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六 第 189a 页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二十六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译
使揵度不善品第一之二
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问曰。此三漏体性是
何。答曰。有百八种。欲漏有四十一种。欲爱
有五种。恚有五种。慢有五种。见有十二种。疑
有四种。缠有十种。此四十一种。是欲漏体。有
漏有五十二种。爱有十种。慢有十种。疑有八
种。见有二十四种。此五十二种。是有漏体。无
明漏有十五种。欲界无明有五。色界无明有
五。无色界无明有五此十五种。是无明漏体。
此百八种。是三漏体。亦名百八烦恼。波伽罗
那经亦说。云何欲漏。答言。除欲界系无明。
诸馀欲界系结缚使垢缠。是名欲漏。云何有
漏。除色无色界系无明。诸馀色无色界系结
卷二十六 第 189b 页 T28-018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89.png)
无知。是名无明漏。无明漏。是三界无知。如是
说者好。若作是说。云何无明漏。答言。缘三界
无知。作是说者。则不摄无漏缘使。所以者何。
无漏缘使。不缘在三界法。问曰。身口恶行。为
是烦恼。为非烦恼。若是烦恼。此中何故不说。
若非烦恼。识身经说云何通。如说身口恶行。
是不善法结非使非缚是烦恼非缠。应舍应
断应知。能生苦报故。或有作是答者。是烦恼
体。若然者。识身。经说善通。此中何以不说。答
曰。应说身口恶行在欲漏中。欲漏有四十三
种。而不说者。有何意耶。答曰。若法体是烦恼
体亦是缠。说在欲漏中。身口恶行。虽是烦恼。
而体非缠。是故不说在欲漏中。复有说者。身
口恶行。体非烦恼。是以不说在欲漏中。问曰。
若然者。识身经说云何通。答曰。识身经文。应
如是说。身口恶行。是不善非结非缚非使非
烦恼非缠。应舍应断应知。生苦报故。而不说
者。有何意耶。答曰。身口恶行。虽非烦恼。为烦
恼所恼故。说是烦恼。问曰。若非烦恼。为烦恼
所恼。说是烦恼者。非结为结所系。何故不说
是结。非缚为缚所缚。何故不说是缚。非使
为使所使。何故不说是使。非缠为缠所缠。何
故不说是缠耶。答曰。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
说有馀。复次欲现种种说种种文。若以种种
说种种文庄严于义。义则易解。复次为现二
种门二种略二种始入二种炬二种相貌二种
文影二种俱通故。如非烦恼为烦恼所恼。说
是烦恼。非结为结所系。说是结。乃至非缠为
卷二十六 第 189c 页 T28-018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89.png)
乃至非缠为缠所缠。不说是缠。如是非烦恼
为烦恼所恼。应说非烦恼。是故现二种门。乃
至现二种俱通。此是漏体。乃至广说。
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漏。漏是何义。
答曰。留住义是漏义。浸渍义是漏义。流出义
是漏义。持义是漏义。在内义是漏义。醉义
是漏义。放逸义是漏义。留住义是漏义者。谁
令众生留住欲色无色界耶。答曰。漏也。浸渍
义是漏义者。如于糟中浸渍种子其牙便
生。如是众生以业种子。浸渍烦恼糟中。便
生未来有牙。流出义是漏义者。如泉出水乳
房出乳。如是众生于六入门。流出诸漏。持义
是漏义者。如人为他人所持。则不能随意游
行四方。如是众生为烦恼所持。于诸界诸趣
诸生生死法中。不能自出。在内义是漏义者。
如人鬼在身内故。不应说而说。不应作而作。
不应取而取。不应触而触。众生亦尔。烦恼鬼
在内。不应说而说。不应作而作。不应触而触。
醉义是漏义者。如人饮根茎枝叶花果等酒
则便醉乱无所觉知。众生亦尔。饮烦恼酒。便
无所知。放逸义亦如是。是故留住义是漏义。
乃至放逸义是漏义。声论者说曰。漏名阿罗
婆。阿亦言分齐。罗婆亦言漏。如说。天雨分
齐。至婆吒梨城。布施分齐。至旃陀罗。如是
有漏分齐。至于有顶。问曰。若留住义是漏义
者。业亦令众生留住生死。如说二因二缘而
有生死。亦令增长。谓业烦恼。业与烦恼为生
死种子。是以生死难断难坏。而不灭没。若人
卷二十六 第 190a 页 T28-019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90.png)
中。烦恼永断。以业力故。留住生死。何故唯
说烦恼是漏。不说业耶。答曰。以烦恼是业根。
不可不断烦恼而舍于业。是故说烦恼为漏。
不说于业。复次烦恼能造业。犹能生报。如以
湿泥团打于壁上。以湿故著。乾犹不堕。是湿
时力。如是众生有烦恼故造业。烦恼虽断。业
犹生报。复次业是坏法业。或令众生留住生
死业。或为生死。而作对治烦恼。非是坏法。但
为众生。作留住法。复次烦恼尽故。能得涅槃。
不必业尽。阿罗汉业。其犹如山。然更不受有。
于无馀涅槃界。而般涅槃。以是等诸因缘故。
说烦恼是漏。不说于业。
问曰。何故欲界诸烦恼。除无明立欲漏。色无
色界诸烦恼。除无明立有漏。无明立无明漏
耶。答曰。先作是说。留住义是漏义。欲界众
生。所以留住欲界者。以期心于欲。憙乐于欲。
染著于欲。专求于欲。以是事故。欲界诸烦恼。
除无明立欲漏。色无色界众生。所以留住色
无色界者。以期心于有。乃至专求于有。以是
事故。色无色界诸烦恼。除无明立有漏。欲
界众生。所以留住。以无明故。色无色界众生。
所以留住。以无明故。是故三界无明。立无明
漏。复次欲界虽有。然众生多求于欲。以多求
欲故。欲界诸烦恼。除无明立欲漏。色无色
界无有欲。然彼众生。多求于有。以多求有
故。色无色界诸烦恼。除无明立有漏。诸求欲
求有。皆因无明。以是事故。三界无明。立无明
漏。复次若界有成有坏。是界烦恼。除无明立
卷二十六 第 190b 页 T28-019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90.png)
漏。三禅以下。虽有成有坏。第四禅及无色界。
有成无坏。若界有成有坏。众生留住。亦因无
明。若界有成无坏。众生留住。亦因无明。是故
三界无明。立无明漏。复有别说。有漏者何故
名有漏。答曰。以众生于此处求彼有。不于彼
处求此有。譬喻者说二漏。谓无明漏。有爱漏。
所以者何。以此二结是根本使故。无明是过
去缘起因故。有爱是未来缘起因。问曰。若
然者。云何具三漏耶。答曰。彼作是说。爱有二
种。或不善或无记。或有报或无报。或生一果
或生二果。或无惭无愧相应。或不相应。诸不
善有报生二果。无惭无愧相应。爱立欲漏。以
爱故。诸馀烦恼。除无明使。亦名欲漏。诸无记
无报生一果。不与无惭无愧相应。爱立有漏。
以爱故。诸馀色无色界烦恼。除无明使。亦名
有漏。问曰。何故以爱故。欲界诸烦恼。除无明
使。立欲漏。色无色界。以爱故。色无色界诸烦
恼。除无明使。立有漏。答曰。以爱故。界有差
别。地有差别。种有差别。生诸烦恼。广解如爱
处说。问曰。何故三界无明。立无明漏。尊者
波奢说曰。佛决定知法相。亦知势用。馀人所
不知。若法堪任独立漏者。使独立漏。若法
不堪任独立漏者。彼合集为漏。复次留住义
是漏义。更无有结留住众生如无明者。尊者
瞿沙说曰。佛知速疾偏重亲近。留住众生莫
若无明。是故独立无明漏。复次以因无明。有
贪有恚有痴。复次无明能令众生。于前际愚。
后际愚。前后际愚。于内法愚外法愚内外法
卷二十六 第 190c 页 T28-019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90.png)
知作恶行。不知作善恶行。不知因。不知从因
生法。不识佛。不知法。不识僧。不知苦集灭
道。不知有过。不知无过。不知亲近处。不知不
亲近处。不知好恶白法黑法。不知总别。不知
因缘生法。不如实知见六触处法。复次以无
明难离是大过患。爱虽难离。而非大过患。
恚虽大过患。而非难离。无明是大过患。亦难
可离。复次无明说在前法。如说。无明在前为
相故。生诸恶不善法。无有惭愧。复次无明自
体是重所作。亦重自体。重者与一切使俱。亦
有不共者。所作重者。与一切使俱作业。亦有
不共作业者。复次无明说是根本。如偈说。
「 今世若后世
所以堕恶趣
无明为根本
亦因于贪欲」
复次无明说名槾祇。有蛇名槾祇。自身盲生
子亦盲。所螫之处。亦令他盲。无明亦尔。自盲
亦令相应法盲。于众生身中。亦能令盲。复次
无明在三界。缘一界生愚。谓无色界。在九地。
缘一地生愚。谓非想非非想处。四阴有九种。
缘一种生愚。谓下下种。问曰。如所说馀他界一切遍使所作亦尔。如邪见在三界。缘一
界谤无色界。谓无色界四阴。见取在三界缘
一界计最胜。谓无色界四阴。戒取在三界。缘
一界计能净。谓无色界四阴。疑在三界。缘一
界生犹豫。谓无色界四阴。地种说亦如是。无
明有何异事耶。答曰。虽同是事。而无明更有
异义。所以者何。欲界他界缘一切遍。无明使
有九种。七与他界缘遍使相应。二是不共。一
卷二十六 第 191a 页 T28-019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91.png)
明。色无色界无明亦如是。如欲界地。乃至非
想非非想处地亦如是。以无明有如是无量
门无量处所。令众生愚。是故三界无明。独立
无明漏。复次无明在前。普遍通一切处。在前
者为。无明所覆。于苦不忍不可。不欲闻说。于
集灭道亦尔。犹如饥饿之人食恶食饱。彼虽
得美食。而不忍可。如无明恶食。先在众生身
中。彼虽遇四谛美妙之食。而不忍可。以不忍
可故。于谛便生疑心。为有是苦。为无是苦。
乃至为有是道。为无是道。如是因无明生于
疑心。必当决定。若遇正说。得正决定。言有苦
集灭道。若遇邪说。得邪决定。言无苦集灭道。
如是疑心生于邪见。彼作是念。若无苦集灭
道。应当有我。如是邪见生于身见。复作是念。
此我为断为常。若见我相似相续。便谓是常。
是名常见。若我破坏不相续。便谓为断。是
名断见。是二见名为边见。如是身见生于边
见。于此三见。一一计能净。此见能净。能得
解脱。能出要。是名戒取。如是边见生于戒取。
彼作是念。此见能净能解脱能出要者。此见
便为第一。是名见取。如是戒取生于见取。自
可所见生爱。不可他见生恚。于诸见起高是
慢。是名无明生使使生缠。缠者十缠。谓忿乃
至无愧。忿缠。嫉缠依于恚。覆缠或有说依
于爱者。所以者何。以爱故覆藏其罪。或有说
依无明。所以者何。以无知覆藏其罪。睡缠
眠缠无惭缠依无明。掉缠悭缠无愧缠依爱。
悔缠依疑。六使垢亦依于使。恨使垢害使垢
卷二十六 第 191b 页 T28-019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91.png)
使垢依五见。无明生如是等诸烦恼。是故说
在前。普遍见从阿毗地狱。上至有顶。于中
尽有。通一切处者。不以一刹那顷能为一切
五行作因缘。一切五行所断使。一切五行所
断。以通一切处故。一切遍中。他地一切遍中。
缘有漏中。缘无漏中。缘有为中。缘无为中。如
是等处皆有。与一切烦恼共俱共合。如油在
麻中腻在抟中。以无明在前。普遍通一切处。
是故三界无明。立无明漏。
佛经说。以不正思惟。未生欲漏令生。已生欲
漏令增广。有漏无明漏亦如是。问曰。有尔
所烦恼生即尔所烦恼灭。所以者何。前后不
俱生故。云何欲漏生而得增广。答曰。以下
中上故。说名增广。下烦恼为中作缘。中为
上作缘。以下中上作缘。故名增广。复次与
次第缘故。名为增广。若前烦恼未生。则不
与后烦恼作次第缘。若生者作缘。复次若前
烦恼未生。则不与后烦恼作相似因一切遍
因。若生者。作相似因一切遍因。复次若烦
恼未生。则不能与果取果。若生则能取果与
果。尊者和须蜜说曰。佛经说不正思惟故。便
生欲漏。已生欲漏。能令增广。有漏无明漏亦
如是。问曰。此烦恼为多不耶。答言。不多。烦
恼未生而生。已生复生。故名增广。复次烦恼
不多。说名增广。未来有烦恼生已生。不更名
未来。故名增广。复次烦恼不多。说名增广。以
数数生故。若一烦恼生。不正思惟。不依对治。
则二生三生。乃至百生千生。复次烦恼不多。
卷二十六 第 191c 页 T28-019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91.png)
正思惟。不依对治。便生于中。中便生上。复次
烦恼不多。说名增广。但转行境界故。如缘色
生烦恼。不正思惟。不依对治。复缘声香味触
法生。尊者佛陀提婆说曰。于一生中。多行烦
恼。说名增广。具缚之人。烦恼无有增减。一
切众生。烦恼悉等。等生阿毗地狱。上至有顶。
但诸烦恼。有多行者。有少行者。谁多行耶。诸
不正思惟不依对治者。谁少行耶。诸正思惟
依对治者。佛经说此七漏。常为损害。能生热
恼及诸忧苦。或有漏是见道断。乃至广说。问
曰。实义有三漏。谓欲漏有漏无明漏。何故说
七漏耶。答曰。世尊以漏具说漏。如处处经中
说。彼具是漏。彼广说如上。此亦如是。漏具说
漏。尊者波奢说曰。佛说三漏竟。更有异众生
来在会中。佛怜悯故。即以此义。更以异句异
文。令彼来众堪任受化。故说七漏。复次利根
者已解。为钝根者。作如是说。如利根钝根。因
力缘力。内力外力。依内正思惟力。依外闻法
力。当知亦如是。尊者富那耶奢说曰。佛经
实义说二漏。谓见道所断漏。修道所断漏。见
道所断即漏自名说。修道所断漏。以对治名
说。彼对治有二种。一须臾断。二根本断。初
五种说是须臾断对治。后一种说是根本断
对治。
佛经说若有如是见。于欲漏心解脱。于有漏
无明漏心解脱。问曰。如离欲爱时。欲漏心得
解脱。离非想非非想处爱时。有漏无明漏心
得解脱。佛何故于一时中。说于三漏心得解
卷二十六 第 192a 页 T28-019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92.png)
处来。已来说来。广说如上。复次此二法。是俱
一时灭故。更不复现。而作是说。俱者谓欲漏
无明漏。有漏无明漏。离欲爱时。虽断其俱而
未永灭。离非想非非想处爱时。其俱永灭。复
次通證故。作如是说。离欲界欲时。證欲漏断。
离非想非非想欲时。通證三漏断。复次同證
一味解脱得故。离欲时。證欲漏一味解脱得。
离非想非非想爱时。證三漏一味解脱得。复
次以灭作證故。而作是说。如说。得阿罗汉果
时。證九十八使灭。复次阿罗汉得法智故。而
作是说。学人得法智。是欲界对治离非想非
非想处欲时。无学得法智。是欲界对治。复次
无学人。得无学离缚故。而作是说。离欲界欲
时。学人得离缚。离非想非非想处欲时。无学
人得离缚。复次断不相续。还相续故。而作是
说。众生无有前际。数数断欲漏。还与有漏无
明漏相续。若离非想非非想处欲时。相续法。
更不相续。复次缘不具故。作如是说。众生不
说前际有漏无明漏与欲漏作三缘。谓次第
境界威势缘。若离非想非非想处欲时。则缘
不具。复次为过患对治故。而作是说。行者离
非想非非想处欲时。于欲漏生过患想。言其
秽恶。而捐弃之。此漏无始已来。常隐没我常
欺诳我。今已脱欲漏有漏无明漏。是故为过
患对治。而作是说。问曰。如何阿罗汉五阴
得解脱。世尊何以但说心得解脱。答曰。世尊
以心为首。说心得解脱。五阴亦得解脱。复次
以心名胜义亦胜故。彼聚中何者最胜。心是
卷二十六 第 192b 页 T28-019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92.png)
如是。复次以心故数法名心数。以心大故。数
法名大地。复次證他心智通时。无碍道中唯
缘于心。不缘心数。广说如心处说。
四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问曰。四流体性
是何答曰。有百八种。欲流有二十九种。爱有
五种。恚有五种。慢有五种。疑有四种。缠有十
种。有流有二十八种。爱有十种。慢有十种。疑
有八种。见流有三十六种。欲界有十二种。
色界有十二种。无色界有十二种。无明流有
十五种。欲界有五种。色界有五种。无色界有
五种。此百八种。是四流体。乃至广说。亦名百
八烦恼。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流。
有何义。答曰。漂义是流义。流下义是流义。堕
义是流义。漂义是流义者。漂诸众生。堕在诸
界。诸趣诸生生死中。流下义是流义者。流下
诸众生诸界诸趣诸生生死中。堕义是流义
者。堕诸众生诸界诸趣诸生生死中。问曰。若
漂义流下义堕义是流义者。上分结则无上
分义。所以者何。上分结。令诸众生。趣上向上
使上生相续。答曰。上分义异。流义异。以界故
立上分结。所以者何。此结令诸众生趣上向
上使上生相续。以解脱正行圣道善法分故
说流。所以者何。众生虽生有顶中。犹为流所
漂。不至解脱正行圣道善法分故。是故尊者
瞿沙作如是说。虽久生上地。犹为流所漂。为
扼所扼。尊者婆摩勒说曰。以数数现行增上
烦恼。故名流。
问曰。何故诸见流中立见流。扼中立见扼。取
卷二十六 第 192c 页 T28-019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92.png)
曰。佛决定知法相。亦知势用。馀人所不知。若
法堪能别立者。便别立之。若法合集堪能立
者。便合集立之。复次诸见轻躁所行猛利。不
住一处。留住义是漏义。与诸愚钝久住烦恼
合故立漏。诸见随顺漂义。立在流中。漂诸
众生。堕在诸界诸趣诸生生死中。是故别立
见流。犹如一车驾以二牛性俱躁疾其车必
破。若一迟一疾。则相持御其车不破。彼亦
如是。复次此诸见。其性躁动。随顺离欲法。
不随顺留住法。留住义是漏义。与诸愚钝久
住烦恼合故立漏。随顺漂义故立流。问曰。
若诸见性躁动。随顺离欲法。何故立见流耶。
答曰。为外道故。诸外道。伺求诸见。于生死
中。而转覆没。譬如老象堕泥。若欲动身求
出。转复覆没。彼亦如是。毗婆阇婆提。立诸见
为见漏说有四漏。谓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
如我等欲流。彼为欲漏。乃至我等无明漏。
是彼无明漏。彼虽作是说。亦不须问。亦不须
答。
四扼。欲扼有扼见扼无明扼。如说。流扼亦如
是。体无有异。而义有异。漂义是流义。系义是
扼义。众生为流所漂。为扼所系。负生死车。如
牛以靷系扼鞅。以杖捶之。然后挽车。彼亦如
是。是故诸经论中说流。后次说扼。
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问曰。四取体性
是何。答曰。有百八种。欲取有三十四种。爱有
五种。恚有五种。慢有五种。无明有五种。疑有
四种。缠有十种。见取有三十种。欲界有十
卷二十六 第 193a 页 T28-019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93.png)
欲界有二种。色界有二种。无色界有二种。我
语取有三十八种。爱有十种。慢有十种。无明
有十种。疑有八种。此百八种。是四取体。乃至
广说。亦名百八烦恼。
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取。答曰。以三
事故名取。一以属故。二以搊持故。三以选择
故。复次以二事故名取。一能炽然业。二体性
猛利。炽然业者。令五趣众生诸业常然。体性
猛利者。以黠慧故。取是何义。薪义是取义。缠
裹义是取义。刺害义是取义。薪义是取义者。
如缘薪故火炽。众生亦尔。因烦恼故业火燃。
缠裹义是取义者。如虫以茧自裹即于中死。
如是众生以烦恼自裹。恶趣中死。刺害义是
取义者。如利刺入身而为恼害。取荆刺于
法身。亦复如是。故薪义缠裹义刺义。是取
义。问曰。何故漏中立无明漏。流中立无明流。
扼中立无明扼。取中何故不立无明取。尊者
波奢说曰。世尊决定知法相。亦知势用。馀人
所不知。若法堪任独立者。便独立之。若法合
集堪任立者。便合集立之。复次先作是说。以
三事故。一以属故。二以搊持故。三以选择故。
无明虽有属义搊持义无选择义。所以者何。
猛利者能选择。无明不猛利。复次先作是说。
以二事故名取。一炽然业。二所行猛利。无明
虽能炽然业。所行不猛利。以愚小不猛利不
决定故。
问曰。何故五见中。四见立见取。一见立戒取。
尊者波奢说曰。世尊决定知法相。亦知势用。
卷二十六 第 193b 页 T28-019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93.png)
若法合集堪任立者。便合集立之。复次先作
是说。以二事故名取。一能炽然业。二所行
猛利。戒取一见炽然五趣众生业。与馀四见
等。尊者瞿沙说曰。佛知戒取一见速疾偏
重亲近炽然众生业。非馀四见。是故独立戒
取。
复次以戒取与道竞故。远于解脱。与道竞者。
舍八正妙道。行种种苦行。以为净想。如不食
卧灰。向日曝身。服气饮水。食果裸行卧柴
棘上。著弊衣等。远解脱者。以修邪道故。转远
解脱。复次以戒取能欺诳二种人故。谓内道
外道。云何欺诳内道。如洗手足行十二头陀
以为净想。云何欺诳外道。如自饿卧灰种种
苦行以为净想。是以尊者瞿沙作如是说。如
是等净行。皆是世间所行现见之法。欺诳内
道外道。如欺小儿。
问曰。何故说我语取。为以所行故。为以境
界故。若以所行为我语取者。身见亦应是我
语取。所以者何。行我行故。若以境界者。境
界中无我。或有作是答者。不以所行故。亦不
以境故。若以所行是我语取者。身见应是我
语取。所以者何。行我行故。亦不以境界。境界
中无有我故。但欲界诸烦恼。除见馀立欲取。
色无色界诸烦恼。除见立。我语取。问曰。何
故欲界诸烦恼。除见立欲取。色无色界诸
烦恼。除见立我语取。答曰。欲界诸烦恼。因
欲造自身时。须俱。须境界。须具。色界诸烦
恼。造自身时。不因欲。不须俱。不须境界。不
卷二十六 第 193c 页 T28-019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93.png)
故生。因具故生。因他故生乐。色无色界诸
烦恼。不因欲。不因境界。不因具。不因他生
乐。但因我生。复次欲界诸烦恼。不因定。能
造自身。亦因内物。亦因外物。色无色界诸烦
恼。因定造自身。因内物。不因外物。复次欲界
诸烦恼。不能造广大自身。亦不久远相续。色
无色界诸烦恼。能造广大身。久远相续。如阿
迦贰吒天。身长万六千由旬。是故欲界诸烦
恼。除见立欲取。色无色界诸烦恼。除见立我
语取。
佛经说此四取皆以无明为本。因无明生。因
无明集。问曰。如诸经说。皆爱缘取。此中何故
说无明为本。乃至广说。答曰。以近因故。说爱
缘取。以远因故。说无明为本因集。如近远。在
此在彼。俱不俱。此身他身。说亦如是。复次以
相似因故。说爱缘取。以相似因一切遍因故。
说无明为本因集。复次为诸外道故。作如是
说。诸外道无有居家。亦不积聚。不以贪著
境界。作诸恶行故。堕于恶趣。以无明故。漂著诸见。堕于恶道。问曰。如爱摄在趣中。何
以说爱缘取耶。答曰。始生爱名。爱增广名取。
故名爱缘取。复次下者名爱。上者名取。
四缚。贪身缚。恚身缚。戒取身缚。见取身缚。
问曰。四缚体性是何。答曰。有二十八种。贪身
缚是欲爱有五种。通六识身。恚身缚有五种。
通六识身。戒取身缚。三界有六种。见取身缚。
三界有十二种。此二十八种。是四缚体。乃至
广说。
卷二十六 第 194a 页 T28-019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94.png)
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缚缚有何义。
答曰。系义是缚义。相续义是缚义。系义是缚
义者。此四缚等系众生。系已复系。集法经亦
说。若不断贪。不知贪皆是一切处爱身因
缘。等系众生系已复系。譬如善巧系花鬘师
花鬘弟子。以种种花。集于前然后经缕。作
种种鬘缕。是花因。亦是花缘。等系诸花。系已
复系。彼亦如是。恚身缚。戒取身缚。见取身
缚。说亦如是。相续义是缚义者。如经说。以三
事合故入母胎。一父母俱有染心。二其母无
病亦复值时。三爱身者现在前。或有欲心。
或有恚心。以是事故。相续义是缚义。问曰。若
系义是缚义者。缚所不摄馀烦恼。亦系众生。
于生死中等缚。缚已复缚。四缚有何异义。世
尊别立缚耶。答曰。此是世尊有馀之说。乃至
广说。尊者波奢说曰。世尊决定知法相。亦
知势用。馀人所不知。若法有缚相者立缚。无
者不立。尊者瞿沙说曰。佛知四缚等系众生
系已复系速疾偏重亲近非馀烦恼。是故立
缚。复次此缚于诸烦恼。偏系在家出家。贪身
缚。恚身缠。偏系在家人。戒取身缚。见取身
缚。偏系出家人。如在家出家。有家无家。有积
聚无积聚。当知亦如是复次四缚。偏重系缚
三界众生。贪身缚恚身缚。偏重系缚欲界众
生。戒取身缚见取身缚。偏重系缚色无色界
众生。复次此四缚是二种使斗诤根本。贪身
缚恚身缚。能起爱恚使斗诤根本。戒取身缚
见取身缚。能起见使斗诤根本。如经说。执杖
持澡𤃗婆罗门。往诣尊者迦旃延所。作如是
卷二十六 第 194b 页 T28-019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94.png)
还共婆罗门斗。毗舍还共毗舍斗。首陀还共
首陀斗。彼尊者答言。婆罗门。彼因贪著欲爱
故。刹利还共刹利斗。乃至首陀首陀共斗。又
问。出家之人。无有居家。无所积聚。以何因
缘。而共斗耶。迦旃延答言。以各于所见而
起爱著。如二斗诤根本。二边二箭二戏论二
道。当知亦如是。复次此现门现略现始入。诸
烦恼。或见道断。或见道修道断。若说戒取身
缚见取身缚。当知已说见道所断诸烦恼。若
说贪身缚恚身缚。当知已说见道修道所断
诸烦恼。复次诸烦恼。或是一切遍。或非一切
遍。若说后二身缚。当知已说一切遍烦恼。若
说前二身缚。当知已说非一切遍诸烦恼。复
次诸烦恼。或是见性。或非见性。若说后二
身缚。当知已说见性诸烦恼。若说前二身缚。
当知已说非见性诸烦恼。复次诸烦恼。或凡
夫人所行。或凡夫圣人所行。若说后二身缚。
当知已说凡夫所行诸烦恼。若说前二身缚。
当知已说凡夫圣人所行诸烦恼。复次诸烦
恼。或性欣踊。或性忧戚。若说恚身缚。当知已
说忧戚诸烦恼。若说馀身缚。当知已说欣踊
性诸烦恼。是故说为现门现略现初入。
五盖。欲爱盖。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问
曰。盖性是何。答曰。有三十种。欲爱盖有五
种。通六识身。恚盖有五种。通六识身。睡掉
俱在三界五种断。通六识身。是不善无记。不
善者立盖。无记者不立。有十种。眠在欲界。五
行所断。是意地。是善不善无记。不善者立盖。
卷二十六 第 194c 页 T28-019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94.png)
意地。是善不善。不善者立盖。善者不立。有一
种。疑在三界。四种所断。在意地。是不善无
记。不善者立盖。无记不立。有四种。此三十
种。是五盖体。盖有何相。尊者和须蜜说曰。体
即是相。相即是体。诸法不可离体别说于相。
复次专求欲。是欲爱相。于众生生恚害是恚
相。令身心覆没是睡相。不动是眠相。不休息
是掉相。剋心悔是悔相。心于所行不决定是
疑相。
已说盖体相。所以今当说。何故名盖。盖是何
义。答曰。障义是盖义。破义是盖义。坏义是
盖义。堕义是盖义。卧义是盖义。障义是盖义
者。障于圣道及圣道方便善根。如经说。比丘
当知此五种树。名为大树。种子虽小。而枝体
大。覆馀小树。令馀小树破坏堕卧。云何为五。
一名千阇那。二名迦毗多罗。三名阿湿婆
多。四名优昙跋罗。五名尼拘陀。诸小树为此
诸大树所覆。不能生于花果。如是众生欲界
心树。为盖所覆。不能生觉意花及沙门果。是
故障义是盖义。破义坏义堕义卧义是盖义。
问曰。若障圣道及圣道方便善根是盖义者。
盖所不摄馀烦恼。亦障圣道及圣道方便善
根。亦应是盖。此诸烦恼。有何异义。世尊独立
盖耶。答曰。或有说者。此是世尊有馀之说。
乃至为受化者故。尊者波奢说曰。佛决定知
法相。亦知势用。馀人所不知。乃至广说。尊者
瞿沙说曰。佛知此五盖。乃至障众生圣道及
圣道方便善根非馀烦恼。复次此盖亦障因
卷二十六 第 195a 页 T28-019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95.png)
时。则不得生有漏善心及不隐没无记心。何
况圣道及圣道方便善根。果时障者。以五盖
果故。生恶趣中。则障一切诸善功德。复次此
五盖欲界众生数行。数行时微细。欲界所有
众生。行慢者甚少。如生地狱中。能起是慢。我
受苦胜他耶。畜生中。如虾蟆等以愚痴。故不
能起诸见。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说。一切烦
恼。尽障圣道。与圣道相违。但五盖数行。数
行时微细。世尊立盖。复次此盖为定及为定
果。而作留难。复次此盖障三界离欲法。障九
断知无漏果。障四沙门果。复次欲爱盖。远离
欲爱寂灭法。恚盖远离恚寂灭法。睡眠盖远
离慧法。掉悔盖远离定法。远离欲爱恚寂灭
定慧故。令疑箭在心中生。为有善恶业报。为
无耶。复次爱恚坏于戒身。睡眠坏于慧身。掉
悔坏于定身。坏三种身故。疑心犹豫。为有善
恶业报不耶。如坏三戒。害三戒亦如是。如三
戒三修三净亦如是。复次此现门现略现始
入。此诸烦恼。或一种断。或四种断。或五种
断。若说悔。当知已说一种断者。若说疑。当知
已说四种断者。若说馀者。当知已说五种断
者。复次此诸烦恼。或见道断。或修道断。或
见道修道断。若说疑。当知已说见道断者。若
说悔。当知已说修道断者。若说馀。当知已说
见道修道断者。问曰。盖名有五。体有几耶。答
曰。名有五体有七。欲爱盖。名有一体有一。恚
盖疑盖亦如是。睡眠盖。名有一体有二。掉悔
亦尔。是为五盖名有五体有七。如名体数体。
卷二十六 第 195b 页 T28-019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95.png)
知名知体。当知亦如是。问曰。何故欲爱盖恚
盖疑盖。一体立盖。睡眠掉悔。二体立盖。尊者
波奢说曰。佛决定知法相。亦知势用。馀人所
不知。乃至广说。复次若是使性亦是缠性者。
一体立盖。若是缠性非是使性。二体立盖。复
次有满足烦恼。不满足烦恼。满足烦恼者。谓
结缚使垢缠。与此相违。名不满足。诸满足者。
一体立盖。不满足者。二体立盖。复次以三事
故立盖。一食一对治一等重担。欲盖。以何为
食。答曰。食于净想。以何为对治。答曰。不净
以一食一对治故。一体立盖。恚盖以何为食。
答曰。以害相为食。以何为对治。答曰。以慈以
一食一对治故。一体立盖。疑以何为食。答曰。
以于世相犹豫为食。以何为对治。答曰。以观
缘起法。以一食一对治故。一体立盖。睡眠以
何为食。答曰。以五法为食。一瞪瞢。二愁愦。
三欠呿。四食不消化。五心闷。以何为对治。答
曰。以慧。以五食一对治故。二体立盖。掉悔以
何为食。答曰。以四法为食。一念亲属。二念国
土。三念不欲死。四念曾所更喜笑游戏种种
乐事。以何为对治。答曰。以定。以四食一对治
故。二体立盖。等重担者。欲爱盖恚盖疑盖。一
体能负盖义重担。睡眠掉悔盖。二体能负义盖重担。犹如村中事务。一人能办。则立一人。
一人不能办者。则立多人。亦如以椽盖屋强
者用一。弱者用二。彼亦如是。是故一食一
对治一等重担者。立一盖。问曰。何故世尊先
说欲爱盖。次说恚盖。后说疑盖。答曰。如是说
卷二十六 第 195c 页 T28-019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95.png)
受亦易。复次随顺生时故。盖生时。先生欲
爱。后生恚疑。是故世尊后说恚疑。尊者和须
蜜说曰。爱著妙境界故。生欲爱盖。失妙境界
故。生恚盖失妙境界。心没故。故生睡盖。睡
覆心故生眠盖。从眠起生掉盖掉心生悔。随
顺疑盖便生。
佛经说。五盖或复有十。问曰。五盖云何或时
有十。答曰。以三事故。一以缘内缘外。二以体
性。三以善不善法。缘内缘外者欲爱体。有缘
内生。有缘外生。内外生爱俱亦是盖。亦障于
慧。不生菩提。不到涅槃。恚盖亦如是。体性者
睡眠掉悔盖。亦障于慧。不生菩提。不到涅槃。
以善不善法者。有疑于善法犹豫。有疑于不
善法犹豫。俱是疑盖。亦障于慧。不生菩提。不
到涅槃。以是三事故。立盖或说有十。
七使中。慢使。见使。无明使。一切色无色界
使。不立盖。问曰。何故慢使不立盖。答曰。盖
覆没于心。慢令心高。问曰。无明何故不立盖。
答曰。等负重义是盖义。无明负重偏多。问曰。
见使何故不立盖。答曰。盖能灭慧。见体是慧。
不可以慧灭慧。如是因论生论。如盖能灭一
切善心心数法。此中何以但说灭慧。答曰。以
慧名胜义亦胜故。彼聚中。谁为最胜。慧为最
胜。若灭于慧。何况馀者。犹如健夫能害千人
敌者。何况馀小者。问曰。何故色无色界使不
立盖。答曰。以无盖义故。是以不立。复次盖障
碍三界离欲法。色无色界烦恼。不障碍三界
离欲法。复次盖障碍九断知果无漏道。色无
卷二十六 第 196a 页 T28-019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96.png)
能障碍四沙门果。色无色界烦恼不能障碍
四沙门果。复次盖能为定作留难。色无色界
烦恼。不为定作留难。复次盖能障碍三道。谓
见道修道无学道。色无色界烦恼。不障碍三
道。复次盖能障碍三根。谓未知欲知根知根。
已知根。色无色界烦恼。不障碍三根。如三根
三种菩提。三种慧。三种戒。三种身。三修三
净。当知亦如是。复次盖一向不善。色无色界
烦恼非不善。如是因论生论。何故唯立不善
为盖。答曰。以对善法聚故。世尊独立不善
为盖。如经说。比丘何等是善法聚。应答四念
处是。若问谁是其对。应答不善法聚是。若问
何者是不善法聚。应答五盖是。是故尊者瞿
沙。作如是说。欲界众生。数数行此烦恼行时。
微细不觉是过。是故为于众生。说名不善。
佛经说。无明覆。爱结缚。愚者所行。聪明亦
然。问曰。如无明亦能覆。亦能系爱。亦能覆。
亦能系。何故说无明能覆。不说系。说爱能系。
不说覆。答曰。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是如来
有馀之说。复次欲以种种说种种文庄严于
义。若以种种说种种文庄严于义。义则易解。
复次欲现二门。如说无明是覆。爱亦是覆。
如是爱是系。无明亦是系。是故欲现二门。
乃至广说。复次先作是说。障义是盖义。更无
有使障众生慧眼与无明等。系义是结义。更
无有使系于众生如爱结者。如众生为无明
所盲爱结所系。以盲以系故。不能得趣涅槃。
此中应说二贼喻。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说。
卷二十六 第 196b 页 T28-019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96.png)
中应说二贼喻。复次从多分故。无明多覆众
生。爱多系众生。复次无明覆义多。爱系义
多。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