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一 第 377b 页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五十一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译
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三
有自性念生智。问曰。自性念生智体性是
何。答曰。体性是慧。彼心聚中。以念力多故。
名念生智。如念处安那般那念。除去色想亦
如是。此是自性念生智体性。乃至广说。
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自性念生智。
答曰。生而得此智故。名自性念生智。复次住
善心性不善心性无记心性能知故。名自性
念生智。复次过去法更不变故名自性。能知
此法故名自性念生智。
问曰。为作何业得是智耶。答曰。或有说者。常
为众生。说欢喜乐闻语。彼业能生如是报。复
有说者。若修治狭小处令使宽博。以此业故。
在母胎中。而不迫迮。以是业故。能生此报。复
有说者。若人以甘美饮食施他。彼业得如此
报。评曰。应作是说。此是不恼害他业报。若众
生不作恼害他业。在母胎中。则得宽博。不为
风热冷病脂血所困苦。若出胎时。亦不为产
门所逼切。以是事故。不忘所念一切众生。若
于产门不逼切者。皆有念前世智。以为产门
所逼切故。皆失所念。问曰。念生智为初时胜
为中后时胜耶。答曰。或有初中后尽胜者。或
有初胜者。如尸婆罗等。初生之时。作如是说。
卷五十一 第 377c 页 T28-037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77.png)
贫穷者不。或有中时胜者。如赖吒波罗等。或
有后时胜者。如庵摩罗吒等。
问曰。念生智为念几生耶。答曰。或有说者。念
一生。复有说。念二生。乃至七生。曾闻。王舍
城中。有屠儿名伽吒。是阿阇贳王少时亲
友。而语阿阇贳言。太子。汝若登王位时。与
我作何善事耶。阿阇贳答言。与汝从心所
愿。阿阇贳害其父命。而登王位时。屠儿伽
吒。往诣王所。而白王言。大王往日许我所
愿。今正是时。王答之言。随意求索。时伽吒屠
儿。便说心愿使我于王舍城内。独得屠杀。不
听馀人。时王语言。汝今何用是弊恶。愿为更
求馀愿。是时屠儿。复语王言。善恶诸业。悉无
果报。王语之言。何以知之。作是说耶。屠儿答
言。大王当知。我自忆念。于七世中。在王舍
城。常屠羊自活。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至闻
是语。极生疑怪。即以是事。而往白佛。佛告王
言。如其所说。而无有异。此人施辟支佛食。发
于邪愿。使我于王舍城中。常独杀羊卖肉。以
此业故。七生人中。七生天上。今于此身。业报
已尽。却后七日。身坏命终。当生卢腊地狱。以
是事故知。念生智忆念七世。复有说者。能念
五百世事。曾闻。有一比丘。自念五百世。次第
常生饿鬼中。若忆念过去饥渴苦时。则于诸
有。而生苦想。断一切缘。独勤行精进。得须
陀洹果。作是思惟。我恒得诸比丘所须之物。
使我行道。我今应当还求所须施诸比丘。即
行劝化。时诸比丘。而语之言。汝先懒惰。今以
卷五十一 第 378a 页 T28-037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78.png)
上事。以是事故知。念生智忆念五百世事。复
有一比丘。自忆念次第五百世。生地狱中。若
忆念受地狱苦时。举身毛孔。血流而出。污身
及衣。日日诣水澡浴浣衣。勤行精进。得阿罗
汉果。更不澡浴浣衣。时诸比丘。而语之言。汝
常澡浴浣衣。以水为净。今何以不。此比丘向
诸比丘。广说上事。如此忆念五百世事。复
有或忆念世界成时者。曾闻。有旃陀罗王。名
多罗蠰祛。善通咒术及诸论。有子名奢头
罗。颜貌端正。当于尔时。尊者舍利弗。作婆罗
门。名弗伽罗娑罗。善通皮陀及皮陀分经。
有女名波翅多。时旃陀罗王。往诣弗伽罗娑
罗所而语之言。可以汝女用妻我子。时弗伽
罗娑罗婆罗门。便生瞋恚。而语之言。汝于
四姓卑下。我于四姓尊贵。何缘以女用妻汝
子。时旃陀罗王。语婆罗门言。夫种族姓尊
卑。无有常定。汝颇曾闻。谁造梵书耶。婆罗门
答言。我闻是瞿频陀罗婆罗门所造。复问。
谁造祛卢吒书耶。婆罗门答言。我闻是祛卢
吒仙人所造。复问。谁造此皮陀及皮陀分
经。而答之言。皆是往昔大婆罗门等之所造
作。时旃陀罗言。如是等往昔诸人。皆是我身。
时婆罗门。闻是语已。心生欢喜。便以己女。而
妻其子。如此忆念世界成时事。
经说。佛告村主。我自忆念九十一劫以来。不
曾为饮食故。起身口意恶业。问曰。佛为以念
前世智。为以自性念生智忆念此事。若以念
前世智知者。何以念九十一劫。而不多耶。
卷五十一 第 378b 页 T28-037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78.png)
或五百世。乃至忆念世界成时。而不说忆念
九十一劫者耶。答曰。应作是说。佛以念前
世智知。问曰。若然者。何故但说九十一劫。而
不多耶。尊者波奢说曰。若说百劫。亦生此疑。
但说此不违法相。复次九十一劫中。有七佛
出世故。复次从此已来。种相好业故。复有说
者。以自性念生智知。问曰。若然者。何故说自
性念生智忆念七世。若五百世。乃至劫成时。
而不说九十一劫耶。答曰。馀人如此。佛则多
知。问曰。自性念生智。为忆念中有时不。答
曰。或有说者。不知。所以者何。中有微细。非
自性念生智境界故。评曰。应作是说。忆念中
有。所以者何。若不忆念者。于前生则忆念少
多。不忆念少分。
问曰。菩萨前身时。有自性念生智。最后身时。
为有不耶。若有者。云何缘力胜因力耶。若无
者。菩萨云何转衰退耶。答曰。应作是说。最后
身有。问曰。若然者。云何现在外缘力。胜过去
内因力耶。答曰。不以无外缘力故。名为内因
力。乃以利根故。名内因力。菩萨于一切众生。
根利最胜。谁作是说。菩萨最后身。无外缘力
耶。净居诸天。为现老病死苦。亦因弥伽释王
女。为说赞涅槃。偈如说。
「 安乐以为母
无忧以为父
寂静以为妻
不久汝当得」
见闻是事。心生厌患。然后出家。过去诸佛。亦
为菩萨。说道具诸法。如是等。岂非外缘力耶。
复有说者。最后身无。问曰。若然者。云何菩萨
卷五十一 第 378c 页 T28-037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78.png)
前世智愿智。
云何时心解脱。云何不动心解脱。问曰。何故
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说。佛告阿难。
比丘不应乐著聚集种种谈议。所以者何。若
乐著聚集种种谈议。欲求身證时心解脱不
动心解脱者。无有是处。若比丘不乐著聚集
种种谈议。欲求身證时心解脱不动心解脱
者。斯有是处。佛经虽作是说。而不广分别。云
何是解脱体性。云何得此解脱。根楗度虽
说得是二解脱。而不说此二解脱体性。今欲
说此二解脱体性故。而作此论。复有说。所以
作论者。或说时心解脱是有漏非时心解脱
是无漏。欲止如是说者意。亦明此二解脱是
无漏。复有说。所以作此论者。或有说时心
解脱是有为。非时心解脱是无为。为止如是
说者意。亦明此二解脱是有为故。复有说。所
以作论者。或有说时心解脱是学。非时心解
脱是无学。所以者何。时心解脱有所作故。非
时心解脱无所作故。为止如是说者意。亦明
此二解脱俱是无学故。而作此论。
一切有为无为法中。二法是解脱体性。有为
法中是大地中解脱。无为法中是数灭。大地
中解脱有二种。谓染污不染污。染污者邪解
脱。不染污者是正解脱。正解脱有二种。有
漏无漏。有漏者与不净无量等相应者是也。
无漏者学无学。学者。与苦法忍乃至金刚喻
定相应者是也。无学者是阿罗汉。阿罗汉有
二种。谓时心解脱。非时心解脱。时心解脱者。
卷五十一 第 379a 页 T28-037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79.png)
此二种阿罗汉。离欲得无欲。是心解脱。离无
明是慧解脱。问曰。若离欲得无欲是心解脱。
离无明是慧解脱者。集法经说云何通。如说
云何时心解脱。答曰。是不贪善根。对治于
贪。云何非时心解脱。答言。是不痴善根。对治
于痴。如是解胜是善根性耶。答曰。集法经
文应如是说。云何时心解脱。答曰。言与不
贪善根相应解脱是也。云何非时心解脱。答
言。与不痴善根相应解脱是也。此文应如是
说。而不说者。有何意耶。答曰。或有为不贪故
而断贪心。或有为不痴故断于痴心。是故作
如是说。问曰。何故名时解脱。答曰。待时得
故名时。待时者。待于六时。六时者谓衣食卧
具说法方人。待衣者得好细软衣。则能得解
脱。不得则不得解脱。待食者若得苏蜜肉
等美食。能得解脱。不得则不得解脱。待卧具
者。若得厚软卧具。能得解脱。不得则不得
解脱。待说法者。若闻善方便说法人所说。则
能得解脱。不闻则不得解脱。待方者若其方
寂静无诸乱闹。则能得解脱。若不寂静。则不
得解脱。待人者若得善性易共住人同处者。
则能得解脱。不得则不得解脱。何故名非时
解脱耶。答曰。不待时而得解脱故。名非时解
脱。不待时者。不待六时。谓衣食卧具说法方
人等。不待衣时者。著粪扫衣。能修善法。胜
时解脱著价直百千两衣。不待食时者。虽
食下贱粗食。而能修道。胜时解脱食百味
食。不待卧具时者。坐于石上。而能修道。胜时
卷五十一 第 379b 页 T28-037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79.png)
便说法人所说。则速入禅定。不待方时者。若
其方多声乱闹。则速入定。不待人时者。若得
恶性。难共住人。而共同处。则速入定。复次狭
小道。得此法故。名时解脱。问曰。何者是狭小
道。答曰。或有于一身中种善根第二身成熟
第三身得解脱。若不以狭小道得者。名非时
解脱。何者非狭小道。或有于六十劫而修方
便。如尊者舍利弗。或有于百劫而修方便。如
辟支佛。或有于三阿僧祇劫而修方便。如佛
世尊。复次以劣弱道得故。名时解脱。何者是
劣弱道。于彼善法。不数数修。不常修一切时
修。若于日初分修。中分后分则不修。若于初
夜修。中夜后夜则不修。与上相违。名非时解
脱。复次以多定道得故。名时解脱。以多慧
道得故。名非时解脱。复次行者若为适意不
适意利益不利益苦乐所须具作障碍者。名
时解脱。与上相违。名非时解脱。
时解脱是五种阿罗汉。非时解脱是一种不
动法阿罗汉。问曰。何故五种阿罗汉。是时解
脱。答曰。各有胜故五种阿罗汉是时解脱。以
人多故。一种不动法阿罗汉。是非时解脱。合
三乘道故。亦有等义。俱在无过。清净身中
生故。复次以下人多故。五种阿罗汉。名时解
脱。以上人少故。一种不动法阿罗汉。名非时
解脱。如今世间王者。大臣长者居士甚少。卑
下人甚多。如是辟支佛。得波罗蜜。声闻甚少。
时解脱阿罗汉甚多。复次易得易起故。五种
阿罗汉。是时解脱。难得难起故。一种不动法
卷五十一 第 379c 页 T28-037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79.png)
国及真丹国。还者甚少。若从此村。至彼村。还
者甚多。彼亦如是。复次时解脱法。不多用功。
不有所作而得故。五种阿罗汉。是时解脱非
时解脱法。多用功多有所作而得故。一种不
动法阿罗汉。名非时解脱。复次时解脱法。有
增有减故。五种阿罗汉。是时解脱。增者是胜
进。减者是退。非时解脱。无增减故。一种不动
法阿罗汉。是非时解脱。无增者无胜进。无减
者无退。
如说时解脱是爱法。问曰。何故时解脱是
爱法耶。答曰。如经本说。时解脱阿罗汉。守护
爱重此法。使我于此法莫退。如人唯有一目。
其家眷属。皆共护之。不令泠热风坌而毁坏
之。彼亦如是。复次时解脱阿罗汉。于解脱不
得自在。多用功乃现在前。起现在故。心生欢
喜故。名爱法。非时解脱。于解脱得自在。不多
用功。而现在前。起现在故。心不生喜。不名爱
法。复次时解脱阿罗汉有退。以畏退故。数数
起解脱现在前。非时解脱阿罗汉无退。以不
畏退故。不数数起解脱现在前。复次时解脱
阿罗汉。多人所爱用故名爱法。与此相违名
不爱法。复次时解脱阿罗汉。以多信得道故
名爱法。非时解脱阿罗汉。以慧多得道故。名
不爱法。复次非时解脱阿罗汉。有憎恶圣道
善根。如空空无愿无愿无相无相三昧。以此
善根。憎恶圣道故。不爱此法。时解脱阿罗汉。
无此善根故。爱护此法。经本虽不说。义应如
是。问曰。何故非时解脱阿罗汉。名不动法耶。
卷五十一 第 380a 页 T28-038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80.png)
服璎珞所在之处。不动人瞋心彼亦如是。复
次烦恼能令人心动。能令人心生。而不熟湿
而相著以秽污故。在善心上。无其势力故。
不得自在。故名不动。复次已断烦恼。更不
复退。故名不动。如善射人正射于的。称言不
动。彼亦如是。如经说。佛告舍利弗。若比丘比
丘尼。有不动解脱法宝璎珞者。能断不善法。
修于善法。问曰。何故不动解脱。名法宝璎珞
耶。答曰。以坚牢故。胜妙故。无过故。轻举故。
无垢故。清净故。难得故。名宝璎珞。复次譬如
泉池之中。若以宝珠投之。则不杂垢秽。若人
身中。有不动解脱宝璎珞者。则不杂烦恼垢
秽。亦复如是。复次如人屋中有摩尼宝珠者。
则无黑闇。若人身中有不动法宝珠者。则无
无明黑闇。亦复如是。复次如方宝珠所置之
处。即安不动。若人身中有不动解脱方宝珠
者。其心不动。亦复如是。复次如人家中。有无
价宝珠者。其家毕竟无贫穷之苦。若人身
中有不动宝珠者。其人永断圣道贫穷之苦。
亦复如是。复次譬如如意宝珠安置幢上。随
人意念。雨种种宝。能令百千众生离贫穷苦。
佛世尊亦尔。以不动宝珠。安置四无量幢上。
随众生所念。雨种种法宝。除去众生贫穷法
宝之苦。亦复如是。问曰。若不动心解脱。是
胜妙法者。何故经说是不增不减法耶。答曰。
行者等得此法故。若满东方有刹利子。若满
南方有婆罗门子。若满西方有居士子。若满
北方有首陀子。剃除须发。身著法服。信家非
卷五十一 第 380b 页 T28-038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80.png)
无有增减。复次欲说佛法饶财多宝故。佛法
除不动心解脱。更有无量馀善法功德。不动
心解脱。唯是一法故。复次欲现如来身中
有无量功德故。除不动心解脱。更有无量馀
善功德。不动心解脱。唯是一法故。复次欲
令疑者得决定故。经说。尊者目揵连。于僧
中摈出瞻婆比丘。诸比丘。咸有是念。今僧减
少。佛作是说。若我弟子。得深远胜妙。不动心
解脱。于僧中出者。不能令僧有增有减。何况
彼犯戒众威仪。远离白净法者。岂能令僧有
增减耶。复次此法是无增无减法故。无增者
无胜进。无减者不退失。一切时心解脱。尽
与尽智相应耶。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欲令
疑者得决定故。时解脱阿罗汉。修二种慧。谓
尽智无学正见。非时解脱阿罗汉。修三种慧。
谓尽智无生智。无学正见。或谓如时解脱阿
罗汉。修二种慧。非时解脱者亦尔。如非时解
脱阿罗汉修三种慧。时解脱亦尔。欲决定说
时解脱修二种慧。非时解脱修三种慧故而
作此论。
诸时解脱。尽尽智相应耶。广作四句。如经本
说。尽智者。时解脱阿罗汉。金刚喻定一刹
那顷现在前。尽智次第相续起现在前。从尽
智起。或起无学正见。或起世俗心。非时解
脱阿罗汉金刚喻定。尽智俱一刹那顷现在
前。次第相续起无生智现在前。从无生智起。
或起无学正见。或起世俗心。一切阿罗汉。尽
修无学正见。不必尽起现在前。问曰。尽智无
卷五十一 第 380c 页 T28-038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80.png)
别。是名尽智。是名无生智。复次所作已竟名
尽智。从无学因生名无生智。复次或未曾得
而得。或曾得而得。名尽智。未曾得而得。名无
生智。复次解脱道胜进道所摄名尽智。唯胜
进道所摄。名无生智。复次尽智有五种阿罗
汉。无生智有一种阿罗汉。谓不动心解脱。尽
智无生智。是谓差别。问曰。初尽智为是何智
耶。答曰。或有说者。是苦比智。所以者何。行者
初入圣道时观果。出亦观果。如以毒箭射兽。
毒遍身中。后若死时。毒气还在疮孔彼亦如
是。复有说者。是集比智。所以者何。行者入圣
道时观果。出圣道时观因故。如是生死法。或
是因是果。若知因知果。则生死道断。名为
苦边。评曰。应作是说。是苦比智集比智。若是
苦比智非集比智。若是集比智非苦比智。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