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399c 页


瑜伽论记卷第五(之上)(论本第十三至第十五)

释遁伦集撰

论本卷第十三

上来释摄经宗要竟。自下释杂义经。文分为
卷五 第 400a 页 T42-0400.png
二。初十一。复次别引经释。后以四法摄持圣
教。初经明身心远离引如实觉。第二经善修
止观觉了所知。第三经等持等至等互善
巧中。文分为三。初引经标。第二两复次释经
四句。第三云何为住下别释十四句经。其等
爱下倒翻不等爱为一句故成十四句。调善
句下。有行拘执法性拘执释调善中句。此二
标文非释经句。其四句中初复次以定相对
为四句。其等持名目十一种。先举第一三三
摩地。对等至四法中以作四句。次如是以下
例等持中馀十功德文。等至六中馀二。一一
皆相对亦作四句。谓诸三摩地中空无相等。
最殊胜故缘境回故。偏得其名。诸等至中胜
处遍处能成变化。灭尽定无想。无心寂静。故
偏举之。二偏句中初举灭尽标无想。后举遍
处例胜处。影略显故其义可知。第二四句中
唯作初二句。等持善巧非等至善巧者。谓于
等持名句文身善知差别。非于能入等至。诸
行状相差别等者。此说善巧三慧为性。约彼
等持能诠名句差别之中有巧不巧。等至则
就入出有巧不巧。对辨可知。前四句约别体
等持等至入出作用善巧不善巧异以明。此
等二四句约彼等持等至体一义异以作。三
藏云。西方有此义。三昧等名说为等持。三昧
体性名为等至。故作二句。乃至未从诸佛所
闻等者。谓于等持非善巧有三义。一未从佛
听闻。二未于第一菩萨所听闻。三未自證得
第一究竟。故于定教不能善巧。上一未字下
贯三处。景云。或以初地名第一究竟。或第十
卷五 第 400b 页 T42-0400.png
地名第一究竟。于不定地分别体相所摄者
散境也。此是定地不同类法故。思惟散境名
出定也。定所作者谓饮食等者。此是出定所
应作事。由至此时应出定故。所缘相者谓分
别体。由缘此故能入诸定者。诸有漏法名分
别故。定所缘名分别体。相分离见无别性故。
或此所缘以五法中分别所现相体为所缘
相。由所得定过此已上不能知故等者。此说
三度下不知上。决择中云。依四定通知无色
界人心者。约大菩萨说故不相违。引发谓能
略摄广文句义者。此闻持力摄广义。云何等
爱谓惭愧爱故等者。此谓定前起十二种法。
一惭二愧乃至十二乐。以此为方便心便得
定。此中三藏云。等是等至爱是定方便心。爱
等至胜功德故名为等爱也。景云。惭愧等并
是随顺正法。等爱者是正义理正爱也。基云。
于此十二平等爱故名为等爱。方便有二。一
趣增减二道。二止举舍。如前三十二相中已
说。第四分别静虑经中文有四。一引经标。二
略释四转。三广释相。四结成。此中四转当知。
二时颠倒等者。基师释。四转者一有漏三摩
地趣进时颠倒。二有漏定趣退时颠倒。三有
漏定正退失无倒。四无漏定进时无倒。或初
二于进谓退名为颠倒。初于有漏定进时谓
退。后于无漏定进时谓退。故皆名倒。论说。第
二于三摩地退时颠倒者。修进无漏趣退有
漏时谓颠倒。后二退时谓退名为无倒。初于
有漏定实退时谓退。后无漏定退有漏时谓
退于有漏定。退时谓退中文有三复次。一由
卷五 第 400c 页 T42-0400.png
爱味故退。二由慢毁故退。三由贪诳故退。第
二无倒翻初无倒应知。其相者谓得无漏定
时将失有漏定时。如实知退。是名无倒。第
三无倒漏定退时知退。第四无倒无漏进时
知有漏退。此中第四与前第二有差别者。前
修无漏方便犹未證得谓退曾得定。今第四
正得无漏有漏不行谓之为退。故成差别。景
云。第二无倒翻初无倒。云何应知其相者。前
退方便定。后退根本定。故云翻前。此后二退
并据异生伏惑还退。由依如是至安立四转
者。谓由依如是兴衰二无倒故安立四转。故
结也。第五分别四捡行。经中文有三。一引经
标。二略显捡行相。三广显示。所捡行则四
分净定为所捡。能捡察则三慧。此则一人
具修四种。劣分等四。如次配顺退等四。解释
如文。第六于六境不受想无想。经中此诸法
若实若有都不领受者。不受境自相也。尚不
受想者尚不受六境之想。何况无想者亦不
受彼无想也。下云无有眼相释尚不受于想。
不受自相释都不领受。不受无想释何况无
想。言由厌坏故威势映夺乃至然有其想者。
谓无漏数厌坏遂于眼等无有事想。唯有四
谛诸理想起。不受无想者。想与无想皆悉不
受。由不思惟一切想故有空二想皆悉不受。
故于灭尽真如理中思惟寂静。此中意说离
诸想相名无想者。无分别智正證如时。前苦
乐等相亦皆离。则想与无想一切皆离。故离
相想名为无想。又说安住灭尽定等者。此据
彼灭定诸想所生。释上经文尚不受想何况
卷五 第 401a 页 T42-0401.png
无想。第七释四趣道经者。初异生时得根本
静虑。后时闻法能引见道。亦名依增上心修
彼无漏增上想也。彼第二人依未至定得于
初果。欲顿断九地修惑趣證罗汉。从初果伏
欲界修惑。得有漏根本定等名引修道。以有
漏退名修道故。亦名依增上想修增上心。第
三行者名为俱得奢摩他毗钵舍那双杂转故
者。此人凡时先伏欲界修惑。而能起初根本
定。后依未至定入谛现观得第三果。得入根
本静虑名为进引增上心慧。亦引修道。故下
结云。第二十三引修道故。第四行者先得有
漏静虑。后闻法故得入见道證第三果名引
修道。如是边断所馀修惑。亦引道證阿罗汉
引无学道故。下结云第四趣道为俱引故。道
理此人亦是依增上心引增上慧。然不同初
人但引见道。以俱引三道故别为第四。第八
释四净胜经中有三。初标净胜经。次释净胜
义。三释净胜相。谓所得所證所引戒等者。所
得者谓若圆满法。所證者谓若摄受法。所引
戒等者谓发勤精进未满令满。四净胜者。一
尸罗。二三摩地。三见。四解脱。此中不得不
證所引戒等言皆通四净胜也。圆满摄受牒
释。发勤精进未满令满是所引戒定见。解脱
体故不牒释。又所得者戒所證者定见。所引
者解脱。戒等者等定见体解脱。又所得者
戒。所證者定。所引者慧及解脱。略无解脱知
见。亦可惠及知见俱名正见具摄五蕴。下
七云何。初一为戒。其等持见解脱各二云
何。随应配释。虽住具戒等四句六支。如声闻
卷五 第 401b 页 T42-0401.png
地广说。戒定二种异生位名圆满。得圣位摄
受。定中有二。一离欲时前六作意未得根本
未名圆满。若得加行究竟果时得根本定名
圆满。二得下三定未名圆满。若得第四乃名
圆满。解脱在有学位。未圆满无学位名圆满。
不时解脱名摄受解脱。定障及事障所得择
灭名解脱。第九释心清净行苾刍思惟五相
经中。诸恶不善欲等寻思等者。诸不善欲恚
害寻亲里国上不死寻所曾经乐等。七种寻
伺皆为障体。略有三种补特伽罗等者。总标
三品寻思。差别成五。下别释之。第一耎品寻
思行者。思惟因果等谛相故令七种寻灭。依
中品寻思分成二种。一见寻思过患。二不念
思惟令七寻灭。依上品寻思亦分成二。一非
初即令一切不行。要当方便渐当制伏。二若
犹未能伏便生厌怖。多思惟故令七寻灭。第
十释荡尘经中文有三。初引经问。二释三陶
练喻。三举法合。如金性内所有生金下。是发
心出家名初陶练。在资粮道位得静虑等。是
以陶练入圣位也。是后陶练故论说言不
为有行之所拘执。依惠根伏令根姓显。根除
烦恼立陶练名。第十一释于三相思惟经中
三相者。一止二举三舍。一向修止举在定加
行。于缘起等不正思择。不思择故心不正定。
不能现观不尽诸漏。成阿罗汉数思惟舍便
思缘起乃至漏尽道成满故。上十一段别引
经释。一复次以四正法摄持圣教有三。一标
二别三释。远离者入定处。所修习者所修定
惠。修果者谓所得解脱所离二障有无为果。
卷五 第 401c 页 T42-0401.png
云何已习奢摩他下释此第三。一切有执者
则是法执。执一切有。灭此法执名为灭界。此
中所说三界。与下决择所说有异故。彼亦说
断见惑尽名为断界。断修惑尽名离欲界。断
馀一切有漏法尽名为灭界。小论中说八结
断名断界。受结断名离欲界。馀有漏事灭名
灭界。无乖诤者。大意欲明佛及弟子以见同
故所说义同。文句不异共相随顺无有乖诤。
佛法久住利乐处广名等润洽。非如外道起
见立义不同文句差别。若义若句若文不说
名。举初后以贯中故。第一句者。所谓前句乃
至则以此句而问。第二等者。此略明于句平
等润洽。景泰备基所传大同。如尊者阿难于
五百苾刍中以此初句问一比丘。复以初句
问第二比丘乃至五百。彼皆答言如是如是。
乃名师弟义句无所乖平等润洽互相随顺。
下文反显设于初一依蕴而问等者。设于初
人依蕴无常而问。往第二人所次问界无常
者。便不得名于第一句平等问润洽。今准广
论引契经云。庆喜往问名上座得解脱义。名
上座答修二法。则得解脱三界之果。庆喜次
问名上座五百弟子别答。不违上座。往问如
来。如来答如名上座解。断诸行故名为断界。
离诸行故名为离界。灭诸行故名为灭界。广
如彼论。此名上座及彼弟子见同如来答庆
喜问。平等润洽教义随顺无毫釐违。故名无
诤。

非三摩呬多地境位四中。自下第二释非等
引位。释论云翻前易了。体则欲界全上二界
卷五 第 402a 页 T42-0402.png
中一切散法。然观此论文意十二不定中。第
七是上界前五作意。第九第十是上界七作
意。第八是上界染法。此地不唯翻前地。是亦
通上二界一切散法。文分为二。初问起标。后
随别释。此十二种决择。六十三广说差别建
立所由。谓依初不定地于安住心应正取相。
谓青瘀相等。此说五识性不定故于境驰流。
贪等生起为止息故观青瘀等而安住心。则
以此义西方二说。一云五识唯是有漏性不
定故。经如来十八不共法中无不定心故。论
亦说。言十五界唯有漏故。故知如来无有五
识。其成所作智或第六识或第七识。二云。五
识亦通无漏。如来五识恒在定故。言如来无
不定心故华严云。眼根入正受耳根三昧起
等。论依二乘异生者说十五界有漏自性不
定非依馀位。于中有说。成所作智身菩萨修
道则现在前。有说。佛地方得初起。如唯识第
十佛地第四等释。或有阙轻安故非定地。谓
欲界系诸心心法等。六十三云。依止此故为
得作意应勤修习。此言意说。为得上界作意
应勤修习欲界善心。或厌阙轻安欲界散地。
为得上界轻安地作意。慇勤修习。唯识两
说。有义欲界无轻安以此文为證。言善十一
通一切地者。通有寻伺等三地俱有故。有义
欲界亦有轻安。彼定加行亦得定地。彼亦微
有调畅义故。除定加行馀欲界心皆阙轻安
名不定地。非一切无。说善十一通一切地则
九地故。馀十不定地。如六十三释。

有心无心地位中前二定散一对。上已明讫。
卷五 第 402b 页 T42-0402.png
自下释后二有心无为一对。文分为二。初问
标五门。后别释。地施设建立中唯依初五地
辨地建立非依馀者。三藏解云。约实而言。十
七地中五识意地有寻有伺无寻唯伺闻思二
及有心地。如此七地属有心地。无心无馀此
之二地唯无心地。定非定地。无寻伺地。修所
成地。声闻独觉菩萨三地。有馀依地。如此八
地通于有心无心二地。虽有此义。论主据略
故对五地辨心有无。景又解云。此之五地前
已解讫。故就此五分别有心无心。已外未说
故不对料简。虽复三摩呬多非三摩呬多前
已解说。而此二地寻伺已有寻伺等三地中
摄。故不别论。基云。但依地体五识意地有名
有心无名无心辨有无心。相犹未显。未知九
地何处义成举地体性。于有寻等地三相之
中以辨有心及无心者。则知九地二位差别。
亦知定非定地何者有心何者无心。故更不
须依定非定地辨有无心。三慧三乘六地诸
行有心无心不出前门有无馀依。此第四第
五门中辨有心无心非有身位有无心别故。
有无心唯依五地。有寻有伺地中无心睡眠
无心闷绝不名无心地者。以睡眠闷绝无心
不定故。无寻无伺地中无想定等定无心故。
又睡眠闷绝依主识说名有心地。无想定等
依客识说名无心地影略说故。又依随转理
门以辨无心。萨婆多说闷睡有心故。然决择
分复依五义辨有心地。由七种因辨无心地。
唯依地体以辨有心。依此第三生与不生建
立无心。彼说七因。此八因者。此开根境彼合
卷五 第 402c 页 T42-0402.png
名缘阙。此八因缘非一法具。凡说诸生不生
法也。阙作意者。诸心心法若同特无作意则
不得生。亦可若无前念作意后心不生。景师
评云。后解应是。若取同时作意则诸心法无
不生时。以心聚中恒有作意故。此中既言八
因故其心或生或复不生。将知必取前导作
意后心方生。若无作意欲取色等后心不生。
自有先无作意对境则生。如作意者色忽尔
闻声等。以从多分说作意生。如六十三释。分
位中。无心睡眠者。上座部说睡眠有二。一心
睡眠引有心法。二色睡眠则睡眠时有长养
色。大乘睡眠通有无心。第一义建立中无馀
涅槃赖耶永灭者。若尔众生界有增减不。解
云。处处经论皆言众生界不增不减。以众生
无始旧有非新有故。无增而有无量。定性二
乘入无馀时堕非生数。理亦有减。以从多故
说言无减。如海一滴。但涅槃经等先尼问身
为在烦恼前。烦恼为在前。若身在前。云何说
言因烦恼故方得有身。若烦恼在前谁之所
作住在何处。佛答先尼。烦恼与身虽复一时
俱无前后。要因烦恼得有身终不因身而有
烦恼者。虽复外道就始有为难。佛还就彼无
始而答。故知无增也。又依无上依经说。众生
界是如来藏。众生共有是无为故。据如此义
说众生界不增不减。彼经意真起妄立众生
界。故说真如名众生界。二乘虽入无馀诸蕴
灭尽。而此界体常存不灭。据如此义说众生
无增无减。若弥沙塞部云。众生在前烦恼在
后。若尔无因云何得有众生。解云。如苦类忍。
卷五 第 403a 页 T42-0403.png
初无自分因云何得生。彼无自因而得生起。
此亦应尔。今此文相。定性永灭。终不成佛。涅
槃经等无不成佛者。立教分齐各有所据。楞
伽经说。诸声闻经于多劫涅槃界。耽三昧酒
长时醉卧。后从彼起发大心者。古师以證无
有毕竟入无馀永灭者。基云。依摄大乘论化
声闻。非实如此也。

闻所成地上之九地辨三乘境。自下六地辨
三乘行。初三通行。三乘皆能修三惠故。后三
别行。应机随法成自乘故。又初三是方便行。
后三根本行。又初三所学行。后三所成行。闻
谓闻惠闻缘教故。以此为因所成诸法名闻
所成。即以彼惠及相应法并闻所缘若文若
义并所得果为此地体。前作意中闻唯缘法
者少缘义故。此地文分为三。初结前问后标
起论端。次问列五明处名。后随别释。谓若略
说于五明处乃至读诵忆念者。此显于五明
教所生闻惠此中三藏二说。一云。此听闻等
是生得惠也。义同小论受持教法生得心故。
一云。六识相应闻惠为体。惠有三品。下名生
得。中上二品并名闻惠。基复两释。一云谓觉
惠为先听闻。后时意地领受读诵及忆念等
方是闻惠。其五识初觉惠并听闻及俱意识
听闻读诵是生得惠。不明了故。二云觉惠为
先者。是生得惠。若听闻若领受若读诵若忆
念俱是闻惠俱时五识虽非正闻惠。由从意
地方便闻惠所引发故。因闻所成明了心者。
亦是闻惠。设虽意地领受读诵等不明了者。
皆生得惠。又于依止名句文身义中无倒解
卷五 第 403b 页 T42-0403.png
了者。谓于五明处义觉惠为先。所起闻惠。若
萨婆多闻惠一向依教。思惠或依教或离教。
修惠一向离教。如三人学浮等。俱舍破云。思
惠依教不异闻惠。若思离教不异修惠。云何
取别。彼论释云。闻思虽俱依教。闻不简择思
能简择。是故有异。修惠离教。今大乘中三惠
皆取教法。然闻思简择不简择异。由于定前
闻思教法。次则修惠入定缘法及义。第三别
释五明处中。初辨内明处。文有二。初标四门。
后随别释。四门者。一事施设者。谓三藏摄事
施设建立。事谓事义。谓经律论义差别故。又
是诸所论义所依之体事故。立事名。二想差
别施设者。谓能诠名。由名句文皆从想生故
名称想。又西域呼名多呼为想。又名等无体
随声假立。随其想解号为能诠。故说名等称
之为想。三圣教义想者。谓诸圣教所诠之
义能摄圣教。四由佛教所应知处相者。谓从
二数佛教所诠事增益。乃至十种佛教所诠
事。名佛教所应知处想。第三以理摄教。第四
以教显理。素怛览者。此云契。毗奈耶云
调伏。摩怛履迦云本母。集诸经义论议明之。
出生诸经别所诠义故名本母。则旧所云修
多罗毗尼摩得勒伽。想差别中。有四嗢拖喃。初嗢拖喃有十二门。第二嗢拖喃有十
四门。第三嗢拖南有九门。第四嗢拖喃有
十门。句谓六内处等者。诠法自性名名。诠法
差别称句。今诠法差别。是故名句。以宽摄狭
名在其中。句有五谓处中等。若八字生是处
中句。此即四句三十二字名室路迦。经论文
卷五 第 403c 页 T42-0403.png
章多依此数。无问长行及与偈颂。但满三十
二字。旧名首虑。六字已上生是初句。二十六
字已下生是后句。若减六字生是短句。过二
十六字是长句。无量境界在十方处所三世
时分故。皆言无量。四众中。唯明男子四众。无
邬波斯迦。又邬波斯迦素迦所摄。但从在
众中戒为性。故别离出之。三十七道品四沙
门果无诤愿智六神通等。如声闻地释。大乘
五事四寻思如实智三性三无性。如决择分
释。四真实五种大乘五无量不思议威德胜
解等如菩萨地释。六内处境界下。十四门法
名声闻地法。大乘五事下。有十四门功德。是
大乘法。补特伽罗空补特伽罗无我法空性
法无我有差别者。空谓所空自性。无我谓无
其用及差别义。又空谓二空理。无我谓所执。
或翻此说故二差别。处中观行者。谓如般若
经及中边论等说。非一向空非一向不空。远
离增减妙契中道故也。五相大菩提自性者。
显扬第八云。谓过二乘所得转依体。功能者。
谓十自在。一寿.二心.三众具.四业.五生.六
愿.七胜解.八神力.九智.十法。方便者。谓四
种变化。一现菩萨行变化化根未熟者。二现
如来变化化根已熟者。三现摄声闻变化。四
现调伏独觉变化。转者有二。一暂时于诸有
情末解脱成如来教化转不休息。二究竟佛
难思德为诸有情作利益事流转不息还者
彼论名灭还涅槃故。此亦有二。一暂时于已
解脱有情佛暂示现入般涅槃。二究竟谓烦
恼习气及苦永灭。五种大乘中。显扬第八云。
卷五 第 404a 页 T42-0404.png
种子者。则菩萨地种姓品。趣入者则发心
品。次第者则住品。正行者则馀诸品。正行
果者则大菩提建立二品。最初发心谓菩提
心。由有种子悲悯有情是趣入菩提。波罗蜜
多是诸地次第。摄众生事是大乘心行。自他
相续成就是正行果。二利果满足佛德故。又
最初者谓种子。发心者谓趣入。悲悯有情者
谓次第波罗蜜多。摄众生事者则正行。自他
相续成就者谓正行果。此顺菩萨地配品释
此文。释五无量亦如显扬第八。真实义随至
真如及智者。谓真如遍一切法。故言遍至。又
无分别正智。亦缘遍至真如。故名随至。又佛
种智名不可思议威德胜解无障碍智。七识
住如初帙中解。又第十四卷自有文。三清净
性一自体清净性者。道前真如自体清净。犹
是自性住性。二境界清净性者。住在道中。则
是引出性。是證智所缘。名境界清净。三分位
清净性者。则是道后至得果性。谓无垢如。四
道理谓因果相待證成法尔。假施设中。初于
法假立有情。后依圆成能取所取相上假立
诸法。或于唯识相假立诸法故。藏护者。景云。
谓则喜乐爱习著彼阿梨耶。云何思释谓一
行者。如对法云以一法行历诸法故。谓以一
法与馀法一一互相问。除此法更以第二法
与馀法互相问。如是一一一切当知。婆沙
云。以一问一。以不相以问不相。以不世定名
为一行。顺前句者。谓法中随取二法更互相
问。依止前法以答所问。以狭问宽顺前句故。
顺后句者。谓则二法展转相问。依后句以
卷五 第 404b 页 T42-0404.png
答所问。以宽问狭顺后句故。一切狭体必则
宽故。自有宽体非是狭故。或于所问应二句
答应三句答应四句答。此中从宽以明唯说
四句。体有宽狭或不同故。宽狭义同应述可
答。亦名如是答。所问不如理答言不尔名无
事答。亦名遮止答。广如对法第十五卷。彼云
分别显示决择者。谓于如所说蕴等法中。随
其所应作一行顺前句顺后句二句三句四句
述可句遮止句等。论决择者。谓依八何八若
之词问答决择一切真伪。又若婆沙九十七
卷。广明小四句中四句大四句及如是句等。
其二十八对二门。五三门等。皆如决择分六
十五等说。于中心心所法名有所缘相应。有
行相有所依。馀可知也。四行迹法。谓苦速通
等。至下当释。四法迹。谓三学迹则无贪无
嗔正念正定。三种系属。初根互相属。次识根
互相属。后根境互相属。十六种摄。如决择分
五十四及对法第五中说。五相应亦如对法
第五决择五十四说。见闻觉知。瑜伽第三九
十三对法第一等释见闻觉知义。显杨第十
八说。色界无觉后起言说。无色都无。谓生彼
界故无彼言说。六种次第。流转次第者。谓
婴孩等十时流转次第。或十二因缘次第。成
所作次第者。谓出家受具修七方便得见道
等。宣说次第者。谓四正断。一刹那中具其四
用以辨次第。非四现行前后有异。或宣说诸
法标释次第。生起次第者。谓十时分或芽茎
等生起次第。现观次第者。谓真相见道前后。
六十三等现观前后次第。等至者九次第定。
卷五 第 404c 页 T42-0404.png
八种所作一灭依止者。能与灭恶为依止。转
者谓与善生为依止。遍知谓知善巧。遍知苦
乐缘生等法生厌离故。喜乐者谓喜乐灭道。
四种所缘。如对法第十一卷。一遍满所缘有
四。谓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事遍际。所作
成就所缘。二净行所缘有五。谓多贪多嗔多
痴憍慢寻思五种观行差别。三善巧所缘五。
谓蕴界处缘起处非处善巧所缘。四净戒所
缘有三。谓粗静等相真如谛也。四种九种瑜
伽下声闻地对法第九等说。方便瑜伽以作意
胜解惠为性。三事观者。有相谓所缘事。寻伺
是能缘事。四行观如对法第九及声闻地说。
六事差别所缘观。一义者苦无常等差别义。
在见道前方便。二事者谓诸事作用集有苦用等。三相者谓灭谛体相。四品者谓法上中
下品。或三乘道谛有品类故。次上三种在见
道位。五时者在修道在见道后时而起故。或
观三世。六道理者谓在无学道。或事者蕴界
处等。时者三世。道理谓四种道理。五种教授
者。一教教授授与教法。二證教授授与理法。
三次第教授授观行法门。四无倒教授授前
三种应机无乱。五神变教授授与神通令化众
生。内明四门中第三明摄圣教义相。中有十
法五对。圣教意合断恶修善返流尽源以为
其义。有能修所修能證所證。恶有现行及种
伏断之义。此中初能作所作二俱善法。次过
患染污苦集谛法。三有障有顺谓烦恼善法。
四有真有胜无为有为诸无漏法。五有顺有得
谓世间出世间法。应习应断及断已现行法
卷五 第 405a 页 T42-0405.png
者。景云。未断位中有漏善法是所应修。以有
粗重名为应断。则此善法断粗重后仍现行
者。名为断已现行法。基云。应习谓善法。应断
谓染污法。断已现行谓无覆无记。自下第四
明佛教所应知处相中有二。初增十法门。后
结之。初则为十段。初明三种。一有情门。即
住有三。要依有情方有情非情。因及果。染
与净。生死涅槃。有为无为等。增二门等所明
诸法。故初明三种。一有情门。增二法门有二
十四对。又有二法能令有情内正作意外闻
他音等者。此内作意外闻他音。是二因缘由
二法故。今此二因缘现入现观。当诸根熟。于
如来所说所有甚深经者。谓解深密等三性显
了教。相似甚深空相应经者。谓般若等与此
甚深经相似。缘性者圆成实性。缘起者依他
起性。

第十四卷

增三有三十种门。言十相者。谓坏生命等者。
坏字通以下十恶业。义相关故。约之以明门
种根三以为初门。杂秽语名坏。所为事业者。
于正事业不正而说名绮语故。三门中。泰云。
舍七善色名业毁坏。坏无贪嗔生善意乐名
意毁坏。坏慈悲等诸方便性名方便坏。基云。
前之七种作业毁坏者。外彰身语而作业故。
其次二种意乐毁坏者。无贪无嗔正喜乐故。
最后一种方便毁坏者。正见乃是圣智因故。
言三根者。景云。贪嗔痴三能生十业道门故。
基云。此说十业以贪嗔邪见为加行随应为究
竟。或此偏明意三业道。备云。问邪见业道非
卷五 第 405b 页 T42-0405.png
不善根。何属三根。此有三释。一说邪见虽非
根从多名为根。二说邪见与痴根俱起故相
从名根。三说第三根者则是无明。由贪嗔痴
故十业究竟故立为根。不约十业摄为三根。
第二门文为二。初明三法依四处生三寻。后
因辨内法四种。初中欲贪为因生死增长名
邪法种。依四处所者。一自身利等四种白法。
二怨。三中。四亲。四白品者。谓利誉称乐。四
黑品者。衰毁讥苦。一于己利等生欲寻思希
获不失故。二于怨中品生恚寻思乃至欲令
彼命断故。三于亲友品生害寻思但损恼故。
婆须蜜论第二卷。利衰二种。若依有情以十
七界十一处五蕴为性。除声疏不成质故。若
于非情以四界四处一蕴为体。如前除声。依
鞞婆沙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为体。依非情六
处为体。五尘及四相故。依经部师俱舍论说。
衰无别体。失物名衰故。今约能失者辨衰故。
以十八界为体。翻衰明利亦十八界为性。称
毁誉讥。婆须蜜论体皆是声。萨婆多名句文
身。今合以声名句文为体。苦乐二种。体即是
受。如佛地论虽辨其相而不出体。烦恼趣者。
能趣果故。即是欲有邪梵行求之所因起。此
则约烦恼以辨三求。以下约人以辨三求。故
成二门。三威势中。约通胜故但说业有中生
有威。亦可异熟中摄王趣有及生本死有。三
无明中。皆言前际者。发业无明名为前际。润
生无明名后际故。三衰退。谓异生有学以说
未究竟圣。故知有学皆有三退。谓有病老及
死退。三高举中预流果支者。若依婆沙预流
卷五 第 405c 页 T42-0405.png
果支有四种法。一近善友。二闻法。三如理思。
四随法行。此中总说名果支。下增四中说明
四證。预流支义同婆沙。三言说所依为绝相。
不可言说。非如三世有为有生灭等种种差
别。故能生说。又有三相能摄一切色法自相
等者。文分为二。初辨色入分为三相。谓显色
形色表色。二于自处所已下。因论生论汎明
诸色总有十色及定地色者。问何故不说欲
界无作等。答废假论实故且不辨之。景云。若
得净定乃至未满变化心果者。若依正理有
三种心。一是净定。二是通体。三是通果。谓彼
化心及天眼耳。于此三心化色十四化心。大
乘宗说并是色系。于中四心欲界所化者化
相分。随于见分俱色界系。然与欲界有情化
异本质令他识变。言内化心境界者。依净定
作变化色解为化引他心。心未得之间当净
定心。所有诸色当如是净定境。净定是起化
因。亦名为化。十四化心定外是散心。简于
彼名内化心。则此净定所现之色亦名未满
变化心果。若起化心则名已满变化心果。十
八界内似欲界而非欲界。是上界相化心相分
故。其若无漏心变似三界相。名为三界实非
三界。是无漏故。如是佛所化作亦尔。若尔化
人所化相馀人得见以不。解云。虽非见他所
化作尘。然由他所化尘增上力故。前人得变。
方似化人所化相现。若尔香味且是上界系
耶。似香味实非香味。致令有上界香味。亦无
妨难。则准此义似欲界而非欲界。如是似十
八界而非十八界。唯是法界所摄。备云。色有
卷五 第 406a 页 T42-0406.png
三相。一有对有见则显形表。二有对无见则于
自处障馀五色根相。三无见对则定境境界
一切境色。当知一切三相总有二种。一十色
则前二相。二定色则第三相。八解脱中初三
解脱所缘境色。未入正实果心前所缘境。故
名未满。泰云。从净定起于通果。通果心为引
实化心。故修方便时想心所化色。当知此色
俱是内化心境法处所摄。未能令他明见化
尘。通果之心名未满心。其所显色亦是未满
化心之果。若从通果心起满足化。起满足化
所化诸色。欲能令他见闻觉知故。则实化
十色所摄。随能变心开界系地。基述二释。一
云此三种色总摄一切色尽。一有见有对。谓
显形表是。此中表名作用者。作表示用故。二
无见有对色。谓五根馀四尘色。论于自处所
障碍馀色等下。是总结上二色。言当知一切
总有十色。三无见无对色。故云及定地色。今
明三色属自身者。故唯说彼修方便者所有
诸色。则是内化心境。亦是未满化心果。若
正通果所变化色亦属他人。故此不说。又若
得净定是通果色。修方便者。是彼因色。彼通
果色则内化心境。彼方便色则未满化心
果。境是止果故。二云三相者。唯色处中显
形表三最胜偏说。于自处所障碍馀色者。乘
前后明十一种色。三法观身语意无常性者。
由入出息色身动转故身是无常。由寻伺故
音语得起故语是无常。由想思故意得行世
故意是无常。三举罪者则见闻疑。三欲中。多
用功力依缘诸欲谓现前住所有诸欲者。下
卷五 第 406b 页 T42-0406.png
四欲天欲多依现前诸缘生起。用功念想方
从彼生。或后由业异熟用功方始成熟故。三
觉悟者三亦三惠。如次配属。虽后三乘皆具
三惠而约相增故尔也。三眼者。法眼亦入慧
中故。此明三乘因果同有。不说佛眼故。若依
华严有十眼。三种心一境性。如其次第则初
习业已习行已超度三种作意相应定。又初
是闻思惠第二修惠世间三惠相应定也。第
三超度者。分别智相应定也。又闻思修相应
等持能生无漏真智见故。行谓能缘。相谓境
体。行所行相故名行相。此通无漏等持。义释
无分别智无行相故。或行解相状故名行相。
此依有漏三惠位定释。对治外道以水除垢。
辨三净业者。则身语意三净业也。言不净生
处超越因故者。三恶趣八无暇名不净生处。
二净业名超彼因。三牟尼业者则三善业。三
法除不正寻中。谓由他所诽毁乃至所起惭
愧及爱敬者。于他所诽毁生愧顾他羞耻故。
于自所诽毁生惭顾己羞耻故。退失大利深
识因缘。倍生惭信名为爱敬。则于三宝无爱
敬故名失大利。或于三处各能起三。不须别
配。三种最胜无上者。一智无上。谓三智中无
我智为根本。初二智为方便。由此三入谛观
故偏说。二行无上。谓四行迹。三解解脱无
上。谓不动心解脱。于世间出世间解脱有学
无学解脱时解脱。其不动心解脱最无上故。
三明者。由愚前际诸法因缘故起常见。愚于
后际果法相绩故起断见。愚诸烦恼尽处涅
槃故起邪见。为离此三愚立三明也。增四中
卷五 第 406c 页 T42-0406.png
有四十六门。亦有相违为一门故。念住者。
体即是惠。由相应念惠方住境故。言有四法
能摄一切所知及智者。一切诸法不出身受
心法故。一切智惠不出四念住体。以一切智
皆缘身等四境起故。四种缚者。景云。略五蕴
为四境。四境则是缚。以境界相能缚心故。能
缘烦恼名粗重缚。论云执取缚者。以彼色身
为赖耶执取。此所执取作境缚心名执取缚。
亦可色境能系执取之心名执取缚。此论下
文则说末那为相缚者。未缚内缚赖耶相而
起名为相缚。当知心于身由执取缚所缚者。
心于色身生执取时。则为彼身境界所缚。言
于受由内领受缚者。受为境界生执取心。执
彼三受定能领纳。后以受念住治。言于色等
境界相由了别缚所缚者。总执识蕴了别前
境及想蕴取境界相。则为彼识蕴及想蕴
为境所缚。后以心念住为治。言即于所说
身等由贪嗔等大小烦恼执著缚所缚者。执
行蕴中大小烦恼缘身等生。则彼行蕴为依
生缚。后以法念住为治。基云。四缚者。拘碍其
心故名为缚。非必要是烦恼缚性。由心依执
身为自体身便缚心。由心俱受深领所缘便
缚俱心。由心了别色等为境界。所了别境乃
拘于心。则由如前身等三法相应烦恼俱染
恼心故名为缚。观四为境深生厌患立四念
住。所依内身缚能依心。能缘俱受五分位别
常与心俱。所了境界缚能了心。及诸烦恼杂
染俱心。故立四缚。又有四种欲勒为先乃至
能得善法及能增长者。则四正断。断现行诸
卷五 第 407a 页 T42-0407.png
不善法者。是律仪断。断彼系者谓断断。未生
恶法名彼系故。能得善法谓修习断。及能增
长谓防护断。又有四种为欲住心乃至观察
诸法者。此解四神足。义有两重。一以定体为
神。作用难测故。欲等为因生定名足。约彼四
足取所生定。第二依定功德名神。难测量故。
欲勤等四所生定体与彼所生功德为足。又
有四种心定心住者。简别散地名心定。内住
一境名心住。四种所知真实则是四谛。四种
想为先戏论缚者。依七有想故除有顶。舍无
量唯言除欲贪者。同大智度论如第十二卷
记中会。又有四种至乐修正道者。此解四圣
种。此中乃至心离散乱。是释三圣种。次乐断
烦恼修正道者。第四圣种。次明四种预流支。
则是四不坏净信戒二为体。又明四预流支
还同婆沙。四智者。谓一缘欲界名为现见。
则是为法智。二非现见则是比智。第三等
智。四他心智。基公解云。有漏他心智不知无
漏心。亦不知彼能缘自證分等。不知彼能知
智。谓自心不自见故。无漏他心智能知有漏
无漏心亦知能知智。佛智后三分遍能知自
故。然未必作道四行。亦未必通馀人。今解言
有漏他心通智不知无漏心者。此据二乘而
作是说。菩萨有漏他心智亦能知无漏心故。
智度论第四十卷云。菩萨未成佛。云何知声
闻辟支佛无漏心。答曰。汝声闻法中尔。摩诃
衍法中。菩萨得无生法忍断结使。世世常不
失六神通。以有漏他心智能知无漏心。何况
以无漏他心智。又大乘中菩萨他心智通知
卷五 第 407b 页 T42-0407.png
三界无漏。一切心心法皆能通达。如十地论
中说。生者人中心小。欲天心广。色天无色界
二解脱心乃至无量。如经小心广心无量心。
菩萨以他心智如实念知。问曰。何故不说知
四无色心。但言二无色解脱。答上二空心非
无边非无量故。故不说。次则四谛智。又有四
法能尽上等者有三说。一云则四法迹。于
七方便见道修道无学道中。能尽上漏为足
迹故。二云。四迹者。一得有漏惠则七方便。二
见道位已缺诸烦恼及业果事。三修道位无
馀永断诸烦恼事。四无学道无馀永断诸烦
恼事。如所得道转更修习诸烦恼事。通上三
处除有漏惠三云。有漏惠是加行道。二缺诸
烦恼无间道。三缺诸事解脱道。除诸粗重及
果法故。四为无馀断诸烦恼事故。如前所得
转更修习是胜进道。四护者。泰师云。约最胜
子释论。离不平等名为命护。饮食知量名为
力护。思择修习二力则烦恼护也。正离加行
无分别智是正方便。基师释。一命护者。不惜
身命护持正法。或护他命根而不损坏。或护
自正命不起恶业。二力护者。谓护智惠摧众
魔怨。或护身力为利益他。或护五力摧怨不
屈。心烦恼护者。护诸烦恼不染污心。为护正
法起诸烦恼。驱遣恶人坏正法者。正方便护
者。善巧方便习行正法。又有四种能得正见
乃至专注一缘者。泰云。此应四法迹。由无贪
无嗔正念三种故行时清净。由后正定住时
清净。应勘释论。基云。于境不顺不贪也。于境
不违不嗔也。正知而行不痴也。此之三种行
卷五 第 407c 页 T42-0407.png
缘诸境行正行时清净。专注一缘正念也。此
后一种住时清净也。景云。前三散心缘境名
行时清净。后之一种则住止定名住时清净。
四行能證明及解脱者。由念力故得宿命明。
由眼得死生智明。由惠得漏尽明。又后一依
身故證二解脱身者。则五蕴之身。四者轻等
动性者。基云。谓风能造与所造轻相似故名
轻等。由风性动故名轻等动性也。次则四
食。四法为识足迹。谓四识住。基师解。见已趣
向五根色。取为所缘六境色。所依境界俱有。
如次配根五尘法处。今亦可所依五根境界
者。五尘及随法处色。俱有建立者。识与根
境不相离而建立也。四种希求之爱者。有无
有爱合为第四。不了涅槃应烦恼得。而执身
断则是涅槃。遂计自身齐此无有。爱身无有
名无有爱。四法能令作不应作。所谓贪嗔怖
无明。四问记论者。谓一向记等四论。人四记
者。于法实相。如问如来法身是真觉性等。应
一向记。言尔显了。问人果胜劣。应分别记。望
无为劣望馀为胜。隐密非显了。问义亦非一
向问。问人胜劣。应诘问记。汝何所方如是展
转观彼曲意返诘无穷。问实有情作者受者。
应舍置记。法四记者。于法实相问真如常耶。
应一向记。问诸有漏身中业果异熟当受
生耶。润惑尽者异熟不生。润惑未尽者异熟
当生。观其谄意问请说法。但应返问不应开
释。问蕴实法当为有无耶。应舍置记。记谓记
别。记别解说故。汎论置记有二种。或有言说。
或无言说。有言说者。若言汝问此不应记。虽
卷五 第 408a 页 T42-0408.png
复有言以遮止故。名为置记。或有默然于理
得胜。亦名置记。如婆秀罗默然不答奢提罗
事。四种摄众方便者。则四摄事。布施爱语
利行同事。如次配之。四死如前第五卷解。复
有四清净道一非功用根满等者。此则四
行迹。谓苦迟通。苦速通。乐迟通。乐速通。如
次配之。钝根名迟。利根名速。未至及无色地
名苦。定惠偏故。根本静虑名乐双道转故。
虽未至地名有喜乐。未圆满故但名为苦。功
用根者。谓练根也。然菩萨地依凡圣差别与
此不同。乃至声闻地当辨。四清净道中。如婆
沙说。对法名正法调伏名毗尼。今此不举对
法者。前二大分多是佛说。第三虽有佛说然
多是圣弟子说。故此文中略不举也。一乐而
非利益等者。生死饶益名乐。出世饶益名利。
等义差别准知。谓诸国王及祠祀主马祠祀
者。其诸国王恒怀忧惧讨怨敌等。能令自他
俱任苦故。其祠祀主起极自在。自杀马等以
为祠祀。能令自他俱苦非福。四种语失者。谓
虚诳离间粗恶杂秽。增五中有二十四种五
门。五种诸欲粗重随遂行聚是有漏五蕴。相
违则是无漏五蕴。五种失利养因行等。景
云。此明失利因。若于是处受用利养者。谓檀
越家。护此处所不听馀僧往彼。则是家悭。
若从彼得者。是第二从施主。则施主悭。若
所得物者。是所施物悭若所为得者。为由名
闻故得。第四名闻悭。若如是得者。依诸等例
普得施物。护惜此处名处所悭。次总结言于
此诸处心生吝惜者。谓于前五处生吝惜故。
卷五 第 408b 页 T42-0408.png
于现在中失其利养及于未来五失利养。泰
云。若得利养如国家处。若从彼施主得。若所
得财物等。若所为如持戒得。若方便如求请
等。基云。此则成实论所说五悭。若于是处
受用利养则是处悭。若从彼得者则是家
悭亦名施主悭。若所得物者则施物悭。若所
为得者则称赞悭。若如是得者谓法悭。住处
悭者。独我住此不用馀人入。设有馀人我恒
为主。家悭者。独我有此家不用馀人入。设有
馀人来于中我最胜。施物悭者。我独取此物
不用与馀人。设与馀我独多胜。称悭者。独
称赞我。勿赞馀人。设赞馀人勿令胜我。法悭
者。独我能知诸经教义。勿令馀知。设有能知
皆疏于我。今复判此五悭为失皆因行者。有
通有别。通而言之五皆失二世利反背涅槃。
约别而谈前四是失利养因行。后一是背涅
槃因行。又有五法令修行者。先毁净戒者等
者。则是五盖。初二毁净戒。后三毁多闻亏
止观。不能领受是惛眠盖。忘失是掉悔盖。不
定是疑盖。亦可由贪欲嗔惠二盖故毁净戒
多闻。由惛眠掉悔二盖故亏止观。由疑盖阙
善轭。下分体者。若萨婆多下有二义。一是
众生下谓身见戒取疑。二是下是贪嗔。若
依大乘如此论说有二种下。不同于彼依见
道下分说。三结者。不越恶道故。边见随身见。
见取随戒取。邪见随疑生故。说根本三则摄
末六。痴相通三界。嗔贪增在欲。唯说贪恚
则摄愚痴。不越下界故。故但说五为下分
结。又由身见不趣解脱。由戒禁取迷正趣邪
卷五 第 408c 页 T42-0408.png
路。疑于正道。故于解脱障。唯说初三为恶
趣因。五上分中无差别结者。景云。分贪为二
故。言无差别。基云。依界辨结不依人故名无
差别。馀之三种依人辨结名有差别。由无差
别结取上分生。由有差别结不舍上分生。五
种不信敬等者。景云。一于大师不信敬。次于
所说三学正法不信不敬足前为四。五于同
梵行者不信不敬。谓正觉发者正教授者正
教诫者同梵行者。基公亦同之。泰云。一于佛。
二于法。三于行。四于僧。五于友。言正觉发者
等者。若依基师释云三同梵行。今解上三如
次和上二阿阇梨是。同梵行者。谓同学也。
五种邪行者。一于怨起嗔。二于亲破坏。三常
欲令生忧故作不饶益事。四坏自尸罗。五行
三恶行。此中二种等流过患者。以嗔怨数多
诸怨敌。以坏亲故亲友乖离。以作不饶益事
令生苦故种种忧苦恒现在前。此三后世等
流果。一种现法等流过患者。坏自戒故临终
自悔。一种后法异熟过患者。行三恶行故后
堕恶趣。时节愚者。愚于时节刹那生灭无常
计常。分位愚者。愚三受分位。于苦计乐。自性
愚者。愚五蕴性无我计我。第四规求利养。
第五求活命。名五所治法。二胜行者者。一定
胜行。二智胜行。定胜行有四。一因闻依谛圣
言论故正解法义。二因广大言音读诵经典。
三因为他阐妙义。四在空闲处审谛思惟。如
于因听闻因广大音等。正解法义当知亦尔。
智胜行者思惟对除上品贪欲。是为第五。义
当毗昙五种解脱。五种修观行者等。信菩提
卷五 第 409a 页 T42-0409.png
涅槃为二。意乐无间殷重修习正智为第三
则闻思惠也。奢摩他为第四。毗钵舍那为第
五则修惠也。后三名方便具足。又由成就如
前所说意乐方便等者。此一复次与前于涅槃
菩提猛利信敬等同。然此据生现观有胜功
能。故后别说。次明五不还。二于初静虑初受
生已得般涅槃者。对法论说生色界已圣道
现前。此依先未离色界欲者说。非定唯尔。声
闻地中当广分别。问对法等说中般有三类。
随彼得果已便般无馀。何故馀四不还得有
馀已非即入无馀。中般三类何故随彼三类得
有馀已便入无馀。答由馀四般生结起结二
俱未尽。生有长时其势强故。初得有馀已非
即入无馀。中般不还生结已尽。起结虽在其
势微弱。况说中有生其势但七日。故结羸
劣得有馀已便入无馀依。若依涅槃经说。中
般有四种心。谓受生心命终心学心无学心。
学二心般涅槃谓学心非学非无学心。远法
师云。实是无学心證涅槃而言学心者。此从
因说。又云无学心證有馀。命终心趣无馀。景
云。无碍道力得有为无为果。故学心證阿赖
耶作命终心入无馀。故云非学非无学心。基
复解彼云四种心中二是涅槃二非涅槃者。以
无学心入有馀依。以第四心入无馀依。前二
非故。又此论下说故入无馀依要先入无想
定。则是无学心第六意识也。其非学无学
即第八识也。若入灭定方入涅槃。唯有此故。
五种修观行者。欲恚害有无为三。色无色等
至第四涅槃相为第五也。增六中合有十六
卷五 第 409b 页 T42-0409.png
门。谓依六相宣说八种有情事差别等者。谓
六根六境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也。
我所依事差别六根也。境界事差别六境也。
自性事差别六识也。执为我自性故。受用因
事差别六触也。是受因故。受用事差别六受
也。随说事差别六想也。言说因故。作用事差
别是六思身。希望事差别六爱身也。亦是
六欲以于爱非爱事希望欲为自性。于如是
等事差别等下。明依六相宣说八事。我依眼
等是初相。我于色等境是第二相。其计识为
我名自性事差别。通根境等中一一应说。由
触及受是第三相。依一相说触及受事有如
是名。乃至随起言说是第四相。造作一切法
非法行是第五相。于可爱事乃至不住损减
是第六相。非爱事中未得希不合。设合希不
住。设住希损减。景云。于如是等事差别中下
重辨八种六相起之次第。又于实学有六轻
蔑等者。于三宝中应信不信。于三学中应得
不得。由恶语故令无取得增上戒。退失一
切所有善法者。则应信不信应得不得。平等
分位者。贪取顺缘故。又有六种最极清净等
者。则六恒住。又有六法乃至谓四大种空界
识界者。色所依谓大种。非色所依谓识界。行
动所依谓空界。故唯说六以成有情。由此初
言是诸色根及所依处随其所应之所依止。
三处难超越等者。此有二义。一云所治有三。
能治有三故名六法。一云此取六对治。谓四
无量则为四。无相等持为第五。我慢永尽为
第六。六法能断净根本者。则六和敬。如毗
卷五 第 409c 页 T42-0409.png
尼说。威德究竟者。前五通亦在异生有学而
未尽漏。故言摄威德。后一在无学漏尽位。故
言摄究竟。准智度论漏尽通菩萨亦有。今且
约二乘而作是说。略有六种能障谛现观法
者。谓前增五门中三愚起三倒则为三。规求
利养为第四。希望寿命为第五。五与前同。此
中差别者下释第六障。前所无故。言是故说
此在明分中非在解脱成就分中者。成就分
谓加行道。明分者是资粮道。创求无漏惠明
故在明分。起此六障非成就分。又见道后名
明分。加行道名成就分。今此但障见等明分
非障成就分也。障谛现观故。又人天身是下
明入圣位是上明故。从人天得入圣者名从
明入明。人天明中起此障非入圣后成就位
起。谓如前说五种取相者。于增五门无常苦
无我相。于食恶逆相。于命中夭相。于趣涅槃
行戒也。趣资财行施也。趣生天行者修也。六
法名无上者。一见大师。二闻正法。三得净信。
四随学学处。五于大师所起随念行。六于大
师所敬事供养。增七合十五门。念通二品者。
前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中念是定分。后增
八中正念正定名为修定等。此云通二。修生
于定。念随定增。明记止观。理通定惠定障解
脱非烦恼障解脱故建立身證等者。其定障
体有二师义。安惠等云。三性心中并有法执。
于中有说。世亲菩萨缘起论说无明通三性
故。有漏三性心俱无明为无漏定障体。诸散
非善心俱无明为有漏定障体。护法等释不
然。瑜伽等说无明有二。谓不善及无记。瑜伽
卷五 第 410a 页 T42-0410.png
等不说无明有善性故。定障无明是所知障。
虽二心有而无记性欲界八心中异熟生所
摄。对法第二说有二种应断法。谓诸烦恼性
及所依受。烦恼断故建立择灭。二受断故建
立不动及想受灭。则显定障异熟生受及俱
无明等以为自性。领受下劣不能进修。于胜
定中诸硬涩性。此说别行。若染心俱一切皆
是。二十七贤圣中。此七为初总果。馀二十种
依别建立。故说此七。又三因缘七种行故等
者。趣入安住摄受名三因缘。正见正思惟名
初趣入因缘。正语业命名安住因缘。正精进
念名摄受因缘。由此三因七道支故令心内
定心空正一缘。七圣财所生之乐者。谓信戒
惭愧闻舍惠如次配之。七魔品力随其次第。
翻七圣财。又有七种涅槃所对治法等者。于
初衰损有一对治。体谓贪欲。第二衰损有二
对治。一于道。二于道果心不信解。于第三衰
损有四对治。谓懈怠失念心乱恶惠。此七因
二不善根起故名品类。七识住中。身异类下
是第一身异想异。当知与此下是第二身一
想一。梵世已下是第三身异想一。第二静虑
以下是第四身一想异。文略不说无色下三。
问光音先后生异有怖不怖者。亦应第三静
虑先后生异见下水灾。亦应有怖不怖耶。解
云。火灾从下向上地见生怖。水从上向下虽
见不怖。若依婆沙评曰。怖别有自性。是心所
摄唯在欲界。乃至罗汉亦有怖。唯除如来。问
曰。若尔何故火劫起时色天有怖耶。答曰。彼
厌于假怖名。故无有失。然此瑜伽第十八
卷五 第 410b 页 T42-0410.png
云。惊怖是恚品者。此约欲界怖而作说也。七
粗重者。则七随眠。又有七法诤事止息者。
则七灭诤法。一现前毗尼。二忆念毗尼。三
不痴毗尼。四自言毗尼。五觅罪相毗尼。六
多人觅罪相。七如草敷地。则配次下七
种违犯诤事。此七毗尼灭四诤。所谓言诤觅
诤事诤。广如律说。

第十五卷

增八中合有十门。懈怠施者。谓来求施不遍。
不往施。唯待来求。不随所欲者。是怖畏施。怖
自贫苦。顾恋施者。是家法施。谓习先人故行
布施。望者。是期报施。期他报己。故今世与
轻慢过者。是报恩施。若与我则令还报彼。
不为恭敬福田故施。名为轻慢。或恃己富贵
起陵蔑心。为我走使故与希求者。为求生天
福乐故施。求他知闻者。此求名施。无过施中。
谓向涅槃求资粮施。为往善趣求道器施。四
处八时差别明懈怠中多食已下。有十六句。
两句合作一时可解。八种可爱生处者。则昔
名八福生处。言人卑恶种类等者。除国王已
下富贵人等四因缘故。于人趣中建立如来
四众者。一最增上故。谓国王则刹帝利。二
世间福田故。谓婆罗门。以多净行世许为福
田。三用财不由他。谓大长者四弃诸世财。谓
诸沙门。此皆佛有名如来众。三因缘故于天
趣中建立四众者。一依地边际建立二众。谓
一四大王众天居持双山顶及须弥山顶等
故。二三十三天居须弥顶故。二欲界边际建
立魔众。三语行边际建立梵众。八解脱中净
卷五 第 410c 页 T42-0410.png
不净非二色第一舍胜解是名第三者。由净
解脱有三种想。一展转相待。二展转相入。此
二通观净不净色。平等观故名舍胜解。三展
转一味想。唯观光明不作净不净名非二色。
第一舍胜平等观光明最胜位故名第一舍。
此三解脱至不与一切异生共有者。第十二
卷已引成文许异生得。今说胜者故言不共。
此五胜解乃至最胜住者。此文但说微微心
能引灭定。与第八解脱不同。萨婆多义前说
别引空引往还神通识引无诤等德。此则说
通引究竟定满。故不相违。又若观诸色乃至
而修习者者。是牒八胜处经。谓三解脱下。释
彼经文。前依初修胜处为果。今说久修胜处
为因。如理智中解脱为果。故三胜处方便
因。若观诸色等者。泰云。八胜处定并观定色
故名若观色。定心内色似定外色故。云如
观。三解脱前虽有八胜处。而于三解脱并名
方便。八望三解脱为方便道。故随解脱云三
胜处。此中在于定心观定外所似色。然定内
色不同定外色种种观故。经中名胜知胜见
定。名现语故名为智惠。有寻求故名为见。如
观胜定内色时智见寻思了别定内似色类
定外色。亦则是寻思了别定外色。故云亦
尔。备云。初修八解脱时。前方便有三胜处。然
非八胜处中三胜处。故不言八。基云。观诸色
者谓前四胜处。若如所观者谓后四胜处。如
前已观境差别观色故。其八胜处而后成满。
三解脱为因。故说三胜处是三解脱方便道
摄。非唯三也。此中观外诸色乃至若胜者牒
卷五 第 411a 页 T42-0411.png
经。谓观非三摩地所行现所得色者。此释前
经观大小诸色义。在定前加行闻惠位中作
此种种色观故。由缘三摩地至故名为胜者。
释定中得胜名所由。缘一类色不同。定前杂
缘大小。故名为胜。或非三摩地色有大小相。
是本质色。由缘三摩地乃至故名为胜是缘
定中色。唯一类缘故名为胜。是前种种本质
之影像故。前加行心有种种境相故不胜境
不得胜名。三摩地中境唯一类心无异相故
名为胜。已寻已了别者。初时了别异故。如
是于外所乃至观诸色亦尔者。此释闻思位
准同定中所引止观若知若见于彼色亦初寻
思及后了别。剩明馀宗解脱等因分别。若萨
婆多八解脱一向是因。十遍处一向是果。八
胜处亦因果。是故从解脱入胜处。胜处入遍
处。若依成实遍处一向是因。胜处亦因果。解
脱一向果。是故摄论云究竟非无漏等。四句
义当成实宗。谓因非究竟果为究竟。以空观
为无漏。有观为有漏。十遍处一向是因。一向
有观。八胜处初作有观。是前遍处所生之果。
以作空观是后八解脱因。八解脱者。一向空
观一向是果。四句即成。谓胜处中初观是究
竟非无漏。后观是无漏非究竟。八解脱为俱
是。遍处为俱非。泰云。若约胜义。四空及微微
五种胜解。心微微故能引灭定。若约解脱。微
微则是有顶解脱所摄。总而言之。前七亦得
名为胜解。第八唯解脱不名胜解。胜解是心
所有法故。九有生处则九有情居。第一帙中
已释。十无学法五蕴摄者。戒蕴摄语处命。
卷五 第 411b 页 T42-0411.png
定蕴摄念定。惠摄正见思惟精进。加馀二为
十。此中景云。正见智差别者。以空观为正见。
缘有名正智解脱者。取胜计数为体。若依摄
论第九胜相结文云。已明解脱似说无为解
脱。依摄论明五分法身未有而有则是有为。
基云。解脱则胜解数。正见谓缘事惠解脱知
见谓缘无为惠。第二医方明文相可解。第三
辨因明处中分二。初总问答标。后别显释。
谓观察义中诸所有事者。所建立法名观察
义。能随顺法名诸所有事。诸所有事即是因
明。为因照明观察义故。别释有二。初举颂列
名。后随别释。论体者。谓言生因立论之体故。
处所者。谓證义者等论义处所。论所依者。
谓真能立。似现比义为言依。其所成立亦是
所依。庄严者。谓能破等。堕负者。谓似立似
破。出离者。将兴论时自安处法。论多所作
者。由具上六能多所作。准论体性有三。初标
六门。次随别释。后问答辨。言论者以音声为
性。言说是体。言音者是相。言词是用。是三差
别。又由音声起句名文。如次别故立三差别。
尚论者。诸是世间与理相应所有言论为世
所忻尚所应闻者。皆名为尚论。静论毁谤
论是言论起所因恶缘。诤论有四。一因诸欲
起。二欲侵夺无摄受欲起。三恶行所起。四依
诸见起。言无摄受欲者。泰云。于歌舞等唯欲
观看故行相侵。不欲属己。若于倡女左右等
所为暂受用故行相侵。亦不欲摄为己妻妾
及奴仆等己有。名无摄受诸欲雨众见等者。
依西国法一年三时名为三际。从正月十六
卷五 第 411c 页 T42-0411.png
日讫尽五月十五日名为热际。以于此时时
极热故。从五月十六日讫尽九月十五日名
为雨际。以于此时天多雨故。从九月十六日
讫尽正月十五日名为寒际。以于此时时极
寒故。僧祛本因雨际时生所以名雨。雨之徒
侣名为雨众。诤论因事所生。谤论因言所起。
顺正教导二论是言论起所因善缘。此二何
别。景云。前据派立法门道理。名顺正论。后
正对机教导令学。又顺正论为引近机。教导
论者成于久学。基云。顺正论是戒学善缘。教
导论是定惠善缘。最后二论应修习者顺正
理故。中间二论应远离者。勿耽恶事及起恶
言而兴论故。为欲断除兴言亦尔。亦则是彼
修习摄。初二种论应分别者。性通善恶应修
断故。论处所有六于王家者。有德国王平均
识达。于彼可论。翻此不能。执理家者。平均识
达善断事家。大众中者。众有平均识达者。馀
三可解。论所依中有三。初标十种。次随别释。
后问答辨十种次第。别释有二。一所成二能
成。所成立义有二自性差别等者。此中宗等
名为能立自性差别为所立者。自世亲前宗
名能成。从陈那后宗名所成。迈法师云。理实
宗亦能立。就立中能所不分物情无寄。故陈
那后宗名所立。基公解云。此有三重。一云宗
言所成立义名为所立。故此所立而有义言。
其宗能诠之言及因等言义皆名能立。其宗
之言因喻成故虽亦所立。此下文说为先显
示自所爱乐宗义故亦所立非定所立。能成
义故犹如于因喻能成故但名能立。所诠义
卷五 第 412a 页 T42-0412.png
决定唯是所立。独名所成。二云诸法总聚自
性差别若教若理俱是所立。此俱名义随应
有故。总中一分对敌所申。若言若义自性差
别俱名为宗则名能立。虽别宗亦是所立能
立总故得能立名。故陈那等宗名所立。与瑜
伽等理不相违。瑜伽等说宗非一向唯能立
故。三云自性差别合所依义名为所立。能
依合宗说为能立。总立别故。非此总宗定唯
能立。对敌合申因喻成故亦是所立。由非定
所立故得能立名。陈那但以共许因喻成他
未许。成他未许者唯是合宗。为所立。自性
差别但是宗依。所望义殊不相违故。能成立
中文有其二。初标列八门。后随别释。第三引
喻者总也。同类异类者别也。于总说法别引
于一同品异为二喻故。对法十六中以因总
辨而不别开。于喻之中亦唯申总。但以能成
有八数不可乖。于成义中更加合结。此论以
合结不离因喻故不别开。彼以成义增明。故
别离立。不相违也。陈那以合结不离于喻能
立除之。对法以合义重增故别离为能立。引
喻总别增减亦然。又云立论者现量等二。
疏有悟他古名能立。立敌之者亲唯自悟。故
陈那等不为能立。不相违也。立宗中。各别摄
受自品所许者。此是总文也。摄受者是自意
乐义。品是宗义。故显扬第十一云自宗所
许。此中意说依二所立。立论各别。随自意乐
自宗所许故说名宗。此中三释。一云以言对
理。取依义别诠名为各别自宗所许。二以别
对总。取依总之别言及义二名自所许。三以
卷五 第 412b 页 T42-0412.png
合对离。取能依不相离性合以为自宗所许。
立宗依离义以为所立。故此文总。或摄受论
宗者。依自所摄宗对异师敌而立自宗。不
尔便有相符极成。若自辨才。由自辨才立他
宗义。随自意乐不顾论宗。唯此二种是正所
宗。若遍所许。若自同宗。若承傍义准非别摄
受随自乐故非真宗。立已成故非本成故。立
此宗时。若轻蔑他若从他闻。若自觉悟真实
而申宗趣。此三名立宗因缘。或成自宗或破
他宗。二句汎举一切立宗之意不过此故。
或制伏他释上成立自宗。或摧屈于他释上
破他宗。成自破他皆为悲悯故。后三句释前
二意故。后十句分为三类。初二句是立宗体。
次三句是立宗因缘。后五句立宗意。辨因者
谓为成熟所立宗义者。是别因。如说所作性
故證声无常等。依所引喻同类异类等者。是
通因。通能成立向前宗义。故举喻等六种道
理助所作性因义成宗。引喻者乃至比况言
论者。如立声无常因云所作性。欲令敌论于
因生信。后举瓶等世间共许易了之法。以比
况之令因得立。故云诸所作者皆是无常犹
如瓶等。故所引喻为因所依。此文是总。下举
同类异类别明二喻。相状相似者。如见现牛
犎角等相似过去牛自体相似者。如彼青叶
色以青为体后见青衣亦以青为体等。故言
相似。三四可解。因果相似者。善因乐果恶因
苦果。能成所成展转相似。迈云。自世亲前则
以瓶等物体为喻。无常同声故名为同类。从
陈那后瓶之与声既全殊。况亦四尘一尘何
卷五 第 412c 页 T42-0412.png
成同品。故瓶无常与声无常义有均等。故名
同品。现量文有三。一标二释三问答辨。相似
生者乃至已生已等生若生若起等者。三藏
两释。一云过去名已生。现在已等生。未来
名为若生若起。一云过去已生则名若生。现
在已等生亦复名若起。景云。以欲界根对自
界尘。同在一界故言相似。色界根对色界境
亦尔。言已生者。据根及境有用时说。言已等
生者与识同起。若生者中有。若起者生有。亦
可若生者时生。若起时依前已生等明其根
境相似义。故言相似。泰云。已生上地故云已
生。取于同分彼此相似生故已等生。若中有
生。若生有起。基云。于过去世异熟增上果名
已生。等流果名已等生。等是相似义故。住现
在生名若生。住未来名若起。覆障所碍谓黑
闇等者。此有三种。一黑暗谓色暗。二无明
暗痴故迷境。三不澄清色暗谓壁障等。若琉
璃等名澄清色则非覆障。虽隔可见。或色相
殊胜者。景云。如见第一女色其心惑乱不分
明。基云。日光威势眼见不睹色相胜故。或复
相似者。如豆在豆聚心生疑。或内所作者。
则下所明如目眩等。三时极远。如初帙中
解。今勘彼第三卷。但明二种。略不论时极远
也。非已思应思现量者。已思应思多是比量。
或非量摄。今非此二故名现量。才取便成取
所依境者乃至其病若愈名为已思等。景云。
四尘实法病人四识。才取则得成境。非已思
应思故是量。药有除病功能。病人意识思
量。此药今疗我疾已愈未愈。是其比量。基云。
卷五 第 413a 页 T42-0413.png
其师能依止谓药威势此非现量。威势所依
色香味触。任运才取。便是所威势之所依
止。此为现境。能取之者名为现量。言药之所
有大势威德病若未愈名为应思等者。此药
功能病未差未常应思虑。其病若愈名为已
思思已息故。此应思已思二作用境非现境
体。能缘彼思亦非现量。亦返显前说才取便
成取所依境。能缘彼心是名现量。此中建立
境界取所依境非已思惟非应思惟等者。谓
外实地等为定境本质者。是建立境界取所
依境。建立定心影像境故。此现境体能取之
心说名现量。地等诸界贯前方便。解若未成
名应思惟等非现境体。能取彼心非定现量。
返显建立境界取所依境名为现境。数错乱
谓医眩者于一月处见多月像者。此中景释。
眼根识同取多月。以是错乱故非现量。是故
五根五识有量非量。不得皆是现量所摄。今
解眼识及同缘意识俱取一月而不明了。故
后寻求意识错乱取多月。眼识等虽不明了
而实缘一。是故五识但是现量。此中非不现
见等三种名现量者。入正理说。此中现量谓
无分明别。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
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诸部不同。此论
与因明亦别。观此文说。世间亦有清净现量。
故净定心亦现量摄。非要约境体。五俱意等
名现量体。解比量中。执持自相比知道俗者。
执持衣体等相比知是道。持冠冕等比知是
俗。现见彼自体故比类彼物不现见体者。如
现见一象比类馀象不现见者。如以现在比
卷五 第 413b 页 T42-0413.png
类过去者。如见彼人现在修善比知过去已
曾修善。或以过去比类未来者。既知现修善
人过去修善。则以此人过去曾比知来生还
能修善。正教中不可记法寻求记别者。如俱
舍等云于十四不可记法寻求记别谓为可记
或安立记者。初记自体后记差别。初总记有
后曲别示。如执一切乐受皆贪所随眠等者。
依增随眠虽别如是。非三随眠互不随增。故
执唯尔名违法相。又离漏三受非三所增。若
执皆增便违法相。或于有相法中无差别相
立者差别等者。景云。有为名有相法。有为齐
四故名无差别。而强安立一分有四相。一分
无四相差别之义。有差别相立无差别者。有
为无为其性差别立无差别。下指事云。如于
有为无差别相于无为中亦建立者。如彼有
为有生住灭无差别相。于无为中亦复建立。
言于无为法无差别相于有为法复立者。于
无为中无生住灭。于有为中亦复建立。备云。
于无为法无差别相者。可言于无为法有差
别。勘于草本文亦如此。将问三藏。三藏云应
错。问答辨中一不决定故二同所成故者下。
此第二复次释立同类所以。此言意显因于
宗过名为不成。于同异喻过名为不定。于宗
喻过名曰相违。不决定故者则六不定也。因
于同异喻相违故不能决定成其宗义。同所
成者则四不成四相违也。本立共因拟成宗
果。因既带似理须更成。若更成之与宗无别。
故名同所成也。似同异喻亦在此摄。不相违
中决定故者。真因真喻定成宗故异所成者。
卷五 第 413c 页 T42-0413.png
则真因喻无诸过失。体能成故异于所成。其
相违者则似因似喻及似现比不能为量。不
相违则真因等及真现比能为量体闻思惠
等缘至教智。论庄严中分二。初明五种庄严
论者德圆满故。复明二十七种称赞功德。若
具此者名称赞功德。言已善已说已明者。景
师释云。已善者释前爱乐。已说者释前赞诵
受持听闻思惟。已明者释前纯熟修行。基师
云。读诵受持名已善。听闻名已说。曾听闻故
堪为他说。思惟纯熟名已明。今解读诵受持
名已善。听闻思惟名已说。纯熟等名已明也。
义善者谓引发胜生定胜者。世善能引增上
生道。世善能引决定胜道。多众者谓大施会
众。杂众者谓八部众。大众者谓国王王子众。
执众者谓执理众则断事众谛众者谓诸实
语众。或诸圣众已见谛者。善众者谓沙门众
或乐法义。多杂二众论六处所中合名大众。大
众者则彼王家。执众者则执理家。谛众者
则彼贤哲者。善众者则彼善解义及乐法义
者也。而不嚵速者。他正语时中路言名嚵。不
徐中理名速。论堕负中非义十种。基公释云。
无义者无义理。违义者违正道理者。损理者
损二谛理。与所成等者能立带似。应可成立。
非真理故则前问答中同所成故也。成立能
成者以因成因以喻成喻。隽法师云。非义虽
十总判为二。一者本句则前五种。二者释句
则后五种。后五种句如次释前五故。第四彼
声明处有二。初长行及欲开列六门。二依门
解释。法施设建立谓名身句身文身等者。出
卷五 第 414a 页 T42-0414.png
声明体。及五德等者。由彼声体具五德故方
成声论。胜能诠声。声论者说。谓名句文体
明则是声。声性是常音响是无常。无常之
响显于常声。若知常声名声明。义施设建立
者。声明所诠之义。以彼声明依能诠所诠而
建立故。又说六种中差别相应义者。诸法同
类互得相应体差别故。转义者。如于一法无
量义门差别而转。如一色法可见不可见等
诸义别转。补特伽罗施设建立谓立男女非男
女等者。依此三类立声差别。先俗所传苏漫
多声中有此三类。一补卢沙是男声体义。二
悉底履是女声体义。三如纳逢(去声)素迦是非
男非女声体义。复有稳声。如涅履题势。此
之四种各有八转。一一转中皆有一名二名
多名。如是合有九十六声。或复建立初中
上士声相差别者。若依后俗底彦多声有十
八转非世所用。此言三类谓上中下各有三
声。如小儿为下士。未有所识不知自他有善
有恶。但汎知声。如庸庸之士名中士。唯见
他有善恶而不知。广达之士名上士。唯内自
省应作而作不应作而不作。此三士声各自
二体二体多体三积成九。今言初中上士
则三种八转中各有三故。过去过去殊胜等
者。近过去名过去。远过去名殊胜。未来亦尔。
现在长时名现在。现在刹那名殊胜。处所根
栽施设建立者。如树根栽树之根本。故声根
本名曰根栽。则是字也。出声处所名为处
所。出声所故本声明也。谓劫初起。梵王创造
一百万颂声明。后命惠减。帝释复略为十万
卷五 第 414b 页 T42-0414.png
颂。次有迦单设罗仙略为一万二千颂。次有
波腻尼仙略为八千颂。此上四论总名处所。
今现行者唯有后二。前之二论并已灭没。字
体根栽声明论有三百颂。波腻尼仙所造略
成声明略本颂。后有八界论有八百颂。名为
因缘。又有闻释迦论一千五百颂。又有温那
地论二千五百颂。此五声明并名根栽。能与
根本处所声明为生智解所依本故。然护法
菩萨造二万五千颂名杂宝声明论。西方以
为声明究竟之极论盛行于世也。相续者是
声明中合声合字法为一器。是第一分。名
号者。劫初时梵王于一一法皆立千名。帝释
后减为百名又减为十名。后又减为三名。总
为一品。是第二名号品名号分。总略者。是声
明中根本略要。彼益者。是次中略令物生解
名为彼益。宣说者是广宣说。谓略中广。是后
三品则后三名。上来五分则是五品。是本
声明之分品故。合名所处。若界颂者。谓字体
三百颂名界。波腻尼仙所造。声明一千颂名
略本颂。则此颂也。等者。谓八百颂八界论
字因缘。并千五百颂闻释迦论及二千五百
颂温那地论。故名为等。第五工业明处中。生
成工业者。谓养六畜成资生故。教生修成礼
义防邪工业者。谓织绣等。此方女工龟兹
西多男作。故存本音名为防邪。男声呼之。
和合工业者能知斗讼等。成熟工业者。谓成
熟饮食。
瑜伽论记卷第五(之上终)
卷五 第 414c 页 T42-0414.png

瑜伽论记卷第五(之下)(论本第十六至第十九)

释遁伦集撰

论本卷第十六

思所成地思谓思虑即遍行思惟意识。但因
思生慧。名为思慧。今取因思所成诸法。体
通五蕴为此地体。文分为二。初标列三门。后
随别释。自性清净者。明思慧体。简生得善。故
名清净。思择所知者。思择一切所应知法。思
择诸法者。思择佛经长行及颂诸要义者。
远离一切不思议处者。谓置记境及非已分
诸地證境。能善了知默说大说者。泰云。无
所禀承所发言说名为默说。有禀承如从佛
菩萨处闻说者名为大说。基云。外道邪说
及诸恶说名默说。内道正说及诸善说名大
说。于法少分唯生信解等者。谓非已分少所
知解处名法少分。但应信解不应谤故。若于
已分少所知法应以慧观察。第二段思择所
知中。文分为三。初总问答体。次别略问答体。
后随别释。别释为三。初释有法。次释无法。后
双辨二。有法有二。初标五门。后随别释。自相
有法文分为三。初标列。次别释。后结成。胜义
相有。谓即真如根本智得。非安立相。相状相
有。即依他性。现在相有。唯现在世非于去来。
现在有中要具四义。方是自相有法。谓诸假
法略有三种。一聚集假如瓶盆等。二相续假
于三世立一有情于今不断我即是彼。三
分位假谓不相应等。今非此三故自相有。一
卷五 第 415a 页 T42-0415.png
于是处名可得者。谓依他性后得智證虽离
名言。以名诠之与名相顺。非如真如不顺于
名故可得简圆成实性。二事可得者。简所执
性。虽有其名无体事故。三此名于此事非不
决定者。简分位假。此名唯因于此事故。如
所见青等名定目彼。非如热病见青谓黄。热
病差时其名不定。迷乱故然名不决定。亦如
瓶破成瓦即去瓶名。以无常故名不决定。四
此名于此事无碍随转者。谓色等名若聚若
散名常随转非如瓶等于聚集处其名随转于
离散处名即退还。返显名于此事无碍随转。
即简聚集假。现在相有者。简相续假。若现已
生为未来因为过去果。方是自相有法。共相
中文亦有三。谓标释结。种类共相者。五蕴种
类虽体各别积聚义同总名为蕴。蕴为共相。
成所作共相者。景云。因虽善恶漏无漏别。辨
果义同俱名一种成所共相。基云。谓三业六
识。思体虽殊善有漏同。皆感爱果。名所作共
相如是等类。一切行共相者谓无常者。今据
此文但无常观则非现量。以是共相观故。故
集量论。说现量唯取自相境故。故彼论说五
识赖耶散心缘境自相。是其现量。意识中若
是定心虽缘有为作无常观。一一别證诸行
体上无常。是故现量皆自相境。戒贤论师云。
如四善根观五蕴无常。总于五蕴上有一无
常相当观心现。如以一缕总括众华。此即五
蕴共一无常相。此非现量。若如见道观五蕴
无常则有五个无常相当观心现。以一观心
有其五解别證五蕴无常亦是自相境。西方
卷五 第 415b 页 T42-0415.png
有释云。如小乘见道但观无常所显真如是
胜义自相。故是现量。若散心缘共相法不知
自相。如远见火之烟。此知有火。以不知彼
火热自性。亦不知彼是何等火草火粪火等。
释假相有法中。文分为四。初总略问答标。二
问答列名。三随别释。四总结成。属主相应言
论者。说分位假。远离此彼言论者。说聚集假。
谓说宅之门等。景云。以此显此言论谓石之
圆油之渧燬之焰亦说聚集假有。若说飘之
鼓是说假风谓有尘风亦是聚集假有。以彼
显彼假谓佛授德友衣服等。亦说聚集假有。
基云。以此显此者。以此物还周备显于此物。
以彼显彼者。以馀物别显于馀物。远离此彼
者谓求前二如宅之门。以此显此中地之坚
乃至风之动皆于实相处转。燬之焰等皆于
假相处转。燬者假火之别名。炎炽名燬故。以
彼显彼中。佛授等有情假。饮食等是法假。远
离此彼中。宅之门等。宅大门小。非周备以此
显此自体。亦非离宅面别有门。亦非以彼更
显于彼。故是俱非。百之十十之三者。问曰。何
以不言十之一十之二耶。解。且据显处说也。
众共施设言论有六种者。此中举识及五遍
行答别相状。意显共相假法不离实法。此亦
各别所取自相是实有法。六种所取共相假
法。增益自相可起言说相状自性名共施设
言论如瓶盆等。故唯识言假谓增益非实相
有。于六所变各附已体真实自相而增益故。
虽别境等所取相状亦可共立假言。然六种
定遍境故不说馀境。众人共施设所起言论
卷五 第 415c 页 T42-0415.png
必依此六相状。非说此六相状定是假有。然
唯识说作意能取事之总相及馀心所所取
别相。此中即说通二境色。或此但举能取总
境故说作意所取能起于识。不尔便违显扬等
论既总取境名心亦别名心所故。然六十五
说一种假。谓若有法待馀依所馀施设自相
名为假有。如待依蕴施设有我。待依色等相
事假立色等。待五尘等立舍宅等。待蕴相事
立生等。乃至待诸色不转假立虚空如是等。
对法等或说二假。谓待名言想境或待此。馀
想境。大品经说三假。谓名假受假法假。唯识
亦说三假。谓聚集相续分位。成实论说有四
假。谓因生假。相待假。相续假。缘成假。此论
第一百说有六假。谓聚集假。因假。果假。所行
假。分位假。观待假。此中及显扬十八复说有
六。言论生起处名假。可解也。亭者亭县之舍。
逻者壁障。流转因中。由此种子者业种也。由
此熏习者名言种。也由此助伴者无明爱取
也。彼法流转者生老死起。还灭因中。诸行
还灭者。有漏三性行灭灭界也。杂染还灭者。
见修烦恼断断界及无欲界。此举灭谛。所有
一切能寂静道。谓能寂静前二还灭诸无漏
道。此无漏道能般涅槃能趣菩提及彼资粮
并其方便等者。景云。谓近资粮道并远方便
道。能为助伴能生圣道能辨涅槃。相从亦名
还灭因。基云。及彼资粮即资粮道。并其方便
即加行道。能生者谓彼道能生种。能辨者谓
能辨涅槃现行无漏道故。对法第九说若资
粮道若加行道见道修道及无学道皆名道
卷五 第 416a 页 T42-0416.png
谛。此说还因唯摄前四。又释此中资粮方便
皆无漏道。是无间道前远近加行故。不同对
法前能寂静道是无间道故。若广分别如思
因果中应知其相者。景云。指修所成地名为
修果。亦可指后决择名思果。备云。难解思果
将问三藏。三藏云。若觅得。论广说果相处
应知其相。若不得者因五相中并说果相应
知其相。亦可有寻伺地广辨因果文名为思
果。约有法即以前五因如次得五果。基云。决
择思慧地说。因果思议者如有寻有伺地已
说。此即指前本地分及决择分两处有寻有
伺地具明染净因果故。所观无法中。若远离
性者。牛中无马等性。若非有性者。此人蕴界
处。非有彼人蕴界处性。不和合性者。谓三性
法漏无漏法。彼此互无和合性者。胜义无
者。诸世俗言所说自性。依胜义谛皆非有故。
下文合释五种有无性中分二。初总标后别
释。言第四是不二相等者。生老等相名差别
相。与所依法无别体故名不二相。事相所识
相等者。即前六种言论中众共施设言论也。
如来灭后若有若无等不可宣说者。景云。此
说化身计为如来。如来灭后若有无等不可
宣说。诸外道计解脱神我名曰如来有三身
别。若有若无。即不可说事。又前依体无。此依
体妙。故名甚深。五种无性翻五有性如应当
知。第三大段。思择诸法。文分为二。初标后释。
思择素怛览义者。素怛览藏依此论说十二
分中多分摄七分。除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此
四毗奈耶藏摄。缘起自性故。馀三眷属故。又
卷五 第 416b 页 T42-0416.png
除论议阿毗达磨藏摄故。依七分中除单诵
伽陀讽诵经。馀六分教。是所思择素怛览义。
单诵伽陀。是所思择伽陀之义。此有三种。胜
义伽陀者明无我理。意趣伽陀者释伽陀意。
如四意趣等。体义伽陀者。景云。谓明诸法体
性差别。基云。谓明伽陀中体性义理。就胜义
伽陀中。文分为二。初举经颂。后随别释。颂有
四十四中。泰师云。大判为二。初有十六颂。显
杂染品所观。后有三十八颂。显清净品能观
无我云云。备师云。初有十一颂。明人无我。次
有五颂。明杂染差别所依时分。后有二十八
颂。显清净品如实观时得清净云云。今依景
基两师所判开为十二。初九颂明无有情我
及作用体义诸法。二有两颂明在家出家杂
染自性无明贪爱。三有五颂。明杂染品依因
时分。四有四颂明自共相及二谛观。五有两
颂明三种三法无和合义。六有一颂明同性
心所相应非异性等。七有两颂依二谛理明
人法有无。八有一颂明作者受者一异不可
说。九有五颂释通疑难。十有五颂。明集生苦
障解脱等。十一有一颂明阿赖耶识譬如池
派流。十二后七颂。显示解了解脱遍知及缚
遍知。初九颂中。文分为三。初之五颂正明无
我及作用。次三颂半重明法无作用。后有半
颂显法从缘生自然而灭。长行释中文分为
二。初总释颂意。后别牒释之。对治增减边执
者。执有我用名为增益。拨法性无名为损减。
此依三乘通境界说。不说法增及真如灭。别
牒释中。若随义释成十二段。如是半颂遮遣
卷五 第 416c 页 T42-0416.png
别义所分别我者。破离蕴我。诸法亦无用等
者。破即蕴我。诸蕴我用亦都无故。此显不取
微细多我便能对治等者。景云。谓了知唯十
二有支蕴界处流转法。不执真实多我。故除
宰主等执。基云。说诸蕴等多微细法便能对
治宰主等执。不依一身执有微细多实我故。
成唯识云。我应如蕴非常一故。此若无者云
何建立内外成就等者。次下有六云何。皆乘
前起后问。此意问言我若无者云何立内外。
第二问云。若一切空云何得有能观空者所
观空境。第三问言。能所观皆空云何得有凡
圣差别。景又加解亦可破彼圣者犊子部计
有我性及破异生计我并是颠倒。第四问云。
凡圣若无云何得有能教所化彼此差别。第
五问云。若无能教所化云何得有染者净者。
此中初答法假非真。次答人法非实。后三唯
答我无常。六问答法无实用如其次第宰
主作者俱无所有者。谓无任持无主宰也。无
驱役者无作者也。第三段中差别所依因及
时分者。对法论说谓于因时有能引所引。于
果时有能生所生。引因位名因熟变位名果。
此二名时分。故此说言有因诸法有因众苦。
前七俱为有因故名有因诸法。后二为众苦。
然爱取有为有因故名有因众苦。非内亦非
外等颂中至能生杂染者。此中意显五颂明
杂染品依因时分中。初二颂明烦恼业生杂
染。下之三颂明依过现诸行能生杂染不依
未来而生杂染。初七句意明未来不生杂染。
后五句明依过现能生杂染。谓不依未来内
卷五 第 417a 页 T42-0417.png
根外尘而生杂染。行未生故。于过现世可得
生行。故云有时而可得也。反显未来无时可
得。又释未来在未来生染不可得。未来至现
在生染有时得。设行已生即由此相无有分
别者。此释颂言设诸行已生由此故无得。谓
设于过现已生行中作前不在内外中间不生
之观。由此观故尚无分别。不得生于三种杂
染。未来无相故无分别者。释颂未来无有相。
谓说未来相都无有都无分别而生杂染。如
此如是当来决定不可知故者。此结未来定
难知故不生杂染。若不如是分别异类或时
可得者。若不如是分别未来异过现类。或时
有疑未来有行生诸杂染可得。若于过去即
可分别如此如是曾有相貌可分别故者。此
释颂中过去可分别能生杂染。非唯曾更而
可非分别乃至生诸杂染者。此释颂中分别
曾所更非曾亦分别。此言意显非唯过去曾
所更境而可分别生诸杂染。现在诸境未曾
更者未曾更故。虽不分明取其相貌。然随过
去曾得种类。此现新境亦可分别生诸杂染。
结文可知。行虽无始然始可得者。无始时来
常随起。是故无始。新新生起故始非无。第
四段中。有四颂。初一颂半明自相观。日亲者
佛也。乔答摩此云日煮。故呼佛为日亲。次
半颂明共相观。后两颂明二谛观。初三句胜
义谛观。后五句世俗谛观。法无实用故无有
实痴。无实有情故无有实痴者。故上三句痴
不能痴痴亦不能痴彼者。非馀不愚者能有
痴能有其痴名胜义谛观。世俗谛观中愚
卷五 第 417b 页 T42-0417.png
痴非无。非不愚者起可说有痴及有痴者。第
五段有两颂。释中。说业为所随识为能随。果
随因故。胜义中无。又三世三业说不和合非
于一世。又一世三业无实相应非无假法。若
彼与此更互相应。如福等行无有和合者。更
互相应说和合义。福等行三世三业决定无
相应义。第六段一颂释中。心相应亦尔。无实
相应随转之性。非无假法。又相应者谓同性。
不相应者谓别性。非同性者或不相应。非异
性者或非不相应。由此故知无实随转性。以
上释初二句。又非一心或相应或不相应者。
释下二句。于相应中又非一切定与一切相
应。若一切不相应亦非定不相应。于胜义谛
中无实相应不相应义故。第七段有两颂。依
二谛理明人法有无。中初一颂依世俗谛明
心随转因缘。次半颂依胜义谛明我体无。后
半颂明依世俗谛有作受果。流谓相似。相似
果续故。无断谓不相似。不相似果生故。此显
等流果及馀三有为果。第八段有一颂。明人
物一异性不可得。唯有因果差别生故。第九
段有五颂释通疑难中。又此因道无有断绝
颂中四句如其次第释此四难者。一者难言
若无有我后有应断初句答言因道不断故。
二有难言。果应顿俱生答此难言。和合作用
转非顿非俱作用合故。三有难言若无实我
应从一切一切得生故。次答言从自因而生
自无他因有不生故。四有难言。既无有我谁
摄受生死等作用故。此答言。及摄受所作由
因不断果生立假者能摄受所作实我故成
卷五 第 417c 页 T42-0417.png
无。由此名为四句如次。初颂显示乃至不可
见者。景云。此约末那所缘我境名自内證。此
末那执我行相难知名为无色不可见。基云。
经说色相为寻思故。难说示他故。不可见者。
所證色自相性离言说。以寻伺境不称自相
名为寻思难为示他。第十段有五颂明集生
苦中。显彼我见由集次第发生苦者。贪爱正
是集自体故。即内贪境名贪爱缘。能生苦故
皆名为集。我见及苦俱名当苦因缘。我见体
亦是苦。第十一段一颂明阿赖耶识譬如池
流派此显不一义。楞伽经说如海遇风缘境
等风所击等颂明不异义。故彼此文义无乖
返。又此据本末义彼据体用义。二义皆成不
一异义。第十二段有七颂。显示解了解脱遍
知及缚遍知中。文分为二。初又法行等。总
释七颂。解了缚遍知者。二别释七颂。别释中
有二。初一颂明解了缚遍知。馀六颂明解了
解脱遍知。于中初一颂明所离惑。即是末那
与四惑俱同生同灭非先亦非后者。金刚道
起染意四惑俱时而断。故无先后。又非先者
末那与惑恒俱生故。非后者即与彼惑俱时
灭故。后释符顺长行也。次两颂显解脱性。泰
云。即彼末那先与惑俱时。非四惑染污性故。
即说四惑俱时末那解脱四惑故。非彼末那
与惑俱生。已后断惑时别有所馀清净意生
异前染意。备云。别有第六意识生起治末那
心及惑故。第六意识自有。惑无惑虽异而性
清净遂名解脱。基云。先染污无名为解脱。非
意后净得解脱名。二乘之意唯染污无。所净
卷五 第 418a 页 T42-0418.png
无故能净意亦无。非要意净名为解脱。次一
颂释有馀涅槃。次一颂显无馀涅槃。后一颂
显无实数取趣生死涅槃。第二段释意趣伽
陀中。文分为三。初结前生后标其请者。次举
伽陀。后随别释。五十一颂。中文分二。初一颂
梵王请举问。后五十颂世尊答。请问有二。上
半赞下半请。请有三。一问学体。二问学数。三
问学法。如次配请颂中学及所学并修学文。
就五十颂答中有二释。若以文段。此卷二十
二颂即为二十二段。后卷有二十八颂释分
为十九段。至后卷当配合。五十颂若以义科
分之为二。初一颂答学体学数。所馀颂答当
修学。就答当修学中分为十四段。初一颂学
方便。第二有一颂学次第生起。第三一颂学
次第清净差别。第四一颂。学所得果。第五一
颂。学渐次因缘别总修习。第六有三颂。总睿
者次第为后果因。第七次有三颂。明学成败
共与不共。第八有一颂。明正邪学。第九一颂。
辨三学离障成满。第十有一颂。明学差别。
第十一一颂。明学纯杂可得。第十二有二十
一颂。纯明戒学远离清净。第十三有九颂半。
纯明定学远离清净。第十四有三颂半。纯明
慧学究竟清净。怖多所作懈怠众生者。乐闻
略故怖修学多。虽有六度万行但说三学。以
三学名摄一切行。非显了说故名密意。如是
六支显示四种尸罗清净者。初一是受后五
是持。望持为本故是所依根本。初句是总。由
初受戒名为安住。后五持戒摄之为四名四净净。如文所列。此六支义前虽略明。至声闻
卷五 第 418b 页 T42-0418.png
地广说。显示四趣三有者。持戒得欲界人天
善趣。定学得上二界天趣。慧学得涅槃趣。如
此四趣合为三所。别解脱戒成就得生欲界
所。心学得生上二界所。慧学得證涅槃所。此
言显示世出世间二道所得者。前三趣二所
世间道所得。后一趣一所出世道所得。二安
住二种一能趣涅槃等者。景公解云。戒能安
戒及安心学。心学安心学及安慧学。言显示
中间乃至能为二种安住因缘者。定慧同时
共有律仪能为定慧安住因缘。言显示最上
一种能为涅槃安住因缘者。三学慧胜断惑
證灭能为涅槃安住因缘。基法师释。显示最
初增上戒学乃至安住因缘者。此释二安住
二种渐次为因缘。初义谓增上别解脱戒能
安住静虑戒及增上方便定心。方便定心复
能安住根本定心及增上修慧。是名初安住
二种因缘。别解脱戒引生定戒及定故。初方
便定引生根本定及修慧故则此中间慧定
俱时所摄静虑戒学能为无漏定慧二种安住
因缘。是名第二安住二种。言中间者。初戒定
后所生定慧在无漏定慧之前因。故名中间。
显示最上一种能为涅槃安住因缘者。释一
能趣涅槃渐次为因缘义。因缘义通上两句
故。无漏慧一种三中最上。亦是二因缘所生
极果。名为最上。显示修习若别若总随其所
应者。释上纯杂而修习义。别修三学名纯总
修三学名杂。若行趣不净者别影显趣净。亦
趣于善趣者影显趣恶趣。初一不共者。初戒
学可修唯有一。不假定慧亦得成故。中不离
卷五 第 418c 页 T42-0418.png
初者。第二定学不离戒学修方便得成。上不
离二者。第三慧学必具初二。若阿罗汉三学
已满超彼一切。此后显示受持戒相者。下二
十一颂戒学清净相。唱令家者谓屠羊等者。
西国之法。有造恶者令彼守将预罪人巡历
唱告此人造作如此等罪。谓屠羊等倡秽家
者。淫女家等旃荼罗及羯耻那家者。谓旃荼
罗即根本执恶。依执恶家更作极恶名羯耻
那如屠儿名执恶。执恶执刀杖等名羯耻那。
此即典狱之类。又解。羯耻那家此名坚勤家。
如其出离亦无恶作等者。泰云。出家名出离。
悔名恶作。于诸小罪见大怖畏。此释如其出
家亦无所悔乃至不犯小罪故曰无悔。设作小
罪如其能悔后亦无犯云云。如其恶作亦无有
犯者。悔作善少而无有犯。非太沈太浮等颂
释者。谓远离劣恶作者非太沈。离非处恶作
者非太浮。远离失念故住正念。究竟时谓根
本。方便时谓眷属。于此二时修行梵行皆得清
净。此颂显五支戒义。五支者。如杂心偈云。根
本眷属净。不为觉所坏。摄受于正念。随顺涅
槃道。下释云。根本净者。谓离根本业道。眷属
净者。谓离前后恶业。不为觉所坏者。谓离贪
瞋害觉。摄受于正念者。谓摄受佛法僧念。随
顺涅槃者。谓回向于菩提。虽次第前后不同。
而文相具有。谓言非太沈太浮者。即是不为
觉所坏。恒善住正念者即是摄受于正念。根
本眷属净者如文即同。而修行梵行者即是
随顺涅槃道。首律师云。一一诸戒各具此五
支。又云受为根本。此之五种是随戒善。依受
卷五 第 419a 页 T42-0419.png
而起名为支也。亦可支名为因。皆有成是果
之能。以为支。

第十七卷

若依初文段。此卷释前二十八颂为十九段。
初一颂为一。次两颂为一。次一颂为一。次两
颂为一。次有十颂各一。次两颂为一。次两颂
为一。次两颂为一。次两颂为一。次两颂半
为一。次三颂半为一。若依后义科。下二十八
颂分三。初十五颂明增上戒。次有九颂半明
增上定。后有三颂半明增上慧。应发勤精进
者被甲也。常坚固者加行也。勇猛者无退也。
不言无足精进。此明修因不说彼果故。不言
无下精进者。被甲加行于善初修。无退一种
于苦能忍。摄善离苦此二已周。略无无下故
但说二。如瑜伽八十九广说。五支不放逸
者。三世精进即为三支。一一世中作意为先
名先时所作。即加行作意为第四。及与精进
作意俱时诸心心所身语业等为第五支。杜
多功德者。即旧头陀也。即少欲知足离著之
义。此翻名为除弃亦名抖擞。远离眷属贪欲
即发露恶也。因贪欲生故名眷属。远离多欲
不知足因者即得衣服等粗妙皆欢喜。远离
多欲不知足障净学因者。少随世务粗弊亦
随转名离多欲。受杜多功德为寂离烦恼者。
名离障净学因。为修梵行资持寿命有所受
者。释应量而受义。以所得利转招利故者。释
得已不轻毁。毁此所得少转更招多利。五种
恶见者。即五利烦恼也。不受信施颂中。不
耽著利养恭敬是总意。不执恶见是第二句。
卷五 第 419b 页 T42-0419.png
不虚受施是初句。不谤正法是下半颂。下
文亦总。或恐加害疮疱者。坚执恶见。虚受信
施。毁谤正法。贪后世欲。生恶见因。此五名疮
疱。因受信施耽利恭敬因所生故。习近顺定
诸卧具者。谓边际卧具。诸卧具中最极鄙劣
下极边际。因此后能顺生寂定。非沈掉等下
两句。如次释坚精进及勇猛断二恶修二善
故。于诸善品生起欲故者。释颂中生欲及不
增恶。于诸欲中极憎厌者。释无有欲及憎恶。
为修善品乃至习睡眠故者。释前睡眠为有
堪任及心安静。应时时眠不应令疲。其似惛
沈亦此所摄。若心沈没至不居静故者。初释
离眠睡。思惟光明净妙相故。后释离掉举
修似掉举相。游行乞食行利他时不居静故。
或不居静亦解离睡眠。若时居静增眠睡故。
于先所犯便生忧悔者释前恶作。于所不犯
无忧悔者释离恶作。后后殊胜生希虑者。释
于胜生希虑翻显于前前微劣不希不虑。此
显似疑除真疑相。上之五盖皆说似盖以离
真盖。殷重无间正方便者。殷重者一切种也。
即具足修。无间者是恒时也。正方便方便修
也。危逸所依地者。人天之身名所名地。由
欲失财故危逸也。彼诸欲如枯骨故令无饱
满者。即后举颂释前颂。如段肉故众多共有
者。亦举后释前。犹如草炬正起现前极烧恼
故者。唯在后颂。前二颂无。非法因缘如大火
坑生渴爱故等下五故字。并举前释后。第三
段释体义伽陀中。文分为三。初结前生后。次
举九十一颂释。后第十九卷末总以一颂结
卷五 第 419c 页 T42-0419.png
上所明。成十四段。此卷中令有五段。初一
颂名恶。第二有四颂名说。第三有五颂名贪。
第四有三颂名流。第五有三颂半名怖。第六
有三颂名类。第七有二颂名举。第八有三颂
名池。第九有五颂复名流。第十有四颂复名
贪。第十一有五颂名作。第十二有五颂名劬
劳。第十三有三颂名得义。第十四诸行无
常下。四十四颂半名论议。此中或以颂初所
明。或以宗义而为名号。如后颂释。释第二应
说等颂中。有四番释。第三番中略不解第三
颂。诸有为法皆三种言事之所摄故者。俱舍
云。世路言依此。三种者即三世路也。言事者
即言所依事。无为不然。此即总举有为。即此
义中别说妙欲以为应说。应说想者名也。由
说欲名彼方解故。彼不擎鼻内怀贪颠者。劝
诸比丘不应如彼狂醉之象擎举其鼻直往他
家规求所欲。第二番释中。初颂显示待时诸
欲者。释初句。以应说故所以待时。如前初番
四复次释。于邪行者。即第二句依应说安
住。邪行果者。即下半颂集招生死。第二颂中
上半颂名舍欲应理。后半颂修行被讥不应
道理。及待时欲者。后半亦显欲必待时。若欲
受用待时方得故。第三亦尔者。亦是舍慢求
无慢。第三番释第二颂中。显于诸欲能了知
故者释初句。次二故字释第二句。次三故字
释第三句。第四番释前三颂中。景云。谓佛世
尊于馀经中为诸天说苾刍不能显扬如来圣
教大义而我独能。尔时诸天于苾刍所生凌
蔑心及于自身而生憍慢。由佛为说前三颂
卷五 第 420a 页 T42-0420.png
故诸天领悟舍凌蔑心及憍慢心。基师复解
佛为彼天说前三颂时彼领悟。闻前二颂深
厌诸欲。闻第三颂舍凌蔑心并断憍慢。第三
有五颂释贪中。初一颂问。后四颂答。答中初
三方便观。后一根本观。方便观中。初一厌境
观。次一不净观。第三有三观。一苦.二无我.
三身念住观。长行释中。若摄诸根不欲贪损坏其心下。释第四颂根本观。将释彼颂。预
前判简。了知是已未离欲贪一分学者下。
正释本颂。亦可又此欲贪缠及随眠略有二
种补特伽罗相续可得等下方乃释第四颂。
贪欲生五因中。第二由欣乐欲乐。三由取男
女等有情想。四由猛贪逼迫。第四释流三
颂。初一颂天女问。馀二颂世尊答。云何苾刍
多所住者。于忧喜舍三多住何受。下答住舍
越五暴流当度六者下。答断五下分结时。度
五根暴流。断五上分结时。当度第六意根暴
流。云何定者能度广欲爱而未得腰舟者。此
问学人云何断五下分结方便未得无学时意
腰舟。如世度海以葫芦或皮袋或馀作为浮
囊槵置腰上名曰腰舟。海喻生死。意识如腰。
慧如舟故。二颂答中。初颂正答。后颂结答。长
行释中唯释后二颂答。而静虑审虑谛虑者。
初中后别故。若和合爱者。未得胜境。若增
长爱若不离爱者。谓已得胜境。若不合爱者。
未得恶境。若退减爱若差别离爱者。谓已得
恶境。复有差别云何修习于无寻定等者。前
番已释修无寻定是断五下分结方便。由初
静虑有三识身。方生喜舍而起痴爱。寻等未
卷五 第 420b 页 T42-0420.png
尽故依无寻伺定修断方便。今此差别。依第
二静虑复数修习名如彼善断。又前复次明
依欲界闻思等持厌诸寻故名无寻定。是断
下分结方便。依初静虑离欲下分结断。今第
二差别。修第二静虑。无寻伺定。令下分结远。
名如彼善断。馀如前说者。谓了法解脱皆同
前释也。如经说惭轴意腰舟者。惭如车轴能
摄善轮驾御智车运度危厄。腰舟如上。第五
三颂半怖中。分三。初一颂半请。次一颂答。后
一颂赞。十资身具者。如前第二卷释。

第十八卷

十四段解体义伽陀中。上已五段讫。此卷有
次八段全。并第十四段少分。此初解类有三
颂。初一颂问。后二颂答。问中有五。一奖胜
生。二开出道。三于何师学。四住何法学。五不
惧死。答中。初一颂半答初二问。标具九德。既
成胜人。能奖胜生。及开出道。后半颂答后三
问。以法以正以制以导者。景云。谓以佛法及
以王正法恶者显制善者须达。泰云。奘有
四义。一以教法。二说正因果。三以戒律制。四
以三乘导。基云。以法者道理。以正者顺益。以
制者轨范。以导者奘劝。又以法者教。以正
者理。以制者以此教理制御。以导者训示非
以威严而刑罚之。谓因力故者布施也。士用
力者谛实也。助伴者慧舍也。云何泉谓六触
处者。六处如泉。烦恼如水。泉所出故。或安受
受所摄者。基公解云。安受谓喜。受所摄谓乐。
又以悦心名安适身名受所摄。不安返此。更
有一解。安受谓喜乐。受所摄谓身心也。或受
卷五 第 420c 页 T42-0420.png
种子也。第九段又释流中有五颂分为二段。
初两颂显异生有学等渐次能越暴流。后三
颂明得究竟道永越暴流。初两颂中。前问后
答。答中初一句明异生由正信越欲暴流。后
之三句皆有学越馀三流。四流义如前第八
第九卷等释。后三颂释中。二十二处者。如下
声闻地广说。及显能證第一住道者。谓能證
灭尽是。第十贪四颂中。初一颂问。次一颂答。
次一颂结。后一明对除。释中若依景基两师
所判分为四段。初释初颂。云何润生下释第
二颂。释第三颂中取文不同。景云。谓略有六
种别欲下是。基云或有手力下是。又有沙门
下释第四颂。今判为三。初释初颂。云何润生
下释次二颂。又有沙门下释第四颂。诺瞿陀
树者。此树本从一种子生。后枝长大倒乘入上。自有众生。又鸟食树子戴堕树岐。又生
多树根依树岐。如是展转。从本一树出生多
树。水名共缘。故贪恚等皆以润爱而为共缘。
各自种子而为别缘。摩鲁迦条者。藤葛之类。
此喻诸欲。旧云摩娄迦子。六种别欲犹如林
树。贪能缠绕故喻藤葛。略义中于诸中二种
别缚者。论文自释名为别缚。各别种生名不
共因。皆由爱润名为共缘。断方便断胜利者。
第四行颂中。上半颂明了无常性已不起贪
著名断方便。后半颂明度暴流已终无有退
名断胜利。若贪若欣乃至爱品等者。六别欲
中所生爱恚品。如前应知。耽著即是第六于
外五尘之寻思。第十一作有五颂。初一颂问。
馀四颂答。释中初释向颂。第二又显如来依
卷五 第 421a 页 T42-0421.png
第一义下释初答颂。由此显示学与无学下
释第二答颂。此则显示诸婆罗门下释第三
答颂。得静虑者永断一切下释第四答颂。若
未离欲。为度欲流运足动手发勤精进。名未
极底。若已离欲。名得源底。庸预进断上分诸
结不运手动足勤加精进。名非诸身分。第十
二段有五颂。前四行半颂劬劳中。有三问答。
初三句是一问答。明佛度暴流。天唤佛名苾
刍。次二句是第二问答。明佛无攀无住已度
暴流。下有三颂半是第三问答明佛无攀无
住暴流相。于中初一颂问。下二颂半答。答
中初一颂半举障。后一颂明治。如如我劬劳
者。明佛昔日六年苦行虚为劬劳。如是如是
劣者。由行苦行善法退失故名为劣。如如我
劣已如是如是住者。知我善法退舍邪行。住
已如是如是漂者。复往外道郁头蓝子等所
随顺观察名为漂流。下明治中。佛复于菩提
树下弃舍一切非方便摄无益精进名舍劬劳。
无减者善法增长。如是广说鲜白下者。此
句含有二义。由不知足修故不遑而住。即翻
前住。更不求馀外道师等自然成佛故无漂
流。此中祇焰应知者。结上所说颂是应颂伽
陀。长行有三。初举无举无住指同前说。谓
涅槃灭定等者。若就涅槃离现缠故名无攀
离随眠故名无住。若就灭定灭想名无攀灭
受名无住。世尊依昔已下。第二解第三答文。
先总释颂中障治。后别释。非方便者眤健陀
所日食麻麦邪自苦行也。嗢达洛迦者。是猛
盛义。旧云郁头蓝子。于彼修非想定。阿逻茶
卷五 第 421b 页 T42-0421.png
者。是逢遇义。即旧阿蓝加蓝也。于彼所修无
所有所定。即显苦行在乐行前。此中四义舍
劬劳等四句经文如次配释者。谓前复于后
时坐菩提座下为第一句舍劬劳。所有善法
遂得增长是第二舍劣。如如善法既增长已
下第三舍住。既由如是不知足下第四舍漂。
故言如次。云何复依涅槃无依无住以显差
别下第三却解初二问答中无依无住。先就
涅槃解后就想受灭解。无依者度现缠无住
者度随眠。还复止住下地生因者。谓还退起
第四禅惑故。住彼因故心便定趣彼所所得
果者。欲界命终生第四静虑。如对法说。颇有
圣弟子已离色界欲得无色界寂静解脱定后
生色界耶。答曰有。谓得灭尽定退生色界中。
即此是也。此颂意说外道有邪劬劳等。我世
尊已离生死劬劳等證涅槃者定已离故。若
圣退者有劬劳等。不退圣者定已离之。第十
三段得义伽陀中。一颂半问。一颂半答。了知
其初者知集因也。下三了知苦灭道如次。善见
善知善鉴善达者。以集等四谛智如次应知。
第十四段诸行无常下。有四十四颂释论议。
中分为二十七段。辨扬深理故名论议。释初
颂中文分有四。初释初总句。有非恒有无非
恒无故。生与灭皆是无常。无常之言通总三
世及别过去。蕴及取蕴皆名诸行意在取蕴
者。蕴体通漏无漏。取蕴唯漏。今此义中意明
取蕴故也。第二若过去生过去所得下。如次
释第一句无常第二句有生灭法。过去世已
生灭名无常法。未来世当生可灭名有生灭
卷五 第 421c 页 T42-0421.png
法。现在世现生将灭故名有生灭法。三世诸
行皆有生灭法。言皆过去故等者。已往诸法
名皆过去。简于现在名已谢灭。又简未来名
生已没。第三若彼诸蕴在于未来下。释第三
句。若诸有情下释第四句。苦因灭故当生解
脱说之为乐。粗重息故现安乐住说之为乐。
若依小乘释此四句云诸行无常者立宗。有
生灭法者是因。生必有灭者通外难。难云过
现有生灭可是无常未来唯生无灭云何是无
常。为通此难故云由生必灭故是无常。略义
之中有九对别释。初六复次如次配诸行及
彼寂静无为法。名遍知者。所證从能證道为
名也。诸有为行观起无愿不见我故。即观为
空。故空无愿观诸行起。一随顺戏论者。谓四
见或苦谛下一切烦恼。二怖无戏论。谓我见
或灭谛下一切烦恼。此二法与现观相违。今
显二法断依处即苦灭谛。所知无倒性即即
上半颂。所證无倒性即下半颂。外道执世间
常谤涅槃故。此名不共也。第二段颂中第一
句是道谛与灭谛为迹。第三句由道谛證灭
谛。第二句集谛为苦谛因迹。第四句由有集
谛常受苦谛。释中。依四所依立四护者。即以
四种不放逸为四所依立四种护。由不放逸
令命得全即立命护。由不放逸令身得全即
立力护。由不放逸心离杂染即立心杂染护。
由不放逸修涅槃道即立正方便护。若善修
习此无纵逸等者。景师云。罗汉今身虽调善
死。此死亦由过去不调善死故有今死。于现
在不由不调善死而于未来俱不由死。以更
卷五 第 422a 页 T42-0422.png
不生故。若有纵逸补特伽罗现不调死。亦由
过去不调而死。于现于未皆不调死。基师又
云。谓修道谛诸有学者于过去世已死之时
未习道故可由不调善死。现在未来由习道
故不由不调善死。诸阿罗汉未来无死亦名
不由调善死及不调善死。纵逸翻此。略义中。
处非处性自业作性者。景云。由明无逸是不
死迹放逸是死迹即是处。异此所明是其非
处。由明无逸者不死纵逸者常死。即显自业
业力境也。基云。处非处性善恶因果顺相生
故。自业所作非他所作及无因故。师于弟子
作所应作教诫法故。诸弟子等自所作义依
于师授修断法故。第三段颂中明其五义。一
恶寻思。二猛利贪。三随观妙。四增染爱。五坚
固缚。长行随释此五即为五段。第四段颂释
中。谓能顺恶戒冗戒因缘者。能发恶身语名
恶戒因缘即旧所云恶尸罗也。污恶善戒故
名恶戒。非戒体恶。犯诸善戒之根本名冗戒
因缘。释此颂中唯解上半。第五段颂中文分
有二。先释上三句。后释第四句。释上三句中
谓以八种观观诸有情业之果报。于中复二。
初别明八观。后如是戒善男子下结为四行。
初行第二行如次各摄三。第三第四如次各
摄一。其略义中明善恶业并得果分名如理
思业业果报。乃至止止此诸恶业终不应为
等。名如理思为先之法随法行。

第十九卷

释第十四论议中。有二十七段。上已释五段。
此卷二十二段。四语之中。初语总标。后三
卷五 第 422b 页 T42-0422.png
别释。善说善言善论者。景云。体一义异故有
此三。基云。善说。是总句。后二是别说。体名
善言。说义名善论。善言善论皆有善说三相。
善说三相或别配后三句。或随所应通后三
句。或有爱语非谛非法等者。此举世间爱语
谛语。或有法语亦谛等者。返显出世二语。以
颂初标贤圣语故。其爱语相四十三说。爱语
有三。谓慰喻庆悦及胜益语。广如彼说。第二
颂中由行信等五种善事得三种果。获正信
者信也。耻居家者惭也。受持戒者戒也。得衣
服等者施也。所有正法等者法也。此释初句。
彼既成熟释下三句。初名誉果即第二句。次
解脱果證解脱处。清净诸天众同分中者。景
云。二施所引福智资粮是欲界法得欲天界。
亦可彼由此展转修起静虑发无漏慧圆满
故。因此后生五净居天。不出彼天而證解脱。
故云證解脱处。故上论云杂修定者生五净
居。亦可除梵天无想。自外馀天皆是證解脱
处。基云。无漏名清净。圣自在名天。此释第三
句。后得生天果。释第四句。复有差别下。第二
复次重释颂文。第三颂释中分三。初释初句。
次诸恶行所应速远离下释第二第三句。诸
不善业名恶。外道无利诸邪苦行名无义因。
皆远舍故。第三若于增上四圣谛等下释第
四句略义。中先闻正法如理思惟是初句。法
随法行是第二第三句。得胜利果是第四句。
第四颂释中。有三复次。第二云所有饮食言
说游行者。此二如次是三颂处无染。然处
无相住犹有馀苦随逐不名极圆满。或为自
卷五 第 422c 页 T42-0422.png
利饮食游行无染。或为利他言说游行不动。
游行之言通上二利。处无相住如泛清净池。
馀苦随逐名厌泥时生死之海。第三云慧解
脱有学身證及俱解脱如次三处者。由此三
人烦恼障尽非定障。定障尽故非烦恼。二障
俱离。故说如次。略义中。离三界欲于佛圣旨
犹有馀依。即诸无学名为智者。离欲界贪胜
进道摄。即第四向名为不动。已离欲贪起胜
进道故。或第二向并果及第三向为离欲贪
起胜进道故。其不还果如泛清净池。又显解
脱等持智慧三胜利者。诸解脱观观光明远
离定障故成无染。等持观空非我不动。智慧
照断。若泛清净池。又显心慧学所得果者。
景云。谓慧解脱不染如空无所著。俱解脱如
泛清凉盈满池不乐淤泥生死海。言及显增
上心慧二学者。即显有学證不动犹如帝释
幢。基云。心学果名不动。慧学果如泛池。心慧
二学如空无染。或如次第。心慧学果如空无
染。心学如天帝幢。慧学如泛清池。第五段有
五颂中。分二。初四异生后一圣者。圣者具见
佛之法化故名见。其异生中初一欲贪邪分
别者。第二天眼见佛不定者。第三肉眼见佛
不定者。第四内外俱障都不能见。金刚般若
云。诸以色见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
不能当见我。即此异生前四所摄。彼说三乘
虽达谛理未證法身。亦不能知佛色身等非
第一义。不名能见内外二身。制多者。泰云。此
翻应供养处。旧云尸提讹也。光云积聚义。
第六段一颂释中有四。初释初句。第二若有
卷五 第 423a 页 T42-0423.png
已度五暴流下释第二句。定俱爱味名有染
时。然有于此染爱味中执为已有。我能爱味
于定爱味于定爱味执坚不舍。此后染心染
前自心爱定之取。此复能爱于前所爱名为
贪染。因此爱故当来苦生亦名为染。此生烦
恼非定烦恼故说招生。此即第六六暴流之
相。第三若染自取于所染心下释第三句。若
染自取者是后染心。于所染心者是前定心。
谓由后染心于次前所染心能不随顺而生爱
染。发起功用摄受一处令不流散。为遮止染
修第六意暴流之对治作意故。此能染心现
在亦无能染相应之心。即所染不相应之心
自性净故名无染心。此中意说于所染心不
随功用故离缚所缘无有染污。于无染心故
离缚相应。二缚离故当苦不生亦名无染。以
重缘贪能润生故。第四若有于彼随作功用
下。释第四句。按四分律伊罗钵罗龙王向
那罗陀说偈言。何者王中上染者与染等。云
何得无垢。何者名为愚。何者流所漂。得何名
为智。云何流不流。而名为解脱。那罗陀梵志
即以此偈。向佛说。佛以偈报言。第六王为上。
染者与染等。不染则无垢。染者谓之愚。愚者
流所漂。能灭者为智。能舍一切流。天及于世
间。不与流相应。不为死所惑。能以念为主。诸
流得解脱广说因缘如彼律中受戒犍度。今
此一颂与彼答初行偈相似。第七段。城者内
摄持外有捍禦。内摄四法外禦信解。故喻
城也。相应善法二种心城者。一善说法二毗
奈耶。第八一颂释。分三。初释初二句。第二彼
卷五 第 423b 页 T42-0423.png
于此定正安住时下释第三句。不生爱味无
所依止也。第三彼由如是正方便故下释第
四句。略义中。四种扰乱者。第一即初二句。第
二第三即第三句。第四即第四。第九段一颂
释中有四。初释初句。第二又佛示现内寂静
下释第二第三句。如因其㲉卵生鸡等下释
第四句。此中差别下重释舍命行义。初句明
得差别。后三明舍差别。俱舍者。泰云。此名
茧。茧能生蚕。佛之名身从色身出如蚕从茧
出。基云。㲉藏义。得菩提复与未得前色身
相似名曰等生。少相似故。馀四蕴名身生。与
因全别名不等生。内寂静乐者示现独处林
野。及沙门乐者示现持戒无悔善乐。二乐为
因心便得定。诸胜定力能舍二行。一寿行二
有行即馀有漏蕴。有行宽寿行狭。从宽为论
颂无寿行。此所舍色身生示现有漏。与前相
似名与前正等。其无漏四蕴名身生非所示
现。舍故与前不等。故二差别。色身如㲉藏。
无漏四蕴破㲉而生。如鸡等生。差别亦尔。
此中名色二身等不等义何以重说者。前辨
得菩提时色身名身与前等不等义。后明般
涅槃时舍色名身与前等不等。谓佛尊若不
弃舍诸寿行等者。此有二说。一云佛寿百年。
但年八十舍第五分。二十年为一分寿故。经
多说迦叶佛二万岁时出。释迦佛人寿百岁
时出。二云释迦佛大分应寿百二十岁。四十
年为一分。但年八十舍第三分寿。诸教多言
此四十人寿一百二十五岁。东洲二百五十
等。准大集经后解为胜。彼说佛寿为三分故。
卷五 第 423c 页 T42-0423.png
寿行命有何差别。寿是限量经时久近义。命
是活义。寿命即行。佛显于有知足。故舍寿行。
为显于命亦得自在。为须跋等却后三月方
灭度故留命行。然以所舍馀分所有福业施
弟子。略义中。及显弃舍所依因缘者。二业
为因定自在也。第十段一颂释中。景师云。长
行两复次释法体何异。解云。体即同。同是欲
恚痴爱。前番指法体后番约人失。略中还二。
前云此中略示诸界诸品愚夫缠缚者。略前
广中初复次义。复有差别下略前广中后复
次义。如是四法当知能障诸聪慧者。四应知
法依次配障可知。基判有三。初依诸释。次辨
略义。后依恶者。又初依三界在家出家。次辨
界义。后依欲界在家恶者以释本颂。不教学
者不比数纪括义。第十一段一颂释中分四。
初汎释三非。第二此中欲求有求摄者下释
初句。第三若乐沙门及婆罗门下释第二句。
第四又此一切三门所摄下释后两句。第十
二段一颂中。一住皆无爱。二戏论皆无爱。三
喻墙离爱。四喻堑离爱。故说阿罗汉永离贪
爱。由四相故游诸世间天人不识。释文分二。
初释下半颂牟尼游世间天人不能识。阿罗
汉名牟尼證寂默法故。后云何离爱诸阿罗
汉下释上半颂。显永离爱别彰四相。魔怨主
者所谓贪爱。略义中羞不应羞等者。求属他
财是不应羞。而生轻诮名羞不应羞。营属己
财名曰应羞。耽玩系摄名应羞不羞。合成一
处也。求有断灭名不应怖。诃毁勤趣名生怖
见。生天纵乐名为应怖。赞说希求名无怖见。
卷五 第 424a 页 T42-0424.png
名第二处妄生轻毁。第十三段一颂中。熏除
者。薰谓熏修。除谓除灭。第十四段一颂释中。
文分为四。初释初句。第二若有复能于善说
法下释第二句。第三如是善修正方便已下
释第三句。第四又修如先所得道故下释第
四句。受持七种依福业事者。此有三说。一云
即七圣财施最增上所以偏说。二云所说八
施中翻前七有过。三云俱舍等说。如契经言
诸有净信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成就有依七福
业事。若行若住若寐若觉恒时相续福业渐
增福业续起。无依亦尔除无表业。解云。有依
七福业者。一施羁旅客。二施路行人。三施有
病人。四施侍病人。五施园林。六施常乞食。七
随时施。此云七种即是彼也。第十五段一颂
释中分三。初释初句。一切种因缘处所者。景
基等云。十恶业道名一切种。贪恚痴等名一
切因缘。造业之境若情非情及资具。等名一
切处所。泰云。所依种别起诸恶行名一切种。
因缘同前。五趣处所名一切处。第二彼由三
相下释第二句。依戒起定依定起慧證境名
三相。第三如是具足下释第三句。不释第四
结句。喗法师释初句辨戒。次句辨慧。第三句
辨定也。略义中。三学者谓初二句学。果者谓
第三句。不与他共者是第四句。第十六段一
颂。释中。初释初句。难可调伏已上释调。虽
施安处下释轻躁。轻举躁急性数易故。第二
虽强安处内寂止中下释第二句。第三诸圣
弟子于如是等下释第三句。第四彼既如是
善调伏心下释第四句。略中。左道乖正道理
卷五 第 424b 页 T42-0424.png
谓上两句。不随左道之心者谓第三句。所得
胜利第四句。第十七段一颂中。初句是总所
因。后三句是所得四功德。释中。四功德。一能
餐远离味。二静虑。三常委念。四受无染喜乐。
惮谓惧惮怯怖。无惮者无此也。解脱喜乐谓
无为。无染喜乐谓有为。略义中。毗钵舍那所
作即颂中静虑也内审虑也内审虑道理获
得毗钵舍那成其所作。故前说静虑后说慧
作。第十八一颂中。初两句是所成熟五支。后
两句是所断五支。一无工巧活谓无四事。一
不憍邪活命。二不恃有势家。三不规名族。四
不诈受圣说。如世异生依止工巧以为业巧
非法希求。真实苾刍则不如是。不依此四起
非法希求饮食衣服犹如彼故。二无轻自己。
若于衣食非法贪聚不持衣钵名轻自己。苾
刍不然名不自轻。三乐胜。希爱沙门希爱学
处坚固禁戒。四诸根。谓净命喜足等。即喜根
慧根念根等。五尽解脱。结缚缠种皆解脱故。
名成五支。一无家终不舍戒退还俗网。二无
所贮积。受财受境。三无希望。不希财命知而
妄语。四断欲。无不与取。五独行。贪欲已尽无
伴孤游离非梵行妙达因果。诸恶皆尽不计
恶因无因招果。名断五支。随其义势别配释
文。第十九一颂释中。分四。初释初句。第二又
此现在随其自体下释第二句。第三若有聪
慧由此四相下释第三句。第四彼能超度下
释第四句。心者通八识。无量差别自体展转
者谓三性四差别而转。及因展转者。谓前
前心为因生后后自体心故。或心种子及馀
卷五 第 424c 页 T42-0424.png
缘能生心体皆名因展转。前际叵知故名远
行。下五十七云。由于前际无始时故遍缘一
切所知境故名远行。彼文偏说意识作业。此
通一切。故不相违。一一而转者。无第二眼识
等一时生故。亦非一切种三性顿现前故名
独行。五十七有二义。一一一转故。二为主宰
故。名为独行。此中前因远行说识从缘起。
乘文便故已遮无作者。独行中略亦不相违。
然此心体现在起时心性不定。数加转易间
断。名不毕竟转。毕竟者。始终相似相续之义。
其五色根或异熟同与长养异。虽初暗劣后
明殊胜。始终相似相续而生名毕竟转。种种
品类异生时生异灭时灭等者。异者别义。谓
三性品类别异生。如善心异馀二性品生时
而生。异馀二性品灭时而灭。馀二性亦尔。又
如烦恼中贪俱品异于馀品若生若灭。然彼
心体自性非染。其性染体前后相似可得。及
由心性本净其染体不可得。故不成实名无
身。此中意说心体速谢异类生灭不毕竟转。
不同色根初后相似毕竟而转及无染体。故
名无身。五十七云。无色无见亦无对故名为
无身。此未来世居四识住等者。此若随经部
师理门义说于未来世有心随眠居四识住。
可于后世从随眠起有往有来。缘历境义名
寐于窟。未来识种现居识住当来可生是寐
窟义。依真实理门释此文者。若未来世居四
识住之识在现在世本识之中而有随眠。可
于后生有往来义名寐于窟。五十七说依止
色故名寐于窟。彼说有色界识非未来识。此
卷五 第 425a 页 T42-0425.png
说通三界识三世别识。以释颂文。理不相违。
远行者。说过去识。独行无身二义说现在识。
寐于窟者说未来识。即三世四义识名为四
相。非去来世而无独行及无身义。现用可知。
从增说现。略义中景云。心于过去此略远行。
长时染污无作者性此略独行。无作者性于
现在世性是刹那。此据三性间起无有相续
色身。自性清净者。此略无有染污身。于未来
世等下。此略当起放逸不放逸识相续道中
假说染净。以未起故但住现识种中名寐于
窟。略不解彼下半颂文。泰云。心体非惑故自
性清净。于未来世凡有放逸圣无放逸。故染
净别。基云。长时染污者即前际叵知。无作者
性即自体展转及因展转义。此亦解远行。于
现在世性是刹那贪嗔等转易不毕竟故。自
性清净染污之体不成实故。此解无身。然阙
独行。于未来世由有放逸故。于后生有往来
义。即寐于窟。由不放逸故清净。即聪慧者了
知彼心住陆地等。即下半颂。第二十段有十
颂。中有五问答。二颂为一。皆初问后答。释中
有二。初总指经颂。后随别释。波罗延者是经
名。从请人为名。波罗名彼岸。延之言趣。梵音
迷底履此云慈氏。即族姓。名字阿氏多。此言
无胜。旧曰弥勒阿逸多并讹也。问若尔何
故婆沙论云。慈氏菩萨现于世时。阿氏多王
于壤祛。然即不可言慈氏字阿氏多。答现见
多人同名。故无相违。言世间下。别释五。初释
初答。第二又恶说法者由无明门下释第二
答。第三。又恶说法者及在家者下。释第三答。
卷五 第 425b 页 T42-0425.png
第四乃至彼法末永灭来下。释第四答。第五
若诸有学斯应显了下。释第五答。皆唯释答
不解诸颂。初明染污法若因若果。次明能断
诸染因。次明根总别果蕴灭位。次明于二
受不生欣乐得六恒住唯无学法后终尽位。
后明异类诸有学者所作众事。释初颂中。初
释初句。三种世间是通世间。二种世间三中
别立。无明覆世间出家者外道也。善说法者
由有明故下释第二句。若诸在家异类白衣
下释第三句。三戏论者。一三言事。二四言说。
三寻伺。三种言事谓三世法。四种言说谓见
闻觉知。言事唯名戏论。所分别故。违顺思惟
名为涂染。能分别故。能增长故能随顺故。此
中恶说法者。无明所覆下释第四句。前三句
因。此一句果。初是无明。次是放逸。后是违顺
分别思惟。释第二答中。又恶说法者下释初
句。如是无明放逸戏论下释第二句。若出世
间正见所摄下释第四句。于世流漏若伏若
永下释第三句。释依义。次颂随文便前后不
同。释第三答中有二。初又恶说法者及在家
者下汎释染净二品不显了显了二类差别。
后诸阿罗汉斯已显了下总释颂意。已显了
者谓阿罗汉。应显了者谓诸有学。释第四答
中亦总释颂意。释第五答中有四。乃至委悉
所作释初句。一常所作。二委悉作。此之二种
是应更作不放逸事。通是一切有学所作故
有学异类。若诸有学下释第二句有两番释。
初说下上分结合名无染污心。无染污即心
无浊。后又于诸欲不耽著下。别释二结。不配
卷五 第 425c 页 T42-0425.png
无染及无浊义。第三又于一切有苦法下释
第三句。第四修习如先下释第四句。第二十
一段六颂释中分六。如是总名诸欲爱味巳
上释初颂。第二又彼希求下释第二颂。第三
又复毒蛇下释第三颂。第四又诸欲自性下
释第四颂。第五又于事欲下释第五颂。第六
若于诸欲下释第六颂。诸宝珠等名共相应
者。同七宝数。谓可重故。一切处同用。翻此即
名不相应也。此六颂中。初三颂明诸有学观
染远离。后三颂明诸无学观染永绝。略义中。
事欲名爱味。恼欲名过患。断二名出离。此
初三颂如次配之。次二颂是爱味能为过患。
后一颂是出离功德。第二十二段一颂半释
中。文分为三。初总释颂意。泰云。此颂中明造
作贤善五观行故。名造贤善颂。次谓能舍离
下。别显五相。属释颂文。色等诸法及彼安立
者。所诠能诠也。初法第二法毗钵舍那者。初
学成满二分位也。后由此五相下。结修梵行
极成真善。前卷有五段。此卷二十二段。合成
论议中二十七段。体义伽陀中有三。此末一
颂是第三段。以十四门结颂上义。泰云。自诸
行无常后所引颂论辨体义。更不别法。故云
论义十四也。
瑜伽论记卷第五(之下终)
卷五 第 426a 页 T42-042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