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四
卷四十四 第 150416c 页
卷四十四 第 1a 页 0476-076.png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卷之四十六端三
    武林道士褚伯秀学
   天运第三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
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
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
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
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
有二年而未得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
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
卷四十四 第 1b 页 0476-077.png
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
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
然而不可者无他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
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
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
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
处觏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
以游逍遥之墟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
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
者谓是采真之游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
卷四十四 第 2a 页 0476-078.png
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
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
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
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
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

 郭注求之于度数阴阳而未得此寄孔老
 以明绝学之义中心无受道之质则虽闻
 道而过去中无主则外物亦无正己者故
 未尝通也由中出者圣人之道外有能受
卷四十四 第 2b 页 0476-079.png
 者乃出耳由外入者假学以成性虽性可

 学成要当内有其质若无主于中则无以
 藏圣道也名者天下之所共用矫饰过实
 多取者也多取而天下乱矣仁义者人之
 性也人性有变古今不同故游寄而过去
 则冥若滞系于一方则见见则伪生而多
 责故至随时而变无常迹也从简故易养
 不损己以为物游而任之斯真采也采真
 则色不伪矣天下有以所非自累者而没
 命于所是非立乎不贷之圃也舍之而悲
卷四十四 第 3a 页 0476-080.png
 者操之不能不慄知进而不知止则性命
 丧矣所以为戮守故不变则失正矣
 吕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而道非一二
 三也求之于度数则不出乎数之中故五
 年而未得道分而为阴阳而道非阴阳也
 求之于阴阳不出乎天宇之大故十有二
 年而未得道之所以不可献之亲告之兄
 弟子孙者以中无主外无正也中无主则
 我欲授之而彼不止外无正则彼欲受而
 我不行物之有主固有之也道之在己有
卷四十四 第 3b 页 0476-081.png
 其固有而已莫之有而有之是中无主而
 不止射之有正所以受之也道之于人与
 其所受而已莫之受而强之是外无正而
 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以其
 无正也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以
 其不止也不隐则不能推而纳之之谓也
 然则道非可求之于度数阴阳求诸己而
 已非可献之于君亲自得而已名者不可
 多取多取则德之荡也仁义不可久处久
 处则觏而多责逍遥则无所不适苟简则
卷四十四 第 4a 页 0476-082.png
 其求易赡不贷则不与物交如是则凡所
 采者莫非真也不能让禄知有富而已不
 能让名知有显而已不能与人柄知有势
 而已而亲权者操舍之累害性尤甚一无
 所鉴观浊水而迷清渊不休则天刑之不
 可解怨恩至生杀八者正之器非正之道
 唯循大变而无所湮乃所以用其器之道
 也以其道用其器此正之所以乌正也天
 门者循大变而无所湮者所由出入也以
 为不然则天门弗开可知矣
卷四十四 第 4b 页 0476-083.png
 疑独注夫道妙在阴阳之外其粗在度数
 之间于此求之而未得必无思无求然后
 得之于阴阳之外也既不可进献其上又
 不可告与其下者无它也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所以尊德性学之所
 以道问学中无主言其不能思外无正言
 其不能学由外入者学中无主以思之则
 外入者不止于心由中出者思外无学以
 正之则中出者不行于人道由中出不为
 外所受则是不止圣人不出学由外入无
卷四十四 第 5a 页 0476-084.png
 主于中是不能思圣人不隐出显隐藏也
 易曰辉光日新其德由中出者也君子多
 识前言往行由外入者也由中出者所以
 致广大由外入者所以尽精微此道之所
 以全也名者天下公器若有𥝠则是不实
 之名不可多取仁义之于道犹传舍之于
 路只可一宿不可久处言不著于仁义之
 迹也逍遥无为不贷无出采真之游即天
 游也嗜富好权之人心灵愚昩不能鉴见
 玄理以窥其所不休息者是天之戮民也
卷四十四 第 5b 页 0476-085.png
 怨恩至生杀八者唯大人用之然后为正
 之器天门者精神往来一阖一辟万物出
 入于此其变无穷者也
 详道注庄子以孔子行年五十一而不闻
 道万言以明道之不易闻也度数不过于
 五阴阳不过于十二仁以立人故假道以
 行义以立己故托宿以处然假道以行非
 不宿也孟子以仁为安宅为广居是也托
 宿以处非不行也孟子以义为正路为大
 道是也贷应彼之乏而终以见还田者兴
卷四十四 第 6a 页 0476-086.png
 作利养之地食于苟简之田然后甘其食
 立于不贷之圃而后善贷且成也
 碧虚注孔子明有用之用而未得无为之
 道道者无丝忽可度量无小闰可算数无
 支干可推寻故求之而未得也老聃告以
 道之为物君亲臣子莫得传授者难其器
 也中无原本则吉祥不止外无质正则至
 德不行妙意出乎圣人之怀外无受道之
 质妙意虽明犹不出也至言入乎学者之
 耳内无容纳之量听莹自惑至言何尝隐
卷四十四 第 6b 页 0476-087.png
 耶名者实之宾多取则招患仁义非一定
 之法蘧庐岂安居之处古之至人假而行
 之寄而居之游于自得之场餐于莽苍之
 野连墙而不相往来是谓采真之游真则
 不伪矣夫矜富者吝禄誇荣者惜名恃权
 者多忌俗态之常也有鉴则知止知止则
 不辱怨恩等八者名实之所系名当其实
 则器不滥矣逆变则塞塞则名实亏名正
 则实正或矫而为之是灵府之不通也
 鬳斋云度数礼乐也阴阳物理也五年十
卷四十四 第 7a 页 0476-088.png
 二年初无别义但言精粗求之久而未得
 耳自道而可献以下四句发得极妙学道
 者虽有所闻于外而其中无主非所自得
 留之不住也外无正者我无所得则外无
 质正何以自行由中出者此谓教人我言
 自中出而汝不能受则圣人不告汝矣由
 外入者此言受教至言自外而入汝之听
 汝未有见而中无主虽闻亦无所得非圣
 人有所隐也由四句极精微道不可传病
 在此四句而已名不可多取此讥儒者好
卷四十四 第 7b 页 0476-089.png
 名仁义不可久处为其有迹觏见也才有
 声亦可见祸患之所由生假道托宿过则
 化之意苟简不贷易养无出皆不费于我
 是谓采取真实之理也富显权三者操之
 而患失则慄舍之而迷恋则悲略无所见
 以视其所不休迷而不知反者也心无见
 而不能反视其迷此天夺其魄也怨恩等
 八者有此人世则有此八者之用用所当
 用曰正必无心者方能用之大变造化也
 能顺而无汩则在我者正而可以正物苟
卷四十四 第 8a 页 0476-090.png
 未能无心而以是为不然则胸中之天昏
 塞矣诗曰天之牖民便是天门之意
  度数之学可以律历考也阴阳之学可
  以气候推也道之为体不关律历不涉
  气候所以于此求之而未得唯无心而
  任化者不期合而与之合非求索所可
  得也使道而可献至莫不与其子孙言
  道不可以有心传不可以私意得也中
  无主谓内无其质故道不舍止外无正
  谓世无师匠故道不流行若郢人之于
卷四十四 第 8b 页 0476-091.png
  匠石则中有主外有正故能成其妙斲
  况至道授受之微神交心契于恍惚杳
  冥者乎夫圣人以道觉民犹天降甘露
  未尝择地然非琼瑛之器不能容受此
  不受于外无主于中之谓也名多取则
  毁至而害生仁义久处则迹见而多责
  至人所以假托之而无滞迹故世间忧
  患无由及也以逍遥故无为以苟简故
  易养以不贷故无出则虽物绕乎前吾
  亦何事之有是谓采真之游言不容一
卷四十四 第 9a 页 0476-092.png
  毫私伪于其间如天之运出乎自然而
  生生化化未尝息此人之所以贵道之
  所以神也而世俗皆以富显权三者为
  是而不能让操憟舍悲将无复逍遥之
  日矣此之谓不休而一无所见以烛之
  是天刑之不可解也怨恩等八者正之
  器唯正人能用不失宜如喜怒哀乐虽
  圣人不能尽无在乎中节耳循大变而
  无所湮谓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
  屈者是已己正而后器正器正斯可以
卷四十四 第 9b 页 0476-093.png
  正物其心以为不然则是泰宇不虚何
  足以论道天门喻心之虚明心法如眼
  岂容有物哉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
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
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
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
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皆耶夫鹄
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
以为辨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
卷四十四 第 10a 页 0476-094.png
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
湖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
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今于是乎见
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
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
 郭注外物加之虽小而伤性已大使天下
 无失其朴质全而仁义著矣风自动而依
 之德自立而秉之斯易持易行之道若揭
 仁义以趋道德之乡犹击鼓而求逃者无
 由得也夫鹄白乌黑自然各足无所偏尚
卷四十四 第 10b 页 0476-095.png
 故至足者忘名誉忘名誉乃广耳言仁义
 之誉皆生于不足若鱼之相忘于江湖乃
 忘仁而仁也孔子谓乃今于是乎见龙言
 老聃能变化因御无方自然已足也
 吕注至人之心若镜而仁义憯然乱之岂
 非播糠眯目蚊虻噆肤之比哉天下莫不
 有无名之朴而能使之无失则放风而动
 总德而立矣言其自动自立又奚杰杰然
 若建鼓而求亡子耶天下已失其朴而救
 以仁义无异建鼓求亡言以声闻名誉求
卷四十四 第 11a 页 0476-096.png
 之也且鹄白乌黑朴之自然何所加饰则
 言誉之观无所加广于人之性亦若是而
 已鱼处陆而相呴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
 则天下失其朴而相呴以仁义之湿沬不
 若相忘于道术之江湖也龙之合而成体
 散而成章则未始累于其身也老聃以仁
 义为播糠蚊虻则不累于其身可知矣
 疑独注朴者道之全仁义道之散风者道
 之化物德者道之在人使天下无失其道
 之全但当任其自在依风而动据德而立
卷四十四 第 11b 页 0476-097.png
 奚必揭仁义以求道德若建鼓以求亡子
 耶鹄白乌黑自然而然故不足以为辨也
 名誉者所以物色而非其朴故不足以为
 广也鱼处陆而湿沬相濡虽顷刻相亲而
 性命之理已失不若相忘江湖各自足也
 薄俗相亲以仁义特一时之爱而性命之
 理已失不若相忘道术各自足也古者民
 至老死不相往来盖以此孔子闻老聃之
 言变化无穷叹其犹龙而合散无常也口
 且不能言何规老聃哉
卷四十四 第 12a 页 0476-098.png
 碧虚注骈于仁义者犹秕糠眯目枝于聪
 明者犹蚊虻噆肤欲不愦乱可得乎不雕
 琢则朴全仿淳风以化物总至德以自完
 足矣又何苦荷担仁义奔走陈迹哉犹鹄
 白乌黑物自群分夫何足辩涸鱼之呴濡
 相济矜恤之情见矣不若相忘江湖之为
 乐也孔子见老聃而云见龙夫龙冥会元
 气合而成体也飞潜焕烂散而成章也出
 处无心故乘乎云气动静以时故养乎阴
 阳老聃圣德莫测若是余规谏何施哉
卷四十四 第 12b 页 0476-099.png
 鬳斋云噆肤眯目偏说逆心之譬憯毒言
 其苦愤逆也放风顺化总犹执也若使天
 下不失其本然之朴则皆顺化而行执德
 而立何待教乎犹负大鼓而求亡子无由
 得也夫鹄白乌黑不待浴黔自然之质不
 足致辩以名誉观示天下便有是非此心
 不广大矣鱼之呴濡能几何若处江湖则
 相忘于水喻至道之世各循自然无所是
 非上下亦相忘矣合而成体浑然者也散
 而成章灿然者也言龙在天地之间可见
卷四十四 第 13a 页 0476-100.png
 而不可见也乘乎云气在造化之上养乎
 阴阳以天地之道自乐也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无异道尧舜于
  戴晋人之前故聃以播糠眯目蚊虻噆
  肤喻仁义之愤心盖借是以针世人之
  膏肓使天下各得其浑然之真则化物
  也动之以风治身也立不失德奚必杰
  然自标仁义之名以为道之极致若建
  鼓求亡子无由得之也夫鹄乌之不待
  浴黔则白黑之实知之审矣故不必辩
卷四十四 第 13b 页 0476-101.png
  至道博大不可名言今乃求之于仁义
  之誉何足以为广哉犹涸鱼之相濡沬
  非不亲爱视江湖相忘之乐为何如然
  今世正以濡沬微爱为仁而不知圣人
  不仁为仁之至也孔子见老聃归而不
  谈目击道存不容声矣龙之成体成章
  乘乎云气养乎阴阳则动静不失其时
  德泽足以及物而神化不测者也故古
  之论圣人神人者皆以龙为喻非夫子
  不能形容聃之德非聃不足以当夫子
卷四十四 第 14a 页 0476-102.png
  之喻然二圣人者皆人伦之至显仁藏
  用更相发明无容优劣于其间也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卷之四十六




卷四十四 第 14b 页 0476-10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