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873-A¶
873-A¶ 第 330a 页

* No. 873-A
肇论序

慧达率愚序长安释僧肇法师所作宗本不迁等四
论曰。有美若人。超语兼默。标本则句句深达佛心。明
末则言言备通众教。达。猥生天幸。逢此正音。每至披
寻。不胜手舞。誓愿生生尽命弘述。夫神道不形。心敏
难绘。聊寄一序。请俟来哲。盖大分深义。厥号本无。故
建言宗旨。标乎实相。开空法道。莫逾真俗。所以次释
二谛。显佛教门。但圆正之因。无尚般若。至极之果。唯
有涅槃。故末启重玄。明众圣之所宅。虽以性空拟本。
无本可称。语本绝言。非心行处。然则不迁当俗。俗则
不生。不真为真。真但名说。若能崇兹一道。无言二谛。
斯则静照之功著。故般若无知。无名之德兴。而涅槃
不称。余谓此说周圆。罄佛渊海。浩博无涯。穷法体相。
洪论第一。肇公其人矣。
873-A¶ 第 330b 页 X54-0330.png
肇论略注卷一
明匡山沙门憨山释 德清 述
「」

【肇。乃作者之名。曰僧肇。时称肇公。论。乃所立之论。
盖以人名论也。公为什门高弟。从译场翻译诸经。
久参什师。深达实相。比因佛法西来甚少。大义未
畅。时人多尚老庄虚无之谈。而沙门释子亦相尚
之。多宗虚无以谈佛义。各立为宗。如晋道恒。述无
心论。东晋道林。作即色游玄论。晋竺法汰。作本无
论。皆堕相言无。都堕断灭。公悯大道未明。故造此
四论。以破邪执。斯立言之本意也。论者。谓假立宾
主。徵析论量。以显正理。摧破邪执。人法双影。故曰
肇论。】

「后秦长安释僧肇作」

【苻坚有国。据关中。号为大秦。暨姚苌篡立。亦号为
秦。故史以前后别之。苌崩。其子兴。嗣国。什师译经。
当兴之时。故公称后秦。按公传略云。法师僧肇。京
兆人。幼家贫。为人佣书。遂博观子史。志好虚玄。每
以老庄为心要。既而叹曰。美则美矣。然其栖神冥
累之方。犹未尽善。后见旧维摩经。欢喜顶受。乃曰
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年二十为沙门。名震三辅。
什公在姑臧。肇走依之。什与语。惊曰法中龙象也。
873-A¶ 第 330c 页 X54-0330.png
及归关中。详定经论。四方学者。辐辏而至。设难交
攻。肇迎刃而解。皆出意表。著般若无知论。什览之
曰。吾解不谢子。文当相揖耳。传其论至匡山。刘遗
民以似远公。公拊髀叹曰未曾有也。复作物不迁
等论。皆妙尽精微。秦主尤重其笔札。传布中外。年
三十二而卒。当时惜其早世云。】

「宗本义」

【宗本者。示其立论所宗有本也。以四论非一时作。
论既成。乃以宗本义统之。盖所宗本乎一心。以穷
万法迷悟凡圣之源也。如起信以一心为宗。有法
有义。故曰宗本义。】

「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

【此标宗拣法。以为四论之本也。本无者。直指寂灭
一心。了无一法。离一切相。迥绝圣凡。故曰本无。非
推之使无也。以一切诸法。皆一心随缘之所变现。
心本无生。伹缘会而生。故曰缘会。以缘生诸法。本
无实体。缘生故空。故曰性空。以全体真如所变。故
曰法性。真如法性所成诸法。真如无相。故诸法本
体寂灭。故曰实相。是以本无。为一心之体。缘会。为
一心之用。实相。法性。性空。皆一心所成万法之义。
故曰一义耳。依一心法。立此四论。不迁当俗。不真
当真。二谛为所观之境。般若为能观之心。三论为
因。涅槃为果。故首为宗体。】

「何则。(此徵起四论。各有所宗)一切诸法。缘会而生。」
873-A¶ 第 331a 页 X54-0331.png

【此下标显不迁宗体也。寂灭一心本无诸法。本无
今有。故曰缘会而生。】

「缘会而生。则未生无有。缘离则灭。」

【此显心本不生。但是缘生。非心生也。以生本无生。
故灭亦缘灭。非心灭也。不生不灭一心之义。于是
乎显矣。】

「如其真有。有则无灭。」

【此返显缘生诸法非实有也。真。实也。若诸法果是
实有。则不应随缘散灭。今既随缘灭。则法非实有
矣。】

「以此而推。故知虽今现有。有而性常自空。性常自空。
故谓之性空。」

【以此缘生缘灭而观诸法。则知虽今现有而非实
有。以体常自空。体常自空。故义说性空。】

「性空故。故曰法性。」

【诸法实性即是真如。真如性空。以真如性现成诸
法。法法全真。良由真如性空。故诸法性空。称为法
性。】

「法性如是。故曰实相。」

【诸法之性全体真如。真如之相本自无相。法性如
如。寂灭离相。故曰实相。】

「实相自无。非推之使无。故名本无。」

【实相乃真如实体。今既随缘成一切法。则法法皆
真。若观法法全真。则了无一法可当情者。斯则不
873-A¶ 第 331b 页 X54-0331.png
待推测使无。则法本无也。万法本无。又何有一毫
可转动哉。以此而观诸法。则不迁之旨。昭昭心目
矣。上明不迁宗本。】

「言不有不无者。(此标不真空宗本也)不如有见常见之有。邪见
断见之无耳。」

【此标立论所破之执也。不如。犹不比也。凡夫外道。
定执诸法是实有。确执诸法为断灭之无。政在所
破。但以不字破之。故曰不有不无。】

「若以有为有。则以无为无。」

【此出计也。若以诸法为实有。则堕常见。若以诸法
为实无。则堕断见。】

「夫不存无以观法者。可谓识法实相矣。」

【此示正观也。存无下应添一有字。言不存有无二
见以观法。可谓识法之实相矣。以有无二见。颠倒
见也。】

「虽观有而无所取相。然则法相为无相之相。圣人之
心。为住无所住矣。」

【此出观益也。谓离有无二见以观诸法。则法法寂
然。故法虽有而不取相。不取法相。则当体如如。故
相即为无相之相矣。诸相无相。寂灭性空。斯则所
观之境空。境空则心自寂。故圣人之心。为无住之
住。此心空也。心境俱空。于何不寂。】

「三乘等观性空而得道也。性空者。谓诸法实相也。见
法实相。故云正观。若其异者。便为邪观。设二乘不见
873-A¶ 第 331c 页 X54-0331.png
此理。则颠倒也。」

【此约法以显能观之人也。三乘之人。同观性空而
得道果。然此诸法性空。即是实相。能见诸法实相。
方为正观。设使二乘不见此理。则同凡夫颠倒矣。
此单约诸法尽皆实相。二乘所见偏空。亦是实相
性空。若不是实相性空。何以得證道果。意谓法一
人异。故下难明。】

「是以三乘观法无异。但心有大小为差耳。」

【此明法一人异也。伏难。难曰。既三乘同见一法。何
以證果有差。答曰。其实三乘观法无异。但为心有
大小。故證果有差耳。足知法本是一。但人心大小
有异。故所證果不同。以取不取相故耳。非法异也。
正若三兽渡河。河本是一。但三兽大小不同。故所
履浅深不一。斯乃兽三而河非三也。详夫立论之
意。盖以不迁当俗。不真当真。二谛为所观之境。般
若为能观之智。境智为因。涅槃为果。其三乘乃能
修之人。故介宗本之中。良有以也。】

「沤和般若者。大慧之称也。」

【此标般若无知宗本也。梵云沤和。此云方便。般若。
此云智慧。以有方便之智。乃称大慧。若无方便。但
名孤慧。故所取偏空。非大慧也。前二论真俗二谛。
当所观之境。今沤和般若。为能观之心。双照二谛。
不取有无。不堕二边。故云大慧。】

「诸法实相。谓之般若。能不形證。沤和功也。适化众生。
873-A¶ 第 332a 页 X54-0332.png
谓之沤和。不染尘累。般若力也。」

【此释大慧之义也。能见诸法实相。是谓般若。虽观
空而不取證。仍起方便度生之事。是仗沤和之功
也。适化众生。乃方便之事。虽涉生死。不被尘劳所
累。全仗般若之力也。是以菩萨观空而万行沸腾。
涉有而一道清净。净名云。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
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双照二谛。不取有无
之相。故能出空入假而无碍。故云大慧。】

「然则般若之门观空。沤和之门涉有。涉有未始迷虚。
故常处有而不染。不厌有而观空。故观空而不證。是
谓一念之力。权慧具矣。一念之力。权慧具矣。好思。历
然可解。」

【此重明不證不染之义也。以般若唯照空。沤和唯
涉有。以涉有而不迷虚。是仗般若之力。故处有而
不染。以不厌有而观空。故观空而不取證。是仗沤
和之功也。斯则空有不异之二谛。权实不二之一
心。同时双照。存泯无碍。故曰一念之力权慧具矣。
好思历然可解者。勉其用心观照分明。则心境历
然。权实并显。当不劳而妙契矣。】

「泥洹尽谛者。直结尽而巳。则生死永灭。故谓尽耳。无
复别有一尽处耳。」

【此标涅槃无名宗本也。言泥洹。亦名涅槃。称为尽
谛者。直是烦恼结尽而巳。所谓五住究尽。故二死
永亡。是生死永灭。名为尽耳。非复别有一尽处可
873-A¶ 第 332b 页 X54-0332.png
归。亦非实有一名可称也。故曰涅槃无名。四论所
宗。一心为本。谓不有不无之二谛。以非知不知之
观照。證不生不灭之一心。因果冥会。妙契环中。宗
本之义。尽乎是矣。】

「物不迁论第一」

【此论俗谛即真。为所观之境也。物者。指所观之万
法。不迁。指诸法当体之实相。以常情妄见诸法。似
有迁流。若以般若而观。则顿见诸法实相。当体寂
灭真常。了无迁动之相。所谓无有一法可动转者。
以缘生性空。斯则法法当体本自不迁。非相迁而
性不迁也。能见物物不迁。故即物即真。真则了无
一法可当情者。以此观俗。则俗即真也。良由全理
成事。事事皆真。诸法实相。于是乎显矣。论主宗维
摩法华。深悟实相。以不迁当俗。即俗而真。不迁之
旨。昭然心目。】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
之不然。」

【将明不迁。先立迁流之相。为所观之境。要在即迁
以见不迁。非相迁而性不迁也。是由人迷谓之迁。
人悟即不迁。故曰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论主
妙悟实相。故总斥之。法华云。不如三界。见于三界。
大火所烧。此土安隐。譬如恒河之水。人见为水。鬼
见为火。迷悟之分。亦由是也。】

「何者。(徵释迷悟之由)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
873-A¶ 第 332c 页 X54-0332.png

【引经立定宗体。此义引彼经第七卷中云。诸法不
动摇。故诸法亦不去亦不来等。即法华云。是法住
法位。世间相常住。盖言诸法实相。当体如如。本无
去来动转之相。佛眼观之。真空冥寂。凡夫妄见。故
有迁流。不迁论旨。以此为宗。】

「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

【此依宗出体也。寻究不动之旨。盖即动物以见真
常。非舍动以求静也。良由全理所成之事。法法皆
真。当体常住。非于事外求理。故但言事不迁。不说
理不迁也。以即事物以见不迁。故云必求静于诸
动。立论文义有四段。初约动静以明境不迁。次约
境以明物不迁。三约古今以明时不迁。四约时以
明因果不迁。此初也。】

「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
静而不离动。」

【此依体释义也。必求静于动。虽万动陈前。心境湛
然。故曰虽动常静。苟不舍动求静。故一道虚间。虽
应缘交错。不失其会。如华严云。不离菩提场。而遍
一切处。所谓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
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不悟此理。难
明动静不二之旨。】

「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缘使真言滞于竞辩。
宗途屈于好异。所以静躁之极。未易言也。」

【此依义辩惑也。其实动静一源。本来不二。故未始
873-A¶ 第 333a 页 X54-0333.png
异。伹迷者妄见不同。各执一端。真言。如所引不去
来动转等了义之谈。以异见不同。故使真实之言
滞于竞辩而不通。使一乘真宗不能伸畅。返屈于
好异之论。如所破心无本无廓然等。皆不了实相
而妄生异论。论者以此之故。所以静躁之极致。难
与俗人言也。】

「何者。(徵释难言之所以)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违真故
迷性而莫返。逆俗故言淡而无味。」

【所以难言者。以法不应机。所谓高言不入于俚耳
也。若谈真则逆俗人之耳。若顺俗则违真常之道。
若真常不明。则迷者不能使之归真。若逆俗人之
耳。则言之出口淡而无味。此其所以难言也。】

「缘使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而弗顾。」

【所以难言者。正为根机之不同也。其顺真逆俗之
言。若上根利智。闻而便信。故不失人。亦不失言。若
使中根之人。则犹疑不决。故未分存亡。若下根闻
之。则抚掌大笑而不顾矣。存亡抚掌二语。出老子。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
以为道。是知实相妙谈。闻而信者实不易得。所以
静躁之极。未易言也。】

「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

【此叹不唯信根之难。而真常之法。其实难信难解
也。以其触目皆真。目对之而不觉。可不哀欤。】

「然不能自巳。聊复寄心于动静之际。岂曰必然。试论
873-A¶ 第 333b 页 X54-0333.png
之曰。」

【此言作论之意。为悯迷者。悲兴于怀。不能自巳。聊
尔寄心于动静之间。以明动静不二之言。以晓迷
者。然非敢谓必然。但试论之耳。】

「道行云。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中观云。观方
知彼去。去者不至方。」

【此引经论以定不迁宗极也。诸法当体寂灭。本自
无生。从缘而生。故无所从来。缘散而灭。故去亦无
所至。如空中华。无起灭故。中论但义引彼第二论
破去来品云。去法。去者。去处。皆相因待。不得言定
有定无。是故决定知三法虚妄。空无所有。但有假
名。如幻如化。大方无隅。本无定向。去者妄指。其实
无方可至。如人往东。究竟不知以何为东也。】

「斯皆即动而求静。以知物不迁。明矣。」

【此下论物不迁也。经言法无来去。则触目真常。论
云去不至方。则去而不去。斯皆即动求静之微意。
證知物不迁明矣。】

「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如朱
颜在昔。今巳老耄。以谓流光迁谢。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
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以我而观。朱颜自住在昔。未尝迁至于今。故曰静而非动)
动而非静。以其不来。(人之以为迁流者。以少壮不来。故以为动)静而非动。
以其不去。(我之所谓不迁者。以少壮在昔不来今。亦如老耄在今不至昔。故以为静)然则
所造未尝异。所见未尝同。(同以昔物不来。而见有动静之不同)逆之所
谓塞。顺之所谓通。(迷者以情逆理。故塞。悟者以理达事。故通)苟得其道。复
873-A¶ 第 333c 页 X54-0333.png
何滞哉(若悟真常。有何相可滞哉)

伤夫人情之惑也久矣。目对真而莫觉。」

【上逆顺二言。总申实相之境不异。因人迷悟之不
同。故所见有乖。此伤夫下。正出迷情。以触目皆真。
伹人迷不觉。良可哀哉。】

「既知往物而不来。而谓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来。今
物何所往。」

【此总责迷倒也。既知往物不来。则知昔住在昔而
不来今。则可例知今物亦不至昔矣。此乃不迁之
义也。却谓今物可迁而往。岂不迷哉。】

「何则。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
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
不去。覆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
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

【此约今昔不相往来。正明不迁之义也。以向物自
住在向而不来。即今求向而不可得。返覆而观。则
知今自住今。而不至向。则不迁之义明矣。以其昔
自住昔。今自住今。绝无往来之相。以此观之。不迁
之旨。昭然可见。论初引经论以无去来立定宗体。
故返覆论之。】

「故仲尼曰。回也见新交臂非故。如此。则物不相往来。
明矣。」

【此引孔子之言。以證不迁之义也。义引庄子。仲尼
谓颜回曰。吾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欤。意谓
873-A¶ 第 334a 页 X54-0334.png
交臂之顷。巳新新非故。盖言迅速难留之如此也。
论主引意。要在迅速极处。乃见不迁之实。楞伽云。
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
说。贤首解云。以刹那流转。必无自性。无自性故。即
是无生。若非无生。则无流转。是故契无生者。方见
刹那。净名云。不生不灭。是无常义。论主深悟实相。
即在生灭迁流法中。顿见不迁之实。故所引乃迁
流之文。以明不迁之旨。非达无生意者。最难转身
吐气也。】

「既无往返之微朕。有何物而可动乎。」

【此结显妙悟。不落常情也。后结文云。得意毫微虽
速而不转。言诸法湛然。无纤微朕兆来去之相。有
何物而可动转乎。详其论意。虽云今昔之物本无
去来。要见时无古今。平等一际。若达古今一际。则
物自无往来。所谓处梦谓经年。觉乃须臾顷。故时
虽无量。摄在一刹那。所谓枕上片时春梦间。行尽
江南数千里。若以梦事而观诸法。则时无古今。法
无去来。昭然心目。才入意地。便堕流转。此非常情
可到也。】

「然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兢注而不流。野马飘鼓
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

【此引迅速四事。以證即物不迁。以成上无往返之
微朕意也。旋岚。亦云毗岚。乃坏劫之风。须弥为之
摧。故云偃岳。野马。出庄子。乃泽中阳𦦨。飘扬不停。
873-A¶ 第 334b 页 X54-0334.png
且此四事。常情见之。以为迁流之极。若言不迁。则
以为怪。以明眼观之。本无迁流。复何怪哉。如初引
经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正要即动以见不迁。非
指静为不迁也。静巳不迁。又何论之有。故论命题。
乃以物物当体不迁。非言相迁而性不迁也。此不
迁之旨。正显诸法实相。非妙悟之士。诚不易见。上
巳备论不迁之旨。下引教会通。以释前真言滞于
竞辩宗途屈于好异。静躁之极未易言。等文。要人
离言会意。不可执言失旨也。】

「噫。圣人有言曰。人命逝速。速于川流。(此言人命无常。意在密显真常)
是以声闻悟非常以成道。缘觉觉缘离以即真。(二圣皆以
闻无常而證果)苟万动(法也)而非化。(化言生死无常也)岂寻化以阶道。
(道。涅槃果也。意谓若万法不是无常。二乘圣人何以由闻无常而證圣果)覆寻圣言。微隐
难测。(返覆推寻圣人之言。虽说无常。而意在密显真常。所以隐微难测)若动而静。似
去而留。(圣人言虽动而意在显静。言似去而意实常住。所以静躁之极未易言。但可以神会。难以
事相求之耳。若不达圣人立言之旨。不能离言得意。将谓实有生死去来之相。执言竞辩。此则终不能悟不迁
之妙。直须离言得体。方能契会本真耳)可以神会。难以事求(谓滞相则迷真。当契
神于物表耳)。

是以言去不必去。闲人之常想。称住不必住。释人之
所谓往耳。岂曰去而可遣。住而可留也。」

【此释圣言难测。教人离言体妙也。言去言往。乃生
死法也。住。乃涅槃常住之果也。凡圣人言生死迁
流。不是实有可去之相。但防闲凡夫执常之想耳。
所称涅槃常住。非是实有可住之相。伹破二乘厌
873-A¶ 第 334c 页 X54-0334.png
患生死之情耳。其实生死与涅槃。二俱不可得。岂
曰定有生死可遣。实有涅槃可留也。下引證。】

「故成具云。菩萨处计常之中。而演非常之教。摩诃衍
论云。诸法不动。无去来处。斯皆导达群方。两言一会。
岂曰文殊。而乖其致哉。」

【此明圣人言异而旨一。释上生死涅槃二法皆空
之义也。成具言菩萨以处凡夫计常之中。故说无
常以破其执。非是实有生死之相。意在令人即无
常以悟真常。如大论云。诸法湛然。常住不动。本无
去来。意欲令人即群动以悟不迁。而常与无常之
言。皆导达群方。随类应机之谈。言异而旨一。岂以
殊文而乖其致哉。执言竞辩。岂非惑耶。下释两言
一会。】

「是以言常而不住。称去而不迁。(證无为而不舍万行。故常而不住。处生死
而不起涅槃。故去而不迁)不迁。故虽往而常静。(虽顺万化。而一道湛然)不住。
故虽静而常往。(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虽静而常往。故往而弗
迁。(以无心意而现行。故常往而弗迁)虽往而常静。故静而弗留矣。(不住
无为。不舍有为。故静而不留。此释两言一会之义也)然则庄生之所以藏山。仲
尼之所以临川。斯皆感往者之难留。岂曰排今而可
往。是以观圣人心者。不同人之所见得也。」

【此引二氏之言。證明两言一会之义也。庄子曰。藏
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有力者负之而趋。昧
者不觉。藏天下于天下。则无所遁矣。此言舟山藏
于壑泽。将谓之固。然被有力者负之而趋。则不能
873-A¶ 第 335a 页 X54-0335.png
留。如今人熟睡舟中。顺流而去。虽迁实不见其迁。
意谓人未忘形合道。纵隐遁山林。寄形天地。然形
骸亦被造化密移。而昧者不觉。以有所藏。则有所
遁。若形与道合。则无所藏。无藏则无遁。如藏天下
于天下。则无所遁。此庄子意也。论语。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叹道体无间。如川流之
不息。此孔子意也。论主引文以證不迁。意取昧者
不觉。则虽迁而不迁。不舍昼夜。则虽往而不往。故
论释之曰。斯二语者。但是感叹往者之难留。不是
排今而可往。斯则言虽似迁而意实不迁。故诫之
曰。观圣人之心。不以常情执言害义。可谓之得矣。
论主引迁流之文。而释以不迁之义。结以不是排
今可往。则重在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一语。
为不迁之准。要人目前当下直达不迁之旨。了无
去来之相。求之言外。则妙旨昭然。】

「何者。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
随。(人虽同体一质。而有老少之不同。形容似有迁变。其实朱颜自随住在昔少时而不来。老耄自住在
今而不去。此不迁意也)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
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皆愕
然。非其言也。所谓有力者负之而趋。昧者不觉。其斯
之谓欤。」

【此引梵志之事。以释虽迁而不迁。以明昧者不觉
之义也。且梵志自少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谓
昔人犹在。是以昔之朱颜为今之老耄。梵志答曰。
873-A¶ 第 335b 页 X54-0335.png
吾似昔人。非昔人也。意为少壮自住在昔而不来。
岂可以今之老耄排去而至昔耶。此不迁之义明
甚。但邻人不知。故愕然非其言。是昧者不觉之意
也。予少读此论。窃以前四不迁义。怀疑有年。因同
妙师结冬蒲阪。重刻此论。校读至此。恍然有悟。欣
跃无极。因起坐礼佛。则身无起倒。揭帘出视。忽风
吹庭树。落叶飞空。则见叶叶不动。信乎旋岚偃岳
而常静也。及登厕去溺。则不见流相。叹曰。诚哉。江
河竞注而不流也。于是回观昔日法华世间相常
住之疑。泮然冰释矣。是知论旨幽微。非真参实见。
而欲以知见拟之。皆不免怀疑漠漠。吾友尝有驳
之者。意当必有自信之日也。】

「是以如来因群情之所滞。则方言以辩惑。乘莫二之
真心。吐不一之殊教。乖而不可异者。其唯圣言乎。」

【此总结圣人言异而心不异也。诸佛出世。本来无
法可说。但因群生所执之情。故随类设言以辩惑。
破其执耳。所乘乃不二之真心。其言乃不一之殊
教。其说虽乖。而心实不可异者。其唯圣言乎。隐微
难测。正在于此。】

「故谈真有不迁之称。导俗有流动之说。虽复千途异
唱。会归同致矣。」

【此释乖而不异之义也。谓谈真有不迁之称。而意
在摄俗。导俗有流动之说。而意在返真。是以千途
异唱。会归同致。此所以乖而不可异也。】
873-A¶ 第 335c 页 X54-0335.png

「而徵文者闻不迁。则谓昔物不至今。聆流动者。而谓
今物可至昔。既曰古今。而欲迁之者。何也。」

【此出迷者执言失旨也。徵文。谓伹取信于文言者。
随语生解。闻不迁。则谓昔物不至今。似为得旨。及
聆流动。又谓今物可至昔。既曰古今。则古自住古。
今自住今。而欲迁今至古者何耶。此责执言之失
也。以古不来则易见。言今不至昔最难明。论主直
以现今当下不迁至昔。立定主意。要人目前顿见
不迁之实。了悟诸法实相。为论之宗极。】

「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动。称去不必去。
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

【此下正破迷执也。上论物不迁。此论时不迁。凡言
往不必作往解。古今常存者。以其不动也。凡称去
不必作去解。谓不从今至古者。以古不来今也。】

「不来。故不驰骋于古今。不动。故各性住于一世。」

【此结归宗体也。以其不来不去。了无三际之相。故
不驰骋于古今。不动不静。平等一如。故各性住于
一世。】

「然则群籍殊文。百家异说。苟得其会。岂殊文之能惑
哉。」

【此显忘言会旨也。虽则千经万论。殊文异说。苟得
法界宗通。则会归一真之境。岂被文言之所惑哉。】

「是以人之所谓住。我则言其去。人之所谓去。我则言
其住。然则去住虽殊。其致一也。故经云。正言似反。谁
873-A¶ 第 336a 页 X54-0336.png
当信者。斯言有由矣。」

【此显迷语一源也。人之所谓住者。乃妄执为常。且
执常。则堕无常矣。故我言去以破其执者。意在无
住。非谓往也。今之所谓去者。乃执生死无常也。我
则言其住以破其执。意在本无生死。非谓住而可
留也。是则去住二言。无非破执之谈。以显一真常
住。故言殊而致一。正若老氏所云正言似反。谁当
信者。斯言有由矣。此言迷悟不出一真。是非本无
二致。正是现前。则不随言取义也。】

「何者。(此徵显古今不迁。要即迷返悟也)人则求古于今。谓其不住。(人于
今中求古而不可得。则计以为迁。此迷也)吾则求今于古。知其不去。(我求今于
古中而不可得。则知今不去。此悟也)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
应有古。(若今古果有往来。则当互有其迹)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
无今。以知不去。(此正示不迁义也。以今中无古。则知古不来。古中无今。则知今不去。既无
来去。则前后际断。又何迁之有)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古今不相到)事
各性住于一世。有何物而可去来。(若悟古今一际。则了法法真常。经云。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此则事各性佳于一世。有何物而可去来哉)然则四象风驰。
璇玑电捲。得意毫微。虽速而不转。」

【此结归妙悟也。四象乃日月星辰。新疏指四时。璇
玑旧为北斗二星名。今意为斗枢。皆旋转不停。如
电捲无速也。苟悟不迁之理于毫微。则虽速而不
转。若法界圆明。则十方湛然寂灭矣。前一往皆论
迷见迁流故。故为凡。此下论悟则不迁。是为圣。】

「是以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
873-A¶ 第 336b 页 X54-0336.png

【此下言悟之为圣。故常住不朽。以明因果不迁也。
功流万世。则利他之行常存。道通百劫。自利之行
益固。虽万世百劫。时似有迁。而二行不朽。不迁之
实也。】

「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初步。果以功业不可
朽故也。」

【此引二氏之言。以證因果不迁之义也。论语云。譬
如为山。虽覆一篑。进吾进也。老子云。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二语皆譬资始成终之意。为山万仞。假一
篑以成功。山成而初篑不废。如行千里。始于发足
一步。行至而初步不移。故功成至圣。行满不异于
初心。所谓发心毕竟二无别。从因至果。而行行不
迁。净名云。所作之业亦不忘。不忘则不朽。善恶皆
然。此论圣功也。】

「功业不可朽。故虽在昔而不化。不化故不迁。不迁故
则湛然明矣。故经云。三灾弥纶而行业湛然。信其言
也。」

【此以不朽释不迁意。所言功业不朽者。以昔因不
化。由不化。故不迁。不迁。故知因果湛然。平等一际
明矣。引经證成。弥纶。充满之义。言三灾坏劫。乃迁
之极也。而行业湛然。不动不坏。所谓大火所烧时。
我此土安隐。则极迁极不迁。言可徵矣。】

「何者。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灭。果不
俱因。因不来今。不灭不来。则不迁之致明矣。复何惑
873-A¶ 第 336c 页 X54-0336.png
于去留。踟蹰于动静之间哉。」

【此总结归因果不迁。以终一论之义也。何者。徵明
因果不迁之意。果不俱因。言因果终始不同迁也。
因因而果。果成而因不灭。不迁也。果不俱因。而昔
因不来。不来。则昔自住昔。虽迁而不迁也。以不灭
不来。则不迁之理明矣。又何惑于去留之相。踟蹰
于动静之间哉。踟蹰。乃郤顾不进之意。犹豫不决
之谓也。既明不迁之理。又何惑于去来之时。怀疑
于动静之境哉。一论大义。结归于此。】

「然则乾坤倒覆。无谓不静。洪流滔天。无谓其动。苟能
契神于即物。斯不远而可知矣。」

【此结责劝修也。谓既明不迁之理。则旋乾倒岳。勿
谓不静。洪流滔天。勿谓其动。此责也。下劝修。若能
契悟于即物。见真之境。则触目无非实相常住。一
切万法无有一毫可动转者。斯则不必远求而当
下可知矣。】

「物不迁论(终)。」

【予少读肇论。于不迁之旨茫无归宿。每以旋岚等
四句致疑。及后有省处。则信知肇公深悟实相者。
及阅华严大疏。至问明品。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
逝。清凉大师引肇公不迁偈證之。盖推其所见妙
契佛义也。予尝与友人言之。其友殊不许可。反以
肇公为一见外道。广引教义以驳之。即法门老宿。
如云栖紫柏诸大老。皆力争之。竟未回其说。予阅
873-A¶ 第 337a 页 X54-0337.png
正法眼藏。佛鉴和尚示众。举僧问赵州。如何是不
迁义。州以两手作流水势。其僧有省。又僧问法眼。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何不取于相。见于不动去。
法眼云。日出东方夜落西。其僧亦有省。若也于此
见得。方知道旋岚偃岳。本来常静。江河竞注。元自
不流。其或未然。不免更为饶舌。天左旋。地右转。古
往今来经几遍。金乌飞。玉兔走。才方出海门。又落
青山后。江河波渺渺。淮济浪悠悠。直入沧溟昼夜
流。遂高声云。诸禅德。还见如如不动么。然赵州法
眼。皆禅门老宿将。传佛心印之大老。佛鉴推之示
众。发扬不迁之旨。如白日丽天。殊非守教义文字
之师可望崖者。是可以肇公为外道见乎。书此以
示学者。则于物不迁义。当自信于言外矣。】

肇论略注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