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菩萨地持初方便处种性品第一(第一段有一十八品)¶
菩萨地持初方便处种性品第一(第一段有一十八品)¶ 第 888a 页
菩萨地持初方便处种性品第一(第一段有一十八品)¶ 第 888a 页

No. 1581 [cf. Nos. 1579(1, 15), 1582]
《菩萨地持经》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于姑臧译

** 菩萨地持初方便处种性品第一(第一段有一十八品)

「 敬礼过去未来世
 现在一切佛世尊」


有十法。具足菩萨道。摩诃衍摄。云何为十。一
者持。二者相。三者翼。四者净心。五者住。六
者生。七者摄。八者地。九者行。十者安立。云
何名持。菩萨自种性初发心及一切菩提分
法。是名为持。何以故。菩萨依种性。必定堪任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种性。名必定持。
菩萨依初发心修行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
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
罗蜜。修此六波罗蜜。功德律仪。智慧律仪。菩
提分法。是故初发心名为菩萨行方便持。菩
萨依行方便。满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
故行方便名为大菩提持。非种性人。无种性
故。虽复发心勤精进。必不究竟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是故当知。虽不发心不修行方便
犹得名为种性持。若有菩萨种性。而不发心。
不修行方便。不能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有菩萨种性。发菩提心勤行精进。则能疾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种性名为持。
菩萨地持初方便处种性品第一(第一段有一十八品)¶ 第 888b 页 T30-0888.png
名为长养。名为因。名为依。名为梯。名为导。
名为覆。如种性发心。行方便亦如是。云何为
种性。略说有二。一者性种性。二者习种性。
性种性者。是菩萨六入殊胜。展转相续无始
法尔。是名性种性。习种性者。若从先来修
善所得。是名习种性。又种性名为种子。名为
界。名为性。又不习者。果细果远。习者。果粗
果近。菩萨成就种性者。出过一切声闻辟支
佛上。何以故。有二种净。一者烦恼障净。二者
智障净。二乘种性烦恼障净非智障净。菩萨
种性具足二净。是故一切最胜最上。复有四
事胜于一切声闻缘觉。一者根胜。二者道胜。
三者巧便胜。四者果胜。菩萨性自利根。缘觉
中根。声闻软根。是名根胜。声闻缘觉但为自
度。菩萨不尔=示【宋】【元】尔尔自度度彼是名道胜。声闻缘
觉唯能了知阴界诸入十二缘起是处非处
及四真谛。菩萨巧便悉能了知一切诸法。是
名巧便胜。声闻得声闻菩提。缘觉得缘觉菩
提。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果
胜。有六波罗蜜。是菩萨种性相。令诸众生知
是菩萨。云何为六。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
波罗蜜。檀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是菩萨性
自乐施。于彼受者以所施物等施不惓。于诸
财物若多若少。等心惠施欢喜无悔。若无所
施心常惭愧。常为他人叹施功德劝令行施。
见有施者心常随喜。于诸尊重耆宿福田应
供养者。舍所坐处恭敬奉施。若有人问今世
后世如法事者。悉皆为说若有王贼水火恶
知识怖。随力所能施以无畏。受他寄物未曾
菩萨地持初方便处种性品第一(第一段有一十八品)¶ 第 888c 页 T30-0888.png
差违。若负人债终不抵捍。兄弟分财平等无
二。于诸珍宝深爱著者。教令离贪。尚教他
离。况自贪著。性于好财能舍受用。乐修胜
业报利弘多。于诸酒色歌舞倡伎种种变现
一切戏事。常生惭愧能速远离。得大财宝犹
不贪著。何况小利。如是等比。是名檀波罗蜜
菩萨种性相。

尸罗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是菩萨身口意
业性自柔软。不增恶行不乐杀生。设作恶业
心生惭愧。能疾悔除不令增长。不以刀杖恐
怖众生。体性仁贤常怀慈爱。恭敬尊长奉迎
供养。善知机宜所作巧便。善随人心言常含
笑。舒颜平视先意问讯。知恩报恩。所求正直
不伪不曲。受如法财不为非法。性常喜乐修
诸福德。见人修福尚以身助。况复自为。若有
众生更相残害打缚割截毁訾诃责。有如是
等无量众苦。若见若闻心常怜悯。重今世善
及后世乐。于轻罪中心常恐怖。况馀重恶而
不畏慎。若见他人农商放牧。书数算计。和合
诤讼。求财守护。出息施与。婚姻集会。如是
一切如法事中悉与同事。斗乱诤讼互相恐
怖。若自若他无义无益。如是一切不与同事。
善能遮制十不善道。若为他使随顺其教。已
所宜行咨访明哲。于诸事业废我成彼。常怀
悲恻不兴怒害。设令暂起寻即除灭。恒修实
语不诳众生。不离他亲及无义语。言常柔软
无有粗恶。于己僮仆尚不粗言。况于他人。于
诸功德心常爱乐。见人行者随喜赞善。如是
等比。是名尸罗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菩萨地持初方便处种性品第一(第一段有一十八品)¶ 第 889a 页 T30-0889.png

羼提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是菩萨性自柔
和。若遇他人不饶益事。不起恚害无反报心。
若他悔谢即受其忏。不怀结恨无复馀想。如
是等比。是名羼提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毗梨耶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是菩萨性自
精进。晨起夜寐不乐习著眠睡偃卧。凡所作
事精勤不舍。能善思惟要令究竟。创始造业
必定坚固。事若未成终不中废。于第一义心
不退没。不自轻言不能成办。于所作事堪能
勇猛。入诸大众摧伏邪论。善能酬答一切难
问。诸馀苦事悉能堪耐。大方便力终不忧
悔。何况小事。如是等比。是名毗梨耶波罗蜜
菩萨种性相。禅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是菩
萨于法于义。性善思量无诸乱想。若见若闻
山岩林薮。离诸愦乱随顺寂默即生念言。是
处安乐是处远离。寻往其所。勤加修学。是
菩萨性薄烦恼阴盖轻微。至远离处思量己
利。不为恶觉之所恼乱。或时暂起寻即除灭。
于怨憎所常起慈心况复馀人。若见若闻众
生受苦。即起悲心。随力方便度令离苦。性
乐饶益安乐众生。或有亲属钱财杀缚驱摈。
如是等难悉能安忍。能速受持诸法深义。念
力成就所受专谛。久远所修悉能忆持。亦令
他人忆念不忘。如是等比。是名禅波罗蜜菩
萨种性相。

般若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是菩萨于一切
明处一切智处生慧成就。不顽钝不薄少不
愚痴。诸放逸处悉能思量。是名般若波罗蜜
菩萨种性相。
菩萨地持初方便处种性品第一(第一段有一十八品)¶ 第 889b 页 T30-0889.png

是菩萨种性粗相我已略说。诸馀实义。唯佛
世尊能决定知。种性菩萨具足如是性功德
者。成就真实白净之法。是故名为难得。名为
奇特。名为不可思议。名为不动。名为无上。名
为如来住处。正因相应。

种性菩萨。成就白净法者。不为四种烦恼之
所染污。若染污者。白净之法不现在前。或生
恶道。种性菩萨久处生死或堕恶道。堕恶道
者疾得解脱。虽处恶道不受大苦。如馀众生
入地狱者。若苦触身即能厌离。见他受苦能
起悲心。如是种性为大悲因。是故菩萨虽堕
恶道胜馀一切恶道众生。云何四种烦恼。一
者久习放逸烦恼数利。二者愚痴习恶知识。
三者尊主王贼怨敌所迫不得自在。其心迷
乱。四者众具不足常忧身命。

种性菩萨复有四法。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云何为四。一者本无善友诸佛菩萨善
说法者。二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善说法者。
而谬受学。三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善说法
者。不谬受学。而不勤方便。不炽然精进。四者
虽值善友佛及菩萨善说法者勤修方便。而
善根未熟庄严未备。久远已来心不调伏。菩
萨虽有菩萨种性。因缘不具不能得成无上
菩提。离是四法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无菩萨种性。虽有一切诸方便行。终不得
成无上菩提。

** 菩萨地持+(经)【元】持+(经)【元】持持方便处发菩提心品第二

菩萨初发心。是一切正愿始。悉能摄受一切
正愿。是故初正愿为自性愿。菩萨发心而作
菩萨地持初方便处种性品第一(第一段有一十八品)¶ 第 889c 页 T30-0889.png
是言。我当求无上菩提安立一切众生。令究
竟无馀涅槃及如来大智。如是发心求菩萨
道。是故初发心名为求行菩萨。缘于菩提及
缘众生而发心求。是故初发心摄受一切菩
提善根。为上导。为极巧便。为功德具足。为
极贤善。为极真实。于一切众生悉舍恶行。于
世间出世间正愿为上无上。如是当知。初发
心有五相。一者自性。二者行。三者缘。四者
德。五者胜。初发心菩萨名为度。大乘菩提诸
菩萨数。是故初发心度之所摄。发是心已。渐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初发心是菩
提根木。发是心已。见诸众生受无量苦。而
起悲心欲度脱之。是故初发心是大悲所依。
依初发心建立菩萨菩提分法。及众生所作
菩萨所学悉能修习。是故初发心是菩萨学
之所依。如是初发心名为摄。名为根本。名
为依。

初发心菩萨有二种。一者出。二者不出。出者。
从初发心乃至究竟终不退转。不出者。则有
退转。退有二种。一者究竟退。二者不究竟退。
究竟退者。退已终不复起菩萨之愿。不究
竟退者。退已还起。

初发心菩萨有四种缘。四种因。四种力。云
何四缘。一者善男子善女人。若见若闻诸
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神通变化。彼见闻已即
发是念。是为大事不可思议。能为如是诸
变化事。以此见闻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
发菩提心。二者虽不见闻如上神变。闻说法
者赞叹菩提及菩萨藏。闻则欣庆欢喜信乐。
菩萨地持初方便处种性品第一(第一段有一十八品)¶ 第 890a 页 T30-0890.png
以此闻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三者虽不闻法。见法灭相而作是念。无量众
生当遭大苦。菩萨住世则能除灭。我今当修
菩提之道。护持正法。为诸众生灭无量苦。
以护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四
者不见法灭。见恶世众生为十烦恼之所恼
乱。一者愚痴。二者无惭愧。三者悭嫉。四者苦
恼。五者秽污。六者烦恼。七者恶行。八者放
逸。九者懈怠。十者不信。见已作是念。大浊世
起。于此恶世尚不能发二乘之愿。况能志求
无上菩提。我当发心亦令他发。以浊世中发
心难得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云何四因。一者种性具足。二者诸佛菩萨善
友所摄。三者起大悲心。四者生死苦难行苦。
如是久远无量诸苦。于此众苦心不怖畏。种
性具足者。所谓无始法尔。善友所摄者。有四
事。一者善友不愚不钝。黠慧不邪。二者不教
人放逸。亦不以放逸之具授与他人。三者不
教人恶行。亦不以恶行之具授与他人。四
者终不断人上信上欲上受上精进上方便上
功德令其退下。不以下信下欲下受下精进
下方便下功德授与他人。所谓断无上大乘
令学二乘。断修慧与思惠。断思慧与闻慧。
断闻慧与福业。断戒与施。如是等断上功德
令其退下。以下功德授令修习。起大悲心者
有四事。或有世界有苦恼处。或有世界无有
苦恼。菩萨生于有苦恼处。见他受苦。或自受
苦。或见俱受。或见生死长久受无间苦。菩萨
依自种性性自仁贤。于四境界起下中上悲。
菩萨地持初方便处种性品第一(第一段有一十八品)¶ 第 890b 页 T30-0890.png
于无穷生死无间大苦心不怖畏者。有四事。
一者性安隐勇猛。二者黠慧专修思惟。三者
于无上菩提。起增上乐。四者于诸众生发增
上悲。云何四力。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者因
力。四者方便力。菩萨自力发菩提心。是名自
力。因他发心。是名他力。先习大乘相应善根。
今少见佛及诸菩萨。或少闻叹说则便发心。
是名因力。于现世中近善知识。闻其说法能
修众善。是名方便力。

菩萨以四缘四因自力因力发菩提心者。坚
固不动决定究竟。他力方便力而发心者。不
坚固动转不定。

菩萨有四事退菩提心云何为四。一者种性
不具足。二者恶知识所摄。三者于诸众生。悲
心微薄。四者于生死苦生怖畏心。

初发心坚固有二事。出过世间殊胜奇特未
曾有法。一者于诸众生起亲属想。二者无摄
亲属之过。摄亲属过者。受亲属故心生爱恚。
初发心坚固有二事。于诸众生起真净心。一
者安隐心。二者快乐心。安隐心者。为诸众生
除不善处安置善处。快乐心者。贫乏众生无
所依怙。能以摄法等心饶益。初发心坚固有
二方便。一者净心方便。二者道方便。净心方
便者。彼安隐心快乐心日日增长。道方便者。
自于日夜成熟佛法。随其力能依净心方便。
安乐饶益一切众生。

初发心坚固有二门善法所入。一者自利方
便。发菩提心。二者他利方便。灭除众苦。

初发心坚固有二事。发心成道所摄善法。出
菩萨地持初方便处种性品第一(第一段有一十八品)¶ 第 890c 页 T30-0890.png
胜一切所摄众善。一者因胜。二者果胜。彼菩
提因所修善法。是名因胜。无上菩提。是名
果胜。胜于一切声闻缘觉。是故菩萨因果殊
胜。初发心坚固有二种利益。一者发是心已。
即为一切无量众生而作净施尊重福田。二
者摄取纯净福德。成就净福者。二转轮王
福德所护。若卧若觉。不为恶兽恶鬼神等之
所恼害。在所生处少病无病。若说法时。身不
疲惓心不忘失。性种性菩萨身口意恶性自
微薄。既发心已转复轻微。若他所用无验
咒术。菩萨用之悉皆神验。已能成就。随顺上
忍。能忍他恼。亦不恼他见人相恼。心生怜悯
瞋嫉隐覆。幻伪谄曲诸上烦恼皆悉微薄。设
起速灭。在所住处无诸恐怖斗诤饥馑非人
所恼。如是诸难未起不起。设起速灭。发心菩
萨或生恶道速得解脱。受苦微少疾生厌离。
于馀众生能起悲心。纯净福德之所护故。成
就如是等无量净福。

** 菩萨地持方便处自他利品第三

云何菩萨行。略说诸菩萨所学。如学而学。
总说是菩萨行。菩萨于何处学。学有七处。云
何为七。一者自利。二者利他。三者真实义。
四者力。五者成熟众生。六者自熟佛法。七者
无上菩提。云何自利他利。自利他利略说十
种。一者纯。二者共。三者安。四者乐。五者因
摄。六者果摄。七者此世。八者他世。九者毕
竟。十者不毕竟。纯共自他利者有二种。一
者纯自利。二者纯他利。违菩萨道者。应知
应断。顺菩萨道者。应当修学。为已乐故求
菩萨地持初方便处种性品第一(第一段有一十八品)¶ 第 891a 页 T30-0891.png
财自用。为秘法故求佛经法守护执持。为生
天故受持禁戒精进禅定智慧等法。为世间
贪果故供养佛塔。为贪利故作求利相。为欺
彼故无缘自说种种功德。贪他亲附非法摄
受自住禅乐舍为众生。是名纯自利。应知应
断。布施忍辱悲心为首。回向菩提及欲生天。
是名自利共他。应当修学。除如是所说。馀
纯自利相违者。是名自利共他。纯他利者。
无因无果邪见布施。犯戒违道为他说法。自
度下地。而以下地净法授与他人。菩萨舍禅
愿生欲界。自在菩萨十方世界种种变现。教
化众生。如来毕竟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利益
一切无量众生。是名纯他利。前所说二种
纯他利。应知应断。馀纯他利。应当勤学。除
如是所说。馀纯他利相违者。是名他利共自。

安。自他利者。略说五种。一者无罪相。二者摄
受相。三者此世。四者他世。五者寂灭。菩萨所
摄善根。若多若少。修习成就。亦以此善成就
众生调伏建立。是名无罪相。安自他利菩萨。
以离染污乐众具乐住禅乐饶益自他。是名
摄受相。安自他利菩萨。有此世安非他世。有
他世非此世。有此世他世。有非此世非他世。
此四种受四种法。次第随其所应。云何为四。
有法现世受乐他世受苦。有法现世受苦他
世受乐。有法现世受乐他世受乐。有法现世
受苦他世受苦。是名此世他世安自他利。涅
槃及涅槃道涅槃分。世间法出世间法。是名
寂灭安自利他。乐自他利者。略说五种。一
菩萨地持初方便处种性品第一(第一段有一十八品)¶ 第 891b 页 T30-0891.png
者因乐。二者受乐。三者苦对治乐。四者断
受乐。五者无罪乐。因乐有二种。一者情尘触
因缘。故乐受生。二者今世后世爱果业。是
名因乐。众苦息已思惟三种因乐。起身心
受。是名受乐。受乐有二种。有漏及无漏。无漏
者。学无学。有漏者。三界系。欲界色界无色界。彼一切三界。随其所应六入分别。眼触因
缘乃至意触因缘生。五识相应。名为身受。意
识相应。名为心受。寒暑饥渴种种苦恼。已起
未起对治令息。息已乐知生。是名苦对治乐。
灭受想定。是名断受乐。无罪乐者。有四种。
一者出家乐。二者远离乐。三者寂灭乐。四者
菩提乐。信家非家出家学道。解脱种种在家
之难。是名出家乐。断欲恶不善法得初禅离
生喜乐。是名远离乐。二禅为首觉观止息是
名寂灭乐。一切烦恼究竟灭。于一切法。如实
觉知乐。是名菩提乐。因乐者。是乐因非自性。
受乐者。非乐因是自性。对治乐者。非乐因
非自性。而是息苦除苦。断受乐者。非乐因非
自性非除苦。而所有受是真实苦。随住定时
是受灭。无罪乐所摄。最后菩提乐。未来现在
一切烦恼究竟灭。诸馀无罪乐。于彼随顺。是
名无罪乐。

是菩萨以安隐乐饶益众生。非安隐乐如实
知之。随力方便教令除断。若苦而后安者。彼
虽忧恼要当饶益。是则菩萨依巧方便。若乐
而后不安者。彼虽忧苦不欲去之。以方便力
要为除断。何以故。以后必得乐故。

是菩萨欲众生安者欲令得乐。与其安者亦
菩萨地持初方便处种性品第一(第一段有一十八品)¶ 第 891c 页 T30-0891.png
欲与乐。安者谓因处。乐者谓果处。是故当
知。乐众生者必先安之。彼爱果业今世后世
因乐所摄。及苦对治乐。断受乐。无罪乐。决
定以此饶益众生。亦名为摄。亦名无罪受乐。
及情尘触因乐。是染污有罪不安隐者。不以
饶益教令除断。若非染污无罪安隐者。以此
饶益一切众生。菩萨亦常随力自行。是名
菩萨安乐自他利因摄。果摄自他利者。略说
三种因三种果。报因报果福因福果。智因智
果。云何为报。报有八种。一者寿具足。二者色
具足。三者种性具足。四者自在具足。五者
信言具足。六者大力具足。七者人具足。八者
力具足。长寿久往。是名寿具足。颜容端政。
是名色具足。生于上族。是名种性具足。得
大财大众大眷属。是名自在具足。断事听讼
制作法度。受与寄付悉从取正。凡所出言人
所信伏是名信言具足。有大名称大方便大
智慧。种种技艺为人所重。大众恭敬尊重赞
叹。是名大力具足。成就丈夫法。是名人具足。
少病少恼有所堪能。是名力具足。

云何报因。不害众生无伤害心。是名寿因。
施灯明净物。是名色因。舍离憍慢。是名种
性因。众具惠施。是名自在因。离口四过。是
名信言因。摄诸功德立大誓愿。供养三宝及
诸尊长。是名大力因。乐丈夫法厌女人法。说
丈夫法饶益他人。教令厌离女人之法。是名
人因。众生所作如法事中。随其所能悉往营
助。是名力因。如是八种。是名报因。略说报因
有三种胜。令报增上。一者心净。二者方便净。
菩萨地持初方便处种性品第一(第一段有一十八品)¶ 第 892a 页 T30-0892.png
三者福田净。净心悕望无上菩提。回向善根
渐渐增长。信乐修行胜妙纯善。见人行者心
生随喜。日夜念念随顺正法随觉随观。是名
心净。长夜修习精勤无间。复以此法转授他
人。见有授者随喜赞善。见彼受行随顺训导。
亦以此法而自建立。是名方便净。略说方便
正起方便果。是名福田净。

云何报果。菩萨寿具足故。久修善法令诸众
生成就善根。是名寿具足果。菩萨色具足故。
大众爱乐。众爱乐故。悉共宗敬乐听所说。是
名色具足果。菩萨种性具足故。众所敬重供
养赞叹。言必受行无所违犯。是名种性具足
果。菩萨自在具足故。布施普摄成就众生。是
名自在具足果。菩萨信言具足故。常以爱语
利益同事。摄取众生化令成就。是名信言具
足果。菩萨大力具足故。众生所作悉能营助。
众生知恩咸来归仰。凡出言教即皆承用。是
名大力具足果。菩萨人具足故。男相成就堪
为一切功德法器。于一切方便一切知见得
无所畏。于一切时自在游处。一切众生往来
同事。人间旷野随意无碍。是名人具足果。菩
萨力具足故。精勤方便。坚固方便。速疾方便。
修善无厌摄人不惓。是名力具足果。菩萨以
此八种报果饶益众生。自熟佛法随顺功德。
菩萨住是报果。令诸众生作所应作。众生
随教各修所愿。若菩萨虽自有力而彼不从。
不名利他。若自无力而受化者顺。亦不名利
他。若自有力受化者顺。是二具足则能兼利。
菩萨具足二法能自行佛法。以三乘法成就
菩萨地持初方便处种性品第一(第一段有一十八品)¶ 第 892b 页 T30-0892.png
众生。能自究竟无上菩提。众生熟者令得解
脱。是故菩萨住八种报果。乃能安乐一切众
生。一切众生无际生死。从本已来空无义
利。悉令不空获大果实。

云何为福。云何为智。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
羼提波罗蜜。是名为福。般若波罗蜜。是名为
智。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各有二分。一者
福分。二者智分。依禅故修四无量等。是名福
分。依禅故修阴界入巧便。处非处巧便。观苦
习灭道。善不善法。有罪无罪法。下法上法。
垢法净法。及诸缘起。皆能如实分别观察。是
名智分。依精进故修行施戒四无量等。是名
福分。依精进故修闻思修惠。阴巧便等如
前说。是名智分。如是福智略说六种。广说
则无量。云何福因智因。福因智因略说三种。
一者得长养福智方便处欲。二者随顺近缘。
三者本习福智近缘者。不住颠倒缘。住不颠
倒缘。习近恶知识。倒说福智倒念倒受。是
名住颠倒缘。与此相违净分。名住不颠倒
缘。离长养福智方便处欲障不起。是名为
近。此三因不具者福智不生。

云何福果智果。菩萨依福故。为诸众生于无
穷生死备经众苦。随其所欲摄取众生。菩萨
依智故。摄受正福种种巧便。为诸众生乃至
无上菩提。如是略说福智有四种果。广说则
无量。若报若报因若报果。一切依福起。福依
智起。此二具足最胜最上。得无上菩提。若
福智不具终不能得。是名菩萨因摄果摄自
他利。云何此世他世自他利。现修福业获
菩萨地持初方便处种性品第一(第一段有一十八品)¶ 第 892c 页 T30-0892.png
如法财。宿善因缘今受果报。善能转禅住此
世乐。依于此世为利众生。依于诸禅现法涅
槃如实。世间出世间。向现法涅槃有为法。是
名此世自利。即以此法教化众生。是名此世
他利他世欲界身财。乃至禅无色生。此世忧
苦。思惟修习彼因。是名他世自他利。此世喜
乐。思惟修身财因。乃至此世退分。禅无色正
受。是名此世他世自他利。

云何毕竟不毕竟自他利。欲界身财。有因
有果。凡夫世俗净。有因有果。是名不毕竟
自他利。一切烦恼毕竟灭。八正道及依此生
世俗善法。是名毕竟自他利。毕竟不毕竟有
三种。一者自性。二者退。三者受用果尽。自
性者。涅槃毕竟。一切有为法不毕竟。八正
道不退。受用果不尽毕竟。馀善有漏法退。
受用果尽不毕竟。是名十种自他利。如是略
说广说。菩萨应当随力修学。过去已学。未来
当学。一切十种自他利。是名毕竟不毕竟自他利。

** 菩萨地持方便处真实义品第四之一

云何真实义。略说二种。一者实法性。二者一
切事法性。此二法性以种分别复有四种。一
者世间所知。二者学所知。三者烦恼障净智
所行处法。四者智障净智所行处法。云何世
间所知真实义耶。世间众事随顺俗数。知见
悉同。谓地即是地。非水非馀水火风。色声香
味触乃至苦乐。略说此物。即此物非彼
物。如是一切决定意解所行处事。世间本来
自忆想知不从修习。是名世间所知真实义
菩萨地持初方便处种性品第一(第一段有一十八品)¶ 第 893a 页 T30-0893.png
也。云何学所知真实义耶。如世智人依现智
比智。及从师闻思量修学。彼决定智所行处
事。结集建立。是名学所知真实义也。云何烦
恼障净智所行处法真实义耶。一切声闻缘
觉无漏智。若无漏方便。若随生世智修行境
界。于彼智缘中烦恼障净。未来世障毕竟不起。是名烦恼障净智所行处法真实义也。
所谓四圣谛苦集灭道。观此四谛入无间等
惠及无间等所起智慧。声闻缘觉见阴离
阴我不可得。诸行缘起生灭和合。阴与离阴。
无我人性修习知见。云何智障净智所行处
法真实义耶。智所知碍。是名为障。彼智障
解脱智修行境界。是名智障净智所行处法
真实义也。所谓诸佛菩萨入无我法。入已清
净。于一切法离言说自性假名自性。离诸妄
想。平等大智修行境界。第一如实无上无边。
一切法择永灭不起。

又真实相建立二种。一者有性。二者无性。有
性者。建立施设假名自性。久远已来世间计
著。一切忆想虚妄根本。所谓是色是受想行
识眼耳鼻舌身意。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法。
乃至涅槃。如是世间假名有自性法。是名为
有。无性者。色假名。乃至涅槃假名。无事无依
假名。所依一切悉无。是名为无。如上所说。
有无是二。俱离法相。所摄二法无有二。无二
者。是名中道。离于二边。是名无上。如是真
实。是佛世尊净智境界。是诸菩萨所应修学。
若修学者。名为大智方便菩萨。当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萨与空解脱相
菩萨地持初方便处种性品第一(第一段有一十八品)¶ 第 893b 页 T30-0893.png
应。在于生死如实知生死。不于生死无常等
行而生厌离。能成就佛法利益众生。若不
如实知生死者。不能舍离贪恚痴等一切烦
恼。若不舍离则以染污受诸生死。以染污心
受生死者。不能成就佛法利益众生。若于生
死无常等行生厌离者。是菩萨疾得涅槃。疾
得涅槃者。亦不能成就佛法利益众生。云何
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空解脱相应
菩萨。则不畏涅槃亦不求涅槃。若菩萨畏
涅槃者。不能满足涅槃道。以畏涅槃故不
见涅槃功德利益。不见涅槃功德利益。清
净信乐皆悉远离。若菩萨求涅槃者。多修
习故疾般涅槃。疾般涅槃者。不能成就佛
法利益众生。若于生死不如实知。则长受生
死。若厌生死。则疾般涅槃若畏涅槃者。不
能满足涅槃之道。若求涅槃多修习者。则疾
般涅槃。当知是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无大方便。若于生死得如实知。则于生
死心不染著。若于生死无常等行不厌离者。
不疾涅槃。不畏涅槃者。则能满足涅槃之
道。深见涅槃功德利益。若不勤求疾涅槃者。当知是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
大方便。是大方便依第一空解脱。是故名为修第一空解脱菩萨最大方便。谓向如来
无上大智故。
《菩萨地持经》卷第一
菩萨地持初方便处种性品第一(第一段有一十八品)¶ 第 893c 页 T30-089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