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641c 页

无依无得大乘四论玄义记
均正 撰

第一三乘义。第二庄严义。第三三位义。三乘义有四
重。第一释名。第二出体。第三广料简。第四明五乘。

所言三乘者。一声闻乘。二辟支佛。三缘觉菩萨也。一
乘言明之不二而二论无差别差别。有二种次第。一
不二而二起用者。菩萨辟支佛声闻。二以通收入不
二者。声闻辟支佛菩萨也。声闻者闻声悟道故曰言
声闻。故思益经第二卷云。因声闻得解故名声闻。若
尔以因得道也。辟支佛亦名辟支迦也。此云独觉。所
以言独觉者。出无佛之世。无师自觉。傍无法侣。下无
□□□□□□众生也。亦云缘觉者。至觉悟因缘也。
至意者。偏明得道身不须师教。而能独觉。观因缘假
有不有有。假无不无无。应假理觉。观睹树木摧折冰
沫等须臾间灭无常苦空理。而觉悟。故名缘觉。独是
因名。因时不须师教。亦得觉境名。即因缘境觉道果
名中乘无觉果道果觉也。大论云。辟支迦。亦言辟支
卷十 第 642a 页 X46-0642.png
客。今谓彼因轻重音也。如摩诃迦叶等。辟支佛根性
人。故大经梵行品上卷云。于王舍城中百摩诃迦叶。
闻之说十二因缘。以无明乃至老死。即是观因缘理
而得道悟。故名缘觉。此意迦叶若不值佛。应作独觉。
而今值释迦佛。闻具足说十二因缘悟道也。问此二
乘。亦得言悟道理耶。答得言悟假理。故大经陈如如
得须机文云应假理也。此理道望不二理终是教能
表也。如持摄成毗家宗。俗谛为应假理。真如等不得
应假理。今大乘宗并是应假理也。菩萨者具存音者。
经论不同。渐备经云。以为开士道。无量寿经上卷云。
十六正士。即是十六菩萨数也。十住论云。亦云菩提
根上道萨埵名深心。彼释云。报果菩提故名菩提萨
埵也。弥天道安法师折疑论。亦开士故。旧断梁时番
云有二家。一云菩提道。萨埵言心众生。故名道心众
生。二云菩提言萨埵言心人故言心人也。三云菩提
言道。萨埵名道士。取无量经□□□□□□□□提
言上道上智上觉开明也。萨名众生。亦名为士。亦云
深心大心。道谓上道上智上觉。开悟众生大明之士
通乘者。一家相传云有三义。乘是入义。入是出义开
发释名义。二当体释名。乘是运出之义。三表理释名。
乘是不二义。如诸料中释也。

第二明出体。地摄两论。成毗二家。相兴通而为言。
乘通凡圣有漏无漏。故经云。举手低头。乃至童子戏。
皆巳成佛道等也。若尔数则四谛理解等兴等知事
卷十 第 642b 页 X46-0642.png
解等三乘体。成论宗亦空有两慧为体。彼宗乘通道
谛。则别从假空巳上故别也。地摄两论。大意略同彼
家宗从初地巳上真如相应。是真乘体。从第三十心
巳下。未摄相应故。非真如观故。通今无依无得家则
不然。彼四家。虽作各各相。并是于三乘。今论所破。悉
是理能也。今谓不二而二。明中假者。正法为乘体。故
大品经乘乘品云。乘相大乘也。乘是何义。乘是运出
义。如般若能生一切。得无住为本。建一切行也。问般
若无二相。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触。亦如言无得。如因
果所得无有。无有处所。云何言运出耶。答强名如中
也。问如大品经有达品云。一切行强名苦能者。何必
俱中是名耶。答山家以来相传云。有四种名。一中是
正名。二开假体望性有。为强名。故大品经二十四卷
有达品云。一切行但假名也。三非性有非性天。□□
□中名为施名中。实非中。强名中也。四如地摄两论。
成毗二家。计有无等一切得施为有一切法非般若
用施作故施名为有无等。即是理解所破也。又二乘
兴偏行菩萨解十信观为体也。

第三广料简有四(第一无体四门料简。第二明三乘。第三明乎乘至不至。第四广杂料简)
一家相传云。摩诃衍为大乘。有四义。一人法。二因果。
三出生收入。四能所也。言人法者。摩诃衍具含人法。
地摄等四家义宗摩诃衍。唯是不得是人法若然所
合论。亦是有人义。今谓不然。摩诃衍则通人法。为摩
诃衍故摩诃衍。人人者即是佛菩萨也。故十二门论
卷十 第 642c 页 X46-0642.png
云。法佛大人之所乘故。故摄大也。亦云观世音大势
至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之所乘故。称为大。若尔道
非摩诃衍。□□□□□□者。谓六波罗蜜十八空等
即是摩诃衍法也。地摄等四家。问能御是人能所合
论人是乘那是当乘耶。今无依无得义宗则不然。前
言四种。并是般若用故。四种悉是无想不二故。假名
十须。不二而二故。种法无人。离人无法。离人无法。法
是人法。人是法人。故人法并乘体也。言因果者。地摄
等四家。正宗。乘唯是因。不通于果。如言乘涅槃船人生
死生罗睺等。于涅槃果中。神通用。非正因果乘也。今大
意则不然。摩诃衍因果。万行即是因。万德即是果。般
若是因法。涅槃是果法也。言出生收入者。菩萨因法化
是果人具足。摩诃衍出生一切法。凡所有一切无量
应善。乃至举手低头等众具。皆以摩诃衍出生。此即
是出生义。又还收入一切众善。若大若小。吐归入摩
诃衍故。无依无法三乘并是般若所收。故大品经叹
净品云。无有一法不入法性者也。如众流吐归于大
海。故今收义。如百川归于海也。言能所者。此能所义。
最通广一切法也。如前释四种摩诃衍。至论不关人
法因果等四种。但持人法名来取名为人法摩诃衍。
乃至能所等类然也。所以举四种名者。正欲辨乘之
体用也。地摄两论。成毗二家。大宗万善为乘。离万善
明之。正取空取真为乘之体。其政有中万善等皆是
是庄严挍其非正乘体。所以然者。空真正能断烦恼。
卷十 第 643a 页 X46-0643.png
升出运载义。若不能断烦恼者。终不能出生死。故空
真为乘体。故彼列经云。等与诸子一宝车。即是此法
者。是人乘也。招提白琰师云。用决定菩提心为车。
而故来诸师多云。空真为乘体也。又释牛义不同。如
龙光空法师云。正聚神通为义牛。而经云。白牛及[户@(一/用)]
色鲜洁者。明此通此契内解清净。故言白牛[户@(一/用)]色鲜
洁也。若庄严兴光宅云。白牛正辟无漏成也。前云空
无漏真为车。今改云以无漏真为牛者。彼秒释云。以
两义取至运出义。名为牛取至能载义为车也。光宅
又云。以佛真为车。彼列经云为闻佛知见故。乃至欲
令众生令悟佛知见故。故知正佛真乘体也。今一家
作四发释乘。具如前至。今更广辨。人法一发。人即是
能乘。法即是所乘也。今通论般若中。出生三乘五教如
正因正果中出生因与因因果与果果也。今取能乘
之正人正佛与菩萨三乘人也。若通而辨之。三乘与五
乘人等亦法一切众生并是能乘所乘者也。故大品
问乘品云。准当乘出者。此即是间能乘之人。次问所
乘之法者。皆亦通而论之。即是空有因果权实等。能
一比人是法人。法是人法。法不异人。人不异人法。离
法无人。离人无法。即布施持戒般若等。即是人。只人
即是法。法即是人。一往对地摄等四家有应假应妄
世谛中有异故明人法等不二也。故摩诃衍实云不
关人法因果等。但将因果来取人法。即具有因果。将
因取人。名为因人。将果名取名为人等有得四家义
卷十 第 643b 页 X46-0643.png
宗乘义不得非人非法因果等得即真如与即真释
之也。又释因不同。一云乘正是果不存于因。传云龙
意也。如井中水瓶取水也。故彼列夫人经云。究竟法
身名为一乘。故知乘义存果。又法华经云。为说佛真
故。诸佛兴出于世。唯此一事实。馀二则非实。又云开
佛知见等。故知乘唯在果也。二云乘正在因。彼师还
引夫人法云。于法身上。更不复说一乘法事。既云于
法身上不谈说一乘法事。故知乘在因不在果。正能越
在星屋乐正是以因起果。是故大品经云。闻以三果
生至萨婆若。故知乘要在因也。法行师多用此意
故言乘义运出释也。三云乘通因果。因乘果至佛果。
果乘接因。因果不二。故摄为一乘。是故乘通因果也。
四今无依无得。无差别。差别假名所设意则不然也。
摩诃衍道。开人法因果。伹将因果取乘。詺乘为因。将
果或取乘名为果。虽非因果。将因果或取名为因果
乘。乘则通因果也。故大品经云。自从三界出至萨
婆若。不二法故。不动法故。假名方便无碍用开何不
得有也。故大经四相品云。乘涅槃船入生死海。建立大
事。纳耶输陀罗睺罗者。不得定云但在因。或云但在
果。或云通因果。今无所得大乘意。如空中织罗空中
织纹无所不有。但拔出颠倒或织众生无差别别引
入为者。且初行者。脩行渐渐出。虽有所得故今以因
起果。此乘在因。虽在因。穷论乘。正在于果。所以然者。
乘正是运出用无壅。所以秤乘在果始能运用无碍。
卷十 第 643c 页 X46-0643.png
因中则门不足分有运用。正无碍运用无壅。唯在于
果地。是故乘正在果地也。在因则傍用之。前云摩诃
衍出生收入者。明摩诃衍出生三乘五教及一切法
等也。明收之意同归一摩诃衍不二正道也。或云以
不二正法出生三乘五教一切法。世兴出世善法等
同归一乘出生则以正行出生。言归则同归一乘也。
明一乘犹是正法。正法犹是一乘。今云以正法出生
者。即是从一乘出生同归即是言归正法。一乘而正
法。左右之名。眼目之别称。所以须以正法出生收须
言归一乘者正意摩诃衍正法。实无有差别。但随众
生根性不一。所以作种种差别说之。或说为三。或说
为五。或说为世间法。或说为出世间行。如是随缘。说
无量种种差别。此意说教随众生根性所宜不同故
渐以言归大乘。但如地摄两论成毗二家。存心意便
执云心意为佛因。各执谓有道理应忘理应假理真
如理真谛理差别故。今破除之。言归一大乘。大乘正
行。故说三乘五乘差别种种也。实而论之。一乘作分
别。无分别说。皆是摩诃衍正行故。亦名为言三归一。
亦名破三归一。亦名开三归一。亦名癈二立一也。言
名为言三归一者。言有多种。一言教。二言行。三言缘。
乃至言理也。言言教者。独一佛乘。则开别为三乘。今
言此等三乘五教。只是一教。所以然者。所表之道。无
有二故。能表之教。亦是一也。言无行者。如法华经药
草喻品云。汝等所行皆是菩萨道。明三乘人所行。行
卷十 第 644a 页 X46-0644.png
皆是菩萨道。即是无行也。无缘者。无三乘之人。并是
菩萨。彼所行之行。既是菩萨行者。能行之人。皆是菩
萨人。故云声闻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也。所
以方会此缘得是菩萨者。凡是无所得行者。皆是菩
萨人。何者道理中无有二乘。故凡行此事。此是菩萨
人。非后是声闻辟支事也。故经云三乘初果不异于
行也。言破三归一者。佛世尊赴缘说三教者。本欲令
其无归一教。而其逐名相。执三作三解。如地摄等四
论宗。是故破此解执。然此破即收。破是破执。意正破
如四论等。但大伹小病。收即收教。令二乘归一义故。
正破三归一也。故法华经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
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也。言开三归一
者。开三乘方便者。即欲归一。方便开此三即是开。
归一但定极密也。言废三立一者。昔说三乘此即权
说。如化城喻品。此是权说。昔为缘不堪大乘故。经云
权作三乘之名。今时子心既巳通泰。便作废于三乘
随立一乘。此即是废三立一义。是故废三义。此则据
权。无三义。此据收取。破三义此据治病。而为谓执相
三为病故破之。故云一佛乘分别开说三也。开三显
一治语此则据方便。是故此四义各果也。今一家明。
会三乘五教同归一乘。此则有能有所也。会三五之
教。同归一乘。为能。会三五之教为能摄也。三五之教
所摄也。然能亦是所。所亦是能。何者会三五教。归于
一乘。一乘则是所归。三五即能归也。若言从正法出
卷十 第 644b 页 X46-0644.png
生一乘。一心法为能。一乘为所生。生一乘为能摄。一
心法为所摄。此是能所所能。所非所。所能非能。能所
不二也。复须知之。开三归一乘者。就假上三一也。复
一心法为强为一乘者。眼目异之也。大乘家明摩诃
衍出生一切法。三乘五教也。出世等善法简得无得
宗也。今就摩诃衍所生诸法善恶静知等。忉而论之。
不生教馀。有所得。地摄两论成毗二家。善静知与恶
散愚等法。今收入二。还是收入归摩诃。地摄等四
家善恶等。诸法故远。所不论也。所衍所出生诸法。若
以然者。非摩诃衍所出生。并是有所得。皆是虚妄理
外行心。若尔出容会能归摩诃衍耶。故金刚般若经
云。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承
事无空过所种善根不得授记。然经意都不知取成
佛授记因者。是有所得善。皆是虚妄。是故不取知也。
从值燃灯佛土五华所种一念善根。始复是摩诃衍
无所得善。得菩提授记之因也。尔前八百四千万亿
那由他诸佛承事善根。并不馀致取也。故一家相传
判有所得善。不得无所得善习因。有所有虚妄善故。
然藉有所得。为无所得。作次第缘增上缘等也。而佛
菩萨劝令脩有所得善根相者。有所得善。生于人天。
人天是入道之器。亦名不定聚。并值佛菩萨。解无所
得说法。因此得悟无所得。是故有所得。但为无所得
作缘由等也。一家譬是。如水土为谷身作缘。正是谷
身正因也。
卷十 第 644c 页 X46-0644.png

问既言是摩诃衍所出生之三五之教。那忽复破三
归一。既是摩诃衍三五教。不应复破之。又摩诃衍三
五教。亦不须会也。答实具摩诃衍之三五教。但缘哀
教不了。落有所得故被破也。问如二乘人哀教不了。
成有所得者。可得言都不称教者。佛何意说小乘教
耶。答有二义。一者闻初说二乘教时。当时未为失。但
遂守教转成病。如三脩比丘前哀苦无常教皆得阿
罗汉道。未为失之。如当教悟解也。但后时随缘执教。
谓为实有二乘。故被破也。二者如佛为破外道。说二
乘教。如教悟解。有不有无不无。谓为究竟。破名为二
乘曲见也。此二种意异者。初则如教悟解无所得小
乘。伹久后随缘落有所得。成病。后当则如当教悟解
阿难罗汉等。而谓为究竟道。故名为曲。巳成病落有
所得为失也。此二人初人则入中道为少难解人为
人为说观则易入中道也。故夫人经云。三乘初业宗
不愚于法。又法华经实得阿罗汉。不信是法。无有是
处等。今明出生及收入义。从正法出生三乘五教等。
即是开此正法为三五。只此三五教等。犹是正法。今
收入此三与五。归犹一乘。自出生则从正法生三五
乃至一乘。今收入还归一乘。此则是所生为能收。能
出为所收。然既言从正法出。应收归正法。而今言
收归一乘者。只是正法。伹以倚[至-土+乂]其言辞也。又开正
法为三五。此三五只是正法。今既收三五。还归一乘。
即是正法归一乘。是故正法为所摄也。又昔三乘之
卷十 第 645a 页 X46-0645.png
法。对外道所法。表正法。会三乘归一乘。即是能摄。正
法也为所摄也。收三归一。三者是权既归收一。权三
则废之。虽复收三归一。非但三乘是权。一亦是假。此
则是权三假一。显非一也。问三可是权一何故。复是
假耶。答昔开一为三。此是但三。今收三还一。此是但
一。既除此但三。亦复废此但一。显非三非一。乃得曰
平正不二道也。

问涅槃法华大品夫人等经。并明无三归一。若为取
耶异那。答若成毗二家释云。大宗明之。大品经正明
空。明空荡相。法华经无三归一。明寿量果。夫人经偏
方之说。即是说顿。辨一乘。与大经齐。一此法故。有如
此异。但冯观二师。为执四五之异。说前三与四说犹
是无常半字教。如梦觉义中说。彼家明法教释一乘
不同也。无依无得。明宗则异也。得定云。涅槃大品及
至夫人等经。以明一乘。其事无二。涅槃亦非半非满。
随于涅槃三非一而明三一。般若亦非半非满。明
于三一半满。于般若及至胜鬘亦然。涅槃亦非常非
无常。般若亦非常非无常。及至法华夫人亦然。是诸
大乘。非明一乘义一种齐。今明满字教贯通法摩诃
衍经经题是摩诃衍也。故以明一乘无二悉是满字
不同成毗二家云。大品及法华是大乘。而非满字教。
故今明法大乘经。非明一乘无二。此是如来十须为
论。若然为缘语。亦得□此异也。大品等法般若云。在
因名般若。在果名萨婆若。非波若非萨婆若。名为正
卷十 第 645b 页 X46-0645.png
法般若。不二无净名等经。非权非实。随于不二正法。
实法华明非三非一。虽于不二正一也。如涅槃非常
非无常。明正法涅槃也。又得云。法华开一为三。则是
但三。无三归一。则是但一。言三归故非伹三。既无三。
亦复无一非三。然始归与胜鬘经正法义齐一也。胜
鬘经以正法开为三乘五教。法华经则以一乘开为
三乘。而法华三一多是伹三但一。夫人经方便故也。
问何故法华经以一乘开三乘。便是但三但一。而夫
人经不然耶。答此就缘为论。开一为三□便作三□
则成伹三无三归一。独作成但一也。问胜鬘经以正
法开为三乘五教。于缘亦应成但耶。答亦有如此。但
今就缘有强弱判之。法华多是伹。夫人则多方便也。
一家相传云。一乘只是佛性只是般若。是故亦名为
第一义空。亦名为般若。亦名佛性。亦名涅槃。亦名为
一乘。是故般若涅槃碍法摩诃衍经。以明其宗致是
一也。

问若为得知是大乘摩诃衍教宗无二耶。答如地摄
两论成毗二家。以明诸法实相。并是虚妄实实相
言今宗表是复上辨皆比实相。亦是落有所得理外
行心。故被破也。问前云三时四时五时中。成论等师
云。法华巳而是半教无常故可被弹。如地摄两论宗。
伹明半满教可得问个无行论宗耶。若虽同明半满
教。而大异也。彼明无所得理教。何以知黑三
藏。此师九□义并摄论云。此无始时一切此依止。故
卷十 第 645c 页 X46-0645.png
云自性住佛性。一切法依止。若脩行时依止而自消
亡。自性佛性朝成如舍兴名一时有。若铁练打搥时
名自消亡。真金囱朝出一去一在。若尔岂非二见也。
又云真如不断契或。四义释真如不即烦恼如土
金不囱求出。而人须金种种掘土等。金自随出也。
又云真如非净非不净。真如如空中日月非烟云
染。故非净而非不净者。忽妄开显出。故非不净也。
真谛三藏观释云。如此可非二见无所得也。又近成
有人言。于谛之语在是山旧语广州三灭。与诸觉土
朱齐二国地摄师。不曾多法济而此间人偷南。于谛
不知。自于谛可。谓是偷牛喻义也。问地摄宗真如不
断归式。今无所得宗。正法断或不耶。答无所得宗。亦
得断二得不断烦恼。何者正法远离而趣不趣如大
火恐何但涅槃烦恼而远离。故得意断或也。亦得言
不断或者。正法非能非所无得无处。有何得断不断
等。净亦净可也。若言断与不断。就佛口相对劫涅槃
明文也。

问今一乘与涅槃若为有实那。答不实也。有二种。一
乘涅槃上有两种也。一是诸一乘。如无三归一。一乘
故。胜鬘经云。一乘大方便也。又一家对三明一乘义。
即是大力菩萨一乘。如对无常得常故。开方便门亦
真实相。亦是横而明之也。亦是非三非一。强名一乘。
即是不二道也。涅槃二者。一是上涅槃。如言接引众
生□方便说涅槃。故大经梵行品云。因世间说涅槃
卷十 第 646a 页 X46-0646.png
人无子名为有子等。又如肇师论云。涅槃者引物之
仕。名出处之方便。名无得物之功无应名之实。非名
非物。名物何者耶。亦是强涅槃正法涅槃也。所一家
相传云。一乘只是涅槃只是一乘。所以然者。非常非
无常。因非果。常无常因果。将于一乘也。涅槃非常非
无常。非因非果显于涅槃也。

问若言涅槃非因非果。宜当果名者。一乘非因非果。
宜争当无常名耶。答不例也。若例者一乘非三非一。
宜两强名一乘。若涅槃非常非无常。宜当强名常。又
谓言一乘非生死三。非生死一。宜当佛果一乘。故大
经云。乘涅槃船入生死。纳耶输。生罗睺罗也。涅槃非
生死。非小乘灰断常。宜当涅槃常。也又得云。一乘只是
涅槃。涅槃只是一乘。所以然者。涅槃非常非无常。非
因非果。一乘亦非常非无常。非因非果。得于涅槃亦
得言常无常因果得于一乘也。是故涅槃一乘更无
有异。而今文欲明其异者。一乘非因非果。而宜当因
名。涅槃非因非果。而宜当果名。所以然者。本以任方
便涅槃接引众生。令其欣涅槃相离生死。涅槃是得
归之处。是故宜当果名。既方便涅槃为众生欣趣之
所。是故作脩行之。名不便故。宜当果也。而言一乘非
因非果宜当因者。一乘正此明为万名同归。故低头
举手等是皆归一乘也。故经云。令七岁巳上皆得脩
行。是故一乘宜当因目也。不例者。涅槃宜当常名则
为此义。一乘不得名无常者。去一乘言。而不此归一
卷十 第 646b 页 X46-0646.png
乘。论具足义。是故一乘明常无常具足。所以尔者。昔
涅槃破耶常。宜全德写为明之。今日明涅槃归正对
𢇛昔无常。是故今日涅槃唯伍疹常也。一乘则无如
常无常。遍写对斥破。虽言破三。而一终是无常即果
地则常。亦得常无。常具足也。故一家相传云。涅槃只
快则是对斥破故。唯道道常断中快。则常至无常具
足能。则一乘亦得座也。

第二明三乘自有两(第一明三乘十地。第二明二乘有无)

第一论十地有一(第一明名义第二辨体相)

大品第十七卷。梁武天子敬重此经。大弘大品。题名
品旧云经此。或题灯炷啄品。或归功德品。或云
住菩提品。品文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十地
菩萨具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菩萨摩诃萨。
具足乾慧地。性地。八忍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巳作
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具足是地。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学是十地。非初
心得阿耨三菩提。亦不离初心得阿耨三菩提。释
曰依此文。小庄严荣法师云。龙光传开善云。一神
具得三乘十地。一乾慧地。二性地。三八忍地。四见地。
五薄地。六离欲地。七巳作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萨地。
十佛地。今谓亦可有此义。而实明之。三神明共十地
也。而经云。非初心得菩提亦不离初心得菩提。十地
非初心得菩提。亦不离初心得菩提也。释此文不同。
一论师等非云初心得者。异法无明也。不离初心即
卷十 第 646c 页 X46-0646.png
菩提任一明也改亦然。二今无依得意释有两义。
一者初非是非初菩提中故言非初心得如有不
不是中菩提非是有是非有有任故无亦能不二而
二明之也。非归心得。亦不离何以得菩提亦类之。二
者初兴[彳*又]改。并非也。而初与后两心并假故非。而初
心后心不二。是中菩提故。故言不离心道不离心得
菩提也。乾慧地龙光传开善以假空理为礼。若大
乘义。则三十心为体二乘人四种处理并是假名空
理以为具体。三三然义三乘同此乾慧地。未得实浅。
空理定水少。不免乾枯。故名乾慧地也。今无得宗。口
无所口假名空慧故。则今乾无枯。无所得生死义故。
乾慧地以以乾枯得名也。开生宗三三然义。二乘人
以实法巳上无摄还生退义。三乘同。今不退有不改
之义。故名性地。大乘明义菩萨初似教般八万四
千波罗蜜资发空去。空去[米*全]得不退常家然义。故假
名空理。初无摄于还无退义。但释退二乘心释不同。
一玄中但退起二乘心少有不退义。二云初十心中
前六心退。起二乘心。以七心巳上二十四心无多起
二乘心。此意定小乘巳六。此故名性种性义。故言二
十四心性地也。八忍地者。三三然义三乘不同。在见
谛中有八忍之位。是八忍人故名八人地也。见地者
小乘义。即云十六心须陀洹果。具见谛理。大乘义。以
初地终心具见谛理故言见地也。薄地者。小业义义
欲界。且于发六品重巳断竟。对三品轻薄者。故名斯
卷十 第 647a 页 X46-0647.png
陀含也。方乘意义记二地九门。即是九品义。说斯陀
含。即欲界且经四品以上。上即中。中名厚。重品巳
涅槃巳。品轻薄之者。故名薄地也。离欲地者。小乘义
名阿那含也。大乘义三地照门。即欲界九品结尽不
改还生。故名离欲地也。阿罗汉断三界烦恼巳涅槃。
法四无巳成辨。故名巳辨地。亦巳作三界得慧究
竟。故巳作地也。不须教独然觉悟理微。遮习气故。独
觉名辟支。解国语此番为独。番佛为觉。故言独觉也。
之士位悕兼物先人巳三为义以第十六心
即金刚三昧位巳。还名为菩萨地。大乘人元觉极果。
名为佛地也。

第二释三乘体位。明三乘十地大小两教不同。龙光
传宜宗巳乘明菩萨乘三乘。明菩萨乘不异。同明三
三然佛因也。三三然万等两教三乘人。同以假名空
理。似今真如名为乾慧地体。同以实计空真似无真
如。名为性地体也。小乘教同以见谛十巳心。名为
八人地体。声闻人第十六心是见地体也。辟支佛位
一。初明作十地。三神明作十地。不同如前得也。依一
云。独觉人以第六即辟支佛极果悉是辟支佛一地
体位也。五乘教菩萨与三乘教菩萨以第十六卷菩
萨觉地穷。明是菩萨体他极果位。是佛地体也。斯陀含
果向是薄地。阿那含果向。是离欲地。阿罗汉果向是
巳辨地。具如释名义中说。就菩萨位。以初地入分。即
初地上忍分。未满巳还。约所随或。傍角相[去-十+小]。小乘十
卷十 第 647b 页 X46-0647.png
五心。体谓尔相或十六品之十五品。[(乞-乙+止)*(口/寸)]唯小乘十五
心。约[乃@人]八忍七智及第十六心。多分名为八忍人。是
八人地位也。初地满分穷上忍空解。唯小乘须陀洹
义。说须陀洹。名为第四巳地位。以二地入分巳上。即
[仁-二+(?*月)]习穷上忍巳还。即欲界四品不示相或释不浊。一
云上上。上下。下上。下中。下下。五品当门。二云一一地
开九品菩萨。何者。有上中下。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
义说斯陀含果。名为薄地体位也。三地入分巳上。即
备习分满弓欲界不示相或。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
下。五品门。二如上用。无品尽断。欲界系缀。烦恼尽义
阿那含名为离欲地体位也。二三四果向。离未穷登
位。因中说果。并摄属地位也。以七地入分。乃至脩习
分满穷上品。能侵断习气。无明住地。或重将多时遍
观义说辟支佛。名为辟支佛地也。以八地入分至金
刚心学地穷明无生法忍。中品。上品。寂灭忍。下品。中
品。是大菩萨位。名为菩萨地体位也。佛果穷明。是佛
地体位也。初地出分入二地佛分。名为菩萨体位也。
佛果穷明。是佛地体位也。初地出分入二地八分等
并是向牵。如十地九品门五品门义也。唯十地出分
一向属十地。初地行分一向属初地。与中相邻胜劣
身说不同。一云胜身属次地。二云犹属当地身定开
善门徒相传作此说也。今无日大乘门义则不然具
如梦觉义十地义中释也。三界正使或假十信位中
巳释意污犹中十信巳巳上约小乘义宗明之。即是
卷十 第 647c 页 X46-0647.png
习气。大乘义宗明之。无明烦恼。此无明无知等或。是
大乘之烦恼也。望小乘义即是习气。故璎珞经云。六
地菩萨断非想非非想烦恼也。故相传谓阿罗汉六
地。齐功。所以如此者。小乘正使气唯不悲想他若言
七地习气者。此是无明之习气。非是正使习气也。故
经云。七地菩萨爱佛功德。不名无烦恼也。具如十地
义中说也。问事同者彼十信中十信也。答夫人经云。
三乘初业不愚于法。大品般若中。开三乘引又云佛
菩萨辟支佛阿罗汉。用是般若波罗蜜。以度彼岸。涅
槃经迦叶品第四卷云。发心毕竟不二不别如是二
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发心巳
为天人师缘觉声闻及缘觉。不是发心返三[尸@(一/小)]。是故
今名最上无。十地义中说。又于元陟释不得。一如
灵味山亮师云。前四教未能悟道。至第五时大经教
等。白悟无。引大经第七四依品云。證彼文自言。自尔
之前我等邪见之人也。法师释法文云。前四时未明
圆脩常住。故白摄家邪见非是非悟元当教时时并
得悟云定道也。今无所得大乘言。半满教并今分悟
无求于大小空人不得说四时等教明之也。而经云
自尔之前我等邪见者。依涅槃论释之。此品正明十
六见住义。故言耶见。若尔指小乘计为摄不正见也。
法义意大小义具说也。

第二明二乘有无。亦有两(第一明有无第二明證有无)。今序断释三
乘有无不同。一从佛厶文。汉地开河相传说。无有
卷十 第 648a 页 X46-0648.png
一人释无有二乘义也。勒那菩提三三藏亦不说无
二乘也。番摄论黑真谛三藏常呵开等否云无有二
乘也。执无有二乘亦少少不同。一但起自灵味寺小
亮法师云。理中唯有一菩萨乘。无别二乘。而说有者。
为欲引接二乘。如雀母方便说也。二开善亦云无二
乘。而父小异灵味者。开善前后说小不同。前云始入
内凡得假名空巳或。并是实声闻。但从法空巳去。唯
义为声闻。凡引十證。如说。亦改云亦无改假空声
闻法师立。又云声闻之人。根情钝弱。怖畏生死。志惮
脩途。不受大化。[宋-木+ㄎ]岸而退。退以如本随机接故。说有
三藏之教。故有二定。十门定有声闻辟支佛。偏修定
慧二乘道也。但师执不得穷枚。光宅二法师执实权
义。开善执定权义也。实权者。实有如法根性人也。明
法二乘人岁计必应作佛。但逐根性暂时权尔。偏[日*有]
定方断。三果或尽。作二乘人。故言权尔也。空舍舍权。
假为义也。明实理无二乘。假名字说二乘教也。故法华
经方便品。及偈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道无二亦
无三也。无二无第二辟支佛乘。亦无三无第三声闻
乘。但以假名字。引道于众生。权假释权明證也。实权
乘。谓有实行。偏脩空人断三果或尽。作声闻也。侵断
少分习气或。作辟支佛。无第二无第三究竟也。明声
门义果时节短长。有三师说。不得。一云名衣阿罗汉。
亦是实遍脩。当于声闻人。二云取衣阿罗时节过位。
故非实遍脩空慧人。唯取一生身劝脩者。行辨四果
卷十 第 648b 页 X46-0648.png
者巳上。是偏脩空慧声人。三云即是旻法师。觉士在
海坛弥天宝伦法师义。明遍循空惠声闻人。经无量
阿僧祇劫。方之取衣时促人。并是重现作也。三果
未能广脩万行。但偏脩定慧。断三界或。声闻人
也。开善意以无有实以二乘人者贵常慧必须备
脩。应得以资发定慧。故无有遍脩空慧二乘人也。又
寂相传云。有二种声闻无一种声闻者。二种声闻者。
实以声闻即是六心巳还。未登六地顶。退起二乘心
行。此是法声闻。小㽵严云。此不能断或。亦未能以似
定慧理始伏相或。但以前事有解伏十烦恼枝条。故
取相随伏也。六心未登退事宜如十地义中说。舍
利弗昔曾于于六心中退。波罗门从其乞眼。得而脚
踏破弃之。舍利弗因心法而退之类例也。二者舍行
声闻。即是登受巳上六地巳还菩萨义说罗汉等果。
以云地始断三果正便尽。小乘罗汉亦即正使尽。三
藏方等两教相属倚备为。故言罗汉断或与六地
齐功。故得义功也。七地菩萨义说辟支佛七地断三
界正使巳尽。复更侵断习气无明住地。小乘教明辟
支佛。亦微遮习气法义片得。故七地菩萨义说辟支
佛也。无一声闻者。无有不脩万行。而遍明定慧。释三
界烦恼尽者。三藏数宗定慧事生。有复难生。有文有
理也。文者成论世谛品文云。犹如屋宅等物事
成如是泥洹知事分别诸法智慧难生也。理者无文
世谛差别门户阶级条绪多端。有解缘照。此计差别。
卷十 第 648c 页 X46-0648.png
故难生也。真谛无相同之理。俗谛虚假不实理。无
有阶级。意[彳*又]照此无阶级之理事生也。以是义故。三
乘圣人皆是言[彳*又]而来。必有世谛别[彳*又]也。大乘明之。
正反三藏有[彳*又]事生。宇[彳*又]难生。必得空有中切[彳*支]智
慧资发出[彳*又]。出[彳*又]及生众生从无数世界成曾
习缘。世谛参差境。故不事有。[彳*又]事生无相之[彳*又]。曾缘
无相定理。故定理生众生情。于之外所以定[彳*又]难生
也。今无依无得大乘宗明之。若从凡入空必从有入
定。故经云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者知真。义次
第故。至论得阴不二正观。方随讣。空有五𨹔不二
建立。空有与智慧。亦得明之难兴事生也。小㽵
严寺荣法师观得。开善能据。龙光成结常。稍云
江南独出释三乘有三种声闻。无一种声闻者。如寂
云。无有偏[日*有]空慧声闻人也。有三种者。一者于信引
立内凡位。但现四谛体。级制四果。如毗昙事所临终
屈指多。是此人也。三者于六心。未登顶巳还。二乘
人也。故涅槃迦叶品第二卷末。释洹河七人。第三位
人文云。是名为住求佛法中。谁是明次第列。谓舍利
弗大目健连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释曰。舍利弗是
大阿罗汉。而言住人。住人位比四种处燸法七六
心未登顶义。说五方便。及二乘极果。相似定慧也。初
心为五方便。第二心为须陀洹。第三心为斯陀含。第
四心为阿那含。第五心为阿罗汉。第六心为辟支佛。
迦叶品第三卷。释第四遍观四方。即顶法。即须陀洹。
卷十 第 649a 页 X46-0649.png
释第五遍观巳得即斯陀含。释第六行巳[彳*又]住即阿
那含。释第七水陆俱何。善男子。若彼岸者。𠲖阿罗汉
辟支佛菩萨。犹如神龟水陆俱行。三者于川二乘人
有。如大经云。实阿罗汉量与罗汉等也。迦叶品云。住
人异于暂出还没人。亦得有證信根成立地四果
人也。今大乘无依意辨之。不同彼诸师说。即如前释
假十但中制四果辟支佛。与遍行菩萨位。亦即如十
地义中说也。问地摄两论。成毗二家云。毗昙家制四
果。于四谛观位中立。成论于四谛观[彳*又]见一灭观去
谛住中制立。地摄两论。三性真实观位立法。是尽摄
论法师即三藏师宗意也。今山家意。并不得法师释
也。彼宗并是有所得见之心制。何者拾拾高下前后
次第异故。落有所得也。今无依无得宗。无为法中。无
差别差别明之。无所不是。何者四谛观见有得道。真
谛观见空得道。今谓彼二家各执不得。无依无得。大
乘宗有定。定有二谛。不前不后。不一时故。今明
有无。无有无无。有有有矢。无无异有。有五是空。空即
是有。有为无。无为有。见有为见。空见云为凡有。
故数人见有为见空。成实见常为见有。无为法中。假
有方便各异闻。故经云。而法正有法位也。前以与方
便正观显然。诸佛圣人随众生根缘。各举一边说之。
不得彼四论差别释之。故中论二十五品。破学大乘。
先人两品。破学小乘先人也。问若然者亦不得无
假。十信位中制。四果中十信巳上员脩是菩萨位也。
卷十 第 649b 页 X46-0649.png
答不二而二明之。开为十。但为前中十信在改。若
二而不二论之。即假不中。故中论云。亦假亦中也。虽
开中假如云中长短无异相也。

第二义推證无有。二乘意举十事。小㽵严传龙光
云。开善意。

第一于说三乘之教之厚道理明之。唯
一大乘。而所以开为二乘者。正为乐小之人根情钝
弱怖畏生死故。成论行者品心常为悦有身有无身
无者。故引接方便云。生死事可免。设或可一身能辨
四果。得灰身灭智。涅槃引进外凡下愚之人令生微
善。实理无有偏脩常慧人也。

第二义推缘无有
实行二乘。何者或境不出十烦恼。十或皆迷万境。如
邪见既拔无一乘同常住佛果佛性法[丘*勺]便亦然。
若不诚常住佛性一乘同改不伏邪见等法或空
空不修万行而谝意真即法便耶。又地经云。初地中
菩萨。乘相故。尚不贪身。何况所用之事。是故无有
不活畏也。复明无死畏。亦以无我故。不若声闻巳深
我相则应无有畏生死。不须连入涅槃。若意有畏生
死者。则我心不除。则不得云即或齐六地也。若云脩
习无我。有同有异。同者初地菩萨无五怖畏。须陀洹
亦无此畏。其事即如婆沙中说也。异者二乘人。由知
无我觉在故。厌在[阿-可+旡]卑求解脱。故成论灭法心品云。
即佛弟子[彳*永]厌生死。皆以七门去来不生无所有故。
见云弥增厌离也。大士菩萨脩空真道年万川悉安
在生死。普济含识也。同心而广狭有异。其事相反。若
卷十 第 649c 页 X46-0649.png
尔不得偏脩空慧即或[?/(冗-几+?)/一]人也。

第三义推说如超
位实行声闻。初六心未登顶有退者。而有能于道中
断三界正使尽。与六地菩萨齐功。能全有遍脩空慧
声闻。只可小速于菩萨。那忽相绝有菩萨广明万行
功德智慧绝。性地断结。犹尚难了应劫方六地即
三界烦恼常二乘人即正使常速于菩萨过于县绝
家云有二义不可。一者即或过远。若尔无退者也。二
者二乘人贵空理不贵万行。答尔出能速即故无有
声闻等也。

第四义推说无有实行二乘谷假全有
利根二乘者。能于一身中。即或与六地齐功者。此二
乘人复过缘发心。回心作菩萨遍脩行。得伏无亡难
于菩萨绝下㝵脩万行为当易于菩萨陀山来宜
脩行者答彼难者。二乘人巳即正便功侑家彰久巳
尽。何故难。若实易者暂作二乘则作佛。此即太速
也。而论理之。亦有两义。一者不应暂作声闻建大心
碍脩万行者。二者大而论之。一切神识脩行时节。时
时大体是同。皆应退作声闻。则无有绝性地初地等
大心菩萨者也。又若声闻得巳在同归。则不待为
法华也。若巳尤常住亦不待为说涅槃也。既待说
登方能受悟。则说不巳悟也。若言初果不过于
法则。前巳碍说。今则因云化凡。凡失顶方悟故。须
为说法华经等也。谷未说时。声闻人断。或齐功。无有
是处。故知无有实行二乘人也。

第五义拨说无有
实行二乘人。约数论两宗捡之无有也。毗昙宗见有
卷十 第 650a 页 X46-0650.png
断或等智。即阿罗汉有退。初果见理。即迷理或尽。
缘事生或轻重碍五逆等恶皆是事或。初果碍为
也。成论宗明之见空𢝞道初果十恶五逆悉巳尽。将
成论宗捡毗昙。捡毗昙阿梦汉。依[彳*又]犹是仅凡
故绘有实行二乘。则然人也。答言实行声闻。于六心
退有者。成论法师云。迷是舍行声闻也。又法贤空中
如论世现灭人等何顿断灾法便成罗汉过为迷
法罗汉。亦应例然。故无有脩空故二乘人也。

第六
义推说元多二乘人得川明之。寂云悭为对行檀。嗔
为慈悲行。对二乘人。不然行恶法遍脩法。切然伏正。
使。枝条异。然方脩。空方亦除。皆或理而论之。有
则正使尽。又无慈悲等切然故相传云。小乘阿罗汉。
不碍慈悲切信行。故知无有实行二乘人也。

第七
义说无有实行二乘人约迟速明之。有人在欲界。脩
得三界禅定三十三品一分。或言三十三品定一生
身断三界烦恼尽。成阿罗汉等。如论八[彳*又]脱[前-刖+(〡*日)]
时有烦恼。衣巳𠄎无烦恼。又三去品云。衣时有
三毒著衣时巳。则无三毒等。如法偏脩宜去见。三界
或迟速。过为县远。故无实行人。若云取衣聚应迹舍
人者。小乘宗明义。从凡入空望圣。朱明舍行舍行内
则傍大乘意也。

第八义于说无有实行二乘人约
人人者佛人。也如佛自始应在第四天生在现为凡
夫。如初教宗所明。菩萨从兜率陁天上于摩尼宝殿
中。放大光明。遣法菩萨先下。或为父母观几贫穷疾
卷十 第 650b 页 X46-0650.png
病等。如涅槃论。初意神通反示意。又如梵志来至
如来所一闻为说法。便得悟迹大乘教理。而意之
如来等一生得道。既非实录得道。故知声闻脩道。亦
引接方便说。无实行二乘人也。

第十义于说无有
实行二乘人约理明之无二乘。何者凡有众生不
识一。然三宝常住。一乘同归。而得脩去定者。即三界
或尽。二乘极果。无有是处。故云无有实行二乘人
也。开善门徒。去法师十意了有实行。二乘意说。亦种
种不同。大意同一家无得无依义宗科。科中所以广
去者。只为地摄两论成毗二家义。宗据塞无碍无得
道为作碍。所以广破有如四。论广破繁。若无有
有得四论据塞大道。如鸟飞空。无有踪迹。不得广
去。为有所得四论宗故。了莫言繁广也。一家相传云。
如第一[彳*又]中说。古昔净三藏师等。无有一人说无二
经。论中亦不见无二乘文也。但众根性不同。随
其根性说二乘。如是了是地摄两论成毗二家。与无
得论各各愿乐不得。故开三乘人也。

问若然者。何意性性破四论相各亦处处科中说为
著。各四相故。落有所得。被亦名甘露。亦名毒药也。亦
是有得四论失。于中假于位中谓为究竟至极。无故
落。无所得宗。故被破也。如成论三大法师。并云三
乘得观。三法师及法行师自引文證三乘。亦得观
四文谈一。大品经往生品云。声闻辟支佛具智若断。
皆是无生法忍。又三慧品云。诸佛菩萨辟支佛阿罗
卷十 第 650c 页 X46-0650.png
汉。通是般若波罗蜜得变彼岸。此二文证三乘同观
般若空也。又法华经身子领解文云。我等同入法性
云何如来以小乘经而见济度。即是同观无生一文
也。又经珍如品云。于第一义谛中。下智观故得声闻
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无上菩提。
此两种经文。证三同观第一义空也。摄论宗丰广两
处不同在丰处说。毗昙四谛理为去实性来。广州为
诸觉士说经部。真谛为去实性。三法师三乘同观
真谛理。为真实性。依他分别性。自是世谛也。三无性
有是巳前三性之至极理也。今无依无得宗宣之。普
是空实二谛名字论之。悉是假十信位辨之。实尔
。是无所得理。解法并被破也。问何以得智诸法师
宗假十信但为明之。答大乘无得宗非唯是无所得
为宗。改是返非无所得至处。如处处中说。问何以
得智有。答夫人经云。一依章玄三乘初果不过于法。
若尔三乘初果。即是假十位于法是中十信也。又法
华经云。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是法。无有是处。又大品
经云。于般若波罗蜜中。开三乘之教也。问三乘初定
何位欤。答诸论师云。假名空为三乘初果。法空非初
果。今无得宗。彼假实两空。小乘宗明之。亦得之。今大
乘宗。两空并是假空。不同彼辨位也。若然者。三师云
三乘同观为非议耶。故大经云。迦旃延子。学等引大
乘经證义宗不得也。何者小乘空生法二空为至极。
生法不二是非彼所称。不得引證也。前大法师等引
卷十 第 651a 页 X46-0651.png
大品法华涅槃经云三乘同观。即非也。

第三明一乘义有两(第一明乘至不至佛第二论乘功用)

释一乘体位上至极佛果不至佛果。释不同。一庄严
光宅二法师义宗明。一乘正体上位但是因地。不通
极佛果。而两法师自小小左右不得光宅所以一
乘不通佛果者。正由比庄蒙开善义故义宗补处相
续故无有反相续假义也。庄严师义宗。后法无有
接前故无假致前法有不断。续作后法。后法无有接
前。故无有军前法义故乘不通极佛果也。开善义宗。
佛果起续金刚。金刚心被续不断。作佛果。故乘通
佛果也。光宅不许前法不灭作后法。故于大乘中
难二法师。相续反义高声唱言佛有角等义也。光
宅义宗相续假。假实前自灭后自生。大咏始终是
等类故名相续假。无有后续前。前不灭反作后义故。
开善庄严两法师。共斥破云。云师义无相续假义。光
宅云法师释常住佛果定是有。而无有该金心中。金
心中被该不灭作佛果义。既佛不续接金心。便金
心不灭作佛故即佛无有运金刚心故。光宅云。乘
不通佛果也。庄严师云。一乘所以不通佛果者。执佛
果寂照义。彼理金刚心證得佛时。实无佛无不佛。息
机照亦无应化。但无名相中。寄名相说。有众生得佛
义。随寄名说有常住佛果。而常住不接续金刚心。无
有运金刚心因地法义。故一乘上位不通常住佛果
也。光宅庄严两实宗。常住佛果。不接运金刚心因地
卷十 第 651b 页 X46-0651.png
也。彼二师引夫人经云。于一乘上。更无说一乘法事。
证一乘不通佛果。开善家辨此文。佛果更无动转义。
故言于上更无说一乘法事也。故开善家宗明一乘
通佛果。有文有理。文者。即夫人经。一乘音十文云今
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也。释云究竟法身。即是
常住佛果。既言究竟法身。即究竟一乘。證常住佛果
一乘也。小庄严师。又引金光明经三身品文言。若了
义说是身即是大乘。是如来性。是如来藏义理者。正
以佛果续金心。金心得续作果。即是佛果运金刚心。
佛果既能运金心。故一乘通佛果也。今无依无得大
乘并不同法说一家意。无名相中假名说。开为因果。
由因故果。由果故因。因是因能运出果。果能运出因。
离因无果。离果无因。因即是果。果即是因。故得言一
乘通因果。人法法人。双灭灭反。补胜反胜。前后后前。
可寻也。问若然者。常无常。无常常迷例者。佛果常
由无常故。佛果亦是无常耶。答亦然也。故中论涅槃
品云。有人言佛果常是涅槃也。论言破云。由无常故
常。无上去。常亦去。云何常是涅槃耶。故知佛果亦是
无常义也。至论涅槃非因非果。非人非法。非有非无。
故无得。非因果所得无至非处所也。虽然强名者。亦
得言涅槃果常。种种得而不同。地摄两论成毗二家
义宗。如处处科中斥破也。荣法师就光传开善义宗。
通而为言。通三性心体并有为佛果。作习因义。即是
正因佛性。皆有相资出义。悉是一乘。据夫人经法华
卷十 第 651c 页 X46-0651.png
经明一乘皆遍作善性。善性捻体通召佛果力强缘
故也。恶无记性心虽有一乘义。设而不论也。三藏教
中所明五乘法。善至方等教捡有者。皆是一乘体摄
也。三藏教中有遍空慧故。二乘善及三藏佛因果。空
去善诸三乘善至方等教中捡。皆无非一乘体摄也。
以方等教捡三藏教。依三藏教从多论之。但能生
解凡夫善也。答正论乘体取去无善[彳*又]等及相似
无缘善[彳*又]等及外凡夫有漏善[彳*又]等。并是一体故。法
华经方便品云。童子聚沙散花心低头等善。皆巳成
佛道也。今无依无得宗。则不同彼说。论师等存心意
世谛空假法有义故。悉是理外落有所得。被破也。若
了悟不二而二。无为法中假名。无差别别。亦有诸义
等。如法花经方便品云。童子聚沙等善。并是无所得
善。故法花论云。低头举手善。是性地菩萨善。亦如大
品经三慧云。敬心念佛。乃至一华散虚空。并一称南
无佛。乃至毕在其福不尽。如是佛福田中福种其福
无量。以是义故。当知佛与化佛无有差别法。今于无
异故。若尔两经意无异意。是性地菩萨。无所得智不
开存心意有所得善等故。如四论诸义。迷是有所得。
被破。不入一乘宗。只得次第缘不得作习因得佛也。
就光传开善义宗。一乘意于三假降金刚心巳还。因
成假毁于万善运出亦云万善共成因假人有运
载乘。法有一因成假人然运载名为因成假一也。初
令善细诠相胜假善法运心体能运假人。乃至常住
卷十 第 652a 页 X46-0652.png
极果。该金刚心。即续生死中怖能运金刚心。动出作
佛。即能运生死中有心动厶作佛能即相胜任心善
人能运载名为相胜任一也。论相待有两种。一者舍
实二教相待。二者当众教一乘体有总别自有相待。
舍实两教相待者。舍教明开三乘也。实教但明一乘
法三一相待。待三故一也。一乘体总别自相待者。别
则有万善。不同。总则得运归一极不异以总一乘之
一待善体之万比相待。待万故一也。此即相待任一
也。此三种一以相待一为乘端。而有二义。一者相待
一乘摄乘体通常。此即是体通无相待故也。因成相
待有两。一则摄乘礼不尽因成一摄乘体有两义。一
者因成任上不通常住极果。即是不摄佛果乘。二者
依任实相义乘体万善有不成因成任人义即是
下地善相不常义也。相待一摄乘体不尽。亦有两义。
一者极果善解体通入一乘。但胜前金心义。故入一
乘。乘果不胜金刚心义则不入一乘。二者下地善解
入一乘。有待不待义。不待义者。如习释两因论善生
而灭义而有资生运义。故入一乘。此善义非相续义
摄也。二者因成相续。两一则别相。待一乘则通。通者
则因成一形。待彼众因故。一是待一相续任。一形待
于义。以二因故。一即是待。一不论待。赖须待之待。待
赖须待之。待于三任中语义。各属任也。就光云。开善
常云。此三任待不待。即不善出应人之表。今无依无
得宗定之。喽喽别别生于分别心。于入道无益。如
卷十 第 652b 页 X46-0652.png
百草也。如八不义中破三任也。中论燃可燃品。龙树
菩萨云。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今则无因待。
法亦无。此四句语。并破洗尽三假待不待具不具等
义也。虽然破众生于缘性无为法中。而有差别。亦得
有之。故云有正有法。愿虽然尔。有便不便。得不慢事
也。

第二解功用。诸论师等云乘正以运载为义。亦言
乘运致为义。能运行人。远进至佛果。佛果续于因法。
法能运人。人能驭行也。亦言进趣。进趣于果也。彼四
论义宗。恰恰有人与法从小至至也。今无依无得
宗。永异于有得四论宗。若名字假名方便无为法中。
开差别亦得有此数名。而既言无差别差别故。虽言
运载运致焉近趣等抑名而至有如彼从下至。至故
经云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如净名细说。又大品经发
趣品善吉白佛言云何从一地至一地。佛答云菩萨
摩诃萨者。有法无来无去。相上无有法。若来若去。
若至若不至。诸法相不灭故也。然地摄两论成毗二
家宗致十地恰恰有高下法举差别。若尔岂非有所
得耶。事事具如十地义斥破也。龙光云。开善义宗乘
切通便所运动上不无运动义。但能运未必动而运
故。不以运动数乘不动而逆有上下两种。上则佛果
不动而能运金刚巳定。习释两因。善解生而即灭者。
不动而能运资行便出作佛也。乘所运心人必动出
也。人动至金刚例灭心动心动至佛而任不动二
卷十 第 652c 页 X46-0652.png
不例也。故詺便动出即是载义。故言运必载。以运载
释乘也。法师云。运有三种。一者运前。二者运后。三者
同时运。何者以后续前。便前动出至后名一为运前
也。以外凡夫善等。便云十地心出作佛。名为运后
也。以同时心善无作善等。便同时心转出向佛。名为
同时运也。据此三种运。而为言。佛果伹有运前之运。
即佛果续金刚心。便金刚心动出转作佛。下地具有
三种运。即如向所论。三种运义。假人亦使心动出此
即任实牙运义也。问假实牙相运者。心即佛果假人
亦即佛果耶。答开善宗。佛果非实具非成故。假人但
至金心。佛果但法因成假上有人言佛果异具因成
假非开善宗也。问何故以运载释乘言运即具载。不
以运动释乘耶。答运即是然载。运亦即是然动耶。答
开善云耳。然载即当分是载佛果。便金心动而佛果
不动。故能载而能动此义非例。例如前[彳*又]迷或。便
迷或即灭。而能即是即是能即灭非即迷或所
迷或。自是即灭也。乘能运载是载能动非动亦然也。
陟亦能分疏而證是是二见客。今无依无得宗则不
然。大品经三慧品自标问云。何名为有所得无所得。
佛答云。诸有二者名有所得。无有二者。名无所得。佛自
分明言。无有二者。名为无所得。云何言佛果不动。金
刚心动。金刚心灭。佛果不灭等也。今谓动即静。静即
动。即即所。所即非。离动无静。离静无动。果因因果常无
常类然。至论非动非静非因非果。因果不二也。而经
卷十 第 653a 页 X46-0653.png
云。佛果常等者。横云斥破二乘故尔碍如涅槃等义
科中辨也。问若常无常。无常常。不二。云何舍无常色
获得常住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耶。答此意就情悟
心有法界故尔。亦是引接故尔。若理而论之。如前动
与静等不二也。

第四杂料简。一往不二而二明之。乘是对人名也。行
能运人。为人所乘。故名乘也。所言一者。随义释有四
义。一者简别名为一也。二者破别名为一也。三者今
别名为一也。四者无为故名为一也。言简别者。据实
理明之。唯一大乘。随缘随化分三。简别破三。是故言
一也。言破别者。佛随众生根性。方便假设三乘。众生
闻巳。执假开三。是故言一。故法华云。十方佛土中。唯
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也。又经亦言唯此一事实。馀
二则非真也。言无二者。一大乘外。无别声闻缘觉二
乘也。言无三者。一大乘外。无别声闻缘觉二乘并无
有随缘化偏行所设大乘也。问直说无三时。无二巳
[企-止+衣]。复何得别说无二无二耶。答声闻缘觉二乘者。
是大乘家对说偏悟假有不有。假无不无。二乘也。大
乘亦有二种。一悟假有不有。假无不无。脩万行菩萨
大乘。二悟有不有无不无。圆悟中假。方是实大乘。亦
得言前权大。后是实大。亦得言如言三阿僧祇劫。但
脩六度。不脩习诸地无漏。次于百劫脩相好业。随业
明之。名为权大。破此权大。并破馀小。是故言一也。今
别者捡而明之。唯一佛大乘。随众生。分一为三。今还
卷十 第 653b 页 X46-0653.png
摄三归大因无异。趣大果无别。从故言一。故夫人经
言。大戒仪以为木叉。毗尼学者即是大乘学。故云波
罗提木叉毗尼。此二法者。义一名异。毗尼者即是大
乘学也。又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正是根本无二
法故一也。问曰前破三辨一。今复何故合三为一耶。
答对执情其别。若故说破三处执情明之。就理为言。
一理外无三是言别即是一也。问乘者人所行。三乘
人别。随人教乘。乘应定有别。何故言一耶。答以理一
故尔。故经云三乘虽异。同一佛性。犹如诸牛色虽种
种。乳色无别。三乘亦尔。佛性无别性。无别故證未圆。
唯一佛因。证之因极唯一佛果。是故就实论。唯一大
乘。故大经菩萨品云。世若无佛则无二乘證于二种
涅槃。而世界唯一佛。更无馀故。无别二乘得二种涅
槃。故言无别。如是意也。言无别者。就实理明之。乘无
有别。非是有三别可破可合。犹如虚空平等无二言
一也。问一乘以行为体别多种得言乘耶。答不二
而二论之。法行有二种。一别相门。二共相门。此别相
是共相。共相是别相。非一非二。假名开之。若别相门
乘有多种。令得共相义故言一。犹如众等共成
阴共成人等。此义亦然也。此一乘如十二门论云。亦
名大乘。此则随人[彳*又]释佛菩萨。是大是大行乘。故
言大乘也。前释名中有出亦得数法辨备摄如六度相
摄则广大故名大也。出家相传云。若言一者。要有四
种。一无三故一。即是无二故一也。故法华经。有一乘
卷十 第 653c 页 X46-0653.png
法无二亦无三也。二者因一故一。即是万行。即是果
因。故一同也。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三者果一故一。即
是一万位故。法华经云为一佛乘故也。四者体一故
一。此通因果。即通一故。胜鬘经云。说入一乘体。此
一乘亦名大乘。四义同向四一亦名无上之乘。物不
能过此也。即是简非二乘之大。故法华经云。是清净
于此世间为无有上。又一乘之名含行理之一也。
大乘亦然。即归大本以当体属称难也。故就[(火*火)/乃]菩萨
十二门论举六义释大义。何者。一者于二乘上故大。
二者法佛最大乘此大乘能断故大。三者诸佛大人
之所乘故大。四者除众生大苦然兴大益故言大。五
者观世音弥勒诸大士之所乘故言大。六者然苞诸
边故言大也。如来出世本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
世。伹众生殖因不同。随其所乐。于一为开为三。三即
是一也。随缘说有四门义。一令三归一也。二破三说
一也。三开三明一也。四癈三兴一也。如前说之。此四
种门。不二而二明之。通于人法理教[企-止+衣]行六种前略
故四也。论师云别而为言令行者破出执馀二通三。
谓教行理也。今无依无得宗。彼所明宗。若行若教若
理。有诸法并破洗。无有留微毫也。问以法能运运御
而不说人御御即运不。答迷通寻法运通是载之别
名。而不二而二明之。宜指于法寻此御通即统之别
种宜属于人。此即人法法人随便不便论也。问寻一
名不谛于三。亦通于四。理一名一义一事一教一。即
卷十 第 654a 页 X46-0654.png
是九何故。但四门耶。答实如斯也。而者不二而二毗
言者。正说无二故。一摄众一巳当指事通为体亦摄
通。此前释理名义政此四属无三故一所摄具足摄
具足当也。问若令三行一行者。何意不令政归一
政耶。答并得也。故大经言以珠力故水清净。如前三
[阿-可+文]。是方便说。今一乘既正观明了。前方便亦了也。论
师云。行是因近远向果。所以令之。正是非因法。癈于
一时。行有长进义。以开脩习故。正非别脩习。复无进
义。故非例也。今无依无得宗则不然。如经云。一中有
无量无量九中一。指一为无量。指无量为一。指习为
无习。指无习为习。故一例义也。又不二而二义。亦得
言政非脩习故。不令政而得言政。何者政为行。行为
政解。何不言政。故变言会亦得其不舍政也。论言令
不令相。不同四论宗义也。问乘义道无义复何别属。答
不二而二明之。总相释之。能通名九。能运名乘。虽然
人驭具载人。人法相成。人能驭法。能运出。法能载人
能运出。两相成运出进趣义。名为乘宗。道则能法
通得果义。名为无宗不二。而二明之。大宗乘是举人
法。法人运出进趣名乘义。是人法行通得果义
义。问但行通得果义人边即无有通得义耶。答
而明之人亦得果。义别如前义名有宗乘与
高耶。答乘运出正得因中运出正宗至得果。则倿义
。则正得通得义为宗。因中通义。傍也。问不二而二
义横竖中。何不二而二耶。答此中不二而得任明故
卷十 第 654b 页 X46-0654.png
横明之。竖义则傍。问门与乘三云何取别。答不二
而二论之。一往明之。通入名门。然运界乘通别名
开三。无名相中分。若如空假世谛虚妄。世谛等
者。即落有所得。理外所无依无得宗落。问论宗即一
一破洗纤豪不留之。一家宗如空中织罗。虚中织纹。
假名名字。无有踪迹。问乘通三性也。答如毗昙宗。乘
通三种为体。彼明善恶无记通三聚法故。成实论宗
善恶但通两聚。不通于色。故二聚以为乘体。又毗昙
宗无作是色。成实论宗无作非名非心。若毗昙宗善
色自是乘体。诃梨宗缘具合明之色。亦是乘体。实尔
论之色非乘体也。今无依无得宗作无作作因缘假
名方便。不二而二明之。经既云舍无常色获凡常住
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者。无所不有。虽然都不得地摄
两论成毗二家宗。何者点空作色心无作。因成相续
相待等故。无相无迹等法也。三性亦如是。于般若正
法中。开立多种法。无所不有。故言一切正一切邪。论
师等云。无作有与无。师说不同。七地巳还有无作无
中解涉假于别法八地巳上则无无作法。伹有心善
恶二。云至金刚心有无作。佛果则无无作也。今大乘
则不然。具如上述点空明义永异此论宗也。大乘宗
无所不有。故大品经三慧品云。一花严虚空中。念佛
乃至毕竟。故其福不尽。若尔可得言七地巳下有八地巳
上无有耳。何且直造井桥梁等生善。但七地巳下生
无作。八地巳上不生耳。今大乘宗通而为言缘碍明
卷十 第 654c 页 X46-0654.png
义教境等亦乘体。如假十信前学无所得。凡夫大乘
体都不取。若地摄等四论一切法不入体。故大品经
大经云。有所得者无道无果。不动不出。故都收乘。问
法花经云驾以白牛。此文云何释。答此前巳释。今更
明之。但说不同。生法师云。神通无垢为白牛。内解穷
后为肩色。充累道宣大乘之化入于五驾之而游
也。光宅云法师云。空慧为白牛。招提师云。一法两
指此乘明有本义速出说白牛也。今大乘意人法为
别。牙可法牛说行人也。问明位云何。答论师云。位
始成终满。始成有两者。[彳*又]行初即相佛成若初地
始是真成示从方便入于正观终满二因金刚果于
仙示从因还果。但释初位有三说不同。一斌师云。地
前是正乘位。诸师云作此释者。得之方便先于正观。
二𣏋师云穷于初地始是乘位。又诸师云此得正体
者方便。三匡山远师云。八地巳上。方是无上大乘。令
之。又诸师云。此得就观及与乘体失于偏乘及与乘
通也。四招提云。含通三释。若能相资义。地前此善相
从入乘。故法华经云。低头举手皆以成佛道。若论真
成从地巳去。是故法花经云。是乘清净也。若论成八
地巳去方是也。辨论终位亦有三家不同。一云乘位
在因。况在门而入。入里乘亦置果附任人作去。夫人
经于上更不说一乘法事。此指果上无因事。此师意
得因出果也。二云一向置果。此师意得果出因也。三
云亦得论之若因乘。但极金刚心。若果乘则至佛果。
卷十 第 655a 页 X46-0655.png
既是常故。不复运动。犹故载人果无因事缘中运他
此通不息例如于道也。今无依无得大乘宗则不然。
彼意凡夫不相似乘者乘佛乘空执高下参差空处
不同。开善落有所得理[彳*又]于其恭不关诸佛菩萨假
名乘故。并被破。四论气空无所得乘远作次第缘故
三位中不定位也。今无得意开则有六位。一学无所
得凡夫二乘位。二假十但位乘。三初发心中信位乘
四相似乘位有三十心也。五从初地巳上还金刚心
亥位乘。六佛果是位乘大乘意无差别差别。开则六
种位。合则无所得无谶毫相。开不失合。合不舍开。还
论非开非善。亦得言并中地教高下十地具如十地
义科中说也。地摄两论成毗二家。好言三论信破相
门又云破执。何时破法比人不见。龙树菩萨与提婆
菩萨凡俗何足怪之也。净名经云。但除其病不除其
法若尔岂非破执耶。答经云不除法者。因缘假名
法。有何法可除。经云但除其病者。如中百论中所破。
彼若竟智若因果。若有无有法。悉是病[企-止+衣]智等也。何
信除执。如四论所明。而法无非所破除法也。一家开
凡有五义。一政。二理。三机。四根。此中言四种。自有
从乘体也。地摄两论成毗二家义宗。五种即是一乘。
逐近说三涉政名为小乘。中政名为中乘。弥政得名
为大乘。本远空此三种总归一乘也。今谓不二而二。
开说名字假名说。亦有此意而意。故不相关也问三
乘权说得有理不。答论师等有三说不同。一云实有
卷十 第 655b 页 X46-0655.png
三乘故有理。二云二乘言政一向无理空权故。开善
言三招提云。不得遍通理空。二乘不勉例或那忽成
圣。此意想被政二乘也。亦不通无理却无理者。云何
而说二乘耶。今日两空亦有方便说。即名权非理穷
竟。故得言是无。而终归极故得言理也。今大乘意明
之时教论之。于小乘中二谛为理。如陈如品说。人究
竟大乘意二谛为教。故经云有无方便入非有非无。
如小经中心灭空。大乘即心不灭作佛性意也。问三
乘心令同不。答严家云。正令于二以归于一也。菩萨
与佛信是应现。个一发其迹示之。以本名字为令令
迹归本。即通小机灭此挃教也。今大乘则不然。若尔
陀凡夫位去入菩萨乘。却无耶。彼或遍待舍行明之
也。无依无得大乘义者。[彳*又]凡夫位依偏脩万行入遍
脩𠉑十信亦得言行假十信三乘入中十信。名为令
三归一大乘义也。

第四释五乘义。一家关河相传。屋摄岭高句丽
朗法师等。云不二而二明之。五乘并是正法。般若家
方便通故。悉是无依无所得五乘也。故思益经云。门
有有门耶。亦如名甘露亦名毒药也。又如大品耶屋
或品等云。于般若波罗蜜中开三乘。又叹净品云。
无有一法不入法性者也。故一家云。如释迦从摩耶
夫人右腋下堕地。乃至双林涅槃。并是何勿方便通
也。如地摄两论成毗二家义宗。有虚任与虚妄两世
谛体有故悉落理外有所得。故般若方便五乘故。并
卷十 第 655c 页 X46-0655.png
被破。理解法故。非方便通也。今不二而二明之开人
天声闻辟支佛菩萨涅槃五乘也。人以仁慈为义。天
以自然皎净为义。自然即天然也。人天二乘从果得
名。当分能灭人即果也。人即之异正是择因能是人
天以虽恶诸义宗即摄习常在其内。故法华经云。
举手低头皆能成佛。其犹万里之行始发为之也。今
无所得大乘宗。如此论师宗悉是理[彳*又]行行起不习
因。但远由入理内渐由不得作习因。只得次第缘增
上缘。而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等。如论云性地菩萨
所行无所得行也。亦是通明得无得法。若远与近弁
菩萨也。问若远近得言菩萨。何故往往破地摄
两论成毗二家义宗耶。若得得意之地摄等四论法
善是不定亦是远入之器也。入理内无所得
决得打破洗四论家诸善因故。一家相传云。理[彳*又]外
入理内时有四句。如佛性等义说之。有人好云。三论
家宗众生不得作作。今时众生作佛来者有四句义
也。故经论劝情十善五戒等善。但不得切习因作佛
菩萨等也。故远而论之。便释因择生善处。先以此善
法调伏身心。其心能受法为说无所得善全脩行
也。故人即报因亦得是佛乘之由渐。无所得三乘悬
而远由义故开五乘也。龙树提婆。风俗□以决须
破地摄两论者。彼义宗六识勋阿梨耶识。成种子。造
六识。六识无没识。更牙相成。名为虚妄世谛。体相差别。
如论虚假世谛体相本无今有名为生虚妄世谛信
卷十 第 656a 页 X46-0656.png
心解无境异成论宗故。若有人异于此宗通于摄论
宗者。则非三藏宗即偷无所得宗故。非广州三藏义
宗故。言骡摄论。又诸师与地论师成毗二家诸人。并
入三论家。悉打破彼四论义宗。故得同宗漫语耶。问
遍行六度菩萨得何果佛。答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佛。故大品经释论佛云。有二种身。一是父母生身佛。
即是相好佛。二法性生身佛即是常住佛故。[彳*又]云光
明无量徒众无量也。问法性佛定是无常身佛为是
常身佛耶。答亦无常亦常。故大品经句义品云。一切
种智有为也。亦如常住佛是身佛。若至而论之。常住
佛亦是无常佛。故中论涅槃品云。有一论师云。涅槃
是道。龙树破云。由无常故明常。若无有去常亦去云
何常耶。涅槃是得无处所无量处所。若尔虽于有
无所四句所得强名涅槃正般若正法涅槃非四论
宗也。

二㽵严义有三意。一释名。二出体。三料简。

不二而二明之。二㽵严者。一福德㽵严。亦名功德也。
二慧㽵严也。若言福德㽵严者。无所得善法。能济润
利行人故名为福。福则是其善行家德。如清冷等是
水家德也。言功德者。功体功能也。善有济润福利之
功故。名为功也。是其善行待名为功德也。言慧㽵
严者。有人言智慧者照见名去也。[彳*又]了慧。皆二种
别了知世。谛者。名照。第一义说名为慧。今大乘意如
大经师子吼品云。般若者谓诸众生。毗婆舍那者。谓
卷十 第 656b 页 X46-0656.png
诸贤圣。阇那者诸佛菩萨也。成论师释番无痴善根
为诸众生也。今大乘明义。凡夫众生既[土*土]屋故不知
中假而缘般若耶。直举不二义种为般若。故涅槃论
云。众生是佛内亦非外。亦非四句。并非众生是也。亦
如有众生悉有佛生也。毗婆舍那。谓诸圣人诸贤圣
始悟假。故名为见胜。见见四谛明了故。胜属仕贤圣
异于凡夫也。阇那者。决断明了中假故。名为诸佛
菩萨具般若义中说亦是无差别差别明之。若诸众
生不识中假故举体般若强名之。诸圣人假义故名
为见。诸佛菩萨悟中与任悟穷极。如十力初力故物
智若尔开之凡夫众生举体名之圣人待任边说之。
诸佛菩萨令中任名之。

第二明体法。二种㽵严。不二而明之。功德与智慧。
并是事般为体。故大品经劝学文云。欲得六波罗蜜
与三十七品等因果智慧境智诸法者。当学般若波
罗蜜。文胜劝文云。欲得如是功德。当学般若波
罗蜜。故知是通般若为体也。

第三料简。问无差别差别通如劝学文云。六度等
为功德者。然功德门功德与智慧义不。答亦得之。如
五度为功德。第六度为智慧。又得善静二通为功德
㽵严。若智慧庄严也。此言不二而二。造境为智。不造
境为功也。又二不二明之。六度并是智慧为体。亦是
悉是功德也。故通义则齐此福与智。如经中意成般
若名为庄严。或以说之菩提具或名助或言律仪
卷十 第 656c 页 X46-0656.png
也。言庄严者。如大经分别有四义。一能政人。二能政
心。三政果。四诸行。共相庄饰。故四庄严。能为佛因菩
提具之脩顺菩提名为助道法也。言律义者。身能理
随顺戒律不令地地者地有得心。即是菩萨破戒律
故名律义也。此四种谓开之无纤豪之异相。亦作任
亦中故也。开善大乘义云。分体者功德智慧二法门。
诸经论。分之有异。大经师子吼品云。有三复次说。初
以空慧为智慧。有行悉入功德。何知文云。慧庄严。从
初地乃至十地。以是理空慧为地体上所生别属功
德。福德者。檀波罗蜜乃至般若。非般若波罗蜜。则以
五度。属有行中智慧。非般若波罗蜜。属功属门。般若
波罗蜜以属智慧。故简异非功德也。第二复次智慧
庄严。诸佛菩萨。则是佛乃十地也。福德庄严。则是九
地菩萨。又能缘劣没明之。佛果与十地。皆有功慧
二门。九地巳还亦然。信福德义劣。智慧义胜。即或成
论言。故则为高位说也。第三复次谓因果位分之云。
福德庄严有为有漏有果报有碍故非道智也。慧庄
严者。无为无漏无有果报无碍。是常住因果分门
明之也。今谓第一复次者有二义。一六度并是功德。
故非六度为六度。如非有有非无无约般若波罗蜜
为非般若波罗蜜也。二就中假明之。擅与乃至般若。
约假辨之。非般若波罗。遍举正法般若论之。即横意
也。第二复次第十地与佛果。亦是遍约烦恼尽故。
福慧。第九地巳下烦恼未尽因为功德也。第三复次
卷十 第 657a 页 X46-0657.png
言亦是惑尽不尽。因果明之。经中三复次言。不二而
二明之。法开三意。初即后二意。二意即初意。初意不
异后两意。后两意不异初意。第二意不异初后。初后
不异第二。实论非初非后中也。经论中。诸德行不同。
如优婆塞经云。戒精进以为福分。忍禅般若为智分。
何者。如施与戒。于身口粗事情行资劝行人利义
相。故说为福分。不能照见缘细境故。不名智分也。精
进除然策此行而精进性。是发劝脩事情行而事相
是粗故精进故。施戒摄之为福分。政三种中。般若正
照见空之性。说为智。即般若中要忍名忍。忍体是慧。
故摄智中。如伏忍證诸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也。法
六度实是并是慧性。亦是般若。名字通故。功德分。但
就假中通中逐事粗微分之福慧也。又一般若中义
分之六。如六度相摄也。又定观身心不见故。[彳*又]来割
折身心不动是慧性。禅定则能当念停住极难故慧
性摄。般若自是慧也。二依相续解说经云。施戒为福
分。般若慧性也。三依大品经云。五度是福分。故说为
盲。般若是慧体故慧性也。四大经言。如师子吼品中
说如前也。次就位明之。如法鼓经云。地前三十心。与
二种十信行。名为福分。初地巳上所行名为智慧。大
意地前[彳*又]行未好净与福分。初地巳上。见法明净故。
名为智慧性也。虽尔当分碍之福慧亦是不二而二
明之。福智缘义。离福无智。离智无福。福即是智。智即
是福。实论之。非福非智也。次约见不见分之。如大论
卷十 第 657b 页 X46-0657.png
云。初地至九地。闻见佛性。未能分见与證见。同名为
福分。第十地与佛。分见證见故。同名为慧性也。此义
如佛性义中说也。次约人明。凡夫随事行行俱资润
说。名为福分。三界各行假信与中信故。因名慧分。如
法名福分。二门不二而二平没明之也。问由智故
静。亦是以智为定体智慧门。大论言。以智为定体。体
正意为令静摄故智皆属定行非智门耶。例如解脱
是慧为体。而无缚义而明此义属功德门。非照境故
非智门。问以智为定体。慧门云何功德。若尔四无畏
亦然。应属功德耶。答智为定体。而属慧门故。属功德
门也。无畏门以智为体。明此智目[彳*又]照照通义
之能非功德法。不得属功德门也。问定慧分为两
门。定属功德者。力与无畏亦分两门。无所畏何言智
耶。答不二而二义有观定兴慧明疏明之力无畏观
蜜力则无畏义异。又力无畏无碍三法。并是果地得
故。释论云。有法智慧名力。智慧[彳*又]通名畏也。

第三三位义有三(一释名二明体相三料简)

所言三位者。诸经论中。有三种名也。一邪道。二不定
道。三正定道也。邪者。起仪无因果等诸法道因缘世
谛法权划起于慧或心名为邪。亦名邪定也。不定者。
开善。或正或邪。遇善友。生于信心。于三宝四谛因果。
信善现前。即是正见。正见未安立。过物复忌谤法
断善根故。复生邪见。名不定也。今大乘明义。不定义。
有两。一或起有所得善。二或起有所得恶。亦名为不
卷十 第 657c 页 X46-0657.png
定也。二遇善缘起向入无所得。名为不定。亦名共位。
五戒十善。虽复是有所得善。而入道器也。故名不定
聚也。故经论中。劝脩五戒十善。正是入道器故也。正
定聚者。正是慧正为乘义。亦是定不改义也。通称位
者。有二义。一集义。二赖义。即是因类而集。如言方以
类集也。又通称位者。分尊卑高下为义也。

第二明体相。三位体。论师释不同。一开善云。举大经
有恒河中七人。于初有三种明之。一谓常没人。二谓
渐出还没人。三得住人也。若起邪见一阐提等。及起
四重恶自现没故。此位不能出生去。故言常没也。复
有暂出还没。过有善知识。发菩提心。故出之生信心
正见情。若经生。若遇恶智识。还复起邪见。断善根
还没。还没或生或没也。住人者安立善法。是第三人。
如曲令处若小乘有。立信根不尺善根。善根性巳立。
不复退起邪见。故住理也。此三人体位者。初人即侍
凡夫位。未识三宝四谛因果等。从无明初念无始生
巳来。未曾值一佛。未曾发一念菩提心。不脩世出世
善。而然起邪见。即世出世善根。此名为具缚邪聚常
没位。即是其无体也。故本业经云有具位凡夫。不识
三宝。不信因果。未发道心故也。若有起小微善根。即
是不定共位体。若识发一念求佛出世善根巳来。须
入共位之始。如大经云。陀一熙连河沙未满巳还。悉
是此中人法。并名共位不定聚。亦是暂出还位故。邪
正相间。故以邪正善恶为体也。若曾值满熙连河沙
卷十 第 658a 页 X46-0658.png
佛所。发菩提心。始證性地之初。是性体位故。地持经
云。不尺善根傍正法缘法成体故。云正定聚也。从三
种性。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是性地之终正善巳见
立善法为体位也。二云邪定。不定。正立宗只约一世
中。约三人。开三聚。都不关无明初念等也。故经云。一
阐提尺善。唯人中有也。今无得大乘义宗徒。任十信
等住人正定聚位体。八洹沙义说不同。或云任十信。
或云中十信。判之不关三十心位中。亦具如五种菩
提义中至也。亦是三定有所得善。五戒七信为体。位
亦应是直举三根性。判三定聚也。未必如论从无明
初念释之也。

第三料简。开合师说不同。一大经□□品云。三种
病人。为三位。何者。初传凡夫不可人。谓必死人。少为
耶定位也。若遇医则差。不遇医不差人。为共为人也。
若是自差人。是性地位也。二释云。如前三种病人者。
约可救而子住有成未成判也。若未立信根。名为必
死人。不差则未事救位故非尽具缚人。今若具缚与
共位。悉是病人。若初发心人至第六心巳还。明可救
遇师差人也。七心巳上。是自差也。遇医及自差。开十
种性。初十心为两种性人也。具缚位中含而不开。共
位中开为四种菩萨。若性地位有两种。开为三别。依
璎珞经。开初一十信为习种性。中十心为性种性。后
十心为道种性也。二依地摄论。开为两种也。初十心
为性地。后六心为解行地。若就初十心复应有为两。
卷十 第 658b 页 X46-0658.png
若初心至六心巳还。或退或不退。三乘共性地。第七
心以上。则不退为二乘。若大乘明之□性也。论师次第
释之。依璎珞本业经下卷云。若从不识三宝根凡夫
地位。于若佛菩萨政行中。起一念信。发菩提心。尔时
名为信根菩萨。亦名假名。亦名名字菩萨。是人
行十善。若一劫二劫。脩行十善。受六天果报。此文意
前引三菩萨行十善得是十善果报菩萨为
四种菩萨也。此法师云。若虽大品经□□品云。轻毛
明位行未定。随风东西行不定。又大经迦叶品。牛菩
萨有二种。一假名菩萨。二实行菩萨。此意同假名也。
本业经同名复云名字即是轻不定故名字说之也。
又璎珞业云云具足有烦恼集无量业。亦退亦成出。
若值善知识学佛法。若一劫二劫。方入住位。若不尔
者。常没不出法明亦退亦不退。是不定聚人。皆出还
没。没巳复出。若未登性地第三住位。则犹暂还没也。
若遇善友可得登入住位。从不定位不住位性地者。
本业经有六种。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
性。此总始终说之也。今大乘无依无得宗则不然。具
如前说。三位三聚主意。直总约三根性。判三位。但正
定位。有两意。一是假十但明之。二中十信明之。都不
开三十心信中辨之也。若不二而二。通而明之。如一
中有无量无量中有一等义论何妨种种说之也。问
三聚人得有一神命。得三聚人以不。答[土*土]后具缚凡
夫时节能然无有边际也。故论阿含经与云舍卫国
卷十 第 658c 页 X46-0658.png
獦师进逐一鸽。鸽入舍利弗影中。犹故战慄。入佛影
中尔乃安乐。佛令舍利弗以神通力观于然此边止
受鸽身见鸟畔直只一鸽鸟前身尝非二乘所见所
说六道之神身乎。若尔一神身。何所不经作智亦得
一神命三聚身乎。又诸法师云。凡发道心。有期限。犹
故赊远不可知之。故释迦于大通智胜佛所化第十
六沙改化众生。而大通智胜佛灭度巳来。若三千世
界。破之微尘过东方五百世界。至下一点。复粖所点
为尘。复过是数。而大通智胜佛灭度巳来。复过于此。
众生故此二乘凡夫之地时节。犹长远。而
本业经云。百劫千劫者。诸法师云。指福共位始终通
列物耳。性位时节者。本业经云。初一阿僧祇劫中。二
阿僧祇劫。亦应是列众生故尔也。一家意但一往举
三时节判三位也。问此三位。于变易分段净秽两土
云何。答一家义宗。邪定不定两聚者。秽土。若正定。或
秽土。或多是反事净土。此通三乘辨之也。问邪聚人
摄因果等法。亦摄因缘中假法不。答一家义宗。正拔
理[彳*又]有所得法。不拔因缘中假法。何不识知。而亦得
言总相拔因缘无所得法。如总相缘反照知也。

无依无得大乘四论玄义记卷第十(终)


显庆三年岁次戊午年十二月六日兴轮寺学问
僧法安为大皇及内殿故敬奉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