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12b 页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12b 页
No. 1826 [cf. Nos. 1568, 1825]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卷上
京西大原寺沙门释法藏述
夫以玄纲绝待。真俗所以俱融。素范超情。空
有以兹双泯。但以性空未尝不有。即有以辨
于空。幻有未始不空。即空以明于有。有空
有故不有。空有空故不空。边执既亡。闻见随
丧。竭邪源之有寄。则四执云销。挺正法之
无亏。则二谛斯在。是故如来在世。曜般若于
昏衢。上品之流。契玄津于累外。大师没后。
异执纷纶。或趣邪途或奔小径。于是九十五
种竞扇邪风。一十八部争挥爝火。遂使真
空慧日。匿耀昏云。般若玄珠。惑兹鱼目。爰
有大士。厥称龙猛。位登极喜。应兆金言。慨此
颓纲。悼斯沦溺。将欲然正法炬。覆邪见幢。
故使制作繁多。溢于天竺。然则要妙之述。此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12c 页 T42-0212.png

相还源。融神妙寂。开情焕理。故号为门。往
复折徵。复称为论。门有十二。因以为名。馀
义下当别释。
将释此论。略作十门。一明教起所因。二藏部
所摄。三显教分齐。四教所被机。五能诠教体。
六所诠宗趣。七造论时代。八传译缘起。九释
论题目。十随文解释。
第一教起所因者。略有十因。造此等论。一为
是论主本愿力故。以此龙树住于初地。理应
以誓愿力。于佛灭后。弘法摄生。是其所作。况
论主见楞伽等经。佛既记我当来。然正法
炬。灭邪见幢。是故理应广造诸论。以扶嘉唱。
二为佛灭后。外道竞兴。邪说纷纶。讪谤佛法。
为破彼等。令归正故。三为诸二乘不信于大。
破彼异执。令向大故。四为于大乘。谬解真空。
滞于情执。令彼破情。见正理故。五为显示大
乘真实究竟。令彼信受。不疑惑故。六为欲略
显大乘般若真空最为要妙。依之方得成万
行故。七为欲解释大乘经中深妙之义。令显
现故。八为令一类依论解释得开悟者。因此
而得入正法故。九为欲于佛灭后。助佛扬化。
护大乘法令久住故。十为以美辞妙颂。广宣
流布此大乘法。成法供养。报佛恩故。
第二藏部摄者。声闻菩萨二藏之中。菩萨藏
摄。脩多罗等三藏之内。对法藏收。十二部
中。论议经摄。问。既非佛说。何得然耶。答。由
二义故。一由是彼类。是故彼摄。二但诸佛
说法。有其三种。一佛自说。二加他说。三悬许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13a 页 T42-0213.png

耶经中。佛记龙树然正法炬。故知悬记许可
说也。是故亦入至教量收。达磨藏摄。
第三定教分齐者。此方南北诸师。异说纷纭。
无劳叙记。且辨西国诸德所传。亲问大原寺
翻经。中天竺三藏法师。地婆诃罗。唐言日
照。说云。近代中天竺那烂陀寺。同时有二
大德论师。一名戒贤。一名智光。并神解超伦。
声高五印。六师稽颡。异部归依。大乘学人。仰
之日月如。天竺独步。轨范成规。遂各守一宗
互为矛盾。谓戒贤。则远承弥勒无著。近踵护
法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明法相大
乘。广分名数。用三教开宗。显自所依为真了
义。谓佛初鹿园转于四谛小乘法轮。虽说人
空。翻诸外道。然于缘生定说实有。第二时中。
虽依遍计所执。而说诸法自性皆空。翻彼小
乘然于依他圆成犹未说有。第三时中。就大
乘正理。具说三性三无性等。方为尽理。是故
于因缘生法。初时唯说有。则堕有边。次说于
空。则堕空边。既各堕边。俱非了义。后时具说
所执性空。馀二为有。契会中道。方为了义。是
故依此所说。判般若等。经多说空宗。是第二
教摄。非为了义。此依解深密经判也。二智光
论师。远承文殊龙树。近禀青目清辨。依般若
等经。中观等论。显无相大乘。广辨真空。亦
以三教开宗。显自所依真为了义。谓佛初鹿
园。为诸小根转于四谛小乘法轮。说心境俱
有。次于第二时。为中根说法相大乘。境空心
有。则唯识义等。以根犹劣。故未能全入平等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13b 页 T42-0213.png

相大乘。显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真了义。又
初则为破外道自性等。故说因缘生法决定
是有。次则为破小乘实有。说此缘生但是假
有。以恐彼怖畏此真空。故犹存有而接引之。
第三方就究竟大乘。说此缘生即是性空。平
等一相。此亦是入法之渐次也。则依此说。判
法相大乘有所得等。为第二教。非了义也。此
三教次第。智光法师般若灯论释中。引大乘
妙智经所说。是故依此教理。般若等经。是
真了义。馀法相名数。是方便说耳。问。如前二
师所说。何得何失。答。若以机会教。二说俱
得。以各依圣教为定量故。何者。谓此二说三
教次第。俱不可以三时前后定限而取。何以
知之。如密迹力士经说。佛初鹿园。转四谛法
轮。无量众生得初果二果。乃至阿罗汉果。无
量众生发菩提心。无量菩萨得无生法忍。住
初地二地等。乃至广说。大品经中亦同此说。
是故不可定说前后。但知如来施设教则了
不了义。有其二门。一约摄机宽狭。言教具阙。
以明了不了。二约摄机入法。显理增微。以
明了不了。初是戒贤所得。何者。谓如解深密
经中。初施鹿园。唯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
相转正法轮等。第二时唯为发趣修大乘者。
依一切法皆无自性。乃至以隐密相转正法
轮。第三时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
无自性。乃至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
解云。准此经文。初则唯摄声闻。次则唯摄菩
萨。摄机狭故。名非了义。后具摄小大。故云普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13c 页 T42-0213.png

大乘。此二言教各互阙。故名非了。后具说二
教。用摄二机。此则教具。故名了义。非是理有
浅深。又准此文。亦不可定判般若等为第二
时教。以大品经云。若人欲得须陀洹果者。当
学般若波罗密。乃至欲得阿罗汉果。及无上
菩提等。皆云当学般若波罗密。故知般若经
等。亦具摄大小。亦是普为发趣一切乘者说。
智论亦云。此摩诃衍中。具摄菩萨声闻二众
故也。解云。既具二谛。俱摄两机。岂得定判为
第二教。是故若定判般若。则违此所引。若定
执前后。则违力士经文。是故但约摄机有宽
狭。言教有具阙。判此三教有了不了者。理教
无也。二约摄机入法。显理增微门者。智光所
承立也。谓初说心境俱有。不达性空。次显境
空心有。已显一分性空。后心境俱空。平等具
显。方为了义。又于缘生。初说实有。次说似
有。后方说空。此文并是入法有渐次。显理有
增微。以明三教了不了义。若定执前后。定判
经文。亦有违害。准可知耳。又戒贤约教判。以
教具为了义。智光约理判。以理玄为了义。是
故二说。所据各异。分齐显然。优劣浅深。于斯
可见。
第四教所被机者。于大乘中。自分两教。若依
大乘始教。一切众生五性差别。于中但是菩
萨种性。及不定性。是此所为。馀非正为。兼为
无违。以此论宗同诸般若。兼益二乘及人天
故。若依大乘终教。则一切众生皆此所为。以
近说五性虽有差别。远论皆当得菩提故。以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14a 页 T42-0214.png

无量时不能发心等故。说名无佛性。非谓究
竟无清净性。以皆得无上菩提故。依宝性论
无上依经等。设令二乘入寂已后。受变易身。
受佛教化。向大菩提。是故依前始教。约五
性不同。说三乘差别。依此终教。约并有佛性。
悉当得佛。是故依此说唯一乘。此论宗意。通
前二说。准可知耳。
第五辨能诠教体者。以名句文。及所依声。而
为自性。或说五法为性。一名。二句。三唱。四
字。五声。然通论此体。总有四重。一约事。具
假实二法如上辨。二约实。以假归实。唯以声
为性。三约似。谓唯识所现似声等为性。四约
性。谓此声等即空无性。无名无声。无无名无
无声。为自性。谓离性之性也。
第六所诠宗趣者。谓语之所表曰宗。宗之所
归曰趣。则以十二种门破执为宗。显理成行
入法为趣。谓回二乘等令入大乘。是其意也。
总说虽然。于中分别。略作四门。一汎明立破
仪轨。二别拣此中所破。三总申三论义意。四
会诸异说。初汎明经论立破仪轨者。佛法大
纲。有其二种。一为上品纯机。直示教义。不立
不破。二为中下杂机。方便显示。有立有破。佛
在世时。多明初义。兼明后义。如诸经中所辨。
佛灭度后。多明后义。兼明初义。如诸论中
所辨。就此有立破中。略以三句显其分齐。一
明破。二明立。三双辨无碍。初者。圣以大悲。
假诸言论。破除见执。务祛其病。言无定准。今
约相有五。一讥徵破。谓如佛破长爪梵志云。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14b 页 T42-0214.png

熟之根。故生愧得果也。二随宜破。谓如佛见
彼众生根宜。若以此势而得入法。则当以彼
而破其计。令其悟道。未必要具诸量理例。
此为上根少生于前。待佛多言方为信伏。如
破先尼外道等。此上二种约破外道。若约破
二乘。如法华等中。汝等所得涅槃非真灭度
等。则为破也。如破三归一等亦是准之。三随
执破。谓如龙树圣天等所造三论。对彼外道
及小乘等。随其所执。以种种理例。徵破其计。
务令执心无寄。顺入真空。则为成益。何必
要具三支五分比量道理。以根犹胜。易受入
故。不假势也。四标量破。谓如龙树所造方便
心论及回诤论。世亲所造如实论等。并各略
标世间因明。三支五分比量道理。校量破计。
要显正法。而亦不存此比量法。是故论中后
自破之。此所为根。稍劣于前。故用功多也。五
定量破。谓如陈那所造因明等论。清辩所造
般若灯论及掌珍论等。并依决择宗因喻等
定量道理。出他宗过无违失者。方可得为是
真能破。若于宗等不善出过。名似能破。不成
破也。此所对根。最下劣故。执见深重。难受
入故。广以世间五明之中因明理例。校量是
非。方始信伏。若至此位犹不信伏。彼愚之甚
不可言故。更不至第六门也。第二立义者。法
本离言。机缘罕悟。圣悲巧引。务令被益。致
使随缘立义。势变多端。大略而言。亦有其五。
一应机立。如涅槃中。外道见佛金色身等。而
言。瞿昙虽是好人。枉理说空。而是断见。佛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14c 页 T42-0214.png

乐我净等。闻已入法。后悟道迹。而实文中佛
性名第一义空。如是等。楞伽中。为恐怖空
者。说如来藏有三十二相等。文意亦同。具如
经说。二斥破立。谓此龙树于三论等中。随破
彼执尽灭之处。心无寄故。真空便显。则为是
立。谓无立立也。三随时立。谓如圣天菩萨。于
一时中。有外道论议。便立二蕴。以对担人为
證义故。如人两肩有荷担故。义已极成。后于
大众之中。便立五蕴。其本外道则问。若尔。何
故先立二耶。答。前为对担人。更无智者。今对
智众。方具足说。如是等。四翻邪立。谓如圣天
菩萨。对八方外道。立三宝义。若有见屈。当
斩首谢。众敌虽攻。而义理无堕。遂令外道归
信入法。此等所立。未必有三支五分比量道
理。但以胜辩随时显说。令义坚固。使其信伏。
亦言无所在故也。五定量立。谓要依彼世间
因明。于宗因喻无诸过类。义理极成。名真能
立。若于宗等有过堕者。名似能立。不成立也。
又如以八种比量道理。證大乘经真是佛语
等。是故当知如上所说立破等义。并悉方便。
务令前机归伏生信。未必得具佛法深旨。且
如真如无同法喻。故不得立者。岂可真如为
非法也。是故要当离此立破之诤论等。方为
顺实究竟义也。第三立破无碍者。以情执非
理。当体即空。致使无破之破。破即无破。若执
有破。还同所破。是故非破。今既非所破。是故
以无破为破。则能所俱绝。心无所寄。为究竟
破。取意思之。勿著于言。又以法既超情。何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15a 页 T42-0215.png

无立。无立之立。为究竟立。若如言取立。则
是情计。非所立故。则无立也。是故情中亦
无立。以非是法故。情外亦无立。以无缘对故。
但可会情入法。立即无立。无立即立。取意
思之。其致可见。是谓立破纷然。未曾有说。伏
机入法。何尝对敌。又以遣情无不契理。故破
无不立。立法无不销情。故立无不破。是以
破即立。故无破。立即破。故无立。无立无破。
不碍立破。是故立破。一而恒二。二而常一。有
不碍空。空不碍有。是谓立破无碍大意也。第
二定其所破者。有师说云。此三论宗。但破
小乘及外道等。遍计所执实我实法。不破大
乘依他起性。以是幻有。非过失故。若此亦破。
则是断灭恶取空摄。非正法故。有说三论一
切皆破。设使大乘瑜伽等论所立依他。此中
亦破。以诸缘生无不空故。若此不破。见不亡
故。理非尽故。问。如此二说有和会不。答。有
师说不可和会。亦不须强会。以此则是大乘
之中。诸部不同。致有违诤。如小乘中诸罗汉
等。异部不通。菩萨异部。当知亦尔。故不可
怪。良以佛法极甚深故。通其异诤。各有教
理。义自极成。故不可会。今更重释无不可会。
以理自通故。何者。谓若不破依他幻有令至
不有。彼遍计执不永尽故。以此幻有是不有
有故。若不受不有。即是所执。是故破执欲
令荡尽。必至幻有不有之际。要破幻有令其
永尽。方至所执不有之际。是故二说义不相
违。又彼小乘是半字教。理义不尽。容有异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15b 页 T42-0215.png

又诸罗汉。不得诸法一味法界。法执相应。起
见造论。故有相违。如入地菩萨。通达诸法中
道实相。岂亦同彼执见相违。是故龙猛及无
著等。诸大论主不相违者。是良證也。第三总
申宗意者。通辨三论。总以二谛中道为宗趣。
今释此义。略作三门。一示义理。二约成观。
三显德用。初门内复作三义。一约依他起性。
明二谛中道。二约馀二性。三通约三性。初
义者。谓诸法起。无不从缘。从缘有故。必无
自性。由无自性。所以从缘。缘有性无。更无
二法。但约缘有万差。名为俗谛。约无性一味。
名为真谛。是故于一缘起。二理不杂。名为二
谛。缘起无二。双离两边。名为中道。总说如
是。若更别释。略作三门。一约开合。二约一
异。三约有无。初中先开后合。开者。于一缘
起。开为二义。一缘起幻有义。二无性真空
义。初义中亦二义。一非有义。谓举体全空。无
所有故。二非不有义。谓不待坏彼差别相故。
大品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是故非有非不
有。名为幻有。二真空中亦二义。一非空义。谓
以空无空相故。二非不空义。谓馀一切相无
不尽故。是故非空非不空。名为真空。经云。空
不空不可得。名为真空。中论云。无性法亦无。
一切法空故。合者。此有五重。一谓彼非有。则
是非不有。以此无二。为幻有故。是故庄严论
云。无体非无体。非无体即体。无体体无二。是
故说是幻。此文意以无体为幻体。故说无二
也。由此无二不堕一边。故名中道。此是俗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15c 页 T42-0215.png

二为真空。双离二边。名为中道。此是真谛中
道。三幻中非有。则真中非不空义。幻中非不
有。则是真中非空义。以并无二故。由此无二。
与前无二复无二故。是故二谛俱融。不堕一
边。名为中道。此是二谛中道。四幻中非有。
与真中非空。融无二故。名为中道。此是非有
非空之中道。经云。非有非无。名为中道。五幻
中非不有。则是真中非不空。此非非有非非
无之中道。谓绝中之中也。是故二谛镕融。妙
绝中边。是其意也。二约一异门者。有四句。
一不异义者。以若不缘生。不无性故。谓缘有
者。显不自有。不自有者。则是无性。又无自性
者。显非自有。非自有者。则是缘有。是故经
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论云。智障极盲闇。
谓真俗别执。此之谓也。亦不得以性空故。而
不许缘生。以无缘生。空不立故。论云。有为法
空。以从缘生故。又此是真空。非断空故。若待
灭缘生方为空者。是则情中恶取空也。又亦
不得许缘有故。违害真空。以若不空。非是缘
有。自若有者。非缘生故。又不异有之空。方
为真空。不异空之有。方是幻有。是故此二
不二。故无异也。经云。色色空为二。色即是
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
为入不二法门。又大品云。非以空色。故名色
空。但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大般若经三
百八十九云。善现。以因缘不异本性空。本性
空不异因缘。因缘即本性空。本性空即因缘。
又云。善现。以从缘所生诸法不异本性空。本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16a 页 T42-0216.png

本性空。本性空即从缘所生诸法。如是等文。
明此不异门也。问。若尔。应坏二谛。以因果即
空故。失幻有。坏俗谛。空即因果故。失真空。
坏真谛。答。正由不异。二谛得存。若不尔者。
则失二谛。何者。谓异空之因果。非幻法故。失
于俗谛。异因果之空。非真空故。失于真谛。是
故二谛得存。由于不异。不异则是中道平等。
是则由中道而有二谛。则是中道二谛也。二
不一门者。此缘起法由性空故。令彼幻有亦
不得有。是故一切唯是真空。经云。诸法毕
竟空。无有毫末相。空无有分别。同若如虚空。
又经云。一切法空。如劫尽烧等。大般若云。色
等空故。空中无色。如是等。依彼幻有非有之
门。及依真空非不空门。说彼真空永害幻有。
是故遂令俗相永尽而为真谛。又此缘起法
由幻有相故。令彼真空亦成不空。唯是缘起
幻有差别。是故楞伽云。非遮灭复生。相续
因缘起等。又摄论瑜伽等中。明依他起法。永
不是无等。如是并依真空非空门。及依幻有
非不有门。说彼缘有永非是空。永非空故。方
为俗谛。如是二谛极相形夺。方成本性。如
璎珞云。世谛有故不空。真谛空故不有。此等
皆依非一门辨。问。若据前门。以真空灭幻有
令不有者。此则断灭俗谛。坏业果故。是恶取
空。又此性空既由幻有。若令幻有亦不有者。
幻有无故。依何得立彼性空宗。是则亦失自
真空义。又前非异门中明不坏幻有。此门复
坏。岂不二说自相违耶。又若据后义。以有夺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16b 页 T42-0216.png

故。是情执有。又此缘有既由性空。若此亦无。
缘有亦坏。则失缘有义。又前非异门中明不
损真空。此门复坏。岂不相违。答。释此诸难。
明真俗空有与夺存坏。有二门四句。一唯真
空有四义。一由此空故不坏缘有。以性若有
者。非从缘有故。二由是空故坏尽缘有。以空
必害缘有故。有若不尽。非真空故。三由空故
亦坏真空。以此性空既由缘有。缘有存故。则
无真空。无真空者。由真空也。四由空故不坏
真空。以坏于缘有。尽彼空相。方是真空故。
二唯幻有亦有四义。一由缘有故不害性空。
以从缘之有。必是性空。定无性故。二由缘有
故必乖性空。以缘有不无故。三由缘有故则
坏缘有。以从缘之有必是性空。性空现故。必
害缘有。害缘有者。由缘有也。四由缘有故
不坏缘有。以从缘之有。必害空尽。有方为缘
有也。非是无故。如是缘有性空。或相夺全尽。
或相与全存。或自坏自存。无有障碍。是故若
就相与门。则不坏有之空。与彼不坏空之有。
理不杂故。是非一门也。二若就相夺门。则此
坏有之空。与尽空之有。全夺。故非一也。三
若就各自存门。则不相是。故非一也。四若就
各自坏门。则无一可一。故非一也。以存坏无
碍。二理不杂。不堕边故。不失中道。是谓二谛
中道也。三者。此非一与前非异。复无有异。
以缘起无二故。谓坏有之空。即是尽空之有。
如是空有无障碍故。极相违反。还极相顺。是
故相夺相与。复无有二。缘起镕融。义理无碍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16c 页 T42-0216.png

异即非一。故即中道为二谛。四者。此非一与
非异。亦非一。是故即非一之非异。与即非异
之非一。义不杂故。而非一也。谓不异中之
二。不异二之中。虽义融通。理不杂故。非中非
二。具足中二。是谓中边无障无碍。思之可见。
第三约有无者有二门。先约表。后约遮。前中
二。初总。后别。总者。于一缘起。融成四句。各
不堕边。谓不碍空之有。虽尽空单有。而不堕
有边。二不碍有之空。虽尽有唯空。而不堕空
边。三无异之空有。虽极相违。而俱辨不堕于
二边。四极反之空有。虽无二双泯。而俱非不
堕于边。是故四句历然。而不堕四边。又亦可
得依上义门。四句俱得说边。是故或非中非
边。具足中边。可知。二别者。或以幻有为有。
无性为空。或无性为有。以理实故。幻有为空。
以不实故。皆俱融双泯。各不堕边。是名有无
中道。故涅槃云。亦有亦无。名为中道。并准上
思之。二约遮者。亦先总后别。总中。问。依他
是有耶。答。不也。以无自性故。是空耶。不也。
不坏缘相故。是亦有亦无耶。不也。无二法故。
不相违故。是非有非无耶。不也以有无既离。
无所待故。不碍二义故。是故由前三句。离有
离无。故不著边。由第四句。离非有非无。亦不
著中。如此不著中。不著边。方为无寄中道。二
别者。先约幻有。问。幻有是有耶。答。不也。是
幻有必不有故。是无耶。不也。以有既不有。无
可无故。又不碍幻事。非断灭故。是亦有亦无
耶。不也。以二义形夺。俱不存故。非有非无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17a 页 T42-0217.png

幻有故。是故单就幻有。四句皆绝。亦无寄中
道也。二约真空者。问。真空是空耶。答。不也。
以是真空。非断空故。是有耶。不也。相无不尽
故。是俱耶。不也。无二法故。不相违故。是俱
非耶。不也。以绝待故。具实义故。是故真空。
亦绝四句。具显中道故也。上来总约依他起
性。明二谛中道竟。第二约馀二性者。先别。后
总。别中先约遍计所执。此有二义。故瑜伽
云。遍计所执。情有理无。此中约妄情谓有。如
空华于病眼。是凡愚所取以为俗。约理中实
无。如空华于净眼。是圣智所知为真。此无彼
有。交彻无碍。融为一性。故百论中。犹如一
柰。于瓜为小。于枣为大。大小无碍。名为一
柰。当知此中有无亦尔。如是无二。名为中
道。故论云。无二有此无。是二名中道。论自
释云。无二者。无能取所取有也。有此无者。有
此能取所取无也。此有彼无。无二为中道。此
中有此无者。只是无彼有故也。此是情理相
望说。若单就情。一切皆是情谓虚妄。若唯约
理。一切有无等虚无所有。无所有亦无所
有。一切皆绝。亦无中无边。二约圆成实者。此
有三重。一约言就诠。亦得为俗。离言舍诠。非
安立故。方乃为真。俱融无碍。以为中道。二约
绝诸相故。是空义。约真德实故。是不空义。此
空不空无二为中。如经中空不空如来藏等
是也。三约此真如当体无碍。则无所有。为空。
则此真体不可坏故。名不空。此空不空不二
为中。第二总辨者亦二重。一约迷真起妄为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17b 页 T42-0217.png

为中道。是真该妄末。妄彻真源。真俗混融。以
为中道也。二摄真从妄。则俗有真无。摄妄
从真。则俗无真有。如是真俗有无无碍。以为
中道。第三通约三性辨者。先开。后合。开者。
所执有二义。谓情有理无。依他亦二义。谓幻
有性空。圆成亦二义。谓体有相无。合者。以所
执情有。依他幻有。圆成种无。如是有无无
二。为俗谛中道。所执理无。依他性空。圆成体
有。如是有无无二。名真谛中道。如是真俗。合
而恒离。离而恒合。离合无碍。是二谛中道。
此上二门。亦有一异遮表等。各有句数。并准
初门应知。上来示义理竟。第二约成观者。此
真空法平等二谛。三世诸佛之所同依。一切
菩萨离此无路。是故若欲于真大乘求出要
者。于此深空。偏攻作意。观察既久。遂能照理
伏惑。今略明此真空之观。以作三门。一识病。
此有二。一粗。谓有修行。为求名闻求利养等。
巧伪不真。为令他知。及不护戒行。如是等类。
不能得入此真空观。二细。谓纵有质直趣理
之心。不识自心执见过患。是故无心翻情入
理。故亦不能入此观也。是故行者欲入此观。
于上粗细之患。极须善识。求远离之。二拣境
者。亦二。一倒境。谓闻空谓断无。闻有谓实有
等。并如情所取。非是法境。二真境。如上说
空有俱融无碍之法难名目者是也。极须拣
之。若不尔者。则入魔网故也。三定智者。亦
二。一解。谓于前真空。善分析拣择。不与三种
空乱意相应。又亦解知此解。与行不同。若不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17c 页 T42-0217.png

心。非正理故。不名解也。二行。谓以行心观正
理时。决定不如前之所解。以解不能至故。行
心顺法。亡情念故。谓于真境。不作空解。不作
有解。不作俱解。亦不作俱非解。于一念间。一
切解心动念总绝。亦无不动之解。所解亦
绝。此绝亦绝。境智俱融。于一念间。此谓情
开理现难可宣说。至者当知。龙树说空。意在
于此。第三显德用者。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
切法得成。又云。以一切法空故。得有三宝四
谛等。大品云。若一切法不空。则无道无果。又
云。若诸法如毫釐许有者。则诸佛不出世。
如是等文。皆明以有真空故。方有诸法也。又
由观真空。方成诸行。是故十度等行。皆由空
成。菩提等果。皆由空立。是故从此真空无住。
建立诸法。又令诸法得相即相入无障无碍
等。并是此门之大用也。第四会异说者。于中
有二。先叙异说。后会无违。前中。此大乘内。
于缘生法二宗盛诤。一执为有。二说为空。且
执有者。说此缘生决定不空。以有因缘之所
生故。犹如幻事。不可言无。若言空者。应非缘
生。如兔角等。若尔。则便断灭因果。破坏二
谛。以若无心心法。何断何證。何修何益。故唯
识论云。若一切空。何有智者为除幻敌。求
石女儿以为军旅。如是等。设有处说缘生空
者。应知此就遍计所执。说缘生法无二我故。
密意言空。非谓彼法举体全无。若此无者。则
是断无恶取空见。甚为可畏经云。宁起有见
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中论云。若复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18a 页 T42-0218.png

知缘生必定不无。摄论瑜伽深密经等决定
说有。不可违故。二执空者。言此缘生法。决定
是空。以从缘生。必无自性故。犹如幻事。不
可言有。若言有者。则不从缘。不从缘故。则非
缘起之法也。设有处说缘生法体是有者。应
知但是随俗假说。非谓彼体实是不空。以若
有体则不从缘。不从缘故。则无知断證修。亦
坏于二谛。大品云。若诸法不空。则无道无果。
中论云。若一切不空。则无三宝四谛。成大邪
见。智论云。观一切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生。
则无自性。无自性故。毕竟皆空。又若言此
幻事不空者。今且问如幻巾为兔。此兔为在
巾内。为在巾外。为即是巾。为离巾有。为有皮
毛。为有骨肉。既并绝无。依何执有。当知此
兔。不待灭而自亡。本不生而虚现。是故要由
性空。得有二谛。又汝以我宗为空见者。此过
属汝。何者。若汝执有。则不藉缘。不藉缘故。
则断因果。岂非空见。横执有法。岂非有见。有
无二见。双负汝宗。何不生畏。又汝不了我所
说空离有无见。执为空见而生怖者。此是汝
自空见。非关我宗又汝横怖自见而执情有。
复成有见。俱失佛法。于颠倒情而恒流转。虽
染法衣。常在法外。是汝之失。又汝云何有
智者为除幻敌等者。诸大乘经。何处不说诸
法如化。菩萨修幻智。断幻惑。成幻行。得幻果
等。如是圣教。岂不违害。何不生怖。又汝意谓
有断證故非如幻者。非如幻故。非从缘生。非
缘生故。何有断證。是故反是大邪见也。又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18b 页 T42-0218.png

黎。师其所说。释彼馀论。况护法等而辄毁
谤。入楞伽中。佛记龙树。住初欢喜地。能破有
无见。住生安乐国。既是破有无见。何曾是
空。若言龙树是空见者。深成诽谤。此既佛
所赞叹。馀人毁谤。与佛违诤。非释种矣。第
二会无违者。诸缘起法。未尝有体。未曾损坏。
无体无坏。无二无碍。为缘起法。是故龙树等。
虽说尽有之空。而不待灭有。既不损有。即是
不违有之空也。故龙树说空。离有离无。为
真空也。无著等。虽说尽空之有。而不损真空。
既不损空。即是不违空之有也。故亦离有无
之幻有。何相违耶。当知二说。全体相与。际
限无遗。虽各述一义。而举体圆具。故无违
也。如其不尔。恐堕空无。励意立有。不达此有
是不异空之有故。是故不受彼空。反失自有。
失自有者。良由取有。又若恐堕有所得故。猛
励立空。不达此空是不异有之空故。是故不
受缘有。反失真空。失真空者。良由取空。是故
举体全空之有。无著等说。举体全有之空。龙
树等说。非直二说互不相违。亦乃二义相由
全摄。故无二也。问。若尔。何故清辩护法。后
代论师。互相破耶。答。此乃相成。非是相破。
何者。为末代有情。根器渐钝。闻说幻有。谓为
定有。故清辩等破有令尽。至毕竟空。方乃得
彼缘起幻有。若不至此毕竟性空。则不成彼
缘起幻有。是故为成有故破于有也。又彼闻
说缘生性空。谓为断无。故护法等破空存有。
幻有存故。方乃得彼不异有之空。以若不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18c 页 T42-0218.png

成空故。破于空也。若无如此后代论师。以二
理交彻全体相夺。无由得显缘起甚深。是故
相破反是相成。由缘起法幻有真空有二义
故。一极相顺。谓冥合一相。举体全摄。二极
相违。谓各互相害。全夺永尽。若不相夺永
尽。无以举体全收。是故极违即极顺也。龙树
无著。就极顺门。故无相破。清辩护法。据极
违门。故须相破。违顺无碍故。方是缘起。是
故前后不相违也。馀义准上思之。诸诤无不
和会耳。
第七造论时代者。有说龙树。佛灭度后八百
年出。依摩诃摩耶经。佛灭后七百年出近问
三藏云。西国有传龙树。从佛灭后。三百年
出南天竺。共一国王。以药自持。拟待弥勒。
至八百年。彼王诸子。并皆老死。无嗣位者。后
一太子恨无得位。母氏教云。汝父不死。是
龙树所持。汝乞彼首。父则随丧。子便依言往
乞。菩萨剔颈与之。于是而卒。既五百年在
世。是故诸说皆会。然其所造虽复广多。唯于
此论。自造本颂。还自造释。既不杂馀言。亦将
为甚妙也。
第八传译缘起者。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此云
童寿。赍梵本至此。以大秦弘始年。于逍遥园
中。与生肇融睿等诸德。共译兹论。睿公笔受。
与中百及智论等同译。故肇公披阅四论。若
日月之入怀。彼评云。百论广破外道。门论广
破小乘。中论具破内外。智论解释大乘。文势
如此也。是故三论玄旨。派流于九坏。龙树宗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19a 页 T42-0219.png

于江表。则兴皇朗之功也。
第九释论题目者。然此三论。得名不同。或就
所显为名。如中观论。以中道是所显故。或约
所遣及所托为目。如此论。以十二门法为所
遣托故。或约数为名。如百论。以论有百偈故。
此中十二者。有人解云。此是随语中一大数
也。如一日十二时。一年十二月。又表十二。入
十二缘等。此恐不然。今释十二有三义。一
约所遣。谓所执万端。别祛难尽。故今总摄。
十二统收。无别表也。二约所托。谓津悟多方。
数穷八万。要略所仗。十二为号。如下文云。
当以十二门入于空义。此是入真空之胜方
便也。三合此二义。谓非遣执无以入空。遣即
托也。非入空无以遣执。托即遣也。门者。亦有
三义。一是收摄义。谓此十二。以一一统收
诸馀所遣无量诸法。故以为门。如章门等。二
是开示义。谓于此十二。开示显现真空理故。
以此为门。如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等。三是通
入义。谓令依此游履。通入彼真空故。此中十
二即门。带数释也。亦有本。作观十二门。观者
鉴照义。且鉴照有二。一照俗。谓观照此十二
类法。二观真。谓即于此十二法上。破相开
示。照达真空。令心无寄。故云观也。此中据后
义说。观则是智。十二门是境。境智合目。如
此境智。是所诠义。论者。是能诠教。谓以理穷
覈。使诸相永尽。故云论也。又以巧辩徵责。令
执心无寄。亦云论也。观因缘门者。当别目。
谓亲辨法体为因。疏而助发为缘。推求无性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19b 页 T42-0219.png

(观因缘门第一六字古本连在论题之下故于此处释之)龙树菩萨造者。梵语
名作那伽阿顺那。那伽。此云龙。阿顺那者。罗
什翻为树。慈恩三藏翻为猛。并非敌对正翻。
所以知者。近问大原三藏云。西国俗尽说。前
代有猛壮之人。名阿顺那。翻为猛者。但指彼
人。非正译其名。又西国有一色树。亦名阿
顺那。此菩萨在树下生。因名阿顺那。是故翻
为树者。亦指彼树。非正翻名。阿顺那虽俱无
正翻。就义指事。树得人失。以于树下而生。龙
宫悟道。故云龙树。菩萨者。若具应云菩提萨
埵。诸论通释。总有三义。一菩提。此云觉。则
所求也。萨埵。此云生。则所度也。此二俱是所
缘境。则从境为名。如白骨观等。二菩提同前。
是所求境。萨埵。是能求行者。则能所合目。境
智为名。三萨埵。此云勇猛。谓于大菩提。勇猛
求故。以菩下略提。萨下略埵。故云菩萨也。造
者。是制作也。
第十随文解释者。诸论之首。皆有归敬等颂。
此论无者。为存略也。以此论是略论故。亦是
作者随意。有无无在。就此论中。文别有二。
初标宗辨意。二从释空者下。开宗解释。前
中三。先标宗。二问曰下。辨意。三大分下。会
意归宗。前中说曰者。问答称论。直言曰说。又
成教传通曰论。曲授门人曰说。曰者。语辞也。
略解者。略有四义。一约人。谓对佛果圆音大
无碍辩。广说般若二十万颂。今此龙树。位居
不足。證法未圆。所说非广。故云略也。二约
教。谓龙树所造大无畏论十万颂。对彼说此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19c 页 T42-0219.png

演本从末。随俗万差。以为广说。若摄末归本。
就理要妙。以为略说。则要略之略也。故文云
但解空义。此之谓也。四约机。谓佛在世。为利
根大士所说为广。佛灭度后。菩萨为彼末世
钝根所说为略。今此文中。具斯四释。故云略
也。言解者。辨释也。但佛经所说。义理多门。
未知今者解释何义。为拣彼小乘非此所释。
故云摩诃衍义。摩诃。此云大。衍者。此云乘。
此大乘名。后论自释。义者。是所以也。则是所
诠义理。谓真空也。第二辨意中。有三番问
答。以辨其意。初一明法义利。次一彰略非
广。后一显法名义。初中先问后答。答中二。先
叹本法甚深。后明作论之意。前中有二种甚
深。初叹證甚深。谓诸佛所有故。二叹阿含甚
深。为大功德利根者说故。又初则主胜故法
深。后则机胜故法深。以若非诸佛大人无以
能说。若非菩萨大士无以堪受。是故此法。玄
轨妙则。无不甚深。故名为法。则法含摄蕴积。
包容诸胜德故。名之为藏。大功德是福胜。利
根是智深。者是人。谓具胜福深智之者。方堪
为器。显法深也。后明作论意。于中二。先答
利。后光阐下。答义。何故此中先利后义者。谓
表菩萨大士宜以接物为先故也。又释。初是
饶益有情。后是成就佛法。依瑜伽等论。然
诸菩萨从初发心。常修如此二种正行。亦是
二利行也。前中二。先明所被劣根。后明论主
设教。前中末世者。时劣也。此有二义。一从佛
灭后。总名末世。二谓正法五百年已后。总名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20a 页 T42-0220.png

成众生。故云众生。薄福。翻上大功德。钝根显
智劣。翻上利根也。寻经不达者。谓虽寻文。
而不达其义。闻说有无。皆随言定解。故是迷
谬失也。我悯此下。明论主起悲设教。论兴由
致。答利益也。第二答义中。谓此菩萨光扬开
阐无上大法。令久住世报佛恩故。是瑜伽论
菩萨造论六意之中。为令失没种种义门重
开显故。此之谓也。第二问答显略说中。先问
后答可知。第三显名义中。先问后答中。大
有七义。一对小超过故。二能至大处故。三大
人所乘故。亦是曾运大。四利用广大故。五多
所乘故。亦是现运大。六广大甚深故。谓广尽
其边。则是无边之边。量智境也。深穷其底。则
是无底之底。理智境也。七摄功德大故佛经
自说。又如集论。乘有七义。起信论中三义。皆
有运转义。是乘以无分别智为性等。广如别
说。第三会意归宗中亦三。先标举法体。大分
者。是大都之言耳。谓诸法万差。大都总相。无
非是空故。不碍诸法。未尝不空。故说真空。名
为深义。二明其胜用者。若通达如此真空。
则万行皆悉圆备。略举六度以为行本。无障
碍者。此有三义。一约境。谓真空不碍万行。万
行不碍真空。故云无碍。亦乃即真空为万行。
万行未曾不空。即万行为真空。真空未尝不
行。故云无碍也。二约智。谓照空之智。则具
万行。万行即智。无有障碍。故云若通达。通达
则是智也。三约俱融。谓智有二义。一从缘虚
故。虚无不尽。智同境也。二虚尽唯空。未尝失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20b 页 T42-0220.png

空。是故终日照而无照。终日境而无境。无境
无智。而境智宛然。故名通达。亦云无障碍也。
是故下。第三结意归宗可知。
第二大段开宗解释。于中二。先标数开门。后
初是下。随门别释中。十二门则为十二段。
** 观因缘门第一
初门中三。初标起章门。二立颂略示。后释颂
广显。颂中上半举法。下半徵情。又上半明缘
生故无性。下半显无性故即空。若具言此中
有两重比量。以初成后。何者。上半明一切有
为法皆无自性。宗。以从缘生故。因。喻可知。
下半明有为法定空。宗。以无自性故。因。喻亦
可知。三释颂广显中二。初明有为空。后类显
我及无为一切皆空。前中三。一牒举果。二如
是下。破显无性。三是故下。结有为空。初中
三。先开果有内外。二开缘亦内外。三释显
内外缘果此中先辨外事。有五事。各有因缘
及所生法。并可知。后显内报。谓十二因缘。依
小乘宗。皆前支为因生后支故。具有因缘及
所生法。亦可知。亦是释颂中初句竟。二破显
无性中二。先总显。谓内外法既各如是揽缘
而成。岂非即是无自性耶。若有自体。岂更缘
故。涅槃经云。譬如青黄合成绿色。当知是二。
本无绿性。若本有者。何须合成。二若法自性
无下。别显无性。于中先外后内。外中二。先正
破。后类结。前中初标。列自他共。三章俱无。
二何以故下。徵释。于中先徵后释。释中先释
自性无。后释他性无。不释第三共生。以自他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20c 页 T42-0220.png

不因他。以因他故。自性无也。二若谓下。释他
性无中有三。初他成别体故非因。二若谓下。
因同果体故非他。三又蒲下。因复无性失自
他。又释此三。初约疏。二约亲。三俱非。初中
二。先约情纵破。谓若他生者。牛应生马。种梨
生柰等也。后而实不然者。就理夺破也。二
若谓下。就亲破。亦是明因同果体故非他。于
中三。初牒救总非。谓外计云。他有二种。一非
因之他。如牛于马可不相生。二是因之他。如
蒲于席何得不生。前文但云他不言因。此中
说因而不言他故也。此救非理。故云不然。二
徵不然所以。三正释破。于中初存因失他。故
非因是夺破也。若谓是因而非他者。因既于
果而非他。则蒲席一体体既是一。则失于因。
因既失矣。他生之义安在。二存他失因。是
缘破也。谓若是他。因非因故。前则以因为
他不成。后则以他为因。又前由一故不成生。
后由异故亦不生。是故他不生也。亦可前中
量云。因定不生果。以与果法不别故。犹如果
法。后义量云。因定不生果。以与果异故。犹
如非因法。三推因无性失他。于中遮外救云。
上来或异同非因。或一同果法。俱不得生。而
实生理非一非异。故得相生。今破意云。若有
此因。可与果非一异。而能生于果。今推求
此因亦无自性。以从众缘成故。犹如果法。是
故无体可能生也。文中有四。初标。二徵。三
释。四结。释中先释蒲无自体。后辨无力成席。
谓自体尚无。何有力用。是故下结可知。二馀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21a 页 T42-0221.png

破内法缘果之中有二。初略指同前破。亦是
悬标后文破。二引颂广显破。此中二。初引颂。
相传此七十论。亦是龙树所造。有七十颂。故
名也。颂中初句显正理。次句牒执。下二句徵
破。又可初句夺破。后三句纵破。又可初句
标无生。后三句释无生。二释颂中。先释文显
宗。后结因果俱空。释中先立正义。亦是释
颂初句。就理夺破。二若谓下。破外情计。亦
释下三句纵破。此中三。先开两关定。二次第
别破。三双结俱非。第二别破中二。先约一心
破俱。纵其所立。谓正无明上心时。行等亦应
同时。又因果下。夺其因果。文中。先标举。后
释成。二约多心破有三。初因果别异破。以
不相搆及。故非缘生法也。二后果无因破。
谓先分无明。与前心俱谢。后分行等。谁为其
因。三遮救重破。谓外救云。我前念无明虽灭。
能引后行支故为因。如等无间缘。本识中种
子。前灭后生等。今破云。汝前心。为已灭。为
未灭。若已灭。灭是无物。以何为因。若未灭。
则果不得生。以前心破故。三十二因缘下。双
结可知。第三是故下。结缘果皆空可知。二类
破中四。初结有为法空可知。二有为尚空下。
以法空故。显我无依。故亦空也。论说法执为
因。人执为果。本因既亡。末果随丧也。以此论
明人法二空故。先辨法空者。以正破二乘。兼
破外道故。此中三。一标况破。二释法破。三引
證破。释中二。先顺释。谓因三科有为法积聚
故。假说为我。有为既空。假我安在。可然是
观因缘门第一¶ 第 221b 页 T42-0221.png

故有我所。如因法有我相似。又释前法空故
我空。此明我空故所空。以所是我之用故。此
乃从本向末以说空也。三类显无为空中。先
标类。谓涅槃名寂灭也。二何以故下。释成。释
成中三。初无法可灭故无灭。二无能得灭故
无灭。三复次下。明阙生待对故无灭。四是故
下。结三空可知。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