。第二
依智。智是證智。依理方起故次辨。第三依了
义经。经是义诠。前所辩义由诠故显故次辨
之。第四依法。法谓地前行法。依于行法修习
方得證理之智。第五依义道理起修次第。如
此中说。初依义不依语。即用教下所诠一切
义以为所依不依于语。虽复依义。义若与彼
四道理法不相违者。方可得依。是故次辩依。
第二法。法是四种道理之法。此上二种依义
道理以明次第。后之二种起修次第。第三依
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即诠三性教法为了
义经。馀教不了不可为依。由依了义教故修
成證智。是故第四次辨依智不依闻思。基云。
依诸经论次第不同。如涅槃经从果推因说
次第。谓真如是果。可依真果不可依人。即缘
如智名义。可依此义不可依语。即因此智起
后得说法。可依此智不可依识。既闻法已可
依了义不可依不了义。又却推从因至果。即
以法为證真如。智即是因义。为真如即是果
可依了义。即先观因后方观智不依于识。合
此五重不能烦记。今此文即为第三重也。测
云。此四依中前二明摄法次第。义能成行故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4c 页 T42-0554.png
先为依义为理也。义藉诠显故次依法法为
教也。后二明起修次第。依前教法修习正解
故。次第三依了义经。依理义修习起行故。次
第四明其依智。闇说大说者。测云。谓胜论等
外道所说名闇。诸佛所说名大说。正慧了此
说已以道理圣法为依。不同庄严论唯用教
法为依。于真实义者。谓于四种真实理。法毗
奈耶者。此有两释。一云。法是二藏。毗奈耶即
是毗奈耶藏。二法是三藏。即是三藏灭恶之
用通名毗奈耶。本性义者。基云。即诸法本体。
言识有八种。是识之本性。小乘不了义不说。
故辨于本性亦不能了也。测云。依于一切异
种种门辨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故云依种种
门辩本生义。依智不依识中基云。闻思是智
何故不依。义曰。虽是智散智也。未圆满故不
可依。若尔世间非应可依。义曰。亦不依。且
以三慧相对。今不依者。论唯言闻思慧。其修
慧中亦有不依也。显四量中景云。谓所说义
即是依义。正理者即是依法。大师者即依大
师所说了义经也。修所成慧者即依智也。第
七明无碍中景云。四并用如量智为体。法无
碍中一切异门者。名味句教多种差别故名一
切异门。尽所有性者。教诠俗谛。如所有性者。
教诠真谛。亦可直就俗谛中总诠俗谛名尽
所有。别诠俗法一一差别有多义门名如所
有性。直就诠真理亦二义。如总诠真如名尽
所有。别诠真如名为无生无灭法界实际等
义名如所有。义无碍中谓辩所诠义种种不
同名一切异相。馀义同前。并言依修所成。故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5a 页 T42-0555.png
知唯取修慧。释词无碍则善知方言训释不
同。辨无碍中于一切法一切品别。所对机根
及能起业差别非一故名品别。若机若业皆
有尽所有性如所有性分别可知。基云。法以
能诠之教也。能诠慧是法无碍体。其义无碍
解。即前法下所诠之义。故能诠法中有异门
之言。所诠义中有异相之谈别也。即于能诠
得智名法无碍。于所诠得自在名义无碍。如
杂集第十四云。法无碍于一切名差别。谓依
无明等于无智无见不现观等差别名中无碍
智。义无碍智相及意趣。相谓自共相。意趣
谓别义等。词无碍。此但有训释法言词。如杂
集亦言。谓于诸方言音谓无量国邑众生自
想音词。释诸论言词谓可破名世间等。以一
音演说众生随类各得解等种种言音也。其
辨无碍。此唯言于一切法一切品别。如杂
集一切品别者。谓实有假有世俗胜义有等
种种差别之辞辨也。测云。依庄严论第十卷
四门差别。偈曰。于门相言智。释曰。第一者谓
知门智能知义中所有名门差别故。第二者
谓知相智能知此义属此名故。第三者谓知
言智能知异立言音故。第四者谓知智智能
知自能说法故。乃至下云举法者以门故。释
法者以相故。令解者以言故。避难者以智故。
广说如彼。第八辨菩提资粮。若依庄严论。二
聚摄六度门。偈曰。初二为福体。第六则是智。
馀三二聚因。五亦成智聚。就下释中。馀三者
则忍进禅通为福智二聚因。五亦成智聚者。
后由般若能回向故诸波罗蜜皆成智聚。馀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5b 页 T42-0555.png
门广说如彼论中。第九明三十七菩提分法
中。初牒前生后开列两章。后次第解。前中谓
大乘声闻二种菩提分法名二乘理趣。菩萨
于声闻涅槃如实了知。为欲伏声闻具一切
种智故而于其中不作證取。于大乘理趣与
声闻别。测云。诸菩萨如实了知离言自性离
于有无而不偏执故言而不作證。下解二章
中。声闻菩提分法指如声闻地。解第二章文
为二。初就三性真俗二观以明道品。二约四
谛安立非安立观以辨道品。前中景云。谓不
于身分别有性者。于彼他因缘身上谓不分
别决定有性则于遍计离增益执。言亦不分
别一切种类都无有性者。遍计所执定性身
虽彼不有。而因缘身法不得言无。故言亦不
分别一切都无性。则离损减执。又于其身乃
至如实了知者。此于依他法身法真如圆成
实性如实了知。基云。不分别有性不为遍计
执分别身有。不分别无性者。不分别依他圆
成二性是无。又其身远离言说自性法性等
者。此重解圆成不起言说分别。真如是不可
言说自性法性也。若准下如是菩萨于身等
法不分别在等文。则亦不分别一切种类都
无有性唯观依他。远离言说自性法性者则
圆成实。今离言说言说不相称不同依他。故
下文言是四谛法性。法性则真如也。即不分
别有性是遍计。不分别一切种类都无有性
是依他。远离言说自性法是圆成实也。次约
四谛安立非安立门辨真俗二观道品。初云
于身等法不分别苦集灭道者。加行智中趣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5c 页 T42-0555.png
真如观虽寻四谛而不分别名为胜义观。言
又则于此远离言说自性法性乃至如实了知
者。观四谛如非安立谛正体智观也。当知名
依胜义理趣修菩提分等者。结前二番名非
安立胜义观也。若诸菩萨随顺无量已下。别
观八苦为苦谛爱为集谛乃至八支圣道名道
谛等。则是安立世俗门后智观也。第十明修
止观中。初总标两门。言无所分别当知名止
者。静虑一缘离诸分别当知名止。次明真俗
二智名观。次别明品类差别。言一胜义世俗
智前行者。景云。先起于定依定修智名智前
行。亦可先起于智依智修定故名智前行也。
基云。则无分别智后得智之前方便定。则与
加行智同时定。问曰。何以得知此中世俗智
是后得智。义曰。前总标门中有二智。一如实
真观。二安立世俗妙智。故知此中世俗智是
后得智。二胜义世俗智果者。景云。若依定修
智智是定果。或依智修定则定是智果。基云。
则与正智后得智同时定是前加行定之果。
故二智同时定体则是果也。又释。则二智后
所生等流之定故言胜义世俗智果。则二智
家果也。问曰。何不明二智俱时定。义曰。下第
三第四定则二智同时定也。三普于一切戏
论无功用转者。景云。明离恶也。泰云。是俗谛
智也。基云。转则转灭。谓正智普于一切戏论
想中皆能转灭。若如前解二智果者。此则说
正智同时定之业用。若如后解者。则正明正
智同时定。四则于如是离言唯事乃至一味
实性者。景云。明无分别定正證真如。泰云。则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6a 页 T42-0556.png
于如是俗谛中推求言说分别性不可得。于
离言唯事依他性其心寂静是真智也。基云。
说正智观依他不分别有性故入一味真如
义。若依前解则说二重说二智之业用。若依
后解。则重明二智之业用。第三正明体。今此
明业用也。若约位者。第一在地前加行道中。
第二入地以去乃至七地以前。第三在八地
以上乃至九地。第四十地为止之入于佛地。
略有四行当知名观已下文者。景云。言谓则
四行止道前行者。此第一句明依四种止行
以修于观名止道前行。亦可依观修前四种
止行名止行前行。于一切法远离增益不正
执边者。此第二句知遍计无相也。远离损减
不正执边者。此第三句了知圆成有也。及与
随顺无量诸法差别等者。此第四句明于依
他因缘之法差别观也。泰云。言谓即四行止
道前行者。四止道前方便思量观察故名四
观也。从四观后任运而转不作意思量即名
四止。基云。谓即四行之止道前行是第一即
加行智。前四止中之前行智有有漏闻思也。
且论四止行之智。其实与第一止同时观是
加行智。亦在此第一摄。离增益执第二。离损
减执第三。二即无分别智离二过也。及与随
顺乃至安立理趣是第四后得智。此四智地
地皆有。别配稍难。下第三结也。第十一明方
便善巧。先总标举。后别徵解。既言为内外二
别。何得内中有成熟众生之义外中有自成
之义。义曰。于内中虽言外众生。意取菩萨心。
故言内。于外义在有情。不存于内自熟。解外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6b 页 T42-0556.png
六之中。初徵开六。后次第解。于中初别解前
二。次总解后四。一月不食是外道计。投岩赴
火是尼犍子计。婆罗门吠地迦咒者。此云明
咒也。究竟净谓为无漏出世净也。解后四中
先并作四问。第二解释。第三总结。释中开六
章门。后次第解。解初方便中。谓诸菩萨乃至
又于趣入遍缘一切三摩地门能为随顺等以
来明随顺。以下明会通。随顺顺彼。会通为释
经说。随顺其生欣乐方便偏缘故也。随顺中
先爱语则美语也。次布施亦复现行近施随
顺转等者是也。近施随顺转者谓随起施而
摄近之。或近施则行施摄事而近之。随转则
同事摄事。由布施财同伴事除所生恚等。生
爱敬下明利行。为现神通记显说等者则三
轮也。又于趣入遍缘一切三摩地门能为随
顺教授教诫等者。谓有三摩地能遍缘一切。
则一切种智定也。若有趣入者随顺彼故教
授教诫是此中意也。会通中。云为彼说言此
经不说一切诸法都无所有但说诸法所言自
性都所有等者。不说依他等二性都无。然说
遍计所言自性是无也。虽有一切所言说事
依止彼故诸言说转然彼所说可说自性据第
一义非其自性等者。虽有依他等所言说事
依此事起遍计言说。如此言说所说自性如
兔角故据第一义。非如遍计所执言说自性。
言无事则无遍计事也。非无依他。譬如空中
有众多色色业可得容受一切诸色色业等
者。此喻真如。如空遍计如色等。如下唯遣遍
计诸似色色业證真如似空之性。又如幻梦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6c 页 T42-0556.png
悲如显现如实是有等者。上来明喻真如似
空。色业似遍计就此以下喻依他如幻等。如
遍计执者非有如计实人等。其假相似不无
则依他也。如是诸法如愚夫言说串习下。总
结上来明依他圆成有遍计无也。约胜义离
言自性。此性非无所有存二性也。由此方便
悟入道理一切诸法非有非无犹如幻梦其性
无二者。此结上三性。言遍计亦非有非无非
有同兔角也。非无有妄情也。依他亦尔。非有
如遍计也非无有假梦也。圆成亦尔。非有同
遍计非无胜义有也。不取小分不舍少分等
者。不取遍计不舍依他真实。不作捐减者。知
二性有也。不作增益者。知遍计无也。故此道
理无所失坏。十资身具者。相传云。如下田宅
等以为十种。此说不然。今依意识相应地文。
究竟善巧中。初问二解三结第四别解清净
究竟义。第二解中明八相。文中不具。具足应
言一住都史多天。二下生入胎。三住胎。第四
初生。第五出家。第六成道。第七转法轮。第八
大般涅槃。文中阙少四事加一苦行。又以净
眼观察世间勿使有情作如是谤但由梵王躬
自来请敬梵王故宣说正法非于有情自起悲
心等者。泰云。为坏计等一类有情故。于菩提
树下梵王初请不则为说。以佛眼观五拘邻
等有机故。后至鹿园方说法也。第三总结。云
若略广者。有释。约别解六或略或广。随顺要
契究竟三广。馀三名略故云也。第十二解四
陀罗尼。先问后答。答中有四。一举数列名。二
徵问别解。三约位分别。四明得因差别。景云。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7a 页 T42-0557.png
法义咒三持用如量智为性。忍持通用如理
如量二智为性。若约法数出体。法义二持即
用念慧为性。咒持一种用自在定为性。以禅
定力加被诸咒文句令有神验。第四忍持即
用智慧为性。即是法思性解忍为性。基云。能
得忍陀罗尼者。以无分别智为忍体。即證真
如。能得忍者即加行智。能有持咒功能得證
真如故。三藏云。此以无分别智为体。若尔何
故言能得忍。此于加行道中持思此咒故速
得真智證于真如。故下文在胜解行地。解第
四中初云成熟妙慧者出体也。第二独处空
闲已下明方便。第三于佛所说下广明修相。
基云。言成就自然坚固因行者。谓在地前。具
足妙慧者。即成就趣出世妙慧也。或于不动
因行中具足妙慧。言独处空闲等者。泰云。空
寂之处眼所游略无物可观。故名空无有物
见路而行也。景云。不畜资缘见路而行。夜无
他涉待晓方进。广明修相中有三。初举无义
咒词为思惟境。二于咒句正起思惟。三由思
惟成忍胜义利。咒词有二。一是有义。二者无
义。即举无义咒词思惟观察。类知一切随言
自性皆不可得。由此思性得成于此陀罗尼
忍。第二文云则于如是咒章句义等者。景云。
谓依于无义咒句正起思惟。类知一切言说
自性皆不可得名为通达。言了知如是诸咒
下重明通达长牵成句。谓了知如是诸咒章
句都无有义是圆成实但唯无义。如实了知
此章句义所谓无义。是故过此咒文之外无
馀义可求。基云。谓此咒无有义但。唯有名谓。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7b 页 T42-0557.png
地前菩萨诵此无义之咒亲除计执。此唯但
名何处有义。故知诸法但有妄计名无如实
执义。故不可依名生执。由此思惟故便能入
真观證菩萨忍。备云。咒句正诠依他圆成离
言无生故。菩萨谛思自然得解无生法忍。论
云无义意在于此。法义成中而不决定者。由
有谬错。亦不坚住者。由有退故。亦不广大者。
持有分齐故。非如无边。第十三解所修正愿。
初问后答。论愿体性诸师不同。有古师依成
实以忍为体。备师云。以智为性。故此论云智
于后后希求故。三藏云。思欲信上假立愿也。
景师云。用胜解欲思信为体。答中则辨五愿。
发心愿者。准对法论发心有二。一总二别。今
此初发心则是总也。受生愿中云随顺饶益
有情诸善趣中者。问何以此中不言随顺生
恶趣中。基师解云有二意。一谓善趣利多恶
趣利少略不论也。二顺八相唯在善趣故。又
恶趣无自在为王等化故。又说善趣时意显
生恶趣从胜处说唯论善趣。正愿中云若总
若别者。有释。总求诸德名总。别求戒定等名
别。第五大愿从正愿出。大愿差别有其十种。
案地经辨十愿与此论大义同。彼云一供养
愿。二受持正法愿。三摄法上首愿。四增长众
生心行愿。五教化众生愿。六知世界愿。七净
佛国土愿。地论释云。净佛国土相有七种。一
同相。二自在净。三庄严净。四受用净。五住处
众生净。六因净。七果净。如彼广释。地经第八
愿得一切菩萨同心同行共集善根无怨嫉故
一切菩萨等观故。第九三业不尽愿。第十成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7c 页 T42-0557.png
菩提愿。第十四辨三解脱门。初辨三相。次明
建立。后结劝修学。前中景云。此明大乘不共
三三摩地以无分别智相应定数一体义说。
下约十六行辨三三摩地与二乘共。基云。此
中空意若相见道唯苦下二行。无愿文意由
有烦恼等言故唯集四行苦二行。无相文意
由有永灭寂静言唯灭下四。若约馀处文有
多别。一文如前。又文无愿并摄道下四行。
馀如前。有文无相摄道下四行。无愿不尔。馀
如前。有文三谛如前初释。道下四行通三解
脱门摄。如显扬第二卷。有义空行若约断惑
通四谛。馀可知。又此中论文意在真观中义
用分三此三解脱门。若断惑唯空行。若俱时
亦有无愿无相义者。无愿中文意有烦恼等
言。以唯集四行苦二行准下增减门中。总于
有为而立无愿。无愿通三谛。又此总言若此
中意如前说。建立三中云我及我所名为非
有者。地持云。无我我所名无有。结劝学中
基师云。如是乃至精勤修学者。此劝学也。于
是建立如实了知者。结前正明三解脱门。又
结不增减义。于馀行相三三摩地如实悟入
者。以了知此所明解脱门。于馀行相如实悟
入悉能解之。安立理趣如实悟入者。即初悟
入真三解脱门。修习理趣如实了知者。劝修
习三摩地之法故。下重解之。谓于其中诸声
闻众精勤修学即学行。及圆满證即悟入也。
更别解思之可知。今解。如是菩萨乃至修学
者。结前正辨三解脱门相。于是建立如实了
知者。结前次文建立门。于馀行相三三摩地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8a 页 T42-0558.png
如实悟入者。举此建立例馀行相建立悉皆
悟入。馀同基释。
瑜伽论记卷第十一(之上终)


瑜伽论记卷第十一(之下)(论本四十六至四十七)

释遁伦集撰

论本第四十六

自下第十五解四乌拖南。若作嗢字皆须改
正。旧语不正。名四优陀那。翻名为印。今翻名
说。即世尊常诵说。此义似无问自说。随义傍
翻亦得名印。或名总略义或名标相。如说无
常是有为标相。苦是有漏法标相。无我是一
切法标相。涅槃寂静是无为法标相。若名嗢
拖南则名集施。即名乌拖南故是标相。文中
初举数列名。二解乌拖南义。三依四义次第
解释。以三义解乌拖南。云法相应义者。谓无
常与有为法相应等。展转宣说者。如过去诸
佛说此四法传至现在。现在诸佛说此四法
传至未来。异生依寻此四行迹能趣人天胜
果名趣大生。圣人依寻此四行迹得离三界
名出第一。有释初无常义中问解结也。解中
有二。初就遍计所执以解无常。庄严论云。以
无义是无常义由分别相毕竟无故。又即观
彼已下第二就依他因缘之法以解无常。于
中有三。初观依他自性无常。二约三世以辨
无常。三就四相以辨无常。初云乃至无知为
因生灭可得等者。景云。此明依他自相不可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8b 页 T42-0558.png
言说。如眼證色。乃至身所觉触不可言说。如
饮冷水。證者自知必言说之不称所證。诸因
缘法自相皆尔。若欲起说但说共相。谓总说
色即说一切色体皆尽。若说青色即说一切
青色皆尽故。如一念眼根见一念色。如是自
相刹那即谢说不可得。由不可了知形言自
性随其言说执有定性遍计所执。如此执时
熏种成因。生彼依他色心等法有生即灭。故
名无常。测云。由不了知如所有性等二种真
实及世间等四种真实故。起诸戏论无明法
执。起诸世间有漏五蕴生灭可得。次观三世
诸行无常。由彼诸行无因可得亦无自性者。
明彼过去诸行无自体性亦无能生因。测云。
于此文中西方两释。一云。法相道理于一现
在法建立三世。谓现法上曾不有故名为未
来。当不有故名为过去。已有未灭故名现在。
此据胜义道理。若依世俗道理。亦得说言过
未亦有。曾当有故。据此道理皆得说言有无
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此破约三法三世皆有
实体论师义。二云。唯识道理建立三世。谓于
现在见分体上有三世相而得显现。故说三
世。据实是现在摄。问过未等无云何无常。三
藏两解。一云。未来本无以当有故故名无常。
过去亦无以曾有故故名无常。第二解云。当
有名未来。正有之时当有无故名无常。还无
名过去。正有之时还无故名过去无常。第三
观四相中。初辨四相。第二广破外执。前中云
一一刹那皆有三相于刹那后复有第四有为
之相者。景云。三相现在同体。义说灭相过去。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8c 页 T42-0558.png
问曰。若尔即违经说即生即老即灭之言。解
云。未必四相同时名为即也。今言立者。即此
生法即当灭坏更无别法。故名为即。测云。述
西方两释。一云。三相无前后。是故无碍道生
相即或法灭时非谓一时二法并现。一云三
相有前后。谓生及住异。生相与住相一时。是
故或法住相无碍道在生相并在现世。以其
三相并是现在一刹那中。第四灭相在于过
去。故言一一刹那等也。即于此中乃至正观
为灭者。新旧缘生非先诸行。今更说生。基云。
若即现在与异同时而名灭者。则灭是无法。
住异是有法。如何有法俱时亦有无法。故此
论云。从此诸行生刹那后。即此已生诸行刹
那自性灭坏。正说为灭。即由有法无时至过
去世方立灭相。故生灭明暗而不同时。问曰。
若然即一刹那无有四相。义曰。此法灭则此
法生时。如称两头平等。故一刹那有生有灭。
若然何故不先灭后说生疑。义曰。从初说
以初时要有生故。问诸经中皆言三有为相。
何者为之三。义曰。有二义。一摄住入异。以住
相似无为。又若闻诸法有住则厌有为心不
猛故。又住能牵后生法于灭无功。故摄住入
异。二说摄异入住。住于自刹那有功能故。生
已未坏说名为住。故有功能异说异前法。于
自念无功。故摄异入住。又异顺灭相故摄异
入住。若尔如何不摄异入灭耶。义曰。异是有
法灭是无灭。一是过去一是现在。相貌虽有
相似不可摄入灭相。今更有释。灭相约位虽
在过去而假立为相者。犹在现在将灭之时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9a 页 T42-0559.png
生必灭故。表此现法后无为此法灭相也。以
此义故一刹那具有四相。然此论中约实无
位说。故云于刹那后复有第四。自下第二广
破外执。若依萨婆多。法外别有非色非心四
相之体。别体同时而用有先后。若依成实。同
体各时离色心等法无别四相。故言同体。然
初生次住终异后灭故名异时。今大乘说。若
假实殊涂。合用异本则言相与法异。不同成
实也。若推假不离实。推果不离因。则言法外
无别四相。不同萨婆多。又三相同时。不同成
实一向异时。生灭前后。不同萨婆多一向四
相恒同时也。文分为二。初约大小二相以破
实有。二又善男子下约假有观成破其实有。
前中有二。初略破法外四相。二如是四种下
广破法外四相。于中初将欲破先申正义。二
此中菩萨下破邪执。于中有二。初明总观非
实。二又诸菩萨下以理别徵以破实有。前中
云何以故乃至无别有馀生老住灭者。基云。
何故如此不同。复举四相者。以摄法遮法故。
若摄法互摄故唯有言诸行生乃至诸行住老
灭。若遮法须遮。别有四相体故。法遍遮故通
举四相也。问曰。何故遮生中不唯言生。乃至
住灭亦尔耶。义曰。以住中亦有生故。以生时
有住等故。故大生生八法等。是故遮遍。第二
文中分二。初约四相以破实有。二谓若灭法
下别约灭相以破实有。如是推求不可得者
谓若离彼色等诸行等者。此破生色之生亦
应有生。即小乘中小生也。若言一者至不应
道理者。小生生本生而与大生一。亦大生生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9b 页 T42-0559.png
诸行即与诸行一。是故计别有生即名唐捐。
乃至不应道理。若言异者至不应理者。小生
望大生体相各异而生大生者。则应小生与
行异实能生行体。以俱异故。故不应理。基师
解云。非行生生则小生也。是行生生即大生
也。汝若言大生小生异者。即应小生亦似大
生应能生色。大生生色法亦能生小生。小生
生大生应亦生色法。故小生非行生能生色
法。应是大生行生。故二生异不应道理。下
别破灭相。意谓若有灭相与行性异而灭诸
行者。是即一灭相生一切法应灭。以其体异
而相灭故。譬如明生一切闇灭。如是则夜少
用功力能灭诸行也。如入灭定。诸心心法一
切皆灭。又前由灭相生故诸行随灭。即由灭
相灭故先灭诸行即应还生。以无相违法故。
基云。判此文为第二别破灭相者不然。若解
彼生生例馀相下举后灭破。总是一翻。就第
二假有观成破其实有。谓又善男子于三世
法若是实有而观为假得解脱者。不应道理。
此返释也。与此相违是应理者。由三世法假
则观知假故得解脱。释无我中。云了知诸法
二无我性者。旧论云。于一切法有为无为无
我我我所。如实知众生无我及法无我。相传
解云。无我者人无我。我我所者法无我。今则
不尔。言非则有法亦非被有法者。谓破则蕴
异计我也。解涅槃寂静中。先法次喻。法中
初释涅槃名。次出涅槃体。后约人辨。言先因
永断者。是有馀灭。后无馀灭者。是无馀灭。其
馀毕竟不起不生说名涅槃者。由彼生死因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59c 页 T42-0559.png
果其馀当起烦恼业苦毕竟不生说名涅槃。
又先因永断在无间道。后无馀灭在解脱道。
又先因永断在加行伏上心。后无馀灭断种
子。其馀毕竟不生者。谓果不生。以断因故。次
出体也。下约入辨。地前菩萨未见声闻。虽于
涅槃口说寂静。而未能正證。能彼亦有如理
作意。谓亦有依教思量作意。次下明喻。初举
王子喻。次举病人喻。前中先喻后合。喻中有
三。一以假为真喻。二闻真未解喻。三觉真羞
愧喻。言鹿牛马象者。有释。鹿居山薮故喻独
觉。牛迟马疾喻彼声闻有钝有利。象喻菩萨。
基师云。喻四涅槃。象喻无住涅槃。馀三无导
今不以义准。谓鹿始终常居山静喻本来净。
牛有角故喻有馀依。马无角故喻无馀依。合
中还三。第三合中三乘圣人入见道时證真
如理。即名于真涅槃现證智。第二病人喻者
明教应机也。前喻后合。喻中有六。一者应机
感圣喻。二者闻教转执喻。三者劝闻胜法喻。
四者前执不舍喻。五者说教浅深喻。六者愚
人未解喻。合中有三。初合前第五喻。亦可通
合前五。次合第六喻。后因辨净信。言若上上
胜乃至及以胜极等者。景云。初三句者。下名
正教。初说名上。次说名上胜。终时名上极。次
之三句者。下名教授令其起行。有下中上配
此三句。后之三句者。下名教诫令其离过。离
过有三。谓下中上配此三句。法教是总。下三
句别。泰云。初三句为说菩萨乘三品。谓见修
无学三道也。次三句为说缘觉乘三品道也。
后三句为说声闻三品道也。又初是上中分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60a 页 T42-0560.png
三品。次是中中分三品。后是下中分三品。法
教正教者。方便教名法教。根本教名正教也。
基云。一释上极等三句是闻慧。深极等三句
是思慧。胜极等三句是修慧。三慧之中各有
上中下故。又法教正教是上极等三品句。教
授是深极等三句三品。教诫是胜极等三句。
又前三慧中一一皆有法教正教等三句次
第配之。

**** 功德品

上来明能学有其十品。分之为三。初之七品
明其自分。次有二品明胜进讫。今此一品明
其因成果满。功谓功劳。德谓道德。用功而得
此德名为功德。此中广明名功德品。文中初
问次释。有其五颂明二十七种法门。二十五
种正明功德。从此标名。退堕相似实非功德。
以相随故来。五颂分为四番。以后二颂为一番
故。初颂列七名。长行次第解释。菩萨成就五
种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者。景云。利
益他时即如己事名不希奇。寻其根本无由大
悲摄他为自。故知希奇。基云。据相而论。人皆
可得受。是不希奇。若意而论。不辞此事名希
奇法。又自类相望不希奇。二乘相望甚希奇。
默而无味者。谓默无言说。默者实是乐味。
但为有情而说正法。又自入涅槃。此默实是
乐味。为有情故而说正法。测云。以寻伺等起
诸言说。第二静虑已上离彼寻伺起言说因
故名默然乐味。而化有情故舍诸静虑受欲
界生饶益有情之也。由五因缘于诸有情作
不虚加行乃至应知其相者。谓如前供养品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60b 页 T42-0560.png
说。若诸菩萨具五种相能为善友所作不虚。
一者于他先欲求作利益安乐。二者于彼利
益安乐如实了知无颠倒觉。三者于善权方
便顺仪说法随堪受调伏事有能有力。四者
饶益心无厌倦。五者具足平等大悲于诸有
情劣中胜品心无偏党。此略解二种。第二颂
有六门。初明加行。一随护加行念慧为性。二
无罪加行智慧精进为性。此二总出加行之
体。后三约位。三思择力加行位在地前。四清
净增上意乐加行谓入初地乃至七地。五堕
决定加行谓八九十地。无倒炽燃即是精进
也。第四相似功德。第五真实功德。此二门于
庄严论合为一门。略于十处无倒调伏所化
有情等者。若依旧论云。二十调伏众生有十
种名正调伏。云何为十。离诸缠离烦恼分别
恶戒。相传云。离缠者则离八缠。离烦恼者离
十使重烦恼。通为九。离恶戒者谓离外道邪
心分别鸟鸡等戒。通前为十。此说不然。第
三颂有五门。授记有六。景云。一者安住种姓
未发心位者即十信已前有大乘种姓佛与授
记。二者已发心位者从十信已去乃至法云
皆名发心位佛与授记。此之一对则摄一切
诸授记尽。三现前位者面对佛前亲蒙授记。
四者不现前住谓不求在众佛总与记。此第
二对亦摄一切。一切授记不过现前及不现
前。亦可入地菩萨念念见真报佛授记名现
前。地前但见他佛不见真身名不现前。五者
有定时限谓尔所时当證菩提。六无定时限
但总记言汝行此行当得作佛。此后一对亦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60c 页 T42-0560.png
摄一切。三种堕决定者。若依庄严论。约修六
度得六种果以释决定。今此但约三种以解
决定。即是种姓发心行方便。位列如前。景云。
即于前六授记之中。但约自在起利他行无
空过者。佛与授记就十最胜中测师解云。三
乘姓中菩萨种姓为最胜。十种正愿中最初
发心为殊胜。于六度中精进般若策道为最
胜。于四摄中爱语行为最胜。两足有情中如
来最胜。于梵住中悲悯为胜。天住中第四静
虑为胜。圣住中空三昧为最。四等至中灭尽
等至为最。菩提分品明二巧便中清净巧便为
最胜。第四两颂总有九门。初一颂有四门。第
二颂有五门。法施设中云次第结集安置制
立者。基云。结集谓经。安置谓摩呾理迦。制立
谓毗尼。又二乘法。又次第集其文安置集其
义。制立诸学处法。测云。素怛缆等十二分教
如来处处散说。文殊阿难结集处安置文句。
前后次第制立十二。不增减也。三增门谛中。
相谛谓诸法之体相。语谛谓能诠教。用谛即
前相语各有作用。增五门中前四安立后一
非安立。前四谛者。景云。一因谛则是集道。二
果则是苦灭。三智谛则四谛智。四境谛则所
知四谛。基云。前四四谛也。测云。因摄世出世
因。果摄世出世果。此则因果相对摄一切尽。
智境则心境相对亦摄一切尽。增六门中前
二则真妄相对。后四则苦集灭道。基又云。善
法名谛谛。不善等法名妄谛。增七门中景测
同云。一爱味是集。二过患是苦。三出离是灭。
四法性则非安立谛。五胜解即道谛。六圣谛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61a 页 T42-0561.png
即灭道。七非圣谛者苦集谛也。基云。爱味过
患谓集苦二谛。出离谓灭谛或通道谛。法性
谓真如。胜解谛即断苦集道也。增八中前四
是苦谛。杂染是集谛。还灭是灭谛。清净及正
加行是道谛。增九中前四是苦下四行。次二
爱是集谛。第七是道谛加行。八九灭谛。增十
中前五是苦谛。业烦恼是集谛。次二是道谛。
第十是灭谛。四道理如前应知者。旧论云。四
种方便施设如前力种姓品说。则四摄为四
方便。此说不然。今依此论四道理如声闻地。
第二十五卷说。观待等四道理也。声门乘七
行相中。一无倒慧者。此出乘体。是别境中慧
数證谛离倒。二此慧所依者。三藏云。此是心
王又此是定也。测师云。是种子依及无间灭
依。三所缘者即四谛。四伴类者诸馀心所。五
作业者能断惑等业用。六资粮者前方便道。
七得果者涅槃。五无量中先辨相。后次第建
立。六十四有情如意地说。然与显扬论颇有
不同。若依旧论云六十一众生。索诃者此翻
忍也。所调伏界无量中增七门者。旧论云。恶
人中人小智人大智人现在调伏未来调伏随
胜调伏若得缘如是如是回向。此论云轻毁
等。泰云。一诽谤三宝者。二非诽诽赞中庸
者。三乐广说者。四乐略说者。景云。一轻毁如
调达事以轻毁入已。二中庸如众集最暖语
调伏。三广说智四略说智为钝利差别故。测
云。七缘引调伏者如善财童子遇种种善知
识方能入道。八部众者如前意地中说。增九
中如来所化等者。测云。或有一类有情唯如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61b 页 T42-0561.png
来所化。如涅槃经说。舍利弗有二弟子。一是
穿珠之子。一是浣衣之子。终不能化。后到佛
所。佛则于浣衣者教令白骨观。于穿珠之子
教令数息。不久二人俱得道等。乃至时节不
同故云远近调伏。琰摩世界者谓鬼世界。琰
摩王为主也。琰魔此云静息。调伏方便界无
量如前说者。上成就品具明二十七种善巧方
便。故旧论云如前成就品说。若依庄严论以
十二分教为方便。五大果中。一法眼生起者
见道。二得尽漏者无学。此二得小乘果。三发
大愿者十信。四最胜法忍者十解已上。五受
持读诵乃至令法久住者大教常行。诸菩萨
与七大性相应故名大乘等者。前三唯地前。
四增上意乐大唯在地上。五资粮大测云二
地已上。景云通地前地上。六时大性通始终。
七圆證大即所證菩提。此与显扬所明七大
性同。对法七大性与庄严七大义名异体同。
与此论不同。法摄大乘者景云。上七解大。此
八即解乘义。于中前三就教辨乘。次三如次
闻思修慧即就行辨乘。第七是智果第八是
断果即就果辨乘。测云。前五并在胜解行位。
第六在初地已上乃至九地。第七在第十地。
第八在于佛果。菩萨有十中。云如是菩萨勤
修学已者。即结上菩提分法持初文。第三能
修学文。此下文云十种菩萨于菩萨学能正
修学此上无有能正修学。即结前能正修学
第三文。故知三判文不同。如第三学持。初判
初二有生起文无结。此能正修学无生起有
结。故知类显略而不说分有三段也。言一住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61c 页 T42-0561.png
种姓者十信已前。二已趣八者十信已去乃
至法云。三未净意乐者在地前也。四已净意
乐者入初地。五未成就者九地已还。六已成
就者第十地。七未堕决定者未入八地九地。
即下文云。未得入决定地者未入八地。未入
决定行地者未入九地故也。八已堕决定即
已得入。九一生所系。十住最后有者。基云。菩
萨种类有三。一一生所系如弥勒等。先处人
中望当佛位应有四生。人天本及二中有如
七生等名一大生。若住天中半生名一一本
有。故智度论说弥勒三生。说在人中除成佛
身故说三也。二最后身。三坐道场。此二局在
成佛身位。化身既尔。二受用身虽不见文准
此应悉。自受用身七地以前名一生所系。八
地已后名最后身更无生故处莲华座名坐道
场。他受用身如观音前身名一生所系。观音
之身名最后身。处七宝座名坐道场。法身无
生便无此义。测云。如住睹史多天名为一生。
赡部洲身名最后生。此约化身分别。若就实
身分别。如华严经说。于第十地受佛位现报
利益即是一生所系。彼经复云。摩醯首罗智
处生后报利益即是最后身菩萨。新罗因法
师解智论说弥勒三生云。人间初生。天上中
生。还来人间后生。是为三生菩萨名号中总
有十六名。景云。初明别名。菩提萨埵者。对法
二解。一云。缘彼菩提及与萨埵发心故名菩
提萨埵。二云。萨埵缘彼菩提发心故名菩提
萨埵。菩提萨埵名通三乘。故是通名。摩诃萨
下唯吾大乘名大有情。故是别名。成就觉慧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62a 页 T42-0562.png
最上照明等释得大名所以。如是十方无边
乃至内德各别无量无边随德施名。名亦无
量。

第四十七卷

*** 第二持随法瑜伽处

菩萨相品第一者。菩萨
地四处此为第二。初持瑜伽处正明所学之
法。此处明能学人之学所学已成菩萨相。随
前所学之法而起修故名随法瑜伽处。菩萨
地初云有十法具摄大乘菩萨道及果。一持
二相三分四增上意乐五住六生七摄受八地
相九行十建立。第一持者。是初瑜伽。于中开
为三持。一种姓持则种姓品。二发心持则发
心品。三菩提分法持。于中文广有十六品。合
有十八品为初瑜伽处。此第二瑜伽有四品。
即相分增上意住。后之五法为第三瑜伽。则
为五品。诸品相生前后次第为第四瑜伽。相
谓成就此法入菩萨之相故名相也。此品在
第二处先故言相品。第一。文中初问后答。答
中初颂及长行开列章门。第二依章广辨。前
中初举颂次长行属当。颂中初一句三字举真
实菩萨具足五相。次知应下劝知五相各具
五门。言真实菩萨五种相者下长行解。谓哀
悯等五此体相者。初哀悯以慈悲为体。真实
则用智慧为体。假相则用无恚为体。依下相
摄则用静虑为体。以依静虑修慈悲故。二爱
语者则四善语为体。依下相摄则尸罗般若
为性。景云。所发爱语则是尸罗。能发语心则
是般若。故二度为性。基云。以为从律仪而行。
以般若导生。故此二摄。若准施品。戒是摄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62b 页 T42-0562.png
品四摄摄度。布施唯摄布施。馀四度纯是同
事摄。若除布施馀三摄事皆智慧度摄。今云
爱语是尸罗者。此是正依戒而行。然依戒不
妄语等是彼论不离体。以一切行由智发故。
三者勇猛。下文则以忍进般若三法为性。基
云。据实但是精进。以由慧发安受长时苦忍
故。所以兼论。四者舒手慧施是施度摄。五者
能解甚深义理密意则四无碍。下文以定慧
为性。若唯剋体是慧。以定发之。慧胜故并从
胜发。同时而行言定。此五种皆由依行六度
成就此五种入菩萨相也。依章辨中。初解五
相五转。后结劝。应知。前中约自性等五门分
别五相则为五段。哀悯自性有二。一在意乐
者则利乐。二意乐为性。依庄严论。以思欲
乐。依摄论。以欲及胜解二数为性。爱语自
性谓如前说等者。前说慰喻庆悦是随世轨
仪语。胜无益语是顺正法教语。则是难行三
爱语也。九门爱语广说如前摄事品。勇猛自
性者。景云。刚决者智慧。坚固者是忍。无所性
劣有大势力等精进。基云。今者文意但偏明
精进。则被甲精进等三次第配之。广大无染
施性名舒手慧施。亦如前九门施中广说。四
无碍解及则于彼无倒引发正加行智等者。
四无碍解正是能解深义智性。则四无碍解
前方便智名加行智也。哀悯依处者。景云。说
境为处。谓缘五种有苦及行恶人等而与哀
悯故名依处。能解甚深义理密意亦五依处。
第一依处中景云。言依契经随顺甚深者。真
如之理浅智不测故。名甚深。经说二空随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62c 页 T42-0562.png
顺真如故云随顺甚深。甚深显现者。由寻二
空真如显现也。空性相应缘性缘起者。缘性
是四缘性。缘起是十二缘起。如是缘性缘起
体离于定性遍计所执。故导空性相应。测云。
如来所说常依二谛故名随顺。二谛之理离
言绝虑故重云甚深甚深显现。言空性者则
圆成实。缘性缘起者则依他俗谛。第四依处
中基云。诸想义者。想谓能诠之名。义谓所
诠也。测云。言显除意趣等者。谓能显密意除
他疑心也。第五依处中云于一切法者。谓三
藏教法也。法者法无碍境。义者义无碍境。释
词词无碍境也。品类辨无碍境也。哀悯果利
中。初明果利。次引说證成。后结。前中前初
明自利断怨害等。二普于下利他。引说證成
中测云。如经中说修慈福利有十一种。卧安
觉安。天护非人爱。不毒不兵。水火不丧。眠无
恶梦。死生梵天。在所得利。勘华严经。又解脱
道论明修慈有十一功德。一安眠无惊怖。二
觉安无恶相。三无恶梦。四为人所爱念。五非
人所爱。六诸天所护。七火毒刀杖不加其身。
八心速得定。九面色光泽。十命终心不乱。十
一未得胜法生于梵天。

**** 分品

梵音薄刃此语含三义。一分位义。二分类差
别义。三翼义。旧名翼品者。谓行四法能速得
果。犹鸟依翼速有所到。今则从彼在家出家
二分菩萨标名分品。五相所依不离在家出
家二分。故相品后次论分品。文中初开列章
门。二依四章次第解释。三总分别。解方便善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63a 页 T42-0563.png
巧中云如前则此菩萨地中等者。前四如十
二方便中说。第五如因明处中。第六如戒。第
七如五愿中。后三文处非一。近如菩提分品
中说。随其种姓根等者。三藏云。种子名姓。现
行名根。解饶益中云能与一分有情利益乃至
一分安乐一分俱有者。基云。则此四摄事一
一皆有利益安乐。亦得虽施彼财令发心等
是利益。现得物用是安乐等。如是乃至一一
皆具有。准知。若不尔。利行爱语随增说利益。
布施是安乐。同事是通二。同为善恶故。无倒
回向中三门者。谓则善修事业一。方便善巧
二。饶益于他三也。总分别中有二。初明此四
普摄在家出家所学法尽。第二明在家出家
虽复同修四事而优劣大异。出家菩萨而能
行钩锁梵行者。基云。钩锁意取相拘碍义。出
家之人有所禁约防恶三业。故如钩锁。在家
菩萨则不如是也。

**** 增上意乐品

此中通明入发心诸菩萨意乐有利他七种及
自利利他十五种。从此标名。前明相品分品
并是行法。所起之行必从意乐而生。故分品
后次明意乐。若依摄论。欲及胜解为意乐体。
若依庄严。欲及思为意乐性。基云。此中有
增上之言似唯在地上。依文明义通地前有
无妨。文中初问后答。答中初有一颂开列章
门。第二长行已去依章解释。颂中上半总列
利他七相。怜悯下半总举十五意乐作事。就
长行释中分二。先解怜悯次解意乐。前中云
具怜悯故名善意乐者。景云。七种怜悯当知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63b 页 T42-0563.png
则是慈悲虚想。慈悲则无恚性。真实慈悲智
慧为体。亦可七种还是意乐。与怜悯相应故
名怜悯。备云。胜解与无瞋俱从助伴名为怜
悯。剋体还是胜解。又解。经论称名不定。或有
说智名为大悲。如实想观。或有当法。如虚想
观中喜无量。言谓终不以非法等者。谓不以
十恶非法非律非贤善行及外道邪法非理之
处劝授有情。言是名无染亦名无缘者。基解。
不祈恩报名无染。不祈后果名无缘。又二种
皆名无染。染通报及后世间果。故缘亦通之。
第二解十五意乐中分四。初辨体列名。第二
解释。第三明十五意乐能作十事。第四结摄
明利。十五中前之七种从境为名。次有三种
从义为名。后之五种从位受称。言又诸菩萨
不清净意乐是则名为应调伏意乐等者。地
前未證法但现神通等四调伏之。八地以去
自證真如修习多劫神通与身俱生。故清净
善清净意乐是俱生意乐。以清净意乐性成
善清净安立故。

**** 住品

住者何义。即因十二位能有住有为无为菩
萨住中故名为住。此中广明故名住品。前未
广明菩萨众行。行必依位。是故意乐品后则
明住品。于此品中先牒前问。次举数列名。后
问答解释。前中三句。一牒前。二生后举数。三
者列名。如是始从种姓具足广说乃至于如
所说菩萨所学正勤修学者。此牒第一持中
十八品。从初种姓乃至功德品是。于如所说
菩萨诸相正等显现者。言此持中第一相品。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63c 页 T42-0563.png
于诸菩萨分加行中正勤修学者。是分品。于
如所说菩萨意乐者。是意乐品。诸菩萨众下
生后举数也。于中初举菩萨住。次举如来住。
列名中初举二颂。第二长行属当。增上慧三
住中云谓诸菩萨如实了知能劝真实等者。
谓道品是能观。四地观彼能观。道品诸谛是
所观。五地观所观也。六地菩萨观知众生。由
迷无智故众苦流转。由悟有智众苦止息。第
七地中真观相续名无间缺。虽亦缘俗多住
真如名无相住。基云。非无有漏心隔。而以多
无漏观相续为论故言无间。非实无间也。第
八地中真俗并观名无间缺。编从真观名无
相住。善戒经云。不见菩提及众生相故言无
相。第二问答解释中初略次广。略中分二。初
别解释。后总分别。种姓住中云何菩萨种姓
住者问种姓体。云何菩萨住种姓住者问能
住人。答中则以三义通答前两问。初修性福
善。二明已具佛法种子。三明性离粗垢无间
业等。前中景云。谓诸菩萨住种姓性自仁贤
成熟乃至众多善法者成种子也。于彼现行亦
显现者。十信已前在流转位。由种姓力令彼
行者。数起福分善非起解脱分善。若起解脱
分善则十信。十信则是解行住收。非种姓住
故。下文中明馀行位。云从初发心乃至未得
清净意乐。所有众行一切皆胜解行住。故知
种姓住中所起众善并是福分非疑。由性仁贤
逼遣方便至非由思根等者。由种姓力逼修福
分善等。测云。菩萨所应众多善法于彼现行
等者有两解。初云。十住已前菩萨名住种姓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64a 页 T42-0564.png
住。约未发心前。于福分善根中所应现行者
依彼亦有能现行义。若已发心则不现行。二
云。十住菩萨亦名种姓。于所应善法者。则是
有漏六波罗蜜。若依前解。与摄论少不同。摄
论约三僧祇分为三位五人。依此三位五人
为十二住。彼种姓住据发心。此云种姓是未
发心故不相当。三藏勘梵本摄论。今无十二
住文。故不须会释。摄大乘论亦是住文。验
知真谛三藏所翻谬。此云住持一切佛法种
子于内体中者。景云。此语是总。于所依中已
具足有者。此就别指。则赖耶中持彼种子名
所依中。测云。此与上明种姓中六入殊胜展
转相续无始法尔其义一也。于自体中于所
依中犹是摄论依本识中也。种子所依有二。
一真实理门则依阿赖耶转。二随转理门依
五蕴身住。次云性离菩萨乃至造无间业者。
景云。种姓菩萨虽复在凡流转。不起猛利粗
瞋造五无间轮邪见断善。但阇王杀父达多
出佛身血等者。并是久学菩萨权现同凡。引
接造五逆人令其改悔。泰云。种姓有二。一性
种姓。谓无始凡夫有大乘姓者亦造无间断
善。二习种姓。谓在十信前发菩提心及十信
位。今明习种姓。故性离粗垢。胜解行中云从
发心乃至名解行住。出其行位。测云。述两释。
一云。十信已上皆名发心住。一云。十解已上
方名发心。言种姓住中于馀十一及如来位
唯有因转摄受彼因等者。则对前后以辨差
别。谓种姓住中唯成杀后住因。未起现行发
趣行也。景云。斯知前说种姓住中现起众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64b 页 T42-0564.png
行。现起但是福分顿得顿净知。远法师云。菩
萨诸住渐得渐净。唯如来住顿得顿净。教行
顿成故名顿得。證行顿显故名顿净。何云彼
菩萨住。住别所治有无量品。以如来住障唯
有一品。故有差别。测师云。得诸功德何为顿
得。离诸过失何为顿净。若就现行不能顿行。
然成熟故云顿得。无碍解住中云能于诸法
异门谓法辨义趣义辨释词词辨差别辨
辨则四辨才也。略中别辨讫。自下总明
有二。一明所作不同。二明胜解行等于證无
相有其差别。所以不说种姓住者。此中但欲
辨发心起行相。初住无此相。故更不释之。胜
解行住所作狭小者。远法师云。趣行局少故
名狭。不能常行故名缺。行心不贤故具不定。
逢缘便失故具有退。景云。所起众行未證法
界具所作狭小。未能离过具有缺。有起不
起故名不定。地前是异生位。总具有退。极
喜等六地行称法界名广大。离过具无缺。常
起众行名决定。證理具不退。七地具初无
相。八地具第二无相。七地已还但于一一行
起一切行。八地已上一切行中起一切行故
具无量。七地功用后边邻第八地。相从总说
名为无量。基云。所得有退者显行不定也。
又不定者所作不纯。有退者不能纯进。又不
定者尚怀犹预。有退者不能胜进故退也。无
相差别中。若依旧论。但有四句。以二无相住
合具修净故。此论五句。一于地前未能正能
无相真如但有发趣。二前之六地于无相住
虽修而未能圆满故云狭得。三第七地具圆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64c 页 T42-0564.png
證去此有两释。一云。初三地相同凡夫。四
地道品。五地四谛。六地缘起随事别观无相
不圆。第七地中舍前六地诸相入七地十种
殊胜行故言无相圆满。如后广说。一云。就实
以释。前之六地入真观时少起俗观时多不
名圆满。第七地中入真观时多出观时少故
云圆满。又于此地真俗双行故云圆满。四第
八地具清净离功用故。五九地十地具修果
领受去以修行满故但能领受。景法师云。以
后二地真俗并无功用。是无相修学。自下第
二广明。于中亦二。先别后总。前中不说初住
意者。义如前释。就明胜解行住有二。初辨行
状相后判三品忍。前中则有问解结也。何行
何状何相者。三藏云。行则是状。状则是相。名
异义一也。测师又述两释。一云。住别有三时
异。故问行状相如次配之。一云。见相名行。自
證名状。證自證分名相。今勘旧论。但问有何
行相。又下答中无别解三。还依三藏本言。解
中有二。初别明胜修未成。后明胜德未具。前
中文有九番。初由思释方能修作。未能任运
成辨胜修。胜修是定因。定所生神通等果亦
未能得者。未得根本定故。未越五怖畏者。基
云。准下对治五怖畏等。所治是此怖体。此以
何为体。第一不活畏。以我见及我爱资生爱
为体。故下云。由修无我智分别我想尚不复
转。况当得有分别我爱或资生爱。故知以我
见及爱为体。第二恶名畏。以贪欲为体。故下
文言。由于他所无所希望。常自发起如是具
乐。当饶益一切有情非有情有所求觅。由是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65a 页 T42-0565.png
因胜无恶名畏。故知以贪欲为体。第三死畏。
以我见为体。故下文云。由离我见于我无有
失坏想转。故无死畏。明知以我见为体。第四
恶趣畏。以痴为体。下论云。自知死后。于当来
世决定值遇诸佛菩萨。由此决定无恶趣畏。
五处众性畏。以痴为体。故下论云。由意乐见
一切世间。尚无一与我齐等。何况殊胜。是故
有处众祛畏。此所治以痴为体也。第二信
无他已下明信他故作未自了知。第三成就
狭小闻下明五根未满。成就狭小闻所成知
等者。明慧根未满。或时妄失者。念根未成。苦
迟通行者。定根于大菩提无猛利。乐欲者。
此显欲心无炽然。精进者。明勤根无有甚深
牢固。净信者。是信根。四于三处有忘失念。五
聪慧下念慧不定。言或于一时具足忆或于
一时成忘念类者。基云。有忆得不得故名忘
念类。非念忘故言类也。第六于诸有情下不
如实知自利利他种种方便。第七或于一时
于大菩提下明二利行进退不定。由思择故
欲令他乐者。自利则易。利他事难。要由思择。
第八于诸菩萨所有违犯下明数有犯犹预疑
惑。第九于诸有情远离大悲。上来明胜修未
成讫下明胜德未具。文有四番。一如上说初
持十八品圆满德中未能普学。二如上说相
品五相未能成熟。三于分品在家出家二分
加行未等显现。四于意乐品十意乐犹未清
净乃至于其炽然无动妙善菩提分法未能成
熟。第二判三品忍中文分为三。初解行住为
三品。次对此辨八后住。后释通外难。言下忍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65b 页 T42-0565.png
转时如上所说相状上品等者。景基同云。谓
前所说地前过失在十信位具下忍时此过是
上品。在十解十行时具中忍。十回向等具上
忍。其过则中下。泰云。胜解行住者。十解十行
十回向则为下中上三品忍。次文中云由得
方便极喜住中胜解行住所说诸法皆无所有
等者。由方便得极喜住故地前诸法皆悉不
现。初地白品皆悉显现。此舍体得体。转具净
胜意乐者舍具得名。第三释难。难云。地前经
于一僧祇劫伏惑净修。云何不具净胜意乐。
故此通云。解行转时虽小分清净胜解而未
得名清净意乐。由为烦恼流污而转。极欢喜
住则不如是。欢喜住中初问次解后结。解中
有八。初明六决定为诸地体。二明四相发心。
三明发起精进引发正愿。四明十种净修住
法。五明开晓馀住。六明修治善根。七明受生。
八明威力。于此八中初一段文明诸地体。后
七明相。菩提自性者。二断二智也。菩提方便
者六度。地前六度未亡。三轮随他而转。除舍
彼故。发起六相新善决定者。总举数也。此决
定相入地创證名为新善。若依旧论有一二
等数。十地论云。初名观相善决定。真如观一
味相故。如经无杂故。二真实善决定。非一切
世间境界。出世间故。如经不可见故。三胜善
决定。乃至如经广大如法界故。四因善决定。
有二种因。一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是因如
虚空。依是生诸色。色不尽故。如经究竟如虚
空故。二当果因善决定。得涅槃道。如经尽未
来际故。五大善决定。随顺作利益他。如经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65c 页 T42-0565.png
覆护一切众生界故。六不怯弱善决定。入一
切诸佛地。不怯弱故。如经佛子是诸菩萨能
入三世起地故。此中初云内證修性菩萨大
佛超过一切馀白净佛者。景云。谓无分别起
内證发心一味无杂故超馀佛。是彼第一观
相。基云。谓佛求菩提无杂愿也。则以后得智
观为也。二云无等不共果等者下不能齐故
具无等。不与下同复具不共。是彼地前修
习所成故具为果。虽同世间境如经不可
见故。则此彼中第二真实善决定。三云随护
一切有情苦故不共一切声闻独觉者。景云。
是彼第五杂大善决定。测云。是彼第三胜善
决定。四云虽一刹那乃至可爱之果者。景云。
是彼胜善决定。测云。是彼第四因善决定。五
云又此大愿无变无尽等者。景云。是彼第四
因善决定。测云。是彼第五大善决定。基云。地
论第五大善。经云覆护一切生界者。经形势
当此次第三随救一切有情者是。彼第三经
言广大如法界是此第五。谓得无尽之愿不
可退转广大如法界也。六云又是胜分随后
边际极大菩提者。则彼第六不怯弱决定。谓
此佛是胜分能随后边际能穷大极菩提入
三世智地。三世智地则佛果也。得大菩提能
不怯也。不于大菩提而生怯也。基判六中。前
三是后得智。后三通二智也。第二明四相发
心中分三。初明四相发心。二释欢喜义。三释
离彼五怖所由。前中初标问欢知。后次第
解。地论释相经文则摄为二。初住安住合作
说分。入分具初住。住分名安住。地满分名校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66a 页 T42-0566.png
量胜分。则是出分。就说中有三。一住分二释
具三安住。住中差别有四十句分四。一依何
身。二为何义。三以何因。四有何相。与此论四
相大同。其所异者。彼中何身者初地发心依
初地身。此中明解行人。所以然者。此中欲明
十三住次第相生故以解行为发心人也。此
中何相发心者问发心体相。何所缘虑者缘
何境界而发心耶。何状何相何自性起者问
发心状及以自性。准下答文。初地菩萨速疾
发起菩提资粮随顺及利他所作随顺及二果
随顺。答发心状。广大愿心者答何自性起也。
有何胜利者问其胜利。次第解中则为四段。
其初二相则有结文。第三四相无结文也。初
明何相发心。谓已超地前。十地经中厚集善
根等十句以明依身。初句是总馀九是别。第
二明何所缘虑。谓则四圆满。初句自利因。第
二利他因。第三自利果。第四利他果。地论云。
为何义故生如是心。经云。为得佛智故等有
十句。初一是总句。馀九是别。此中因果义
令十句。第三明发心相状文亦四句。地论
云。以何义故生如是心。经云。是心大悲为首
等有十句。则以大悲为总句。馀九此中差别。
第四明胜利他。经有九句文明八种过。过凡
夫地量。第一是总句。下八句是别。此中云證
入菩萨正性离生者。是第一入位过。生如来
家者。是第二家过。成佛胸子者。是第三种
姓过。如外道说波罗门种从彼梵王心胸而
生。今说菩萨从佛胸生。决定趣向正等菩提
等者。当彼第八毕定过。略不辨彼中第四道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66b 页 T42-0566.png
过第五法体过第六家过第七业过。自下第
二释欢喜义有四句。一證不净坏故欢喜。二
欢自身随顺自利利他二种事用速疾圆满
故多欢喜。言远离多忿害斗诤者。泰云。地前
但离现行故具少分。初地并离种子故云多
分。但离见惑未除修惑故非全远离也。三自
观见妙善广大离流饶益身心欢喜。四又自
了知去菩提近离五怖畏故多欢喜。第三明
除断五怖因。于中初明离五怖。后因离怖
又明离馀烦恼。修无我智离于我爱及资生
爱无不治畏等者。此文则说由无我智治不
治畏。故将知我见及爱等假具为怖下明
离馀烦恼中。测师取地经安住中大悲为首
等三十一句文乐当之。自下第三明发起精
进引发正愿。于中分三。初总标引发正愿。次
释。后结。测云。准十地论。此下校量胜分。校
量有三。一愿校量。二行校量。三果校量。此文
当彼第一校量。就释中分二。初明起愿。后明
十愿能生无数。前中有三。初明十愿。次举无
尽句以成十愿。后判二种起愿所依。此中愿
皆明起佛因缘故皆言为欲等。或前方便名
因缘。若正起名根本愿。言下十佛者。第一供
养愿。第二受持传说愿。第三劝请转法轮愿
亦名八相成道愿。第四修行愿。第五成熟众
生愿。第六摄法上首愿。第七修治净土愿。第
八同心同行愿。言与诸菩萨常同一味意乐
加行者。如旧论。谓与一切菩萨同一方便以
大乘化名为一味。第九三业不尽愿。第十成
菩提愿。次举十无尽句成十大愿。十尽句者。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66c 页 T42-0566.png
一众生界尽。二世界尽。三虚空界尽。四满法
界尽。五涅槃界尽。六出佛世界尽。七如来起
界尽。八心所缘界尽。九佛境界故入界尽。十
世间转法轮智转界尽。作是愿言加有情界
等者。如众生界不尽我愿不尽。亦如世道已
下如器世界不尽我愿不尽。此则愿前十愿。
乃至菩提终不忘失下判二愿所起。前十八
愿别缘十事故发十愿。后十无尽愿缘愿起
愿也。第四明十种净修住住法。则当地论行
校量胜入者。则于如是正加行中依应时分
量等正行而修惭愧者。如地经成世智已知
时知量惭愧庄严修习自利利他之道。基法
师云。时谓如五浊劫末时。谓随此时可行此
法。分量谓随若干等法。第五明开晓馀住。则
当地论果校量胜。果利有四。一调柔果。谓地
满心中修习诸行调练治等。二发趣果。谓地
满足中更集明解发此趣果。三摄报果。谓阎
浮王等。四佛智果。谓作用无量。此论同彼。
但彼第二为第一。则明发趣果。有法喻。法中
云从佛菩萨专精访求等者。此明问也。一切
种道功德者。馀住障治种道也。过失者。是所
除障。及神通乐无失坏道者。以胜神通见色
身佛等。善取其行得等流相者。问其行修于
诸地中记等流果。于一切住自能升进者。明
行也。證大菩提者。明果也。喻中云为大导师
者。谓如来也。当知此中诸行能入说名为行
等。测云。此三句则当前何状何相。此犹入住
出三心行也。有释。加行智名行。正智名得。后
智名等流。第六明修治善根。当彼第一调柔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67a 页 T42-0567.png
果。有法喻合。法中分三。第一多见诸佛起行
之胜利。由二缘现见诸佛。地经说二种见佛。
一神通力见色身佛。二言佛力见法身佛。菩
萨如是下第二明能练三缘。一自利缘。二利
他缘。三回向缘。由此三种已下第三明所练
信等。明净但明。那庾多者如数一十百十万
亿。十亿名洛沙。十洛沙名俱胝。十俱胝名那
庾多。测云。俱胝则当此方非数。那庾多者
当此方京数。喻中工匠喻净意乐菩萨。火喻
三缘。金喻信等。第七明受生。当彼摄报果。判
为两段。一摄在家果。二若乐发起下摄出家
果。此菩萨住此地中多作铁轮王王赡部洲
得大自在。是在家上身果。远离一切所有悭
垢等。是在家上胜果。就出家果中有十二句。
一證百三昧。二见百如来。三知百佛变化住
持。四能动百世界。五能住百界。六光照百
界。七能化百类。八留命百劫。九知前后际名
百劫事。十入百法门。十一化百身。十二于一
一身现百眷属。第八明威力。当彼佛智果。当
知已下第三牒结。上辨八门。初牒结。次指大
本。后释会异名。摩怛理迦者为本母。今此论
中解十住义。与彼经说十地为摩怛理。谓经
有论故义则易解也。
瑜伽论记卷第十一(之下终)
供养亲近无量品¶ 第 567b 页 T42-056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