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辨体相第一¶
○辨体相第一¶ 第 61a 页

般若无知论义私记卷中


** ○辨体相第一

释论云。问曰。波若是何等法。答。有人言。无漏惠相是波
若。一切惠中第一故也。复有人言。有漏惠是波若。何
以故。菩萨至道树下乃断结。只虽有大智惠。诸烦恼
未断故。复有人言。从初发意乃至道树下。于其中间
所有智惠是名波若。成佛时转名萨婆若。有人言。有
漏无漏智惠总名波若。观菩萨行佛道是无漏。未断
结使边是有漏。有人言。波若无漏无为。不可见无对。
有人言。波若不可得相。若有若无。若常若无常。乃至
非法非非法。无取无舍。不生不灭等四句。适过所著。
譬如火炎四边不可触。有人言。上说皆是实。复有人
○辨体相第一¶ 第 61b 页 X54-0061.png
言。最后者为实无过失。非常非无常乃至非生灭非
不生灭。如是甚深般若云不取波若相。若取波若相
是为住法位。今显然当略说波若有四解。第一。毗昙
义。无漏惠释为正体。兼取相从则为五别。一自性波
若。则无漏惠也。二共有波若。惠不孤立。如假戒定念
等此因而生。故云共有也。三方便波若。见道之前有
七方便。故云方便。四境界波若。四谛真法能生圣惠。
故以四谛为境界波若。五文字波若。理不自显必假
文言。故指言说为文字波若也。第二解。波若有二。一
真修波若。显真成用。二缘修波若。假藉修行除忘想
也。第三解。波若二种。一实相波若。二观照波若。言实
相者。无相真境当体。非智而能生智惠。故云实相也。
第四。江南诸师。解有二种。一真波若。即是定惠。二有
中诸智。相从波若也。凡说波若莫过此也。今依此论。
波若有二种。一真波若。亦名实相波若。亦名体波若。
则无二正观实相中道能所俱寂。亦名中道观。亦名
平等观。亦名可观。亦名体观。亦名第一义观。始体[穴/俱]
义也。二用波若。境智对。如境而智名用波若。故释论
四十二卷云。波若二种。一者体波若。不愚不智。二者
智惠。为破愚痴故名智惠也。今意说彼皆是皆非。故
求那法师偈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
非。达者无违诤。修行于众妙。今我不宣说。为起妄相
故。欺诳诸世间。又大品偈云。波若是一法。佛说种种
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名。又安法师波若略云。夫
○辨体相第一¶ 第 61c 页 X54-0061.png
波若之为经也。文句累叠。义理重复。或难同而答异。
惑殊问而报同。难同而答异者。所由之途同。会通之
致别。殊问而报同者。发源之𨒬别。终合乎一归也。今
一往对诸前解。则波若以不住无得为宗。言不住者。
非住漏无漏非空非实。只此不住则是无得。故睿法
师序云。启重玄门以不住为始。归三惠以无得为终。
又摩诃衍论云。有二种法印。一不住。二不可得。又有
二种。一者但空。二者不可得空。行但空者堕二乘。行
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即无所堕。此不可得空即波
若空也。

** ○波若翻不翻第二

今依大论略辨。其论七十卷品云。波若空实相。甚深
极重。智惠轻薄不秤。论以三义。一智惠少。波若多。二
波若利益多。智惠利益少。故不秤。三波若不可知。智
惠可知。故不秤也。今意此文以二义解。一用。二体。用
者。境能生智。智从境发。是以境智名为波若。故经曰。
说智及智处。皆名为波若。此境智今秤波若。则智惠
偏名不可得翻也。言体者。实相之理。体绝能所。智泯
成中。能所俱绝。理智相泯。无二实相。以波若名。名实
相波若。既云甚深。则能名之不可谓极重。是以极重
波若之名。以智惠名不可得翻也。境智合秤波若。即境
智名不摄。故不可翻。若言别波若。则以智惠名翻。是
以论题翻为智度也。非但般若有翻不翻。一切万德
例皆如此也。言涅槃亦有体用。如波若义合明用涅
○辨体相第一¶ 第 62a 页 X54-0062.png
槃亦从境得。能所合秤名为涅槃。此境智合秤涅槃
即不可翻。若别涅槃则以灭度之名翻之为矣。体涅
槃例此也。菩提法身佛性解脱。体用两释义皆例尔。
伹龙树菩萨举一隅而知馀者。故举般若所表义端
耳。若说波若义有多种。而大品玄记依论释义。寻之
可得。今不重烦也。

** ○波若无知第三

夫智随境照。境有阶级不同。故举境明得智。有四种
波若无知。一有无二谛则理外境。二因缘二谛则理
内境。就此二境得波若无知。三据实相波若得智无
知。四约体用得智无知也。有无二谛得智无知者。世
人俗谛皆是倒情。不称圣智。所照始妄而知。故云知
也。然倒情所作即体自空。无境可知。圣智何知。故云
无知。此义凡夫理外境界。则圣人知否此二中也。二
以因缘有无得知无知者。因缘有无即是倒情。不作
㒹倒也。世谛对于圣心则因缘无当。名因缘二谛。是
以虽有不有。虽无不无。虽有不有故知而无知。虽无
不无故无知而知。各就有无二边得智无知。故云智
也。三就实相波若明波若无知者。如无知论云。真波
若者清净如空。此则研修成真。缘智俱寂。境智两泯。
泯然一中。故大论云。若实證真智于泯理。与智令融
同无三。于无相何有境智两殊。此得无知也。又大论
云。无戏论之垢浊。故名毕竟清净。以清净故能适照
一切五种法藏。所谓过去未来现在无为及不可说。
○辨体相第一¶ 第 62b 页 X54-0062.png
又论云。体波若者。不愚不智。此是就体辨波若无知
也。四约体用得波若无知者。用则上二种二谛。照是
用波若也。体则第三义也。今以体用合波若无知者。
用不自用。由体故用。知不自知。因体成智。故名知而
无知也。体不自体。因修成体。故名无知而知也。今就
境明四种波若无知。而就圣智为论。一无不当。则无
所得义也。故论偈云。波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
众生力。为之立异名也。

** ○释文第四

文义有三。一。作论之由。二。放光云下。辨波若无知。三。
问答辨宗。初有三段。初。标宗。次。叹师。后。余以下。明作
论之由也。标宗者。夫波若虚玄。盖是三乘之宗极。诚
真一无差也。上云涅槃是翻。波若为智。今辨智用。直
举因果。故举三乘以标宗。即会因缘。而果中波若二
无差别。则会果义。故以诚真一异宗极一因以为标
宗也。

次。然异下。叹师。上论序叹至令传于世。今则叹师将
明承有本。必非专轻也。而叹师兼王。故文为二也。


端之论纷然久矣。什师译十八部云。文殊师利问经
曰。佛灭度后。佛法若为得住。佛同有二百廿年。令法
久住。初二部者。一摩诃僧祇。此云大众。老少同会共
出律藏。二体毗履。此云老宿。淳老宿人同会共出律
部。文云。我入涅槃后一百岁。此二部当起。从摩诃僧
祇出七部。并本成八。从体毗履出十一。并本十二。故
○辨体相第一¶ 第 62c 页 X54-0062.png
偈云。摩诃僧祇部。分别出有七。体毗履十一。是从廿
部。十八及本二。皆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
起。此分别异部僧论。什法师于长安大寺逍遥楼中
撰集。又什师未至汉地。数论同异未能辨正。唯什师
译大乘经论及成实论并三百馀卷。为世轨则者也。
有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者。传云。世为国相。苻喜云。什
是天竺婆罗鸠摩罗炎之子。其母须陀洹。什初诞生
圆光一寻。独出𨵁浮。幼而俊□。辨惠如神。其父鸠摩
罗炎弃位出家。母龟兹王女亦出家。什又随母。生七
岁入道。即诵毗昙。无幽不畅。至年九岁随母至罽宾
国。遇名德盘头达多。则𦋺宾王之从弟也。受杂.中.长
二阿含。送彻于王集诸外道共论政。叹道折伏。举国
以崇师为礼。日给鹅腊一双。面各三斗。苏六斗。年是
外国之上供。什并不顾。母将什至月氏山。此有一罗
汉。见而异之。谓其母曰。若至卅五不破戒者。当兴佛
法。度人无数。与优婆掘无异。若成不合。正可才明法
师而巳。至勒沙国住二年讫。有三藏沙门谓其王曰。
此沙弥不可轻。宜开法门。有二种益。一国为沙门耻
其不逮。必见勉与。二龟兹国王必谓什我国。而彼尊
之。是尊我也。即设大会请什升堂座说转法轮经。龟
兹国王果遣重使酬其亲好也。什昔与受小乘而于
此国得中.百二论及十二门。自云。如人不识金。以鍮
石为金也。又随母进到温宿国。则是龟兹之北界。龟
兹王躬往温宿迎什还国。至年廿受戒。后于故宫得
○辨体相第一¶ 第 63a 页 X54-0063.png
放光。始披读。魔来[莽-犬+敞]文。寻志俞坚。魔退字现。其智力
所感皆此类也。时苻坚潜蹄关中。有外国前部王及
龟兹王弟并来朝坚。至建元十二年太史奏云。有星
见外国分野。当有大德智人。坚曰。朕闻西域有鸠摩
罗什。襄阳有沙门道安。将非此耶。即遣使求善善王
等。说坚请兵。则苻坚遣吕光将兵七万。伐龟兹获什。
光既获什。未测其量。乃凡人。戏之。强妻以龟兹王女。
什距而不受。光曰。道士之操不踰先父。何所固辞。乃
馀以淳酒。遂戏异节。会坚伐晋。兵败关中。又叛为姚
苌所害。不见什而亡。则吕光遂窃号凉州。秤年大平。
留什不遣。及姚苌潜有关中。亦关其高名。要清。而姚
苌卒。其子姚而袭位。三年。逍遥园中葱反为美薤。谓
智人入应国也。于时西凉州吕隆为主。兴遣兵伐吕
隆。方得迎什入关。以弘始三年至长安。兴推诚崇以
为国师。请什于西明阁逍遥园及长安大寺译出众
经。凡三百馀卷。又为姚兴著实相二卷。并注维摩。出
言成章无所拇改。以晋义熙末卒于长安。依外国焚
身。唯舌不烧。后外国沙门来者云。罗什所译十出不
一分。少践大方下。叹内神。此句事理两释。事则游历
诸方。理即早悟诸论也。研机斯趣者。易曰。易者圣人
之所极深而研机也。诸理之始也。远法师毗昙序云。
有出家开士字曰法胜。渊识远鉴。极深研几。龙潜赤
泽独有其人也。独拔于言像之表。妙得于希微之境
者。内拖深智如上所云。传云。杯废山丘在鼓诚。闻什
○辨体相第一¶ 第 63b 页 X54-0063.png
在长安。叹曰。吾与此子戏别三百年。沓而未期。迟有
遇于来生者之也。齐异学于迦夷扬淳风于东扇者。
此下叹几。法菀云。龙树迦夷之作。宣敌于有道之时。
童寿逍遥之典。遂兴济济之国。龙树传云。龙树入于
龙宫。七宝发函。九十日中读方等。得无生忍。龙还送
于南天竺。大知佛法。摧伏外道。度明摩诃衍。作优婆
提舍十万偈。又庄严佛道论五千偈。大慈方便论五
千偈。造无畏论十万偈。中论五百偈出其中。令摩诃
衍论大行天竺也。又睿法师大品序云。什师慈心风
悟超抵。特诣龙树遗风。领兴于此世。又肇师为论序
云。出家大士厥名提婆。擅出迦夷为法城堑。于时异
端竞起。邪辨逼真。远拯沉沦。故作此论。防正闲邪。大
明于宗极者矣。斯则龙树.提婆齐异学之妙典。随几
扬东风至长安也。将风烛殊方匿曜凉土者。自西凉
州来至长安也。道不虚应应必有由者。明几教相秤
也。

岁次寿星者。辰谓寿星也。天之度数三百六十五
度四分度之一。以廿八宿当此。轸星十七度。角星十
二度。秋星九度。七星十五度。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
曰寿星。于辰在辰卅度。秦乘八国之谋者。若若王等
请兵七万往伐龟兹也。亦乘八国举兵诤佛舍利也。
北天之运者。本是天竺而运数至此。物几然矣。大秦
下。兼叹王。契百王者。将兵率徒皆秤诸王之会心也。
德洽千载之下者。正法五百岁。像法千岁。末法万岁。
今王与什师共会像季。德洽末代。故云千载下也。故
○辨体相第一¶ 第 63c 页 X54-0063.png
睿师大品序云。末法中兴将始于此乎。又安师大品
序。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使传令百王之末俗也。时乃
下。出于时时事。生睿肇等。五百众之上首也。躬执秦
文者。秦王躬揽旧经验其得失。什手执胡本口宣秦
言。与义业沙门五百人详其义。一日审其文中。然后
书之。累劫者。末法中少劫也。

后段。余以下。正明造论所由。短识乏才而预嘉会。义
承有本必非虚搆也。然圣下。叹波若深。则所由理也。
狂言者。谈理之言也。逍遥之与连升。犹言同其义之
也。为试罔像下。引类。罔像者。黄帝于赤水而登昆崙
之亦。所遗之珠罔像得之。帝曰。然则罔像者可得真
闻者之耶也。试论者。廓象云。至理无言。言与则类。故
云试寄而言也。

第二义。正辨波若无知。有三科。一。标章门。二。何者下。
释。三。是以波若下。结劝也。章门中有三段。初。举放光
标波若无相。凡有佛佛生灭无相。何有生灭也。次。举
道行标波若无知。欲辨波若无知。而方无所知。不见
者。明境非所知。故无能知也。后。此辨下。题疑略释。初。
疑上两经。果有下。略释上二经言。然则般若无相无
知。是波若相。是波若知也。

第二科。释章门。此中先释无知章门。然则物下。释无
相章门也。释无知中有二。初。举凡圣相对释知无知。
二是以圣人下。释体用两照二种波若也。此言何者。
乃总题上两章门。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者。此举凡
○辨体相第一¶ 第 64a 页 X54-0064.png
境对于凡知。辨知无知。此是横论知无知。何者。夫生
相。相生于封。有相有封。知生其中。若存于所知则有
不知。故有知处有不知处。则是横论也。亦如青相非
黄相。黄相非青相。青名生于相。青知于名相。境智相
当一豪不差。旷劫故传未曾相离。岂复有知不知名
相。岂复名相而不生知。故云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也。

次举圣智辨境。圣心无知故无不知者。此是竖论知
无知。何者。圣知对境。境无言相。如一木柱。饿鬼见火。
诸天为金。人中见木。他土为空。故注云。无当之柱乃
曰真柱。岂贵诸相。尔乃为真。既云无当。知何由生。知
若无生。知不名知名曰无知。故庄子云。圣人不由而
照之于天。又青不自青。假缘而成。既缘而成。必须众
缘。故毗昙云。一法生时。万法不障为所作因。是以一
青一切因缘。一青知一切智。故中论因缘品。广略因
缘中。求果不可得。故云。圣人无知。无所不知。不知之
知乃曰一切智。引经證也。

是以下。就体用两照释般
若无知。此中先就实相体波若明虚心实照。后然则
下。就修成用释虚心实照也。虚其心实其照者。双牒
两种般若无知。老子云。虚其心实其腹。注释。心怀智
而腹怀食也。今意亦然。虚有无心而实无智。今无智
名照者。申云照云。神凝智灭。心冥如寂。无智不者。强
谓之照。何者。心法研修于今成悟。而此悟智众相皆
绝。如上[穴/俱]义中说。故终日知而未曾智也。

故能下。就
体照明波若无知也。嘿曜韬光。音叩弓裳。四字明体
○辨体相第一¶ 第 64b 页 X54-0064.png
绝能知相也。嘿曜者。曜谓内明。嘿其内明也。韬光者。
光谓外光。韬其外光也。虚心玄鉴四字。明其自体照
也。虚心者。除有无之心也。玄鉴者。举体成真与玄一
体。即自照。鉴。石冲反。取明水也。万物取于其明谓之
鉴也。则不愚义。闭智塞听四字。体绝所知相。故闭塞
也。独觉[穴/俱][穴/俱]四字。异于境空也。物无以谓之。独异于
境空。谓之觉也。[穴/俱][穴/俱]者。不者义也。释论云。体波若者。
不愚不智。信可然矣。斯则嘿曜韬光𨳲智塞听八字。
遣自体境智也。虚心玄鉴独觉[穴/俱][穴/俱]八字。辨体相不
愚不智也。此就体波若明波若无知也。

后。然则下。就
修成用。明波若无知。则释虚心实照义也。将辨波若
无遇应会照几。故就照几应会辨波若用也。此中先
以三双六句明知照应会即用。次所以下。结忘怀用
也。初两句。明从体起用。智有穷鉴而无知相。如镜无
心也。会通万物无心而应。如钟铃应也。

次。神无虑故
下两句。会机照境。不与世间同则不在义也。虽事
外两句。还同世事则不出义也。未始无事者。与物[穴/俱]
者。群物所不能离。故未尝无事也。神虽世表者。心虽
绝[穴/俱]而现子于三千之域也。次。所以下。结应智两用
而忘其功。仰求佛道俯拯弱丧。顺物应接而无穷尽
也。亦隐几无不察。理至即迹灭。故无照功也。斯则下。
明境智相会之义。结无知也。

然其为物下。释无相章
门。此中先总标非有非无。次。何者下。体用相即。释非
有非无。此言为物者。非是为物之物。直言圣体为物
○辨体相第一¶ 第 64c 页 X54-0064.png
也。照实而不有。心虚而不无。圣智常存而不可以有
无论之明矣。次。何者下。三双六句。体用相即释虚心
实照也。初双两句。就体明于有无。次第二双。圣以之
故下两句。释体用相即。初句异于木石而性是虚知。
故虚而不失照也。下句无相无名故照而不无虚也。
后。第三双。照不失虚故下两句。就物明同异。浑而不
渝者。略例云。乱而不能惑。及而不能偷。非天下之至
迹也。今谓圣智与物浑同不俱反。故云混而不渝。渝。
反易也。云动而接粗者。言其和光异于物也。

第三科。是以圣智下。结劝。此中先结后劝也。结者明
智用无度之义。结无相也。次。引两经明从体起用。如
铜山崩钟铃应。故云无心意而现行也。放光曰。不动
者。如花严云。从佛智惠海。出生于十地等。故云不动
而立诸法也。此所以下。结体用无二。亦名本迹无二
也。是以波若下。劝。初劝境智忘。故万动下。劝动静一。
相无相一。斯则下。复宗。结无知无相义也。

第三义。问答辨宗。有九难九答。第一难。就照境应会
用作两关问。有三科。一。立章门。二。物物斯照故下。释。
三。既知下。结难。夫圣人真心独朗物物斯照。立境智
章门。应接无方动与事会。立应会章门。第二科。物物
斯照下。释有三双六句。初两句。明能知能会。没会不
失几故下两句。明所会所知。后有知于可知故下两
句。举境难无知。知非无知。举境难忘会。会非虚也。


三科。既知结难。初直反具言。若云下。正结难。随偏斯
○辨体相第一¶ 第 65a 页 X54-0065.png
可下。重结难也。

答有三科。举用略答。二。子意下。就体释答。三。是以下。
约用结释。夫圣人切高而不仁者。仁是造立设化。有
思有为也。天地任自然之道。无为无放。而万物自相
治理。故曰不仁也。圣人仁过于天地。故切高二仪。对
上应会用也。明踰日月而弥昏者。对上知用。如日月
能照而无辨功。圣人辨之以示物。故云踰其明也。而
不初其照如弥昏。所谓明道若昧也。后。岂曰下。简异
二乘。小乘入灭尽定。心若死灰形如枯木。今不同此
也。后。诚以下。明异于凡也。

第二科。子意下。就体释。有
二段。初。[贝*令]难如文。后段。何者下。正释有三阶。一。就真
波若绝知无知相。二。若有下。简异旧义。三。经曰下。简
异惑智也。真波若清净如空者。若论真体波若。心自
成真。缘者俱寂。境空心寂无二无差。故清净如空。如
空者。如物无之空。不异本空。心泯成中。其义亦尔也。
故大论云。无戏论之垢浊。故名毕竟清净。以清净故
能遍照一切五种法藏。所谓过去未来现在无为及
不可说也。第四十照明品释之云。以四句释之。一句。
智生于境。体自成真。有何前境而有体知。故曰无知。
第二句。见亦例此。无境故无能见。云无见也。此二句
就体真波若绝境智有以释难。第三句。作是作起。屋
应无应。故无作。第四句。若有几缘则有应会之用。以
无缘故无会几之用也。此两句就体真波若泯应会
以答难。故波若论云。真如法界中。佛度众生也。斯知
○辨体相第一¶ 第 65b 页 X54-0065.png
下。结答非难也。二。若有下。简异旧。此若有知性空而
秤净者。简异平等空也。若以所知下。简异境空也。三。
然经云下。简异惑智。法无知将无者。将。非也。今云知
者惑取之谓也。真波若中本无惑取。云何名知耶。岂
唯无智下。弹他义。支道林云。智即空之无知。惑即空
之无知。俱无知相。而云圣心冥有而知诸法。故名为
知。若尔。知与无知两用各陈也。此大文应云。岂唯无
知名无知。知自无知也。亦可释伏难云。若无惑取。取
名无知者。科无惑知。故名无知。知非波若无知也。释
云。非但体波若中无惑取。故名无知也。真波若体性
知无知性。故云知自无知也。

第三科。是以下。约用结
释。初。举用波若释境知秤之义。所以下。释几会无差。
寂泊下。结知无知也。

第二约名难。有二科。一。申立名言名实相当。二。论云
下。正难。难中先领上宗。谓下正难知无知各当其实
也。则名教之所通者。理上之教也。立名之本意者。教下
之实也。然致下。结今。论者云。以知无知一于圣心。将
失立名之旨也。若知得于圣心下三句。并咎也。

答有
二科。一。正答。二。今诚下。辨于上难意。于无知名无知。
于知名知。不可知上无知共一种圣心也。今就真波
若述言教之道。若论真波若并绝六句。故名下之实
非言所言也。言虽不言下。明实上之教无相也。是以
圣人终日言而无言。不言非都不言。言而无当也。故
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

第二科。今试下。辨
○辨体相第一¶ 第 65c 页 X54-0065.png
知无知相。答难家一于圣心句也。此中烦粹。言趣难
解。今分文句。义趣可见。有五双十句并结也。初双。微
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勤不可为无。此二句直就
本地之体本地之用明不有不无。无物不照故如勤
也。第二双。不可为无故圣智存焉。不可为有故名教
绝焉。此二句就本体用不有不无以明有无故也。第
三双。是以言知非为知欲以通其鉴。不知非不知欲
以辨其相。辨其相故不为无。通鉴不为有。此二句以
上句知无知即如有如无也。第五双。非有故知而无
知。非无故无知而知。此二句以上句如有非知非无
即非无知。归于无二也。后。是以下。知与无知相即。结
于圣心无异也。

第三。据境难知无知。亦名以缘求知难。境是非知。知
是能知。以所责能。知唯是知。非无知矣。答。难家求执
正是旧义。真俗二理本性常然。今即不同。义有四途。
一。境先知后。如难家执。二。知先境后。如大经云。如盐
性咸。然咸异物。修空三昧亦复如是。不空之法悉令
空寂。三。境智俱有俱无。如文言。知与所知相与而有
相与而无义。四。境智非先非后。无知谁为境。无境谁
为智。则境智因缘无当之义。今破难家旧义。有二科。
一。就缘非缘立二章门。二。夫知下。破释也。以缘求知
知非知者。汝谓以缘求智智则知矣。今则不然。大品
经问相品云。不缘色生识。是名不见色者。略破缘立
非缘章门。释论解此文云。波若不见色等诸法故。示
○辨体相第一¶ 第 66a 页 X54-0066.png
世间色等法虚诳故。不见不谓不生缘色识。乃至不
生缘一切种智。识是名。不见色等法也。又云。五阴清
净故至所知则缘。立缘智章门。第三科。破释。先破释
第二章门。有二段。初。就相待破以缘求智。明知自非
知。后。以相缘并知无知正释其问。初有四双八句正
破智。初双。知与所知相与而有。相与而无。此二句就
相待门立境智有无。何者。凡论因缘有四种。一和合
因缘。二相续因缘。三相待明缘非缘。何者。取相名知。
所取名缘。圣无取相。所取非缘。故云真智。何由知所
以然下。正释。有四阶。正破缘。一从初至故真。明境智
相生。破上难家真谛为缘义。二。真谛曰下。直就真谛
得明非缘义。三。是以下。就能所明非缘非知。四。而子
下。题难结答也。夫所知非所知。所知生于知。此二句
由智故境也。次。所知生于知。知亦生于所知。此二句
由境故知也。后。知所知既相生下两双四句。正破难
家真谛为缘义也。末。引中观證缘非真也。二。真谛曰
下。直就真谛乃非缘义。非缘故无物。从缘而生者。真
既非缘。故无有知。物以真为缘而生智也。而云难言
真境生知。名真为缘。故经曰下。證有法从缘。明真非
缘也。三。是以下。就能所非缘非知。从初至知智何不
举智忘相。得明所非非缘。次然非下。举真谛无相明
能知非知。四。非知。而子下。题难结答也。

第四取不取难。此中因前语先定。若无知下。作两关
问。可见也。

答。先发两关。次就理释。知则不取故能不
○辨体相第一¶ 第 66b 页 X54-0066.png
取而知者。心随缘转故。故取从相生。法无定相故。从
取生心因缘。四。境智因缘。此中不明境智因缘。知不
自知由境故知。境不自境由智故境。有则俱有无则
俱无。第二双。相与而无故物莫之有。相与而有故物
莫之无。此二句就上境智。明境非先有智非先无。何
者。相与而无故无智。智非先无故智物莫之无也。莫
是莫先义也。第三双。物莫之无。故为缘之所起。物莫
之有。故缘所不能生。此二句。就上非先有非先无。明
俱有俱无。何者。智非先无。故有境则有智。因境以云
智。故为缘之所起。境非先有。故无智则无境。无知不
云境。故缘所不能生也。第四双。缘所不能生。故照缘
而非智。为缘之所起。智缘相因以生。此二句。就缘弁
知无知。何者。所生法无。故照缘而非智。能生缘非无。
故因境以生智。一解境无相故无。智从缘起故知生
也。故中论燃品云。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今则无
因待。亦无所成法。后段。是以下。结上生下正答问。何
者。难家以缘求智。智则知矣。今答知与无知俱就缘
弁。故知与无知生于所知耳。何者下。释第一非缘章
门。明境非因缘以答问也。此中先就凡圣二智取名。
此得相名智。圣心玄通穷理尽相。故无取相而无不
知也。

第五更难不取义。圣心不物于物故无惑取者。圣心
不取相相。故无惑取。理宗然矣。虽无惑取。若不取可
是。于是无当。于理无当。谁得圣心而云不无知耶。

答。
○辨体相第一¶ 第 66c 页 X54-0066.png
然无是无当者。此是顺答。实为所力。故云然也。四人
对柱。是非反覆。相㝵无穷。圣人无是非而能应是非。
故物无不当。物无不是也。次。物无不是故下。乃忘怀
用。是非无穷得其中两。荡然无怀也。故经曰下。證忘
怀用。见无见相也。

第六境智难。以境空故无是可是。而不无是于无是
也。舍有相故名波若无知。若以无相为境有何妨乎。

答有二科。一。非难。二。是以下。释不舍有无义。圣人无
以者。易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质。质。空也。今则反取
圣人无以见天下之空。何者下。释其非。义如譬文也。
中论破六种品云。是无相之法。一切处无有。于无相
法中。相则无所住。第二科。是以下。释不在有无而不
舍有无也。和光者。圣不独显。合物不𥪰也。同尘者。圣
不独卑。全所贱也。寂然而无泊尔有。则有无一体也。

第七智随境生灭难。先就灭应为难。应生智生。应灭
智灭。然则下。正乃智有兴废。若先出异解。地论云。一
时顿得十力。次第现在前。解者云。一时顿得种智而
境生智现。境灭智废。随境生灭。智有兴废也。摄论云。
应化二身无常故。云何诸佛以常住为法。何者。应佛
为地上菩萨说法。而菩萨根性不同。故应身亦种种
说法。若应法常住。则不得有种种相貌也。化身化二
乘凡夫。若化身常住则不得现六道差别。以差别不
同。故知无常。彭城惠嵩师言佛无常。有舌烂之咎。是
以后人作九世境。三达智。照通无常难。二作悬镜高
○辨体相第一¶ 第 67a 页 X54-0067.png
堂譬也。今此论以虚空为譬。以体用两释。用中先乃
凡圣相对。生灭不者。生灭者生灭心也。圣人无心生
灭焉住起矣。云心者何那。或于所生。有形必有影。有
相必有心。无形则无影。相故无心。但凡夫见法有生
灭。故心有生灭。圣人悟法无生。则知无生灭。此举境
无生明心无生灭也。然非无心但是无心之心者。乃
忘怀用。与物俱化也。在有不有在无不无。亦在有为
有在空为空。在生为生在灭为灭。与物俱化故物不
能及其体。死生不渝其身。故有无不当其心。故云无
心之心耳。又非不应但是不应之应者。住境令变。无
法不可。无物不然。常以不为为之。是以应会信若四
时者。圣人无物不顺。无形不载。而驰万物。验若四时
也。次。就体释质直。以虚无为体者。体喻虚空。意有三
义。一。质直谓圣人不矜其身也。二。虚是物之极也。凡
物起于虚。复归于虚。喻灭应言体也。三。虚言为物温
适弗能恍舍石无能害。喻体无生灭也。

第八问凡圣同异。若圣知无知故无生灭者。或知即
空。亦无生灭。两有既无同。两空亦应不失。答有于二
科。一。两空同异。二。是以下。两有一异。初有三段。就空
明同异。次。就体用明同异。后。就人明同异也。就空明
同异者。波若空异异真谛空。有三义。一。事理两释。
理者。圣知之无名无知者。无是无相之者。云无相
之知也。惑知之知名知无者。是有相之知。云知即
空也。事者。无知是无处之知。圣人无知而无所不知
○辨体相第一¶ 第 67b 页 X54-0067.png
故也。知无是有处之智。惑知有所不知。故有知处有
不知处也。二。有折无。明异夫圣心。虚静者。虚。极也。静。
真也。既至极真。无知可空。故非谓智空也。或智有知
至非曰无知者。惑智有相。有相可空。故曰智空。非谓
空知也。三。就但以明异。无知即般若之无者。是无所
有空也。知无即真谛之无者。是有所无空也。次。是以
下。就体用明同异。言用则同而异者。忘怀用同。而有
功无功异。此句但就用明同异也。言寂则异而同者。
境智体异而无相义同。此句但就体明同异也。同故
无心于彼此异故不异于照功者。双体用同异也。


段是以下。约人同异。辨同者同于异者。欲辨众圣之
所同。则同境智之所异也。一云则同凡境之所异
焉。辨异者异于同者。欲辨众圣之所异。则异境智之
所同也。一云即异凡境之所同也。斯不可得下。明不
一异也。何者下。举境智释人同异。从内有至不能同
用。就用明异也。从内虽至不能异寂。伹就体明同也。

第二科。两有一异。上以般若与真谛异。三义即明同
异。今万有一异诚以不异于异。故异而不异。此文亦
三义释。一。以无当为一。二。相待为一。三。性分齐。亦名
是非齐也。如凫鹤等事也。经曰。以教證同异。又曰。以
行證无二。

第九用言问。上就体用明同异。今问般若中有体用
之异也。答。初明用寂一异。次明明昧一。后明动静一
也。成具曰。證用寂。动静不异也。密迹曰。證明昧一也。斯
○辨体相第一¶ 第 67c 页 X54-0067.png
即下。结成此论文义。今寻此文可知。非但论因般若也。

无知论义竟


** ○隐士刘遗民书问无知论

远法师与弟子数阳见虚峰清净静足以息心。乃住
龙泉精舍。此处无水。远师乃十八游历名山。乃至寻
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栖止。当使朽壤抽泉。言毕
清净成流。寻阳苦旱。远诣池侧读海龙王经。大蛇忽
出腾空。大雨有润其年年。就号为龙泉寺。率众行道
昏晓不绝。远闻天竺有佛影。是佛昔化毒龙所留之
影。志愿瞻睹。会有西域道士叙其光相。乃背岳临水
营𥮵龛室。妙笇𦘕工淡彩图像。色疑积空悬似烟雾。
光晖相映暖。若隐而显。寂而有动。又乃于精舍无量
寿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令㔁逸士著文畅旨。加复
外国众僧感秤汉地有大乘道人。每至烧香礼拜。辄
向东稽首献心虚岳。远闻罗什入关遣书遍好(云云)
其后封书问道。送表搆请。所谓隔面目怀者也。依此。
遗民复与肇师时有往还之问也。

牒有二义。一。因直
相问陈彼此之旨。二。去年下。正问所疑。

顷餐徽问者。徽。善也。法也。五音不当。妙回也。示之也。
伫。徒吕反。恩望也。馀绪并正住。心企想之也。泽。水草
二文会。又水钟处也。楚泽云云梦并云里外。瘵。侧感
反。身弊也。苓怀。支道林云。起苓悟旨。又表也。正是捕
鱼之荃也。易击云。乾坤唯是演灵之蹄荃之者也。镜
○辨体相第一¶ 第 68a 页 X54-0068.png
心者。支道林云。子淡五心。似若未镜之类之也。行李
者。有言因李行使故云行李。或云行李当为史因。行
史使声之误也。而李义多之种也。过半之思者。易系
云。知者观其彖辞则有过半之悟也。追德多品而被
过半者。上智下愚九品相对不移其字。中人处品数
之半可上可下。故今立教本为中人。中人以上可以
悟上过半之义也。恂恂穆穆者。恂。私句反。训信也。一
训恂恂。书云。恂恂业业。相互而用。然则勖进无惓。唯
此为业之貌也。铭至者。勒其功迹述义。郑道子与远
师书云。夙兴之诚日月而至也。乾乾宵夕。易云。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者之也。

第二义。有二科。一。叹无知论。二。然夫下。正问。才运清
俊者。先叹肇师内才也。俊。姊嵈反。秀等也。允。䛹印反。
诚诚也。推涉下。叹文圣通也。正也。婉。回也。美也。亦顺
从也。婉而成章者。回备无强而成而竟也。真可谓下。
叹论利用也。

第二。然夫下。正问。有二段。一。明问之由。二。正问也。所
由有三阶。一。约理教明起难之端。二。意谓下。叹论请
释。评论谓之㘿也。三。论序下。领宗。无知论有十释九
难。从初至建立诸法。领第一章也。异于人者。题第二
章也。又云用即寂寂即用。标第十章也。夫圣心[穴/俱]寂
下。领旨。故述道理必然。初二句领体也。不疾而疾不
徐而徐者。易云。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义释绝应而
恒应。不为而有为。远师云。法身独还。不疾而速也。不
○辨体相第一¶ 第 68b 页 X54-0068.png
疾不徐为体。而疾徐是用也。故其运物下。述其应用
也。体用及应。为前难之本也。

第二段。但今谈下。正问有三双六关。第一双。就体用
问[穴/俱]义。第二双。就应用照境问有无。第三双。就当是
问忘用也。于高论之旨欲求圣心之异者。先腾众疑
以为问端。即是三章中道也。第一问中。先定。次难。后
结也。为谓穷虚极数妙尽冥苻者。此一关言有冥义。
穷虚知之性。穷有无之数。妙智尽累。以冥理阶耶。为
将心体自然虚伯独感者。此一关言无冥义。无物理
可冥𦺴。心神自寂虚伯独感(感微美也)耶。若穷虚下。正难。
若穷虚智性尽有无数。而以妙智与物理冥苻者。虽
云寂照。故有能所。若有能所即有定惠之体。即此就
用冥令堕于旧义也。下就体冥以答此关也。若心体
自然虚伯独感。则群数之应固已几于息者。此则就
体冥以堕卢山义也。下就波若无知以答此关也。卢
山中诸人问曰。众经明空。其辞虽多方。不固各异。统
归宜同。而独秤法性何耶。答。明极之谓也。明极则神
功周尽。圣智几乎息。问。然则体法性者将为哉。答。唯
冥其极而巳。远师法性论成后二章。始得什师所译
大品经以为明验。證成前义。云法性者名涅槃。不可
坏。不可戏论。性名本分种。如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
有银性。譬如金刚在山顶。渐渐穿下至金刚地际乃
止。诸法亦如是。种种别异。到自性乃止。亦如众流会
归于海。合为一味。是名法性也。夫心数下。结两关。心
○辨体相第一¶ 第 68c 页 X54-0068.png
数既玄而孤运其照。结后关也。神停化表而惠明独
存。结前关也。当有深證。请释也。

第二双。疑者下。就应用照境作两关问有无。先腾众
疑以为问端。抚。安也。披也。持也。众生几应披而会之。
故云抚会也。远师云。抚之有会。功弗由晨也。应几睹
变之智者。变现之智为物所睹。谓之睹变之智。物情
谓变现之智不可为无也。谓宜下。正问。此中先定后
正问也。为当唯照无相者。此是定句。则因上虚伯独
感云唯照无相。无照几之智耶。为当感睹其变者。亦
因上以几感圣物睹其返化身耶。易云。圣人作而万
物睹。若睹其返。则异乎无相者。正问也。若唯无相。则
无会可抚。下。请释也。

第三双。论云下。就当是两关问忘怀。此中举论欲显
疑处则是定句也。次。夫无当下。正难。从初至真是。明
理必如此也。次。有下。正难上语。后。若谓下。结难请释
也。下以遣情答此关也。悟惑异者。或谓当悟即非常
是。悟或虽殊。当是即同矣。固亦下。请释也。此三难从
深至浅。论至日下。结难论及人如一。

** ○又肇法师答刘隐士书

文有二义。一。受住或陈彼此之宜。二。生上人下。正答
所问。今惠明道人至者。上云因惠明道人北游表通
其情。故云至也。疹。敕陈反。热病也。服像虽殊妙期不
二者。道俗乖。所求无二也。嘉遁者。遁谓隐遁也。易曰
嘉遁。又遁世而无也。又位不当圣者。服圣遁肥。服膺
○辨体相第一¶ 第 69a 页 X54-0069.png
高轨者。上云论至日共在远法师亦好相领得。既胜
人经目必当胜轨也。亦受住或及问为胜轨也。领公
远举乃是千载之津者。经流江东。多有未修禅法。未
闻律藏。远师恍其道缺。乃令法净.法领等远寻众经。
踰越沙雪广岁方反。皆获胡本也。什师翻经。如无知
论初所云也。禅师于官寺教习禅道者。传云。佛驮跋
陀罗。此云贤。本姓释氏。加稚罗卫人。甘露饭王之苗
𧜟也。小以学禅驰名。当以与僧伽达多共游𦋺宾。达
多虽服其才明而未测其人。后于客室闭空禅。忽贤
来敬。问何来。答云渐至兜率致敬弥勒。言讫即隐。后
敬心科问。方知得不还果。秦国沙门知严惠[(上/脊)*殳]西至
𦋺宾。要请苦至。贤远悯而许。于是步骤三载。路径六
国。项之至青州东莱郡。闻什有长安。即往从之。什大
欣。共论法。于什每有疑。必共咨。次又支法领于于顿
得花严前分三万八千偈。未得宣译。请贤为译。沙门
法业.惠严等为馀人。诠定文旨。故道场寺犹花严堂
焉。又僧祇律请贤为译。凡十五部。为七十卷。究其幽
旨。又贤在长安大知禅业。四方乐集者并闻风而至
集者也。夙夕匪懈者。安法师毗昙序云。颇杂辞义。龙
蛇同渊。遂今更夙夕匪懈。卅六日而得尽定也。邕邕
肃肃者。恭敬也。邕邕。和乐也。出律藏本末精悉者。秦
弘始六年弗若多罗诵胡本。什师译为晋文。三分得
二而多罗忘年。缘昙摩流支至。又诵胡本文。什读译
都竟。本五十八卷。最后一后诵遂其要改名善诵。及
○辨体相第一¶ 第 69b 页 X54-0069.png
罗什叶世早。摩罗又住石涧寺。开为六十一卷。后一
诵改为比尼诵。故二名存焉。上云三藏即其人者。毗
婆沙法师者。名毗摩耶舍。此云法明。欲游方授道。踰
历名封。耶舍善诵比婆沙律。人感号为大比婆娑。有
天竺沙门乃昙摩捗。来入关中。同气相求。婉然若旧。
因共出舍利弗比昙。以伪秦弘始九年至十年六翻
译方竟。凡廿二卷。伪太子姚照乃道标为之作店也。
佛陀耶舍。此云觉明。为人赤发。善诵此婆沙。既为什
师之师。亦秤大比婆娑。先诵昙无德。伪司疑杖慰姚
爽令出之。即以弘始十二年译出四分律卅卷并长
阿含等。上云比婆娑二人。即是者也。而恨不得同斯
法者。上云而不得与斯人同时。即人法相答对也。

第二义。正答。对上为二科。一。叹刘遗及文集。二。来问
婉切下。正答也。兴寄者。兴谓引类。寄谓寄事也。扣。苦
舌反。击也。牵马也。特也。诚也。举也。以午年下。因领公
南逮维摩诘也。

第二科。正答。有三段。一。述。二。疏云下。正答三问。三。夫
言迹之兴下。少许文答难竟。遣言迹观忘怀也。第一
段述来问婉切难以郢人。余西反。南郡江邻悬人是
也。庄子遂[廿/(夕*?)/土]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泥漫其
鼻端。若蝇翼。使匠石[(咒-几+卓)*斤]之。匠石斧成风听独[利-禾+(咒-几+合)]之。泥
尽而鼻不伤。郢人不失容仪。宋元君闻召匠石尝试
之。匠石言之。臣即尝能为之。然臣质死之久矣。臣复
不敢为功。斯譬之也。疏秤圣下。正牒问家领意可以
○辨体相第一¶ 第 69c 页 X54-0069.png
忘怀也。

第二段。疏云谈者下。别答三双即为三。第一。答初难
两关。此中有三阶。初。牒问家两关。二。意谓下。反反关
定体。两关虽殊归于无二也。三。何者下。别释两关也。
先答初关难云。寂照之名故是定惠之体者也。存名
即存体也。今就体冥并遣名体。有三双六句。初二句
遣体。次二句遣名。后二句反责。此三双并据问为言
者。难前领宗云理极同无。虽处有名之中而远与无
名同。今就同义以答其问也。夫至人玄心嘿照理极
同无者。二句遣体。此即初句。玄是冥嘿无有也。嘿。寂
也。极中也。穷也。至也。致尽也。心玄照寂与物理同极。
故云玄心嘿照理极同无也。既云为同同无不极者。
第二句。同有二义。相似为同。二泯成一为同。若言定
惠体者。惠是能得。境即所得。名有所得。故名定惠。如
物似为同。今即所能泯同。境智融同为一。境非所得。
智非所知。泯成一如。同无所得。既同无所得。理极莫
过。故同无不极。何有定惠是能同而名体耶。何有下
二句。遣名。初句可缘。次句定惠之名非同外之缘者。
假说境智。智名定惠。即有能所。岂非同外也。若秤生
下二句。反责秤生同内。有秤非同者。若定惠之名生
于同内者。既云定惠。即非与无名同也。若定惠名生
同外者。定惠之名即非至人之因也。此就体冥以义
问也。

夫圣心虚下。答第二关。难家所执是卢山义。今处题
○辨体相第一¶ 第 70a 页 X54-0070.png
彼。此言法性者明极之谓。明极即神功同尽。唯冥其
极。圣智几于息矣。故难云虚伯独感群数几于息也。
卢山远师既为世不推。故答此问分。文有三重。一。就
迷悟辨故无知。二。而今谈下。随境辨故无知。三。请诰
下。遣言表理。

第一重有二阶。一。总答。如文可祇。二。且
心之有下。就迷悟辨知无知。此中初明有无为迷悟
本。何者下。明迷悟为有无本也。有无为迷悟本。有两
双四句。一只辨为五也。夫心之有也以其有有。此一
句明理外有也。凡情以有为有即心生于有。故云心
有生于有有。名理外有也。有既理外。外有生心。名理
外心也。有自不有。故圣心不有有。此一句名理内有
也。理外性有。有自不有。圣能虚心。达有非有。名理内
有。有既理内。内有生心。名理内心。此明圣心不在有
也。

有有故有无。第二双。此一句明理外无也。心之无
也以一生。无无应有。此句而关也。无有既无。无无无
故。圣心不有无。此一句明理内无也。内无生心。名理
内心。此明圣心不在无也。不有不无其神乃虚。此一
双俱结理内也。非有非无结理内境。其神乃虚结理
内心也。亦可三双六句并结也。初夫心下至圣心不
有有。一双也。有有至无无。第二双也。无无至有无。第
三双也。或谓理外理内境自恒别。今谓不然。理外偏
以成理。内心境界亦尔。外反成内也。何者。下迷悟为
有无本。此中先明迷为有无。后明悟为尽有无本也。
有也无也心之影向者。即大梦义。此须别记。今但明
○辨体相第一¶ 第 70b 页 X54-0070.png
迷悟为有无本。何者。初心迷理昏或无故。即旧义界
外无明。而心是缘悟。不同木石。心虽迷不能不缘。执
有执无。即是旧义界内四住也。五住既俱。三界斯起。
此师迷理之影向也。故什师注云。以无明隔实相智
惠。三业㒹倒。所以有身也。以无知鄣明成影。即三有
身也。如熟眠时都不觉知。而心是知性。不同抚法。无
明虽重不能及。今非心是意识潜行。言虎言鬼能即
不言。梦虎岂非熟眠之影向乎。但应尔迷理名为无
明。眠中异知即是梦法。故注云。众生长[窱-(ㄆ/木)+(吣-口)]非言莫晓。
故至十地如觉大梦。什师注云。生死大梦中但觉群
生。未知生死是为大梦。故以重梦晓知法相故梦耳。
言也像也影向之所攀者。此是大梦中法。还明于生
义也。何者。所言影向即三有果报。既有果报有言有
像。既有言像还不影向之所不攀缘。既有攀缘即㒹
倒并起。故注云。攀缘谓忘想微动攀缘言像等诸法
也。什师注几神微动即心有所属。所属即是言像等
法也。远师亦云。微涉动境成此颓势。又宝性论云。依
邪念风轮起业烦恼水聚。依烦恼水聚生阴界入世
间也。

次有无既废下。明梦觉义。即悟为尽有无本。正
答第二关。即是用冥。此中既就冥义答虚伯独感。次
就本迹明波若无知。答群数息义也。有无既废即无
影向者。明梦觉之义。废。弃也。忘有无。既忘即无攀缘
之心。若判其位。七地以上绝有无心不织生死也。影
向既沦言像莫测者。忘想既芒三界永绝。如影没于
○辨体相第一¶ 第 70c 页 X54-0070.png
镜。向既止于谷。言像之路莫测也。言像莫测道绝群
方。此句明化道绝也。道绝群方故能穷灵极数。此句
明金刚心智周或绝也。体未是佛而能如佛。故云能
也。穷灵极数乃曰妙尽至本于无奇。此句明金刚报
谢归乎无二中道佛果也。次夫无奇下。就本迹答群
数息义。从初至数以应之两句。直明真应。次数以应
之至道超名外两句。就真应明动静。次道超外至因
谓之有两句。就真应明有无。次谓之有者至彼何然
哉。偏既应迹。明有非有也。后故经曰下。引经證波若
无知。结答上问。岂可谓虚伯独感数应貌乎。

第二重。而今谈下。随境辨知无知。有二师。一以言空
异堕于偏见。对上有云谈者疑于高论之旨也。二何
者下。释也。寻大方而徵隅者。以有无为隔。出疑者之
过也。老子云。大方无隅。而今以隅召之也。怀前识以
表玄。东宗云。前识谓圣人以功被物。乃云道之花。非
道之实。道之实者离于言数也。如今见应以表法身
也。二。何者下。释。此中先明境。次随境明智无也。物性
常一者。以毕竟空立一切法。故以无住为万物性。即
不二中也。不可而物然非不物者。立章门。可物即名。
于异陈者假俗非无。即是即无。释俗谛也。不物。即物
即真者。似有非有。即释真谛义尔。常一为体。二谛为
用也。次。是以下。随境明无。故有五双十句。圣人不物
于物非不物于物者。此句直辨照境之相。至人任物
而照。不逆于境。以中心为体。庄子云。圣人由而照之
○辨体相第一¶ 第 71a 页 X54-0071.png
于天之也。不物于物物非有也。不非物于物物非无
也。此两句举圣智就凡圣境。即辨释非有非无也。非
有所以不取。非无所以不舍。此两句就境非有非无
释知不取不舍也。不舍故妙存即真。不取故名相靡
因。此两句结冥真无相也。名相靡因非有知也。妙存
即真非无知。此两句举冥无相遣智无知。归于无二
也。故曰下。引经證随境辨智无知。此攀缘下。况答上
明也。

第三重。请诘下。遣言表理。有三师。一反释。亦是非相
对也。智之生也极于相内者。智生于相。相生于封。有
相智生其中也。法本无相圣智何知者。异于世知秤
无知也。世秤无知者。异于木石秤为知也。二。且无知
下。就智体遣知无知。无知生于知。知无故无知亦无
也。无有知也谓之非有。无无知也谓之非无。此句所
遣知无知。即非有非无也。所以虚不失照照不失虚。
此句明忘怀也。泊尔永寂下。体非阂碍。故不能使生
有无也。此中明义。上十释九难义无异途。故安法师
波若略云。夫波若之为经也。文句累叠。义理重复。或
难同而答异。或殊问而报同。难同而答异者。所由之
途同。会通之致别。殊问而报同者。发源之径别。终合
乎一归也。三。故经曰下。遣言表理。从初至不可说示
人。表理绝相。何则下。明取言教方法不当有无。亦名
遣言也。今非有之言即不当有无。如注云。无常者。言
其非是常。非谓是无常。言其常者。言其非是无常。非
○辨体相第一¶ 第 71b 页 X54-0071.png
谓是常。凡是圣人言教莫不如此。然即下。释一上义。
亦名表理也。释上者。言非有非是无。非无非是有也。
表理者。言非有表非非有。言非无表非非无。斯即言
有表非有。言非有表非非有。言无表非无。言非无表
非非无。并六句也。六句中阙初句者。但表波若绝相。
终日说波若而无说无当。故略示表理之相。故中论
涅槃品云。若有无成者。非有非无亦成。是故涅槃非
非有非非无。是以下。人證理绝。有謶下。劝之。南伯子
蔡问女偶曰。子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子。副墨子闻
洛诵孙。洛诵孙闻胆明。胆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
役。需役闻之于讴。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
闻之疑始也。夫阶名以至无者。毕得无相名表。故虽
玄冥犹未极。又推寄于参寥。玄之又玄也。故自然之
理积习而成者。盖阶近以至远。研粗以至精。故乃七
重而后乃无之。名相重而后疑无是始之也。答第一
难两关竟。

最是义要。明四种波若无知。还结上宗。一。
就真波若明波若无知。故论云。体波若者不愚不智。
就体波若答第一关即是其义。二。就用波若明波若
无知。冥真之知。冥俗之知。各就二知明波若无知。答
第二关有三意。即第一意也。彼文就迷悟及真应明
知无知。今明因缘真俗二智俱有真应故也。三。随境
明波若无知。彼就物不物明二谛对性有无明知无
知。照真秤无知。照俗为知。四。遣用就体明波若无知。
即遣言表理中意也。

后三种波若无知。答第二关大
○辨体相第一¶ 第 71c 页 X54-0071.png
意也。大品偈云。波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
力。为之立异名。答第二难有三阶。一。贬难。二。经曰下。
别答两关。三。是以下。双结两关。贬难中先领难意。谈
者下。出情。然则下。即即真之义犹未领也。

第三师别
答两关。初明色空不异答初关。次故知下。答后关。今
空色不异答初关者。上虽因虚伯独感云圣人唯照
无相不见生死有耶。就此先引经文明色空不异。若
如来旨下。先取彼意令随旧义。是以经云下。释色非
色义。色非自色。故以非字令非其色。若都非色即如
大虚。何故非字令非之耶。若色即空故非色者。即是
色空不异之义。次。故知下。明真应无二。以答后关。变
即无相无相即变者。所现丈六即体无相。即是本法
身。岂舍丈六而求法身无相乎。俱几情不同。执迹成
异。故为物所睹。反现之知不可为无耳。寻之经藉推
之圣意。无真伪殊心。空有异照也。何者。即或境以中
心。故无真伪异。即因缘以照虚。故无空有异。亦并答
初关也。第三师。是以下。双结两关。初明有无相即结
两关。后恐谈者下。劝取舍也。从初至无相之旨。正结
答两关。次。造有下。向有无心不异。次。未尝下。明心非有
无也。故曰下。引證。不动等觉建立诸法者。不动冥真
之智而能照几现迹。令诸众生立诸善法。何谓返现
之智异无相之照乎。如花严云。从佛智惠海。出生于
十地。此文旧解不同。一解因佛得解。二解有果故行
因。三解渐会佛境。四总因果知。又胜鬘云。如何耨达
○辨体相第一¶ 第 72a 页 X54-0072.png
池出四大河。因于八地。摄受正法。出生四乘因果之
也。今于此解经亦同亦不同。但言无耳。又不动等觉
现诸应迹生诸善法也。后恐谈下。更举难情劝取舍
也。若能舍已心于封内寻玄几于事外者。就心劝取
舍也。齐万有于一虚晓至虚之非无者。举境劝忘怀。
当言下。举人以结答也。与物推移者。推前变动之理
而行天下。乘运抚化者。乘万几之运披应化之道也。

又云无是下。答第三难。有二师。一先与后夺。二遣情
谓也。所以与夺者。上二难皆堕或情。故先与后夺也。
先领难意。若能无心下。述与。但恐下。还夺也。今解三
论者。以正法为是当。故夺此执也。若如难家真是可
是至当者。即舍一取一。未忘是非。生生奔𥪰。孰与止
之。庄子云。丘也与汝皆梦也。帚谓汝梦亦梦也。方其
梦。不知其梦。梦中又与其梦。即无以异于悟。又若彼
我俱有是非者。无以止之。若同乎汝止之。既与汝同
何以止之。若我同者止之。既与我同何能止之。使异
乎我与汝者止之。异即何能止之。使同我与汝者止
之。同即何能止之。能即生生奔𥪰。无能是止者之也。

第二阶。是以至人下。遣情谓。初明动静无二。名体无
二。寂寥虚旷者。谓言语断心行灭也。后恐是当之生
下。遣是非情。述理无言也。然者是也。不然者非是也。
理自不然。何足为然。而言真是可是耶。

夫言迹下。正答。中有三段之第三段。遣言迹述理无
言迹。何者。上虽答难。若执言拟理巳差。故动忘荃取
○辨体相第一¶ 第 72b 页 X54-0072.png
旨也。拟心巳差乃有言者。轮扁语桓公曰。徐即甘而
不固。疾即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于手应于心。口不
能言也。有敏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子。臣子亦不
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犹死㔁轮。古之人亦
与不可传。故死而巳也。然则事无粗细。当理无言者
一也。


* 物不迁论

上明佛果。此下二论明生死因果相对。上则辨果。此
则论因。又境智相对。上巳明智此复辨境。今此二论
先观俗入真。故不迁明俗。不真明真也。今不言迁而
云不迁者。立教本意只为中根执无常教者说。故云
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而不领。何者。如来说法
去常故说无常。非谓是无常。去住故说不住。非谓是
不住。然即理反常心之境。教有非常之说也。而少心
者造极不同听心异。闻无常分取流动。闻不住即取
生灭。因缘著偏。乖之弥远。故立不迁破除内执。斯盖
反其常情乃合于道。故以不迁立言也。

文有二义。一。
明造论。二。道行云下。正辨论体。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者。生死之变犹冬夏而时行
也。有物流动人之常情者。唯有法流动不及无为者。
中人以下皆共知之。此是标宗也。

今即下。正明造论
所由。有二科。一。立宗。二。或者下。正明所由。立宗中有
三段。初。依经立宗。次。破。后。结也。今即谓之不然者。总
○辨体相第一¶ 第 72c 页 X54-0072.png
反惑情。何者下。依经立宗也。次。寻夫下。破旧义也。寻
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者。正破
旧义。彼云不迁者。赖于续假。转前作后名为动法。若
许实法即无动转。故法与时俱。时与法俱。转变后法
还舒于前。名为不动。此即释动以求静也。过去法来
不来有三说。第一云。过去虽灭而曾为固。故相续行
者成就此因。因非转来。在于现附也。第二云。因体有
为。当时即灭。而善恶功用湛然常在也。第三云。善恶
功用随心转来。来至现在者也。今于三宗亦同不同。
但言而无当。取汝言赖续故动者。为当前法续后。为
当后法接前。若前法续后。前时未有。后云未有。何续。
若后法接前。后起前巳谢。何处接。动亦例然。今即不
然。求是推求。以三时求动。动相不可得。故云求静于
诸动。下句可解。后段。然即动静未始异者。结宗也。

第二科。而惑者下。明所由。有三段。初。明辨理者不同。
而或者不同句。亦可属上。亦牵于下。次。明道相反。后。
明所为人也。真言滞于竞辨者。佛言无当而滞于偏
执也。宗途屈于好异者。理无二途而屈于是非。即是
于谛义也。所以求那法师偈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
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也。次。何者下。明道俗
相反。教亦相违。谈真即逆俗顺俗即违真者。俗。习也。
言真之教违于俗。顺俗之教反于道也。违真故下。明
行亦反也。后段。缘使中人下。明所为中人未分于存
忘者。疑于有道若存。疑于无道若亡也。下士抚掌而
○辨体相第一¶ 第 73a 页 X54-0073.png
弗唇者。异已所见。其乖常情。对牛鼓簧。非彼能觉。故
大笑而弗唇也。动静之际之。庄生云。雁木之间犹未
免有累。故竟不处。今肇师亦尔。处迁不迁之间。设投
处犹未免偏。竟不处也。此释造论意之也。

第二。道行下。正辨论体。有五科。一。依经论立宗。二。伤
夫下。破去来明不迁。三。噫圣人下。徵教。四。是以睹下。
约愚智二人明取教得失。五。是以如来下。明因果无
失以观觉。初科有三段。初。依经论标宗。次。就二人释
经论意。后。明趣无二也。非常之说常情难悟。故以引
标不迁教。此经语可作两释。一。诸法本来不生故无
去来。二。以假异明无去来。然推假异即离无当。即是
本来不生之义。复引中观标动静无二也。次段就二
人释。先释中观意。以昔物不至今故动而非静者。人
情所谓本时无法。今有名现。而现法流入过去更不
迁今。故动而非静也。我之所谓静者。亦昔物不至今。
静而非动者。同事异悟。巳过之法更不来今。昔物自
在昔。即静而非动也。静而非动以其不来者。即释经
语。巳之法更不来今。以知昔物不来于今也。动而非
静以其不住者。流入过去无去。刹那并于现。以知不
住也。一义是眠生时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也。后段。然
即下。明旨趣无二。动静所趣未曾异执。见未尝同也。
逆之所谓塞顺之所谓通者。偏执即逆塞。忘怀即顺
通。然即理无动静而取动静者。论于或若即动静而
无动静者。契会无二矣。
○辨体相第一¶ 第 73b 页 X54-0073.png

第二科。伤夫下。破去来明不迁。有三段。初。伤凡情表
不迁。次。破去来明不迁。后。引外圣證不迁也。伤夫人
情之或久矣。目对真而莫觉者。若圣智对。五目莫见
其形。斯乃道远乎哉。迷情即是因缘。道远乎哉。因缘
即是中。故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而凡夫肉眼冥然不知。如对牛鼓簧。彼
非所悟也。既知往物既不来今物何往者。巳过之
法更不来今。今不住法亦不移时也。次。何则下。破去
来。即释道行意。此中先就向物以四句明无去来也。
初两句立有无义。于今尝有下两句。正明向物无去
来也。覆而求今今亦不往者。应有四句。求今物于今
于今未尝无。责今物于向于向未尝有。于向未尝有
以知物不去。于今未尝无以知物不来也。是为下。举
今昔两物结明不迁也。后段。仲尼下。引外圣證不迁
教。所谓外内虽殊所明理同是也。有何物而可动者。
经中观意也。然即下。齐万物而结不迁也。释论云。光
风动尘野马之中如野马者也。

第三科。噫下。徵教。有三段。初。举无常教以徵今说。次。
人情不同教非一轨。后。引外圣證无常教同也。人命
速于川流者。举仲尼教也。是以下。三乘證果执无常
教也。齐万物而非化岂寻化以阶道者。證教非谬也。
覆寻圣言微隐难测者。正徵今记。䨱者䨱无常教。寻
不迁意。结理难解也。若动而静似去而留。可以神会
者。推于大士。非中下所知也。次段。是以下。明人执不
○辨体相第一¶ 第 73c 页 X54-0073.png
同。教非一轨。有三阶。一。明去住两教之意。二。正出两
教。三。两教一会也。言去不必去闲人之常想者。言无
常不必无常。但防计常之想也。秤住不必住释人之
不住者。言不迁不必是不迁。但解计往之想。后住字
当为往也。若用住字释者。常字亦不可以计常之常。
应以常情而释之耳。二。成具下。正出经。成具明无常
教。摩诃衍明不迁教也。三。斯皆下。两教一会。是以下。
释意。三双六句。言常而不住。秤去而不迁者。此二句
劝取教莫偏也。不迁故虽往而静。不住故虽静而往
者。此二句明教意相通也。虽静而往故往而弗迁。虽
往而静故静而弗留者。此二句明物无动静也。后段。
然即下。引外圣證无常教。同庄生如上所云也。仲尼
临川云人命逝速如斯也。

第四科。是以睹下。约愚智二人取教得失。有二段。初。
明为二人起教不同。次。明取教得失。后。反常合道。初
段有二阶。一。明二人。二。明起教也。不用人所见得明
者。下不及上也。何者下。出二人。邻人是或。梵为智者。
从初至形随。是出惑情。以梵志下。正出其事也。吾犹
昔人非昔人者。可作两释。一云。吾岂昔人乎。非昔人
也。一云。犹。若也。吾若昔人。非昔人也。一息一得。向息
非今息。昨日之人于今化矣。而愚者窃然。以为昔人
常存。此不朽物化也。二。明起教不同。是以如来因群
生以辨惑者。教起无端。病除是贵。故此句出病。明起
教所由也。乘莫二之真心下。正明起教不一也。不迁
○辨体相第一¶ 第 74a 页 X54-0074.png
为俗而云不迁为真者。谓情为俗。即反常为真故也。
后段。而徵下。正明得失。有二阶。一。因教著偏。闻不迁
即昔物可至今者。凡人所谓时年虽移。人之质体古
今不异。如以指进薪火传不灭。而不知指火与薪俱
谢也。听流动即谓流人过去。而不知支火非今火也。
今即正破。既云古今。古即在于古。今即在于今。而云
迁者何也。二。是以下。劝著不迁教。言住不必住。古今
常存。以其不动者。言所谓住。不必是住。言其非动。非
谓是住。即不住之住。古今不动也。一云。从彼至此乃
是住义。古不至今何处有住。古不至今故无住者。今
亦不往于古。言其不动。又住是对动之言。无动故无
住也。秤去不必去。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者。言去不
必是去。言其非来。非谓是去。即不去之去。古今不住
也。一云从今至古乃是去义。今不至古。何处有去。今
不至古故无去者。古亦不来于今。言其不来。又去是
对来之言。无来故无去也。不来故下。结不迁。然即下。
会教也。后段。是以人下。反常合道。有三阶。一。反其常
情及合于道。故云人所谓住我即言去也。求那偈云。
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
故去来虽殊其旨无二也。正言似反谁当信者。通理
无言。言因病起。相治之力无非相反。故河上云。正直
之言世人不知。以为反言也。二。何者下。就二人释反
常义。人即求古于今谓其不住者。凡情求古于今。今
而无古。以古物不住也。吾即求今于古知其不去者。
○辨体相第一¶ 第 74b 页 X54-0074.png
吾即求今于古。古而无今。以知今物不去也。下释就
文可见也。然下。齐万物。四象者。老子云。大象者四象
之母也。不炎不寒不温不凉。言若执之即天下往。今
即四像谓炎温寒凉加风驰之速也。旋机电卷者。尚
书云。旋机玉衡以齐七政。牢。天文之器也。如今运天
图也。例略云。故处旋玑以观大运。见天地之运未足
怪之者也。

第五科。是以如来下。举因果以劝学。有三段。初。举果
劝因不灭。次。举因劝果必生。后。劝齐万物。功流万世
至弥固。此是举果也。从成山至初步。譬因不灭也。功
不可圬故在昔而不化者。以功业不灭證不迁之致
也。故下。引经證果不灭也。次段。何者。举因劝果必生
也。果不俱因因因而果者。立两章门。因因而果因不
昔灭者。释因不灭也。果不俱因因不来今者。释因不
来。斯即不灭不来。果义得生。正不迁之致也。复何或
下。劝无或也。后段。然即。结宗劝学也。

不迁论

肇论疏卷下   晋书

康永三年二月五日写之。 同十七日点之毕。
 此疏惠达法师撰云云。未详之。
○辨体相第一¶ 第 74c 页 X54-0074.png

(写本云)文永三年七月廿日于光明山东谷往生院敬奉
书写了。

愿以此写功。自他开惠眼。 三论宗智舜(春秋六十八)

(东南院 写本奥记云)神龟三年岁次乙丑十一月。

宝龟二年年次辛亥四月卅日沙弥慈晋(云云)

文永三年八月廿七日校合之。次加谬点了。写本
之文字不法之间。极难见解。后来之士寻正本可
正之耳。

贞和四年五月谈肇论了。而述义中引惠达释。皆
符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