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347b 页

肇论略注卷四
明匡山沙门憨山释 德清 述

「刘遗民书问附

遗民和南。」

【按新疏。公名程之。字仲思。别号遗民。谓遗逸之民。
彭城人。汉楚元王之裔。外善百家。内研佛理。尝为
柴桑令。值桓玄僣逆初萌。乃叹曰。晋室无盘石之
固。苍生有累卵之危。因与儒者次宗宗炳周续之
等。皆当代名流。事远公于庐山。称十八贤。精结莲
社。辟命弗顾。太尉刘裕。见其野志冲邈。乃以高尚
相礼。时生法师入关。就学于什师。与论主莫逆。生
卷四 第 347c 页 X54-0347.png
公南返。乃以前论出示庐山社众。遗民览之叹服。
因呈远公。公叹曰未曾有也。虽遗民致问。亦远之
深意也。】

「顷餐(味也)(美也)闻。(去声名也)有怀遥伫。(企望也)岁未寒严。体中
如何。音寄壅隔。增用抱蕴。弟子沈痾草泽。(山野也)常有
弊瘵耳。因慧明道人北游。裁(才也)通其情。」

【将致问深旨。先叙寒温仰慕之怀也。谓顷闻美名。
如饥渴之得饮食。故曰餐。有愿见之怀而不得。但
有遥想企伫。时当岁末。不审道体如何。以乏便鸿。
故音寄壅隔不通。日增积蕴之思。顾以病卧草泽。
不能远访。情向未达。近因慧明北游。才得一通其
情。此叙未见怀想之心如此。】

「古人不以形疏致(思也)淡。悟涉则亲。是以虽复江山悠
邈。不面当年。至于企怀风味。镜心象迹。伫悦之勤。良
以深矣。缅然无因。瞻霞永叹。顺时爱敬。冀因行李。数
有承问。」

【此叙慨慕之情也。古人不以形迹疏远。而遂淡其
致思。苟心相契悟。虽远亦亲。是以山川虽邈远。昔
年未面。至若企仰怀慕道风法味。心镜照其像迹。
不越方寸。故伫望之勤。日益深矣。此想慕之切也。
私心缅然不忘。但无因一见。瞻望秦岭之烟霞。益
增长叹。随时爱敬之心不忘。冀望乘往来行李之
便。愿数有音问。】

「伏愿彼大众康和。外国法师休纳。」
卷四 第 348a 页 X54-0348.png

【此祝愿也。外国法师常时休纳福庆也。以论主在
译场。故问及大众。致讯本师也。】

「上人以悟发之器。而遘兹渊对。想开究之功。足以尽。
过半之思。故以每惟乖阔。愤愧何深。」

【此叹论主遭逢之幸。顾自愧也。悟发之器。谓论主
先遇梵师持禅波罗蜜经梵本至秦。论主从梵师
得受禅诀。有所开悟。故称悟发之器。渊对。指什师
渊妙之思。论主既巳自悟。又遇此良师。想于般若
开究之功。以尽过半之思。谓全了悟也。故刘公慕
此。不能参预法会。以自乖违阔远。愤愧何深耳。】

「此山僧清常。道戒弥励。禅隐之馀。则惟研惟讲。恂恂
(敬貌)穆穆。(和也)故可乐矣。弟子既以遂宿心。而睹兹上轨。
感寄之诚。日月铭至(瑶本作志)。」

【此刘公自述庆幸法侣嘉会之辞也。言道戒。戒也
禅隐。定也。研讲。慧也。此三学精严。六和修敬。自遂
生平而睹兹嘉范。感托之诚。指日月以铭心志。】

「远法师顷恒履宜。思业(禅思道业)精诣。(到也)乾乾宵夕。自非
道用潜流。理为神御。孰以过顺之年。湛气若兹之勤。
所以凭(托身)(慰心)既深。仰谢逾绝。」

【此赞述远公之高。且述依托之志也。履宜。谓行履
如宜。禅思道业。精严深到。而又乾乾不息。尽夜不
懈。如此操行。若非道用潜流于心地。至理神御于
日用。谁能以过耳顺之年。澄湛之气若此之精勤。
有师如此。故身有所托。而心有所慰。以毕所愿。故
卷四 第 348b 页 X54-0348.png
仰道谢世。日远逾绝。此又刘公之所大庆幸也。】

「去年夏末。始见生上人示无知论。才运(此疑作韵)清俊。旨
中沈(深渊)(恰当)推涉圣文。婉而有归。披味殷勤。不能释
手。直可谓浴心方等之渊。而悟怀绝冥之肆者矣。若
令此辨遂通。则般若众流。殆不言而会。可不欣乎。可
不欣乎。」

【此叙得论之由也。谓从生公得无知论。其才清俊。
其理深沈允当。推释经文。辞婉而旨有归趣。披阅
玩味。殷勤再至。不能释手。般若玄宗。如众流归海。
如人浴海。巳沾百川之水。浴心般若。巳得万法之
宗。般若非见闻之境。故称绝冥之肆。若使此论一
通。则般若引众流。将不言而会矣。再言可不欣乎。
庆跃之至也。】

「夫理微者辞险。(由般若理微。故设论辞险)唱独者应希。(如阳春雪曲。和者应
稀)苟非绝言象之表者。(者。指其人也。若非心超象外之人。定不能领会)将以
存象而致乖乎。(谓未能忘言得旨之人。必执言以乖其理)意谓答以缘求
智之章。婉转穷尽。极为精巧。无所间然矣。(此许前论与理浑然。
无有间隙矣)伹暗者(昧于理者)难以顿晓。犹有馀疑一两。(一二)今
辄题之如别。(初别列问意。今合归篇中)想从容(无事)之暇。(间暇之时)复能
粗为释之。(上叙起疑之由。下正叙疑文)论序云。般若之体。非有非
无。(真俗双泯)虚不失照。照不失虚。(寂照同时)故曰不动等觉而
建立诸法。下章云。异乎人者神明。故不可以事相求
之耳。(上总叙实智之文)又云。用即寂。寂即用。神弥静。应逾动。
(此叙权智之文。下就叙论意。先权实双标)夫圣心冥寂。理极同无。(此叙实智意)
卷四 第 348c 页 X54-0348.png
不疾而疾。不徐而徐。(此叙权智意)是以(下释成权实一致)知不废
寂(权即实)寂不废知。(实即权)未始不寂。未始不知。(权实双彰。二智
并运)故其运物成功化世之道。虽处有名之中。而远(亦作
宛)
与无名同。(谓由寂照同时。故权智应机化世。而远与实智理冥。是以二智无殊上叙申论
意微妙。下叙迷昧者不了玄旨)
斯理之玄。固常所弥(新疏作迷)昧者矣。(上叙
论文立意权实不异。下出疑设难二智体殊)但今谈者。所疑于高论之旨。
欲求圣心之异。(以论说圣心冥一。故今疑者。按权实二智以求圣心之异。故下正难二智
体殊)
为谓穷灵(瑶本作虚)极数。妙尽冥符耶。(此正难意。云所言二智不异者。
为是般若證穷真谛之虚。断尽俗谛有为之数。妙尽冥符合而为一耶。此难实智冥真绝俗也)为将
心体自然。灵怕独感耶。(难意谓般若之用。不在穷虚极数。当体虚怕。无相独存耶。
此难疑无权智也○上申疑立难。下出过)
若穷灵(作虚)极数。妙尽冥符。(谓心境既
合为一。则不应存寂照二名)
则寂照之名。故是定慧之体耳。(然寂照二
名体用不一。则所成之定慧既二。则寂照亦二。用既二则体亦二。安可言心境冥一也。此则二名不应一体也)
若心体自然。灵怕独感。(是所谓神弥静。乃返一绝迹。有体无用。如何又有权智耶)
则群数之应。固以几乎息矣。(若有体无用。则权智巳绝。又何言应逾动耶○
上双难权实。下潜难无知)
夫心数既玄。(则寂然无知矣)(又云)孤运其照。(然照
则知矣。何言无知)
神淳化表。而慧明独存。(言神既淳恬于万物之表。此则绝于
应。而慧明独存。则不合有应。有应则二知矣。既有二知。则一知照真。一知明俗。何谓无知)当有深
證。可试为辨之。(辨上权实不二。真智无知。下难不取。意谓实智可不取。权智则非不取也)
疑者。当以抚会应机睹变之知。不可谓之不有矣。(谓权
智应机。必定有知)而论旨云本无惑取之知。(本论谓权智无惑取之知)而
未释(解也)所以不取之理。(意谓权智应机必有知。有知必有取。而言不取。故未解也。
下兼难心异)
谓宜先定圣心所以应会之道。(谓以二语楷定圣心。即下
云)
为当唯照无相耶。(由上立难权智有取。故今辈就权智以难圣心有二。为是权智
卷四 第 349a 页 X54-0349.png
观物唯了物体惟空本无相耶。此审定无相)为当咸睹其变耶。(为是权智应物睹其
万化皆有相耶。此审定有相○下难)
若睹其变。则异乎无相。(谓若唯睹其万变有
相可抚则异乎无相)
若唯照无相。则无会可抚。(谓若唯照性空。则万境斯寂。故
无会可抚)既无会可抚。而有抚会之功。意有未悟。幸复诲
之。(言既无会可抚则机缘巳绝。可言不取。而又言有抚会之功。有抚。则何言不取耶。意谓圣心若一。定
应得一失一。若二谛俱得则权实两殊。故此难之。下难是当。先举疑文)论云。无当。则物
无不当。无是。则物无不是。物无不是。故是而无是。物
无不当。故当而无当。(上引论文。下就许是当)夫无当而物无不
当。乃所以为至当。无是而物无不是。乃所以为真是
(上就许是当。下难相违)岂有真是而非是。至当而非当。而云当
而无当。是而无是耶。(上难相违。下叙救转非)若谓至当非常(泛常)
当。真是非常(泛常)是。此盖悟惑之言本异耳。(至当真是。乃悟者所
见。常当常是。乃惑者所执。故言不同。而义未决)固论旨所以不明也。愿复重
喻以祛其惑矣。(请决所疑。下难以结意)论至日。即与远法师详
省之。法师亦好相领得意。(言远公亦相得意许可)但标位似各
有本(远宗法性。什宗实相。故各有本)或当不必理尽同矣。(此一语。足见远民见
理未真)
顷兼以班诸有怀。(谓以论班示同志)屡有击其节者。(谓赏
音识趣者)而恨不得与斯人同时也(凡见斯论者。无不愿见。而不可得也)。」

「答刘遗民书(书有二幅。前短札。后长幅)

不面在昔。伫想用劳。(言与遗民自昔未面。故但劳伫想耳)慧明道人至。
得去年十二月疏。并问。(刘公前书。托慧明寄至)披寻返覆。(详省来问)
欣若暂对。凉风届节。顷常如何。(此叙寒温)贫道劳疾多不
佳耳。信(信乃使者)南返不悉。(此叙意下正答)八月十五日。释僧肇
疏答。
卷四 第 349b 页 X54-0349.png

服像虽殊。妙期不二。(服像。言儒释虽不同。若妙悟心期。则本来不二)江山虽
缅。(远也)理契则邻。(江山虽远。若忘形契理。则万里非遥)所以望途致想。虚
襟有寄。(言与刘公心神契会。所以属望长途。虚怀有托)君既遂嘉遁之志。(嘉遁
周易遁卦爻辞。又云肥遁。言高尚隐逸也)标越俗之美。独恬事外。欢足方
寸。(此欢刘公匡山莲社。巳遂隐逸之志。标越尘俗之美名。独享世外之乐。其欢足内心)每一言
集。(每与南来之人。一言集会之间)何尝不远喻林下之雅咏。(来人一言话间。
未尝不远领林下之雅咏。谓时领社中名公著作也)高致悠然。(此赞所闻诸作。则知高尚之思。
悠然可想)
清散未期。(言慕社中清胜君子。萧散之怀。未期佳会)厚自保爱。(此嘱刘公
加餐之意)每因行李。数有承问。(因往来人。数得刘公音问)愿彼山僧无
恙。道俗通佳(酬前大众康和。但社有宰官居士。故并问道俗)承远法师之胜
常。(此酬前外国法师当休纳)以为欣慰。(喜法师胜常。足以慰心)虽未清承。然
服膺高轨。企伫之勤。为日久矣。(叙仰慕远公之情。虽然未承清范。而服膺
怀德。仰其高䠱。瞻慕之心。非一日矣)
公以过顺之年。湛气弥厉。(下酬叙远公近
履佳况。前云远公湛气若兹之勤。故因叹云。过顺之年。澄湛之气弥厉。益严劲倍常。所谓老当益壮)养
(作养徒众)幽岩。抱一(凝神)(空虚)谷。遐迩仰咏。(远近仰高诵德)何美
如之。(叹远公美德。无以过之)每亦翘想一隅。悬庇霄岸。(言翘想远公天
各一方。霄岸犹言天际。言悬远托庇荫于天际)无由写敬。(怀慕之心。布敬无因)致慨良
深。(言悬想而不及见。慷慨之念实深)君清对终日。快有悟心之欢也。
(酬前凭慰既深。谓慕远公之高。恨不及见。君幸终日清对。且喜有悟心之快)即此大众寻
常。(如常)什法师如宜。(正答休纳)秦王道性自然。(此下叙国王外护。三宝正
隆)天机迈俗。(言秦王向道之性。不勉而能。天机超俗。不以有国为荣)城堑(外护)三
宝。弘道是务。(言不以国事为累。但终日弘道)由使异典(法宝。即下叙新经)
僧。(僧宝。即下叙诸师)方远而至。(自西竺远来)灵鹫之风。萃于兹土。
(佛居灵鹫之风。什师入关。三宝聚于此土)领公(支法领也。远公弟子)远举。乃千载之
卷四 第 349c 页 X54-0349.png
津梁也。(〔颂〕公往西域取经。故云远举)于西域还。得方等新经二百
馀部。(远公使领公往西域取经。所取方等诸经。按新疏云。华严梵本。亦领公寻至。恨无正传)
大乘禅师一人。(禅师名佛陀婆陀罗。此云觉贤。贤学禅业于罽宾佛大仙。弘始中入秦。于
瓦官寺教习禅道。江南慧严慧观。关中玄高等。皆从师受业。论主亦在其中。故刘公称云悟发之器)三
藏法师一人。(名弗若多罗。姚兴待以上宾之礼。令译十诵。未竟而终)毗婆沙法
师二人。(一名昙摩耶舍。一名昙摩掘多。以善通此论。故以为名)什法师于大石
寺出新至诸经。(诸经。或诸师赍来。或领公所取。皆一时至。故云新至)法藏渊旷。
(渊深广大)日有异闻。(时听诵译)禅师于瓦官寺教习禅道。门徒
数百。夙夜匪懈。(日夜参求)邕邕(和也)肃肃。(敬也)致可欣乐。(由是而知
达磨未来巳前。禅道巳行。学者不少。论主蚤以从修禅业。有所悟入。观论旨幽玄。非悟何以至此)三
藏法师于中寺出律藏。本(谓四重等)(谓馀篇)(精详)悉。(尽悉)
睹初制。(若睹如来初制之日)毗婆沙法师于石羊寺出舍利弗
阿毗昙(小乘论名)胡本。(梵本)虽未及译。时问中事。发言新奇。
(此上叙译场近来诸经。及西来诸师。足见一时法运之盛。故特以相闻)贫道一生。猥参
嘉运。遇兹盛化。自恨不睹释迦祇桓之集。馀复何恨。
(论主自庆时清道泰。明主弘法。真师主盟。圣典远臻。胜友云集。可谓一时之盛。何幸参预嘉运。过兹盛化。所恨
不睹祇园亲承佛会。馀复何憾)而慨不得与清胜君子同斯法集耳。
(此以不得刘公同此法集。良以为慨耳)生上人顷在此。同止数年。(什公门下
弟子。有生。肇。融。睿。称为四哲时美其盛。谓通情则生融上首。精难则睿肇第一。或云观公)至于言
话之际。常相称咏。(咏。诵也。谓常称诵匡山之盛)中途还南。(因译涅槃经。至
阐提无佛性义。生公曰。蠢动含灵皆有佛性。阐提虽不信。有时善根发现。何以言无佛性。想经来未尽耳。众皆
不然。生公遂去译场。故云中途南还)君得与相见。(来书云始见生上人示无知论。故云相见)
未更近问。惘悒何言。(言生公去后。更无近问。中心惘悒。言思慕不忘也)威道
人至。(自莲社来)得君念佛三昧咏。并得远法师三昧咏及
卷四 第 350a 页 X54-0350.png
序。(言刘公作念佛三昧诗。远公亦作。且更有序。威道人持来。故得一见)此作兴寄既高。
辞致清婉。(此美念佛三昧之作。托兴寄心巳高。而文辞清爽。致思微婉)能文之士。
率称其美。(言关中能文之士。相率皆称其美)可谓游涉圣门。扣玄关
之唱也。(称其能以文辞发挥佛理。故云游涉孔圣之门。而扣法界玄关之唱。非空谈也)君与
法师当数有文集。因来何少。(因见念佛咏序。则知公与远公文集当多。而见
寄何少耶)什法师以午年。(弘始八年。岁次丙午)出维摩经。贫道时预
听次。(什师译维摩。且译且讲。故云时预听次)参承之暇。辄复条记成言。
(谓参承讲说之暇。复条记什师现成之言)以为注解。(此言注虽出肇手。而义则本乎什师)
虽不文。然义承有本。(论主自谦。维摩注解。辞虽不文。而义则承本什师)今因
(使者)持一本往南。君闲详。(言刘公闲于文字。详于义理)试可取看。
(巳上叙彼此一往之事。以通其情。此下方叙来问发起)来问婉切。(谓刘公五难。辞婉而义切)
难为郢人。(论主自谦。谓难与刘公敌手。郢人事出庄子。谓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
之。匠石运斤成风。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此匠石挥斤之妙。固难其人。而郢人立不失容。更自难得。言
承当之难也)贫道思不关微。(言入理)兼拙于笔语。(谓不但思不入理。兼
且拙于文字)且至趣无言。言必乖趣。(至理无言言生理丧)云云(犹哓哓)
不巳。竟何所辨。(言不及理。辨之何益)聊以狂(妄言)言。示詶来旨耳。
(庄子云。吾与汝妄言之。汝亦妄听之)疏云。称圣心冥寂。理极同无。虽处
有名之中。而远与无名同。斯理之玄。固常弥昧者。(上牒
来疏所引论辞)
以此为怀。自可忘言内得。取定方寸。(此许其所得。自
可忘言内證。取定一心)复何足以人情之所异。而求圣心之异
乎。(此责其不能忘言。复以常人之情。而求圣心之异)疏曰。(下举难出意)谈者谓穷
灵极数。妙尽冥符。则寂照之名。故是定慧之体耳。(寂照
下出难)若心体自然。灵怕独感。(下出难)则群数之应。固以
几乎息矣。(上牒难下出意)意谓(通下句)妙尽冥符。(心境合一。则寂照双绝)
卷四 第 350b 页 X54-0350.png
不可以定慧(二法)为名。(意谓)灵怕独感。(则灵绝待)不可称群
数以息。(却不知)两言虽殊。妙用常一。迹我而乖。在圣不
殊也。(上以正意责迷)何者。(徵释无异。先示定慧同源)夫圣人玄心(寂体)默照。
(照用)理极同无。(照极则两忘。同一真源)既曰为同。同无不极。(既同一源。
则无有不极○下责迷)何有同无之极。而有定慧之名。(此出正义。下释
伏疑云。定慧既一。何故前云寂即用用即寂)
定慧之名。非同外之称也。(谓寂
照既同一源。则知定慧本同一体。岂同外别称定慧之名耶)若称生同内。有称非
同。(谓若定慧之名。生于同内。则凡涉名言。则非真体)若称生同外。称非我也。
(谓于同外强称定慧之名。则是迷者妄执在我。般若体中本无定慧二名○上答定慧不二。下答权应不息)
又圣心虚微。妙绝常境。(妙尽冥符。此言实智无为。次言权应不息)感无不
应。会无不通。冥机(妙智)潜运。其用不勤。(权智妙应。而无不为如此)
数之应。亦何为而息耶。(上明实智无为。权应不息。下答二智体殊。正答心异。兼通
有知。先标妄)且夫心之有也。(凡夫妄心之有)以(因也)其有有。(有待缘而后有)
有不自有。(以待缘而有。故不能自有)故圣心不有有。(此显真也。以圣心离缘。故
不有有)不有有。故有无有。(以不借缘生。故虽有而非有)有无有故。(牒上)
则无无。(既巳非有。则亦非无)无无故。(牒上)圣人不有不无。(双绝有无。冥心
一际)
不有不无。其神乃虚。(以有无双绝。则虚灵独照。妙契中道)何者。(徵起。下即
难就通。正答心异以明双非。夫有下至废用耶。通为一唱。二百零一字)夫有也无也。心
之影响也。(影譬象。响譬言)言也象也。影响之所攀缘也。(分别影响
本无实法。下正示双非)有无既废。(绝也)则心无影响。影响既沦。(丧也)
则言象莫测。(心绝缘影。则言象不及)言象莫测。则道绝群方。(则心
体离量)道绝群方。故能穷灵极数。(穷虚则理极。极数则妄尽)穷灵极
数。乃曰妙尽。(真妄双亡。是非齐泯)妙尽之道。本乎无寄。(灵灵绝待。故曰
无寄)夫无寄在(因也)乎冥寂。(权实一心。寂照一体)冥绝故虚以通之。
卷四 第 350c 页 X54-0350.png
(通者道达之意。谓冥寂之体。至绝离相。若不假一虚字通之。则人何以了悟)妙尽存(亦因也)
乎极数。(真不穷则妄不尽。妄不尽则真不极)极数故数以应之。(会万物而为巳。
故曰极数。分身万象。法身普应。故数以应之)数以应之。故动与事会。(权智应物。
感而遂通。故云动与事会)
虚以通之。故道超名外。(实智證理。离名绝相。故云道超
名外。下兼通有知)道超名外。因谓之无。(但离名相。不是断灭)动与事会。
因谓之有。(感应在机。随缘而现。故有非实有)因谓之有者。应夫(作非字)
真(实也)有。强谓之然耳。彼(指中道一心)何然哉。(待机缘而有者。应非实有。
但强谓之耳。彼寂灭一心。何尝动而为有哉)故经云。(引證无知)圣智无知而无
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此义引般若诸文。以證圣心权实不异。有知无知本
一致也)此无言无相寂灭之道。岂曰有而为有。无而为
无。动而乖静。静而废用耶。(此据理责迷。以结上义也)而今谈者。(此下
正答有知。潜答心异)多即言以定旨。(责迷不能忘言会理)寻大方而徵(求也)
隅。(老子云大方无隅。谓寂漠冲虚之般若。而以有知无知求之。正犹寻大方而求隅也)怀前识
以标玄。(前识者。老子云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谓分别惑取之知)(执也)所存之
必当。(以妄执为必当)是以闻圣有知。谓之有心。闻圣无知谓
(同也)大虚。(即谓冥然无知)有无之境。边见(有无断常二边)所存。岂是
处中莫二之道乎。(上责偏见以明不异。下示中道)何者。(徵明空假以显中道。先空。
次假)
万物虽殊。然性本常一。(以性空故常一)不可而物。(以缘生无性。不
可名物。此示空义)
然非不物。(以无性缘生。此示假义)可物于物。(上物能取之心。
下物所取之境)则名相异陈。(迷则能所未忘)不物于物。(能所两忘)则物而
即真。(不取无非幻。故即物即真○下正示中道)是以圣人不物于物。(不取)
非物于物。(不舍)不物于物。物非有也。(一心不生。万法自寂)不非物
于物。物非无也。(森罗顿现。万境全彰。以空有两忘。二边自泯。此约一心以显中道。下约境
以显中道)
非有所以不取。(以万法本空。无可取者)非无所以不舍。(以法
卷四 第 351a 页 X54-0351.png
法即真。故不舍一法)不舍故妙存即真。(由不舍一法。故法法即真)不取故名
相靡因。(心不附物。则名相自空)名相靡因。非有知也。(无境可知)妙存
即真。非无知也。(万法唯心。真照独立。故非无知)故经云。(引證)般若于诸
法。无取无舍。无知无不知。(證明般若能所两忘。以显中道)此攀缘之
外。(超妄想境)绝心之域。(离心意识)而欲以有无诘者。不亦远乎。
(总责执迷)请诘夫(双结有无)陈有无者。夫智之生也。极于相内。
(智乃六粗智相之智。谓分别见也。言分别知见。因名相起)法本无相。圣智何知。(以万
法性空无相。圣人无境当心。又何所知)世称无知者。谓等木石太虚无
情之流。(世人谓无知将同无情)灵鉴幽烛。形于未兆。道无隐机。
(般若真智。灵明鉴照。无幽不烛。一念未生巳前。十方三世圆明了了。彻见万法。故道无隐机)宁曰
无知。(如此灵明为正遍知。岂曰无知。下为解偏滞)且无知生(起也)于无知。(下无
字误。应云无知生于有知。谓无知之见起于有知。二者相待。其实有无俱无)无无知也。无
有知也。(双拂二见。有无不立。下显双非)无有知也。谓之非有。(是为寂体)
无知也。谓之非无。(是为照用)所以虚不失照。(寂而常照)照不失
虚。(照而常寂)怕然永寂。(湛然常住)靡执靡拘。(不堕有无。如此中道。妙绝常情)
能动之令有。静之使无耶。(动不著有。静不著无)故经云真般若
者。非有非无。无起无灭。不可说示于人。(一切皆非。故不可说示)
何则。(徵释经义)言其非有者。言其非是有。(凡佛言非者。乃遮遣破执之辞。
非实法也。且言非有者。乃是遮执有者。遮其不是实有耳)非谓是非有。(不是说绝无也)言
其非无者。言其非是无。(言其不是绝无)非谓是非无。(不是说实有也)
非有(说非有)非非有。(也不是非有)非无(说非无)非非无。(也不是绝无。四
句既离。百非自遣)是以须菩提终日说般若。而云无所说。此
绝言之道。知何以传。(绝言之道。非知见之境。又何以传)庶参玄君子。
有以会之耳。(惟忘言者可以心会耳。上双通权实竟。寂照有无二疑皆通。下别答不取。先广
卷四 第 351b 页 X54-0351.png
答心异)又云。宜先定圣心所以应会之道。为当唯照无
相耶。为当咸睹其变耶。(此叙来难。前难意云。权智有取。为是唯照万法性空无相
耶。为是权智应物睹其万化皆有相耶。来难二意。一难有取。二难心异。今先答心异。后答不取○下出难意)
谈者似谓无相与变。其旨不一。睹变则异乎无相。照
无相则失于抚会。(下责滞)然则即真之义。或有滞也。(出其
难意。谓二智不一。然睹变则是有相。异于无相矣。照无相则不能应机。异于有相矣。是则空有不能双照。故责
以不能即真。故云滞也)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
即是色。(此下正答。先引经定理。以色空相即立意。下反质之)若如(似也)来旨。观色
空时。应一心见色。一心见空。(此出迷滞下出违)若一心见色。
则唯色非空。若一心见空。则唯空非色。然则空色两
陈。莫定其本(莫定经中立言本意)也。(下释经意)是以经云非色者。诚
以非(此非。乃破斥之义)色于色。(谓凡夫执色是实有。故以非破斥其执)不非色
于非色。(上非色谓破斥。下非色谓虚空。言但破其色执。不非破虚空)若非色于非
色。(返释。谓若非破虚空)太虚则非色。(虚空非色相)非色何所明。(虚空既非
色。纵破何所发明乎。下顺释)若以非色于色。(上非色空也。谓以空破于色相)即非
(空也)不异色。(此空不异色)非色不异色。(牒上空不异色)色即为非
色。(即了空不异色。则色即是空矣。下依经会理)故知变即无相。(正睹变时。即达无相)
无相即变。(正无相时。不妨睹变)群情不同。(以机不一)故教迹有异耳。
(执无相者。故说睹变。执睹变者。故说无相)考之玄籍。(谓圣经)本之圣意。(本其圣人
说法之意)岂复真(实智)(权智)殊心。空有(二境)异照耶。(谓岂一心照无。一心
照有耶)是以(下依心照境。以显不异)照无相。(实智)不失抚会(权智)之功。
(即实之权)睹变动。(权智)不乖无相。(实智)之旨。(即权之实)造有不异无。
(虽适生死。而不动本际)造无不异有。(虽證涅槃。而不舍度生)未尝不有。未
尝不无。(有无双照。二谛恒存)故曰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以此
卷四 第 351c 页 X54-0351.png
而推。寂用何妨。(寂用二法。有何相妨)如之何谓睹变之知。异无
相之照乎。(据理责迷。上广答心异竟。下略答不取)恐谈者脱(或也)谓空有
两心。静躁殊用。故言睹变之知。不可谓之不有耳。(上出
迷执。下正通前疑)若能舍巳心(谓巳见)于封(执取也)内。寻玄机(至理)
于事外。(名相之外)齐万有于一虚。(等观万法。一昧纯真)晓至虚(法身无相)
之非无(遍一切处)者。当言至人终日应会。与物推移。(谓随顺周
旋也)乘运(时也)抚化。未始为有也。(终日度生。不见生之可度。此正有无齐观。权实
并运○下结答返责)圣心若此。何有可取。而曰未释不取之理。
(前别答不取竟。下决释是当)又云。无是乃所以为真是。无当乃所
以为至当。亦可如来言耳。(上印许来意。下示以忘情)若能无心于
为是。而是于无是。(是者印物之心。是于无是。则照而常寂)无心于为当。
而当于无当者。(当者当心之境。当于无当。则寂而常照)则终日是。不乖
于无是。(不乖于是。则心空)终日当。不乖于无当。(不乖于当则境寂)
恐有是于无是。(执心未忘)有当于无当。(执境未化)所以为患耳。
(但恐执著之情未忘。所以为患耳)何者。(徵明执著)若真是可是。至当可当。
(此则心境未忘)则名相以形。(生心取著。故名相斯起)美恶是生。(取舍情生。则爱
憎横发)
生生奔竞。(攀缘取境。逐逐不休)孰与止之。(自心妄动。谁与止之。此执著之
患也)是以圣人空洞其怀。无识无知。(圣人心包太虚。万境斯寂)然居
动用之域。而止无为之境。处有名之内。而宅绝言之
乡。(虽为而不为)寂寥虚矌。莫可以形名得。(超情离见。非思量可知)
斯而巳矣。(圣心如此)乃曰真是可是。至当可当。未喻雅旨
也。(圣人心境两忘。而以是当求之。所以未喻来旨也)恐是当之生。物谓之然。
(乃凡夫取著之妄见)彼自不然。(彼圣心非常情可测)何足以然耳。(以凡情而谓圣
心之必然。何足以知之。上通答隐显五难竟○下结示离言)夫言迹之兴。异途之
卷四 第 352a 页 X54-0352.png
所由生也。(寻名执相者。依言取义。分别情生。正智昧矣)而言有所不言。(以言
而显绝言之道)迹有所不迹。(兔不在蹄鱼本非筌)是以善言言者。求言
所不能言。善迹迹者。寻迹所不能迹。(得义忘言。得鱼舍筌)至理
虚玄。拟心巳差。(拟心即错。动念即乖)况乃有言。恐所示转远。(名相
不忘。于理转远)庶通心君子。有以相期于文外耳(唯忘言者可以意得。
息虑者可以心通。若执言竞辨。哓哓何益哉)。」

肇论略注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