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15a 页
卷二 第 25a 页
大乘玄论卷第二
胡吉藏撰
八不义有六重。
第一辨大意 第二明三种中道 第三论
智慧中道 第四杂问 第五论单复诸句
第六明不有有
第一辨大意者。八不者盖是诸佛之中心。众
圣之行处也。故华严经云。文殊法常尔。一切
无畏人。一道出生死。更无异趣也。即是论初
八不。故竖贯众经横通诸论也。故经云。不一
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出。不生亦不
灭也。又经中明百非。非与不及无。三名亦得
通目一法。亦不无其异。不得一向一种。后别
卷二 第 25b 页 T45-0025.png
明之。异者如不有非有及与无有。不得不异
义。如食无食。则未曾有食。若言不食。则非
是无食。故知有异也。虽异而为洗诸法。即明
三字不异。还是一意。以八不洗除。尽净诸法。
故经中具有百非。即还是百不百无等。故多
有所关义。所以竖入群经之深奥。横通诸论
之广大也。明经之深处即是八不。不则不于
一切法也。以不而明义。故知。其深奥也。如成
论等释。虽言百非百不及与绝等。而有理存
焉。谓得还成失。即是小乘观行有所得。不离
断常心。非关经之深远也。今明。以不而为义。
义即该广也。言竖者谓之纵。纵只是深。即经
之深旨。如言非不无等。亦复不于无等。经之
深处也。横通诸论者。横只是广阔之称。亦为
对治药病。如有无相治等。悉是横论。如言有
即为横。不有为竖。亦如绝为横。不绝为竖。若
不绝为横。则非绝非不绝为竖。以不义据初。
如是深不亦于不。何所而不不。如言为横不
言为竖。横竖亦不定。随而望之。若有无断常
相治为横。病息药除故为竖。故以随处得论。
而言八不竖入经深者。深义经也。横通诸论
者。辨论破病用。经未始无横。如三修八倒断
常相破。论未始不明竖。如十二门论言。若使
无有有。云何当有无。有无既已无。知有无者。
谁岂非远竖义。故经明深竖不义。不义不有
有故。未始无横。论辨而明药病。药病无而明
不。未始无竖。不不一切。以不明义。岂不穷
深。深义亦不。即是菩萨观行。若谓有此深远。
即是声闻观也。然不义。非止入经深。亦广明
义。如食无食。则未曾有食。若言不食。则非
是无食。故知有异也。虽异而为洗诸法。即明
三字不异。还是一意。以八不洗除。尽净诸法。
故经中具有百非。即还是百不百无等。故多
有所关义。所以竖入群经之深奥。横通诸论
之广大也。明经之深处即是八不。不则不于
一切法也。以不而明义。故知。其深奥也。如成
论等释。虽言百非百不及与绝等。而有理存
焉。谓得还成失。即是小乘观行有所得。不离
断常心。非关经之深远也。今明。以不而为义。
义即该广也。言竖者谓之纵。纵只是深。即经
之深旨。如言非不无等。亦复不于无等。经之
深处也。横通诸论者。横只是广阔之称。亦为
对治药病。如有无相治等。悉是横论。如言有
即为横。不有为竖。亦如绝为横。不绝为竖。若
不绝为横。则非绝非不绝为竖。以不义据初。
如是深不亦于不。何所而不不。如言为横不
言为竖。横竖亦不定。随而望之。若有无断常
相治为横。病息药除故为竖。故以随处得论。
而言八不竖入经深者。深义经也。横通诸论
者。辨论破病用。经未始无横。如三修八倒断
常相破。论未始不明竖。如十二门论言。若使
无有有。云何当有无。有无既已无。知有无者。
谁岂非远竖义。故经明深竖不义。不义不有
有故。未始无横。论辨而明药病。药病无而明
不。未始无竖。不不一切。以不明义。岂不穷
深。深义亦不。即是菩萨观行。若谓有此深远。
即是声闻观也。然不义。非止入经深。亦广明
卷二 第 25c 页 T45-0025.png
众行。行波若之因。会涅槃之果。皆为八不所
不。不此深胜法。以不而为深义。深义亦不也。
但释八不名者故如。不生者。诸论师言。此法
不生。而不妨有种种释生相也。今明。此不不
于生。生本来不生。亘十方横。通三世竖。一切
佛法皆同无非不生也。如成实论师云。真理
名不生理境也。今大乘义。若有理如是生。无
有一法是有而不生也。若言有理存焉是不
生者。亦应有存焉非是有。如本有常住不生
等。如是破求之。今明。诸法不生。不生故名无
生。无生法忍既尔。不生何得有灭之对生。生
故方灭。既不生亦复不灭也。以有无三时等。
捡求灭相不可得。如论破乳。不于乳时灭。亦
不异时灭。具出彼论也。
第二明三种中道。成论师解八不不同。一云
八不并是真谛中道。亦是真谛也。二云不生
不灭是中道。即是真谛不有不无中道。馀六
不是俗谛中道也。今谓不然。彼不解大乘论
意。小乘义意判如此耳。今云。八不具三种中
道。即是二谛也。但成论师解三种中道。一世
谛中道。二真谛中道。三真俗合论中道也。世
谛中道者。世谛不出三假故。依三假明中道。
一因成假不一不异明中道也。何者一柱揽
四微为一。是不一而一。四尘同成一假。不异
而假实殊故异。故不一一故。不异异故。不一
不异。因成明中道也。二相续不常不断明中
道。但相续假不同。一云补处明续假也。二云
前玄与后一明续假。如识心之终想心之初
当中央为假。三龙光传开善云。明续假。后起
不。不此深胜法。以不而为深义。深义亦不也。
但释八不名者故如。不生者。诸论师言。此法
不生。而不妨有种种释生相也。今明。此不不
于生。生本来不生。亘十方横。通三世竖。一切
佛法皆同无非不生也。如成实论师云。真理
名不生理境也。今大乘义。若有理如是生。无
有一法是有而不生也。若言有理存焉是不
生者。亦应有存焉非是有。如本有常住不生
等。如是破求之。今明。诸法不生。不生故名无
生。无生法忍既尔。不生何得有灭之对生。生
故方灭。既不生亦复不灭也。以有无三时等。
捡求灭相不可得。如论破乳。不于乳时灭。亦
不异时灭。具出彼论也。
第二明三种中道。成论师解八不不同。一云
八不并是真谛中道。亦是真谛也。二云不生
不灭是中道。即是真谛不有不无中道。馀六
不是俗谛中道也。今谓不然。彼不解大乘论
意。小乘义意判如此耳。今云。八不具三种中
道。即是二谛也。但成论师解三种中道。一世
谛中道。二真谛中道。三真俗合论中道也。世
谛中道者。世谛不出三假故。依三假明中道。
一因成假不一不异明中道也。何者一柱揽
四微为一。是不一而一。四尘同成一假。不异
而假实殊故异。故不一一故。不异异故。不一
不异。因成明中道也。二相续不常不断明中
道。但相续假不同。一云补处明续假也。二云
前玄与后一明续假。如识心之终想心之初
当中央为假。三龙光传开善云。明续假。后起
卷二 第 26a 页 T45-0026.png
接前。前转作后。即是生至共成假也。虽三师
说不同。而相与续故不断灭故不常。不断不
常明相续中道也。三相待假明中道。即是有
开避相待。如色心等法。名为通待。亦名定待
也。如长短君臣父子等法。短不自短。形长故
短。长不自长。形短故长。如此相夺待。乃至君
臣父子等。名为别待。亦名不定待也。通别虽
殊。悉是相待假明中道。假而非真。称当于理
故非虚。非真非虚。通明世谛中道也。真谛中
道。无名无相。寄名相待。真待真无故。无表非
无。亦复非有。非有非无名真谛中道也。真俗
合中道者。如俗谛言有。有非实有。真谛名无。
无非定无。非有非无名为两合中道也。梁武
帝。敕开善寺藏法师令作义疏。法师讲务无
闲。诸学士共议。出安城寺开公安乐寺远子。
令代法师作疏。此二人善能领语。精解外典。
听二遍成就十四卷。为一部上。简法师。法师
自手执疏读一遍。印可言之。亦得去送之。此
疏云。二谛中道云何谈物耶。以诸法起者未
契法性也。既未契故有有。则此有是妄有。以
其空故是俗也。虚体即无相。无相即真也。真
谛非有。非无而无也。以其非妄有故。俗虽非
有非无而有。以其假有故也。与物举体即真
故非有。举体即俗故非无。则非有非无真俗
一中道也。真谛无相故非有非无。真谛中道
也。俗谛是因假。即因非即果故非有。非不作
果故非无。此非有非无俗谛中道也。龙光作
三种中道。与开善作三种中道。言方少异。绰
师有二体。藏师一体。而意趣是同。并是有所
说不同。而相与续故不断灭故不常。不断不
常明相续中道也。三相待假明中道。即是有
开避相待。如色心等法。名为通待。亦名定待
也。如长短君臣父子等法。短不自短。形长故
短。长不自长。形短故长。如此相夺待。乃至君
臣父子等。名为别待。亦名不定待也。通别虽
殊。悉是相待假明中道。假而非真。称当于理
故非虚。非真非虚。通明世谛中道也。真谛中
道。无名无相。寄名相待。真待真无故。无表非
无。亦复非有。非有非无名真谛中道也。真俗
合中道者。如俗谛言有。有非实有。真谛名无。
无非定无。非有非无名为两合中道也。梁武
帝。敕开善寺藏法师令作义疏。法师讲务无
闲。诸学士共议。出安城寺开公安乐寺远子。
令代法师作疏。此二人善能领语。精解外典。
听二遍成就十四卷。为一部上。简法师。法师
自手执疏读一遍。印可言之。亦得去送之。此
疏云。二谛中道云何谈物耶。以诸法起者未
契法性也。既未契故有有。则此有是妄有。以
其空故是俗也。虚体即无相。无相即真也。真
谛非有。非无而无也。以其非妄有故。俗虽非
有非无而有。以其假有故也。与物举体即真
故非有。举体即俗故非无。则非有非无真俗
一中道也。真谛无相故非有非无。真谛中道
也。俗谛是因假。即因非即果故非有。非不作
果故非无。此非有非无俗谛中道也。龙光作
三种中道。与开善作三种中道。言方少异。绰
师有二体。藏师一体。而意趣是同。并是有所
卷二 第 26b 页 T45-0026.png
得。终恐不离断常。须一一破之也。先破俗谛
中道。汝因成中道。假名不一一。实法不异异。
且问。不异异为是二名詺二法为詺一法。若
谓汝四尘是异异目四尘。四尘其实有异。何
得言不异异。不异之名。复可得安假上耶。汝
言。假名不二一。名詺假不得目实。实名不一。
只见两名詺二法。云何是中道。若二名名二
法而名为中道。总别二名名二法亦应中道。
色心二名名二法亦应是中道。若言色心异
故不辨中者。如三聚成假。宁得假实明中道
耶。若言相成故名中道者。色心相因故亦得
论中也。又汝言不一不异为中者。不一除四
尘。不异除假名。除假除实。以何为中。两除则
无物。不可名大虚为中。故安中无所。故虚妄
说也。破开善义。汝言有。即此有是妄有。既言
妄有有。个妄有法。那得是中道。妄有则颠倒
之别名。故非中道也。又言。即因非即果故非
有。非无作果故非无。此非有非无俗谛中道
者。此是何物中道。可非似小儿戏耶。睹百草
之中。非关佛法之中。正是外道义也。百论云。
迦毗罗弟子。诵僧祛经云。泥团非即瓶故非
有。非不作瓶故非无。非有无为中道。若尔岂
非正是僧祛义耶。次破相续中道。续假虽有
三说。人所盛用。后起接前义也。问无常念念
不住。岂得转前作后后起续前令前不灭义。
彼答云。有为法有二义。一念念灭不论续。二
应灭而不灭论相续假也。今谓不然。若言应
灭而不灭者。亦应应有而不有。而诸法无非
有新新生灭。如居士经云。即生即老即死。宁
中道。汝因成中道。假名不一一。实法不异异。
且问。不异异为是二名詺二法为詺一法。若
谓汝四尘是异异目四尘。四尘其实有异。何
得言不异异。不异之名。复可得安假上耶。汝
言。假名不二一。名詺假不得目实。实名不一。
只见两名詺二法。云何是中道。若二名名二
法而名为中道。总别二名名二法亦应中道。
色心二名名二法亦应是中道。若言色心异
故不辨中者。如三聚成假。宁得假实明中道
耶。若言相成故名中道者。色心相因故亦得
论中也。又汝言不一不异为中者。不一除四
尘。不异除假名。除假除实。以何为中。两除则
无物。不可名大虚为中。故安中无所。故虚妄
说也。破开善义。汝言有。即此有是妄有。既言
妄有有。个妄有法。那得是中道。妄有则颠倒
之别名。故非中道也。又言。即因非即果故非
有。非无作果故非无。此非有非无俗谛中道
者。此是何物中道。可非似小儿戏耶。睹百草
之中。非关佛法之中。正是外道义也。百论云。
迦毗罗弟子。诵僧祛经云。泥团非即瓶故非
有。非不作瓶故非无。非有无为中道。若尔岂
非正是僧祛义耶。次破相续中道。续假虽有
三说。人所盛用。后起接前义也。问无常念念
不住。岂得转前作后后起续前令前不灭义。
彼答云。有为法有二义。一念念灭不论续。二
应灭而不灭论相续假也。今谓不然。若言应
灭而不灭者。亦应应有而不有。而诸法无非
有新新生灭。如居士经云。即生即老即死。宁
卷二 第 26c 页 T45-0026.png
有应灭而不灭。举体遂不灭者。复谁灭耶。若
举体灭者。复谁在不灭耶。而灭者刹那念念
恒灭。不曾不灭。不灭者恒不灭。只见断常两
片。何得中道。彼谓。一法有此灭不灭二义。故
得明中道也。今谓。不然。一法有灭有不灭义
者。灭义边无有一法不灭。举体消亡。何处有
不灭义。辨相续假耶。又汝为是一法为中。为
是二名为中。若二名为中。二名詺何物。为目
二法为目一法。若二名目二法。只见两名两
法。何得是中耶。若二名詺一法。只见一法上
有两名。如童子上眼目二名。宁得是中道耶。
汝言安何处一法有灭不灭义。安一法上。一
法是何物。是心是虚空。是心者。心是事有故
非中也。应灭不灭。两义复相违。故非中也。若
一名名中者。如色一名。名一色亦应是中道。
如向无与向有二义上两名目者。只见二名
詺二义。不见中道。若两除则无所。无所何为
中也。次破相侍假明中。彼云。因成假为体。相
续为用。相侍为法立名。若言假故不真不真
是虚称当于理不虚者。此假虚是当理。当理
故不虚。以何言耶。若言外道说为虚故不此
虚者。他假不当称理。汝假当理之假虚。不虚
不真安何处耶。又若约长短明中者。亦不然。
以五尺为短一丈为长。长自在长不在于短。
短自在短不在于长。只见长短两片。中名出
何处耶。若长自长长则不须短者。亦应只用
长成于中。若不尔者。二物共为一长。二物共
长。定是谁长耶。又言不短不长不彼不此名
为中者。此则成两除。则无所。无所何名为中。
举体灭者。复谁在不灭耶。而灭者刹那念念
恒灭。不曾不灭。不灭者恒不灭。只见断常两
片。何得中道。彼谓。一法有此灭不灭二义。故
得明中道也。今谓。不然。一法有灭有不灭义
者。灭义边无有一法不灭。举体消亡。何处有
不灭义。辨相续假耶。又汝为是一法为中。为
是二名为中。若二名为中。二名詺何物。为目
二法为目一法。若二名目二法。只见两名两
法。何得是中耶。若二名詺一法。只见一法上
有两名。如童子上眼目二名。宁得是中道耶。
汝言安何处一法有灭不灭义。安一法上。一
法是何物。是心是虚空。是心者。心是事有故
非中也。应灭不灭。两义复相违。故非中也。若
一名名中者。如色一名。名一色亦应是中道。
如向无与向有二义上两名目者。只见二名
詺二义。不见中道。若两除则无所。无所何为
中也。次破相侍假明中。彼云。因成假为体。相
续为用。相侍为法立名。若言假故不真不真
是虚称当于理不虚者。此假虚是当理。当理
故不虚。以何言耶。若言外道说为虚故不此
虚者。他假不当称理。汝假当理之假虚。不虚
不真安何处耶。又若约长短明中者。亦不然。
以五尺为短一丈为长。长自在长不在于短。
短自在短不在于长。只见长短两片。中名出
何处耶。若长自长长则不须短者。亦应只用
长成于中。若不尔者。二物共为一长。二物共
长。定是谁长耶。又言不短不长不彼不此名
为中者。此则成两除。则无所。无所何名为中。
卷二 第 27a 页 T45-0027.png
如是应广破。如论品品悉破相待。自现于文
中。如燃可燃品中破也。次破真谛中道。彼云。
真不生不灭无相无名。所以寄名名真。无而
非无。有而非有。寄名名中道也。今云不然。若
言真无名寄名名真为中者。有能寄有所寄。
以不。若有所寄即有所名物。若无所寄非能
非所者。则无真理。则同邪见也。若言真是世
谛假名寄名真谛者。世谛虚假。何者为真。真
名为实。世谛浮虚。何得名实。又真谛绝名。何
劳须寄名。名若可寄。则不应绝。绝则不须寄
也。又行人寻真得真。得云何名中道。若寄名
名真。所寄之理不可寄者。只不可寄是名。何
谓是无名也。若寄名詺真。真理无名无相者。
亦不应言智会真。真不被会故。亦无人会真
断结。若言实理可会者。亦应实理有名。若言
世谛有中真理无中不中。此乃是世谛中道。
真理无中。云何言真谛中道。开善义。本言虚
体则无相无相是真谛者。虚是俗理。无相是
真理。既有二理。即是二物。云何是中道也。又真
理非有非无而无也。此而无之无。非无为无。
既言非无。那是无。若言对有之无。此无是偏
无。故非中也。次破合二谛辨中道。彼言。世谛
言非无真谛言非有。非有非无合明中道也。
今谓不然。既言两舍。何名中道。又非无则是
有世谛。非有只是真谛无。两名两处。两名两
处不同。何得名中道耶。开善义。本云。举体即
真故非有。举体即俗故非无。则非有非无真
俗一中道也。今云不然。既言举体即真。即是
无相。无名则失俗。复有何物而言相即。非有
中。如燃可燃品中破也。次破真谛中道。彼云。
真不生不灭无相无名。所以寄名名真。无而
非无。有而非有。寄名名中道也。今云不然。若
言真无名寄名名真为中者。有能寄有所寄。
以不。若有所寄即有所名物。若无所寄非能
非所者。则无真理。则同邪见也。若言真是世
谛假名寄名真谛者。世谛虚假。何者为真。真
名为实。世谛浮虚。何得名实。又真谛绝名。何
劳须寄名。名若可寄。则不应绝。绝则不须寄
也。又行人寻真得真。得云何名中道。若寄名
名真。所寄之理不可寄者。只不可寄是名。何
谓是无名也。若寄名詺真。真理无名无相者。
亦不应言智会真。真不被会故。亦无人会真
断结。若言实理可会者。亦应实理有名。若言
世谛有中真理无中不中。此乃是世谛中道。
真理无中。云何言真谛中道。开善义。本言虚
体则无相无相是真谛者。虚是俗理。无相是
真理。既有二理。即是二物。云何是中道也。又真
理非有非无而无也。此而无之无。非无为无。
既言非无。那是无。若言对有之无。此无是偏
无。故非中也。次破合二谛辨中道。彼言。世谛
言非无真谛言非有。非有非无合明中道也。
今谓不然。既言两舍。何名中道。又非无则是
有世谛。非有只是真谛无。两名两处。两名两
处不同。何得名中道耶。开善义。本云。举体即
真故非有。举体即俗故非无。则非有非无真
俗一中道也。今云不然。既言举体即真。即是
无相。无名则失俗。复有何物而言相即。非有
卷二 第 27b 页 T45-0027.png
非无为中道耶。故虽有三种中道。捡之无所
无当。故但有语言。非佛法中道也。次破地论
中道。彼云。阿梨耶识本来不生不灭。古今常
定。非始非终。但违真故起妄想。故。彼云。六
识炽恼。随覆梨耶名为如来藏。后修十地之
解。分分断除妄想六识。六识既尽。妄想之解
亦除。显真成用名为法身。譬如风起云除风
息皎日独朗。法身既显。有诸应能。所以不生
现生。不灭现灭不因不果。因果等诸用非一。
故经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
中月也。今谓不然。法身本有。为何因可得。若
为因得则非本有。无因则同外道义。若言本
有。何以名中道耶。又本来有此四句百非清
净法。自应遣颠倒。那急为烦恼所覆。后修得
十地之解。尚能遣烦恼。本来常定法身。不能
遣之。翻成未之修解却惑。本即不能未亦不
能也。今大乘无所得义。约八不明三种中道。
言方新旧不同。而意无异趣也。山中师对寂
正作之。语待不语不语待语。语不语并是相
待假名。故假语不名语。假不语不名不语。不
名不语不为无。不名语不为有。即是不有不
无世谛中道。但相待假故。可有说生可无说
灭。故以生灭合为世谛也。真谛亦然。假不语
不名不语。假非不语不名非不语。不名非不
语。不为非不无。不名不语。不为非不有。则是
非不有非不无真谛中道也。相待假故。可有
说不灭。可无说不生。即是不生不灭故合为
真谛也。二谛合明中道者。假语不名语。假不
语不名不语。非语非不语。即是非有非不有
无当。故但有语言。非佛法中道也。次破地论
中道。彼云。阿梨耶识本来不生不灭。古今常
定。非始非终。但违真故起妄想。故。彼云。六
识炽恼。随覆梨耶名为如来藏。后修十地之
解。分分断除妄想六识。六识既尽。妄想之解
亦除。显真成用名为法身。譬如风起云除风
息皎日独朗。法身既显。有诸应能。所以不生
现生。不灭现灭不因不果。因果等诸用非一。
故经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
中月也。今谓不然。法身本有。为何因可得。若
为因得则非本有。无因则同外道义。若言本
有。何以名中道耶。又本来有此四句百非清
净法。自应遣颠倒。那急为烦恼所覆。后修得
十地之解。尚能遣烦恼。本来常定法身。不能
遣之。翻成未之修解却惑。本即不能未亦不
能也。今大乘无所得义。约八不明三种中道。
言方新旧不同。而意无异趣也。山中师对寂
正作之。语待不语不语待语。语不语并是相
待假名。故假语不名语。假不语不名不语。不
名不语不为无。不名语不为有。即是不有不
无世谛中道。但相待假故。可有说生可无说
灭。故以生灭合为世谛也。真谛亦然。假不语
不名不语。假非不语不名非不语。不名非不
语。不为非不无。不名不语。不为非不有。则是
非不有非不无真谛中道也。相待假故。可有
说不灭。可无说不生。即是不生不灭故合为
真谛也。二谛合明中道者。假语不名语。假不
语不名不语。非语非不语。即是非有非不有
卷二 第 27c 页 T45-0027.png
非无非不无二谛合明中道也。生灭不生灭
合明。类此可寻也。今明。必须对他故起。他有
有可有。则有生可生。有灭可灭。有生可生。生
是定生。有灭可灭。灭是定灭。生是定生。生
在灭外。灭是定灭。灭在生外。生在灭外。生
不待灭。灭在生外。灭不待生。生不待灭。生
则独存。灭不待生。灭则孤立。如斯生灭。皆是
自性。非因缘义宗也。今则不尔。无有可有。以
空故有。无生可生。亦无灭可灭。但以世谛故。
假名说生灭。假生生非定生。假灭灭非定灭。
生非定生灭外无生。灭非定灭生外无灭。灭
外无生由灭故生。生外无灭由生故灭。由灭
故生。生不独存。由生故灭。灭不孤立。此之生
灭。皆是因缘假名。因缘生生而不起。所以不
生。因缘灭灭而不失。所以不灭。故不生不灭
名为世谛中道也。馀句例之可寻。不复具出
也。次明。对世谛有生灭故。名真谛不生不灭。
所以空有为世谛假生假灭。有空为真谛假
不生假不灭。此不生不灭。非自不生不灭。待
世谛假生灭。明真谛假不生灭。世谛假生灭
既非生灭。真谛假不生灭亦非不生灭。故非
不生非不灭为真谛中道也。馀句不例之可
知也。次明二谛合中道者。有为世谛有生有
灭。空为真谛不生不灭。此不生灭。即是生灭
不生灭。此生灭。即是不生灭生灭。不生灭生
灭。是则非生灭。生灭不生灭。是即非不生灭。
故非生灭非不生灭。是二谛合明中道也。生
灭既尔。馀句应例可解也。又论释不常不断。
文言。有人不受不生不灭。而信不常不断也。
合明。类此可寻也。今明。必须对他故起。他有
有可有。则有生可生。有灭可灭。有生可生。生
是定生。有灭可灭。灭是定灭。生是定生。生
在灭外。灭是定灭。灭在生外。生在灭外。生
不待灭。灭在生外。灭不待生。生不待灭。生
则独存。灭不待生。灭则孤立。如斯生灭。皆是
自性。非因缘义宗也。今则不尔。无有可有。以
空故有。无生可生。亦无灭可灭。但以世谛故。
假名说生灭。假生生非定生。假灭灭非定灭。
生非定生灭外无生。灭非定灭生外无灭。灭
外无生由灭故生。生外无灭由生故灭。由灭
故生。生不独存。由生故灭。灭不孤立。此之生
灭。皆是因缘假名。因缘生生而不起。所以不
生。因缘灭灭而不失。所以不灭。故不生不灭
名为世谛中道也。馀句例之可寻。不复具出
也。次明。对世谛有生灭故。名真谛不生不灭。
所以空有为世谛假生假灭。有空为真谛假
不生假不灭。此不生不灭。非自不生不灭。待
世谛假生灭。明真谛假不生灭。世谛假生灭
既非生灭。真谛假不生灭亦非不生灭。故非
不生非不灭为真谛中道也。馀句不例之可
知也。次明二谛合中道者。有为世谛有生有
灭。空为真谛不生不灭。此不生灭。即是生灭
不生灭。此生灭。即是不生灭生灭。不生灭生
灭。是则非生灭。生灭不生灭。是即非不生灭。
故非生灭非不生灭。是二谛合明中道也。生
灭既尔。馀句应例可解也。又论释不常不断。
文言。有人不受不生不灭。而信不常不断也。
卷二 第 28a 页 T45-0028.png
成实师释文云。以相续故常。念念生灭不自
顾为断。以见断常故。所以不信不常不断。须
广破。如前说也。论言。有人不受不生不灭。而
信不常不断者。一云。不受不生不灭者。即是
悟不生不灭。而于不常不断等未悟故。言而
信不常不断。以见有断常故也。二云。长安影
法师云。非是不信不常不断。但自有人得悟
不同。解心未遍。虽知诸法不生不灭。而未悟
不常不断。如前说也。今谓。诸法究竟不生。理
自不灭。以不生故。何得有常。以无常故。何得
有断。若望论文后解为胜。文言。虽闻不生不
灭与不常不断。犹谓四门成诸法故也。若例
者。虽闻不生不灭。犹谓六门成诸法者未悟
也。故大品经相行品云。行亦不受不行亦不
受。行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受
亦不受也。又似如成论贤圣品云。知不作者
不信作等。是名上人也。不常不断者。若以有
为有则常是实常。断是实断也。今以空故有。
常不名常。断不名断。世谛假名说有常有断。
假常不可常。假断不可断。即是不断不常世
谛中道也。不一不异者。然不一或可对二乃
至百千等。而言对不异者。异一之外二三等
悉是异。谓有一异也。但成论师明假实。有一
异义。若以有故有。即是实一异。如前破也。亦
如论说。若言有一。不应为诸法成。以不一故。
如手足等诸分成身。何得言异相。异相亦不
可得。故论破云。若一者不应芽茎等别。若谓
谷有可芽叶等别异者。等是异相。何不名树
等芽叶耶。故知不异。亦复不一故。诸法本来
顾为断。以见断常故。所以不信不常不断。须
广破。如前说也。论言。有人不受不生不灭。而
信不常不断者。一云。不受不生不灭者。即是
悟不生不灭。而于不常不断等未悟故。言而
信不常不断。以见有断常故也。二云。长安影
法师云。非是不信不常不断。但自有人得悟
不同。解心未遍。虽知诸法不生不灭。而未悟
不常不断。如前说也。今谓。诸法究竟不生。理
自不灭。以不生故。何得有常。以无常故。何得
有断。若望论文后解为胜。文言。虽闻不生不
灭与不常不断。犹谓四门成诸法故也。若例
者。虽闻不生不灭。犹谓六门成诸法者未悟
也。故大品经相行品云。行亦不受不行亦不
受。行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受
亦不受也。又似如成论贤圣品云。知不作者
不信作等。是名上人也。不常不断者。若以有
为有则常是实常。断是实断也。今以空故有。
常不名常。断不名断。世谛假名说有常有断。
假常不可常。假断不可断。即是不断不常世
谛中道也。不一不异者。然不一或可对二乃
至百千等。而言对不异者。异一之外二三等
悉是异。谓有一异也。但成论师明假实。有一
异义。若以有故有。即是实一异。如前破也。亦
如论说。若言有一。不应为诸法成。以不一故。
如手足等诸分成身。何得言异相。异相亦不
可得。故论破云。若一者不应芽茎等别。若谓
谷有可芽叶等别异者。等是异相。何不名树
等芽叶耶。故知不异。亦复不一故。诸法本来
卷二 第 28b 页 T45-0028.png
不生。何得有一异。但一是不一一。异是不异
异。假一不可为一。假异不可为异。既无一无
异。即是世谛中道也。不来不出者。既言不来。
则应对不去。而言不出者。义有所兼。非止此
八。则应有无量。不来则应对有不去。不出应
对有不入。是互举耳。凡有二义。一者示有所
兼非止有八事。二者虽异而内有所兼者。既
有不来则有不去。既有不出则有不入。不生
不灭不有不无等。一切诸法相摄门也。如成
论与外道师等所计。或言从冥初来。微尘世
性等来。亦如初流水反去出离等。今大乘明
义。由出故去。出即是去。由入故来。入即是
来。若有来去说作来去者。即实来实去。今明。
以空来去故不名来去。以世谛假说来去。虽
来不可来。虽去不可去。故来无所从。去无所
至。故金刚波若经云。若言如来有来有去者。
是人不解佛所说义。若言空故说来去。则来
无所从。去无所至。故言如来也。有净名经云。
对文殊言。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答
云。如居士言。来不更来。去不更去。若来有所
从。则来已更来。若去有所至。则去已更去。故
今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也。故论云。如蛇从穴
出鸟来栖树等。不见有如是等相。故知。无有
来出也。问八不中何故云不来不出是摄法
有所兼。而不生不灭等非耶。答不生不灭等
亦是摄法。如不生则摄一切有生等皆尽。不
灭则收一切灭无等。此二自足收摄悉尽。但
为得悟者不同。虽闻不生不灭。而信不常不
断。故须说不常不断。欲令观行周普故。今不
异。假一不可为一。假异不可为异。既无一无
异。即是世谛中道也。不来不出者。既言不来。
则应对不去。而言不出者。义有所兼。非止此
八。则应有无量。不来则应对有不去。不出应
对有不入。是互举耳。凡有二义。一者示有所
兼非止有八事。二者虽异而内有所兼者。既
有不来则有不去。既有不出则有不入。不生
不灭不有不无等。一切诸法相摄门也。如成
论与外道师等所计。或言从冥初来。微尘世
性等来。亦如初流水反去出离等。今大乘明
义。由出故去。出即是去。由入故来。入即是
来。若有来去说作来去者。即实来实去。今明。
以空来去故不名来去。以世谛假说来去。虽
来不可来。虽去不可去。故来无所从。去无所
至。故金刚波若经云。若言如来有来有去者。
是人不解佛所说义。若言空故说来去。则来
无所从。去无所至。故言如来也。有净名经云。
对文殊言。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答
云。如居士言。来不更来。去不更去。若来有所
从。则来已更来。若去有所至。则去已更去。故
今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也。故论云。如蛇从穴
出鸟来栖树等。不见有如是等相。故知。无有
来出也。问八不中何故云不来不出是摄法
有所兼。而不生不灭等非耶。答不生不灭等
亦是摄法。如不生则摄一切有生等皆尽。不
灭则收一切灭无等。此二自足收摄悉尽。但
为得悟者不同。虽闻不生不灭。而信不常不
断。故须说不常不断。欲令观行周普故。今不
卷二 第 28c 页 T45-0028.png
来不出亦然。而言摄法者。为不来应对不去
出即对入。来出既不对故。以来摄去。出摄入。
生灭既对。对故不言摄。如不生外。如是不不
生。岂得不摄。须得此意释之。可寻也。但明对
有二义。一者对治。如不净观治贪欲慈悲治
瞋恚等。皆是相对治明对义。二者相对名味
敌对。如大经言。常乐观察诸对治门。所谓苦
乐乃至恒不恒。恒应对不暂不恒。而不无赊
切亦是摄法意也。苦乐对义则切。止明二法。
异外如是不摄。若言苦不苦异苦外如是不
苦。摄义则广远。如净不净。净对秽等。一切例
然。皆有赊切意。可寻。不须复历法辨也。作三
种中道相多种势。意终是同。但方言异耳。今
二种方法作。如前所说也。问何故世谛假生
假灭。真谛假不生假不灭耶。答有二种势。一
者世谛破性明性空。即是假生假灭。真谛破
假明因缘空故。即是假不生假不灭也。问世
谛破性明性空。性空为世谛中道。应用性有
为世谛。既以假有为世谛。则用假空为中道
也。答今明。无别有性空。只詺假为性空。从功
用作名。谁能空此性。假能空此性。名假作性
空。性空边故即是中道。假故即名世谛也。二
者假生假灭。自是不生不灭中。假不生假不
灭。自是非不生非不灭中。即是表义。但横
两相望。自是因缘义。则遣二执也。又摄岭
师云。假前明中是体中。假后明中是用中。中
前明假是用假中。后明假是体假。故非有非
无而有而无是体中。假有不名有。假无不名
无。故非有非无是用中。非有非无而有而无
出即对入。来出既不对故。以来摄去。出摄入。
生灭既对。对故不言摄。如不生外。如是不不
生。岂得不摄。须得此意释之。可寻也。但明对
有二义。一者对治。如不净观治贪欲慈悲治
瞋恚等。皆是相对治明对义。二者相对名味
敌对。如大经言。常乐观察诸对治门。所谓苦
乐乃至恒不恒。恒应对不暂不恒。而不无赊
切亦是摄法意也。苦乐对义则切。止明二法。
异外如是不摄。若言苦不苦异苦外如是不
苦。摄义则广远。如净不净。净对秽等。一切例
然。皆有赊切意。可寻。不须复历法辨也。作三
种中道相多种势。意终是同。但方言异耳。今
二种方法作。如前所说也。问何故世谛假生
假灭。真谛假不生假不灭耶。答有二种势。一
者世谛破性明性空。即是假生假灭。真谛破
假明因缘空故。即是假不生假不灭也。问世
谛破性明性空。性空为世谛中道。应用性有
为世谛。既以假有为世谛。则用假空为中道
也。答今明。无别有性空。只詺假为性空。从功
用作名。谁能空此性。假能空此性。名假作性
空。性空边故即是中道。假故即名世谛也。二
者假生假灭。自是不生不灭中。假不生假不
灭。自是非不生非不灭中。即是表义。但横
两相望。自是因缘义。则遣二执也。又摄岭
师云。假前明中是体中。假后明中是用中。中
前明假是用假中。后明假是体假。故非有非
无而有而无是体中。假有不名有。假无不名
无。故非有非无是用中。非有非无而有而无
卷二 第 29a 页 T45-0029.png
是体假。假有不名有。假无不名无。是用假。故
用中假皆属能表之教。无假无中乃是所表
之理也。
第三明智慧中道。所言二智中道者。二智是
方便慧及以实慧。亦具三中道也。实方便。岂
可言方便。岂可言非方便。方便实。岂可言实。
岂可言不实。则是二慧各明中道。实方便则
非方便。方便实则非实。非实非方便名为二
慧合明中道也。然非实非方便名为一正观。
非真非俗名为一正中。亦得是正境故。金光
明经云。游于无量甚深法性也。但是境智。是
则非智。既是智境。是则非境。非智非境。眇然
无际。前虽开境智。竟无所开。今虽泯智境。未
曾是合也。若能如此演说。即能灭诸戏论故。
亦有能说是因缘。是故龙树致敬也。问何故
不例二谛三种中道。假方便智非方便智。假
实智非实智。非方便非实明中道。假非方便
智非不方便智。假非实智非不实智。非不方
便非不实智合明中道等耶。答亦得。但欲示
多种势耳。又明二智中道。然谛智非前非后。
亦非一时故。非谛非智。谛智因缘。假名不二
而二。故如来内智明审潜谋密照。外彰口吐
名谛也。然谛非二。亦复不一谛。此二缘故言
二也。如二谛中说。而由智能谛所寻。此智何
因而得。亦由悟谛故生。故谛能智所。能所因
缘不一不二。乃至应波若此能所则通也。若
佛自然人。则佛智是能谛是所。若弟子望此
者。佛谛能论主智所。然此能所复何定。智生
于境托谛则境也。论主智能照。境是所照。但
用中假皆属能表之教。无假无中乃是所表
之理也。
第三明智慧中道。所言二智中道者。二智是
方便慧及以实慧。亦具三中道也。实方便。岂
可言方便。岂可言非方便。方便实。岂可言实。
岂可言不实。则是二慧各明中道。实方便则
非方便。方便实则非实。非实非方便名为二
慧合明中道也。然非实非方便名为一正观。
非真非俗名为一正中。亦得是正境故。金光
明经云。游于无量甚深法性也。但是境智。是
则非智。既是智境。是则非境。非智非境。眇然
无际。前虽开境智。竟无所开。今虽泯智境。未
曾是合也。若能如此演说。即能灭诸戏论故。
亦有能说是因缘。是故龙树致敬也。问何故
不例二谛三种中道。假方便智非方便智。假
实智非实智。非方便非实明中道。假非方便
智非不方便智。假非实智非不实智。非不方
便非不实智合明中道等耶。答亦得。但欲示
多种势耳。又明二智中道。然谛智非前非后。
亦非一时故。非谛非智。谛智因缘。假名不二
而二。故如来内智明审潜谋密照。外彰口吐
名谛也。然谛非二。亦复不一谛。此二缘故言
二也。如二谛中说。而由智能谛所寻。此智何
因而得。亦由悟谛故生。故谛能智所。能所因
缘不一不二。乃至应波若此能所则通也。若
佛自然人。则佛智是能谛是所。若弟子望此
者。佛谛能论主智所。然此能所复何定。智生
于境托谛则境也。论主智能照。境是所照。但
卷二 第 29b 页 T45-0029.png
此谛则是论主所也。佛非因非果。而詺如来
为果。波若非因非果。而假名为因。故假名所
设差别不同。或名生忍法忍顺忍违忍无生
忍等。十地亦名十忍。三十心亦名三十忍。即
是一无量。无量一等也。然二谛明中道。谛智
因缘不一不二。亦非前非后。而为前缘开因
缘前后方便之教。若无内智明审外照根缘。
何能吐此谛。故智能谛所。但佛智不空。而已
必由谛故。发谛能智所。是论主。只悟谛能
为智所智所见谛能。能所不一不异。二谛既
论中道。在智亦名中道。触事悉得也。但波若
非因非果。非佛非菩萨。故假名佛菩萨。佛菩
萨所行名为因。名为波若。菩萨佛所行名为
果。名为萨波若。故无差别差别。说因为十地。
始则欢喜。终乎法云。五忍三十心非是竖论
也。至论波若。非言可名。非能非所。第一义中
行为无学所行。诸佛能行。行亦不受。不行亦
不受。行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
受亦不受。能说是因缘。正明二智中道。能说
是佛智。能说于因缘八不正教也。又言。是论
主禀佛正经生智。智所谛能。论主得悟生智。
智能论所。能造论申经故。佛与论主。师弟相
成。其道无异。即是入如来室坐如来座也。论
主归敬。佛能说因缘正经。禀学得解。解由于
佛。今申经造论。归敬三宝。殊于外道。因缘之
经。经常无所从出也。诸说中第一者。如来虽
复种种说法及常合道。说小乘教未是了义之
言。乃是大乘之由渐也。八不显了究竟之说
故。八不收束皆尽。诸佛同此一致故言第一。
为果。波若非因非果。而假名为因。故假名所
设差别不同。或名生忍法忍顺忍违忍无生
忍等。十地亦名十忍。三十心亦名三十忍。即
是一无量。无量一等也。然二谛明中道。谛智
因缘不一不二。亦非前非后。而为前缘开因
缘前后方便之教。若无内智明审外照根缘。
何能吐此谛。故智能谛所。但佛智不空。而已
必由谛故。发谛能智所。是论主。只悟谛能
为智所智所见谛能。能所不一不异。二谛既
论中道。在智亦名中道。触事悉得也。但波若
非因非果。非佛非菩萨。故假名佛菩萨。佛菩
萨所行名为因。名为波若。菩萨佛所行名为
果。名为萨波若。故无差别差别。说因为十地。
始则欢喜。终乎法云。五忍三十心非是竖论
也。至论波若。非言可名。非能非所。第一义中
行为无学所行。诸佛能行。行亦不受。不行亦
不受。行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
受亦不受。能说是因缘。正明二智中道。能说
是佛智。能说于因缘八不正教也。又言。是论
主禀佛正经生智。智所谛能。论主得悟生智。
智能论所。能造论申经故。佛与论主。师弟相
成。其道无异。即是入如来室坐如来座也。论
主归敬。佛能说因缘正经。禀学得解。解由于
佛。今申经造论。归敬三宝。殊于外道。因缘之
经。经常无所从出也。诸说中第一者。如来虽
复种种说法及常合道。说小乘教未是了义之
言。乃是大乘之由渐也。八不显了究竟之说
故。八不收束皆尽。诸佛同此一致故言第一。
卷二 第 29c 页 T45-0029.png
又佛弟子说。仙人说。诸天说。变化人说。未是
第一。今佛说因缘教故云第一也。二智中道。
由谛故智。二谛中道。由智故谛。所以谛智智
谛。非谛非智。假名中道。佛意权实是因缘。如
前说。亦有人言。论主能说生下论。今亦不乖
此言。但今谓叹佛智明审鉴达根缘。能吐此
二谛之八不正教。明诸法因缘一道清净故。
戏论门尽。故言为论其意可明。故显佛圆智
能说诚谛之言故是智是谛。故龙树学佛所
为。智之未足故。没其智谛之名也。若未应波
若。以来应有所为莫非戏论。若解教体理。能
灭于戏论。凡夫二乘心所行。无非戏论。理外
行心。无非戏论。应须消灭损之。凡有三种相
对。或时四种。一者善恶相对。恶是堕坠。乖理
无出功故。十恶为戏论。善是清升。扶理有出
之义故。十善非戏论。成实论亦云。一等四执
为戏论。又言。三性中善恶非戏论。无记是戏
论。何者善恶二性有果可记。故非戏论。无记
汎淡。无得果之功故。名为戏论也。今依华严
经云。唯善非戏论。恶无记并是戏论。明恶亦
得苦果。但非是趣向归理得佛义故。名为戏
论唯善法能得佛果。故大经云。虽复叠华千
斤。不如真金一两也。二者有相无相相对明
之。亦言有漏无漏相对也。有相是分别故为
戏论。无相无分别故非戏论。有相善还属戏
论。故大品经云。相善不动不出不为乘也。故
佛藏经云。为人说有相法。是众生恶知识。为
众生说无相法。是众生善知识。有相乖理。故
经云。宁起五逆。一念不起有相心。经所以作
第一。今佛说因缘教故云第一也。二智中道。
由谛故智。二谛中道。由智故谛。所以谛智智
谛。非谛非智。假名中道。佛意权实是因缘。如
前说。亦有人言。论主能说生下论。今亦不乖
此言。但今谓叹佛智明审鉴达根缘。能吐此
二谛之八不正教。明诸法因缘一道清净故。
戏论门尽。故言为论其意可明。故显佛圆智
能说诚谛之言故是智是谛。故龙树学佛所
为。智之未足故。没其智谛之名也。若未应波
若。以来应有所为莫非戏论。若解教体理。能
灭于戏论。凡夫二乘心所行。无非戏论。理外
行心。无非戏论。应须消灭损之。凡有三种相
对。或时四种。一者善恶相对。恶是堕坠。乖理
无出功故。十恶为戏论。善是清升。扶理有出
之义故。十善非戏论。成实论亦云。一等四执
为戏论。又言。三性中善恶非戏论。无记是戏
论。何者善恶二性有果可记。故非戏论。无记
汎淡。无得果之功故。名为戏论也。今依华严
经云。唯善非戏论。恶无记并是戏论。明恶亦
得苦果。但非是趣向归理得佛义故。名为戏
论唯善法能得佛果。故大经云。虽复叠华千
斤。不如真金一两也。二者有相无相相对明
之。亦言有漏无漏相对也。有相是分别故为
戏论。无相无分别故非戏论。有相善还属戏
论。故大品经云。相善不动不出不为乘也。故
佛藏经云。为人说有相法。是众生恶知识。为
众生说无相法。是众生善知识。有相乖理。故
经云。宁起五逆。一念不起有相心。经所以作
卷二 第 30a 页 T45-0030.png
此语者。明相心伤理大故所以重。实是两罪
尽重。而起五逆者。五逆但损恼身。而不妨心
用。得近理义。有相心伤理故。无得近理义故
求相善。比丘则远离于佛。所以相心现前。定
无波若义也。五逆事虽起。而不妨用心见理
义也。有漏即有相。无漏则是无相。有漏之善。
唯得三有果报。未能出离生死。正是不动不
出。故名戏论。无漏之法。破裂生死。故不名
戏论也。又地摄成数等师。恐落求相善比丘
宗彼闻之惊怖。而听大乘无所得宗。人见此
意耳。彼师徒无有觉此意也。三者一异相对。
虽言有相是戏论无相非戏论。若是有相异
无相。便是戏论。见相无相不异。乃名非戏论。
乃至善恶生死涅槃解惑等。并类然。故大经
云。明与无明。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也。故大品经三慧品云。诸有二者名有所得。
无有二者名无所得也。又大经云。有所得者。
无道无果。无所得者。有道有果也。若以异为
非。不二为是。此则不识不二。还成戏论。复须
遣之。无一无二故。有时就四法辨行四句。是
戏论。不行四句。则非戏论也。故反折论云。若
言诸法有。是增益谤。若言诸法无。损减谤。若
言诸法亦有亦无。是相违谤。若言诸法非有
非无。是戏论谤。若言诸法非非有非非无。是
无惭愧谤也。故思益经云。一切法邪。一切法
正也。又大品经云。菩萨无方便。行色无常苦
等。并是戏论。故凡厥有所得行心。于波若纷
然乖则戏论师也。故因缘门中一不可得。二
亦不可得。亦一亦二非一非二非不一非不
尽重。而起五逆者。五逆但损恼身。而不妨心
用。得近理义。有相心伤理故。无得近理义故
求相善。比丘则远离于佛。所以相心现前。定
无波若义也。五逆事虽起。而不妨用心见理
义也。有漏即有相。无漏则是无相。有漏之善。
唯得三有果报。未能出离生死。正是不动不
出。故名戏论。无漏之法。破裂生死。故不名
戏论也。又地摄成数等师。恐落求相善比丘
宗彼闻之惊怖。而听大乘无所得宗。人见此
意耳。彼师徒无有觉此意也。三者一异相对。
虽言有相是戏论无相非戏论。若是有相异
无相。便是戏论。见相无相不异。乃名非戏论。
乃至善恶生死涅槃解惑等。并类然。故大经
云。明与无明。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也。故大品经三慧品云。诸有二者名有所得。
无有二者名无所得也。又大经云。有所得者。
无道无果。无所得者。有道有果也。若以异为
非。不二为是。此则不识不二。还成戏论。复须
遣之。无一无二故。有时就四法辨行四句。是
戏论。不行四句。则非戏论也。故反折论云。若
言诸法有。是增益谤。若言诸法无。损减谤。若
言诸法亦有亦无。是相违谤。若言诸法非有
非无。是戏论谤。若言诸法非非有非非无。是
无惭愧谤也。故思益经云。一切法邪。一切法
正也。又大品经云。菩萨无方便。行色无常苦
等。并是戏论。故凡厥有所得行心。于波若纷
然乖则戏论师也。故因缘门中一不可得。二
亦不可得。亦一亦二非一非二非不一非不
卷二 第 30b 页 T45-0030.png
二。皆不可得也。如五句三昧。不与二乘共广
大之用也。故四对此三。无出无离。何者诸有
所得。别有住处论其出。今谓。本自不住。今亦
无出无住。无出故非戏论。若言有戏论可灭
是无戏论。亦是戏论。亦是戏论故今明。八不
不戏论。非止灭戏论。不戏论亦灭。灭者非是
小乘断德之灭。此是大乘摩诃衍净悟。诸法
本来不生。今亦不灭。毕竟净名灭故言善也。
故戏论无戏论论。因缘具足。方便假名不一
不二一道平等。戏论之善。是善巧权行故名
善。善者能也。问戏论不戏论等皆灭。即前来
所明记无记乃至二不二善恶等。望道悉非
者。戏论既非。不戏论亦是戏论也。答须识之。
只八不不二善是非戏论。若是不二还成戏
论。非谓不二不戏论。自非八不不者。则戏论
不灭也。何异绝绝绝不绝。即无绝无不绝。岂
可以言言绝不绝耶。
第四杂问难问。八不明中假二谛。自心所作
有出处耶。答有文有理。文则八不。处处经论
散出。但菩萨璎珞本业经下卷云。二谛义者。
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
亦不灭也。又大经二十五师子吼品云。十二
因缘不生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不二不来不
去非因非果。与中论次第小异。而意同也。理
则二谛是教。故假生假灭等是世谛。假不生
假不灭是真谛。故具明中假义也。问八不是
不生不灭等。教不生不灭。为理不生不灭之
不生不灭等耶。答具含两不生不灭等。但理
为正教则傍也。问何以知之。答彼经中烈八
大之用也。故四对此三。无出无离。何者诸有
所得。别有住处论其出。今谓。本自不住。今亦
无出无住。无出故非戏论。若言有戏论可灭
是无戏论。亦是戏论。亦是戏论故今明。八不
不戏论。非止灭戏论。不戏论亦灭。灭者非是
小乘断德之灭。此是大乘摩诃衍净悟。诸法
本来不生。今亦不灭。毕竟净名灭故言善也。
故戏论无戏论论。因缘具足。方便假名不一
不二一道平等。戏论之善。是善巧权行故名
善。善者能也。问戏论不戏论等皆灭。即前来
所明记无记乃至二不二善恶等。望道悉非
者。戏论既非。不戏论亦是戏论也。答须识之。
只八不不二善是非戏论。若是不二还成戏
论。非谓不二不戏论。自非八不不者。则戏论
不灭也。何异绝绝绝不绝。即无绝无不绝。岂
可以言言绝不绝耶。
第四杂问难问。八不明中假二谛。自心所作
有出处耶。答有文有理。文则八不。处处经论
散出。但菩萨璎珞本业经下卷云。二谛义者。
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
亦不灭也。又大经二十五师子吼品云。十二
因缘不生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不二不来不
去非因非果。与中论次第小异。而意同也。理
则二谛是教。故假生假灭等是世谛。假不生
假不灭是真谛。故具明中假义也。问八不是
不生不灭等。教不生不灭。为理不生不灭之
不生不灭等耶。答具含两不生不灭等。但理
为正教则傍也。问何以知之。答彼经中烈八
卷二 第 30c 页 T45-0030.png
不竟云。而相即圣智无二。故是诸佛菩萨智
母也。大经云。涅槃之体非有无。非亦有亦无
也。大品经相行品。身子白佛。诸法实相云何
有。佛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有无所有。
是事不知名为无明也。中论序大意云。闻不
生不灭毕竟空便失二谛也。又四谛品云。诸
法虽无生而有二谛也。故知。具含中假。而中
为正宗。二谛为傍。具如二谛中说也。问八不
是佛说者。龙树造中论时。即引经中八不安
论初为非。答不可定判。或宾伽引经中安处。
或可。龙树引经中八不序无畏论初。故注论
者。安中论序意初也。而应非是释论中八不
牵安处。大论中。至难处即指中论。为正观论。
如正观论中说。故知。释论中论后造也。又亦
可。青目于千年中出世注中论。或可。引释论
中八不。安处中论序意也。问释论中指正观
论者。何必是中论耶。答中论观法品云。正观
论之称。故知。中论是正观论也。故相传云。中
论是释论之骨髓也。问八不八非八无是一
是异。答亦可一亦可异。是一眼目异名也。异
者八不中为正。故八不无对。非等有对故异
也。问八不中不生不灭得云两不为不得耶
答既云不生不灭。那非两不也。问不生复不
灭两过道所不。所以言两不者。不生复不灭
两过道不。故得论两不。不灭不生故应是两
中也。答双除生灭始是正中也。问若双除生
灭方是正中者。亦应生灭双除。唯是一不不。
答不生复不灭。双不于生灭。所以一中也。问
若双除故一正中者。亦应双除二谛故一正
母也。大经云。涅槃之体非有无。非亦有亦无
也。大品经相行品。身子白佛。诸法实相云何
有。佛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有无所有。
是事不知名为无明也。中论序大意云。闻不
生不灭毕竟空便失二谛也。又四谛品云。诸
法虽无生而有二谛也。故知。具含中假。而中
为正宗。二谛为傍。具如二谛中说也。问八不
是佛说者。龙树造中论时。即引经中八不安
论初为非。答不可定判。或宾伽引经中安处。
或可。龙树引经中八不序无畏论初。故注论
者。安中论序意初也。而应非是释论中八不
牵安处。大论中。至难处即指中论。为正观论。
如正观论中说。故知。释论中论后造也。又亦
可。青目于千年中出世注中论。或可。引释论
中八不。安处中论序意也。问释论中指正观
论者。何必是中论耶。答中论观法品云。正观
论之称。故知。中论是正观论也。故相传云。中
论是释论之骨髓也。问八不八非八无是一
是异。答亦可一亦可异。是一眼目异名也。异
者八不中为正。故八不无对。非等有对故异
也。问八不中不生不灭得云两不为不得耶
答既云不生不灭。那非两不也。问不生复不
灭两过道所不。所以言两不者。不生复不灭
两过道不。故得论两不。不灭不生故应是两
中也。答双除生灭始是正中也。问若双除生
灭方是正中者。亦应生灭双除。唯是一不不。
答不生复不灭。双不于生灭。所以一中也。问
若双除故一正中者。亦应双除二谛故一正
卷二 第 31a 页 T45-0031.png
中则无三种中也。答实是一道正中。为除病
故辨三种中。亦除执故。两不二中并得义也。
问假生不生假灭不灭。不生不灭名为世谛
中。假不生非不生假不灭非不灭。非不生非
不灭名为真谛中道者。世谛不生不灭中。与
真谛假不生假不灭。若为异耶。答安假简异
中不生等故则殊也。问假不假宁异耶。答对
假生假灭。明假不生假不灭。此假不生等。皆
是不二中道之用。除假生假灭与假不生假不
灭等。不生非不生不灭非不灭。方是正中也。
故假不生假不灭。如假生假灭。悉是假。亦
是用。亦是末也。不生不灭中。如非不生非不
灭中。皆是中。亦是体。亦是本也。虽体用与中
假等开。而无踪迹。非体非用非中非假。强名
体用中假等也。问中论四谛品云。因缘所生
法我说即是无。亦是假名亦是中道。则是三
义云何耶。答明此偈多种势。今一种意释之。
此一偈有三句。即胜八不。八不正是一中道
句。言因缘所生者。是因缘所生之生灭法。此
所生之生灭。既从因缘而生。故无可为生。无
可为灭。只是空生空灭。所生既空。能生此生
灭之因缘亦空。能生所生既并无故。言我说
即是无也。故中论观法品云。生时空生灭时
空灭也。涅槃论云。王宫生生而不起。双林灭
灭而不无也。亦是假名者。即是第三句。以假
故有能生之因缘。以假故有所生之生灭。假
生不名生。假灭不名灭也。以假生灭不名生
灭。故即是第三句不生不灭中道。故云亦是
中道义也。大乘论明义有二种法门。一云义
故辨三种中。亦除执故。两不二中并得义也。
问假生不生假灭不灭。不生不灭名为世谛
中。假不生非不生假不灭非不灭。非不生非
不灭名为真谛中道者。世谛不生不灭中。与
真谛假不生假不灭。若为异耶。答安假简异
中不生等故则殊也。问假不假宁异耶。答对
假生假灭。明假不生假不灭。此假不生等。皆
是不二中道之用。除假生假灭与假不生假不
灭等。不生非不生不灭非不灭。方是正中也。
故假不生假不灭。如假生假灭。悉是假。亦
是用。亦是末也。不生不灭中。如非不生非不
灭中。皆是中。亦是体。亦是本也。虽体用与中
假等开。而无踪迹。非体非用非中非假。强名
体用中假等也。问中论四谛品云。因缘所生
法我说即是无。亦是假名亦是中道。则是三
义云何耶。答明此偈多种势。今一种意释之。
此一偈有三句。即胜八不。八不正是一中道
句。言因缘所生者。是因缘所生之生灭法。此
所生之生灭。既从因缘而生。故无可为生。无
可为灭。只是空生空灭。所生既空。能生此生
灭之因缘亦空。能生所生既并无故。言我说
即是无也。故中论观法品云。生时空生灭时
空灭也。涅槃论云。王宫生生而不起。双林灭
灭而不无也。亦是假名者。即是第三句。以假
故有能生之因缘。以假故有所生之生灭。假
生不名生。假灭不名灭也。以假生灭不名生
灭。故即是第三句不生不灭中道。故云亦是
中道义也。大乘论明义有二种法门。一云义
卷二 第 31b 页 T45-0031.png
次二谓根缘次也。义次者。必须前后相生始
终次第也。根缘者。有疾即除。有缘即说。不必
须前后相生也。明因缘义则总。若识因缘者
名为佛法。不识因缘则非佛法。故中论四谛
品云。若见因缘则见佛与法也。今破外因缘
则总破众病。申佛因缘则总申佛教也。故因
缘在论初也。问二谛亦总收众教。此中论既
言二谛为宗者。若学教之流正迷二谛。何不
题破二谛品耶。答亦得不得。得者。外人闻不
生不灭毕竟空。便失二谛。欲申二谛故造论。
又迷佛二谛故生诤论。为此造论。亦得二谛
在论初也。不得者。二谛语局。因缘则通。以二
谛但是二非不二。但是教而非理。若是教之
与理二与不二。并是因缘。义则总也。问因缘
既总。何故不以因缘为宗。答二谛为宗。岂离
因缘。但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今正与外人共
诤佛二谛。故以二谛为宗也。又青目序品意
云。因缘即是八不。八不即是因缘。八不既贯
论初。因缘亦标论首也。问何以知八不即是
因缘耶。答偈及长行并有文證。偈言能说是
因缘。即能说八不因缘。长行云说因缘相。所
谓不生不灭等也。问八不是因缘。若破因缘
即破八不。若申八不即应申因缘耶。答若体
因缘即是八不。无假须破。但外人不识因缘
即是八不。八不自是真谛。因缘自是世谛。彼
解因缘僻故。所以破因缘品也。问龙树为称
佛教申为不称教申。若称教申者。佛前说小
后说大。今何故前明大后说小。若不称教申。
即是颠倒也。答有四义。一龙树称佛本意申
终次第也。根缘者。有疾即除。有缘即说。不必
须前后相生也。明因缘义则总。若识因缘者
名为佛法。不识因缘则非佛法。故中论四谛
品云。若见因缘则见佛与法也。今破外因缘
则总破众病。申佛因缘则总申佛教也。故因
缘在论初也。问二谛亦总收众教。此中论既
言二谛为宗者。若学教之流正迷二谛。何不
题破二谛品耶。答亦得不得。得者。外人闻不
生不灭毕竟空。便失二谛。欲申二谛故造论。
又迷佛二谛故生诤论。为此造论。亦得二谛
在论初也。不得者。二谛语局。因缘则通。以二
谛但是二非不二。但是教而非理。若是教之
与理二与不二。并是因缘。义则总也。问因缘
既总。何故不以因缘为宗。答二谛为宗。岂离
因缘。但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今正与外人共
诤佛二谛。故以二谛为宗也。又青目序品意
云。因缘即是八不。八不即是因缘。八不既贯
论初。因缘亦标论首也。问何以知八不即是
因缘耶。答偈及长行并有文證。偈言能说是
因缘。即能说八不因缘。长行云说因缘相。所
谓不生不灭等也。问八不是因缘。若破因缘
即破八不。若申八不即应申因缘耶。答若体
因缘即是八不。无假须破。但外人不识因缘
即是八不。八不自是真谛。因缘自是世谛。彼
解因缘僻故。所以破因缘品也。问龙树为称
佛教申为不称教申。若称教申者。佛前说小
后说大。今何故前明大后说小。若不称教申。
即是颠倒也。答有四义。一龙树称佛本意申
卷二 第 31c 页 T45-0031.png
佛教也。所以者何。诸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
故。谓一乘道。但为浅钝之缘。曲为小教。今申
佛本意故。前申大也。二欲明中百两论互相
开避。百论前浅后深。中论前深后浅也。三佛
自前说小后明大。中论自说大乘实不欲说
小。但为外人不堪学大乘观行故。论主更为
说小乘也。四欲示小乘从大乘出。是故前大
后小也。问因缘语通。故生与不生皆是因缘。
八不但是不生。云何言因缘即是八不也。答
八不不生。此是因缘不生。故不生即得生也。
故中论云。如经中说。若见因缘即名见法。见
法即见佛也。若不见因缘。即不见法。不见法
即不见佛也。此是借因缘破不因缘也。故大
经云。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佛性
不尔。不从因生故。是借不因缘破因缘也。问
佛性既非因缘。是无因以不。答亦得。故云涅
槃无因而体是果。然佛性非因亦非果也。故
中论具有二义。如破无因等外道计故。说十
二因缘。此是借因破无因。又文中破四缘生。
故是借非因缘破因缘。至论正法。未曾是因
缘及不因缘也。问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与
因缘所生法二处因缘。是因缘是同是异。答
既云两处。宁得是同。复是假名因缘。那得异。
而意同也。今大乘明因缘义。因者如依因习
因生因等。并是说缘为因。若如四缘等。皆是
说因为缘。若缘缘于因。因即是缘。缘义为因。
若因因于缘。缘义亦因。故因缘义通。而言八
不不生不灭等为因缘。但因缘义。无差别差
别开为三义。一者当体得因缘名。只八不是
故。谓一乘道。但为浅钝之缘。曲为小教。今申
佛本意故。前申大也。二欲明中百两论互相
开避。百论前浅后深。中论前深后浅也。三佛
自前说小后明大。中论自说大乘实不欲说
小。但为外人不堪学大乘观行故。论主更为
说小乘也。四欲示小乘从大乘出。是故前大
后小也。问因缘语通。故生与不生皆是因缘。
八不但是不生。云何言因缘即是八不也。答
八不不生。此是因缘不生。故不生即得生也。
故中论云。如经中说。若见因缘即名见法。见
法即见佛也。若不见因缘。即不见法。不见法
即不见佛也。此是借因缘破不因缘也。故大
经云。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佛性
不尔。不从因生故。是借不因缘破因缘也。问
佛性既非因缘。是无因以不。答亦得。故云涅
槃无因而体是果。然佛性非因亦非果也。故
中论具有二义。如破无因等外道计故。说十
二因缘。此是借因破无因。又文中破四缘生。
故是借非因缘破因缘。至论正法。未曾是因
缘及不因缘也。问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与
因缘所生法二处因缘。是因缘是同是异。答
既云两处。宁得是同。复是假名因缘。那得异。
而意同也。今大乘明因缘义。因者如依因习
因生因等。并是说缘为因。若如四缘等。皆是
说因为缘。若缘缘于因。因即是缘。缘义为因。
若因因于缘。缘义亦因。故因缘义通。而言八
不不生不灭等为因缘。但因缘义。无差别差
别开为三义。一者当体得因缘名。只八不是
卷二 第 32a 页 T45-0032.png
因缘故何者因不生故不灭。不灭故不生。则
八不是因缘。只八不不生等。是言说故无非
因缘故。云当相是因缘。名八不为因缘佛八
不不一切故也。二者八不是因缘本故名因
缘。则因缘空坏因缘故。八不非因缘。既八不
不一切不生不灭等亦不因缘与不不因缘。
岂得当体是因缘。是故因缘本也。三者破因
缘已得名。如毗昙辨六因等明诸法等也。今
明。八不不一切。辨无因缘法。破外道因缘义。
故名因缘。然备有此三义。遂得悟不同。抑没
不无浅深之异。而具有三义。名观因缘品也。
问能说因缘者。唯障邪说是戏论。邪观亦是
戏论。答有通有不通。何者二而不二通。不二
而二别。问若通者邪观亦是邪说不。答既未
邪言。云何是邪说。问若未邪言未是邪说者。
亦未戏言未是戏论也。答戏论是借譬之名。
故名邪观。于道无所剋获。如小儿戏论为耳。
问未邪说已是戏论者。未正说已是正说经
也。答亦如前。无差别差别即不得。差别无差
别亦有明之。故大经云。迦叶佛时非无此经。
但不说耳。问以不戏论止戏论。亦以戏论止
戏论不。答亦通得也。问若以戏论止戏论令
不戏论。亦应以不戏论止不戏论令成戏论
反决也。答两途既皆言止故。相与令息。故戏
论止戏论尚令不戏论。岂况不戏论止不戏
论。而令成戏论耶。问既以戏论止戏论。即以
言止言。答得。自有以不声遮声。自有以声遮
声也。问若以言止言。亦应㨝出㨝。以病治病。
即应以长待长也。答相待论相成。就相显发
八不是因缘。只八不不生等。是言说故无非
因缘故。云当相是因缘。名八不为因缘佛八
不不一切故也。二者八不是因缘本故名因
缘。则因缘空坏因缘故。八不非因缘。既八不
不一切不生不灭等亦不因缘与不不因缘。
岂得当体是因缘。是故因缘本也。三者破因
缘已得名。如毗昙辨六因等明诸法等也。今
明。八不不一切。辨无因缘法。破外道因缘义。
故名因缘。然备有此三义。遂得悟不同。抑没
不无浅深之异。而具有三义。名观因缘品也。
问能说因缘者。唯障邪说是戏论。邪观亦是
戏论。答有通有不通。何者二而不二通。不二
而二别。问若通者邪观亦是邪说不。答既未
邪言。云何是邪说。问若未邪言未是邪说者。
亦未戏言未是戏论也。答戏论是借譬之名。
故名邪观。于道无所剋获。如小儿戏论为耳。
问未邪说已是戏论者。未正说已是正说经
也。答亦如前。无差别差别即不得。差别无差
别亦有明之。故大经云。迦叶佛时非无此经。
但不说耳。问以不戏论止戏论。亦以戏论止
戏论不。答亦通得也。问若以戏论止戏论令
不戏论。亦应以不戏论止不戏论令成戏论
反决也。答两途既皆言止故。相与令息。故戏
论止戏论尚令不戏论。岂况不戏论止不戏
论。而令成戏论耶。问既以戏论止戏论。即以
言止言。答得。自有以不声遮声。自有以声遮
声也。问若以言止言。亦应㨝出㨝。以病治病。
即应以长待长也。答相待论相成。就相显发
卷二 第 32b 页 T45-0032.png
为论。止治令有所去离故。此义即通。所以不
例也。问上云。常无常等四句并戏论者。四句
悉戏论不。答有所得四句并是戏论。无所得
方便说四句。悉非戏论。亦是正说。问无所得
四句非戏论者。亦应无所得颠倒非戏论也。
答无所得假名说四句则便。假安颠倒则不
便。何故尔。以众生多颠倒少不颠倒故。若任
而论之。正善具成就。演说四颠倒即倒也。问
若有所得四句皆是戏论。无所得四句并非
戏论耶。答一往相对论。常是戏论。无常非戏
论。又无常是戏论。常非戏论。复常无常俱是
戏论。非常非无常非戏论。总括始终明之。凡
论相心四句。成有所得并是戏论。就后方便
皆非戏论也。故反折论云谤也。
第五辨单复中假义有三意。第一明单义论单
复。第二明复义论单复。第三辨二谛单复义。
就初有两。第一正明单复。第二论互得相入
也。今先正论单复中假义。若偏说假有不说
无。是单假也。偏说假无不说有。亦是单假。偏
说一非有。是单中。偏说一非无。亦是单中。双
说假有假无。是复假。双说非有非无。是复。中
也。问何意明单复句耶。答凡有二义。一者一往
为利根人说单假。为钝根人说复假。利根人
者。闻一修行十。若闻说假有则悟解假无。乃
至闻说非有则解非无。所以不劳具明有二
义也为钝根人随言得解。若不具说。不能悬
悟故。所以双明二义也。二者为钝根人说单
假。为利根人说复假。以钝根人不堪圆教。所
以说单义破其病执。若利根人堪闻圆旨。所
例也。问上云。常无常等四句并戏论者。四句
悉戏论不。答有所得四句并是戏论。无所得
方便说四句。悉非戏论。亦是正说。问无所得
四句非戏论者。亦应无所得颠倒非戏论也。
答无所得假名说四句则便。假安颠倒则不
便。何故尔。以众生多颠倒少不颠倒故。若任
而论之。正善具成就。演说四颠倒即倒也。问
若有所得四句皆是戏论。无所得四句并非
戏论耶。答一往相对论。常是戏论。无常非戏
论。又无常是戏论。常非戏论。复常无常俱是
戏论。非常非无常非戏论。总括始终明之。凡
论相心四句。成有所得并是戏论。就后方便
皆非戏论也。故反折论云谤也。
第五辨单复中假义有三意。第一明单义论单
复。第二明复义论单复。第三辨二谛单复义。
就初有两。第一正明单复。第二论互得相入
也。今先正论单复中假义。若偏说假有不说
无。是单假也。偏说假无不说有。亦是单假。偏
说一非有。是单中。偏说一非无。亦是单中。双
说假有假无。是复假。双说非有非无。是复。中
也。问何意明单复句耶。答凡有二义。一者一往
为利根人说单假。为钝根人说复假。利根人
者。闻一修行十。若闻说假有则悟解假无。乃
至闻说非有则解非无。所以不劳具明有二
义也为钝根人随言得解。若不具说。不能悬
悟故。所以双明二义也。二者为钝根人说单
假。为利根人说复假。以钝根人不堪圆教。所
以说单义破其病执。若利根人堪闻圆旨。所
卷二 第 32c 页 T45-0032.png
以说复假义。便能领持也。次明互得相入出
有八句。第一从单假入单中。或言假有不名
有。从有入非有。无亦然也。第二明从单中出
单假。或言非有假说有。非无假说无也。第三
明从复假入复中。假有不名有。假无不名无。
则是有无入非有非无。无亦然也。第四明从
复中出复假。明非有非无说有无非无非有
说无有也。第五明从单假入复中。或言。有入
非有非无。无入非无非有也。第六明从复中
出单假。或言。非有非无假说有。非无非有假
说无也。第七明从复假入单中。有无则非有。
无有则非无也。第八明从单中出复假。非有
假说有不有。非无假说无不无也。次释所以
然者有二义。一者破众生执实之病。随计遣
所以遂成多句也。二者明大士观行融通自
在无有滞碍。故地持云。从有无方便入非有
非无也。华严经云。或东方入正受三昧等。不
复具出。又大品经云。或散心中起入灭尽定。
灭尽定起入散心中。则是回转总持入出无
碍方便也。第二就复义论单复。复有二。初正
明单复。后明出入义。初正明单复中假。假有
是世谛。假无是真谛。此是单假。非有非无是
中道也。此是单中。假有假无为二。是俗谛复
假。非有非无不二是俗谛。复中二不二是真
谛。是复假。非二非不二是中道。此是复中。正
言非二非不二。尽有无非有非无。所以正中
也。次明其所以有二义。一往为言。单中单假
明义则浅。复中复假明义则深也。所以然
者。单义之二谛。至复义时。还俗谛。单家之中
有八句。第一从单假入单中。或言假有不名
有。从有入非有。无亦然也。第二明从单中出
单假。或言非有假说有。非无假说无也。第三
明从复假入复中。假有不名有。假无不名无。
则是有无入非有非无。无亦然也。第四明从
复中出复假。明非有非无说有无非无非有
说无有也。第五明从单假入复中。或言。有入
非有非无。无入非无非有也。第六明从复中
出单假。或言。非有非无假说有。非无非有假
说无也。第七明从复假入单中。有无则非有。
无有则非无也。第八明从单中出复假。非有
假说有不有。非无假说无不无也。次释所以
然者有二义。一者破众生执实之病。随计遣
所以遂成多句也。二者明大士观行融通自
在无有滞碍。故地持云。从有无方便入非有
非无也。华严经云。或东方入正受三昧等。不
复具出。又大品经云。或散心中起入灭尽定。
灭尽定起入散心中。则是回转总持入出无
碍方便也。第二就复义论单复。复有二。初正
明单复。后明出入义。初正明单复中假。假有
是世谛。假无是真谛。此是单假。非有非无是
中道也。此是单中。假有假无为二。是俗谛复
假。非有非无不二是俗谛。复中二不二是真
谛。是复假。非二非不二是中道。此是复中。正
言非二非不二。尽有无非有非无。所以正中
也。次明其所以有二义。一往为言。单中单假
明义则浅。复中复假明义则深也。所以然
者。单义之二谛。至复义时。还俗谛。单家之中
卷二 第 33a 页 T45-0033.png
道至复义时。还成真谛。单家之中道。止有无
未能尽不二。复家之中道尽二复尽不二也。
二者单明义则胜。复明义翻劣。所以然者。复
假之有无。犹是单假之有义。复假之非有非
无。犹是前单假之无义也。又复中之非二非
不二。犹是前单中之非有非无义也。但前直言
有。便摄得有无。止言无便摄得非有非无。止
言非有非无。便摄得非二非不二。言略意广。所
以为胜复家中假言广意略。所以为劣也。后
明互得相出入有八句也。第一从单假入单
中。假有不名有。假无不名无。入非有非无中
道也。第二从单中出单假。非有假说有为俗。
非无假说无为真也。第三从复假入复中。假二
不名二。假不二不名不二。入非二非不二中道
也。第四从复中出复假。非二假说二为俗。非
不二假说不二为真也。第五从单假入复中。假
有不名二。假无不名不二。从假有无入非二非
不二中道也。第六从复中出单假。非二假说
有为俗。非不二假说无为真也。第七从复假
入单中假二不名有。假不二不名无。从二不二
入非有非无也。第八从单中出复假。非有假
说二为俗。非无假说不二为真也。第三就二
谛论单复。复有二。一正明单复义。二论出入
义。正明复有两。一者俗单复。二者真单复也。
假有是俗单。假无是真单也。复假者。假有假
不有是俗谛复。假无假不无是真谛复。非有
为中道。是俗谛单中。非无为中道。是真谛单
中。非有非不有。是俗谛复中。非无非不无。是
真谛复中也。第二明互出入有三。一明俗二
未能尽不二。复家之中道尽二复尽不二也。
二者单明义则胜。复明义翻劣。所以然者。复
假之有无。犹是单假之有义。复假之非有非
无。犹是前单假之无义也。又复中之非二非
不二。犹是前单中之非有非无义也。但前直言
有。便摄得有无。止言无便摄得非有非无。止
言非有非无。便摄得非二非不二。言略意广。所
以为胜复家中假言广意略。所以为劣也。后
明互得相出入有八句也。第一从单假入单
中。假有不名有。假无不名无。入非有非无中
道也。第二从单中出单假。非有假说有为俗。
非无假说无为真也。第三从复假入复中。假二
不名二。假不二不名不二。入非二非不二中道
也。第四从复中出复假。非二假说二为俗。非
不二假说不二为真也。第五从单假入复中。假
有不名二。假无不名不二。从假有无入非二非
不二中道也。第六从复中出单假。非二假说
有为俗。非不二假说无为真也。第七从复假
入单中假二不名有。假不二不名无。从二不二
入非有非无也。第八从单中出复假。非有假
说二为俗。非无假说不二为真也。第三就二
谛论单复。复有二。一正明单复义。二论出入
义。正明复有两。一者俗单复。二者真单复也。
假有是俗单。假无是真单也。复假者。假有假
不有是俗谛复。假无假不无是真谛复。非有
为中道。是俗谛单中。非无为中道。是真谛单
中。非有非不有。是俗谛复中。非无非不无。是
真谛复中也。第二明互出入有三。一明俗二
卷二 第 33b 页 T45-0033.png
明真三明交络。先约世谛明有八句。第一从
俗谛单假入俗谛单中。假有不名有。即从有
入非有也。第二从俗谛单中出俗单假。假非
有说为有也。第三从俗复假入俗复中。假有
假不有。非有非不有也。第四从俗谛复中出
俗谛复假。云非有非不有假说有非有也。第
五从俗谛单假入复中。假有非有。假有非
不有也。第六从俗谛复中出单假。非有非不
有说为一假有也。第七从俗谛复假入单中。
假有不有入于非有也。第八从俗谛单中出复
假。非有假说有不有也。第二就真谛辨亦有
八句。第一从真谛单假入单中。假无不名无
也。第二从真谛单中出单假。非无假说无也。
第三从真谛复假入复中。云假无假不无。非
无非不无也。第四从真谛复中出复假。云非
无非不无。假说无不无也。第五从真谛单假
入复中。假无非无。假无非不无也。第六从真
谛复中出单假。云非无非不无假说为无也。
第七从真谛复假入单中。云假无假不无入一
非无也。第八从真谛单中出复假。云非无假
说无不无也。第三约二谛交络。明出入有十
二句。第一从俗谛单假入真谛单中。云假有
不名无。坏有入非无也。第二从真谛单中出
俗谛单假。云非无不乖有。非无假说有也。第
三从真谛单假入俗谛单中。云假无不名有。
坏无入非有也。第四从俗谛单中出真谛单
假。云非有不乖无。非有假说无也。第五从俗
谛复假入真谛复中。云假有不有入非无非不
无也。第六从真谛复中出俗谛复假。云非无
俗谛单假入俗谛单中。假有不名有。即从有
入非有也。第二从俗谛单中出俗单假。假非
有说为有也。第三从俗复假入俗复中。假有
假不有。非有非不有也。第四从俗谛复中出
俗谛复假。云非有非不有假说有非有也。第
五从俗谛单假入复中。假有非有。假有非
不有也。第六从俗谛复中出单假。非有非不
有说为一假有也。第七从俗谛复假入单中。
假有不有入于非有也。第八从俗谛单中出复
假。非有假说有不有也。第二就真谛辨亦有
八句。第一从真谛单假入单中。假无不名无
也。第二从真谛单中出单假。非无假说无也。
第三从真谛复假入复中。云假无假不无。非
无非不无也。第四从真谛复中出复假。云非
无非不无。假说无不无也。第五从真谛单假
入复中。假无非无。假无非不无也。第六从真
谛复中出单假。云非无非不无假说为无也。
第七从真谛复假入单中。云假无假不无入一
非无也。第八从真谛单中出复假。云非无假
说无不无也。第三约二谛交络。明出入有十
二句。第一从俗谛单假入真谛单中。云假有
不名无。坏有入非无也。第二从真谛单中出
俗谛单假。云非无不乖有。非无假说有也。第
三从真谛单假入俗谛单中。云假无不名有。
坏无入非有也。第四从俗谛单中出真谛单
假。云非有不乖无。非有假说无也。第五从俗
谛复假入真谛复中。云假有不有入非无非不
无也。第六从真谛复中出俗谛复假。云非无
卷二 第 33c 页 T45-0033.png
非不无假说有不有也。第七从真谛复假入
俗谛复中。云假无假不无。非有非不有也。第
八从俗谛复中出真谛复假。云非有非不有
假说无不无。第九从真谛单假入俗谛复中。
云假无不名有。亦不名不有。即是非有非不
有也。第十从俗谛复中出真谛单假。云非有
非不有假说为无也。第十一从俗谛单假入
真谛复中。云假有不名无。亦不名不无。则是
非无非不无也。第十二从真谛复中出俗谛
单假。云非无非不无假说为有也。
第六料简不有有也。若了单复诸句。则解不
有有义。若不了单复。不有有亦难解。故须广
辨也。此意望两大经宗明之。一经无所有为
宗。故经云。正法宝城善有。一经有所无为宗。
故大品第三卷相行品云。身子白佛云。诸法
实相云何。佛言。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
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也。不有有若相对
而解释。有十六意也。第一不有有者。明其道
非有非无。而结为有故言不有有也。然只结
正道为有。不论其用。体无二相故。若结为有。
不得结为无。结为无不得结为有。此是结独
义。只道非有复非无。非是有而结为有故。言
不有有也。约不无无类然也。第二不有有。就
假上明之。三假有是不有有也。他假有是有
故有。今假有是不有有也。第三不有有者。道
非有非无。而侧出有一用故言不有有。然道
非有非无。而起用应双起。而但起一用故言
侧出也。不无无亦然也。第四不有有者。明用
假有非是有。故言不有。结用归体。体是有故。
俗谛复中。云假无假不无。非有非不有也。第
八从俗谛复中出真谛复假。云非有非不有
假说无不无。第九从真谛单假入俗谛复中。
云假无不名有。亦不名不有。即是非有非不
有也。第十从俗谛复中出真谛单假。云非有
非不有假说为无也。第十一从俗谛单假入
真谛复中。云假有不名无。亦不名不无。则是
非无非不无也。第十二从真谛复中出俗谛
单假。云非无非不无假说为有也。
第六料简不有有也。若了单复诸句。则解不
有有义。若不了单复。不有有亦难解。故须广
辨也。此意望两大经宗明之。一经无所有为
宗。故经云。正法宝城善有。一经有所无为宗。
故大品第三卷相行品云。身子白佛云。诸法
实相云何。佛言。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
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也。不有有若相对
而解释。有十六意也。第一不有有者。明其道
非有非无。而结为有故言不有有也。然只结
正道为有。不论其用。体无二相故。若结为有。
不得结为无。结为无不得结为有。此是结独
义。只道非有复非无。非是有而结为有故。言
不有有也。约不无无类然也。第二不有有。就
假上明之。三假有是不有有也。他假有是有
故有。今假有是不有有也。第三不有有者。道
非有非无。而侧出有一用故言不有有。然道
非有非无。而起用应双起。而但起一用故言
侧出也。不无无亦然也。第四不有有者。明用
假有非是有。故言不有。结用归体。体是有故。
卷二 第 34a 页 T45-0034.png
今言不有有也。此异前约体上言不有有。亦
异第三体不有是有而起一有用。此但以不
特名用。用不是有而体是有故。言不有有也。
不无无类之。第五不有有者。为破有执故。执
者谓有是有。不知不有为有故。今破者。明有
非有故有乃是不有有。此是以有破有。但能
破是不有有。所破是有有也。约不无无类也。
第六不有有者。为破无执执法是无。今以不
有有破之。若以有有破无。此乃是敌义。故执
不去。今以不有有破无。无而得去。故言不有
有也。不无无亦尔也。第七不有有者。破一切
有。若有有若不有有。皆以不特不之。故言不
有。而起一切有用。若有有若不有有为用故。
合言不有有也。不无无亦类也。以不特不一
切无故言不无。而起一切无为用故。合不无
无也。第八不有有者。重进明义。明不有则不
一切有一切无。合空故言不有。而起一切有
一切无为用故。合言不有有。不无无亦尔也。
不无以不于一切有无故言不无。而起一切
有无故言不无无。然起一切有无用。此用应
是有。何得言是无。然今望本为言。此有无起
不有无故此有无。故是无也。又从他所起皆
无体故是无也。第九不有有者。横门明义。不
有自有。以无为有故言不有有。然以无为有
故。是以不有为有。故言不有有。不无无亦类
也。以有为无故言不无无也。第十不有有者。
只以不特不此有有之故言不有有。异前合
用不有有破有有。亦异前以不特一切有合
无。以起一切有无故言不有有。今但单用一
异第三体不有是有而起一有用。此但以不
特名用。用不是有而体是有故。言不有有也。
不无无类之。第五不有有者。为破有执故。执
者谓有是有。不知不有为有故。今破者。明有
非有故有乃是不有有。此是以有破有。但能
破是不有有。所破是有有也。约不无无类也。
第六不有有者。为破无执执法是无。今以不
有有破之。若以有有破无。此乃是敌义。故执
不去。今以不有有破无。无而得去。故言不有
有也。不无无亦尔也。第七不有有者。破一切
有。若有有若不有有。皆以不特不之。故言不
有。而起一切有用。若有有若不有有为用故。
合言不有有也。不无无亦类也。以不特不一
切无故言不无。而起一切无为用故。合不无
无也。第八不有有者。重进明义。明不有则不
一切有一切无。合空故言不有。而起一切有
一切无为用故。合言不有有。不无无亦尔也。
不无以不于一切有无故言不无。而起一切
有无故言不无无。然起一切有无用。此用应
是有。何得言是无。然今望本为言。此有无起
不有无故此有无。故是无也。又从他所起皆
无体故是无也。第九不有有者。横门明义。不
有自有。以无为有故言不有有。然以无为有
故。是以不有为有。故言不有有。不无无亦类
也。以有为无故言不无无也。第十不有有者。
只以不特不此有有之故言不有有。异前合
用不有有破有有。亦异前以不特一切有合
无。以起一切有无故言不有有。今但单用一
卷二 第 34b 页 T45-0034.png
不特。不此有有之执。令尽而不令起故言不
有有也。不无无亦尔也。第十一不有有者。合
明具八意。何者为八意。一不有有属非有。一
不有有属非无。一不有有属非亦有亦无。一
不有有属非非有非非无。一不有有属有。一
不有有属无。一不有有属亦有亦无。一不有
有属非有非无。何者初言不有有。岂可是有。
非是有故属非有也。第二不有有不是无故
属非无。第三不有有既不是有无故。不属亦
有亦无。故言属非亦有亦无。第四不有有不
属非有无。故言属非非有非非无。然不有有
乃当属有无二句。岂是非有无。故言非非有
非非无也。第五不有有属有者。以不有为有。
岂不是有耶。第六不有有属无者。只以不有
为有。此望本故是无也。第七不有有属亦有
亦无者。既双明不有有。岂不是亦有亦无耶。
第八不有有属非有非无者。不有有不名有。
不有有不名无。故名非有非无。故此一章门
中合明八意。正为八意相次第故。不烦离明。
而前十章不可合说。故离辨也。不无无亦如
是也。第十二明不有有兼用者。不有有故离
断过。何者。若不有不复有可是断。而今不有
有故离断过。亦离常过者。若以有为有可是
常过。而今只不有为有。故离常过。如是一异
有无是非即离等过皆勉也。不无无亦尔也。
第十三不有有若摄诸法者。不有有摄得因
得果一切法等故。言不有有也。不无无亦然
也。第十四不有有类诸法者。不有有既具上
十意八意及相益相摄等。不因因不果果。如
有有也。不无无亦尔也。第十一不有有者。合
明具八意。何者为八意。一不有有属非有。一
不有有属非无。一不有有属非亦有亦无。一
不有有属非非有非非无。一不有有属有。一
不有有属无。一不有有属亦有亦无。一不有
有属非有非无。何者初言不有有。岂可是有。
非是有故属非有也。第二不有有不是无故
属非无。第三不有有既不是有无故。不属亦
有亦无。故言属非亦有亦无。第四不有有不
属非有无。故言属非非有非非无。然不有有
乃当属有无二句。岂是非有无。故言非非有
非非无也。第五不有有属有者。以不有为有。
岂不是有耶。第六不有有属无者。只以不有
为有。此望本故是无也。第七不有有属亦有
亦无者。既双明不有有。岂不是亦有亦无耶。
第八不有有属非有非无者。不有有不名有。
不有有不名无。故名非有非无。故此一章门
中合明八意。正为八意相次第故。不烦离明。
而前十章不可合说。故离辨也。不无无亦如
是也。第十二明不有有兼用者。不有有故离
断过。何者。若不有不复有可是断。而今不有
有故离断过。亦离常过者。若以有为有可是
常过。而今只不有为有。故离常过。如是一异
有无是非即离等过皆勉也。不无无亦尔也。
第十三不有有若摄诸法者。不有有摄得因
得果一切法等故。言不有有也。不无无亦然
也。第十四不有有类诸法者。不有有既具上
十意八意及相益相摄等。不因因不果果。如
卷二 第 34c 页 T45-0034.png
是不常常不生生等。虽一法皆具上意。故可
谓。是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如是展转生
非实智者。即无所畏也。第十五不有有得失
意者。如经试问。答言诸法不有有即为得。即
具五义。一得不二义。二得不自假名义。三得
相待义。四得无所得空义。五得中道义也。若
答者言诸法是有为有者。即失五义故。不有
有判道非道义也。不无无亦类也。第十六不
有有离门明义者。向合言不有有。今有时复
须单言不有。有时应须单言有也。今此中单
言不有者。此为欲明有义。何者。我以不不此
有。不以不此无故。不有得是有也。若以不不
于无。可令是无。而今以不不有故。只不有是
有。事如小乘明义。色即是好。不可此色非好
也。故得不有是有义。得此义故。闻破不畏。得
诃不瞋等也。次得言有反成破有义。何者。我
本破有故言有。如世人不耐恶而言恶。此恶
之言。岂不令除此恶。今有亦然。我不耐此有
故言有。岂不破此耶。又直言有。不说有因缘
故。是破有义。单言无亦然。次单言有则是中
道。不得言有非方是中道也。何者。直言有。此
非是非有亦是有有。此有既非是是有复非
非有。岂非是中道乎。又有上自有是非。我直
言有不言其是。复不言非。故此有即离是非。
故是中道。若有虽离是非。而有此有故非中
道者。汝中道虽离有无而有此中故得是中
道者。何妨我有离是非故得是中道耶。且自
我直言有亦不言有此有。知无此有故言是
中道。单无亦然。次单明有具足一切诸法。何
谓。是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如是展转生
非实智者。即无所畏也。第十五不有有得失
意者。如经试问。答言诸法不有有即为得。即
具五义。一得不二义。二得不自假名义。三得
相待义。四得无所得空义。五得中道义也。若
答者言诸法是有为有者。即失五义故。不有
有判道非道义也。不无无亦类也。第十六不
有有离门明义者。向合言不有有。今有时复
须单言不有。有时应须单言有也。今此中单
言不有者。此为欲明有义。何者。我以不不此
有。不以不此无故。不有得是有也。若以不不
于无。可令是无。而今以不不有故。只不有是
有。事如小乘明义。色即是好。不可此色非好
也。故得不有是有义。得此义故。闻破不畏。得
诃不瞋等也。次得言有反成破有义。何者。我
本破有故言有。如世人不耐恶而言恶。此恶
之言。岂不令除此恶。今有亦然。我不耐此有
故言有。岂不破此耶。又直言有。不说有因缘
故。是破有义。单言无亦然。次单言有则是中
道。不得言有非方是中道也。何者。直言有。此
非是非有亦是有有。此有既非是是有复非
非有。岂非是中道乎。又有上自有是非。我直
言有不言其是。复不言非。故此有即离是非。
故是中道。若有虽离是非。而有此有故非中
道者。汝中道虽离有无而有此中故得是中
道者。何妨我有离是非故得是中道耶。且自
我直言有亦不言有此有。知无此有故言是
中道。单无亦然。次单明有具足一切诸法。何
卷二 第 35a 页 T45-0035.png
者。此有是无所有故。若有所无即失一切法。
今是无所有名有。故具足一切法也。单言无
亦然。但是无所得故言无。此无岂不具足一
切法耶。次释性空意者。然有无所以得有诸
法。意无碍者正由有性空故尔。今须释性空。
亦是多意。但辨八意也。一者明本性是空。但
遇缘故有。有止还本性。故言性空也。二者明
本性是空。而末是假有。如是意故性空也。三
者本性常空。无有不空时故言性空也。四者
明只因缘诸法是空故。言性空也。五者破性
有得此空故。言性空也。六者破无性法。此法
明止空有性故。言性空也。七者明无所有法
性是空故。言性空也。八者有所无法性空故。
言性空也。今略明八意异相。而大意无异。但
是一性空。如是诸法性空随义便用。用一即
度之须得意。如空中织罗纹也。性空既尔。毕
竟亦然。次明因性空辨得失待不待义也。失
此性空故失。失不待得。得性空故为得。得即
待失。何者正为得失反故。失既失得。故失不
待得。得者得于失。故得待失。此分际义也。第
一须得意。最急事也。如中道绝假故不待假。
假不绝故假待中也。次辨敛开意。然得失由
敛开故须释也。但敛开自有横竖。判自有二
望取也。横开为能。竖即敛。菩萨习行诸行。
望道即是自行是敛。若望众生。即是化他亦
是能。但不化他时。是化他。只自行即是化他。
如是不有有。有病药相治去留成坏理内外
有得无得反顺等种种用。不可具列也。大意
如此也。问既有不有有多种势者。有不有亦
今是无所有名有。故具足一切法也。单言无
亦然。但是无所得故言无。此无岂不具足一
切法耶。次释性空意者。然有无所以得有诸
法。意无碍者正由有性空故尔。今须释性空。
亦是多意。但辨八意也。一者明本性是空。但
遇缘故有。有止还本性。故言性空也。二者明
本性是空。而末是假有。如是意故性空也。三
者本性常空。无有不空时故言性空也。四者
明只因缘诸法是空故。言性空也。五者破性
有得此空故。言性空也。六者破无性法。此法
明止空有性故。言性空也。七者明无所有法
性是空故。言性空也。八者有所无法性空故。
言性空也。今略明八意异相。而大意无异。但
是一性空。如是诸法性空随义便用。用一即
度之须得意。如空中织罗纹也。性空既尔。毕
竟亦然。次明因性空辨得失待不待义也。失
此性空故失。失不待得。得性空故为得。得即
待失。何者正为得失反故。失既失得。故失不
待得。得者得于失。故得待失。此分际义也。第
一须得意。最急事也。如中道绝假故不待假。
假不绝故假待中也。次辨敛开意。然得失由
敛开故须释也。但敛开自有横竖。判自有二
望取也。横开为能。竖即敛。菩萨习行诸行。
望道即是自行是敛。若望众生。即是化他亦
是能。但不化他时。是化他。只自行即是化他。
如是不有有。有病药相治去留成坏理内外
有得无得反顺等种种用。不可具列也。大意
如此也。问既有不有有多种势者。有不有亦
卷二 第 35b 页 T45-0035.png
多种势不。答亦得。假有还结有不有也。又假
有不有表理结体也。馀例可寻也。
大乘玄论卷第二(终)
有不有表理结体也。馀例可寻也。
大乘玄论卷第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