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45c 页
顺正理论述文记第十八
沙门 元瑜 述
* ○释第二十九卷论
「巳辩无明(至)四蕴名名。」
【述曰此下广分别中第二释名色支结引问答如
文易别色巳辩者谓于上辩色蕴义中摄十界十
处一界处少分有变碍等故立色名岂不前文既
辩四蕴虽辩四蕴未说为名故于此中应更分别
颂中一句唯示其体释中初释颂以辩体二问答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46a 页 X53-0546.png
以释义三举难问会通此中即初也。】
「何故名名。」
【述曰此下问答以释义一问二答此即问也既是
四蕴何故称名。】
「能表召故(至)种种所缘。」
【述曰此下答初述正说二破异说述正说中有四
义释初中一释二难三通此即初也如诸法名能
表召法名者梵云那(那个反)摩梵本三释一云那麻
(弥夜反)帝阿泥泥底那摩是能表召故名那摩义夫
立名以像法故标名其法巳彰所以言表唱名以
召体故题名其体巳至所以言无色四蕴与彼义
同牵物显彰谓意缘了若心不了显义所说故为
心缘境相必显令境彰显能表成立言召者谓能
牵法令远至近外至内义者心缘取境理亦如兹
约境相于心成内行相约境义于心成内解了由
兹二义能召义成以与彼名义极相近就相邻释
故名为名。】
「若尔不应(至)无所缘故。」
【述曰此难也于四蕴中心心所法能缘境故表召
可成诸不相应义将安立故名应不摄心不相应
行。】
「不尔表召(至)名摄无失。」
【述曰此通也初法中分色无色于无色内有表召
能色聚中无故亦无失如释色义如文可知。】
「何故名名。」
【述曰此下问答以释义一问二答此即问也既是
四蕴何故称名。】
「能表召故(至)种种所缘。」
【述曰此下答初述正说二破异说述正说中有四
义释初中一释二难三通此即初也如诸法名能
表召法名者梵云那(那个反)摩梵本三释一云那麻
(弥夜反)帝阿泥泥底那摩是能表召故名那摩义夫
立名以像法故标名其法巳彰所以言表唱名以
召体故题名其体巳至所以言无色四蕴与彼义
同牵物显彰谓意缘了若心不了显义所说故为
心缘境相必显令境彰显能表成立言召者谓能
牵法令远至近外至内义者心缘取境理亦如兹
约境相于心成内行相约境义于心成内解了由
兹二义能召义成以与彼名义极相近就相邻释
故名为名。】
「若尔不应(至)无所缘故。」
【述曰此难也于四蕴中心心所法能缘境故表召
可成诸不相应义将安立故名应不摄心不相应
行。】
「不尔表召(至)名摄无失。」
【述曰此通也初法中分色无色于无色内有表召
能色聚中无故亦无失如释色义如文可知。】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46b 页 X53-0546.png
「又微细故(至)现量得故。」
【述曰此第二释梵本第二释云那末南(奴绀反)那(去)
摩是归依故名那摩业将释名者所谓能随能随
者归依也譬如弟子归依于师可说名为某师弟
子如是四蕴以微细故于彼彼义随理立名且如
眼识色识诸相色名人同分等皆约他法以立其
名言随理者理是因义亦如所以名眼识者依眼
根故名为眼识如是托事故有所因故四蕴名随
他以立非如色等现量所知五根无表所因大种
现量所得其相粗显应自立名故无色蕴有随他
义约归依义说之为名。】
「又于一切(至)而似此故。」
【述曰此第三释梵本第三释云那末延底那摩是
趣向故名那摩义无色四蕴能于三界九地五趣
四生趣求生故谓心心所能结生故四蕴遍游一
切处故若尔无漏不求界等所有四蕴应不摄名
不尔此难理亦相个今所言名唯辨有漏无漏四
蕴非此所明然亦是名是此类故。】
「又于无色(至)不劳徵诘。」
【述曰此第四释随说者意。】
「上坐意谓(至)顺成彼义。」
【述曰此二破异说一破彼释义二破彼引證三破
彼决释三中各二举二破此即举彼彼释义也上
座意以随顺释名如人四蕴顺人相续相续是假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46c 页 X53-0546.png
四蕴为实以实假成故说为名。】
「若尔色法(至)无所凭据。」
【述曰此破也以色例难显无所依。】
「岂不佛说(至)皆随自在行。」
【述曰此即举彼引證也上座意以此伽他中所说
名者是无色蕴既言其胜不与色同是故偏说能
成相胜。】
「此中引彼(至)为能成因。」
【述曰此下破初纵总破二夺别破纵中先徵也假
设许此四蕴曰名为说唯名能成相续为显名胜
引色共成此徵意者既说馀法随自在行明知说
名能引色等而引此颂證唯说名能成相续为不
应理。】
「若谓一切(至)无色为因。」
【述曰此牒救也无色既遍一切有情而有有情不
成就色故知但说名成有情。】
「理亦不然(至)便成大过。」
【述曰此难也有无心故遍义不成以彼宗说无心
定等犹有细心故引上文證心非有恐彼欲以不
相应行以为无色成彼有情故说得等彼宗非有
如是若在诸无心位由前道心等必无据彼所宗
又无得等彼伹有色四蕴皆无遍一切言便不成
立恐彼复说一一有情于一处生所有诸蕴为一
相续无一相续有色无名非据一时故不成难论
「若尔色法(至)无所凭据。」
【述曰此破也以色例难显无所依。】
「岂不佛说(至)皆随自在行。」
【述曰此即举彼引證也上座意以此伽他中所说
名者是无色蕴既言其胜不与色同是故偏说能
成相胜。】
「此中引彼(至)为能成因。」
【述曰此下破初纵总破二夺别破纵中先徵也假
设许此四蕴曰名为说唯名能成相续为显名胜
引色共成此徵意者既说馀法随自在行明知说
名能引色等而引此颂證唯说名能成相续为不
应理。】
「若谓一切(至)无色为因。」
【述曰此牒救也无色既遍一切有情而有有情不
成就色故知但说名成有情。】
「理亦不然(至)便成大过。」
【述曰此难也有无心故遍义不成以彼宗说无心
定等犹有细心故引上文證心非有恐彼欲以不
相应行以为无色成彼有情故说得等彼宗非有
如是若在诸无心位由前道心等必无据彼所宗
又无得等彼伹有色四蕴皆无遍一切言便不成
立恐彼复说一一有情于一处生所有诸蕴为一
相续无一相续有色无名非据一时故不成难论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47a 页 X53-0547.png
主则以一一有情三界诸蕴成一相续故亦无有
无色有情若异处生便异相续即从有色生无色
时色因应失后还生下不作应得又一切处死此
生彼既异相续此过皆生。】
「若一有情(至)色不遍者。」
【述曰此牒外救理实三界是一相续然一一处分
位不同色不遍故但说无色。】
「无色亦同。」
【述曰此破约分位色不遍者约时分位无色亦然
无心位中无色无故。】
「又应审思(至)言依名名。」
【述曰此下夺而别破故先徵也颂中所说映一切
名为是言依为是四蕴。】
「然于此中(至)映十二处。」
【述曰此论主为决判然责异说意。】
「若谓皆是(至)及相应法。」
【述曰此牒外人释四蕴为名映一切若谓缘一切
寻即破言应唯意地意地方能通缘境故。】
「若谓所馀(至)有情相续故。」
【述曰此牒外救颂中正说意地名名所馀是类故
是名摄故下破言引颂无用颂外更有能成因故
乌知不亦摄于色耶。】
「又如何说无过名者。」
【述曰此又徵破四蕴摄名何故说名无过名者。】
无色有情若异处生便异相续即从有色生无色
时色因应失后还生下不作应得又一切处死此
生彼既异相续此过皆生。】
「若一有情(至)色不遍者。」
【述曰此牒外救理实三界是一相续然一一处分
位不同色不遍故但说无色。】
「无色亦同。」
【述曰此破约分位色不遍者约时分位无色亦然
无心位中无色无故。】
「又应审思(至)言依名名。」
【述曰此下夺而别破故先徵也颂中所说映一切
名为是言依为是四蕴。】
「然于此中(至)映十二处。」
【述曰此论主为决判然责异说意。】
「若谓皆是(至)及相应法。」
【述曰此牒外人释四蕴为名映一切若谓缘一切
寻即破言应唯意地意地方能通缘境故。】
「若谓所馀(至)有情相续故。」
【述曰此牒外救颂中正说意地名名所馀是类故
是名摄故下破言引颂无用颂外更有能成因故
乌知不亦摄于色耶。】
「又如何说无过名者。」
【述曰此又徵破四蕴摄名何故说名无过名者。】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47b 页 X53-0547.png
「若谓名中(至)色不过者。」
【述曰此牒外计蕴数多故。】
「色中施设(至)名岂能过。」
【述曰此约界处破。】
「若谓名通无色有者。」
【述曰此牒外救以通三为多。】
「诸不通者应不名名。」
【述曰此举不通叹等为难。】
「若谓不通(至)无斯过者。」
【述曰牒外通难以类相从。】
「理亦不然(至)与通等故。」
【述曰此论主破颂说通者馀即不通亦应颂说无
色馀定有色又引颂證明其最胜故偏说名能成
相续既许名中有非胜者理应同色不可摄名思
之可详。】
「除所执名(至)皆随自在行。」
【述曰此责除名何为能从。】
「若谓此名(至)色随名转。」
【述曰此牒外计名随名行以展转依破其偏义。】
「若谓名遍色(至)无心有情故。」
【述曰此牒外计有色处必有名有名处非必色下
即破言非情及无心无四有色故。】
「亦非名色外(至)更无第三。」
【述曰此明离二无名能随。】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47c 页 X53-0547.png
「又理不应(至)定不应理。」
【述曰此总说过不应四蕴说为一法设是一法又
无随行是故伽他说皆谁相。】
「上座于此(至)但取馀名色。」
【述曰此即举彼决释也谓彼自许四蕴为名故名
色言具摄五蕴又经说识依名色言所宗过未无
有法体故于一念便别生疑下自释言依馀除识。】
「今详彼难(至)答皆不应理。」
【述曰此破也异念相望识可依识是所共许故难
不成受等不可与识为依故彼释言亦不应理。】
「今于此中(至)为约俱生。」
【述曰此下第三举经而会通也一通识名色更互
为缘经二通流转观至识转还经初中先问后通
此即问也。】
「识缘名色(至)说互为缘。」
【述曰此下释一述正释二破异释述正释中一正
释二引證三通妨此即正释也谓经说二互为缘
者谓说一念识支位中更互相依而得成立然后
位中名色外无别识体于识支位离识之外有名
色支故名色支通于识位识支不至后名色支故
名支成立巳后第二心无有识支再生虽互为缘
唯约俱起然以识后有名色名色前有识故识缘
名色亦据前后识前无名色名色后无识故名色
缘识唯据俱时然经部师并约前后以俱生法无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48a 页 X53-0548.png
因果故故即以此證俱生因弹彼所宗唯约前后。】
「又契经说(至)非佛法宗。」
【述曰此下引證于中提引二经一喻合成合證此
即初也即彼经说如芦束喻有体时并尚不相同
拨二世无义何所托。】
「又契经说(至)无障碍故。」
【述曰此引第二经證也既说痴所生染浊作意又
说非理作意为无明因又此中言能證俱起。】
「又如灯明(至)俱有极成。」
【述曰此第三引喻为證谓灯生明理證因果同时。】
「而有救言灯明非异。」
【述曰此叙外计灯即是明既非异体何言因果。】
「此不应理(至)非离灯焰。」
【述曰此破也灯之与明触有热冷量有小大色有
赤白处有近远用有烧照种种不同世间圣教喻
等显体故灯与明俱生体异。】
「若谓明焰(至)是明因者。」
【述曰此牒外救明不依灯焰之与明同从炷起。】
「亦不应理(至)非一和合生。」
【述曰此破也非一和合多果生故。】
「岂不一击(至)有非一果生。」
【述曰此外难如以铁击石火声俱生例之一炷并
生明焰。】
「理亦不然(至)因体各别。」
「又契经说(至)非佛法宗。」
【述曰此下引證于中提引二经一喻合成合證此
即初也即彼经说如芦束喻有体时并尚不相同
拨二世无义何所托。】
「又契经说(至)无障碍故。」
【述曰此引第二经證也既说痴所生染浊作意又
说非理作意为无明因又此中言能證俱起。】
「又如灯明(至)俱有极成。」
【述曰此第三引喻为證谓灯生明理證因果同时。】
「而有救言灯明非异。」
【述曰此叙外计灯即是明既非异体何言因果。】
「此不应理(至)非离灯焰。」
【述曰此破也灯之与明触有热冷量有小大色有
赤白处有近远用有烧照种种不同世间圣教喻
等显体故灯与明俱生体异。】
「若谓明焰(至)是明因者。」
【述曰此牒外救明不依灯焰之与明同从炷起。】
「亦不应理(至)非一和合生。」
【述曰此破也非一和合多果生故。】
「岂不一击(至)有非一果生。」
【述曰此外难如以铁击石火声俱生例之一炷并
生明焰。】
「理亦不然(至)因体各别。」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48b 页 X53-0548.png
【述曰此论主破火依少分声依多故又二各别自
类因故由是明焰异体相依同时而有成同法喻。】
「若识与名色(至)识缘名色。」
【述曰此下通妨也一举二通此即举妨也。】
「互为缘性(至)应知亦尔。」
【述曰此下通有三释此即初也虽互为缘胜故偏
说所言胜者为心所依故能持精血故。】
「又识缘名色(至)无别位故。」
【述曰此第二释准前可解。】
「又识缘名色(至)据刹那名色。」
【述曰此第三释分位即定所以偏说刹那展转说
互为缘。】
「大德罗摩(至)生有名色。」
【述曰此下破异说先破逻摩后破上座此即举初
也彼说中有末心名色引无间起结生类识正结
生识即生有时然生有未生此识先失无俱名色
生有名色从此引生是故名为互为缘义。】
「如是推寻(至)识非缘性。」
【述曰此徵责也初从中有生独识时若总为缘何
故唯受如其除识何故识非缘。】
「若谓彼位无识俱生。」
【述曰此牒外救中有末位无识俱生故无俱生不
为缘过。】
「应结生识(至)独有识生。」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48c 页 X53-0548.png
【述曰此难也独识无所依成过生故心所不应为
心所依故唯生异类无道理故未离色贪必有色
故由如是理故应无独识生。】
「若谓此时(至)而但说识。」
【述曰此牒外计有色不说。】
「即应此位(至)生有名色。」
【述曰此破也色既有名岂无是故不应言独识。】
「又应此独识(至)出自邪执。」
【述曰此责独识位非中非理教相违故非正说。】
「又心心所(至)缘馀境生。」
【述曰此又徵破心心所法前后生义以理推定违
宗所说显彼不成此即徵也眼识无间即有受生
言眼触所生显受与眼识同缘一境受俱馀识为
有为无无即绝言若有馀识为是意识与受同缘
为是馀缘别缘异境。】
「且非意识生(至)眼触所生。」
【述曰此破意识与受同境眼触所生受依于眼根
然依五根必缘现境后起意识若缘前色必定是
缘过去为境时既别故无容同境不可彼受意法
为缘意法为缘俱生意识乃至意触所生受等不
生眼触所生诸受。】
「亦非馀识(至)得一切境。」
【述曰此破异识别缘异境若异依境可俱时生岂
直缘境多端亦乃有互缘义故应一时一切境以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49a 页 X53-0549.png
不并生不自缘故。】
「若无诸识(至)违理教故。」
【述曰此破无识受等独生中间无识后无所依成
过失故识缘间断而更续生说异有宗欲界无有
色无色界许有无心彼经部宗全不许有执灭定
等识续生故是故不可眼触生受非眼识俱由是
诸心必有心所俱时而起一切心所亦必识俱故
中有末心无无识理无间无有独识而生不尔便
违如前理教。】
「上座于此(至)名色为缘。」
【述曰此下破上座说此举计也彼以缘起次第义
中说识缘名色又更说名色与识更互为缘大缘
起经识不依名色为得住不故举前二为相违难
以后即以第三理通谓识缘名色据为生缘展转
为缘者据为住缘。】
「此亦不然(至)有相依。」
【述曰论主破菩萨观识缘谁而生知缘名色故知
名色为识生缘又如彼说名色但与名色时识为
依住缘然菩萨观名色谁生知是初识识复谁生
知是名色是故说识名色生者即是为缘生名色
识而言后识与□相违又大缘起经说识依名色
住不言名色依识住更互不成彼宗不许识名色
俱直尔时足不成展转况拨过未言其无者。】
「如何俱生有相依义。」
「若无诸识(至)违理教故。」
【述曰此破无识受等独生中间无识后无所依成
过失故识缘间断而更续生说异有宗欲界无有
色无色界许有无心彼经部宗全不许有执灭定
等识续生故是故不可眼触生受非眼识俱由是
诸心必有心所俱时而起一切心所亦必识俱故
中有末心无无识理无间无有独识而生不尔便
违如前理教。】
「上座于此(至)名色为缘。」
【述曰此下破上座说此举计也彼以缘起次第义
中说识缘名色又更说名色与识更互为缘大缘
起经识不依名色为得住不故举前二为相违难
以后即以第三理通谓识缘名色据为生缘展转
为缘者据为住缘。】
「此亦不然(至)有相依。」
【述曰论主破菩萨观识缘谁而生知缘名色故知
名色为识生缘又如彼说名色但与名色时识为
依住缘然菩萨观名色谁生知是初识识复谁生
知是名色是故说识名色生者即是为缘生名色
识而言后识与□相违又大缘起经说识依名色
住不言名色依识住更互不成彼宗不许识名色
俱直尔时足不成展转况拨过未言其无者。】
「如何俱生有相依义。」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49b 页 X53-0549.png
【述曰此外反问俱生依义。】
「若随𨷂一一不立故。」
【述曰此论主释相依道理。】
「又佛于彼(至)理必不成。」
【述曰此论主释大缘起经文意所说非欲为释有
支次第说名色缘触求为得缘故由是彼说识依
名色而得住者谓以名色为所依缘意识所依一
谓名所缘通二种五识翻此所缘一谓色所依二
名即等无间色即自色根馀所依所缘有俱生理
者于中五识所依必二谓异时同时所缘但一谓
同时意识所缘通此义贯通诸有支位不可据此
释有支中识与名色互相依义故彼所说理必不
成展转为缘据生缘故前释为善。】
「然契经说(至)此言何义。」
【述曰此下第二通流转观至识转还经于中初举
以问后以义答此即问也谓世尊说我菩萨时观缘
起义
说知识名色为缘过此于馀心不复转此何所显。】
「菩萨尔时(至)具显二缘观。」
【述曰此答也谓彼菩萨逆观缘起所从生缘然其
生缘略有二种谓前俱起先观老死乃至名色以
识为缘但说前生未论俱起今欲观识所从之缘
若前生缘不异先前说以生支即识行即有故是
故于此举俱生缘观识俱生缘观识俱生缘例馀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49c 页 X53-0549.png
应尔所以至识心便转还问先观老死以生为缘
岂不巳观名色从识解云老死宜摄未来四支名
色现身老死一分广略不等故应再观问行以无
明为缘无明摄现爱取既有广略何不再观解云
观缘起门理应次第识由行起既巳不观行由无
明无容隔起故不观也。】
「如何名色为识俱缘。」
【述曰此问识俱名色生义。】
「巳于此中(至)至识便还。」
【述曰此答也谓识生时以彼名色以所耽着境及
所依住身此中虽引释识住义然于此中依身义
胜以经中说中说依第七故故经说识依名色言
又此所言喜爱润识是由爱力令有漏识住着蕴
中得增长义以名色作识俱生缘故其识还于馀
不转。】
「虽老死支(至)以识为缘。」
【述曰此释伏难恐有难言巳观老死缘生而起何
不复观名色缘识故此初释文意可知。】
「毗婆沙师(至)十二支处。」
【述曰此叙师释前伏难识生名色实与生同为厌
情深故再观察为厌流转故不遍观但再观生馀
亦巳了欣慕还灭是故遍观谓无明灭故诸行灭
乃至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问厌怖生故须再
观生亦应厌怖流转须遍观察而言由厌故不遍
岂不巳观名色从识解云老死宜摄未来四支名
色现身老死一分广略不等故应再观问行以无
明为缘无明摄现爱取既有广略何不再观解云
观缘起门理应次第识由行起既巳不观行由无
明无容隔起故不观也。】
「如何名色为识俱缘。」
【述曰此问识俱名色生义。】
「巳于此中(至)至识便还。」
【述曰此答也谓识生时以彼名色以所耽着境及
所依住身此中虽引释识住义然于此中依身义
胜以经中说中说依第七故故经说识依名色言
又此所言喜爱润识是由爱力令有漏识住着蕴
中得增长义以名色作识俱生缘故其识还于馀
不转。】
「虽老死支(至)以识为缘。」
【述曰此释伏难恐有难言巳观老死缘生而起何
不复观名色缘识故此初释文意可知。】
「毗婆沙师(至)十二支处。」
【述曰此叙师释前伏难识生名色实与生同为厌
情深故再观察为厌流转故不遍观但再观生馀
亦巳了欣慕还灭是故遍观谓无明灭故诸行灭
乃至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问厌怖生故须再
观生亦应厌怖流转须遍观察而言由厌故不遍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0a 页 X53-0550.png
观此有何意解云如人知食香味不调为欲审知
暂应嗅由嫌不适但知便止如是为欲须再观生
由厌情深不能遍遮。】
「巳辨名(至)故名和合。」
【述曰此下第三释触初就所依说为六触次就依
等分为二触三就相应分为八触如是说触为十
六种此即初也触言标体六就依分三和生言举
因示体释中初释颂后决释此即释颂也恐疑第
六意意识法三不同时云何和合故初为释因果
相属故又同一果故和合义成因果相属者以意
法二因生识为果同一果者三同生触故。】
「触体别有大地中巳成。」
【述曰此下决择一明体实有二明与识俱三明为
受缘四为六处果五以受为果六辨因差别此文
即显体是实有故俱舍说诸师于此觉慧不同一
说三和即名为触如经部等一说别法与心相应
三和所生说名为触如常有等相对决释如先巳
辨。】
「虽三和生(至)二缘生故。」
【述曰此下第二明与识俱于中初正辨触后例受
等预辩此者以俱舍中引上座说要于触后方有
受生根境为先次有识起此三和合即名为触第
三刹那缘触生受第二刹那合义成故第三刹那
二果俱故应问上座第二刹那为有受不第三念
暂应嗅由嫌不适但知便止如是为欲须再观生
由厌情深不能遍遮。】
「巳辨名(至)故名和合。」
【述曰此下第三释触初就所依说为六触次就依
等分为二触三就相应分为八触如是说触为十
六种此即初也触言标体六就依分三和生言举
因示体释中初释颂后决释此即释颂也恐疑第
六意意识法三不同时云何和合故初为释因果
相属故又同一果故和合义成因果相属者以意
法二因生识为果同一果者三同生触故。】
「触体别有大地中巳成。」
【述曰此下决择一明体实有二明与识俱三明为
受缘四为六处果五以受为果六辨因差别此文
即显体是实有故俱舍说诸师于此觉慧不同一
说三和即名为触如经部等一说别法与心相应
三和所生说名为触如常有等相对决释如先巳
辨。】
「虽三和生(至)二缘生故。」
【述曰此下第二明与识俱于中初正辨触后例受
等预辩此者以俱舍中引上座说要于触后方有
受生根境为先次有识起此三和合即名为触第
三刹那缘触生受第二刹那合义成故第三刹那
二果俱故应问上座第二刹那为有受不第三念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0b 页 X53-0550.png
识为是触不一释俱巳识皆是触虽有受而非此
位受从此位触生此次受以异境遮破谓后念受
与其位识境为同异如其同也不应从前生如其
异也无义相应起一释触无受受位识受非是触
是故此中因成立触与识俱起剩例成立受等俱
生问既无有说识后触生何初成立识触俱起解
云经部宗中无俱因果以执触体即是三和故不
说言于识后起由前道理證别有触理所逼故破
应识有恐彼闻触三和所生便谓前三和引生后
念触逆遮其计故立俱起此即触识俱生正理立
比量言依此根触与此根识非异时生与识生缘
无差别故如此根识。】
「谓契经说(至)乃至广说。」
【述曰此下释因生缘无别义有二释一释随根境
二释随名色此即初也内有识身即内六处外名
色言即外六境既说二二为触生缘又馀经言二
缘生识故知与识生缘是同。】
「岂不此即(至)因不极成。」
【述曰此外难内识身可兼六识理应显触缘三所
说生缘同因有不成过。】
「经义不然(至)如前巳说。」
【述曰此引二二言證非三义又引前颂眼色二缘
生诸心所有法识触俱受于法行摄有因證二触
缘因遮成立。】
位受从此位触生此次受以异境遮破谓后念受
与其位识境为同异如其同也不应从前生如其
异也无义相应起一释触无受受位识受非是触
是故此中因成立触与识俱起剩例成立受等俱
生问既无有说识后触生何初成立识触俱起解
云经部宗中无俱因果以执触体即是三和故不
说言于识后起由前道理證别有触理所逼故破
应识有恐彼闻触三和所生便谓前三和引生后
念触逆遮其计故立俱起此即触识俱生正理立
比量言依此根触与此根识非异时生与识生缘
无差别故如此根识。】
「谓契经说(至)乃至广说。」
【述曰此下释因生缘无别义有二释一释随根境
二释随名色此即初也内有识身即内六处外名
色言即外六境既说二二为触生缘又馀经言二
缘生识故知与识生缘是同。】
「岂不此即(至)因不极成。」
【述曰此外难内识身可兼六识理应显触缘三所
说生缘同因有不成过。】
「经义不然(至)如前巳说。」
【述曰此引二二言證非三义又引前颂眼色二缘
生诸心所有法识触俱受于法行摄有因證二触
缘因遮成立。】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0c 页 X53-0550.png
「又经说识触生(至)无能障故。」
【述曰此第二释显识与触同以名色二法为缘。】
「由此即證(至)是大地法。」
【述曰此下例證受等一以理證即生缘同如颂说
故二以教證说相杂故三以彼宗證以彼宗中识
即是触又经说识与受等杂由此道理皆可俱生
是故名为大地法义。】
「彼作是言(至)一切心俱。」
【述曰此叙上座释大地法非要恒俱宁以恒俱證
大地法。】
「若尔何大地法义。」
【述曰此徵彼释。】
「有三三地(至)馀随所应。」
【述曰此上座释有寻伺等善等学等三三地中遍
游行者名大地法若法唯于诸善地中有名大善
地法若法唯于诸染地中有名大烦恼地法于此
容生故于馀不生故随应而起非谓恒生所以不
释大不善者于根本论界身足中辩诸地义然彼
不说大不善地但是后代毗婆沙师因诵善故增
足不善地非本论不必复通所以不释小烦恼者
以不说彼遍诸心故。】
「此但有言违前经故。」
【述曰此论主破违前所说相杂经文望作异端终
非正理。】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1a 页 X53-0551.png
「彼作是说(至)作如是说。」
【述曰此外反徵复引后说令论主释意欲令前相
杂之意如后所说表同境义。】
「有何未了(至)其理决定。」
【述曰此论主释前后义殊。】
「宁知决定。」
【述曰此责所以。】
「以馀经中(至)巳善成立。」
【述曰此论主引馀不离言證触俱起三必俱起故
證非前后二无所缘故非触境同以寿及𤏙无所
缘故斯例既成诸难皆息若彼释经谓无间生应
经前说非无与有或有与无可有展转互相依理
既无相依理岂有相杂能两有互望可成相故故
由所引经巳善立俱义。】
「如何触受(至)所生触。」
【述曰此下第三明受缘一问二答此即问也依前
道理触受俱生何故伹言于触生受故引两处明
文为难。】
「岂不显见(至)触亦尔。」
【述曰此下答一汎释二通妨三示宗初中有三释
此即初也引三二例义显可知。】
「此例不平(至)非受缘触。」
【述曰此外难明随灯行住影随身变长二随二有
无可言于彼起受定随触有何定因。】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1b 页 X53-0551.png
「虽无现相(至)有差别故。」
【述曰此论主释随触行相领心为受即由此理随
触义成。】
「若犹不了(至)不相违背。」
【述曰此第二释若据假触唯能生受不从受生若
据实触亦从受生说互因果恐彼又说识亦与受
更互为缘故应假触非唯生受是故释言非唯眼
识为眼触体受等亦依眼色生故。】
「又约别义(至)显异门义。」
【述曰此第三释约领行相义说触生受非即以此
受可生触相应因故更互为缘引循身念为例可
知循身念者观足至顶皆不净成令于境中生厌
除染据念厌境馀无以加理是为言缘息念佛及
无量想总以异门亦断贪欲。】
「如何知受亦为触缘。」
【述曰此外问既约异门说触生受理有异门说受
生触如何知有。】
「馀契经说(至)身受为缘起。」
【述曰此举说有由身受触即显有身触由身受生
證受触相应因故俱有因故或相故故。】
「何故眼等(至)不依说受等。」
【述曰此下通第二释中之妨也一徵二释三难四
通此即徵也所说假触三和为体若诸三和唯能
生触可从果号因名为触然实三和亦生受等何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1c 页 X53-0551.png
缘不说为受等耶。】
「以和合中(至)皆触引发。」
【述曰此释也有三释一谓若据果应亦名受但触
义显偏立触名二明名触据和合义非据生触果
故受等非难若必和合能生触果因名触者即应
受等触因生故皆得触名然实受等皆从假触生
一触受通名馀立别想若说受等通名触三和随
果名触无过若说受等唯别名果既不随因因亦
不随果据今义触亦无有过由说受等皆三和生
故馀经言心所触引。】
「若尔相等(至)触为缘受。」
【述曰此难也既许假触通生想等何故但说能生
受耶。】
「亦说想等(至)总说诸行。」
【述曰此通也了达经中说触生想如前巳说然缘
起中唯说受者以触后位受用最强故以受声总
说诸行理实想等说在其中。】
「然于缘起(至)绝彼根本。」
【述曰此示宗也前虽汎释令义易彰理实缘起门
说实触生受云何知然以但说从六处生故若据
假触不但依根以必具三合成体故实触岂但从
根生耶实虽从三而根最胜偏说胜故但说从根
而假所依即无胜劣偏说根故知实非假若尔何
缘言唯生受不言俱受及受生馀解云说前位胜
「以和合中(至)皆触引发。」
【述曰此释也有三释一谓若据果应亦名受但触
义显偏立触名二明名触据和合义非据生触果
故受等非难若必和合能生触果因名触者即应
受等触因生故皆得触名然实受等皆从假触生
一触受通名馀立别想若说受等通名触三和随
果名触无过若说受等唯别名果既不随因因亦
不随果据今义触亦无有过由说受等皆三和生
故馀经言心所触引。】
「若尔相等(至)触为缘受。」
【述曰此难也既许假触通生想等何故但说能生
受耶。】
「亦说想等(至)总说诸行。」
【述曰此通也了达经中说触生想如前巳说然缘
起中唯说受者以触后位受用最强故以受声总
说诸行理实想等说在其中。】
「然于缘起(至)绝彼根本。」
【述曰此示宗也前虽汎释令义易彰理实缘起门
说实触生受云何知然以但说从六处生故若据
假触不但依根以必具三合成体故实触岂但从
根生耶实虽从三而根最胜偏说胜故但说从根
而假所依即无胜劣偏说根故知实非假若尔何
缘言唯生受不言俱受及受生馀解云说前位胜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2a 页 X53-0552.png
因生后胜果故或后位受为爱等近因为令怖果
近触令不起由斯偏说触为受因理实从触亦生
想等从受亦有触等法生与展转因田无相违失。】
「诸心心所法(至)六处缘触。」
【述曰此下第四显为六处果一问二答此即问也
对馀心等责为果偏。】
「此位触胜(至)六处为缘。」
【述曰此答此位据胜理实应通。】
「复以何缘(至)生胜想等。」
【述曰此下第五显以受为果一问二答此即问也
触胜位后亦有想胜何缘但说生胜受耶。】
「虽触与彼(至)不应为难。」
【述曰此答也于触胜位与受等俱然相应中受领
触相是故说触顺受义强故于后时亦偏顺受故
说触果唯受非馀如胜解顺决定轻安顺止勤顺
观等偏说为因。】
「名色二六处缘触何差别。」
【述曰此下第六就因差别初问后答此则问也触
因差别有三不同一名色缘触二缘二生触三六
处缘触此三何异。】
「名色缘触说在何经。」
【述曰此下答初述巳见后叙异说述巳见中初徵
其说处二举经说文三徵经所辩四对释辨异此
即徵其说处也缘二生触如伽他说眼色二等又
近触令不起由斯偏说触为受因理实从触亦生
想等从受亦有触等法生与展转因田无相违失。】
「诸心心所法(至)六处缘触。」
【述曰此下第四显为六处果一问二答此即问也
对馀心等责为果偏。】
「此位触胜(至)六处为缘。」
【述曰此答此位据胜理实应通。】
「复以何缘(至)生胜想等。」
【述曰此下第五显以受为果一问二答此即问也
触胜位后亦有想胜何缘但说生胜受耶。】
「虽触与彼(至)不应为难。」
【述曰此答也于触胜位与受等俱然相应中受领
触相是故说触顺受义强故于后时亦偏顺受故
说触果唯受非馀如胜解顺决定轻安顺止勤顺
观等偏说为因。】
「名色二六处缘触何差别。」
【述曰此下第六就因差别初问后答此则问也触
因差别有三不同一名色缘触二缘二生触三六
处缘触此三何异。】
「名色缘触说在何经。」
【述曰此下答初述巳见后叙异说述巳见中初徵
其说处二举经说文三徵经所辩四对释辨异此
即徵其说处也缘二生触如伽他说眼色二等又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2b 页 X53-0552.png
契经说由有识身及外名色二二为缘诸触生起
六处缘触如缘起中名色缘触何经正说。】
「大缘起经(至)所谓名色。」
【述曰此举经说文也可了知显有体可知可施设
者显可说名触触之由序触因触缘总而言之显
能生触亦可别配触之由序显假所依根因馀缘
生于实触馀如次释。】
「此所引经欲辩何义。」
【述曰此徵经所辩。】
「辩名与色(至)亦不可施设。」
【述曰此下对释辩异释有两处各有释辩此即初
释也谓彼经中说境为行相就依士释行所行相
故说根为标举依训词门标识等名故说五根五
境以为色身就同依释以色为体色即是身故此
和合位名有对触有对触因故说意法处以为名
身就同依释以名为体名即是身故此和合位名
增语触增语触因故从果为名就多时释故于意
法施设为名身意法若无语触非有是无所依假
非有义说有对触准此可知因有假触实触得生
假触若无实亦非有体非有故不可了知其体既
名依何说故于三世皆难立名以过未名因现在
故现若无体说谁曾当是假触无实亦无义此说
假触以为名色从假生实说为缘触。】
「若但如是(至)故有差别。」
六处缘触如缘起中名色缘触何经正说。】
「大缘起经(至)所谓名色。」
【述曰此举经说文也可了知显有体可知可施设
者显可说名触触之由序触因触缘总而言之显
能生触亦可别配触之由序显假所依根因馀缘
生于实触馀如次释。】
「此所引经欲辩何义。」
【述曰此徵经所辩。】
「辩名与色(至)亦不可施设。」
【述曰此下对释辩异释有两处各有释辩此即初
释也谓彼经中说境为行相就依士释行所行相
故说根为标举依训词门标识等名故说五根五
境以为色身就同依释以色为体色即是身故此
和合位名有对触有对触因故说意法处以为名
身就同依释以名为体名即是身故此和合位名
增语触增语触因故从果为名就多时释故于意
法施设为名身意法若无语触非有是无所依假
非有义说有对触准此可知因有假触实触得生
假触若无实亦非有体非有故不可了知其体既
名依何说故于三世皆难立名以过未名因现在
故现若无体说谁曾当是假触无实亦无义此说
假触以为名色从假生实说为缘触。】
「若但如是(至)故有差别。」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2c 页 X53-0552.png
【述曰此对前释辩因异也谓如四释名即意及法
色即五根境如是便与二缘触同然名色言说六
处位说五根境以为色故二言遍通一切根境故
二名色通局不同名色虽将六处同位唯根通境
体有宽狭故三种因异不同。】
「复有别义(至)实触亦无。」
【述曰此第二释行相标举与前释同依此二种所
生实触名名色身身谓所依依意生者就多财释
以名为身说为名身即此名身名增语触依五根
者就多财释以色为身说名色身即此色身名有
对触虽复通依行相标举根是所依故随所依标
名恐有生疑问说名身依于意识云以意识为所
依故据此则应名意识触而名意触岂不相违故
今释言意意识一体无异故名色所依即二缘体
以名以色为所依故如是之触名有依此若无者
无无依触下义释中以无依等假触无例无二身
实非有又释名色所依即内六处体是名色为所
依故即六所依名为六触假说触故此若非有实
触亦无实触非依名无依触下以虽六无假触例
离所依无实触六触谓六处。】
「若作如是(至)知甚深义。」
【述曰此对前释辩因异也既说名色但取所依故
名色与六处无别作异门说令知异义与二有别
如前应知。】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3a 页 X53-0553.png
「有馀师说(至)如其次第。」
【述曰此叙异说有两家前说名色体宽二唯根境
六处唯根后说名色摄多故依界二唯根境故依
处缘起说缘故说六处评云异说皆于正理无所
相违。】
「即前六触(至)立增语触名。」
【述曰此下第二就所依等分为二触谓五识相应
名有对触以所依境皆有对故此就依士或相邻
释有对之触故近有对触故意识相应名增语触
增语谓名增谓增上语为增上名方得生巳语为
增故名增语或谓增长谓缘名故增上语言或谓
增胜名能表诠胜于语故又由名力令语胜故名
近是意长境意触从彼名从境为名就依士释或
相邻释。】
「有说意识(至)立增语触名。」
【述曰此叙异说意识名增语为语增上故就依士
释语为增上故就多财释彼相应触就相邻释名
增语触显为不从馀相应法故说主言。】
「即前六触(至)十六种触。」
【述曰此就相应分为八触受行极似触释触为受
所领依触而生故释为受行相依与受相应辩顺
俱受能引生言辩顺后受。】
「巳辩触(至)但依心故。」
【述曰此下第四释受于中初总后别此即总也约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3b 页 X53-0553.png
因差别总分为六就所依异总判为二如文可知
所是释名皆就依士。】
「颂曰此复成十八(至)复分成十八。」
【述曰此下别分别谓于心受广分别义初开定数
后义分别此即初也然于释中义有七节一辩定
数二释名义三会违文四简相滥五缘境异六广
收体五辨别用此即初文显成十八。】
「云何十八意近行耶。」
【述曰此徵其体。】
「谓喜忧舍各六近行。」
【述曰此举三六示其体。】
「此复何缘立为十八。」
【述曰此重徵数不增不减谓分别受约体应一约
行应三相应应六约境亦尔行相应境应三十三
此依何义唯立十八。】
「由三领纳(至)领纳异故。」
【述曰此释也谓取三行据一相应就境不同故成
十八。】
「意近行名为目何义。」
【述曰此下释名义此即问也。】
「喜等有力(至)数游行故。」
【述曰此释忧喜等三缘差别境引意令起故名近
行近是邻逼义彼与意相应故名近行是因义为
意行因就依士释意之近因名意近行或复行者
所是释名皆就依士。】
「颂曰此复成十八(至)复分成十八。」
【述曰此下别分别谓于心受广分别义初开定数
后义分别此即初也然于释中义有七节一辩定
数二释名义三会违文四简相滥五缘境异六广
收体五辨别用此即初文显成十八。】
「云何十八意近行耶。」
【述曰此徵其体。】
「谓喜忧舍各六近行。」
【述曰此举三六示其体。】
「此复何缘立为十八。」
【述曰此重徵数不增不减谓分别受约体应一约
行应三相应应六约境亦尔行相应境应三十三
此依何义唯立十八。】
「由三领纳(至)领纳异故。」
【述曰此释也谓取三行据一相应就境不同故成
十八。】
「意近行名为目何义。」
【述曰此下释名义此即问也。】
「喜等有力(至)数游行故。」
【述曰此释忧喜等三缘差别境引意令起故名近
行近是邻逼义彼与意相应故名近行是因义为
意行因就依士释意之近因名意近行或复行者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3c 页 X53-0553.png
是迁转义彼缘异境故得行名近意令行名意近
行或复行者是动作义能动作意故得行名是近
意行故意近行。】
「若说喜等(至)名意近行。」
【述曰此牒异释谓说喜等以意为缘能数行境就
多财释以意为近行立意近行名。】
「即应想等(至)由意行故。」
【述曰此难也就多财释想等亦同想等既非明非
此释。】
「若唯意地(至)乃至广说。」
【述曰此下会违文举违文也以经中说眼见色巳
于顺喜色起喜近行于顺忧色起忧近行于顺舍
色起舍近行耳闻声巳乃至意识法巳云何乃说
唯意相应。】
「此不相违(至)不应为难。」
【述曰此会释也五识引意故言见巳以言见等明
五识引既有巳言显非五识经文巳显岂合致疑。】
「何缘身受非意近行。」
【述曰此下简相滥一简身受二简意乐此责身受
非近行因。】
「与意近行(至)亦不名行。」
【述曰此正简也其立意近行依意名意近分别故
名行身受不然。】
「岂不身受(至)数游行故。」
行或复行者是动作义能动作意故得行名是近
意行故意近行。】
「若说喜等(至)名意近行。」
【述曰此牒异释谓说喜等以意为缘能数行境就
多财释以意为近行立意近行名。】
「即应想等(至)由意行故。」
【述曰此难也就多财释想等亦同想等既非明非
此释。】
「若唯意地(至)乃至广说。」
【述曰此下会违文举违文也以经中说眼见色巳
于顺喜色起喜近行于顺忧色起忧近行于顺舍
色起舍近行耳闻声巳乃至意识法巳云何乃说
唯意相应。】
「此不相违(至)不应为难。」
【述曰此会释也五识引意故言见巳以言见等明
五识引既有巳言显非五识经文巳显岂合致疑。】
「何缘身受非意近行。」
【述曰此下简相滥一简身受二简意乐此责身受
非近行因。】
「与意近行(至)亦不名行。」
【述曰此正简也其立意近行依意名意近分别故
名行身受不然。】
「岂不身受(至)数游行故。」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4a 页 X53-0554.png
【述曰以举引意能为近缘例可近行。】
「此亦不然(至)而有近行故。」
【述曰此破也𨷂前相故非定引故非必由故非意
近行。】
「第三静虑(至)意近行中。」
【述曰此举意乐责成近行。】
「此责不然(至)方名行故。」
【述曰此下破有三理非一欲界无又非馀色少故
不说二由滞境行推移故行义相违。】
「又无所对(至)意近行故。」
【述曰此第三无所对意苦故不立意乐为近行摄。】
「若尔应无(至)无所对故。」
【述曰此外难舍无所对应非近行。】
「不尔忧喜(至)故无有失。」
【述曰此通也意地忧喜即为舍对若尔即舍名为
乐对以根同地无舍对故谓于三定自根本地无
所对舍若尔近分唯有舍根自地无对应非近行
及初二定所有喜根自地无对应非近行不尔欲
界舍及喜根皆有同地所对法故或舍容有自地
所对谓欲界中曾无乐有自地所对故彼不可意
近故。】
「然十八中(至)名为杂缘。」
【述曰此明缘境异。】
「若虽非见(至)诸意近行。」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4b 页 X53-0554.png
【述曰此下广收体一收无引二收异引此收无引
也恐执经文见色巳等便谓不见直尔缘色非近
行收为明总收故非是说若要见巳方有近行未
离欲贪不得上眼耳故无见闻色界色等而以有
染心缘上色等名缘上界色等近行以无记近行
不缘上地故身在色界必无嗅尝触欲香味触理
而以善无记若缘欲香味触名为缘欲界香等近
行故。】
「若尔何故(至)乃至广说。」
【述曰此举显违难。】
「随明了说(至)而可分别故。」
【述曰此通也眼见等引缘明了故依眼等引易辨
说故随了易说说见等引理实非引亦近行收。】
「又诸近行(至)令类解所馀。」
【述曰此收异引也恐执经文眼见色巳于顺喜色
起喜行等便谓见色巳于于顺喜声起意近行非
近行收如但见铃须缘声等为明总摄故作是言
恐难违文逆为通释经文释经文所举随无乱说
别意建立无杂乱故显境无定随现在心故言此
中且举现在类知过未自缘此时亦即于中喜忧
无杂况复总对其馀有情。】
「续生命终(至)容有喜近行。」
【述曰此显别用也唯舍近行任运得能为续生舍
顺死故能为命终馀行不尔唯有杂缘诸舍近行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4c 页 X53-0554.png
能正离染以意近行唯是有漏有漏离染唯近分
定定是故唯舍总厌欣故唯有杂缘诸加行道容
有喜行以根本定为加行故若无间道唯近分舍
最后解脱容有喜行谓后解脱入根本定故知九
无间道前八解脱间但是杂缘舍行第九解脱及
加行道舍及喜问忧根能作加行道不解云远对
无违非近加行。】
「诸意近行中(至)亦唯有一。」
【述曰此下义分别一分别系缘二辩有无漏此分
别系缘也欲界系十八俱能缘欲十二缘色三缘
无色初二静虑唯有十二俱缘欲界八缘色界二
缘无色三四静虑唯有六舍俱缘欲界四缘色界
一缘无色空处近分有四近行俱得缘色一缘无
色四无色本及上三边唯一法舍唯缘无色问说
色缘欲界定无染善缘下境为身在下在上亦缘
无覆无记为缘下不解云在上亦缘于理无妨所言
法知非依上身以无漏心缘有漏法必以苦集厌
行而缘巳厌不欲重观所以生上不起缘灭道者
非厌与欣由厌既无欣亦不起诸有漏慧谛观亦
然馀厌欣心例不依上然有直尔宿住地心及馀
位缘非厌欣行身生何地缘下无违辩本事等说
分别处但作是说有说一生即生上地应定无有
下地分别即此生中彼三分别无容得有现在前
故此文伹说身生上地不起下地分别现前不言
定定是故唯舍总厌欣故唯有杂缘诸加行道容
有喜行以根本定为加行故若无间道唯近分舍
最后解脱容有喜行谓后解脱入根本定故知九
无间道前八解脱间但是杂缘舍行第九解脱及
加行道舍及喜问忧根能作加行道不解云远对
无违非近加行。】
「诸意近行中(至)亦唯有一。」
【述曰此下义分别一分别系缘二辩有无漏此分
别系缘也欲界系十八俱能缘欲十二缘色三缘
无色初二静虑唯有十二俱缘欲界八缘色界二
缘无色三四静虑唯有六舍俱缘欲界四缘色界
一缘无色空处近分有四近行俱得缘色一缘无
色四无色本及上三边唯一法舍唯缘无色问说
色缘欲界定无染善缘下境为身在下在上亦缘
无覆无记为缘下不解云在上亦缘于理无妨所言
法知非依上身以无漏心缘有漏法必以苦集厌
行而缘巳厌不欲重观所以生上不起缘灭道者
非厌与欣由厌既无欣亦不起诸有漏慧谛观亦
然馀厌欣心例不依上然有直尔宿住地心及馀
位缘非厌欣行身生何地缘下无违辩本事等说
分别处但作是说有说一生即生上地应定无有
下地分别即此生中彼三分别无容得有现在前
故此文伹说身生上地不起下地分别现前不言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5a 页 X53-0555.png
不起上地所系缘下分别故知亦有身生上地善
缘下心又上文言染污分别缘自上地无记分别
缘自下地非生馀地能起馀地无覆无记分别现
前故知亦有身在上地起上地系无记近行能缘
下境是何缘下未见明文以理详文通三无失复
更思捡未可指南依下身无此中不说生上便有
故不言无缘自并无遮缘上虽无覆俱缘不系理
亦无违。】
「诸意近行(至)体相违故。」
【述曰此辩有无漏释中初释颂后广辩总而言之
文有四节一明有无漏二成就多少三获得多少
四会师句经此即初也立意近行令意数行增长
世间有情皆有分别而起涅槃相违故近行门不
通无漏。】
「谁成就几意近行耶。」
【述曰此下明成就多少初正辩宗复破异说正辩
宗中初问后释此即问也有情不同生下生上得
不得定离未离贪于中谁成几意近行。】
「谓生欲界(至)唯染污故。」
【述曰此下释于中略释生欲界者后例释馀生欲
有情有十八例一谓未得色界善心得八地善心
各有二种谓未离下欲及巳断贪乃至巳除非相
贪者于中但释初出四例馀义准知此即释初也
初二定八谓四喜四舍三四定四谓四舍无色界
缘下心又上文言染污分别缘自上地无记分别
缘自下地非生馀地能起馀地无覆无记分别现
前故知亦有身在上地起上地系无记近行能缘
下境是何缘下未见明文以理详文通三无失复
更思捡未可指南依下身无此中不说生上便有
故不言无缘自并无遮缘上虽无覆俱缘不系理
亦无违。】
「诸意近行(至)体相违故。」
【述曰此辩有无漏释中初释颂后广辩总而言之
文有四节一明有无漏二成就多少三获得多少
四会师句经此即初也立意近行令意数行增长
世间有情皆有分别而起涅槃相违故近行门不
通无漏。】
「谁成就几意近行耶。」
【述曰此下明成就多少初正辩宗复破异说正辩
宗中初问后释此即问也有情不同生下生上得
不得定离未离贪于中谁成几意近行。】
「谓生欲界(至)唯染污故。」
【述曰此下释于中略释生欲界者后例释馀生欲
有情有十八例一谓未得色界善心得八地善心
各有二种谓未离下欲及巳断贪乃至巳除非相
贪者于中但释初出四例馀义准知此即释初也
初二定八谓四喜四舍三四定四谓四舍无色界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5b 页 X53-0555.png
一谓一舍由彼但缘自上地故。】
「若巳获得(至)不缘下故。」
【述曰此释第二以得近分故舍具六善缘下故未
得本定不得善喜故唯有四。】
「岂不意近行(至)应无缘香味近行。」
【述曰此难上地能缘香味以经中说彼识引故。】
「此责不然(至)五识所引。」
【述曰此通也谓如人间生盲聋等有自性念生知
及正在定缘色及声及未得通缘上界色如前所
辩广收体中无引异引皆近行摄随明无乱经说
定引。】
「成二定八(至)无色如前。」
【述曰此释第二成二定等。】
「巳离欲贪(至)皆如前说。」
【述曰此释第三除欲六忧离欲舍故。】
「若巳获得(至)馀如前说。」
【述曰此释第四馀定成欲初定十二三四定四无
色界一皆如前说。】
「由此道理馀应知。」
【述曰此以前四准馀十四及以生欲准生上上生
初定天及至非想如次十六十四十二十一六四
二例皆准可知。】
「若生色界(至)通果心俱。」
【述曰此随难释谓生上地舍下地法唯欲通果成
「若巳获得(至)不缘下故。」
【述曰此释第二以得近分故舍具六善缘下故未
得本定不得善喜故唯有四。】
「岂不意近行(至)应无缘香味近行。」
【述曰此难上地能缘香味以经中说彼识引故。】
「此责不然(至)五识所引。」
【述曰此通也谓如人间生盲聋等有自性念生知
及正在定缘色及声及未得通缘上界色如前所
辩广收体中无引异引皆近行摄随明无乱经说
定引。】
「成二定八(至)无色如前。」
【述曰此释第二成二定等。】
「巳离欲贪(至)皆如前说。」
【述曰此释第三除欲六忧离欲舍故。】
「若巳获得(至)馀如前说。」
【述曰此释第四馀定成欲初定十二三四定四无
色界一皆如前说。】
「由此道理馀应知。」
【述曰此以前四准馀十四及以生欲准生上上生
初定天及至非想如次十六十四十二十一六四
二例皆准可知。】
「若生色界(至)通果心俱。」
【述曰此随难释谓生上地舍下地法唯欲通果成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5c 页 X53-0555.png
由定心故生色无容起欲作故得成就欲界作心
即成彼俱舍法近行心无苦乐故唯舍受总缘作
事名法近行问有时发语理但缘声如何不名缘
声近行解云彼若发语必亦意缘所以说义是故
亦且是法近行摄问如前文说非生馀地能起馀
地无覆无记分别现前云何此中言生色界成就
欲界法舍近行解云上言无者唯据追缘过去色
等差别分别异地不行此是总缘现在分别下与
上例前巳分别。】
「经主此中(至)故作是说。」
【述曰此下破异说一叙二破此即叙也经主意以
诸阿罗汉得六恒住故见色巳不喜不忧心恒住
舍意正念知便谓无学近行都无准此證知近行
唯染喜者俱爱忧必带憎不择而舍是无明相故
此中若巳离染此地近行必不现行由是證知唯
杂染者能牵于意得近行名善无覆俱非意近行
以阿罗汉容有起故。】
「未审经主(至)善喜等受。」
【述曰此下破故先徵责许不许因善有漏心非意
近行近行要与烦恼相应巳断而行非近行摄要
六恒住远所治受如是所说何缘證知。】
「又彼自说(至)契经相违。」
【述曰此下引彼所言以證巳义经主定说杂染是
染言伹遮无染说不喜等唯有无染非其所遮说
即成彼俱舍法近行心无苦乐故唯舍受总缘作
事名法近行问有时发语理但缘声如何不名缘
声近行解云彼若发语必亦意缘所以说义是故
亦且是法近行摄问如前文说非生馀地能起馀
地无覆无记分别现前云何此中言生色界成就
欲界法舍近行解云上言无者唯据追缘过去色
等差别分别异地不行此是总缘现在分别下与
上例前巳分别。】
「经主此中(至)故作是说。」
【述曰此下破异说一叙二破此即叙也经主意以
诸阿罗汉得六恒住故见色巳不喜不忧心恒住
舍意正念知便谓无学近行都无准此證知近行
唯染喜者俱爱忧必带憎不择而舍是无明相故
此中若巳离染此地近行必不现行由是證知唯
杂染者能牵于意得近行名善无覆俱非意近行
以阿罗汉容有起故。】
「未审经主(至)善喜等受。」
【述曰此下破故先徵责许不许因善有漏心非意
近行近行要与烦恼相应巳断而行非近行摄要
六恒住远所治受如是所说何缘證知。】
「又彼自说(至)契经相违。」
【述曰此下引彼所言以證巳义经主定说杂染是
染言伹遮无染说不喜等唯有无染非其所遮说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6a 页 X53-0556.png
差别言必有所简若无无染何须染言。】
「又诸有漏(至)所说为善。」
【述曰此引彼说唯杂染言显同有漏却成巳义又
引彼说我见异言却显违经别生异旨及證正宗。】
「此诸近行(至)舍法近行。」
【述曰此第三明获得多少获是引取义得是巳受
义故于离欲八无间中新新引取六舍近行八解
脱道起名得非谓二道所得不同牵受义殊故分
差别准上第九二种道中获得通果非二道中别
有所得说初定言摄眷属者以于尔时亦得馀品
近定分故离第四定得空处心故彼不能获得通
果离空处等得识等心故彼令无缘色等行得无
学时得九地善但由离欲不得六忧上生下时获
得当地言当地者依当地成不因地者非当地系
生欲界时不得欲界通果心故依地故故非自成
故失所依故。】
「又即喜等(至)馀不别说。」
【述曰此下会师句经初释经文后义分别贪等滞
境名为耽嗜诸染污受为耽嗜依无贪等心名为
出离诸善性受为出离依无记双随故不别说由
二依别成三十六然世尊说此三十六为奢(是个反)
萨多钵陀唐云师句随此诸句能表大师师之句
故表师句故名为师句有说钵陀唐曰迹义邪师
所识得即迹名以钵陀声是所游义一言所游谓
「又诸有漏(至)所说为善。」
【述曰此引彼说唯杂染言显同有漏却成巳义又
引彼说我见异言却显违经别生异旨及證正宗。】
「此诸近行(至)舍法近行。」
【述曰此第三明获得多少获是引取义得是巳受
义故于离欲八无间中新新引取六舍近行八解
脱道起名得非谓二道所得不同牵受义殊故分
差别准上第九二种道中获得通果非二道中别
有所得说初定言摄眷属者以于尔时亦得馀品
近定分故离第四定得空处心故彼不能获得通
果离空处等得识等心故彼令无缘色等行得无
学时得九地善但由离欲不得六忧上生下时获
得当地言当地者依当地成不因地者非当地系
生欲界时不得欲界通果心故依地故故非自成
故失所依故。】
「又即喜等(至)馀不别说。」
【述曰此下会师句经初释经文后义分别贪等滞
境名为耽嗜诸染污受为耽嗜依无贪等心名为
出离诸善性受为出离依无记双随故不别说由
二依别成三十六然世尊说此三十六为奢(是个反)
萨多钵陀唐云师句随此诸句能表大师师之句
故表师句故名为师句有说钵陀唐曰迹义邪师
所识得即迹名以钵陀声是所游义一言所游谓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6b 页 X53-0556.png
之句一足所游谓迹有说此受名设萨怛啰钵他
唐言刀路或名设怛[口*盂]钵他唐言怨路刀怨皆是
怨之通名路亦所游但非差别以有漏法为受所
依故得名也有说此受名设萨怛啰钵陁唐言刀
迹意刀所践得刀迹名但以师刀与怨梵本声滥
钵陁钵他亦少相似是故诵者各执一文又钵陁
声义兼句迹由兹释者各见不同所以于中有种
种释然其的据未卜所从理并无违故今并举。】
「此三十六(至)如前应知。」
【述曰此下义分别一明系地二明缘境三明随断
此即系地也出离依能缘下耽嗜依不缘下故多
少别思之可知。】
「此约界地(至)如应当思。」
【述曰此第二明缘境文显易知准意行文例亦可
解。】
「如契经说(至)无量差别。」
【述曰此明随断谓引经中所说依此能断舍此差
别名言会释其义以出离依舍耽嗜依是指伏断
依喜舍忧是离欲依舍离喜是离二色界之舍名
种种无色之舍名一性依一舍异是离色无漏名
非类无色名一性依非舍一是离无色此等断言
显以同断义显可知应审思择。】
「何缘不说(至)如前巳辩。」
【述曰此即是后馀指别文随断巳成前分别分别
唐言刀路或名设怛[口*盂]钵他唐言怨路刀怨皆是
怨之通名路亦所游但非差别以有漏法为受所
依故得名也有说此受名设萨怛啰钵陁唐言刀
迹意刀所践得刀迹名但以师刀与怨梵本声滥
钵陁钵他亦少相似是故诵者各执一文又钵陁
声义兼句迹由兹释者各见不同所以于中有种
种释然其的据未卜所从理并无违故今并举。】
「此三十六(至)如前应知。」
【述曰此下义分别一明系地二明缘境三明随断
此即系地也出离依能缘下耽嗜依不缘下故多
少别思之可知。】
「此约界地(至)如应当思。」
【述曰此第二明缘境文显易知准意行文例亦可
解。】
「如契经说(至)无量差别。」
【述曰此明随断谓引经中所说依此能断舍此差
别名言会释其义以出离依舍耽嗜依是指伏断
依喜舍忧是离欲依舍离喜是离二色界之舍名
种种无色之舍名一性依一舍异是离色无漏名
非类无色名一性依非舍一是离无色此等断言
显以同断义显可知应审思择。】
「何缘不说(至)如前巳辩。」
【述曰此即是后馀指别文随断巳成前分别分别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6c 页 X53-0556.png
四馀行识等馀文具辩故不分别。】
「若尔何缘更兴此颂。」
【述曰此责成意有二释谓不分别前论中巳辩馀
所说处何故此中重兴此颂前论今颂作者不同
岂以前文难兴此颂解云论释于颂引释相违今
为一文可为此难或馀处说至文可知何假此中
指在馀处若义巳指岂不烦文此释便为正难颂
意。】
「为于后颂(至)更兴此颂。」
【述曰此答也若不重指恐疑后颂广释馀支显是
前文故收支义。】
「如前巳说(至)应无解脱。」
【述曰此大文第二明略摄喻显谓于上成广辩十
二此下举上略摄为三为显用殊约喻以显于中
烦恼五法为喻初喻为因第二相续第三未断第
四频生第五间业镇生池者诸身为生果喻有三
初喻有漏二喻有穷三喻近果异熟喻一显不更
招生馀饮食谓别辩体成馀饮食谓即体成巳熟
食中无此二用异熟果事例亦如是但酬因用不
更招生不尔无穷便成大过。】
* ○释第三十卷论
「巳辩缘起(至)馀三无色三。」
【述曰此下大文第九明四有然四有义名体巳彰
体不越前所立义故云如中有如前广辩生有即
「若尔何缘更兴此颂。」
【述曰此责成意有二释谓不分别前论中巳辩馀
所说处何故此中重兴此颂前论今颂作者不同
岂以前文难兴此颂解云论释于颂引释相违今
为一文可为此难或馀处说至文可知何假此中
指在馀处若义巳指岂不烦文此释便为正难颂
意。】
「为于后颂(至)更兴此颂。」
【述曰此答也若不重指恐疑后颂广释馀支显是
前文故收支义。】
「如前巳说(至)应无解脱。」
【述曰此大文第二明略摄喻显谓于上成广辩十
二此下举上略摄为三为显用殊约喻以显于中
烦恼五法为喻初喻为因第二相续第三未断第
四频生第五间业镇生池者诸身为生果喻有三
初喻有漏二喻有穷三喻近果异熟喻一显不更
招生馀饮食谓别辩体成馀饮食谓即体成巳熟
食中无此二用异熟果事例亦如是但酬因用不
更招生不尔无穷便成大过。】
* ○释第三十卷论
「巳辩缘起(至)馀三无色三。」
【述曰此下大文第九明四有然四有义名体巳彰
体不越前所立义故云如中有如前广辩生有即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7a 页 X53-0557.png
是缘起识生支死有即是受老死支摄本有即是
无明行名色六处触受取有与受老死一分随前
所说本有谓死前受生刹那后又于先辩中有段
中论文巳辩四有名义是故其义于上巳明故于
此中辩性及系颂中一句标体三句分别分别中
二句二字辩性三字辩系辩性中二句辩生有二
字辩馀三辩生有中一句判性一句辩意自地显
非他烦恼显非缠垢及摄恼尽。】
「论曰于四有中(至)无覆无记。」
【述曰此释初两句生受生心必由惑润是故生有
唯染性收。】
「由何等惑。」
【述曰此责能染。】
「一切烦恼。」
【述曰此明遍收一切随眠。】
「诸烦恼染诸生有耶。」
【述曰此问既摄一切上下异地得相染耶。】
「不尔。」
【述曰此显非。】
「云何。」
【述曰此责非意。】
「但由自地(至)非诸缠垢。」
【述曰此明因果地别故不相染同地烦恼俱有润
能必非缠垢心昧劣故缠垢要由强思起故。】
无明行名色六处触受取有与受老死一分随前
所说本有谓死前受生刹那后又于先辩中有段
中论文巳辩四有名义是故其义于上巳明故于
此中辩性及系颂中一句标体三句分别分别中
二句二字辩性三字辩系辩性中二句辩生有二
字辩馀三辩生有中一句判性一句辩意自地显
非他烦恼显非缠垢及摄恼尽。】
「论曰于四有中(至)无覆无记。」
【述曰此释初两句生受生心必由惑润是故生有
唯染性收。】
「由何等惑。」
【述曰此责能染。】
「一切烦恼。」
【述曰此明遍收一切随眠。】
「诸烦恼染诸生有耶。」
【述曰此问既摄一切上下异地得相染耶。】
「不尔。」
【述曰此显非。】
「云何。」
【述曰此责非意。】
「但由自地(至)非诸缠垢。」
【述曰此明因果地别故不相染同地烦恼俱有润
能必非缠垢心昧劣故缠垢要由强思起故。】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7b 页 X53-0557.png
「有馀师说(至)唯此二能。」
【述曰此叙异说言唯二惑。】
「此二非无(至)染污生有。」
【述曰此破也显通一切非唯此二我慢我爱见道
所断圣结生有必不现行□□□□是解烦恼又
有情有起无有爱彼必不起此二现前言二数行
有不成过。】
「馀中有等(至)犹如生有。」
【述曰此解馀三馀言即表三有三言显通三性中
有长意故说通三初位如生亦唯染污。】
「如是四有(至)巳具思择。」
【述曰此释无色三谓除中有义准馀界皆具四有
文显可知。】
「有情于此(至)引及起如次。」
【述曰上来九段大文第一辩有情起自下第二辨
有性住所言起者未必唯生建立有□□□差别
成有情故说名为起今言住非□□□□□有情
通经馀辨染用于别释中前三句释段食后两句
释馀三段食中三义一标其名二明界系三明体
性体性中初表正二遮滥三食中三义一标名二
体性三界系表段无无漏体遍四境故便举三而
遮色无功况有以遮无三食体标自名类通无漏
故为遮无而说有无功举体以遮馀是故段食即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7c 页 X53-0557.png
以举三遮色为出体三食即以有漏遮无为出体。】
「论曰经说世尊(至)三思四识。」
【述曰此下释于中初随颂显义后随难决择随颂
显义中此即释初总示也如来始于摩揭陁国菩
提树下成等正觉方欲往就劫比罗筏萨都国度
诸亲宜化渡殑伽河时毗舍离布剌拿旧云富兰
那讹也唐云圆满等将诸门人从苦行所远至河
侧来近世尊思量如来具诸相好舍于王位出家
为道必有所證我当归依既见世尊晤起巳问言
王子何證何能世尊正为破彼自饿兼为遮遣宿
作自然常因等计故以寓意先作是答我于一法
正觉正说谓诸有情皆依食住布剌拿等闻巳生
欣上知自饿门非出要法归依种觉求哀乞义皆
依食言若唯据段有不资食便为妄言故知如来
总于一切能持能引有情法中从多就胜说四为
食梵云质跢波𠼝诃啰唐言四食阿诃啰者是能
引义或能持义持即持现引即引当自古相传义
译为食亦以西方说食为阿诃啰标数列名如文
易了。】
「段有二种(至)翻此为粗。」
【述曰此释别释中段食标名也开粗细门以二义
释一谓无秽为细有秽为粗劫初食者谓地味地
皮饼林藤三种皆无变秽香焰以去即粗食摄二
谓少耎而细多鞕为粗细污虫即虱也其体细少
「论曰经说世尊(至)三思四识。」
【述曰此下释于中初随颂显义后随难决择随颂
显义中此即释初总示也如来始于摩揭陁国菩
提树下成等正觉方欲往就劫比罗筏萨都国度
诸亲宜化渡殑伽河时毗舍离布剌拿旧云富兰
那讹也唐云圆满等将诸门人从苦行所远至河
侧来近世尊思量如来具诸相好舍于王位出家
为道必有所證我当归依既见世尊晤起巳问言
王子何證何能世尊正为破彼自饿兼为遮遣宿
作自然常因等计故以寓意先作是答我于一法
正觉正说谓诸有情皆依食住布剌拿等闻巳生
欣上知自饿门非出要法归依种觉求哀乞义皆
依食言若唯据段有不资食便为妄言故知如来
总于一切能持能引有情法中从多就胜说四为
食梵云质跢波𠼝诃啰唐言四食阿诃啰者是能
引义或能持义持即持现引即引当自古相传义
译为食亦以西方说食为阿诃啰标数列名如文
易了。】
「段有二种(至)翻此为粗。」
【述曰此释别释中段食标名也开粗细门以二义
释一谓无秽为细有秽为粗劫初食者谓地味地
皮饼林藤三种皆无变秽香焰以去即粗食摄二
谓少耎而细多鞕为粗细污虫即虱也其体细少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8a 页 X53-0558.png
从污而生故得名也此食为少婴儿食为耎等即
等取虮老人等馀粗可知。】
「如是段食(至)如极光净天。」
【述曰此释段食界系也谓唯欲界以实色界所有
妙触亦能益身犹如喜食亦有食义然无分段吞
啖之理为食义劣故不名食由此故得说彼离段
食贪于胜段食巳离贪故亦说色界不依外缘非
由吞啖身方住故。】
「若尔欲界(至)方名段食。」
【述曰此外难若以色界无吞啖则无段食者即应
欲界唯吞啖方得名段食。】
「不尔欲界(至)无相类失。」
【述曰此通难也欲界中有非者例得名色界总无
是故无所例故以三境皆得食名。】
「若人生在(至)寿岂断坏。」
【述曰此外难如上所说非上界身依外缘住以證
色界定无段食此明虽有能益之触摄益于身设
使无之不由无故身寿便尽故彼身住不由外缘
又显不由吞啖段食身分得住既北洲人定寿千
岁必无中夭设离吞啖寿无尽义应如色界说无
段食不依外缘身得住故。】
「虽不断坏(至)苦为存活。」
【述曰色界无食形色无亏北洲有损不可为例。】
「若尔如何彼由食住。」
等取虮老人等馀粗可知。】
「如是段食(至)如极光净天。」
【述曰此释段食界系也谓唯欲界以实色界所有
妙触亦能益身犹如喜食亦有食义然无分段吞
啖之理为食义劣故不名食由此故得说彼离段
食贪于胜段食巳离贪故亦说色界不依外缘非
由吞啖身方住故。】
「若尔欲界(至)方名段食。」
【述曰此外难若以色界无吞啖则无段食者即应
欲界唯吞啖方得名段食。】
「不尔欲界(至)无相类失。」
【述曰此通难也欲界中有非者例得名色界总无
是故无所例故以三境皆得食名。】
「若人生在(至)寿岂断坏。」
【述曰此外难如上所说非上界身依外缘住以證
色界定无段食此明虽有能益之触摄益于身设
使无之不由无故身寿便尽故彼身住不由外缘
又显不由吞啖段食身分得住既北洲人定寿千
岁必无中夭设离吞啖寿无尽义应如色界说无
段食不依外缘身得住故。】
「虽不断坏(至)苦为存活。」
【述曰色界无食形色无亏北洲有损不可为例。】
「若尔如何彼由食住。」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8b 页 X53-0558.png
【述曰此外难形色虽损终不致殂无食而存此为
巳终如何说彼住必由于段食说欲界必由外缘
故。】
「香等为食(至)有能益暖。」
【述曰此下通难有二释此即初也香触为食是故
得住。】
「或非欲界(至)不应为难。」
【述曰此第二释设许北洲离段吞啖而身得住理
亦无违不言欲界皆资段食别有不资亦非段食
定唯欲界色界亦有谓能益触从多说故言欲界
资段食就胜说故言下有上无故不应难。】
「然段食体(至)强而速故。」
【述曰此释段食体性中正表也初总释次别释后
总结此总释也唯言为显不摄第四三言为显三
无非食事十一者一香二味馀十一触口鼻所受
故得段名非二受者相从立名馀文易了。】
「岂不求食(至)亦名为食。」
【述曰此下别释三也一难二通此即外难能损之
触是食所治不应名食此即意显摄三不尽以饥
渴触应非食故。】
「由此二种(至)此二胜馀。」
【述曰此通难消宿食希新美显无病故是食。】
「色处应言是段食不。」
【述曰此下别释唯言明三处之外若有是食唯义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8c 页 X53-0558.png
不成然以段食之功能持相续长养根大必须相
续之法能持身声非相续非食义显必须有形段
法能养根大意处法处非食易彰眼等五根虽含
二义但为段食谓益自根根非所取故不能益义
皆易了唯有色处相续有形体是境摄可段吞啖
故于非食应广思择广思择中初辨自宗后破异
说辨自宗中初辩义后通难辩义中一问二答三
责四通五徵六释此即问也。】
「应言是段亦段别啖故。」
【述曰此答也许是段。】
「若尔何故言三处为体。」
【述曰此责也若色亦是段段食何唯三。】
「以约食说故但言三。」
【述曰此通也色虽是段而非是食此中说食故但
有三。】
「色处何缘不名为食。」
【述曰此下徵有二初徵非食因后徵知非因此即
初也。】
「是不至根(至)可成食事。」
【述曰此下释对二徵有二释此即初也立比量言
色非段食是不至取根所行故犹如声处意义云
何立食以养身养身必须近至近至方能资故又
食以资身资身必须被取被取方成益故凡斯二
义必待俱时如其前后不成食事无色被眼取谓
续之法能持身声非相续非食义显必须有形段
法能养根大意处法处非食易彰眼等五根虽含
二义但为段食谓益自根根非所取故不能益义
皆易了唯有色处相续有形体是境摄可段吞啖
故于非食应广思择广思择中初辨自宗后破异
说辨自宗中初辩义后通难辩义中一问二答三
责四通五徵六释此即问也。】
「应言是段亦段别啖故。」
【述曰此答也许是段。】
「若尔何故言三处为体。」
【述曰此责也若色亦是段段食何唯三。】
「以约食说故但言三。」
【述曰此通也色虽是段而非是食此中说食故但
有三。】
「色处何缘不名为食。」
【述曰此下徵有二初徵非食因后徵知非因此即
初也。】
「是不至根(至)可成食事。」
【述曰此下释对二徵有二释此即初也立比量言
色非段食是不至取根所行故犹如声处意义云
何立食以养身养身必须近至近至方能资故又
食以资身资身必须被取被取方成益故凡斯二
义必待俱时如其前后不成食事无色被眼取谓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9a 页 X53-0559.png
即被取而非近至香味触至无根即近至而非被
取唯香味触近至自根二义俱成乃名为食契经
所说显近至义津液浸润显内外相保吻舌取味
以必因水舌知味故进度喉筒即咽通喉咙也渐
渐消化即粗食消也味即食之浓腻汁也或食之
上妙精也如言地味非唯味处此味须食而染能
为损益是食之势故名势如言力势此味能熟作
用圆满故名熟如言果熟此味定是种种威德是
食功用是食所有故名德如言德句义如是四义
皆同食之浓精也诸虫即有情身内所有诸虫也
尔时以下释前论意所以彼俱身方名食者尔时
方有食作用故恐有疑难在器中应非食摄故下
为释从当为名如造罪人召地狱等恐有救言色
香等四同在一宁分是非即以同在段因證色亦
是食故论主以声不相应令彼违宗作自比量亦
即彼举同在段中然非食摄作不定过恐彼亦许
声等是食所立此相符极成不定同喻所立不成
故下又以不相续故證声非食无段故證不相应
非食所别音声虽极微聚虚疏不可分段吞啖永
无如如。】
「又如何知色处非食。」
【述曰此第二徵起非因。】
「身内摄益(至)形显力。」
【述曰此下后释也有三义此即初也嗅香尝味为
取唯香味触近至自根二义俱成乃名为食契经
所说显近至义津液浸润显内外相保吻舌取味
以必因水舌知味故进度喉筒即咽通喉咙也渐
渐消化即粗食消也味即食之浓腻汁也或食之
上妙精也如言地味非唯味处此味须食而染能
为损益是食之势故名势如言力势此味能熟作
用圆满故名熟如言果熟此味定是种种威德是
食功用是食所有故名德如言德句义如是四义
皆同食之浓精也诸虫即有情身内所有诸虫也
尔时以下释前论意所以彼俱身方名食者尔时
方有食作用故恐有疑难在器中应非食摄故下
为释从当为名如造罪人召地狱等恐有救言色
香等四同在一宁分是非即以同在段因證色亦
是食故论主以声不相应令彼违宗作自比量亦
即彼举同在段中然非食摄作不定过恐彼亦许
声等是食所立此相符极成不定同喻所立不成
故下又以不相续故證声非食无段故證不相应
非食所别音声虽极微聚虚疏不可分段吞啖永
无如如。】
「又如何知色处非食。」
【述曰此第二徵起非因。】
「身内摄益(至)形显力。」
【述曰此下后释也有三义此即初也嗅香尝味为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9b 页 X53-0559.png
食极成涂洗益身證触是食皆近至根为根取故色
无此用为食不成以根取时近眼犹迷既不消处
无味等生及至身中非根所取味等本拟流润自
根色处既无明其非食恐执见日能损眼根见月
能益执色为食故下为释是触功能问食至腹内
无鼻舌根尔时香味亦是食不解云是食为益之
法未必唯为益根尔时亦能益于大种若尔色处
何不益耶不尔色处无至益同香味等三至能益
故如至方色即不然或可尔时唯触为食若尔何
故说食有三在鼻口中二为食故通前后说故言
食有三二中宜以支触为续。】
「岂不苦乐(至)亦为损益。」
【述曰此外难不言触非但食非一亦如缘色苦乐
与识俱生尔时苦乐于眼能为损益然苦与乐由
缘色生展转而言远由于色既能损益为食义成
由与触同能损益故。】
「理不应然(至)定非色处。」
【述曰此通难也若据前因方成损益即名食者见
色之时由眼由明及意界等方生眼识如是展转
损益眼根岂容眼等亦名为食即显前因有不定
过又实但触能为损益色处无能缘色之触能生
苦乐能为食事非色能生见色不能增损眼故色
不生苦乐故前因不成若尔见药何不生触能为
损益解云药为损益在香味触故见药时于色好
无此用为食不成以根取时近眼犹迷既不消处
无味等生及至身中非根所取味等本拟流润自
根色处既无明其非食恐执见日能损眼根见月
能益执色为食故下为释是触功能问食至腹内
无鼻舌根尔时香味亦是食不解云是食为益之
法未必唯为益根尔时亦能益于大种若尔色处
何不益耶不尔色处无至益同香味等三至能益
故如至方色即不然或可尔时唯触为食若尔何
故说食有三在鼻口中二为食故通前后说故言
食有三二中宜以支触为续。】
「岂不苦乐(至)亦为损益。」
【述曰此外难不言触非但食非一亦如缘色苦乐
与识俱生尔时苦乐于眼能为损益然苦与乐由
缘色生展转而言远由于色既能损益为食义成
由与触同能损益故。】
「理不应然(至)定非色处。」
【述曰此通难也若据前因方成损益即名食者见
色之时由眼由明及意界等方生眼识如是展转
损益眼根岂容眼等亦名为食即显前因有不定
过又实但触能为损益色处无能缘色之触能生
苦乐能为食事非色能生见色不能增损眼故色
不生苦乐故前因不成若尔见药何不生触能为
损益解云药为损益在香味触故见药时于色好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59c 页 X53-0559.png
丑亦能生触触为食事然于药用未有功能若尔
我宗为食亦尔解云故知能益唯香等三而远生
触谁云不尔。】
「又与极成(至)差别相故。」
【述曰此第二义也香等三种为食极成然其胜义
是不共境色是共境如声非食外香等三独至根
俱名为不共内香等三胜义不共亦可色处有一
色体俱时多收名之为共香等不然故名不共亦
色处一向可共香等三种外即可共内必不共是
故不同以声为喻證其非食。】
「又诸段食(至)设劬劳故。」
【述曰此第三义成食至俱香等便增以极分明可
易知故坏其形显以和杂故劳营食者唯求香等
故但香等是食非多。】
「若尔何故(至)具至色香味。」
【述曰此下通经此举经文说色为食。】
「为令欣乐(至)是色香味。」
【述曰此释也谓兼赞助非是食体或赞所舍所受
非赞食体。】
「又先巳说。」
【述曰此指先说。】
「先说者何。」
【述曰此责说处。】
「谓为当为名(至)有何相违。」
我宗为食亦尔解云故知能益唯香等三而远生
触谁云不尔。】
「又与极成(至)差别相故。」
【述曰此第二义也香等三种为食极成然其胜义
是不共境色是共境如声非食外香等三独至根
俱名为不共内香等三胜义不共亦可色处有一
色体俱时多收名之为共香等不然故名不共亦
色处一向可共香等三种外即可共内必不共是
故不同以声为喻證其非食。】
「又诸段食(至)设劬劳故。」
【述曰此第三义成食至俱香等便增以极分明可
易知故坏其形显以和杂故劳营食者唯求香等
故但香等是食非多。】
「若尔何故(至)具至色香味。」
【述曰此下通经此举经文说色为食。】
「为令欣乐(至)是色香味。」
【述曰此释也谓兼赞助非是食体或赞所舍所受
非赞食体。】
「又先巳说。」
【述曰此指先说。】
「先说者何。」
【述曰此责说处。】
「谓为当为名(至)有何相违。」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60a 页 X53-0560.png
【述曰此举说处谓在以前中未实名食从当立称
假赞无过。】
「又叹食德(至)亦依非体。」
【述曰此第三释叹食德诸医亦然。】
「又举色相(至)故作是说。」
【述曰此第四释明赞色妙表馀亦然也。】
「经何不赞食具触耶。」
【述曰此责经中不赞触意。】
「赞具色等(至)体无缺减。」
【述曰此释也一谓义显准例可知二是食体此食
言显如其次第义言无减。】
「然上座言(至)皆名为食。」
【述曰此下破异说一举计二正破此即举计彼说
同聚色香味触皆名为食一以经證谓唯总说进
入口鼻牙齿咀嚼乃至广说不言除色然色香等
总可进入故应同聚皆是食体二以理證谓皆消
时能增血等。】
「彼言非理(至)證色亦是食。」
【述曰此下破此先破经證经虽总说应以义简故
引三例一引经说业为生因然有非业是生因谓
有漏有记得等有是业非生因谓无漏无记业二
引经说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能断业中
唯有七二能断黑业四能断白一能断二除上无
能所尽中又除第四及无色业三引经说识生等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60b 页 X53-0560.png
言应简无漏食亦应尔应有食相谓可吞啖此简
声等及有食用谓能益根此言简色是故唯三。】
「又彼所说(至)能任持身。」
【述曰此牒其立理责其述意但有此说无因證成
须成无因有不成过。】
「是故食体唯香味触。」
【述曰此总结也。】
「非色不能益(至)无所益故。」
【述曰此释遮滥也以馀非食其义易知色非难知
故须简别一由不益自根明其无至益用二由不
益解脱明其无远益用谓以不益解脱明见色时
益根乐明见时尚不益眼例至身内无益于根。】
「巳说设食(至)不滥无漏。」
【述曰此下释馀三食初正释文后释妨难此即正
释文也于结前中巳说段食结上标名巳说界系
结上界系巳说体结上体性应知巳说通于三处
释三食中触谓等释标名此三唯有漏释其体通
三界皆有释界系如是四等因次总结唯后三等
释简别意。】
「何缘无漏触等非食。」
【述曰此下释妨难初释所遮妨后释所立妨此即
举所遮妨也何缘无漏为食所遮。】
「食谓能牵(至)其理定成。」
【述曰此释也食谓能牵诸有即能引义故名食谓
声等及有食用谓能益根此言简色是故唯三。】
「又彼所说(至)能任持身。」
【述曰此牒其立理责其述意但有此说无因證成
须成无因有不成过。】
「是故食体唯香味触。」
【述曰此总结也。】
「非色不能益(至)无所益故。」
【述曰此释遮滥也以馀非食其义易知色非难知
故须简别一由不益自根明其无至益用二由不
益解脱明其无远益用谓以不益解脱明见色时
益根乐明见时尚不益眼例至身内无益于根。】
「巳说设食(至)不滥无漏。」
【述曰此下释馀三食初正释文后释妨难此即正
释文也于结前中巳说段食结上标名巳说界系
结上界系巳说体结上体性应知巳说通于三处
释三食中触谓等释标名此三唯有漏释其体通
三界皆有释界系如是四等因次总结唯后三等
释简别意。】
「何缘无漏触等非食。」
【述曰此下释妨难初释所遮妨后释所立妨此即
举所遮妨也何缘无漏为食所遮。】
「食谓能牵(至)其理定成。」
【述曰此释也食谓能牵诸有即能引义故名食谓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60c 页 X53-0560.png
此地食能引未来此地诸有能资诸有即能持义
故名食谓此地食能持此持现在此地诸有由此
二义为食定漏故佛教令修厌食相以顺有故是
可厌断爱生长处无漏但能资他引有谓现前时
长养根等馀义皆阙他地有漏亦伹能资故立有
漏他地非食疑曰能牵后有谓异熟因牵后生者
即唯不善巳有漏法顺生后爱方有能牵馀既无
能应同无漏及他地法是即段食唯无记故无能
引功若谓由其资馀令引无漏他地亦能资益于
断二际摩悟所从故下释言无漏虽暂能资现有
为成巳依非为令引所趣异故有漏不然不可为
例结当来有释有二种一唯异熟二通有漏若唯
异熟法是此地有漏无记皆能资益此异熟因令
感当果于中若是异熟无记望当同类为同类因
与异熟因有同牵义若非同类但据能资资及能
牵皆名引后无漏他地不可例同若通有漏更互
皆尔疑曰外法香等既不能资亦无牵能应不成
食故下为释为食通三外唯等流觉内三种令异
熟住令等流生令长养长如是展转皆得名食或
可此文举其体类明其展转牵有功能理定成言
显有食义。】
「云何应知(至)应不得成。」
【述曰此下释所立妨此即举妨也所立三食用别
云何若用不殊如香味触合为一食应不成三。】
故名食谓此地食能持此持现在此地诸有由此
二义为食定漏故佛教令修厌食相以顺有故是
可厌断爱生长处无漏但能资他引有谓现前时
长养根等馀义皆阙他地有漏亦伹能资故立有
漏他地非食疑曰能牵后有谓异熟因牵后生者
即唯不善巳有漏法顺生后爱方有能牵馀既无
能应同无漏及他地法是即段食唯无记故无能
引功若谓由其资馀令引无漏他地亦能资益于
断二际摩悟所从故下释言无漏虽暂能资现有
为成巳依非为令引所趣异故有漏不然不可为
例结当来有释有二种一唯异熟二通有漏若唯
异熟法是此地有漏无记皆能资益此异熟因令
感当果于中若是异熟无记望当同类为同类因
与异熟因有同牵义若非同类但据能资资及能
牵皆名引后无漏他地不可例同若通有漏更互
皆尔疑曰外法香等既不能资亦无牵能应不成
食故下为释为食通三外唯等流觉内三种令异
熟住令等流生令长养长如是展转皆得名食或
可此文举其体类明其展转牵有功能理定成言
显有食义。】
「云何应知(至)应不得成。」
【述曰此下释所立妨此即举妨也所立三食用别
云何若用不殊如香味触合为一食应不成三。】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61a 页 X53-0561.png
「如一抟中(至)差别极成。」
【述曰此释也有三义初明二三别俱难了各以其
实用别不同然触等三可分三食以不共知是一
食故香等不尔共知一故由是触等可理分三不
应言一同于香等次明二三用俱难了然触等体
亦难了知为令了知据理分别香等三体遮易了
知故但言一后明触等据其增时亦有差别谓此
三种所得果殊如前所言能益引起能依当有现
行时别谓生爱时触食现行引当有时老死等思
食现行于结生位识食现行或对此三辨果差别
或若此位触食最强以馀为因成立胜用即触是
果其馀名因思识若强例亦应尔即胜果起位名
果现行约此行时非无差别。】
「如契经说(至)为何所因。」
【述曰此下释通难此即举难兴问也部多之言义
具多释故存梵本不显唐言此中且据一义兴问
一即名正所显二即义论宗故举巳生为释也。】
「此因中有(至)所引果义。」
【述曰此下通释显意求生言因中有为證此义汎
举诸经立以五名因于中有体此即初也如前巳
辩欲界色业不能牵引牵引业者必是意思从意
思生意所成故名成也。】
「若尔此应有大过失。」
【述曰此外难胎卵湿生亦引业感应必意成。】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61b 页 X53-0561.png
「不尔中有(至)以成身故。」
【述曰此通难揽外缘者不唯意成故唯化生立意
成号岂不有滥化生生有不尔巳如前文显故若
尔色界色为能引应非意成不尔彼天色虽能引
必有思故。】
「二者求生(至)未断生结。」
【述曰此举后四前三易第五二义二经为證一以
顿现故名为起二以顿暂现故名起对当生定者
不退转故前经中说生死之身名之为坏可破坏
故即显可断及无常灭故说彼身名坏自体及坏
世间所言有者非有身有是有此有谓世世尊说
有此坏自体起即显忽有可坏自体歘然起义亦
应说有坏世间生梵音多倒故生居上又释言有
坏者显生死身有破坏义是故说彼名有坏自体
有坏世间欲明有坏自体起巳便生有坏世间故
作是说上起下生随义为文自体世间是其通称
为明中有实有故以自体标真生有恐执为常故
以世间辩过后经易了。】
「何缘说食(至)所谓觉支。」
【述曰此下释辩胜用一问二答三徵四释此即问
也如中阿含习相应品食经中说明解脱亦有食
非无食何谓明解脱食答曰七觉支为食如是七
觉支四念处三妙行护诸根正念智正思惟行问
善法亲近善知识善人如次前前法以后后为食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61c 页 X53-0561.png
明解脱者即此涅槃故诸有为皆有食义如何但
立四为食耶。】
「虽诸有为(至)无因缘用。」
【述曰此答也就胜说四馀非无能引例可解。】
「四食胜用其相云何。」
【述曰此徵也。】
「谓初二食(至)二有无始。」
【述曰此下释于中初述巳见后叙异说述巳见中
初依颂释后述异义此即依颂释也初之二食能
益义齐所益不同故分为二后之二食立果无别
由其作用能引能起义有不同故分二种思为引
业以欲界色不能引故识为种子初结生时识用
胜故由是前二能养现身后二能生未来二有理
应先生后养而食先养后生违次第者有别义故
欲明现在所依为因引起能招馀生业果此后因
为果前果为因即辩前果之因后因前果而起前
前无始终义斯成若先说现生因其果未来未起
若谈现在所养其因过去巳亡巳亡未生相隐难
了现在所养之果又非现因所生故就现果现因
转依说为因果显无始义寻文可知。】
「或诸众生(至)四种为食。」
【述曰此述异义总别益三人故分为四食。】
「有说受为(至)四种为食。」
【述曰此下叙异说有两家此初家有二释食此又
立四为食耶。】
「虽诸有为(至)无因缘用。」
【述曰此答也就胜说四馀非无能引例可解。】
「四食胜用其相云何。」
【述曰此徵也。】
「谓初二食(至)二有无始。」
【述曰此下释于中初述巳见后叙异说述巳见中
初依颂释后述异义此即依颂释也初之二食能
益义齐所益不同故分为二后之二食立果无别
由其作用能引能起义有不同故分二种思为引
业以欲界色不能引故识为种子初结生时识用
胜故由是前二能养现身后二能生未来二有理
应先生后养而食先养后生违次第者有别义故
欲明现在所依为因引起能招馀生业果此后因
为果前果为因即辩前果之因后因前果而起前
前无始终义斯成若先说现生因其果未来未起
若谈现在所养其因过去巳亡巳亡未生相隐难
了现在所养之果又非现因所生故就现果现因
转依说为因果显无始义寻文可知。】
「或诸众生(至)四种为食。」
【述曰此述异义总别益三人故分为四食。】
「有说受为(至)四种为食。」
【述曰此下叙异说有两家此初家有二释食此又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62a 页 X53-0562.png
初也约能为受所受所领远因所依说四可解。】
「或复段食(至)名色二有。」
【述曰此第二释显此四食如其次第为根大受果
名色食问境贪受爱为触思识食因何缘不立为
别食体解云义不可例只如段食说长境贪不望
长贪说之为食以能长养根及大故据亲就胜方
得食名境贪生触为和合缘非亲及胜故不名食
触是受所领亲胜易彰受为思所希疏劣义显为
未来未希境及生后果前因能生义劣从思生爱
非胜非亲但于苦乐为因最胜以望彼乐为异熟
因为食义成非据增爱爱能润识但作傍缘识生
有㸦能为亲种故彼三种不名为食引经为證显
果同因巨细释文如后当辩。】
「有说观此(至)四种颠倒。」
【述曰此第二家谓净贪段求乐贪触计常起思执
有未来起思求故执我贪识心王自在多执我故。】
「经说四食(至)故名资益。」
【述曰此下随难决择总有五段一释上四食有胜
用经二释上说食断遍知义三释触思识名食因
缘四释经说四种食□五释说食名受因缘此即
初也于中初释经文义后释发起因释经文中初
叙无过释后叙有过释无过释中略有三释此即
初也此释意显经有三义谓说四食所益众生有
三差别随所益别缘著三久谓能令部多安能令
「或复段食(至)名色二有。」
【述曰此第二释显此四食如其次第为根大受果
名色食问境贪受爱为触思识食因何缘不立为
别食体解云义不可例只如段食说长境贪不望
长贪说之为食以能长养根及大故据亲就胜方
得食名境贪生触为和合缘非亲及胜故不名食
触是受所领亲胜易彰受为思所希疏劣义显为
未来未希境及生后果前因能生义劣从思生爱
非胜非亲但于苦乐为因最胜以望彼乐为异熟
因为食义成非据增爱爱能润识但作傍缘识生
有㸦能为亲种故彼三种不名为食引经为證显
果同因巨细释文如后当辩。】
「有说观此(至)四种颠倒。」
【述曰此第二家谓净贪段求乐贪触计常起思执
有未来起思求故执我贪识心王自在多执我故。】
「经说四食(至)故名资益。」
【述曰此下随难决择总有五段一释上四食有胜
用经二释上说食断遍知义三释触思识名食因
缘四释经说四种食□五释说食名受因缘此即
初也于中初释经文义后释发起因释经文中初
叙无过释后叙有过释无过释中略有三释此即
初也此释意显经有三义谓说四食所益众生有
三差别随所益别缘著三久谓能令部多安能令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62b 页 X53-0562.png
有情住能资益求生此三如次生本中有此下约
巳生义释部多言然生本有皆巳生摄但于本有
别义得名故部多言唯自生有安显暂安住显久
住资显资持生有能牵本有相续中有趣生斯食
用也。】
「或复众生(至)至行尽位。」
【述曰此第二释此以数义释部多言具烦恼者数
往趣故假有情数容有求生安谓安止住谓暂住
资谓资持当来合言显当缘合恐有不远显今生
有行尽位者谓无馀依。】
「或有情类(至)诸求生者。」
【述曰此第三释约前经义释部多言但以经中前
二合说俱显巳生后一别举唯显将生曾业能令
安立现因能令不断又释安谓不坏即业持令存
住谓起用即加令作业持将生者文显易知俱舍
有释言部多者谓阿罗汉此约真实释部多义。】
「有说部多(至)非大海等。」
【述曰此叙有过释一叙二破此即叙也亦以巳生
释部多义巳生通摄生本二有求生摄中此二体
别为明此二不摄非情故说有情简令无滥以食
经说大海小海大河小河大川小川山岩溪涧平
泽大雨如其次第前前皆以后后为食依前望后
得有食名即以此證非情有食为显食者唯是有
情故言有情通简前二。】
巳生义释部多言然生本有皆巳生摄但于本有
别义得名故部多言唯自生有安显暂安住显久
住资显资持生有能牵本有相续中有趣生斯食
用也。】
「或复众生(至)至行尽位。」
【述曰此第二释此以数义释部多言具烦恼者数
往趣故假有情数容有求生安谓安止住谓暂住
资谓资持当来合言显当缘合恐有不远显今生
有行尽位者谓无馀依。】
「或有情类(至)诸求生者。」
【述曰此第三释约前经义释部多言但以经中前
二合说俱显巳生后一别举唯显将生曾业能令
安立现因能令不断又释安谓不坏即业持令存
住谓起用即加令作业持将生者文显易知俱舍
有释言部多者谓阿罗汉此约真实释部多义。】
「有说部多(至)非大海等。」
【述曰此叙有过释一叙二破此即叙也亦以巳生
释部多义巳生通摄生本二有求生摄中此二体
别为明此二不摄非情故说有情简令无滥以食
经说大海小海大河小河大川小川山岩溪涧平
泽大雨如其次第前前皆以后后为食依前望后
得有食名即以此證非情有食为显食者唯是有
情故言有情通简前二。】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62c 页 X53-0562.png
「若尔此言(至)思虑有情。」
【述曰此破也若言为简便为无用食标段等巳简
非情段等不是非情食故设彼救言诸外道辈亦
计树等资段等食如溉灌等是故须以有简之此
亦不然若对外道外道亦许树等有情如似瓠等
能见其架远近向延故有情摄即不可以有情简
之若欲简者应以真实释部多义言真实者要是
极成如是须能简丛林等是即应以有情摄巳生
部多总简可为无妨于义成立。】
「何故契经(至)二言何用。」
【述曰此下释教起因一问二答三责四通此即问
也有情可足何假馀言。】
「岂不巳说(至)故作是说。」
【述曰此答也举前可知。】
「但说由食(至)差别等义。」
【述曰此外责也虽巳分别三言别相然以道理总
是有情何缘戾总谈其差别欲何所显。】
「馀契经中(至)如是三句。」
【述曰此通也食益有情馀经巳说此经意为遮显
别门此即述前第一第三两家释意或欲为显三
食差别此即述前第二释意对勘前文其义易了。】
「言于段食(至)故名遍知。」
【述曰此下第二段释上说食断遍知义于中初释
断遍知义后随差别通释妨难此即初也直言断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63a 页 X53-0563.png
者谓令离系随于何食得离系时即说名为断于
彼食为简等断故后言遍知遍知者通知也由
通知力食得离系是即离系依属遍知若据第七
依遍知断若据第六遍知之断就依士释名断遍
知或可此断遍知为因从因为名断名遍知就持
业释断即遍知名断遍知第二释言伏位名断断
方便故从果为名永拔名遍知遍知能永拔从因
为名就相违释断及遍知名断遍知。】
「若尔不应(至)可名永断。」
【述曰此下随别通释妨难也于中初释段食中妨
后释馀三食妨初中一举妨难二以理通此即举
难也五妙欲染通摄欲界缘五境贪缘段食贪唯
对三境乍可断多其必尽少无容断少必以摄多。】
「虽有此理(至)体名断。」
【述曰下通初举正通后叙异说正通有二此即初
也显必俱时故作是说。】
「虽有此理(至)非段食故。」
【述曰此外责也据体以狭不能摄宽故说无理。】
「此责不然(至)故作是说。」
【述曰此遣也据必俱时时无宽狭难亦无理。】
「或此中说(至)五境界贪。」
【述曰此下第二也意明欲界所有诸贪皆是此中
五欲染摄不唯欲界缘境贪是故与前义有差别
断少摄多义亦与前相似此初且标染体多少。】
彼食为简
通知力食得离系是即离系依属遍知若据第七
依遍知断若据第六遍知之断就依士释名断遍
知或可此断遍知为因从因为名断名遍知就持
业释断即遍知名断遍知第二释言伏位名断断
方便故从果为名永拔名遍知遍知能永拔从因
为名就相违释断及遍知名断遍知。】
「若尔不应(至)可名永断。」
【述曰此下随别通释妨难也于中初释段食中妨
后释馀三食妨初中一举妨难二以理通此即举
难也五妙欲染通摄欲界缘五境贪缘段食贪唯
对三境乍可断多其必尽少无容断少必以摄多。】
「虽有此理(至)体名断。」
【述曰下通初举正通后叙异说正通有二此即初
也显必俱时故作是说。】
「虽有此理(至)非段食故。」
【述曰此外责也据体以狭不能摄宽故说无理。】
「此责不然(至)故作是说。」
【述曰此遣也据必俱时时无宽狭难亦无理。】
「或此中说(至)五境界贪。」
【述曰此下第二也意明欲界所有诸贪皆是此中
五欲染摄不唯欲界缘境贪是故与前义有差别
断少摄多义亦与前相似此初且标染体多少。】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63b 页 X53-0563.png
「若尔云何。」
【述曰此徵也。】
「非贤圣事(至)作如是说。」
【述曰此难也先以欲染摄欲界贪后以五妙欲染
摄欲界贪非贤圣事所谓淫也不离淫界或依士
释欲之界故或多财释有淫界故名为欲界欲界
之贪就依士释名为欲染据此欲界所有诸贪总
名欲染色等五境能顺增贪欲资粮故亦名为欲
是所欣故名之为欲就持业释妙即欲故名妙欲
妙欲有五就带数释名五妙欲此五妙欲所属之
界就依士释五妙欲之界故名五妙欲界五妙欲
界中贪若依第七若缘第七以彼依缘五妙欲界
就依士释名五妙欲染是故欲界所有诸贪皆得
名为五妙欲染此妙欲染通见修断断见断时不
断段食故不可说五妙欲染得永断时亦断遍知
段食缘缚段食断时此贪必尽故举段食断遍知
时亦断遍知五妙欲染。】
「有释为显(至)妙欲染言。」
【述曰此举异说五妙欲染是修所断为显段食是
修所断故作是说显断俱时明非见断。】
「如是释言(至)于理无违。」
【述曰此破也断遍知言唯据无漏有漏无容名遍
知故无漏必无见修合断但说圣道断段食时巳
显唯断修所断染于义无滥何须简耶又设简之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63c 页 X53-0563.png
于义无益兼言见断理亦无违尔时见断必巳断
故如后触等皆通前说谓断非想第九品染名为
于触断遍知时尔时名为亦断三受非苦乐受断
者此时离欲三定先巳断故然据必无故言亦断
断思断识与触时同然欲色爱及与名身皆先巳
断故无所简于理无违置此简言便为无用。】
「岂不随断(至)别说耶。」
【述曰此下通三食妨此即举妨也此后三食断既
同时随断一时受等皆断何劳别说。】
「以有众生(至)果定非有。」
【述曰此通也于中有三释一为赴机二显因果三
为显义为显义者食是引义引通能所由爱取境
食义方成是故四食是爱所引食复如次引妙欲
染受名色此但徵三故不说段为因所引能引于
果故成食义由此道理断虽同时为显不同故从
别说。】
「触复如何说名为食。」
【述曰此下第三释触思识为食因缘随释三种文
分三节此即问触也。】
「以触能有(至)受所领故。」
【述曰此释也以触食有能摄益用立摄益者是所
摄益摄谓摄令不坏益谓益令增长由触令不坏
馀心心所同其引相引之令生就中于受为用最
胜由根境等缘力所生名摄益体复为受因故名
故如后触等皆通前说谓断非想第九品染名为
于触断遍知时尔时名为亦断三受非苦乐受断
者此时离欲三定先巳断故然据必无故言亦断
断思断识与触时同然欲色爱及与名身皆先巳
断故无所简于理无违置此简言便为无用。】
「岂不随断(至)别说耶。」
【述曰此下通三食妨此即举妨也此后三食断既
同时随断一时受等皆断何劳别说。】
「以有众生(至)果定非有。」
【述曰此通也于中有三释一为赴机二显因果三
为显义为显义者食是引义引通能所由爱取境
食义方成是故四食是爱所引食复如次引妙欲
染受名色此但徵三故不说段为因所引能引于
果故成食义由此道理断虽同时为显不同故从
别说。】
「触复如何说名为食。」
【述曰此下第三释触思识为食因缘随释三种文
分三节此即问触也。】
「以触能有(至)受所领故。」
【述曰此释也以触食有能摄益用立摄益者是所
摄益摄谓摄令不坏益谓益令增长由触令不坏
馀心心所同其引相引之令生就中于受为用最
胜由根境等缘力所生名摄益体复为受因故名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64a 页 X53-0564.png
能益受所领故释为因义然无根等皆成食失以
胜故。】
「非一切思(至)是我德用。」
【述曰此释思食要取有希望思谓思望顺情之境
由思境故爱必现行希望之思唯在意识为證此
思能成食事故引二子希望沙囊俱舍论中说为
灰囊及引营农等有所希望便有力等俱舍论中
引诸商人思积沫等集异门足说大海中有大众
生登岸生卵埋于沙内还入海中母若常思卵便
不坏如其失念卵即败亡经主难言此不应然违
食义故岂他思食能持自身理实应言卵常思母
得不烂坏忘即命终起念母思在于触位谓至触
位能有希望虽有此理然彼论中文有别意母若
若常思者谓子于母若能常思如言食常吃佛常
念等或可母子因缘相感由母思子子即思母举
其本故说母常思经主于中不取意耳论主不释
以易显故为通经说意思食言一显意相应二为
遮我用胜论计思为我德数论计希望为我用或
数论计思是我胜论计思是德用。】
「经说四食(至)段食处说。」
【述曰此释识食此先通经也。】
「识能为食其相云何。」
【述曰此问也。】
「了可爱境能持身故。」
胜故。】
「非一切思(至)是我德用。」
【述曰此释思食要取有希望思谓思望顺情之境
由思境故爱必现行希望之思唯在意识为證此
思能成食事故引二子希望沙囊俱舍论中说为
灰囊及引营农等有所希望便有力等俱舍论中
引诸商人思积沫等集异门足说大海中有大众
生登岸生卵埋于沙内还入海中母若常思卵便
不坏如其失念卵即败亡经主难言此不应然违
食义故岂他思食能持自身理实应言卵常思母
得不烂坏忘即命终起念母思在于触位谓至触
位能有希望虽有此理然彼论中文有别意母若
若常思者谓子于母若能常思如言食常吃佛常
念等或可母子因缘相感由母思子子即思母举
其本故说母常思经主于中不取意耳论主不释
以易显故为通经说意思食言一显意相应二为
遮我用胜论计思为我德数论计希望为我用或
数论计思是我胜论计思是德用。】
「经说四食(至)段食处说。」
【述曰此释识食此先通经也。】
「识能为食其相云何。」
【述曰此问也。】
「了可爱境能持身故。」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64b 页 X53-0564.png
【述曰此释也。】
「若尔云何(至)处中舍者。」
【述曰此难也立可爱境现及当来识益处中应无
食义。】
「由彼亦有(至)故无有过。」
【述曰此通也不希世乐名之为舍缘于灭道何戾
持身。】
「契经说有(至)复有何用。」
【述曰此下第四释经说四种食食此举经问义也。】
「为遮食外(至)有能食者。」
【述曰此释也外道计食者是思或计是识今总说
为食欲明诸食是食之食无别食别食者故言食
食。】
「佛说四食(至)爱因缘义。」
【述曰此下第五释佛说四食名爱因缘一释文义
二辩释意释文义中一问二答此即问也。】
「所希爱事为食体故。」
【述曰此下答有二释初中于一释二徵三遣四难
五通此即释也所爱是食故食生爱。】
「何缘于食生于希爱。」
【述曰此责也。】
「因此发生(至)名爱因缘。」
【述曰此遣也因爱生乐受因乐受生爱爱复缘食
以资具故名因缘名爱因者是近生因故名爱缘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64c 页 X53-0564.png
者执为资具故。】
「岂不食缘(至)因食而生。」
【述曰此难也应据生苦非爱因故。】
「理实应然(至)名爱因缘。」
【述曰此通也有二释一由迷者经说爱因二谓因
食生希离爱是即还是与爱为因义因于此爱复
求饮食即是以爱为因缘义前依士释后多财释
如饥触所逼生希离爱追求饮食即其义也。】
「或复果生(至)名爱因缘。」
【述曰此下第二释一释二难三通此即释以苦果
为食果以爱为集亦据多财释以爱为因义。】
「若尔食应(至)皆应有爱。」
【述曰此难也。】
「此责不然(至)此亦应尔。」
【述曰此通也有二释一谓据一分名爱因缘亦有
非者二谓由先爱求食无过如二经说。】
「虽知据此(至)复有何用。」
【述曰此下说释意故先问也。】
「为显诸食(至)深成有用。」
【述曰此释也一为明食为轮转因二为明食能生
诸苦为令厌避故深有用。】
「广辩食巳(至)其体是何。」
【述曰此下大文第三明有情殁一问二答此即问
也总有六问如文可知从其大分总名为殁义相
「岂不食缘(至)因食而生。」
【述曰此难也应据生苦非爱因故。】
「理实应然(至)名爱因缘。」
【述曰此通也有二释一由迷者经说爱因二谓因
食生希离爱是即还是与爱为因义因于此爱复
求饮食即是以爱为因缘义前依士释后多财释
如饥触所逼生希离爱追求饮食即其义也。】
「或复果生(至)名爱因缘。」
【述曰此下第二释一释二难三通此即释以苦果
为食果以爱为集亦据多财释以爱为因义。】
「若尔食应(至)皆应有爱。」
【述曰此难也。】
「此责不然(至)此亦应尔。」
【述曰此通也有二释一谓据一分名爱因缘亦有
非者二谓由先爱求食无过如二经说。】
「虽知据此(至)复有何用。」
【述曰此下说释意故先问也。】
「为显诸食(至)深成有用。」
【述曰此释也一为明食为轮转因二为明食能生
诸苦为令厌避故深有用。】
「广辩食巳(至)其体是何。」
【述曰此下大文第三明有情殁一问二答此即问
也总有六问如文可知从其大分总名为殁义相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65a 页 X53-0565.png
应故兼说生等然前三问义并兼馀后三问中唯
明殁义末摩者在有情身有别处所触便致死汉
地无名义名死穴。】
「颂曰断善根与续(至)断末摩等等。」
【述曰此正释也初三句答初问次一句答第二问
次一句答第三问次一句答第四问次三句答第
五问次一句答第六问。】
「论曰断善续善(至)无有功能。」
【述曰此初三句答第一问一释二责三答四难五
通六疑七答此即释也本意欲明有情死位何识
现起义相应故剩辩馀五位断善必由邪见邪见
五识中无见断唯意故断善唯疑正见此亦五识
非有见断唯意故者意名见故离欲必由在定退
生必。】
「岂不最初(至)亦唯意识。」
【述曰此责也。】
「所说生言(至)非离所说。」
【述曰此答也生所摄故不立第七。】
「非此生言(至)极相违害。」
【述曰此难也经论明文中生有异何容中有摄入
生初。】
「无相违失(至)二部诸结。」
【述曰此通也若据生有与中有殊不可相摄若但
言生通摄无过本论有说欲中有起名欲界生故
明殁义末摩者在有情身有别处所触便致死汉
地无名义名死穴。】
「颂曰断善根与续(至)断末摩等等。」
【述曰此正释也初三句答初问次一句答第二问
次一句答第三问次一句答第四问次三句答第
五问次一句答第六问。】
「论曰断善续善(至)无有功能。」
【述曰此初三句答第一问一释二责三答四难五
通六疑七答此即释也本意欲明有情死位何识
现起义相应故剩辩馀五位断善必由邪见邪见
五识中无见断唯意故断善唯疑正见此亦五识
非有见断唯意故者意名见故离欲必由在定退
生必
「岂不最初(至)亦唯意识。」
【述曰此责也。】
「所说生言(至)非离所说。」
【述曰此答也生所摄故不立第七。】
「非此生言(至)极相违害。」
【述曰此难也经论明文中生有异何容中有摄入
生初。】
「无相违失(至)二部诸结。」
【述曰此通也若据生有与中有殊不可相摄若但
言生通摄无过本论有说欲中有起名欲界生故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65b 页 X53-0565.png
无违害。】
「岂不住彼(至)即获此结。」
【述曰此疑也欲中有起与欲界系二部结得俱时
而生如解脱道于解脱得上界死有与界善得俱
时而灭如无间道生获是引起为义无间道亦得
名获如近行中以无间道同解脱故得此结应是
上界正殁心中。】
「且證中有(至)兼摄中有。」
【述曰此遣也本引此文意證中有起亦名生言摄
若释彼文当者据正。】
「意识虽具(至)必昧劣故。」
【述曰此下释次一句答第二问一释二證此即释
也本意兼释例前可知昧劣死生无强盛受。】
「由此故说(至)无舍受故。」
【述曰此引證也故说与所立义同。】
「虽说在意识(至)无生死。」
【述曰此下释第三一句答第三问颂言二者谓死
及生于二位中唯散心故定无心位于二无能初
释非定后释非无此即释非定心也若言定者谓
在定心及要依定方得起心在定心者通自他地
诸在定心要依定者谓异地染异地无记异地染
者谓上地染于此生中必因入定方得现起非自
地染要因入定有生得故设非生得于现生中不
因入定而得起故异地无记谓通果心此等皆不
「岂不住彼(至)即获此结。」
【述曰此疑也欲中有起与欲界系二部结得俱时
而生如解脱道于解脱得上界死有与界善得俱
时而灭如无间道生获是引起为义无间道亦得
名获如近行中以无间道同解脱故得此结应是
上界正殁心中。】
「且證中有(至)兼摄中有。」
【述曰此遣也本引此文意證中有起亦名生言摄
若释彼文当者据正。】
「意识虽具(至)必昧劣故。」
【述曰此下释次一句答第二问一释二證此即释
也本意兼释例前可知昧劣死生无强盛受。】
「由此故说(至)无舍受故。」
【述曰此引證也故说与所立义同。】
「虽说在意识(至)无生死。」
【述曰此下释第三一句答第三问颂言二者谓死
及生于二位中唯散心故定无心位于二无能初
释非定后释非无此即释非定心也若言定者谓
在定心及要依定方得起心在定心者通自他地
诸在定心要依定者谓异地染异地无记异地染
者谓上地染于此生中必因入定方得现起非自
地染要因入定有生得故设非生得于现生中不
因入定而得起故异地无记谓通果心此等皆不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65c 页 X53-0565.png
命终受生如文易了然不分别异地散善以加行
义义同定心似于下地上生得应勘思之。】
「亦非无心(至)乃至广说。」
【述曰此释非无心也前释不死后释不生于中各
二前理后教如文易了。】
「然死有心(至)当广思择。」
【述曰此下释第四一句答第四问一释二责三答
四难五通六疑七遣此即释也欲界二释诸论咸
然既无许文理应通教。】
「劣善何故不入涅槃故。」
【述曰此责也。】
「以彼善心(至)入涅槃故。」
【述曰此答厌当果故更不起因。】
「若尔住异熟应不入涅槃。」
【述曰此难也现正可厌如何得起。】
「不尔巳简言厌背未来故。」
【述曰此通也但言厌当不言厌现如何成难。】
「何不厌背现在异熟。」
【述曰此疑也尚厌未成现何不厌。】
「知依现异熟(至)唯二无记。」
【述曰此遣也现者有思故不可厌当者有患故不
起因。】
「眼等诸识(至)所趣后有。」
【述曰此释第五三句答第五问明意识依实无方
义义同定心似于下地上生得应勘思之。】
「亦非无心(至)乃至广说。」
【述曰此释非无心也前释不死后释不生于中各
二前理后教如文易了。】
「然死有心(至)当广思择。」
【述曰此下释第四一句答第四问一释二责三答
四难五通六疑七遣此即释也欲界二释诸论咸
然既无许文理应通教。】
「劣善何故不入涅槃故。」
【述曰此责也。】
「以彼善心(至)入涅槃故。」
【述曰此答厌当果故更不起因。】
「若尔住异熟应不入涅槃。」
【述曰此难也现正可厌如何得起。】
「不尔巳简言厌背未来故。」
【述曰此通也但言厌当不言厌现如何成难。】
「何不厌背现在异熟。」
【述曰此疑也尚厌未成现何不厌。】
「知依现异熟(至)唯二无记。」
【述曰此遣也现者有思故不可厌当者有患故不
起因。】
「眼等诸识(至)所趣后有。」
【述曰此释第五三句答第五问明意识依实无方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66a 页 X53-0566.png
所约身根灭处假说有三种不生二释通取无违
必无同分相续生者。】
「唯渐命终者(至)断末摩苦。」
【述曰此下释第六一句答第六问初正释颂明断
末摩为人趣等死之方便后傍生论剩辩天中五
衰相起为死方便前中一释二责三答此即释也
言末摩者是身死穴其量极小如嗢钵罗华鬘或
微等所触之处量西方多有触末摩贼以手触人
著即致死所言断者由风热淡随一盛时逼切死
穴死穴生大苦从此须臾定当舍命杂心中说不
通曰遮义如断故立以断名此断末摩由罪业引
多申通如文可知杂心中说地狱中无苦当断
故业持不死唯馀鬼畜生及人三方除郁单曰有
断末摩而说为解支节者汉也若凡若圣皆容有
此唯除世尊众苦永尽天中非有具如下文。】
「何缘地界非断末摩。」
【述曰此责也。】
「以无第四(至)外器三灾。」
【述曰此答也内外三灾俱无第四断末摩苦故唯
有三地谓非灾以非利故随所应言显非次第如
实理者由风热淡如次应由风火水起。】
「此断末摩(至)故言有五。」
【述曰此傍论明诸天中将死之位先小后大五衰
相起故致命终通说诸天言此五论其一一未必
必无同分相续生者。】
「唯渐命终者(至)断末摩苦。」
【述曰此下释第六一句答第六问初正释颂明断
末摩为人趣等死之方便后傍生论剩辩天中五
衰相起为死方便前中一释二责三答此即释也
言末摩者是身死穴其量极小如嗢钵罗华鬘或
微等所触之处量西方多有触末摩贼以手触人
著即致死所言断者由风热淡随一盛时逼切死
穴死穴生大苦从此须臾定当舍命杂心中说不
通曰遮义如断故立以断名此断末摩由罪业引
多申
故业持不死唯馀鬼畜生及人三方除郁单曰有
断末摩而说为解支节者汉也若凡若圣皆容有
此唯除世尊众苦永尽天中非有具如下文。】
「何缘地界非断末摩。」
【述曰此责也。】
「以无第四(至)外器三灾。」
【述曰此答也内外三灾俱无第四断末摩苦故唯
有三地谓非灾以非利故随所应言显非次第如
实理者由风热淡如次应由风火水起。】
「此断末摩(至)故言有五。」
【述曰此傍论明诸天中将死之位先小后大五衰
相起故致命终通说诸天言此五论其一一未必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66b 页 X53-0566.png
皆具。】
「如何得知非一切有。」
【述曰此责所由何缘知尔。】
「由教理故(至)不善业故。」
【述曰此释也教言不起于坐显非久时又言都不
觉知亦显先无五相理实非俱集业何以容衰相
皆同。】
「世尊于此(至)圣造无间馀。」
【述曰此下大文第二判聚差别标徵正辩如文可知。】
「论曰一正性定聚(至)三不定性聚。」
【述曰此下释颂初列名也。】
「何名正性。」
【述曰此问初也。】
「谓世尊言(至)是名正性。」
【述曰此答以释灭无为正性也。】
「何故唯断说名正性。」
【述曰此徵所以。】
「谓此永尽(至)智者定爱故。」
【述曰此释以尽邪法体是善常故名正性。】
「世尊亦说(至)正性离生故。」
【述曰此第二释以道谛名正性于此性定者名正
性定人人非一故说之为聚。】
「何名邪性。」
【述曰此问第二也。】
「如何得知非一切有。」
【述曰此责所由何缘知尔。】
「由教理故(至)不善业故。」
【述曰此释也教言不起于坐显非久时又言都不
觉知亦显先无五相理实非俱集业何以容衰相
皆同。】
「世尊于此(至)圣造无间馀。」
【述曰此下大文第二判聚差别标徵正辩如文可知。】
「论曰一正性定聚(至)三不定性聚。」
【述曰此下释颂初列名也。】
「何名正性。」
【述曰此问初也。】
「谓世尊言(至)是名正性。」
【述曰此答以释灭无为正性也。】
「何故唯断说名正性。」
【述曰此徵所以。】
「谓此永尽(至)智者定爱故。」
【述曰此释以尽邪法体是善常故名正性。】
「世尊亦说(至)正性离生故。」
【述曰此第二释以道谛名正性于此性定者名正
性定人人非一故说之为聚。】
「何名邪性。」
【述曰此问第二也。】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66c 页 X53-0566.png
「谓有三种(至)如次为体。」
【述曰此出邪性体可知。】
「于二定者(至)故名为造。」
【述曰此释第二定义明学无学者定趣离系造无
间者定趣地狱前名圣者后名无间者若言圣者
学谓正脱无学巳脱故名为圣远众恶故善所趣
故名圣可解言无间者中无间义谓无间隔死无
间也趣时无间立无间名。】
「正邪定馀(至)得不空名。」
【述曰此释第三也欲明此类应一善恶缘如次须
成正邪二性不定属一故名不定。】
顺正理论述文记第十八 沙门元瑜述
* No. 843-B
昔年余获此原本爱其笔迹常与古法书同玩
云华上人偶睹此大骇谓是希世之书也此原极
难读之论此记之所裨不为少虽是一斑尚可重
岂徒笔迹可爱乃需余写一本余恐误其草体为
摹搭以呈并录 上人前日所考于左。
义天目录下云顺正理论述记五卷元裕述
东域录云顺正理论述文记二十四卷元瑜
业品巳下未序尽神肪师撰。
○释第二十九卷论¶ 第 567a 页 X53-0567.png
一乘院见本西大寺有二十四卷元兴寺见行
本二十卷成辨序云二十卷或云二十四卷东
寺本二十卷。
五宗章疏录云顺正理疏二十四卷八百三十
纸元瑜述。
或本有未书云仅见智山所藏第九卷一本而
曰述文义。
文政戊子之春清明节
苞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