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自动笺注)
肇論新疏游刃卷中
五臺大萬祐國寺開山住持釋源
白馬寺宗主邽國公海印開法
師長沙門文才
疏。
本覺下。
起信釋。
般若智慧
與覺義同故。
樹末論呼本始般若故。
然此本覺即隨染之
名。
阿黎邪識一分之義。
故論云。
識有二義故。
者覺義。
二者不覺義。
所言覺義者。
心體離念
離念
相者虗空界。
乃至說名本覺
眾生等有者。
謂一
眾生皆有阿黎邪識。
皆有本覺
大論下。
然論十八
卷中翻摩訶般若大慧
釋中皆云智慧。
準此具足
應云大智慧也。
以是有方便之慧。
照于雙空及與空
不空之理。
名為大
華嚴下。
具云。
一眾生而不
具有如來智慧
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
二始
覺下。
此始覺名對不覺說。
謂本不覺
今始覺故。
六度
是因行。
故云六度之一。
般若波羅蜜
然通淺深者。
二乘之人伹學眾生空。
未學法空故。
無生智名淺。
般若菩薩習行
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乃至十力.不
共.一切智等皆緣生性空
無法可得。
無生如實智名
般若
復下
謂甚深般若
依因二位分之。
般若之體通因及果故。
修下
起信論。
因有三位。
一者信位。
能覺滅相名初生始覺。
二賢位。
能覺異相
名相似始覺。
三者聖位。
能覺住相隨分始覺。
故疏
歷位等。
二果證等者。
果位能覺生相
究竟
覺。
然始本下。
謂覺至心源以始合本
無復始本之異。
本來平等
唯一覺故。
又有三種等者。
諸般若釋也。
大品放光大論皆說諸法實相
大論第十八
云。
諸法實相般若波羅蜜等。
然諸法實相必如智
雙融。
所證如理亦名實相
故宗中云見法實相
能證
智見無生實相之理。
亦名無生
亦名實相般若
也。
論初引放光等經云般若無所有相
無生滅相等。
通約實相
然論之所示。
但舉非知非不知
非有非無
斷非常。
離此諸邊中道般若
為實相。
大論
六十一云。
有相一邊
無相一邊
離是二邊行中
道。
是諸法實相等。
二觀照下。
以本智照理。
後得照事。
亦通因果
可以意得
三文字下。
勝天王經第六云。
無文字。
文字總持
般若也。
放光二十三云。
般若波羅蜜總持諸善功德之法。
此以能詮從所
詮故。
故以文字般若
大論五十六云。
般若波羅蜜
無諸語言相。
而因語言經卷能得此般若
是故
文字經卷名為般若等。
云文字性離即解脫義。
實相
然以文字為門。
文字般若
十二分教即空。
文字般若也。
王經云。
十方諸佛。
一切菩薩
不離
文字行實相。
乃至云。
修文字者亦不著不離
是名
修諸佛智母等。
此論下。
論初未開權實
末後寂用
同源
義該實相
本覺離念般若
從然則智有窮
幽之鑒以下
開成權實
即始覺觀照般若
一論名句
文字般若
般若種類尤多
略示如此
無知等者。
別名也。
此前云般若通名爾。
無知之名特此
有。
下云等者。
具云。
將無般若體性真淨
本無惑取
之知。
不可以知名哉。
又云。
以有所知
有所不知等。
顯真下。
初義如前。
二始覺下。
下云。
有窮幽之鑒而
無知焉。
神有應會之用而無慮焉等。
如下廣釋。
實相
下。
意以實相本覺
觀照同始覺。
以體無二故。
若約
詮門細推。
實相寬。
本覺狹也。
何者
實相般若該於
諸法。
通乎因果
貫心境。
遍染淨。
本覺般若唯因非果。
唯心非境。
唯染非淨等。
今約性同。
故可配例大理也。
文字無知者。
文字性空
空即實相之心。
實相
一切叵說
非約諸法其性昏鈍以明之。
修文字下。
前巳引。
既依文字以得般若
文字即智母。
亦因中
談果也。
應知下。
歎勝總結
據諸部般若皆有歎勝之
文。
義類實多。
舉要而言。
一者出生德。
大品舍利品云。
般若波羅蜜中生佛舍利三十二相
亦生十力.四
無所畏。
乃至大慈大悲波羅蜜等。
總持德。
經說
總持一切諸法。
則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解脫
遍處
乃至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種智
三昧門。
陀羅尼門等淨法功德
靡不攝也。
三破障德。
破裂
裂也。
放光初品云。
菩薩摩訶薩具足雲若
離於
生死諸習者。
當學般若波羅蜜
四證入德
又云。
欲過
八患.十二衰。
具足十力.十八法等。
習行般若
羅蜜等。
大品方便品云。
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
應學般若波羅蜜等。
優。
勝也。
正覺即佛也。
據梁
下。
且依傳說理言之。
如論所引。
放光.道行等經及
智論
皆宗依也。
解下
謝猶讓也。
曇邕傳云。
不相推謝
揖亦相揖讓也。
意云。
吾於般若知解
不讓汝。
論辭典麗當讓汝在前矣。
論者下。
指一
為文般若可知
疏。
非知等者。
據論以釋之。
如下引經云。
般若者清
淨如虗空
無知無見等。
不有不無者。
謂非有知非無
知。
智體妙存。
義理幽密也。
四句等者。
有無等四。
下自有之。
大論亦多明。
中道無此諸見故。
三乘下。
般若通被三乘
三乘皆修此智。
各各下。
謂所修之
無異
為智不同
故成三乘也。
清涼云。
聲聞無生
若者
便云一切諸法皆悉寂無生無滅等。
但於嚴
土利地不生喜樂而趣於
故成聲聞乘也。
若聞無
生。
便知從緣生無生等。
緣覺乘
若聞無生
便知
法本自不生今則無滅。
生滅無生滅。
不礙
生滅
以此惡生善利自利地。
菩薩乘。
自乘下。
聲聞菩提等。
大品下。
具足云。
欲得須陀洹果
斯陀含
果。
阿那含果。
阿羅漢果
習行般若波羅蜜
欲得
支佛乃至阿耨多羅
習行般若波羅蜜等。
疏。
正理下。
唐明皇孝經序云。
至當歸一
精義無二
不知而作之者
亦有知之而不正者。
隨見各述。
同歸之理。
遂成異端
紛紛然亂般若軌轍也。
疏。
天竺等者。
三名之音亦相似
漢書張騫傳云。
西域夏國
笻竹杖
所從來。
答。
東南二千里身
毒國來。
身(音䖍)毒(音篤)。
五印者。
五印土也。
亦曰五天竺
國。
天竺云月
彼有千名
如贊怛囉等。
此方月名
多。
如丹素娥玉兔嬋娟等。
西域記云。
五天分野
九萬里。
三陲大海
北背雪山
彼國四姓頗類方四
民。
婆羅門德尊。
國人敬之
故云婆羅門國也。
什公下。
書藝術傳及梁傳皆同。
父炎。
亦僧也。
龜茲
音丘慈。
傳略云。
聦明懿節
將嗣相位
辭避出家
東度
嶺。
龜茲王聞其棄榮。
敬慕之。
自出郊迎請為國師
王有妹年始二十。
才悟明敏
過目必能。
一聞即誦。
體有赤黶。
相法合生智子。
諸國娉之並不肯行。
及見
炎。
心欲當之。
乃逼以妻焉。
既而懷什
什在胎時。
其母
慧解倍常
聞雀黎大寺名德既多。
有德道之僧。
王族貴女德行諸尼。
彌日設供
請齊聽法
什母忽
自通天竺語。
難問之辭必窮淵致
眾咸歎異
羅漢
達摩瞿沙曰。
此必懷智子。
為說舍利弗在胎之證(云
云)。
生什
七歲隨母。
能以日誦千偈凡三萬二千言。
事具如傳。
言象下。
略例。
曹魏時王弼所著。
以釋易經
彖象等義。
言生等二句
全是彼文也。
言謂卦爻之下
所繫之辭。
象謂卦爻之象。
此謂因象生言。
意生象。
云爾也。
希夷下。
彼書視之不見章文
具云。
視之
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
不可致詰
故混而為一。
今喻下。
如下云。
欲言其有
無狀無名
亦可言希夷也。
按什公下。
傳云。
初學
曇。
九歲時。
旦至中手千偈
從中至暮亦誦千
偈。
隨母至罽賓
遇名德法師頭達多。
從受雜藏.中
長阿含凡四百萬言。
後又通六足等論。
乃至外道
四圍五明陰陽星筭莫不必盡妙。
吉凶言。
若符
契等。
蘇摩者。
具云須耶離蘇摩。
才伎絕倫
專以大乘
為化。
國人尊之。
什亦師焉。
阿耨達經
大乘經也。
專務方等
歎曰。
吾昔學小乘
如人以鍮為金也。
誦中.百.十二門等諸論。
實相者。
實相般若也。
疏。
異學下。
西域外道等異端之學。
亦通指下
準傳
說。
什九歲時
罽賓國王將試其能。
外道論師共相
攻難
外道輕其年幼
言頗不遜
乘隙挫之。
外道
伏。
又後隨母至溫宿國
國有一外道。
神辯英秀
振諸國。
手擊王皷求什論義
既至
二義相驗
自失
疏。
殊方下。
傳云。
母別什謂曰。
方等深教。
應大闡真丹
傳之東土
汝之力也。
什忻而從之。
至符堅建元十二
年。
有星現外國分野
太史秦云。
當有大德智人入輔
中國
堅曰。
朕聞西域鳩摩羅什
襄陽沙門道安
將非此邪。
至十八年乃遣驍騎將軍呂光等。
帥兵七
西伐龜茲
堅謂曰。
若得羅什馳驛送來。
西出
龜茲
載什而歸。
涼州
聞符堅巳為姚萇所害。
公元386年
竊號自立
改元太安
又云。
什停涼積年
呂光父子
(云云)。
疏略同。
在涼下。
始自呂光呂隆三主
立十三年也。
浮沉者。
隨時高下也。
苟非下。
繫辭文。
疏。
子興等者。
興。
字子略
星紀下。
依瑤疏敘之。
按智
公元401年
後序云。
摩羅耆婆弘始三年歲在辛丑十二
公元386年
二十日長安等。
梁傳下亦全略。
文據通鑑說。
秦王興鳩摩羅什國師
之如神。
親帥羣臣及
沙門羅什佛經
又命羅什翻譯西域經論三百
餘卷。
大營塔寺
沙門坐禪者常以千數
公卿巳下皆
奉佛。
由是州郡化之。
事佛者十室而九。
疏。
大品下。
放光小品般若亦同西域漢國為震
旦。
亦曰支那
或有云思惟國。
東北者。
華嚴菩薩
處品云。
東北方山名清涼等。
然諸傳及地里
等。
皆指佛國在西南。
疏。
王謙下。
故準通鑑云興皇帝位
論主既當
代之僧。
應備識國禮
故論但言天王
不言皇帝
知秦
主之謙也。
儒書皇帝王覇
德業輕重為言
犧.神農黃帝謂之三皇
皇。
大也
內外無為
大道
也。
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謂之五帝。
帝。
體也。
內體
無為
跡涉有為
常道也。
.殷.周三代謂之三王
德行仁者也。
齊桓.晉文等謂之五覇
以力假仁者也。
國史
秦始皇平定六國
以為道過三皇
德兼五帝
自號曰始皇帝
後之國君亦皆傚之。
然二秦初起皆
天王位。
疑興亦去皇帝號也。
春秋下。
春秋周天
子為天王
晉文公天王河陽之類是也
游刃
下。
莊子養生主篇。
略云。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手足
合舞
奏刀之響中音
文惠君歎曰。
善哉
技葢至此
乎。
庖丁對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
進乎技矣。
始臣之解
牛之時。
所見無非牛者。
三年之後
未嘗全牛也。
節者有間
刀刃無厚
無原有間
恢恢乎其
游刃有餘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
硎。
文多如彼。
蒼蒼
萬物氣色也。
亦可下。
儒書
四時四天
蒼天
亦謂物至春時蒼蒼然也。
莊子逍遙篇云。
天之蒼蒼
正色也。
春天主生。
故云
蒼蒼
隨俗說此。
內教但云眾生不言天生也。
所天
者。
儒書說天有二。
穹天名天。
二君主名天。
皆以恩
萬物
百姓仰戴故也。
金河下。
即拘尸羅國之河名。
如來示跡
涅槃經處。
彼經第三卷云
如來今以無
上正法。
付曯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
婆夷。
是諸國王及四部眾
應當勸勵學人等。
令得
增上戒.定.智慧
若有不學三品法。
懈怠破戒毀正
法者。
王者大臣四部之眾應當苦治。
依仗者。
憑託也。
疏。
義學下。
喜祥傳云。
一曰譯經
如摩騰.竺法蘭等。
曰義解。
安公遠公等。
三曰神異
杯度史宗等。
曰習禪。
僧光慧嵬等。
五曰明律
如曇猷.僧業等。
遺身
僧富曇稱等。
七曰誦經
曇䆳道冏等。
興福
慧達慧力等。
九曰經師
如法橋.曇籥等。
唱道
道照曇頴等。
草堂寺者。
晉書與梁傳少有
不同
晉書略云。
什與秦之君臣說法
忽下座啟帝曰。
吾夢二小兒登吾肩。
欲障
婦人
興遣二妓進之。
一交而生二子
梁傳云。
姚主常謂什曰。
大士聰悟
莫二
一旦後世
何可使法種有嗣。
遂以妓女
逼令受之。
自是別居廨舍
以草為之。
時人呼為草
堂。
世有題云。
十房美女俗眼
一鉢金針佛心
云。
什之受妓。
諸僧多傚之。
什引眾聚針盈鉢。
謂曰。
此者相傚焉。
因舉。
進針如常食焉。
諸僧乃止。
層觀者。
即今樓閣之類。
晉書下。
所載與什公本傳
略同
疏。
世多下。
如法華.金剛般若等經。
人多傳誦
注時猶
也者
尚書云。
時日害喪。
予及女皆亡。
彼解曰。
時是
也。
轉訓是此也。
非言下。
文亦逼似莊子
莊子知北
游篇云。
北游玄水之上。
登隱弅之丘。
無為謂
問曰。
何思知道
何處安道
何從得道
三問而不答。
不欲答。
不知所以答也。
知乃反於白水之南。
登孤闋
之上。
見狂屈。
而又問之。
狂屈曰。
唉。
予知之。
將語若中。
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又反問黃帝
答曰。
無思知
道。
無處安道
無從得道
知曰。
我與若知之。
彼與彼不
知也。
黃帝曰。
無為謂真是也。
狂屈似之。
我與汝終不
近也。
莊子下。
天地篇云。
黃帝游乎赤水之北。
登乎
崑崙之丘而南望
還歸
遺其玄珠
使知索之而不得
使離朱之而不得
使喫詬之而得也
乃使象
得之
黃帝曰。
異哉。
象罔乃以得之乎。
一本亦作罔
象也。
舊本下。
此誠悞寫
不應承謬。
定宗者。
無知
宗也。
決。
分判也。
亦斷也。
擇。
揀擇也。
疏。
四相下。
般若真如無緣生緣滅之相。
圓覺序云。
不滅不生豈四山之可害。
四山生老病死也。
亦名
四相
賢首云。
非生非滅。
四相所不遷。
無去無來
際莫之能易。
皆敘真心也。
疏。
標下
謂略標二經之意。
下論廣釋此也。
真心
下。
通有三句
初句屬體。
後二如次釋前兩句
疏。
舉妄者。
緣生之識名為妄識。
隨緣起滅
丈夫者。
密嚴第二云。
持世間因。
所謂阿賴邪。
第八丈夫識。
運動一切
釋曰。
如世之丈夫
任重事
又能與物。
為其依止故。
此識亦爾。
持世間色種子
亦能與
諸法作依止
故喻之。
臨下
潛依圓覺疏敘之。
法相
第八識能緣根身器種子
常侍等者。
謂賴邪如
君。
常侍如侍若近臣
即第七識也。
以此識有審思
量之用。
又常執第八分為內我
名常侍
持猶
執也。
謀臣等者。
第六識也。
此識內依末那。
外緣五塵
亦遍緣三世
所緣之境。
獨影及性。
獨影體虗如兔角
龜毛
性境依他。
自性非有。
諸經亦喻如幻夢也。
此識
分別計慮
名謀臣
五將等者。
即眼等五識也。
五識取外五塵
猛利先鋒
故喻為將。
擊。
攻也。
囂。
也。
各有下。
前八所知之境。
各有分齊
互不相通
楞嚴經云。
見不超色。
聽不出聲
又皆妄心分別
疏云知亦何真。
後四句等者。
般若真心也。
初釋翻
妄心也。
本覺下。
約當體明也可知。
以下
一切
知之所以也。
即智之體。
即真如也。
擴。
張大也。
充。
遍也。
無外遍之極也。
佛性論即彼第二如來藏品具云。
言藏者。
一切眾生悉在如來智內。
名為藏
如如
智。
如如境。
一切眾生決無有出如如境者。
並為
如來之所攝持
名所藏
眾生如來藏
況法下。
解法居智內。
非是心。
解法依心現。
無法非心也。
疏。
文似等者。
老氏云。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又云。
其白。
守其黑。
又云。
虗其心。
實其腹。
又云。
絕聖棄智
百倍
又云。
挫其銳。
解其紛。
又云。
杳兮冥其中有精。
皆與此文相似
義實非也。
疏釋之義。
皆依內教釋之
可見
返照等者。
不存智體。
歸寂也。
金光下。
彼經第
一。
具云。
佛果無別色聲功德
唯有如如
如如智獨
存。
以如智無二
故言獨也。
目深曰窅。
今取深義。
慈恩
下。
即大乘法師所作瑞應序文
質。
體也。
法身
理。
故云正同。
自下等者。
分文屬體也。
二諦乃所照之
境。
二智即能照之心。
照理照事俱名觀照般若也。
演下。
會通宗本可知
疏。
幽屬等者。
二智雙照真俗
俱無知也。
真諦下。
下以緣求知之義釋也。
真諦非有無之相。
真智
有無之知。
神謂等者。
謂達俗之智。
不徐而徐。
不疾而
疾。
恍焉而來
[惚-勿+(句-口+ㄆ)]焉而往
常情難測
故名曰神。
繫辭云。
也者
萬物為言也。
感之下。
有知也。
水下
無知也。
無緣之悲者。
三緣之一也。
一曰眾生緣。
見有眾生可化也。
二曰法緣
但見眾生緣生之法。
四大和合爾。
莊子亦云。
假以異物合成一體
無緣
見生界空無可化者。
白樂天八漸偈略云。
既非真。
悲亦是假。
是故眾生
實無度者。
三緣化物
名大化
無相之願者。
眾生無邊誓願度之願也。
無能度所度之念。
名無相
三解脫門也。
觀機下。
意謂所化之機可度不可度。
審能化之法宜大
宜小等。
似有知也。
答意如下論云。
千機頓赴而不撓
其神。
又云。
非不應。
但是不應應爾。
此義應由機感
不在於聖。
華嚴偈云。
但隨其自心。
為說如是法。
教合
下。
釋成觀審之義。
眾生之心也。
可知
疏。
神用等者。
權智生死有境以化生也。
正智下。
謂此智照法各無自性
見實相。
無得非得
非證不
證。
事何能礙。
引大疏。
正唯權智亦即實智
一念
故。
非太異也。
疏。
恐人下。
以雖等文勢含於縱奪。
恐有疑云
正智居
事外
應離有證空
智超世表
非度生界。
云爾
引起信。
即真如門文。
疏。
初二句等者。
事智順機
小大合宜
權道推移
撫會
無窮者。
以生界無盡
悲願無窮
隨他下。
涅槃文。
彼三十五略云。
如我所說十二部經
或隨自
意說
或隨他意說。
或隨自他意說
然文甚廣多
疏中
略出一義也。
大底說自所證一實之道。
為隨自語隨
宜之談。
諸乘差別為隨他語。
半實半權。
為隨自他
也。
清涼.圭山皆如此會。
疏。
欲揀等者。
前後論文非有非無之義而有二別
前約知見以辨有無
此依體性以辨有無也。
真照
下。
炳。
明也。
直據正體以示之。
謂即寂而照。
功用炳然
亦非有如虗空
若妄計為有。
乃落常見之阬也。
雖妙
湛下。
即照而寂。
心境兼亡。
杳然無朕
亦非無如
角。
情計謂無。
即落斷見之阬也。
妙存者。
般若
體。
不出有無不在有無
妙體存焉。
疏。
即心等者。
無師自然之智。
非因所作。
非緣所生
心與境而兼亡。
名及相而雙寂也。
諸法下。
此句顯真
智覺法之性。
萬緣下。
此句明俗智覺法之相。
由覺法
性相
名聖人
佛地第一釋佛義云
謂具一切
智.一切種智
煩惱障所知障
一切法一切
相。
能自開覺能開一切有情
睡夢覺。
蓮華
開。
故名為佛力
通者謂十力六神通也。
依心之而
名十智
能勝伏他亦名十力
寄於根境所用無礙
六通也。
疏。
正漚下。
此亦取宗中之義釋之。
義利下。
義用利生
名為義利。
如圭山云
作有義事
仁義之義。
疏。
少選者。
頃刻少時也。
非直下。
依般若等經釋之。
能所兼亡。
沒同果海
有無不可名。
故言無道處。
不可狀
故心無行處。
疏。
淨名
即彼經初卷中文
心即黎邪和合識也。
意即
末那識
放光下。
義引。
亦初句寂也。
後句照也。
聖迹下。
大鈔云。
古譯句為迹。
尋迹得兔
尋句得義
論意總
聖教為跡也。
疏。
以所觀等者。
二諦之境明二智之心也。
謂所觀
真諦
有無一異諸相
致令能觀之心亦可亡於
有無等知也。
無有無等知。
何以寄懷也。
故知
自無知也。
心境下。
分論
初二句先心後境。
後二句先
後心
心下
二義出心先後所以
以下
孟子
云。
說詩者不以文害辭
不以辭害志。
以意逆志為得
之矣。
準此不可執其辭之前後謂理有左右也。
疏。
前二句等者。
依即寂之照云知云為
般若之法
非定有知。
非定無知
皆不可取
不可說也。
般若下。
金剛經
彼云。
諸眾生若心取相。
即為著我.人.眾
生.壽者。
是故下。
不住有得却住無得
亦不可也
大鈔云。
遣之又遣之以至於無遣。
若以無遣遣遣。
遣亦跡。
何以故。
所得故。
逈然下。
法界觀文。
逈。
也。
謂情盡見除。
寂然亡照。
無所寄。
即此無寄無得
之心。
成非知非見之般若
然燈下。
金剛經
略云。
實無有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燈佛與
授記
作是言。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號釋迦牟尼
疏。
自下等者。
下問答之大意
粗。
略也。
貫網之繩名
綱。
餘可解。
疏。
難曰等者。
疏義如次略釋二智之相。
諸法之實者。
實性也。
釋論中物物斯照。
言盡者。
釋知無所遺
權智
下。
釋動與事會
事亦物也。
有等者。
知會當然
不虗也。
疏。
初句下。
亦敘設救也。
此同下。
天長地久篇略云。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
私邪
故能成其私。
不矜下。
矜。
夸誕也。
恃。
負恃也。
如人
薄有技能
外則矜夸
內則負恃
君子反之
內如不有
外亦不矜
故云忘知等也。
此乃賓家會主家無知
義。
若爾下。
若不矜恃知會無知者。
此則但是
聖人等(云云)。
為物等者。
物亦眾人也。
推。
讓也。
戴。
頂戴
也。
如人虗心實德
忘其知會所長
人反推讓
竟以知
會歸之。
聖人忘其私而反得其私也。
然解老氏
者亦有偎並內教之說。
似非老氏本意
故依古解直
消其文。
令人易解爾。
疏。
上等者。
釋不自有其知也。
然此文勢諸書皆有。
老氏云。
生而不有
尚書說命云。
有其善。
喪厥善。
其能。
喪厥功。
解者曰。
苟有之矜之則私巳之心重等。
大禹謨曰。
汝唯不矜
天下莫與汝爭能
汝唯不伐
下莫與汝爭功
皆謂有而忘其所以有。
謂之不有也。
故論云。
不自有其知。
非無下。
意謂有知不矜
可云不有
不可無知
疏。
二儀下。
形言之。
蒼蒼而上者名天。
茫茫而下
為地
以理求之。
天。
陽也。
象圓
地。
陰也。
其象方。
以色
言之。
天玄也。
地黃也。
周易云。
玄黃者。
天地之雜
也。
天玄而地黃
說文曰。
天。
巔也。
高而無上也。
地。
低也。
又易也。
懷任萬物變易發生也。
略釋如此
內教
劫章頌。
出下
即彼天地不仁章。
具云。
聖仁不仁
百姓蒭狗
蒭。
草也。
縛蒭為狗。
以為祭。
祭了棄之。
莊子云。
蒭狗之將進也。
巾以文繡
尸祝齋戒而將
天地
無私者。
無生負恃之私。
林希逸云。
言與物
相忘也。
餘義如疏。
論意云下
聖人大悲權智普度
一切
長辭生死之鄉。
永趣涅槃之苑。
天地生物
未高於此
無緣下。
不仁也。
不住相者
應云。
不住化。
不化相也。
金剛下。
卵.胎.濕.化謂之四生
有色
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通名九類
經具云。
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
實無眾生滅度者。
中摘經間而釋之。
義在易曉。
無有下。
復是彼經第
十七分之文。
上疏義皆約悲智相導化而無化以
不仁
若取上下論文意釋之者
無不應。
功高
也。
應由感起。
不在聖。
不仁也。
故下論云。
應而不為
因而不施
又云。
紜紜自彼。
於我何為等。
都無下。
以智
照理
不存照相
義言昏也。
可知
疏。
言下
木石無情之流
頑冥之物。
雖曰無知
般若之無知。
所以揀也。
期。
舊作其。
悞書
疏。
神妙下。
釋神明也。
然出周易上繫云。
神而明之
乎其人。
餘疏可解。
矜恃互出以就句便。
此謂般若
有知
但是神明
亦非不矜不恃之情。
所以揀也。
比無
相下
有以不矜無知般若
未識論文簡別之理。
云爾
顏子下。
論語文。
曾子顏子曰。
以能問於不
能。
以多問於寡。
有若無。
實若虗。
顏淵虗心不矜
恃也。
孟反下。
伐。
矜伐也。
事出春秋
論語云。
孟之反
伐奔而殿。
入門
䇿其馬曰。
非敢後也。
馬不進也。
曰。
之反
魯人也。
魯與齊戰。
魯師敗奔之。
殿後
以護
魯軍。
議行賞。
之反國門
佯抽箭鞭馬
以謂馬困
不能進行
非敢殿後護軍也。
軍前曰啟。
後曰殿。
公元前484年
魯哀公十一年
此亦虗懷忘功不矜不恃之流
可為
世之賢哲
入理聖人乎。
論意以儒老不矜不恃
之理。
恐濫無知無見之心。
甄別研審
問答以揀
之。
柰何反取不矜即為無知
令人拂臂爾。
疏。
復審下。
全舉難以審賓意也。
意謂聖人有而
不居
非無知也。
疏。
無乃下。
外書多有疏略云爾
疏。
大品下。
歎淨品亦云。
虗空清淨般若清淨等。
相者
知見作緣之相也。
大論六十五云。
作有二種
一人作
布施等。
二法作。
火燒等。
般若非此。
故云
無作
無師者。
緣生故。
自然者。
非因作也。
意謂本覺
般若
出自古。
法爾圓成
非修非作。
唯寂唯照。
不同
始覺因熏而起。
依緣而生。
不同法相四智品種
生緣作等。
疏。
豈待等者。
非如小乘滅智厭心
淪於寂滅
名無知
也。
亦非如莊老之意。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絕聖棄智
絕仁棄義
冥冥昧昧
守朴昏默之道為
無知也。
疏。
假牒下。
論亦太略。
應云。
若謂般若有知
性空
云清淨者
疏。
惑智下。
分別之心名為惑智。
四倒有二。
凡夫
四倒
生死之本。
即以無常見常等故。
二小乘末四
倒。
生死之末故。
即以常計無常等。
廣如略鈔。
六麤
者。
以能分別現識所現六麤等境。
名為智相。
即事
惑也。
疏。
即真諦下。
真諦般若所知之境。
所知清淨
故。
遂令般若清淨矣。
疏。
宛然者。
居然異也。
疏。
以軌下。
真諦若有淺深之跡。
可與般若軌則
令知有際限
今既無之
豈有不窮之鑑哉。
差亦差遺。
疏。
此伹下。
以論初但總相包舉略示之而巳。
故此
漸漸委釋
非指前四段之宗。
疏。
此難等者。
以知與不知敵體相反
般若一法兼具
二名
所以難也。
今且下。
世間道理故。
法爾以來
諸有慣習之力。
種種物。
立一一名。
召物以通其
事。
成立聖教
方便施設
故立三界九地.諦.緣.學.度
等名。
俗諦說亦皆可名之物也。
故仁王經第一云。
一切諸名皆假施設
乃至云。
諸佛出現
為有情故
三界六趣染淨無量名字
名正下
論語子路章云。
不正則言不順
不順則事不成等。
疏。
二名下。
論語略。
應難權云聖心無為
又云無所
不為
疏。
例如下。
併舉二喻相違之名以況之
亦分喻也。
寒暖等體殊。
般若唯一故。
言教下。
言。
名也。
名詮諸
自性
三藏所說
大同也。
立名下。
知者可以
名有識
無知可以無情
水火皆然
故疏云定
體。
疏。
言下
置捨也。
謂伹可依起名
依名索實。
雙非
下。
聖心非有知非無知
若是二名不可俱立也。
疏。
亦義引下。
但合集放光上下文引之。
不知下。
正釋論文
忘名下。
不可守滯互違之名以定神心
唯可假乎二名以達妙旨
般若性淨。
本無惑取之
知。
可名無知
無知者。
意在揀妄。
神智之真名。
般若靈鑑靡極。
可云有知
有知者。
意表靈明
亦非
神智本名
故知聖教立名本為攝機。
不可明中
強名之爾。
故經云。
無名無說等。
法華亦云。
但以假名
字。
引導諸眾生。
奈何封名之徒隨名求實
守違順之
名。
同異之理。
譬執跡為兔。
認指為月。
得名失旨
之謂也。
疏。
大方便下。
此義前後頻出。
疏。
微妙等者下。
以前引經
般若無知無見等。
之等者。
聖智之用照理
而恒遍達事而常周。
聖智
無。
孰與道游邪。
亦擬下。
谷神章云。
綿綿若存。
用之
不勤
大論下。
次云
生死流者多著有。
逆生死流者
多著無等
疏。
般若等者。
謂照體妙存。
斷滅之無
靈鑑
然。
亦非常存之有。
非一者。
約義異故
非異者。
約體一
故。
道者
六十一論云。
有相一邊
無相一邊
二邊中道等。
疏。
無以等者。
以體一故二得以相即。
據此二義
而立二名
非體有二也。
戒止者。
戒其執名之人。
令止
之而弗執也。
疏。
法性等者。
釋論之真諦深玄
論文反明。
疏意順釋。
疏。
明者
言經辭反明也。
言見真者證見明見
非能
所見
疏乃引論。
順示解脫涅槃皆真諦也。
疏。
云下
且示妄心妄境以例真也。
妄心生時託境
以起。
故以境為所緣緣也。
真即下。
指定心境
當證下。
有知也。
疏。
文即等者。
大品
亦第十六卷云。
佛告須菩提
若不
緣色生識
是名不見色相
二文皆通一切法
不獨
色也。
當知般若見色即是見空。
不住於色。
經雖言
色。
乃即空之色。
空依色顯。
色空一致
舉色全真
疏。
但釋等者。
亦例釋般若不緣色生識也。
此中雖舉
五陰
意以清淨為境。
不對五陰之相。
今且下。
生知
為緣。
不生知則非緣。
今且順問意云所知即緣也。
竟下。
後文
真諦曰真。
真則非緣。
真非緣故
無物
從緣而生也。
知言者。
論語云。
不知言無以為君子也。
謂識中理之言。
謂之知言
疏。
初句通標者。
明知能知。
真妄也。
疏。
物者下。
心境通呼為物也。
相與者。
相因待之
謂。
與。
同也。
亦共也。
求義無殊
有則同有。
無則同無。
本非下。
大鈔云。
清淨法界
本無內外
不屬一多。
悟入義分心境
心則諸佛證之以成法身。
境則諸
佛證之以為淨土
中分文屬體。
寂照為一。
心境
一也。
涅槃下。
第二十七云。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
第一
空名智慧
照湛然者。
本論寂用一源
理極
同無。
所不能異之義也。
心境互現者。
謂心亦即境
之心。
境亦即心之境。
大疏云。
心了境界之佛。
即境
唯心如來
以性融之。
心境互現。
疏。
真非等者。
真諦緣生之法。
無相無名
智對之
時亦不生知
是知般若亦非緣生
自下可知
疏。
所知者等者。
疏釋生有二妄。
知託境而起。
可言
也。
真知本知
以生訓因也。
真諦等者。
此謂不唯不能
生知
又由真諦軌則令不生知也。
起信云。
摩訶衍
說有二種
一者法。
二者義。
疏解法云
法者出大乘
法體
謂自體故。
智故
顯義故。
智名法。
蓋與智為
軌則也。
法者。
軌則為義也。
疏。
真則此者
真智照理
情盡見除。
無所取相。
無相
心亦不生。
疏。
自下等者。
出後意。
於中相因為緣。
有知妄也。
因非緣。
無知真也。
真妄總問。
以起下文
疏。
境未等者。
亦由相待成心境之名。
未對之時二名
不立也。
起信下。
即彼釋不覺中文也。
謂此前說黎邪
三細
今躡第三現相以示六麤。
然論有兩重因緣
無明為因生三細。
境界為緣長六麤。
今證境能生心
也。
由心下。
因心生境也。
問。
心境相生
誰先誰後。
謂心
先邪。
境無誰生
謂境先邪。
心無焉起。
答。
先後
非不
先後
何則
先後者。
唯一藏識心故。
即心之見分
為心。
即心之相分為境。
雖有心境
不可先後
行相
微細
亦非下位可了。
楞伽云。
如是藏識
行相微細
唯除諸佛及住地菩薩等。
非不先後者。
即此藏識
顯現境界而生七種轉識。
種種分別
此以境界在本
黎邪中。
先也。
之而生末識。
後也。
且依本末分相
示之。
其實二識俱時而起。
心境二法互緣而生。
楞伽
又云。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
轉生
疏自無主宰者謂法無自性緣故空緣成如幻故
大論中此義尤廣疏亦義引下文無此文義有此
義引此通證上下
疏。
大品二者。
義引。
亦如中論第四云。
未曾一法
因緣生。
意謂
是緣則生。
緣何生。
下約喻例明。
理亦昭著
中論云下
具云。
不從緣生
不從緣生
等。
亦可下。
又為一解可知
微妙法者。
真諦般若
妙法也。
疏。
初二句等者。
意云。
取境生知
真智不取
知自何
生。
永嘉下。
諱玄覺
甞謁六祖
經宿而去。
時號一宿覺
寂。
境也。
以能之心。
所知之寂。
故託寂知起。
寂為緣
也。
如意者。
搔痒如意手也。
能所宛然
失證會之
同。
疏。
有所下。
乃潛用起信
具云。
一切法從本以來
名字相
離言說相。
離心緣相。
末論釋之。
遠離假相
也。
誰謂下。
釋論智非無知也。
疏。
上等者。
通會論意。
實智可知
疏引中吳
其義甚
通。
疏。
設爾下。
雙關
以難意云。
取與不取有何過謬
疏。
二俱下。
意謂無知則不取。
知則取之。
疏。
了了等者。
釋知即不取也。
遍計下。
枝末不覺巳亡。
無明下。
根本不覺又盡。
大論十八云。
般若波羅蜜
大火炎。
四邊可取
無取不取
一切取巳捨。
不可取等。
永嘉下。
謂亡所知
存有能知也。
亦非下。
自知為緣。
有知相也。
手下
亡如意。
猶存
執。
手作拳。
因心生知也。
非是下。
謂存有作拳之
手。
則照體未能無自也。
未亡此。
何以悟同而沒於
果海乎。
契證之妙理不越此。
達之則省力而直詣。
之則枉工而轉迂。
疏。
不取等者。
以前後二難皆牒不取以難之。
故疏
可知
謂了物下。
物通我法也。
二執下。
謂執我之見
引生煩惱障
執法見引所知障也。
聖人巳斷。
無惑取也。
疏。
是者等者。
憑理印忍名曰忍可不謬。
是也
印物
等者。
當印物時。
為主質。
質。
體也。
心下
對而釋之。
今既下。
意以印可為心之用。
有當為心之體空空
也。
論語云。
子罕篇。
鄙夫問於我。
空空如也
我叩其
兩端而竭焉。
疏。
有當等者。
迷悟之懷比對而釋之也。
初約迷者。
謂凡印物照境。
知其是而不忘其當。
皆惑私之取著
也。
由此生滅微細之心。
故未得真智淳淨明性。
求當
求是灼然有心於是當。
此則有照有覺。
未能無照
無覺也。
圓覺起信俱有此說。
般若下。
約悟者謂能
了此見。
是見當之覺為病。
當下
寂滅無心
體極
念便契佛家
荷澤會禪師云。
妄起即覺。
妄滅覺滅。
云下
反責前難也。
論既云。
是而無是。
當而無當
即是當時無是無當
豈云一向等邪。
此亦下。
大意
則同。
然知則通該。
是則伹於知中說是。
一分之理
也。
疏。
義引下。
大品照明品云。
般若波羅蜜能照一切法
舍利品云。
菩薩般若波羅蜜
一切眾生心。
不得
眾生
乃至知者見者亦不得等。
疏。
非不等者。
難意巳達忘是忘當之理。
物我蕭然
寄懷
疏。
空等者。
意云。
住是住當。
猶染有病
而是於無是。
當於無當可乎。
非相違之難。
但問其可不之意。
疏。
也者
轉訓失也。
謂住無相
不失真諦
疏。
舉聖總遣者。
宗本不存無以觀法可謂識法實
相矣。
又云。
聖人無住無住
孰謂住無得之真乎。
疏。
無相等者。
謂有一無相當懷。
即是相也。
引論可知
三十八又云。
佛法不著有。
不著無。
有無不著
非有
非無不著
般若者。
學雖通於三乘
法則唯是一
乘之般若
在乘則一致百慮
法則殊途同歸
住有下。
有為功行
妄求真。
種種方便
一一願門。
內則未能悟心
外則未能忘相。
住此之心。
喻之火也。
無下
謂心寂境空。
物我兼喪。
行不涉有。
心獨住無。
兀兀冥冥
昏昏默默
不唯一慧而不明
實乃萬德
滅。
住此之心而喻之水也。
若有無下
中道無住
心故。
疏。
有等者。
釋喻可知
以著有下。
著有之病空藥可
治。
著空之病無藥治也
且責偏空之見撥棄因果
此痛呵。
然非有無以立德
空無以蕩相。
苟中道
行之。
二德齊立
二病俱瘳矣。
火出水中者。
中論
第二云。
火從薪出。
以水可滅。
從水出。
為用何滅。
假設其譬。
然楞嚴說風金二輪相磨
海中見火。
莊子
水中有火乃焚大塊
其實則亦有之。
今非正取
也。
病因藥起者。
中論云。
譬如有病服藥可治。
若藥
復為病則不可治。
假設也。
然世因藥餌致病亦多。
唐憲宗仙藥過多
急燥之病等是也。
舉此皆
難治
疏。
處有等者。
大意取之則二見隨生。
捨之則二德
棄。
不取不捨始為無住之行。
至下涅槃論中可以
曉。
疏。
此約等者。
大意斷定老氏之意不與物競和混
也。
同塵
同物也。
論言塵勞
生死界也。
疏釋往來
義。
一依大鈔往復無際之辭。
及依不遷中靜
不違之理釋之。
了知下。
楞伽第三卷云
非於生死
有涅槃。
非於涅槃外有生死
生死涅槃。
無相違相。
疏。
此難等者。
以論云。
聖心雖無知。
取則通縱前也
取則伹縱無住也。
今言無知
猶云無住
機熟等者。
遺教經云。
應可度者。
天上人間皆巳度訖。
其未度
者。
亦巳作得度之緣。
故謂宿稟修者此生度之。
今生
剏信之流
聞名
聽法
禮供讚悔等。
皆成當來
度之緣。
設若不信
邪見之儔。
亦皆與作遠因爾。
如華
嚴說。
疏。
正難等者。
疑謂權智隨緣生滅也。
疏。
前二句下。
心法四緣生。
緣離則滅。
眼識起必
四緣
識種子為親因緣
眼根為增上緣。
三色
境為所緣緣
四無有間剎那相續等無間緣也。
餘識亦然
聖心下。
聖人窮盡剎那極際
了證
相之不生。
一念絕眹。
三際頓破。
放光十三云。
般若
亦無法可生者。
亦無法可滅者。
四相者。
即生住異滅
也。
然此四者亦相因而起。
剎那循環
迷其相則分分
歷然
達其性則位位皆滅。
楞伽剎那品云。
初生
有滅。
不為凡人說。
今生相尚自不生。
異焉從而起。
好思歷然可解。
疏。
華嚴等者。
第八十。
頌云。
佛智大同虗空
普遍
一切眾生心等。
金光明如前。
無心心者。
一無妄念
滅心之心。
一是寂然無相能照之心。
可知
無私者。
私謂情私之私。
如見親則度
見疎則捨。
化導不均
普故成私也。
清涼無私成故。
亦云無思。
摩尼
雨寶而應求
天皷出聲而報賊。
後得覺物。
之而
形。
應不在我。
故云無思。
如前論云。
無慮焉等。
然私
思皆用義方周美
疏。
是唯者。
莊子齊物談天籟云。
是唯無作
作則
竅俱號。
是唯。
猶諺云只除也。
此言不應在乎無感
無不應。
谷響答呼。
月影印清。
虗無下。
莊老談道
虗無也。
自然之道至無
故老氏云。
虗而不屈
云。
虗其心。
又云。
當其無有車之用。
又云。
復歸無物
等。
疏依正教釋之。
亦當論之意也。
賢首下。
起信
大意
生滅在機。
聖無去來
據此無憂樹下。
來而非生。
力士城邊
去而非滅。
由吾緣感濃淡也。
疏。
辨等者。
疏意云。
聖智虗無
非生非滅。
有明文。
惑智但云無性
未甞無生滅。
故疏會意云。
俱無
意說無生滅也。
惑智之生從緣而有。
自性生。
自性滅也。
疏。
亦猶等者。
舉例二諦之言皆諦實名諦。
審諦名諦。
真俗分之。
隨分成異。
疏。
聖心等者。
唯識頌云。
由彼彼遍計。
遍計種種物。
謂於無我無法上周計度
執實我法。
準此
我法
二執皆名遍計也。
起信說。
地前三賢至第七地
滿心
執方盡。
識相下。
謂本識三細之相。
即八地巳
上至佛地破之。
但滅識中一不覺之相。
不滅一分
覺性學論可地
永嘉下。
具云。
不以知知寂。
不自知
知。
不可為無知
其性了然故。
不同木石
如手不執
物。
亦不自作拳。
不可為無手。
以手安然故。
不同於兔
角。
然此之頌。
前揀有知之妄。
後揀無知之非。
其性了
然。
顯體圓照而非斷也。
妙哉至哉。
識悟如此
千載
下令服膺也。
荷澤下。
圭峯鈔引之。
故序云。
心寂
而知。
目之圓覺等。
眾妙之門
老氏文。
彼云。
玄之又
玄。
眾妙之門
華嚴下。
謂財首等十人文殊師利
薩也。
然智知各答一頌。
答智頌曰。
佛智自在
三世
無所碍。
如是境界
平等虗空
答知云。
非識所能
識。
亦非心境界。
其性本清淨
開示諸眾生。
略釋如疏。
此論下。
本以無知義顯真智
智則知矣。
知亦
智矣。
所以不分
非約三種般若分體用也。
細示恐長。
疏。
妄境者。
五塵等境名妄境也。
以下
妄心妄境
緣起性空
俱為般若所照真諦之境。
一心下。
且依異
門分之。
如何下。
結責前難也。
疏。
此中等者。
隱猶深峻也。
見(音現)。
難現於心也。
初句下。
若不標乎法體
用等義向何辨之。
寂用義也者
單云寂用亦法也。
對心境故云義也。
即智下。
示二
無異體也。
華嚴下。
回向品。
既如智不相外
二而
不二也。
今論下。
寂如即真諦之境。
智用般若之心。
言用下等者。
上來通敘大理
自此按文細示。
體下
心境兩分也。
彼此下。
以心為此
以境為彼。
雙攬下。
二句前後異說
謂如之與用正同而異時
唯異非
同等
第三中謂正同而異時
即異而元同。
前後
也。
故云雙攬。
是以下。
假以問曰。
同則唯同。
異則唯異。
何言異而同同而異邪。
舉論答云。
是以辨於異而同
云云
在疏下可例說。
四句復由第三中來。
以其
同而異故非異而同等
斯則下等者。
可思得之
此中
四句彼此對望義相料簡。
以寂用一源法元
此四理。
用心文理燦然
疏。
釋前等者。
如一智一故言無二
謂如理智也。
實謂
真實者。
即前真諦之境。
萬法者。
緣生即空。
般若
所照故。
如心經云。
行深般若
照見五蘊皆空。
不於蘊
等諸法之外見空。
前論云。
見法實相謂之般若等。
外等者。
相與之言。
疏。
釋前等者。
然寂用二名心境相待而立
依寂起
用。
許異寂。
二名立也。
今明體外無用
攝用同寂。
亡之時寂不立
當知寂用雖復略標。
隨俗說。
一義中逈無所寄。
餘義如疏。
疏。
鶴長等等者。
山岳太增。
㵎壑太陷。
鵾鵬之輩太
巨。
蟭螟之儔太細等也。
然性下。
以相取之則異。
以性
酌之則同。
同則本同
豈待續之截之夷之盈之而
平等邪。
莊子駢拇篇。
疏引全彼文。
疏。
大品等者。
文小不同
大論第一百云。
色等一切法
般若中亦不一相亦不異相等
仁王亦云。
般若
五蘊非離五蘊等。
疏。
初二句等者。
謂寂用唯一心也。
摩尼寶珠
圓體
混成
寂也。
清瑩明徹
用也。
離之二相不同
合之則
內外一貫
反照而自求。
勿循言而他覔。
語借下。
初篇云。
此兩者同出異名
借以成辭
論旨之妙。
亦非下。
遮異解也。
恐人見寂用同出
有根源於
寂用。
如下答寂照云。
理極同無。
既曰為同。
無不極。
又云。
若稱生同外
非我也。
亦合云下
以義準之。
必然也。
一隅可以三隅反。
苟執文以定義。
義之害
矣。
體下
體重稱為主。
輕可為賓
疏。
心用等者。
此中舉心者。
全實相之一心
性相融。
境一。
權實同。
物我通。
而依文析理權實殊明。
約旨會
宗寂用一貫
疏。
盡物外者
象謂萬象
萬物也。
佛理世表故云
象外
清談者。
上論般若高出有無
深超情識
真清
無相雅談也。
上下通敘前文可知
初翻亦二
智俱說。
第二含有二智
第三以緣求智唯談實智
第四答不取亦通二智
第五是當通論二智
六答住無唯實智
第七答生滅在事智。
第八答俱
無唯在實智
故疏云爾
或境智下。
如答是當及住無
等。
皆含境智同料簡可知
然論之首尾不可
淺深酌量
成立之妙疏亦略示。
今欲縷示又恐
厭繁。
可課虗求之自識精巧
疏。
說文等者。
詣亦至也。
諸說者即瑤疏.淨源疏等說
也。
漢楚下。
高祖劉交也。
封於楚。
謚曰元
遺民
後裔
善下
周孔六經諸子之書等。
內研下。
研。
磨也。
切磋之謂。
又能精治佛理也。
儒者下。
遠公
傳云。
清信之賓並不期而至。
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
宗.鴈門周續之.新菜畢頴之.南陽宗炳.張菜民.張季
碩等。
棄世遺榮
遠遊止。
廬阜
山名
江州
十八
賢下。
遺民蓮社誓辭云。
同志息心真信之士百有
二十三人
據此不獨十八賢也。
謝靈運廬山
八賢贊。
遠公生公.道敬等九人
梵僧覺賢.耶舍二
人。
前敘遺民七人是也
以傳多談十八賢
故且
謝康樂標之。
精結下。
精。
專也。
結。
約也。
種蓮以象淨土
蓮池
宋李公敘李伯時𦘕十八賢圖。
東林蓮池
謝康樂開也。
康樂入社
遠公心亂不可
甞以
書招陶淵明
淵明辭醉而不應
後世題云。
陶亮醉
多招不得
謝公心亂還來
龍光
寺名。
生公所住也。
生公傳云。
慧叡慧嚴同遊長安
從什公受業
關中
僧眾咸謂神悟
時與論主相得
莫逆者謂相契順也
平叔者。
魏代何晏
字平叔
王弼善清談。
故遺
民方之。
論主為僧中何平叔也。
起予者。
論語云。
予者商也。
始可與言詩巳矣。
大意孔子欲說詩。
卜商
善識其旨。
能起孔子之說。
今以方之。
瑤和尚下。
以理
詳之。
如瑤師所指。
論注纔同者。
經史亦多通用。
度十六云。
欲求出其門巳閉。
本用纔字。
疏。
遺者下。
古之高士道德自居
忘身遺世
子陵
戴逵之流
天子不得臣。
諸候不能友。
謂之處士
遺民
斯人之徒也。
虞仲下。
論語說作七人矣。
虞仲
夷逸朱張柳下慧.少連等皆逸民也。
柴桑
縣名。
桓玄
者。
東晉司馬桓溫之子
僭逆者。
謂將取晉室
事在
帝世
恐繁不敘。
磐石
大石也。
累卵者。
傳略云。
晉献
公作九層之臺。
百姓嗸嗸莫敢諫者。
大夫荀息入。
公逆問曰。
將諫寡人作臺乎。
荀曰。
無。
聞君好技。
臣少
進之。
公曰何技。
曰能累九卵
公喜令累之。
至七至八
其勢欲傾。
公曰危哉。
荀息曰。
此未危也。
公築九層
臺。
境內疲瘁
百姓離畔
實危矣。
公喜曰善諫(云云。)
辟。
除授也。
命。
召命也。
太尉等者。
宋太祖劉裕甞為晉
太尉
高尚人相禮者。
劉志不可力屈
司徒
王謐丞相桓玄群公遺民之號旌焉。
沖。
深也。
邈。
遠也。
高尚者。
高志潔可尊尚也。
仰字者。
仰慕也。
佇字悞。
陸沉者。
陸。
平陸也意。
有德之士不登顯位
平陸
隱山林等者。
廬山也。
疏。
引古等者。
今古雖遠。
妙契悠同。
南北千里
遙何能隔乎。
玄悟
繫辭云。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
此之
謂也。
毛詩棠棣章云。
況也永歎
疏。
淵對者。
師資相對偶也。
盡下
過半巳盡。
徹底也。
語用下。
繫辭云。
智者觀乎彖辭
思過半矣。
慣。
懣也。
音悶。
心志不寧貌。
疏。
一所棲等者。
謂僧具六和
一身和共住。
二語和無
諍。
三意和無違
四戒同修
五見和同解。
利和
均。
今疏隨文配之。
於六或闕。
公元前651年
疏。
諸侯盟辭下。
春秋僖公九年葵丘之會。
陳牲
不殺
讀書加於牲上。
書謂五命
初命曰誅不孝
樹子
無以妾為妻等曰。
凡我同盟之人。
既盟之後
言歸于好
銘。
刻也。
銘名也。
謂名記其志也。
殷湯
銘辭刻于盤云
日新日日等是也。
遺民之意。
寄託之誠。
刻銘于心。
如日月皎然也。
疏。
易初卦者
即乾卦九三爻辭
乾象如此
盖君
象也。
初九潛龍勿用
如舜漁於雷澤
九二見龍在田
利見大人
大人之德漸顯。
天下之人利見
九三君
終日乾乾夕愓若厲無咎
文言曰。
重剛不中
不在天。
不在田。
乾乾時而愓。
雖危無咎
解曰。
謂此爻居上卦之下。
故曰上不在天。
處下封之
上。
故曰下不在田。
二爻之陽故曰重剛不中
象人
君剏事。
上未獲九五之尊
下有重剛之嶮。
正行之難。
故晝則乾乾不息
夜則憂惕若有危厲
未甞去懷
也。
遺民社主行道進德晝講夜禪勤用不息
故云
乾乾等。
予近稟下。
上師西域烏思人。
出家
五分
律并誦諸部般若
瑜伽顯揚.攝大乘等諸論。
中年
帝師拔思巴上師
又稟密藏灌頂主戒。
常課曉夕禪
定三十餘次。
說法施食日無少暇。
亦甞再四問師所
解。
以經律論及密藏略出五百部。
盛業不能盡述
順者。
論語為政篇云。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
心。
耳順者。
朱文公註云。
聲入心通無所違逆也。
疏。
論主等者。
方廣教理深廣如淵海。
冥。
深杳也。
疏。
理非等者。
悟理不拘於廣部略部。
樞。
門樞紐也。
機。
發弩之牙。
皆取要約處。
苟得樞機之要。
眾理
矣。
今此論即諸部般若樞機
八部下。
古列八部
放光大品小品光讚道行金剛.勝天王文殊問等。
今之藏中般若部類尤多
未敢詳定
疏。
雪曲者。
即古之陽春雪曲也。
音調極高。
唱者無
幾。
從有唱者又無和者。
古人云。
其調彌高。
其和愈寡。
所喻可知
反推者。
反辭以推其理。
中順釋可知。
云若非是忘於言象之外者。
作此之論不能至於
如此幽微也。
存言象。
其旨必乖。
婉轉者。
他文用宛
字。
禹。
大禹
夏王也。
在堯世治水。
亦親力行之。
股無
胈。
脛無毛
手足胼胝
登位
卑宮室。
菲飲食。
孔子
德全無間然。
論語及邢眪疏。
疏。
從容者。
舉動閑暇也。
疏。
文借下。
天道篇略云。
齊桓公讀書堂上
輪扁
斵輪堂下
椎鑿而上問曰。
敢問公之所讀者
言也。
公曰聖人之言也。
聖人在乎
公曰巳死矣。
則公之所讀者
古人糟粕矣。
桓公曰。
寡人讀書
輪人安得議乎。
說則可無說則死。
輪扁曰。
臣也以
臣之事觀之。
斵輪徐則甘而弗固。
疾則苦而不入
徐不疾。
得之於心而應之於手。
不能言也(云云)。
疏。
初四句等者。
即用也。
出下
即彼初篇。
無名者。
天地巳前混然無象
無象無名
目道也。
有名者。
氣質巳形。
形名物。
曰天曰地等。
無名能始
地。
有名能母萬物
母者。
生息之義。
疏。
遺民下。
不欲獨任其責。
疏。
本等者。
細詳靈字
似涉差也。
何者
靈智靈也。
言窮靈。
窮極者智也。
所窮又智故不可曉。
一也。
數謂悉覺諸法。
文闕證真。
二也。
下就問而答云。
夫無
在乎冥寂
冥寂故虗以通之。
妙盡存乎極數
極數
故數以應之。
斯足良證。
三也。
故依瑤本。
意下
以文
故出釋之
寂目真諦之境。
用屬真知之心。
妙盡
者謂智冥。
寂智亦兼亡符合為一邪。
不分心境
二。
在下
自然也。
不對二諦說之。
直就智體顯示
詳疏可知
疏。
實智等者。
云心冥一不應存有寂照二名
以定慧二故寂照亦二。
以定慧為寂照也何成冥
符。
若許冥符
不應存乎寂用。
定慧緣起因修。
寂照
本覺性德。
故以定慧合寂照為問
文借下。
繫辭云。
乾坤毀則無以見易。
不可見則乾坤等。
疏。
文總等者。
上句舉論意。
下句難也。
疏釋多依瑤
疏。
此亦極難。
故具出之。
不合云下
如前云獨覺冥冥
云內有獨鑒之明。
不失照等。
皆是也。
云下
前云神無慮故能獨王世表等。
下等者。
如下
妙盡存乎極數
極數故數以應之。
意云妙盡極數
淳於化表。
極數故數以應之。
極數故方能應數
也。
意謂照真之智唯極數
不應於數。
應數則不
於真。
兩心成異。
意謂正由極數方能應數。
正由
應數而即窮虗
何異之有。
疏。
深證等者。
一理量。
二教量。
撫安也。
亦猶接也。
撫接於物。
疏。
先可等者。
無相真也。
變動俗也。
楷。
準也。
謂則定也。
覩。
觀也。
云若唯見其動。
與之撫接
契會於機。
此居
有相而失無相
應會之時伹觀緣生性空之理。
無生可接。
得一下。
得之理。
失之事等。
若令下。
依諦以
二于心。
疏。
敘前等者。
謂先舉可疑之文以起難。
疏。
之者
而物無不是。
宜其真是也。
疏。
是當等者。
指前本論
巳是下。
即前云物無不是等。
復下
即前云物無不是故是而無是等。
矛。
槊也。
盾。
干盾也。
昔有一人雙衒二物而市之。
衒矛云。
能剌十
重之盾。
衒盾云。
矛剌不入
故喻相違
膠漆者。
二物
似殊。
而性實符。
合喻不相違是此也。
疏。
恐救下。
云至當者非汎常之苟當。
真是者非汎
常之苟是。
疏。
不等者。
潛用韓昌黎師說
彼云。
師者所以傳道
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
能無惑。
惑不從師(云
云)。
疏。
好相領等者。
遠公賞歎不妄許也。
本傳
論主傳。
恒沙下。
謂心俱恒沙性德。
教義詮量亦無量差別
宗下。
遠公傳云。
甞註法性論以示什公。
什公歎曰。
邊國人經論未廣。
所述便暗與理合
豈不妙哉。
公傳亦與秦主著實相論二卷
未見之。
法性
相皆諸部般若之理。
名異理同。
故疏云爾
疏。
聊爾者。
瑣細也。
疏。
書式等者。
古人有之。
今即未見
況。
猶意也。
疏。
初二句下。
意謂廣之題端。
書首便云服象雖殊。
無所因起。
無此式也。
疏。
嘉遁下。
即易天山遁也。
卦象如此
陰化至二為
公元前484年
山象
如秋氣盛時山乃漸長天漸高而避之。
之天曰上天是也
以象小人道長
君子遁之。
第五
爻謂之嘉遁
嘉。
善也。
此爻雖有應在內
知機而作
與時消息亦遁之善者也。
何甞下。
舊讀云何不遠
今以句法理況推之。
宜長讀之。
釋意亦與舊說不同
舊云。
林下雅詠
解者。
林。
竹林也。
晉時嵆康山濤
向秀阮籍阮咸王戎劉伶七子隱居山陽竹林
並清
談道德。
輕蔑仁義
放浪酒色不拘禮樂
時人謂之曠
達。
大亂人倫
名教所黜。
唐瑤禪師立此說以
來。
歷世承之。
予意以謂蓮社清眾不當比於竹林
之流
念佛之詠亦不當比尚無之作。
唯聞東林
夕之修心禪講穆穆
未聞半月之一集歌詠紛紛
但云林下
方外之人所居之處皆可名之。
七賢
所宜專也。
亦甞以此句就名儒盧翰林摯推之。
讀同予。
又云。
言集之言亦語辭
如詩云釆釆芣苡
言釆之。
釆釆芣苡薄言有之。
詩注皆云語辭
予固末
學。
理致明白當仁不讓
循覆轍以蔽後昆
故前
釋義有異於古者
皆此意也。
不一一較乎得失
指摘瑕疵
依法依人
聖人之良訓。
餘如疏。
讀。
音逗。
疏。
清承下等者。
膺。
亦胸也。
企。
望也。
抱一者。
老氏載營
魄章。
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不獨下。
毛詩云。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一隅下。
如符堅云。
朕統
大業
四方稍寧。
東南一隅賓王化。
亦以晉為一
隅。
疏。
但欲下。
於我則不足。
於君則有餘。
疏。
草堂下。
什公傳云。
主使沙門僧[(丰*力)石].僧遷法欽.道
流等八百餘人
書云
草堂坐禪常數三千。
今云
五百。
本論也。
疏。
俗主者。
儒者仁聖之君為英主
昏暴之君為虐
主。
庸常之君為俗主
五胡者。
前趙劉元海
匈奴人
公元321年
西晉慧帝大興四年立。
三世
至東晉成帝咸和
公元前2026年
四年石勒所滅。
後趙石勒
北方種人
自成帝
公元328年
咸和三年立。
四世
至穆帝永和八年滅。
前秦
公元351年
洪。
西域氏人。
穆帝永和七年立。
六世
孝武
元十九年為姚萇滅。
四後姚仲弋。
亦羗酋種
自孝
公元1279年
大元九年立。
五世
至安帝義熙十三年為晉滅。
公元386年
五魏拓拔珪。
亦匃奴人。
武帝太元十一年立。
改國
號魏。
年曰登國。
凡一十一世。
東西二魏
東魏禪于
高歡
北齊
西魏禪位宇文泰
號後周也
壍。
城外
壕壍也。
不遠下。
不以萬里為遠也。
無出下。
譯場則三
藏遍翻。
弘護則一人親御。
百官信奉
萬姓歸依
論其
僧則若梵若漢八百許人
白眉互揚。
青眼相擊
齒瀉珠璣之美。
胸懷錦繡之鮮。
行潔冰霜
志堅
請對史鏡自識芳猷
疏。
領公等者。
遠公傳云。
初經流江東多有未備。
禪法
無聞
律藏殘闕
慨其道缺。
令弟法淨.法領等
尋眾經。
踰越沙雪曠歲方返。
皆獲梵本
得以傳譯
華嚴下。
大鈔略云。
東晉沙門支法領。
志樂大乘
損軀求法。
至遮拘盤國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等。
自下疏中皆略。
各各本傳釋之
更引實多。
疏。
論主等者。
秦主弘通三寶明時也。
什公真正善友
也。
廁。
次也。
不比行也。
彩。
光彩容彩
列。
行列也。
身子
舍利弗也。
郁郁
文盛之貌。
陳跡者。
謂巳陳之蹤跡
莊子
引之恐繁。
流芳下。
流傳芳美也。
晉桓溫云。
男子不能流芳百世等。
寥寥者。
法教雖盛而龍象
稀疎
疏。
傳說下。
慧觀傳也。
生公.融公能通人疑情
肇公
公善靖其問難
當時人物既多。
評薄隨有。
如生
公傳云。
生.叡發天真
嚴.觀窪流得。
慧義彭享進。
寇淵
但嘿塞者矣。
釋曰謂生公.叡公聦悟發於天性
窪。
也。
嚴公.觀公深思流連
可繼足。
彭享言努力方得
前進
冠姓也。
名道淵
此公對于三人
但嘿塞無言而
巳。
戒行高潔
為劉慧林師。
駢。
並也。
八俊者。
生也肇
也融也叡也影也嚴也恒也觀也。
有說無恒有憑
公。
然憑公無傳
似悞也。
西河照公
意謂[(丰*力)石]公為一。
有云恒者。
北山說什十哲
八俊之上又加道恒
道標
此等皆有正傳
同氣下。
繫辭文。
具云。
雲從龍
從虎。
又云。
鳴鶴在陰。
子和之等。
莫逆者。
莊子太宗
師。
略云。
子𣏌.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語曰。
與孰能以
無為首。
以生為脊
以死為尻。
孰知死生存亡一體
者。
吾與之友矣。
四人相視而笑
莫逆於心。
相與
友。
念佛詠下。
未見其文。
遠公詠序云。
念佛三昧
何。
思專想寂之謂也等。
比興者。
毛詩託物比興
關睢.鴟鴞之篇皆是
疏。
弘始等者。
論主自作註經序。
麤。
音粗。
略也。
成言
者。
謂什公巳成之言。
論主註之。
疏。
者下。
亦少變本文令易知也。
徐無鬼篇略云。
莊子送葬過慧子之墓。
顧謂從者曰。
郢人堊漫其鼻
端若蠅翼
使匠者斵之。
匠乃運斤成風
聽而斵之。
堊而鼻不傷
人立失容
釋曰。
堊。
白土也。
此亦寓
言。
疏。
自疏云下
即前論序云。
般若之體非有非無
虗不
失照。
不失虗等。
至後斯理之玄固常迷昧者矣。
論主再舉以答也。
疏。
出問等者。
再舉前難。
出彼所問之意。
疏。
兩言下。
瑤師之意。
雖各四字不出權實
故亦兩言
也。
人情下。
遍計識情淺近遲鈍
一暗一。
隨自所達
二智兩殊。
聖豈然哉。
疏。
答前等者。
窮虗極數後出過中窮虗極數
乃至定慧之體耳。
雙絕者。
謂寂照兼亡無可擬象
寄言同無。
非有無之無也。
責下
責其同極之體無
無名
此中不可更求定慧兩殊。
聖人攝化非開
一言
眾生無由悟入
故示其親切處云。
所言法
者。
眾生心。
由此心從本巳來。
清淨無染喧擾
之相故曰寂也。
靈明覺知故曰照也。
圭峯云。
心寂
而知目之圓覺
然求證此心。
一悟
二修。
悟則達其本
所有之真。
從先無之妄。
依其悟徹之智。
修其緣
起之行。
此行約事門修之
則不修而修萬行畢備
理門修之
則修而無修一心寂寂
此之二門不可
先後
故始以止觀統之。
止觀通事理。
久之乃成
定慧
定慧各通止觀
終證此心謂之寂照。
寂照者。
心境不二
權實雙含。
體用融。
空有絕。
當此融絕之處。
何容分箇寂照之異邪。
此實性理之要。
故略敘之。
皆依賢首清涼等義。
胸臆也。
疏。
遣妄等者。
云同極乃定慧之源。
本自同而生異。
下遣等者。
既有異。
即乖於同。
無得下。
諸部般若
中詮法無量
一言以蔽之
不出無所無所得
於外無著則法法平等。
於內無得心心寂滅
然後
心無罣礙般若現前
不得而得菩提
得也
不證而證
涅槃。
證也。
雖曰證得。
寧容有得證之相乎。
故什公悟
玄序云。
忘功者道合
虗懷者理通。
冥心真一
遺智
者聖同。
疏。
答前答者。
即前云。
謂將心體自然乃至群數之應
幾乎息矣等。
疏初摘句以斷大義
清淨下方
釋文也。
非色下。
略遮亦非有非無
一切不足也。
韋提
者。
即瓶沙王之后
懇。
誠懇也。
切。
至切也。
無量壽經
云。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阿闍世
隨順調達
友之教。
收執父王頻婆娑羅
幽閉置於七重室內
諸群臣一不得往。
國太夫人名韋提希。
恭敬大王
清淨酥蜜和[麨]用塗其身。
瓔珞中盛葡萄漿
以上王。
如是經三七日。
王顏和悅
阿闍世王知之。
即勅內官閉母深宮
時韋提希被幽閉巳。
遙向耆闍
崛山為佛作禮
乃至佛於山沒即於王宮出等
勝鬘
下。
波斯王女
仰即慕也。
祈。
請也。
夫人經略云。
惟佛世尊
普為世間出。
亦應垂哀愍。
必令我得見。
生此念時。
佛於空中現等。
智則下。
由智相即令身無
礙。
報名真。
去來故。
他化皆應。
應機起故。
疏。
自此等者。
謂非有非無義通體及用故
用故
則亦非有知亦非無知
故下云。
道超外因之無
等。
皆目體也。
又云。
聖智無知無所不知等。
目用也。
故疏兼通有知
心心下。
略釋如前。
緣有下。
釋有
不自有。
託緣而有。
故論云。
以其有有等
中論云。
未曾
一法
不從因緣生等。
疏。
初句等者。
對妄釋真
緣生
緣生故。
聖人
不因緣有而有。
既是非有之有。
故有
有成
有句
以有其無有
故則成非無句。
疏釋太簡
疏。
欲明等者。
前略示真妄不同
今此細明兩殊就答
前難。
以前難云窮虗極數等。
數謂妄心妄境也。
體其
性虗故能極數等。
如下示之。
今躡妄示真。
為下非有
非無之義因。
初二句下。
影喻相。
響喻妄。
名者質之與
聲皆喻妄心
心下
疏亦太略。
若具釋者謂能現有
無之心即黎邪三細現相也。
此心能現一切六塵
境界
一切境界不出有無也。
以有此境牽起內心
心者即事識智相等也。
相於相續分別有謂
無。
依此影響之境而生一名相
即論中計名字也。
名相既立
依名取相種攀緣
中指起信
故此
釋之
不依此論釋義不盡
大乘下。
龍樹菩薩造。
現相
羅人喻有無等。
自畏喻智相等
四麤分別
意云境由心起。
不知即心巳為迷謬
而又從之種種
分別愛不愛等。
又倍迷也。
起信云。
一切分別即分
別自心等。
疏。
初句等者。
躡前不有下文也。
妄心則隨有而
有。
隨無而無。
聖心不爾
故云廢也。
翻前等者。
聖心
非相因而起。
疏亦至略。
今再示之。
無影響者。
謂聖
智清淨絕有無諸相
言象莫測者。
聖智非名可名
非相可相。
亦離攀緣妄念也。
絕群方者
道即般若
也。
非名相。
所以能窮其虗極其數。
窮極故。
所以
妙盡而冥符
無寄如疏。
疏。
初三句等者。
前則即俗成真
今乃即實名權。
疏。
此論等者。
疏乃通論上下之義。
此中下。
斷常也。
論略云超名就句。
故疏具云雙超名相
般若下。
初巳釋大無殊
勝熱下。
即善財所參一善友
經云。
見彼勝熱修諸苦行
一切智
四面火聚猶如太山
中有刀山高峻無極(云云)。
疏略云。
熱者
於五熱
中成勝行故。
煩惱熱成勝德故等。
四面火聚者。
般若燒惑薪故。
中有刀山者。
無分別智最居中道
無不割故。
高峻下。
高而無上難可登故。
又云四句
四邊
取則燒之。
離則成智。
大論第十八云。
般若
羅蜜。
譬如大炎。
四邊可取
無取不取
列子天瑞
云者
趙襄子中山
藉芿燔林。
扇赫百里
一人
石壁中出
煙燼上下
眾謂鬼也。
火過徐行而出。
人也。
襄子怪而問曰。
奚道處石
奚道入火
人曰。
何物
為石。
何物為火。
襄子曰。
而向之出者石也。
向之涉者
火也。
人曰不知也。
釋曰。
不知是火。
亦有冥通於物。
無所違。
而火與刀山即是法門
何與斯。
疏。
舍利下。
大品意。
謂知一切眾生不得眾生
知而無知之義。
照明品中照一切法
知也。
畢竟淨故。
不知也。
三慧品證無為不為可知
疏。
初句下。
羈。
係也。
下等者。
謂答前心數既玄而孤
運其照。
細示如前。
前後照對方知論旨的然可解。
疏。
初句等者。
以前遺民而今談者欲求聖心之異
等。
故今舉而責之。
隨聲下。
十地論釋示說分齊中文
論云。
隨聲取義五過失。
一不正信
二退勇猛
三者
誑他。
四者謗佛。
五者輕法
雷同者。
春雷一發百蟄
同起。
今取同義
出下
四十一篇云。
大方無隅
晚成等。
用其文不取其義。
廉隅
廉稜隅角也。
前識
下。
彼三十八云。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今謂前境
所發之識謂之前識。
疏。
由前下。
謂即言定旨等。
通成二見也。
疏。
合下
中論云。
因有而生常。
因無而生斷。
疏。
初二句下。
用大鈔。
緣生無性
無性緣生
理事無礙也。
疏。
初二句下。
可物。
執取於物也。
紛紛紜紜
廣多之貌。
三假者。
王經大意云。
法假即相也。
名假即一切
名。
受假者。
妄想領納也。
列也。
如不真空釋之
真空下。
還源觀序。
初二句。
迷真智而成妄想
次二
句。
迷真如以成名相。
物非下。
境空也。
受取下。
心空也。
名相性空圓成性。
大論四十一云。
取色取名故名
為受等。
疏。
取下
依境辨心靡無也。
意云。
名相即虗而令智
照自寂。
實相妙存靈知昭昭
若依大論釋之
不取
取之成過故。
不捨者捨之失益故。
論。
攀緣等者。
論出經意
離心緣相。
疏。
初句等者。
疏示頗略。
今復釋之
智之生者。
妄智之
心依名相而生。
法本下。
法謂諸法。
指名相。
名相之
法無自性生。
性相俱離。
故云無相
境既無相
心亦寂
滅。
事之初現曰兆。
華嚴下。
疏略云。
智則遍入三
世。
智則悉皆平等
四無所畏下。
放光大品.智論等
甚廣。
圓覺普眼章疏云。
一正一切法無畏
謂佛誠
言我是一切智人等。
二說諸漏及習無畏
言我
漏盡等。
三說一切道法無畏
四說出苦道無畏
誠言
說此四法決定無畏
智論云。
得無所疑。
無所
忌難。
智慧却不沒。
衣毛不竪等。
汗竟弗生者。
智論
二十六云。
薩遮尼犍子銅鍱鍱腹自誓言。
無有人得
我難而不流破壞者。
大象乃至樹木瓦石聞我難
聲亦皆流汗
作是誓巳。
來至所與論議
質問
之皆不能答。
汗流淹地舉體如漬。
佛告尼犍
先誓
言。
無有聞我難者而不流汗
汝今流汗淹地。
汝試觀
佛。
見有汗相不。
佛時脫鬱多羅僧示之。
言汗在何處
復次有人言。
或有頭汗身不汗者。
佛頭雖不汗。
身必
有汗。
以是故佛脫鬱多羅僧示其身。
因是外道大得
信向皆入佛法中。
智慧因緣身業隨行
十力者。
二門示之。
一依梵行出名
二依智度釋義
者。
是處非處智。
二過未來業報智。
三諸禪解脫
三昧智。
諸根勝劣智。
五種種解智。
六種種界智。
一切處道智。
八宿命無礙智。
九天無礙智。
十永
習氣智。
然此十智唯一諸法實相智。
此智約度
因緣十種用。
故為十也。
二依智論釋義者。
論文
極廣。
今略示之。
一是處等者。
二意
一道相應
是處
不相應名無是處
如論云。
女身輪王無是處
轉輪王一時出世無是處
二佛一時出世如是
反此。
男子輪王等有是處也。
因果相應是處
行善善報
惡得惡報
是處
行善三塗
惡生人天
無是處
二業智者
謂佛知一切眾生
作。
有過去業過去報。
亦有過業招現在未來等報。
未來等業招報亦然
此則智為能知眾生業報
知也。
三諸禪解脫三昧智者
禪謂四禪
佛知是禪佐
助道法。
禪攝一切色界
三昧即定。
定說解脫一切
定。
如是一切禪定解脫三昧
以甚深智力悉
知等。
諸根勝劣智者
佛知眾生利根鈍根上根
根下根。
是人如是根。
今世能得初果二果等。
此人得
初禪二禪等。
如是一切眾生上下根相皆悉遍知
等。
五種種解智者
解謂欲解。
眾生喜好種種
不同
如孫陀羅難陀五欲
提婆達多好名聞。
須彌
多羅世間財利
乃至舍利弗智慧等。
如是
佛悉遍知等。
六種種界智者
界名為性
佛知世間
種別異性故。
性名積習從性生欲。
眾生各各之性
差殊無量不可數
佛知眾生如是如是欲。
可度不
可度。
不定
今世可度後世可度等。
佛悉遍知
七一
切至處道智者
即是道。
業因緣故遍行五道
業能
所至故。
如無思業三乘聖道
以是故諸
一切至道
一云一切聖道名道。
以此聖道隨意利益
故云一切處道也。
又云一切善道
一切惡道
一切
聖道
各各知其至處。
佛悉遍知
八宿命無礙智者
宿
命有三。
一六通中宿命通
二三明中宿住智證明。
十力中一力也。
外道凡夫有通而無明
二乘有通有
明而無力
佛則具之。
以此知巳身及眾生無量無邊
世中受如是報。
如是業。
所更種種
佛悉遍知
九天
無礙智者
用天眼見眾生生死處。
凡夫天眼
多見四天下。
聲聞見小千界
梵王亦然
辟支佛
百千世界
諸佛見無量無邊世界
又云得天眼最第
一者阿平盧豆色界四大造色半頭清淨
如來天眼
四大造色遍頭清淨
為差別。
十永斷習氣智者
漏盡智也。
煩惱習氣俱名漏。
智能盡之
二乘所及
諸佛自知盡漏。
亦知盡他人漏等。
論又問曰。
十力
何者最勝。
答曰。
各各於自事中大
如水能漬。
火能燒。
各自有力
有云初力為大。
能攝十力故。
漏盡力大。
事辦得涅槃故。
上略釋名題。
欲廣知事義如論。
無不契者。
總相釋云
說理如理。
說事如事。
說業如
業。
說果如果等。
達僧祗下。
華嚴阿僧祇品也。
此品
佛說以此品中僧祇大數之首。
數之復至僧祇
名僧祗僧祗。
乃至不可說不可說
復數不可不可
以至不可不可說轉等。
表因位難知。
故佛親說。
此乃後得智用之力也。
墨者
法華化城喻品云。
三千大千世界
假使有人以為墨。
過於東方
國土乃下一點
乃至如是展轉盡地種墨。
是人所經
國土
若點不點
盡磨為塵等。
如是微細聖智悉知
法界下。
法界通事理。
且屬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
與餘法界泉源故。
何者
謂此一真
體常萬法
體常寂然
返流隨流皆依此故。
大經雖列四
法界
統以一真無源故。
疏。
字悞下
傳寫之謬也。
正意云。
為遣有知而生無
知。
有知既祛。
無知何立。
第一義無無知也。
無有
也。
華嚴十六云。
無中無有二。
無二亦復無。
意謂
一生一元自性
至於此。
故兼拂之。
以顯真照
非無
至妙之趣在理實當。
肇公復起不易吾言矣。
然自唐迄今諸家
皆隨論文釋義
人之常見守文
定義
是古非今
文義乖訛強生穿鑿
不與也。
疏。
權實下。
初示中道
寂照同時故云雙現。
二德同寂
故云雙亡
孰能等者。
釋略也。
據論令使二言
似屬
權智
感而動之
令智有也。
感謝而靜。
使智無也。
此釋
順文
實智必具。
故以動為權。
為實
此之二智
非有無。
論故屬對
一邊說之。
亦互隱互顯。
疏。
且徵等者。
謂略却無起無滅等。
起信下。
彼中
帶言真如如來藏
非有。
非無
非非有。
非非無。
非亦
有亦無五句也。
此中具有四句
言非有者。
非斥
執有之情。
般若非是非有也。
餘例知。
疏。
放光下。
至涅槃論具示。
淨名弟子品亦云。
說法
者無說無示
聽法無聞無得
以知下。
知謂情解
知見
此是迷真病根
事須剪伐
然後見法
古人云。
心不可傳
相契名傳。
此之謂也。
以前下。
遺民問後索
其證據。
論主引教出理。
具足示之。
末段引放光
示無說之理。
絕言之道。
心知非傳。
貴在玄契爾。
疏。
據前下。
通辨論文
在後而答在前
照前可知
疏。
大品等者。
然諸經多有。
有執下。
內學之人於真
空幻色之理未了
有是執也。
一執青黃等色為實
真空
故經云。
不異空。
謂幻色不異真空
二有執
真空在於色外。
異色而有。
故經云。
空不異色
真空
不異於幻色故。
三小乘等析破色法始空。
色非即空。
四有執空非即色。
故經云。
色即是空等。
廣示法界
觀。
寶性下。
即彼論第四。
略云。
散亂心失空。
眾生者。
初發菩薩
如是心。
有法斷滅
後時得涅槃。
菩薩失空如來藏修行
又復有人以空為有物。
我應
得空
又生如是心。
離色等法別更有空。
我應修行
得彼空等
釋曰。
初計色滅方空
今言色即是空
此計
自遣
第二計空別為一物
今云空即是色
此見即遣。
三則計空異色
云空不異色等。
此計亦遣。
以下
出上下論意。
此段二諦相即之境。
後段權實
相融之心。
疏。
四句等者。
遺民謂心兩異縱而奪之。
一下
一心見色。
一心見空。
同時兩心並照二境
何有此理。
疏中以兩心分經四句合而明之。
從其省約
疏。
凡夫下。
據疏意。
以依他所執之法緣生性空故。
令遍計能取之情自空。
凡夫不了依他性空。
故起遍
計執實定相
不同法相
存依他之似有伹空遍計。
色之非。
斥破之辭。
疏。
前二下。
論意云。
不於空中非斥其色。
只於色中非
之。
故云非色。
疏云。
色空不異者。
以非色含空義故
疏。
上等者。
意云以境求心
境既融而非殊。
心亦即
不異
直以一心齊照。
約諦分之為權為實
豈以諦
二二於心乎。
故仁王經云。
於諦常自二。
於解常自一。
會違等者。
古釋但會色不異空等四句
四異執教
不同
予謂經雖四句不同者。
大底色空不異
不異故相即。
二諦相融之意也。
故今約法相會之。
彼宗說二智在賴邪識中。
法爾道理各有種子
登地
巳去別發現行。
智照真。
後智了俗。
二諦區分三智
別照。
如此何邪。
答由群情不同等也。
疏。
依心等者。
疏初斷定四句之中皆初示境後辨心。
初句中既實而恒權。
如何前云失撫會之功。
二句
既權而恒實。
如何前云異乎無相
三句可知
四句
中下
且依句數來釋之
由非有故所以無。
非無
故所以有。
乃亦有亦無句。
此意正雙遮時而雙表
此中下。
辨具心境
文理下。
論語公冶長篇云。
在陳
曰。
歸與歸與。
吾黨之小了狂簡
斐然成章
不知所以
裁之。
今謂文理明白不犯乎此責。
疏。
即真下。
顯非二也。
義引放光等經。
疏。
承前等者。
出論中再標談者之意。
差謂下。
差謂差
似。
論主比擬遺民之意。
敢直非。
但差乎空有兩心
等也。
輔教編訓脫忽也。
亦通。
疏。
玄機下。
疏取前論以釋此。
前云懷前識以標玄。
所存之必當。
云若能捨巳心等。
前云即言定旨尋
大方而徵隅。
此云尋玄機事外等。
忘言捨情可
契也。
推移下。
隨宜進止
秤錘在衡推移不定
疏。
為即下。
依理反責。
論又云等者。
是當之問
亦可下。
就而示之。
疏。
心有下。
凡有所住。
情念乃生。
起諸惑業。
疏。
有所著者
著心只在一可字。
疏。
名相等者。
名相是境。
好惡是情生。
由境有違順
令心生好惡
好惡既彰則憎愛勃起
諸業隨作。
三報
鬱典。
四生往來
皆由一著字。
苟亡此著。
則外亡名相。
內消美惡
業華無由而開。
報果何由而結。
疏。
初二句下。
識以了別為義。
知即妄知。
乃心識。
覺識用。
二句下。
相約名以辨非相非名
疏。
是當等者。
有住之情只住於名相
真至者。
真是
至當之情。
般若神心
疏。
此有下。
出意也。
一令下。
遺民等也。
二顯下。
論主
本意
異執下。
執言定理之儔。
隨言相而生見。
由言
異故令諸見不同
不能殊途同歸
言象本空者。
不能顯理也。
聖心本絕者。
非言非相也。
跡可例說
者。
但改言字作跡字。
讀之可了。
疏。
擬心等者。
瞥然而起即成一念
剎那心也。
謂念
起巳差。
況隨念生分別。
分別起言相。
執言相求
理。
展轉相因遠之又遠。
遺民下。
出意也。
遺民以遠
公為師。
生公等為友。
英悟敏識固非淺淺
而覽此
論豈實有疑。
但再叩玄關
令更析玄理以覺後來
未達者苟見此論謂實不了
殆執跡迷旨之儔也。
肇論新疏游刃卷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