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一 第 303a 页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四十一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译
使犍度十门品第四之五
问曰。世尊何故先说苦谛。乃至后说道谛。
答曰。欲令文义随顺故若先说苦谛。后乃至
说道谛。则文义随顺。复次若如是说谛。则说
者亦易。受者亦易。复次此诸法。或以起处
得名。或以随义得名。或以见时得名。以起处
得名者。如念处禅无色定等行者。先修身念
处。佛先说身念处。后乃至说法念处禅无色
定。广说亦尔。随义得名者。如正断神足根力
觉道等。见时得名者。如四圣谛行者。先见苦
谛。佛先说苦谛。后乃至见道谛。佛后说道
谛。问曰。此中因论生论。行者何故先见苦谛。
后乃至见道谛。答曰。以粗细故。四谛中苦谛
最粗。以苦粗故。行者先见三谛。细故行者后
见。如索迦人蛇摩那人兜祛罗人学射之时。
先射簸箕草人湿泥团等。箭矢无不著。后渐
更学。乃至射一毛。彼亦如是。问曰。应先因
后果何故行者先见苦果。后见集因。答曰。先
见苦。后断集。是随顺法。云何知苦随顺断集
耶。答曰。如树先断其枝后拔根易。如生死树。
先知苦枝。后拔集根则易。问曰。道在前灭
在后。何故行者先證灭。后修道。答曰。先灭
卷四十一 第 303b 页 T28-030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3.png)
知此道为是谁道。若先證灭后修道者。乃知
此道是灭道如人问他示我道处。他人问言。
为问至何处道。答言欲至城道。他人答言。此
道即是。如彼以城示道。则得随顺。此亦如
是。以灭示道。则得随顺。复次行者先以道断
缘三谛愚。后起缘道现在前断缘道愚。如人
于他面无疑。于自面有疑。若以明镜。照自面
像。疑心则除。彼亦如是。复次缘苦愚持缘集
愚。缘集愚持缘灭愚。缘灭愚持缘道愚。不得
不除缘苦愚。除缘集愚。不得不除缘集愚除
缘灭愚。不得不除缘灭愚。除缘道愚。如持生
亦如是。复次观苦观能生观集观。观集观能
生观灭观。观灭观能生观道观。不可不生观
苦观。乃至能生观道观复次观苦观是集观
因。是根本是出处是所作。是缘是起处。集观
是灭观因。等灭观是道观因等。不可不生观
苦观。乃至生观道观。复次观苦观是观集观。
方便是门是所依。乃至灭观是观道观。方便
是门是所依。馀广说如上。复次观苦观。是观
集观所依处立足处。乃至观灭观。是观道观
所依处立足处。馀广说如上。尊者波奢说曰
行者先知五取阴如痈。后求其因知集是因。
何处能除此因。灭处能除。唯能灭耶。道能
灭之。如身体细软之人。色生痈疮受大苦恼。
作如是念。此疮何由而生。知从风冷热生。何
处能令无此。谓无病处。谁能除此。谓若涂
若熟若破。彼亦如是。复次行者知此五取阴
是过患。谁是其因。集是其因。何处得除。灭处
卷四十一 第 303c 页 T28-030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3.png)
行恶。亲近恶友。彼人作是念。谁令我子。作如
是恶。知亲恶友。谁能除制。知是善友。彼亦如
是。
彼见苦时。先见欲界苦。后见色无色界苦。问
曰。何故行者先见欲界苦后见色无色界苦
耶。答曰。以粗细故。欲界苦粗。色无色界苦
细。行者先见欲界粗苦。后见色无色界细苦。
问曰。若然者色界苦粗。无色界苦细。何故一
时见耶。答曰。以与此身俱不俱故。欲界苦
与身俱。色无色界苦。虽有粗细而不与此身
俱。故一时见。复次欲界苦。属我是我有。色无
色界苦。不属我。不是我有。是故俱见。复次
欲界苦。苦痛逼切。如负重担。是以先见色无
色界苦。非苦痛逼切。如重担故。是以俱见。
复次欲界苦。是近故先见。色无色界苦。是远
故俱见。如近远俱不俱。此身他身说亦如是。
问曰。行者于色无色界苦为现见不。答曰。现
见有二种。一离欲现见。二自身现见。行者于
欲界苦。有二种现见。谓自身现见。离欲现见。
于色无色界苦。虽有离欲现见。而无自身现
见。譬如贾客。有财两担。一自身担。二使他
担。于自身担者。有二种现见。一知财现见。二
知重现见。于他担者。有一种现见。谓知财现
见。复次见欲界苦。是善不善无记。是以先
见。色无色界苦。是善无记。是故俱见。复次行
者成就欲界凡夫性。是以先见。不成就色无
色界凡夫性。是故俱见。复次诽谤时。先谤无
欲界苦。是以先于欲界苦生信。后诽谤色无
卷四十一 第 304a 页 T28-030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4.png)
问曰。见谛时。为别相见。为总相见。若以
别相者。别相有无量。见谛则无竟已。如地有
无量别相。若观地别相。不能令尽。而便命
终。若以总相者。云何不名一时见谛。别相诸
法复云何知。答曰。应作是说。以总相见谛。
问曰。若然者云何不名一时见谛。答曰。以总
相者。于一谛总相。非四谛总相。为少分相故。
分别无量。总相别相。如地有总相。以三大
故。地是别相。一切地。皆是坚相是总相。四大
是色阴。色阴有总相别相。别相者以四阴故。
总相者一切色皆是障碍。五取阴是苦谛。苦
谛有别相总相。别相者以三谛故。总相者一
切苦。皆是逼切相。以如是总相见谛。以无
常苦空无我行见谛。以苦谛故是总相。以馀
三谛故是别相。以谛故是别相。以阴故是总
相。复次一谛非四谛。四谛非一谛。是故不一
时见谛。复次一行非四行。四行非一行。是
故不一时见谛。复次以觉所觉分明了了故。
根根义所境界境界。亦分明了了故。不一时
见谛。复次以有漏无漏别故。不一时见谛。复
次以有为无为差别故。不一时见谛。复次苦
谛不一时见。先见欲界苦。后见色无色界苦。
先见欲界诸行因。后见色无色界诸行因。先
见欲界诸行灭。后见色无色界诸行灭。先见
欲界对治道。后见色无色界对治道。是故非
一时见谛。云何知别相法耶。答曰。见谛时
不知别相法。一切别相。智所应知者。尽以总
相智知。复次若缘谛别相无知。若缘谛总相
卷四十一 第 304b 页 T28-030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4.png)
所知。
佛经说未知苦圣谛。当知阿毗昙说。云何智
所知法。答曰。一切法。问曰。一切诸法。是智
所知。如阿毗昙说。佛经何故但说知苦耶。答
曰。佛经说知苦是出世间智。阿毗昙说。知一
切法。是世间出世间智。如世间出世间。有漏
无漏缚解系不系。当知亦如是。复次佛经说。
知苦是近智。阿毗昙说。知一切法。是近智远
智。如近远俱不俱。当知亦如是。复次以总相
知故。佛说知苦。以总相别相知故。阿毗昙说
知一切法。如总相知。别相知。总相解。别相
解。总相观。别相观。当知亦尔。复次佛经说不
共智。阿毗昙说共不共智。复次佛经说见苦
时。阿毗昙说观行时。复次解有二种。一者假
名。二者实义。佛经说假名解知苦。阿毗昙说
实义知一切法。问曰。云何假名解。答曰。现见
苦是知果。现见集是知因。證灭时知灭。有二
功德不在身中。行修道时。为断一切烦恼道。
以如是等总相解故。名假名解。尊者波奢说
曰。佛经说当知苦。或谓但当知苦。更不知馀。
是故阿毗昙。作如是说。应知一切法。佛经说
当断集。或谓但当断集更不断馀。是故阿毗
昙作如是说。云何断法。一切有漏法。佛经说
当證灭。或谓但当證灭更不證馀。是故阿毗
昙作如是说。云何證法。答曰。一切善法。佛经
说当修道。或谓但当修道更不修馀。欲令此
事决定故。阿毗昙作如是说。云何修法。答
曰。善有为法。复次为断生死根本及道故。佛
卷四十一 第 304c 页 T28-030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4.png)
是烦恼根。烦恼是业根。业是报根。依报故
生善不善无记法。身见知苦时断。是故佛经
唯说知苦。复次若知苦时。断五我见十五我
所见。是故佛经唯说知苦。复次知苦时断二
见谓身见边见。得二三昧。谓空无愿。是故佛
经唯说知苦。复次无始已来。众生于阴中。计
我想人想念想。谁能断此恶想使住善想。唯
知苦能。是故佛经唯说知苦。复次众生无始
已来。于此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阴中。计有常
我乐净。谁能断如是颠倒。唯有知苦。是故
佛经唯说知苦。复次为断贪著阴者故。众生
无始已来为此阴受苦痛逼切。如负重担受
是苦已。复追求阴。以追求故。复更生阴。犹如
小儿为乳母所打还复归趣。彼亦如是。为苦
所逼。还复归苦。是故佛经唯说知苦。复次
行者见苦时。令无始已来谄曲之心邪见颠
倒烦恼恶行皆令正直。是故佛经唯说知苦。
复次若知苦时。亦名断苦。若断集时。不名知
集。是故佛经唯说知苦。复次行者知苦时。住
不颠倒想。无有是处。以分别故。说若行
者知苦更不知馀谛。若有人问。此阴为是常。
是无常耶。答言无常。无一刹那住故。是苦是
乐耶。答言是苦。如热铁丸。是净不净耶。答言
不净。犹如粪秽。有我无我耶。答言中无有
人。无作者受者。但是诸行粪秽之聚。复次苦
如痈疮。常自困苦。如箭入身。如刀自割。如毒
自杀。如火自烧。如怨自害。如住边城多受厄
难。复次行者见苦时。名真佛出世间。如法入
卷四十一 第 305a 页 T28-030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5.png)
时。舍旧缘得新缘。舍共得不共。舍世间得出
世间。复次行者见苦时。未开无漏道门今开。
未曾舍凡夫性今舍。未曾得圣道今得。复次
行者见苦时。舍名得名。舍界得界。舍性得性。
舍名得名者。舍凡夫名得圣人名。舍界得界
者。舍凡夫界。得圣人界。舍性得性者。舍凡
夫性。得圣人性。复次行者见苦时。得心不得
心因。得业不得业因。得明不得明因。复次行
者见苦时。得离五人聚入八人聚。五人聚者。
谓五逆人。八人聚者。谓四向四果。复次行者
见苦时。舍如树华凡夫性。得住如门阃圣性。
复次行者见苦时。初得于法不坏信。复次行
者见苦时。得无有是处法。如说无有是处。是
见谛具足人。不故杀生。不故犯戒。乃至广
说。以如是等事故。佛经唯说知苦。佛经说集
圣谛应知应断。阿毗昙说。云何断法。谓有漏
法。若作是说。生后有爱是。集圣谛者。则生
是难。如阿毗昙说。云何断法。一切有漏法。何
故佛经但说生彼有爱是集谛耶。答曰。前说
爱。所以此中应广说。若作是说一切有漏因
是集谛。则生是难。如苦亦应断。何故佛经但
说断集。答曰。为不生苦故。佛作是说。汝等若
不欲苦。应当断集。若断集者。苦则不生。复次
为不生果故。佛作是说。若汝等不欲果者。应
当断因。若断因者。果则不生。复次欲断苦流
故。犹如水相续流。若不断其源。则水流不止。
若断其源。水则不流。如是若不断苦源。苦流
不止。若断苦源。苦流则止。复次若断集者。则
卷四十一 第 305b 页 T28-030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5.png)
非想处一切遍因。复次若断因者果亦断。因
若灭果亦灭。舍因亦舍果。吐因亦吐果。复
次为舍重担。如人身负重担上崄难处。为此
重担之所逼切。他人语言。汝若为此重担所
逼切者。应断其担索。若担索断。担自当堕。
众生亦尔。身负阴担。上于生死险难之山。为
此阴担之所逼切。佛作是说。汝等若不欲负
阴担者。应断于集若断于集。阴担则堕。复
次为对外道故。外道不欲苦果。而不断因。犹
如愚狗舍人逐块。外道亦尔。不断苦因。不欲
苦果。佛作是说。汝等若不欲苦果。当断其
因。若断其因。苦则不生。复次集中已有三界
上中下果。佛作是说。汝等若于三界上中下
果。不欲求者。应当断集。若断集者。则三界上
中下果。更不复生。复次以集能生三苦故。三
苦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苦。佛作是说。汝等
不欲三苦者。应当断集。广说如上。复次以
集能生四苦故。四苦者谓四生。佛作是说。汝
等若不欲四苦者。广说如上。复次以集能生
五苦故。五苦者谓五趣。佛作是说。汝等若不
欲五苦者。广说如上。以如是等事故。佛经说
集应知应断。
佛经说苦灭圣谛应知应證。阿毗昙说。云何
得作證法。答曰。一切善法。问曰。如阿毗昙
说一切善法应證。佛经何故唯说證灭。答曰。
此灭是解脱。亦是不系相。复次此灭无处所。
无有所依。复次此灭是因无果。是果无因。复
次此灭是因非有因。是所作非有所作。是缘
卷四十一 第 305c 页 T28-030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5.png)
能令阴无非无法体。复次此灭息三摄四舍
五。复次此灭是一味种种道果。净于四姓。名
无上法。复次此灭是无漏。得是有漏无漏。灭
是非学非无学。得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灭
是不系。得是系不系。灭是无断。得是修道断
或不断。灭是灭谛摄。得是苦谛集谛道谛摄。
复次此灭是善是常。是善离阴。是善无有上
中下。是无前后际。复次此灭是沙门果非沙
门。是婆罗门果非婆罗门。是梵行果非梵行。
是道果非道。以如是等事故。佛经说应證灭。
佛经说苦灭道圣谛应知应修。阿毗昙说。云
何修法。答曰。一切有为善法。问曰。如阿毗昙
说一切有为善法皆应修。何故佛经但说修
道。答曰。以道应修应习故。复次以道有二
种修故。一得修。二行修。世俗道有四种修。谓
得修。行修。对治修。除去修。复次此道修时。
不断缘爱。世俗道修时。断于缘爱。复次此道
修时。其性出而不没。世俗道修时。其性亦出
亦没。于欲界而出。于初禅而没。乃至于无
所有处而出。于非想非非想处而没。问曰。无
漏道亦尔。离欲界欲。而生初禅。乃至离无所
有处欲。而生非想非非想处。答曰。世俗道。于
彼处生报。非无漏道。复次此道若修。则灭
损毁坏于有。世俗道修时。则增益长养于有。
复次此道若修则令有不相续断。增长生老
病死法。世俗道修时。令有相续增长生老病
死法。复次此道若修是灭苦集道。是灭增长
生老病死道。世俗道修时。是苦集道。是增
卷四十一 第 306a 页 T28-030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6.png)
所缘。乃至不堕苦集谛中。世俗道虽修为身
见作所缘。乃至堕苦集谛中。复次此道修时。
不为界趣生增长生死法作因。世俗道虽修
为界趣生增长生死法作因。复次此道修时。
能尽界趣生增长生死法。世俗道虽修不能
尽界趣生增长生死法。复次此道修时。是沙
门是沙门果。是婆罗门是婆罗门果。是梵
行是梵行果是有果。以如是等事故。佛经唯
说修道。问曰。圣行名有十六种。体有几耶。答
曰。或有说者。名有十六体有七。缘苦四行。名
有四体亦有四。缘集四行。名有四体有一。缘
灭道亦尔。问曰。何故缘苦四行。名有四体亦
有四。答曰。缘苦四行。是颠倒近对治。如颠
倒。名有四体亦有四。此行亦尔。评曰。应作是
说。圣行名有十六。体有十六。如名体。名数体
数名相体相名异体异。当知亦如是。问曰。圣
行体性是何。答曰。体性是慧。彼慧体是行
行馀行。亦为行所行彼相应法体。非行行馀
行。亦为行所行。彼共有法体。非行不行馀行。
为行所行。复有说者。圣行是心心数法。若作
是说。圣行体性。是心心数法者。相应法体性。
是行行馀行。为行所行。不相应法体。非行不
行馀行。为行所行。复有说者。圣行体性。是
一切法。若作是说。圣行体性是一切法者。相
应法体。是行行馀行。为行所行。不相应法
体。是行不行馀行。为行所行。评曰。应作是
说。圣行体性是慧。如先所说。此是行体性。乃
至广说。
卷四十一 第 306b 页 T28-030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6.png)
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无常行。乃至
名乘行耶。答曰。以二事故。是无常。一以所
作。二属于缘。所作者。一切有为法所作。唯一
刹那顷。属于缘者。待因缘而生。苦痛逼切。
如负重担。是苦对我所见故是空。对我见故
是无我。因如种子法。集如出现法。有如相续
法。能生故是缘。如泥团杖轮水缕等合集故
瓶生。彼亦如是。诸阴尽是灭。无三相故是
止。是善是常故。是妙是离。更无所离故是离。
对邪道故是道。对不正故是正。能到解脱城
故是迹。体性是出。不沈没故是乘。复次非究
竟故是无常。如重担故苦。内无人无作者无
受者无说者故空。不自在故无我。生故是因。
出现故是集。流故是有。作相故是缘。不相续
尽相续故是灭。灭三火故是止。无苦恼故是
妙。无过患故是离。能去是道相应方便故是
正。能到正故名迹。毕竟过生死故是乘。
问曰。见苦谛时。见苦四行。谓无常苦空无
我。何故但说苦谛。不说无常空无我谛耶。答
曰。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说有馀。复次若说
苦谛。当知已说无常空无我谛。复次此行是
不共行。唯在苦谛中。无常行在三谛中。空无
我行在一切法中。复次此行与有相违。能弃
生死。若有美妙饮食。持与小儿。而语之言。此
食是苦。小儿闻已。便生舍心。而不欲食。复次
此行是一切所信处。谓愚智内道外道。复次
智所知善分别故。佛经说苦智。为知何法。答
曰。知苦如智所知。解所解行所行根根义所
境界境界。当知亦如是。复次此行是旧法。是
卷四十一 第 306c 页 T28-030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6.png)
谛苦行。问曰。见集谛时。见集四行。谓因集有
缘。何故但说集谛。不说因有缘谛。答曰。应
说而不说者。当知此说有馀。复次若说集
谛。当知已说因有缘谛。复次智所知善分明
故。佛经说集智。为知何法。答曰。知集如智所
知。乃至所境界境界。说亦如是。复次此行是
旧法。是旧文句。过去诸佛。说集谛集行。今佛
亦说集谛集行。问曰。见灭时见灭四行。谓灭
止妙离。何故但说灭谛。不说止妙离谛。答曰。
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说有馀。馀如集谛说。
道谛随义说亦如是。灭谛名涅槃。名不相似。
名非品。名无色。名第一。名胜智果。名阿罗汉
不应亲近不应修。名可受。名近名妙名离。广
解如杂犍度。
佛以圣语。为四天王。说四谛二解二不解。佛
欲饶益怜悯故。复作陀毗罗语说四谛。谓伊
弥弥祢踰被陀踏被。二不解者。一解一不
解。世尊欲饶益怜悯故。作弥梨车语说四谛。
谓摩奢兜奢僧奢摩萨婆多毗罗致。是名苦
边。四皆得解。问曰。佛能以圣语。为四天王说
四谛。令其解不。若能者何故不使他解。不能
者偈所说云何通。如偈说。
「 佛以一音演说法
而现种种若干义
众生皆谓独为我
解说诸法不为他」
一音者谓梵音。现种种义者。若会中有真丹人
者。谓佛以真丹语。为我说法。如有释迦人夜
摩那人陀罗陀人摩罗娑人祛沙人兜祛罗
人。如是等人。在会中者。彼各各作是念。佛以
卷四十一 第 307a 页 T28-030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7.png)
不净。瞋恚多者。佛为我说慈心。愚痴多者。佛
为我说缘起。众生皆谓为我解说。诸法不为
他者。时会各谓佛为说法不为他。答曰。应作
是说。佛能。问曰。若然者。何故不令他解。答
曰。为满足诸天王心所念故。二天王作是念。
若佛为我作圣语。说四谛者。我则能解。一
天王作是念。若佛以毗罗语。说四谛者。我则
能解。一天王作是念。若佛以弥梨车语。说四
谛者。我则能解。如其念而为说之。复次欲现
知众生语言音声故。或谓如来唯能作圣语
不能作馀语。欲令如是疑心得决定故。而作
是说。复次受化者。或于如来。不变形言。而得
受化。或于如来。变异形言。而得受化者。若
于如来不变形言得受化者。若变形言而受
化者。则不能解。曾闻佛在摩伽陀国。为尊
弗迦罗婆罗故。步行经十二由旬。令十万众
生皆得见谛。皆以不变形言故。若变形言。彼
诸众生则不能见谛。若众生应见如来变现
形言而得度者。若不变形言则不得度。复有
说者。不能。世尊非境界事。不能为境界。佛虽
得自在。不能以耳见色眼听声。问曰。若然者
偈义云何通。答曰。此是叹说如来之言。所说
大过。如毗婆阇婆提作如是说。如来常定善
安住念慧故。如来不眠。以离盖故。如是皆是
叹说如来过美之言。复次如来言音。能遍一
切声境界。如其所念皆悉能语。如来秦语。胜
秦中生者。如来若作弥梨车语。胜弥梨车中
生者。复次如来语言。速疾回转。若作秦语。次
卷四十一 第 307b 页 T28-030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7.png)
佛经说诸比丘。是苦圣谛。曾从他闻。于法中
正观思惟。生眼智明觉。诸比丘是苦圣谛。我
应当知。曾从他闻。广说如上。诸比丘是苦
圣谛。我已知。曾从他闻。广说如上。集灭道说
亦如是。诸比丘是苦圣谛。曾从他闻。广说如
上。是说未知欲知根。诸比丘是苦圣谛。我应
当知。曾从他闻。广说如上。是说知根。诸比
丘是苦圣谛。我已知。曾从他闻。广说如上。是
说知已根。如是馀一二谛三转生三根亦尔。
尊者达磨多罗作如是说。我思惟此所说法。
举身毛竖。如来所说。义无相违。不失次第。
今此所说。失于次第。所以者何。此中知已
根。后说未知欲知根。如是观法。非佛辟支佛
声闻所观。所以者何。无有知已根。后起未知
欲知根。现在前者。若欲舍是所说。是则不
可。所以者何。此是如来最初之说。五比丘八
万诸天为證。若欲不舍此所说者。失于次第。
彼尊者虽有此念。而不舍此说。但正其文。此
经应如是说。诸比丘。是苦圣谛。曾从他闻。于
法中正观思惟。生眼智明觉。是集圣谛。是灭
圣谛。是道圣谛。广说如上。诸比丘是苦圣谛。
我应当知。是苦集谛我应当断。是苦灭谛。我
应当證。是苦灭道谛。我应当修。广说如上。
诸比丘是苦圣谛。我已知。是苦集谛。我已断。
是苦灭谛。我已證。是苦灭道谛。我已修。广
说如上。若作是说。则不失次第。随顺见谛
时。阿毗昙者作如是说。经文不应正。所以者
何。过去诸大论师。利根智慧。不正经文。何况
卷四十一 第 307c 页 T28-030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7.png)
若然者此所说岂不违次第耶。答曰。有二种
随顺。一所说随顺。二见谛随顺。以所说随顺
故。世尊作如是说。以随顺见谛故。尊者达
磨多罗。作如是说。尊者波奢说曰。此中不
说未知欲知根知已根。此中说菩萨欲界闻
慧思慧。菩萨坐道树下时。作如是方便观行。
问曰。若然者。此说云何通。如说诸比丘。我是
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以欲界闻
慧思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答曰。如
来本为菩萨。作如是方便观行时。以欲界闻
慧思慧。观于诸法。生智慧光明。除去愚闇义
名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人先以生
皮覆面。除去之后。以沙罗覆面。其所障碍。
而甚微少。彼亦如是。诸比丘。我三转四谛十
二行。生眼智明觉。问曰。如此三转四谛十
二行。应有四十八行。何故但说三转四谛十
二行耶。答曰。此是三说十二行法不过十二。
馀广说如杂揵度。
问曰。此四圣谛。若是体断。亦是缘断耶。答
曰。或是体断。非缘断。或是缘断。非体断。乃
至广作四句。体断非缘断者。谓苦谛集谛无
漏缘无缘法。缘断非体断者。谓道谛缘有漏
法。体断缘断者。谓苦集谛缘有漏法。非体断
非缘断者。谓道谛缘无漏无缘法。一切灭谛。
四禅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问曰。何故
作此论。答曰。欲令疑者得决定故。波伽罗那
说云何初禅。答曰。初禅所摄善五阴。乃至云
何第四禅。答曰。第四禅所摄善五阴。彼中说
卷四十一 第 308a 页 T28-030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8.png)
非染污不隐没无记。今欲决定说禅是善染
污不隐没无记故。而作此论。四禅初禅。乃至
第四禅。问曰。何故名禅。为以断结故名禅。为
以正观故名禅。若以断结故名禅者。无色中
亦有定能断结亦应名禅。若以正观故名禅
者。欲界亦有定能正观。亦应名禅。答曰。应作
是说。断结故名禅。问曰。若然者无色中亦有
定能断结。亦应名禅。答曰。若定能断不善无
记结者是禅。无色定虽能断无记结。不能断
不善结故。不名为禅。问曰。若作是说。唯未
至依是禅。所以者何。能断不善无记结故。答
曰。此中说过患对治。对治有二种。有过患对
治断对治。上地虽无不善结断对治。有过患
对治问曰。若作是说。上地灭法智。道法智。
一切比智。则不名禅。所以者何。于欲界结。不
能作断对治过患对治故。答曰。虽非全界全
地。而彼界彼地中。有能与欲界结。作过患对
治者。以能者故。不能者亦得名禅。复次禅
中遮少分有少分与欲界结作断对治过患对
治。无色界悉遮。乃至无一刹那与欲界结作
断对治过患对治者。尊者瞿沙。作如是说。此
六地尽能与欲界结作断对治过患对治。以
未至禅初出故。断欲界结。馀者不断。以未
至禅断故。如日光初中后时尽与闇相妨然。
初出者。能除夜闇。中后者。虽与闇相妨。而
不除闇。以初者除故。犹如六人共一怨家。而
共议言。我等若先得怨者。必断其命。六人之
中。一得怨而杀。馀五人虽于彼人是怨。而
卷四十一 第 308b 页 T28-030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8.png)
中。初入者除室中闇。馀灯虽与闇相妨。而不
破闇者。已先破故。如是六地中。虽与欲界结
作断对治过患对治。以未至禅初生断欲界
结。馀地不断者。以未至禅先已断故。若六
地作欲界结断对治者。依根本禅。得正决定
时。欲界见道所断结。则无分齐。亦不应證解
脱得。以依根本禅。得正决定者。于欲界见道
所断烦恼。而有分齐。證解脱得。以是事故
知六地尽有欲界烦恼断对治过患对治。复
次若定能毕竟断见道修道所断结者名禅。
无色定虽毕竟断修道所断结。不断见道所
断结。复次若定能遍缘能断结者名禅。无色
定虽能断结。不能遍缘欲界定。虽能遍缘。不
能断结。禅定能遍缘。亦能断结。复次若定与
五阴俱生作依者名禅。无色定与四阴俱生
作依者。不名为禅。复次若定有四枝五枝者
名禅。无色定无四枝五枝故。不名为禅。复次
若有乐道处名禅。无色定无乐道故不名禅。
复次若定能与道作依者名禅。无色定不能
与道作依者不名禅。复次若定有三种示现
者名禅。无色定无三种示现故不名禅。复次
若定有三无漏根者名禅。无色定不具三无
漏根故不名禅。三道亦如是。复次若有二道
处名禅。二道者。谓见道。修道。忍道。智道。法
智道。比智道。无色中无见道忍道法智道故
不名禅。复有说者。以正观名禅。问曰。若然
者。欲界亦有正观。应名为禅。答曰。若定能
正观亦能断结者名禅。欲界定虽能正观。不
卷四十一 第 308c 页 T28-030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8.png)
出入意不舍者名禅。欲界定与此相违。故不
名禅。复次若有定名亦有定用者名禅。欲界
定虽有定名。无有定用犹如泥椽。虽有椽
名。而无椽用。禅定犹如木椽。亦有椽名。亦
有椽用。复次若定不为娆乱风所吹动者名
禅。欲界定。为娆乱风所吹动故不名禅。犹如
四衢道中灯为风所吹动。禅定不为娆乱风
所吹动故名禅。犹室中灯不为风所吹动彼
亦如是。
禅有十八枝。初禅有五枝。觉观喜乐一心。第
二禅有四枝。内信喜乐一心。第三禅有五枝。
舍念慧乐一心。第四禅有四枝。不苦不乐舍
念一心。问曰。禅枝名十八。体有几。答曰。名
有十八。体有十一。初禅有五枝。名有五。体亦
有五。第二禅增一枝谓内信。第三禅增四枝。
谓舍念慧乐。第四禅增一枝。谓不苦不乐。是
故禅枝名有十八。体有十一。复有说禅枝名
有十八。体有十。所以者何。初禅第二禅第三
禅乐。俱是一乐枝故。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
初禅乐第二禅乐异。第三禅异。初禅第二禅
乐是猗乐。第三禅乐是受乐。初禅第二禅乐
是行阴摄。第三禅乐是受阴摄。是故如前说
者好。如名体名数体数。乃至知名知体。说亦
如是。问曰。何者是禅。何者是枝。答曰。一心是
禅。馀者是枝。问曰。若然者。初禅第三禅有四
枝。第二禅第四禅有三枝。答曰。一心是禅。亦
是禅枝。馀者是枝非禅。如正见是道是道枝。
馀是道枝。如择法觉是觉是觉枝。馀者是觉
卷四十一 第 309a 页 T28-030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9.png)
一心是禅亦是禅枝。此是禅枝体性。乃至广
说。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枝。枝是何
义。答曰。随顺义是枝义。俱负义是枝义。成大
事义是枝义。牢坚最胜义是枝义。别异义是
枝义。随顺义是枝义者。若法随顺彼地立枝。
俱负重成大事牢坚最胜亦如是。别异义是
枝义者。如军别异名军枝。如车别异名车枝。
如是禅别异故名禅枝。是故随顺义是枝义。
乃至广说。
问曰。若是初禅枝。亦是二禅枝耶。答曰。或是
初禅枝。非二禅枝。乃至广作四句。是初禅枝
非二禅枝者。觉观是也。是第二禅枝非初禅
枝者。内信是也。是初禅第二禅枝者。喜乐一
心是也。非初禅非第二禅枝者。除上尔所事。
若是初禅枝。亦是第三禅枝耶。乃至广作四
句。是初禅枝非第三禅枝者。觉观喜乐是也。
是第三禅枝非初禅枝者。舍念慧乐是也。是
初禅枝是第三禅枝者。一心是也。非初禅枝
非第三禅枝者。除上尔所事。若是初禅枝。亦
是第四禅枝。乃至广作四句。是初禅枝非第
四禅枝者。觉观喜乐是也。是第四禅枝。非初
禅枝者。不苦不乐舍念是也。是初禅枝亦是
第四禅枝者。一心是也。非初禅枝非第四禅
枝者。除上尔所事。是第二禅枝。亦是第三禅
枝耶。乃至广作四句。是第二禅枝非第三禅
枝者。内信喜乐是也。是第三禅枝非第二禅
枝者。舍念慧乐是也。是第二禅枝亦是第三
禅枝者。一心是也。非第二禅枝非第三禅枝
卷四十一 第 309b 页 T28-030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9.png)
禅。应随相说。
问曰。如猗舍一切地中有。何故初禅二禅。
立猗不立舍耶。第三第四禅。立舍不立猗耶。
答曰。先作是说。随顺义是枝义。若法随顺
彼地者立枝。猗随顺初禅第二禅故立枝。
舍随顺第三第四禅故立枝。复次势用胜故。
更相覆蔽。如初禅第二禅。猗势用胜。覆蔽于
舍。第三第四禅。舍势用胜故。覆蔽于猗。问
曰。云何此二法。更相覆蔽。答曰。以所行相违
故。如一人一时。亦行亦住。亦眠亦寤。一向相
违。彼亦如是。复次对治欲界五识及粗身故。
初禅立猗为枝。对治初禅三识及粗身故。第
二禅立猗为枝。第二禅无粗身故。第三禅
不立猗为枝。第三禅无粗身故。第四禅不
立猗为枝。复次以初禅二禅有染污喜。以是
事故。佛作是说。应猗不应舍。是故初禅二禅。
立猗为枝。第三第四禅。无染污喜。是故诸
圣行舍。复次以初禅二禅。猗生有所缘如说。
若心喜时。身则生猗。第三第四禅。猗生无所
缘。是故诸圣行舍。问曰。内信一切地尽有何
故。第二禅地立枝。非初禅耶。答曰。先作是
说。随顺义是枝。若法随顺彼地者立枝。内
信随顺第二禅地故立枝。复次初禅觉观如
火。识身如污泥。令心扰浊。信不明净。如热浊
泥中面像不现。第二禅无觉观火识身污泥。
信则明净。如清冷水面像则现彼亦如是。复
次行者住第二禅。于界离欲。于地离欲。生大
信心。行者离不定欲界欲。起初禅现在前。作
卷四十一 第 309c 页 T28-030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9.png)
可离不。后离初禅欲。起二禅现在前。是时于
界离欲。于地离欲。生大信心。如初禅地欲可
离。当知一切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欲尽可
离。以是事故。二禅信立枝。初禅不立。问曰。
念慧一切地中有。何故第三禅地立枝。非馀
地耶。答曰。先作是说。随顺义是枝。若法随
顺彼地者立枝。念慧随顺第三禅故立枝。复
次第三禅道。多诸留难。自地亦有留难。他地
亦有留难。他地道多诸留难者。第二禅喜漂
没轻躁。犹如罗刹。令行者离第三禅欲时。生
诸衰退。为对是事故。第三禅立念为枝。是故
佛作是说。汝等当正念。莫为第二禅喜之所
漂没。自地留难者。第三禅乐受。是一切生
死中最胜乐。令行者乐著不能离上地欲。为
如是事故。第三禅慧立枝。是故佛作是说。汝
等应于是乐莫生贪著。不求上地离欲法。问
曰。念慧一切地中有。何故第四禅地立念为
枝。不立慧。答曰。先作是说。随顺义是枝。若
法随顺彼地者立枝。念随顺第四禅故立枝
慧不随顺故不立枝。复次第四禅道。多诸留
难。他地有留难。自地无留难者。第三禅地
乐受。于一切生死中最胜。行者贪著故。不求
离上地欲。是故佛作是说。汝等应当正念。莫
为第三禅地乐之所覆没。以自地无留难故。
不立慧为枝。复次第四禅地。立不苦不乐受
为枝。不苦不乐受。是无明分。慧是明分。明
无明。是相违法故。
问曰。若是禅枝。亦是助道分耶。答曰。或是禅
卷四十一 第 310a 页 T28-031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10.png)
分者。初禅观第三禅乐第四禅不苦不乐是
也。是助道分非禅枝者。精进正语正业正命
是也。是禅枝亦是助道分者。诸馀助道分是
也。非禅枝非助道分者。除上尔所事。问曰。初
禅观第三禅乐。第四禅不苦不乐。何故不
立助道分耶。答曰。以覆蔽故。初禅地观。为觉
所覆蔽故。不立助道分。第三禅地乐。为猗乐
所覆蔽故。不立助道分。第四禅地。不苦不
乐。为行舍所覆蔽故。不立助道分。以如是事
故。不立助道分。问曰。精进何故不立禅枝。答
曰。禅枝于得地胜。精进于他地胜。初禅地精
进。作第二禅地方便胜。乃至无所有处精进。
作非想非非想处方便胜。复次精进与生定
法相妨。与何生定法相妨。答曰。乐如说乐
故。定心生众生行精进者必苦。问曰。何故正
语正业正命。不立禅枝耶。答曰。禅枝是相应。
是有缘。是有行。是有依。是有势用。正语正业
正命。与此相违。故不立禅枝。问曰。若是禅
枝。亦是念处耶。若是念处。亦是禅枝耶。若是
禅枝。亦是正断神足根力觉道分耶。若是正
断神足根力觉道分。亦是禅枝耶。应随相广
说。复作是问曰。若是初禅枝。亦是助道分
耶。若是助道分。亦是初禅枝耶。乃至第四禅
问亦如是。应随相广说。复作是问。若是初禅
枝。亦是念处正断神足根力觉道分耶。若是
念处。乃至八道分。亦是初禅枝耶。乃至第四
禅。问亦如是。应随相广说。
问曰。诸边及无色定为立枝不。若立者。此中
卷四十一 第 310b 页 T28-031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10.png)
有空处定于空处定道胜。根胜定胜枝等耶。
答曰。有从空处定起次第。还入空处定。答
曰。或有说者。诸边及无色定立枝。施设经
所说善通。此中何故不说。答曰。应说如初
禅。有五枝边。亦有五枝。除喜增不苦不乐受。
如根本第二禅。有四枝边。亦有四枝除喜增
不苦不乐受。如根本第三禅。有五枝边。亦有
五枝除乐增不苦不乐受。如根本第四禅。有
四枝边。亦有四枝。如第四禅四无色定亦应
尔。评曰。诸边及无色定不立枝。是故此中不
说。问曰。施设经所说云何通。答曰。此中说根
胜道胜定胜者。以后定用前定为因生故枝
等者说觉道枝。
问曰。何故初禅第三禅立五枝。第二第四禅
立四枝耶。答曰。先作是说。随顺义是枝。若法
随顺彼地者立枝。五枝随顺初禅第三禅故
立五枝。四枝随顺第二第四禅故立四枝。复
次欲界是难断难除难过之界。必须牢强对
治。是故彼对治初禅立五枝。第二禅喜。难断
难除难过故。必须牢强对治。是故彼对治第
三禅立五枝。初禅不难断难除难过故。不须
牢强对治。是故彼对治第二禅立四枝。复次
为对欲界五种境界爱故。初禅立五枝为对
二禅五种喜爱故。第三禅立五枝。初禅无五
种境界爱故。第二禅不立五枝。第三禅无五
种喜爱故。第四禅不立五枝。复次欲令行者
入超越。定得随顺故。起五枝定。入五枝定。起
四枝定。入四枝定。问曰。如起第三禅入空处
卷四十一 第 310c 页 T28-031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10.png)
答曰。一切外法内法所作。初须随顺后事成
时。则不须随顺外法所作者。曾闻有王名旃
陀掘。臣名遮那伽于十二年。造出金法。始成
得一麦粒许。便作师子吼。我今力能造作
金山。内法所作者。如行者修神足时。初能举
身离地。如半胡麻。转如胡麻。半麦一麦。半指
一指。半寸一寸。半尺一尺。半肘一肘。半寻一
寻。衣钩衣架。后若成时。举身至阿迦腻吒
天。如是外法内法。事未成时。必须随顺。事已
成后。不须随顺。彼超越定亦尔。事未成时。起
五枝定。入五枝定。起四枝定。入四枝定。事已
成后。起五枝定。入四枝定。若无枝定。
佛经说有四种胜心数法定。受现法乐。问曰。
何故名四种胜心数法定。答曰。彼定有大势
力。能成大事。有大功用。是根本禅。是故根本
四禅名胜心数法定。复次彼定中。多诸心数
法可得故。如无量解脱胜处一切处无碍无
诤愿智半多俱置等。是故名胜心数法定。复
次行者于彼定。得多种心受乐。如无量解
脱乃至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愿无愿三
昧。是故名胜心数法定。受现法乐者。问曰。此
法亦受后法乐。不但现法乐。何故说言受现
法乐。不说受后法乐耶。答曰。应说如说受现
法乐。亦应说受后法乐。而不说者。当知此说
有馀。复次若说现法乐。当知已说后法乐。所
以者何。后法乐必因现法乐故。如说先于此
修定。后生彼处。复次现法乐。能令后法乐相
续。非后法乐能令现法乐相续。是故说现法
卷四十一 第 311a 页 T28-031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11.png)
现法乐。是一切所信处。如愚智内道外道。皆
信现法乐后法乐。或有信者。或有不信者。不
信后法乐者如外道。复次诸凡小。贪著少欲
乐。不求离欲。佛作是说。汝等若欲得广大
乐者。当断欲爱。起根本禅现在前。当受广大
之乐。复次现法乐一切尽受。后法乐。有受者。
有不受者。以如是等事故。佛说禅是现法乐。
非后法乐。
佛经说。诸比丘有四种天道。能令众生。不净
者净。净者转更明胜。问曰。云何立天道。为以
得正决定。为以尽漏耶。若以得正决定立天
道者。则应有六。所以者何。依六地得正决
定故。六地者。未至中间根本四禅。若以尽漏
者。则应有九。所以者何。行者依九地。得尽
漏故。九地者。谓未至中间四禅三无色定。答
曰。应作是说。亦以得正决定。亦以尽漏。故立
天道。是说则遮无色定。问曰。若然者天道应
有六。尊者波奢说曰。此中说禅及眷属故。有
四无六。尊者瞿沙。作是说。此中说清净天
名天。天有三种。一假名天。二生天。三清净
天。假名天者。谓人王等。生天者。从四天王
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清净天者。谓阿罗
汉。此中说清净天名天。得二种道。谓见道修
道。忍道智道。法智道比智道。能令身心清净
者。复次于生天道。生怖畏想。欲令安住实义
天道故。佛说此经有四种天道。生天者。谓三
十三天是也。彼有四种园林。一名质多罗咃。
二名颇留沙。三名弥尸迦婆那。四名难陀那。
卷四十一 第 311b 页 T28-031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11.png)
诸音乐。烧众名香。安置种种肴膳饮食。随意
生形。鸟出种种音。能令诸天。游戏园林。受于
快乐。诸圣亦尔。灭尽涅槃。为园林四禅为
道。种种道品善法。而严饰之。令诸贤圣。受种
种快乐。入于涅槃。云何四种天道。如比丘离
欲恶不善法。乃至广说。问曰。尽离欲界法。
何故佛但说离欲恶不善法耶。答曰。如佛说
离欲恶不善法。当知已说尽离欲界法。复次
此法体应断。断已则不成就。与圣道相妨。有
漏善法。不隐没无记法。不与圣道相妨。欲恶
不善法。与圣道相妨。若断欲恶不善法。当知
有漏善法不隐没无记法亦断。所以者何。同
一对治断故。譬如灯不与炷油器相妨而与
闇相妨。若破闇时。亦燋炷尽油令器热。复次
以此法难断难除难过故。复次以此法是重
恶多诸过患故。复次此法离欲爱时。多作留
难。令离欲法不得相续。如守门人。不令他人
入。彼亦如是。复次行者为对除此法故。修初
禅定道。复次行者以憎恶此法故。尽离欲界。
复次此法上地所无所不行故。以如是等事
故。佛说离欲恶不善法。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四十一
卷四十一 第 311c 页 T28-031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