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八 第 129c 页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十八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译
杂揵度爱敬品下
世尊说无学成就戒身。乃至广说。问曰。何故
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无学成就
戒身。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佛经是此论根本。
今欲广解佛经故而作此论。复次所以作论
者。先说有馀身涅槃界无馀身涅槃界。涅槃
当言学无学非学非无学。如此皆说无为阿
罗汉果。今说有为阿罗汉果故而作此论。云
何无学戒身。答曰。无学身戒口戒及净命。如
馀处无学支中说。正业即是此中无学身戒。
正语即是口戒。正命是净命。问曰。如身口戒
外更无净命。云何立此三名耶。答曰。以净不
卷十八 第 130a 页 T28-013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30.png)
从贪生者。是名邪命。从瞋痴生者。身业是邪
业。口业是邪语。从贪生者。不复更作。是正命
从瞋痴生。不复更作。身业是正业。口业是正
语。复有说者。或有为命故。或以游戏故。或以
怨心故。起七不善业。若为命故。是名邪命。若
不为命。起身业是邪业起口业是邪语复有说
者。或有为命故。行于种种医方咒术。或有为
馀事故。馀如前说。复有说者。或为四种爱
故。行诸恶行。或为馀事者。若为四种爱。行诸
恶行。是名邪命。馀如前说。复有说者。若行谄
诳等五事。是名邪命。若为馀事。馀如前说。复
有说者。或有遮罪。或有性罪。若作遮罪。是名
邪命。若作性罪。馀如前说。所以者何。遮罪难
除者故。复有说者。有根本不善业。有方便不
善业。若行方便不善业。是名邪命。若行根本
不善业。馀如前说。所以者何以方便业难除
者故。与上所说相违。是名正命。无学成就戒
身。乃至广说。问曰。如学非学非无学。亦成就
戒身。何以但说无学耶。答曰。或有说者。此是
如来教化有馀略胜之说。复有说者。说最胜
义故。所以者何。若以法而言则无学法胜。若
以人而言则无学人胜。广说如上。无学法胜
学法。复有说者。世尊或称誉叹说最胜弟子。
或称中者。或称下者。称最胜者。如偈说。
「 阿罗汉最乐
以无渴爱故
亦断于我慢
坏裂无明网」
称中者如赞七善人。经中所说。称下者如池
喻经说。此中唯说称誉赞说最胜弟子。问曰。
卷十八 第 130b 页 T28-013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30.png)
者何。破戒能令身心热。持戒能令身心冷。复
有说者。学习义是尸罗义。所以者何。数数修
习善福故。
云何无学定身。答曰。无学空三昧。无相三昧。
无愿三昧。问曰。定体是一。云何说三耶。答
曰。以三事故说三。一以对治。二以期心。三以
境界。以对治故说空。空是我见近对治法。问
曰。身见有二种。一行于我。二行我所。空有二
种。一行于空。二行无我。此行与彼何行作近
对治耶。答曰。无我行。对于我见。空行对我所
见。复次无我行对五我见。空行对十五我所
见。复次无我行对己见。空行对己所见。复次
无我行对我亲爱。空行对我所亲爱。复次阴
非是我。是无我行。阴中无我是空行。复次眼
入非我。是无我行。眼入中无我是空行。乃至
意入说亦如是。复次性空是无我行。无所行
是空行。以期心故说无愿。无愿者不愿于有。
问曰。若以期心。不愿于有。名无愿者。亦期心
不愿圣道。而言无愿耶。答曰。期心不愿于阴。
而圣道依阴。期心不愿于世。而圣道在世。期
心不愿于苦。而圣道依苦。期心不愿增长。而
圣道依于增长。问曰。若然者。圣人何以修道
耶。答曰。欲至涅槃故。所以者何。圣人观察。
除于圣道。更无有法能至涅槃。是以修道。以
境界故说无相。无相者。无十相。无十相故言
无相。十相者。谓色声香味触男女三有为相。
涅槃无如是相。而彼定缘之。复次阴是有相。
彼定缘阴不生。复次前后法是有相。彼定缘
卷十八 第 130c 页 T28-013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30.png)
缘无上中下。复有说者。以行故说三。彼空定
行于二行。谓空无我行。无愿定行于十行。谓
苦无常行。集谛四行道谛四行无相定行于
四行。谓灭谛四行。复有说者。以对治故说三。
空行是我见近。对治。无愿是戒取近对治。无
相是痴近对治。
云何无学慧身。答曰。若智若见。若明若觉。若
现观。乃至广说。评曰。此说可尔。但此中说正
慧身。不说分别慧身。此文应如是说。云何无
学慧身。答曰。尽智无生智不摄无学慧是也。
云何无学解脱身。答曰。无学正观相应解
脱。此解脱是大地。是尽智无生智。无学正
见相应解脱。
云何无学解脱知见身。答曰。尽智无生智是
也。问曰。何故说尽智无生智是无学解脱知
见身耶。答曰。以是解脱人身中生故。
问曰。无学慧身。无学解脱。知见身。有何差别。答曰。无学苦智集智。是无学慧身。所以者
何。此二智缘缚法故。无学灭智道智。是无学
解脱知见身。所以者何。缘无缚法故。复次无
学苦智集智灭智。是无学慧身。所以者何。此
三智缘于解脱。不缘缘解脱。无漏智无学道
智。是无学解脱知见身。所以者何。此道智缘
于解脱。亦缘缘解脱无漏智解脱有二种。谓
有为解脱。无为解脱。有为者苦集智所缘。无
为者灭智所缘。智解脱无漏见。是道智所缘。
是故道智是无学解脱知见身。以道智缘三
智故。复有说者。慧或对治邪慧。或对治无
卷十八 第 131a 页 T28-013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31.png)
是无学解脱知见身。如邪慧无知。利钝愚智
亦如是。戒身在六地。谓未至中间根本四禅。
馀身在九地。问曰。佛辟支佛声闻。此五种身。
为有差别不耶。答曰。若以地以体。则无差别。
若以根者。则有差别。利根者说胜。中根者说
中。下根者说下。如佛告诸比丘。一究竟非众
究竟。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
是佛经。佛经说一究竟。非众究竟。佛经虽说
一究竟。而不分别。为以发心故言究竟。为以
事成故言究竟。佛经是此论所为根本。诸佛
经所不说者今欲说故而作此论。
问曰。究竟有二。何以世尊唯说一耶。尊者波
奢答曰。一究竟谓发心究竟无二发心究竟
一事成究竟。无二事成就究竟。世尊亦说一
谛。无有二谛。谓一苦谛。无第二苦谛。乃至一
道谛。无第二道谛。复有说者。唯一究竟。无二
究竟。谓事成究竟。发心究竟者。皆为事成故
发心。复有说者。诸外道等。各各自于所行法
中。生究竟想。佛作是说。唯善说法中。有究竟
法。恶说法中。无究竟法。复有说者。此中不说
第一究竟。但欲说诸外道过失。诸外道等。断
见者非于常见。常见者非于断见。佛作是言。
若常见者是究竟。断见应非。若断见者是究
竟。常见应非。然常断俱非究竟法。是故欲说
外道过故说一究竟。非众究竟。
如说一究竟非众究竟。乃至广说。究竟名为
何法。答曰。世尊或说道究竟。或说涅槃究竟。
云何说道究竟。如偈说。
卷十八 第 131b 页 T28-013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31.png)
「 若不知道
是聪明慢
未到究竟
不调而死」
不知道者。谓不见八道也。是聪明慢者。外道
愚小自谓聪明。而生憍慢未到究竟者。虽复
发意。不到究竟。不调而死者。如有烦恼而生
有烦恼而死。如偈说道究竟。云何涅槃究竟。
如偈说。
「 到究竟无畏
无说亦无悔
能尽于有箭
此身是后边」
到究竟者。究竟有二种。一发心究竟。二成事
究竟。是到第一事成究竟也。无畏者。善修空
三昧。深解缘起法故。不畏恶道及生死苦。无
说者不如诸外道说邪智邪见无义之言也。
无悔者善除戒取生毕竟智故。能尽于有箭
者。以善修圣道。能令有爱已尽永灭寂静住
不流法中。此身是后边者。已尽其因故更不
生。更不生故。此身是后边也。
「 此是最究竟
无上寂灭道
能尽一切相
出要到不死」
此是最究竟者。说事成究竟也。寂灭者离三
火故。道者智所立处。无上者无所依故。能尽
一切相者。显现断一切业断一切烦恼相。出
要者除诸烦恼。得清净故。到不死者毕竟到
不灭法故。
如数目揵连婆罗门。往至佛所而白佛言。沙
门瞿昙所化弟子。一切尽到究竟耶。世尊告
言。婆罗门此事不定。或有到者有不到者。此
中说涅槃是事成究竟有发心有发心究竟。
有事成有事成究竟。云何发心究竟。乃至事
卷十八 第 131c 页 T28-013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31.png)
究竟。圣道名发心亦名究竟。世俗道所断是
名事成不名究竟。无漏道所断。是名事成亦
名究竟复有说者。果中间道。是名发心不名
究竟。根本沙门果道。是名发心亦名究竟。果
中间道所断。是名事成不名究竟。根本果道
所断。是名事成亦名究竟。复有说者。学道是
名发心不名究竟。无学道。是名发心亦名究
竟。学道所断。是名事成不名究竟。无学道所
断。是名事成亦名究竟。
如世尊说。有诸外道梵志。乃至广说。问曰。何
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有诸外
道梵志。作如是论。我断诸取。乃至广说。佛经
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佛经是此论所为根本。
诸佛经中所不说者。今阿毗昙尽欲说故而
作此论。
此中问三事。一问诸外道实不断诸取。何
以佛说诸外道言断诸取。二问如诸外道不
施设断诸取。何以言诸外道施设断欲取戒
取见取。三问如诸外道施设断欲取戒取见
取。不施设断我取。于此三种问中。尊者迦旃
延子。先答中者。问曰。如诸外道。不断诸取。
何以言断欲取戒见取。乃至广说。答曰。或有
说者。此是世尊小小说法之言。此言应当违
逆。不应随顺。所以者何。世尊说法。不以无
因缘。亦不以少因缘。诸佛所说。尽有因缘。非
无因缘。尽有所为。非无所为。尽有所化。非无
所化。若他人无缘者。佛终不说。复有说者。世
尊现少分断故。作如是说。此言亦应违逆。不
卷十八 第 132a 页 T28-013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32.png)
取。乃至断无所有处戒取见取。凡夫亦断初
禅地我取。乃至断无所有处我取。是故此言
亦不中用。然佛世尊。广说诸法。乃至广说此
说。是真实义。佛未出世时。外道异学。得名誉
利养。后佛出世。蔽于外道。犹如日光蔽于
荧火。外道弟子。归伏世尊。外道利养。转转
减少。时诸外道。尽集一处。而共议言。沙门瞿
昙。未出世时。世间所有名誉利养。皆归我等。
瞿昙既出。如是等事。转转减少。然彼瞿昙。无
有实德。但形容端正。善于经论。我等形容粗
足相况。然彼所说经法难及。我等今当作何
方便得彼经法。若当得者。世间利养。还归我
等。作是议言。如我众中苏尸摩纳等。聪明利
根兼有念力。必能受持沙门瞿昙所说经法。
今可遣往为彼弟子。沙门瞿昙必为此人广
说经法。彼诵读已。当为我等而来解说。时诸
外道作是议已。即便喻遣苏尸摩纳等。汝当
往诣瞿昙沙门所求为弟子。乃至出家于佛
法中所闻经法。而能受持。是时如来以十力
四无所畏。于大众中。广为人天。解说诸法。有
诸外道。在大众边。彷徉而行。以窃法故。心怀
恐怖。以恐怖故。受持者少。忘失者多。以是义
故。当知世尊广说诸法。诸外道等。唯诵断三
受。忘断我受。复有说者。世尊说法。或有满足。
有不满足。其所为事。无不满足。如经说。四念
处于念处义。便为满足。如说一念处。名不满
足。如说众生住身身观者。如爪甲上土。不
住身身观者。如大地土。如说五盖七觉支六
卷十八 第 132b 页 T28-013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32.png)
八界。是名满足。以是事故。其所为事。无不
满足。说法有满足不满足。有诸外道异学受
佛法名者。乃至广说。为作證故。而引佛经。如
经说。有诸外道梵志。诣诸比丘所集会堂。作
如是语。诸长老。如汝师瞿昙。为诸弟子。作
如是说。当断五盖。于四念处。安止其心。修
七觉支。我等为诸弟子。亦说如是法。乃至广
说。彼诸外道。与盖俱生俱死。犹不识盖。何况
知见念处觉支。尚不闻香。况知其味。然佛广
说诸法。乃至广说。如摩揵提梵志。来诣佛所。
被郁多罗僧。以手摩此。如病如痈。如箭如
疮之身。作如是言。沙门瞿昙。此身无病。即是
涅槃。彼梵志身无疹病。常得饮食身无病故。
言身无病。得饮食故。言是涅槃。彼梵志犹尚
不识四大调适无病。何况结尽涅槃。复有说
者。无病是道。涅槃是道果。彼梵志尚不识无
病道。何况无病道果。然佛广演说法。乃至广
说。彼所问者今当说之。何故外道梵志。不施
设断我取。答曰。如经本说。外道梵志。长夜著
我著众生。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外道异学。于
我取心生恐怖。如人在于山岸上立怖畏于
下。彼亦如是。复有说者。畏舍己见。随逐他
见。外道异学。以我见为己见根本。而不欲舍。
复有说者。畏断我命故。复有说者。畏为同梵
行者所轻贱故。前所问者今当说之。如诸外
道。不知断诸取。何以言断诸取耶。答曰。此是
世尊随世言说。为作證故而引佛经。如说有
诸众生见灭断坏。实义中无有众生。为随外
卷十八 第 132c 页 T28-013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32.png)
有二智。一断智。二知智。乃至广说。问曰。何
故作此论。答曰。前说外道异学。施设断诸取。
不施设断我取。虽作是说。不分别为是断智
为是知智。今欲说故而作此论。
有二智。谓断智知智。云何知智。若知见明觉
现观是也。智对无智。见对邪慧。明对无明。
觉对邪见。现观对邪观。复有说者。此中说无
漏知智。所以者何。无有世俗道能现观者。以
是事故唯说无漏知智。复有说者。此中亦说
有漏无漏知智。何以知之世俗智亦有知见
明觉现观相故。问曰。世俗道无现观义。云何
言现观耶。答曰。现前观了了是现前观义。世
俗道亦能现观故。问曰。若然者。为说何等世
俗知智耶。答曰。除虚现观相应慧。所谓无量
初第二第三解脱八胜处十一切处。除如是
等观相应慧。诸总相别相观者。去缘中愚者。
去物体愚者。诸馀实观。如闻思修暖顶忍世
第一法。如是等也。问曰。何以定知世俗慧是
现观也。答曰。如说现前观了了义是现观义。
世俗慧亦能了了现观。何以知之。如城喻经
说。我未成三菩提等。亦能生是现观。以是事
故。知世俗慧能作云何断智。答曰。若一切
爱恚痴断。一切烦恼断名为断智。问曰。如断
无所缘智有所缘。何以说断名智耶。答曰。或
有说者。以断是智果故。断名为智。如阿罗汉。
是智果以智名说。如天眼天耳是通果。以通
名说。如六入是业果。以业名说。如此六入是
本业。如是断是智果。故说名断智。问曰。如修
卷十八 第 133a 页 T28-013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33.png)
智耶。答曰。彼是世俗智果故。若以世俗道。离
欲界欲。乃至离无所有处欲。彼欲界乃至离
无所有处。是世俗智果。问曰。世俗道有功处
可尔。世俗道于非想非非想处无功。非想非
非想处。见道所断。尽是忍果。云何彼断复是
断智耶。尊者僧伽婆修答曰。有二断智。一是
慧果。二是智果。彼是慧果。评曰。不应作是
说。所以者何。世尊说二智。一是断智。二是
知智。不说断慧。复有说者。断智是无漏知智
功用果。所以者何。如须陀洹。以无漏道当得
斯陀含果。第六无碍道。当通證三界见道所
断及欲界修道所断六品结。斯陀含以无漏
道。当得阿那含果。第九无碍道。当通證三界
见道所断及欲界修道所断。阿那含当得阿
罗汉果金刚喻定。当通證三界见道修道所
断断。是金刚喻定功用果。以是事故。断是无
漏知智功用果。尊者佛陀罗测说曰。当言断
法。所以者何。此是诸圣道第一所应。第一毕
竟。第一胜法故。尊者瞿沙说曰。此当言断舍。
所以者何。舍弃一切生死法。得此断故。复次
从智种中生故言断智。如瞿昙姓中生名瞿
昙。彼亦如是。复有说者。彼断虽无所缘而住
智相。如过去未来眼。虽不能见。而是见相。如
过去未来受。虽无所觉。而是受相。乃至慧说
亦如是。如是断虽无所缘。而是智相。是故名
断智。问曰。如断身见一结。亦名断智。何以说
一切结。尽名断智耶。答曰。断一身见。亦是
断智。此中说断一切结尽断智。不说渐渐断
卷十八 第 133b 页 T28-013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33.png)
复次世尊或说智是知智。或说智是断智。云
何智是知智。如偈说。
「 此贤年少者
欲饶益世间
爱能生诸苦
能知是聪明」
多求王此论根本。曾闻有王名曰多求。受性
暴恶为人轻躁。多劫人民种种财货。是时人
民普共集议。退其王位。以其次弟立以为王。
时多求王。至国边邑。编草作屣。以自存活。
是时弟王问诸臣言。我有大兄今何所在。诸
臣答曰。闻在边邑。编草作屣。以自存活。王
闻此言。心生愁恼作是思惟。唯有一兄勤苦
如此。我今何用在此王位。即遣使往追命使
还封一村落。是时人民亲附者众。所得封邑不
供食用。复更封与二村三村。乃至半国犹故
不足。是时其兄以半国人力。兴兵杀弟自立
为王。尔时帝释作是思惟。今此国王不识恩
义。作如是恶。我当往诳而苦恼之。尔时帝释
自化其身。作婆罗门像。顶戴螺髻身著粗衣。
左执军[土*迟]右把法杖。往诣王所以语告言。赞
美于王在一面立。时王问言。大婆罗门从何所
来。婆罗门言。我从大海外来。王复问言。大
海之外有何奇事。婆罗门言。我见一国。人民
炽盛。丰乐无极。王复问言。如我今日。多诸兵
众。若当讨罚。为可得不。婆罗门言。往必可
得。王复问言。谁当为我导引在前婆罗门言。
我当导引。王复问言。若可尔者。后更几日当
示我路。婆罗门言。却后七日言已便去。时王
日日下算计所期日。至七日旦处处推求先
卷十八 第 133c 页 T28-013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33.png)
静室。时释迦菩萨。在彼王国内。婆罗门村中
生有小因缘来诣王城。闻王愁苦无能止者。
是时菩萨。语诸臣言。我能去王心中愁苦。是
时诸臣。便将菩萨。诣其王所。尔时菩萨。为其
国王。说众义经偈。
「 追求五欲
若获得时
以称意故
必生欢喜」
乃至尽说染欲品偈。是时菩萨诵此偈已。心
生厌离得离欲爱。以离欲故。复说此偈。
「 能行说为正
不行何所说
若说不能行
不名为智者」
菩萨说此一偈。半为帝释。半为国王。若不能
行不应许他。若许他者便应即行。而不行者。
是不善事。汝亦应当筹量。彼人为能去不能
去。复于何时曾见有人从大海外来。而信其
言耶。是时国王。于菩萨所。心生欢喜。便说此
偈。
「 此贤年少者
欲饶益世间
爱能生诸苦
能知是聪明」
以此偈说智是知智。
云何说智是断智。如说。佛告比丘。我今当说
智所知法智成就智者。云何智所知法。答曰。
五阴是也。问曰。如智知一切法。何以但说知
五阴耶。答曰。若作是问者。如下章答。所以唯
知苦。此中应尽说之。评曰。不应作是说。所以
者何。此中说断智。不说知智。知五阴不知一
切法故。问曰。若然者应作此论。如五阴是二
智所知。谓知智断智。何以世尊。舍知智说断
卷十八 第 134a 页 T28-013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34.png)
故。下答知灭等。是中尽应说。云何为智。答曰。
一切结尽。乃至广说。问曰。如佛说一切尽是
名断界。此中何以说一切结尽是断智耶。答
曰。此是如来教化有馀略胜之言。复有说者。
若说结尽。当知尽说一切有漏行断。如上说。
若过去者。一切尽灭耶。彼中答者。此尽应说。
云何成就智者。答曰。漏尽阿罗汉是也。问曰。
如学人处处有智。何以唯说阿罗汉是智人
耶。答曰。或有说者。此是如来有馀之说。乃至
广说。复有说者。以胜故如上答。无学人胜学
人。此中应广说。复有说者。学人随其所知。不
悉舍有。无学人。随其所知。悉能舍有。此中亦
说。云何为说。答曰。一切结尽。谁尽一切结。
唯是无学人。复有说者。此文应如是说。云何
知智。答曰。若知见明觉现观等。乃至广说。亦
如说贤年少等。乃至广说。云何断智。答曰。一
切结尽。亦如说我今当说法智。乃至广说。
若归佛趣彼何归趣。乃至广说。问曰。何故
作此论。答曰。为非归处生归处想故。欲显真
实归趣处故。而作此论。如偈说。
「 多有归趣
山川树林
园观塔庙
以畏他故
此归非安
此归非胜
其所归趣
不能免苦
若归趣佛
法及众僧
于四圣谛
能以慧见
此趣是安
此趣是胜
此趣能免
一切众苦」
是故为非归趣作归趣想。欲现真实归趣处
故。而作此论。复有说者。为止众生愚归趣故。
卷十八 第 134b 页 T28-013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34.png)
头足等分。为止如是意故。若归趣佛者。当归
趣佛菩提。无学法者。若归趣法者。谓归善
不善无记法及诸比丘所行。是应作是。不应
作法。若归趣法者。当归趣爱尽涅槃法。若
归趣僧者。谓归趣四性出家之人。欲令
众生于此法中得决定。若归趣僧者。当归趣
学无学法。是故欲止众生愚归趣故。而作此
论。
问曰。若归趣佛。彼何归趣。答曰。佛者实有
此法。以有此法故。施设作如是语如是名如
是想名为佛。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如是说。
佛者实有此法。以有此法故。施设作如是语
如是名如是想。名为佛耶。答曰。或有说者。佛
不但有名施设作如是语如是名如是想名
为佛。而无其实。为止如是意故。而作是说。佛
者实有此法。乃至广说。若归趣者。归趣如是
无学佛菩提法。问曰。若无学菩提法。是真实
佛者。此经云何通。如须达居士所问。云何名
佛。彼答言。佛者有释种子。以信出家。剃除须
发。身著染衣是名为佛。答曰。此是说佛所依。
若说所依。当知亦说依者。问曰。若无学菩提
法。是真佛者。何故恶心出血。而得逆罪耶。答
曰。或有说者。以心憎恶无学菩提法故。是以
恶心出血。而得逆罪。复有说者。坏无学菩提
所依故。若坏所依。则坏依者。是故得逆罪。若
归趣法。彼何归趣。答曰。若归趣法则归趣爱
尽离涅槃。若归趣僧。彼何归趣。答曰。僧者实
有此法。乃至广说。是名为僧。
卷十八 第 134c 页 T28-013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34.png)
问曰。云何为归。云何为趣。归趣是何义耶。答
曰。归者。是灭谛道谛少分。趣者。是口语。复
有说。趣者。能起口语心是也。复有说者。信
可此法。是名为趣。评曰。如是说者好。能起口
语心及共有法五阴体是趣。云何是归趣义。
答曰。救护义是归趣义。问曰。若救护义是归
趣义者。提婆达多。亦归趣佛法僧而堕恶道。
不为救护耶。答曰。若归趣者。不破戒行。不
越分界。能作救护。若归趣者破于戒行。越
于分界。不为救护。如人畏于怨家归趣于王
求其救护。王语彼人。若在我国。不越分界。
我能为汝而作救护。若越我分界。我则不能
为汝救护。如是众生。畏恶道故。归趣于佛。佛
作是言。若归趣我。不应破于戒行越于分界。
若破戒行。越于分界。我则不能为汝救护。
是故救护义。是归趣义。复有说者。随尔所归
趣。则有尔所救护。以归趣因缘故。得出恶
道。
问曰。若归趣佛者。为归趣一佛。为归趣恒河
沙等诸佛。若归趣一佛者。云何不是分归趣
耶。若归趣恒河沙等诸佛者。何以但言归趣
一佛耶。此经复云何通。如说。我为毗婆尸弟
子。我为尸弃弟子。或有乃至我为释迦牟尼
佛弟子。评曰。应作是说。归趣恒河沙等诸佛。
问曰。若然者。何以言归趣一佛耶。答曰。此文
应如是说。我归趣诸佛。而不说者。若归趣一
佛。当知亦归趣诸佛。言我为一佛弟子者。随
其见真谛处。言我是彼佛弟子。
问曰。若归趣法者。为归趣自身诸阴灭。为归
卷十八 第 135a 页 T28-013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35.png)
归趣自身诸阴灭者。云何不是分归趣耶。若
归趣馀者。云何救护义是归趣义。答曰。若
归趣者。归趣自身他身。问曰。若然者。云何救
护义是归趣义耶。答曰。虽于我无救护。而性
是救护。是故救护义是归趣义。问曰。若归趣
僧者。为归趣一佛僧。为归趣诸佛僧。若归趣
一佛僧者。云何不是分归趣耶。若归趣诸佛
僧者。何以言归趣一佛僧耶。此经复云何通。
如说。佛告贾客。汝当归趣未来世僧。评曰。应
作是说。归趣诸佛僧。问曰。若然者。何以言归
趣一佛僧耶。答曰。此文应作是说。归趣诸佛
僧。而不说者。若归趣一佛僧。则为归趣诸佛
僧。此经云何通者。以现前无僧宝故。复有说
者。以僧宝难得故。所以者何。有佛出世而无
僧宝。
问曰。何处有此归趣耶。答曰。若与戒俱者。
唯人中有。若不与戒俱。馀趣悉有。问曰。有
受戒而不受归趣者。是人为得戒不。答曰。或
有说者。不得。所以者何。若欲受戒。应先受归
趣故。复有说者。若以自大慢心。而不归趣者。
是人不得戒。若人不知。为先受戒。为先受
归趣。若不受归趣而受戒。是人得戒。而与
戒者得罪。
问曰。若不求归趣。为得归趣不耶。答曰。不
得。问曰。若不得者。或有在母腹中初生小者。
而亦受归趣。此云何通。答曰。此为随顺戒故。
此人本前生时。能施他人受戒具。若在腹中。
若初生小时。父母为其受归趣。后若长大作
卷十八 第 135b 页 T28-013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35.png)
时。已受归趣。今者何为作非法事。其人闻已。
即远恶修善。是故为随顺戒。为受归趣。而实
不得。复有说者。欲令信佛诸天为拥护故。问
曰。若他人为求受归趣者。是人为得不耶。答
曰。不得。问曰。若不得者。佛涅槃时。阿难白
佛。拘尸城诸某甲人等。归趣世尊。亦归法僧。
此言云何通。答曰。或有说者。佛威神力故。般
涅槃时。令拘尸城诸力人等他人为求而得
于戒。复有说者。尊者阿难入拘尸城。为多力
人授归趣戒。而还白佛。世尊复有如是最后
弟子众。复有说者。得如迦尸女罗恶不能
言者是也。如说。若归趣佛。不堕恶道。问曰。
诸归趣佛。尽不堕恶道耶。答曰。此为得不
坏信者。作如是说。复有说者。为深心归趣者。
作如是说。
问曰。如法宝胜佛。何以归趣时。先归趣佛。后
归趣法耶。答曰。或有说者。佛于教法中尊故。
是以先归趣佛。复有说者。犹如病人。先依附
医。然后服药。佛如明医。法如良药。僧如授药
人。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十八
卷十八 第 135c 页 T28-013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35.png)