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释第十二卷论¶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25a 页
No. 843
顺正理论述文记第九
沙门 元瑜 述

* ○释第十二卷论

「无色法中(至)蕴得等性。」

【述曰此下明非色非心法问前于心所之初举四
有为结二生下理应于此结前心所引不相应何
故此中乃于无色结二生一未详其旨解云由于
次上括异名中兼亦明心不唯心所故于无色结
引可知于正解中初标列次牒解后简类此即标
列也一句总标三句别列案萨婆多部诸师立心
不相应行故亦无定随诸论增减不同今此论主
于十四外许有和合性故于等中摄之复有馀师
于得等外更计度蕴得界得处得等当知此即得
之流类或于非得外计有不和合及追等当知即
是非得流类非有异体故复言类故今等言等取
异体类言类取即体异名。】

「如是诸法(至)相应而起。」

【述曰此释总名非如心所与心相应而体复是行
蕴所摄故言心不相应即遮心所行言即遮色心
无为以彼皆非行蕴摄故。】

「说心言者(至)故复言行。」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25b 页 X53-0525.png

【述曰此第二释言心者为明得等而心同是无色
之类而心同类故说言心心言即遮色法一种以
诸心所亦是无色又所例等而心同类而心相应
为简彼故言不相应诸无为法是无色故可名为
心无所依□□不相应非行蕴摄或非迁流为简
彼故故复言行。】

「此巳总标(至)自相续二灭。」

【述曰此下牒解随义相似相对解释总为七节一
明得非得二明同分三明无想四明二定五明寿
命六明四相七明名等就第一明得非得中初明
自性后明差别明自性中上两句对明其体下两
句总示所依得是总名但得初重说获成就。】

「论曰得获成就(至)不获圣法。」

【述曰初释颂文后广决择释颂文中此释上半生
二法体一得义中未得初得说名为获巳得重得
说名成就总而言之但是一得别得二义名获成
就总别初重门异故尔此与俱舍释有少异俱舍
中以本来未曾得及得巳失但今初得即名为获
第二念巳去相续不失名为成就与此相违名非
得者□□曾失及重得巳但今初失名之为不获
第二念巳去非得相续名不成就是则得与非得
皆卞初生相生一念名获不获自□□续名成就
不成□此论中但据本来未得今得名获即以未
得非得名不获若巳曾得设令因退今时重得但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25c 页 X53-0525.png
名成就以是重得故即以巳失非得名不成就问
如是便与得舍成就不成就四句相违解云得获
成就本唯一物随论者意所用便别此文与彼不
可一例其义如何此明获成就意以异门相对解
释辨得非得差别之相故获成就体各不同彼四
句中欲以异门庄严于义得即唯据新得成就即
通于新旧成就摄于得得不摄于成思之可解。】

「于何法中(至)如理应思。」

【述曰此释下半总示所依所依有二有为无为且
有为中唯自相续有得非得谓有为法堕自身中
非他相续无有成就他身法故非非相续无有成
就非情法故无为法中唯于二灭有得非得心所
引故违内起故非得虚空非心所引故不违内起
故问非情色等非择灭云何答亦由是自增上果
不生亦应成就亦许多人共成犹如择灭应审思
之一切有情皆成非择灭具缚异生及具缚者入
见道时苦法忍位唯此二人不成择灭馀皆成就
但言除具缚理亦应尽为于凡圣各别分别故说
二门诸有得者即有非得理实得非得相翻而立
故为證得义引本论说色行二蕴一得等色行蕴
者谓色及十得皆为大得所得故言一得得也问
馀相所相为一得耶为别得耶若尔何失二俱有
过若一得得诸相应法便为例难若别得得有无
穷过以得有四相四相复有得如是展转成无穷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26a 页 X53-0526.png
故解云有别得而非无穷非于一法即成多故此
得有四相四相名有得此得设有相异法相依多
亦何失既不相碍有应无过又解一得所得然诸
相应不可例难岂以能相所相同相故即令心王
心所同相相即应以同相相者一得所得若以心
王心所共一相应所相应故为例难者不然不说
四蕴一得得故有缺灭故非一切故应更思之。】

「经主此中(至)别物名得。」

【述曰此下广决释初答门引至教后徵难立比量
此即初文也于中先叙俱舍中经主所问。】

「应答彼言(至)及不善法。」

【述曰此论主答引经中破戒苾刍及非断善造五
逆等具足成就善此。】

「若谓经说(至)有太过失。」

【述曰此牒外难案此等经便有依非情轮珠他相
续象马兵臣女宝有得之过成太过失。】

「此难不然(至)名成就故。」

【述曰此是论主释馀主经言成就者谓自在义非
与此同。】

「若谓馀经(至)亦应尔者。」

【述曰此牒外道难既维轮王应非别得。】

「此亦不然(至)说名成就。」

【述曰此论主释言自在者谓现在主于现有能谓
彼七宝皆是增上果摄恒现在前随彼经王所乘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26b 页 X53-0526.png
而转可名成就非于过未善不善法不俱现行一
现行时于不行者若无有得云何成就过未有体
无得成就尚难况汝宗中无体于而成就。】

「若于未来(至)名成就者。」

【述曰此牒前计现虽无体□□别得仍于未来有
能生用即名成就。】

「理亦不然(至)应是预流果。」

【述曰此论主难若如汝解便有非□业过失一得
俱至最后身菩萨定生无漏□即是成就无漏故
巳应是圣阿罗汉最后心是异就生灭像心后更
不能生于无漏即是不成就无漏应是异生俱世
俗忍见所断惑既不复生便为不成就应是预流
果案此文似入忍位即得见所断烦恼非择灭不
增上忍应更堪馀文。】

「又若许有(至)有何非理。」

【述曰此下徵难立比量初执宗微过二外难显非
三以理雪非四外举宗□□广破所执六结定是
非此即执以巳宗徵□□□过。】

「如是非理(至)是为非理。」

【述曰此第二外难显非古有体法现量所知如色
声等五识现取如贪嗔等他心智取闻现可知说
非现境须有作用比量安立如眼耳等所执之得
体用俱无越于现比无而言有是为非理立比量
言所立之得必定是无体用无故犹如兔角。】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26c 页 X53-0526.png

「此定不然(至)说此为无。」

【述曰此第三论主以理雪非也义所许得有大作
用谓由得故巳得诸法不失成就得为幖帜知此
属彼分别智生不失生智二因斯为为大用更有
何用过此而言是无此量言义所许得定有别体
有大用故犹如眼等以有用故知有自体显外所
立体用无因有不成过。】

「若尔何用(至)智之幖帜。」

【述曰此第四外人举自宗义夺前所立谓经教说
如是二用无劳于得但所依中有诸种子烦恼种
子未拔生得善种子未损加行善种子增长自在
有前二用。】

「此复云何(至)说名为断。」

【述曰此重释前义虽开二门且就生得释未损义
谓邪见力能损身中生得善种令不能生现行善
心即名为断非毕竟害令其总无有而无用故但
名损即不成就未损名成就。】

「安由功力(至)名不成就。」

【述曰此约加行易释增长自在谓无始来曾习其
先有种子而不自在未曾习善或有言本有者或
有言习生者皆由起巳种子增长由彼种子增长
自在能生现行说名成就即与大乘自在成就义
势相似若□未起或智巳退还不自在名不成就。】

「不善无记(至)便为无用。」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27a 页 X53-0527.png

【述曰此释不善及有覆无记由见修道令所依身
转变异本于彼二道所断惑中无复功能令其现
起是名为断与此相违名为未拔若世间道伏彼
种子令无功力生于现行亦名为断与此相违亦
名未损自净无记或无功力可生现行谓工巧等
习未明利与此相违名为自在诸如是等但约所
依种子差别二用便成无劳知得故彼二用非依
于得明论主立有大用因有不成过。】

「如是种种(至)名为种子。」

【述曰此下第五广破所执就中初破种子后随法
别破此即初文也故先总非而所说以彼所说皆
依种子根植不正枝叶自倾是以先徵种子体相。】

「谓名与色(至)转变差别。」

【述曰经部宗中安立种子自有二说一说依名色
一说但依心随破二义文即分二此即初义述种
子也谓名色中于生自果有展转引功能或邻近
生功能由所依身于后二念功能起故名为转变
者即是展转功能后渐增长将生果位功能增减
名为差别差别即邻近功能故由相续有转变差
别不同所以功能有展转邻近差别。】

「名色者何。」

【述曰此责名色体。】

「谓即五蕴。」

【述曰此出名色体也。】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27b 页 X53-0527.png

「如何执此(至)以何为种。」

【述曰此论主正破汝以五蕴为性三性因不过三
种若总□五蕴令方名因即应是假若一一蕴别
能为因汝经部宗唯无记云何无记生二性耶若
自种类善唯生善者异性相间以何为种。】

「天爱非汝(至)不善性生。」

【述曰此第二师立义还谓论师为天爱者其人劣
弱为天所矜意存相蔑故名天爱也非诸劣智能
解种子古种子者由前刹那殊胜思故熏于后心
令彼后心异功能起前思差能者谓现行思有胜
作用是思中之差别故名思差别令后心中功能
转异亦是功能中之差别即为种子故如是生三
性心功能一一遍依三性心知由此种子令所依
心相续转变即展转功能差别□邻近功能故得
异性更相引起。】

「今汝所执(至)为无别体。」

【述曰此徵外执种子与心体为因异。】

「此无别体。」

【述曰此外人答即心功能无有别体。】

「岂不许善(至)处非处智力。」

【述曰此下正破若种与心无别有体善心如种能
生不善不善如种能生不善皆由与种体不异故
恐彼释言于善心中不善种子能生不善非即善
心故下难言狂无心者可作是念有心之终无此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27c 页 X53-0527.png
语如与暖岂别用耶由无别故应因减果立比量
言善心应能感不善果与不善种体无别故犹如
彼种既现不善心不能感爱果不可于中安善种
子那落迦者西方二释一云落迦名末那名不可
不可等故名那落迦二云那落名忌名为人造恶
之人颠坠于彼故名恶人古代翻译以义傍翻名
为地狱等即等傍生饿鬼又现善心不能感非爱
果不可于中安不善种末奴沙者唐言摄意以劫
初时释种上祖摩诃三末多王减诸大众汝等有
情当摄于意义当人趣涅槃经云人者能多思义
即其义也若因欲于善不善心安不善善二种子
者心如种善便招恶如来但知善得善果为是处
得不善果为非处吹更许有善招不善非佛所知
是即如来味为成就处智故为谤佛。】

「又应许(至)极为迷谬。」

【述曰此中又以无别体故證种与心同得一果即
同得一果为因證无漏心能感三有又应无漏能
生烦恼以无漏心中安烦恼种故恐彼释言无漏
兄或亲对治故无漏心中不安或种故下难言或
圣身中脩所功惑应无种子自然而生是即今无
漏生有漏若烦恼心安无漏种应即烦恼能生无
漏恐彼释言障次相反故无漏不依或心故下难
言圣起惑巳重生无漏应无种子恐彼释言如苦
法忍无种而生斯亦何失故下难言无因而生尔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28a 页 X53-0528.png
时应是初无漏摄名为刹那是即刹那非唯一念
如是遍约有学为难退姓无学应有三界脩或种
子以经部宗无烦恼退此难不成故指下文并烦
恼退恐彼释言种之与心虽无别体而有差别有
差别故各生异果依他起故无有别体故下难言
曾未见有言别而同非智所乐。】

「又前所起(至)更互相应义。」

【述曰此文徵彼前思后心既不俱有云何成因果。】

「此何所疑(至)更互相应。」

【述曰此外人释因前故有后无前后不生因果法
尔此何不或。】

「若有思时(至)当更思择。」

【述曰此论主破有前思时后心少有可言相对得
说相应有无不但相应岂有如是之例后当更说。】

「然彼所说(至)本无种故。」

【述曰此下随法别破一破生得善中非毕意害义
二破加行善中彼法巳智义三破诸烦恼中二道
所断义四破释种子中展转邻近义此即初文也
若实有种害之不尽可言毕竟害本无种故俱应
言毕竟不害无所害故。】

「又彼所说(至)而作是言。」

【述曰此与彼作违教过经说彼人初智恶心善心
渐隐恶法生现更于后时耶见成就一切皆断经
说一切皆断而执非毕竟害不由分别鬼何用有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28b 页 X53-0528.png
此乱言。】

「又善种子(至)能生善故。」

【述曰此进退难若损力闻尽有之后何用若损用
不尽应非断善根。】

「又彼所言(至)说名成就。」

【述曰此第二破加行善中彼法巳起义此即牒彼
所说。】

「此亦非理(至)品类计度。」

【述曰此正破汝经部宗无未来法加行善法先未
曾生于现心中理无种子又如前破种子不成无
生因故生义必无初生尚无咒有巳起又未来无
于何自在恐彼责言何因缘故而本不生故下释
言以生因无故非有不生因生因既本无功力如
何有即由此义兼破宗计度品类断烦恼法其义
云何品类者谓九品五类也如前巳破种子不成
无漏心生现无诸惑未来过去其体是无有何
诸惑言品类设种子依何而立现无漏心非所依
故若依无漏体不异故应同一果应非所断如无
漏心如其不依种现无体有种令无是断惑义种
体既无亦无所断云何可说断烦恼耶故摄□论
云无种戒无体若许为转依无彼二无故转依不
应理谓转依者或彼种体无名为转依非出世心
正现前时有彼可得云何可说彼无种子或体断
灭若以现无即名为断一切皆无心应即顿断云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28c 页 X53-0528.png
何可得说有品类。】

「然彼所言(至)名未断者。」

【述曰此第三破诸烦恼中二道所断义此即牒所
说也。】

「此今应说(至)无生用故。」

【述曰此徵彼意二道何别恐彼责言二道勋异如
何致疑下即释言由汝俱说如种被烧无生用等
故应徵向。】

「若谓如种(至)诸烦恼者。」

【述曰此牒彼释如种虽损未是令坏犹如种子巳
被闰湿将欲生牙忽遇火缘令还乾燥虽现不生
名为被损非永害故后得生世道伏惑亦应如是
虽现不能生于诸果名之为断更于后时犹有如
前生诸行果即异熟等及诸烦恼即等缘果。】

「如何说言(至)如何名断。」

【述曰此论主破过火种乾是阙生缘非为损种去
种被损必不生牙若能生引不名为损或亦如是
云何名断。】

「又一心中(至)理不成立。」

【述曰此下第四破释种子中展转邻近义谓以能
所不俱破其断义违断义故种子不成立有种子
其过若斯故彼所言理不成立。】

「又彼所言(至)生果功能。」

【述曰此即□牒彼释前展转邻近之义谓相续中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29a 页 X53-0529.png
前后转变是展转功能差别是邻近功能。】

「如是具寿(至)如后当辨。」

【述曰此正破汝譬喻宗唯立现在过未是无现唯
刹那现无相续前后之异而言前后违所许宗故
言异意过未无体而言三世诸行相续是永理言
故曰异言后果既无于何起用果生之位因无谁
生而以无间生果为种之号此亦乖理故名为异
号者西方唤头为命能转身故岂身之最种生果
位胜故名前前违于理故言首异又释彼宗所许
于现刹那功能名种而所发言乃云转变相续差
别言意相永故云异意言也若意若言违种子性
所以然者意许唯现现无差别言说差别违二世
故彼皆建立种之法故言其种亦异也又释此俱
戏调之言耳明彼运心形言动首皆有别别之过
异异生智言异也。】

「彼由憎背(至)有何相违。」

【述曰此下第六结定是非就中初结过有无次结
宗成坏后结立破意此即结过有无也谓彼皆得
其过众多令巳不讫许有得者有何相违相违无
故名无过也。】

「经主于中(至)体用极成。」

【述曰此结宗成坏经主所引种子不成既无种子
故知二用唯应在得得有用前因成立因无过故
其宗得成。】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29b 页 X53-0529.png

「对法诸师(至)建立巳宗。」

【述曰此结立破意由彼诸说坏乱正宗谓譬喻者
执心差别生果功能说为种子异部诸师或有说
彼名随界是因义随身有故或有说为熏习者由依
前念熏成习故或有说为功能者以有功力能果
故正量部师说为不共由有此故当果必生犹如
义故大众部师说名僧长前思所长故能长后心
故如是等执彼彼部中或有诸师执有别体如惑
业论说由有此等圣馀杂乱故今决择令辨正耶。】

「如是巳成(至)非所断二种。」

【述曰此下辨差别初明得差别后明非得差别得
中初正分别后重简择此即正分别也第一句三
世分别第二句三性分别第三第四句四系分别
第五句三学分别第六句三断分别若论得体通
于三世三性四系三学三断今此文中就所得说
故有差别。】

「论曰三世法得(至)后当更辨。」

【述曰此释初门过去有三中过去者或是法前得
或是法后得或是法俱得现在未来闻是法后未
来法有三中过去现在者皆是法亦得未来无次
第故不可定其文后应更思之现在法有三等过
去者唯法前未来者唯法后现在唯法俱通据一
切容可如是自有诸法无三得于后重简择中释。】

「又善等法(至)无记三得。」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29c 页 X53-0529.png

【述曰此第二门明得所得同善等性问诸得差别
不可一例有为法得同法善等耶解云有为法得
随所得法通于三性得择灭得随于治道故亦是
善非择灭得随所依身界众同分是等流性故是
无记更是馀文亦应思勘。】

「又有系法(至)唯有不系。」

【述曰此释第三门非择灭得通三界者谓一切法
非择灭得皆通三界所以者问若于欲界身中得
者皆随所依欲界摄故馀可例思择灭得者若随
有漏道上二界系欲界无道得无为故随无漏道
即是不系馀皆随法以义应思。】

「又有学法(至)得唯无学。」

【述曰此释第四门五取蕴得随法是有漏非择灭
得随依是有漏有所證择灭随道是有漏故皆非
学非无学既可知问知圣者于修道位断三空巳
还烦恼有漏无漏道更相得脩无学位中脩有漏
道所得无为并二道得释义云何解云彼一无为
二道所證随其所空为圣道證边得随圣道是学
无学有漏道證边得随有漏道非学非无学。】

「又见脩所断(至)谓非所断。」

【述曰此释第五门准前可解。】

「前言三世(至)欲色无前起。」

【述曰此重简释馀门可见三世有疑故别分别于
此颂中俱举一切无三世得者具者不论。】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0a 页 X53-0530.png

「论曰无覆无记(至)工巧处者。」

【述曰此释上半明无覆无记中唯有二通及变化
心俱生四蕴虽是无记皆由胜加行力所引起故
势力强盛威仪路者谓心是威仪所依故名路于
一分极脩习者如佛威仪饮光见而心悦马胜尊
者身子睹而钦□如是等例亦加行成工巧处者
亦以心是工巧所依故名处于中一分极脩习者
如毗湿转羯磨(唐言差别作业或云种种作业)天神最善工巧西
方工匠莫不祠事如是等例亦加行成故此等法
有三世得自馀一切异熟五蕴变化威仪工巧五
蕴威仪工巧一分唯法俱得世断者唯一世成就
故刹那断者一刹那成就故威仪路工巧处四蕴
一分有世得是正义不若是颂中何不说若非此
中何不破解云此是正义故识身足论云成就欲
界善心不善心隐没无记心皆云定成就欲界不
隐没无记心若在欲界未入上定二无记心无法
前得云何定成耶颂中不说不说者非全故后得
心中当更分别。】

「虽有无覆(至)法前后得。」

【述曰此释第三句欲界有覆不能发业二定以心
非寻伺同俱亦不发业唯初静虑三大烦恼及谄
诳憍发有覆色不发无表势力劣故唯法得当知
一切有覆四蕴有三世得。】

「欲界诸色(至)及后知得。」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0b 页 X53-0530.png

【述曰此释第四句谓欲界善不善色通表无表有
记性故有法后得非心俱故无法前得当知一切
不善四蕴欲界无色界善四蕴色界善五蕴一切
无漏四蕴五蕴皆有三世得。】

「如是巳辨(至)得法易他舍。」

【述曰此下明非得差别第一句三性分别第二句
三世分别次三句界系分别后一句明舍时分若
论非得体无覆无记性通三世三界今此文中就
所不得法说故有差别若准得中亦合作学三断
分别俱以初言唯无记性是非学非无学脩所断
义可知故不别说。】

「论曰性差别者(至)无记性摄。」

【述曰此释初句明一切三性法非得皆无覆无记
性以诸非得皆随所依非作意智如界同分等流
性摄。】

「世差别者(至)性相违故。」

【述曰此释第二门未来不成就法非得先知故通
三世过去不成就法通前后知故有三世现在法
现成就故现无非得诸不成就者以不应有得故
非得亦无虽有二说言异意同未得之前有过去
非得后生之徒有未来非得虽非得杂非现知性
巳有焉。】

「界差别(至)可名异生性。」

【述曰此释第三门非得随依故一一法非得皆通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0c 页 X53-0530.png
三界系恐有难言有漏法非有漏三界系无漏法
非得应无漏不系故以二句释之谓本论中许以
圣遂非得为异生性异生性体必非无漏此以教
證非得之体不随所不得法但随所依共缘起故
智非择灭得不可言其无漏或有难言异生不得
圣非得是有漏圣不得异生非得应无漏如是欲
界不得色非得欲界摄不色得于欲非得应色摄
如是等难一切应以随所依故而心云通之。】

「不获何圣法(至)苦法智忍。」

【述曰此问异生性至所不得法。】

「有说不护一切圣法。」

【述曰有三师释此即初也异生耳中一切圣法皆
养未得故约一切名异生性。】

「若尔岂不(至)一切圣法故。」

【述曰此外人难若一切圣法非皆是异生性既无
一有情成一切圣法皆有非得故应俱是异生。】

「若有不获(至)故无有失。」

【述曰解者通难若于身中于诸圣法唯有不获此
纯不获是异生性但杂即非故无上失。】

「若尔本论应说纯言。」

【述曰此难义徵若纯不获方是异生性本论应言
云何异性谓纯不获圣法。】

「不尔杂言(至)不杂馀故。」

【述曰此解者释虽无纯言纯义巳显如说此人食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1a 页 X53-0531.png
水明知即不杂馀。】

「有说不获(至)彼非得故。」

【述曰此第二释唯望不成苦法智忍恐彼难言通
比智生舍初无漏应是异生故预遮言然非如是
以初无漏非得有二一依异生身二依圣身依异
生身者必定不与无漏俱智名异生性彼巳永害
今时虽有依圣身者与无漏俱故不名异生性若
有后以三乘初无漏为问亦应以纯不获义通之
准前对一切圣法者义即可解。】

「经主于此(至)复作是言。」

【述曰此下广决择故先牒俱舍中经主引经部释
异生性谓于未生圣法身相续上分位差别假立
异生性徵其释意。】

「谓异生性都无实物。」

【述曰释经主意俱由谓异生性无别实物故作此
释。】

「若尔是谁续分位。」

【述曰此徵经主既言是假依何而立谁之分位。】

「谓眼耳等相续分位。」

【述曰此释经主意是眼等分位。】

「岂一刹那(至)非实过故。」

【述曰此正申难无别异生性即眼耳等未生圣法
名异生性者但一刹那应即异生性若一刹那非
异生性即一刹那应生圣法既一刹那不生圣法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1b 页 X53-0531.png
而言相续位方异生性此必不然恐彼释言色等
刹那有相续者故令遮曰去言相者是两望义而
为刹那便应是假刹那非实违于自宗以经部说
刹那刹那是实法故。】

「此非唯有(至)可超越故。」

【述曰此更出过非唯相续言违俱一刹那是异生
性义又无别异生性违超异生地经谓经中说若
有钝根因闻他教能如说行法随法行至于苦忍
如是名为随信行者乃至广说恐言经说异生地
不言异生性下即解云此异生地即异生性复有
问言何缘故知即异生性下即答言说得舍故谓
有经说于世第一灭位之中舍异生获得圣性复
有经言世第一法与异生性成就得俱灭苦法智
忍与异生性非得成就得俱生既于彼时说得于
圣法说舍异生性复即此时说入正性超异生地
故知异生地即是异生性恐彼释言如我所说未
得圣法名异生性尔时超越于经不违故下难言
非于尔时于眼耳等少有所舍令可知如得圣法
眼等如本皆成就故既无所舍是即违经。】

「若谓恶趣(至)应非异生。」

【述曰此牒转计以恶趣为异生性下即破言于忍
位中巳得恶趣非择灭应非异生。】

「若谓眼等(至)异生地者。」

【述曰此牒转计即超越眼等文显易知。】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1c 页 X53-0531.png

「理亦不然(至)超越眼等。」

【述曰此论主破眼等如本云何超越。】

「若言如證(至)超越眼等。」

【述曰此牒外救如有经言證无学果超越过一切
有漏之法岂即眼等非如本眼。】

「理亦不然(至)故喻不齐。」

【述曰此论主破證无学时据断结故名超越今既
具转故不成例。】

「若谓如言(至)超越恶趣。」

【述曰此牒外救如说预流能越恶趣岂是断结耶
此亦应尔。】

「理亦不然(至)超越何眼等。」

【述曰此申理破预流果位于三恶趣业永不作于
果永不趣于烦恼永不行得非择灭故名为越今
见道中眼等具有云何名越。】

「若言应有(至)生性等例。」

【述曰此下通外难故牒外难言离异生身有别异
生性亦应离瓶等别有瓶等性故牒彼难非之不
然瓶若不破不失瓶性故知无别体不失眼等舍
异生性故知有别体恐彼更以牛马等性为难故
总例遮皆以与体俱有无故知无别体。】

「若言婆罗门等性何不尔者。」

【述曰此牒外难如诸世门吠舍或违罗刹帝刹行
梵志行可以或为婆罗门若婆罗门门行秽恶行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2a 页 X53-0532.png
可以[阿-可+出]为吠舍等是即婆罗门等性不与身俱应
有别体何不有别耶。】

「如圣异生(至)故无有过。」

【述曰此论主通难圣者于三恶趣不作不趣不行
异生作趣行有此定别知意了法工巧施为制止
诸恶堪能行善如是等事随于何性皆有能者既
无定别依何立有彼等性耶设有中因边方少分
差别当知即依众同分故更无别性。】

「岂不如圣法(至)故名异生。」

【述曰此牒人外引圣性为例难。】

「此例不然(至)是异生性。」

【述曰此论主释凡无无漏法无漏成圣性圣有有
漏法有漏非凡性恐彼难言恶趣等既圣无应是
异生性故下复加遍异生成就简定恐彼又以异
生同分为难具二义故应是异生性故下第二复
加违圣道得为简同分。】

「又若有法(至)是异生性。」

【述曰此中应有外人设难云何知有异生性体非
如色等现量所知非如眼等有用可比故今为通
此异生性与诸异生作身生因是为大用有故知
共有体。】

「岂不业烦恼(至)何用异生性。」

【述曰外人难业等是身因何预异生性。】

「此责非理(至)而可得生。」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2b 页 X53-0532.png

【述曰此论主答眼等从业生必依于大种如是身
生依异生性更相待力岂唯业等。】

「故有别法(至)有大义趣。」

【述曰此总能由有用故知别有体即由越此名异
生地作此释不违经说若无异生性成圣教相违。】

「傍论巳了(至)何时当舍。」

【述曰此下释第四以故前结引徵智。】

「此法非得(至)类此应思。」

【述曰此中初别二种舍时一以违得故得法时即
舍二以随身故易地时即舍此中先释得法舍指
事所见随得圣法时舍三界非得者今三界异生
性得非择灭故名舍非谓一时舍于三界又解舍
三界中异生性如言断三界善根如是乃至阿罗
汉果时解解于不时解脱者中间越于二种种性
故言乃至又解兼说学位利钝根等故云乃至馀
易了。】

「又此非得云何名舍。」

【述曰此责舍法。】

「若非得得断(至)舍于非得。」

【述曰此释舍法用问非得既是无记唯一刹那成
就第二刹那望前非得既不成就即有非得智是
刹那刹那皆舍非得云何乃言得法易地方舍非
得解云今言舍者据一类尽非少分舍非得得断
谓更无此类续智如入圣巳去更无异生性得续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2c 页 X53-0532.png
智故名断非得非得据此类非得总有非得生非
于少分思之可知。】

「得与非得(至)必不俱生。」

【述曰恐有难言得又有非得应成无覆故今以大
小得相得以遣得上无穷非得及非非非非况不
俱生缠即先无无穷之过所以者何非得现在现
成就故于工有得更无非得第二刹那方非得智
失得故以非得非得为得为名理实应如后念之
得得前念得虽得于得仍名得非即不得故非得
不可以十为名如一法智具谁于得第一刹那有
三法第二刹那有六法第三刹那十八法如是非
得初失一法第一念时一非得智第二念时二非
得智第三念有以如是是如理应思。】

「又从下地(至)非得转故。」

【述曰此释易地舍随依转故义亦可见。】

「如是巳辨(至)同分有情等。」

【述曰此下大文第二明同分同分者牒章门有情
等者示体性谓彼同分唯以有情等类为性说有
情言为遮非情等言即遮非等之类有情等言义
兼能所若即同分是有情体是均等性就同依释
即有情是等若所等是有情等言显同分能等故
说等相似故说等即就依士释有情义等名有情
等若有情即诸有情等是相似义即有情等然此
言下不自同分俱举其果以明其因。】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3a 页 X53-0533.png

「论曰有别实物(至)名众同分。」

【述曰就论中初迷正宗后通外难述宗中一示体
二二云名三辨用四释名五辨依六舍位有别实
物是情展转类等三解如前第二解胜即示体也
本论说为众同分此即念名也多法相似因故名
众同分。】

「一趣等生(至)有差别故。」

【论云一趣等生用谓与一趣一生一界一地一姓
等中生随其同身形大小安布诸根所作事用所
饮所食皆互相似为因亦与彼类作相业因若无
同分必相似相乐之义相故似及乐由同分力恐
有难言由业力故生于趣等何预同分故下释言
如一有情在面净色先业所感现心所引四大所
造具三种因故身形等虽同于业亦由同分云何
知然现见世间同业所别身形量等而彼诸根有
好丑别作用有胜劣饮食有不同当知皆由同分
有异以业因故。】

「若谓满业(至)此差别者。」

【述曰此牒外释引业同故身形是等满业有异故
根等别非由同分。】

「理不应然(至)作用等别。」

【述曰此论主难有漏者假令如是或唯引业势力
胜故名受于果而引业同作用等别岂非由有众
同分耶。】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3b 页 X53-0533.png

「若身形等(至)应不得有。」

【述曰此牒外宗以理徵难现见有人先习一业后
便舍置更行馀业若由业灭应不可及无现可改
明由同分故知同分是彼相似相业之因。】

「此中身形(至)故名同分。」

【述曰此释名也身业相似名同同义之分故名同
分就依士释思之可知。】

「如是同分(至)谓蕴处界。」

【述曰此辨依也谓依有情说天等故乃至广说馀
之三趣若据实义同分非一所谓三界五趣四生
四十二住处或中边处男女等身婆罗门等姓近
事苾刍学无学等无量差别若据法说随于蕴等
复有无量皆依内法不约无情依俱舍中一法二
一有情同分法同分有情同分复有二种一无差
别谓诸有情有情同分一切有名等有故二有差
别所谓界等一类有情各等有故。】

「异生同分(至)涅槃时舍。」

【述曰此舍位也略举二种馀可准知总而言之离
彼类中舍彼同分故俱舍中约死生得舍作四句
有死生无舍谓是处死还生是处如是有舍得无
死生俱不俱句思之可解。】

「岂不异生性即异生性同分。」

【述曰此下通外难即通俱舍中经主所立五重难
此即初难得初无漏舍异生性及异生同分舍时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3c 页 X53-0533.png
既同道有别体。】

「此不应然(至)舍而不得。」

【述曰此论主通难同时舍作用别故知有别体作
用等因名同分舍异生同分得圣者同分违成圣
道立异生性舍异生性不得圣性以圣身中有异
生计故以用别故明知异体。】

「同分非色(至)无别事类。」

【述曰此经主下第二难同分非色不可现见如何
知有先无别用无别事即身形等无别类即相牙
等俱舍论中虽言无用上巳辨用故置不论。】

「由见彼果(至)现證知故。」

【述曰此论主通见无别果知有同因即是比量观
行者知又是现量谓有漏道厌下同分及观谛者
缘苦乐心。】

「何不许有无情同分。」

【述曰此第三难人等相似既有同分表等相似何
无同分。】

「不应如是者(至)篆豆等生。」

【述曰此论主通若责如天等有同分者亦应如天
等有生及趣成大过失。】

「又佛世尊(至)别有同分。」

【述曰此第二释佛既不说理在绝言为解佛意复
应思择何唯依有情何缘知实有下有五重释初
二释初后二释后中一双释此即初也由诸有情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4a 页 X53-0534.png
各各欲乐有平相似故立同分等中无故无同然
俱舍中经主意以缘法有情起同类学及言说故
说有同分诸非情诸缘之亦智同觉施设故引非
情为难令此论主既以各智相似为同故巳善通
彼难。】

「又必因有情(至)说有同分。」

【述曰此第二重以因内有外故约内说。】

「又因先业證有实物。」

【述曰此第三重以内有先业感得趣生同分有勤
勇故引得勤策等同分前等中无故依内说即由
二因以證果有问芬等是非业增上果及由勤勇
种殖生耶解云二并依内非彼自有又疏远设有
名无。】

「又木素漆(至)由此法生。」

【述曰此第四重以像及真形虽多相似而唯缘一
起真实言故知内法可有物类为实言依明知别
有若无别者色等相似应俱言实。】

「又前说故(至)有差别故。」

【述曰此第五重指同上释以有异故知有别体。】

「是诸同分(至)觉施设耶。」

【述曰此第四难同分既同分云何得智同觉言耶。】

「由诸同分(至)而色性成。」

【述曰此论主通是同因故体即是同如四大种自
成色性此中言觉施设因者亦应如前于身中智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4b 页 X53-0534.png
觉施设更互相似亦可约所缘同分一解脱由前
诸别因外法无同分。】

「此应显成(至)同异句义。」

【述曰此第五难汝执有情同分遍有情故同胜论
宗大同句义即第四大有谛馀有差别一切皆同
□异句义即第五谛也。】

「若胜论执(至)不应收采。」

【述曰此论主通胜论所执与此不同彼执一法遍
多法其体是常依和合谛方与法合如是等异若
无此别同亦何遇岂以彼言所见是色令佛弟子
言非色耶理中为正何论外道明人之难智者所
惭。】

「巳辨同分(至)异熟居广果。」

【述曰此下大文第三明无想一明生处谓无根天
中二明自体谓心心所灭三五事分别谓唯是异
熟四明居所依谓广果天。】

「论曰若生无想有情天中。」

【述曰此释生处于彼天中多时无想故名无想虽
亦灭心等以本脩定时唯厌想故立无想名恐滥
草木故言有情情者谓识彼位虽无诸根体是识
所依故而从类例说有情言亦可彼天具有二分
无心之位名无想有心之位名有情总举彼天为
其生处。】

「有法能令(至)如堰江河。」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4c 页 X53-0534.png

【述曰此释自体谓有别法能令心等暂时不智能
令想无故名无想从用为名。】

「此法一向(至)名无想天。」

【述曰此释异熟性是无想定所感异熟由彼巳下汎
述大宗修无相者皆由天眼见彼天身形容殊妙
寂静无动有色无心谓是涅槃便生欣慕脩无心
想定冀当尅證故彼色蕴并无相事决定唯用无
想定感以非业故不能感众同分命相入无想前
出无想后多时有心四蕴异熟通用定业俱感无
过相婆沙云无想无定不能造受身处所以者何
非是业故业能造受身处及能得根命根无想定
得无想诸馀是彼共根案婆沙似命色蕴亦是共
根论者解异皆许五根通非业感然于馀处更无
此例伹无想定势力强故能感五根非如得业命
根如上既有延俱虽非总异熟而是持身主故亦
唯业感以说彼天有多心故恐有难彼无想之名
故以从多通释名义。】

「无想有情(至)名无想天。」

【述曰此一问答明俱所依。】

「彼以业生(至)二种俱有。」

【述曰恐有难言如佛经说一切有情皆因食住彼
无想中四食俱𨷂云何得住故今释言彼以宿业
为思食由受生心所牵引无间入无想心为资助
亦可二心皆为牵引资助为识食又以彼识相应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5a 页 X53-0535.png
之触为触食故无心位唯有过去三食既食即无
请有心位亦有现食间无想事体不从等无间缘
生何故此中说之为食解云谓续生心等无间力
引生彼地无想前心名等无间缘以彼为食若无
彼者不生彼天无想之体无容得起亦可以彼出
无想等无间缘为食资助力故。】

「彼诸有情(至)顺后受业。」

【述曰此释彼天由想智故便谓涅槃非真究竟便
智彼地谤灭耶见便舍彼寿生于欲界先业力既
更不进脩如箭坠地还生欲界生彼天中无欲界
业故必应无有脩后受业北俱卢洲定生天故有
生天业成先所造顺后受乐或即于彼起顺生业
定有业义同非顺后相似。】

「巳辨无想(至)非圣得一世。」

【述曰此下大文第四明二定一结引二别名三辨
相四依身结引别名如文可见辨相中先明无想
定后明灭尽定就无想中一明自体即如前心等
减二明依他即后静虑三明作意即求解脱四明
性摄即唯是善五明招果即唯顺生受六明修者
即非圣异生七明成就即初得一世。】

「论曰如前所说(至)无想同。」

【述曰此释自体谓如是系是例前义能灭心等与
无想同。】

「由正成辨(至)而入定故。」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5b 页 X53-0535.png

【述曰此释无想定名此中定言梵云三摩钵底唐
言等至随言便故标之以定谓无想定体正性相
续能成大用故名等至即是等性至大用义或复
等言显最极义谓无初后闻穷至故名为等至即
依等至义说为定有馀师释不谓如理如理是善
正故名等随缘相续行故名至心所中定令心心
所及所依大平等而行故名等至此无想定能令
大种平等而行故名等至此法具前义故得名等
至等至故名定何故名无想定补特伽罗身中无
想名无想者此定是无想者所有就依士释无想
之定名无想定或即彼定与想相违即定无想名
无想定是同依释恐有难言于彼定中心心所灭
何唯无想故下释言想最粗动是所厌怀从于便
立名故伹名无想诸异生等既受入定故不厌受
受与想相应故想灭时受等亦灭。】

「此定在何地(至)静虑非馀。」

【述曰此释所依地。】

「此不应说(至)而修彼因。」

【述曰此外人责此定能于无想异熟前欲说无想
居广果天后品说广果在后静虑果既巳显其因
定随何劳此中说依后静虑地。】

「此责不然(至)为无想因。」

【述曰此论主破为无想因曾未说故。】

「岂不前颂(至)说为无想定果。」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5c 页 X53-0535.png

【述曰此外人难前颂释中说无想是无想是定果
即显此定为无想因即是巳说。】

「此亦不然(至)今说乃成。」

【述曰此论主答前无颂说今乃显成岂以前释取
后文即后文即食后颂中不说。】

「何故此定名异生定。」

【述曰此下释作意故引经中说异生定为问徵智。】

「为求解脱(至)名异生定。」

【述曰此释经文即解求脱作意谓诸异生执无想
果为真灭谛解脱涅槃计无想定为能出离生既
道谛依依脩行證解脱果方脩此定圣者不然故
唯异生学名为异生定即释颂中求脱作意为先
而入。】

「前说无想(至)一向是善。」

【述曰此善性摄恐有难言前于无想何不脱为无
记性摄故今释言前言异熟无记自成。】

「岂不此是(至)五蕴异熟。」

【述曰此外人难为异熟因明知善性何劳说善。】

「不尔颂中(至)谁复能遮。」

【述曰此论主答为异熟因颂中未说故令说善为
因义显又不言善说异熟因虽遮无染无记有染
无记谁复能遮西方诸师亦有即执此文言染无
记异熟因摄者今谓不然色界唯是自业果故不
能招欲界因果断地故无记之法不坚实故诸论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6a 页 X53-0536.png
唯说不善善有漏为异熟因故窃谓论主此语失
宗亦可由诸烦能闰生故相从义说为异熟因故
今言善为欲遮彼又解曰次下句顺生受言显招
异熟烦恼闰业相从亦有顺受之义故应遮遣于
此门中兼明无想定所感异熟即无根天五蕴果
也。】

「若尔此中应言纯善。」

【述曰此外人难若但言善非遮异性为欲遮故应
说纯言。】

「不尔离言(至)巳显非馀。」

【述曰此论主释虽不说纯纯义巳显如异生性中
说引食水风例又但言善有善即说不言馀性义
准知无。】

「此定既是(至)为顺何受。」

【述曰此下释招果故先徵问。】

「唯顺生受(至)非约成就。」

【述曰此论主释一类法师言唯生受我如理释通
生不定谓诸外道得此定巳回心入圣圣道生巳
必不更智约非圣所行名异生定非据成就若入
圣道必不受果故通不定俱舍论中经主不取如
是正释于前师解智不俱心言此定退得说必智
得此定者必不入圣于此不信可谓聪明。】

「又许此定(至)不乐入故。」

【述曰此释脩者此定通是此法异生即佛弟子外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6b 页 X53-0536.png
法异生即诸外道共所脩得非诸圣者此无想定
既是有漏圣者观之唯生厌患招生死果喻之帆
然脩彼须求脱想故非圣者之所修习此文中言
此法异生脩即證前修者得入圣有顺不定受皆
言异生不善圣即释修者唯异生。】

「颂中巳说(至)便为无用。」

【述曰此是论主弹颂烦身巳言求脱为作意无劳
更说非圣脩。】

「此初得时为得几世。」

【述曰此下释成就世宽狭故先徵问。】

「此于诸位中(至)非离染得。」

【述曰此正释诸位者初后位中皆如欲界别解脱
或得未曾故于初食时不得过去若得过去非谓
未曾以无心故不脩未来故唯得一世第二食等
心未知前恒有现在亦成过去即成二世出无心
巳来舍以前更无现在唯成过去恐有难言定心
引智何不修未来故以天眼耳根为例通释因无
心故不脩未来此是善故有法后得无前得故非
离染得别脩成故唯加行得。】

「次灭尽定(至)三十四念故。」

【述曰此下相明灭定于中一明自体谓如前灭心
等二明作意谓求寂静住三明依地谓依有顶定
四明性摄谓唯善是性五明招果谓通于三种六
明脩者谓圣非异生七明初得谓俱由加行。】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6c 页 X53-0536.png

「论曰如前无想(至)名灭尽定。」

【述曰释中初释颂文后通经义释颂文中亦有亦
七分此释自体谓亦然声为例如无想能灭心心
所。】

「如是二定(至)而得證入。」

【述曰此释作意为显与前无想定别故对解释前
无想定执果为解脱唯厌于想执定为出离道令
灭尽定求现寂静住为现法涅槃厌于粗动观灭
尽定心心所灭但是止息由止息故远离散动得
寂静住寂静住谓身凝宗止息谓心等灭。】

「前无想定(至)有灭尽定。」

【述曰此释依地所以非想名有顶者上业所生有
中胜故名有顶或最上边名为顶。】

「何缘下地无此定耶。」

【述曰此责下地无灭定意。】

「厌背一切(至)中际心断。」

【述曰此论主释得此灭定由具二缘一缘一切心
下地不厌上二色际谓断极上心下地不能断上
故。】

「于三性中(至)为寂静住。」

【述曰此释性摄谓唯是善以染及无记皆是散动
圣圣者厌之无容更取以为静住。】

「前无想定(至)四蕴异熟。」

【述曰此释招果取正理故言前无想顺生不定灭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7a 页 X53-0537.png
定退者许得受生故通后受为显此等皆受于异
熟果说故言约异熟果下地尽满即全不受既见
别说全不受知三种伹约时说今此方言异熟不
定亦可此亦不定中收下分其果即是简一明灭
定所感异熟即非想天中四蕴。】

「前无想定(至)得灭尽定。」

【述曰此释脩者谓唯圣得非诸异生以有顶地见
所断或是智灭定自地障碍异生未断故无能入。】

「有馀师说(至)非诸异生。」

【述曰此叙异说即经主解异生怖断所以入现涅
槃胜解方得入此故圣不怖断有涅槃胜解异生
相违故唯圣得。】

「彼说非理(至)无差别故。」

【述曰此论主难破经主释若异生怖断无涅槃胜
解应无无相定所以者何二无心定心皆断灭外
道亦缘无想以为涅槃是即涅槃胜解无差别断
灭之理斯一由此不脩灭灭定例亦应无无想故
释非理。】

「此中有说(至)故不怖断。」

【述曰此叙世亲师主如意论师同释前义入无想
者经灭粗心犹有上地细心为依非令断灭故不
怖断。】

「彼亦非理(至)非为正因。」

【述曰此论主破失脩无想本为灭心明不怖断既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7b 页 X53-0537.png
求解脱智出离想明失亦用涅槃胜解为方漏入
故彼所言异生怖断无涅槃胜解不成过故非为
正因。】

「一切圣者(至)灭尽定不。」

【述曰此下释初得故先徵问。】

「应言不得(至)离染得故。」

【述曰此论释加行方智非离染得故得有顶时未
即得彼意。】

「由何而得。」

【述曰此责得时。】

「由加行得(至)亦成过去。」

【述曰此论主释由加得得如无想定。】

「世尊亦以加行得耶。」

【述曰此外人责如来一切德皆离染得若言灭定
加行得世尊亦尔耶。】

「不尔。」

【述曰此论主略违。】

「云何。」

【述曰此外责。】

「成佛时得(至)尽智时得。」

【述曰此叙俱舍经主解谓尽智时得。】

「岂不尽智(至)亦有过失。」

【述曰此中论主弹经主释有不中理去言得者谓
是初获初获即是至生相时若至现在名为成熟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7c 页 X53-0537.png
不名为得计成佛时即是尽智至乎现在当此之
时尽智亦非得何况灭定得尽智时谓金刚定尽
智之得住于生相尔时名得尽智起时但可名曰
伍立现行言佛功德离染得者谓金刚定名为离
染由彼离染令佛功[仁-二+(彰-章)]之得至于生相名离染得
非成佛时方始得也故彼所言暂起欲乐皆现在
前此言无过言成佛时得此言有过非全违理是
故说亦亦有过失。】

「随宜为彼(至)定成佛故。」

【述曰此是论主代经主通难理实得言在菩萨位
今于近佛成熟事说远菩萨初得声故于佛位说
得无过又金刚定无间成佛即名为佛约彼位中
言成佛得斯亦无过。】

「且置斯事(至)俱分解脱。」

【述曰此假为向且止成佛时名得不名得论灭定
无心故无未来修佛尽智时先未曾起既不成灭
定何名俱解脱。】

「永离定障故(至)成俱解脱。」

【述曰此论主释定障者谓有漏心上无堪任性此
永离故未成佛时于灭尽定应得不得有未得退
彼不依佛身成佛时舍名舍不成就又解于灭定
有一类不得依未断鄣身彼巳永舍如得圣时舍
异生性圣道非得无厌有馀圣道不得故成佛时
有依佛身灭定非依未断鄣者巳永断故名俱解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8a 页 X53-0538.png
脱又虽未得于得自在立比量言尽智如来名俱
解脱于起灭定得自在故如巳起位。】

「西方师说(至)后得菩提。」

【述曰此乾地卫国萨婆多师作如是解谓彼菩萨
见道圆满生无漏心入灭尽定方入脩道于尽智
时成过去故名俱解脱。】

「迦湿弥罗国(至)后方生尽智。」

【述曰此举能方毗婆沙释菩萨学位不起灭定。】

「何因此国知前未起。」

【述曰此责北方师前未起因。】

「何为不责西方起因。」

【述曰此北方师语其不向西方起因意意欲亦徵
先巳起因。】

「此我迦湿(至)安触心故。」

【述曰北方师释未起意谓彼菩萨时入观时发愿
发斯所作未办终不重起故于中际无起异心若
起即有越斯心过故知菩萨不入灭定。】

「理实菩萨(至)无漏圣道。」

【述曰此西方师释俱舍中云外国师说即印度诸
国萨婆多师释意同故随举皆是彼说纵入灭定
暂越无漏道实非越归心。】

「若尔斯心如何不越。」

【述曰此北方难智有漏心即名为越如何不越。】

「谓我未得(至)诸事究竟故。」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8b 页 X53-0538.png

【述曰此西方释必定尽漏故言不越中间智定于
理何违。】

「岂不由斯(至)为非前因。」

【述曰此北方师难见所断惑能为惑因故名根或
烦恼得名或于脩所不断或引以外境故名怨歒
菩萨要动欲脩脩未曾道状除诸或见道满时事
未究竟无始巳来为有漏定之诳惑灭尽定者既
是有漏即能诳或世间诸定之类也与声闻共兼
之易得岂容菩萨本[玄*(句-口+匕)]未满而能尊彼稽留大事
若起彼定即[玄*(句-口+匕)]心[玄*(句-口+匕)]心既不越故知喻未起故以
三十四念得菩萨提故證前未起其理尊成。】

「如契经言(至)触此三触。」

【述曰此下通经义如摩诃俱瑟秘罗经作如是问
出灭定时当触佛言具寿当触三触乃至广说何
者是三触体云何触彼触耶。】

「有说灭定(至)触于三触。」

【述曰此释前经问有三义说此即初也三解脱一
相应触如其次第名三触其义云何我我所执掉
举名动空无我行能对治故能破动故名为不动
不动相应触不动触贪心执境摄为巳有有所执
故名所执故名三摩地能断所有名所有馀如前
说生死十相五境生住灭界女涅槃中无为无相
无相之定缘无相故名为无相馀如前说此是三
触体住无心时无此等触出时忽遇名触如闇中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8c 页 X53-0538.png
行忽遇壁等是谓触三之义。】

「有馀师说(至)现在前故。」

【述曰此第二师解识处方便唯观于识空处方便
亦唯观空无异想故名为不动彼相应触名不动
触根本地中虽通异想从方便说皆名不动无所
有处无先遍识所有有顶地中无有想异无二分
明相故名无相乃至有顶下可言无相故四无色
皆名有想是谓三触体智灭定心通有漏无漏若
有漏者若逆次入非想等至名触无相触若逆超
入无所有处乃无漏逆次第入无所有智触无所
有触若无漏逆超入处名触不动触虽不得入空
处以二处皆名不动触一即具其名又释此师非
正宗义是异部师许从灭定入空处等故作是释。】

「复有馀师(至)名为无相。」

【述曰此第三师解但取一念无漏无所有处缘灭
谛涅槃心约体是无漏非有漏故名不动约地名
为无所有约所缘名无相彼相应触具三种名入
彼心时名触三触。】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9a 页 X53-0539.png

「虽巳说二定(至)灭定初人中。」

【述曰此下第四明佛身前辨相中若自体皆灭心
心所生摄俱唯善初得一世是谓多同依地作意
招果脩者兼长行中异熟是谓多异今于此中明
依身即二定俱依欲色为同初起即无想通二灭
定初人是谓有异。】

「论曰言二定者(至)是名同相。」

【述曰释论中初释颂文后释妨难释颂中初释依
身以衣同相谓总相说二定俱依欲色界身然熟
无想中有三家异说初言在下三次言馀无想是
自类异释亦无妨难唯第三说不通色界亦是自
部异师有违教过发惠论说色有谓色界是五行
谓具五蕴过知迦叶佛时名五蕴为五行论主取
彼名而造论或即五蕴无常名行彼论中以色有
五行相对四句第一句者谓是色有而非五行谓
生色有有想天中起他界心无漏心入二无心定
及生无想天巳入无想彼皆是色非色有五行第
二句者谓在欲界入诸静虑第三句生色界住自
界心第四除上说既有生色有入无相定故言不
入违自教过。】

「言异相者(至)唯具三蕴。」

【述曰释初起一谓无想定因天眼通见彼无想有
情谓为涅槃便即脩故于色界中有得初起若灭
尽依说力起唯于欲界有佛为说者有俗为释者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9b 页 X53-0539.png
居恼故有强加行故得初起非于上地宿习力故
色界复智非于无色以诸蕴相依故无一蕴独住
心心所必俱亦无独三蕴可有二蕴谓入无心亦
有四蕴谓入无色馀皆可易。】

「何因故知灭定有退。」

【述曰此外人责问言灭定退出色界云何知耶。】

「准邬陀夷(至)色界受生。」

【述曰此论主答虽无正□文准义可解谓舍利子
曾于一时于大众中说如是义有说苾刍乃至广
说今解满足者谓无漏解得无学果名为满意成
天者谓诸化生不由父母由意所乐住意即成名
意所成天说彼义时邬陀夷于大众中形言相违
背言无是处舍利嘿然后至佛边乃至广说由生
色界知退巳失。】

「如是广释(至)有差别故。」

【述曰此总结二定别相地谓后定有顶有差别故
二加行有异出离止息故三相续即前异生圣者
四异熟即前长行中说无相有顶异熟别故五顺
受处有异无相顺生不定灭定顺生后不定六初
起无想通二界灭定唯人中是谓差别六门文中
不说无差别者有门一自体门二种摄门三得世
门四依身门是谓为同。】

* ○释第十三卷论

「今应思择(至)灭受想定。」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39c 页 X53-0539.png

【述曰此下释妨难此总标疑劝令思择所灭是总
立名唯别何也。】

「厌逆彼二(至)入灭尽定。」

【述曰此论主释由方便中漏厌此二见受所依二
净根故生死依依供方便约二立名。】

「有馀师主(至)乃至广说。」

【述曰此下释灭定灭法多少此是自部异师解理
实言之心心所法同生同灭同得同断故灭中一
切皆断然如来说随众生宜或说灭受想以过多
故或识灭心是所依故或名灭尽心心所尽故对
法诸师唯依正理显其本意不执一文不得闻灭
受想便谓留心闻言灭心即谓留所执一非馀未
为通论举识不离巳显兼所举受及想言灭意行
明亦灭心无上菩提言心不放逸为本明不亦摄
精进精进亦然智慧能害烦恼明知亦摄无常想
欲贪者欲界贪乃至广说色无色贪等。】

「譬喻论者(至)互不相离故。」

【述曰此叙鸠摩罗多门徒释彼宗所执唯一心王
随用差别立种种名无别心所但心缘境第一刹
那初了名识第二刹那取像为想第三刹那领纳
名受第四巳去造作名思诸馀心所皆思差别识
想受三唯无记性思心巳去方始通三入灭定者
灭想受心由此二粗是所厌故识心虽非所厌定
中亦不得智是无记故于行位中思之差别为灭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40a 页 X53-0540.png
定体以实言之即是心就用言之是心所故彼定
中必有心体但无受想之位何以知然称灭受想
定故知无受相必定无有无心有情既曰有情明
知心有又契经中具寿毗舍祛问佛言世尊入灭
尽及与命终为有别不佛言有别去命终者身行
断寿命断诸根坏暖触灭识离身入灭定者身行
断语行断意行断寿命不断诸根不坏暖触不灭
识不离身如是即显有心故异无心识不离异于
离又说寿等互不相离定中有寿暖明知亦有识。】

「此说非理(至)俱生灭故。」

【述曰此论主破去有心体必受想俱既曰有心宁
无受想。】

「有何至教證此义成。」

【述曰彼师责心必受想俱生灭言凭何至教取信
为实。】

「如契经说(至)离受想生。」

【述曰此论主引经證必俱义。】

「又此定中(至)一切皆灭。」

【述曰恐彼释言识心若起必受等俱于此定中俱
有行心而无识心故无受等故今难言若以识心
所依无故能依受想亦无行中心所亦无所依云
何独起如是即应一切皆灭。】

「若谓此俱言(至)此亦应尔。」

【述曰此牒释经言俱者前后相邻非谓并智此定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40b 页 X53-0540.png
中心戒从前受等入戒后受等生亦是俱智故不
违经引之而例如久易可解立比量言此经言俱
非日并起说俱声故如彼二经。】

「理必不然(至)非无间起。」

【述曰此论主破彼之二经与此有别不可一例曼
驮多经智心与随因果不并又彼经中说以故声
是第五啭从于智心生堕落第五啭声多明前后
由此道理可不同时不净觉支性相违故同时有
过可前后智今此所引同时无过故必同时如是
江显所立同喻差别所立不成之过。】

「又执俱言(至)显同时义。」

【述曰此引二轻说以俱言目同时义有之云心经
虽不言俱亦是俱义恐彼释言贪无间起名有贪
心故即遮言诸善无记贪次第起皆名有贪成太
过失如是二经言俱非善又显前因有不定过。】

「又受想等(至)应不得生。」

【述曰此又难彼所许心心所法前后而起心所依
心所名斯立起时无心如何得起。】

「若谓心作(至)当更广辨。」

【述曰恐彼释言心次第起名为心所故牒彼计下
即破言心从心之生应名心心所之生心应是所
依后当更说。】

「又契经说(至)受想二法。」

【述曰此又引经诸意行灭即应心所皆灭以识心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40c 页 X53-0540.png
所皆意行故彼言虽灭受想自散相违。】

「又识相续(至)亦应不灭。」

【述曰此又以彼心不灭故以理徵令受想二法亦
不得灭。】

「若谓如经(至)闻受等缘。」

【述曰此牒外计俱舍说言是尊者世友说亦譬喻
师差别也彼谓经言受缘受有受不生受虽言触
生受何妨有不生此师许定中有触无受想。】

「此例不然(至)必有受等。」

【述曰此论主难俱舍中说尊者瞿沙亦萨婆多异
师也彼难言受生于爱经中自荀言有不生触生
于受由来决定不可一例。】

「有馀师(至)而无触者。」

【述曰此第二师释言应有受想难以于定中触亦
无故受依何生。】

「未知彼意(至)但有虚言。」

【述曰此论主难无触义故先徵其触体所以问者
萨婆多师三和生触云三和者必是触触□因故
亦得名触经部宗中三和即触既有三和理应即
触今许有识为三和而言无触非知所许。】

「又灭定中(至)理必应有。」

【述曰又以理难若执灭有心而经中说诸意行灭
教力證故亦应无心若无思便无思虑以思虑由
田可故思既无故心亦应无由此即證无心有情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41a 页 X53-0541.png
决定应有故彼所言无无心有情理逼为虚说。】

「有命等故(至)色心随一。」

【述曰此彼引异命终难有命根根不坏等在名为
异所以者何有命故名有情非由心以无色界无
色无心位无心是有情故命不孤起随依一种。】

「引契经说(至)仍名不离。」

【述曰此以现身必起名不离通前识不离身离。】

「引寿暖识(至)必无有心。」

【述曰此以约少分说通前三法乐不相离杂恐他
许言无色界有色故指下破上来具显于灭定中
有心有过无心无失以此故知决定无心。】

「然定后心(至)所引发故。」

【述曰就彼说者心本不断于生无离恐彼难言灭
位无心后云何知故今释云入心为等无间缘恐
又难言等无间缘无有差别云何起定心有迟速
故今释言由宝斯力所引发故。】

「灭尽定体为假为实。」

【述曰此下明体假实初总问起次述正释三叙异
论四广徵破此即问起也。】

「应言此定(至)令不生故。」

【述曰此述正释此灭定力能遮正心有大用故犹
如心等其体实有。】

「经主于此(至)是有为摄。」

【述曰此下叙异论即俱舍中经主亦经部中异师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41b 页 X53-0541.png
释也彼说灭定全无有心由前定心力别引起一
类与心相违所依相续令后馀心暂时不转由前
定心与后馀心相违起故前心能遮非灭定体有
大用因有不成过前心所引心不转者俱是心无
更无别事前心之后后心之前于此分位假立定
体恐有难言依无而立云何灭定许是有为下即
解云即此假定约前后无似有生灭假说有为。】

「或即所依(至)假立为定。」

【述曰此亦即彼师徒异释即彼所依违心而起即
假说之为灭定体。】

「若尔后心从何而起。」

【述曰此下广徵破沙宗既初入定心能遮心故非
心生因现复无心复从何起。】

「彼说此依(至)为种别故。」

【述曰彼师释由前定心重身成种即从彼生无色
界没从心生色从灭定起依色生心故言展转互
为种子。】

「何有此理(至)俱时起故。」

【述曰此论主难有根身中一切心种皆无缺少境
复现前应俱时起。】

「说依前心(至)境识俱起。」

【述曰此是论主述以巳宗生缘唯一无俱起过。】

「若执不待(至)欲符彼执。」

【述曰此重申难若无别缘即应俱起此言便似方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41c 页 X53-0541.png
便欲明上座部等许有多识同时俱起以有多因
果应俱故。】

「若言所说(至)不从彼起。」

【述曰此牒彼释唯从种生据无心起在定位故不
可多心有心位中从自类智故无多识同时起过。】

「此亦非理无异因故。」

【述曰此论主难有想身中有种义一初从彼起后
即不能无异因證又初起心种俱坏遍何不多识
俱时而起更无异因證心初起定无多种。】

「又有心位(至)生起馀心。」

【述曰此第二难无心位身馀心种子现被损伏当
能生心有心位中既不被损转应能生理实言之
现损者应不能生。】

「若言此位(至)馀心生者。」

【述曰此牒外释于彼身中虽有少分违心心种谓
入定心种子能有无量不违心种从彼心生。】

「有心位中(至)有根身生。」

【述曰此论主难无心位有不违种既能生心有心
位亦例能何不生也应立量言有心之位心应依
种有心种故如无心位。】

「又如有执(至)闻不嗤笑。」

【述曰此引共知例显其过如是意显心从前生于
定位中俱有遮力无生心力。】

「又执灭定(至)都无有义。」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42a 页 X53-0542.png

【述曰此正破彼前师定体云言假法虽依于实以
无实故假法亦无定位中无前后何别俱是无故
不可言有无义恒故复非有为无所依故亦无假
有。】

「若言假定(至)可说为善。」

【述曰此破第二重有所依以假从实应无记摄。】

「是故唯(至)实而非假。」

【述曰此续定也由前道理初入定心能引后故无
遮显碍力灭定之体既是尊性明不依身不可无
依而立假法又遮心用不可言无有大用因还得
成立故知别有实法名为灭尽定体唯能遮碍无
生心力。】

「脩观行者(至)还生意识。」

【述曰恐有难言前心能引后何因断绝灭定能遮
碍后何得生故今释言由灭定遮碍有因而不起
前心引力故定尽心复生既以定能遮心有用故
知体实前心引后唯一故无多起问俱舍论中能
明后心起因别明定体假实何故此论总今说耶
解云经主意许前心有遮力种子生后心定中心
并灭灭定体是假后三义因时故应别显今此论
宗前心能引后种子如前定中心并灭灭定体实
有能遮碍于心意欲以能遮心證其体实故遮引
义于对明。】

「由此准释(至)随其所应。」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42b 页 X53-0542.png

【述曰此以灭定例馀无心然于无想少有差别所
谓不得言入定心应言趣无想心不得言安斯力
出应言因势尽不得以应无记摄为难有相符过
但应以能遮心證其有体彼所依身与前因相前
应如后后应如前比量所逼非能遮体无想定中
大分相似子细分别非无亦异故约此说随其所
应。】

「巳辨二定(至)能持暖及识。」

【述曰此下明命根上句句云名下句因證命是活
义寿是斯限决定之义斯限巳来活即为命故知
命者即寿异名而寿体相越诸根境故以能持暖
识作用比知立比量言寿体实有大用故犹如大
种。】

「论曰命体即寿(至)谓三界寿。」

【述曰此下释于中初释颂文后思随义此引本论
释上上云名本论即是发智论说。】

「异名虽尔(至)何法名寿。」

【述曰此下释下句故先领异名徵其寿实体。】

「谓有别法(至)说名为寿。」

【述曰此下答初述正宗后破异执此正引经證其
有用即释下句成前因义能说三法能持于身若
舍身时身便强仆仰倒为强仆面为仆即是倒卧
取终之义故知由寿持于暖识三法共聚能持于
身令得久住此能持因即是寿体。】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42c 页 X53-0542.png

「若尔此寿何法能持。」

【述曰此外徵二有寿持谁复持寿。】

「此寿能持(至)能持暖识。」

【述曰此下答为异经主初言暖识能持于寿为难
所逼方言业得故言我说一句是业为遮彼难何
不许业能持暖识何用寿耶如是即显有大用因
不成之过故今释言寿有二义故为业持一唯业
异熟二常续无断暖阙一义谓虽无断有非异熟
谓长养等流识阙二义谓有非异熟谓等漏刹那
识及有间断时谓处无心位虽于无色及恶趣中
不入无心有第二义阙初义故非业所持所以者
何若唯依业非异熟者谁之所转间断位中业持
何法。】

「非非业灭(至)寿力所持。」

【述曰释以于非业耶灭识中业无少用故非业持
识由有寿故断而复起若无寿者断不重生故寿
持识岂不无业识亦无耶不尔等流非业生故岂
不异熟必依业耶不尔从多明类说故。】

「复如何知寿能持暖。」

【述曰此问寿持暖因。】

「要有寿者(至)非暖所持。」

【述曰此释有暖必由寿故知寿持暖恐有难言有
暖必有寿应说暖持寿故下破言如无色界有寿
无暖故知彼寿非暖所持。】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43a 页 X53-0543.png

「岂不无寿亦无有暖。」

【述曰外难如外暖无寿暖应非寿持。】

「虽亦既有(至)俱行暖故。」

【述曰此论主通说内非外何成例难若又难言我
亦应说暖俱行寿应可通同非俱行者何能为持
彼若复言外暖无寿何能持者应告彼曰既云外
法何次说持。】

「由此故知(至)说之为寿。」

【述曰此总结由前道理暖之与识非业所持既为
寿持显寿大用持暖及识前因复成。】

「经主于此(至)非别实物。」

【述曰此下破异执一叙计二徵体三广述四徵破
此即叙计也即俱舍中经主所引我亦有寿宗义
相符俱非许有别物为体。】

「若尔何法说为寿体。」

【述曰此徵体也。】

「谓三界业(至)住时势分。」

【述曰此广述也即经部计谓三界业随其所应引
三界果六处并依依即扶根及心所等此所引果
从始至终前能引后相续势分即此势分说为寿
体彼势分有相续决定由彼相续有定限故随应
住时尔所时住如谷种所引芽等乃至熟时相牵
势分箭喻例知是故但于并依六处住时势分假
说为寿非别有物。】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43b 页 X53-0543.png

「寿体实有(至)住时势分。」

【述云此下徵破成立为有如前根处谓彼前言由
有命故施设诸根及根差别由此有彼有无彼
无又于众同分能续能持故于无色界要有命根
身有所生处决定故起染等非命终故由此等用
当知实有彼言经主说诸大种住势分名为命根
如复当破故命枝之谓无色界无内五处或起馀
心又无异熟意更异势分于彼既无说何为寿若
有异熟住时势分可名命根此无色界处此起馀
心时既无异熟势分说何法为命所依既无说何
为势分此依第一转明无势分体。】

「既无所引(至)复嘱于谁。」

【述曰此明相续决定本是势分义相续决定既无
所天依第六转明相续等无所属主。】

「既无如是(至)说为寿体。」

【述曰此明由有相续决定义故说随应住时尔时
所住无相续等依第三转明无所由此亦无异说
何为寿。】

「是故经主(至)都无所表。」

【述曰此续定也。】

「又所引喻(至)说名命根。」

【述曰此明二喻皆无间断于有间断不成为喻反
显有间便无势分彼义不立别有义成。】

「如是命根(至)亦有命根。」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43c 页 X53-0543.png

【述曰此结命根不依于二。】

「若尔命根依何而转。」

【述曰此问所。】

「此依先世(至)亦准命根。」

【述曰此出命正依先业兼依现在众同分住众同
分准命亦依先业及现命根。】

「今复应思(至)俱尽故死。」

【述曰此下思择随所应义此先思择身死之因引
施设论其文易了俱舍经主第四句中谓亦应言
舍寿行故其理不然舍寿行者引灭业令灭富乐
即是灭寿业尽故应初句摄故于第四不应复言
今以理释既引令招富异熟果受巳命终亦应容
在第三句摄恐有难言福尽命不尽实有受若而
活命尽福不尽必无不死而受故知俱尽之位福
尽于死无能只可言寿尽故死何劳言福尽故故
今释言实无功能俱谓于俱尽位有死说为俱尽
故死依第七处说第五转思之可知。】

「发智论说(至)彼言何义。」

【述曰此举发智论文责其说意。】

「若所依身(至)非时死故。」

【述曰此释若如身可害名随相续身不可害名之
便住初显命根有身损障而断复显命根无身损
障不断即由此义證有第四抂横而死名非时死
然俱舍中经主意许寿无别体即所依身是故随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44a 页 X53-0544.png
身转及恒住故恒有障等为婆沙师释。】

「经说所得(至)自舍命故。」

【述曰此又通释经中句此释初句也欲界诸天除
地居者以彼恒若何素落战有破伤故空居诸天
非地所害俱由发起增上喜受身心劳弊便致命
众贤□师于旧释外以义复如舍寿行者理恐有
违以诸圣者可他害故亦可论主约正住在边际
定时非他所害亦可准约佛舍寿说以佛必无因
于他害而命终故即同俱舍又应说佛自涅槃故。】

「唯可自害(至)损害故。」

【述曰此释第二句。】

「俱可害者(至)欲界有情。」

【述曰此释第三句谓除那落迦等馀欲界有情。】

「俱非害者(至)主处胎时。」

【述曰此释第四句那落迦者业力所业非由害而
致命终北俱卢洲命分定故王佛者谓轮王太子
既灌顶巳先应学习古昔仙王所行梵行故谓王
仙以彼当绍轮王位故非自他害佛使者如时转
迦旧云耆婆或言耆域并讹略也唐言命者能济
诸命故以标名或名能活下针定差投药必愈故
以名也彼由使入火取有明故知非所害佛所记
别者如殊底色迦旧云树提伽讹也唐言有明彼
之父母其家巨富年迈无子忽因怀孕问诸外道
或言是女而不遐龄及其问佛佛记是男长年具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44b 页 X53-0544.png
德外道无识方便药中母丧焚躯子安无损即由
其为佛所记别佛令命者入而抱出委如经说达
弭罗等三人如经中说皆由业力于婴儿时或投
猛兽或置旷野或坠深坑而不头逝长者子耶舍
即昔如来在婆罗痆斯国鹿野苑中转法轮时大
长子名之耶舍应感祥梦走赴如来路游尼连禅
河不为所溺蒙佛告慰善来入道鸠摩罗时婆其
人是鹿母之子为大义所眩遂损之首在车马屡
践不损容仪频毗娑罗王因出而见收而养焉后
遂长大出家获果最后身菩萨即所住最后身谓
王宫所生也菩萨在胎时菩萨福力母亦无损轮
王例焉。】

「若尔何故(至)受生有情。」

【述曰此外人难如前所解俱非害中所摄乃众令
于二界一界少分何故此经唯言非想。】

「彼经举后(至)举后显相。」

【述曰此下通难总有三义此即也如初静虑有离
生乐谓之种安诸地亦有唯言初者举初显后显
初。】

「或除有顶(至)从彼处殁。」

【述曰此第二释下诸无色四静虑中皆应摄在第
一句摄以彼亦起□耽定味贪而命终故而非重
贪故言起于种类烦恼非即皆如欲界天也若依
此释便与前解四句文违非此论主所存之义。】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44c 页 X53-0544.png

「或馀无色(至)俱非所害。」

【述曰此第三释以非想地自无无漏名非自害又
无上地近分定害名无他害馀地相违是即应是
第三句摄故第四句唯乎非想。】

「岂不有顶(至)应名他地。」

【述曰此是俱舍经主之难有顶亦为他地圣道所
害是即应是第三句。】

「若依此说(至)不名他故。」

【述曰此是论主前解者通经主难谓如是难亦可
通释以世间说胜者为他谓如怨言今高胜岂念
下流不见悯言他今次溺我应济拔故知他言唯
依胜转故今言意显上地又诸卑劣力不制强而
得说言他他力胜不见胜者言他力劣故上制下
有自在能不名他故是故非想虽有下地圣道所
害下非他故不名他害。】

「然于此中(至)非自他所害。」

【述曰此是论主以上道理破师解谓佛经中所言
害者皆据因害而致命终断或名害非经本旨若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45a 页 X53-0545.png
据断烦恼不应言致死既言致死明知非约断烦
恼说而今乃以断或为害非当圣言又若案此那
落迦等皆为他地圣道所害是亦应是第二句摄
非谓第四故言断或为害便与前释相违今谓此
中违前释难有少难解其义云何此第三师释若
唯以断或为害即三无色四静虑地第二句摄欲
界一切第二句摄非想一地第四句摄阙第一句
若亦兼以煞伤为害即欲界中非自害者第二句
摄可自害者第三句摄如是二根其那落迦皆应
许是第二句摄从与前师义相违者恐非过难以
第三解本欲为违前二释故是故但应以违经意
一难使屈无烦后难亦可经中先有此判那落迦
等第四句摄论主今言违经前释其难即成西方
释义有言于此三异根中□论主意取第二为胜
今解唯取初释为胜云何得知如前建立行蕴中
言四得自体契经中说生在非想非非想天俱非
所害非不一切色无色立俱非所害举后摄初故
作是说彼文既是论主正释明知此中意取第一
良为上地所有烦恼害含藏起而微劣又无外境
之所牵逼上地命根胜业所引岂因结或而致命
终故应但以初释为中。】

「然彼尊者(至)乃至广说。」

【述曰此中又引彼经后文向教兴意谓彼经世尊
分别四得自说听俱了然舍利子我第四句寻复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45b 页 X53-0545.png
生疑世尊为通意显必死以一切生皆归死故若
第四句唯维有顶即彼所言断烦恼不俱言自地
若第四句通摄于下即应随于一切善起若有能
断一切烦恼便般涅槃不断殒殁通于一切俱非
害者下释经意恐诸有情闻彼彼类俱非所害便
谓是善故重问答明其必死谓彼诸类虽非可害
然由福命尽故致死或有一先尽所以有中夭非
由被害而致命终西方释家有言此文偏依有顶
即显前文俱非可害唯非想意直取文意似不相
当故非所乐应更思择。】

「命行寿行(至)寿行差别。」

【述曰此一问答解释命寿差别之相于中总有五
师解释总而言之命是活义存义住义未死即名
为命寿是定义斯义限义近得不名为寿是故有
寿非命有命非寿有通命寿第一解生不生法一
对分别得业所引限皆决定失缘不生便无活义
第二解虽约舍意与前同第三解明所延命时限
无定故非寿摄本寿业引名寿亦命第四解明谓
智慧即延命时无明诸烦恼即润生时所望虽别
意同第三第五解以所延命虽无学得业所引者
通于一切故约此分别意亦同第三如是五解皆
附正理所以者何若案正理命寿无别如本论言
云何命根谓三界寿若通义说括前五义应成四
句寿非命者谓诸命根住不生法命非寿者谓由
○释第十二卷论¶ 第 545c 页 X53-0545.png
定力延得命根寿亦命者谓先业因生法命根第
四句者解前诸相。】
顺正理论述文记第九
* No. 843-A

永超东域传灯录云顺正理论述文记元瑜撰业
品巳下未成序神昉撰西大寺本有二十四卷元
兴寺本有二十卷成辨序云或二十卷或二十四
(巳上)

宽政六甲寅年于洛西久濑村光福寺讲俱舍论
之日得此本于智积院大众藏令本誓写之惜哉
但第九一册未见馀后学当弘通全本。

丰山爱染院住沙门 林常快道 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