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心地品第一之一¶ 第 1018b 页
心地品第一之一¶ 第 1018b 页
No. 1584 [cf. No. 1579(II, 1)]
《决定藏论》卷上
梁天竺三藏真谛译
* 心地品第一之一
「 智慧靡不通
于净更无治
济世论世尽
顶礼最胜尊
法如所说者
静地道为道
未解此三法
世转如轮转
圣僧住于法
过缚过馀众
心地品第一之一¶ 第 1018c 页 T30-1018.png

果道道果故」
若诸大士夫。欲造论益无知人倒见疑者。所
言利益。从正智生。言正智者。出决定藏论
曰。本已说。地今广分别解此地义。善答问难。
五识地心地经言。阿罗耶识普为种本。云何
知有。此是如来藏说。故解节经偈云。
「 盛识普种本
深细流如溢
不为凡人说
恐生我见故」
郁陀南(梁言持散)。
「 执持本分明
种本非是事
身受无识定
亦非气绝者」
以此八种因缘知有阿罗耶识。若离此识根
有执持。实无此理。执持有五。一者阿罗耶识
持先世业。复从现因后诸识生。如佛阿毗昙
说。因根尘心业诸识得生。二者善不善等六
识得生。三者于六识中若有一无记识。而独
是执所摄持者。无有是处。四者诸识各依根
生随生一识根有执持。馀根应无。五者诸根
数执持。义则不然。以此五义。因阿罗耶识是
故诸根名有。执持本者从初诸识不得俱生。
亦无是处。若人问言。有阿罗耶识诸识俱生。
答曰。如是。汝言无者则为过失。何以故。有实
义故。如阿含故。二识俱生。何以知之。如有
一人欲得见闻。乃至于知诸识各各自根尘。
心欲无异根尘无异。一识得生馀者何妨。此
为实义。阿含后说分明者。诸识不俱取境不
了。若以心识与眼识等为伴取境。是则分明。
何以故。曾行诸尘。然后追思多不明了。识
识不俱意独缘故。不如缘现则易明了。识识
心地品第一之一¶ 第 1019a 页 T30-1019.png

六识互为本者。则无是处。云何知耶。善识灭
时不善心生。不善识灭善心复生。善不善灭
无记心生。下界心灭中界识生。中界心灭上
识即生。上识亦灭下心还生。有漏识灭无漏
心生。无漏心灭有漏还生。故知六识不互为
本。如次第心灭。于无数劫还更得生。故知阿
罗耶识以为种本非是事者。诸识不俱则无
此事。何以故。此有四事。一者器事。二者捉身
事。三者言是我事。四者于尘事。如此四事念
念俱生。若言一识于一念中知四事者。无有
是处。言身受者。若离阿罗耶识有身受者。则
无此义。云何知耶。犹如有人若实心作不实
心作。要先思惟。若定心不定心诸受于身种
种多生诸受得生。故知有阿罗耶识有无识
定亦无此义。何以知之。若入无想定入无识
定者。六识皆灭。此人应死。如佛所说。入无心
定而识不灭。言非气绝者。若离阿罗耶识有
气绝者。无有是处。云何知耶。如善恶二人临
命终时。善人足冷煖上至顶。顶若冷时人命
即灭。恶人死时从顶冷至足煖气灭时此人
命终。意识常在身。阿罗耶识持身故。阿罗耶
识灭而身即冷。便不觉触。此冷煖二事不由
意识故。知有阿罗耶识。
郁陀南。
「 境界相赖起
更互为因缘
得共相应生
与烦恼俱灭」
略说四义。知有阿罗耶识事。一种现有灭境
界者。阿罗耶识因二境生。一者在内持事
心地品第一之一¶ 第 1019b 页 T30-1019.png

持者。执著邪我见习势力。与根色俱时而执
持者即为境界。此欲色界有。无色界中唯有
执著邪我见习势力。二者在外持器不分像
貌者。在内为阿罗耶识所持即持外界。譬灯
持炷油在于内而有外照。阿罗耶识事内外
亦尔。此境界者甚深妙细。若以世中多闻智
人。亦不能了此境。是恒而有异。云何无异。从
初一念来被持境。乃至于死生一味事。阿罗
耶识于境界中念念生灭。在欲界中取境微
小。于色界中取境广大。于无色界无量空处
无量识处取无量境。于无所有处取微细境。
于非有想非无想取境甚深微妙。此两境故。
微妙故。一味故。念念灭故。微小境故。广大
境故。无量境故。微细境故。甚深微妙境故。知
有阿罗耶识事。相赖起者。阿罗耶识与五心
数法相赖得生。思触受想及于作意。此五大
地。是报所摄五法微细。世中智人所不能了。
同缘一境无有别异。共不苦不乐无记受俱。
馀四亦尔。大地心数法相赖故。同报相赖故。
微细相赖故。同缘一境故。非苦非乐相赖故。
无记相赖故。知有阿罗耶识相赖而起。更互
为因缘者。阿罗耶识与馀诸识互为因缘。此
义有二。一者种本。二者依托。云何种本。诸
善不善无记等识。皆因阿罗耶识以为种本。
依托者。阿罗耶识持诸色根五识得生。不持
不生。有阿罗耶识时意识得生六识。二事为
阿罗耶识更互因缘。一者现转增长种本。二
者未来欲生之时令受报故。增长种本者。诸
心地品第一之一¶ 第 1019c 页 T30-1019.png

如是。所以者何。后生诸识渐增长善恶转胜。
令受报者。有识于善不善有力者。未来世令
阿罗耶识受果报。种本故。依托故。能增长故。
令受报故。知有阿罗耶识与诸识互为作因
缘。得共相应生者。阿罗耶识或共一识相应
得生。如说于心心有我见憍慢为相。于有
意识于无意识阿罗耶识恒相应生。此我慢
心取阿罗耶识为境。言是我言有我为相。或
二识俱生。谓于意识。或三识共生。谓于意意
识。于五识中随取一识。或四识相应生。于
五识取二识。乃至于五六七识共生。六尘现
在前故。此意识依心得立。因心未灭之时意
识不解缚故。因心若灭意识则解。意识有二
境界。他尘境界。自尘境界。他尘者。谓取五识
尘为境。自境界者。谓取于法。而此意识于馀
七识有异义故。阿罗耶识与六识三受相应
共生。谓苦乐不苦不乐。于欲界人天畜生饿
鬼少分有三受。与自不苦不乐受共生地狱
道。苦受不离。托阿罗耶受共生。三禅地。唯
有乐受托阿罗耶识受共生。四禅乃至非想
非非想地。唯有不苦不乐受托阿罗耶识受
共生。如是六识中善不善无记法与阿罗耶
识相应共生。又阿罗耶识与诸识相应共生。
与客三受客善不善无记诸识相应得生。不
得相杂。何以故。不同境界生故。犹如眼识俱
生不与眼杂。阿罗耶识与诸识俱生不得相
杂亦复如是。如诸心数同是心法。有种种相
相应俱生。无有妨碍阿罗耶识而与七识相
心地品第一之一¶ 第 1020a 页 T30-1020.png

有妨碍。又如明镜诸像俱生不相妨碍。于阿
罗耶识而与诸识相应得生。无有妨碍亦复
如是。复如眼识。或取一色一种一相。或取多
色多种多相。耳识于声。鼻识于香。舌识于味。
身识于触。亦复如是。意识遍取种种诸相无
有妨碍。分别六识其义如此。心界于前已说
至于灭时与四烦恼共相杂生。我见憍慢我
欲无明。此四烦恼于定不定地。于善不善无
记法中。无有妨碍。即是秽污无记之法。是故
阿罗耶识而与诸识相应生故。复与三受相
应生故。亦与善等相应生故。以是义故。是故
知有阿罗耶识相应共生。与烦恼俱灭者。阿
罗耶识即是一切烦恼根本。云何知耶。能起
众生世间根本。能生五根及于六识。亦起国
土世界根本一切业起诸因缘故。亦是交互
牵报根本。云何知耶。无有见他众生不生三
受。是故佛说众生递互为增上缘。是以阿罗
耶识为一切本。现在世中是苦谛体。未来世
中能生集谛。是为一切烦恼根本。问曰。若言
阿罗耶识为一切法而作根本。解脱分善通
达分善。是诸善根以此与集谛应有妨碍。答
曰。阿罗耶识不为达分诸善根本。世间诸善
得增长。达分善根转更明胜。达分善根转明
胜故。世间诸善得报亦胜。世尊依阿罗耶识
为一切种本。故说此言。谓眼界色界眼识界。
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阿罗耶识中有种种
性故。故说种本积聚譬喻。如是阿罗耶识而
是一切烦恼根本。修善法故此识则灭。言修
心地品第一之一¶ 第 1020b 页 T30-1020.png

界。进行安心初观诸谛。若證四谛得眼智明
慧。则能破坏阿罗耶识。未见四谛则不能破。
何时能见阿罗耶识。如是进行。若诸声闻入
不退地。又诸菩萨入不退地。得通达法界则
能得见。于此识中即见一切诸烦恼聚。于内
于外即见己身为烦恼缚。于内见身而为三
界粗恶烦恼诸苦所缚。一切行种烦恼摄者。
聚在阿罗耶识中得真如境智。增上行故。修
习行故。断阿罗耶识即转凡夫性。舍凡夫法
阿罗耶识灭。此识灭故一切烦恼灭。阿罗耶
识对治故。證阿摩罗识。阿罗耶识是无常。是
有漏法。阿摩罗识是常。是无漏法。得真如境
道故證阿摩罗识。阿罗耶识为粗恶苦果之
所追逐。阿摩罗识无有一切粗恶苦果。阿罗
耶识而是一切烦恼根本。不为圣道而作根
本。阿摩罗识亦复不为烦恼根本。但为圣道
得道得作根本。阿摩罗识作圣道依因。不作
生因。阿罗耶识于善无记不得自在。阿罗耶
识灭时有异相貌。谓来世烦恼不善因灭。以
因灭故则于来世五盛阴苦不复得生。现在
世中一切烦恼恶因灭故。则凡夫阴灭。此身
自在即便如化。舍离一切粗恶果报。得阿摩
罗识之因缘故。此身寿命便得自在。寿命因
缘能灭于身。亦能断命。尽灭无馀。一切诸受
皆得清净。乃至如经广说。一切烦恼相故。入
通达分故。修善思惟故。證阿摩罗识。故知阿
罗耶识与烦恼俱灭。如是分别真实解释心
意识义。因此解释心意识故。于三界中得
心地品第一之一¶ 第 1020c 页 T30-1020.png

识者。为欲教化诸众生故。为诸众生未有深
智易生信解。但说六识。问曰。有人有阿罗耶
识有六识不。有人有六识无阿罗耶识不。答
曰。此有四句。一者如人无心眠时。迷闷心
时。入无想定。生无想天。阿那含人入灭尽定。
此五种人。有阿罗耶识则无六识。二者阿罗
汉。及辟支佛。不退菩萨。如来世尊。此四种
人。以有心处有于六识无阿罗耶识。三者凡
夫之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以有心处有
六识有阿罗耶识。四者诸阿罗汉。及辟支佛。
菩萨。世尊。入灭尽定。又世尊入无馀涅槃。无
阿罗耶亦无六识。一切内外法各有定性。于
相不动。何故从十八界唯说六识。有定性故。
所馀诸界是根是尘是伴侣故。此诸识等日
夜牟㖃罗罗婆刹那过故。种种因缘眼等诸
根色等诸尘。心数为伴种种缘生。随所生处
得名不同。如火烧物随所烧处得种种名。谓
草火木火粪火。因眼因色随识得生。皆名眼
识。乃至心识亦复如是。眼等诸界从始至终。
皆是果报无记。有异相识则不尔。是故分别
识界不明馀界。若有比丘欲知识聚修习此
行令心清净多种相貌能了心者。略说有三。
乐著烦恼故。染心为过故。断惑方便故。云何
比丘知于烦恼。作是思惟。此心久来乐著烦
恼。乐烦恼故纵复拔心。置无欲处为欲所牵。
不乐暂住速疾退还。更入欲处。如是贪欲处。
瞋恚处。愚痴处。睡眠处。乃至放逸之处。纵复
拔心置无放逸处。速疾退还入放逸处。亦复
心地品第一之一¶ 第 1021a 页 T30-1021.png

过。此心有染。其既自损亦复损他。现世起恶。
来世亦尔。从其所作忧悲苦恼诸恶因缘乃
至放逸有过患故。受种种苦亦复如是。知于
自心有诸过患。云何当知断惑方便。知于自
心有如是过忧悲苦恼。我今不应随如是心
受诸苦恼。应制自心随逐于我我不逐心。如
是思量知心有欲。拔有欲心置无欲处。即令
自心见于福利。乃至拔放逸心亦复如是。如
是修行积习善根。是时此心无更馀缘。于诸
善法修习增长而得安住。憎恶烦恼见先过
患。是故比丘修心清净。已知乐著烦恼故。已
知染心过患故。已知断惑方便故。即得速證
无上清净无漏之心。又别知心亦说转心。谓
为假名。又别知心亦说转心。谓为他因。所治
心善有二功德。得功德得果之时。心则快乐。
修习善法自在无碍。有三种失染浊于心。一
者不正思惟。二者结使未断。三者现起烦恼。
比丘有三处住。因于六行能受佛教。云何三
处。一者住于解脱。二者住解脱门。三者住
解脱至。因缘法因于六行。一者无有异行。二
者摄心一处。三者善根得生。四者思度见谛
不尝馀味。五者无增上慢。六者正用信施。施
有二种。一受者施。二施者施。施果亦二。一大
富果报。二庆悦果报。为应来就故。何者为应
来就为未来法。无以未有故。如是应生行相。
云何得住。若未来法有行相生。若度故生。从
未来已度于现在。终此生彼从未来世终者
现世受生。因未来法现世法生。如是住者无
心地品第一之一¶ 第 1021b 页 T30-1021.png

诸法。而未来世现世诸法而未有业。于现世
中即有事生。已生具相。于未来世未有具相。
于现世中具相而生。若异相生。于未来世因
未来性故。因因性故。此两性故。已生异相于
现世中现世性故。以果性故。异相而生。以此
六种未来世法无义得生。何以故。其未有处
从于此处度于彼处。无有是义。既自未生岂
容有没。诸现世法若因未来法。现世法生未
来诸法。不应未生一切诸法。无有动相。离自
相故。无有别业。未来现在若同有相。现世中
法独偏有业。无有是处。唯业未生而今得生。
诸行不尔。如佛正说诸行无常是说则破。今
演业无常。若如汝说诸行应常。僧祛所云。是
法未有无义得生。已生诸法无义得灭。此说
应是。如佛所说。是法未生应即受生。生已应
灭。若如汝说。此义应非。以此诸法若同一
相。云何分别。若可分别。是则无穷未生得生。
岂有于相未来法性从色等相应。无别异果。
未来者以即未有。现世法者言即是果。无有
此义。为应成就故。有此实说可为證信。未来
诸法未有行相。言未有者而即得生。如未来
法过去亦然。何者过去行法。是灭相者从生
已过。何者现在行法。是未灭相。从生未过唯
生时住。何者未来行法。乃现有因。未生自相
未受己身。问曰。未来诸法既本无有能得受
生。虚空华等石女兔角云何不生。答曰。此无
生因未来行法有正生因。问曰。若未来法有
正生因。何故不得一时俱生。答曰。乃有生因
心地品第一之一¶ 第 1021c 页 T30-1021.png

故不俱。何者因缘。佛说有四。一者因缘。二者
次第。三者缘缘。四者增上。初一亦因亦缘。馀
三但缘非因。何者因缘。根有色者。有依者是。
以是识者此二种法为一切种一切色根种一
切色法种一切心心法种。悉依色根亦依于
识。除四大色。此四大色有二种依。一四大种。
二十一种。是种相续依于诸法所说者即是
因缘。若有色根心心法种而不依耶。若入
灭定入无想定生无想天。未来世识不应更
生会当有生。是故色根心心法因。若有此识
不随色种。诸凡夫人生无色界。寿命尽故。以
业尽故。从彼没已来生下界。此色无种不应
更生。会应更生。是故诸识是色根本。从世俗
道入初禅定生初禅地。欲界不净及诸净法
已破。种本未悉断除。何以故。从初禅定后更
退还起不净法。从初禅处退生欲界。断有四
种。一者避断。二者坏断。三者定断。四者本
永拔断。何者避断。如有一人著于欲乐。为断
欲故受离欲戒。坚持不犯令得增长。以增长
故不复著欲。欲因烦恼不更得生。是名避断。
何者坏断。犹如一人有过失想及不净想青
瘀等想。及善思惟即坏贪欲。未尽欲者不随
于欲。于尘境界心不贪著。是名坏断。何者定
断。犹如一人随世俗道离于欲染。及离色
染得證寂定持心相续。于欲及色不复更著。
是名定断。何者本永拔断。犹如圣人修出世
道。离三界染而即得證。于三界中诸烦恼本
不复得生。何以故。于现世中已證无欲毕竟
心地品第一之一¶ 第 1022a 页 T30-1022.png

稻麦及诸种子。种虚空中及乾燥地。永不得
生非不是种。若火焚之皆悉燋灭。失于种相
诸烦恼本。于断于灭亦复如是。圣人若入无
馀涅槃。是善无记种本悉伏。问曰。若言是
伏而不都灭何不生报答曰。已断不善种本。
于未来世不能生报亦不自生。是名本永
拔断。具缚人者。是心有生有苦有乐不苦不
乐。此一切心为三种本。善与不善无记等法。
亦为种本。诸学人者有世善心及染污无记
修道断惑以为种本。世善心等复为馀法而
作根本。无学人者。断惑已尽有世善心。若属
世间若出世间及无记者。以一切诸烦恼惑
不作根本。一切善法及无记法即为根本。如
是分别诸法根本。是处不说阿罗耶识。有处
说者诸世俗法阿罗耶识悉为根本。一切诸
法出世间者无断道法阿摩罗识以为种本。
如佛所说。比丘。诸阿罗汉为学心法依于四
禅现安乐住亦从此心。我说退堕还一一处。
问曰。若如此者。诸阿罗汉永断烦恼。云何下
地烦恼更生。若不更生。云何退堕。答曰。退有
二种一者失退。二者住退。失退者是凡夫人。
住退者通于凡圣。依世俗道烦恼已离。后复
更起名退失退亦住退退。依出世道烦恼已
断。心著作务不作心故。以此中间不能更起
现安乐住。如前后亦如是。亦不更起下地诸
惑。此住处退非退失退。诸阿罗汉一切惑尽。
若不善法未断种本。云何罗汉心善解脱诸
心地品第一之一¶ 第 1022b 页 T30-1022.png

相续不正思惟。岂复更生云何诸惑而得生
耶。是故依出世道已断惑。尽知无退失。已说
因缘复有二种。一者生因。二方便因。次第缘
者。诸心数法以从次第馀法得生。此心数法
为生者缘。一是识为识作次第缘。亦名为意。
亦名意入。亦名心界。是次第缘复有二种。一
者已灭。二者移处。缘缘者此五种识色等诸
尘是其缘缘。复于心识内外诸入即是缘缘。
是说缘缘。亦有二种。一者猗證。二不猗證。增
上缘者。眼等内入俱时生者。与眼识等为增
上缘。能使心作。于境界中若俱时生。心心
数法更互为缘。过去所造善不善业。于未来
世如意不如意所生果报为增上缘。田水粪
等为诸种子作增上缘。世间工巧及诸杂业。
此等诸智为增上缘。是增上缘复有二种。一
者不离。二者有空。此因缘者。能生者是。所
馀缘者唯能增长。以是行缘俱时同至。是
行种本能生诸行。是故诸行不俱时生。以
依四缘了知十因。如菩萨地。如佛所说。缘
过去行而心得生。缘未来行亦生于心。若
过去行及未来无。何法为心而作境界。言因
此境佛说生心。以是此心即无为境。问曰。若
心境无。是佛所说。正分明者。因双双对诸识
得生。双双对者。眼色耳声乃至心法。此正佛
说。云何不妨。答曰。此是法尘不为五识而作
境界。佛说。是尘即名为法缘心缘法。夫言心
识以方便生。佛说此义复何所为。以此心识
心地品第一之一¶ 第 1022c 页 T30-1022.png

境。去来诸识法尘不摄。若有法者有法相聚。
若无法者无法相聚。以此心识随有法者有
法义取。随无义者无义法取。以是义故。信知
诸识无者为境。若以此识不取有无二种境
界。即不能取一切法义。若有说言。心识不取
有无为境。是人即妨悉檀多义。问曰。此识若
取无法为境。识亦应无。答曰。去来故无识。现
在故有。问曰。眼识不得取无为境。心识云何
能取无耶。答曰。三世境故。复应广说有五种
义。以现心识取无为境。如佛所说。离内外
入无有我义。是我无者非有为法非无为法。
以是诸识是取无我为境界者。于有智人知
总相法则无不信。此是一义。色香味触。离此
四尘了不能得。殿堂辇舆饮食衣服及馀众
具殿堂等法。是其所无。非有为法非无为法。
以是诸识取无殿等为境界者。于有智人知
总相法则无不信。此是二义。是诸邪见诽谤
一切。无因无果无缚无解。是诸法无。若随义
理有此诸法。则非邪见。此实都无。于邪见人
取无为境无不生识。此是三义。复于诸行无
有常住。此无常住亦非有为亦非无为。而此
诸识亦非不取无常为境。于有智人知总相
法非不生识常无境识。若不得生于一切行
不见于常无有义者。依正智慧则不生厌。无
染亦尔。亦无解脱不得涅槃。若以此义一切
众生诸烦恼惑永缚不脱。此是四义。诸未
来行未有生义岂容言灭。然诸圣人于未来
行亦无不观生灭之义。此是五义。以是义故。
心地品第一之一¶ 第 1023a 页 T30-1023.png

无有者。则无有苦受乐受。此义何谓。于过去
生已作已灭善不善业。为未来世受爱不爱
果。是行相续业种所生。为此义故。如佛所说。
有过去业复有二义。是诸人说不正因者。遮
其执故。其有说言。有自在天梵释诸天自性
神我时节微尘。言因此法众生苦乐皆悉得
生。复为诸人说无因者。为遮其执故。有众
多人。说言无因亦说无缘。为诸众生有净不
净。不从因缘木石等物。或有尊重或有轻慢。
现此事故。是故佛说有过去行。诸贤圣人不
著此处。安乐而住此说何义。过去诸行生果
故有。未来诸行为因故有。云何信知现在诸
行三相显现。过去果故。未来因故。自相相续
不断绝故。复依两义现此二法。谓于过去及
未来行除实执故。若去来行其相实有则非
去来。诸无见人谓去来无现在亦无。如是见
等断此执故。如佛所说有去来界有现在界
此义何谓。种子相续已生于果故说此义。是
名过去。欲生之者种子相续。是名未来。现在
诸种果未断者。是现在界。故说此意比丘。知
于种子相续。是无量法非一种界。是名知界。
何以故。从色等阴生老住灭。无更别法亦非
实有。诸未来行遮实有故。无有生者断于实
义。云何知耶。于未来生既自未生。云何能生
生于他法。现世诸生亦不能生生于现法。此
言生相。是诸行成。是诸行生。是诸行起。诸行
现在。此明一义而有多名。离此多名复有生
相。诸有智人不说此名以为生相。于此诸法
心地品第一之一¶ 第 1023b 页 T30-1023.png

何知耶。夫有生者。即行生耶。能生行耶。若生
自行能生行法。于有生者行法得起。是义不
然。若能起者。是名行生。于一行中应有二生。
谓能生者。诸行自生。此亦不然。如说生义
馀三亦尔。于现在因先所未有诸行起相。是
名为生。不以先者是行异相。即名为老。起而
未灭。即名为住是刹那生。诸行坏相。是名为
灭。若此四法是有为相。何故佛说唯有三相。
谓生灭住异。一切行法三世所现。从未来世
未生得生。是故依未来世。是生起者是有为
相。此未生故不可著处。已生之者于过去世
悉皆已灭。依过去世。此言灭者。是有为相亦
不可著。已过去故。现世所现是住之者。依于
现世是有为相是可著处。以此住者亦复有
异。多有过失。此是生者谁敢求之。如于吉祥
不吉相随。是故住异合为一相。以是义故三
世所现有为法相。若此三相是诸圣人之所
思量。何故佛于诸阴中观起灭相依法而住。
复更不观于住异相。生及住异。此两种相是
起所现。是故生及住异。此二种相合而为一
说。于起边故言观起而住。所馀一相于第二
分安置一边故。说此言观灭相住。复有别义。
依此相故便證无染。为厌患故得證解脱。唯
观二相是所思惟。以见无常于诸。行法故生
厌患。所云无常。未生者生是名为生。生而即
坏是名为灭。是名无常。生复多种。谓刹那生。
谓受生生。谓起生生。谓别心生。谓不如意生。
谓如意生。谓下中上生。有上生无上生。刹那
心地品第一之一¶ 第 1023c 页 T30-1023.png

生者。具缚及不具缚从处处堕。于处处中诸
阴生起。名受生生。起生生者。从于婴儿乃至
壮老。名起生生别心生者。依种种缘与种种
受种种善等及种种道。若證解脱及未解脱。
无量种心。名别心生。不如意生者。地狱畜生
饿鬼于三恶趣受诸苦恼。是名不如意生。如
意生者。于人天道受快乐报。下生者。生于欲
界。中生者。生于色界。上生者。生无色界。又
第一受胎是名下生。第二第三是名中生。第
四受胎是名上生。又受诸恶果是名下生。诸
无记法除起善果。是名中生。一切善法一切
善果。是名上生。有上生者。从欲界处乃至
无不用处。无上生者。非想非非想处。又有
上生者。谓阿罗汉从于入胎未至最后。一刹
那阴最后一念。名无上生。分别老义复有多
种。何者身老心老寿老变异老阴老。身老者。
发白齿落皮缓面皱乃至如经。身有诸相。心
老者。与乐受应。变异生者。若以善心转为不
善。于所乐物生爱著处复生变异。是处无果。
是名心老。寿老者。日夜刹那罗婆牟㖃罗过
故寿转减少。乃至次第一切转促。是名寿老。
变异老者。一切自在富贵荣华无病色力转
减少失故。阴异老者。以生人天阴转增长。从
此处没生于恶道下贱之处。名阴异老。又别
一老缘。此一老前所说老而便得生。何者诸
行刹那刹那所生异异。名别一老。分别住义
亦复多种。刹那住相续住依缘住一心住如
制法住。刹那住者。唯生时住。相续住者。随处
心地品第一之一¶ 第 1024a 页 T30-1024.png

尽。名相续住。依缘住者。苦乐等受善恶等法。
各各缘现随是持住。名依缘住。一心住者。正
定心人住现前定。名一心住。如制法住者。随
处境界王领治化国邑聚落。于四种姓依先
制事而立住止。名如制法住。无常义者复不
一种。何者坏无常变异无常别离无常当生
无常来至无常。坏无常者。诸有已生即便失
灭。名坏无常。变异无常者。可爱行生不似前
者。名变异无常。别离无常者。于可爱物分散
别离。此三无常。于未来世是名当生。起于现
世是名来至无常。受五欲乐不能自持。脱有
零落爱别离至。思惟是事忧悲苦恼。乃至如
经不肯厌患。于行法中诸外道辈。多所思惟
是等无常。亦生厌离唯离欲界。于诸行法分
生厌离。若诸声闻具足思惟是等无常。究竟
厌离得證无染乃至解脱。
《决定藏论》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