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879-A¶
879-A¶ 第 912a 页

* No. 879-A
正量论序

呜呼。若论向上一事。如急石火。似闪电光。直下承当
蚤成钝滞。才涉思惟便入迷倒。况乃驰骋章句竞辨
是非。正眼观来无非戏论。然人根不一。法药多端。如
来偏为中下演诸契经。后贤解释契经乃与众论。既
有众论矣则辨诤波腾是非锋起。虽则实际理地不
受纤尘。其如建化门中不舍一法。而况是虽佛祖却
趋妄而背真。那个圣贤不弃恶而从善。故曰是则是
非则非。人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往尝读肇公物不迁
论。大都以物各住位成立不迁。而后以物之今昔有
无不去不来以明物性之各住。要之辞意婉切。乃肇
师独见之妙。但于契经不甚允合耳。何者。夫古今时
也。有无物也。不迁性也。而亦谓性其性者。执纲维是。
孰宰持是。不知性性则又安得不为时迁而物改耶。
而又何以契神于即物乎。故往往读其书者。爱其辞
多不校其意也。空印澄公燕山一布衲耳。生于千载
之下。而与肇公相见于千载之上。故作正量论以校
其说。中间旁引曲喻。一以修多罗为法印。即肇公之
879-A¶ 第 912b 页 X54-0912.png
论昭如日月矣。独非径寸夜光乎。昔古德不落不昧
通身遍身。一字照宗千古脍炙。而谓澄公可结舌乎。
谬也。盖理在尚佛。虽佛祖有所不让也。昔者外道一
言负堕犹斩首谢过。肇公乃人天眼目。肯以訑訑之
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乎。必欲强起而文贱之。
断非肇公也。大率观来。肇公以僚丸之手。舞公孙之
剑。以奇然者也。澄公运摩尼于钜鹿之陈。持空印于
赤壁之鏖。以正然者也。故非肇公之论无以起澄公
之辨。非澄公之辨无以发肇公之蕴。谓之相成则可。
谓之相左则不可。故海内诸名师宿衲皆有酬唱。务
要疏明此一大事。非起生灭心也。如有毫发我人。然
能萌于方寸。吾恐于罔象玄珠未有触手日在。


明万历庚子仲冬谷旦净土居士燕人李天麟书
* No. 879-B
物不迁正量论序

般若云。诸法无去来相。无动转者。肇公本此为物
不迁论。而其释义则物各性住而巳矣。尝试思之。
法无去来义遍诸圣教。乃吾法之玄纲也。而性住
879-A¶ 第 912c 页 X54-0912.png
之谈果能尽之乎。窃自疑焉。于是考诸圣言。圣言
罔證。求诸正理。正理勿通。然言或有證也。我未之
见也。理或可通也。我未之穷也。天下亦有能穷者
乎。盖尝质诸海内名流。莫不忿然作色。以愚昧见
责。求其为之出理引證者。则未见其人。彼性住之
论果非吾佛之意耶。抑有深旨存乎名教之外。固
非意智思惟可得而知耶。然理固绝言而言无越
理。如来圣教垂范万世。天魔外道不得而沮者。赖
名言有在故耳。若孔子之作春秋。杀活与夺只在
片言只字之间。千载之下无能易者。况兹一论段
段结归物各性住。岂曰言在此而义在彼乎。经云。
不退诸菩萨。不能测佛智。信矣。夫余尝条陈所滞。
證正圣言。间出吾佛不迁本旨。以正其说。然则是
论也。非驳肇公也。将以驳天下之所是也。肇师其
心空而无物者矣。得与失于彼何加损焉。天下后
世如其言而取之。使一大藏教实相常住之旨沦
于物各性住之谈。不辨可乎。虽然。庸讵知今之所
是者其果真是欤。果不真是欤。天下后世必有具
金刚眼者觑著那事。于是非情量之表回观是论。
可发一笑巳。

皇明万历戊子冬贤首后学空印镇澄书于台山之
狮子窟
879-A¶ 第 913a 页 X54-0913.png
物不迁论卷上
五台山狮子窟沙门 镇澄 著

澄初读肇公物不迁。久之不喻。及阅杂华钞。观国师
则以为滥同小乘不从此方迁至馀方之说。遂再研
其论。乃知肇师不迁之说宗似而因非。有宗而无因
也。观其般若无知.涅槃无名之论。齐有一空。妙叶真
俗。雅合修多罗。虽圣人复起不易其言也。独于物不
迁则失之。呜呼。千里之骥必有一蹶。大智之明必有
一昧。不其然乎。言宗似者。即所谓不释动以求静。必
求静于诸动。又曰。江河竞注而不流。旋岚偃岳而常
静等。盖即动而静。即迁而不迁也。以此名宗。与修多
罗似之。即般若诸法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华严云。
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等。所言似者。以其因非故
也。言因非者。修多罗以诸法性空为不迁。肇公以物
各性住为不迁。言性空者。大品云。色性自空。非色坏
空。又云。色前际不可得。中际.后际皆不可得。又云。色
即是空。此不迁因也。又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等。
不生不灭即不迁宗也。华严云。身意诸情根。一切空
879-A¶ 第 913b 页 X54-0913.png
无性。此不迁因也。次云。以此长流转。而无能转者。即
不迁宗也。彼经又云。云何说诸蕴。诸蕴有何性。蕴性
不可灭。是故说无生。蕴无生灭即物不迁也。次偈出
其因云。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灭。此是
无生义。此等皆言物性空故不迁。非谓有物而不迁
也。言性住者。即彼所谓。昔物住昔不来于今。今物住
今不往于昔。乃至新故老少成坏因果等物。各住自
位不相往来。皆若是也。然凡有所住即名有为。既堕
有为即属生灭。非不迁也。故涅槃(三十)云。住名有为。如
来永断去来住相。云何言住。中论云。去者则不住。不
去者不住。离去不去者。当于何有住。般若云。应无所
住而生其心。无住即无为也。然般若言法无去来无
动转者。非谓法有所住也。盖住犹去来。既无去来安
得有住。而肇公不迁本宗般若无去来义。却以物各
性住释之。然彼物性果有住乎哉。果无住乎哉。则住
与无住必有辨焉。故肇师出不迁之所以云。求向物
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
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覆而求
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至昔。今物自
在今。不从昔至今。一论大旨意不出此。人多妄解。今
为助明肇公意。谓动物之所以得不迁者。以物各性
住于一世而不相往来也。何者。求向日之物于向日
则有。求向日之物于今日则无。故知昔物自住于昔
(若不住昔。于昔应无。昔既不无。故知昔物原住于昔也)。不来于今也(若来于今。今则应有。
879-A¶ 第 913c 页 X54-0913.png
今既不有。则知昔物不来于今也)。昔物既尔。今物亦然。谓求今日之
物于今日则有。求今日之物于向日则无。故知今物
自住于今。不往于昔也(反上思之)。故曰覆而求今。今亦不
往。如求周公于周时。于周未尝无。求周公于晋时。于
晋未尝有。故知周公自住于周。不来于晋也。求羊祜
于晋时。于晋未尝无。责羊祜于周时。于周未有尝。故
知羊祜自住于晋。不往于周也。譬如二舟前后各行。
前舟载鱼。后舟载笋。舟行千里而鱼笋之物各住本
舟未尝动也 (求前舟之鱼于前舟则有。责前舟之鱼于后舟则无。后舟亦尔。求后舟之笋于
后舟则有。求后舟之笋于前舟则无也。若后舟中有前舟之鱼。可说前舟之物移来。后既无鱼。则不可谓前舟
之物移来也。若前舟中有后舟之笋。可说后舟之物移去。前既无笋则不可谓后舟之物移去也)。大
意秪是昔物住昔不来于今。今物住今不往于昔。是
谓物各性住于一世。所以得不迁也。其曰新不至故
故不至新。少不至老老不至少。因不至果果不至因
等。举之一论秪此意耳。细而推之。其曰江河竞注而
不流等。亦秪此意。谓求前波于前。于前未尝无。责前
波于后。于后未尝有。于后未尝有。以明波不来。于前
未尝无。故知波不去。前波既尔。后波亦然。是则前念
之波住于前念不来后念。后念之波住于后念不往
前念。念念波流。念念各住。故曰竞注而不流也。是谓
物各性住于一世不相往来。此肇公不迁之本旨也。
今以圣教勘之。似不然。何则。肇公求向物。既曰于向
未尝无。于今未尝有。是则此物向有而今无也。若物
向有今无。是无常法。非不迁也。故涅槃(二十)云。若世间
879-A¶ 第 914a 页 X54-0914.png
法。本有今无。则名无常。譬如瓶等。本无今有。巳有还
无。故名无常。是则向有今无不直不成不迁之宗。反
成所遣迁灭宗也。中论云。若法先有性。是则名为常。
先有而今无。是则名为断。是则向有今无非常即断。
安得以成般若不迁之旨耶。或问。肇公宗本云。言非
有非无者。非如有见常见之有。无见断见之无。今曰
向有今无。岂非不有之有。不无之无耶。答曰。不然。肇
公自谓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
未尝有。此分明以向物在向。缘未散故名之为有。今
求向物。缘巳散故遂以为无。是以向在为有。今灭为
无也。向在为有。是执有为有。今灭为无。是计无为无。
执有为有。是为常有。不知缘性之本空。计无为无。是
为断无。不识无性之缘起。中论云。定有则著常。定无
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然缘生无性。法非
有无。乃肇公所常谭者。至论不迁为成性住。却堕此
咎。可怪也。盖误认庄周夜壑负趋。非谓肇师有此计
执也。如宗本云。有而性常自空故曰性空。若然则向
物在向。缘未散时不亦性常自空乎。向物性空则不
得谓向有矣。向既非有则不可谓今无矣。故知性空
性住如明与暗。敌体相违矣。其曰昔物自在昔。今物
自在今等者。愚谓既称在昔。乃既灭之物也。物若不
灭即应常今。自不名昔矣。又昔物住昔。今物住今。是
异物异世。凡异物异世者定是无常。故涅槃圣行广
说异法无常。以破外道异执之常。今以异物异世以
879-A¶ 第 914b 页 X54-0914.png
释不迁。教理俱违。故无因也。且夫时无别体。依物假
立。物有流变。生住灭位立三世名。今其言曰。昔物住
昔。今物住今。是有为法。堕去来今。既堕三世而曰不
迁。未之有也。故涅槃(二十)云。常住之法。三世不摄。如来
法身。非三世摄。故名为常。反显三世摄者必无常也。
谁谓无常而不迁乎。或曰肇公约俗物论不迁。涅槃
约法身说常理。既不侔。不应成难。答曰。涅槃云。吾今
此身即是常身。此身化身也。常身真身也。应化无性
全体即真。是亦即俗而谈真也。且肇公俗物不迁。此
物为即真故不迁耶。为不即真而不迁耶。若不即真。
即是有为俗物。非不迁也。若以有为俗物为不迁者。
自是情执妄计耳。岂有俗物不迁者耶。若以俗物即
真故不迁者。则昔物今物俱无自性矣。既无自性。则
昔本非生。今亦非灭。昔非生故有而不有。则不可谓
之向有。今非灭故无而不无。则不可谓之今无。又一
切法既同如矣。则有物即无物。无物即有物。一物即
多物。多物即一物。今物即昔物。昔物即今物。盖非灭
有而为无。生无而为有。有无一质也。亦非离一而为
多。合多而为一。一多一真也。亦非排今而入昔。迁昔
而来今。今昔一念也。是之谓物不迁。岂容以今昔有
无分疏者哉。是则即一尘之物。前际莫得而生。后际
莫得而灭。厥外不见其表。厥微不见其内。如金刚王
无动无坏。安得以去来生灭而迁之哉。故大品云。色
前际不可得。中际.后际俱不可得等。若见此理。则不
879-A¶ 第 914c 页 X54-0914.png
得谓昔物自在昔。今物自在今也。观国师以为滥同
小乘者。然小乘以有为之法刹那灭。故不从此方迁
至馀方。不违大乘空义。肇公以昔物不灭。性住于昔。
而说不迁。则于大乘性空之义背矣(谓物若生灭则无自性。无性则
空。故涅槃罗刹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雪山大士叹曰。此乃大乘空义也。肇公物各性住于一世而不化。便
有定物。故违空也)。故其言曰。是以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
通百劫而弥固。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初步。
果以功业不可朽故也。故物虽在昔而不化。不化故
不迁。又曰。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灭。
果不俱因。因不来今。不灭不来。不迁之致明矣。愚谓
若昔因不灭不化者。则众生永无成佛之理。修因永
无得果之期。大小乘经俱无此说也。一切圣教皆言
因灭果生。种子烂坏果方熟。故涅槃(二十九)云。如日垂
没。山陵堆阜。影现东移。理无西逝。众生业果。亦复如
是。此阴灭时。彼阴续生。如灯生暗灭。灯灭暗生。又如
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而是蜡印。不变在泥。
文非泥出。不馀处来。以印因缘。而生是文。现在阴灭。
中阴阴生。中阴阴灭。后阴阴生。亦若是也。故四缘中
有等无间缘。若前念不灭。后念决定不生。若谓如来
昔因不化。则常菩萨安能至佛果耶。以此乃知。肇师
昔物不化之说有同常见矣。问曰。彼云因不灭故堕
常。今云因灭。岂不堕断。答曰。今言因灭则果生。唯识
云。因灭故非常。果生故非断。肇公许果生。不许因灭。
故堕常也。因因而果。许果生也。因不昔灭。不许因灭
879-A¶ 第 915a 页 X54-0915.png
也。问曰。彼云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初步。岂
非昔因不灭。集因成果耶。答曰。涅槃(十三)出外道常计
云。若算数之法。从一至二以成百千。若无常者。初一
应灭。一若灭者。谁复至二。乃至百千。以是义故。诸法
是常。正与此同。如来总举异色异心无非无常。巳破
之矣。愚谓初步非后。后步非初。异作异时。是无常法。
非不迁也。又初步不灭。常应在初。终不至二。况千里
耶。积篑例知。皆无常也。况佛金口所印。又何疑哉。问
曰。肇公引经云。三灾弥纶。业行湛然。非业因常耶。答
曰。常有二义。一凝然常。真如不迁之义也。楞严云。性
真常中求于迷悟。生死去来了无所得。二相续常。业
果不失之谓也。华严云。因自相刹那坏而次第集果
不失相。偈云。因坏果集皆能了。以八识藏中等无间
缘熏习力故。前念灭时熏起后念。虽劫火洞然而业
果不失也。故谓之相续常。则虽曰湛然乃属有为迁
变之法。肇师以證真如不迁。于义左矣。问。若因灭者
云何善因得乐果。恶因得苦果耶。答曰。涅槃云。如灯
虽念念灭而光明破暗。食虽念念灭而能合饥得饱。
药虽念念灭而能愈病。日月光明虽念念灭亦能增
长草木。是故因灭果得生也。请观蜡印之喻。于理自
明。谓印之高者厥文必下。印之下者厥文必高。虽印
不作文。而文常肖印。毫发不爽。要待印灭而文始成
也。善恶因果亦若是矣。谓因能熏果。因灭果生。虽因
不至果。以熏习力故果常肖因。善恶苦乐毫发不忒
879-A¶ 第 915b 页 X54-0915.png
也。涅槃又云。如人服甘露。甘露虽化。以其力故。能合
不死。亦其义也。或问。昔物既化。如佛本生之事如何
可说。答曰。以名字故可得说也。如人梦中见种种物。
觉巳皆空。梦物虽灭。历然可说也。若谓实有梦物住
于过去而不化者。则为愚执。中论云。若诸法灭时。是
则不应住。法若不灭者。则无有是处。安得有物住于
过去而不化哉。然纵使昔因不化致得今果。亦是无
常。非不迁也。故涅槃云。常住之法。无因无果。虚空常
故。无有因果。盖凡有因果即是可作。空非可作。故无
因果。肇师以可作證不迁。故违宗矣。问曰。肇师约俗
物明不迁故即因果。涅槃约实性显常住故简因果。
宗趋不同。不应为难。答曰。除诸法实相而以异因异
果为常者。法王法中无是义也。故入楞伽云。大慧。妄
法是常。相不异故。非诸妄法有差别相。以分别故而
有别异。是故妄法其体是常。是以不异因成常住宗
也。涅槃亦云。一切异法皆无常故。所言异者谓因时
非果。果时非因。因时非果果则先无。果时非因因则
后断。涅槃云。本无今有。巳有还无。是无常故。见不异
者。达性空也。因果性空体无二故。不二之体何可迁
乎。今肇师以异因异果證不迁。是以无常之因欲成
常住之宗。岂可得耶(问曰。般若诸法无来去。涅槃常住非因果。如何会通。答曰。般若
荡相名空。故说法无去来。谓求去来相不可得。故非谓显常也。涅槃直示实性。故说常住非因果。故经云。无常
者生死。常为大涅槃。空者生死。不空为大涅槃。此言有为因果是生死法。故皆无常。无常之法无有自性。彻底
唯空。是则无常即空。空即无常。无常与空一有为法。故皆属生死。非涅槃佛性也。是则涅槃以因果为无常。即
879-A¶ 第 915c 页 X54-0915.png
般若诸法空义。般若法无去来即涅槃空者。谓生死也。其涅槃常住不空之体是如来藏佛性真我。坚凝不变。
则非无常。真实有体则非空也。般若经中言未及此。昧者以般若法无去来类涅槃实性常住。则二宗皆失矣)。
其曰。人谓少状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
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
志曰。我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愕然。非其言。此中梵
志意者。谓昔人少年也。今则白首。安得谓之昔人哉。
故涅槃云。一切诸法。前灭后生。相似相续。凡夫见巳。
计以为常。实非常也。然少年因也。白首果也。虽依少
年而得老状。要待少颜既化老状方现。若少壮不化
安得有白首人哉。以少颜既化老相始生而因果相
似。故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此正无常相续义。肇师
以證不迁。计亦左矣。然此中梵志.邻人.肇师三人所
见不同。学者应知。其梵志谓。昔人巳化。不来于今。以
有为法前灭后生。相似相续。故曰我犹昔人。非昔人
也。此固合圣教正因缘义也。邻人谓。昔人不灭不化。
可以迁到今日。故曰昔人犹在。肇师谓。昔人不灭不
化。性住于昔。但不来今耳。今日之身原自住今。不从
昔来。此二俱是常见。伹邻人以今昔一质为常。故昔
日之身可到今日。肇师以今昔异质。各住本世。不动
为常。是则肇师与邻人俱在梵志所破之中矣。问曰。
世间可有自昔不灭不化之物至于今日者乎。曰。有。
何者是耶。曰。非刹那行者是也。何物非刹那耶。曰。金.
金刚佛舍利.虚空等是也。曰虚空是无为法。无刹那
行。信矣。金刚舍利是有为法。何非刹那。曰。现量可见
879-A¶ 第 916a 页 X54-0916.png
故。有圣言故。现见金银之性经千万年不变不殒故。
楞伽经云。复次。大慧。如金.金刚佛舍利。得奇特性。终
不损坏。大慧。若得无间有刹那者。圣应非圣。而圣未
曾不圣。如金.金刚虽经劫数称量不减。云何凡愚不
善于我隐覆之说。于一切法作刹那想。释曰。此明圣
人于无间道所證无为。非刹那行。不属生灭。举金刚
佛舍利为类也。问曰。世间颇有一物性住于昔而不
灭不来者乎。曰。未之有也。何则。世间诸法不出二类。
谓有刹那行者。前灭后生。非前不灭后得生故。有情
等是也。非刹那行者。昔时之质不变不易得至后时。
金刚佛舍利等是也。何有一法住于过去而不灭乎。
是则世人之见。物或有之。肇师之见。物理皆无也。思
之。问。涅槃梵行广说一切异色异心莫非无常。金与
金刚佛舍利既有异形。那非无常。矧二经相违。如何
会通。曰。二皆圣言。实难通会。愚意思之。楞伽在先。是
有馀意。涅槃居后。是无馀意。譬如后敕能破前敕。况
金刚宝等劫水所成。如来舍利熏鍊而有。本无今有。
故是无常。金与金刚可分析故。亦无自性。如来舍利
应此人天劫国而有。劫尽界空。理应当尽。经约其长
时坚住。以为非刹那类耳。非毕竟不坏也。如来应化
有起尽故。唯真无为。性是刹那。际非是刹那。坚凝常
住毕竟不坏。然肇公不迁。所以总之。不出四计。谓有
无一异。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是有计。责向物于
今。于今未尝有。是无计。昔物自在昔。今物自在今。是
879-A¶ 第 916b 页 X54-0916.png
异计。唯阙一计耳。四计乃般若之大病。有一于此则
与般若之理背矣。尚何不迁哉。愚固所谓肇师不迁。
有宗而无因也。

或问。窃观肇公迁与不迁未尝偏滞。今独破其不迁
何也。答曰。彼虽两言。意成不迁耳。故以不迁为名。不
迁一论之主也。其曰。言常而不住。称去而不迁。虽静
而常往。虽往而常静。两言一会。去住一致。可与神会
难以事求等。是皆相似语。未可以判其是非。但看他
徵释所以处。秪是物各性住于一世。不相往来之意。
更无异说。谓世虽迁去。物各住于本世未尝动也。自
世而观物则虽动而常静。自物而观世则虽静而常
动。如舟行千里而物不离舟。物静舟动二不相离也。
故其言曰。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我之所谓
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意谓人谓昔物不至者。以随
世迁去。如物随舟移。故曰动而非静。我谓昔物不至
今者。以物原住昔。如物原住舟。故静而非动。俱知昔
物不至今。故曰所造未尝异。彼见物随昔去。我见物
原在昔。故曰所见未尝同。实则我所谓住即彼所谓
去。彼所谓去即我所谓住。要之则三世迁流。物各住
于一世而不动。此肇师动静不二之旨也。而吾般若
不迁之旨果如是乎。若果如是则佛不出世也。然肇
公不迁虽引般若标本。其释所以。皆自庄周夜壑负
趋抽绎而出。卒以涉异焉。

问曰。彼论既违。请示不迁正义。答曰。不迁之义遍诸
879-A¶ 第 916c 页 X54-0916.png
圣教。大意巳见于前。今先示总要。后别彰义门。总则
十方法界总为一大圆觉心。譬如清净摩尼。万象森
罗去来生灭于中影现。诸愚痴者说净摩尼实有如
是去来之相(迁也)。智者了知此去来相即是摩尼。实无
一物可去来也(即不迁也)。妙圆觉心亦复如是。圣凡依正
生灭去来于中影现。诸无明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
去来之相。慧眼观之。此去来相当体寂灭即是圆觉。
实无一法可去来也。又如有人顷刻假寐梦经百年。
其间少壮至老所为之事更代历然。痴人不了。谓于
梦中实有如是更代之相(迁也)。智者了知梦想所现。终
不以此为真实也(即不迁也)。众生亦尔。以无明故妄见诸
法生灭去来。以佛眼观。真空冥寂实无一法可去来
也。华严云。不可说诸劫。即是须臾顷。莫见修与短。究
竟刹那法。法无去来即物不迁矣。若别说者。依诸圣
教义门有三。一诸法无常义。二常住不迁义。三二俱
无碍义。且初义者。一切有为缘生之法皆是无常。刹
那变易非不迁也。故华严云。一切凡夫行。莫不速归
尽。涅槃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涅槃广说诸法无常。
皆此义也。二常住不迁义者。此中有二义。一性空故
不迁。谓即上有为生灭之法。因缘所作无自性故。当
体即空。无少法生无少法灭。故不迁也。般若云。是诸
法空相。不生不灭等。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
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无生即不迁也。二者真
实不迁。谓即由诸法无自性故。全体即是常住真心。
879-A¶ 第 917a 页 X54-0917.png
如金刚王无动无坏。故不迁也。华严云。知一切法即
心自性。楞严云。性真常中求于迷悟生死去来了无
所得。起信云。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心
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即是一心。故名
真如。即斯义也。言无障碍义者。此中复有二义。谓理
事无碍。事事无碍。言理事无碍者。即上迁与不迁相
即无碍也。谓由不变之理能随缘故。其不生灭性全
体遍在生灭法中。如湿遍波则不迁而迁也。故华严
云。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又经云。如来藏与七识
俱。若生若灭犹如技儿。又经云。法身流转于五道名
曰众生。复由缘生之事无自性故。全生灭法即是不
生灭理。如波即湿。则迁而不迁也。楞严云。幻妄称相。
其性真为妙觉明体。法华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
住。华严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此二同时。迁与
不迁无障碍也。二事事无碍者。谓由三世诸法全真
心故。若时若物即同真心。含容周遍犹镜灯然。故经
云。一念普入无量劫。又云不动道场而身遍十方。又
云。过去无数劫。安置未来今。未来无数劫。回置过去
世。是则不动一尘而充遍十方。不离刹那而涉入三
世。一迁一切迁。无迁无不迁。不可得而思议矣。迁不
迁义理尽于是焉。此上诸义。前因后宗展转相成。谓
由诸法刹那变易故无自性。由无自性故全体即真。
以即真故事理无碍。由事理无碍故能令事事如理
而无碍也。此三义门遍诸圣教。皆非不化因论也。不
879-A¶ 第 917b 页 X54-0917.png
识肇公何所据耶。如无圣言可据。则愚未敢闻命矣。
或问。肇公物各性住。岂非法华世相常住耶。答曰。非
也。彼言性住者。物各性住于一世。所谓昔物自在昔。
今物自在今。如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是以有物
住于昔也。法华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者。法位
乃真如之异名(龙树解大品法住法位。实相异其名)。真如即诸法之正
位。若见诸法有无一异生灭去来皆是妄想遍计。非
见诸法之正位也。譬如饿鬼见恒河水以为流火。则
不见恒河之正位也(喻出楞伽)。如彼恒河实无有火。饿鬼
见之以为流火。𦦨𦦨相续起灭有无。彼恒河水体常
自若曾无变异。诸法亦尔。有无一异生灭去来皆不
可得。然众生妄见有无一异生灭去来。而法住法位
曷尝变异哉。故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若谓此
法于向为有。于今为无。是堕有无。若谓今物自在今。
昔物自在昔。是堕一异。未有有无一异而非生灭去
来者也。有无一异生灭去来妄想遍计耳。而欲同法
华实相之旨。讵可得耶。然世相所以得常住者。以无
性故耳。世间无性即是真如。故世间相即常住相。其
犹流火无性即是恒河无变异也。故经云。诸佛两足
尊。知法常无性。而言常无性者。有常即无也。非推之
使无。非先有后无。非彼有此无也。如彼诸鬼所见流
火。然此火性即水而求既不可得。离水而求亦不可
得也。正见火时火无可生。或不见时亦无可灭。性本
自无。非推之使无也。非先有后无也。非彼有此无也。
879-A¶ 第 917c 页 X54-0917.png
诸法亦尔。所谓从本以来非自非他非合非散。湛然
常寂。故曰常无性也。以无性故。一一天真。一一实相。
无动无坏。故得常住。若谓此物于向为有。于今为无。
即先有后无。彼有此无。断非法华无性之旨也。又以
诸法无自性故。皆同一性(绝待之一)。是谓真如。无有变易。
不可破坏。是谓世间相常住也。若谓物各性住于一
世而不化者。是为定法。定法即有自性矣。既有自性
即乖真如。既乖真如而欲世相常住。未之有也。又常
住相即寂灭相也。故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既曰寂灭。则即一切法有无一异生灭去来皆不可
得矣。谓之昔物在昔。今物在今。可乎。谓之向有今无
可乎。盖言常寂灭者。当生即灭。即不待缘散方曰灭
也。故楞伽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今日求向物
于向。于向未尝无。是以物生为有也。责向物于今。于
今未尝有。是以物灭为无也。以生为有是谓定有。以
灭为无是为断无。而欲同法华常寂灭旨。吾不知其
可也。然法住法位之名。大品具载。龙树菩萨以为真
如异称。近世异解师云。法住法位者。天位在上。地位
在下。水性自湿。火性自燥。甘蔗性甜。黄连性苦。乃至
鹄白玄乌花黄竹翠。法法各住自位不可移易。是谓
世间相常住。若如此见。得各各物状互不相参。月得
世间相耳。常住相犹未梦见在。若谓此物各住自位
定不移易。不出情执妄计耳。用当法华实相之旨。是
犹鬼见未忘而觅恒河之水。则徒增𦦨热耳。是则物
879-A¶ 第 918a 页 X54-0918.png
各性住与法华实相常住。敌体相违。有以为同之者。
安得不谤法华哉。呜呼。吾非好辩也。所恶于紫。为其
乱朱也。所恶于似。为其乱真也。今夫直言而非之者
易晓。似言而乱之者难明。是故非谤之害细。似乱之
害深。吾欲无言可乎。

右据圣言量辩竟。若更作比量者。肇公出不迁因云。
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
是则向有今无。乃法自相相违。因向异品上转也。量
云。向日少年是有法。决定迁灭为宗。因云。向有今无
故。同喻。如前阴。前阴今不有。前阴巳迁灭。少年今不
有。少年亦迁灭也。其曰昔物自在昔。不从今至昔等。
是亦违因。量云。昔日少年是有法。非不迁灭为宗。因
云。不可留至于今故。同喻。如昨梦。昨梦不到今。昨梦
巳迁灭。少年不到今。少年巳迁灭也。其曰往物不化
是亦违因。量云。往业是有法。非不迁化为宗。因云。以
能至果故。同喻。如昨日。谓因若不化。则应常因终不
至果。此以业果成无常也。又量云。往业是有法。决定
至果为宗。因云。业性无常故。谓若不至果。业性应常。
此以无常成业果也。是则无常业果二义相成。谁云
业果常不迁乎。然肇公往业不化之说。圣教无凭。有
同异见。量云。往业不化是有法。滥同常见异执为宗。
因云。教理俱违故。同喻。如断见违理者。如白首老人
少壮仍在。千尺长松本种犹存。决无是理也。教违者。
一切圣教皆言因灭果生故。问曰。彼说既违。请示正
879-A¶ 第 918b 页 X54-0918.png
义。先示因缘法。量云。一切有为是有法。无常迁灭为
宗。因云。因缘所作故。同喻。如灯𦦨。灯燄从缘生。灯𦦨
是无常。有为从缘生。有为是无常也。其不迁有二义。
一云缘生之物是有法。决定不迁为宗。因云。无有自
性故。同喻。如空花。空华无所有。空花不可迁。缘生性
不有。缘生故不迁。此无物可迁也。二云无性之物是
有法。决定不迁为宗。因云。全体即真故。同喻。如镜像。
镜像体即镜。镜像不可迁。缘生体即真。缘生即不迁。
此真实不迁也。此二无碍。复有二义。一云迁与不迁
是有法。相即无碍为宗。因云。理则不变随缘。事则成
相体空故。同喻。如水波。是则不迁而迁。迁而不迁也。
二云念劫刹尘是有法。周遍含容为宗。因云。万事如
理故。同喻。如帝网。或问。肇公乃圣师也。所立不迁千
有馀载。凡名师大匠兴辞树义每以为引證。未闻有
议其非者。尔何人。乃敢妄窥先觉耶。曰。噫。澄固一业
识僧耳。岂敢与先觉辩哉。直据吾佛之言以證正耳。
使吾佛之言果不可异。则肇师虽圣又岂圣于吾佛
哉。观国师曰。常取信于佛。无取信于人。吾事斯语矣。

* 续论

注物不迁论者甚多好说。多是證龟成鳖。有师用楞
严匿王章注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注云。童子之
时肤腠润泽(向有童颜)。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注云。衰
老之年形色枯悴(今无童颜)。此證既合论语。其义却与肇
公作敌。何则。肇公向有今无为成不迁。楞严向有今
879-A¶ 第 918c 页 X54-0918.png
无为成迁变。因同宗异。敌体相违。肇公果是。楞严必
非。楞严果是。肇公必非。人师于此莫知辩。可怪也。涅
槃亦然(巳如前引)。问。且如色身既有童耄彼此之异。如何
成立真常。答曰。若见色异即属无常。见色不异即真
常也。所谓童颜性空不异白发性空。张三寂灭不异
李四寂灭。此言不异者同体不异。非相似不异。诸法
性空体无二故。不二之体即真常也。故般若云。色清
净乃至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故
涅槃广说异物无常以破外道异执之常。盖外道不
见性空不二之体。妄谓异法常住。岂真常住耶。则肇
公昔物住昔今物住今为不迁。与执异物常住者。为
有辩焉。为无辩焉。

问。何知异物皆无常耶。答曰。据二量故。一圣言量。涅
槃圣行广说异物皆无常故。二理量。如空不异则名
为常。形器异故诸皆无常。竖论异者。如今物非昔昔
物非今。昔日之物在昔为有。于今为无。是则此物先
有而后无也。今日之物于今为有。于昔为无。是则此
物本无而今有也。时乎而有。时乎而无。故为无常。若
横论者。如此物非彼。彼物非此。谓求此物于此则有。
求此物于彼则无。彼物亦尔。有处而有。有处而无。故
名无常。

华严云。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
亦如是。又云。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此与肇师江
河竞注而不流等四句之义言陈相似。求其所以能
879-A¶ 第 919a 页 X54-0919.png
成立因。则大不侔矣。何则。脩多罗以性空无体。故虽
终日流转而实无一物可流转者。如阳𦦨之水。流即
无流也。故经先标因云。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
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后出因云。眼耳鼻舌身。一切
空无性。则以性空故无流明矣。肇师以物各性住为
不迁故。世虽常流而物各性住于当世。未尝动也。如
前舟载鱼。后舟载笋。舟虽行去而鱼笋之物各住自
舟。未尝动也。故其言曰。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
今。以知不去。事各性住于一世。有何物而可去来。粗
则各住一世。细而观之。念念各住。即前念之波住于
前念不来后念。后念亦尔。是则念念常流。念念各住。
故曰竞注而不流也。既以有物各住一世而不灭不
化。则物有定性矣。有定性则与无性之旨作敌。岂特
朱紫之滥哉。

问曰。肇师物各性住。岂非华严各不相知之意耶。答
曰。经言各各不相知者。谓不相触也。不相为缘也。良
由诸法体用皆空。以体空故。如镜中像。妍丑不相触
也。以用空故。不相为缘。如空中华不生果也。则因不
作果。果不酬因。是不相知义也。故曰诸法无作用。亦
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肇师云。因因而
果。果不无也。因不昔灭。因有性也。物各性住。体不空
也。功流常存。用不空也。华严钞判为俗谛。滥同小乘。
然小乘以刹那灭故前不至后。肇师以前念不灭。性
住于前。不到后念。岂同小乘哉。
879-A¶ 第 919b 页 X54-0919.png

经云。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能
转者。以此常流转。无性缘生也。即不迁而迁。而无能
转者。缘生无性也。即迁而不迁。肇师知此。安用物各
性住一世而不化者用当不迁哉。

有云。肇公物各性住。是以无性为性。若果无性为性。
则向物在向其性本无。则不得谓之向有矣。向有不
有是即有而无也。即不待缘散方始曰无。则不得谓
之今无矣。今求向物。则曰于向为有。于今为无。是执
有为有。固无为无。凡常之谓耳。何由见其无性为性
耶。若果无性。无性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生灭则无
去来。无去无来则不迁之致明矣。又安用胶粘古今
(昔物在昔。今物在今)。钉定有无(向有今无)。而固招万世之蔽惑耶。曰
天下之物莫非无性缘生。岂肇公性住独不然哉。曰。
若然。则百家异论与夫九十六种之执。何尝有自性
哉。盖由吾人无事而生定耳。悲夫。

般若云。诸法无去来相。无动转者。其性则如阳𦦨之
水。非有流相非无流相。若谓此水有流动相则妄也。
若谓无流动相亦妄也。若谓此水前波住前后波住
后。互有互无。岂非固空华之浓淡。实兔角之短长者
耶。

物不迁正量论卷上
879-A¶ 第 919c 页 X54-091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