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第 573b 页
大乘四论玄义记卷第五
二谛义有十重。第一明大意。第二明释名。第三论立
名。第四明有无。第五辨观行。第六论相即。第七明体
相。第八辨绝名。第九明摄法。第十明同异。
第一明大意。二谛者。实是非前非后。复非一时。岂
卷五 第 573c 页 X46-0573.png
有重数。但对破开善寺十重。故无差别差别。十重释
之。解二谛大意。置师辞不同。略有五家。有所得成实
论小乘师。第一光宅寺云法师云。二谛者。乃是圣教
之幽宗。灵智之渊府也。第二庄严寺旻法师云。二谛
者。盖是却惑之胜境。入道之要津也。第三开善寺藏
法师云。二谛者。盖是法性之旨归。一真不二之极理
也。第四宗国北多宝寺广州大亮法师云。二谛者。盖
是言教之通诠。相待之假称。非穷宗之实因也。第五
摄岭西霞寺无所得三论大意大师诠法师云。二谛
者盖是表理之极说。文言之妙教。体非有无。有无不
永于体。理非一二。一二不违于理之。今依大师说。所
言真俗二谛者。即是有无。有无共显一道。佛随缘说
有无二教。贯于众经。华严经有十重二谛十种四谛
等。菩萨璎珞本业经十卷云。世谛有故不空。真谛空
故不有。以有于凡是有故不空。以无于圣是空故不
有。有即是世谛。无即是真谛。所以随二缘。故说于二
谛。大经中文殊问云。世谛之中有第一义谛不。第一
义中有世谛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谛。如其无者。将非
如来虚妄说耶。佛答云。世谛者。即是第一义谛。但有
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所以明真俗二谛者。欲
有所表故。有表不有。表无不无。所以非有非无。是所
表之道。有无二谛。是能表之教。教能表理。理能应教。
教理相称。故名如是。故经云。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
非无。不著不二法。以无一二故。华严经云。诸佛圣主
之。解二谛大意。置师辞不同。略有五家。有所得成实
论小乘师。第一光宅寺云法师云。二谛者。乃是圣教
之幽宗。灵智之渊府也。第二庄严寺旻法师云。二谛
者。盖是却惑之胜境。入道之要津也。第三开善寺藏
法师云。二谛者。盖是法性之旨归。一真不二之极理
也。第四宗国北多宝寺广州大亮法师云。二谛者。盖
是言教之通诠。相待之假称。非穷宗之实因也。第五
摄岭西霞寺无所得三论大意大师诠法师云。二谛
者盖是表理之极说。文言之妙教。体非有无。有无不
永于体。理非一二。一二不违于理之。今依大师说。所
言真俗二谛者。即是有无。有无共显一道。佛随缘说
有无二教。贯于众经。华严经有十重二谛十种四谛
等。菩萨璎珞本业经十卷云。世谛有故不空。真谛空
故不有。以有于凡是有故不空。以无于圣是空故不
有。有即是世谛。无即是真谛。所以随二缘。故说于二
谛。大经中文殊问云。世谛之中有第一义谛不。第一
义中有世谛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谛。如其无者。将非
如来虚妄说耶。佛答云。世谛者。即是第一义谛。但有
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所以明真俗二谛者。欲
有所表故。有表不有。表无不无。所以非有非无。是所
表之道。有无二谛。是能表之教。教能表理。理能应教。
教理相称。故名如是。故经云。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
非无。不著不二法。以无一二故。华严经云。诸佛圣主
卷五 第 574a 页 X46-0574.png
道。微妙甚难解。非思量境界。唯智者行处。此明无所
得二谛非二乘凡夫境界。乃是佛菩萨行处。虽非凡
夫二乘境界。而亦可得圣凡境界。虽言是佛菩萨行
处。而非有所得佛菩萨行处。故大经云。有所得者名
为无明。无所得者名为智慧。乃至有所得者是二乘。
无所得者是大乘。有所得者名为二十五有。无所得
者是大涅槃。有所得者无道无果。无所得者有道有
果也。大品三慧品云。诸有二者。名为有所得。无有二
者。名为无所得。何等为二。所谓眼色为二。若言眼为
能见。便成异于色。色为所见。必殊于眼等。即名为有
所得也。若成论家义。有亦是有。无亦是无。故以三□
有为俗。即物之无为真。此有无既住有无处。故无所
表。既无所表。即无理应教。教无此表理。教即无能诠
理。不能诠理即非理教。理不应教即非教理。非教理
故即无理。非理教故即非教。故以世间法者有字无
义也。今则有无二教。表非有非无之道。非有非无之
道。故有有无二教。故经云。出间法者。有字有义也。山
门义。与成论等师。常有异义。成论等云。境智是二。各
不相关。境自称空。有二谛智。自是权实二智。智自生
自灭。境无生灭。一往大判如之。若复细而论之境智
并有生灭无生灭。何者。彼明真谛境无生灭。俗谛境
生灭。因中智有生灭。果上智则无生灭也。如斯之义。
非唯是有所得。亦复不能所缘之义。故净名诃云。莫
以生灭心行说于实相法。今宁得以生灭行心缘于
得二谛非二乘凡夫境界。乃是佛菩萨行处。虽非凡
夫二乘境界。而亦可得圣凡境界。虽言是佛菩萨行
处。而非有所得佛菩萨行处。故大经云。有所得者名
为无明。无所得者名为智慧。乃至有所得者是二乘。
无所得者是大乘。有所得者名为二十五有。无所得
者是大涅槃。有所得者无道无果。无所得者有道有
果也。大品三慧品云。诸有二者。名为有所得。无有二
者。名为无所得。何等为二。所谓眼色为二。若言眼为
能见。便成异于色。色为所见。必殊于眼等。即名为有
所得也。若成论家义。有亦是有。无亦是无。故以三□
有为俗。即物之无为真。此有无既住有无处。故无所
表。既无所表。即无理应教。教无此表理。教即无能诠
理。不能诠理即非理教。理不应教即非教理。非教理
故即无理。非理教故即非教。故以世间法者有字无
义也。今则有无二教。表非有非无之道。非有非无之
道。故有有无二教。故经云。出间法者。有字有义也。山
门义。与成论等师。常有异义。成论等云。境智是二。各
不相关。境自称空。有二谛智。自是权实二智。智自生
自灭。境无生灭。一往大判如之。若复细而论之境智
并有生灭无生灭。何者。彼明真谛境无生灭。俗谛境
生灭。因中智有生灭。果上智则无生灭也。如斯之义。
非唯是有所得。亦复不能所缘之义。故净名诃云。莫
以生灭心行说于实相法。今宁得以生灭行心缘于
卷五 第 574b 页 X46-0574.png
实相境也今谓境智不二相因。故有境智。如同虚空。
虚空是无生无灭。智亦无生无灭。故华严经云。诸佛
妙境界。其如虚空。此明境同虚空。大品经三慧品云。
虚空生故般若生等。空品云。般若空等。明此智同虚空。
非直无生无灭同于虚空。生灭亦同虚空。以虚空无
生无灭。而有生灭之用。境智亦无生无灭。而有生灭
之用。以其有同虚空故。以虚空之有为俗谛。无同虚
空。故以虚空之无为真谛。亦以有同虚空故。虚空之
有为权。无同虚空故。虚空之无为实。有无既通境智。
生灭亦通境智。伹此生灭亦同虚空。故以虚空生灭
为境智生灭。故大品经云。如虚空生故般若生。此意
欲明虚空以无生为生。般若以无生为生。故十地经
云。地行如虚空。彼文先解境同虚空不生不灭。出过
三界。后举地行。始明地行亦如是。不生不灭。出过三
界。山门意。境智并不生不灭。与数论等永异也。如数
论等云。若有表有。无表无者。此即各有相。有相故有
所得。有所得则名为理外。若有表不有。无表不无。非
有非无。名为无相。既有表不有。故无有有相。无表不
无。故无无相。以无有有无相。故名无所得。无所得者
即名理内也。了义不了义者。若有表不有。无表不无。
则名为了义。若有表有。无表无者。则名不了义。亦有
是有。无是无者。则名为秘藏。有表不有。无表不无者。
则名开秘。开秘则名了义。秘藏即名不了义。不了义
者则名为半字。了义者名为满字。满字名曰大乘。半
虚空是无生无灭。智亦无生无灭。故华严经云。诸佛
妙境界。其如虚空。此明境同虚空。大品经三慧品云。
虚空生故般若生等。空品云。般若空等。明此智同虚空。
非直无生无灭同于虚空。生灭亦同虚空。以虚空无
生无灭。而有生灭之用。境智亦无生无灭。而有生灭
之用。以其有同虚空故。以虚空之有为俗谛。无同虚
空。故以虚空之无为真谛。亦以有同虚空故。虚空之
有为权。无同虚空故。虚空之无为实。有无既通境智。
生灭亦通境智。伹此生灭亦同虚空。故以虚空生灭
为境智生灭。故大品经云。如虚空生故般若生。此意
欲明虚空以无生为生。般若以无生为生。故十地经
云。地行如虚空。彼文先解境同虚空不生不灭。出过
三界。后举地行。始明地行亦如是。不生不灭。出过三
界。山门意。境智并不生不灭。与数论等永异也。如数
论等云。若有表有。无表无者。此即各有相。有相故有
所得。有所得则名为理外。若有表不有。无表不无。非
有非无。名为无相。既有表不有。故无有有相。无表不
无。故无无相。以无有有无相。故名无所得。无所得者
即名理内也。了义不了义者。若有表不有。无表不无。
则名为了义。若有表有。无表无者。则名不了义。亦有
是有。无是无者。则名为秘藏。有表不有。无表不无者。
则名开秘。开秘则名了义。秘藏即名不了义。不了义
者则名为半字。了义者名为满字。满字名曰大乘。半
卷五 第 574c 页 X46-0574.png
字名曰小乘。以小乘不了义故。名为有所得。了义故
名为无所得。故有。无二谛。凡圣佛菩萨共行。而有得
有失。若有是有。无是无者。则名为失。若有表不有。无
表不无。则名为得。以了有表不有故。则名为圣。□有
是有故。名为凡夫。所以道未曾二。但约得失两明。故
成凡圣。乃至有生死涅槃之异。故大品经云。方等亦
名甘露。亦名毒药。服消则为药。不消即为毒。一药未
曾甘毒。但为有方便无方便两缘。故成毒药甘露之
殊耳。问数论师等亦云。二谛之境是凡圣共行。今时
亦言凡圣共行。与彼云何异。答彼云八法世谛境无
异。伹凡夫取相故著。圣人从真观出被道无漏心行
故不著。为异。今明凡夫则言有可有无可无。圣人知
有非有。知无非无。故异彼也。问若圣人有无表非有
非无。凡夫有无只表于有无者。凡圣顿永理教殊别。
宁言二谛是凡圣共行耶。答二谛名虽同。而意大异。
凡夫有则表有。无则表无。圣人有则表不有。无则表
不无。故在名虽同。而随凡圣两人有无异。凡夫既有
表有。有不得转为不有。今既不得转为不有。凡亦不
得转为圣。圣人有既表于不有。无既表于不无。故
有得转为不有。凡得转为圣人。凡人有既是有。故烦
恼即是烦恼。不得为无烦恼。今圣人说有表不有。即
烦恼转为不烦恼。故虽有烦恼。如无烦恼。而烦恼性
本自不有。无所有故。假名无明。所以有得转为非有
也。问说有无为表非有非无。令众生因有无之教。悟
名为无所得。故有。无二谛。凡圣佛菩萨共行。而有得
有失。若有是有。无是无者。则名为失。若有表不有。无
表不无。则名为得。以了有表不有故。则名为圣。□有
是有故。名为凡夫。所以道未曾二。但约得失两明。故
成凡圣。乃至有生死涅槃之异。故大品经云。方等亦
名甘露。亦名毒药。服消则为药。不消即为毒。一药未
曾甘毒。但为有方便无方便两缘。故成毒药甘露之
殊耳。问数论师等亦云。二谛之境是凡圣共行。今时
亦言凡圣共行。与彼云何异。答彼云八法世谛境无
异。伹凡夫取相故著。圣人从真观出被道无漏心行
故不著。为异。今明凡夫则言有可有无可无。圣人知
有非有。知无非无。故异彼也。问若圣人有无表非有
非无。凡夫有无只表于有无者。凡圣顿永理教殊别。
宁言二谛是凡圣共行耶。答二谛名虽同。而意大异。
凡夫有则表有。无则表无。圣人有则表不有。无则表
不无。故在名虽同。而随凡圣两人有无异。凡夫既有
表有。有不得转为不有。今既不得转为不有。凡亦不
得转为圣。圣人有既表于不有。无既表于不无。故
有得转为不有。凡得转为圣人。凡人有既是有。故烦
恼即是烦恼。不得为无烦恼。今圣人说有表不有。即
烦恼转为不烦恼。故虽有烦恼。如无烦恼。而烦恼性
本自不有。无所有故。假名无明。所以有得转为非有
也。问说有无为表非有非无。令众生因有无之教。悟
卷五 第 575a 页 X46-0575.png
非有非无之正道者。何意不直说非有非无中道。令
其得悟。而说有无。令人于有无成病耶。乃似故欲令
众生烦恼因缘住理外人地狱也。答众生颠倒。或心
不可顿悟。以渐法门化之。但众生闻有著有。闻无滞
无。则为说非有非无。则便不受化。故佛与众生同源。
不于僧那故圣人慈悲方便甫化。譬如长者脱珍御
服。著垢腻衣。同子粪作。即是随缘。假令圣人方便甫
同众生。故世间说有我亦说有。世间说无我亦说无。
后则就求其有无相不可得。令其悟此有无非有非
无。则是有无非有无。非有无有无也。问若以有无。表
非有非无。令得悟非有非无之中道时。有无两教癈
去不。若悟理教癈。教癈故理。亦应癈。若悟非有非无
时。有无教不癈。故从非有非无之理有。起无二教者。
与旧折俗入真。从真出俗。及地论息妄还真。从真起
用。有何异耶。答彼师等。所执有真俗二境。故折俗入
真。复从真出俗。息妄亦然。今明有不有。为破有病。明
无不无。为破无病。有无两病若除。复有何二教之可
得。既无二教可得。复有何非有非无之理可会耶。故
非有非无。亦非非有非非无。故有无非有非无。泯然
无际。故居士经云。不离文字说解脱义也。大品经云。
是字不住亦非不住。是字无所有故。问若然只见破
外人有无教。言非有非无。那得云是佛二谛教以表
非有非无之道耶。答只教令其识有是非有。无是非
无。即是破复是教。又一切诸法本若是有。可表非有
其得悟。而说有无。令人于有无成病耶。乃似故欲令
众生烦恼因缘住理外人地狱也。答众生颠倒。或心
不可顿悟。以渐法门化之。但众生闻有著有。闻无滞
无。则为说非有非无。则便不受化。故佛与众生同源。
不于僧那故圣人慈悲方便甫化。譬如长者脱珍御
服。著垢腻衣。同子粪作。即是随缘。假令圣人方便甫
同众生。故世间说有我亦说有。世间说无我亦说无。
后则就求其有无相不可得。令其悟此有无非有非
无。则是有无非有无。非有无有无也。问若以有无。表
非有非无。令得悟非有非无之中道时。有无两教癈
去不。若悟理教癈。教癈故理。亦应癈。若悟非有非无
时。有无教不癈。故从非有非无之理有。起无二教者。
与旧折俗入真。从真出俗。及地论息妄还真。从真起
用。有何异耶。答彼师等。所执有真俗二境。故折俗入
真。复从真出俗。息妄亦然。今明有不有。为破有病。明
无不无。为破无病。有无两病若除。复有何二教之可
得。既无二教可得。复有何非有非无之理可会耶。故
非有非无。亦非非有非非无。故有无非有非无。泯然
无际。故居士经云。不离文字说解脱义也。大品经云。
是字不住亦非不住。是字无所有故。问若然只见破
外人有无教。言非有非无。那得云是佛二谛教以表
非有非无之道耶。答只教令其识有是非有。无是非
无。即是破复是教。又一切诸法本若是有。可表非有
卷五 第 575b 页 X46-0575.png
时。或得或失。而今本来不有。而假名说为有。只有本
不有。不有假名说有。故大品经云。善吉不坏假名。说
实相义。不动实相。而说假名。故于有无心动摇也。问
本藉有无二教。得悟非有非无之道。今若有无非有
非无俱尽者。宁非堕于耶见耶。答本为谓有无可有
无。故明有表非有。无表非无。以有无之教表非有非
无之道。今若无有无二病。复用二教何为。既不论教。
复有何非有非无之理可得。故理教有无非有非无。
本性清净。但颠倒众生。所怖畏处。故百论云。畏处何
染也。问若理教俱尽净者。何须说二谛教耶。答具如
前说。治众生病故须说。但言方为说言有不住有言
空。不住有说有。不住空说空。詺空为有。詺有为空。此
有不有。有此空不空空。空有为世谛。有空为真谛也。
故大品经云。开宗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大经
第五卷末云。善男子。如来或时说一为三。说三为一。
又梵行品云。如来世尊有大方便。无常说常。常说无
常。说乐为苦。说苦为乐。我净等一切法类尔也。又德
王云。永断二十五有。故得名净。净则是涅槃。亦如是
涅槃得名有。而是涅槃实非是有。诸佛如来随俗故
说涅槃是有。如世人非父言父。非母言母。涅槃亦尔。
随俗故说。言诸佛有大涅槃也。华严经云。一无量。无
量一。多一多一等。
第二释名。所言二谛者。谓真谛亦名第一义谛。俗谛
亦名世谛也。按字释名。真以实为义。则有之无。体无
不有。不有假名说有。故大品经云。善吉不坏假名。说
实相义。不动实相。而说假名。故于有无心动摇也。问
本藉有无二教。得悟非有非无之道。今若有无非有
非无俱尽者。宁非堕于耶见耶。答本为谓有无可有
无。故明有表非有。无表非无。以有无之教表非有非
无之道。今若无有无二病。复用二教何为。既不论教。
复有何非有非无之理可得。故理教有无非有非无。
本性清净。但颠倒众生。所怖畏处。故百论云。畏处何
染也。问若理教俱尽净者。何须说二谛教耶。答具如
前说。治众生病故须说。但言方为说言有不住有言
空。不住有说有。不住空说空。詺空为有。詺有为空。此
有不有。有此空不空空。空有为世谛。有空为真谛也。
故大品经云。开宗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大经
第五卷末云。善男子。如来或时说一为三。说三为一。
又梵行品云。如来世尊有大方便。无常说常。常说无
常。说乐为苦。说苦为乐。我净等一切法类尔也。又德
王云。永断二十五有。故得名净。净则是涅槃。亦如是
涅槃得名有。而是涅槃实非是有。诸佛如来随俗故
说涅槃是有。如世人非父言父。非母言母。涅槃亦尔。
随俗故说。言诸佛有大涅槃也。华严经云。一无量。无
量一。多一多一等。
第二释名。所言二谛者。谓真谛亦名第一义谛。俗谛
亦名世谛也。按字释名。真以实为义。则有之无。体无
卷五 第 575c 页 X46-0575.png
虚伪故。称为真谛。第一义理极莫过。谓之第一。旨趣
实尔故称义。俗者以虚伪为义。有非性实。赖众缘成。
无自故称俗也。世者以有隔别。名相不同。故曰世。问
此释名以成论何异。答名虽同。其意大异。若以义释
名。有三种势。一横论显发。二竖论表理。三当体释名。
所言横论显发者。欲显。俗是真为义。真是俗为义。何
故俗是真为义者。欲显真是俗家之所以。故言俗是
真为义。欲显俗是真家之所以。故言俗是真为义。故
大经梵行品云。欲令众生深识世谛。是故如来宣说
第一义谛。欲令众生深识第一义谛。是故如来宣说
世谛。为此义故言横论显发也。竖论表理者。真是不
真为义。俗是不俗为义。故居士经云。五受阴洞达空
是苦义。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此则是以非
苦释苦。不无常明无常也。大经圣行品云。知苦非苦。
苦圣谛。知集非集。集圣谛等。故言竖论表理也。当体
释名中是实为义等释也。亦得言当体从他为义。苦
随空故为俗。实故为真。隔别故名世。理极称第一。则
是当体释名。若随俗人所知名俗。真智所知名真。世
人所知名世。第一智所知名第一。须他为名也。所以
明真俗意者。为表非真非俗。即是名表于无名。无名
之道。有何不名。所以有无之名。本于无名。无名而名
故。名为有无。有名俗谛。无名真谛。真以实为义。俗以
浮虚为义。此名是义名。义是名义。即是一名无量名。
无量名一名。故有一名无量义。一义无量名。无量名
实尔故称义。俗者以虚伪为义。有非性实。赖众缘成。
无自故称俗也。世者以有隔别。名相不同。故曰世。问
此释名以成论何异。答名虽同。其意大异。若以义释
名。有三种势。一横论显发。二竖论表理。三当体释名。
所言横论显发者。欲显。俗是真为义。真是俗为义。何
故俗是真为义者。欲显真是俗家之所以。故言俗是
真为义。欲显俗是真家之所以。故言俗是真为义。故
大经梵行品云。欲令众生深识世谛。是故如来宣说
第一义谛。欲令众生深识第一义谛。是故如来宣说
世谛。为此义故言横论显发也。竖论表理者。真是不
真为义。俗是不俗为义。故居士经云。五受阴洞达空
是苦义。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此则是以非
苦释苦。不无常明无常也。大经圣行品云。知苦非苦。
苦圣谛。知集非集。集圣谛等。故言竖论表理也。当体
释名中是实为义等释也。亦得言当体从他为义。苦
随空故为俗。实故为真。隔别故名世。理极称第一。则
是当体释名。若随俗人所知名俗。真智所知名真。世
人所知名世。第一智所知名第一。须他为名也。所以
明真俗意者。为表非真非俗。即是名表于无名。无名
之道。有何不名。所以有无之名。本于无名。无名而名
故。名为有无。有名俗谛。无名真谛。真以实为义。俗以
浮虚为义。此名是义名。义是名义。即是一名无量名。
无量名一名。故有一名无量义。一义无量名。无量名
卷五 第 576a 页 X46-0576.png
无量义。一名一义。俗亦名世。真亦名第一义。世是伐
谢为义。第一莫过为旨。故真俗是虚实相待。世与第
一从褒贬为名也。通秤谛者。成论师云。有三家。一光
宅云。言教为谛。理本自实。说有耶有正。正言中理无
有永谬。为之审谛。耶说永宗。呼为不谛。谛与不谛。关
近者之言。在理不异。俱称实也。二庄严云。如四谛知
是谛。引大经四谛品云。佛造迦叶。所言苦者。不名苦
圣谛。何以故。若言苦是苦圣谛者。一切畜生及地狱
众生。应有苦圣谛。又言凡夫有苦无谛。声闻缘觉有
苦有谛。复结云是名知苦非苦名苦圣谛。是则凡夫
伹有苦境。而无苦智。故云无谛。二乘有照苦之智。故
言有谛。若尔知能寻求秤境。故知为谛。三龙光传开
善云。实名在理。谛有三义。实义释谛。此即在理。审当
释谛。从言教为目。推审释谛。推审就解。解能推于理。
虽有三种秤。而在理为正宗。审有此理。故秤谛。今谓
不然。彼有教境行三法异故。各执不同。大乘义望之。
并是有所得二见之说。第一师境智既非谛。岂有能
说之文得是谛耶。文言何所诠而得谛耶。第二师解
智为谛者。所观之境。既非谛。岂有能观之智得是谛
耶。第三师境为谛者。大经巳破。故不用也。今大乘明
义。无二为二。说一往亦得言以教为谛。而实大异三
师说。前虽言以教为谛。而经明谛名目。理教得谛名。
若言教当体谛。而文是诠理。文不自表。又异于境行。
故大异也。今谓理乃是非谛。教正是谛。但谛名不自
谢为义。第一莫过为旨。故真俗是虚实相待。世与第
一从褒贬为名也。通秤谛者。成论师云。有三家。一光
宅云。言教为谛。理本自实。说有耶有正。正言中理无
有永谬。为之审谛。耶说永宗。呼为不谛。谛与不谛。关
近者之言。在理不异。俱称实也。二庄严云。如四谛知
是谛。引大经四谛品云。佛造迦叶。所言苦者。不名苦
圣谛。何以故。若言苦是苦圣谛者。一切畜生及地狱
众生。应有苦圣谛。又言凡夫有苦无谛。声闻缘觉有
苦有谛。复结云是名知苦非苦名苦圣谛。是则凡夫
伹有苦境。而无苦智。故云无谛。二乘有照苦之智。故
言有谛。若尔知能寻求秤境。故知为谛。三龙光传开
善云。实名在理。谛有三义。实义释谛。此即在理。审当
释谛。从言教为目。推审释谛。推审就解。解能推于理。
虽有三种秤。而在理为正宗。审有此理。故秤谛。今谓
不然。彼有教境行三法异故。各执不同。大乘义望之。
并是有所得二见之说。第一师境智既非谛。岂有能
说之文得是谛耶。文言何所诠而得谛耶。第二师解
智为谛者。所观之境。既非谛。岂有能观之智得是谛
耶。第三师境为谛者。大经巳破。故不用也。今大乘明
义。无二为二。说一往亦得言以教为谛。而实大异三
师说。前虽言以教为谛。而经明谛名目。理教得谛名。
若言教当体谛。而文是诠理。文不自表。又异于境行。
故大异也。今谓理乃是非谛。教正是谛。但谛名不自
卷五 第 576b 页 X46-0576.png
待非谛而得。就教中为言。境与智并是教。亦悉得是
谛。后两家境智悉自是理非教。今明境智并是教。理
即非境。非智非教。故异于三说也。问山门宗理说非
有非无。教乃是有无者。理异于教。教理相乖。何得名
谛。此即非谛也。答有二意。一今释谛名本以不谛为
义。所以虽言有有无。为诠非有非无。方自得故是谛
也。二亦不必须道谛是不谛。直置有无。诠非有非无。
自是谛义。何者。若有无不诠非有非无。可是非谛。今
有无不乖非有非无。非有非无。亦不乖有无。所以相
表故得谛也。今明无有此能。亦无此所。乃至人法等。
但假名因缘。故名能所。能所则通亦长。故一切诸法。
不出于能所。因果即短亦别。若非能无以成所。非所
无以成能。故能必待所。所必带能。但世间受名有便
不便。或在能为便所则不便。或在所为便。能则不便。
乃至能所合论。则便。单能所则不便。何者如体中能
为便所为便者。如好精美食。宜在所能所合为便者。
如水洗物非净故。物净。能所俱名为净也。今明通名
谛者。谛以审当义。伹一家释谛有二义。一说有无二
教当于理故。审当。二当机缘故审当。则片二乘凡夫
无理可当无机照也。若如百论云。真俗相待故。二谛
皆实。所以真待于俗。世待于第一。故百论云。如㮈待
枣为大。待菰为小。二俱为实。今诸法于凡谓实有。于
定谓无。故名为谛。如凡愚小儿看所作约事为实有。
于彼便为谛。幻师知其实无所有。亦是为谛。诸法亦
谛。后两家境智悉自是理非教。今明境智并是教。理
即非境。非智非教。故异于三说也。问山门宗理说非
有非无。教乃是有无者。理异于教。教理相乖。何得名
谛。此即非谛也。答有二意。一今释谛名本以不谛为
义。所以虽言有有无。为诠非有非无。方自得故是谛
也。二亦不必须道谛是不谛。直置有无。诠非有非无。
自是谛义。何者。若有无不诠非有非无。可是非谛。今
有无不乖非有非无。非有非无。亦不乖有无。所以相
表故得谛也。今明无有此能。亦无此所。乃至人法等。
但假名因缘。故名能所。能所则通亦长。故一切诸法。
不出于能所。因果即短亦别。若非能无以成所。非所
无以成能。故能必待所。所必带能。但世间受名有便
不便。或在能为便所则不便。或在所为便。能则不便。
乃至能所合论。则便。单能所则不便。何者如体中能
为便所为便者。如好精美食。宜在所能所合为便者。
如水洗物非净故。物净。能所俱名为净也。今明通名
谛者。谛以审当义。伹一家释谛有二义。一说有无二
教当于理故。审当。二当机缘故审当。则片二乘凡夫
无理可当无机照也。若如百论云。真俗相待故。二谛
皆实。所以真待于俗。世待于第一。故百论云。如㮈待
枣为大。待菰为小。二俱为实。今诸法于凡谓实有。于
定谓无。故名为谛。如凡愚小儿看所作约事为实有。
于彼便为谛。幻师知其实无所有。亦是为谛。诸法亦
卷五 第 576c 页 X46-0576.png
然。凡随为实。于凡为谛。圣知有非有。知无非无。有无
毕竟。无所有。于圣为谛。故谛待不谛。实待不实。真待
于不真。不真名为俗。俗待于不俗。不俗名为真。故凡
真则圣俗。圣真即凡俗。俗名真俗。真名俗真。俗真非
真。真俗非俗。故非真非俗名为中道。第一义谛通释
于教二谛意也。问他既约虚实释二谛。今亦就虚实
明二谛。与他何异。答彼明虚实。而虚实并安二谛理。
如鳖鼻论虚实二谛。今明虚实迭伐明虚实二谛。如
㮈待枣为大。此则为实。望菰为小。则便不实。诸法于
凡是为有。即名为实。于圣不有。则名不实也。问他家
虚实并安可论相待。今山门虚实迭伐者。应无相待。答
彼虚实并论。如鳖鼻故。不得明相待。两法性实自有。
何须论相成。长短等并类然。今明无名无相中。虚实
迭伐相由成立。方复是相待义彰。如㮈于枣为大名
实。望菰为小则名虚。㮈实不当大小。相因成大小。一
切诸法于凡随有。故名为实。圣知有不有。故名为虚
也。问若然唯应有一谛。宁言二谛相待。答理实应然。
故大经云。世谛者则第一义谛。伹随顺众生故说二
谛也。问如彼经者只成一谛。宁言二谛相待耶。答实
论无两一。但于凡圣二人。故说二谛。二谛有何失耶。
如凡夫谓诸法实有则名为世谛。于圣人不有。不有
于凡名不谛。于圣则名谛。有既转为不有。故凡转为
成圣。故有二谛。若如彼义。有不作无。无不转为有。性
实不改。故失一无量。无量一。展转生无碍解脱法门
毕竟。无所有。于圣为谛。故谛待不谛。实待不实。真待
于不真。不真名为俗。俗待于不俗。不俗名为真。故凡
真则圣俗。圣真即凡俗。俗名真俗。真名俗真。俗真非
真。真俗非俗。故非真非俗名为中道。第一义谛通释
于教二谛意也。问他既约虚实释二谛。今亦就虚实
明二谛。与他何异。答彼明虚实。而虚实并安二谛理。
如鳖鼻论虚实二谛。今明虚实迭伐明虚实二谛。如
㮈待枣为大。此则为实。望菰为小。则便不实。诸法于
凡是为有。即名为实。于圣不有。则名不实也。问他家
虚实并安可论相待。今山门虚实迭伐者。应无相待。答
彼虚实并论。如鳖鼻故。不得明相待。两法性实自有。
何须论相成。长短等并类然。今明无名无相中。虚实
迭伐相由成立。方复是相待义彰。如㮈于枣为大名
实。望菰为小则名虚。㮈实不当大小。相因成大小。一
切诸法于凡随有。故名为实。圣知有不有。故名为虚
也。问若然唯应有一谛。宁言二谛相待。答理实应然。
故大经云。世谛者则第一义谛。伹随顺众生故说二
谛也。问如彼经者只成一谛。宁言二谛相待耶。答实
论无两一。但于凡圣二人。故说二谛。二谛有何失耶。
如凡夫谓诸法实有则名为世谛。于圣人不有。不有
于凡名不谛。于圣则名谛。有既转为不有。故凡转为
成圣。故有二谛。若如彼义。有不作无。无不转为有。性
实不改。故失一无量。无量一。展转生无碍解脱法门
卷五 第 577a 页 X46-0577.png
义也。问若言于凡是实名为世谛。次悟不实名为真
谛者。唯见约凡圣二人辨二谛。真俗二谛相待在何
耶。答约二人。则是相待。人法悉相待故也。十二门论
云。因世谛得第一义。第一义谛得涅槃。则是因俗悟
真。因真悟。非真非俗中道第一义谛。中道第一义谛
则是涅槃。故言因第一义谛得涅槃也。又释纯陀疑
问论云。二谛是相待也。问若然唯是一谛。何一谛。答
于凡是实。即是凡一谛。次于圣是实。即是圣一谛。次
转悟非真非俗。则是中道第一义谛也。问于谛教谛。
何谛正宗。答各有正宗。百说于谛为正宗。教谛即傍。
中论教谛为正宗。于谛即傍也。问若然百论应是性。
中论应是假。百论应是当。中论可是无当。若使两论
皆是无当。两论皆是假。则应两论并是教谛。宁言一
教一于一假一性耶。答若望论主边。恒是教。恒是无
当恒假。是就缘明之。有迷有悟。故有教有于。有无当
有。当有假有性也。问若然中论。可是因缘知。百论应
是非因缘智。答亦约论主悉是因缘。就缘假因缘不
因缘。大判如此耳。问于两谛皆表不。答得有此义。问
若为是于。表耶。答远望为论。变有不有及无不无。得有
于表义。问变有无非有无。正是教表。何关于表。复次
当执有无时。是于。若尔当执非无时表耶。若当执有
无时。不表。变故方表。故知有表不表。有谛不谛也。答
得如前说当相如问。但通别为异耳。问中论四谛品
云。佛依二谛说法。若俗谛于俗俗谛。真谛于真真谛。
谛者。唯见约凡圣二人辨二谛。真俗二谛相待在何
耶。答约二人。则是相待。人法悉相待故也。十二门论
云。因世谛得第一义。第一义谛得涅槃。则是因俗悟
真。因真悟。非真非俗中道第一义谛。中道第一义谛
则是涅槃。故言因第一义谛得涅槃也。又释纯陀疑
问论云。二谛是相待也。问若然唯是一谛。何一谛。答
于凡是实。即是凡一谛。次于圣是实。即是圣一谛。次
转悟非真非俗。则是中道第一义谛也。问于谛教谛。
何谛正宗。答各有正宗。百说于谛为正宗。教谛即傍。
中论教谛为正宗。于谛即傍也。问若然百论应是性。
中论应是假。百论应是当。中论可是无当。若使两论
皆是无当。两论皆是假。则应两论并是教谛。宁言一
教一于一假一性耶。答若望论主边。恒是教。恒是无
当恒假。是就缘明之。有迷有悟。故有教有于。有无当
有。当有假有性也。问若然中论。可是因缘知。百论应
是非因缘智。答亦约论主悉是因缘。就缘假因缘不
因缘。大判如此耳。问于两谛皆表不。答得有此义。问
若为是于。表耶。答远望为论。变有不有及无不无。得有
于表义。问变有无非有无。正是教表。何关于表。复次
当执有无时。是于。若尔当执非无时表耶。若当执有
无时。不表。变故方表。故知有表不表。有谛不谛也。答
得如前说当相如问。但通别为异耳。问中论四谛品
云。佛依二谛说法。若俗谛于俗俗谛。真谛于真真谛。
卷五 第 577b 页 X46-0577.png
为二于谛者。此两于谛并是病迷不。答悉是病迷。问
若为是病迷。答并乖道。道未曾有无。作性实有无解
故。有无悉乖道。故是病迷也。问若言皆是病迷者。并
应是俗是凡耶。答望道为论。亦得悉是凡是俗也。问
若望道为语。亦得言是凡是俗者。亦得应有俗二名。
答望道论之。皆是俗而于俗中。自有真俗也。问若于
俗中自相望有真俗者。亦望道道自有真俗耶。答不
例于中道不二。故不论二。于俗中开浅深故得二也。
问二谛并破性不。答亦得明二于谛。不论教谛也。问
若此中不论教谛者。何故前云佛依二谛说法耶。答
二谛语通故尔。问若二谛通者。外人不迷于谛。何故
明迷谛耶。答今明二谛者。出外人二心教故两双迷。
既迷教谛故。于迷为于谛也。问若得言并迷二谛。亦
应并迷有无。而识有不识无者。识于不识教耶。答不
例。今两双失有无明之。问意执一不执一。故不列之。
前云有无两双失者。不识有亦不识无。若识有即识
无也。
第三立名。所言立名者。如来随机设教。其名无量。
故如真如实际无生。施离钝净平等涅槃。无相无作
无愿。第一义空也。俗谛名者。世事物有差别阴界入
等也。但经论所盛说遍明之。各有二种。虽明二种。
唯成一种。二何者。真与俗是一种二。世与第一复一
种二也。真是真实为义。俗是浮虚为义。第一莫过为
义。世是隔别名相。代谢不同。曰世义。此四种谛通表
若为是病迷。答并乖道。道未曾有无。作性实有无解
故。有无悉乖道。故是病迷也。问若言皆是病迷者。并
应是俗是凡耶。答望道为论。亦得悉是凡是俗也。问
若望道为语。亦得言是凡是俗者。亦得应有俗二名。
答望道论之。皆是俗而于俗中。自有真俗也。问若于
俗中自相望有真俗者。亦望道道自有真俗耶。答不
例于中道不二。故不论二。于俗中开浅深故得二也。
问二谛并破性不。答亦得明二于谛。不论教谛也。问
若此中不论教谛者。何故前云佛依二谛说法耶。答
二谛语通故尔。问若二谛通者。外人不迷于谛。何故
明迷谛耶。答今明二谛者。出外人二心教故两双迷。
既迷教谛故。于迷为于谛也。问若得言并迷二谛。亦
应并迷有无。而识有不识无者。识于不识教耶。答不
例。今两双失有无明之。问意执一不执一。故不列之。
前云有无两双失者。不识有亦不识无。若识有即识
无也。
第三立名。所言立名者。如来随机设教。其名无量。
故如真如实际无生。施离钝净平等涅槃。无相无作
无愿。第一义空也。俗谛名者。世事物有差别阴界入
等也。但经论所盛说遍明之。各有二种。虽明二种。
唯成一种。二何者。真与俗是一种二。世与第一复一
种二也。真是真实为义。俗是浮虚为义。第一莫过为
义。世是隔别名相。代谢不同。曰世义。此四种谛通表
卷五 第 577c 页 X46-0577.png
于道。而有相兼之义。何者世谛须从第一义为名。第
一义须从世受秤。真待俗为目。俗因真为名。而真俗
义通。世第一则别。何者真俗通明方便有无二教。故
通世与第一。于真俗上。褒贬之义。故别名也。真贞实
近道。故名为第一。俗浮虚远道。故名为世。第一附真。
故当褒名。世附于俗。故受贬名。所以世与第一。还是
褒贬。于真俗故。唯成真俗一种二也。故真俗为表非
真非俗之道。道尚非真非俗。岂是第一与世耶。若欲
随缘作名有无量随。世与第一。虚实真俗有无等名。
但一种教门。指假名说真俗相资。不如他三假有为
俗。无相理为真。真俗二理。鳖鼻并安。殊别无有相资
义也。今山门义。因俗故真。即是俗资于真。因真故俗。
即是真资于俗。以俗资真故。得转凡为圣。以真资俗
故。得改圣为凡。既资俗故。真则非真。所以名为俗真。
既资真故俗则非俗。所以名为真俗。真俗非俗。俗真
非真。非真非俗。共显法实。既改凡圣即非圣。所以名
为凡圣。改圣为凡即非凡。所以名为圣凡。圣凡则非
凡。凡圣则非圣。非凡非。共显法实。则是中道一实谛
也。故竺道生法师云。物须因缘无自性故非有。顺因
缘起故非无。非有非无。共明法实。实故名真。不谬故
秤谛。乖真故名俗。不实故非谛。是故虚实相待。真俗
名生也。前所明四名。依般若经。只是有无二谛。世与
俗。是有名。真与第一。是无名。但此有无。并是因缘假。
假有不名有。只是非有。假无不名无。只是非无。非有
一义须从世受秤。真待俗为目。俗因真为名。而真俗
义通。世第一则别。何者真俗通明方便有无二教。故
通世与第一。于真俗上。褒贬之义。故别名也。真贞实
近道。故名为第一。俗浮虚远道。故名为世。第一附真。
故当褒名。世附于俗。故受贬名。所以世与第一。还是
褒贬。于真俗故。唯成真俗一种二也。故真俗为表非
真非俗之道。道尚非真非俗。岂是第一与世耶。若欲
随缘作名有无量随。世与第一。虚实真俗有无等名。
但一种教门。指假名说真俗相资。不如他三假有为
俗。无相理为真。真俗二理。鳖鼻并安。殊别无有相资
义也。今山门义。因俗故真。即是俗资于真。因真故俗。
即是真资于俗。以俗资真故。得转凡为圣。以真资俗
故。得改圣为凡。既资俗故。真则非真。所以名为俗真。
既资真故俗则非俗。所以名为真俗。真俗非俗。俗真
非真。非真非俗。共显法实。既改凡圣即非圣。所以名
为凡圣。改圣为凡即非凡。所以名为圣凡。圣凡则非
凡。凡圣则非圣。非凡非。共显法实。则是中道一实谛
也。故竺道生法师云。物须因缘无自性故非有。顺因
缘起故非无。非有非无。共明法实。实故名真。不谬故
秤谛。乖真故名俗。不实故非谛。是故虚实相待。真俗
名生也。前所明四名。依般若经。只是有无二谛。世与
俗。是有名。真与第一。是无名。但此有无。并是因缘假。
假有不名有。只是非有。假无不名无。只是非无。非有
卷五 第 578a 页 X46-0578.png
非无则有无。有无只一非有非无。而四名只是有无
有无二谛。二谛只是一非有非无中道。于非有非无。
立无为真。于非无非有。立有为俗。此则有无属能表
之教。非有非无属所表之理。是则无名相中假名说。
须中出假也。问若然与有所得以成论师。体用别。能
所之异。复何殊耶。答大异彼明体用别能所殊。今明
体用能所不二。只指体为用。指用为体。能所亦尔。若
然岂同从来有此法。然后立名等义耶。成论师等旧
云。俗体有此体皃。故秤为相。真理则无故曰无相。俗
不勉名相故秤为有。真绝名相故名为无。而寻二谛
之理皆绝名。绝名不同真理。无可名之相。名无能名
之功故绝名也。俗有有绝名。通有五家。一本无名故
绝。二无定名故绝。三互绝故绝。四则真故绝。五冥真
故绝也。问真俗二谛。皆假为立名。何故常言真绝名
耶。答解不同。一仙师云世谛之名。与所名法。有不一
异义。故俗不绝名。将真觅真。去真弥远。故真绝名也。
二云当相论俗。本无名及定一名。而非无可詺。假故
不绝名。真无可詺之体。故绝名。三报恩师云。真一向
绝名。俗不施名。所以然者。承名取得俗故俗不绝名。
承名取不可得真故绝名。此三说虽言方有异。义不
殊也。还就俗中。复有绝不绝。何者。如有为法。应名有。
随名去来故。有为法。不绝于名。无为法不逐名动转
去来。故绝名也。还约有为法中。有是名字者。为不绝
名。若尔众生及心无作等非是名字法故。为绝名也。
有无二谛。二谛只是一非有非无中道。于非有非无。
立无为真。于非无非有。立有为俗。此则有无属能表
之教。非有非无属所表之理。是则无名相中假名说。
须中出假也。问若然与有所得以成论师。体用别。能
所之异。复何殊耶。答大异彼明体用别能所殊。今明
体用能所不二。只指体为用。指用为体。能所亦尔。若
然岂同从来有此法。然后立名等义耶。成论师等旧
云。俗体有此体皃。故秤为相。真理则无故曰无相。俗
不勉名相故秤为有。真绝名相故名为无。而寻二谛
之理皆绝名。绝名不同真理。无可名之相。名无能名
之功故绝名也。俗有有绝名。通有五家。一本无名故
绝。二无定名故绝。三互绝故绝。四则真故绝。五冥真
故绝也。问真俗二谛。皆假为立名。何故常言真绝名
耶。答解不同。一仙师云世谛之名。与所名法。有不一
异义。故俗不绝名。将真觅真。去真弥远。故真绝名也。
二云当相论俗。本无名及定一名。而非无可詺。假故
不绝名。真无可詺之体。故绝名。三报恩师云。真一向
绝名。俗不施名。所以然者。承名取得俗故俗不绝名。
承名取不可得真故绝名。此三说虽言方有异。义不
殊也。还就俗中。复有绝不绝。何者。如有为法。应名有。
随名去来故。有为法。不绝于名。无为法不逐名动转
去来。故绝名也。还约有为法中。有是名字者。为不绝
名。若尔众生及心无作等非是名字法故。为绝名也。
卷五 第 578b 页 X46-0578.png
又成论师等云。有寄名不寄名。但以字约他曰寄。若
尔一往真俗分门。言方不同。一云真无名故寄。俗有
名故不寄也。二云真名寄。俗名不寄名。所以然者。真
空非名。俗有有名。故有寄不寄。若尔。非止是寄真名
在俗。亦是寄真在俗。所以然者。真不真故真在俗也。
亦有人言。不以真寄俗。但以真名寄在俗中也。问若
然真非名耶。答真非名也。问若尔真非字耶。若真非
字也。问若尔苦乐非名不。汝若苦乐是名者。真何不
名。若尔真亦得寄也。还就俗中。复有寄与不寄。若约
八法之中。七法寄名。色法不寄名。所以然者。一切法
名皆是色故也。若还就色中。凡有十五种色若此一
化门三色有寄不寄。若是十二色一问是寄名十二
色不诠辨故。三色有寄有不寄。何者。三色之中各说
三色。此则不寄。若随一色之中说三色。则两色是寄。
故言三色有寄不寄也。约三色中。还自说三色。复有
寄不寄。若黑色还说黑者。此则非寄。若就黑色中。说
青黄等色是寄也。四声五音冷燸等触凝然也。又彼
师等云。真一向是借名。俗不借名。所以然者。真无名
无相故。就俗借真以目真故说无生为真也。若尔如
实际等詺皆是借也。又俗中亦有牙借名。如因中说
果。果中说因。如斯之类。悉是借名。如黑者说白。白者
说黑。短者说长。长者说短等。并是借名也。今谓如佛
藏经云。以无名相中为名相说。如经言。无为法中。而
有差别。并有此义。而不如彼存法多种相说。今意望
尔一往真俗分门。言方不同。一云真无名故寄。俗有
名故不寄也。二云真名寄。俗名不寄名。所以然者。真
空非名。俗有有名。故有寄不寄。若尔。非止是寄真名
在俗。亦是寄真在俗。所以然者。真不真故真在俗也。
亦有人言。不以真寄俗。但以真名寄在俗中也。问若
然真非名耶。答真非名也。问若尔真非字耶。若真非
字也。问若尔苦乐非名不。汝若苦乐是名者。真何不
名。若尔真亦得寄也。还就俗中。复有寄与不寄。若约
八法之中。七法寄名。色法不寄名。所以然者。一切法
名皆是色故也。若还就色中。凡有十五种色若此一
化门三色有寄不寄。若是十二色一问是寄名十二
色不诠辨故。三色有寄有不寄。何者。三色之中各说
三色。此则不寄。若随一色之中说三色。则两色是寄。
故言三色有寄不寄也。约三色中。还自说三色。复有
寄不寄。若黑色还说黑者。此则非寄。若就黑色中。说
青黄等色是寄也。四声五音冷燸等触凝然也。又彼
师等云。真一向是借名。俗不借名。所以然者。真无名
无相故。就俗借真以目真故说无生为真也。若尔如
实际等詺皆是借也。又俗中亦有牙借名。如因中说
果。果中说因。如斯之类。悉是借名。如黑者说白。白者
说黑。短者说长。长者说短等。并是借名也。今谓如佛
藏经云。以无名相中为名相说。如经言。无为法中。而
有差别。并有此义。而不如彼存法多种相说。今意望
卷五 第 578c 页 X46-0578.png
彼。彼皆是有所得断常理外心相颠倒也。一家意。说
真为俗。说俗为真。说境为智。说智为境。说黑为白。说
白为黑等。如空中识罗虚中识绞等无有踪迹。故大
品经句义品云。如鸟飞空迹不可寻。又云。无句义为
菩萨句义等也。般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
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
第四有无。自有两。第一明奢论有无。第二明功论有
无。
第一明奢论有无。成论等师云。一切诸法虽旷而无
边。深而无底。以有无往收。罄无不尽。有则四有为。无
则四无为。四有为法者。谓色心无作众生也。色或有
十四种。或十五种色。并有形方。故有质碍。质碍故如
为释摩男说色当体恼坏。如痈如疮如病等。故须厌
离也。心者能缘为义。能缘为体。无作者数论解不同
数云色入所摄故。彼云十种随色无作无教假色也。
成论云。无作。非色非心法。明其一作巳复更作。非身
口动心作而常生。故言无作也。众生者。数论解不同。
数云。众生无别用。但有名字。如黑中兑白等也。成论
师云。三聚法共成一假用也。四无为者。谓虚空非数
缘。数缘妙有也。虚空无为。数论家解不同。数云无为
虚空。谓大虚也。有为虚空。井穴门向空色入所摄也。
成论师云。虚空一向无为法。井穴门向等并是有异
法色入所摄也。今谓如中论说。虚空非有亦非无也。
非数缘无为。亦数论不同。毗昙云。未来缘差为非数
真为俗。说俗为真。说境为智。说智为境。说黑为白。说
白为黑等。如空中识罗虚中识绞等无有踪迹。故大
品经句义品云。如鸟飞空迹不可寻。又云。无句义为
菩萨句义等也。般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
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
第四有无。自有两。第一明奢论有无。第二明功论有
无。
第一明奢论有无。成论等师云。一切诸法虽旷而无
边。深而无底。以有无往收。罄无不尽。有则四有为。无
则四无为。四有为法者。谓色心无作众生也。色或有
十四种。或十五种色。并有形方。故有质碍。质碍故如
为释摩男说色当体恼坏。如痈如疮如病等。故须厌
离也。心者能缘为义。能缘为体。无作者数论解不同
数云色入所摄故。彼云十种随色无作无教假色也。
成论云。无作。非色非心法。明其一作巳复更作。非身
口动心作而常生。故言无作也。众生者。数论解不同。
数云。众生无别用。但有名字。如黑中兑白等也。成论
师云。三聚法共成一假用也。四无为者。谓虚空非数
缘。数缘妙有也。虚空无为。数论家解不同。数云无为
虚空。谓大虚也。有为虚空。井穴门向空色入所摄也。
成论师云。虚空一向无为法。井穴门向等并是有异
法色入所摄也。今谓如中论说。虚空非有亦非无也。
非数缘无为。亦数论不同。毗昙云。未来缘差为非数
卷五 第 579a 页 X46-0579.png
缘。成论师云。同数者旧五方便以解所得以非数缘
也。数缘无为。又数论解不同。数云真慧数治道所得
善有法。为数缘无为。论云真解所得无为。为数缘无
为也。妙有无为者。毗昙义正申小乘宗故。末及妙有
常住。论云统解大乘故妙有常住无为也。数云三无
为并本有各体各得得。系属行人。数缘无为是善有
法。二无为。是无记非善也。成论师云。三无为为一体。
一虚空无为为体无为实不当善恶缘由不无善恶
虚空通本始二无为但始有也。亦不明得绳不相应
行法也。今大乘明义所明颠倒。欲拔出虚妄众生。随
缘说从多名之。亦可有此义。语同而意大异。但大异
为无为是因缘义。是有为无为。无为有为。离有为无
别无为。离无为无别有为。故大品三假品云。离有为
无无为。中论常结云。因有为说无为等也。有为无为。
不曾一异。有为空有为。无为空无为。空有为故生而
非有。空无为故。灭而非无也成论师有得家义。生死
是有为。涅槃是无为。从多为论。世谛是有为。真谛是
无为。此则离有为有无为。离无为有有为。如斯义意。
并是二见有所得。不离断常心也。今无所得义。生死
涅槃但是有为。非生死非涅槃。乃名无为。真之与俗
并是有为。非真非俗乃名无为。故大品经序品云。到
有为无为彼岸。又法称品云。有为法者。谓有漏无漏。
乃至世间出世间。无为法者不生不灭。非世间非出
世间也。中论涅槃品云。有无是有为也。又往往云。有
也。数缘无为。又数论解不同。数云真慧数治道所得
善有法。为数缘无为。论云真解所得无为。为数缘无
为也。妙有无为者。毗昙义正申小乘宗故。末及妙有
常住。论云统解大乘故妙有常住无为也。数云三无
为并本有各体各得得。系属行人。数缘无为是善有
法。二无为。是无记非善也。成论师云。三无为为一体。
一虚空无为为体无为实不当善恶缘由不无善恶
虚空通本始二无为但始有也。亦不明得绳不相应
行法也。今大乘明义所明颠倒。欲拔出虚妄众生。随
缘说从多名之。亦可有此义。语同而意大异。但大异
为无为是因缘义。是有为无为。无为有为。离有为无
别无为。离无为无别有为。故大品三假品云。离有为
无无为。中论常结云。因有为说无为等也。有为无为。
不曾一异。有为空有为。无为空无为。空有为故生而
非有。空无为故。灭而非无也成论师有得家义。生死
是有为。涅槃是无为。从多为论。世谛是有为。真谛是
无为。此则离有为有无为。离无为有有为。如斯义意。
并是二见有所得。不离断常心也。今无所得义。生死
涅槃但是有为。非生死非涅槃。乃名无为。真之与俗
并是有为。非真非俗乃名无为。故大品经序品云。到
有为无为彼岸。又法称品云。有为法者。谓有漏无漏。
乃至世间出世间。无为法者不生不灭。非世间非出
世间也。中论涅槃品云。有无是有为也。又往往云。有
卷五 第 579b 页 X46-0579.png
为空故。无为亦空也。十二门论。有果无果门末云。有
为空故。无为亦空也。问无漏出世间。自通有为生死
与无为涅槃。宁得此经證耶。答彼宗涅槃生死有为
无为。为异法别体。故勉三相。或为无为涅槃有三相。
或有为有漏作如此心者。并有所得断常心。今明无
别生死涅槃有为无为异。只悟生死涅槃为无为。毕
竟不起无踪迹。名为无为。故若生死若涅槃。则名世
谛。非生死非涅槃。乃名真谛。真俗有无。有是无有。无
是有无。故假有以明非有。假无以明非无。若一而二。
其文有似而不同。若苟欲令其同。即不异而无同。若
苟欲令其异。则无同而不异。故今果有。其所以不有
而明有。亦果无其所以不无而明无。不如数论师等
义。有不关无。无不关有。今明无无可异有。无有可异
无。故借有以明无。借无以显有。故真俗之名。寄有无
明之。故大品经云。非有为非无为。有为无为皆不可
得。所以要因有故说无为。要因无故说有为。数论地
论等义。有为无为异此。则离有为有无为。离无为有
有为。既离无为有有为。故则是离无相有有相。既离
无为有有为。故即是离有相有无相。离无相有有相。
今大乘明义。因缘义。离有为。不得说无为。离无为不
得说有为。故以有为无为。为世谛。非有为非无为。名
为第一义谛。故世谛则有成有得。第一义谛则无成
无得。所以成得是无得。是无得是成得。无得之伪号
有成得。成得之真号为无得。故得而无得伪号故。假
为空故。无为亦空也。问无漏出世间。自通有为生死
与无为涅槃。宁得此经證耶。答彼宗涅槃生死有为
无为。为异法别体。故勉三相。或为无为涅槃有三相。
或有为有漏作如此心者。并有所得断常心。今明无
别生死涅槃有为无为异。只悟生死涅槃为无为。毕
竟不起无踪迹。名为无为。故若生死若涅槃。则名世
谛。非生死非涅槃。乃名真谛。真俗有无。有是无有。无
是有无。故假有以明非有。假无以明非无。若一而二。
其文有似而不同。若苟欲令其同。即不异而无同。若
苟欲令其异。则无同而不异。故今果有。其所以不有
而明有。亦果无其所以不无而明无。不如数论师等
义。有不关无。无不关有。今明无无可异有。无有可异
无。故借有以明无。借无以显有。故真俗之名。寄有无
明之。故大品经云。非有为非无为。有为无为皆不可
得。所以要因有故说无为。要因无故说有为。数论地
论等义。有为无为异此。则离有为有无为。离无为有
有为。既离无为有有为。故则是离无相有有相。既离
无为有有为。故即是离有相有无相。离无相有有相。
今大乘明义。因缘义。离有为。不得说无为。离无为不
得说有为。故以有为无为。为世谛。非有为非无为。名
为第一义谛。故世谛则有成有得。第一义谛则无成
无得。所以成得是无得。是无得是成得。无得之伪号
有成得。成得之真号为无得。故得而无得伪号故。假
卷五 第 579c 页 X46-0579.png
而非无。无得而得真号故。实而非有。故非伪非真供。
显法实也。
第二功辨有无。数论地论等义。彼云一刹那明之。
因缘合故诸法有。因缘离故诸法无。云刹那者。此云
急促。是时节之名。明时与法俱。法与时俱。明一刹那
时中法合则有。一刹那时中法离坏则无。此是即法
沙门义。彼见因缘合故是有。见因缘离故是无。所以
彼见无异有之无。见有离无之有。有作有解。无作无
解也。此中广解折法观义。而二观中广释也。今大乘
明义。有无是因缘义辨也。假无故有。假有故无。假有
故无。得以有待无。假无故有。得以无待有。以无待有
故。得无为有。以有待无故。得有为无也。数论等义有
无既异。故则不得以无为有。亦不得以有为无。亦离
合有离。异离异离有合。彼虽云不合。不合即是离。彼
虽云不离不离则是合。合不得名离。离不得为合。今
明既以有为无。以无为有。故以合为离。以离为合。既
以有为无。岂得离有有无。既以无为有。岂得离无有
有。乃至既以合为离。岂异合有离。又以虽为合。岂得
离离有合。既不得异离有合。岂得即离有合。乃至既
不得离有有无。岂得即有有无。即故有无合离。不得
是一。亦不得是异。故合离不得各行。亦合离不得合
行。但明假名故云离。既假云其离。岂真俗有异哉。亦
假名言合。岂真俗有合哉。故假一异合离共显正法
实也。问詺有为有。詺无为无。复有何妨。而言有为无。
显法实也。
第二功辨有无。数论地论等义。彼云一刹那明之。
因缘合故诸法有。因缘离故诸法无。云刹那者。此云
急促。是时节之名。明时与法俱。法与时俱。明一刹那
时中法合则有。一刹那时中法离坏则无。此是即法
沙门义。彼见因缘合故是有。见因缘离故是无。所以
彼见无异有之无。见有离无之有。有作有解。无作无
解也。此中广解折法观义。而二观中广释也。今大乘
明义。有无是因缘义辨也。假无故有。假有故无。假有
故无。得以有待无。假无故有。得以无待有。以无待有
故。得无为有。以有待无故。得有为无也。数论等义有
无既异。故则不得以无为有。亦不得以有为无。亦离
合有离。异离异离有合。彼虽云不合。不合即是离。彼
虽云不离不离则是合。合不得名离。离不得为合。今
明既以有为无。以无为有。故以合为离。以离为合。既
以有为无。岂得离有有无。既以无为有。岂得离无有
有。乃至既以合为离。岂异合有离。又以虽为合。岂得
离离有合。既不得异离有合。岂得即离有合。乃至既
不得离有有无。岂得即有有无。即故有无合离。不得
是一。亦不得是异。故合离不得各行。亦合离不得合
行。但明假名故云离。既假云其离。岂真俗有异哉。亦
假名言合。岂真俗有合哉。故假一异合离共显正法
实也。问詺有为有。詺无为无。复有何妨。而言有为无。
卷五 第 580a 页 X46-0580.png
言无为有耶。答得意无二。为言迷得。伹有所得家言。
有为世谛。有此虚假理。无为真谛有此无名无相理
遂成拔。故今欲拔此病展转抖拣。乍离乍合。今彼心
无踪迹。显于正法。故复此说也。
第五明中道。解中道义。略据有三家。一者外道辨
中道。如百论云。迦毗罗弟子。诵僧伽经云。泥团非瓶
非不瓶者。泥团异于瓶故非瓶。而不离于泥团有瓶。
故非不瓶。故言非瓶非非瓶。名为中道。亦得泥团不
则瓶故非有。不离泥团有瓶。故非无。非有非无。名为
中道。同开善俗谛中道则因非果故非有。非无作果
故非无。此非有非无。俗谛中道也。优楼伽弟子。诵卫
世师经云。声非大非小。如顺大质所出故言大声。顺
小质所出。故言小声也。勒沙婆弟子。诵尼健经云。光
非明非闇也。二者成实论师。解中道略据有三家。一
延秨定法师云。八法为中道。于八法家。有无用为二
谛。如鸟身为中道。两翅为二谛故。二谛一中道为体
也。何者。彼云通是中用通非中。别是中事别非中。何
者有无是通于诸法而用。故而非中。色心等是中而
别事故非中。所以非通非别。平正是中道也。问平正
是中平正何物耶。答色心等是平正。问若色心等八
法是平正者。色心等八法是中道耶。答举法明之。色
心等八法是中。故前云别是中。而功论之非中。故前
云别事非中也。至论八法家平正通义是中。如正因
佛性义也。问色心等八法家平正是中者。平正是色
有为世谛。有此虚假理。无为真谛有此无名无相理
遂成拔。故今欲拔此病展转抖拣。乍离乍合。今彼心
无踪迹。显于正法。故复此说也。
第五明中道。解中道义。略据有三家。一者外道辨
中道。如百论云。迦毗罗弟子。诵僧伽经云。泥团非瓶
非不瓶者。泥团异于瓶故非瓶。而不离于泥团有瓶。
故非不瓶。故言非瓶非非瓶。名为中道。亦得泥团不
则瓶故非有。不离泥团有瓶。故非无。非有非无。名为
中道。同开善俗谛中道则因非果故非有。非无作果
故非无。此非有非无。俗谛中道也。优楼伽弟子。诵卫
世师经云。声非大非小。如顺大质所出故言大声。顺
小质所出。故言小声也。勒沙婆弟子。诵尼健经云。光
非明非闇也。二者成实论师。解中道略据有三家。一
延秨定法师云。八法为中道。于八法家。有无用为二
谛。如鸟身为中道。两翅为二谛故。二谛一中道为体
也。何者。彼云通是中用通非中。别是中事别非中。何
者有无是通于诸法而用。故而非中。色心等是中而
别事故非中。所以非通非别。平正是中道也。问平正
是中平正何物耶。答色心等是平正。问若色心等八
法是平正者。色心等八法是中道耶。答举法明之。色
心等八法是中。故前云别是中。而功论之非中。故前
云别事非中也。至论八法家平正通义是中。如正因
佛性义也。问色心等八法家平正是中者。平正是色
卷五 第 580b 页 X46-0580.png
等家用。若然中用色心等八法是体。岂非倒耶。答非
倒。似如毗昙义。色心等是。若空无常无我用。而此用
为理。以色心等为体。而用此体名为事也。问行人心
会平正时。却或用有无用时除或。答会有无之时断
或。问若尔体翻成不反用也。答法相如磬如心是体。
而体上解用能断或。若然岂言用胜体弱耶。故此义
宗中道有别彰。白马报恩法师并传此说也。二龙光
云。二谛二体故。论十号品云。佛不说世谛为第一义
谛。不说第一义谛为世谛。论既云二谛理宁非二体
也。故法师云。约两理明二中。合而论之。一中也。三开
善云。假自无体。故生而非有。俗即是真。无体故。可假
真则是俗。真则是俗。离无无有。俗则是真。离有无无。
故真俗不二不二而二。二则不二。不二而二。二谛理
明。二则不二。是一中道也。诸学士法师。传述开善意。
二谛一中道为体。而明二谛者。对世谛。开立为真谛。
故为真俗二谛。故龙树观性门。第八十二门论云。因世
谛得说第一义谛。若不因世谛。即不得说第一义谛。文
即是待假义。至论第一义空。何曾是有无。何曾是待
不待。绝待绝绝。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净亦净则
是一真中道。如虚空因长短故。虚空有长短。至论虚
空。何曾是长短。今亦相由说故二谛。至论何曾是两。
故一真中道也。故开善意。慧受会一真中道时。遣或
虽言。契中时却成。而真则中道。故亦得会真谛断或。
故中道无别境。无别彰还是真空之彰亦可别彰也。
倒。似如毗昙义。色心等是。若空无常无我用。而此用
为理。以色心等为体。而用此体名为事也。问行人心
会平正时。却或用有无用时除或。答会有无之时断
或。问若尔体翻成不反用也。答法相如磬如心是体。
而体上解用能断或。若然岂言用胜体弱耶。故此义
宗中道有别彰。白马报恩法师并传此说也。二龙光
云。二谛二体故。论十号品云。佛不说世谛为第一义
谛。不说第一义谛为世谛。论既云二谛理宁非二体
也。故法师云。约两理明二中。合而论之。一中也。三开
善云。假自无体。故生而非有。俗即是真。无体故。可假
真则是俗。真则是俗。离无无有。俗则是真。离有无无。
故真俗不二不二而二。二则不二。不二而二。二谛理
明。二则不二。是一中道也。诸学士法师。传述开善意。
二谛一中道为体。而明二谛者。对世谛。开立为真谛。
故为真俗二谛。故龙树观性门。第八十二门论云。因世
谛得说第一义谛。若不因世谛。即不得说第一义谛。文
即是待假义。至论第一义空。何曾是有无。何曾是待
不待。绝待绝绝。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净亦净则
是一真中道。如虚空因长短故。虚空有长短。至论虚
空。何曾是长短。今亦相由说故二谛。至论何曾是两。
故一真中道也。故开善意。慧受会一真中道时。遣或
虽言。契中时却成。而真则中道。故亦得会真谛断或。
故中道无别境。无别彰还是真空之彰亦可别彰也。
卷五 第 580c 页 X46-0580.png
此三师五说。义望大乘意。并是有所得断常心行。自
是颠倒岂能遣或也。第一家平正是中道。既言中道
不能却或。复此中道何为经云中道第一义谛。宁言
平正是耶。第二家大经自明声闻缘觉但见空。不见
不空。所以不行于中道。不见不空故不行中道。故不
见佛性。若尔岂有两理二体。若合而明之。为中道者。
两理终是二片。云何一中道。一中道安何处。安真上。
为安俗上。安真上。非中道。目俗上亦非中道。合则如
上非也。又假自无体故生。而非有者。生是有是无。若
言是有有自有故不得言生者。若言是无无法本不
起。故非生。生体故可假亦然。真即是俗。离无无有者。
两理不相离。离无无有。即是之是离无无有耶。若言
两理明之。终是相离也。若则是之是者。照真是照俗。
照俗是照真。若异则是二照两境。终是二片物。宁言
一中耶故。菩萨璎珞本业经第二卷集散品。敬首菩
萨问佛云。二谛法性为一。为二。为有。为无。第一义谛
复云何。佛答云。随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一切诸
佛菩萨智母。乃至法亦是诸佛菩萨智母。所以者。诸
佛菩萨须法生故。佛子二谛者。世谛有故不空。真谛
空故不有。二谛常尔。故不一。圣照空故不二。有佛无
佛。法界不变故不空。第一无二故不有。有佛无佛法
界一相。故不一。诸法常清净故不二。佛还为凡夫说
故不空。无无故不有。空实故不一。本际不生故不二。
不坏假名说诸法相也。是二理者。岂是中道耶。第三
是颠倒岂能遣或也。第一家平正是中道。既言中道
不能却或。复此中道何为经云中道第一义谛。宁言
平正是耶。第二家大经自明声闻缘觉但见空。不见
不空。所以不行于中道。不见不空故不行中道。故不
见佛性。若尔岂有两理二体。若合而明之。为中道者。
两理终是二片。云何一中道。一中道安何处。安真上。
为安俗上。安真上。非中道。目俗上亦非中道。合则如
上非也。又假自无体故生。而非有者。生是有是无。若
言是有有自有故不得言生者。若言是无无法本不
起。故非生。生体故可假亦然。真即是俗。离无无有者。
两理不相离。离无无有。即是之是离无无有耶。若言
两理明之。终是相离也。若则是之是者。照真是照俗。
照俗是照真。若异则是二照两境。终是二片物。宁言
一中耶故。菩萨璎珞本业经第二卷集散品。敬首菩
萨问佛云。二谛法性为一。为二。为有。为无。第一义谛
复云何。佛答云。随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一切诸
佛菩萨智母。乃至法亦是诸佛菩萨智母。所以者。诸
佛菩萨须法生故。佛子二谛者。世谛有故不空。真谛
空故不有。二谛常尔。故不一。圣照空故不二。有佛无
佛。法界不变故不空。第一无二故不有。有佛无佛法
界一相。故不一。诸法常清净故不二。佛还为凡夫说
故不空。无无故不有。空实故不一。本际不生故不二。
不坏假名说诸法相也。是二理者。岂是中道耶。第三
卷五 第 581a 页 X46-0581.png
家不二而二。二谛理明。既云两理明。宁复言一中道
耶。若一中道理。虽无名无相洞遣百非。而不得云无
此理。若无此则是拨无耶见。有此理故。智契会时。隔
凡成圣。于是不勉有所得心也。妙胜定经。佛自云。我
昔作多闻士时。共文殊诤有无二谛。文殊言有。我言
无也。同此诤论故。而不能定二谛有无。死堕三恶道。
复服热铁丸。径无量劫。从地狱出。值迦叶佛。为我解
说有无二谛。佛言一切法皆无性。汝言有无是义不
然。何以故。若一切万法。皆悉空寂。此二谛者。亦有亦
无。汝今解者。但解文字义。不解深义。若尔岂言两理
二体侈一理一体也。今明中道义。有两意。一论得失
大意。二正明中道也。明得失大意者。涅槃经云。佛性
中道远离二边。而说真法。大品经云。诸法实性不生
不灭。不增不减。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无。亦
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其文甚多。今略举之。欲明诸
法非有非无。圣人于假名中道说有无。众生不解意。
多生执著。闻有言定有。有即是常见。闻无言定无。无
即是断见。乃至六十二见。因此而生。失于中道。亦复
迷于假用。大经言。声闻缘觉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不
行中道。不行中道。故不见佛性。此文證失中道。又言
我于一时。与弥勒菩萨共论世谛。五百声闻了然不
解世谛。近事尚自不解。真谛深远岂此识之。则證迷
假名也。若迷中或假。即有五失。一失诸法不二成二
义。二失诸法假名成性实。三失诸法相待成自性。四
耶。若一中道理。虽无名无相洞遣百非。而不得云无
此理。若无此则是拨无耶见。有此理故。智契会时。隔
凡成圣。于是不勉有所得心也。妙胜定经。佛自云。我
昔作多闻士时。共文殊诤有无二谛。文殊言有。我言
无也。同此诤论故。而不能定二谛有无。死堕三恶道。
复服热铁丸。径无量劫。从地狱出。值迦叶佛。为我解
说有无二谛。佛言一切法皆无性。汝言有无是义不
然。何以故。若一切万法。皆悉空寂。此二谛者。亦有亦
无。汝今解者。但解文字义。不解深义。若尔岂言两理
二体侈一理一体也。今明中道义。有两意。一论得失
大意。二正明中道也。明得失大意者。涅槃经云。佛性
中道远离二边。而说真法。大品经云。诸法实性不生
不灭。不增不减。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无。亦
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其文甚多。今略举之。欲明诸
法非有非无。圣人于假名中道说有无。众生不解意。
多生执著。闻有言定有。有即是常见。闻无言定无。无
即是断见。乃至六十二见。因此而生。失于中道。亦复
迷于假用。大经言。声闻缘觉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不
行中道。不行中道。故不见佛性。此文證失中道。又言
我于一时。与弥勒菩萨共论世谛。五百声闻了然不
解世谛。近事尚自不解。真谛深远岂此识之。则證迷
假名也。若迷中或假。即有五失。一失诸法不二成二
义。二失诸法假名成性实。三失诸法相待成自性。四
卷五 第 581b 页 X46-0581.png
失诸法皆空成性有。五失中道成边见。若人久脩方
便了非有非无之道。六识所行处。知有是不有。无是
不无。非有非无。二不二。始是至道。故大经云。智者见
空及与不空。行中道见佛性。既解中识假。还有五得
对前失。一解诸法不二也。二知诸法假名也。三解诸
法相待也。四悟诸法皆空。五见于中道也。山门义即
是无所得观行。小是大小。如百论所明。大小乘观行。
此是正法。非大非小故。假名相待。明于大小也。若非
大非小。而大而小者。此则是竖论之。若待小故大。待
大故小。此即是横论。所以大名小大。小名大小。亦待
有故无。因无故有。有名生在于无名。无名生在于有
名。是故有无名为无有也。以无有名为世谛。有无名
为真谛。此二谛假名有无。而众生颠倒于不有有。作
有有解。既随有是有。则见色是色。乃至见心是心。既
见色有色。心则为色心诸有所传若正著有颠倒时
不可化也。但著有劳役后时厌苦欲求出离时。佛乃
尔云。有本不有其始。得悟不有得离心色有等一重
转也。次复随诸法无有即成断见故。二乘著空。凡夫
滞有。今更为说空不空。彼乃得悟一色乃至一香。须
本巳来。非有非无。悟中道正观。今约观悟宜作观名
不名中道也。次非有非无而假名无有。名为世谛。明
假有不有不名有。假有不名不有。只明世谛假有。非
有非不有。备截断常二见。名为世谛观也。次因世谛
故名真谛。因假有故真谛名假无。假无不名无。假无
便了非有非无之道。六识所行处。知有是不有。无是
不无。非有非无。二不二。始是至道。故大经云。智者见
空及与不空。行中道见佛性。既解中识假。还有五得
对前失。一解诸法不二也。二知诸法假名也。三解诸
法相待也。四悟诸法皆空。五见于中道也。山门义即
是无所得观行。小是大小。如百论所明。大小乘观行。
此是正法。非大非小故。假名相待。明于大小也。若非
大非小。而大而小者。此则是竖论之。若待小故大。待
大故小。此即是横论。所以大名小大。小名大小。亦待
有故无。因无故有。有名生在于无名。无名生在于有
名。是故有无名为无有也。以无有名为世谛。有无名
为真谛。此二谛假名有无。而众生颠倒于不有有。作
有有解。既随有是有。则见色是色。乃至见心是心。既
见色有色。心则为色心诸有所传若正著有颠倒时
不可化也。但著有劳役后时厌苦欲求出离时。佛乃
尔云。有本不有其始。得悟不有得离心色有等一重
转也。次复随诸法无有即成断见故。二乘著空。凡夫
滞有。今更为说空不空。彼乃得悟一色乃至一香。须
本巳来。非有非无。悟中道正观。今约观悟宜作观名
不名中道也。次非有非无而假名无有。名为世谛。明
假有不有不名有。假有不名不有。只明世谛假有。非
有非不有。备截断常二见。名为世谛观也。次因世谛
故名真谛。因假有故真谛名假无。假无不名无。假无
卷五 第 581c 页 X46-0581.png
不名不无。故真谛假无观。亦备截断常两见。假名真
谛。真谛既尔。乃至假名佛性涅槃等类然。却截故名
中道。中道约法。则有无量。然中道尚不可一。岂可有
多师。今约法明中道。明一切诸法假名类。此既明真
俗观。物随应有二谛中道观。今明俗真。尚自非真非
不真。真俗尚非俗非不俗。真俗尚无。岂有二谛中道
可得。故非真非俗。故实无三观义。故大品经平等品
云。诸法平等相一切圣人。皆不能行。不能到。故仁王
经菩萨教化品云。世佛出世前。无名字。无义名。无体
相。无三界名字。善恶六道等。但佛出世为众生故。说
三界六道等。若尔何处有二谛理天然耶。
第六二谛相即。二谛相即。备出众经。如大经第十
二卷。佛答文殊云。世谛者。即第一义谛。大品经奉钵
品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馀经相即义可寻。次若言
真即俗。俗即真者。此是奢论。若言色即是空。空即是
色。此即是切论。虽复奢切。同辨相即义。但成论师解。
相即有两种。一云二谛异体而同处。故名相即。二云
一体故言相即。即是即是之即也。故开善云。假自无
体。生而非有。俗即真。无体故可假。真即是俗也。今谓
不然。二谛既言一体。七地巳还。宁有出入观耶。八地
巳上宁有二谛。可并观耶。又若为因缘生者。即是相
即。若不须因生即不相即。若顺虚妄因生则有相即。
若为真实因所辨则不相即。如庄严家云。涅槃妙有。
出二谛外。此妙有不即于无。虚空不为业因所得。常
谛。真谛既尔。乃至假名佛性涅槃等类然。却截故名
中道。中道约法。则有无量。然中道尚不可一。岂可有
多师。今约法明中道。明一切诸法假名类。此既明真
俗观。物随应有二谛中道观。今明俗真。尚自非真非
不真。真俗尚非俗非不俗。真俗尚无。岂有二谛中道
可得。故非真非俗。故实无三观义。故大品经平等品
云。诸法平等相一切圣人。皆不能行。不能到。故仁王
经菩萨教化品云。世佛出世前。无名字。无义名。无体
相。无三界名字。善恶六道等。但佛出世为众生故。说
三界六道等。若尔何处有二谛理天然耶。
第六二谛相即。二谛相即。备出众经。如大经第十
二卷。佛答文殊云。世谛者。即第一义谛。大品经奉钵
品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馀经相即义可寻。次若言
真即俗。俗即真者。此是奢论。若言色即是空。空即是
色。此即是切论。虽复奢切。同辨相即义。但成论师解。
相即有两种。一云二谛异体而同处。故名相即。二云
一体故言相即。即是即是之即也。故开善云。假自无
体。生而非有。俗即真。无体故可假。真即是俗也。今谓
不然。二谛既言一体。七地巳还。宁有出入观耶。八地
巳上宁有二谛。可并观耶。又若为因缘生者。即是相
即。若不须因生即不相即。若顺虚妄因生则有相即。
若为真实因所辨则不相即。如庄严家云。涅槃妙有。
出二谛外。此妙有不即于无。虚空不为业因所得。常
卷五 第 582a 页 X46-0582.png
尔具遍故。不即于有也。开善等云。佛果二谛所摄。犹
是读待二假成故得云相即。今谓不然。两因所成法。
宁得非因所成因体相即耶。又俗即真。若犹有俗者。
俗便出真外。那得即真。若即真。与真不异者。宁复得
强分别有俗。若强分别真为俗者。便以空分别色。色
分别空。若然岂不乖经耶。今随假名名有。此是不有
之有。故名为俗谛也。假名名无。此是不无之无。故为
真谛也。有既是不有之有。故非是离无之有。无既是
不无之无。故非是离有之无。无既非是离有之无。故
无有外之无。有既非异无之有。故无无外之有。无无
外有。有则是离无。无有有外无。无则是离有。无无既
离有无。无即有。亦无无。离无既无。有即无。亦无有故。
非无非有。非真非俗。而明真俗。俗是真俗。真是俗真。
故无即于有。非是虽无之有故。有即于无。既非离有
之无故。名为有无。非是虽无之有故。名为无有。若无
非有即是离有之无。若有非无。即是离无之有。如三
假之有。即是离无之有。虚空等无。即是异有之无也。
今谓有既是不有之有故。有即是无。无既是不无之
无故。无即是有也。若他有异无之有。异有之无。异有
之无。故用有分别无。是异无之有故用无分别有。无
既是离有无故。无名但生在于无。有既是异无之有
故。有名生在于有。有无二名。既其不通。真俗两体。岂
得相即耶。故真俗名一用一则不论相即。名异用异
亦不论即也。今大乘无所得义。一而异故。所以论即。
是读待二假成故得云相即。今谓不然。两因所成法。
宁得非因所成因体相即耶。又俗即真。若犹有俗者。
俗便出真外。那得即真。若即真。与真不异者。宁复得
强分别有俗。若强分别真为俗者。便以空分别色。色
分别空。若然岂不乖经耶。今随假名名有。此是不有
之有。故名为俗谛也。假名名无。此是不无之无。故为
真谛也。有既是不有之有。故非是离无之有。无既是
不无之无。故非是离有之无。无既非是离有之无。故
无有外之无。有既非异无之有。故无无外之有。无无
外有。有则是离无。无有有外无。无则是离有。无无既
离有无。无即有。亦无无。离无既无。有即无。亦无有故。
非无非有。非真非俗。而明真俗。俗是真俗。真是俗真。
故无即于有。非是虽无之有故。有即于无。既非离有
之无故。名为有无。非是虽无之有故。名为无有。若无
非有即是离有之无。若有非无。即是离无之有。如三
假之有。即是离无之有。虚空等无。即是异有之无也。
今谓有既是不有之有故。有即是无。无既是不无之
无故。无即是有也。若他有异无之有。异有之无。异有
之无。故用有分别无。是异无之有故用无分别有。无
既是离有无故。无名但生在于无。有既是异无之有
故。有名生在于有。有无二名。既其不通。真俗两体。岂
得相即耶。故真俗名一用一则不论相即。名异用异
亦不论即也。今大乘无所得义。一而异故。所以论即。
卷五 第 582b 页 X46-0582.png
异一而故所以论则。若一而有异。二谛一体二用。则
不论则。若有异而一。如二用一体。亦不论即。何者体
一一无即义二用理异。亦无有即义也。今谓名一而
用异故即。用一而名异故即。此是名用用名。一异相
即也。若有可有有不即空。空若可空空不即有。此则
空有名用俱异今明相即者。须洗前令尽净。然后可
说之。若色与空相即义彰。馀法类可寻。何者言色非
色故。色非色之空色。空非空故空非空之色空。故空
色可相即也。有不有故有有可即空。空是不空空。空
可即有。可即有故。名为空有。有可即空故。名为有空
者。有空故异有无空。空有故。异空无有。若有非空有。
有不即空。空不有空。空不即有不即有。则不得辨相
即。有不即空。亦无有相即。故空有既异。则无相即义
也。成论师等云。因缘即体不可得。名为真。真即俗。俗
即真。离真无俗。离俗无真也。今谓不然。汝真即是俗
者。则失真。俗即是真。则失俗。真俗牙相失者。复有何
俗可即也。又无相为真。有相为俗者。今问汝有非空
有。有则离空。空非有空。空则离有。空既离有。有出空
外。有既离空。有出空外。有出空外云何相即。若不出
外者。七地巳还。何劳出入观耶。有无既异。故不得相
即也。今无所得义。空不自空。故名为有空。有不自有。
故为为空有。既是空有故离空无有。空是有空故。离
有无空。离有无空故。有即是空。离空无有故。空即是
有。故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离色无空。离空无色也。
不论则。若有异而一。如二用一体。亦不论即。何者体
一一无即义二用理异。亦无有即义也。今谓名一而
用异故即。用一而名异故即。此是名用用名。一异相
即也。若有可有有不即空。空若可空空不即有。此则
空有名用俱异今明相即者。须洗前令尽净。然后可
说之。若色与空相即义彰。馀法类可寻。何者言色非
色故。色非色之空色。空非空故空非空之色空。故空
色可相即也。有不有故有有可即空。空是不空空。空
可即有。可即有故。名为空有。有可即空故。名为有空
者。有空故异有无空。空有故。异空无有。若有非空有。
有不即空。空不有空。空不即有不即有。则不得辨相
即。有不即空。亦无有相即。故空有既异。则无相即义
也。成论师等云。因缘即体不可得。名为真。真即俗。俗
即真。离真无俗。离俗无真也。今谓不然。汝真即是俗
者。则失真。俗即是真。则失俗。真俗牙相失者。复有何
俗可即也。又无相为真。有相为俗者。今问汝有非空
有。有则离空。空非有空。空则离有。空既离有。有出空
外。有既离空。有出空外。有出空外云何相即。若不出
外者。七地巳还。何劳出入观耶。有无既异。故不得相
即也。今无所得义。空不自空。故名为有空。有不自有。
故为为空有。既是空有故离空无有。空是有空故。离
有无空。离有无空故。有即是空。离空无有故。空即是
有。故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离色无空。离空无色也。
卷五 第 582c 页 X46-0582.png
旧释净名经大品经。色则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
云色即体是空。非是坏色得空。明此色本性即于空。
如色是好而好非色属法尘。今谓不然。色即是空。如
色尘法尘者。烧色等时。法尘应不烧。若二并被烧者。
据此为例。若色空二者。一烧一不当烧不烧。又二种
悉是色故也。今明此经文直是正义。色即是空。非色
灭空者。此色是空色。空是色空。色空故色性自是空。
空色故空性自是色。名为空色。空与色。非一非异。非
有非无。假名开为空色。故名空为色。目色为空。故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非色灭为空。故色性自空也。问俗
即真者。如车轮转时。真亦被转不。答旧云俗车时。真
不当转不转也。问若然者。不明相即。既言相即。是则
应被转。一转一不转即不即是也。又如色等本有今
无时。真空亦始有之。若真空本有者。此空何所空。亦
不相即是。若言真空不当本始者。亦不当即不即。理
不理。谛不谛等。寄诸谛等本始相即者。寄等言。前本
空有色等。始后有故。不相即等也。今谓空色真空不
相妨。故无碍也。
第七辨体相。所言二谛体。师说不同。具如五重中
道中说也。今更明之。一云二谛以有为体。空是其义。
所以然者。缘有故空。岂非就有上论空。空以有为其
体。有以空为义用。故居士经云。五受阴洞达空是苦
义也。今谓不然。若言以有为体。则应以有为理。若不
是理空则非理。亦应有是谛。无非无谛也。二云二谛
云色即体是空。非是坏色得空。明此色本性即于空。
如色是好而好非色属法尘。今谓不然。色即是空。如
色尘法尘者。烧色等时。法尘应不烧。若二并被烧者。
据此为例。若色空二者。一烧一不当烧不烧。又二种
悉是色故也。今明此经文直是正义。色即是空。非色
灭空者。此色是空色。空是色空。色空故色性自是空。
空色故空性自是色。名为空色。空与色。非一非异。非
有非无。假名开为空色。故名空为色。目色为空。故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非色灭为空。故色性自空也。问俗
即真者。如车轮转时。真亦被转不。答旧云俗车时。真
不当转不转也。问若然者。不明相即。既言相即。是则
应被转。一转一不转即不即是也。又如色等本有今
无时。真空亦始有之。若真空本有者。此空何所空。亦
不相即是。若言真空不当本始者。亦不当即不即。理
不理。谛不谛等。寄诸谛等本始相即者。寄等言。前本
空有色等。始后有故。不相即等也。今谓空色真空不
相妨。故无碍也。
第七辨体相。所言二谛体。师说不同。具如五重中
道中说也。今更明之。一云二谛以有为体。空是其义。
所以然者。缘有故空。岂非就有上论空。空以有为其
体。有以空为义用。故居士经云。五受阴洞达空是苦
义也。今谓不然。若言以有为体。则应以有为理。若不
是理空则非理。亦应有是谛。无非无谛也。二云二谛
卷五 第 583a 页 X46-0583.png
以空为体。有是义用。故大品经净名经等。空为诸法
本也。今亦不然。亦类破之。亦有无既异。常无常异。宁
得为体也。三二谛各有体。有以有为体。空以空为体。
今随不然。各有二谛体。则成两理别异。不应相即。而
今经中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得有两体也。四二
谛共一体。随两义取。若将有来约。则以有为体。若将
无来约。则以无为体也。今谓不同。若言一理随两义
约者。为是一理而两义约。为是两理而两义约。若是
一理则成一谛。若有二理。则应两体也。五二谛中道
为体。有无为义。今谓不然。为当合此中道之体而有。
有无两用。为当离此中道而有。有无两用。若合此中
道。唯应有一用。不应二用。若离此中道为两用者。中
道既被离即非复中道故。二谛自有二体。何得同以
一中道为体。虽有五解。终在四句。第一即是有句为
体。第二解即以无句为体。第三解第四解。是半有半
无。是第三句亦无为体。第五解是以非有非无是第
四句为体。今明二谛体岂是以四句往求得也。今大
乘明义。二谛体此是假为作名。如坻罗波夷。实不食
油。强名食油。今明假名二谛体亦然也。关河相传明。
二谛方便者。本为显一道故耳。若不为显一道则无
所论也。华严经云。如难陀龙王。以怜悯众生故。从大
海出。雨于大雨。今佛世尊亦然。从慈悲大海出。雨大
法。法雨者。即是二谛教门。能谛为谛也。若常途师等
所说。有是有故有。有还表有。无是无故无还表无。无
本也。今亦不然。亦类破之。亦有无既异。常无常异。宁
得为体也。三二谛各有体。有以有为体。空以空为体。
今随不然。各有二谛体。则成两理别异。不应相即。而
今经中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得有两体也。四二
谛共一体。随两义取。若将有来约。则以有为体。若将
无来约。则以无为体也。今谓不同。若言一理随两义
约者。为是一理而两义约。为是两理而两义约。若是
一理则成一谛。若有二理。则应两体也。五二谛中道
为体。有无为义。今谓不然。为当合此中道之体而有。
有无两用。为当离此中道而有。有无两用。若合此中
道。唯应有一用。不应二用。若离此中道为两用者。中
道既被离即非复中道故。二谛自有二体。何得同以
一中道为体。虽有五解。终在四句。第一即是有句为
体。第二解即以无句为体。第三解第四解。是半有半
无。是第三句亦无为体。第五解是以非有非无是第
四句为体。今明二谛体岂是以四句往求得也。今大
乘明义。二谛体此是假为作名。如坻罗波夷。实不食
油。强名食油。今明假名二谛体亦然也。关河相传明。
二谛方便者。本为显一道故耳。若不为显一道则无
所论也。华严经云。如难陀龙王。以怜悯众生故。从大
海出。雨于大雨。今佛世尊亦然。从慈悲大海出。雨大
法。法雨者。即是二谛教门。能谛为谛也。若常途师等
所说。有是有故有。有还表有。无是无故无还表无。无
卷五 第 583b 页 X46-0583.png
还表无故无名在于无。有还表有故。有名唯在于有。
此有无既自还表有无。故有无则不能表道。不能表
道故。则不名理教。今时明无别二谛体。二谛体经中
无别说。而今须辨者。为他明二谛体故。今对彼论也。
今谓二谛名。是假名。名无得物之功。亦假名体。名体
无应名实。故非名非体。但由用故明体假。因体故辨
用。假名名有。假名名无。假名名无。名为有无。假名名
有故名无有。无有非有。有无非无。非有非无。假名为
体。乃明有无假名为用。欲以表非真非俗。非真非俗
强假名为体。可得有耶。故因缘有无教。乃表非有非
无之道。所以说有为表非有。说无为表非无。故有无
两教门。表非有非无之道也。若因有无。得悟非有非
无道者。则有无二教。眇然无踪迹。假名为理。或名中
道。乃至正观等种种名。岂复别非有非无理。为二谛
体也。为因有无。悟非有非无。则名为中道正观。中论
辨中观者。即是明有无。显非有非无正观。故名为正
观。故名为正观。约此正观。明昧等三种势。假名说为
十地胜劣等。若始破断常。即名为初地。若断常毕竟
不起。名正观观。若净乃名第十地也。今明有无二教。
表非有非无之理。故得言二谛一体。旧师等有无既
是二故不得辨一体也。故今明二谛以不二为体。二
谛是有无。不二是非有非每。但二非二故二。此二是
不二二故。是二谛不二之用。不二非不二故。二故不
二。此不二是二不二故。不二是二谛之体。此即是体。
此有无既自还表有无。故有无则不能表道。不能表
道故。则不名理教。今时明无别二谛体。二谛体经中
无别说。而今须辨者。为他明二谛体故。今对彼论也。
今谓二谛名。是假名。名无得物之功。亦假名体。名体
无应名实。故非名非体。但由用故明体假。因体故辨
用。假名名有。假名名无。假名名无。名为有无。假名名
有故名无有。无有非有。有无非无。非有非无。假名为
体。乃明有无假名为用。欲以表非真非俗。非真非俗
强假名为体。可得有耶。故因缘有无教。乃表非有非
无之道。所以说有为表非有。说无为表非无。故有无
两教门。表非有非无之道也。若因有无。得悟非有非
无道者。则有无二教。眇然无踪迹。假名为理。或名中
道。乃至正观等种种名。岂复别非有非无理。为二谛
体也。为因有无。悟非有非无。则名为中道正观。中论
辨中观者。即是明有无。显非有非无正观。故名为正
观。故名为正观。约此正观。明昧等三种势。假名说为
十地胜劣等。若始破断常。即名为初地。若断常毕竟
不起。名正观观。若净乃名第十地也。今明有无二教。
表非有非无之理。故得言二谛一体。旧师等有无既
是二故不得辨一体也。故今明二谛以不二为体。二
谛是有无。不二是非有非每。但二非二故二。此二是
不二二故。是二谛不二之用。不二非不二故。二故不
二。此不二是二不二故。不二是二谛之体。此即是体。
卷五 第 583c 页 X46-0583.png
亦言理。亦言中。亦言本也。用亦言教。亦言假。亦言未。
各有所对。所以立名。名是则体非有为有体。体非无
为无体。将二来约体亦言两体。以非有为一体。非无
为一体。若将一体来望。用亦言一用。同是假名用也。
问何文證二谛是教耶。答十二门论观性门云。因世
谛得说第一义谛。若不因世谛。则不得说第一义谛。
若不得说第一义谛。则不得涅槃。又云。欲知世谛。则
知第一义谛。知第一义谛。则知世谛也。又云。诸佛因
缘法。名为甚深第一谛。是因缘法。故知二谛是教也。
又四谛品云。诸法虽无生。而有二谛。又经云。如来常
行中道为众生说有也。问二谛中道为体。出经论耶。
答菩萨璎珞本业经下卷云。二谛义者。不一亦不二。
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而二相即。圣
知无二故。是诸佛菩萨知母也。又大经云。涅槃之体。
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故今明不但二谛以中道为体。
涅槃佛性等。悉以中道为体。中论青目序云。末世众
生。闻不生不灭毕竟空。便失二谛。故知论主悟解不
生不灭。即具二谛。又论四谛品云。诸法虽无生。而有
二谛也。肇师论云。当其未有则非有非无。非有非无
而为有无之体。立一切法。是则二谛相待得名。非相
待得体名是有无故。可论相待。体非有无。所以不论
相待也。今据三文为證。一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
待故。法无属因。不在缘故。此即是明中道法也。二大
经云。譬如大空不因小空名为大空。涅槃亦尔不因
各有所对。所以立名。名是则体非有为有体。体非无
为无体。将二来约体亦言两体。以非有为一体。非无
为一体。若将一体来望。用亦言一用。同是假名用也。
问何文證二谛是教耶。答十二门论观性门云。因世
谛得说第一义谛。若不因世谛。则不得说第一义谛。
若不得说第一义谛。则不得涅槃。又云。欲知世谛。则
知第一义谛。知第一义谛。则知世谛也。又云。诸佛因
缘法。名为甚深第一谛。是因缘法。故知二谛是教也。
又四谛品云。诸法虽无生。而有二谛。又经云。如来常
行中道为众生说有也。问二谛中道为体。出经论耶。
答菩萨璎珞本业经下卷云。二谛义者。不一亦不二。
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而二相即。圣
知无二故。是诸佛菩萨知母也。又大经云。涅槃之体。
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故今明不但二谛以中道为体。
涅槃佛性等。悉以中道为体。中论青目序云。末世众
生。闻不生不灭毕竟空。便失二谛。故知论主悟解不
生不灭。即具二谛。又论四谛品云。诸法虽无生。而有
二谛也。肇师论云。当其未有则非有非无。非有非无
而为有无之体。立一切法。是则二谛相待得名。非相
待得体名是有无故。可论相待。体非有无。所以不论
相待也。今据三文为證。一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
待故。法无属因。不在缘故。此即是明中道法也。二大
经云。譬如大空不因小空名为大空。涅槃亦尔不因
卷五 第 584a 页 X46-0584.png
小相名为大相。即是名体。为大涅槃也。三中论燃可
燃品云。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此还据用。今则无
因待。亦无所成法。此据体也。虽复一往大判如斯。若
更论其义。复有四句。第一用有待有不待者。复有四
句。一者二则论具待。不二则不待。如色空为二。论其
待。色空不二。不论其待。论其相即。没其待义。二者还
就二中复有待不待义。若作有无两名。则是相待。若
作色空两名。则不相待。何者正言有必因无。无必待
有。若作色名未必因空。亦可因心等法。作空名未必
因色。亦可因心等也。三者若言空待不空。此即是待。
若言空待于有。则翻成不待。所以尔者。正言相待假
名一切法上。皆得于待。若必以有待空者。一切法上
未必尽有。别名相对。如常我瓶衣等名。则无别对。若
作空待不空。有待不有。即无法而不得者。常则待于
不常。乃至衣不衣也。四者若言空待成空之不空。此
即是待。若直云空待不空。此即非待。故自有未必相
待者。如言衣待不衣。何必是成衣之非衣。今道相成
者。方得相待。所以加之成字此字方得足言也。此四
种皆是明用中有待不相待。若中道体非二不二。空。
不空。所以非待非不待也。第二阶云用中有待有不
待。相与并是待中也。体中非待非不待相与并不待。
所以尔者。用中待既待不待。不待还是待。待不待相
与成大待。体中既非待非不待。即无待之不待。无不
待之待。体相与成大不待也。第三阶云将用未望体。
燃品云。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此还据用。今则无
因待。亦无所成法。此据体也。虽复一往大判如斯。若
更论其义。复有四句。第一用有待有不待者。复有四
句。一者二则论具待。不二则不待。如色空为二。论其
待。色空不二。不论其待。论其相即。没其待义。二者还
就二中复有待不待义。若作有无两名。则是相待。若
作色空两名。则不相待。何者正言有必因无。无必待
有。若作色名未必因空。亦可因心等法。作空名未必
因色。亦可因心等也。三者若言空待不空。此即是待。
若言空待于有。则翻成不待。所以尔者。正言相待假
名一切法上。皆得于待。若必以有待空者。一切法上
未必尽有。别名相对。如常我瓶衣等名。则无别对。若
作空待不空。有待不有。即无法而不得者。常则待于
不常。乃至衣不衣也。四者若言空待成空之不空。此
即是待。若直云空待不空。此即非待。故自有未必相
待者。如言衣待不衣。何必是成衣之非衣。今道相成
者。方得相待。所以加之成字此字方得足言也。此四
种皆是明用中有待不相待。若中道体非二不二。空。
不空。所以非待非不待也。第二阶云用中有待有不
待。相与并是待中也。体中非待非不待相与并不待。
所以尔者。用中待既待不待。不待还是待。待不待相
与成大待。体中既非待非不待。即无待之不待。无不
待之待。体相与成大不待也。第三阶云将用未望体。
卷五 第 584b 页 X46-0584.png
体用皆是待。将体来望用。用体皆不待。所以尔者。既
论其待。待不可自待。必须待于体。体用悉是待。体既
言不待。即不待于用。用虽言是待。此待竟待谁。所以
用体皆不待也。第四阶云虽复体用悉是待。待名终
在用。虽复体用悉不待。不待终在体。所以尔者。恒将
用义来约体。所以言体待。体何曾是待。故待名终在
用。恒将体义约用。故言不待。用何曾不待。所以不待
终在体也。问若真俗无二体者。宁得出入观耶。答我
正观。非有非无道者。则名入观。若在断常心不作观
者。名出观。十地经云。爱佛功德。不名无烦恼者。至七
地也。若无差别为差别。约语嘿动静。为出入观者。从
初发心经佛辨出入观也。问他有二谛者。可有并观。
汝无二谛理。宁得并观耶。答我约二缘并观有无二
教。故名为并。又今大乘明义。非真无以明俗。非俗无
以明真。故名说俗巳辨真。说真巳明俗。故了俗即悟
真。了真即明俗。故可名并观。俗是真俗。真是俗真。故
如成论等宗。真俗既异。了真知终不解俗。悟俗知终
不解真。真俗既不相关。何有并观义也。此悟非有非
无道者。复有何并与不并也。问说有令悟非有。说无
令悟非无。非有非无之道。复无有无者。与梁武天子
义梦虚空华至觉则无虚义何异。何者彼明生死以
还唯是大梦。故见有森罗万像。若得佛时譬如大觉。
则不复见有一切诸法。汝今说俗谛。于凡是有。若得
圣时了此有毕竟不有。即名为第一义谛者。与彼何
论其待。待不可自待。必须待于体。体用悉是待。体既
言不待。即不待于用。用虽言是待。此待竟待谁。所以
用体皆不待也。第四阶云虽复体用悉是待。待名终
在用。虽复体用悉不待。不待终在体。所以尔者。恒将
用义来约体。所以言体待。体何曾是待。故待名终在
用。恒将体义约用。故言不待。用何曾不待。所以不待
终在体也。问若真俗无二体者。宁得出入观耶。答我
正观。非有非无道者。则名入观。若在断常心不作观
者。名出观。十地经云。爱佛功德。不名无烦恼者。至七
地也。若无差别为差别。约语嘿动静。为出入观者。从
初发心经佛辨出入观也。问他有二谛者。可有并观。
汝无二谛理。宁得并观耶。答我约二缘并观有无二
教。故名为并。又今大乘明义。非真无以明俗。非俗无
以明真。故名说俗巳辨真。说真巳明俗。故了俗即悟
真。了真即明俗。故可名并观。俗是真俗。真是俗真。故
如成论等宗。真俗既异。了真知终不解俗。悟俗知终
不解真。真俗既不相关。何有并观义也。此悟非有非
无道者。复有何并与不并也。问说有令悟非有。说无
令悟非无。非有非无之道。复无有无者。与梁武天子
义梦虚空华至觉则无虚义何异。何者彼明生死以
还唯是大梦。故见有森罗万像。若得佛时譬如大觉。
则不复见有一切诸法。汝今说俗谛。于凡是有。若得
圣时了此有毕竟不有。即名为第一义谛者。与彼何
卷五 第 584c 页 X46-0584.png
异耶。又山门义凡本谓有。圣本谓无。今凡悟有表不
有。圣悟无表不无。名为中道第一义谛。则毕竟无复
有无者。此与彼悟第一义谛无复有世谛何异耶。答
旧解不同。或云虽得第一义。犹不失世谛。但世谛是
假无复有实。如鼠娄栗也。或云有无二谛。举体论。类
如安瓜举体出举体没。后广明诸师说也。今大乘义
二谛。似语而意不同。超然迥出其外。何者梁武云。金
刚心以下有虚妄病故有世谛诸法。以得佛时则唯
真而无俗。今谓不然。若得佛果。唯真无俗者。流来之
初。但俗无真耶。若至佛唯真。真谛非果。宁得万行感
耶。若佛果唯空。空无应照之能。则化道所也。今明凡
谓实有。此得圣巳。即悟有毕竟不有。此处如同。而亦
不失假有。故异彼也。问若尔彼亦说有何异耶。答彼
明假名有是有。今谓假有不有。何得类耶。只此诸语。
则简异诸家也。今明本为凡谓有故说不有。为圣谓
无故说不无。如凡不了无梦。得圣为觉。比悟有不复
有。亦悟无非是无。故因有无。得非有非无。非凡非圣。
非梦非觉之道。乃识有无方便之教故。不同他释也。
问若欲令众生悟非有非无之道。故说有无者。何故
非直说非有非无之道。而方便说有无耶。答前释名
中。巳有此问。今更说之。前释名不定。今明体不定。故
来意各异也。何者。明圣人说教缘由及具不具。何者
明凡本谓有是有。及圣人谓诸法是无。今且同其说
有无。次令其悟有非是有。有而是无。悟无不是。无而
有。圣悟无表不无。名为中道第一义谛。则毕竟无复
有无者。此与彼悟第一义谛无复有世谛何异耶。答
旧解不同。或云虽得第一义。犹不失世谛。但世谛是
假无复有实。如鼠娄栗也。或云有无二谛。举体论。类
如安瓜举体出举体没。后广明诸师说也。今大乘义
二谛。似语而意不同。超然迥出其外。何者梁武云。金
刚心以下有虚妄病故有世谛诸法。以得佛时则唯
真而无俗。今谓不然。若得佛果。唯真无俗者。流来之
初。但俗无真耶。若至佛唯真。真谛非果。宁得万行感
耶。若佛果唯空。空无应照之能。则化道所也。今明凡
谓实有。此得圣巳。即悟有毕竟不有。此处如同。而亦
不失假有。故异彼也。问若尔彼亦说有何异耶。答彼
明假名有是有。今谓假有不有。何得类耶。只此诸语。
则简异诸家也。今明本为凡谓有故说不有。为圣谓
无故说不无。如凡不了无梦。得圣为觉。比悟有不复
有。亦悟无非是无。故因有无。得非有非无。非凡非圣。
非梦非觉之道。乃识有无方便之教故。不同他释也。
问若欲令众生悟非有非无之道。故说有无者。何故
非直说非有非无之道。而方便说有无耶。答前释名
中。巳有此问。今更说之。前释名不定。今明体不定。故
来意各异也。何者。明圣人说教缘由及具不具。何者
明凡本谓有是有。及圣人谓诸法是无。今且同其说
有无。次令其悟有非是有。有而是无。悟无不是。无而
卷五 第 585a 页 X46-0585.png
是有。无而是有故非有。有而是无故非无。始可得悟
非有非无之道也。问他有三种中道应是三谛。今真
俗表非真非俗道者。亦应三谛耶。答三种中道如八
不义中说。但彼有真俗二谛理。复有非真非俗中道
理。义论有三谛。今明真俗是教。以表非真非俗之道。
无别二谛理。岂有三理。又二教秤谛时。理犹未谛。此
所表理受谛名时。二教谛名癈巳。何事三谛。而随缘
说。亦得三谛。故菩萨璎珞本业经下卷云。慧有三缘。
一照有谛。二照无谛。三照中道第一义也。问世间乐
小法者。钝根之人好问大乘二谛。与开善何异耶。答
此是无识人也。未入大乘甘露法门。苟执其非只言
是也。如私[收-ㄆ+ ]格官解。若悟大乘味。还嗤昔戆也。开善
二谛理是天然境。今明二谛是教。彼宗二谛是理一
者相。一无相。一名生。一亦无生。今谓两俱生。两俱不
生。一生一无生。一无生一生。四句。彼义二谛是一说
一不说。今意二谛亦得四句说不说也。彼义真无名。
俗有名。今谓俱名等四句也。彼宗二谛一是假。一不
假。今明俱是假也。彼宗二谛是理。今谓一谛是事。彼
义二谛。一借名。一不借名。二谛。一寄名。一不寄名。今
明当体名也。彼宗圣智契真境时。至忘而弥存。故只
得心生苦。不得称真理生恼用能逼所逼知不智异。
故彼论云。圣人入灭尽定。暂息劳务也。今谓能所俱
寂。非能非所。故经云。知苦非苦。名苦圣谛等。何处弥
存性二也。彼宗真理是真。虚通理是俗。两理定处死
非有非无之道也。问他有三种中道应是三谛。今真
俗表非真非俗道者。亦应三谛耶。答三种中道如八
不义中说。但彼有真俗二谛理。复有非真非俗中道
理。义论有三谛。今明真俗是教。以表非真非俗之道。
无别二谛理。岂有三理。又二教秤谛时。理犹未谛。此
所表理受谛名时。二教谛名癈巳。何事三谛。而随缘
说。亦得三谛。故菩萨璎珞本业经下卷云。慧有三缘。
一照有谛。二照无谛。三照中道第一义也。问世间乐
小法者。钝根之人好问大乘二谛。与开善何异耶。答
此是无识人也。未入大乘甘露法门。苟执其非只言
是也。如私[收-ㄆ+ ]格官解。若悟大乘味。还嗤昔戆也。开善
二谛理是天然境。今明二谛是教。彼宗二谛是理一
者相。一无相。一名生。一亦无生。今谓两俱生。两俱不
生。一生一无生。一无生一生。四句。彼义二谛是一说
一不说。今意二谛亦得四句说不说也。彼义真无名。
俗有名。今谓俱名等四句也。彼宗二谛一是假。一不
假。今明俱是假也。彼宗二谛是理。今谓一谛是事。彼
义二谛。一借名。一不借名。二谛。一寄名。一不寄名。今
明当体名也。彼宗圣智契真境时。至忘而弥存。故只
得心生苦。不得称真理生恼用能逼所逼知不智异。
故彼论云。圣人入灭尽定。暂息劳务也。今谓能所俱
寂。非能非所。故经云。知苦非苦。名苦圣谛等。何处弥
存性二也。彼宗真理是真。虚通理是俗。两理定处死
卷五 第 585b 页 X46-0585.png
故。今谓说真为俗。说俗为真。说境为智。说智为境。彼
宗有此无名无相理。若无此理。即是拨无邪见。决不
得秤无有无生理。如言树上有神而不得定茎枝叶
处有。今谓因事故明理。何处有如彼理。若尔言同开
善二谛者。岂非无识人乎哉。又开善等众师异口同
说。至理是非有非无。今大乘明义。非有无是理。若理
是非有无。即有理之可理。今明非有无是理。则无理
之可理。若有理之可理。理是理故理也。故云无理之
可理。是理非理之理。若理是理故。理则有理异非理。
有非理异理也。今明理是不理理。无非理异理。无理
异非理。若有理异非理。非理异理。则非有不关有。非
无不关无也。今谓无理异非理非理异理。非有即是
有。非无即是无也。
第八辨绝名。
无依无得大乘四论玄义记卷第五
显庆三年岁次戌午年十二月六日兴轮寺学问
僧法安为 大皇帝及内殿故敬奉义章也。
宗有此无名无相理。若无此理。即是拨无邪见。决不
得秤无有无生理。如言树上有神而不得定茎枝叶
处有。今谓因事故明理。何处有如彼理。若尔言同开
善二谛者。岂非无识人乎哉。又开善等众师异口同
说。至理是非有非无。今大乘明义。非有无是理。若理
是非有无。即有理之可理。今明非有无是理。则无理
之可理。若有理之可理。理是理故理也。故云无理之
可理。是理非理之理。若理是理故。理则有理异非理。
有非理异理也。今明理是不理理。无非理异理。无理
异非理。若有理异非理。非理异理。则非有不关有。非
无不关无也。今谓无理异非理非理异理。非有即是
有。非无即是无也。
第八辨绝名。
无依无得大乘四论玄义记卷第五
显庆三年岁次戌午年十二月六日兴轮寺学问
僧法安为 大皇帝及内殿故敬奉义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