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二 第 380c 页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五十二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
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四
我生已尽者。为尽过去生。为尽未来生。为
尽现在生。言我生尽耶。若尽过去生。过去生
已灭。若尽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尽现在生。
现在生不住。答曰。应作是说。尽三世生。所以
卷五十二 第 381a 页 T28-038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81.png)
者于三世中。尽明见故能离非想非非想处
欲。尊者佛陀提婆说曰。佛经说。牟尼见生
尽。亦作是问。为见过去生未来生现在生尽
言生尽耶。答曰。应作是说。见未来生尽。所
以者何。行者修一切梵行苦行。尽为止未来
生故。如人有三厄难。一者已受。二者今受。三
者当受。已受者受竟。今受者忍受。当受者若
以财物。若因亲族力。作诸方便。断当生者。行
者亦尔。过去不用功已灭。现在生当忍受竟。
未来生以正方便灭。永令不生。生有多种。或
说。入母胎时名生。或说。出母胎时名生。或说。
时五阴名生。或说。不相应行阴少分名生。或
说。非想非非想处四阴名生。何处说入母
胎时名生者。如经说。诸家生彼彼处生出现。
出母胎时名生者。如说。菩萨已生。行于七步。
说时五阴名生者。如说。有缘生。说不相应
行阴名生者。如说。一刹那顷。谁起耶。谓生
也。说非想非非想处四阴名生者。如此中说。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者。为立学道。名梵行已
立。为立无学道。名梵行已立。答曰。已立学
道。名梵行。已立无学道。名今立。所作已办
者。已断一切烦恼所作事已竟。复次毕竟尽
一切界。毕竟尽一切生。毕竟断一切增长生
死法。名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者。是明无生智。
尊者和须蜜说曰。若不断烦恼。不名生尽。若
断烦恼。名为生尽。若不断烦恼。不名梵行已
立。若断烦恼。名梵行已立。若不断烦恼。不名
所作已办。若断烦恼。名所作已办。若不断
卷五十二 第 381b 页 T28-038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81.png)
曰。一切阿罗汉。不尽得无生智。何以故。一切
经中。尽说不受后有耶。答曰。佛说利根。与经
相应者。然集经法者。一切经中皆说。复有说
者。集法诸尊者。皆有愿智无碍智。以观察
之。若利根与经相应者说之。后有不善诵持
经者。一切经中。皆作是说。评曰。应作是说。
一切阿罗汉。尽不受后有。
问曰。何等阿罗汉。修二种慧。何等阿罗汉。修
三种慧。答曰。或有阿罗汉。心善解脱。慧善解
脱。或有心善解脱慧不善解脱。若心善解脱
慧善解脱者。修三种慧。若心善解脱慧不善
解脱者。修二种慧。复次或有以苦智集智尽
三界结者。或有灭智道智尽三界结者。若以
苦智集智尽三界结者。修三种慧。若以灭智
道智尽三界结者。修二种慧。复次或以空苦
集无愿三昧。尽三界结者。或以无相道无愿
三昧。尽三界结者。若以空苦集无愿三昧。尽
三界结者。修三种慧。若以无相道无愿三昧。
尽三界结者。修二种慧。复次或有为定入圣
道。或有为慧入圣道。若为定入圣道者。修
三种慧。如定道慧道。定多道。慧多道。欲可定
道。欲可慧道。钝根利根。缘力因力。说亦如
是。复次或有以定修心以慧得解脱者。修二
种慧。或有以慧修心以定得解脱者。修三种
慧。复次得内心寂静不得观慧法。或有得内
心寂静亦得观慧法。前者。修二种慧。后者。修
三种慧。复次若人成就四法。甚为希有。一亲
近善知识。二从其闻法。三内正思惟。四如法
卷五十二 第 381c 页 T28-038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81.png)
后二种法者。修三种慧。复次或有从他闻法
多。或有内正思惟多。若从他闻法多者。修二
种慧。若内正思惟多者。修三种慧。或有无贪
善根多。或有无痴善根多。若无贪善根多者。
修二种慧。若无痴善根多者。修三种慧。
我生已尽。是说尽智。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
受后有。是说无生智。复有说者。我生已尽。梵
行已立。是说尽智。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说
无生智。复次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
办。是说尽智。不受后有。是说无生智。问曰。
无有阿罗汉二尽智刹那后起无生智者。何
况多。何故作是说。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
作已办是尽智耶。答曰。虽是一刹那。而有三
种义。故作是说。尊者波奢说曰。如是说者。不
说尽智。不说无生智。亦不说无学正见。此是
赞叹阿罗汉辞言。阿罗汉生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复次我生已尽。是说尽
智。梵行已立。是说道智。所作已办。是说灭
智。不受后有。是说无生智。复次我生已尽。是
说知集。梵行已立。是说知道。所作已办。是说
知灭。不受后有。是说知苦。说尽作證亦如是。
复次我生已尽。是说断集。梵行已立。是说修
道。所作已办。是说證灭。不受后有。是说知
苦。复次我生已尽。是说断因。梵行已立。是说
修道。所作已办。是说得果。不受后有。是说知
体。复次我生已尽。是说集智。梵行已立。是说
道智。所作已办。是说灭智。不受后有。是说苦
智。复次我生已尽。是说集无愿。梵行已立。
卷五十二 第 382a 页 T28-038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82.png)
有是说空及苦无愿。
问曰。何故名尽智。为以缘尽故名尽智。为以
烦恼尽身中生故名尽智耶。若以缘尽故名
尽智者。灭智应是尽智。若以烦恼尽身中生
名尽智者。无生智无学正见。亦应是尽智。答
曰。应作是说。烦恼尽身中生故名尽智。问曰。
若然者无生智无学正见。应是尽智。答曰。若
智在初。一切皆有者。名尽智。无学正见。虽一
切皆有。而不在初。无生智不在初。亦非一切
皆有。尽智在初。一切皆有故。问曰。十六圣行
外。更有无漏慧。不此中问答。广说如杂揵
度。云何学明。云何学智。云何无学明。云何
无学智。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世间以种种
世俗诸论。以为明想。不识真明。欲止如是说
者意。亦明真明义故。而作此论。复有说。所以
作此论者。此是佛经。经说。佛告居士。如汝以
学智学见学明见四圣谛。今此耶奢童子。亦
以无学智无学见无学明。见四圣谛。不复更
住居士家受五欲乐。佛经虽作是说。而不广
分别。佛经是此论所为根本今欲广分别故。
而作此论。
云何学明。答曰。学慧是也。云何学智。答曰。
学八智是也。云何无学明。答曰。无学慧是也。
云何无学智。答曰。无学八智是也。谓四法智
四比智。此是明体性。乃至广说。
所以今当说。何故名明。明是何义。答曰。觉
识了了义是明义。问曰。若觉识了了义是明
义者。善有漏慧。亦觉识了了。是明义耶。答
卷五十二 第 382b 页 T28-038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82.png)
生颠倒。广说如杂揵度。问曰。若善有漏慧。
不名明者。佛经云何通。如说。无学有三种明。
无学念前世智證明。无学生死智證明。无学
漏尽智證明。答曰。有少分明势故名明。何者
是少分明。与烦恼相违。亦不杂烦恼故。名少
分明。复次此二明。能生能随顺实义无漏
明故名明。是故尊者和须蜜。作如是说。第一
实义。无漏明者。是漏尽明。馀二明。能生此明
故名明。复次念前世智證明。知前际增长法。
生死智證明。知后际增长法。漏尽智證明。
知涅槃寂静法。尊者佛陀提婆。亦作是说。念
前世智證明。知此众生从彼处没来生此间
过去世因果相续法。生死智證明。知此众生
作如是业当生彼处未来因果相续法。漏尽
智證明。知此众生以如是道能尽漏因果毕
竟法。是名第一实义明。复次念前世智證明。
觉识了了过去世事。生死智證明。觉识了了
未来世事。漏尽智證明。觉识了了无为涅槃。
复次念前世智證明。除过去无知黑闇。生死
智證明。除未来无知黑闇。漏尽智證明。除于
涅槃无知黑闇。问曰。何故六通中。三立明
三不立明耶。答曰。身通是工巧法。天耳通。
闻声而已。他心智通。缘别相法。此三明。能
随顺厌离法。能弃生死。随顺善法。能到涅槃。
问曰。此三明。云何能随顺厌离法能弃生死。
随顺善法能到涅槃耶。答曰。念前世智證明。
见过去世事。生大厌离。生死智證明。见未来
世事。生大厌离。以厌离故。漏尽智證明。能作
卷五十二 第 382c 页 T28-038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82.png)
相续种种诸因。生死智證明。见诸众生未来
阴。如散微尘。生大厌离故。漏尽智證明。能作
正观。断于烦恼。复次念前世智證明。知过去
自身衰恼事。生大厌离。生死智證明。见未
来他身衰恼事。生大厌离。以厌离故。漏尽智
證明。能作正观断于烦恼。复次念前世智證
明。除于有愚。生死智證明。除众生愚。漏尽智
證明。除于法愚。复次念前世智證明。对治常
见。生死智證明。对治断见。漏尽智證明。对治
二边。住于中道。复次念前世智證明。能生
空。生死智證明。能生无愿。漏尽智證明。能生
无相。以如是等义故。此三明随顺厌离之
法。能弃生死随顺善法。到于涅槃。集法经
说。有三种无学明。谓念前世智證明。生死智
證明。漏尽智證明。云何无学念前世智證明。
答言。知诸众生生死为相续法无学智。云何
无学生死智證明。答言。知诸众生自所作业
无学智。云何无学漏尽智證明。答言。尽漏
无学智。问曰。漏尽智證明。言是无学可尔。
馀二明是非学非无学。何故说是无学明耶。
答曰。集法经。应作是说。无学人有三明。而不
说者。有何意耶。答曰。二明虽是非学非无学。
以是无学人身中可得故。亦名无学。如施设
经说。三昧有二种。一是圣。二非是圣。圣三昧
有三种。一善有漏。二无漏。三不隐没无记。善
有漏三昧。以善故名圣。不以无漏。无漏三昧。
以善故以无漏故名圣。不隐没无记三昧。亦
非善亦非无漏。而名圣者。以是圣人身中可
卷五十二 第 383a 页 T28-038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83.png)
立明。学人身中不立明耶。答曰。以明义胜故。
若以法而言。无学法胜于学法。若以人而言。
无学人胜于学人。复次不杂无明故名明。学
人身中慧。杂无明故不名明。
如来身中所有漏尽智有四事。一名通。二名
明。三名力。四名示现。通者是漏尽通。明者是
漏尽明。力者是漏尽力。示现者是说法示
现。辟支佛无学声闻所有漏尽智有三事。一
是漏尽通。二是漏尽明。三是示现非力。如
来身中所有念前世智生死智有三事。一是
通。二是明。三是力非示现。辟支佛无学声闻
所有念前世智生死智有二事。是通。是明。非
力非示现。学人身中所有念前世智生死智
有一事。谓是通。非明。非力。非示现。问曰。如
来身中所有智立力。非辟支佛声闻身中智
耶。答曰。无障碍义是力义。声闻辟支佛智
为无智所障碍故非力。曾闻佛世尊。尊者舍
利弗。共一处经行。有一众生。来诣其所。佛告
舍利弗。汝可观是众生。过去世中。何处与
是众生而共同止。时尊者舍利弗。即以初
禅念前世智观不知。乃至以第四禅念前世
智观亦不知。即从定起。而白佛言。我观是众
生。都不能见所从来处。佛告舍利弗。辟支佛
所有智见。过于汝等。复过辟支佛所有智见。
此众生从某世界来生此间。后时世尊与舍
利弗。复在一处经行。时有一人命终。世尊
见已。告舍利弗言。汝可观是人。为生何处。时
尊者舍利弗。即以初禅天眼观之。而不能见。
卷五十二 第 383b 页 T28-038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83.png)
起。而白佛言。我以天眼观察是人。不知为生
何处。佛告舍利弗。过辟支佛所知境界。有某
国土。此人生于彼中。问曰。如来所有念前世
智生死智胜妙可尔。如佛漏尽智声闻辟支
佛亦尔。何故佛漏尽智立力。非声闻辟支佛
耶。答曰。佛漏尽智亦胜妙。如来身中所有漏
尽智。其性猛利。若缘烦恼。烦恼即断。声闻辟
支佛漏尽智。不猛利故。数数缘烦恼。烦恼乃
断。譬如二人斫树。一人勇健加用利斧。一人
性劣又用钝斧。虽俱斫树。而勇健以利斧者
疾。非性劣以钝斧斫者。彼亦如是。非以自
身所有漏尽智名为力。令彼众生得漏尽故
名力。世尊知此众生以苦迟通能尽漏。此
众生以乐速通能尽漏。是故名力。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