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智揵度修智品第三之二¶ 第 395a 页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五十六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译
** 智揵度修智品第三之二
问曰。若然者何故阿罗汉起苦集智现在
前耶。答曰。欲观此五阴。犹如重担过患法故。
尊者瞿沙。作如是说。生无色界。不能起禅及
禅中功德现在前。生色界中。则能此说。是何
义耶。答曰。此说灭道法智生色界者。能起此
智。断色无色界结。若烦恼已断。更不起此智。
评曰。不应作是说。生色界起法智现在前。所
智揵度修智品第三之二¶ 第 395b 页 T28-039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95.png)
坏相。或有起少分。谓灭道法智。或有不起少
分者。谓苦集法智。或有起者。或不起者。未离
欲者起。已离欲者不起。或时起或时不起。离
欲道时起。馀善根时不起。以是事故。如前说
者好。诸结欲界系。彼结法智断耶。答曰。或结
是欲界系。彼结非法智断。乃至广作四句。云
何结是欲界系。彼结非法智断。答曰。诸结忍
断。亦馀智断。亦不断。忍者是四法忍。馀智者
是等智。不断者若已断。若不作方便断。云何
结是法智断。彼结非是欲界系。答曰。诸结是
色无色界系。法智断法智者是灭道法智。离色
无色界结者。云何结是欲界系。彼结法智断。
答曰。诸结欲界系。法智断法智者是四法智。
离欲界结者。云何结非是欲界系。彼结非是
法智断。答曰。诸结色无色界系。彼忍断若馀
智断亦不断忍者。是四比忍馀智断者。若等
智断。若比智断。不断者。若已断。若不作方
便断。诸结色无色界系。彼结比智断耶。答曰。
诸结比智断。彼结色无色界系。颇有结色无
色界系彼结非比智断耶。答曰。诸结忍断亦
馀智断。亦不断忍者。是四比忍。馀智者是法
智等智不断者若已断若不作方便断。诸结见
苦断。彼结苦智断耶。答曰。或结是见苦断。彼
结非苦智断诸结忍断。所以者何彼忍是此
结对治故。或结是苦智断。彼非见苦断。诸结
是修道断。彼结苦智断。所以者何。苦智是修
道所断结对治故。如见苦所断结。乃至见道
所断结。说亦如是。问曰。为无碍道断烦恼。为
智揵度修智品第三之二¶ 第 395c 页 T28-039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95.png)
云何通。如说结有九种。苦法智所断种。乃至
修道所断种。若解脱道断烦恼者。此文所说
云何通。如说或结是见苦断。彼非智断。或结
是苦智断。彼结非见苦断。答曰。应作是说无
碍道断烦恼非解脱道断。广说如使揵度。
诸结法智断法智灭作證耶。问曰。何故作此
论。答曰。或有说。无碍道断结得解脱道證解
脱得。此是外国法师所说。为止如是说者意。
亦明无碍道断结得證解脱得。若当无碍道
断结得解脱道證解脱得者。则违此文。如说
诸结法智断比智灭作證耶。亦应作如是答。
若以灭道法智断非想非非想处结。比智灭
作證而不作是答者。当知无碍道断结得。亦
得證解脱得。
诸结法智断。彼结法智灭作證邪。答曰。诸
结法智断。彼结法智灭作證。随断尔所结。即
證尔所灭。颇结法智灭作證。彼结非法智断
耶。答曰。有诸结忍断亦馀智断。须陀洹以世
俗道。趣斯陀含果。断一种结乃至五种。若第
六无碍道是法智者。是时證三界见道结忍
所断者。及欲界修道等智所断五种结。斯陀
含趣阿那含果。以世俗道。断二种结。若第九
无碍道是法智者。是时證三界见道结忍所
断者。及欲界修道等智所断八种结。离初禅
欲。乃至离无所有处欲。若以比智等智。离非
想非非想处欲。以比智断八种结。第九无碍
道。是法智者。是时證三界见道忍所断结。及
欲界修道等智所断结。七地中比智等智所
智揵度修智品第三之二¶ 第 396a 页 T28-039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96.png)
等结。是法智灭作證。诸结比智断。彼结比智
灭作證耶。答曰。诸结比智断。比智灭作證。随
断尔所结。有尔所灭作證。颇结比智灭作證。
彼结非比智断耶。答曰。有诸结忍断亦馀智
断。比智灭作證。若以法智。若以等智。离欲界
欲。乃至离无所有处欲。若以法智。断非想非
非想处一种结乃至八种。若第九无碍是比
智者。是时證三界见道忍所断结。及八地法
智等智所断结。法智所断非想非非想处八
种结。诸结苦智断。彼结苦智灭作證耶。答曰。
诸结苦智断。彼结苦智灭作證。随断尔所
结。有尔所灭作證。颇结苦智灭作證。彼结非
苦智断耶。答曰。有诸结忍灭。亦馀智灭。苦智
灭作證。须陀洹趣斯陀含果。以集灭道智等
智。断一种结乃至五种。若第六无碍道是苦
智者。是时證三界见道忍所断结。及欲界修
道集灭道智等智所断五种结。斯陀含趣阿
那含果时。以集灭道智等智。断二种结。若
第九无碍是苦智者。是时證三界见道忍所
断结。欲界修道集灭道智等智所断结。以集
灭道智等智。离初禅欲。乃至离无所有处欲。
以集灭道智。断非想非非想处一种结乃至
八种。若第九无碍道是苦智者。是时證三界
见道忍所断结。八地修道集灭道智等智所
断结。非想非非想处修道集灭道智所断八
种结。如苦智。乃至道智。说亦如是。
问曰。前门所说。此门所说。有何差别。答曰。
若作是说。无碍道断结得。解脱道得作證者。
智揵度修智品第三之二¶ 第 396b 页 T28-039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96.png)
作是说。无碍道断结得亦證解脱得。解脱
道唯證解脱得者。前门是无碍道断结得證
解脱得此门说解脱道證解脱得。如断结得。
證解脱得离过患习功德去无利得有利舍
卑贱。得胜妙离染爱得寂静乐亦如是。复次
断是前门得无为是此门。复次断结及作證
是前门。先断结后作證是此门。前门此门。是
谓差别。眼根几智知。乃至无色界修道所断
无明使几智知。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或有
说。无境界唯有智。或说无智唯有境界。为
止如是说者意故。而作此论。
诸法若问摄应思界而答。若问识应思入而
答。若问使应思种而答。若问智应思谛而答。
如是诸法易可显现。此中问智。应思谛而答。
法有五种。谓苦集灭道谛所摄。非谛所摄。欲
界苦集谛摄。相应不相应法。色无色界苦集
谛亦尔。灭谛唯摄不相应法。道谛摄相应不
相应法。非谛所摄法。摄不相应法。欲界苦集
谛所摄相应法。七智知。除比智灭智道智。不
相应法六智知。除比智灭智道智他心智。色
界苦集谛所摄相应法。七智知。除法智灭智
道智。不相应法六智知。除法智灭智道智他
心智。无色界苦集谛所摄相应不相应法。六
智知。除法智灭智道智他心智。灭谛所摄法。
六智知。除他心智苦智集智道智。道谛所摄
相应法。七智知。除苦智集智灭智。不相应
法。六智知。除苦智集智灭智他心智。非谛所
摄法。一智知。谓等智。问曰。何故名智。答曰。
智揵度修智品第三之二¶ 第 396c 页 T28-039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96.png)
知故名所知。如称所称量所量亦如是。量是
智所量。是所知。此是略毗婆沙。馀门广说如
经本。如说修行广布无常想。断欲爱色无色
爱掉慢无明。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
经。佛经说修行广布无常想。乃至广说。佛经
虽作是说。而不广分别。佛经是此论所为根
本。今欲广分别故。而作此论。问曰。若佛经
是此论所为根本者。世尊何故说此经耶。答
曰。欲令懈慢不勤精进受化者勤精进故。复
次为贪后有弟子。令不更求后有故。世尊说。
弥勒佛出世时。有诸比丘。作是愿。使我见。
弥勒佛出乃般涅槃。佛作是说。汝等今者有
资产所须适意故。作如是念。后若为诸有苦
之所逼切者。于诸有中不生愿乐。修行广布
无常想。能断欲爱者。此想当言与法智苦智
相应。当言有觉有观。所以者何。在有觉有观
地故。当言与舍根相应。彼地有舍根故。当言
与无愿相应。谓苦无愿。当言缘欲界系缘欲
界五阴故。断一切色爱者。彼想当言与比智苦
智相应。或有觉有观。在未至初禅者。或无觉
有观。在中间禅者。或无觉无观。在三禅者。或
乐根相应。在第三禅者。或喜根相应。在初禅
第二禅者。或舍根相应。在未至中间第四禅
者。无愿相应。谓苦无愿。当言缘色界系。缘色
界五阴故。断一切无色爱者。此想当言与比
智苦智相应。当言或有觉有观。在未至初禅
者。或无觉有观。在禅中间者。或无觉无观。在
三禅三无色定者。或乐根相应。在第三禅者。
智揵度修智品第三之二¶ 第 397a 页 T28-039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97.png)
未至中间第四禅三无色定者。与无愿相应。
谓苦无愿。当言缘无色界系。缘无色界四阴
故。断一切掉慢无明者。此想当言或法智相
应苦智相应比智相应。馀广说如上。
问曰。八圣道尽能断结。何故独称无漏想。答
曰。世尊此中圣道以想名说。世尊或说道名
想。广说如四无量处。
问曰。无常想是七使对治。此中何故作三说
耶。答曰。若使在三界是五种断。见疑虽在三
界非五种断。恚使虽五种断。不在三界。复次
此使在三界。亦是见道修道断。见疑虽在三
界。非修道断。恚虽是见道修道断。不在三
界。复次此使在三界。是凡夫圣人所行。见疑
虽在三界。非圣人所行。恚使虽是凡夫圣人
所行。非在三界。
问曰。何故三说爱使。一说馀使。答曰。馀使应
说如爱使。而不说者。当知此说有馀。复次欲
以种种说庄严于文。若以种种说庄严于文
义则易解。复次欲现二门故。乃至广说。复次
此爱是重恶多众过患欲重观其过患故。广
说如上四谛处。
问曰。无常想是见苦所断使对治。何故说断
一切欲爱使耶。乃至广说。答曰。一切有二种。
有少分一切。有一切一切。此中说少分一切。
复次此中说圣人以无常想。断三界修道所
断一切烦恼。
馀经复说。修行广布无常想。能断我慢。问
曰。无常想是七慢对治。何故但说断我慢耶。
智揵度修智品第三之二¶ 第 397b 页 T28-039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97.png)
生无我想。若比丘有无常想。无我想者。能断
我慢。速于此法。得尽诸漏。
如说比丘于七处。善观三种义。速于此法。得
尽有漏。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
佛经说。比丘于七处善。乃至广说。佛经是此
论所为根本。今欲广分别故。而作此论。问
曰。若佛经是此论所为根本者。世尊何故说
是经耶。答曰。学人于上沙门果。不作方便。设
作方便。而不解知。佛作是说。如汝等入见道
方便。不放舍者。不久亦当得尽诸漏。复次已
得道者。患于修道所断烦恼。欲说修道对治。
令失道者。还得道故。如人猛健患于怨家。他
人语言。汝今猛健。何不降伏怨家。彼亦如是。
如实知色是苦四智。谓法智比智等智苦智。
法智知欲界色。比智知色界色。等智知一切
色。苦智知有漏色无常苦空无我。问曰。此则
是四善处耶。答曰。此皆观一谛。观苦观果。如
实知色。是集四智。谓法智比智等智集智。法
智知欲界集。比智知色界集。等智知一切集。
集智知有漏色因集有缘。问曰。此则是四善
处耶。答曰。此皆观一谛。观集观因。如实知色
灭是四智。谓法智比智等智灭智。法智知欲
界色灭。比智知色界色灭。等智知一切色灭。
灭智知一切有漏色灭止妙离。问曰。此则是
四善处耶。答曰。此皆观一谛。观灭观毕竟。如
实知色灭道是四智。谓法智比智等智道智。
法智知欲界色灭道。比智知色界色灭道。等
智知一切色灭道。道智知一切有漏色灭道
智揵度修智品第三之二¶ 第 397c 页 T28-039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97.png)
观一谛。观道观对治。如实知色味。此是四智。
谓法智比智等智集智。问曰。此则是四善处
耶。答曰。此则观一谛。观集观味。如实知色
患。此是四智。谓法智比智等智苦智。问曰。此
则是四善处耶。答曰。此则观一谛。观苦观患。
如实知色离。此是四智。谓法智比智灭智等
智。问曰。此则是四善处耶。答曰。此则观一
谛。观灭观离。如色阴有七善处。乃至识阴亦
有七善处。问曰。若然者则有三十五善处。亦
有无量善处。答曰。此是七处法。如色阴有
七。乃至识阴亦有七。不过于七。如经说。须陀
洹受七有。此是七处法。不过于七。广说如四
谛处。尊者波奢说曰。如实知色是苦。乃至如
实知识是苦。如实知色是集。知色是灭。知色
是灭道。知色是味。知色是患。知色是离。乃至
知识亦如是。若如是说。则有七善处。复次若
略说。则有七善处。若广说则有三十五善处
无量善处。如广略。分别不分别亦如是。复次
若为利根者说。则有七善处。若为钝根者说。
则有三十五善处无量善处。如利根钝根。因
力缘力内支力外支力内思惟力外闻法力
闻即能解力广分别力。当知亦如是。复次如
在见道时。则有七。如观察时。则有三十五无
量善处。复次如贤。圣所行时则有七。如世俗
所行。则有三十五无量善处。复次若作总相
观。则有七善处。若作别相观。则有三十五无
量善处。问曰。此中为说别相观。为说总相观
耶。若说别相观者。此文所说云何通。如说。
智揵度修智品第三之二¶ 第 398a 页 T28-039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98.png)
说复云何通。如说如实知色。乃至如实知识。
答曰。应作是说。是别相观。
问曰。若然者。如说。速于此法得尽有漏。云何
通。答曰。此中说别相观。能生总相观。总相观
得尽有漏。复有说者。此中观总相观。问曰。若
然者此文所说云何通。如说。如实知色乃至
如实知识。答曰。此文应如是说。如实知阴。
是苦集灭道味患离。而不说者。有何意耶。答
曰。不必说与见道时同。或有说。与见道时同。
或说。与见道时异。如世尊为四天王。以圣语
说四谛。二解二不解。世尊复以陀毗罗语说
四谛。一解一不解。世尊复以弥离车语说四
谛。然后乃解。如是观解时以别相。入道时是
总相。问曰。七处善观三种义。有何差别。答
曰。七处善是无漏。观三种义是有漏。问曰。若
然者。此所说云何通。如说。如实知色是四
智。谓法智比智等智。答曰。此中数智行于境
界。不必尽是无漏。问曰。能以七处善。同观三
种义。能以观三种义。同七处善不。答曰。或有
说者。不能所以者何。七处善是无漏。观三种
义是有漏。复有说者。七处善是有漏无漏。观
三种义是有漏。问曰。若然者。能以七处善
同观三种义。以观三种义同七处善不。答曰。
能但多用功。多有所作。如实知色。乃至知识。
如实知色患。乃至知识患。是说观阴。如实知
色是集。乃至知识是集。如实知色是味。乃至
知识是味。是说观入。如实知色是灭。乃至知
识是灭。如实知色是离。乃至知识是离。是说
智揵度修智品第三之二¶ 第 398b 页 T28-039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98.png)
问曰。观三种义在前。七处善在后。何故世尊
先说七处善。后说观三种义耶。答曰。若作是
说。则所说随顺义则易解。受者亦易。复次世
尊所说。文义具足。若先说观三种义。义虽具
足。文不具足。世尊说法。文义具足。复次若应
先说七善处。则说七善处。若应后说观三种
义。则说观三种义。所以者何。观三种义。或在
见道初。或在修道初。此中说在修道初者。不
说在见道初者。如见道修道。见地修地未
知欲知根知根亦如是。复次观三种义。或在
六地圣道初。或在九地圣道初。此中说九地
初者。不说六地初者。尊者波奢说曰。此中说
四种地。谓修行地见地修地无学地。如说。
比丘七处善。观三种义。是说修行地。如实知
色。是说苦集灭道。乃至知识。是苦集灭道。是
说见地。观色乃至识是味患离。是说修地。
速于此法得尽有漏。是说无学地。问曰。若然
者。何故见道中。说四善处。修道中说三善
处耶。答曰。见道中未曾见谛而见。修道中已
曾见谛而见。复次见道中未曾得见圣性而
得。观行于谛。修道中已曾得圣性。观行于谛。
问曰。此中何故重说三谛。一说道谛。答曰。此
中广说道谛。如说。如实知色是苦。此是道谛。
如实知色是集灭道是味患离。乃至知识亦
如是。是道谛。复次此所说。为已见谛人。佛作
是说。汝等若能如实观察阴者。不久当得尽
漏。复次三谛是有边法。如说。五取阴边。五取
阴集边。五取阴灭边。问曰。若然者因论生论。
智揵度修智品第三之二¶ 第 398c 页 T28-039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98.png)
中边义。广如说见道边等智处。复次有已生
苦。有未生苦。有已生苦因。有未生苦因。有
已生苦灭。有未生苦灭。诸已生苦未生苦。已
生苦因。未生苦因。已生苦灭。未生苦灭。谁
能知断證耶。谓是道谛。
问曰。世尊何故广分别智所知耶。答曰。欲令
失道者。还知道故。作如是说。复次此所说为
爱行人。佛作是说。汝等应观此阴味及过患。
若见此阴味及过患者。不久当得尽漏。
问曰。何故见道中。先观苦后观集。修道中。先
观集后观苦耶。答曰。随顺有二种。一见道
随顺。二所说随顺。如见道随顺。先观苦后观
集。如所说随顺。先观集后观苦。见道次第所
说次第亦如是。
问曰。色集色味。有何差别。答曰。名即差别。
是名色集。是名色味。复次色集是意地。色味
通六识身。复次集是染污不染污。味是染污。
复次集在三界。味在欲界。问曰。阴为有多种
集。为有一种集。若有多种集者。施设经说云何
通。如说。此爱是过去未来现在苦因苦本苦
缘。若一种者此经云何通。如说。喜爱集是色
集。触集是三阴集。名色集是识集。答曰。应作
是说。有所以是多种集。有所以是一种集。为
说近因故。是多种集。为说远因故。是一种集。
如近因远因。此身他身亦如是。复次此中说三
种集。一烦恼集。二苦集。三业集。喜爱集色集。
是说烦恼集。触集三阴集。是说苦集。名色集
识集。是说业集。此中说名色是业。如烦恼集
智揵度修智品第三之二¶ 第 399a 页 T28-039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99.png)
烦恼苦业。当知亦如是。复次此中说三时。谓
积聚时。受用时。守护时。喜爱集色集。是说
积聚时。触集三阴集。是说受用时。名色集识
集。是说守护时。复次此中说三时有。谓前时
有。中有。生有。喜爱集色集。是说前时有。触集
三阴集。是说中有。名色集识集。是说生有。复
次喜爱集色集。是说名缘色。触集三阴集。是
说名缘名。名色集识集。是说名色缘名。复次
爱求未来有。是故佛作是说。喜爱集是色集。
心心数法。因触而活。从触生。以触力故。能现
在前。佛作是说。触集是三阴集。识因名色立。
而得增广。是故佛作是说。名色集是识集。问
曰。色灭色离有何差别。答曰。若爱造此色。
彼爱若灭。是名色灭。若缘此色。生诸馀爱。彼
爱若离。是名色离。乃至广说。问曰。何故问色
灭。答爱灭耶。答曰。因若断。果亦断。因若灭。
果亦灭。舍因亦舍果。若吐因亦吐果。若害因
亦害果故。问曰。何故已生爱说灭。未生爱说
离耶。答曰。已生爱不可作未生爱。佛作是说。
但当灭之。未生爱应令不生。但当离如是有
三种衰患。一已受。二今受。三当受。已受者受
竟。今受者忍受。当受者或以自力。或眷属力。
或财物力。方便求离。彼亦如是。馀答广说如
杂揵度。如色灭色离。乃至识灭识离说亦如
是。问曰。此中何故三说爱不说馀烦恼业耶。
答曰。以爱是重过患难断难除故。广说如
上。如此中及施设经多分别灭谛。问曰。何故
此中及施设经。多分别灭谛耶。答曰。以此灭
智揵度修智品第三之二¶ 第 399b 页 T28-039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99.png)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