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 第 291c 页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四十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译
使揵度十门品之四
二法。色法无色法。问曰。何故作此论。答
曰。为止人见为显智希有故。止人见者。此色
无色法。毕竟无人。为显智希有者。为聪明有
智人。以此二法。解了诸法。所以者何。此二
法。能摄一切法故。以是事故。而作此论。云何
卷四十 第 292a 页 T28-029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292.png)
身。色声香味触。一入少分者。谓法入。云何无
色法。答曰。一入。谓意入。一入少分。谓法入。
问曰。云何名色法。云何名无色法。答曰。若法
名是色。体是色。是色。若法名非色。体非色。
是无色。复次若法。体是四大。及四大造。是
色。若法。体非四大。非四大造。是无色。复次
若四大为因。体是造色者。是色。若法不以四
大为因。体非四大造者。是无色。复次若法可
生生增长。是色。与此相违。是无色。尊者和
须蜜说曰。此中何者是色相。答曰。渐次来
义是色相。渐次坏义是色相。有方所义是色
相。障碍义是色相。如与怨俱行常有折减义
是色相。复次有三义。是色相有色可见有对。
有色不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无对。可取舍
相义是色相。复次碍义是色相。问曰。过去
未来色微尘。及无作色。应非色。答曰。彼亦
是色。有色相故。过去色是已碍。未来色是当
碍。微尘虽一不能碍。合聚则能碍。无作色。虽
是无碍。所依是碍。何者是所依。谓四大是也。
以四大碍故。彼亦有碍。譬如树动影亦随动。
复次可除却义。是色相。复次有一相义是色
相。眼色相异。乃至法入中色相异。尊者佛陀
提婆说曰。障碍可坏义是色相。与此相违是
无色相。问曰。何故法入中色。十入中不说耶。
答曰。若色经刹那。是微尘性者。在十入中。法
入中色。虽经刹那。非微尘性。是故不说。复次
若色是五识所依。五识所缘。是十入中说。法
入中色。非五识所依。亦非五识所缘。是故不
卷四十 第 292b 页 T28-029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292.png)
入故。欲界色多。所以者何。欲界色是二入九
入少分。色界色是九入少分。若以体分。色界
色多。所以者何。如施设经所说。光音天身。
转大梵世天身。乃至阿迦腻吒天身。亦复转
大。
二法可见法不可见法。问曰。何故作此论。答
曰。为止人见显智希有故。广说如上。复有
说者。所以作此论。为止并义者意故。或有
说。一切法。皆是可见。如尊者瞿沙等。瞿沙作
如是说。一切法。皆是可见。以是慧眼境界故。
为止如是说者意。亦明法是可见不可见故。
而作此论。云何可见法。答曰。一入。谓色入。
云何不可见法。答曰。十一入。问曰。何故十色
入中。说一是可见。馀非可见耶。答曰。以色入
是粗现见。广说如十二入中。色入有二十种。
谓长短方圆好不好高下青黄赤白光影明闇
云烟尘雾。复有说。二十一种者。二十种如前
说。及虚空一种色。此二十种色。几种有色无
形。几种有色有形。答曰。八种有色无形。谓青
黄赤白光影明闇。馀十二种。有色有形。复有
作四句者。或有色无形。或有形无色。乃至广
作四句。有色无形者。谓青黄赤白光影明闇。
此八种是也。有形无色者。谓身有作色也。有
色有形者。谓长短方圆好不好高下云烟尘雾
等。十二种是也。无色无形者。若色无有色。亦
无有形是也。问曰。云何可见义。云何不可见
义。尊者和须蜜说曰。可见在彼此故是可见
义。不可见在彼此故是不可见义。尊者佛陀
卷四十 第 292c 页 T28-029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292.png)
与此相违是不可见义。问曰。水器中像。镜中
像。为是实为非实耶。譬喻者。说言非实。所以
者何。镜不入面中。面不入镜中。云何是实。阿
毗昙者。说言是实。所以者何。是色入为眼识
所缘故。问曰。面不入镜中镜不入面中。云何
是实耶。答曰。说若干种生色为色入。不说一
种生色。如缘月缘月光珠缘器故出水。如缘
日缘日光珠缘乾牛粪故出火而有火用。非
无其实。如因火攒火燧人工故出火而有
火用。非无其实。如是缘镜缘面。生镜中像。实
有像用。能生眼识。非无其实。所闻响声。为是
实耶。为非实耶。譬喻者。说言非实。所以者
何。如一刹那顷声生时。即彼刹那声灭。何容
得及生于响耶。阿毗昙者。说言是实。所以者
何。是耳境界。为耳识所识故。问曰。如一刹那
顷声生时。即彼刹那声灭。何容得及生响耶。
答曰。说若干种生声为声入。不说一种生声。
如缘舌齿唇嘘咽喉等相触故出声。能生
耳识。非无其实。彼亦如是。
二法。有对法。无对法。问曰。何故作此论。答
曰。欲止人见显智希有故。广说如上。云何有
对法。答曰。十色入。谓五内入五外入。云何无
对法。答曰。二入。谓意入法入。有对有三种。
一障碍有对。二境界有对。三缘有对。障碍有
对者。如以手打手。更相障碍。以石打石。更相
障碍。如是等。是名障碍有对。境界有对者。如
眼对色等。是名境界有对。缘有对者。如心心
数法各自受所缘。是名缘有对。三种有对。此
卷四十 第 293a 页 T28-029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293.png)
答曰。或有说者。障碍一入谓触入。馀入非触
复有说者。障碍五入。内入中障碍身入。外入
中障碍色香味触若作是说。障碍五入者。以
手打手时。以五打五。以手打石等时。以五打
四。以石打石时。以四打四。以石打手时。以四
打五。复有说者。障碍无色入。除声入。若以
手打眼时。岂非碍耶。评曰。应作是说。障碍十
入。若不障碍声入者。声则无积聚义。施设经
说眼决定对色。色决定对眼。乃至意决定对
法。法决定对意。彼尊者造论说境界有对。有
眼水中不障碍陆地则障碍。如鱼等。有眼陆
地不障碍水中则障碍。如人等。于水不障碍
于陆不障碍。如顽跋陀人水生罗叉等。于水
障碍于陆障碍者。除上尔所事。有眼夜不障
碍昼则障碍。如鸱枭等。昼不障碍夜障碍者。
如人等昼夜不障碍者。如鹿马狸猫等。昼夜
障碍者。除上尔所事。此中何者是有对。何者
是无对。答曰。若积聚微尘是有对。若不积聚
微尘是无对。复次种种异相是有对。无种种
异相是无对。复次若覆蔽相是有对。无覆蔽
相是无对。复次若积聚相是有对。无积聚相
是无对。复次若有大形段是有对。无大形段
是无对。复次若可除却是有对。不可除却是
无对。尊者波奢说曰。若别异相。是则障碍。若
有障碍。是则积聚。若有积聚。则是形段。则
可除却。若可除却。则是有对。与此相违。则是
无对。尊者和须蜜说曰。有别异相。有障碍
相。是有对。无别异相。无障碍相。是无对。尊
卷四十 第 293b 页 T28-029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293.png)
却相是无对。尊者瞿沙说曰。若是积聚微尘
性有色可施设长短亦能出声者是有对。积
聚微尘性。则说八入。有色可施设长短者。则
说色入。亦能出声者。则说声入。与上相违是
无对。尊者婆摩勒说曰。合集多微尘聚是有
对。与此相违。是无对。
二法有漏法无漏法。问曰。何故作此论。答
曰。欲止人见显智希有故。广说如上。复有说
者。所以作论者为止并义者意故。如摩诃僧
祇部说。佛身一向无漏。问曰。彼何故作此说。
答曰。彼依佛经。佛经说如来于世间生世间
长。而出世间。不为世间所染。彼作是说。佛
若出世间。不为世间所染。则知佛身一向无
漏。为止如是说者意。亦明佛身是有漏。若佛
身是无漏者。无比女不应于佛身生爱心。馀
广说如杂揵度。云何有漏法。答曰。十入二入
少分。谓意入法入。云何无漏法。答曰。二入少
分。谓意入法入。问曰。何故名有漏法无漏法
耶。答曰。若法能增长有是有漏。与此相违。是
无漏。复次若法能令有相续。能增长生老病
死。是有漏。与此相违。是无漏。乃至广说。若
法堕苦集谛。是有漏。与此相违。是无漏。尊者
和须蜜说曰。云何有漏相。云何无漏相。答
曰。从有漏生。是有漏相。不从有漏生。是无漏
相。复次能生有漏相。是有漏。不能生有漏相。
是无漏。尊者佛陀提婆说曰。若处所能生漏。
是有漏相。若处所不能生。漏是无漏相。
二法。有为法无为法。问曰。何故作此论。答
卷四十 第 293c 页 T28-029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293.png)
为法。答曰。十一入。一入少分。谓法入。云何
无为法。答曰。一入少分谓法入。问曰。何故名
有为无为法耶。答曰。若法有生灭。有因。有有
为相。是有为法。与此相违。是无为法。复次若
法属因属缘属所作属和合者是有为法。与
此相违。是无为法。复次若法为生所生。为住
所住。为老所老。是有为法。与此相违。是无为
法。复次若法行世。能聚果。能知缘。能所作。
是有为法。与此相违。是无为法。复次若法堕
世。在阴。是苦相续。有前后。有上中下。是有
为法。与此相违。是无为法。尊者和须蜜说
曰。云何是有为相。答曰。世相阴相。是有为
相。云何无为相。答曰。非世相非阴相。是无为
相。尊者佛陀提婆说曰。若以众生故。有生灭
者。是有为相。若不以众生无生灭者。是无为
相。
三法。过去法未来法现在法。云何过去法。答
曰。过去五阴。云何未来法。答曰。未来五阴。云
何现在法。答曰。现在五阴。问曰。何故作此论。
答曰。为止并义者意故。如譬喻者。作如是说。
世是常。行是无常。行行世时。如物从器至器。
犹如多人从一舍至一舍。诸行行世。亦复如
是。为止如是说者意。亦明行即是世世即是
行。是故四大揵度。作如是说。世名何法。答曰。
说行之言。复有说者。所以作论者。为止言无
过去未来于世中愚说现在是无为法者意故。
亦明过去未来是实有相。若无过去未来者。
则无成就不成就。如第二头第三手第十三
卷四十 第 294a 页 T28-029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294.png)
成就不成就。若有成就不成就。则知必有过
去未来是实有相。若言无过去未来。则应如
是说。彼过去。若现在时造因。彼果当言在过
去。当言在未来。当言在现在耶。若在过去者。
应言有过去。不应言无过去。若言无过去。是
事不然。若言在未来。应言有未来。不应言无
未来。若言无未来。是事不然。若言在现在。则
因果共俱。若因果俱者。则违偈说。如说。
「 作恶不即受
不如乳成酪
愚蹈灰底火
不即时烧足」
若果不在过去未来现在则无果。若无果则
无因。如第二头第三手第六阴第十三入。若
有因果。不在过去未来现在者。则是常。如无
为法。若果在现在时。彼因当言在何处。为在
过去。为在未来。为在现在。若在过去。亦如上
说。若在未来。亦如上说。若在现在。亦如上
说。若不在过去未来现在则无因。若无因则
无果。如第二头第三手第六阴第十三入。若
有因果。不在三世者。则应是常。如无为法。复
次若无过去未来者。则无出家法。如偈说。
「 若说无过去
则无过去佛
若无过去佛
则无出家法」
复次若无过去未来者。则常妄语。如偈说。
「 若说无过去
而言有腊数
则是一切时
而常故妄语」
复次若无过去未来者。则无现在。所以者何。
以有过去未来故。施设现在。若无三世。则无
有为法。若无有为法。亦无无为法。所以者何。
卷四十 第 294b 页 T28-029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294.png)
则无一切法。若无一切法。则无解脱出离。欲
令无如是过故。说过去未来是实有相。是故
为止他义欲显己义。亦欲显法相相应义故。
而作此论。问曰。世体性是何。答曰。过去五
阴。未来现在五阴。此是世体性。乃至广说。已
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世。世是何义。答
曰。去义是世义。问曰。诸行不来不去。若来者
则不去。若去者则不来。若来者则来处应空。
所以者何。从彼处来故。若去者则妨碍去处。
所以者何。去至彼处故。是故尊者和须蜜。
说如是偈。
「 诸行无来相
以诸刹那故
而无有去相
亦无有住者」
若行无来去。云何有三世耶。答曰。以所作故。
若诸行无所作。是名未来。若有所作。是名现
在。若所作已灭。是名过去。若眼未见色。是未
来见色。是现在见色。已灭是过去。问曰。若然
者。现在彼分眼。云何有所作。答曰。以作相似
因故。若不现在前。则不与未来者作相似因。
若现在前。则与未来者作相似因。乃至意亦
如是。如色未作障碍是未来。若作障碍是现
在。若作障碍已灭是过去。如受未生是未来。
受若生是现在。受若生已灭是过去。受乃至
想行识亦如是。复次若法未取果与果是未
来。若取果与果是现在。若取果与果已灭是
过去。复次若法不取不与。依果报果。是未
来。若取依果报果未与者是现在。若取依果
报果已灭是过去。复次若法未与相似因一
卷四十 第 294c 页 T28-029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294.png)
去。复次若法未生未灭是未来。若已生未灭
是现在。若生已灭是过去。未生未坏。已生未
坏。已生已坏。未生未离。已生未离。已生已
离。说亦如是。复次若法未作三有为相是未
来。若已作一今作二是现在。若已作三是过
去。复次若法未作四缘是未来。若作四缘是
现在。若作四缘已灭是过去。复次若法与三
世作因是过去。若与二世作因是现在。若与
一世作因是未来。复次若法是三世果是未
来。若是二世果是现在。若是一世果是过去。
复次以过去未来故。施设现在。不以现在施
设现在。以无第四世故。以过去现在故。施设
未来。不以未来施设未来。以无第四世故。以
未来现在。施设过去。不以过去施设过去。以
无第四世故。诸过去所有。色所有耶。答曰。
或是过去所有非色所有。乃至广作四句。
过去所有非色所有者。过去四阴是色所有。
非过去所有者。未来现在色所有。过去所
有亦色所有者。谓过去色所有。非过去所
有非色所有者。谓未来现在四阴所有。及
无为所有。如色作四句。乃至识亦作四句。
如过去作五四句。未来现在。亦作五四句。
是则有十五四句。若色所有。尽是方方分所
有耶。答曰。若是方方分所有。尽是色所有。
颇有色所有非方方分所有耶。答曰有。过去
未来色。现在微尘。及无作色。若受所有。彼尽
非方方分所有耶。答曰。若受所有。尽非方方
分所有。颇非方方分所有非受所有耶。答曰。
有。想行识所有过去未来色。现在微尘。无作
卷四十 第 295a 页 T28-029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295.png)
所有色。尽障碍耶。答曰。若障碍者。尽是色所
有。颇有色非障碍耶。答曰。有。过去未来色。
现在微尘及无作色。诸所有受。尽觉耶。答曰。
若觉尽是受。颇有受非觉耶。答曰。有。过去未
来受。如受。想行识说亦如是。问曰。为已生生。
未生生。若已生生。云何诸行非还转耶。若未
生生。云何诸行非本无而有耶。答曰。应作是
说。以事故已生生。以事故未生生。以事故已
生生者。诸法本住自体相故生。以事故未生
生者。一切未来法。是未生法故生。问曰。为世
生。为世中生。若世生者。云何不一法生时一
切法生。若一法生一切法生者。则坏世。若世
中生者。云何非行异世耶。答曰。应作是说。以
事故世生。以事故世中生。以事故世生者。一
刹那生时。即是世故。以事故世中生者。于未
来世中。一刹那生。馀刹那未生故。问曰。为彼
法生即彼法灭耶。为馀法生馀法灭耶。若彼
法生即彼法灭者。未来法生。即未来法灭耶。
若馀法生馀法灭者。色生受灭耶。答曰。应作
是说。以事故彼法生。即彼法灭。以事故馀法
生。馀法灭以事故。彼法生彼法灭者色生即
色灭乃至识生。即识灭。以事故馀法生馀法
灭者。未来世生。现在世灭。问曰。为自分生。
为他分生。若自分生者云何非本无自分而
有自分。本无物体而有物体。若他分生者。云
何法不舍自体。答曰。应作是说。不自分生。亦
不他分生。然如其法体。生已而灭。问曰。未来
世减。过去世增。云何不施设二世有增减
卷四十 第 295b 页 T28-029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295.png)
有增减不。若不增计数过去未来世。何故言
过去未来世有增减耶。复次过去未来。无量
无边。不说有增减。譬如于海。取百千瓶水不
减。投百千瓶水不增。以海水无量故。彼亦如
是。复次未来法未生未灭故不减。过去法生
已灭故不增。复次未来法未生不坏故不减。
过去法生已坏故不增。复次未来法未生未
离故不减。过去法生已离故不增。尊者佛陀
提婆说曰。若法行世者。何不说有增减。但法
因缘和合故生。因缘离散则灭。问曰。过去未
来。为有积聚。如现在墙壁树木山岩等。为
散在处处。若积聚者。云何施主所作。不唐捐
其功。云何不有方所。云何不是常。云何不现
见。若散在处处者。云何说有过去。王名善见。
城名拘奢跋提。讲堂名善法。亦说。有毗婆尸
佛乃至迦叶佛。云何说有未来。城名鸡头。未
来佛名弥勒。云何施设宿命智。观过去事。愿
智观过去未来事。云何非本无今有已有还
无。答曰。应作是说。或有说者。积聚如现在墙
壁等。问曰。若然者。云何非檀越所作不唐捐
其功。答曰。以他见故。若彼不修功不现。修功
则现。问曰。云何不有方所。答曰。若有方所。复
有何过。云何非是常耶。答曰。以有刹那无常
故。何故不现耶。答曰。若未为五识身作境界
则不现。若已作则现。评曰。应作是说。现在者
是积聚。未来过去者。散在处处。所以者何。在
法数中故。问曰。若然者。云何说有过去。答曰。
说过去。如本现在时。云何说有未来。答曰。如
卷四十 第 295c 页 T28-029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295.png)
答曰。如其所更故。譬如曾所更字。次第立句。
以显明义。如是彼次第念曾所更事。生于智
见。云何愿智境界未来。答曰。如过去现在比
相故知。犹如农夫。以比相故知。云何非本无
今有已有还无。答曰。此则不能通。萨婆多中。
有四种论师。一说事异。二说相异。三说时异。四
说异异。说事异者言。法行世时事异体不异。
譬如金银器。破已更作。虽形有异。其色不异。
亦如乳成酪时。香味虽异。其色不异。如是未
来法。至现在时。虽舍未来法。不舍其体。现在
法至过去时。虽舍现在法。不舍其体。说相异
者言。法行世时。过去法。有过去相。非不有未
来现在相。未来法有未来相。非不有过去现
在相。现在法有现在相。非不有过去未来相。
如人爱一女色。于馀女色。非不有爱。彼亦如
是。说时异者言。法行世时。以时异故。生于异
名。非其体异。譬如算筹。初下名一。一转名十。
复转名百。如是至千万。算筹是一。转其处故。
有种种名。彼亦如是。如是说世者。名不娆乱。
说以所作故。便有三世。若法未有所作名未
来。已作名现在。所作已灭名过去。说异异者
言。法行世时。以前后故生异名。犹如一女。亦
名为女。亦名为母。以其有母故名女。以其有
女故名母。如是法行世时。以前后生于异非
时异体异。如是说者。则名娆乱。所以者何。一
世则有三世。过去世有三世。过去前后二刹
那。名过去未来过去中刹那。名过去现在未
来世亦如是。问曰。何者是。萨婆多中四大论
卷四十 第 296a 页 T28-029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296.png)
须蜜第四名佛陀提婆。
三法。善法不善法无记法。云何善法。答曰。善
五阴。及数灭。云何不善法。答曰。不善五阴。
云何无记法。答曰。无记五阴。及虚空非数灭。
何故名善不善无记。广说如不善品中。
三法。欲界系法色界系法无色界系法。云何
欲界系法。答曰。欲界系五阴。云何色界系法。
答曰。色界系五阴。云何无色界系法。答曰。无
色界系四阴。何故名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
系法。广说如上。
三法。学法无学法非学非无学法。云何学法。
答曰。学五阴。云何无学法。答曰。无学五阴。云
何非学非无学法。答曰。有漏五阴及无为。何
故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答曰。以无贪道学
断贪故名学。以无贪道不学断贪名无学。所
以者何。先已学故。与此相违。名非学非无学。
无恚无痴。说亦如是。复次以无爱道学断爱。
彼非爱体是学。以无爱道学断爱。则遮无学
道。体非爱者。则遮世俗道。以无爱道不学断
爱先已学故。体非是爱是无学。以无爱道。不
学断爱。则遮道体非是爱则遮世俗道。与此
相违。是非学非无学。复次学断烦恼学见真
谛是学不学断烦恼先已断故不学。见真谛先
已见故是无学。与此相违。是非学非无学。复
次学断二求。谓欲求有求。学断二求。欲满一
求。谓梵行。求是学不学。断二求。先已断故不
学。满一求先已满故是无学。与此相违。是
非学非无学。复次若身中有烦恼得。亦有
卷四十 第 296b 页 T28-029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296.png)
得。有无漏法可得。不学断烦恼是无学。与此
相违。是非学非无学。复次不离爱有无漏法
可得。学断爱。是学。已离爱有无漏法可得。不
学断爱。是无学。与此相违。是非学非无学。复
次见道修道所摄是学。无学道所摄是无学。
三地三根说亦如是。复次若无漏法。若五种
人身中可得者是学。五种人者。谓坚信坚法
信解脱见到身證是学。若无漏法二种人身
中可得是无学。二种人者。谓时解脱不时解
脱。与此相违。是非学非无学。复次若无漏
法七人身中可得。是学。七人者。谓四向住
三果人。若无漏法一人身中可得。是无学。一
人者。谓住一果人。与此相违。是非学非无学。
复次若无漏法十八人身中可得是学。若无
漏法无学人身中可得是无学。与此相违。是
非学非无学三法。见道断法修道断法无断
法。云何见道断法。答曰。若法坚信坚法行诸
忍断。彼是何耶。答曰。见道所断八十八使。及
相应法。从彼起共生法。是名见道所断法。云
何修道断法。答曰。若法学见迹。以修道断。彼
是何耶。答曰。修道所断十使。及彼相应法。从
彼生身口业共生法。不染污有漏法。是名修
道断法。云何不断法。答曰。无漏法。问曰。何
故名见道断修道断无断法。答曰。广说如
上。
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问曰。何故作此论。
答曰。此是佛经。佛经说四谛。苦谛乃至道谛。
佛经虽说四谛。而不广分别。佛经是此论所
卷四十 第 296c 页 T28-029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296.png)
体性是何。答曰。阿毗昙者。作如是说。五取阴
是苦谛。有漏因是集谛。数灭是灭谛。学无学
法是道谛。譬喻者作如是说。名色是苦谛。烦
恼业是集谛。烦恼业尽是灭谛。定慧是道谛。
毗婆阇婆提。作如是说。八苦相是苦是苦谛。
馀有漏法是苦非苦谛。生后有爱是集是集
谛。馀爱馀有漏法是集非集谛。生后有爱尽
是灭是灭谛。馀爱馀有漏法尽是灭非灭谛。
学八道支是道是道谛。馀学法一切无学法。
是道非道谛。若如所说。阿罗汉则成就二谛。
谓苦谛灭谛。不成就集谛。所以者何。生后有
爱是集谛阿罗汉。生后有爱已断故。不成就
道谛。所以者何。彼说学八道支是道谛。阿
罗汉得果时已舍故。尊者瞿沙说曰。若是自
身阴。若是他身阴。若是众生数。若非众生数。
如是皆是苦是苦谛。行者见苦时。自见身苦。
非他身苦。非非众生数。所以者何。逼切义是
苦义。他身苦非众生数。不逼切故。以是事故。
生智论作如是说。自身中苦逼切。非他身中
苦。非不因自身他身然后逼切。若无自身者。
他身及非众生数苦。何所逼切。若自身中苦
因。他身中众生数非众生数苦因。是集是集
谛。行者见集时。见自身苦因。不见他身苦因。
不见非非众生数苦因。若自身中苦尽。若他
身中苦尽。众生数非众生数苦尽。是灭是灭
谛。行者见灭时。见自身中灭。非他身灭。非非
众生数灭。若自身对治。若他身。若众生数。非
众生数对治。是道是道谛。行者见道时。见自
卷四十 第 297a 页 T28-029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297.png)
昙者。作如是说。若自身苦。若他身苦。若众生
数非众生数苦。行者见苦时。尽见如是苦。问
曰。行者见苦时。见逼切苦。他身中苦。非众生
数苦非逼切。行者见苦时。何故见耶。答曰。彼
苦虽非逼切。而是所愚处。应生于智。而是犹
豫处应生决定。而是诽谤处。应生信敬。谁作
是说。他身中苦。非众生数苦。非逼切耶。若为
他人所打。非逼切耶。若空中木石。堕其身上。
非逼切耶。若自身阴因。若他身阴因。若众生
数非众生数阴因。尽是集是集谛。行者见集
时。尽见是集。若自身苦尽。若他身。若众生
数非众生数苦尽。是灭是灭谛。行者见灭时。
尽见是灭。若自身阴对治。若他身。若众生数
非众生数阴对治尽。是道是道谛。行者见道
时尽见是道。此是谛体性。乃至广说。已说体
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谛。谛是何义。答曰。
实义是谛义。审义如义不颠倒义不异义。是
谛义。问曰。若实义审义如义不颠倒义不异
义是谛义者。虚空非数灭亦是实义。乃至是
不异义。何故不立谛耶。答曰。若法是苦是苦
因是苦尽是苦对治者立谛。虚空非数灭。非
苦非苦因。非苦尽。非苦对治。故不立谛。如
苦阴病痈箭过患重担。说亦如是。复次若法
如此岸彼岸河筏者立谛。虚空非数灭。非此
岸彼岸河筏。故不立谛。复次若法是苦是苦
因。是道是道果者立谛。虚空非数灭。与上相
违。故不立谛。复次若法有因有果故立谛。虚
空非数灭。无因果故不立谛。复次虚空非数
卷四十 第 297b 页 T28-029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297.png)
非道谛。复次此法不行世故。不立三谛。无记
故不立灭谛。复次此法非阴故不立三谛。非
善故不立灭谛。复次此法不与苦相随故不
立三谛。非善故不立灭谛。复次若法为邪见
无漏正见所缘立谛。此法非邪见无漏正见
所缘故不立谛。复次若法为无明明所缘者
立谛。此法不为无明明所缘故不立谛。复次
若法体是烦恼出要者立谛。此法非烦恼出
要故不立谛。复次若法能生厌离随喜者立
谛。此法不能生厌离随喜故不立谛。问曰。若
不颠倒义是谛义者。颠倒不应为谛所摄。所
以者何。体是颠倒故。答曰。以馀事故立颠倒。
以馀事故。为谛所摄。以三事故立颠倒。一者
转行。以猛利故。二者虚妄。三者一向是颠倒。
以此法实有体性故。为谛所摄。复次无常计
常。无乐计乐。不净计净。无我计我。故是颠倒。
此法有因有果故。为谛所摄。问曰。若不异义
是谛义者。妄语不应为谛所摄。所以者何。妄
语欲诳他作异语故。答曰。以馀事故立妄语。
以馀事故。为谛所摄。以异语诳他故立妄语。
有实体性故。为谛所摄。复次不见言见。不闻
言闻。不知言知。不识言识。故立妄语。此法有
因有果故。为谛所摄。是故实义是谛义。乃
至广说。
问曰。云何立四谛。为以体性。为以因果。为以
见时。若以体性。则有三谛。所以者何。离苦无
集。离集无苦。灭是第二谛。道是第三谛。若以
因果。应有五谛。苦亦可言因。亦可言果。道亦
卷四十 第 297c 页 T28-029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297.png)
八谛。行者先见欲界苦。后见色无色界。先见
欲界诸行因缘。后见色无色界。先见欲界诸
行灭。后见色无色界。先见欲界诸行对治道。
后见色无色界。答曰。应作是说。以因果故立
谛。问曰。若然者。应有五谛。答曰。以总说故
无五谛道。若因若果。总名苦灭道。总名尽生
老病死道。问曰。苦若因若果。亦是苦集道。亦
是生老病死道。答曰。以所行异故。苦有果义
者行四行。谓苦空无常无我。苦有因义者行
四行。谓因集有缘。道亦有因义。亦有果果
义者。尽行一种四行。谓道如迹乘。复次以
三事故立四谛。一以体性。二以因果。三以
诽谤生信。以体性者。四谛体性。是有漏无漏。
以因果者。有漏体性。有因有果。有果者是苦
谛。有因者是集谛。无漏体性。亦有因有果。亦
有果无因。有因有果者是道谛。有果无因者
是灭谛。问曰。何故有漏体性。有果者立一谛。
有因者立一谛。无漏体性。有因有果。立一谛
耶。答曰。以诽谤生信故有漏体性生二种诽
谤言无苦无集。生二种信。言有苦集道。若因
若果。生一种诽谤。言无有道。生一种信。言有
道。以此三事故立四谛。复次以见谛时故。立
四真谛。问曰。若然者。应有八谛。答曰。若欲
界苦。若色无色界苦。见苦时。总是苦等四行。
若欲界行因。色无色界行因。见集时。总是
集等四行。若欲界行灭。色无色界行灭。见灭
时。总是灭等四行。若欲界行对治。色无色界
行对治。见道时。总是道等四行。是故见谛时
卷四十 第 298a 页 T28-029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298.png)
问曰。苦集灭道有何相。尊者波奢说曰。逼
切相是苦相。有相是集相。寂静相是灭相。乘
相是道相。尊者和须蜜说曰。转相是苦相。
能转相是集相。止相是灭相。住转相是道相。
复次转有身是苦相。能转有身是集相。转有
身尽是灭相。往转有身是道相。尊者佛陀提
婆说曰。物体作谛。名五取阴。体如热铁。久共
火合。与火同色。三苦与五取阴合。亦复如是。
是苦谛苦。从烦恼生业。能回转。是集谛。烦恼
业坏。更不受有。是灭谛。修戒修定。以慧观生
灭。能断有因。是道谛。佛经说偈。
「 一谛无有二
众生于此疑
种种说诸谛
不说有沙门」
问曰。有四谛。何故说一谛。尊者波奢说曰。一
谛者谓苦谛。无第二苦谛。一集谛无第二集
谛。一灭谛无第二灭谛。一道谛无第二道谛。
复次一谛者谓灭谛。为对种种解脱故。外道
计种种解脱。无身解脱。无边意解脱。净聚
解脱。世俗解脱。无身解脱是空处。无边意
解脱是识处。净聚解脱是无所有处。世俗
解脱是非想非非想处。佛作是说。此是受身
处。非是解脱。真解脱者。唯一灭尽涅槃。复次
一谛者谓道谛。为对种种道故。外道计多种
道。谓不食道。卧灰上道。事日月道。食风食果
道。裸形道。卧刺蕀道。著弊衣道。佛作是说。
此非是道。此是邪道。非善人所依道。真实道
者。谓八圣道。复次一谛者谓灭谛。以能尽身
苦故。一谛谓道谛。能尽恶道苦故。
卷四十 第 298b 页 T28-029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298.png)
佛经说二谛。谓世谛第一义谛。问曰。云何是
世谛。云何是第一义谛耶。答曰。或有说者。二
谛是世谛谓苦谛。集谛。所以者何。世法在此
二谛中故。如男女行来现在所作事。悉在彼
中。二谛是第一义谛。谓灭谛道谛。复有说者。
三谛是世谛。谓苦集灭谛。所以者何。灭谛佛
说是假名彼岸城故。一谛是第一义谛谓道
谛。复有说者。道谛亦是世谛。所以者何。佛说
道谛。亦是假名。如沙门婆罗门。评曰。应作是
说。四谛亦是世谛。亦是第一义谛。苦集谛是
世谛者。如先所说。第一义谛者。如苦空无常
无我因集有缘是也。灭谛说是世谛者。佛说
灭谛。如城如园林。第一义谛者。尽止妙离。道
谛是世谛者。佛说道谛如筏如石如山如华
如水如梯如楼观。第一义谛者。道如迹乘。若
作是说。四谛尽是世谛。第一义谛者。则一切
法。尽有世谛第一义谛。世谛摄十八界十二
入五阴。第一义谛。亦摄十八界十二入五阴。
问曰。世谛中。为有第一义谛不。若有第一义
谛者。便是第一义谛。无有世谛。若无者。亦是
一谛。谓第一义谛。答曰。应作是说。世谛中。
有第一义谛。若世谛中。无第一义谛者。如来
说二谛。则不如其实。以如来说二谛。如其实
故。世谛中应有第一义谛。问曰。若然者。便有
一谛。谓第一义谛。答曰。如是唯有一谛。谓第
一义谛。问曰。若然者。佛何故说二谛。答曰。
以事故。不以体分。唯有一谛谓第一义谛。以
事故而有差别。若以事故。名为世谛。不以此
事名第一义谛。若以事故。名第一义谛。不以
卷四十 第 298c 页 T28-029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298.png)
第境界威势缘。若因事故。名为因缘。不以
此事故。乃至名威势缘。若以事故。名威势缘。
不以此事故。乃至名因缘。又一受有六因性。
谓相应共生相似一切遍报所作因。若以事
故。名相应因。不以此事。乃至名所作因。若以
事故。名所作因。不以此事。乃至名相应因彼
亦如是。问曰。世谛第一义谛。为可得施设别
体不。杂合耶。答曰。可得尊者和须蜜说曰。
名是世谛。名所显义。是第一义谛。复次随顺
世间所说名。是世谛。随顺贤圣所说名。是第
一义谛。尊者佛陀提婆说曰。若说众生。如其
所念相应之言。是名世谛。若说缘起等法如
其所念相应之言。是名第一义谛。尊者陀罗
达多说曰。世谛体相。是名苦集谛少分。
佛经说。婆罗门梵志有三谛。是婆罗门梵志
谛。云何为三。婆罗门梵志。作如是说。不应害
众生。如是说者。此言是实。是名婆罗门梵志
初谛。婆罗门梵志。复作是说。我非彼所有。彼
非我所有。如是说者。此言是实。是名婆罗门
梵志第二谛。婆罗门梵志。复作是说。所有集
法。皆是灭法。如是说者。此言是实。是名婆罗
门梵志第三谛。问曰。此中何者是婆罗门。何
者是谛。答曰。佛法外道。是婆罗门。向所说三
谛。是名谛。馀悉非谛。不害众生者。不杀一切
众生。我非彼所有彼非我所有者。我不属彼。
彼不属我。所有集法悉是灭法者。所有生法。
皆当归灭。复有说者。此佛法内。名婆罗门谛
者。向所说三谛。佛为对外道故说此经。外道
卷四十 第 299a 页 T28-029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299.png)
故。杀牛羊水牛及馀种种众生。佛作是说。
若逼切众生。不名婆罗门。实义婆罗门者。谓
不恼害一切众生。外道自言。是婆罗门。为天
女色故。而修梵行。佛作是说。婆罗门者。不应
为天女色而修梵行。实义婆罗门。不为女色。
不为居家。无所染著。外道自言。是婆罗门。而
贪著断常见。佛作是说。婆罗门者。不应贪著
断常。若知集法即是灭法。是实义婆罗门。复
次此经说。三解脱门方便。不害一切众生。是
空解脱门方便。我非彼所有彼非我所有。是
说无作解脱门方便。所有集法悉是灭法。是
说无相解脱门方便。如三解脱门。三三昧。三
种身。三学。三修。三净说亦如是。
佛经说比丘当知。观察四方者是四谛。问曰。
世尊何故说方名谛。答曰。为教化故。受化者
应闻谛以方名说然后悟解。如馀经中说。佛
为受化者。说解脱门名方。受化者应闻解脱
门以方名说。佛便以方名说解脱门。彼亦如
是。问曰。四谛四方。有何相似。答曰。俱是法。
方亦有四。谛亦有四。问曰。何方与何谛相似。
答曰。东方当知如苦谛。西方如集谛。如行者
见谛时。前见苦谛。后见集谛。复有说者。东方
是集谛。西方是苦谛。是因果法。前因后果故。
南方如道谛。所以者何。道谛是福田故。北方
如灭谛。灭谛无有上故。
佛经说慧根当知在四谛中。问曰。为以摄故
言在中。为以缘故言在中。若以摄故言在中
者。慧根不摄四谛。四谛不摄慧根。若以缘
卷四十 第 299b 页 T28-029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299.png)
故。亦不以缘故。言在中。以慧根分别谛时。势
用最胜。说言在中。如信根于四不坏。信势用
胜故。佛作是说。信根当知。在四不坏中。如精
进根。于四正断中。势用胜故。佛作是说。精进
根当知在四正断中。念根于四念处。势用胜
故。佛作是说。念根当知在四念处中。定根于
四禅中。势用胜故。佛作是说。定根当知在四
禅中。复有说者。以缘故作如是说。问曰。若然
者慧缘一切法。答曰。此中说缘有漏无漏慧。
缘虚空非数灭慧。一向有漏故说缘。
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诸长老当知。所有一
切善法。皆从四谛生。四谛所摄。在四谛中。问
曰。如三谛是有为。能生善法可尔。灭谛是无
为。云何能生善法耶。答曰。虽不能生善法。能
摄善法。复次生有二种。一有善法。二生善法。
灭谛虽不生善法。而是有善法。复次此中说
得生。灭谛虽不生善法。而灭谛得善法生。尊
者波奢说曰。此中说忍及知缘在缘中。苦忍
苦智。道谛所摄。缘在苦谛。集忍集智。道谛所
摄。缘在集谛。灭忍灭智。道谛所摄。缘在灭
谛。道忍道智。道谛所摄。缘在道谛。
佛经说如来等正觉。随宜说法。皆为拔济众
生令在胜处。亦为分别显现解说四圣谛法。
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
灭道圣谛。问曰。何故言拔济。答曰。自拔济非
以他修道故名拔济。何以知之。答曰。经说。有
婆罗门。名度得迦。往诣佛所。而说是偈。
「 今见婆罗门
现行在人间
卷四十 第 299c 页 T28-029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299.png)
愿脱我狐疑」
问曰。此偈为说何事。答曰。彼婆罗门。其性懒
堕。欲令他人修道断烦恼。是故向佛。作如是
爱语。汝实是天。而生人间。愿见矜悯。汝为我
故。而修圣道。断我烦恼。佛即说此偈。
「 我无自在力
能断汝狐疑
汝见胜法时
乃得度大流」
佛作是说。婆罗门当知。有他人修道自断烦
恼。若当他人修道自断烦恼者。我初在菩提
树下修道之时。一切众生烦恼应断。所以者
何。我有大悲心。普及一切众生故。但他人修
道。自断烦恼。无有是事。若自修道。自断烦
恼。可有是事。犹如他人服药自除其病。无有
是事。若自服药。自除其病。斯有是事。是故自
拔济。名为拔济。不以他修道故。而得拔济。复
次言拔济者。如高山崄谷是可畏处。凡夫法
亦如是。平坦地无可畏处。圣法亦如是。能拔
凡夫高山崄谷可畏之处。安置圣法平坦之
地无可畏处。故言拔济。复次等入正法中故
言拔济。等者是世第一法。入正法中者。是苦
法忍。问曰。何故说谛名拔济。说阴界入。不名
拔济耶。答曰。以观谛时。得正决定。能得果。
离欲尽漏。复次说谛是胜说。亦为胜受化者
说。以近生法。身近得谛故说。界为初行者说。
入为已行者说。阴为久行者。
问曰。言圣谛者。为以善圣故言圣。为以无漏
圣故言圣。为以圣人成就故言圣。若以善圣
言圣谛者。二是善谓灭道。二有二种谓苦集。
若以无漏圣言圣谛者。二谛是有漏。二谛是
卷四十 第 300a 页 T28-030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0.png)
如说谁成就苦集谛。答曰。一切众生。答曰应作是说。圣人成就故言圣。问曰。若然者
非圣亦成就谛。答曰。言成就者。成就四谛。凡
夫虽成就谛。不具四谛。问曰。圣人亦有不具
成就四谛者。如具缚人。入见道。苦法忍现
在前。答曰。以时少故。若苦法智生具成就四。
复次圣人中有具成就四谛者。凡夫中乃至
无有一人具成就四谛者。尊者僧伽婆修说
曰。佛在世时。凡夫圣人。共论此事。凡夫人作
如是说。诸行是常乐我净。圣人作如是说诸
行是无常苦空无我。凡夫人言我所说是实。
圣人亦言我所说是实。以是事故。共诣佛所。
佛作是言。圣所说是实。所以者何。圣谛是圣
人所知见法。是故名圣谛。复次若身中有圣
法印者。彼所有谛。名为圣谛。复次若得圣戒。
名为圣人。彼所有谛。名为圣谛。复次若得圣
慧。名为圣人。彼所有谛。名为圣谛。复次若得
圣舍摩他毗婆舍那。名为圣人。广说如上。复
次若得圣财。名为圣人。广说如上。复次若
得圣觉支。名为圣人。广说如上。复次若得
圣胎名为圣人。广说如上。
云何苦圣谛。佛经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不爱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略说五取阴
是苦。生相故是生苦。住变异相故是老苦。逼
切相故是病苦。尽相故是死苦。不爱相共会
故是不爱会苦。相别离故是爱别离苦。不得
自在故是求不得苦。如是等诸苦。皆是有漏
五取阴所摄。是故略而言之五取阴苦。复次
卷四十 第 300b 页 T28-030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0.png)
可爱盛年故是老苦。坏不爱无病故是病苦。
坏不爱命故是死苦。共不可爱境界会故是
不爱会苦。与可爱境界别离故是爱别离苦。
一切意所念不果故是求不得苦。如是等诸
苦。是有漏取阴所摄。故作是说。略说五取阴
是苦。问曰。五取阴是广苦。何故言略说五取
阴是苦。答曰。五取阴广亦是苦。略亦是苦。住
五取阴。多诸过患。说不可尽。是故佛说略
而言之。五取阴是苦。犹如有人。多诸过恶。
人作是言。此人过恶。不可具说。略而言之。
多过恶人。彼亦如是。问曰。阴中为有乐不
耶。若阴中有乐者。何以不言乐谛。但言苦
谛。若无者。佛经云何通。如说摩诃男。若色
一向是苦无乐。不能生喜乐意。众生则更无
馀因。能令众生起于爱心。摩诃男色非一向
苦故。众生于中起染爱心。乃至识亦如是。又
如说三受各有定体。不相杂合。谓苦乐不苦
不乐。又如说以所须具。能修于道。以道能到
涅槃。以道乐能得涅槃乐。答曰。应作是说。阴
中有乐。而乐少苦多。乐法少。苦法多。以乐
少故。说在苦分中。譬如毒瓶。一渧蜜堕中。
不以一渧蜜故名为蜜瓶。以毒多故名为毒
瓶。彼亦如是。复有说者。阴中无乐。以是事故
名为苦谛不名乐谛。
问曰。若然者佛经云何通。答曰。受上苦时。于
中苦作乐想。受中苦时。于下苦作乐想。受地
狱苦时。以畜生苦作乐想。受畜生苦时。以饿
鬼苦作乐想。受饿鬼苦时。以人苦作乐想。受
卷四十 第 300c 页 T28-030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0.png)
言。阴中有乐。世人饥得饮食。寒时得温。疲
时得乘热时得凉。作如是说。我今得乐。如圣
人言。阴中无乐。圣人观阿鼻地狱阴界入。如
热铁丸。乃至观有顶阴界入。亦如热铁丸。
云何苦集圣谛。佛经说生后有爱及喜心俱
爱处处喜爱。是名苦集圣谛。问曰。世尊何故
舍诸有漏法。但说爱是集谛。非馀法耶。答曰。
施设集谛。爱增益势用胜。是故佛唯说爱是
集谛。非馀有漏法。如思于造作法增益势用
胜故。佛于一切相应不相应法中。说思是行
阴。彼亦如是。复次以爱是过去未来现在苦
因根本出处起处因故。复次以爱数数生苦
势用胜故。如偈说。
「 如树不拔根
虽断而复生
不拔爱使本
数数还受苦」
复次爱能润泽。亦能烧害。犹如热油渧人身
上亦润亦烧。彼亦如是。复次以爱能起受生
死尸鬼故。譬如有水处能起死尸鬼。如是有
爱水处。能起受生死尸鬼。复次以爱故。爱
畜众生数非众生数物。众生以爱故。畜众生
数物。谓妻子奴婢。及诸僮仆。象马牛羊等。众
生数物。众生以爱故。畜非众生数物。谓宫殿
屋舍。种种财宝。及种种谷麦。复次众生以爱
故。长养男身女身。众生以爱故。如法供养父
母妻子奴婢及诸亲属知识。如鸟以爱故。于
一谷中。接取诸虫。于一谷中。自养其子。复
次以爱欲故。得未来有身。以欲故追求故得。
复次以爱润故。令生死不萎枯。譬如药果树
卷四十 第 301a 页 T28-030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1.png)
润故。后有牙生。以爱故父母精气。在母胎
中。为揵闼婆作所依。复次如爱行所依所缘
故而生。馀烦恼行所依所缘亦生。如大鱼去
处小鱼亦随。彼亦如是。以是事故。说爱众生烦恼王。复次若身中有爱著。馀烦恼亦著。
如衣腻尘垢亦著。彼亦如是。复次若身中有
爱水。诸烦恼则乐著此身。譬如有水处鱼等
水性则生乐著。彼亦如是。复次爱如咸水难
可止足。犹如渴人饮于咸水。饮已转渴。如是
未离欲众生得于境界。转生渴爱。复次以
爱故。别异众生能令合会。如以水故能令别
异土沙而得合会。彼亦如是。复次以爱故。能
令众生善根不熟。亦作润湿。令自身相著。譬
如蝇著酥油蜜湿草之上则不能飞腾虚空。
彼亦如是。复次爱因时所行异。果时所行异。
因时所行如亲爱。果时所行如怨家。犹如商
人入海与罗刹交。初所行异。后所行异。初作
是言。善来贤善。善来大仙愿为我等作主。乃
至广说。后若交会。得其意时。掷铁城中。食其
血肉。唯有馀骨。爱亦如是。因时所行犹如亲
爱。果时所行犹如怨家。众生以爱故。造诸恶
业。堕恶趣中。受无量苦。复次爱说是受生
因。如说业是取生因。爱是受生因。复次爱难
断难却。此中应说喻。如有人。为二罗刹所
持。一作母形。二作怨形。作母形者。难除难
却。作怨形者。易除易却。如是未离欲众生。
为二结所因。谓恚结。爱结。恚结易断易却。爱
结难断难却。复次以爱结数数微细行。爱行
卷四十 第 301b 页 T28-030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1.png)
所截断。微细难觉。彼亦如是。复次以爱在
三有枝中。初生是爱。增广是取。前次第灭
是无明。复次佛经说。爱是前导。如说阿难当
知。缘爱故有追求。缘追求故得。缘得故分处。
缘分处故生偏爱。缘偏爱故生贪著。缘贪
著故生悭。缘悭故受不舍。缘受不舍故生守
护。缘守护持刀执杖。生种种斗诤。欺诳妄语。
生馀种种恶不善法。复次以爱于八处染污
定势用胜故。如说味初禅。住时亦味。起时亦
味。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亦如是。复次佛说爱
如缚。如偈说爱系缚众生。如绳系飞鸟。乃至
广说。复次佛说爱如网。如说我说爱如网如
枝。复次佛说爱是广。如说广无过于爱渴。复
次爱说如河。如说比丘当知。三河者谓欲爱
色爱无色爱。复次爱难断难过难除故。复次
爱多诸过患故。复次以爱故。有界差别地差
别种差别。能生一切烦恼。以如是等事故。佛
经说爱是集谛。非馀有漏法。
云何苦灭圣谛。答曰。佛经说生后有爱。及喜
心俱爱。处处喜爱。已吐已舍尽无馀。是名苦
灭圣谛。问曰。集亦灭。何故但说苦灭圣谛。不
说集灭圣谛。答曰。应说集灭圣谛。亦应说苦
灭圣谛。而不说者。当知此说有馀。复次若说
苦灭。当知已说集灭。所以者何。苦外更无有
集若说苦灭当知已说集灭。复次若说苦灭。
受化者。则生喜心。言是灭妙好能灭此弊恶。
苦集法不尔。以如是等事故。但说苦灭。不说
集灭。
卷四十 第 301c 页 T28-030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1.png)
云何苦灭道圣谛。答曰。佛经说八圣道是也。
正见乃至正定。问曰。此亦是集灭道不。但是
苦灭道。何故但说苦灭道。不说集灭道耶。答
曰。如说苦灭道圣谛。亦应说集灭道圣谛。而
不说者。当知此说有馀。复次若说苦灭道
圣谛。当知已说集灭道圣谛。所以者何。苦外
更无集故。复次若说苦灭道圣谛。受化者则
生喜心。言是道妙好能灭此弊恶。苦集法不
尔。复次欲现道力令苦不生故。设有人问道。
汝能令因非因果非果耶。彼当答言不能。但
能令生苦因缘者不生。复次为止诽谤道故。
若人年七岁八岁。得阿罗汉道。后寿百年。于
其中间身受无量诸苦。如是四百四病等。世
人见之。而作是言。此人有道。为无所益。受苦
若此。佛作是言。道已于此人。大有所作。此人
若身坏命终。更不受诸苦。以如是等事故。说
苦灭道圣谛。不说集灭道圣谛。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四十
卷四十 第 303a 页 T28-030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30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