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六
卷三十六 第 952b 页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三十六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智品第八之二

于何位中顿修几智且应思择。何谓为修。谓
习善有为令圆满自在。非染无记者无胜爱
果故。非善无为者。不在相续故。又无为无果
故。已辩修义。本问应答。且于见道十五心中。
颂曰。

「 见道忍智起
 即彼未来修
 三类智兼修
 现观边俗智
 不生自下地
 苦集四灭后
 自谛行相境
 唯加行所得」


论曰。见道位中随起忍智。皆即彼类于未来
修。然具修自谛诸行相念住。何缘见道唯同
类修。所作所缘俱定别故。有说此种性先未
曾得故。唯苦集灭三类智时。能兼修未来现
卷三十六 第 952c 页 T29-0952.png
观边俗智。于一一谛现观后边。方能兼修。
故立斯号。由此馀位未能兼修。自谛所为未
圆满故。有言若此于法智位修。应说名为现
观中俗智。经不应立现观边名。三位所修何
胜何劣。若据相续后胜于前。因增长身起彼
得故。若就界说。上皆胜下。故前所修色界系
者。界胜身劣。后位所修欲界系者。界劣身
胜。此有四句。如理应思。道类智时何不修
此。此智唯是见道眷属。彼修道摄。故不能
修。此意说言。修七处善为种子故。见道得生。
故见道生时说彼为眷属。或世俗智从无始
来。于三谛中曾知断證。未曾修道。故今不
修。或由今时见真道故。伪道羞避。故非所
修。或现观边方修此智。道无边故此位不修。
谓三谛中依事现观容一行者。总得其边必
无有能。遍修道者。异根性道不能修故。于
自根性虽容得修。百千分中不起一故。虽见
道位未遍断集未遍證灭。而于当位断集證
灭其事已周。道类智时迷道谛惑。诸对治道
亦不遍修。以种性根有多品故。由此于三谛。
世尊说边声。如契经中。说有身边。有身集
边。有身灭边。曾无经说有身道边。无能修道
至边际故。此世俗智是不生法。于一切时无
容起故。此起依身定不生故。谓随信行随法
行身。容有为依引此智起。在见道位此无容
生。故此依身住不生法。依不生故此必不生。
若尔依何说有修义。依得修故说名为修。谓
于尔时起得自在。馀缘障故体不现前。即由
此因说名为得。以證彼得起自在故。以有诸
卷三十六 第 953a 页 T29-0953.png
法得即现前。如尽智等。或有诸法先得后现
前。如无生智等。或有诸法得永不现前。如此
智等。或有诸法不得而现前。如外色等。无
有情数法不得而现前。故虽不生而有修义。
随于何地见道现前。能修未来自地下地。谓
此俗智七地为依。即未至中间四静虑欲界。
若依未至见道现前。能修未来一地见道。二
地俗智至依第四见道现前。能修未来六地
见道。七地俗智苦集边修四念住摄。灭边修
者唯法念住。随于何谛现观边修。即以此行
相缘此谛为境。谓若苦谛现观边修。即以缘
苦四种行相。若欲界系缘欲界苦。色界系者
缘上苦谛。若于集谛现观边修。即以缘集四
种行相。若欲界系缘欲界集。色界系者缘上
集谛。若于灭谛现观边修。即以缘灭四种行
相。若欲界系缘欲界灭。色界系者缘上灭谛。
此世俗智唯加行得。即由见道加行得故。欲
界摄者是思所成。色界摄者是修所成。非闻
所成。彼微劣故。智增故立智名。若并随行。
以欲四蕴色界五蕴为其自性。次于修道离
染位中。颂曰。

「 修道初刹那
 修六或七智
 断八地无间
 及有欲馀道
 有顶八解脱
 各修于七智
 上无间馀道
 如次修六八」


论曰。修道初念。谓第十六道类智时现修二
智。谓道及类名异非体。未离欲者未来修
六。谓法及类苦集灭道。离欲修七。谓加
他心有顶治故。不修世俗。先已离欲入圣
卷三十六 第 953b 页 T29-0953.png
道者。何缘见道中不修他心智。以他心智游
观德摄。依容豫道方有修义。见道位中为观
谛理。加行极速。故不能修。无间道中义亦
同此。今第十六道类智时。容豫道收。故修
此智。断欲修断。九无间道。八解脱道俗四
法智。随应现修。断上七地。诸无间道。四类世
俗。灭道法智。随应现修。断欲加行。有欲胜
进。俗四法类。随应现修。此上未来皆修七
智。谓俗法类苦集灭道断有顶地。前八解脱
四类二法随应现修。此于未来亦唯修七。然
除世俗。加他心智。断有顶地九无间道四类
二法随应现修。未来修法类苦集灭道。六断
欲修断。第九解脱俗四法智随应现修。断上
七地诸解脱道四类世俗。灭道法智随应现
脩。断欲修断第九胜进。断上八地诸加行道。
俗四法类。随应现修断上七地。有顶八品诸
胜进道。俗四法类及他心智。随应现修。先
所修通容现前故。此上未来皆修八智。谓俗
法类四谛他心。四类不能断欲界染。苦集二
法非上对治。何缘起彼治。此智未来修。若
许兼修非对治者。离有顶染等。应兼修世俗。
此难非理。唯同对治。于未来修。非所许故。谓
亦许有相属故修。如见道中修世俗智。或由
因力相资故修。如断欲时。兼修四类。断上
染位。修苦集法。若断欲染。不修类智。断上不
修。苦集二法。则渐次得不还果者。应无容起
类智现前。阿罗汉应无起苦集法智先所得
者。皆已舍故。先未得者非所修故。由约种类。
若先已得为同类因。力引等流智生。此智由
卷三十六 第 953c 页 T29-0953.png
先彼智引故。于彼智类复能为因。故此智生。
因力资彼。虽非同治。亦未来修。次辩离染得
无学位。颂曰。

「 无学初刹那
 修九或修十
 钝利根别故
 胜进道亦然」


论曰。无学初念。谓断有顶第九解脱。苦集类
尽随应现修。缘有顶故胜进九十随应现修。
未来随应修九修十。谓钝根者唯除无生。利
根亦修无生智故。次辩馀位修智多少。颂
曰。

「 练根无间道
 学六无学七
 馀学六七八
 应八九一切
 杂修通无间
 学七应八九
 馀道学修八
 应九或一切
 圣起馀功德
 及异生诸位
 所修智多少
 皆如理应思」


论曰。学位练根诸无间道四法类智随应现
修。未来修六。四谛法类似见道故不修。世
俗能断障故不修。他心诸解脱道四法类智
随应现修。未离欲者未来修六四谛法类。已
离欲者。未来修七。谓加他心。有馀师言。解脱
道位亦修世俗诸加行道。俗四法类随应现
修。未离欲者未来修七。已离欲八。谓加他
心诸胜进道。若未离欲俗四法类。随应现修。
未来亦七。若已离欲。俗四法类及他心智
随应现修。未来亦八。无学练根诸无间道四
类二法。随应现修。未来修七。四谛法类尽。不
修世俗。如治有顶。故五前八解脱四类二法。
随应现修。未来修八。四谛法类。他心及尽
卷三十六 第 954a 页 T29-0954.png
四第九解脱苦集类尽随应现修。未来修九。
最后解脱苦集类尽。随应现修。未来修十。诸
加行道。现修如学未来修九。诸胜进道。钝者
九智。随应现修。未来亦九。利者十智。随应现
修。未来亦十。学位杂修诸无间道四法类俗。
随应现修。未来修七。诸解脱道唯四法类。
加行增俗诸胜进道。又加他心随应现修。未
来皆八。无学杂修诸无间道。现修如学。未
来所修。钝八利九。诸解脱道唯四法类。加行
增俗。随应现修。未来所修。钝九利十。诸胜进
道。与练根同。学位修通五无间道。现修俗智。
未来修七。宿住神境。二解脱道。五加行道。现
修俗智。他心解脱。法类道俗。及他心智。一切
胜进。并苦集灭。随应现修。此上未来。皆修八
智。无学修通五无间道。现修如学。未来所修。
钝八利九。解脱加行。现修如学。未来所修。钝
九利十。诸胜进道与练根同。天眼天耳二解
脱道无记性故。不名为修。圣起所馀四无量
等。修所成摄。有漏德时。现在皆修一世俗智。
有学未来。未离欲七。已离欲八。无学未来。钝
九利十。除微微心。此于未来唯修俗故。若起
所馀无漏功德静虑摄者。四法类智随应现
修。无色摄者。唯四类智随应现修。未来所修
同前有漏。异生离染现修俗智。断欲三定。第
九解脱。及依根本。四静虑定。起胜进道。离染
加行。未来修二。谓加他心。所馀未来。唯脩世
俗。修五通时。诸加行道。二解脱道。现修俗
智。一解脱道。现俗他心。诸胜进道。二随应
现。未来一切皆修二种。五无间道。现未唯
卷三十六 第 954b 页 T29-0954.png
俗。依本静虑。修馀功德。皆现修俗。未来修
二。唯顺决择分。必不修他心。以是见道近眷
属故。依馀地定修馀功德。皆唯世俗现未来
修。诸未来修为修几地。诸所起得皆是修耶。
颂曰。

「 诸道依得此
 修此地有漏
 为离得起此
 修此下无漏
 唯初尽遍修
 九地有漏德
 生上不修下
 曾所得非修」


论曰。诸道依此地。及得此地时。能修未来此
地有漏谓。依此地世俗圣道现在前时。未来
唯修此地有漏。以有漏法系地坚牢难修馀
故。随依何地离下地染。第九解脱现在前
时。亦修未来所得上地根本近分有漏功德。
离下地缚必得上故。圣为离此地。及得此地
时。并此地中诸道现起。皆能修此及下无漏。
谓随何地有漏无漏。加行等道正现在前。为
欲断除此地烦恼。未来修此及下无漏。下于
上染同能治故。虽下圣道断烦恼时。诸上地
边有能同治。然由有漏系地坚牢。未离下时
未能修彼。有说亦修彼起彼断得故。随依何
地离下地染。第九解脱现在前时。亦修未来
所得上地及诸下地无漏功德。随起此地世
俗圣道现在前时。未来皆修此及下地无漏
功德。唯初尽智现在前时。力能遍修九地有
漏意地所摄闻思修所成不净观等无量胜功
德。谓随何地尽智现前。通修未来自上下地。
何缘唯此初尽智时。力能遍修诸有漏德。创
能殄灭无始时来一切善根烦恼怨故。如有
卷三十六 第 954c 页 T29-0954.png
摧伏国所共怨。一切俱来庆赖称善。又烦恼
缚断无馀故。如能缚断所缚气通。又彼心王
登自在位。一切善法起得来朝。譬如大王登
祚灌顶。一切境土皆来朝贡。然此生上必
不修下。谓身在欲得阿罗汉。通修三界九地
善根。至生有顶唯修一地。初尽智言。显离
有顶及五练根位第九解脱道。皆舍前道创
得果故。于见道位三类智边。虽亦能修自下
俗智。先已说故此不复论。诸所言修。唯先未
得。今起今得。是能所修。谓若先时未得今
得。用功得者方是所修。若法先时曾得弃舍。
今虽还得而非所修。非设劬劳而證得故。若
于先时未得而起。极用功起势力胜故。此方
能修未来功德。若先已得今起现前。彼不能
修未来功德。非多功起势力劣故。修用止息
故。不能修未来。若曾得现前。能修未来者。则
薄伽梵得尽智时。应未具修一切功德。为具
證得应更进修。便同二乘功德不满。为唯约
得说名为修。不尔云何修有四种。一得修。二
习修。三对治修。四除遣修。如是四修依何法
立。颂曰。

「 立得修习修
 依善有为法
 依诸有漏法
 立遣修治修」


论曰。诸未曾得功德现前。及得未来所馀功
德。杂修得故皆名得修。曾得未曾功德现起。
现修习故皆名习修。此二但依善有为立。未
来唯得现具二修。于身等法得能治故。所
治身等名对治修。故于身等得对治时。即说
名为修于身等。馀有漏法类亦应然。缘身等
卷三十六 第 955a 页 T29-0955.png
境烦恼断故。说身等法名除遣修。故缘身等
烦恼断时。亦说名为修于身等。馀有漏法例
亦应然。此二但依有漏法立。故有漏善具足
四修。无漏有为馀有漏法。如次各具前后二
修。有于此中约当修义。分别诸法具修多少。
有法具四。名为当修。有法具三。有法具二。有
法具一。有法全无。谓善有漏未永断时。可得
可生具足四种。此未永断故。当具治遣修。
以可得故当具得修。是可生故当具习修。已
得可生具三。除得可得。不生具三。除习已得。
不生及不可得已生具二。谓治遣修染及无
记。未断亦尔。若善有漏已永断时。可得可
生具得习二。可得不生具一。谓得已得可生
具一。谓习有为无漏应知亦尔。除前所说皆
是全无。谓无漏法中已得不生等。若不生法
不住身中。但由得故即名修者。应许择灭亦
名为修。无差别故。此难非理。彼同类法住身
中故。谓不生法虽不住身。同类住身名修无
失。又彼由得为果住故。谓未来世不生善
法。由令得生表为果住。义言我等阙缘不生。
非谓今时不蒙招引。择灭异此。不可为例。又
未来世不生善法。亦有因力摄益现身。择灭
不然。故无修义。又由择灭唯是果故。谓修本
为获得胜果。灭非有果。故不应修。又由择灭
无增减故。谓可修法依下至中依中至上。择
灭不尔。于修无用。故不可修。如是已辩诸智
差别。智所成德今当显示。于中先辩佛不共
德。且初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
何谓十八。颂曰。
卷三十六 第 955b 页 T29-0955.png

「 十八不共法
 谓佛十力等」


论曰。佛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
名为十八不共法。唯于诸佛尽智时修。馀圣
所无。故名不共。且佛十力差别云何。颂曰。

「 力处非处十
 业八除灭道
 定根解界九
 遍趣九或十
 宿住死生俗
 尽六或十智
 宿住死生智
 依静虑馀通
 赡部男佛身
 于境无碍故」


论曰。佛十力者。一处非处智力。具以如来十
智为性。知一切法自性功能。理定是有。名为
处智。知一切法自性功能。理定非有。名非处
智。此智通缘情非情境。与一切智皆不相违。
恐于略说少功难悟。故复此中析出馀九。二
业异熟智力。八智为性。除灭道智谓善分别
如是类业感如是类诸异熟果。无挂碍智。名
业异熟智力。或说名为自业智力。谓善分别
如是类果是自所造业力所招。非妻子等所
能与夺。如是类业必招自果。不可贸易。无挂
碍智。名自业智力。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
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
种界智力。如是四力皆九智性。唯除灭智。谓
如实知诸静虑等自性名得方便摄持味净无
漏顺退住进决择分等。无挂碍智。名静虑等
智力。静虑等相。定品当辩。若如实知诸有情
类。能逮胜德根品差别。无挂碍智。名根上
下智力。虽有中根而待胜劣。是劣胜摄。故不
别显。此中根名为目何法。谓目信等断
善根者。总相续中亦有去来。信等善法或
卷三十六 第 955c 页 T29-0955.png
目意等。若如实知诸有情类喜乐差别。无
挂碍智名种种胜解智力。喜乐胜解名差别
故。若如实知诸有情类前际无始数习所成
志性随眠及诸法性种种差别。无挂碍智。
名种种界智力。应知此中界与志性随眠法
性。名之差别。如是四力并缘有为。故十
智中惟摄九智。七遍趣行智力。或声显此义
有二途。若谓但缘诸能趣道九智除灭。若谓
兼缘道所趣果十智为性。谓如实知生死因
果。及知尽道。无挂碍智。名遍趣行智力。八宿
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如是二力皆俗智
性。此二力相有差别故。谓如实知自他过去
宿住差别。无挂碍智。名第八力。若如实知诸
有情类于未来世诸有续生。无挂碍智。名第
九力。广辩此二如六通中。十漏尽智力。或
声亦显义有二途。若谓但缘漏尽为境。六智
除道苦集他心。若谓兼缘漏尽方便十智为
性。理应如是。以辩相中言于尽及为尽。无
挂碍智。二种俱名漏尽智力。此后三力即是
三通。以六通中此三殊胜。在无学位立为三
明。在如来身亦名为力。神境天耳设在佛身
亦无大用。故不名力。且如天眼能见有情善
恶趣中异熟差别。由此能引殊胜智生。亦正
了知能感彼业。由此建立死生智名。神境天
耳无此大用。是故彼二不立为力。然不别说
他心力者。义已摄在根等力中。以他根等中
有心心所故。又薄伽梵具一切智。于工论等
亦得自在。而于佛事齐此已成。馀智于中无
别胜用。是故虽有亦不别说。唯依遍觉十
卷三十六 第 956a 页 T29-0956.png
种所知。佛所应为皆圆满故。何等名曰十种
所知。谓诸法中因非因义。多分散地业果差
别。定地功德品类不同。所化有情根解界异。
所治能治因果差别。前际后际经历不同。离
染不续方便有异。但由觉此佛事已成。馀设
有无。不致益损。故唯十种得名为力。又佛
观察所化有情。设教应机唯须十智。谓由初
智观所化生。于诸乘中堪无堪异。由第二智
观所化生。于相续中业障差别。由第三智观
所化生。于静虑等有味无味。烦恼为障。轻重
差别。由知此二因。亦知异熟障。由第四智观
所化生。趣清净品功能差别。由第五智观所
化生。于證净品加行差别。由第六智观所化
生。于證净品禀志性别。由第七智观所化生。
诸所施为有益无益。种种差别正观修止。由
弟八智观所化生。过去世中所集差别。由
弟九智观所化生。当来世中结生差别。由
弟十智观所化生。所證解脱方便有异。于
此十智若随阙一。便不具足化有情事。多复
无用。故不增减。已辩自性。依地别者。第八第
九依四静虑。馀八通依十一地起。欲四静虑
未至中间。并四无色名十一地。诸胜德地总
有尔所。已辩依地依身别者。皆依赡部男子
佛身。唯此堪为力所依故。如是十智二乘亦
有。何故在佛方受力名。夫受力名。谓无碍
转。佛智于境。无碍转故得名为力。馀则不
然。以诸二乘尚不能见诸有情相续顺解脱
分善。况复能知所馀深细。如舍利子舍求度
人。不能观知鹰所逐鸽。前后二际生多少等。
卷三十六 第 956b 页 T29-0956.png
大目乾连不能观见业风所引诸鬼差别。是
故二乘天眼通等。观界远近与佛有殊。非无
碍故。不名为力。二乘与佛漏尽既同。彼智何
缘唯佛名力。唯世尊有遍达有情一切漏尽
别相智故。谓薄伽梵于诸有情一切漏尽品
类差别智无挂碍。二乘不然。是故力名唯属
于佛。又唯诸佛智猛利故。如何猛利佛智力
能。速断烦恼并习气故。如强弱力补特伽罗
执利钝刀斩截草等。诸有情类蕴相无别。佛
如何观有种种界。诸有情类蕴相虽同。而于
其中非无差别。谓彼诸蕴体虽无异。而有无
量品类不同。佛如量知都无挂碍。故世尊
得有种种界智力。或诸如来名称高远。希有
智慧妙用无边。唯佛能知非馀所测。于馀所
了无别相中。何怪如来能知别相。已辩诸佛
心力方隅。当辩菩萨时亦所成身力。颂曰。

「 身那罗延力
 或节节皆然
 象等七十增
 此触处为性」


论曰。佛生身力等那罗延。有馀师言。佛身支
节一一皆具那罗延力。理实诸佛身力无边
犹如心力能持无上正等菩提大功德故。大
觉独觉及转轮王。支节相连如其次第。似龙
幡结连锁相钩。故三相望力有胜劣。那罗延
力其量云何。十十倍增象等七力。谓凡象香
象摩诃诺健那钵罗塞建提伐浪伽遮怒罗那
罗延。后后力增前前十倍。有说前六十十倍
增敌那罗延半身之力。此力千倍成那罗延。
有馀师说。此量如千蔼罗伐拿天象王力。此
象王力其量云何。三十三天将游戏苑。象王
卷三十六 第 956c 页 T29-0956.png
知已化作诸头。种种庄严往天宫所。诸天眷
属数有多千。乘已腾空如持桦叶。速至戏苑
随意欢娱。天大象王力势如是。此力千倍等
那罗延。于诸说中唯多应理。如是身力触处
为性。此应总是诸触差别。有说唯是大种差
别。有说是造触离七外。有有说力是重劣者
是轻。如是名为佛生身力。佛四无畏相别云
何。颂曰。

「 四无畏如次
 初十二七力」


论曰。佛四无畏。如经广说。一正等觉无畏。十
智为性。犹如初力。二漏永尽无畏。六十智性。
如第十力。三说障法无畏。八智为性。如第二
力。四说出道无畏。九十智性。如第七力。何缘
诸佛无畏唯四。但由此量显佛世尊自他圆
德俱究竟故。谓初无畏显佛世尊自智圆德。
第二无畏显佛世尊自断圆德。此二显佛自
利德满。为显世尊利他圆德。是故复说后二
无畏。第三无畏遮行邪道。第四无畏令趣正
道。谓佛处处为诸弟子说障法令断除。即是
令修断德方便。又于处处为诸弟子说出道
令正行。即是令修智德方便。此二显佛利他
德满。但由此四随其所应显佛自他智断圆
德。至究竟故。唯立四种。如何可说无畏即
智应言无畏。是智所成。理实应然。但为显
示无畏。以智为亲近因。是故就智出无畏体。
夫无畏者。谓不怯惧。由有智故不怯惧他。
故智得为无畏因性。唯佛四妙智。是四无畏
因。谓诸如来于一切法一切相妙智。是初无
畏因。若诸如来一切烦恼并习气断妙智。
卷三十六 第 957a 页 T29-0957.png
是第二无畏因。若诸如来知弟子众有损有
益妙智。是后无畏因。或无畏体即四妙智。怯
惧名畏。此即于法无所了达。怀恐怖义。智于
此畏有近治能。与畏相违。故名无畏。岂不非
无智即是畏体。如何说智体即是无畏。此责
不然。智与多法为近治故。如即无疑。谓智
如能近治无智。亦于怖畏有近治能。故得
智名。亦名无畏。如治无智亦能治疑。故得智
名。亦名决定。所治无智虽不即疑。而智无
疑。名二体一。如是无智虽与畏殊。而无畏名
即目智体。一善能断多恶法故。有说无智
亦摄畏体。故于此中不应为难。力与无畏有
何差别。此无差别体俱智故。然于智体别义
名力。复依别义立无畏名。谓不屈因说名为
力。不怯惧因说名无畏。或初安立说名为力。
立已不动说名无畏。或非他伏说名为力。能
摧伏他说名无畏。有馀师说。譬如良医遍达
医方。说名为力。善疗众疾说名无畏。有说
骁健说名为力。勇悍不怯说名无畏。如是二
种义亦有别。谓成办事义是力义。不怯惮义
是无畏义。佛三念住相别云何。颂曰。

「 三念住念慧
 缘顺违俱境」


论曰。佛三念住如经广说。诸弟子众一向恭
敬。能正受行。如来缘之不生欢喜。舍而安住
正念正知。是谓如来第一念住。诸弟子众
唯不恭敬。不正受行。如来缘之不生忧戚。舍
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谓如来第二念住。诸弟
子众一类恭敬。能正受行一类不敬不正受
行。如来缘之不生欢戚。舍而安住正念正知。
卷三十六 第 957b 页 T29-0957.png
是谓如来第三念住。虽有所化不敬受行。而
佛世尊亦雨法雨。由此方便彼于馀时。或馀
有情入正法故。非前说四。今复说三。可总
说言念住有七。今三摄在前四中故。谓在缘
外法念住摄。然此三种体通念慧。谓由安住
正念正知。于三境中不生欢戚。不可见有诸
大声闻。于三境中不生欢戚。便谓此三种非
佛不共法。唯佛于此并习断故。善达有情种
性别故。或弟子众随属如来。有顺违俱应甚
欢戚。佛能不起。可谓希奇。非属诸声闻。不起
非奇特。故唯在佛得不共名。诸佛大悲云何
相别。颂曰。

「 大悲唯俗智
 资粮行相境
 平等上品故
 异悲由八因」


论曰。如来大悲俗智为性。普缘一切有情为
境。作苦苦等三行相故。非无漏智。有如是
理。此大悲名。依何义立。依五义故。此立大
名。一由资粮故大。谓大福德智慧资粮所成
办故。二由行相故大。谓此力能于三苦境作
行相故。三由所缘故大。谓此总以三界有情
为所缘故。四由平等故大。谓此等于一切有
情作利乐故。五由上品故大。谓最上品更无
馀悲。能齐此故。有馀师说。由大加行所證
得故。唯大士身所成就故。入大功德珍宝数
故。能拔有情大苦恼故。立大悲名。悲与大
悲有何差别。此二差别由八种因。一由自性。
无瞋无痴自性异故。二由依身。通馀唯佛依
身异故。三由行相。一苦三苦行相异故。四
由所缘。一界三界所缘异故。五由依地。通
卷三十六 第 957c 页 T29-0957.png
馀第四静虑异故。六由證得。离欲有顶證得
异故。又悲为先。离染时得。唯离染得。有差
别故。七由救济希望事成。救济异故。八由哀
悯平等不等。哀悯异故。有馀师说。诸佛大悲
远细遍随。能普饶益。声闻等类。所起悲心。不
能悲悯色无色界。佛于上界起极悲悯。心
过于二乘。悲悯无间狱。已辩佛德异馀有
情。诸佛相望法皆等不。颂曰。

「 由资粮法身
 利他佛相似
 寿种性量等
 诸佛有差别」


论曰。由三事故诸佛皆等。一由资粮等圆满
故。二由法身等成办故。三由利他等究竟故。
由寿种性身量等殊。诸佛相望容有差别。寿
异谓佛寿有短长。种异谓佛生刹帝利婆罗
门种。姓异谓佛姓乔答摩迦叶波等。量异谓
佛身有小大。等言显诸佛法住久近等如是
有异。由出世时所化有情机宜别故。诸有智
者思惟如来三种圆德深生爱敬。其三者何。
一因圆德。二果圆德。三恩圆德。初因圆德复
有四种。一无馀修。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修无
遗故。二长时修。经三大劫阿僧企耶修无
倦故。三无间修。精勤勇猛刹那刹那修无废
故。四尊重修。恭敬所学无所顾惜修无慢
故。次果圆德亦有四种。一智圆德。二断圆
德。三威势圆德。四色身圆德。智圆德有四种。
一无师智。二一切智。三一切种智。四无功用
智。断圆德有四种。一一切烦恼断。二一切定
障断。三毕竟断。四并习断。威势圆德有四种。
一于外境化变住持自在威势。二于寿量若
卷三十六 第 958a 页 T29-0958.png
促若延自在威势。三于空障极远速行小大
相入自在威势。四令世间种种本性法尔转
胜希奇威势。威势圆德复有四种。一难化必
能化。二答难必决疑。三立教必出离。四恶
党必能伏。色身圆德有四种。一具众相。二
具随好。三具大力。四内身骨坚越金刚。外发
神光踰百千日。后恩圆德亦有四种。谓令永
解脱三恶趣生死。或能安置善趣三乘。总说
如来圆德如是。若别分析则有无边。唯佛
世尊能知能说。要留命行经多大劫阿僧企
耶说乃可尽。如是则显佛世尊身具有无边
殊胜奇特因果恩德如大宝山。有诸愚夫自
乏众德。虽闻如是佛功德山及所说法。不能
信重。诸有智者闻说如斯。生信重心彻于
骨髓。彼由一念极信重心。转灭无边不定
恶业。摄受殊胜人天涅槃。故说如来出现于
世。为诸智者无上福田。依之引生不空可
爱。殊胜速疾究竟果故。如薄伽梵自说。颂
言。

「 若于佛福田
 能殖少分善
 初获胜善趣
 后必得涅槃」

《说一切有部显宗论》卷第三十六
卷三十六 第 958b 页 T29-095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